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生如何提升数学思维

高中生如何提升数学思维

时间:2024-01-17 16:20: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生如何提升数学思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生如何提升数学思维

第1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教材;内容编排;结构;比较分析

中国的教育改革正在持续推进中,成果显著。对学生影响颇大的高中数学教材在改变过去的重视理论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适合高中生拓展数学综合能力的内容。通过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对高中数学知识的了解,对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以及高中数学教师新的教学方法研究,编排出了创新的高中数学教材。本文将从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具体应用中分析新的内容编排结构情况。

一、教材比较

传统教材主要包括理论知识+例题+习题的结构。新教材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观察与思考,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与应用等等拓展数学能力的项目。从细节上来看,新教材使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习题增多,图表增多,函数知识的比重增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增多。教材的丰富度增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有很显著的提升。

二、教材分析

1.内容安排

(1)图表增多

由以上图表可以看出,新教材中重视数学图表的应用,在编排上增加了许多图表分析。比如,在讲函数的解析方法部分,每一个方法都会紧跟函数图象,并对函数图象类比分析。

图表的作用就是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更加便于理解,减少学习阻力。

(2)函数比重变大

由以上图表可以看出,新教材中,对函数的学习比重最大。新教材中强调函数的学习,通过函数的学习可以间接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影响深远。函数学习作为数学基础教学的重点,新教材将函数学习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2.习题变化

(1)引发思考

思考能力需要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对高中生逐渐培养,教材的相关内容设定起到辅助作用。通过初步的理论灌输加例题引导,随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逐渐养成自己探索问题并思考问题的习惯。

比如,在新教材中讲集合的章节中,一共出现了八个例子。新版教材只分析前面几个,当学生对集合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后,在后面一页的“探究与思考”中,给学生提出了剩下的例子是不是集合,如何论述他们的元素分别是什么以及要求学生将这八个例子进行归纳总结,找出例子之间的相同点等问题。

一步一步,由浅入深,不是一味地灌输理论,而是让学生随着教材的深入,自己思考问题,归纳知识点。在促进高中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考能力。

(2)知识联系

高中数学新教材更加注重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完一章节后,在以后的章节学习中,教材上会出现对前面知识的回顾内容。

比如,在新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教师在讲“函数”的章节时,函数有多种解析方法,当学生在学习完所有的解析方法后,教材的“探究与思考”会举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解答,这几个例子是不是都可以用学过的解析方法解答,如果可以,写出所有的解析方法。

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中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同时巩固之前的知识,对掌握不足的内容及时进行复习。这样做可以增强高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把握。

(3)发散思维

新版高中数学教材在对学生提出检验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问题的同时,注重提出引申问题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运用多个方法继续学习。

比如,典型的题目是我们已经得知函数的图象有多种表示方法,可以是直线、曲线等等,那么我们怎样来证明一个图形是不是函数图象?

通过这种问题,让高中生从正反两种角度对函低枷蠼行探讨研究。此方法是在间接地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与否且行之有效。

3.情感与知识并重

比如,高中数学新教材中,在例子和习题中我们知道出现了很多“感受”“体会”“树立”等词语,可以看出新教材看重对高中生数学兴趣的培养以及养成高中生探索钻研的习惯。这也是贴合教育改革中提倡素质教育的表现。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有关教育部门对高中数学教材进行了非常大的改动。高中数学对学生的思维养成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如何根据新版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学生如何适应新教材的改变等问题值得我们探讨。本文对新版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论述,对新版教材的改动做出了分析。在新形势下,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为取得优异的数学教学成果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彭上观.高中数学新课标实验教材内容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若干比较[D].华南师范大学,2005.

第2篇

1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的教授主要包括学习的目标,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的难点,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前进行自主的预习,与同学进行探究,在课程学习中达到对基础知识应有的学习,在课后完成相关练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僵化不利于学生生动形象的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学生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中会缺乏对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缺乏相应的思考,对于学生来说,局限了他们以后的更高层次的学习。就教师而言,大多数教师未能认识到他们应该培养的是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而仅仅是做到知识的传授。教师观念落后,重知识的传授,而不看重学科素养的培养,也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乏味无趣。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营销,无法紧随时代的发展。教师依然以语言讲授的方式,这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真正发挥出能动性,也一直处于被动的境地。进行习题训练时,也是更多地从教师直接获取,最后接受考试的考核。在整个三大教学步骤中,学生始终没有发挥出主体性。以往缺乏思考的教学,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也无法在未来解析更具有难度的数学问题。教学观念的落后,使得许多教师都没有意识到,数学素养对学生的实际意义,也尚未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鉴于此,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事先对于这些问题进行调查。在教学过程中,以生动、有趣的课程导入,以及形象、简单的教学手段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展现丰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策略上面,一些高中数学教师也存在很多问题。教学策略的提出,最初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教学,最终也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成果上面。优秀的教学策略应该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利用创新思维,与同学互相合作,培养更高阶层的学习能力。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学习的目标,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的难点。教学策略都是由一个生活问题提出最后引入对课堂知识的内容,老师教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解题,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根据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最终是为学生服务的,老师应该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仅仅是以追求课堂速度为主要目标。当下的教学策略大多数停留在单纯追求速度而忽略了效率的阶段。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层层渐进的过程。在不同层次的教学中,各个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看到了其对课程的可理解性。现在的老师大多数太关注于课堂本身,而忽略了对学生素养的培养,一味地以基础知识灌输学生最后达到学习应付考试的效果。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太大的提升。

2基于核心素养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课堂教学一般都由一个生活问题引入,教师首先解答问题,之后再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自然地引出知识点。学生在掌握知识重难点后,再将其运用到实际解题中。教师应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达到引发兴趣的目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般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开展自主练习,最后以测试的形式,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可以发现,这一过程中缺少师生间的互动。现代教学理念中,教师的重点工作,主要在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以在未来成为综合性、全方位的人才。所以,只有通过师生的沟通和交流,才能让学生对于本科目更加喜欢。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也得以引发学生深层的思考,有助于提升学科素养。另外,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在教学实践之时,套用一种普遍的使用的模式,而且过于重视基础理论教学,以公式、模式化的实例等为解题方法传授的主要方向。但是这往往会让学生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发生欠缺,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也难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然会阻碍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教师开展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引起学习热情,他们将对这一课程的学习更具有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生从该课程的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底层逻辑,形成看待问题特有方式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生活中,他们也能够运用它来应付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而这正是素质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高效的课堂能够让学生们数学能力得到提升,逻辑思维得到发展。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经由学生思考再向老师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课堂的教学虽然是以老师为传授者,但还是要以学生的接受程度为判断标准,要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思考如何让优等生向更复杂,更具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挑战,中等程度的学生如何通过教学与解答过程得到激励,坚定学习此课程的信心,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如何通过课堂收获成长,以明确今后的目标。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可以促进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取得进步。

3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的策略

3.1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首先应当意识到,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更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能够提升学科能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所以,教师应当善于转变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扬弃”处理。懂得在向学生传递基础知识时,要对学生有所启发,让他们能够更加自主地思考既定问题。教师也要积极投入到教学的创新工作中,为学生展现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还应该学会使用各种教学工具,比如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使用演示文稿、视频、图片等,让教学情境更加生动,使知识要点更加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不能至关注速度,而要同时看重质量和效率。而学生的兴趣这一因素,也会决定他们的学习实效。所以,教师也要善于挖掘生活问题,将其引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形成对生活的发散思维,进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教材中的“集合与常用逻辑的用语——集合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通过有效创设适宜的课堂教学方案,引发学生对数学集合的概念思考能力,让学生逐步形成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结构紧凑的教学素材,使得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思想意识更为明确、高效,进而深度开展学习与拓展活动,最终实现体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任务。比如:教师要在“集合的概念”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发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对“什么是集合”?“集合的概念”是什的问题下,充分调动学生数学逻辑性认知,促使学生的综合性数学思想逐步形成,以深度学习探究的方法对知识点展开全新的探索,全面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学习综合能力,彰显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价值。另外,教师要结合高中生的课业特点,积极开展深度学习与探索活动,保证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学科思维认知,助力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全面提高学生对“集合的概念”记忆与应用能力,让高中生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升。

3.2使用情境教学法

核心素养指导下,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应当尽量结合生活情境,以推动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在充满趣味、具有实用性色彩的情境中,学生得以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并意识到使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用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重要性。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强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构建平的和谐的课堂。另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假设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思考得出结论,而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使学生丧失自主思考能力。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教材中的“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等式性质和不等式性质”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要通过“互联网+模式”有效开展创新性教学引导活动,逐步培养学生探索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科认知,积极开展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探索学习成效,养成良好的数学知识探究习惯,深度解读“一元二次函数、方程、不等式”的概念知识,让学生的数学学科思想逐步深化,从而开展高质量、创新性实践学习活动,为学生综合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教师要巧妙运用适宜教学情景,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探究学习活动,通过引入具体案例内容,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驾驭能力,为学生创新性、高效性发展提供助力。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下,教师可以对“一元二次函数、方程、不等式”的概念进行形象、深刻的解读,保证学生在知识探索与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学习思想、形成学科认知,全面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驾驭能力,进而更为深入、高效地开展实践学习活动,为学生创新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比如:教师要结合具体数学教学课件内容,让学生进行思维意识锻炼活动,促使学生在“方程”、“不等式”的题目解析中,了解“一元二次函数”的特点与本质,有效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能效,积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意识,逐步拓展学生综合能力,促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3.3关注培养学科素养

新课标理念的影响下,当前的教育理念推崇以生为本,而且学习不再以考试为唯一目的,而是学科素质的培养。核心素养是一种学生的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时逐渐形成的,它与本学科相关的能力有关,此能力也会满足于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基础素质。它具有连续性,而且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同时具备了个人与社会的系统化特征。实践证实,基础素养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知识、态度、能力。其中,知识是最为基础的元素,学生主要通过课堂学习获得。态度体现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喜爱程度,以及运用的技巧,能否在生活中加以灵活使用等。而能力是学生对知识的输出,是对知识的变现,也体现在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对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等。以往的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不但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思维的独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应当重点关注学生的基础逻辑,系统学习该学科,可以让学生明晰自身的思维体系,使自身看待问题更加客观、辩证化,这对于今后正确三观的养成,也具有显著的成效。因此,高中数学教学,应当让学生提升学习的热情,增添学习的动力,以养成长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教材中的“立体几何初步——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要巧妙运用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理念,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根据高中数学课程布局,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意识,有效开展对“立体集合初步”的探索学习活动。比如: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立体集合思维,让学生对“空间”、“平面”产生明确认知,进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与驾驭能力,更为深刻、全面的开展实践学习活动,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思想,全面提高学生探索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得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意识逐步深化拓展,有目标、有方向的对“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解读,增强学生数学集合观的学习能力。

3.4培养学生理解问题能力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人文教育;数学素养

随着现代化数学教学的发展,数学学科已经走出了“形式主义”的怪圈,日益与生活紧密相连。这就对数学教材和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人文教育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高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地探索数学教育,挖掘高中数学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

随着人类认知理论的普及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才是信息的加工者和构筑者,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积极地探知和加工。学生运用自己的头脑对信息进行捕捉、加工、重组和构筑,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学生主动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概括、总结,来获得数学理论,掌握知识规律,在学习中体会数学之美,提高数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一、传统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1.高中数学教学的教学手段单一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课堂是数学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述,一味地灌输知识,使得学生缺乏正常的交流和协作空间。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考试成绩很高,但是综合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不足。课堂上教师通常是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基本不回应,这种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手段很难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2.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应试教育思想在我国教师的教育理念中根深蒂固,即使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过分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交流能力,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过分依赖于教师,主动性不足,数学课堂互动性差,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不稳定,人文素养难以提高。

二、高中数学的文化内涵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类理性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理性精神”是文明的核心,也正是这种精神促使人类思维得到了最为完美的运用。“理性精神”决定性地影响着我们的物质水平、道德水平以及日常生活。因此,理性精神被誉为数学理性。

1.高中数学极强的文化属性

数学所研究的对象一般都十分抽象,数学是一种量化模式,它描述的对象存在于静止的客观世界,具有极其显著的客观性。但是其终究不存在于真实的物质世界中,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使得数学教育具有明确的文化属性。因此数学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它依赖于思维的自由想象。因此,数学的抽象性与文学性是共通的,文学意境和数学观念也是互通有无的。

2.数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工具

数学是一门研究量的学科,在总结“量”的规律基础上,推导和演算出各种数学量,从而为所有问题提供计算工具和数量分析方法,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对推理产生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其无法抗拒的逻辑说服力和不可争辩的计算准确性,对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变客观世界产生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三、高中数学课堂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实践

1.挖掘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高中数学的研究过程就是充分挖掘古代优秀的数学思想,并且将其渗透到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地选择数学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古题新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把已经掌握了的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古题思考上,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以数学发展史为载体进行渗透

数学史所研究的就是数学的概念、方法、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种种联系。数学史从方方面面展示了它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历程,是数学知识的集中体现。对数学史的介绍不仅可以切实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创造发展过程,也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把握数学脉络。

3.通过对数学的研究培养高中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指的就是怀疑、创新、求真、奉献等精神。我们必须通过具体的、生动的数学材料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科学精神”。在高中数学课堂上介绍伟大的数学家的奇闻逸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隐藏在定理背后的学科智慧。例如,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出现,欧拉通过顽强的毅力、杰出的智慧和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数学探究者。

新世纪的高中数学课程,十分重视人文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双基的教育,而且注重学生情感、思想、价值观的教育。人文教育与数学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新世纪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中数学教育一方面用数学的逻辑方法培养高中生的数学知识素养,另一方面也注重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为人文数学,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芳.人文观念下数学文本的课堂诠释[J].高中数学教育参考,2005(04).

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思维;障碍;成因;突破

一、初中生产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原因

1.教师授课方式因素

初中生产生数学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教学方式不当。现在中国的教育仍然是处于应试教育阶段,也是一个大的教育背景、教育环境促使老师不得不采取一些比较机械化、“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很多老师由于受课程进度的约束,受升学率、学生成绩考核的压力,不得不加快上课进程,每天安排满满的教学任务,将很多知识和公式、定律单向地硬塞给学生。而学生每天要记忆很多的公式、定理、定律、原理等,还得做大量的题目,开展题海战术。不顾学生的接受程度、消化程度,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这会使学生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与精力,也不想去思考。每天用大量时间用来背公式定理,做大量的题目、作业与试卷,学生的思维也已经疲倦了,不想再发散思维,有效地进行创新性的思考。这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禁锢与扼杀,不利于学生形成发散的、科学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与学习成绩的提高。

2.家庭教育方式因素

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一部分是学校因素造成的,另外一个重要部分是家庭教育造成的。现在的小孩子压力很大,家长的压力也很大。家长一方面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与成才,另一方面是不想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家的孩子,要保住自己的面子,还有一方面是从众心理。现在很多家长都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报各种补习班,甚至从胎教就开始安排学习计划了,有一种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于是,家长从小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比如奥数班、语文班、书法班、舞蹈班,等等,孩子的时间被各种补习班和学习任务所充斥,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娱乐。这样孩子就会对学习产生一种厌倦的心理,而且孩子缺乏足够的娱乐和与同龄孩子嬉戏玩耍的时间,导致学生的思维不够开放、不够发散、缺乏创新。很多家长也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让孩子将精力一心一意放在学习上,别的都不用管。这样势必难以掌握好度,极有可能导致物极必反,事倍功半,不利于孩子宽松开放创新的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

二、初中生如何应对数学思维故障

1.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老师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的重要角色,在数学授课中,老师要结合实际改进与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良好的数学思维。在教学中,老师要根据知识的难易及层次,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环环相扣,注意各个知识板块的有效衔接。比如学解方程,要从一元一次方程开始学起,然后是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这样先从容易的学起,容易让学生更快地理解新的知识板块,能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也能为接下来的更高一层次、更难一点的内容学习奠定基础,能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有序地进行理解与消化。老师在教学时也应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有不懂的或者遇到不会的题目,不要立马告诉他答案,要让他自己先进行思考,回忆老师讲的内容、回忆解题思路,自己找到解题突破点、切入点,如果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仍然无法解题,那么老师可以给点提示,告诉学生解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解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数学思维。比如“1+2+3+…+99+100=?”这个题目,如果一个一个加法计算的话,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但是老师可以告诉学生采用首尾两两相加的方式,这样解题便简单多了。

2.多开展一些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活动

人的思维是发散的,是不受空间限制的。但是,人的思维也是需要激发才能不断发散的,需要后天的锻炼、训练与培养,人的脑子越用越好,越不用越荒废,思维越退化。在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时,老师可以多开展一些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活动。比如,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发散思维的题目,还有一些益智的趣味题,还可以设置一些脑筋急转弯、猜谜语等,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数学知识竞赛、数学模型比赛、数学趣味运动等,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能够与老师有效地沟通交流,提高自己的思维敏捷度、发散自己的思维。这有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在解题时能够打开自己的思路、发散自己的思维,能够多角度看待题目,能够用多种方法解题,有利于学生良好数学思维的有效形成。

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在不断地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而是应该切实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利益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全面型人才为目标。教师应改进完善自己的数学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从而提升整个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洪云龙.“三态分析模式”突破化学平衡移动的思维障碍[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1).

第5篇

一、电子表格教学的问题所在

(一)应用能力不足

受到高中时期课程设置的影响,计算机课程占比较少,而电子表格教学时间配备更短[3]。在电子表格基础课程中通常按照功能分模块教学,但该课程的要求则是学生能够综合利用电子表格各项功能解决问题,零散的知识无法支撑电子表格的综合应用。

(二)被动接受知识

在基础电子表格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被分为函数、公式分析、工具菜单等界面做出详细介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看教师操作各项功能[4]。这种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练、学生直接观看的模式仍属于被动教学状态,虽然当堂课程知识点被接收,但一段时间后有效记忆程度会明显下滑。

(三)思维方式限制

高中属于文理分科类教学,计算机电子表格教学更偏向于理科内容,对于文科类专业学生而言,其学习方式延续了文科历史、政治等学科的思考习惯,偏向于记忆。电子表格各项功能的应用属于逻辑思维方面的知识,例如表格中的if函数,偏向于数学思维,文科类学生在知识的深度理解及举一反三上受思维限制,无法灵活应用。

二、教学内容合理化的重点

(一)从基础到专业

高中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会继续学业,少部分学生将直接走入社会工作岗位。无论是何种发展方向,未来工作中均有可能应用到电子表格处理数据。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体现出专业的结合性以及知识的拓展性,在基础知识的讲解上有所提升,知识结构的设计从基础到专业,适应与各行各业但又具有专业性。

(二)由浅入到深出

高中接触电子表格学习属于初级阶段,大多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基础操作技能方面,教学属于“浅入”层次。知识的接收与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学中可通过简单的演示或范例打好基础,之后再引入较复杂的操作,强调教学的循序渐进性。

(三)从理论到实践

理论知识的传授是学生打下电子表格操作基础的重要过程,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指导、相互验证。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电子表格的学习不仅仅是操作功能上的机械模仿,还应在综合性理论下提升自主操作能力。

三、电子表格教学优化策略

(一)强化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的强化首先应确保电子表格课程教师在思想上认识到对于高中学生而言电子表格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教学重点,切不可将此类课程作为高中生压力的调节剂而有所忽视。其次,应强调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在教学内容上更具针对性及探索性。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应用能力受重视程度逐渐高于理论知识储备,课堂模式方面,教师也应由传统的讲授者、传授者过渡为引导者,指引学生如何利用理论知识提升综合利用能力,快速处理数据、获取更多资源。教师应精准把握每位学生电子表格应用情况并阶段性展开教学成果反馈,不断调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内容设计。

(二)合理化课程类型

(1)基础类。

基础类课程指的是纯理论知识,在高中生刚开始接触电子表格学习时应保障基?A的牢固,以便于后期实践操作上能够快速反应。基础类课程的定位在于让其了解电子表格基本功能,更类似于扫盲阶段,让学生熟悉电子表格的基础操作及常用功能,可安排4到6个课时完成。

(2)实践类。

完成理论知识储备后,可通过教师在讲台上演示以及学生模仿性操作等方式完成实践类课程。例如转换各类数据格式、导入数据、规范数据清单、汇总多张数据表等。可录制短小视频供学生作为预习,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适当应用电子表格的非基础功能,例如排序功能,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短时间内将每条数据下插入空行,通过技巧型练习提升学习兴趣。

(三)教学模式多元化

传统教学在讲解电子表格的基础知识时大多通过教师单方面讲解、强化练习、期末反馈的形式来完成,学生兴趣及重视性不足。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可提升学生对电子表格的学习兴趣以及深入探究主动性,例如探究式教学、翻转课堂、分层教学等。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电子表格各类操作的思维能力及独立活动能力,强调了提出问题、假设问题、推理思考、验证结果、总结思路的过程。考核方式方面也应强调多元化,可设计为综合考核联合过程考核的模式,综合考虑学生最终应用电子表格的能力以及日常作业完成质量。

第6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课后作业;教学效率;创造性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满足不同学生需要,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1 ]。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还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与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4]。这要求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人的创造力的培养。而且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师了解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以及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高中生物知识、解决生物问题的有效途径[2 ]。因此,生物教师要统一认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课后作业的研究,把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一、课后作业力求层次性。

课后作业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性,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布置的作业如不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太难或太深,学生不会做,势必影响他们的兴趣和情绪,挫伤自信心。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技巧就在于:教师确实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3]。为此,生物教师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课后作业的内容上要依据差异,分层设计、分层练习。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一般说来,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习题。第一层次的练习题主要是基本的、带有模仿性和稍有变化的习题,要求每位同学都会做;第二层次的练习题主要包括变式训练、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习题。这一层次的练习题,大部分学生要求必做,少数学生可以选择练习;第三层次的练习题,注重锻炼和提高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可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及开放性习题,让能够完成的部分学生进行思考、练习。作为老师不应该让天赋高、有才能的学生在低于他们的能力的水准下进行学习,应该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取得他们力所能及的成绩[5]。

2、课后作业评价标准要有层次性,做到精练精评、分层评价。

作业评价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对于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促进学生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如用同一尺度去评价,不仅会扼杀学困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影响优等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准确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评价。对同一问题的一般性解答,对优等生来讲,应给予适当点拨,做到完整、准确、有条理;而对学困生适当给予引导,力争解答较为完整即可,并且及时地给予鼓励表扬,使他们自尊心得到满足,激发他们完成课后作业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智力多元论告诉我们,人的才能各不相同,多一把尺子评价学生,就多一批好学生[3 ]。生物教师要充分利用对学生课后作业评价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判断自己的进步。

3、课后作业评价方法要多元化,多向反馈、提高教学效率。

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呈网络状的,教师要运用信息反馈的这种多向性,进行课后作业多元化评价。对个别重点生要坚持面批形式,当面点拨效果会较好。一般一次过后就会出成绩,当然也有可能对同一知识点要多次面批、重复才能受到效益。其他学生可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等形式,在这些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输出一些错误的信息,其他学生对这种信息会进行一定的纠正,在辩解中大家都会受到启迪;也可能会有学生输出一些价值较高的信息,这些信息对其他学生会起很好的激励作用。学生在交流中也得到了相应的修正、补充与提高,也更加有利于教学的调整与控制。

二、课后作业要注意循序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应该是一个循环往复、反省的互动过程,即在教师的促进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自己对特定事物的理解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起始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兴趣和情感,教师必须以此为出发点精心设计能够让学生的这些已有经验与新经验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促使学生能够建构起自己的理解[1 ]。布置作业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还要注意体现启发性、巩固性的原则,要有适当的计划,不能一次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切忌盲目性和随意性。根据习题涉及的知识范围和做习题的时间,可以把高中生物作业习题分为:

1、每天的过关练习。这是指每节课所留的作业,这种作业题知识面窄,主要是针对刚在课上学到的知识,难度比较小,比较容易完成的。过关练习属于基础题,要求每位学生要深入钻研,精益求精,达到熟练的地步。这类题目量不宜多,一般5-6条选择题,1-2条填空题不等。

2、每周的巩固练习。这是每周所留的作业,这些习题的知识范围涉及全单元,有的还要联系到前面的章节,题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学生做了单元巩固练习,可以把分节学到的知识点有机地贯穿起来,有利于初步形成知识的框架结构。单元巩固练习一般有30-35条选择题、5-6条填空题不等。

3、每月的复习强化练习。这类题目涉及的知识范围广,要联系到几个章节,甚至有的要用到整本书、几本书的知识,有的还要跨学科。由于复习强化练习综合性强,涉及知识范围广泛,所以做适量的复习题,可以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可以促进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的形成。

另外,课后作业要尽量做到对于某一知识块或每一节课的教学进行多次反馈练习。对于一节课而言,在新授课前,利用导学案作第一次预习反馈,看看学生学习新知识应具备的知识基础是否已经形成。例如在果酒果醋制作实验中,先设置关于醋酸菌的生物学特性你知道哪些?这样的问题给学生预习。让学生对醋酸菌生呼吸方式及相关的反应式、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类型等生物学特性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回忆探究。在教授新课时,用基本题作一次及时反馈,看看学生对所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得如何。例如在利用葡萄自然发酵生产果酒的过程中,未经杀菌,但其他杂菌不能生长的原因是A项经冲洗后的葡萄上只有野生型酵母菌无其他杂菌,B项其他杂菌不能利用葡萄汁中的糖作碳源,C项在缺氧和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能大量繁殖,其他杂菌不适应环境而被抑制,D项酵母菌发酵产生大量酒精,杀死了其他杂菌.在新授结束后用变式练习作一次检测反馈,看学生是否从本质上掌握了知识。例如、发酵过程中,不会直接引起pH变化的是A项营养物质的消耗,B项微生物呼出的CO2,C项微生物细胞数目的增加,D项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运用逐步加深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多次反馈评价,看学生是否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通过多次的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比较清楚了,教学活动的调整也就能有的放矢了。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帮助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5]。

三、课后作业要加强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真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要在每位学生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他们打开眼界、最大限度的发展自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1 ]。为此,高中生物教师要巧妙应用课后作业手段加强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1、采用多元化的课后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多元智能和个性特点布置具有个性化的作业,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形式开发学生的多元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2 ]。例如必修一关注人类遗传病这一课题,课后作业重点和难点主要是关于遗传系谱图的分析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作业形式:1、教师编好典型习题练习卷,也就是传统的作业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及时巩固知识、提升能力。2、学生自己编制练习卷,以“假如我是老师”的游戏活动的形式,由学生精选题目、并且解答好、再全班汇总评比。既达到教学目标又激发学生学习激情。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社会调查的形式,例如,进行人群中遗传病调查实验,由学生自己从实践中获取资料,分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2、课后作业中对同一个知识点的解答,力求一题多解,鼓励求异思维。要求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创造就是对表象的改造。要创造出新的形象,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很重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建构主义的重要教学目标[1 ]。平时教师注重这方面对学生的训练,学生自然就会爱看、爱想,常常处于创造性思维积极活动的最佳心理状态,一定会有奇效。另外,课后作业中,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设疑辨难的能力。发现问题是通向创造的第一步阶梯,是创造教育的重要方法。陶行知认为,疑难是创造之师,是学生创造的内驱力,有了它,教师勿需频挥教鞭,学生仍自进不息[2 ]。所以在课后作业设置中可以增设“我的问题”栏目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有创造性的教育。

总之,高中生物教师要加强课后作业的研究,积极投身到教育改革中,努力以课后作业为抓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后作业负担,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 岑芳,等.问题与问题解决:高中新课程教学.生物[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 肖成全等.有效教学[ M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3] 韩永昌等.心理学[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第7篇

/

关键词 人教版教材 旁栏思考题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高中生物课程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什么呢?国际公众创新思维促进中心主任、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教授认为,创新思维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对科学技术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②对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③对科学的社会影响的基本了解。米勒教授对创新思维的这一界定已逐步被国际社会所认同,并日益成为各国测定和比较国民创新思维的基本参照。创新思维与生物创新思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处于生物时代,生物创新思维成了创新思维的重要内容。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目前使用的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可读性和实用性强,更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功能。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真正体现教学的艺术价值。下面以教材中的“旁栏思考题”作为切入点,研究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

1.“旁栏思考题”在教材中的作用

教材的编写体现了教学大纲中有关“学生要树立创新意识,通过学习初步形成独特性的思维以及进一步形成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某些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教材中的“旁栏思考题”,设问灵活多样,内容丰富新颖,如:“熊在入冬之前要吃大量的食物。熊冬眠时靠体内的什么物质提供能量,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为什么老年人皮肤上会长‘老年斑’?”此类问题紧扣重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课堂中形成思考的氛围,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师能充分合理利用这些“旁栏思考题”,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给学生以震撼,有效地吸引其注意力,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情境。

2.“旁栏思考题”的类型

如何对“旁栏思考题”进行合理的分类,目前尚没有最具权威性的说法。在此仅根据思考题涉及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教学目的的要求,大致分为六种类型,见表1。

3.“旁栏思考题”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的应用

“旁栏思考题”的恰当运用,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给学生以发挥想象、讨论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1培养学生独立性思维品质

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把教师带进了一个怪圈,为充分利用课堂的分分秒秒,不惜自己挥汗如雨,而学生缺少参与,课堂上表现得懒懒散散,造成了事倍功半。教师可巧妙利用不同类型的“旁栏思考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巩固型和概括型的“旁栏思考题”可以通过单独提问的方式进行,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但又能相对独立的空间进行积极的思考,在培养独立性的同时又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如:在讲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分析完达尔文的实验后,提出:“为什么要遮盖胚芽鞘尖端和它下面的一段?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哪一部分?感受单侧光刺激的又是哪一部分?”

3.2培养学生合作性思维品质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应运而生,它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更注重教法的新颖和创意。同时其还要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开展共同的学习研究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在关键处进行点拨,针对学生的疑点进行解答,在课堂整体教学上,学生“画龙”,教师“点睛”。知识型和关联型的“旁栏思考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最后汇总观点。如:讲到种群增长“J”型曲线时,提到澳大利亚野兔事件和某岛屿环颈雉事件后,要求学生思考:“这两个实例中,种群呈“J”型增长的原因有哪些?”对于此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再合作学习。而解决“同数学方程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有什么局限性”此问题时,学生可以直接进行合作学习。当然,任何一类问题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这里仅仅是抛砖引玉。

3.3开放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第8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92-02

近两年,高中生源数量持续下降,成绩好的都上了本科,高职学院招收的学生高考成绩相当低,学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部分是升学竞争的失败者,他们的信心、行为习惯、人生观、价值观等需要特别关注,需要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心理教育,给他们传递更多的“正能量”,这些和培养学生的技能同等重要。“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当下,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都被贴上“正能量”标签。它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与我们的情感深深相系,表达着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期待。给学生传递“正能量”要靠学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让学生重拾积极的心态,学校自然义不容辞,应担负起主要责任。

一、入学教育注入“正能量”

新生的入学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的起点,是高校新生管理工作的关键。其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性格甚至是步入社会后的发展。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尤其重要,高职入学教育除了要进行生活适应性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的学习,最为重要的一点是高职新生的思想和心理的教育。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别看我现在很一般,将来也会不简单。有的学生肯定抱怨:我怎么那么倒霉、怎么考这么个破成绩。当成绩公布出来以后,已成定局。既然来到高职学院,就应该考虑眼前的事,首先学会转换视角。心理学告诉我们,决定人的情绪积极还是消极,不是现实生活本身,而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看法和理解。考入怎样的学校,对于一个人成才确实有很大的作用。但人的成才与否绝不是由一个学校就简单决定的。考进一所高职,难免让人萌生失落感。但是,换个角度看,你会有新的体验。不管怎样的原因,以考入高职的分数,如果非要去重点本科或名牌大学,那么面对更强的竞争对象,可能会面对更尴尬的局面,等待你的很可能是对自己更大的失望。而在这里,也许正好是展示自我发展的一个恰当的环境。当你持之以恒地奋斗之后,你会以自身证实:高职生一样能够成功。

2.学会接纳自我,你就会稳步走向成功。既能欣然接受自己现实中状况,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也许同学们都认为自己能力很强,但什么事情也不会一蹴而就。你刚刚走进一段新生活,主要是适应,不是发展,心不要太高,不要太急;另一方面,高考没有考出好成绩,也不要妄自菲薄,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生活中的“失败很正常”。所以,我们需要一颗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你就会坦然地接纳自我,就会现实地确定目标,扎实地稳步前进,理性地对待失败,也就会从失败中收获智慧,收获成熟,进而一步一步收获成功。

二、平时教育融入“正能量”

高职学生普遍基础差,存有严重的自卑心理,有些学生从初中甚至从小学就被贴上学困生的标签,自暴自弃,把大量的时间用到游戏、娱乐等方面。父母也觉得“望子成龙”无望,对孩子失去了信心,放弃教育,有些家庭甚至父子关系紧张。学生变得自私、冷酷,缺乏爱心、包容心和孝心。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对学生的平常教育中融入“正能量”。

1.通过校园的各种媒体传递“正能量”。高职学生由于社会经历和经验的制约,使他们在认知上会发生偏差,分不清是非。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有利于引导学生发挥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并使学生在情感中生发出对校园和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

2.举办各类人文讲座,宣传“正能量”。关于人文修养方面的视频有很多,比如《和谐拯救危机》《感恩责任忠诚》等视频光盘,这些视频都是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传递着正能量。新浪网有新浪公开课、爱课程网上有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其中有很多知名教授、名人的人文修养课程或讲座,这些视频都会鼓励人上进,也都蕴含着正能量。

3.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活动,激发“正能量”。学榜样,扩大榜样队伍的辐射带动作用。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都可彰显道德、榜样的力量。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校内外各类榜样,发现和奖励校内优秀学生,学校应该成立演讲团演讲自己身边的好人好事。听经典歌曲,优美的旋律可使人产生心灵愉悦,在不经意间提升思想和行为。并将听歌曲作为广大师生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的重要内容,通过音乐唤醒师生本质里的善良,对爱与被爱的向往,对社会的理解和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感觉。诵读经典,增强传统美德在学生中的渗透作用。诵读经典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思考力,有长期潜移默化熏陶思维、表达、德行的作用。可以选出《弟子规》《论语》《道德与素养》等推荐阅读版本、篇章供学生阅读。

三、设置专门的课程激发“正能量”

要给学生传递更多的“正能量”,除了入学教育和平时的教育外,还需要设置专门的课程,从相关课程的学习中获得“正能量”的一些物化的成果,通过成果对学生进行激励。具体说来,可以开设以下课程。

1.设置更多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课程。学生学习技能类课程以动手为主,或者是在操作的同时讲解理论,学生相对来说还有点兴趣,并且技能课程在不同程度上能使学生获得信心、成就感,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并因之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2.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融入“正能量”教育的内容。目前,大学的思想政治课一般都是2节/周,利用这些时间必须完成教育部规定的内容,可能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有部分与“正能量”有关的内容,但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讲,让学生思考、辨别。课下学生也不会思考,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可能难辨是非,理解不会太深刻,也就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考问题,比教会他们多少知识更重要。

第9篇

1 信息技术教师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不仅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而且对信息技术教师也是巨大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以及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和信息技术教师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知识能力结构。

1.1 要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要上好信息技术课,要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在广度和深度上熟知与课程相关内容,并达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才能将知识内化到学生的心中,转化为学生所拥有的精神财富,赋予学生新的品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如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远程教育技术、信息资源管理等)和专业技术知识(如网络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网络课程开发、多媒体与网络维护等)。

1.2 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创新能力已成为掌握知识、驾驭知识,使知识迅速而高效率地转化为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关键。在学校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素质,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脚踏实地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创新教学;要学会创新学习,引导学生成为创新学习的实践者,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新颖的问题和创设适宜的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树立多元的创新观。

1.3 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了增强对社会和技术的适应性,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与时俱进,主动地掌握新概念、学习新理念、研究新问题、适应新环境,为自己成为创新型、研究型教师创造必要的条件。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才能成为称职的信息技术教师。

2 要实现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互补衔接

2.1 教材内容的认识方式和深度、难度上各有侧重

初中侧重感性认识,高中侧重理性理解。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形成也不例外,它要经过由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回来指导实践的过程。针对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零起点”的现状,可以推行“多起点”实施的策略:在不同年龄阶段采用不同方法、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施教方法;根据初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已有知识结构特点,确立不同的教学重点;对于难以避免的重叠部分内容,可以改变其教学难度、广度、深度,并形成梯级层次。

如在“信息的获取与下载”这一章节的教学上,初中阶段可以考虑展开有关文字、图片、软件、网页等相关信息的下载,而对于譬如迅雷这样的专用下载工具,只要求学生掌握其使用方法就行。到了高中阶段,可以通过架设FTP服务器,制作BT下载种子等操作引入“断点续传、多线程、流媒体的下载、P2P下载原理分析”等深层次的问题,提升高中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各有侧重

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他们兴趣广泛、活泼好问、喜欢群体活动,为此,可以考虑采用情景设置和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开展教学,通过小组协作分工完成教师设定的任务,以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而在高中阶段的学生,自主性和闭锁性较强,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同时高中生的思维更加具有预计性,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之前,能事先形成打算、计划、方案以及策略等。为此,可以考虑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任务、过程、目标全部由学生自主掌握,教师仅仅起到指导、监控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设计主题网站”章节时,在初中阶段,要手把手先教会学生如何创建站点,怎么用表格来定位布局整个网页,如何插入图片和Flas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既定的任务设计,应该来说还是走的“先模仿后操作”的路子。但是对于高中生来说,这个方法肯定不行,他们已经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了,强迫他们按照教师的意图一步步完成网页制作那是非常困难的。不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或许有些学生做的网站比教师做的还要漂亮,何乐而不为?

3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有常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对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最好体现。不要因为是新课改,就把原来的讲授法扔到一边;不要因为是新课改,就天天搞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很容易走入新课改的误区,而偏离了“关照全体学生”的课程目标。有些教师在新课改中改得很彻底,把原来的教学方法全扔了,一上课就要学生打开教学网站搞自主探究,结果是学生在下面搞其他的不相关的东西;也有的很喜欢小组合作学习,一有什么练习或者做什么任务,必搞小组合作,结果是滥竽充数者大有人在,每个组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其中的中心学生,而更多的学生则并没有很好地参与其中。

笔者认为,为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顺利进行,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指导是必需的,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学习小组内的分工指导,使各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任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小组成果的汇总指导,使小组的合作学习不只是形式而有实效,发挥小组学习的互补作用。小组合作也要看任务的性质,有些工作量较大的需要群体完成的项目(如做网站、动画),就可以好好利用小组合作来完成;对于一些较简单的项目(如文档编辑、画图、搜索引擎),就应该独立完成。

4 任务的设置要科学合理

第10篇

[关键词]高考;应用题;分析;教材

高考数学应用题的命制始终遵循以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为基础,进行构建、重组和创新。教师提升“回归教材”“跳出教材”的认识层次,让教材中习题的基础性、典型性和示范性得到落实,才能达到高效的复习效果。

一、回归教材

关注全国各地高考、摸拟试题,了解高考信息,刷高考摸拟试题,强化数学应试能力和技巧。大部分学生在备考过程中,盲目刷题,置教材(本文所指的教材都是新课标人教A版)于不顾。殊不知,教材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不管高考题如何灵活多变,它都源于教材。因此笔者常告诫学生:“万变不离其宗,勿忘其本”。

1.高考应用题源于教材

纵观历年各地高考卷的应用题,总能在试题中找到教材例题、习题的影子,有些试题来源于教材例题、习题的改编。

如2016年全国高考卷(Ⅰ)第16题:某家高科技型企业在生产A和B两种产品时需要甲、乙两种原材料。假如生产一件A产品,那么需甲材料共为1.5kg,乙材料为1kg,需耗费5小时;假如生产一件B产品,则需甲材料共为0.5kg,乙材料为0.3kg,需耗费3小时。经计算得知生产一件A产品的利润是2100元,而生产一件B产品利润则是900元。现此企业有甲材料共计150kg,乙材料共计90kg,那么在不得超过600工时的前提下,该企业生产A、B产品的利润总和最大值为( )元。

教材中的应用题:一工厂采用A、B两种配件用来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已知每生产一件甲产品将耗用A配件4个,同时耗费一个工时;而若每生产一件乙产品则将耗用B配件4个,同时耗费2个工时。该工厂每天最多能够从配件厂获得A、B两种配件总数为16个和12个,如果按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那么该厂所有可能的生产安排是什么?如果每生产一件甲产品将会获利2万元,而每生产一件乙产品将会获利3万元,那么采用何种生产安排获取的利润最大?

这两题都是线性规划模型的应用题,都是工厂如何安排生产,可获得利润最大的应用题。对比发现两题同出一门,由此可见,教材是高考命题之本,高考应用题的备考必须“立足教材”。

2.有效备考教材中应用题

教材中的应用题凝聚了专家们的心血,无疑是精选之题。如果教师简单地讲解教材中应用题,教学课堂必然枯燥无味。此时此刻师生互动,寓教于乐,课堂气氛自然活跃。

下面案例说明如何有效备考教材中应用题(必修5《等差数列》活期存款问题):

教师:“我有一个邻居叫小明,他今年春节收了1000元压岁钱。如果把这1000元按活期存入银行,那么第20年末的本利和为多少元?”

设计意图:讲故事呈现教材中的应用题,把问题换成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教师:我国当今的储蓄制度明确规定:银行以单利计算支付存款所得利息,依照单利的特定公式: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如果以活期存入金额1000元,年利率为0.5%。

教师:依照单利公式计算,请列表说明到5年末的本利和金额?

设计意图:教学生如何审应用题、分析应用题,通过列表弄清题意,分清条件和结论,理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学生:那么按照单利,5年末的本利和分别是:

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了数列:1005、1010、1015、1020、1025。

教师:这5个数组成的数列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初步确定数学模型。

学生: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5(同一个常数)。

教师:借助计算机excel软件,如何求出第20年末的本利和?

设计意图: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求模。

教师:在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条件下,如何求出第20年末的本利和?

设计意图: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计算方法的有机结合,探究传统求模方法。

以上便是解决应用题的有效模式――“审题”“建模”“求模”,只要掌握好解题模式,教材中应用题自然迎刃而解。

二、跳出教材

教材例题、习题多数具有可变性和可研究性,如果仅就题论题,无疑会浪费贵的课程资源。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是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这就要求我们要跳出教材,以教材中的多个例题、习题为原型,巧妙改编,形成有一定综合性的试题。改编例题、习题可以从如下两方面着手:

1.把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改编为应用题

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大部分为数学化问题,只考查学生运用相应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未能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思维抽象化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由于数学很多时候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大部分教材中的例题、习题都可以巧妙改编,服务于应用题教学。

下面是笔者对教材中例题的改编案例:

2.对教材中的应用题进行改编拓展

教材中应用题虽然都是编写者精心设计而成,由于受篇幅与精华性等各个因素的影响,学生有时并不认同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出现这一“事实”。虽然一些应用题的确具备现实背景,但在学生们眼中依然是“冰冷”的,是不具备“人文气息”的。教材中的很多应用题服务于它们所在章节,所考查的知识面较狭隘,为了较好服务于高考备考,可以对它们进行改编拓展。

下面是笔者对教材中应用题的改编案例:

教材中的应用题:体育场的某一角看台座位排列布局如下:第一排为15个座位,自第二排开始每一排均比前一排多出2个座位。你能用 表示第n排的座位数吗?第10排能坐多少个人?

改编1:小明同学去电影院看电影,发现电影院的座位为如下排列:第一排只设15个座位,自第二排开始每一排均比前排多2个座位。

(1)小明买的电影票是第10排,这一排能坐多少人?

(2)小明买的电影票是第n排,这一排能坐多少人?

(3)如果电影院共有20排,这个电影院最多能坐多少人?

改编2:小明同学去电影院看电影,发现电影院的座位为如下排列:自第二排开始每一排都比前排多的座位数相同,第三排只有12个座位,第八排有32个座位。

(1)若小明所坐的这一排有120个座位,请问这是第几排?

(2)如果电影院共有30排,这个电影院最多能坐多少人?

事实上,纵观历年全国各地高考应用题,都与教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笔者提出备考建议:回归教材,跳出教材。教师在备考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巧妙加工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利用例题、习题进行自主或合作探究,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备考热情。

参考文献:

第11篇

1 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的区别

1.1 知识体系的变化

中学化学的知识体系主要包含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基于高考大纲,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主要划分为必修1-2,选修1-6,其划分的目的是为学生减负,并使不同地域的考生在选修内容上灵活选择。进入大学以后,知识的基本框架虽与高中相似,但却变得更加专业化,而且不同的专业由于培养目标不同,所学习的知识体系也不尽相同,如化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无机、有机、结构化学等,而物理相关专业则把有机与无机化学统一为普通化学。

1.2 知识深度的拓展

大学化学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较中学化学都有较大的提升。比如中学化学对概念和定义要求过死,局限性较强,过多的从字面追求严格的定义与相互关系,而没有去从实质去挖掘概念和定义的意思,知识内涵较单一,严密性较薄弱。大学化学则重视知识的内涵及外延,重在化学思想、方法的引导和运用,重在了解本质,使学生清楚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明白各种公式及结论的来由,重视并强化实验的基本技术、方法、手段的训练。

1.3 教学目标及教学方式的差异

中学化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升学率,因此培养学生如何解题、如何考试、如何拿高分成为教师灌输式教学的核心。虽然新课改把实验环节的要求提高,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仍然看多做少。加之目前课时压缩,教师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无法将涉及的化学基本原理展开,只能简单地要求学生记住并学会使用某些特殊规律或者结论,但是其来源及推导与拓展则很少甚至不会讲授。然而,大学化学的教学是为各企业培养技术型人才或者培养教学、科研等研究型人才,因此它更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进行强化、拓展、提升,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2 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的衔接

由于大学与中学化学相比课程知识容量、难度都大大增加,思维方式也由以往的直观、定性变为抽象、定量,学习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且多数学生对此却并未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仍然停留在高中层次,仍然用老办法来面对和解决新问题,所以刚入校的新生对大学化学课程的适应变得艰难。做好大学与中学化学的知识衔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研究教材

教材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对教材的研究和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教师应当重视教材,学会分析并正确理解和把握它。新版高中化学教材在知识内容及体系上已经开始注重与大学化学知识的衔接,但其在知识的学习侧重点及完整全面性上依然相差很远,这就需要高校教师一方面对高中的化学教材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比较准确地衡量和定位高中生的化学水平,以便在讲授大学化学知识时做到较好的铺垫、引导;另一方面对大学教材加大研究力度,尽可能实现大学与中学化学的无缝对接。

2.2 改革教学内容

新课改后中学化学涉及的知识面更加宽泛,但是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掌握却日渐不足。进入高校之后学生接触到的大学教材,其内容的编排几乎与中学一样,因此有些学生无法提起足够的兴趣,缺乏新鲜感和探索欲望。即使大学阶段学习内容在理论深度上加大不少,但这好比是蛋炒饭,无论花样再变也无法吸引人。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大学化学的热情,高校教师应当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前提下,对学生相对熟悉的知识有所拓展和突破,引导学生分析因果关系,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的固有知识得到升华和提高,实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过程。

2.3 优化教学方式

教学的衔接不仅仅是知识的衔接,更需要教师的教法与学生学法的衔接,我们建议教师在最初的授课过程中尽量采用贴近新生知识基础的授课方式,讲授学生能听得懂的知识语言,使用学生较容易适应的教学方法,比如板书尽量完整,重点讲解尽量仔细,推导过程尽量完整,让学生在一个相对熟悉的教学方式下逐步调整,并使其尽快进入新的学习状态,适应大学学习的要求。

2.4 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化学理论的获取都来源于实验。虽已占有很大比重,但中学化学实验仍然停留在教师讲学生照样做的水平上。并且中学实验重视的是对其理论上的分析,强调的是化学仪器使用的规范性,满足于课本上规定的实验,这样很难发挥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功能。因此,大学实验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探究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

2.5 引导学习方法

在中学化学的灌输教学下,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识往往就是如何去做题,并简单地认为只要题做得好就掌握好了,从而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课堂教学信息量大,教师对知识的讲解也并非面面俱到,仅剖析重点和难点,因此学生课前必须做好预习,课上做好笔记,课下查阅文献,并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将课堂知识具体化。这需要我们通过导师介绍和学长交流对新生在学习方法上加以引导,使他们清楚认识到中学与大学学习的差异,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

第12篇

1帮助学生对物理概念进行理解 

高中生要学好物理就必须对物理概念有清晰准确的把握,当然学生知道概念的定义,并不表明他们在头脑中已经将概念建立起来.学生学习概念,必须要以大量的感性素材为基础,而根据感知素材的差别,学生物理学习的直观可划分为四类:实物直观、语言直观、模型直观以及图形直观,这些直观的特点不一,都是学生物理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物理教学论文图像从类别上属于图形直观,能够以其形象直观的特点,突出现象和过程的本质.高中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已经有了丰富的实物直观积累,而其对模型直观或语言直观又比较陌生,因此图形直观是最切合学生认知习惯、符合其思维特点的直观类型,而且处理也较为简便.学生积极将物理图像运用于概念的学习过程,将有效帮助他们形成并理解概念.[HJ2.25mm] 

例如,力是物理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学生在系统化地学习力学知识之前已经在生活中有了大量力学知识的感性积累,但是这些认识是松散的、模糊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恰当的处理才能实现概念的正确构建.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刚接触力的概念,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貌似已经触及概念的本质,但是依然较为抽象.而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恰恰能在这一方面进行弥补,这一方法能让力具有更好的可视性以及可操作性.教师引导学生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无形的力,线段长短对应力的大小,其箭头指向即为力的方向,基于这样的图形直观,学生才能更加形象地表示物体的受力情况,并结合平行四边形法则对力进行合成与分解,进而实现问题的解决,因此可以说物理图像是力学问题处理的最基本手段之一.此外高中物理从“力”的概念开始,图示或示意图就成为矢量(向量)的基本表征手段,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也会对其进行接触,但它更应该属于物理工具,因为这种形象化的表示方法[HJ2.15mm]正是在物理学的研究中建立起来的. 

2帮助学生对物理规律进行学习 

如果将物理概念称为物理研究的基石,那么物理规律就应该是物理研究的核心.物理规律是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的发生、发展以及变化本质内容的反映,它揭示了对应过程中物理量间的联系,这也正是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所在.就物理规律而言,文字、公式以及图像是三种最常见的表征方式,其中图像表征能给予学生感官最直接、最强烈的刺激,方便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师在对物理规律进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结合图像来对相关内容进行描述,进而促使学生对规律本质进行理解和对比.这会对学生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规律学习之后,教师一般会安排学生对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进行认识,从而进一步熟悉运动学的有关规律和处理方法.初学者在面对该运动类型时,往往会因为运动学中数量繁多的公式,而在此感到无可是从.但是如果让学生在了解竖直上抛运动的基本特点之后,再介绍它的v-t图象,就更容易让学生发现其内在运动本质,进而克服用公式进行描述时所产生的障碍.在引导学生结合图象来认识时,教师首先要强调此图象中正方向的规定,[TP8GW38.TIF,Y#]如图1所示,即为竖直上抛运动的v-t图象,且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由图可知,物体以竖直向上的初速度v向上运动,经过时间t,速度逐渐减小为零,而后速度变为负值,即物体开始自由落体运动,再经历时间t之后,物体速度达到-v,其大小与初速度v相等.学生要读懂图象,还要深刻领会这样几点:①上升阶段与下落阶段图象的倾斜程度没有发生变化,即物体整个过程的加速度不变,全过程为完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②在t时刻,物体的速度减小零,此刻为物体运动的最高点;③以t时刻为界,物体的上升和下降具有对称性,图象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位移,应该有上升和下落同样一段路径对应相等的时间间隔,且相同位置的速度也是大小相等. 

3帮助学生对了解实验、分析实验数据 

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它是人们从研究的目的出发,运用科学化的仪器和设备,人为地创造、控制或者纯化的物理过程,使其在尽量减少其他因素干扰的条件下顺着预设的进程发展,最终实现对相关规律的探究,是最具有科学性的活动.高中物理教学中需要学生能结合所要探究或验证的目的,设计实验思路、选择实验器材、规划实验步骤、实施实验操作并进行数据处理,最终形成实验结论.在此过程中,图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中物理实验中最常见的两类图像之一是在实验设计过程中所用的实验原理图,相比于繁琐拖沓的文字,一幅原理图就能简洁明快地将实验的主要器材、实验的大体思路呈现出来.例如,如图2所示为研究平抛运动轨迹的实验原理图,结合图片学生很快能把握实验的基本过程:让小球从倾斜轨道下滑,从轨道末端打出后发生平抛运动,压纸板则可以固定白纸,借助接球挡板可以记录小球运动过程所经过的位置,最终描述出相应轨迹.学生由图还可以明确重锤线、气泡水准仪等器材的出现,进而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这在方便学生对实验思路进行图式建构的同时,也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 

实验中的另外一类图像是在数据处理中使用的,实验往往会得出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数据,如何从其中发现物理量之间的规律呢?构建物理量的图象关系就是最简便的方法.例如“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中,处理纸带后能得出如表1所示的一系列速度值.只要结合相关数据描绘出v-t图象,小车的速度变化特点一目了然.如图3所示即为对应图象,因此有结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即小车进行匀变速直线运动. 

4帮助学生解答物理试题 

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够结合物理图像来对问题进行处理和分析,那么其处理思路会更加直观和形象,过程可能会简便很多.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强调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性.就物理问题的处理而言,数和形是问题表征的两个基本手段,不能有所偏颇.教学过程,教师如果过分侧重于“数”,则会让学生过分依赖公式,进而导致物理学习数学化,严重淡化物理思维的养成;反之教师能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中,引导学生运用图像来分析问题,不仅有助于问题的简化处理,还能帮助学生优化物理思维结构,提升思维品质. 

例如图4所示的两个光滑斜面,已知其高度h相等,斜面总长度相等,现有两球从顶端静止下滑,且认为b球在转折点不发能量损失,则有 

A.小球a先到达底端 

B.小球b先到达底端 

C.两球同时到达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