时间:2024-01-14 15:55: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呼吸系统疾病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数据与方案
1.1 基本数据
收集本院2015年至2016年50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这些患者当中男生26例,占52%,女生24例,占48%。男女之间的比例为1.09:1.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烧等。
1.2护理方法
1.2.1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a.制定完整的护理计划,将各种护理工作尽量集中在一起完成,不能占用患者的休息时间。b.定期对患者的呼吸器官进行清洁,包括对鼻腔和咽喉的处理,清除在呼吸道内的污染物,保证患者的呼吸顺畅。C.对于鼻塞的护理,在鼻塞现状严重时,护理工作者应该对鼻腔进行认真的清理,首先要选用麻黄素液滴鼻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每日应该护理的次数,保障患者不存在呼吸困难的现象。d.对于咽喉部位的护理,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绝大多数的患者会觉得咽喉部位不适,作为护理工作者应该时刻观察患者咽喉部位,注意其实否发生咽喉充血,水肿的情况,时刻记录患者的状况,当患者感觉咽喉不适时可以适当的给提供些润喉的药物。
1.2.2 适当的控制温度;小儿一旦患得呼吸系统疾病时随即引发的就是高热,温度太高,在个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到小儿身体的发育。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时,我们一定要时刻观察温度的变化,如果患者的温度达到了38度以上,我们就必须要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比如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在嘱咐患者的家长时一定要提醒家长定期定量服用不得乱用。由于患者的年龄较小,对药物有恐惧心理,作为护理工作者一定要与家长共同克服这一困难,保证患者对药物的摄取量。
1.2.3 准确记录患者的身体状况: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往往会发生意外的情况,比如说是患者发生高烧或者抽搐的现象,如果家长和医务人员没有及时的发现可能会导致恶劣的结果。在对小儿进行护理时,要时刻注意患者身体状况的变化,并且记录好数据,便于医生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帮助患者更好更快的恢复身体状况。
1.2.4保证患者营养充足;患者受年龄的影响,本身对于医院和药物有着恐惧的心理,患者在医院内往往会发生食欲较差的现象。导致患者在住院期间身体缺乏一定的水分和营养。为了保障患者的身体状况很快的恢复,家长应该为患者尽可能提供一些清淡的食物,鼓励孩子好好吃饭,防止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现象。
1.2.5加强对患者和患者家长的健康教育;对患者和患者家长普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内容。针对患者所患疾病的不同,我们应该对他们进行专门性的指导。比如说;如果所患得疾病为肺结核,我们就要对患者和患者家长普及传染病知识教育,做好必要的隔离措施。
二、结果
本院收集50例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其中患有小儿肺炎的患者9例,占总人数比例18%,反复咳嗽的患者有6例,占总人数12%,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有24例,占总人数的48%,患有哮喘病的患者有3例,占总人数的6%。所有患者经过护理,均痊愈出院。
[关键词]呼吸系统;抗感染;用药分析
抗感染类药物是具有一定杀灭、抑制病原微生物作用的药物。其中抗生素为抗感染类药物最常使用的药物,其杀菌和抑菌活性强,但随着抗生素耐药问题被广泛关注,全面的了解医院的疾病细菌分布和抗感染用药分布情况,已成为制定正确应对策略,正确、合理及到位使用各类抗菌药物的前提[1]。防止抗生素的滥用,也成为了我国医药界目前需谨慎解决的难题之一。本文总结分析了*院内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常用抗感染用药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内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抗感染用药的频率、总量、合理性、费用等方面。所有数据均来自电脑管理系统中内科病区数据。
1.2分析方法[2]
本组研究药物均参照我国药典药物明细分类标准,DDDs(用药频率)=用药总量/DDD,其中DDD参照药物学(十五版)及我院内科用药常规。RCD(日均消费)=总金额/DDDs。
2结果
我院内科呼吸系统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分析见表1,由此可见头孢类使用频率最高,总量最高,费用最高。
表1内科呼吸系统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药物种类 频率 总消费 日均消费
DDDs 排序 总金额 排序 RCD 排序
头孢类 6421.3 1 1819796.42 1 283.4 3
倍他内酰胺类 4531.2 2 1346219.52 2 297.1 2
喹诺酮类 3920.5 3 670405.5 3 171.0 7
大环内酯类 3174.1 4 617679.86 4 194.6 5
林可霉素类 1642.3 5 300869.36 5 183.2 6
氨基苷类 309.4 6 142726.22 6 461.3 1
抗真菌类 287.4 7 75385.02 7 262.3 4
3讨论
抗感染类药物是具有一定杀灭、抑制病原微生物作用的药物。抗菌药物滥用已发展为一个影响者民众健康及生命安危的全社会性问题,彻底解决此问题,须全民甚至全球觉醒,积极的参与和整治。当今随着抗生素新品种不断的研发和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时间药理学、时间生物学的纵深研究发展,合理的改进传统给药方案能够起到更为可接受的效果,如时间攻击差疗法、序贯疗法、降阶梯疗法、最强疗法等[3]。内科呼吸系统感染为内科常见的感染之一,其多发生于久病住院患者及有其他感染病灶患者,其感染菌群有一定的特异性,选择抗生素也有着一定的特色,另外久病患者医疗消费负担较重,在选用抗生素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及经济承受内力,选择更为合理有效的抗感染类药物。
抗生素为抗感染类药物最常使用的药物,头孢类抗生素凭借其杀菌力强,抗菌谱广,胃酸和倍他内酰胺酶的稳定性高,过敏反应及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在抗感染类药物中具有着明显的优势,我院的常用头孢类药物如头孢呋辛,头孢哌酮,头孢唑肟,头孢三嗪,头孢曲松等,在国内内科抗感染用药中比例日益增高,且价格低廉,不良反应等也被多种研究表明较不明显[4]。无论出于价格方面、安全方面及效果方面,采用头孢类抗生素均较受医生与患者的肯定。其他类倍他内酰胺类的药物为哌拉西林,阿莫西林,他唑巴坦一级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等药物也有着较强的杀菌能力,和低毒性,较多报道显示其临床疗效量好,但其稳定性较头孢类要差,皮试阳性率较高[5],因此在应用上要低于头孢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感染药物多为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其优势为新兴抗感染药物,价格便宜,广谱且较为稳定,无需皮试,但不良反应较大,如静脉炎、痛,胃肠反应重等均制约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林可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谱窄,品种少,但克林霉素、阿奇霉素等在呼吸系统的抗感染中疗效确切,且毒性低,方便安全日消费低,应合理对症使用。氨基甙类耳毒性、肾毒性较高[6],价格较高,临床应用较谨慎,但目前药敏试验表明细菌耐药性增强,对于个别患者不得已需选用此类抗生素。抗真菌类药物为特殊抗菌谱药物,在我院内科抗感染药物中使用较少。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总结分析了*院内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常用抗感染用药情况可以看出,内科呼吸系统患者抗感染用药中头孢类使用频率最高,总量最高,费用最高。内科呼吸系统抗感染用药在综合评价疗效及用药安全、抗菌谱等方面的指数后,兼顾患者药价情况,多选用头孢类抗生素,用药基本合理。
参考文献:
[1]阙万才.我院门诊呼吸内科抗生素用药分析[J].中国药业,2006,15(18):50-51.
[2]索椿.喹诺酮类抗菌素药物的临床应用[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5,30(2):98.
[3]张致平.抗菌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处方药,2006,12(57):20-24.
[4] Raman K,Rajagopalan P,Chandra N.Flux balance analysis of mycolic acid pathway:targets for anti-tubercular drugs[J].PLoS ComputBiol,2005,1(5):349-358.
为掌握曲阜市居民死亡率水平,掌握我市居民具体死因及死因普现状。给有关部门制订今后的防病规划和卫生保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曲阜市2012年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曲阜市居民死亡原因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经审核确定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人口资料。死亡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及民政局统计数据,所有死亡居民均按ICD-10规则确定根本死因,录入系统。
1.2 方法:计算各死亡指标,使用死亡率和死因构成%两个传统指标进行分析,数据分析用EXCEL软件,期望寿命使用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推荐的最新期望寿命模版进行计算。
2 结果
2.1 2012年曲阜市居民平均总人口640500人(男325375人,女315125人),死亡4858人(男2759人,女2099人),总死亡率为7.58‰,男性死亡率为8.48‰,女性男性死亡率为6.66‰。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人口构成对其标化,得出标化总死亡率为7.07‰。
2.2 期望寿命:据监测数据计算,2012年曲阜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5.19。男性平均期望寿命为72.72,女性平均期望寿命为77.90。
2.3 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2012年曲阜市婴儿死亡率为4.38‰,新生儿死亡率为3.35‰(此处出生人口数按曲阜市统计局统计数字计算)。
2.4 死因顺位及构成:2012年在全市前10位的主要死因中,心脏病位居首位,从构成比来看,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分别占死因构成的22.89%、21.13%、18.63%、10.33%,此4种疾病占全死因的73.01%,见表1。
2.5 减寿年数、减寿率。表2中列出了2012年曲阜市居民主要死因减寿年数、构成比减寿率及顺位。(减寿年数是按照预期寿命75岁,计算1-74岁组早亡损失年数)。不难看出循环系统疾病(包含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是2012年曲阜市居民寿命损失最多的死因,其次是呼吸系统、肿瘤、损伤中毒及消化系统疾病。
3 讨论
[摘要] 目的:客观评估我院呼吸系统药物应用现状及趋势。方法:调查统计本院2005~2007年的呼吸系统药物使用品种、购药金额,分析临床使用情况。结果:2005~2007年呼吸系统用药的销售金额总和及占总金额的比例呈增长趋势。祛痰药用药比例基本保持稳定,氨溴索用药金额一直排名第一,桃金娘及舍雷肽酶逐渐得到广泛应用。镇咳药的使用以中枢性镇咳药为主,复方福尔可定使用呈增长趋势。平喘药中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用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祛痰、镇咳类中草药制剂在儿科应用广泛。结论:我院呼吸系统用药金额增长,结构稳定,用药情况基本合理。
[关键词] 呼吸系统;用药金额;用药分析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b)-135-02
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多发性疾病,呼吸系统用药也是近年来临床用药研究的热点之一。我院为珠海当地最大的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为了解此类药物的应用情况,探讨我院呼吸系统用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对2005~2007年我院呼吸系统用药进行了分析、评价,为临床有效、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文资料来源于我院2005~2007年西药库采购的呼吸系统药物数量及其销售金额等。
1.2方法
统计2005~2007年各类呼吸系统药物品种数、用药总金额及各年购药金额前3位的呼吸系统药品,采用金额排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07年呼吸系统药物的用药情况。药物分类参考《新编药物学》(第15版)[1]:(1)按年度统计2005~2007年呼吸系统用药总金额和年度增幅;(2)呼吸系统药物各类药物的应用金额、百分比及排序;(3)以通用名统计各类呼吸系统药物销售金额排序前3名药物应用情况。
2 结果
2005~2007年呼吸系统药物销售金额及比例见表1。从表1可见,2005~2007年我院呼吸系统用药的销售金额总和及占总金额的比例呈增长趋势。
2005~2007年各类呼吸系统药物销售金额及其所占比例见表2。从表2可见,2005~2007年各类呼吸系统药物销售金额占总金额的比例基本保持不变。3年内呼吸系统各类药物的用药比例有所波动,但是大致比例基本保持稳定,同时呼吸系统各类药物的销售金额次序无变化,用药结构保持稳定。
2005~2007年各亚类呼吸系统药物(按通用名)销售金额前3位应用情况见表3。从表3可见,祛痰药的用药金额比例保持稳定, 氨溴索一直排名第1位,桃金娘及舍雷肽酶在2006年起逐渐得到广泛应用。镇咳药中复方福尔可定在2006年招标采购使用后保持排名领先地位。从平喘药的排名可以看到,甲氧那明一直排名第一,其他平喘类药物的用药变化比较大,其中茶碱类的应用比例下降,孟鲁司特在临床上的应用比例快速上升。祛痰、镇咳类中草药制剂中,价廉的甘草合剂虽排名已逐渐下降,但其领先地位仍显示其在短时间内不可替代,小儿消积止咳、百部止咳口服液在儿科得到了广泛应用。
3 讨论
3.1用药与疾病
从表1可见,2005~2007年呼吸系统药物销售金额及比例呈上升趋势,一方面反映了我院在2006年8月启用新的住院大楼,改善就医环境的措施下,医院整体业务量增加,另一方面反映了临床诊疗工作中呼吸系统疾病在各类疾病中的发病率增加。从表2可见,呼吸系统各类用药的比例基本稳定,一方面反映了呼吸系统疾病的用药习惯保持基本稳定,另外一方面反映了呼吸系统疾病各类疾病的发病率基本稳定。
3.2 用药习惯
从表2、3可见,祛痰药用药比例保持稳定。其占呼吸系统药物销售总金额的比例波动于29.63%(2005年)~30.15%(2007年)。在用药排名上,氨溴索一直占第1位,桃金娘和舍雷肽酶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反映了祛痰药在使用上都是以黏液调节剂及黏液溶解剂为主。
镇咳药占呼吸系统药物销售总金额的比例波动于2.47%(2005年)~6.02%(2006年)。镇咳药中可待因、喷托维林、复方福尔可定的排名处于领先地位,说明镇咳药的使用还是以中枢性镇咳药为主。
平喘药占呼吸系统药物销售总金额的比例基本稳定,数值波动于42.25%(2006年)~43.42%(2005年)。但其具体用药排名发生变化。表3显示,甲氧那明的应用一直排第一, 特布他林的用药比例保持稳定,可见β-受体激动剂仍然是平喘治疗的首选,茶碱类的应用比例下降,孟鲁司特在临床上的应用比例上升,反映了在平喘治疗中,新型药物M受体阻断剂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正在逐渐为临床所接受。
3.3 用药趋势
桃金娘油来源于金娘科桃金娘属植物(Myrtus communis),经一定工艺制备而成的标准化桃金娘油,主要由α-蒎烯、柠檬烯和1,8-桉叶素等三种单萜组成,其制剂在国内的商品名为吉诺通。具祛痰抗炎、止咳平喘作用,是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临床疗效较好的天然植物药[2]。舍雷肽酶(serrapeptase,Ser)具有抗感染、消肿以及溶解纤维蛋白的能力,在治疗由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所引起的痰液黏稠、咳痰困难等方面,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优点[3]。两者在祛痰药的应用中呈增长趋势。
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溶液由福尔可定、盐酸苯丙烯啶、盐酸伪麻黄碱和愈创木酚甘油醚组成,具有止咳化痰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溶液起效迅速,约0.5 h起效;作用时间长,可持续4 h,治疗范围广,对痰多咳嗽和干咳均有效,未出现不良反应[4]。临床上对呼吸系统疾病要标本兼治,针对不同病因选用有效药物,还要根据病情的不同,配合应用镇咳、祛痰、平喘的药物,才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愈创木酚甘油醚+福尔可定是经典的化痰止咳配方, 复方福尔可定在镇咳用药排名领先说明了这一点。
孟鲁司特在平喘药的排名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一方面与我院地处沿海,季节性过敏性呼吸道疾病发病增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此药物治疗哮喘的优势有关。孟鲁司特于1998年上市,能抑制气道收缩,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抑制炎症细胞聚集和细胞因子的释放;与激素具有协同和替代作用[5,6]。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s)作为治疗哮喘的新型选择物,具有安全、有效、耐用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适用于轻、中度哮喘患者,可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用量,对各种重度气喘都有效,有高的治疗指数,口服有效,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虽然与肾上腺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比较,作用逊色于两者,但长期临床应用观察,可产生相似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吸入高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仍不能满意控制症状,对肾上腺皮质激素产生抵抗的患者,加用LTRAs是一种有效、合理的选择[7]。因此LTRAs已成为治疗哮喘不可缺少的药物,表3中,孟鲁司特在实际应用中的排名也验证了这一点。
祛痰、镇咳类中草药制剂中,甘草合剂疗效确切,一直受临床欢迎,因价格便宜其金额排名逐渐下降,但其领先地位仍显示其在短时间内不可替代。另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由莱服子、厚朴、槟榔、杏仁、枇杷叶、川贝母等药组成,具消积化痰,宣肺止咳之功[8]。小儿百部止咳口服液对临床小儿痰多、肺热咳嗽等症疗效显著[9]。两者在儿科应用广泛,这与其疗效稳定,剂型适合小儿服用有关。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64-376.
[2]付文卫,赵春杰,窦德强,等.标准桃金娘油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3,25(12):1009.
[3]殷凯生,付完珍,何礼贤,等.舍雷肽酶肠溶片黏痰溶解与祛痰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6,25(10):737.
[4]高君.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溶液治疗咳嗽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7):946.
[5]孟鲁司特临床试验协作组.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治疗轻中度哮喘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3):180.
[6]Reiss TF,Chervinsky P,Dockhorn RJ,et al. Montelukast, a once-daily 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sthma:a multicenter,randomized,double-blind trial montelukast clinical research study group[J].Arch Intern Med,1998,158(11):1213.
[7]杨鸿,沈昌理,王宜文,等. 2000~2004年广东省呼吸系统用药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5,5(3):152.
[8]丁樱,刘宏宣,高希章,等.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1):8.
[9]肖贵南,吴招娣,林宣伟,等.小儿百部止咳糖浆祛痰止咳作用及毒性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0,11(5):310.
【关键词】肺;院内感染;真菌
analysisonnosocomialpulmonaryfungalinfectioninrespiratorydepartmentward
caizhu-ying,tangji-hong,wanglei,etal.departmentofrespiratorydiseases,putuohospital,shanghaiuniversityoftcm,shanghai20006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susceptiblefactors,clinicalfeaturesandtreatmentsofnosocomialpulmonaryfungalinfectioninthewardofrespiratorydepartment.methodsthechartfilesof54patientswithnosocomialpulmonaryfungalinfectionadmittedfromjunetodecemberinthewardofrespiratorydepartmentwerereviewed.resultstheincidencerateofnosocomialpulmonaryfungalinfectionwas38%.copd(518%)wasthemainpredisposingdisease,andcandidiasis(611%)wasthemostcommonpathogen.themainsusceptiblefactorsassociatedwithnosocomialpulmonaryfungalinfectionarelong-termuseofbroad-spectrumantibiotics(963%),hypoalbuminemia(593%),long-termuseofadrenocorticalsteroid(333%),anddiabetesmellitus.thereisnospecificclinicalfeature.fluconazole(922%)binedtherapyaswellastreatingfungusinfectionareimportantmeasurestoincreasethecurerateofnosocomialpulmonaryfungalinfection
[keywords]lung;nosocomialinfection;fungal
真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只有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调时才引起感染。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已有一些慢性病生存时间延长,各种导管介入性治疗和器官移植治疗的深入开展,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中呼吸系统真菌感染占所有内脏真菌感染的首位。院内真菌感染者绝大多数患有基础疾病,其中以呼吸系统疾病为多见[1]。本文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年6月~年12月呼吸内科住院的54例肺部真菌感染病例进行了临床资料、病原学分布的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年6月~年12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期间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病例54例。其中男33例,女21例,年龄47~99岁,平均年龄75岁。
12诊断标准院内肺部真菌感染以年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作为依据[2]。
13疗效评定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肺部阴影吸收。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肺部阴影未完全吸收。无变化:临床症状和肺部阴影均无变化。恶化:临床症状加重,肺部阴影增多。
14研究方法本组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病史资料、易患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
15统计学方法有关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计算百分比及统计列表等。
2结果
年6月~年12月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1427例,其中54例发生了院内肺部真菌感染,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率为38%。其中确诊病例3例,临床诊断病例51例。死亡3例,死亡率为56%。
21基础疾病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本组资料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8例,占518%)最为多见,肺炎及哮喘分别占222%和111%,见表1。
22感染的易患因素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指静脉及口服应用广谱抗生素超过2周)52例(963%),最短3天,最长时间15天,合并低蛋白血症(指血清白蛋白<35g/l)32例(593%),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指静脉或口服相当于强的松05mg/(kg·d)以上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超过2周]者18例(333%),合并糖尿病14例(259%)。此外,54例中合并2种或2种以上可能易患因素的患者46例(852%),见表2。
23肺部真菌感染的真菌类型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本组资料中酵母菌属51例(944%),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33例(611%)。其次为曲霉菌属,见表3。表1肺部真菌感染相关基础疾病表254例肺部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表354例肺部真菌感染的真菌类型
24临床特征临床表现上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有无色透明的“拉丝”样痰42例(778%),口腔内颊黏膜、舌表面可见白色斑点30例(556%),肺部真菌感染在x线胸片或胸部ct上的表现也无特异性,与普通细菌性肺炎类似,常见3种类型,即肺炎型16例(296%)、支气管肺炎型27例(500%)、炎性结节型4例(74%)。
25治疗和预后已发生了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例,全部接受抗真菌治疗,51例用氟康唑治疗,3例用伊曲康唑治疗。54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痊愈或好转49例(907%),无变化2例(37%),恶化死亡3例(56%)。
3讨论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其中以copd(占518%)最为多见,肺炎及哮喘也占重要位置,分别占222%和111%。在感染的易患因素中常见的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低蛋白血症,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合并糖尿病也是一个重要的易患因素。呼吸内科病房患者多为老年人,这些患者年龄大,多有反复肺部感染,呼吸道防御屏障受损,呼吸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另一方面可能存在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等多种问题,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以及机械通气等因素,本组资料中合并2种或2种以上可能易患因素的患者就有46例,占852%。由此可见,呼吸内科病房患者特别是有严重基础疾病,同时存在多种易患因素的患者极易发生院内肺部真菌感染。
本研究发现,培养出的真菌中酵母菌属最多,其中白色念珠菌占611%,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3%,其他酵母菌占204%,另外还发现曲菌3例。与国内外大多数报道相似。肺部真菌感染在临床表现以及胸部x线表现上无特异性,并且因多是继发感染,常与肺部原发病很难完全区分,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但在原发病的诊疗过程中,出现呼吸系统症状、体征;发热、白细胞增加;影像学提示有新的不能解释的肺部浸润影;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用一般细菌感染不能解释的病例应考虑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合格的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真菌培养2次阳性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可做出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
在治疗方面,目前针对真菌感染治疗可选择的药物不多,主要有三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多烯类,如:两性霉素b、5-氟尿嘧啶和制霉菌素等。国外资料认为对于严重的真菌感染病例特别是全身真菌感染者应首选两性霉素b治疗,但其毒副作用较大。本组资料中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对于51例患者我们选择了同样对酵母菌有较高的抗菌活性,但相对毒性低,半衰期长、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在组织体内分布广泛的氟康唑治疗,痊愈或好转47例,有效率为922%。3例曲霉菌感染患者用伊曲康唑治疗,有效率667%。我们在抗真菌治疗同时亦积极的控制原发病,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用药指征,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纠正低蛋白血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积极控制血糖等综合治疗,有效地提高了肺部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因此,在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中,及时应用高效的抗真菌药外,积极控制原发病和易患因素的综合治疗对于提高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同样极为重要的,应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钱小顺,朱元珏,许文兵,等.127例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7):417-419.
2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中华内科杂志,,45(8):697-700.
3李从荣,彭少华,李栋,等.深部真菌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与耐药现状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485-487.
【关键词】 呼吸锻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护理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呼吸训练不仅可以增强胸廓的活动,协调各种呼吸肌的功能,还可以增加肺活量和吸氧量,并通过影响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改善全身状况;同时由于呼吸训练无创无痛,简单方便,且无需任何额外开支,容易被患者接受,因此有学者建议把呼吸训练作为多种疾病恢复阶段早期主要的锻炼方法,并可作为其他康复方法的辅助措施〔1〕。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训练更为重要。目前,临床护理人员对于呼吸训练的方法和适应证缺乏统一认识〔2〕。为此,将呼吸训练的方法、原理,以及呼吸训练在COPD患者康复中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 呼吸训练的方法及原理
1.1 腹式呼吸训练
腹式呼吸是中国传统养生学中常用的呼吸训练方法,也称为调息训练,即有意识地延长吸、呼气时间,以腹式呼吸为主进行慢的、深的、有规律的呼吸训练,以实现自我调节〔3〕。1938年美国的Soley等就提出腹式呼吸训练治疗的概念。
1.1.1 腹式呼吸训练方法
患者取舒适,全身放松,闭嘴用鼻深吸气至不能再吸,稍屏气或不屏气直接用口缓慢呼气。吸气时膈肌下降,腹部外凸,呼气时膈肌上升,腹部内凹。呼吸时可让患者两手置于肋弓下,要求呼气时须明显感觉肋弓下沉变小,吸气时则要感觉肋弓向外扩展。有时需要用双手按压肋下和腹部,促进腹肌收缩,使气呼尽〔2〕。
1.1.2 腹式呼吸的原理
腹式呼吸训练又称膈式呼吸训练。膈肌是主要呼吸肌,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如COPD患者,膈肌受过度膨胀肺的挤压而下降,膈面变平坦,活动度减弱,膈肌收缩的效率降低,严重者膈肌无力,出现胸腹矛盾性吸气运动。这些患者的呼吸运动被迫由肋间肌和辅助呼吸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来负担,变成胸式呼吸。因为胸廓的扩张度小,辅助肌又容易疲劳,故胸式呼吸的效果比腹式呼吸差。腹式呼吸锻炼的目的是增强膈肌的收缩能力和效率,变患者的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腹式呼吸锻炼的关键在于协调膈肌和腹肌在呼吸运动中的活动。呼气时,腹肌收缩帮助膈肌松弛,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增加呼吸潮气量;吸气时,膈肌收缩下降,腹肌松弛,保证最大吸气量。腹式呼吸运动时,尽可能减少肋间肌等辅助呼吸肌的无效劳动,使之保持松弛休息。因此,腹式呼吸可增加潮气量,减少功能残气量,提高肺泡通气,降低呼吸功耗,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改善换气功能〔4〕。另有张力军等〔5〕认为腹式呼吸会影响自主神经及心血管系统。
1.2 缩唇呼吸训练
1.2.1 缩唇呼吸训练方法
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缩口唇做吹口哨样缓慢呼气4~6 s,呼气时缩唇大小程度由患者自行选择调整,以能轻轻吹动面前30 cm的白纸为适度〔6〕。缩唇呼吸可配合腹式呼吸一起应用。
1.2.2 缩唇呼吸训练的原理
缩唇缓慢呼气,可产生2~5 cm H2O的阻力。缩唇呼气与非缩唇呼气相比,气道的等压点更向气道远端推移,其次可防止呼气时小气道陷闭和狭窄,有利于肺泡气排除;呼气时间的延长也有利于肺内气体充分排出,防止气道陷闭〔4〕。
1.3 对抗阻力呼吸训练
1.3.1 对抗阻力呼吸训练方法
主要用于延长呼气或吸气时间,促进气体从肺泡内排出,减少肺内残气量。患者呼气时自己收拢嘴唇,或采用吹瓶呼吸、吹气囊呼吸和发声呼吸等方法,增加呼气时的阻力,使支气管内保持一定的压力〔1〕。
1.3.2 对抗阻力呼吸训练的原理
对抗阻力呼吸训练可以延缓呼气,使气流下降,提高气管内压,防止支气管和小支气管过早压瘪〔6~8〕。有效地排除肺内残留气体,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功能残气量减少,从而减少功能残气量对吸入的新鲜空气的稀释,增加肺泡二氧化碳分压,从而改善气体交换,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9〕。
1.4 吸气末停顿呼吸训练
1.4.1 吸气末停顿呼吸训练方法
患者取坐位,全身放松,保持安静,缓慢吸气,在吸气末作一停顿,此时会厌和声带仍为开放状态,停顿时间约占呼吸周期1/4,再徐徐呼气。要求吸、停、呼比例在1∶1∶2左右。采用这种训练法能较快使患者的呼吸形态由浅促转为深慢〔10〕。
1.4.2 吸气末停顿呼吸训练的原理
吸气后屏气2~3 s可改善吸入气体分布不均的状态和低氧现象,提高气体交换的效能,并可使部分萎缩的肺泡有机会重新张开〔11〕。其机制可能与机械通气中采用的吸气末正压呼吸相类似,呼吸机在吸气末保持正压,并维持一定时间,以促进肺内气体均匀分布。此训练法在吸气末停顿时亦可使气道阻力和顺应性不同的肺泡区域的气体重新分布,从而改善通气/血流比例〔10〕。
1.5 全身性呼吸体操
1.5.1 全身性呼吸体操方法
全身性呼吸体操指将腹式呼吸、缩唇呼气和扩胸、弯腰、下蹲等动作结合在一起的锻炼方法,呼吸气功等也属于此列。其步骤如下:①平静呼吸;②立位吸气,前倾呼气;③单举上臂吸气,双手压腹呼气;④平举上肢吸气,双臂下垂呼气;⑤平伸上肢吸气,双手压腹呼气;⑥抱头吸气,转体呼气;⑦立位上肢上举吸气,蹲位呼气;⑧腹式缩唇呼吸;⑨平静呼吸。在进行锻炼时,不一定要将9个步骤贯穿始终,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也可只选其中的一些动作运用,如病情较重可不用蹲位等姿势〔6〕。
1.5.2 全身性呼吸体操的原理
锻炼还可使肺通气量增加,呼吸肌做功能力增强,用力呼气后肺泡内残存气量减少,肺泡膨胀程度减轻;锻炼可以改善呼吸类型,提高呼吸效率,增加患者四肢肌肉力量,改善因慢性呼吸疾病而引起的骨骼肌功能障碍;可以改善患者对体力活动的恐惧和焦虑心理,增强锻炼信心,因而有利于提高运动水平〔12〕。
1.6 各种呼吸训练器的应用
随着呼吸训练的发展,临床上出现了各种呼吸训练器,如膈肌起搏器,经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可使潮气量明显增加,X线下可见膈肌移动明显增加,同时使耐力低的膈肌纤维转变为具有抗疲劳作用的纤维〔13〕。此种方式适合病情较重,不能或不愿意参加前几种锻炼方式的患者〔12〕。FG1型肺功能锻炼器是一种便携式主动吸气肌训练装置,吸气量测量桶可使患者在训练过程中随时看到自己吸气量的进步,并可用游标标记,激励自己不断提高吸气量。气体流量测量装置可协助患者深慢呼吸形式的形成〔14〕。
2 在COPD患者中的应用
COPD是一种以不同程度的气流阻塞和形成肺气肿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郑俊兰等〔15〕选择COPD缓解期患者(肺功能测定为2~4级)48例(男31例,女17例),个别或集体给予为期6个月的呼吸训练(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呼吸操),观察训练前后肺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36例完成试验,呼吸训练后最大肺活量、第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第一秒钟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呼吸峰值流速均比训练前明显改善。而吴学敏等〔16〕研究了呼吸训练对缓解期老年重度COPD患者生存质量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选择缓解期老年重度COPD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呼吸训练组。对照组予常规内科治疗,呼吸训练组除常规内科治疗外采用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训练3个月,结果训练后呼吸训练组肺功能和ADL与训练前及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呼吸训练组呼吸频率与训练前及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呼吸短促症状明显减轻,生存质量部分提高。有报道COPD患者夜间血氧饱和度(SaO2)的最低值及夜间平均SaO2与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相关,夜间SaO2越低,则患者预后越差,且生存时间越短〔17〕。焦丽等〔11〕研究呼吸训练对COPD夜间低氧的干预作用:34例COPD稳定期患者采用缩唇腹式呼吸配合人工阻力呼吸训练方法,结果显示呼吸训练后患者FEV1、FEV1/FVC、LSaO2、MSaO2各指标均明显改善,表明缩唇腹式呼吸配合人工阻力呼吸训练能有效地改善肺功能和提高夜间SaO2。
3 小 结
本文介绍了几种呼吸训练的方法及其原理,总结了呼吸训练在COPD患者中的应用。呼吸训练可在呼吸内科和胸外科等相关科室作为疾病康复期和围手术期的常规护理,是一种重要的护理干预手段。呼吸训练可应用于多种呼吸系统疾病。但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研究很难评价其效果。把呼吸训练纳入到呼吸系统疾病康复的实践中,已是学者们的共识。同时由于其机制研究有限,在疗效评价和生理学指标检测上也有待补充,所以在适应证、训练量和强度上还不明确,尚需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区丽明.膈肌深呼吸:哮喘病人的康复锻炼〔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4;14(1):167.
2 汪丽芳,庹 焱,孟广义.呼吸训练在疾病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0;2(3):601.
3 王长虹,丛 中.临床心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756.
4 陈文彬,程德云.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706.
5 张力军,杨雪琴.腹式呼吸的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3;22(1):635.
6 刘洪君,姚翠玲,许占英,等.呼吸操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及血气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2006;11(1):634.
7 Ries AL.Position paper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rehabilition,scientific basis of pulmary rehabilition〔J〕.J Cardiopulm Rehabil,1990;10:41841.
8 Berra K.Cardiac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Historical perspectives and future needs〔J〕.J Cardiopulm Rehabil,1991;11:815.
9 孟凤芹,刘学梅,任秀红.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呼吸训练方法的比较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3;18(3):171.
10 梁永杰,蔡映云,汪钟贤.吸气末停顿呼吸训练法对慢阻肺患者呼吸形态和动脉血气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3):1002.
11 焦丽,崔朝勃,高秀玲.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夜间低氧的干预作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8):910.
12 周玲君,赵继军.呼吸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护理研究,2005;19(3):4789.
13 刘玉容,张 伦,白书闻.复方氨基酸和膈肌起搏对老年慢阻肺病人膈肌功能的康复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4;3(1):27.
14 赵文汝,冯 柏,霍 速,等.FG01型肺功能锻炼器对肺纤维化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4):50146.
15 郑俊兰,黄忠碧,熊 洪,等.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缓解期肺功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6;20(1):545.
【关键词】 社区居民 健康 社区干预
本研究通过对2003~2008年度本社区内居民健康档案资料的分析,对本社区内居民罹患心脑血管疾病、代谢与营养性疾病情况进行分析,对死亡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社区干预的方案。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3~2008年度本社区内已经建立健康档案者,共63016人。
1.2 方法 从健康档案数据库中,统计出6年中本社区重点疾病的患病率,以年度为时间单位,统计重点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的年发病率及年龄构成,予以对比,并比较性别因素对发病率的影响。以2008年度为例,对重点健康事件中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发病率与年龄因素进行统计,同时统计出本社区居民死亡原因和死亡年龄。
2 结果
2.1 重点疾病谱 在本次调查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最高,占27.98%,其次是冠心病(16.05%)、糖尿病(7.43%)、脑卒中(6.8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19%)、血脂代谢异常(6.41%)、肥胖症(4.11%),恶性肿瘤(2.67%)、精神病(0.87%)等疾病。并且重点疾病谱的次序发生变化,2006年疾病谱顺序为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慢阻肺、冠心病、脑卒中,2007年开始排序发生变化,冠心病及脑卒中的患病率显著升高,顺序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慢阻肺、高脂血症、肥胖症。
2.2 重点疾病的分布及严重程度
2.2.1 心脑血管疾病
就心脑血管疾病而言,男性的发病率基本上均高于同期女性发病率。6年中,男性的心脑血管发病率经历了一次发病高峰(2004年),比前一年度高一倍以上;而女性发病率变化趋势相对较为平缓。2004年至2006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符合老龄化社区的特点,但从2007年起,心脑血管发病率有明显下降,这与近年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力度及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干预有一定的关系。
心脑血管疾病的构成谱相对稳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始终占首位,这与我国心脑血管病的现状与特点相符。值得注意的是,出血性卒中的构成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2.2.2 高血压和糖尿病 高血压和糖尿病在年龄组患病率上有一定的分布规律,40岁后,进入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高发年龄段[1],高血压患病率最高年龄组为55~64岁组,糖尿病患病率最高年龄组为75~84岁组
2.3 死亡原因分析
2.3.1 本社区死因谱 以2004年为界,2004年本社区居民死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肿瘤(141例)、循环系统疾病(127例)、呼吸系统疾病(37例);2005年开始循环系统疾病(当年为163例)上升成为首位死因,继之为肿瘤(141)、呼吸系统疾病(54例),与当年全球慢性病死亡分布相同[2]。
2.3.2 死亡的年龄分布(以2008年为例) 本社区男性和女性死亡在45岁年龄组前没有显著差异,到50岁组时,可以发现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在75岁年龄组时,死亡率曲线发生交叉。可以认为,在50岁到75岁,男性死亡率大于女性,而到85岁后,老年女性死亡率随年龄上升的幅度大于老年男性。
3 讨论
实施社区干预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是初级卫生保健持续发展的体现,其目的是降低社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从以下方面努力可以更好地实现社区干预的效果。
3.1 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 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控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可以使社区卫生服务者全面掌握患者个体病情的变化和治疗的全过程,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有力的依据,进而节省医疗资源[3],并且在经过统计、分析后可以为开展有针对性的、综合、全面的群体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3.2 加强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 社区疾病谱中很大部分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随着居民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引起了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脑卒中等发病率的升高,这些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致死及高致残率、大幅降低生存质量并为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经济负担的特点。预测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80%的疾病负担将来自慢性病问题[5]。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而言,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与干预效果密切相关,以社区健康教育为基础,以控制不良生活行为为手段的综合防治模式是控制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社区慢性病的最有效的模式[4]。
3.3 政府部门政策支持 这与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提出的“建立以预防为主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形成由患者、卫生保健机构、社区和政府一起参与的慢性病长效管理机制”这一理念相符。中央2009年提出的医改方案中即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一项,并涉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医疗卫生投入机制、医务人员队伍建设这些与实性社区干预效果密切相关的环节。就我社区而言,2005至2008这4年时间来看,总体发病率有下降趋势,与近年政府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力度、为整合各方资源提供帮助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参 考 文 献
[1]Liu Xuehong, Liu Jianli,etal. Thirty-nine-year follow-up for the onset age and complication of 828 cases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2003,7: 4084-4085.
[2]文川.正确认识社区慢性病.中国社区医师,2006,22:48-49.
[3]王俊英,张亚军.健康档案在高血压社区管理中的效果评价.中国全科医学,2006,9(11) 957-958.
【关键词】 沙尘天气; 非沙尘天气; 呼吸道传染病; 门诊人数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Correlation Between Dust Weather and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s/YAO Chuang,LI Guang-chen,XU Jian-guo.//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6):075-077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impact of dust weather on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s in Khorchin district,Tongliao city,Inner Mongol.Method:Khorchin district,Tongliao city,Inner Mongol wa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ite.The meteorological materials from 2011 to 2014 were obtained by contacting Tongliao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incidence information of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s were obtained with the help of Tongliao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 and two large and middle sized hospitals.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incidence rate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were analyzed.Result:The outpatient quantity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fter dust weather.The incidence rates of influenza,measles,mumps and tuberculosis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occurrence of dust weather.Conclusion:Areas with higher-frequency dust-weather have stronger fitting and forecasting capability toward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s,which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further learn,prevent and control the outbreak of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s.
【Key words】 Dust weather; Non-dust weather;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 Outpatient number.
First-author’s address:Medical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the Nationalities,Tongliao 02804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6.023
沙尘天气是指风将地面尘土、沙粒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的一种天气现象。大风夹杂扬沙使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为沙尘暴,能见度在1公里以上的为沙尘或扬沙天气。根据中国气象局的分类标准,沙尘天气分为浮沉、扬沙、尘暴三类[1]。它的发生与土地沙漠化和大气环流有关[2]。大量的流行病学及毒理学研究表明,空气颗粒污染物的短期升高与人群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的升高密切相关[3-5]。扬沙或沙尘暴来临时大气细颗粒物浓度急剧上升,可增加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疾病的发病率,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威胁[6]。因此,研究沙尘天气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6]。本文通过对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近4年的沙尘天气气象资料和同期呼吸道传染病发病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旨在探讨沙尘天气与呼吸道传染病的关系,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地点及研究时段 通辽市地处内蒙古东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属于40年沙尘天气多发中心与荒漠化土地较为严重地区。该地区春秋季干旱多风,风沙天气频繁,对于研究沙尘天气对呼吸道传染病的影响具有一定代表性。有研究显示,通辽地区沙尘天气的发生主要集中在3、4、5月份,其发生次数占全年发生次数的16.92%、34.44%、24.77%[7]。故本研究选择2011-2014年3、4、5月作为研究时段。
1.2 资料来源 2011-2014年时间段气象资料来源于通辽市气象局(通辽市气象局科技服务中心);大气污染资料来源于通辽市环境保护局(通辽市环境监测站);选择通辽市传染病医院及两所大、中型医院呼吸科作为门诊病历资料来源,本次提供门诊数据的三家医院为通辽地区处置呼吸道传染病较权威医院,患者来源充分覆盖通辽市区及周边旗县,且处置呼吸道传染病门诊数占全区门诊数85%以上,基本代表通辽市呼吸道传染病的总体情况。门诊病历经统计后根据文献[8]剔除与研究方向不相关的病例。
1.3 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沙尘天气、非沙尘天气与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包括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肺结核)日门诊人数的相关性统计。由于日门诊患病人数对总体居民基数而言属于小概率事件,本研究中在排除了患病门诊的重复复诊因素、长期趋势、季节趋势、日历效应、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将沙尘天气发生日和选定的非沙尘天气发生日分别作为因子变量,分别观察其对医院每日呼吸道传染病就诊量的影响。介于本研究时间段分布的特殊性及病例数据的统计科学性等因素特点,本次研究把气象和门诊数据关联后共分为20组,每组数据均包含因子变量日及之后7 d的气象指标及门诊病历数据。1~10组(即A组)为沙尘天气过后8 d数据指标(含沙尘天气当日);11~20组(即B组)为非沙尘天气过后8 d数据指标(含非沙尘天气当日),为减少沙尘天气对非沙尘天气组的数据影响,“非扬沙天气发生日”选择为之前7日和之后7日均无扬沙天气时段。采用沙尘天气与非沙尘天气日门诊人数相对比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
2.1 气象数据及呼吸道传染病门诊量统计结果 2011-2014年3-5月期间,通辽市沙尘天气频繁,PM10、风速的变化对四种呼吸道传染病的门诊量变化具有较明显的影响。与非沙尘天气相比,风速在沙尘天气发生时明显增高;PM10在沙尘天气发生时明显增高,在沙尘天气过后,呈递减趋势降低。沙尘天气过后,排除其他关联性因素后,4种呼吸道传染病门诊人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且均存在滞后效应;尤其和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疾病的关联性最为显著。流行性感冒和肺结核就诊人数在沙尘过后第4天达到峰值;麻疹就诊人数自沙尘过后第1天至第7天,呈现递增趋势;流行性腮腺炎就诊人数虽然呈无规律分布,但就诊总人数仍高于同期非沙尘天气,见表1。
2.2 沙尘天气与非沙尘天气对门诊人数影响的对比分析 沙尘天气导致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的日门诊人数明显高于非沙尘天气,沙尘组总门诊量比非沙尘组总门诊量高出18.38%,见表2。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沙尘天气当日,PM10浓度最高,风速最大,滞后7 d呈现递减趋势,致使大风夹杂浮尘及病原体长期悬浮于空气中。而沙尘中的浮尘,通常被称为“可吸入微粒”,能侵入人体肺泡,并以碰撞扩散、沉积等方式滞留在呼吸道的不同部位,刺激、损坏呼吸系统,导致人群对呼吸道传染病易感性增强,使许多病原体乘虚而入;进入肺部的颗粒物可导致支气管的通气功能下降和肺泡的换气功能丧失,并进一步引起多方面的危害。长期生活在颗粒物污染环境中,免疫功能会受到明显抑制,增加暴露人群疾病的发病率或加重率及死亡率[1-5]。
本研究结果表明,沙尘过后第3、4天,流感门诊量和肺结核门诊量最高。由此可见,流感和肺结核的发病时间较沙尘天气滞后,沙尘天气对流感和肺结核的前期预测时间周期为2~3 d;充分证明了沙尘天气是潜在的呼吸道系统疾病的激发因素。
数据统计分析后发现,麻疹门诊量在沙尘天气过后7 d内,呈现出递增趋势。这可能是随着沙尘天气携带过敏物质对人体作用后,麻疹临床表现的滞后性导致的结果,同时也反映出沙尘天气携带有大量过敏源的真实情况。这种滞后效应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沙尘天气导致空气中微生物浓度和种类增多;同时沙尘粒子可携带微生物在大气中传输;其中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已被证实可通过沙尘天气长距离运输[9]。这些微生物或低浓度的有毒物质随颗粒物进入人体后需要在体内繁殖达到一定数量才能出现临床症状,从而出现滞后效应。同时也不排除患者躲避强沙尘天气过后进行就诊的可能性。
通过对沙尘天气过后,1~7 d的呼吸道传染病日门诊例数统计发现,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受到沙尘天气影响后,发病或复发的时间具有先后差异性。通过大气分析和跟踪颗粒物的变化,发现沙尘天气与呼吸道传染病具有直接相关性,主要体现在:沙尘中或大风夹杂物中携带致病菌或病原体,使免疫力相对较低人群中流感病例短期内急剧升高;同时也发现沙尘天气与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间接相关性,主要体现在可使肺结核患者在沙尘天气影响下旧病复发或加重趋势。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沙尘天气的发生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呼吸道传染病流行过程。沙尘天气既可直接影响传染病病原体与媒介,又能通过改变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性间接影响传染病的流行[10]。这使得确定人类对气候变化因素的暴露值非常复杂。赵春霞[11]研究结果显示,沙尘天气对呼吸系统疾病影响的主要因子为PM10,PM10浓度的高低对人群自然死亡率有影响。
国外研究表明,全世界每年死于空气污染的人数为320万,其中21万人来自亚洲[12]。因此,呼吁沙尘高发区域的人们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从而降低沙尘对呼吸道的伤害尤为必要。减少沙尘天气户外停留时间;沙尘天气户外活动时,选择适当的防护装置(如防颗粒口罩等),也能有效阻挡大部分沙尘颗粒;沙尘天气户外活动后,及时漱口,及时清洗鼻腔、口腔,同样能够减少沙尘对心肺系统、呼吸系统的损伤;提高自身免疫力,加强体育锻炼,多饮水,以此增加机体新陈代谢速度,也是专家推荐的抵御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方式。
病原体、媒介及环境之间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要在气候和传染病间建模,尚需解决许多问题,包括自然因素的筛选,影响因素对媒介分布、传病能力的影响,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人类行为因素对疾病传播的影响程度。而目前的许多研究的模型仅建立在单一因素或少数几个因素对传染病的影响上,而使模型预测结果的正确性存在偏差[13]。在研究气象资料和疾病关联性时,研究方法和统计学数据分析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良。
综上所述,沙尘天气的发生导致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等)的发病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沙尘天气高发地区对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高的拟合和预测能力,对进一步认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同时发现沙尘天气过后,其他疾病门诊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沙尘天气对其他疾病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振华,孟紫强,潘竞界,等.沙尘暴多发地区人群呼吸与循环等系统疾病的现患调查[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8,2(25):8-12.
[2]王式功,董光荣,陈惠忠,等.沙尘暴研究的进展[J].中国沙漠,2000,20(4):349-356.
[3] Kan H,Chen B,Hong C.Health impact of outdoor air pollution in China: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research needs[J].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09,117(5):A187.
[4] Touloumi G,Samoli E,Quenel P,et al.Short-term effects of air pollution on total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the confounding effect of influenza epidemics[J].Epidemiology,2005,16(1):49-57.
[5]李令军,王英,李金香,等.2000-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2,32(1):23-30.
[6]孟紫强,胡敏,郭新彪,等.沙尘暴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4):471-472.
[7]刁鸣军,王树森,罗于洋,等.内蒙古通辽市沙尘暴发生规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3,11(6):24-27.
[8]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国际疾病分类(ICD-10)应用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87-229.
[9] Chen P S,Tsai F T,Lin C K,et al.Ambient influenza and avian influenza virus during dust storm days and background days[J].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10,118(9):1211-1216.
[10] Wu X M,Wu Y Q,Cheng J Q.Research advances of climate change and infectious diseases[J].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0,26(1):127-128.
[11]赵春霞.沙尘暴对人群健康的影响[D].兰州:兰州大学,2011.
[12] Al-Taiar A,Thalib L.Short-term effect of dust storms on the risk of mortality due to respiratory,cardiovascular and all-causes in Kuwait[J].Int Biometeorol,2014,58(1):69-77.
方法:对50例有家庭氧疗经历的老年患者进行了病种、家庭氧疗使用及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
结果:70%患者有心血管疾病患,66%有呼吸系统疾病,28%有脑血管疾病;氧疗使用中38%患者间歇吸氧有规律;72%患者认为氧疗有效果,但吸氧知识了解不多。
结论:家庭氧疗中,老年患者缺乏指导,对氧疗知识了解不多,仅凭在医院学到的经验操作。家庭氧疗急需加强管理,医务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要普及家庭氧疗知识以保证操作安全。
关键词:老年患者 家庭氧疗 现状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69-03
氧疗是通过吸入高于空气中氧浓度的氧气来提高动脉氧饱和度的水平,以此改善血氧过少带来的不良影响,帮助维持病人自我稳定[1]。相关研究表明,长期氧疗不仅能使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改善症状,减轻缺氧,同时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2]。在国外相关技术已比较成熟,而我国限于经济及技术等原因,家庭氧疗开展较晚,有关资料相对匮乏[3]。针对家庭氧疗在上海的现状,作者通过在对上海地区3家三级医院老年病科的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家庭氧疗的使用以及知识掌握等相关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调查对象为上海地区3家三级医院老年科病房住院的老年患者,年龄58-94岁,平均年龄83.08±7.96,男性43例,女性7例。
1.2 方法。采取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①个人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有无子女及居住方式等。②家庭氧疗使用情况:家庭氧疗开始时间,使用的病因,使用的原因,获得家庭氧疗知识的来源,吸氧形式,氧疗产品,由谁操作,使用的流量,吸氧时间,何种情况下使用,是否有规律,何时调整吸氧状态,如何调整等。③家庭氧疗的疗效:吸氧后舒适度自我感觉有无改变,氧疗是否对住院频度有影响,氧疗对病情的影响,最初与现在吸氧流量及时间有无调整等。④家庭氧疗知识问卷调查:调查共有7道题目,包括家庭氧疗时,若感觉不适,是否可以不断加大氧气气流;过量吸氧是否可导致中毒;是否可以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吸氧时如果发热出汗是否正常;日间缺乏运动的患者临睡前可否会导致大脑兴奋而失眠;氧气瓶可否置于阳光直射之地和氧气开关的指症等判断题目。
2 结果
2.1 氧疗患者的基本情况。
2.1.1 患者情况。家庭氧疗的患者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占总人数的98%。所有老年患者中,有子女为45人,占90%。无子女为5人,占总数的10%。夫妻二人生活的24人,占总数的48%;夫妻与子女生活的8人,占总人数的16%;单独与子女生活的6人,占12%;单身一人有保姆照顾生活的5人,占10%。住养老机构等其他情况7人,占17%。
2.1.2 患者疾病分类。50例家庭氧疗患者中,其中呼吸系统疾病33例,占66%,心血管系统疾病35例,占70%,脑血管系统疾病14例,占28%。有13人(26%)同时患有3种和3种以上疾病,10人(20%)同时患有2种疾病,27人(54%)患有1种疾病。氧疗使用的人群主要是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脑血管系统的老年患者。
2.2 家庭氧疗使用概况。
2.2.1 氧疗使用原因和知识来源。使用原因主要是医生建议,占84%,厂家推荐占8%,自我主张和其他情况分别为4%。氧疗知识来源主要来自于医务人员,占70%,还有宣传小册子,占20%,其余10%患者靠朋友,厂家或网络等途径了解氧疗知识。患者使用氧疗和了解氧疗知识的主要渠道是医院和医生,途径较为单一。
2.2.2 家庭氧疗操作和使用年限。大部分患者为自己操作,占62%,38%患者为保姆或者家人操作。统计表明,氧疗开始的时间跨度较大,为0.5~18年。其中氧疗10年及以上的10人,占总数的20%;3~10年17人,占总数的34%;0~3年的为12人,占24%;另有11人其家庭氧疗开始时间无法统计,占22%。
2.3 家庭氧疗参数情况。
40%使用流量为1~3L/min,有60%患者不记得使用流量。吸氧时间少于1h为4人,占8%,1~3h为23人,占46%,3~15h为5人,占总人数的10%,大于15h的6人,占12%,不知道吸氧时间的为12人,占24%。有50%的患者选择静息时吸氧,也有44%的患者选择不舒服时吸氧,28%的患者选择睡觉时吸氧。38%患者吸氧有规律,52%患者吸氧无规律,还有10%的患者为持续吸氧。当有自我感觉需要时,54%的患者会主动调整吸氧状态,26%患者听从医生指导来调整,14%的患者感觉症状加重时自己调整吸氧状态。其主要是调整吸氧流量或时间。
2.4 吸氧皮条使用。
吸氧皮条的清洁对于患者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在清洁方面,有36%的患者可以做到一到两周更换一次皮条,18%患者一月更换一次,但仍有20%的患者三月到半年才更换一次。每日清洁皮条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调查中,有56%的患者使用酒精擦拭,24%的患者使用清水洗剂,还有6%的患者从来不清洗皮条。有26%和14%的患者分别对更换皮条频率和皮条清洁情况“不清楚”。
2.5 家庭氧疗的疗效。
2.5.1 氧疗前后疗效和对住院频率的影响。经过长期治疗和亲身体验,有72%的患者认为氧疗是有疗效的,10%的患者则认为没有疗效,18%患者选择“不清楚”。在通过对患者使用家庭氧疗后住院频率的改变的调研中,22%的患者认为家庭氧疗可以降低住院频率,而34%患者认为没有改变,44%的患者选择“不清楚”。
2.5.2 家庭氧疗前后吸氧剂量的变化。46%的患者认为家庭氧疗初期与现在的吸氧剂量有所增加,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22%患者认为初期与现在的吸氧剂量未变,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仅有22%的患者认为减少吸氧剂量也可达到一定的效果,10%患者选择“不清楚”。
2.6 家庭氧疗知识了解程度。
本部分有七道判断题,主要测试患者对家庭氧疗注意事项及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样题如下:①如果感到不舒服,可以不断加大氧气的气流。②过量吸入氧气会导致中毒。③只要自己觉得舒服,就可以长时间高浓度的吸入氧气。④吸氧时如果发热、出汗是正常现象。⑤日间缺乏运动,很少体力脑力劳动者临睡前吸氧导致大脑兴奋而失眠。⑥氧气瓶不可以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⑦吸氧时如果感觉不到有风吹动的感觉,那么就是氧气没有开。结果如下:5人全部错误,4人做对1道,4人作对2道,9人作对3道,20人作对4道,5人做对5道,3人做对6道,没有一个人全部做对。
3 讨论
家庭氧疗对于心、肺及脑血管等慢性病变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将为社区康复中重要的物理手段之一。尤其是长期的家庭氧疗可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改善缺氧组织器官的功能,降低肺动脉压,阻止肺心病的恶化,增加运动能力,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4]。
但在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家庭氧疗并没有起到预想的结果,10%的患者则认为氧疗没有疗效,18%患者选择“不清楚”;仅22%的患者认为家庭氧疗可以降低住院频率,而34%患者认为没有改变,44%的患者选择“不清楚”。许多患者对于家庭氧疗缺乏正确的认识,仅仅将家庭氧疗作为有缺氧感觉时的救助工具,并非作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对于如何正确使用家庭氧疗以改善疾病症状,许多患者抱有一知半解的认识,患者对氧疗知识欠缺,60%患者对于氧流量这一重要参数不清楚,氧疗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并且正是由于相关医疗知识的缺乏而导致相当一批患者对氧疗的依从性差,因而氧疗无法达到改善疾病症状的目的。对于上述情况发生的原因,笔者进行如下总结。
3.1 发生原因。
3.1.1 护理宣教不到位。大部分医生或护士对家庭氧疗的宣教重视不够,掌握氧疗也不系统,加上护理人员少,影响护士对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家庭氧疗知识教育,宣教也仅仅是口头宣传,缺乏内容丰富的宣教材料[5],导致护士宣教不到位。由于使用家庭氧疗的患者大多是老年患者,但由于家庭氧疗脱离了医院,走进了家庭,得不到医院里专家的指导,而导致患者或其家属对家庭氧疗一知半解,无力应付在氧疗中突发的状况[6]。洪氏通过对41例接受系统氧疗知识宣教的患者进行疗效调查显示,其有效率达100%,并且由于纠正了错误的吸氧方法,患者反复住院率大大减少,增加了患者活动耐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7]。由此可见,全面系统正确的氧疗知识宣教对于增加患者对氧疗的依从性以及病情改善都有所帮助。
3.1.2 氧疗吸入装置存在消毒问题。本次调研结果显示,有将近20%的患者三个月到半年更换一次皮条,由此可见氧疗吸入装置的消毒问题可能是导致氧疗难以改善病情甚至恶化的原因。张氏等对氧疗吸入装置进行细菌培养得到,绝大多数鼻导管和氧气瓶上存在细菌,这些细菌均为广泛存在与自然界、人体皮肤、口腔、鼻腔的长居菌和条件致病菌,其中60%的菌种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有关[8]。由于家庭使用氧气多为老年人,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其自身体抗力较差,防御力也较弱,并且由于自身携带致病菌种,因而氧疗装置带菌不仅给吸氧者带来潜在感染因素,同时也会影响家庭氧疗的效果[9],使患者病情容易反复,因而难以到达家庭氧疗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3.1.3 社区服务中心督导系统不健全。长期家庭氧疗在欧美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开展比较普遍,设有专门机构以及专业人员,而我国对于家庭氧疗开展起步较晚,因而相应知识以及资料背景普遍缺乏,因而导致家庭氧疗容易依从性差[10]。我国目前没有相关规范的机构以及专业人员对社区家庭氧疗定期上门进行规范性指导和培训,并且也缺乏特设咨询机构以供患者进行咨询并对患者氧疗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其相关知识的宣教也仅仅通过护理人员口头传达,缺乏规范化宣传和教授途径,由此容易导致知识的片面性和错误性,进而影响家庭氧疗的疗效和依从性。
针对上述归因,笔者提议进行如下改善措施,以改进家庭氧疗疗效不显著以及依从性下降等问题。
3.2 改进措施。
3.2.1 加大家庭氧疗护理知识的宣传力度。把即将进行或已经实行家庭氧疗患者及其家属或保姆放在首位,根据不同文化层次,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11],对病人及其家属或保姆进行家庭氧疗相关知识及使用方法的宣教,必要时需手把手的教会其如何操作,使其充分了解和掌握家庭氧疗的操作手法和注意事项。由于护士与患者接触时间和交流机会最多,因此应当成为氧疗知识宣教的主角,承担对患者进行宣教、指导工作。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建立个人档案、集中教育、面对面教育电话随访、保持联系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家庭氧疗知识的宣教,以随时解答患者或家属的相关问题[12]。因相关报道显示,极大多数患者在护理指导后,血氧饱和度均有提高[13]。此护理人员要有高度责任心,宣教时耐心仔细,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和错误,给予解释宣教指导,争取家属积极配合,共同努力纠正家庭氧疗使用过程中的错误,争取取得良好疗效。
3.2.2 定期有效清理氧疗吸入装置。护理人员在进行家庭氧疗宣教的时候,除了强调家庭氧疗的相关知识以及常见错误等,还需强调氧疗吸入装置定期有效清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许多肺部疾病是由于病原菌重复感染引起,并且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是诱发或加重病情的原因之一,而氧疗吸入装置容易导致医源性感染,由此容易导致患者病情反复甚至恶化。由此可见,强调并督促定期有效清理氧疗吸入装置在氧疗宣教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3.2.3 完善社区服务中心督导和监测系统。由于我国家庭氧疗起步较晚,因此许多机制和监测系统都不够完善,严重影响家庭氧疗的疗效和普及。国外调查显示,即使在专职氧疗机构的随访情况下,仍然存在17%-70%的患者达不到规范要求。由此可见社区督导监测系统的完善十分重要[14]。有报道显示,开展社区服务中心督导和监测,家庭氧疗可改善低氧血症,从而改善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供氧,减少住院次数,提高生活质量[14]。由此,社区服务中心应当完善督导和监测系统,积极开展氧疗知识宣教以及上门教授,并且定期派专职人员上门对家庭氧疗使用情况以及疗效进行监测,及时更正使用不当之处或改变使用流量,以达到家庭氧疗改善疾病的作用。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还需加强家庭氧疗管理,规范氧疗方案,对医疗人员及其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和培训[3],有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
本研究由于样本量小,得到的结论只是初步的,甚至可能有偏颇和错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相关专业的人员对家庭氧疗的重视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万焕云.基础护理操作规程.武汉:湖北科技技术出版社,1992:77-78
[2] 肖志凌,向宇,周观珍.长期氧疗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状况和活动耐力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6,41(5):438-439
[3] 杨文兰,高蓓兰.上海地区心、肺、脑血管疾病患者家庭氧疗调查.现代康复,2000,4(10):1484-1485
[4] 张瑞星,余惠明.走出家庭氧疗的误区.现代预防医学,2005,32(7):857-860
[5] 张雪梅,徐蕾,周小燕.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家庭氧疗的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l):2196-2197
[6] 谢晓红.关于长期氧疗的护理工作研究.医学信息,2011,292:4478-4479
[7] 洪贵英.心理治疗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氧疗依从性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1(8):71-72
[8] 张玲,姜洪蕾,冯树梅.社区家庭氧疗中常见问题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4,39(8):637
[9] 谢晓红.关于长期氧疗的护理工作研究.医学信息,2011,292:4478-4479
[10] 任云霞,徐梅贞,吴新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院外氧疗遵医行为的调查.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2):48
[11] 赵晓丽,张延红,白雪,等.急性脑梗死患者氧疗依从性差的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现代预防医学,2012,39(7):1791
[12] 刘丽萍,赵庆华,刘雨村,等.健康教育干预对COPD家庭氧疗依从性的影响.重庆医学,2009,38(15):1855
一、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对人体的危害
(一)粉尘(悬浮颗粒物)污染
TSP,英文totalsuspendedparticulate的缩写,即总悬浮微粒,又称总悬浮颗粒物。指悬浮在空气中的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同类的其它常见概念有PM10、PM2.5等。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烟尘、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建筑和交通扬尘、风沙扬尘以及气态污染物经过复杂物理化学反应在空气中生成的相应的盐类颗粒。其中粒径小于10微米的称可吸入颗粒物(PM10)。悬浮颗粒物能阻塞皮肤的毛囊和汗腺,引起皮肤炎和眼结膜炎或造成角膜损伤;降低大气透明度,减少地面紫外线的照射度,紫外线照射不足会间接影响儿童骨骼的发育。可吸入颗粒物可吸附各种金属粉尘和强致癌物苯并(a)芘、吸附病原微生物等,导致慢性鼻咽炎、慢性气管炎。我国大部分城市中的粉尘污染主要是来自建筑、燃烧及沙尘暴等。
(二)化学污染
1、汽车尾气
汽车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石油、矿产的消耗、空气品质的降低、气候变暖、道路堵塞、农田绿地被侵占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汽车排放的尾气给大中城市带来超过60%的空气污染,可谓大气污染的“元凶”。汽车尾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烟尘微粒、臭气(甲醛等)。其对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刺激眼睛,引起红眼病;刺激鼻、咽喉、气管和肺部,引起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组织缺氧、贫血,损害神经系统。当儿童血中铅浓度达0.6-0.8ppm时,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和智力发育,甚至出现痴呆症状。铅还能透过母体进入胎盘危及胎儿。
2、煤烟型污染
城市中林立的烟囱,排放出滚滚浓烟,煤中的碳、氢、氧、氮、硫等元素,在燃烧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并产生大量粉尘。这些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污染给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二氧化硫对人体的结膜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性,可损伤呼吸器官,可致支气管炎、肺炎,甚至肺水肿呼吸麻痹。氮氧化物主要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氮氧化物可刺激肺部,使人较难抵抗感冒之类的呼吸系统疾病,研究指出长期吸入可能导致肺部构造改变。
(三)生活污染
1、家庭装修污染
装修释放的主要污染物有甲醛、苯、氨气、挥发性有机物、放射性氡。其潜伏期长达3-15年,这些污染物的危害包括:造成人体免疫功能异常、肝损伤及神经中枢受影响;对眼、鼻、喉、上呼吸道和皮肤造成伤害;引起慢性健康伤害,减少人的寿命;严重的可引起致癌、胎儿畸形、妇女不孕症等;对小孩的正常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可导致白血病、记忆力下降、生长迟缓等。
2、生活油烟污染
油烟是城市居民重要的环境污染物之一,与居民健康密切相关。主要有害物质有:醛、酮、烃、脂肪酸、芳香族化合物等。长时间地吸入可致慢性中毒,严重时可诱发癌症。油烟可直接刺激呼吸系统,引起肺水肿及机体的损伤,使肺功能下降,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的增加。厨房里的来自于燃料未能充分燃烧的一氧化碳也是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之一。
二、改善空气质量的一些措施
(一)积极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
根据我国能源资源的现状,控制燃煤污染是改善采暖季空气质量十分重要的方面。应采取强化节能、优化能源结构、实施严格环境保护政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并推行集中供热工程和供热管网改造,发展热电联产,扩大集中供热面积。积极推广使用清洁和洁净能源(清洁能源是指电、太阳能、煤制气、天然气、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等),控制和削减烟尘、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二)对建筑企业进行清洁生产
各大城市火爆的房产市场背后,是每年新增上千个建筑工地,给天空带来大量建筑行业粉尘。积极推行对建筑行业的清洁生产诸如对水泥、黄沙、石堆等进行防尘处理,采取集中加工水泥制品,采取先进的设备、合理安排和推行水泥罐装化等手段,选用先进的建筑技术可以提高建筑质量,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还要加大对建筑行业环保宣传力度,以推进建筑行业的清洁生产。增加绿地面积、防沙固沙也是切实有效地改善城区粉尘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积极倡导“绿色出行”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可以使更多的城市空间转化为绿地、公园和休憩场所。建设部倡议在每年定期举办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既节能减排又减少污染。
(四)积极倡导“绿色环保”
[关键词] 纤支镜;大咯血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c)-074-01
大咯血是呼吸科常见重症之一,可造成大咯血窒息和严重失血而危及生命。我院自2004年10月~2007年12月共收治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大咯血,经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者32例,均经纤支镜灌注肾上腺素及凝血酶局部止血治疗,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44岁;咯血原因:支气管扩张症14例,炎症8例,肺结核6例,肺癌4例。咯血量均超过300 ml/d或一次咯血量达100 ml,均经静脉注射各种止血药物效果不佳,遂经纤支镜灌注肾上腺素及凝血酶局部止血治疗。
1.2方法
本组患者术前均予阿托品0.5 mg及安定10 mg肌肉注射,其中18例用2%利多卡因鼻腔及咽喉部喷雾,14例用2%利多卡因射流雾化吸入麻醉。术中吸氧3 L/min并作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监测。用纤支镜经鼻孔插入气管内并以2%利多卡因局麻。在纤支镜直视下吸出气道内积血,找到出血的肺段支气管,用肾上腺素稀释(1∶20 000)后向出血肺段反复灌注及抽吸,直至暴露出血灶,再经纤支镜向出血灶灌注凝血酶1 000 U,观察5~10 min,确无出血,再拔出纤支镜。
2结果
治愈:指治疗后咯血基本控制,少数患者痰中带血,3~5 d后完全无出血。本组治愈率84.38%(27/32)。有效:经治疗后咯血量减少90%以上,持续1周后,无再咯血。本组有效率93.75%(30/32)。无效:经治疗后咯血量减少50%左右,持续1周,再次大咯血。本组无效率6.25%(2/32),2例均为中心型肺癌患者。
3讨论
咯血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资料表明,在肺科门诊中8%的患者伴有咯血症状[1],而引起咯血的病因多而复杂,目前已知可引起的咯血的疾病近100种,各种疾病在不同的地域、时期、年龄组的患者中发病率不同,由于近年来纤支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电子纤支镜的临床应用,使其在咯血治疗中的作用更大。由于纤支镜的可曲度大,外径较小,可进入较小的支气管,及时发现出血部位,并在直视下止血,纤支镜对中、小量出血的止血作用是肯定的[2],但关于大咯血期间行纤支镜检查治疗尚有争议。因为纤支镜检查治疗可刺激气道,引起咳嗽而加重咯血,同时纤支镜内径小,如不在短期内迅速吸出气道内积血则可能引起窒息。但大咯血期间行纤支镜检查有以下优点:查明出血部位;有助于明确病因诊断;清除积血,畅通气道,改善肺功能;局部应用止血药物迅速止血。我们经纤支镜灌注肾上腺素及凝血酶治疗大咯血取得满意疗效,我们认为大咯血期间为挽救患者的生命,对常规治疗无效、病因不清、出血部位不明者,应放宽纤支镜检查适应证。凝血酶是一种高效快速的局部止血药物,直接作用于出血血管局部,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导致血液快速凝固,形成血凝块而使局部止血,同时还可促进血小板发生不可逆的聚集和血小板释放反应,加速血液凝固和促进出血血管局部上皮细胞生长,加速创面愈合[3]。但其取得确切疗效的关键是必须直接与出血创面接触。若注药时局部积血过多则不仅出血灶止血效果不佳,反而因血块过大阻塞支气管引起肺不张或易被咳出导致再出血[4]。而肾上腺素对出血灶局部动、静脉血管具有强烈收缩作用,使出血肺段血液循环量减少,出血灶区血管内压力降低从而使出血减少,配合充分抽吸支气管内积血暴露出血灶后,再将凝血酶灌注到出血灶内,取得较好的局部止血效果[5]。在治疗中我们体会到要达到满意疗效必须作到:掌握好镜检适应证、禁忌证及镜检时机(检查时间在大咯血稍停1~3 h或2 d内)。准备好抢救药品及器械(如作好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准备等)。术前麻醉要充分(我们觉得2%利多卡因射流雾化吸入麻醉效果较好),术中吸氧及作好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操作要熟练轻快,尽量避免刺激患者咳嗽,以免加重咯血。吸引负压达500~700 mmHg,尽量吸净气道内积血充分暴露出血灶,再灌注凝血酶,止血效果才好。
[参考文献]
[1]陶臻,孙丽华,乔岩.经纤维支气管镜注入凝血酶治疗活检大咯血[J].中国内镜杂志,2002,6(1):74.
[2]侯杰.纤维支气管镜对咯血的诊断及治疗作用评价[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4,17(5):337-338.
[3]刘瑶华,裴章,王予思,等.咯血病因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6,9(2):95-96.
[4]赵风瑞.大量咯血治疗现状[J].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统疾病杂志,1996,9(5):371.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60例与非COPD自发性气胸患者60例临床资料,比较其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治疗方法与转归。结果:COPD组临床表现不典型,常并发呼吸衰竭,胸腔闭式引流排气率高,胸腔闭式引流置管时间、平均肺复张时间较非COPD组长。结论:COPD并自发性气胸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重,易误诊,应尽早X线检查,及早行胸腔闭式引流排气治疗。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自发性气胸 并发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气流受限性为特征的疾病,由于气道的长期狭窄,形成阻塞性肺气肿,可合并肺大疱,继发自发性气胸加重了肺功能减退,笔者对我院2002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60例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及同期非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60例进行比较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60例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组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系统疾病学会2002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1],并经胸部X线检查证实,非COPD组60例系特发性自发性气胸,诊断经胸部X线检查证实。年龄16~53岁,平均27岁;男55例,女5例。分析两组患者入院后病史、症状体征、动脉血气分析及治疗与转归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气胸的诱因、部位及肺压缩程度方面比较 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气胸类型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气胸类型比较(略)
注:两组比较##P
2.3 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比较(略)
注:两组比较,##P
表2结果提示:COPD组患者以呼吸困难加重(占96.7%)、并发呼吸衰竭(占35%)较非COPD组明显;非COPD组突发胸痛(占100%)较COPD组明显;咳嗽在两组中出现,无显著性差异。
2.4 两组气胸患者治疗与转归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气胸治疗与转归情况比较(略)
注:两组比较,##P
3 讨论
自发性气胸多系各种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并发症,尤其是COPD患者,因患该病时细支气管不完全阻塞,肺组织变薄,弹性减弱,肺泡易破裂形成肺大疱,当咳嗽或肺内压突然增加时破裂形成气胸[2]。本文COPD组气胸具有如下特点:(1)COPD组临床症状重于对照组,尤以呼吸困难、胸痛、呼吸衰竭为重。(2)交通性及张力性气胸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易出现呼吸衰竭,即使气胸量不大也可出现严重低氧血症。(4)易被漏诊或误诊[3]。(5)胸腔闭式引流排气率高,胸腔闭式引流置管时间、平均肺复张时间长,应及早行胸腔闭式引流排气治疗,以缓解呼吸困难的症状,促进肺复张及破裂口愈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