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课程改革的趋势

新课程改革的趋势

时间:2024-01-19 16:09: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课程改革的趋势

第1篇

【关键词】家长学校 体制 对策 新课程改革

一、家长学校的历史沿革

80年代初,很多城镇的中小学校门前挂起了家长学校这种以前没有的牌子。之后,这种完全新型的学校在中华大地迅速涌现。在没有官方直接号召下出现这种社会办学热,在我国教育史上很罕见。目前,各种各样的家长学校的办学热有不断升温之势。家庭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意识变得越来越强。但是,当前的家庭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教育研究者作为教育发展的导向标,有责任为办好家长学校做理论上的探讨。因此本文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家长学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略陈浅见,希望对发展我国的家庭教育有所帮助。

二、家长学校的现状及其问题

(一)家长学校的任务

家长学校的主要任务有:传授家庭教育知识,使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目前的新课改进一步扩展了家长学校的任务,使家长学校成了向家长宣传新课改理念的重要途径。

(二)家长学校的办学模式

纵观全国多所家长学校,形式多样。实际情况,将家长学校分为三种类型。

类型一,定期制度化的班。也就是针对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家长使其了解学校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的具体要求,并使家长学会应如何配合学校做工作。

类型二,结合每学期的中心工作办班。为使家长明确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学校开办了“创造精神培养班”和“学生素质研究班”。

类型三,各种类型的家长学习班。对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进行分类然后有针对性的开设不同的学习班,力求使家长在短期内就能大幅提高对正确教育子女的认识和理解。

(三)家长学校的管理体制

家长学校运行机制尚不健全。据有关资料表明,湖南、湖北及四川等省的一些中小学都设有家长学校。但实际上,多数家长学校是为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只挂了一块牌子而已。这些学校没有固定的专业师资和相关的教材、教学资料,更没有规范的教学。有34%的家长学校从来就没有开过课。有19%的家长学校名义上上了课,但实际上只是召开家长会,公布一下学生的成绩和在校表现,或者安排相关的琐事。还有47%的家长学校虽然给家长们开过课,但每学期仅有一两次。因此,从整体上分析,家长学校半数以上都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这也进一步说明目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讨家长学校的有效管理体制机制极为迫切。

(四)家长学校受众自身因素

家长文化教育素质参差不齐。很多的城市家长为双职工,平时根本没有时间与孩子相处,即便是有时间也多在周末。他们的子女绝大部分是由祖父母照看。这些老年人去家长学校由于学习能力退化往往无法很好的学习相关的教育孩子的知识。甚至有部分老年人因为健康原因,无法参与家长学校的教学活动。所以尽管城市家长们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但家长们的知识大多局限在他们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在如何理解孩子、怎么有效地和孩子沟通、如何教育孩子等方面往往知之甚少。与此相对应的家长学校入学情况却不容乐观。据抽样调查, 城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入学率仅 20%左右, 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入学率 5%以下。而家长学校由于缺乏系统完善的教学管理及相关的课程所以这也就进一步增加了其工作有效展开的难度。

三、家长学校未来发展趋势初探

(一)家长学校的发展理念与新课程理念的融合

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家长学校,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家长学校该怎么办,急需探索与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实践者因地制宜灵活办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普及科学的教育知识,优化家长学校师资培训,优化教材,学校定期为每个家长订购相关的学习材料,供家长自学。

(二)家长学校平台搭建的网络化趋势

当前,网上家长学校已成为家庭教育服务新阵地,它对于实现优质家庭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家长自身的学习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确认识网上家长学校的办学现状,深入思考其办学方向,有助于提高家庭教育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面对这一趋势,首先,应把握机遇,加强建设互联互通的网上家庭教育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其次,要实施品牌战略,这是针对网校所提供的服务产品而言的。最后,推出的家庭教育服务及其产品必须走精品之路。这一点目前江苏省做得最具特色,既营造出了家庭教育的文化氛围,又塑造了网校的品牌形象。

四、小结

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教育现行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每一个国人的内心,因此探讨家庭教育,确保教育的质量迫在眉睫。家长学校作为这一活动的主要阵地,我们必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推进对家长学校的认识和发展,为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谭虎. 对家长学校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1997(4):36.

[2]赵霞.小学家长学校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09.

[3]. 社区家长学校建设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29(6):91-93.

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不作为 应对策略

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尽管课程制定者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教育管理部门大力提倡,但一些学校对新课程的实施也只是流于形式,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不是那么积极,不是置之不理,就是阳奉阴违,甚至抵触,表现出了“不作为”的态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新课程改革本身存在的问题,忽视教师改革的主体地位,使教师被动接受;有理论和实际的脱节,统一的要求不能适应差异性,使教师无所适从;有学校管理上的问题,采取家长式的管理,常规教学管理以“考”为中心,使教师无暇顾及新课程提出的理念;新课程理论评价和实际评价差异大,教师服从实际的评价要求,不去理会新课程改革。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教师不作为”的概念,从教师主观角度分析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不作为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策略。

一、教师不作为的表现

“不作为”本是法律术语,指“行为人消极不去实施自己应当履行的某种特定义务行为。也就是通常说的法律要求做而不去做”。本文所指“教师不作为”是基于新课程改革趋势之下,教师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在态度、行为、能力和理念等方面表现出的消极应对或者置之不理的状态。现把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作为的表现分为以下五类进行分析。

1.不想为

许多教师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套路,已经成了习惯,对整个原有课程格局认同,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惯性”,这种惯性运作的结果使许多教师仅仅满足于当前的现状,让他们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这种习惯,已经不想有所作为,存在“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心理惰性。

2.不愿为

有些教师认为自己教学经验丰富,原有的教学适应学生,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一套不认同,或是对新课程改革中的管理者的做法反感、抵制,不愿意进行改革。

3.不能为

一方面,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原有的教学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些教师自知能力缺乏,有心无力;另一方面,有些学校的客观条件不具备,如班级没有多媒体,或是一个学校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教师想上多媒体课,需要申请、排队。这样,束缚了教师进行课程改革。

4.不敢为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改革,既然是改革,就有可能失败,有些教师主观上害怕失败,不想承担课程改革的责任,担心教学效果会比旧课程差,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客观上,面对学校的评估、考核及升学压力,教师不敢去尝试新的教法,觉得还是旧的课程教法更保险,至少能保持现有成绩。

5.假作为

这部分教师表面上处于“操作”状态,实际不是那么回事。最难以衡量他们是否进行了课程改革,因为他们表面很配合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每次有领导、教师听课时,花架子摆得很好,好像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上课。没有人听课时,立即又按照原有的一套上课,细细检查他们的教案,除了格式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内容还是原有的一套,这实际上是消极应对。

二、教师不作为的深层原因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有如此多的不作为表现,从主观上分析,有以下几点。

1.传统课程观念束缚,新课程理念适应不良

人长期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从事某种特定的工作,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某种较为固定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这种业已形成的心理定势,使人有一种按照固定模式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1] 经过一定的教学实践后,许多教师已形成了一系列和传统观念相对应的教育观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相对固定的教学策略。他们认为这些做法是实践的积累,是正确的。面对新课程改革,当教师发现根据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不能及时地提高学生的成绩和教学质量时,就会对新的理念提出质疑,采取不作为的态度。所以,面对升学带来的压力,他们无暇顾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也看不到新课程理念的真正意义。因此,教师受旧的教育价值观念的束缚,不能适应新课程理念,出现了不同的态度与反应,即不想为、不愿为。

有些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没有取得预想中那样良好的效果,就会失望,对新课程理念失去信心,认为还是传统的方法好,不愿再去尝试新的教法,不愿对新课程改革有所作为。

2.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认同感

首先,新课程改革是激进式的,把现行的基础教育定位于传统教育,要求重新建构“课程”“教学”“知识”“学习”等概念,“转变观念、转变学习方式”,采用了“推倒重来”的策略,以不容教师争论的气势,推进课程改革。对教师以往的课程观念、授课方法几乎全盘否定了,把新课程改革本身的复杂性人为地“简单化”,使教师对新课程产生强烈的反感和排斥心理,不太愿意接受和进行课程改革。

其次,新课程改革是由政府发起、专家推动的由上而下的改革,是通过国家制定改革方案、确立改革目标、编写教材,然后对教师进行密集培训,试图促使教师反思并按照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来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然而,正如加拿大教育改革专家本杰明·莱文所言:“不管人们如何抽象地看待一项政策,要教师接受,就必须让教师看到政策在他们所在的环境下是有用的。教师愿意做什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对什么是课堂中有用的东西的判断。也许一些新观念,原则上是吸引人的,但实践中却难以操作,就此而言,实施环节可能很薄弱。”[2] 如果教师觉得新课程改革并不符合教学实际,不能提升教学质量,难以操作,就会对新课程理念产生怀疑和不安全感,教师要么会按照原来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教学,要么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改造,要么为了应付,阳奉阴违,只做表面文章。

3.功利主义的价值心理定势影响

就目前的整个教育现状来看,教师的荣誉感来源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这是因为不仅学校以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取得的具体成绩来考评教师,学生家长评价教师优劣时,也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一个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能考出好的成绩,升学率高,这个教师就被认可为优秀教师,就会获得更多的尊重,得到更多的荣誉。至于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在升学压力面前被忽略了。因此,虽然学校大力提倡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备课、上课、安排整个教学,平时的常规检查也是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但是面对巨大的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面对家长的希望,学校最终对教师的检查与评价还是落到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高低上。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革旧的压抑学生创造力的新的课程理念,即使认为合理,也置之不理,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出现了假作为的现象。

4.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能力差

当前许多教师课程概念模糊,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单一、意识淡薄,只是教科书的执行者和教书匠,把课程视为“法定的教育要素”,不可变更的知识与系统,只是尽可能地把教材所反映的知识原貌传授给学生,在课程面前无所作为,没有对课程的独特理解,不能从多维度整体规划教育活动;知识结构陈旧,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学科知识过于专业,教育理论知识缺乏,重专业轻基础,对学科课程以外的课程类型很不熟悉;缺乏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薄弱,科研能力缺乏。创造性思维欠缺,在实际教学中,统一地按“模型化”要求学生,照本宣科,满堂灌,只会教教材,不会用教材教,更不会编制和优化教法。这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相差甚远,也使这些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不能有所作为。

三、教师不作为的应对策略

1.树立正确课程观,推动新课程改革

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构成,突破“教师中心论”的偏执;重建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好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准备。其次要转变传统、封闭的课程观念,过去是教教材,现在是用教材教,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对课程、教学的理解和领悟,积极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2.权衡利益与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应正确认识自身的利益得失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本着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分数的多少、上什么学校的区别,更是能力的提高,全面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成绩的提高。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理念的意义,认识对学生发展的巨大作用和对整个教育系统带来的活力,把应试教育带来的暂时利益和改革带来的长期利益结合起来。

3.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课程能力

台湾学者欧用生认为:“课程改革是教师再社会化、再学习的过程,课程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甚至说,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课程改革归根到底需要教师自身的改革,正如有人总结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时说:“改变自我成为一切变化的前提。”[3] 叶澜教授认为:“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很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4] 为了更好地促进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应解放思想,积极投入改革,加强自身的学习,提升课程能力,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进行反思性的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的教师。积极参加培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深入反思,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教学实际之中。

四、由“不作为”到“作为”,深入新课程改革

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采取什么态度至关重要。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了10年,许多教师能逐渐改变思想,慢慢适应新的要求,努力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去做,取得了成绩,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改革持拒绝、对抗、不作为的态度。其实,尽管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教师课程观念的转变驾驭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制约因素纷繁多样,但应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教师作为具体实施改革行为的主要参与者,面对改革提倡的新观念、新思想、新事物,要明白学习、接受到实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教师如何由“不作为”到“作为”,深入新课程改革,使课程改革的过程成为教师与新课程改革相互适应、相互理解的过程,任道而重远。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参考文献:

[1]潘新民.基础教育改革渐变论[D].北京师范大学,2010.

[2] [加]本杰明·莱文.教育改革——从启动到成果[M].项贤明,洪成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第3篇

进人才开发。它改变了以往一成不变的“养成教育”思想,树立起人才个性发展观,对培养出更新、更异、更优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专业素养;数学课堂

一、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需要新课程改革。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逐渐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它的目的和主旨是多元化、多领域地扩展学生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更广的涉猎多学科的知识。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一切教育变革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而教师的专业素养又直接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

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应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从传统的基于工业化社会的教育向信息化社会的新教育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把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传统教育模式转变成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它必然要求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出现。这种新的评价体系既要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全面评价,又要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地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三、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任务

1.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数学课程,必须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理念的首位,强调从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的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数学的探索过程、数学的文化价值以及数学知识的特征有所认识;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定量思维、空间观念、合情推理和演绎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的反思方面获得发展。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正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2.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教师在实施新的数学课程时,应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尽可能以他们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题材,作为数学学习的素材。这些素材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发展学生收集处理数据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总之,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主体地位 高中 体育教学

我国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咋不断进步,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以为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及其参与者。在新课程改革如何进行高中体育教学,正是下文中所要阐述的问题。

一、传统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学是高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起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在高中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中,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原因导致体育教学没有发挥出应用的作用,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往往只是侧重于运动技能与运动成绩的培养。而且把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提高学生的身体体质与健康较为忽视。从而致使在高中体育课程中,部分同学因为身体素质较差而难以承受体育课程中的运动强度,导致部分学生对体育课有着强烈的厌恶情绪,为了改变体育课程中国的不足,进行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课程真正的发挥出它应用的作用,进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存在着偏差

在以往的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为应试教学的影响,在体育教学时,教师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与运动成绩,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身心方面较为忽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于体育教学的目标有着明文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为主,从而形成学生健康正确的生活方式。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与中心地位没有得到提现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课程中,教学形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教师占了及其重要的地位。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主,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主导这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并且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中心及其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学应改变以往以为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校的最终责任是为了培养和服务学生,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主体与中心,教师起到引导学生正常发展的作用。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往往是采用全体学生统一标准进行教学,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针对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潜力得以发挥,达到逐渐提高的培养学生的目的。

(三)高中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机制单一

在以前的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机制单一,简单的靠运动的成绩进行评价,运动成绩是学生体能的一种表现,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的评价方式并不全面。在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中,对于高中体育教学的内容,规定的较为空范与死板,学生中进行体育学习时,学习到的体育知识较为浅乏。在进行课改之,体育教学较更为侧重与学生的战术与技术的运用,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自身的条件及其兴趣爱好,确定教学内容及其评价体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育教学氛围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及其技能,高中体育教学的课程改革,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让学生的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新课程改革下如何进行体育教学

(一)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前的高中体育课程上,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体地位,学生的地位相对被动。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明确的体现,学生成为了体育教学的中心,有着学习的主动权,教师的主导地位相比以前较为弱化,让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成为体育课程教学的参与者,这样不但可以创造出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还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在以往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是通过老师所制度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体育教学,而且老师又是通过教材来制度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只能学习到教材内的知识,并不能做到全面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具有开放性的教学内容、目标及其方法成为教学的主导,使得体育教学课程的趣味性增加,也使得学生全面素质得以增强。

(三)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为了应付考试,致使体育教师过分的注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较为忽视。在进行新课改以后,不能仅仅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应从多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新课改以前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情况导致教师的主导思想得以过分强化,而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其情感则往往受到忽视,体育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讲解与演练,学生进行模仿学习,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实际的教学效果也往往较差。新课改之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明确与保证,学生的自身情感与体验成为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才是如今高中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进步的重大体现,在新课改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针对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也让教学内容更容易为学生所接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改下的高中体育教学,应遵照新课程标准下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得以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德坤. 新课程实施中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1)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新课改 教学改革 意义 策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发展如火如荼,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思想和理念,不断改革和创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而言,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难以跟上时展步伐,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已经和社会发展有明显差距,因此,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现小学语文教学高效发展,是当前教师教学的重要举措。

一、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原因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都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从古代科举考试开始,我国教育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和束缚。尤其面对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很多人存在各种怨言和不满,却无力改变现状。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之下,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似乎开始醒悟,认识到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和不足,并力求对当前教育制度进行有效改革和创新,以改变传统教育体制,实现教育体制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局面。但是,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应试教育理念依然是主导思想。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手段,都难以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高分低能的学生已经成为影响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思想和理念,进行及时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知识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分析

1.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理念

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学主要以提升学生考试成绩为基础。在素质教育理念之下,教学主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正为了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实现素质教育目标而实施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教学改革可以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理念,让教师深刻认识到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积极的改革,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革促进发展。教育体制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结合社会发展不断调整,方能实现教育和社会一体化发展,实现教育领域与社会协调发展。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改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通过教学改革,不断摸索与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

三、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分析

改革是新课程改革赋予时代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需要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基础,改革传统落后应试教育理念,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发展。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指导之下,学生往往存在“同一”和“同质”的发展趋势,因为教师不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是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强加在学生身上,并让学生接受和认可自己的思想理念,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受到极大制约,严重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懂得尊重和理解学生,让学生的发展沿着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而教师的教学思想显得更宽容和大度,能够接纳学生的不同思想和建议,并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检讨,从而使教学效率逐渐提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切以学生为基础,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兴趣培养,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主体,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3.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创新。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立足于课本教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手段天然的音、形、色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学习兴趣陡增,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小学语文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科目。对于小学阶段教学而言,教师应当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思想和理念,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又好又快地发展。尤其面对当前久盛不衰的应试教育理念,教学更应当进行及时革新,方能实现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目标。本文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分析教学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思考

初中物理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物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升物理学习的价值,促进不同学生物理学习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是物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合理定位自身角色与地位,积极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并且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必须要适应时展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一、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物理教材的新要求

初中物理学是初中教学体系中占重要地位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它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初中生学习了解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在学会进行科学实验的同时感受科学精神,提高全体学生的认识能力与科学素养,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要实现上述目标,选用合适的教材尤为重要。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物理教学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始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基础物理科学知识的学习置于同等的地位。以往物理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一直是最主要的,教材编订者在课本内提出了部分可供学生思考和动手的实验范例,但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新教材设置了更多探究活动,如物体发声、镜面成像原理、电与磁的发现等探究活动,在学习理论之前就能先通过实验了解物理原理基本表现,在学习理论时更容易理解。

2、教材结构的设计从学生的个人兴趣与认知规律出发,融入刚到开放性和实践性课题。旧教材的版式、内容均较为死板,按照固有学习思路安排知识内容,没有考虑学生接受这些知识信息时可能存在的困难,使部分知识显得乏味难懂,学生对之望而却步;新教材在编订时更多的对学生的兴趣进行了分析研究,将整个课程完整的归纳为一次“科学之旅”,给学生在提出了更多开放性、实践性课题,但没有设定唯一或肯定的答案,让活泼好动的初中生们能积极的进行思考和实验,寻找出更多的可能。

3、强调人文精神的渗透,蕴含更多科学与社会思想。人文精神的传播在曾经的物理教学中是经常被忽视的,教材中体现人文精神的材料也较少;新教材中这方面提供了大量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们了解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体会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同时教材中提到的很多物理学家、研究者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故事,从他们的故事初中生不仅能学到物理知识,更能感受其为科学研究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

二、初中物理教学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教学过程中展示物理趣味

初中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二)增加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环节

由于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颂,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坚持强化训练,扩展发散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在强化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去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从一开始,就查漏补缺,对差生紧盯狠抓不放,不让一个人掉队。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金高义,浅谈对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反思[J],中华少年,2011(3).

[2]段杰,浅谈素质教育下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方向[J],素质教育论坛,2009(4).

第7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程;取向

一、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高中物理教学主要着眼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包括物理知识的获取和学生身心的发展。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效果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新课改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高中物理的内容编排做了重大调整及要求的侧重点也作了相应的调整。

(一)学习过程中的体现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将目前普遍存在的题海战术、机械的训练教学方式方法,转变为启发和引导,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改革教学,在学校方面为实现高中课程的基础化、多样化和选择性提供经验,也为同学们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舒适的环境。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传统学习过程,只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强调知识的重要。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偏重于死记硬背。而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是物理课堂教学的指引者。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把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怎样才能在新课程标准下建设新的学习模式,是新的时期教师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创造性地探索不同的学习类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教学方面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重点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在这方面得到了体现。课堂教学上反映出教师已经从开始的只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教师们正在努力实践新的教学方式,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已经开始深入一线教师和领导心中,并构建全新的价值体系。

(三)差异化教学的体现

差异化教学是教育体系中,根据兴趣导向以及天赋差别的不同,所组织的人才培养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促进学生特殊才能迅速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差异化教学在高中物理课本内容的安排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高中物理课本包括五个选修模块,理科生要求两个必选三个自选,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块。教学的重点由注重传授知识向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转变,为每一个同学自身潜能都得到最大发展,新课标中已将差异性的教学融入其中,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二、高中物理新课程取向思路

高中物理新课程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真实的社会生活、人类活动等,要求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课程,从物理课程走向社会”的思想。

(一)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强调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与体验活动,物理课堂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中心,是师生进行探索学习的场所。为了强调物理学习的研究性,学校要重视物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高中物理采取的物理研究性学习方式主要有:老师为学生展示人类进行物理探究的历史过程;学生自主、合作进行物理学科研究;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学科的研究。

(二)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老师的主导作用,将物理课程交给老师与学生,通过设计开放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师生提供可自主开发、利用物理课程资源的空间。

(三)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强调加强物理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明以及科技发展等相互联系,加强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融合、渗透,将社会科技与文化科学的发展趋势反映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更多知识,拓宽知识面。

三、高中物理教师教育模式

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师具备广泛的文理素养,丰富的物理探究活动经历,对物理课程、教学、学习的深刻理解以及相应的物理教育智慧。新课程改革中,我国传统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有自身的缺陷,也为高中物理教师教育明确了发展的方向,不能一味强调师范性,也不能一味追求学术性,要找出适当的平衡点。

(一)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之间要实现相互联系,共同促进物理教师教育,就要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文理选修课程供他们进行自由选择,同时规定选择课程的基本学分,要求学生达到规定学分;要对物理系学生的物理教育专业课程、物理教学的研究训练内容以及物理教学的技能训练内容进行最低限度的规定;要对物理系最基本的专业核心课程以及物理学最低限度的专业训练内容进行规定。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程;自身学习;开阔眼界;教学研讨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新课程背景下得到了长足发展,积极融入到这场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立足于自身的工作实际进行创新,成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目标。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并按照课程改革要求不断优化和改进自身教学工作,全面有效促进教学成效提高,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及建议进行简要论述。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各种改革成果的核心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的重要角色,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引路人。

2.教学现代化趋势得到进一步体现。随着教学投入的不断增加,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其中多媒体是主要代表。多媒体手段的加入让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迈入信息化的轨道,海量的教学信息能够形象展示在课堂之中,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3.教学差异化原则得到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长足发展。许多教师进行的分类教学有效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差异,并为他们的整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师顺应教学改革的建议

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效适应教学改革要求并强化自主创新,将先进的教学改革成果经验和自身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它山之石为己所用,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1.强化自身学习,努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初中语文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改革形势,不能坐井观天,而要开放眼界,及时补充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

(1)认真学习教学刊物。初中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各种教学刊物,从中学习与语文教学有关的经验,研究教学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2)经常浏览教学网站。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教学网站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建议,教师在工作之余要浏览初中语文教学网站,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并从中搜集习题课件等方面的资源,有效应用于教学工作中。

(3)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教师不仅要参加科研组、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还要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感悟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将其消化吸收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2.深化教学改革,充分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教学改革是教学成效提升的核心动力,初中语文教师要着眼于教学改革工作,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优化,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1)注重改进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将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要努力为他们创设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许多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成效较为明显,按照班级生数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将教学活动从学生个体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必要的指点引导,侧重于在重难点方面对学生开展思维方式的点拨,基本型学习内容全部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自己的启发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既要让学生充分开展学习交流,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难点方面也要给予必要的指点,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2)注重兼顾学生差异,促进整体成效提升。对于学生存在的学习差异,教师一定要通过差异性的教学目标要求及相应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发展差异要求,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成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要着眼于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别给予相应难度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组织教学活动,不仅包括课堂教学提问,还包括语文练习、语文考试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全体学生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全部动起来,得到最大化发展。

第9篇

关键词:英语教师;开拓者;创新者;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是历史的潮流。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观念并形成良好的角色转换机制,才能更好地为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正确定位自身的角色。

一、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个体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团队活动。合作学习将教学视为多边互动的立体交流过程,而且特别强调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因而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角色较传统教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反思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他们总是在尽心训导、竭力传授,呈现出权威无边、积极有为的架势。学生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他们经常体验的是被动、无为、无助和无奈。人们称这种关系为“操纵―依附式”的关系,导致的后果必然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阻隔乃至对立,教学活动难以高效顺利进行,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密切合作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的社会建构的目的。

二、教师应是新教材的研究者

使用新教材以来,许多教师面对新教材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去教,学生不知如何去学,于是就出现了新教材、老教法的不正常现象。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研究者。

研读教材是备好课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同时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前提。在大力提倡广大教师研读教材的同时,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要对数学教材是什么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有了这个认识后,研读教材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和效度。研读教材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最终目的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育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应把研读教材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研有所得。

三、教师应是教学方法的开拓者和创新者

新课改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教学方法的开拓者和创新者。

现代教学论强调“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新课程标准不只是给教材编写者留下了解读与创作的空间,更给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留下了因材施教、为我所用的空间。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教师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泼生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丰富内涵,同时不被教材束缚,设法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活动。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新的教材要有新的教法,新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教材的优势和特点“开发”出来。

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给英语教师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英语教师要适应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在新课程实施中的角色定位问题,找到自身与新课程要求之间的不足,切实转换以往形成的传统角色观念,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多种角色的综合型教师,推动英语教学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代保民.新课程改革,校长不可缺位[J].基础教育研究,2011(10).

[2]马瑞光.新课改理念下班级工作初探[J].成才之路,2011(18).

第10篇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物理教学改革 教学体会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要求在教学方面做出全新的设计,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在满足教学目标的同时,在实际教学中要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中学物理作为中学基础课程之一,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非常大的作用。初中物理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一员,肩负着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熟知科学的探究过程,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兴趣和爱好,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的重责和价值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能力,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这离不开课堂教学。所以,推行教学改革,革新教法,提高效率,是新课程的当务之急。当前,教育工作者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传统人才培养方式的不足,希望通过改革,提高全民素质和科技能力。新的课程标准与时俱进,要求教师不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和学生共同学习的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研究,通过不断改进,将思维模式与教学习惯加以改变,逐渐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创新,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创新在教学设计的立意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灵魂,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也是每堂课的导向,决定着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不停地做笔记,机械接受知识。对于物理原理,只知道在作业中运用,不知探其究竟。课上,学生习惯于老师“满堂灌”,被动接受,不主动积极质疑探讨。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遵照畅通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规范操作,通过大量的习题巩固知识。

新课改的推行,对传统教学理念提出挑战。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服务意识,给学生“玩”的权利、“做”的任务、“说”的机会,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求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熟悉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知识与技能”培养方面,不仅注重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还要对物理学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广阔的发展趋势、物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对人类发展的重大意义都进行适时渗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认识学好物理的重要性,继而喜欢物理课。对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要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把握适度,不能过深或过浅。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应用实践创新的能力。教会学生掌握问题的方法比只教会知识更重要。在“过程与方法”维度上,我们首先要强调以人为本,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化需要。这就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质疑探讨的研究方法交给学生,放开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学会知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让学生参与实验的探究过程,感受物理学科的独特魅力。其次,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要根据教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方式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活动。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以对话、讨论的形式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更易获取知识。在“过程与方法”维度,我们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探求知识,让学生快乐学习,并且学有所获。

二、创新在因材施教的方式

每位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课堂教学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因材施教”是一个永恒的教育科研问题。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全体、以人的发展为本为宗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各有特点,在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性格形成等方面都有所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搞好分层教学,落实新课标有重大的助推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要认识到学生都有学习的权利,都有知识渴求和知识欲望,应重视他们,并采取妥当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对学生有信心,在设计问题、指导方法方面因人而异,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进步。

三、创新教学评价的制度

课堂中真正的学习者是学生,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建构知识,开动脑筋解决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教学,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在新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作为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某种意义上,考试如何改革,考试改革能否准确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对新课程改革的成效有重大的影响。既然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是考试,那么不能忽视它的导向作用,必须认真研究用考试这一标准评价物理教学时,到底要考什么、怎么考,怎么教才科学合理。以往考试只注重检测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过于强化考试的功能,忽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这就使师生不得不实施应试教育。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要用发展性评价改变这种严重阻碍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建立一种发展性评价的观念,让每个学生都在考试中树立信心,实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总之,推进教育改革,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就要多给学生创设思考的情境,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物理教师要有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咪.开展探究性学习,强化中学物理教学实效[J].赤子(中旬),2013(11).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程 高考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131-01

高考体系对中学以前的所有教育具有很大的引导性作用,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关键点。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渐向高中阶段推进的趋势下,与高考相匹配的改革措施越来越备受社会的重视。

1 高考改革是新课程推进的必然选择

高考属于一种教育考评体系,其最根本的任务是在对学生高中时期的学习情况以及素质教育情况进行考查和测评的基础上,完成各所高校拔取新生的工作。[1]因为我们国家的传统教育课程测评制度太重视鉴别、区别和筛选作用,通过考试来进行测评,所以高考就成为了评估高中时期教育情况的最后方式。在这样的因素下,高考成绩完全成为各大高校选拔新生的主要尺标,直接影响着每年大部分高中毕业生的前途发展方向,也直接影响到所有高中学校的名誉和声望。这就使高考对高中阶段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强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学校的所有教学内容均以高考为核心,根据高考来进行教学,教学的重点几乎全部放在所有考试类别和形式上,“高考考哪些地方,便往哪些地方进行学习,高考不考哪些地方,便不往哪些地方进行学习”。学生的高考成绩作为学习情况是否达标的主要依据,而老师、学校就会用高考升学率作为评判教育、管理是否成功的尺标。

高考对高中阶段教学情况的这种引导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课改如何改,全看高考如何考”“高考不变,新课程怎么改”,像这样的言论,在新课程执行过程中经常听到。这表现了就算新课程改革安排的再合理、再有利,假设不能得到高考的有效响应,实施将很难进行。在很久之前我国就开始注重素质教育,但直到现在也没有获得很大的突破和进步,追究其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的高考制度对基础教育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 新课改高考面临的问题

2.1 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问题

从理论上来讲,高考应该是课改中的一部分,但是事实上却是在某些程度上“引导着”课改的实施。人们不仅是希望能够通过实行课改来改正现在教育中的一些不足,确保学生可以全面发展,但是又害怕高考的成绩对他们的未来造成一些影响。因为历史和实际的因素,高考的“引导”作用已经变为一种客观现象,怎样有效地发挥高考正确的引导作用,尽可能避免不利的影响,是如今高考改革中最需要处理的一个问题。另外,还应该加强高考对新课程思想的贯彻力度,比如考试科目和方式的确定、考试难易程度的确定,还包括考试范围的确定,这都不能只是出于形式,必须在综合各测试区域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整和改进。

2.2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两难问题

新课改比较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人们担心学生会只凭个人喜好和主要兴致去选择上课内容,而丢弃了高中阶段本应该熟悉的简单课程。[2]相反,有些老师和家长顾忌到新高考方针的出炉会在某些方面给考生施加了一些压力。虽然为了增加考生自己作主的权利,高考新方针增添了很多考试板块和内容,评价制度上也从单一性变为了多元性,但是,与此同时也使考试范围变得更大了。因为高考依然是以选拔为主的考试形式,为了拥有更多机会、确保高考成绩,考生可能会陷进新形式的备考误区,出现新的应试学习形势,从而会给素质教育带来不利的影响。

2.3 综合评价方式的效度和公正问题

把整体素质评估作为各大院校录取新生的尺标和凭据之一是新课程高考中的主要优点。毫无疑问,对整体素质进行评估有助于处理高考制度中“高考定命运”、“惟分选拔”的弊病,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却遭受了很多疑问。其一是由于改革最初阶段,大部分省市虽然把整体素质评估作为高考考查的内容之一,但是并未对评估模式、评估标准等进行仔细的规定,形成操作困难的情况;其二是由于在监管、督查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学生和家长顾忌到学校拥有此种评价方式后,容易出现教育腐败的不良现象。

3 新课改高考的改革趋向

3.1 改革高考形式与内容,注重能力考试

受知识价值观的影响,我国以往的中学教育制度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以致于中学教育只注重知识的讲解,没有注重能力的提高。相对的,高考科目也是以课本内容为主体,只注重测试学生的记忆能力和了解能力,忽略了对考试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考评。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新课改决定从“内容和技能”“步骤和方式”以及“态度和观念”这三个领域进行综合,作为各课程目标的学习方向。同时,高考形式和科目也应该从知识测评往能力测评上的进行改变,在内容考试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技能的考查,关键点应该置于对知识的分析能力、运用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测评上。

3.2 健全监督评价机制,建立综合评价制度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考查上,一定要改变以高考分数为主要选拔标准的形式,应该创建与素质教育观念相结合的考查制度。因此,新课程制度制定了学生成长过程、整体素质评估等内容,并且把这些内容归为各院校招生的选拔尺标。高考分数已经不是各院校选拔人才的主要凭据,学生在学校的整个表现情况,选择的科目、参与的社会活动、取得的某些成果,也是各院校选取人才的依据之一,并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3.3 坚持统一高考为主,慎重、稳步走向多元

作为一种甄选性考试,高考所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它影响着很多家庭的利益,不单单是影响中学的教育情况、高校的择优情况,甚至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3]不管是新课程还是高考,这其中的改革程度和大众的心理接受能力以及整个社会都是紧密联系的,所以,我们需要慎重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大众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在保持统一高考的前提下,顾全大局、谨慎、稳定地促进高考改革。

4 结语

高考不单单是教育方面的问题,甚至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高考改革涉及到许多家庭,关系到众多考生的发展,所以,和课改相匹配的高考改革必须在有足够论证和多次测试的基础上稳步实行,逐渐调整,最终确保课改和高考改革能够有效连接。

参考文献

[1] 肖娟群.新课标改革背景下的高考改革[J].湖北招生考试,2010(6).

第12篇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初中语文 小说审美教学

随着新一轮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普及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这种课程改革趋势的影响下,很多新颖的文学作品被纳入初中语文教材,并切实受到师生的青睐,成为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值得关注的一个热点。从初中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欣赏、感悟、体会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针对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但是,深入初中语文教学内部可以发现,一些学生忽略了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在语文小说学习中缺乏一定的欣赏和感悟能力,严重制约自身学习的进步和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深入探讨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内容要鲜活,师生的双向互动代替教师的单向“灌输”,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以人为本”成为语文教育观的核心。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需要得到改革。

1.激发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

针对语文小说的教学,激发学生在小说阅读方面的兴趣是教师开展小说审美教学的第一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是没有任何依据,学生对语文小说有了浓厚的兴趣,语文学习的动力才会被进一步激发。怀着阅读兴趣,学生对小说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教师开展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压力会随之减轻。在此,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新课程改革促使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进入初中语文教学范围,对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作品的特点,借助现代教育环境下的各种教学工具,为学生打造新型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如在学习《范进中举》这篇小说的时候,教师可以以“范进中举的过程”为线索,将小说内容以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在内容展示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想象:范进中举的场景及中举前后亲人朋友对他态度转变的丑恶嘴脸,让学生带着兴趣感受作者赋予小说人物的那种讽刺意味,并进一步明确小说作者的写作意图。

2.引导学生体会小说中的语言美

小说中,语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表现要素,耐人寻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可以有效提升小说的层次。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小说描写的语言,体会语言中的深意和语言之美。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分析小说中描写不同人物语言、动作、肖像的部分;二是明确小说中运用的拟人、比喻、夸张等写作手法;三是联系小说内容,感悟语言。此外,小说背景、环境要素等内容都是学生体会小说语言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感悟语言美的过程中,小说审美情趣也会得到培养。例如初中语文教材《美猴王》,小说针对美猴王的生活情境和它的灵性体现,有这样一段描写:“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这是一段很有趣味的话,其中涉及了小说的写作手法、美猴王的生活环境和习惯等内容,学生只有学会了欣赏语言美,才能进一步感悟蕴含这些语言背后的审美情趣和深层寓意。

3.引领学生走进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

情节是小说三要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一部好的小说,作者需要在情节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就一部小说而言,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小说环境的描写都离不开小说情节的描绘。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可以深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牵引读者的心灵,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悟到小说的美,强化读者的审美意识,从而走进小说中人物的内心,和他们一起感受跌宕起伏情节下的各种喜怒哀乐。例如罗贯中的《空城计》这篇小说,小说在情节安排中,有效遵循了开端、发展、、结局的发展线路:“诸葛亮和司马懿敌我力量悬殊”引发故事的开端,“诸葛亮看透司马懿性格的弱点,布置空城计”形成故事的,“司马懿兵退四十里”为故事写下了结尾。对这种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步步挖掘、探索,例如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给予学生自由讨论的空间,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体会这种情节设置背后的深刻内涵。在领会情节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小说中存在的内蕴美,从而塑造审美情趣。

总的来说,小说审美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小说的理解,提高教师在小说教学方面的有效性。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初中语文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小说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彰显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正是对新课程理念教学的实践。因此,小说审美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小说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小说中的语言美、引领学生走进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实现学生在小说审美情趣方面的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立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探微[J].淄博师专学报,2009,02:39-42.

[2]旦正吉,代青卓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10:105.

[3]高经纬.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小说审美问题探讨[J].才智,2015,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