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6 16:08: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绿色低碳产业定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绿色经济最初出现于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的《绿色经济蓝图》一书。该书作者认为,必须把经济发展限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之内,避免经济发展难以持续。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刺激经济振兴,并创造就会机会、解决环境问题,联合国环境署提出绿色经济发展议题,覆盖了绿色投资、绿色消费、政府绿色采购、绿色贸易等方面,并在2009年的20国集团(G20)会议上被各国所广泛采纳。
循环发展从废物循环利用入手,本质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理念是以“物质—能量—时间—空间—资金”合理安排构成产业与社会之间的产业生态链,以改变大量开采、大量生产产品、过度消耗、无序废弃等经济增长模式,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再生”的发展模式。
低碳发展来自气候变化领域,本质是能源与发展战略调整。在2003年英国《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低碳经济定义为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益,创造更好的生活质量,为先进技术研发、应用和输出创造机会,也创造商业机会和就业机会;核心是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以避免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例如气候变化异常、出现灾害性天气)。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三者均要求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均要求保护环境,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减轻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发展绿色经济可以起到二氧化碳减排的作用,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能提高资源生产率,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也能减少污染物排放。
总之,发展是主题,绿色是发展的新要求和转型主线,循环是提高资源效率的途径,低碳是能源战略调整。三者目标一致,都是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从内涵看,绿色发展更为宽泛,涵盖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核心内容,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则是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和形式,看来,可以用绿色发展来统一表述。
总之,国际钢铁工业已是成熟的钢铁工业,中国钢铁工业经过了新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改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结构升级的命题。这是一类在复杂时代背景下的复杂性命题,应该从发展战略层面上综合分析,要以绿色化发展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企业结构的顶层研究、顶层设计,解决产业层面、企业层面的复杂性命题,获得新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责编/王蒙
从现在来看,全球变暖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越来越期待低碳环保的生活,各个国家都追求低碳经济,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其建筑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影响着城市的未来发展。对于城市建筑来说,低碳经济对其影响程度巨大,通过绿色建筑可以极大地转化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
关键词:
低碳经济;绿色建筑;发展
一、绿色建筑
对于绿色建筑来说,它并不是指绿色的建筑,而是人类与建筑间的一种良性关系,不管是在人类建筑时还是在使用建筑时,都要充分保护环境,在控制污染物排放量的同时节约资源。除此之外,在建筑设计时也可以体现绿色建筑的意义。绿色建筑和其他建筑不一样,建筑的布局充分利用大自然,节约资源,其在室内设计上也不浪费空间,实现人与大自然的有机结合,使人类在居住时的舒适度提高。对于绿色建筑来说,它的理念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迎合,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
绿色建筑发展对整个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角度:第一,通过绿色建筑可以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第二,通过绿色建筑可以优化人们生存环境。具体阐述如下:
1.绿色建筑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基本相同,主张在节能环保的同时控制对能源的使用,所以绿色建筑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其中可以通过控制空调的耗能来控制能源消耗。建筑是一种能源使用的载体,一旦在建筑中使用耗能较高的家电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如果使用一些风能太阳能就有利于保护资源。如果使自然资源提高利用率和社会影响力,那么传统的家电就会逐渐淡出市场,利用绿色建筑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就势在必得了。另外,通过绿色建筑可以实现其连带效应,发展与之有关的环保产业,这极大地提高了经济发展效率。对于建筑产业来说,它的产业链较长,加上这一产业影响的相关产业较多,所以一旦绿色建筑发展起来,其他行业也会实现绿色发展,走低碳之路。这样一来可以引导整个行业走向环保,极大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2.绿色建筑优化人类生存环境。通过绿色建筑可以极大地优化生存环境,同时也可以提高生活水平。绿色建筑中不仅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涉及到人文关怀理念,注重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于绿色建筑来说,它和自然有一种密切联系,为人们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事实上,人类自身对大自然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如果以大自然为基础建立良好的建筑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心愉悦。除此之外,通过绿色建筑可以真正改变思维体系,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在适应绿色建筑后会影响人们的消费理念,进一步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影响。
三、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的角度来说,低碳经济在城市发展中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很多农村居民逐渐向城市迁移,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城市建设的发展。相应的,城市经济也得到推动,形成了良性循环。在这一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相应的居住环境也必须实现发展,这就极大地推动建筑行业发展。另外,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态势较好,所以消费者也会有环保意识,这激励着建筑行业提高绿色建筑的水平。不管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还是未来发展趋势来看,现在的建筑行业都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这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关键发展模式,尽管现在其发展趋势是上升的,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具体来看,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绿色建筑普及程度不高。在过去,我国的建筑行业没有过多的关注环保问题,只是为了提高建筑面积,在装修上追求奢侈。近些年来,尽管绿色建筑实现突破,取得了发展,但是大部分人依然使用传统的装修模式,在实践中没有充分应用绿色建筑理念。另外,很多普通人民没有绿色建筑的意识,因此绿色建筑产业没有得到普及,不利于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
2.绿色建筑成本高,短期收益不高。绿色建筑的建筑成本比普通建筑高,但是其收益并没有直接提高。绿色建筑是一种新发展的产业,它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也需要很多高超的技术,一些高素质的人才也是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条件。另外,绿色建筑使用的装修材料是与普通建筑不同的,前期投入较大但是没有直接获得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绿色建筑的起步。
3.绿色建筑施工难度较大。要想真正发展绿色建筑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其施工上存在难题较多。要想建造绿色建筑,必须先分析当地的资源状况和自然状况,通过专业程度较高的设备利用资源,预先设计房屋的机体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使自然资源可以和建筑相融合。这样一来,施工建筑难度提高,不利于提高绿色建筑水平。在未来,绿色建筑必然会成为社会的大势行业,尽管现在其发展水平并不高,但是只要努力探索、坚持不懈,必然会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建筑发展的措施
通过分析上述绿色建筑存在的问题,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个解决措施,优化建筑行业发展状况,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1.政府必须出台鼓励政策引导绿色产业发展。一个国家的政策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因此政府如果出台一些鼓励政策可以极大地推动绿色建筑行业发展,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于有关部门来说,要完善绿色建筑有关的奖励体系,对一些努力发展绿色建筑的行业提出鼓励,使企业可以继续投入到这一行业中。与此同时,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消除企业的顾虑,推进绿色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2.加大对绿色建筑的宣传力度。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人可以理解绿色建筑的有关内容。从现在来看,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绿色建筑的意义,因此要加强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意识到绿色建筑对低碳经济乃至其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通过媒体和报纸等多种多样的手段进行宣传,帮助人们深层次地了解绿色建筑。另外,要进一步拓宽宣传的范围,不能局限于部分地区和部分群体,而是要针对全体人民进行宣传,不断丰富宣传途径,使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绿色建筑。
3.通过新兴科技和高素质人才发展绿色建筑产业。要想发展好绿色建筑产业,离不开新兴科技和高素质的人才,通过高科技发展绿色建筑是必然趋势。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发展绿色建筑行业,一方面可以节能环保,另一方面也可以保障能源的使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高素质人才对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由于受过专业化的教育,可以获得与之相关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高素质人才的创新意识较高,可以通过自己的创新性思维改变绿色建筑的发展形势,帮助绿色建筑行业走出困境,实现绿色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4.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1)尽可能地节约能源。在进行绿色建筑时,要安装一些节能的通风、采暖和空调设备而非高能耗设备,这样一来,绿色建筑可以通过自然优势改变室内温度和湿度。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当地的气候状况设计良好的布局结构,这样一来可以减少通风、采暖和空调设备的使用时间。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绿色建筑的成本问题和节能环保问题,提高绿色建筑的“绿色”水平。不管是设计环节还是建筑环节,都要充分意识到材料的使用状况,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天然材料和可再生材料,控制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树立节约能源意识,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要控制二次污染,例如在进行设计和规划时必须考虑到如何保护水资源,在住宅小区内设置中水收集处理系统,做到使水资源能合理循环利用。(2)推广应用绿色能源。在进行设计时,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当时的地域状况和用户状况,提高对太阳能、风能等利用率,利用好潮汐能、地热和地冷等绿色可再生能源,防止过分依赖能源,大力推广绿色能源的发展。(3)大力提倡回归自然。对于绿色建筑来说,其外观设计上要同其所在的环境相适应,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其形态和色彩,还要考虑到其布局状况,实现和环境的有机结合,通过动静互补可以使人们有融入自然的意识。
5.突破对绿色建筑认识的误区。对于绿色节能建筑来说,不能单纯地把它定义成高端化的建筑和贵族化的建筑,这样一来其推广难度会增加。通过实践可以得知,要想发展绿色建筑,就要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使老百姓可以接受绿色建筑,提高绿色建筑的技术水平,实现我国的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在过去,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较多,其发展局限于安保和音响方面,对于路线设计上存在着不合理现象,不仅如此,其工程造价比较高,投资需求大,但是后期收益并不明显。因此,这种智能建筑不是我们需要发扬的绿色建筑。对于绿色建筑来说,要充分利用高科技,节约能源,为工作、生活提供舒适和便利。智能建筑才可称为绿色智能建筑,才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绿色智能建筑。通过突破对绿色建筑认识的误区,进一步发展绿色建筑。
五、结语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环境日益恶化,全球变暖趋势加剧,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就要充分发挥绿色建筑的作用,优化传统的建筑模式,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社会各界都要充分重视绿色建筑,加快绿色建筑的发展速度,推动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们可以早日过上低碳环保的舒适生活,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沈家学,段利民.浅谈绿色建筑[J].中州建设,2007,(9):23-24.
[2]王有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点[J].建设科技,2006,(7):14-17.
近年来,会展业已经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会展业发展到今天,国内外会展有识之士都在探索新的会展发展模式,绿色会展无疑是会展未来发展之潮流。在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会展业本着遵循维护地球、永续经营的理念不断向前迈进。会展产业的未来趋势将是更加重视环保,避免不必要的污染与浪费,还给地球纯净的空间。绿色会展的概念涵盖广泛,涉及采用大众运输、减少纸张印刷、减用纸杯、展览摊位的设施材质可否回收等,这些都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环保焦点。
在第六届会展文化节上,来自国内外50多个城市会展行业的600余位专业人呼吁中国的会展活动需与“低碳、环保、绿色”的潮流相匹配,应将中国的会展业发展成为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业。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也认为,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中国会展业向低碳环保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他指出,“现代会展业必须顺应低碳环保的潮流才能健康发展,而那些浪费的、大量消耗资源的、不可持续的产业都会走向灭亡。” 中国会展理事会理事长刘海莹说,“绿色会展在发达国家都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资金支持,但国内的部分会展项目仍然存在着粗放式经营的弊端,场馆建设一浪接着一浪,造成极大浪费。新型会展对传统办展的冲击迫使我们改变目前的思维发展。被动、主动也好,我们必须改变,只有这样中国会展业才能更快的向前驱动。”
由此可以看出,绿色会展的概念范围广泛,首先,它要还给地球纯净的空间。其次,它要引领人类可持续发展,从会展整个产业链上倡导低碳生活,注重物品循环节能功效,让人类在大自然中不断追求绿色和蓝色的回归。
二、 绿色会展的特点
从绿色会展的广泛概念上我们可以看出,绿色会展既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特点,也符合低碳环保的理念。它将不断引领人们探寻生活的新理念和世界发展的新潮流。
2.1 符合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早是在一九七二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提出的。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于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现时拟出的定义已达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可持续发展有五大要点,分别是:能源开发、环境保护、清洁水源、绿色贸易、发展援助。绿色会展既是绿色贸易的交易平台,也是新能源的展示基地,同时也是节能环保应用的前沿阵地。可见,绿色会展的实质就是展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平台和应用基地。绿色会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是科学发展观的实际应用。在我国广泛提倡绿色会展就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全国会展管理机构可以将绿色会展列入新型会展的发展方向,增加立法和监督,为中国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2 符合低碳环保生活理念
关键词:绿色计算 节能减排 低碳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3-0120-02
1 低碳背景下开展绿色计算的对策研究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40%-50%节能减排的宏伟目标,同时“十二五”规划也已明确提出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信息产业作为第五大高能耗产业也必将成为建设低碳社会与构建绿色经济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低碳环保经济并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应该从现在做起。发展低碳环保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因此认识绿色计算,明确绿色计算的目标,如何开展绿色计算,开展绿色计算的对策研究成为目前非常紧迫的一项工作。
2 绿色计算开展的背景与现状
绿色计算因顺应低碳经济的要求正日益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也是未来IT技术趋势之一。国外的研究因为较国内早,因此在绿色计算和绿色IT技术上要较为成熟。而国内在绿色计算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经过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内以国防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等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对上述技术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国内专家学者对绿色计算的定义以及内涵和趋势做了详细的描述和探讨,也有一些单位和研究机构开展了软、硬结合,虚拟化技术、云计算、集中式存储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对绿色计算开展的背景研究,再分析绿色计算开展的现状,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1)节能减排目标推动绿色计算开展。哥本哈根大会上提出的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水平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紧跟其后的就是信息产业所带来的能耗问题也越发严重。在建设低碳社会背景下,绿色计算是一种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又能达到节能减排经济环保的新型计算模式,已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和国际上的竞争焦点,关系到国家民生、经济和社会发展。绿色计算更是在追求计算机系统性能和技术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改善社会环境、减少能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持续提高生活质量的背景下产生的。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要实现40%-50%节能减排的宏伟目标,同时“十二五”规划中也已明确提出绿色发展前提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而信息产业作为高能耗产业,也必将成为建设低碳社会与构建绿色经济的重要目标之一。
(2)绿色计算促环保产效益。作为“十二五”规划的第三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物价上涨,通胀不断加剧,新一届政府在要求积极寻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有效对策。面对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更多的企业都拥有了自己的数据中心。而根据IDC对服务器市场的调查结果显示:国内大多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服务器的能耗已经占企业投资很大的比重,同时自身所拥有的数据中心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成本、电力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而其中的电费成本就占了全部支出中的很大一部分,加上往年各省市在用电淡季都出现的用电荒问题,更需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为企业节约电力成本。近几年Gartner公布的技术发展趋势报告中,绿色IT技术已经成为十大IT关键技术之首。同时它预测今后几年绿色计算预计带来48亿美元的市场份额。因此绿色计算正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在企事业单位中开展,在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和保护环境的同时,也不断在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节省大量能耗支出并产生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
(3)有想法缺意识。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事业单位,绿色计算在IT业界引人重视,但是如何把“绿色”落实到企事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却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引用知名网站相关人员的调查数据显示:近50%的企事业单位目前并没有对绿色计算制定相应的规划或措施,同时,有近40%的人正在考虑,但是真正已经在实施的更是少数。综上所述,开展绿色计算对策研究是非常重大的意义的。
3 绿色计算对策研究的意义
其实绿色计算的这股旋风在IT业界刮得正热,但是普通的企事业单位如何把“绿色”落实到企事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却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分析相关公司的调查显示:有51.3%的企业目前并没有制定针对绿色计算的规划或措施,同时,有40.1%的人正在考虑,已经实施的仅仅是少数。因此开展绿色计算的研究,对企事业单位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1)为企事业单位进行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在充分调查研究已经建好的信息化方案,分析目前信息化建设方案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绿色计算的发展趋势,正确的绿色计算对策将让企事业单位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朝着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和能耗成本,软、硬结合方向发展,提出符合绿色计算要求的信息化建设方案。
(2)为企事业单位开源节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参考。结合前面所讲的内容,在分析信息化建设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企业能耗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和维护成本的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相同情况下也能为政府事业单位等节省支出提供参考。
(3)为开展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提供参考。低碳经济是指在阿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而绿色计算正是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在改变这个世界,减少能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对绿色计算对策的研究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的状况。“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的重点支持的优先领域如:物联网,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一部分,势必要考虑信息产业节能减排的目标,开展绿色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绿色计算开展对策的研究也能为政府开展节能减排提供一些参考。同时按目前状况,IT领域节能减排的概念性意义、方向性意义要大于实用性意义。
4 绿色计算对策分析
(1)明确绿色计算目标,培养绿色计算意识。低碳经济就是降低能耗,减少排放,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在此背景绿色计算正日益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也是未来IT技术发展趋势之一。因此绿色计算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通过节能环保的方式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在明确目标的同时,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社会绿色计算的意识,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绿色计算”,开展绿色计算的好处有哪些。
(2)根据目标需求,分析可行路径。根据现有资料的查阅,绿色计算的研究主要涉及系统能效模型与评测、计算机体系结构、网络通信与服务,以及上层应用等多个层面。能效问题是实现绿色计算的最为核心的问题,通过研究能效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对症下药开展绿色计算。能效问题涉及到计算系统的所有因素,包括计算机系统结构、芯片设等硬件的研发,还包括网络通信、无线传感器簇首节点选择等网络相关技术,而上层应用有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1)服务器与存储优化。企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大量采用节能服务器、绿色数据库的应用、绿色存储等对策来开展绿色计算。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计算机设备的选购,以及数据计算中心建设等,课题研究要因地制宜,分析现实可行的开展绿色计算机的路径。2)构建绿色数据中心。这是最切实际最可行的开展绿色计算的一种对策,对于计算机体系结构、芯片和网络等一些核心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但是在构建绿色数据中心过程中绿色设备的选购,机房环境节能技术的选用以及合理的管理方式都是有效开展绿色计算的对策。3)虚拟化技术的使用。虚拟化技术目前已逐渐渗入IT行业的各种应用,比如:虚拟服务器、虚拟机、虚拟管理平台等。通过虚拟化技术的应用,避免了信息化建设方案中IT建设架构带来的硬件支出,在实现降低IT成本的目标的同时,更积极响应了节能减排的政策。
(3)以协会、学会为依托,形成有效对策。“绿色计算”也指使用一些技术降低能耗,减少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并不是某个组织或个人所能够完成的,需要以IT业界相关的行业协会、学会为依托,根据各地方节能减排目标,形成共力,通过使用虚拟化技术、云计算、服务器与存储优化等方法,不断改善环境、减少能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持续提高生活质量并形成有效对策。
(4)建议政府参与,出台有效的奖惩措施。开展切实可行的绿色计算也绝不能停留在喊口号,提倡议,更应该有政府部门的参与,对于能源消耗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企业设置一定的限制,同时形成一些扶持政策和激励体系,来降低能源的浪费和二氧化碳量的排放,而不能让财大气粗、缺少“绿色”意识的企事业单位占用太多社会资源。
关键词:低碳;茶叶;绿色管理;竞争力
低碳时代背景下,绿色产品逐渐走入普通消费者的生活,而绿色管理也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经营主体在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最重要的途径。茶叶产业作为中国传统的农业产业之一,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在国际茶叶市场中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然而近些年,我国茶叶企业忽视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在茶叶生产经营中不注意农药残留,为茶叶绿色产业形象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也导致我国茶叶的出口出现逐渐下滑的趋势。因此,我国茶叶企业要想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重新塑造茶叶企业绿色形象,就必须想方设法推行绿色管理,让企业在国内或国际竞争中重新获得绿色的竞争优势,促进茶叶企业发展。
1茶叶企业绿色管理概念解读
从上世纪90年代德国著名管理学家霍普芬贝克在《绿色管理革命》中首次提及“绿色管理”至今,绿色管理已经深入到世界各地茶叶企业的经营活动实践中,并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管理宗旨,推动着茶叶企业的全面发展,对世界茶叶经济具有重要作用。而其概念和原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1茶叶企业绿色管理概念解读虽然绿色管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但是当前国际茶叶行业普遍认为绿色管理在本质上是茶叶企业在绿色低碳消费及政府约束和激励条件下,将可持续发展与环保纳入其茶叶生产、茶叶产品经营和管理的日常决策中,对茶叶开发、产品设计、茶叶生产、茶叶流通等过程实现节能减排,促使茶叶企业生产经营朝着无污染、低消耗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的管理模式。绿色管理通过促使茶叶企业生产、经营绿色茶产品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及政府保护鼓励,满足茶叶消费者低碳消费需求,进而实现茶叶经营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兼顾,促进茶叶企业及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1.2茶叶企业绿色管理原则根据茶叶经济发达国家管理惯例,茶叶企业的绿色管理主要应遵循五R原则,主要包括:研究茶叶企业环境对策(Research);减少茶叶生产和流通废物排放(Reduce);茶叶产品循环利用(Recycle);茶叶产品二次开发(Rediscover)以及茶叶商品绿色保护(Reserve)。具体来说,茶叶企业的绿色管理应该实现三大目标:茶叶生产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农药残留最小化及满足低碳经济的茶叶绿色化。可以说,茶叶企业的绿色管理核心观念就是环保及可持续性发展,要求企业对茶叶自然环境负责,同时企业用绿色文化、绿色茶叶产品种植、生产、设计、包装、促进低碳经济环境。
2我国茶叶企业推行绿色管理的必要性
低碳经济的日益发展促使消费者逐渐对茶叶产品绿色品质产生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茶叶产品环保技术非常重视,然而我国茶叶产品近些年农业残留等问题对产业发展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因此,茶叶企业绿色管理模式的推进和构建势在必行。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2.1日益严峻的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当前,欧洲和日本等茶叶主流市场以环保和健康为名义,对我国茶叶出口强制推行越来越苛刻的技术性法规及准入限制措施,导致我国茶叶出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国际市场挑战,这也成为我国茶叶企业推行绿色管理最主要的外部原因。例如从2001年初开始,欧洲就提高了对我国茶叶的检测标准,将原有26项农药残留增加至62项,而在2005年欧盟实施了更为严厉的食品安全法规,将茶产品农药残留检验的项目有193项提高到200多种,同时硫丹含量从原30mg/kg提高为0.O1,导致自2006起我国各类茶叶的出口都较2005年前下降约8.7%。国际茶叶市场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企虽然构成严峻的挑战,但是也为我国推行绿色管理创造了一定的机会,促使我国茶企开始关注绿色茶叶,重视国际认证绿色标准,对开拓国际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2日益恶化的环境条件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我国环境状况日益恶化。根据环保部2012年统计结果发现,我国的GDP能耗最多超过发达国家11倍,产品能耗超出世界水平45﹪,产业发展造成环境污染严重。例如全国80﹪污水直接排放造成我国14%的河流污染,严重影响了我国茶叶种植的质量。同时茶叶作为我国最大众化的日用品,关系国民健康,茶叶企业涉及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物流等领域与环境关系密切,极易受到环境污染影响。虽然从1997至2015年国务院先后颁布了《营养改善行动计划》、《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要求茶叶企业“促进绿色生产,维护茶叶生态环境”,但是我国茶叶企业面临的环境影响仍然日益恶化,这也要求茶叶企业必须积极推进绿色管理,以适应当前环境需求。2.3日益扩大的绿色消费市场当前低碳经济让消费者保健和卫生意识不断提高,绿色消费额也出现了显著的提高,据统计从2005年起,世界绿色消费额每年都超过2000多亿美元,即使在我国国内,有超过80%的食品消费者渴望获得更为健康的绿色食品,尤其是优质绿色的茶叶更是在国际上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根据商务部统计,当前国际绿色茶叶的销量不足2000吨,仅为国际茶叶消费量的1‰左右,这种存在巨大发展潜能的市场需求一定程度上促使茶叶企业开始逐渐推进绿色管理模式。虽然绿茶茶叶价格较高,但是符合当前低碳环保背景,既能满足当前全社会环保需求,也满足了茶叶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发展要求,因此,绿色管理模式对茶叶企业来说是必然选择,必须引起重视。
3我国茶叶企业绿色管理构建策略
我国的茶叶企业一般组织化程度较低,规模偏小,导致管理水平难以符合当前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缺乏对环境及农药使用的监控和管理,导致茶叶从生产到销售整个过程对资源及环境的破坏污染。因此,茶叶企业要想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3.1实施茶产品绿色管理
茶叶是茶叶企业和茶叶经济发展最基础的物质保障,因此,要促进茶叶企业绿色管理模式的发展,就必须从茶叶物质层面入手。首先,开展绿色茶叶生产。茶叶绿色生产应该囊括茶叶从栽培到采摘,从加工到产品设计、到茶叶销售等各个环节。例如在茶叶生产基地方面,茶叶企业必须选择适合绿色或低碳需求的生态环境,对土壤、空气、水源等元素进行实时监控。其中大气中氧化硫、氟浓度、悬浮颗粒,水资源中有害有毒物质及铅、汞等重金属,土壤中的农药残留、有机物质含量都应该及时监控,同样对茶叶企业生产、加工、包装材料也要认真选择,为茶叶绿色天然生产创造适合的环境。其次,实施绿色型销售。茶叶企业的绿色销售也就是要求企业将“绿色、有机、无公害”作为基础,创造、挖掘茶叶市场的销售机会,进而获得市场地位。具体来说,绿色茶叶销售应该包括企业内设立专业机构对销售计划进行调研;对茶叶储运过程实施环境监测;建立茶叶售前、售后绿色服务机制(如茶叶产品包装回收利用);开展茶叶企业绿色宣传等内容,从销售环节彰显企业低碳经营意识。最后,正确茶叶专业的绿色环保标志。绿色环保标志是企业产品重要的通行证,是赢得茶叶消费者信任最主要内容。茶叶企业可以将IS014000和HACCP等国际认证体系引入到企业内容,从而以质量树立企业绿色形象,促进企业发展。
3.2促进企业制度绿色管理
茶叶企业规章制度是其管理最重要的强制性措施,是茶叶企业活动的最基本程序,因此,必须要在制度上将绿色管理引入其中,形成新的低碳经济制度或管理方法。具体来说,我国的茶叶企业可以借鉴欧洲或日本等国家的法规和茶叶质量标准,形成企业自身绿色管理的整体目标。在整体目标的引导下,企业要制定茶叶环境的管理规定、茶叶业务绿色管理制度、环境追责制度等系列规定,加强对本企业产品检测体系的建设力度,让茶叶在产区、加工区、销售区都得到严格的监测。
3.3创建企业绿色文化模式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对凝聚企业精神具有重要作用,茶叶企业要想真正将绿色管理融入日常管理中,就必须:首先制定企业的绿色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是茶叶企业文化构建的指导和前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长期性、全局性、根本性的整体规划,维护着企业绿色管理活动及环保的方向,因此,茶叶企业必需指定、实施自身发展策略,强化企业内部决策部门或人员的绿色管理意识。其次,培养茶叶企业职工的绿色观念。茶叶企业必须认识到绿色管理在本质上属于群体性文化,需要群体行为的参与,因此,茶叶企业必须向企业内职工进行绿色观念教育,培养或鼓励其环境保护意识或行为,进而创建适合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环保文化。茶叶企业内,领导应该带头树立企业的持续发展观念,环境价值观、资源保护及法律观念,而员工也要通过自身学习将环保技术应用与茶叶产品加工过程,尤其生产一线职工更要自觉参与企业文化学习和茶叶技术的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加油助力。
4结语
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绿色管理模式对茶叶企业发展的意义愈加明显。茶叶企业在其未来实际经营活动中,应该重视对低碳环保技术的应用,以绿色管理意识、管理制度、管理文化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这不仅有利于茶叶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适应国内绿色茶叶发展趋势,更能重塑我国茶叶的国际形象,促进我国茶叶经济的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强.绿色无公害茶叶高效种植与管理技术研究[J].北京农业,2016(4):69-70.
众说纷纭的“绿色职业”
关于绿色职业的定义,源起在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国际劳工组织共同了《绿色职业:在一个可持续的、低碳的世界里实现体面工作》的报告,Michael Renner,Sean Sweeney和Jill Kubit把绿色职业定义为:在农业、制造业、研发部门、管理和服务业领域有助于持续保护和恢复环境质量的职业。主要指那些帮助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工作;通过高效的方式减少能源、材料和水源的消耗的工作;减少或者是避免所有形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产生的工作。
在此之后,绿色职业的研究和发展在北美、欧洲和东北亚地区迅速开展起来,特别是关于绿色职业的概念,各界学者众说纷纭。在2009年初,美国联邦劳工部在收录绿色职业概念时有超过12种的不同选择。
E2SHB执行团队在2008年7月对绿色职业作了如下定义:绿色职业是指绿色经济主要产业内的推动环境保护和能源自足的职业。
美国副总统拜登认为绿色职业指那些利用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减少污染保护能源和自然资源,重新利用废弃物提品和服务的职业。
Rob Mcculloch,Ethan Pollack和Jason Walsh是这样定义绿色职业的:绿色职业的工作目标是降低气候恶化、节约能源和减少浪费,包括回收利用废弃物、节约用水、降低碳污染、利用可再生能源,回收资源和材料、调整环境问题的工作。
还有学者认为绿色职业是各行各业致力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及其质量提高或资源节约的工作的集合,同时有助于改善从业人员的生存环境。
从这林林总总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当前国外的学者和组织主要从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再利用、减少污染和浪费、调节气候等方面来界定绿色职业。但是,中国的社会状况存在异于西方的状况,产业经济和职业方面存在中国特征。因此,笔者把绿色职业界定为:在绿色经济领域内具备环保性、人文性、科技性和可持续性的职业即可称为绿色职业。
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来研究绿色职业的内涵?
绿色经济在中国方兴未艾,绿色职业对于大多数国人还是一个陌生名词,但它们势必在我国以后的经济领域扮演重要角色。明确绿色职业内涵对于绿色职业界定、绿色职业培训、绿色就业和发展绿色经济有着重要的导引性作用,换句话说,只有明确了绿色职业的内涵,才能够实现这项职业的从业的规范和发展,从而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
我是一份什么工作?明确绿色职业内涵是为助推绿色职业的界定
美国职业信息网开发中心已经明确界定了171个绿色职业,其中包括 64个需求增长型职业,64个技能提高型职业和45个新兴型职业。需求增长型的绿色职业有环境科学家和专家、农场和家庭管理顾问、森林和自然保护技术人员、工业安全卫生工程师等;技能提高型的绿色职业有建造和建筑检查员、环境工程技术员、农场主和牧场主、职业安全卫生技术员等;而新兴型的绿色职业主要有环境恢复规划人员、纳米技术工程师、精准农业技术员、太阳能系统工程师等。
从上面提到的绿色职业来看,它们具有国际上关于绿色职业内涵中相应的特征,例如环保性。我国发展绿色职业的首要问题即是搞清绿色职业在我国产业经济环境下的位置和作用,它对于我国清晰界定绿色职业的领域和各个绿色职业自身有着导引性作用,也是发展与绿色职业相关的研究和实践的奠基之作。
想做我的这份工作,你该从何入手?明确绿色职业内涵可以规范绿色职业培训
接受职业培训是人们进入相应的职业的必要条件,我国绿色职业的最早研究者——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李翔在2009年7月20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绿色职业方兴未艾》一文,提出一些国家开始倡导实施绿色技能开发计划,将教育视为推动绿色经济和绿色就业的关键。由此,我国的技能培训领域开始关注绿色职业培训。
湖南农业大学设立了绿色技能培训中心,专注于绿色职业技能的研究和培训。社会上也逐渐出现了些绿色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它们对于我国发展绿色职业和绿色经济无疑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是,清晰的绿色职业内涵,是他们进行绿色职业技能的研究和培训的桥头堡。如果他们没有明确的绿色职业内涵,他们的工作将是无源之水,势必不能长久,不能为绿色职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数量充足、质量上乘的工作人员。
我的兄弟“绿色就业”你了解么?明确绿色职业内涵,提升绿色就业质量
绿色就业就是采用绿色技术、工艺和原材料进行生产的就业,就是从事绿色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就业,就是直接从事环境和生态保护工作的就业。绿色就业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了绿色职业的定义,但是绿色职业却有着广于绿色就业的含义。绿色职业有着环保性、人文性、科技性、可持续性四个特点,绿色就业仅仅道出了绿色职业环保性和科技性两个方面。
就业是一个人一生或者一定时期的转折点,它是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就业基点性需求,如果绿色就业不关注人,它就不能称作纯粹意义上的绿色就业。绿色职业的内涵是绿色就业的旗帜,人们应该对于绿色职业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由此在绿色就业的时候,人们不会被企业忽悠了,从而实现真正的绿色就业,促进人、世界、人与世界和谐发展。
The research into carbon footprint is now of more and more concer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w-carbon economy. This paper has introduced methods of controlling and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and also discussed the possibilities and possible difficulties in implementing carbon footprint evaluation in textile industry.
低碳经济的基本观点有两个:第一,它是把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一直到回收、废弃的整个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甚至达到零排放;第二,它将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费生态化,保证国民经济向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2006年,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牵头作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 1% 的GDP投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可以避免将来每年 5% ~ 20% 的GDP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一、发达国家为发展低碳经济所作出的承诺
低碳经济的概念是2003年在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正式提出来的。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表 1 是部分发达国家为发展低碳经济而作出的承诺。
二、纺织行业节能减排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009年5月,中国政府公布落实“巴厘路线图(Bali Roadmap)”的文件,阐述中国关于哥本哈根会议落实巴厘路线图的立场和主张。2009年9月,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了中国今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其中包括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同年11月,总理向全世界公布了中国2020年降低碳强度的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 40% ~ 45%。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加工及出口国,纺织工业一直是出口优势产业。但由于受国内纺织工业整体水平的限制,整个行业还没有完全摆脱高能耗、高排放及劳动密集型的状态。2010年1月,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别指出,加强淘汰纺织业的落后产能工作。会议对轻工、纺织等重点行业近期淘汰落后产能提出了具体目标任务。2010年5月27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各地下达了2010年 18 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其中涉及纺织服装业的内容主要有,印染产业淘汰 31.3 亿m相关产能,化纤产业淘汰 55.8 万t相关产能。2010年8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社会公告制革、印染、化纤等 3 个行业中遭到淘汰的落后产能企业,其中涉及到印染企业 201 家。2010年12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为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其中涉及纺织行业的有 35 项。政府对纺织行业节能减排的规划从宏观到具体,并在年底以专文的形式对减排的具体工作做出了指导,纺织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迫在眉睫。
三、控制或减少碳排放的方法及其特点
1.碳关税
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产品特别征收的CO2排放关税,最初用于欧盟针对未遵守《京都议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以避免在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欧盟国家所生产的商品遭受不公平的竞争。2009年6月22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从2020年起,对来自不实施碳排限额国家(包括中国)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
但是对于碳关税征收的合法性问题学术界尚存在争议。事实上碳关税的征收一方面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自由贸易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另一方面违背了《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将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打击,对发展中国家明显不公平。大多数学者认为,碳关税与WTO的基本原则是相悖的,其实质是“以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壁垒之实”。
2.碳交易
碳交易指的是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它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反映出CO2排放权的交易和让渡。碳交易的基本规则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向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碳交易是以市场的方式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手段。
3.碳足迹
碳足迹是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分析产品生命周期内直接与间接碳排放数量的一种方法。目前国际上对于碳足迹的定义尚未有统一的表述,各研究机构及研究人员对碳足迹的定义见表 2。
其中,以英国碳信托公司(Carbon Trust)所提出的定义较为全面、准确。在定义中,碳足迹的描述不仅包括了CO2,还包括其他 5 种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包括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氢氟碳化合物(HFC)、全氟化合物(PFC)和六氟化硫(SF6)的系列气体),这些温室气体的碳足迹通过CO2当量来进行计算。整个产品的碳足迹通过全球变暖潜值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即单位质量的某种温室气体排放在给定时期内(比如 100 年),对全球变暖的影响与CO2的相对比值来量化。
在上述 3 种控制碳排放的方法中,碳关税由于实施的合法性遭到众多国家的质疑,其本质是一个国际政治经济问题,已经失去减少碳排放的意义,不仅在理论上缺乏支持前提和基础,在实践上也难以实现,暂时还不能用来有效地控制或减少碳排放问题。碳交易的着眼点是宏观层面,并不能具体到某一产品的碳排放层面上,而且碳交易的排放价格由于市场的原因,有较大的波动性,会增加企业的遵从成本。要减少此波动性,只能依靠市场制度的完善和市场主体自身意识的提高,故碳交易的减排成本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以碳交易的方式引导具体部门的节能减排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碳足迹评价方法则为纺织企业从源头上实施节能减排提供了可能性。对纺织品实施碳足迹评价将引导国家实行产业结构升级,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四、碳足迹的计算方法及比较
碳足迹概念的提出从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角度出发,将与企业生产和个人活动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纳入考虑范围,从而能够从本质上分析碳排放的过程,进而为各企业和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减排计划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目前碳足迹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模型以过程分析为基础,第二类模型以投入产出分析为基础。
过程分析法以英国碳信托公司(Carbon Trust)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法提出的碳足迹计算方法最为典型。运用上述方法计算碳足迹的方法步骤如下,首先是绘制过程图(流程图),主要的流程图有两类:一是B2C,从原材料一直到废弃物处理,包括所有材料、能量和废弃物流通;二是B2B,即不包括消费环节。第二步是确认系统边界并确定优先次序,系统边界确定了产品碳足迹的范围,即产品碳足迹评估应包括哪些生命周期阶段、投入和产出,其确定的原则是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任何超过预期产品生命周期总排放量1%的任何单一排放源的排放量都必须包括在内。第三步是收集关于整个生命周期阶段的材料数量、活动和排放系数的资料,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应当尽量使用原始数据,使得研究结果更为精确可信。第四步是进行碳足迹的计算,计算最根本的依据是质量平衡方程。最后是分析碳足迹计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以提高碳足迹分析的精确度。
由于允许在无法获知原始数据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二手数据,采用过程分析法计算得出的碳足迹分析结果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例如因无法具体统计各批产品在运输及零售环节中的碳排放,采用平均值的替代算法会影响碳足迹的计算精确度。
投入产出法是目前比较成熟的经济分析方法,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W・Leontief提出的。Matthews等人在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会(WBCSD)对于碳足迹的定义的基础上,结合投入产出模型与生命周期评价法建立了经济投入产出 ― 生命周期评价模型。该方法可用于评价家庭、工业部门、企业部门以及各种组织的碳足迹。它将碳足迹的计算分为 3 个层次:第一层为组织正常运作中的直接碳排放的计算;第二层为为组织的正常运作提供能源部门的直接碳排放的计算;第三层为供应链全生命周期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的计算。
由于该方法采用分部门的方式来计算碳排量,对于同一部门内不同批次的产品采用平均化的方式处理,其核算结果只能得到整个企业不同产品的平均数据,无法具体到某一产品的情况,因此并不适用于计算单一产品的碳足迹。
五、纺织品碳足迹及工业生态链碳足迹
参照碳信托公司(Carbon Trust)关于产品碳足迹的定义,可以界定纺织品碳足迹的定义,即纺织品从原材料的获取到生产、运输、销售、使用以及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所排放的CO2及其他温室气体量的总和。
然而目前计算纺织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尚存在诸多困难,这是由于:(1)天然植物性纤维原料在农业生长过程中的碳足迹涉及到的不确定因素(如化学肥料使用等)较多,而且农业阶段碳足迹的可控性效果欠佳,因此较难确定农业阶段的碳足迹;(2)纺织品的使用周期和方法以及洗涤方式多种多样,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计算使用阶段及回收阶段碳足迹的方法;(3)从农业到工业,再到产品使用阶段乃至产品最终废弃阶段的整个链条较长,最终产品碳足迹的计算精确度难以保证。
基于以上原因,加之我国是纺织品服装生产大国,从纺织原材料的生产加工直到成衣制造都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而且工业阶段的碳足迹可以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等方法来降低;而与此相比,我国天然植物性纤维的种植则基本处于粗放式经营的状态,较难以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降低农业生长阶段的碳排。因此,可以尝试将核算重点放在工业生态链上,研究范围界定为从纺织原材料进厂直到最终成品出厂的整个工业生产过程。这样就可以解决产品生产链长、农业阶段和使用阶段碳足迹核算困难等问题。参照产品碳足迹的概念,尝试定义工业生态链碳足迹:纺织品在生产加工阶段从原材料进厂之后直到最终成品出厂之前所涉及到的所有直接与间接碳排放量。
纺织品工业生态链碳足迹的计算采用过程分析法,计算过程如下:(1)绘制产品工业生产阶段的工序流程图,范围包括从原材料进入工厂到成品出厂;(2)确认边界,在此过程中应当及时更新信息并修正过程图;(3)收集产品工业生产阶段的材料数量、活动和排放系数的资料;(4)计算产品碳足迹,计算过程应尽量合理分配公共管理部分的碳足迹;(5)评估碳足迹计算的精确度。
选择计算工业生态链碳足迹的目的在于重点抓住工业生产部分,进而有针对性地指导节能减排工作。计算工业生态链碳足迹,能够使得同行业内同一产品类型的企业之间具有清晰的参考比较对象,促使企业自主采取节能减排措施以及使用先进技术减少单位产品的碳足迹。计算纺织品工业生态链碳足迹同时能够有效地确定出工业生产阶段碳排量较高的环节,引导相关部门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减排措施。
六、讨论
碳足迹的研究有利于国家从一个全新的、更微观的角度评估碳排放问题。在现阶段碳足迹的研究中,不难发现以下一系列需要明确并思考的问题。
(1)边界确定问题:由于碳足迹的概念缺乏明确的定义,导致计算过程中的边界难以确定。对概念的充实完善应当成为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
(2)数据选择的一致性:不同的碳足迹理论对数据的使用与否具有不同的选择。相关的研究人员应当增加实地调研的次数,完善碳足迹的核算方法。
(3)特殊数据计算的可靠性:参与生产过程的不同物质的碳排量的确定目前也是难点,例如印染部分助剂的碳排量如何计算,相关评估人员在碳足迹评估过程中需要多注重这部分碳足迹值的确定。
(4)评价指标的基准点:即产品的质量基准,对产品运用碳足迹评价必须建立在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的前提下进行。相关认证机构必须严格把握产品质量关,让碳足迹评价建立在健康的竞争基础之上。
(5)制定政策的可操作性:若碳足迹的评估成为落实环保政策的强制措施,国家是否已经做了充分的调研工作,是否充分了解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该如何应对随着部分环保不达标企业的关闭而产生的就业问题,这些都是相关政策制定部门应当注意的问题。
七、结语
碳足迹的研究,给企业提供了一种核算生产阶段碳排放的自检方法。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了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信息,促进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的良性互动。对于政府而言,使政府能够从更微观的角度监测高碳排环节,帮助政府制定纺织工业节能减排政策,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节能减排政策实施的效率,为国家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抓手和技术支持。碳足迹认证的实施则能够有效发挥认证制度在规范市场中的作用,其结果势必会促使相关行业主动积极采用节能环保的高新技术,迎合时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 . 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3):345 359.
[2] 刘世锦.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R]. 北京: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
业名单公告[EB/OL]. ,2010 08 08.
[4] 张建平. 严防国际贸易保护主动应对碳关税[J]. 中国科技投资,2009 (10):52 53.
[5] 吕海霞. 碳关税: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新型绿色壁垒[J]. 中国物价,2009(10):46 48.
[6] POST. Carbon Footprint of Electricity Generation[R]. Parliamentary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POSTnote268.
[7] Energetics. The Reality of Carbon Neutrality[R]. 2007.
[8] ETAP. The Carbon Trust Helps UK Businesses Reduce Their Environmental Impact[R]. 2007.
[9] Wiedmann T,Minx J. A definition of Carbon Footprint [J]. SA Research & Consulting,2007:9.
[10] Carbon Trust. Specification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Life Cyc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Goods and Services[S]. UK:BSi,2008.
关键词:低碳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50-02
1 引言
21世纪全球化的到来,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导致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大幅增长。因此,以低耗能、低污染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我国也在改善环境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控制碳排放量依然是中国下一阶段经济发展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碳排放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供应链管理也从绿色供应链发展到重点更为突出的低碳供应链。
对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内外文献不计其数,但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概括总结还很少。因此,本文将对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行初步总结,通过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2 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由来
供应链管理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迄今为止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我国《物流术语》把供应链定义为: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和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
有关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对供应链的整体进行优化并开发其潜能,却忽视了在供应链实施中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资源供应日趋紧张、资源利用率日益下降以及环境问题的突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随之应运而生。这一概念是由MRC在1996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绿色供应链是环境意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交叉融合,即在供应链管理中加入环境的因素。
虽然绿色供应链考虑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但它并未涉及对环境、经济、社会这三方面的协调。因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绿色供应链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这一概念。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是由Drumwright首先提出的,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学者们普遍认为,可持续供应链是环境、经济和社会三者共同达到平衡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模式,其评价指标和研究内容更为全面且复杂。
2010年“哥本哈根会议”后,碳排放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低碳供应链便是在供应链管理中加入低碳的要求,这相比于过去的“绿色供应链”、“可持续供应链”而言,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毋庸置疑,低碳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碳排放贯穿于任一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包括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分销以及终端消费等各个环节。因此,对碳排放准确地测量和有效的控制,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
3 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概述
3.1 基于低碳供应链绩效指标的研究
杨红娟,郭彬彬对低碳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时,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认为对低碳供应链的绩效考评可设定五个一级指标,分别是财务和成本、业务运作、顾客服务、研发创新和减排环保,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可分设不同的二级指标。李健等人在对集群式低碳供应链优化路径的研究中,分析了集群式供应链主体实施低碳行为的13个影响因素,分别是:供应商、制造商、物流商、零售商、消费者、低碳领域专业人才、上下游企业间合作、跨链竞合现象、投入资金巨大、向标杆企业学习的机会、建立核心企业的低碳形象、法规政策不健全以及产业集群发展阶段,通过模型的测算给出消除影响因素的最优路径。生艳梅等人在低碳视角下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时构建了五个一级指标:财务价值、内部流程、客户服务、创新与学习以及低碳绿色。由此,低碳供应链相比于传统供应链,增加了低碳、减排和绿色等相关指标,实现了对环境的保护。
3.2 基于低碳供应链绩效模型的研究
杨红娟,郭彬彬利用传统DEA方法对低碳供应链及其绩效评价做出了初步探讨,通过检验各决策单元是否为DEA有效来判断低碳供应链运作效果。对于DEA无效的供应链,通过计算投影进而得到投入指标的调整值。谢鑫鹏,赵道致从易逝产品的碳排放量和政府的碳排放规制入手,通过建立经济主体的主从博弈模型,得到两个产品制造商和上游碳配额供应商之间互为反应函数的纳什均衡解。赵道致,原白云,徐春明探讨了由单个供应商与单个制造商组成的低碳供应链中纵向合作减排的优化问题构建了制造商占主导、供应商跟随的Stackelberg微分博弈模型,分析了制造商和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减排策略对产品碳排放量的影响。李健等人在研究消除集群式供应链主体实施低碳行为影响因素的最优路径中,通过ISM模型找出了阻碍集群式供应链主体实施低碳行为最深层次的原因,通过NK模型得出,消除影响因素的路径并非是从最深层到表层,而是按另一种顺序进行消除。
3.3 基于低碳供应链的方法研究
到目前为止,在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博弈模型方法和DEA方法。比如,杨红娟,郭彬彬认为对低碳供应链运作状况的评价需要有一套相应的评价标准,并提出了五个一级指标和一级指标下属的二级指标,虚拟了八条供应链,基于传统DEA方法对各供应链的绩效做出了评价,最后通过投影计算出产出不变的情况下,为使供应链达到DEA有效,投入要素的减少量。赵道致,原白云,徐春明基于微分博弈,研究单个供应商与单个制造商组成的低碳供应链中纵向合作减排的动态优化问题,通过假设需求是碳排放量的线性减函数,构建了制造商占主导、供应商跟随的Stackelberg微分博弈模型,得到了双方合作减排的最优反馈均衡策略及利润最优值函数,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长期开展减排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4 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趋势
随着环境污染、资源紧缺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政府和学者越来越关注企业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1996年,绿色供应链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在供应链的管理中融入环境保护的目标,对企业的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在实际的应用中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仍有其不足之处,比如传统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认为产品的租赁再回收比直接出售更环保,因为前者可以更好地实现回收再制造,但Agrawal等人发现消费者在使用租赁产品时存在过度使用的情况,由此对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比直接出售所造成的影响更大。
为全面度量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学者提出低碳供应链的概念,这一概念要求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生产加工方式、分销方式以及终端消费情况等各个环节都最大限度的减少碳排放量,这就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绿色供应链的不足之处。相较于传统供应链而言,低碳供应链形成了一个闭合式供应链,要求废弃物得到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以期实现最大限度的环境保护。
从最早供应链概念的出现到绿色供应链、可持续供应链、低碳供应链的提出,每一步都是对供应链体系内涵的补充,使之更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在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方法上,从一开始定性的研究方法,如调查问卷法、案例研究、专家会议法等,发展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比如在研究中加入经济模型或DEA方法,使得到的结果更客观准确。
5 低碳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低碳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研究刚刚起步不久,加之低碳供应链管理在实际运营中涉及的问题较多且较复杂,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首先,目前的研究主要从外生机制入手,研究政府政策或企业供销各环节以及上下游企业之间纵向合作减排。但若能激发出供应链企业自身主动减排的需求,将实现整个供应链更加低碳的运营。
其次,碳排放涉及多个层面,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对供应链中的“碳足迹”进行精确的估计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商品从设计、生产加工到最终销售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地区甚至国家,碳足迹来源于各种投入和产出,发生在许多不同的环节,这些都给碳排放的测量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最后,国家对于碳交易、碳税收相关的制度还比较少且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企业虽然意识到低碳生产的必要性,但国家政策中对低碳运营的扶持、补贴政策还比较少,对损害环境的惩罚力度还不够大,这就使得低碳供应链的实施缺乏制度保障。
6 结束语
低碳供应链是在传统供应链中融入低碳的理念,要求对环境的破坏尽可能小并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供应链整体收益最大化和碳排放量最小化,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在概括总结低碳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指标、模型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提供方向和线索。
参考文献
[1]杨红娟,郭彬彬.基于DEA方法的低碳供应链绩效评价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0,(9):31-35.
[2]李健,张伟正,吴成霞.集群式低碳供应链优化路径研究―基于ISM模型和NK模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1):1-5.
[3]生艳梅,孙丹,周永占,等.低碳视角下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5-27.
[4]谢鑫鹏,赵道致.低碳供应链生产及交易决策机制[J].控制与决策,2014,(4):651-658.
关键词:低碳理念;绿色建筑;经济效益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日新月异,建筑业经济效益有目共睹。然而,建筑行业给市场带来了活力的同时,高消耗、高排放也给环境带来很大的污染,使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随着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加强,低碳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领域要顺应时展,开展绿色建筑设计、打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是必然选择。因此,在低碳理念下,我们要不断探索新型绿色建筑,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在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提高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
一、低碳理念与绿色建筑的价值
近年来,随着空气污染的日益恶化,人们对API指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低碳”生活逐步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同时,低碳理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低碳理念下,任何的社会经济活动都必须低碳环保,这是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将经济效益放在了首位,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弱,尤其是建筑行业。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建筑业发展日新月异。建筑业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也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尤其是传统建筑业,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投入多、消耗大、排放高的高能耗建筑占有很大的比例,以高碳含量排放物为代价,刺激了建筑业的稳步发展。但是近些年,建筑业产生的温室效应气体,已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数倍,尤其是在北方,这种现象则更为严重。随着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逐年增强,低碳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绿色建筑的概念应运而生。绿色建筑追求物质能源的充分利用,以资源节约为目标的建筑,减少各种能源消耗,为人类提供健康的生存空间,成为建筑行业普遍认可模式。目前绿色建筑发展态势良好,这种建筑模式比较注重生态理念,以构建和谐生态环境为目的,在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内,尽量做到能源的节约,充分的利用自然环境因素,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努力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创造健康、舒适的建筑空间,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低碳理念下的绿色建筑
近些年,我国的房地产业蓬勃发展,房地产业经济效益有目共睹,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许多地方促进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其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在增加GDP的同时,也烙上了利用率低、污染严重、能源消耗量大等印记。传统的建筑业,是以高碳的经济增长为代价,导致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急剧上升。目前我国建筑能源能耗非常严重,高能耗建筑非常多,据测算,大气中SO2浓度值,采暖期为非采暖期的6倍,随着建筑面积的增加,如果不采取有力的节能措施,煤、水、油、电的能耗将更加严重,可见,有效抑制建筑能耗,发展适合人居环境的建筑,是未来社会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正是遵循这个理念发展起来的。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号为GB-T50378-2014)的定义我们知道,绿色建筑是指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同时,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而低碳理念强调的是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产生。在海平面上升、冰川积雪减少、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人们已经意识到碳排放的增加会威胁到人类生存的环境,所以,低碳理念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绿色建筑减少碳的排放量,不仅在本质上遵循了低碳理念,还和低碳理念相互呼应,倡导低碳生活也将会为绿色建筑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广阔的发展平台。在建设低碳城市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将低碳理念与绿色建筑相结合,为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因此,在低碳理念下,我们衡量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通过CO2的减排价值,为衡量绿色建筑经济效益提供依据就显得意义重大。在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中,引入碳排放交易下CO2的减排价值,可以使绿色建筑一些隐性收益价值化。在低碳理念的背景下,碳排放交易应运而生。
碳排放交易是一种双赢的交易方式。在一定区域内,政府机构评估CO2最大排放量,使其能够满足低碳要求,此时,可以将一定区域内低碳排放分成若干排放份额,在碳排放权一级市场上,每个份额为一份碳排放权。政府将碳排放权有偿出让,只有购买到碳排放权后,碳排放者才能够进行碳排放交易。碳排放交易能够与经济利益达到有机结合,更有利于有效地对企业产生激励使其能够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目标。可以说,碳排放交易是一种双赢的交易方式。目前,国际碳交易机制的一种就是清洁发展机制(CDM)。在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中,引入碳排放交易下CO2的减排价值,可以参考目前CDM项目“核证的减排量”参考合同价格。当然,随着市场环境变化、项目差异,减排价值也会有所不同。从国民经济角度分析,不管CO2减排是否能实现市场交易,在低碳理念背景下,绿色建筑项目的环境价值都无可置疑。但是,如果从财务评价的角度去考虑,将CO2的减排价值内在化,通过碳排放交易机制,把CO2的减排价值看作是绿色建筑项目的收益,绿色建筑在低碳背景下的经济效益就可以得到体现。因此,笔者借鉴碳排放交易的理念,在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中,引入碳排放交易下CO2的减排价值,可以使计算投资效益比,使我们更加明晰建筑节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三、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探索
绿色建筑是一个整体概念,覆盖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绿色”的观念贯穿全过程。“绿色建筑”注重各方面条件俱佳的生活空间,不仅涵盖地区生态环境、景观环境,还涵盖日光利用、空气流通等室内外环境的和谐,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等诸多因素。然而,传统的建筑经济效益的计算方式,绿色建筑的真实收益并没有完全涵盖其中,计算出来的实际收益出现偏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企业从事相关决策产生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市场经济环境下绿色建筑的推广和普及。相对于一般建筑来说,绿色建筑成本相对较高,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经济效益分析,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自然不愿意开发绿色建筑项目。所以,传统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在建筑项目的发展进程中,不能够有效地指导决策,在低碳理念下,我们需要探索新的引入碳排放交易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绿色建筑”强调建筑材料节约,能源的有效使用。在“绿色建筑”的各个环节中,无论是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还是建筑物交付使用之后,都存在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如果在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中引入碳排放交易下CO2的减排价值,就可以使我们更加明晰建筑节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具体而言,绿色建筑衡量绿色技术的效益要采取有无对比法,采用合适的经济评价指标和参数,即可以用市场价值法,采用低碳理念下绿色技术后,与没有采用绿色技术之前差额对比来衡量经济效益,这也是一种环境价值的计算方法。绿色建筑在低碳理念下直接费用包括开发商对于建筑项目一次性投资,绿色建筑运营费用,项目竣工后委托人占据的成本、残值等;绿色建筑在低碳理念下间接费用包括建筑项目建设带来的环境损失、项目建设过程中、建成后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投入、预防环境污染的相关投入、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投入、管理与科技投入等。绿色建筑在低碳理念下的直接效益包括资源有效利用、回收价值,采用绿色技术后,水电能源和土地面积等能源和资源节约价值,如采暖节约的热能、地热太阳能节约的能源、蓄能节约的能源、空调开放节约的能源、照明节约的能源、节约用水节约的能源、节约土地节约的能源、废污水回用节约的能源等等,这些明细项之和就是绿色建筑在低碳理念下的直接效益。绿色建筑在低碳理念下的间接效益就是社会健康、经济上的效益,改善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利,小范围空气的净化绿化带来的社会效益等等,间接效益可以用替代市场法或者机会成本法进行衡量。
结语
绿色建筑的目的是加强环保理念,打造优质的生活环境。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探索,有利于将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节约资源、减少耗能,强化能源管理意识,减少重复性建设,有效实现企业成本管控。在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有利于保护环境,实现建设成本的最低化,促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泉平.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15(2):189-192.
[2]蒋忠成.论结合低碳理念对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6(2):149.
[3]陈敏杰.关于低碳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6(8):116-117.
[4]孙鸣春.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下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5,(9).
关键词:高碳能源 低碳经济 低碳化路径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而且这种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发生根本变化。因为我国经济正处于以高能耗,低效率,重污染为特征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和以煤为主要一次能源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的煤炭利用方式和节能减排措施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和遏制温室效应的要求,实施经济发展低碳化势在必行。
1.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和分析
低碳经济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念。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198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为当代和后代人类保护气候的决议, 1997年通过《京都议定书》,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被定义为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指出它是利用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本文总结,低碳经济包括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生活标准、更好生活质量及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的重要途径和机会。
2.我国走向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正处于“十二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并处于工业化的重化工业阶段。据统计,“十一五”时期,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从2005年的23.6亿tce上升到2010年的32.5亿tce。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大国。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化石能源不仅占主导地位,而且是以高碳性更强的煤炭为主。煤炭差不多占到70%,石油只占到20%,天然气只有3.5%。在二次能源电力的消费中,燃煤火电占到77%,水电占到20%。所以如何使我国从高碳经济走向低碳经济,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命脉。
2009年11月26日,中国政府公开承诺量化减排指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而据中国能源研究会2011年2月25日公布,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32.5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了6%,我国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量近几年一直高速上升,1999年我国化石能源消费总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2908.61百万公吨,到2008年已增加到了6533.55百万公吨。
综上所诉,出于保护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绿色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高碳能源自身发展需要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需要,发展低碳经济,从高碳能源走向低碳经济,已经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特别是能源行业的必经之路。
3.我国从高碳能源走向低碳经济的路径分析
随着对低碳经济转型的研究发展,目前诸多研究成果和战略被提出以应对低碳经济发展。比如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战略、利用科技创新、发展新能源、产业升级等方式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大体都是围绕着碳减排、碳吸收、碳利用和低碳技术等几个方面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下面是本文总结的几种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
3.1把低碳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把相关指标整合到各项规划与政策中去。开展宣教工作,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低碳经济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社会经济系统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向低碳排放转型,树立新的社会与经济价值观,促进消费意识创新,使消费者主动接受低碳消费理念。
3.2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或调整能源战略。在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油次之,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只有煤炭的60%。其他形式的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属于无碳能源。从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走低碳经济的关键。
3.3激励低碳技术创新,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提供低碳经济创新服务平台。提高研发核心与关键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低碳技术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通过提高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的技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
3.4调整产业结构,打造低碳产业。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能源情况,构筑具有我国地方特色的现代低碳产业体系。一是推动煤炭、电力等传统行业的低碳化改造,降低煤电排放二氧化碳的比重。鼓励煤炭清洁生产,重点支持绿色高产高效的低碳产业发展。
4.结论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而言,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逐渐降低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使经济发展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目前我国面临着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巨大挑战和压力,同时这也是良好的机遇,努力实现从高碳能源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对保持和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平稳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申宝宏,赵路正,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途径分析[J].中国能源,2010:32(1)
[2]张玉卓.从高碳能源到低碳能源———煤炭清洁转化的前景[J].中国能源,2008:4.
[3]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79-87.
作者简介:
叶东:第一公司肯定要经济效益;第二是环境效益;第三就是社会效益,这才是“三好学生”的标准。
一踏入青云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青云创投”)位于北京中关村腹地的清华科技园办公区,方正得体的中式装修风格,以及随处可见的环保细节,隐约透露出一股传统士大夫精神的气韵。
“虽然哥本哈根的世界气候会议没能达成最后的协议,但是这次会议无疑带给国内迄今为止最有成效的一次绿色意识的普及运动。”青云创投总裁叶东对《首席财务官》杂志颇为感慨地表示。
一只蝴蝶掀起的完美风暴
去年底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作为中国企业家之一参会的叶东敏锐地捕捉到,世界已经发生改变,政府的意志已经转移到低碳时代,中国凸显出很重要的作用,比这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人对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等都一下子关注起来。据中国风险投资协会统计,清洁技术在2009年已经成为15个行业中风险投资感兴趣度最高的行业,比例高达78.9%。“如果这是一场完美风暴,青云创投作为中国最早进入清洁领域的资本管理公司,我们正好在暴风眼上。”
这不禁让人想起来混沌理论中著名的蝴蝶效应: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且巨大的连锁反应。提出这一理论的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用一句日后成为名言的诗意描述来阐述这一令人难以理解的理论,“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在2001年7月成立清华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青云创投的前身)之初,叶东就把投资方向锁定在清洁技术领域,确切地说如今风行的“Clean-tech”一词便由叶东引入国内。
“那个时候国内对清洁技术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解,我们出去见的那些目标企业全部是主打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空气净化等环保概念。如今这场完美风暴逐渐延伸到上游产业,包括节能、太阳能、风能、新材料、可持续交通、生态农业、智能电网等,其发展路线也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一路走向循环经济、清洁技术。”叶东见证了中国清洁技术产业最近10年来的整个发展脉络。
早在青云创投2001年成立之初,叶东及其合伙人就试图寻找一个能够定义中国未来最大市场的领域。
“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从资本的角度介入中国未来最大市场。当时大家看到的就是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产业,但这在美国是最大的行业,如果要在中国做一个最大的行业,首先就要排掉TMT。”出身于中国第一批国际投资专业学的叶东分析思路非常清晰。2000年中国最热的一个概念就是“世界工厂”,在产业界和媒体兴奋于中国制造在全球迅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世界第一时,叶东却注意到了硬币的另一面:一个城市最大的污染源往往来自工厂,世界的污染源当然也出自世界的工厂。从这个逻辑上看,既然中国拥有世界级的工厂,那么所造成的污染也肯定是世界级的。那么如果能把这些污染转变为环境友好的、绿色的东西,或者变成一个清洁的东西,一夜之间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于是叶东及其合伙人就从那个时候介入了清洁技术市场,注册了清华创业投资管理公司(青云创投的前身,以下简称“清华创投”)。
最初的清华创投从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空气污染处理做起,2004年起开始向上游产业延伸。过去八年,青云创投共投资了26家公司,累计投资将近3亿美元。东江环保、佩尔优、至诚环保、北京嘉禾木、南京中电光伏、江西塞维、福建海源等等这些如今在绿色领域闻名遐迩的公司,都是青云创投的得意之作。同时,青云创投的投资也往往是这些企业获得的第一批投资,平均项目投资额还不到1000万美元,尽管如今它们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乃至世界最大的清洁技术领域的领头企业。
目前,风险投资圈内公认今年青云创投将进入集中收获期,旗下的七个投资项目都计划在这一年实现IPO,用“守得云开见月明”来形容叶东再合适不过。
浮现中的清洁经济
在叶东看来,国内清洁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和西方走同一条路线。比如,现在西方国家,低碳概念几乎覆盖了所有经济层面。但在中国,仅仅低碳两个字不能覆盖所有环境友好的题材,比如垃圾废弃物的处理,水污染的处理,和碳的排放关系不大,而用绿色似乎也不妥当。对此,叶东给出的定义是“清洁经济”。叶东认为,“清洁远比绿色更好,绿色经济太诗意化了,而且绿色的不一定全是清洁的,清洁的东西达到两个目的就可以了,一是降低污染,二是降低能耗,或者完全使用新能源。”
去年年底,叶东正式提出清洁经济的概念。“现在已不是单纯的清洁技术的问题,清洁技术是一个非常西化的词,它更多的是以技术为核心,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达到清洁的目的,它覆盖不了中国所有的相关领域。”
在叶东眼里,清洁技术不是一个产业,它是一条横向贯穿的线,可以把所有的产业像串珍珠一样串起来。很多人说青云创投是专项基金,叶东觉得并不确切,专项基金只是一个细分的概念,需要到非常成熟的市场去运作,而青云创投逻辑上可以覆盖所有的产业,实际上和每个产业都能发生关系,进而覆盖到经济的各个层面,从生产,到生活,到生态,到生命,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清洁经济”的概念。
实际上,叶东已经开始将清洁经济的概念付诸行动,从LED节能灯、生态农业、到新材料、智能电网和交通都陆续进入了青云创投的视线。仅在去年的7、8、9三个月,青云创投就陆续向LED灯生产商――真明丽投资3000万美元,向地源热泵供应商挪宝新能源投资3000万美元,向从事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嘉博文投资1170万美元。
“2010年是十的最后一年,在这个时候谈低碳,谈绿色,谈清洁,谈环保正当其时。”叶东放言,未来30年,中国将是绿色经济、清洁经济、低碳经济的时代,按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老话,今年已经到了过河的时候了。
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叶东认为清洁经济的范围并不狭窄,“它发生在经济的各个层面,是一个非常完美的风暴。它不是一个单独的产业,而是一场观念的革命。”
说到这个产业最大的热点在哪里,叶东认为,具体的热点已经开始泛化。叶东进一步阐释了自己的观点,如果把清洁经济当作一项万里长跑来看,眼下大家才跑了不到100米,现在的热闹只不过是有一大堆人参加比赛,只是表象上的热闹。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个清洁经济的路还很长,目前清洁技术领域万箭齐发、百花齐放,各行各业都往清洁技术这个方向转变。因此,青云创投并不会把自己限定在某一热点的领域。同时,国内清洁技术的发展和其他领域不一样,还得密切关注政府的导向,比如“十二五规划”。此外,清洁技术的成熟也很可能带来突破性的机会。叶东拿城市垃圾来举例说,尽管目前城市垃圾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但现在没有一个好的技术路线,不是烧就是埋,如果此时出现一个革命性的技术进步,这个市场就会迅速爆发起来。
经历了整个清洁经济由冷向热漫长转变的叶东提醒各方参与者,不管是投资方也好,生产方也罢,不要完全陷入某种热点性的东西,而应花更多的功夫,选择更合适自己的东西,发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作为CFO来说,可以看到有很好的趋势出现之后再跟进也不迟。从国家层面来讲,提倡从高碳到低碳,从高能耗到低能耗,从高污染到低污染,从TMT到清洁经济,这是一个漫长的转变,期间也会生发出无穷的机会,大可不必为眼前的短期波动所干扰。”
三好学生的利成于益
在叶东用环保可再生纸印制的名片上,清晰印着“Doing Well By Doing Good”、“利成于益”,这是青云创投一以贯之的理念。而叶东形象化地称之为“做三好学生”。
怎么样才算三好学生?在叶东看来,第一公司肯定要经济效益;第二就是环境效益;第三就是社会效益。对于青云创投来说,对项目公司的这些考核都很详细,这是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东西,这里面包括安全、包括健康和环境,国外简称为“SHE”。叶东明确表示,公司是一个资本方,资本需要有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就一定要包括对社会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
何为利成于益?曾经是校园诗人的叶东把利益两个字进行了解构:利即是利润,益就是做好事,也就是说,作为商人,应该在重视益的基础上赚钱,这可以叫做clean capital(清洁资本,绿色资本)。“青云创投不是把做好事当成一个行为模范,而是将其变成一种商业模式,既做好事又得利。做好事在前,赚钱在后,公司在给财务投资者带去利益的同时,对社会、对环境也有贡献。”
而这样的理念也得到了国内工商界乃至全球工商界的认同,青云创投也分别作为惟一投资机构先后荣获 “2008年中国最佳企业公民成长大奖”和“2009年第五届中国优秀企业公民”奖。“和我们一同获奖的很多都是世界500强,对于他们来说,这些社会责任就是做好自己。而青云创投不仅要自己做好,还要帮助所投资的那些公司建立起自省、自检的监控系统,让‘利成于益’的思想植入到这些公司里,就像蜡烛本身虽有能量,依然需要点亮一样。显然这更具有广泛性。在给每个公司投资前,青云创投项目组都先派出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评选小组,随后才做财务、技术等评估。‘利成于益’不是术的层面,而是道的层面。”
中文功底深厚的叶东将办公区内的三个会议室分别命名为义云堂、勤云坊和慧云轩,也是意在将利成于益的整体价值观从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和商业智慧等不同维度整合在一起。“我不久前提出一个‘青云帮’的概念,就是希望青云创投所投资的企业都能拥有一致的价值观。”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清洁技术领域投资公司,46岁的叶东感慨,在青云创投的战略发展上,并没有可参考的范本。如今,哈佛商学院已将青云创投收录到案例库中,而商务社会责任国际协会(Busines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BSR)也将其列为案例研究的对象。
关键词:低碳住宅;建筑节能;建筑技术
1. 概述
低碳建筑主要是指在建材与设备制造、建筑物施工及使用的整个过程中,减少应用化石能源,减能增效,使排放的二氧化碳明显降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减少的房屋建材总量与选择类别使碳排量减少;二是水循环利用的节约,倡导循环与节约用水;三是尽可能使应用交通工具产生的温室气体量明显减少。
我国目前的建筑能耗已成为最大的能耗行业,约占社会总能耗的47.1%,相对于发达国家,在相同条件下,使用住宅过程中的能耗高于发达国家二至三倍,而且,建筑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达50%,大大超过运输与工业领域,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低碳建筑及节能建筑将逐渐成为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具有巨大的减碳潜力,更符合全球“节能减排”的趋势。
2. 低碳住宅建筑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低碳住宅建筑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只有近四十年的历史,目前不断出现的各类新技术、新材料及新工艺,使低碳住宅技术获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在节能建筑体系、屋面保温材料、新型节能墙体及供热排风采暖系统等多个方面成效显著,在产业规模上一些节能产品已日趋成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亦逐渐成为主流,并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目前的建筑总面积达450亿平方米,此外每年新增近20亿平方米。每年的新建建筑几乎都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建筑中,只有不到5%的建筑采用节能措施。
据有关部门预测,2020年我国将至少将投资1.5万亿元用于住宅节能建筑建设,世界各国的低碳建筑产业增长速度也高达60%。但目前我国住宅低碳建筑技术还具有以下不足之处,一是低碳技术研发及其应用难度较大。目前我国住宅低碳技术问题较多,诸如研究时间相对较短、技术尚未成熟、没有投入足够经费、无法预测市场前景等都导致转化成功率不高,难以有机结合产学研。二是应用于低碳建筑的产品水平各不相同。三是节能产品还具有较高成本,对于普及低碳住宅建筑技术十分不利。当前我国建筑节能意识不高,导致开发商不够重视低碳住宅,因此低碳住宅推广还任重路远。
3. 国内外低碳住宅建筑技术的对比
3.1 朗诗国际街区――我国成功应用低碳住宅建筑技术的典范
位于杭州经开区的朗诗国际街区,基地南邻为梦琴湾小区,北侧为城市绿地,街区总面积达7.3万平方米,项目规划建设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朗诗置业提倡恒湿、恒温、恒氧节能及低碳建筑技术在此街区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这一建筑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应用。地源热泵系统不受空调束缚;通过辐射效应对室温进行科学调节,楼面不存在空调“补丁”,室内不存在任何噪音,楼板几乎没有热胀冷缩的损害;“绝缘”外墙系统具有保温衣作用;保温系统使生活在街区的人们感觉特别舒适,就好似住在“生态控温舱”中,整个楼内形成隔热保温体系;外窗系统具有双向隔热作用,采用隔热保温阻热设计,实现对绝热传导的隔离作用。惰性气体充于玻璃内使传递的热能量有效降低;24小时置换新风系统,使室内空气清新常在。在住宅地面上设置的新风口将室外新鲜空气进行除尘及温湿处理后送入室内,使呼吸的空气始终新鲜。
3.2 英国贝丁顿――国外低碳住宅应用的典范
贝丁顿是世界上首个零碳社区,也是英国具有环保生态功能的一个最大的小区。2002年入住以来备受世界瞩目,是国际公认的低碳建筑典范。英国是一个位于高纬度的岛国,具有漫长寒冷的冬季,约有六个月的采暖期。为使建筑能耗有效降低,设计者研究探索出零采暖模式,即社区住宅全部都朝南向,每户安装玻璃阳光房。采用300毫米厚度的绝热材料用于建设外墙、屋面及楼板,采用三层玻璃的窗户并内充氩气,采用木质窗框以实现对传热的有效减少。小区精心设计了自然通风系统,一排排热压“风帽”矗立于屋顶上,能够向房间不间断地送入新鲜空气。这种装置采用被动式通风方式主要由风力进行驱动,能够根据改变风向而随意转动,建筑内部通过自然风压作用得到新鲜空气,并将室内污浊空气向外排出。此外,热交换器设于内部,可将排出废气的近三分之二热量进行回收,实现对室外寒冷新鲜空气的预热。
4. 相关措施与建议
4.1 制定扶持低碳住宅的相关政策
充分借鉴发达国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抓住有利时机,在有关政策方面向低碳住宅建筑倾斜,鼓励建设绿色低碳建筑,设立绿色低碳建设基金。在成熟阶段,可利用发达国家诸如财政补贴、政府管制、碳排放交易等低碳政策工具,提高低碳政策的支持。
4.2 制定低碳住宅建筑评价标准并逐步完善
促进低碳建筑发展应制定m应我国国情的评价标准,使利益相关方达成共识,低碳建筑标准主要根据低碳设计指导原则及技术规范等方面内容制定。进而建立符合我国低碳建筑标准的测评体系,由第三方测评机构测评建筑能耗,结合测评结果出具能耗证明,作为扶持低碳建筑政策的重要依据。
4.3 提倡低碳住宅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主要由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两部分组成,前提是低碳社会生产方式,低碳生活方式的关键在于低碳经济的实现。对社会认同的低碳住宅价值体系进行整合,形成共识,创造其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对住宅产业结构及发展模式进行调整,使能源循环利用率不断提高,促进节能低碳的公共交通,鼓励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
5. 结论
一是未来发展重点就是低碳住宅规划设计,目前低碳住宅主要集中于节能设备材料应用上,建筑设计节能技术比较滞后。部分发达国家采用计算机和自然环境优化建筑节能方案已逐渐成熟,并重点关注低碳节能建筑设计方法。
二是企业优势主要在于研发低碳技术,建筑节能将成为未来住宅建设的趋势,低碳住宅技术具有很大市场。扩容的市场将使更多企业进入而增加相互竞争。所以,现有企业提供技术应在低碳技术方面增加研发投入,研发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才能使企业具有竞争优势。
三是开发企业应把握机遇,为低碳住宅建设提供导向作用。我国目前低碳住宅的发展起步较晚,数量不多,住宅开发企业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未来低碳住宅将是住宅建筑主流,开发企业应尽早抢占市场份额,为促进我国低碳住宅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志莹.绿色住宅的低碳技术应用[J],上海房地产,2014.10
[2] 郭松海.推动低碳住宅工业化生产促进住宅业可持续发展[J],低碳之路,2015.8
[3] 熊焰.重新定义我们的世界和生活[J],低碳之路,2015.2
[4] 王.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1
[5] 韩中德.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J],住宅产业,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