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术基本知识点总结

美术基本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1-15 15:14: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术基本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术基本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创意——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的战略产业,需要知识产权的高度开发和运用的高度支持。我国高职院校是以传统学科分类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远不能满足该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是实践经验的创意型人才紧缺,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动漫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处于严重失衡状态。因此,优化、改革、创新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目标应重点提高以下三方面。

1.1专业知识

掌握美术基本知识;掌握动画基础知识;掌握编导能力和自己编写剧本的能力;掌握绘画透视、构成的知识,对人物的造型和场景有非常重要的塑造能力;掌握动画临摹方法、CG插画创作、Photoshop软件技术及三维动画理论基础知识。

1.2能力要求

具备平面图形处理技术、painter插画技术、二维动画设计、harmony网页动画技术、游戏开发、MAYA三维动画创意设计、影视广告及网络动画应用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1.3素质要求

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必要的科学素养、基本的文学艺术修养和现代企业文化素质,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心理调节和心理承受能力。

2为适应动漫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课程体系

专业决定课程,课程体现专业。为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动漫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以项目导入、任务驱动为导向,实行项目式教学。充分利用校企合作项目,使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将教学过程转化为生产过程,教学目标转化为生产目标,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使教学价值和教学效果实现最优化。

2.1动漫行业工作流程

动漫专业的课程体系可根据动漫行业工作流程特点进行设计与构建。通过调查研究走访大量动漫企业,归纳总结出动画制作流程,主要分为传统动画的制作流程、三维动画制作流程。传统动画的制作流程主要有以下工序:前期-企划、文字剧本、分镜头脚本、人物造型设定、美术设定、设计稿及背景设计;中期-原画、动画、描线、定色与着色及拍摄;后期-剪接和套片、配音、配乐与音效、试片和发长行等工序。三维动画制作流程工序包括建模、动画、编辑材质、贴图、灯光及渲染合成等工序。动漫专业学生应熟练掌握上述工序对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因此,动漫专业的课程应以实际应用为基础,充分考虑动漫行业的工作流程,设置相关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

2.2教学课程体系结构

动漫专业应以动画制作流程和动漫设计岗位及其能力特点为依据,以增强就业能力为主导,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形式全面改革整合课程体系。课程设计总共分为三大模块。一是专业基础课,主要开设设计素描、三大构成、动画概论及摄影摄相等课程。二是专业必修课,按照动画制作流程和岗位需求设置专业的必修课。分别有Photoshop、3D动画设计、人物造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场景造型设计、Flash、AfterEffects及MAYA等课程。三是专业拓展课,主要开设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音乐欣赏等课程。此外,为了增强动漫专业人才的人文素质,需开设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大学语文等公共文化基础课,还可视情适当开设影视赏析、艺术概论等选修课程。

3为适应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考核体系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具有生动、直观、实用性强及艺术创造性强等突出特点。但面对动漫专业知识点的“杂、繁、灵活、多变”等特点,要想短时间内掌握实非易事。要熟练掌握知识点必须多学、多用、勤练和常体会,方可在创意和想象的空间里翱翔。这使与之相对应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所以在考核体系中,也应摆脱传统的闭卷考核方法。根据课程教学要求,新增形式多样的考核体系。如以大作业形式进行考核、以小组协作形式共同创作完成作品、以实践动手形式完成考核内容。在考核过程中,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同时学习实践与理论。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第2篇

[关键词]边远贫困地区创新观念思维教学法两元模式

《美术欣赏》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尤其要让他们掌握如何去欣赏、认识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所以,在美术欣赏基础课程的学习更应调动学生自发的思考,自主的探究。而边远农村学校的美术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最薄弱的环节。可以采取开发式思维,并结合当地的资源,使贫困地区美术教育健康发展。

一、边远贫困地区中学美术欣赏课必要性的理论依据

1.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在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追求个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与平等。

2.新课标的要求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美术欣赏教学的认知功能认知功能就是对现实生活全面、生动、形象、能动的反应。所有的美术作品都能使人获得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有助于人们透过美术作品透视作者及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

4.美术欣赏教学的教育功能通过形象的感染与激发效能,启发观赏者的意识与情感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思想、品德和情操的目的。

5.美术欣赏教学的审美功能从人的现实主体方面入手,不断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发展和完善人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和情感力。

6.美术欣赏教学的情感培养功能情感是艺术的特质,艺术所表现和传达的情感是高尚优美,艺术对人的情感陶冶有着独特而重大的作用。

7.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创造美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美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在美术创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表现美、创造美,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对目前美术欣赏课中常用教学方法的分析

1.讲授法:教师对美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法以及美术作品进行讲解和说明。缺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容易陷入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优点是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知识的传授量。

2.提问法:教师根据知识(美术知识、文学和历史知识等)、原理以及作品的直观特征(内容、色彩、材料)进行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对作品展开讨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宏观调控。

4.探究法:运用启发性的手段引导学生用探求、研究的心态去进行深入的感受、理解艺术作品。

讨论法和探究法的缺点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美术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优点是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艺术作品从形式到内涵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欣赏的能力。

5.比较欣赏法

可以分为(1)横向比较法:文化背景的比较,艺术家间的比较。

(2)纵向比较法:不同发展时期的作品比较,艺术流派不同发展时期的纵向比较,艺术家不同成长阶段的纵向比较。

6.情境教学法

指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上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造出情境表象,使学生通过情境加强直观感受。

7.“五让”教学法

“五让”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指的是“让学生读书本、让学生讲见解、让学生议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找规律、让学生写总结”。要注意课前对教学步骤中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

三、边远贫困地区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把握学科特征,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注重学生见解,实现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2.防止由于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致,将美术的“边角余料”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

3.防止以美术家的介绍代替美术欣赏。

4.防止以“文学性解释”代替美术作品欣赏。如果把作品的文学性同美学特征割裂开来,那也不是真正的美术欣赏。

四、思维教学法

美术欣赏课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学习上的一个难点,新课堂要求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所以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培养。求异质疑,启迪创造思维,要求学会与别人不同的思维,用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而思考问题,这就是创造思维。

五、思维教学的基本原则:两元模式教学

1.知识+创造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基础知识重在研究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注重对作品直观感受的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美术欣赏课的开始把这堂课的重要知识点从教材中提炼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记忆。下面,介绍一些促进思维的教学策略:

(1)音乐法。音乐可以使人的意志清醒,身体放松,大脑活跃,思维敏捷,能够促进灵感的产生,加速信息的收集。

(2)要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将一个完整的内容进行细化和解构,形成几个要点,以点及面,强化学生的理解。

(3)鼓励提高法。对学生多多鼓励会增强其参与的信心与热情。

(4)分享快乐法。在快乐的学习中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效率也会提高。

2.故事+问题+合作+评论

(1)授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美术作品的内容、情节、形象、色彩有其自身的魅力和形式美的内涵,讲故事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

(3)在合作部分给学生交流的时间,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根据思维创新的原则,设置同桌交流、小组讨论、伙伴学习等环节,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对于一堂课的欣赏内容,让同学之间互相评述,谈谈自己的收获与看法。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教师应尊重、保护、鼓励学生的见解,引导学生充分发表内心的观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真正属于自己的主张。

针对贫困地区的教学情况,应该提高教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水平,不能把美术欣赏课理解为让学生简单知道一些作画知识,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念,真正发挥美术课的作用——让学生通过美术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热爱、维护、创造美好的东西,憎恨、遗弃、改造丑恶的东西,同时让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逐步发展。而学生审美观的变化,将会对整个地区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尹少淳著.美术及其教育.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2]钱初熹著.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美]理查得·加纳罗.特尔玛·阿特休勒著.舒予译.艺术:让人成为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腾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第3篇

一、通过预习指导,做到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是对传统的“先教后学、课后作业”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革。这个“学”是自学的意思,是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的自学。学生的自学是一堂课的起点,也是探究学习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点。

先学后教在美术教学中,可以落实在课前预习上。学生在美术课前预习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课前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查阅书籍,可以向父母询问,也可以登陆艺术网站去查询……至于预习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四大板块不同的学习要求来指导学生预习。比如,对于“造型·表现”这一板块,可引导学生按照美术课本中的学习要求,试着课前先画(做)一下,并把遇到的困难记下来,带到课堂上向老师请教。对于“设计·应用”这一板块,可引导学生预习时思考:该主题有几种制作方式?可以运用的材料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可以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分享自己的体会。对于“欣赏·评述”这一板块,可引导学生课前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查找,可从主题的历史文化、美学特色、社会影响等角度来搜集和本课有关的内容。对于“综合·探索”这一板块,可引导学生综合各学科的知识点,甚至社会资源,为课堂学习做铺垫。

在学生进行预习后,教师还应在新课教学前,设计好一个预习交流环节。这样,不仅可以检测学生的预习成效,而且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从而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通过教学引导,做到以导激探

自主、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也是探究式学习的最佳情境。同时,教师还需要巧妙地“引”,学生才能主动地“学”,从而最终实现探究式学习。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探究,也就是“以导激探”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是最常见的课堂教学导入方式,其特点是以复习已经学过或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知识为基础,将其发展、深化,引出新的教学内容。比如,在教学“装饰玩具”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先请学生分析我提供的玩具是怎么装饰的。学生先是找到了折纸飞机、折飞镖的影子,接着他们发现了重叠剪、对称剪、剪窗花在玩具上的装饰运用。学生由此明白了看似复杂的美化效果,原来都可以用他们曾经学过的美术技巧来实现的。通过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养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习惯。

2.抛砖引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个讨论话题,让学生围绕这一话题进行讨论,从而找到最佳答案。比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 黑与白 》这一节内容时,先将基本形按照某种规律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然后让学生探究还可以有什么方式进行排列。因为基本形有“正”有“负”,它们在排列时可以互相转化,从而产生分离、接触、复叠、透叠、联合、减缺、差叠、重合等几种关系。通过我的示范,学生尝试出了各种不一样的排列方式,而这些排列方式,都产生了很强的形式美感。可以说,通过抛砖引玉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养成了爱思考、爱探究的习惯。

3.授之以渔

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美术教学中,使学生从不会到学会、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对美术问题进行发现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后得出的结论虽然粗浅,但是质朴而宝贵,而这种以学生的认知为起点的教学就会更有效。

4.画龙点睛

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中更强调在人的交往中的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教师或者学生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总结,及时提升学生的美术思维,引导学生提炼自己的美术技巧。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点拨引领,做到“画龙点睛”,从而提升学生认知的能力。

三、通过美术引领,做到启思诱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思维。美术创作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运用形象来进行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形象性、逻辑性、情感性、想象性。美术创作要求绘画者要有丰富的想象,炽热的激情。正所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因此,形象思维在实质上就是充满情感的、合乎逻辑的、创造性的想象。

第4篇

当前,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因为美术专职教师人数少,难以组织起持续、长效的教研活动,美术教研边缘化、随意性强,常处于缺失状态。由于缺乏有效的专业引领,美术教师成长慢、农村美术教师成长更慢的现象较为普遍。为了推动我市美术教师教学业务水平整体提升,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内需,促进教学质量有效发展与持续进步,自2012年以来,市教研室借助“真州春耘”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这个平台,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学科区域联动教学研讨活动。要求每位参与教师都能根据各自特长、学校特色、地域特点,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处理。在联动教研的起始阶段,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中国美术教育》推出的“—题多解”栏目。从每则课例的教学过程,到学科专家的分析解读,来感受同课异构形“异”神“同”、“异”曲“同”工的精彩;再组织教师对教材文本进行多元解读,针对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切磋教学技艺,感悟同课异构“同中存异、异中求同”的渐进性思辨历程。

在2014年第三届“真州春耘”中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上,我们以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的《多变的色彩》一课作为共同教学内容,有8位青年教师从各教研片同课异构教学比赛中脱颖而出。他们从研究出发,“点”“面”结合,对本课进行了多元解读,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多变的教学方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向观课者展现了我市区域联动教研的成果。笔者就以本次竞赛中有代表性的4位青年教师的“异构”历程为例,简要介绍我市同课异构式联动教研的经验与做法。

一、个人思辨:有效“异构”的前提

同课异构的主体是教师。要求执教者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独立的、独到的、多元的理解,并能结合学校特色和地域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的处理。这需要教师不为教材、教参所拘囿,跳脱出来,不拘一格,努力展示自己对课程、教材、教学的个性化的、深入的理解。真正做到以上要求,则需要教师在平时备课时,就能经常开展课例式同课异构的思考与实践。围绕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学情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通过不断尝试寻找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最有效的解决路径,从而培养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反思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提升教研的水平和能力。

参赛教师在比赛前十日就拿到统一指定的课题,并进入独立备课状态。他们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揣摩编者的意图,选择教学模块,定位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有的以当地特产雨花石做文章,有的与学校特色项目“灯笼”牵手……都紧紧围绕课题进行操作和目标定位。陶德静老师将它放在“通过模仿和协作练习,初步掌握色彩渐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实际运用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上;杨瀚源老师的定位是“学习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调和的方法及应用法则;能够主动地使用色彩进行绘画,了解设计中基础的色彩关系,掌握不同主题作品的色彩表达技巧”;“尝试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运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是魏伟老师的定位;徐婷婷老师则定位在“通过观察、模仿和协作练习,初步掌握色彩渐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上。有了目标定位,就确保了异构的课堂不会迷失方向,保证了这几节课形“异”而神“同”。

二、组内辩课:有效“异构”的保障

实践出真知。教师个人思辨的优劣,需要经过课堂实践的检验和论证,以期逐步趋向完善和合理。参赛教师独立备课以后,在学校进行了—轮又—轮的说课、上课和评课。有的请同教研片优秀的美术老师参与辩课、评课,有的请教研员参与指导,有的用录播教室记录自己试教的过程,进行反思和研读,有的为了适应决赛借班上课的赛制,还到其他学校试教。他们不断品味、反思过程,在评课、辩课中接纳别人的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甚至重构,循环往复、连环递进,使教学设计日臻完善。参与辩课的教师在执教老师个人思辨的基础上,就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等当面提出问题,展开辩论,以帮助执教者深化对教学的理解,真正促进执教老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提升,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磨课”,其实质是教师主动或“被动”地实施递进式同课异构的过程。“磨课”培养了教师上“精品课”的意识。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教师的潜能得以挖掘,反思的品质不断提升,各自的教学风格也更加突出。

三、区域考辨:有效“异构”的推手

经过思辨和辩课两个“异构”环节,决赛时所有选手就要“晒—晒”成果了。这时,赛场就是同课异构展示的现场,它让不同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理念、教学风格等一一呈现,让各执教者及观课者亲身感受“异构”的魅力。

1.教学理念之“异”

在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中,观课者最能清晰地感受执教老师教学理念的异同,感受不同教学理念带来的思维与智慧的碰撞。陶德静老师的课堂体现的是预设之美,在精确的预设中帮助学生逐步生成新知,对色彩的认识和了解不断深入;徐婷婷老师的教学更注重教学的生成性,关注学生快乐学习的感受,看似随意的课堂,伴随着教学的推进,资源性生成和知识性生成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来;杨瀚源老师的课堂对人文的关注较多,一诗一画皆有色,一笔一触均出彩,课堂小一波接一波。

2.教材处理之“异”

本课呈现的知识点较为分散,一课时如伺选择合适的知识点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呈现教学容量的多少,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智慧。魏伟老师围绕色彩的冷暖调性开展教学活动,陆续渗透其他的知识点;陶德静老师选取色相、明度、纯度渐变这一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杨瀚源老师以基本色彩知识的回顾与拓展进入新课,层层推进,重点关注色彩调和的微妙变化及运用;而徐婷婷老师则更加关注对美术作品中色彩的品读,以及色彩给人的心理感受。他们异曲同工,都在激发学生的色彩设计意识,在培养学生会用色、用好色的能力上下足了功夫。

3.教学情境之“异”

余文森教授指出,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人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这几位执教者也特别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魏伟老师创设了—个“色彩大本营”的教学情境,设置了游历暖色俱乐部一中性色俱乐部—冷色俱乐部三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不同民族风情的游历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色彩的不同属性及对应的心理感受。陶德静老师则营造了—个海洋世界的情境,学生动手绘制各式渐变的海底生物、景物用于装饰教师设置的作业展示板,最后呈现出—个瑰丽多彩的海底世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4.学习活动之“异”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审美规律和美术学习规律,有效利用各种美术课堂资源,向学生提供感受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比较、联想、鉴别、判断等方法,积极开展探究、讨论和交流……”在异构活动中,这几位执教者都关注了如何教以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根据不同的学情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活动。徐婷婷是曾参加过省级比赛并获奖的青年老师,教学思路活、教学理念新,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经典美术作品进行赏析,感受作品中有代表性的色彩、色调以及对表现作品内容的作用,进而通过拼摆、比较、堆塑,感受色彩的微妙变化。杨瀚源老师则关注学生的动手调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色彩的调配中,通过色彩分割练习,直接感受色彩的细微变化,进而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感受色彩美。陶德静老师则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适当结合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感受色彩的渐变美、构成美。

5.教学风格之“异”

教学风格与教师的性格、知识结构、语言习惯等紧密联系,不同的教师,课堂教学风格迥异。徐婷婷老师性格活泼,善于与人沟通,虽然是借班上课,但能很快和学生形成良性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生机勃勃;而陶德静老师思维缜密,语言的逻辑性较强,她利用教学过程设计的层次性,带领学生感受色彩的美,以及色彩渐变的美;魏伟老师抓住学生爱“玩”的心理,通过师生共同玩、做、思,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6.教学效果之“异”

同课异构中的“同”,不仅是指教学内容的“同”,也包括教学效果的“同”。不管采用何种教学角度与方法,教学的有效、高效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这4节课都能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注重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学生学习兴趣浓郁,都是合格的研究课。然而,教学永远是有遗憾的,本次教学比赛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魏伟老师组织的教学内容拓展量偏大,在1个课时内组织教学稍显紧张;杨瀚源老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练,在色彩分割练习之前的铺垫不足;陶德静老师教学内容的选择略为琐碎,时间分配把握不足,等等。也正是因为有缺憾,才会让教师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助于他们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并真正体验到教研的快乐。

四、集体后辩:有效“异构”的基石

竞赛结束以后,各奖项的评比也尘埃落定,但这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教研活动还在继续,我们的联动教研还在推向深入。一等奖的课有它的长处,二等奖的课也不乏亮点,所有执教者都能感受到他人构思的巧妙以及自己存在的不足,但由于能力的差异,每个人认识的深度是不均等的。所以,课一结束,教研员牵头组织参与活动的所有教师立刻开展了“后辩”活动,执教教师谈得失,听课教师谈感想,对课堂上的焦点问题,如“小学已学的色彩知识,在中学过多纠缠是否必要?”“教师舍弃调色而利用综合材料的尝试是否合适?”等进行辩论。后辩,让每—位教师再次成为研训的主人。基于教师元认知、基于教师间的合作、基于实践价值取向,教师成了研训收获的自我检验者。后辩会结束以后,各执教老师对参与同课异构活动的过程、本课教学的得失及研训收获形成教学反思,并择机再次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检验自己的反思成果,与会教师则形成观课感悟。这样以现场教学实验的形式进行检验和创生,切实关注参训教师的成长需要,激发参训教师的参与积极性,贴近教学一线的动态教研,成了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催化剂”。

当然,我们的区域联动教研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的青年教师也还在不断成长,教研中取得的成绩与不足都是我们继续努力的动力和方向。这里呈现的4则教学方案和而不同,各显其美,虽不算完美,部分言辞也可能有失偏颇,但这饱含着我们对“同课异构”教研形式的满腔热情和不懈追求。

《多变的色彩》教学方案一

执教:徐婷婷

仪征市胥浦中学

教材分析

《多变的色彩》是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3册的教学内容。“设计·应用”领域中“设计”是基础,“应用”是学习的主旨所在。初中阶段的“设计·应用”与小学相比,教学目标递进为“进行创意和设计”,去掉了“简单”二字,指向了思维活动和操作实践全过程的要求——形成设计意识。从牛顿揭开光色之谜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色彩基本常识,多方位、多渠道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观察与尝试,合理利用各种材料进行色彩构成练习,感受设计为人们带来的美,享受艺术创造的乐趣。本课的教学,不仅为今后的“设计·应用”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也为“造型·表现”中色彩语言的运用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小学六年的美术学习,对色彩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感知,如三原色、三间色、三要素等基础知识,但对色彩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全面、也不系统,如,学生在运用色彩进行设计时缺乏主动意识,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对色彩知识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师生交流、讨论,帮助学生完成从抽象的主观认识发展到具象的客观认识,抓住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等已有知识点拓展开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探究和协作练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创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及三要素等基础知识,了解色彩所蕴含的情感要素。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色彩渐变的方法,提高对色彩的运用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情感,加强创新意识,提升探索新知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术作品中的色彩感悟及其情感体验。

难点:多角度地运用色彩的基本要素进行设计和表达。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课前按八人—组围坐,分五组;

教师准备:各种颜色的碎纸,胶水,iPad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图画本、固体胶等。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课前放松,学生欣赏由莫文蔚主演的以“寻找色彩”为主题的佳能相机广告的视频。

2.欣赏路虎越野汽车广告的视频,感受自由世界的广阔与生活的多彩。

【设计意图】学生提前来到美术教室,在正式上课之前播放高品质视频以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自发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

一、感知色彩,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每个人都想去旅行,看最美的风景。你想去哪儿?

课件出示文字:大自然图片的色彩给你什么感觉?

【设计意图】色彩源于自然,学生对身边的风景大都习以为常,广告中的奇境和色彩,自然引出本课课题。此外,美术课作为人文课程,需要有格调和内涵的素材来支撑和展现。

教师出示课题:多变的色彩(iPad多媒体展示)

【活动一】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彩色纸条粘贴在图画本上(要求粘贴在画纸的中央),说一说: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

教师总结:颜色也各有各的性格。例如:红色表示热情……

欣赏名画中的色彩,感受色彩的情感

课件出示《红黄蓝的构成》《日出印象》《向日葵》《秋千》《幸福的魂灵》等名作,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及其在表达情感时所发挥的作用。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对色彩已有初步的了解与感知,此处舍弃让学生使用画笔调水粉色的常规做法,是出于高效课堂轻松教学的要求。色彩的情感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采用名画讲解色彩的情感,是以高起点来组织教学,拉近了名作与学生的距离,也为学生接下来表现色彩的内容做铺垫。

二、观察比较,导思导学

1.揭示光色之谜,认识“牛顿色环”

出示教具“牛顿色环”。(找出三原色)

【活动二】寻找色彩游戏。让学生在红色水中逐步加入适量的蓝色水,分别呈现出蓝紫色、紫色和红紫色等。

2.寻找同类色、类似色和对比色

【活动三】找找你喜欢的颜色纸条的同类色、类似色和对比色,并贴在作业本上,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结合色环总结同类色、类似色、对比色相关知识点,并结合课件,示范用不同的色彩粘贴对应色块。

学生继续在自己作业本上完成练习。

教师巡视,及时展示较好或有些问题的作业,并进行点评与小结。

3.色彩三要素

A.教师提问:什么是色相?

【活动四】运用桌上彩色纸条做色相的渐变排列,例如,从红色渐变至黄色。

B.观察刚才的作业,说一说:什么是纯度?什么是明度?

课件出示四张纯度和明度变化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给人带来的感受。(生:纯度与明度的变化能给人带来色彩软硬度不同的感觉,例如,淡的亮色使人觉得柔软,暗的纯色则有强硬的感觉,等等。)

教师总结:有轻重和柔软感、节奏感、韵律感、空间感等。

C.说一说,可以怎样改变色彩的明度和纯度?(生:加入黑色、白色、灰色或其他颜色。)

【设计意图】本着“落实基础,突出美术特征”的思想,组织学生完成对色彩要素的质感认识,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做到真正理解,充分了解。通过色环、课件图片对比演示和学生动手实践,三管齐下,引导学生辨析不同的色彩属性,使用粘贴的方式简化调色步骤,突出学生的认知思维表现。

三、深度扩展,创意构成

在教室里创造最美的风景,完成足不出户的心灵旅行。

内容:集体协作,每小组发一幅4开纸大小的世界著名景观的线描稿。

要求:结合色彩明度纯度变化,运用同类色、类似色或对比色大小宽度不等的纸条粘贴完成色彩构成。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突出“旅行”的设计主题。引导全员参加,协作完成,享受使用新知识进行创造的乐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源于生活、生活创造美的深刻内涵。通过自然、清晰、简洁的学习过程,布置创意练习,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的。

四、教学评价,品悟色彩

1.展示学生作品

2.每组学生代表自评,其他小组说说感受,教师从色彩倾向、色调、色彩知识的运用等方面补充点评。

【设计意图】评价这个环节,本着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原则,注重多元化评价,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欣赏”和“说”的能力。

五、课后拓展、寻找色彩

这是一次新鲜而多彩的旅行,希望同学们用眼睛去看色彩,用心去体会色彩,下节课我们会继续研究色彩,感受色彩的情感表达特性,并运用到生活中,让色彩为我们服务,美化我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为后面更进一步学习色彩理论和熟练使用色彩打下基础。

《多变的色彩》教学方案二

执教:陶德静

仪征市第三中学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同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色彩的三原色及三要素等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掌握色彩渐变方法,提高色彩运用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探索新知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了解色彩基本常识的基础上,运用明度或色相渐变进行色彩创意设计。

难点:掌握色彩三要素的概念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分组:课前分小组围坐,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相关事宜。

教师准备:色彩渐变范画,水粉工具材料,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白色纸片、水粉颜料、笔、水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人课题

送花导人,展示图片:无色花一单色花一彩色花。(多变的色彩)一枝小小的花,颜色就有如此多的变化,大干世界更是丰富多彩。(引入课题:多变的色彩)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色彩对比,让学生仔细观察其中的色彩,从而认识到世界是充满色彩的。通过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顺利引入课题。

二、观察思考,探究学习

1.色光之谜——牛顿带领我们走进色彩世界

(1)让学生再次观察彩色花,研究其颜色的特点,为它起个靓丽的名字(如:彩虹玫瑰),从而过渡到彩虹的奥秘,引出知识点_一“牛顿色相环”。

图片演示著名的“牛顿色相环”。

教师:这些美妙的色彩来自于哪里呢?我们为什么可以看到这些美丽的颜色呢?

教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体会,再想象一下,此时是漆黑的夜晚,我们正坐在拉上窗帘的教室里

教师小结:是光的特性,色彩源于光,没有光就看不到色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通过情境创设,引起学生的思考、体会,帮助学生感受无光的世界。

(2)三棱镜动画演示“光的色散”。

教师小结:宇宙万物的色彩都来源于光。

2.在生活中寻找色彩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自然界中有什么现象印证了三棱镜折射的光谱现象?

生:彩虹、水面的油污、泡泡、太阳下的水雾喷泉

师:牛顿通过对光色的研究发现,在色光中存在着三原色(红、绿、蓝)和三间色。大自然中五彩缤纷的色彩都是由它们组成的。

课件出示校园美景与去色图片,让学生感知对比。

师:如果没有色彩,我们的生活会多么单调啊!很幸运,我们生活在—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

我们作品中的色彩又是由哪些组成的呢?

(由色光三原色过渡到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3.在观察与尝试中了解色彩

(1)三原色、三间色

flash动画演示三原色、三间色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领学生回顾已有色彩认知。

色彩实验:学生代表尝试调色练习。

(2)色彩的特性(三要素)

根据色水混合实验,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其间的异同,找出规律,探讨色彩的特性即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并结合课本,了解相关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色水混合实验,自主探究色彩的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

4.在合作中感知色彩

结合色彩三要素,师生合作,学生感受色相渐变、明度渐变和纯度渐变。

三、掌握技能,协作体验—一“我是小马良”色彩渐变练习

1.教师示范色相渐变

教师任选两色示范色彩渐变,边示范边讲解细节。

【设计意图】利用传统的画笔和水粉颜料在黑板上给学生演示,解决学生在调色过程中实际操作的难点,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

2.色彩渐变作品欣赏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有针对性地欣赏渐变作品,让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进行联想,开拓思路,激发兴趣,为接下来的创作表现做铺垫。

3.色彩渐变创意设计

教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只色彩渐变的小海马,可是,它很孤独,因为它的朋友都失去了色彩。现在,请我们的小马良们除起手中的神奇画笔,为它们穿上美丽的外衣吧!

全班分组合作,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主题进行创意体验。(为了增强趣味性,可以将小组分别命名为:海滩队,海草队、珊瑚队、海马队、章鱼队、七彩小鱼队。)

教师针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创意设计,运用所学色彩知识,培养对色彩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分组协作练习,使学生掌握色彩渐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分工合作的能力。作业的设置,让全班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一幅大作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创作中来,共同体味成功的喜悦。

四、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1.作品共同展示

教师课前准备了以大海为背景的画布,作为全班学生作品展示的舞台;并将这幅大的作品命名为《美丽的海洋世界》。

2.评价

(1)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

【设计意图】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展示全班学生的色彩创意作品,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并与同学分享。教师在点评时,注重对学生的参与热情,及其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评价。

(2)教师用色彩的理论评价分析作品,借助学生的作品,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色彩搭配的理论知识(补色、对比色、类似色、同类色等)。

【设计意图】单独讲述色彩搭配的知识,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结合学生的作品,将其置于大的展示舞台中,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迅速了解色彩搭配的类型和特点,有助于保持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五、课后拓展,知识延伸

教师: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里,生活中的色彩有温度、有味道、有重量、有情感。课后,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体验生活中的色彩,相信你们会发现更多的色彩奥秘。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色彩,让我们不断用色彩语言编织多彩的人生!自然因色彩而美丽,世界因你们更精彩!

【设计意图】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来源于生活、生活创造美的深刻内涵。

《多变的色彩》教学方案三

执教:杨瀚源

仪征市金升外国语实验学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同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和色彩的变化规律。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调和的方法及应用法则;能主动使用色彩进行绘画,了解设计中基础的色彩关系,了解不同主题作品的色彩表达技巧。

情感目标:理解色彩对绘画中不同情趣表达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基本要素。

难点:理解色彩的变化规律、色彩的调和及搭配的技巧。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卡纸,水粉工具材料,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水粉工具材料,双面胶、固体胶、铅画纸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图片欣赏:诗人的色彩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我们先做—个游戏。这里有几幅图片,大家能不能为它们配上合适的古诗?(幻灯片放映图片,并配乐)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诗人用诗句表达了自己对身边五彩斑澜的美景的喜爱。大自然是迷人的,如画的风景是醉人的,我们被—个多彩的世界包围着,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今天我们—起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感受这些“多变的色彩”。(引出课题《多变的色彩》,同时播放音乐、幻灯片:自然风景、动物植物、生活中的色彩等图片)

【设计意图】学科是相通的,让学生从诗句中去寻找色彩,让他们感觉色彩的无处不在。图片的欣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二、温故知新,了解色彩

1.回忆交流小学阶段所学色彩知识,让学生回忆旧知、联结新知。

(1)三原色是哪三种颜色?(教师将红、黄、蓝色块直线排列在黑板上)

(2)三间色是哪三种颜色?(教师将橙、绿、紫色块直线排列在黑板上)

(3)你们知道这三间色是怎么来的吗?

2.探究合作,了解色相。

小组内学生任选两种原色,自己调—个间色。(1)全部是橙色的同学将所涂色块比比、看看,—样吗?为什么会不—样?(2)这些颜色看上去各不—样,每个颜色都有自己的相貌,这就是色彩的第—个要素:色相。我们只要往一种颜色里加入另一种颜色,就改变了这个颜色的色相。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来变个小魔术。(教师将前面黑板中排列的色块直线排转换成圆圈,引出“牛顿色相环”)(3)这样排有趣吧?这可不是老师的创造,它可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牛顿发明的。(介绍“牛顿色相环”)

3.交流、欣赏,感受色彩的明度渐变。

教师:同学们,拿出你们手中的色块比一比,每个颜色的明度—样吗?那么请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什么是明度?(2)怎样改变—个颜色的明度?

小结:颜色浅则明度高,颜色暗则明度低,通常用加白或加黑来改变色彩的明度。

4.自主探究,了解色彩的纯度。

(1)什么叫纯度?原色和间色都是纯度最高的颜色。

(2)如何改变—个颜色的纯度?加黑色、灰色和它的对比色。(结合色环介绍对比色的知识)

教师小结:这些颜色真调皮,还真是多变呀!的确,画家们正是因为掌握了色彩多变的特性,才能够画出这么美丽的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提问交流以及调色游戏,提取已有色彩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素。本环节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独立实践得出对色彩的认识,硬塞的知识学生永远接受不了,而换一种方式,学生能轻松接受新知。

三、感受色彩,欣赏作品

感受莫奈《卢昂大教堂》系列作品,感受同—物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情况下所呈现出的不同的色调。

教师(课件出示各个不同时间段的教堂图片):大家熟悉的西方画家很多,莫奈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来说一点儿都不陌生,他是法国印象派的代表。他的系列作品《卢昂大教堂》,就是画家通过仔细地观察,敏锐地捕捉到阳光在不同时刻投射到教堂粗砺的壁面上所产生的光色效果,从而写生完成的。画家用不同色调表现了清晨、正午和黄昏时刻的卢昂大教堂,将转瞬即逝的色彩变化凝固在画面上。

【设计意图】结合大师的作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来感知和掌握色彩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对莫奈这个系列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找到灵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四、合作体验,感知色彩

1.教师出示一张画,分别出示原作和该画的色彩分割效果,然后提问:我们能不能也像这样,用色块来表现—幅画呢?(幻灯片放映图片)

【设计意图】利用比较演示,解决学生在调色过程中实际操作的难点,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运用色彩,理解绘画与设计中色彩关系的基础知识,了解为了表达不同的主题,作品所采用的色彩表观技巧。

2.学生创作

教师:请同学们每小组任选幻灯片中的一张图片,用色彩分割的方式表现图片内容。

课件出示作业要求:(1)根据老师所提供的图片认真思考,小组内仔细分工,要求色块数量不得少于16块;(2)完成色块后,将色块根据图片有序地贴在铅画纸上。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色彩知识,培养色彩运用能力;通过分组协作练习,掌握色彩渐变的方法,培养分工合作的能力。这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五、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展示作品,相互交流、学习、借鉴,自评、互评,最后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教师点评时注重对学生参与热情以及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评价,注重对学生色彩感受及对色彩运用能力的评价。

六、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色彩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每天都在感受色彩的变化。让我们用色彩的语言编织多彩的人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色彩,以点带面,使学生真正体会色彩的无穷魅力:色彩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色彩丰富而美妙。

《多变的色彩》教学方案四

执教:魏伟

仪征市马集中学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同前)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色彩的基本属性,学习色彩的基本知识,体验不同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运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的表现,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验、探究色彩冷暖、色彩三要素和色彩对比等基础知识;感受色彩运用的奥秘,并尝试用色彩表达情绪。

难点:理解色彩变化的规律和色彩的情感表达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示范用水粉工具,背包形纸片;

学生准备:水粉工具。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教师:想旅行吗?想和什么样性格的人—起去?请学生在课件展示的各种颜色背包中,选择—个自己最喜欢的。老师根据学生所选背包的颜色,猜测他们的性格特点。想—想,刚才老师是通过什么来猜测性格的?——颜色。不同性格的人往往对颜色有许多特定的喜好,这是因为色彩能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联想。今天,我们也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跟着老师—起游走在多彩的世界里,去探寻色彩的奥秘。(板书:多变的色彩)

【设计意图】从热播的《花儿与少年》的旅行类节目获得感触,以组团去旅行为切入点,游戏激发学生探索色彩知识的兴趣。这样的导入方式有情境、有游戏、有互动,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使本课有个良好的开端。

二、板块学习,感悟色彩

教师:首先,来到“色彩大本营”(起点),了解一下这次旅行的行程安排;然后,再以“暖色俱乐部”“中性色俱乐部”“冷色俱乐部”的顺序,依次游览参观不同的景点。

【设计意图】给出本课的基本规划,让学生沿着教学设计的目标去深入,同时提供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这样的设计让课堂更开放,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色彩大本营”——认识色相环的构成

教师:“色彩大本营”是个成员众多的欢乐大家庭,但里面有3位元老级色彩被人们称为“三原色”,它们是红色、黄色和蓝色。“三原色”中,每两种颜色相互混合,就产生了间色(分别是橙色、绿色和紫色),以及由此产生的6组复色(黄—橙、红—橙、红—紫、蓝—紫、蓝一绿、黄—绿等颜色)。这些颜色共同构成12相环。

教师:“色相”即色彩的不同相貌,它是色彩的特征。

【设计意图】这段内容设置的目标是回顾介绍色彩的基本知识:三原色及12相环的构成。以课件展示的方式做介绍,也可以做成教具,逐一演示粘贴展示。这些内容学生已有一定了解,通过直观简洁的介绍以突出知识点即可。

2.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色彩学上根据心理感受,把颜色分为暖色调(红、橙、黄)、冷色调(青、蓝)和中性色调(紫、绿、黑、灰、白)。课件展示色环中色彩冷暖的划分。

(1)暖色俱乐部

A.音乐联想:一段音乐见面礼《喜洋洋》,邀你走进暖色世界,你能联想到什么颜色?(红)

B.暖色大联想:红色奔放的斗牛舞,黄色热情的桑巴舞……

教师适当总结学生的联想,归纳具象和抽象的色彩表现语言,用PPT展示。

C.任务考察:用色环中的色彩为旅途中的家布置一个热情而温暖的房间。(小动画填色游戏)

小结:可以改变卧室的灯光、被套、窗帘、墙壁等大面积色彩,用明亮的黄色、充满活力的橙色、富有激情的红色等较有活力的颜色。但色彩过于鲜艳刺激不舒服。思考怎么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展开对色彩的具象和抽象的联想;再通过填色游戏,将色彩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设计乐趣;同时提出问题,引入中性色的知识。

(2)中性色俱乐部

A.介绍中性色(无彩色系):黑、白、灰。中性色和其他颜色混合,可以改变色彩的明度和纯度。

B.尝试加入中性色解决房间配色问题。(课件展示色环明度渐变表)

以布置房间为例,说说可以选用哪些色彩搭配。(明度变高,色彩朦胧淡雅;明度变低,深沉稳重,充满层次感)

揭示明度概念:色彩的明暗(深浅度)。

颜色有了深浅变化,色彩也不像原色那么鲜艳了,色彩的纯度也发生了变化。

揭示纯度概念:即色彩的饱和程度。原色最纯,间色次之,复色不纯。(课件展示色彩纯度渐变表)

C.中性色风景欣赏。

课件出示一组草原风景:(1)清晨——明亮的色彩;(2)中午——鲜艳的色彩;(3)夜晚——灰暗的色彩。

教师小结:不同纯度的色彩组合,可以带给人不同的时间感。

【设计意图】以解决前一环节的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添加黑、白、灰,了解色彩的明度、纯度变化。这是这节课的重点,有效调动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新的体验。将知识融于生活实践,很自然地归纳知识点,避免了生硬的平铺直叙。展示一组风景图片,加深对色彩纯度的感受,也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

(3)冷色俱乐部

A.小组讨论联想:冷色包括哪些?冷色旅行地点有哪些?(亚马逊、从林、澳大利亚蓝色海岸线……)

B.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利用冷色的实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色彩运用,将知识联系生活,渗透色彩设计为生活服务的理念。

三、色彩创意,表达情感

教师:色彩旅行中,颜色带给我们许多联想,结合你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旅行中的心得体会,运用色块和简单的图形完成—幅具有个性和情感的色彩作品。

(教师给小组发放色彩情绪参考资料,给每个学生一张背包形纸片)

作业要求:(1)运用色彩知识,变化色彩的明度或纯度;(2)作品的笔触要有大小、长短、疏密等节奏变化;(3)用时10分钟;(4)表现结束后,把你的情绪用一两个词归纳,写入作品中,与作品融为—体。

【设计意图】用背包形作业纸,将有情绪的色彩表现在上面,形成丰富的旅行感受。这既是课堂色彩知识的练习,也是有趣的作品设计。

四、赏析作品,课堂评价

1.小组互评:请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欣赏,并通过颜色联想旅行者的心情。

2.自评:每组选—位代表进行作品介绍自评。教师提示关键词,请画者本人用较专业的色彩术语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

3.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互相学习,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联想、感受与鉴赏能力。请学生用美术语言进行评价,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色彩知识的归纳和运用能力。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师:今天的色彩之旅到这就要告—段落了。在各个旅行地,我们不仅享受了美景、学习了色彩的知识、了解了色彩的心理学,还懂得了如何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绪。在今后的生活中,希望同学们能够尝试着从心理学、美学等方面,多角度地关注色彩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我们能在美妙的色彩中享受每一天。

第5篇

关键词:建筑学;实用功能;高职建筑设计专业;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35-01

对于现代设计师的审美要求也是越来越高。长期以来,美术一直成为建筑设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修养和技能,成为建筑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学生要具备建筑设计上的抽象思维能力,先要通过多种美术基础课的学习和训练,有了一定的美术修养后才能逐步获得。一个没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很难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建筑师、设计师。这些趋势对现代的建筑设计师来说,需要更强的创新能力和更高的艺术素养。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近十几年来建筑行业如火如荼,加上高校扩招后,各大院校都在争相的开设建筑设计类课程。促使招生门槛也一再的降低。文科、理科以及艺术类学生都可以报考,这使得学生的类型多元化也导致了学生的基础水平也参差不齐,这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复杂性,但另一方面,文理、艺术类学生在一起也能相互影响和互补其不同的思维方式。“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定位与本科教育是不同的,它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它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应定位为:以提高艺术修养为核心,以传授艺术设计知识为手段,以培养艺术设计应用技能为重点,以强调动手能力为特色的新模式。”①根据这几年的就业调查统计,高职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第一岗位大致分为:(1)建筑设计师5%;(2)建筑设计师助理70%;(3)与专业关系甚微或无关的行业15%;(4)继续深造10%。由此可见,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还是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并且做为建筑设计师助理的人员较多。作为设计师助理的角色要求对象要具备很强的沟通能力、过硬的技能表现能力、基本的设计能力等等一系列的综合能力。这就明确了我们的培养目标。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要把学生在高职三年的时间里,培养成为技能型的人才,就要求他们具备设计理论和技巧,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掌握娴熟的制作技能。在一年级开始的专业课程中,有《建筑制图与识别》、《建筑设计初步》和《建筑美术》这三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中《建筑美术》是制作技能的重要课程之一。

到目前为止,很多高职的基础美术在延续传统造型艺术学习的基础上都做了很多改革。笔者也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做了一些思考。首先,我们要弄清三个方面问题:

一、课程学习时间

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能够给予美术基础课训练的时间只有2学期,共30周,每周4课时。这个课时量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来说,基本足够,但是目前的生源情况看来,能够具备美术基础能力的学生不多,这就为基础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在这个情况下,课外必须要补充练习才能完成教学目标。所以,一般都会给学生布置课外的训练任务。只有学生配合完成这些训练任务,我们的基本目标才能达到。

二、服务专业课程所需要的训练内容

美术基础训练目的和任务是多方面的,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解决建筑中表现技能和建筑设计的美感问题。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自如表达等多方面的职业能力。针对本专业的特点,学生涉及的表现对象主要有:建筑主体、园林景观、人物、车辆等、所以在训练过程中我们有重点、有选择的进行临摹、写生,以期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建筑效果图表现所需要的效果。作为基础阶段,我们大部分的练习都是手绘的形式,但培养学生的审美力、鉴赏力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

改革传统在课堂内教学方式,走出课堂。借助网络的资源可以收罗到海量的信息和资料,借助社会资源可以有机会近距离的参观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把看、想和练结合起来,多方位调动各种感知,为专业素质的培养积累各种能量。在实地考察调研之后运用电脑软件或手绘等形式把调研对象的背景、特点、细节赏析、风格类型等内容汇编成册,模拟实际的工作要求,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完成一次调研任务。

以建筑色彩知识学习的教学为例:工作任务――湘潭某小区的建筑、园林景观的色彩分析;工作目的――1.通过实地调研,系统的分析小区所处地理位置与周围环境。2.小区内建筑及园林的基本色彩、辅助色彩和点缀色彩。3.建筑材料与质感。4.材料颜色对太阳热的吸收与反射特性。5.建筑色彩与建筑风格的关系。工作要求――以3人为一组经过实地调查完成一本调查报告,册子包括封面、目录、图片、文字说明和总结等内容,手绘建筑主体和园林景观图两张。

三、服务专业课程所要达到的程度

现在大多数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忽视美术基础对专业设计的基础性作用,尽量的压缩了学习和训练的时间,但是最后的表现又要求达到一定的效果,这就给老师和学生提出了难题。怎么样才能快速的使学生进入状态,我们训练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程度的。

我们先来看看训练的内容包括:素描、色彩、速写、钢笔淡彩、色彩渲染等内容。知识要点主要包括:构图、透视、空间、线条、配色、配景等。根据专业需求和课时限制,要求学生达到的专业水平是能够满足专业设计手绘效果图的需要,这个目标有其专业特点和阶段性特点。在以往的教学里,教师会遵循造型基础训练的一般规律去设置课程内容,花很多功夫在明暗素描的景物、石膏甚至是人物上,这对于没有基础的文理科学生来说,很耗费时间,也很难在段时间内画出效果。所以在改革中,可以把构图、结构、透视等基本知识点通过静物的结构素描去完成。这样的刻画对象造型相对简单也很容易把知识点融汇在其中,学生通过短期的训练能达到不错的效果,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在对静物的结构分析和创新性改造的过程中,也是对建筑的造型和形态进行创造的学习过程。这样就很顺利的过度到建筑造型结构的理解和刻画中去。对于作为配景的人物和植物等,在图面起到活跃气氛和尺度参照物的作用,在刚开始的阶段,不要求刻画得很具体。只要画出正确的透视关系和尺度比例就可。可以用简单的几何形体表现出来。随着绘画水平的提高,人物的刻画可以更具象一些。在后期的电脑效果图里,有现成的人物素材可以利用,所以在手绘阶段不必苛求学生。关于画面配色问题,可以借鉴优秀作品的配色关系,熟悉几个常用场景的色彩搭配即可。在对优秀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去理解各种冷暖关系,各种气氛的色彩搭配和应用。在这个内容的学习上还应该让学生多用语言表达出对色彩的感受,一方面是对其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也是对知识要点加深印象。在色彩渲染单元,也不必刻意的去追求诸如退晕、平涂、勾线等技法,这些效果其实是可以结合电脑软件轻松达到的。这样把学生从单纯的技法练习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时间在对理论的理解和创意构思方面,我想这对于他们专业设计能力的培养更有益些。

四、结语

美术基础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在短时间内要想达到一定的效果就需要一些方法和内容上的选择,这个过程不是一味的照搬硬套,而是在有思考和创造性的过程中完成对象的刻画。与其原先的建筑设计专业美术基础的学习都是遵循“从理论到操作、从基础到专业、从低级到高级”的传统教学模式,其针对性和成效性都不是很强。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应该密切联系实际工作需要,建立节奏有序、反应敏捷、立足应用、突出行动的课程体系”。②这个训练方式有一定的短效性但它只是阶段训练的一部分。不代表训练的终极目标,因学习的对象个体是有其独特性的,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专业难度,学生不同的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实现专业水平的多层次培养,为后一阶段的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释:

①李庆云.强化设计素描教学应用性、指向性的必要性.美术大观,2009(8).P180.

②李庆云.强化设计素描教学应用性、指向性的必要性.美术大观,2009.P180.

第6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动漫;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089-02

一、引言

目前,动漫产业在欧、美、日、韩等国家呈争先态势,而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和创新形势堪忧。原因就在于多数教师采用“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团队合作意识较弱,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为了提升动漫类课程的课题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基于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到动漫类课程课堂教学上。在讲授动漫制作的P键步骤后,将一些主要的知识点及关键技能以趣味性的项目任务形式给出来,根据知识点的难易和重要程度,设置较为简单具体的项目任务和综合性的复杂项目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或者合作完成,任务目标明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掌握知识点,提升教学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总结了项目教学法的基本设想,以Flas教学为例,探讨了项目教学法的具体改革和实施过程,最后分析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效果。

二、项目教学法

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小组自己处理。其中,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都由小组自己负责,小组成员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操作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与传统教学方式比较,项目教学法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是教师与学生的整体。通过完整的项目实施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习到与实践应用接近的工作方式,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项目化实践教学可以比较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包括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之间沟通与合作能力,提高创新意识等。

三、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本文主要以Flas课程教学为例,总结分析项目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过程及关键要素。Flash二维动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课程,要上好这门课必须采用实例教学,边教学边演示。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并且要让学生亲自上机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才能掌握Flas制作的方法和技巧。

由此可见,动漫类课程的教学宗旨与项目教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要想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必须将教学与应用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而项目任务正是知识于应用的有机结合体。

教学目标:应用项目教学法,首先需根据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设置各个项目任务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实践能力。在Flas教学中,引入项目的主要教学目标包括:①培养学生与客户沟通的能力,了解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②提高学生制定、完成作品的工作计划和按计划完成任务的能力;③增强学生解决作品中技术问题的能力;④加强学生间沟通与合作的能力。该项目根据要求可分为四大块――项目准备、项目实施、项目上交、客户反馈修改。

(1)项目准备。①分组。依据参加Flash项目同学的专业技能特长进行分组,每组少于等于5人(含美术功底较强的、有独特创新意识的、动画合成水平较高的、熟悉操作premiere软件的、熟悉操作SWFtoVideoPro_cn软件的)。其目的在于让每位同学各尽所能,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沟通与合作能力。②与客户沟通。教师带领小组组长去了解客户(公司主管)的需求(使用Flash软件将已有的120集mp4格式的动画仿制出来,并在某些地方更换图标和内容),再由教师协调统筹,商定各组分配的动画内容。

(2)项目实施。在完成前述工作后,学生明确掌握了所要完成的项目任务,已有较为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具体完成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间的密切配合与合理分工,制定具体方案,并协作完成整个项目任务。项目小组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项目目标、项目任务及任务组成;②完成该项目所需掌握的主要知识及技能;③完成项目任务的主要关键步骤;④小组成员的长处及分工协作方式,各项关键成果的合成与调试;⑤项目任务完成效果的评价与改进措施。

(3)项目上交。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动漫制作的基本知识、步骤与关键技能,另一方面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此外,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要求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客户反馈。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并提交项目成果后,教师将该成果提交给相关用户。由项目用户进行审核,并提出反馈意见。学生根据用户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后,提交最终项目成果。教师对不同小组所提交的最终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教学效果。

四、项目式教学研究效果

通过以上各个模块的训练,在咨询老师、相互交流、网上查询以及解决技术上的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得以提升;并通过独立完成作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改善,拜托学生思维进入职业思维;提前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改变了当代大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的特点,使学生们切实体会到1+1>2的团队力量,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明显增强。

五、结语

项目式教学打破了原有的“讲解―示范―指导学生操作―技能考核―知识考试”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来增强学生职业素。只有这样才能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满足社会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海英.从《Flash》项目教学的实施谈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广东科技,2009.

[2]李厉.对职校Flash课程项目化实践教学的研究[J].南京:考试周刊,2011.

[3]合尼古力・吾买尔.“ASP动态网页设计技术”项目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0,(10):165-166.

[4]孙金荣.Flas教学的经验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

[5]邓炜.浅谈如何在Flas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3.

第7篇

乔永明老师执教的《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是一节学生感兴趣且很有创意的美术课。教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能将学生的感受和兴趣放在首位,又充分发挥出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下面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1.本课亮点在于乔老师能够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要求,并进行加工、整理,将变体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变化方法与课堂的教学情境、学生的有效学习方式相整合,使学生直接感受到了变体美术字的趣味性和创意美。

乔老师先以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片头作为导入,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营造出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再通过“猜标志”游戏,将学生带到教学轨道上来;然后以“变体美术字的哪些部位发生了变化”这个问题,切到变体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这一知识点上。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歪”“点”“高”三个字的小动画,让学生自己观察与分析,找出其基本变化规律,并进行初步的设计尝试。在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时,乔老师讲解了变体美术字几种常见的变化方法,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创意灵感,并且通过“想创意”“说创意”“画创意”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在作业点评环节,教师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同时教师恰当的、激励性的评价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自信乐观的态度。

2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还有一些小缺憾,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的作业设计新意不够,学生对变体美术字的学习中规中矩。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变体美术字基本变化方法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字进行创造性的、深层次的加工设计。比如,设计自己的名字或者老师的名字并制作成徽章,或者设计学校的名片,等等。以学生熟悉的文字作为表现内容,既贴近学生,又能使他们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表现出更多新颖的创意作品。

其次,在“画创意”环节,教师可以让两名学生上黑板进行创意设计,同时让其他学生在练习纸上进行设计体验。这样一来,全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而不至于出现有的学生无事可做的尴尬。 最后,教师还应启发学生,设计的方法不仅仅局限于绘画,还能运用剪、刻、贴等方式,体验不同的美术表现方式和材料,让学生在设计的同时,感受创作变体美术字的乐趣,发现变体美术字更多的形式美。

点评二(于敏江苏省新沂市合沟中学)

看完本课教学案例,笔者有一些看法与乔老师共同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可取之处

(1)教学环节层层相扣,起承转合,疏密有致

本课共设置了七个教学环节,不难看出乔老师在设计过程中花了很多心思。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动画片片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重点知识技能的教学做了铺垫。教学环节三、四、五是本课基础知识讲授部分,教师用直观感受、重点分析、实践练习等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规律和变化方法。教学环节六是本课重点,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以说、想、画的形式,充分展示他们的创意思维,既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2)教学目标的实现由易到难、深入浅出

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都是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状态下进行的。从知识的传授到技能的训练,由易到难,逐级完成,对学生来说容易掌握。其中,对于技能目标(创作出富有含义和趣味性的美术字),教师在内容安排上沿着“看一说一想一画”这一主线进行,让学生观察、表达、想象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含义深刻、触动心灵的作品图片,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从而逐步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值得推敲或有待改进之处

(1)删繁就简,突出重点

本课第二环节“变体美术字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放在第六环节“创意空间”的“说创意”中。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而本课动画片片头的导入已达到这个目的,因此,教师可以直接实施本课的第三、第四和第五个教学环节。此外,“创意空间”中的“说创意”和“想创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可以结合“变体美术字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体会“创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一更高层次的审美要求,然后再围绕创意的巧妙、创意的内涵进行分组讨论、解说和想象,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2)课堂提问需有深度和广度

教师在教学环节三中提问:“对比一下这些字的原形,能发现这些美术字的哪些部位发生了变化?”此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变体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这一基本知识。但教师只让学生分析了事物存在的现象,并未让他们思考这种现象的本质。当学生给出问题的答案后,教师要趁热打铁,接着问:“为什么要这样变,这样变出来的字你认为怎么样?如果给你一些字,你会怎么变?”以此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交流变体美术字背后深层次的含义,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为后面的学生自主实践练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点评三(张梅杰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老虎滩小学)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因此,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遵循的正是这一发展规律。乔老师的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该课案例精彩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原则。教师在课的第一、第二教学环节中,以游戏和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兴趣的助力下积极主动地开始知识的建构。接下来的“变体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和“实践练习”环节,是引导学生建构新知、应用新知并对学习效果作出反馈的过程。学生把对生活中美术字的记忆经验,与变体美术字的基本设计方法重新组合,从而初步建构新知;到了“实践练习”环节,教师让学生运用他们刚刚学到的知识,并结合运用的结果,使学生形成对“变体美术字基本变化规律”这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完成新知的建构。

在“变体美术字常见的变化方法”环节的学习中,教师以“协作学习”的形式,来解决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关键问题。学生在与同学、老师的共同讨论、交流中,自主发现并归纳出字体变化的方法,然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应用,共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这种过程不断进行,就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的主要方法。“创意空间”环节中的“说创意”“想创意”“画创意”三个层层深入的小环节,正是在引导学生不断运用所学到的美术字的设计方法来解决问题,进而实现自我反馈。而教师自己也在打开学生创作思路的同时,又一次完成了知识建构的过程。

点评四(熊擎字湖南省汨罗市三姊桥中学)

五四制初一年级学生学习《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一课有一定难度,但乔老师的课堂教学恰到好处地破解了这道难题。纵观全课,有下述可圈可点之处:

1.三维目标准确

该课的教学目标符合“新课标”关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表述。

2.课堂鲜活高效

乔老师先以动画片片头导人新课,引导学生进行字体对比,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再通过“猜猜看”游戏,让学生知道变体美术字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运用对比手法,使学生了解变体美术字的基本规律。接着,教师安排学生从六个字中任选一个字、限时3分钟进行设计练习(因为学生在上一课已学习了黑体、宋体美术字的基本特征和书写方法,所以教师略去对美术字的书写步骤的讲授是合乎情理的)。这个小练习符合该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之后的“创意空间”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乔老师在教变体美术字常见的变化方法时,出示“水煮鱼”“寿”“雪”等图片,图中字的变化都与汉字“六书”的表征相呼应。

在“创意空间”环节,教师没有让学生直接进入变体美术字的创意练习中,而是设计了“说创意”“想创意”“画创意”这三个循序渐进的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飞”字的变化时,从他们的语言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感受到了学习变体美术字的快乐,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整个教学过程中,乔老师能够做到以问题导学,以学施教,创造了互动高效的教学情境,凸显了新课改的理念,体现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勤学、善思、实干、创新的教研风格。

好课不厌百回磨,“同课异构”和“一课多轮”是教学研究的常见方式,在此笔者也提两点不成熟的建议:

1.教师应当把“变体美术字常见的变化方法”这个问题讲透。

笔者认为,在本课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了解到,常见的变化方法主要有四种:①变化字的外形。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把字变成长、扁、圆、波形、梯形、斜方形等,也可以根据字义、字形进行联想设计。②变化字的笔画。不同类型的变体字,通常有不同的笔画,如粗、细、尖、圆、方,以及曲线、字意造型等变化。③变化字的结构,如连笔、夸张等。④运用色彩表现、立体阴影等手法来装饰字和背景。

此外,教师还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能把这四种变化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变体美术字的形式将更加丰富。

2.变体美术字虽然形式多样,但它必须符合统一、完整、易于辨认的原则。过分强调变化则“乱”,过分注意统一则“呆”。为了防止学生变出荒诞、怪异、难以辨认的美术字,教师应在学生“画创意”时,提醒学生注意“变化与统一”这一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并能够在实践中把握好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

点评五(陈超君上海市三灶学校)

看了乔老师的《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教学案例,有一些感想与各位同道分享。

1.可取之处

(1)本节课融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通过欣赏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等课堂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对变体美术字的认识和创意的能力。

(2)乔老师上课很轻松,整个教学流程非常清晰,逐层深入,循序渐进。整堂课学生都在老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

(3)乔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也很有特点,既突出了重点,又解决了难点。小游戏“猜猜看”的设置,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有效引导了学生的思路。播放“歪”“点”“高”等字的动画视频,形象生动地呈现出字的变化过程。这些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进建议

(1)在“说创意”环节中,师生只讨论了“飞”字的不同的创作意图,而变体美术字无论怎么变化还是得让人看明白这是个什么字。因此,教师需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在创意设计时必须抓住字的特征。例如,“飞”字无论怎么变化,“”这一笔都得存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之后的“想创意”和“画创意”环节的学习。

(2)评价环节不能流于形式。如果教师在评价之前先回顾作业要求,请学生从同学的作品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结合作业要求说一说喜欢的理由或者值得学习之处,那么,学生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就会有更明确的指向。此外,教师在点评学生作品时要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从而使教学评价落在实处。

(3)在“想创意”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展示各种素材,如线条、花纹等,请学生上台选择需要的素材,设计、组合出有创意的“面”字,还可以请几位学生上台,现场进行组合创作,并要求他们的创意应当与前一位同学的创意不同。这既可以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又能拓宽他们的创作思路。

(4)作业方式可以更多样化。例如:可以为自己的名字进行创意设计;也可以请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素材(线条、花纹)进行拼贴,组合出自己喜欢的变体美术字;还可以让学生运用绘画与拼贴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变体美术字,等等。这样,学生呈现的作品形式可能会更加丰富多彩。

点评六(秦绪春江苏省赣榆县外国语学校)

《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一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体的教学理念。

本课亮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根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学习要求和美术学科特点,乔老师对教学过程进行了精心设计,所选择的创意美术字既有特点,又便于学习和模仿。教师通过设置“说创意”“想创意”等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

2.本课教学注重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禾口拓展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时,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展示。在这样创新开放的活动情境中,学生乐于尝试,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同时舒展了身心,抒发了情感,展现出了创造力。

基于锦上添花的思考,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1.学生的练习时间是否可以增加

从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第一次的练习时间为3分钟,第二次的“画创意”练习虽然未说明具体练习时间,但从整体设计上来看,时间也不多。综合来看,本节课教师讲解的时间稍长,而学生真正动手练习的时间不够,这样势必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充分掌握,电无法完全达成教学目标中的“创作出富有含义和趣味幽的美术字,掌握变体美术字的变化方法”的要求。

2.师生共同研讨的部分略显不够

乔老师显然是一位善于交流的老师,思路很清晰、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设置的教学环节也很能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个人感悟,因此,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但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告诉”明显多于师生“共同研讨”。例如,在“猜猜看”环节,教师让学生先“思”的过程明显不够,而且本部分的重点应该是美术字“如何变”,而不只是简单了解这个字是什么。教师所举的例子不一定要多,但深入研讨却是必不可少的。

3.作业目标稍有偏离

在“画创意”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布置分层作业。尽管按照教师的说法,这是一节创意课,但是必要的练习学生还是要完成的。譬如,有的学生容易过于关注“变体美术字”中的“变”,而偏离了目标意图,把“字”的特征变没了,如“爱”字的变化。此外,教师对多数学生的作业情况没有更多地涉及和评价。笔者估计,有不少学生未能在课堂内完成作业,从而使课堂作业效果打了折扣。

点评七(黄华 山东省淄博市杨寨中心学校)

1.本课优点

(1)“问题”教学富有引导性

乔老师设计的问题恰当、到位,对教材、教法把握熟练,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探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且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成度也比较好。

(2)结构设置呈梯度性

本节课教师以“知识导人一了解应用一规律掌握一深入探究一生成评价”为线索,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明方法、晓规律、善探究、会创意。

(3)活动开展突出探究性

无论是对变体美术字与黑体字的比较,还是对变体美术字的部位变化、规律方法的探究,或是对—E”和“面”字的不同创意变化,教师都能立足学生实际,通过不同形式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

(4)知识生成注重拓展性

教师围绕“创意”这一探究主题,有效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生成,进一步巧妙拓展延伸,为学生的创意设计起到铺垫作用。从课始的认识变体美术字及其生活应用,到掌握其基本变化规律等,都能尊重学生个体,让他们在大胆思考想象的同时,拓展和应用所学知识。

2.改进建议

(1)调整内容设置

①本节课让举生反复观察、探究和思考,探究量太大,干扰学生的关注点和教学进度,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在“变体美术字在生活中的应用”环节,教师可以简化对“世博会”等四幅图片的讲解,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创意空间”环节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十分新颖,有助于学生思考探究,不过,笔者还是建议将这三者整合为一个探究活动,调整为“想创意、说创意、画创意”三步骤,为的是能够腾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能进行自主探究实践。

②教学环节五“立体阴影变化”中,展示“土”字图片不够恰当,不如改用“建筑”“石”字更加直观。

③课堂结尾对图16的欣赏可以放在教学环节五中用作拓展延伸,能达到升华提升的效果。

(2)改进教学策略

①加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适当布置一些探究作业,让学生好好地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美术字。这样能有助于提高教学环节一至环节四的教学效率,比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做演示灵活多了。

②加强对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在欣赏不同类型的美术字时,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如现场演示、范作展示、幻灯片演示等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对“点”“高”“歪”三个字的变化方法进行剖析时,可以抓住每个字的变化要点进行现场设计示范。通过授课技巧的变通,既能生动直观地强化知识点,又让学生感受到变体美术字的趣味性。

③树立反思和质疑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时刻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在教学环节六结束时,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本课重点知识掌握得如何,设计思路是否已经打开。只有及时有效地掌握学生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实施并调整教学方法。

(3)完善教学评价

本课的教学成果展示评价缺乏表现力,只是小范围的点评,形式也较为单一。教师既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考虑评价策略的灵活性;不仅要指出优点以资鼓励,还要提出建议以求改进。在作品评价交流时,可以加大学生间的评价交流。在小结评述时,教师不能以“虽然有些同学没有完成,但你们能表达出创意就是成功的”草草了事,而应把学生作业中所体现出的造型表现元素纳入教师评价的要点之中。

点评八(白云云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

认真拜读并思索了这篇课例之后,我想就其中的些许令人激动之处及其所引发的一些个人的感慨谈谈看法,这也是“点评”所带来的乐趣与进步。

1.可取之处

这是一节很规范的课。教学目标的设定,重点与难点的确定,以及教学流程与方法的选择,均是保证这节课稳扎稳打的前提因素。其中,围绕着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规律”与“变化方法”展开的课堂,尤为自然流畅。而且,乔老师还巧妙地将一些心思花在“点亮”课堂的几处关键点上,比如,运用“猜一猜”游戏等方式来说明变体美术字在生活中的价值与应用,既提升了课堂活力,又深化了该课人文内涵。

2.值得商榷之处

本节课的重点是发现并归纳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规律——“字形、笔画、结构”的变化,而教学难点在于运用这些变化规律、并且在设计新的变体美术字时表现出“创意”。这是很有针对性的对重点的设计与对难点的分析,也让教学的实施有的放矢。而且,乔老师在两者之间找到了很好的衔接与平衡:在找到“变化规律”之后,教师适时提出“练一练”,请学生在提供的字体中结合所学做一些尝试;在探究了“变化方法”之后,教师又给出了逐步的练习方案,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但推敲再三,我还是感到,在探究如何运用“规律”来“设计”的过程中,始终“差那么一口气”。

比方说,在明确变体美术字的三种变化规律之后,为何在探讨“变化方法”的时候,对本该反复强调的“规律”却提得很少呢?

再比如,关于“象形变化”,教师出示了“水煮鱼”的例子,学生也很容易发现这几个字的变化,但接下来,教师在总结归纳时,却只是强调“把图形穿插在字形之中”能够起到明确主题的作用——为什么不能点一下“这正是变体美术字‘变化规律’中‘笔画’的变化”呢?

教师随后出示的例子,也是集中在“用与文字相关的物品图形”或者情境的相似之处来激发创意这一点上——这不禁使人纳闷:如此一来,不就仅仅是强调装饰手法了吗?难免会让人觉得此处有些突兀,因为这又是一个与前面教学内容毫无关联的新知识点。试想,如果在欣赏范例时,教师能够先肯定这是属于哪一种字体变化规律,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在此基础上所运用的装饰方法是什么,再对其加以欣赏与练习,那就会显得更紧凑了。

点评九(李胜凯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

乔老师这节课充实饱满,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充满了现代美术课教学的气息。整节课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从实践到认识再回到实践的美术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变体美术字的创意设计有了一个较为立体的认识。

变体美术字的设计变化规律和方法多种多样,如何在40分钟内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规律和方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一定的“创意”。乔老师根据学生知识吸收的情况和实际的学习需求,设计了两个练习活动:先是一个3分钟的小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了新知,使他们对变体美术字字形、笔画、结构三种变化方法有了比较深入的感知;第二个练习则是围绕象形、装饰和立体三个变化方法开展的教学活动,设计了不同层次的作业要求,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经历了“感知一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认知过程,整节课体现了一种和谐、秩序的教学之美。

关于本课,我也有几点建议在此与乔老师商榷。

1.选择范例时应考虑正面的导向性

本课第二环节中,教师展示网络游戏“梦幻西游”的Logo让学生欣赏,从作品的美观度、艺术性以及学生的熟悉程度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让对网络游戏免疫力较低的学生欣赏这一幅图片是否合适?这是否会再次勾起有些学生刚刚戒掉的游戏瘾,甚至意外引起学生对该游戏的兴趣而误入歧途?

2.要更关注教学设计的人文性质

本课的设计已体现了一定的人文性,但是变体美术字这一学习内容与中国汉字的发明创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字本身就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有些汉字稍加变化就是一件艺术作品。教学中如果能结合汉字的会意、指示以及字义联想做做文章,这节课中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就能更加紧密,课堂中蕴含的人文性也就更加浓郁了。

3.可以适时合作,以进一步提高美术学习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有了好的创意但是画不出来,有的学生画得好但是短时间内想不出好的创意。如果在学生第二次作业时,教师能够提出“如果需要,可以合作完成一个有创意的设计”的要求,同学之间就可以互通有无,通力合作,作业呈现出的形式和效果也会更加精彩,也能让学生更真切地体验到美术学习的快乐。

4.教学的面可以再宽一些

变体美术字的设计对象除了汉字,还有字母和数字。相对于汉字而言,字母和数字的创意设计要形象得多。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对字母和数字的设计介绍,并提示学生创作时除了可以对汉字进行创意设计外,也可以对字母和数字进行创意设计,还可以将汉字和字母、数字组合设计,这样,便有助于学生对变体美术字设计的认知更深一层。

点评十(江沙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第二小学)

这堂课,教师在讲授知识和方法时,让学生看了很多美术字,并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变体美术字创作的技能技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课件与课堂教学融合得很好,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本课知识进行了充分学习。

细细品味这堂课,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商讨:

1.课堂导入的设问很重要,针对《喜羊羊与灰太狼》片头变体美术字和黑体字的比较,我觉得把“你更喜欢哪一种”这个问题改成“它们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会更好。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能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变体美术字,进入学习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2.教师在讲变体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时所出示的图3,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变化规律(笔画、结构、外形),对于刚刚接触变体美术字的学生来说是难了些。如果将图3和图4的出示顺序调换一下是否会更好呢?譬如,教师先出示图4;然后,按结构变化、笔画变化、外形变化,出示三组变体美术字,让学生观察讨论,也许能使他们更容易看出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图3,说一说图上的字分别用的什么变化规律,以此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3.教师在教学中尽管已经提到了设计变体美术字既要追求美观,也要切合字的含义,可是,我还是建议应该更加明确地点出设计变体美术字应遵循的原则:①要与内容及应用场合相符;②注重可读性;③讲究整体装饰效果。这样的话,学生在接下来的实践环节中,会考虑得更加全面和深刻,作业效果也会更好。

点评十一(方红 山东省泰安师范附属学校)

1.可取之处

(1)导入环节,教师采用对比法,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他们直观感受到了变体美术字的生动有趣、新颖活泼;在学习变体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和常见变化方法时,采用了学生喜爱的做游戏、看动画片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乐中探索、乐中发现、乐中提升,以较强的趣味性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当前社会现象,不但教书,而且育人。如在欣赏作品时列举了上海世博会会标,在讲授变体美术字知识的同时还传达了“欢聚、合作、和平”等理念。此外,在本课的延伸拓展部分,教师让学生欣赏变体美术字作品的同时,渗透了安全、环保、爱国等理念,将教书育人落到了实处。

(3)作业的布置没有“一刀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和发展。此外,教师在讲授象形变化、装饰变化、立体变化之后,适时地提示学生,变体美术字的变化方法还有很多种,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以此进一步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形成了开放的学习平台。

(4)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信,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有待改进之处

第8篇

新课改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和目标,即提升学生信息素养,通过创造有利的信息环境和学习平台,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创新实践,加强交流与协作,最终营造出高中信息课堂文化氛围。新课改大力推行后,新教材教学内容较以往有了很大改变。教材核心内容由必选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选修课程数不受限制,但至少选修一门。必选课程主要是针对初中信息知识的回顾和升华,进而引出更深刻的命题,要求学生对各个阶段的信息课程进行系统整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系统的能力。选修课程则给予学生自我选择和学习的空间,使学生根据自我兴趣和特长自由发展,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找到感兴趣的领域。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教师积极转变观念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构成比较多元,老教师占据一定比例。相较而言,老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较深,和年轻教师相比,很难迅速转变教学理念,因此,加强教师信息培训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理念在中学课堂根深蒂固,高中阶段学生面临高考压力,破除应试教育的桎梏难度颇大。在此背景下,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加强沟通和合作,教师作为一线施教者,应自觉摒弃灌输式教学模式,努力创设互动式信息课堂。要创设互动式信息课堂,教师应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杜绝单一的教学思维,实现信息技术和音乐、美术、英语等学科融合,多方位、多层次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三、创设全新的教学情境,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新模式

1.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坚持学习的内在动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要切实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应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方式多样性。如学生学习图像处理一课时,根据课程要求,首先要了解图片编辑器的模块及功能,其次要学习如何改变图像大小、属性等基本知识,最后进行延伸,学习如何添加图片特效、艺术效果处理等。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将书本知识口述或演示一遍,则难以使学生产生具体印象。此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将书本知识点通过动画形式模拟出来,让学生在欣赏动画的过程中对图像处理产生形象化认识,无疑将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倡导探究式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自主探究、自主获取知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他们通过自我克服,进一步培养坚韧品质和可贵智慧,为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奠定良好的内在基础。如学习“文件管理”时,很多学生表示删除、复制、粘贴、创建文件和文件夹太容易了,没必要继续学习下去了。此时,教师可顺势提出一个问题:“假如你们不小心误删了文件,应该怎么恢复和找回呢?”很多学生突然愣住了,紧接着开始查阅资料,和同学交流讨论,利用不同方法尝试。教师适时抛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增强课堂教学的丰富性。

3.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做到活学活用。

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兼具的学科,对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都是为参与实践做准备。学生对理论知识烂熟于心,无法完成实践要求,变成“纸上谈兵”,违背信息技术学习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师应在课堂、课后为学生创造实践环境,将考查学生实践能力作为评价学习情况的主要指标。

4.搭建学生之间信息共享平台。

信息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十分浓厚。因此,尽管课堂教学时间十分有限,教师也应为学生创造一定的交流学习时间,让学生自由提问、交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及时解惑答疑。通过搭建学生之间信息共享平台,不仅拓展学生思考维度,而且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而教师的适时参与则为这个平台提供“技术支持”。

第9篇

【关键词】平面设计;教学方法

很多中专学校都开设了《Photoshop CS平面设计》课程,但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设计人才,则需要我们积极地探索、实践和总结。

1 《Photoshop CS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教材整合。老师讲课更多的是跟着教材上课,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2陈旧的教学模式。仍采用教师讲学生练、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技能逐项讲解,苦口婆心地传授吸引不了他们,一部分自控力差的学生会慢慢从教师的思路中开小差溜掉,一部分学生即使坚持到了最后,往往也是只学会了课内的知识,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只会模仿做课本例子,不能将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与今后岗位要求相适应。

2 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引入“项目教学法”,从案例入手引出问题,从实践到理论,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2.1项目教学法的准备工作。制定课程总体目标,宗旨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对图像的设计、处理的能力,为学生学习下一步的多媒体技术打下基础,按照能力、知识、素质目标的组成方式将总体目标再次细化。

2.2选取项目。选择一个贯穿课程内容的项目,比如选择“关于学校宣传广告手册制作”或“婚纱影楼宣传手册制作”等作为综合贯穿项目,主要原因:①宣传手册的制作是平面设计中应用最广的项目之一;②宣传广告的业务能涉及到大量处理图形图像的知识点;③完整的手册制作是毕业生有可能从事的岗位之一。

2.3项目教学法的实施。①学生分组。根据不同班级人数的多少、学习层次的差异等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有利于形成合作、自律的良好氛围,从而有便于学生的探究活动。②下发项目任务书。其中包含需要完成的任务及对应的考核分值、奖励等信息。让学生明白课程任务的重要性以及维持学习的热情。项目开始后,在课堂上,我首先用图片展示本次课需达到的目标,然后讲解基本知识的重难点,剩余的时间由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完成任务,宣传手册封面制作和封底制作中,不提供成品,留给学生最大的创造性发挥余地,要求学生用学期所学知识用不同的方法自由完成。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完成组内任务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组内、组间互助,学生能发现自己思维方式、操作能力、知识掌握等方面的不足取长补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竞争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利用各种方法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2.4随堂评价。依据“项目任务”书中对应的任务,对项目完成情况酌情、恰当地作出评价,顾及绝大多数的学生有优秀者更上一层楼的表扬、后来居上者的鼓励等使每位学生均有或多或少的成就感与学习的愉悦感,让整个学习过程在轻松快乐中渡过。

3 对教材进行整合

梳理知识体系PHOTOSHOP课程知识层次主要分为基础知识、选区、图层、路径、通道与蒙板、图像色彩处理、滤镜和GIF动画制作部分。在授课过程中,打破原来按教材章节上课的模式,根据阶段教学方式重构知识体系,将部分知识融入到3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第一个阶段为工具熟悉阶段,形状构建,图像的合成等实例。第二个阶段为模仿创作阶段,主要选择包装设计、封面设计、网站动画制作等实例。第三个阶段为主题创意阶段.主要选择当前社会热点新闻、校园活动等主题,由学生自主创意。第三阶段任务驱动教学法融入到项目化教学中,师生共同为完成某一工作任务而展开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在项目实例的选编上,要选择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广泛、比较有实用性的项目,然后以项目案例来驱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最后对项目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书籍封面”为例介绍如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融入到项目化教学中。

4 建立教学资源库

4.1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中专学校一线的计算机教师,掌握有大量的日常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比如,电子版的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软件、学生作业或作品、教学实例、计算机应用的相关论文等等。只要能加以整理、进一步的改进、优化,以教学资源库的形式来保存、共享、运用这些资源,日积月累下来,建立起相当充实的教学资源库。既可以实现相互交流学习、便于教学计划的实施,提高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

4.2与其它兄弟学校进行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多与其它学校进行沟通交流,既有利于发现自己的短处也有利于认识自己的长处。如果看到别人在计算机教学方面做得更好,就有助于我们对自身进行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5 改变评价方式

第10篇

    在美国的高等影视院校中,以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最为着名。而这两所影视院校,也有着不同的特点。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因为与百老汇临近,表演、导演、剧作专业教学实力很强;南加州大学电学影院则素有“好莱坞的后备人才基地”之称。美国的影视专业课程具有丰富、细化、专业含量高的特点,学生拥有很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例如纽约大学影视系剧作方向要求学生选修3门课程,有11门课程可供选择;制作基础课程要求选修4门课程,有23门课程可供选择;制作技术更是有47门之多的课程供选择,仅动画方向课程就有包括数字动画技术、初级、高级3D动画、故事板等14门动画技术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某一专业方向,也可以在本专业搭建的主修专业平台上辅修其他学科的课程。因此,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到极大的发挥,各方面潜能可以被充分地挖掘。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以下简称“南加大电影学院”)的教育具备很多美国本土的特色。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介绍南加大电影学院的部分课程与教学方式,以点带面,了解一下美国的影视教育。南加大电影学院数年在全美国电影电视制作方面排名中名列第一。学院下设五个专业:影视制作、动画、互动媒体、剧作、评论。在这五个专业中,影视制作是该校最具影响力的招牌专业。南加大电影学院的核心教学思想就是培养影视制作人员,而不是大艺术家或大导演,因而定位不是精英培养。影视制作是综合导演、制片、摄影、录音和剪辑等课程于一体的专业,学生只需选修其中一部分课程。该专业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实践课比较多,几乎没有纯理论课程。该校影视制作专业设有本科和硕士两种学位。影视制作专业的教授都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可以学习到各种实践技能。南加大电影学院的影视制作的课程体系由综合制作、专业方向和联合作业三类课程组成。

    1.综合制作类课程

    综合制作类课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507制作一”和“508制作二”,这是两门必修课。507是影视制作基础课。要求学生使用一件数字DV设备和一套学生用的灯具拍摄5分钟左右的故事短片,不需要同期录音。制作周期平均每周一个,共需完成5至6个。完成后在课上演示,教授进行点评。因为整个制作过程中包括编写剧本、挑选演员、确定拍摄地点、找帮手、搬送器材、拍摄和剪辑等所有的工作,这都需要每个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所以没有影视制作经验的学生大多数被累得晕头转向。所有的技术问题,都是通过边做、边学、边问的方式解决的,所以在课程开始阶段,学生们往往很狼狈。在完成507课程后,学生就会对影视制作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508与507不同,要求学生两个人一组,合作完成两部电影短片。两部短片中,两个人分别作编导和摄影剪辑,然后在另一部短片中调换职位。这种以项目为驱动的“边实践边学习”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了美国影视制作专业的教育理念。“507制作一”和“508制作二”后面的很多专业方向类课都是要求修完这两门课程之后才能修。

    2.专业方向类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包括导演、制片、摄影、剪辑、录音的课程。修完“507”和“508”之后,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方向的课程主修,也可以选修一些其他课程。不是所有的课程都是在“507”和“508”完成后才能选修,比如电影市场运作、视觉表现、电视制作、电影美术、视觉特技等课程。每个专业方向都有几门专业必修课,例如在摄影方向的课程共有五门:(1)彩色摄影。这门课程主要学习镜头、光圈、景深、色彩等一些摄影的基本知识。在课堂上教授会安排一些手动功能的相机拍摄人像、静物等专题练习。最后是一个题材自定的创作作业,时间比较充裕,最后在课堂上做演示并阐述自己的创作思路。(2)电影摄影机。这门课程相当于“初级电影摄影”,比较系统地学习电影摄影的基础知识,包括摄影机、灯光、镜头、色彩控制、焦点、影调控制、感光度等各个方面。该课程只在第一节课全部讲述专业知识,其余课程主要是课堂作业,每次上课时间为3小时,分配1小时讲授知识点、分析作品、点评学生作业,另外2小时在学院影棚完成课堂作业,作业内容是模仿电影中一段精彩镜头的影调和照明效果。学生要分2至3个小组,每个组7到8人,轮流做摄影指导、掌机、摄影助理、灯光组长、灯光助理、电工和演员。(3)电影摄影实践。这门课程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综合训练,目的是掌握构图、影调、灯光、色彩的综合运用。这个阶段主要是课外作业,方式是教授设定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学生们自行发挥,使用照相机拍摄,交5~10幅一组照片来表现这个情节,上课是学生演示作业和教授点评。第二阶段是学习使用高清摄影机和各种外围设备,由专业摄影技师讲解,然后是分组作业,方式与“电影摄影机”课程相似。第三阶段是学习使用阿莱电影摄影机完成几组课堂作业和一组课外作业。(4)中级电影摄影。研究生课程更加系统地学习电影摄影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学习光学、摄影机构造、镜头原理与构造、影调、运动摄影、灯光照明、色彩控制、滤镜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内容比“电影摄影机”深入很多。二是实践作业,方式和“电影摄影机”课程的相似。(5)高级电影摄影。研究生课程,内容和“中级电影摄影”基本相同,区别是作业使用35毫米胶片电影摄影机。

    3.联合制作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这类课程是一个班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影视项目,学生分别担任剧组中导演、制片人、摄影指导、美术指导、录音师、剪辑师等职位。原则是竞争上岗,在这个领域谁最强,谁就“上岗”。因为竞争的不仅是岗位,还有教授的个别指导。对于每个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学习的机会是不均等的。

    4.毕业创作

    毕业创作的时候。如果学生家庭的经济实力雄厚,可以选择自己当导演,自费拍摄一部毕业作品。也可以选择寻求赞助拍摄,拥有资金来源的学生有决策权。不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当导演,只要在一部毕业作品中担任过导演、制片、摄影、美术、剪辑等主创职位,就可以毕业了。

    二、器材的管理

    南加大电影学院有大量的影视器材需要管理。南加大的器材由器材中心统一管理,实行“制作号”管理制度,器材中心对每门课使用器材的时间、数量和规格都有规划,并给每门课的每个学生都编制了工作号。学生借器材要提前24小时预约,中心会提前准备好器材,放在中心外面的小推车上,每个小推车贴一个有工作号的表格,学生来取器材时,就可以将有自己工作号的小推车上的器材全部取走。还器材时不需要和工作人员当面交接,只要把借的器材放在一辆小推车上,然后贴上有工作号的表格,就可以离开了,这样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第11篇

关键词 “三大构成”;园林设计初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0;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34-02

Innovation and Reform of “Three Constitutes” in Prelimin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JIANG Yan-ji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Three Constitute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ield.According to the main issues emerging from prelimin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eaching innovations and reform of “Three constitutes” from the aspects of outlining content,design of experiments,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approaches,evaluation system,so that students can set a base for better study and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professional.

Key words “Three Constitutes”;prelimin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teaching reform

园林设计初步是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引导学生进入园林设计思维的启蒙,并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必备基础的专业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园林设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园林设计表现技法,更重要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和造型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本课程的教学,尤其是针对“三大构成”的讲授难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设计素质的目标。

1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现存问题

1.1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协调

我国现有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参考教材深受建筑初步的影响,虽经多次改版,但沿用内容陈旧,年份久远。总体内容繁多且与其他课程重叠性大[1],而相对学时较少,学生对课程知识难以消化。以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园林专业为例,现该课程总学时为56个学时,其中理论与实验各占24学时。教学内容分为5章,涵盖了园林设计基本概念、园林设计基本构成要素、中外园林史、园林设计的表现技法、园林构成与园林设计入门等知识和理论。相对应以巩固理论知识的实验课时为7次,每次4学时,不足以让学生通盘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反而使课程内容侧重点不明。

1.2 教学内容的专业针对性不强

自20世纪80年代,包豪斯设计教育理论传入后,逐渐形成现行于我国设计教育的“三大构成”[2],成为设计教育的必修基础知识。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中以最大篇幅讲授园林设计与构成,其教学内容更似于生硬结合了园林设计基本概念与艺术设计的“三大构成”,所谓的“构成”缺乏对本专业的针对性。单纯的构成理论教学枯燥呆板,使学习晦涩难懂,学生仅停留于教条式的效仿,对形式美法则只能生搬硬套,无法产生与本专业的联系,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 实验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的脱离

园林设计初步实验不乏线条练习、抄绘练习、园林表现技法练习(包括钢笔淡彩和水墨渲染练习)和小型园地的测绘与设计,实验目次较多而总学时数较少。其中针对“三大构成”的实验项目少、学时少,并且与实际设计关联性不大,难以达到更好辅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效果。

1.4 学生的专业素养不足

本专业面向招收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普遍没有接受过专业美术教育,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对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等理论学说和园林植物学等知识缺失,对三维空间感、尺度无具象体验,从而对所学课程与园林专业联系感觉疏离;而“构成”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学生较难形成抽象逻辑思维,并向专业形象思维转变,发挥创作意识。

2 园林设计初步教学改革的探索

园林设计离不开平面形态组合、园林空间的营造和园林色彩运用,“三大构成”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依据,因此必须强化“三大构成”在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中的重要性。

2.1 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基于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形成“三大构成”教学内容为核心,减少与之前学习内容的重复,概括与后续课程连接的知识点,做到精简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目的。如可省却园林制图常识的详细讲授,而改为在实验项目操作中要求学生体现对园林制图基本知识的掌握,以承上;浓缩中外园林史章节内容,改为结合经典案例的介绍与学习,了解世界园林体系和现代园林代表流派,为大二将学习的园林史作铺垫,以启下;园林表现技法的教学可与同一学期开设的园林手绘实训课程并行,以课程间的合作实验项目训练巩固对园林表现技法的掌握,达到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园林设计构成要素、园林设计的立意与布局以及园林设计入门等知识点,可结合实际案例讲学,避免理论说教,并注意引导与后期的城市绿地规划、园林设计等核心课程的联系。调整后的课时安排,可用于对“三大构成”与园林关联性的教学讲授、讨论和课堂练习,调整课堂节奏,增加课堂的互动性。

2.2 实验内容与专业应用的接轨

课程实验是园林设计初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课堂实验设计,使理论和实验在教学中能有效结合,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更好地掌握造型理论和方法技巧。作为技术应用型专业,园林专业在实验设计上应更注重理论与专业的结合,理论转化在专业上的应用。传统的“三大构成”实操性教学被形式美法则所约束,单纯地重复与模仿平面构成范例,为“构成”而构成。以致学生思维固化,作品重形式而轻立意,缺乏创造性意识[3]。“三大构成”中的造型理论应该在课程实验中作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形式训练而不是僵化的套路,因此在园林设计初步的实验设计中应重现包豪斯教学对形象思维的启发意义。

在平面构成实验设计中,借助骨格对成形的辅助作用,结合小型的校园景观方案设计平面图练习,训练学生平面图形组合能力和专业平面图构图思维。此实验被切分为两部分,一个是表达学生创作立意的平面图形变化,一个是切实的方案设计,二者必须有创作关联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创作平面构成设计作业时,先对场地进行了解与分析,2个部分的创作在实验过程中是需要同时进行的。这种训练避免了“三大构成”纯粹图形训练的缺陷,引导学生从由一般抽象逻辑思维向专业形象思维转变[4]。

立体构成实验常常以制作二点五维构成模型入手,要求学生用不同材料练习体、块形体的形态组合。在本门园林设计初步立体构成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对园林空间构成的认识和对尺度的把握。在实验设计过程中,以江南古典园林的漏窗艺术为切入点,要求学生创作中式园林局部景观模型。白墙为实,窗洞为虚,白墙为纸,前景为画。在此实验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对材料的运用,模型的构思,还需要对传统中式造园美学有基本理解,对园林空间的尺度有一定把握,学会园林空间的虚实过渡,空间的渗透与层次的变化。学生在模型的制作中体验材料的特性,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课程的兴趣。

色彩构成实验在掌握色彩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色感、色彩面积和色彩对空间环境的创造上的作用的理解,特别是园林景观中对植物色彩的运用。以色彩构成中“空间混合”的知识点来设计色彩构成实验,要求学生对以色彩的“空间混合”的方式去分析经典园林案例中的主要景观节点的色彩构成与关系。在实验中,学生通过对经典案例的色彩分析,总结色彩在园林空间内的应用,分析色彩在人视野中所占面积与比例、色彩在园林中呈现的形状与肌理、前景色与背景色的关系,体验优秀园林设计师通过用色、配色营造特定空间氛围。

2.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元化

园林设计初步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培养其设计意识,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讲授,使用案例教学法直观且快速地让学生理解文字语言无法表达的知识点;结合课堂实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使理论与应用结合更紧密;在实验前使用体验学习法和现场直观教学法,使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有事前的认识和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学手段也应不拘泥,在采用多媒体教学基础上,以手写板辅助教学重现并提升传统板书的直观、快捷、清晰的表达效果。充分利用社会信息化服务平台,如QQ、微信及移动政务系统,定时更新教学信息,进行提问答疑与分组交流,加强师生课后的互动。

2.4 评价体系的丰富与优化

鉴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对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也应该进行相应改革。园林设计初步采用综合考核模式,摒弃单一的考试考核来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由考核和课堂表现构成,占总成绩的10%;实验成绩由体现本课程主要知识点的6个实验项目构成,共占据30%;期末考试成绩占60%。这种方式能够避免片面地由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全面地考察学生在整个课程中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动态的评价体系。

3 教学改革的试行成效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4个教学班同学表达对抽象内容有更清晰明了的理解,转变了过往的思维模式,建立了园林设计思维模式,并对专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改变了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角度,对美学和艺术的鉴赏能力有所提升;通过多个实操的实验项目,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分组讨论和分组任务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统筹能力;方案汇报的形式加强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作品的展览交流有效促进同学间相互借鉴和学习。在进入大二的专业课程学习时,学生普遍反映园林设计初步的专业基础训练能较好地将“三大构成”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在图纸表达、方案汇报、综合方案设计等方面有较明显的进步[5-7]。

4 结语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是学生迈向专业学习的奠基石,是培养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设计思维的重要课程。而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构成表现能力,使之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并向专业设计表达过渡,“三大构成”必然是园林设计初步教学的重要部分。针对现今“三大构成”在专业课程上的不适应,需要重组理论教学的内容构成,不断创新实验设计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评价体制,使课程目的更明确,才能加强抽象造型理论与园林专业的关联性,并较好地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应用的能力[4]。

5 参考文献

[1] 刘滨宜.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J].中国园林,2001(1):7-10.

[2] 陈岩.从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看当代三大构成教育[J].艺术与设计,2010(9):146,148.

[3] 杨慧丹.包豪斯教育体系在中国的选择性误读[J].创意与设计,2015(2):89-91.

[4] 李文.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人教育,2008(6):88-89.

[5] 冯丽.《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探析[J].热带农业科学,2011(4):92-95.

第12篇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调引导学生学习能动性,提倡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强化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交给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的方法,提高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融入生活化,生活渗透数学化,在数学教学中体验生活数学,在感受生活数学情境中学习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数学化;运用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呈现出两种偏差:一种过分强调数学化,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习数学感到抽象、困难、枯燥;另一种过分强调生活化,每个知识点都在生活中寻找原型,缺少对数学更深刻的思考,学生的数学素养不能得到提升。为促进教师能够从教学工作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数学的本质,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寻找“数学化”与“生活化”的平衡点,加强数学学习的有效性,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生活化”与“数学化”建设原因

构建在新课程的呼唤中,《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同时还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因此,为了给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可以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大课堂。其次构建在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上,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主要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虽然可以让学生把书本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扎实,但是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拓性、创新性、延展性方面又具有相当大的限制。所以应该提倡给他们多一点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操作、观察得到的知识巩固程度要远远胜于教师反复的讲述。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灵活处理教材,根据需要,重组内容,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社会紧密联系的一些数学信息资料。

二、感受生活数学,让数学生活化。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教学“线段”时可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成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如,我们可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形式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利用已学过的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的知识,美术知识、语言知识、生产常识对长方体和它的表面进行探究。以此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并通过小组合作自我解决问题,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三、激活人生经验,思考生活化数学

数学思考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就中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理解与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如“我们班想在“五一”购买一些大家喜欢的水果开一个联欢会,应该买些什么水果,各买多少才合适?”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同学们会想到做一个调查,于是产生了统计的概念,然后再思考具体统计方法(展开调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作出决策)。这样激活了学生生活经验,培养了学生搜集、加工、整理信息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只有回到生活实践里去综合地用“数学”,才能真实显示其数学学习的水平。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多关注生活原型与数学模型的相结合,多组织开展一些联系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受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数学教学中,要走生活化道路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走进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总之,开展生活化数学教学能使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从而达到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