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化企业人才培养

数字化企业人才培养

时间:2024-01-16 10:21: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化企业人才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化企业人才培养

第1篇

1高职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积极作用

1.1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计划

高等职业院校本身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在酒店管理数字化运营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才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高职院校能够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有效优化,结合企业提出的相关需求与反馈,对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的相关方法作出适当调整,以此为基础,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的人才培养效果才能得到充分保障。现阶段许多高职院校顺应时展的需求,开设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但是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计划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许多高职院校只是照搬先进教学单位的人才培养计划,而没有真正结合校园特色以及时展需求,对人才培养计划作出调整,这是导致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人才培养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能够结合运营的相关需求将行业发展动态与高职院校进行深刻沟通,并以此为基础对人才培养计划作出进一步的调整,通过这样的形式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得到全方位的落实。

1.2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学生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学生的学习需求直接影响到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通过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能够通过与企业之间的有效联系为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不断提升。校企合作体现在多个方面,无论是对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还是对实践场所的有效开发,这些都能够极大的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提升。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机制下,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在各个平台学习差异化的知识,能够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在企业的帮助下,学生能够真正将所学理论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并且根据企业的相关用人需求对自身提出更高的标准。高职学生本身在文化知识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通过校企合作机制的深层次建设,学生的学习环境能够发生重大变化,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基于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影响,不断提高职业素养,为后续的职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与保障。

1.3有利于解决企业用人难题

酒店运营管理企业在我国第三产业建设和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旅游行业的重要支撑,做好酒店管理与建设十分关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酒店管理数字化运营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实际上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只有通过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才能够有效解决酒店的用人问题,为酒店的竞争力提升提供坚实基础。而且合作模式下,企业能够借助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做好产业建设与研发,实现产学研一体,真正在理论层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人才引入方面通过与高职院校的深层次结合,酒店能够直接招聘优秀毕业生,从而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以此为基础,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相对于传统的社会招聘,校招更能够挖掘学生的潜力,并且能够从零开始培养具有较强忠诚度的优秀人才,从而真正解决企业的用人难题。

1.4有利于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落实,高职院校在新生招聘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在就业方面却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就业难成为困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在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模式,这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协作,高级院校能够将优秀毕业生推荐给企业,一方面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真正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真正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校企合作本身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能够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同时能够将推动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解决就业问题,确保学生的就业方向和专业学习相匹配,真正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2高职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不足

2.1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

目前许多高级院校已经逐渐意识到校企合作模式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且在校企合作方面承担着主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功能和作用却没有得到充分凸显,这是影响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并没有完善的机制支持,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如何通过科学的制度对校企合作活动进行规范,这些都值得高职院校和企业思考。现有的校企合作机制下,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主要停留在就业和人才引进方面,而没有做到更深层次的合作,每年只是企业开展校招工作,高职院校积极配合企业完成校招,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很难真正满足人才培养的相关需求。此外,还有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不稳定,企业由于受到经营压力的影响,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投入忽高忽低,导致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信任不足,这也是影响校企合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

2.2实习岗位设置不合理

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形式,但是目前许多企业在设置实习岗位时,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这就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职业素养发展容易受到一定的影响。接纳实习生的过程中,许多企业只是安排一些较为基础的工作岗位,而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潜能,这就导致部分拥有较强理论能力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以发挥应有作用。此外实习岗位设置与学生的实际成长状况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学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过程中学生从事的工作与自身学习的理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就导致学生容易产生自我怀疑,不仅影响到顶岗实习的整体实施效果,也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一来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效果同样容易受到影响,学生很难真正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2.3实习基地开发不充分

实习基地是学生在企业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平台,但是在现有的校企合作机制下,许多企业并没有为当时院校提供专门的实践基地,而是按照人才培养需求进行调配,这就导致每年的顶岗实习方式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实际效果较为有限。实习基地本身承担着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但是在企业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将希腊高职学生作为战略规划,而是随意的安排实习基地,导致实习基地的建立不够科学。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职学生的就业方向较为广泛,在实习基地建设不合理的情况下,学生很难真正明确自身的职业规划,也很难体会到专业学习的乐趣,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迷失。此外实习基地开发不充分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开展的各项实践教学活动也无法得到有效落实,教师需要不断适应不同的教学场地,导致日常教学工作压力变大,影响到了专业教学效果。

2.4校企合作目标不一致

明确的校企合作目标是开展校企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目前高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却并没有树立统一的目标,导致人才培养的方向存在一定的偏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高校更加关注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实践能力培养情况,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作为主要教育目标,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希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方式,更好的提高人才竞争力。企业则面临着经营管理的压力,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将高职学生作为重要的劳动力,并且安排相应的岗位,由于过分强调企业自身的经营与管理,而没有做好对学生的教育,这就导致学生在参与实习活动时,难以真正系统性的学习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知识,只是被动地听从工作安排,最终影响到了学生的专业发展。在高职院校与企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的情况下,校企合作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基于校企合作的各项活动也无法得到全方位的落实。

3高职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路径

3.1制定明确清晰的校企合作目标

明确清晰的校企合作目标是开展校企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为此,高职院校应当通过与企业之间的深入沟通,建立起共同的目标,真正落实人才培养以及人才输送的相关工作需求。高职院校首先需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与企业进行深刻的探究,一方面听取企业的意见,另一方面也要将相关的人才培养需求传达给企业,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校企合作更加紧密。除了在专业技能方面进行教育,外高职院校还应建立起三全育人机制,能够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出发,与企业达成一致,让企业成为学生树立正确职业态度和观念的重要平台。企业则应将用人需求作为校企合作的依据,向高职院校提出明确的人才需求,并且在高职院校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在开展顶岗实习活动时,企业同样需要承担一定的教育责任,既要协助高职院校做好常规教育,同时也要适当融入企业文化,促进学生职业观念的不断养成。明确的校企合作目标推动下,高职院校能够真正与企业达成一致,共同推进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人才培养的全面落实。

3.2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

在高职院校与企业目标一致的基础上,二者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一方面规范各项校企合作行为,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校企合作的实施效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作为主导方,在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方面提出大致的需求,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并且将这部分内容体现在管理机制上。此外,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还可以采用“订单班”的方式实现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人才的培养,顾名思义,订单班就是以企业命名、专门为企业培养人才的特殊班级,通过定向培养的方式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以此为基础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单班的开设需要校企双方的深层次合作,并且基于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校企合作制度进行有效规范,一方面解决高职院校在人才输出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真正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得到全方位优化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和企业才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为人才培养工作贡献力量,并且形成校企之间的教育合力。

3.3基于实训基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建设实训基地是做好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应当主动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便利,一方面做好场地支持,另一方面也要积极配合企业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工作。企业应当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以及自身经营状况,为高校提供具有较强教育价值的实训基地,既能够满足学校的实践教学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需求,以此为基础,为后续的校企合作提供保障。除了校外的实训基地建设外,企业还可以在设备和资金方面为高职院校提供一定的支持,校内设置实训基地,将真实的工作场景还原于校园内,并以此为基础,协助高职院校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高职院校则应以实训基地为平台,对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机制进行合理优化,让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关键。

3.4基于校企合作做好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专业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同时也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引路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质直接影响到了人才培养效果,在校企合作机制下,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在人才引入方面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对应届毕业生以及高校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引入,同时也需要和企业保持深刻的联系,从企业中邀请相关工作人员作为实践教学的负责人,让师资队伍更加立体化。高职院校还应与优秀校友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开展专项讲座的方式为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的学生提供学习和成长的平台,让优秀校友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让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职业学校教师大多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经验有所欠缺,基于这样的现状,告知学校还应与企业达成协作,为在岗教师提供学习和成长的平台,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不断成长与进步,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基础。

4总结

综上所述,建立高职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这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满足高职学生专业素质提升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共同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能够在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达成一致,在明确的校企合作目标指引下,推动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让企业与高校实现共同成长。

注释:

[1]李建民,张莹.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技术,2022,21(01):38-43.

[2]孙春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实证研究[J].商展经济,2021(22):97-100.

[3]李晨.“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酒店英语课程中的实施途径研究[J].海外英语,2021(22):269-270.

[4]蔡妍.基于全域住宿业“智时代”下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商讯,2021(33):182-184.

[5]刘伟,丁琪,何晓莹,丁颖,钟月辉.“劳动导向、美育协同、产教融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大众标准化,2021(21):122-124.

第2篇

西南交大在轨道交通领域学科配套最齐全,专业设置最完善,核心资源最充分,在高铁、磁浮、土木等诸多科学领域、工程领域创造了百余项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

学校秉持“灌输文化尚交通”的历史使命,弘扬“r实扬华、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传统和“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培养和造就了以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世界预应力混凝土先生林同炎,一代水利工程大师黄万里,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刘大中,等为代表的三十余万名栋梁之才。

数字化 一场范式革命

提出“数字化战略”绝不是赶时髦,这是西南交大主动顺应全球数字化时代潮流,抓住数字化发展战略机遇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在西南交大校长徐飞看来,“你可以错过一个机会,但不可以错过一个时代。今天这个时代,是数字化生存的时代、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的时代,未来对人才的需求一定是数字化的人才。培养人才的工具、手段、方法、途径,也必须是数字化的。”

慕课这一全新教育模式的出现,引发了学习和教学的革命,这是信息技术诞生以来的重大变革之一。数字化引领着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创新,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带来深刻变化。

西南交大正在大力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启动数字化战略,积极拥抱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时代;部署并推行“工科登峰、理科强基、文科跨越、生命振兴”四大行动计划。

徐飞提到:“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认为,数字化、信息化是一场革命。数字化并不是简单地把纸上的东西电子版。我理解的数字化,是一场范式革命,从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到教学组织,完全都得运用数字化的思维。”

据介绍,西南交大制定了《西南交通大学数字化战略2014-2020年主要举措》,分阶段明确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和信息化校园建设等方面的主要工作举措。在此期间,学校确保投入不少于1亿元资金用于相关软硬件的建设。

西南交大校长徐飞在谈到“数字化战略”时说:“一定要谨记三个主义:第一是理想主义,第二是现实主义,第三是拿来主义。这三者一脉相承。理想主义是彼岸情怀,诗意栖居;现实主义是立足此岸,脚踏实地;拿来主义是取其精华,人为我用。这三个主义同样适用于数字化战略的建设工作。”

实现精细化的过程管理

据了解,在人才培养方面,西南交大以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支持网络化、管理信息一体化、人才培养信息数据化为基础,以教师、学生、校友为对象,通过对其校园学习、工作、生活与职业发展、终身学习等数据的全面采集、储存、处理、分析、挖掘与利用,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实现精细化的教学过程管理,形成学生成长发展档案与校友交流平台,构建起学校人才培养状态监测与质量保障体系。

在科学研究方面,西南交大将重点面向轨道交通和前沿科技等领域,广泛集聚大数据资源,开展数字化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科学研究,努力取得对未来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以数据共享和整合为基础,以研究应用为核心,开发典型大数据服务平台,加速大数据理论、技术和应用的创新,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为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及管理提供强大支撑;更加努力开展现有学科专业的大数据研究,形成新的科研范式,促进科研取得更多新成果。

为有效推进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学校成立了推进数字化战略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人才培养、学生工作、科学研究、数字化校园建设等的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峨眉校区常务副校长、各学院院长为成员,负责推进全校数字化战略的谋划和决策。

同时,成立推进数字化战略咨询专家组,专家组1/3为校内人员,2/3为校外人员,而在校外人员里,国内专家占1/3,国外专家占2/3,对数字化战略的重大谋划和决策提出技术咨询意见和实施方案。

加强与大数据龙头企业

深入合作

比如,“交大就业”微信公众平台是国内开通较早、西南地区首个高校就业服务新媒体平台。

开通一年来,不断创新升级,为同学们提供“无微不至”的就业信息服务,全面助力学子就业。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交大就业”已经完成了三次较大的升级改版,从之前单纯的提供招聘会、招聘信息查询到现在集就业政策、招聘信息、就业指导、实时查询于一体的立体就业信息平台。

“可以从高等教育和企业领域这两个方面来谈。就高等教育领域而言,我本人比较熟悉几个学校。我曾经在麻省理工学院做过高级访问学者,他们数字化与高等教育的融合程度非常高,数字化平台里储备了丰富的资源。注册、选课、办卡、保险等,只需登录一个网络系统,一目了然,应有尽有。所有的课件、课程资料、老师布置的作业,网上随时可以下载。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字化平台很强大,涵盖了从学习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得非常好。其他如哈佛、耶鲁、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在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方面也是走在前面的。”徐飞如是说。

其次是企业领域,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医疗、交通、电力、零售业包括基础设施等,这使地球变得越来越智能化。

一站式信息化需要技术条件来支撑,从硬件、软件,网络到系统集成,从基础层、服务层到架构层,IBM构建了一整套体系。国内也有非常好的企业,如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公司。

“我们也希望把西南交大作为构建数字化大学、智慧校园试点单位,把试点变成示范。数字化是一场革命,并非简单的投入和技术问题。数字化运用到高校领域,将对治理能力起到极大的提升作用。”

第3篇

关键词: 工程职业能力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概述

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阶段,就业已经是学校、家长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企业求贤若渴、高薪虚位和学生奔波面试、择业无门的矛盾比较突出,其中固然有就业观的主观影响因素存在,但学生的工程职业能力不强、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工程是人们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工程职业能力是工科学生的工程能力,特指学生在工程实践活动中的实际本领和能量,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现代工程师。

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即技术技能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分类。

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培养工程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全面提高职业素质为目标”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教育。“实践性”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职业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

二、教学思考

构建了“就业为目标,能力为本位,任务为载体,项目为主导,学习为实践”的培养模式。“坚持专业技术应用和综合素质结合的工程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并重;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协同发展。

本教改方案的实施,广泛调研,整体规划,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侧重应用实施,由机械学院宏观指导协调,专业教学系、部具体管理、专业课程教师组织实施,采取试点、分析、比较,由点到面地逐步推广的方式改革。

调研典型企业,总结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调研同类本科院校,吸收兄弟院校的经验,构建学生工程能力和素质知识体系数学模型,完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人才培养工程职业能力,构建课程群体系,整合课程,结合企业工程实践,更新教学内容,实施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选用工程案例,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的理论和实训教材。改革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互动式、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应用和创新工程意识的培养。注重典型的工程软件应用能力培养,将理论知识寓于工程软件的使用中,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程问题。

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寓于整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构建立体化的创新实践体系,培养创新应用意识,营造创新应用环境,改革实践教学方法,重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设备的应用,增强实践环节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践的项目取自企业的实际产品。

构建创新实践体系,自主开发实验和实训设备,建立数字化仿真实验室和数字化实验装置,机电一体化实验室,组建项目团队、学生工作室和教师科研工作室,参与教师科研。侧重学生自学和探索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业余时间自学。注重基于CDIO的综合实践项目开发。组织学生参加数字化职业技能大赛和技术资格证书获得,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省和国家的数字化竞赛项目。

建立基于企业案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贯彻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标准,注重工程软件的使用资源建设。

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包括阶段知识考核、课程群考核、毕业知识综合考核和职业技能证书等级考核等。考核的原则是“以能力考核为主线,考核过程全程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内容全面化,考核参与全员化,考核结果公开化”,培养“比、学、赶、超”的优良学风,建立工程职业能力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考核的有效性。

三、结语

通过教学改革,学生工程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学以致用,用理论指导实践,经过用人单位的反馈,学生的工作职业适应能力明显增强,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耿建民.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之实践教学改革及探索[J].教育理论与探索,2014,34(12):42-44.

第4篇

[摘 要]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相关专业在近年来的招生规模上越来越小,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信息化的普及对网络技术人

>> 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准职业人目标的高职网络技术人才培养关键问题探索 高职网络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施 从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数控大赛对高职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启示 倡导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提升学生就业技能 “世界工厂”建设背景下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 高职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研究 “数字化国标”控制网络技术规范介绍(上) “数字化国标”控制网络技术规范介绍(下) 论“技能调研与培养、需求分析与解决”模式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法 物联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 浅议订单式技术人才培养 协作创新助力Power技术人才培养 石油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探讨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美国大学高等技术人才培养探析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之我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9〕 BRT〔W〕. .

〔10〕童小素.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9.

〔1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北京:http://.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

〔1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北京: http:///html/Dir/2011/08/19/5814.htm.

第5篇

关键词:数字出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结构;教育教学;出版产业;机遇;挑战;数字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5)01-0096-04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版行业也渐渐与数字信息化进行融合。美国出版商协会公布的销售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出版业整体销售额较2011年增长4.51亿美元,达到65.33亿美元,电子书销售额较2011年增长了42%,达到12.51亿美元。我国的数字出版行业也随之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但与数字出版行业的飞速发展不相称的是相应人才的缺失,尤其是既符合出版行业职责要求、同时又掌握数字化技能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甚少。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与社会培养大都是沿用传统出版行业培养人才的体系与模式,教育方式滞后,教学内容陈旧,培养体系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发展要求,这严重制约了数字出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数字出版应用型创新人才特征的现状分析

数字出版行业与传统出版行业不同的是,数字出版是以计算机技术与传统出版行业技能与内容为基础,通过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海量储存技术等多个IT技术的融合,构建的数字出版平台,让出版行业的信息内容网络化、数字化。所以,数字出版行业对人才能力结构、行业素质、应用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一)从数字与出版行业融合需求来看

首先数字出版行业人才必须要对其两大基础学科(计算机与出版编辑)的知识要有一定基础,对数字出版行业的应用技术与理论支持有一定的了解。其次,数字出版行业的人才必须对数字出版的传播技能、媒介运行、网络设计、数字应用等基本行业技能有所掌握。同时,作为一名数字出版行业的人才,其本质还是新闻人、媒体人,必须要有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这种素养就是新闻出版的专业素养。这种素养要求行业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熟练地掌握采、写、编、评译、校发等新闻编辑技能,追求时效性与真实性。再次,数字出版属于信息技术产业的范围,作为一名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除新闻出版专业理念外,还得具备专业的数字理念、能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出版产业数字化的经验与知识技能。

(二)从从业知识与能力结构来看

从业者必须学习专业的出版知识、数字技术知识、媒介经营管理以及其他有关学科等知识。同时,必须具备执行数字化媒介运行平台的能力,使数据在多平台上进行编辑出版,从而丰富编辑出版的数字形式。徐维东、许琼英对前程无忧网的数字出版人才招聘启事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数字出版企业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也就是既懂传统出版又懂数字技术、既懂内容加工又懂市场经营的“双栖”人才。而且还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细致的观察力、强烈的求知欲与责任心以及创新精神,这都是一个数字出版人才应该具备的从业素质。由于数字出版是一个新兴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众多,从业者还应具备吃苦耐劳、勇于进取的精神,并有较强的团体协作能力。

二、数字出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数据进行统计,我国2013年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招生单位有100左右,其中设立数字出版硕士学位点的院校约70所。当前大多数高校将新媒体传播、网络传播作为其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和图书馆学等专业的方向之一。只有少数院校确定了数字出版方向。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深蒂固,再加之处于政治与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高校数字出版人才教育大都停留在对于培养传统出版媒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模式上,使得从高校走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已经变化的行业现实,浪费人才与资源。

(一)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的落伍

从国内还是从世界上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来看,传统出版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落伍。很多高校虽意识到了数字出版时代的变化,并且尝试进行转变,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但是只是停留在认知层面。无法切实有效地为学生整体规划学习与课程体系,最后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适应行业要求,培养模式与行业需要错位,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分离。

(二)专业师资力量匮乏

对于数字出版这样的新兴产业有关知识与技能的认知与学习,要有一批精于此道的老师在实践与理论上孜孜不倦地指导。但就目前我国高校数字出版教育建设现状来看,熟练掌握数字与计算机技术,并且跨学科精通出版业务的教师不多,且在数字出版机构工作,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更少,而且出版编辑专业的教师对于数字技术精通的不多,无法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指导,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只能死记硬背,缺少实践性指导与讲解。在师资匮乏的难题下,高校中甚至一些本来教授中文、汉语言的人文学科的老师“迎难而上”,去教授相关课程,其专业性也可想而知。

(三)课程内容陈旧与设置的不合理

在国内,有关数字出版的课程与学科设置可借鉴的经验还是比较少的。这就造成了很多院校开设有数字出版的课程,内容却是老套的、僵硬的,甚至是资料堆砌起来的,在学科以及课程设置中,以新闻为主,辅之以文学、出版、甚至历史的学习,在高校中屡见不鲜。受其影响,数字出版的课程模式设置也趋于僵化,没有创新型,仅有的数字出版的课程大都也是在老师死板地教授、学生僵硬地抄写听讲下进行的。这种填鸭式的灌输理论知识,使之在僵硬的知识灌输中泯灭了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全国目前只有北京大学、北京印刷学院、上海理工大学等院校明确确定了数字出版方向,课程设置与学科建设日趋完善,值得借鉴。

(四)数字出版机构的接纳力不强

目前,由于高校数字出版教育正处于转型和改革阶段,形成规模的输送数字出版人才还是不现实的,所以目前在数字出版行业最多的还是传统出版型人才,或者是IT等行业跨界人才。而且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字平台运作技术是属于实践性强、专业性强和针对性强的技术种类,所以一般的数字出版机构,或者是传统媒介中的数字出版部门最多的工作人员还是技术类的,而对高校培养出来的传统型出版人才一般都是敬而远之。这是由于:传统型出版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在校没有接受过数字出版的理论和技能教育,所以先天不足;目前传统出版机构正向数字化转型,数字出版平台正在建构期,需要专业的技术型和经验型人才,高校初出茅庐的学生缺乏这种技术和经验;由于数字出版是新兴行业,其内部也是处在一个摸索前进的状态,没有过多的资源去对已经成型的传统或数字出版人才就重塑和教育,而刚刚走出高校的学生需要一个实践和学习的平台。所以这就造成,在数字出版行业中,对以前的传统出版体系下培养的人才接纳力不足,缺乏教育培养耐性,导致毕业生所学非所用,人才流失、浪费。

三、数字出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对策

大数据时代,怎样培养数字出版的应用型人才,这需要高校与社会机构的共同努力与通力合作。对于两者而言,培养理念与模式必须突破,原有的体系必须重建,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也必须合理化,师资力量的培养也必不可少。与此同时数字出版机构的管理与运行机制也需要更加合理化,社会选择和社会培养机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国内外成功经验更值得我们借鉴。

(一)转变高校培养理念

现有传统媒介的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足以支撑出版行业学科的细化。梁春芳教授指出,高校的出版教育应当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树立大编辑、大文化、大媒体的教育理念。面向数字出版产业,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文化基本素养、具备数字媒体编辑出版传播技能,了解数字媒体产业运作规律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高校的发展应该走在学科与产业前沿,学科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结合,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顺应社会的形势。

(二)构建多元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于适应数字出版产业形势是势在必行的。首先,对于整个出版编辑学科来说,高校应当为学生设立不同的研究与学习方向,让学科更为细化,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绝对不能盲目地设定方向,或者强制为学生开课,尤其是在学科建设不完善时。其次提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在数字化平台中,出版行业归根到底的任务还是对内容的编辑和出版物发行,所以实践技能的教授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一定的经验积累对于学生来说,走上社会以后是很有利的。

借鉴德国的校企办学、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的双元制培养模式。主要是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位,以“为未来工作而学习”为目标,以“职业活动的开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这是实现学校与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的一种方式。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与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紧密相连,以学代工。高校依托自身强大的教育优势,拥有深厚的知识与理论底蕴,在此基础上推动校企联合,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同时,也为学生积累了深厚的实践与工作经验,无需数字出版机构耗费不必要的资源进行培养,达到毕业即能上岗。

在培养模式上,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编辑出版为核心内容,综合多学科进行人才培养,不单单局限在单一出版学科内。以武汉大学为例,其数字出版专业以出版理论、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理论为三大基础学科,在此基础上开设相关数字出版课程。为体现出版理论和数字技术的结合。武汉大学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平台类课程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传统出版理论,如出版学基础、编辑理论等;二是数字技术和信息管理,如计算机基础、软件工程、信息组织检索等。模块类课程主要面向新型数字出版业务,如电子书、数字期刊、网络游戏、数字动漫等。

(三)转变课程设置方式,加强高校师资力量的培养

高校在培养数字出版人才,为学生设置基础与专业课程中,应当根据学生和社会需求进行设置。在校企联合的双元制基础上,基础理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应同时交叉进行,并且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划分专业,实行多元化教学。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编辑内容为核心,经营管理、传播为主导,在统一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进行。同时,在进行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培养教育下,设置人文素养类、出版传播类、职业道德及法律法规类等公共基础课。不同培养方向应围绕不同的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数字出版内容集群主要开设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数字信息内容的策划组织与搜集整合、信息内容创意表达等生产类课程;数字出版技术集群主要开设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开发与应用、多媒体设计与处理以及和数字出版相关的其他技术课程;数字出版经营管理集群,主要开设媒介经营管理、媒介经济学、市场调研分析技术、整合营销、电子商务、公共关系课程。避免设置课程的重复,根据企业、学校、学生个人的需求进行个性化选择。

在高校师资方面,基于双元制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的技术教育由社会实践教师与高校教师同时来负责。来自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以自己娴熟的业务技能与深厚的工作经验为基础,为学生讲解数字出版业务;理论部分,由在校老师进行讲解,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学生学习的同时,老师必须“走出去”,去一线产业进行实践性的学习和锻炼,理论联系实际,让实践来印证理论教学的优点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革,最后达到反哺学校的目的。

辽宁大学的编辑出版专业利用已有的师资,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由来自出版一线的教师带队,在编辑出版专业开设数字出版相关课程,成立了出版专业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该校还将出版业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的产业人员请到学校进行授课、开展讲座、担任兼职教师等,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结语

在可见的将来,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必将是十分迅猛和繁盛的。作为行业发展的动力之一,应用型创新人才必不可缺。高校与社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积极应对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过程所出现的问题,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探索并建立一套完整的培养模式是整个社会所面临的巨大任务。在实践中顺应趋势,继续完善数字出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行业、市场、社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数字出版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东霞.近年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4).

[2]何迪.探讨出版人才职业化及培养机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

[3]吴鹏,程放.数字出版转型期高校出版人才培养策略探究[J].出版教育,2014,(2).

[4]余燕.数字出版理念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初探[J].观点,2013,(12).

[5]许远.数字出版转型期出版人才能力结构的新变化[J].科技与出版,2013,(3).

[6]王东霞,赵龙祥.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开放性的三个层次[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7]陈丹,周红.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启示[J].出版研究与教育,2010,(12).

[8]郝振省,等.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Annual report on digital publishing indeustry in Ching:2012―2013[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9]王军.数字出版教育的策略选择[J].出版与印刷,2009,(4).

[10]宋艳丽.数字时代地方院校复合型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出版科学,2012,(6).

[11]梁春芳.转型期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出版,2011,(3).

[12]陈丹,张志林.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探索[J].出版研究与教育,2010,(8).

[13]徐维东,许琼英.上海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策略刍论[J].科技与出版,2011,(12).

[14]张照富.数字化时代编辑出版学的变革之道[J].中国报业,2014,(4).

[15]甄增荣.数字技术环境下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4).

第6篇

近百年以来,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昂首走来,以数码技术支持的先进的教育形式大量涌现,几乎涉及了教育事业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以及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对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也带来巨大的革命,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时代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断创新和发展,认真研究数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如何走出数字化与传统性之间的矛盾。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造就数以千万计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其与传统教育的重大差别在于教育职能的不同。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基本目标,师生之间是“主客”关系;而创新教育不仅仅是“传道”,也要“授业”,更要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知识的能力”。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新时代,计算机、互联网、云计算使各种知识以“数字”的形式存储在互联网络中,甚至形成数据团上传到“云”上,校际间、国际间的教育资源互通交融。数字技术使得“教育云”出现,从而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师生之间对知识掌握的极不对称的状态,营造了师生之间平等的知识海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数字化背景下“教育云”信息的出现促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被动获取为主动汲取,成为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学习的主人。

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数字化再造的紧迫性

从外部环境来看,数字化浪潮的到来席卷了全球教育事业,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界,数字化已经成为各高校实现赶超跨越发展的重要路径。从内部环境来看,高校实现数字化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1数字化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工具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是一定数字化技术条件下的教学过程。物流学科的发展趋势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物流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物流知识更新速度快,专业知识覆盖广,需通过数字化技术将视频、图片等丰富翔实的物流教学素材展示给学生,以便于学生形象掌握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亟需通过数字化工具来改变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现状。由于各省财政实力差异所引致的物流管理教育投资的不均衡,以及教师素质的差异性,导致物流管理教育资源分配的时空和地域分配不均衡。通过构建统一的物流管理教学平台实施数字化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和地域限制及师资力量限制,实现物流管理资源的共建、共有与共享。

2.2数字化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途径

数字化浪潮对当前我国物流教育模式产生猛烈冲击,数字化技术已然渗透到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各环节中。在国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指导下,各地教育机构的物流教学单位明确职权,落实责任,稳步推进数字化物流教育工程建设。数字化物流教育工程可分解为教学理念变革、信息化设施与设备、物流教学资源数据库、物流数字化教学队伍、应用系统和服务体系等基本模块,其中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物流数字化教学队伍建设是工作重点。

2.3数字化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理念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数字化教育模式是一场划时代的教育理念革命,在教育思想和文化的塑造方面,在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变革方面,在受教育者的性格培养和生活学习方式变革等诸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在数字化教育平台的支撑下,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个性化教育和民主化教育理想正从理想变为现实,因为数字化技术改造了传统教育环境,彻底变革传统教育方式和学习模式。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远程教育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模糊教师与学生身份的对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虚拟的教学空间依据自己意志,围绕专业知识展开平等交流。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随时提出问题;而教师则从知识发送机的身份转变为知识导师,引领学生参与求知历程。在数字化教学新理念指引下,大学生的独立意志和自由思想获得尊重,其逆反权威与创新意识得到鼓励。教育理念改革目标是为了培养具备提出多元化解决方案能力,适应物流行业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环境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的新型物流人才。

2.4数字化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趋势

当前信息化时代已然来临,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跨国物流巨头都十分重视发展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新型物流产业模式,希望籍此提升企业在未来物流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在教育层面,教育信息化概念始于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其核心是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导向推进教育改革。1996年日本在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第一次咨询报告中强调将培养学生在未来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作为21世纪教育发展方向,并据此开建互联网络“百校工程”。1998年英国政府《我们的信息时代》宣言,提出政府应改革教育,在教育中利用新技术,使得人们能够获得信息时代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扩大信息受益面,确保信息时代在有利于所有百姓等方面起主要作用。纵览全球,数字化教育已然成为新世纪教育革命的轴心,我国教育界亟需积极参与其中,并以此为契机改革我国教育界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改造教学模式和教学教法,升级师资培养和学校管理模式,实现我国教育界追赶信息化浪潮的全面数字化教学变革。

3加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的创新举措

物流管理人才的数字化教育模式是一场涉及教学理念、目标、手段和教法的全方位教学革命。充分利用数字化的工具、手段,结合物流管理专业需求,有针对性开展创新性教育。

3.1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的教学理念创新

第一,提升学生教育主体地位以培养数字化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人才的数字化教育工作者需要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而尊重学生作为求知主体的地位。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培养的关键期,自我认同意识强,独立思考能力显现,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与反权威的思想倾向,且迫切企盼社会尊重其个体独立意志的地位。因此,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将数字化时代大学生的基本性格特征与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相结合,通过各式渠道掌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思想状态变迁,在尊重其个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教育平台展开因材施教[1]。第二,革新交互式教育模式以培养数字化物流管理人才。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数字化变革中,教育工作者要转变对教学质量的理解方式,要认识到教学质量不单是通过管控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确保知识传递,还应当涵盖教辅部门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环境的内容。传统互动教学模式一般拘泥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而数字时代的物流互动教育则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将师生互动全面的拓展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实现教师、学生、家长、教务后勤乃至社会企业之间的多方互动。数字化教学模式突破时空限制,利用技术手段降低互动交流成本,实现传统教育模式中无法实现的教育各相关方的零距离的、自由开放的互动交流模式。互动教育模式对教师的素质和责任要求更高,教师不仅是物流专业知识的精通者,还应当具备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常识;教师不再是单向的物流知识信息的发送者,而应当是物流教学进程的引导者,引领学生从物流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为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者。

3.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的工具技术创新

第一,构建数字化物流管理教学素材数据库。教学素材数据库建设工作需从软硬件支持两个方面展开。校方是硬件建设的直接责任方,负责提供必要的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存储设备、网络等硬件支持[2]。在软件建设方面,软件系统可以通过项目招标手段将其外包处理;数据库内容建设则建议以系部或教研室为物流教学素材数据库建设的组织方,将数据库建设按照物流教学环节分解为课程建设、教学参考、在线课程、实验教学、作业习题、考试测验、在线答疑等若干功能模块,落实到具体任课教师身上[3]。数据库的具体内容建设应当符合学生的基本学习特征和获取知识的特点,要注意数据信息涵盖生动翔实的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依据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建设物流教学素材数据库。第二,构建数字化物流管理教学信息交互平台。数字化物流管理教学信息交互平台建设应包括单向知识传递信息子系统及交互信息传递子系统两块。单向知识传递信息子系统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资源为基础的数字化表现形式,例如精品课程数据库、专业课程数据库、教学视频数据库、数字化图书馆、教师个人网站等[4]。而交互信息传递子系统则是以WEB2.0时代的技术为基础的双向物流信息传递系统,例如基于Wiki技术建构的物流百科,基于即时通讯技术构建的在线教学辅导聊天室等。WEB2.0较WEB1.0而言更重视用户交互式体验,凸显网络的动态性、交互性、参与性和可控性等特征,用户从教学内容的浏览者升级为内容的浏览者和制造者,有效满足了物流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交流互动、开拓创新专业知识的诉求。

3.3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的教学方法创新

第7篇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测绘技术实用型人才的核心阵地,肩负着培养工程测量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工程测量专业人才,高职院校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 现代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

当代的测绘创新技术发展迅速,逐渐进入数字化、信息化的测绘时代。在现今阶段,现代化工程测量技术的领域在进一步扩展,正朝着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时化和测量过程控制智能化以及测量成果的数字化方向发展。

1.现代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第一,工程测量施工中实施的放样测量技术。如今,高新技术全站仪在大型的项目工程施工放样测量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放样措施通常运用全站仪的坐标方法进行放样测量。高新技术全站仪具备的高性能自动跟踪与远程实际遥测操作帮助施工在实际测量及动态测算上实现高效的施工操作。此外,在工程施工测量过程中,通常会运用到很多专用的施工检测仪器。

第二,大比例尺的数字测图技术与城市化信息系统的构建。在工程建设的设计以及施工中,需要比例尺较大的地形图。因此,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在工程测量中成为一项比较普遍的测绘工作。目前,全站仪、计算机测图软件的快速发展,使地面地形图测绘技术逐渐转向于数字测图技术。全站仪以及便携机、PDA连接,都是使用屏幕显示进行点位,实地现场进行编码,通过编辑生成数字地图。同时,随着全数字摄影测量的快速发展,摄影测量成图也逐渐向自动化与数字化转变,引发了摄影测量技术的革命性变革。

第三,工程的控制测量技术。工程的控制测量已作为各项项目工程选用测量施工实施的基本准则。现代化的空间定位技术尤其是GPS技术的快速发展进步,推广出了一种创新型的控制验测技术方法,推动工程的平面控制验测发生创新变革。在实际的工程线路测量过程中,普遍应用了GPS进行快速定位及RTK高新技术实施线路工程控制测量。现阶段,全站仪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程施工测角及测距操作的精度,且可实施自动识别、全面跟踪及精准目标方向检测。同时,应用全站仪设置工程的以控制网及导线网为主要措施的展开项目工程施工控制测量。

第四,工程测量中应用的变形监测技术。工程的变形监测技术即施工工程的建筑物及其引发的地表发生变形的监测。现阶段的GPS技术是工程的变形检测技术施工操作的关键方法,已普遍应用在矿山开采中的施工地表、工程项目桥梁、施工的坝顶及滑坡的变形监测中。在其实施的变形监测中,新型的自动高精度全站仪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2.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的人才需求

第一,系统掌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如通晓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工程测量、数字化测图等基础测

绘知识,掌握GPS、GIS和RS等新技术,了解现代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状况与前景。

第二,具备良好的基本工程测量技能。工程测量技术是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掌握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工程测量仪器以及计算机操作和使用能力、熟练使用各种测量数据处理软件及数字化成图软件能力、基本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工程测量生产组织管理能力等。

第三,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工程测量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其逐渐形成职业意识和准则。

二 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工程测量技术人才,必须探索合适的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首要任务是需要确定其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1.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社会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结合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与测绘行业需要,高职院校需要重新确定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控制测量、地形测绘、工程施工测量、变形监测和测绘信息处理等能力,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适应工程测量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切入点,结合区域经济对测绘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分析测绘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即知识结构: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拓展知识等;能力结构:包括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科学.与人文素质等。

2.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目前,高职院校大力推行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现代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始共同探索构建适合工学结合的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河南某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两轮顶岗”、“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两个系统设计”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重庆某职业技术学院建 立了“项目导向、师生参与、实践育人、校企双赢”人才培养机制,实施“1导向、1载体、1依托、1机制”的“项目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陕西某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三岗并举、六方对接”人才模式,推行“六阶段、双柔性”教学组织模式等。可见,我国高职院校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体现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特点。同时,高职院校探索建立的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实现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 构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体系

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健全保障体系,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测量技术”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以项目培养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等。

1.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测量技术”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为了保障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需以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为前提,基于专业岗位工作过程,结合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依据基本技能、专业岗位技能、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要求,探索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测量技术”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进行课程结构和教学设计。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通过分析典型工作岗位、教学项目开发研讨,明确“工程测量技术”课程目标,将工作任务设计为多种学习情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群,采取“过程考核+综合实训考核”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最终实现“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2.以项目培养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工程测量技术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测量技术”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逐步形成以项目培养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以项目培养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即高职学院与企业合作,根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的任职需要,按照课程总体设计思路,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并转化为具体的实训项目和任务,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在课堂实习和综合实训过程中加以实施。

此外,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的顺利实施,不仅要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以项目培养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在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实训条件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还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如高职院校要特别重视现代化的实训条件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要特别重视双师队伍建设,全面保障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四 结束语

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处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本文基于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结合高职院校大力推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对探索构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实施保障机制等提出了基本设想。

参考文献

[1]江振.论我国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1)

第8篇

关键词:河北;数字影视;需求现状;培养策略

21世纪是数字的时代,手机、电脑、网络、云技术……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经历着一场全面的数字化革命,特别是电影和电视,更是受到了数字技术的强大影响。数字摄影、数字美术、数字声音、数字舞台表演,数字影视合成与特效,整个影视制作环节都在经历着一场全面的“数字化革命”。如何面向市场需求,培养数字影视人才,如何做好传统影视教育向数字影视教育的转变是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和巨大挑战。

1河北省数字影视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1.1数字影视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本次调研主要通过走访的形式对京、津、冀区域内的30多家影视公司进行了考查,其中以河北省内影视制作类公司为考点。调查中以了解公司发展现状和规划为基础,重点对企业岗位需求现状及发展要求做了深入考查,通过访谈法较深入地了解了公司管理人员及在岗员工的实际情况,调查后经数据分析较全面地掌握了我省数字影视行业的人才需求现状。近几年,随着影视文化的发展我省新注册的影视制作公司数量激增,截止2016年底,我省正常运营的影视制作公司有2800多家。2011年至2016年,我省经营影视制作的公司增加了2200余家。通过对影视公司的经营项目进行详细统计,以学生就业方向为标准可将影视行业的就业岗位大致分为九类。①电视台类: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全国各地各级电视台及影视剧组;②传媒公司类:为各地各级电视台服务的各大传媒制作公司;③影视公司类:各影视制作公司;④网络视频类:各大门户网站、视频网站、播客类网站等;⑤移动通信类:3G内容服务商、各大手机内容服务企业;⑥广告婚庆类:广告公司、婚庆公司、宣传活动等服务企业;⑦多媒体制作类:多媒体软件开发企业、新媒体制作企业;⑧动漫游戏类:各大动漫、游戏设计开发公司;⑨自主创业和独立影像制作类:自由编剧、影评人、签约摄像师、导演、开办影视制作工作室、开展影视制作业务。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将影视专业的就业方向拓展到网络、通信、计算机等新领域。作为人才培养主力军的高校,及时了解公司对数字影视人才的需求情况才能进一步明确培养方案,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及课程内容。

1.2职业岗位人员现状及能力要求

此次调查的影视从业人员中,大中专学历占55%,本科学历占42%,研究生学历占3%,工作岗位对在职人员的学历要求不高,但分工明确,需要在职人员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导演、表演、摄像、灯光、剪辑、录音、后期合成与特效等所有的岗位均要求在职人员能够独当一面,他们既是合作的整体又是独立的个体。90%的从业人员具有影视专业背景或相近专业背景,且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企业培训来看。新入职的员工平均需要1-2年的适应期才能独立完成相关工作,培训的方式多是老员工带新员工,边工作边学习。其中新设备、新软件、新技能很多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不到的,教学条件的限制相应地延长了企业新员工的适应时间。调查中,85%的在职员工都认为自己需要不断地学习增强自身技能才能适应当前岗位。由于影视行业工作强度大,节奏快,其岗位要求的专业性和行业知识的高速更新,企业和员工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对外交流和学习才能与时俱进。近几年,IT技术与影视传媒的融合,是机遇更是挑战,为适应影视技术的“数字化”进程,调研中了解到,所有影视公司都对员工进行过再培训,培训的方式以企业内部培训和外送专业培训为主,企业内部培训以加强内部交流,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为目的,而外送专业培训则以学习更高层次技术知识为主旨。另外,员工为自我提高和职位晋升,借助于网络资源或其他方式来吸收新知识、新技能,进行随时“充电”已成为行业员工的“常态”。

1.3职业岗位需求空间及发展方向

调查中重点走访了电视台、影视公司、婚庆公司以及网络公司,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随着数字技术对传统影视的冲击,影视后期制作技术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影视后期制作人才的需求量也日渐增长,但影视后期人才难招,高端的后期人才更难觅。目前,影视后期制作的主力军多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他们大多上学期间接触过影视后期制作的个别软件,后为适应工作的需要都经历过系统性的专业培训。目前从业者普遍反映,工作任务重人员少,熬夜通宵,加班加点是经常的事。而且由于影视合成与特效涉及的软件繁多且更新快,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地充电学习才能适应工作需要。同时,该行业的平均薪资远远高过于其他行业,高端影视后期人才的年薪更是吸引新人,可谓“朝阳产业”。据2015年搜狐网报道的数据显示,影视后期制作人才的缺口达到20万左右,很多企业求贤若渴。调查中发现,一些影视公司迫于“用人荒”率先开展了内部培训。例如,“河北秦唐健达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承接影视剧后期合成与特效的影视公司,公司总部设在北京,分部在秦皇岛,由于分部在地区难以招到合适的影视后期人才,分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来,一边抓培训一边接项目,培养的优秀人才“自给自足”,很好地解决了公司的用人问题。与此同时,社会上以培养影视后期人才为主旨的培训班发展迅猛,如“中影培训基地”“火星时代“完美动力”等培训机构的发展规模已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企业经营现状的详细调查,分析数字影业人才需求现状,才能明确我省高校影视专业的办学方向,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促进影视业“数字化革命”的顺利进展。

2河北省高校数字影视人才的培养策略

2.1面向市场,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企业由于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对数字影视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状态。我省高校依据办学目标不同可分为“研究型”院校和“应用型”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依据数字影视专业职业岗位分析,数字影视专业技能可分为:①数字高清摄像:高清电影、高清电视、高清视频短信创作、策划、拍摄、制作、;②数字高清剪辑:苹果FinalCut视频工作站、DPS工作站;③数字合成与特效包装:电视节目包装、影视后期合成与特效、数字声音合成与音效、录音、调音、音响与音乐的配制;④影视动画与游戏开发:动画、动漫、游戏设计与开发。⑤电子出版物视频产品制作:出版级VCD、DVD制作,多媒体视频编辑、卡拉OK字幕等;⑥网络视频分享:网络视频编辑、网络电视、网络直播、流媒体影视作品的策划及拍摄、网络直播和点播等;⑦活动视频制作:各类讲座、会议、典礼、晚会、展览、婚宴等活动的摄制。⑧影视类型片制作:影视短剧、专题片、新闻片、纪录片、广告片、MV、企业宣传片;我省高校可参考上述技能标准确立数字影视教育方向,明确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目标。教育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要关注行业发展近况,追踪毕业生的实习就业情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培养的人才更贴近社会的需求。总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动态的、多元化的,高校数字影视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是各具特色的。

2.2解放思想,探索开放式办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办好开放大学”。无论是从落实纲要出发,还是立足于数字影视教育的自身需要,解放思想,探索开放式办学模式都是重要的战略课题。开放式教育包含内容很多,针对省内高校实际情况,这里重点强调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新形势下,传统的封闭校门式的培养模式不可行,尽快地解放思想,与业界接轨,与国际接轨,才能使教学与时俱进。国外院校在与业界合作方面有着比较成熟的经验,在美国,许多知名的制作公司都愿意与专业院校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创作,许多功成名就的大腕也都在专业院校中任教。迪斯尼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在于人才机制,它把金融机构、教育公司、游戏公司、动画公司、演出公司等都集聚起来,做成了一个大企业[1]。我国影视行业的许多企业,迫于招人难的现状,主动走进高校洽谈协商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的影视动画专业都与企业达成了订单培养,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省高校也应开阔思路,在教学方式上,变传统“课堂教学”为“实地教学”,如摄影、摄像之类强调动手能力的课程,可以带领学生实地拍摄,在操作做中学习和交流。在教学环境上,拓展空间,走出校园去企业中实习。可以委派教师到企业学习培训,也可以将业内一线技术人员请进课堂。教师带领优秀学生走进企业协助企业“项目”,学生通过“项目制”完成实践和实训教学内容,可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接触业界,毕业后才能更快融入到业界的实践创作中。通过交流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设备、技术、经验,也可以增长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拓展范围,开拓课堂外的教育资源,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共享国内外优质的教学资源。聘请国内、国际一流电影制作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和艺术家,对学生进行讲学和指导,通过加强对外交流及时获得前沿信息。总之,影视教育工作者只有拓宽思路,才能使教学不脱离现实,才能培养出现代化、实用型、复合型的数字影视人才。

2.3调整专业,全面促进影视后期制作人才的培养

影视后期制作,主要包括影视后期合成与影视后期特效两大模块,从分工来看可细化为视频剪辑、视觉特效、声音制作、调光配色四大环节,各环节人员分工明确。从学习内容来讲包括软件学习以及理论学习两大部分。软件学习部分包括:Ma⁃ya,3dsmax,Houdini,AfterEffect,Nuke,Cinema4D,Realflow,PFTrack,Roto,Mocha,Premiere,Photoshop等十多种专业软件,另外还要学习上述软件配套的相关插件。理论学习部分包括合成、跟踪、抠像、擦除等技术性课程和理论性课程。可见,系统地掌握影视后期制作需要一个系统而漫长的学习过程。但目前,国内高校尚没有独立设置“影视后期制作”专业,只开设了相关专业,如动画、数字媒体、影视摄影与制作等,但这些专业通常只能接触到影视后期制作的几个软件,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学生为就业参加的社会培训班往往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且会造成经济压力。为推动影视文化的“数字化”进程,切实解决影视后期人才紧缺问题,作为人才培养主力军的高校,可以增设影视后期制作专业,细化影视后期人才培养方向,如开设影视后期合成、影视后期特效、影视剪辑与包装设计、影视模型与渲染等培养方向。通过增设新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方向,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从根本上解决影视后期人才的需求问题。

3结语

在全球数字电影领域,好莱坞的数字技术可谓“独霸一方”。好莱坞今天的成绩与它150多年的发展史分不开,更得益于它背后人才进入体制的优秀。近几年,韩国数字影视异军突起,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韩国企业在海外每拿到超过一定资金数额的项目,政府会有相应比例的资金支持。我国的数字影视教育起步晚,数字影视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高校影视教育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科研单位及影视制作机构长期的共同合作与努力。河北省高校只有依据数字影视人才需求现状,依据办学条件和优势,不断探索,才能抓住机遇,走在数字影视教育的前端。

参考文献:

[1]车兰兰.数字影视制作的困惑与机遇[N].北京商报,2012-7-20(A06).

[2]罗颖.影视后期制作行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现代职业教育,2015(6):64-65.

第9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数字出版;专业建设;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5?0052?04

面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任务和“高职教育要面向职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调研行业人才需求特征、梳理人才培养规格,并以课程为基本载体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高职数字出版专业肩负着为数字出版领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遵从高职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对高职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进行探析非常必要。

一、高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规格

数字出版产业特性对人才提出了多类型、多层次需求。一条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概括起来应包含产品设计与创新、内容加工与创造、内容解构与重塑、内容呈现与交易等环节,需要策划创意、编辑加工、技术创新、营运管理型等不同类型人才。数字出版产业人才大体可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第一是高层次数字出版人才,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创新能力,在学科建设、技术开发、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可以提供新思路、开拓新领域、完成数字出版产业形态设计的高端人才;第二是中层次数字出版人才,是懂行业知识、懂技术、懂管理的出版策划设计与执行者,能策划选题并设计出符合读者数字化阅读需要的数字产品的编辑加工人员、多媒体技术人员和产品营销人员;第三是低层次数字出版人才,即能够根据策划者的意图和要求、不同群体的文化生活需要进行技术制作、、数据加工的数字技术工程师。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数字出版人才结构应是一个金字塔式的层次结构,即数字出版人才按高、中、低三个层次应保持合适比例,才能确保数字出版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数字出版产业人才需求层次看,高职数字出版专业主要为数字出版产业培养基础性、支柱性人才,即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创造加工型和技术革新型人才为主即能掌握传媒类专业知识、技能,熟悉多媒体、网络技术和相关的应用软件,具有开拓创新能力、新闻出版素养和踏实工作的职业精神,符合数字出版领域所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标准。

二、高职数字出版人才的素质要求

数字出版产业对人才资源有着特殊的要求,因此,数字出版人才需要具备以下一些特殊的素质。

1. 学习能力

数字出版属于文化产业,它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主要特点的,数字出版又是一个外延相当丰富的产业,普遍具有兼容性、文化性、精神性、经济性、技术性等产业属性,因此数字出版人才应兼通艺术与经济、文化和技术,具有更加全面的综合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数字出版人才要具备有效的学习方法,树立主动学习、终身学习

的观念和善于运用知识、扩大知识视野的本领。

2. 创造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从事数字出版工作,数字出版作为一种创意文化产业,它与创造力是分不开。内在的创造性思考和外化的创造性行动是数字出版人才的灵魂素质,它决定了从业者在职业道路上的成功率,同时也决定着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数字出版的产业形态、产品形态、盈利模式等都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因此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创造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不仅要具备“我要成功”的理想还要具备“我能成功”的能力。这句话,对数字出版专业学生尤其重要。

3. 核心竞争力

数字出版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其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集合,主要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综合性能力[1]。技术是实现数字出版的基本手段,也是数字出版人才最基本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是数字出版人才职业生涯发展和提升所需要的能力,包括生产经营战略和良好的经济素养,现代化管理理论知识、公司组织指挥能力,有扎实的廉政工作作风;在数字出版活动中综合性能力是一种最高层次的能力,主要包括决策、创新、灵活应变、社交、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要有运筹帷幄的综合能力、逆境中追求成功的积极心态。

4. 抗挫折能力

出版是一项创新活动,在当今数字化对传统出版业形成巨大冲击的同时,数字出版领域充满了机遇、挑战和竞争,成功与失败形影相随。强大的抗挫折能力、健康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在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数字出版人才对挫折的认识和承受力、对挫折的处理能力与其他能力同样重要。

因此,数字出版人才应该具备独特的创造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核心竞争力和较强的抗挫折能力,是具有“个人创造力、技能与健康心理、自我复制机理”的复合型人才。

三、数字专业出版人才的课程体系建构

1. 以“项目+模块”为架构建立高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定位和规格需要,我们基于数字出版职场岗位关键能力提出系统化的“项目+模块”的高职数字出版课程新体系(如图1所示)。

“项目+模块”数字出版课程体系包括三大模块两大项目:“出版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新闻出版素养,主要有《编辑概论》《文稿校对》《图书编辑》《期刊编辑》《报纸编辑》《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出版物营销》《出版选题策划》《出版项目策划》等课程[2];“数字出版教学做模块”着重培养学生数字化制作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涵盖数字出版基础课程、数字出版核心课程,并融通数字出版实训项目和数字出版拓展项目,主要课程有《数字出版基础》《出版数据加工》《排版与版式设计》《网络编辑》《网络书店操作》《出版物网络营销》《电子书制作与传播》《网页设计与网站管理》《自助出版》《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等[2];“实践模块”为提升模块,着重培养学生数字出版领域的实践操作能力,主要依托工作室,承接天闻数媒的电子书包数据加工业务、湖南投资控股集团旗下公司的图书数字化营销业务,通过真实的商业项目操作,培养学生在数字出版领域的综合实践能力。“数字出版实训项目”和“数字出版拓展项目”主要镶嵌在“数字出版教学做模块”中,依托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培养学生的数字出版单项操作能力。

2. 以职场岗位关键能力为主线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通过对重构的课程体系实践摸索,并与深度合作的企业、行业广泛沟通,明确各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建设《数字出版基础》《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图书编辑》3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出版物网络营销》《网络编辑》《电子书制作与传播》《图书编辑》5门专业核心课程。根据《网络编辑》等5门核心课程涉及到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参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性质、课程培养目标、考核方式与标准、前导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等,制定并不断完善课程标准,并以这些核心课程为先导,逐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3. 以“校园数字出版社”为基本演练平台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以“出版项目+校园数字出版社”为平台,构建以模拟项目、真实项目和商业项目为主要内容,以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参与各种竞赛活动等为主要环节的层次合理、功能完善且相互融通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构成要素:① 出版基础技能:主要针对出版处理流程,着重解决校对、编辑、策划、营销等单项操作技能的局部行为向连贯行为的转移,一般以课程实训的形式进行。② 出版岗位技能:着重解决学生在一个或几个岗位上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从连贯到熟练的问题,一般以综合实训形式进行。③ 出版综合技能:解决学生对出版职业能力的运用从熟练到自如、从适应到创新的转移,一般以综合项目课程、顶岗实习形式进行。实践课程体系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各课程中自成逻辑的实训项目;二是自成体系的实践教学课程。

(1)各课程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实训项目。以《网络书店经营实务》课程为例,该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设计有5个综合实训项目(见表2),这些实训项目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形成具备内在逻辑关系的实训体系,通过系统的实训项目达到培养目标。

通过实训,学生参与网络书店搭建,亲身体验网络书店搭建各个环节的工作;在参加实训项目和完成任务过程中,尊重团队成员,学会从多种角度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善于采纳团队成员建议,支持团队决议,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理解他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与评价,养成遵守团队合作纪律、关心团队业绩和个人成长的良好习惯;树立服务意识,具有与团队、客户和用户沟通协调能力;热衷自主学习、发现探究问题;培养网络表达和网络交际能力,建立自信和健康的竞争心态;具备系统性思维、创新思维习惯,树立创新意识和创业理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2)本专业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素质要求,构建自成体系的实践教学课程。通过引进公司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方式,与企业共同开发构建以模拟项目、真实项目和商业项目为主要内容,以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为主要环节,使单项实训、综合性实训和创新设计性实训有机融合的层次合理、功能完善且相互融通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形成的有机结合,以及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合。以培养高职数字出版人才如出版数据加工员、排版员、出版物营销员、策划等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认证要求,按出版职业活动的内在规律,将实践教学分为出版基础技能训练阶段、出版岗位技能训练阶段、出版综合技能训练阶段,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帮助人才渐次形成出版基础技能、岗位技能、综合技能等专业实践能力(见表3)。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数字化设计制造 数字化生产流程 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020-03

教育部发出的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提出:“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数控专业认真贯彻[2011]12号文件精神,与北京数码大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AXA)和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数字化设计制造教学实训平台项目,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

1 项目现状分析

1.1 缺少体现先进制造业流程和能力培养的有效平台

目前各类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与学生就业需求普遍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与企业就业需求技能不匹配,学生毕业后不能快速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传统教育的内容与先进的现代化设计制造模式脱节,学校缺乏符合现代先进制造业需求的数字化教学和实训环境,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的需求。

1.2 教学缺少企业真实生产零件,缺乏与企业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学校需要根据行业标准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建立与职业岗位标准相符合,与职业技能取证相衔接,与生产性实践相对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对职业岗位指向明确的核心课程包和集教材、教学课件、实训项目、课程指导等内容的立体化课程教学包和教学资源库。同时,按照技能培养的要求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将教学地点要求也纳入课程标准。

1.3 缺乏有企业一线生产情况融入的教学资源

学校教学资源大部分是老师基于课堂教学开发出来的,缺乏企业人员参与的痕迹,容易脱离企业生产实际。当务之急是要有企业参与教学资源建设,并且把企业一线生产情况融入教学资源,与企业合作开发典型零件的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联合教学。

2 项目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与制造的实力,更好地为学校相关学科和专业服务,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数字化、网络化的先进制造技术平台―― 数字化设计制造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教学实训平台。

本项目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固化典型制造业企业业务运行模式,实训设备和场地按企业生产要求组织,建立重现企业流程的信息化运行平台;实训项目结合学校的设备配置状态,针对实训教学的特点,重现企业生产场景,实训项目按照企业真实角色和流程来组织。在数字化设计制造教学实训平台里面,通过建立数字化设计平台、数字化工艺平台、数字化网络制造平台和数字化管理平台,使学生体验企业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过程。通过企业参与学校办学,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工要求的零距离,发挥校企双方积极性,加快培养应用性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结合。

3 项目建设内容

3.1 整理典型制造业数字化生产流程

3.2 调研制造业企业的常见结构

3.3 调研企业对各岗位人员的要求

3.4 典型制造业设计生产流程教学中心场地规划

以实训中心场地和设备条件为基础,合理规划布局建立与企业6S管理一致数字化车间。包括数控机床的联网、车间6S目视管理、颜色管理、车间标识、车间设备标识、工具量具摆放、借出与归还等。

让学生在实训车间就可以体验企业的真实环境,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学生从学校毕业就可以快速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3.5 搭建真实企业设计制造教学实训平台

利用已经有的以及计划购买的设备,建立起一个能够满足中级工、高级工和师资培训的实训平台。实现从市场分析、产品数字化设计、制造工艺分析与仿真、数控加工、质检、入库的实训平台。在这个实训平台上训练中级工、高级工和教师的创新设计能力、工艺分析能力、制造过程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新产品研究开发的初步能力,有较强的表现技能、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

在实训中心通过数字化设计制造虚拟仿真平台,展示典型的设计生产制造流程,组织分工和协同的工作模式,以及整个过程中统一的数据管理模式和流程管理模式;展示学校数控专业的教学成果。

在平台里面,通过建立的创新设计平台、数字化工艺平台和先进网络制造平台,实现一个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

3.6 开展项目教学

按照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组织,学生按照真实的角色进行协同工作,例如设计主管、三维设计工程师、二维设计工程师、工艺员、生产主管、编程员、机床操作工、调度员,并分配相应的数据访问权限,实现企业面向产品的订单、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数控编程及仿真、生产派工、检验、进度跟踪、工时核算等整个产品制造过程的模拟与组织。

将制图课程、CAD课程、CAM课程、工艺课程等融合到综合性实训流程中,让学生按项目组织方式协同完成一个产品或零件的完整生产过程。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让学生由被动式的听课转变为主动式的思考,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3.7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应用视频采集系统,将机床面板操作视频及内部加工视频采集到一体化讨论区,解决学生“看不清”的问题,提升教学质量,杜绝围观,保障实训安全。学生可清晰的看到教师的操作,解决现场教学“看不清楚”的难题;学生在机床操作,教师可组织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讨论。

4 项目结语

数控技术专业、北京数码大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AXA)和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共同搭建真实数字化工厂环境,共同开发项目教学,实现了资源教学过程、管理过程与企业流程一致,创新了教学管理模式;通过基于工作过程教学项目,实施了“校企合作、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做中学 学中做”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Z].教职成[2011]11号.

[2]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

第11篇

关键词:汽修;工学合一;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434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作为与经济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同样也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变革,由于我国的现代中等职业教育正在由学历教育向着更为使用的职业培训进行改革和转变,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学习者,紧随社会的发展步伐,养成终生学习的喜欢。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中央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社会,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它要求人们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有更多的学习选择方式。职业教育在这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确立了“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职业教育目标,在职业教育实践中不断创新。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能够对于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等有熟练的了解和认识,并具有较好的职业素养,还要能够广泛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根据我国社会的职业特点,很多的知识与能力只能够在实际工作场所获取,在很难在学校的教育中获得,要逐渐适应现代企业的运行,不断地操作高新技术含量的设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就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提高实地操作的能力,培养更多的应用性人才,满足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

目前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主要呈现方式是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和数字化资源库。其中,多媒体课件是与传统的纸质教材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呈现形式,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压制成教材配套光盘,与教材一起使用。这种教材的多媒体配套光盘的特点是:与教材结合紧密,对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强;内容结构编排进行了一定的教学设计,便于教师检索,也便于学生自学,还可以进行人机协作学习;光盘既可以单机使用也可以在局域网上使用,价格实惠,缺点是光盘容量受到很大的限制,不能即时更新,提供的信息量较少。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来说,数字化资源库一般是针对整个专业进行设置的,而不是仅仅针对课程进行建设的,它包含了这个专业所有领域的各个课程、相关教学资源的集成,首先能够实现课程最基本的知识的学习,其次通过计算机终端的通信接口控制实训设备,提高操作的技能。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来合理地使用这些具有专业性的海量资源,教师可以根据目前的学生现状和学校的设备定制并完善人性化的实施性教学方案。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汽修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呈现出多媒体配套光盘和网络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它们的结合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更优质的环境,使得教学可以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设备、学生以及师资状况等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学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数字化资源库具备较强的学习支持功能,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对于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说,数字化资源库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够具备较为丰富的应用经验,这一要求会伴随着人们对现代教育技术认知和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逐步构建和应用起来。

2 数字化教学的模式的构建

2.1 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必须要用计算机文本呈现,它跟纸质的教案相比较而言,教案存储很方便、而且能够及时地进行修改,同时也能够在文字表述中插接图片、链接动画和视频,这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大大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电子教案是教师教学实施的专业语言,也是专业教师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作,它能够极大地提高效率,同时促进教师整体职业能力的提高。

2.2 电子演示文稿

电子演示文稿是学习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一般都会使用PowerPoint(PPT)来进行制作,体现出直观、快速的特点。PPT文稿能够展示简要的文字同时也能够穿插动画、视频、音频等素材的链接,也能够自由地实现不同页面间的跳转,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设计良好的PPT文稿能够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更好地督促教师进行教学,活跃课堂的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巧妙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实现探究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2.3 电子图片

电子图片由实物图片和绘制的示意图两部分组成。电子图片是实际教学的重要载体,能够对于课堂起到很大的支持作用。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来说,要逐渐地实现企业生产和具体操作一体化的的教育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要能够提供与之相关的实物图片。对电子投影设备缺少的学校,可以将其打印在胶片上,在绘图纸上作挂图使用或者使用平面光电投影设备进行。

2.4 动画演示

动画演示分二维动画演示和3D动画演示两种,它最能够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是很重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尤其是对于汽车维修专业,具体的结构关系、工作原理、工作场景、工作过程都需要通过二维动画来进行展示,这样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学效益。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一般不擅长接受复杂的理论知识,二维动画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学理论,并把教学的相关信息灵活地掌握,这样能够提升学习者的知识掌握,并提高他们的实际技术操作能力。

2.5 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不同专业领域进行工作环境、内容和工作对象进行的模拟训练。这种模拟仿真训练能够与实际操作有很高的接近度,通过不断地进行模拟训练,能够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汽修专业教学,通过模拟训练能够让学生对零部件进行拆装、检测、故障诊断、维修、客户服务等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另外,由于汽车维修的操作需要具体、真实的手感,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训练的目标。

3 建立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针对当前的高职汽修专业现状,在中等职业学校觉得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只有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呈现形式才能够从根本上建设学科,提高教学的水平,数字化教学应以多媒体配套光盘和网络课程为主。

多媒体配套光盘针对性较强,由于但是容量有限,所以教师在选择内容时要善于突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优势和特色,只有把这些形式有机地结合,突出重点,优化教学设计,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动画演示、机上练习、采用文本、电子图片、视频实录、电子演示文稿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制作的技术应根据学校的设备及软件的兼容能力、单机使用与网络运行的要求来进行制作,这样更加有利于用户的使用。另外还应该将界面设计要得活泼简洁,这样能够吸引浏览者。

教育行政部门要重点对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管理、指导和服务,完善培训备案制度,以此来提高企业持久参与的积极性,从根本上实现学校教学的组织性。学校要不断地强化改革意识,通过相应的创新管理体制,充分地重视人才、生产、管理、技术、品牌等多方面的因素,不断地推进校企合作,能够实现科学规划,强化精细化操作和过程监控。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它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将为学校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更好的思路,促进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l]朱最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5(05).

[2]何红华,何云剑.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09).

[3]马广,李鸿雁.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及思考[J].职教论坛,2007(11).

第12篇

关键词:古籍,数字化,保真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古籍数字化的传播趋势与社会需求皆与日俱增。,古籍。作为当下一种主要的古籍整理形式,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应该把“保真”作为首要的原则。,古籍。①闻一多先生曾经创造性地将诗学、美学批评中的真善美相统一的原则引入古籍整理之中,提倡在古籍整理中求真、求美、求善,其中又以求真居于第一。本文拟在描述古籍数字化的现状基础上就如何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坚守“保真”原则谈一些看法。

一、目前中国古籍数字化的概况

虽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陆续有国外汉学家和台湾的学者尝试将中国古籍数字化,建立一些小型的古籍索引系统,但是,古籍数字化在中国大陆真正大范围的兴起当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种形式的电子版古籍开始涌现市场,渐成气候,其中代表性的成果有:香港迪志文化出版公司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中国基本古籍库光盘;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全唐诗》网上电子检索系统;袁林等人开发的《二十五史》、《大正藏》全文检索系统;上海图书馆的“古籍影像光盘制作及检索系统”、尹小林先生的“国学宝典”等。,古籍。,古籍。在这些数字化成果中当以“四库全书”和“国学宝典”大型数据库为典型代表,为当前学界广泛使用。毫不夸张地说,古籍数字化正在由浅入深地改变着学者的研究方式和普通读者的阅读习惯。

据粗略估计,中国存世古籍总计在10万种以上,如果计入碑刻、家谱等,约有15万种左右。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浩如烟海的古籍数字化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统文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一段时间以来不少高校、学者和企业纷纷加入古籍数字化的行列,迄今已将近50亿字的古籍数字化了,然而,由于参与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又缺乏统一的整理规范,导致古籍数字化成果的质量与水平良莠不齐。一些粗制滥造的成果,或由于选本不优,或由于校对不精导致失真,倘使继续以讹传讹,必将祸害不浅。因此,建立统一的整理规范,坚守保真原则成了当下古籍数字化过程中的当务之急。

二、古籍数字化的主要形式及其保真度比较

一般来说,电子版古籍与传统的纸质古籍相比较,其主要优势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快捷检索,二是易于储存,三是便于复制和传播。然而,从古籍数字化的实际效果来看,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体例,导致一段时间以来出现的电子古籍鱼龙混杂,其中有相当一批或错讹频出、或选本不精。倘使谬种流传,必将贻害无穷。因此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必须把“保真”作为首要原则。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要坚持和落实好保真原则首先必须了解古籍电子版“失真”的缘起。,古籍。

一般而言,当前不论是个人还是学术机构制作数字化古籍的关键词的检索,又可以将文本与图像对照。香港迪志文化出版公司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显然要最大限度的实现电子版古籍的保真,图文检索版应该是一种最好的方式。

三.如何达到电子古籍的保真要求

除了要选择要图文检索版的处理方式,当前和今后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还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树立精品意识。中国古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载体,任何从事古籍整理的机构或个人都应有树立古籍神圣的观念,在整理过程中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在推进古籍数字化的进程中要防止过于功利化的目的,切不可急功近利地赶时间追进度而忽视了质量的要求。

二是要建立和遵从古籍数字化的体例规范。一段时间以来,众多机构和个人在从事古籍数字化工作,他们大多依据古籍整理的一些传统规范或自己理解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工作,而此种约束又是软性的、多变的。事实上,由于古籍数字化长期缺乏统一的工作规程,对其质量标准缺乏统一的评判依据,这就势必导致电子版古籍质量与水平参差不齐。可以说,当前亟需出台一系列的体例和规范,对古籍数字化的版本选择、编码形式、署名版权、以及异体字、异形字、避讳字等的处理等问题形成有章可循的指导。针对目前古籍电子版本错讹多,信誉低,仅能用于查询索引,难以准确引用的弊端,据报道,前几年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与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动员多方力量,联合启动了“古籍电子定本工程”,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并于2008年11月完成的古籍整理软件平台。③凡列入该工程的古籍书目,均将依据严格的标准和流程加工制作,最终可实现古籍数字化的零差错率。这些标准和流程在实践中经过修改和完善之后应当成为古籍数字化通行准则,唯有如此,才能奉献给读者“水明沙净”的优质电子文本,进而达到使研究人员无需核查原书即可放心引用的目的。

三是要做好相关人才队伍的建设。古籍的数字化是一项工程浩大的事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既要具备深厚的古典文献功底,又要具备娴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然而,由于当前人才培养方式上条块分割以及每个人学习精力有限,要寻找这两种素质兼备的人才非常困难。,古籍。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改革现今古籍整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打破专业的条块分割,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古籍文献整理技能打通,培养适应从事电子古籍的综合型人才。这一点,一些综合性大学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人才的时候可以做出一些探索,尝试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做好古籍整理人才和计算机人才两者的合作。只有两类人才实现联合攻关才可能有效促进我国古籍数字化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俞兆平,闻一多美学思想论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页。

②王小宁,古籍数字化需要规范和引导——首都师大电子文献研究所所长、国学网总裁尹小林谈古籍数字化的使命与前景,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2007年//8月/27日/第CO1版。

③池玉玺,古籍电子版有了统一体例,中国文化报/2009年//1月//18日/第0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