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4 15:55: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069-02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瓶颈。虽然实践证明环境污染问题需要综合经济、科技、文化等手段加以解决,但无论采取何种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都必须以全社会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为基础。环境保护意识通常是指人对环境本身和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同时也是人类持续调整自身行为,使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自觉性表现。很显然,环境保护意识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对环境的认知水平,包含诸多主观因素,如感知、思维和情感等;另一方面是指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程度,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不可或缺。
1992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在《地理教育国际》 中指出,现代公民的环境教育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养,还应注重环境价值观的培养,它将直接影响人们在面对环境问题时的决策。2003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提出将环境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知,通过环境保护教育培养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是解决当前环境污染问题的必经之路。众所周知,中学阶段是科学知识、个性倾向、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笔者认为,在中学阶段进行环境教育,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进步与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中学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必要性
目前,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同,我国利用电视媒体、杂志、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了大量宣传,但在学校,对环境保护教育仍缺乏足够的重视。我国颁发的《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应使环境保护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加强中小学教材有关环保内容的研讨和讲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中学各类学科中,生物课程无疑是一门与环境相关内容联系最密切的学科,因此可以把环境保护教育融入生物教学之中。据统计,初中生物与环境相关的知识点超过40个。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主张,鉴于生物课程的知识内容,中学生物课程的教学适合且应当分担环境保护教育的重任,大力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对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尤为重要。
教育在不断发展,中学生物课程教学也应与时俱进,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学习”的层次上,还应将部分生物学知识与环境保护密切联系,对知识进行外延。即利用生物知识,引导学生去认识自然现象和环境变化规律,甚至分析环境污染问题,从而实现知识学与用的有效结合。
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方法
1. 深挖教材,利用课堂教学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中学生物教材涉及若干与环境有关的内容,但通常只是进行泛泛列举,没有进行深入阐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对相应的环境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并构建相关知识网络,以便于学生掌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务必找好环境教育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避免牵强附会,同时还应适当把握内容的比重和深度。比如,可利用教材,将初中生物的基础知识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等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正确的h境观,使他们逐步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自觉参与环境监督和宣传等实践活动,尝试解决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以下列举的是可与环境或环境问题建立密切关联的生物学知识点:①从全球环境的角度理解生物圈,保护生物圈对全人类而言意义非凡;②生态系统的类型、我国生态破坏现状及原因,生态破坏引发的后果;③植树造林利于稳定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避免水土流失,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④工业污染、乱砍滥伐、过度渔猎或放牧等人为因素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⑤物种侵袭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与启示,如凤眼莲对滇池的入侵、海洋爆发赤潮的原因等;⑥环境因素可造成生物的基因突变,如辐射导致畸形胎儿的产生频率增加;⑦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可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如对水中重金属的吸收;⑧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手段培育工程菌,利用工程菌的新陈代谢功能净化水中污染物,如利用基因工程菌净化海面上的石油或水中的农药;⑨结合土壤污染、水源污染和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的迁移污染等进行教学,使学生懂得基本的食物中毒预防方法,从而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上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重性,培养他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勇气和担当,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使之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习惯,从而利于将来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笔者认为,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教师是关键。为此,生物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增强生物课的实用性。
2. 教师环境素养的提高与考试内容渗透
通过生物教学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能否取得成效还取决于生物教师环保素质的高低。首先,教师自身应该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其次,教师要具有将相关生物知识与环境保护知识进行关联的业务能力。建议教育部门通过对生物学从教人员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相关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环境保护教育认识水平、环境保护素养和业务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从知识、技能、价值观3个层面结合实际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考试依然是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也可以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所以生物学考试内容若与环境污染问题相关,就一定可以引起学生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对此,笔者建议生物考试可要求学生应用生物学的基本知识来解释简单的环境污染问题。
3.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投身大自然,开展课外环保活动
课余,教师可组织郊游、夏令营等课外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认识生物、生态系统及自然环境,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在这些活动中,可引导学生了解当地土地、水资源等的污染、保护和利用现状、工厂排污情况等,针对开发与利用当地资源活动中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情况进行了解。通过这类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污染和生态破坏就在身边,保护环境势在必行。
4. 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节日开展环保宣传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环境保o意识,教师可利用与环保相关的节日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讲座及知识竞赛等,还可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或学校广播等宣传我国的环保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等。
我国历来重视环境保护,注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学阶段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是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一环,对改善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中学生物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相融合渗透,是生物课程综合改革的必然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在生物教学的实践中切实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和环境污染问题,从小培养起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成为环境保护的担当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需要,也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钟云华,邓睿.中学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施[J].云南环境科学,2004,23 (增刊1):93-95.
[2] 安雪丽.中学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80.
[3] 项德文,张萍.中学生物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109-112.
[4] 赵彬.生物教学中学生环境素养的培养[J].科技教育创新,2009,(13):255-256.
[5] 张书刚.浅谈中学生物学教学渗透环境意识教育[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5):429-430.
美术教学不仅是美术技能技巧的传授,它也是在传授一种思想、一种信息、一种社会责任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空气、水质的污染,能源、资源的浪费,都在困扰着我们。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势在必行。这也向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孩子抓起。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向学生传递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具体、潜移默化地得到教育,无疑比单纯的语言说教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如何让学生去感受、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呢?
一、通过课堂主题性绘画创作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2013年年初,持续多日的雾霾天气让人们备受煎熬。在美术课堂上, 我通过多媒体展示《环保万里行》中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的资料片段,让学生感受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然后询问学生:“面对环境污染,你有什么感受?”“我们应当怎样保护环境?”这些问题让学生开始思考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利用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生态环保纪念日,让学生把他们想到的环境保护方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主题性绘画创作:《我们的家园》《青山・绿水・蓝天》《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母亲河》等。通过这些美术活动,学生受到了一次次深刻的环境保护教育,从而在思想上重视环保,在行为上支持环保、参与环保。
二、启智增趣,利用手工课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手工课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儿童的好动性格决定了他们喜欢各种有趣的手工制作活动。教师要利用手工制作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我在手工课堂教学中一直坚持“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基本都是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如挂历、纸盒、各种饮料瓶、可乐罐等,进行手工制作,每一件手工作品都要体现环保意识。如夏天到了,家里不可缺少的就是饮料,喝完的饮料瓶存起来,可以再利用。我教学生将小小的饮料瓶制作成实用的小板凳。这样的小制作也是我们所提倡的绿色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各种场合,我都坚持对学生进行教育宣传:我国是个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短缺的国家,“节能减排”可以减轻资源的浪费,又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我还号召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关爱自己的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课外的美术活动教学也是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课外美术教学是指在课堂以外或者学校以外进行的美术教育活动。要实现在美术活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学校的美术教育就必须跨出课堂教学的界限,走出校门,充分利用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资源以及更广阔的自然、人文资源,与社区携手,保护和美化社区环境,以达到环境保护教育的目的。在学校组织的课外写生活动中,我带领学生到郑州市环保广场,结合广场的雕塑和设施,讲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现场观察了噪音测试仪和环保局公布的PM2.5的公示数据,这使学生在思想深处种下环境保护的种子,对他们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中,环境保护教育早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保护环境,仅仅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发展先进的环境技术尚显不足,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国策。我们不但要在课堂的美术教学中教育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还要自觉地节约用电,多种树,大力提倡“环境保护从孩子做起、从我做起”,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责 编 流 水)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知识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与水平,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尤其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知识,可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作为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组成部分之一,渗透环境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还加强了学生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以环境保护知识为发展思路,可以在提升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促使学生参与到实际活动中。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措施
1.深化教材中的内容
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参考工具之一,教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以实验教材为主线,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实际活动中。在教材的引导下,教师要为学生提炼出教材中与环境问题相关的知识,尤其要将环境元素知识提取出来,这样才能实现生物与环境教学内容的统一,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如,学生在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温室效应,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在生物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为后期的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确自身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实现高效的教学活动。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教学资源,同时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辅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于环境污染的视频,这样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直观感受让学生懂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明确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
3.开展与环境教育相关的活动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教师可以积极地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通过与其他人进行探讨来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或者可以在教学中与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吸引学生的目光,促使学生参与到讨论中。通过组织与环境教育相关的互动可以让学生对环境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能不断地增强自身的环境保护观念。此外,在教学中,由于高中生处于身心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渗透最新的与环境有关的生物知识,组织学生进行探讨,通过让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可以增强学生对环境问题认识的准确性,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能力。
4.积极开展实践教学
关键词:生态文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强化建议;
环境问题是国际社会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对人们生存与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高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平台,要提高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要倡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为构建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奠定基础。因此,要提高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视。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缺乏重视。在我国教学理念中,一直缺乏对生态教育的重视,对于经济的发展较为重视,对于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起到足够的认识。在高校的课程中并没有对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进修明确规定,因此造成了大学生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对于环境保护观念较为淡薄。
(二)高校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现阶段,在高校课程管理来说,对于生态环境类型的公共课程设置较少;对于环境保护、技术、治理等相关知识虽然较为专业,但是并没有在思想道德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对于相关内容知识一笔带过,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造成了大学生对环境状况、保护意识的缺乏,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学校没有为学生提供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平台。高校对于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学生对于生态保护的知识大多数是通过网络、电视以及书籍获取,学校并没有设置系统的环境保护交流平台,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在高校的教育理念中涉及甚少。所以通过有效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学校的重视,协调部门之间的职能。在高校的课程设置过程中,要适当的添加一些关于生态文明的以及环境道德教育理念;要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认知;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同时要协调学校各部门大力开展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学生社团等课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可以定期开展生态社团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我国自然环境保护现状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在自然环境中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二)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生态文明有效的融合起来。在传统的思政教育课程中,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相对较少,涉及面也不全;这与现阶段的实际需求有所出入,无法有效的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要根据现阶段的环境保护思想以及思想素质理论教育的状况,对思想政治教学进行科学的编写,提高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重环境意识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环境道德素质能力教育。环境意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与核心。环境意识的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大学生作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与建设者,其素质能力以及道德养成对其将来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于我国社会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要通过有效的方法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使其充分的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要大力倡导在生活中在小事做起,善待自然、尊重自然。
(四)开展各种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合理的环境道德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理论上对环境知识进行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保护意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数字化、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通过直观的感受提高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手机、微信以及微博等渠道开始平台,向学生普及各种环境保护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渗透教育。校园可以利用校报对学生进行各种环保知识的普及;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在校园开设知识讲座;提高学生对基本环境知识的理解;通过实践与教学融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校园附近进行环境考察;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对存在的各种生态文明行为进行了解;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认识,了解生态危机给人们的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进而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的做到尊重自然、热爱自然。
(五)生态教育评价的方法。在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要设置合理的标准对道德工作以及效果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要将生态道德教育的表现与学生的德育成绩融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要全面的科学的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例如,在进行学生个人素质总结的时候,要对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能力进行综合考量,对其存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指出;根据具体状况开展不同的教育。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
结束语: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对现阶段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进修系统的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在实践中通过有效的方法与策略进行解决。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终身的、长期的教育工作,要在实际状况出发,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探究有效的方法提高其生态道德素质的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在高中所有学科中,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阐述了生物学科教师如何利用学科优势,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众所周知,高中阶段正是学生由懵懂少年步入青年的时期,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将对国家的未来有着直接的影响。高中生都知道破坏环境是不对的,对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但却没有看到环境破坏背后更为严重的后果,不明白一旦环境失衡人类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所以,环境意识的建立必须从学生开始,生物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中需有生态保护意识的渗透,让学生意识到环境破坏后带来的毁灭性影响,让学生自行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的习惯。高中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已经愈发紧迫,下文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环保教学谈谈笔者的一些建议。
一、环保教育是是生物教学的一部分
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而环境教育是教育的具体化,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对环境破坏行为的高度责任敏感性。生态保护意识还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重要的联系,进而培养学生根深蒂固的环保思想意识,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爱护动植物的道德情感。
二、渗透环保教育寓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中应有效结合教材重要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生态保护教育,让学生在学到相关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明白节约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明白世界之所以如此缤纷,其关键在于生物的多样性与互依性。例如,教师对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讲解时,涉及现代生物与生物或者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合理开发利用的成功例子。
讲解生物多样性时,涉及环境的破坏导致物种灭绝后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例子,引出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平衡维护的重要性,以及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联系学生周边可感可触的实际例子,搜集一些周边造纸厂、化工厂等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的严重后果,依据生物学知识进行讲解并进行相关环保知识普及。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还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生物知识推广至周边人群,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学生将不仅能把课本知识活用至生活中,还能为环境保护策略的实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让所有人都能自觉地去爱护周边环境,那么国家的未来会更加璀璨夺目。
三、利用课堂,挖掘教材中相关知识点,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学的重要内容,生物对环境有净化作用和环保作用,对环境污染有监测作用;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与环境有关的内容,如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的防治等,因此利用生物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挖掘教材中相关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高中生物教材中,选取了动植物类群及其主要特征的知识,使学生能认识周围环境中常见的生物种类、了解生物界的概貌;也选取了一些初步的遗传、进化和生态的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发展,生物具有多样性的原因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理论知识。这些都能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认识到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关注现实生活,培养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丰富,意识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从前的吃不饱穿不暖,到后来的吃尽山珍海味,直至现在绿色食品成为大众的追求。饮食观念的变化一方面反映出人们经济条件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种的蔬菜不如天然蔬菜,圈养鸡鸭不如野生鸡鸭。
另一方面也有另类人为了私欲铤而走险,一些不法行为也导致曾经的野鸡野鸭林间飞舞现象灭绝,鲜有生物,生物种类日益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周边行为和事物,运用所学知识做出正确的选择,不但确保知识的活学活用,还能对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联系当地环境状况,增强环保意识
理论能够联系实际,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时,除了渗透环保教育外还应联系当地环境的实际状况,定期组织学生对学校附近环境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对周围环境质量有一个实际了解,通过实际状况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最终使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生物学相关知识,养成自觉的环保意识。例如,讲解生态系统时,结合当地成功的生态系统例子,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与人类发展是可以同步进行的,人类可以在与环境友好相处的前提下得到更好发展。列举出破坏环境平衡的例子,并看到环境破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让学生通过生物知识的学习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及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可以向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建议,让政府插手对有关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进行教育与管制。
一、南宁市上林县农村初中生态保护意识教育教学现状
(一)没有安排生态保护意识教育课程。南宁市上林县的初中学校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只安排中考的主要科目,基本上没有安排与生态保护意识教育相关的拓展性课程。生态保护意识教育是关乎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初中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应设置相应的拓展性课程或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二)教师思想观念陈旧,需要转变。在调研中,笔者发现上林县许多教师片面追求中考的高分,没有认识到生态保护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生态保护意识的培养工作可有可无。很多学校从领导到普通的教师对培养未成年人的生态保护意识漠不关心,导致生态保护意识培养工作受到阻碍,未能适时地进行生态保护意识的培养。
(三)教师生态知识匮乏,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目前,上林县在职教师里没有专门负责生态保护意识培养的教师,很多生物教师的生态保护知识也比较匮乏,这给生态保护意识培养工作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由于不重视生态保护意识教育工作,也没有开展相关的知识培训,让教师得到系统的学习,增加教师此方面的知识素养,在与生态保护意识培养联系较为密切的生物课堂里,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很常见,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二、通过体验教育培养初中生生态保护意识的的实践
“体验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是使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和发展的教育方式,包括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两个方面。体验教育注重学生这一实践主体的内心体验,要求学生用“心”去体验与感悟,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体验教育已被大量地应用于教育活动当中。课题组通过实验,将体验教育运用于学生生态保护意识培养工作中。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保护意识教育
各学科都可以渗透生态保护意识教育。笔者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学会合理消费》等章节时,将生态保护意识教育渗透于其中,以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寻找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生态知识学习过程变得有趣。为了增强教学趣味性,教师可采用观摩录像和展示图片等手段,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案例教学。在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上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课时,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出具体教学内容和其中蕴含的生态理念,播放动物世界的一些精彩画面:在辽阔的草原上和广袤的森林里,狮子在闲逛,羚羊在奔跑,猴子在追逐打闹,鸟儿在自由翱翔……用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播放短片后,笔者开始进行师生对话。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有何感想?
生1:自然界太美了,各种生命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生2: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要和动物和谐相处,成为朋友。
生3:我为生命的精彩而感动。
听了学生的发言,笔者接着说,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我们应该珍爱生命,爱惜我们身边的生态环境。
师:我们应该怎样爱惜身边的生态环境呢?
生1:不践踏草坪,不攀折花木。
生2:不打鸟,不捕捉野生动物,不破坏环境。
生3: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保护环境卫生。
通过以上教学,笔者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体验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整节课堂,师生在合作、交流中进行探究,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生态保护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渗透,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有了保护生态的理念,而且也懂得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课堂上笔者趁热打铁,当场请学生起草一份倡议书,课后将倡议书张贴在学校的宣传栏里,号召大家都来关爱动物,做保护生态环境的志愿者。这个做法将课堂学习延伸拓展到课外,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生态保护的认识。
(二)开展各项活动,提高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1.开展生态保护知识讲座
教师可以通过举行生态知识讲座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可以邀请专家来校对学生进行专题报告,也可以设置几个有关生态保护意识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如让学生对“如何开展低碳环保新生活”这个论题进行思考,请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教师还可以自己开展班级小讲座。笔者曾在班上开展“环保节日知多少”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植树节(3月12日)、世界环境日(4月22日)、国际爱鸟日(4月1日)、世界无烟日(5月31日)等节日的由来。通过这样的专题活动,学生了解了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环保问题已成为威胁全人类的一大问题,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形成了关爱大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2.开展生态保护演讲比赛
初中生好胜心强,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竞赛,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学生的体验。在开展生态保护演讲比赛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收集与生态保护相关的资料,提高学生的认识,增强参赛的愿望。学生收集好资料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以上准备工作完成以后,就要进行生态保护意识演讲比赛,通过比赛激励学生学习生态知识,增强他们的生态保护观念,促使他们了解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最后,评选出表现突出的学生,对他们进行表彰,并请获奖学生发表感言,畅谈感悟。课题组开展了两次这样的生态保护演讲比赛,效果显著,有效地激发和培养了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学生认为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很有趣、很有意义,希望今后多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
3.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与生态保护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美化活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校园里种植、爱护花草树木,在实际活动中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养成热爱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假期或周末到各个村屯参加“清洁乡村”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清除垃圾,我行动”“让垃圾寻找回家的路”等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或到公共场所清除饮料瓶、塑料袋等垃圾,为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献一份爱心,尽一份力。开展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感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付出与行动。
4.开展旅游观光活动
美好的生态环境使人心情愉悦,让人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美化环境的美好愿望,这样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因此,教师可在周末或节假日带领学生到旅游景点或名胜古迹参观游玩,在学生赞叹大自然的美时,顺势教育学生保护大自然,让学生得到启迪与教育,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在旅游观光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写日记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感悟,让学生对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旅游景点献言献策。学生在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会进一步提高认识。
实践证明,运用体验教育培养学生生态保护意识是可行的。开展课题研究后,笔者所教班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两年来,笔者所教班级在学校文明班级评比中屡获“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荣誉。学生不仅在学校表现出色,而且把生B理念带回了家,在“美丽上林・清洁乡村”评比活动中,他们还带动家长,让家长在“清洁乡村”的评比活动中奉献力量。
总之,初中生处于形成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对他们加强生态保护意识教育。教学中渗透生态保护意识教育的方法还有很多,不管采取何种方法,教师都要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生态知识运用到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这样才能达到生态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教育;环境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26-02
人类总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社会经济生产的高速发展,却最终引发严峻的生态问题从而制约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的生存。因此,提高生态文明,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是全世界应共同培养的道德观与世界观。而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其应树立牢固的、正确的生态价值观,通过科学严谨的生态教育激励大学生承担起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责任与义务,进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
一、开展生态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效培养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面对大量的资源紧缺、环境破坏严重且生态开始面临退化我国对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日趋重视。尽快建立自然环境保护意识成为我国当务之急的工作内容之一。然而,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所有民众的投入和力量,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更多人才的加入,所以教育就成为了最重要的保障与平台[1]。众多人才领域中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程度的高低,能直接作用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因此,高校教育尽快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教育,不只是环境对时代的要求,更是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大学生要依据教育培养自身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打造健康的可持续的生态文明。
(二)进一步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教育所传达的既是自然环境知识也是生态保护意识,针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教育可以培养其科学、低碳以及环保的生活形式、思维角度以及价值理念,同时也可使其道德及素养有一定的提高,对生态环境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从而自觉承担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与义务,以此推动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向前发展,最终促使各阶层各领域群体树立尊重生态环境的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教育的结果将会影响整个社会对生态环境的认知,甚至会作用于未来我国生态环境的好坏。可见,高校开展生态教育对我国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2]。
(三)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
生态文明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展旨在培养学生清晰地认识当前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培养科学的发展观,了解现有自然资源不合理使用产生的后果。生态教育的开展可以帮助大学生自觉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自身职业目标相融合,建立符合学生特有的知识理论与技能,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审视人类、社会及生态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在道德和价值观上形成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所以,在大学开展生态教育不能认为是单一的课程内容,而应成为促使大学生发掘当下环境的严峻性,形成科学的生态世界观,最终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生态教育在大学开展的路径
(一)增设关于生态教育的课程
现代高等学校教育不只是将固有的知识内容传递给学生,更应通过对知识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因此,大学应多增设生态教育课程,可将生态教学融入学校的教育及教学评价系统中,以保证生态教学切实展开,真正将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意识传达给学生。如可增设专门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以及文明行为的建设等课程,在学生间围绕生态环境的重点问题组织有关的课题讨论及研究,其涵盖的内容可以从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理论、国情现状、法律法规、现有的文明建设情况以及面对的问题等入手。通过多种形式的课程增设帮助学生真正认识自然中的生态环境系统,清楚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意义。学生也可通过反复认真地学习掌握全球生态系统的原则、组织形式、调节规律,例如自然环境各组成部分的关系、依存性、丰富多样性以及稳固性等。通过对内容系统的学习使大学生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同时大学生经过相应的原理与知识的汲取,可以构建出个人的思维方式,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正确掌握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二)将生态环境意识“渗透”到教育中
为最大程度激发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积极性以及创造力,从而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生态价值观、道德意识以及科学行为,高校可在教育课程中加入一定的生态环境意识,影响学生的思维与行动。生态环境普遍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价值取向的错误影响到个人行为的缺失。因此,高等院校可依据现今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大学生思想意识觉醒程度以及社会发展现状等作为生态教育的前提,以经济效益为环境保护与治理方式选择的条件,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方式方法用以保护生态环境。
运用渗透形式进行生态教育时应注意从实际情况出发,使大学生对生态环境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明确人类在自然中并不是处于唯一的主体地位,其他生态物种所处的位置与人类相同,进而对人类的行动与意识重新调整,使其行为最终符合生态环境的要求与规律。生态教育课程的渗透形式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价值理念,树立优异的生态意识,拓展正确的行为能力。
(三)开设专门的生态化课程
在全世界倡导低碳节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大背景下,生态教育不仅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同时切合了时代的要求。因此,高校不妨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主要内容,全方位多样化学习为条件,建立适合大学生学习的开放式生态课程体系。在大学开设生态课程其基本原则是让学生走出书本与课堂,走进自然和生活,以实际的观察与感受来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高校旨在培养全方位人才,因此应对各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整合,用最合理的组合形式将多样性的生态课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依据自身学习情况及思想意识进行自主的选择,最终达到促使其多方位发展的目的。同时生态课程的设立可鼓励学生多与自然环境亲近,进而发掘学生的各项潜能,提高其动手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该课程开设后其重要性应与政治等基础学科一致,同时结合现有的资源具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例如针对生物多样性的衰减、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等课题进行开课、讨论和研究。
(四)开发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
我国大学开展生态教育的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枯燥,因而无法将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意识转化到学生的行动中,不能使学生将其融入到个人生活习惯里。所以,高校教师要尽快开发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拓展全方位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危机感,培养生态文明及自然环境保护意识。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生态教育课堂中讲述的科学知识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不仅巩固了知识内容,增强了个人动手能力,同时有效地加深生态环保意识。教师可辅助学生组织开展关于生态、自然以及环境保护相关的调研、讨论以及活动等,学生既在过程里享受到实践学习的乐趣,又能以亲看、亲听、亲感受的方式对生态环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建立相关社团。高校应积极倡导鼓励学生在校内建立关于生态环保的社团,不仅能在校内开展各类活动用以推广生态文明和自然保护意识,还可以与校外的环保组织进行联合活动,这样既能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也能唤起社会群众的环保意识。
3.针对环保日开展校内活动。在专门的环保日,学校可积极组织各类演讲、摄影、辩论以及讲座等活动,如在每年定期的地球日各社团可针对生态环境的知识点、现状以及相关的法律政策进行演讲或讨论,从而使更多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自然环境、动植物以及各类资源的恶化和保护情况,我国针对生态环境所颁布的各项法律政策执行与管理情况,并学习一定的治理改善环境污染的技术方法,营造良好的生态学习校园氛围。
(五)引导学生过低碳生活
高校开展生态教育课程不光要教导学生科学知识和理论观点,更要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积极响应低碳生活。低碳生活主要是消费形式的低碳,不单是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还包含对自然环境的消费,大学生应做到节约和理性购买,以个人健康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进而做到健康消费。如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少购买衣物、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具、不购买毛皮制品、节水节电、不随地扔废物等,养成不浪费、爱节约、重低碳的生活方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教育必不可少,其具有的前瞻性特点能有效地使大学生对人类、社会、环境三者的关系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处理。高校实施生态教育一方面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价值观,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生态文明的建设,另一方面带动社会群众培养积极的生态环境意识与行为,进而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活文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鹏宇.大学生生态教育路径构建[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6).
[2]李国华.大学生态教育新探[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1,(1).
Abstract: in the social economic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 to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dustry, how to keep running at high speed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tourism environment using line and effectiv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 tourism industry is to maint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an important premise, it ask people in the proces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scenic spot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atmosphere to develop ecological industry.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other in the process from government regulation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etc thinking, the paper will be on how to weigh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and analysis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旅游开发
Key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ourism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在旅游开发行业当中,二者的相互关系显得更为重要,在保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旅游开发业者应当着眼于生态产业的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分别从政府规范与环保意识两大方面对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关系来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从政府规范方面平衡二者关系
1、 建立健全旅游开发环保的相关法律法规
在维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国家已经逐步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建立健全旅游环保的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做出了初步的规范。然而,旅游开发产业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环境保护,其相关因素更为复杂多变,所以,需要有关部门对于旅游开发产业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针对性更强的法律、法规,如《旅游开发中环境保护规定与条例》、《旅游开发法》等,致力于依靠法律的权威来平衡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更好的实现生态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强而有力的法律依据来对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监督及管理。
2、政府加强生态旅游环境的宏观调控
若要实现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管理,如此就需要依靠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来加强生态旅游环境的宏观调控。譬如,基于旅游者数量、旅游环境负荷状况以及旅游者分布情况三方面来对旅游者进行科学调度,针对实际情况提前设定预警机制,将隐患消除;在诸如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要从预警与调度两方面出发,对旅游环境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对可能会发生的各种情况作出及时有效地处理。与此同时,要建立起有效地信息网络,对旅游环境中的各种信息作出及时的接收和处理,并且对各主要景点及路线的旅游活动情况作出实时的监控,监测其中的环境生态变化、旅游者及原住民的心理感知度、旅游环境的接待能力和负荷度等情况,为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各方面依据,从而确保旅游生态环境管理机构能够及时针对各种情况作出最科学有效的判断与决策。
3、加大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投入
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是生态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对其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多途径的筹资办法为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投入充足的经费。譬如,在生态景区适当的加收生态旅游资源补偿费,也就是说,从门票的费用收入当中抽取一部分资金作为保护生态旅游环境的投入所用;另外,针对旅游环保管理,有关部门需要适当的收取各种排污费,并且确保该项费用被正确的管理和使用;与此同时,当地政府需要加强对于生态旅游环境的财政投入,加大生态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力度,为其提供强而有力的政府财政后盾。
4、做好生态旅游环境规划
造成生态旅游环境质量下降,引起生态旅游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不恰当,所以,需要去制定一套科学、严谨,并且具备一定预见性的生态旅游环境的开发及运作规划,以便更为有效地对生态环境的使用进行组织和管理,平衡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解决扩大旅游规模与旅游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令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在确保旅游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防止生态旅游环境的恶化。
三、从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方面平衡二者关系
1、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平衡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精神前提就是需要保证旅游环境开发者以及旅游者在主观上与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相一致,其基本前提就是提高其环保意识,这需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旅游企业以及景区标识牌等媒介来加强景区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依靠。
2、培养和提高旅游区管理者及导游的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提高需要从源头抓起,其中,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及管理者就需要首选具备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如此,在生态旅游环境的开发及运营过程中,才会更为有效地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会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立旅游环境,并且在运营中不断地维护和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从景区的各个方面体现并提醒参观者去保护环境。另外,提高导游的环境保护意识可以给予旅游者以积极正面的影响,引导旅游者去配合生态景区的保护工作。
3、加强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及教育工作
一、在无机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内容
环境污染常与环境中各种化合物或元素的含量的变化有直接关系。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果、性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因此,化学教学的内容为环境教育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而化学学习的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措施等为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行为指导,某些化学问题的解决直接是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比如,用氢气这个新能源代替当前普遍使用的煤和石油与它们的提炼物,可以减少SO及氮氧化合物等污染物的排放;用乳酸或者是新的聚乙烯聚来代替制造一次性饭盒,从而减少“白色污染”。
当前,全球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急需解决的时候了,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急迫性,就能加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找到环境教育的最好切入点,使学生关注环境问题、了解解决环境污染的方法。比如,在高一无机化学教学中,学习卤族元素知识时,应该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臭氧空洞的形成,以及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自觉抵制含氟制冷剂的冰箱与空调的购买;在学习氧族元素知识时,可以结合SO的化学性质,介绍酸雨的形成,以及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作用;在学习N元素及其氧化物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城市环境污染的原因。
面对这些污染,学生要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人类在自身发展的时候,要学习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否则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从法制的角度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比如,在学习SO与HSO知识时,介绍一下《大气污染防治法》;学习电镀知识时,介绍《水污染防治法》;学习水泥制造的时候,介绍《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等等。
二、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师要让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保护环境的主人。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这样给学生的印象会比较深刻。比如,很多学生的家里买了新房,在装修的时候,就要考虑环境污染的因素。可以组织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调查活动,学生通过跑市场的实践调查活动,就能了解装修材料的性质;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的查询,了解装修材料的污染情况,比如,哪些大理石的辐射比较严重?哪些油漆的甲醛含量高?
高一无机化学主要以元素族的学习为线索,因此,每当学习一个单元后,教师就可以利用总结本单元知识时,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知识与环境问题的联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境知识方面的交流。比如,在学习卤素这个单元后,很多学生通过交流知道了发泡摩丝、涂改液、氟立昂等物质都有破坏臭氧层的作用,从而达成了少用或不用这些物品的共识。
三、结合环境保护知识,让学生树立“持续发展观”
持续发展的内容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方面的,持续发展的意识已经是当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主张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的指导思想。主张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是充分考虑到社会的发展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协调。这样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的发展需要。因此,我国将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当前的高中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新人,非常有必要掌握我国的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尤其在三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化学教学增加了资源利用等方面知识的介绍,教师可以从资源利用等问题入手,使学生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国策;通过对无机化学中的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它们制取、用途的学习,渗透环境保护知识,使学生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从而使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在对待资源问题上,就要考虑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考虑造成环境的污染。比如,P是植物生长所必要的元素,少量的含P化合物,能促进植物正常的生长,假如是大量的含P化合物,就使植物非正常的生长――疯长。当含P化合物进入水中后,就会使水营养化,最终使水变黑、变臭。因此,我国已经停止含P洗衣粉的生产。在具体的高一化学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重要化工原来的制法,用持续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分析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利弊,从而形成控制“三废”的产生、尽量能回收“三废”的意识。
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的意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也是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好机会。化学实验需要很多的药品,实验结束时又有很多需要处理的废弃物,如果在实验后,将这些废弃物不作正确的处理,不仅会对实验室的环境造成影响,而且可能严重地影响到实验室周围的环境。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强调按规定取用药品的量,实验结束后,要将废弃物放到指定的容器,以便统一回收或处理。
[关键词]环境教育
学科渗透
创新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116
一、教材分析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六章中的内容。本节内容认知难度不大,比如第一部分“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学生有切身体会,很多环境问题他们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中也经常接触到,显然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学生也很容易接受和认同。因此,本节课关键是要充分渗透环境教育,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易于理解,但要讲解得引人入胜,使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却需要精心准备。要讲好这节课,教师首先要做足课前准备,利用新颖的教学设计及与时俱进的现代教学模式,通过适当的图片、视频和精美的PPT制作,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小组展示和汇报的形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其更深刻地认识保护共同家园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保护共同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以上两个关键环节,我对课堂教学做出合理规划:首先,在教学内容的导入上,我选择通过迈克尔・杰克逊的《Earth Song》MTV引出课题;接着由学习小组展示和汇报我们共同家园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使命感;然后由相应的学习小组汇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所需采取的措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各种生态保护的有效方法;最后通过组织知识抢答赛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课堂结束后,我以“如何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为主题布置任务,让学生围绕主题任务自主设计呼吁大家投身于环境保护的公益广告,并将自己的作品以微信或QQ的方式进行上传。通过引导学生积极设计公益广告的方式,培养了学生保护共同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德育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目的。
三、教学准备
提前一周把学生分成三个调查小组,分别以“关注全球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为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收集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卡片和标记笔。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任务分工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及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口头汇报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设计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展示自己的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需从我做起”的意识,并能积极加入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各项活动中去。
五、教学过程实录
情境导人:播放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EarthSong》MTV。
设计意图:奠定凝重的情感基调,引起共鸣,引出课题。
提问:这首歌反映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反映植被遭破坏、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野生动物被杀害等问题。
过渡:当我们的环境遭到破坏,会带来哪些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下面我们请第一调查小组的同学给大家汇报。
学生活动一:负责相关内容的小组分别派代表展示他们的PPT课件并进行相关内容的介绍。
过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到生物的多样性。那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有何价值?请第二调查小组的同学给大家汇报。
学生活动二:(同活动一)
过渡:感谢第二调查小组的同学让我们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如此重要。那我们如何保护它?有哪些保护措施?请第三调查小组的同学给大家汇报。
学生活动三:(同活动一)
设计意图: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渡:第三调查小组的同学教会了我们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师活动:通过六盘水市经济发展所走的从“煤都”到“凉都”的转型之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可持续发展是六盘水市人民的必然选择。
设计意图:结合当地经济转型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含义,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生活动四:“知识抢答赛”,即教师提出生态学的相关问题,由学生抢答。(对获胜组给予小奖品鼓励)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抢答赛的过程中对已学的知识加深记忆。
学生活动五:学生小组针对“为了一个更美好的家园,我们能做些什么”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并派代表汇报。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是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生活动六:角色扮演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假如你是个广告人,请设计一个“呼吁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自觉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将自己的作品发到自己的微信或微博中。
设计意图:起到环境保护的宣传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8.28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2-0108-01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的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一主线。课程标准中的情感价值观目标明确要求:“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是每个生物教师的责任。生物教师要利用生物学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要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各部分相关知识内容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本文从生态环境教育的含义、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阐述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一、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态学有关概念、原理教育。
生态环境意识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如对生物有影响的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基本概念及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等。通过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办事,才能调控、改造、优化生态环境,造福于人类和整个生物圈。
2.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生态平衡已受到严重的破坏。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经显得非常迫切。如介绍水质富营养化的原因及危害,酸雨对农业生产等多方面的有害影响,大海中的赤潮和淡水里的水华, DDT等物质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等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从而增强学生的对环境保护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
3.自然资源保护意识教育。
自然资源是人类非常珍贵的财富,我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我国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自然资源也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的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现状,以及森林毁坏、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淡水紧缺等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使学生重视、关心资源问题,积极参与资源保护。
4.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
在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中,应该强调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的保护,用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主导进行教学,使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能自觉地用可持续发展的新观点、新知识去改变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协调的发展。
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1.结合教材,在课堂上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课堂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场所,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环境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依据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是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形式。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是“生物和生物圈”,专门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全面了解生态环境有关知识。生态环境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各章节都蕴藏了许多这方面的素材。如关于“水资源”---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对生物的重要性、水资源的短缺、饮用水时刻面临污染、保护水资源等等,渗透到许多章节。教师要充分重视,具体分析研究,使课文的知识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环保意识,达到教育效果。
2.补充教材,适时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当学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使学生了解:随着植被的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增加,水的污染日益加重,目前出现了江河水位急速下降、湖泊萎缩导致航运受阻,以及水资源危机。一项权威资料显示: 18世纪人类为土地而战; 20世纪的工业社会,人类为能源而战; 21世纪,由于全球化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有专家预言,全人类将为水而战。这些事实向学生敲响了警钟,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生态危机,爱护我们的环境,珍惜每一滴水。
3.通过习题的分析,渗透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生态环境问题在生物练习题中亦有体现。因此,选用适宜的项目,让学生在解答问题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学会在深思熟虑中增强环保意识。例如,学习“生态系统”这一章时,补充下面这道习题: 20世纪50年代,DDT作为一种植物杀虫剂运用于欧亚及美洲大陆,但是后来人们却发现从来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地区的企鹅及北极附近的因纽特人体内也有DDT存在。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谈谈所受的启发。
三、寓“生态意识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有些教学内容必须在课外通过学生参与才能完成。如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等时,需要学生课余的参与,并通过实践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使这种认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由于课外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结合课外活动开展生态意识教育能联系实际,具有针对性强,学生耳闻目睹,效果更为显著。
结合重大纪念日积极开展专题活动。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地球日”(4月22日)等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或观看有关录像;在校内定期举办图片展览、黑板报、墙报等,宣传环保知识,披露环境污染情况;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所在城市环境状况进行调查,重点了解当前的环境状况与生物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议等。并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主题写小论文。
化学工业带给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环境保护、持续发展等问题,随着化学工业污染的日益严峻,通过化学方式处理化学污染已成为净化环境、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化学研究精神、研究理念会影响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高中阶段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绿色化学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一、提升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绿色化学观念
提升环境保护意识能使学生客观地认识到化学工业带个人类社会的财富和伤害,激发学生创新工业化学的热情,从而使绿色化学观念扎根在学生的思想当中.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第一,结合教学让学生认识绿色化学,形成环保意识,从而在化学应用中注重无毒、无害等方面的探索,例如,“化学与生活”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直观的认识“温室效应”、酸雨的形成及危害等,使学生能够将化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讨论的形式交流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关键和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第二,结合生活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例如,在“造福人类健康的化学药品”教学中,结合学生常见的皮肤病问题,如过敏性皮炎、晒斑等讨论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分析药物、护肤品等与化学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技术的两面性,从而形成客观的、正确的化学观念.第三,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例如“造福人类健康的化学药品”教学中,用鸡蛋壳烤黄研成粉末治疗胃酸过多,实际是鸡蛋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CaCO3)与胃酸(HCl)反应,中和了过多的胃酸,从而使疾病得到缓解.将这一治疗方法与胃得乐治疗胃酸过多进行比较,可发现胃得乐治疗胃酸过多会产生二氧化碳(CO2)气体,造成胃中压强变大,不利于胃病的康复.通过比较认识化学的奇妙性,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潜移默化的构建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使其能正确的认识化学的绿色利用和价值,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化学科学应用的科学价值观,促进绿色化学的发展.
二、延伸知识层面,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
化学是一门奇趣无比的科学,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化学的趣味性和神秘感,逐渐引导、启发学生探索化学的奥秘和趣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紧扣教材的基础上拓展化学关联知识,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第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使学生树立绿色化学观念.例如“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习的氧气化学性质及化学方程式,从而提出化学工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化学工业带来的一系列环境保护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看到化学工业的两面性,它在丰富了人类的生活资源的同时严重的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如纺织,纺出的布可以遮体、御寒、装饰生活等,但同时纺织工业对于环境的污染极大,以此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较强的绿色化学观念.第二,结合一些趣味知识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兴趣.例如化学教学中通过臭氧引出“南极臭氧空洞”,将人类大量使用氟利昂(空调和冰箱的制冷剂)对臭氧层造成的破坏渗透到教学当中,让学生客观的了解“南极臭氧洞”形成及对地球生物的威胁,培养学生绿色化学观念;同时将“南极空城”、“南极冰雕”等知识渗透到化学教学,将臭氧空洞的形成与高度发达的“南极空城”联系起来,以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重要意义,从而形成更加深刻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第三,结合教学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化学观念,例如,“硫、氮和可持续发展”教学中,二氧化硫在空气中遇潮湿空气会形成酸雨,对农作物造成极大的危害,在教学中拓展酸雨的相关知识,引申酸雨的预防和防治知识,除向学生讲授石灰石、氨水法防治酸雨的方法外,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提出一些减少二氧化硫污染的意见,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提高了学生对于绿色化学的认识,树立学生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
三、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不仅可以通过实验细节(如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理等)教育学生爱护环境,利用化学知识科学处理有害物质,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而且还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绿色化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从而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绿色化学应用意识.例如,在一些化学实验中会产生硫化氢气体,这种气体可燃、有毒,溶于水变成氢硫酸,其化学性质也不稳定,如果采用燃烧的方法,在氧气充足情况下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硫,一样对环境有极大的危害性,那么将其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呢?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探索实验中产生的硫化氢的无害排放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又如,“化学与生活”教学中,取两个集气瓶,分别装入空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塞住瓶塞并插入型号相同的温度计(注意瓶塞不要过紧),在相同光照下,二氧化碳瓶中的温度较高,这就证明了“温室效应”,再结合实验引导学生对“温室效应”的危害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对“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思考,让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中,培养学生绿色化学观念.综上所述,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化学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绿色化学观念,使学生在化学教学参与中更加重视化学反应有害物的处理及利用,进而形成绿色化学观念,将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作者:王冠苏 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古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