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媒介融合研究现状

媒介融合研究现状

时间:2024-01-18 14:36: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媒介融合研究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媒介融合研究现状

第1篇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选定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媒介融合与地市级电视台”和“地市级电视台人力资源”两个主题的相关文献为基础,通过对其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掌握地市级电视台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了解媒介融合环境对其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影响,以管窥媒介融合环境下传媒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现状

1.媒介融合与地市级电视台。截至2014年7月30日,发现研究“媒介融合与地市级电视台”理论命题文献的相关论文有287篇左右,其中有代表性的论文:《媒介融合背景下地市级电视台发展策略》(费毅恒,《采写编》,2014年1月)提出媒介融合背景下地市级电视台存在的弊端,分析其发展存在的困境;《媒介融合中电视台网站发展探析——以凤凰网为例》(韦颖,《东南传播》,2007年8月)一文探讨了在媒介融合中电视台网站应如何和电视媒体进行良性互动的问题,并分析了凤凰网在媒介融合中是如何把握自身优势而成为电视台网站中较为成功的典范;《媒介融合的现状及对传媒业的影响》(邢仔芹,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一文展示了媒介融合的发展现状,探讨目前的媒介融合实践及这一背景下传媒业存在的问题。从这一方面的文献研究来看,媒介融合环境给地市级电视台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定困难:强势卫视、互联网媒体的垄断、同类电视台节目之间的竞争等。

2.地市级电视台人力资源。研究发现“地市级电视台人力资源”理论命题文献的相关论文有370篇左右。同样,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詹正茂,《现代视听》,2007年7月)一文中提出了我国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观念陈旧,革新意识不强、组织结构老化,运行效率低下、人力结构不合理,员工发展缺失、测评标准不明晰,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地市电视台人力资源的问题分析》(张健,《中华新闻报》,2004年5月)一文中指出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人力资源建设理念模糊、人力资源结构失衡、部分人员专业失范、普遍欠缺人力资源的再开发机制等问题;《内蒙古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及对策》(任佳琪,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5月)一文通过研究内蒙古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以及抽样调查的补充说明,提出高端人才匮乏是内蒙古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最大困境,并探讨可产生其问题的主要原因:对高端人才价值认识不足、招聘机制不完善、薪酬评价体系不科学以及激励竞争机制不健全等。从多篇文献的梳理中可以发现地市级电视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根据上述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关于研究媒介融合环境对地市级电视台生存和发展的影响等相关文献较多。不论是对地市级电视台发展现状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证分析,在媒介融合环境的影响下,新媒体的发展和强势媒体的壮大都对地市级电视台的生存带来较大的冲击和挑战。关于研究地市级电视台在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等文献也较为丰富。但是,综合研究发现,关于媒介融合环境对地市级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等方面的文献研究却存在较大的空白。

(一)媒介融合环境下地市级电视台的生存困境1.新闻时新性被弱化。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市级电视台在信息和更新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话语权,获得当地人的喜爱和青睐。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兴起,媒介融合环境让新闻、信息的渠道变得广泛化,地市级电视台的收视率迅速下降,其优势逐渐被新媒体所取代,新媒体的信息更迅速,甚至成为传统媒体信息的重要来源。2.广告投放量逐渐减少。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广告商对地市级电视台的广告投放量逐渐减少,转而投放在收视更高的网站、视频等相关新媒体中。《2013年视听新媒体蓝皮书》分析表明,“在近年视频行业的高速发展中,视听节目网站的媒体价值逐步被认可,广告数量稳步增加。全国在线视频行业收入在2010年只有31.4亿元,但2011年实现62.7亿元,再到2012年增加30亿元达到92.5亿元”。3.受众更加老龄化。新媒体具有全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优势,引领媒体产业潮流,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吸引着更多低龄人群,逐渐导致传统媒体的受众人群老龄化。地市级电视台同样面临受众老龄化的现状,国家广电总局的《2013年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显示,“40岁以上的消费者成为电视受众的主流群体,电视受众群的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

(二)地市级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1.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弊端显露。在我国传媒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事业单位管理制度长期以来根深蒂固,在经济落后时代,事业单位制度能够保障固定收入和社会福利,有利于传媒单位的人事稳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在传媒业中,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由于安稳,导致许多工作者缺乏创新,缺少竞争意识,不利于传媒业进步。所以,在近几年,传媒单位人事管理制度逐渐从事业单位向企业化转型,地市级电视台人事管理部门也面临转型期的重重困难。2.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我国传媒市场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进入和退出机制不科学。在传媒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部分人事部门不能根据媒体发展的实际情况招聘人才,尤其是地市级电视台,很难引入专业型人才,更多是根据主管单位的要求来安排人员,甚至有一些与传媒业不相关的人员进入此行业,占据许多辅岗位,存在严重的因人设岗问题。与此同时,不适合岗位的工作人员由于占有事业编制,没有形成合理的退出机制,从而影响传媒单位的整体发展。

(三)媒介融合环境对地市级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情况分析我国学者在此方面的相关文献研究较少,但若从媒介融合环境下地市级电视台的生存困境,以及地市级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分析,媒介融合环境也直接或间接地对当下地市级电视台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较大的影响。1.注重地市级电视台“创意型”人才的培养。媒介融合环境彻底重塑了市场竞争格局,并强化了市场竞争。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趋势逐渐强大,导致传统媒体陷入生存困境,电视台等相关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被不断弱化;另一方面,电视台在内容制作上存在同质化问题,商业性质过于严重,同类节目的“山寨”现象尤为突出,并缺少技术上的更新,导致地市级电视台收视率偏低。究其原因,传媒业生产的是内容和信息,由于产品性质不同,人才已经成为传媒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若改变地市级电视台的发展现状,必须要注重“创意型”人才的培养,重新审视人才的重要性。“创意型”人才不但要具有新媒体的技术和思维,还要有营销理念和方法,确保地市级电视台在媒介融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挖掘自身特色,以此改变地市级电视台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现状。2.减少地市级电视台人才流失。当前,媒介融合环境间接改变了传媒业的人才结构,传媒业的人才流动频率逐渐增大,地市级电视台普遍存在留不住人的现象。比如:更多技术型传媒工作者选择新媒体、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主持人、播音员也在机遇面前另择良木,选择更广阔的发展平台。长期如此,致使地市级电视台整体水平落后,难以在节目中进行创新和突破。对此,人事部门需要深刻认识到人才流失的瓶颈,并采取相关措施改变现状:在人才管理上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媒体人在工作中感受到自身尊严;人事部门要科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并提供培训平台,让工作者能够给单位创造价值;地市级电视台应该丰富单位的激励机制手段,有针对性地在精神上给予员工更多的关怀和鼓励,在物质上为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让人才在自身工作岗位上得到满足,以更好地留在人才。

三、研究展望

第2篇

1什么是媒介融合

“媒体融合”(mediaconvergence),最先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所提出的,原本的意义指的是各种类型的媒介表现出集多功能于一身的发展动向。它的概念包含着狭义与广义两层意义,狭义上指的是将各种类型的媒介形态“融合”起来,以实现“质变”,进而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包括了:数字杂志、博客新闻等;而就广义而言,“媒介融合”其范围更为广泛,当中包含了所有的媒介及其相关要素的结合以及融合,其不但包含了媒介形态的融合,同时更包含了媒介作用、传播方式、所有权以及组织结构等不同要素之间的融合。

2媒介融合下的现状与问题

2.1虚假新闻泛滥新媒体的涌现,媒体形态的丰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飞跃。但是,在其拥有积极意义之时,也存在着各种问题,有部分媒体总喜欢从“网友曝”当中“找新闻”,这也是导致假新闻产生的一个原因,一样是不容忽视的。比如2014年出现的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香蕉得艾滋病濒临灭绝等假新闻,便是某些网络媒体相互转发而发酵起来的。像上述的假新闻,没有进行深入调查便已经被进行,容易导致严重的影响,更严重者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繁荣。

2.2新闻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媒介的融合,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人与人之间更多的交流机会与空间,然而同样会存在着不足,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包括其侵害了一般人的私隐,直到最后不得不走司法途径的情况也经常出现。例如:“人肉搜索”便是典型的案例。如此不但需要受众拥有较高的判断能力,而且也要求政府有关机构必须要加强管治力度,例如实施上网实名制等工作。

2.3信息的同质化在媒介融合形势下,信息的同质化是不可避免的,媒介融合使得信息量急剧提升、传播速度逐渐加快的同时,也让新闻原创性逐渐下降,致使新闻同质化问题不断提温。常常会发生相同的一条信息,于不同媒体上被报道其报道方式与形式均是相类似的,甚至有些报道更是从标题、内容乃至结构均是完全相同的,然而却来源于不一样的媒体以及记者,如此的同质化现状不但大大浪费了媒介资源,而且更使得媒体的公信力下降,钝化媒体工作者的创新能力以及深度加工能力。

3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

3.1政府规范法制,防范虚假新闻、网络暴力的发生目前,虚假新闻泛滥,网络暴力事件经常有之,导致其出现的原因除了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社会各界具备了更多新闻传播的渠道、而且受众自身素质普遍较低等因素外,还因为现今我国政府法律法规存在空白以及漏洞所致的。只要政府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规范,并实施大力的宣传与普及,才可以让大众明判是非,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在当今,准则缺乏的形势下,常常让大众感到力不从心,无所适从;只不过是无心的一个动作便有可能给社会带来不安,所以,政府需要尽快地有针对性的明确法律法规的限制,避免虚假新闻、网络暴力事件的频发。

3.2对社会及受众实行媒介素养教育在当今信息泛滥的媒介环境下,社会受众必须要具备正确的是非观以及判断能力,能够科学地判断信息是否有用,这便需要对社会及受众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具体措施:可以通过各社区的宣传栏,政府官方网站,各大媒体等定期对于信息泛滥时代,公民应该培养的素质以及信息筛选方法,网络防毒等相关知识,以让大众能够对存在的不正当的信息实施科学的判断,并规范好个人行为,从本质上实现尽可能的降低虚假、垃圾信息泛滥、信息同质化等带来的负面作用。

3.3重视内容创新在媒介融合环境下避免新闻内容的同质化,应该要重视内容的创新。懂得依照目标受众的价值定位以及社会立场以决定媒体在信息采集、处理以及话语表达上面的差异性,在新闻策划、采访、产品制作以及广告营销等环节当中做好统筹规划工作,让采集到的信息资源于不同媒体上实现合理分配,以适应不同媒体特质的新闻产品。

4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城市形象;对外传播

一、媒介融合与城市形象对外传播

(一)媒介融合概念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是与技术紧密相关的概念,也是中国目前媒介发展过程中要应对的现实问题。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体终端融合的过程。[1]从国际范围内看,最早描绘“媒介融合”图景的是1978年尼葛洛庞蒂,他认为媒介融合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二者融合的基础上,用一种终端和网络来传输数字形态的信息,由此而带来不同媒体间的互换互联。[2]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一些涉及媒介融合基本概念的西方著作被译介到我国,例如,托马斯・鲍德温等合著的《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明确指出:之前各自为政的电信、有线电视广播和计算机工业将汇流到一起,产生整合宽带系统(broadband communication system)[3]。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等合著的《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一书第一章“变化中的媒介环境”也探讨了媒介融合及其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4]“媒介融合”作为一种正式的学理性概念最早是由蔡雯于2004年在美国进行富布莱特项目研究时引入国内的[5]。

(二)媒介融合与城市形象对外传播

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给予人们的综合印象与整体文化感受,是历史与文化的凝聚构成的符号性说明,是城市各种要素整合后的一种文化特质,是城市传统、现存物质与现代文明的总和特征,城市形象是城市景观客观的、集中的表述[6]。城市形象对外传播指的是针对国外受众传播城市形象,媒介融合改变了媒介生态和传播格局,基于此背景,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可能要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

就传播场域而言,在传统媒体时代,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一般模式是利用行政力量引导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推广,而随着新的媒介技术不断发展,大众媒介接触行为和媒介使用方式不断革新,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传播场域、舆论环境和传播态势发生相应的变化。区别于国内传播场域,媒介融合背景下城市形象对外传播要面向国际受众,聚焦国际受众关心的议题,满足国际受众的信息诉求。

就传播渠道而言,媒介融合背景下公众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依靠单一媒体传播信息已无法覆盖大部分目标受众,为适应这一传播实践需求,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全媒体传播应运而生。它以新媒体的涌现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动、互补为特征,通过集合各种传播渠道,使信息传播涵盖人的全部感官,不同的人选择适合自己的媒介接受信息并随时参与反馈与分享。基于全媒体传播的优势,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渠道建设上,建设多维的媒体传播平台。

就传播主体而言,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主体日益多样化,在传统媒体环境中,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主体是相对固定的媒体和机构,信息来源相对单一,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媒介融合背景下,人人都可成为媒体,城市形象的传播主体越来越多元,呈现出“全民化”效应。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现状分析

综观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现状,笔者认为如下几个方面应该引起关注:

(一)对外传播主体仍需形成合力

所谓对外传播主体是指主要承担对外传播任务的单位、组织和个人。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主体多元,其中不仅包括大众媒体,同时还应包括合肥在海外投资的企业,合肥对外交流的机构,NGO组织,团体和个人都应该承担起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职责。目前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中,大众传媒与其他机构和个人尚未自觉形成对外传播的合力,不能够充分地利用已经积累的传播资源和外交资源。

(二)对外传播受众定位需加强

城市形象对外传播实质上是将城市独特的内涵进行提炼后,形成独特的形象,将形象中所蕴含的核心文化价值表达出来,并为受众所认知和接受的过程。理论上来说对外传播是一个双向过程,受众对对外传播内容的认可和接受才是衡量对外传播工作有效与否的重要指标。但在目前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过程中,缺乏对目标国际受众的研究与针对性内容的架构设计,对他们的接受心理、审美情趣、媒介接触和使用习惯的研究与回应依然不够理想。还要强化传播效果跟踪和评估,制定传播战略和具体方法。

(三)对外传播内容设置需彰显特色

从时间上来看,城市形象对外传播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并非能够一蹴而就,所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中内容选择尤其突出。目前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中内容的选择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打造出一系列能够彰显城市形象的传播内容,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合肥最真实的声音、讲述合肥最美的故事。

(四)对外传播渠道有待拓展

传播渠道在对外传播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任何传播都倚重于传播渠道,城市形象对外传播尤甚。城市形象不是单向度的,呈现出立体多元的特征,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要着力打造对外传播渠道的组合拳,其中包括新旧媒体的融合、组织和团体的汇合、企业和活动的联手、官方与民间的合作、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融等,只有摒除成见,积极携手,才能够拓展对外传播渠道,为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提供全新思路。

第4篇

【摘要】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带动了传媒业的迅猛发展,而移动平台的出现更是加速了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拉锯战正在此消彼长的进行中。本文从媒介融合环境下传统报刊的生存方式出发,解读当前媒介融合过程中,报纸发展面临的困境、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报业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 媒介融合 现状 数字报业 动力

一、当前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传统报纸发展的现状

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在媒介融合的浪潮冲击下,传统纸媒的地位在继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再次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发展再度陷入“瓶颈期”。

1、报纸读者数量的减少

在“报纸消亡论”的论调下,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报纸的消亡就是一代人的消亡,随着最后一位报纸读者的离世,纸质报刊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当前年青一代是伴随着电子媒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纸质媒介没有像父辈那样深厚的依恋之情,对于这些新的受众而言,新型媒介才是他们这代人的主要接触对象。网络的实时性、互动性、丰富性等都以非常大的优势遥遥领先于纸质媒介,这就导致现阶段纸质媒体在发掘和培养新一代读者方面居于劣势,读者的流失对于报纸的长期生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据统计,在2007年,中国2.1 亿网民中,有73. 6% 的人半年内在网上看过新闻,网络新闻的受众群体已有1.5 亿。新闻网站吸引了大量的网民,有1 /5 的网民上网的第一落脚点即是看新闻。面临着发展势头如此强大的网络受众资源,报业的危机具有长期性。①

2、报纸的广告收入减少

广告之于媒体就好像食物之于人类,没有广告商的投资,媒体的运转就不可能进行下去。自2005 年以来,全国报纸广告的收益均呈现下滑趋势,而与此同时,门户网站的广告收益却一片飘红。广告商投资的减少,将会直接影响报社的经营管理,进而间接导致新闻工作者专业素养的降低与报纸质量的下降,使报纸的生存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直到被兼并或彻底消亡。

3、报纸的时效性不足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出现并受到追捧,并不是空穴来风。其内容的实时性、音视频效果的丰富性、链接内容的全面性等都比传统报纸更有竞争优势,再加上移动上网平台的出现,各种电子媒介的普及,网媒的发展势不可挡。相比较而言,报纸作为一种传统的新闻媒介,一直以来以“内容为王”标榜自己的权威和独立,却不得不面临网络带来的挑战。虽然报纸一直以来都是权威信息的者,纵深报道的探讨者,但这并不能否定网络在未来也会成为另一个信息权威的主导者。

二、传统报刊向数字报刊转型面临的问题

所谓报业的数字化,是指报业基于数字式信息符号传播技术的发展基础之上与新媒体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的数字化转型。②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媒体的实时应用,受众对数字化报业的需求大大提升,而传统报刊在向数字报刊转型的探索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1、数字报业的版权与政策监管

报业的数字转型是当前适应整个市场潮流的去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涉及到了网络技术和虚拟空间,这就导致很多网络监管的问题不得不纳入考量的范围。如何最有效保证数字报业的版权不受侵犯,如何协调传媒内部针对数字变革而进行的人员、制度的调整,如何最大化的发挥记者编辑的能动性,都成了传统报刊需要面对且尽快解决的问题。就国内媒介融合现状而言,不少媒介集团已意识到媒介融合能提高传播效率,却大都苦于政策瓶颈难以推行改革,目前仍有75 号文件明文禁止广电和电信的互相渗透。③

2、固有传统思维的局限性

数字报业在国外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而在我国却仍旧停留在报刊网络版的发行上。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地区对当前数字报业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再加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电子信息水平的限制以及通信技术的落后,致使部分处于转型期的报刊不能全面数字化;④另一方面是由我国特有的国情所致。自报刊诞生到现在,报纸的发展都是以一种“国有企业”“政府喉舌”的身份自居,几乎没有过彼此之间的媒介联动和激烈竞争。养尊处优的地位使得他们不再具备一种较强的风险意识,对行政机关的庇护和依靠使得报业结构不容易像国外的媒介集团一样被摧毁。因此,抱着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心态维持着现有的稳定的报业结构。

三、数字报刊发展的趋势与动力

数字报业的发展如果仅仅停留在报纸的网络版而不进行新的深化改革,那么在世界数字浪潮中总有一天会被吞噬而不自知。报业的数字化是整个发展的大趋势,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向传统报业抛出了层出不穷的挑战,而且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只是目前全球数字化转型都处于一个探索时期,没有固定的成功模式,只能摸索着前行。

1、丰富数字报刊的内容

“内容为王”一直是报纸孤芳自赏的一个骄傲。于受众而言,报纸是一种权威的代表,是核对信息的一个标准,形式较为单一的报纸只能在内容上更加凸显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充分利用自己的采访权,访难访之新闻,做独家的深度报道。在数字变革的过程中,报纸应该在原有基础上深层次开发信息平台,整合多元媒介,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来呈现新闻,实现资源的多次利用,降低报纸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效益。另外,除了内容的丰富多彩,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呈现不同的新闻播报方式,制作不同的专版和模块,适应手机、电脑、乃至将来的“电子纸”等媒介载体。

2、拓展数字报刊的业务范围

在媒介的经营管理体制上,我们不应再只限于新闻的与采集或者只是纸质报刊的网络版,而应该注重数字平台的立体化经营。例如《纽约时报》网站针对“报纸参与教育”这一发展计划而开辟的一个“时报学习”的专栏,其免费为3 到12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老师提供信息,学生可以在线阅读新闻、参加专栏游戏、向《时报》记者编辑发送邮件及问题,老师根据网站内容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时报》一方面为社会教育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自己的新一代读者群。⑤在借鉴西方数字报业发展的同时,报业集团也应该根据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业务的拓展,比如在网络中开展音视频业务,融入包括电子书、电子期刊在内的文化活动等。

参考文献

①甘东、谢莎莎,《传统报纸与网络媒体互补——以〈新民晚报〉2008 年“两会”报道为例》[J]《. 新学术》,2008(4)

②石本秀,《融合还是分化——试论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实践中的思维局限》[J]《. 新闻界》,2011(7)

③李娇,《论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发展导向》[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1)

④秦银萍,《媒介融合背景下数字报业的发展》[J]《. 赤峰学院学报》,2011(3)

⑤蔡雯,《媒介融合视野下的报业转型》[J]《. 新闻传播》,2007(11)

第5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采编;特点

中图分类号: 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282-01

新闻的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变化的,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新的媒介出现对新闻采编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将其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媒体融合则主要是把多种媒介元素得以融合形成整体,这也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一、媒介融合的表现及这一背景下新闻采编的特征

(一)媒介融合的表现分析

处在当前的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在诸多媒介的发展中其关系愈来愈紧密,媒介的融合对新闻采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媒介融合的表现上主要就是对新闻传播的方式有了改变,并形成了多种类型媒体间的联合传播。并在多渠道以及全方位的传播方式基础上使得媒介和新闻得到了有效融合。再者就是媒介的融合也促进了传统新闻传播途径的改变,尤其是当前的科技媒体的发展,能够通过媒体融合把文字、声音等内容与网络电视得到结合,进而在传播的途径上更加的便捷,效率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再者是媒介的融合在技术特征上能充分体现,通过技术将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文化都进行融合。

(二)媒介融合下新闻采编的特征分析

从媒介融合背景下能够发现,新闻采编自身也发生了变化,有着鲜明的特征体现。首先在新闻业务流程重组和整合层面有着很大的变化,媒介融合下新闻业务整合的工作方式较为多样化,以往传统媒介的新闻传播就逐渐失去优势地位。通过媒介额融合就能在数字网络化基础上来进行开展相应业务,而媒体数量的增多也在竞争上比较激烈,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对新闻信息不断整合,将新闻的新鲜性得以充分体现。

再者,新闻传播主体也有了变化,在新闻报道的模式上也有了创新,新闻传播主体并非只是专业的人员,还有社会大众,他们通过手机来对新闻的传播在速度上也比较迅速。在新闻报道的模式上也有着创新体现,以往是线性结构,而在媒介融合下就开始向着全方位以及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样对受众的社会问题的深入探究提供了方便。

另外,随着媒介的融合新闻的信息资源也就变得更为复杂多样化,由于新闻采编的重点就是对事件的采访还有据此来提取比较有价值的信息。当前新闻的传播有着大众性特征,而大众在传播新闻过程中对新闻信息的编辑和筛选能力不足,所以就会在新闻信息的质量上得不到有效保障。媒介融合下早新闻的载体也比较先进,其中在云储存以及新闻信息记录等方面也比较方便,形式上多样化。这样在新闻报道中就能对新闻事实全面报道保障新闻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还有就是媒介的融合背景下对新闻采编的流程也产生了影响,使之有了新的特点。传统新闻采编主要是以媒体类型作为依托而单独进行的,通过媒介融合则就对这一现状有了打破,在网络等多种媒体平台下能够进行信息的交流传递,在对新闻素材的来源开拓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这样对新闻资源的信息互补就有了保障作用。

二、媒介融合下新闻采编人员的应对策略

第一,面对新的发展时期,新闻采编人员也要能对媒介融合作用下做出努力,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从新闻采编的采访能力上要能得到进一步强化。新闻采访其本质就是对发生的客观事物有目的和有计划的调查研究,在媒介融合下就需要新闻采编人员在新闻信息的提取能力上进一步增强,并且对信息的判断能力也要能够加强,充分将自身专业技能得到利用,这样才能够为后续新闻编辑大好基础。

第二,还要对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培养得以强化,及时的改变传统服务意识,要能认识到新媒介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对受众的新闻阅读需求要能准确的把握。并要能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素养,新的发展环境对新闻采编人员的要求也有着提升,所以要能全面化的将自身素质水平提升。

第三,对新闻的策划能力要能进一步强化,新闻工作人员要在策划能力上得以有效提升,对新闻报道质量加以保障,媒介融合背景下要在新闻质量上能够保障,这样对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够增强。对受众的关注热情加以引导是新闻媒体工作的重点,这对新闻采编人员也有着严格要求,对新闻要能深层次的挖掘,进而引起受众的兴趣。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闻媒介间的融合已经是新闻业和媒体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新闻采编在这一融合过程中将会发生新的变化,所以相关的采编人员也要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能得到重视,将市场竞争力充分的提升,这样才能为大众提供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参考文献:

[1]程小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特点[J].西部广播电视,2015(08).

第6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媒体;现状;展望

目前,随着新的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融入,广播电视新媒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新媒体技术的升级与更新,逐渐实现媒介的数字化、现代化、多样化。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媒介形态产生了,传统的媒介形式得到了完善,使得广播电视行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县级电视广播新媒体的现状

县级广播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作为基础新闻舆论监督部门,其所处的生存危机在绝大多数员工的意识当中没有被觉察。县级台与中央、省级台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在资源、专业人才、环境等各方面均比较匾乏。目前县级广播电视发展的最大的瓶颈与往年市场经济的多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县级广播电视出台的政策有关,同时,传统观念严重影响了县级广播电视的发展。县级广播电视事业是信息产业的组成部分,与数十年的传统观念进行斗争。而广播电视的上层产业进行着火热的改革,按照中央相关文化体制进行创新。县级广播电视工作人员随着年复一年的工作,大多安于现状,工作热情与创新才情早已消磨殆尽,导致了县级广播电视错失了大好形势与发展良机,县级广播电视面临着收入少,设备严重老化,科技含量低的危机。

县级广播在初级阶段,在受众心理的驱使下,本地新闻容易在地市级电视新闻媒体下进行聚焦。也就是说,县级广播电视的新闻受众多是因为新闻的接近性。虽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经济与受众资讯需求成正比,但是,广泛的省级媒体新闻已经逐渐取代了县级广播电视新闻。一方面,狭窄的节目题材导致地方新闻在受众的心目中缺失了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县级广播电视受到了很大限制,关注的节目素材只能局限于当地范围内,远远比不上中央台和省会广播电视的深远而又广泛的视野。因此,新闻题材供观众选择相对较少。

二、手机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随着4G网络时代的来临,手机广播电视媒体迅猛发展,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其中,手机广播电视媒体的现状是指手机广播电视媒体面临严峻挑战,手机广播电视媒体缺乏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手机广播电视发展比较迅速,然而,手机广播电视未能够广泛地普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展过程中遭遇众多的问题。手机广播电视存在内容匮乏与同质化等问题,行业技术标准与国家的技术标准相互存在,盈利的模式相对来说过于单一,主要需要依靠用户的订制费用与数据流量等接收使用费用,从而获得利润,阻碍着手机广播电视的发展。

三、网络广播电视新媒体的现状

随着网络的优势显现,网络视频形势的发展良好。网络视频是指以网络为传播媒介、以网络视频服务商提供的视频资源为内容以在线直播或点播的形式,供人们观阅的声像文件。2009年至今,国家网络电视台推出自己的视频频道,形式新颖,管理科学,技术先进,这给优酷和土豆造成了挑战,双方在资本和版权方面博弈,使得我国的在线视频行业的规模扩大,形势良好。但是,我国的网络视频行业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首先,版权不明,内容重复雷同,尤其是跟风创作现象严重,自主创新不足,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其次,不良视频充斥网络,难以管理。这些不良视频由于传播速度较快、范围较广、影响较大,所以对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再次,视频画质有待进步。由于网络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各地的网络传输环境不一,所以,受众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传输慢、视频模糊的问题。最后,商业盈利模式还不完善。由于经营模式还不够完善,盈利方式也比较单一,所以很多视频网站长期入不敷出,处于亏损状态。

四、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展望

(一)共享内容资源

媒介融合应实现资源的共享,由于内容资源不仅是受众接收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原因,更是新媒体间进行竞争的核心资源。在实现资源的共享之后,将不存在各种类型的媒介的垄断优势,新颖的、科学的内容将会成为各种竞争中的关键要素。网络媒体一方面凭借自身的速度与时间自由等优势获得众人的青睐,另一方面,网络媒体依靠丰富多样的资源与更新速度快等优势获得市场。因此,网络广播电视新媒体则应与传统媒体与业余媒体的制作人进行合作,与此同时,赋予普通用户上传资源的权利,从而获得更多的合法素材与内容。

(二)渠道与终端融合

目前,广播电视的业务主要有高清电视、付费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等。多媒体的业务主要有网络视频、手机电视等。在未来,这些业务将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实现更深层次的交融。渠道交融的最常见方式就是三网融合,即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通信网的融合。三个网络经过改造,使得某些技术和业务趋于一致,在此基础上,三方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在实际操作中,就是将手机、电视和电脑融合为一体,彼此之间的壁垒不再明显,各种信息、通讯等可以共享共用等。三网融合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宽带战略”的推进。在中央关于推进三网融合的重点工作中,包括加强网络建设改造以及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业务的应用等内容。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各种形态的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各种因素的限制,导致新媒体运行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利用目前所拥有的技术水平已然不能满足新媒体的发展,应该科学的认识新媒体的发展现状,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广播电视新媒体,推动广播电视新媒体行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秦芹.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传播与版权,2015.

[2]刘航航.刍议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通讯世界,2016.

[3]张晓明.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与趋势探析[J].科技传播,2013.

第7篇

新媒介在传播领域上的迅速扩张进一步加速了媒介融合的步伐。媒介融合于传统媒介而言并不意味着只是盲目追求技术上的革新,而要将传统媒介的优势与新媒介的优势相互结合,以此打造出适合在各种平台上进行传播的新闻产品。报纸编辑部作为内容生产的核心部门,其转型与重构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报纸编辑部为研究视角,从媒介融合的演进趋势、报纸编辑部的整合以及媒介融合对报纸编辑部及其组织结构的影响这三方面入手,分析媒介融合与报纸编辑部及其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报纸编辑部的进一步转型厘清思路。

一、媒介融合及其演进趋势

媒介融合的演进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媒介竞合、媒介整合以及媒介融合。

媒介竞合是媒介融合的初级阶段,广播的诞生便是媒介竞合的起源。广播就报纸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它具备纸媒所不具备的优势:广播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需要依靠“纸”这种载体进行传播、其伴随性和时效性都远远超过了报纸等。纵然广播有诸多优势,但其自身的劣势也较为明显:传播内容的深度远不及报纸、传播内容不易保存、一部分受众的阅读习惯导致不太适应广播的传播方式等。正因如此,广播仍就未能动摇报纸在大众传播中的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视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电视的诞生,对报纸和广播的冲击更加强烈。但随后电视的发展和广播出现了相同的状况,虽然有自身的优势,但其缺陷也逐渐暴露。至此,报纸、广播和电视形成了“各司其职,各安其政”的局面。[1]这就是媒介的竞合观,是媒介融合的初级阶段。无论是业务层面还是战略层面,不同媒介形态之间还是泾渭分明的。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诞生带领人类进入了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新时代。网络媒介是一种颠覆性的媒介形态,具有及时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兼容性等特点。在网络媒介发展的过程中,以下几个现象尤为突出:第一,许多网络媒介从传统媒介中衍生,并逐渐演进成为支柱产业;第二,传统媒介从新闻获取、采编、整合等环节中,都从单一的介质转向了网络化和多媒介化;第三,新旧媒介在信号传输、接受终端等处理模式上的界限日益模糊;第四,网络媒介的兴起颠覆了传统媒介的定义,大众传播媒介不再是一个传播信息的专业化机构和载体。[2]这就是媒介整合的阶段,与前一阶段的区别在于新旧媒介在所有权、组织结构等层面逐渐融为一体;在信息采集等业务层面上相互渗透;在传播终端等技术层面上走向共享。[3]

现今,媒介融合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层次,并从以下方面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变化:第一,新旧媒介之间的差异逐渐模糊并消失,媒介的内容生产成为核心;第二,逐步实现媒介融合的全能型终端,大力推进“三网融合”;第三,受众的信息自由度大幅度提高;第四,媒介所有权、组织结构、新闻生产和信息表达等方面实现全面融合。媒介融合并不是媒介演变的终点,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并不是所有传播技术向着同一个媒介集中,而是一个媒介可以包含多种传播技术。透过媒介融合,使不同类型的介质发挥自身的优势,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产品,实现资源增值,提升品牌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媒介融合将进入“大媒体时代”。有学者提出,未来的传媒格局将会朝着报纸边缘化、电视娱乐化、传播渠道多终端化的方向发展。且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在未来“大媒体”格局中将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未来的主流媒体。

在报纸编辑部及其组织结构转型的过程中,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报业一直走在前列。西方报纸编辑部在重构探索的路径上大致相同:第一,办公室及办公资源的整合。编辑部的重构首先从办公室的结构变化开始,大部分编辑部将原有框架式的办公室结构打破,设计成开放式的空间结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英国《每日电讯报》的“中央辐射型”办公室。处于“圆心”位置的桌子是各部门核心领导的工作区,各部门工作人员呈辐射状依次排开。纵向直线为一个编辑部门,同一弧线上的工作人员分管内容、设计和生产。“中央辐射型”办公室结构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使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更加畅通,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二,业务流程的整合。编辑部打破过去金字塔式的发稿程序,扩大记者、编辑的发稿权力,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金融时报》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新闻滚动成稿”的工作方式。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将其上传至网络,随时随地跟进事件,不断传送和补充新的信息。这样的业务流程极大程度地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提高了纸媒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的能力。第三,新闻产品的整合。甘乃特集团最早提出了“编辑部融合”的理念,2006年,集团旗下的报纸新闻编辑室更名为“信息中心”。致力于优先打造本地的新闻产品,形成7天24小时全时段新闻操作,加强了与受众之间的互动。[4]第四,人力资源的整合。2009年,《华盛顿邮报》宣布其进行机构重组,设计内容生产和编辑制作两个方面。在内容生产方面设置了国内部和本地部两个部门;在编辑制作方面将报纸编辑部、网络编辑部以及各子部门全部集中在同一的平台上进行编辑制作。整合后大大提高了记者编辑跨部门、跨平台的协同能力,促进了报纸与网络业务上的整合。[5]

我国报纸编辑部的整合改造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不错的成效。我国报纸编辑部的整合大致呈现出四种模式。第一,报网互动。这是我国报纸编辑部在整合初期最早呈现的模式,随着报业转型的不断推进,报网互动的模式也从简单走向复杂,大致经历了技术应用型、内容复制型、联动报道型、版块合作型以及战略合作型这几种模式。第二,报网一体。报网互动后,相互独立的报纸编辑部和网络编辑部开始合为一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报网一体的模式打破了报纸和网络之间的界限,新闻产品的生产与传播载体进一步分离,载体的使用完全服务于内容。第三,滚动新闻报道中心。2007年,《广州日报》成立滚动新闻部,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进行新闻报道。滚动新闻部借助集团所属的大洋网共同实现新闻的滚动播报。滚动新闻报道中心的模式成功推进了报业数字化的进程。第四,全媒体平台的搭建。2008年,《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这个新闻中心由总编室、采访部和数据信息部组成,除此以外,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虚拟的机构――“YMG特别工场”。这个虚拟机构主要针对各种突发或重大的新闻事件,从各部门临时抽调工作人员到YMG特别工场进行工作,事毕即散。

报纸编辑部的整合与媒介融合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媒介融合对报纸编辑部及其组织结构从以下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媒介融合改变了新闻生产的流程,融合媒介编辑部应运而生。记者编辑再获取相关新闻信息或线索后,采编中心集中各部门召开会议并分配具体任务。随后,记者将新闻素材透过不同的媒介平台进行加工、制作,生产出适合不同平台传播的新闻产品。融合新闻生产流程中生产出的新闻产品经过反复地添加、转换、变形,继续生成新的新闻产品进行二次传播甚至是多次传播,这些新闻产品还能够储存起来作为资源不断整合。[6]融合新闻生产流程的改变使报纸编辑部从传统的模式逐渐转变为新型的融合媒介编辑部。融合媒介编辑部集合了报纸、电视和网络等不同的介质,将各种介质的优势充分地发挥,生产出适合不同终端平台传播的新闻产品,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融合媒介编辑部为了顺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必须具备新的功能:第一,获取新闻信息的同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和筛选;第二,根据相关信息制定报道策略;第三,在进行新闻采访和报道时保证各项媒介资源灵活运用;第四,不同介质的平台相互协作;第五,编辑能够将新闻素材进一步加工制作,生成适合不同终端传播的新闻产品向受众推送。[7]

其次,媒介融合促使新闻从业者的能力发生变化,一大批全能型记者编辑诞生。媒介融合催生出融合新闻,融合新闻在个体层面是通过全能型记者编辑体现出来的。在传统媒介单打独斗的年代里,记者、编辑只需要掌握一项专属技能即可。媒介融合诞生后,新闻从业者迅速转变为集采、编、拍、摄、录、导等多种技能于一身的全能型人才。培养“一专多能”的记者、编辑与融合新闻生产、融合新闻编辑部对于从业者的要求是高度契合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由于媒介技能掌握的单一,很多从业者对待工作的热情逐渐降低。培养全能型记者、编辑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这样的状况。随着这种全能型人才的培养,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往往过去要2-3个人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一个人就必须全部完成,这无形中增加了从业者的工作压力。在这种高强度的压力下,一些不堪重负,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更有一部分记者、编辑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无视职业道德和操守,制作假新闻等情况屡见不鲜。

最后,媒介融合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报纸编辑部的组织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信息技术作用于报纸编辑部,主要影响有二:

第一,信息技术在报纸编辑部中的运用,有助于编辑部内部信息的畅通,导致产生较少的层级组织。比如在报纸编辑部内运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其范围涵盖文字处理、电子邮件、图形图像、语言信箱、视像会议等多种功能。这些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大幅度减少编辑部对于工作人员的需求量,减少组织层级。层级减少并不会影响工作进度和效率,相反工作效率和质量还会大幅度提升。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使编辑部内部的信息沟通更加快捷、畅通。

第二,信息技术在报纸编辑部中的运用,有助于报纸编辑部的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柔性化和无边界化。(1)在传统的报纸编辑部中,从高层传达的信息要想到达基层员工需要经过逐级的层级。这样的组织结构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层与基层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不利于编辑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信息技术的发展恰好改变了这一现状,无论来自高层的决策、还是来自基层的声音,都能够迅速、准确地传达给彼此。信息技术的推动促使报纸编辑部内部高层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机制趋于透明和畅通。处于管理层与员工层之间的中间管理层级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报纸编辑部的组织结构逐渐趋于扁平化。(2)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编辑部协同工作的能力,原有职能部门之间的交互式和顺序式的依赖关系被打破。报纸编辑部的组织结构趋于柔性化和无边界化,也大幅度降低了运营成本。[8]

注释:

[1][2][3]杨溟:《媒介融合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邓建国:《“信息中心”:未来报纸的新闻编辑室?――美国甘奈特集团的“激进”报业变革》,《新闻记者》2007年第1期

[5]王春枝:《整合与改造:欧美报纸编辑部的融合路径》,《中国记者》2009年第8期

[6][7]邵鹏:《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生产》,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第8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1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新要求

互联网与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以及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与广泛普及,已经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使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都产生了全方位、根本性的变革。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9.6%;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433万”[1],手机上网已成为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这就导致传统纸媒逐渐走向了萎缩。那么,传统纸媒如何生存、发展,继续发挥其功用?唯一方法就是要适应新媒体传播的特点,这就推动了原本单一化的纸媒逐渐走向了融合,媒介融合也就应运而生。何为媒介融合?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给出了较为全面的解释,他认为:“媒介融合就是在以数字、网络以及电子通信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以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2]蔡雯教授的解释虽然偏向宏观性的理论阐释,但他的理论性阐释中突出了媒介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这就是要求新闻传播人才具备媒介运营能力。我们结合申报传媒公司新媒体采编招聘岗位要求,具体分析一下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的变化。一是对新闻敏感性、文字功底、团队合作等要求是不变的。二是对新媒体运营能力提出高要求,要精通微博、微信、客户端的新闻用语、营销方式。三是没有明确学历的要求,反而突出岗位人才的媒介融合的特性。首先采编岗位融合,采编不仅仅是文字、图片,更重要的是视频,这就是媒介内容生产的多元融合;其次是市场运营与采编的融合,甚至是不同运营平台的融合管理,这就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2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新闻传播教育的“老问题”更加凸显

新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新闻教育存在实践与理论脱节,培养方式与信息技术脱节,师资队伍总体上缺乏媒体工作经验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媒介融合时代会更加凸显。媒介融合更加突出了新闻传播人才的实践能力,不少高校也在积极回应媒介融合,教师讲课经常会提及新媒体、媒介融合,部分学校也设置了媒介融合的课程。但由于媒介融合发展时间不长,当前新闻传播方面的教师在进行专业学习时,还未出现媒介融合,因此,他们在媒介融合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也处于摸索阶段,尚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案。因此,他们采用的方式,也仅仅是添加了一些媒介融合的内容,或许能暂时地满足媒介融合人才需求,但从长远来看,很难真正促进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2现有理论教学模式难以适应

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由于上述“问题”一直未解决,高校的教学资源,如教材、教学设备等依然偏向于理论教学与传统主流媒体,因而与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的运营不相适应,从而使得高校培养的新闻传播人才难以迅速进入工作岗位。出现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校并未从时展的角度调整、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与体系是其重要原因,固守于传统重理论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体系,或者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局部的、碎片化的“修补”,很难培养出社会需求的新媒体人员[3]。

3媒介融合时代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途径

新闻传播在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力与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媒介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媒介融合广度与深度会日益增加,新闻报道内容、形式也会越来越丰富、多元,培养新时代高质量新闻传播人才乃是当前的重要任务。除了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人文精神、新闻理想与新闻职业道德等,本文认为高校迫切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创新当代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3.1与时俱进,更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

目标是行动的指导,新闻传播教育“问题”的存在,与高校教学理念、目标未能与时俱进地调整、更新有很大关系。为此,我国高校应基于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重新审视当下的复杂传播图景,突破“采、写、编、评”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与媒介融合、大媒体产业发展相关的人才培养目标,各个高校应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探索适合具体的培养目标[4]。在具体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上,一要增开新媒体、媒介融合等专业课程,早期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课程内容,但最终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媒体课程结构;二要调整课程结构,突出新媒体、社交和移动互联网、数据新闻等;三要更新教学资源,构建新媒体教学平台,组建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传播实验室,如VR技术、AR技术、MR技术等新媒介技术,革新新闻生产、传播方式、叙事模式,从而突出新闻的真实性,提升大众对新闻的理解与接受程度。

3.2突出新闻传播人才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性是新闻传播学的生命,其教学必须突出实践性教学。实践教学可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校内开设实践课堂,结合校内开设各种微博、微信、官网、公众号等媒体平台,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如重庆某新闻学院开设了“传媒新视角”“编导派”“咪点儿”“淘学猫”“视说新语”“欧了”等多个新媒体平台,为新闻传播人才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基础。第二步各个高校要积极与新闻媒体合作,发展校外实训基地,有条件的高校还应积极发展定点合作教学的新闻媒体,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创造更多实践平台与机会,尽可能让学生在校期间熟悉各种媒体新闻传播的异同,并培养其新媒体运营的能力。两步走似乎很简单,但其实每一步都很难,每一步都涉及很多方面,其中,师资队伍的组建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一方面,高校应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激励高校教师在新闻传媒领域内进一步深造,并要求每位教师都具有丰富的媒介融合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有人才引进计划,从国外聘用优秀传媒人才,从国内传媒引进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多管齐下,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9篇

所谓3G,全称为3rd Generation,中文含义为第三代数字通信。1995年问世的第一代数字手机只能进行语音通话;1996年至1997年出现的第二代数字手机便增加了接收数据的功能,如接收电子邮件或网页;第三代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目前GSM移动通信网的传输速度为每秒9.6K字节。而第三代手机可能达到的数据传输速度将高达每秒2兆字节。3G手机不仅将大大扩展手机通信的内涵。还使得手机几乎能全面实现固定网络所具备的所有功能。

第三代数字通信为媒介产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技术前提,同时也将产生强大的消费需求,从而引发传媒产业的重新洗牌,媒介产业的经营管理将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一、媒介大融合

“媒介融合”是产业融合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概念。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卢森伯格(Rosen-berg,1963)对于美国机械工具产业早期流变的研究。他认为,在19世纪中期,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逐渐依赖一套相同的生产技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的尼葛洛庞帝(Nichola Negroponte,1978)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他认为这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

媒介融合是技术进步、消费需求和市场竞争的产物。

其一,数字和网络技术的成熟是媒介融合的直接推动力量。新技术成果的出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引发新的需求方式,也加剧了市场竞争。技术的发展引起产业分工的细分和专业化,也促进了合作融合。同时,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度和依赖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信息的多样化和便捷化随着技术的发展成为重要的消费元素,大众媒介时代开始向分众时代转化,手机、MP4与网络电子技术的结合成了新的消费热点。

其二,媒介融合是企业立足于竞争、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必然需求。实现媒介的融合有利于实现成本的内部化和规模经济,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此外。信息的采集和使用存在明显的“边际收益递增”,即每增加一单位使用所带来的收益的增长比率大于其成本的增长,也就是说,传播业的成本大部分在第一次制作时就已经实现,信息的多次使用所增加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即边际成本为零,而收益却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分工合作能够在较低的成本下获得较高的收益。

3G时代媒介融合的最大特点将是终端融合的加速发展。终端融合即“3C融合”,指终端设备及其信息平台和服务内容的融合,主要指电信、计算机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三合一。“3C融合”以无线网络为突破口,使各类设备都能方便地登录到其他网络中,用户只要选择一家网络运营商就能够方便地享受广电网、因特网和电信网提供的大量内容服务。3G技术实现了媒介的便捷性,可以随时随地获得网络服务。除了手机与网络的融合、手机与报刊的融合。手机娱乐方式的多媒体化已经不是新闻。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中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2.98亿,其中手机上网用户已达到1.省略这样的独立WAP站点。三是业务嵌入类的,以屏幕保护、壁纸、开关机画面等形式为主。四是移动搜索类的。3G牌照下发后,嵌入式手机广告会得到迅速的发展。手机广告的亮点在于把移动电话和广告结合起来,形成客户、商家和运营商三方受益的局面。一方面,手机是一种新型媒体,广告公司和商家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广告信息,等于把握了本地具有消费能力的客户,广告效果好,针对性强,信息的抵达率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经营方式和促销手段;另一方面。对于移动公司来说,移动广告业务使网络承载的业务量大为增加。在获得丰厚业务收入的同时还提高了网络利用率。

三、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监管制度的完善

传媒与其他市场主体不同。具有盈利性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特点。传媒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载体,舆论与党和政府、社会息息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尤其是当今信息高速传播、媒介互动性和自主性增强的情况下;这一特点更为突出。使用随身携带的手机,普通公民可以随时拍下、写下身边的新闻,并通过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媒介的受众已经不再是传统媒介下只接收信息的受众。

其次,如前面提到的,未来媒介融合的趋势会更加明显,媒介融合会伴随对管辖权限制解除的要求、产权之争和利益之争,同时,媒介的融合、传媒产业的集团化可能导致产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导致垄断的加剧。

此外,笔者认为手机作为新媒体的出现,也将为媒介产业的发展提出新课题。无论是2G时代还是3G时代,手机的基本功能都是私人通信工具,手机作为媒介对信息服务的私人化和个性化提出要求,也对个人信息的安全、私人空间的保持提出了挑战。个人信息泄露的消息不断出现,网上银行账户被盗时有发生,对手机垃圾短信的抱怨更是常常发生。3G手机在未来可能会用于比当前互联网更多的业务,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新犯罪形式提供了新的领域,因此传媒的市场行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然而。传媒市场行为又离不开市场指导的基础作用。如何实现传媒产业健康、均衡、平等的发展,如何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政府约束力的触角该伸多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我国当前传媒产业的现状,传媒业应按步骤有条理地发展和改革:

实现政府的权力退出、传媒产业在市场的作用下自由竞争;建立现代化的传媒管理体制,实现产权清晰、政企分开;完善信息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逐步实现全民监督机制,限制、消除不法或虚假信息的传播;加快对私人信息和财产保护的技术和法律发展,防止新型犯罪的发生,保护国家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臧旭恒、徐向艺、杨蕙馨:《产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胡延平主编:《第四种力量――新四化路途中的信息化与信息产业生态观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视频主持人;媒体研究;信息网络

麦克卢汉在“媒介即信息”中提出的概念,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7月份的最新报道,网络视频使用率达到63.2%。《报告》也从网民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业结构、收入结构、城乡结构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网民结构的特征。从中可以看出,性别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庞大的学生族群,年轻化人员的构成,职业地位、学历层次较高成为主要结构特性,代表着越来越多的社会中坚阶层对互联网的使用和支持。面对如此庞大的网络媒体受众市场,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开发出新的满足受众不同需要的产品来吸引受众,成为各网站争相努力的目标。创建自己的主持人品牌,吸引更多的浏览者成为其中必备的条件之一。从目前网络主持人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他的发展与趋势如下:

一、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融合与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对于传统媒体,尤其是网络视频对电视的冲击越来越引起各界的关注。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提出了“融合媒介”的定义:“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我国也有学者指出,融合媒介实际上是“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的推动下,各类型媒介通过新介质真正实现汇聚和融合”。如何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联动传播、互相促进,直至走向整体的融合,一直都是传媒理论研究的焦点。作为新媒介的主持人,尤其是网络视频节目主持人,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很多传统媒介主持人也开始涉足新媒介领域,并且由于在传统媒介中建立的社会影响力,从而使其在新媒介中有着天然的传播优势。而一些通过新媒介建立影响力的网络主持人也迅速的受到了传统媒介的关注,例如因播客走红的网友“胖大海”被北京电视台邀请成为电视节目主持人。从这些主持人平台的不断转换和角色的转变,不难看出主持人不仅是媒介融合的一个显著特征,更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二、虚拟与真实的互补结合

最开始人们由于受网络虚拟性的思维惯性影响,所以虚拟主持人也曾经活跃了一段时间,不久虚拟主持人就由于技术设备的限制和现场反应等一系列问题,在人们的惊奇和新鲜感流逝之后逐渐消失了。但事实上,虚拟主持人还是具有其自身优势的,例如效率方面的优势是正常人无法比拟的,作为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料库,他的信息量和各种知识储备完全可以满足人们对于主持人的期待值甚至远远超出想象。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虚拟主持人其实可以和真人主持人相互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从而创造出更加优化的传播方式。

三、草根媒体与集团媒体的竞争与合作

网络视频火爆初期,是一大批民间草根媒体形成的。因为他们不服务于任何组织和机构,更加真实自然,容易让网友产生亲近感,更容易接受,达到超出想象的传播效果,但是随着受众品位的提高,草根媒体由于技术能力的不足,信息来源上的局限,制作能力的差距,已经很难引起受众的注意力了。而集团媒体则有着比较专业的团队,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制作上,包括信息量的搜寻和储备,选题视野的开阔程度,在受众中的公信力等方面都开始凸现出优势来。在媒介融合的今天,无论是哪一方都不可能单独称霸天下,只有在良性竞争的同时加强合作,才能达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所以,未来这二者合作共赢才是最佳选择。

四、网络视频节目及主持人的社会经济价值

网络视频节目以及主持人从议程设置、制作方式等方面,为受众提供了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社会文化价值。各种信息在此聚集和发散,形成了新的文化价值。从经济角度来讲,网络视频节目作为网络媒体中的新型传播方式目前发展得如火如荼,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监测数据,网络视频分享领域市场从2006年的高度分散发展为2008年的相对集中,视频分享网站用户、流量相关统计数据增长迅速,个别指标接近综合门户,成为互联网主流应用之一。互联网音视频节目市场整体规模在迅速扩大,2007年中国互联网视频点播、直播市场营收规模达到8亿元,根据艾瑞咨询公司预测,2010年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4亿元。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网络节目和网络主持人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包丽敏.浅谈网络虚拟主持人的人际化角色[J].新闻记者,

2001年10期

第11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 视界网 公共关系 新闻摄影

[基金项目]广西财经学院公共关系研究所与湖北日报摄影部合作横向课题《视界网(pic.省略)现状诊断和运营策划》项目部分研究成果

一、视界网是什么

2010年8月,受湖北日报摄影部委托,我们承接了视界网(pic.省略)现状诊断和运营策划项目。彼时,第一个被提上日程的问题便是:“视界网是什么?”

视界网,pic.省略,2009年12月28日上线。从链接上看,视界网是荆楚网旗下的图片频道,是一个网站的二级子站,但是,其主办方是湖北日报摄影部,一直是作为一个独立网站被运作的,所以,它的名字叫视界网,而不是荆楚网图片频道。摄影部保证网站的内容供应,荆楚网保证技术支持。总之,它是一个合作产品,合作方至少有两个:报纸和网络。

2010年4月16日,湖北广播电视台加入合作阵营,视界网推出流媒体作品,《视界·焦点》栏目在湖北都市频道播出。原来,报纸摄影部不但会上网,也能做视频流媒体,上电视栏目,所谓报网台融合不是神话。

视界网最大的特点是其奉行的签约摄影师模式。区别于传统上只有报社专业摄影记者才能在省报版面上发稿的模式,视界网将机会放到人人可及的签约摄影师手中,发表作品——比如见报或者登上湖北都市频道的荧屏——不再是“专利”。由于分散在湖北各地的签约摄影师的加入,湖北日报在稿件的数量、内容、形式等方面迅速改观,这一模式甚至迅速引发了业内生态环境的改变。

很快,视界网成为湖北省政府的官方图片库,各种摄影比赛、作品展出等连续推进,视界网俨然成为一个承载丰富的机构。

可以描述的还有很多,这些都是视界网。可是,最容易迷失的地方正是岔路口多的地方,为此,我们撇开表象,从深层次分析视界网所处的两个时代环境。

二、媒介新时代与摄影新时代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无疑已经和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媒介环境。不只是媒介,全世界都已经和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人们称之为“新媒体时代”。面对新生,有人曾经因“巨大冲击”而哀叫“报业灭亡”、“报业寒冬”(谢娟,2007),有人曾经因此而呼唤“传媒集团化”(喻国明,2003),而当《纽约时报》在全球率先成功转型电子版时,其发行人小苏兹伯格认为,重要的是“媒介融合”。他说:“《纽约时报》向受众出售的并不是报纸,而是新闻,是信息与知识。这种信息与知识,是以纸张、胶片为载体,还是以无线电波、直播卫星、互联网络为媒介,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必须应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多渠道地销售信息与知识。”学者吴云(2006)也认为,传统的报业将经历媒体联动、报网互动、媒介融合三个逐渐融合化的演进历程。拿报纸来讲,先是各大报纸竞相推出网上数字版,实现实时更新和联动,接着是报纸和网络在议题、内容等方面的深层互动报道,最后才是全方位的媒介融合,报网台融合,报纸与其他媒体之间去除隔阂,融为一体。而张乔吉(2010)则认为,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中国传媒业目前已形成由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共同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架构,媒介融合已成大局。

时代的更迭无可非议,关键的问题是,媒介的新时代是否就是摄影的新时代?

摄影人很快找到答案:媒介融合已成为一种无所不在、影响巨大的现象(潘元金,2009)。他们发现,发生改变的远远不止越来越繁华的媒介生态,甚至整个行业的受众也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个明显的趋势便是“读图时代”,人们更趋向于通过“读图”获取信息。传统的文字版面一统天下的局面早在上世纪末已经默默逝去,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生活导致受众“快餐化”的阅读习惯,曾经的“图文并重、两翼齐飞”也逐渐转化为今天的“图说天下”,视觉化的传播语境已经形成。于是惊呼,摄影的机会来了,因为图正是我们的天下。但是,很快,他们也发现,所谓的读图时代不是摄影人的胜利,而是全民的呼吁。一个词汇新兴起来,即是“全媒体”(《新闻前哨》专题,2010;王凯,2011)。我们发现,图不一定是图片,静态的,也可能是图像,动态的;不一定在报纸上、杂志上,甚至不一定在平面上,很多图是在屏幕上、荧屏上,而图的名字已不是图,它被更泛化地称为“影像”。发现新鲜的东西,受众表现出的多是惊喜,而摄影人则多了份苦恼。我们以前只是单一的摄影人,玩好相机即可,现在要做全媒体,还要玩好摄像机,甚至不只是玩机器,还要从编辑、导演的角度考虑问题,还要做个策划。这些肯定很新鲜,但绝对不容易。另外一个新兴的词汇是“全民摄影”(廖伟棠,2009;刘萍,2010)。自2005年7月7日伦敦地铁爆炸案始,“一些权威的纸质媒体大胆地采用一些现场民众用自己的摄影器材所拍摄的影像,新闻摄影记者一直依赖的器材和通讯优势渐渐失去,摄影师的专业地位也渐渐动摇。摄影——或者说公众对公共事务的诠释权获得前所未有的普及。”

在此情况下,摄影人喜忧参半,面临机遇,也必须应对挑战。

三、视界网如何找到自己

人们大多相信“隔行如隔山”。视界网是什么?内部的人应该最清楚。但事实并非如此,身在其中的人往往越忙碌越找不到自己,找不到方向,于是又有“旁观者清”的说法。为了给出一个更好的答案,项目组进行了调研,包括针对机构内部文献的深度分析,针对管理层、合作方、职员及签约摄影师等的焦点访谈,针对视界网现有受众的在线问卷调查,也包括一些SEO基础调研内容。这些调研一方面使我们在业内专业人士的帮助下透视内部,另一方面也使我们在科学方法的帮助下保持理性旁观。

1.视界网受众。

基于视界网的现状,其受众明显分为两种类别:一类是直接受众,一般是直接使用视界网的对象,其形象很明确,甚至都是熟悉的面孔,人数也有限,比如湖北地区约20家的报业单位,湖北地区地市级以上约600家的各机关单位宣传部,全国约500家新闻领域的高校、研究所等;另一类是间接受众,主要是圈内的其他受众,其形象相对模糊,往往是陌生的朋友,人数也多得多(如表 1所示)。其中,大部分直接受众比较容易接触和捕捉,目前与视界网联系紧密;间接受众以及直接受众中的民众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则很难触摸,是视界网以后必须接近的主要传播目标。

2.视界网核心竞争力。

视界网现有受众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视界网最受欢迎的栏目是“影像点评”、“专家点评”、“摄影讲坛”,以及原先纸媒上的王牌栏目“焦点”;而视界网最吸引人的元素是它提供一种“透过图片看新闻”的方式、“图片冲击力”树立了其内容标本,而且提供一个“摄影点评与交流”的平台(如图1)。由此可见,视界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学习,在于整合利用现有优势资源,提供一种新型的互动的学习平台。

3.视界网竞争市场。

考察视界的竞争市场,需要区分两类市场:一是大众刚性市场,比如图片市场,或者摄影市场,这些市场的受众、需求、份额、容量等都很令人满意,但是竞争也异常激烈,一般较难进驻;一是小众柔性市场,比如新闻图片市场,或者新闻摄影市场,这些市场的情况则相反。我们的市场调研也显示,即便只分析国内市场,色影无忌、蜂鸟网等专业摄影站点已经把持住大众市场,而且像新闻摄影这样的带有专业性的大众市场也已经被新华图片、人民视线、中国新闻图片网等占据。在对受众的采访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用户同时是几家不同站点的频繁访问者和忠实使用者。比如,某地区本地的一个摄影记者或者通讯员,一般会从色影无忌这样的专业摄影站点获得摄影知识甚至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同时积极地寻找在本地媒体上发表作品的机会,因为这种情况下成功的机率会大很多;即便成功的机会并不大,他也会一直尝试向新闻图片投稿,有时候,他期待幸运的降临,也有时候,坚持不懈会获得技术水平的提升。

所以,视界网竞争市场的特点有二:1.要区分大众市场和细分市场,不同市场下的情况可能会差异明显。2.不用区分市场,因为受众都是跨市场的,只要符合他们的需求,他们便乐意上门拜访。以下SEO分析部分即是上述的具体证实。

4.视界网SEO。

如图2所示,借助百度指数工具对比分析图片、摄影、新闻摄影三个关键词,橙色曲线(图片)明显于绿色曲线(摄影),而蓝色(新闻摄影)曲线以趋近于零的状态分布在图片的最底部。

如表2所示,借助Google Analytics工具对新闻摄影相关的关键词进行详细分析,在最主要的关键词中,整体竞争程度不高,竞争程度指数普遍低于0.15(0≤竞争程度指数≤1),整体搜索量也不高,全国的日均搜索一般是几百次或者只有几次,估算平均点击费用几近于零,而对比2010年不同月份的点击量,差异不大,整个趋势稳定,也说明这个范围内并无成功的或者巨大的营销传播活动凸现。

从SEO的角度分析,这是一个并无太多进入壁垒的领域,相对容易突破,而有特点的局域性市场更容易打开市场。

5.视界网SWOT分析。

综上,我们得出视界网战略发展的SWOT分析(如表 3所示),并相应开发出SO、WO、ST、WT四种发展战略,以为其运营实践提供指引方向和依据。

四、公共关系与视界网的未来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视界网是什么?

如果以公共关系的方式,以前文为据,我们给视界的理念定位已经很明确,可以用两句话描述:视界网是中国新闻摄影实验班;是湖北官方图片库。

所谓中国新闻摄影实验班,有三层含义:

首先,视界网专注新闻摄影,专业主义至上,新闻是使命,相机是眼睛,视界网建立在线投稿平台,向任何一件优秀摄影作品敞开大门,而不问作者是不是某报记者,是不是某台出镜,是不是某社专员,在这里,他们有共同的信仰,有共同的名字——视界网签约摄影师。

其次,视界网是个主旨在于学习的班级。视界网善于学习、乐于分享,用“影像点评”、“专家点评”、“摄影讲坛”等受众欢迎的专业内容达成交流与进步。

第三,视界网是个实验班,是创新性的班级。创新有三:一是新在交流,视界网改变以往行业内过分偏于单向的传播方式,提供互动交流平台,破除神秘与隔离;二是新在深度,视界网不盲目崇拜没有内涵的视觉冲击,不喜欢没有思考的表象展示,不信奉唯美主义,主张解读图中万象,更欣赏图片内在的美和张力,所以视界网坚持“用相机做深度报道”并赢得尊重和声誉;三是新在融合,报网台融合,传统整体与新媒体一起是一种融合,实现全媒体采编,同一个素材,拍得了图片,也做得出流媒体,这也是一种融合。

所谓的湖北官方图片库,很明显,视界网承载官方之重,用图片搜集湖北地区的风土文化与社会变迁。但值得强调的是,视界网并没有官腔,建立详实的官方图片库绝不是为整个官样,而是因为和所有湖北的和热爱湖北的人一样,希望珍藏这一方水土的沧桑蜕变,而且,秉承中国新闻摄影实验班的核心理念,官方全面的图像资源恰是同道之人的素材宝藏。

如果把视界网比喻成一个人的话,他的个性也可以用两句话描述:他是一个普通的新闻摄影高手;他是新媒体时代普罗大众的摄影导师。

他是摄影高手,他是技艺超群的摄影导师,但他认为只要有梦想,普通人也可以企及专业的高度,若志趣相投,他将在开放的新媒体时代与普罗大众融合一体。

至此,我们用公共关系的方式重新回答了“视界网是什么?”古希腊神喻曰:认识你自己。本次公共关系咨询项目的重点正是——帮助视界网建立清晰的自知,而非以随心想到的所谓公关活动、媒体炒作、事件营销等花哨内容迷惑视觉。我们认为,公共关系的作用更体现在其战略意识上,在具体执行中,宜调研先行,然后有战略,宜战略先行,然后有策划。在视界网完成清晰的自我认知之后,相应的很多策划顺理成章,所谓方式并不是最重要的,方向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视界网一定需要公关、营销、宣传等多种不同的运作方式,也许有时只需重点推行其中一种,有时需要同时推行几种,但千变万化,本文中所强调的公共关系的战略意识与执行方法不会过时。

参考文献:

[1]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内部出版物《焦点200期(2004~2008)》

[2]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内部出版物《影像点评(2005~2009)》

[3]2010年7月26日至8月1日《湖北日报》

[4]昝辉:《网站营销实战密码:策略、技巧、案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5]陈光锋:《玩赚你的网站:网站运营必备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6]谢娟:《报业的媒介融合之路》,四川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7

[7]喻国明:《中国传媒业:洗牌、模式与规则再造》,《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8]吴云:《论新旧媒体的竞争与融合》,暨南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6

[9]张乔吉:《新媒体背景下的媒介融合走向》,《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5期

[10]潘元金:《融媒时代摄影记者的机遇及挑战》,《新闻爱好者》2009年12月下半月刊

[11]专题《新闻摄影迈进全媒体时代》。《新闻前哨》2010年第6期

[12]王凯:《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记者的“多栖化”转变》,《军事记者》2011年第1期

第12篇

新媒体 新趋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已达到2.77亿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新媒体产业在国家经济总量的贡献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另一方面,中国新媒体产业的竞争创新能力也在经受着考验。“现在的‘三屏合一’(手机、电视和PC)和‘三网合一’是2011年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对于中国来讲发展下一代互联网,成为中国新媒体在今后十年非常重要的基础。在中国建立覆盖更广、性能更高的宽带网络基础,以宽带为支撑向内容和终端的两方面延伸,将是中国新媒体发展一个关键点。”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教授说。

“下一代互联网”指的是在保持现有互联网的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在IPv6平台上,攻克重大技术挑战和开发新的革命应用。IPv6是互联网网络互联IP协议的第六版,也是下一代互联网中的核心与关键性标志协议。

我国在发展互联网方面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IP地址的短缺。如今全球IPv4地址目前已经分配完毕,全国13亿人口,平均每人仅拥有0.2个IPv4地址,IP地址不够成为互联网发展面临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亟需下一代互联网来解决。

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官方网站的IPv6网站正式开通。这是奥运会有史以来首次利用IPv6搭建官方网站,让全球的IPv6用户通过中国下一代互联网享受到了北京奥运会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清华大学网络中心副主任李崇荣教授说,“整个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的工作历时七八年,在国际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我们也成为了互联网标准组织中的第二大国,引领了某些技术的开发和标准制定,并且在互联网组织技术和治理方面也有了初步的话语权”。中国在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与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开发以及产业化是一个长期过程。

媒体融合的动力、难点和趋势

媒体融合是信息生产力发展引发的变革。到目前为止,国内大规模的媒体融合还在起步阶段,媒体之间的融合主要还是报纸与网络之间以及广播、电视与网络之间的单向融合。但是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今后必将迎来媒体深度融合的阶段。

媒体融合的狭义概念狭义的概念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崔保国教授对媒体融合的概念进行了拓展,“现在媒体融合发生在四个层面,一是技术融合,引起了媒体形态的变化;二是业务融合,引起了组织管理的变化;三是媒介产业的融合,体现在媒体业态的变化;四是组织、产权融合,体现媒体生态变化。”

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必然的因果联系,媒介融合也不例外,它的产生也是各种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崔保国指出,媒体融合发生的动力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受众的需求是媒介融合最基本的推动力。二是技术的推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是这十几年来最关键的三项技术。三是市场的动力,市场竞争的压力。四是生产,实际上是由信息生产方式与信息消费方式的变化引起的媒介融合。

从媒体层面上来说,在这种媒介融合的新局面下,新媒体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而传统媒体更是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崔保国指出了两条出路,一种是传统媒体应对媒体融合而进行的转型,比如报网融合,手机报、数据库,电子书籍,还有网络视频、手机视频等;另一种是针对大型传媒集团的发展全媒体的发展模式。但是全媒体的发展模式只适合大型传媒集团,如果每家都建立全媒体模式,反而造成社会传媒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浪费。

南方报业集团现有“十一报”、“八刊”、“五网”、“一个出版社”,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大型传媒集团。在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全球传媒业发生急剧变革的新形势下,对于南方报业集团而言,全媒体转型成为了其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适应数字化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南方报业实施了媒体聚合战略,一方面不断巩固和扩大传统媒体阵地,另一方面在聚合的基础上不断加快跨区域、跨媒体、跨行业发展,以求获得更好更优的发展动能和效益。

媒体融合时代的盈利模式

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但是具体的盈利模式还有待于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对新媒体而言,尼尔森在线研究北京公司总经理李昕认为,现在盈利模式最多的还是广告。广告其实有两类,一类是媒体网站上的赞助类的广告,还有一类现在也比较多的就是在免费内容里嵌入的广告。第二种是增值服务,比如各种平台上的应用下载。

“很多人其实想做收费模式,但收费模式在全世界来讲失败的案例远远多于成功的案例。另一方面,免费加广告虽然是一种比较经典的模式,但是盈利周期非常长,大概需要七八年的时间才能盈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匡文波说。

目前,全球移动用户已超过15亿,互联网用户也已逾7亿,移动互联网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而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也成为各界争相探讨的话题。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总编辑陆小华认为,谁能够提供移动应用的终端,在硬件领域就占先,在系统领域就占先,谁能够提供在移动状态下人们所愿意付费的应用,这就是最重要的盈利模式。

然而,对传统媒体而言,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旧有的单一依附广告收入的盈利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很好的应对新形势的挑战。传统媒体亟需对盈利模式进行创新和转型。缔元信CEO秦雯表示,内容永远为王,不可能所有企业都像腾讯那样,也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去介入到产业链的很下游或者很上游。我们的产品优势在哪儿,作为一个媒体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把内容做好,这可能是传统媒体或者传统媒体背景的企业面向媒体融合整个大变革时代一个最容易前进的方面。微博的出现甚至未来包括移动互联网很多应用的出现,其实给传统媒体保持了品牌和发扬品牌提供很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