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9 16:09: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典音乐旋律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1.在歌曲的前奏部分融入古典旋律
每一首歌曲在开唱前均有一段不同的旋律,而在中国的流行音乐中往往会引用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某一旋律作为前奏,前奏播放完再进入正曲。欣赏者会陶醉在前奏中而顺势进入整首歌曲的倾听中。如S.H.E的《波斯猫》和《不想长大》两曲在前奏部分就分別运用了英国作曲家亚伯特科特比的管弦乐作品《波斯市场》和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之第一乐章旋律片段;而范晓萱的《我要我们在一起》则在前奏部分运用了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培尔金特》中《安妮特拉之舞》的旋律片段。再如蔡依林的《离人节》和林宝的《蓝色月光》在前奏部分也分别运用了波兰钢琴家肖邦E大调练习曲《离别》和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旋律片段。又如刘若英的《分开旅行》的前奏部分运用了法国作曲家德利伯的歌剧《拉克美》中的咏唱调旋律片段。以上几例不但选取了管弦乐合奏曲、钢琴独奏曲等器乐作品的旋律片段,更有运用歌剧的旋律片段作为歌曲开头的前奏,从而引出正曲,使得歌曲风格突变,出其不意,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吸引欣赏者将整首歌曲倾听完毕。
2.在间奏部分融入古典旋律
有部分歌曲在间奏部分也会选用融合一些西方古典音乐旋律,在间奏出现前以流行歌曲自身风格发展,进入间奏后突然以古典音乐旋律片段出现,给人以别样的新鲜感与听觉冲击,增加戏剧性效果,也加强了作为流行歌曲的旋律感深度。如五月天的《知足》在间奏部分就出现了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C大调《小星星变奏曲》;再如4 In Love的《一千零一个愿望》在间奏部分采用了德国音乐家巴赫《G大调小步舞曲》的主题旋律片段。在间奏部分融入古典旋律可增加流行音乐的深度,让欣赏者进一步感受到戏剧性的歌曲,在倾听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新鲜感。
3.在尾声部分融入古典旋律
将西方古典音乐片段作为歌曲尾声的情况不常出现,但也有为了强化歌曲意境的效果而选择这种运用方式的。如周迅的歌曲《伴侣》即在尾声部分运用了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的片段。由于该圆舞曲的节拍正符合歌曲三拍子的节拍,故选用之,使得歌曲即使到了尾声部分但却产生令人意犹未尽之感。
4.运用古典音乐旋律进行改编
中国流行音乐中有部分歌曲是选用西方古典音乐的某一片段,或是选用整首曲子进行旋律的改编于创作,或是在使用乐器上进行改变。这样的歌曲在多数情况下是以古典音乐为伴奏背景,或选择某一片段进行不同程度的改编、改创。其主要方式有配器上的改换,如五月天的《快乐很伟大》运用了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欢乐颂》的旋律片段,而以吉他、贝斯、爵士鼓来重新配器、演绎,一来符合流行歌曲的一贯配器手法,二来对于听惯了以古典形式演奏的《欢乐颂》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听觉感受。再如杨丞琳的《庆祝》以及S.H.E的《Remember》两曲中分别运用英国作曲家艾尔加的小提琴协奏曲《爱的礼赞》以及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的主题旋律,并用电声化配器进行改创,增强了节奏感与律动性。
综合以上可看出,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流行音乐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为流行音乐注入了不一样的元素。而当代中国流行歌曲中对于西方古典音乐运用之情况较为丰富多样,不同体裁作品,不同位置的选择,不同形式的编创,无不体现出当代中国流行歌曲在创作时的创新意识,同时也带给听众不同的审美体验。
二、中国古典音乐在中国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中国古典音乐旋律更加和谐,更加流畅,其中主要包括宫、商、角、徵、羽五个音,五个音的完美结合更易让人接受。因此,在中国流行音乐中融入中国古典音乐是必要的。加上中国戏曲、民歌的独特风格和演唱方法,更会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传统的古典音乐文化似乎得到了现代人的肯定。比如黄雅莉当年的成名之作《蝴蝶泉边》,明显的中国民谣风格,再加上朴实的歌词又给歌曲增添了几分中国色彩。就连编曲也决不疏忽,用到了各种民乐,古筝、箫、扬琴、琵琶、笙等等,过足了一把中国风的瘾。而后的《火星爱月亮》依然以民谣为主体,民谣最大的特点就是接近生活,传唱度非常的高。所以琅琅上口的曲调,成了这两首歌曲成功的秘诀。
多年来,我国的广播古典音乐节目一直在普及古典音乐知识、提高全民音乐欣赏水平等方面做着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令人遗憾的是,近两年来,由于收听率日渐不敌流行音乐节目,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有些音乐电台的广播古典音乐节目时间被大幅压缩,而播出的时间段也越来越偏。整段的黄金时间被流行音乐节目占据。是什么原因导致广播古典音乐节目收听率下降呢?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部分人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听听音乐,只是为了放松心情。然而,有的广播古典音乐节目忽略了这部分听众的收听心理,同时也忽略了古典音乐轻松多彩的一面,在节目中一味展示其高雅性和节目的教育意义,使得人们一听到“古典音乐”就会自然联想到“神圣、严肃、专业”,这几个字眼犹如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让听众望而却步。于是更多的人在闲暇时间选择了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作为调剂。
诚然,古典音乐是一种精致的文化,其典雅的气质、磅礴的气势、多彩的表现手法是其他众多音乐种类无法企及的。它本身所具备的高雅性和教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当古典音乐遇到广播这一现代传媒手段,它的原有属性借助广播节目的传播特性(广泛性、便捷性、优质性、专业性、互动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其中尤以娱乐、美育、审美这三大功能最为明显。
这里先了解一下历来受广播古典音乐节目重视的美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美育功能:“移风易俗,莫尚于乐”(出自《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
当前,物质文明建设高速发展,需要有相应的精神文明建设为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健康的、高格调的音乐,不仅能够给人们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且可以培养人们纯洁而善良的道德情操。从这一点来看,广播古典音乐节目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审美功能: 对于已经具备较高音乐修养的听众来说,广播古典音乐节目不仅为他们提供音乐,更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和其他古典音乐爱好者交流感受和观点的平台。通过美育,这部分听众从最初的审美享受,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提高审美鉴赏力。他们可以听主持人对音乐的介绍,也可以和主持人以及其他听众互换意见、分享心得,从音乐中感悟人生、体会人性中的真善美。
二、广播古典音乐节目的娱乐功能
首先需要明确:这里的“娱乐”指的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的满足感。许多人听古典音乐的最初目的,就是因为古典音乐严谨的音乐形式和清晰的音乐语言能够缓解紧张的情绪、让人们感到身心愉悦。而广播这一仅仅“诉诸听觉”的媒体与古典音乐相结合,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听觉神经,给听众带来松弛的审美享受。
三大功能中,娱乐功能给听众带来审美享受,在此基础上,通过美育功能引导听众进行更高层次的审美(即提高审美鉴赏力),从而真正实现审美功能。
如上图所示,审美享受―审美鉴赏力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美育功能在其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在宣传普及高雅文化的过程中,作为古典音乐节目基础功能的娱乐功能同样不容忽视。
三、广播古典音乐节目的主持艺术
曾经有位嘉宾在做客北京音乐台的“古典也流行”节目时这样说过:“聆听古典音乐的第一步,是感受,而非知识。”
这个观点和笔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的确,当人们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力时,不可避免地要学习一些有关的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让自己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音乐。”①事实上,有些懂点儿乐理的人“虽然有很高的技术判断力,但同时却失去了欣赏音乐时常有的乐趣。”②而在欣赏古典音乐的初期,最重要的是审美享受。
所以,主持人首先要让那些刚开始对古典音乐感兴趣的听众了解:专业知识并不是欣赏古典音乐的必备前提,最重要的是我们为了寻求精神上的愉悦才选择了古典音乐。
作为广播古典音乐节目的主持人,在节目中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帮助听众从中获得更多的美的感受。
⒈缩短与听众的距离感
对于许多中国听众来说,大部分古典音乐与我们之间存在着时间距离和文化距离。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无法被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拉近古典音乐和听众的心理距离来改变现状。北京音乐台的“古典也流行”一直在强调“让古典融入现代,让音乐融入生活”,我个人更喜欢后半句话“让音乐融入生活”。 因此让古典音乐走下神坛、融入大众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许多人听到“古典”就觉得难以沟通。首先,这里要明确一点:“在19世纪以前的音乐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古典与流行的区别……很多在今天的人们看起来是正宗古典的音乐,当时恰恰是非常流行的。”③
其次,过去我们习惯于“神化”音乐家。事实上,即便是再有天赋的音乐家,其成就也都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来源于生活的灵感。还有的音乐家被描绘成拥有“教科书”般的面孔,总让人们联想到严肃、正统、不苟言笑,使人难以接近,从而也就对他的音乐作品产生偏见。
这些,都需要主持人从更为人性化的角度介绍音乐家,让听众通过深入了解他们的创作环境,进而从音乐里去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
这样拉近了听众与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他们带着更为轻松的心情欣赏乐曲。
⒉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广播没有电视那些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段,但是广播古典音乐节目主持人可以根据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通过调动听众的其他感官来弥补仅仅诉诸听觉的旋律的抽象感。
这方面做得较具代表性的是香港爱乐电台。几年前,他们就摒弃了单纯通过阐述音乐史来推广古典音乐的方式,根据具有音乐理论基础的“颜色论”观念,将不同的音乐描绘以不同的颜色,让听众通过“画面”更加了解和接近古典音乐,这个绝妙的构思充满了活力和感染力,无限激发人们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一年后,听众增至100万人。④
⒊调动听众的想象力
作为时间艺术,音乐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想象在音乐欣赏中不可或缺。但是这种想象必须参照音乐本身的特点,不能天马行空。在广播古典音乐节目中,主持人必须能够准确地抓住每首乐曲的特点,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调动听众的想象力。
以北京音乐台的“古典也流行”为例:在某期节目中,主持人以“冬日即景――雪花”为主题,播放了一系列世界名曲,和听众一起回忆印象最深的冬日雪景。在播送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时,主持人由音乐中体现出的典型的俄罗斯式的忧郁联想到了俄罗斯漫长的严冬;《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充满了淡淡哀伤的回忆感”,让人想起“记忆中最美最柔静的白雪皑皑的世界”;《芦笛舞曲》中钢片琴所演奏出的跳跃的音符“仿佛片片雪花在空中上下翻飞舞动”;舒曼的《梦幻曲》中“那恬静的和声、优美的旋律则给人以雪后平静的心情”。
这几首乐曲分别出自不同音乐家之手、且主题各不相同。但是主持人在确定范围“冬日・雪”后,根据每首曲子中旋律或乐器音响的特点,找出了相通之处进行想象。几首曲子听罢,发觉仿佛真的看到了漫天翻飞的雪花,感受到了冬日雪后的宁静。
遗憾的是,目前大部分的广播古典音乐节目还停留在枯燥单调的读稿阶段,容易让听众产生倦怠心理。因此,提高听众对古典音乐节目的兴趣,调动听众的想象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⒋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许多古典音乐不像流行歌曲那样用浅显直白的歌词告诉人们所要表达的内容。那些没有歌词的古典音乐作品,完全依靠旋律、节奏的变化表情达意。对于部分对古典音乐不甚了解的听众来说,主持人的有声语言就成为了关键。
在广播古典音乐节目中,音乐是主体,语言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运用得好,就会有利于加强节目整体感,并且会成为音乐美感的延伸,同时又不会起到喧宾夺主的负面效果。
前文提到过,对于初期接触古典音乐的听众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其从古典音乐中获得愉悦感从而产生兴趣。因此,主持人的语言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考虑到绝大多数听众的接受能力,语言要尽量通俗、较少使用专业词汇。
其次,注重语言和音乐的比例。在欣赏古典音乐的初期阶段,音乐是绝对的主角,目的是为了让听众尽可能完整地感受乐曲所带来的心情。主持人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几句必要的提示或介绍即可。
再有,主持人要能够在依据具体乐曲和稿件内容的基础上,使语言灵活多变。语言的形象感强、生动风趣,会大大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也更容易调动起听众的想象力。并且,讲述感、交流感强的语言也比单一的读稿介绍更容易拉近主持人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即便是再严肃的音乐家也会写一些雅俗共赏的作品或进行一些愉悦大众的表演。像写下庄严神圣的《B小调弥撒》的巴赫,就写过音乐喜剧《咖啡康塔塔》,描写了一个守旧的父亲阻挠时尚的女儿喝咖啡的故事。这部作品在咖啡馆里演出的时候,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身兼作曲家和表演艺术家的帕格尼尼巡演的时候,在表演完规定的曲目后,总是加演一些用小提琴模仿动物声音的片段。观众每每最喜爱的就是这类模仿,甚至起立叫好、喝彩。⑤巴赫和帕格尼尼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古典音乐对于最广大的听众而言,更主要的是娱乐功能。反过来看,古典音乐只有不舍弃这最基本的审美享受,才会拥有更多的听众。
那么作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向大众普及宣传古典音乐的广播节目,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争取更多的听众收听节目,才会为更高层面的审美功能的实现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②亚历山大・沃:《古典音乐――一种新的聆听方法》[M],朱秋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P12
③ 阿拉・古兹利米安:《在音乐与社会中探寻――巴伦博依姆、萨义德谈话录》[M],杨翼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P2
④沈洁:《如何主持古典音乐鉴赏节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6期:P65
关键词: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特征
在西方音乐史中,古典主义乐派与浪漫主义乐派在整个音乐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醒目而重要的位置。纵观起来,二者有袭成的一面,但同时因为所处时代的不同,各自又具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特征。
古典主义时期
西方音乐史学家通常将巴赫到早期的贝多芬的音乐称为“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包含着优秀的、第一流的、标准的、经典的词意[1]。古典音乐时期或称音乐的古典主义(Classi cism,亦译:古典风格、古典崇拜),通常指由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共同在维也纳形成的“古典乐派”的风格,其代表性作品对当代或后代的音乐家都具有经典的意义。
十八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启蒙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冲击下。欧洲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新旧社会的交替过程中,西方音乐呈现出复杂的面貌。此时,音乐艺术的欣赏者不在局限于上层社会,新崛起的中产阶级纷纷涌向剧场和音乐厅,提出了新的文化需求。因此,先前的音乐风格不再能取悦人们的耳朵,巴洛克音乐的风格逐渐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先是庄严宏伟的巴洛克音乐风格变为华丽纤巧的洛可可风格,然后是单一表情的巴洛克意识变为变化多端的动情风格,这些变化都为古典音乐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十八世纪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欧洲的一个音乐文化中心,也是古典音乐的发祥地。当海顿还在童年时期时,维也纳的先辈作曲家们就已经写了不少初具规模的交响曲和协奏曲,可以说他们都是近代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的辛勤哺育者,在音乐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这些主调音乐体制的奏鸣交响套曲,只有到了海顿、摸扎特和贝多芬手里才臻于成熟。他们一方面接受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汲取了各国先辈作曲家的创作经验,写出了形式严谨、内容深刻,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的各种器乐和声乐作品,成为后世音乐的典范。
古典主义崇尚理性,讲究感情约束及和谐均衡。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古典主义乐派的音乐特征有:1、使大、小调体系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对于大、小调范围内主和弦、下属和弦及属和弦的功能性和声使用的手法相当丰富而又有变化。2、主调织体占据重要位置,从而旋律成了最重要的织体成分,低音及和声仅起伴奏作用。此时,创作乐思基本上是主调和声思维,应用功能和声的原则,有时又广泛地运用高度发展的复调对位技巧,将两种技法结合起来。3、旋律结构不同于巴洛克时期的流动状态,常常是方整的;节奏形成了周期性结构。由于受德奥民间音乐与民歌的影响,常使用八小节、十六小节的乐句或乐段的对称性的旋律与节奏结构,使乐曲的旋律与节奏具有清晰的对称性、周期性,表现出古典音乐风格均衡,稳定的特点。4、主题擅于动机式发展,力度有了渐强、渐弱的细致安排。[2]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古典主义乐派的作品不同于古典主义的文学和绘画,他们倾向于重感情的“狂飙运动”精神,而不是理智地拘束于形式的规范化,将音乐表现冷漠化。他们具有理性和逻辑思维特征的庞大的音乐构思,各种音乐主题动机发展手法的创立,严谨而灵活的形式结构的运用,都是为了深刻的表现丰富而多样的感情内容。他们以炉火纯青的技法、自然流露的感情、崇高深邃的哲理性思想、严谨而完美的形式结构,体现出具有经典意义的古典音乐风格,这是无庸赘述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品,通过大量的乐谱印刷和复制,各种音乐会演出的广泛传播,在西方各国和东方一些国家,形成一种传统而延续至今。
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源于拉丁文Romance,指用拉丁语系中罗曼语(Roman)写的中世纪一种称为“传奇”的民间文学体裁。作为艺术流派,浪漫派(Romantic)是英国于1659年开始最早出现的一个名词,十七世纪末运用于法国、德国。十八世纪,它通常作为“野性的”(Wild)或“幻想的”(fanciful)的同义词普遍使用[3]。十九世纪初,它的派生词(Romanticism)浪漫主义出现,才专指艺术与思想的一种潮流。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时期的一种文艺思潮,它的特征是追求个性解放、强调抒发个人感情,反对拘泥于形式,凭理智进行文艺创作。音乐上的浪漫主义运动稍晚于文学,浪漫乐派音乐强调个人的自我表现,是一种个性化、理想化、富于诗意的感情重于理智的音乐。欧洲的浪漫乐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820―1850),代表人物有韦伯、舒伯特、伯辽兹、门德尔松、舒曼、和肖邦;中期(1850―1890),代表人物有李斯特、瓦格纳、勃拉姆斯等人。在这需要指出的是,中期的浪漫乐派比早期的更加热衷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情绪,兴趣也转向交响音乐和歌剧等大型体裁;晚期(1890―1910),这一派作曲家主要是德国人和奥地利人。代表人物有沃尔夫、等[4]。
浪漫主义乐派的音乐风格对古典主义来说,有革新的一面,也有承袭的一面,它的音乐特征主要是:1、以调性音乐为主,由于半音和声及远关系转调的频繁运用,已有调含混之感。2、和声是重要的表现手段,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加强了色彩变化。3、在音乐旋律的创作上强调其抒情性,乐句结构的伸缩性很大。4、配器手法迅速发展,作曲家门探索各种乐器组合的可能性,力图取得绘声绘色的效果。[5]
同浪漫主义诗歌、绘画一样,浪漫乐派音乐侧重于感情,理性属于次要地位;侧重于作曲家主观的生活体验,内在心灵世界的描绘,强调个性与个人情感的表现,以自传式的写法和自我为中心的感受占据主导地位,追求富于幻想的、鲜明的音乐色彩。他们喜欢传奇性、虚构性的题材和音乐形象来体现作曲家的艺术理想和生活愿望。大自然的景色和魅力,是他们经常获得灵感的源泉之一,带给他们丰富的艺术想象。触景抒情或借镜抒情,是他们的创作特点;在作品中重视和反映民族的特点,强调在民间艺术中寻取创作素材。
总之,做为西方音乐史中两支重要的乐派,他们都表现出各自的音乐特征,浪漫主义乐派音乐是古典主义乐派的继承,但又有它全新的一面。
注释:
[1].[3]黄腾鹏.西方音乐史[M].甘肃 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5
[2]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10
关键词:流行音乐;古典元素
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音乐创作中产生了独具的魅力。流行音乐中所含带的古典艺术元素,有如一股清泉给听众以清新典雅、古色古香之感,同时也体现出沉稳厚重、磅礴清婉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这些现代流行音乐与传统古典元素相结合,在听觉上带来别具一格的音乐体验。
一、流行音乐中古典元素的简述
流行音乐的涵盖面较为广泛,目前学者并未有准确的可鉴定定义。最为广泛的使用解释源自《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 舞蹈卷):“通俗音乐(Popular music)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与传统民间音乐,亦称流行音乐。”①从定义中可见,流行音乐的最重要特点在于有别于古典音乐。随着时间的流变,对于流行音乐的定义日益模糊。但它所具有的流传地域广泛、传播速度快、极强的娱乐性和传唱性等主要特点一直未变。20世纪末,流行音乐蓬勃发展,R&B、蓝调、Hip-Hop日益占据音乐主流。2003年,华语流行乐坛的音乐作品中逐渐填入了古典风。这种新兴的视听体验一经入世,便受到听众的狂热追捧。如今,流行音乐中含带的古典元素音乐数不胜数,下面列出几例:
二、流行音乐中的古典元素类型
流行音乐中的古典元素类型颇多。综述而言,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于流行音乐中融入古典的古诗词意蕴、民族旋律以及戏曲音韵。
(一)融入古典的古诗词意蕴
中国的古典诗词高雅、沉厚,立意深远,词意深幽,富有独特的、浓郁的中国风色彩,能使诵读者不经意的于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唯美的画卷。流行音乐中将优美的古诗词加上现代编曲旋律,即可营造出“歌-诗一体”的优美意境。我国最早借用古诗词元素融入现代音乐的是上世纪20-30年代的一批知名作曲家,如青主、江文等曾于唐诗、宋词、元曲中摘录、编写歌词。如,江文曾以苏轼、李清照、李后主等人的诗篇以及唐诗律诗篇等,编写出了大量优美的歌曲。现代流行音乐中注入古典元素的歌曲则以周杰伦为代表。如,《兰亭序》的歌词“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其中,兰亭序本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歌名已具有古典特色。而“行云流水”出自明朝・谢榛的《四溟诗话》卷一:“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其蕴含的古典诗词情致浓郁。再如,《中国好歌曲》中霍尊所创作并演唱的《卷珠帘》则是取自李白的《怨情》一诗,“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另一说法是取自宋代张元千的《卷珠帘・魏夫人》词牌名。卷珠帘这首歌借用古诗中凄艳婉秀的诗句,寄托对不幸爱情的怨恨,而霍尊则在古典诗句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升华。用独特的嗓音,配以婉约、孤凄的旋律,使人忍不住为这位多情女子哀叹。歌曲在传唱的同时,也将中国古典文化传承下去,并深切的体现出古典诗词独有的意蕴美。
(二)契入古典的民族旋律
每个民族皆有独特的民族旋律。长久以来,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铸成了民族音乐的一部分,而民歌所展示出的民族艺术魅力更是经久不衰。华语流行音乐创作者,多是先接触、学习或传承了民族民间音乐,继而从事音乐创作。因此,在对流行音乐的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融入了古典唯美的民族旋律。如凤凰传奇演唱的《最炫民族风》,充分运用了中国的传统民族声乐元素,如在间奏处恰当的使用古筝的旋律,高山族的《阿里山的姑娘》的节奏,以及广东舞狮的锣鼓点声,另融入了蒙古语言“哟啦啦呵啦呗 伊拉嗦啦呵啦呗呀”等缀词②,将传统的民族旋律尽数展现。而凤凰传奇在对歌曲进行演绎时,不仅融入了现代感,同时所保留的藏族所特有的平稳而婉转的音调。使得歌曲更加轻松入耳。
(三)戏曲凸显传统音韵
流行音乐中对传统戏曲韵的运用也是很有特色,如被称为国粹的京剧,其中的京韵唱腔在《说唱脸谱》这首歌曲中,取得了亦歌亦戏般的效果,歌曲中还同时融入了脸谱和RAP两种原本毫不相干的艺术原素,使整首歌极富“京味”又现代感十足。再如周杰伦在《霍元甲》主题歌的演唱中,同样使用了戏曲音韵,他将京剧花旦的唱腔坠入歌曲中,使古典沉厚的戏曲艺术通过流行音乐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在流行音乐中融入传统戏曲元素,所取得的效果犹如引领人们穿越时空,感受古韵古香,让听众仿佛置身于此,也在潜移默化中再次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具的特色。
(四)中国流行音乐融入的西方古典元素
中国流行音乐中融入西方古典元素也是常用的手法,把西方古典音乐中经典的旋律稍加改动或是干脆直接运用,再融入中国元素,形成特有的中国流行音乐风格。如S.H.E演唱的《不想长大》,这首歌的副歌旋律就是来源于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的主题,歌曲将流行、摇滚与古典元素全新结合,并加以变奏,使听众在听到歌曲后,在感到熟悉亲切的同时,却不是简单的模仿。③升华了整首歌的表现力,犹如命运交响曲一般,气势磅礴的阵势给听众以触动。这种贴合民族旋律创作的歌曲,既符合流行音乐所需的商业价值,又能引发听众共鸣。
三、流行音乐中古典元素应用的意义
(一)提升流行音乐歌曲的格调
传统的流行音乐无法脱离商业的需求,在普获听众喜爱的基础上,也因其短暂的生命力而存在遗憾。那么,在流行音乐中融入传统的,流传至今的古典元素,其独具的深厚意蕴和艺术内涵,提升了流行音乐整体的格调。从而提升了流行音乐自身的内涵,增强了流行音乐自身的生命力。“古典交响乐是很多音乐大师灵魂的音乐,是一种精神的表达,包含了诸多艺术创作成分。”④由此可见,在流行音乐中融入经过时光洗礼了的古典元素,弥补了流行音乐中这一年轻音乐门类的缺陷,从而将流行音乐带入较高的层次,更具格调和品味。
(二)对古典元素推广起到助推作用
无论是哪个国家,所蕴含的古典文化、古典元素皆博大精深。将古典元素融入到流行音乐时,词曲创作者或演唱者把蕴含古典文化的元素从音乐形式或内容上凸显出来,继而能形成一种新的、独特的音乐风格。那么,流行歌曲在传播的过程中,亦能将古典元素的推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恰如流行音乐歌坛中的周杰伦、S.H.E、李玉刚等等音乐人,他们所演唱的歌曲不只是一种流行元素,更是将中国的、国外的古典文化进一步的推广。从文化角度来看,这些歌曲均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同时更说明了“音乐无国界”的道理,美妙的音乐就如无需翻译的“语言”使整个世界的沟通与交往更直接,文化交流更密切。
结语
当多元文化大行其道,流行音乐的传播能通过网络走向全世界时,音乐形态的融合与变迁,已成为时代的产物。古典元素的种类繁多,无论是意蕴丰厚的古诗词、唯美动听的民族旋律或是传统戏曲凸显的音韵,都给流行音乐带去了一抹独特别样的风采。流行音乐中融入古典元素,是时代的选择,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流行音乐歌曲的品味以及推动古典元素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音乐・舞蹈》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 舞蹈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9
[2]毕宇虹.现代流行音乐中的古典浪漫元素---以周杰伦的音乐为例[J].音乐时空,2012(2):54-56.
[3] 张圣超.从《最炫民族风》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通俗音乐的流行与发展[J].音乐大关,2014(1):347
[4]岳长青.初探古典音乐[J].音乐大观,2013(6):229
注释: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音乐・舞蹈》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 舞蹈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9
② 张圣超.从《最炫民族风》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通俗音乐的流行与发展[J].音乐大关,2014(1):347
本文的“雅”是指“学院派音乐”,“俗”是指“音乐会音乐”,文章将从曲式结构、主题发展手法两个方面谈该作品“雅”与“俗”的契合,以解读陆培心中的历久弥新。
关键词:“雅”;“俗”;曲式结构;主题发展
引言
陆培,生长于广西,是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作曲家。他认为“新”技术,“新”观念,总会变旧,只有能打动人的音乐,才能历久弥新。他2011年为“纪念100周年”而作的管弦乐《号角与间奏曲:世纪之光》,在充分运用了许多现代作曲技法的同时又有着鲜明的旋律性,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所喜爱。陆培的求学经历使他受到中西两种文化的影响,这就使他的审美与创作具有双重的气质与视角,站在国际的高度,把民族的精华、国人的审美予以结合,创作中外听众都喜欢的作品。
本文的“雅”是指“学院派音乐”,即以高等音乐学府为核心、注重专业技法、尤其是运用现代作曲技法的音乐。“俗”是指“音乐会音乐”,即注重观众的喜好、迎合观众的审美的音乐。文章将以作曲家“雅俗共赏”的创作理念为依据,结合观众的审美心理,从曲式结构、主题发展手法两个方面谈其创作中“雅”与“俗”的契合。
一、结构设计中的“雅”“俗”契合
管弦乐《号角与间奏曲:世纪之光》采用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作为创作题材,在其形式选择上必将与内容相对应。而奏鸣曲式擅长对戏剧性、英雄性、史诗性或悲剧性内容作深刻的表达,富于哲理思辨性,是严肃音乐中最重要的大型曲式。
1、“雅”:指对西方传统音乐结构的借鉴,即在结构作品的过程中融入了奏鸣曲式的结构意识。该作品共八个乐章,各乐章均没有采用奏鸣曲式,但在全曲的整体布局中却渗透着奏鸣曲式的结构意识,不可否认,这是作曲家为该作品打造的独特“容器”。全曲大致可划分三个部分,前五个乐章为呈示部,其中,第一、二乐章为主部特点,情绪激昂,奋进,第三、四、五乐章则相对舒缓、平静,是为副部特征,与主部形成一定意义上对比。第六乐章是全曲少有的采用了展开式写法的乐章,可视为奏鸣曲式的展开部。第七、八乐章相对完整地再现了主题一,可将该部分视为奏鸣曲式的再现部。
中国人受政治大一统的影响根深蒂固,在这种民族心理的影响下,使中国音乐也表现为统一性较强的特点。“从民族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国人的心理有着极强的“惯性期待”,即希望保持当前心理活动状态的倾向。”因此在结构音乐时,国人喜欢用重复、渐进、渐变等方式,满足自己的期待感。
2、“俗”:指对中国古典音乐结构思维的继承。全曲八个乐章,每个乐章均拥有各自独立的曲式结构,多为乐段,体现中国古典音乐结构中联曲体的特点。
如上图,这些结构犹如中国古典音乐结构中联曲体的各个独立小曲。且每首小曲都拥有其相对独立的表现内容,各乐章的主题多由第一乐章派生、发展而来,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派生性的联曲体结构,充分迎合了中国审美中的统一感、期待感。
该作品曲式结构布局既体现了作曲家学院派“精英式”的创作技法,即奏鸣曲式结构意识的运用;又体现了作者迎合中国审美的音乐会“大众式”的创作理念,即对中国古典音乐结构中联曲体的继承,进而完成结构上的完美契合。
二、主题发展手法的“雅”“俗”契合
“一部作品的主题,凝聚了其中最重要的素材,概括了音乐最核心的本质,体现了作品最根本的构思。”因此对作品主题发展的研究就显得更有意义。基于这一历史题材,表现矛盾的激化是该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在西方作品中,表现矛盾激化的惯用手法有模进、分裂等,该作品在主题发展中却大量运用了保持、重复等具(下转第54页)(上接第52页)有简约主义特点的手法,以“不变”衬“微变”,这也正是这部作品的高明、独到之处。
1、“雅”:表现为“简约主义”作曲技法的运用。第一,音型的保持:各乐章突出某个重要的音型,并以多种方式保持。第二,结构的重复,各乐章多是乐段重复手法,突出旋律的可听性。全曲共八个乐章,多数乐章以乐段重复结构出现,且主题旋律变化微小。在保持原有框架的基础上,增减些许音符或改变主奏乐器。谱例1
上谱是主题一在《号角二》中陈述的前六小节,其旋律因素还是以上行四、五度跳进和下行级进为主,同时又加入了下行八度的跳进。音域上,比首次呈现移高八度;局部规模上,动机由两小节扩展为三小节;配器上,旋律由圆号变成小号主奏。
“中国自古以来就遵从旋律至上的原则。”旋律是中国音乐的灵魂,在构成音乐的所有要素中,旋律是最具有感情表现倾向的。
2.“俗”:表现为鲜明的旋律性。该作品虽然运用简约主义等现代作曲技法,但其主题却是有调性、有旋律、形式相对简单的音乐。全曲共五个主题,均旋律鲜明,在音型化的伴奏织体的衬托下,加上巧妙的配器,给人一种宽广、绚丽、宏伟、大气的音响感受。
在贯穿全曲的主题一(及其变形)中,上行四、五度跳进是其主要因素,塑造一种振作、昂扬的性格,下行八度也在旋律中常见,具有沉静、坦荡的性质,充分符合作品所要表现的题材。该作品在主题发展中既充分运用了简约主义作曲技法,又展示了鲜明的旋律性,使时代性与民族性得到融合,进而实现“雅”与“俗”的契合。
结语
本文通过对陆培《世纪之光》的分析,从曲式结构设计和主题发展手法两个方面充分论述了其“雅俗共赏”的创作理念。在“新潮音乐”盛行的新时代,作曲家在不断探索的同时,要结合本民族的音乐,结合音乐欣赏者的审美趣味,站在学院派音乐的高度,创作人们喜闻乐见的音乐会音乐。正如陆培所说:“高尚的音乐会使人高尚,深刻的音乐会让人思考,但前提是要有人(多数人)去听,反之,该音乐既‘高尚’不起来,也‘深刻’不下去!”
参考文献:
[1]施永.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138.
[2]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2.
高师音乐舞蹈教育的舞蹈教学的目的都与纯舞蹈专业有很大的不同,主要目的是培养有综合音乐素养且兼具舞蹈教学、编排能力的中小学音乐老师,相比专业舞蹈教育来说,音乐舞蹈教育更注重学生在舞蹈方面的实用能力和相关知识结构的整体性。中小学的音乐美育重视基础,不需要培养高精尖的人才,而舞蹈在美育教育中是音乐之外的一种辅助,仅要求学生了解各种舞蹈的基本体态轮廓,通过舞蹈练习塑造学生的优美体态,陶冶他们的情操,让学生对音乐和舞蹈有一定的鉴赏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专为中小学美育教育培养人才为目标的音乐舞蹈专业,舞蹈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是以此为出发点和目的,因此,其课程安排和设置都与纯舞专业有所差别,以四川音乐学院音舞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为例如表。
由此可见,本院音舞专业的舞蹈教学在课时量和学分的设定上都以舞蹈基础的教学为重心,特色内容是有针对性的民族民间舞训练模块,并不追求对某种舞蹈的高精度学习,更注重多种多样丰富的教学内容。
二、高师音乐舞蹈教育中钢琴伴奏的现状分析
现状调查:目前,音舞专业舞蹈课中的钢琴伴奏教材都基本使用专业舞蹈的伴奏教材。这些教材中的部分音乐是可以直接用于我们的课堂的,但有半数以上的音乐是为专业舞蹈而作的,不适合我们的舞蹈课程。音舞专业学生的音乐理论基础薄弱,舞蹈基础能力有限,复杂的专业性强的音乐会成为他们的负担,并不能让他们体会到乐与舞的和谐之美。那我们的课堂现状有什么问题?学生对钢琴伴奏有什么希望和建议?钢琴伴奏究竟该往哪发展?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对四川音乐学院音乐舞蹈专业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一共30份问卷,回收23份。统计结果显示:
1、希望在课堂中用古典音乐来伴奏的占68%
2、希望在课堂中用通俗流行音乐来伴奏的占59%/
3、希望在课堂中用原创音樂伴奏的占45%
从以上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无论是本专业的舞蹈老师还是学生都希望钢琴伴奏能有所改变,有所创新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和矛盾,促进我们的教学向更广阔的天地发展。而从宏观上来看,不断发展的社会教育需要上层教学机构的同步发展,任何一项教育工作都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为教育事业培养出能学以致用的实用
性人才。
三、改编应用多元化音乐在音舞专业舞蹈课钢琴伴奏中的积极意义
近年来,音乐教育者都十分重视将多元化音乐融入实际教学中,在国外更是备受推崇。钢琴伴奏看似陪衬但却是我们将多种音乐元素融入舞蹈教学的唯一途径,并能弥补我们在教材上匮乏,让课堂生动活泼,消除学生对单一枯燥音乐的倦怠感,以此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其次对提升学生的审美层次也意义巨大,多元化的音乐才能让他们领会到世界音乐的奇妙和美,而不是仅局限于书本中的音乐,做一只骄傲的井底之蛙。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懂得教学要不断的创新,在各个方面都需要大胆的摸索才能让自己的教学不落后于人并不断发展。
四、将多元化音乐改编应用的具体方法
(一)古典主义音乐的改编与应用
无论西方或是中国的古典主义音乐都是一种能让人深思,使人高尚,经得起岁月历练的音乐。它们的结构规整,旋律之美能让人反复回味,和声分句系统有规律,节奏也突出明显。音舞专业舞蹈课中进行的都是形式和内容都比较规整的舞蹈训练,对音乐的要求主要在于节奏清晰、片段规整,能给学生明确的旋律起伏感。经过改编后的古典音乐,是可以达到要求的。
如:F.J.戈塞克《加沃特舞曲》主题旋律和柴可夫斯基《四小天鹅舞曲》都适用于小弹腿(Battement frappe)。G.威尔第《大进行曲》主题旋律部分适用于大踢腿(Grand battement jete),《快乐女战士》可用于古典舞的小跳组合,钢琴曲《春舞》主题旋律部分可用于民间舞课的赛乃姆组合等等。这些乐曲中有些也是学生们正在学习演奏的钢琴曲,与舞蹈相结合后能让他们更直观的体会到乐曲的形象和节奏感,促进他们找到演奏的情感。古典音乐也是一种理性的艺术,它们的旋律走势有预见性,曲调优美,曲风高雅,节奏规范易把握,让学生易于配和舞蹈动作,并在和伴奏的同时能广泛接触到各类型的古典乐曲。丰富的知识量是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的必要基础。
(二)通俗流行类音乐的改编与应用
通俗流行音乐是一个时期社会潮流文化的缩影,受大众的喜欢,易于传播和接受,包括流行歌曲、轻音乐、电影配乐或插曲和爵士类乐曲等。这类乐曲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音乐响起的瞬间会看到学生们的脸上一抹轻松的微笑。其特点是旋律朗朗上口、结构短小精干、节奏明确、形态丰富、这些特点都适合音舞专业的学生。因为他们中大多数并未通过多年专业的训练,甚至未接触过钢琴伴奏的舞蹈课程,而通俗轻音乐是学生平时听得最多,接触最多的,既符合他们的音乐水平又能明显提升课堂的活跃性。学生能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舞蹈动作的学习和规范上。时代音乐元素的融入,也有助于学生开阔思维,提升不拘于形式大胆创新的意识。改编流行音乐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首先,高师音舞专业的学生是将来基础音乐舞蹈教育的人才,他们必须传播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因此我们要摒除内容不和谐、不健康、难登大雅之堂的通俗音乐。其次,要选择符合音舞专业学生听力水平的音乐,旋律感要强,不规律节奏和自由散漫的节奏都需要我们去规范改写。再次,通俗流行音乐大都没有古典音乐那样规范,我们一般选择保留其主体旋律,根据舞蹈的节奏韵律做出相应的旋律扩展或缩减。如歌曲《九儿》要改编为古典舞控制的音乐时,要将整体速度放快,太过于缓慢的节奏对于能力较差的音舞学生来说是很难完成如此长时间控制的,歌曲中的几处自由延长音要规整为4拍或8拍结束。最后是左手伴奏应选用适合舞蹈节奏的织体结构,和声的配备尽量少用和弦外音,以古典和声体系为主。
如:《神秘园之歌》可用于音舞专业芭蕾舞把杆体态练习或者手位组合,久石让《Always with me》可用于单腿蹲(Battement fondu),歌曲《九儿》可用于古典舞的控制组合,歌曲《莫尼山》可用于民间舞的藏族旋子组合等等。
(三)将爵士元素融入钢琴伴奏音乐中
在西方,爵士乐被认为是可以让人动起来的音乐,在很多电影电视剧中都常常见到人们在爵士乐中随心欢快的舞蹈。虽然这类大多节奏自由性很高,音舞专业的学生要抓住这类音乐的节奏点是不易的,但学生们喜欢时尚潮流的音乐,并且近些年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学习吸收丰富的音乐知识且学以致用,可以适当用爵士风格对音乐进行二次创作。
如:巴赫的《西西里舞曲》这首曲子可用拉格泰姆节奏改编,用于转(Pirouettes)的练习。弹奏时,在旋律中适当加入滑音和颤音,伴奏声部避免使用过于自由和繁琐的节奏型,尽量把曲调、节奏和节拍重音都表达清楚,又不失爵士乐自由摇摆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去找到旋转这一练习中点线面流动的空间感,这种风格的乐曲对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很好辅助作用。《万岁千山总是情》这首歌曲可用摇摆的节奏型来改编后用于古典舞的五位擦地组合,但不能太过于自由,要突出节奏点和重拍,才能让学生找到每个动作的发力点。
(四)创作钢琴伴奏音乐
在這个提倡创新教育的时代里,作为音舞专业的钢琴伴奏者也应积极突破,尝试自己为教学创作一些音乐。笔者通过近两年创作的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创作伴奏乐曲需要把握的要点:
1.创作乐曲要符合舞蹈的风格。芭蕾、古典和民间舞都各赋一格,芭蕾舞源于西方,乐曲风格高雅、干净且意境纯美。而中国古典舞音乐则需要婉转优美的风格,民间舞音乐需要以民族音乐的节奏特点为基准来创作。
2.音乐结构和节奏的设置
首先,乐曲必须由方整性乐句组成。音舞专业舞蹈课组合重视基础训练和规范化,几乎不出现不规整的动作语句,因此,钢琴伴奏音乐也必须方正有序。
第二,曲式结构要简练。常用单段体(A),二段式(A+B)和三段式(A+B+C)或(A+B+A),但必须配以准备拍和收尾音乐才能保证舞蹈和音乐的完整配合。加之音舞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未经过系统的舞蹈学习,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钢琴伴奏下的舞蹈课,因此必须照顾他们的弱项,仔细观察舞蹈组合的模块组成,选择相适应的曲式结构来创作乐曲。
第三,乐曲节拍以2/4、3/4、4/4拍为主,尽量避免使用3/8、6/8、2/2等较为复杂的节拍。音舞专业学生的乐理知识普遍欠佳,复杂的节拍和节奏型会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让伴奏音乐变成和如五位擦地、小踢腿、小跳等比较欢快有力的组合可以用2/4拍为编曲节拍,划圈、中跳和单腿蹲可用3/4拍来编写,一位擦地和控制可用4/4拍节奏编写。
第四,伴奏织体的编配要尽量简化,以舞蹈的节奏为编写基准,常用的有以下几种伴奏织体如图:
一、流行音乐课的积极作用
流行音乐中不乏积极的音乐元素,开设流行音乐课,让流行音乐的精华进入课堂,可以产生以下积极作用:
1.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流行音乐的鉴赏,学生的欣赏水平不仅仅是停留于听几个歌星的演唱曲目,而是对流行音乐的发展状况,音乐的曲风、类型都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
2.一些积极向上的、富有活力的曲风,能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如《我的未来不是梦》就激励了学生认真过每一分钟,心跟随着希望在动,鼓励学生踏踏实实,有希望有理想。
3.一些声誉好的歌手或乐手,他们积极从事慈善活动,勇敢面对生活困难,有爱心、有理想,也能对学生作出良好的榜样。
二、提高流行音乐课的实效
1.首先让学生正确地了解流行音乐的概念,以及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状况
(1)流行音乐一般指结构短小、轻松活泼、通俗易懂的声乐或器乐作品。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流行音乐更多的则是指爵士音乐、地方流行音乐、摇滚乐、迪斯科音乐、探戈、伦巴等歌舞音乐、通俗歌曲和以爵士摇滚音乐的节奏手法改变的古典音乐等。
(2)中国流行音乐发展是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上海舞厅、酒吧发展起来的带有爵士风格,以伴舞音乐风格为主,如《夜来香》、《夜上海》等。由于政治原因,在改革开放前,流行音乐在中国基本是销声匿迹。直到改革开放后,流行音乐才开始在中国大陆风行,从模仿港台歌星,慢慢发展到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现代流行音乐格局。
2.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审美情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流行音乐有不少是商业化的、格调低俗的庸俗作品,加上某些广告音乐、生活音乐、工业音乐、医疗音乐的应用和扩广,使家庭和社会的音乐生活,呈现出十分纷繁复杂的情况,良莠混杂、雅俗交织、美丑难辨。学生往往是“听而不择”,这在客观上造成不良的听觉习惯。所以老师必须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加以纠正,引导学生听些积极健康的流行音乐作品。如《让世界充满爱》、《感恩的心》、《台》、《听妈妈的话》等等,让学生明辨是非,明白什么音乐适合聆听、什么音乐应该抵制,理性对待流行音乐,而不是盲目追求流行,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辨别能力。
3.师生互动,让流行音乐与高雅音乐有机结合起来,找出它们的音乐共同点
中学的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欣赏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为主的教学,那么在教学中,能有效地把流行音乐元素融合起来,多进行对比性的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可以引用腾格尔的《天堂》作为教学内容,渐渐地引入到蒙古民歌的作品中去,韩红的《天路》引出民歌,并告诉学生许多流行歌曲的创作,都借鉴民歌的元素,如《好汉歌》大量应用了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旋律。再如从周杰伦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他所弹奏的肖邦曲目,引入古典音乐“钢琴诗人”肖邦,主要是让学生在喜欢的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古典音乐之间找出共同的音乐特点,拉近师生的距离,师生互动,共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一句话“容纳流行,走进高雅”。
4.积极挖掘流行音乐校本课程
流行音乐是二十世纪新兴的音乐形式,到目前为止,相关的专业书籍并不多,主要是以介绍流派、歌手、乐手为主,而真正对流行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的书籍却少之又少。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开展流行音乐进入校本课程这一工作,这是解决当前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
(1)重点是探究各流行音乐流派的发展状况和艺术特征。流行音乐校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应该是介绍各流行音乐流派的起源、历程、风格特征,尤其对音乐特征包括节奏、旋律、曲式、乐器等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各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如《爵士乐》中,可以包括从蓝调音乐、布鲁斯音乐、迪克西兰到摇摆乐直至爵士交响乐整个发展的过程。
(2)结合古典音乐、民族音乐进行对比性教学。流行音乐中有不少的作品结合了古典音乐、民间的元素,如周杰伦的《乔克叔叔》使用了西班牙的弗拉明戈的音乐风格,s,H,E演唱的《不想长大》使用了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的主题作为副歌的旋律,所以在教学中进行对比性教学,更能够了解古典与流行的辩证关系。
(3)组织流行音乐讲座,开展流行音乐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设几个研究性的课题,如“中学生眼中的流行音乐”、“新民乐状况调查”、“流行音乐和高雅音乐的不同之处”等等,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收集分析与流行音乐相关的信息,拓展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知识面。
5.开展课外兴趣小组,给学生一个展示音乐才华的空间
(1)组织通俗唱法兴趣小组。大多数学生在唱流行歌曲时,基本是听会而不是识谱学会,而且一味地模仿歌星的唱法,明明可以咬字清晰却故意含糊不清,没有自己的特点,而且选择不合适的作品。教师可以教他们一些声乐技巧和乐理知识,包括台风、表演、装束等,使他们在唱歌的时候,能有自己的特点,并且有中学生的朝气和模样。
【关键词】初中音乐 音乐教学 多元文化
部分初中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对音乐文化的理解非常片面,这表现在这些学生对音乐的错误认知上。比如有些学生觉得中国古典的音乐就是很优美,西方的音乐非常肤浅;而有些学生觉得西方的音乐宏观丰富,中国的古典音乐就是小曲小调,不成气候。学生如果对音乐的理解有错误的认知,他们就会片面的吸收音乐知识。初中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要渗透多种音乐文化的教育。
一、在音乐基础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
音乐的基础教学为音乐三个元素的教学,即旋律、节奏、合声的教学上。不同的音乐文化中音乐元素的构成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对音乐元素的构成理解非常片面,他们有时会从数量的角度来判断音乐元素的优劣,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多元文化的角度理解音乐基本元素。
比如有一名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基础教学时,有一名学生提出,中国的音阶有五个,即宫商角羽徵,而西方的音阶有七个,即1234567,这是不是就说明中国的古典音乐比较落后,对音乐元素的探索没有西方音乐完整?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到:首先,由于音乐创作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心声,就好比说,人们在开心的时候,敲出的鼓点会急促、轻快;人内心有所疑虑的时候,敲出的鼓点会不成节奏,轻重不一。人们仅仅凭鼓点便能传达出心声,更何况是用音乐旋律?因此,音阶较少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古典音乐落后。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听苗族的山歌和常德的花鼓戏,学生听完这些音乐后会发现苗族的山歌中会出现b3这种不常见的音阶;而常德花鼓戏中还会出现1#2356这种非常特殊的音阶。可见,在中国的民间,人们使用的音阶并不止五种,只是它未被官方认可。西方的音乐也是同样,其音乐并未受到七种音阶的限制。
初中音乐教师如果能在音乐基础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的音乐教学,就能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音乐基础知识。
二、在音乐乐器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
乐器教学是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在使用乐器的时候,能对音乐基础知识有更深的认知。
比如有些学生对音乐乐器的理解有种错误的认知。他们认为因为民族音乐的风格是由民族音乐乐器带来的,缺少了那种民族乐器,便不能表达出民族音乐的风格。一名音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亚非拉掠影》一课时,引导学生听《西游记》中的插曲《天竺少女》一曲,这些学生听到这首音乐时,感觉该曲流露着浓浓的印度音乐风味,可是该曲应用印度的民族乐器演奏,而是使用西洋电子乐演奏。学生通过仔细的欣赏,发现印度音乐有一个特点,即由于印度人喜欢载歌载舞,因此印度音乐中常带着舞曲的效果。这首《天竺少女》有与印度音乐相似的舞曲节奏;印度音乐经常使用4与7这两个音符,这首《天竺少女》就反复的应用这两个音符来营造旋律。经教师的引导,学生理解到民族乐器与民族音乐特点没有必然的联系。
教师在音乐乐器文化中渗透多元文化的音乐教学,能让学生理解如何正确的应用各种乐器,这种教学能够提高学生音乐创作的水平。
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
初中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会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在这一教学环节里,教师如果能够渗透多元音乐文化教学,就能够让学生理解到应用多元理念创作音乐的重要性。
比如有一名音乐教师在开展《国威国魂》教学时,引导学生聆听大型纪录片《故宫》的片头曲《故宫之神思》,这是一曲由日本一支叫S.E.N.S的团队创作出的音乐。学生在聆听这支音乐的时候,会发现这支音乐是由电子乐演奏,它的旋律融合东方音乐与西方音乐所长。该曲的前半段用电子乐营出迷离、梦幻的音乐效果,让聆听者对梦幻一般的音乐产生遐想时,它的音乐主旋律切入到东方雅乐的风格中。这段雅乐旋律中正、平和、宏伟、庄严,使人们疑似站在崴崴故宫前,仰望着故宫的神圣与庄严,正待人们内心进入故宫的情境中时,突然一段极具西方风味的旋律切入,这段旋律为西洋管乐吹奏,聆听者心情随着西管乐切换,使人们如果站在西方视角再观故宫,人们便发现故宫缺少西方的浪漫、开放的气息。东方的雅乐与西方的音乐数度切换,东方的雅乐节奏渐显凝重、沉重,而西方的音乐旋律由浪漫变成哀叹。这两段乐曲始终相辅相成,互成对比。这种旋律的互融营造出人们用现代的视角看故宫的气氛,它是东方音乐特点与西方音乐特点共同使用的音乐典范。
初中音乐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时,可让学生从音乐创作需求的角度来看音乐的多元文化,如果学生能够理解到音乐多元文化的音乐,以后学生在欣赏和创作音乐时,便不会受到单一音乐文化的束缚。
总结
初中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要渗透多元音乐文化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改变对音乐偏颇的认知,正确的理解音乐知识,提高音乐欣赏和创作水平,从而初中音乐教师的教学效率就能提高。
【参考文献】
[1] 管建华. 埃里奥特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学思想[J]. 中国音乐学,2004(03).
[2] 管建华. 克莱南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学思想[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张家港市第三中学,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中学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以及艺术审美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中学音乐教学活动所涉及的主要音乐曲目还是“严肃音乐”,对通俗音乐的涉猎有所不足。虽然通俗音乐会对中学音乐教育产生负面影响,但是通俗音乐作为社会中传唱度最高的曲目,它同样可以对中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此,中学音乐教师不能“因噎废食”,要采取合适策略促使通俗音乐与中学音乐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通俗音乐;中学音乐教学;有效融合;严肃音乐;古典音乐
通俗音乐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并且其节奏简单、歌词通俗易懂,容易学习,因此其在社会中有很强的传唱度,很容易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另外,通俗音乐也是最受中学生欢迎的音乐,因此将通俗音乐与中学音乐教学融合起来,可以有效提高中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提高中学音乐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通俗音乐对中学生音乐教学的影响
所谓通俗音乐是指一种通俗易懂、易于传播并且能够被社会中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音乐。相比于严肃音乐以及古典音乐等,通俗音乐的轻松活泼、富有独特的节奏性,缺少了严肃音乐的古板以及古典音乐的严谨。通俗音乐与我们口头常说的“流行音乐”属于同一概念。对于中学音乐教学来说,通俗音乐既有负面影响,又有正面影响。
(一)通俗音乐对中学音乐教学的负面影响
第一,通俗音乐的内容苍白无力、语言贫乏、格调低下。当前,大多数通俗音乐的题材比较单一,多数以爱情歌曲为主,同时掺杂一些发泄不满、充满忧伤的歌曲。这些歌曲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大都是颓废、低沉以及抑郁的,从而会消磨当代青少年蓬勃向上的精神,导致青少年产生诸多负面情绪,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第二,通俗音乐曲式简单,旋律缺乏美感。当前,多数通俗音乐的曲式并不严格,连续的颤音、滑音以及夸张性的高音、延长音屡见不鲜,缺乏传统音乐旋律的美感。另外,一些通俗音乐还随意掺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曲调,导致歌曲“四不像”,虽然具有较高的传唱度,但是却缺乏音乐教学的艺术性价值。
第三,通俗音乐歌手表演夸张、奇怪。歌手在演唱通俗音乐时,往往搭配奇怪的发型、服饰,表演时而仰首高歌、时而低沉咏叹、时而传情,甚至一些歌手在舞台上展示十分低俗的舞蹈动作。由于多数通俗歌手在中学生之间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这种夸张奇怪的动作会引起中学生的模仿,导致中学生养成不良习惯,影响中学生健康成长。
(二)通俗音乐对中学音乐教学的正面影响
通俗音乐虽然对中学音乐教学产生很大负面影响,但是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通俗音乐,当前部分通俗音乐同样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通俗音乐对中学音乐教学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
第一,通俗音乐能够丰富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学习任务仍然十分繁重,甚至十分枯燥,而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往往会通过逃学、旷课等方式缓解沉重的学习压力。然而,通俗音乐却为学生提供了发泄渠道,丰富了学习生活,学生在学习间隙听听流行音乐可以有效缓解疲惫的身心、调节学习状态,从而保证学习效率。
第二,通俗音乐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十分渴望了解外部世界,并且这一时段的中学生对爱情也产生了初步渴望,然而父母、教师以及学校却限制着中学生的这种憧憬。此时,通俗音乐表现出的情感性、号召性以及对爱情的描写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确保学生心理压力能够得到释放。
二、促进通俗音乐与中学音乐教学有效融合的对策分析
第一,认清通俗音乐的作用。教育工作者要认清通俗音乐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肯定通俗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即使不将通俗音乐作为中学音乐教材曲目,也不能阻止甚至禁止学生听流行歌曲。然而,教育工作者还是要认识到通俗音乐对中学生的不良影响,在中学音乐教学中仍然以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为主,以通俗音乐为辅。
第二,仔细筛选合适的通俗音乐曲目。教师在采用通俗曲目进行教学时要坚持一定的原则,提高通俗音乐曲目教材质量,避免通俗音乐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首先,教师要选择政治观点正确、思想积极向上并且具有教育意义的通俗曲目,例如《中国人》《还世界一片绿色》等歌曲;其次,教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曲目,选择能够产代表时代特色、音乐流派风格以及歌手歌唱特点的曲目,例如《传奇》《从头再来》等;最后,选择能够被大多数学生接受的曲目,选择适合中学生发展特点的通俗歌曲,最好选择富有文化多元性的通俗歌曲。
第三,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通俗音乐的鉴赏能力。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去感染、引导学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正确区分健康和不健康的通俗音乐。
第四,利用通俗音乐培养学生音乐基础。由于初中生并没有很好的音乐基础,因此初中生在甫一接触古典音乐时往往感觉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对传统作品敬而远之,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此时,教会可以将通俗易懂、旋律简单、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通俗歌曲当作教材,结合作品向学生讲解音乐基础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基础音乐水平,降低他们学习传统音乐时的难度。
三、结语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认清通俗音乐对中学音乐教学的负面影响,肯定通俗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认真仔细地选择通俗音乐曲目,并将通俗音乐教学当作培养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从而完善通俗音乐与中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田乙.把通俗音乐引入音乐教学中的对策[J].音乐时空,2014,11 (6).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音乐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由于音乐环境的不断完善与改变,这便给音乐的改革带来了极大的机遇。每一种音乐形式都有吸引观众眼球的自我特点。无论演员还是听众,他们在表演或欣赏方面,不再局限于过去古典的,传统的音乐,更多的是追求新颖的,多样的音乐形式。这便出现了一些争议性的问题:例如,现代音乐的出现是否说明古典音乐已经过时了?是否在现代音乐作品中已经完全摒弃了古典音乐的元素?或者是,有的人认为,古典音乐是高雅的艺术,而流行音乐是很俗的音乐形式等?其实,这些问题是非常需要专业院校的学生深思熟虑的。
一、音乐剧与古典歌剧
音乐剧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演变而成。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变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表演是以音乐、舞蹈、戏剧表演三者融为一体的表演形式。
古典歌剧是由文字、音乐、肢体语言、空间和灯光组成的总体艺术品。古典歌剧 (classical opera)在题材上力求贴近人心,强调歌剧音乐与戏剧内容更加紧密的结合。旋律简洁明快,乐队的重要性得到重视,并去掉了“数字低音”写法。以格鲁克、莫扎特、贝多芬的歌剧为典型作品。
音乐剧和古典歌剧中都有歌词,但音乐剧与歌剧却有着不同的特点。音乐剧的歌曲有许多流行音乐,在演唱上是以说唱的为主要形式的,表演上看起来是很自如的。而歌剧全是运用传统的美声唱法。一部歌剧中既有宣叙调又有咏叹调。歌剧中舞蹈成份较少,而音乐剧的舞蹈成分非常重,但是最主要的还是音乐部分。一台音乐剧的歌曲大概在二十到三十曲。许多音乐剧都偏向于某个方面。有的是歌曲,有本文由收集整理的是舞蹈,有的是剧情的戏剧表演。
二、音乐剧《猫》的音乐
音乐剧《猫》是作曲家韦伯,根据艾略特的诗集《老负鼠讲讲世上的猫》谱曲的歌舞剧。讲述的内容是将人的悲欢离合和一些感性的事情通过一群精灵猫表现出来,是一部以动物拟人的表现手法,成功演绎了一群杰里科猫在舞会上发生的事情。虽然《猫》的剧情很简单,但结尾点题,发人深省;在剧中除了声乐演唱外,还运用了大量的芭蕾、爵士、踢踏等多种舞蹈,呈现出全剧中三十多只猫的不同形态,年龄,性格等。表演生动,创作上独具想象力;而音乐美妙动听,易于传唱,最为可贵的是,作曲家把猫赋予了人性化。
1、音乐剧《猫》中的《回忆》
现代音乐作品中流行和古典的融合是非常时兴的。许多流行歌曲就像音乐剧的插曲,《猫》中的《memory》.作曲家韦伯在创作时,就考虑到要标新立异,故在音乐上采用非常多的现代音乐元素,譬如,爵士,电子乐,摇滚,运用了丰富的和声效果,音乐风格上仍保留着古典技法的思维方式但又突破了古典歌剧的规则限制,巧妙地与古典歌剧融合在一起。同时,还保留了歌剧中的非常优美的长调唱段,使得作品轻松欢快而又不显轻浮。正式由于音乐风格的自由化,往往加入了流行音乐的因素。音乐剧《猫》中韦伯就尝试了许多不同的风格,乡村例踢踏舞、歌剧、流行,甚至还有赞美诗的成分,例如,在剧中开始的合唱部分,就体现出了宗教意味,运用了“阿利路亚”赞美诗。每一种不同音乐风格的运用,都与人物的塑造,性格,角色的特点,氛围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两次“回忆”同样的旋律,演唱者的身份发生的变化、调式调性的转换,力度的对比给我们带来的是不同的感受。如就像后一首音乐的情绪是和睦、温馨、幸福的,音乐经过两次转调,力度层层推进,极富有震撼力。
2、演唱唱腔
演员在演唱《回忆》这首作品时,唱腔上与传统的歌剧演唱是有所不同,但又保持着联系:歌剧演唱绝对采用的是美声唱法,其中采用了大量的咏叹调和宣叙调,最为重要的是靠独唱的咏叹调引领全局,每一种歌唱方式都有乐器伴奏。演唱者有合唱队伴唱,在某些歌剧中,合唱队的阵容甚至达到了整个交响乐团的规模,歌剧中还运用了大量的音乐元素,其表演并不是说出来而是唱出来。而音乐剧则属于流行音乐范畴,多数用流行唱法,也有用美声唱法的;这种唱法,其实是在科学的美声唱法的基础上而有所变化的,流行唱法也是要有气息的支持,共鸣腔体的运用,只不过是比美声唱法呼吸自然一些,腔体运用的少一些,在咬字方面,也需要有字头和字尾,但是不需要过分夸张的咬字,表现上更为自如罢了。无论演唱的唱法有多少不同,但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方法上,通过科学的演唱,诠释音乐作品的内涵。这可以说明在演唱的唱法上,现代音乐作品还是和传统音乐作品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
3、声乐表演
谈《格萨尔》说唱音乐艺术
一、如何评价音乐在《格萨尔》说唱艺术中的作用建国以来,由于国家的重视和众多专家学者的长期努力,使举世闻名的史诗《格萨尔》的抢救、整理和研究等工作取得了惊人成就。但对作为该史诗主要艺术形式的音乐的抢救、整理和研究却十分薄弱。众所周知,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内容要起到主导作用,但其形式绝非可有可无,恰当完美的艺术形式能够把真、善、美的艺术内容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以致产生深刻而持久的社会作用。《格萨尔》音乐为传播这部史诗的基本内容起到了这样一种典型的巨大作用。1、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如果说《格萨尔》的基本内容是该艺术的灵魂,那么音乐就是它的躯体或血肉,因此它们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根据《格萨尔》文学唱词和音乐的语调风格、节奏规律和结构格式,不难看出它们都具有源于同一个地区文化艺术的明显特征,即都是由吸收和借鉴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康区和牧区广为流传的山歌、牧歌和强盗歌的内容和形式而成。两者不仅语调风格完全相同,而且每句唱词的头尾两处各有一节拍的单词和中间有三个每节拍双字的节奏规律,同时它们又都是八字一句,四句一首的结构格式,说明音乐与史诗的渊源关系。在昌都山歌《林中的杜鹃》的一段藏语唱词唱附图门,第一门叫做宗教门,我强盗不入这一门,手中没有供品不开门。”诸如此类的各种唱词比比皆是,数不胜数。很显然,这与《格萨尔》中的任何一种唱词完全相同。对《格萨尔》说唱音乐而言,由于说唱音乐与山歌、牧歌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它虽然没有直接吸收山歌、牧歌等音乐素材,但仍利用或吸收了该地区的其他传统民间音乐。如以昌都民歌《美酒献给好头人》为例:附图下面是一首《达岭大战》中一个名叫阿滚的牧养人所唱的人物专用唱腔——《牧养随风悦耳曲》:附图假如我们对以上两首歌曲的基本艺术风格、音阶旋法、调式调性和节奏形态等进行比较研究,从中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两者不仅是同一个地区的姐妹艺术,而且还可看出它们在艺术实践中相互借鉴或吸收的渊源关系。这两首歌曲虽然在结构形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美酒献给好头人》是八字一句,一句一首的较为原始的歌曲,而《牧养随风悦耳曲》是八字一句,四句一首的结构趋于完整的唱腔。但是两者间的这种差别正好说明了它们各自先后产生的历史年代以及彼此吸收、借鉴的基本传承情况;就音阶旋法和节奏形态等方面实际存在的共同特征的确清晰可见,一目了然,特别是调式、调性方面更是不谋而合地成为极其相同的歌曲。在《格萨尔》说唱音乐的旋律中,诸如此类的情形比比皆是。2、丰富多彩的《格萨尔》音乐为传播和发展史诗的内容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有人会问:“《格萨尔》音乐还有什么丰富可言,无论何种人物,不分男女,也不分人畜,更不分环境和感情的变化不都是使用那几首有限的唱腔曲调吗?”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根据史诗中的明文记载,《格萨尔》唱腔音乐本来丰富多彩,但它由于完全依靠原始的口传形式保存于民间,未能以文字形式一一记录下来,使其失去了众多的唱腔。而广大的民间仍保存着许多类似唱腔。根据近代许多“仲堪”(《格萨尔》说唱艺人)的说唱表演,他们为了讲述更多更长的史诗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内容方面,对于音乐唱腔的使用还远远没有做到人物专曲专用的基本要求,因而发生各种人物共同使用几首唱腔的情形,但这绝非是《格萨尔》音乐的真实情况。根据目前这部史诗的所有说唱记载,都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和表现众多人物的艺术形象与思想感情,在每段重点唱段前不仅明确了唱腔的标题名称,而且有的人物对自己所使用的唱腔作出了种种解释或赞美。如在《霍尔岭大战》中,当格萨尔王从羌塘回到岭国时,蓝色的猎鹰在对国王的唱段中唱道:“我很想唱首《洁白的六声曲》,但我嘴角坚硬不能唱,现用首《猎鹰六声曲》唱出家中发生的诸事。”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一现象。如《赛马称王》全书共由56个唱段组成,其中以人物特定标题性专曲专用的唱腔就达36首之多;《霍尔岭大战》全书共由233个唱段组成,其中以人物特定标题性专曲专用的唱腔就有46首,等等。如果按此方法对《格萨尔》中的所有音乐唱腔进行统计,那么可以肯定《格萨尔》的音乐唱腔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数多量大,是一种十分庞大的曲调群体。关于不同人物所使用的特定标题性专曲专用的问题,在《格萨尔》中有了简略的说明。如在《达岭大战》中,岭国要人米琼唱道:“深明行道是活佛曲,大@①九声是咒师曲;母虎吼叫是官人曲,吉祥八宝是僧人曲;我唱喜鹊扬声曲。”反映了不同人物使用标题性专曲专用的习惯。另外,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每个主要人物又有众多特定标题性唱腔,而且为了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其成为不同的种类。在《赛马称王》和《霍尔岭大战》中格萨王使用几十个不同种类的唱腔,如《大海盘绕古尔鲁曲》、《金刚古尔鲁曲》等是显示人物特殊地位的唱腔;《宛转的情曲》、《终生无变曲》、《吉祥八宝曲》是表现人物谈情说爱的曲种;《呼天唤地曲》、《呼神箭歌曲》是祀祭用的曲种;表现人物在大庭广众叙述实例的专用曲种有《大河慢流曲》、《欢聚江河慢流曲》、《高亢宛转曲》;表现人物战斗激情的专用曲种有《攻无不克的金刚自声曲》、《威镇大地曲》,等等。类似情况在《格萨尔》说唱艺术中处处可见。所有这些充分说明,音乐以其独有的艺术手段或功能塑造了众多不同人物的艺术形象,为史诗的内容增添了无比辉煌的光彩,为《格萨尔》的传播、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二、吐蕃时期民族古典音乐与《格萨尔》音乐的比较研究《格萨尔》说唱音乐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标题化”民族曲艺说唱音乐艺术作品,这是它的特点之一。为了便于论述,首先简略地说明标题音乐的基本含义以及民族音乐与民族音乐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纵观国内外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标题音乐”这一专用名称出现于19世纪西方音乐大师们的作品中,它是主要用来说明器乐作品内容的一种体裁名称之一。每个乐章有一个小标题——这些标题就是为了提供或引导广大听众探索它们的内在含义。如以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为例,《到达乡间而引起的》为第一乐章、《溪边景色》为第二乐章、《大雷雨》为第四乐章。在藏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中,虽没有见到标题音乐作品,但以种种专用标题作为歌曲特定名称来说明歌曲旋律所包含内容的声乐作品还是特别繁多,如《格萨尔》中所出现的音乐的标题名称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关于民间音乐与民族音乐的关系问题,民间音乐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族音乐是民间音乐的创新与发展,换句话说,民间音乐是民族音乐的根基,而民族音乐则源于民间音乐。《格萨尔》音乐是经过有人专门创作的民族说唱音乐。如果要问《格萨尔》音乐的这种特定标题名称又源于何处呢?对此只要对吐蕃时期民族古典音乐与《格萨尔》音乐进行比较研究,就可以找到其答案。吐蕃赞普赤松德赞(730~797年)时期是藏族文化得到空前发展的一个时期,据《王统记》记载,787年建成桑耶寺时,从国王至臣民百姓每人都演唱一首歌曲,“国王赤松德赞唱《国王欢乐之歌曲》……王子牟尼赞普唱《人间明灯曲》,王子牟底赞普唱《雪狮傲相曲》,王后们唱《柔枝松石绿叶曲》……莲花生大师唱《威镇鬼神曲》……壮年的男子们唱《九座虎山重叠曲》,年轻的女子们唱《鲜艳的花环曲》……”《五部遗教》中还将当时所演唱的歌曲归纳分类成“4种咒师之曲、13种首领欢歌、9种天神之曲、5种人间之曲、13种龙神之曲,以及八瑞祥物婚礼曲”等共计45种民族古典音乐。因此藏族特定标题性声乐曲的历史特别悠久。众所周知的“古尔鲁”是吐蕃时期赞普们专用的一种诗歌艺术,据记载这种诗歌都配有音乐旋律,藏语中称其为“古尔鲁”,是藏族声乐的古典歌曲之一。在《格萨尔》说唱音乐中将《大海盘绕古尔鲁曲》和《金刚古尔鲁曲》等唱腔都作为格萨尔王所特有的唱腔,说明了藏族古典音乐与《格萨尔》音乐的传承关系。又比如莲花生大师在桑耶寺竣工大典上唱的《威镇鬼神曲》和王后们唱的《柔枝松石绿叶曲》与格萨尔大王的专用唱腔之一《威镇大众曲》和珠姆王后的专用曲之一《杜鹃六声曲》的基本形式、风格特色有着前后传承的渊源关系。遗憾的是这些民族古典音乐旋律未能流传后世,使今人无法听到民族古老音乐的优美动听的旋律。
三、《格萨尔》说唱音乐的艺术特色《格萨尔》说唱音乐具有极其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强有力的艺术表现能力,而且显得特别概括与简练。这说明它的曲作者赋有很深的观察生活、表现生活以及以高度集中的艺术手法塑造人物艺术形象的本领。艺术要用形象来表现内容,这就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手段。如果没有反映内容的形象,艺术本身也就不能存在了。《格萨尔》说唱音乐在塑造众多人物的艺术形象方面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色。格萨尔王是该史诗中的第一英雄人物,如何在一首高度概括与简练的曲体中塑造这一英雄人物的基本形象呢?这对当时的曲作家们来说是一个难题。但是,那些无名的曲作家们早已以通观全局、高度概括、有所侧重的手法,即用最少的材料表现出最丰富的内容。如在格萨尔王的专用唱腔中,每当他与敌人面对面地进行生死搏斗时有几首唱腔,其中有一曲叫做《攻无不克的金刚自声曲》,该曲的基本旋律为:附图此曲的整个规模虽不大,但它简练而准确地塑造了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英雄人物形象。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到它所包含的丰富内容。首先从基本节奏中清楚地看出曲作者为它精心设计了一种具有巨大推动力的节奏,这种节奏为这首唱腔的成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因为节奏就是音乐的灵魂。这四句一首的唱腔中,每句头一拍的节奏极为突出地采用了一种既有强烈而独特的弹性,又能够暴发闪光的切分节奏,使它在全曲音乐旋律中仿佛起到勇往直前的推动作用。为了适应说唱音乐的特殊需要,音乐旋律特别流畅处仅仅在十度音域之内(@②-@③)进行。当全曲使用特定的节拍,以进行曲的速度演唱的时候,音乐像排山倒海、气吞山河般的气势显示出一幅幅气势磅礴的战斗图画,借助音乐塑造出格萨尔王带领他的将士勇往直前的高大艺术形象。这首著名的音乐唱腔至今仍在流传。珠姆王后的专用唱腔中有一首充满情意、优美动听的唱腔,被称为《杜鹃六声曲》。此曲在《格萨尔》的众多女性人物唱腔中属于特别典型的唱腔之一,其基本旋律为:附图藏族认为杜鹃是春天的使者,是大地复苏、万物生长、春暖花开的季节,用表现春天的音乐旋律标题来描绘或塑造温柔多情、如花似玉的珠姆王后是非常适合的。每当人们听到这一水晶般透明闪光、充满情意、优美高雅的音乐旋律时,情不自禁地带到春光明媚的意境中,那动听的音乐旋律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灵。这是一首五声音阶羽调式的唱腔,全曲仅在十度音域之内进行,它那流畅上口、回环曲折、乐句巧妙呼应的旋律,以及对终止音的变化处理,令人感到起落有序,表现出珠姆这一人物光彩夺目、绰约多姿的美丽形象。
四、抢救、整理和研究《格萨尔》音乐迫在眉睫《格萨尔》说唱音乐在藏民族众多音乐种类中作为一个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庞大的曲调群体,在漫长岁月中由于种种原因使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渐渐地走向衰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能歌善舞的古代藏民族,虽然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但由于当时还没有一种能够适当记录音乐旋律的谱号或文字形式,使许多珍贵的民族传统音乐未能流传下来,今天已失传的吐蕃时期的众多古典音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格萨尔》说唱音乐虽然在广大民间以口传形式流传,唱腔的标题名称也完整无缺地出现在史诗之中,而它的许多唱腔曲调已渐渐地失传。2、和平解放以前,历代统治阶级对于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缺乏最起码的保护意识,许多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这也是《格萨尔》音乐厚古薄今的主要原因。3、解放以后,国内外各种新的文化艺术不断传入我区,一方面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新文化艺术的传入,使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受到了空前的撞击,享受现代文化艺术生活的藏族新一代对古老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减退,于是传统文化艺术“人死艺亡”的状况更加严重。根据以上情况,对音乐遗产的抢救工作迫在眉睫。要想抢救、整理和研究《格萨尔》音乐,首先必须抓紧抓好音乐唱腔的抢救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整理和研究工作,否则它在史诗研究领域中仍将处于一种特别薄弱的环节。以来,国家特别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曾采取各种重大措施,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使史诗的抢救、整理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世人赞叹的成果。但对这部史诗的整体艺术中具有重要价值的音乐的抢救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对它的抢救工作既缺乏领导的足够重视,也缺乏应有的经费投入和专人负责管理等。如果这“三缺”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那么《格萨尔》音乐的抢救工作无疑将是寸步难行,一事无成。结语根据本人长期搜集《格萨尔》说唱音乐的亲身体会,结合对史诗中有关音乐的分析研究,《格萨尔》音乐绝非是由东拼西凑、寥寥无几的少数曲调所组成的,它是一种属于特定标题性民族传统说唱音乐,即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以人定曲、专曲专用的庞大的唱腔群体。它曾吸收或借鉴了吐蕃时期民族古典音乐,体现了藏民族在音乐方面所赋有的特殊才能和智慧。分析《格萨尔》音乐,其始终运用音乐固有的特殊功能,塑造出众多人物的艺术形象,为史诗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了使这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充分显示出本民族艺术的特点,努力从事史诗《格萨尔》说唱音乐的抢救、整理和研究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左口右牛@②原字6下面.@③原字1上面.
【关键词】芭蕾舞 基训课 音乐 改编 创编
音乐是听觉艺术,有声而无形;舞蹈是视觉艺术,有形而无声。舞蹈课堂是一名专业舞者最初把音乐与舞蹈融合的殿堂,舞蹈课堂音乐对培养舞者的音乐感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钢琴伴奏教师应把大量优美、风格各异的音乐经过改编与创编带入课堂,丰富课堂音乐。
一、芭蕾舞蹈课堂音乐的现状
目前,舞蹈课堂音乐的选择与使用是一个比较自由的领域,主要是钢琴伴奏教师根据舞蹈教师的要求选择曲目,由舞蹈教师评判钢琴伴奏选择的曲目是否合适。如果是一位有舞蹈教学经验而且对音乐理解比较深刻、乐感较强的教师,那么,他对舞蹈课堂音乐的要求也会相对较高,也能够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相反,如果舞蹈教师本身对音乐理解就差,对课堂音乐要求又不高,那么他就不会对课堂音乐提出要求,更谈不上对学生的音乐要求。
在教材的使用与选择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本芭蕾舞课堂音乐教材可以使用和选择,如北京舞蹈学院魏东明编著的《芭蕾舞课堂音乐》、孙希康编著的《芭蕾舞基本训练钢琴曲选》、杨洪涛编著的《芭蕾舞基本训练钢琴伴奏曲选》等,能借鉴的教材特别少,如果教师都采用同样的音乐,又会让课堂音乐陈旧没有新意。所以,钢琴伴奏教师适当地改编和创编一些舞蹈课堂所需的音乐,对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改编和创编芭蕾舞蹈课堂音乐的基本要求
1.合理节选、改编音乐作品
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是唯一通行于整个欧洲的古典舞剧形式,被人称为“古典舞蹈”。因此,芭蕾舞课堂音乐就要多选择国外的古典音乐。改编音乐要多选择一些世界名曲或是一些著名作曲家所作的乐曲,这样有利于音乐与舞蹈动作的结合。
在改编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节选音乐,不能为了符合舞蹈动作的需要而对音乐作品断章取义。如果所选音乐非常符合动作要求,只是在音乐的长短上有一些差异,钢琴伴奏教师可以和舞蹈教师在尊重原作品的基础上对舞蹈动作编排做出合理调整。
2.改编、创编音乐的调式选择
在芭蕾舞蹈基训课堂音乐的使用中,由于每堂所需的曲目比较多,因此,钢琴伴奏教师在音乐的调式调性上有所变化才会丰富课堂音乐。改编的音乐一定要尊重原来的音乐作品,保持原有的调式调性,创编的音乐在调式调性的选择上就比较宽松了。在芭蕾舞课堂音乐的创编中多采用西洋调式体系中的自然大调、和声大调、旋律大调、自然小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
3.改编、创编音乐的节拍选择
舞蹈课堂中所说的节奏其实就是节拍,它是指音乐规律性的强弱交替运动。强弱交替的不同构成了最常见的几种节拍,包括2/4、3/4、4/4、3/8和6/8拍。
在改编、创编乐曲中要根据舞蹈动作的要求合理地选择节拍。如果动作比较激烈,速度较快,力度较强,气息较短,一般采用2/4拍或是快4/4拍;如果动作优美抒情,一般就要选择4/4或6/8拍;活动、一位擦地、腰、控制等动作,以平稳流畅、连绵不断为动作特点,因此要多选用4/4拍、6/8拍;划圈、单腿蹲等动作多选用3/4拍、4/4拍;大踢腿、小踢腿、打击、小跳等动作多选用2/4拍,中跳多选用3/4拍、3/8拍、6/8拍。
4.改编、创编音乐的伴奏层次运用
改编、创编的音乐旋律确定以后,就要进行伴奏部分的创作了。在舞蹈的伴奏中多采用单层次有旋律的伴奏方法和双层次有旋律的伴奏方法。
单层次有旋律伴奏法,是指用一只手弹奏旋律,另一只手弹奏音型的方法。
和弦式伴奏音型:
分解式伴奏音型:
半分解式伴奏音型:
双层次有旋律伴奏法,是指在弹奏旋律的同时,还要弹奏两个层次的伴奏音型。
分解和弦式伴奏音型:
半分解式伴奏音型
半分解和弦伴奏音型:
5.改编、创编音乐的风格多样化
在舞蹈课堂音乐的改编、创编中,要注意音乐的风格多样化。传统的芭蕾舞课堂音乐多为古典音乐或是曲风相似的音乐,但随着芭蕾舞本身的不断发展,对音乐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爵士芭蕾的出现,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启迪,课堂音乐的选择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爵士、流行、布鲁斯等风格的音乐都可以合理地出现在音乐课堂。因此,钢琴伴奏教师在改编、创编音乐的时候应该注意音乐风格的多样化。
舞蹈课堂音乐的改编、创编对钢琴伴奏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钢琴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钢琴基本功,而且要熟悉舞蹈动作,具备音乐理论素养,更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因此,钢琴教师只有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努力与积累创新,才能使舞蹈与音乐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鞠玉鹏,谢惠珍.芭蕾教学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
[2]蒙小燕.芭蕾舞教学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