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0 11:01: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双反”调查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从而引发了对光伏产业安全的思考。文章梳理了中国光伏产业研究现状,分析了面临的产业安全问题。
关键词:光伏产业;产业安全;现状
一、中国光伏产业研究综述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光伏产业开始萌芽,到20世纪末,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其迅速发展始于2004年以后。由于国外市场对光伏电池的需求不断攀升、中国光伏产业也具备快速扩张的基础、地方政府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大力支持,自2007年,中国的光伏电池总产量名列世界榜首,成为最大的光伏电池产出国。但是在取得卓越进步的同时,中国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其弊端不断显现,尤其“双反”调查,给中国光伏产业以重创,而且从目前来看,中国光伏产业只在数量上取胜。
目前,国内学者对光伏产业的研究焦点多数集中在对国内光伏产业现状的分析,从而提出光伏产业今后如何发展的对策。宇文旭(2009)从世界光伏产业概况及光伏产链结构的视角,剖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应对之策。李园红、高明(2010)基于产业链视角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在光伏产业链的上、中和下游这三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现状,认为中国在光伏产业产业链上游缺乏核心技术、国内市场受限且不稳定、供给与需求发展不平衡。马宁、董莉(2011)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探讨了中国光伏产业价值链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光伏产业一直以来都存在原料在外、市场在外以及未掌握核心技术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中国光伏产业该如何实现升级。有学者指出中国光伏产业迅猛发展,但是还未突破起步阶段,通过运用归属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总结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和所处困境,进而基于法律、技术、财税和金融四个角度提出应对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有学者利用太阳能光伏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专业化之术和显示性竞争力指数来衡量中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能力,认为中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强化,但是仍与世界强国存在较大差距,存在弊端,据此提出了增强中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也有学者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关对策。一些学者从高纯多晶硅、硅片制造、电池生产、太阳能电站建设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发现了中国光伏产业在其发展中存在一些障碍性问题,如产业发展高度对外依赖、国家长远规划受到对产业现状认识不统一的阻碍。也有学者把波特钻石模型作为出发点,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应该从技术创新、企业战略等方面提升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
有些学者对引发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其中一些学者认为领先技术的缺乏和经济竞争力不足是困扰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有学者在分析了国际与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困境是因为对抵挡技术过度投资、发展模式缺乏价值链两端。也有学者从国际竞争力角度研究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综上,鲜有文章从产业安全角度剖析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本文从产业安全的因素来剖析中国光伏产业安全面临的问题。
二、中国光伏产业安全面临的问题
在产业经济学理论框架下,产业安全包括产业组织安全、产业结构安全、产业布局安全和产业政策安全。而从生产要素角度可以将产业安全划分为资源安全、技术安全、人口安全和市场安全。由于与光伏产业密切相关的有资源、技术和市场三个方面,人口对其影响甚微,所以文章从资源安全、技术安全和市场安全三个方面对中国光伏产业进行分析。
1.资源安全
光伏产业链由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和应用系统五大环节构成。硅料的生产是后续环节能够继续的基础,同时也是光伏产业链上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由于多晶硅电池一直居于光伏市场的主导地位,在2007年,其市场份额超过了90%。但是用于制造多晶硅电池的原料需要复杂的技术、大规模投资和长周期建设的支持,导致其发展速度缓慢,落后于整个光伏市场的发展水平,这导致了硅材料紧缺的态势,而中国要面对的是更加严重的硅材料紧缺问题。自2004年到2007年,中国硅材料缺口一直在90%左右,有时甚至超过了90%。硅材料的缺乏几乎成为整个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不但阻碍了增加多晶硅电池产量的步伐,而且制约了整个光伏产业链的有序发展。这是因为生产硅材料环节薄弱,导致出现光伏产业链上游小、下游大的局面,即生产链上游比下游薄弱的状态,上游和下游生产能力不匹配,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步伐。
2.技术安全
光伏产业要求硅材料纯度达到99.9999%以上,但是这对生产硅材料的技术要求很高。而中国主要向市场提供耗能高的粗硅(纯度在99.9%以下),以低价出口到国际市场,有外国企业提纯后在转销中国,加工成可以直接用于光伏发电的电池组件,其中超过98%又被出口国外。由此可以看出,生产高纯度的硅材料技术被外国企业所掌握,使得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受阻,导致中国光伏产业那以实现向市场提供低成本纯度高的硅材料的战略目标。而该项技术主要由美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所掌握,这些国家以技术垄断取得高额利润。中国光伏产业一直未能掌握核心技术,有关技术的发展也多以跟踪模仿为主,难以突破现有生产技术,从而导致国多数光伏企业将生产集中在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环节,而该环节位于光伏产业链尾端,几乎趋于完全竞争。光伏产业发展的好与坏取决于是否拥有先进的技术,企业产品要想形成市场竞争力,那么企业要具有技术研发以及创新能力。
3.市场安全
中国光伏产业是一种典型的“两头在外”发展模式,不仅生产光伏产品使用的原材料绝大部分来自于从国外进口,而且对光伏电池组件的市场需求几乎全部来自国外市场,从这可以看出,中国光伏产业的主要面向的是国外市场,而且几乎完全依赖于国外市场,这使得中国光伏产业抗击国外政策以及国际金融等影响因素的能力弱化。2011 年 11 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输美光伏电池展开“双反”调查。2012 年9 月初,欧盟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9 月下旬,欧洲光伏产业联盟向欧盟委员会提起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补贴”诉讼。自“双反”调查事件以来,中国光伏产业生存面临危机,一些小规模、不具有生产成本优势的企业面临着倒闭风险。这是中欧之间最大的贸易纠纷,也是全球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这些将对中国的光伏企业造成巨大的困难,若提高征收关税,那么中国的光伏企业的市场将大面积萎缩,诸多企业将面临破产。由于中国光伏产品生产成本高昂、还未形成完善的营销渠道,国内现有光伏产业市场极小,而且不稳定。
三、小结
综上,中国光伏产业安全面临着资源、技术和市场的威胁,要想该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可以从资源、技术和市场三个方面来考虑提升其竞争力。(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宇文旭.光伏产业发展概况与产业结构分析[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9(3).
关键词:我国;新能源经济;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127;F2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S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能源的使用也在不断升级,从原始的薪柴,到煤炭、油气等化石能源,再到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能源始终是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助推力。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近年来显现出来的传统化石能源随着人类过度使用急剧减少、化石能源的开采、燃烧及冶炼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等负面问题已经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亟待破解的课题。
一、我国新时期新能源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比例达到15%、2030年达到20%。
一是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具有丰富的资源量。其中:水电技术开发量为6.6亿千瓦,到“十二五”末只开发了30%;风电技术开发量102亿千瓦,目前已开发量为1.5亿千瓦;截至2016年太阳能发电量662亿千瓦时,占储量的万分之0.16。从数据显示,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但目前开发程度低,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是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规模逐步扩大。水电方面,我国对于水电的整体布局,主要是西部地区对于水电新能源的利用较高,水电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带来较大影响,有力的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到2016年,全国水电装机3.3亿千瓦,位居世界首位;风电方面,风力发电是新能源中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我国西北、西南、东北及沿海地区风资源都非常丰富,国家九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大多分布在这些地区,2016年我国风电并网装机1.19亿千瓦,我国风电已经连续7年领跑全球;在光伏发电方面,中国已经拥有较为完全的光伏设备制造及光伏发电产业链,整个产业链中主要包括光伏发电开发系统与光伏组件等设备系统,该条产业链已经占领世界光伏市场。
三是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日趋成熟。水电方面,建成了世界上最高的300米及以上混凝土双曲拱坝。风电领域,1.2-5兆瓦风机已实现批量生产。在光伏领域,正在依托国家光伏领跑者基地,推动光伏产品先进性指标提升。由此看,我国水电、风电、光伏产业制造能力已经位居世界首位,成为制造强国。
二、对于新时期下我国新能源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能源经济产业发展的不够规范
基于产业发展不规范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企业较容易一哄而起,新能源的进入门槛较低,加之我国政府的鼓励政策多,这使得大批量的企业开始积极涌入新能源领域中,这其中掺杂着许多滥竽充数的企业,在市场中难免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或是低价竞争的现象,这使产品的质量被降低,影响到我国企业的自身形象。
(二)对于新能源经济产业的管理体制尚不完善
新能源经济发展方面管理制度上的缺失,严重阻碍着经济产业的发展,日益呈现出电网建设与新能源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现象,不能够对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增加的成本进行及时的传导工作,以及对于电网企业没有较为强制性的要求与监管,正是因为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在新能源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发电设备被闲置的现象。加之风电具有的不稳定性,电源结构不佳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新能源的浪费。
(三)新能源技术基础过于薄弱
对于新能源的发展而言,国内还未能全面掌握核心技术,部分装备的重点的构件还需要进口国外的构件,对于新能源的技术还不能够进行创新,导致这种情况的实际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首先,对于中国而言,把新能源科研力量主要分布在大学或是科研院所,缺乏专业的创新平台做新技术的研发工作。其次,中国企业的发展规模较小,没有相适应的研发能力,加之没有大型设备供应商,对于有经济规模的企业而言,他们的研究开发能力不足,与发达国家的研究开发不能够相提并论。
三、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积极促进新能源经济建设
(一)对于新能源经济发展进行制度创新,并完善保障机制
为促进新能源经济建设需要为新能源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制定与之协调的制度体系。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财政补贴制度进行完善,主要包括用户补贴,投资补贴等,缓解新能源经济产业中投资成本较高的情况,对于新能源经济发展的投资融资制度进行完善,积极争取风险投资资金对于新能源经济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新能源的保障机制,促进其发展。
(二)对于新能源经济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统筹工作
我国需要大力对新能源资源进行评估调研,在做好统筹规划的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地方特色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规划目标,合理分配好中国的能源,积极促进经济发展的新能源需要明确中国新能源的发展思路。
(三)重视新能源的研发工作,创新新技术
首先中国需要加大对于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工作,使新能源技术能够为大规模生产提供支持;其次,积极引进先进的国外设备技术,基于引进的基础上经济做好创新工作,使其成为属于中国新能源技术;最后,在社会上建立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以积极促进新能源科技成果的发展。
四、结语
发展新能源经济能够促进中国产业的发展,在资源与经济发展的方面而言,中国已进入推动新能源发展的成熟阶段,尽管在目前中国与国外之间新能源技术差距较大,但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新能源经济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陈航.新常态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浅析[J].中国统计,2015(9):55-56.
关键词:双反 产能过剩 光伏产业
一、江苏省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一)光伏产业快速发展
江苏省在1984年开始涉猎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之后便开始进入快速的发展,在2010年实现产值1988亿元,接近全国光伏总产值的2/3,从业人员12万多,直至今天被称为“中国太阳能光伏第一省”,有“世界光伏看中国,中国光伏看江苏”的地位。
(二)对欧出口量大幅下滑
2012年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前,江苏约有近七成的光伏产品出口到欧盟,可以说欧盟曾是江苏省最大光伏产品出口市场。2011年、2012年江苏对欧盟出口太阳能电池占江苏太阳能电池出口总值比重分别达73%、69%,而2013年对欧盟出口太阳能电池总值只有18.3亿美元,占江苏太阳能电池出口总值比重下降到31.8%。江苏很多小企业更是直接关门歇业,据统计,江苏目前光伏出口企业有300多家,出口欧盟市场的也超过300家,共有一千多家相关企业受到影响。
(三)光伏出口市场格局呈多元化趋势
由于美国与欧盟先后对我国光伏产品采取“双反”措施,使得我国光伏产品不得不收缩欧美市场,进而不断寻求新的增长点。不同于欧美市场的持续疲软,近年来,江苏对亚洲市场的光伏产品出口额不断增长,自2013年以后,亚洲市场已经取代欧盟成为江苏第一大光伏出口市场。目前,从出口市场来看,江苏已形成多元化的市场格局。
(四)“两头在外”困境有所突破
目前,我国日益重视原材料的开发和生产,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有18家,其中,江苏中能凭借技术和产能优势成为龙头企业,其产量占我国总产量比重近50%;2014年,我国国内多晶硅产量达13.2万吨,进口近10万吨。从下游的应用市场看,对于以欧盟为主要市场的江苏光伏企业来说,在欧盟实施“双反”以来,虽然遭受惨重损失,但2013年国内市场实现突破式的增长,2014年,我国光伏产能达35吉瓦,国内市场安装了10吉瓦多。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已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两头在外”的困境。
二、江苏省光伏产业面临的困境
(一)价格大幅跳水
光伏组件从toll年的平均每瓦1.5美元降至目前的0.7-0.8美元。2012年1-10月,光伏产业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了48.9%。虽然企业的出货量增加,但产品价格的急剧下跌造成企业营业收人锐减。根据我省四家主要光伏企业(阿特斯、天合、韩华、中电电气)的财报,四家企业共计出货量为3.5GW,与2011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实现营业收人32.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4.4%。
(二)企业经营困难
一方面,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省内几家主要光伏上市企业总负债超过600亿元,平均负债率在70%以上,其中,天合光能为67.57%,阿特斯为79.47%,尚德接近85%。过重的债务负担给企业正常经营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在当前整个产业“不景气”的情况下,金融系统已将光伏产业列为“高危”行业,纷纷收缩贷款规模,从严放贷,造成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加大。
(三)生产出现停滞
江苏近千家光伏制造企业,有近半处于停产状态,大型企业也严重开工不足,员工下岗或待工。徐州中能硅业受到国外多晶硅生产企业倾销挤压,目前,库存7000吨,生产已处于停滞,尚德目前已进人破产程序。
三、江苏省光伏产业解决困境应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技术创新与进步
江苏的光伏产业链虽已形成,在关键环节并不具备明显技术优势,与欧美等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江苏省光伏出口长期以来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的缺失是我们不断遭受贸易壁垒的重要原因,技术的缺失也是阻碍产业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要实现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突破各环节的关键技术,提高产品性能。除了政府在资金、政策上的支持外,企业要保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加强产、学、研、金融结合,加大研发投入,企业间要加快兼并重组,中小企业要向大企业靠拢,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高效组件产业,加快单晶技术发展
对于发展光伏发电而言,要降低度电成本,就要提高组件的转换率,发展高效组件产业。我国光伏产品一直以来是以多晶硅为主的。对此,要加强单晶技术的发展,加决布局单晶市场,要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尽快突破技术瓶颈。通过发展高效组件产业,也可以提高组件质量、降低组件在使用过程中光电转化率年均衰减,保障光伏电站的使用寿命和发电效率。
(三)要进一步加大国内市场与新兴市场的开发
从国内市场来看,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主要面临光电尚未普遍实现平价上网、火电成本更低、弃光率高、光电电网配套设施不到位等问题。对此,要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注重发展分布式发电、提高大家使用清洁能源的环保意识,而对于成本问题,在真正实现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成本之前,政府应采取普遍性补贴来降低价格,鼓励大家使用。
从发展新兴市场来看,要借“一带一路”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强对沿线国家的合作与开发。沿线很多国家都是经济新兴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经济上升期,光电市场潜力巨大。当然,在发展新兴市场过程中必然要而对那些强有力的竞争者,这就更加督促我们要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
(四)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光伏行业应对贸易摩擦可以从对外和对内两个方而展开。对外要做到以下几点:对于已达成协议的制裁措施,我企业要严格执行,以稳定市场;对于正在进行中的要积极应诉,抱团应诉,联合国内外可以团结的力量,通过磋商、法律抗辩来缓解摩擦;而对于有摩擦风险的市场,要防患于未然,建立预警机制,要密切关注其动态。同时,要深化多元化市场格式以分散市场风险。对内则要做到:提高光伏行业准入标准,适度瘦身,淘汰落后产能,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加强行业自律,进一步发展光电产业等。
参考文献:
[1]魏政,于冰清.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中外能源,2013(6).
[2]李钢.“双反”冲击下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对外经贸实务,2013(06).
关键词:光伏发电;光生伏打效益原理;太阳能储蓄电池
中图分类号:TK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6-0009-02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根据光生伏打效益原理利用太阳能储蓄电池接收太阳辐射能源转化为可供千家万户生活、生产的电能。无论是作为独立使用还是并联网络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都是由太阳电池组件、控制器和逆变器三大电子元器件组成,不涉及到机械部件。因此,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组合设备极为先进精炼,具有使用可靠稳定和安装维护简捷的特点。从理论上讲太阳能光伏发电可以被广泛应用到任何用电场合,大到航天事业小到生活用电,无所不用。
一、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现状
高速发展的人类文明导致传统的化学燃料骤减,而且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也在一天一天改变着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即使如此,全世界还有一部分人根本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应。为了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以及未来能源供应的问题,近几年全世界包括中国都将研发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资源,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就成为改变人类能源结构和维系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世界各国纷纷在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中取得突破发展的同时,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核心的能源产业链,我国已经在海内外不少国家成立了一些比较著名的电力企业。但是我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在这样高速发展的同时却出现一种“两头在外”的不良形势。大量进口国外的原材料在国内产生的清洁能源主要的销售市场却在国外,明显对于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利润水平大打折扣。
二、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其产品主要用于为无电场合提供电力、使用太阳能日用电子产品和并网发电三个方面。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太阳跟踪控制系统能够有效提高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发电效率。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太阳的东升西落,一个处于固定位置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一年四季太阳的光照角度都无时不刻的在发生着变化。因此,通过利用太阳跟踪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地保证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电池组件每时每刻地正对太阳光接收太阳辐射带来的能量,发电效率可以达到最好的状态。由于光伏发电系统要求的精度极高且系统构造繁杂,其本身存在的发展问题在所难免。
(一)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国家没有针对性采用抵制手段导致行业产能过剩。我国为了引导太阳能光伏发电多晶硅产业的健康发展,以促进节能减排和避免过度竞争,可以通过采用有效地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以抵制产能过剩的情况发生。
2.政府没有针对市场体制进行加强管理导致市场和材料“两头”在外。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起步晚且发展缓慢,国内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大部分用于出口国外,这些出口于国外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正好也是我国国内紧缺的资源。可以看出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广泛呈现出一种市场和材料“两头”在外的态势,这就将意味着我国在消耗大量能源资源且污染环境的同时却给国外输送绿色无污染的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普遍遭到质疑,这也是一方面问题。
3.未找到更为优越的发展途径导致产业发展建设成本高。世界各国都在寻求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途径,但是实际情况是全球具有富足的太阳能资源,而被利用的部分只占到不足1%的全球总能耗量,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发展建设的成本过高而导致太阳能利用没有受到广泛应用。可以想象,如果在未来可用的不可再生资源枯竭,自然资源一定会成为主导全球能源发展的主方向。假设未来要完全依赖太阳能开发,就必须从现在开始研究关于太阳能储存的办法。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还没找到既经济合理又便于储存的方法,主要包括压缩空气法及电池储存都在经济上存在不合理的问题。
4.缺乏更为先进的发电技术导致产业综合生产能耗较大。作为一项主导环保型的产业,其系统主要组成材料多晶硅的生产提炼过程耗电量之大是目前社会条件所不能接收的。制造多晶硅材料就要消耗非常大的电力资源,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其他部件的制作过程同样要求颇高。
5.没有自主研发的技术导致发电生产质量存在较大的差距。多晶硅材料的制造行业在我国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于其核心制作技术的缺失,先进的多晶硅制作技术多为发达国家所主导,高昂的成本效应自然阻碍多晶硅制造行业在我国社会生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且产品的质量难以得到很好的保障。
(二)建议
针对以上诸问题,笔者主要总结以下对策建议,可供参考交流:
1.鉴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相比与传统的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等问题,国家政府采取制定针对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办法,促进改善我国政府部门对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投资的热情。
2.应考虑实际,因地制宜,加快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组合安装进程,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有望为我国可利用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且利于改变其产业产品出口市场在国外的状况。
3.在政府有关部门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热情的前提下,必定会给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行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此,为了能够提高改善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国家需要制定针对约束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行业必要的技术经济和环境保护两方面的门槛,必须限制避免低水平地重复建设现象的出现。
4.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水平尚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多晶硅原材料和硅片制造等环境明显缺乏一定的竞争力。鉴于技术层次薄弱的现状,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通过制定财税政策和投入专项资金,促进我国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核心技术方面的研发工作,摆脱技术水平落后的局面,推动我国成为未来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强国。
三、结语
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太阳能光伏发电是重要的后续能源,在现在和未来将主导世界的能源结构,并且为全球环境保护做出无可限量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胜茂.2011~2015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R].中国投资咨询网,2011,(24).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政策激励;天津港可再生能源发展
中图分类号:TE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2-0086-04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加快,由于环境压力的约束和常规能源的有限性,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是必然选择。可再生能源在很多方面都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例如调整能源结构、降低环境污染、加快可持续发展等。就目前情况来看,可再生能源纵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其属于新兴产业,成本高、资金不足等是其与传统能源相比明显的缺陷,急需相应政策的出台来进行支持与指导。因此,应该怎样制定可再生能源的相关政策,促进其利用开发是中国现在最为紧迫的议题之一。天津港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对外贸易港,蕴藏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为港内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本条件。笔者分析了我国可再生能源的相关政策,以期对天津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参考作用。
2我国可再生能源及相关政策现状
2.1风电
2011年我国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62.36GW,保持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第一的地位。但是,风电发展的重大难题是“弃风”问题,2011年风电“弃风”超过100亿kW・h。不同于常规电源,风电的出力特性特殊:具有随机性、波动性的特点,导致风功率预测精度较低;风力发电形成一定规模后,如果系统备用水平不够的话,调度运行过程中做到不弃风很难。
在相关政策里面提到,当地的省级电网结算光伏发电、陆上风电的上网电价在当地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含脱硫、脱硝、除尘)以内的部分;如若超出,则将由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对超过的部分给予补贴。在明确陆上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上网电价等方面,政府大力提倡各地通过招标等竞争方式,但通过此种方式形成的上网电价有明确规定,即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同类陆上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当地上网标杆电价水平[1]。
2.2光伏
光伏产业也是新兴产业,“十二五”时期我国新增太阳能光伏电站装机容量约1000万kW,太阳能光热电站装机容量100万kW,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约1000万kW。这几年在全国各个地区的招商中,光伏产业很受人们看好,其中关键原因就在于光伏产业资金投入大、使用人力多,既能创造GDP,又能带动就业,而且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其与清洁能源、高新技术等概念紧密相关,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相应政策要求。
价格政策方面,实行光伏发电、陆上风电上网标杆电价随发展规模的扩大逐步下降的方式。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在建筑物屋顶等设施场地所时,项目备案模式选取可以选择“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或“全额上网”。同时,如若项目享受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或者金太阳示范工程补助资金,则不在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补贴范围中;同样不属于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范围的还有光伏电站执行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2]。
2.3地热能
我国对当地资源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时间、规模和分布容易控制。在环境影响上,地热能的危害程度小,因此不论是用于发电还是直接热利用,其作为替代能源都能大幅度减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我国开发地热能时间较早,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目前直接热利用的设备热功率2443MW,排名世界各国之首。
根据可再生能源的相关政策,地热能供热制冷、地热能资源评估与勘查、发电和综合利用等示范项目受到中央财政的主要扶持。为了满足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政策的要求,电价补贴政策将应用在地热发电商业化运行项目。为了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可再生能源电力保障性收购的要求,电网企业需履行全额保障性收购地热发电量义务。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要重视地热能的发展,严格落实《可再生能源法》,积极推进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工作,促进地热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3,4]。
2.4海洋能
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是一项战略性新兴能源产业,根据海洋能自身特点,其涵盖波浪能、潮汐能、潮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海上风能等海洋能资源。目前总体上我国海洋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但其在能源产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将市场机制引入海洋风能开发中之外,国家和地方仍需对其他海洋能开发技术研究进行财政资助[9]。
港口和临近港口的产业用海区,指的是港口建设和临近港口产业拓展所需的海域。港口和临港产业用海必须符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要求,合理布局,加快临港产业聚集发展。限制建设规模,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趋同化。禁止占用和影响周边海域旅游景区、自然保护区、河口行洪区和防洪保留区等[5]。
3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我国可再生能源在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上存在很多问题,归纳主要有以下6点。
3.1市场不成熟,保障能力不足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采用以往的旧方式进行管理,缺少和市场完善结合的创新体制,没有形成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市场机制。
3.2措施不配套,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从总体上,虽然《可再生能源法》修订之后为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发展奠定政策基础,营造发展环境,但是体系还不够完整,经济激励不强,缺乏相关的配套实施细则、财政支持和补贴优惠等完善的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7]。
3.3战略地位需巩固,规划的衔接性和科学性不足
虽然我国政府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到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其十分看重,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全社会仍需要巩固与提升,同时也需要加强规划的衔接性和科学性。
3.4研发投入资金不足,技术创新较弱
目前,企业自身进行可再生能源行业的科学技术开发与创新,缺陷是资金投入不足且使用分散,缺少科研人才和核心技术,很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快速突破。
3.5产业体系薄弱,配套能力不强
关键的设备工艺和原材料不得不依赖进口,标准体系不健全,一些可再生能源相关技术不先进,产品竞争力不足,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不完善,管理服务落后。
3.6资源评估不深入,限制产业化发展
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价数据不完善导致无法高效率、规模化地对其开发利用[6]。
总而言之,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力弱。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规模化[8]。
4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建议
4.1制定系统、科学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
从国外经验来看,欧美等国家都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规划,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发展战略规划,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详细目标和实施步骤。我国在国家总体规划中缺乏有关各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使得涉海能源的各级各规划的关系难以有效协调。因此,我国应该制定海洋能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严格规划、有效地引导海洋能产业的发展,科学统筹、合理布局,以保证其长远健康有序发展[9]。
4.2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其可操作性
提高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利用结构中的比例是实现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我国现有的可再生能源法律法规都是一些尝试性规定,难以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活动进行有效规范。需要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增加细则支持,增强可操作性,确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地位,改变我国以往的可再生能源政策缺少法律等更高层次行政管理的局面,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和保障。
4.3加大激励力度,通过经济激励政策为其发展提供支持
政府应该从电价优惠、补贴优惠、税收优惠、信贷扶持等多个角度,支持该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需要从有效供给和突破需求约束两方面入手,结合国外的实践经验和我国的发展现状,实行配额制和税收改革,以可再生能源的有效供给和市场吸收,为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10]。
4.4拓宽融资渠道,政府继续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扶持
直到现在,我国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还没有十分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计划性预算,这是阻碍其发展的关键,开发和研究资金不足,导致产业化、商品化程度很低,发展缓慢。对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规划,积极地、因地制宜地制定好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提高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把它的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列入国家的各级财政预算中去。在投资方面,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积极拓宽可再生能源的融资渠道;地方政府和企业也要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
4.5推动科技进步,提高装备水平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可再生能源发展为重点加快科技研发。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学院校建立产研联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再生能源新技术和相关新产品,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同时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引导,提高设备制造的能力和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水平。
4.6支持国产化工作,组织实施示范工程,加快产业化进程
政府积极组织实施并引领企业参与建设示范工程,推进技术制造的开发,扩大应用领域。风电等设备国产化示范工程要坚持继续实施,政府支持设备制造企业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力发电等设备和零部件。为使风电场等初始投资下降较大幅度,大力促进国产化示范工程设备造价降低。同时组织实施热电联产技术商业化示范工程和生物质发电上网商业化示范工程。
5天津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政策参考
作为天津滨海新区的一个重要功能区,天津港战略地位的日益加强。在这个过程中,能源消耗和能量供给逐渐成为一个困扰天津港持续发展的一个紧迫问题,这就要求天津港在产业多元化的过程中逐步完成能源领域的转型。作为沿海地区,天津港蕴藏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浅层地热、海洋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这为港内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本条件。随着开发的深入和加强,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良好。新能源制约于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在资源、成本、核心技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挑战。因此为推进港区新能源的快速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政策条件作为基础,为港区能源转型提供保障措施[11]。
5.1发展光伏、风电与地热,制定《天津港太阳能(风能)发展规划》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目标要求,指导新能源合理投资,促进陆上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平衡发展各地新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贴效率。天津港作为滨海新区的重要功能区,其光伏和风电也应该收到重视。鼓励各类电力用户按照“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节”的方式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开拓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积极推广建设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积极探索相应的电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序推进光伏电站建设,支持光伏企业从光伏产品制造向光伏电站建设转型,协调光伏电站与配套电网规划和建设。在风能方面,建立小风电示范工程,加快建设沿海风力发电基地,发展非并网风电淡化海水产业,努力为风电应用拓展新空间。同时天津市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可以通过设置能源站并根据地热井勘察结果和土地利用计划,考虑与城市热力管网连接等问题。
5.2构建完善的经济激励和政策扶持体系
为使得能源科技和产业发展得到保证,建立政府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对新能源生产和消费进行补贴。通过投资补贴、设备生产补贴和消费者(即用户)补贴的方式,提高新能源设备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吸引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对新能源产业进行投资。例如对在新建房屋提供太阳能供热及其他应用的房地产开发商、将太阳能供热使用在物业管理中的物业公司以及消费者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政府办公大楼或者公共设施优先采用新能源技术,企业事业单位和家庭中使用太阳能的相关设施也给予一定补贴等。建立绿色能源评价体系,在科研经费和低息贷款等方面对有绿色能源标识的企业给予价格激励[3]。
5.3优化可再生能源发展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
建立金融资本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如有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是有利于吸引国内外更多的新能源企业落户天津港。对于发展较好的新能源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引导风险投资公司在新能源项目上投资,让龙头企业带动整个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鼓励可再生能源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之间结合成战略联盟关系,优势互补,产业整体竞争力会得到显著提高。同时积极实施新能源示范工程,意义在于使绿色能源率先在一些地区得到推广,产生聚集和示范效应,从而实现产业规模化、集中化发展[12]。
5.4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为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引进先进技术,组建港区生产力督促中心和新能源研究院,成立绿色能源公共技术平台,力图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新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鼓励高校多多与科研单位合作,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调动产学研各方面的力量联合攻克新能源技术难题,与先进国家签订新能源技术交流与合作协议,建立以促进生产力为中心、企业孵化器为主题的创新服务体系[13]。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关于完善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的通知[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6(1):105~106.
[2]天津市人民政府.天津市地热资源管理规定[C]∥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地温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二集).北京: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地温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2008:3.
[3]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J].太阳能,2013(4):15~17.
[4]中国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
[5]韩芳.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J].可再生能源,2010(4):137~140.
[6]杨凤华.江苏沿海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6):702~706.
[7]李俊峰,时Z丽.国内外可再生能源政策综述与进一步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建议[J].可再生能源,2006(1):1~6.
[8]李春华,张德会.国外可再生能源政策的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12):88,124~126.
[9]邢晓军,施祖麟,苏明山.电力产业重构中的可再生能源政策:美国的经验[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6):149~151.
[10]邴兴国,赵立华,王泽敏.天津市新能源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经济,2012(8):5~9.
[11]中国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R].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2013.
【关键词】 新能源 现状 可持续发展 策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消耗了大量的煤炭以及石油资源,每年消耗的一次能源占世界的首位,不仅使我国的一次能源储存量大大的降低了,同时还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而且,我国人口众多,虽然资源储量较多,但是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就非常的少,根据调查可以发现,我国的各种一次能源的储存量都在世界的前列,而当平均分给每个人时,就会处在中下游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出新能源来代替传统的一次能源,将当前阶段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 新能源的发展现状
1.1 风能的发展现状
我国最开始对风能进行研究是在19世纪80年代,经过了初期示范阶段以及产业化建设阶段,使风能的利用效率不断的增加。到了20世纪初期,国家对风能的开发越来越重视,加大了对风力发电的支持力度,降低了小型风力发电站的审批要求,促使风能的利用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在之后的几年当中,使用风能产生出的电力能源成倍的增长,具相关报道统计,我国2000年的风力装机容量还不到1000MW,到了2009年,风力装机容量达到了17650MW,而到了2015年,我的风力装机容量达到了432420MW,在15年的时间内整整提高了400多倍,达到了世界的首位[1]。
1.2 太阳能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太阳能的研究相对较早,在19世纪50年代末期就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在刚开始的研究中,主要是为了卫星、火箭的发射而研究的,而对太阳能进行大范围的研究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研究出了利用太阳能来进行加热的设备―太阳能热水器,这时的太阳能热水器技术相对较低,生产效率不高,就没有被广泛的推广,而随着对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太阳能相关的技术不断地发展,不仅使太阳能热水器技术不断地发展,同时还出现了其他各种与太阳能有关的技术,如光伏发电,在2015年,我国的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了28.05GW,年发电量为2500亿kW.h,节省了2.25亿吨煤炭的使用[2]。
1.3 核能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在19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核能进行研究的,相对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起步非常的晚,通过不断地学习、引进国外的现今技术,在1984年就开始建设秦山核电站,并与1991年正式的投入运行,在1987年建设大亚湾核电站,并与1994年正式的投入运行,为我国对核能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依据。在我国当前阶段中,共有核电站6所,现役核电机组30个,每年会产生1689.93亿kW.h的电量,节约了我国14079万吨煤炭的使用,排放污染物减少了15000余万吨[3]。
2 新能源的发展策略
2.1 风能的发展策略
经过了30多年对风能的研究,已经发展到了相对较为完善的阶段中,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对风能更好的利用,就可以对海上风能进行研究。我国地处亚洲的东南部,东南方向与太平洋接触,海岸线长达3.2万公里,海域总面积达480万平方公里,海洋中的风力能源非常高,是陆地风力能源的数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在2010年就在上海安装了发电机组,试运行了海上风力能源发电,为我国风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2.2 太阳能的发展策略
在当前阶段中,对太阳能的利用主要就是光伏发电系统,这一系统对天气的要求较高,在阴雨天气或者是夜间时,该系统就会停止运行。因此,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就提出了建造宇宙太阳能发电卫星的设想,在卫星上安装相应的太阳能转换设备,通过卫星将太阳能转换设备发射到太空中,直接在宇宙中对太阳能进行处理,使其变成人们能够使用的电能,并通过一定的方式传回地面,提供给人们进行使用,虽然在当前阶段这还是一项理论,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理论一定会成为现实。
2.3 核能的发展策略
随着对核能的不断应用,我国就对核能的应用进行了规划,在规划中要求了到2030年,核电站总装机量应大于60000MW,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其满足规划中的要求,每年就需要使用6000吨以上的铀燃料,而我国当前阶段对铀燃料处理中,每年只能处理100吨,而与6000吨的数量差距很明显,因此,就要加强对铀燃料处理技术的研究,使我国铀燃料能够跟上使用的步伐[3]。
3 结语
综上所述,新能源包括了风能、核能、太阳能等,这些新能源使用将可以取代一部分传统的一次能源的使用,有效的对环境做出了保护。但是在当前阶段中,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中,不论是在技术上还是研究成果上,与西方发达国际相比差距非常的明显,并且在我国当前阶段的发展中,还是以能源的消耗为主,每年消耗的资源非常的多,使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的使用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就要加强对新能源进行研究,为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仝鹏,许正权,李天博.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基于产品保证的视角[J].价值工程,2016,02(19):48-52.
[2]张晓宇,赵海斌,周小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基于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视角[J].理论与现代化,2011,11(02):60-66.
关键词:光伏企业;风险管理;融资模式
我国的光伏产业发展起步相对比较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光伏电池大规模生产发展后,我国在光伏领域的发展投资就加大了比例。光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以及风险管理成为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只有在实际中的融资以及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上得到了提高,才能真正有助于促进光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光伏企业融资模式和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1.1光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
光伏企业是比较典型的国际新创企业,对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有着积极意义。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对能源的需求量比较大,传统的能源利用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在这一基础上将光伏产业的发展力度进行加强就比较重要。光伏企业要想得到迅速发展,需要注重融资的能力提高,在融资模式层面优化选择。光伏企业的融资模式总体来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个是直接融资,一个则是间接融资模式。
从光伏企业融资模式中的直接融资模式分析来看,也包含着诸多内容,有风险投资以及项目融资等。例如项目融资的内容,这是对大规模资金项目需求开展的金融活动,在主要的特征上就是项目自身的资金规模比较大,在经济效益的强度层面也比较大。其中也有建设经营转让模式和TOT模式等。对于光伏企业的间接融资模式层面,在资金的需求方以及资金原始供应方下所发生的直接交易关系。这其中又包含着民间借贷活动以及政策性融资等。间接融资的特征也比较鲜明,主要表现在借贷的形式相对比较灵活,在期限上比较短。
1.2光伏企业融资和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光伏企业融资以及风险管理的现状来看,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相应问题,一些光伏企业盲目的扩张,从而就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危机。我国的光伏产业除了终端环节,在产业链生产环节的大幅投资扩张的现状也比较突出。光伏新能源在近些年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各个省份也都制定了相应发展策略,为加强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全国性的投产以及开工建设生产线大大超过预期,产能过剩的问题较为突出。
光伏企业融资的工具相对比较单一化,在市场层面也相对比较集中。国家开发银行对光伏发电项目提供的为长期贷款以及短期和流动资金贷款,而光伏产业融资的模式比较单一化,主要还是以贷款为主,这一单向的融资模式对当前光伏企业的发展情况已经不能有效适应。加上在风险管理层面的不规范以及财务制度建设没有完善等,这就必然会影响光伏企业融资模式风险管理的水平提高。
另外,光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过程中,在政策风险的因素影响下,对光伏企业产业融资也有着诸多不利。这就体现在补贴政策层面的不确定性,由于政策层面支持不稳定,在一些细则上没有完善制定,这就对金融业的分布式光伏行业发展的信心支持有着诸多不利。再有就是光伏电站卖点风险的存在,对光伏企业的产业融资有着诸多不利。
光伏企业融资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背景下,将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在产业结构失调以及资金结构不合理和技术落后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光企业的融资以及风险管理的质量水平提高,就有着很大负面影响。积极应对以上的问题,才能真正有利于光伏企业的良好发展。
2.光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策略的科学实施
光伏企I融资模式的优化及风险管理的优化,需要从实际出发,国家开发银行层面的支持就比较关键。在国家出台了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金融服务意见后,这就为光伏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很大方便。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要注重为光伏应用羡慕从利率以及贷款年限上给予优惠支持,可在贷款的年限上进一步延长,在贷款的利率方面能适当的下浮。国家开发银行的支持融资的业务也要进一步扩大化,构建完善化的光伏发电贷款风险管理制度,从而进一步推动光伏企业的良好发展。
加强光伏产业链完整性。光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实施中,要注重内部危机的解决,加强光伏企业的重组转型效率的提高,在产业链的完整度层面加以保障。我国在终端市场的发展方面,空间还比较大,在分布式的光伏电站建设的速度上能进一步加快,光伏发电站的电力并网操作的解决优化目标要尽快实现。政府方面在一些可操作性的细节规范上加以完善,对光伏终端市场积极开启,将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化,这样就可有效降低对国外光伏市场的依赖。
注重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光伏企业的融资发展水平提高,银行金融机构方面就要注重新融资渠道开启,对有着实力的企业转型发展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地方政府可作为中间人,向金融机构协调,对光伏企业的贷款融资给出方便,在银行压缩贷款的幅度上有效降低,对光伏企业的资产实施盘点核实,在资产的质量层面能准确性的评估。这样就能有助于融资的顺畅性。在融资的渠道方面,也可通过众筹模式的应用等,在行业写作以及自律管理的工作上规范实施。
强化风险管理的能力。光伏企业在面临当前的发展时代,要注重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断的强化自身经营管理整体水平,在各个环节能进行有效优化,并要能结合市场的实际状况在资本结构的调整上加强,从而在成本管理上不断提高。
近年来,在海外光伏市场高额回报的带动下,浙江省光伏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据统计,浙江目前拥有370余家光伏企业,2012年实现总产值近480亿,已成为国内第二大光伏生产基地。
产业特点和发展现状
(一)产业特点
第一,中小企业居多,差异化、多样化发展具有优势,但整体技术水平偏低。目前,除少数龙头企业外,浙江省90%以上的光伏企业属于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多依赖民间资本参与,市场灵敏度较高,能够深入到部分大企业不会涉及的业务领域,根据客户需要进行定制生产,获得独特发展优势。浙江省现有光伏中小企业半数以上成立于2010年之后,生产规模大都在100MW之下,前两年主要依靠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光伏组件价格来开拓市场,整体技术水平偏低,市场竞争力较弱,有可能在竞争中被整合和淘汰。
第二,产业链较为完备,但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格局,尚未形成整体竞争优势。浙江已初步形成包括多晶硅原料、硅片、电池、组件、原辅材料生产以及系统开发应用的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但从产业链构成来看,却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格局,大部分企业集中在切片、电池片以及辅材配套(拥有170多家辅材配套生产企业)等领域,技术含量和利润率相对较低。据统计,浙江省光伏原料的40%需要进口,30%需要外省供给,这不仅使企业易受到外部市场波动、贸易壁垒增多和恶性价格竞争的影响,还制约了企业向上游拓展的能力。在浙江省光伏企业拥有的1220多件专利中,硅片、硅锭的制造专利占比为17%左右,高纯硅领域的专利仅占1.2%左右,相比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一半以上的太阳能光伏专利集中在光伏材料领域,其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落后。第三,部分新产品、新技术已处于行业领先位置,但产业化进程较慢,市场化能力较弱。近年来,浙江众多光伏企业通过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在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研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集中出现了包括太能硅业年产3000吨6N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龙炎科技国内首条25MW碲化镉薄膜电池生产线、赛昂电力高效能混合型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在内的一系列技术进步。这些技术立足于自主创新,很多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但目前还仅处于小规模量产阶段。因此,加速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进程,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发展现状
第一,整体形势较2012年有所改善,但产能相对过剩情况依然存在。2012年,受美欧“双反”事件影响,浙江光伏产业遭受重创。2013年上半年,随着国家光伏产业支持政策的相继出台,以及与欧盟“价格承诺”协议的签署,浙江光伏产业出现回暖迹象,整体形势较去年有所改善。但实地调查显示,目前除少数几家大企业开工率较高外,多数中小企业的开工率仅维持在60%左右,产能过剩现象仍然存在。
第二,出口逐渐向新兴市场转移,国内市场得到更多关注。一方面,随着国际光伏市场形势的变化,很多企业正在把新兴市场作为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实现订单突破,减少了对欧盟传统市场的依赖。2013 年1-8月,在浙江光伏出口市场中,欧盟份额下降至52%,亚洲、非洲、澳洲等新兴市场份额则达到48%。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扩大内需等扶持政策的出台,企业开始积极开拓国内市场,通过申报国家“金太阳”、“阳光屋顶”等示范性项目, 参与西部光伏地面电站建设以及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应用等积极开拓新增长点。2013 年1-8月,浙江光伏产业国内市场销售份额约为24.6%,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较往年已有所提升。
第三,积极进入光伏电站建设领域,分布式发电尚处于示范推广阶段。2012年以来,在光伏上游制造业产能过剩、需求萎缩的情况下,到下游投资光伏电站成为很多企业寻求突围的新手段,多家企业涉足光伏电站建设领域。资料显示,浙江企业的国内新建项目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等西部地区,海外电站投资项目也逐步增多。同时,分布式发电也在积极推进,截至目前共有分布式发电项目100个左右(包括在建项目)。但受制于上网电价补贴、推广应用模式等因素,目前基本以“金太阳”或者光电建筑示范项目居多,完全市场化运作实施的项目较少,发展速度和应用推广较慢。
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
1.融资渠道收窄,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大。一方面,受前两年产能规模迅速扩张、产品价格暴跌、库存积压严重、刚性负债占款等因素影响,很多光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幅上升,自我积累的内源性融资功能基本丧失,资金压力较大。此外,还有一些技术创新型企业在前期研发时投入较多资金,目前难以依靠自有资金进行规模化生产。
另一方面,企业外部融资渠道也在收窄。首先,从去年银行将光伏行业列为限制支持产业以来,几乎所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都对光伏企业尤其是中小光伏企业采取收紧政策,持续减少甚至提前抽回已发放贷款。其次,由于市场预期比较悲观,企业上市募集资金、股票增发、发行债券的难度加大。再次,在很多民营企业创业和上一轮扩张中起关键作用的风险资本目前对光伏产业持谨慎态度,企业很难获得风险资本融资。
在此背景下,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既面临着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的压力,又承受下游需求短期难以大幅回暖的压力,正处于资金链断裂的边缘。而一旦资金链出现断裂,中小企业倒闭潮有可能出现,这又将引发大规模信贷风险。
2.电站投资较为集中,市场风险有所积聚。目前,浙江光伏企业投资电站建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为解决资金链紧绷和产品积压的实际困难,通过参与下游光伏电站建设消化库存,让资金重新流动起来;二是由于电站项目建设期较短,企业希望建成后转卖移交获得较高投资回报率,作为企业资产保值的手段。
调查显示,浙江光伏企业投资电站兴趣较高,甚至连做辅料配材的中小企业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已存在较高的隐性风险。一是恶性竞争风险。目前已建成的光伏电站有相当一部分存在超期拖延货款情况,一旦曾在上游多晶硅领域上演的价格战在电站建设领域再度出现,中小企业将首先遭受重创。二是政策风险。现阶段光伏产业尚属于政策驱动型产业,光伏电站过度扩张有可能倒逼政府收紧审批权限,下调补贴。三是国内市场风险。相关政府补贴并未完全落实, 并网、税收、金融等配套机制也不完善,大规模发展光伏电站的基础并不牢固。四是国际市场风险。目前世界各国都对中国光伏企业较为关注,过于集中的电站海外投资有可能引发国外政府新的保护措施。
3.分布式发电制约因素较多,商业营运模式尚不成熟。近年来,为破解光伏应用困局,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大力发展分布式发电。但从浙江省情况来看,分布式发电的推广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第一,投资回收周期问题。按照现阶段0.42元度电补贴,安装屋顶价格为9元/瓦,每瓦年发电量为0.9度计算,大概要10年左右才能收回成本,回收期较长,影响了企业和个人的投资积极性,需要地方政府出台配套补贴措施。第二,屋顶问题。随着屋顶光伏发电项目的不断推进,目前建筑屋顶成为稀缺资源,但在实际运营中难度较大。一是由于基础设施投资时的成本限制,很难找到适合用于光伏发电的合适屋顶;二是很多合格屋顶业主要求高达20-30%的电价回报,才肯统一安装光伏发电装置,致使企业难以承受成本压力;三是屋顶企业生命周期与光伏发电装置使用周期不匹配、学校等公共基础设施用电量与发电量不匹配等问题的存在,会给企业带来较多潜在风险和利益损失。第三,并网滞后问题。调研显示,部分企业已实施的用户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仍难以及时实现并网发电。由于目前项目并网需进行电网接入受理、评审等多个程序,许多项目设备组建安装完成后仍需3、4个月才能并网投运,给光伏企业带来较大损失。以50MW光伏发电项目为例,如并网滞后3个月,按年发电1000小时,每度电1元的标杆电价计算,企业将损失1250万元。
此外,浙江现有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参与企业大多为原有光伏产品生产企业,缺乏真正的分布式发电系统运营开发企业,商业运营模式还不成熟。
4.受国家产业整合政策影响较大,行业内兼并重组进展缓慢。为规范国内光伏产业发展,工业和信息部于2013年9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规范条件》),针对硅片、电池组件等制造业各环节在生产规模、电池效率、能耗以及使用寿命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未来不符合这些条件的新建或改扩建项目将难以享受到相关补贴扶持政策。《规范条件》出台后,浙江省光伏产业受影响较大,60%以上的中小企业都达不到相关要求,未来将面临新一轮的产业整合。调查显示,在未达标企业中,除一些确实经营不善、存在大量落后产能的企业外,一些经营状况良好、具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也受到波及,这对企业发展较为不利。
此外,由于很多大企业在上一轮的市场波动和价格竞争中损失严重,目前依然面临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资金压力较大,因此很难在短期内形成收购兼并中小企业的实力,产业整合进度比较缓慢。
启示与建议
浙江省光伏产业发展有其独特模式,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具有普遍性,深刻反映出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现阶段,中国光伏产业正处于资源整合、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及相关各方都应发挥积极作用,为推动光伏行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体制环境。
1.完善创新鼓励政策,引导整个行业的创新转型发展。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光伏产业具有典型的创新驱动型特征。中国光伏产业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创新能力偏弱,容易陷入低水平重复生产和恶性价格竞争。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再次出现,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引导与扶持力度,对企业重大创新成果的首次产业化项目给予一定补贴,帮助企业尽快完成产业化生产。政府在公共资源和政策资源配置上应尽量为企业提供公平的市场机会,避免单一的“规模歧视”,确保一些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也能获得优质资源进行技术创新。例如,在《规范条件》等文件从规模方面对市场准入做出规定之外,尽快出台技术标准等相关配套措施,对创新型中小企业予以关注,支持和保护尚处于自主技术研发阶段的高成长性企业。此外,随着国内应用市场的逐步打开,政府可以在设备、产品采购方面给予创新型企业更多支持,推动整个产业的技术升级。
2.推动产业内资源整合,鼓励企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政府应遵循产业发展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充分利用当前市场寒冬的契机,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淘汰一些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差、能耗水平高的企业,让企业在市场良性竞争中优胜劣汰。
在推动资源整合中,一方面可以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对整个产业链条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推动一些创新能力强、发展势头好的中小民营企业有序参与市场竞争,鼓励其走技术专业化、产品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此外,还要帮助协调电力部门和企业之间、大企业之间、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抑制压价、抛售等恶性竞争行为,进一步规范市场,强化行业自律,推动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3.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拓宽优质企业的融资渠道。现阶段,国内光伏产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融资难的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技术进步,甚至可能导致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因此,政府需要多措并举,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进一步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帮助优质企业继续获得贷款,缓解目前普遍面临的资金紧张局面;二是在风险资本和创新型企业之间牵线搭桥,鼓励风险投资机构对企业进行二次投资;三是引导企业充分利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保单融资等功能,合理防范和规避海外风险;四是制定出台本地化投融资政策,探索建立相关产业基金,以此带动社会资本进入,对成长性好、创新性强的企业给予融资便利,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4.加强出口和海外投资指导,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一直以来,中国光伏企业的销售结构都严重依赖出口,这一现状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改变。而随着美欧“双反”等事件的出现,企业出口和海外投资面临的政策性风险不断上升,政府及行业协会应加强指导,帮助企业规避和化解风险。
目前,光伏出口结构的变化使企业减少了对欧洲市场的依赖,但面临的新兴市场风险也在加剧。一方面,一些新兴市场有跟风美欧“双反”的趋势,例如印度已于2012年底对中国太阳能电池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并且将美欧未列入的薄膜组件也纳入调查范围;另一方面,部分新兴市场在诚信度、经济实力、配套法律保障措施等方面都与发达经济体有较大差距,难以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一旦投建前确定的电价不能长期执行,企业将面临较大利益损失。因此,中国光伏出口企业在积极开拓新兴市场的同时,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警惕贸易保护主义等政策性风险,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关键词:光伏企业;反倾销;反补贴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062-03
光伏行业是全球发展最快的新能源行业之一。世界各个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开发新的可替代能源,以解决能源供应和需求的不平衡,从而保证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从1980年以后,全球带动经济增长的国家从大自然的保护、人类的长久发展等因素,制定了较为系统的、针对本国实情的光伏产业的发展计划和一系列政策,光伏发电行业得到迅猛发展。在世界市场快速发展的历史潮流中,我国顺应潮流,光伏行业迅速发展。从1999年开始我国光伏电池的产量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135%,2007年起超越欧洲、日本,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生产的第一大国。然而,贸易保护的幽灵在经济疲软时总能被唤醒,世界大国纷纷拿起贸易保护的大旗,对我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政策。我国光伏企业在经历了2010年快速增长之后,出现了2011年显著下降。
1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起步晚,发展迅速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起步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步较晚,产量较低。伴随着世界对于太阳能这个新能源的使用率的上升,我国光伏产业抓住这次机会,努力壮大自身。短短几年的发展,我国成为了世界主要的光伏产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光伏产品中光伏电池的供应猛涨,产量增长为原来的1.35倍。2007年起赶超世界大国,坐上了太阳能电池制造第一的宝座(表1)。在高回报高补贴的刺激下,大量企业涌入光伏产业。2009年世界排名前25的光伏生产商,我国厂商的占有率为32%,太阳能电池在全球的销售额占据世界总额的50%以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由表1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2000年的2.47%上升到2010年的44.46%。相比下,美国由10.37%降到5.74%,市场份额被中国挤占。
1.2 产品综合实力强大
经十余年的奋斗,我国光伏企业成功拥有完善健全的供应链、在产业上下游的技术上坚持寻求新技术和飞速扩张的产业规模这三大核心竞争力。
2010年太阳能电池组件产能和电池组件产量分别达21GW、8.7GW,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0%;多晶硅产能达8.5万吨,产量为4.5万吨,同比增长了100%;全国多晶硅进口量达4.75万吨,进口额为26.7亿美元,同比增长57.1%;中国光伏企业达500多家,在海外上市16家;全球光伏电池/组件产量、多晶硅产量前10家企业中中国均占据了4家。5家中国光伏企业进入2011年全球光伏组件前10强。
1.3 产品出口比例大
在全球太阳能电池的竞争中,我国占据一定的优势,其产量占据世界总额的60%。而90%的中国产品用于出口,卖给欧洲的光伏产品占据总量的80%。201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的数额为10GW左右,占世界生产总值的一半,据统计达二百零二亿美元的出口额。接下来用一组数据来说明我国产品的出口情况。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可喜的产业规模其根本依据以国外市场作支撑。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的前三个地区分别是:欧洲、亚洲及北美洲。他们的代表国分别是: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其中,欧洲为我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
1.4 原材料依赖国外市场
例如原料多晶硅,近年来我国多晶硅出口销往韩国的数目庞大,在2011年,其出口额就达到2473.08吨,所占比重为40.74%,其进口额达到7789.86万美元,所占比重达到40.62%。中国从美国和德国也分别进口2153.09吨776.50吨,进口额分别为6052.61万美元和3163.28万美元。而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总量占比只有11%左右。
2 我国光伏企业遭遇“双反”的原因
2.1 内部因素
2.1.1 技术含量低
光伏产品的产业链细分的话,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他们分别是:硅材料、硅锭硅片、电池、组件、系统集成,最终实现光伏发电福利于人们。中国光伏生产商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的生产制造上,依靠劳动力、技术含量确实微乎其微的,当然盈利额也是很少的,尤其是组件环节,成本竞争最为激烈,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最低。光伏产品的成本和质量直接由光伏设备的技术质量决定。
由表4可知,我国多金硅的进口需求一直超过50%,对外的依存度很高,这将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提高技术含量,努力发展自身优势,能够独立的生产。
2.1.2 输出产品量大
“双反”调查前我国太阳能产品大量输往国外成为他国对中国实施“双反”的直接原因。
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往后的能源中占据无比重要的地位。据知,我国2008年光伏电池的产量约为两千兆瓦,约占全球的30%;出口额约为60亿美元,约占全球的45%。而此时,欧洲光伏电池的产量约等于中国的产量,但美国确是中国的一半。据美国商务部报道:2009年是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的一个转折点,之前是远远不及邻国日本的,但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增至406.51百万美元,增幅达81%;2010年我国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的销售额巨大,相较前一年,竟是其1.84倍;2011年美国企业提起申诉前的1-10月,中国对美出口高达1994.16百万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51.51%,而日本同期的增幅仅有52%。
2.1.3 产业产能过剩
光伏产业作为我国的七大新兴产业之一,我国在短短几年内由2008年的不足100家发展到500余家,但这并不代表着生产的产能被完全使用。在2011年全球光伏装机量为21GW,所以中国有至少三分之一的产能是被浪费的。虽然出现这种状况,但国内依旧有上百个城市以光伏产业为主,甚至于十几个城市计划发展成为上千亿的光伏产业基地。
2.1.4 政府的支持
中国的产业支持政策成为外国对我国实施“双反”调查的借口。
光伏企业作为我国重点支持的产业,各种财政补助资金和政策战略等使得其发展迅速,致使2009年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量急剧猛增的情况。但这些政策政略成为美国对中国实施“反倾销反补贴”的借口,为外国对中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条件。
2.2 外部因素
2.2.1 国外经济政策方面
外国保护相关产业成为外国对我国实施“双反”的直接经济原因。光伏产品出口量大,挤占了外国本国产品的市场的份额,使得外国国内市场出现存货的积压、工厂减产、人们的就业压力大、企业破产等情况,阻碍了外国本国的产业的发展。所以外国的本国企业把矛头指向中国,认为是中国政府的政策使得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量大导致本国企业的破产。因此,出于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美国政府接受了以Solar World公司为首的7家美国光伏电池厂商的申请,这是美国发起此次双反调查的直接经济原因。
各国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成为实施“双反”政策的深层经济原因。据报道显示,中国在世界能源的使用量上遥遥领先,大约消耗世界能源的20%,这其中耗能以煤炭为主,占其能源消费的70.4%。美国仅次于中国占世界能源消费比重的19.2%,其中以石油消费为主,占其能源消费的37%。可见传统能源消耗终究会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污染。各国都想要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所以大力发展新能源,优化产业结构。众所周知,新能源产业是可供攀登经济的另一座高峰。美国作为一个大国,希望借此机会重新燃起制造业的壮大苗头,使其重新获得在国际地位中的竞争优势。所以,一切的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它都会不顾一切剔除。
2.2.2 国外政治制度方面
美国总统的大选压力成为美国实施“双反”政策的直接政治动因。美国于2011年对中国实施“双反”调查,但调查期限却迟迟未定。2012年又将“双反”调查公布时间由一月推迟至二月十三日。打着需要更多时间进行研究探讨的牌子,其政府有意将贸易化转化为政治化,造大总统大选的声势,拉拢本国光伏企业的选票。如果说美国的总统大选的压力是美国对我国实施“双反”的直接政治原因,那么从更深的层次来说,美国的霸权主义就是其深层的政治原因。在美国国内的不爱好和平的激进分子,他们企图利用这次的“双反”对我国进行干预。他们希望能够改变我国的经济政策,乃至整个国家政策,对今后的发展规划也希望能够干预。这些都是将其霸权主义展露无遗。如果将我国产品出口的巨大优势推究于我国政府政策的补贴,而忽略了自己给予本国企业的庞大数额的补贴,这些都显示出其干预我国经济政策的主宰意图。
3 我国光伏企业遭遇“双反”的应对策略
3.1 政府支持
3.1.1 调整产业政策
我国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将补贴从生产环节转移到安装环节。目前,石化能源发电、水电、核电和风电的成本都低于太阳能发电。所以,要想发展太阳能能源这中间缺少不了国家的支持。目前我国实施两种补贴:初始投资补贴和上网电价补贴。“金太阳”工程作为上网电价补贴的代表,采取财政补贴和电价优惠等政策,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具有重要的推力。国家投资补贴的形式有:实行地面、屋顶、建筑一体化统一上网电价。在光伏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将补贴从生产环节转移到安装环节中,改为直接对电价进行补贴,不仅抵御了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而且也有效地扩大了国内市场的需求。
3.1.2 加快启动国内市场
目前,我国光伏市场的外贸依存度过高。例如,2009年光伏电池的生产量为2亿瓦,其中99%用于出口,这就形成了对外国极为有利的“买方市场”。我国企业要想走出此困境,扩大内需是必要的。据国家电力局的统计,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甚至有无电村和无电户的存在,这些都构成了光伏企业的潜在市场。国家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政略,支持光伏消费市场的发展。
3.2 行业整合
3.2.1 组建行业管理组织和产业联盟
从以往应对反倾销的实践看,单靠少数企业往往无济于事,只有行业“抱团”应战才有希望赢得胜利,因此发挥行业管理组织和产业联盟的作用非常重要。虽然我国部分地区建立了相关行业的管理组织,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却没有成立一个专门的全国性的管理机构,行业的内部也不够团结。这种“散兵”的状况不利于应对“双反”的调查。建议成立全国性的光伏产业管理组织,负责光伏产业的相关活动,组建产业联盟,众志成城的面对“双反”调查。
3.2.2 打造全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我国企业是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的电池、组件制造环节,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制造环节,技术含量低,赚取利润低。健全产业结构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光伏企业应该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有助于增强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扩大利润总额。可以设立海外机构,从产品出口转变为制造服务业,服务于广大的用户。
3.2.3 加强技术创新、改善出口商品结构
虽然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光伏电池制造大国,但我国光伏发电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相对落后,缺乏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一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整个产业就会陷入困境和危机。为此,我国应实行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在培育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渠道的出口产品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3 企业自救
3.3.1 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
国内企业之间恶性价格竞争是存在的。更有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在外国市场上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售价是远远低于其成本的。这些现象都成为国外制定“双反”的重要证据。企业要想合理的、健康的发展,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势在必行。我国政府应该制定统一标准,规划市场的价格机制,设立产品部的检验检测机构,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以促进我国光伏企业长久的发展。
3.3.2 熟悉国外反倾销程序
我们应该积极的应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面对国外的“双反”,熟知程序并据此制定每个阶段的预案对我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陈佳.崛起的光伏产业[J].上海经济,2008,(9).
[2]宋剑侠.2011年中外光伏产业发展政策及市场前景分析[J].能源与节能,2011,(6).
[3]王有志,皮宗平,梅伟.江苏光伏产业再发展机遇与对策[J].特区经济,2011,(10).
一、光电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发达国家光电产业发展迅速。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纷纷实行“阳光计划”,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和贷款优惠等方式培育和发展光电市场,极大促进了光电产业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光电技术和产业非常完备,单晶硅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6%提高到目前的24.7%,多晶硅实验室效率也提高20.3%,非晶硅等电池的效率虽低于晶体硅电池,但较以前有所提高。全球范围内光电技术发展很快,已进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而商业化技术主要掌握在西班牙、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等国手中。
从产量和产值上看。1995~2005年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长17倍。2005年,全球太阳能电池年产量达1650兆瓦,累计装机发电容量超过50亿瓦。预计到2010年,全球太阳能电池年产量有望达10400兆瓦,较2005年的年产量增长6.3倍;行业销售收入有望达到450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3.5倍。这主要受益于规模经济、生产效率和工艺水平的提高。
从发展趋势看,光伏发电在不远的将来将成为世界能源的主体。据欧洲联合研究中心预测,2030年光电电力在世界总电力的供应中将达10%以上,2040年达20%以上,2050年达30%以上,本世纪末将达60%以上。
(二)中国光电产业有了一定发展。一是产业规模快速扩张。中国光伏电池年产量从最初的几兆瓦迅猛增到2006年的400兆瓦。2006年,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光伏电池制造国。其中,无锡尚德电力在2008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光伏企业。二是技术不断进步。中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工艺技术日趋成熟,一些企业基本掌握了多晶硅加工技术,高纯产量日益提高。据统计,2005年中国高纯硅产量80吨,2006年产量约为286吨,2007年产量约1000吨,预计2008年将达10000吨。同时,非多晶硅薄膜电池产业也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很多国内企业通过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已开始进行或计划进行非多晶硅薄膜电池项目的投资。三是成本大幅下降。2000年,中国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发电成本为42—47元人民币/千瓦时,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发电成本为23-25元人民币/千瓦时。目前,光电成本约为3.5元人民币/。千瓦时,光电产品的成本与常规能源发电成本进一步接近。
二、我国光电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目标定位低。发达国家对光电产业发展比较重视,并制定了发展规划。欧洲、美国和日本预计到2020年太阳能电池装机容量分别为4100万千瓦、3600万千瓦和3000万千瓦,而我国2020年的太阳能电池装机容量为180万千瓦,只相当于德国2007年的装机容量。由于发展目标偏低,我国光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 (二)技术水平低。我国光电技术落后,表现在:(1)工艺水平落后。目前,高纯度硅的生产工艺主要是“改良西门子法”,用这种提纯方法生产的产品占80%以上的市场。“改良西门子法”是一个集化工、冶金、机械设计制造于一体的复杂综合性工艺,属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该工艺主要掌握在日本德山、三菱和美国休斯电子材料等8家公司手中。(2)光伏电池效率低下。我国实验室光伏电池的效率达21%,可商业化光伏组件效率达14—15%,一般商业电池效率10~13%,但国际高效聚光光伏电池效率已达32%,高效平板电池效率已达25~28%,我国落后发达国家10~15年,也明显落后于印度和中国台湾地区。(3)我国薄膜太阳能电池等技术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关键设备依靠引进,自主创新能力欠缺。技术落后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很大。首先,提高了原材料成本。掌控核心技术的外国企业经常结成联盟,单方面提升高晶硅价格,硅材料价格已从2003年的20—30美元/公斤上涨到2006年的200—300美元/公斤。其次,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以洛阳中硅为例,该公司每公斤硅材料耗电量为300度,而国际同行每公斤硅材料耗电量仅为100度。
(三)产品出口比例高。我国96%的光电产品出口欧美市场特别是德国市场。一旦国外市场出现波动,我国光电产业将蒙受打击。根据德国《再生能源法》规定,德国将从2009年开始逐步减少对光电产业的补助。2007年12月19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的《2007年能源自主和安全法案》提出,美国对太阳能和风能产业的税收优惠到2008年结束。没有联邦政府的税收支持政策,美国光电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可能会大大减缓。随着国际市场需求减少,我国光电产业将面临一定的市场压力。
三、促进我国光电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明确发展方向。首先,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只有扩大光电终端产品的需求,实现光电并网或购买与建筑相结合的光电终端产品,我国整个光电产业才能得到长远发展,并推动技术进步。建议根据国内外光电产业市场发展趋势,将2020年光电目标分为:低目标1000万千瓦,中目标2000万千瓦,高目标3000万千瓦以上。其次,调整光电技术发展目标。近期目标是完全掌握欧美的“改良西门子法”、硅片切割技术、高效电池开发后续技术、硅薄膜电池技术;中长期目标是掌握第三代新型电池技术、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硅纳米材料电池技术、二氧化钛纳米电池技术、化合物太阳电池技术、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技术等。
(二)出台扶持政策。我国光电产业发展处于成长初期,市场培育和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光电产业政策的重点应是开拓国内市场和进行技术创新,不应一味扩大出口和模仿国外技术。推动光电产业发展的政策可分为电价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电价政策是在国家法律框架范围内确定合理的电价,并让电价成本均摊到用户中(个别地区除外)。金融政策主要是指开发银行或其他国家专业银行的优惠贷款。财政政策包括:以财政投入或财政风险投资基金的形式,支持技术研发;对支持光电产业的金融机构给予补贴;对光电产品给予各种税收政策优惠。原则上,国家对光电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应低于国家对其他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 信息技术产业;培育;策略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关键技术,不仅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也是促进其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近几年,信息技术产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壮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强,已经成为引领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引擎。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结构大调整时期,作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信息技术产业不仅自身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对其他产业和技术进步也有巨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是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必争之地。
一、湖南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任务
目前,湖南信息技术产业还比较落后,无法为其他产业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因此湖南应着力突破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瓶颈,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解决困扰湖南发展的难题。
1、湖南省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湖南的信息技术产业非常落后,主要表现为基础差、底子薄、规模小,无法为其他产业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已经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统计资料表明:2009年湖南信息技术产业总产值仅400亿元左右,仅相当于全国(64000亿)的1/160,不及同期广东省(16000亿)的1/40,甚至不及广东省一个东莞市(4000多亿)的1/10。
从根本上来讲,制约湖南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缺乏等。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是典型的高技术人才、知识密集型产业,人才是决定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中、高端人才短缺,技术落后在所难免,与之相应地骨干企业少,自然就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尽管2011年末,湖南的总产值已经达到1380亿,但与先进省份相比,仍然处于落后地位。2011年,湖南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企业仅1家,过50亿企业仅3家,过10亿企业11家,过亿元企业仅160多家,且主要集中在产业下游的应用领域,如光伏电子、轨道交通电子、电力电子、软件开发等领域,而在影响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和最有发展潜力关键环节的上游领域,如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高端电子仪器设备及核心元器件、物联网、双网熔合、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领域的骨干企业和领先技术几近空白。落后的信息技术产业无法为其他产业提供技术支撑,这也是湖南至今还依靠规模扩张式、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机械重化工产业为主的根本原因。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使规模扩张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湖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在面临严峻挑战,探索一条低投入、低污染、高效益、且有更大经济空间的发展之路,已经成为湖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2、湖南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意义及任务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工业不发达,湖南的首要任务是要让2000多万闲置人员充分就业。在当前制造业产能全面过剩、经济面临转型的大背景下,依靠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大规模扩张来解决就业问题已经不太现实,加速发展就业容量最大的服务业才是解决就业问题唯一可行的途径。由于信息技术产业及以它为技术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如信息、商贸流通、中介、研发设计、旅游休闲、物业管理等是就业容量最大的产业。因此,加速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是湖南解决就业问题最有效且最可能实现的途径。
信息技术产业是兼具制造业和服务业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无论是制造业部分如芯片、元器件、光纤制造等,还是服务业部分如通信、网络、软件等都具备消耗资源、能源少,产出效率高的特点,符合两型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经济转型的目标和方向。因而加速发展湖南信息技术产业,既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又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同步优化的最佳选择。
湖南当前新兴产业的主力是工程机械、新材料和文化产业,但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而湖南工业化水平较低,制造业和服务业都不发达,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水平低,其他产业升级优化进展缓慢,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本省信息技术产业落后有关。按湖南省政府“十二五规划”,湖南要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发展成支柱产业,且将通过“两化融合”、“数字湖南”支持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实现工业现代化和经济活动的信息化。但若没有强大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支撑,其相关产业升级及相应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都将是空中楼阁,并且“数字湖南”和“信息化”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建立在本省信息技术产业的坚实基础之上。同时,与传统制造业相比,信息技术产业大多数项目投资相对较少,其企业规模可以较小,因而进入的资金门槛较低。对于像湖南这种经济落后但人才教育基础雄厚的省份,大量发展这类中小企业具有更大的可行性。
因此,湖南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任务,首先是要夯实产业基础,除了要继续做大做强现有的优势企业外,还要在最具爆发力的新移动通信、物联网、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三网熔合等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进而力争让其成长为湖南经济的先导产业甚至主导产业,使其能够为其他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以此来带动湖南其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解决困扰湖南发展的诸多难题。
二、湖南省信息技术产业取得突破的基本思路
基于任何产业发展都须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的推进次序应按先打基础,再提高,进而做强做大的顺序稳步推进。
日前,深圳政府在线网站登载了一条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的信息。该信息称,有关部门经研究决定,废止2009年3月出台的《关于印发深圳市LED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这意味着,已经实施四年之久的7年产业发展规划被迫夭折。深圳是中国LED企业最集中的城市,深圳市政府放弃LED产业的发展规划,具有标志性意义。
曾有数据显示,近20年,LED产业在深圳已经聚拢了700亿人民币的资本,换言之,全国LED企业中有近半数在这里扎根发展。基于产业的快速蓬勃发展,2009年3月,深圳市政府出台了这个规划,明确描绘了“到2015年,建成我国LED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示范基地和全球重要的LED产品研发生产基地”、“产业规模在年产值1300亿元以上”等中长期目标。尽管在规划中,有关方面也对当地LED产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做了一番分析,如,“产业链高端环节比较薄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不足”、“龙头企业尚未形成”等,但字里行间,规划所体现出的仍是对目标达成的高度自信。
然而,规划正式实施的4年间,深圳LED产业的整体优势并未得到明显提升,而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种种隐患却进一步突显出来,其中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企业倒闭成潮,老板“跑路”谣言四起。究其原因,业界普遍认为,这是我国LED企业长期徘徊于产业链的中下游,研发能力低下,远未能形成强势竞争力的必然结果;同时,这种低门槛亦造成了大量投资者的涌入,进而形成所谓的“产能过剩”。与此同时,蔓延全球的经济不景气情况迟迟不见好转,这使得以出口为主要盈利手段的国内LED生产企业举步维艰,以致于像钧多立、博伦特、愿景光电等亿元级企业也不可避免地颓然倒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存空间越发狭小,这让本就是危机四伏的深圳LED产业更是雪上加霜。
业内人士分析,深圳市废止了自己在国内领先且早已列为重要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是有现实的原因的。其一,LED产品90%依赖出口,国内市场没有打开,因此产能严重过剩,深圳屡现亿元级LED企业倒闭。其二,之前也有不少省市制定的相关规划,把LED产业列为战略新兴产业扶持,一些部委也曾出台《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规划》,造成一段时间以来LED上游的投资过热,以致LED产品价格迅速下降,下游企业竞争激烈,使得一部分企业关门倒闭。
与LED产业相同的,还有光伏产业和风电产业等,除了面临相同的严重依赖外需、产能极其过剩、市场低迷等困境之外,最大相似之处就是,都曾经被各地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规划和扶持。之所以出现这些困境,其实根本原因正是由于各地政府对于新兴产业的过分热心与重视。光伏产业和LED产业的处境,当给各地以及相关部门足够的教训,在进行产业规划和扶持上,有形之手应当慎行、少行。
长期以来,各地产业规划不少,动辄规划投资额上千亿元、上万亿元。这种有形之手深度介入市场和经济领域,存在着角色错位的问题,会带来不少副作用。所以,作为政府,对于经济和社会的最大贡献,不在于直接参与产业规划的制订,也不在于直接提供各种物质上的优惠与扶持,重点在于为创业者和劳动者提供优良的市场和经商环境,让他们能够公正地创业和竞争。如果只是把力量放在可以为规划的产业提供土地、税收、信贷、出口的优惠和方便,那么,等于是用纳税人的钱财进行补贴,导致一些投资人进行“政策套利”。同时这些措施没有核心的竞争力,会引起各地的税收、土地优惠政策的大比拼,那么投资过热、产能过剩、市场遇阻的问题马上就会出现,从而接着就会出现巨额投资打水漂、规划变画饼的问题。
尽管“深圳市LED产业发展七年规划”的夭折让业内人士唏嘘不已,但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深圳有关部门对LED产业发展现状的正视。其实,在市场发展规律作用之下,一纸文件的出台不会对一项产业的发展程度发挥至关重要的影响,同理,其废止亦不会妨碍产业发展的未来走向。作为政府相关负责部门,当前最重要的应是进一步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对深圳LED产业的现状进行深刻梳理,在未来的宏观指引角色上发挥更高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