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

时间:2024-01-15 14:55: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康复治疗的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

第1篇

【摘要】 康复治疗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获得了快速发展,各省市县级医院相继建立康复科,各种类型的康复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给各种因损伤、急慢性疾病、老龄所致的功能障碍者及先天发育障碍的残疾者提供了更先进的治疗技术及优越的治疗环境。社会大众作为社会的主体,他们对康复治疗的认知与接纳程度,也影响着康复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我们针对社区居民做了其对康复治疗认知度的调查以了解他们对康复的真实想法,通过调查了解到他们对康复治疗只是知道而非正确认识,我们有必要针对该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居民正确了解、认识康复治疗,以利于中国康复事业发展。

【关键词】康复治疗认知度社区居民 宣传教育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560-02

1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于2014年1月~4月在山东省各地进行,主要针对的是社区居民对康复治疗的认知程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每份问卷包括15个问题,能让我们对此问题有个大体的了解。

1.1调查统计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

1.1.1在444名参与调查的居民中,有337名知道康复治疗,这可以算是较高的认知度。但是通过对这337名居民的深入调查,我们发现12.07仅仅知道康复治疗这个名称,对其毫无了解;42.95%错误的认为康复治疗是护理和复健,11.85认为康复治疗是理疗,仅有35.13正确的认识到康复治疗是针对暂时或永久障碍患者,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减少病伤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以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

1.1.2对于居民了解康复治疗的途径来说,将近三分之一的居民是听家人朋友介绍,所以说:如果家庭或朋友圈中有一人对康复治疗的理解不甚正确,很容易造成一个小群体对康复的误解,这在一方面反映了对公众加强宣传教育的重要性;17.15通过自己查询了解,这是年轻的居民较常选择的方式;13.58经过医生介绍及5.12经过康复治疗过程了解,还有部分居民通过其他方式去了解康复。

1.1.3对于康复的治疗方法,居民的熟悉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理疗运动疗法传统医学疗法心理疗法言语疗法和作业疗法。对于大多数群众都很熟悉的理疗来说,仅有3.46居民经常尝试,14.29居民偶尔尝试比如颈椎牵引腰椎牵引等操作简单却疗效突出的治疗方法,19.58居民想尝试却不敢,还有62.67的居民从未想过。

1.1.4对于康复的治疗作用,居民普遍认为康复在治疗偏瘫脑瘫骨折及神经损伤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却只有5.51的居民认识到康复治疗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性,还有10.89的居民对康复治疗的作用没有什么了解。

1.1.5对于康复未来的发展,我们了解到 70.05的居民坚信康复治疗的科学性,并且约有一半的居民愿意在有功能障碍时选择康复治疗,他们也希望政府能够加大投入力度,更好地建设康复科,让各种功能障碍患者能进行康复治疗,以恢复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早日重返社会。

1.2结果分析

1.2.1大多数居民知道康复治疗,但对康复治疗的认知却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正确理解其实际意义。

1.2.2家人、朋友在康复知识传播过程中担当重要角色,我们应对其加强宣传教育。对于了解康复治疗的其他途径,我们也应该逐一改善。

1.2.3居民对康复各治疗方法比较熟悉,但他们大多数却不敢或从没想过尝试进行理疗等简单的治疗。

1.2.4大多数居民认为康复治疗的作用局限在偏瘫、脑瘫等病症上,对其作用无广泛及充分的了解。

1.2.5虽然居民对康复不甚了解,但他们对康复未来的发展比较支持,我们应对康复的未来充满信心。

2建议

中国是拥有残疾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数,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和各类残疾人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例,推算了2010年末我国功能障碍患者总人数为8502万人,【1】面对如此庞大的数量,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医院、社区等相关部门应制定各种措施,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功能障碍患者得到妥善的治疗,让社会大众正确认识、理解康复,促进康复的快速发展。

2.1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广泛宣传:如在电视上播放各种宣传广告、在网络上建立各种介绍康复治疗的网站、论坛。

2.2图书馆、书店等场所应多购入一些康复治疗方面的书籍、报刊、影像资料等,增加社区居民对康复治疗方面的认识与了解。

2.3对于医院而言,应更好地建设康复科,完善康复治疗所需的基础设施,提高治疗水平,美化治疗环境,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2.4对于各科室的医生来说,平常在诊治、照料患者及与患者家属交流的过程中,应尽职尽责地介绍一些正确的康复知识,鼓励功能障碍患者积极接受康复治疗。

2.5完善社区康复中心的建设,针对社区的文化层次、经济水平发展状况等,依靠社区原有的民政和卫生工作网络,帮助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同时建立和完善地方的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网络和社区康复训练服务网,为残疾人及居民提供更完善、贴心的服务。

2.6加强网络就医的建设,让功能障碍患者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与医生的在线、留言交流,以使其对自身病情有一个初步判断,然后再与家属讨论决定是否接受及接受哪些康复治疗,省时省力。

3总结

近年来,康复医学在我国生根发芽,不断发展壮大,社会大众开始了解康复治疗,功能障碍患者逐渐接受康复治疗,让我们看到了康复医学发展的美好前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政府、功能障碍患者和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建立起完善的康复医疗体系,建设起各种类型的社区康复护理中心,培养具有高等素质的康复工作者,为社区功能障碍患者提供方便,让更多的患者得到康复治疗的服务,重拾信心,回归家庭,重返社会。

第2篇

康复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改革

1更新教学观念和教育思想

师与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认识是临床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对临床实践教学模式转变的认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更新学生对临床教学的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只有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观念和思想上达成共识,才能更好地将临床实践教学模式贯彻到教学的全过程,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讲授康复评估和康复方法时,在讲解中穿插操作示范,强调正确的操作步骤与要领,留给学生自我提高、自行训练的空间和时间,让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在讲授临床常见疾病康复治疗时,以实际临床病例为启端,向学生提出问题,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引导讨论,明确功能障碍的原因、评估方法和康复措施,使学生对每一个病种的康复都有完整的认识。在授课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引导学生应该了解、熟悉哪些内容,并明确哪些内容是重点掌握的;同时,分析比较病种之间康复评估、治疗的相同与不同,从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康复医学临床工作的内容。还有重要的一点,给学生推荐一些康复医学参考书,鼓励学生自学、并勤于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建立康复医学课程后期临床实验室,设在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依托科室的物理治疗室、运动疗法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传统康复疗法室等康复治疗、训练用仪器、设备,以及患者、病种充足的有利条件。通过硬件建设,使临床教学带有实验的气氛,以消除学生毕业后从事住院医师早期阶段对康复医学的生疏感,使他们在从事医疗工作早期就有康复医学意识,增加他们对专业的信心。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了解每一件仪器、设备的名称、作用原理、治疗作用、操作方法、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等。在强化管理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摸拟学习使用、进行潜移默化的规范操作训练。

4重视知识更新

由于一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神经生理学、电生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心理学)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康复功能检查和康复治疗器械和方法的不断涌现,也促进了多门专业人员的共同参与,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康复工作的开展。作为临床教师,要随时了解和掌握康复医学发展的新动向、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紧跟现代医学、现代康复医学发展的前沿,并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康复医学的发展前景,对未来从事康复医学专业充满信心。

第3篇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227-02

脑卒中(Stoke),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odent),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即急性脑血管疾病,亦称脑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脑中风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因此,充分认识脑中风的严重性,提高脑中风的治疗与预防水平、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在康复专家看来,很多中风患者的残疾是可以避免的。但是错误的认识和方法成为中风患者走向康复的拦路虎。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却发现相当多的患者对康复治疗存在不少误区,导致许多患者的病情延误。现就本人在临床中发现的误区及预防措施阐述如下。

误区一:只求抢救,忽咯康复治疗。此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中风患者的急性期,家属认识不到中风会给患者留下何种后遗症,觉得能捡回命就知足了。持此种心态的家属很多,很多患者及家属病情稳定后仍在医院接受药物治疗,有的患者甚至在病情稳定一到两个月后,仍在医院输液治疗。结果导致废用综合征。如废用性肌肉萎缩,废用性骨质疏松,关节挛缩畸形等。措施:告诉患者及家属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康复介入的越早,后期偏瘫的几率就越小。康复治疗主要以良肢位摆放、关节被动运动和预防并发症为主。中风患者病情稳定后的三个月内属于最佳康复期,病情稳定后的半年内,属于有效康复期。

误区二:康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错误锻炼影响康复。中风康复治辽,最近十年来才在国内兴起,对病人和家属来说更是心生事物,有些患者和家属仅凭借自己的片面理解来做康复,结果会出现错误的方法。导致一定的残疾(如手挎篮、画圈步态)或功能不恢复。如患者从坐位到立位时,常以患侧上肢为杠杆,把患者架起来。结果容易导致肩关节的半脱位,患手水肿,甚至有的造成上肢骨折。有的患者下肢刚出现一点肌力,平衡和稳定性不够,就有家属搀扶,用绳子系住患脚,强行拉患者下肢向前运动等。措施:加强功能训练。如起立床训练,平行杠内的站立训练,站立平行训练,下肢的承重训练,上肢的支撑训练等。只有当肌肉力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康复。训练以安全为基本,以循序渐进为原则,训练时间及强度等应很好掌握,以避免产生过度疲劳。

误区三:坐失康复时机,等到出院后再开始康复。有一部分医生和病人认为康复治疗是后期的工作,只有待患者神志清醒,能够起坐、进食后,才能开始康复治疗。其实中风的康复治疗宜尽早开始,在病人生命体征(如呼吸、血压、脉搏、瞳孔改变等)平稳、神经症状不再发展48小时后,一般脑梗死发病后2~3天,脑出血可稍推迟至7~10天左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就应该循序渐进地对患者进行早期、科学、合理的床边康复治疗。措施:加大康复知识宣传力度。告知早期康复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尚存的功能,避免“废用综合征”以及各种残疾的预防。因此,康复宜早,有利于减少后遗症、提高恢复速度,前3至6个月是康复的“黄金期”。

误区四:过分依赖药物,相信灵丹妙药。不少患者常把希望寄托在药物上,相信有灵丹妙药,往往忽咯自身和被动的康复运动。措施:化解病人错误思想。而实际上,任何想凭借“灵丹妙药”而康复的想法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告诉患者及家属发生脑卒中后,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强康复锻炼,进行包括肢体功能、言语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只有凭借努力训练和坚强的毅力,脑卒中偏瘫患者才有可能康复,才有可能实现生活自理。早日回归生活,回归社会。

第4篇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治疗;效果探讨

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除常规用药物治疗外,康复治疗是预防并发症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我科室开展全日制康复,既患者除训练时间外,一切活动均在康复监督

指导下,结果取得确切的满意效果。

1资料

我科于2004年5月~2005年10月期间收治的40例脑出血患者,均为第一次发病,年龄在30~60岁间,均是接受内科保守治疗,无严重认知障碍,发病1个月内介入康复,性别、病情无显著差异。把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全日制康复组,B组为普通康复组。

2方法

A组患者在治疗前向患者和家属说明并取得认可合作,每日除正常进行PT、OT、ST的康复治疗外,其余在病房的时间由经过培训的有康复知识的

护工照顾,康复治疗人员每日巡查指导两次,从肢位摆放到翻身起坐,移乘步行再到日常吃饭梳洗穿衣等活动,根据实际病情及能力最大量减少对患者的辅助,加强患者的主动意识,把康复延伸到训练以外时间,把康复内容融入到ADL能力中。每周安排一次集体训练,加强治疗人员与患者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正确引导对预后的认识,和对自主生活的认识,树立患者康复信心。B组患者只接受正常PT,OT,ST的治疗,由家人照顾。

3评价和结果

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一个月的治疗训练。治疗前后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用IADL量表评分。结果显示A组患者在运动、

ADL、情绪方面明显优于B组病人。

4讨论

第5篇

方法:运用早期心理康复护理措施帮助脑卒中患者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最大限度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结果: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结论:通过对早期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使患者消除了不良的心理因素,增强患者康复意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对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脑卒中 早期 心理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487-01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疾病。除引起多种躯体功能障碍外,还常导致各种心理问题。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能及早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康复护理,可明显减轻病人的消极情绪,有助于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促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改善预后。

1 脑卒中患者早期的心理特征

1.1 恐惧和焦虑。由于脑卒中患者多呈急性发病,病情急而危重,往往预后不理想,使发病患者在很短时间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此时患者表现出的就是恐惧焦虑的心理特征。而导致恐惧焦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患者对于疾病的不了解和错误认识以及医院环境的不良刺激。

1.2 悲观与忧虑。这也是脑卒中比较常见的心理特征。患者由于失去正常的生活方式,社会和经济地位,对突然发生的疾病难以接受,对疾病的预后未知感到消沉。

1.3 怀疑与对抗。脑卒中起病急、病情变化快,临床病状多,患者总是容易对自己的疾病有较多的顾虑和担忧,特别是病人对疾病的预后了解到即始通过治疗也难以达到原来的生活状态时,会表现出对疾病治疗缺乏信心而不配合。

2 脑卒中患者早期心理康复护理措施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温馨舒适的医疗环境,使患者有家的感觉,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促进与患者之间良好的情绪交流,了解患者的社会、心理、生理状况,征求患者的需求,尽可能满足患者。做患者的知心朋友,及时给予患者关心体贴、安慰开导和鼓励支持,给患者以信赖的安全感,使其对疾病治愈充满信心,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清除恐惧心理,配合早期。

2.2 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识,做好健康宣教工作。由于脑卒中病人对疾病不正确的认识会导致一系列不良情绪的产生,还会直接影响疾病的预后。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了解并掌握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相关医学知识、给予相关知识知道、饮食指导、使患者严格遵守医嘱,戒除烟酒嗜好,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焦虑、悲观的不平衡心理,放松心情,增强自我保健能力,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式。

2.3 改善患者社会支持系统交流。做好患者家属和亲友的思想工作,多和患者家属沟通,特别是其配偶,嘱其要多关心体贴患者,多和患者进行交流,参与患者日常生活安排,鼓励患者生活的勇气,使患者感到自己还是被需要和被尊重的,让患者认识到自己不是孤立的,而是有亲朋好友在身边一起面对疾病、战胜疾病,亲情呵护是心理康复的必要条件[1]。

总之,脑卒中早期的心理康复护理是促进脑卒中患者尽快康复的有效手段之一,对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有着积极和重要的意义。虽然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有赖于病因的治疗,但是良好的心理康复护理更为重要,它不仅能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而且还可以防止脑卒中病人并发症的发生,在脑卒中病人的康复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6篇

骨科创伤与疾病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对骨科病人进行及时正确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增强病人的机能,帮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是骨科病人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1]。康复训练是创伤与疾病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骨科的康复训练是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延续,是骨科病人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是恢复各种功能必不可少的手段。骨科康复训练通过预防功能障碍、促进功能恢复、进行功能代偿或代替,达到恢复运动系统功能的目的。骨科康复训炼中的护理活动是指护士为解决骨科病人的康复锻炼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包括康复锻炼评估、康复锻炼指导、康复锻炼相关知识宣教等方面的内容[2]。

2骨科护理康复锻炼的发展现状

2.1在思想认识方面

骨科护理人员对骨科疾病的病理、病症十分清楚,很多轻症根本不能引起注意,特别是一些骨科疾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锻炼后会逐渐恢复机能,所以就不太重视恢复期的康复锻炼。而且康复锻炼是极耗时间,又是起效缓慢的治疗,很多医院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精力去指导病人康复锻炼。由于这些思想上的原因,导致很多医院的骨科护理康复锻炼搁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2.2在医护配合方面

医护配合是骨科病人早日恢复健康的必须保障,医师根据护士护理过程中反馈的病情信息调整治疗方案,护士则根据医师的指导调整护理方法,并通过医护之间的配合,使病人在治疗方案及护理方法的调整中尽快恢复健康。但在医院的护理实践中,却有很多医护配合不协调的问题。如医师对护士专业水平的不信任,护士对医师指导方式的不理解,导致了骨科病人在恢复阶段得不到最好的治疗。

2.3在技能培训方面

护理人员技能培训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对护理业务的评价,另一层是对宣教质量的评价。目前,医院的护理业务培训质量较高,而宣教质量较差,护理人员只会做不会说的现象很突出,这与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关。

2.4在进修提高素质方面

医院的护理进修机会少,名额有限,而且多倾向心、脑、器官移植等科室,所以骨科护理的进修机会是少之又少,对于外界先进的管理技术、护理技巧以及护理科学掌握的不及时、不全面,造成了医院的学科发展不均衡,骨科护理的护理活动质量发展不快。

3提高康复锻炼护理活动质量的对策

3.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医院及科室都要对骨科康复护理正确定位,培养良好的医风、医德,树立医护人员以人为本的从医理念,提高医护人员对病人负责、对健康负责、对生命负责的责任感。要建立良好教育机制,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医疗案例来提高医护人员对护理学科的重视。要建立学习响应机制,对医护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及时的进行推广,对医护工作中的不良做法和不良后果及时的进行剖析,让医护人员真正认识到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要建立绩效激励机制,通过奖优罚劣的手段来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康复锻炼的重视,并不断促进骨科康复锻炼质量的提高[3]。

3.2医护配合,共助康复

骨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护理人员必需努力学习骨科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术后病人进行康复时,了解手术的方法和过程。具备这些能力,就可以提高护理人员与骨科医师的沟通,也利于取得医师的信任。

3.3严密组织,系统培训

骨科护理的专业性要求骨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功底,因此,医院应开办各种有关康复训练的培训、讲座、会议或学术交流活动等教育项目,为护理人员提供学习康复知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改善护理人员的康复知识不足的现状,转变护理人员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护理活动的态度,促进在康复训练中的实践行为,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活动,加强对骨科护理人员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第7篇

骨科创伤与疾病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对骨科病人进行及时正确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增强病人的机能,帮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是骨科病人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1]。康复训练是创伤与疾病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骨科的康复训练是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延续,是骨科病人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是恢复各种功能必不可少的手段。骨科康复训练通过预防功能障碍、促进功能恢复、进行功能代偿或代替,达到恢复运动系统功能的目的。骨科康复训炼中的护理活动是指护士为解决骨科病人的康复锻炼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包括康复锻炼评估、康复锻炼指导、康复锻炼相关知识宣教等方面的内容[2]。

2骨科护理康复锻炼的发展现状

2.1在思想认识方面

骨科护理人员对骨科疾病的病理、病症十分清楚,很多轻症根本不能引起注意,特别是一些骨科疾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锻炼后会逐渐恢复机能,所以就不太重视恢复期的康复锻炼。而且康复锻炼是极耗时间,又是起效缓慢的治疗,很多医院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精力去指导病人康复锻炼。由于这些思想上的原因,导致很多医院的骨科护理康复锻炼搁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2.2在医护配合方面

医护配合是骨科病人早日恢复健康的必须保障,医师根据护士护理过程中反馈的病情信息调整治疗方案,护士则根据医师的指导调整护理方法,并通过医护之间的配合,使病人在治疗方案及护理方法的调整中尽快恢复健康。但在医院的护理实践中,却有很多医护配合不协调的问题。如医师对护士专业水平的不信任,护士对医师指导方式的不理解,导致了骨科病人在恢复阶段得不到最好的治疗。

2.3在技能培训方面

护理人员技能培训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对护理业务的评价,另一层是对宣教质量的评价。目前,医院的护理业务培训质量较高,而宣教质量较差,护理人员只会做不会说的现象很突出,这与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关。

2.4在进修提高素质方面

医院的护理进修机会少,名额有限,而且多倾向心、脑、器官移植等科室,所以骨科护理的进修机会是少之又少,对于外界先进的管理技术、护理技巧以及护理科学掌握的不及时、不全面,造成了医院的学科发展不均衡,骨科护理的护理活动质量发展不快。

3提高康复锻炼护理活动质量的对策

3.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医院及科室都要对骨科康复护理正确定位,培养良好的医风、医德,树立医护人员以人为本的从医理念,提高医护人员对病人负责、对健康负责、对生命负责的责任感。要建立良好教育机制,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医疗案例来提高医护人员对护理学科的重视。要建立学习响应机制,对医护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及时的进行推广,对医护工作中的不良做法和不良后果及时的进行剖析,让医护人员真正认识到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要建立绩效激励机制,通过奖优罚劣的手段来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康复锻炼的重视,并不断促进骨科康复锻炼质量的提高[3]。

3.2医护配合,共助康复

骨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护理人员必需努力学习骨科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术后病人进行康复时,了解手术的方法和过程。具备这些能力,就可以提高护理人员与骨科医师的沟通,也利于取得医师的信任。

3.3严密组织,系统培训

骨科护理的专业性要求骨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功底,因此,医院应开办各种有关康复训练的培训、讲座、会议或学术交流活动等教育项目,为护理人员提供学习康复知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改善护理人员的康复知识不足的现状,转变护理人员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护理活动的态度,促进在康复训练中的实践行为,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活动,加强对骨科护理人员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第8篇

摘 要 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人员少设施不全的条件下,面对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而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极低的高血压发病现状,如何有效开展高血压防治工作,是困扰我们基层医务人员的一个难题。

关键词 社区 高血压 防治策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317

以治疗为契机,开展健康教育

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超重、糖尿病等作为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普遍存在,但人们对心脑血管病的危害都缺乏足够的认识,更是对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视而不见。就高血压而言,据 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 全国有高血压患者约1.6亿,人群对高血压的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仅为6.1%。这些数据对于许多老百姓来说是难以接受和认同的,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情况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甚至是自己身上。要想有效开展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必须使老百姓认识到高血压病的危害,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危险因素和应该采取的措施,自觉地投入到高血压病的防治中来,主动地改掉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因此,我们以社区为中心,开展关于高血压危险因素存在情况调查。调查对象为年龄在20~80岁1776人,对其进行测量血压,检测血糖、血脂、心电图等。结果发现在1776人中,有345人血压≥140/90mmHg或原有高血压病(19.4%),有123人空腹血糖≥7.0mmol/L或原有糖尿病(6.9%),有432人血脂升高(24.3%)。男性吸烟者达到了67%。对于检查出来的高血压患者,我们应用NAH方案进行治疗,进行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同时以社区为中心,开展防治心脑血管病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深入到社区单位进行心脑血管病防治知识讲座,发放各种宣传资料,还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宣传,为离退休干部上健康课,从而提高了人们对心脑血管病的认识,并通过指导能够坚持服药,大大提高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以患者为根本,加强人文关怀

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患者因长期遭受疾病的折磨,心态不好,有的甚至出现性格扭曲,特别是那些反复住院或大脑功能减退的患者更是如此,而这些不良情绪和心态是不利于治疗和康复的。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让他(她)们重新认识自我,回归社会,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是十分必要的。多与患者沟通,鼓励他(她)们与疾病作斗争,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家庭为重点,进行康复指导

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完全靠住院治疗是不现实的,经济上老百姓是无法承受的。绝大多数还要靠患者在家中进行巩固治疗和康复训练,以家庭为重点,进行治疗和康复指导。如培训指导出院后在家如何巩固治疗和康复训练,随时接受他(她)们的咨询,为他(她)们传授一些康复训练的基础知识,使不少经常住院的患者免除了住院的痛苦,控制了病情的进展,提高了生活质量。

以基层医务人员为主干,提高防治水平

医务人员不但要有无比关心患者的道德修养,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还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否则将无法进行预防和康复治疗。我们对基层医生和乡村医生进行一次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防治基础知识测试,结果有近 38%的人不晓得高血压新的诊断标准,有近 61%的人不能全面回答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可见基层医务人员普遍存在心脑血管病防治知识不全和老化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抓紧进行业务培训更新知识。一是集中办班,对包括乡村医生在内的基层医务人员进行训练;二是巡回辅导,派人到基层医疗单位讲课,向基层医务人员灌输心脑血管病防治新知识、新观点,先后有近200名医务人员接受了训练,为搞好基层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9篇

【关键词】中风偏瘫 中医康复

中图分类号:R24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421-02

中风是一类疾病的统称,在临床上,一般将由于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脑血流循环障碍性疾病,统称为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俗称中风。我国每年新发中风约200万人,每年死于中风约150万人[1]。中风致残率高达80%左右[2]。在中风所导致的多种功能障碍中,偏瘫发生率最高。而偏瘫是直接关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核心问题之一,严重影响到其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中医在中风偏瘫的康复方面见解独到,行之有效,兹就其理念,原则,方法做一初步探讨。

1 天人相应的整体康复观

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对临床康复对象的选择、康复适应症的辨证、康复医疗原则的确定以及康复方法的运用均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从而决定了中医康复学的目标必须使患者在形体、精神、职业等方面实现全面康复[3]。

1.1 因时治宜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人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顺应自然环境变化开展康复治疗是促进疾病康复的重要条件之一。与气候变化相适应,随四时阴阳之气的升降,寒热温凉的变化,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精神活动等都随之作出适应性的调节气血的运行也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异,天气温热则气血则易于畅通运行,天气寒冷则气血易于凝涩。人体的康复也与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影响密切相关。顺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来调理脏腑,调畅气机,调摄精神,保持人体内外阴阳的相关平衡,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1.2 因地治宜

地理条件的差异,既可影响疾病的发生,又能影响疾病的康复治疗。地势对疾病和治疗方法均有较大的影响。在治疗上应首先把握患者所居住的方域,天时,地理等生活情况,然后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方法综合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2 形神合一的康复理念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形体是形神合一的统一体,各种组织器官构成的形体,是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而形成的来源由精神所化生。精神是形体的产物,是依附于形体而存在的。形体与神气的统一是生命活动正常的体现,形体与神气的平衡关系破坏就会导致疾病,特别是神败不复,是病后难以康复的重要原因。众多的康复医疗措施,不外乎调整形体与精神之间的关系,使形体健壮以促进精神康复,精神健旺以有利于形体康复。

3 辨证论治的康复原则

对中医偏瘫而言,中风是疾病,偏瘫是症状。中风造成偏瘫,偏瘫导致运动功能障碍及其他能力的障碍,两者有因果关系。中医治疗学认识的范围是病、证、症;因偏瘫症状造成的功能障碍则是中医康复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要辩证论治的原则来指导;当这些方法在中医康复过程中用来改善功能障碍时,同样需要辩证论治的原则来指导。因此,在中医康复方案中,辩证论治是基本的原则。

4 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康复方法

中医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与非药物治疗两大类。这些方法体现了中医数千年有关疾病、养生及康复的发展水平,在临床行之有效。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中药、针灸、按摩、熏洗等,对偏瘫的弛缓和痉挛两种状态具有明显的效果。由于中风偏瘫是中枢性瘫痪,其功能恢复不是单纯肌力的恢复,而是运动模式的恢复。现代康复学中对偏瘫的康复治疗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主张以康复训练的方法重建运动功能。由于中枢性瘫痪的特异性是运动模式的改变。决定了其训练方法应以促进正常运动模式恢复,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为原则。将现代康复学中有关功能障碍的康复方法与中医传统康复方法相结合,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吸收中医临床学、中医养生学的部分知识,吸收现代康复学的某些思想[4],遵循现代偏瘫康复治疗过程中广泛使用的康复程序,与中医对中风偏瘫的认识及康复治疗手段相结合,以达到中西康复的汇通,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马长生.脑卒中是一种可以高度预防的疾病.药物与人,2008(1):5-7.

[2]李振卿,杨云芳.浅论偏瘫的康复治疗.四川中医,2008,26(8):26-27.

第10篇

【关键词】 脑卒中;康复;问题;对策

脑卒中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脑部缺血或出血性损伤等症状,具有极高的致残率、致死率。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加强肢体功能的康复锻炼,才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1]。本研究中,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间,我院诊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就康复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措施。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间,我院诊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其中脑梗死70例,高血压脑出血30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结合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脑卒中。

1.2 方法 通过临床观察、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谈,以及演示等方式,了解患者在脑卒中康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问题对治疗或者预后的影响性,对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1.3 康复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1.3.1 护理人员方面因素

1.3.1.1 存在的问题 护理人员知识贫乏,观念陈旧,没有经过专业的康复培训,对患者的康复治疗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护理人员停留在陈旧观念中,认为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护理重点在预防压疮,以及相关组织感染等方面,而忽略了患者的预后[2]。近几年,人们认识到患者的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加强康复锻炼,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护理人员人员相对较少,工作量相对较大,大多数护理人员都着重忙于输液注射等工作,分配给患者做康复训练的护理人员相对更少,专业护理时间很少,而且不能进行足够的宣教指导,也不能进行督促和及时的评价。

1.3.1.2 对策 针对康复治疗专业护理人员水平缺乏等问题,我院派数名护理人员,先后到省级和国家级大型医院的康复中心,进行专科知识的学习,和专业康复治疗的培训,还派了专门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去学习理疗技术,做到医疗和护理联系起来,做到相互补充。带学习人员学习归来,再对科室其余护理人员进行了院内专科知识培训。科室还专门为康治疗购置了康复训练器材、理疗机,成立了康复治疗小组,设立专门的康复治疗室。脑卒中患者入院后,由康复治疗小组进行会诊,并根据患者的病情,指定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通过药物治疗、理疗、心理、功能锻练等疗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对于存在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待患者病情稳定后,逐渐开始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康复治疗训练[3]。对于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需要在发病开始,就注重肢体、肢位的摆放及相关护理。

1.3.2 患者方面因素

1.3.2.1 存在的问题 往往患者希望病情赶快好起来,因而对康复训练急于求成;康复过程中,患者由于肢体关节僵硬挛缩,出现疼痛或者不适感,而不愿意在积极配合治疗。患者的陪护人员对康复知识掌握不够好,协助训练不能做到位。有的陪护人员对患者过于照顾,患者的自主能力受到严重的抑制。

1.3.2.2 对策 多数脑卒中患者为突发性的肢体障碍,难免情绪会出现焦躁、悲观。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耐心交流,使其了解疾病治疗及预后的相关知识,鼓励患者战胜病魔,增强自我照顾的能力[4]。对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加强宣教和康复技能的指导,帮助患者完成康复训练。

1.3.3 经济和社会因素

1.3.3.1 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患者的经济能力相对较差差,医疗报销比例相对较少,在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不得不时断时续,有的患者甚至主动申请出院,而放弃康复治疗,从而放弃了进行康复治疗的最佳时间,降低了治疗效果,也影响着患者的预后。

1.3.3.2 对策 鼓励家属和社会,给予更多的支持。医护人员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其家庭经济状况,减少不必要的检查,使用有效而价廉的治疗药物。待患者出院后,给予出院康复指导,对其进行定期随访。

2 结果

100例脑卒中患者,经过积极的康复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干预,并针对康复期间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同时加强家属和社会的关爱,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没有出现明显的严重并发症。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对待脑卒中的康复训练中,一直存在重视抢救生命,忽视功能恢复的倾向。通过护理人员进行大量的宣教工作,使患者及其家属认识到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能积极配合治疗,将脑卒中康复治疗水平,提高一个新的层次[5]。

本研究中,100例脑卒中患者,经过积极的康复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干预,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没有出现明显的严重并发症。总之,脑卒重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陈秀花. 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3):1625,1626.

[2] 赵红彦.西宁地区128例脑卒重患者康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青海医药杂志,2008,38(10):74,75.

[3] 夏娟芬.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3):1625,1626.

第11篇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脑瘫儿童;入学

脑瘫儿童的康复,在顶层设计还是以医疗康复为主的模式在全国开展,通过几年来的基层实践以及国外经验,对脑瘫儿童的康复不只能局限与医疗康复,应该加强全面康复,尤其以教育康复。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h,CP)简称脑瘫,是小儿神经系统的主要疾患之一,CP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以及视听、语言及摄食、日常生活活动等障碍。引导式教育(CE)是由匈牙利医学家与教育学家Peto教授在20世纪40年代创立,其以神经学、心理学、教育及康复医学等相关科学知识的教育体系。它是一种康复治疗与教育相结合的体系,以全人发展为宗旨,建立正常的生活为基础,诱发患儿的主动参与为策略,培养患儿的积极性为目标,贯通式的团队进行小组学习,使运动障碍的儿童得到运动、语言、智能、社交情感及个性等全面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及融日常生活和学习。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2012年我院对615例脑瘫儿童给予康复救助,年龄0~14岁,回访年龄>3岁的375例脑瘫儿童所在城镇和农村接受康复救助,并积极坚持引导式教育疗法后回归社会的入学情况调查。每名儿童康复给予康复治疗项目有进行PT、OT、ST、引导式教育、理疗、感统、针灸等。引导式教育是长江新里程(二期)脑瘫儿童康复及残疾预防项目(2007~2011)资助脑瘫儿童主要康复干预方法。

1.2方法 采用电话回访和下乡筛查回访形式,对年龄>3岁的患儿进行回访调查入学情况,并查阅每名患儿的康复档案,其中有110例脑瘫患儿坚持进行康复训练。按照农村和城镇患儿进行分类,将脑瘫患儿的远期康复目为结果,回顾观察脑瘫儿童参加引导式教育的影响结果。

1.3统计学处理 一般的统计比较处理。

2 结果(见表1~3)

3 讨论

3.1引导式教育以全人的理念,针对有特殊人士成长学习而设计的教育与康复方法,脑瘫儿童的障碍伴随着终生成长,同时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参加引导式教育的脑瘫儿童对整体环境、自身障碍缺陷的认识有所提高,回归学校学习的积极性高,入学可能加大。

3.2 在城镇生活的脑瘫儿童由于家长对脑瘫的认识比较早,经过奔走在各大医院,尝试了各种康复治疗方法,最终选择引导是教育作为孩子的康复方法,也对脑瘫综合症有深刻的认识。而农村的家长还是觉着孩子应该在医院接受医疗或康复治疗,认为只要孩子会走路或走路姿势好以后,学习和生活自然可以改善。

3.3脑瘫儿童康复最终目标是回归家庭和社区,真正参与学校教育,享有正常儿童一样的生活环境,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

3.4这几年脑瘫儿童康复工作取得很大的成果,但是为脑瘫儿童这个群体开拓一条出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划分服务形式;建立家长培育平台,松绑医疗主导地位,全社会参与引导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胡莹媛.脑瘫儿童的康复管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2):112-113.

[2]唐久来,.小儿脑瘫引导式教育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79182.

[3]胡莹媛.脑瘫患儿康复疗效评定标准和康复结果预测的探讨[C].第六届全国脑瘫学术交流国际交流会论文汇编,2000:89.

[4]黄真.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3-265.

[5]陈秀红.图解脑瘫康复技术及管理[M].广东华夏出版社,2006:119-121.

[6]李林.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的研究现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2):1116-1119.

第12篇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将8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研究组)46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同时进行神经康复治疗。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抑郁状态,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40d末各评定1次。结果治疗40d末,研究组Barthel指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改变不明显(P>0.05);两组间比较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康复干预不仅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心境,同时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致残率。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康复治疗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意外的常见并发症,脑卒中后约60%的患者可发生抑郁[1,2]。卒中后的抑郁情绪和认知障碍等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病程及预后。早期康复治疗能使PSD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明显改善,使康复治疗步入良性循环,从而改善预后,现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4年3月~2005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6例PSD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CT证实为大脑半球病变(梗塞或出血),无意识障碍、失语及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2)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3)病程10~15d;(4)无严重的心、肺、肾功能障碍,排除既往有神经、精神病史及检查不合作者。其中男54例,女32例;平均年龄58.4±9.4a;脑梗塞50例,脑出血36例。

1.2方法

1.2.1分组方法先按疾病类型分层,尔后将入组的86名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研究组)46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抑郁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2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对抑郁显著的患者口服百忧解治疗。研究组采用运动再学习方法(MRP),在生命体征及病情稳定48h后即开始康复治疗,早期均以肌肉按摩、神经肌肉电刺激、患肢的抗痉挛摆放、关节的被动与主动活动等,以保持关节正常活动度及肌肉正常长度为主。再根据患者病情,脑梗塞患者一般在发病后3~5d,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10~20d进行坐、立、行、走训练,同时通过具体的作业由易到难进行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与强化,每日1次,每次45min。康复师不断地与患者进行交流,讲解神经康复的基本原理及近期与远期目标,使患者对脑卒中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不断肯定、鼓励患者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以唤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疗效评定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AD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状态,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40d末各评定1次,并进行对比分析。HAMD24项评分≥8为轻度抑郁,≥20为中度抑郁,≥35为重度抑郁[3]。全部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并进行t检验。

2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MBI、HAMD评定结果比较,见表1。

表1两组MBI、HAMD评定比较(略)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P>0.05;两组间比较P<0.05

表1显示,治疗40d末,研究组MBI、HAMD评定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改变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PSD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的机制不明,目前有两种学说:(1)原发性内源性学说,认为脑卒中后破坏了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及其通路,引起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之间的平衡失调;(2)反应性机制学说,即卒中后肢体功能的丧失,社会功能减退,角色转变,家庭关系等急性转变超出患者所能应对的范围;患者卒中后对疾病认识不足及对偏瘫后果恐惧导致精神压力过大;怕拖累家人、经济承受力的担忧等,多种家庭、社会、生理因素共同导致病后生理、心理平衡失调,而产生悲观孤独情绪,不愿意与人交流导致抑郁。

PSD与脑卒中的严重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4],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越重,ADL越差,越易导致PSD。而随着ADL的恢复,患者的抑郁程度亦会明显改善。大脑是有可塑性的,早期康复治疗,因能有效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产生,诱发正常运动模式,促使大脑的神经功能重组向符合生理要求的正确方向上发展。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治疗前后MBI、HAMD评定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改变不明显(P>0.05);治疗后MBI、HRSD评定两组间比较,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随着康复治疗,患者肢体功能不断改善,ADL的不断改善,激发起患者康复的信心,心理障碍逐步消除,有利于PSD的恢复。

康复训练是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其间患者通过与康复师的不断交流,康复师的耐心的心理疏导,向患者传达积极的心理支持;通过建立良好的康复氛围,安排偏瘫患者的集体治疗,促进患者与患者间的交流及加强患者与家属间的沟通,使其心情放松、愉快,不断树立自信心,从而打消患者不良的心理防御体制,消除卒中后不良行为与处理方式,使患者能正确认识卒中事件本身,正确接纳自己与自己的疾病,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治疗,从而解除抑郁。

总之,早期神经康复能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改善患者的抑郁心理,促进PSD的恢复,而PSD的恢复,反过来又可加速康复进程的发展,最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减低致残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于恺.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4,4(5):405

[2]张朝辉,宋景贵,王振英,等.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及认知的功能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