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2 14:51: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药学学科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药物化学;研究生;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5(c)-0161-02
药物化学学科是药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在我国高等药学院校中肩负着中华民族药业发展的重任,药物化学学科的发展反映着高等药学院校的现实,在相当程度上预示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药业的未来。它包括天然药物化学和药物化学两个学科,是化学和生命科学相互渗透的交叉性学科,在人类防病治病的生命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天然药物化学既阐明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性质,又研究天然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制备方法、结构鉴定及结构优化,以寻找新型先导结构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学科,是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及中药质量研究的重要手段;而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和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化学药物性质、探索药物小分子与机体细胞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两者均是以化学药物为研究对象,为药学领域尤其是新药研究领域中富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重要学科。从学科的进展中,可以看出增强药物化学学科建设既是历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生物医学背景下培养高质量药学人才的需要,我们应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特别是研究生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优秀药学人才。
1 药物化学学科的进展及其培养目标
药物化学学科在众多医药高校中被列为国家或省级重点学科,也是国内最早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之一。纵观药学学科的发展,自上世纪40年代末国内药学就形成了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学、药剂学及药理学四个二级学科,与药学相关的化学更早就已经形成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四个二级学科。当时无论是药学的四个二级学科还是化学的四个二级学科,都只局限在本学科圈内完善各自的理论、方法及体系,形成早期药学学科经纬分明的学科群环境,这种学科群环境分离于医学和生物学之外。上世纪50年代,药学的四个二级学科及化学的四个二级学科,都积极关注医学和生物学进展,都希望利用医学和生物学知识创造本学科的前沿,导致了药学学科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随后,医学和生物学的进步使病理、生理现象与药物分子的依赖关系明朗化,从药物分子的结构式既可以解读它的化学性质,又可以解读它的生物学性质,包括药物化学学科在内的药学四个二级学科形成的前沿方向存在广泛联系,这些联系最终表现为二级学科的前沿方向之间出现交叉点,药学二级学科的界线在医学和生物学层面上模糊化,药学二级学科的界线在医学和生物学层面上更加模糊、广泛交叉融合。上世纪60年代之后,医学和生物学进步同样引起化学家们的极大关注,出现了生物无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分析化学和物理药学,生物学作为桥梁使化学学科之间的界线模糊化,特别是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在内源性标志物测定方向广泛交叉,并于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化学生物学时代。如今化学的四个二级学科针对相同的医学问题做着各自的事情,特别是在细胞化学领域广泛交叉下,学科界线更加模糊。
可见由于医学和生物学的进步,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生物化学、医学、计算机模拟设计及药代动力学的方法和技术向药物化学中渗透,使药物化学学科取得诸多方面的进展。这些进展深刻地影响着药物化学的自身行为,制约着药物化学专业的目标,现代药物化学已与大多数人熟悉的经典药物化学有本质区别,已由传统的“化学”向“化学+生物学”到“化学+生物学+医学”的模式转变并已经被同仁广泛认同且产生积极的影响,把握药物化学学科发展,增强药物化学学科建设,调整药物化学学科教育目标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不可回避。
2 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的进展及培养目标
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至今,天然药物化学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19世纪初,化学家们对已确定的大量天然化学成分的结构按照生源、药理活性或结构进行分类,并不断地揭示出不同化合物具有不同的生物合成途径,如甲戊二羟的结构单元为萜类共有的生物合成材料,生物碱的前体是莽草酸和α-氨基酸等,即生活细胞合成天然化合物的奥秘被逐渐揭示。20世纪在“药味”浓郁的药学背景下,天然药物化学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以色谱技术如柱色谱技术广泛应用于天然化合物的分离、纯化,谱学技术(如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用于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和生物活性试验(如高通量筛选等)普遍开展为主要特点。有专家[1]预言,21世纪将是天然药物化学发展最快的时期,其主要任务有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传统药物实验化、定性和定量化再评价研究;研究生药基源化学成分以开发新的药用资源,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寻找创新药物研究的候选化合物、发展新的天然药物筛选模型及作用机制探讨;设计合理的活性化合物提取、分离、纯化工艺和仿生合成及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有效性/毒性;从分子水平探讨生物进化;充分利用天然手性化合物资源,大力开展手性药物研究。在研究生的理论教学方面,成熟的药学院校中有相对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理念,并随着国内外大药学学科变化动态适当修正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研究生在这种随学科变化而不断充实和完善的大药学学科理论熏陶下,对学科的发展和相关学科的动态均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待开展科学研究时更敏锐的科研思路和更有能力开展相关性实验研究,这应归为综合性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部分。但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新增专业普遍化、招生规模超常化、培养目标模糊化、课程设置随意化和经济利益主导化的办学行为给药学教育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2],致使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培养目标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笔者认为药物化学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应加强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鉴于笔者主要从事天然活性成分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下面从偏向于天然药物化学方面的药物化学研究生理论教学方面,在原有教学成果基础上,提一些个人看法,便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优秀的高层次药学人才。
高等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重要专业课,是天然药物化学方向研究生不可或缺的一门课,上好这一课程,对培养天然药化研究生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它囊括了多学科交叉内容。这门课是在天然药物化学基础上开设的,重点介绍天然活性成分研究的思路和新动向,拓宽天然化合物类型,如海洋生物及低等植物独特的次生代谢产物结构类型[3-4]等,更深入地阐明其结构的波谱及光谱特征,使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领域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科研工作打下基础。除加强高等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外,还应丰富相关课程内容,如在高等仪器分析教学中增加如太赫兹时域光谱[5]之类的新方法、新技术;增加天然产物研究进展相关内容,如如生物转化技术[6]、药物动力学[7]、分子生药学[8]、转化医学[9]、基因工程、高通量筛选、中药复方研究方法、天然产物活性筛选新技术和中药质量控制等药学研究成果。
3 小结
药物化学学科是药学领域中的带头学科,是化学和生命科学相互渗透的交叉性学科,在人类防治疾病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生物医学模式下的药学教学模式已在药学院校中被广泛认同并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但是新增药学专业的师生对这种办学模式并不太熟悉,不能很好地在药物化学学科教学中发挥作用。充分认识药物化学学科在高等药学教育和民族药业发展的重要地位,调整我们的教学目标,培养高水平药学专业人才,加强新增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优化教学内容、整合师资力量、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等途径可以实现使教学质量大幅度上升。
[参考文献]
[1] 杨秀伟.天然药物化学发展的历史性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6(1):9-11.
[2] 王威威,崔国辉,赵明,等.以医学进展为依托发展药学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J].药学教育,2005,21(3):1-4.
[3] 冯洁,杨秀伟.长松萝中新的二苯骈呋喃和蒽醌[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7):852-853.
[4] 冯洁,杨秀伟,苏思多,等.长松萝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6):708-711.
[5] 刘囡,徐开俊,周建平,等.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及其在药学领域的应用[J].药学进展,2008,32(9):398-406.
[6] Li Fei,Yang Xiuwei. Biotransformation of myrislignan by rat liver microsomes in vitro [J]. Phytochemistry,2008,69:765-771.
[7] 杨秀伟,徐嵬.中药化学成分的人肠内细菌生物转化模型和标准操作规程的建立[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19-26.
[8] 黄璐琦,肖培根,郭兰萍,等.分子生药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09,39(12):1101-1110.
重点学科优势地位的确立,常常需要几代人积累,而优势地位的丧失,只在瞬息之间。丝毫的懈怠往往意味着机遇的丧失,意味着差距的拉大或被后来者超越。因此,重点学科建设,要常存“危机”意识,保持如履薄冰的警醒。现就中医内科学学科的建设进行一些探索。
1明确建设目标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中医内科学学科在中医院中是最能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是最具中医原创思维和潜力的学科。
学科建设按照创新与继承、创新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创新与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紧密结合的建设思路,建成能够按照中医药规律开展高水平研究的科研基地;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和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中医药研究的专门人才;取得一批对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发展有影响的重大成果,初步构建符合中医药科学研究特点的微观科研机制和模式。使学科具有国内一流的中医临床科研人才队伍、一流的科研条件与环境、一流的中医药重点学科群、一流的中医专科(专病),中医临床与科研、教学有机结合,在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方面发挥龙头作用的新型的现代化的重点学科。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临床操作能力为目的,将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引进学科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带动教学现代化,医、教、研并重,使本学科成为具有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精品学科。使本学科在中医内科糖尿病、风湿病、呼吸病的综合学术和技术、教学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稳定研究方向
学科发展方向体现了核心理论、前沿领域、尖端技术的发展趋势。一个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应当是长期稳定的。因此,一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将对本学科未来的发展水平起关键性引导作用。高起点、高水平的学科发展方向是保证学科先进性、保持学科生命活力的重要前提。
根据学科方向的实用性原则、先进性原则、稳定性原则、预见性原则,中医内科学学科在长期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了8个稳定持续的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内分泌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免疫性疾病、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老年病、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中医药防治神经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感染病、中医药防治消化病。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又界定了突破口。如风湿病方向上在继承总结新安医家治疗痹病的基础上,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突破口;呼吸病方向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突破口;内分泌病方向,以糖尿病为突破口。
3选好学科带头人优化学科团队
学科带头人是一个重点学科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的高低,科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科建设和优势的形成。在学科建设中,他既能将学术骨干凝聚起来,同时又能将自己的能量辐射到四周,发挥更大的带动效应。因此,要选择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医院对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定期进行考察,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能够把握现代科学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本学科前沿领域的课题和科研思路,把握本学科发展方向。第二,能够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经费,充分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吸引社会各方财力,保证本学科发展潜力。第三,能够对外实现交流合作,对内营造良好学术环境,提高学科内部凝聚力,增强学科发展活力[1]。
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学科队伍建设方针,引进、培养、聘用并举,在学科建设上一贯坚持以人才为本,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团队建设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挥了人才优势,凝聚了学科力量。
在学科内部定期进行学术研讨,培养学科人才,形成了各级学术研讨会研讨制度。每年举行一次中医内科学术骨干学术研讨会、中医内科研究生学术研讨会、中医内科本科生学术研讨会。提高了学术气氛,加强了学术氛围,培养了学科人才,锻炼了师资队伍。
近年来,学科加大力度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学术骨干,同时注意自我培养学术骨干,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各种能力,建立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骨干和学术骨干培养对象为后备力量的三级骨干学科梯队,增强了学科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健全运行机制
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下,成立了由学院院长、附属医院院长、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助理、学科建设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制订重点学科的建设规划、整体发展目标和学术发展目标,制定各项制度和措施,强化落实,以确保阶段目标与预期成果得以实现。
为加强专家委员会对学科建设的指导作用,学院成立了重点学科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根据重点学科建设相关文件精神与要求,负责对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参与重点学科建设的阶段检查、阶段评估等工作,学院教务处和医院科研科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日常管理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建设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并进行具体指导。开展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在学术带头人指导下全面负责制订本学科建设规划、学术发展总目标和阶段任务,落实教学、科研、医疗及人才培养等各项具体工作,并及时根据预期成果、实施方案、经费管理做好工作总结。
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以来,学校和医院均调整、充实了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安徽中医学院重点学科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重点学科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专科建设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专科经费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学校宏观层面管理、医院直接管理、学科微观管理的重点学科级层管理体系,以及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科研处等和医院有关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重点学科建设保障系统。
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建设负有主要责任,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明确,有一定的人、物、财自主支配权。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每年纳入医院、相关科室和部门的考核范围,纳入科主任的责任书内容。
学院和医院两级分管重点学科建设职能部门,建立了定期监督检查制,学院每年听取中医内科学科阶段建设工作汇报,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和疑点,为重点学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运行机制。学科内每年终进行一次全面小结,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落实。医院把重点学科的工作进展,建设成效纳入年度工作总结,把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纳入下一年度工作目标内容之一,按期考核,强化落实考评。
同时,为加强学术上的相互交流和优势互补,在学院和医院及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中医内科学科不断加强了与协作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在科研上密切协作,相互开放,在人员上相互培养,发挥了辐射和联系作用。
5注重科研创新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增长点,本学科在重点开展继承新安医学、华佗医学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中医内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近五年来,学科承担各级科研项目95项,其中973项目2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第一批课题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3项,“十一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部委项目25项。科研经费总计为2367万。科研成果19项,获奖9项,获专利2项。出版专著42部,466篇,其中国家级论文259篇。
中医内科风湿病学科继承总结新安医家治疗痹病的经验,密切结合中医临床实际和现代风湿免疫病的科学研究成果,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的观点,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在脾气虚证本质研究方面,在国内率先提出脾虚致衰老学说,认为老年脾气虚证的发展过程是渐进性的,是运化功能失常,引起生化乏源而致气血不足的动态变化过程,脾虚证发展至后期可致蛋白质代谢、心功能及免疫功能低下。
呼吸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开展肺气虚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癌的研究,并结合肺系疾病的特点,提出了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理论、肺气虚证的四级分度标准、慢阻肺的虚瘀理论、伏燥论、证候研究的层次论和阶段论及肺系常见病的诊疗规范,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被同行及患者认同。
老年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是全国中药临床研究基地。该科学术带头人、著名中医老年病学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韩明向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及中医药延缓衰老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创新性见解。特别是中医新安医药治疗老年冠心病、老年高血压病、老年痴呆等方面形成了新的理论学说。在国内率先提出“虚—瘀—衰老”的中医衰老模式,研制出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功效的纯中药制剂———寿星宝,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衰老学术理论和临床技术。
6结语
1)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占据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主导地位。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中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分别名列前三位,占据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主导地位。排在后面的依次为信息与系统科学、地学、数学、天文学和力学。除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三个学科科技发展的主成分得分为正外,其他五个学科科技发展的主成分得分均小于零,表明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的多数学科的科技发展低于整体水平(见表1)。
表1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序
生物学
1.7461
0.98206
1.79619
1
化学
0.87113
1.18576
0.83031
2
物理学
0.81642
1.32005
0.76775
3
信息与系统科学 -0.41952 -0.77932 -0.37558 4
地学
-0.54201 -0.6447
-0.52783 5
数学
-0.71232 -0.20092 -0.7645
6
天文学
-0.88765 -1.14172 -0.84543 7
力学
-0.87214 -0.7212
-0.8809
8
2)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但与北京差距明显。
在自然科学学科中,上海除地学外,其他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进入前三名,其中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六个学科在大陆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信息与系统科学国际科技论文数排在北京、湖南之后,名列第三(见表2)。虽然上海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位居前列,但与北京相比,差距明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天文学外,上海其他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不足北京的1/2。在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力学、物理学、化学、信息与系统科学、天文学和生物学有明显优势,数学与地学国内科技论文未能进入前三名(见表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数学外,上海其他学科国内科技论文均不足北京的1/2。
表2 2001年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数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湖北
力学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上海 陕西
信息与系统科学 北京 湖南 上海
北京 湖北 上海
物理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安徽
化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江苏
天文学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上海
地学
北京 湖北 江苏
北京 江苏 湖北
生物学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广东 上海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3)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是制约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
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效率,就其实质而言,是新的知识在一个系统中创造、流动和利用的效率。它取决于诸创新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互相之间相互作用的效率。而决定创新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互相作用则取决于经济科技制度的安排,政策体系的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和创新文化的氛围。建设知识创新体系,提升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能力的关键是通过制度、政策和环境的作用,提高创新各要素的创新动力、能力和达到创新目标的要素间的互动。从本质上看,创新体系是由存在于企业、政府和学术界的关于科技发展方面的相互关系与交流所构成的。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之间的互动作用直接影响着创新的成效和整个经济体系。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知识的循环流转。表3所示上海自然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2/3左右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成为制约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速知识流转、战胜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中的系统失灵是上海自然科学领域知识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长期任务。
表3 上海自然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数 项目参加人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
与境外机构合作
114
343
275
5122
与国内高校合作
127
305
221
7258
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107
243
177
2526
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38
127
118
2360
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915
2103
1895
25427
独立完成
2545
4408
2707
32311
其他
26
124
102
1384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2。
2 上海工程与技术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学科在国内的比较优势。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20个学科的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包揽了20个学科的第一名,上海只有材料科学、冶金与金属学、机械与仪表、动力与电气、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土木建筑、交通运输9个学科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上海能源科学技术和环境工程两个学科国际论文排名第三(见表4)。
表4 2001年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 北京 河北 山西
北京 陕西 江苏
测绘科学技术
北京 四川 陕西
北京 湖北 江苏
材料科学
北京 上海 辽宁
北京 上海 陕西
矿山工程技术
北京 江苏 湖南
北京 湖南 江苏
冶金、金属学
北京 上海 辽宁
北京 辽宁 上海
机械、仪表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江苏 陕西
动力与电气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湖北 陕西
能源科学技术
北京 湖北 上海
北京 山东 黑龙江
核科学技术
北京 安徽 四川
北京 四川 甘肃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 北京 上海 陕西
北京 陕西 上海
计算技术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江苏 上海
化工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江苏 上海
轻工、纺织
上海 北京 四川
北京 广东 上海
食品
北京 江苏 广东
广东 浙江 江苏
土木建筑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江苏
水利
北京 湖北 江苏
湖北 北京 江苏
交通运输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上海 湖南
航空航天
北京 陕西 黑龙江
北京 陕西 江苏
环境
北京 江苏 上海
北京 江苏 上海
安全科学技术
北京 湖南 安徽
北京 湖南 江苏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20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有18个学科排名第一,只有食品和水利分别由广东和湖北名列第一,而上海只有9个学科进入前3名,其中材料科学、土木建筑、交通运输3个学科名列第二,冶金与金属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轻工与纺织、环境工程名列第三(见表3)。
2)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占主导地位的学科。
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8个学科依次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机械与仪表、航空航天、材料科学、化工、计算技术、动力与电气、交通运输。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最为薄弱的5个学科是测绘科学与技术、水利、矿山工程技术、安全科学技术和食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3的学科科技发展的主成分得分小于零,表明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60%的学科科技发展低于平均水平(见表5)。
表5 上海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序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
2.93105
2.48946
2.96681 1
机械、仪表
1.38674
0.06872
1.29458 2
航空航天
1.16586
-0.81414 0.98384 3
材料科学
0.57576
1.29195
0.67626 4
化工
0.61197
0.94682
0.66216 5
计算技术
0.35117
1.86971
0.51358 6
动力与电气
0.49477
0.42028
0.50252 7
交通运输
0.45473
-0.19787 0.40005 8
土木建筑
-0.32659 0.6906
-0.23377 9
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
-0.26822 -0.66067 -0.31811 10
冶金、金属学
-0.46472 0.25968
-0.40773 11
轻工、纺织
-0.46716 -0.475
-0.47954 12
环境
-0.69617 -0.31043 -0.67619 13
核科学技术
-0.72349 -0.79265 -0.75082 14
能源科学技术
-0.79072 -0.50098 -0.78198 15
食品
-0.76882 -0.90066 -0.80184 16
安全科学技术
-0.81005 -0.84276 -0.83462 17
矿山工程技术
-0.8642
-0.85314 -0.88633 18
水利
-0.89218 -0.8347
-0.91028 19
测绘科学技术
-0.89975 -0.85423 -0.91858 20
3)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论文产出与北京差距悬殊。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国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排在前3名的11个学科中,除材料科学与土木建筑两个学科外,冶金与金属学、机械与仪表、动力与电气、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交通运输、能源科学技术和环境工程9个学科的国际科技论文数均不足北京的1/2。
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进入前3名的9个学科,除材料科学、轻工与纺织两个学科外,土木建筑、交通运输、冶金与金属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化工、环境工程等7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均不足北京的1/2。
4)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基本任务。
表6所示上海工程技术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70%左右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系统失灵成为制约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基本任务。
表6 上海市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参加人
项目数 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
与境外机构合作
201
3341
2169
74523
与国内高校合作
437
1762
1415
21865
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644
3021
1745
24587
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94
854
608
19073
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1431
4551
3454
52744
独立完成
6934
22836
15879
219665
其他
293
1592
1198
10703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5。
3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农学和水产学占据上海农业科学领域中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主导地位。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农学和水产学,林学、畜牧与兽医科学相对薄弱(见表7)。
表7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名
农学
1.21943
1.45978
1.26327
1
水产学
0.28854
-0.26992
0.2164
2
畜牧、兽医科学 -0.3714
-0.38479
-0.37749 3
林学
-1.13657
-0.80507
-1.10218 4
2)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与国内先进地区有相当差距。
在农业科学领域4个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农学和林学、甘肃的畜牧兽医、湖北的水产学国际科技论文排名第一,上海在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无一进入前3名(见表8)。在农业科学领域4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农学、浙江的林学,江苏的畜牧兽医、山东的水产学国内科技论文排名第一,上海在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内科技论文无一进入前3名(见表8)。无论是国际科技论文、还是国内科技论文,上海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与国内先进地区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表8 2001年农业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科技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农学
北京
浙江
江苏
北京 江苏 浙江
林学
北京
黑龙江 安徽、福建、 浙江 北京 福建
广东、陕西
畜牧、兽医科学 甘肃
云南
北京
江苏 北京 甘肃
水产学
湖北
山东
广东
山东 广东 福建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4)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
表9所示上海农业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64%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加强上海农业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表9 上海农业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数 项目参加人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
与境外机构合作
24
46
38
229
与国内高校合作
25
72
45
613
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48
86
68
442
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2
5
4
18
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69
124
99
506
独立完成
312
420
269
3716
其他
9
8
3
25
资料来源:上海市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小组。上海市R&D清查数据汇编,2001,73。
4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
1)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但与北京仍有相当差距。
在医药科学领域6个学科国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的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四个学科排名第一,上海的药物学和特种医学两个学科排名第一。此外,上海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排名第二,中医学排名第三(见表10)。在医药科学领域国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除药物学和特种医学外其他4个学科与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
表10 2001年医药科学领域各学科国际国内前三名地区
国际论文
国内论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预防医学 北京 浙江、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
基础医学 北京
上海
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
药物学
上海
北京
江苏
北京 广东 上海
临床医学 北京
上海
广东
北京 广东 上海
中医学
北京
云南
上海、江苏 北京 广东 江苏
特种医学 上海
北京
广东
北京 陕西 上海
资料来源: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国内科技论文排名中,北京包揽了6个学科国内科技论文的第一,上海除中医学国内科技论文未进入前三名外,预防医学、基础医学、药物学、临床医学和特种医学国内科技论文均排名全国第三(见表11)。在医药科学领域国内科技论文方面,上海6个学科与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学和特种医学国内科技论文不足北京的1/2。
表11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综合评价
投入
产出
综合
排名
临床医学
1.495
1.583
1.56579 1
药学
0.89727
-0.15227 0.79183 2
基础医学
-0.33507 0.84777
-0.246
3
中医学与中药学
-0.21555 -0.8431
-0.27284 4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0.69136 -0.64275 -0.70052 5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 -1.1503
-0.79264 -1.13826 6
2)上海医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和药学。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中占据科技发展主导地位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和药学,中医学与中药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科技发展相对薄弱。
3)知识流动不足是影响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制约因素。
表12所示上海医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85%的项目为独立完成,表明知识流动不足是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战胜系统失灵是加强上海医药科学领域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表12 上海医药科学领域R&D项目按项目合作单位分组情况
项目参加人
项目数 员全时当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项目经费支出
与境外机构合作
37
124
114
7510
与国内高校合作
142
258
170
1607
与国内独立研究院所合作
113
234
171
1921
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 6
10
7
119
与境内注册其他企业合作
97
195
166
2343
独立完成
3074
4857
3192
20038
其他
139
125
【摘要】本文根据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学位点目前的状况及软硬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位点硬件条件的改善思路,研究生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设以及开展研究生学术研讨和学习的措施,使各项工作逐步完善。
【关键词】药物化学 研究生教育 学位点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医学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我校招收的研究生人数成倍增长,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需要良好的科研硬条件和软环境[1]。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学位点于2007年批准,目前教研室共有11名教师,硕士生导师4名,博士生导师1名,培养硕士研究生19名,在读研究生21名,是一支庞大的研究生队伍。在研究生学科建设及经费、研究生实验研究、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完善[2]。
1 学位点目前状况
2010年之前学校没有专门的经费进行学科建设,研究生实验研究的经费主要来自导师的科研经费,研究生院下拨的只是研究生教学经费和研究生每人4000元的经费,用于论文制作、论文答辩和论文版面费等。而作为学位依托点的药化有机教研室没有任何建设经费,研究生实验室挤占本科教学实验的实验准备室,没有通风设备;实验台、实验柜等是教研室实验室改造时淘汰物品,实验室中没有固定的基本实验设备,很多是从教研室本科教学中借用;研究生实验、学习、查阅文献均在一起,电脑为教研室淘汰的电脑。研究生三年中两年时间是要在教研室渡过,因此硬件条件远不能满足目前研究生教育的要求。
学位点刚建立时,研究生人数少,管理是由导师进行管理,教研室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药学研究是一项很复杂的实验研究,研究生总体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有些研究生连本科时应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都不具备,还有些转专业的,实验计能没有进行培训,所以研究生进入学位点后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但教研室作为管理的依托单位,把研究生培养的工作都交给了导师,因此存在一些真空地带,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学科点发展的阻碍。
2 学位点建设中的教育和实验室管理几点思考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学位点建设也是教研室的重要工作。根据目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和软硬件方面存在的问题。药化有机教研室拟进行一些整改和力所能及的建设,希望能在软硬件设施、研究生基本机能培训和提高、营造学术氛围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促进学位点的建设和学科建设[3]。
2.1 硬件条件的改善
由于没有学科点建设经费,教研室积极想办法,通过学校、精品课程及教师课题费等多个渠道解决。将原有的两间小实验室重新组合,其中一间改为实验室,另一改为研究生学习休息室,学习室配备了电脑2台并联网、热水器1台;实验室主要配备实验柜和实验台面,增加一个水池及通风橱、添置有旋转蒸发设备3套、天平1台、紫外灯1台,熔点测定仪1台、超声波提取和洗涤1台、干燥箱1台、低温反应器1台等;还有常用玻璃仪器包括容量瓶、烧杯、锥形瓶、分液漏斗、索氏提取器等。研究生的学习环境及实验室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2.2 研究生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设
对教研室来说研究生的规范管理以前是个空白,硕士研究生导师们各自为阵,管理不规范。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可行的研究生管理制度,以保障实验室的安全、提高研究生的素养和机能,其基本原则是对研究生的自我管理的培养。
2.2.1 一年级研究生学位课程结束进入教研室后,在研究生学习室首先进行两周实验室安全教育和实验室管理规范的学习,由教研室的导师和实验室管理老师参加,由实验室管理老师主讲,其内容是实验室的安全、卫生、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安全突发事件的应对、实验室基本设备和仪器的使用、原始记录的书写等,由实验室各固定设备负责老师所带的高年级研究生主讲,由导师补充。
2.2.2 研究生推选1位学生进行全体研究生的管理,包括进行实验室卫生打扫安排和组织,考勤的记录和与实验管理老师的沟通,各年级再推选1位研究生承担秘书工作,负责研究生的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等事宜。
2.2.3 实验室的物品按照功能分类管理,固定设备有固定资产卡、使用登记和维修登记,通用玻璃仪器由1人管理,使用者进行登记和管理,负责每月一次的清点和补充。实验室安全负责人轮流管理,每月1人,标识于实验室外。
2.3 研究生学术研讨和学习
由教研室组织进行研究生毕业研讨会,每月1次,由研究生组织,邀请导师和教研室的老师参加,每个研究生至少轮讲一次。主要内容:进点前新生的培训、开题报告、中考核和预答辩是固定内容;研究生主要汇报各研究方向的文献研读、研究进展、科学研究的方法等。
3 结语
总之,人才培养要实现我校“立足新疆,服务全国, 辐射周边”的目标, 真正做到与时俱进。随着研究生队伍的壮大,药化有机教研室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 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综合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学位点建设需要学院、教研室、导师和研究生的共同协作,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不断完善,规范其行为,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4]。
参 考 文 献
[1]姜蓉,汪维伟,邓华瑜,吴宏等.科研平台建设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实验室研究与[J].2011,30(7):302-304.
[2]陈艳,吴永明.日本东京大学工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考察[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11):181-183.
20世纪80年代,临床药学开始在我国慢慢兴起.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临床药学仍未赶上国际临床药学的发展进程,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政府缺乏有效的政策制度支持及正确的导向,以及现有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尚不能满足实践需求等等.因此,深入了解临床药学实践的现状和要求,能有效地推动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临床药学相关政策与制度的建立,对临床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了了解广东省临床药学开展状况和临床实际对临床药学教育的需求,参考美国医院药学协会(ASHP)组织的医院药学服务调查[1-3]和我国临床药学状况的文献报道[4-6],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邮寄方式对广东省70家三级医院及大型综合医院的临床药师对临床药学教育的建议进行问卷调查,以为我国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调查时间为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共回收问卷42份,回收率为60%,有效率为100%.
1调查结果
1.1临床药学开展状况和临床药学人员情况大多数医院都对临床药学工作比较重视和支持,42家医院都开展临床药学,但60%左右都是近5年才开始的,具体开展的项目情况见表1,在临床开展的科室主要有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普外科、ICU等.178名临床药师中有约77%从事临床药学工作不到5年,并且这些临床药师绝大多数为本科学历(约占60%),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不到30%且尚有6%左右为大专以下学历.
1.2临床药学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被调查的的临床药师普遍认为临床药学学生应该综合掌握药学、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体情况见图1.其中临床常用治疗药物的用药信息方面,超过90%的临床药师认为应该掌握这些药物的药理作用、适应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药物动力学信息、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或配伍禁忌等.当然,除了这几项外,与医护人员及患者沟通的技巧、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也都是临床药学学生应具备的.因此,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仅要涵盖一些其他的药学与医学课程,临床药物治疗学、临床药学实践、治疗药物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案例分析、临床药品评价与药物警戒等临床药学专业课程也是非常必要设置,以增强临床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1.3临床药学学生的临床实践对于临床药学学生的临床药学实践,34%被调查的临床药师认为实践时间应设为1年,58%认为最好能长达2年;另外,88%的临床药师认为临床药学学生很有必要在进入临床实践阶段前,利用每年寒暑假时间到医院或药店进行短期实习;67%的临床药师认为临床药学生在实践阶段应先轮转各科再定一个科集中培养.根据调查情况可知,要培养出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的临床药学学生,临床药学实践基地的筛选非常重要,应该具备以下条件:①有专职临床药师;②有至少1名2年以上临床实践经验的临床药师;③有基本的能检索药学信息的工具,如计算机、药学信息系统等;④至少有开展药学监护活动;⑤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能针对患者用药问题提出建议;⑥同意接收临床药学实习生.综合这些标准,对我们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综合评价,统计出42家医院中有32家可以作为临床药学实践基地.
1.4临床药师对临床药学教育的其他建议在调查问卷中,许多临床药师对临床药学教育还提出了一些其他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七个方面:①改变原来偏化学的教育模式,加强临床医学知识的教育,这样同时具备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才能和医师一起平等讨论问题,从而真正参与临床用药工作;②重视临床实践,精心为临床药学生选择临床实习基地,并设计良好的实习计划,临床药学实践最好分为见习、实习、驻院等阶段进行,这样才能为临床输送符合要求的、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临床药学人才;③保证到临床实习的时间至少1年,最好设置6~8年制本硕连读的临床药学专业,因为临床药学是一门综合型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能综合应用药学和医学至少于临床实际的学生才能成为合格的临床药师,而要满足这一点,4~5年的学习是不够的,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独立工作;④要培养学生与患者、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临床药师主要就是为患者以及医护人员服务,为他们提供药学监护和用药信息的,因此只有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用心沟通,才能真正起到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作用;⑤注重以临床实践或临床案例分析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高早期接触专业、临床实践、临床演习和案例分析的机会,使学生能尽早把握临床药学的真实内涵与研究内容,以帮助学生有目的性地学习;⑥临床药学教育要紧跟医院药学的发展,并与国际药学教育接轨,医院药学特别是临床药学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其研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这就需要临床药学教育也不断丰富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跟上医院药学的时代步伐,培养具备新时代临床药师必备职业素质和技能的临床药学人才.
2讨论
对广东省临床药学工作及临床药学教育状况进行调查显示,目前广东省的三级医院及大型综合型医院的临床药学服务整体已开展到一定的水平,临床药学工作观念已深入人心,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也预示着临床药学的发展还需要许多具有较强临床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能满足临床实际需要的药学人才.目前,大部分正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临床药师所受的都是化学模式教育,所学课程以化学学科为主,生物医学学科所占比例较小,学制较短,临床药学实践的时间较少,实习基地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也没有较为科学的临床实习计划与要求,毕业后实践能力不强,与临床药师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相距较大,即使从事多年的医院药学工作,也需要脱产1年参加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的培训才能取得临床药师资格证,培训出来后才也不一定能满足工作需要,而新招聘的药学本科毕业生不但不能胜任临床药学工作,马上参加培训效果也并不理想.因此,随着临床药学的快速发展,原来偏化学的药学教育模式已不适用于临床药学生的培养,还需进一步的改革,课程设置方面应加重生物医学、临床药学方面的比例,并将医学内容与药学内容有机结合;药学实践方面延长实践时间、合理设计实践方案、筛选合格临床药学实习基地等;学制方面要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开设6~8年的长学制临床药学专业或增设临床药学硕士点或博士点,以满足培养高层次临床药学人才的要求.当然,改革也要综合考虑我国现阶段国情及各地区实际需求,找到适合我国临床药学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能满足临床实际需要的合格临床药师.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在2016年“全国安全用药月”启动仪式上指出,药品安全是关系百姓生命健康的重大民生问题。要提高执业药师、临床药师社会地位,增加职业吸引力和荣誉感,拓展职业发展空间,鼓励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入执业药师和临床药师队伍。那么,我国药师队伍的发展状况是什么样的?临床药师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职业的?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每天在忙碌着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河南省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药学室负责人张惠丽女士。
十余年前实现“零的突破”
2001年,河南省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在临床药学学科建设方面,还处于空白地带。
当年刚满30岁的张惠丽根据药学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医院领导的支持配合下,在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组建了临床药学室,使临床药学工作从无到有,实现了这一专业“零的突破”。随后,临床药学室从刚迈向临床工作医生患者的不理解,到现在临床医、护、患的广泛认同,张惠丽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不懈的努力,在医院逐渐带起了一个临床药师团队,并在多个临床科室充分开展了此项业务。
谈及当时她在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吃螃蟹”的背景,张惠丽首先回顾说:临床药学起源于美国,当时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的损害给许多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痛苦和沉重的负担,这种社会和患者的需要促成了临床药学的诞生和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首先建立了临床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把过去传统的药学教育重点由“药”转向“人”。医院药学工作者除了完成药品的供应分发等工作外,还要到临床去参与医师用药,协助临床选药,以提高疗效、降低毒副反应的发生率。由于美国药学界的成功实践,许多国家纷纷效仿,以患者为中心开展药学服务,提高医院整体药学水平成为医院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在这个专业领域起步较晚。”张惠丽继续介绍说,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那个时候我国的药品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医疗用药品种单一,制剂生产设备落后,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医院药学的任务主要是保障药品供应和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因此,尽管早在40多年前国内就有学者提议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但当时因主、客观条件并不具备或允许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所以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国内医药市场的逐步开放和繁荣,药品管理的逐步规范,药物动力学、生物药剂学等新兴学科的设置,医院合理用药才最终获得医药界的重视,临床药学工作才真正起步和发展。
“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已陆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临床药师教育。”张惠丽接着说,1999年,原卫生部即颁布了《医院药师规范化培训大纲(试行)》,规定在两阶段共5年的最后1年培训中,须进行临床知识培训,参加临床科室实习,包括查房、会诊和药物治疗。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临床药学课程体系与内容的研究》已完成,并组建了临床药学课程群,教材《临床药学各论》也已出版发行。与此同时,合理用药的观念也逐渐得到了药学界内外的普遍认可,不论是药学专业期刊还是公众媒体,都对合理用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
在政策方面,1987年,原l生部批准了12家重点医院作为全国临床药学试点单位;1991年,原卫生部在医院分级管理文件中首次规定了三级医院必须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并作为医院考核指标之一;2002年1月,原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临床药学工作应面向患者,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实行医药结合。临床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设计,建立重点患者药历,实施治疗药物监测,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等;2005年11月,两部门又发文《关于开展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工作的通知》, 公布了《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工作方案》及4个附件。2006年《卫生部临床药师在职培训与考核标准(试行)》出台,在全国指定了19家医院作为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并提出了培训模式;2007年,原卫生部的190号文件中又明确指出,将42家医院作为试点,开展药师制的试点工作,临床药师数量原则上三级医院不少于5名,二级医院不少于3名。
张惠丽欣慰地说:“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才决定投身于我们医院的临床药学工作,并在2001年组建了临床药学室。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算是赶上了国内开展临床药学学科建设的‘早班车’。”
发现中药注射液的“配伍安全隐患”
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药学室组建起来后,张惠丽便全身心地投入了科室建设工作。她深知,临床药师的岗位价值,在于要以其丰富的现代药学知识与临床医师一起,为患者提供和设计最安全、最合理的用药方案。
张惠丽说:“临床药师是在帮助医生合理用药上起关键作用的人。他们能协助医生在正确的时机为患者应用正确的药物和正确的剂量,避免药物间不良的相互作用,解决影响药物治疗的相关因素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对难于很好掌握和运用现代药物的综合知识进行合理用药的医师们来说,临床药师无疑给他们充分运用药物,保证药物治疗的合理、安全、有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由于中医学理论和西医学理论的差异,两者的转化医学各具特点。对于中医药来说,医药合于一体,而且中医学有自己的疾病观和治疗观。因此,转化中医药学的内涵阐述既要全面又要突出特点。中医学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基本特色,转化中医药学应以此为前提,在临床中以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辨证论治出发,疾病与证候并重,针对辨病和辨证分类,在立法处方、药物配伍、证候传变、疾病预后、药效和疗效评价、药物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广泛查阅医学典籍,名家医案,深度发掘包括我国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文献资源,从中找到新的治疗方法技术和药物或获得解决临床问题的思路;并借鉴和利用现代科技提供的手段,多学科交叉研究,发挥各自优势,应用基因芯片、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药理学等技术以及严格的统计学分析,在不同的研究层面对与证候发生、发展、传变、预后,疗效评价、药物作用靶点和质量控制等相关联的敏感性生物标志物进行筛选;同时,赋予相应的具有中医特征内涵的脏腑和四诊合参信息,进而指导临床应用研究,体现中医药学“临床—医学典籍—临床”的转化路径[7]。
2转化中医药学的研究分支
转化中医药学作为一门学科,其血肉是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知识,其核心是转化,其目标是适合临床需要的用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技术、方案或药物。中医药有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离开这些,转化中医药学学科将会是空中楼阁。研究分支可分为中医和中药两大板块,在此两大板块下,可考虑细分为若干学科研究专业,现提出下列几点设想以供讨论。
2.1转化中医学
中医理论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与其研究技术的落后是一个突出的矛盾。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表述的研究成果往往由于中医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尚不完善或不统一,可重复性差,在国际上难以交流,阻碍中医理论的传播,并使一些研究成果得不到国际医学界的承认。转化中医学,其目的是借助转化医学兴起的机遇,引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概念,充分发挥以临床为基础的中医特色,以循证医学证实中医学临床经验积累和临床疗效,将中医学从经验医学上升到实证医学[5],再转入基础研究,然后从基础到临床应用。在这一过程中,蕴含着转化中医学的两种模式:第一是从临床经验到基础研究再到临床应用;第二是从医学典籍到基础研究再到临床应用。由于应用了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使转化中医学易于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同时有助于促进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从经验或典籍记载向实证发展并寻获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优势病种和扩大其应用领域。
2.2转化中药学
2010年9月26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成立。这是第一个中药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药转化医学进行了讨论和诠释[8]。结合中药药性理论和配伍应用,采取现代研究技术手段,在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等方面已具备了成立转化中药学研究方向的条件。中药的优势之一是以君臣佐使配伍复方实现个体化治疗,顺应了当今医学发展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那么,转化中药学的研究内容或范畴是什么呢?有学者已对此问题做过研究,认为中药转化研究中,用相关基因解释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而用一组化学成分描述复方的物质基础[9]。也有研究分析指出,中药转化研究以组分配伍研究为内容,开发现代中药研制的新模式[10]。另有学者认为,转化中药学着重对中药组分间不同配比与药理效应的关系进行研究[11]。近来,有报道提出“方剂组学(Formulomics)”的概念,作为中医药复方转化研究新思路和内容[12]。因此,对于转化中药学的研究内容,应有中药理论的鲜明特色。中药理论讲究平衡机体(纠正偏性),系统调节;复方是主次分明(君臣佐使)的化学成分组合群;药物作用模式是多点-多点(系统-系统)。因此,转化中药学的研究内容应包括:体现中药特色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临床有效复方的甄选和评价;复方的配伍关系,复方的药物质量控制,药效学和药动学以及安全性评价;化学成分组合群与人体的相互作用。研究的方法学可以考虑采用:病证结合中医证候量化指标并结合现代医学病理生化指标和影像学表观特征,参考系统生物学评价体系;以整体表达、整体筛选模式,根据方证对应关系筛选复方(特别是对于中医优势病种)。
3构建转化中医药学学科面对的困难
王永炎院士指出:“中药转化医学就是从基础到临床、到民众、到全球,……中药的现代诠释是一种创新。”张伯礼院士也提出:“中药是转化医学的杰出代表,……中药研究应突破传统思路。”[8]可以说转化中医药学学科既古老也年轻,说其古老,是因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有着转化医学的身影;说其年轻,是因为作为一门学科,仍处于襁褓之中,但作为一门创新学科,将会丰富我国中医药教育创新知识体系的建设内容。构建转化中医药学学科需要面对困难,主要是能作为学科依托的转化中医药研究中心(平台)少。除了上海中医药大学牵头成立的中医老年病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和上述提到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外,鲜见其他的转化中医药研究机构,因此会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不利。另外,在目前大部分的中医院校中,将转化中医药研究的理念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尚欠缺,缺乏对转化中医药研究的敏感性,缺乏对加快转化中医药研究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传染病;专科医院;中医学科;推广模式
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以收治艾滋病、结核病、肝病为主以及所有法定传染病的三级传染病专科医院。建院已有56年历史,为南宁市、广西乃至中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医院坚持“改革兴院、人才强院、科研立院、文化固院、特色塑院”的办院理念,将中医学科防治传染病工作列入医院的中长期规划。经过多年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医学科建设在传染病医院发展中的推广模式值得进一步探讨。
1中医学科的科室设置及运行
改革兴院。医院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最初用3年的时间扩大了中医科门诊规模,由单一的诊室扩增为中医内科诊室(1间)、中医康复诊室(1间)、中医治疗室(2间)、中药房(1间)、煎药室(1间),开展了中药汤剂、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穴位贴敷、中药灌肠、运动养生、康复训练、情志疗法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根据传染病病人长期用药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的现状,中医医师通过院内会诊、科内讲课、“走动服务”等形式,在各病区推广实施了“中药熏洗治疗、中药穴位贴敷”等特色疗法,对临床疗效的发挥起到了减毒增效的作用,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3年,临床各科室治疗项目中平均每月开展中医药治疗项目的占比为50%~70%。为适应新形势下传染病发展的需要,中医科病房于2014年12月正式成立,编制30张床位,主要收治呼吸系统、心脑血管循环系统、神经运动系统等疾病,逐步挖掘了部分优势病种,如支气管哮喘、结核性脑膜炎、带状疱疹后遗症、中风后遗症,及常见疾病引起的肢体功能下降的康复治疗。至今我们仍在努力探索防治传染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机制与模式,以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使中医科病房成为各传染病科病人转归预后的康复中心。同时,在医院承办的长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将桥卫生服务站各自增设了中医门诊,利用社区信息资源,推动建立融入中医药内容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通过进“社区、家庭、养老机构”的方式,宣传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科普知识,使辖区居民逐步接触到了中医的健康养生文化,认知过程从感兴趣到了解再到熟悉,让更多居民尤其是中老年人成为了中医养生保健的受益人。
2中医学科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储备
人才强院。加强中医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近几年,医院加大对中医类人才引进、选拔任用力度,建立健全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引进了一批中医类医师,有中医内科、皮肤性病、妇产科、针灸推拿、中西医结合等不同专业,其中硕士研究生10名。这些中医学科骨干组成了医院中医学科的构架,在艾滋病、结核病、肝病等传染病研究邻域中发挥着骨干带头作用;同时,通过“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考核制度,使优秀中医管理人才脱颖而出,在临床、教学、科研等领域不断开拓进取,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除了引进人才,同时更注重培养和储备人才。坚持重点培养与普遍提高,在职学习与脱产进修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建立吸引、稳定中医药人才的保障和长效激励机制,加强培养全科医生、中西医结合等专业技能人才。鼓励2名骨干中医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并取得广西医科大学硕士学位,选派2名骨干中医师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进修学习;每年派送4-5名中医师外出参加各类相关专业知识培训;聘请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专业主任为医院特聘客座教授,定期参加中医门诊出诊及指导病房中医会诊等业务,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弥补了年轻医生在专业知识、临床经验等方面的不足。
3中医学科的科研氛围
科研立院科研是加速学科建设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根据医院学科发展的需要,中医学科强力打造优势品牌,努力围绕艾滋病、结核病、肝病等传染性疾病开展学术研究,并以申报科研项目为桥梁逐步搭造中医学科建设平台。近五年,我院中医学科的科研工作有了较大的突破,成功申报了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项,广西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课题1项,参与了国家“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项目1项,南宁市重大专项项目3项,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项。同时,我院积极参加对外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与广西医科大学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参与1项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中医药科技专项;与广西壮医医院合作,参与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中医学科人才队伍在传染病临床研究防治项目的申报及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充分锻炼,并发挥了积极的参与作用。
4中医学科的文化建设
文化固院。医院作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艾滋病临床培训基地、广西艾滋病临床治疗中心,多年来在不断提高诊疗技术水平的同时,注重医院文化建设。确定医院的核心价值观——为生命站岗,着力并成功打造了全国先锋模范杜丽群,通过典型培养,树立了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的“精神楷模”,为医院文化建设不断释放出增色添彩的正能量。有了楷模的力量,中医学科积极发扬中医“治未病”文化理念,而中医体质辨识、体质养生教育是“治未病”工作的重点。为探索社区居民中医药健康管理模式,科室专门举办了“中医养生”长期培训班,为群众提供养生保健场所,传授中医传统导引术,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以及提供健康咨询、治疗干预、随访管理等服务。通过举办免费培训班,医院逐步吸引了社区居民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此创举为提升医院对辖区居民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开辟了新的渠道。2016年9月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分队成立,中医学科加入了这个分队,组织中医医师定期参加“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乡村”的义诊宣教和技术指导等公益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新闻出版、文艺演出、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媒体,让中医养生文化走入了千家万户,逐步拓宽了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的提升空间。
5中医学科的战略地位
特色塑院。从古到今,中医在防治重大传染病上都屡建奇功。如天花是一种世界性的恶性传染疾病,从明代开始,我国中医生通过接种人痘很大程度上对天花起到了预防作用,人痘接种技术逐渐传到海外;21世纪,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及甲型HlNl流感的广泛传播,给世人带来震惊与恐慌.而中医药在防治这些外感热病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面对抗生素滥用引起的耐药性问题、不良反应及其他危害已经越来越严重的态势。中医药特色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优势不容小觑。医院中医学科近几年在传染病专科强力推行中医诊疗实践,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充分展示了中医学科在传染病防治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确立了中医学科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战略地位。今后,医院将继续加大中医学科建设投入力度,有机整合中西医资源,取长补短,协同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诊疗方案,同时通过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中医药特色品牌等途径,彰显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特色和优势。中医学科的建设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推动力。随着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出台,作为传染病医院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执行者,我们要根据院情,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中医药优势挖掘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通过中医药养生文化的有效传播让医院发展、居民受益、政府满意,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晓峰,王琦.论体质辨识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及意义例[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1):2265-2267.
[2]刘欣.天花的征服者[J].中国医学人文,2016.2(12):43.
[3]孙婷婷,吕文良,陈兰羽等.中医药治疗外感热病(流行性感冒)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3):437-439.
[4]刘叶,杨悦.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分析及建议[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29):160-164.
[5]李青雅,郭会军,徐立然,李真.中医传染病学科方向凝练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5):77-78.
[6]刘家强,王米渠.中医学科学性本质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5):36-37.
1.1是培养合格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的途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年来研究与实践表明,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要提高培养人才的素质和实践能力。医学院校药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适应需求进行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方法,实现校企的实质性合作,从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药学人才。
1.2是对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本科医学院校药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一是改变教学与实践的单一模式,充分利用企业生产实践优势、学校专业人才优势,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无缝对接。二是学生在企业学习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双重管理。企业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轮岗实训,学生能掌握生产操作规程、企业管理程序、质量检测与产品研发技术等技术,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极大提高。随着合作的深入,能帮助学生和企业更好的成长,既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也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1.3是立足高等药学教育长足发展的需要
本科医学院校药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对高等药学教育来说,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良好途径,既提高了药学人才培养质量,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的有效实施,一是能突出药学专业的办学特色,二是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三是极大提升了药学专业的办学水平,使高等药学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2本科医学院校药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1本科医学院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各学科之间交叉、渗透和融合,随着专业设置的拓宽,已经建立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药学学科群体。②目前大多医学院校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重理论轻实践,或因陈旧教材制约,或因实践基地的匮乏,学生整体素质较低,不能达到行业、市场所需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标准。所以创新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是办出特色专业、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
2.2本科医学院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市场所需存在的矛盾
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今天,企业更需要懂技术会操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方面能独挡一面,不管是生产组织与管理,还是在分析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方面都具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高等教育传统教学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教学,在医学院校培养理工科人才问题上更为突出。而“校企合作”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把学生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经验紧密结合,根据不同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市场、企业所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高等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可以缓解人才培养与市场、企业所需的矛盾。
2.3本科医学院校药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
1结果与分析
1.1教材评价学生对教材的总体评价呈满意状态,其中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方面的评价较高,但在基本技能和中医特色两个方面,间于满意和不满意之间、仅偏向于满意。而从专业角度看,体育教育专业和康复治疗专业对教材的评价更高,针灸推拿专业和公选班学生对教材的评价则相对较低。通过访谈发现,包括针灸推拿专业在内的医药学专业学生对三基和中医特色的内涵界定更为严格,提出的要求更多,所以,对教材的评价和专业特点、知识结构与体系存在内在的联系。详见表3。
1.2教学内容和方法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总体评价呈满意状态,尤其在授课条理性、教学内容实用性和多媒体应用等三项评价较高,但在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和自主学习等三个环节评价相对较低,均间于满意和不满意之间、仅偏向于满意。从专业角度看,虽然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和自主学体评价较低,但体育教育专业对自主学习、康复治疗专业对案例分析和自主学习公选班学生对实验操作评价均为满意,通过访谈发现,作为必修课的体育教育和康复治疗专业在自主学习和案例分析方面因为要求更高、同时在课时与教学设计之间协调得更好,而公选班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要求则更低;此外,体育教育学生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针灸推拿学生对教学内容针对性、公选班学生对课程教学进度的评价均仅为偏向于满意,通过访谈发现,体育教学专业因为知识结构不同对教师重点难点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针灸推拿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中针对中医药(尤其是针灸)的内容偏少,公选班学生则认为课时较少、课程进度安排应该更斟酌。详见表4。
1.3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呈满意状态,其中对综合能力提高、专业发展帮助和运动医学知识掌握等三方面的评价较高。但从专业角度看,体育教育学生对学习方法促进、针灸推拿学生对专业发展帮助、公选班学生对运动医学知识掌握的评价相对较低。通过访谈发现,体育教学学生认为运动医学和其他专业课相比相对特殊、且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有所欠缺,针灸推拿学生认为因为中医药和针灸的相关内容相对较少而对专业发展的帮助和预期相比还有差距,而公选班学生则认为由于课时偏少知识的系统完整性受到一定影响。详见表5。
2对策与建议
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我国中医药事业和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又对运动医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动医学作为中医院校本科专业中开设较晚的课程,其教学过程各环节都有待加强。为保证并提高运动医学课程教学质量,促进运动医学学科专业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师资队伍状况对高等医学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已为高等医学教育的实践所公认[3]。鉴于运动医学具有体育学和医学交叉学科的特点,以及中国运动医学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应该具有中医特色等客观情况[4],运动医学教学团队和学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应该科学的综合的考虑年龄、职称、学历、学缘和交叉专业等因素。针对目前所存在的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缘较为合理,但专业结构和交叉专业融合并不理想的实际情况,应该采取措施,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平台,课程与学科建设的重点应该以教师发展作为核心内容,通过人才引进、继续教育、进修培训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运动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弥补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师资相对不足的问题,同时注重中医和西医、体育和医学的交叉融合。
2.2突出教材中医特色、增强基本技能方面内容教材建设是高校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医学院校历来都非常重视高水平教材的编写使用。目前国内面向本科生的运动医学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北京体育大学王安利主编,一本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上海中医药大学褚立希主编,两本教材格局特色。但鉴于授课对象主要集中在体育和康复专业,中医方面的内容相对缺乏,且因为没有配套的实验技能操作方面的指导用书,在基本技能方面也存在一定欠缺。调查情况显示,教材较好的满足了体育和康复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但对于针灸推拿及其他中医药学、中医药学相关交叉学科的学生来说,缺乏中医特色、缺乏基本操作技能指导,明显影响到了教材在更广阔范围内的使用。因此,至少应该通过自编讲义、配套用书编写、国外教材翻译等途径,弥补目前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在条件成熟之后,修订或重编教材,加大中医防治运动性病症和基本技能实操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满足中医院校学生的需要。
2.3适当引入PBL教学、强化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可以很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传统教师讲授为主的“预习-听课-复习-考试”教学方法不同[6]。运动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中的二级学科,应该在教学引入PBL教学法,但必须要注意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包括知识结构、学生偏好)和课程性质(选修、必修)的不同要求,在适合的教学内容中合理引入,反对牵强、盲目的应用PBL教学方式。同时要依据学生及其专业的特点,强化实践教学和自主学习环节。尤其注意在对针灸推拿学和中医药学专业学生授课过程中,适当增加中医药(包括针灸)防治运动性病症的案例分析、实践操作、见习观摩等。此外,还应该根据班种的不同和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同,把握好重点难点,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如体育专业学生医学知识相对欠缺、公选班学生专业来源较多,应该更具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
作者:冯毅翀许金叶汶希焦润艺荆纯祥赖秋媛潘华山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关键词:药学;物理化学;定位;兴趣教育;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34-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药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客观上促进了医药市场高速发展,也使得药学类院校教育和培养医药人才的任务变得更加重要。化学与药学关系密切,因此药学类院校通常把四大化学作为必修课。物理化学在四大化学中属于理论化学,从理论上统帅无机、有机和分析化学,是化学的灵魂。物理化学作为药学类院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药剂学、药物合成、天然药物化学等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提供方法和理论指导,是药学专业学生学好专业课,从事新药研究、生产实践的必要基础[1]。新药的设计合成以及路线的选择、工艺条件的确定,离不开化学热力学的指导;而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的监测以及药物的贮存期的预测离不开动力学知识[2]。由此可见对于药学类院校学生学好物理化学非常必要。然而,由于物理化学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逻辑严密、公式繁多,加上课时的缩减,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苗头。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物理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至关重要。笔者根据药学院教授课遇到的问题,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物理化学的教学进行探索。
一、找准定位,正确处理物理化学的学科归属问题
物理化学药学院教学集中在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这是物理化学公认理论性强的部分,药学专业的物理化学教学应偏重实用性而非理论性,授课时按照学生专业的需求进行有目的、有侧重点的教学,避免教学过于理论化,不贪大求全,精简复杂公式推理是最基本的要求,把课程教学和专业特色联系起来是教学成功的保证。我们通过调研深入了解药学学科设置、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基础。在多次和药学教师座谈的基础上,把物理化学纳入到药剂学学科中的建设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通过学科成员交流,首先改善了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理论基础得到强化,而且教师在讲授物理化学课时更有针对性,能更好地联系药剂学知识。为此我们重新编写教学大纲,指明了热力学、动力学教学的侧重点,增加了相平衡、界面现象和胶体大分子章节的教学份量。
二、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物理化学的兴趣教育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之一。”[3]要让学生学好物理化学这门课,必须让他们喜爱这门课,这样才能把他们吸引到这个抽象的世界中来。兴趣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同时可以使得知识更牢固。如何培养学生兴趣非常重要,理论联系实际不失为有效途径。物理化学知识涉及我们衣(雨衣、雨伞材防雨,表面活性剂除污)、食(冻梨解冻,北冰洋爱斯基摩人冰山取冰得淡水,食盐提纯,食品保鲜,药品保质)、住(空调,冰箱,防水材料,空气净化)、行(汽车内燃机,电瓶车电池)、天气变化(降雨,结冰,盐除冰)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授课时把日常生活中孕育着的物理化学原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就在身边”,同时也体现了物理化学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我们摸索出“提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讨论猜想—讲述新课”的思路,将物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举一反三加深理解。物理化学很多章节与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都有联系。如热力学定律根本上否定“永动机”的存在,也没有“水变油”的可能;卡诺定律不仅和内燃机替代蒸汽机有关,而且和当今热电厂“小改大”,节能减排息息相关;化学平衡移动中勒夏特列原理与老子《道德经》非常吻合。把单一的学科和社会生活、传统文化联系起来,不仅增强了学生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
科学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客观公正反映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而且能激励学生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只注重期末考试而忽视平时考核很大程度上助长个别学生的惰性,教学质量自然受影响[4]。我们学校规定平时30%,卷面70%。为此,我们提出充分利用平时考核,做好形成性评价。从课堂讨论、作业、专题研讨多角度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形成良性循环,让每个学生把功夫用在平时,从源头上提高其教学效果。我们平时考核,引入激励加分制和警告扣分制等措施。对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分值奖励。对作业抄袭、研讨敷衍的学生,除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外,还要给予警告扣分,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诚信做人。实践表明,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奖惩分明的激励制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与时俱进,运用信息技术推进物理化学教学的数字化
进入21世纪,随着电脑等多媒体的迅速普及,物理化学数字化教学提到日程,新兴的多媒体数字化教学,实验过程的数字化模拟,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都正改变着师生的教学模式[5]。实现物理化学教学的数字化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1.课堂教学的数字化——板书与多媒体展示的有机结合。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抽象的、语言不易描述清楚的概念和理论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从而帮助教师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其高效、信息量大的特点也有效地解决了学时压缩的矛盾。为此我们花了很大功夫制作多媒体课件,使之与专业紧密联系。对难以理解的可逆过程、相平衡移动、界面现象制作了相应的动画,增强学生理解。利用校园网络供学生下载学习,并且网站内容随着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网络课堂使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发展,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平台。由于物理化学公式多,理论性强,许多公式与定律应给出其来龙去脉,纯粹以多媒体展示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及时跟踪教师的思路,没有思考的时间,学生主体地位被忽略。传统的板书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板书灵活性强,好的板书是逻辑强的书面语言。它不仅可以使各个教学环节严密吻合,而且可以有效地控制课堂节奏引导学生的思路沿着教师的讲述而发展,有助于学生理清物理化学各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对于一些复杂公式与定律的推演和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教师在备课时,应先对各知识点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只有真正地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专题讨论、案例教学在个别章节也要精心安排。2.数字化试题库的建设。按照药学课程要求,我们建立了相应的题库,并给出详细的答案,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进行课余练习。目前这个方面有待加强,建设互动式题库,让学生做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互动式寓学于乐的题库建设将有利于促进学生课后学习积极性。
3.实验报告的数字化处理。我们要求实验报告数据采用计算机处理,例如蔗糖的水解、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涉及变量关系,均要求用计算机绘制出来直线或者曲线关系。简单使用手工绘图不仅误差大,而且也丧失了与信息化结合的良好教学机会。计算机处理数据效率高,数据处理过程中也可以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根据学院规划,逐步引进能和计算机相连的实验仪器。例如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分子量,可以通过计算机记录数据,自动找出凝固点,非常方便。使用数字化的仪器数据精度高,而且学生紧跟时展的步伐,把握社会发展脉搏。数字化仪器当今科技的前沿之一,但我们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利用仪器,而不是去详细掌握仪器的内部结构。
4.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们积极进行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使学生能随时关注最新的物理化学教学过程,同时能及时下载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课程建设也加强了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
明确药学专业中物理化学的定位,正确处理物理化学的学科归属问题,和药学学科建设相结从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将物理化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以及其他化学课程的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专业知识。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量,对提高物理化学教学质量是均有明显效果。
参考文献:
[1]侯新朴,李三鸣,等.物理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袁悦,包志红,等.药学专业物理化学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2014,17(5):108-110.
[3]杨风霞,连照勋,王爱荣.物理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兴趣教育[J].化学教育,2011,(8):28-31.
[4]张艳梅,那立艳,等.提高制药工程专业物理化学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J].广州化工,2014,42(3):134-136.
美国医学信息学学会(AMIA)主席Edward Shortliffe是这样定义医学信息学的概念:医学信息学(Medical Informatics)是一门新兴快速发展的交叉学科,以生物医学中的信息、数据和知识为研究对象,收集、存储、展现并检索里面的规律,以用于我们在卫生管理、临床诊疗和知识分析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科学。
时间在发展,医学信息学的定义也在发展。医学信息学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说法就是指临床信息学。就整个大的学科范畴来说,医学信息学涵盖临床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图像信息学以及公共卫生信息学等几个领域。但在我国,由于医学信息学起步较晚,其概念仍处于模糊状态。
历史――国内医学信息学演变自医学情报学
医学信息学发展的标志可追溯到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nternationl Federation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IFTP)在1967年成立的与卫生有关的技术委员会。经过不断发展,于1978年成立了国际医学信息学会(Internationl Medical Informatics Assciation,IMIA)。IMIA是国际医学信息学领域内的权威组织,为医学信息学学科建设、医疗行业信息化做出了贡献。
我国的医学信息学教育与医学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信息管理学密不可分,医学信息教育的起源和孕育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那时多所医学院校根据医院和社会需求设置了医学图书馆专业的在职培训。到了80年代初,由于医学图书馆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已经很大,在对前期医学图书馆类教育实践进行充分论证后,经卫生部批准,在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湖南医科大学设置“医学图书馆情报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授予医学学位。
医学情报学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手段不断在各个行业中应用发展,一些医学高校便逐渐将图书馆学系更名为信息管理系,并开设了“医学信息学”方向的专业,当时也有些医院建立了单机的医疗管理系统。根据1993年7月16日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医学图书情报学专业也进行了名称上的调整,专业名称由“医学情报学(医学、药学)”改为“信息学(医学、药学)”,拓宽了专业口径。这为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走上正规化与专业化打下了基础,其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1998年7月,教育部重新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原专业目录做出了新的调整,将若干相近专业进行了合并和重组,将原来“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和“管理信息系统”等5个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隶属管理学门类。于是各医学高校在此基础上将“医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方向”设在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之下,重新调整了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到了2002年底,经教育部批准,中南大学将“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医学方向)”专业更名为“医学信息学”专业,专业代码070408W。2003年秋开始首次以“医学信息学”专业对外招生,这标志着中国医学信息学专业的正式起步。与此同时,南通大学与南通医学院合并,开始正式招收“医学信息学”专业本科生,医学信息学教育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
现状――医学信息学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专业调整以及培养方向多样化后,医学信息学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医学教育和信息管理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2000年以后,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医改大潮,对医学信息学人才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学科发展浪潮的强烈冲击已经开始了。
放眼国际,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发展和培养方向逐渐达成了相对的共识。“在国内,虽然医学信息学这个名词相对还很新鲜,但我们的产业已经发展在前了,各个医院已经使用了多种信息系统。但在学术领域上来讲,还有很多人并不理解医学信息学到底是什么,还带有太多的医学情报学的烙印。”北京大学医学信息学中心常务副主任雷健波说。“现在,国际公认的医学信息学学科体系可分为如下几个相互关联的领域――生物信息学、图像信息学、临床信息学、公共卫生信息学。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区别,是我们在以后的人才培养中必须要弄明确的。”
当然,医学信息学在国外发展了30年后,国内医学信息教育事业也并没有原地踏步。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在2000~2009年期间,经过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面向医药卫生领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医学信息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4所增加到当今的40多所,国内医学信息学教育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学科研究内容
新医改将医学信息学的发展提上了一个新的日程,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代涛认为,我国医学信息学的研究领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医学知识表达
即通过收集医学相关知识,对其进行系统和正式的定义;保证人和计算机对医学知识的一致性理解。如医学知识组织体系,分类表、主题表、医学分类、医学本体、一体化语言系统等。医学知识组织体系的研究是我们开展医学信息学研究的基础。同时,还有医学数据编码与标准、医学信息检索、医学决策支持。
2. 卫生信息系统
在我国,利用卫生信息系统来改善卫生保健的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成为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的一个主要内容,从而建立一个像美国一样的庞大的医疗体系。这个系统有医院信息系统、成像系统、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区域卫生信息系统、远程医疗等。
3. 生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自人类基因组计划以来,人类与模式生物基因组的测试工作产生了大量数据,基于此情况而产生的,是研究、开发或应用计算机工具和方法来扩展对生物学、医学、行为科学和卫生数据的使用,包括获取、存储、组织、分析和可视化这些数据。
4. 医学信息学教育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