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8 14:36: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植物保护的研究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农业;野生植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S184 文献标识码:A
1 加强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必要性
1.1 野生植物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的联系
野生动物本身具有多种价值,在众多的价值中最重要而且为人们所熟知的价值且无可替代的价值应是野生植物的生态价值,它的存在维护者生态系统的稳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与此同时,作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重要指标,野生植物总是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人们日常的生活和生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对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发起了严峻的挑战,如果人类继续破坏而不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保护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我国野生植物的数量已经急剧下滑,很多物种濒临灭绝,一旦野生植物环节脱节,整个生态系统将会面临严重的危机。因此,加强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不能只是单一的考虑到野生植物的可持续发展,应将其放到整个生态环境的统筹规划中来,实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1.2 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有利于促进我国中医药的发展
从古至今,我国传统中医药的发展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时期。可是不管它处于哪一个发展时期,它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特有的野生植物的基础上的。因此对野生植物的保护不仅是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必要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现阶段很多药品研究所也在寻找相关的替代药品,如果中医药都是通过合成来产生药品,中医也就失去了它独有的韵味了。加强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不仅是我国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措施。
2 强化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具体建议
2.1 植物保护区的建立
要想将野生植物保护工作落实到位,植物保护区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保护区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同时对于规范人类活动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植物保护区的建立主要有2个作用:保护现有的野生植物;培育繁殖濒临灭绝的稀有野生植物。将野生植物的发展纳入统一的规划当中,不仅能有效减少人为的破坏,同时还能对野生植物的发展进行宏观和微观的调试促进野生植物的良性发展。
2.2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在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中,政府加大支持力度主要有2个方面的作用力,分别是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技术上的支持。政策方面,政府应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与野生植物产生联系的人类活动,如有违规操作的情况,应当严惩,从而起到警示作用。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为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和技术保障。
2.3 强化地方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既要保证与野生植物相关产业的稳定发展,同时又要保证野生植物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相关部分的协调。按照我国当前对野生植物的使用情况,过不了多久就面临严重的资源危机,因此地方各部门在履行各自职责的基础上应进行相应的协调。与此同时,地方管理部分还应规范相关企业的发展模式,引导企业进行发展模式上的改革,减少对于资源的消耗和利用。
2.4 加大执法力度
对于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执法惩处的力度,加强对于野生植物相关产品流通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流通渠道,提高相关企业的生产自主性。强化相关执法力度不仅能够维护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严格产品的流通渠道,加大监督管控,还能有效打击非法生产行为。加大执法力度的另一具体的措施就严格规范野生植物产品的标识,通过标识能够将合格产品与不合格产品区分出来,有益于执法,同时也能提高消费者健康消费的意识。
3 总结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是生态系统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野生植物的保护不仅是维护整个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转变生产方式加强对于稀有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仅仅依靠地方管理部分或者是政府是不行的,需要广大人民群众联合起来,在抵制非法产品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消费方式,这样才有可能将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杨庆文,秦文斌,张万霞,等.中国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实践与未来研究方向[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3(01):1-7.
[2] 胡明阁,尹燕,朱邦友.强化农业野生植物保护 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J].河南农业,2013(03):58-59.
[3] 郑殿升.中国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现状及建议[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5(03):17-18,22.
关键词:绿色革命;农学;专业设置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264-2
我国有13亿多人口,是粮食生产与消费大国。中央政府连续提出农业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中国的粮食状况如何?中国的粮食生产潜力有多大?中国人民能不能养活自己?这是政府和社会普遍关心的三大问题。而解决这些疑问的关键在于农业科学的发展,在于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实现。各大高等院校与农业研究院对人才后备力量的培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因此农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设置科学与否?结构是否合理和重点学科是否突出支撑学科是否完善等等都是十分严肃而又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并未考虑绿色革命带来的政治问题,仅以绿色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为基础,以近现代世界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问题为启发,浅议农学专业设置,并为科学的学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 绿色革命
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农业和粮食问题就始终影响着全人类的文明进程。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们都被粮食和人口的问题困扰,18世纪中期,马尔萨斯在其代表作《人口原则》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著名“马尔萨斯人口论”――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否则,贫穷是人类不可改变的命运。悲观的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粮食的增产,贫穷和饥饿是人类不可改变的命运。但回到21世纪往回看,马尔萨斯的忧虑并没有变成现实。而致使马尔萨斯人口论出现偏差的原因就是――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是于20世纪中叶,洛克菲勒基金会发起,国际农业发展组织广泛参与的西方国家大规模投资农业科学研究,导致农业产量戏剧性的突破。现代化种植模式、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加速了提高产量的进程。在20世纪下半叶,绝大多数发达国家获得了稳定的食物供应,消除了饥饿的威胁。
绿色革命强调灌溉、化肥、农药和育种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性,农田水利的建设,以我国杂交水稻技术为代表的传统杂交育种的发展,廉价化学农药和杀虫剂的广泛使用,使世界范围粮食总产量在1950年到1990年的40年内翻了将近10倍。中国,墨西哥,印度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上升了70%。
2 绿色革命带来的问题和我们专业设置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绿色革命发展到今天在缓解粮食人口矛盾的方面起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必须清楚的看到绿色革命带来的严重问题:
(1)全球农作物产量已经达到了高产平台期,灌溉、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已经够多,在此方面可挖掘的潜力已经很小,同时过多的使用化肥和农药已经带来土壤退化,水污染等很大的环境成本。
90年代初,又发现其高产谷物中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很低,用作粮食常因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不良而削弱了人们抵御传染病和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最终使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经济的持续发展受阻。
(2)推广的品种不适于旱地种植,绿色革命推广的品种存在要求肥水条件高、不适于旱地种植等问题。这些品种仅在灌溉条件好和降雨充沛的地区得以大面积推广,而在降雨稀少的地区则难以种植。
(3)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对以玉米和大豆等为主饲料作物的需求更加突出,并应注意动物科学的发展,提高肉、蛋、奶的产出和避免饲料的损耗。
3 绿色革命对农学学科专业设置的启发
绿色革命带来的成效是毋庸置疑的,大大缓解了人口和粮食的矛盾。但是前一阶段绿色革命的手段(灌溉、农药、化肥、传统育种)的潜力已经挖掘殆尽,并且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但是人口的增长并没有放缓,粮食问题依旧压力很大。我们的农学专业设置必须参照绿色革命带来的启示,着力于解决绿色革命带来的矛盾。寻找新途径针对性解决粮食增产和改良方法:
(1)分子育种的重要性
绿色革命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是粮食增长潜力问题。粮食增产的核心问题是亩产的提高,在传统育种和农药、化肥潜力挖掘殆尽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寻找新的粮食亩产提高的方法。传统育种费时费力,且受野生作物物种资源限制。
在后基因组时代,许多重要作物均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背景下,使得能够对作物基因组进行重组,可以做到跨物种寻找高产相关基因、抗病虫害相关基因、抗旱相关基因、缩短生长期相关基因等重组到作物中,起到改良作物的目的。更先进的思路还包括把玉米、甘蔗等C4(碳4)循环相关基因重组到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C3(碳3)植物中,提高二氧化碳固定效率,有利于植物在干旱环境生长,增加产量等。由于将供体植物带目的性状的遗传信息者DNA分子或其中的目的基因分离提取出来,导入待改良受体细胞中(受精卵、种胚细胞等,使之整合、父子、表达和遗传,这一系列过程都是运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技术手段。发现和研究功能基因都是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
因此必须提高生物技术相关课程在农学中的比例,强调和提高分子育种在农学中的主导地位,强化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传统生物技术学科在农学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实验室动手能力。农学的相关分子生物学课程要有农学特色,突出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家禽家畜的关联。
(2)植物保护的重要性
绿色革命的成绩突出的一个主要措施是杀虫剂的使用,其指导思想是减少其他生物对农作物的侵害。但是传统杀虫剂带来的病虫害抗药性和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解决这些问题要跳出传统化学农药的思路――利用转基因等手段开发更具抗虫效果的新品种(如转Bt基因水稻、转Bt基因棉花);从分子层面上研究病虫害的致病机理,结合施水施肥等手段,选择更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对白粉病的致病机理研究等);了解病虫害的生态特点,利用性外激素等昆虫行为方式杀灭病虫害。这一系列着力于挖掘动植物自身潜力的方法手段,既可做到高效经济的杀灭病虫害,又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植物保护的重要性使得我们要开设动植物病毒学、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农业病虫草鼠生物学及其致害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方面的学科。
(3)注重动物科学和农产品的经济性
绿色革命的进程中还凸显了技术的成本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经由家禽家畜从饲料中转换营养元素会造成大量损耗。因此必须重视动物科学的发展,培育产量、转化效率更高的动物、开发更经济高效的饲料体系、重视动物营养、重视动物病害的防治。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绿色健康的要求更高,需要在学科建设中突出绿色、健康无公害的指导思想。
针对此指导思想动物科学的专业应开设动物营养学、动物胚胎学等专业,并专注于动物转基因、胚胎移植等专业技术平台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熊愈辉.对绿色革命与新绿色革命的若干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3.
[2] 周凤珏.农学专业教学计划的现状及改革思路[J].广西农业科学,2003,06.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术界一直缺乏保护成本计量的研究。本研究在界定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成本的概念及分析其内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专家咨询法及文献参考方法,建立了秦岭自然保护区群保护成本计量指标体系,利用市场价值法、等效替代法以及机会成本法等方法,对秦岭自然保护区群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投入进行了成本计量及分析。结果表明: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投入方面,总货币量约29.72亿元人民币,其中直接保护成本为2.59亿元;间接保护成本为2.00亿元;与周边区域密切相关的机会成本为25.13亿元。其中,机会成本的计量模型多样化,在学术界存在较多争议,但是,最终每种模型都能反映出机会成本的内涵的货币量,可以表达出我国政府为建立秦岭自然保护区群而付出的无形代价。
关键词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成本内涵; 成本计量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3-0130-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3.022
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及管理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达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目前国内外研究的成果来看,学者们关于自然保护区建设所产生的综合效益研究较多,关于保护成本的研究,特别是定量计算保护区所投入的成本的研究特别少,最有代表性的是国家环保部1998年编制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所带来的综合效益以及总成本,但唯有不足的是,其研究成果过于宏观,不适合基础保护工作者参考使用。因此,本研究涉及的内容首先界定出自然保护区群成本的概念以及内涵(特征),其次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计量出自然保护区群成本的货币量,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1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概况
本文研究的秦岭自然保护区群范围界定为秦岭保护区群的主体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太白山、周至、佛坪、长青、朱、牛背梁以及天华山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秦岭保护区群地处长安区、周至、太白、眉县、宁陕、洋县、佛坪、柞水等县境内。地理位置为东经107°20′-109°04′,北纬33°16′-34°05′;东西长约150 km,南北宽约95 km。保护区群总面积约251 300 hm2。保护区群位于秦岭山脉的中段,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其中太白山、周至、佛坪、长青、朱自然保护区已经连成一片,东部有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西南部有朱保护区构成了秦岭自然保护区主体网络。
2 自然保护区群保护成本计量分析
2.1 自然保护区群保护成本概念界定
2.1.1 成本相关概念
自然保护区群成本概念界定及特征分析是计量其成本的关键,因为自然保护区成本不同于企业成本或者项目成本,自然保护区成本隐藏在产生的效益中间,没有直接的利润可言,成本的效用就是保持生物多样性稳定的过程中产生的。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1]。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并且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因此,本研究采用会计学中成本定义概念,认为成本定义的关键词是“付出”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资源”的价值牺牲。成本法中“成本一定消耗资源;不消耗资源的成本不存在。”资源对一个组织来说一般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设施、设备和材料等)、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这些资源都是构成成本的资源,这种资源代价应是一个总和的概念,是全部的,不是部分的。消耗资源的付出代价就是为了“过程增值或结果有效”这一成本目的。人
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断地追求过程的增值或结果有
效,并为此付出代价,这种代价是组织或个人为一定目的
所付出的,这就是成本的目的性[1]。因为,人们发生成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目的的。已经付出的资源代价当然是成本;应该付出的,但还没有付出、而且迟早要付出的资源代价也应该理解为成本。如预算和成本计划中所规定的预计成本,本研究认为也应该理解为成本的范畴。
2.1.2 自然保护区群成本概念界定
根据前文成本相关概念的分析,本研究欲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自然保护区群成本的概念,即自然保护区群保护的成本界定为:人们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对自然保护区及其管理机构运行的年均投资(费用),也包括放弃了自然保护区群内土地、森林等资源的利用而付出的代价。
2.2 自然保护区群保护成本内涵分析
2.2.1 自然保护区群的投资属于公共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也称公共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自然保护区从总体属性上讲,属于社会公共事业,即公共物品。它的建设和管理是政府应尽的责任[2]。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筹集上来的财政收入对国家公共事业进行再次分配和使用,它是整个财务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国家对自然保护区群的投资体现了国家为了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改善,对具有巨大外部经济效应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符合新时期国际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也是国家生态安全保障的体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保护区群的投资属于公共财政支出的范畴。
2.2.2 自然保护区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本本质上是一种资源价值牺牲
成本作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资源的价值牺牲,可以是多种资源的价值牺牲,也可以是某些方面的资源价值牺牲;甚至从更广的含义看,成本是为达到一种目的而放弃另一种目的所牺牲的经济价值,在资源利用经营决策中所用的机会成本就有这种含义。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限制了周边社区利用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的经济利用,可以说,自然保护事业带来了一定的保护负经济收益。它限制了周边社区居民狩猎与收入途径与数量大大减少,因此,从保护负经济收益的角度说,自然保护区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本本质上是一种资源价值牺牲。
2.2.3 自然保护区群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是其成本追加的动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本的追加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经济效益[3]。和企业追加资本投入不同,自然保护区成本的追加是为了获取更好的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其次才是经济效益的增加。根据国家林业局统计显示,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特别是一期工程对自然保护区及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的针对性投资,有利地改变了原已逐步恶化的生态环境。在这种良好的局面下,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对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第二期追加投资,而且资金力度逐步加大。陕西省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自1998年启动实施五大林业重点工程以来,国家已累计投入林业建设资金138.1亿元[4]。其中:退耕还林工程88.86亿元,天保工程39.4亿元,“三北”四期工程2.1亿元,其他工程7.74亿元。这些巨额资金的投入使用,在陕西省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本研究认为,自然保护区成本的追加取决于生态社会效益的提高,因为如果仅仅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而没有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样的追加投资是失败的,经济效益提高并不会极大地改变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也就不会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存在环境。总之,自然保护区群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是其成本追加的动力。
3 自然保护区群成本计量指标体系构建
3.1 计量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保护成本的计量指标体系主要依据下列原则构建:可计量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灵活性原则。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是指标的筛选要注意现实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这些数据的收集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合理成本的基础上收集信息;特别是在科研经费紧张的时候,更要注意经费的分配及使用情况。本研究认为一般性或者没有代表性的数据可以忽略不取,一是能减少成本开支,二是提高外业调研效率。
3.2 保护成本计量指标体系构建
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梳理。计量指标的设计必须反映保护区群成本的实际,科学、全面、富有实际意义,符合系统分析与基础科研人员可操作的原则,由于国外保护区与中国的保护区管理体制与建设情况不同,本研究立足国内文献,根据国内有关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本研究中有代表性的参考文献[5-6],进行指标体系构建。在构建过程中,本研究多轮次咨询了国家林业局动植物保护司的专家以及大学教授,最终得出了秦岭自然保护区群保护成本计量指标体系(见表1)。
3.3 保护成本计量指标解释与计量方法说明
3.3.1 就地保护成本D11
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最为有效的一项措施。就地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自然保护
区的建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是一个连续投入的过程,因此本研究计量的保护区群就地保护成本主要指我国历年用于自然保护区群及保护区管理局等就地保护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投资。
D11=Q(1)
式中:D11为就地保护成本:
Q为自然保护区群建设初期(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年均投入成本。
3.3.2 资源持续利用成本(林业重点工程投资)D12
根据秦岭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政府在秦岭地区开展的林业重点工程,本研究资源持续利用的成本主要包
括:①天然林保护工程年均投入;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年均投入;③三北防护林工程年均投入;④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年均成本;⑤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年均成本。
D12=r∑ni=1Ci(2)
式中:D12为资源持续利用成本;
Ci为各项林业重点工程投资;
r为保护区群投资占陕西省林业重点工程的比例。
3.3.3 保护机构运行成本D13
保护机构运行成本是指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为履行行政职能、实现行政目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支付的费用的总和,包括保护区管理局在行政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以及由其所引发出来的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间接负担[7]。本文所指的保护机构运行成本是指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维持自身运转而形成的消费性(非生产性)支出。从成本支出的特点看,它可以分解成:保护区管理局基本设施维护费用(包括预算成本);公务成本,即保护区管理局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支出或消费,即公务成本的构成主要包括工资津贴、办公经费等。
D13=Y1+Y2(3)
式中:D13为保护机构运行成本;
Y1为保护区管理局运行成本;
Y2为公务成本。
3.3.4 野生动物救治饲养成本D14
随着自然保护区资金投入及管理力度的加大,野生动物数量的逐年增加,野生动物的救护任务也在相应加重。这需要国家投入一部分资金进行野生珍稀动物的救治及饲养。目前,我国已经相继建立多处野生动物救治饲养中心,进行保护及研究工作。
D14=Z(4)
式中:D14为野生动物救治饲养成本;
Z为保护区群野生动物救治饲养中心年均投入成本。
3.3.5 损害补偿成本D21
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欧洲、南美洲、非洲等地,野生动物造成庄稼损失的现象屡有发生,众多食肉动物捕食家畜,有些还攻击人类;在美国,包括狼和熊在内的食肉性猛兽每年捕杀49万只绵羊、3万只山羊和6万头牛。国内学者研究表明,近些年,人和野生动物冲突的频次以及造成的经济损失均呈上升趋势。本研究认为,损失补偿成本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由于野生动物肇事,庄稼减产损失;野生动物伤人治疗费用;野生动物捕杀家畜的经济损失。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只计算直接经济损失,涉及到的间接经济损失暂不计算,因为研究经费的原因,计量数据很难收集到。
D21=∑niWi(5)
式中:D21为损害补偿成本;
Wi为各项野生动物肇事损失成本。
3.3.6 宣传教育成本D22
宣传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让人们认识自然,认识自然保护区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因此,保护区管理局及相关部门通过各种手段(包括电视媒体、报纸、杂志等)宣传自然保护区内的景观资源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必要情况下,保护区会定时对保护区内及周边的居民进行保护宣传,这是很必要的行动。因为保护区内的居民是保护参与的主体,他们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很多法律常识掌握不多,必须进行教育才能让其更好地融入到保护事业中。
D22=∑niNi(6)
式中:D22为宣传教育成本;
N1为宣传与演讲成本;
N2为发放宣传材料成本;
N3为刻制的音像成本。
3.3.7 科学研究成本D23
自然保护区内的科学研究本质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研究就需要付出成本,本研究计量科学研究的成本取决于科研经费,因为科研经费支撑着整个科学研究的始终。
D23=T(7)
式中:D23为科学研究成本;
T为保护区群科研经费年均投入。
3.3.8 其他间接成本D24
其他间接成本主要是指保护区管理机构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及保护机构对当地社区交通电力等公益性的支出与建设。
D24=X1+X2(8)
式中:D24为其他间接成本;
X1为保护区群管理机构固定资产折旧费;
X2为公益性支出费用。
3.3.9 土地等资源收益放弃的成本D31
D31主要是指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任何稀缺资源的使用,不论在实际中是否为之而支付代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为了这种使用所牺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益处。建立保护区会形成机会成本,即土地等资源收益放弃的成本。本研究认为保护区建立的机会成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不建立保护区而多得到的经济收益或者经济增长,这部分损失收益即为保护区建立的机会成本。假如自然保护区群不建立的情况下,土地上可以用于耕地种植产出、林业产出以及企业产出等,但根据秦岭区域的实际,土地的机会成本只能是耕地和林业的产出值,为了研究的方便,本研究选取了自然保护区土地资源的平均经济产出作为耕地和林地的经济产出平均值,保护区机会成本的计算可以将保护区总面积乘以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产出值,即保护区建立的机会成本。
D31=S×r(9)
式中:D31为土地等资源收益放弃的成本;
S为保护区群的总面积;
r为保护区单位面积的经济产出值。
4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成本计量
4.1 就地保护成本(D11)计量
调研组从陕西林业厅调研得到保护区群内各保护区初期建设管理计划(表2),本研究统计出各保护区相关基础建设投入情况。
根据公式(1)计算得到就地保护成本:D11 =1 206.41万元。
4.2 资源持续利用成本(林业重点工程投资)(D12)计量
陕西省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走在国内其他省份的前面,1999年以来,陕西省相继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环山旅游路绿化工程、种苗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林业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成效显著。陕西省林业重点工程投资情况如表3。另外,由于保护区群林业重点工程难以单独统计,本研究根据实际咨询林业厅专家,取陕西省林业重点工程投资成本的25%(r=25%)作为保护区群资源持续利用成本。
根据公式(2)计算得到资源持续利用成本:D12=19 136.57万元。
4.3 保护机构运行成本(D13)计量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各保护区都有保护区管理局,本研究根据陕西省林业厅各保护建设初期的管理计划,整理出相关数据,如表4。
根据公式(3)计算得到保护机构运行成本:D13=5 117.00万元
4.4 野生动物救治饲养成本(D14)计量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内建立了周至楼观台野生动物救治饲养中心,根据陕西各救治饲养中心给出的统计资料,利用公式(4)计算出每年的救治及饲养成本:D14=473.18万元。
4.5 损害补偿成本(D21)计量
2008年《秦岭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社会参与性研究》课题组调研,通过12个秦岭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农户调研问卷,在动物肇事相关选项中显示,100%的农户表示曾经遭受过野生动物破坏自家庄稼,经整理问卷,课题组得出2008年秦岭保护区群周边居民主要粮食作物的直接经济损失及野生动物肇事情况。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人力等因素,本研究只统计秦岭保护区群周边常见作物玉米、马铃薯、大豆、小麦、水稻(假定损失80%是由于野生动物肇事产生的)的损失结果,见表5。
本研究统计了2008年各保护区相关县的农业耕地种植情况:玉米856 hm2,马铃薯1 012 hm2,大豆423 hm2,小麦773 hm2,水稻345 hm2。
调研中发现,近几年由于国家监管力度的加大,野生动物伤人畜事件不经常发生,有的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野生动物伤人畜的事件统计率不超过3%,本研究忽略不计。因此,根据公式(5),本研究所计量的理论损失补偿成本近似地取粮食作物因动物肇事产生的总经济损失值:D21=1 536.63 万元。
4.6 宣传教育成本(D22)计量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近年来生态环境改善及资源逐渐丰富,这与国家相关部门的宣传是分不开的。陕西省林业厅、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环境基金(GEF)等部门联合宣传媒体中央电视台、陕西省电视台、报纸媒体等对秦岭自然资源做了大量宣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较有影响的影像纪录片《大秦岭》,经过6年的拍摄,已经于2010年元旦在CCTV10《探索发现》栏目首播。经陕西省林业厅信息宣传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不完全统计,每年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宣传教育成本见表6。
因此,根据计量公式(6)计算得出宣传教育成本:D22=161.55万元。
4.7 科学研究成本(D23)计量
秦岭天然的自然资源赋予科学工作者无尽的想象与实践机会,中国的秦岭是野生大熊猫、朱、金丝猴、羚牛等世界珍稀动物的故乡,研究这些亚种对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极为有利的。任何科学性的研究都需要人力、物力、财政(经费)的支持,为避免计量重复,本研究计量科研成本近似地等于科研经费,因此本研究计量保护成本采用本课题研究的成果之一社会效益计量结果,根据计量公
式(7),科学研究成本为:D23=16 000万元。
4.8 其他间接成本(D24)计量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所产生的间接成本很多,但最基本的还是管理机构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及公益性投入,本研究采用固定资产残值率概念来计算秦岭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固定资产每年的折旧费用,秦岭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固定资产初期统计如表7。
秦岭保护区群每年的折旧费用=固定资产金额×固定资产残值率①= 1 519.85万元。
此外,我国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为了缓解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社区公益性建设中。据不完全统计,仅每年WWF陕西办事处及世界环
境GEF、世界银行、保护区管理局每年投入到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公益费用多于800万元,其中包括修路、社区共管研究项目,特别是帮助社区修渠灌溉等惠民公益性支出。
根据公式(8)计算得出其他间接成本:D24= 2 319.85万元。
4.9 土地等资源收益放弃的成本(D31)计量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总面积为251 316 hm2 ,取陕西省土地(耕地和林地)单位经济产出平均值为10 000元/hm2。根据计量公式(9)计算得出土地等资源收益放弃的成本:D31=251 316万元。
4.10 计量结果与分析
首先,从本研究的计量结果(表8)来看,总体上说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年投入的保护成本是比较大的,约合人民币29.72亿元,其中直接保护成本约为2.59亿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投入约为1.91亿元;本研究计量指标体系间接成本计量结果还是比较大的,约为2.00亿元。不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机会成本占比重是最大的,约为25.13亿元。因此,从表8可以看出,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我国政府及周边区域人们也在各自能力的基础上投入了可观的成本,特别是人类放弃了土地等资源的利用,进而产生了较大的机会成本。这一点不容置疑。其次,从直接投入保护成本来看,D12>D13>D11>D12。其中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的实施,的确为保护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益处。指标D12计量结果显示,林业重点工程年均投资在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货币量占了直接投入成本的73.79%。可以理解为自然保护区群的建立,本身就体现了极大的保护价值。不过,野生动物救治的民间成本没有去计量,因为数据实在难求,另外相比救治中心的成本,民间成本是个比较小的成本。这里用饲养中心救治饲养成本仅作为一个货币化的参考量。
最后,从间接成本及机会成本计量来看,指标体系中,间接成本除宣传教育成本外,其余相差不大,此部分计量
中,本研究特别注重损失补偿成本的计量,这是关乎周边社区农户生计或者说关乎保护区与社区能否和谐相处的关键。课题组通过大量一手农户调研数据,整理总结出各相关成本的构成,进而得出理论上补偿的保护成本,具有可适用性。机会成本的计量结果显示为25.13亿元。占整体保护成本的84.54%,从某种意义上说,机会成本也可以纳入间接保护成本计量指标体系里,因为机会成本的产生代表着区域经济代价的付出。本研究机会成本计量采用了价值替代法来计量,具有一定的理论操作性。
5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在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本计量方面具有新颖性,本研究在国内为数不多的文献中,尝试性的根据保护成本的内涵建立秦岭自然保护区群保护成本计量指标体系,此计量指标体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而产生的成本类型,另外,本研究通过大量一手调研数据,应用各种经济计量方法估算了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生物多样性保护而产生的成本货币量,工作量之大且困难,可想而知。保护成本研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与本课题研究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作比较分析;二是为秦岭保护区群基层工作的技术人员提供理论上的帮助,特别是政府制定保护区投资的同时,分析成本-效益具有现实意义。需要指出的是,机会成本计量目前学术界有争议,计量方法(模型)多样化。不过,每种模型最终的目的都是反映出机会成本的内涵的货币量。因此,本研究只是把其列为保护成本计量指标中的一部分,需要表达得是我国政府为建立秦岭自然保护区群而付出的无形代价。研究保护区群的保护成本看重的不是货币量,只是希望通过保护成本货币量的表达来反映保护区群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人类付出的代价,进而能够和保护区群产生的综合效益进行比较。保护成本的计量指标体系可以说具有普遍性,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出自然保护区群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本类型构成。本研究计量指标体系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指标计量结果或大或小不一定准确,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华金玲, 付佩思.成本与费用概念辨析[J]. 现代审计与会计,2009,(5): 29-30.[Hua Jinling,Fu Peisi. Concepts of Costs and Expenses[J]. Modern Auditing and Accounting, 2009,(5): 29-30.]
[2]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司.中国自然保护区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79-153.[Department of Wildlife Conservation and Nature Reserve Management.Study of Chinese Nature Reserve Policy[M].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2003:79-153.]
[3]赵英林.对市场经济下成本的重新思考与认识[J].会计研究,2000,(4):52-54.[Zhao Yinglin. Rethinking of Cost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J].Accounting Research, 2000,(4):52-54.]
[4]张亚娟.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稽查的做法及体会[J]. 林业财务与会计,2005,(7):33-35.[Zhang Yajuan.Forestry Project Funds Auditing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J]. Forestry Finance & Accounting,2005,(7):33-35.]
[5]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 Biodiversity Country Study [M].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1998.]
[6]温亚利.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经济分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3.[Wen Yanli. Economic Analysis of China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Policy[D].Beijing: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03.]
[7]于立生.我国政府运行成本过高的原因与对策[J]. 东南学术,2010,(2):53-60.[Yu Lisheng, High Cost of Government Operations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J]. 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2010,(2):53-60.]
Measurement of Conservation Costs in Qinling Nature Reserve Group
WANG Changhai1,2 WEN Yali2 LI Qiang2 SI Kaichuang3 HU Chongde4
(1.Research Institute of Wetland,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Beijing 100091,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3.Administrative Bureau of Shaanxi Zhouzh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Zhouzhi Shaanxi 710400,China;4.Administrative Bureau of Shaanxi Taibai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Meixian Shaanxi 722300,China)
Abstract
The Qinling Nature Reserve Group (QNRG)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China. It is regret that few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the measurement of conservation costs. To measure th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costs in QNRG,market value method, equivalent substitution method and opportunity cost method were applied in the current paper.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the cost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were defined and analyzed first to facilitate our measurement. Expert consultation method and literature references method were also used to construct the index system of cost accounting. Results indicated a total of 2972 million Yuan(RMB) was spent on th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QNRG, among which direct cost, indirect cost and opportunity cost were respectively 259 million Yuan(RMB), 200 million Yuan(RMB) and 2 513 million Yuan(RMB). The current proposed indices and methods can be served as references for the staff working on th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costs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QNRG and other similar reserve groups.
Key words Qinling Nature Reserve Group;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connotation of conservation costs;cost measurement
收稿日期:2011-11-20
作者简介:王昌海,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经济。
通讯作者:温亚利,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经济、林业经济与政策。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在进行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并开展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而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是国内外一流研究型大学教学的普遍作法[1-2]。为适应高校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需要,作为教师如何针对自己所承担的课程进行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是目前很多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研究内容。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的,是指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教学体系[1]。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林业高等学校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如何进行专业课的研究型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3]。本文结合“保护生物学”课程,对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一、研究型教学改革所针对的问题
研究型教学是针对研究型大学建设对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需求。研究型大学突出科研成果产出和高质量的学生培养。在研究型大学中,教学过程必须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潜力的开发,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因此,研究型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有很高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目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虽然有很好的理论基础,但缺乏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能力。而出现这种现象与本科阶段的培养模式有很大的关系。
改变传统的灌输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和课堂的核心。当前,学生因就业等压力的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学生经常逃课。而研究型教学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督促这部分学生的学习。
研究型教学是建设和谐课堂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的和谐在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为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同时,高校良好学术氛围的营造在于学校科研水平和校园文化的传承,而学生则是校园文化舞台上最直接的和最活跃的部分。½研究型教学是对教师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强化科研素质的一种鞭策。
二、研究型教学对课程理论体系的要求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一种综合的教学模式[4],它要求在教学中有一个适应研究型教学总体的设计:包括课程的整体理论体系、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模式等[5],并能达到培养学生具有全面而扎实的基础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的目的。而在上述问题中,课程整体思路和理论体系是研究型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研究型教学应具有严格而科学的课程思路,需要设计一个具有研究型思路的课程理论体系。以“保护生物学”的教学为例,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动态规律与保护。因此,教学必须结合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相关工程建设对人才的需要。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很快,缺乏从事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以及动植物保护的专业人才。在这个前提下,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从理论层面上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生物多样性规律与形成机制,并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进行物种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等实践层面的实际问题。而且两个层面之间又是相辅相成的,理论层面是科技支撑,而应用层面上则不断为理论的发展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教学中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把理论与保护实践结合起来,并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和实习进行实际应用,这就是该课程整体的理论体系,见图1。所要实现的教学目的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和思考,掌握基础理论,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前沿和动态,并进行相关技术的具体操作。对于教材每章内容,也要有一个具体设计。例如,物种多样性这一章的教学内容,我们要从维持和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前提出发,通过引入具体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物种多样性含义和特点的认识和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讲解需要列举很多具体的研究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认识和理解影响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使学生注意未来研究与应用的关键科学问题,从而掌握从那些方面入手,对特定区域的物种多样性状况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方法。
三、研究型教学的理念
正确的教学理念是研究型教学的灵魂,而师生角色转变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是研究型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师在研究型教学中的角色
研究型教学应该突出学习方法、学术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不是简单地“教”,而更重要的是“导”。这里,“导”的含义首先是引导学生改变以往学习中一些被动的习惯,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其次是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再次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大学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学到知识是教学所追求的根本,但在班级里培养出一些精英学生更为重要。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如何来“导”呢?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是重要的,包括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个人修养等诸多方面。在教学中,突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课下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去思考和解决。这样,不但能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也能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突出前沿性,以科研促教学
研究型教学的内容一定要具有前沿性,这也是学生的兴趣点所在。“保护生物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新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不断涌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查阅相关科学期刊和著作,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在科研过程中,对收集的材料和科研成果进行整理,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案例或新的教学内容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同时,也可把一些自己科研中相关的研究内容安排给学生去完成。例如,我们在做特定区域生物多样性分析时,很多外业调查、数据分析和整理都是安排学生来完成的。学生感觉收获很大,一些学生因此就选择这些研究方向做相关毕业设计和继续深造。此外,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查阅资料,给学生指定必要的课外阅读资料,解决课时相对少、很多内容无法展开讲解的问题。为督促学生查阅学术期刊和专著,在教学中注重提出一些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以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来完成。通过这种方式,不但使学生学到更多更系统的知识,而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拓展院校资源共享的途径
一个教师的科研领域和能力是有限的,为了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更新的知识,开放式教学模式是可以尝试的。我们具体的作法是:成立课程教学组,一门课教学可以由2名以上的教师来完成;鼓励学生到附近的科研院所去听学术报告;邀请该课程所涉及领域的专家来作报告。例如,在教学和实习中,我们曾邀请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国家林业局保护司的领导以及保护区工作人员为学生讲解相关保护与管理的问题,效果很好。
四、研究型教学授课与考评模式
(一)研究型授课模式
如何体现研究型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呢?我们经过多年的尝试,总结出了典型案例法教学:在理论讲解中,以一个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例,由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并进行思考;而后组织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学生可以单独发言,也可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再把实际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对照,发现学生的创新点以及认识的局限性,结合这些问题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精讲。具体概括为:结合实际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教师讲解问题+内容的总结和延伸等“4步曲模式”。例如,在讲解重点内容小种群保护问题时,我们采用了图2所示的课程设计。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实践表明,这种方式使课堂氛围很活跃,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我们查阅了近3年来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见表1),教学评价分数稳步提高。作者本人也获得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的二等奖。
(二)考评模式
评定学生的成绩,一般的作法是根据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的成绩进行评定,而平时成绩主要为学生的考勤结果。为了增强改革后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成绩评定中,我们采用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课程论文”的方式。平时成绩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如课程论文和设计作业得到A+的成绩,在期末考试中可获得一定的加分。改变以往单纯地以期末成绩为主的评定模式,从多角度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成绩反映不仅是期末考试的情况,而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表现,评定结果更客观。目的是使学生把精力用在课堂中,不是简单为期末考试而学习。教学改革前后成绩评定方法比较见表2。
五、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是研究型教学的根本目标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只有课堂的教学是不够的,必须给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的机会。以“保护生物学”为例,该课程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和防治外来物种侵入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我们利用科研与实习基地的条件,吸收学生参与相关教师的科研工作。例如,我们曾先后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多个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和保护区规划与管理的研究工作,包括外业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保护与规划方案设计、制图等。通过参加调研,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学生的研究成果已在科技期刊上发表,并在学校的学术论文和实践设计评比中获奖。
研究型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同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该学科国内外发展状况、代表的事件和人物、重要的出版物、重要的网络资料、国内外重要的保护工程、未来就业和深造可供选择的国内外相关单位和组织等。这些背景知识的学习对未来就业是很必要的。
六、研究型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经过近3年的研究型教学探索,我们建立和完善了适合研究型教学的课程理论体系,并出版了教材。同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保护生物学”课程已成为一门受到各专业学生欢迎的课程,学生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是,在教学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和继续研究的问题。
如何把课程融入到教学团队的研究型教学体系中,是专业课研究型教学要注意的问题,毕竟学生的专业教育不是单纯的一门课。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对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全面提升,所以需要不同专业课之间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