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5 14:55: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病理学主要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病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R36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研究生连续扩招,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医学研究生大致分两种类型: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病理学按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属基础医学范畴,然而因其所具有的位于基础和临床之间的“桥梁”地位,其培养模式则应当有别于其它基础学科。
1病理学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整体上逐年扩大,但市场选择已取代了以往的学校分配原则,以往的“香馍馍”已成为身揣高文凭的普通劳动者。病理学是基础学科里的临床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特色,即可继续从事基础方面科学研究工作,也可步入临床成为一名病理科医师,就业方向较其他基础和临床专业更为广阔。然而现阶段我国病理学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在于单一强调完成科研课题而忽视了其它技能尤其是临床技能的培养,致使有些研究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往往局限在自己研究的课题上,这有悖于病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初衷。构建新型病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病理学研究生综合能力势在必行。
2病理学研究生新型培养模式的目标
根据病理学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及今后就业的方向,通过对培养过程中多个关键环节进行改革,我校逐步形成新时期病理学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使病理学研究生具备宽广的病理学理论知识、较高的临床技能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培养出“既懂原理,又认片子”的合格研究生,使研究生在掌握病理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熟悉先进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既具备高校教师的素质,又可从事临床外检,满足当前及今后病理工作的需要。
3病理学研究生新型培养模式的构建
3.1基础知识培养
病理学研究生需与临床医学五年制的学生同步学习,并于课程结束后统一进行考试并计入专业课成绩考核(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通过这项改革能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对病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
3.2英语能力培养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要求研究生进行阅读及讲解一些最新的英文文献,扩充本专业常用词汇;其次,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鼓励研究生进行英文论文写作,发表EI、SCI论文;安排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此举提高了研究生的英语交流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3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是从理论到应用的桥梁。临床实习是从理论掌握走向实际应用的一个跨越过程,通过加强临床外检的培训,能有效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在临床实践中锻炼成合格的医学人才。病理学研究生必须到附属医院病理科参加外检学习:要求学生先见习取材,然后参加取材记录等工作,并在老师指导下亲自取材、浏览外检组织切片和旁听上级医生复片、参加病理临床讨论会等。此举收效较高,绝大多数研究生在应聘时的临床外检考试中都能顺利通过,并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3.4教学能力培养
教学实践是病理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步骤,既是对理论学习的继续、补充和深化,又是传授学习方法、技能和经验的教学过程。病理学研究生必须全程参加医学本科生病理学实验教学,确保研究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改变。为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研究生按时参加病理学系的集体备课,了解教学目标及内容,安排导师对其进行课前辅导,带教前必须听老教师授课,一是学习教学方法、积累经验,其次是系统深入的理解和本专业知识,此外,研究生带教前均经过试讲,试讲合格才可进行带教。通过带教医学本科生,可培养研究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也可锻炼和培养研究生的组织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
3.5科研能力培养
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科研选题、实验设计、操作、总结及论文撰写过程中。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过程中,导师责无旁贷。导师必须在培养中强调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从学生的知识背景、个人兴趣、职业目标等方面充分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定位,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既要有宏观方向的把握,又要有具体问题的解惑,实现“三段式”的培养过程:即手把手带领学生一起实验,然后发展为指导学生的科研工作,最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做科研。每周定期举行例会,例会上注重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主要讨论大的实验方案和思路,同时每次例会都安排研究生进行最新科研动态或最新文献的讲解,让学生根据课题方向,收集和阅读本领域内的文献资料,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把握有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至于科研中的具体问题需导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同时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公司技术人员定期为研究生开展专题讲座,使研究生了解最新科研进展、掌握最新实验方法。
总之,通过新型病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培训,综合提高病理学研究生素质、技能、专业知识、科研思维等多方面能力,培养出具有病理专业特色的研究生,为开阔这些病理学研究生的就业途径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伟,陈晓东,陈敬文,等.研究生病理学实验带教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2,21(5):497-498.
烟草作为我国特殊经济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烟草种植规模扩大化,田间生态单一,烟草病害呈现局部加重趋势,导致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经济损失严重。为响应国家提倡的两减一增计划,如何防治烟草病害的大规模发生提高产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因此需加强烟草病理学的基础研究和烟草病害防治人才队伍建设,保证烟草安全高产高质具有重要意义。烟草病理学作为烟草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主要讲授植物病理学基本理论及烟草主要病害症状、发生原因及如何防治等,对烟草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植物病理学科不断发展,新概念、新成果不断更新,面对知识的持续不断更新,技术改进与发展,探究新的教学思路、方法及授课方式成为高校老师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通过农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植物病理学等课程的教学的探索,我们结合烟草的特殊性建立新的初步教学体系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改革中,突出学生的自主创新、自主实践,强化解决烟草病害防治的能力,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烟草安全生产的植物病理人才。
一、明确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制定教学大纲
烟草病理学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以人才培养为目的,同时也满足当今社会对烟草专业人才的需求。其中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对于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根据青岛农业大学特色应用型高校的建设规划,培养实用型人才是烟草专业的重要任务。
烟草病理学作为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烟草专业人才培养显得极为重要,为满足烟草公司在农业生产中对烟草专业人才需求,经过植病教研室和烟草公司共同调研和科学论证,制定了烟草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其中教学方法改革和人才培养规范等内容有很大变化,要求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灵活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进行多元化教学,培养实用型农业人才,加大学生解决实际生产的能力。同时要求教师在讲授烟草病理学基本理论和重要病害基础上,不断拓展学生对烟草病理学新知识、新动态和新技术的了解,使学生满足当前现代化农业安全生产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中引入最新科研成果及发展动态
目前烟草病理学的植物病害理论知识部分内容陈旧,很多内容参考《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内容讲授过多的陈旧概念和理论,而忽略了新理论概念、新技术和宏观策略上的思考。目前科技的进步,知识的创新,学科之间的交叉,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应引入生态学、植物学、分子生物学、植物与病原物互作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等新知识。
如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是植物病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然而“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给出的定义较为空洞,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我们在“烟草病理学”授课时将IPM这一重要概念以具体病害为例来阐述,以丰富学生的新概念和新知识。
在讲授烟草黑胫病与烟草互作时,结合现在研究比较成熟的致病疫霉与马铃薯的互作,介绍烟草疫霉及其他疫霉的基因组,疫霉无毒基因,以及疫霉与寄主(马铃薯晚疫病和马铃薯,大豆疫霉和大豆)基因对基因的概念,使学生了解植物抗病的分子机理。在讲授病害综合治理的生态防治时,介绍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在英国著名科学杂志《Nature》上发表的“稻米基因多样性和病害控制”(Genetic Diversity and Disease Control in Rice)科研论文内容,来加强学生在病害防治上的生态学概念。
我们在讲授病害防治时给学生注重生物防治的研究成果和新进展。如美国已有4株枯草芽抱杆菌生防菌株,得到了美国环保署(EPA)商品化或有限商品化生产应用许可。其中QST713为美国AgraQuest公司开发出来的活菌制剂,商品名Serenade,不仅通过美国环保局(EPA)的登记而且还得到食用作物病害应用的审批和认可,通过叶面施用能防治蔬菜、樱桃、葡萄、葫芦和胡桃多种作物的白粉病、烂根病、霜霉病、疫病、灰霉病等细菌和真菌引起的病害。
GBO3由美国Gustafson公司开发注册,商品名为Kodiak。GB03可以直接施用于土壤或者拌种可以预防棉花、豆类和花生等由镰刀菌、曲霉属、链格孢属和丝核菌属所引起的根部和种子的真菌病害,其分泌的挥发性物质还可以直接促进植物生长。这些新知识、新进展不仅能增加学生对新概念和新技术的了解,也开阔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三、教学手段现代化
理论知识是烟草病理学重点,因此在病理学基础知识授课过程中,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方法由过去板书,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模式转变成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以老师为中心,学生为主体,形成教与学相互交融的方式。在制作烟草病理学课件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的优势,把大量病害症状、病原物的典型特征图片展示给学生。同时,在教学中穿插视频和动画,将教学中的枯燥知识理论以更生动、直观和形象地形式表达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也会播放国外著名教授讲授的视频,通过对比让学生加深理解。制作课件过程中,不断改进课件相关内容,补充新概念和理论,促进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上关于植物病理学和烟草病害的知识丰富,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制作授课课件时,添加图像、视频、动画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接受和掌握知识。“烟草病理学”教学初探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建立了烟草病害相关网站。网站中有烟草病害分布、主要症状、病原,病害循环及目前主要的防治方法(目前市场上最新有效药剂)。另外对一些主要病害的检测方法和手段均有介绍。此外,还不定期更新与烟草病害相关的新闻与植物病理学相关的科学研究进展。另外推荐给学生一流的国际植物病理学网站,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它有力地激发烟草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加了知识的容量。
五、考核方式与方法的改革
知识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知识效果的检验手段,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反馈。但传统考核方式以试卷笔试为主,从试卷中很难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与老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考核方式与方法上进行改革初探,采取了学生分组课件讲授及课件制作,课堂课下问题讨论,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衡量学生学习知识的效果和老师授课质量。
1.让学生自己制作课件。由于烟草专业学生生产实习在学习烟草病理学理论知识之前,因此学生对烟草病害知识有所了解,因此在讲授烟草病害知识时,可将部分主要烟草病害分给学生,让学生分为几个组,每组一种病害,组内学生可以分别负责不同内容。课件内容主要包含症状、病原及相关研究动态进展,病害循环及现在大田中的防治方法。并且在病害研究进展中需展示最新的相关文献。课堂上每组由一名代表讲解15分钟,然后讨论5分钟,然后教师再点评和补充相关知识。
2.课堂互动式讨论及答疑。为加深学生对烟草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生产的问题能力。在课堂或课下,通过课堂提问、课下QQ群、微信群等互动方式,组织学生讨论烟草病理学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与烟草生产相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可就实际生产中发现的问题提问老师,形成师生之间相动讨论,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增强他们解决实际生产中问题的能力。针对烟草病理学的重点问题,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5分钟,最后老师总结。
3.期末考试。考试是检验学生对烟草病理学这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并评定成绩。试题内容采用多样化的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填图、判断、简答和问答题,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以及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而不是考核学生“死记硬背”的功夫。
以上措施在烟草病理学课程改革效果中发现,学生主动学习性要高于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在学生课件讲授中表现积极主动,课件制作精美,讲解认真,课堂讨论气氛活跃,这些改革措施对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提高实践技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结束语
烟草病理学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和灵活的授课艺术,将传统的理论知识和最新的科学研究动态融合到一起,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不滞后于时展。通过初步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这说明我们的烟草病理学初步改革是成功的。以上只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究,随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目前知识的不断发展,在以后的教学中或许会遇到不少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去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关键词:高校;本科护理;病理学;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在护理专业中,病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是我们开展基础医学教学工作和临床医学教学工作的基础,它的研究重点是人体的功能和疾病的代谢变化。病理学是研究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是其必须掌握的,特别是在高校本科的护理专业中,由于本科专业的学生更偏向于护理方面的培养工作,所以该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讲解该门课程时的教学方法运用的是否合理,对学生能否掌握病理学知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病理学教学深有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做好兴趣引导教学工作
护理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是当代医学的两大专业,病理学的课程学习都是开展后期学习的基础。本科护理专业主要是培养应用型和学术型知识兼备的高级护理人才,其培养重点在于学生对疾病的处理能力、面对疾病治疗时的协同能力、对人的辅助康复护理能力等。病理学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结合护理学的专业特点,做好学生的兴趣引导。部分学生认为病理学的课程枯燥乏味,但是碍于课程的重要性,又不得不死记硬背。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不高,应用能力极低。PBL是以问题为基础进行的兴趣激发探索学习。教师可以引进PBL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结合实际,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利用上述的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并不深入,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提高相应的知识理解能力。增加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是加强病理与护理的联系,将病理的基本症状表现与护理的相关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患者在生病住院时,护理人员必须对其各项基础生理体征进行测量,这是护理工作的第一步。护理人员要结合病理学的知识去解释,因为人在患有某种疾病时,他们的各种临床表现由于疾病的影响,从而出现各种症状,比如感冒发烧。护理工作的第二步就是进一步观察患者的疾病反应状况,一旦其体征方面发生异常,护理人员就可以报告医生进行救治工作,这是因为运用病理学知识能够联系实际,防范某些病变的发生。因此,将实际的护理工作与病理学理论进一步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至关重要。
三、因材施教,提升W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教师在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因材施教,做好各方面的教学指导工作。对于一些思维能力较强、善于自主探究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提升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于一些实际动手能力较强,但是思维逻辑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和实际案例探讨分析的方法一步步引导学生。护理工作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强,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教师可以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病理分析和开展相应的护理工作。对于两者都没有优势的学生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运用和展开,以确保他们能够全面掌握病理学的基础知识。
四、结论
总而言之,病理学教学工作要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要让他们全面掌握病理学的各项知识,而且要通过实践来夯实他们的理论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病理学是我国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病理功能与形态上的变化,通过对病症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究,使学生对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具有突出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病例讨论课在病理学教学当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探究,为我国今后的病理学教学提供可行性参考。
1.病理学教学中开展病例讨论课的要点
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现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正确选择病例问题,在选择过程中不能选择太难或者太简单的理论性问题,优秀的病例既能贯穿整个理论教学中的问题与难点,又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病例讨论的过程中实现了对理论知识的梳理与归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病理学当中的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1]。
教师在选择病例时应结合理论教学重点,结合教学大纲设计临床病例思考题,利用这些病例习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根据病理学教科书中章节,在每章节中选择3-4个病例作为讨论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们围绕这些病例开展详尽的课程讨论,在病理学理论知识的延伸与巩固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病理学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应按照病理教学中的典型病例,将临床病历资料完整的输入课堂病例讨料汇编中,利用汇编与整理出来的病例资料,实现优质化的病理学课堂教学。同时教师为切实保证病例讨论课的有效性,应根据教学的进程,在实践教学中提前将病例讨论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在讨论与探究过程中逐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梳理与引导,就可以实现优质化的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病理学知识[2]。
2.病例讨论课对于病理学教学的意义
2.1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病理学教学意义在于培养出优秀的医护人员,能在实践工作中能够更好的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帮助患者更好的配合医疗工作。而病例讨论课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位学生都应在自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与探究,使学生在发表自我认识与观点的过程中提升自我语言表达能力。从教学要求与教学意义上进行分析,病例讨论课与病理学教学不谋而合,高效化的病例讨论课堂教学更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我国现阶段的病理学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2.2提高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病例讨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围绕病例理论知识展开医学知识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实现了自我思考与自我理解,在实践探究与判断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意识与应用能力逐渐获得了提升,在不断地问题讨论与结果研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大量的知识与数据分析,对已知的理论内容进行研究,逐步提高了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在病理学教学中开展课堂病例讨论课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这种高效化的学习方式一旦养成,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就能够更加主动地对病理学问题知识进行研究,促进了学生主动探索与钻研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内容不断扩充的过程中,有效提高了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
2.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病理学教学中添加病例讨论,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好的接触到病理学以外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通过病例讨论课程的开展,使学生在相互讨论与探究的过程中有效解决了学习当中存在的疑惑与问题,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查询与了解,这种教学模式在开展过程中有效改善了传统病理教学的单一性,使病理知识教学转变为多元化、自主性的课程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水平。
3.病理学教学中开展病例探讨课的措施
3.1开展小组式讨论
病例讨论课在实践开展的过程中应以班级为编制,将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小组式划分,使班级成员在病例讨论课中更好地实现自主性的病理知识学习。
我校在2014年3月的病理学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在传统病理课程中开展病例讨论,使学生以小组形式积极参与到病例问题的讨论与研究过程中。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班级内所有同学按照学习情况与综合能力进行划分,在教学开始之前设置了不同难度、不同种类的病例讨论内容,使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别参与到病理学讨论当中,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可以对教学提出的意见进行质疑,充分实现高效化的病理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3.2实施针对性讨论
教师在病例讨论课程中,应切实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对这些差异性进行重点的考虑,如表1所示。在我校某班级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情况,将班级学生按照学习优异状况分为A组与B组,其中A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学习能力较弱。B组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学习能力强。在为期2个月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对A组学生进行病理知识的强化教学,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分层次、多角度的帮助A组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技巧,利用针对性讨论教学模式,提高该组学生的病理学理解能力。在B组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病例讨论的形式,以病理重点知识为讨论观点,在课堂活动中帮助B组学生巩固病理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病理学内容的理解。通过本次实验教学,A组与B组学生的病理学成绩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两组学生成绩提升效果比较如表1所示。
3.3营造轻松愉悦的讨论氛围
轻松愉悦的氛围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过程中的压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更好对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清晰的头脑与理性化的思路,更好的参与到病理学知识讨论活动当中。在病理学教学中开展病例讨论,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与归纳课堂知识内容,教师应积极营造更加轻松愉悦,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知识讨论氛围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为学生今后的病理知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成教专科;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病理学;信息化教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132
[中图分类号]G434;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1 世界大学城与信息化教学概述
1.1 世界大学城
世界大学城是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具有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和版权号的一座网络虚拟城市。它是运用Web 2.0、SNS、BLOG、TAG、RSS,依据六度分隔理论、XML、AJAX等理论和技术设计并以网络交互远程教育为核心,综合了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及时通讯、商务管理、全民媒体与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的一座既虚拟又真实的大学社区平台,是全民终生学习的校园,是真实人生的动力之源。其目的是要打造全球一体化远程教育互助平台。
1.2 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4个要素。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信息化教学传统医学专业的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式,特别是给成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2 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开展成教专科病理学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医学成教专科的人数较多,医学的基础主干课病理学内容繁杂、难学难懂,课时较少、实验室建设跟不上医学专业的发展,成教专科的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都欠缺。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又不想学也没时间学。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成教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快速灵活方便地获取学习资源,弥补成人教育集中授课时间不足的问题。对于难学难教的病理学来说尤为重要。
3 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开展成教专科病理学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3.1 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
成教医学专科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实现病理学教学信息化,授课教师可利用世界大学城平台所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在这些教学文件中插入典型的病变图片、动画、视频等,这样可图文并茂地给学生们展示病理学的相关知识,教学直观化形象化。例如:可以把血栓的形成过程、栓子的运行过程、炎症中巨噬细胞的吞噬过程以及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过程制作成Flas,可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记忆知识要点,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在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面授教师的指导,学生也可在世界大学城里搜寻相应的学习资源,拓宽知识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 提高成教专科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与主动性
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对病理学实施信息化,可以提高专科医学成教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在集中学习之前,面授教师通过大学城空间的教研苑将要讲授的内容公开,让学生先自学,或展开讨论,学生可根据临床的实践与自己对自学内容的理解,提出一系列问题,面授讲师针对这些问题讲授或答疑,这样可提高成教医学专科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与主动性。
3.3 实现教学资源的广共享,拓宽成教生的视野
病理学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一般的医学院校都开设有病理学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立了教学资源库等。这些网络平台给该校的成教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集中面授或自学时都可便捷地利用这些网络资源,节约了查找学习资料的时间,又拓展了成教生的专业视野。
3.4 现实理论课与实验课同步,提高病理学教学效益
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将病理学教学信息化,教师能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授教师在讲解理论之后,利用视频播放等方式将相关的实验内容一并演示、讲解,将病理学中繁杂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这样就通俗易懂了。
3.5 建立满足教学对象学习需求的教学资源库
运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应将病理学信息化来开展病理学教学,开展成人教育的医学院校必须开发与自己学校实际相符的教学资源。病理学教师要制作网页,采取、甄别相关信息并运用到教学中去。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对病理学的理解,也能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与病理学课程的信息处理能力。
4 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平台开展成教专科病理学信息化教学的实践
4.1 成教专科病理学信息化教学的理念
由于医学与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课本知识已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各类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成教专科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基础医学知识,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教师如能讲述病理学最新的研究进展与动态,学生必将获得最前沿的知识与技术。例如:讲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时,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基本病理改变的角度,补充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最新进展情况和研究动态,同时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病理联系作进一步的讨论,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相关学科知识,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4.2 病理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根据医学成教专科师生对病理学教学资源的实际需要,结合校情、学情,构建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本思路及框架。
(1)遴选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人员,聘请本校病理学教学经验最丰富而又拥有计算机技术的教师主导病理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制订实施方案,明确成员分工,制定病理学资源库建设工程流程表。
(2)确定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包括以下内容:媒体素材库(包括病理学教学有关的文本、图片、动画、音频与视频,涵盖病理学教学的所有知识点),试题库(含在线自测、课后习题、期末考试模拟试题),病例库(临床真实典型病例、尸体解剖案例),电子教案及教学课件库,常见问题解答;病理学网络资源友情链接库,文献资料等。
(3)病理学资源库素材的收集。病理学教学资源库中素材的收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自主研发,这应该是病理学教学资源库素材的主要途径。要求教学资源库建O的教师能根据自己对不同版本的教材作科学的分析,选择最适合本校成教专科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学经验与一线临床实践积累的经验非常重要,在教学资源库中应得到充分的体现。二是网上下载,在没有知识产权纠纷的前提下,到其他院校病理学教学资源库的下载,网上下载资料。三是外部购,通过付费的方式,从其他医疗机构、医学院校、教学名师等处购买病理学教学资源。以上这些教学资源应该按照所选教材的章节收集。
(4)对素材加工整理、分类、汇总入库,上传至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将病理学资源库中的资源应用于病理学课堂,运用世界大学空间教学平台进行病理学教学。
(5)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平台的完善。通过病理学教学的实践与反馈,完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特别注重病理学的前沿发展的相关资料的及时补充,最终形成一个资源丰富、高质量的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并逐步推广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董静尹,方洁,王俊波,等.病理学课程建设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39).
[2]龙捷,张雅洁.基于网络平台的病理学PBL教学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
[关键词]植物病害诊断 网络教学平台 考核方式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120-03
植物病理学是我校农学、园艺、植保以及草业方向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其中普通植物病理学是这些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农业植物病理学则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进一步学习的专业必修课。普通植物病理学系统讲授植物病害概念、病原学和病理学及病害防治原理,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实验技能,并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农业植物病理学系统讲授主要农作物病害的为害状(病症、病状)、病原物的形态特征和病害的发生规律、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等内容,要求学生学会辨别主要病害,能够掌握重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为害特点并能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因此,无论是普通植物病理学还是农业植物病理学,都涵盖了症状、病原、病害发生规律、病害防治等丰富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难度比较大,这就要求学生有学习的激情,全力投入,不断地总结以及在实践中检验和应用所学知识。植物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课的内容无论怎样丰富,都属于理性认知的范畴,因此加强实验、实践是学好植物病理学的必由之路。
随着国家的重视,实践教学不断加强,强调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相关文件也不断出台。我校在教学改革中,加强了实验课程建设,并于2006年将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分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同样,2010年将所有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植物病理学统一称为普通植物病理学,将实验从讲课中分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即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并且将学时从16学时增加到32学时。
在对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进行教改探索中,我们组建了教学小组,加强了多媒体教学,结合科研内容、科研成果和案例进行教学。比如,在介绍果树病害时,我们以核果及仁果褐腐病、苹果轮纹病、马铃薯晚疫病等病害为例,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利用科研中获得的清晰、丰富的症状照片、病原图片详细介绍病害的发生危害等内容。在植物病理学实验中进行的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整课程内容,增强实践能力
在以往的实验课程中,主要按照病原的类别安排实验,而且,绝大多数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实验,比较缺少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所讲授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2010年以前称为园艺植物病害防治,包括讲课和实验)进行更新,从2004年开始,压缩原有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植物病原分离、致病性测定、植物病原的快速检测及自采植物病害的识别与诊断等实验。在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中,我们增加了观察稻瘟病菌在洋葱表皮上萌发过程、条锈病菌对不同抗性小麦的田间抗性观察以及学生到田间观察和诊断病害等实验。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这些实验内容和形式的调整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人数多,一般为100人左右,多时超过150人,少则80多人,因为人数太多,学生的问题也很多,比如在做病原分离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分离对象制订了分离方案,并且从平板上观察到了微生物,那么这些微生物是什么?究竟是不是病原物呢?涉及更深层次的疑问,在指导教师有限的实验条件下无法开展深入的工作。
二、增加综合性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物病害诊断是综合运用包括病害症状、病原、病害发生规律等植物病理学知识的一个过程。无论在理论课程中,还是在实验课堂上,教师都会给学生们看很多病害症状的照片,这些照片都是教师精挑细选出来的图片,病害症状典型,特点突出,学生们一看就很清楚,总感觉自己学会了判断某个病害,但真正到了田间,病害的发生情况可谓千变万化,缺少经验的人根本无法正确诊断病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能会提到白粉病通常在叶片正面可以观察到白色粉状物,而通常在叶片背面观察到霜霉病的霉层。在上课的过程中,就听到不少学生说发生在叶片正面的是白粉病,发生在背面的就是霜霉病,很显然这是不准确的。也难怪听到有的教师反映:“怎么我们植保的学生连白粉病和霜霉病都分不清?”这就要求学生们要深入田间,不断地积累病害相关知识。
鉴于此,从2008年开始,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总结前期改革的经验,将自采病害标本进行诊断的实验改为田间植物病害的观察与诊断。要求2-3名学生为一组,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一个月左右)到田间观察植物病害的发生情况,最后选择3-5种作物,诊断5-8种病害。学生需要观察病害的田间症状、发生规律,利用室内镜检病原,查阅相关文献,最后提交病害的症状照片、病原形态图片。此外,每个人还要撰写实验报告,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症状、发病规律及病原形态等来确定病害。学生在学习之余三五成群到科学园的温室大棚或田地观察田间病害发生情况,利用照相机拍摄田间病害症状照片,采集一些标本用于实验室镜检。
在批阅学生的实验报告时,我们发现有的学生拍摄的照片质量相当好,症状非常清晰,有的学生甚至拍到了清晰的病原形态照片。按照实验要求认真完成实验内容的学生收获都很丰富。第一,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病害的诊断,培养了学生们合作学习的精神。第二,学生们深深体会到准确诊断一个病害的不容易,病害的田间症状复杂多变,环境及耕作条件千变万化,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植物病理学功底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经验。第三,除了小组的观察、学习,向有经验的教师或其他专业人士咨询也是一个有效的方式。正如有的学生在实验报告的小结中写道:“虽然我们的病害诊断可能存在错误,但是从这次实验中,实际去田里观察病害,跟课堂所学知识还是有一定差距。课堂上我们学习的是老师已经很熟悉而且研究得比较透彻的病害,真正下到大田里顿时就傻眼了,那么多的作物得一种种仔细辨认,并且有的虽然症状相似却可能并不是我们初步判断的病害,此时就要通过实验室镜检、查阅资料并且咨询老师等途径来判断。所以在这次实验中,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收获了认识和感悟。希望这样的实验课方式能够被广泛采纳,利于实践与教学相长。”
在这个过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做,平时不注意积累,临时找些病样或用存了很久的病样用于诊断,还有的学生诊断工作做得很好,但是为了凑图片而下载网络上的图片作为自己的材料。这样的实验报告无论完成得多好都被记为零分。有的学生看到自己实验成绩不高发来邮件询问,而我们把评定要求与扣分情况告诉他们后,他们都会从心底里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三、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学校在2008年就建立了良好的网络教学平台,设置了教学材料、课程通知、答疑讨论、课程作业等栏目,网络平台中的设置让教师批阅完之后就会自动统计分数、计算平均成绩等。植物病理学的知识覆盖面很广,而我们的实验课程学时有限,有很多内容都不可能在课堂上接触到。从2011年起我们开始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课程作业、在线测试、常见问题等项目。在提交答案方面允许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多次提交答案,此举有利于学生加强过程学习,真正掌握基本知识。学生对这项内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对于掌握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帮助。
四、改革考核方式
以前的教学中我们主要依据实验报告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方式存在较大的片面性。我们实验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进一步理解植物病理学的知识,但由于学生人数很多,我们不可能每次课都点名,所以即使有些学生不来上课同样也可以抄袭别的同学的作业交实验报告,教师对这种类型的实验报告有时也很难分辨。因而,从2011年开始,我们就将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完成的课后作业成绩、参与课程讨论、在线测试等情况纳入课程考核当中,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发挥教学助理的作用
在本科生的实验课中,往往都有研究生作为助教参加教学的准备、答疑及批改实验报告的工作。从去年开始学校为课程的助教发放津贴也促进了研究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我们植物病理学课程的学生人数往往比较多,研究生作为助教参与教学工作既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又能让研究生同学得到很好的锻炼,确实是一项优点很多的方式,值得推广。
然而研究生作为助教参与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受现有知识限制,研究生同学对一些内容的理解不准确,导致有时实验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在答疑的过程中未能主动回答学生的问题;批改作业时,可能会因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而影响学生的分数。对此,任课教师的监督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实践中要求研究生做出评分的标准并对每一份批阅的作业都进行总结,尽快下发实验报告,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
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几年的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进行田间植物病害诊断、病原分离等这类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深入学习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收获都很大。当然,执行中还会遇到多种挑战,首先,植物病害发生的季节性太强,田间病害诊断实验的完成受田间发病情况的制约,比如今年就由于北京前半年的气温较低、田间病害较少而推迟了完成实验的时间。而且学校周边可以观察病害的田地非常有限,也限制了可以观察到的病害种类数量。其次,有的学生思想上不重视,敷衍了事。再次,有的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做得很好,收获颇丰,然而不会写实验报告;还有的学生认真按照要求做,所有的工作都是自己完成,但不善于沟通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的效果;还有极个别学生的实验报告完全相同,更有甚者将教师上课用的图片或网上搜索到的图片放在自己的实验报告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实践的效果。
在未来的实验实践教学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调整实验课程的时间安排。夏秋季节的植物病害发生比较普遍,病害种类也比较丰富,在时间安排上,尽量将田间病害诊断这一类实践性极强的实验时间安排在夏季或秋季进行。第二,对于田间病害诊断一类的实验,还需要增加一些优秀的实验报告实例或将往届做得很好的实验报告及所拍摄的图片上传至教学网供学生参考。第三,提供更多可用于学生镜检的机会,及时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允许部分学生进行深入的分离鉴定实验。第四,充分发挥教辅老师和助教的作用。教辅老师一般都是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可以很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助教参与实践教学工作既可以缓解学生多、教师少的矛盾,又可以使自身得到很好的锻炼。第五,从理论课期末考试试卷看,有的学生不注意审题,在后续的课程教学中应当及时点评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 参 考 文 献 ]
[1] 许志刚主编.普通植物病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李怀方,刘凤权,黄丽丽主编.园艺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3] 侯明生,黄俊斌主编.农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 高智谋,陈方新,等.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5(3):27-28.
【关键词】“教学做”;生命科学馆;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职业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医学职业教育也逐渐转变为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模式,既要求有牢固的基础科学理论和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又要求有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职业能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单元教学时间里融为一体。我们提出了独特精深的病理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思想,以“做”为主的课程整合模式,课程能力目标是突出“先会做”这一实践能力培养,然后才是“后懂理”理论知识跟进。
一、研究对象
以学校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1~10班的53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学生来源于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录取入学,随机分班。学生年龄、性别及成绩经过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设计实验组为:临床医学1~5班,共计26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临床医学6~10班,共计271名学生。
二、研究方法
学生学习病理学基础内容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模式,联系临床紧密的内容以问题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problem based leaning,PBL教学法)等多手段联合教学。预先对学生进行课前动员,向他们介绍联合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意义以及如何在病理学中应用。主要教学过程包括:
(1)教师采集典型临床病例进行整理,病例中包括患者主诉、症状、体征、临床检查、病理变化及尸体解剖等内容,并有针对性提出思考题,将整理好的临床资料精制成PPT;同时在每一个教学班培养个别学生成为简易标准化病人(Simple Standardized Patient,SSP)。
(2)教师导课,在前次课程活动结束或利用自习时间,并将导课内容分配到每一个学生,也可通过学校网络教学中的病理学讨论专区进行导课,督促学生积极和自主地进行学习和交流。
(3)学生自学收集相关资料、分析问题,带着问题去图书馆和上网查阅资料等预习、准备,也可请教学校教师和校外专家,并整理好个人发言讨论稿。
(4)小组讨论与学习,学生原则上以寝室为一个小组(6-8人/组),组长主持小组讨论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每一个学生在讨论会上发言,围绕问题提出进一步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小组讨论结束时,提交一份小组讨论意见与结果。
(5)全班集中临床病理讨论(clinical pathological conference,CPC),将学生SSP引入到简易模拟病房,教师组织CPC教学。各小组学生代表汇报本小组讨论结果,其它小组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进行辩论,每一个学生积极踊跃发言。教师辅导学生总结,并对学习情况做出评价,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及下一步学习要求。学生问卷调查,对本次课程单元教学的满意情况,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于政府强势推进阶段,在这个特定时期,任何政府管理的缺失或弱化,都会使职业教育受到很大影响。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病理学“教学做”的过程中,作者首次提出“五个场景”教学模式:①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药理学实验;②把设计性实验引入药理学实验教学中;③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引入改良PBL教学方法;④将双盲法引入药理学实验课教学中;⑤优化药理学实验考核方式和内容。这是一套重自主、重交流、重实践、重创新的教学模式,每一模块的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走进生命科学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性认识,改变了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模式,给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面貌,有利于其对枯燥的病理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要求,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手段。教学以“双证书”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宗旨,要求学生毕业后具有执业证和职业能力,而“教、学、做”的一体化模式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执业考试和职业能力的训练不仅依赖于临床专业课程,而且对专业基础课也有同样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罗玉琳,张乐星,封玉玲等.医学高职院校病理学教学中引入CPC的实践探索[J].重庆医学,2011(24).
[2] Schneider S,Bazarian J,Spillane L,el a1.Educational PrescriptiOILS:Prd,iem based learning in the ED[J].Acad K-nerg Med,2002(10).
[3] 韩仪.以多元化教学形式引导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06(4).
[4] 宋亦芳,汪国新,金德琅.热点・焦点:社区教育发展三人谈[J].中国成人教育,2013(1).
[5] 王洋,朱焱,陶立阳等.计算机辅助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论坛,2010(1).
[6] 吴晓岚.PBL联合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5).
[7] 胡玲,封玉玲,唐静.改良PBL和LBL教学法在高职高专病理学教学中的比较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3年(17).
老秦从今天起,会用大量的篇幅来介绍这一门法医最基础、最重要、最宽泛的独门暗器。
法医病理学是研究与法律有关的人身伤亡的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一个人的死亡,可能是自然死亡,也可能是非自然死亡,或者说是非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的原因不是来自于机体本身,而是来自于自然界中的其他因素,比如说机械性暴力、中毒等。非正常死亡可能是意外事故造成的,比如说飞机失事、地震、不慎跌落悬崖;也可能是自身造成的,比如割腕自杀:还有可能是他人造成的,即命案。
对于所有非正常死亡的尸体,法医都必须要进行检验,明确死亡的性质,判明死因等,为下一步法律工作提供服务和依据。所以,作为一个法医,不仅要参与侦破命案,还要研究猝死、中毒等其他各种可能存在的死因以及这些死因的特征和形成机理,而这些内容就是法医病理学教会我们的。
法医病理学是研究死亡的一门科学,研究死亡,不等于研究死因。死因只是死亡相关知识中的一部分。那么,法医病理学究竟要研究多少内容呢?老秦今天来简单地罗列一下:
01 死因
作为法医病理学中最基础的内容,大部分案件中,死因判断是很容易的,但是也有一部分案件的死因判断很难。有的是因为尸体毁坏,丢失了大量线索;有的是因为死亡后的特殊征象不明显:还有的是因为多种原因纠结在一起,难以判断哪种原因才是主导。
死因鉴定,除了为相关诉讼活动提供证据以外,有时候还会成为破案的关键。
02 损伤
哪一处损伤是致命伤,有可能在一些共同犯罪的案件中,明确真正的凶手是谁。对于损伤的研究,除了研究损伤形态以外,还需要研究损伤时间。比如尸体上的损伤是生前伤还是死后伤。曾经有过一案,法医在尸检过程中发现,尸体上有很多死后损伤。说明凶手在杀完人后,又对尸体进行了破坏,这个动作透露了凶手和死者之间一定有着深仇大恨。警察“蜀黍”从死者的一些仇人中进行排查,很快就找到了杀人凶手。
另外,法医还要通过损伤,对致伤物进行推断。致伤物推断,除了可以帮助警察“蜀黍”收集物证、为后期的审判提供证据以外,有的时候也可以帮助警察“蜀黍”抓住凶手。
03 死亡时间
刑侦剧中,法医到达现场后,看一眼尸体就说出死者死于几点钟,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因为个体差异巨大,所以死亡时间的推断,一直是法医界的一个难题。虽然现在有很多种研究死亡时间的办法,但是无论用哪一种办法,都很难做到对死亡时间推断的高精度和高准确率。关于死亡时间推断,老秦会在后面用专门一期来介绍。
04 死亡方式
死亡方式就是判断死者的死亡是意外、自杀还是他杀。但死亡方式绝对不能仅仅依靠法医来判断,死亡方式的判断有的时候很简单,比如一个人被人掐死,那么这起案件肯定是他杀(因为没有人能够自己掐死自己)。死亡方式有的时候也很复杂,必须结合调查、现场勘查的结果来综合判断。比如一个高坠死亡的人,法医只能解决死者是高坠死亡。至于他是自己从楼顶跳下来的,还是别人把他推下来的,则需要调查和现场勘查后再进行综合判断了。
05 个体识别
很多对于死者的个体识别工作都是通过法医人类学、法医物证学的理论知识来进行的。但法医病理学有的时候也可以利用尸体的个体特征、瘢痕、体表附着物、纹身、体内特异结构等来进行个体识别。比如一个右位心的患者突然失踪,而在不久后发现一具未知名尸体也是右位心,因为右位心的发生率是万分之二,那么这个死者就很有可能是这个失踪者。
06 伤病关系
在很多案件中,伤病关系也是法医需要研究的一项较为复杂、疑难的问题。比如在一起死亡案件中,死者全身多处骨折,但是多处骨折也不足以立即致死。法医就对死者进行组织病理学检验,发现死者有严重的心脏疾病。那么这起案件中,病成为死亡的主要因素,而伤则是诱发疾病急性发作的因素。
对于伤病关系的研究,很容易引起事件当事人家属的不满。比如一个人在纠纷中心脏病突发而死亡,法医认为损伤轻微不足以致死,外伤只是死亡的诱因,而疾病才是主要死因。这样的结论,尤其是在死者具有一些平时发现不了的潜在性疾病的情况下,通常会引发死者家属的强烈不满。所以如何向死者家属解释清楚法医专业的问题也非常重要。
有同学问,法医怎么从尸体身上判断他生前有没有疾病呢?其实在法医病理学范畴内,还有一个分支科学叫做法医组织病理学。法医在解剖完尸体时,若怀疑死者有疾病,就会取下死者的一些重要脏器,经过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结构的微观形态,从而对死者有无疾病或潜在性疾病进行诊断。
07 中毒病理
中毒死亡也是几大类死亡原因的一种,对于中毒死者的研究,有专门的《法医毒理学》(以后会进行介绍)。但是法医病理学中也对中毒死亡的尸体病理现象进行了研究,这样的研究可以帮助毒物化验部门提供毒物检测的大体方向,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键词: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49-03
社会的不断进步使高校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大数据时代给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带来无限机遇,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表现出某种不适应性,合理利用大数据,电子设备及网络资源会大大提高人才培养效率。近年来,国家和各大高校逐渐开始重视微课程建设。
“园艺植物病理学”为园艺及植物保护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整个学科的专业课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学科[1]。笔者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表现出诸多局限之处,亟须辅以新型教学工具,微课程的实施给此课程的建设和变革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因此,本文针对“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建设展开论述。
一、微课程的内涵及特点
(一) 微课程的内涵
目前,许多人认为“微课程”等同于“微课”,将二者的概念混淆[2],但笔者认为,“微课程”与“微课”有所交叉但又不完全相同,不可同日而语。“微课”是指依托媒体教学视频,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等内容而开展的趣味性强、针对性强且具有启发性时间较短的教学设计。“微课程”指针对某一学科或者某个专题而设计的微型课程,是一个涵盖微课的大的范
围。微课程以一系列密切相关,相互联系的微课为主体,主要应用数字化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微课程不仅仅包含微课,还包含教学设计、课件、习题检测等辅助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讨论、教师点评等教学活动[3]。
(二)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课程时间短、所含的内容量较小、表现形式多样;第二,利用电子教学设备及数字化媒体,例如PPT、正式学习微视频、Flash作为教学平台[4];第三,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第四,利用率高,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学习。总之,相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微课程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更易于被知识接收者掌握和接受,可以说微课程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
二、“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课时压缩严重
“园艺植物病理学”是园艺植物保护专业的基础课程,但现在高校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课程课时比例加大,这就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专业课程的课时数量。近年来,“园艺植物病理学”相关的成果、观点不断更新,学生应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不断增加和丰富,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矛盾给“园艺植物病理学”专业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5]。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成了该门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合理利用微课程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理论教学方式单一
“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为教师利用PPT结合板书“满堂灌”教学,有些教师的PPT以大篇幅的文字为主[6]。“园艺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包含许多抽象概念及无直观印象的名词,传统的学习方式往往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晦涩难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通过对所教授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普遍认可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传统教学模式使得许多学生缺乏对此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往往感觉学习难度较大,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探索出趣味性、实用性更强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更扎实地掌握该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
此外,传统“园艺植物病理学”每次的教学时间一般为两学时,每学时45分钟,有研究表明,学生高度集中精力的时间一般为10―20分钟,可见,传统45分钟甚至90分钟的教学并不一定能有效抓住学生精力最集中的时间段来讲解重难点知识。微课程的短时教学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将重难点知识利用10分钟展现出来,更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三)实验教学安排不合理
目前全国各大农业院校“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均已开设实验课程,但是根据实际调查发现,很多学校把理论教学安排在前半学期,实验课程安排在学期的期
末,导致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步,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现行的实验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目前“园艺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主要包括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各类病原真菌引起的主要病害症状、病原特点以及病原分离与鉴定,需要采集大量的活体实验材料,但是实验材料及所用试剂往往均由实验员或教师准备,学生只是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导致学生缺乏对实验材料的理解。另外,实验课程教学以教师讲解实验原理与目的以及主要操作流程为主,学生根据教师讲解进行操作,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互动,导致学生对实验原理及过程并不能完全深入理解,往往会不明所以,无法真正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此外,现行“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实验考核方式基本是以提交实验报告的形式为主,学生为了能够撰写出数据准确的实验报告往往会抄袭或编造数据,课程效果很难保证。实验过程及实验报告基本不涉及对实验的思考与讨论,无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以教师为主体,缺少学生参与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尤其是高校教育,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普遍较少。一般授课内容及重难点教学只是由教师确定和设计,缺乏学生的参与,教学过程往往也只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学评价采用统一标准,针对性不强,很难因材施教。实际上,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学习难点各不相同。微课程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往往只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可以针对自身特点自主选择“学什么”和“如何学”,随时复习重点知识并反复学习难点问题弥补自身的不足。
(五)教学时间、地点有限
“园艺植物病理学”为园艺植物保护方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现在,对于该门课程我国各大高校普遍的授课方式为利用1―2学期时间,开设30―40学时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课程学习期结束后,学生继续学习的途径较少,且缺乏和教师交流的机会,遇到疑难问题往往无从下手,走出校园后,这种学习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当代的教育应该以“终身学习”为最终目标,微课程的教学依托于电子设备、数字化视频及网络资源,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微课程的这一特点随时随地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学的适用性更普遍。
(六)教师资源匮乏
“园艺植物病理学”涉及的课程内容较多、知识面较广,如园艺植物学、病原学、病理学、病害防治等,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仅有一名教师完成全部教学内容的讲解,但所谓“术业有专攻”,人毕竟精力有限,多数教师往往只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和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因此,传统教学一个教师贯穿始终的授课模式很难实现教师资源最优化配置。微课程便可以摆脱这种限制,可以成立教学教研组,根据组内教师的研究领域及专长合理分配教师资源,如让专门研究细菌性病害的教师讲解细菌性病害,让专门研究真菌性病害的教师教授真菌性病害,让病害诊断方面有建树的教师讲解病害诊断等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各个教师的专长合理给其分配任务,实现教师资源最合理的利用。
三、“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建设原则
(一)微型性原则
顾名思义,既然称之为“微”,时间必然不能太长,但对于“园艺植物病理学”这一原理性较强的学科,时间过短又难以完全将知识点讲解清楚。因此对于该门课程需要在知识点表述清晰的前提下尽量控制讲解时间,经过笔者对该门微课程的实践教学认为,“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时间控制在8―15分钟为宜。
微课程的“微”不仅仅指时间,内容的容量也要把握好“微”原则,切忌贪多求大,应该只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表述宜简单易懂、重点突出[7]。
(二)规范性原则
首先,微课程时间要求短,只有短短十几分钟,因此教学内容甚至讲稿字数均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正常语速下,人可表达120字/分钟,参考“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授课时间,讲稿字数不宜超过1000字。
微课程不同于传统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主要依托于视频呈现,因此视频背景要符合视觉审美,宜简洁,不要过于花哨,如用文字表达重点内容时,其和背景的色彩对比度要强。PPT制作要和所表达的内容相符合,“园艺植物病理学”相关名词、概念及理论的表达应尽量避免采用纯文字的方式,应该充分结合图片,形象地展示,并注意构图的艺术性和美观性。
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表情和眼神交流,只能靠听觉来接受知识,这对教师的授课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这就要求授课教师的语言表达一定要清晰准确,应该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授课,语速不宜过快。此外,教师的语言应流畅、生动、易懂、趣味性强并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和启发性。
(三)完整性原则
上文提到,微课程不同于微课,不仅仅包含微课内容,微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阶段。“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计要从确定教学目标开始,包含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布局、教学情境的创造。此外,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被纳入其中,而现行的“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大多缺乏教学效果评价这一环节,这也是其他学科微课程创设过程的一个共性问题。微课程讲授过程中往往无法涉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教师往往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及课后练习,学习效果检测等方面不够重视,而微课程是一个完整的学习体验,在进行“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融入各个学习环节,加强课后辅导、教学效果检测及师生交流互动、答疑解惑等环节的设计。
(四)多样性原则
在进行“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计时要充分合理利用各方资源。首先,要合理利用教科书及互联网资源,多吸取优秀微课程设计的经验。此外,微课程的制作也要综合利用各类媒介和资源,避免单一的文字资源,要根据微课程所要讲解的内容合理利用文字、图片、影像、Flash等资源。如在具体园艺植物病害讲解时可合理利用图片或感病植物标本进行直观展示;在讲解某一病害的治病过程时,可利用Flas模拟病原侵入及植物感病过程,生动形象地给学生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在讲解真菌性病原特点时,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属配合游动孢子囊及孢子梗等特点形象地进行展示等。
(五)系统性原则
微课是一个将整体知识碎片化的过程,每一个微课重点涉及一个知识点,但微课程不仅仅包括整体知识的碎片化,还应包括碎片化的知识整体化。微课程所包含的各个微课不应孤立存在,各个微课之间要存在逻辑联系,要相互承接,相互关联,各个微课设计的风格和标准要在统一中求变化,避免各行其是,互不联系。
(六)学生主体性原则
微课程是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优质的微课资源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解决学生的难题困惑为根本出发点。笔者认为,“园艺植物病理学”这门课程不应仅立足于园艺专业或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对有此方面学习需要的非专业人员也要予以考虑,在微课程设计前可分别对园艺或植保以及非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访谈,依据各类学生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重难点不同的微课程,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
四、“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建设策略
“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的实施应涵盖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展示、教学策略运用以及教学效果评价四个过程。
(一)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是“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首先,要明确该门课程的整体目标,一切教学任务均应服务于整体教学目标,“园艺植物病理学”的整体目标为通过对病理学总论及园艺植物病理各论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诊断植物病害,掌握发病规
律,及时预防并能够实现病害治理。此外,由于每个微课程仅涉及一个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明确整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要充分理解各个知识点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内容
“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需要教师区分课程的重难点及普通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如对园艺植物病害分类以及寄主、病原、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等易于理解的知识点和通俗易懂的概念可简单讲解,对如何区分病毒、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和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以及各种病害的防治措施等重难点教学内容要着重生动讲解。
(三)选择多样化教学策略
对于记忆型、概念型知识点,可以采用讲授性策略,这对于教师的语言功底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把晦涩难懂的概念、知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该知识要点,如讲解“黑霉病”、“白粉病”以及“垂直抗性”、“水平抗性”这一类的概念型知识点时,如果语言不够生动、易懂或缺乏引导性和启发性,只是照本宣科,对于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必然造成障碍。
对于园艺植物感病过程、病原侵染过程及具体病害的危害状况等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点则应运用实例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动画、植物标本及实践实验教学来拓宽学生对该类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
(四)注重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评价的实施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还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均会起到良好的指导和检测作用,对微课程标准化、正规化发展均极为有利,此方面前文已经提及,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本文主要针对“园艺植物病理学”的微课程较之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计的原则及教学实施要点进行了叙述。“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是适应素质化教学改革的优质教学资源和途径,但并不代表其可以替代“园艺植物病理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应该将其作为“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的辅助工具加以合理应用。由于水平所限,本文只是进行了浅显论述,尚存在一些不足,今后希望能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建设更加便捷、完善,应用范围更广的“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
参考文献:
[1]阮彩霞,王川.微课程的概念、特点和理论基础[J].课 程・教材・教法,2014,(11).
[2]张霞.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 学专业两门微课程为例[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4.
[3]廖颖.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华中 师范大学,2015.
[4]谢复玉.基于微课程的“应用写作”教学设计[J].中国电 化教育,2014,(6).
[5]张茹琴.《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对策[J].科技信息,2011,(3).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临床特点;病理学;抗线粒体抗体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既往曾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疾病, 随着免疫学检查和肝穿刺病理组织学检查的普及,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检出率不断攀升。我国是乙肝和肝硬化大国, 如何在早期准确地判断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30例确诊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 总结其发病特征、常见症状及体征、免疫学特征以及病理学特点, 旨在提高对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自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确诊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住院患者, 其中男3例, 女27例;年龄40~56岁, 平均年龄(48.0±5.5)岁。诊断标准:①AMA或AMA-M2阳性;②谷氨酰转肽酶(GGT)>正常值5倍上限或ALP>正常值2倍上限;③肝穿刺检查具备特征性病理学改变,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中任意2项即可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1. 2 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 总结其发病特征、常见症状及体征、免疫学特征以及病理学特点。
1. 3 观察指标 实验室检查:AMA及AMA-M2、ALT、AST、ALP、GGT以及血清胆红素水平。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病理学指标:所有患者均进行肝穿刺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主要关注是否存在胆管炎症、胆管周围炎症以及胆管损伤等病变。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症状与体征 患者初起临床症状出现率分别为乏力(76.7%)、黄疸(30.0%)和瘙痒(23.3%)。最常见的体征为脾肿大(66.7%), 其他依次为肝肿大(43.3%)和腹水(20.0%)。
2. 2 实验室检查 AMA及AMA-M2阳性率分别为90.0%和83.3%。按照AMA及AMA-M2是否阳性进行分组, 阳性组(27例)患者中出现疲劳、瘙痒、口干、肝区疼痛、黄疸例数分别为19、18、6、5、6例。ALT、AST、ALP、总胆红素分别为(96.5±4.5)U/L、(69.0±4.3)U/L、(280.0±8.0)U/L、(19.0±2.0)μmol/L。阴性组(3例)患者中出现疲劳、瘙痒、口干、肝区疼痛、黄疸例数分别为2、2、1、1、1例。ALT、AST、ALP、总胆红素分别为(95.0±3.0)U/L、(65.0±2.5)U/L、(286.5±9.5)U/L、(21.8±3.5)μmol/L。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3 肝穿刺病理学特点 30例患者分期如下:Ⅰ期6例, Ⅱ期10例, Ⅲ期8例, Ⅳ期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胆管或者其周围炎症, 胆管损伤或减少等胆管本身病变表现。其中3例患者为肉芽肿性胆管炎, 其余27例患者均为非化脓性胆管炎。阳性组患者的病理分期Ⅰ期5例, Ⅱ期9例, Ⅲ期7例, Ⅳ期6例。肉芽肿性胆管 2例, 非化脓性胆管炎25例。阴性组患者的病理分期Ⅰ期1例, Ⅱ期1例, Ⅲ期1例。肉芽肿性胆管 1例, 非化脓性胆管炎2例。两组患者的病理分期及组织学特点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免疫机制介导的, 表现为肝内小胆管及其周围进行性炎症反应, 最终导致肝脏纤维化和肝硬化的一种疾病。该疾病通常好发于中年人, 女性多于男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 并不具有特征性[1]。本研究中临床症状出现率依次为乏力、黄疸和瘙痒。最常见的体征为脾肿大, 其他依次为肝肿大和腹水等, 与顾而立等[2]通过一项涉及985例患者的大样本研究报道基本一致。因此, 实验室检查尤其是AMA和AMA-M2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中AMA、AMA-M2阳性率分别为90.0%和83.3%, 和胡朝军等[3]报道基本一致。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按照其病理学表现可以分为4期:Ⅰ期主要表现为汇管区小叶间胆管炎;Ⅱ期为汇管区小叶间胆管消失, 其周围部分小胆管增生并伴有炎症浸润;Ⅲ期肝组织纤维化变性;Ⅳ期存在再生结节的肝硬化[4]。PBC的病理学特征总结起来主要表现为非化脓性胆管炎或肉芽肿性胆管炎, 当前的诊断标准已不把病理学指标作为必须的诊断指标, 通常情况下患者有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 实验室检查满足生化及免疫学检查标准(AMA或AMA-M2阳性)即可明确诊断。从本研究可见, 部分患者AMA或AMA-M2为阴性, 对于此类患者肝穿刺取得病理学资料显得尤为重要, 不但可以早期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还可以与其他肝脏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有助于PBC早诊断、早治疗。
综上所述, 随着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的进一步认识和免疫学检查普及应用,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早期诊断率将大幅提高。当中老年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或顽固性皮肤瘙痒等症状时应警惕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可能, 有必要完善相关检查, 必要时进行肝穿刺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和分期, 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琦夏, 沈镭, 陈晓宇, 等.抗线粒体抗体阴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1, 19(5):340-344.
[2] 顾而立, 姚光弼.中国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特点:52年文献的系统分析.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9, 17(11):861-865.
[3] 胡朝军, 杨国香, 李, 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血清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谱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0, 33(2):115-120.
1微课的起源及其概念
微课又称为微课程,在国外最先是起源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ofNorthernlowa)LeRoyA.McGrew教授提出的60s课程和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University)T.P.Kee提出的1min演讲[2]。在国内,微课的概念最先由广东佛山教育局胡铁生根据教育信息资源的发展角度提出。微课是指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的要求,以某一学科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建立了以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形成的教学平台,其反映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针对某个知识点内容(如重点、难点、疑点等)或教学环节方面开展的教与学活动[3]。
2微课的特点
微课与传统的45min课堂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微课在于容量微小(几十兆),时间短小(5min~8min内最适宜,不宜超过10min),教学内容精小(教学内容针对性强,只反映某一知识点,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另外,微课视频格式多样(如FlV、RM、WMV等),多种播放软件支持播放,让学生随时随地在电脑网络或移动手机、ipad上自由学习,从而达到一对一的教学。另外,微课的使用次数不受限制,学生可以反复多次观看,这样方便学生在学习之后的复习与巩固[4]。
3以“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为例阐述微课在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3.1病理学多媒体教学的不足目前,由于绝大部分的医学院校病理学教学中是采用PPT多媒体教学,授课时间长(一般是40min或45min),授课内容多,授课形式是大班授课,学生人数多,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后没有针对性的辅导,从而使教学效果不理想[5]。针对上述病理学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以及微课的特点,在病理学教学中采用微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3.2“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微课的制作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是病理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要求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为以后在护理工作中如何预防患者血栓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了让护理专业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理解掌握这一知识点,本知识点采用微课教学,其教学过程如下。3.2.1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2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入学习内容。2个问题分别是:护士在静脉穿刺时为什么不能反复穿刺同一个部位?护士为什么鼓励术后患者要尽早下床活动?根据病理学教科书设计教学视频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学习8min的“血栓形成条件与机制”微课视频,提高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微课视频中包含有问题导入、正文讲解、总结,病例分析,视频中插入了图片、Flas,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3.2.2检测学习效果视频观看结束后,让学生思考片头的2个问题,随机抽取部分同学回答问题,检测教学效果。在回答问题环节,学生的表现是主动热情的,而且绝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准确的。由此可知,微课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2.3分组病例讨论,巩固知识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活跃课堂气氛,5~6人一组,分组讨论病例。病例的选取紧密联系临床护理工作,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紧紧围绕着微课视频的重点内容,把病理学科与护理学科融合起来,让学生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病例讨论结果由小组长轮流汇报,同组其余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的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或者辩论。最后,由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正确的给予认同和鼓励,错误的要及时纠正,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微课,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了新的教学理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课的普及,使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个体化地学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微课在教学中受到师生的普遍青睐,对病理学教学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冯伟泉.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4):3277-3278.
[2]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2014,63(4):33-35.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32(10):61-65.
[4]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0-66.
【关键词】病理切片;病理学;实验课;应用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2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72-02
病理学属于形态学科之一,主要是通过形态学研究疾病的成因与病理变化,探寻发病机制与临床症状。病理学教学中,阅片教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病理切片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病理变化的直接载体和重要的有效途径,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与实践性。正确认识病理切片,明确切片中重点观察对象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以提高病理实验教学效果,以及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疾病的能力。
1玻璃切片应用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弊端凸显
病理学实验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阅片,病理学实验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以显微镜下观察各种病变组织的玻璃切片为学习对象,在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切片,辨识病变组织的形态特征。但是,玻璃切片数量少不能满足教学的使用,并且在病理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损坏现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观察怕拥挤损坏标本,畏手畏脚。质量过关的玻璃切片在制作过程步骤繁琐,保存稍加疏忽就会出现玻璃切片就易被毁损或造成褪色,对于典型病变的观察和示教的精确度产生较大影响。对于一些罕见病变,成型的组织切片数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随着医学生数量的增加,实验课上显微镜病变观察教学的时空限制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在显微镜下的微观病变与宏观病变之间不同,造成学生对显微镜下的病变组织特征、与典型病变定位识别困难,学生依照病理学图谱用红蓝铅笔画观察到的病理切片镜下图,效果不是很好,感觉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能调动起来,不利于在试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影响到病理实验教学效果。
2数字切片库应用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便于资源共享
病理学实验课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学生应该消化吸收的病理学知识是固定的,提高病理学实验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成为突出的问题,这就需要以教学模式作为突破口,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取代显微镜,使用数字切片库实现教学资源实行共享,克服阅片观察依赖实验室中仅有的切片和显微镜的微观限制,打破时空限制,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21构建病理实验教学数字切片库通过网络教学加以应用我校可以选取几十年来积累的典型病变病理教学切片,通过Hamamatsu NanoZoomer20系列高分辨率数字切片扫描装置NanoZoomer Digital Pathology,进行全切片高分辨率数字图像采集,以病理教材章节的安排顺序,对玻璃切片全部信息制成数字化切片,构建病理实验教学数字切片库。数字切片的优点较玻璃切片更适宜存储,数字切片库通过网络服务器,与校园网连接,应用于病理学实验教学,利于学生的浏览和教师的讲解,大大提高病理实验教学的授课效率。
22应用在病理教学过程,克服学生对显微镜观察切片的生疏感与畏惧情绪在医学院的病理实验教学中,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熟悉显微镜的精准使用,平时接触也不多,再加上教学实验室内的显微镜的质量精确度不很高。在教学中,通过显微镜获取高质量精准的图像,明显存在困难;数字切片在病理实验教学中的使用,增加了图像获取的精准度,对于那些罕见、疑难病的切片,借助网络的使用,扩大了使用范围。不再需要去实验室,使用显微镜,就可以随时通过电脑和多媒体进行调阅。
23数字病理切片,便于教师对重点病变区域给学生指导,高效快捷数字病理切片通过专用图像浏览软件,模拟显微镜下原玻璃切片的整个信息,但是比显微镜的分辨率高很多,使用数字病理切片的图像是清晰的;借助鼠标拖动切片,任意移动,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随意放大或缩小,但是图像信息依然保持原有的清晰度。使用数字切片就不会造成因切片处理不妥而受损,特别是那些罕见的切片,经过清晰的高分辨率的扫描,便于长久的保存和跨时空使用,便于教师对学生阅片的指导,快速、直观地找出显微镜下典型病变区域,大大提高切片的使用率。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正常的组织与病变的异同和病变过程,让学生能更直观更轻松地识别典型病变特征。通过清晰的数字切片,学生能自己在脱离教师的指导时,也能准确快速区分并找准重点病变区域,节省的时间便于学生做更多的识别练习。通过实践,数字切片的使用,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病理切片的阅片,大大提高了病理学实验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病理学实验教学需要进行系统的复习,学生才能牢固地掌握并提高阅片能力。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再回实验室进行显微镜下观察是不现实的,这时,使用数字病理学实验教学切片库,就能够透彻地为学生逐章节地复习。学生在某个章节存在疑问较多,就可以通过数字切片的可循环播放来回顾巩固和答疑解惑,凸显其直观与高效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晓洁,曹立宇数字切片在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1年02期
[2]肖胜军,曾思恩虚拟切片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年08期
[3]徐,兰欢,赵宏贤,郭勇,徐富翠组织学数字切片库的构建与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年07期
[4]丘劲华,钱洪流教学设施规范化管理与精品课程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年08期
[5]孙红,朱兰,肖芳,杨方,车鹏程留学生病理学数字切片全英文教学的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年01期
[6]马晓君,张玉梅,汤淑红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在组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20期
[7]谢贤镛搞好病理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陆竞艳,陆明深,曾思恩,李运千病理学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创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