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老年人护理基础知识

老年人护理基础知识

时间:2024-01-16 16:14: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老年人护理基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老年人护理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心理保健;护理Community elderly mental health nursing analysisLu Ling

【中图分类号】R24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079-02

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身心健康问题渐被引起广泛关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晚年生活愉悦舒适,是相关工作者重点研究的内容。加强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保健,除可对生理及疾病改变产生的影响进行预防外,还可促使老年人更好的对社会及家庭问题进行处理,全面提高生存质量及心理健康水平,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1]。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均为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体检的老年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强心理保健护理,回顾相关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年龄60-85岁,平均(71.5±3.5)岁。各种慢性病患病时间为3-24年,平均(11.7±2.3)年。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加强心理保健护理,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心理健康教育:社区护理人员多关心和体贴老年人,加强主动沟通及联系,使其与社会良好对接,保持有效沟通。同时就衰老的客观规律进行介绍,让老年人了解到机体的具体变化,丰富晚年生活内容,增添情趣。可介绍同龄的老人参加共同喜爱的活动,多行沟通,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发师生活乐趣,消除忧虑及孤独感,使其心理、精神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1.2.2疾病知识宣教:帮助老年人对各种生活问题及疾病树立正确的认识,就疾病的基础知识行个体化的、针对性的介绍,使老年人自我防护和保健能力增强,可从容正视疾病。同时接待老年人的态度需积极热情,使其建立正确的生死观,消除恐惧感,培养豁达的心态,使心境安宁,起到延长生命,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1.2.3和谐家庭关系建立:社会护理人员除常与老年人建立稳定联系外,还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向老年人家属行必要宣教,给予老年人更多的照料、支持及关爱,建立和谐家庭关系。特别是有疾病伴发或失去伴侣的老年人,需给予更多的体贴,同时指导家庭对危机感有正确认识,使家庭环境轻松、温馨,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

1.2.4加强综合素质:需向老年人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建立正确的养生保健理念。在智力得到有效锻炼外,还提高了自我照顾能力,使保健效果增强。同时可指导老年人对老年心理学、老年自我保健知识重点学习,运动多种调节情绪的方法,为心理健康提供保障[2]。

1.2.5饮食指导:老年人消化系统在年龄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也出现了系列衰退表现,胃部肌肉及胃内膜原有功能丧失,大肠运动能力显著降低,使老年人食欲不佳,易有便秘、腹胀情况发生,需加强饮食指导,向患者强调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多食水果和宣含纤维食物,以提高机体健康水平,保持愉快心态。

1.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计理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结果

经护理后,观察组活动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

3 讨论

老年群体渐在社会中占有较高比例,加之社会环境的变化,身心健康水平渐引起重视。社区针对老年人开展心理保健护理具有较重要的价值。社区护理人员需对各项技能及专业知识娴熟掌握,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及心理行为方式,提供针对老年人的全面、整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以使老年人可自我对心理问题进行调节,并提高舒适度,以最大限度的改善生活质量,保持身心健康。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活动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

综上,在社区针对老年人开展整体、全面的心理保健护理,可显著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改善其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第2篇

【摘要】经过长期的社区护理工作将不难发现,老年的糖尿病患者是社区糖尿病患者中最大的一群人。由于糖尿病同时伴随着许多其他的慢性并发症,同时老年人的身体各方面机能和自理能力较弱,所以更需要针对性强的特殊护理干预。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工作中,我们的一般护理模式是:确立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目标;建立符合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和锻炼方案;针对个别身体机能下降患者进行特殊的指导。文章就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几点感悟。

【关键词】糖尿病 社区护理 老年 工作体会

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联合作用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导致的代谢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生活的改变,它的发病率逐年攀升,现今已成为全世界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长期患病可引起多器官的损害,其并发症可波及全身各系统,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据调查,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已达9700万之多,其中60岁以上的人占20.4%,80岁以上的患者占40%,由此可见,对老年糖尿病的防治工作已成为医疗工作者的重任。作为社区护理人员来说,合理的定制护理模式,对负责的社区病患进行合理适当的护理干预,从而提升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一 建立全面的护理模式

首先我们应该制定出一套全面的护理模式,就一个社区来说,我们护理工作者要做好健康教育、运动和饮食的指导和护理、疾病的专业护理,这三方面的工作。在开展一切工作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自身的目标。就一般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我们进行治疗和护理之后都将对其进行评估,评估的标准是病患在空腹时血糖应在4.0~6.1mmol/L,餐后2h小于4.4~8.0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但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却很难实现该目标,所以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目标应以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要以我们的护理干预找到血糖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平衡点,尽量避免高血糖带来的多尿、多饮和视力模糊等症状困扰老年患者的生活,而不一定要强求血糖控制一定要达到标准指标。

二 健康教育

现今提倡的口号是“将护士还给病患”,由于护理人员的工作较为繁忙,而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在进行输液打针等工作,反而忘了我们护理人员也有对病患进行健康教育的义务。而糖尿病的教育层面不仅停留在社区的老年患者上,更应深入到家庭成员中,因为老年人的生活起居都是由其家人照顾,所以家庭成员的知识宣教更为迫切。在健康教育中又分基础知识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两大类:基础知识类一是要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老年病患解释糖尿病的成因,症状,体征等;二是要让病患知道怎样合理的搭配膳食,适当的运用也有助于机体健康;三是要嘱咐病患的家庭成员多多关心和鼓励病人,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有利于治疗和稳定病情。专业知识类是要护理人员指导病人正确的使用降糖药,胰岛素治疗的注意事项,定期进行体格检查控制各类并发症的发生。

三 合理膳食和适当运动应注意

合理膳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特别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总的来说,此类病人的饮食宗旨是控制血糖,减轻体重,改善脂类代谢,通过合理的膳食和合适的营养使病人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总的来说应以淀粉类食物作为主食,但要多吃蔬菜瓜果,少吃含糖、油、盐和动物脂肪较多的食物,根据需要适量进食奶及奶制品、肉类、高蛋类及坚果类。患者每次进餐的时间间隔应基本相等,应做到少吃多餐,不要暴饮暴食。同时也要根据不同的糖尿病患者具体的制定饮食计划,即按照标准体重、职业、年龄、性别、血糖量、热量标准,计算饮食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来达到饮食治疗的目的。

生命在于运动,不管作为病人还是健康人,适当的坚持运动都是对身体十分重要的。而对糖尿病来说,运动和食疗一样也是一种辅助的治疗手段。运动能增加糖的氧化,并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促进血糖的降低。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运动是社区护理人员的职责之一,要尽可能的使患者做到全身性的运动,而老年的糖尿病患者更应严格的控制运动的分寸,运动量不应过度,有些患者由于大量的运动导致足部的破损诱发了糖尿病足和低血糖,所以运动方式以不感到疲倦为宜,如打太极、步行等。在运动期间要嘱咐病人要特别的关注自身的足趾是否有破溃或红斑,一旦发现就要停止运动并及时处理。

四 针对个别特殊病患进行特殊护理

由于老年人的机体各方面机能都较弱,加之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更不可避免地伴有感觉、运动和学习认知能力的下降,因此作为社区护理人员来说,要对社区内的老年糖尿病患的身体状况及时的监控,同时给身体机能明显下降的患者应给予特殊的护理措施。视力、体力、记忆力和认知能力的下降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问题。视力的下降往往严重的影响了生活质量,使得患者不能正确按剂量服用药物或注射胰岛素,记忆力和认知能力的下降也常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所以护理人员要针对特殊的病患特殊的机能反应进行专业的护理。例如,针对视力下降的患者,我们可以将视力转变为触觉训练,将药物按每天的计量分成小份并放置在病人易于触及的地方,让视力下降的病人改用触觉来判定用量。若需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就应配备放大镜,便于正确的调节用量;对于记忆力减退的患者可以借助闹钟提醒服药或注射胰岛素的时间,对于有识字能力的老人,可以将服药时刻表和注意事项打印下来,贴在墙上帮助他们记忆。而在与老年人交流的时候,护理人员应具备耐心,爱心和同情心,在交流时应尽量面对面交谈,并确定他们是否有听到。

通过笔者的工作经验来看,合理适当的社区护理能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糖,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并且能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质量。然而,影响糖尿病人生活质量的因素有多个方面的,作为护理人员我们应对老年病患经行全方面的了解并及时的运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对其采取护理措施。同时,促进病患正确的认识糖尿病,提升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保健意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都是我们社区护理人员应尽的职责。

参考资料

[1] 侯玉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社区护理干预探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3):183-185.

[2] 孙洪梅,孙洪玉.社区护理干预对DM患者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02,18(8):38.

第3篇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老年社区护理;护理需求;护理教育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成为许多国家人口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也面临着老龄化“银色浪潮”的冲击。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统计1,1990年以来,我国老龄化人口以每年3.32%的速度增长,2000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09%,全国开始进人老龄化社会;2011年江苏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258.8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7.00%,其中80岁以上老人占老年人口14.5%,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第三,成为老龄化进程最快的省份之一。据预测,到2025年我省老年人口将上升到20%,可谓“超老年型”,老年人口的比重将在2040—2050年达到25.5%,届时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江苏省老龄化呈现基数大、高龄化、空巢多、留守老人比例高等特点,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发生慢性病和体力衰竭的危险年龄段,加上老年人社会角色的改变和适应能力的降低,出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健康问题,老年护理成为卫生事业的一大难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和老人居家养老的心愿迫切需要社会性的服务机构和组织承担起养老的责任,老年社区护理服务成为新的焦点。

1 老年社区护理工作面临的难题

1.1 卫生服务模式的改变增强了护理工作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卫生服务模式从传统生物医学的医疗救治逐步转向对卫生服务对象(包括健康人)身体—心理—社会的全面照顾,包括保健、康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等,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不再仅仅作为医生的助手,而将与医生、药师等其他技术人员一样,成为整个医疗保健队伍中的重要一员,共同承担医疗保健任务。护理服务对象也从原来单纯照顾生病的人,扩展到整个人群;工作领域从医院扩大到社区;研究范围从单纯地研究对疾病的护理扩展到所有影响人的健康的领域。

1.2 护理人员的匮乏使老年社区护理面临严峻考验 卫生主管部门的权威数据表明2,2011年我国每千人口注册护士1.89人,远低于发达国家6.25人的平均水平,医护比1:0.79,与卫生部2015年医护比1:1的发展目标相差甚远。目前,世界医护比平均比例为1:2.7,亚洲平均医护比大于1:2,我国香港地区、英国、泰国、德国以及日本等都超过了1:4,芬兰、挪威、加拿大等国家甚至超过了1:6。护理人员整体情况姑且如此,老年社区护理人员情况则更不容乐观。目前江苏省社区护理人才量、质严重欠缺,至2011年底,注册护士约14万人,社区护士仅占3%,在社区卫生机构中,医护比约为l:0.346,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2—4)。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虽达到60%,但绝大部分集中在三级综合医院,社区护士普遍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知识老化、社区护理知识匮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由单纯护理治疗服务向整体护理模式的转变。

1.3 老年知识的教育和训练不足制约老年社区护理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逐步提高,要求护士的职责从传统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转向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精神关怀、心理慰藉。我国目前的护理教育,培养的护士大多只适用于一般普通护理岗位(群),如内科护士、外科护士,而对于社区护士,缺乏专业的专科培训。不少发达国家已采取相应措施:北欧,老年护理人员多为本科以上,毕业后须接受一年以上的社区护理专科训练;美国,早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老年护理专业,护理人员须经相关培训并通过认证考试;日本,高等医学院校普遍设有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专业,学员须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3。然而,我省的老年社区护理专业性教育远远没有成熟,如护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老龄化和护理角色多元化带来的护理需求的变化,导致知识传授与工作实际严重脱节;相当数量的护理教师和临床带教老师未经正规的老年护理培训;重护理理论、轻护理实践,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老年护理教育的发展,导致老年护理实践技能不足,不能满足广大社区对老年护理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

1.4 社区护理工作不尽人意 调查表明,老年护理的需求占社区护理的70%,城市老人的护理需求率高达50%以上。但目前,老年社区护理工作的现状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距较远,一是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忽视了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虽然开设了不少家庭病房,但主要针对患者,其系统性和规范性不够完善;二是以大中医院为中心,忽视了基层老年卫生保健工作。表现在社区老年卫生服务方面,没有健全的卫生服务体系。据调查,超过20%的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而目前实际能提供的服务与老人的需求相差4—5倍。50%的老年人因为社区服务机构在医疗条件、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而表示不愿接受其提供的服务。

2 人口老龄化的护理需求现状

2.1 身体护理需求 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竭,各脏器组织逐渐衰退,其功能普遍降低,如因缺钙导致骨质疏松而引起的骨折以及腰、肩、膝的不适;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的病变;胃肠功能退化引起的便秘等。诸如症状均需要有良好的治疗与护理。根据全省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4,60岁以上老年人中无重要脏器疾病的仅占20%—25%,74%以上患有各种慢性病。影响我省老年人身体健康及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为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病、恶性肿瘤。此外,便秘、老年痴呆、白内障等非致命性疾病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2.2 心理护理需求 老年人的情绪纷繁复杂,常见不健康的心理精神状态有3种:

2.2.1 孤独失落感 孤独、寂寞、失落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心理特征。老年人由于神经抑制高于兴奋,喜欢在安静环境中生活,患病后更加明显,严重可产生忧郁症。

2.2.2 忧虑抑郁感 老年人从几十年繁忙的工作到退休,这种社会角色的突然转变会使他们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心烦、怀旧的心理,觉得事事不如愿。

2.2.3 烦躁易怒,情绪改变 老年人情绪体验的强度和持久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5,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兴奋、激动,易发火,喜欢唠叨,与人争论等。

2.3 社会护理需求 老年人在社会角色方面,面临着从以工作为中心的职业角色,过渡为以家庭为中心的闲暇角色,社会交往范围变窄、收入减少,以往的社会地位改变。随着人口高龄化、家庭的空巢化和小型化及社会流动频繁,“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的人口结构愈加明显,空巢老人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失去全方位养老的功能,越来越多的老人的生活照料将依赖于社会性的服务机构和组织,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将肩负起养老的重担。

3 老年社区护理教育的现状

3.1 专业规范教材缺乏 传统老年社区护理教学只是在临床护理教学的基础上,简单的增设《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等课程,学习内容不明确。目前,江苏省大专院校还没有统一的老年社区护理专业规范教材,内容的选取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建立统一的知识评价体系,使得老年社区护理的教学内容处在不确定的状态。

3.2 教师认知局限 老年社区护理与临床护理在服务理念、服务范围、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老年社区护理教师多接受临床思维模式的教育6,大多未接受正规的老年社区护理系统培训,思想观念未发生根本转变,这是目前制约老年社区护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3 学生实践经验不足 目前我省各大专院校院的护理实习生更多的是到综合性医院实习,仅在实习阶段安排1—2周的社区实习,知识传授与工作实际严重脱节,社区实践经验缺乏,学生普遍未能认识和理解社区老年护理的真正内涵。

3.4 社区护理缺乏吸引力 对2009—2011年护理专业15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92.3%的毕业生选择到综合性大医院就业;2.0%的毕业生选择转行;5.7%的毕业生考虑如不能进综合性大医院,选择到一级卫生院。可见,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也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这也是社区护理教育很薄弱的一环。

4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高等护理教育应对

4.1 确定培养目标 老年社区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单纯的医疗护理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精神、心理、生活等多方面护理的需要,当今的老年社区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技术,还需有足够的人文、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对人际沟通能力、管理协调能力、职业道德、奉献精神等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老年社区护理队伍不仅是专业护理人员,还包括护工、志愿人员、家庭照料者等。这些人也承担着大量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和疾病的护理,但是这部分人中的大多数缺乏从事老年照料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他们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如采取岗前教育、岗中带教、岗后考核的方法。但加强护理队伍建设,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规范护理行为,保证护理质量。

4.2 完善课程结构 护理教育需改变以往偏重于教师“教”的传统,注重教学与实践相衔接,重视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和特点,合理设置课程,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如对必修课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整合,选修课以专业对技能和知识的需求为依据,开设老年心理学、老年伦理学、老年康复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满足老年人对高等护理人才的需要。

4.3 依托基层社区开展社区护理实践 建立社区护理基地,促进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有利于组织学生深人社区开展各项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在促使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及健康水平提高的同时,使学生的社区卫生服务意识及工作能力得以提高,受到双赢的效果。也可以依托家庭病床,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开展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地运用于实践中。

5 展 望

中国的人口政策、经济条件等因素决定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及老龄人口比重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我国老年护理的状况无论是从护理专业在整个卫生领域的位置,还是从今后护理专业在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来看,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专业护理人才量、质不足,势必影响老年护理的内容和质量。面对我省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护理教育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出适合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具备多元化护理角色的专业老年社区护理人才,为深化居家养老的内涵贡献一份力量,为老人的健康提供量的支撑和质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张晓青.新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研究的新动向,人口与发展,2009,15(3):101—108.

[2] 张楠,李伟.浅议我国城市社区老年护理的发展与完善[J].卫生经济研究,2010(3):22—24.

[3] 林小萍,林保萍.老年人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9,7(4):93—94.

[4] 张娜,蒋银芬.离职护理教育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0,9(28):85—86.

第4篇

【关键词】老年;护理风险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近年来,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医疗护理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退化以及疾病的多发性、复杂性、突发性、猝死率高等特点,使得老年患者成为医院风险管理的高危人群[2]。因此, 正确认识护理风险的存在,增强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积极的护理风险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防范风险,杜绝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护理安全,在老年患者护理中犹为重要。

1 护理风险分析

1.1 老年生理因素

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发生退行性变化,引起机体总体功能障碍,思维紊乱、记忆力减退、行动迟缓、感觉迟钝、视力下降及疾病迁延等均成为影响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安全的危险因素[3]。因此要掌握和了解老年住院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病情的变化,做好安全危险因素的评估,采取积极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才能防患于未然。

1.1.1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容易发生的意外 ①跌倒:其原因可能为姿势控制能力降低、大脑决断迟缓、肢体协调功能减弱、病理改变、药物因素及环境因素、助行器(拐杖)使用不当等。②误服:由于老年人神经及反射性活动衰退,吞咽肌群互不协调引起吞咽障碍。③误食:老年人记忆力差、意识模糊、视力差、耳聋等均可引起。④坠床:意识不清或意识障碍的老年患者常因躁动发生坠床。⑤走失:老年人脑功能下降常发生走失。⑥褥疮:老年人皮肤组织萎缩,弹性差,感觉功能减退,血液循环不良或护理不当发生褥疮。⑦其他问题:如窒息、脱水、营养失调,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等。

1.1.2 病情多变 老年患者患病不典型,且常患多系统疾病,病情多变,容易发生猝死。

1.2 护理人员因素

(1)护理人员法律观念淡薄,不了解“医疗风险无处不在”这一特殊的职业特性,不看清具体内容,盲目签名;(2)护理服务不到位,不够热情,如护士观察病情不仔细,缺乏责任心,巡回不及时态度生硬等;(3)护理理论基础知识欠缺或技术操作不熟练,如缺乏专科医学和护理的相关知识,如有的护士不清楚哪种疾病该如何护理,以及应从哪方面进行观察,致使提供的第一手资料不完整,以致延误病情;(4)违反各项规章制度,如查对制度、医嘱制度、交接班制度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5)护理操作多,治疗任务重,护理人员相对不足。

2 防范护理风险的对策

2.1 强化护士风险意识 组织全体护士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并就相关案例进行讨论,加深对风险事件的理解,结合我们实际制定新入科人员专科护理安全培训制度,提高护士防范风险意识、责任意识、证据意识。

2.2 建立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 针对老年人意外风险大,制定老年人意外防范护理措施及意外处理护理流程,如压疮评估表、翻身卡、完善预防跌倒、药物外漏、医院感染、坠床、自杀等多项护理安全防范措施, 加强中午和夜间的病房巡视,掌握患者的病情及情绪变化,要有预防猝死的意识。根据老年患者特点完善患者入院护理评估表,增加护理安全评估项目。

2.3 加强护理管理 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为确保安全护理,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科室成立质量监控小组。组长由年资高的护士担任,建立护理质量考核记录本,在每月的质量安全分析会上汇报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讲评,制定整改措施。

2.4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排班时掌握新老搭配的原则,加强中午、夜间、节假日重点时段的护理安全,根据老年病房卧床患者多,基础护理最大的特点,实行弹性排班,加派人员协助早晚间护士完成护理任务,抓重点环节,即重患者、重点操作、特殊操作、高难度操作由护理骨干专人负责,防止出现意外。护理工作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特别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应用,使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增高,需要在护理实践中不断查找护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正确化解并处理风险,才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护理品质[4]。

3 小结

老年患者的护理,我们必须重视各个护理细节的管理,提倡人文关怀,做到体贴照顾、治疗、护理及健康宣教到位,加强护理风险防范意识,使每一个护理环节安全有效,质量良好的完成各项护理操作,保证老年患者治疗及护理的安全。做好老年住院患者护理风险的评估、预防,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提供周到的服务,对促进老年住院患者的疾病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我科自实施上述措施,安全事故及医疗纠纷减小,患者满意度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7.

[2]徐永能.老年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J].现代护理,2007,9(6):1536-1538.

第5篇

【摘要】 探讨在对老年住院病人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通过对我院9600例老年患者(男7200例,女2400例)临床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600例患者病情均得到相应的控制。出院随访护理满意率99%。结论:对老年住院病人实施良好的健康教育可缩减病程,促进康复。

【关键词】 健康教育; 老年; 住院病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老年人的年龄划分标准,将发展中国家年龄≥60岁的人称为老年人[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我科自创办心脑血管专科以来,收治患者95%为老年患者,是个名符其实的老年病人科室。老年患者记忆力差,认知减退,且大多数老年人文化层次不高。为了提高我科住院老年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及自我护理能力,加强其家属对老年人的照顾能力和配合治疗意识,促进老年病人早日康复,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我科自2006年始,对老年住院病人开展了健康教育,并取得满意成效。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10月创办心脑血管专科以来,已收治老年病人约9600人,其中男7200例,女2400例。年龄60-95岁,平均年龄70岁。病程7-15天。其中包括脑出血、脑梗死、冠心病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

1.2 方法

1.2.1 口头讲解

1.2.1.1 由接诊护士和责任班护士对新住院老年病人有针对性地进行宣教,耐心解答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介绍同病房的其他病人,让老年住院病人减少陌生感、孤独感、初步了解住院环境。

1.2.1.2 在治疗和护理操作中随时解答老年患者的疑问,让老年病人对所患疾病有正确、科学的认识,去除心理负担,从而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

1.2.1.3 护士长和责任护士每周五组织住院老年病人和家属参加病人座谈会,对本科室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和老年常见病的基础知识进行宣教。让患者互相交流,增加康复的信心。

1.2.2 图文宣教

1.2.2.1 在病人入院时,发放健康教育小册,介绍本科室的人员组成,科室特点,联系方式,及本科室常见病的基本防治方法,治疗措施,用药注意事项等。小册图文并茂,字体较大,文字说明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让每个住院老年病人都能看清,看懂。

1.2.2.2 在病室走廊设健康教育宣教栏,每周对一种心脑血管病病进行宣教。介绍可活动的老年病人或康复期老年病人走出病房,到宣教栏阅读健康知识。

2.内容

2.1 向老年住院病人及家属详细介绍所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措施。解释各项医疗,护理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

2.2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各种标本的采集方法,所用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服药的注意事项。

2.3 宣教心理因素与老年疾病的关系,减轻老年病人的心理压力。合理调整老年病人的饮食,配合治疗。并及时修改康复训练计划。

2.4 进行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加住院老年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让每个老年患者都能了解常见老年病的防治,护理及急救。改变某些陋习,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2.5 对即将出院的老年病人和家属进行详细、具体的出院指导。

3.执行

3.1 住院老年病人多较悲观,在心理上突出表现无价值感和孤独感[2]。情绪上较为任性,迫切需要他人,特别是来自家庭的关心。在进行健康宣教时,应尽量取得家属的配合,利用良好的家庭关系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3.2 与老年病人交流应恰当使用敬语和谦语,态度要耐心,温和,不厌其烦,尽量多用安慰,鼓励的语言,避免刺激,消极性的语言。

3.3 老年患者均存在记忆力、感官功能及反应速度的减退,在进行宣教时,应适当提高音量,放缓语速,吐词清楚,一项内容可重复几遍。

3.4 灵活掌握宣教时间,分清主次,宣教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老年人疲惫。首先讲解老年病人最想了解的内容。对于危重病人应首先给予心理支持,减轻病人紧张焦虑情绪。出院老年病人的健康宣教则应提前1-2天开始进行,不要等到出院时才匆忙向病人进行宣教。

3.5 对老年病人进行健康宣教时,要特别注意保护性医疗制度。对于目前病人还不能接受或不应该让病人知道的内容,不宜马上进行,以免老年病人在精神上不能接受,甚至精神崩溃,不利于康复[3]。

3.6 对住院老年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避免不成熟的建议、承诺,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4]。态度应和蔼,真诚,语言通俗易懂,重点突出。

4.体会

4.1 健康教育丰富了老年病人的住院生活,护患间的沟通促进了双方的了解,让老年病人的情感有所寄托,减少了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感和焦虑情绪,和谐了医患关系。

4.2 健康教育可促进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从而得到他们的配合。共同帮助老年患者理解治疗中的一些新概念及治疗方法。并可利用家属对患者生活习惯的熟悉使患者得到更好的照顾。

4.3 通过有效健康教育能使病人家属了解老年人常见病的发病原因、症状、预防、紧急处理办法等知识。从而做好预防措施,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

4.4 健康教育能调动老年病人的主观能动性,调节病人情绪,帮助病人变消极被动情绪为积极乐观情绪,有利于病人心理健康。同时激励护士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专业形象。

5.小结

我科开展健康教育以来,深得老年病人喜爱,和谐了医患关系。增加了老年患者防病治病知识,减轻了老年病人身体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压力,让他们能正确面对现实,坚定康复信心。减少了平均住院天数。另一方面,健康教育的开展让护士更好地发挥了自身作用,增加了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 胡佩诚 老年病人的护理 医学心理学

[2] 史美珍 老年住院病人健康教育实施体会 山西护理杂志[C] 2009年第4期第14卷

第6篇

1美国老年医学现况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作者简介:杜文津,硕士,主治医师,第四军医大学兼职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神经病学。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缓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复,但其住院过久可能会引起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等问题,造成其疾病的恶性循环。在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模式下,老年医学团队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理疗、压疮治疗、抗生素治疗、肠内外营养、精神行为病症等诊疗服务,并负责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连续诊疗、保健以及指导相关机构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恢复。开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务项目是一种为衰弱老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问锻炼与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病长期管理等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老年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对难以解决的病案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同时,为保证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继续居住在社区,减少住院次数和入住护理院的几率,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护理、诊疗方案。建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国将退休老人聚居,对其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务与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时属低龄,比较健壮,生活能够自理,CCRC为其提供基础医疗保健和预防、及各种生活服务支持。随着老年人年岁增长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医学团队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长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区可享受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3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美国于1988年在全美内科资格认证中加入老年医学专科资格认证考核,1995年设立老年医学教育和培训国家论坛,发表老年医学和健康保护白皮书,包括老年医学训练、分布、应用的建议和获政府健康体系资格认证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详细列举了医学生、住院医师、研究生、老年病专科医生训练、继续医学教育和资格认证的内容等。1998年美国老年病协会发表老年病专科研究生训练指南,明确了老年医学基本教育目标、核心教育内容及专业目标嘲。目前全美125所医学院校都设置了老年医学必修课程,旨在医学生中普及老年医学基础知识,不少医学院校还建立老年医学临床和研究中心。以及122个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基地。老年科医生需要经过系统性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考核,包括取得医学博士学位、3年住院医生培训后取得行医执照,以及1.3年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并通过资格认证考核。

3.1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美国老年医学课程设置合理而全面,主要包括:①衰老的生物学: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②衰老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行为、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和政策问题、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社会资源和规划、对老年人的态度、生物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③老年病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常见问题有外科手术的评估、麻醉的选择、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④老年人的评估和管理:面谈和功能记录、交流和相处技能、老年人体格检查、特殊临床试验、临床诊治的做出、病历的保存、预防医学、循证医学、临床药理学、康复、医护团队/科间合作、治疗的连续和机构间交接、人道主义关怀。⑤老年病教育、管理和研究:规划的制定和评估、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技能、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技术、文献回顾和解读、规划的管理。

3.2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包括6类内容脚。第1类用于达到BHPr要求的老年病初级和高级咨询专业人员的质量准入标准。第2类培养教员,保证老年病服务领域具有合格和优秀的师资。第3类培养研究生成为老年医学教育的领导、骨干及学术专家。第4类培养研究生成为熟练的老年科医师,胜任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5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综述、制定科研计划、科研实践及撰写科研论文等必需技能。第6类培养是为研究生获得成为医学管理者及从事临床计划、目标、评估等方案制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课程设置覆盖了老年医学所必需的所有元素。临床训练包括初级医疗、综合老年病评估、院内院外患者的咨询、护理院的医疗、家庭医疗、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康复、衰老的心理精神问题、医学伦理、住院患者的救治、老年病的私人门诊以及牙科和精神病治疗。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与导师和实验室成员讨论预实验问题、复习文献、确定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内容、撰写论文。管理训练包括健康管理和美国医学管理者协会课程、一些高级导师课程。

3.3老年病医师资质证明

老年医学是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ABMS)认证的2级专业组织。ABMS是美国医师资格监督的初级实体。主修ABMS认证的老年病训练课程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内科学、家庭医学、或心理/神经病学住院医师的课程。经过1—2年的课程后,通过参加美国内科学和家庭医学或心理学和神经病学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可以获得老年医学资质证书。

4对我国老年医学医疗和教育的启示

4.1发挥现代老年医学的特点与作用

当今临床医学过度的专业化,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导致他们辗转于各个专科,得不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增加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老年科医生首先在掌握全科知识基础上应有侧重的发展技术专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以老年患者整体健康需要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生理功能和多种急、慢性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的会诊意见,多学科协作。还要系统考虑患者心理、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病症,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对患者健康和功能状态的影响。

4.2骑立连续性健康保障服务的理念

老年医学在教学中应将医学实践从疾病治疗延冲割健康管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时,注重传授健康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健康管理技能的训练。另外,在健康管理中提供连续性的健康保障服务至关重要。老年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对其医疗服务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老年人在疾病慢性期、康复期可以在社区或家中接受继续治疗或功能康复训练,如病情反复再回到医院就诊。美国的PACE项目即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我国应注重老年人养老保健工作,也需要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障体制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健康促进事业。

4.3制定合理的老年医学教育计划

老年医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嘲。虽然,老年医学已纳入医学生的学习课程,但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没有系统完整的教学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南不够完善。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多方面力量,制定出一套可行、有效的培养老年医学人才的教育计划并大力实施。如在医学院校本科设置老年医学必修课程,老年医学研究要重点突出老年医学整体特色,在医学生每年度新生招录时设置针对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定向生;在青年医生中开展老年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加强系统规范的专科训练,完善老年医学资质认证制度等。另外,医学院校还应重视老年医学课程的设置,其课程的设置要符合老年医学发展的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如借鉴美国的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第7篇

关键词:老年服务与管理;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1-0064-04

作者简介:张烨(1971―),男,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副教授,科研处处长,研究方向为老年服务与康复医学。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2438)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100所大中专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或涉老课程,其中高职院校近50所(全国养老教育产业联盟统计数据)。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办学过程中,各校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和养老行业的发展状况研究设计了课程培养体系结构,并且各有特色,有代表性的诸如大连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和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等。然而,由于受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全国养老行业发展滞后、社会大众对养老行业和人才培养的认知度受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今对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培养模式、教学大纲、培养教材、质量控制等并没有统一标准。湖北省的养老行业也呈蓬勃发展之势,研究机构众多,但目前正式开设并实际招生进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仅武汉民政职业学院一所。

笔者结合湖北地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实际情况展开了专项抽样调查工作,重点围绕养老行业企业对于学生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相关要求,采用整理归纳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提出“三核”课程体系构建,同时进行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一、调查方法与与对象

调查湖北地区30家养老机构,其中武汉市内20家、武汉市外10家。设计有针对性的调研表格两份:《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分析表》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行业企业调查表》。采用问卷调查、座谈、访问、网站搜索、政策咨询等方法,并对差错问卷进行排除。

二、调查内容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分析表》主要针对职业岗位类别、主要工作任务、职业技能、必备的理论知识、基本素质等方面进行调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行业企业调查表》主要调查企业近三年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企业实际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企业要求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能力、企业认为学生最需要学习的课程、企业认为学生最需具备的职业证书、企业认为学生最需解决的素质缺陷等方面。

三、调查结果

通过座谈、填写调查表、归类分析整理等,我们得出调查结果如下页表1、表2。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职业岗位

通过调研得知,养老服务产业链十分广阔,毕业生能够从事的岗位种类众多,主要集中在护理员、康复保健师;同时,医生和护士也有较大需求,但目前按照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及专业性质归类要求,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属于公共服务类,学生不具备医护从业资质;另外,根据养老机构开展的业务范围、规模大小、管理水平高低等情况,也涌现出对行政助理(秘书)、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养老产品营销等职业岗位的需求。据此,相关院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实行分专业方向培养的方法。

(二)知识和能力

根据养老企业对相关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得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老年生活照护、常见疾病预防、基础护理、康复护理、中医保健、推拿按摩、老年心理、健康管理、市场营销、老年社会工作、养老机构经营与管理、现代化信息办公技术、老年活动组织与策划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熟悉养老相关法律精神。

(三)素质

学生的素质包括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方面。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通用职业技能(计算机、英语、普通话、写作、沟通等)、老年人权益保护等;人文素质包括孝道文化、文明礼仪、爱岗敬业、企业忠诚度、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同时,对学生工作纪律、岗位认同感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五、“三核”课程体系构建

结合工作任务分析及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我们提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构想。我们将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模式重组为“三核”课程体系,包括内核课程体系、中核课程体系和外核课程体系。

(一)内核课程体系

内核课程是指结合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而匹配的主干核心课程。根据调研得知,学生需要掌握的岗位技能主要包括老年人生活照护技术、老年人医疗保健和养生技术、养老机构营运管理能力等三大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由此我们设计出6门核心课程作为“内核课程体系”,分别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护技术”“老年康复护理技术”“老年推拿保健技术”“老年福利机构经营与管理实务”“老年社会工作实务”“养老机构质量标准体系”。这6门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从基层养老护理员服务岗位不断突破职业发展空间,上升到养老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层级,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根据用人单位工作实际分类从业,提升学生的就业信心。

(二)中核课程体系

中核课程是指为了保证内核课程的顺利学习而设置的基础性课程。为了适应内核课程体系的培养要求,学生需要前期掌握基本的医学基础知识、护理基础知识、营养保健知识、社会工作知识,了解国内外老龄化趋势,同时应具备行政管理的基础知识。中核课程体系和内核课程体系之间充分体现了“适应岗位需求,能力逐层递进”的学习规律。基于此,我们设计出8门课程作为“中核课程体系”,分别是“老年学概论”“医学基础”“基础护理技术”“社会工作概论”“老年心理学”“老年营养与膳食”“管理学基础”“社区居家养老照护”等。

(三)外核课程体系

外核课程是指为了适应和丰富养老服务岗位工作能力而设置的拓展延伸课程,主要体现为对学生素质要求的培养。对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从就业稳定性和企业忠诚度角度来讲,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更甚于专业技术要求。根据企业调查数据,我们把素质培养划分成三大领域,并转换成教学执行计划,分别是通用职业素质课程领域、职业道德课程领域和人文素质培养领域。

1.通用职业素质课程领域

主要是指为了适应当今国家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适应现代职场人士基本素质所需要的公共职业素质和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法律基础”“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等。

2.职业道德课程领域

主要是针对养老服务特殊岗位需求而设计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体系,形式灵活多样,可以讲座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实现,主要在课外进行。我们设计三种形式:一是成立学生“颐和阳光”社团,每年开展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并执行有系统的实践报告和考核体系;二是邀请专家讲座,每学期邀请行业专家和养老企业榜样人物来校为学生开展讲座;三是开展养老政策法规讲座及养老文化团体联姻活动,积极联合湖北省工会、湖北省老龄委、湖北省老年文化艺术协会、老年群众艺术馆等单位与学生一起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得到了楚天都市报、湖北经视、楚天商报、360教育网等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四)“三核”课程体系的拓展

为了更好地适应并体现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要求,我们在“三核”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开展了教学方法改革、职业资格培训考证和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三核”课程体系不同类别,把内核课程体系定位于“实践技能课”,要求培养过程做到“实践技能操作为主,理论为辅”,教学环境以“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主,课堂教学为辅”;把中核课程体系定位于“理―实一体化课”,要求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教学环境以“校内教室和实训室相结合,辅于养老企业认知实践”;外核课程体系定位于“理论知识课”,要求“知识讲授为主,辅于项目任务完成”,教学环境以“校内教学条件为主,校外开放和联姻相结合”。经过改革,任课教师在编制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时均能大胆创新,校内外活动丰富开展,多元化培养方式逐步形成。

2.职业资格培训考证

内核课程体系的设计链接了养老行业最主要的三大职业工种资格证考证项目,分别是养老护理员、保健按摩师和社会工作者。教学计划设计分别按教学进度对应学生培训考证项目,学校也积极争取建立了相关职业工种鉴定基地,包括“国家特殊职业工种培训鉴定中心”“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培训基地”“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培训基地”。内核课程体系的教材选用和培养方式全部按照相关职业工种的培训要求执行。

3.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保证“三核”课程体系的构建,学校在争取政府财政支持高标准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并重点获批“湖北省大学生省级实习实训基地”――武汉侨亚置业集团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基地。该基地建设规划及执行全部按照“三核”课程体系总体要求进行。在全面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及相关专业人才(社会工作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等)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

同时,为了丰富和完善“三核”课程体系,我校正在养老产业营销(主要是养老服务营销和养老地产营销)、行政秘书等方向上进行有益的尝试。

六、“三核”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体现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求

“三核”课程体系建立在养老企业对职业人才需求和技能要求的基础之上,避免了“闭门造车”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模式,体现了市场需求。在前期专业建设和养老行业专家、养老企业一线调查的过程中,对核心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分析和论证,提出了“养老护理、保健康复和社会工作能力”三大主要能力任务要求,同时提出了对高端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三核”课程体系的设计并执行是对养老用人市场要求的积极响应。

(二)有利于促进学校办学内涵建设

教育部门多次重申,高等教育要实现特色和品牌院校建设,实现差异化错位发展,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其核心要素是鼓励各高校抓办学内涵和质量建设。“三核”课程体系的构建,围绕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相关课程给予了恰当的定位、明确了课程结构体系、拓展和丰富了教学活动,有利于学校和教学管理机构以教学为中心抓学校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办学条件,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三)有利于学生素质培养

“三核”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对内核和中核课程结构的性质定位,特别是对外核课程体系的设计,系统、规范性地对学生展开素质教育体系的培养,甚至于素质教育体系的培养要求胜过对职业技能的掌握要求。对学生全面提高职业素质、职业道德、通用能力起到了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珏辉,姬栋岩.老年护理技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3]张岩松,等.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兼论我国首个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教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4]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Construction of "Three Core" Curriculum System for Training Professionals of Aged Care and Management

ZHANG Ye,WU Chang-you,WANG Yu-jiao, LIU Ji-wen,JING Li

(Wuhan College of Civil Affairs,Wuhan Hubei 430079,China)

第8篇

1临床资料

1.1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来自我科2010年3月至2011年7月出院的65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其中男91例,女29例,平均年龄(74.5±8.9)岁,糖尿病病史2个月至40年。所有人员在身高、体重、腰围、吸烟及饮酒史、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1.2入选标准①诊断符合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②意识清楚、思维正常、可以进行语言沟通、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重度感染及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2方法

2.1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常规的治疗、护理、糖尿病知识宣教和出院指导。

2.2入、出院时分别由责任护士在询问患者后填写《糖尿病健康教育调查表》,了解患者对于糖尿病临床表现、自然进程、并发症预防、需要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基础知识、血糖控制目标、营养治疗措施、体育锻炼原则、口腔和足部皮肤护理技巧、自我血糖监测方法及便携式血糖仪的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注意事项、胰岛素注射技术及合理使用、发生低血糖或急性应激情况的应对办法等问题的掌握情况。

2.3出院后要求患者每周至少监测1d5点血糖(空腹、三餐后及睡前),每月1次电话随访,由住院期间的护士长或总责任护士负责了解本月内患者的血糖、饮食、运动、用药及家庭支持等状况,完善上述调查表的同时,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问题,采取个体化教育及护理干预。每3个月1次强化指导,巩固相关糖尿病知识,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及护理指导。鼓励患者随时电话咨询,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于每个阶段性目标实现后,结合患者血糖监测结果,对其进行鼓励,帮助患者及家属树立信心,增加依从性。

2.4提醒患者每3个月复查1次静脉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1年后与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评分一起作为衡量出院后跟进式个体化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效果的评价指标。

3结果

采用上述跟进式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1年后,所有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自我管理能力均大幅度提高,血糖水平控制良好。

4体会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生性疾病,迄今为止,尚无根治方法,但是可以预防和控制[3]。糖尿病的控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治疗,而是系统的管理,也就是说糖尿病患者的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是糖尿病控制是否成功的关键。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理解力、记忆力及动手能力均较差,性格又往往更固执,积极面对疾病和有效自我控制是相对比较困难的,并且更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4]。因此,追踪随访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对这类人群更为必要。

电话随访方便快捷,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更为适用。由患者住院期间的护士长或总责任护士负责每月1次的随访和每3个月1次的强化指导,能保证记录的连贯性与完整性,也更能根据每个老人的特点,及时发现问题,提供个体化的系统教育、辅导、纠错、督促及建议,帮助或指导患者就不同问题与相关医生、营养师及家属进行沟通解决。

我们在进行出院后跟进式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过程中,注意总结每个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性格、心理及疾病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指导。尽可能使用老年人熟悉的语言,重点突出,语速适中,热情讲解,耐心示教,反复强化,以使患者充分领会并熟练掌握受教内容。同时,努力培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注重对患者每个阶段性进一步给予充分的肯定、赞扬和鼓励,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后续治疗依从性,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获得医生、患者及家属的多重肯定。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94-95.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纪立农,等.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3.

第9篇

【关键词】 老年人 冠心病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286-02

随着我国老年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跃居首位,它已经对老年人的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关注老年患者冠心病的教育问题甚为重要。健康教育是以消除或减轻不健康的行为因素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特点的,通过信息传播,认知健康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的技能,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方式。

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病史在1年以内有10例,1年以上40例。最大年龄86岁,最小年龄52岁。男35例,女15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有8例,中专以下42例。

2 健康教育前评估

患者入院后,护士根据患者病情了解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最后根据患者或家属的叙述制定宣教计划。按职业、年龄、性别、学历、疾病种类等分类可定位不同特点的特殊健康教育人群。护士只有了解了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宣教,纠正患者偏差,达到向患者宣教知识的目的。

3 健康教育方式

根据参加人数的不同,我们采用了单人指导和集体教育两种教育方式。因本组均为55岁以上老年患者,部分活动不便,故单人指导方式应用广泛,个别时候两者并用。

3.1 单人指导 患者住院期间由主管护士利用晨间护理治疗、巡视或其他时间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人手一册,对视力比较好的患者,护士为其讲解后可让其阅读,并适当提供一些有关杂志、报刊;对视力不好、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护士可为其阅读。

3.2 集体教育 科室设置健康教育课,定期讲课,进行冠心病防治知识宣传,上课期间患者对不明白的问题当场提问,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患者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还可在科室墙面上设置老年冠心病的健康教育专栏,由专人负责,定期更换新内容,以不同方式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也丰富了患者住院期间的文化生活 。

4 健康教育内容

4.1 入院宣教 目的是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的环境,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内容包括:热情接待患者、扶送患者到病房,主动介绍病区环境、各种设施、主管医生、护士以及各项规章制度。

4.2 住院教育 基础知识教育,向患者初步介绍冠心病的有关知识,让其简单了解本病的病因,即易患因素和危险因素。主要危险因素可总结为“四高一吸”:即高血压、高血脂、高年龄、高血糖、吸烟;次要危险因素如肥胖、紧张、饮食、遗传等 。

4.3 饮食指导 ①控制胆固醇②控制脂肪③控制糖类④适当摄取蛋白质(蛋白质食品),多吃豆类食物。⑤多吃含维生素(维生素食品)c的食物⑥多吃含铬、镁、碘、锌的食物 ⑦多喝矿泉水。⑧多吃蔬菜、粗粮⑨淡盐:每日控制2-5克之间。⑩禁烟、酒、浓茶、辣椒。⑾少量多餐,一日四餐为宜。每餐七分饱更安全。

4.4 排便指导 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因为过度屏气用力会增加心脏负担,严重时导致病情加重或诱发猝死。如出现便秘时可用开塞露通便或口服缓泻剂,必要时可作清洁灌肠以协助排便.

4.5 休息指导 患者无需卧床休息。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1~2周内应绝对卧床休息,无并发症者第2周可先起床活动,第3周可离床进行室内活动,患者的活动与休息应根据病情和心电图情况而定。并告之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保护受损心脏,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恢复期患者应适当注意锻炼,练气功与打太极拳是我国的传统体育疗法,通过这些运动,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防病、治病、强身的目的。但在运动中应注意劳逸结合。

4.6 行为指导 劝导患者戒烟、戒酒,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

5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5.1 心理教育

老年人情绪急躁、容易冲动,有多疑、喜静怕孤、自尊心强等心理,当发现自己患有冠心病时,以上心理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并出现悲观失落、焦虑恐惧、担心死亡等心理特征,我们应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方式:①减轻心理压力与反应 :对于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的老年患者,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与对待自己的疾病,向他们讲解不良情绪对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影响。用真诚和蔼的语言关心体贴他们,倾听其陈述,了解他们焦虑恐惧的原因和心理需求,针对病因进行心理分析,教会他们如何进行必要的心理调节,引导他们正视病情,帮助他们树立控制疾病发展的信心。②增加信任度:对于易猜疑的老年患者,要尽早取得他们的信任,减少猜疑与误会,在与他们教育的过程中做到自然、大方,并注意传递感情的技巧,给予患者鼓励与安慰,增加信任与安全感,使其心情放松,以最佳的心态来接受和配合治疗护理,从而取得最佳疗效,争取早日康复出院。

5.2 运动疗法教育

生命在于运动。科学合理的运动有利于健康,应告知老年人采取适当的运动,这样不仅能促进大脑皮质功能的恢复,有易于缓解紧张,改善睡眠,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减轻体重,增加免疫力,防止衰老,还能增加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但要注意运动应适量,循序渐进,这样可相对减少心脏负担,提高病人的身体综合力。

5.3 药物治疗教育

药物治疗是促使本病康复的重要手段,使用何种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护士首先应明确老年人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熟知主要药物的药理作用、观察项目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达到合理用药,增加疗效的目的。指导患者或家属知道所患疾病常用药物的用法、剂量、不良反应,以及剂量不足或超量使用的危害,输液过程严格控制滴速。使用口服药物时,因老年人记忆力差,听力及视力下降,要反复强调服药时间、方法、剂量。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出院后仍需继续服用地高辛,应向病人告知本病治疗量和中毒量很接近,剂量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随意增加剂量又可以引起严重的中毒反应,教会病人或家属如何测量脉搏,每次服药前脉搏不能低于60次/min,如出现恶心、呕吐、头晕或原有心脏病加重,应及时就诊、及时停药。

5.4 介入治疗知识教育

做支架不是一劳永逸的,药物治疗一定要跟上,还应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要想一个支架撑起生活的全部是不可能的,支架顶多就是一个“管道工”,要想全身畅通,全身的环境都得进行综合治理。 首先,患者应坚持服药,注意自 观察。 其次,要定期检查。包括检查血压、血糖、血脂、血黏度等。 第三,要适量运动、合理饮食、保持稳定乐观的心态。

5.5 对出院患者进行生活起居教育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家庭环境设置:舒适的环境使患者精神愉快,增加食欲,促进病体康复。患者出院后应保持居室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光线充足、清洁整齐,并告知环境对疾病复发的影响。②睡觉指导:老年冠心病夜间发作较多见,指导患者睡前可用温水洗脚以消除疲劳,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养成规律的睡眠,若夜间突发不适及时呼救。③预防便秘:老年人易发生便秘,特别是老年冠心病患者便秘的发生率较高。这与患者的用药、卧位、生理、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告知患者便秘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引起患者重视,从改变饮食习惯着手,必要时备缓泻药,协助老年冠心病患者减少因便秘而增加的危险。④洗澡:洗澡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正确的教育,使患者明确洗澡是诱发冠心病急性发作的原因,尤其是老年人应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洗澡,并要掌握和控制安全洗澡的时间,告知缺氧的早期症状及洗澡过程中的反应。洗澡时间不超过20 min,最好由家人陪伴。应选择换气良好的环境淋浴,洗澡时带上急救药,如出现心慌、胸闷等立即终止洗澡,必要时立即到医院就诊。

第10篇

由这一研究,提出了“医老”问题,即老龄群体疾病的预防、医疗、护理及康复一体化的设计与服务。虽然老年人是最需要医疗健康机构的人群之一,但是专业化、专门化的老年医学机构在中国的城市中还鲜见身影。

按照居家养老的原则,与强调养老院数量相比,老年医学机构为代表的配套体系建设显然更具有现实性。

“健康老龄化发展的战略研究”总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闻玉梅在接受《望东方周刊》专访时强调,老年医学问题既涉及老年人自身、家庭,也会影响整个社会和国家。

她还提醒,除了政府投入,企业也可以在老年医学产业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老年患病人群将消耗改革红利

《望东方周刊》:你们为什么要开展“医老”的研究?

闻玉梅:我们国家的老龄化不可避免。长三角特别是上海进入老龄化最快,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27%以上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社会未富先老。

为应对老龄化,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如社会保障、补贴、投建老年护理院等方面,这些投入主要集中在养老。

我们认为,仅仅养老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医老”。根据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报告,我国老年人将近一半处在患病、带病的状态,近三分之一老人长期活动受限,14.1%的城市老年人生活起居需要照顾。这些耗费了社会、家庭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我个人的观点是,“医老”是基础,“医老”搞好了,养老问题将有所缓解。一些发达国家也有老龄化问题,但他们有较好的医疗保障体系。而我国医保制度还不成熟,提倡“医老”,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将大大减轻国家、社会、家庭的负担。

《望东方周刊》:老年医学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对社会有什么影响?

闻玉梅:老年群体多患慢性病,病程长、难以治愈,这占用了大多数的医疗资源。仅以2002年的数据,我国约10%的65岁以上老人耗费了近30%的医疗总费用。

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72.4%,明显高出其他年龄段人群的高血压患病水平;老年痴呆患者的增长速度也是发达国家的3倍,到2006年约有500万患者,每年新发病例30万。2010年全球用于痴呆的费用高达6010亿美元,占到全球GDP的1%。

所以,如不及早、全面地推进老年医学,进行有效的预防、诊治与转化型科研,大量患病老年人群的治疗费用将显著消耗我国改革的红利。这不仅是导致我国经济负增长的要素,还会给患者及家庭带来经济、精神的严重负担,最终不可避免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老年科迟早要单列出来

《望东方周刊》:老年医疗与其他传统医疗有什么不同?

闻玉梅:老年人常常同时患有多种疾病,而且比较虚弱,住院时特别容易感染医院的细菌和病毒。

我一个学医的好朋友,比我年纪还大,摔了一跤,家里要送他去医院检查。他扳住门死活也不愿意,后来勉强被送去了。几天后在医院细菌感染,医院内细菌多,且多数是耐药菌,老人抵抗力又低,没过几天肺部感染。感染后使用抗生素,因老人肾功能较差,导致肾功能衰竭,不久去世了。本来只是骨折,住院后急转而下,现在人也没了,钱也用了,家属还十分内疚。

其实医院细菌监测、消毒,对老年病房更严格一些,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发展老年医学必须强调老年医学学科的发展。我常常这样比喻,以前儿科和内科在一起,后来发现儿科的生理、疾病的病理、儿童的代谢、采用的药物剂量和种类、治疗方法等等都与成人不同,所以把儿科分了出来。

要前瞻性地看老年科的设置与发展,这么多老年人不容忽视。现在没有重视起来,若干年后老年科迟早要单列出来的。

《望东方周刊》:我国的老年医疗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闻玉梅:我国的老年医疗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一个完整的老年医学科。多数医院老年医学科基本上局限于干部保健,看病的人也比较少,无法实现群体性的预防及治疗功能。

我们希望更多的老年群体都能得到合理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医老”应该前移到预防,下移到基层。现在的社区卫生院、家庭医生,都应当进行老年医学的培训。所以在现有医疗体系下,要有老年医学的发展。

“医老”、养老应该有国家层面的统一领导或协调机构,钱、人、物应有综合管理。“养老”和“医老”的管理现在多元化,民政部门、人保部门、卫生部门、发改委等等都在管。培养护理人员、建床位,钱花了很多,却往往因各个部门之间缺少协调机制,出现了多头管理,有的越位,有的缺位。现在艾滋病还有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养老、“医老”完全有必要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提高效率,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护士都不愿意做老年医学

《望东方周刊》:据你们调研,上海服务老年医疗的医院和科室有多少?老年科的医护人员多吗?

闻玉梅:上海的老年医疗机构资源少,需求太多,难以满足。到2012年底,上海有5家老年专科医院,当年住院的有16643人次,床位周转非常慢,远远无法满足需求。上海市43家三级医院,有22家设立了老年科。

现在很少人愿意在老年医学科工作,它没有独立的培养、晋升体系,大家都愿意去心脏科、肾脏科、血液科等等这些开刀的科室。

按现有的职称评价体系,老年医学科的医生因为看来工作比较普通,成果不突出,在现有的竞争体制中难以晋升。实际上,老年科观察老年人的疾病特点,更需要广博的医学基础知识、细致的观察与关心。也需要科研,国外像抗衰老、老年免疫,都是高层次的科研。

包括护士,手术室的护士钱最多,老年医学的护士谁也不愿意做。我们调查过,摔跤、走失,这些责任重大,是医护人员最怕的。

老龄化在中外都是普遍的问题,中国尤其严重,国家要让老年医疗的护士们看到今后的发展。老年护理工作十分辛苦,上海的护工都是江西、山东、安徽等地方招来的,招聘非常难。对于护工应当也有培训、也有资质。社会急需这样的人才,做得好的,解决户籍问题,哪怕逐步放宽,让他们看到有前途,得到尊重。

国家应该看到这些,需要出台政策,使老年医学成为独立学科。有与老年医学相适应的考核晋升体系,包括老年医学的临床、护理、预防、检验以及不同层次的科研。

《望东方周刊》:高校设置老年医学学科的多吗?老年医学科研能力如何?

闻玉梅:目前设置老年医学学科的高校很少,刚刚起步,很少受到重视。老年医学教育也相对滞后,我们自己有个博士点,但还没有真正根据需求建立起来。

老年医学的基础、临床研究,无论医院或社区,通常均以研究某一种、某一类疾病为目标,忽略了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的本质。同时还存在抽样不适、样本量偏小、不同单位间重复进行等多种问题。

我国缺乏有价值的研究论文,至今尚未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老年医学的重要论文。因此需要有关方面列为重大项目,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改变目前“小打小闹”的分散型研究。

《望东方周刊》:我国老年医学科要有所作为,必须靠科学研究,老年科研该怎么做?

闻玉梅:老年医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需要针对老年群体疾病在预防、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等方面设立不同层次的科研计划,既要有研究基因、分子等的高水平科研项目,也要有一般群体性的调查项目,并给予资金支持。

我们这次调研发现:20岁至40岁的人群,患糖尿病的比例较高,高血压的排名还比较靠后;40岁至60岁人群里,高血压跑到了第二位;60岁以上人群中,高血压排到第一位了。这些是怎么回事?该如何预防高血压?等等,都需要用科研去论证,进而向公众大力地宣传。这些科研可能无法发表于高端的医学杂志上,却是极有价值的。

“学区房”向“医区房”转化的新动向

《望东方周刊》:企业的力量可以推动老年医学的发展吗?

闻玉梅:企业都想赚大钱,对进入新兴行业比较谨慎,所以现在对健康老龄化产业的投入较少,还有一些是没有资质,却在忽悠老百姓的。但不可忽视的是,未来这会是一个经济增长点,企业可以将其列入战略考虑。

目前少数房产开发商已将老年公寓与老年保健相结合,在建造老年公寓时免费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建造房屋,支持他们与三级医院结盟,出现了“学区房”向“医区房”转化的新动向。

健康老龄化要发展相应的企业。保健品多,钱也花了不少,却鱼龙混杂。要有个评估,制定准入标准与资质认定,定期考核,给以税收减免的政策,这样愿意做的企业可以形成品牌效应。

老年人的药也没人做,现在好多药瓶上都写着“老年人慎用”。老年人肾脏功能较差,用药与年轻人不同。华东医院院长对我说,他们把一片药掰成8片给老年人用。

老年人的疫苗,效果到底怎样?进口的是不是我国老年人需要的?都需要研究。

这些都是些实在的问题,也是可以拉动内需的新兴产业。做好了,对养老医老是省钱的,企业是赚钱的,老百姓钱也花到刀刃上,不被蒙蔽。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养老;养老保障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116-02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结果,我国60岁(含)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含)以上人口占8.87%,比十年前分别上涨2.93%和1.91%。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越来越难以承担全部的养老责任,而社会化的机构养老受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发展得不够完善,社区养老作为两者的折中方式,在越来越多的地区被采纳,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一、我国城市社区养老的现状

第一,社区养老政策不断出台。随着社区养老日渐受到公众的重视,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不断出台社区养老相关政策,以支持和鼓励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和完善。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11部委《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中规定社会办福利机构在规划、建设、税费减免、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与政府办社会福利机构一样享受同等待遇。2011年出台《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2013年中央财政投入22.2亿元用于支持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另外,地方政府也不断出台新的养老政策以支持社区养老发展。2013年底,济南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到2014年,济南要新增养老床位5 300张,新建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机构43处,新建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53处,新建县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2个。2014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社区养老也日益发展。

第二,社区养老内容与形式逐步拓展。近年来,各地区积极探索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符合老年人需求、个性化的多种运营、管理和服务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一些地方针对老年人的各方面需求,不断丰富和拓展服务内容。如推出定服务人员、定服务对象、定服务时间、定服务地点、定服务项目等新的服务模式。一些地区根据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生活自理的程度,实行多套服务体系可供选择,为其提供不同收费标准的照料服务;为空巢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开展社区日间照料、日托服务,建立托老所;开展集体体育、娱乐服务,培养发展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为老人提供五大类服务,即生活照顾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护理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应急服务。苏州市在社区养老方面拓展了很多新型式,值得其他城市借鉴。2013年,苏州市太平街道社区投资350万元建立了“智慧居家养老院”,它是智慧社区运行平台的一部分,利用云媒体网络技术,借助视频的新型方式对社区内老人进行管理。这是苏州首创的“虚拟养老院”的升级版,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包括家庭保洁、洗衣洗被、代购物品、买菜烧饭、上门医疗(送药)等等,几乎包揽老人生活所需的一切服务,空巢、孤寡老人在家就能享受到社区提供的机构式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服务方式的不断拓展,正在逐步适应和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二、我国城市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

第一,养老观念有待转变。在我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仍然深植于脑海,养老问题对于家庭的依赖性严重,老人对于机构养老有一定的距离感,对于社区养老方式缺乏了解和信任,还未从观念上接受社区养老的方式,有待宣传和普及[1]。

第二,社区养老资金不足且来源不稳定。目前社区养老资金来源主要以政府补助为主,以社会筹资、个人捐赠、适当收费等为辅助方式。虽然近年来政府补助在逐渐增加,但是相对于社区养老需求来说,仍然存在很大缺口,并且政府财政压力越来越大。目前社区还没有很好地启动和利用社会筹资及个人捐赠机制。这种较为单一的筹资渠道和不够稳定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区养老服务的良性运转。

第三,政策法规不健全。由于我国在相关领域政策不足、法规不健全,使得社区养老发展相对缓慢。比如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具体、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认可度不高、对于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扶持政策不够完善、没有制定明确且合理的社区养老收费标准等。这些政策法规的缺失,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社区养老服务的筹资难度。此外,为了鼓励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入社区养老服务事业中来,政府应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既可以充实社区养老资金来源,又可以缓解财政压力,然而目前政府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第四,社区发展不完善,设施不够健全。社区作为社区养老的依托和载体,其发展的完善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区养老的发展。但在中国,城市社区本身的发展并不完善,其带有的行政色彩不仅削弱了社区的独立性,也限制了除政府外其他主体对于社区养老的参与积极性。一方面为配合上级的要求而建立起来一些社区养老机构,在政策不健全、资金不充足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社区养老机构性质在福利化和经营化之间难以做出抉择;另一方面又因为社区本身服务项目欠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缺乏以及供求不尽对应等原因,使得自身生存举步维艰,在用地紧张的城市地区,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场地不仅比较拥挤,而且其内设施也相对简陋,在通风、日照、消防、格局等方面,大部分都不尽如人意[2]。

三、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养老的建议

1.宣传普及社区养老观念。一方面要在社区居民中进行养老宣传教育,政府要对老年人从家庭养老走向社区养老进行引导,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社区养老方式的优越性和便捷性。另一方面要增强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只有社区养老服务使得老年人感到满意,老年人才会从心里对社区养老这一养老方式给予肯定和接受。满意的服务体验是最好的宣传,所以要大力宣传已有的成功的社区养老经验,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社区养老的优越性。

2.拓宽社区养老资金筹集渠道。作为社区养老的主要资金来源,政府要增加财政拨款,在收入的再分配中适当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比例。在保证财政投入的基础上,鼓励非营利组织的加入,吸引社区周边企业赞助、参与兴办社区养老事业,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社区已有的资源,并妥善合理使用筹集来的资金,提高社区养老资金使用效率,使其最大化地为老年人营造舒适的养老环境和提供便捷周全的养老服务。

3.不断完善健全社区养老相关政策法规。在具体的各项政策制定上,需要进一步强化具有可操作性的要求和规范[3]。尽快规范社团组织注册的相关政策;完善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认定标准;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职责和要求也应做出具体细化且可操作的评估标准;各省市根据实际经济水平等因素确定明确合理的社区养老个人收费标准。应当借助于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申请服务补贴的老人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评估和经济收入核定、特殊贡献身份审定等,以使政府补贴资金切实用到最需要关爱的老人身上,提高政府福利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4.注重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政府有关部门要正确判断市场需求的趋势,从宏观上对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进行规划、调控和指导,大力扶持发展民办老年福利设施,包括娱乐设施、健身设施、医疗保健设施等。注重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4]。合格的专业化服务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不仅需要具备老年人护理的基础知识,还要具有积极的服务精神和关爱老年人的服务热情,这对于全面推进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至关重要。应有计划地招聘大专院校养老护理专业毕业生到社区养老的服务队伍中,特别是有关老年护理、保健、康复、营养、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不断提高服务队伍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水平。以科学的知识为指导,以健全的基础设施为依托,促进我国社区养老事业的快速、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琪.新型社区养老问题探析[J].辽宁经济,2011(8):94-96.

[2]王莉莉,杨晓奇,董彭滔.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3):29-35.

[3]李敏,王风娥.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现状、问题及建议[J].党史博采(理论),2012(4):33-34.

[4]姜玉.浅析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11):8.

Research on Urban Community Endowment Problem

CHEN Shujun,GAO Yinghua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Fina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llege,Harbin 150028,China)

第12篇

【关键词】农家养老民间养老养老模式

据统计,200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45亿,占总人口的11%,而且每年还在以3.3%的速度增加。按照国际公认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周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7%以上,或者60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就是老龄化社会,我国已在2000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之列。而且我国老龄化速度已居全球首位。

显然,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让许多家庭思考,而老年人则最关心的是选择怎样的养老方式适合自己。目前,我国的养家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以房养老”和“民间养老”等是一些新型的养老方式,而农家养老是民间养老的其中一种形式。这些养老方式中社区养老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农家养老等则是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

一、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模式的不足之处

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是现阶段中国人的三种主要养老模式,但都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

1、家庭养老,独生子女负担加重

家庭养老作为几千来年一直延袭的传统养老方式,目前仍占主导地位。但对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一对夫妻给4位老人养老,其压力的确很大,家庭养老的弊端开始逐步显现。到2020年,我们将要呈现一种8421的家庭结构,即一户家庭中有8个老人,下面是4个小老人,然后是2个青年加一个孩子,这种倒金字塔型的家庭结构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社会提供更多途径的赡养服务,因为指望子女赡养已经非常不现实了。

2、民政机构养老,人满为患,政府不堪重负;民间机构养老,年年亏损,步履维艰

机构养老包括民政机构养老和民间机构养老。

首先,民政机构养老即按照计划经济的办法办养老事业,是国家民政部门着眼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救助,其范围有限,基本局限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孤寡,根本无法满足大多数老人的入住要求。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45亿,约有5%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院的愿望,可实际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只占了老龄人口的2%。如浙江省目前各类养老机构1957家,就算往大估计:每家养老院有150床位,也只能解决22.5万老人入住。但想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却有30万,僧多粥少,现有床位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因而民政机构养老政府负担重,管理也难以有效率。

其次,民间机构养老,步履维艰。如位于奉化市河头路的99老人乐园是浙江省最大的民营养老院,一期投入1400万元,占地15亩。99老人乐园自2003年开办以来,三年亏了200多万,院长王雪飞介绍,投入养老院的1400万资金中,除了900万元是自有资金外,有500万资金是向别人借的,光这些钱的利息,一年就要60万元左右。而养老院现在的收入远远抵不上开支。养老事业虽然是一种慈善事业,但是进入其中的民营资本也应该获得合理的利润,而目前的现状是,社会开办的养老机构大都处于亏损状态。

3、社区养老,未来趋势,但眼下发展迟缓

我国正在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居家养老新模式,前面所述的家庭养老用的钱是家庭的,将来的居家养老则很多方面是靠政府来实现的。居家养老新模式,使得老年人住在社区也可以享受到养老院的服务,而社区护理站的财政、设施、护理人员等方面的问题则由政府来解决。届时,老年人住在自己的家中,由社区上门提供所需服务。这种新型的养老方式,集中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两个优点,既满足了老人的“恋家”情结,又减轻了年轻人的负担,同时还节省了养老福利设施的投入。应该说,这是符合我国“未富先老”社会现状的养老模式。

然而,社区养老目前服务的对象覆盖面不广,原因是经费筹集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来源于社会福利彩票的福利金,而社会福利彩票的收入存在着不确定性,使得社区养老难有大的发展。因而需要探索更有实际意义的新型的养老模式,如:农家养老。

二、农家养老是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

随着社会福利范围的扩大,我国全社会的老年人都被纳入了社会福利的保障和服务对象范围。这样,我国老年社会福利范畴就包括所有为保障和改善老年人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所采取的一切举措。而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这三种主要养老模式已远远满足不了现阶段改善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因而应该探索更适合国情的新型的养老模式作为这三种主要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

农家养老是上海巾帼服务中心等家政公司两年前发起的一项颇具创意的养老项目。它吸引了上海许多老人和家里有老人的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宽裕、而又需要一定照顾的老人。

1、崇明“寄家养老”,既解决农家女就业,增加收入,又让老人得到照顾

崇明“寄家养老”这一模式的产生缘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名叫沈晓多的崇明妇女在上海一家医院为一位62岁、身患多睡脑梗的魏老太做护工,已经换了17位保姆的魏老太对沈晓多很满意,后来沈晓多因要回家务农不得不回崇明,于是便提议让魏老太夫妇搬到崇明自己家中,这样可以两不耽误。到目前为止,已经搬到崇明一年多的魏老太夫妇对崇明的生活很满意,病也减轻了很多。他们将位于上海市区的房子出租,所得收入扣去在崇明寄养的护理费还略有盈余。

这个项目从04年10月份开始,最初是崇明县妇联的同志提到,崇明有许多35岁至55岁的富余妇女劳动力,这些人没有多少文化,很难到外地找工作,也有些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或不能离开家乡。而这些人中,大部分人家都有几间闲置的房子。相应的是,很多上海市区的老人又找不到合适的保姆。于是,上海市家政“绿色联盟”便想到将老人请到生态岛上养老的办法,让老人们住到农民家中,由这些农家妇女对他们进行护理,照顾老人的起居饮食。这样既可以解决崇明妇女的就业问题、增加她们的收入,又可以让很多生活不便的老人得到照顾。

2、竹乡安吉,64户农家接待老人养老,老人愿意,费用合理

中国竹乡安吉泗溪村,徐云玲的家在村子的西头,贴着山脚而建,两层小楼;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茶花和枇杷树,屋前的晒场有半个篮球场大,晒场上随意地摆着几张竹椅。今年春节前,一位杭州老太太来到徐云玲家中养老。她中风瘫痪,在医院里住了七八个月,看病花了十多万;刚来的时候,话也不愿意讲,手脚都不能动。徐云玲既是保姆又是护工,天气好,就把老太太抬到外面晒晒太阳,看看四周的青山。现在老太太恢复得很好,性格也开朗了许多,手脚也开始动了起来。

徐云玲家接待城里老太太养老的消息,很快在泗溪村和附近村庄传开了。有64户人家登记接待城里老人。由此,村里成立了五人领导小组,为了规范养老标准,村民们委托五人领导小组起草了八条《养老服务公约》。考虑到老年人生病需要急救,五人领导小组上门与百丈镇人民医院进行了联系;医院表示,只要城里老人来泗溪村养老,看病随叫随到。

城里老人感觉,这儿住得实惠,一个人25元住一天,包吃,包住,每次都有四菜一汤,早上还有馒头。费用合理。

3、田园养老,买下“城仙居”乡村公寓,“豪华又经济”,“隐居”天目山,重归自然、养老休闲

相对于城市而言,乡村养老除了自然资源优势以外,由于其低廉的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相对于城里养老院五六个人挤一间房间而言,“城仙居”乡村公寓是“豪华又经济”,所享受的生活品质更是完全不同。

今年65岁的张教授和老伴这个夏天都没有在杭州的家里过。他只是花了5.5万元,就在风景秀丽的天目山九思湖畔安了一个新家。这个新家正是由联众公司开发的“城仙居”乡村公寓之一。

在这里,张教授和当地村民一起,吃的是自家菜地里种的菜,喝的是天然的山泉水,过着的是真正远离城市喧嚣、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想念儿孙了,打个电话,就可以叫上他们周末一起过来住住,真正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又还能让孩子在乡村里亲近自然,体验乡间快意。就像张教授说,“这样舒服的日子,当然不想回杭州了!”

三、推行农家养老的具体措施

看来,农家养老、寄家养老、田园养老是一种利用自家院落以及依山傍水的田园风光和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老人前来吃、住、游、玩、购的旅游型的养老形式。显然,富了农民,喜了老人,乐了政府。在解决城乡统筹,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旅游扶贫,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很多地方,尤其是上海、江浙一带,已经开始了农家养老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家养老服务中也有一些问题:一是养老点是乡村,往往离市区较远,子女看望多有不便,且老人生病时,就医不如市区方便;二是整个养老过程中发生的纠纷如何解决,一旦发生老人受伤、被虐待等一些极端事件,谁来承担责任?三是从事农家养老服务的队伍优待提高,如缺乏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护理技能,对老人精神慰籍的重视不够等。

农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民间养老项目,要在社会推行,必须依靠政府、社会、家庭等诸多方面为其创造条件。

1、政府介入,政策扶持,适当提供交通设施和必要的老年福利设施

将养老点尽可能设在离市区较近的郊区,便利交通。并将老人从对象上分为能自理和半自理、不能自理,小病由乡镇医院的医生上门诊治,大病回城里治疗。

但这项事业光靠民间来做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据了解,从05年开始,杭州市上城区率先在全市推出社区养老计划,由政府先期出资100万元,向民间机构购买服务,由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如烧饭、洗衣、打扫卫生、外出陪护、陪聊、上门看病等,老人在自己家里也能得到专业护理人员的照料。那么,市政府是否也应考虑资助农家养老这项事业呢!这可是一件出小钱,高回报的好事。适当提供交通设施和必要的老年福利设施,为农家养老这一模式的推行扫除一定障碍。

2、建立一支较高素质的农家养老服务队伍

对养老护理员要加强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从业人员掌握老年心理学和按摩理疗的基础知识,学会从心理上为老人排解忧烦,从肢体上为老人解除疼痛,让老人感到亲情的温暖。这样才能减少或避免纠纷。当然,除此之外,应该在双方签有协议的基础上,为了保障双方的诚信,建议政府成立相应的组织进行相关评估和日常监管。

可以说,养老护理员的素质是决定农家养老事业成败的关键,应逐步建立职业资格等管理制度,逐步提高农家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老人的氛围

“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应大力弘扬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在农家养老点,对高龄老人可组织当地农村的中小学生与他们互相结对,为高龄老人带来生命的活力和热情;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可通过服务人员或志愿者的读书、唱歌、聊天等方式,使老年人心情舒畅,减轻病痛带来的痛苦;对更多低龄健康的空巢老人,则为他们搭建丰富多彩的学习和集体活动的平台,使生活得以充实。

总之,中国正面临着急剧老龄化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以及养老机制、设施、方式的滞后现象,提出农家养老这一借助社会力量的养老方式、发展多元化的养老思路显然是寻求如何科学地解决诸多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笔者对杭州市100名独生子女的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3份,回收率达93%,有两类老人愿意采用农家养老模式。其中一类是患有慢性疾病,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占了调查对象的2%;;另一类是向往好空气、好环境、在意饮食健康的老人,占了调查对象的3%。如果这两部分老人能疏导到农家养老,将大大减缓机构养老的压力,对国家养老事业具有积极意义。

06年6月10日,杭州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老龄工作》的文件,文件中提出要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政府的关注,更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

【参考文献】

1、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国民政》200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