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0 16:58: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培训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贯彻落实《河北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
(讨论稿)
各县、区人民政府,察北、塞北管理区管委会,经开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河北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工作要求,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现就我市全面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主要目标
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2021年底,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1万人次以上,其中2019年培训17030人;经过努力,到2021年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14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比例的31%以上;建成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达到5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达到8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达到5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达到8个;年培训量达到千人以上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达到10个。
二、主要任务
(一)以扶持重点对象为重心,实施就业技能提升行动
1.加强企业职工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自身资源建立企业培训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或通过民办培训机构、校企合作在职业(技工)院校建立企业学院等方式,自主开展在岗职工培训。企业制定职工培训计划,开展适应岗位需求和发展需要的技能培训,广泛组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在线学习等活动,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和培训机构作用,引导帮助中小微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组织开展化工、矿山、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和各类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严格执行培训合格后上岗制度。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参加岗前培训(含特种作业人员安全作业培训)给予50%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支持帮助困难企业开展转岗转业培训。对企业职工参加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特种作业操作证书等证书的,按照培训成本给予每人最高不超过2200元的职业培训补贴。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培训,三年培训2000名新型学徒,职工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给予企业每人每年中级工4000元以上、高级工6000元以上的职业培训补贴,由企业自主用于学徒培训工作。累计缴纳失业保险费12个月以上的企业职工参加初、中、高级工培训,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分别给予1000元、1500元、2000元的技能提升补贴。实施技师培训项目,对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证书的分别给予不低于3000元、5000元的培训补贴。鼓励企业与参训职工协商一致灵活调整工作时间,保障职工参训期间应有的工资福利待遇。(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国资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总工会、市工商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大贫困劳动力培训。实施贫困劳动力和贫困家庭子女技能扶贫行动,结合当地扶贫产业布局,采取“岗位+技能+贫困劳动力”模式,开展贫困劳动力和贫困家庭子女技能扶贫行动。聚焦贫困县特别是深度贫困县,通过项目制购买服务等方式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期间按每人每天不超过100元标准通过就业补助资金给予生活费(含交通费)补贴。深入推进技能脱贫千校行动和深度贫困地区技能扶贫行动,对接受技工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按规定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等政策;对子女接受技工教育的贫困家庭,按政策给予相应补助。持续推进京津与我省张承保地区的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帮扶和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扶贫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就业重点群体培训。做好重点群体职业技能提升和创业培训行动,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以下简称“两后生”)等青年、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行动。持续实施农民工“春潮行动”、“求学圆梦行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等专项培训。对有创业意愿的开展创业培训,加强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创业担保贷款、后续扶持等服务,将创业补贴标准调整为每人最高不超过1500元。“两后生”中的农村学员和城市低保家庭学员在培训期间参照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标准给予生活费补贴。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在培训期间按最高不超过当地失业保险金月最低标准给予生活费补贴。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民教育培训三年提质增效行动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工作。(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国资委、市扶贫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4.支持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培训。充分发挥我市乡土人才的优势,实施乡土人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三带”行动。加强职业技能、通用职业素质和求职能力等综合性培训,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法律法规、安全环保和就业指导等要求贯穿职业技能培训全过程。坚持需求导向,围绕市场急需紧缺职业开展家政、养老服务、托幼、保安、电商、汽修、电工、妇女手工等就业技能培训;围绕促进创业开展经营管理、品牌建设、市场拓展、风险防控等创业指导培训;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先进制造业等新产业培训。(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市扶贫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以各类培训机构为主体,实施供给能力提升行动
1.发挥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主体作用。支持各类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设立职工培训中心。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共建实训中心、教学工厂等,积极建设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鼓励企业与各级工会组织合作,利用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开展订单式、定向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的,根据毕业生稳定就业1年以上人数,给予院校每人5000元补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国资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发挥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基础作用。支持职业院校开展补贴性培训,扩大面向职工、就业重点群体和贫困劳动力的培训规模。在职业院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按照国家和省职业教育改革相关规定执行。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对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职业院校可适当上浮,最高不超过30%。职业院校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相关规定,职业技能培训支出在专项公用经费列支。职业院校在内部分配时,培训课时费用不占用校绩效工资总量。(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扶贫办、市总工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3.发挥社会力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要作用。支持各地采取混合所有制模式举办职业院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院校和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鼓励支持社会培训和评价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工作。不断培育发展壮大社会培训和评价机构,支持培训和评价机构建立同业交流平台,促进行业发展,加强行业自律。民办职业培训和评价机构在政府购买服务、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与公办同类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工商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以提升效能为核心,实施载体平台建设行动
1.推动企业培训平台建设。突出企业培训主体作用,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对按规定建立完善的职工培训体系并组织实施的企业,符合补贴条件的可采取直补企业的方式进行补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自身资源建立企业培训中心或企业大学,自主开展职工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承担社会培训任务,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人员提供实训实习条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强职业(技工)院校建设。增强职业(技工)院校培训基础作用,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按照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提升办学质量。支持职业(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培训。探索技工院校与职业院校融合发展,鼓励优质资源投资技工教育,支持技师学院举办分校(院),支持民办职业(技工)院校发展。(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3.推进培训基地和大师工作室建设。加强对各类培训基地建设的指导,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辐射作用支持企业设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对审核认定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培训基地,省财政给予每个500万元一次性支持;对审核认定的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培训基地,省财政给予每个300万元一次性支持。审核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各级财政给予10万元补助资金。每年对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基地或工作室予以警告或摘牌。到2021年底,新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省高技能人才专项实训基地2个;力争每年新增2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促进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建设发展。发挥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补充作用,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培训服务。按规定落实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设置审批、项目申报和奖励评定等政策。严格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的师资、设备、场地等基本条件,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培训服务。打造一批地方特色和市场品牌效应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行政审批局)
(四)以完善补贴为途径,实施政府资金激励行动
1.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扶贫车间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以及参保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可按每人每月不超过300元标准,给予不超过6个月的职业培训补贴,与一次性吸纳补贴不可重复享受。(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区、管理区、经开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在户籍地、常住地、求职就业地参加培训后取得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特种作业操作证书、培训合格证书等)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原则上每人每年可享受不超过3次,但同一职业同一等级不可重复享受。对企业开展培训或者培训机构开展项目制培训的,可先行拨付不超过60%的培训补贴资金。各地可对贫困劳动力、去产能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开展项目制培训。(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区、管理区、经开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各县区要加大资金支持和筹集整合力度,将一定比例的就业补助资金、地方人才经费和行业产业发展经费中用于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以及从全市2018年底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为基数,按20%的比例计提的资金,统筹用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具体筹集办法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另行制定。企业要按有关规定足额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其中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培训,可用于企业“师带徒”津贴补助。落实将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限额提高至工资薪金总额8%的税收政策。(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区、管理区、经开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职业培训资金监管。建立完善补贴资金发放台账,把好资金使用各环节,各县区每季度要向社会公开工作任务完成和各项补贴资金使用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和专项审计工作,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保障资金规范安全和使用效益。对以虚假培训等套取、骗取资金的依法依纪严惩,对培训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问题要区分不同情况对待,保护工作落实层面干事担当的积极性。(市财政厅、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县区、管理区、经开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5.深化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放管服”改革。加强对培训机构和培训质量的监管,健全培训绩效评估体系,积极探索建立第三方监督评价机制。支持企业按规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鼓励企业设立首席技师、特级技师等,提升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从事准入类职业劳动者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推动工程领域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市应急管理局、各县区、管理区、经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推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切实承担主体责任,统筹抓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形成省级统筹、部门参与、市县实施的工作格局,强力推进实施,实现全程高标准、整体高质量。
(二)健全工作机制。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健全推进工作协调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把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作为服务和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建立政府统一领导,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有关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1.截止6月底,共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108人,实施职业技能鉴定405人,办理职业资格证书321本,特种技术工种操作证423本;
2.共完成规费收入12.83万元,占年目标任务的80%;完成纯上交7.73万元,占年目标任务的71%,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超过半的目标。
二、工作举措及体会
(一)抓人心凝聚,充分调动每个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是狠抓业务学习,原创:努力提高全科工作人员业务素质。通过抓业务学习,实现“三个提高”:提高业务素养、提高办事质量、提高办事效率。二是明确工作职责,增强每个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做到人有事做,事有人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三是强化目标管理,增强每个工作人员完成目标任务意识,结合本科室职能工作实际,工作任务到人不定量,注重过程,看重实效。四是严明工作纪律,增强每个工作人员工作自觉性。要求每个工作人员做到“三严”:严明工作纪律、严格自我管理、严禁违规操作和乱收费现象发生。
(二)抓思路创新,努力开辟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新资源
年初,我们确立了全年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总的思路,即围绕一个目标:努力完成市、区、局下达的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突出两个重点:全区职业学校职业鉴定和部分企业特殊工种技术人员持证上岗检查;实现三个突破:规范民办培训机构管理、打击非法办证行为、公办职业学校职业技能鉴定及职业资格证书办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一是做到“两抓”,即抓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技能鉴定)不放小(社会各类人员技能鉴定),抓管理促鉴定;二是实现“两变”,即变被动为主动,被管理为服务。
(三)抓工作举措,不断开创我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新局面
一是推行“两证”制度。按照中央及省、市要求,要求学历教育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取得“双证”,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民办培训机构学员必须取得“两证”,即结业证和职业资格证。
二是拓宽两个领域。在坚持“五统一”管理、规范考务制度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拓宽职业技能鉴定范围和对象:⑴以服务职业学校学员就业为目的,使鉴定工作覆盖到全区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目前,我们已对区枝工学校、娲石技校两个职业学校部分学员组织实施了技能鉴定,武汉市工程机械驾驶培训学校、武汉市电子商务学校两个民办培训学校学员全部纳入了鉴定范围,区商校、区乡镇企业局培训学校技能鉴定工作正在协商和沟通之中。⑵以服务企业为目的,使鉴定工作覆盖到企业需要开展鉴定的职业和工种。如我们抓住部分外资企业在阳逻开发区分落户之契机,主动上门联系,积极组织宣传,使这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之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强化两结合。⑴强化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坚持培训、鉴定、发证的原则,坚决做到不参加培训考试不发证;⑵坚持主动上门服务和请进来相结合,克服在家等客上门的被动工作倾向。
四是立足两个规范。⑴规范办学行为,及时处理社会力量办学中的各种违规违纪问题和无证办学、虚假广告和收费现象;原创:⑵规范办学标准,严格实施年度检查评估,努力提高办学质量。
三、下半年工作安排及打算
1.加大对社会各类人员和职业学校学员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力度,扩大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面,进一步推进职业学校学员“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的“双证”制度。
关键词:五共模式 校企合作
近年来,寿光市职业教育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形成了南有潍坊科技学院北有寿光职教中心学校的“南高北职”的职教模式,现代职教体系初具规模,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尤其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市职业教育坚持“瞄准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校企合作,引领专业发展”的工作方针,把校企合作当做办好职业教育的法宝,形成校企合作的“五共模式”,即共同办学、共建基地、共享资源、共育人才、共同研发。
一、借助企业基地,提高师生技能
过去,我市职业院校的教学计划不够灵活。企业到校联系学生实习时,因为教学计划没有完成,有些课程没有结束,学生不能放出;第四学期教学实习时,企业没有过多的实习岗位为我们提供,最终造成教学实习变成了学生的一次性就业。
近年来,我们根据企业生产需要,灵活调整了学校教学计划。从第二学年开始,根据企业需要,以工学结合模式让学生分批到企业轮流实训,学生实习1个月或2个月后再返回学校学习,让师生在做中学、做中教,先做后教、先实习后学习。
从2009年始,寿光职教中心学校(工贸校区)分期分批安排学生到寿光锦华餐饮有限公司、寿光腾龙消防器材有限公司、山东共达电声股份有限公司、寿光坤隆石油机械股份公司、墨龙集团等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和专业教师双重管理下开展实习,做到不同岗位不同企业定期轮换。实习期间,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实习管理细则,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评定。校外实训基地向学校支付一定的实习管理费用,并对参与实习的学生付给一定报酬。实习带队教师主要以骨干专业教师为主,学校鼓励教师带着问题、带着课题、带着项目、带着任务下企业,并建立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切实提高了“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技术研发能力。
教师带学生到企业实习,不仅弥补了校内实训基地设备的不足,也让学生了解了企业文化、企业的工作流程和管理体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职业道德、适应岗位要求、磨炼个人意志、学会人际交往、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化过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企业通过学校、学生实习实践活动,直接了解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生能力素质,为企业直接选才开辟了窗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方良性互动。
二、引进企业资源,共建实训基地
寿光职教中心学校利用“学校+企业+社会”的合作机制,通过政府、合作单位等各种渠道,或引厂进校、或四处出击,广泛建立与企业的联系。采取“三条腿”走路的方式,即通过学校独立建设、学校与企业集团合作兴建、直接在企业建设等三种途径建设了集教学、技术开发与应用、生产、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
2013年,寿光职教中心学校投资近1700万元,新建了1600平方米的实训车间,2427平方米办公实训楼,新上计算机、车床等设备400多套,建成了现代农艺、财会电算化、机电一体化、烹饪、服装等实训基地。
该校还通过多种途径与晨鸣纸业、新龙电化、鲁丽集团、仙霞集团、联盟化工等行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建有20多个校外实习和就业基地;并与鲁丽集团等企业共建了“自动化培训中心、高级钳工培训中心、维修电工实训中心”等共享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同时,该校积极与企业联系,在校内建立企业实训基地,由公司向学校提供部分实训设施,并安排专人定期到学校上课或指导。如学校机械加工基地与金宝钢管、腾龙消防、寿光一中等16家单位进行合作,共同承担产品开发与加工,实现了技术力量和设备共享,已试制产品、加工工件如体育器械等7000件以上,年利润超过30万元,承担生产任务的全部是在校学生。学校服装实训基地与寿光教育局教学服务中心合作,承接了学生校服加工业务,使学生在生产过程中,提前了解企业生产要求和工艺,也降低了学校教学成本。学校烹饪车间与锦华餐饮公司合作,公司每周派专家到校讲课三次,并共同开发新菜品11个。烹饪实训基地加工所用耗材全部由学校餐厅提供,加工出的产品由餐厅售出,既节省了实训耗材又为学校创造了效益。学校各主骨专业均邀请行业专家,岗位能手、技术骨干等组成专业咨询委员会,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职业为本,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
三、融入企业文化,共育合格人才
在与企业领导层交流、洽谈的过程中,职业院校认识到企业重视学生的技能,但更重视学生的品行。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学生只有适应企业环境、接受企业文化、形成合作精神、发挥创新能力,才会更好更快地融入企业。如山东共达电声股份有限公司实行的5S管理,提出的“和谐、超越、高效、求是”的企业精神理念,寿光坤隆实行的6S管理等现代企业一系列优秀的管理理念和精神,值得为校所学,为校所用。2013年10月22日,寿光职教中心学校专门从潍坊山东共达电声公司聘请管理专家,到学校做了“5S管理”报告,在全校开展“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修养”等活动,积极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从楼道文化、宿舍文化、教室文化、宣传橱窗等宣传企业文化信息,以企业文化熏陶学生,从教师到学生,从制度建设到校园环境,深入推进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
四、推行双向挂联,共享人力资源
近年来,我市职业院校按照“围绕企业转,协助行业干,跟着政府跑”的思想,积极与政府等有关部门联系,加强校企合作。
2008年在潍坊市教育局的支持下,经潍坊市劳动局批准在寿光职教中心学校(工贸校区)成立了潍坊市宏盛职业培训学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学校积极借助校内外实训基地平台,对企业在岗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2008年10月19日,寿光市企业在岗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班在该校开班。此次培训共有来自全市各企业的近千名职工,参加了车工、维修电工、电焊工、铸造工等33个工种的培训。2008年至今,学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内、外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
学校教师在对职工进行理论培训的同时,还拜企业能工巧匠、技术能手为师傅,聘请他们对专业操作技能进行指导,并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操作水平。
可以说,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只有植根于企业的土壤中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创特色、育人才、树品牌、谋发展。今后,我们将继续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努力构建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职业教育新模式。
作者简介:
__市现有人口46万人,所辖20个镇办,属贫困山区,每年承担着退伍士兵安置任务300余人。__市将退役士兵技能培训作为安置工作的重要突破口,从宣传发动、选择培训机构,到组织开展培训等环节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卓有成效的开展了一系列技能培训活动。 2009年至2012年间选择在市劳动就业局培训学校开展培训工作,2013年改选在__市科技学校开展培训,每年分批集中培训2次,采取集中和分散培训的办法,培训人员近200余人,实现推荐就业160余人,确保退役士兵政策知晓率100%,自愿参训率达100%,就业率85%以上。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管理机制。一是每年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下展开各项活动,比如召开市编委会、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部门协调会等,通过领导小组来组织协调,工作力度大,推进快,效率高。二是按照“条件公开、自愿申请、择优认定、社会公示”的操作程序和原则,选择师资力量强、实训设施好、教学质量高的培训机构,并建立承训机构淘汰机制,视情况对培训学校进行更换和变动。三是严格按照精细化管理方案与培训机构签定的协议书,落实教学管理制度。安置工作人员针对机构教学质量等跟踪指导检查,做到有记录、有台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四是建立培训资金保障长效机制。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把资金纳入市财政预算,按规定程序和要求拨付到承训学校。另一方面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减轻地方政府和财政压力,做到资金有保障,管理无漏洞,合理使用,专款专用,确保培训有效开展。
(二)加强政策宣传,增强参训热情。一是加强对基层民政工作人员的培训,让基层民政工作者在直接为退役士兵服务时成为政策的宣传员和传播者。二是通过网络、电视、宣传资料、宣传栏、标语等多种载体,以及印发《致广大退役士兵的一封信》,充分宣传免费培训优惠政策。三是充分利用退役士兵报到的有利时机,由承训机构派专人现场进行一对一的培训课目讲解和就业前景分析。四是建立退役士兵qq群,利用qq群及时相关培训信息。
(三)注重培训实效,畅通就业渠道。在培训机构的选择上,从教师队伍情况、教学设施、装备场地等方面进行多方考查,选择师资力量强、条件好的机构来承办。2013年,我市先后考查了四家,最终确定在__市科技学校参训。培训项目根据退役士兵的文化水平、自身特点和就业意向逐年更改和增加,开设了十多个培训专业,有针对性的对退役士兵进行教育培训。安置科人员对培训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参训人员到课率和参训率、查教学质量、查生活、查纪律等情况,努力做到人员无事故,教学出成果。在就业平台搭建上,我们成功举办了退役士兵专场招聘会,动员退役士兵参加人社部门组织的“春风行动”就业招聘会,并与市人社服务中心建立了长期供求关系,及时向退役士兵学员提供就业信息、职业介绍等免费服务。培训机构积极加强与市内外企业的沟通和协调,充分利用已建立的校企合作关系,积极探索订单培训、定向输出方式,促进学员稳定就业。
我市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工作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教育培训的深入推进,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和矛盾。
(一)退役士兵参训意识不强。退役士兵普遍比较年轻,他们对社会接触不多,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形势认识不足,在择业上期望太高,就业观念存在误区。部分退役士兵还在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对于学技能创业、自主择业理念淡薄,认为技能培训与今后就业没有多大关系,培训期间没有工资收入,损失比较大。
(二)退役士兵培训经费不足。市级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虽然对退役士兵参训经费和生活补贴给予了全额保障,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导致退役士兵参训积极性不是很高。
(三)技能培训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虽然我市整合了承训学校和相关部门的培训及就业资源,但这些资源对广大的退役士兵多元化的需求来说还是有限的。比如在培训内容上、培训形式上、就业推荐渠道上、自主创业优惠政策上,都有与退役士兵多元化、高期望的需求还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加强宣传教育,扭转退役士兵误区。要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宣传自谋职业的相关政策,宣传退役士兵自主创业的成功典范,使他们坚定掌握一技之长的信心和决心,树立参与职业竞争的进取心。
(二)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培训工作效果。资金保障是做好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关键。加大对退役士兵的培训补贴力度,可以给退役士兵带来更多的实惠,充分调动退役士兵的参训热情。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建立培训资金长期投入机制,构建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工作良性循环格局。
(一)不能单纯的以传统视角来看待
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职业培训教育的市场氛围中,绝大多是是采取机构和学院签订合同形成委托关系。从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角度思考,作为委托的这种合约形式,双方应当在法律层面是权利义务责任对等。但是,现阶段的传统思维模式中,职业培训机构和学生仍然处在从属关系的层面,其消费者的个人属性没有得到有效的法律权利保护。职业培训机构往往从传统管理模式出发,主要通过授课式的管理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并不会考虑到学员是否学会,是否达到合同中所要求的水平。
(二)教学的市场必然会
在近年面对严重的“买方市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愈发提高,职业培训机构的成果产出将被完全的市场化和商品化。而现在很多职业培训学校并没有从市场出发,其教育产品已经落后于时代,甚至学院学习的知识已经在互联网大潮下被淘汰,长此已久教育产品的落后必然会冲击培训教育机构的活力与升级,职业培训机构自然实力也会不断减弱。我国人口最高峰的一代将会面对职业教育,全国各大职业培训机构将会面对强大的“买方市场”,职业培训机构的竞争将会从地区性的竞争向寡头竞争逐渐发展。因此,职业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必须认识到市场的残酷性,和自然选择的优胜劣汰,认真对待新公共管理模式之下的“买方市场”。
(三)二本、三本院校等优势地位
教育机构进入职业培训市场随着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到来,国家教育部将会在开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上再次进行严格限制。同时,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国家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调整、开设职业培训机构。而在近几年,职业培训机构必然会面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大批二本、三本院校的改革要求,届时将会有大量处于优势资源地位的本科院校进入职业技术培训的领域。因此,在政府政策还没有放开前,职业培训机构必须要认真做好打一场硬仗的准备。
二新公共管理模式下职业技能培训的改进对策
(一)增强职业教育行政的灵活性
新公共管理模式下将政府治理与市场经济互相融合,从市场角度将各种私人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引进到公共部门。现阶段,很多职业培训机构多为政府背景支持的传统教育机构,其特性在于沿用的是体制化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发挥出市场经济下的充分灵活性和竞争力。因此,职业培训机构应当数理新公共管理模式的“以人为本”思想,转变传统教育模式,将学员是否能够获得知识、是否将知识转化成可操作性作为切入点,认真考评每一个学员在离开培训机构的时候其所获得的技能培训是否能获得市场的合理估价。
(二)强化市场引导和消费者导向
新公共管理是行政管理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其主要前提质疑就是市场经济。因此,政府应当引导职业培训机构进入市场竞争,强化市场引导和消费者导向,利用市场的竞争与效率调整来逐步改善公共部门。未来,职业培训机构的竞争力度将会快速增强,市场上也逐渐涌现全国性的大型职业培训机构,随着大型培训机构的进一步扩展,必然会与各个地区的区域性培训机构发生冲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不可能采取地区保护主义来限制巨头的进入,因此很容易导致大量区域培训机构的倒闭。因此,政府应当立足自己分管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引导职业培训机构建立起以兼职、人才培养库、多专业分类的管理模式,对地区紧缺型人才立即由职业培训机构进行专业化培养,这样才可以在市场经济中与垄断机构进行竞争,而不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影响而走向衰败。
(三)实施严格的绩效控制
一、全县行业办学的基本情况
全县共有行业办学6所。
(一)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占地面积32亩,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47人,在校学生1204人。
(二)坊镇职业中学。省级重点中职学校,现有教职工120名,学生数1146名。
(三)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占地2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在校生122人。有专、兼职教师39人。
(四)技术学院分校。主要进行劳动力再就业培训。
(五)卫生学校。主要进行护理专业培训。
(六)畜牧局机关技术人员培训。
二、存在问题
(一)管理主体多元。这是制约我县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行业办学导致条块分割,管理松散,办学质量参差不齐。教育部门作为业务指导部门很难行使管理职能,无法对全县行业办学行为进行统筹协调。
(二)办学规模较小。行业办学导致各学校办学质量不高,特色不突出,服务县域经济专业缺乏。
(三)专业层次水平较低。各学校重复设置专业,招生竞争激烈,师资设备分散,造成资源浪费,无法打造出优势专业。
三、统筹原则
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隶属不变、利益共享。
四、领导小组
组长:(县委副书记、代县长)
副组长:(政府副县长)
成员:政府办、教育局、人劳局、财政局、农业局、监察
局、审计局、扶贫办、农牧局主要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局,教育局局长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统筹工作。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11月1日—11月10日)成立县行业办学统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行业办学统筹实施方案》,各统筹单位做好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11月11日—11月30日)按照《方案》要求具体实施统筹的各项工作。
(三)完善阶段(12月1日—12月10日)完善统筹的有关工作,使统筹后的职业教育更加具有活力和吸引力。
六、统筹意见
(一)办学模式
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隶属县教育局管理。坊镇职业中学作为职业教育中心的实训基地。统筹后的农广校、技术学院分校、卫生学校等培训机构原隶属关系不变,统一在职教中心办公,接受职教中心和行政主管部门的双重管理。农广校、畜牧学校、劳动培训学校、会计函授学校、卫生学校等统筹学校的原牌子照挂。
(二)技能培训
各部门的所有技能培训均由“县行业办学统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县职教中心组织实施,产生的效益和成果由相关部门共享。
(三)项目资金
各部门凡用于职业教育及短期培训的项目和资金,采取全县捆绑的办法,职教中心设立总账,各培训机构设立分账,全县所有对口培训资金由财政部门拨付到职教中心总账,统筹管理、集中使用,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益。
(四)政策扶持
用足用活国家和省市相关配套政策,争取省市支持,县上足额征收职业教育发展税费,用于职业教育建设和职业技能培训。
七、几点要求
(一)加强对统筹工作的领导。统筹行业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自身要求,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相关部门要提高对统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扎实做好相关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抽调专人,集中精力和时间,精心组织,确保统筹工作顺利实施。
一、我县开展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做法与特点:
(一)县委决策,政府行动
我县是江南有名的“鱼米之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农业产业受到强烈冲击,受多种因素制约,至使我县至今仍是国家重点扶贫县。*年初,县委在谋划全县发展蓝图时,一方面将招商引资、强攻工业、发展城镇作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将劳务输出、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民向城镇转移步伐作为强县富民的重要策略。根据县委这一决策,县政府于*年5月成立了以常务副县长为组长、三名副县长为副组长的“*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劳动保障部门(就业局),主任由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担任。副主任由农业局、经贸委、就业局、政府办主要领导担任,各乡镇明确一名乡镇领导分管劳务培训工作,每个乡镇成立劳动保障所,其工作人员报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年6月出台了《关于做好*年度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通知》;*年7月制订了《*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培训实施方案》;*年8月制订了《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农民工培训的通知》。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推进我县农民工就业培训的进程,促进全县农民转移就业的工作力度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结合实际,制订原则
我们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按照《*-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推动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县县域大、人口多、劳动力转移任务重的实际,研究确定培训原则:一是坚持因地制宜,按需培训的原则(即订单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二是坚持引导性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三是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城乡劳动者教育培训合理的层次结构,满足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四是坚持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三)明确目标,确定任务
做到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地培训是实现农业大县农民转移目标的重要手段。*年,我县确定的培训目标:一是大规模提高农民工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大规模提高农民工就业竞争的水平和能力;三是大规模提高农民工社会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
根据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数量,明确了培训目标和计划,实施了农民工培训工作“百、千、万工程”,即:通过培训使百名创业者进入“小老板”行列;县就业训练中心直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1000人;社会力量和用工单位共同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培训达到一万人。整个培训工作做到四个为主:一是培训期限以短期为主;二是培训形式以技能为主;三是培训内容以实用为主;四是培训方向以订单上岗培训为主。
(四)选准基地,形成机制
经省就业局批准,我们确定了以基础较好的县就业训练中心、县希望电脑培训学校、县技能培训学校等民办培训单位作为我县再就业培训基地和劳务输出基地。同时,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县职教中心作为我县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的培训基地。县就业局组织的技能培训公共科目均由县职教中心负责实施,在县职教中心尚未配备相应的专业培训器材之前,由就业训练中心负责专业科目培训。
为了整合资源,发挥整体作战优势,我们形成了相应的培训机制。首先,由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培训办公室协调,各有关部门做好各自的工作并负责培训计划的制订、培训内容的审核和经常性监督管理工作。其次,各乡镇政府负责被培训人员的选送,确保培训对象落实到人,并把这项工作列入乡镇政府主要领导政绩考核内容之一。三是县政府各部门形成协调合作机制。如:县农业局负责阳光工程的项目方案拟定和组织实施,建立项目档案;县科技局负责对农民实用性技术培训的指导;县经贸委、建设局、环保局和工业园区办公室负责做好用工单位接收和服务工作,及时提供用工信息;县就业局负责统筹协调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就业安置工作;县财政局负责落实补助资金的筹措和工作经费安排,监督检查资金使用并制定资金管理方法;县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各类培训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县物价部门对培训人员收费实行监督;县就业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就业培训工作统筹安排,建立统一、有序、规范地实施培训计划和工作机制常规动作等。
(五)打造平台,注重实效
一是把培训班搬到农村乡镇。为了就近就地为广大乡村劳动者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我们采用把培训班搬到乡镇,通过乡镇劳动保障所把技能送到农民家门口。二是把培训班办到企业中去。为了积极推进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进一步巩固招商引资成果,努力为县工业园企业用工提供服务,我县把就业培训工作与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与企业联办培训的机制。*年4月1日,县劳动保障部门组建“企业用工服务办公室”,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制订企业招工计划,协助企业招工,协调招工事宜,提供劳动力服务,帮助企业实行“人性化”管理等工作,为企业就业、培训提供了全方位服务。利用园区企业的场地、设备、技能指导师资,与企业联办农民工技能培训班,*年,我们采用上述办法,有效地培训了一批又一批农民工。
(六)保障经费,规定待遇
我县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上级下拨的专项资金和县本级财政安排的配套经费。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培训单位不得收学员的培训费用。所有培训费均从上级专项经费和县财政配备经费中解决。为了巩固我县招商引资的成果,更好地发挥劳动力资源配置在招商引资中的促进作用,县政府对城乡劳动力统筹培训后被县内用工单位吸纳的人员,实行下列优惠办法:(1)劳动者全程免费培训和免费介绍职业;(2)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培训人员培训期满后在本县企业受聘的,前三个月内最低工资每月不得少于350元。并强调提出:用人单位在不低于本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前提下每月不得少于210元。若所发工资低于每月350元底薪者,其差额部分由政府补贴。(3)凡经培训的人员被县内用人单位吸纳后,均给予一年的社保补贴。(4)经县领导小组批准后,农民工就业培训中确需开支的其他费用,均由财政负担。
在学员待遇方面,我们规定:所有学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由县就业局统一发放结业证书,同时,也可参加全国通用技能等级考核,获得全国通用的技能等级证书;阳光工程项目培训由县职教中心发给结业证书;学员结业后,由*县就业局职业介绍所和县级教中心负责全部推荐就业,就业去向以本县工业园区用人单位为主;学员到县外就业,不受限制,来去自由;本县用人单位招工时凭结业证可优先得到安置和享受政府规定的其他优惠待遇。
二、我县当前农民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的部门和乡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缺乏劳务经济观念和劳动力培训社会化服务观念。没有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当作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资源来开发,为农民工服务的意识不强;县乡配套投入能力有限,致使基层农民工培训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二)农民要求培训的积极性还不高、主动参与培训的意识还不够强。有的农民存在着“故土难离,不肯走出去;温饱即满,不愿走出去;没有门路,不会走出去;缺少技能,不敢走出去”的落后思想,甘于贫困,甘于落后,缺乏通过培训走出去打工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在培训方面舍不得花时间和金钱。
(三)资金的缺乏仍是阻碍当前我县大规模开展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重要因素。我县对农民工的培训工作从*年开始启动,当年投入到培训方面的硬件建设资金及培训经费尽管达38万元,但仍明显不足,大部分经费需通过到省就业局投标解决,县、乡两级因财政紧张很难全部落实解决农民工就业培训配套经费。
(四)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低影响农民工参与技能培训。农民工多数是通过亲带亲、邻带邻、友带友的方式到外地务工,有的甚至是个人盲目瞎找,没有经过系统的择业指导、就业培训,不具备针对性、适应性的劳务输出能力。而这些人由于组织松散,很难集中开展培训。
(五)技能性培训师资贫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人才:如制造业、纺织缝纫业、机械电子业、电气电焊业、计算机软件开发业、养殖畜牲业等方面的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因本地工业不发达而纷纷到沿海发达地区创业和参与经济建设,从而给我县农民工技能培训方面留下不少师资难题。
(六)就业培训的“硬件”建设滞后。我县现有培训农民工的场所小、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配套,很难适应城乡统筹就业培训的需求,难以发挥“一站式”全方位培训服务功能。
(七)职业教育滞后。目前我县作为一个拥有百余万人口的大县,无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仅一家,职业中学、职教中心等机构,目前从事的教育也都是一些常规性、课本式的教育模式,其针对性、实用性不强,无法承担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任务。
三、关于农民工培训的几点建议
通过一年多来实践,笔者认为: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必须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满足城市和企业用工需求为重点,以内转、外输为基本途径,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提供优质服务为保障,努力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协作、面向市场、服务企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格局。
进一步强化领导,推进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广、量大,行业和工种多,仅仅依靠几个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是难以完成这项使命的,必须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产业来抓。要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具体问题,并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位。加强督促检查,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绩效作为相关部门和单位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上的质量、上水平。
二是进一步加大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广告舆论,在全社会营造“打工致富”、“创业光荣”的浓厚氛围。同时,通过典型、示范引导,使广大农民切实认识到“外出打工能挣钱,参加培训挣大钱”,从而使农民树立全新的就业、培训观念,对自身参加培训充满热情、兴趣和责任,提高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投入性。
三是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完善就业培训体系。按照“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的要求,加快我县劳动就业培训机构建设,建立以就业培训和公共职业介绍为一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相结合的大型培训基地,为农民工提供面对面的服务。按照“六到位”要求(机构职能、人员编制,经费、场地、工作和制度)进一步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在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有条件的乡镇可在行政村配备劳动就业协管员,以便更有利于摸清我县的劳动力资源情况,逐步形成县、乡、村农民工培训三级网络。
四是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整合资金资源,落实农民工转移培训专项资金。将阳光工程,工业基金中用于安排企业人才用工培训方面的资金,现根据上级相关要求同级财政安排对农民工实施免费培训的资金一起整合在一起,集中使用,便于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关键词】吴忠阿语;劳务品牌;文化资源;劳动力转移
近年来劳务品牌培育成为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亮点,被称为转移就业的“助推器”和“通行证”。这其中 “吴忠阿语”成为具有代表意义的民族地区劳务品牌,被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和中国就业促进会评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笔者认为,研究和提炼“吴忠阿语” 劳务品牌的构建和发展模式,对其他民族地区利用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创建劳务品牌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吴忠阿语”劳务品牌基本情况简介
吴忠市是我国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回族人口占47%以上,由于全民信教,他们自小会学一点阿拉伯语用于礼拜和简单的日常问候,加上宁夏许多穆斯林商人到中东阿拉伯国家求学和经商后,有了进一步阿语学习需求,由于和中东国家有较多文化交集和语言共通点,他们一般只需接受3个月至半年的短期强化训练即可具有良好的阿语会话能力。但由于条件所限,他们大部分只具有初高中学历,远不能满足翻译市场的人才素质需求。直到上世纪80年代,自治区政府相继建起了宁夏伊斯兰教经学院、宁夏同心阿拉伯语学校等,全区阿语人才培养才进入了有序发展阶段。近年来,受国内外市场对阿语人才庞大需求的影响,吴忠也相继出现了多家民办阿语学校,如兴庆阿拉伯语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同心县的“豫海阿语学校”等等。这些社会办学力量以“订单”式培训为主,学员的就业率很高,对阿语学习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此外,吴忠市政府先后在义乌、石狮成立了阿语翻译服务中心,介绍众多中东阿拉伯客商来到吴忠市考察交流。从宁夏出去的阿语翻译,大部分都成为商务,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吴忠市以阿语翻译品牌为依托向多个领域拓展,许多外商不仅愿意长期雇佣吴忠籍翻译,还委托他们做业务中介人,清真餐厅等领域也得到扩展,大大延长了劳务产业链。
二、“吴忠阿语”劳务品牌运作机制和策略
为将吴忠阿语劳务品牌成功推向国内外市场,吴忠市着手实施劳务输出的“五个一”工程:强化一个理念――抓劳务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理念;发挥一个优势――吴忠市回民较多具有比较独特的优势;完善一个机制――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劳务产业发展新机制;建好一个平台―――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平台,狠抓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务工人员劳动素质;打响一个品牌―――着力打响吴忠阿语翻译劳务品牌。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吴忠阿语”劳务品牌运作机制及其策略如下:
1、确立劳务品牌战略
吴忠市政府将当地回民多、阿拉伯语言基础较好、与中东交易频繁与本地剩余劳动力较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组织教育、财政、农业、劳动、妇联等九个部门联合成立了打造“吴忠阿语”劳务品牌指导小组,并制定了实施方案和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对品牌的引导、组织、推介和服务,共同培育这一劳务品牌。
2、政府支持和政策支撑
宁夏自治区内成立了阿语管理行业协会,通过行业管理规范行为,进行品牌发展统筹规划,将阿语、翻译、商业、中东文化和计算机基础相结合,编写了一套符合现代翻译人才需求的培训教材,制定了一系列行业规范和标准。该协会对阿语翻译的语言水平、翻译能力、服务场所、技术要求、商业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提出具体要求,先在吴忠市试行,后经宁夏自治区人事局和文化局审定,批准为宁夏地方标准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并在报国家人事部门备案后晋升为国家阿语翻译行业标准。政府制定并出台了《关于打造吴忠阿语翻译品牌的实施意见》、《吴忠市切实做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工作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同时以义乌阿语翻译服务中心为依托,与广州和石狮阿语翻译服务工作站形成“吴忠阿语翻译”信息互动网络体系和就业服务指导体系,为阿语翻译人才联系业务,化解矛盾纠纷,保障合法权益,统一集中办理护照,为他们开阔视野和走出国门提供便利。
3、特色教育培训
吴忠市政府将职教中心、语言学校、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定为培训基地,采用“政企合力、校企联姻”培训模式,引进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对初级学员采取由语言教师进行阿语基础学习,对中级学员安排翻译技巧和商务礼仪培训,对高级学员采取翻译场景模拟训练和企业实习,市政府要求培训学员在本地企业实习3-6个月,实习期满后愿意外出的由政府批量统一专车送至沿海企业工作。在学习内容上材和标准,除掌握语言和翻译技能外还需了解职业道德、法律常识、安全卫生、礼仪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严格考核制度,将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相结合,受训人员技能考试合格,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阿语翻译。此外,吴忠市还在培训中创新出校校联合、订单式、定向式等新模式。政府出政策、企业出资金、学校出师资的培训一批、鉴定一批、发证一批的高标准翻译技能培训的做法,极大地增强了“吴忠阿语”在劳务市场的竞争力。
4、品牌宣传与保护
一是媒体宣传。利用电视台、报纸、网站等面向全市宣传各项培训、就业政策和用工信息,尤其是在外务工创业典型和优秀劳务经纪人的成功经验。打造吴忠阿语交流网站,图文并茂,宣传吴忠文化底蕴和阿语翻译的风采,增进全国网民对吴忠的了解;在阿语翻译人才急缺省市通过会议、简报、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由专门的劳务公司统一形象策划,统一包装,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如劳务中介机构、劳务经纪人、各种劳务合作洽谈会、人才招聘会等进行劳务品牌的宣传;二是活动宣传,开展“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送服务”下乡活动,组织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人员,深入各乡镇社区和村组开展宣传。比如,以今年举行的“全区技工学校教育成果展”为契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赴闽定向招工宣传周”活动,现场解答群众疑问,将赴外地实地考察的相关资料制作成光盘、磁带、展板和文字材料,组织工作人员分发到市区各乡镇。此外,将成熟的劳务品牌及时注册,保护品牌资源。
5、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
一是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与省内外企业建立劳务协作关系,按照人才需求对参加培训已合格的劳动力,统一由人力资源市场输送到劳务输出基地安置就业;二是加强定点职业介绍服务。组织人力资源市场定期举行招聘会和劳务交流会,为务工人员提供平台;三是开展上门职业介绍服务。每月组织专班深入到社区村组,开展“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送服务”下乡活动,现场为劳动者提供技能培训报名和职业中介等服务。同时,从转变回民的就业观念入手,落实两项措施,引导输出。一是典型引路,即在各乡镇选一名“阿语翻译”劳务工人典型,举办典型事迹报告会,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大胆走出去,发挥民族文化优势致富;二是能人带动。利用已经走出去成功打响“阿语翻译”劳务品牌的市场网络和渠道,带动剩余劳动力的输出。
三、“吴忠阿语”劳务品牌下一步工作对策与建议
一是吴忠阿语翻译必须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加快阿语翻译由劳务品牌向人才品牌转变、由翻译人才向商贸人才转变、由就业型输出向创业型输出转变,把吴忠阿语翻译品牌做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叫得响的品牌;
二是政府要加强对吴忠阿语翻译国际贸易、法律、计算机等方面的培训,这主要体现在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力量的壮大;
三是政府可在浙江、广东、福建等地设立吴忠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展示窗口,通过这些地区走向国际市场。此外,尝试建立海铁联运,使吴忠的货物直接运到天津、青岛,使得吴忠产品走向世界,一方面扩展了阿语翻译人才的就业前景,另一方面带动地方经济;
四是落实和完善阿语翻译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按技术等级标准衡量其劳动价值,使阿语翻译凭等级定价,最大程度地尊重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彬.品牌劳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路径[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8,(12).
[2]张军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xx年农民培训工作总结
我区农民素质教育工作围绕全面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中心任务,着力解决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的就业出路,按照省、市有关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全面开展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现将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一、完善机构,继续加强组织领导
针对人事调整,及时调整和充实了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机构,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印发了《xx经济开发区xx年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方案》,在我区三个文明建设的年度考核目标中将农民素质教育工作列入了考评范围。领导小组成员召开了相关会议,重点研究和解决失地农民转移等问题。各相关部门及两办事处根据区方案的分工,形成由区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涉农培训单位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
二、政企合作积极推进农民工培训您现在阅览的是大学生活网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针对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人才素质低、农民用工矛盾等问题日益凸显的问题,为加强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素质教育、提升企业文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帮助企业主动应对危机,化解用工矛盾,开发区工会在党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总工会和市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职工之家”的作用,积极组织协调,在百雄堂富厚创业与职业培训学校建立了开发区工会农民工培训基地,xx月xx日基地正式成立并举行了首届农民工培训班开学典礼。基地今年计划举办各类农民工培训班12期,完成培训任务600人次,保证80%以上的就业率,并切实做好就业跟踪服务,建立完善台帐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将基地建成为企业服务、为开发建设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劳动力平台。
三、注重对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
随着我区失地农民的不断增加,农民转移培训工作任务较繁重,为有足够数量的经费来保障完成任务,我办协同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积极申请区财政支持,年初预算时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及时向区管委会申请和报告,共安排专项经费2。5万元。区各有关部门都积极争取了一定的培训资金。
四、上半年农民素质教育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经过半年来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上半年共培训农民1760人次,其中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6次,共培训农民660人次,举办引导性培训班3次,共培训
700人,其中“9+1”培训170人,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2期,共培训230人,发放示范教材600册,其中《农业实用技术手册》和《务工指南》各
300册。
一、基本情况
到目前为止,全县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418人,其中市外转移2873人。累计培训1702人,培训结业1702人,结业率100%,转移就业1573人,转移就业率92.4%。举办培训班21期,培训专业主要有:汽车驾驶员、计算机操作员、缝纫工、焊工、锻压工等专业。
二、主要工作
1、安排部署了2006年各街镇乡和培训机构的工作任务。下达了各街镇乡和培训机构的培训、转移目标任务。
2、研究、制定了《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和《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财政资金补助办法》。
3、参与了各培训学校的培训过程的监督管理。各培训机构开班培训时,县劳务办、阳光办均派员到场参与,并宣传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等。
4、完成了上级部门和县委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完善了相关档案资料建设,上报了劳务信息材料和数据。
5、正着手今年赴新疆采棉工的组织筹划工作。
6、接受了中央农业部、组织部、人事部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对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村人才调查。
7、接受了市劳务办的检查、接待了市劳务办、市政府、市发改委、市计生委等市级部门对农村劳动力的专题调研。
8、正在协调市级招标培训指标。
三、工作措施
1、整合资源、基地再认定
建立健全培训机构。以优惠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各培训机构实现资源重组、优化,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县劳务办、阳光办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办法》的要求,由培训机构报名申请,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认定原则,采取招投标及申报审核认定的方式对县内培训机构进行了再认定,对未开展工作、不符合条件的予以了取缔,有效整合了全县教育资源。
2.创新培训、拓宽就业渠道
为使县内各定点培训机构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抓好“订单式”的培训,使务工人员“输得出、留得住、挣得钱”,积极整合县内外培训市场,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劳动力输出工作结合起来。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采取长短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随招随训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岗前教育,重点从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社会知识等方面进行培训;按照“以需定供,定向就业”的路子,开展汽车驾驶、计算机、缝纫、家电维修等方面的技能培训项目,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向企业输出合格技术人才。
3、严格监管、规范操作程序
一是全程监管。为保证培训转移学员的真实性,县劳务办严格按照《大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办法》执行,制定了培训转移全过程服务监管程序。二是严格资金管理。县劳务办严格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采取免费培训、降低收费标准和收费培训三种形式,采用直补学员和直补培训机构紧密结合的方式。各培训机构也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管理要求,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专帐专户,实行专款专用。培训补助资金的使用去向县劳务办、财政局经常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确保培训补助资金到人头,农民受益得实惠,奖励资金到学校。三是规范档案管理。县劳务办专门将档案资料建设要求及所需资料明细纳入《大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办法》之中,形成一种格式化的档案资料。同时建立了培训转移学员资源信息库档案。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针对今年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出台的相关政策,我县还未研究具体的工作措施。培训、补助方式怎么操作还未敲定,采棉工补助
2、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农业局一个单位的事情。有许多政策、制度的落实还需要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特别是维权方面、资源库建设、资金方面还需要有关单位高度重视。
3、建议政府组建统一的劳务大厅,免费为全县农民及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渠道,为外出务工人员搭建就业平台。以利有序输出和规范管理。
五、下步打算
1、继续严格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公示制度,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
2、严格实行各定点培训机构开班前必须报县劳务办,县劳务办工作人员上好开学典礼的第一堂课,并定期与不定期的参与抽查,实行全程监督,确保培训转移的真实性。
3、加强财政公共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财政资金用到培训学员身上,切实为广大农民解轻负担。
4、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确保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目标任务。
[关键词]职业教育 办学模式 改革
引言: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整体滑坡,这其中有内部和外部的种种原因,但长期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办学形式单一,办学效益不高,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些农村职业学校为寻求新的发展,采取了多样化的办学形式,来改变目前的困境。在全新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凤庆县职业教育实现了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三大转变,切实加强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校企联合、校乡联合、校县联合、校校联合、厂教结合全新的办学模式,办出了特色和水平。
一、校企联合
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合作,按照“订单教育”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创造办学条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由双方共同确定:企业负责向学校提供部分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提供实习场地;学校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通过企业精神与校园文化的双重熏陶和两种不同教学场景的培养,学生到企业见习和实习,学生一毕业就成为熟练的企业员工,从而实现学生能力和岗位需要的无缝对接。校企联合,企业为学校注入经济活力,提供就业岗位,而学校为企业带来知识和人力资源,使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比翼双飞,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教生命力的源泉。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一是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实习条件,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二是创造了学生的就业环境和就业之路,三是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教学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直接面向企业,面对社会,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凤庆县职业教育中心地处云南省西部夸东经99031′—100013′,北纬24013′—25003′之间,百分之九十八是山区,经济欠发达,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为满足学生生产实习及日后就业的需要,凤庆县职业教育中心先后与县内滇红集团等多家企业、单位,县外广州建国人才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昆明市保安公司、嘉华食品厂及台资企业广东珀威电脑配件有限公司、广东惠州旭昱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办学。
目前,凤庆职业教育中心毕业生在本县滇红集团有限公司、三宁茶厂、习谦水泥厂、营盘糖厂等企业就业近1000人,在省内嘉华食品厂、昆明市保安公司等企业就业近1500人,在省外广州、浙江、江苏就业达300千多人,毕业生供不应求,事实证明,校企联合后,缩小了区域差异,使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走出了办学困境,搭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桥梁,开通了城市就业的直通车。激活了职业学校办学实力,是值得提倡的一举多得的好经验。
二、校乡联合
校乡联合办学模式是以一乡、一镇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为基点,将办学的重心下移,涉农专业、下沉办学,直接为基层定向培养服务予新型产业的适用人才。这种办学采取灵活多样,农闲进行理论教学,农忙开展生产实习,“理论和实践不脱节,学习和生产两不误”,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科技致富带头人。依托凤庆县职业教育学校专业优势,在县乡、村、户之间形成辐射网络,构建起信息传播、科技培训、生产示范、项目推广的立体交叉服务网络体系。坚持以凤庆县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乡、村为基地,以科技实用项目为内容,以农村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和农民为对象,以科技示范户为骨干,从而达到学一技之长,帮一户脱贫,带一村致富;培养一批能人、形成一个农民服务组织、推广一个科技项目、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的。开办不同的培训班,如农业技术培训、农村管理干部培训、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等,为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及人力资源的优化提供服务。根据乡镇经济规划和产业布局,实施“一村一品、一片一特色”的农业产业化总体要求,学校给每位挂职教师分任务。教师把课堂开在田间地头,送科技下乡。学校立足本地办学,服务经济建设,为学校招生、就业及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校县联合
校县联合模式是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开展校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合作。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职业学校与有关部门进行联合培训或学历教育。凤庆职业教育中心与临沧市卫校联办护理专业,与凤庆县烟草公司等单位联合办学;面向在职干部、公务员进行普通话培训,对复员军人、农民、下岗职工进行再教育、技能培训,提高了人员素质,为复员军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有利保证。构建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实教、多方受益、互惠多赢的平台。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企业对人才规格和质量的要求得到了充分体现。对学生而言,通过订单办学这种全新模式,一脚跨进校门,就等于另一只脚跨进了企业,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更加明确,从根本上解决了就业问题。
四、校校联合
职校与其他学校间的联合办学。有职校一职校间的联合,有职校一大专院校间的联合,也有职校--普教--大专院校的联合等多种形式。各校根据自身实际,在发挥本校优势的同时借鉴他校的长处和优势,共同办学,为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为充分发挥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示范作用,利用师资及设备的优势,先后与云南师范大学成教院、云南民族大学成教院等多所高等院校、曲靖市麒麟职中和昆二职中等学校联合办学。切实实现了多方受益、互惠多赢、教育资源、教学设施共享。
五、产教结合
加强基地建设,发展校办产业是职业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凤庆县职业教育中心积极发展校办产业,通过加强基地建设,促进了校办产业的稳步发展,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盈。一是紧紧结合地方经济结构调整进程,服务凤庆茶文化大县建设的需要,发挥职教中心的专业优势,做好茶文章,“育、研、制、销”一条龙,实现了基地建设、生产实习、科研开发的有机结合,为凤庆茶文化大县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二是积极适应地方市场开发需求,在校办产业上拓宽新的路子。新建凤庆县职业教育中心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并逐步实现驾培、维修、保养、一体化服务,教学、培训同步开展,进一步壮大校办产业发展实力。
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城市燃气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已8年。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互动,企业把学校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力,学校把企业作为发展的支撑,真正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在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果显著。
一、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与分析
(一)紧贴区域经济发展,依托行业办学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致,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协调。港华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投)是香港中华煤气集团(以下简称中华煤气)的国内合资企业,也是内地规模最大的城市燃气供应商。其旗下企业分布在全国1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经营100个城市燃气项目。江苏的合资公司有19家。学校于2005年与港投签订了城市燃气专业培养协议,开设城市燃气专业,并招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收三年制城市燃气专业中职生,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更好地合作发展,校、企双方于2009年开始合作招收五年制高职生,2010年开设了四川港华燃气职工班,现已有五届毕业生。目前,城市燃气专业在校生300余人。学校长期坚持“依托行业、校企合作”的办学宗旨,率先走上了校企深层次合作之路,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
(二)建立校企合作机构,强化保障
学校成立了城市燃气专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系(部)领导和企业负责人组成。委员会负责协调校企合作中的利益冲突,由企业管理人员和系(部)负责人具体执行,并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情况进行及时处理。
(三)资源共享,校企合作的原动力
校、企双方合作必须建立在互惠共赢的基础上,才能资源互补,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企业可在教学资源、师资建设上帮助学校。企业可安排行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专业兼职实训教师,也要为专业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学校借此机会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到中华煤气进行一周左右的学习和考察,寒暑假派专业教师去公司挂职锻炼;另一方面,学校可在员工招聘、员工培训、技术研究等方面帮助企业。首先,学校对学生进行与实际工作接轨的岗位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以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及员工的入职培训。其次,学校可为企业在职人员进行技术岗位培训,如港投每年都安排公司人员来校培训,减少了企业的员工培训支出。学校专业教师可帮助解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提高企业的生产、服务效率,增加企业在行业内的知名度。
此外,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也是资源共享的重要体现。学校通过企业投资或共同投资等方式,按照“来源于现场”的要求和“集成式、共享式、开放式”的思路建设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与实训基地,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的职业情境,真正做到集学生实习场所、企业员工培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场所三位一体化。2005年,港华燃气集团为学校城市燃气专业投资并建设港华燃气实训室,实训设备投资总价达38余万元。2012年,山东港华培训学院为实训室提供了第二批燃气设备。学校新校区的城市燃气专业实训室计划建设为港华燃气集团华东培训中心。计划建成8个燃气实训室(场),使城市燃气专业实训室建设成集学校教学、公司培训为一体,可满足燃气行业一线所有岗位的培训与考核需求的高水准综合实训中心。除了校内实训室,在校外集团内各港华公司也为学校城市燃气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训场所,为学生认识实习、“2+1”顶岗实习提供了实践技能锻炼的平台。如常州港华燃气有限公司、苏州港华燃气有限公司、南京港华燃气有限公司、张家港港华燃气有限公司、黄山港华燃气有限公司等十多家公司。
(四)责任共担,人才共育
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每年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上,各家公司安排人力资源、技术骨干和企业内训师来学校出席专家年会,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和行业技术动态,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设置、课时比重、考核评价形式等提出建设性建议。城市燃气专业的项目化课程,如《燃气具维修》《燃气安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全使用与服务》等核心课程由港华公司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来校讲授,《认识实习》课程全部由常州港华人力资源部安排到公司各部门并由公司选派技术骨干进行现场教学。
城市燃气专业严格把关学生毕业质量,推行双证制度。在制订培养计划时,通过调研、明确学生应具有的职业岗位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并由山东港华培训学院组织学生培训并考取工种证书。考工采取港华导师与学生“一对一”的考核方式,考工的教材和仪器设备均由中华煤气提供,学生经过培训、考核,连续4年合格率达100%,总合格率达95%以上。学生在“2+1”顶岗实习前,集团内各港华合资公司主动与学校配合共同制订实习方案。
(五)校企文化融合,加强校企合作纵深推进的动力
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需求。文化交融是校企合作纵深推进的动力,而文化吸纳是校企合作的一种相互追求。校、企之间也必须深层次地渗透与交流,并最终达成文化层面的相互交融,才能使校企合作具有持久性和生命力。[1]
1.校、企互访互动,构建良好的校企交流文化。
校、企双方互访互动,共建交流平台,构建良好的交流文化。自合作以来,中华煤气高层、港投高层及各港华合资公司总经理多次到访学校,特别是中华煤气培训学校和山东培训学校领导每年来校1-2次。学校领导也参观考察了中华煤气本部、山东培 训学校、港华四川区域、河北天然气公司、南京港华有限公司等。互访、交流增进了双方的互信和友谊,有利于双方的合作发展。另外,每年9月份,中华煤气及山东培训学校领导来校出席“港华新生班开班典礼暨港华奖学金颁奖仪式”,亲授班旗并发表讲话,同时与师生合影留念。
2.专业文化渗透企业文化,培养学生企业归属感。
港华公司具有丰富的企业文化,集和谐文化、SQS文化、安全文化、服务文化、环保文化于一体。专业文化中渗透企业文化可使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环境,“零距离”对接企业岗位,顺利与市场接轨。为了使学生对港华企业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系(部)从校企融合的专业文化建设做起,在校期间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涵养和职业素养。学校城市燃气专业文化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吸收港华企业先进的企业文化精髓和理念。教室的墙壁挂上港华的LOGO(港华燃气标识图案)及理念、宗旨、使命标识等;重视学生入学的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营造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为核心,在实验(实训)室的设计和布局上,力求实现训练环境真实化,所有的实训设备都贴有燃具港华紫荆牌,空华LOGO小旗帜,墙壁上挂有港华实训制度匾额等。无处不体现港华企业文化,让学生不断得到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从中感悟企业的竞争与责任。实训教学中,做到实训操作仿真化,严格遵守岗位要求,实现了与岗位技能要求的初步接轨。
3.以行为文化融合为延伸,密切校企合作。
以活动为载体,通过行为文化的融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校园文化之外的企业文化生活,缩短了学生准职业人的磨合期。学校成立城市燃气专业社团,主要承担在校师生家庭燃气安检服务,采取预约形式,义务为在校师生进行燃气安检。每年暑假的夏令营活动是校、企开展的专业特色活动,也是优秀学生领略中华煤气及港投企业文化、先进管理、员工培训、前沿技术的良机。
(六)校、企融合开展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高校四大功能之一。学校在做好人才培养、教育和科研、文化传承的同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化校企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校城市燃气专业为企业员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如每年为企业员工开展“燃气具安装维修工考工培训”等。2008年汶川地震后,港华燃气集团与学校携手开展了教育援助活动,校、企双方合办“江苏建校城市燃气四川班”,定向委培了30名四川地震灾区的学生,经过3年培养毕业后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由四川港华集团录用其为正式职工。自2010年起,学校为港投成都分公司开办了学制两年的在职员工班,第一届学员已学成返川,并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较好成绩。
城市燃气专业师生与港华燃气公司、公安、消防部门员工开展了多次活动。仅2013年1月,就与常州港华燃气公司、常州市公安局、常州市消防大队合作开展了两次燃气安全宣传活动。2014年1月9日,又与常州港华燃气有限公司在白云新村社区开展了“省建校城市燃气专业走进社区宣传燃气”活动。
城市燃气专业师生还与常州港华燃气有限公司、常州市公安局天宁分局、常州市天宁区消防中队员工在文化宫广场开展了冬季安全用气宣传咨询活动。
二、成果共享,校企共赢
近三年,学生就业率均为100%,对口就业率95.71%,主要就业于港华燃气集团各合资公司。毕业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多名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城市燃气2005届中专班张雪明毕业之后在南京港华燃气有限公司客户服务部工作,2010年4月代表南京港华燃气有限公司参加“港华紫荆”杯全国客户服务技能大赛,获得燃气管道设施安装比赛第一名、热水器维修比赛第三名、服务技能全能第二名的好成绩。城市燃气2005届中专班朱婷毕业后受聘于常州港华燃气有限公司,担任客户服务代表,工作期间,吃苦耐劳、勤奋学习,其所在班组先后获得“全国五四青年文明号”“江苏省青年先锋号”等称号,她也被评为常州港华燃气有限公司河海客户服务部首席客户服务代表。
三、校企深度融合的几点思考
(一)转化观念,职业院校要具有良好的校企合作基础
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导向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致,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协调,甚至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适当超前。人才培养要能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才能吸引企业主动与学校合作。
校企双方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基础和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良性互动。从资源的角度来说,学校有人才、信息和科技成果等资源优势,企业有生产技术、资金、设备及科技转化能力等优势。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的优势较易发挥,而学校的优势却很难体现,原因在于学校普遍缺乏与企业深入合作的能力,往往不能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所以现有的校企合作大部分都是浅层次的合作。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提高办学质量,并建设一支能够为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培训员工、转化科技成果等服务能力的教师科研队伍,培养出能适应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搭建校、企共同发展的信息交流平台。只有学校具备了良好的合作基础,企业才会积极地参与合作,校企合作关系也才有可能更加牢固。
(二)构建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
我国现今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总体效果不佳,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企业缺少动力,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激励机制。校企合作中,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失衡是制约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的一个瓶颈,主要体现在校企合作各主体,包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括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高职院校各方的权、责、利关系上。因此,要使校企合作名实相称,除政府要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鼓励政策外,职业院校和企业也要主动寻找合作的“利益结合点”,增强合作的动力,培植“双赢”的合作基础。[2]还要建立校企合作培育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基于市场化利益分配及补偿机制、促进内涵建设的文化融合机制等,以促进校 企合作长久下去。
(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纵观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政府都非常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并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加强和推动校企合作。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大部分还是浅层次的合作,所以要使校企合作深入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扶持、行业协会有力支持以及学校、企业的积极参与,但更为迫切的是要建立合理的调整校企合作关系的运行机制。因此,必须强化政府管理,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院校主动、企业参与“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运行与管理机制。政府可以从行政立法、政策支持、统筹规划、宏观管理、经费投入、信息服务、监督约束方面来扶持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