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文教育的好处

人文教育的好处

时间:2024-01-20 11:01: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文教育的好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文教育的好处

第1篇

一、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中人文素养的解决措施

(一)课堂中加强人文素养的渗透

人文理念的塑造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的方式,将人文理念贯彻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知识来构架一个清晰明了的教学方案,向学生进行文化输出的时候以让学生全面了解人文精神的理念与内涵为目的,通过提问与趣味答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加强课堂学业的检查,确保学生的文化基础达到社会要求的程度,课堂之中加强宣传人文精神。进行教课时采用多媒体工具,使用语言文字与图片文字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与向往,修正自身行为与思想,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教师实行良好教育的基础,在充满人文氛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具有人文气息,从而对语文课堂教育产生正面的影响,学校应该大力宣传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与好处,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为学生塑造积极正面的个人人格提供良好的学习标杆,并建立相关的制度,教师应该合作起来在校园内全方位的建设文化,建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表,并增加一些奖惩措施,通过班主任与教务主任来进行监督,有效的制度实施可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及精神文明,语文课堂是学生塑造品格最为重要的课程,语文教师作为知识的输出者,其个人素养与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大影响,语文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才能有效地向学生传达人文素养的主旨,学校可以通过严格筛选,建立定期考核机制来对保证教师的人文素养足够教育学生。

(三)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

由于中职学生的普遍文化水平都比较低下,年纪也比较小,缺乏自控力,辨别东西好坏的能力也比较低,因此,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十分容易受到社会多元信息中的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对中职学生的行为方式与思想进行纠偏,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图片与视频的方式向学生进行示范教学,并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通过约束自我语言来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向学生灌输人文精神的观念,采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将学生分为小组参与讨论,使得学生将人文观念融入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总结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素养过程中有着社会环境价值的失落、学校教育体制的缺陷、学生自身的重视不足等几个突出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经验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课堂中加强人文素养的渗透、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几个相应解决措施,希望对提高我国学生人文素养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作者:孙建刚 单位: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

第2篇

关键词:内科护理;教学;实践

随着社会进步和护理教学理念发展,人文关怀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病患对医护工作的人文要求也越来越提高。在这个条件下,内科护理教学也需要提高对人文教学的认识,让护理专业学生也接受人文素养教育,让学生拥有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较宽泛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以使得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优化护理质量,改善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因此,在内科护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将人文品质内化到学生的心中。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培养内科护理学生的几项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一、利用课前准备活动创设人文情景

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中,将人文情景渗透到全课程的教学中去,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人文教育。比如,将关爱、同情等理念渗透到护理的细微措施中去,通过细节向学生展示如何在护理活动中注重患者的感受和家属的心理,使得他们经历学习到感悟、最终内化人文素养的全过程,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学生人文关怀缺乏的问题。

从学生的认知心理来说,经过课前准备的人文素养是潜移默化、不刻意的,显得不做作、不矫情,随意为之、合情合理,因此能够起到以情意促认知的良好效果。笔者建议教师在课前准备时,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把握他们的认知特点,既不可以拔高人文素养的难度,也不降低人文素养培养的要求,努力通过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搭建内化人文素养的平台。

二、利用角色扮演创设人文情景

通过角色扮演等新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医患、家属等角色,让他们临床揣度各方的行为和态度,体会到各方尤其是患者的感受,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和对病患者心理反应的敏感度。比如,可以在情景模拟临床教学法中,创设病人遭受重病折磨的情景,让他们体会到病患害怕无助、渴望救助的负面情绪,从而使得他们能够产生移情,自发地对病患和家属表现出人文关怀,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态度柔和、动作麻利。

三、成立关怀小组打造人文教育常设机构

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可以考虑成立关怀小组,以建立常设性的人文教育机构。这个小组是一种非正式的团体组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长期受到小组活动的熏陶,进行实验室合作练习等活动,采取书面交流、现场交流等形式,感悟病患心理并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可以说,关怀小组是实践和反思人文教育的平台,能够教会学生如何多形式、多内容地表达关怀。

四、通过记关怀日记进行个性化培养

关怀日记是护理专业学生反思、见证自己人文素养培养过程的载体和平台,通过记关怀日记,可以发展出学生具有个性化的个体性人文关怀模式、促进师生交流互动。笔者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全程、不落细节地记录自己对病患情感的认知、感觉、反思和情感变化过程,以及时记录自己的情感体会和变化过程。通过实验,笔者发现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通过落到书面,学生能够发展出不同于关怀小组、角色扮演等大众、公开的人文素养,而是培养出更为细腻、适合学生本体情感基础的人文素养,并且真实性大为提高、效果也就更为突出,是一个实现情感共鸣、行为趋同的隐蔽课堂。

五、临床实习实践加深人文素养

临床实习实践是检验学生所学所知的最根本手段,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如此,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明教师教授得到底如何、学生内化到什么程度,而且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文素养的专业性、重要性和细节缺失,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地把握人文素养培养的要求。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是以关怀小组为依托,通过课程老师的带领,到医院病房实习开展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感受患者的感情需求并通过多种措施满足他们的需要,以形成良好的医患互动关系。通过这种实践,笔者感到,学生确实能够感受到在课堂上难以达到的真实关怀感知、体验,并进一步锻炼他们的能力,使得学生在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素养的专业护理工作人员的路上又迈进了一步。因此,实践临床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萍萍.提高护生对人文素质培养认知度的探讨[J].全科护理,2011(03).

[2]周菊琼.中专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分析及对策[J].家庭护士,2008(24).

[3]付菊,王红梅.护理教育课程的设置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作用思考[J].重庆医学,2011(11).

第3篇

在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必然要适应时展的要求,体现出人文性和综合性。素质教育是教育领域一直提倡的教育方式,人文教育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新时期的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大学英语人文教育优化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

新时期;大学英语;人文教育;教育优化

大学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的场所,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英语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任务,在新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人文教育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融入到各个学科之中。如何优化大学英语人文教育是值得探析的课题。

一、大学英语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能力、意志和情感等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大学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人文教育则是将学生培养为人才的重要途径。人文素质作为个人综合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的综合。其中,人文知识教育是指向学生讲授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人文精神教育则是指在讲授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人格境界等方面的教育。

(二)人文教育与大学英语的联系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国际通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技能和素养,使其能够进行正常的英语交流[1]。大学英语是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与人文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学英语教育通过语言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从而传播知识、培养技能、创新思想,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英语在人文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人文教育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二、现阶段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情况

(一)着重培养技能,轻视人文教育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多从社会中的工作岗位和就业率的角度选择学习专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的专业倾向越来越偏重理工方向,大部分学校的教育重点在理工方向。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发展,技术操作水平得到提高,操作和实践能力得到完善。在重视理工和技能而轻视人文和精神的教育环境中,多数学生空有优秀的操作技能和实践技能而缺乏基础的人文知识,对各种文化的了解太过肤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轻视人文教育而重视操作技能会使学生的思想越来越苍白,使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降低,不利于其正常发展[2]。

(二)社会文化繁杂,人文思想处于不利地位

在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背景下,大多数人会因选择类型多样而眼花缭乱,并不会太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各种实用主义和消费主义等思想观念充斥着人们的思想,使得人文思想更加难以立足。大学中的言论和思想更加自由和开放,既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社会知识,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要想使大学生在纷杂的文化环境中具有崇高的理想和道德情操,就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丰富其文化知识,提高其文化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素质教育薄弱,人文教育欠缺

尽管教育领域一直以来都在强调推进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仍是现阶段教育的主流[3]。素质教育的薄弱会造教育的欠缺。在重视成才而轻视成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影响下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缺乏合作精神和竞争能力。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并不是因人而异,造成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创造性得不到提高。

三、大学英语中人文教育的优化

(一)教师正确引导,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在大学教育中,学生所学知识和技术日益增多,知识内容的深度逐渐加深,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仍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语言是与民族文化和历史知识相关联的,学生通过大学英语教育可以进行正常的英语交流对话,了解西方文化知识。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可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离不开英语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载体[4]。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是向学生展现英语世界与西方文化知识的重要材料。首先,教师要理解消化教材中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英语教材中的人文性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大学英语与人文教育相融合,使学生在学学英语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其次,教师在讲解大学英语课文内容时,要深入讲解课文中的人文知识内容,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最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优化人文教育,可以使原本较为枯燥无聊的大学英语课程有更多的趣味性,增加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大学英语的授课中讲到“GreenFatigue”这篇文章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全球变暖以及环境恶化的资料,使学生提前了解课文中将要讲述的内容,并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了解全球变暖以及CCAM、CMS、PIC、CBD等组织。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又能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又能加深其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另外,教师在课前梳理、归纳知识,可以将课文内容所涉及的文化历史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并通过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经验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助下,通过图片和视频使学生对全球变暖有整体而全面的认识。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对比教学

大学英语的人文教育优化不能够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为使学生更好地学学英语课程、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师可以采取中西文化对比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做好中西文化的对比,使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基础上对西方的思想文化有所了解、接受。教师在大学英语中讲述有关食品的内容时,为使学生既能够了解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又对中西方的餐饮有所了解,要在讲授英语课文的过程中应用好对比教学。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中西方历史文化和思想观念差异导致的饮食文化差异。

(三)重视人文教育,倡导人文关怀

课堂教学是进行人文教学的最佳渠道之一。在大学英语人文教育优化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的人文性:一方面,在大学英语课程内容讲授的过程中关注英语语法及知识点,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个性发展以及其文化思维,使大学英语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另一方面,在英语教学时给学生一定的人文关怀,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体会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特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其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并丰富人文素养。在讲授“Retailtherapyorshopaholism”这篇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购物理念和方式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可以在训练学生英语口语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选择权、发言权得到充分尊重,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尊重。

四、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和人文教学颇受关注的背景下,大学英语人文教育优化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良好途径。要做好新时期的大学英语人文教育优化,实现大学英语教育与人文教育恰到好处的融合,就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提高英语能力和水平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作者:章文英 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海燕.人文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3):99-100.

[2]徐梨苹,彭灵芝.略论大学英语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3):39-40.

第4篇

一、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内涵界定

高等院校人文教育主要指的是高等院校有责任有义务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其进行的必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这种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不仅是掌握知识的职业人,更是一个有素质、有教养、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市场高度对接、直接为生产一线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受教育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人是一切技术、技能的“载体”,学校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的传播与“育人”相结合,才能提供出高质量的“技能载体”。所以,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特别之处在于突出的职业启蒙导向,职业特征、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职业性”元素是高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归因分析

高职院校人文课程建设缺乏科学性。目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而课堂教学的内容则以“两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主,其它如《大学语文》《社会心理学》《中外文化简史》《艺术欣赏》等课程大都以选修课的形式在各学校有选择性地开设,但现实情况是多数学校都因种种原因不开课。即便一些学校在人文教育相关课程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结果也往往差强人意。究其深层次原因则是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设计。中国科学院教授孟建伟深刻指出:“现行教育在教育内容论层面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专业掩盖了文化,知识遮蔽了人性,整个教育内容重实证性,缺乏人文性。不仅科学教育内容缺乏人文性,而且人文教育内容也缺乏人文性,缺乏鲜活的人文精神。”一些“概论”类课程的设置凸显了教育主体急功近利的思想,希望在有限的课时内涉及尽可能全面的内容,结果却使一门课程缺失了应有的紧密逻辑性,使“系统深刻”的阐述变成“点到为止”的空洞说教,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其本身的政治性大于人文性,在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方面作用比较小。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忽视职业文化素养。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敬业、严谨、合作、进取等职业素养是劳动者极其宝贵的品质,是一个劳动者的“软实力”,这些无形的精神文化要素往往决定着劳动者未来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促使一个人秉承严谨的治学和工作态度的重要因素,而这种品质只有在亲身融入一线生产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接触工作环境、在岗人员和顾客才能有切身的收获。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以单方面的讲授为主,注重学生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忽视对职业人文素养的培育。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动手能力,但主要以学校简单模拟实验为主,真正接触实际生产实践、融入合作团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比较少,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一个劳动者在技术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的统一性,缺乏对实际工作的亲身体会,无法收获和体会敬业、严谨、合作等无形的职业文化素养的熏陶,从而也导致学生的“科学素养未得到真正的启蒙”。对比来看,制造业领先世界的德国,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极大助力了工业的兴盛,德国的制造业素来以结构合理、加工精密、外观讲究、性能优异著称世界,而这是他们十分重视职业教育、注重员工素质培养的结果。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双元制”教育最大的好处在于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期间在校学习和在企业岗位上工作是穿行的,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岗位对照理论获得直观体验,又在理论学习中深化对实践的认知,理论认知和实践相互促进、交替上升。学校和企业在教育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的培养,特别是对团队精神和对用户负责等素质内涵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生全面学习和感受企业的技术和文化,毕业后能在第一时间适应工作岗位需求,也成功完成从学生到科学素养与职业文化素养兼备的职业人的转变。高职院校师资状况不能支持高质量的人文教育。1995年我国正式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正规高等教育序列,并提出“三改一补”的方针,大量地方中专学校、业余大学、成人大学等学校通过调整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合并办学等方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这些学校的师资在学历和职称结构方面普遍层次偏低,在专业结构方面高职教师也是以技能型为主,科班出身的人文学科教师比较少,并且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许多高职院校都加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对于人文教育师资的引进积极性不大,所以在人文教育的开展上师资力量不足。另外,在专业技术课程的开展方面,高职院校大多以全职教师为主,多数专业课教师实际生产实践经验不足,对职业人文素养的认识缺乏,在施教过程中只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引导和培育。

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回归路径探寻

将人培养“成人”是高职人文教育的内在使命和首要任务,高职人文教育要自觉担负起养成与教化的育人功能,塑造和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和伦理人性的和谐发展的人;职业性是高职人文教育有别于普通高校人文教育的特质,是其个性的彰显和生命力的体现,只有将二者科学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职业人”与“和谐发展的人”的和谐统一,培养出人格健全、有益社会、敬业乐业的“全面发展的人”。在高职人文教育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认清高职教育的客体。高职院校学生都是即将步入成年的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思维灵活,好奇心和接受能力非常强,并且自我意识强,渴望被尊重。所以学校在教学安排、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生活管理等方面应宽严相济,在规范学校秩序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作为成年人“独立人格”的存在。二要明确教育主体责任,为受教育者综合素质提升创造良好条件。设身处地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和谐、便利、积极向上的氛围,尽量避免粗放甚至是粗暴的学校管理模式。三要在教育活动中遵循人的认识发展规律,科学合理规划课程建设。在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设计特别是人文课程建设上,应对科学有效性、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在高职人文教育中做到立足职业,首先要理清“做人”与“谋事”之间的关系。拥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厚重的人文情怀、积极乐观的人生境界是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支撑一个人积极投身工作、事业成功的重要方面,所以人文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上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立足职业发展有重点地开展人文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工作的方向。二要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多给学生创造接触实际工作环境的机会。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之间协商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政府可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同时,国家应及时跟进相应的法律法规用来规范学校、企业、学生的行为,并保护三者的正当权益。三要提高教师整体的人文素养。一方面是提升院校人文课程教师的业务水平,教育部门多创造人文课程教师学习交流的机会,政策上可将人文专业教师的比例作为考察学校教学能力的指标之一;另一方面,提升专业课程教师的人文素养也非常重要,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对专业课教师进行人文素质培养,可为专业课教师创造出接触社会生产实践的机会,或鼓励教师自行提高相关业务水平,例如许多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也就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任教老师的重视就是提升专业课教师职业人文素养的有益示范。探索合理的人文教育评价方式,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人文素质是内化为一个人的价值判断和日常行为模式的潜移默化能力,这种能力实实在在地存在,但又很难在一定时间内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以对于人文教育的评价方式也应该制定更为科学的方法,才能有效激励教育实践中人文教育活动的开展。例如,可将教育过程的考核与教育结果的考核相结合,其中,教育过程考核可采用学生问卷调查、不定时听课等方法,教育结果考核则可通过对学生就业前的岗位实习评价进行考量等等。

作者:刘丹丹 刘慧芳 单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文化内涵;培养;路径

小学语文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文化内容有着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材给学生的文化内涵培养提供有力的根据,对学生的道德情操、人生态度、价值观、个性人格、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凭借有益教学元素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开展文化内涵的培养。

一、尊重学生个体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因此,在小学语文文化内涵培养过程中,也要注意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就会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进行有针对的教学,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优美的句子,对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让不同的选择对文章段落进行选择进而进行赏析,比如在讲授《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阅读的段落进行赏析,并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赏析心得,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特别是这一课中关于小兴安岭环境的介绍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环境的美,进而上升了内心的美。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让学生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自我选择,增强个体表达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就需要从人文素养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般来说,把小学语文教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遇到形形的人或形形的事,因此,根据学生的生活特点,教师就可以在结合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对主人翁所处的环境进行讲解,然后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寒冷、饥饿、害怕等感觉,进而让学生发至内心的深刻的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境地。并最终达到让学生珍惜美好生活,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其次,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感悟的教育。语文具有较强的人文色彩,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以来,由于一些教师较多的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文、情感素养的教育,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不高。对此,在语文教师工作中,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特别是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多的想方设法的把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课文内容的人文情感。

三、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学任务。不少教师都非常重视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当然,这种做法是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的。实际上,在培养学生阅读方面,不仅仅要重视课堂内阅读,更重要的是要强化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在有限的课程时间进行阅读比较浪费课堂时间,而课外阅读不占有课堂时间。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提升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对此,教师可以推荐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化内涵的课外文章或者书籍、著作,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区阅读。另外,教师还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如何做好课外阅读,不仅仅要重视阅读数量,更要注重阅读质量,给学生指明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有效的阅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定期检查,比如撰写课外阅读学习心得、学习小结,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得学生正确的把握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根据自身的阅读和学习习惯总结提升自身阅读能力和文化涵养的方法。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四、重视学生的文化实践

实践有助于强化知识的学习,在对学生进行文化内涵的培养过程中,也需要根据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让学生多多的参与文化实践,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不少关于人文环境、人的内心世界等方面的描述,对此,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与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在古诗《游园不值》时,如果正值桃花盛开的季节的话,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郊外去观看。或者教师也可以把学生组织在校园内的操场上,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各种植物,让学生获得人文内涵的提升。

总之,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人文内涵,就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运用学生人文内涵培养的基本方法,尊重学生个体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学生的文化实践。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多元化教学 人文素养

自21世纪以来,现代社会对我们的第一大挑战,既不是技术性革命,又不是经济类发展,而是人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其始终承载着传承文明、继往开来的历史职责,是培养社会建设与发展人才的“摇篮基地”。这就是说,学生的人文素养问题备受国家及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高度瞩目,应当且必须成为新形势下办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作为母语学科和一门基础课程,语文知识及其教学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元素,充分凸显独特而又强大的人文教育功能,不仅完全符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要求,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究竟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笔者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1.努力从“情趣化”教学中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兴趣与情感是人文素养中的有C成分和重要元素,情趣化教学更是对学生开展人文教育活动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手段。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群体属于“唯情趣一族”,他们对“情趣”化教学有着难以摆脱的依赖性,一旦远离或者摆脱情趣元素,人文教育功能就必然会黯然失色。这就是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情趣化教学活动,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以“合体字”教学为例,在整个汉语言文字中,仅合体字就占据94%以上,它主要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从组合的两个成分上显示字义,如“伐”、“取”、“魔”、“唇”等;另一种是由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其中一个字表示义类,另一个字表示字音,如“河”、“张”、“球”、“潮”等。语文教师可充分利用这种优势特点,一方面通过“猜字谜”的方式教学生字,比如“彬”字――“去掉左边是树,去掉右边是树,去掉中间是树,两边去掉还是树”,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己“编制”字谜,深化对汉字的解读与认知。又如“推敲”一词,它来源于唐代贾岛与韩愈之间的历史故事,既饱含情趣性,又孕育“严谨求学、善于指导”的人文精神。

2.努力从“情境化”教学中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充分凸显人文教育的功能优势,语文教师必须学会“弄情”,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善于“煽情”。宋代范唏文曾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尤其对于小学生群体来说,他们“形象性思维富余,而抽象性思维不足”,要有效激发他们的情感活力,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应用不失为一种“良方妙药”。以问题情境活动为例,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第一自然段中写道:“鲁迅先生逝世了,许多人都来悼念他……”根据这一内容笔者提问:“当你们看到无数个花圈、无数对挽联,还有许许多多的大人、学生、老人、各界人士都来悼念鲁迅先生的时候,心中究竟是怎么想的呢?”大多数学生纷纷答道:“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笔者进一步激励他们:“既然大家提出了这一问题,你们能否自己从文中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呢?”在笔者的激励与引领下,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快速地投入自主研读和讨论交流活动中。在如此情境化教学活动下,他们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同时接受了来自鲁迅精神的无声教育。

3.努力从“生活化”教学中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美国教育家华特强调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小学语文课程活动中,教师要以课堂为起点开展“语文生活化”、“生活化语文”教学,善于把“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链接起来,让学生自觉接受生活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润,从而在学用结合、知行统一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并受到启迪,在激发生命活力的同时更好地揭示它的潜在意义,引导学生在人文教育中更好地懂得生活和学会生活,在有所创造中争做生活的强者、生活的智者与生活的主人。以《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教学为例,笔者首先让学生明白“大自然语言”的含义;其次以文中“蝌蚪”、“大鱼鳞圈圈”、“三叶虫化石”为讲解实例,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加强认识;再次激励他们说一说“其他更多形式的大自然语言”。有的学生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现象,而有的学生只说了一点点。笔者故意问学生:“你们怎么会知道这么多的大自然语言呢?”他们的回答:有的是从书里、电视里看来的,有的是从大人那儿学来的,还有的是从大自然中观察来的……坚持用“身边人说身边事”,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努力从“科技化”教学中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以微型计算机和网络信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集声、光、电、画、动于一体的先进优势功能。教育科技化特征的强化与应用,有利于在时空穿越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有利于学生在画龙点睛中更好地触摸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在音像和谐、直观形象、动静自如中为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视听盛宴”,有利于在海量储存、取之不竭中不断地开发与利用丰富多元的课程资源,从而为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活动提供良好有力的支撑,并且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些活力元素。以《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为例,笔者只需适当地解析文中的一些字词句,然后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这首歌曲,让小学生从歌词的情境描绘与音律的感染传递中切实体悟到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无限的艺术审美价值。再以《金色的鱼钩》一文教学为例,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从网络下载的有关精彩片段,让学生切实体悟在万里途中从许多“老班长”身上表现出来那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事迹和精神,尤其当他们面临生命威胁也对革命充满无限向往的信念,让孩子们接受振奋人心的情感教育。

5.努力从“自主化”教学中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用;授人以渔,可保一世无忧”。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迎合儿童活泼好动、生动有趣的天然心态,积极开展以个体独立和合作探究为主的自主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手口脑互动写作的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他们潜移默化地逐步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情感实践的信念。以《田忌赛马》内容教学为例,笔者没有直接进入课程教学程序,而是以简单有趣的“棋类比赛”进行铺垫:首先让小学生每个人手中握有纸做的“车马炮”三个棋子,并且提出“车吃马,马吃炮,车吃炮”的基本规则,然后让同桌两人之间开展“三局两胜”的比赛活动。结果有些人无缘无故地赢了,同时有些人无缘无故地输了,不仅如此,他(她)们是输的人得不出教训,赢的人也说不出经验,都是一副糊里糊涂的样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待到全班表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时,笔者这才把全班引进地课文赏析之中。在最后交流与总结环节,学生都能意识到勤于动手与善于动脑的好处,这不是别具生面的人文教育吗?

6.努力从“个性化”教学中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什么是“个性”呢?顾名思义,所谓个性,就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和态度等多个方面所具有的不同于他人的自有特质。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如此这般。由于先天遗传、生长环境、心智发育、习惯品质等方面的综合性因素,在众多学生中无可避免地存在个体差异性,这就需要教师以此为客观基础,积极开展以个性化为追求的因材施教和因才施评活动,从而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从中获取相应的知识效果和人文因素。特别强调的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众多学生中出现的个性化见解和体悟,教师要予以相应的欣赏、珍视,并且做出必要性保护,即使有时出现一些“离经叛道”现象,也要做出积极性引导而绝不是扼杀或否定,从而在厚积薄发中不断地张扬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组织者、主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创新并彰显教育教学的个性化特色,以不断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以上是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活动的简要性实践与思考。人文教育元素蕴藏并遍布在语文知识及其课程教学之中。只要我们始终本着“以生为本、人文关怀”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人文教育之花就必将在校园内外迎风绽放、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李洪梅.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02).

第7篇

【摘 要】语文教学的探索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能把自己的学习与实践看成是任务,而要当作一个令人羡慕的机会。为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和自己所属的社会的利益去学习,去实践,去创作,这才是一种其乐无穷的教学境界。唯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担负起素质教育的大任。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语文;培养

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如何,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语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 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 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 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他素质。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的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W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语文教学应做的全部工作。

一、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智力资源的开发者。教师的劳动,是维护人类生存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特殊劳动。现代,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有人把教师比喻为人类百花园中的园丁;还有人说教师是培育儿童和青少年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用自己的知识、才智和思想品德向青少年传播人类社会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为人类社会培养和造就各种人才的劳动者,是人类思想道德、文化传播的发展的中介人。教师的历史责任就是推动社会的发展,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新人。因此,加强对教师人才素质提高的探讨,已经成为现时代越来越迫切的重要课题。

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其实并非很难和高不可攀。我国教育界老前辈刘佛年说:“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设计、新做法、新方法就称得上创新。”在教学中,应明确告诉同学们:“语文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更好或各有千秋,没有唯一不可变更的答案,只有不好,没有错误”。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科学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多提出质疑,发表不同看法,最终找出最好、最有创意的答案。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可进行相同的训练,如学过《愚公移山》后可问:“愚公真的很愚吗?”“愚公难道不愚吗?”“一搬家就可以解决‘出入之迂’的困境了吗?”还可让同学们讨论“班门弄斧到底有没有好处?”“近墨者就一定黑吗?”“沉默真的是金吗?”“老鼠真的一无是处吗?”等等,或者就某处敏感问题或焦点问题举行答记者问、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上就自然有热烈的讨论,论文中观点新颖,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另外,还可通过“图形符号联想”、“奇特联想记忆”、“目标发散思维训练”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实际效果明显,以致平时课堂上冷不丁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常常出乎我的意料,这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构建新型的语文教学观

课本对教学来说显然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课本教师无法上课,学生也失去了听说读写的依据,但也不能唯本是从。过去我们曾强调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只靠课本是很难达到目标的。叶圣陶有一句话大家都很熟悉:“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这句话给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作了恰如其分的说明。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到仅仅靠课本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不过是个“例子”。只有让学生多阅读、多背书,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这是我们的一条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经验,今天仍然值得大力提倡。吕叔湘先生就强调过学语文要大量阅读,“一学期读它80到100万字不为多”。所以语文教师不仅要把课本教好,而且要辅导学生读好课外书;不仅要鼓励学生读文学名著,而且要指导他们有选择性的读其他各种读物。

四、语文教学中应重视人文品质的培养

注重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初中生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自身阅历不足,对教材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情感很难深入地理解与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此外,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深刻的影响。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使语文课堂充满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浓郁的人文气息。语文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对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情感基础和文化基础。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形成高尚的人格,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能够不断地向老师学习,从而从整体上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所以,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通过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使学生在老师的庇护下健康成长。

第8篇

关于"人文"的解说,可谓众说纷纭,我们通常所讲的人文包含以下内容: (1)强调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即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选择、追求和关切。 (2)追求心灵的完整性。 (3)追求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情感与宗教情感,并强调人的自然情感与道德情感、审美理性与宗教理性的统一,以唤起人们对宇宙、对生命的关怀。 (4)重视、珍惜各种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现象。

素质教育的出现,使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不少语文老师感叹: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难教。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人文教育,还在于丰富的人文积累对语文教学有很多直接、有益的影响,它能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关爱他人,教育学生以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审视生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那么,究竟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符合上述要求,达到上述境界呢?

1.以德育人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语文教师必须抓住契机,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高中课本中,具有丰富人文内涵、体现人生真谛的篇目比比皆是:孔子执著的人生追求,孩子般的热情,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化为《论语》中字字珠玑的睿语箴言,让人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孟子身上洋溢的原始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庄子对生命的拷问和冷峻机智的谈吐;韩非子对人性的鞭辟入里的剖析;荀子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铺张扬厉;另外,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硬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气概……无不开人心智,启人觉悟,促人警醒,催人奋进。现代文学作品中,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勇敢无畏地把"匕首和投枪"刺向黑暗势力的鲁迅;品质象荷花一样纯洁、"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更为每个学生树立了做人的光辉榜样。教学时,教师如果能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这些人物的精神力量,将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的教育。

2.潜移默化

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在使字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应尽量避免单纯的训练,做到春风化雨,点滴入土;悉心耕耘学生意识、情趣的土壤,指导学生发掘教材中饱含的内在美,立志把人类许多世纪创造的美变为学生的心灵财富,使学生着魔一样地跟随他渐入文章的佳境,与种种高尚的人物对话,在不知不觉中,其思想情操、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逐步培养起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既科学地遵循了语文学科的特殊规律,也完美地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境界,充分显示出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否则,就无法恰到好处地体现这一切。

3.设置情境,诱感

新教材的选文大都蕴涵了丰富的情感,但这些情感有时需要教师的发挥才能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把自身的情感融入到作品境界,融入到作家的生活体验中,进而在教学中,运用生动的语言,配以恰当的表情、手势,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来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之进入作品的境界,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其"信其真,正确判断是非,让自己得到改变"。 如《我与地坛》蕴涵着伟大的母爱,讲授时或沉痛,或悲戚,甚至感动的热泪盈眶。这样,当母爱的暖意在教室里弥漫开来,当"我深深的自责"引发学生对自己反思的时候,学生的情感必将得到陶冶而渐趋纯真。

4.加强诵读,体验情感

诵读能使学生进入情境,从而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是其他学科的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如《我心归去》的教学,第二段写"我"在异国他乡的寂寞、孤独、空虚,作者写到"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通过作者非常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念家乡的情感。有些作品的语言像醇酒那样甜美浓烈、耐人寻味。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像品尝美酒那样去品味,使学生的全部情感融入到作品的世界中去,从而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获得体验。

5.与世相连,沟通情感

在对教材分析时,要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社会的哲理,并联系社会现实、学生实际,沟通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 如《赤壁赋》,坡在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和愤慨中,从佛禅和老庄思想中获得了某种瞬间和永恒的超脱感:任自然而旷达,由一瞬而转为永恒。正是这种超脱,使他在黄州生活于凄苦孤独中没有沉沦,而是"习惯了淡泊和静定""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承受着多种压力,面临着各种可能的失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赤壁"情结中这种失意与痛苦的超脱,对现代人的心理调整,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从而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6.改革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好的考察语文教学的情况,通过完善教学的过程,改进教学内容,促进高中学生能有效的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但是现实中,过多的高中语文教师太注重评价结果,过多关注考试的成绩,而忽视了学习的全面发展,对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和片面。语文教学更注重情感的特点,不能完全采用单一的量化方式进行评价,应该采取见仁见智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的评价体系。

第9篇

一、中学化学教育的人文意义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以开展实验教学,进行研究论证为主要学习方法。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有其自身规律,它是世界的组成元素,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从深层意义上说,化学教育对人类充分认识世界、保护人类生存的空间、改造我们生活的方式方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化学是启发学生热爱科学、发现科学的金钥匙

中学化学教育是学生认识科学的基础教育,是系统学习基础化学知识、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了解未知物质世界的一把金钥匙。虽然当下的基础教育界对化学教育还有一定的偏?,非化学专业的教师会认为,化学不是高高在上的,但和其他专业一样,化学在学生升学考试,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中,依然非常重要。同时,化学教师能够积极运用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组成,事物的发展过程,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特征,能够激发学生爱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人类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2、化学教育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自有人类以来,化学就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改善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重要手段。例如钻燧取火、女娲补天、点石成金等民间传说便集中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对物质组成、化学反应的重视,尤其是火的发明,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欧美国家兴起的四次工业革命更是直接推动了近现代的历史进程,蒸汽机、煤、铁、钢、电、计算机等元素直接促进了技术革命的大发展,直至今天的信息化时代的形成,无不和化学的进步密切相关。同时,人类利用化学技术创造的社会财富已经不计其数,这也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促进化学教育与人文关怀意识融合的方法与路径

1、正确认识化学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异同

应试教育是学生实现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必要手段,应试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升学率,会导致学生形成“读死书,死读书”的不良习惯,不但局限了学生认知世界的范围,也固化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意识,不利用学生的成长。化学教育以化学课本为基础,以实验技术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变化规律,其实践性和科学性是应试教育不能比拟的。

2、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运用化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化学手段改变了人类社会,推进了人类文明发展,为自然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另一个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化学手段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强调化学给人类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工业革命的大发展直接加剧了环境污染,大量的煤、铁、各类矿石的开采严重影响了人类生活的空间。另外,、兴奋剂、化学武器的运用给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地威胁。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运用化学带来的严重后果,就要求化学教师具备崇高的人文关怀意识,运用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要盲目地追求眼前利益、破坏自然,培养学生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的思想品德。

3、全面提升化学教育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意识

人文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养。而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品格,一方面需要教师不断地加强学习和教育,要求教师积极争取机会参加各类人文教育培训和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要通过课本教学、实验教学、课外见习等形式不断提升学生认知社会的水平,增强观察事物的能力,提高创新创造的本领。就化学教育教学而言,让学生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思考事物发展的不同方面,以孜孜不倦、刻苦努力的精神去追求科学知识的真谛,挖掘大自然的魅力,从而提升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4、着力强化改革创新思维

化学教育教学注重对已知世界的了解和未知世界的探索。因此,培养学生形成不畏困难艰险,敢于开拓创新创造的精神就尤为重要。人本主义认为,人类真正感兴趣的源泉在于创造,创造既深藏于人的内心深处,又体现在人的一举一动。人类是有情感的,人的爱憎、悲欢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创造性灵感的产生。创造性作为人的一种潜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学习、培养和不断地积累方能形成。化学作为一门探究性特别强和求新、求变的学科,学生通过学习观察、创造发明,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灵感,从而将潜意识变成一种自觉意识,这必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能增强教学的效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精神。

5、积极利用课堂内外环境提升人文教育水平

第10篇

一、了解渊源悠久的数学发展史,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对数学的研究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在课堂上结合数学的历史文化,让学生了解古人对数学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情。

二、运用贴近生活的教材内容,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当今世界,数学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在数学教学中塑造人格、发扬数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因素,是衡量教师的教育目标正确与否的标志之一。因此,不要忘记对教材中人文资源的开发。

好的数学教材总是充满人文教育!有些教师总以为新的教材花花绿绿的,不实用。在使用中,我们千万不能以老观念、老办法用新教材,不要满堂只是干巴巴的阿拉伯数字。教师要花时间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讲课中自然地融入人文知识,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去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学习方式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究竟怎样的学习方式能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呢?《数学课程》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人在数学教学中,深入分析校情、生情,不断探索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摸索出了“五步”自主学习模式,即:预习——讨论——展示——反馈——修复。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品质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呈现尊重、关爱、民主、和谐学习生态的课堂,是能够很好实现学习目标的课堂。而课堂只有以“小组学习”为形态,以“独学(也就是自学)、对学、群学”为基本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在讨论环节,教师需积极地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为其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和条件,给予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实践操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地、积极地、有效地参与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来。

四、构建开放和谐的师生关系,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长期以来,教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临下,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的做法,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语言应该友善亲切,态度应该和蔼可亲,一改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辅导学生,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教师要真正融入学生,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和权威观念,勇于接受学生的“发难”和“挑战”,不怕被学生的问题“难倒”、不怕“卡壳”;要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与他们一起学习、商讨、辩论、参观、调查、访问等,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相处,甚至成为学生中的一员。

五、追求丰富多元的评价方式,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数学课堂上教师恰到好处、富有人文关爱的评价语言,不仅对学生能起到激励、唤醒、鼓舞的作用,而且使整个课堂和谐,学生个性将得以发展。

作为一个老师,应少批评学生,多表扬学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表达欲望、成功欲望、我“蹲下来”看学生,不断地发自内心地赞赏学生独特的个性化的言行举止,为学生的点滴进步喝彩。学生享受着被人认可和赞赏的快乐时,更加乐于学习。

另外,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中,而非学习结果。评价语言应克服单纯的智力向导,而应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也有必要以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评的交互评价,取代传统的教师单向性评价。我们更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之间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四多四少”,即“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

六、完善教师自身的修养,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成效。只有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品位,力争做到文理的渗透,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人文教育,才会使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做到数学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及数学人文思想熏陶的和谐统一。

第11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网络;儒家道德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当我们站在知识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审视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时就不难发现,在整个社会大力弘扬知识创新,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大量知识信息的大氛围中,中学语文教学却依旧沿袭着近百年来的的老路子艰难跋涉,踽踽不前,本人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于这些内容进行了探讨。

1、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基础,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

语文教学研究表明: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在阅读过程中,尊重阅读者的主体地位,激发强烈的自我需要意识,还学生以自我感悟的机会,重视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这种模式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与和谐的情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承认和肯定,学生的兴趣和想法得到尊重,并由此获得成功的满足感,有效地提高了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它关系到人文修养的培养,只有对古今外优秀历史文化有广泛的了解和深厚的积累,对文学、艺术、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兴趣的积累,才能激发个人去探索各个领域的秘密,才会开拓个人的视野,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阅读教学在整个中学阶段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网络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网络时代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网络语文则是网络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网络语文不可避免的“外溢”到现实生活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人们说话及行文方式,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对语文教学产生着重大影响。网络作为信息庞杂的载体,蕴含着大量对教学有促进意义的语文资源。

第一,资源丰富的网络,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学习语文,主要通过书籍、报刊等介质以及电视、收音机等传媒,囿于容量限制,这些资源使用起来十分不便,而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要查一个字的意义,查一个词才出处,查一首诗的作者,由于有了互联网,这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效率大大提高。

第二,开放性的网络,为开阔师生视野,更好运用语文提供了重要平台。这相对于局限在校园中、课本上学习语文来说,意义重大。网络平台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可以让语文更为鲜活起来,有利于启发教师的授课及学生的认知。

第三,网络有利于促进语文的审美、德育功能的实现。随着网络对民主、人文关怀的不断深化,网络在促进传统语文的审美教育、德育功能上具有传统媒介所不具有的优势。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和迅捷性将主流意识通过各种各类群体所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

3、中学语文教学中儒家道德文化的渗透

语文教学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教育活动,必须与时俱进,反思过去常规性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理论克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建立一种具有人文性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把人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语文教育活动包含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教学因素。语文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应当主动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力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几千年的灿烂文化重新焕发出它的生机。在这种背景之下提倡儒家的道德文化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时代价值。语文教学中儒家道德思想熏陶的途径有如下几点:

1、以自身高尚的职业道德去影响学生

中学语文教师的高尚师德,首先是为人师表,模范地遵守国家的法律、纪律与社会公德,作青少年的表率。教师的师德、性格、意志、情操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正如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所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其令不从。”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师必须讲师德,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教师的对象是学生,“教过”不等于“教好”“教会”。按时上课、照本宣科,按规定布置作业,机械地批改作业,不能算有师德。在崇高的神圣的事业心的鞭策下,满腔热情地严格地教导学生,不仅关心学生学习与思想的进步,还关心学生性格、人格与兴趣的养成。

2、以儒家经典中的语言话语引导学生

如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提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吾日三省吾身”。说的是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理想人格,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瑾而信”是把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的。

3、汲取其中的学习方法的精华,为我所用

孔子的学习方法最著名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这些民族的瑰宝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学生必须要懂得的方法,它不但使我们懂得如何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懂得如何去做人。

4、以课堂为主阵地,使其成为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古语也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妙语哲思,让我们明白:人的品行完全是从后天获得的。可以说,教育环境决定了学生的一生。孟子强调了教育应当有“时雨化之”的模式,应当培养“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和“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思想。作为一名教育者,他的崇高使命就在于培养一个完整无缺的人;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儒学观念,时刻准备把儒家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教育利用儒家思想为载体,对青少年立身处世是有好处的,儒学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团结、互助、友爱,为人要有与人为善等思想。

语文是我们学国语言、祖国文化最重要的工具和渠道,学好语文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知有益于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余应源.语文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第12篇

中职学校是培养和提高人才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在素质教育提高、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时代,中职学生在加强文化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相结合教育,就更更应该从学生的发展身心、社会需求等方面出发。以某知识点为主题,满足不同层次的中职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需要,发展中职学生智力因素与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中职学生综合素养。

一、从中职教师人文教育素养开始培养,从而全体教师人文教育观念。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教育。许多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状况还不能令人满意,人文知识不扎实,主要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高知识面不宽广;相对忽视甚至轻视对学生的人文知识的教育与积累,都一味的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作为青年教师存在着思想认识短浅、人文素质意识不足问题,因为他们中很多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学校层面面对青年教师的筛选也是仅仅重视自身专业素质与学术成就,反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方面。要深层次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整体人文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言传身教”作用。

中职教师要努力拓宽知识面,要充分看到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的重要性。要终身受教,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特别要学习经典原著。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在经典原著中,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根、基础。并且,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要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形成了结构,任何事物才能产生效能。很多知识在脑子里,不成结构,是没有什么作用的。这种结构必须是敞开式的,以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重视中职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基础。

在我国教育体系里中职教育的重要性决定了非智力因素对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重要性。非智力因素不仅能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还能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陶冶人的高尚生活情趣,造就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所以,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在开展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把培养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才能确保所培养的学生无论是在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或综合能力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现今社会对全面人才的要求是:具备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坚强的意志能力。非智力因素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其关键性作用。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毕业年龄偏小,如果没有好的非智力因素,上面所列举的能力就比较薄弱。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实施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要注重非智力因素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对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是非常关键的。

三、中职教师人文素养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深远影响

成将非智力因素称为“EQ”,即情商。中职学生非智力指学生的动机兴趣、气质情感、意志以及理想勤奋程度、良好习惯等。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偏低,可归结为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不高造成,而他们的智力因素则不应是主要的因素。对于一个中职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才是其成人成才的基本保证。这就需要教师将自身的人文素要贯穿于教书育人的整个过程中。所以,我们要想改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差的现状,就必须加强对中职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首先,中职教师要不断地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中职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教育技能、 创新意识。使自己在教学中能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人文底蕴和教育技巧来赢得中职学生的认同和模仿,使中职学生主动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人格,默化地接收人文教育。

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乐于学习。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可以根据专业的情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学习本专业知识的目的和社会意义,在平时的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强化内驱力,增强自制力。要不断的引导学生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其次,中职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文素养来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成就教育。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学生的人格成长会在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的教师的影响下,逐步成熟与完善起来,而学生的人格完善,是一切良好的学习心理的基础,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