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5 14:54: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城市建设;城市发展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额敏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以城带乡、以促进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需要切实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加以着实解决。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和机遇
一是乡镇经济实力薄弱,产业集聚度不高。目前全县各乡(镇)场综合经济实力不高,经济规模普遍较小,发展模式粗放、产业结构相似、缺乏鲜明特色,难以形成产业集聚。农村小城镇发展缺乏区域特色,难发挥区域发展优势。二是城镇布局不合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薄弱,配套功能不完善。城市交通规则、建设、管理水平跟不上发展需要,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健全,农村村镇面貌亟待改善。三是财政投入捉襟见肘,城乡建设投资不足。目前额敏县的财力匮乏,很难再挤出资金用于支持城镇化建设。城中村、旧城改造改造任务繁重,保障性住房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四是小城镇管理落后,不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影响生产关系和资源集聚,致使乡(镇)场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直接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规模合理,人口较多,且相对集中的乡(镇)场,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五是农民对城镇化的认识有待提高。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应该是农民,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不能也不应该违背农民的意愿。从近几年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情况看,农民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是非常乐意接受的。但由于宣传不到位,大多数农民对国家的政策不了解,甚至一无所知,造成目前农民对农村城镇化的认识不足,导致农民的主体作用根本没有得以发挥。
目前,额敏县城镇化率仅达到25.1%,不仅明显低于全国水平,也与全疆城镇化率相差甚远。但差距也是潜力,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如果全县城镇化率的提高保持目前水平,到2020年县域常住人口将达到28万左右,到2030年常住人口达到33万,这些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和城市集聚效益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带来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加,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从而持续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能,这正是额敏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须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规划先行原则。
在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的基础上,以科学的规划设计指导新型城镇化。把规划作为推进城乡建设的“第一道工序”,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设计,既站位全局、围绕全局、融入全局、服务全局,又立足本地,总结谋划,规划布置。远期、中期规划要充分论证,科学准确,努力做到不留败笔、不留遗憾、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人民的评论;近期规划要切实可行,重点做好三年特别是当年发展规划设计。
(二)坚持城乡统筹原则。
以城乡统筹规划为先导,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综合研究,统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居民生活区、工业园区、商贸区、休闲区、生态涵养区等;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加速推进城乡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国民待遇。
(三)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立足实际,充分考虑中心城区、乡镇、村庄发展水平、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等因素,明确优先、重点开发区域,划定限制、禁止开发区域,采取不同的建设类型和建筑档次,凸现特色,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进度,做到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协调推进、有序适度开发,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
三、推进额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廊坊市 城镇空间结构 城市规划
党的十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明确提出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要求。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才能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努力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将为我国赢得巨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
传统城镇化,是指由农业人口占较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逐步转变的过程。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廊坊市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廊坊市东临天津市,北接北京市,西部和南部分别与保定、沧州两市接壤,全市总面积6500平方公里,实际居住人口420多万人。下面简述廊坊市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一)城镇化发展较快,但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均衡,地域之间差距较大
尽管廊坊市城镇化发展迅速,但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均衡,廊坊市各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差异较大。主城区、三河、霸州三市城镇化水平最高,在50%以上;大厂、香河、文安次之,在28%以上;其余县城(市)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在20%―29%之间。在大城县、永清县这些地区,农村人口城镇化推进缓慢,城乡二元结构较明显,农村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人才比例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高端人才匮乏,难以支持高端产业发展。
(二)城镇空间结构不成体系,受北京天津的影响明显
目前廊坊市共有省辖市一个,县级市两个,县城六个,县城以下建制镇52个。廊坊市域被分成北三、南七县(市、区)的行政区划格局,在地理上相互分离。廊坊中心城区在北京、天津两个超大规模城市的挤压下规模偏小,核心竞争能力不强,在全省城镇网络中的等级地位不高,没有形成辐射全市的经济中心。主城区首位度仅为3.1,正逐步演化为京津两市的高科技研发和生产基地、工业基地、食品供应基地及重要的产品销售市场。
(三)城镇职能结构总体上趋于低端化
廊坊市域城镇职能主要来自于京津城市的辐射配套,低端化特征较明显。目前只有廊坊中心城区具有相对高端的研发、会展商务、休闲娱乐等职能。廊坊市域多数城镇仅具备自给自足的偏向于农村的低端服务,对外中心服务职能不足,尤其是南部三县部分商贸型城镇还停留在传统集镇的发展阶段。城镇制造业职能也相对低端,大多以工矿资源初级加工、木材初级加工为主,高新技术产业等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城镇职能对外部依托较强,依赖相邻的北京、天津等重要产业外溢形成了一系列的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城镇。
二、廊坊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除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有较大差距外,城镇化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新型城镇化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相比具有新的内涵,更加注重城乡统筹、产城统筹、经济社会统筹、外延与内涵统筹。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不少领导干部和群众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许多模糊认识。主要是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其次是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缺乏信心,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难度较大。
(二)城镇建设基础差、规模小
一方面中心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比较缓慢。与周边县特别是先进地区相比,我市县域城镇发展比较滞后,县城和小城镇发展缓慢,难以有效发挥产业、人口的承接承载作用。三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难度大。
(三)规划引领作用发挥不够
一是老城区规划落后,新城区规划落实不够。二是县城总体规划层次偏低,修编不够及时,对县城框架拉大、产业集聚区建设和争取土地、项目等扶持政策带来了诸多限制。三是规划执行不够到位,依规建设的意识不强,存在随意改变规划的现象。
(四)产业支撑能力不够强
廊坊市经济发展基础不够强,尤其是有利于增加财税收入和扩大城镇就业的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强,新型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产业集聚效应发挥不够,部分产业集聚区在前期引导企业入住时,没有考虑产业集群发展,使众多关联性不强的企业“扎堆”。
(五)保障措施跟进不够
一是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二是城镇化建设用地保障难度大。三是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六)城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城镇监管不够到位。二是城镇居民文明素质有待提高。城镇居民法规意识、自律意识、监督意识、文明意识不强,城市文明风尚还没有真正形成。
三、推进廊坊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当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环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这些都为廊坊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
(一)提高认识,用科学发展观提升城镇化水平
一是要处理好当前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从实际情况出发,既要确保当前城镇化建设的良好发展,又要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基础。二是要处理好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用“三化互动”来化解城乡二元结构之间的矛盾。三是要处理好突出重点和全面发展的关系。要实现城镇化的统筹和谐发展,用既有的财力、人力、物力,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推动全局。
(二)统筹规划,发挥规划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发展规划必须着眼廊坊市“生态、智能、休闲、商务”的城市定位,充分考虑适应未来人口与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抱着对城镇发展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以大幅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承载力、竞争力为根本出发点,高标准地制定规划,引领新型城镇化持续发展,加快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一是确立新的城镇规划理念。二是要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三是要立足廊坊发展实际。四是要体现特色。五是打造亮点。
(三)完善体制政策,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是加快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城镇化的实质就是农民变市民,而户籍二元结构的存在限制了农民进城。建议进一步放宽条件,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把在城市有固定住所、长期从事非农职业的人员和在城市工作或缴纳税金具有一定年限的人员及谋求在城市就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登记为城镇户口。对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及时转为城镇户口。
二是改善进城农民各种生活保障。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为进城农民提供有力保障。首先要提高住房保障,对已经转为城镇户口、符合条件的农民家庭与城市低收入家庭一样提供廉租房,允许在城市就业具有一定年限的农民工申请廉租房。其次要强化就业保障。最后要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争取实现社会保障均衡化,使农村居民进城后与城镇居民享受到同等的养老、医疗、失业和生育等社会保障;要将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纳入城镇医疗、养老保障范围,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城镇路网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枢纽,以县城和乡镇集镇为节点,以新型农村社区为网点,建立起干支衔接、畅通快捷的综合交通体系。二是建设完善的城镇水、电、气、暖供应系统。三是统筹建设城镇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优先规划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加快推动科技、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五)强化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
产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加快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打造产业聚集平台,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在进一步完善道路、水电、污水处理设施的同时,加大产业集聚区商务、物流、通信等设施建设。建议把园区建设作为城市化发育不充分阶段培植和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抓好功能区建设,打造具有带动城市经济向高端发展的产业集群,优化电子信息核心开发区,拓展先进制造业园区,提升新型农业园区,促进多园区整合联动,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产业特色突出、要素高度集中的功能区,成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发展载体,真正发挥其对区域产业引导、技术扩散、功能辐射的重要作用。
二是要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着眼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根据廊坊市劳动力资源、农产品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制定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特色产业园区,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加强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综合保障能力,重视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竞争力。
三是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议一方面努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针对我市传统服务业发展“小、散、弱”的实际,积极引进外地大型企业或集团,支持本地有实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着力推动生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技术研究和开发、商务会展等,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
四是创新发展农村产业。在构建新型城镇建设体系中,应根据农村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农村产业发展,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建议稳步发展现代农业,以优质粮食、果木、蔬菜、养殖等产业为重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通过农业产业化、休闲化、科技化、旅游化与农村改造一起实现城乡统筹,在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打造京津菜篮子生产服务产业化基地。
(六)努力提升城镇建设品位
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着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扩大城市道路、公园、游园、居住社区的绿化面积,提升绿化的层次。发展城市低碳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二是打造现代文明城镇。重视城镇文明形象的打造、居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三是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现代城镇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城镇管理职能,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积极推进城市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
四、结语
本文调查了廊坊市城镇化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廊坊市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廊坊市的实际情况给出了推进廊坊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建议。我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信在政府部门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得到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的质量也将得到较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从世界城市化大趋势看中国城市化发展[N]. 科学新闻2003,9
[2].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4-10
[3]廊坊市政协办公室.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廊坊:廊坊市政协办公网,2012,5
今年以来,我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局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省、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部署,大力实施“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做大总量、加快集聚”战略,以城区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城镇化快速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截至2013年8月底,城区实施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22个,累计完成投资4.73亿元;城市化率达36.11%;县城建成区面积10.1平方公里;城区绿地率43.5%,城市污水处理率78%;启动小城镇示范镇建设2个,完成圩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近2600万元。
在主要成效上,具体表现为:
一是规划体系日益完善。在城区控制性详规覆盖率和重点项目修建性详规编制率达100%基础上,抢抓机遇,积极对接抚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按照南拓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实施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总规纲要成果于7月9日经省建设厅组织专家评审通过,进一步的总规正式设计成果正在加紧编制中;佐龙新区二期范围六一景观区、滨江公园、环城西路、下西坊等地段城市设计及修规规划方案已报县初审;桥南工业新城控规、抚吉高速公路连接线两侧和三桥区域修编方案基本确定。同时加强了规划监管体系建设,持续开展了县城规划区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专项整治(简称“两违”整治),实行长效管理,将治理“两违”工作绩效纳入相关单位年终重要单项考核内容,全面落实乡(镇)村组三级干部工作职责,国土、城管、乡镇村(居)组均成立了违章建筑巡查组,落实了责任分工,实现了全程动态巡查,先后下发停工整改通知书73起,制止违法建房73户,处理违法建房115户,建筑面积4.7万平米,开展联合执法10次,拆除违章建筑面积700平米,乱占地、乱建房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二是重点工程全力推进。全年立项实施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达80个,其中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60个,已经开工建设项目22个,其余38个正在进行前期建设准备,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4.73亿元。环城西路景观林带工程、桥南生资公司农贸市场、城区森林城市创建绿化、恩江老桥维修工程全面完工;新城区1800亩土地征收工作完成大半;行政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地上建筑已初见规模;县财政投资近8000万元建设的抚吉高速连接线正在加紧建设,将在12月份以前跟抚吉高速一起竣工通车;跃进西路、跃进东路“白改黑”工程地下管线部分正在加紧埋设;六一居四星级国际大酒店、物流园、检察院刑侦技术大楼、森林公安指挥中心大楼、林业要素市场大楼、水利局业务大楼等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佐龙大道、迎宾大道街景改造、大道东段拓宽改造、县城城中村及小街小巷改造工程即将开工建设;保障性廉租住房、信用联社大楼、中医院新综合大楼工程正抓紧时间施工,全力组织建设;滨江公园(一期)和恩江北堤城防工程、物资局农贸市场、恩江北路拓宽改造工程、肖家中路、城区单位楼体及广场亮化工程、下西坊棚户区改造工程前期施工准备工作正有序组织中。
三是城乡统筹明显加快。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小城镇建设要求,建立健全了示范镇督查考核机制,成立了领导小组,落实了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确定以沿陂、古县两个乡镇为重点建设示范镇,大力推进乡镇规范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在规划编制上,沿陂、七都、上固、君埠、中村、上溪6个乡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定稿,80个省级新农村试点村建设规划编制已经交付成果。在农民建房审批管理上,下发了有关规范性文件,农民建房均按照程序依法审批、发证。在圩镇建设上,全力推进乡镇建设“提升”工程建设,积极完善圩镇基础设施,截止目前重点乡镇圩镇基础设施投入近2600万元,圩镇的服务能力和承载功能不断增强。
四是城市管理不断提高。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为契机,紧紧围绕“三城同创”目标,按照“灯要亮、草要绿、林要茂、路要平、道要通、水要畅、街要净、宅要美”的要求,继续深入开展了城区市容市貌专项整治活动和“全民义务清扫日”活动,实施市容环境集中整治10余次,对城区占道经营、垃圾广告、建筑工地、农贸市场、交通秩序、单位庭院卫生等进行了专项清理,对恩江大道、迎宾大道、欧阳修大道、跃进路等人流较为聚集区域的车辆停放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对城区主要路段的路灯、环卫设施和市政设施等进一步加强了维护管理。城区共规范整理自行车、摩托车6万余辆,共查处违章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300余辆,取缔店外店、占道经营、流动摊点570余处,清除“牛皮癣”广告1.3余处,完成了县城120万平米道路的全天候清扫保洁,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确保了城市的整洁卫生,人流、车流的畅通有序,县城“脏、乱、差”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在工作举措上,主要表现为:
一是进一步加强了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按照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部署,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政府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县推进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建立了城市建设重点项目例会制度。城区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市政建设重点项目均成立了建设指挥部,以挂点县领导为指挥长,抽调有关人员组成工程项目工作组,全面加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和重点项目建设的领导,保证了城乡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是进一步完善了奖惩制度。继续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列入各乡镇和政府部门年度工作重点考核范围,并进一步提高了分值比重;在乡镇年度工作考核中,单独设立了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单项奖,鼓励乡镇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支持县城建设。完善了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挂点负责人建设保证金制度,所有县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都缴纳2000元项目建设质量及进度保证金,视完成情况实施奖惩。
三是进一步优化了施工环境。推行了乡(镇)领导干部跟踪服务工程项目制度,所有城镇建设重点项目,由项目所在的乡镇派出专门工作组,跟踪项目推进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和问题。出台了《城区失地农民保障暂行办法》、《“两区”建设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及城区预留地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及《预留地使用管理暂行补充规定》等规范性文件,落实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政策,并充分用足现有政策,积极为县城及圩镇所在地的城中村解决实际困难(如将城中村逐步列入新农村建设项目范围),增强村民支持城市建设的信心。建立了城建重点工程治安工作派出所所长挂点负责制,加大对无理闹事、阻挠施工的人和事及时给予严厉打击,加大群众、新闻媒体对城市建设的监督,确保项目建设良好发展环境。
2013年上半年,我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按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扎实推进,取得了较快的进展和一定的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要求相比,与其他发展快的兄弟县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和困难。主要表现为: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影响,城市建设征地、拆迁成本高,工作难度较大;由于地处偏僻,国家项目投放不多,外来大资本投入较小,加上县内财力不足,导致城市建设进展较缓慢。为此,我县将在下半年进一步拓宽思路,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工程建设投融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速度,推动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超常规跨越发展。
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同意,今天召开全县推进新型城镇化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成绩,认清形势,组织动员全县上下,紧紧围绕“三化三区”决策部署,规划“双五十”,建设“三城”,念好“八字经”,做好今年城乡建设管理工作,全面提升我县新型城镇化水平。刚才,世保同志宣读了表彰通报,稍后马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强化共识
“十二五”期间,是我县城镇化进程最快、城乡建设管理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规划大投入。城乡规划累计投入(工作数据)多万元。启动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县城滨河新区按照50年不落后的标准编制了总体规划和四项专项规划。小池滨江新区编制了“1+6+1”城市发展规划。禅文化旅游区完成总体规划、五祖景区控制性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镇、孔垄镇等6个乡镇高标准完成了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特别是小池滨江新区和五祖镇总体规划,分获省城市规划类一等奖和村镇规划类一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成立了查违办公室,查违控违力度空前,去年共拆除违法建筑物700多间,保证了规划的刚性执行。
(二)面貌大变化。初步形成以“一主两翼”为核心的城镇体系。县城区呈现出“五变”:一是变“大”。完成了2.1公里一环线改造升级,全线贯通12.5公里的二环线。拉通了五祖大道延伸段和D6路,105国道改线工程全面完工,建成区面积由12平方公里扩大到2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20万。二是变“高”。12层以上建筑及高品质的住宅小区由过去的个位数上升为现在的过百栋。三是变“绿”。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3平方米。四是变“靓”。**大道、人民大道等6条主干道完成刷黑升级,次干道和背街小巷的硬化绿化亮化成效显著。城区河道整治有力推进,滨河新区及“一河两岸”变成美丽的风景线。五是变“优”。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数据)户,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工作数据)套。县直小学由两所增加到六所,殡葬设施搬迁、妇幼保健院搬迁、职教中心、城西农贸市场、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场等工程先后完成,67.4千米地下管网得到有效维护,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大胜关山工业园基础设施投入近12亿元,形成“五纵九横”路网框架,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落户企业115家,产城融合呈现加速度。小池滨江新区先后投入(工作数据)多亿元,新建、改造道路93公里,完成5000吨级码头、110千伏变电站等重点工程,联投启动区、小池教育城等有力推进,镇区建成区面积由5平方公里扩展到21平方公里,实现了由小变大、由镇变城、由弱变强的可喜变化。五祖镇建成第一、第二安置区,基本完成老镇区房屋立面徽派改造工程,被评为全国最美村镇。禅文化旅游区核心区建设加速推进。孔垄站前新区、蔡山城南新区、分路南街、新开口商贸街、刘佐鄂东新城、大河桥头新区、苦竹西街、柳林古角新村、停前驿前新区、独山文化广场、下新幸福大道、濯港临街徽派改造和杉木烟铺安置区建设各有特色,建成24个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庄。
(三)管理大提升。组建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城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初步建立。推进城管大会战,城区道路清扫保洁率实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持续开展道路拥堵、垃圾围城、广告杂乱、立面破旧、沿街为市、洗车市场、农贸市场等专项整治,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城区禁限鞭和七月半烧包袱整治取得显著成效,长期以来困扰居民的噪音浓烟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新建了沙岭、东禅、蔡枫树3个停车场,正街鑫城等地下停车场投入使用。强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实现全覆盖,创建了20个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示范村,148个村环境整治成效突出。深入开展饮用水源保护、改善空气质量、环境违法执法“零容忍”等行动,着力建设生态家园,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四)机制大突破。省长投、交投、联发投、鄂旅投等省级投资平台纷纷入驻,县城司不断壮大,先后组建县旅司、交司和小池城司,融资规模过百亿元,有效缓解了城市建设融资难题。完成县乡两级土地利用规划与调整工作,获批建设用地指标(工作数据)万亩,实现土地出让收入(工作数据)亿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小池“四化同步”土地拆旧、城区“空心地”清理和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等工作扎实推进。申报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工作数据)个,总投资(工作数据)亿元。完成房屋拆迁(工作数据)多户,县城城乡安置区、开发区洪?景仓们?⑽遄嬉惶烀虐仓们?⑿〕?0万平方安置区等成为城镇建设新亮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改革在全省率先破题。严格项目“四制”管理,创新了政府投资项目拦标价审计、项目设计增减变更五方会审、建设资金分级审批、房屋建筑竣工联合验收等机制,项目管理日益规范。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城镇化率还不高。目前我县城镇化率为(工作数据),低于国家、省平均水平(工作数据)和(工作数据)个百分点,比全市低(工作数据)个百分点,城镇规模和人气有待提升。二是基础配套还不全。县城南北通道不畅,断头路、错位交叉路偏多。城市绿化、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地下管廊建设相对滞后。老城区功能混杂,居住拥挤,人居环境有待提升。三是城市特色不够鲜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计缺少地域风格,缺少主题形象、特色街区和独特的城市气质,与我县文化资源禀赋不相匹配。四是居民素质有待提升。部分居民公德意识、卫生观念、文明素养偏低,车辆乱停乱放、随意调头、横冲直撞现象时有发生,出店经营、乱扔垃圾、随意破坏公用设施等陋习积重难返,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违法房地产交易现象屡禁不止,规划执行和城市管理面临严峻挑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城市功能的发挥,降低了城市品位,影响了居民生活,阻碍了我县新型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迎难而上,乘势而上,加速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
二、从高设标,强化举措
去年年底,中央、省、市分别召开了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在建设与管理两端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通过对宏观形势和基本县情的分析,当前我县城镇化工作呈现三个特征:从城市发展规律分析,正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快速发展期。纵观人类发展史,城市发展主要分三个阶段:城镇化率30%以下是起步阶段,30%-70%是中期阶段,70%以上是后期阶段,我县正处于中期阶段,是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从宏观形势分析,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随着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东禅西道”文化旅游格局、小池开放开发等国家和省级战略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合安九、京九两条铁路大动脉交汇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县城完全具备了建设中等城市的条件。从面临的挑战分析,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中等收入陷阱”、“城市病”、“空城计”等诸多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世界性难题。我县正处于由土地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统筹做好产业支撑、人居环境、住房体系、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工作,加速城市人口聚集,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基于以上分析,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城乡建设管理工作,必须紧扣“三化三区”决策部署,坚持快速发展的主基调,坚持“以人为本、以质为帅”的发展理念,从高设标,科学推进。关于今后一段时期和今年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工作举措,这里我用14个字概括,就是“规划双五十、建设三城、念好八字经”。
(一)“规划双五十”是远期目标。具体来讲,就是到2025年,县城区发展规模力争达到“双五十标准”,即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50万人。围绕这一远期目标,近期目标确定为: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0%,县城区常住人口达25万人,建成2个全国重点镇、1个国家级旅游名镇、4-5个文化小镇。规划建设100个中心村(社区),建成10个景观村、30个美丽精品村,形成城乡一体发展的新格局。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市建设更具特色、城市治理更加科学、城市发展更有后劲、城市环境更加舒适,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二)“建设三城”是发展方向。齐白石先生曾对学生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城市建设更是如此,一味简单模仿,就会迷失方向、丢失灵魂。相信许多同志都有深切的感受,过去我们到外地城市考察,主要是看工厂、看马路、看高楼,现在改成看山水、看风景、看历史了。**是有着1400年历史的千年古邑,**县城是百万**人的县城,必须要建成有底蕴、有特色、更现代、更宜居的城市。
一是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些世界名城都有突出的主题文化,如巴黎是“时装之都”,维也纳是“音乐之都”。**文化底蕴深厚,**禅宗、**戏、**挑花、岳家拳、诗词、楹联等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我们必须将这些文化资源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一个看了就不会忘、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历史文化要体现在建筑上。人们讲到京派建筑,就会想到皇家园林、四合院;讲到徽派建筑,就会想到马头墙;讲到闽南民居,就会想到客家“土楼”,这些都是建筑特色的魅力。我们的建筑,决不能简单复制拷贝,不能为了吸引眼球搞怪诞的“新、奇、特”,必须推广“禅风水韵、吴楚乡情”的地域特色,打造“天下**”人文品牌。历史文化要体现在具体项目上。要像建设**戏剧院那样,建一批禅宗文化馆、岳家拳武术馆、诗词楹联走廊等承载历史文脉的标志性项目。历史文化要体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片区、每一条街、每一个村庄,包括户外广告,在设计过程中,都要植入**文化元素,留住城市的记忆。
二是建设现代中等城市。按照城市分类标准,中等城市指人口在50万到100万的城市。我们建设现代中等城市,既要注重城市人口规模,更要体现时代气息,在“现代”两个字上作文章,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城市现代化。着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要加快实施“光网城市”战略和“互联网+”城市计划,发展智能城管、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管网、智能园区、智能社区,为方便市民生活、提升公共服务、加强城市管理增添动力。着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城市易涝点改造,推进雨污分流管网、排水和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妥善解决城市防洪安全、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加强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与绿地、绿色蓄排与净化利用设施等建设,确保城市的蓄纳能力稳步提升。着力推进城市地下管廊建设。统筹城市地上地下设施规划建设,合理布局电力、通信、广电、供排水、热力、燃气等地下管网。城市新区和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河道治理、道路整治、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三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重庆依山而筑,以山城闻名;威尼斯居水而建,以“水城”著世;一座城市没有山水就没有灵气,城市建设必须融入自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搞城市建设不要做推土机,见山平山、见水填水;而要做高明的园林大匠,见山用山、见水用水。要把山、河、林、湖等生态元素融入城镇规划建设之中,有计划地保留湖泊、水系、林地、耕地、湿地,实施“引水济城”,为居民留下青山绿水。积极开展“绿满**”行动,大力实施道路绿化、河岸绿化、庭院绿化工程,建设一批城市森林公园和小游园,力争五年内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积极推广应用绿色新型建材、装配式建筑,基本建立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园林废弃物等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镇发展道路。同时,要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创新人、财、地“三挂钩”机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农民转市民进程。
(三)“念好八字经”是工作举措。如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要念好“规筹拆建、查管整创”八字经。
第一个字,“规”。就是做好规划设计,全面提升城市规划编制水平。要坚持多规合一。做好全域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双五十”的标准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加快“三城”规划编制工作,留足城市发展空间。城乡建设规划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协调统一,地上地下规划要协调融合,避免低水平建设、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要坚持规划先行。今年要加快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实现城区建成区控制性详规全覆盖。分步推进镇域规划、乡村建设规划的修编工作,一年一年做下去,力争3-5年实现全覆盖。做好迎宾大道、高铁**南站、移民新村、新建村镇等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100套“禅风水韵、吴楚乡情”建筑风格图纸,要分批次尽快发放到乡镇和村。要坚持刚性执行。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一任接着干。加强规划执法管理和效能监察,坚持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搞建设、不建没有经过规划设计的小区和房子。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规划管理体系,整合资源,充实力量,弥补乡镇规划管理的短板。
第二个字,“筹”。就是创新机制,更多途径筹资融资。经初步预算,今年县城区建设资金需求约在(工作数据)亿元。“钱从哪里来”?一是向上争资。积极对接国家政策,重点在棚户区改造、城市管网、河道整治、生态建设等方面,储备包装项目,大力争取上级财政补助资金,吃到政策红利。二是土地融资。坚持弹性出让、净地出让的原则,科学合理控制供地规模,适时推出一批优质地块。加大土地出让金清收力度,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逐步消除批而未供的存量建设用地。力争全年土地出让金收入实现(工作数据)亿元,其中(工作数据)个亿用于县城区建设。三是债券融资。县财政局要加强与省财政厅对接,积极争取国家、省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按照最新发债政策,我县可以发行企业债券(工作数据)亿元,县发改局、县城司要在申报落实国开行合安九铁路(工作数据)亿元专项债券资金的同时,积极筹备发行企业债券。四是平台融资。四大平台公司要精心策划包装融资项目,优先争取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银行贷款,平台公司不行就用子公司,子公司不符合条件还可以根据政策导向组建新公司融资。继续采取政府委托代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设施和以下属公司或第三方贷款等形式,争取商业银行贷款。尽快完成县文化系统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和局办公楼等闲置资产处置工作,力争融资(工作数据)亿元以上。五是社会融资。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园绿地、公共停车场、垃圾焚烧发电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当然,在采取PPP融资模式时,要慎之又慎,反复论证,不能留下后遗症。
第三个字,“拆”。今年县城区人民大道延伸段、爱民路、大众路等十三个项目,共440户纳入征收,还有合安九高铁(工作数据)余户的拆迁也要启动,拆迁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各级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大拆才能大建,迟拆不如早拆,现在不拆以后成本就会越来越高。要坚持合力拆迁。拆迁不是哪一个乡镇、哪一个部门的事,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每一个拆迁项目由一名或多名县级领导挂帅,全程指导,统筹协调。每一个部门都要分配拆迁任务,责任包保,全员上阵。公安、房管、国土、城管、法院、综治、等相关部门以及**镇、濯港镇、杉木乡等乡镇要密切配合,打攻坚战。要坚持依法拆迁。坚持依法依规办事,制订房屋征收工作的操作规范,确定统一的工作流程,切实做到征收决定民主、征收程序规范、房屋评估公正、征收信息公开。加强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提升依法办事水平。要坚持阳光拆迁。建立全县统一的征收补偿安置办法,确保执行政策统一、安置标准统一,建立健全适当补偿机制,让支持拆迁的群众不吃亏,确保公平正义。要坚持和谐拆迁。工作人员要深入群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做好拆迁户的思想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困难群众的帮扶工作,多用“磨劲”和“韧劲”,避免“蛮劲”,真正做到暖人心、稳人心、安人心。
第四个字,“建”。严格执行责任包保制和项目“四制”(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管理,形成城乡建设热潮。加快县城区建设。首先要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完成“八个一”规定动作:完善一个新区,建设一个与黄冈市区或周边城市协作对接的开放开发工程,一个城建重点项目,一个“棚改”项目,一个中心城区1小时交通圈扩散工程,一个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工程,实施一片环境综合整治,一个城镇污染企业治理改造和环保搬迁计划。在此基础上,围绕“促发展、保畅通、惠民生、提形象”的思路,完成一批自选动作。今年要加快县经济开发区12条道路、(工作数据)亩土地收储以及污水管网、垃圾转运站等配套建设。推进人民大道延伸段、105国道升级改造、四祖西路东段刷黑等15条道路新建改造工程,启动五祖大道拓宽工程,完成大众路、爱民路等拥堵路面拓宽以及部分破损路面修复工程,实现“一环畅、二环靓、三环启动有模样”。与此同时,着力推进县一水厂升级改造、阳光家园公租房、县福利中心、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市民休闲公园等一批民生项目。加快小城镇建设。主要是实施“八个一”工程,即建设一条精品示范街、一个绿色生态设施、一个产城融合综合体、一个宜居示范小区、一条与交通干线和交通枢纽城镇连接的对外公路、一个垃圾压缩中转站及其配套设施、一个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一个文化特色小镇或美丽乡村风情线。在完成“八个一”的基础上,各乡镇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在易地搬迁、教育、卫生、文化、交通、水利等方面选择“两个一”作为自选动作,最终实现“10个一”、“11个一”。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围绕“五美三宜”标准,着力建设20个美丽示范村和5个精品村。重点在红色旅游路和横山公路沿线(大河6个村、苦竹10个村、五祖5个村)建设美丽乡村示范带。坚持绿色为底,在公路沿线广泛开展“补植”绿化行动,建设村庄绿化带;坚持文化为魂,突出红色文化、岳飞文化、戏曲文化、禅宗文化等文化传承,打造文化长廊。与此同时,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确保完成新整治183个村庄环境的年度任务。
第五个字,“查”。就是保持查违控违高压态势,严格实行城市“五线”管理,即“蓝线”(水系保护范围)、“绿线”(绿地保护范围)、“红线”(道路用地保护范围)、“紫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黄线”(基础设施用地保护范围)。各级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到,违反规划私搭乱建、顶风抢建行为,是阳光下的犯罪,是明目张胆的抢劫,是对法律和政府尊严的公开挑衅,必须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让其付出代价、自食苦果。对老城区、城中村、开发区以及城乡结合部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违法和隐形房地产交易行为,由查违办牵头,各乡镇、社区(村)以及开发区、国土、规划、房管等部门协作,逐户核实,逐户登记,逐户确认,逐户过关。对党员干部及其亲属、党员干部以亲朋好友名义进行的违法建筑一律拆除;对不顾政府三令五申、顶风作案、强行建成的违法建筑一律拆除;对明显违反规划、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恶劣的违法建筑一律拆除。公安、监察部门要强力介入,查一批典型,办一批铁案;供水、供电、消防等其它部门要在职权范围内,大胆参与、积极配合。同时,要从制度入手,建立长效机制,破除建了拆、拆了建的恶性循环。
第六个字,“管”。城市发展,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要坚持全员化、数字化、网格化、人性化的方向,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进全员化管理。倡导人民城镇人民管,坚持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推进数字化管理。把数字化城管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按照“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提高效益、形成特色”的原则,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系统,不断完善和优化系统运行机制,最终实现精确、快捷、高效、全时段、全覆盖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推进网格化管理。以14个社区为网格平台,每个网格实现“六个一”,即安排一名挂点领导、一名责任领导、一个牵头单位和若干责任单位、一个牵头单位责任人、一个社区负责人、一个联络员。通过责任包保,把城市管理各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各社区网格。推进人性化管理。坚持疏堵结合的原则,规范城区废旧回收市场、夜市街区、汽贸城等专业市场和各类便民摊点的建设,让小商贩和困难群众生活有出路、有保障。
第七个字,“整”。重点开展六项整治。一是整治房屋立面。以打造精品示范街为抓手,以“禅风水韵、吴楚乡情”地域建筑风格为基本定位,着力推动“一街一风景、一路一文化”。坚持规划先行、示范引领、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一条街一条街的整,力争五年内实现城区主干道房屋立面整治全覆盖。二是整治空间杂乱。积极开展城区楼顶广告、墙体广告专项整治,坚决取缔城区主次干道落地灯箱广告和条幅、彩旗、刀旗。开展城区主要街道立面店招整体改造,积极创建户外广告店招管理示范街。大力实施管线入地工程,清除各类影响市容和有碍观瞻的线网、线杆,净化空中环境。三是整治垃圾围城。学习借鉴宁夏中卫市“以克论净”深度保洁工作经验,推行“清扫、洒水、洗尘、捡拾”一体化作业,提高城区道路洁净度。推进垃圾袋装化,沿街所有门店和居民生活垃圾都要实行袋装化,定时收集,从根本上解决垃圾乱倒、随地遗撒的问题。加大“牛皮癣”清理力度,主次街道由城管执法局负责,封闭的居民小区由房管局负责,无物业管理的居民小区和背街小巷由各社区负责。坚持开展重大节日和周五卫生大扫除活动,充分发动社区、机关单位定期清除单位之间夹缝、空隙地带、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和城市出入口陈年垃圾,消除卫生死角。四是整治交通拥堵。完善城区交通标志、标线、灯光信号、电子监控等设施,新(改)建1-2个大型停车场点,引导车辆进入指定区域有序停放。重点整治逆向行驶、车辆随意调头、摩托车载客、行人乱穿马路、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严查无牌无证驾驶、故意遮挡车辆牌照和酒后驾车等交通违法行为;加大对违停车辆贴单处罚力度,以严管重罚规范交通秩序。五是整治占道经营。开展五祖铁路桥北出店经营、占道经营、乱搭乱建整治,严控粮食巷、水产街出店经营现象,落实文化公园南门夜市烧烤摊点定时、定点管理措施。强力开展非机动车停放、占道加工、占道洗车、占道汽修、占道堆放物料、违规搭建遮阳雨棚等市容乱象整治工作,实现城区主次干道零出店、零占道。六是深化禁限鞭整治。积极巩固禁限鞭成果,倡导市民群众在重要节庆、店庆和办理婚丧喜庆事宜采取电子炮等形式,减少噪音环境污染,力争3年内在城区全面禁鞭。
第八个字,“创”。就是抓好城市创建工作。城市创建是抓好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抓城市创建,城建城管就没有目标,就没有追求。过去几年,我县通过抓卫生城、园林城的创建,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今年,要着重抓好以下五项创建:一是创建省级文明城市。通过推进文明小区(社区)、文明行业、文明村镇建设,狠抓居民城市素质提升。二是启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抓好绿地系统规划的修编工作,规划一批休闲广场、公园绿地、街道绿岛、城市绿带、庭院绿园等,完成“一河两岸”延伸段、西山生态修复等重点绿化工程,力争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接近或达到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标准。三是做好省级卫生城市复查迎检工作。抓好农贸市场、“五小”行业等重点领域整治,争取明年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四是争创省级生态县。推进工业大气污染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扬尘污染控制、工业园区集中供热、清洁能源使用、挥发性有机物控制、秸杆禁烧和陶瓷化工企业污染治理等工作,加强湖区、库区、中小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和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城区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环境噪声平均值低于56分贝、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市级以上生态文明村50个以上,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五是争创省级节约集约用地模范县。严守耕地红线,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确保耕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提高。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推进小池“四化同步”示范镇试点,完成(工作数据)亩土地拆旧任务,力争各类建设用地指标(工作数据)亩以上。建立工业园区不履约项目用地退出机制,合理利用工矿废弃地,依法处置闲置低效用地(工作数据)亩以上,确保年度土地供应率(工作数据)以上。
三、压实责任,强化落实
当前,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方向已经明确,任务要求非常清晰,关键在科学推进、抓好落实。
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已经成立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挥部,我任指挥长,政协张主席任政委,甘世保同志任常务副指挥长,潘高峰、程鹏、李再华、欧阳水平同志任副指挥长,成员单位由住建、发改、国土、房管、城管执法等15个部门组成,韩冰同志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指挥部要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各项重点城建项目都要排出时间表,明晰路径图,落实责任人,确保工作抓到点上,落到实处。会后,各乡镇也要及时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尽快完善领导机制、协调机制、推进机制,为各项工作扎实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形成工作合力。开发区、**镇、濯港镇、杉木乡等单位要牢固树立“县镇一体”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各项目建设责任单位要切实担负起牵头职责,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统筹调度,精心安排。发改、财政、住建、规划、房管、招投标、消防、环保、供电以及各管线部门都要从大局出发,做好项目审批、工程招标、资金调度、质量监管、联合验收等工作,宣传部门和电视台要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宣传城建城管工作进展情况,加大违建和不文明行为的曝光力度,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真正形成步调一致抓城建、齐心协力抓城管的工作格局。
严格督办考核。指挥部要坚持月例会制度,一月一会商,一季一督办,半年一拉练,年终结总账。指挥部办公室要迅速制定完善考核办法和细则,以考核促进工作落实。县城区建设方面,把“规筹拆建、查管整创”等方面工作,尤其是拆迁、建设、网格化管理等作为考核重点内容,纳入年底全县目标责任考评体系。乡镇建设方面,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乡镇予以支持,主要是支持乡镇“八个一”工程。城区城管会战工作,引入“第三方”考核,每季度召开一次督办大会,年终对14个网格进行综合考评排名,对排名前5位的分别奖励10万、8万、6万、4万、2万,末位的罚款1万。乡镇城管工作,年底也要进行排名,对前3位分别奖励5万、3万、2万;末位的乡镇罚款1万元并通报批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特征;规划设计;措施
Abstract: urban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is the policy of city in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new tow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various points,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urban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scale, intensive and intensive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words: new urbanization; features; planning and desig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及意义
目前,我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正处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特色不明显、承载能力差及发展方向不清晰等城镇化自身问题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双二元结构”、“城市病”、“”城市化、被城镇化等经济社会问题的重要出路。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城镇化进程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在产业发展研究、城乡规划设计、城镇体系规划、工程规划、土地规划设计等方面丰富的实战操作经验,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发展规划、规划设计及专项规划于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综合解决方案,整合有关城镇化发展的社会、生态、经济、人文等重大问题,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法和路径,注重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走产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1、城镇发展产业化
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新型城镇化发展,应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升级;加强城镇间及城乡之间的产业关联和融合,积极打造集聚效益佳、辐射能力强、城镇联动紧的新型城镇,使城镇化发展更具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城镇建设生态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高质量、可持续城镇化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新型城镇化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以生态文明引领、支撑新型城镇化,能有效解决城镇化进程中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升城镇化质量。
3、城镇服务均等化
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差异大、城镇化建设与公共服务不协调,城乡之间、进城农民工与市民间的公共服务不平等是新型城镇化最大的挑战之一。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应使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方面的衔接配套,并加快建设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管理水平。
4、城镇运行智慧化
智慧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以知识经济为中心,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于一体,以智能化服务使城镇的管理更具备系统化、安全化,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加舒适、便捷、安全的生活环境。使城镇投资环境更宽松、更公正,使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更加低碳节能和环保。
三、新型城镇化四大规划要点
1、提高城镇化发展的人本质量
人是城镇化的主体,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区别于我国以往城镇化工作的重要特征,一个地区的人口城镇化程度决定了其城镇化的质量。从现状来看,随着大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他们建设城市却不能享受城市福利,被户籍制度等藩篱阻隔在城市之外,成为突出矛盾。因此,要推进城镇化质量提升,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放开中小城镇的落户条件,对非户籍人口渐进式地增加社会福利,逐步推进公共服务的属地化和均等化。
2、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格局
审视过去的城市化路径,多数地方走的是“规模扩张式”道路,呈现出高速度、高消耗、高扩张的特征,城镇规划范围扩大了,房屋道路建得更多,资源配置效率却不高,盲目扩大城区,忽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过分追求“大而全”,造成城市不堪重负。在新型城镇化中,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格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使之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是重点解决问题之一。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发展引导,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成为吸纳进城农民的重要载体,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3、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城镇
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推进城镇化是我国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十新要求与新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将着重研究如何将生态文明与城镇化相结合,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生态宜居城镇。 四是推进城镇建设产城融合。在城镇化过程中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协调好“产业”与“城市” 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规划区域内产业,增加就业,集聚人才,将产业和人口合理地融合在一起,让城市里不仅有生产,还有生活,把城镇化作为拓展农民就业的重要空间;二是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基础配套设施,配备文化设施、娱乐设施、生活设施等,建设功能完备、设施现代、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
4、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
统筹制定实施城市群规划,明确城市群发展目标、空间结构和开发方向,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分工,统筹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布局,加快推进城市群一体化进程。加强城市群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的衔接,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央政府负责跨省级行政区的城市群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省级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内的城市群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
建立完善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以城市群为主要平台,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重点探索建立城市群管理协调模式,创新城市群要素市场管理机制,破除行政壁垒和垄断,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四、新型城镇化下总体规划设计范例--咸宁
咸宁是湖北省首个编制全域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的市州,在全国也为数不多,规划编制在不断探索创新下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也体现出了新型城镇化下的总体规划设计的地方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并举,从生态资源环境容量和国土集聚、集约开发的角度着眼,进行市域新型城镇化总体空间布局,协调全域城乡关系,既结合了自身实际,又有创新想法。
1、发展目标具体化
规划以“省级战略咸宁实施”作为发展目标,并对四句话进行延伸和扩展,让目标更加具体、更有深度。
目标一:实现绿色崛起――打造生态城镇簇群、建设绿色经济示范区
目标二:建设鄂南强市――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兴增长极、培育区域运营中心
目标三:打造香城泉都――建设国际知名的温泉之都、桂花之乡和国际旅游休闲胜地
目标四:构建中三角重要交通枢纽城市――打造三省通衢通江达海的战略枢纽门户
2、发展进程有序化
规划构建沿106、107国道和沿江、垂江4条“新型城镇化试验带”,实行规划先行、政策先试,通过示范引领、继而推广咸宁全域新型城镇化健康跨越发展特色之路。
3、县市发展有指引
规划根据全域城乡空间布局和区域协调要求,对各县市、各重点镇从战略空间、定位、规模、产业、交通等方面提出规划引导和管控要点,编制县市分区规划指引,指导下一层次县(市)、镇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和社会经济发展。
4、发展支撑体系化
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城乡均衡、基本服务均等化”的原则,从全域产业布局、综合交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信息与社会管理方面构建“六个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支撑体系。
5、全域发展有突破
规划提出近期沿4条“新型城镇化试验带”示范建设20个“四化同步”重点镇和200个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咸宁全域新型城镇化的突破点和切入点。
6、发展策略全域化
规划坚持“拓展提质咸宁都市区、发展完善五个县城区、集聚发展产业园区、重点培育小城镇区、创新发展新型社区”的“五区共进”发展策略,实现纵向到村,推动咸宁全域新发展。
7、实施措施有计划
规划对如何实施咸宁市全域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提出了十大行动计划:区域枢纽与运营中心振兴计划;全域特色城镇组群推进计划;武咸一体化对接计划;新型社区建设推进计划;重点产业培育提升计划;旅游国际化品牌营造计划;低碳生态城市创建计划;全域公共服务设施改善计划;全域重大基础设施协调计划;全域空间信息平台建设计划。
参考文献:
[1] 彭爱珍.关于新型城镇化规划问题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3.
[2] 臧家良.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
[3] 仇保兴.科学规划,认真践行新型城镇化战略[J].规划师,2010.
[4] 张京祖.规划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要有大作为[J].中州建设,2011.
目前,辽宁省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存量债务的化解”和“建设资金的来源”是这个阶段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PPP模式在筹集项目所需的资金、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降低项目整体投资风险等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辽宁省在积极、有序、稳步地发展PPP模式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辽宁省在PPP项目发展的过程中,应采取的举措是:逐步完善与PPP项目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成立专门的省级PPP工作机构,创新PPP项目的融资模式和渠道,加快人才队伍培养等,以此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PPP模式;辽宁省;融资模式;助推作用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必要途径,更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党的十以来,中央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做出了相应的部署和安排,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亦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焦点。根据国际经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广泛地推广和应用政府与私营机构合作模式即PPP模式,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难题,完善城市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另一方面有助于防范和化解城镇化建设中的运营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实现辽宁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和重要保障,也是促进辽宁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辽宁省经济体制和机制创新的重要抓手。目前,辽宁省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存量债务的化解”和“建设资金的来源”是这个阶段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发展PPP模式助推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PPP模式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PPP模式又称公私合营模式,是政府与私营机构之间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基于具体项目的合作模式。英国政府在1982年首先提出该种模式,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各国政府的实践逐渐证实了该模式是能够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的模式,该模式随之被逐步推广开来。我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和推广PPP模式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PPP模式有助于筹集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的资金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主要通过中央转移支付、地方税收、土地出让金收入、地方投融资平台和发行地方债等传统方式进行融资,这些融资模式由于各自的局限性,难以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充足和持续的资金供给①。PPP模式则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有效弥补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巨大资金缺口,拓宽了融资渠道,形成了常态化的资金供应链,既通过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盘活了社会存量资本,又通过长期持有特许经营的方式,调动了社会资本投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推动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二)PPP模式有助于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质量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公共设施项目如果以政府为单一主体进行资金供给和运营管理,容易出现内部投资结构不协调、重复建设等问题,进而导致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低下。PPP模式则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充分发挥运营管理的优势,为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则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项目的规划和监管当中。这样,政府部门和社会部门通过合理分工,实现优势互补的合作,有效地提升了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和质量。
(三)PPP模式有助于分散和降低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公共项目建设的整体投资风险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公共项目由于其具有所需资金数额巨大、影响范围广泛等特征,在其融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②。这些风险如果由政府部门单独承担,势必加大其压力和负担,不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PPP模式则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将不同的风险分配给适合和能够承担的各方,建立起科学的风险分担机制,进而实现公共项目整体风险的最小化。
二、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投融资的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辽宁省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城镇体系空间格局逐渐清晰,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城镇化率始终保持在全国领先水平,并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迅速推进
近年来,辽宁省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阶段,城镇人口数量和城镇化率均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如图2和图3所示。2014年底,辽宁省城镇人口达到294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7.05%,仅次于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二,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28个百分点。根据2015年公布的《辽宁省“十三五”推进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方案》,预计2020年辽宁省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2%左右。在此过程中,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地方政府开始组建地方性融资平台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截至2013年底,辽宁省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387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3606亿元,占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的64%左右,通过地方性债务平台进行融资逐渐成为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的重要形式.
(二)辽宁省无法依靠财政收入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
近年来,辽宁省的财政预算收入和支出均持续增加。但由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导致财政收支的缺口持续扩大。与此同时,土地出让金收入已经超过辽宁省财政收入的一半,成为政府预算外收入的主要来源。财政收支缺口的持续扩大和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使得辽宁省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依靠财政收入特别是土地财政模式来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难题是不现实的。
三、发展PPP模式助推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在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仅依靠政府部门提供的财政资金,会存在资金短缺、效率低下和风险放大等问题。2015年国家大力推广PPP模式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在此大背景下,辽宁省也在通过积极、有序、稳步地发展PPP模式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从2015年年初起陆续公布了几批PPP项目。截至2015年10月底,全省各市和省本级单位共报送PPP项目536个,总投资5635亿元,其中存量项目196个,总投资1461.5亿元;新建项目340个,总投资4173.5亿元。这些项目涉及市政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农林水利、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文化产业等诸多领域,有效地缓解了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紧张局面。但是,辽宁省在发展PPP项目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法律法规不健全、没有专门的工作机构,以及发展模式单一、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等。借鉴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辽宁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完善与PPP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参与项目各方的合法权益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良好的法律环境是PPP项目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PPP项目从设计、建设、融资到运营、管理和维护都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各参与方的行为①。目前,随着国家有关PPP项目配套制度的陆续,辽宁省对PPP项目的规范运作给予了高度重视,省政府和省财政厅分别出台了《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和《辽宁省PPP项目库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但并没有正式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的过程中,PPP项目往往集中于一些资金投入大、牵涉范围广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领域,不完善的法律法规则无法保障各参与方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在出现纠纷和争端时,还会造成无法可依的局面。因此,在国家法律正式颁布之前,辽宁省在推广和发展PPP项目时,应将PPP模式纳入地方立法范畴,为各参与方的权责划分、风险分担以及纠纷处理提供地方性法律依据,以保障各参与方的权益。在此过程中,辽宁省可借鉴英国的做法,依据国家各部门颁布的相关部门规章制定PPP规范指南,在不与现行法律冲突的同时确保规范指南的顺利实施。
(二)成立专门的省级PPP工作机构,对PPP项目进行全程监管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推广PPP项目,设立专门的PPP工作机构可以有效地规范政府行为,提升运行效率,并通过提升项目运作的透明度来加强对项目的全程监管。目前,辽宁省仅在PPP项目正式时,成立了一些PPP项目小组,并由政府职能部门的官员兼职领导,在专业水平和资源配置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辽宁省应设立专门的PPP工作机构,负责对本地所有PPP项目进行整理、指导和监督。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PPP模式的相关立法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以财政管理部门作为PPP项目的主管部门比较合适。在此过程中,辽宁省可尝试由省财政厅负责,联合省发改委、省住建厅和省交通厅等多个部门建立专门的PPP工作机构,对PPP项目的制度设计、项目储备、监督管理和争端调解等工作进行全面的协调和管理。
(三)创新PPP项目的融资模式,拓宽PPP项目的融资渠道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PPP项目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具有项目规模大、建设时间长、利润回收慢等特点。在巨额项目资金筹措的过程中,融资模式的单一和资金来源渠道的狭窄成为阻碍PPP项目深入开展和持续运作的主要原因①。目前,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辽宁省第一批和第二批PPP推介项目中,主要采用的是BOT(建造—拥有—转让)和TOT(移交—经营—移交)模式,项目融资模式相对单一。PPP项目的融资来源主要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融资渠道相对狭窄。因此,辽宁省在利用PPP模式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努力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辽宁省应根据项目的条件创新PPP项目的融资模式,在保证政府有效管理的前提下,给参与项目的私营机构更多的选择空间,以提高私营企业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PPP项目提供充裕的资金供应。另一方面,辽宁省应改变传统的以银行贷款为主要方式的融资渠道,通过引进保险机构和养老机构等战略投资者的长期资金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并将产业投资基金出售给机构投资者,或者通过发行项目债券和市政债券等方式拓宽PPP项目的融资渠道,降低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融资成本和风险。
(四)加快人才队伍培养,设立第三方机构
PPP项目作为促进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生力量,既需要具备经济、法律和财务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又需要能够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架设沟通桥梁的专业化中介机构。目前,随着辽宁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省内精通PPP项目的专业人才和专业中介机构的数量很难满足PPP项目的发展需求。因此,辽宁省应加快PPP项目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并通过设立第三方机构来加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沟通,确保PPP项目的顺利完成。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辽宁省应加快对省内财政部门相关人员的培训,培养精通PPP项目理论知识和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并通过引进PPP项目的专家型人才,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辽宁省应加快专业化中介机构的建设,以便在PPP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相关审批等方面给予政府专业性的意见以及对企业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并在此基础上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结论和展望
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辽宁省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此过程中,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将为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从长远来看,多方共赢和可持续发展的PPP模式将在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将有效推动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辽宁省在发展PPP模式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采取的举措是:逐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参与项目各方的合法权益;成立专门的省级PPP工作机构,对PPP项目进行全程监管;创新PPP项目的融资模式,拓宽PPP项目的融资渠道;加快人才队伍培养,设立第三方机构等。
作者:王佳佳 李锋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厉以宁,艾丰,石军.中国新型城镇化概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
[2]萨瓦斯ES.民营化与PPP模式: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M].周志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陈辉.PPP模式手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理论方法与实践操作[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4]李泉.中国城乡发展反思———兼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5):608-613.
[5]张志乾.支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J].中国财政,2013(20):48-49.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升级;一体化;效益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090
1 引言
1.1 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分析
1.1.1 国内现状
我国城镇化起步较晚,关于新型城镇化理论主要集中在城镇化动力机制,城乡关系和城镇化道路选择等方面,由于我国国情复杂,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都对我国城镇化建设产生影响。2015年以来,承德市完成撤乡改镇11个,加快了就近,就地域城镇化步伐,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十二五”期间,建设农村公路6403公里,新改建桥梁321座。2015年城镇化率新增15%,增幅居全省第四。
1.1.2 国外现状
国外暂时没有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但是关于“城镇化”的研究较为丰富,也远远早于我国。国外专家学者从区域角度上认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的最终结果。美国提出的“全球区域城市”的观点都表明当今社会的城镇化化发展的最明显特征。
1.2 研究目的
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提都是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实现城乡区域一体化。协调是实现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新型城镇化能够更好的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
1.3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1.3.1 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够产生比较效益
比较效益是产生在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于二、三产业,它是城化发展的第一原动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有利于推动二、三产业发展,绿色农业的发展,产生经济效益。
1.3.2 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够产生规模效益
规模效益较大的城镇化基础设施可以实现共享,为人口经济活动集中提供了市场动力。企业,人口的集中可以节约运输成本,洽谈等交易费用,产生多方面的规模经济,从而降低经济社会的成本。
1.3.3 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够产生集聚效益
地域上的集聚可以产生互补利益,人口,企业及相关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大大产生了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同时刺激了新知识,新观念的产生。
2 承德市推行新型城镇化遇到的问题
2.1 对于城镇化的理解不够深刻
对城镇化项目的片面理解,认为城镇化建设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加房地产开发。近年来,承德市经济水平稳步提升,但与经济发展并不相适应的是人民素质及城市化意识。同时,城镇化是一个新事物而不同于城市化,对于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承德市来说,尚缺乏丰富的经验和系统的规范。
2.2 市民化进程滞后,存在二元结构矛盾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被纳入城镇人口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服务,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结构矛盾,存在着社会风险隐患。
2.3 土地利用不合理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用地粗放低效。承德市在进行城镇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多,建成区人口密度低,耕地减少过快的问题,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同时也威胁了粮食安全。
2.4 城市病问题突出,服务管理水平不高
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密集,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大气、水、土壤等环境问题加剧,这些问题都给城镇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2.5 城镇化体系建设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基于统计学的基本统计方法,运用基期、环比等方式对我市现行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计算与分析,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我市固化了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严重的制约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3 对于承德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建议
3.1 将城镇化发展与承德市的经济现状相结合
坚持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城市目标的定位不动摇。加强文化建设,坚持把中心城区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主景区来打造,重点以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为主。立足依山而建,双水穿城,文化厚重的特征,以山为骨,以水为脉,以绿为韵 ,着力打造“山水林文相得益彰”的魅力之城。统筹避暑山庄及周围的寺庙文物保护,文化建设和整个城市的发展,真正使承德老城区重现清朝盛世风貌。
3.2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城镇化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要促进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促进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城乡的协调发展关系。构建独具特色的城镇化格局,推进中心城市与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中心村与乡镇一体化,实现产业和城镇融合互促,城镇和农村统筹发展,重点推进“一南一北”两个新城建设,南部新城重点发展高端服务,打造未来城市财源的重要支撑,北部新城重点传承历史文脉,与山庄优势互补,突出县城在县域发展的带动作用,打造市域次中心城市和首都周边地区各具特色的卫星城。
3.3 着力解决农村土地问题
实行农村集体土地与城市国有土地同质同价,缓解城镇化建设资金缺乏问题。把五位一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考虑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中,是实现我国、我市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把土地城镇化,努力把产业城镇化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联系在一起,老百姓的满意度是实现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符合人文属性和人文情怀,是我市软实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4 承德市推行新型城镇化的对策方针
4.1 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创新金融产品。
不同于房地产开发,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十分必要,可以通过收集大量信息资料,通过相关统计指标获取土地指标,计算并得出一个合理的土地出让分配政策,金融服展娣兜取
4.2 构建服务型政府,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从承德市具体情况出发,承德市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差异大,发展方向不尽相同,因此,承德市发展现代城镇化应该朝着区域个性化发展,通过相关统计指标,综合考量区域的功能定位,从根本上消除政府短期行为的动机,使各级政府真正由经营型政府变为服务型政府。
4.3 在城镇化进程中,呼唤社会企业家。
作为社会企业家的城镇运营商绝不是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的简单相加,城镇化企业家在城镇化进程中应该帮助农民改善生活条件,提供社会帮助,在授人以鱼的过程中还应该授人以渔,帮助农民规划出路,通过产业导入实现就业和收入挂钩,实现农民收入多元化,盘活土地存量和农村刚性需求。
4.4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积极推进“一核、三带、多点”的市域空间结构,其中,中心城区按照“两带六组团”形态布局。“两带”即滦河72公里城市带,五烈河城市带,“六组团”就是老城区、西区、北区、南区、绿核、上板城组团,老城区的疏解方向主要是北部新区、南部新区和上板城地区。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启动道路、管网、店里、防洪等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4.5 推进县城扩容提质。
按照以产兴城,以城兴业、产城教融合的思路。加快推进产城教一体化进程,推动围场、丰宁、滦平3个县教体园区顺利推进,以34个市级以上重点乡镇为抓手,着力培育特色小城镇。
5 承德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社会效益
此篇论文的社会意义在于从从现实的层面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做出深入的探讨分析,发现问题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承德市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这是最为重要的实践意义。这将对承德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深厚的指导意义,为承德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相关的决策依据,同时也为其他城市的新型城镇化路径体系选择起到实际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骆阳.对我国中小城市发展城镇化问题的研究[N].铜陵学院学报,2007(06).
[2]王晓燕,王晓荣.我国中小城市发展城镇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在经济信息,2011(01).
[3]齐姗姗.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城镇化之路[J].商品与质量,2011(S6).
【关键词】城镇化;内涵;现状;模式;建议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属于粗放型,其完全有别于以往的各种道路发展模式,内涵有: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所走的发展道路以产业为支撑;以提高内在质量为目标;坚持的是走有序发展之路;是有特色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仍遵循城镇化一般规律,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它不再以经济增长本身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二是以集约化、生态化为发展模式。集约化模式科学合理,能够有效整合配置城镇现有资源;而生态化着力保护自然环境,强调人的活动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三是以功能多元化、体系合理化为主要内容。四是以城乡一体化为基本目标。要使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和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应打破现有的城乡二元发展格局,努力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上的协调一致,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我国城镇化路径演进的历程及现状
(一)我国城镇化路径演进的历程
1.城镇化起步发展时期(1949年-1957年)
这一阶段,我国的国民经济逐渐恢复,“一五”计划顺利完成。工业建设蓬勃开展,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城镇建设也得到了初步发展。在城镇数量、人口和城镇化水平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2.城镇化动荡发展时期(1958年-1978年)
时期,我国的工业经济未遵循经济发展根本规律,使得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而后的三年经济调整,我国缓建甚至停建了一大批工业项目,城镇人口重新回到农村,出现了逆城镇化的反常现象。后,许多的失误决策导致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徘徊甚至停滞。
3.城镇化平稳发展时期(1979年-1990年)
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将经济建设作为全国工作重心。我国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国家开始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乡镇企业得到很大发展,城乡的各种集市贸易也得到开放,很多农民来到城镇成为城镇暂住人口。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在这一阶段得到了空前恢复与发展。
4.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1991年至今)
这一阶段,我国仍然沿袭“七五”计划时期的城镇发展方针,主要以增加城镇数量为建设原则。我国的小城镇数量在“九五”计划时期不断地增加。“十一五”计划开始后,循序渐进、合理布局成为我们秉持的原则,我们力求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不断扎实推进城镇化建设。而自2009年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高速发展。
(二)我国城镇化路径演进的现状
首先表现为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在十六大提出关于城镇化发展的系列战略以后,我国城镇化水平距离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其次表现为城镇化同工业化发展的不断契合。后,我国致力于扭转产业结构失衡状况。不断对生产与生活、消费与积累、轻工业与重工业等比例关系进行探索。试图通过优先发展轻工业和第三产业来减轻重工业发展的比重。再者表现为日益突出的城镇化进程区域差异。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基本国策确定以来,我国的城镇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以城镇发展为代表,以城镇区域空间为主体发展的新格局,城市化水平已逐步获得提升,相对集中的城市群也已初步形成。最后表现为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由于我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政府对人口流动政策逐渐放松了限制,人口自由流动规模迅速扩大,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各个城镇涌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三、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模式探究
(一)我国现有新型城镇化的模式比较
自城镇化提出以来,对于其发展模式的研究与日俱增。各地进行了不同于彼此的改革尝试,这里主要介绍下面几种模式:
成都模式:以大城市带大郊区发展。其主要做法是进行土地确权证书的颁发,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的构建和建设用地增减指标挂钩机制的创设。在将发展较好的区域作为初始起点并确立了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集群。
天津模式:以宅基地换房集中居住。包括整体推进、都市扩散、开发拓展和“三集中”四种子类型。主要做法是“以宅基地换房”,即先将搬迁的农民安置妥当,再利用土地集约增值获得的收益来发展地区性产业,最后,将农民的集中居住同城镇化、产业化合理结合。
广东模式: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分为珠三角模式和山区模式两种。珠三角模式就是依托于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集中的中心镇来进行发展,不断通过产业的集聚来带动人口集聚,从而达成城市周边地区能够快速崛起的目的。而山区模式便是围绕着县城来发展专业镇。
苏南模式: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苏南地区以先工业化再市场化为发展路径,由政府出面来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由政府指派人员来担任企业负责人。
温州模式:以个体私营企业为主体。发展非农产业的方式是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为主,温州政府对个体私营经济采取扶持政策,同时利用本地区可利用的资源,发展地域经济以追求自身利益。
(二)我国现有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中国城镇化取得了较大成就,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城镇化实践中依旧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
第一,人口城镇化速度落后于土地城镇化。城镇化的核心应该是农村人口城镇化。然而,“城市建设热潮”在近20年内却取代了“城镇化热潮”,这不仅体现为城市建成区面积上的逐渐扩大,还体现为城市建设用地的面积也在迅速扩大。与此相悖的是,人口城镇化水平没得到相应提升。
第二,城镇布局不合理,空间分散。大城镇数量不仅少而且分布仍不均衡。而小城镇的数量却太过繁多,规模小且功能不够健全,缺乏必要地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现行的城镇建设规划并不完善,基础设施不能高度共享,重复建设现象过分严重。
第三,城镇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产业集聚度不高,乡镇企业增长乏力。产业集聚度不高便不能有效推动城镇化进程,那就更不必说带动区域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增长乏力使得城镇化的步履蹒跚、绵延无力,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也会不足。
第四,户籍制度对城镇发展存在制约。出于对发展战略的深度考虑,政府制定的许多制度都是为了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户籍管理制度当之无愧的成为制约我国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五,城镇发展模式粗放,缺乏可持续性,“被上楼”现象频发。土地征用规模在中国城镇化过程中非常之大。为了增加城镇建设用地的指标额度,各地政府强迫农民搬出平房并将他们的宅基地复垦来增加耕地。农民在“村改社”、“宅基地换房”、“土地换社保”等的拆村运动下不得不“被上楼”。
四、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一)探索新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协调各方城镇化进程
推进我国城市化并举发展,必须逐步建成以大城市为龙头,中等城市为核心,重点小城镇为基础,中心镇为保证,多层次、多功能的城镇体系。我们应当依托区域性城市建设现代化大城市,以大城市为龙头发挥其带头作用;以主要小城市为依托建设中等城市,以中等城市为核心挖掘自身潜力;依托县城建设小城镇并不断提升其作用;依托重要集镇发展中心镇,以中心镇为保证促进进一步发展。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推进模式多样,我们要在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采取更加多元的方式来促进和改善中国的新型城镇化。
(二)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极其不均衡的现象使一些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导致广大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为此中小城市必须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同时还要全面提升城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构建完善的道路网络,结构合理的城市交通系统,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村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三)稳步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区域经济带动力
我们应进一步打破不同城镇、边界地区、所有制等的既定界限,通过采用公平有序、稳步统一的战略,实现区域间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共赢经济。要主动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抓住机遇,打破各地之间、各行业间、各地区间分割独立的局面。同时减少行政体制不完善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建立并健全协调机制。其次,充分发挥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对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作用,不断加强制度创新,努力破除现存的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障碍,提高区域经济带动力。
(四)努力创新户籍管理制度,加快人口向城镇的转移
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人口转化。实现农民身份转换的关键即是户籍制度的改革创新,这也是实现常驻人口城镇化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相一致的重点。完善户籍制度改革,能够让实现农转非的农民工安心的在城区居住。这不仅利于人才集聚,同时推动了该区域进城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在解决民生,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个差距的问题上都做出了有效调整。将农民身份转变为市民能从根本上调整城乡资源的配置结构。这对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促进农民富裕和农村繁荣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五)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动新型城镇化需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这也是资源短缺形势下的必然选择。我们进行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就是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方便,不断致力于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各地政府应秉持为人民谋福祉的原则,杜绝“被上楼”现象的再次发生。同时应当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指标,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工艺和设备,推广项目环评制度,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的实施刻不容缓,同时还要对环保型生产、消费和服务方式进行引导和推广。在农业方面提倡节水灌溉,降低灌溉定额。减少废水排放,大力推进水循环再利用。依据新的城镇发展模式,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后凯,关兴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与战略重点[J].河南社会科学,2014,03:182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社会融资 社会管理
党的十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等重大课题,为抓住新形式带来的机遇、应对挑战,需要总结过去城镇化建设中积累的有益融资经验,探索创新融资模式,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继续深入推进城镇化建设。
一、新型城镇化主要内容
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新路子。与传统城镇化发展不同,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三农”发展相协调、深入制度层面改革的城镇化,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显著特征和未来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城镇化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
城镇化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根据国家开发银行的测算,未来三年中国城镇化投融资资金需求量将达25万亿元,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约为11.7万亿元(新华网,2013年4月)。近年来,为寻求破解城镇化金融约束的路径,学者们主要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土地财政、政府引导基金及未来发行市政债券等角度研究并形成了大量成果,对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建议。研究主要侧重于政府主导,对于引入市场力量和市场监管、市场化运营的研究正在起步;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政府融资平台建设步履维艰;尽管发行债券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市政债真正实行尚待时日。融资问题仍然是当前城镇化建设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通过市场化运作使金融资本服务于实体经济,如巴曙松在多个场合指出城镇化融资应当考虑引入市场因素,包括市场监督等。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与城镇化建设相关领域,通过资本市场为城镇化建设提供长期稳定可靠的建设资金来源。
三、城镇化融资新思路:社会管理和社会融资
2013年4月,山西省率先成立灵石、襄垣、武乡三只县域城镇化建设基金,此后,广东、陕西、山东、贵州等地也开始酝酿设立城镇化建设基金,这种正在逐渐兴起的融资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社会管理和社会融资新视角。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是指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在狭义上仅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通常与社会融资总量相联系,除新增贷款外,包括股票、债券融资等,使货币流量统计延伸到股市和债券市场等的融资来源称为社会融资。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建设滞后,表面上是缺资金,实际上是缺乏吸引资金进入、实现良性循环的市场、信用、规则和制度。
与以往城镇化建设融资模式不同,城镇化建设基金按照市场化运作,主要采用“金融招商”的方法,通过将银行、证券、信托、担保、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团体合作形成金融要素包,与地方政府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项目包”对接,同时组建金融服务团和融资担保联盟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是一种在当前实施潜力巨大的融资模式。在实施中,首先由地方政府根据科学规划梳理城镇化建设中的重大项目和重要项目,并将各类项目“肥瘦搭配”,科学统筹安排,形成可在资本市场上运作的组合项目。继而,通过少量政府财政和政府平台资金注入,利用资本市场金融杠杆效应带动大量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资,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这种模式创造了财政资金以外的资本分享城镇化建设回报的新通道,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甚至国际资源,不仅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还可提升地方政府和企业信用水平,减轻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压力。
四、加强社会融资,创新社会管理的政策建议
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我们可以借鉴城镇化建设基金运作模式:首先,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加强各类金融机构合作,以融资规划整合金融、财税、土地等资源和资产,制定多元化的融资支持方案,确保各类城镇化规划落地实施。其次,加强对新型城镇化重大基础设施、对吸纳更多就业人口的公共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的支持。第三,创新融资模式,探索支持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及相关设施建设。最后,应当继续大力支持交通、城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城镇化发展基础;积极支持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支持生态和环境保护建设,增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扶贫攻坚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应当通过引入市场运营模式,通过创新融资模式加强设社会融资能力建设,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及创新社会管理,继续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对新型城镇化的解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显著,然而,现实中一系列问题诸如重数量轻质量、忽视环境保护等问题亟需解决。针对传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十报告提出“经济发展、环境生态、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口号,统筹各方面资源要素,要着重提高城镇化质量水平。为更好地了解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思想误区,有必要厘清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及目标,以对建设过程起到指导意义。
(一)人力资源必要流动
1.促进经济发展。城镇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城镇化进程中,大规模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作为一个非农产业主导的经济社会单元,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人力资源的单向流动,极易产生集聚效应,创造丰富的物质生产要素。随着人口与资源要素的累积,城市在规模与功能作用等方面得到扩张,这种扩张也会吸引人口定向流入,这两者之间存在相应的循环促进关系,但由于资源有限性以及城市相邻区域合作竞争关系,人力资源的定向流动与城镇化规模的扩张只会持续在一定的范围内,但不可否认的是劳动资源流动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资源有效利用。城镇化使劳动人员由局部分散向集中发展,社会层级结构得到精简,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域划分主要为省级、地级、县级、乡级、村级、组级,社会资源要素的丰富程度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情况也随行政区域变化呈现逐级递减趋势,且由于交通、地理等因素限制,最小规模的乡级、村级、组级往往偏于行政中心辐射范围,以致这些区域不能享受同等的社会公共服务与资源。在现实生活中较小的行政区划人口相对较少且分布较为分散,相对于较大的行政区划同等条件的社会公共资源与服务要耗费更多资源,往往得不偿失。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使人口趋于集中,社会行政层级结构相对简化,主要为省级、地级、县级,在人力资源分布上较大的行政区划规模愈发庞大,而较小的行政区划集聚成较大的行政区划,人口有效必要流动使社会资源辐射面更加广泛,经济的集聚效应更加明显,新型城镇化建设也越来越高效。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支柱产业构建
1.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的推进得益于工业化发展,加之市场化作用,使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在全国范围内劳动力向城镇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城镇化使农村人口外流,农业人口所占人口总量比重下降,农业所占国民经济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所占国民经济比重提升。我国现阶段仍处于工业化增长阶段,且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而农村由于人口的减少,农业的社会吸引力与解决就业能力降低,现代化集约型农业势在必行。因此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重视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有效调整经济产业布局,合理分配生产要素,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动力源泉。2.支柱产业构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上升时期,三种产业所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在动态的调整过程中。工业化时代以工业为主导产业,而在后工业化时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必会增加,以国外经验来看,第三产业将成为支柱性产业。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有必要根据地区差异性条件,在适宜的区域开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例如在农业较发达的地区开展观光农业,在自然与人文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开展传统旅游业。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充分了解地区发展潜力,明确地区未来发展方向,制定合理可行的发展规划与支柱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城镇化的优势,为地区的长久发展提供支持,使其在城镇化进程中取得优先发展机会。
(三)生态协调
1.尊重原始生态进程。自然环境的生态演变是一个缓慢而有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类充当重要的因素。工业社会以前,人们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的手段低效而生态,对周边环境的干扰程度也较低,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各种建设活动频发,人们对自然要素的利用频率较为频繁,这样的建设活动却打破了土地原有的生态过程、破坏了自然环境原有的循环,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在城镇化过程中农业人口由农村流入城镇,农村可利用空间变大,土地的利用流转也带来了经济社会利益,但需注意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各种破坏。其一,在土地利用流转过程中应保持土地利用性质不变,禁止把农业用地改为建设用地,以保持必要的农业用地规模。其二,在城镇建设中大量的土地变为建设性用地,人类行为对场地的土地类型、原有自然群落的演变过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土地原始的演进过程遭到干扰,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尊重场地的自然要素条件,合理进行各种开发建设活动,减少各种破坏。2.恢复破坏的生态环境。工业革命以来,地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与反思,但城镇化进程中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为保持良好的发展条件,持续有效地推行新型城镇化,应减少破坏,对于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采取有效的手段,恢复其原有的生态群落与生态职能。在恢复的过程中应妥善处理各种场地关系如合理处理各类废弃物;选择乡土性植物进行场地修复等。3.保护自然生态群落。时展见证思想观念的进步,对于各类珍稀文物及文化遗产,我们的保护观念经历了从单体保护到整体性保护的变迁,而各种自然生态群落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更应注意对生态群落的保护。在城乡规划中应合理划分建设区域和非建设区域,对于非建设区域内自然群落保持良好、人为干扰较少的地块应确立一个合理的保护范围。在受保护范围内一些建设应受到遏制,以减少人为因素对地块生态进程的不良影响;为保护区域内原始的生物群落创设一个良好生态环境,可以促进群落的自然演变,同时可以产生更好的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如建设公园、森林游乐园等。
(四)居民生活和谐
1.解决就业问题。农民由乡村往城镇聚集,城镇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农村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得到解放,导致社会闲散人口增多、社会就业压力增大。这些解放的劳动力可能由于住房拆迁、土地租赁等原因而拥有一定的资金,但普遍存在着平均文化水平较低、工作技能不好等问题,在就业上存在一些困境。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解决就业的难题,解决社会劳动力的过度剩余,根据地区的发展需要及居民的差异性表现,对其进行适当的技能培训及合理工作调度,为城镇化的建设提供支持,同时也有益于社会生活的有序稳定。2.丰富精神生活。农民由农村生活转为城镇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开放式的邻里生活转变为城镇较为孤立的个体生活。在城镇里人们的精神生活被空间所局限,造成城镇生活的单调与枯燥。在城镇化建设中要注意解决人们的精神生活问题,合理地开展各种文娱活动,组织社区居民进行交流互动,改善社区生活孤立封闭的现状。3.行为合理规范。新型城镇化中居民由原本独家独院生活变成了现在的社区生活,生活模式也由原来的独立自主变成了互助合作,在彼此的相处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合理行为规范的制定可以保持社区生活有序进行与社区环境的健康安全,而行为规范的实施不仅需要居民自觉遵守,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监管,使人们有意识地遵守各种行为规范与准则,保障邻里之间的和气共生、社区生活的长期稳定与城镇化有效推进。
现阶段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
(一)城镇化建设趋同
走在城市中往往有“千城一面”的感觉,这是由于现代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建设出现了趋同的现象,而在城镇化进程中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一个建设模式的成功施行,便会在全国各地效仿流行。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各个地区的现状条件差异性较大,如地区资源的限制导致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差别较大;社会文化条件的不同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等。模式的照搬往往导致地区发展个性与潜力丧失,与地区的发展适应性也较差,也将成为地区未来发展的阻碍。
(二)社会问题凸显
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第一次超过50%,城镇人口首次多于农村人口,城镇化率的快速增长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但同时也在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各国的发展现象来看,城镇化率超过50%往往是各国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突出展现的时期。过去十年间我国的城镇化率提升了14%左右,在2011年达到了51.27%,对比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城镇化率达到50%前后,社会问题逐渐凸显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等,目前来看我国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如为有效控制特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北上广深在最新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均提出人口控制的目标。高速的城镇化促进了社会进步,也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需要正确看待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谨防如墨西哥等国家“过度城镇化”现象的出现。
(三)社会价值体系弱化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激发了市场的活力,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及地区发展的差异性表现,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上各种不良行为与现象也显现出来。近年来,国内外均出现了国人行为失当的现象,这些现象也相继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面对这些现象的发生,引发如下思考:人们生活富裕是否会导致价值的丢失;逐利意识是否成为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各种不良行为的发生体现了人们精神文化的缺失,而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精神文明的建设不可或缺。
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差异化发展
由我国人口较多且分布不均、地理条件多样等因素决定,我国城镇化建设较其他国家有较大的复杂性,且各省市地区发展条件也有所不同,因此新型城镇化需要差异化发展。应根据各地区的历史条件与资源要素情况,确定各地区的发展侧重点,建设工业主导型、服务业主导型或农业主导型的新型城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各地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发挥现有优势,发挥地方特色,制定合理的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做到一个地区一个模式。
(二)稳步推进
城镇化率是体现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现阶段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由经济发展规律决定,各国的城镇化率最终将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对比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各种矛盾集中展现的时期,过于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往往导致经济发展与城镇化之间动态关系的失衡。因此应积极吸取国外的建设经验及教训,审视我国现阶段国情,把握地区发展重点,重视实践与理论结合,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由于历史因素等条件的限制,导致传统价值体系衰落与现代价值体系的建立不成比例,近年来各种不文明现象与行为频发。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应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传统文化中求根溯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保障社会环境和谐稳定,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三胜产业研究中心.2015-2020年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咨询预测报告[R].深圳,2015
2.田静.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四川建筑,2012(4)
3.俞孔坚,李迪华等.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
4.李金磊.北上广深划定人口控制目标落户空间还有多大?[N].中国新闻网,2016-6-2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163-02
一、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一种全新的城镇建设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统筹城市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以新型工业化发展为引擎,注重经济发展生态化的重要性,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公共服务公平化、合理化。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即实现人的城镇化,能够平等地享用城市化的教育、卫生、户籍、就业、公共服务等公用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的生活水平。
农业现代化是以现代工业技术装备为依托,充分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不断改造传统农业,并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等改革手段,运用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协调推进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新型城镇化本质就是“农转非”的过程,即人口与生活方式两种形式的转化,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有助于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享受城市生活,从而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创造健康条件。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源动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撑,人才和市场支持,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需求市场,同时新型城镇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
二、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共性特征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体现出如下三方面共性特征:
1.强调人的重要性。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都强调了人在推进过程中的重要性,都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上。新型城镇化的实质就是人口的城镇化,其根本目的就是让中国大多数农民到城镇定居,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升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再教育机会不断改善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使更多的农民享受城市文明,即使是留在农村的人口,通过农业生产关系的深度改革,以农业工人的身份再就业,从而有更高的收入,享受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
2.突出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体现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共赢,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断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通过户籍制度、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改革途径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新型城镇化在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同时更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逐步打破“城乡分割”、“重城轻乡”的偏见,切实将“三农”问题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提高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影响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并为城市发展提供大力支持。
3.倡导集约化发展模式。近年来,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资源浪费严重、城镇化不健康的扩张、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水污染、空气污染、食品卫生等问题日益引起广大居民关注,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原则,注重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运用,合理有度地开发土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科学规划耕地和建设用地,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
三、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存在的共性问题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共性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河北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方面发展缓慢,乡镇一级污水处理厂尚未建设,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滞后,收集处理率不高。城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单纯追求GDP,更多关注看得见、成效快、收益高的“短视工程”,而广大居民生活真正需要的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却相对滞后。农业建设方面,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现有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已经严重不适应疏水、排水要求,再者用于农业建设的技术装备水平较低,抗灾减灾能力不强。
2.发展理念相对滞后。从河北省城镇化建设发展理念滞后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上,河北省第一产业生产集约化程度较低;第二产业以钢铁、煤炭、建筑材料为代表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产业发展的失衡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2014-2015两年的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排名中,河北省连续两次有7个城市入选。农业发展理念的滞后主要体现在现代管理手段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较少和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十二五”以来,河北省农产品出口总量有了显著增加,但相对发展缓慢,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低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劳动技能提高难度和科技推广应用难度逐渐加大,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障碍。
3.创新驱动力不足。我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创新驱动力不足问题。城镇化建设中交通阻塞、内涝成灾、环境污染、信息分享滞后等问题集中折射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技术发展滞后,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创新技术的配套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创新驱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自主研发能力有待于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落后于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技人员紧缺,基层农技服务队伍老龄化,农民在接受和运用科技成果能力有待于提升等方面。
四、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三点建议
1.统筹谋划,强化基础工作的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建设的稳健推进离不开扎实的基础工作,其中包括道路交通、园林绿化、信息技术、土地资源规划、居民户籍制度改革等。各级政府应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统筹谋划,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良好局面。在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建设推进过程中,切实注重解决农民问题。一是解决失去土地的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可通过合理规划第三产业的发展,引导闲置的人力资源投身新型服务产业,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其谋生技能;二是切实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户籍管理,消除城乡两种身份,提高居住在城市中农民工的主人公意识,使其真正享受城镇化的各种待遇;三是改善政府的公关形象,正确处理好政府与民众的关系,通过走基层、勤调研等形式掌握基层居民的民声所需,切实解决大众关注的基本问题,树立政府威信。
2.完善教育,转变发展模式。加快完善第三产业职业技能培训、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培训,不断拓宽各种类型培养渠道,开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使广大农民理解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现代农业以及新型职业的应用技巧,将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作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对象,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相关政策措施,为其创业、再就业提供便利条件。要加强城乡协调谋划,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一是重点在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系统水源地保护和综合治理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分区分类管理,促进双方良性发展。优化城乡环境,加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建设。二是转变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城市发展的血液中,实现城市建设的人口、经济和环境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三是倡导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建立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农业资源现象的查处力度。四是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发展步伐,实行“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供应链管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凸显农业多功能特征。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和新农村协调推进”。以沈阳市为例,近年来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2%,市域城镇建设用地875平方公里,城建投资额占GDP的比重为6.9%,呈现出城镇规模快速拓展、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百姓福祉显著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的良好态势。
1 五种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的比较
1.1 政府主导模式
所谓政府主导模式是指由政府全面主导,通过对人口、土地、产业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重新规划,推动人口和资源在一定范围集中的城镇化建设模式。这也是包括沈阳在内当前全国各地主要采取的城镇化建设方式。其优势在于,可集中大量的资本、人力和物力以及调动多方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城镇化发展的各项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镇化率的迅速提升。但政府全面主导的城镇化在快速发展中也累积了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在发展理念方面,一些地方将城镇化发展片面理解为城镇化率的提高,即城镇人口的持续增加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张,热衷于“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盲目追求“贪大求快”发展,土地城镇化超前、人口城镇化滞后问题较为严重;二是在规划实施方面,一些地方存在以权代规现象,一个领导一种做法,换一任领导就换一套规划,城镇规划不断变更,城建项目不断推倒重来,造成严重的资源与资金浪费;三是在资金筹措方面,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和财政金融风险,催生了地产泡沫,也为产生“鬼城”“空城”埋下隐患。
1.2 政企合作模式
又称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模式,是指政府与营利性企业、非营利性组织为实现共同目标和互惠互利,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基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具体项目合作而形成的一种投融资模式。这种由政府与私人部门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利互赢共同体的城镇化模式,适用于具有长期稳定收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建设。近年来,辽中县立足破题城镇化困局,积极探索实践政企合作模式,与广东利海集团共同出资成立沈阳利海城镇化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建设涵盖刘二堡、冷子堡等5个乡镇,总投资400亿元的珍珠水城,打造了县域经济城镇化的新样板,也对该模式进行了更好诠释。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将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完美结合起来,充分释放政府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既能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使社会资本更多地参与到城镇化建设,同时也有助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减轻地方债务压力,以及解决政府与企业“一锤子买卖”、一次性“土地财政”等弊端,推动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但这种模式在国内尚属于试点探索阶段,还存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项目风险分担与利益分配等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也导致一些企业对参与城镇化建设顾虑重重、积极性不高,多持谨慎观望态度。
1.3 产城互动模式
它是为实现城市与产业相互协同发展目标,通过产业与城市在空间和用地上的统筹规划布局,形成的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生产性和生活相互融合的城镇化建设新模式。近年来,于洪区结合自身区位特点,对该模式进行了探索,设计实施了近郊地区装备制造配套产业与工业城镇、中郊地区商贸物流产业与新城,以及远郊地区现代都市农业与新镇三种产城互动发展模式,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和“双加速”发展,得到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充分肯定,现正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围绕工业发展需求优化城镇功能,推动地区产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均衡发展,实现城镇化有产业带动、工业化有城镇支撑,有效避免传统城镇化遇到的产业孤岛化、城镇空心化、农民被市民化等问题的发生。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方面,一些地区往往把产城互动作为噱头,重视对“城”的开发,忽略对“产”的打造,过度进行房地产开发;另一方面,有些地区盲目规划建设产业园区,一味强调产业集聚,热衷于建设水电路等基本的生产设施,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配套,导致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两层皮” “两河水”,区域经济社会无法实现协调发展。
1.4 特色小城镇模式
即特色小镇模式,它是以具有区域特征的特色产业为主导,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开发自然和人文旅游等资源,推动人流物流商流有效聚集,进而形成各具特色、功能突出的新型小城镇的建设模式。特色小城镇既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城镇”,也可以是依托原有“村镇”建立起来的具有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能够提供食、住、行、游、购、娱配套服务的规模性旅游地产项目。近年来,沈阳市各地区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养生、现代农业观光、特色文化开发以及温泉旅游地产等新兴产业,初步形成以沈北新区兴隆台、浑南柏叶、苏家屯林盛、新民兴隆堡等为代表的一批特色小城镇,发挥了统筹城乡、带动农村发展的重要节点作用。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拓展了农业之外的增收渠道,增加了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不仅有利于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而且也有助于吸引更多农村人口到城镇居住。不足之处在于,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一些地方常常打着特色小城镇建设旗号,进行一次性房地产开发,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发展缺乏后劲;二是综合承载能力不强。小城镇数量不少,但普遍存在规模小、服务功能弱等问题,农村居民无法真正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三是乡土文化保护不力。一些地方往往照搬城市建筑模式,简单地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造成城镇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
1.5 新型农村社区模式
新型农村社区是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既不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由一个行政村或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和建设而形成的新型社区。近年来,新民市大民屯镇方巾牛村以现代农业为先导,创新土地经营管理,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实现产业发展集聚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基础设施城市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社会保障同城化,在全市率先打造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依托产业集聚区或特色产业,推动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同时结合产业发展,合理调整居民点布局,实现农民既不离土也不离乡就能够过上“城里人”的幸福生活。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新型农村社区模式也有不足之处,一是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对新型农村社区缺乏足够重视,没有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建设规划也不健全,存在无从下手甚至盲目推进等现象,特别是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片面理解为政府工程,“等、靠、要”思想严重,自主参与建设热情不高;二是设施不配套。多数地方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尽管有所改观,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有所改善,但与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三是保障不完善。户籍、农村产权、土地管理等一些关键性制度改革较为滞后。一些地方的农村居民还无法享受与城镇人口一样的待遇和保障,“工作无位、社保无份、种地无田”的“三无”农民现象在有些地方依然存在。
上述新型城镇化开发建设的五种典型模式,既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都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这就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新型城镇化科学内涵,认真总结和借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大胆实践探索,着力破解难题,努力实现沈阳城镇化进程的长期、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发展的建议
2.1 尊重客观规律,科学选取建设模式
城镇化是一个与经济相辅相成、自然渐进的发展过程。目前,沈阳市各地区情况不同、发展也不平衡,所采取的开发建设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和途径推进城镇化,各地区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不照抄照搬,汲取经验教训,走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子,尤其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方面的职能,把市场的“无形之手”用够、政府的“有形之手”用好,使新型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2.2 夯实基础支撑,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产业发展和聚集是城镇建设的物质基础,没有产业的城镇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就是说,无论采用哪一种建设模式,加速沈阳城镇化建设都必须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只有实现“城”与“业”相互支撑、融合发展、同生共兴,新型城镇化才能健康持续推进。各地区应根据本地发展需要,积极引进投资强度大、产业链条长、创税能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不断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力,权利推动其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同时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热点产业,积极培育新兴工业、休闲农业、商贸流通、温泉旅游等特色产业,不断加快“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优势产业发展步伐,切实增强特色小镇、农村社区的自我“造血”功能。
2.3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就全市而言,尽管各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模式各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和提高农村居民生产生活质量,实现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由“乡”至“城”的转变。为此,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向乡村,特别是那些初具规模和形象的特色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覆盖,加快统筹实施城乡水电气供应以及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让更多农村居民享受到全面优质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指标体系,全面完善重点乡镇新型农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配置,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2.4 加强环境质量,同步建设宜居乡村
城镇化不是去乡村化,更不是消灭农村,而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同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从2015年6月开始,辽宁省将宜居农村建设纳入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宜居乡村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让更多的农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成果。各地区要将农村环境整治与创建国家文明城市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加快实施宜居乡村建设,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村镇开展宜居示范村镇创建工作,全面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努力建设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文化底蕴和民族特点的宜居乡村,共同打造新型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