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9 14:44: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传统金融 互联网金融 模式创新
金融的产生根源于货币借贷、融通的需要,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出现的金融溢出。我国有7000万家企业,其中80%是中小微企业。一直以来,中小微企业严重缺乏大量的生产资金,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把大城市投资者的闲置资金转投向中小微企业,为我国金融与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网络金融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稳定的阶段,国内互联网金融才刚刚起步,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巨大。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金融业务模式以计算机互联网的形式予以实现,被称为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体系,它与传统意义上的证券公司做中间商交易的模式明显不同,也与银行的借贷款业务不同。互联网金融的实质内涵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应用技术使信息传递更加速度化,融资渠道更加透明化,完成资金的融通搭建。国内计算机互联网金融理财模式主要涵盖,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小额无抵押信用贷款、融资平台网站以及其它网络金融交易平台等等。例如,以百度为代表的电子商务金融模式,Len Club为代表的个人贷,以Starter为代表的虚拟货币融资模式等。
二、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国内一些金融方面的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当今互联网金融所面对的实际问题有国内外一体化现金结算,中间汇兑业务等。互联网金融客观上截留了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抢占了商业银行的大部分优质客户资源,这种融资信用模式的改变,将对商业银行业务带来巨大的冲击。从操作系统平台、征信融资体系、三方支付处理、高风险理财产品、融资运行成本等诸多方面都对传统金融业务进行了挑战。
互联网时代下的金融业使货币提存方式发生了改变,是融资模式在计算机互联网时代下的延伸。从金融业的组成要素来看,互联网金融依然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资源再规划、融资风险分散管理、金融信息重新定价等基本功能。唯一的不同点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推动了金融体制创新模式。按照金融内部结构布局来看,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环境出现改变的诸多条件下,互联网金融完成了货币在收支主体之间超越国界的最优整合配置。互联网金融是投资功能与计算机网络环境二者之间的最优融合,也是金融体系对功能化需求的特殊机制。
三、互联网金融现状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上存在着针对货币需求与供给的三方支付服务机构。无论从新金融机构的设立数量上来看,还是从这些金融机构每天的交易总额来看,2014年计算机互联网络平台借贷量呈飞速发展的态势,日成交额达1300多亿元,除了新疆、内蒙、和黑龙江外,我国其它省市都全部覆盖了互联网金融借贷平台。但当前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呈现交易门槛低而且行业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监督管理体质更是不健全。计算机互联网络融资平台的形式趋于多样化,不均衡发展态势明显。有些金融网络借贷平台上的客户规模可以用车水马龙来形容,交易非常火爆;而有些互联网金融网络平台则交易十分冷清,债务高起,濒临倒闭的局面。
影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网络信息的滞后性所决定的。有的企业得到信息非常及时、准确,而有的企业得到的信息则已经失去了实效性,这种不对称性直接导致了风险的抬升,业绩的不对等。在金融计算机互联网络化中,大数据效应具有着自身无法比拟的优势,是移动支付和网络融资平台的核心数据。互联网金融平台贷款有多种模式,这里介绍两种主要的模式,一是以电子商务融资平台为基础,在交易客户中形成借贷供应网络,以实现快速的融资平台交易。这种计算机互联网金融供应链借贷,最典型的代表是百度金融,英国典型代表有Ambcon;另一种模式是P2B平台融资贷款,在我国有中金交易所、人人信用贷等。
当前,国际与国内的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的一个共同之处是以小额信用贷款为主。大多数商业银行把企业申请在一千万元以内的贷款额度叫小额贷款。企业的金融小贷模式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弥补了传统金融业务的空白,这种小额服务对象是传统金融领域服务的真空带。
四、互联网金融的作用
当前计算机互联网金融支付业务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模式形成了挑战。虽然传统银行业务仍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存在并且占据着主要位置,但互联网时代下的金融作为一种新模式的出现实现了民众对资产保值增值的迫切要求,也是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创新做出的一次重大尝试与挑战,这其中充满着机遇。互联网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激发了我国新型金融业务的内在潜力,互联网金融对民间的借贷融资具有进一步的整合作用,并且这种规范整合也得到了监管部门的认可。监管部门逐步加大互联网金融调控体系,促使其不断深入发展。
互联网电子支付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技术条件。一直以来,传统商业银行只面对高端市场开展业务,对低端市场关注的很少,导致了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大型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始终没有有效的予以解决,客观上促使了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交易简单、灵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交易渠道和用户体验方面具有革新价值。互联网金融将零散的货币资金统一整合,使存量资金得到盘活,对金融创新体制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都围绕着金融服务业务进行展开,存在着诸多共同点与冲突之处。互联网金融支付平台交易总量和货币流通量逐年增大,互联网金融依靠大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的优势,直接向小额信贷融资领域扩张,为资金借贷需求双方提供了直接融资通道。互联网金融加速金融体制的创新,使客户融资更加高速快捷。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关键词:“互联网+”;UI设计;交互设计;扁平化风格;情感化交互;动态交互
“互联网+”在2015年两会上被强势推出之后,仅6月份就有26家传统行业涉足互联网。上市互联网企业总市值达到4.2万亿元,比去年增长6%,当前互联网业务已经成为拉动信息通信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互联网+”正在成为一股强劲的风潮引领各行各业。同年4月,在“流量开放合作大会”上,工信部表示中国移动电话用户累计达12.9亿户,4G用户数目达1.78亿。4G互联网的宽带性、多媒体性、实时性、易用性、交互性、个性、安全性、方便性等特性促使移动互联网占据用户大量的上网时间。以至于连传统行业都不敢轻易放弃移动互联网终端业务。所以UI设计的优化和未来UI设计的发展趋势也被自然而然地推向风口浪尖。总结“互联网+”时代下的UI设计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1 延续扁平化风格特点
扁平化设计即无过多的装饰效果和无用元素,边界自然干净利落。扁平化通常颜色饱和、界面美观、简洁、降低功耗、提高运算速度、方便用户操作,使用户迅速定位到目标功能,从而减少认知上的障碍。简而言之,扁平化是利用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来展示和创造平面功能性的最大值。
完整的扁平化设计风格可以追溯到windows8的windowsUI,被Android系统关注,被IOS系统普及。但是,扁平化风格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瑞士国际平面主义风格。瑞士国际平面主义大师艾米尔・路德认为:视觉传达设计应该在功能与形式之间寻求平衡,文字与版式设计既要有传达信息的功能,也要传达视觉审美意义,达到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所以扁平化设计把具象的形态抽象化、符号化,大图文、大色块的方格磁贴式界面设计。它具有较强的视觉张力,其简洁明快的风格大胆舍弃了重阴影、重描边、重浮雕及3D的设计手法,彻底跳出过去对拟真仿物的恋恋不舍,体现了数字化的形式美感,集中精力于清爽的排版和网格化布局,使布局简洁、严谨,更能适应视觉时代、读图时代的需求。
例如,一直受业界尊重和用户信赖的苹果和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扁平化设计。苹果是时尚、高科技的产物,用户一直追逐它的独特性系统、简洁性设计语言。明亮的颜色搭配、清晰的对比度、规范化的线条、标准化字体、经典颜色搭配和时尚优雅,禅意十足的界面设计都在减轻用户体验的负担,同时满足用户的审美需求。苹果在中国手机通信市场不断上升的份额证明扁平化将继续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
2 情感化交互设计增加
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UI界面设计逐渐转变为对软件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和用户体验的多重设计。[1]美国著名设计师普罗斯曾说:“设计除具备美学、技术、经济三属性之外,还包含第四个维度――人性”。[2]产品的美观性、独特性、交互性、“傻瓜操作”性、界面的美观等都是设计应该考虑的点。高科技下的高情感交互设计不但要从整体上把控,而且要从各个模块、页面、流程上把控。无论从何处着手,设计师都绕不开用户,真正的产品设计的过程是从用户到用户的过程。从用户开始,考虑用户的使用场景,把握用户的情感,分析用户的操作流程,把握用户的感情诉求,清楚用户使用中和使用后的心情。在把握好这个问题之后,下面要解决的就是怎么样才能够满足上述的感情需求,产品中的哪些部分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哪些部分会违背和减弱情感需求,从而得出改进产品的方案。
包豪斯著名设计师梦合理・纳基曾说:“设计并不是对制品表面的装饰,而是以某一目的为基础,将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艺术的、心理的多种因素综合起来,使其能纳入工业生产的轨道,对制品的这种构思和计划技术即设计。”[3]这里所说的工业生产同样适用于“互联网+”时代下的UI设计当中。移动互联网的小屏幕迫使设计师去设计更大的控件来解决寻找按钮的问题或者通过滑动交互的形式让用户快速定位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从整体上把控情感化需求比局部抓住用户的情感要简单。它只需要在准备产品之前奠定好情感基调即可,在整个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以免发生偏离。从各个模块、页面、流程上的把控用户需求比较复杂,需要注意的是各个模块需求的总和大于整个产品情感化的需求。它不是简单的相加。例如,上网有上网的需求、阅读有阅读的需求、看视频有看视频的需求、订阅有订阅的需求、下载有下载的需求。每一个情感化的增加都要符合用户的操作状态和使用环境。当我们还原用户使用场景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开放性的思路。不但考虑用户在使用某一应用时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而且要考虑用户在使用应用之前是什么状态。考虑用户是有目的的使用还是随便浏览。对于某些产品来说,从理清楚产品的需求到优化设计到确定产品,这需要时间和交流,所以正确的交流也是很好地完成情感化设计的重要一环。
《原研哉的设计》一书中提到:“二十世纪是视觉时代,二十一世纪是触觉时代”。越来越焦躁和懒惰的用户没有耐心在众多的信息中不断地点击鼠标,筛选自己想要的内容信息。他们更希望通过移动互联网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定位到自己想要的目标,并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新鲜事分享出去。但是传统的网页分成无数个tag和页面让用户点击选择的设计已经满足不了当下的用户。想要给用户提供更流畅的上网体验,需要提供高清的图片、显眼的搜索条、热门的新闻,并且隐藏相似的选项、给出推荐或查看相似选项等效果来猜测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心理活动。与隐蔽的按钮和慢慢拖动的滚动条相比,用户更喜欢用手势和语言潇洒的互动。尽情地享受高科技带来的,这就需要大量地分析用户需求,并对用户需求做出情感化的设计,以满足用户的体验。
3 动态交互设计增加
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网页设计中充斥着拟物化效果和Flas。设计师和用户都认为拟物化的设计是美的设计。但是拟物化设计会增加网页加载负担,致使上网体验不佳。随着人们压力的变大,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越来越觉得效率是第一位的。所以扁平化风格设计慢慢地取代了拟物化的设计,因为扁平化的设计占据更少的空间,加载的数据更少,用户体验更流畅,所以会被更多人选择。调查显示:“网络加载的速度和用户放弃等待的数量是呈几何增长的”。即:速度越慢,放弃等待的人越多。扁平化风格的界面设计适应了上网的加载时间,但是扁平化风格的静态设计是枯燥的。这时需要动态的设计来建构一个良好的交互环境,让用户融入其中,身临其境。灵动的动态交互提升了人与界面、人与信息、人与机、人与人的连接。除了视觉上给用户放松之外,还能有效地引导用户操作界面,实现完美的体验。
微软Surface系列平板电脑的触摸式操控更具有动态交互的特质,这使得微软的设计团队将动态体验作为设计的首要任务之一。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平面设计大师之一索尔・巴斯将平面设计与电影结合,设计了多部电影片头,被誉为动态图形设计的开山鼻祖。微软强烈的赞同索尔・巴斯的设计理念,让动态的交互体验融入静态的UI设计之中。在这方面WindowsUI是最具创新性的,它促使我们仔细审视过去对UI设计的认识。微软对UI流行趋势的判断和把握一直走在整个UI设计行业的前列,它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也是最具创新性的。增加动效的方法就是增加视觉提示,快速一次性的动效也很容易被用户察觉。静态的界面和随时准备响应的动态的交互形式给用户带来引人入胜的沉浸式交互体验,从而缓解嘈杂的页面。这无疑不是“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
4 目的性更强
360董事长周鸿t在创新研习社的演讲中说:“所有的战略都要归结成从用户角度出发,寻找一个需求,一定是中等以上的频度、痛点、刚需。这个服务可以非常不起眼,但是它一定是对用户有价值的”。[4]这就告诉我们将设计语言根植于中国传统,要善用现代手法堆砌精髓进行提炼和诠释。所以设计的目的性就变得尤为重要。换句话说设计的界面应为内容服务。一个优秀的icon和优秀的界面设计可以成功地吸引用户下载并尝试使用一个产品。但是没有很好的内容,用户会毫不犹豫地卸载。但相反,如果用户有意无意之间发现很一般的APP,下载之后发现很实用,是用户当前或将来必须使用的东西,那么用户会迁就界面设计的不美观或体验的不顺畅。
信息化时代的UI设计和传统的UI设计相比,就像工艺美术运动和包豪斯追求的现代主义类似。繁杂的设计元素堆叠,反而加重了对用户体验的干扰。试想当我们惊叹一个APP界面设计的精美绝伦时,却处于无限加载时的心情。用户体验顺畅是用户对于产品最基本的客观心理诉求。这就要求UI设计师必须认真反思设计的初衷。我们发现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其实就是获取和处理各种信息。所以UI设计必须回归到信息内容上,以强调内容为核心弱化次要元素,这样用户可以更快、更容易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完全沉浸在内容中而不是其他。包豪斯所倡导的现代主义运动是一种完全忽略情感化的设计,这一点在“互联网+”时代下的UI设计中是行不通的。所以,只看内容而不注重设计的产品也是失败的产品。UI的美感和内容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互联网+”时代下的UI设计除了简约的视觉架构、情感化的用户体验、流畅的动态感受和强烈的目的性之外,还将全面开启响应式布局,尽可能地用滑动代替点击,越来越注重人机交互的顺畅体验,颜色上虽然与过去差别不是很大,但是更倾向于高保真色调。放大不失真的矢量图形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引导页的温情回归也将继续温暖着每一个浏览新产品的用户。
参考文献:
[1] 设计对消费者品牌认知的影响――以苹果手机为例[Z].百度文库.
[2] 李纲.非物质界面设计[D].
[3] 黄娟.设计的反思――论实用原则在设计中的体现[J].美术大观.
[4] 周鸿t.刚需、痛点、高频是一款好产品的六字真言;免费模式绝不是忽悠,而是羊毛出在猪身上[Z].锐度―IT时代周刊.
[5] 李亚男. UI设计中体现的符号学原理[J].艺术天地,2015:152.
[6] 王正林. UI设计的理念和方向:以WindowsUI为例[J].装饰,2015(2):138.
[7] 白雪. UI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学研探索,2015:132.
[8] 林阳. UI设计中扁平化理念应用研究――创造平面功能化[J].艺术科技,2015:267.
关键词:MOOC教育;传统教育;互联网+时代
教育是发现人才发掘人才以及提升人才价值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可行性手段,中国教育从古代的私塾教育科举制度,内容无非是四书五经,讲的就是道德伦理治国之道,古代政府招贤纳士就是看谁写得一手好文章,从文章里看这个人的内涵能否胜任给其的职位。这种教育方式算是一种制度,给当时的政府提取了可用之才,但是也存在着不可磨灭的弊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人们的认知,等同于把当时的人放进了同一个框架。经过了世世代代的考验,中国教育慢慢变成了现在的课堂教育,课堂上一本教材一颗粉笔一块黑板,高校里或再加上多媒体教学,一个教学课件,构成了一堂堂教学,在当下互联网+的时代,传统教育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甚至包括教师的学习欲望,这就需要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MOOC。
一、MOOC的内涵
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意思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目前发展较好的MOOC平台主要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成立的EDX,MOOC教育是当下较为开放的一种教育模式,他能提供给学习者海量的视频资源、文本资源,还能提供在线答疑,建立各种交互参与机制。
MOOC的理想,就是将全世界最优质的教学资源,传播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让人们能够有更好的受教育机会。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不切实际,但是随着MOOC课程制作手段和方法的日臻成熟,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达成这样的目标指日可待。
二、当下学习者对MOOC的需求分析
MOOC的核心优势是大规模性、微课程和分层教学。在信息时代,无论是哪一个阶段的学习者,都需要掌控实时的准确的信息方便自己的学习,在MOOC上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课程和实际需要找到对应的课程,真正实现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在MOOC上所有的课程都是开放的,没有任何限制,一切以学习者的兴趣和需求为根本,和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模式相比MOOC才是当今时代所需要的。
首先,如今学习者每天都会被大量的信息包围,如何在其中提取有效地信息来为自己提供帮助是每一个人的难点。而在MOOC 上,大规模性的特点就展现了出来,各领域的专家的课程都是精品,可以借助各种网络终端设备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而且现如今社会都是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模式,生活上的琐事和工作上的压力让人们不能很完整的用一部分时间去学习,像传统教育大家在一个课堂上学习由于受课时和教学进度的影响几乎是不太可能的或者说是学习者所不愿意去做的,很明显不能高效地利用时间,而在MOOC上就能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MOOC的“分层教学”采用以知识点为核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分配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还可以反复的进行学习,同时还可以在平台上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更具特色的是在课程设置方面MOOC从教育心理学规律出发,将视频课程时间压缩至8到10分钟,授课时间的缩短更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这是互联网带来的优势,也是传统教育不能企及的。
其次,MOOC的高度开放性和高覆盖率降低了教育成本。互联网普及的时代MOOC开放性惠及到一些无法享受优质学习资源的学习者,使学习者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时间,而且有的课程不需要交纳学费或者交纳少量的学费就可以参与到MOOC开设的优质课程,这无疑是一种促进教育公平的方式。目前我国的教育水平与国际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信息时代又容不得学习者有丝毫的落后,所以MOOC的推广,为整个社会提供优质的高质量教育服务,最大限度的发挥目前拥有的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这也是缩小国内教育水平与国际存在的差距的一种选择。
三、MOOC与传统教育对比分析
(一)从师资力量上分析
MOOC上进行网络授课的时候,整个过程是多名教师分工协作的方式来完成的,在网络教学上线之前,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如课程资料整理、试题分析、课程讲授、课程录像、后期剪辑等。相比于传统教育MOOC团队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是网络授课,MOOC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教学能力,还要逐步提升网络信息化应用能力,因此教师若想适应MOOC的教学模式,就要尽快更换自己的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提升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从学习者自身出发分析
MOOC的开放性、微课程和分层教学更有利于对学习者进行专业辅导,MOOC在综合考点知识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安排知识内容学习效果较以往更好。MOOC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而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发挥。但是同时又带来了一个问题,MOOC这种线上的网络课程教育对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一种考验,课程的完成率低也是MOOC面临的一种挑战,所以MOOC的目标是做到“教学并重”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有参与、有反馈、有讨论、通过把整个过程优化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学习者自身方面MOOC与传统教育各有千秋。
(三)从两者发展前景进行对比
互联网+时代带给我们的改变是快捷、方便、资源共享,传统教育也受到了互联网的重大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的,比如多媒体教学的应用,高校上机课程的增多,但是还是仅限于部分改变,实质并没有改变,也就是课堂讲授。传统课堂讲授课时一般较长,学生数量一般不多,课后辅导做不到面面俱到,尤其是高校教育和一些成人继续教育,在学习者对知识如饥似渴,而传统教育不能满足的情况下,传统教育是否能一直长存并良好的发展下去,这是一个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MOOC在互联网+的时代下,顺应了潮流,从2011年开始,各大精英学校的国际网络课程已经通过主要门户网站风暴式的登陆了大陆。从2012年到2013年3月,网易公开课开放的科目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多达12,000门。一天大约有460万用户其中约有100万学生通过电脑和智能手机访问这些课程。2014年5月8日,全球最大的中文MOOC平台由教育部爱课程网和网易云课堂推出。免费提供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985高校课程。这些数据表明MOOC 已经在教育领域中发挥了一些作用的并且作用日益增大。
四、MOOC的发展趋势
(一) MOOC的规模将不断地扩大
MOOC供应商也会继续增多,除了现在的三大供应商(勇敢之城、课程时代和教育平台)还在继续扩展以外,类似的机构也在迅猛发展,如可汗学院、点对点大学、人人学院等与MOOC相类似的组织。
(二)教师教育理念与方法将产生巨大改变
传统的课堂讲授老师是主体,而且是唯一的主体,也是课程的建设者,但是在MOOC课程中教师很快发现自己不再是课程的唯一建设者了,而是一个团队中的一员,各种技术人员一起才能制作出一期MOOC的课程,对教师的综合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三)网络技术将推动MOOC的发展
MOOC发展的一个重大结果将会是用现代网络技术取代现有教科书,先进的网络技术既能使人产生学习的兴趣,也同样能够达到传播知识的作用,MOOC提供的视频和一些相关材料就是新型的教科书。
(四)学生的学习方法将有所改变
MOOC的广泛流行,使人们认识到技术、网络在教育上的重要性。比如有些学校已经在应用被称为“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即要求学生在家或者课下观看视频课程,完成相应的学习项目,课堂上则主要与教师进行互动,解决在线与离线时所遇到的问题。
五、结束语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MOOC教学的时代肯定就会越来越近,目前MOOC的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挑战的,我国传统的文化、教育制度对MOOC 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但是相信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政治格局之下,国内教育始终会打破固有的思路迈向一个新的高度的。
参考文献:
[1]李俊龙,王力,傅雷鸣,丁永前.AGIL模型视角下推进高校应用MOOC教学的策略选择.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2):53-60.
[2]刘安.中国MOOC学习者要逾越的七大问题.中国教育网络,2013(9):28-29.
[3]卢川英.基于慕课的网络互联课程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研究.软件工程,2016(1):11-13.
坚守副刊的文学性
副刊的文学性是副刊最基本、也是最鲜明的特性,传统的报纸副刊通常称作“文学副刊”或“文艺副刊”,一般只刊载小说、杂文、诗歌、散文等纯文学作品。目前,报纸副刊演变为文学副刊、亚文学副刊和非文学副刊三种类型,而且非文学副刊正逐步成为主流。为了与网络媒体争夺阵地,现在的大众传媒更注重媒体的新闻性、信息性和休闲性,而文学性则被边缘化。这实际上是以己之短,去搏网络之长,无异于“以卵击石”。传统媒体无论是在传播速度、信息容量,还是在与受众的互动方面,都不是网络媒体的对手。因此,只有坚守副刊的文学性,才是其在网络环境下发展的根本出路。
文学性是副刊的灵魂。所谓文学性,即文学具有的形象性、生动性、思想性。文学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可以形象地再现生活,而丰富、生动的语言则是完成形象的工具,在文学形象的完成过程中,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生活经历、生活态度,以及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副刊灵魂的文学性,首先取决于文学的功能,文学具有三大社会作用,即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文学通过塑造的形象感染着人们,影响着人们,使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变和提升。副刊灵魂的文学性,还表现在文学是文化的根。人类最早的思想表达和情感诉求主要是通过文学或文艺的形式来表现的。千百年来,文学承载着文化的启蒙和传承,知识的传播和积累的重任,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副刊丧失了文学性,副刊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功能就会随之消失,副刊的灵魂则荡然无存。
文学性是报纸唯一的特质。文学与新闻不同。文学注重创造性、主观性,而新闻则注重时效性、客观性。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各家报纸基本相同;而同一题材的文学作品,则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正是副刊有了文学性,报纸的特色才得以彰显。一张报纸之所以能够在读者心中留下烙印,多半是源于这张报纸的副刊。比如《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人民日报》副刊《大地》,《中国青年报》副刊《屋檐下》,《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羊城晚报》副刊《花地》,《扬子晚报》副刊《繁星》等,凡是在读者中有影响的报纸,必定有一个著名的副刊。副刊的文学性不仅奠定了副刊在报纸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报纸吸引读者、留住读者,与新媒体竞争的强大武器。副刊的文学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将报纸的品位、趣味、韵味尽情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这就是副刊的文学性带给报纸的特质。
文学性融入了新闻性。副刊作为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生俱来便带有新闻性。副刊以新闻纸作载体,随新闻一起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读者在关注新闻的同时也关注了副刊,在关注副刊的同时也关注了新闻,副刊的文学性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新闻性,这就是副刊文学与其他文学最大的区别。因此,副刊文学是文学性与新闻性结合最紧密的产物。在这里,需要指出副刊的新闻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新闻的延伸或补充”,也不必像新闻那样追求时效性。副刊的新闻性应当是广义的、潜在的、间接的,只要能够做到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读者,都可以说具有新闻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副刊的新闻性就是副刊的时代感。
在20世纪初,传统的副刊在社会的剧烈变革中成为新思想的传播者,新文化的倡导者。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最早的译文,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冰心的诗歌《繁星》《春水》都是在副刊上发表的。此外,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副刊还有《时事新报副刊》《京报副刊》《民国日报副刊》等。在副刊这块新旧思想、新旧文化对垒的阵地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像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冰心这样的的先锋和文学大家。中国的副刊文学也由此奠定了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形成了中国报纸特有的文学艺术副刊的传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形成,文学逐步走向了衰落,文学副刊也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如今的副刊文学闲情逸致、孤芳自赏的东西太多,能够发人深醒、催人奋进的东西太少。这样的文学怎么可能去感染人、引导人、鼓舞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如果缺乏深刻的思想性,就会变得苍白无力,甚至低级平庸。副刊文学自诞生以来,一直都是文学的急先锋,一直都是站在与腐朽、没落、邪恶势力斗争的最前沿。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鲜明的时代烙印,正是副刊文学最靠近新闻性的地方。
发展副刊的多样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报纸副刊就不能死守传统,一成不变。对于传统,我们应当抱着“扬弃”的态度,既要继承副刊的优良传统――文学性,又要抛弃副刊的僵化模式――单一性。所以,在坚守副刊的文学性的基础上,发展副刊的多样性,成为网络时代副刊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
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在传统报纸中,先有“厚报时代”之说,又有“大副刊”之说。其实,两者的含义一样,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厚报”也好,“大副刊”也罢,其实质主要是副刊内容的增加。新闻是客观的存在,既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任意杜撰。新闻的多少是不能随意决定的,而报纸的厚与薄,副刊的大与小,则是可以人为控制的。一个副刊内容的多与少,主要体现在板块和栏目设置上。板块和栏目设置得越多,内容也越多,反之亦然。但是,板块和栏目的设置并不是越多越好,其设置标准必须根据报纸的类型和读者定位来决定,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大都市的“晚报”“早报”或“都市报”,其副刊的板块和栏目不妨可以多一些,而党报或行业报则需尽可能地有针对性一些,精炼一些。即使是同类报纸,由于地域不同、文化底蕴不同,也可能侧重点有所不同。总之,“大副刊”是当今副刊的发展趋势,在把握这种大的趋势下,同时更应注重保持副刊原有的特色。
目前,副刊有一种朝着“大而全”方向发展的趋势,就连《北京晚报》著名的副刊《五色土》都进行了改版。《五色土》以其浓郁的地方性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为特色,在国际国内都享有盛誉。如今《五色土》改成了一个体量达32版的典型的“大而全”的副刊,尽管原有的栏目得以保留,但其份量和影响力将会大大降低,原有的特色也很难保持,像这样的改版值得商榷。“大副刊”并不代表着“大而全”,“大副刊”只是针对过去单一的文学副刊而言,强调多样性地发展。既然是多样性的发展,就不能发展成“大而全”一种模式,“少而精”“专而强”同样值得探索。诚然,“大而全”有内容丰富、读者覆盖面广的优势,这对于提高报纸的发行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扬子晚报》副刊,除了平均每天5~8个版的常规栏目以外,还设有《宝贝周刊》《声色周刊》《成长周刊》《生命周刊》《电视周刊》《环球博览》《主妇时代》《风尚特刊》《商界大观》《教育资讯》《扬子楼市》,以及家居、美食、旅游、数码等专刊或周刊,其日发行量保持在180万份左右,是中国发行量较大的晚报。但是,像《扬子晚报》这样把“大而全”的副刊做到极致的在全国能有几家?况且,报纸的容量是有限的,无论你做的多大多全,相对于网络信息来说只是冰山一角。因此,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才是保证副刊持续发展的关键。
提高读者的参与性。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明显区别之一,就是受众的参与性差。随着3G技术的推广与运用,互联网突破了有线上网的束缚,网络互动变得更加便利,互动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比如微博、微信等。传统媒体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学会利用新媒体的平台,与新媒体融合,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提高读者的参与性,就是为了加强读者与媒体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的意义并不仅仅停留在信息交流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能使读者感到精神上的满足,使读者有了可以当家作主的感受。同时,也拉近了编者与读者的距离,使编者了解到更多读者的心声和需求,有利于编者对工作的改进和完善。综合目前各家报纸副刊的做法,提高读者参与性的途径大致有三种:一是大力刊登普通读者的来稿,二是提供网络交流平台,三是举办各种主题活动。
传统副刊的作者队伍,主要靠名家和少数新秀作支撑,从而形成了一种高高在上的权威,普通读者一般望尘莫及。这种以精英文化为主体、以教育读者为主导的单向传播模式,在今天显然已经不适用了。网络的发展让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渠道有了很大的改变,普通读者中有思想、有文化、有水平的大有人在。因此,大力刊登普通读者的来稿,既不会降低副刊的质量,又可为副刊增加“新鲜血液”,壮大副刊的作者队伍,从而提高读者参与的积极性。在这方面,有些报纸副刊做得非常成功。比如《扬子晚报》副刊《繁星》,几乎百分之百地采用普通读者的来稿,名家稿件仅占所有文章的4%左右。由于普通读者的文章大都是贴近百姓生活的原创稿件,往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极大地调动读者参与的热情,最终受到读者的关注与支持。
利用网络优势,提供网络交流平台,是提高读者参与性最有效的方法。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各种交流平台,为读者的参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副刊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工具,向读者敞开大门,读者的参与就会更加方便,参与程度就会大大提高,而副刊自身的影响力也会随之增加。在这方面,许多副刊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三湘都市报》的副刊《情感》,在华声论坛开办了《微话题》栏目的讨论群,针对每期副刊出版的内容与读者互动,为读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监管;创新
在金融领域不断拓展的时代,信息科学技术与金融工具相结合,从而形成了新的金融发展模式,也被称为“互联网金融模式”。伴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越来越多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的金融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在效率、服务、成本和市场参与度方面更具有优势。但是,互联网金融模式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方式,并没有解决困扰金融发展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风险难以控制等问题。金融创新往往是为了躲避监管而产生的。不难看出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大部分是由于金融监管的滞后与缺失造成的。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时代,金融监管的创新问题亟待解决,能否适应新的金融模式的发展,必将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
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经济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网上购物、网上信贷和网上银行服务等互联网金融的雏形开始显现。谢平(2012)首次提出“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概念,它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因而将对现有金融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在过去的20年内,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经历了两次巨变。
(一)传统业务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我国互联网金融实现第一次快速发展,主要标志是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业务的出现。
传统金融机构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推广网络金融服务,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使得民间金融的生存空间更加狭小,但这并没有阻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进一步繁荣。
(二)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
21 世纪10 年代以来,突破传统金融创新的枷锁,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初见端倪,典型的代表包括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
1.移动支付。作为新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使人们摆脱时空和地域的限制,特别是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作为传统的社会支付平台的地位有所下降。第三方支付平台将交易与结算对接,通过网络服务提高效率,保证交易安全并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受到买方和卖方的追捧。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难题。截至 2013年1月,中央银行累计发放了 223 张第三方支付牌照。
2.社交网络。社交网络的核心是人际关系,它将抽象的社会关系具体化、数字化并不断延伸,扩大相互之间的影响。社交网络通过互联网构建信息共享和更新平台,从到传递再到使用,往往只需极短的时间。
3.搜索引擎。传统的搜索引擎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匹配相应的信息,将不相关的信息过滤掉,通过筛选提高信息质量。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搜索引擎与大数据、金融咨询、贷款资格评定等金融服务相结合。
4.云计算。金融分析需要大量数据支持和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云计算主要特征是计算能力强、存储空间大和信息服务完善,它能够同时处理各种数据,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并对信息进行甄选和分析。
二、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监管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模式是金融创新的新发展,是金融领域的延伸。从历史的经验来看,金融创新总是伴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在金融监管滞后的情况下,总会导致各种乱象发生。
(一)潜在风险的导火索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中金融交易范围十分广泛,涉及的产品错综复杂。再加上虚拟程度高,交易对象的潜在风险难以预测。二,与金融机构的业务相比,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合法性难以确认,不乏违法违规行为的存在。许多非金融机构借互联网金融的便利,非法集资,误导投资人,埋下金融危机的隐患。
(二)削弱货币政策的控制力
电子货币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逐步兴起,对传统货币发行机制构成挑战,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的格局将被打破。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需要对货币乘数、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需要量进行测定,其本身就有很大的难度,而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方式多采用数字化,货币资金的划转几乎在瞬间能够完成,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使得可供测算的货币数量减少,增加了货币当局制定货币政策的难度。
(三)信息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对比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集团容易遭到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的双重攻击。考虑到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信息安全问题尤为重要。互联网金融是建立在高度电子信息科技的基础上,每一个环节,如网络硬件、网络运行和数据传输,如果遭遇技术困难或者病毒入侵,都可能使系统崩溃、操作异常,从而导致客户敏感资料泄露和资金流失,引发一系列金融事故。
(四)非法交易活动频繁
互联网金融交易的虚拟化程度高,金融机构主要是通过客户预留的密码或者电子证书来识别客户的身份。这种交易的隐蔽性不利于金融机构对客户的真实身份进行认证,一旦被非法分子利用,容易造成客户的损失和虚假交易。
三、传统金融监管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不足
(一)传统金融监管的滞后性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将金融创新推向了一个,使得金融监管机构措手不及。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种类繁多,然而大部分金融服务得不到传统金融体制的监管,充分体现了传统金融监管的滞后性。P2P信贷服务企业、大众筹资网站等非金融机构通过社交网络为客户提供信贷服务,却不受金融监管的约束,也没有资金限制等基本准入门槛,只需要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即可营业。监管的空隙必然使得监管部门无法及时进行风险识别和处理,更不用说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二)现行监管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监管格局是由中央银行牵头,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分业监管。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混业经营已成为一种趋势。金融混业经营不仅导致金融监管体制的重大变化,而且也使金融监管的重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三)传统金融监管措施缺失
1.监管政策法规缺失
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迅速,而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政策法规明显滞后,政策缺失必然导致监管真空。
2.监管手段不足
互联网金融模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交易虚拟化、对象全球化以及跨时空快速交易,给金融监管当局带来很大难度,传统技术手段无法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变化。
3.监管队伍欠缺
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需要监管当局配备一批网络技术和金融监管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从目前的情形来看,监管人才队伍无法满足实际监管的需要。
4.国际合作机制不健全
互联网将各国金融市场连成一个整体,金融国际化使得金融监管不能局限于本国的金融市场,还应加强国际合作。
四、金融监管的创新发展
(一)以新的视角审视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价值是倡导“开放、平等、分享、协作”,最大程度得实现效率和公平,而不是金融交易的单纯虚拟化。互联网金融模式拥有强大的活力和特有的创新之处,与传统金融模式有显著的区别,并不仅仅是传统金融模式的补充。金融监管当局应该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本质是“安全”与“效率”的博弈,在衡量二者的利弊事,应当坚持效率优先原则。
(二)建立新型综合监管模式
新型综合监管模式包括综合监管机构和综合监管体系,能够适应互联网金融跨界经营的需要。尽管互联网金融模式对金融监管带来了更高的挑战,但是摒弃我国分业监管的基本准则会造成现有体制的巨大变动,还会耗费高额的成本。在坚持分业监管的基础上,新型综合监管模式应该逐渐推进,慢慢贯彻落实。首先,加强“一行三会”的协同合作,坚持信息共享和联席会议等合作机制。在国务院金融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减少目前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的情况。
(三)坚持审慎监管的理念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美国推行审慎宽松的监管政策,取得不错的效果。类似于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审慎监管的理念也值得借鉴。由于商业银行的贷款门槛高,而国内缺乏其他合理的融资渠道,使得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推动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模式应运而生,并受到企业和各投资者的追捧。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低,有效地缓解了融资难问题。适当宽松的准入门槛能够扩展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范围,增加产品供给,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传统金融产品的发展趋于成熟,实行严格的监管规范有利于控制风险。对于起步较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若不加以区分,照搬现有的规章制度,将阻碍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监管当局应该坚持宏观审慎监管的原则,以防范系统风险为重点,适当减少约束壁垒,鼓励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来提高市场活力。同时,把握监管尺度,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利用风险评级和市场规则评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优劣。
(四)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消费者与金融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有所改善,但无法逆转消费者在金融交易中不平等的地位。传统的金融合约看似公平,但实际上对消费者不利,而良莠不齐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市场更加深了市场参与主体间的不平衡。一旦发生经济纠纷,高昂的维权费用会让消费者望而却步,消费者往往充当最终受害人的角色。为了实现金融市场的实质公平,金融监管当局可考虑对金融消费者实现针对性保护,适当加重金融企业的责任与义务。
信息资源是互联网金融模式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面对目前出现的消费者金融信息等安全事件,监管当局应予以重点关注,增强非金融机构的责任意识,加大对违反规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惩罚力度。对于消费者而言,掌握金融相关知识,明确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才能得到更好的金融保护。
参考文献
[1]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 (12).
[2] 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14-16.
[3] 陈海强.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2014(1).
[4] 汪振江,张驰.互联网金融创新与法律监管[J].兰州大学学报.2014(9).
一、时代背景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3月25日,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又一次强调,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等10大领域。由此,互联网在国民经济社会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的地位已经得到国家层面高度认可。
二、互联网+带来的时代变化
“变革”和“创新”是“互联网+”的重点,而这种变革和创新的对象,是产业、是经济,目标是推动产业和经济发展走出创新驱动的新道路。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将从四个方面变革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
(一)铸造新业态,开启新一轮创业浪潮
“互联网+”的核心在于“+”,即与各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近年来,互联网在与不同行业融合后已经形成多种新的行业形态,产生了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未来,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我国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意味着将互联网创新效果融合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未来,随着互联网与工业、农业等行业的结合更加紧密,将铸造出更多新兴业态,推动各传统行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打造出更具活力和影响力的新兴业态。“互联网+”在每一个传统经济社会领域,都会擦出新的火花,营造浓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引发创业浪潮。目前,国家已经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也在功能上和创新平台上形成良性互动,有利于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的自由流动。
(二)催生新消费,有力激发市场潜能
我国经济正进入消费为驱动的发展阶段,互联网在催生和培育新的消费需求方面的潜力与影响力越来越明显。2014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网络购物用户3.61亿,渗透率达26.67%。庞大的网民数量为“互联网+”的实现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市场。此外,移动终端设备价格更低廉、接入互联网更方便等现实条件,为互联网推广工作提供了契机。 随着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个行业领域的关系日益密切, “互联网+”必将在个人数字娱乐生活、工业智能化生产、现代农业升级、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催生出巨大的消费市场,产生新的消费服务方式,进一步扩大有效需求,激发市场活力和潜能,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孵化新模式,持续助推产业升级
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将引发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以及“无工厂制造”,极大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让现代制造业管理更加柔性化,更加精益制造,以满足市场需求。互联网与传统农业跨界融合,将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向精确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由此产生的新的投资方向和投资布局会更加有效合理,将助推整个产业的提质增效。助推产业升级是“互联网+”带来的最大红利。一方面,产业升级能够带来产业结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互联网+”有助于打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产业壁垒,进而推动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发展,使中国从产业大国变身为产业强国。
(四)跨界融合,变革经济发展方式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以信息、生物、新材料为代表的新技术突破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创业的源泉。这是中国经济社会的新常态,也是“互联网+”的新常态,要切实发动起这一引擎,还需要努力消除互联网跨界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动“宽带中国”战略、加大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技术研发力度,切实保障网络空间安全和信息安全等。
三、互联网+改写旅游行业格局
关键词:新媒体;科技期刊;互联网思维;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1-0115-02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当今社会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各种网络技术数字化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业态都发生急剧的变化。包括科技期刊在内的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也带来巨大冲击。近几年,国内报刊纷纷开始了数字化出版、互联网出版的探索,但在专业学术领域,比如科技期刊方面,新媒体的变革并不尽人意。因此,如何结合自然科学期刊本身的特点,深入思考互联网的发展对科技期刊的影响,选择现代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是科技期刊经营者和编辑所要关注的重点。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移动互联、社交网络和大数据代表着新媒体时代的三大特征[1]。
二、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面临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无论是期刊内容和技术手段,还是期刊的生产、发行和传播将进入全面的网络化。我国科技期刊在互联网时代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传播形式单一
当今绝大部分科技期刊都建有网站,但它们只发挥了投稿、送审等稿件处理作用,或仅仅将纸质期刊内容上传,没有有效地发挥网络传播、交流的作用[2]。而且大多数科技期刊在纸质刊物正式出版后才会在网站上电子版本。这种传统编辑和出版方式,可能会使某些时效性的文章在电子出版时就失去学术价值[3]。新媒体强调的是影、音、图、文等信息的整合,其传播信息形式更为多样性和丰富性[4]。如何结合新媒体技术让人们视、听、触、嗅、动等多方位的体验是我们传统科技期刊另一个巨大挑战。
2.期刊网络和数字化发展的管理标准不足
我国的期刊数字化开始发展,如,万方、知网、维普等主流数据库为更多的人接受,但因为数字化建设的标准不统一和这些主流数据库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处理技术与方式不同,使这些数据库无法将信息资源进行共享与交换。没有共享与交流,数字化期刊的社会服务意识就会下降,影响大众使用信息资源的有效性、简便性与快捷性[3]。
3.市场和营销模式不成熟
科技期刊主要通过主办单位的拨款经费来经营,还有一些科技期刊依靠广告来补充经费,只有少数期刊能够实现自负盈亏经营模式[5]。广告是目前大多数科技期刊主要的经营模式,而客户投放广告主要因为期刊发行对象和发行量。如果取代了传统出版,实行科技期刊的全面网络化,科技期刊面临如何经营等全新的问题。目前,国内科技期刊市场整体来说处于“零而散”状态,期刊网络化主要依赖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国内这些数据库平台来实现,虽然它们对大多数的期刊数据进行整合并分类,让读者更为方便的检索,但从整体来讲,很难提高个体期刊影响力。
4.复合型人才不足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数字化崛起,传统的期刊编辑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对媒体产品的制作、发行、营销、服务等提出很多新的要求。期刊编辑除了传统编辑具备专业学术眼光、公正的编辑态度和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外,还需要懂得市场营销。而目前在科技期刊领域中,既懂互联网技术又懂市场运作规律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的匮乏,和日益发展的媒体网络化发展难以匹配[6]。
三、传统科技期刊运用互联网思维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对策
当今互联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移动互联,而是建立在物联网基础上的大互联。就是一种“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永远在线、随时互动的存在形式。互联网思维是基于时刻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能生活时代,对产品、用户、市场、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社会生活进行重新审视的思维方式。因此,面对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竞争和挑战,传统科技期刊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克服自身存在的上述不足,是传统科技期刊运营者和编辑所关注的重大问题。
1.平台思维。期刊的平台化有利于促进出版资源的整合,由传统的简单搜索功能向自主推介功能发展,运用平台化的思维将期刊的有用信息向读者和作者推介。科技期刊如为独自经营,照搬纸质期刊的热荩导致大多数期刊网站成为“信息孤岛”[6],失去网络传播的意义。将多个相关学科或交叉学科的期刊纵横联合,同时和已有的数字平台建立有效合作,比如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如移动手机阅读平台及像百度文库、新浪爱问、豆瓣网络终端的免费云数据平台等。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信息并集成各类资源共享的一站式出版服务网络平台,推动期刊数字出版从垂直整合模式向平台整合模式转变[7]。
2.用户思维。在过去,科技期刊往往是期刊编辑部或出版社为主导,而在“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不仅仅是发表和出版,更多的是对读者需求提供信息服务,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阅读需求。科技期刊从传统认知中的阳春白雪的“小众刊物”走向更广阔的平台,就必须整合资源,突破区域传播障碍,建立全方位的传播体系以扩大期刊受众范围[8]。科技期刊应将其内容、服务、社区有机结合起来,从内容经营转变到产品(内容)、服务和平台的经营。利用从MSN、QQ、微信到学术社交平台,从而建立作者、读者、专家、编辑的交流平台。在强化期刊学术质量的同时,搭建读者、作者、编辑、专家交流互动平台,以提高其对科技期刊的黏性,增加期刊信息的传播与评价。通过持续的、跨平台的读者、编辑、专家与内容的互动,打造立体、多元、体验感数字化期刊,凭借高质量的内容和人性化的体验吸引读者和作者,从而给读者和作者带来愉悦的互动阅读体验感[9],借助互联网数字平台的“客户端模式”为科技期刊开启新模式。比如,美国化学会纳米功能社区平台在线提供包括视频、图片库和播客3项多媒体服务[10]。美国医学会JAMA network的平台服务还有对期刊内容的总结及对编委和评审者的采访。国外顶级杂志科技期刊Science和Nature等开发期刊App或者iPad移动阅读平台服务,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快餐式、跳跃式等各种阅读方式需求的补充。
3.大数据思维。近两年“云传播”为科技期刊的优先数字化出版提供更多的便利:向读者和作者库进行“云推送”,通过云端海量储存感兴趣的研究成果,讯速建立起高效、直接的传播渠道。科技期刊编辑不能像专业学科研究者那样系统学习和参与科研活动,通过大数据的推送和传播可以了解当前科学前沿,然后收集、整理和分析读者数据规律,根据读者和作者的需求从数据中提取对期刊选题有用的信息,挖掘读者、作者信息的数据,明确读者和作者群的定位,摸索数字期刊的经营和发行新模式。
4.跨界思维。随着互联网和市场营销新模式的发展,很多产业相互融合,目前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仍然以技术提供商为主导的。技术提供商是市场主体,占据统治地位;而内容提供者(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完全处于弱势,在数字出版受益分配中没有话语权。我国传统科技期刊出版可以效仿国外营销模式如爱思维尔、施普林格等国外大型出版商的数字出版产业,内容提供商(科技期刊出版单位)是市场主体,技术提供商只是出版运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1]。我科技期刊必须准确定位内容提供方的角色,以互惠共赢的方式,与技术提供商达成数字出版合作协议,建立双赢的新出版模式[12],以提高期刊出版单位所占市场份额。同时,应以体制改革为契机,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聚集优质出版资源,实现数字出版模式,走集约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整合产业链的各个部分[13]。
参考文献:
[1] 郝全梅,常宝宝.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如何突围[J].编辑之友,2015,34(226): 55-58.
[2] 胡博,周锦宜.期刊网站建设现状及建议[J].中国出版,2010,14(1): 47-49.
[3] 唐晴.我国科技期刊的网络化现状与应对[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2(4):85-89.
[4] 陈唯真.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科技期刊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561-563.
[5] 江勇,黄瑜,陈晓锋.互联网的发展对科技期刊影响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4): 86-88.
[6] 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现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 22(5): 649-655.
[7] 畅榕,陈丹.数字出版公共平台的建构模式与运营机制初探[J]. 科技与出版,2012,31(2): 58-60.
[8] 陶华,朱强,宋敏红等.科技期刊新媒体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J].编辑学报,2014,26(6):589-592.
[9] .数字期刊的移动阅读发展趋势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2(2): 7-10.
[10] 姚伟欣,马建华,栾冠楠.科技期刊出版平台社区服务能力探析:以国外科技社团期刊出版平台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3,32(11): 85-89.
[11] 绪军.国外出版商发展数字出版的特点及给我们的启示[J].科技与出版,2007,25(12):ll-12.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传媒产业;微信订阅号;在线付费阅读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1-0199-02
0 引言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输速度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公共场所扩大WiFi覆盖范围,电信运营商降低流量资费,为人们提供了便捷、高性价比的信息通道,传媒产业跨入了一个新时代。移动金融的魅力在于日常生活中人们更方便地使用,纸媒需要适应发展潮流,在网络数字化时代实现合理化经营。
1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纸媒数字化
纸媒数字化是数字技术和纸媒内容结合的出版物产品。数字报纸坚持纸质报的原有版式,以报纸电子版、手机报、iPad报等新传播方式传递给读者。数字时代下的电子刊物逐渐成为纸质印刷刊物的替代者。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指出,在媒介演化过程中,人们的理性选择是基于所谓的“补偿性媒介”(Remedial Medium)的原则,即被视为一种补偿措施,用来弥补过去的一些固有的功能[1]。新技术可以给传统纸媒带来丰富的呈现手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纸媒要做的是保住专业、权威、独家的内容。尽管付费是一种新模式,但仍要坚持内容价值原则,打造出有特色、有品质的新闻资讯。将内容和技术、渠道结合在一起,共同探索纸媒营销思路的转变。
2 数字媒体和传统纸媒相融合―以澳门报刊
为例
“媒介即信息”(麦克卢汉语)[2]。在新媒体“争奇斗艳”的今天,纸质期刊代表着现在,而未来则由数字出版业务决定。以笔者所在的澳门纸媒发展为例。澳门日报是澳门销量最多、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中文日报。该报以报道澳门新闻为主,辅以香港、内地及国际新闻,设立三十余个副刊和专刊。《澳门日报》在坚守传统纸刊的发展下新增电子版,提供免费的在线阅读功能,坚持原有的报纸版式结合在线看新闻的便利,给读者带来新的乐趣。
通过实地调研,澳门代表性的报刊还有澳门《力报》和《澳门商报》。澳门《力报》是澳门出版的迄今为止唯一一份免费提供电子报的中文周报。《力报》覆盖不同方面的内容,采用专题形式报道澳门新闻,同时也刊登内地、港台和国际新闻以及文体娱乐、时尚消费及产经等资讯,致力打造澳门人每日必读之免费报章。《力报》还提供网页、手机和ipad网页版等新媒体。澳门商报定位为经济生活类的周报,实行新闻版付费、广告版免费。但是报社将新闻版派发到高等院校和部分机构供读者免费取阅。
在现代阅读市场中,将网上使用数字媒体和网下使用传统纸媒相融合,从而获得阅读的审美满足和数字化消费的。澳门众多官方微信订阅号中都为读者提供当天公共行政资讯、民政通告、政府招聘等,让读者随时随地了解澳门。
微信订阅号和电子报结合能更好的传递纸媒所要表达的新闻资讯。以当下最为流行的微信订阅号为例,从微信内容创作上来说,用户希望看到娱乐性强、观点鲜明、快速读懂的内容,所以需要转变文章结构,制造阅读。语言风格上,关注热点,不用晦涩难懂的措辞。微信阅读的场景往往是碎片时间,这决定了文章的结构必须轻便,内容排版要适应手机阅读。
分析澳门的官方微信订阅号发现,除纸媒外,微信订阅号也可以运作盈利的产品。将新媒体的内容开放给客户共同创作。微信号通过专项规划带来许多的高质量稿件,也积累众多优质作者的资源,以此进行持续内容创作。通过读者订阅杂志积累用户,拓展线上线下资源。
3 媒体发展的趋势――多种形态的媒体相互渗透融合
各种形态和介质的媒体相互渗透融合是媒体发展的大趋势。内容资源将在报纸、网站、手机、电视、图书等多媒体间复合使用,共同引领媒体大融合时代。媒介融合是当今媒体发展的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国际化潮流的新产物。这种趋势融合了曾经泾渭分明的媒体,包括报纸、电视、广播、手机和互联网等。融合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传播一体化。其优点包括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节约成本,规模效应等[3]。出版业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制作和营销模式。以这种模式为基础,选择纸媒进行研究[4]。传统纸媒如书、报刊,在向数字媒体转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典型的媒介融合特点。即尽管在传统纸媒中,采用的信息处理技术不尽相同,但在信息技术的发展的过程中,不约而同的走上了“数字化”的道路[5]。
4 移动金融对纸媒转型的影响
移动阅读因为它拥有随时随地在线浏览阅读的便利,成为纸媒在线付费阅读的重要途径。数字化阅读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与纸媒相比,读者普遍接受数字阅读,促进了纸媒向数字平台的转型。随着更多的纸媒转型,数字阅读平台的普及与应用必然扩大付费阅读市场。现在通过数字平台获得新闻信息的人群覆盖率达到了九成左右。
5 对报刊电子版在线付费阅读的建议
5.1 注重创新,内容为王
移动通讯技术在当今迅猛提升,使得新闻产品阅读平台“百花齐放”。媒介发展的重要方向标是技术,内容的表达形式和手段务必符合当今技术发展的要求。微博微信和网络社区整合功能的普遍运用,使每个受众在参与阅读体验中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市面上有多种支持社交分享的付费渠道,优质内容读者才会分享。当今盛行社交新闻,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依然是内容。
5.2 培养具有专业性的全媒体人才队伍
新闻产品的特点是专业性。新闻从业者长年的从业经验和专业素养,一直保持纸媒报刊特有的气质。保证创新产品增值的重要基础是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素养。付费媒体为更多新闻媒体竞争的主战场―未来的网络平台提供展示机会。
5.3 重视品牌营销与社区化媒体的“强强联合”
媒介品牌是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建立起来,不仅体现在产品中的含量,更应该体现在品牌本身的影响。优质带来用户们的口碑,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从而转化为付费红利。用户参与数据让付费内容更加吸引用户的眼球从而取得收益。媒体通过付费内容接纳新用户,获取用户个人的交际圈。
6 结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纸媒要做的是保住专业、权威、独家的内容,尽管付费是一种新模式,但有特色、有品质的新闻资讯才有看点和市场。将内容和技术、渠道结合在一起共同探索纸媒营销新思路的转变。数字化的现代人融合数字媒体和传统纸媒获得阅读的审美满足和数字化消费的。微信号通过专项策划带来高质量稿件,也积累众多优质作者资源。通过读者订阅杂志积累用户,拓展了线上线下资源。随着数字阅读平台应用普及,纸媒转向在线付费阅读已成为必然。在互联网时代,纸媒需要适应发展趋势,微信平台的运用可以实现广告收入和粉丝群的共赢。
参考文献
[1]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2(1).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石磊.分散与融合:数字报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
关键词:医院;门户网站;提升改造
当前,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医院网站建设已经受到医院的普遍重视。网站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患者的就医选择和就医体验,也关系到医院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互联网思维下,“用户体验”是重中之重,医院如何利用网站平台积极有效地开展医疗服务,值得探讨。
一、改版前我院门户网站的不足之处
我院网站建站较早,期间经过改版完善,改版前的网站具备了一些基本功能。但随着医院的发展,在现代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结合参考国内外各医院网站优点,我院门户网站存在以下需要改进的空间。
(一)页面布局专科重点不突出
我院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肿瘤医院,来院就诊的患者目标性很强,最需要与就诊相关的信息与服务。改版前,网站在医院的专科优势、科室设置、专家信息、就医流程等方面展现不够,主要表现在网站首页这些方面并未在更为重要的区域展现出来。
(二)科室、医生导航展现不够
科室、专家相应详情页面进入后,介绍的版面及相关功能联动不够,比如在看专家医生介绍页面上,无法直接链接预约这个专家,也无法直接点击链接到对这个专家进行在线咨询的平台上。很多患者上医院网站,用得较多的功能是查找医生,看其什么时候有门诊排班,因此门诊排班的设计和展现如何更便捷为患者提供服务。在医院医生因会议、交流等无法坐诊;有关法定假日等需排班变动之时,无法灵活操作。
(三)患者在线咨询互动功能欠佳
患者除了上医院就诊之外,在网络化的今天,非常希望和需要通过医院网络平台,在线可以进行一定的咨询和交流。改版前,我院虽然已经有了“网上咨询答疑”功能,但是其功能只是集中咨询,无法针对科室和具体地医生进行咨询,为此额外增加了处理相应统一咨询的工作量;并且也很大降低了咨询处理的响应速度,患者印象不佳。
二、 医院门户网站改版后的提升与建设
医院门户网站改版后,新版门户网站将如何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放在首位,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为有需求的患者建设符合他们期望的网站,准确定位医院门户网站的功能和受众。
(一)注重用户体验,确立网站功能定位
专科性医院由于患者病种的特定性,决定了浏览网站的网友需求也有着独特性。因此网站内容也需要避免和一般综合性医院的雷同,围绕医院的肿瘤专科优势进行规划,才能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但总体上应该给访问者简洁明快的浏览体验,给人以亲和感。在布局上首先应当注意在不同用户的目标信息模块之间设立明确的界限。改版后,网站将就医版、专业版、英文版的不同目标受众,分为不同的主页面入口,为普通受众、患者、来访者提供最为便捷的浏览感受,适合的界面对于访问者点击欲望和印象指数的提升有显著效果。同时,从网站内部管理而言,启用了“细权限化管理系统功能”,网站不同板块的功能分到各相关职能或临床医技科室。比如实现院办负责新闻动态;健康管理与对外联络中心负责媒体宣传;预防保健科负责保健知识等。实现全院更多人员参与网站的分工管理与使用,使医院网站有更大的参与度,从而实现医院网络平台应用更上一层楼。
(二)建立多样完善的互动服务
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是具有双向互动性。只有当浏览者能够方便地与医院网站进行充分交流时,访问者才能感受到医院的真实性并产生信任感。新版网站我们开启“在线智能咨询系统”,患者可以按科室选择医生咨询,也可以在医生介绍页面上直接提交对应医生咨询。提交咨询时系统自动把相应问题发送到主管医生手机上。这样主管医生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患者问题,并且能更时效的回复患者,从而提高医院在网络上的时效性,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同r开启“在线应聘系统”,应聘者可以在线递交简历,根据应聘者的情况还能自动提醒到省卫生计生委参加有关考试等,后台有权限的人事部门可以查看相关应聘者的简历信息,对应聘者进行筛选管理。通知应聘人员面试也可以通过短信自动完成。改版后开展的互动项目,不仅能够提升用户体验,进一步深化医院网站的对外宣传职能,也是缩短看病流程,降低医院成本,改善医院管理的有效举措。切实拉近医院与来访者之间的距离,实现高效沟通和交流。
三、小结与展望
多功能的专业网站是提高医院整体形象、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也对推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起到关键作用。医院宣传部门应当充分挖掘互联网的潜力和功能,将新型医院门户网站建设成为与时俱进、以患者为中心、多方位展示医院形象、深层次扩展医疗服务的系统性工程。
参考文献:
[1]宋锦霞.医院网站建设要点初探[J].中国信息界,2011(8):31-32.
[2]张旭晖.医院信息门户网站如何留住浏览者[J].医学信息,2010,5(23):1165-1166.
引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中国商业模式有了巨大的突破,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已经进入了物联网、智能硬件、以及云计算等高端技术发展领域,从而呈现出一定的崭新特点,但就目前国际发展而言,“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发展所遇到的挑战
(一)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电子商务要想提高其发展水平,必须要做到安全、可靠,这同时也是电子商务系统应该具备的一些要点,但是目前在“互联网+”时代下,有很多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安全问题,不仅是网络信息会被盗取、电子物流体系不健全、以及电子服务器不稳定等都会影响整个电子商务的发展,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各种物流服务理念并没有正确的应用在实际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安全漏洞[1]。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
虽然我国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互联网+”时代对于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关于电子商务的管理制度仍然不健全、不合理,从而影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整体发展。还有很多电子商务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制假造假的行为,侵犯他人知识、恶意欺诈消费者等行为,这种行为会造成市场出现混乱。
(三)社会信用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就整个电力商务企业的发展而言,良好的信用需要企业来公共维护,但是有很多电子商务企业并没有认识到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性,因此降低了整个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和效果。
二、“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政府应该宣传互联网电子商务安全技术
在整个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要想建立健全互联网电子商务安全体系,要促进互联网电子商务能够迅速发展,就要大力推广互联网电子商务安全技术,就要引入电子商务平台,将防火墙技术与虚拟网络技术二者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逐步推广互联网电子商务安全技术,使用VPN和电子平台。例如:在电子商务支付方面,要使用数字签名、加密技术来引入检测病毒、杀毒等电子系统平台。
(二)政府应该监管电子商务物流系统
要想建立健全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就必须构建现代商务物流、配送物流、以及三级网络体系,从而跨区域尽心分拨中心而逐步完善公共配送制度。互联网+对于整个电子商务物流体系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建立健全电子商务物流体系,从根本上提高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整体效果和水平,通过加强对电子物流市场信息的获取和调查,在第一时间内掌握电子商务最新动态,并且结合互联网技术,从而更好的完善我国电子商务物流体系。
(三)政府应该加强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就目前而言,我国电子商务法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补充,这需要通过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实现,这样才能逐步优化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大环境,从政府角度出发,政府应该积极应对这一情况,逐步完善相关标准,这样才能为互联网+时代下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起草一些《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等相关内容,对《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法》、《电子商务质量保护法》等内容,并且要将电子商务相关政策和法律等落实到位。针对目前关于电子商务发展法规不健全等情况,政府应该颁布一系列利于电子商务健康持续发展的相关文件,从而逐步提高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质量和水平[2]。
(四)政府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需要提高内部水平,同时还应该拥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就需要政府发挥经济功能,强化电子商务诚信标准,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信用档案等,从而建立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建立电子商务数据库,从而进一步呈现出来,这样能够对电子商务企业的整体情况进行把握,确保电子商务企业能够公开、透明的呈现效果,实现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利用信息监督机制能够实现整个信息的采集和共享,人们政府的主导下实现多方面的交流和参与,从而形成统一的标准和体系,这样才能够严格打击假冒伪劣的行为,从而确保电子商务企业的知识产权,为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政府应该提高内部工作人员素质
政府内部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政府执行水平,因此对于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子商务企业发展而言,只有政府工作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使其具备与电子商务相关知识,能够更好的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去,监督并且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商业银行;优势;挑战;策略选择
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并逐步涉足金融领域,参与资源配置,使得互联网金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和发展,在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我国的金融模式、格局正发生深刻的变革,传统商业银行正遭遇挑战和打击,传统商业银行需要用自省和发展的眼光来应对这种变化,实现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
随着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消费、网络信贷、网络财富管理等日渐盛行,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模式参与度高、透明度强、操作便捷、中间成本低,资金在各主体间的游走直接、自由,违约率低,正不断弱化金融中介的作用,是一种金融脱媒的形式。目前基本形成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电子货币等模式。
一是第三方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平台是一些和产品所在国家及国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起到中介和临时储存的作用,是存在于支付双方之间的一种非金融机构,如支付宝、拉卡拉等。二是P2P网贷(peer to peer lending)模式。P2P网贷是借贷双方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直接进行资金流借贷的资金融通模式。具体操作是借款人在平台发放借款信息,招标一个或多个投资者提供固定利率贷款,如人人贷、拍拍贷等。三是众筹融资模式。众筹是创意人用“团购+预购”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方式筹款项目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只要是网友喜欢的项目,都可以通过众筹方式获得项目启动的第一笔资金,如众筹网等。四是电子货币模式。电子货币是用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方法将该数据直接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清偿债务。简言之,电子货币是虚拟财富值,可用来交易,取代了传统货币的一些功能。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较传统商业银行所具备的优势
(一)互联网金融具有获取大数据的能力
互联网金融基于一定的平成借贷、投融资,在网络平台中可获得大量关于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的相关信息,如企业和个人的资信等情况,可以帮助互联网金融机构进行决策,判断是否将资金贷给该企业或个人。另外,由于互联网金融具有获得大数据的优势,互联网金融企业收集信息的成本将降低,缩短了时间及减少了资金投入,更加有助于中小微企业和个人获得信用贷款。而传统商业银行通常向大企业放贷,而忽略了中小微企业及个人。
(二)互联网金融具有云存储与云计算的能力
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互联网技术收集到大数据时,需要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利用才能够真正发挥大数据的作用。正因为互联网具备云存储技术与云计算能力,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将收集到的信息不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地进行分析,并且无限制地保存和传递信息,大大提升了信息的可获得率和可利用率。而传统商业银行对于不同的金融产品、不同的客户、不同的投入资金等方面的分析都需要进行重复、非完全智能化的运算,效率较低,也会引起客户对服务和分析计算的不满意。
(三)互联网金融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大大降低了成本
互联网金融企业一旦在前期通过高投入完成平台、信息收集模型与分析模型的建设后,其后期的运行成本将很低,主要集中在依托互联网的大数据能力收集信息和云计算能力分析、处理信息,然后嵌套入平台模型中即可。这种后期低成本的模式使互联网金融机构能够为大量中小微企业及个人提供贷款。而传统商业银行信息的搜集和分析需要线下完成,周期长,投入大,成本高。互联网金融模式只需要借贷企业或个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网络通信解决,节约了其他多余成本,降低了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中各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
三、互联网金融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的优势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传统商业银行认为,小微企业及个人的金融投入产出比低,更愿意把信贷资源投入政府部门及大中型企业,所以大量的小微企业和个人非常大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互联网金融通过应用大数据进行物流、信息流的整合来控制风险,因而可以快速、方便地通过网络信贷抢占小微市场,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造成了威胁。
(二)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及渠道运营的优势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一方面,传统商业银行中的借贷交易双方需要通过银行来完成借贷交易,借贷过程繁琐,审查证件多,成本高。传统商业银行高成本、繁琐的支付结算逐步被第三方支付、微信、二维码支付等移动支付模式取代,进而导致银行网点服务功能弱化。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从支付结算的渠道中转端逐步走向资产管理的产品创造端,如阿里巴巴收购天弘基金股权进军金融领域,余额宝提供货币型基金增值理财服务,百度与华夏基金合作推出理财基金,阿里巴巴、腾讯、平安保险联合设立财产保险,互联网金融的跨界经营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服务渠道带来运营模式的新挑战。
(三)互联网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势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传统商业银行的融资格局是以专业技术、密集知识和风险解决方案向大中企业客户和高端零售客户提供安全、稳定、低风险和低成本的金融产品与服务;而互联网金融则市场参与度高,不论客户的规模大小与金额多少,都可以快捷、方便、灵活、多样化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另外,互联网金融模式中的交易双方可通过一定的平台查找机会并匹配交易,对信息中介的需求优于资金中介,加之互联网金融交易要素更加透明、信息更加充分、定价更加市场化,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加快了金融脱媒进程,削弱了传统商业银行作为中介的独立性和必要性,对其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四、传统商业银行创新发展,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策略选择
(一)完善线上平台,积累、挖掘、保护数据,创新产品
互联网金融最大的优势在于大数据的优势及云计算的技术,通过数据挖掘,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从而设计出适合用户的金融产品。而传统商业银行大多通过线下操作,并不掌握客户的真正需求,所以传统商业银行应向互联网金融学习,多方位发展自己的信息渠道。传统商业银行可利用互联网这一低成本渠道,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品牌宣传,扩大影响力,在与客户的互动中了解客户的需求,营销金融产品。同时,传统商业银行可自建线上平台,获取广大客户的行为数据,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个人的消费习惯,评估企业和个人的资信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金融产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专业化需求。通过线上平台,摆脱单纯的支付、资金中介的角色,与互联网金融接轨,实现脱媒发展。
(二)与互联网金融优势互补,在竞争中合作
首先是在支付平台方面的合作。互联网金融并不能创造支付工具,所谓的第三方支付仅仅是传统商业银行的补充与延伸。传统商业银行可与互联网金融就网络移动支付平台和第三方支付进行合作,银行可通过平台掌握大量的终端客户信息,进而可以分析客户资金渠道、资信情况等。其次是在信贷模式方面的合作。互联网金融不能作为独立主体吸收存款,资本规模较小,仍依赖于传统银行,银行可借此以某种双方都认为合适的形式参与到新的信贷模式中。
(三)加大技能培训,发掘和培养复合型人才
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性和金融性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商业银行的员工或者纯经济金融专业,或者纯计算机专业,缺少既懂得数据建模,又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熟悉银行业务运行和管理决策的复合型人才。传统商业银行应注重选聘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对具有经济金融专业背景的人才进行科技知识培训,而对具有科技专业背景的人才加以金融业务的培训,大力培养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传统商业银行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仍有优势,如资金雄厚、诚信度高、设施完善、物理网点分布广泛、监管力度大等,这些优势互联网金融难以替代。面对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与挑战,传统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互联网金融发展动向,转变发展观念,积极调整战略。
参考文献:
[1]王天捷,张贻.基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3(45).
[2]陈敬民.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若干思考[J].金融纵横,2013(09).
关键词:互联网+;物流;物流产业;物流信息化
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首次将互联网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互联网+物流”正在技术、设备、商业模式等诸多方面改变传统物流业的运作方式和效率水平,尤其是在电子商务物流领域,那么“互联网+”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哪些机遇呢?个人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互联网+”物流将全面推动物流产业信息化,实现物流智能化
“互联网+”形势下的物流信息化,已不再局限于物流企业自身的网站建设或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更多的是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在管理监控、运营作业、金融支付等方方面面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实现整个物流供应链信息化。随着手持终端设备的开发和移动互联网APP应用的不断成熟,物流企业内部运作信息更加趋于同步,分拣中转、装卸运输、揽收派送等环节将更加协同有效。大数据应用使物流企业之间,商业企业与物流行业之间形成联动机制。
例如,菜鸟物流网络开发的天网预警雷达和物流路径优化数据平台,在电商销售旺季,可以通过销售数据预测订单产生规模、地点、物流路径,指导物流企业提前配置资源,缓解物流压力;同时可以根据物流压力运输指导电商商家调整营销策略,从货源端减少物流系统压力,其预测准确率可以高达95%以上,让物流公司实时掌握整张物流网络每个环节的“未来包裹量预测”和“繁忙度实况预警”。
再比如快递行业,不但可以做微信下单、微信运费支付、微信跟单,还可以微信保险理赔等全流程微信化。在传统的零担货运中,加入互联网因素将会使物流运营更为科学高效:货源的组织可以借助微信、APP等,运输监控的GPS数据实时传输,提货通知、投诉理赔等通过移动互联网更为便捷。
二、“互联网+”物流将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为精准定制营销发展创造了条件
当前物流企业,特别是快递服务企业作为直接与终端客户连接的末端流通产业,掌握着大量地第一手的最准确的客户资源包括居住地、消费习惯、消费偏好、消费水平甚至家庭情况等。原来的物流行业企业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平台,提升了自身的物流服务水平,快递企业很容易形成规模效应,再结合这些企业提供给用户的线下物流体验和延伸服务,将大幅度提升推行试销、定制物流等服务的可行性。当前包括顺丰、圆通、阿里在内的诸多企业都在加速探索物流与电商业务的深度融合,相信不久的将来,物流企业将成为直接参与电商营销运营的重要力量。
三、“互联网+”物流将带来全新的物流组织和运作模式,甚至彻底颠覆物流产业格局
物流是一个通过不断接力使社会资源实现合理调配的过程,而互联网让社会信息从不对称变得对称,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发展,物流社会化应用正不断出现,亚马逊推出了出租车顺路送货业务,DHL在瑞典试点的众包模式“路人送货”模式,国内的“云鸟配送”利用APP平台在几个大城市成功整合个体司机、运输公司和客户资源,这些都是近期涌现的物流也变革的典型范例。
此外,在运输环节,UPS,Google,DHL和国内的顺丰都自行开发了载货无人机;在仓储环节,亚马逊的KIVA拣货机器人标志着电商仓储管理已经进入新时代;各国配送机器人项目也在研发中。物流行业借助互联网正与工业自动化、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深度融合。
“互联网+”物流还在与其他众多业态进行渗透融合,物流本身未来可能将不再是物流企业盈利的主要途径,从物流延伸出来的其他业态将有可能成为物流企业盈利的主要模式。物流业将向数据、金融、流量、营销等产业进行深入渗透和延伸。
四、“互联网+”物流将催生全国物流信息网的发展和完善,形成全国大物流格局
全国物流信息网将是一个提供物流信息资讯服务的平台,可以实现了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和地区的物流资讯整合,实现物流信息的交换和资源共享,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为技术支撑,为物流企业提供物流行业资讯,园区,快递,陆路、水路、铁路、空运等运输方式的资讯服务,以及全国交通物流行业公路运输方面的货源、车源信息,包括运输资源与待运货主最佳配对、散货拼箱、专线服务等内容的物流信息服务,以及运力调度、车辆定位、货物跟踪、物流信息查询、担保交易、物流保险、证件核查等内容的物流增值服务,以期降低物流企业的经营成本,减少货物运输时间,减少车辆空驶率,增强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物流市场的诚信交易。
未来几年,随着高速铁路、大型高速船舶、绿色航空、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智能仓储、新材料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特别是“物联网、下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科学技术等在物流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互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将与物流业深度融合,让物流更加“智慧化”、“智能化”,这些都会对物流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促进作用。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互联网+”对未来物流产业发展将带来巨大影响,因此物流行业企业应把握机遇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结合当前行业中出现的新兴案例,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供参考借鉴:
1.基于位置服务的“在线抢单”模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基于LBS位置服务,类似“滴滴打车”模式的互联网物流企业纷纷上线,用户在平台送货请求,货车司机在线抢单,为客户提供定制的物流服务。
2.“拼车拼货”模式
由于大量零担货运需求的存在,“拼车拼货模式”存在一定成长空间。拼车模式以整车为单位,但并不是指整车出租,“拼车”模式和海运船舶的分仓理念相似,将车辆的空间按照货物的体积大小进行划分安排,通过系统统一调配,配送车辆可以多点取送,多装多卸,将社会闲散运力整合起来,同时达到成本和效率的最优化。目前市场上“拼货”的主流观点是“高频打低频,强需求带动弱需求”,但是在市场尚未完全打开之前,拼车的空间利用率想必会打折扣。另外技术、货源等因素综合影响下,时间、空间和距离三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也难以定位。
3.“互联网物流信息平台”模式
一批互联网物流企业通过建设互联网信息收集和平台解决了传统物流服务站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他们的最普遍的做法是,互联网物流企业搭建平台,一端对接客户,另一端对接仓储公司和司机,利用平台整合离散的货源和仓库及车辆资源,完成了集货功能。但是,这种模式仍存在较大问题,即没有解决集货困难、成本高、周期长、一流货源难寻的问题,只做到了最基本的表层重构,完成了对信息、货物的聚合与分发,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物流行业供应链链条。
4.“线上招投标”模式
此种模式下物流服务的需求者可以通过平台仓储和货运需求,仓储公司或货运司机在平台展开竞价,用户根据报价选择性价比合适的企业或个人进行接洽。以此模式发展起来的互联网物流企业,更加看重的是平台对供应链的控制价值,企业一旦可以掌控供应链管理技术,将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互联网本质是公开透明的,互联网物流企业的仓储和货运报价也会越来越接近刚性成本,那么在平台竞价的压缩空间就会变的有限,货运物流交易效率要求较高时,竞价就会失去优势。物流企业如果想通过补贴拉低竞价来扩展市场份额,长远的持续发展将会遭遇瓶颈。
总之,“互联网+物流”将全面改变原始物流的运作模式,加速推行物流全行业全方位的信息化,实现智慧物流。“互联网+”形势下的信息化,不是单纯地建网站、搭平台、开发APP,而更多的是利用移动互联网优势,在管理监控、运营作业、金融支付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用互联网思维、信息化技术来改造物流产业,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物流生态。互联网物流企业实施“互联网+”是一种基于长远目光的战略考虑,物流作为母行业在向其他业态渗透过程中会相对容易。各物流行业企业若深入挖掘“互联网+”领域,在流程管控、配送效率、用户体验上做到更好,将会在未来物流产业的新领域寻找到自己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晶.“互联网+”为物流创新提供更多可能[J].物流技术,2015(08).
[2]王继祥.物流互联网与智慧物流系统发展趋势[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