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资本市场环境分析

资本市场环境分析

时间:2024-01-18 14:36: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资本市场环境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资本市场环境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制度创新,保险投资,资本市场

保险制度创新是指顺应现代保险金融化的发展潮流,改变传统保险经营理念,突破保险经营仅局限保险承保范畴的制度安排,实现保险保障与保险投资并举,构建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保险业与金融市场协同发展的新的制度安排。高效的保险投资是保险制度创新的动因,也是保险制度创新的结果。

一、保险制度创新的背景和趋势

目前,国际保险业保险制度创新,是在国际经济、金融出现金融保险服务一体化趋势背景下的一场保险制度的变革。金融和保险服务的一体化是指各自的产品及服务被相互采用,从而形成业务交叉与融合。近来年,“一站式”金融服务成为金融业的一种发展趋势。对客户来讲,通过一个金融服务机构获得所需的各种金融产品与服务,这的确是非常便捷。金融与保险一体化客观上是因为市场竞争激烈、金融管制放松、客户寻求成本更为低、更便捷的金融服务等多种原因。随着国际金融和保险集团在不同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与保险业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推动了保险业在保险制度、产品开发和增值服务方面的完善与创新。

保险制度包括保险业运作的基本原则,如最大诚信原则、可保利益原则、损害赔偿原则、近因原则等;险种设计、保险合同的制定、产品定价、展业、承保、理赔、投资、准备金的提取等方面的共同做法。20世纪后期,国际保险业在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进行了保险制度的重大变革,完成了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整合,保险金融化、证券化成为基本发展趋势。目前,国际保险业在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高度融合的新的平台上运作,实现了保险经营的一次“质”的飞跃。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保险业在运作中存在很多缺陷,有很多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作法。特别是在保险投资问题上,与现代国际保险业发展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保险经营长期“一条腿”走路的制度安排,制约了我国保险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影响了我国保险业健康和持续发展。未来的国际竞争要求我们遵循同一个游戏规则。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及早地融入世界,熟悉国际游戏规则,才能在日益严酷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进行保险制度创新,构建全新的保险经营平台,实现保险业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是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保险制度创新的环境分析

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经验表明,保险制度创新是建立在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基础上的。因此,进行保险制度的重大变革,需要逐步完善我国保险制度创新所需要的企业基础和市场环境。首先,要建立现代化的保险企业制度。要解决好保险企业组织形式、保险公司经营模式及其经营状况的基本评价指标、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竞争原则、税收政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其次,要完善保险经营的市场环境,尤其是保险投资环境,重点是完善保险投资所必须的政策法规环境和资本市场环境。完善的资本市场环境,是实现我国保险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险创新的平台。

目前,我国《保险法》对保险投资的规定十分严格。从表面上来看,这些规定似乎可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但问题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体制模式和发展模式都处于转型期、经济增长率和经济变量波动率相对都很高的国家中,这样一种规定有可能将保险公司置于巨大的负。债风险之中。然而,如果只是简单地改变或放松保险投资的监管规定,在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很不成熟、投机性很强,保险公司投资人才匮乏的情况下,又有可能使保险公司面临重大的资产风险。因此,需要积极稳妥地改革和完善政策法规环境。

要解决保险投资的两难问题,满足保险业的资金运用需求,必须将保险投资问题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具体讲,就是应当大力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同时推动保险投资的多元化。第一,政府要调整对资本市场的政策,从总体上看,要重点发展包括寿险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第二,逐步扩大寿险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的业务范围,放开投资业务和允许其直接经营证券业,对产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应区别对待,逐步放宽寿险公司的投资业务范围。第三,逐步放宽投资政策,允许国内保险公司选择海外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进行投资。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内资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而且可以进一步扩大其投资组合,降低风险程度。

目前,我国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受到严格的分业经营限制,保险企业的经营模式单一,缺乏创新的基础。鉴于此,对于全球金融业务一体化趋势,我门要从容面对,认真研究,既不可视而不见,又不可盲目追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一体化,为保险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我国保险制度创新的基础

实现保险业与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现阶段保险制度创新的基本目标。保险投资是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衔接的纽带,是我国保险制度创新的基础。国际保险业发展的趋势表明,现代保险越来越离不开保险投资,保险投资是保险业的重要利润来源,是保险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首先,保险公司是金融市场上一个正在不断成长的重要参与者。它们承保各种不同的企业和家庭风险,从而推动其参与经济与金融活动。在盈利性的驱动下,它们也已成为全球广阔金融市场上日趋重要的投资者和金融媒介。它们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创新的保险方式,为金融风险提供保险保障,并在新金融工具的开发进程中搭起了银行与保险产品间的桥梁。保险与再保险公司拓宽了金融工具的范畴,提高了市场参与者的多样性,并为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融资和规避风险创造了新的机会。与此同时,它们还促进了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及其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

保险业参与资本市场有着深厚的经济背景。回顾上世纪的90年代,我们可以看到,费率疲软与低债券收益的环境刺激着创新,从而促使保险与资本市场之间出现了某种对接。保险公司在这一时期致力于将其庞大的投资组合与融资渠道进行多元化。例如,在信贷衍生市场上它们正成为日益重要的参与者,帮助银行对其信贷风险暴露头寸进行套期与多元配置。在融资方面,美国人寿保险公司已经发行了融资安排(fas)与担保投资契约(gics),这一发行量很快上升到大约400 -500亿美金的规模(j.p morgan,2001)。对市场参与者的调查表明,这些基金一般都投向与fa/gic有相近到期期限的高收益证券,以便得到正向的收益。在保险需求增加过程中,对新活动中风险的日益重视,对保险费率的稳定这些考虑导致许多保险公司开始重新评估他们的资本市场活动。

其次,金融市场为保险业摆脱困境提供了必要的市场环境,为保险资金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有效运作提供了空间,为保险业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共发展,最终达到利益共享创造了条件。保险业介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一方面表现为保险资金介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保险资金介入货币市场,即保险资金存入银行可以商谈利率,允许保险公司与银行合作,使保险资金进入消费信贷领域和房地产按揭业务,允许保险资金投向有长期稳定回报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允许保险资金涉足风险投资领域等;保险资金介入资本市场,即允许保险公司单独或者与基金管理公司合作组建独立的保险基金进入股市,或者支持保险资金从目前间接进入股市转为直接进入股市。另一方面,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对保险市场有三大拉动作用。一是保险产品更趋向投资型;二是保险公司经营的业务范围发生变化;三是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由互助型向股份制转变。

四、我国保险制度创新的目标

随着国际金融保险服务一体化的推进,保险业、银行业、证券业的日益融合,成为当今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它为我国保险业摆脱困境提供了必要的宏观环境,同时也为资本市场的完善提供了契机。资产收益率低、“利差损”问题使中国保险业将面临偿付能力不足的困境;市场结构不完善、功能存在缺陷使资本市场发展陷入泥潭。为摆脱这一困境,需营造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整合的基础环境,制定符合国情的制度安排,使中国保险市场深度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与资本市场共同发展,以达到利益共享,并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最终摆脱各自的困境。

首先,中国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保险业的竞争使得保险经营利润空间日趋窄小,保险投资利润成为维持保险生存发展的基础。根据新修改的《保险法》,保险资金主要运用于资本市场中。现阶段中国的资本市场还不规范,不完善,但是资本市场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得到规范和完善。中国保险业不能坐等资本市场规范和完善以后再发展,必须与资本市场同步发展;觎范和完善。保险业急需的资金运用人才只有在发展中才能不断吸收引进和培养提高。

其次,保险业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本市场中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机构投资者之一。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规范和发展需要一大批理性的机构投资者,需要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保险业就是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和主要的资金来源。同时,中国金融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并不影响保险业在资本市场上发挥作用。随着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其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和地位会越来越大。

五、推动我国保险制度创新的措施

实现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高效的资金营运、高效的保险投资,因此,必须在完善资金运用管理体系上进行专业化资金营运管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险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构建全新的保险经营平台,探索并建立高效的保险投资运作管理体系,是当前重大的保险制度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宽并不一定等于资金投资收益的提高。积极探索合适的保险投资的组织管理体系,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设立专业资产管理公司,是保险业进入资本市场,提高投资收益率,防范风险的内部条件。

由于保险公司设立的资产管理公司所管理的都是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资金,而不像一般资产管理公司那样吸收社会各界的自由资金,这种资产管理公司应该被认定为保险相关企业。保险公司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并不违反《保险法》的规定。可以认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是现阶段我国保险投资的组织管理体系的新的制度安排。

当然,在现有体制下,要充分释放我国保险业所蕴涵的巨大创新能量,还应该注重处理好几个关系:创新与wto规则的关系;创新与市场的关系;创新与运作条件的关系;创新与监管的关系。因为保险创新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创新扩大市场来获取更多的新资源,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得到保险市场的认同,因此,研究和分析市场需求是保险创新的关键。

保险创新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备相应的运行条件和制度条件;缺乏一定的客观条件或者监管制度的保证,是难以充分发挥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的。特别是保险创新,一般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会带来风险,加大了监管难度。而以逃避监管为目的的保险创新与原有监管体制有着更为直接的冲突。因此,尽快建立一套符合国际标准的监管体系,既是控制保险创新风险的需要,也是推动保险创新发展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篇

(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财产保险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又一直被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所垄断,这种垄断局面直到198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成立之后才打破。保险行业经过长期的发展,陆续成立许多保险公司,其中较为出名的就是中国太保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随着保险公司的逐渐增多,保险市场的格局也逐渐从完全垄断型模式转向寡头垄断性模式,因此,保险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二)中小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压力大

我国的保险市场在初期形成过程中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以人保为首的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拥有异常明显的优势,太保和平安也同样如此,这三家保险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远远超过了其他财产保险公司。通过相关的调查,衡量比较下来,大型保险公司虽然在竞争优势上朝着逐渐下降的趋势发展,但是其拥有的优势仍然十分明显,这种明显的竞争优势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种现状是由于大型保险公司起步较早,发展历史比较久,长期的发展也逐渐提高了其知名度,对社会各界的影响都比较大,加上他们所拥有的产品在种类上十分齐全,同时,不管是销售人员还是服务人员数量都非常之多,并且网点布局十分广泛,接近客户的住所,为客户带来很多的便利条件。另外,大型的保险公司所包含的业务领域更为广泛,能够为客户提供较为全面的保险业务,客户可以在同一家保险公司购买各种不同需求的保险产品,不需要再跑到其他家保险公司进行咨询。加上大型保险公司这些优势所花费的成本也比较低廉,是刚进入保险市场的一些中小型保险公司难以模仿复制的。因此,对中小型保险公司来说,不仅难以开拓市场,而且需要承受较高的营运成本,导致他们面临较大市场竞争压力。

二、财产保险公司财产保险业务的经营策略

(一)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环境,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展财产保险业务

从本质上来说,财产保险业务不仅是一项保险业务,而且更是一项投资理财业务。大部分的客户在购买财产保险时,主要是想利用闲置的金钱去获得更多额外的投资收益。归根究底,保险公司开展财产保险业务其实就是从客户手中筹集一部分资金,用来投资到相关国家项目中,等到项目结束收回投资本金和收益时,支付给客户更高的投资收益,相当于一项成本较高的负债。保险公司通过这种途径能够增加自身的盈利能力,同时又能提高公司的实力。然而,保险公司的投资与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的成熟情况息息相关,因此,保险公司应该时刻关注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抓住好机遇进行投资,提高自身的投资收益。

(二)合理选择市场发展策略,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

根据经济不同的发达程度选择不同的保险发展模式,对于财产保险来说,至关重要的是选取好适合的发展策略,对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的不同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比如,在经济相对来说发达的地区,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也比较高,人们拥有的闲置金钱也随着增多,因此,这些地区的居民对财产投资的需求也较强,所以,保险公司在该地区应该积极加大对理财型产品销售的力度。另外,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保险公司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人均收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当地居民经济能力接受范围内的保险产品,满足客户的相关需求,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根据公司的战略,选择合适的财产保险产品

在我国目前的保险市场上,财产型保险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固定利率型,二是浮动利率型,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保险产品也存在不同的差别。固定利率型产品是指同时兼具高风险和高收益的产品,很大程度上与市场经济的好坏直接挂钩,当处于良好的资本市场时,在收益确定的情况下,能够获取超额的利润;一旦资本市场较差,而利息承诺是固定的,导致保险公司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而浮动利率型产品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收取管理费,客户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收益,保险公司仅是收取稳定的管理费用,对于市场的变动所带来的随机风险是不需要保险公司来承担的。

第3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市场环境;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1-0073-03

引入公允价值是我国新会计准则的核心内容之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标志着我国会计计量模式正在由历史成本模式向包含公允价值等多种混合计量模式方向转变,是我国会计计量属性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突破,体现了与国际趋同的理念。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

2000年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的双方进行资产(或负债)买卖(或发生清偿)的价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第32号国际会计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结算的金额”。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的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的交易中,双方应该是持续经营的企业。

综合上述几个权威的定义,作者认为,把握公允价值的含义有以下几个维度:

1、公允价值首先要体现公平和公正,在市场条件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还要体现规则。

2、公允价值从本质上来讲,是基于市场信息的一种评价,是对资产或者负债的一种认定。

3、公允价值是一种全新的复合的计量属性,在时间维度上没有特定的指向,可以是过去的,也可以是未来的,因而历史成本可称为过去时点的公允价值,现行成本和现行市场是现在的公允价值,而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价值是根据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所估计的公允价值。

二、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环境分析

我国经过了几十年的经济建设,市场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各方面体制在逐步完善,特别是加入WTO后,市场经济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同时,我国证券市场经过改革与实践,在强化公司治理,提高运作透明度,清理违规行为,构建上市公司综合监管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中国证监会推进股权分置试点,规范了上市和再融资的程序,颁布了大量监管规章,加强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舞弊查处的力度,证券市场得到了较快的、规范的发展。这些都意味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环境的初步形成。

然而,公允价值的运用需要近乎完美的市场环境,它要求交易双方的信息对称,这样才能保证交易的价值体现公平与公正。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环境尚不完善,非市场化因素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第一,大部分产品有活跃的市场,但仍有一些行业存在自然垄断,难以形成完全竞争生产要素市场;第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交易行为不规范。当前,一些公司高管人员的道德观和诚信意识缺失,关联方交易在我国的公司中也广泛存在,已成为许多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公司的关联交易不是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进行,而是被大股东操纵,关联交易价格有失公允,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第三,由于我国信息披露的不完全性和不及时性,使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在如此条件下确认的公允价值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企业资产或损益计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第四,我国市场价格不成熟,其信息和数据并没有在一个公开的网络或者相应的全国性行业价格平台披露,也就是说价格机制不完善,无法给公允价值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评价;第五,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观性较强,要求从业人员有很强的职业判断能力。目前在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中,除上市公司会计机构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较其他企业高外,整体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而且,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诚信机制,这些都会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正确运作和推广,造成公允价值缺失公允的现象。

三、公允价值运用中面临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很难准确计量

公允价值的认定有3种方法:

1、资产或负债等存在活跃市场的,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即为其公允价值;

2、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或相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等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

3、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公允价值。

通过活跃市场交易价格的方法取得公允价值的难度最小,但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有失公允的现象:如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价格,势必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取得。使用同类项目的市价作为公允价值,同类项目的确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应用估价技术确定公允价值,由于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市场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认,而且不同投资者与管理当局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不完全相同。这些都导致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难度较大,从而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

(二)利润操作问题

由于资产、负债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直接影响企业的全面收益,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进一步应用,加之公允价值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估计、假设和判断,一些企业就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人为操控利润,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将会产生利得或损失,这将改变现在会计实务中短期投资只确认减值却不确认升值的情况。

(三)信息成本较高

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在每个期末分析各方面因素,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做出认定,该过程将会增加企业的信息成本。目前,我国在实务中对公允价值的确定是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评估,确定公允价值的成本高,取得其资料、数据的难度较大,而且还增加了报表的准备成本。

四、提高公允价值运用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严格遵循准则的要求,适度、谨慎和有条件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目前由于我国市场化程度不高,机制不够完善,如果不加以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可能会出现公允价值计量乱用,人为操作利润现象。另外,运用公允价值还要有一些限制条件,谨慎衡量。如对投资性房地产等会计业务,准则明确规定,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取得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发达的专业评估技术以及娴熟而讲求诚信的评估队伍是公允价值模式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公允价值的计量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要有效地运用公允价值,就必须强化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此外,还要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加强守法意识,建立诚信负责制。

(三)完善资本市场,提高市场效率

公允价值的应用要求完整、统一、开放、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就目前而言,急需完善资本市场,扩大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黄金等贵金属市场,建立充分竞争的生产要素交易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工具交易市场。同时,要打破行业垄断,降低金融、电信、能源、电力等行业的准入条件,引入充分的竞争机制,强化公司的综合治理,提高运作透明度,清理违法违规行为,构建上市公司监管体系,给公允价值的运用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实施有效监管

为了减少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作的空间,确保公允价值的确认有章可依,应完善我国公允价值的会计体系,加速制定相关理论框架、准则以及详细规则,如操作规则、责任认定规则等。此外,要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促进证券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同时,加大审计监督的力度和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和惩治证券市场犯罪行为,制定资本市场诚信准则,维护诚信秩序,净化市场环境。

(五)设立全面收益表,实现会计形式与实质相统一

我国的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按照公允价值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年度的净资产变动额(扣除业主来往交易)不等于传统损益表收入费用观下确认的净收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中可以借鉴英美在收益确定方面的研究成果,增加一张全面收益表,对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在表内确认。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期末净收益与全面收益的比较并结合现金流量表,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公司当期经营成果,增强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3] 李径路、张静、姬雄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初探[J].财会月刊,2008,(08).

[4] 黎展辉.浅谈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的运用及影响[J]商业会计,2008,(08).

[5] 张鹏冲.浅析公允价值计量属性[J].会计师,2008,(08).

[6] 黄学敏.公允价值:理论内涵与准则运用[J].会计研究,2004,(06).

第4篇

关键词:企业融资;宏观经济;经济环境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3-02

世界经济环境从2008年以来都处于相对较为低迷的状态,国际经济危机已从美国发展到全球,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已从发达国家传递到新兴市场国家,从宏观经济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给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沉重影响。国际经济危机首先爆发在美国,并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具体表现为:日本实体经济遭受重创;英国、瑞士、德国、冰岛、荷兰、比利时等欧盟国家银行在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尤其是冰岛经济业在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中损失惨重,其GDP为194亿美元,而外债却超过了1300亿美元;此外,俄罗斯、韩国等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都无一幸免,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Ⅲ。据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约2.5%,远远低于过去5年中的3.5%4%的年均增长率。

在此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也受到了较大影响,我国许多企业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融资困难,许多企业因此资金链断裂,甚至导致企业破产。2012年我国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由于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本来有很好销售市场的企业破产。这些现象表面上看是企业经营不善和市场运作不佳导致的企业经营失败,但从深层次分析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不能很好地适应宏观经济环境,在宏观市场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应对,不能深入了解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导致企业融资不畅,从而引发企业经营失败甚至破产。企业筹资的顺畅与否直接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没有足够的资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缺乏最基本的保障。因此在宏观经济环境中做好企业融资工作是企业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需要。把握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融资工作的根本目标。

一、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按照国际惯例,评判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的指标通常是经济增长速度、物价变化幅度、就业人数增减、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四种,一般认为,这四大经济指标能决定该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第一,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我国经济增速呈回落态势。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数据显示出口额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在三分之一左右,即国内生产30%的以上靠国际市场维持,而此次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第二,在物价变化幅度方面,居民消费价格自6月份以来已经连续7个月回落,其中7、8、9三个月同比涨幅分别为4.6%、4.3%、4.O%,呈现明显的逐步回落趋势。第三,在就业人数增减方面,国家统计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末持平。201 1年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第四,在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方面,伴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2011年12月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增速持续下降,延续了11月开始的负增长趋势,但增速下降速度降低。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看,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但已显现出好转趋势,而且与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世界经济的普遍低迷对比,经济危机发生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未发生明显改变,我国仍处在持续较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总体形势是好的,基本判断是稳中有变,变化为经济增长速度略微放缓,但是,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相比依然处于快速经济增长期。我国政府为有效应对国际经济危机,及时地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

二、我国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

对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存与发展的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无外乎自筹资金、直接进行融资、或通过政府扶持以及其它间接方式进行融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占我国企业绝大多数的企业进入股票和债券市场进行融资往往难以跨越相应的门槛。而我国国有大型企业或资金雄厚的外资企业在进入资本市场时具有先天的优势。中小型企业受到法律的约束和政策的限制,难以跨入股票和债券这样融资相对更快捷便利的市场。宏观经济的政策对于国有大型企业和一些上市企业给予了更多的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储备,而企业在自身薄弱的资金储备和政策、法律法规的限制下,在融资过程中受到更多的制约,从而在融资过程中困难重重。因此当前,在宏观经济环境趋紧的形势下,在选择融资时只能选择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方式,简洁融资在企业中主要以信贷融资为主,可以说信贷融资在我国企业的融资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

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由于国民需求的提升,企业的整体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企业的资金融资上也有了更大的需求。据调查,我国企业在企业融资需求愿望调查时,多数企业希望通过银行信贷获得资金,一部分企业通过内部融资,少数企业希望通过股票、债券等金融融资方式。而目前我国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能够通过银行获得资金支持,这些资金支持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或商业银行的贷款,在宏观经济趋紧的环境下,银行收缩放贷,势必引起企业融资困难,从而导致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引起企业破产。融资渠道的不畅通和融资渠道较少是造成我国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因素。其次,我国多数企业在融资上存在地区差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这中资金立冬趋势使我国中小城市和一些县级市中信贷资金存在缺乏的现状。

三、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1.货币政策对于企业融资的影响

货币政策主要是指通过利率机制对固定投资、住房以及消费品等商品的总需求造成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银行等信贷金融机构对于企业贷款的行为。在经济学的角度上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以利率为核心的调控机制,通过利率对银行、企业以及消费者进行行为引导是利率机制对企业的影响是片面的。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于企业的影响更多表现出不良影响,因此要求国家对于企业的融资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使中小型企业在融资贷款渠道上能够更加多样化和贷款渠道更流畅,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货币政策对于企业融资的影响还表现在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这两个渠道上的影响。货币渠道主要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利率的调整,是银行或信贷机构在资金支出时受到影响。信贷渠道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如银行等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渠道,银行信贷渠道主要是指银行储备的不断减少使货币出现紧缩,从而供给减少贷款,这种情况的出现使企业缺乏替代性的资金来源,从而真实性的支出水平不断减少,使货币政策对于缺乏资金替代来源的企业存在较大影响。资产负债表渠道主要指通过货币紧缩不断对银行贷款利率进行调整,从而降低企业抵押品的价值,最终使企业的信用降低,在当前货币紧缩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企业的信用受到较大影响。

2.财政政策对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看,国家财政政策的实施对于企业的融资带来的影响十分巨大。政府部门实行持续性的财政扩张政策给大多数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贷款需求。但政府通过金融市场实行持续性的扩张策略直接弥补政府财政赤字的借款行为必然对国内的信贷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为了给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借贷途径,需要政府提高债务工具的回报率和吸引力,从而使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的真实利率提高。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企业融资的成本,为企业融资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而诸如交通建设支出、科技研发投入、制度环境构建等方面的财政赤字支出,对于企业融资的发展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第5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 会计理论 市价 历史成本

1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相关理论

公允价值计量的产生源于社会市场经济不断进步创新的需要,也是会计理论逐渐完善和成熟的体现,与规范会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就显得如此重要。近年来,人们最关注和拟予解决的难题是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以下简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问题,但研究并总结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理论基础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将使人们发现和掌握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乃至整个会计计量和会计本身的发展规律,从而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为更好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1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符合经济学收益的概念 会计学界与经济学界对收益一直以来有着不同的定义。会计学中的收益概念称为会计收益,是指企业已实现的收入与相应费用的差额。而经济学中的收益概念通常被称为经济收益,经济收益概念认为,在期末和期初拥有等量资产的情况下,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包括了已实现的收益和未实现的收益;若可以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估计财富,经济收益也可以定义为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给所有者产生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减去所有者的净投资后的差额。通过对经济收益和会计收益的深入比较,可以知道经济收益的概念内涵比会计收益概念内涵更具真实性和全面性,经济收益不仅涵盖了传统会计上已实现的收益,同时还把未实现的资产价值变动考虑在内。在此过程中,交易因素和非交易因素是重要的考虑内容,这就很有必要在计量经济收益时,按照应有的公允价值计量。

1.2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要求 会计目标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目标就是以恰当的方式有效的协调委托和受托的关系,为了真实、不偏不倚、公平公正的反映受托方的经营状况,就必须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

在使用会计信息的企业决策者、债权人、借贷者、投资者看来,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程度。会计信息对企业基本财务信息披露的多少、深浅也是衡量企业自身财务透明程度的重要因素。综合的会计信息需要涵盖企业过去几个会计期内的资产、债务、股东权益等核心财务资料,又要体现企业现在的运营盈利状况,反映企业的现金流情况,计算不同会计期间内的资产公允价值,使得信息具有时间纵向的可比性,满足财务信息资料使用者的要求。

1.3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更符合未来会计确认的基础 传统的收付实现制主要是基于交易观点,即只确认交易的影响。按照收付实现制,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间将与现金收支行为的发生与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将交易观进一步扩大,是指以实质取得收到现金的权利或支付现金的责任权责的发生为标志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及债权和债务。采用这种方式,把那些实际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排除在会计确认对象之外,而只把期初与期末净资产的现金等量(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会计直接处理的内容。这种方式对企业净资产现金等量计算的更准确,在涵盖了企业会计期间已发生的全部交易的同时,把相关物件的变动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因素也考虑了进去。

因此,若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收益的方式,在净资产的现行市价通过直接观察不能得出时,可以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入发展,新的衍生金融工具、再保险、金融租赁、担保产品等不断涌现,有条件改变过去的会计确认基础,不断向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流量制的融合发展,所以公允价值计量是更符合未来会计确认基础的。

2 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中的运用现状

2006年财政部正式颁布新会计准则,全面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投资性房地产等多方面都有体现。然而,不少人在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问题上仍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所以,笔者针对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以纠正长期以来人们的偏差认识。

2.1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体现 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在已的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涉及17项直接运用到公允价值,如: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易、股份支付、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等方面。具体规定如下: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地取得,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两个条件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规定,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提供服务的,应当以授予职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金融负债,此外,企业还可以直接指定某些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2.2 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分析

我国市场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其他各方面的发展规划也使公允价值运用的大环境逐步得到很大的改善,资本市场逐步成熟、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明显改善、市场监管更加健全、资产评估机构工作的有效开展、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的提高这些都为公允价值的合理应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环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利率市场化和严格的信用制度是实行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的两个基本前提。而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这两项前提,可以逐步开始实施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实际上,我国在企业合并、企业接管、企业价值评估等经济实践中已经大量运用了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

然而,现阶段我国仍要谨慎地运用公允价值,经过近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基本确立,但我国资本市场仍不健全,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活跃市场仍受到各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市场监管还有待继续加强。笔者认为,从外部条件看,只要有公平交易市场,就可以有公允价值;对于公允价值的采用来说,完善的理论比活跃的市场和高素质的人更重要。解决公允价值采用难从而澄清上述模糊认识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公允价值与现值的关系、建立现值计量理论框架并采用现值。

3 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3.1 会计人员素质水平需要提高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对会计人员的整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的会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会计从业人员对公允价值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运用也尚难以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素质不高、理论知识缺乏造成对制度的理解不充分,制约了其利用会计准则进行专业判断的水平。二是缺乏会计相关知识和技术的掌握。

3.2 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详实具体,存在不少监管空白 市场经济在我国才刚刚发展二三十年,在经济制度层面的诸多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会计准则的适用时间还比较短,其中的细节操作具体措施尚不完善,公允价值内部控制的规定不完善、不成熟,相关法律、法规在对会计舞弊商务制约方面力度还不够,不少企业经常利用现阶段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度漏洞打球。

3.3 在实际会计操作中需要较大的成本用以确定公允价值 实际的会计处理过程中,对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多了些程序,需要会计人员对每个会计期末的资产价值和负债价值进行重新分析评估,至使在时间和人力上都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4 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对策

公允价值已逐步渗透到我国财务会计的各个角落,按照国际会计惯例进行计量成为必然的趋势,为更好实施公允价值计量,应进行以下改进。

4.1 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第一,加大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投入,开展公允价值相关的教育,使会计人员能够正确地理解公允价值计量,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只有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会计人员才能够胜任公允价值在操作层面上的使用。第二,培养具备计算机技术的会计人员。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摆脱复杂的计算,减少人为计算的错误,提高准确度;第三,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正直、客观、独立、保密、技术标准、业务能力、道德自律等品质能力,这些都是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有力保障。

4.2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法制环境 为了使企业合理谨慎地使用公允价值,政府应当进一步细化对不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估价的规范性文件,制定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相关规范,完善我国公允价值的会计体系,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确保公允价值的计量有章可依,从而阻断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来粉饰财务信息的行为。同时,公允价值的计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业机构的评估,进一步健全专业评估机构,提高职业道德,明确法律责任,制定资本市场诚信准则,维护诚信秩序,净化市场环境。

4.3 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降低应用成本 在我国当前的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化进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改善:第一,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功能,为公允价值取得提供技术服务,财政管理部门也可以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网上公允价值数据库,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度;第二,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分析和预计过程中折现率、现值估计的准确性分析,进而减少和避免职业人员的主观判断因素的干扰;第三,企业建立会计信息化网络,建立以会计信息化软件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从而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全面的数据资料。

参考文献:

[1]王文英.浅谈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J].知识经济,2010(20).

[2]冷琳.公允价值计量理论基础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336

-337.

[3]刘晓娟.公允价值定义探索[J].现代会计,2008(4):20~22.

[4]尹奎,张栩.浅析公允价值计量及其运用[J].网络财富,2010:68.

[5]陈丽惠.从公允价值的内涵分析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J].海峡科学,2009(4):20~22.

[6]谢诗芬.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辨析[J].财经论丛,2001(1):59~62.

[7]崔莉.从投资性房地产看公允价值计量[J].网络财富,2010.

[8]樊晓华,李卓如.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审计市场效率的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9]段全虎,王云莉.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5(3).

第6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可靠性;可操作性;市场环境制约

引言

在2006年2月,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公允价值计量再一次引入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这是会计准则里一个最重要的变化,被称为“最大的亮点”。之后的《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2012年5月)、《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2014年1月)进一步推动且规范了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应用。可是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应用和理论研究还只能算起步阶段,受到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存在着一部分的问题。因此,剖析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应用问题,分析其产生的社会经济原因,探究其优化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资料文献在国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公允价值的计量、报告与审计的方法研究;在特定领域中的应用的问题、可靠性与实证研究。2006年,FASB了SFASNO.157,对公允价值定义做了详细规范,并统一了估值技术〔1〕。

一、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应用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可靠性存疑

“市场无效、人的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造成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2〕可靠的公允价值的取得依赖于合理的渠道和规范的计算方式,但是我国现实条件的限制影响了可靠性。从可核实性角度来说,当可观察的市价无法获得时,只能借由估计来得出公允价值。然而,我国现阶段在一些范围里对公允价值的计算仅仅在原则上做了规定,具体的操作并没有到达规范程度。结果,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便存在困难,公允价值进行计算时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这也进一步影响到了公允价值的中立性。

(二)公允价值可操作性较差

可操作性同样是影响公允价值应用的一重要成分。“周期性效应、估值技术造成了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因素”〔3〕。进一步来说,在我国,很多的公允价值计量实务场合其实并不满足活跃市场的外部环境。只能依靠估值技术来获得公允价值,这又带来新的操作问题。“分析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和估值的技术应该与资产评估应基本吻合”〔4〕科学合理的估值需要满足多个要素:其一,必须要找到较为丰富的、相关的市场信息和参数;其二,选择合适的估值模型,这是估值的技术手段的确定,也是估值准确与否的关键;其三,具备专业判断能力的会计人员的整体参与和把控,在估值时,需要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来确定现值,而目前我国非常欠缺这些信息。

(三)公允价值获取成本高

如果企业要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会面临很多操作性问题,因而不可避免地,公允价值的获取成本会比较高,甚至会超过带来的效益。首先,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都应该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进行多几次确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以获取并处理大量的市场信息和相关数据。其次,随着公允价值的引入,存在着企业和会计人员舞弊的风险,监管部门不得不投入相当的精力进行公允价值的审计工作。最后,现阶段我国熟练地掌握这一价值计量的会计人员整体还比较缺乏,因此,企业不得不花费一定的成本来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从而增加了开支。

(四)公允价值存在成为企业操纵利润工具的风险

公允价值的动态性和主观性很强,是指公允价值计量通常是依靠相关人员根据本身的职业判断来进行,而且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价值也不都一样。在政策允许的框架内,企业有着强烈的动机利用政策的漏洞,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

(五)公允价值计量与税收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

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越来越频繁被使用,税收制度与公允价值计量两者的冲突问题愈发的显著。相关准则的规定与税收法律虽然在不断趋同,但分离和隔阂犹在,企业不得不在纳税中做或增或减的调整,需要结合所得税的会计计算方法以反映存在的差异。

二、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市场环境的制约

单从理论上来考察,公允价值无疑是最为可靠的。但在我国实际应用中,常常受到活跃的公开的市场这一前提的制约。在我国虽然市场经济环境发展仍然尚未完善和成熟,不少领域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活跃的市场环境、不足的有序标准,影响着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率也不高,这就导致了市场信息无法真实可靠地反映资产或者债务的实际价值。使得会计信息存在着不真实性。另外,交易后对交易价格进行确认的信息体系也远未完善,这也进一步加大了市场信息的获得难度。

(二)重要问题研究的肤浅

即便相关部门在许多项目的具体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有所涉及,但实际并上没有针对公允价值制定独立的计量标准。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中,就出现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不一致,可比性也比较缺乏,进而影响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因此,需要对公允价值的核心理念进行研究,形成体系,并加强相关准则的统筹协调。从估值技术角度来讲,相应的规定和应用也有所欠缺,缺乏健全的信息纰漏机制。结果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公允价值的使用缺乏合适的准则指导,或者不同准则中的规定相互矛盾冲突,造成使用中的尴尬。

(三)会计人员本身的素质限制

会计人员的能力和职业道德对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判断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这在金融资产、企业合并等领域尤为突出。在现在的市场环境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会计人员的整体水平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缺乏高层次的人才。比如,对资产或负债进行虚假评估、隐瞒真实信息、调低损失的估值或是调高收益的估值等,这样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大大降低了。

(四)监管机制不健全

因为相关法律法规的欠缺,直接影响到政府对公允价值实务中违法违规现象的处罚力度远远不够,很多犯罪行为无法对应到相关法规上。审计准则体系应该保证会计核算的体系,但是和国外对比,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并没有提供针对公允价值估计的具体类型的操作方法,同时,在公允价值的衡量标准也没达到标准点。因此在资产或负债信息的取得方面的方法规定还不明确。一方面是利益的诱惑,一方面是惩罚的力度欠缺,使得部分企业违法操作,操纵利润、制作不真实的财务报表等。

三、对策建议

鉴于以上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现状以及问题的描述,我们有理由相信:不充分的市场环境是制约公允价值计量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因此,完善市场环境是首要工作。因此,认清楚公允价值计量目前的现状,对于我们学习和掌握公允价值计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完善市场环境

不充分的市场环境是制约公允价值计量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只有在活跃而且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才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取得成本也会相对降低。因此,应该加强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健全完善生产资料市场和资本市场,推动市场的健康、高效以及有序发展,促进各交易主体之间充分竞争、规范交易。

(二)确立中国公共管理学的规范性理论体系

受市场环境不够完善的影响,公允价值更多只能地通过估值模型和专业人员的职业判断来得出。在实务中,缺乏客观可靠的评估机构提供的有效的公允价值估值,这成为限制企业使用公允价值的重要原因之一。专业的评估机构能够促进估值技术的完善成熟,增强可操作性,提升估值质量,减少企业使用公允价值的成本。

(三)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

防范虚假估值与利润操纵需要法律法规的建设,强化监管。首先,必须对操作利润的行为进行比较详细的界定,减少利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舞弊空间。其次,针对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处罚的力度,增加违规和违法的成本,防范和减少舞弊的情况。最后,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的力度,做好各项防范工作。

(四)提高会计人员业务能力与道德水平

公允价值的可信度离不开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会计人员必须能够快速获取到有效的市场信息,并具备良好的估值技术,以保证判断的准确性。同时,会计人员必须坚守职业道德,不舞弊。因而,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的培训,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一定要加强会计人员道德教育,增强其守法意识,提升其职业道德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利润操作等舞弊行为。

(五)与税收制度的协调

目前我国的税收方法中,税法与会计两者是分离的,企业基于避税的考虑而非可靠性考虑选择相应的计量方式,对于进一步推广使用公允价值是不利的。因此有必要进行协调,明确税收所基于的计量方式,以及税收的方法,以促进公允价值的正常发展。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必将日益密切。我国的会计计量准则与国际接轨是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势所趋,公允价值的应用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当下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环境、体制、法律、金融机构等各种因素远未发展成熟。而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广大的财务和审计工作者在会计理论与实务中的创新,需要及时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受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推进的影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将渐渐成熟,市场环境不断规范化。不断出台的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计量进行逐步完善。放眼未来,我们相信公允价值计量必将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陆宇建,张继袖,刘国艳.基于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7(02):18-23.

〔2〕管考磊.公允价值失真的经济学分析及治理〔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2,(06):12-18.

〔3〕刘洪,方拥军.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不确定性的成因与对策〔J〕.财会月刊,2012,(02):6-8.

〔4〕彭江嘉.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应用及选择〔J〕.财务与会计,2013,(02):31-33.

〔5〕牛博.浅析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4,(22):103-104.

〔6〕卫强.公允价值会计运用中的问题与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30):76-77.

第7篇

【关键词】商誉减值;会计处理;经济后果;理论依据

一、前言

经济模式的多元化发展现状,为企业的合理扩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企业的并购行为逐渐增多,但是虚拟资产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所占的份量越来越重,企业无法忽视商誉的存在,既不能够将商誉等同于资产进行处理,同时也难以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挥出商誉更大的价值,造成了企业在并购决策中进退维谷,进而错失商机。《资产减值》中对于商誉进行了充分的描述,对商誉的会计处理也进行了系数的规定,最新修订的《资产减值》中对商誉不再划分为无形资产,而是通过建立资产评定标准,将商誉作为后续计量资产的单独的一项。其次,明确了企业在合并行为中关于商誉的权限,不得进行摊销处理,但是要对资产的减值情况作出书面的解释等,通过政策上的一系列调整,促进了我国在商誉会计处理中的规范性发展,然而市场环境的变化,增大了商誉减值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得经济后果更为严重,甚至能够使企业遭逢灭顶之灾。只有明确了商誉减值会计经济后果,联系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环境分析,制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规范企业的行为,实现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

二、商誉的内涵及减值的产生形式

商誉是指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价值,是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不断累积的资产,商誉具有无形资产的特征,但是在会计处理过程中,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说明,认定商誉是企业可辨认的资产之一,良好的商誉不仅能够实现资本价值的有效增加,同时也能提高社会投资回报率,是现代企业核心的竞争力之一。商誉既然作为资产的一部分,那么就有减值的可能性,商誉的减值同其他资产减值的形式相同,通过利用会计计算方法,利用会计处理思维准确地估计商誉所具备的价值,但是由于商誉本身并不会产生现金流量,难以利用常规的计算方法予以估量,造成企业在合并过程中的风险性增大,同时由于没有良好的会计处理方式,对经济后果的估计不足,容易导致企业运行困难[4]。商誉减值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吸收合并

吸收合并是指在不统一控制的前提下,根据购买法实现企业的吸收合并,在购买的过程中,购买的成本与实际入账的资产进行相减,所得的差额即为吸收合并中的商誉价值。在吸收合并过程中,商誉一般体现在会计报表中,但是由于商誉无法单独存在,从吸收合并的开始就将商誉分摊到各项资产组中,商誉的减值实际上是各项资产组的减值,难以直观地反映在会计报表中,对于商誉的会计处理也就难以达到有效性和可靠性。

2.控股合并

控股合并是指在不统一控制的前提下,根据购买法实现成本上的合并,获得长期的股权投资的行为,在实际的购买过程中,长期股权投资金额与资产公允价值的差值即为商誉。企业的控股合并反映在会计报表中,体现在会计报表的合并中,但是在会计报表合并时,必须要对参与合并的企业报表内容作出一定的调整,其标准应当是建立在母公司设置的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体系之上的,根据“权益法”的相关内容,不断增强会计报表的融合力度,最终以长期股权投资和可辨认的净资产进行做差,所得的结果即为控股合并的商誉。但是在控股合并的过程中,对于资产价值的升值难以测量,各项资产组的减值行为也会影响到商誉的减值,不利于企业在控股合并中对资产的深入了解,使得企业的控股合并面临商誉的不稳定发展态势。

三、商誉的性质及会计处理的理论依据

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企业的并购行为越来越明显,尤其在美国兴起的企业并购浪潮中,一切有利条件都将作为影响企业并购行为的有效因素,企业并购浪潮的不断扩大,对于商誉问题的研究也从未停止,关于商誉的争论也愈演愈烈。提到商誉的理论依据,就不得不提到美术著名学者亨德里克森的“三元论”。“三元论”中关于商誉的本质以3个方面做了具体的说明,即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以及总计价账目论。好感价值论具有无形资产的特点,是基于社会公众以及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可和信赖。超额收益论认为,商誉是未来企业创造价值的超收部分,超额收益往往是企业盈利能力的体现,与企业自身的价值有密切的关系,利润的提升与企业的整体效能有着直接的联系,因素无法单独进行计算。总计价账目论又称剩余价值论,认为商誉应当作为企业价值的组成部分,是持续经营的有效体现,同时也是企业整体价值的有效延续。“三元论”是现代会计理论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商誉性质最为完整的表述,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商誉的基本性质,为研究商誉的会计处理及经济后果分析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近年来,企业的并购行为存在大量现金的转移,多家公司承认了商誉的存在,并在实际的并购行为中赋予了商誉一定的存在价值,这种现状也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另外,合并价差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企业并购行为中,一般考虑三方面因素:其一是合并对价的大小;其二是合并企业的账目价值,其三是企业的净资产质量。而为了实现会计公允价值的计算,一般在确认商誉价值后,要对商誉进行有效的减值测试,避免虚拟资产的过度干扰,造成企业并购成本的增大。总而言之,商誉已经成为当下企业并购行为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商誉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高额的收入,同时,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也增加了商誉实际估量的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会计公平理论,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四、商誉减值会计经济后果分析

1.导致我国商誉分布不平衡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我国会计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中,相关的制度已经确认了商誉的存在,使得我国会计理论的内容实现了有效的拓展,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较大的不适应问题,同时,市场环境的复杂性也使得商誉减值会计经济后果越来越凸显,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我国商誉分布不均衡。尽管制度上已经确定了商誉的性质和行为,但是依然存在不确认商誉的企业,在企业并购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当下,未确认商誉的企业数量对整体环境的影响较大,且作用难以忽视,由于未确认商誉的企业涉及多个行业,因此,在实际的会计处理过程中,商誉分布不平衡,难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同时不利于相关制度的落实以及标准的推行,最终导致行业、地区发展不平衡,限制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2.增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风险

我国经济环境的稳定,且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使得企业的资产重组是否有效成为了制约企业经营状况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商誉的确定和减值的估量上,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企业并购时代,尤其在制造行业中,企业并购持续升温,在以技术融合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的企业并购,能够提升行业的整体发展层次,实现生产经营结构上的转变。但是从并购的实际情况来看,制造企业自身的发展受到的局限因素较多,规模小且竞争压力大导致企业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剧,市场环境的复杂也使得商誉是否能够为企业带来额外的经济收入成为了一个“问号”。另外商誉减值会计经济后果还表现在商品的流通受到限制,以往我国的商品流通是经济发展短板,没有有效的流通模式同时渠道不够宽泛使得我国产业的竞争力难以强化,因此,近年来流通行业的快速崛起也就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行业的竞争压力过大,对我国商品流通未必就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使得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更为复杂,增大了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风险。

3.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稳定态势

经济环境的复杂,促使了综合型企业的发展,企业为了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同时扩大企业的市场优势,在运营发面趋向于综合性发展,正是基于这种因素,导致发生企业的并购行为中,以综合型企业为主,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我国在2011年的上市企业并购过程中,有175家公司为综合型公司,占到了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这充分说明了未来我国企业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朝向多元化进行,从综合型企业的并购动机角度进行分析,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希望通过并购来实现风险的有效分散,企业实现了有效扩张,加强了与外部信息的融合力度,同时产业的密集发展也使得行业抵御风险能力得到加强,但是这种发展模式使得企业的灵活性受到限制,趋于统一的运行模式难以发挥出创新机制,限制了企业的层次的提升,同时也容易使得国民经济难以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企业基于经营决策的主观愿望。企业期望通过有效的合并,带动原有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在原本行业中难以维持或渴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采取企业并购行为,转变企业的发展重心,进而实现经营决策的主观愿望,但是由于商誉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跨行业的企业并购未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理论经济后果,造成商誉减值大幅度递减,从而大规模的企业剥离也使得我国经济难以维持平稳的局势,影响了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

五、针对于商誉减值会计经济后果的有效对策

1.完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能力,虽然对于商誉难以直观的体现,但是随着会计处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企业操纵的力度的不断加大,由会计报表引发的经济后果越来越大,因此,必须通过建立完整的业绩评价体系,保证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不仅使得会计信息能够反映出企业的资产变化,同时还要将财务体系有效的融合其中,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促进企业并购行为收益的增加。

2.加大商誉减值信息披露力度

商誉减值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商誉必须要定期予以测量,同时在测量结果产生后,企业不得将会计期间进行回转。正是因为商誉具有较大的经济后果,因此,企业对商誉的操纵明显加强,为了避免企业的非法行为,同时规范并购行为的具体操作,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同时,要注重加大信誉减值信息的披露力度,通过对商誉减值信息的披露,能够重新制定资产计算方式,同时确定资产重组依据,加强相关监管部门的工作力度,稳定我国经济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

3.优化企业的发展结构

并购浪潮过后,对企业的经营现状予以分析,多数企业未达到经营决策的目标,这是因为商誉具有不可控性,企业盲目的并购行为不仅没有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增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为了实现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企业应当注重优化自身的发展结构,转变经济发展的固定模式,以提高自身的发展层次,扩大企业的经营优势,同时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商誉已经成为了企业在并购行为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相关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会计处理能力的提升也为企业的并购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为了约束商誉减值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必须要完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加大商誉减值信息披露力度,同时优化企业的资产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才能减少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从而助力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玉德,洪金明.商誉减值计提动因及其外部审计监管――来自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师,2011,01(03):4-7.

[2]陈翔.对合并商誉会计处理的若干探讨――基于有对赌协议的分步并购方式[J].新会计,2011,01(05):26-28.

[3]财政部会计司课题组.企业会计准则实现连续四年平稳有效实施――我国上市公司2010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J].会计研究,2011,01(10):16-29.

[4]王秀丽.合并商誉减值:经济因素还是盈余管理?――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09(12):56-61.

[5]曲晓辉,卢煜,汪健.商誉减值与分析师盈余预测――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01(04):101-113.

[6]卢煜,曲晓辉.商誉减值的盈余管理动机――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08(07):87-99.

[7]张丽达,冯均科.不同产权下上市公司商誉减值与绩效变动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8(04):106-111.

[8]陆正华,戴其力,马颖翩.上市公司合并商誉减值测试实证研究――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J].财会月刊,2010,08(11):3-6.

[9]李君.减值测试与损失确认――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05(03):54-57.

第8篇

[关键词] 民营企业集团 财务风险 控制对策

一、存在问题

1.投资分散化、非相关多元化成为企业集团的“导火索”而非“防火墙”

受多元化投资可分散风险观念的影响,许多民营企业集团缺乏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盲目进行非相关多元化扩张,涉足陌生的领域,忽视商品市场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特殊性,即:市场环境不同、经营业态差异,需要专业技术、管理、运营等多方面的人才与经验,存在高低不同的进入和退出壁垒等,从而耗散了企业的有限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一般来讲,营运资金规模会随着经营规模而增大,当集团进入多元化投资以后,就存在多项关联度不高的营运资金链,容易导致营运资金效率的降低。这种经营理念导致在各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集团不仅没有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却带来管理成本的提高、资金分散,甚至资金链的断裂。

2.资本充足率不足,盲目产业整合,整合后资金流的无法正常运转

迫于竞争压力和最求更多利润,企业家纷纷整合或拓展新产业。但许多民营企业集团在资本不充足的情况下,甚至不深入细致研究被兼并企业的资产状况,草率进行并购实行产业整合。并购后虽然资产规模迅速扩大,但财务风险增加的程度高于资本规模增加的幅度。由于并购的企业负债率高达60%~80%,或经营状况存在严重问题,结果一旦市场稍有波动,企业集团的总风险就迅速放大。而且并购后的整合成本也非常高,人、财、力需要很大的资本投入,易造成企业集团负债率更高,出现“四两拨千斤”或称之为“蚂蚁吞大象”的可怕后果。

3.大股东或其他关联方恶意占用资金,资金链紧张或者恶化

我国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融资成本高、缺乏融资渠道的问题。为解决企业集团发展的瓶颈问题资金不足,民营企业常常通过收购,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投资控股具有充足现金流和融资能力的公司,一方面构建起庞杂的层级控制链条,通过内部资本市场中公司间的资金借贷、担保贷款、资产抵押贷款、股权转让等方式进行融资,另一方面通过控制的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或者资金占用来解决融资问题。这样导致集团相关方的经济来往频繁,普遍相互持股,形成复杂的债权债务资金链。如果资金能够及时结算,一般业务往来会给相关方带来好处。但是,如果大股东或其他相关方恶意占用对方资金,就会导致其资金链紧张或者恶化。

4.子公司数量繁多、关联交易错综复杂

关联交易可以优化配置集团内部资源、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但在实际经济业务运作中,关联交易更多地成为集团内部进行报表操纵和资产转移的工具。为避税转移利润,或追求控制者利益最大化,民营企业集团内部通常会有着大量的关联文易,主要包括:集团内公司间对股权的直接投资或者相互持股;集团内公司之间的资产、产品的购买或出售交易性运营;集团内公司相互担保、承诺、抵押等行为;集团内公司相互提供的技术服务信息共享、专利转让品牌共用等行为。这些行为有可能造成潜在的财务风险,损害公司所有者,中小股东或债权人的利益。

二、民营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1.理性融资,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

民营企业集团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应以合理、适度数额筹措资金、并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为规避融资活动中的财务风险的基本原则。一要在债务融资之前对企业集团资金需求进行准确的预测,确定资金的需求量,并使融资的数量和需求量相匹配;二要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注意避免成本太高而造成财务风险;三是正确测算偿还债务时间间隔与企业集团偿债能力,不拖延不必要的债务,节约资金使用费用,建立维护企业融资与再融资能力。

2.规范战略管理体系,引导投资

民营企业家要转变思想观念,重视战略管理部门在集团化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合理设置企业战略管理部门并赋予其相应的职责权限,形成企业发展的智囊机构,真正担负起经营环境分析、战略信息搜集,负责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制定,为企业确定正确的投资项目提出合理建议,实现战略引导投资,避免盲目投资分散资金脱离集团发展方向。

3.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制度建设

在民营企业创业初期,企业家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性而非理性管理,削弱了企业的“制度意识”,而当发展到企业集团阶段,必须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体制。本文推荐集权与分权混合型管理体制。这种模式下,子公司须设立财会机构,负责日常核算工作,企业集团对具有一定财务决策权的子公司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确定税后留利比例等分配制度,按其对子公司上交的报表进行汇总、审核,重大财务活动由企业集团的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重要财权归母公司行使,以保证其作为出资者的利益,一般财权或日常性财务权归子公司行使,以方便其开展业务。该体制避免集权型与分权型的弊端,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小,集中部分财权,子公司在一定范围内有财务自,有利于企业集团整体利益的实现。

4.编制全面预算

要控制财务风险,必须要“防患于未然”。通过合理的全面预算和有效的执行,企业集团可对子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的管理,单个项目和年度的总预算控制,可以明晰母子公司的权利和责任,落实企业集团整体战略财务目标。集团公司财务部门的预算管理的控制核心的任务是进行全面资金预算、资本预算和集团财务预算,建立资金预警体系,而经营预算则由母公司制定任务,子公司负责执行实施。企业集团财务部门先提出预算的整体框架,再由各个子公司制定本企业的具体预算,通过几轮母子公司之间的分析论证和调整妥协,最后确定可实施的预算,以便保证预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姚 燕张 宁: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与大股东融资――对复星集团融资方式的评析[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7年8期 P24~25

第9篇

关键词:财务战略管理;公路收费企业;财务战略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236-02

公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一种特殊商品,既具有公益性又具有商品性。公路的兴建大多是通过国家财政拨款、银行贷款或其它融资方式筹集资金进行建设的,并在向社会及使用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向使用者收取车辆通行费,因此,它实质属于贷款建路,而高额负债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同时,公路公司财务管理受到国家大的经济形势和公司本身的经营特点的影响,巨大的投资额和漫长的回收期,使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也逐渐增大,特别是在国家取消二级公路收费这一大的宏观环境下,为适应企业的长期发展,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实施财务战略成为企业在竞争获得优势的不二法门。

1 财务战略管理的相关概念

1.1 财务战略管理内涵及内容

财务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研究领域,它与研发战略、生产战略、营销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等其他职能性战略共同构成企业战略的基石。它以分析企业理财环境为基础,在企业总体合作与竞争战略的前提下,运用财务战略管理的分析工具,确定企业的竞争地位,并对企业资本筹集、营运和分配活动进行全局性、长远性和创造性的谋划过程,它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应用与延伸。通过财务战略管理内涵的理解,以及对企业基本的财务活动划分,我们可以将其内容界定如下:

1.1.1 筹资战略

筹资战略是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根据企业的筹资战略目标,确定筹资总规模、渠道和方式,安排优化资本结构,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实现筹资战略目标,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能长期的运营下去。

1.1.2 投资战略

投资战略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它包括资产投资的方向,企业规模和资本规模的确定,以及企业财务结构的安排和落实,如外延扩大投资与内涵扩大投资、老产品改造与新产品开发、自主经营与外资联合方面、自有资金投资与贷款负债投资,最终决定着企业能否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

1.1.3 收益分配战略

收益分配战略的制定以投资战略和筹资战略为依据,它主要是实现对企业利润的分配,通过考虑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改善职工生活福利、提高职工生活质量等因素,来管理资本收益,制定股利分配政策,最终满足企业对权益资本的需要。

1.2 财务战略管理的特点

1.2.1 全局性

财务战略是战略管理在财务领域的拓展和延伸,服从并服务于企业的总体战略,以整个企业的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的全局性工作为对象,指导企业的各项具体财务工作。财务战略管理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出发,在分析企业复杂多变的理财环境的基础上,着眼于未来,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规划等战略性财务活动而展开,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与传统的财务管理相比,它既提供财务信息,也提供非财务信息,既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也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既重视非人力资产的管理,也重视人力资产的管理。

1.2.2 动态性

财务战略管理以理财环境和企业战略为逻辑起点,它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它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连续性、循环性、适时性、权变性。正确把握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特征是非常关键的,它是一个连续反馈的动态管理过程,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企业被社会所淘汰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是思想僵化,缺乏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战略及战略管理的灵活性。

1.2.3 长期性

财务战略管理以战略管理为指导,以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为理财目标,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它指导着企业的一切财务活动。因此,它的制定会对企业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财务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预警功能,与企业环境和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以增强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力。

1.2.4 外向性

现代企业经营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下,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三者之间的博弈过程。财务战略管理结合外部环境,密切关注整个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包括金融、资本市场动态变化、价格、公共关系、宏观经济政策及发展趋势等情况。分析由此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增强了对外部环境的应变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财务战略管理在公路收费企业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1)企业经营环境的需要。公路收费企业是一个由人事管理、施工生产管理、工程技术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构成的庞大的现代化系统管理工程。而财务管理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子系统。并且随着公路收费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为了在这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长存,从战略角度规划构建财务管理系统,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挖掘财务潜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对财务管理的运作方式进行改革,乃是企业制胜的关键。公路部门收费还贷方式的负债经营,以及开放的市场环境,使它成为了竞争的主体,以恰当的方式筹集资金,运用,分配资金,控制成本增加盈利,使资金不断增值,成为公路收费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管理的首要目标,而这也决定了财务战略在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2)企业经营目标的需要。公路收费企业是依法设立以盈利为目的,从事施工经营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使投入的资本不断增值,为了实现其生存、发展和盈利,仅限于对财务信息的管理和反映是远远不够的,从企业财务管理理财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来看,在进行财务决策时,考虑企业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全局利益和部分利益是必须的,实施财务战略管理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企业理财目标的需要。公路收费企业点多面广、管理开放,更应全面全过程全员贯彻在合法化前提下的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理财思想。因此,必须在国家法规的框架内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在战略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制定设立企业具有可操作性、务实性强的财务制度和管理办法,发挥计划、分析、控制、决策等职能的作用,从财务的角度,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盈利的目的。如对企业的筹融资方式、资金成本、运营成本、投资可行性研究、利润分配以及对企业运营过程的计划,监控等,都要体现成本合法化且最小化及收益合法化且最大化理财思想。

3 财务战略管理在公路收费企业应用的具体措施

3.1 以环境分析为基础,确定财务战略目标

财务战略管理目标为企业战略目标服务,并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财务战略管理不是在财务管理体系上进行简单的战略框架的搭建,而是形成一套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灵活实用的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为了对企业的财务战略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我们可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在对公路收费企业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影响企业的内外部因素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内在联系,确定企业竞争地位,评定企业理财业绩,建立长短期结合,涉及各个层次和各个领域的主体财务战略目标体系,如:要实现的市场目标和地位、长短期利润目标、长短期利润率目标、其他主要财务指标、目标以及评估财务战略实绩的任何其他目标。

3.2 重视预算,建立财务战略规划

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是静止的,财务战略管理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制定年度预算,更要制定长期的企业规划。资源配置是战略规划的核心,它强调核心竞争能力,并以一系列明确的财务指标为评判标准。而预算是对未来较短期限企业营运结果的预期,它是业绩评判的基础。可以说预算是管理控制的手段,它与企业总体战略和职能相适应,同各级管理层及其特性相配合。执行预算时,应当根据环境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以使预算更符合实际。并及时反馈预算执行情况。

3.3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财务战略主要是通过总经理、财务总监、财务(资金)管理机构、各分公司经办人员来执行的,员工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是公司每一项财务活动得以有效管理和操作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实施财务战略管理首先应抓好人的发展与管理,树立以人为本、重视知识和智力资源的理财观念。通过重视企业文化、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和适当的企业发展目标,来吸引和激励员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科学设置各职能机构,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来保证机构的运行。另外还必须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实施对员工的考核、选拔、轮换、更新机制,保证机构的活力与发展。3.4 强化信息反馈,完善评价控制体系

在评价公司财务战略实施的进度效果时,必须有一个能及时、充分的认识和评价反馈系统,为此,企业必须切实加强以预算为中心的财务控制管理工作,通过战略控制等多种手段,及时、全面地反映公司经营资源的配置情况,将各阶段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一个责任单位和执行人,使相关部门能与企业整体协调一致。对企业制定的预算,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并根据企业的所处的环境进行相应调整。同时,加强内外审计工作,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评价,进行轻重权衡,不断改正、完善,以全面实现公司财务战略目标。

财务战略的实施所采取的手段多与一般财务管理相同或类似,但在具体实施时仍应注意其区别。财务战略管理侧重于对环境的分析,并且这种分析所针对的不是过去与现在,而是面向未来,且企业所制定的财务战略具有稳定性,如何从这种动态的管理中保持相对稳定,需要一个连续推进的过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财务战略管理已经成为保持自身稳定发展的基本手段。企业家们及企业理财家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企业财务战略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而过去在国家庇护下的公路收费企业,要在国际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选择财务战略管理将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王满.基于竞争力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周年耀.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浅谈[J].时代经贸,2008,(10).

[3]阎达五,陆正飞.论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兼论财务战略及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J].会计研究,2006,(5).

[4]宫立新.王昕利集团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7).

[5]薛尽飞.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分析框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1,(6).

[6]宋建波,周华.战略蚶务管理:理沦整合与应用初探[J].财会通讯,2001,(6).

第10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融资渠道;融资成本;风险防范;对策

一、引言

煤炭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产业,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一直以来在世界保持第一产煤国的地位。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的比例占到70%以上。科学技术的进步,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得煤炭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不断下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资源结构中煤炭仍占据主导的地位。目前,困扰煤炭企业发展的融资问题一直是煤炭企业的主要问题。

二、煤炭企业的融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煤炭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我国煤炭行业在经历了高速疯长的“黄金十年”的发展后,煤炭行业出现了逆转,自2013年起,我国煤炭企业在国际、国内经济的双重影响下,煤炭的供需失去平衡,煤炭行业的供过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很难得到解决。面对生存与发展环境的恶化,煤炭企业的生存形势更加严峻。煤炭企业这种不景气的景象使得企业的融资条件受到限制,而煤炭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各商业银行,出于对经营风险的思考,纷纷停止了对煤炭企业的授信,而我国股市和债券的门槛较高,不能解决煤炭企业的融资问题。原本就处于经营寒冬状态的煤炭企业出现了造血功能严重不足的现象,行业的发展一派萧条。例如:2013年山西联盛集团就面临破产重组的危险,这更为我国的煤炭行业增添了一种凄凉之感。

(二)煤炭企业融资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我国煤炭行业的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融资方式的多元化逐步形成。在市场经济的指引下,融资方式开始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导向,并向着融资工具、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煤炭企业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严重,融资模式单一,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与长远发展的要求。煤炭行业作为我国的能源型行业,其投资的金额较大、获取的利润较高,各商业银行很愿意将资金贷给煤炭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竞争得不断激烈,天然煤炭资源的不断减少,开采和运输成本的增加,很多煤炭企业出现了资金周转不灵的现象,这种单一的融资渠道已经无法再帮助煤炭企业破解融资问题。这也充分体现出我国市场功能低、资源配置差、融资结构仍需完善的现状。

三、煤炭企业融资环境分析

我国煤炭企业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因素很容易在融资过程中受到市场供需变化、政策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一)政策环境

煤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污染的物质,例如:粉尘、废气、污水、噪声等。另外,矿井的建设、煤矿地面的建设等又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来保证生态环境。因此,企业对环保和安全生产的投入成为衡量煤炭企业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这也就增加了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融资成本和风险。另外,资源税的改革进一步增加了煤炭企业的经营成本。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资源税改革、发展环保市场、排污权交易制度等举措,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对于煤炭企业而言,资源税由于从2~8元/吨的固定费用转变为按售价的百分比的形式来征收,同时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的标准也提高了,这些改革措施都增加了煤炭企业的经营成本。

(二)市场环境

由于受到市场宏观经济的影响,我国煤炭企业的盈利能力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原来存在于煤炭行业中投入就会有利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煤炭企业的产能过剩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潜在的风险。煤炭作为一种刚性需求的资源,一旦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就会使销售价格持续下滑。另外,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影响和大力推动下,煤炭行业的兼并重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大型煤炭企业对中小型煤炭企业的兼并步伐将更快、跨省市和跨地区的兼并成为一种趋势,煤炭行业的集中度会不断提高。在未来,我国大部分煤炭大型企业将会出现“煤———电联营”、“煤———化结合”、“煤———运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四、防范煤炭企业融资成本风险的解决对策

(一)优化融资条件,迅速提升煤炭企业的软信息建设

如前所述,煤炭企业融资难问题有自身的因素影响,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从企业内部来看,其管理水平和企业的质量决定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因此,煤炭企业必须从自身做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组织结构的改革、加快技术创新、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为企业的融资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二)优化融资结构,科学评估企业的融资需求

针对煤炭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和融资成本风险问题,煤炭企业应积极掌握资本市场的相关知识,不断优化融资结构,并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提高融资效率。例如:企业可以发行短期融资券、股票、中长期债券等方式获得资金;通过项目融资的方式积极、合理地利用外资。这些融资渠道的拓宽都能为我国煤炭企业融资风险提供解决的思路。

(三)优化信用状况,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

有相关的研究证明,银行与企业的长期联系和良好沟通将能够增加企业的信贷可能性。因此,煤炭企业必须尽快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与联系。一方面,煤炭企业可以通过自身建设,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在主动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同时同银行建立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煤炭企业还必须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制度,做到及时借款、及时还款,提升企业的信用度,及时履行通银行的借贷合同,在企业内部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在强化信息管理的同时加强对融资成本风险的防范。

(四)优化金融市场,为煤炭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

银行等金融机构应主动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了解煤炭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充分掌握煤炭企业的发展特点后细分客户,并积极进行信贷产品的创新,对于那些具有发展潜能的煤炭企业一定要推出不同规模、不同贷款金额的贷款产品,为煤炭企业的融资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总之,虽然目前我国煤炭业正处于低谷调整期,并有一些煤炭企业不断退市、破产、重组、兼并,但是,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煤炭企业必须要科学、合理、完善的对融资风险进行管理,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在不断的发展中壮大自己,以便迎接新一轮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范倩倩,赵琦,翟淑萍.我国矿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评价[J].会计之友,2012,(02):70~74.

[2]葛浩,刘丹阳,姚俊影,刘泽远,张博翰.吉林省煤炭产业融资问题———结合白山市24家煤炭企业融资现状分析[J].中国连锁,2014,(03):103~104.

第11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报告体系;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263-02

一、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研究现状

1.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相关理论

管理会计报告主要包括企业内部使用的、用于内部决策、控制、评价和沟通的各种会计报表及其说明。管理会计报告通过编制责任预算报告和全面预算来对未来进行规划,可向管理者及时提供有用的信息以制定决策,具有规划、组织、控制、评价的功能。

传统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分为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和责任考评报告。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面向企业的管理层,相对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而言,更突出以目标理论为核心。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动态性导致理论体系的不断变动,使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日趋成熟和丰富,也进一步揭示出现代管理会计的特性。

2.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研究视角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对管理会计少有深入细致的系统研究,这导致管理会计理论至今仍未形成一个严密的规范体系,管理会计报告需要完善和创新。从资本市场的需求来看,以对外报告为主的规范的财务会计报告顺应了其发展的需要,但以对内管理为主的先进的管理会计报告在资本市场的繁荣中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不同期间的管理会计报告向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的多方位信息,而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仅在少数管理观念较先进的企业中应用,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在我国还不够成熟。在新的经济和管理环境下,管理会计将大有所为。管理会计报告是管理会计的本质要求。我们应使其充分发挥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重要作用。

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存在的问题

1.缺乏独立性

会计工作主要偏重于财务会计报告。目前大多数企业缺乏对管理会计应有的重视,大多数企业管理当局和财务部门的负责人观念也都很传统,其精力也多集中于财务会计报告的日常工作上,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和相关的人员,降低了管理会计各项职能应有的效果,以至各部门对分配的任务大多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导致应用效果很差。实际上,企业应该设有专门的责任机构和人员来负责管理会计,这样管理会计报告工作才能有效地开展起来。

2.缺乏实用性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重视理论传授,忽视实际应用;二是重视内部条件分析,忽视外部环境分析;三是重视物质资源,忽视人力资源;四是重视吸收相关学科的精华,忽视适度规范化。目前仅有部分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在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许多有助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微观经济效益的管理会计内容未进入应用阶段,未能在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缺乏系统性

管理会计报告缺乏系统性是指缺乏一个能将管理会计报告的价值全面体现出来的完整的运行报告体系。尽管部分管理会计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但还处在零星、分散状态,彼此之间缺乏有机、紧密地联系,尚未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4.缺乏技术支持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的会计界对管理会计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严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体系,这直接导致了对于管理会计报告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因此,很难引起人们对管理会计报告的重视。只有获得这样一个系统的运行来支持,才能有效地在执行管理会计实时反馈控制的功能,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将企业运营中发现的问题提炼,进而实现企业的终极价值目标。

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理论体系不健全

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源于西方国家,都集中于对体系构建的探索上,缺乏有力的依据,目前还未形成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现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对管理会计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差异分析,这样确实提高了对管理会计报告的重视,但是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对管理会计报告的研究不可能有创新性的突破。

2.实务界不够重视

虽然会计司不断推出新的会计准则,对会计领军人员进行大规模培养,对会计师等进行不断培训,但是,对于企业具体的操作实务、财务管理和基层财务人员的指导工作仍旧有所忽视,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这样使管理会计报告不能广泛应用,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很难完整操作。

3.企业缺乏专业的管理会计队伍

有的企业只设立财务科,没有成立管理会计相关的科室,更不会要求配备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现有财务人员并不是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会计观念,思维上受到限制,导致管理会计报告的作用由财务会计报告来取代,使其作用发挥受到束缚。

4.监督体制不完善

到目前为止,一是我国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监督和指导管理会计的工作,没有专业的考试来保证管理会计的人才;二是没有一个比较完备的、规范的制度来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改进方法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和企业会计体系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什么样的企业制度就决定着需要什么样的企业会计体系。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对内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加以完善并应用的基本保证,可以为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让企业通过管理会计的应用来实现内部管理的改进最终提升市场竞争力,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

2.建设独立的管理会计机构

建设独立的管理会计机构是管理会计体系在企业中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重要保障。所以,应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制定和颁布可行的管理会计报告原则和规范,组织、协调、指导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和推广工作,设立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及相关协会机构,适时出台适用于管理会计的有关准则与指导意见,使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推行应用有章可循。

3.增强企业管理会计意识和管理会计人员素质

管理者对管理会计应用的重视程度是有很大影响的。由于对此不具有法律强制性,企业是否应用管理会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者。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未能系统地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对于全面预算、风险分析、差量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法等都知之甚少,就无法有效地利用管理会计信息作为预测、决策的依据。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走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之路,只有在企业中造就一支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才能让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推广应用,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发展。

4.强化管理会计监督考核机制

应在企业内部强化监督机制和实施考核机制,按要求认真取数填列管理会计报表,确保报表数据真实可靠。管理会计人员在编制管理会计报表后,应着重进行不同目的的分析,找出影响结果的根本原因,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一定参考,预防和控制相关风险,发挥管理会计报告的作用。上级部门应加强对下级单位的考核,并将应用成功案例在全集团推广,对各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取得成效进行奖惩制度,可以更好地监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运作。

综上所述,本文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管理会计理论至今仍未形成一个严密的、规范的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包括缺乏独立性、缺乏实用性、缺乏系统性和缺乏技术支持。第二,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理论体系不健全和实务界不够重视。第三,为了推进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应用,保障管理会计体系的顺利实施,国家应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独立管理会计机构的建设,企业应增强管理会计意识,强化管理会计会计考核机制,相关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现代企业不断扩大其经营的同时,也要逐渐形成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系统,这样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也就越来越重要,研究如何改进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完善现代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改进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健全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可以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效性且有利于优化企业管理。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会在传统管理会计报告下有效地创新,让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发展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 霍红艳.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2] 傅超.关于国内管理会计报告定义的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2,(7).

[3] 陶娅.论构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J].北方经济,2008,(4).

[4] 蒋小红.以因果关系链重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促进管理会计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0,(23).

第12篇

转售商与增值业务提供商、虚拟网络运营商的区别

目前我国市场上出现了各种混沌不清的概念,虚拟网络运营商(Virtual Network Oper ator)是近两年来在我国出现的一个新概念,虚拟运营更多的是从运营主体来定义,说明提 供业务者自身不拥有网络,因此我国出现的虚拟网络运营商很多时候被理解为增值业务提供 者,但从本质上讲,我国的虚拟运营商实质上包含了国外的增值业务提供者、转售商、移动 虚拟运营商(MVNO)3种经营模式。

增值业务提供者基本都是提供增值业务,他们与传统运营商之间是网络元素租用的关系 ,他们的业务对传统运营商更多的是补充的关系,当然如果他们提供的业务与传统运营商类 似,也会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增值业务提供商的主体一般是独立的运营商,因此多以提供 的主要业务来定义该公司,例如我国的ISP。

转售商基本都以提供传统运营商的业务为主体,加上自己的资源优势提供一些增值业务 。他们更多采用资费和业务打包的灵活性为用户提供业务。转售商与传统运营商之间首先是 竞争关系,当然在分销、业务开拓等方面转售商对基础业务运营商也有很好的补充作用。同 时,拥有网络资源的传统运营商也有可能是转售商,例如美国MCI就是美国最大的移动通信 业务的转售商,主体独立的转售商可向不同的电信业者分别批购电信产品或服务,再经包装 出售给用户使用,可搭配销售各种业务。

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是近两年来出现的移动通信领域的新经营模式,指的是没有频率资 源,但可以拥有其他所有移动网络所需设备或者通过其他移动网络运营商的网络提供所有移 动通信业务的企业,这种方式有别于国外电信历史上出现的移动转售商,因此国外将这种运 作模式称为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目前这样的企业全球可能超过50家,其中以英国维京公司最著名。

转售业务出现的原因

在国外,电信业务转售开展得十分红火,国内这一业务也将呼之欲出,而以下几点原因 更促使电信业务转售不可避免地出现:

其一是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当通信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需要生产服务专业化,处 在产品价值链条上不同位置的企业,扮演不同的角色,并获取不同的利润。于是要有人做电 信的基础网络,也要有人做基础网络的增值服务和分销。原来一家包打天下的情况在当前的 情形下是无以为继的。

其二是不断发展壮大的国内通信市场的要求。中国通信市场的高速发展是众所周知的, 在市场的外延不断扩大的同时,内涵也在不断地加深。如何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是众多运 营商绞尽脑汁的头等大事,争取用户和扩大业务量也是运营商们孜孜以求的。在市场日益细 化的今天,电信业务转售也在所难免。

其三是资本市场的要求。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外资本对中国通信市场虎视眈眈, 中国政府对此有过明确的承诺;与此同时,许多民营资本也是持币而沽,跃跃欲试,想在电 信市场分一杯羹;所有的压力与期待,监管部门都不能坐视不理。

转售业务现状

在已经开放的9项电信增值业务中,有利可图的为数不多。增值服务商们的最后一根稻 草就是“基础电信转售业务"。这种业务在国外已风行多年,国内众多的潜在转售商都在翘 首以盼转售业务政策的出台。

但是,从国外转售业务的发展情况来看,转售政策的出台是需要有实施环境的:一是电 信网络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电信业务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电信发展重心是市场营销和业务推 广;二是新电信运营商需要借助转售商的力量加强营销、开拓市场;三是电信服务价格基本放开。

在考虑转售业务的发展时,不仅仅要考虑转售业务给我国电信业带来的好处,同时还要 考虑转售开放可能对我国电信业发展造成的影响。

首先我国电信市场的总体发展情况是:我国电信市场还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但整体发展 不是很平衡,很多地区和市场还有巨大发展空间。那么,当前电信业发展的任务还主要是不 断满足国民持续增长的通信需求,解决国民的通信有无问题。

其次,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电信市场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外资的进入,将使 中国电信市场经营主体急剧增多,投资结构进一步多元化,从而促进发展。但同时,我国电 信业在国际电信市场上还处于弱势,电信业务经营模式、管理能力和资金都明显落后于外企 。如何实现在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外开放的同时,维护我国电信企业和整个电信行业的整体 利益,是研究如何开放转售业务的一个重要前提。

另外,发展电信业务转售可能会对市场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包括网络与信息安全。对 于大部分转售商而言,更乐意的是拥有一定网络资源或者业务平台的转售方式。这种转售商 拥有自己的业务接入平台甚至更进一步的网络资源,与网络商的网络有一个互联互通的问题 ,这样对网络的信息安全和质量有一定的冲击。

因素及市场环境分析

2000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管理条例》出台,“电信转售业务属于基础电信业务 ,但比照增值电信业务管理"的规定曾经令不少企业心跳加速,因为电信转售业务在国外已 经为希望进入基础电信业务的企业和资本另辟了一条蹊径,这对资本与企业来说意味着可观 的利润与长期的发展空间,对国内众多电信与IT领域的中小企业来说尤具诱惑力。但是时间 过去一年多,相关的准入规则直到今天都不甚了了,令翘首期盼的企业深感失望。为什么会 出现这样的原因呢?

首先,在政策层面上有一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我们都知道,电信资费是由国家统一定价 ,企业并没有完全自,顶多也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浮动,转售运营商是租用别人的 设施,经过包装后再推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所以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相当大的自主 定价权,否则其优势也无从发挥。另外,面对蜂拥而至的众多企业如何有效地监管也是管理 部门头疼的大事。所以《电信条例》虽然出台,电信业务转售细则并未示众也就完全可以理 解。

另一方面时机还不成熟,目前国内通信运营市场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成熟,良好的市场秩 序也没有完全建立,有效的市场竞争还没有完全形成,民众对电信资费怨声颇多,在没有进 行充分的论证和试点之前就大面积地铺开,不符合中国的改革习惯。

政策允许后可能出现的市场状况及潜在运营商

对于电信业务转售,不同的电信运营商有不同的态度。中国电信拥有最大的公众电信平 台,许多中小企业为保证服务质量都希望与中国电信合作。但是,电信业务转售后,在短期 内要给传统电信运营商带来很大的冲击,特别是间接接入服务运营商会从很大的程度上分享 基础电信运营商的收入来源,特别是利润丰厚的长途业务。但对于处于竞争态势的运营商来 说,他们还是比较欢迎推出电信业务转售。据说,一些运营商为了争取用户,已经在悄悄地 做着电信转售业务。

其实,电信增值企业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基础电信企业的竞争者,但从更全面的角度来 观察,电信增值企业更是基础电信企业的大客户,甚至是业务推销商。它们对电信市场外延 的扩大和内涵的加深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的电信市场现在的问题是层次过于单一 ,从建设网络到开展业务,到各种增值服务,全都由几大主要运营商大包大揽。它带来的结 果就是服务单一,网络资源无法充分利用。对于中国电信,目前紧要的已经不仅是发展新增 用户,而是要考虑如何让已有的用户多打电话。话务量的争夺将是电信竞争的重头戏,所以 从长远利益来讲,电信业务转售对传统电信运营商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一方面激活了 市场,另一方面也开发了部分目前无暇顾及的市场,而且这些更加市场化的从事电信增值业 务的中小企业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或许给电信企业“官商”形象的改变起到一种促进作 用。以一种开放与合作的心态,处理得当,应是一举数得,取得双赢的效果;但若以一种封 闭乃至排斥的心态来对待,有可能会在市场上铸成大错。

电信业务转售对中国电信来说可能还有一个利好,一旦中国电信拿到移动牌照,在政策 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电信业务转售,对移动业务的迅速开展及短期内争取更多的用户能起到 积极作用。在欧洲的移动通信市场,由于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使欧洲的移动网络运营商将他 们的观念从独占使用其网络资源的运营商,转变为充分利用其网络资源获得最大收入和利润 的商业运营商,电信业务转售十分普遍。这种趋势在3G时代将更明显。

相关专家分析认为,未来中国的电信市场将呈现这样的市场格局:第一级是骨干运营商 ,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第二级是骨干虚拟运营商,它们拥有不完整的网络资源,向骨干 运营商租赁网络和互联互通才可以开展全程全网服务,比如铁通。第三级则是业务分销型虚 拟运营商。第四级市场则是信息服务商。第三级是目前众电信增值业务企业梦寐以求的身份 。

而要想成为一个电信业务转售商,必须具备以下一些条件:

(1)要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因为从事转售电信业务的企业因进入门槛较低、管制较松 而数量众多,相互之间的竞争则更加激烈。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转售经营商必须提供高质 量服务的品牌形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

(2)良好的分销渠道,转售运营商一般拥有多种产品和服务,不同的产品和服务需要采 取不同的销售方式,无论是哪种产品或服务,都必须要借助强大的分销渠道的力量才能尽可 能大地占有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