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2 14:51: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气象灾害的预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气象灾害;预报;预警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2.054
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气象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国家,各类频发的气象灾害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全球温度连续升高的大背景下,我国各类气象灾害的发生次数也大大提高,台风、雷电、暴雨、干旱、大风、冰雹、大雪、沙尘暴、高温、热带气旋、低温冷冻等各类极端的天气频频发生。同时,由气象灾害引起的次生灾害,泥石流、火灾、山洪等,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做好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工作就非常有必要了。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是通过对各类气象状况进行观测记录,然后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进而预测各项气象灾害的发生概率。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气象网站、手机短信、12121电话、电子屏幕等向公众各类气象灾害,进而能对各类气象灾害提前做好应对措施,用以减少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因此,做好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但是在实际的预报预警工作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了预报预警工作的顺利开展。如何确保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工作顺利开展,是每个气象预报预警人员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1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工作的主要问题
1.1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不完善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对于提前预知各种气象灾害,进而做好各项应对准备,从而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对于实现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应急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对气象进行全面的分析工作量非常巨大,在目前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想要完成这项工作异常艰难。由于预报预警系统的不完善,在对气象资料进行分析时,可能会产生不小的偏差,造成气象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也就无法对气象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同时,由于某些气象工作人员的操作方法较落后、各类应急准备进行的不充分、进行应急工作时反应较慢,造成了相关的气象预报预警人员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气象情况与资料,再加上预报预警系统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气象灾害的预测结果。
1.2 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
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工作中,及时有效的沟通能够确保各类灾害信息的迅速传播,从而提高信息工作的效率,给人们赢得更多的气象灾害应对准备时间。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规定,在灾害的应急准备工作中,将“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作为工作的基本原则,同时规定了各个部门之间要充分的做好灾害信息的共享工作。但是某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进行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应急工作过程中,没有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工作,对实际的真实情况没有进行充分的告知。造成组织预防工作的相关单位无法对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判断,也就造成了预防工作不到位,起不到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工作的能力。同时,由于沟通不顺畅,造成气象灾害信息的传播延后,失去了灾害信息的时效性,延误了灾害预防的最好时机,在气象灾害来临前无法组织有效的预防工作,也就无法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1.3 社会的自我救助能力较低
遇到气象灾害时,政府的组织能力以及资源配置能力是非常强大的。例如,2014年7月18日的热带风暴“威马逊”在广东省湛江市登陆,广东省政府《关于切实做好超强台风“威马逊”防御工作的紧急动员令》,要求全省各级政府、驻粤部队、各有关单位紧急动员起来,全力以赴做好防御工作。通过提前的安排部署以及落实各项防御措施,创造了17级台风正面登陆零死亡的奇迹,有效降低了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但是与政府强大的组织预防能力相比,社会力量和民间组织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微弱。当前,我国的气象灾害预防工作仍旧是“政府强,社会弱”的局面,政府可以形成自上而下的气象灾害预防纵向网络,但是缺乏民间社会自左而右的横向网络,因此无法形成更加有效的气象灾害预防网络。由于社会缺少必要的组织资源,对于政府预防工作无法覆盖到的地方,社会预防工作虽能展开,但是预防工作无法全面的进行,也就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2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工作的改进措施
2.1健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7条规定:“国务院建立全国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或者确定本地区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制定本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备案”。因此,要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地区的各项法律法规要求,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从而提高其预报预警的精确度。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一个包含气象部门、海洋部门、科研机构等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中心,通过综合各个部门的优势对各类灾害天气进行分析研究以及预测检测,从而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工作的准确性,为做好各类预防工作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进而将预防工作进行的更加完美,从而减少各类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充分发挥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在预报自然灾害方面的能力。
2.2 强化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
应结合当地部门的实际情况以及气象灾害发生的特征,在各个相关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从而保障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能够在各个部门之间迅速的扩散,确保各个部门能够按照气象灾害预防要求迅速的采取措施。通过强化沟通,能够将信息在各个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相关部门之间进行实时的共享,进而减小信息扩散传播所用的时间,增加对气象灾害进行预防的准备时间,从而可以将预防工作进行的更加完全,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气象灾害所带来的损失。除此之外,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工作做到位,还能将各个部门的预防工作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起到协同作用的效果,即达到“1+1>2”的效果,将气象灾害的预防工作做的更加全面,从而实现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工作减小灾害损失的目的。
2.3 建立社会预防灾害体系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群众的公共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不足,政府该全面进行公共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相关知识、气象灾害知识、防灾救灾措施以及自救知识的宣传教育。在《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向社会宣传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加强气象科普场馆或者设施的建设,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通过条例规定,促进居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以及各个组织等按照当地政府的实际要求,并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气象灾害预防应急知识的学习和应急演练,进而提高广大群众的气象灾害预防能力,从而减少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3 结语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工作不仅需要政府的协调组织,还要社会的补充力量。在气象灾害的应急工作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预防工作做的不到位,在灾害来临时起不到有效的预防作用。本文对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对从事气象灾害预防的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启示,从而将预防工作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陈正洪.气象灾害应急政策研究与建议[J].内蒙古气象,2012(05):68-71.
[2]秦莲霞,张庆阳,郭家康.国外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及其借鉴[J].资源与环境,2014(01):349-354.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1
一、总则
为有效地防范和处置因干旱少雨、冰雪等恶劣气候引发的灾害,切实保障行车和仓库物资财产安全及广大职工的安全,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防范、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为公司安全发展提供保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我公司仓库和道路运输工作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以下部门:
1、东区仓库
2、黄土坡仓库
3、昆沙仓库
4、小屯仓库
5、运输部
6、集装箱部(昆南项目部)
7、施救站、修理组
8、黄土坡停车场
9、公司各职能部门
公司各部门以及安技、机务、调度等相关人员发生灾情时应立即向组长和副组长报告,并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组织人员进行抢险,应急救援处置办公室设在安技部,电话:xx。
三、本预案启动时机
部门根据对各类气象灾害的发展态势,综合预评分析气象灾害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即应启动本预案。
1、组长职责是及时听取事态情况报告,立即召集小组成员研究、制定处置对策,组织开展应急工作。
2、副组长职责是在组长的统一部署下,及时向上级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报告,并按照研究制定的处置方案,指挥各有关部门开展应急和善后等相关工作。
3、成员职责是按照应急领导小组的指令,具体落实所负担的职责和任务,并及时报告完成情况。
四、应急响应准备
公司各运输、仓储、安全职能部门要在特殊季节和气候变化较大及运输旺季期间,安排专门人员(调度员)收集中、短期气象信息,及时了解天气变化情况、车辆沿途道路通行等情况,立即通知在途驾驶员同时做好各项应急响应准备工作。
五、处置程序
1、遇有达到启动本应急预案条件时,应及时向组长和分管领导报告,由组长或副组长确定相关人员和职能部门负责开展应急工作。应急指挥负责人视事态发展程度,必要时可成立现场领导小组,部署现场处置方案,同时立即组织相关人员,确保疏运和疏散物资工作安全有序的进行。如遇暴雪,凡属简易仓库、工棚的屋顶积雪厚度超过5厘米以上的须采用消防高压龙头水喷去屋顶积雪和易结冰情况,结冰厚度超过2厘米以上的采用工业用盐进行泼洒,除去结冰。如遇高温,提醒车辆减速,防止因高温产生爆胎等事故,并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高温中暑事件。如遇暴雨,车辆减速慢行或到安全地点停放,各库区须做好篷布、水桶、阴沟等准备工作,巡视库内是否漏雨、库外排水沟是否畅通,确保客户仓储物资安全度汛。
2、参加应急疏运和疏散物资的工作人员(装卸工)应积极配合,齐心协力,听从现场指挥负责人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如现场处置需要增加人力、物力支援时,应及时向组长报告,由组长统一协调调配。
3、根据确定的疏散、疏运方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由组长确定设立相关的工作小组,并开展相应的具体工作。
六、应急疏散、疏运措施
1、安技部门和保安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大维持现场治安保卫秩序力度,确保现场及仓库物资的安全。
2、对已经装卸危险货物、重要生产、生活等贵重物资待定但尚未出发的货运车辆,要将车辆停放或将货物储存于应急领导小组或物资单位指定的位置,安排人员做好看护守卫工作,并随时准备好道路通行恢复后的启运工作。
3、在途危险货物、重要生产、生活必需物资运输车辆驾驶员、押运人员,要切实履行职责,确保自身和货物安全的情况下,随时保持与公司的联系,同时,服从现场疏导工作人员的指挥,根据所载物资性质,必要时可向现场疏导工作人员或属地公安、环保等管理机关报告相关情况,防止其它意外事故的发生。
4、要运用GPS监控系统,密切关注车辆行驶及道路通行情况,做好车辆调度准备工作,确保在通行恢复后及时疏运物资,确保安全,平安地将物资送达目的地。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2
为切实有效应对这次暴雪灾害,防范、处置今后因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障师生生命及学校财产的安全,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我局制订了《xx区学校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贯彻,参照制订本单位工作预案,做好学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一、总则
(一)制定目的
为了有效防范、处置因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损失,切实保障师生生命及学校财产的安全,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确保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省、市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精神,结合我系统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气象灾害的预防及应急处置。
(三)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把保障师生生命安全放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首位,把气象灾害的预防放在突出环节,密切监视灾害性天气,认真做好各项防范工作。
2、落实责任,加强监督。各校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处置工作,学校主要领导负总责。区教育局对各校应急处置工作给予积极支持和指导,并开展督查。
3、快速反应,果断处置。一旦发生险情,应迅速响应,及时启动本单位应急预案,并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力量全力抢险救灾。
二、应急救援指挥组织及职责
(一)领导小组
区教育局设立防御气象灾害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为防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组织全区学校的防汛防台及灾害性天气险情处置工作,组长由区教育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区教育局副局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各科室负责人组成;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成员由区教育局各科室负责人组成;各校建立相应的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和抢险队伍。
(二)主要职责
1、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组织制订完善学校防灾预案;组织开展学校防灾检查,督促各校及时处理影响防灾安全的有关问题;贯彻执行上级防灾指挥命令;遇重大灾情时统一下达停课、师生转移等命令;指导学校抢险自救和灾后处置工作;组织开展学校灾情调查统计,并向上级部门报告;指导并开展学校灾后救助;决定应急救援工作中的各项决策和措施,确保应急救援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
2、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专业工作小组)职责
(1)协调组:会同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政策和措施,并向领导小组提出建议,为领导小组提供决策依据;制定和协调落实应急救援工作的各项决策和措施,检查督促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决定事项的贯彻落实情况;协调全区学校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与有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及处理有关重大问题,协调和参与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有关专业工作小组涉及防灾的相关工作;承办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的会议和重要活动,做好相关会议材料和会议纪要的整理;全面掌握了解、报告及事态发展的各类相关信息;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2)巡查组:负责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防灾工作的指导、检查和总结;指导灾区学校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疾病流行;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3)抢险组:组织维持事故现场秩序、稳定事故现场事态;组织现场伤患人员的救助工作,随时掌握伤患人员治疗情况等;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4)后勤组:指导和监督学校危破旧校舍的维修管理;指导和监督学校各类灾害隐患点的观测和处置;指导开展灾情统计上报和灾后救助工作,负责全区学校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后勤保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5)调查组:进入事故现场进行调查;查明事故原因、经过;查清事故责任及责任人,提出对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员处理办法等;依法研究提出事故善后解决办法;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3、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处理日常防灾的指导、协调、联系等工作。负责防灾期间会议召集,文件、传真的拟订和转发;通知、督促、检查各校防灾工作;做好值班工作,包括预警和信息记录,与防汛、气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做好防灾信息通报、宣传总结等工作。
4、学校防灾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1)日常工作职责
①制订切合本校实际的防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准备必要工具和材料,密切注意气象部门的灾害性天气通告。
②加强对学校师生防灾知识的宣传,通过短信、出校刊、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把防灾基本知识宣传到每位师生,在灾害性天气特别提醒师生往返途中注意安全,提高广大师生防范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③加强检查和做好防范工作,经常保持校园道路、排水设施畅通,对校园内容易受淹的地方,做到逐点检查,确保地下水道疏通。对学校的基建和修建工地、校舍墙体、屋面、门窗、电气、室外天线、空调室外机、外悬挂物、广告牌、旗杆,以及围墙、自行车棚、宣传栏等定期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整改,对出现的险情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坚决查封学校危房,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④加强学校的图书、电教、仪器设备的防护工作,对图书馆、电脑房、实验室、锅炉房进行严格管理,特别注意化学药品的安全存放,切实做好防水防潮工作。
(2)应急救援职责
在上级防灾指挥机构和当地政府的领导下,规范、有序、快速、有效地组织开展本校的防灾和抢险救灾工作。
三、灾害分级和预警机制及应急响应
(一)灾害分级
气象灾害是指: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冰雹、雪灾、道路积冰等灾害性天气。
按照气象灾害的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分为特别重大灾害(ⅰ级)、重大灾害(ⅱ级)、较大灾害(ⅲ级)、一般灾害(ⅳ级)四级。气象灾害等级根据防汛和气象部门的预报为准。
(二)预防和预警机制
1、有危破旧校舍或地处易发生山体滑坡等灾害隐患点的学校,应当确定预警员,落实预警职责。
2、各校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应当在灾害性天气前组织力量开展防灾检查,发现有安全问题的,及时处理和整改。
3、可能受降雨、雪灾等恶劣气候影响的,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和校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均应加强值班,与气象、水利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了解灾害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灾害,研究防御对策,明确防御重点,及时向学校和师生及社会信息。加强对灾害隐患部位的巡查,必要时采取预警、转移师生和财产等措施。
(三)应急响应
1、一般气象灾害(ⅳ级)
(1)接到灾情消息时,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研究防御重点和对策,部署有关防灾工作。加强值班,及时了解天气变化,并向学校传达预报、预警信息。
(2)学校防灾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灾情的观察,专门进行有关预防知识教育,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并做好应急抗灾准备。
2、较大气象灾害(ⅲ级)
(1)接到灾情警报时,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部署防灾工作,明确防御目标和重点,组织指挥学校抢险救灾工作。加强值班,及时了解天气变化,并向学校传达预报、预警信息,根据预案做好危险地区师生转移的准备工作,组织人力、物力做好抢险救灾准备。及时将防灾情况报上级防灾领导结构。
(2)学校防灾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汛情、雪灾等情况,及时制订预防措施,并进行校舍、设施安全检查,落实相关的加固措施;靠山、靠水、有危房的学校落实抗灾措施,做好防御工作。
3、重特大气象灾害(ⅰ、ⅱ级)
(1)接到紧急警报时,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启动相应的等级响应,根据上级要求,动员部署防灾工作。区教育局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向学校传达灾害的预报、预警,根据预案转移危险地区师生,组织人力、物力抢险救灾;及时将防灾情况报上级防灾领导结构。
(2)学校防灾工作领导小组要坚守岗位,检查落实防灾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的手机和学校值班电话全天候开机,确保通信畅通,若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区教育局和当地政府汇报,出现重大灾情时,立即将灾情上报当地政府防灾指挥部,请求支援;学校的建筑工地立即停工,加固在建工地的脚手架、塔吊、升降机及建筑模板,确保施工工地安全,并积极与施工单位配合,避免建材水浸受潮,减少损失,避免学校工地事故发生;按照上级要求,组织抢险小组待命抢险救灾,做好学校停课、师生撤离、贵重设备转移安置等工作,以确保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应急保障
(一)通信与信息保障
区教育局和学校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值班,主要负责人和值班人员的手机、值班电话全天候开机,保障防灾现场通讯畅通,确保防灾信息的获取和传递。
(二)应急队伍保障
组织必要的教师员工应急抢险队伍,落实学校抢险救灾工作的人力保障。
(三)治安保障
加强与当地公安部门的联系,做好学校的治安工作。
(四)医疗卫生保障
加强与卫生部门的联络,做好学校的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预防疾病流行,做好师生疾病免疫和学校公共场所消毒工作。
(五)加强防御气象灾害避险知识宣传,提高师生的防灾减灾能力。
五、善后工作
(一)各级各类学校密切注意灾情动向,灾情解除后,及早向区教育局和当地政府报告灾情损失情况,区教育局一方面及时派人分片到各地各校检查了解受灾情况,另一方面将在第一时间汇总、整理全区教育系统的灾情,并及时向上级报告全系统受灾损失情况。
(二)各校抓紧组织人员对灾后的学校进行大清理。对被淹的校园,及时请当地防疫部门进行防疫消毒处理,对重大疫情、病情采取紧急措施,防止疫情的传播和蔓延。对受损较严重的校舍门窗、屋面,以及围墙、宣传栏、自行车棚等,及时提出整改方案上报,并抓紧落实维修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三)各校及时向全校师生了解师生家庭的受灾情况,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多种有效的措施对受灾师生家庭进行适当慰问和救助,确保不使一名学生因家庭受灾而失学。
(四)抗灾救灾后,区教育局及各级各类学校针对防灾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及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总结、分析和评估。总结经验,查清灾情损失的原因,找出问题,吸取教训,修改预案,并为以后抗灾工作做好各项准备。
六、附则
(一)预案制定与完善
本预案由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对预案进行评估,视情况变化作出相应修改。各校防灾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本预案制定相应的防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二)奖励与责任追究
对防灾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由区教育局防灾工作领导小组或报区给予表彰;对抗灾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3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辽矿安监【20xx】257号文件关于转发《Xx省极端气象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预防和应对措施,经厂班子研究结合本厂实际特制定Xx厂预防极端气象灾害引发安全事故预案措施。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针对近年来我省我地区多发频发的强降、强降雪、大风、大雾(阴霾)、雷电、高温、冰冻等极端气象灾害,以及由此可能对煤矿、非煤矿等重点行业或领域安全生产造成的影响和危害,采取必要强制措施,坚决预防和遏制生产事故发生。
二、工作制度
(一)分析评估制度
根据本地区地理条件、环境、气象和事故规律及特点,对极端天气可能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风险组织评估,制度可行的预防防范措施,并做好防灾抢险的必要物资准备。
(二)预警预告制度
厂成立预防极端气象灾害引发安全事故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由厂预防极端气象灾害引发安全事故领导小组组长每天公布关于极端气象灾害情况,并由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向职工极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三)预防极端气象灾害引发安全事故领导小组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由各分厂领导担任
(四)、值班带班制度
在极端气象灾害易发季节,厂预防极端气象灾害引发安全事故领导小组要严格遵守矿预防极端气象规定,领导小组成员密切关注和及时收听气象部门灾害预警信息,并在极端气象灾害易发季节安排好值班关注工作,坚守岗位,重点时段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带班并做到双人值班,随时处置可能的突况。
(五)、停产撤人制度
在遇到极端气象灾害威胁安全生产的情况下(如:雷电、强风、强雨等气象),极端气象灾害领导小组对气象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评估,并应采取停产撤人,同时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六)通告报告制度
气象部门极端气象灾害预警报告后,厂预防极端气象灾害领导小组应及时向本单位职工通告,由领导小组提出应对措施,并向上级极端气象灾害预防办公室报告。
三、预案措施规定
当气象部门“蓝色”及以上气象等级预警预告后,厂极端气象灾害领导小组必须按照下列预案措施规定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一)、强降雨天气
厂极端气象灾害领导小组要详细检点防汛部位、地段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准备好防汛工具、防汛人员、随时应对灾害的可能发生,做好防汛抢险准备工作。
(二)强降雪天气
厂极端气象灾害领导小组要认真检查供暖保温、供水、供气、供电和房屋设施防寒保温措施落实情况,及时清除积雪。
(三)大风天气
厂极端气象灾害领导小组要认真检查房屋房盖、室外设施、高空悬挂物和通信设施,室外焊工作业要备好防火用具,必要时停止作业。
(四)、大雾(霾)天气
厂极端气象灾害领导小组要及时检查照明设施,厂工作车辆停止使用,对重点作业场所、地点设灯光警戒。
(五)、雷电天气
厂极端气象灾害领导小组要及时检查房屋、库房、机械设备防雷装置,停止高空作业和焊接作业,有雷电时,停止高频生产设备用电,并切断电源。
(六)、高温天气
厂极端气象灾害领导小组要及时检查室内生产车间高温环境通风和室外高温作业场所防范设施并做好防暑作业人员安全工作,合理安排户外作业人员作业时间调整,防范机械设备高温故障。
关键词: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重大项目
为了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对其进行气象风险评估,加强对气候可行性认证的管理,规范气候可行性认证活动,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避免或减轻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受气象灾害、气候变化的影响,或者可能对局部气候产生的影响,必须要重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气候可行性论证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先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再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通过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来完成气候可行性论证,二者缺一不可。
1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近几年,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是人娄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如区域项目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及排放温室气体的企业建设都对气候产生了影响,为了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在区域项目建设前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气候可行性论证是必要的。重大项目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可以得出项目建设后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及气象灾害对建设项目本身的影响,根据评估结论,及时调整建设方案,避免或减轻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受气象灾害、气候变化的影响,避免对局地气候产生的影响。
1.1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依据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在2009年1月1日起实行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18号令)里有相关的规定,主要规定是对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工程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对气象灾害风险进行评估,主要依据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2)《气候可行论证管理办法》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工作的意见》((2007)49号)
(4)各省、市、县(安监部门)的关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通知。
1.2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动作模式及内容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采用分级管理,国家、省、市各级分别负责相关的内容,主要是当地气象主管部门承接风险评估业务,送上级风险评估,不进行气候评价及风险评估。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分级管理主要是考虑区域性和技术性,专业的评估平台,权威的专家队伍、详细的基础气候资料,可以做出确切的风险评估和气候评价。
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相应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如地震、火山、大风、暴雨、雷电、高低温、大雾、雪灾等。尤其是国家重大项目要求更加详尽。兴城市徐大堡核电站建设,就调用了兴城30年的气候条件变化参数,特别对极端气候条件进行了评估。
2 气候可行性论证
气候可行性论证,是指对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气候适宜性、风险性以及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影响的分析、评估活动。
气候可行性论证往往在重大项目实施之前,从气候学角度出发,根据项目对气象要素的敏感度,对项目所在地的气候状况进行分析,对该项目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适当评估该项目对局地气候可能产生的影响,就预防或减轻气象灾害提出建议和对策。
2.1 气候可行性认证依据和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气候可行论证管理办法》需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项目一般可以分为五类,包括:①城乡规划、重点领域以及区域发展建设规;②重大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和大型工程建设项目;③重大区域性开发、区域性农(牧)业结构调整建设项目;④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⑤其它重大建设项目。
在综合考虑各种建设项目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基础上,一般将气候可行性论证内容归纳为:基础情况调查;气候背景分析;;气候灾害风险评估;气候极值的推算;污染气象条件分析;预防或减轻气象灾害的具体对策和措施等6个方面。
2.2 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方法 在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实际工作中,常需分析气象要素的平均状态、稳定性、极端状况以及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污染气象条件。对于短期气候考察所获得的超短气候序列,需要进行订正延长。因此,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方法主要是关于气候要素的平均状态、稳定性、极端状况、污染气象条件分析、超短资料序列的订正延长等方面的分析方法。
3 总论
气候,不仅水资源、热量资源、太阳能、风能等不同的资源供人类利用,而且做为一种重要的环境因素在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各种人类的活动,尤其是重大工程项目的又对气候产生了不同程度,气候与重大项目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因此气象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
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时间较短,具有突发性特征,往往让人们猝不及防,危害性大。气象灾害防御,重在预防。对重大建设项目要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以防止这些项目不能抵御灾害甚至加重气象灾害的危害。
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气候资源,避免或减轻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受气象灾害、气候变化的或者对局地气候产生的影响,最终达到趋利避害,争取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N].中国气象报2008-12-11,003版
关键词 气象灾害;评估;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0-0197-01
1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定义与意义
1)定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根据规划、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气象要素空间、时间分布特征及其衍生灾害特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各类气象灾害可能导致的人身财产损失、社会影响危害等进行综合风险计算分析,为规划建设项目的选址、功能布局、气象灾害防护等级与措施、应对灾害事故方案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一种评价方法。
2)意义。开展工程建设项目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从而有效地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并有效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的防灾减灾能力。防御气象灾害一直是国家公共安全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气象部门履行政府社会化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
2 吉林市开展评估的必要性
1)吉林市地处长白山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形复杂,山区、半山区、丘陵、平原、盆地、谷地和湖泊交错分布,气候多样,气象灾害发生频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尤为重要。
2)贯彻国家地方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吉林省气象条例》《吉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及《吉林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从国家法律到地方性法规分别规定了建设项目应当充分全面地考虑其在气候方面的可行性和可能受到的气象灾害风险性,尽力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吉林市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履行部门职能的必然要求。
3 评估现状
吉林市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开展于2012年,是由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发展而来,现已形成了以雷电、暴雨、暴雪、大风、大雾、冰雹、高温、严寒等吉林市主要气象灾害对项目可能造成的风险评估。评估范围涉及有大型建设项目、爆炸火灾危险环境、普通住宅、重点工程、人员密集场所等新建、改建及扩建项目,至今已完成了百余个项目的评估。
4 评估报告内容与地位
4.1 评估报告的内容
1)规划或者建设项目概况。根据发改立项确认书、规划建设许可证等相关证件及风险评估现场勘查情况综合得出评估对象概况。
2)气象资料来源及其代表性、可靠性说明。评估使用经省气象主管机构审查通过的气象资料,吉林市城郊气象站因有较长的观测记录,在资料年代和气候环境上其均均有代表性,故选为评估中参证站。
3)吉林市气象灾害历史与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
4)规划、建设项目可能受到的雷电、暴雨、暴雪、大风、大雾、冰雹、高温、严寒等其中一种或多种极端气象灾害并存的危险程度评估,预防及减轻气象灾害影响的措施。
5)规划、建设项目选址地点的气候条件背景分析,极端气象灾害出现的概率,通过对暴雨、雪压、风压等不同重现期的计算得出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及防灾减灾措施。
6)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规划或者建设项目的评估结论及建议,提出应对气象灾害,预防或者减轻影响的意见和建议。
7)其他有关内容。关于评估报告的说明、结束语及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法律依据等。
4.2 评估报告的地位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论及建议作为项目建设设计方案的重要依据,并已纳入政府行为,成为建设项目立项阶段行政审批中非行政许可审查的必备要件。
5 几点建议
1)细化评估范围。作为本地化法规,《吉林省气候可行性论证若干规定》及《吉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3年11月1日起施行)虽都规定了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及城市规划、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等应当由气象主管机构组织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但《吉林省气候可行性论证若干规定》也同时规定了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的范围,即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与当地发改委、住建、交通运输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依法确定。目前吉林市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针对的是所有新、改、扩建建筑物,不区分项目大小及性质,这样容易造成受气象灾害影响较小的小型建设项目对评估工作的错误认识。
2)充分利用气象数据。目前所利用气象台站多年观测记录多是进行气候分析统计及气象极值出现概率统计,应加入闪电定位数据、大气电场及卫星雷达产品的使用,充分体现出气象数据的全面性及科学性。
3)完善丰富评估方法。目前尚未出台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面的技术规范,开展评估只针对规划或建设项目整体,缺乏项目分区评估,如一建设项目内部各个单元的自身参数及周边环境取值不尽相同,所面临的风险值是不同的,相应评估的技术结论意见也不同。
4)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气象相关部门应当对气象灾害的种类及强度、出现次数和造成损失等情况开展普查,建立完备的气象灾害数据库,使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能够准确地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和分区进行。
5)提出针对性的评估建议。针对不同的项目,选择其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种类进行评估,选择符合其特性的评估方法和标准,并应根据评估对象特性提出有针对性的评估建议。
6)加强相关部门交流协作。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应加强与城市建设、规划、国土及水利等部门的学习交流,使得评估报告更具科学性。
吉林市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开展较早,发展较快,目前已形成了成熟的操作流程,原始气象数据详实可靠,内容全面,评估思路清晰,计算分析精密,结论科学合理的评估报告模板。但评估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的环节,需要通过不断的发展完善来保障评估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为吉林市防灾减灾工作,保障人民的福祉安康作出积极地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气象灾害;灾害预警;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P4文献标识码: A
目前,在人类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气象灾害对其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的气象灾害强度比较大、种类多、频率高,暴雨(雪)、干旱、台风、雷电、大雾、大风、霾、冰雹、高温热浪、沙尘暴、低温冻害等灾害经常发生,是世界上目前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伴随着气象灾害产生的泥石流、滑坡、生物灾害、山洪、海洋灾害、森林火灾等也经常发生,这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是得不到保障。
一、建立气象预警的必要性
目前在我国,电视、网站、报纸、广播、电话、手机短信是当前气象信息的主要途径,人们进行信息的获取时,主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信息量相对的比较丰富,但是定时播出的时效性比较差,而手机短信和网络的时效性则比较好。但是每种信息获取方式都有其优点和不可避免的缺点,建立气象预警,能够保证各项信息更好的传递。
在社会明明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环境、交通、农业生产、水利、航空等对气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信息的及时性也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在台风、重大天气的过程中,为了保证防洪抗台、相应的决策服务的布置,政府和其他相关部门就需要及时的气象信息,目前气象信息预警已经成为关乎民生的大事,是一个国家气象水平的具体显现,对气象灾害的预警不及时和准确,就有可能造成很大的财产损失和对生命安全的威胁。
为了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就要对气象灾害进行减少防御。进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监理,通常与法律法规、灾害管理、组织机构、现代科技、传播媒体、预警系统、保险保障、公众教育等方面有关,整个系统工程比较复杂,在整个防御体系中,预警系统有纽带的作用,为了保证系统高校的运行,要进行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建立。
二、提高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的对策
预警是灾害应急管理的一个核心环节,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工作,建立、健全预警信号机制,对政府和公众提前采取防御措施,有效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进一步增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进一步发展气象卫星探测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网,加快建设先进的气象综合探测系统,使预报服务人员能获取更高精度、更全面的气象灾害监测资料。进一步完善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加大气象信息覆盖面。同时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气象预警大喇叭及专题服务材料等多种形式,及时气象预警信息,使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加强与多部门联动,积极开展与农业、广电、移动等相关部门合作,确保预警信息在各种媒体中及时,不断满足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加强气象灾害短时临近业务,强化雨情的动态监测、滚动会商,全力做好强降雨、强对流天气的精细化预报,加强灾害预警制作的对下指导和督促检查力度,着力提高预警信息的提前量。着力提高洪涝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洪涝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业务水平,加快健全完善与当地水文、国土资源部门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提高洪涝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的针对性。
2.全力做好灾害预警信息和应急联动工作
统筹利用气象部门信息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切实提高预警覆盖面和利用预警信息的防灾减灾成效,高度重视气象信息员队伍和农村信息服务站作用等,让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切实发挥出“消息树”、“发令枪”作用。进一步加强预报服务队伍建设。通过开展技术交流、加大培训力度、组建预报业务创新团队建设等手段,提高预报员的业务素质,增强预报员对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的判断能力和预警服务能力。
3.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平台建设
在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平台中,要保证具备气象信息的监控、观测,对气象数据进行分级存取的功能,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关系,保证对系统数据能进行实时检查,对气象数据的一致性进行保证。进行预警体系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对重点区域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布点密度要进行加大,对各类气象资料进行准确的积累和记录,这样对气象系统内部能实现实时的调度,保证气象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优化。
4.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体系的应急处置能力
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出现的定点、定时、定量的预警预报体系进行建立,这样对冻害、台风、高温、洪涝等气象灾害的预测和处理的能力能有效的增强,我们可以根据预警的等级,保证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实现,这样就能及时有效的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为防灾减灾的具体工作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
5.科学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为了有效的提高全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要保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能够进行科学的传播和,目前在我国,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相关的传播工作还存在防御措施不规范、预警信息政出多门等问题,这都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健全和完善,这样才能保证气象灾害防治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完成,有效的为人民服务。
6.加强政府防灾减灾的组织行为
只有在政府的统一协调和领导下,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做好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防灾减灾的整体效益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气象部门是气象灾害预防的重要部门,因此要积极的联合政府相关气象灾害预防部门,保证和制作气象灾害情况等预报,并将其的具体危害对水资源、农业的影响等要进行具体评估,这样对气象灾害的损失能有效的减轻。
7.建立气象预警信息系统
进行气象预警信息系统的建立时,文字信息和图像视频都应该建立,对气象的实况信息、预报结论、一周天气趋势等,要在各LED显示终端、手机短信、广播网等进行显示,通过雷达图、卫星云图、自动站相关信息、台风路径图等对视频图像进行显示,在收集伤亡、网络等地方就可以显示。建立统一预警信息的平台,对不同的预警信息就能够采取不同的预警方案,对短信平台、声讯平台、各个显示终端等设备就能进行管理,及时的做好对信息的收集、工作,保证气象预警信息的及时送达。
8.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准确率
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天气、气候业务和科研体系,提出了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测和服务水平的要求。气象灾害预警体系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过程,应将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资料与各类预报产品相结合,加大气象灾害研究,不断完善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加快气象灾害预警精细化进程,进一步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
综上所述,气象信息已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公共信息,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出行都离不开气象信息。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气象预警信息服务的好坏已成为关系民生的大事。特别是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政府与公众对气象灾害的预警越来越关注,因而建立一个功能完善、信息及时又准确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已是气象部门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让广大人民群众及时掌握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将有利于更早地开展自救、互救,配合政府部门采取减灾防御措施,将有效预防和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赵黎.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
关键词:合肥市;一季稻;农业气象灾害;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7-0159-02
合肥市地处江淮腹地,海拔高差平均只有2~4m,是长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总体地势低平,水网稠密,是我国著名的水稻种植区,属于暖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区。合肥市是安徽省农业主产区之一,同时也是农业气象灾害多发地区。光照、温度、水分、风等气象要素是农作物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必需因子,不同作物对不同气象要素的适应性不同,当气象要素的变化适合作物的正常生理活动要求时,可以看作是农业气候资源,当气象要素的变化超越作物的正常生理活动要求时,就成为胁迫,当胁迫严重到造成明显的经济损失时,就成为农业气象灾害[1]。农业气象灾害是合肥市一季稻生产过程中,对中后期产量造成危害和损失的重要因素。合肥市下辖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长丰县和巢湖市。从农业气候资源角度来讲,雨热同季,适宜水稻种植,因此4县1市均是重要的稻米产区。此外,小行政地域内,地貌多样,平原为主,兼具丘陵和湿地。优良的地理条件,导致一季稻成为合肥粮棉油作物中占比最大的农作物。近几年一季稻总产量相对稳定,个别农业气象灾害多发年份,产量波动明显。
1 合肥地区一季稻生产易受的农业气象灾害类型分析
合肥地区属于农业气象灾害多发地区,一年四季均有不同的农业气象灾害发生,但总的来说,能够造成对一季稻生产形成危害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苗期连阴雨、移栽后干旱、分蘖拔节期洪涝、抽穗灌浆期高温热害以及成熟、收获期的连阴雨、台风等。不同的生育阶段,农业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都有评估指标与措施[2]。而从生产实际角度来看,合肥地区对一季稻生产造成重大影响的,尤以旱灾和洪涝灾害为主,这些农业气象灾害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合肥一季稻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
1.1 苗期连阴雨灾害的分析 合肥地区一季稻播种通常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传统一季稻播种通常是在保证达到水稻播种的最低农业气象指标时进行[3](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随着经济发展,有些农户为了方便外出务工,总是提前或就便播种。这容易导致一季稻播种出苗后,遇到4月中下旬的连阴雨天气并伴随低温,导致僵苗不发、低温冷害,轻则发育迟缓,重则烂秧。
1.2 干旱气象灾害的分析 合肥市是典型的江淮地貌,大的区域内总体地势平缓,但小行政区域内地形复杂。平原、丘陵等各类地形都有分布。地势总体平缓,南部多平原,北部是丘陵和低矮山地。合肥夹在淮河和长江两大水系之间,中间还有全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之一――巢湖,理论上水源充足,但实际江淮分水岭地区易旱易涝。最近几年时常出现干旱天气。干旱对一季稻影响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初夏旱影响一季稻及时移栽;伏旱影响拔节孕穗;秋旱影响扬花和灌浆成熟。近10a来一季稻典型干旱年份为1992年、1994年和2000年等。研究表明,合肥地区8月上中旬一季稻抽穗扬花时,如发生中等程度的干旱会减产5%~10%,严重干旱时减产10%~20%或以上[1]。
1.3 洪涝灾害的分析 合肥市一季稻受洪涝灾害的影响,多是梅雨季节汛期内短时强降水的影响或台风带来的强降水。由于时间短、强度大、排涝不及时导致,并与地形地貌关系很大。合肥市南部河网密集地带,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短时强降水后,洪水聚集,容易导致水位迅速升高,排水不畅;或者水系水位高,短时间洪水难以排出,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洪涝灾害不但影响一季稻,还可冲毁道路,影响到交通等。洪涝气象灾害对合肥地区一季稻影响不是很多,夏季雨水偏多或者特多,会形成洪涝灾害淹没稻田。比如2016年6月30日开始,合肥地区出现连续多日的强降水导致的洪涝灾害就是明显的例子。持续降水,大部分农田被淹没,同时光照不足,一季稻光合作用受阻,干物质积累减少;持续多雨天气还会使温度明显偏低形成凉夏,使得一季稻发育受影响,最终对产量的影响很大。而洪水淹没多日的受灾田块,常常水退后植株枯死,造成绝收。
1.4 高温热害影响分析 合肥地区一季稻抽穗灌浆多处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此时合肥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是盛夏高温季节。高温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显现[4],因而一季稻生产经常受到高温热害影响。高温对水稻植株的损害与水稻的生育时期、高温的强度、持续时间、高温期间夜间最低温度高低关系密切。随着新品种的推广,不耐高温品种减少。近年来,合肥偶尔出现局部地块发生高温热害。高温危害的敏感期为水稻盛花期。盛花期前或盛花期后影响较轻,应引导农民改变种植习惯,适当防御。
1.5 收获期连阴雨 从统计数据看,收获期合肥地区发生连阴雨灾害的频率低于江南而高于淮河以北。一季稻收获期集中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在此期间,江淮地区总体来说多处于秋高气爽,多云为主天气,但也时常受台风影响,或大的环流形势导致的秋季连阴雨出现。如台风影响,容易造成成熟水稻倒伏不易收割,而连阴雨出现时,极易造成成熟稻穗发芽、病变或霉坏,造成成熟水稻的减产。
2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合肥市一季稻产量的危害
2.1 干旱对合肥一季稻及其他粮食产量的影响 对于合肥市农业生产,一季稻和小麦、油菜等对水源,尤其是灌溉水源的需求一直都是十分迫切的。灌溉水源的a充,基本依赖自然降水。合肥市农业生产总体而言,抵御干旱能力还比较脆弱。对于近年频繁出现的干旱天气,只能通过诸如调整种植结构等措施来解决。一年四季中,春旱影响不明显,合肥多种植冬小麦,头年秋季播种,油菜春季基本发棵,扎根稳固。总体地下水位较高,保证作物水分供应。伏秋旱影响显著,在地旱粮作物多处于需水关键期,如出现伏秋连旱,旱粮减产一般都在30%~50%,甚至更多。部分地区农村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导致全部靠自然降水来满足水稻生产用水所需。目前抵御干旱是合肥尤其是合肥以北江淮分水岭等地域近年面临的一个严重的课题。
2.2 连阴雨及洪涝对一季稻产量的影响 根据连阴雨出现时间及一季稻生育期重叠综合考虑,连阴雨主要危害一季稻早播苗及后期成熟收获。苗期容易导致烂秧,收获期导致收获困难,甚至减产。洪涝的出现,导致大量的农作物的根茎浸泡在水中,致使根茎腐烂,农作物死亡。对于一季稻来说,虽然是水生作物,但是过长时间的水淹也是致命的。对于合肥市乃至江淮地区,发生洪涝几率较大的通常也是梅汛期。此时期,一季稻多处于分蘖拔节,一旦受淹,短时间无法排水,会造成植株缺氧,即使水退后仍会导致植株死亡,绝收。
2.3 高温热害的影响 高温热害导致一季稻难以抽穗或者“花而不实”,失去活力,无法受粉,影响产量。近年来一季稻高温热害问题日益突出。合肥地区常常出现持续高温天气,部分正处于抽穗扬花盛期的一季稻严重受害。个别年份结实率下降10%~50%,稻谷减产明显。一季稻受害表现为最后3片功能叶早衰发黄,颖壳不闭合、畸形或炸裂,灌浆期缩短,千粒重下降,空瘦粒增加。高温对一季稻的影响是持续时间和高温强度的共同作用结果。从生育期叠合角度看,影响最显著的是孕穗期,其次是幼穗分化期,再次是抽穗灌浆期。
3 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防建议
从合肥市一季稻生育过程来看,结合江淮地区天气形势特征,一季稻主要受干旱、洪涝、高温热害及连阴雨等几种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而干旱、高温热害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可以算上是影响合肥市一季稻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洪涝及连阴雨等具有随机性,但都与大尺度天气形势密切相关。
在现阶段,各类农业气象灾害频发,如何趋利弊害,科学规避气象灾害,是当前合肥市一季稻生产与农业结构转化调整需考虑的重要问题。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充分考虑已有研究成果[5-6],建议政府在一季稻种植方面,注重调整水稻生产面积与区域布局。根据不同的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加强灾害的科研和预防工作。提高全民抗灾的风险防御意识是关键,在应对气象灾害的问题上,要做好灾害预防工作,其中准确及时的预报和服务是关键。同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江淮地貌复杂,气候条件多样,气象灾害对一季稻影响也表现为多层次的,不同的气象灾害对一季稻不同发育时期的影响程度不同,要区别对待。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和预防工作,提高预防灾害的能力,能够有效减少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于波.2013.安徽省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
[2]高庆华,马宗晋,等,2007.自然灾害评估[M].北京:气象出版社.
[3]许昌觯2004.农业气象指标大全[M].北京:气象出版社.
[4]高素华,王培娟,长江中下游高温热害及对水稻的影响[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5]郭永芳,查良松.安徽省洪吃趾Ψ缦涨划及承载面积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0.31(1):130-136.
[关键词]气象科普 社会化 民防科普馆 广大民众 气象灾害
[中图分类号] P4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185-1
气象科普的社会化是由其服务的对象决定的。气象科普的服务目的就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并使用气象信息。气象科普社会化的实现,可以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安排生产生活并做好防灾自救的准备工作,这对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都是非常重要的。
1气象科普社会化的涵义与任务
1.1气象科普社会化的涵义
人类的生活与周围的环境以及气象条件等因素息息相关,作为人们了解并适应自然环境的气象科普知识,已经成为了他们进行防灾减灾准备工作、避免气象以及环境伤害的重要依据。此外,气象科普的进行过程可以加强民众与社会的互动性,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浓重的人文关怀。
气象科普工作的开展需要以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根据来满足人民群众对气象知识的需求,因此它需要民众的参与,而不是由某一个部门来负责。气象科普知识广泛的覆盖面决定了它必须实现社会化。
1.2气象科普社会化的任务
气象科普任务有着一定的特殊性。第一,实现气象科普是为了让广大群众知道怎样适应气候条件的变化并正确应对气象灾害,让人类与自然更和谐地相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二,在以人为本思想的基础上调动广大群众对气象知识的兴趣,让他们充分了解气象科普知识的重要性并提高他们的气象灾害预防意识;第三,及时更新人们对于最新气象科普知识的了解;第四,气象科普需要深入研究广大群众的具体气象需求,然后针对性地提供信息;第五,由于气象科普有着多源性与公益性的特点,因而气象科普工作的开展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和配合。
2气象科普工作的现状
虽然我国各级气象部门的科普工作各有特色,但总体来说还是存在着形式大同小异的缺点。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的气象科普工作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民众对气象信息的需求。目前的气象科普工作主要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第一,气象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需要更新;第二,气象科普工作的工作形式太过单一;第三,气象科普工作太过宽泛,重点不够突出;第四,气象科普方面的人才太少。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可以多开展气象知识普及活动,并扩大气象科普的范围,将气象科普的重点内容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展现出来,同时培养一支高效、先进的科普工作队伍,为气象科普培养出与时俱进的人才。
3气象科普在民防科普馆中的应用
3.1将气象科普知识与当地独特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几乎各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历史背景。将气象科普知识与当地历史背景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让广大民众了解气象知识,同时还可以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我国的六安民防科普教育馆中就应用气象知识在馆中开设了气象部分。它充分利用六安是古代气象发祥地这一有利条件在民防科普馆中展示了我国在气象方面所取得的进步,让人与自然活动的和谐相处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3.2在科普馆中开展气象知识问答活动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民防科普馆可以开展气象知识自测活动,让人们在参观民防科普馆的时候可以了解自己气象知识的掌握程度,让气象知识更加普及。此外,民防馆也可以开展一些讲座、竞赛等类型的活动,这样可以让活动内容更丰富,更有吸引力,气象知识的普及效果也会更好。
3.3普及气象预警信号的科学使用方法
在突发气象灾害的时候使用气象预警信号,可以起到平时的预报所无法发挥的作用,它是气象灾害预防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针对大风、暴雨等各种不同的气象灾害,国家已经出台了不同气象灾害的信号与传播方法,但由于这些方法的普及程度不够,因此预警信息并没有发挥出该有的效果。在民防科普馆中单独设立一个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展区,可以帮助民众了解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使用方法,并充分认识灾害强度与科学避让之间的关系,让广大民众可以拥有更多的气象科普知识,进而达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的目的。
3.4运用民防科普馆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模拟各种不同的气象条件
人们对于气象科普的忽略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没有充分了解气象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在民防科普馆中利用屏幕、声、光、多媒体互动等高科技技术来模拟气象灾害发生时的情景,并通过控制光、影强度的方式让人们亲自体会不同强度灾害预警时的不同感受以及所造成危害程度的不同,就可以让广大民众切身的体会到气象灾害的可怕。这样,广大民众的气象科普知识就能掌握得更全面,防灾意识也会得到提高。
3.5利用4D技术展示发生气象灾害时的自救方法
尽管气象灾害自救措施已经普及了很久,但是广大民众在遇到真正的气象灾害时往往还是无法将这些防御以及自救知识很好地运用出来。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之间存在的差距。气象科普馆可以运用4D技术来制造出真实的泥石流灾害场景,让广大民众在真实的感受中练习如何逃生以及运用自救知识。当民众在4D技术的帮助下有了自救经验以后,将来再遇到气象灾害他们就能根据灾害的类型、所处的地势等关键因素寻找到最好的自救方法。这对于保障广大群众的财产以及生命安全来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4结语
气象科普社会化是社会大众与气象部门之间进行良好沟通的纽带,只有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气象部门才能更清楚地了解群众的具体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借助群众的力量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展气象科普工作,让广大群众的需求成为气象部门不断努力与发展的动力。另外,气象科普社会化的实现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通过最新技术手段的运用让群众最快地获取气象信息。
参考文献
[1]陕西省科协.陕西汉中"科技之春"为气象科普搭建社会化大舞台[J].硅谷,2013(8).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员;考核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 P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233-01
农业气象灾害信息管理对于农户而言意义重大,及时的农业气象灾害信息预警,能够减少诸多农业损失。在农业气象灾害信息管理中,信息员的职能较为重要。近年来,由于气象局对于员工的评价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员工工作不积极,这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带来消极影响。为了提升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员工作质量,实现气象信息的预警功能,需要在气象局中建立信息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在区域气象局中构建合理的气象信息员绩效考核体系,能够改革现有的信息员工作现状,避免了信息员工作完全依靠行政安排或兴趣爱好、无组织约束,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员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参与制定本地气象灾害防御方案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构建一系列指标体系,建立区域气象信息员绩效考评体系,以达到提升气象服务能力的目的。
1 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员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机理
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员工作内容比较多、工作任务重,在气象局信息T管理中,当缺乏相应的员工考评机制时,会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懈怠。为促进农业气象灾害信息整合,提升信息员工作积极性,需要在农业气象局中建立信息员考核评价机制,借助双因素理论,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双因素理论又被称作激励保健理论,是由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所提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该理论之所以被称为保健激励理论,是因为其机理与人的身体健康道理相通。保健虽然不能直接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却具有疾病预防的功效,即该理论具有预防性特点[1]。
对于企业而言,保健因素有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待遇、福利等。当这些因素难以使人员满意的时候,将会导致员工工作消极;反之,在此基础上提升这些因素质量,将会使员工满意,员工工作态度就会变得积极。在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员考核评价机制中应用该理论,需要注意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员工现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必须考虑到基层气象信息员的报酬待遇和工作环境等因素,同时重视其责任心、成就感等激励因素。二是评价机制的针对性。基于激励理论的评价机制需要以农业气象局的发展要求为基础,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2]。
2 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员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
2.1 动态管理机制
基于激励理论的农业气象灾害信息源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动态化管理机制。当一个组织的人员管理机制处于静态形式,说明其人员稳固,但是缺乏人员管理的创新。在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员的管理机制中实现动态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人员的岗位调动、级别变动等方面。
2.1.1 推行岗位竞争机制。在原有的人员聘用基础上,引入员工竞争机制,以岗位业绩的竞争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对员工进行定期考试,考试不合格者依法解聘。
2.1.2 考评结果激励并与绩效补助挂钩。员工考评需要面向农业企业气象高级、中级、初级信息员。将阶段性考评结果作为其评优凭证,并且将考评结果与信息源的升级结合。动态管理机制中既有精神的激励也有物质上的激励,在双因素理论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员的动态管理[3]。
2.2 考评激励机制
2.2.1 信息员的考评内容。在信息员的考评内容确定上需要秉持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信息员实际工作为基础,根据信息员的品德、能力、出勤、绩效、作风建立相对应的评价指标。这些能够精确展示出不同信息员的能力素质,能够实现全面化的员工评价。
2.2.2 考评小组确定。考评人员选拔决定着信息员考评结果,这些人员不仅要具有农业气象灾害管理专业知识,也要具有公正的心态。在该激励评价机制中,考评人员来自市气象局、县气象局、乡镇政府协理员。其中服务对象在气象信息员服务对象范围内抽取,包含30%的村干部、70%的村民代表。
2.2.3 考评方法。根据不同的服务类型、信息员管理的内容,对信息员的专业技能进行考评,包含气象信息的及时性、沟通行为、指导方式;外部评价因素包含气象减灾效果、农户满意度、气象信息的指导作用等[4]。
3 结语
通过研究,基于激励理论的农业气象灾害信息源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动态化的管理机制,主要体现在人员的岗位调动、级别变动等方面。在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员的评价中,建立激励机制,需要做好很多准备工作,如信息员的考评内容、考评小组确定、考评方法。
4 参考文献
[1] 王沙D.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研究方法探索[D].杭州:浙江大学,2008.
[2] 冯永芳.基层气象台站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打造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品牌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气象灾害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贵州有哪些主要的气象灾害?
赵广忠:贵州的自然灾害以气象灾害以及气象灾害引发的衍生灾害为主。贵州气象灾害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冬天的凝冻,春天的冰雹,夏天的暴雨,秋天的绵雨,而贯穿四季的是干旱”。凝冻是贵州西部山区冬季常见的天气现象,一般年份的危害不大。但是,在一些特别的年份,如2008年,持续的凝冻天气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暴雨是贵州夏季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引发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暴雨的一般表现是来势猛,危害结果明显,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干旱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并且发生和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人们往往较少关注。干旱是影响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气象灾害。2011年夏季干旱,全省622.37万人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122.78亿元。
:在防灾减灾中,气象服务工作的责任和作用如何体现?
赵广忠:据统计,最近30年,全球86%的重大自然灾害、59%的因灾死亡、84%的经济损失和91%的保险损失都是由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引起的。总的来看,气象灾害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气象防灾减灾也不再是单纯的专业技术性工作,而正日益成为社会公共事务。
近年来,我省气象灾害防御的机制体制不断完善,先后颁布实施了多项气象条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应对气象灾害的措施也越来越具体规范,工作力度越来越大。同时,各级气象部门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共气象服务方向,强化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防御能力建设,逐步建成了立体化的综合气象灾害监测网,气象灾害的监测手段、水平、精度、效率得到极大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更及时,渠道更多样,范围更广泛。如2011年9月17日铜仁梵净山出现327.4毫米特大暴雨,各级气象部门预报准确、服务及时,地方政府及时应对,紧急转移了1.4万余人,虽然大量房屋被洪水冲垮,但无一人伤亡。据统计,5年来,全省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较上一个5年减少了近100人。
此外,在预防气象灾害方面,我们紧密结合自身职能,一方面,面向社会着力打造“防灾减灾,气象先行”气象服务品牌。另一方面,面向气象部门树立“防灾减灾,气象先行”的工作理念。预测预报和预警是气象工作最重要的职能。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是防御气象灾害的重要手段。所以,在防灾减灾工作中,气象预测预报和预警是“消息树”,是“发令枪”。这就意味着在防灾减灾中,气象工作必须先行。此外,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引种新品种需要气象工作者对原产地与引入地的气候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气候适应性评价,避免引种失败;在城市规划和重大工程的区域布局中,气象工作者需要全面分析气象条件,提出气候可行性报告,实现趋利避害。这些都表明,防灾减灾,气象必须先行。另外一方面,打造“防灾减灾,气象先行”的服务品牌,有利于社会对气象工作有明确的形象认知,强化公众的气象意识。
强化公众意识做好天气预报
:刚才你讲到,要强化公众的气象意识,这在防灾减灾中有什么作用?
赵广忠:强化社会的气象意识,首要的问题是让社会全面了解气象工作。以预报为例,人们常常质疑预报不准确。这就是社会气象意识的具体体现。首先要明确,凡是预测预报就有不准确性。其次要明确,不完全准确的预测预报,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世界气象组织曾经就小概率强天气事件的预报问题过公告,说明不准确预报的意义。在美国中部平原,每年都有龙卷风发生。美国气象部门对龙卷风的预报准确率仅为百分之十几,然而每当气象部门龙卷风预警之后,公众都会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因为大家知道,尽管气象部门的龙卷风预警,10次只有1到2次准确,但是采取防范措施,就能够避免灾难的发生;不采取防范措施,可能招来的就是灭顶之灾。何况气象部门每年仅仅只10到20次的龙卷风预警。贵州暴雨的预报比龙卷风预报的准确率高,但是灾难不断,差距主要在于人们的气象意识。这个问题的主要方面在于我们气象工作者,宣传不够,科学普及不够。再以暴雨与干旱的危害为例。在贵州,暴雨的危害是局部的,而干旱的影响是全局的。暴雨的灾难是显性的,干旱的灾难更多是隐性的。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暴雨而不是干旱,这也是气象意识。强化社会气象意识能够更好地发挥气象工作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在科普方面,我省气象部门有哪些措施?
赵广忠:在科普宣传方面,我们一方面是抓好面向各级领导干部和学生的宣传,另一方面,我们广泛利用各种公共媒介,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对社会公众的气象科普宣传。比如利用贵阳市内多条线路的公共汽车、2000多辆出租车的车载电子显示屏,系统内外各部门建设的电子显示屏,以及“3.23”、防灾减灾宣传周、科技日等各种社会宣传活动,传播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在贵州电视台增设两档气象科普专题节目,在《贵州都市报》设立气象科普及气象信息专版,在广播电台设立气象专栏,在贵州电视台增加了《百姓气象站》、《气象万千》两档节目,开展“走进气象、寻‘爽’贵阳”大型公益宣传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如何用好气象资讯、怎样理解天气预报、如何采取措施防范气象及其次生灾害,有效地扩大了气象科普和气象信息的覆盖面。气象与公众走的越近,公众对气象的认知也就越清晰。
:公众对天气预报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把天气预报做得更加准确?
赵广忠: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天气预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科学技术工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的发展,探测装备的完善,天气预报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作为一门预测科学,仍然做不到100%的准确。
从装备讲,我们国家拥有6颗在轨气象卫星,对气象灾害进行全天候观测,水准与美国、欧洲、日本比肩;就贵州来说,过去由于装备落后,气象的观测站点少,很多影响范围小的天气没有办法监测,是因为这张网的孔眼太大,网不住“小鱼”。现在已建成10部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7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94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18个国家级农业气象站、15个雷电观测站,以及2892个覆盖所有乡镇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山洪地质灾害易发点的加密自动气象站。对天气变化能够更加准确地监测、预警,预报的区间也越来越精细化。
从软件上来讲,我们一方面是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预报员队伍的建设和考核,提高预报员队伍的素质,另外一方面,为更有效地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省气象局建立了多部门参加的灾害性天气服务会商机制,通过会商让有关部门全面了解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情况,以利于做好相应的工作安排;完善了气象服务督导机制,有灾害性天气可能发生时,组织督导组到相应市州气象局督导气象服务工作;完善了“三个叫应”工作机制,一旦出现灾害性天气,通过电话通报基层组织,增强了气象灾害防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防灾减灾的效果十分显著。
推进气象服务为现代农业保驾护航
:农业对于气象的依赖性很强,在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尤显突出,气象服务怎样适应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赵广忠: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是气候,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气象灾害。随着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前期一定要对农作物进行气候适应性分析,选择适宜的作物,种植在适宜的土地;做好作物气象风险分析,减少气象灾害影响损失风险。
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势头非常好,做好气象为农服务,为现代农业保驾护航,我们着重稳步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全力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深入系统地开展特色农产品的农业气候区划细化和风险管理工作。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专业化发展,增强为现代农业服务能力。结合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积极争取农业气象观测和服务系统与省级100个“农业园区”同步建设,提高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作用
中图分类号:P48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多,各种污染的排放,使得全球天气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天气的阴晴不定导致气象灾害的频发,给人们的生活环境、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等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因此,人工影响天气逐渐的被人们所看重,它在防御气象灾害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1 广西省江州区的地理环境及气象情况
崇左市江州区位于广西西南部,居左江中上游,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水路经南宁可直航广州、港澳,素来是桂西南地区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江州区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甘蔗、木薯、花生、黄黑豆、红瓜子、龙眼、荔枝、柑橙、香蕉、西蕃莲等,其中甘蔗年产量在200万t以上,是主要的经济作物,也是国家重要的糖料生产基地县。同时,江州区矿产资源丰富,有铁、钨、金、锌、磷、水晶、稀土、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等。
江州地区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度22.3℃,年日照1634.4h。该地区降雨量充沛,在雨季充沛的季节,容易发生暴风雨,造成水涝灾害,山体滑坡;同时,在冬季,因为气候湿润,山地地形,空气上层气流运动,也极易造成冰雹的降临。
2 人工影响天气的内涵
人工影响天气,顾名思义,即是依靠人类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天气。在人工影响天气过程中,人类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合适的大气条件下,利用火箭、高炮、等工具、相关各种化学物质等对天气的变化进行人工干预,使天空中的云层存在条件发生变化,从而满足一定的条件,达到减轻气象灾害的效果。
人工影响天气,可以是人工天气预报,可以是人工制作的化学催化剂影响天气变化,可以是人工使用各种先进的工具设备对天气情况进行影响等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在实施人工影响天气时,一定要注意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惟其如此,才能保证人工影响天气的能动性。
在广西江州地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因而容易发生水涝灾害,这样,可以根据工人选择,通过各种手段或工具,及时对云层的变化进行影响,以使得天气的变化有利于当地的农业生产的需要。
3 人工影响天气在防御气象灾害中的重要作用
广西省江州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里自然气候环境,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较多,容易发生水涝灾害、霜冻灾害、风雹灾害,在这些频发的气象灾害中,只有加强人工的干预,才能够更好的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好社会的稳定。
3.1 人工影响天气对预防防雹灾害有重要作用
广西江州地区,虽然冬天无霜期较长,但是在冬天的气温相对也较低,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气候湿润,加上环山的地势,气流之间的运动,飞铲容易发生冰雹。
为了防止冰雹带来的灾害,江州地区很早就划定了一个防雹地带,利用高炮进行人工防雹的活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多种技术手段的更新,雷达、跟踪器等先进的工具对大气进行跟踪监测,及时发现冰雹的动向,对其做出及时的反应,有效的阻止了冰雹在这一带上空的形成,降低了冰雹的发生率,从而降低了人们遭受冰雹的侵害。
3.2 人工影响天气对于预防水涝灾害中有重要的作用
广西江州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降雨量较多,再加上江州地区的山体地带,极易造成水涝灾害以及山体滑坡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广西省江州地区政府早就着手使用人工影响天气,首先采取人工对天气监测的方法,及时的监测雨情,对于暴雨、大雨及时预报,并做好相应的防洪策略。其次,定期对天气进行监测的情况下,加强科学技术以及科研的投入,对于多雨季节,采取人工作业,利用多种高科技手段和相应的化学物资,制造一系列阻碍大雨、暴雨形成的因素,及时中断雨情。同时,在暴雨、大雨等气象灾害有预警时进行提前预告,并且做好相应的各种防护措施。
3.3 人工影响天气可以及时消除雨云
消除雨云就可以避免大雨带来的各种灾害,在消除雨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依靠人工的方法,比如在空气的上层利用相关设备播撒碘化银或干冰等催化剂,致使产生大量冰晶,通过中间的一系列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过程,最终达到冰晶大于降水粒子,从而使得降雨云消散。这样的方法对于该地水涝灾害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广西江州地区夏季降雨量较大,容易遭受暴雨袭击,在多雨季节,实施人工消除雨云,对于该地区的降水状况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消除雨云,减少了暴雨、大雨甚至雨群的产生,从而减少暴风雨带来的灾害,保护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3.4 人工做好天气预报工作,意义重大
天气预报工作对于天气灾害的预防也有积极的作用。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现在的天气预报工作的精准度大大的提高,因此,人们在天气预报工作中下足功夫,就能够及时各种相关的天气预报,及时准确,让人们对于将要发生的雨情以及其他的天气现象进行预防,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广西江州地区多年来一直精心的做好天气预报工作,采用先进的科技、设备,加上大力的投资,对于当地的天气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得到了一系列准确的数值,及时预报出去,增强了人们应对天气状况的能力。天气预报工作对于该地区的预防天气灾害的发生,有着积极的贡献。
4 结语
人工影响天气对于防御天气灾害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技术的运用,人们对于天气的影响已经逐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利用人工影响天气,更大可能的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但是,在对天气进行人工干预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人工影响天气的各种技术手段还处于初步阶段,有待于成熟和完善。我们应该不断采取先进的科技手段,加大对于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投入,不断完善相关的设备和技能,使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的方法更好的为防御气象灾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摘要:气象服务工作在现代农业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气象服务在建设中的作用,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策略,以更好的发挥气象作用,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
关键词:气象服务 农业生产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也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加之农业的现代化程度不够发达,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比较大。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大。
一、气象服务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农业是受天气气候影响最脆弱的行业。农业生产高度依赖于天气气候条件,其产前、产中和产后都迫切需要气象服务做保障。发展现代农业更是离不开现代气象服务。总体上看,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难以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气候也在不断变化,极端的、异常的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出现,使得气象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生态友好的关系显得越来越密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需要优质的气象服务。因此,充分发挥气象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大力开展天气、气候监测,进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气候可行性分析论证,努力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不断增强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尽可能减少和避免气象灾害的影响和危害,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气象信息的准确性不高
气象信息的准确性主要是指预报或预测未来气象变化状况的能力,主要取决于气象专用软件对大气运动的数值模拟相似程度和天气预报员的人为订正。由于计算机模拟不可能完全反映大气变化的实际状况,人为订正也存在主观随意性,这就决定了气象信息不可能达到非常高的准确性。
2、气象产品的供给性还不够及时
气象信息的及时性是气象服务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不能将气象信息及时传递到使用者手中,再准确的气象信息也就失去其使用意义。一些气象灾害,例如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其预警时间较短,将预警信息迅速传递出去非常关键,为用户采取适当的防御措施争取时间。
3、气象信息服务缺少多样性和针对性
现实中,农业生产需要的气象信息产品需要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包括时间、地域和品种的针对性。要使气象信息发挥作用,产品服务有针对性是其前提。面向农村服务的气象信息产品基本上是一般气象信息产品的翻版,缺乏开发农业生产经营需要的针对性强的农用气象信息产品,消弱了气象信息产品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
4、信息的传递与农民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尽管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和通讯条件有一定改善,但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仍然很少,大多数只是靠收看电视上的天气预报获取信息,我们还不能完全提供小区域气象预报。农网与农村信息化程度还有较大距离,农经信息进村入户困难,农民对农经网了解不多,使用更少,信息闭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气象信息的服务。
三、有效策略
1、提高气象信息的准确性
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提高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防的能力,帮助广大农民群众做好灾害的预防工作。
2、不断增加气象科研、技术开发的服务
各级气象部门中的农业气象科研人员要经常深入农民生产生活,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指导农民利用气象信息和技术,完成农业生产。
3、积极开展防雹、增雨工作
气象部门要把积极开展人工增雨和防雹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认真组织作业,政府部门应当不定期组织对当地人工增雨和防雹的效益进行科学评估。
4、收集气象灾情后及时上报
相关的象部门收集气象灾情之后直接上报政府部门,有利于帮助政府及时准确的了解当地所发生气象灾害的情况,对领导指挥抗灾和减灾的决策性起到了科学的指挥作用。此外,气象部门应该加大对气象灾害现场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并作为灾害资料保存起来,方便在以后的科研中进行分析、利用。
5、通过媒体预警信息
在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前气象部门,必须通过各种可用媒体及时向社会预警信息,特别是向订制气象手机短信的农民用户及时对农业生产有影响的气象信息。促使广大农民群众提前做好预防气象灾害的准备,把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6、利用高科技技术为农业服务
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完成细网格各地(特别是山区)的气候资源分布调查和农业气候区划,特别是让基层的农村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了解当地的候资源的分布,有利于调整各地的农业种植结构,更好的开发和使用气候资源。
7、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优势,建立农业商品种植基地
农业气候资源具有地域差异明显、局地相对稳定、厂可储存以及与农业生产过程联系紧密等特性,由此决定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内涵、方式和方法。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作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优势。
8、推广农业气象适用技术,促进农业高产优质高效
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采用适用技术,克服了不利的自然因素,改善了农田小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了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在延长作物生长期变一季为两季生产、扩大农业发展空间提高作物种植高度、改造中低产田和农业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束语
要加强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服务,对农业生产提供咨询和建议,以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规避不利气象因素,采取适当的农业措施,促进农业丰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颖,谢远玉,陈观发.积极发挥气象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传播,2011,(08)
[2]白志刚.积极发挥气象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J].吉林农业,2011,(09)
[3]曹雪梅.气象工作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探讨[J].绿色科技,2011,(10)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全文第一条 为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及管理的毗邻海域内从事气象灾害防御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的实施。
第四条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依照职能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并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因气象因素引起的次生、衍生灾害的监测、预报、预防和减灾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各自的职责做好气象灾害与气象次生、衍生灾害的防御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本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普查,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组织实施。
台风、区域性大暴雨和区域性严重干旱等专项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自治区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并组织实施。
第六条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气象灾害现状及演变趋势;
(二)气象灾害防御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三)气象灾害易发区域、易发时段和重点防御区域;
(四)气象灾害防御项目、防御措施、防御实施方案;
(五)气象灾害防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本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依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和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
气象灾害防御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气象灾害的种类、强度以及影响时段、范围、对象;
(二)各类气象灾害的防御要求、措施以及有关部门的职责;
(三)气象灾害防御责任的落实。
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编制目的和依据、工作原则、适用范围;
(二)组织指挥体系以及职责;
(三)监测、报告、预警;
(四)预警应急预案启动和响应;
(五)后期处置;
(六)应急保障。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乡镇以及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和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区域,建立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网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城镇显著位置设立气象灾害预警播发设施,在气象灾害易发的偏远地区建立气象灾害预警、报警点。
第九条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农业安全气象预警系统,开展农业气象灾害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监测预报服务,根据气象灾害防御需要,开发利用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本级气象灾害联合监测成员单位,建立气象灾害联合监测机制。
第十一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建立气象灾害信息共享平台,各设区的市、县及有关部门建立应用系统。气象、民政、水利、水文、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信息产业、交通、林业、农业、渔监、海事、民航、铁路等部门,在气象灾害防御中实行信息共享。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气象灾害后,有权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气象主管机构以及有关部门报告。
气象主管机构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接到气象灾害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通报有关部门,并提出气象灾害防御建议。
第十三条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负责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对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及时作出分析判断,按照规定向社会气象灾害警报和预警信号,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或者解除气象灾害警报和预警信号。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级别,其名称、图标、含义、防御指南,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有关媒体、网络和通信运行企业,应当按照规定及时播发或者刊登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适时气象灾害警报和预警信号。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应当通过气象灾害预警设施气象灾害警报和预警信号。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获知气象灾害警报和预警信号后,应当及时向本辖区公众传播。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相应级别的气象灾害应急预警。气象灾害应急预警的级别和具体标准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气象灾害预测信息,适时启动气象灾害防御方案。气象灾害即将发生或者发生得到确认后,应当根据气象灾害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
第十七条 气象灾害应急预警和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的启动或者终止,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并按照规定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需要,可以采取下列应急处置措施:
(一)划定气象灾害危险区域;
(二)组织人员、船只、车辆和财产撤离危险区域;
(三)组织有关部门抢修被损坏的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四)实行交通管制;
(五)决定停产、停工、停业、停运、停课;
(六)对基本生活必需品和药品实行统一分配发放;
(七)法律法规以及预警应急预案规定的其他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的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应急处置工作。
第十九条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开展气候变化监测、分析、预估、评价和信息工作,为本级人民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决策依据。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要求,组织对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的实施单位或者建设单位,以及项目审批主管部门,应当提供相关资料,积极配合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项目可行性论证总体报告中应当附具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当地实际,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监测、催化、指挥、作业、评估等基础设施建设。在重点流域、大型水库、生态保护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区域、水源区域、干旱灾害高发区域、冰雹灾害高发区域建立专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
发生干旱、冰雹、森林火灾和人畜饮水严重短缺的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适时安排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构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第二十一条 根据国家和自治区规定必须安装防雷装置的场所或者设施,应当按照国家防雷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安装防雷装置。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指导农村地区做好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引导农民建造符合防雷要求的建筑设施。
第二十二条 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竣工验收纳入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备案,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
油库、气库、弹药库、化学品仓库、烟花爆竹、石化等易燃易爆建设工程和场所,雷电易发区内的矿区、旅游景点或者投入使用的建(构)筑物、设施等需要单独安装雷电防护装置的场所,以及雷电风险高且没有防雷标准规范、需要进行特殊论证的大型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负责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
公路、水路、铁路、民航、水利、电力(包括水电、火电、核电、风电等)、通信等专业建设工程防雷管理,分别由各相应专业部门负责。
防雷装置的检测报告,由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防雷装置检测单位出具。
国家、自治区对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防雷工作有特别规定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并接受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 负责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的气象主管机构,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10日内,作出核准决定。10日内不能作出核准决定的,经本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5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单位。
防雷装置验收合格的,负责验收的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出具合格证书;验收不合格的,负责验收的气象主管机构作出不予核准决定,并书面告知理由。
第二十四条 投入使用的防雷装置的业主或者管理单位,应当按照国家防雷规定做好防雷装置日常维护和安全检测工作。安全检测不合格的防雷装置应当及时整改。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防雷装置安全检测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有关雷电灾害防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处理:
(一)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规定必须安装防雷装置而拒不安装的;
(二)防雷装置未经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擅自施工或者投入使用的;
(三)未依法取得相应资质,从事防雷检测的;
(四)防雷装置的业主或者管理单位未按照国家防雷规定对防雷装置进行安全检测或者安全检测不合格又拒不整改的。
第二十六条 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气象主管机构、其他部门以及有关单位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其中,对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分别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一)谎报、瞒报有关气象灾害重大情况的;
(二)迟报、错报、漏报有关气象灾害重大情况,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对违法行为不查处或者查处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未按规定收集、调查、上报气象灾情,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拒不执行气象灾害防御方案、预警应急预案和指令的。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自20xx年10月1日起施行。
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台风 在家里
1.断电。
⒉尽量避免使用电话。3.未收到台风离开的报告前,即使出现短暂的平息仍须保持警惕。
⒋如果无法撤离至安全场所,可就近选择在空间较小的室内(如壁橱、厕所等)躲避,或者躺在桌子等坚固物体下。
⒌在高层建筑的人员应撤至底层。
在街上
⒈切勿随意外出。
在海岸附近或海上
⒈不要在河、湖、海堤或桥上行走。
⒉海上船舶必须与海岸电台取得联系,确定船只与台风中心的相对位置,立即开船远离台风。
⒊船上自测台风中心大致位置与距离:背风而立,台风中心位于船的左边;船上测得气压低于正常值500帕,则台风中心距船一般不超过300千米;若测得风力已达8级,则台风中心距船一般150千米左右。
龙卷风 在家里
1.切断电源。
⒉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尽量避免使用电话。
⒊用床垫或毯子罩在身上以免被砸伤。
⒋最安全的躲藏地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在街上
⒈就近进入混凝土建筑底层。
⒉远离大树、电线杆或简易房屋等。
在旷野
⒊朝与龙卷风前进路线垂直的方向快跑。
⒋来不及逃离的,要迅速找到低洼地趴下,姿势:脸朝下,闭嘴、闭眼,用双手、双臂保护住头部。
雷电 1.在路上避雨时不要靠近孤立的高楼、电杆、烟囱、房角房檐,更不能站在空旷的高地上或到大树下躲雨。
⒉远离开阔地带的金属物品(拖拉机、农具、摩托车、自行车、高尔夫球车及高尔夫球棒等)。
⒊不要去山顶、开阔地、海滩或船只上。
⒋不要待在开阔地单独的屋棚或其他小建筑内。
⒌有条件的家庭最好安装家用电器过电压保护器(又名避雷器)。
冰雹
⒈关好门窗。
⒉妥善安置易受冰雹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
⒊户外作业人员暂停作业,到安全地方暂避。
⒋暂停户外活动,勿随意出行
沙尘暴 1.特别注意收听天气预报。
⒉出门戴口罩、纱巾等。
⒊关好门窗,屋外搭建物要紧固。
⒋多喝水,吃清淡食物。
⒌身处危险地带或危房里的居民应转移到安全地方。
⒍幼儿园、学校、单位应采取暂避措施,必要时须停课、停业。
⒎受影响的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要注意交通安全,必要时暂时封闭或停航。
⒏不要购买露天食品。
⒐尽量减少外出,暂停户外活动,尽可能停留在安全的地方。
⒑骑车、开车要减速慢行,远离树木和广告牌。
高温
⒈尽量留在室内,并避免阳光直射;必须外出时要打遮阳伞、穿浅色衣服、戴宽沿帽。
⒉暂停户外或室内大型集会。
⒊室内空调温度不要过低;空调无法使用时,选择其他降温方法,比如向地面洒些水等。
⒋浑身大汗时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澡;应先擦干汗水,稍事休息再用温水洗澡。
⒌注意作息时间,保证睡眠;暂停大量消耗体力的工作。
⒍宜吃咸食,多饮凉白开水、冷盐水、白水、绿豆汤等;不要过度饮用冷饮或含酒精饮料。
雪灾 1.汽车减速慢行,路人当心滑倒;必要时封闭道路交通。
⒉老、幼、病、弱人群不要外出,注意防寒保暖。
⒊关好门窗,紧固室外搭建物。
⒋船舶进港避风。
⒌高空、水上等户外人员停止作业。
寒潮
在室内
⒈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及紧急状况警报。
⒉多穿几层轻、宽、舒适并暖和的衣服;尽量留在室内。
⒊注意饮食规律,多喝水,少喝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
⒋避免过度劳累。
⒌警惕冻伤信号:手指、脚趾、耳垂及鼻头失去知觉或出现泛苍白色。如出现类似症状,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或就医。
⒍可使用暖水袋或热宝取暖,但小心被灼伤。
⒎尽量不开车外出。
驾车外出
⒏走干道。
⒐不夜间开车,不单独驾驶,不疲劳驾驶。
大雾
⒈注意收听天气预报。
⒉尽量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戴口罩。
⒊骑自行车要减速慢行,听从交警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