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居家养老的认识

居家养老的认识

时间:2024-01-20 11:01: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居家养老的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居家养老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 老龄化 城市社区 居家养老

一、我国居家养老的社会背景

我国在1999年已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老龄人口的急剧膨胀引发人们对养老问题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两种: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但这两种养老方式在“未老先富”的社会里显得相当乏力。

在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照料下的居家养老。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推行,这一模式受到来自人口条件、居住条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冲击。在城市,特别是在大城市,老年家庭出现空巢化,家庭照顾能力已经受到严重削弱:从家庭的结构和规模来看,传统的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正在日益减少,而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正在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家庭结构的主体模式;从家庭照顾者的状况来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传统上作为照顾老人日常生活主力的女性已大规模地加入了劳动力市场,这使女性为老人提供的照顾越来越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缺损已是不争的事实,若不寻找家庭之外的其他照顾资源,城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问题显得积重难返。

另一种常见的养老模式是机构养老。所谓机构养老是指以社会机构为养老地,依靠国家资助、社会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备的形式获得经济来源,由养老机构统一为老年人提供有偿或无偿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以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养老方式。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机构养老对于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也只是杯水车薪。一是机构养老与中国传统观念相背离,很多老人不能接受;二是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的数量和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当前老龄人口的需要;三是机构养老需要缴纳相当的费用,很多老人或家庭负担不起;四是养老机构主要发挥的是“寄养、维持生存”功能,受服务水平和质量所限,离“老有所乐”的目标相差较远。

因此,在如此严峻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面对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机构养老存在的种种弊端,居家养老这一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养老模式便应运而生。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常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模式。这种新型的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模式既扬弃了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弊端,又集中了两者的优点:老人虽然住在家中,但是享受的不是传统意义上自己照顾自己的居家养老,而是由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方面廉价、优质的全方位服务。这样,既可减轻老年人家庭的经济负担、满足了老年人“恋家”情结,又可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节省了国家养老的福利资金投入、有效节约了社会资源,是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我国当前“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特点的社会养老新模式。

二、居家养老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居家养老有诸多的优点,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周期非常短,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居家养老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统一的政策法规,政府权责不清

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鼓励扶持居家养老大力发展的政策法规,管理监督也缺少国家标准和规范,使得这项工作还停留在各地零散、自发组织实施的层面。还有许多地方对居家养老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未列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资源分配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运行中缺少标准化服务和规范化管理,制约了它的广泛深入开展。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予以支持,也使得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与制约。首先,居家养老组织体系中各相关的职能部门对自己的定位不足,不清楚自己的职责范围;其次,有关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各涉老部门之间缺少协调沟通,在有些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造成居家养老服务效率低下,很容易出现遇到问题各个职能部门互相推诿、“踢皮球”的现象,这些都影响到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2、财源不足,制约居家养老发展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和民政部门。政府“买单”往往投入比较有限,对居家养老工作的全面开展犹如杯水车薪。民政部门用于居家养老的经费,其筹集的渠道主要来自于社会福利彩票的福利金,而社会福利彩票的收入又存在不确定性。这种具有很大随意性和波动性的投入方式,在养护人员工资标准较低的情况下尚能勉强维持,但随着养老规模的逐步扩大、供养对象的增加、养护人员工资标准的提高,资金来源渠道不稳定的问题会愈加凸显,必定会使居家养老服务难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制约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

3、居家养老的服务资源缺少整合

目前一些社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养老服务资源分属不同部分条块管理,利益关系存在矛盾,缺少有效协调整合。关于老年人群的管理和照护,目前我国负责城市老人工作的有老龄委、老干部局、退管会及民政、人事、组织和街道社区居委等,相应的社区老人主要有单位退休职工,离退休老干部,没有单位的老人以及三无老人及需要救助老人。在居家养老服务推进方面,这几家单位并没有结合起来。街道社区来承担居家养老的主要职责,面临经费运转困难,相应的退管会和老干部局却存在经费盈余而服务缺乏的矛盾。

4、相关服务不健全,人力资源短缺

一方面,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中缺少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精神慰藉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也没有找到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在服务对象上,政府购买居家服务主要针对高龄困难老人和对社会有特殊贡献的老人,缺乏对高收入家庭居家养老需求的关注,而对一般老人而言,由于经费、人力等原因,较少能享受到这些服务。另一方面,目前从事养老助老服务工作的大部分人员都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人,接受过相关专业教育或有关老龄人口服务知识培训的专业人员很少。这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

5、居家养老的宣传不到位

居家养老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一个重大福利项目,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民众对之十分陌生,甚至不少老年人也不了解居家养老,不知道设立在社区的居家养老中心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即使有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其消费意愿不强,消费预期不容乐观。老年人的支持率和参与率低导致居家养老的一些服务项目丧失了规模效应,而这又反过来影响了相关服务项目的开展,造成恶性循环,居家养老服务点的工作逐渐萎缩,甚至就剩下一具空壳。

三、对发展居家养老的建议

1、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必须加快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的法律法规建设,将居家养老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使它融入到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体系中。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居家养老事业的开展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当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利益。此外,相关法律法规还可以规范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明确其职责,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避免其定位偏差,提高居家养老的工作效率。

2、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开辟多渠道投入机制

社区居家养老经费应在各级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并形成逐年增长的机制,以确保居家养老经费来源的确定性和稳定性。鉴于社区居家养老属于社会保障体系,而不仅仅是一项慈善事业,财政有义务承担必要的投入。同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要实行产业化经营,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福利资源中的主导作用,使福利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保持相对平衡。另外,还需要建立一种全社会支援老年人的保险制度,为需要护理的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或支付保险金。更需要鼓励社会团体、慈善机构、民营、个人等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或投资养老服务,政府应在税收、地价、水、电等收费上给予优惠政策。

3、不断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提供不同需求层次的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应当根据年龄段、性别、配偶是否健在、残障程度等直接影响到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因素,从老年人需求满足的角度出发,提供相应的居家服务。一方面,通过服务人员的善爱之心为老年人提供家庭一般的照料,从人性化的角度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力求做到使老年人有较强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类型和特点的老年人制定相应的服务选项,可以让老人自己(包括家属)选择或者提出自己希望得到的服务种类,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机构养老的弊端,真正实现养老服务的人性化,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培养专业人员,整合各类人力资源

加强对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培训中,可以将培训过程标准化,如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机制等,合格以后颁发经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实行劳动准入制度,具有这个资格证书的人才能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以有效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另外,积极发展社区内外有条件的人加入到养老服务队伍中来,扩大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充实服务队伍。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的“义工”制度,社区为中青年志愿者和学生活动提供平台,进行制度性安排,这方面政府要发挥倡导作用:为每个志愿者建立档案,作为他们以后升学、奖励等方面的依据。总之,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共同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5、加大对居家养老的舆论宣传

国家应加大对居家养老的宣传力度,使人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养老工作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尊老爱幼的社会风范。居家养老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许多居民甚至老年人自身也不清楚这样一种养老途径,原本是为了老人养老而探索的项目变成了老人在一边旁观的行政任务。这种没有老人参与的居家养老导致项目的针对性不强,参与度不高,运作效率低下。而良好的宣传不仅可以赢得老人的支持,听取老人的有益意见,而且可以非常有效地团结各种社会力量加入到居家养老项目中来,从而在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方面开拓新的渠道。建立起遍布全国城市社区的标准化居家养老中心,从而使其可以成为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和慈善者参与进来的一面最好的标志和宣传旗。

【参考文献】

[1] 项丽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2] 孙艺兵:沦浪区“邻里情”虚拟养老院范式研究――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的创新实践及政策建议[J].领导理论与实践,2008(1).

第2篇

关键词 社会治理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模式 长寿区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1社会治理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适用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社会治理”这一概念,既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又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更呼应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完善与发展。

2长寿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困境

2.1资源整合能力有待加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综合性、全方位、多专业参与的服务,仅凭社区自身的资源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这就需要整合社区所有养老服务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长寿区养老资源较为丰富,如在社区层面已经探索出了养老服务站、幸福院、社区医院等机构,但这些养老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这就导致原本就有限的社区服务社会使用效率非常低下,难以统筹管理、形成合力,难以为老年人提供系统全面的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的主管部门是民政部门,而由于条块管理,使得民政部门也难以有效聚合其他部门的资源,由此导致很多问题,包括投入不足、服务模式少、管理水平低下、覆盖面小、服务项目有限等。社区资源整合程度低既抑制了老年人的有效服务需求,也束缚了社会组织的发展。

2.2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

长寿区社区虽然越来越重视老年基础服务设施的设置,但不完善的问题比较明显。(1)实用性差。很多社区设置的养老服务设施并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忽视了这些设施的设置应该具有防碰撞、防滑等功能,同时也缺乏无障碍设施的考虑,造成了老年人活动的不便。(2)种类不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护理等的需求越来越大,此外,对日常照料、文体生活、健康保健、社交等需求不断增多,而目前的养老服务设施已经达不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要求。有的社区尽管有一定的医疗设施,但是社区医疗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老年人的看病率,也无法为老年人提供预防、治疗、护理等一条龙服务。

2.3养老资金来源单一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程具有长期性、连续性,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保障,长寿区目前尚未出台专项经费保障政策,严重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当前长寿区社区居家养老资金来源主要依赖财政投入,当前虽然依靠上级部门的投入,逐渐启动了居家养老工作,并开展了针对老年人的一系列服务,但由于管理资金来源有限、社会资本参与不足、筹资渠道过于单一,社区又没有经济来源为居家养老服务继续注入资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受到了极大挑战。

2.4现代养老观念尚未养成

传统养老观念认为“百善孝为先”,老年人的养老服务理应锁定在家庭,全部依赖于家庭和子女,老年人去机构养老是难以被接受的。虽然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在急速加深,但对开展和加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问题的认识上仍未在大众甚至老年人的心里形成重要的认识,没有意识到社区居家养老的兴起是在“未富先老”和传统养老观念的双重压力下诞生的,没有意识到现代养老观念已要求老年人接受养老职能由以家庭为主转向社会化发展。

3创新长寿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路径研究

3.1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需坚持的原则

原则是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基本遵循,它主要包括: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多元发展与统一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与社区义务服务、邻里互助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满足服务需求与价值实现相结合的原则等

3.2创新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建设

养老机构的设置关系到社区居家养老参与方之间的责任分工,是养老模式运行的核心。针对长寿区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构建一种能够克服当前养老模式缺点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式”的新型社区居家养老机构。

3.3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建设

所谓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建设,主要就是要明确各种组织的职能定位、积极促进其健康发展,以更好地发挥在养老服务中的功用。居委会应该根据居民的需求调整工作内容,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较为个性化的优质服务;政府可以利用购买服务等方法来为居委会的活动提供资金保障,保证居委会的稳定运行。充分重视家庭的作用。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家庭是主体,一方面积极倡导孝道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养老、敬老、爱老、护老的良好风气;另一方面,加强政策扶持,对于能够与父母同住、照顾父母的子女给予实实在在的优惠。

3.4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队伍建设

服务队伍建设是社区居家养老落到实处的组织保证。专业化服务队伍的建设,一直是长寿区第三产业的软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也不例外。要从根本上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必须在管理与服务上进行创新。

3.5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保障体制

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保障体制是创新社区养老模式的重要支撑。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保障体制可以从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社区居家养老建设资金的投资体制、建立对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评估机制、制定具体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评估制度、完善和运用激励与责任追究机制等方面着手,为长寿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保障。

第3篇

关键词:多元供给主体;居家养老;老龄化

传统的中国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的实行,导致了社会转型下的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核心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之下,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与家庭养老功能越来越不能满足养老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郑功成认为:“没有发达的养老服务保障,即使有养老金也不可能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随着“银潮”之势日益猛烈的袭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探寻“居家养老”这一顺应国际潮流,且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方式。

一、“居家养老”的概念

(一)“居家养老”的概念

“居家养老”的养老模式是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提出的,直至目前为止,学界对居家养老的定义也没有完全达成一致。纵观我国学者对居家养老的定义,这种定义更全面、更具有代表性,也更普遍地为学者所采用: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却享受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院式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养老体系,也被许多学者形象地称为“没有院墙的养老院”。因此,本综述主要以这个定义为基础,对与此定义相符的“居家养老”进行综述。

二、我国发展“居家养老”的必要性

1.家庭养老的困境

赵立新在《论社区建设与居家养老式社区养老》一文中指出:在我国,由于核心家庭的增加,青年一代的生存竞争加剧,妇女就业率的提高,对他们而言,尤其是 “421家庭”,青年夫妇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照顾老人,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造成了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同时,“代际倾斜”现象在许多家庭普遍存在,青年夫妇“重幼轻老”,他们对独生子女的关心远超过了对老年父母的关心,这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都产生了负面影响。由此可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2.机构养老的困境

2.1 资源和资金不足

根据现在老年人的比例,社会养老机构的床位严重不足。林娜在《社区化居家养老论略》一文中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最大的特点是“未富先老”,加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这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照搬西方福利国家的模式。

2.2与中国“孝道”不符

此外,机构养老与中国传统“孝”的伦理观念也存在相悖之处。众多老年人不仅难以承担养老院高昂的养老费用,同时也难以在精神上得到需要的慰藉。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有研究表明,在家庭照顾的背景下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日常互动和支持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有较明显的影响。

2.3服务人员素质欠缺

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少,素质较低,服务水平不高。更有甚者,一些服务质量低劣的养老院工作人员还会嫌弃、欺负、打骂老年人。这不仅不能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却反而使辛苦了一辈子的老年人养老都难以安生。

3、居家养老的优势

正是由于在我国机构养老、家庭养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才找到了一条更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从现有的研究来看,这一模式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符合经济性和效率性

首先,居家养老既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家庭物质资源(如住房及生活措施等),又可根据老年人多年的生活习惯安排日常生活,节省开支,同时也有利于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其次,这种养老方式的开展不仅有利于社区内资源的开发,又有利于闲置资源的再利用。这种资源的优化利用不仅体现在社区物质资源方面,还体现在人力资源方面。

3.2服务对象具体、服务针对性强

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服务的对象相对单一和确定。在社区内开展的老人照顾,能更好地了解到他们的真实需求。社区通过对老年人进行信息档案管理,对老人的健康状况、家庭大概情况等建立档案,根据档案中记录状况进行针对性管理,既包括物质方面的,又包括精神层面的,通过社区成员和志愿工作者的调查了解,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更好地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

三、发展“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对于居家养老服务下作所而临的困境,概括起来,学界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了分析:

第一,资金不足。表现在家庭资金和政府补贴均有所不足。

第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首先,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其次,评估机制方面欠缺。杨春华、费逸认为日前的居家养老服务在运作的过程中涉及太多的行动主体,环节和选择,而评估机制却非常落后,服务满意度难以测算,无法有效的进行效果反馈,使得居家养老陷入了困境,难以有效推广和大范围实施。

第三,政府角色定位不当。目前,政府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参与较多,行政色彩较浓,长期下去会阻碍居家养老的不断发展。

第四,政策法规制定不足。王金元认为目前政府对居家养老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未进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资源分配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第五,城乡居家服务发展差距较大。现阶段,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在城市开展非常迅猛,而在农村则是相对滞后。相对于城市的养老问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四、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第一,资金方面。①在养老金方面,无疑应当加强社保基金的管理,确保养老金的保值增值。②筹资方面,学者们在居家养老资金筹措方式完善方面的讨论主要意见为,在保证基本养老金足额发放的前提下,政府应该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居家养老服务。对来自福利彩票的福利金,应当加强监督和管理,使其专款专用。

第二,服务质量方面。①人员配置方面:首先应当合理利用现有的社区从业人员。在此基础上,可以鼓励进城民工、下岗职工等人员加入服务队伍,以解决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对其进行岗位培训、业务素质考试,持证上岗。②在评估机制方面,评估机制主要针对社区服务者以及志愿者进行服务。在对社区专业服务人员的评估方面,一定要建立全方位、反馈程度高的评估方式。

第三,政府角色方面。在居家养老供给主体部分也已经阐述了大部分学者对于政府在居家养老中应当承担的角色。学者们普遍认为政府应当逐步减小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比重,增大社会的基础作用,采取多元化的攻击模式。政府应该将掌舵和划桨的职能分开,转变自身角色,建立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三者互动的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五、居家养老的研究不足及展望

近年来,学者对于居家养老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从不同角度针对居家养老进行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学界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从理论上支持着我国相对年轻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目前的研究仍然有着不足之处:第一,研究视角狭窄;第二,主体责任研究不足;第三,政策法规研究不足;第四,具体构想不足;第五,农村研究不足。(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未来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5).2-14.

第4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社区居家养老 可行性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提出新的挑战

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是目前我国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随着社会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养儿防老”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严重的老龄化形势,家庭养老的作用不断在减弱。一方面,现代社会家庭规模逐渐在小型化,家庭结构以“四二一”为主的情况越来越多,年轻人养老压力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年轻人工作压力大而且工作比较繁忙,所以照顾父母的时间很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养老必然要向社会养老转化。

社会机构养老是由社会机构提供的养老方式。但目前许多机构养老所提供的服务和设施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提供服务和设施数量有限。最主要的是机构养老不能满足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机构养老使老年人离开家人的照顾,心理上易产生一种被家人和社会冷落的孤独感,经常在养老机构看到同伴们死去,心理上会产生恐惧和精神压力[1]。另外,机构养老存在缺乏规范,无序竞争,城乡不均,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硬件规模和设施,软件管理和服务等方面也都存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2]。

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分析

社区居家养老是介于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一种养老方式。然而由于受到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影响以及地方政府财政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在发展社区居家养老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1.资金有限,来源渠道单一

目前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地区的经费主要是由民政局和当地居委会即政府提供以及老年人自身和社会捐赠三方面构成。对于个别有困难的老年人,需要提出申请,居委会认定后,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但是这种资金的支付是有限的。随着社区居家养老规模的日益扩大、 服务对象增多、社区基础设施费用的增加以及管理费用和物价上涨, 资金不足、来源渠道单一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对于一些特别困难的孤寡老人,在提供他们自己的养老费时往往捉襟见肘,无力支付。以秦皇岛市海港区燕山大街街道办事处为例, 其辖区空巢老人很多,其中 60 岁以上的有 1688 人, 需要居家养老服务的不少, 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 目前仅有3位老人请了养护员[3]。

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不足,专业服务水平层次较低

社区居家养老是介于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之间的一种养老方式。由于受目前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思想观念的影响,老年人养老主要还是考虑家庭养老方式,而目前的社区居家养老方式在各个地方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地方政府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方式给予的支持力度是有限的。由于工资待遇比较低,社区服务人员很难招到,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种工作,即使从事这种工作,在工作中积极性也不高。一些下岗工人成为护理人员之后,因为报酬低,工作累,社会地位低,他们中大多数不愿意继续留在该领域内工作[4]。

另外,在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人员中,具有相关专业且训练有素的人员很少。我们目前社区服务人员的现状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多数都不具备相关护理、心理专业知识,有些工作人员甚至就是一些初、高中毕业的中年妇女,服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办事效率也比较低下,至于专业化的相关知识,如心理咨询、伦理学等知识几乎都不具备。

3.老年人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社区服务人员由于专业化水平不高,在护理技术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欠缺,不能及时、较好地解决老年人的需求,因此老年人在为他们应该享受到的服务付费后没有得到应有的服务,这样老年人在参与居家养老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社区管理人员缺乏热情,办事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社区服务人员与老年人互动性不强,导致老年人有问题不向机构反映,甚至遇到困难也不愿向机构求助。这反映了老年人对管理人员缺乏信心,甚至不愿相信他们会真正给予帮助[5]。再次,社区居家养老为老年人提供的基础娱乐设施和活动中心往往过于简陋和残缺不全,没有像样的老年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老年人认为这样的设施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还不如在家养老,不用付费。

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建议

1.居家养老在资金来源上应该由个人、社区和国家付费及社会捐赠构成

中国这种“未富先老”的国情,使得政府无法对老年人的养老完全通过以福利的形式向人们提供。因此,鉴于这种情况,政府必须要出面借助市场、社会、家庭、志愿者、民营机构、社区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来解决这种困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居家养老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质,提供的服务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质,在付费方式上应该由个人、社区、国家共同承担,这种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居家养老的资金来源渠道必然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非由政府或者个人单方面提供。

2.加强社区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广泛吸收社会各界志愿人士参与其中

由政府出资,居委会组织社区服务人员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岗位培训,只有拿到上岗证的人员才有资格从事社区居家服务工作。在培训内容方面可根据老年人需求来进行,例如:专业化的医疗护理知识、基本的医学知识、心理咨询及老年人关怀等。并且这种培训必须经常进行,利用社区卫生所或卫生院便利条件,或者也可聘请相关志愿人士来给社区服务人员进行知识讲座。这样逐渐形成一支在老年人护理方面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队伍,极大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在费用及队伍稳定方面,一方面通过政府出资,不断增加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使他们安心、踏实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另一方面加强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爱岗敬业的意识,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在人员数量方面,可积极吸纳社会各界志愿人士参与到老龄化事业当中,使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形成“专志”结合,共同为老年人服务。

3.加大宣传社区居家养老的优越性、便利性,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

要积极在社区进行大力宣传,让老年人以及家庭成员充分认识到这种养老方式的必要性,而且这种方式可以解决家庭养老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据在天津市南开区老年生活保障调查显示,在老年人的日常照料方面,在社区提供的初级医疗保健,包括健康咨询和社区就近医疗方面,在丰富和调节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在为老年人提供家庭调解和法律保障方面,社区服务都起到了重要作用[6]。

另一方面可通过加强对社区服务人员的管理,以社区服务人员提供良好服务的实际行动作为对外宣传内容。如果服务人员态度较好、服务热情、处理事情效率高,在服务过程中积极主动与老年人及其家人进行互动,详细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细心、热心、耐心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就会让老年人相信社区服务人员能够真正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郭竞成.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2010,1:30-31.

[2]杨宜勇,杨亚哲.从人口结构变化看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11,58(总第2402期):23.

[3]王刚义,赵晶磊.居家养老的困境与出路――探索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J].创新,2008,3:87.

[4]吴蓓,徐勤.城市社区长期照料体系的现状与问题――以上海为例[J].人口研究,2007,5(第31卷第3期):65.

[5]包青年,赵海林.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下的社区居家养老――以 S 社区为例的个案研究[J].学理论,2011,2:89.

第5篇

关键词:居家养老 服务对象 需求分析

一、前言

本文通过为期两个月的实地调研,运用抽样法对静安区老人进行问卷调查,随机在静安区居家老人数据库中抽取1000份样本,千名老人分布在5个街道25个居委会,每个街道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有逝世和人户分离的老人由系统随机再抽取样本进行调查。问卷涉及到基本情况、生活服务、医疗保障服务、安全服务精神慰藉和经济等六个方面。调查资料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所有重要的数据均做了相关统计和检验,以保证分析结构的有效性。并针对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即老人的需求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求找到解决的对策。

二、上海市静安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需求的问题分析

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重点是满足服务对象即老人的需求,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忽略这一最重要问题,老人在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安全服务、精神慰藉和经济状况等方面的现状是居家养老服务过程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居家养老服务水平能达到的程度的重要基础,下面就针对这几项指标提出存在的一些问题。

1、老人对居家养老的服务、机构、政策了解程度不高。在调研过程中,虽然有78.3%的老人得都到过居家养老机构或居家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但仍然有35.9%的老人不知道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的机构。对于跟他们联系比较紧密的一些助老机构比如社区的乐龄家园服务站、日间服务中心等大多数老人相对比较熟悉,但像区居家养老管理服务中心和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机构,老人们就了解的不多。更有59.2%不知道任何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只知道有关于养老方面的优惠服务。

2、目前居家养老提供的服务范围太窄。目前,居家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包括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办、生活护理和康复等,但调研显示,在得到过助老服务的老人中,46.7%的老人得到过为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助餐服务,助浴、助洁、助行、助办等等其他服务均匀分布,但都不高,平均只占到7%左右.其中老人最需要的服务项目中,老人们的要求不统一,几乎是平均分布,都不超过15%。由此看来,老人除了得到助餐助浴等项目的服务相对比例较高外,其它各项普遍不高,这说明居家养老机构的服务项目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老人关于生活质量提高方面的需求还不能得到满足。

3、医疗费用过高是老人就医难的主要瓶颈。因为年龄较大的实际情况,大部分老人认为自己身体不是很健康,其中65.5%和10.1%的老人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一般和较差,只有21.6%的老人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健康。68.7%的老人患过慢性疾病,身体经常遭受病魔折磨;17.8%的老人曾是大病患者;7.9%的老人现在身患残疾。老人的身体状况决定了医疗费用是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支出。虽然大部分老人参与了各种形式的医疗保险和医疗保障,其中81.0%的老人有参加医疗保险,84.4%的老人参加退休职工互助医疗。但仍有百分之十五左右的老人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这就更加加重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加上目前国家医改举步维艰,并且效果很不明显,导致医药费、手术费、住院费等医疗费用居高不下。沉重的医疗费用不仅影响到老年人的医疗,而且深深地影响到整个居家养老体系的发展。

4、大多数老人的交往需求很难得到实现。 孤独是老年人的第一杀手,也是为老服务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这种对老人精神上的无形的摧残加速了很多老人的衰老甚至死亡。而居家养老的目的就是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情感温暖使老人身心愉悦,达到养老的目的。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为老服务的现状还很难满足大多数老人的交往需求。在调查过程中,大多数老人提出有一些孤独感或者生活太单调、无聊,希望社区能够开展各种能让他们参与进去的文体活动,也希望社区能多关心老人,多找他们聊天,通过各种途径建立聊天室或建立其他聊天渠道供他们与人交流。如有条件,希望提供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访谈,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调查显示,大部分老人想与人交流沟通,其中63.9%的老人想找人诉说心事。当有心事时,他们首先会想到配偶、子女等亲人进行诉说,比例占到了70.6%,很多老人想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减少孤独感,有45.6%的老人表示经常参加各类活动。这就需要社区为载体的居家养老体系能够把这部分愿意交往的聚集起来,开展各式各样的文体、旅游和集体活动,让老人们在社区中度过充实的每一天

三、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对象需求的对策分析

1、提供途径是老年人更充分了解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的服务实实在在的存在,但很老人对这项服务却知之甚少。很多社区的老人得都到过居家养老机构或居家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但仍然有一大批老人不知道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的机构。可以正面宣传为主,通过社区的各种途径为老人普及居家养老的优惠政策。让老人系统的了解相关知识,充分的融入到系统中间去。这对于居家养老体系资金的筹措、政策的实施、服务的流畅性和互动性都有积极的作用。

2、提供各种渠道满足老人的社交需求。愉快的身心是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的最重要的方面,而社会交往是实现老年人价值的切实可行的途径。“社会交往”指老年人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包括志愿服务、文化学习、文体活动等凡是涉及“交往”的活动。老年人可以通过各种社会交往增强运动,或者通过交往和运动寻求新的平衡,社会交往是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延长健康期的得力之举。社区应在了解老年人社会交往偏好的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科学引导,并注意发挥老年人自身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组织和管理作用,让老年人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以更加自信、积极的态度去生活。调研过程中发现,经常参与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各种问题活动的老人与其他老人相比身体更加健康,对生活的态度也更加乐观向上。

3、解决老人看病难的问题。看病难几乎是每一个老人发出的声音,面对如此大的一个需求群体,居家养老体系不仅不能把老年人排除在体系之外,而且要作为养老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按病患严重程度的不同分别进行需求管理。“社区医疗服务”、“护理、保健类”的需求在老年妇女群体中具有普遍性,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应急呼叫类”的服务需求在上升。为此,社区应提供相关方面的优质服务。比如,为社区内的老年妇女建立健康档案,提供送医上门或是陪同看病服务,以此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对需要“护理、保健类”服务的老年妇女,社区可以加强相关保健、健康知识的宣传,加强组织体育健身活动,对健康状况很差的老人提供入户护理服务;针对“应急呼叫类”优质服务需求上升的现象,社区应着手开始建立及改进社区应急援助网络。

4、针对不同老年群体,实行“按需”服务。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老年人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群的特点,同时,由于每个老年人在健康、家庭、经济等方面存在差异,其养老需求也各有不同。此外,受到性别差异和个人爱好差异的影响,不同的老年人也有不同的养老意愿。因而,社区要切实从不同老年人的个人需求出发,设置多样性的服务项目以供老年人选择,社区可在各小区单元楼下开设老年信箱,接收老年人提出的意见与建议,更多地了解老年人的需要。

所以本文建议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提供不同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如针对高龄老人、非自理老人,他们由于各种疾病增多、生活不能自理、与子女的沟通也越来越少、常常会产生孤独寂寞感,应以上门照料服务为主,为老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洗涤、购物、餐饮、心理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针对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低龄老人、空巢家庭老人,他们一般身体健康、收入也较高、子女又往往不在身边,应以上门照料服务为主,如家务助理、出行旅游服务等。针对生活基本能自理但又需要一定照料服务的中高龄老人,可采取日间护理中心、托老所、老年康复站等形式服务。此外,政府和社区组织要鼓励、提倡、支持低龄健康老人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参与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也可依托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老年大学,使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文化、体育、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翁淑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5,(2)

[2]韦克难.论我国社区照顾养老的必然性及其中国化[J].天府新论,2007.(1)

[3]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经济评论,2000,(3)

[4]武丽.我国城市社区养老发展可行性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7

第6篇

【关键词】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老龄化 少子

近年来,少子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根据全国31个省份公布的各自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有21个省份都属于少子化范围,11个省份甚至属于超少子化。其中,北京、上海的青少年人口比重在全国最低,均不到10%。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国有26个省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已越过7%的“红线”,老龄化趋势开始向全国扩散。这组数据意味着,一方面是青少年人口越来越少,一方面是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今后我国将不得不面对少子老龄化、高龄空巢化的严峻局面。

著名的社会学家教授曾指出:与西方的“接力模式”不同,我国传统社会就是采取“反馈模式”来解决赡养老年人这个任何社会都必须给予解决的问题,即多数传统家庭以三代或四代共同居住方式,在扩大家庭中“反哺式”地实现对老人的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然而,随着少子老龄化形势不断深化,必将给我国传统的家庭赡养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现阶段必须立足国情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经过10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但是还很不完善,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少子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居家养老发展滞后

居家养老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的补充与更新。传统的家庭养老是完全由家庭对老人提供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而居家养老则是通过在社区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服务网络,让老人不离开家庭,仍然也能够享受到一定专业水平的养老照料。《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强调,“护理年长者的一个基本原则应当是使他们能够在社区里尽可能长地维持独立生活”,并且建议“应尽可能充分地在社区范围内发展保健和与保健有关的各种服务”。因此,目前依托社区进行的居家养老已成为国际社会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全球共识,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现如今美国、德国、荷兰、日本等国,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例都超过90%。2008年2月22日,由全国老龄委、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劳动保障部、财政部等十部委联合推出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该《意见》的推出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为了破解我国日趋严峻的养老难题,必须马上把“居家养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虽然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已初具规模。但从整体上看,其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到目前为止,很多地方政府的兴奋点仍然停留在发展经济上,对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表现在:一是专门针对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的政策文件极少,仅有的政策也大都散见于民政、社会保障、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工青妇、老干部局等多个部门的规章之中,缺乏有效整合,即便现有的政策也没有很好执行。二是财政投入也比较欠缺。由于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共财政政策尚未建立,政府对各类组织和个人的资金补贴仍显不足。在社区服务发展所需经费中,发达国家政府投入一般占服务资金构成的50%以上,而目前我国政府的投放最多占30%。

(2)社区服务供给不足。目前社区所能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缺乏广泛性和针对性。就服务对象而言,服务的重点是分散供养的“三无”老人、享受低保且生活特别困难同时子女享受低保无赡养能力的老人。可见,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有一定偏斜。但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养老方式,它不是“补缺型”而是“普惠型”的,因此服务的对象应是有服务需求的全体居家老人,但显然目前社区的供给能力相当有限。就服务内容来说,当前社区服务的重点放在了满足老人的生存需求(多是为老人提供家政服务),而忽视了老人的精神需求和发展需求。可是,随着“空巢家庭”数量的快速增加,空巢心理障碍症已经悄然成为了威胁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隐形杀手,如果以上心理问题得不到足够重视和及时解决,就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但目前社区实际上真正提供的服务与老人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错位。

(3)服务队伍人员缺乏。一是专业服务人员欠缺。根据测算,2009年我国老人中至少有1130万失能失智人口,如果按照3个人配备一位养老护理员计算,至少需377万护理员,但是目前全国能够持证上岗的有养老员护理资质的全国加起来仅有2万多人,专业服务人员奇缺。二是志愿者队伍不稳定。社区志愿者也是社区居家服务人员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我国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许多社区居民对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了解不深,对志愿精神及志愿服务者权利义务等理解不清,有些抱着凑热闹或体验一下的态度加入其行列,在参加几次活动后,热情减弱,常出现年头报名、年中退出的现象,导致志愿者队伍不够稳定。

2、机构养老社会化进程缓慢

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99万个,床位314.9万张,平均每一百位老人拥有1.77张床位,与发达国家平均每百位老人5―7张床位相比,差距较大。据保守估计,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床位缺口数量至少在300万张以上。面对如此巨大的机构养老需求,完全依靠政府去办养老机构,不仅经济负担重,而且资源浪费突出,因此大力推行养老机构社会化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必由之路。但社会化不等于市场化。迄今为止,大多数人认为:“民办”的养老机构是市场化的产物,政府不应该过多地关注“民办”的养老机构。这也就致使“民办”养老机构被边缘化,不能有效地和“政府办”养老机构同平台竞争。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缺乏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培育与支持,致使“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困难、举步维艰,这不仅大大抑制了民间养老机构的发展,也造成了我国机构养老社会化进程缓慢。对于我国绝大多数中等和中低收入的老年群体,想选择一家合适的养老机构确实是非常困难。

基于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应如何着手完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呢?

二、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少子老龄化

1、加快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居家养老的基础作用

(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一是制定好发展规划,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保障老年民生的重中之重,摆上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社会发展规划,应从居家养老的角度来规划和发展社区。二是整合资源,居家养老不仅仅是民政部门的事,还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因此政府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协调整合民政、社会保障、老干部局等多个为老服务部门,盘活各类闲置资源,实现各部门为老服务的资源有效对接。三是加大投入,政府应提供可持续、制度化、多元化的财政支持。各地结合具体市情既可以采取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将相关福利补贴发放给老人的方式等多种不同形式来增加财政资金的有效供给。

(2)健全社区服务功能。要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双管齐下,齐头并进。一是加快社区硬件建设。首先,要规划好社区内各项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位置,要能最大化的方便老年人;其次,在预算允许的前提下,配备比较完善且实用的医疗、康复、家政等设备设施,并组织好设备的保管和维护;再次,必须完善社区的通讯条件,保证老人的应急救助。当老人遇到突发状况或者需要帮助时,能够第一时间赶到老人家中,为老人实施救助。二是加快社区软件建设。首先,社区应建立健全居家老人的资料档案,了解老人的家庭和健康状况;其次应针对不同的老人,开展不同的服务项目。根据居家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年龄患病情况的不同,分别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再次,将服务内容从关注老年人物质需求向关注老年人精神需求发展,特别应关注精神居家养老。针对空巢、单身老人因孤独造成心理严重失衡的现实问题,应如何有效应对?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哈维格斯特提出的著名老年理论“活动理论”认为,老年人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只有参与,才能使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保持生命的活力。从该理论来看,老人若要摆脱孤独的困扰,就必须维持足够的社会互动,拓宽交际活动的空间,重新融入社会,因此,必须在社区营造居家老人之间相互沟通的人文环境。通过社区定期组织的丰富多样的有益活动,为居家老人提供一个广交朋友、互相交流的平台,为老人搭建了互相帮助、重造家园的桥梁,这样才能使整个社区的服务更上一个台阶,才会更加贴近居家老人的实际需求。

(3)加快服务队伍建设。队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建设一支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成为当务之急。一是培养专业服务人员。2010年11月24日,全国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在北京拉开帷幕,本次竞赛是建国以来首次举办的国家级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可见,国家对如何尽快提升养老护理员的专业素质也是高度重视。因此,应以本次竞赛为契机,尽快建立以在岗培训为重点、多元化培养方式相结合的模式。通过专题讲座、传帮带、实习提升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强化专业知识培训,尽快建立一支适合居家养老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队伍。二是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应重视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社区资源,特别是要重点开发利用“年轻”老人这个庞大的群体,因为,很多老年人尽管已经卸下了工作重担,但依然期望“老有所为”。因此,社区可以尝试建立多种激励机制,让志愿服务可学、可做,充分鼓励和支持“年轻”老人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争当志愿者,走“以老养老”、“助人自助”之路。

2、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机构养老的补充作用

在我国确定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机构养老虽是补充,但其仍是社会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机构养老的补充作用。面对当前“民办”养老机构艰难的生存局面,应大力推广“民办公助”制度。所谓民办公助,就是对多种社会力量投资举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行为,由各级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性的资助。

(1)突破土地供应瓶颈。只要社会资本承诺按与政府的约定运营“非营利性”养老机构项目,政府就应在土地取得方式、获得土地的价格等方面给予与政府事业单位相同的待遇。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于非营利性的民办养老机构,必须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政府既可以在建设期按照建设规模、投资总额、土地租期等指标,一次性或者分期给予建设补贴,又可按照床位数、收养人数、入住率等指标,给予一定的运营补贴。通过这些措施都能有效的鼓舞社会资金的投资热情。

(3)政府承担部分风险。政府应承担易于控制的一部分风险,如实行托底支持等,从而有效提振社会资本投资信心。

总之,现阶段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尽快把一个个优质的养老机构建立起来,就是社会为老人尽孝。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建设需要多个子系统的配合协调,我们必须尽快整合政府、家庭、社区、个人和民间机构等各方资源,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更加积极的去应对少子老龄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2] 刘畅: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基于系统论的视角[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2).

[3] 张良礼、蔡宝珍、李杏生、程晓、陈友华:应对人口老龄化――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与设想及规划[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第7篇

党的十从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战略出发,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要在老有所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要求老年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首先,明确养老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养老机构少,保障力度小。民办养老机构普遍资金投入不足,规模小,设施简陋,服务水平低。其次,明确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重要性。发展老龄事业关乎国计民生、社会和谐、队伍稳定、企业发展。要大力倡导“积极老龄社会”,实施社会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相结合,努力探索发展养老新路子,开创养老工作新局面。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企业为骨干、家庭为基础的“四联”养老社会化服务模式,就是一项社会管理的创新。所谓社会化服务,是企业和政府在社区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即老人分散在家居住,社区服务机构提供非营利的公共服务,来解决老人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问题。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以社区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是我国养老模式的一大特色和主流养老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是社区服务。

实施“四联一体”养老模式,体现了整体协调全面发展的科学理念,有效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力,加速推进老龄事业的现代化、科学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需要政府担纲,把发展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纳入政府工作日程,统筹协调,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各相关部门、领导树立全局观念,积极配合,各负其责,协同作战,家庭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合力,保证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卓有成效地开展。

二、多措并举,建立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

居家养老服务是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社区、企业、家庭同抓共建,广开渠道,抓好“五个落实”:一是思想落实。普遍进行家庭美德教育。努力营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尊贤,养老爱老助老,为老年人服务浓厚的舆论氛围。同时还要引导老年人转变养老观念,接受新的养老方式。二是组织落实。社区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逐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服务中心可依托街道、社区、居委会,政府应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中心。三是场所落实。用房统一纳入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设有食堂、“日托”休息室、健身娱乐室等。加强老年活动场所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增添设备。三是制度落实。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服务标准、服务流程和服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制订奖惩措施,实现规范服务。四是政策落实。建立持续增长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按照国家关于支持养老服务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养护服务,建立对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资助机制和高龄老人、残疾、重病、特困老人的救助服务。五是工作落实。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将政府购买服务、社区志愿服务、社区互助服务、市场有偿服务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体等各类设施和社会服务网点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综合服务。开办老年人健康讲座、老年人文化沙龙、老年康乐服务中心,多方面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解决好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对涉老法规的执行与监督,增强老年人自我保护意识,严厉打击骗老、坑老、害老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老年人权益。

三、育人建队,提升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执行能力

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其能否健康有效地实施推进,关键在于有一支勤于学习,开拓创新,善于做群众工作素质高、作风好的退管工作队伍,关键在于大力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队伍建设。

加强理论学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学习再教育,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善于运用科学思维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创业创新,勇于“三超”,勇创一流。

带头敬老助老。真正把老人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人为善,真诚待人,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做老年人的知心朋友,积极为老年人排难解忧,做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模范。

加强职业培训。鼓励自学成才,掌握老年工作过硬的技能本领。

实行激励机制。积极动员、组织、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组织、大中学生和市民,为居家老人提供各种公益,充分发挥社会志愿者的作用。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和管理,对志愿者给予适当的服务经费补贴,充分调动社会志愿者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积极性。

第8篇

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全面启动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南京市鼓楼区2003年就创立了以政府埋单、民间组织运作的“居家养老服务网”,为独居、特困、高龄老人免费提供照应起居、买菜做饭、清洗衣被、打扫居室、陪同看病等生活照料服务。这种政府埋单、民间运作的居家养老服务做法在全国许多城市引起共鸣,被全国老龄办称为“破解了城市养老工作的一个难题”。二是社区为老服务功能不断加强。无锡全市社区居委会实现了老年活动设施全覆盖,为社区养老服务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苏州城市社区坚持“无偿、低偿、有偿、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由政府购买服务或补贴部分服务费用或市场化运作,社区养老服务有了新的拓展。三是加大养老机构建设投入。2008年底,民政部决定投资1亿元,在江苏建设示范性养老基地。江苏对民政部启动的社区老年福利设施“星光计划”建设投资7,3亿元,建设和改建星光老年之家等项目1109个。2008年末,全省养老床位23,52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18张。城乡共有各类养老机构606所,其中公办养老机构259所,床位2,54万张,民办养老机构347所,床位5,98万张。民办养老机构及床位数分别占全省城镇养老机构及床位数的57,2%、70,1%。

养老服务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在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我省各地积极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营造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发展环境。一是探索对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革,采取承包、租赁、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经营,给公办养老机构管理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扶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如苏州市从2005年起,对民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根据收住老人生活自理、半护理、全护理的不同情况,分别一次性给予2500、3000、3500元不等的建设经费补贴和50、80、100元不等的床位运行补贴。三是外资项目纷纷抢滩进入。如江阴“夕阳红”老年康乐中心由美商投资建造,是一个集居住、疗养、康复、保健、学习、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养老服务场所,是江苏第一个外商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

社会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日益增强。我省各地在突出物质养老的同时,注重通过各种形式促进精神养老。实施“快乐晚年”精神关爱行动,积极创建省级老年精神关爱示范基地,2008年6月在常州召开了“中国首届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建立老年心理关爱示范基地。充分利用老年节等重大节假日,广泛组织开展系列活动,以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拓宽精神养老的领域,使老年人展现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全省目前有市、县(区)各类老年活动中心15302个,200余万老年人常年参加活动。老年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有老年大学3424所,在校老年大学学员达50多万人。老年体育有序开展,全省经常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老年人超过600万。人事、科技部门还研究制定了二次人才资源开发政策,鼓励老年知识分子发挥科技和业务专长,关心和支持西部地区和本省欠发达地区,开展“送科技下乡”、“送卫生下乡”等活动,发挥老年人余热,丰富老年人生活。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江苏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亟需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主要是:

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既存在总供给不足的总量矛盾,也存在供给结构不合理的结构性矛盾。老龄化发展迅速,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却日益弱化,老人服务需求的数量与质量要求都在与日俱增。而养老服务供给却有限,特别是对具有住、养、医疗、康复等功能的综合性养老机构需求旺盛,各地普遍存在需入住的老人排队等候的现象。社区养老服务明显滞后,为老服务设施缺少规划部署,为老服务设施资源缺乏,政府投入不足,导致居家养老缺乏应有的依托,活力不够。此外,养老服务还面临着潜在需求和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的问题。其原因在于:相当部分老年人自我保障能力弱,购买力低;老年人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未能得到更新;服务水平与质量不够高,难以有效地激发老年人消费热情。因此,养老服务还需要一个由潜在需求向实际需求转化的过程。

居家养老服务的“目标人群”和覆盖面偏窄。所谓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各类社会化、专业化养老服务。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为全社会所有老人提供就近、便捷的养老服务。但由于投入机制、服务能力、认识偏差等原因,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和功能定位有偏差,其服务目标人群主要是优抚、低保、五保老人等传统意义上的民政救助对象,覆盖面偏窄。

部分养老机构出现片面逐利倾向。近年来,各地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热情高涨,这对缓解供不应求的养老服务需求是件好事。但也有一些养老机构出现片面逐利的倾向。有的民营机构打着兴建养老公寓的旗号,变相进行房地产和旅游度假村开发;有些护理院以种种利诱手段套取老人医保而不当谋利;有的所收费用与提供的服务质量不相称,损害了老年人的权益。

针对以上问题,着眼于进一步推进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笔者认为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首先,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居家养老与社区依托的关系。居家养老与传统家庭养老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依托社区获得社会化、专业化服务资源。居家养老服务需要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发展居家养老的有效载体,有利于促进代际之间和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助互动,使老年人不离开家庭、不脱离社会,继续与家人和社区不同年龄组的成员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家庭中。其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基本功能应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包括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情感和心理慰藉方面的需求,发挥余热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等。这就要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仅要有活动场所、活动设施,还要有专业化的服务人员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再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应在科学预测老龄人口增长的基础上精心规划,整合现有养老资

源,与现有的社区服务中心、邻里服务中心、社区卫生资源衔接起来,使现有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第四,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投入机制,合理调整政府对各类养老服务的投入比例,适当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现阶段应将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统一纳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内容。老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由各街道(镇)统筹安排,以购买、置换、改造、新建等办法逐步加以解决。在加大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规范、提升软件建设水平。

坚持养老服务公益性方向。养老事业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从国外经验看,政府一般遵循“管大放小,管少放多”的管理体制,绝大多数养老服务由社会组织和个人承担。这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兴办相结合,即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运作模式。这种管理体制既能使政府在养老服务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又能调动社会各界关心和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的积极性。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总体规划、政策扶持、财政支持、监督管理等方面。社会化运作则意味着培育非营利组织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只有提供养老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发展壮大了,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率先试行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养老保障是政府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职能,政府必须介入并承担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责任。江苏是经济发达省份,2008年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着眼长远,着眼发展,江苏有条件在全国率先试行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即政府承担费用的养老公共服务对象由传统的民政对象逐步扩大到全体老人,使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丰富,最终实现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

引入社会工作机制,提升服务人员素质。协调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为养老服务设置公益性社工岗位,让社工参与到为老服务中来。推广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充分借助民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平台,搞好初级资格培训,力争全部持证上岗。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中级、高级和技师等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壮大志愿者队伍,倡导社会各界志愿者与养老服务机构开展结对活动,建立起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群体。鼓励老年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老年志愿者通过自助和助人,不仅可把快乐和欢笑带给社区,把真情和暖意带给其他老年人,还有利于其实现自我价值。

第9篇

关键词:老年人,居住社区,养老,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明显,各个城市的机构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等需求不断增多。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有1.3亿,占总人口数的10.41%,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8811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6.96%,济南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高于全国水平。这表明我国21世纪初就已经进入老龄社会,银潮的到来已势不可挡。急剧增长的老龄人口将对社会养老设施产生旺盛的需求,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对济南市养老机构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的研究是迫切的、有意义的。

一、养老机构的现状情况

1.1 居家养老的局限

居家养老是我国固有的传统模式。但是,近年来我国的家庭养老功能正逐渐遇到困难。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家庭结构呈现4-2-1的发展模式,居家养老的负担加重;同时现有的居住建筑在无障碍设施、老年人居住日照标准等设计要求方面不能达到居家养老的要求,居家养老模式的局限性及困难日趋显现。

1.2 社会养老机构的问题

社会养老机构是指只要按时交纳规定的费用,就可获得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食宿等照料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的养老模式。但是目前社会养老机构的匮乏,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及所选位置也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老年人高质量养老的需求。同时目前养老机构多由政府投资,带来的政府财政负担过重,机构照顾费用较高等一系列问题。

二、适合新时期养老模式的初探

为很好的破解目前养老难的问题,我们必须着手研究并开展适合新时期的养老模式。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合理规划设计适合现阶段养老的老年人社区,相关管理部门也应鼓励支持老年社区的报批建设。

2.1新时期老年人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

老年人社区的规划设计应首先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以舒适的环境及设施补偿老年人各种能力的下降,并保留适度的独立空间,以达到维护和锻炼老年人独立居住生活能力的目的。

2.1.1老年人社区的选址

老年社区在选址时,比较适宜选在靠近中心城的区域,有利于一定的规模建设,这样既可保证自然环境较好,同时还有利于老年人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更便于子女的照顾探访。

2.1.2 老年人社区的规划设计布局

规划设计总体布局应功能分区明确(满足功能需求为目标),空间尺度适宜,环境特征便于识别,以服务设施及医疗设施为中心,同时交通组织方面应尽量缩短各居住建筑与其配套服务设施的交通距离。

2.1.3道路交通及景观设计

道路宜采用人车分流,无障碍的步行道构成小区的交通骨架,尽量避免机动车的进出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干扰。老年居住建筑与老年人涉足的公共场所之间应以方便安全的步行系统相连,步行系统两侧应设置供老年人休息交流的设施。景观设计应适合老年人的审美需求并保证安全及绿化率要求。

2.2新时期老年人居住社区的规划管理

目前,国家对老年人居住社区项目规划用地性质及建设标准均不明确。为促进我市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满足广大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参考其他城市规划审查的老年人居住社区项目实例,对该类项目提出如下规划管理建议。

2.2.1老年人居住社区项目建设用地

老年人居住社区项目可以在划拨或出让用地内进行建设。用地性质可以为居住用地或公共设施用地(社会福利设施)。

2.2.2老年人居住社区项目建设主体

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鲁政办发[2008]25号),“鼓励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民间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以及外资,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承包、租赁、参股等多种形式,兴办养老院(老年人居住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学校)等养老服务机构和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疾病护理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

政府福利机构或经民政部门出具社会福利机构等证明的单位可作为使用划拨用地进行建设老年人居住社区的主体。

开发建设单位使用出让用地建设老年人居住社区的可不出具相关民政部门审查意见。

2.2.3老年人居住社区项目规划设计标准

老年人居住社区及配套服务设施用房设计应符合国家、省、市法律、法规及《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等相关建筑设计规范。

2.2.4老年人居住社区项目规划控制

划拨用地内建设的老年人居住社区项目,提倡以内廊式普通集体公寓为主,单元住宅式公寓为辅,且单元住宅式公寓建筑面积不超过项目总建筑面积的50%。同时成套公寓的套型建筑面积不超过90平方米。

出让用地内建设的老年人居住社区项目,允许开发单位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计套型结构。

2.2.5老年人居住社区项目的相关管理

建议民政、房管、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根据老年人居住社区项目的特点,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对项目经营、买卖、出租等方面的监督管理。

划拨用地内的老年人居住社区项目不得进行市场出售交易,不得在使用过程中改变建筑使用功能,建设单位在申报项目建筑工程规划许可时须就此做出书面承诺。

三、结语

各城市面临着人口迅速老龄化,规划设计及规划管理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现象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将老年人社区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项新型养老模式,充分考虑规划设计、管理实施的全过程,以养老的适宜性为基本原则,实现社会和谐,社会持续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范.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战略性选择[J].城市规划,2002(2):36-37.

第10篇

1、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完善养老的重大意义:

养老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在受到各方面质疑时,我们更加需要清醒认识养老的重大意义:

①政府机构转变职能的尝试之举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中提到:“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是属于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政府购买养服务作为一种创新的养老,不仅仅是政府对于解决养老问题的积极探索,更体现出政府在寻求职能转变的道路上迈出了尝试的步伐。

②政府是解决养老难题的金钥匙

社区养老因其投入大,服务人数多,服务种类丰富等独特优势倍受老年人的欢迎和认可。作为一种典型的养老形式,其发展必须紧跟社区服务,而这些仍暂时得不到满足,需要政府在这方面的重视。

2、针对城市社区养老出现的资金困境的建议:

①由中央、省级或市级财政部门提供专项资金支持;

②多渠道筹集资金;政府在拨款的前提下,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形式将福彩和体彩收益以及社会捐款等收入,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减轻政府在养老资金方面存在的压力。

3、针对参与养老的企业管理和监督不到位的问题建议:

①成立老年人自治组织

建议在每个社区选举有能力、有影响力和有意向的老年人,成立专门的老年人自治组织,并由相关管理部门对其赋予一定的权力,使这一组织可以代表绝大多数老年人对企业提供的服务进行考评,同时也可以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当然还可以充当政府政策的宣传者、社会矛盾的协调者。〖JP〗

②将养老院以社会招标的形式委托给专门的管理企业来管理

政府对参与养老的企业监管不当,主要是由于政府部门自身特殊性的角色所决定的。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应该招聘专业的管理人员,引进市场竞争机制,用企业经营的相关经验来实现对养老院的管理,以提升养老院的运作效率,从而降低养老院的经营成本。

③政府定期召集各方利益代表开展关于养老的工作会议

政府应该每月召集老年人自治组织、参与养老企业联合会和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定期开会,汇报和总结上个月工作的具体情况,从中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这样就大大减轻了政府的工作压力,也便于及时发现在养老模式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相关问题。

结语

社区养老是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和载体,切实考虑老年人养老的不同需求,为他们提供多层次保障,多样化服务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出发点。鉴于我国目前社区养老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养老保障体系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根本。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事业,进一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推动社区养老向产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使其发展成为符合我国城市养老需求的新型养老模式。(作者单位: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朱新林,田旭.城镇社区治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4.

[2]康之国.构建城市和谐社区与社区治理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吴群刚,孙志祥.中国式社区治理―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4]刘素卿.完善城市社会化养老事业的思考[J].理论界,2004.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人口老龄化

一、存在问题及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养老问题已非常迫切摆在人们的面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空巢老人孤独而寂寞

据有关部门调查资料显示:发达城市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形成家庭生活无人照料的孤独而寂寞的空巢老人群体。因此,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特别是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关注与关心,这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

(二)“四二一”家庭模式难以承担养老问题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20多年,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已陆续进入婚育年龄,“四二一”(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家庭模式已经非常普遍。两个独生子女组建家庭后要承担四位甚至更多老人的赡养及照料。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年青一代工作、生活压力普遍加大,外出打工与经商多等客观因素存在,必然导致他们无法全身心投入照料老人。

(三)老年人经济拮据影响生活质量

城市老人随着退休,工资收入明显下降,如果没有子女的资助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假如没有退休养老保险金(特别是农村老人),加上沉重药费负担,生活的拮据就可想而知,从而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四)老年人健康问题十分严重

身体健康状况差是非常普遍的问题。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曾对本街道辖区的6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生活和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1305名老年人中,患有各类慢性病的就有1035人,占调查人数的79.13%,说明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非常突出。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党的十七大以较长的篇幅描述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中“在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中,重点提到了要加强老龄工作。毫无疑问养老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一)呼吁政府推动,逐步建立完善的养老机制

做好养老工作是一项得民心,暧人心的夕阳工程,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政府的推动引导具体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二是政策,三是协调。特别要建立专项资金帮助生活困难尤其农村老年人。

(二)动员社会参与,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养老机构

1、从社会化居家养老入手,建立社区与家庭合作的养老机构。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因此,以社区服务为载体,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切入点,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促进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的密切结合,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确保老年人在自己的社区和家庭安度晚年。

首先,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提供不同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对其中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和缺少家庭照顾的高龄老人,仍需要通过养老机构来解决,使他们在养老机构得到多方面的照料服务和精神慰藉。政府和社区组织要鼓励、提倡、支持低龄健康老人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参与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体现“独立、参与、照料、自我实现和尊严”的老年人基本原则。也可依托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老年大学,使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文化、体育、教育活动;对生活基本能自理但又需要一定照料服务的中高龄老人。可采取日间护理中心、托老所、老年康复站等形式服务。对独居老人、残疾老人等特殊群体,社区应该将他们列为服务的重点保障对象,对他们要按照政府救助和社会互助相结合的原则,构筑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救助网络。

其次,要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服务内容要从目前以求助、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为主,逐步扩展到居家帮助服务、暂托服务、医疗照顾服务、娱乐学习服务、情感慰藉服务一体化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可以包括上门服务(居家服务)、社区设施服务(如日间照料中心、日间护理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支援网络服务(如社区结对关心)等,方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利用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

2、从整台利用现有社区人力资源入手,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

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聘请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参加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利用老年人同老年人容易沟通的优势,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

3、从营造市场运行机制,推进养老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拓宽思路,改变单纯由政府、社区创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的思路,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走社会化、产业化之路,使老年服务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以满足群体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超级秘书网

4、从提高老年人健康入手,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老年人不仅有物质需求,而且更渴望情感关爱,企盼心灵慰籍。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三)弘扬传统美德,大力倡导家庭亲情关怀

加强舆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以德治家”,强化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意识,使全社会确立家庭敬老、养老的思想,形成家庭养老的良好氛围。

结语:提高对老龄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让全社会都去关心老年人、服务老年人,随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为发展老龄事业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把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居家养老;老年综合评估;老年综合征;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04-0010-03

Influence of geriatric syndrome on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elderly people with the

home-based care

CHU Suping, FU Qiong, MO Liping, FENG Qiaozong

(Xinch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131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and 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geriatric syndrome with the home-based care in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and to analyze their correlation. Methods: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nd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were investigated in 238 elderly people at the age of 65 and over by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in Xinchang Community. Results: The average age of 238 elderly patients was (73.6±8.2) years old and their comorbidities were 2 to 10 kinds. The average number of suffering from geriatric syndrome in the elderly people was (4.6±2.6) kinds. Life satisfact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riatric syndrome. Conclusion: The geriatric syndrome exists widely in the elderly people with the home-based care and is the primary factor affecting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elderly people.

KEY WORDS home-based care for the elderly people; elderly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geriatric syndrome; life satisfaction; influencing factor

老年综合征是一组老年患者罹患的由多种疾病或多种原因导致的相同的临床症候群[1],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和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因素[2-3],而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LS)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4]。本文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进行了老年人综合评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CGA),了解其中的老年综合征罹患情况和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并分析其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新场社区65岁以上户籍人口为16 782人,在2016年3―5月期间,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从新场镇抽取110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同时从16个自然村的2个村中抽取146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要求被调查对象思维清楚,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

共发放{查问卷256份,剔除18份不合格调查问卷后,有效问卷238份,问卷有效率为93.0%。其中男性95名,女性143名;年龄最小65岁,最大93岁,平均年龄(73.6±8.2)岁。

1.2 方法

老年综合征评估方案

参考北京协和医院内科老年病区制定的标准化CGA流程及方案[5-6],进行适当简化以形成适宜在社区进行入户评估的CGA方案。对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进行的CGA测评主要包括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认知功能损害、抑郁或焦虑、睡眠障碍、跌倒高风险、尿失禁、便秘、慢性疼痛、营养不良和多重用药等。

以是否影响日常生活来判断老年人是否存在视力、听力和睡眠障碍;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进行认知功能筛查,MMSE分值

1.2.1 生活满意度量表

采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的生活满意度指数A(life satisfaction index A,LSIA)对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进行生活满意度调查。生活满意度指数A共20个项目,其中12项反映正性情感。如项目1:当我老了以后发现事情似乎要比原先想象得好;项目2:与我所认识的多数人相比,我更好地把握了生活中的机遇;项目4:我现在和年轻时一样幸福。评分方法为同意正相问题得2分,不能确定得1分,不同意得0分。8项反映负性情感,如项目3:现在是我一生中最沉闷的时期;项目10:我感到老了、有些累了。评分方法为同意负向问题得0分,不能确定得1分,不同意得2分。满意度量表满分为40分,评分越高,生活满意程度越高[7]。

1.2.2 评估流程

所有调查人员在进行调查评估前均需接受1周的CGA培训。调查人员对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进行入户CGA,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填写生活满意度指数A量表。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一般资料进行描述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两组之间的满意度得分差异比较用Z检验,对影响因素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P

2 结果

2.1 新场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老年综合征罹患情况

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中45.4%(108/ 238)有视力异常,34.5%(82/ 238)有听力下降,其中有5.9%(14/ 238)和8.0%(19/ 238)的老年人有严重听力及视力障碍并影响生活;34.5%(82/ 238)的老年人有睡眠障碍,其中54.9%(45/ 82)长期或间断性的服用各种镇静催眠类药物,而另外17.4%(15/ 86)的睡眠障碍患者没有服用任何药物;17.2%的患者(41/ 238)罹患慢性疼痛,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10例、颈肩关节疼痛12例、双膝骨关节炎11例,其他8例;16.0%(38/ 238)的老年人存在多重用药,18.9%(45/ 238)的老年人最近1年曾发生跌倒;便秘和尿失禁的发生比例分别为29.0%(69/ 238)和18.5%(44/ 238);焦虑、抑郁为13.9%(33/ 238);认知功能障碍为9.2%(22/ 238);35.7%(85/ 238)存在营养不良;44.1%(105/ 238)存在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社区居家老年人老年综合征症候平均数量为(4.6±2.6)种,有2种综合征者192人(80.7%),3种164人(68.9%),4种126人(52.9%),5种98人(41.2%)。

2.2 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情况

新场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评分总体较高,其分布水平、频数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高分数段,总平均分为(27.56±5.84),见表1。

2.3 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

以经济状况、老年综合征症候数量、医疗费用支付、文化程度、配偶和居住状况为自变量,LSIA为因变量,以a=0.05对各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对LS的影响大小依次为老年综合征症候数量、经济状况、医疗费用支付、居住状况、配偶及文化程度。

3 讨论

上海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郊区的社区老年人多数采取居家养老的模式,因此,LS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老年人综合征是指老年人由多种疾病或多种原因导致的相同的临床症候群(如不能行走、跌倒、谵妄、尿失禁等),且不能确定其发病部位,也无法用一个传统的病名进行概括,因此需要多方面评估才能解决其健康问题[8]。老年人综合评估是老年临床医学实践中常用的工具之一[9]。

本研究发现,新场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老年综合征广泛存在,其中45.4%的患者存在视力异常;34.5%存在听力下降;34.5%的患者有睡眠障碍,其中54.9%长期或间断性的服用各种镇静催眠类药物;17.2%罹患慢性疼痛;便秘和尿失禁的发生比例分别为29.0%和18.5%;焦虑、抑郁为13.9%;认知功能障K为9.2%;35.7%存在营养不良;44.1%存在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平均罹患老年综合征症候数量为(4.6±2.6)种。

调查显示,新场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评分总体较高,分布水平、频数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高分数段,总得分为27.6±5.8,高于浙江省4个地区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得分25.8±7.2[10]。

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老年综合征症候数量、经济状况、医疗费用支付、居住状况、配偶及文化程度,其中罹患老年综合征症候数量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首要因素。国内报道较一致的结论是健康状况越好的老年人,其生活满意度越高[11],本研究与国内其他同类研究的结果类似。

老年人综合征是影响居家养老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因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团队可以深入居民家中进行CGA服务,充分发挥其全科医学知识和团队整体作用,及时发现居家养老老年人老年综合征及所患的基础疾病,制定干预策略、调整治疗计划和提供护理服务,可提高居家养老老年人生活质量、降低医疗和居家养老成本[12]。

生活满意度与生活质量明显相关[13],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必须从多个方面综合进行努力,构建和完善社会支持网络对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着重要意义,从家庭到社会都应关心和爱护老年人,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使老年人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1] 蹇在金. 老年人综合评估[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2, 31(3): 177-181.

[2] 刘艺敏, 朱炎, 严浩军, 等. 上海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25(6): 517-519.

[3] 储苏平, 傅琼, 盛丽华, 等. 上海城郊新场社区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调查分析[J].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15, 21(3): 184-186.

[4] 张悦, 王爱华, 杨兰, 等. 潍坊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 全科护理, 2014, 12(10): 867-868.

[5] 王秋梅, 朱鸣雷, 曾平, 等. 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老年综合症调查[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5, 14(2): 93-97.

[6] 康琳, 朱鸣雷, 刘晓红, 等. 住院患者老年综合评估规范及初步效果分析[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5, 14(2): 84-88.

[7]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75-79.

[8] 孙倩倩, 王双. 老年综合评估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3): 660-662.

[9] 宋岳涛. 老年医学的核心技术―老年综合评估[J]. 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23): 9-11.

[10] 玲娜, 汪红明, 王毓敖. 浙江省4个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调查[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07, 11(17): 3219-3221.

[11] Pal SK, Katheria V, Hurria A. Evaluating the older patient with cancer: understanding frailty and the geriatric assessment[J]. CA Cancer J Clin, 2010, 60(2): 1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