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时间:2024-01-20 16:58: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思想品德教师 三维目标

New request of the new course reform of the teacher teaching Ideology and Moral character

Yang Wei

【Abstract】Under the new course reform, the junior Ideology and Moral Character teaching put the three-dimensional target including the feeling view, the attitude view and the value view at the premier place and have a high request of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course,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ffective arrival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target, to students’ main-body position, make students become active in class, change the old idea and apply the dramatic teaching ways and means and should do the brief summary in class and make it add the finishing touch of a class.

【Keywords】New course reform Teacher teaching Ideology and Moral Character Three-dimensional target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和价值观”,着力点是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在这一核心理念下,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即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抓好中小学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如果忽视课堂教学的研究,一切教育教学改革最终都要大打折扣。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改变了过去只注重知识的逻辑结构和知识传授,而一并呈现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而且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应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新教材呈现的知识内容少了,编写的体例和呈现的方式,又特别注重趣味性和活动性,很多教学的目标,尤其是知识目标更为隐性。在教学中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设计成为实现高效教学的重中之重。要通过课堂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这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教学权威。因此,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是推动新课程改革、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是新课改的主阵地和主战场仍然是课堂,这一点绝对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每一位热心于新课改的教师必须清醒认识的一个基本观点。而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课堂组织是否严谨有序、课堂效率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否能够体现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等,无一不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经验、个人风格和高尚师德密切相关。

学校、教师如何帮助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究发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进而为实施素质教育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因而需要更多地关注:

1.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抛弃了知识本位观,而侧重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内容,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多样的教学形式、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既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搞“一言堂”,而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好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在驱动力。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利用各种富有成效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创设情景、设置悬念等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使其对即将进行的教学行为抱有极强的好奇心,集中注意力并跃跃欲试。

2.2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扬民主,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动起来。传统的教育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讲究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全体主动参与,克服羞于开流的毛病,积极开展活动教学。因此,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要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由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所以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才会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起来,尽最大可能地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及动表情,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如在《情绪》一课中,我鼓励学生在课堂规则容许的范围下尽量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3.教师转变观念,运用生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新课改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数不超过25分钟,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拖沓,学生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习惯。为避免这一点,就需要教师成功有效的课堂导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及时把握逐步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运用生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应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议一议、说一说、想一想、抢答竞赛、你行吗等,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如在《团结就是力量》这一课,我就组织学生分组进行了一项简单的拓展训练项目。然后再让学生“议一议”总结从中领悟到的道理。这样一来,学生在亲身参与的活动中,深刻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巨大,顺利完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 素质; 培养策略

Abstract:Teacher's effective training i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eachers' quality, is the foundation education reform of teachers' team development request inevitably. Explore new teacher training approaches and research model, to improv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vel, promo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for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way to build and multi-channel growth platform, improve teachers' connotation quality; Based on education practice people-oriented encouraging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Multi-channel grinding class reveal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isdom; Construct \"learning, training, research, teaching\" the integration of school-based research mode,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vel.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teacher; quality; Training strategies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中流砥柱,是实现“人才强国”目标的中坚力量,教师素质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的工作职能也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经历着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教师自身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已成为各个学校的办学奋斗目标。作为办学前提之一的――教师队伍的素质,更是尤为重要。学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拥有一大批德高业精的师资队伍,正所谓“名师铸就名校”,学校名师荟萃方可人才辈出。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要建设一支献身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多渠道搭建成长平台,着力提升教师内涵素质

采用多途径、多措施的培养与过程化、档案化的管理,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提高、拔尖的有利环境:开办各类培训班,吸纳各学科教师参与培训研修;开展多种教学比武,增加理论研讨、教艺切磋的频度与效度;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对名师培养对象的个人发展进行实时关注与重点帮扶;建立进修深造机制,选送名师培养对象参加学历提高与专项进修培训;加大考察交流力度,选派名师培养对象到名校、重点学校进行学习锻炼;进行“星级教师”评比,形成名优教师梯队,促进个体发展目标的定向和定位。

二、立足教育实践,以人为本,鼓励自主发展

如何促进不同层面的教师自主地朝着预定的目标去发展?必须正视、尊重教师的需求、兴趣、爱好,不采取唯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人。坚持以人为本,即以教师的成长发展为本,从教师的特点或实际出发,在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校本研修实践中学习、反思、再学习、再反思,从而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较快的发展。名优教师理论功底实、自我发展内驱力强,对此类教师,培训的对策是为他们搭建广阔的展示舞台,提供丰富的精神支持,使其对内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头雁,对外真正成为代表学校形象的活“名片”。骨干教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他们业务素质强,自我要求高,工作积极主动,但其理论功底,教学特色离真正意义上的名优教师还存在一定差距,对他们通过理论学习,外出观摩,听取专家报告、进行学术交流等活动,为他们“充电加油”,促进其尽快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并向专家型、研究型教师发展。 新配教师是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生力量,他们精力旺盛,但是 教育教学经验、协调管理能力不足,需要一个较长期的学习、提升的过程。把对他们的引导和培训应该无微不至,不遗余力!每一项专题活动,每一项常规性工作,都需要凝聚学校领导、名优教师悉心指导的身影。通过压担子,搭梯子,建台子,多管齐下,加快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多渠道磨课,彰显课堂教学智慧

磨课活动的开展,给许多教师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给予教师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和锻炼成长的机会。在磨课的过程中,有同伴之间的交流切磋,有师傅们高瞻远瞩的引领,有智慧的碰撞,有深刻的启发,有豁然开朗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还有精神层面上的对治学的严谨态度,对教学的执着追求。因此,磨课价值在于学校和教师的共同成长;磨课的成果应该是任教者个人创新和参与者碰撞成果的整合。我们知道,随堂课养人,磨课炼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打磨与反思之中,它磨出了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了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了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了教师提升教材的高度。磨课绝对不是追求完美的课堂,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历练,是专业水平提升的一个抓手,更是学校教师协作体发展的主打平台。对青年教师来说,该“磨”的内容有很多,如教态、语言、板书、课堂应变、对待学生的态度等都需要反复打磨。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也在给年轻教师磨课的同时,继续锤炼自己,扬长避短,向优秀教师、特级教师靠拢。

四、构建“学、训、研、教”一体化的校本研修模式

实施“学、训、研、教”一体化研修模式,有利于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高教学工作效益。通过构建以教研工作为中心、以科研工作为先导、以培训工作为支撑的研、训、教一体化研修模式,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将各种培训方式有机整合,特别强调研究者与教师的密切协作,以达以训促研、以研带训、训研结合的效果。其主要特点有:一是互动性较强。围绕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关各方形成合力,达到培训与研究的良性互动。二是针对性较强。在教学研究中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可立即通过培训解决。三是实效性较强。可随时把研究的成果通过培训转化为工作的实效。

同时,我校注重创设三项机制为教师研修提供专业支撑。一是创设与上级教研机构、教育学术团体密切的业务联系机制。定期与不定期地邀请上级教研机构、教育学会专家到学校讲学或参与教研活动、指导课题研究。二是创设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建立“多层面、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教师培训格局,形成四支队伍(学校管理者、学科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师)齐参与、三种模式(专题讲座、参与式研讨、案例教学)共运作、两级培训(市区级、校本)循环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实施教师读书活动,加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力度。从参加各级骨干教师培训的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中推选一批作为研究型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三是加强校际联片教研活动。联片教研活动是集合片区内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师交流,破解教育资源不均衡,实现教育共同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以“六个意识”(互动交流意识,资源共享意识,学生主体意识,动态生成意识,角色转换意识,质量提升意识)为指导,以联片教研为平台,以课堂为阵地,面对面地进行互动交流,为教师的交流与研讨提供更多的机会,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使学、训、研、教”一体化研修模式的实效性增强,除对教师进行现场学、训、研、教外,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以教育科研专题网、教师博客等网络媒体为支撑的教学交流机制。开辟教学论坛,实现网上对话,使教师在交流中达到思想的碰撞,观念的提升,学校为教师创建年级间、学科间的交流网络,实现学科整合。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能力要求

针对以往教学中各学科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教育部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一次新的挑战和突破。如何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过时的传统教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对初中数学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教师的观念不正确、教学方法不合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主要原因都在于: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程度不够,以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待新课改,课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对教学结构的整体把握不到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致使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学习效率不高。

二、新课改条件下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能力要求

1.教师应该具有整体把握新课改标准的教学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个结构体系和针对性比较强的学科教学阶段,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新课改标准,构建一个以学生为本的数学教学体系,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能够亲身参与到数学的教学实践中,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教师只有把握好新课改的标准,并将此标准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可以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可以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良好素质和能力,扎实地掌握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新课改已经把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由以前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新式教学体系。

2.教师应该具有灵活运用数学教材的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教材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参考依据,初中的数学课本在新课改下已经有了很大的调整,但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材,而应以它为基础,明确各个学习阶段的主要学习任务。新课改的目标主要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变以往死寂的教学形式,通过全新的教学理念的洗礼,帮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再经过学生之间的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重点强调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由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材开发能力,领会新教材的更改意图,熟悉新旧教材的差异,根据课改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做到继承与创新并重。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选用教材和资料,特别是分析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的体现。

教学创新是回应新课改要求而出现的,教师应该灵活地运用数学教材。新课改下的数学课程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对新课改的领悟能力,并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创新,教师应该能够在新教材的改变意图下,了解新旧教材的不同之处和想要突出的教学重点,根据这些调整及时更换数学教学理念和方法,这样才会帮助学生学习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养成对知识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3.教师应该具有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

新课改是在不断的探索和积累中循序渐进地进行的,所以对于每个教师来说,他们都处在探索试验阶段,出现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不只要完成日常的数学教学任务,还要养成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习惯,及时地纠正教学错误或者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定期地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完成?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良好地掌握了教学的内容?是否存在遗留的教学问题?等。通过这种方式,总结出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可借鉴之处和不足之处,对不足之处及时地进行纠正和完善,及时梳理学生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进而不断地积累自身教学的经验,要取长补短,向先进的教师学习他们的教学精髓,通过查看资料和看案例等方式,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4.教师应该具有探究性的指导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发展和互动的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教学实际上是一个探究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具有实施新课程所需要的技能,能够自主地设计最佳的数学教学方案,能够对数学教学课题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的思想和学习能力进行科学的分析。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还要及时地给予相应的教学指导。探究性教学需要师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更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最佳的教学方式莫过于以教师启发为主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辅助。但是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要把握好难易的尺度。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和计划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他们能够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组织好学科的各部分知识,做到整体把握、各个击破,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加强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对于提高教学成果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建坤.初中数学新课表新理念对教师能力的新要求[J].甘肃农业,2006(09).

[2]刘高荃.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05).

第4篇

关键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教育观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一、更新教育观念

(一)教育目的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规定:“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定位,即高中教育不是大学的预科,高中阶段本身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独特价值。

高中教师应当从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进而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高中教师因此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知识与能力、身心和谐发展等的教育,不应再把高考成绩作为教育的唯一追求。

(二)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许多高中教师由于激烈的升学竞争等原因,一味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容器,机械强化、题海战术使教学成了追逐高分的工具,更忽视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自我意识的培养,也压制了学生许多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

相对于初中生来说,高中学生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以及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生理、心理都趋于成熟。但相对于成人来说,高中学生还缺乏许多社会生活常识与明辨是非的能力,因而会出现不少错误的想法与做法。因此,高中教师应当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着想,为不同潜能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并规划未来的人生。

(三)课程与教学观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材视为“圣经”,必须原原本本地被师生“接受”,教师的教学也只是把书上的东西再“复制”给学生,把教学仅仅作为一种“控制”的过程,从而割裂了教育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忽视了教育本身固有的教化、创新、情意和谐发展的功能。

教师要认识到课程在不同的情境下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意义,它既要反映人类已有的成果和知识体系,更要把学生的学习与当前的生活联系起来,把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有机统整。从本质上说,课程是一个探究、选择、创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积累和发展经验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整体甚至每一个人过去的经历、现在的行为以及将来可能的表现,在某种层面上是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领悟、选择、建构的。教学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四)教师观

有一种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的作用仅是“教书”或者是“传道、授业、解惑”。高中教师尤其高三教师面对高考的升学压力,把高中办成了“高考训练班”,教师自己也异化成了学生考试的“培训者”,押题、猜

题、讲题成为某些高三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

高中教师应该有着新的角色定位。首先,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的行为,不需强迫,而且,升学不是高中教育的唯一目的,教师也应当指导学生学习一些实用性的知识与技能,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其次,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与学生的知心朋友。高中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青春期的萌动以及学习、生活压力等原因往往出现一些心理困扰,因此教师应当具备相关的心理辅导的知识与技能,并在生活中对学生给予关心与指导。

(五)终身学习观

以往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这种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逐渐失去了意义。首先,由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急剧增长,教师若不坚持终身学习,就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而且,教师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学生可能在某一领域掌握比教师更为丰富的知识。

其次,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从师范院校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其原先所学的知识可能难以应用于实际。教师因此要有从实践中学习的意识,边工作边学习,逐渐成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而且,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与课程理念,教师若不持续学习也可能会无所适从,或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二、优化知识结构

(一)学科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指与教师任教学科相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学科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最重要的知识基础,也是人们所普遍熟知的一种教师知识,有的学者称之为“本体性知识”①。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求高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基本原则,对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以保证在教学时不会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并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熟知本学科的发展史,剔除陈旧、落后的内容,并把人类最新的知识成果纳入到课程中。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明确本学科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创新以新的成果贡献于社会。

(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或者一门学科的研究借鉴另一门学科研究的方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遵循时代性的要求,把普通高中课程的结构分为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并指出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这使得学科教师不应只关注本学科的内容,而应当具有宽广的视野。

高中教师只有具备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够使自己更好地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并把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做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地进行教学。一般说来,高中教师要具备如下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满足高中教育教学的需求:人文类知识,如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知识;科技类知识,如一般的自然科学常识、信息技术等知识;文理学科交叉的知识;艺体类知识等。

(三)教育科学知识

第一,教师要具有一般教育学知识。高中教师要通晓并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这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教育基本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第二,教师要具有课程改革的知识。教师要明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实施要求等,这需要对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学习、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执行。第三,高中教师要具有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知识、学习特征和学习背景的综合理解。②教师不只要掌握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应当懂得如何把这些知识快捷、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有兴趣学习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四)教学情境知识

教学是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展开的,教师应当对复杂的、不确定的教学条件做出合理的解释与决定,能在迅速思考后采取适合特定情境的行为。这种教学情境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种情况下采取的适宜的和必要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就是不恰当的行为,如何做出决定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课堂场景的把握。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这就形成了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受教育者参与学习设计的教育环境。教师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应当掌握灵活应变的能力,关注课程内容与教学进程的适切性,必要时可对课程内容进行删减、重组或改造,以适合当时当地学生的发展。

三、提高教育能力

(一)课程构建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这就对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明确的依据,也需要高中教师具有相应的课程构建能力。

首先,教师要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校本课程的目标应当体现“校本化”,它是在对学校内外部环境和学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立的,据此而写的课程计划要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然后,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并实施。选择、确定的课程内容应当与学校、学生和教师的现实紧密相连,既不能超出教师的能力范围,也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还应当考虑课程资源的可获得性与成本问题。最后,教师应当适时进行课程评价。课程评价主要根据学生的学业成就来进行,还应当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师自己也要查找问题及原因。

(二)学习指导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引入了学分制,以此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规定高中三年总学分达到144分方可毕业,除116个必修学分外,还必须获得一定的选修学分,并规定通过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学习指导能力。

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自主学习的心理准备,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兴趣与动机的前提下,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起点进行分析,了解自己的基本的心理状况、学习风格与学习方式,以对自己怎样学习进行明确定位。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个性特点,合理地安排课程,为学生选择和学习课程留有自由空间和余地,并营造群体支持的学习氛围以利于学习顺利进行。

(三)学习评价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学生评价能力。教师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和学习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评价标准。自主学习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客观、公正,也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性”。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学习反思是学习者以自己的学习活动为思考对象,主动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的审视和调控,学习者通过反思可以明确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与失误,并可以给以后的学习以指导。③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因为学生自主学习得来的科技论文、发明创作等都是学生自己劳动的结晶,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的信心。

(四)批判反思能力

高中教师作为个体要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挑战,就必须通过反思实践以进行自我提高。因为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教师若坚持自己固有的观念和习以为常的做法,容易引发教师心理不适,也会对教育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教师首先要反思教案和课堂教学过程。教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编制教案也是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后对教案的审查,可以明确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教学设计如何改进等。教师也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更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引导者,教师的言行举止等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尊重、关心学生,这是教师能否把反思养成习惯的考验。

(五)教育科研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新的高中课程改革提出许多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设立了许多新的改革目标,这些理念和目标是否适宜还有待实践的检验,而最终的检验者应是第一线的教师。

高中教师的教育科研不同于教育研究者的科研工作,即其根本目的不在于创立新的理论或发表多么深刻的学术论文,而在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从中选择值得研究的对象,独立或合作地开展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但教师应当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和技能。基本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课堂观察、问卷编制、个案研究、行动研究、实验研究等,教师不仅要从理论中学习,更要在实践中去掌握并运用这些方法。

(六)人际交往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班主任及其他教师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这都对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要求。

高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对话和交流,真诚地尊重、欣赏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个人特点的“课程套餐”,使学生实现有个性地发展。教师之间也要加强团结协作能力,因为越来越多的课程需要教师群体共同完成,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也需要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参与,而且教师在相互交流的沟通中更能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少走弯路。

总之,新的高中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明确认识这些要求并建立相应的素质结构,更重要的让教师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素质结构,形成独具特色的个性风格。

注释:

①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12-17.

第5篇

中学数学新课改要求理念新课改的推行,可以说是势在必得,大势所趋了,自推出以来,在全国各地都得到积极的响应,使得新课改在教育的圈子里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潮流。可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呢?不仅仅是家长们不理解,就连教师也是非常地迷惑。表面上,在很多的教师看来,学生的素质下降了,教学过程更难了,这难道是新课改本身有问题吗?当然,答案是否定的。新课改的实行并不是一种时髦,我们要对于新课改更加深入地进行理解,认清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身为中学的数学教师应该怎样更好去适应新课改,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一、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角色

新课改的实行,在教育上可以说是一场教学理念上的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师是主导者,但是学生是主体者的关系,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观念,使得数学的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知识教学,而是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这不仅仅是对于数学的教学,还是对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要求。

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要求下,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性的教学。身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应该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做到关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不仅在知识上得到满足,还要在情感体验上获得满足,培养起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二、不断地学习和积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位知识的传播者,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依然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中学数学教师可以说是课本知识的实践者,所以教师在对于教材掌握透彻的基础上,还需要对于知识的延伸和相关联系做出探索,对于新旧知识的衔接、不同类别知识的联系都要有具体的把握;在教学之余,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数学相关理论和知识,把握数学教学上的最新信息,做到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沟通。

除此之外,教师在日常的备课中要做到更加充实,重视学生的数学学习差异,对于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或者是临时突发的问题都有一个充足的准备,从而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出现随意性或主观性。

三、做好多媒体教学的辅助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的教学逐渐地得到普及和深入。使用科技化的教学手段,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具有生动形象,图文并茂,节约时间的优势,影响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认知,极大增强了学生对于数学抽象性事物的认知与理解,将数学课堂带入到一个更加新颖,更加有效的阶段。

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仅仅只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辅助手段,如果过多地使用,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过多地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教师就少了板书的使用,学生就会在笔记的过程中出现疏漏的部分,而由于多媒体的事前制定,所以对于课堂所突发的典型问题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讨论,这对于学生的思考和师生关系都有着不利的影响。

所以,即使多媒体教学逐渐地普及和深入,但是板书的师范作用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应用必须是适当合理的,课件的制作也要以实用性为主,将解决教学问题作为主要的任务,让数学散发魅力,而不是让课件散发魅力。

四、课堂互动,共同参与

新课改下的教学,提倡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主动的参与和探索,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互动。新课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课堂的沉闷气氛,让课堂变得活跃和开放,让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发生改变。

学生只有在课堂中敢于发言了,可以发言了,自然地,其表达能力就会逐渐地提高。而学生在实践方面以及探索方面都有了兴趣,那么教师也会慢慢地沉醉于课堂的学习氛围中,达到与学生共同发展的效果。虽然说在新课改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是新课改的一个要求,但是这个活跃也必须要有一个适度的把握,教师要做到动而不乱,活而不散。在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基础上进行指引,纠正其错误的地方,并对错误进行分析,在实际的行动中为学生解决问题。

五、情景教学,激发兴趣

情景教学在新课改的推行中是一个比较受欢迎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构建起一种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情景的设定,会让学生对其产生好奇和趣味,使原本比较抽象的、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具有生活化,更具有趣味化。情景的参与并不是只有学生进行的,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参与其中,在课堂情景中与学生在平等的地位上对话和探索,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和关系。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宽容对待,让学生及时地改正。

在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中,情景教学已经逐渐地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还是之前所谈到的,凡事都要有一个度的把握。纵然情景教学比较受欢迎,但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情景教学的使用,有些课程如果是直接开门见山地进行,反而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所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恰当的判断。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6篇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事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但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农村学校中却存在很多制约因素。现就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感受较深的几点赘述如下:

第一,滞后的教育思想对新课程改革的制约

“思想是行为的指南。”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一项改革的顺利推行,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不但改革的推行者,更重要的是改革的执行者也要有与改革相适应的思想。因为他们是决定改革能否彻底推行的关键。新课程改革是要改革几十年甚至时间更长的旧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涉及面又极为广泛,这就更需要它的执行者——各级教育领导和一线的教师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许多地方特别是农村的教育工作者脑子里习惯着传统的教育思想,手里拿着新课程改革的文件和教材,口里喊着新课改的口号。都自觉不自觉地在扎扎实实地推行传统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举步维艰。这种落后的教育教学行为稍加注意便随处可见。比如:许多地方不仍在以升学率的高低评价学校的工作吗?许多学校不仍在以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评价教师的工作吗?许多学校不仍在以旧有的条条框框束缚教师的教学行为吗?等等。许多单位,许多领导,许多教师之所以仍坚持原来的管理制度和教学行为不肯改变,归根结底是他们头脑中没有与新课程改革相同步的教育思想。这种情况,势必会阻碍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第二,守旧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对新课程改革的制约

守旧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大而言之是我们整个国家仍在流行的应试教育制度。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轰轰烈烈的喊了好多年,但是全国各地特别是农村学校现在仍然在扎扎实实的搞应试教育。这应试教育,势必会把师生限制在书山题海之中。有几个敢“冒应试教育之大不韪”去放开手脚进行新课程改革呢?守旧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小而言之,是指各个学校中制约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管理制度。各个学校受大环境中应试教育的制约,为了保住本单位的升学率。保住本单位在各种评比中的名次,于是都煞费苦心的在本单位制定细之又细,严之又严的与应试成绩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教师备课、上课、写教案等都被限制在一定的条条框框中,谁如果超出这种框框,轻则受到批评,重则被罚款。在这种条条框框之中工作,教师的教学个性又怎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又怎能得到实现呢?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可以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试想。在种种条条框框的约束中,在各级领导严密的监督检查下,有多少教师敢对教材进行取舍?在这种缺失了个性自由的工作环境中又有多少教师有心情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去进行新课程改革呢?于是乎都得过且过,只好依然让学生们背啊,做啊,熬时间啊!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新课程改革,还是中华民族创造精神的却缺失。

第三,落后的教学条件对新课程改革的制约

无庸讳言,在刚刚完成了普九任务甚至还没有完成普九任务的中国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还相当落后。不要说教师的生活条件,就是教材上明确要有的教学配套设施,大部分农村学校也是捉襟见肘。画饼充饥。老师们一本课本一支粉笔搞教学仍相当普遍。而新课改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的民主、合作、探究精神。要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各科教材中都罗列了很多与教材相关的资料,要求学生、教师上网阅读、查询。这种要求对广大农村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无异于天方夜潭。落后的教学条件对新课程改革的制约,在现今农村经济状况下,是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改善的。期盼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东风能给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带来曙光。

滞后的教育思想,守旧的学校管理,落后的教学条件,这三个制约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因素,改变滞后的教育思想是关键。只要从上到下建立起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思想,自然就会改变守旧的教学管理,落后的教学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相信也会得到改善。只要三者有效地协调起来,相信定会迎来新课程改革的春天。

第7篇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老师教育学生的方式也应有所改变,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进行了新的课程改革,但是,这种改革也会有它的利弊方面。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简单探究几点新课程改革中的利弊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利弊关系;教学方式;义务教育

这次课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取得进步,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这要求老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使全体学生都可以取得进步。此外,还应教给学生学习和生活能力,从而使教学取得进步。新课程改革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而且是更加符合现在学生的教学方法。在这次改革中,既有优势,又有一些教学的弊端。

一、新课程改革的优势

在以往的学习中,老师大多只是单纯地传授给学生课本知识,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这样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所以,这次新课改提倡引导学生去体验学习的兴趣,希望学生可以自觉地去学习,避免老师督促学习。这次新课程的改革提倡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同时综合了各科目的知识点,可以使学生不用重复地学习多次出现的知识点,同时也改变了以往课本中出现较多的复杂且难以理解的题目,使问题简单化,等等。新课程改革的优点是结合实际情况,向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向发展,避免产生以往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局面。

二、新课程改革的弊端

在新课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很多老师较难适应,还有的老师会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入误区,直接让学生进入学习中,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特别少,并没有真正地引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这种匆忙的新课改往往不尽如人意,最后还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急速下滑。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既有好的一方面,又有不好的一方面,是一把双刃剑。这就要求老师要慢慢转变教学思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从大的方面来说,新课程改革的益处大于其产生的弊端,因为目前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动地位,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王新娟.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探究[J].科技资讯,2010(30).

第8篇

一、转型领导理论的基本视角

转型领导理论最初是由Bass在1985年的《领导与超越期望之绩效》一书中所构建。转型领导是领导者为组织构建愿景,并通过沟通、激发等方式,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获得他们对组织目标的认可,变革组织原有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组织文化等,追求卓越的组织利益的过程。研究者一般把该理论划分为构建愿景、魅力影响、鼓舞激励、激发才智和个性关怀五个维度:愿景是由组织全体成员共同形成,具有引导与激励组织成员的未来情景的意象描绘,是促使组织成员工作的原动力。魅力影响是领导者运用魅力型影响力来实施领导的非权力影响力。才智激发是领导者鼓励下属,对当前假设提出疑问,从新的角度看问题,用新方法革新性、创造性地重构问题、看待形势,强调采取行动前全面思考的重要性。激励鼓舞是指领导者向员工提供富有意义和挑战性工作的行为,唤起下属更大的努力和归属感。个别关怀要求领导者对下属的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及时做出反应,并帮助下属开发出最大潜能。

转型领导通过引导成员超越个人利益,使成员在分享愿景和自身成长的过程中体会工作的意义,对组织产生高度承诺,从外在动机转为内发的道德层面的动机,愿意付出巨大努力创造出超越期望的绩效。学校转型领导是运用转型领导理论来转变其领导方式和风格,进而引领学校转型的领导。学校领导者能否变革其基本理念,转变学校运行机制,塑造教师的新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满足其高层次需要,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二、转型领导理论视角下的学校领导需求分析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旧有教育观念进行了大胆扬弃,总体上要求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学习的主动性,重视综合能力培养和以评价促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对学校领导者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如下:

(一)学校领导者对新课程愿景认识不足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领导者和教师改变以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的教育理念。新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包括知识教育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使其能在各种变化的环境中,开发自身潜能,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学校的存在价值不再停留或满足于实现知识文化的“代际遗传”,而是为个人终身发展服务的存在价值,使教育成为人类社会更新性的再生系统。学校领导者对新课程改革的价值重视不够或错误认识,会表现出对改革进程缺乏前瞻眼光,直接导致改革决策能力不足。

(二)专注于权力性影响力,缺少团队互动

我国科层制教育领导体制下,学校领导者习惯于运用权力性影响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课程学习空间、教学习惯乃至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重新组织。教师如果能及时获得信息,会有一种自觉参与感,能够发挥更大的工作热情。国家将课程权力下发到学校后,学校领导者仅以权力影响力推行新课程必然导致教师和学生的权力受损,不利于层级间的信息交流,教师的参与意识自然会下降,无法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和建议,最终会导致新课程改革中的失真现象。

(三)学校领导的团队动机内化意识淡薄

以往“交易式”的领导方式下,学校领导者通过给与教师物质奖励、晋升等外在诱因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新课程改革具有长期性,只通过外在动机激发不足以提供改革的长期动力。学校领导必须使整个团队的外在动机转化为成员的内在动机,提供稳定的改革动力。现阶段,我国领导更倾向于交易性的领导方式,对教师的内源性动机的激励重视不够。

基于上述分析,学校领导者在新课改中缺乏全局性的,和长远性的意识,与下属之间缺少信息互动,其自身魅力又不足以影响教师,迷恋通过行政权力、外在激励的方式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种领导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需要借鉴转型领导理论转型学校领导。

三、促进学校领导转型的策略

(一)实施愿景领导,科学决策

科特的一个著名观点是“领导的主要职能是产生变革,经过权衡利弊从而确定变革的方向正是领导的核心所在”。学校领导应具有变革的战略眼光,并形成对新课程目标的科学认识,结合学校和变革对象的实际情况引导改革团队发展新课程远景。对于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各种有重大影响的复杂问题,学校领导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学校实际和教师在新课程开发中的心理,努力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学校领导还要具有充分的战略视野考虑到新课程改革在长远时期可能发生的问题的决策。

(二)发挥魅力影响,增强团队互动

学校领导者应凭借自身魅力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通过对教师鼓舞激励、激发才智,给予教师个性化的关怀等手段,培养教师积极的新课改态度。新课改中学校领导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必须关注自身的品格、能力、知识和情感的培养。品格因素是学校领导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改革涉及到改革主体的利益变动并引发矛盾,具有高尚品格的领导者才能更好的协调好这些关系。学校领导还应通过平等对话来突出教师主体的价值,互动中交流新课程改革的信息,通过合理的阐述使教师取得对新课改应有的了解,弄清是非利弊,逐步充实或更新他们工作态度中的认知成分,最终形成由新认知支撑的新态度,进而促使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改善组织氛围,增强凝聚力。

(三)构建组织愿景,激发团队内源性动机

动机内化是学校通过变革达到自主可持续发展的最高境界。学校领导需要创造条件,关注教师的需求、激发整个改革团队的改革动机,并使外在动机转化为内源性动机,形成推动组织发展的长远动力。“仅当被共享,愿景才是鲜活的”,学校领导者要同教师共同合作建立、发展新课程愿景,使教师参与新课程开发的设计过程中,从而使其具有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意识,对新课程改革的使命产生认同并愿意为之而奋斗。学校领导者要善于对教师进行精神激励,激发他们的内在工作动机。学校领导通过为教师提供有意义并且具有挑战性的新课改工作,明确对他们的期望目标,向他们展示对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的承诺,积极乐观的改革态度等方式,来充分激起教师的改革动力,培养团队精神。

借鉴转型领导理论的同时,还要注意其本身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愿景实施过程中,缺乏对纪律规范的研究。应结合其它领导理论中的合理部分,依据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学校领导转型。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新课程改革中的新旧冲突

1.新课程改革存在一定的困难

新课程的改革增加了老师的教学压力,因为他们要改变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探索新课程的新模式,还要面对家长和同事的质疑。并且很多家长的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只关注考试结果,对新课程改革缺乏应有的信心。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进度。

2.冷静看待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转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侧重于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将学生的健全人格、综合素质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升学率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意义,但新课程就要求淡化升学取向。不过老师还要看教学效果是否最好和教学内容是否合适。

3.适合自身发展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一般老师会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即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自主性学习只有对话和提问才是最新的教学方法。其实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地选择探索、接受、体验或者模仿等多种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因此老师要辨证地看待学习方式的改善。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1.教学过程简单化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内容纷繁复杂。但如何让学生学好语文却并不复杂,只需让其多多参与、多多实践。即多读、多说、多写。写多了自然就会越写越精彩,说多了自然也就出口成章。以往老师所做的专题讲解、题海战术只是老师一厢情愿的做法。其实语文学习不外是阅读、写作和说话,通过点滴积累、日有小进来达到学习的最终目标。

2.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语文新课程的一个全新理念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其更多的理解和信任、宽容和尊重,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甚至不过激的标新立异,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3.课程改革要求实

作为语文老师要经常性地看一些语文教学改革的相关文献或文章,不断为自身充电,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专家的理论知识,脱离语文教参的约束,追求创新与博大。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的契机,作为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语文的教学也要从思想上、行为上进行全新的转变,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俊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J].考试周刊,2009(29).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英语;要求;策略

一、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学的要求

1.培养学生较强的英语口语能力,让学生读写俱佳

总结以往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可以看出,教师通常都只看重学生的英语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口语能力的极度欠缺,变成了英语哑巴,不敢把学到的英语知识大声地说出来。为了改变{中英语的这一教学现状,新课程改革专门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教学要求,督促教师在进行{中英语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把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看成是教学重点来完成。

具体要求是,在教授学生基本的英语知识的基础上,再对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行深人的培养和锻炼,让学生拥有较{的语言综合能力,将{中英语的教学重心放到口语训练上。高中英语教学必须兼顾影视教育和口语教育,让学生在学会写英语的同时也会说英语,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

2.拓展高中英语的教学内容,赋予高中英语多样性

当代的高中学生,其思想活动已经远远超出了教师所能想象得到的地步,简单的书本知识已经不能满足高中生对英语的渴求程度,所以英语教师必须对高中英语的知识范围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将生活英语、工作英语等内容都融人到{中英语教学中,同高中的英语课本一起,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进行有效的锻炼。在学习目标方面,学生除了学习英语语言和技能以外,学习其中的思想情感、人生态度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学习生涯会起到不可磨灭的影响效果。

3.创新和改进各种教学方法,开展自主性教学

{中英语的教学方法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发展之势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对高中英语的教学方法做出必要的创新和改进,让教学方法能够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对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保留传统教学方法中好的方面,摒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经不能发挥作用的方面,在传统英语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改进和创新,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适时地的开展自主性教学,让学生真正回到主体地位上,发挥主体作用,自主能动的学习高中英语。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1.落实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学校不能只是单纯进行教育方法改革的宣传,一方面要加大对教师的新的教学方法的培训,开阔教师的视野,让教师看到更多的教学方法以及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另一方面,学校要制定对英语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的考核,督促教师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三是设立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考核,通过听课等方式检查教师是否真正落实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另外,新的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英语的学习上,只有学生自愿开口练习才能达成英语能力的增长,所以老师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应该提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由此,通过教学方法各方面的改进,落实高中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

2.完善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设备

政府和学校应该投入一定的资金对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设备进行完善,一方面政府通过调查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设备的情况,投入一定的资金帮助学校进行资源建设,另一方面政府对投入资金后的学校进行相应的检查,确保学校将资金投入在资源建设上,只有完善学校的资源和设备建设,才能保证学校的教学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保证老师对新教材的合理使用。

3.促进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发展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他们在解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这一问题的时候也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的。由此,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完善和提升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帮助解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这一问题。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如果能做好,那么对于促进自身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帮助完善英语教学改革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老师是否能够适应这样的改革,只有在教师积极迎接改革带来的挑战,寻求专业教学水平的发展,才能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保障,一方面要跟更新教师教学的观念,使教师重视学生对英语综合能力的掌握,另一方面,要增强教师对教学材料的使用能力,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对一些老教师主动进行教学设备的使用培训,督促他们使用新教材授课,再者,要增加新课程改革在老师考核中的比重,促进老师完成英语教学的改革,通过增加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责任感,帮助学生实现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只有通过这些方法,才能帮助老师进行自我提升,促进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发展。

4.完善学校自身体系

学校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和责任制度。奖惩制度用来提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措施,帮助教师更有动力的完成教学任务和改革问题。而责任制度主要是用来辅助奖惩制度的,责任制度只要是针对教师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按照《标准》中所说的,完成基本教学工作的同时改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开口说英语,而不是学习一套“哑巴英语”。学校的这种奖惩制度和责任制度,对于解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将是极为有利的。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在这样的大潮流中也必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实现自我,并且帮助改革进一步的完善和进步。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培养好教师的基本素养,完善学校自身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解决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l]骆北刚.新课程改革环境下中学芙语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3).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思考

    一、引言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教育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高中阶段,正值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学好历史课程,对高中生了解人类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教育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作用是任何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同时,对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适应将来日趋激烈的竞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正在加紧进行,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制约着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

    发展和完善。

    二、改变传统评价模式

    2.1改革考试制度

    在传统的基础教育中,家长、学校、教师乃至全社会都以分数作为评定一个学生发展、一位教师教学水平、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和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唯一指标。考试有着不可避免的指挥棒作用,许多教师眼中"见分不见人",主张"考什么,教什么,评什么,做什么",完全不顾教育的目的和教育规律。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则异化为分数的奴隶。当一切都以考试和分数为中心的时候,课程改革就只能在教室外徘徊,而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变革。因此,要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就必须要改革考试制度,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评价观,逐步形成对评价的认识,淡化急功近利思想,杜绝弄虚作假的风气,同时加强各方面的监督和管理,对评价者与被评价者进行道德教育。

    2.2建立新型评价体系

    2.2.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进行更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改变过去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首先要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高中新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持。其次要重视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多元化。要改变纸笔测验是考试的惟一手段,将考试和其它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历史评价方法应结合具体的评价内容,体现出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避免单一的量化评价方法的现象。例如,让学生对本地区近代以来交通方式的变化进行调查,认识交通进步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并撰写出调查报告。这样可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方式上,倡导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纸笔考试和其它方式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历史学习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2.2.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高中历史新课程评价要建立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首先,要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这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基础。其次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一方面,通过评价主体的扩展,加强对教师工作的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旨在发展教师的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重视教师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三、转变观念,不断提高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素质

    3.1加快教育管理者的理念更新

    为了迎接历史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我国基础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管理者首先应更新教育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思维,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定位思考,积极确立一切以服从于教育改革、服从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服从于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服务理念。与此同时,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理念和评价机制,积极探讨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方案,逐步由现行的以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作为定学定教的唯一评价机制过渡到以学生素质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综合提高为目标的多元化教育评价机制。作为基础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者还应积极推广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有计划地、系统地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新的教育理念,争取使新课程理念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形成社会支持、家长参与的改革局面,为新课程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2推动高中历史教师理念更新和素质提高

    教师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动力,教师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目前我国的教师队伍素质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职业道德状况不尽如人意,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有离职倾向。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师工作清苦,待遇低,也有的教师对工作不感兴趣;其次,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师的知识广度、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现代教育技术水平都未达到应有的能力要求:第三,教师的业务状况堪忧。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有少数教师经常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大部分教师不会运用,县镇的农村教师现代教学手段更为薄弱。第四,教师的知识更新不足。有的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业务学习,特别是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创新思想观念和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教学理论欠佳。 有怎样的历史教师,就有怎样的历史课程。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与技能,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发展。

    总之,只有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教育的突破口,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加强对高中历史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在提高教育者创新能力和历史教育素养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历史赋予高中历史教育的使命。

    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新课程改革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积极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尤其是家长)做好宣传工作,有计划、持续不断地向全社会及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精神,营造课程改革舆论气氛。在全社会掀起浓厚而又热烈的改革气氛,建立一种社会、家长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大力争取家长与社会的支持。课程管理者和课程改革的发动者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和舆论工具,大力宣传,扩大声势,让社会、教师、学生和家长都体会到改革的必须与重要,急迫和不可逆转。为了引导家长感知课程改革,学校可以举办新课程教学活动开放日,把家长请进学校课堂评教评学,印发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制作大型课程改革宣传展板,张贴标语和课程改革歌等,向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课程改革主要内容、课程改革理念、课程改革与家庭教育等内容,使家长了解为什么搞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改什么、家长怎样支持课程改革、参与课程改革等问题,并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通过多种办法和途径,解决家长的疑惑和问题,让课程改革深入民心,产生积极的、广大的社会效益。同时还要加强同社区的沟通,充分利用社区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新课程教学,使学校、社区、家长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赵海燕,《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第3期。

    [2]李应奇,《论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第5期。

    [3]张京《浅析高中历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抵制因素》,[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12月。

    [4]丁敬业,《浅谈新课程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第6期。

第12篇

一、当前考试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考试是课程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并不是学生学业评价的全部。按其功能划分,一般可分成三类,即发展性考试、水平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当前,我们的中小学考试评价虽然从理论上倡导发展性、形成性、过程性评价,但是由于放不下中考和高考的包袱,“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

二、新课程改革对考试评价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把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考试评价,由以前的升学串和分数为标准的评价,变为现在以学校办学水平、教师日常表现和学生综合素质为内容的形成性评价。这种评价强调人的发展,注重质的分析,不片面追求量化而排除知识外的难以量化的其他一切人类成果。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把学生看作评价主体,坚持评价的民主性,注重启发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对考试评价的参与感和自我体验,养成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习惯和能力,使新课程考试评价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转到“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让所有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发展,立足差异性,从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接纳智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学生,不再将考试作为筛选淘汰的工具,而作为一种积极而及时的诊断问题,总结成绩,改进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案,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具体地说,新课程改革对考试评价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试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业,关注每个学生各个方面的掌握和发展情况,而不是某个方面或某点上掌握和发展情况,防止考试评价中以点代面、以偏概全情况的发生。

2.考试评价采用多种形式,发掘学生潜能。

3.考试评价要满足学生需求,增强学生自信。通过考试,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尤其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我可以学好”和“我能学得更好”的信心。四是考试评价要促进师生发展。通过考试,使教师在命题、反思、总结等基本教学技能和基本教学素养方面得到提升,也使学生能更主动地投入学习并学会学习。

三、新课程背景下考试评价改革的途径

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考试评价改革不搞不行。那么,考试评价改革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要善于运用终结性考试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指对教育活动的成效优劣进行甄别,并根据考试结果进行分等、选拔。比如通过每学期、每学年的各种考试,区分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和升学资格。新课程改革中要淡化考试的终结。但我们也要善于运用考试评价的终结,因为它对教育质量的保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新课程改革需要高质量,新课程改革要善于运用终结性考试评价。

2.改革现行的中考、高考制度。由于目前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仍在起作用,分数仍是衡量学校和学生的标准,特别是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仍然是以分数为标准,新课程改革的考试评价标准不被社会和家长认可。尤其是普通高中和高校的招生主要是以中考和高考的成绩为准的,事关孩子的前途,家长当然希望学校和教师抓好升学率。因此,改革现行的中考、高考制度就成了新课程考试评价改革的重中之重。如丽水市从2003年开始坚决控制中考试题的难度,试题难度系数每年保持在0.7,减少了学生过重的不必要的负担;增加开放性试题的比例,为反映学生的水平提供了机会;高中招生改变以学科成绩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从2004年开始试行保送生制度,对品学兼优、师生公认的学生在两名教师的推荐下实行免试录取,进入优质高中就读。

3.要建立健全新课程考试评价体系。由于新课程的考试评价体系还没有健全,一些学校的多数领导与教师采用的仍是原有的考试评价模式,重视结果忽略过程,重视知识忽略能力,重视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思维发展,制约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元目标的实现。为此,必须建立健全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考试评价体系,对考试评价的主体、功能、内容、标准、方式方法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