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5 14:55: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危机的应对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近年来,我国富人移民现象愈演愈烈,给经济社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短期来看,富人移民潮冲击外汇体制,危及经济安全;中
>> 中国富人的教育移民潮 中国富人再掀“移民潮” 中国富人移民潮,羞辱了谁? 论经济危机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论跨国并购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浅论欧债危机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我国应对措施 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经济产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碳关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文献综述 TPP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探析 “移民本土”的中国富人们 富人移民潮:中国经济动脉大流血 论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中国富人再掀移民热潮 中国富人移民再掀热潮 “富豪猎人”吸引中国富人移民 关注我国新的移民潮 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探析 富人移民潮说明了什么? 国际经济合作的趋势及我国的应对措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2}程恩富、⑽埃骸渡缁嶂饕骞餐富裕的理论解读与实践剖析》,载《研究》,2012年第6期,第41-47页。
参考文献:
[1]李影.中国投资移民动机与现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60-63.
The Economic Impact of China′s Wealthy Immigrant Tide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Ding Xiaoqin1, Qian Yubo1, Cheng Enfu2
(1.Marxism College,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
2. Academy of Marxism,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wealthy immigrants phenomenon intensifies increasingly, which has brought quite a few negative impacts to our economy and society. In the short term, the wealthy immigrant tide impacts the foreign exchange system and threatens the security of economy; in the medium term, it transfers national wealth and widens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n the long term, it hinders the achievements of common prosperity of the whole people. Therefore, we should deal with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the phenomen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ervision mechanism, taxation system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essence of the wealthy immigrant tide, analyzing the channels of assets transferring and measuring the size of the assets.
Key words: Tax Reform; Exit Tax; Wealthy Immigrant; Common Prosperity; Political Economics
论文关键词:经济危机煤炭企业应对措施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经济危机对煤炭企业的影响,从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合理利用国家政策、加强企业管理等多个角度阐述了煤炭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
2008年9月14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由次级贷危机恶化引发的金融风暴,最终演变成为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世界各大股指一泻千里,美国五大银行三家破产,著名的花期银行市值缩水92%,房地产、钢铁、汽车等一系列行业深受打击,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世界经济受到强烈冲击和影响。经济危机的危害对我国的影响自不能免,基础能源工业更是深受其害,煤炭价格大幅下跌,港口库存大量增加,煤炭企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一、经济危机对煤炭企业的影响
(一)煤炭价格大幅调整
受需求增长、供应结构调节以及成本推动影响,2004年-2007年煤炭价格稳步上涨,2008年上半年,煤炭价格上涨加速,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煤炭价格7月初达到历史最高的190美元/吨。但是,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随着国际油价的进一步回落,煤炭价格一路下跌,尤其是2008年11月,纽卡斯尔港煤价从月初的104.02美元/吨一路回落至12月初的76.09美元/吨,月度跌幅达到26.85%。煤价下跌的原因主要是:
1.经济衰退引发下游产业需求减少,是煤炭价格下跌的核心原因。经济危机爆发以来,钢铁、电力等煤炭下游产业发展形势严峻,2008年钢铁行业业绩大幅下降,电力行业全行业亏损。钢铁产量的走低,火电发电量的下降,高能耗产品价格降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已经造成国内煤炭市场需求趋缓。同时,水电发电量增加,以及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核能的快速发展也对煤炭需求产生不利影响。另外,电力行业海外购煤对煤炭需求的分流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2.汇率变化是导致煤炭价格变化的重要原因。国际市场煤炭价格以美元计价,在2008年煤炭价格暴跌的同时,作为煤炭主要出口国澳大利亚对美元的汇率也在大幅贬值,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煤炭价格。
3.经济危机导致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BDI)由高点11689点(2008年6月5日),大幅下跌至最低671点(2008年12月8日),目前虽有上涨,但仍然低位运行,意味着海运费用的低位运行,这同样对煤炭价格产生拉低作用。
国际煤炭价格的下跌,引发我国煤炭价格下跌,大幅压缩了煤炭企业的利润空间,煤炭企业业绩在过去几年高速增长后,不得不放慢脚步。
(二)企业筹资面临困难
经济危机引发的煤炭价格下降、需求减少,导致煤炭企业现金流的减少,而职工工资、材料采购、设备更新以及安全费用、三项基金的上缴等现金刚性支出,使煤炭企业不得不面临现金短缺的财务状况。在经济危机下,银行贷款和发放企业债券筹资变得更加困难,资本市场暴跌也使股权筹资难以实现,煤炭企业筹资前景堪忧。
(三)企业对外投资受到限制
在过去的几年中,煤炭价格的不断上涨使煤炭企业的利润大幅增加,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实力,同时煤炭主业的巨大利润空间,也使煤炭企业在主业上不断扩张。部分较有实力的煤炭企业在稳步提高职工收入的基础上,逐步走上购买资源,兼并扩张之路,我国逐渐出现了一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这对于做强做大煤炭企业好处颇多,也是国家政策引导方向。但是,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一方面煤炭需求锐减,产能扩大后导致库存大幅增加,又导致煤炭价格下跌,陷入恶性循环;另一方面,资金紧张,筹资困难使得煤炭企业的扩张之路举步维艰。
二、煤炭企业经济危机应对措施
(一)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有效面对市场挑战
企业发展战略是指围绕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确立的远景目标以及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选择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竞争策略等。煤炭企业发展战略对持续发展和做强做大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经济危机产生的巨大经营困难,煤炭企业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并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战略。首先,在煤炭市场价格滑落、需求减弱的市场环境下,重新确立自己的市场定位,优化煤炭产品结构,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保证并适度扩大市场占用份额,对于市场暂时不需要的煤炭产品减少生产,最大限度创造企业价值。其次,调整产业结构,在坚持做强做大主业的同时,发展多元化产业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发展煤-焦-化,煤-电等多元化产业链条,对于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的辅业,要果断处理,使煤炭企业将有限的资金、人才资源有效地使用到对企业发展最有利的产业中去。
(二)利用有利政策,做好资源整合
近几年,国务院正在大力整合煤炭资源。按照全国建设13个大型煤炭基地的产业规划,必须加快形成5000万吨级或亿吨级以上规模的大型煤炭集团。山西省政府通过《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全力推进山西煤炭产业整合和兼并重组的力度,加快煤炭循环经济项目建设。计划于2011年在现有2600座煤矿基础上压减60%煤矿数量至1000座,同时投资约300亿元将一批中小煤矿改造提升为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矿井。在这样的有利政策支持下,煤炭企业应当积极运作,寻找契机,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等方式收购资源,扩大产能。一方面,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做好接续能源的储备;另一方面,通过产能扩大,释放产能,降低煤炭成本,同时扩大市场占用率。资源整合方式可以采取多元化方式,如:兼并地方煤矿,设立新公司,兼并资金通过新公司运作分红方式解决;或者通过向银行借贷、资本市场筹资等方式筹集收购资金,收购地方煤矿。
(三)做好预算管理,降耗节支创效益
预算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来分配企业的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以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企业可以通过预算来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有助于控制开支,并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与利润。煤炭企业搞好预算管理,加强经济活动分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料全面管控,加强材料、电力以及其他生产资料的管理,对非生产性支出严格控制,通过“无纸化办公”、压缩可控费用等措施节约开支。做好修旧利废和生产复用工作,杜绝积压浪费现象,通过内部挖潜,降耗节支来降低煤炭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企业良性运营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一旦资金流转出现问题,企业将面临巨大生存危机。受经济危机影响,煤炭企业销售收入大幅减少,资金筹措渠道也并不像企业效益好时通畅,加强资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通过扩大适销对路的煤炭产品销售及积极的货款回收政策,从主源头上增加资金供给;其次,要通过合理的筹资策略,如银行贷款、资本市场筹资、发行企业债券,以及使用企业信用延迟货款支付等,多渠道融资,有效降低资金使用成本;第三,切实加强现金流管理。通过设立财务公司、内部银行等部门,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加强资金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所属各级子、分公司资金的实时监控和管理。要实行稳健的资金管理战略,保持必要的现金流量,严格控制大额资金的流向,确保企业正常运行。
(五)实施科学管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关键词】西班牙;欧盟;经济危机;房地产泡沫
引言
从1997年到2007年,是西班牙房地产市场“疯狂的十年”,因为在这段时间里,西班牙房地产市场飞速发展,房价成倍上涨,供大于求,导致了房地产行业的泡沫,甚至触发了西班牙经济危机。
1、危机的背景及成因
1.1欧洲方面
自2009年起,欧洲的一些国家陷入了危机,这场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加深和延续,主要是由于债务超出了政府可承受的范围。早在2008年的华尔街危机爆发时,冰岛的债务问题就已浮出水面,紧接着,欧债危机又在中欧及东欧国家爆发,由于国家小,加上邻国的援助,还不足以引起全球金融危机。
2009年10月20日,希腊政府宣布赤字比例将超过12%,比欧盟规定的限额高出3%,接着,三家评级机构下调希腊评级,欧债危机在希腊爆发。在2010年的头几个月,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承诺找到解决希腊危机的办法,但欧元区的成员国担心他们的纳税人不满对希腊的无条件帮助,同时,欧元区管理机构不能很好的运作,对希腊的救援计划无法快速进行,因此,欧债危机继续恶化。此外,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国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西班牙也被卷入欧债危机。
1.2西班牙方面
从九十年代开始,西班牙经济增长迅速,很快成为欧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西班牙房地产行业却过度发展,形成房地产泡沫。相对于欧盟其他国家来说,由于房地产泡沫的影响,西班牙经济危机更为严重。
美国、英国、希腊、爱尔兰及一些其他国家都经历过房地产行业的繁荣时期,但是他们相比,在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西班牙房地产泡沫的影响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增长速度最快。从1995年到2008年,西班牙房价增长率高达190%,平均每年增长15%。同一时期,美国房价增长率平均每年只有4.2%至6.1%。相对于其他存在房地产泡沫的国家来说,西班牙的平均房价与人均收入的比例及国民负债水平的比例都是最高的。从2000年到2008年,西班牙的私人债务和公共债务以平均每年14.5%的速度递增,其中大部分都涉及到房地产投资。截至2008年底,西班牙的债务总额达到4.9万亿欧元,这是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42%,这个数字远高于美国和欧洲其他主要国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房地产的数量和价格同时上涨。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情况在英国和爱尔兰也持续了很长时间,原因是住房的供求不平衡,新建住房的数量跟不上需求的增长。西班牙的情况则完全相反,新建住房和房价同时上涨。从2000年到2007年,平均每年增加60万套住房,其数量超过了法国、德国、英国和意大利四个国家的总和,这意味着大部分家庭都有几套住房,甚至还有大部分住房无法出售。
房地产占GDP的份额过大。从1995年到2006年,建筑业占GDP的比例由7.5%上升到12%,到2007年,这一数值高达15.7%,而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和美国来说,建筑业占GDP的比例仅为9%。从2000年到2007年,西班牙20%的就业机会都是由建筑业提供,即五分之一的就业机会都来自于一个单一的行业,一旦出现房地产泡沫,失业率将会激增。
出现的严重后果:金融危机过后会出现信贷紧缩的情况,利率较高导致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房地产业、建筑业、银行和相关行业都处于危机中,西班牙经济正经历5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失业率上升到20%,其中45%为青年。未出售的房屋大部分归属于银行名下,银行不想让损失变为现实所以不愿低价出售房屋。
1.3出现危机的经济原因
移民的增长导致住房需求的增加。近年来,西班牙成为接收移民数量最多的国家,在1998年到2008年这十年间,西班牙的人口增长了18%,劳动力增加了25%,其中98%的移民来自于东欧或者拉丁美洲,在十年之内,移民人数从50万增加到了500万。
利率的下降降低了贷款成本,刺激了人们对住房的消费。在1999年欧元出现后,西班牙的实际利率急剧下降,银行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贷款变得越来越便捷,贷款利率呈下降趋势,在1991年到1996年期间,贷款利率由17%下降到10%,2005年下降到3.5%。
买方接受浮动利率增加了信贷风险。由于贷款的低利率持续了很长时间,买家预期未来的利率会更低,所以大部分的西班牙买家选择接受浮动利率买房,这会导致西班牙对贷款利率的变化更加敏感。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信贷环境变化很大,贷款利率提高到5%,在2009年上升到9%,购房者需要归还的贷款增多,这增加了贷款违约和银行金融风险。
更多的家庭愿意投资房地产。西班牙和一些北欧国家相比,社会保障能力较弱,家庭需要累积足够的财富来抵抗疾病、失业、退休等未知的风险,所以房地产成为家庭最偏好的投资方式。
大量空置住房成了政府、银行和交易商最担心的问题。据西班牙最有名的房地产中介机构tinsa的估计,仅在马德里就有5万套住房尚未出售。此外,2010年有11万套住房被退回,增加了未售出房屋的数量。据政府估计,如果三年内不能卖出所以有的空置房屋,西班牙的经济状况将比美国更糟。
2、西班牙经济危机的发展
西班牙财政赤字在2009年上升到了11.2%。比欧洲稳定公约设定的赤字上限高出很多,西班牙政府保证在2013年使其恢复到正常标准,但标普预测2013年西班牙财政赤字仍会超过5%。
西班牙经济下滑后,西班牙出现大批的失业者,失业率高达24.4%,接近四分之一的劳动人口失去工作。西班牙统计局后公布的数据显示,失业人口上升到了1873万,失业率高达26%。对于年龄低于25岁的年轻人,失业率为50%左右。目前这代年轻人被认为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代,但他们却面临着欧洲最严峻的失业问题。大约有68%的年轻人想离开西班牙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因为西班牙青年人失业率为欧洲平均水平的两倍,并且还有增长趋势。
房地产危机导致了严重的银行危机。对于西班牙银行系统来说,地方储蓄银行存在的问题最大。不同于其他商业银行,西班牙地方储蓄银行大多有上百年历史,股东多为对方政府。在房地产繁荣时期,地方政府鼓励银行发放贷款以刺激地方经济,而不注重贷款者的实力,有些贷款甚至发放给没有偿还能力的人,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地方储蓄银行成为重灾区。几年前西班牙有40几家地方储蓄银行,由于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许多地方储蓄银行都破产了。近年来,西班牙央行通过收购股权或合并的方式,使地方储蓄银行的数量减少。相较于地方储蓄银行来说,各大银行的状况会好一些,因为他们的业务比较分散,不依赖于房地产行业。例如,桑坦德银行就拥有很多海外业务。对于大型商业银行,国家会制定计划来帮助他们,此外,欧洲央行可以购买国债或提供国际援助,但情况并不乐观。
2010年4月,评级机构标普下调西班牙长期评级至AA,标普认为西班牙经济仍在遭受房地产泡沫的冲击,分析师在报告中写到,本次降级还考虑了西班牙公立和私营领域借贷成本有居高不下的可能性,劳动力市场停滞不前和出口能力较低都将进一步阻碍西班牙经济的复苏。
由于西班牙经济前景的恶化,西班牙国内银行系统又急需大量资金注入,2012年6月7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下调西班牙评级至BBB级,评级展望为负面。惠誉认为,西班牙银行业存在的问题,以及西班牙在国际市场筹集资金为银行融资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
3、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
3.1欧元区应对措施
面对金融机构出现的问题,欧洲国家纷纷采取措施维护金融稳定。首先,向本国的问题金融机构注资,如法国、比利时和卢森堡共同注入64亿欧元到德克夏银行,英国国有化北岩银行,暂时缓解了银行危机。其次,爱尔兰、英国、德国、法国、奥地利、瑞典、丹麦、冰岛等国家都宣布对银行个人账户提供担保以稳定储户的信心。第三,欧洲央行、英国及其他国家央行联手美联储注入流动资金到欧洲银行系统。但是,由于欧元区的货币结构和政治结构的特点,欧盟不能采取统一行动,很难应对已经蔓延到整个欧盟境内的金融危机。
首先,欧洲央行的首要职责是维持欧元区的物价稳定,而不是承担贷款人的角色,因此,为了应对危机,欧洲央行只能向整个银行系统注入流动资金,难以解决银行单独的偿还问题。其次,欧元区的各国央行并不是货币发行银行,财政政策只能由政府来执行。特别是,政府对本国纳税人负责,对外资银行却难以救助。最后,从技术层面上看,一些欧洲大银行因为跨国经营,所以很难得到某一个国家的援助。这些大银行在各国都有独立资产负债表的子银行,同时,银行总部对子银行的事务及资本有高度统一的管理。一旦银行被国家分割管理,银行业务将无法继续开展,只能由国家暂时接管出售,但在此情况下,很难找到买家。
在2008年举行的巴黎峰会上,德国和意大利反对法国提出成立救助基金的建议,会后联合声明,各国共同致力于确保银行和金融系统的稳定,但应对危机的措施仍由各国自己决定。但是,如果欧盟不实施统一的措施,解决方案只会事倍功半。
3.2西班牙应对措施
在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向欧盟提出援助请求后,西班牙也处于债务危机的边缘。因此,政府和银行都尽力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试图阻止债务危机的蔓延。
西班牙央行加强监管措施,督促银行公布房地产市场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和不良贷款量,特别是对于隐瞒呆账坏账的银行,增强资产透明度。西班牙政府还致力于银行的兼并和重组,推动资产整合,储蓄银行的数量从45家减少到17家,从而节省了大量财力和物力。2011年2月,西班牙政府批准的监管体系,旨在促进地区储蓄银行的重组改革。根据这项法律,西班牙银行监管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要求所有银行把核心资本充足率提高到8%,其中未上市的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以迫使储蓄银行进行资产重组从而转化为常规商业银行。对于一些无法完成市场融资的银行,西班牙政府通过成立银行重组基金向其注资,使银行国有化。银行重组基金已在2010年向部分储蓄银行注资110亿欧元,西班牙政府还准备以发行国债的方式继续向部分储蓄银行注资,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2012年7月13日,西班牙政府提出了2012下半年的自改革计划,其总体目标是积极应对西班牙的经济增长放缓,继续收紧财政支出和经济结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按照欧盟和欧元区的建议,将继续改善西班牙公共财政的不平衡。具体内容包括体制改革和公共管理服务的效率,促进财政平衡和金融稳定,提高西班牙经济的竞争力。
3.3最初的效果
在2013年初,西班牙的融资计划已经全面启动,马德里政府计划发行50亿欧元的政府债券,最终发行了58亿欧元,但收益率却较上次发行同类型债券低得多。对于西班牙政府来说,政府国债的成功发行进一步恢复了投资者的信心,并证明他们的决定有效,使得不再申请欧洲央行的紧急援助。最重要的是,在调整和重组西班牙银行资本后,银行的数量从50减少到12,分支数量减少14%,员工数量减少13%,并继续进行大规模的计划以降低成本。西班牙银行业再次击中债券市场的大门,这有利于尽快偿还部分从欧洲央行的贷款。
4、与日本经济危机的对比
西班牙的情况与1996年的日本大致相同,从1996年到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没有增长,直到2003年3月,日本银行债务大幅减少后,国内生产总值终于开始上涨。
在许多方面,西班牙的情况比日本差。首先,日本有自己的货币,在1997年到2002年的六年间,日元贬值了20%,导致了日本的经济调整。其次,除了本国货币,日本也有自己的货币政策,被广泛称为零利率政策,而西班牙的货币政策由欧洲央行决定,近年来欧洲央行适当放宽了货币政策,相对适应了西班牙的情况。第三,日本拥有独立的财政政策,巨额的财政赤可以通过调整私营企业的盈余资金来偿还债务。而西班牙必须遵循欧元区财政政策以减少财政赤字。最后,当日本试图摆脱经济危机时,全球经济属于扩张时期,而西班牙却没有这样的条件,西班牙处于经济危机时期,也正是全球经济危机时期。在欧洲体制内,西班牙可能会降低资产价格以应对金融危机,与其同时,经济可能陷入停滞或萧条。
5、西班牙经济危机的经验教训
明知道风险越来越大,西班牙政府依然没有下决心解决经济过于依赖房地产的问题,最终导致楼市的彻底崩溃和银行危机。事实上,许多国家都经历过房地产业的过度繁荣,从而导致金融系统的不稳定,也加速了经济危机的发生。但正是由于经历了危机,西班牙在法律、会计和银行监管上才有了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2009年推出法语翻译)为什么危机总会回来的,日本的陷阱,61-82页.
[2]中国证券报.地方储蓄银行成西班牙危机重灾区.2012(8).
[3]中国日报.欧洲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措施及影响分析.2008(10).
[4]韩骏.西班牙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原因分析和警示[J].武汉金融,2011(3).
[5]李洪林.西班牙债务危机下的经济前景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6).
[6]西班牙经济危机的原因及相关启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一期.
[7]西班牙银行危机http://reflets.info/crise-bancaire-espagnole-cest-par-ou-la-sortie/
关键词:世界经济贸易 形式判断 贸易前景展望
世界经济在危机后迎来复苏,推动力量的主要方式有持续投资、恢复内需,加大贸易力度,尤其是新兴的经济体制逐渐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主要形式。近年来,世界经济逐渐复苏,但是发展仍然不平衡,并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所以相关人员应积极应对挑战,深入分析世界经济贸易形式,这种方式对前景展望有着重要意义。
一、判断分析世界经济贸易形式
(一)世界经济贸易现状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11年世界经济比上年增长1.4%,新型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为6.2%,世界经济复苏有一定积极影响。例如,美国整体经济呈现良好局面;欧洲债券危机有一定缓解;新型市场得到平缓调整;资本投资市场的经营着回复信心。具体情况如表1:
表1:2010年-2013年的世界经济增长形势(%)
(二)政策空间不足,推出政策面临考验
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很多国家都将利率水平降低,积极而宽松的政策能够为国家带来大量高额债务和财政赤字,但是全球经济发展仍处于增长期,在这种形式下,市场要求财政进行大力整顿,从另一方面来讲,资金的较大缺口,使经济复苏不够稳定,经济增长率出现下滑现象。
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措施的可行性不高,从短期来看,现如今出现的经济复苏加剧的现象,都面临一定风险。首先,世界经济复苏形势还不够强大,发达国家的公共及私人部门拥有较高债务,欧洲的金融体系面对很大压力,社会也出现了高失业率的现象,持续走高的油价也给市场带来了潜在的影响。然后,欧洲相关财政部门的建立,以及相关机制的制定和措施的应用,为其债务危机提供了一些方法,但是在较短时间内欧债危机无法解决,而且这些措施无法处理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出现的债务问题,这种全新的债务问题应找寻新的方法。
(三)经济变化的产生原因
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银行在速度和经济冲击的选择上存在一定问题。经济活动是因为财政过度调整,而导致不利影响。相关人员对市场的信心降低也是原因之一,相关人员过早取消刺激性支出,还可能导致新的经济打击,而且若经济增长没有增长势头,相关单位要进行额外笔记,避免政府出现两难的困境。目前,结束欧元危机、恢复信息是欧洲最紧迫的政策任务,所以相关单位人员要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程度,并进行相应调整,合理控制去杠杆化过程,并颁布更多流动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财政部门的货币管理更为温和。
二、世界经济贸易的前景展望
由于欧债影响的逐渐恶化,金融市场十分脆弱,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发达经济体系会受到风险危机,新兴的经济体制外部需求不强,内部缺乏调整,经济增长率较慢。所以,国际相关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持有悲观态度,世界银行在全球出现经济危机时,重点国家及地区的应对措施的前景展望先汇报如下:
(一)美国与欧洲地区
美国经济受到日本海啸和欧洲影响,企业内部的失业率上涨,消费低迷,在2012上半年中,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为2.1%,这种情况不是十分理想,但下半年的经济情况有所改善,而个人消费开支和库存投资以及居民住房固定投资增加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欧洲地区因为家庭消费以及制造业的萎靡现状,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全年经济增长速率缓慢,希腊因为债务危机,导致经济回缩7.1%,其他国家的经济也受到一些影响,例如葡萄牙回缩了1.6%,西班牙和意大利仅增加了0.7%和0.4%,而核心国家德国的增长率为3.1%,支撑了整个地区的经济情况。
(二)日本、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
日本因为债务危机、日元升值以及世界经济的缓慢增长,导致日本经济增长的基础外需减少。而日本地震的产生导致个人消费、住宅投资等一系列行为阻碍经济增长,自2012年以来,日本因外部环境改善,使经济缓慢回升,灾后重建工作也强化了投资者对日本企业改善的信心。
2011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降低,中国、巴西、俄罗斯等国家为了应对通货膨胀、本币走强以及财政赤字和房地产泡沫问题,阻碍了国家经济发展,以至于没有跟上全球发展势头,巴西经济增长率为2.8%,增长幅度没有达到上年的一半,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也出现了过去三年最低这种情况。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为9.3%,同此上年,降低了1.3%。中东北非地区因为剧烈的政治影响,导致该地的国家经济活动受到制约,而同时外部环境导致增长变慢,增长率不高。
(三)发展前景的应对措施
应对美国经济面临的两种风险,应尽量改善失业率,确保国家增加的就业人员与实际失业人数向平衡,避免经济复苏现象反复出现,改善就业市场,使其具有自行改善的能力,并且大力解决经济结构性视野逐渐恶化的问题;日本、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应重视经济复苏存在的外在风险,尤其日本要重视灾后重建工作,其他国家要主要政治引发的经济影响。新兴市场是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形式,虽然其整体运行进行较慢,但是这种发展形式仍然有足够多的政策空间。中国在这场变动中,只受到一些影响,没有巨大变动,经济仍保持增长的局面。尽管增长速率降低,出口量下降,但是整体表现较好,前景乐观。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世界贸易形式的判断分析和前景展望,能够得知,尽管很多国家受到世界复苏缓慢的影响,但是通过发达国家的带动,近年来,投资形势呈上升趋势,根据联合国会议内容,世界FDI持续增长,规模也有所增加,比危机前的水平要高。世界经济在2012年复苏的脆弱性,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和欧元债务市场的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也对全球投资造成影响,所以相关人员应该谨慎对待,采取合理的改进,促使是经济能够得到增长。
参考文献:
[1]于培伟.扫描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发生的新变化[J].中国远洋航务,2014(3):167-168
[2]刘鑫.浅析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J].知识经济,2014(4):194-195
全球性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出现明显下滑,进而使发达国家几乎整体陷入衰退。近期,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欧洲债务危机向欧元核心国家蔓延,西方债务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引发全球对再次爆发经济危机的忧虑,担心世界经济陷入“二次衰退”。今年以来,世界经济运行出现一些积极迹象,美国、日本经济表现好于预期,就业、消费和工业生产有所回暖,欧债危机得到一定程度控制,新兴经济体促进经济增长,政策力度加强。但国际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发展,世界经济总体增长乏力的态势没有改变,经济复苏仍然是一个长期艰难曲折的过程。
经济危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时,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国际市场中主观性、随意性的因素,使得我国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与更多国家的企业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外贸企业必须敏锐地把握市场契机,抓住市场发展趋势,立足本身管理、技术等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创造物有所值的顾客价值。
经济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
随着经济危机的发生,全球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我国作为世界上一个对外贸易大国,所受的冲击尤为明显。外贸企业作为我国参与国际贸易市场的主导产业,其经营与管理中潜在的各类风险不仅来自国内市场,同时也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从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首先,许多国外企业选择降低进口量,有的企业甚至倒闭,导致我国外贸企业外部需求的大幅萎缩,订单量急剧下降。其次,经济危机致使部分中小企业难以在有效时间内筹措到必要的流转资金,一旦出现融资困难,会出现倒闭或破产的危险。再次,许多国家在遭受金融风暴的重创以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国家纷纷出台政策限制或者限量进口国外产品,有20多个国家都为此提高了进口税,让国民选择购买本国生产的产品,这样来抵御一部分经济危机的影响。另外,由于受到人民币不断升值,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大部分处于略有贬值的状态,这就客观造成我国外贸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处境,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和阻力。汇率风险的加剧也增加了我国外贸企业出口量的不确定性,由于外贸企业难以准确把握汇率的升降,而对于国际贸易中的盈亏性缺乏信心,进而导致外贸企业不敢接合同期较长的订单。
经济危机背景下外贸企业应对战略
这场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风暴,使我国大量中小型外贸企业无法独善其身,纷纷“感冒”。海外市场萎缩造成的订单减少甚至零订单,让很多出口企业面临亏损,苦不堪言,而受累于出口趋缓,很多企业的进口也出现了迅速萎缩。迫于生计,很多进出口企业的经营策略己经由过去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调整为勉强维持生存,我国外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新形势下,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应抓住国家刺激国内需求的机会,采取新的应对措施。
在近期操作上,一是企业要用好流动资金,忌盲目扩张,收缩远期投入、慎接远期定单尤其是欠款定单。二是企业需要管理好应收帐款,紧密监控那些货款不能及时回笼的客户,忌形成呆、坏、烂账。三是企业需做好客户服务,最好做到全程跟踪反馈,确保客服的及时到位。四是要严把质量关,加强产品的创新,积极研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五是在内部团队建设方面,企业要将企业内部员工进行合理的筛选及调配,让人员优势发挥到最大,同时安抚好被裁员或减薪的员工,避免因人心不安而降低生产效率,影响公司稳定性。
在长远战略上,一是企业市场开拓要分层次、分结构、分区域逐步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认识到多格局、多元化的市场是降低经济危机影响的主要方式,新型市场出口业务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原市场下降带来的损失,摆脱长期对出口过分的依赖,还能走出一条“内外结合”的健康发展道路。二是企业需要进行产业升级,积极参与国际产业链上游的市场竞争,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三是对于企业市值被低估、营销网络与研发实力成熟的国外知名企业,可开展跨国收购。危机使得美国政府以及当地的民众不像以前那样排斥外资的并购,从政治风险来讲也得到了降低。此外,加上人民币的升值,这都是并购比较好的条件和机会。四是对企业经营策略进行调整,实现了由外到内市场的转换。五是通过企业需建设起自主运营的电子商务平台,结合先进的网络营销理念,整合资源将产品乃至整个企业进行海外推广,帮助企业更好的树立品牌形象,赢得竞争优势。六是企业需建立完善的财务监控体系,有效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重视对于出口结算方式的合理选择。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表现在诸多方面,企业为了保证资金的安全,规避信用及汇率风险,应尽量采用全额或部分资金的即期信用证和即期托收,保证在收取对方付款后,采取银行保函或国际保理等现代化的结算方式。为了有效缓解我国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问题,必须实施建立相应的信用管理制度及逾期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七是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注重对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财务管理人员需全面学习新企业所得税法、增值税转型及中央支持外经贸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强外贸企业财务风险提前预测、分析,建立科学、灵敏的反应机制,有针对性地建立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平台,把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控制在最低的范围内。八是在企业风险防范中要坚持综合防控与专项防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要注意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基本职能,其中主要包括对于经营、管理、财务、汇率、信用风险的全面控制,并且深刻认识到各类风险综合防控的重要性。
结论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威胁下,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该如何应对,究竟是否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否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是我们在制订企业发展战略时需要事先予以明确的。一直以来,我国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虽然说升级产业结构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是由于多数中小型企业主的规模所限,或者个别的急功近利,使得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制订长远战略等措施极少付诸实践,导致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差、抵抗风险的能力低下。
(作者单位:杭申集团)
关键词:俄罗斯经济危机冲击应对措施
Abstract:Is attacked continually the whole world financial crisis,the Russian macroscopic economic situation develops rapidly after a sudden turn,the money market and the entity economy suffers the dual attack,this country government at the crisis different time appearing different crisis should to the measure,key transfer the policy rescue from the single enterprise the banking industry then to give to the overall economy the support.As “golden brick four countries” China and Russia had certain similarity in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spect,Russia take the special operational policy measures in the crisis different time which the resistance financial crisis attacked to our country to have certain model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proposed had the pointed policy suggestion.
Keywords:The Russian economy Crisis attacks Should effective way
近几年俄罗斯经济受惠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推动持续快速增长,该国国内企业大举借贷外国资本促使其国内以消费和投资为主体的内需强劲增长。然而,自2009年年初以来当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冲击全球每个角落时,俄罗斯宏观经济形势急转直下,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均遭受巨大打击。俄罗斯政府在危机不同时期出台不同危机应对措施,将政策救助重点从单个企业转为银行业进而对整体经济给予支持。
1.俄罗斯经济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
1.1经济增速萎缩,失业率快速上升。受金融危机冲击,去年全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仅为5.6%,而今年一季度GDP增速为萎缩7%,随着经济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扩散,俄各大企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根据俄联邦统计局信息,俄国一季度工业产值同比下降了13个百分点,跌幅之快远超过市场普遍预期,远远超过了在1998年亚洲经济危机最严重时期俄罗斯工业增加值下跌速度。工业增速快速下滑背后隐藏的是大量中小企业裁员和倒闭,俄失业人数不断上升,登记注册的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分别超过200万和8%。
1.2大量外资撤离加剧金融市场动荡。随着俄罗斯同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当前该国市场对外资的依赖程度已达到50%~70%,世界金融市场上的任何波动都会通过外资流动在俄罗斯市场上引起市场反应。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已触发了该国国内大规模资本外逃,2008年资本外逃总量高达1300亿美元,国际资本市场的基本关闭已导致俄罗斯当前经济状况正朝着令人担忧方向发展,初步预计今年全年资本外流可能达到1000亿美元。金融市场恐慌情绪的弥漫已导致外国投资者纷纷从俄证券市场撤资,抛售俄能源股票和银行股票,进一步加剧了俄金融市场的动荡。
1.3实体经济下滑导致财政收入急剧下降。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冲击下,国际能源价格的大幅波动导致俄罗斯出口企业陷入困境,由于俄罗斯财政预算是以石油价格为基础制定的,所以俄政府财政预算收入对能源和资源出口的依赖性很大,据俄政府初步测算,当原油平均价格跌至70美元/桶附近时,俄政府需启动后备基金补充预算收入;当跌至60美元/桶附近时,俄政府财政预算将出现赤字;当跌至50美元/桶附近时,俄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超过1%;当跌至40美元/桶时,俄政府国际收支将出现赤字。当前油价在40美元/桶附近波动,因此,俄政府不得不耗费其庞大储备中的大部分存款,如果油价继续下跌或长期维持在40美元/桶左右,财务压力的升高将迫使俄政府不得不想办法向境外大量借钱。
1.4外汇储备急剧缩减。在经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俄罗斯金融风险防范意识逐步增强,该国政府意识到任由卢布大幅贬值的后果将是十分严峻的。为了支撑不断贬值的卢布,俄政府动用大量外汇储备干预汇市,但最终收效甚微,反而导致俄罗斯外汇储备急剧缩减,从2008年8月以来俄罗斯政府用于干预汇市的外汇资金超过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约2000亿美元),截止2009年年初俄罗斯外汇储备已降至3881亿美元。
2.危机不同时期俄罗斯对抗金融危机冲击的政策措施
2.1危机初期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单个企业救援措施。从危机对俄罗斯实体经济冲击以来,该国国内企业陷入困境和失业问题逐步恶化,为了避免国内企业出现大规模裁员或破产从而导致更多人员失业,去年年末俄政府决定加大对实体经济救助力度和尽快落实对企业的救助,专门成立了以财政部、经济发展部、工贸部、农业部和能源部组成的反危机工作小组,分别对俄国经济具有重大意义的近1500家企业进行扶持,全力保障这些企业能够拿到国家订单,并实施贷款利息补贴和重组债务。所有1500家被救助企业必须满足三条标准,一是城市及地区的支柱企业,二是年营业额不低于150~160亿卢布,三是企业职工人数不少于4000人。截至去年年末俄罗斯已有122家大中型银行获得政府注资,但是由于企业环境恶化使得银行惜贷等多重因素导致这些资金很难迅速到达企业,俄政府许诺在必要情况下还将向这些企业进行直接注资。由于俄罗斯经济仍然严重依赖原料出口特别是能源出口,因此,俄政府具有针对性地着重解救能源企业,俄政府承诺向天然气工业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和秋明英国石油公司等企业拨款用于偿还外债,以此保障经济动脉的安全。
2.2危机中后期将救助重点从单个企业转为整个银行业。在金融危机持续冲击下,以外汇储备急剧缩水和资本大量外逃为主要特征的俄罗斯金融市场遭受重创,该国经济基本面的持续恶化导致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惠誉下调俄罗斯主权信用评级至BBB,此评级仅比“垃圾”债券级别高出两档,评级的下调暗示全球资本市场动荡使得俄银行和企业在对外债进行再融资时将陷入困境。俄罗斯政府意识到这场危机持续时间长度可能超过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为了应对危机冲击持续深化和维持经济及外汇储备的稳定,俄罗斯政府积极调整政策,拒绝了其他国家提出的继续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预算赤字的建议,同时将危机应对重点从拯救单个企业转为通过救助银行业对整体经济给予支持。今年年初,俄罗斯政府批准了2020年前俄金融市场发展战略,欲将莫斯科打造成像伦敦和纽约一样的国际金融中心,进而提高俄金融市场竞争力。同时,为了节约政府开支和控制财政赤字,俄罗斯政府已经放弃以财政支出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以便在税收大幅下降的情况下还能继续控制财政赤字的规模。
3.对我国启示和政策建议
3.1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国际能源价格的急剧波动对俄罗斯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是出口石油天然气所获得的收入大幅较少,由此影响该国2009年预算收入和支出。与上述情况比较,近年来外贸是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驾马车(外贸、投资、消费)中主要动力,此次金融危机造成的我国外贸急剧萎缩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较大负面冲击,出口减速加剧了我国经济持续下滑程度和时间,我国在今后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应通过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从而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比重。
3.2国内金融制度改革必须减少对外资的倚赖性。虽然外资引入在完善我国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改善管理技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外国资本进入我国的主要目标是来赚钱,外资的大规模流入和流出对一国经济健康运转危害极大,因此,引入外资对于我国金融改革来说,重要性可能远没有部分经济学家预期的那么重要,去年越南金融危机和当前俄国外资大量回流等现象已充分证实一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不可过度依赖外资。
3.3加强金融风险预见性和全局性。在金融危机开始冲击俄罗斯实体经济时,俄罗斯政府部分官员和经济学家认为俄罗斯凭借丰富的能源优势能够幸免经济衰退,并且当大量企业倒闭和失业人数急剧增加时部分官员依旧认为该国经济不会陷入长期衰退。当能源价格暴跌导致俄外汇储备急剧缩减、货币大幅贬值和外资撤离时,危机的加剧和金融市场恐慌情绪的加速蔓延最终导致该国经济增速急剧萎缩、失业率上升以及金融市场动荡。因此,我国政府和金融当局应加强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分析,提高对金融风险的预测判断能力,尽量把危机化解在初始阶段。
参考文献
[1]米军.当前俄罗斯银行体系发展战略评析.东北亚论坛[J].2009(1)114~122
[2]郑雪平.试析国际资本对俄罗斯投资的国家风险.西伯利亚研究[J].2008(12)37~41
首先,银行经营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为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对大多数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几乎存在于银行的所有业务中。信用风险是银行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从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不能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受到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可能性。
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银行的这种无形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要求,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银行战略目标的整体兼容性;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为这些目标而动用的资源;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
其次,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银行风险。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殃及各行各业,而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是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经济危机使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影响程度均加大,如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信用风险,在经济危机中会加剧,经济危机使借款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而借款人经营财务状况恶化,会使银行产生大量呆坏帐,加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另外,经济危机使国际金融环境发生恶化,造成汇率、股市大副波动、投资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加剧了银行的市场风险;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使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受到影响,可能会加剧银行的操作风险。
最后,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有优势。
一般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受到的监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外部监管主要指银监会、人民银行、审计署、外部审计机构等监督检查部门的监管;内部监管主要指银行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等的监督检查。因此其监管具有及时性、全面性,这也是内部监管有别于外部监管的重要特点之一。另外,内部监管来自银行内部,监督检查人员一般对银行风险、银行业务流程比较了解,一般能够提出对银行的经营具有增值作用意见和建议,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
综上,经济危机下银行不能仅依靠外部监管防范银行风险,而应该加强内部监管,银行内部监管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
二、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应对措施
在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该如何切实有效的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如何有效的防范银行风险,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供参考。
1.重视银行内部监管
银行经营管理层必须正确认识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始终贯穿科学健全的内部监管制度是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营的前提和基础的思想,把加强银行内部监管作为促进业务发展的宝剑,而不是认为银行加强了业务发展会阻碍业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监管真正起到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2.了解你的员工
银行操作风险来自银行内部员工,在经济危机带来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近期,各家银行发生案件的势头有所上升,分析这些案件的发案原因,大部分都是有银行员工参与的内外勾结的案件,这类案件在内部审计监管中很难发现,如何应对这类银行风险,笔者认为,目前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时,一般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风险控制原则,此条原则同样适用于银行各层管理者对下属的日常管理中,即“了解你的员工”,一名合格的银行管理者,在日常的内部控制中除了通过加强培训学习,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外,对员工的了解不应仅限于八小时内,应该对员工八小时外的情况也做到合理的掌握,即如员工是否参与赌博、其消费是否明显与其收入不匹配等。
3.提高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教育
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业务范围也不断的有所创新;随着高科技的应用,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也不断发生变化,银行面临的银行风险发生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无形中加大了银行内部监管的难度,一名合格的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提高,学习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学习银行业务专业知识,只有这样,其在日常的检查中才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体现其增值的作用。
4.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银行内部监管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的内部控制监管体系具有三道防线的特征:一道防线是指贯穿于业务经营过程中的适时监督;二道防线是指业务监督检查部门;三道防线是指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其中,一道防线和二道防线一般代表的是银行经营管理层的监督,而内部审计部门代表的是银行董事会对银行经营管理层的监督,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应该是区别于银行的其他内部监督部门,必须保持其行政上、职责和职能上的独立性,才能真正起到董事会对银行经营管理层的监督作用。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贸易保护;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各国为了保护本国贸易,导致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抬头并持续升温,这将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而中国作为出口贸易大国,在这场贸易保护战争中成为了众矢之的,出口贸易领域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贸易摩擦将更加常态化。因此,目前中国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在把握国内市场的同时,学会如何应对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化。
一、中国面临贸易保护加剧的原因
(一)失业率上升
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的金融银行业,并且波及到了世界金融秩序。受此影响,发达国家服务业也遭受重创,进而影响到世界整体就业水平。于是,金融危机后,失业成了各国政府的头号大敌。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国就业率大幅度降低,失业率数据始终维持在高位。据商务部数据显示,自2008年至2012年,欧盟地区失业率始终保持在百分之十左右,就业状况最差,美国的失业率也始终保持在8%左右。而欧美等国政府认为,正是由于“中国制造”抢占了本国(地区)市场,才导致本国(地区)失业问题如此严峻。普通民众也持相同观点,在美国,71%的美国民众认为“中国制造”是造成美国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各国政府便企图通过贸易保护的方式增加国内就业,而“中国制造”便首当其冲,成了贸易保护的重点实施对象。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
首先是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收支严重失衡。以中美贸易为例,自2008年到2013年6年时间内,除2009年美中贸易逆差有小幅回落以外,美中贸易进出口额总体呈现增长趋势。美中进出口额分别从2008年的3377.9万亿美元和714.6万亿美元增长到了2013年的4404.3和1220.2万亿美元。而自2010年以来,虽然美国不断加大贸易保护力度,但是美中贸易逆差仍然不断扩大,截至2013年,美中贸易逆差达到了3184.2万亿美元,比金融危机之初的2008年增长了19.6%。其次,中国与发展中国家间对外贸易发展也极不平衡。以2012年为例,2012年我国对印度贸易顺差2887869万美元;对阿根廷贸易顺差130833万美元;对墨西哥贸易顺差1835588万美元。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巨额的贸易顺差地位,使得各国都抱怨中国商品冲击了本国产业,抢走了本国的就业岗位,这种矛盾增加了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金融危机使得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加大了各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压力。
(三)政治因素
政府为了实现政治目标和经济利益,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以维持其国际竞争中的支配地位。近年来,随着新的世界力量中心如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国的崛起,分散了世界经济实力,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不仅面临着在经济秩序方面来自中国的挑战,而且,在世界政治和军事方面也面临着中国发起的严峻挑战。
尤其是在后危机时期,欧美等国(地区)经济因为美国的次贷危机和欧洲的债务危机而遭受重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依然强劲,对其霸权地位构成了实质性的威胁。因此,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已不再是单纯保护本国某一行业的成长,美欧等国希望能够利用贸易保护政策,遏制中国经济发展,消除中国对美欧的威胁,维持本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支配地位。
二、我国的应对措施
后危机时期盛行的贸易保护浪潮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将会面对更多的贸易摩擦。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应对各种贸易摩擦,另一方面也要从自身入手,加强内部修炼,提高国内企业竞争力。
(一)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力度,为当地创造就业
后危机时代,要减少贸易摩擦,有效的途径之一便是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将出口产品的生产直接带到目标国,不但融入到当地市场,更能迎合当地的市场需求,为当地的市场增加就业岗位,刺激当地经济的增长。
虽然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加快对外投资的步伐,但是投资区域和投资方式存在过于集中化的问题。以2010年为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前三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美国则位列第七。而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这些国家和地区也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和贸易摩擦的高发地带。因此,我国应该加快对这些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可以降低贸易顺差,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降低民众的不满情绪;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避开贸易对象国的反倾销和技术贸易壁垒。
(二)开拓多元化贸易市场,平衡贸易利益
我国的出口市场一直以来较为集中,多年来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香港都是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导致我国贸易顺差过度集中。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政府便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力求改变这种状态。然而,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规范、法律不健全、政局常常不稳定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我国在开拓新兴市场的过程中并不顺畅。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份额虽然有所提高,但是主要集中在拉美和东亚等少数几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实行国际市场多元化战略,寻找互补市场,提高我国企业在欧美日之外其他市场的市场份额,降低贸易失衡水平,分散贸易摩擦的风险。另一方面政府要努力平衡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利益,缓和因贸易失衡造成的贸易矛盾。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商务部http:///article/i/jyjl/
[2]Ruby E.US/China Trade Disputes in the post-Recession Political Landscape[J].2013.
【关键词】 外向型服装加工业;经济危机;博弈;国家财政政策
一、 外向型服装加工企业的特点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外向型服装加工企业蓬勃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企业大多具有如下特点:其一,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廉价劳动力使得生产成本较低,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其二,主要从事三来贸易,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较高。其三,内部调节机制相对较差,经营管理欠佳,科技含量不高。其四,这些企业的产品一直由国际市场消化,从而对于国内市场是过剩的。
二、外向型服装加工企业在当前面临的危机
2008年,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世界经济逐步呈现出疲软的态势。其表现为:投资者对市场信心不足,对各投资项目持谨慎观望态度,以致很多企业资金周转不畅,生产能力下降,削减了对原材料、半成品的需求;消费欲望减退,由于企业不景气,居民收入不稳定,持币者大多选择储蓄,而减少消费,以降低未来生活的风险,致使市场消化能力下降,大量企业库存商品增多,仓库积压问题严重,收益锐减,资金流动性不足。同时,国内农产品、生活必需品价格持续上涨,工资上涨压力增大。
这些变化导致外向型服装加工企业面临危机,主要有:第一,市场需求锐减。原本经营的三来贸易,因国际市场不景气,订单减少,出口不畅;而这些产品过分依赖经济繁荣的国际市场,相对国内市场基本为过剩产品,因此,最终造成企业产品大量积压仓库,无法重新转化为资本进行再生产。第二,利润空间变小。这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基本以廉价劳动力为降低成本、获得利润的主要手段。由于国内的劳动力价格越来越高,致使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亏损。第三,企业资金周转不足。产品积压、成本上涨,繁荣时期的融资手段丧失,必然导致企业资金紧张,难以通过转产或更新技术、设备等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资金回报率,以弥补劳动力价格上升、本产业不景气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三、企业自发的解决方案及其成效分析
面对困境,这些企业必会自发采取应对措施。这些措施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安于现状,紧守现有利润;另一种是进行企业变革,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扩大利润。可以预见,这些管理模式落后、资金实力薄弱、技术力量低下的企业,为获得更多利润,所作的企业变革一般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实现的。而在原材料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减少成本只能削减工资部分。其手段无非是减薪或裁员。值得说明的是:无论是减薪还是裁员,均是广义上的。如减薪,其中包括传统意义的减薪和现代管理制度中的轮班制度等等。而这两种应对措施,经过组合可以形成三种情况:裁员并减薪 ;裁员但不减薪;减薪但不裁员。
(一)减薪和裁员两类措施给企业所带来的影响
1.减薪
选择减薪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中的工资部分。但是,减薪会影响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进而会对产品数量,甚至质量产生消极影响。
2.裁员
选择裁员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的减产。即使在裁员后,通过管理手段进行变革,比如加班,但是在边际效益递减的函数约束下,并不能有效缓解产量的下降,最好的状态也只是近乎持平。同时,在单纯的裁员后,由于员工工资所构成的产品成本部分的价值并没有从根本上下降,因此产品的价格不会下降。
(二)减薪和裁员的博弈
选择裁员同时减薪,更会造成企业减产,同时影响产品质量;选择裁员但不减薪,将使企业产品产量下降,而产品价格不变;选择减薪但不裁员,会使得企业的产品价格有一定的下降空间,同时产量不变,或有小幅下降。
从独立企业的角度来看以上三种策略组合,无疑,第三种策略,即减薪但不裁员,更可以提升企业的实力。与之相比,第一种策略的劣势在于当企业对于宏观市场的现状分析和风险预期不足的时候,即没有意识到市场饱和的时候,它没有实现企业在产品产量上的优势;第二种策略的劣势在于产品价格缺乏竞争力。因此,大多数企业会选择第三种策略,作为最终的整改方案。
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企业间博弈决策的结果会对宏观经济造成诸多不良影响。企业所面临的重大困境之一是国内国外市场双饱和。但是众多企业选择不减少产量的第三方案的结果是:市场的饱和度没有得到缓解而是进一步恶化。企业所面临的重大困境之二是工资上涨的压力。但是众多企业所选择减薪的第三方案的结果是:工资上涨压力不仅没有释放,反而是进一步加压。
综上所述,企业自发应对危机时必会选择减薪不裁员的策略,从而使得企业所面临的困境愈发严峻,工资上涨压力在工资不升反降的过程中成倍增长,市场饱和度在企业持续的生产过程中不断恶化,企业进一步陷入困境。在困境不断恶化的过程中,企业既没有内部升级手段,也得不到充足的投资进行再生产,只有停产倒闭。(威廉・赫斯,2007)从宏观的角度看,裁员会导致非自愿失业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下降,国内市场继续萎缩,市场需求更小,逐步形成自行强化的恶性循环。同时,还应看到,非自愿失业的持续增长,对于国民经济安全、国家安全来说,是一种很大的隐患。因此,无论企业选择何种内部变革方式,也无法达成帕累托最优,甚至会造成各个决策主体的福利损失(陈志勇、刘京焕、李景友,2005)。也就是说,任由企业在面对困境时自发进行博弈决策,将导致企业损失和困境的步步恶化。
四、通过国家引导机制来应对危机
由于企业无法通过自身“博弈”走出困境,故此,笔者建议:引入国家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引导,促使企业发展与现实经济形势和未来经济走向相一致。
(一)促成落后企业转产,实现区域经济总体转轨
纵观各国经济发展,不难发现,无论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新兴的发达国家,都走过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转而在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中谋求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逐步繁荣,渐渐具备了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的客观条件。笔者认为,应该借助此次经济危机,把危机转化为机遇,淘汰一批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的小型服装加工企业。
1.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学校,对企业破产后的失业职工进行再培训。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工厂投资职业培训学校,通过简化投资审批、减免建设规费、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政策切实提高社会资金的利用效率。加大财政投入,逐步推进教育资源整合,提供契合于朝阳产业的培训项目,并降低学费、培训费,以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范围。这样,既可以有效避免企业转产整合造成的失业问题,更让这些劳动力有能力接受深层教育,适应在新型经济发展时期的就业需要,为以后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修炼“内功”。
2.以优惠的价格收购破产企业资产。这是充分利用泡沫经济的两面性,在泡沫破灭时期,以较低的价格收购替代率低、更新速度慢、可长期使用的资产,如厂房等,在经济复苏时期出租或出售,为转产时期的新型产业锁定较低廉的成本,为后续新兴企业构建优良的资本结构(克里斯多夫・法雷尔,2007)。同时也是为面临破产的企业变相提供资金,以解决其债务问题,将其破产所造成的社会损失降到最低,“软”淘汰一批落后企业。
(二)促成先进产业重组,实现产业规模化、品牌化
我国素有“世界工厂”之美誉,而这种“美誉”的代价就是成为国外先进品牌企业的“加工车间”,只争取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利润最末微的加工费用,即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环节,也就是底部。在我国如今的经济发展趋势下,应该努力向着品牌化、专业化、产权化发展,打造有特色的品牌,以品牌效应创收入,以专业的规模效应创收入。
1.出台合理的税收政策,对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进行扶持,保证在困境中这些企业不致于受到过重的冲击而夭折,造成产业新兴力量的损失。
2.出台合理的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创品牌,用合理的补贴弥补企业在困境中留守本产业的损失,并奖励具有独立品牌,尤其是知名品牌的企业,为其提供更加优越的生存环境和竞争环境。
(三)促成市场信心回暖,实现消费能力强化
归根结底,服装加工企业所面临的产品滞销问题,是源于过分依赖国外市场,而国内市场相对不足。为了实现经济的独立性、完整性,扩大国内市场、提高内需迫在眉睫。而笔者认为,我国内需始终无法真正得到本质上的提升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国民的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医疗、教育和养老,大大妨碍了国民的消费水平。因此,笔者认为国家可以采用如下对策:
1.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提高社保比率,减轻消费者负担(Holley h. Ulbrich,2004)。
2.补贴消费者,即发放消费券,促进消费者消费,并且可以结合企业补贴政策,发放有指向性的消费券,既可扩大内需,又可扶持企业。
(四)促成企业内部整改,实现企业成本管理方法方式现代化科学化
前已说明,这些企业基本处于原始的、传统的、事后成本管理模式下。这种管理模式导致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不足。同时单纯地通过对生产要素的计量分析,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式降低成本总会有一个限度(欧阳能,2005),且以降低工资或变相降低工资为手段的成本管理模式不符合时代需要。
1.采用目标成本法。在传统的企业思维方式中,“产品销售价格=产品成本+计划利润”,而采用目标成本法后,则可以转变为“目标成本=竞争市场价格-目标利润”(李颖,2009)。在这简单的公式变化背后,代表的是企业经营的逻辑出发点的转变。针对加工企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市场进行分析,确定市场均衡价格,确立目标利润,最终推导出目标成本,并与设计、生产部门共同商讨,将完成目标成本的任务按生产阶段下派,最终实现目标。
2.采用作业成本法。所谓作业成本法,即是同时将产品的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两部分有机结合,确定生产成本,进行成本管理。这样,不仅对传统的产品成本进行管理削减,更可以对产品生产的环节进行优化,剔除“不增值环节”。
五、结论
经济危机,是危机,也是机遇,尤其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一次彻底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已是十分必要。而中国,更可能乘着这次经济危机脱颖而出。在这样的环境中,曾经辉煌的服装加工业理应与时俱进,适时整改,借助国家的经济政策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威廉・赫斯. 中国的经济龙头省份显现软肋[J].中国商业评论, 2007(3/4):28.
[2] 陈志勇,刘京焕,李景友.财政学原理[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
[3] (美)克里斯多夫・法雷尔.泡沫经济是把双刃剑[J].商业周刊,2007(6):11.
[4] HolleyH.Ulbrich.Public Fi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东北亚区域;农产品贸易。
1 东北亚农产品贸易的特征。
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差距大,其中,日韩为发达国家,其2009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分别为4。1万美元和1。7万美元,而蒙古和朝鲜的人均GDP只有0。16万美元和0。18万美元,还不到日本的1/20。
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各国呈现一定的互补性,这为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重组争取了很大空间。在自然资源方面,中、俄、蒙三国地大物博,其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而日韩两国人多地窄,资源十分匮乏,其农产品主要依靠进口来维持供需平衡;在劳动力方面,中朝两国劳动力富足且劳动力成本低廉,而其它四国存在劳动力不足的瓶颈;在生产技术方面,日韩两大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而其它四国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产品相对较为低端。这些差异的存在为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2 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的农产品贸易现状。
本文采用的农产品国际贸易额数据是按照HS分类的,其中我们普遍将HS前1-24章产品归为农产品范畴。
总体来说,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国家贸易关系最密切的是海产品,2009年贸易总额占农产品贸易总额的45。8%,一方面,中国作为出口市场向日韩俄三国出口海产品,另一方面,中国又作为进口国向俄罗斯进口大量该类产品;其次为蔬果类产品,2009年贸易总额占农产品贸易总额的24。
5%,主要由中国向各国出口,且连续多年保持顺差状态。
正是由于这种持续的贸易顺差,使得日韩两国迟迟不愿对中国完全开放农产品市场,甚至不断增加贸易壁垒。中国同各国贸易排在第三位的是谷类,其后为残渣废料类和其它可食用制品。
根据中国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同东北亚区域各国的贸易往来总体上讲进展较快,每年是以一个很客观的增长率增长。从贸易收支方面来看,中国同日、韩、蒙三国连续多年均表现为贸易逆差,而与朝、俄两国连续顺差。但就农产品贸易来说,中国除了与俄罗斯的贸易合作保持逆差外(仅2008年为微小顺差),与其它各国连续多年均表现为贸易顺差关系。
由于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经济走向低迷,整体消费需求大大下降。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中国同日、韩、俄三国的总额在经过2007年的小高峰之后均有所下滑,尤其是同韩国的贸易合作,2008、2009连续两年负增长指数均高于10个百分点。其中,降幅最大的为海产品和谷类产品。(由UNComtrade统计数据整理而得)3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对策。
有专家预测,本次经济危机已经见底回暖,但后经济危机时代东北亚区域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态势并不稳定。中国在农产品贸易往来方面的连年顺差导致日韩等国纷纷采取行动来对抗中国产品,反倾销、保障措施、特保和反补贴等措施屡见不鲜;另外,一些国家还利用知识产权、劳工标准、技术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措施来限制进口产品。在这种形势下,东北亚若想效仿欧盟和北美形成一个自由贸易经济体,就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一个新的积极的突破点。这需要各国共同努力,相互协调,力求能在贸易合作中找到一个互利互惠的平衡点。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应通过完善自身来适应东北亚这个大环境。
(1)中国应加强与各国间的贸易合作与交流,积极组建自由贸易协定。
(2)严格把关产品质量,积极将高科技引入农产业,产出高端优质产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紧我国农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将重心从增加产品数量转移到提高产品质量上来,发展多样化产品,提高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4)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建立贸易摩擦协调机制,对在无防备状态下发生的急性贸易摩擦,要有紧急应对机制,能快速从突发事件回过神来,积极做好“售后服务”,并从突发事件中吸取教训。
(5)完善农产品贸易服务体系,设立贸易咨询机构,向贸易双方提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政策、市场信息、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咨询。
(6)完善国际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和执行透明度。
虽然现阶段东北亚农产品贸易依然存在着重重障碍和贸易摩擦,但东北亚农产品自由贸易是各国经济合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目前能做的就是从内部改善自身条件来适应这个大环境,同时加强与各国的联系沟通,积极融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
参考文献
[1]李广勳。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展望[J]。北方经贸,2009,(5)。
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工商局的正确领导下,市工商局班子团结带领全局干部职工,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四个统一”,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服务经济发展、加强队伍建设,较好地完成了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现报告如下:
一年来,市工商局领导班子紧紧围绕打造独具鹰潭特色经济“小巨人”的总体目标,努力做到创新机制“想在先、谋在前”,扶持创业“强措施、求实效”,优化环境“抓重点、促发展”,为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市场引导、培育促进作用。
(一)创新机制增强信心谋发展
当前经济危机尚未见底,为帮助企业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我局由局领导及科(室)负责人带队深入全市150余家企业走访座谈,召开负责人座谈会12次,深入了解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分析研究应对措施,帮助企业在危机中抢抓发展机遇。为应对停征“两费”后工作职能的调整,我局创新机制,努力实现由粗放监管的“收费”型工商向注重事前规范、事中指导、事后监管相结合的服务型工商转变,就企业注册、私营经济发展、消费维权等方面出台了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15条措施。服务“旅游发展年”主题,我局出台了《促进旅游产业大发展十二条服务措施》,为就近服务景区旅游业发展,在龙虎山工商分局开通了服务旅游相关产业发展“五个便民通道”。
(二)强化措施排忧解难助发展
我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项目投资、工业园区建设,采取成立服务团,全程跟踪、零距离服务等方式,千方百计助发展。
一是围绕保民生,促进创业再就业。为申办个体营业执照提供申请、审批、发照“一站式”服务,在半个工作日内完成办照手续。按省局统一规定,从1月1日开始,我局两年内对所有新开业的个体工商户,一律免收开业登记费及工本费。年初,针对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市出现的农民工返乡潮,我局出台了《服务新农村建设,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再就业16项措施》,积极开展农民工创业再就业指导培训班8期,培训农民工728人次。一季度,我局帮助1800多农民工成功创业或在“家门口”再就业。
二是围绕保市场,推动商标带动战略。去年,我局指导“三川”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培育“塔桥”等12件商标继展并认定为江西省著名商标;依照《鹰潭市知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组织认定了“塘湾”、“小英”等10件“鹰潭市知名商标”,为产品提升市场占有量,争创品牌企业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市注册商标达520余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22件,驰名、著名商标占有比例在全省领先。
三是围绕保生存,搬除发展“绊脚石”。我局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519起,先后协助三川(集团)水表公司、鸽鸽食品公司等企业开展跨省、市(区)维权打假行动13次,有力的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去年底,针对部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我局发挥职能作用,为企业办理动产抵押登记12件,帮助融资2640万元。年初,江西世茂铜业公司因工商营业执照未年检,客户拒绝签约。我局了解此情况后,立即备齐资料上门为企业服务,指导该公司于当日顺利通过年检,成功签署了合同。
关键词:金融危机; 经济衰退; 原因; 对策
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特点表现为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且对各国的经济冲击力度较大,本文将对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经济衰退的原因及我国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进行分析与阐述,以充分认识由此次经济危机带来的教训,提高警惕意识。
1、 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经济衰退的原因
1.1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过度消费
美国的货币政策长期处于较为宽松的状态,而其低利率一方面刺激了民众的消费欲望,另一方面又造成了股价上涨及储蓄率下降。由股价的财富效应又反作用刺激了消费,也带来了房地产的进一步攀升。而由于持续高涨的房价也带来了金融的房贷欲望,各种类型的投资者都希望能享受到房产增值的收益。因此,又高额股价和房价带动的经济泡沫日益扩大并蔓延,最终形成了一批以股票和房地产为资本的中产阶层。而这个庞大的中产阶层队伍的消费模式对更多民众的消费心理产生影响,带来更多的透支式消费。于是,过度消费带来了金融机构更多的外借钱款,金融机构再从金融市场借钱,而整个美国再从全世界借钱。对此,美国逐步陷入了债务泡沫,而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泡沫破灭并引发危机。
1.2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突出
马克思认为,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会引发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尖刻矛盾。首先,工人就是消费品的核心消费者;另一方面,每一个资本家都知道,他与他的工人之间的关系不单纯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简单关系,更希望尽量限制工人的消费状况,也就是控制工人的交换能力、抵制工人工资,以此获取最大程度上的剩余价值。因此,当前现代生产中过剩的基础也就是生产力不可阻挡的发展状况,以及由其所带来的大规模的生产。一方面,大量的生产者消费需要限定在必需品的范围内;另一方面,资本家的利润产生了生产界限。这种状况即是,生产扩大化和工人的低水平消费共存,生产能力就降低了工人的有限需求与消费,必然带来经济衰退。
1.3通过金融机构向全球蔓延
新一轮的美国金融危机实质上是宣布上世纪80年代末通过“华盛顿共识”而建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频临破灭。而此轮美国金融危机表现为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投行的证券业务、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与商业银行的各项信贷业务相互交叉,且风险也相互传递,就如同一组多米诺骨牌,一旦第一块骨牌倒下,就会出现日益扩大的连锁反应,造成全球经济衰退危机;二是由于当前各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开放,美国已将其房地产的债券等分售给诸多国家,因此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实际上对全球资本市场的经济状况带来了冲击。这就证明任意的市场自由必然引发危机,因此金融自由必须谨慎考虑。
因此,我国也应采取措施严格控制由于金融混业经营而产生的连锁效应,采取对外金融控制开放的政策与业务范围,适当设立“防火墙”,避免由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现象。而美国的五大投资银行,以及其他各种金融机构在世界各国都有相关联的业务,由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造成投资银行的各种不良资产以各种方式蔓延成其他各国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所有购买了美国各种个人、机构投资及金融资产者,都会陷入资产缩水的惨重损失中,引发经济衰退。
2、 我国应对经济衰退采取的对策
2.1适度调整对外经济政策
为了应对当前复杂、多变且严峻的国际金融形势,我国的对外经济政策也应作出适当的调整,中国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已产生的美元损失。为了避免持续美国国债的贬值可能,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美国国债投资者及债权国应联合采取措施,既能保障投资风险的可控性,又能保障拯救企业。这并不是提倡反向操纵,而是借用基金进驻华尔街的机会主义行为,而投资基金的效率始终不理想。而机会主义行为的最终结果就是拥有两方面东西:一是华尔街没有任何储蓄支撑的信用衍生工具,另一方面则是缺乏监督并制约中国国民的储蓄,而其最终结果则是带来更深层次的经济衰退。因此,中国应充分利用美国在国债发行第二大债权人的身份及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的地位,加强对美国各项长期经济政策的监督,并以此形成全新稳定的金融局面。因此,中国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重点不在于拯救美国趋于疲弱的金融系统,而是保障国内政策的收支平衡,缓解外需的下降趋势、稳定货币政策并提高我国的增长效率与内需。
2.2鼓励加工贸易的转型生产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多次提出加快贸易的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并积极引导我国加工贸易的升级转型工作,以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提供高技术水平,以增加产品的增至含量。由此可见,我国政府正积极改进加工制作环节并逐步转移研发机构,以此实现优化重组,充分利用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这样不仅通过加工贸易来承接国际一般加工组装产业的转移,还可鼓励我国更多的企业加强与国际大型企业的合作关系,吸引高端产业链优化我国生产水平,促进加工贸易的整体发展。
2.3积极出台相关税收政策
当前我国税收政策正拟进一步减税计划,但由于税收政策的更改需要复杂的法律程序,其更改的难度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更大,但是虽然时间久见效显著。财政部正拟定是否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此方案正待进一步审批。另外,有关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方案,以提高中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并将原本企业补贴转变为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这两项任务也正紧锣密鼓筹备中。这些政策都将进一步缓解当前经济衰退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向阳.国际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前景[J].财贸经济.2009(1)
[2]蔡炜.全球经济衰退与中国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
[3]肖元真、严文新、周圣良.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作用与变革研究[J].环渤海经济望.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