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镇供水管理办法

城镇供水管理办法

时间:2024-01-22 15:42: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镇供水管理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镇供水管理办法

第1篇

一、供水水压问题

由于源水来量日趋稳定,我公司已于年月起调整了供水方案,每天5:00-23:30实行恒压供水,水压一直保持在0.4MPa以上,全力保证用户用水;深夜23:30-凌晨5:00,由于用水量极小,又考虑到管网漏损等因素,公司实施相对低压供水,水压在0.3MPa,以满足极少数用户的用水需求。目前3.5万吨/日的山源水加压泵站即将投入使用,源水已不是问题。

为了详细了解学院的用水及水压情况,月日8:00-9日8:00,我们来到地势较高的东校区,对其两个水表处进行了实地压力和流量监测(详细记录附后),在学院不开增压泵的时间段,压力表数据分别在0.145-0.200MPa之间、0.15-0.21MPa之间;深夜11:30-次日5:00,学院自行加压,在开泵抽水的情况下,两水表处的压力也始终保持在0.MPa以上,完全符合《省城镇供水管理办法》对水压的要求。

二、夏季供水的保障

学院分为东西两校区,西校区地势与府城地区相当,水压一直较高,供水相当稳定;而东校区由于地势较高,自备清水库与我公司泵房高差约30米(其清水库的建设位置极不合理),供水水压可能难以如愿。去年夏季,受到水源、水压等因素影响,考虑到师生用水困难,并结合学院的实际,我公司允许学院安装了两台管道泵抽水。

然而近期,由于这两台增压泵的无序开启和运行,造成了主城区供水管网水压极不稳定,严重影响到府城、临淮和门台三地的供水;另外学院自建设施的供水管网系统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系统连接,难以保证城市供水管网系统的整体水质卫生,根据《城市供水条例》第三十二条有关规定:禁止擅自将自建设施供水管网系统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系统连接;因特殊情况确需连接的,必须经城市自来水供水企业同意,报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在管道连接处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为了避免传统增压供水系统可能造成的水质标准降低和各种水源污染问题,保证县府、临、门三地整个公共供水管网的水质和水压安全,我公司建议学院采取新方案,把管道泵改为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生产的无负压变频供水设备,以达到既不对城镇公共管网的水质形成二次污染,又能稳定公共管网的供水水压,同时还能达到高效节能、低噪音、操作方便、运行可靠的目的。

月日下午,我们带着相关设备提供商青岛三利集团的代表来到学院,与后勤处处长商谈了采用无负压变频供水设备,保障夏季用水高峰时期用水事宜。目前,这一方案还没有得到院方的确认。

第2篇

关键词:供水行业;基础设施;现状与问题;对策与办法

中图分类号: TK28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快速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双重作用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是否完善、合理,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尤其是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供水行业基础设施投入建设,与电力、交通等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形成巨大反差,严重制约了城市公共供水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造成供水基础设施资金大量投入的成因

为满足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需要,如我市需投资额3.5亿,建设设计供水规模40万m3/日,占地约6.0公顷的给水水厂,如果政府不投入,仅靠供水企业自筹解决无疑是天方夜谭;城市新区和开发区扩大,我市新城区服务面积最终将达到50平方公里,配套道路亟待敷设供水管道70.2公里,概算总投资8000余万元无有着落;供水管网长期超期服役,老化严重;新技术、新产品急需大量资金投入并与供水管网配套应用;现行的水价政策使供水企业亏损加剧,负债率不断提高;水源污染加剧,保障水质成本增高;城市消防用水及消防设施维护费补贴不到位;政企不分,企业负担加重;供水行业立法滞后造成成本增加。

二、对供水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建议

1.将公共供水设施建设和供水管网改造纳入政府投资范围,一方面尽量争取国家建设资金;另一方面将城市供水管网建设纳入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统筹考虑,将供水工程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合理解决应急工程建设费用。如城市新区和开发区扩大配套铺设的供水管网、执行国家新的水质标准进行水厂净化工艺改造、增加新的检测项目、扩建检测站、增添检测仪器设备等投资,列入地方投资计划,发挥地区财政资金的主渠道作用,有计划、分步骤、分阶段、分重点地实施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作,为供水事业发展提供硬件支持。

2.争取政策和政府的支持。按照全国其他城市的作法,地方政府是供水企业所有者,也可以说是唯一股东,是出资人和投资人。而供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也是城市化的主要标志之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给予了供水大力支持,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2011年政府投入就增加了3000万元。下一步,在水价调整及相关政策扶持上,自来水公司还将积极争取。

3.靠企业自筹。这个方面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和企业折旧来实现。我公司每年的折旧费大约在656万元,近几年来,这些资金约80%都用于供水管网的发展和改造上,其余的20%用于制水厂设备更新改造。今后随着企业资产的增加和经济效益的好转,投入这方面的资金可能更多一些。

4.通过其他融资渠道,例如引进战略投资伙伴,加快发展区域供水等。过去在大多数城市,政府几乎是供水工程的唯一投资者,乡镇供水中政府投资比例较大。实践证明,仅仅依靠政府投资不能满足供水行业的建设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放开了供水行业投资的限制,支持各类资本投入供水行业。国家计委《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提出,近期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建立公共产品的合理价格、税收机制,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道路、桥梁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城市供水水厂建设、经营属于鼓励外商投入的领域。中国城市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吸引了大量外国资本,目前,跨国公司已在沈阳、天津、中山、成都、重庆、郑州、南昌等近20个城市投资建立了自来水厂。随着供水行业政企分开和水价调整,供水工程投资多元化成为必然。民间资本和海外资本将进入供水行业。

5.建立价格调整与补贴机制 。 物价主管部门要切实关注供水行业的困难,重申原国家计委、建设部[1998]1810号《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中提出的“遵循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和供水企业合理盈利的平均水平应当为净资产8—10%,逐步解决水价低的问题,确保水价调整及时到位;并建议在我市制定一套可行的价格调整与政府适当补贴相结合的价格管理机制,若水价不能够及时调整到位,政府应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及时给予补贴,以缓解由此带来的政策性亏损,指导供水行业向良性循环发展。

6.在城市基础建设配套费征收中,核入公共供水设施建设资金,并按合理的比例支付,以体现公用事业的社会效益。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属于政府的非税收入,专项用于城市道路、桥涵、供气、供热、给排水、路灯照明、环卫设施、园林绿化、公共消防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自来水总公司可按上缴市财政规费额的30%部分,从附加费、加价水费、水资源费、城市配套费中列支补助;其中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给水部分)按建筑面积参照供水行业其它水司标准收取一定费用,用于供水管网的改造与维护。

7.对消防用水及设施维护等公益事业,实行财政补贴。

8.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对学校、困难企业、困难居民等实行优惠水价,优惠部分由地方政府补贴。

9.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供水企业属公用事业,水价倒挂,又肩负着社会服务性任务,是否调低供水企业增值税率。供水企业代政府收取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等,建议免征代收项目的税费。供水企业占地主要是水厂,建议免征水厂土地使用税。

参考文献:[1] 刘松深.《我国供水行业的发展趋势》

第3篇

Abstract:According to Zhenjiang in 2005 year water resources quantity situation and the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has analyzed Zhenjiang industry, agricultural, the domestic water saving water potential, and proposes the industry, agricultural and the life aspect saving water measure suggestion from the project and the non-project angle.

关键词:水资源 节水潜力 工程性措施 非工程性措施 水价

Key words:Water resources saving water potential project measure non-project measure sailor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125-02

目前镇江市的节水工作在“点”上做了一些工作,例如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节水型社区以及创建节水示范项目,但在“面”上做的工作还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镇江市节水潜力角度分析,提出工程性节水措施和非工程性节水措施,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自觉建设节水型城市。

一、镇江市水资源概况

1、水资源量情况

镇江市地处长江下游南岸,是长江与运河交汇处,境内拥有秦淮河、太湖湖西和沿江三大水系。2005年镇江市的总供水量为399720.3万,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为398657.6万,地下水源供水量1062.7万。全市总用水量405345.1万(其中循环用水量5624.8万),其中取地表水404282.4万,占总用水量的99.7%,取用地下水1062.7万,占总用水量的0.3%。在各项用水量中(不包括循环用水量),农田灌溉用水为101912.2万,占全市总用水量的25.1%;林木渔业用水3255万,占全市总用水量的0.8%;工业用水279626.1万,占全市总用水量的69.0%;城镇生活用水15836.1万,占全市总用水量的3.9%;农村生活用水量为4715.7万,占全市总用水量的1.2%。

2005年镇江市人均用水量为554;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508;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人每日341升;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人每日201升。[1]

2、水资源供需情况

镇江市紧邻长江,处于江南水网地区,河道、湖泊众多,表面上是属于不缺乏水资源地区。实际上,河道、湖泊这些自然水体只能调节水量,却不能产生水量,水资源主要来自于降水。镇江市平水年径流量只有降水量的30%,其余均蒸发。

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水环境的急剧恶化,使得镇江市的水资源供需存在矛盾。同时农业灌溉渠系利用率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与国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等原因致使水资源日益短缺。

二、节水潜力分析

节水潜力的分析涉及的因素众多,不仅与当地的产业布局、用水方式、水文等因素有关,更与个人、企业(单位)、政府对节水的意识强弱有关。不论是在工业、农业还是生活方面都存在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都存在差距。

1、工业节水潜力

占镇江市国民经济“半壁江山”以上的是工业经济,在工业、农业、生活用水这三方面,工业用水占的比重最大。“十五”期间,工业化发展中期偏重化工的结构特征日益明显,在重工业经济中,化工行业所占比重很大,成为镇江市贡献最大的行业。

现状工业用水为高用水企业(例如化工企业)、火电企业(例如镇江谏壁发电厂)和一般工业企业,一些工业企业生产工艺落后,单位产品耗水量偏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低,2005年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75.5%,与发达国家90%以上的现状相比,差距很大。

2、农业节水潜力

2005年镇江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508,农业用水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很大,农田灌溉用水占全市总用水量的25.1%,农业灌溉用水系数为0.5-0.6,高于全国的0.4-0.5。

农村地区,化肥和农药施用强度较大,使得水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流失量较大;农植物主要采用粗放型灌溉方式,很多地区水稻田仍为漫灌串灌,水资源浪费很严重。通过实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调整种植结构、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建造污水、粪便处理池等方式,可以挖掘更大的节水潜力。

3、生活节水潜力

2005年镇江市人均用水量为554,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人每日341升,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人每日201升。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就能流掉1-6水,一个漏水的马桶一个月要流掉3-25水。

居民用水节水意识薄弱,“跑冒滴漏”现象普遍,加强对水的管理和节水器具的广泛推广,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生活污水、卫生厕所粪便、畜禽粪便不加处理排入水体,使得可用的水资源减少,提高生活污水的净化技术,可以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4、综合节水潜力

通过节水潜力分析,无论是工农业还是生活用水都存在很大的节水潜力。工业用水重复率、农业灌溉用水系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的提高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节水潜力。从镇江市用水量分布特点可以看出,工业用水是最多,所以若将工业生产的废水经过净化处理成为农业灌溉的用水,将大大减少农业灌溉用水,同时生活污水经过净化处理也可以成为农业灌溉用水。

三、提高节水潜力的措施

节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的工作,节约用水、高效用水、挖掘现有节水潜力是当前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是实现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重要保证,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1、工程性措施

1.1工业节水工程措施

镇江是工业主导型城市,在城市取水量中工业取水量最大。工业节水不仅应与城市经济发展相协调,而且应与城市水环境的治理、改善和保护的要求相配合,达到“和谐”城市的要求,同时要考虑工业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水平升级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2]

镇江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化工行业比重最大,这就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耗水少、污染轻、用水效率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建立节水防污型工业体系,积极进行工艺改造和设备更新,淘汰高用水工艺和落后的设备,应用节水和高效的新辅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回用率。

1.2农业节水工程措施

一直以来,镇江市农业用水主要采用粗放型灌溉形式,很多地区的水稻仍为传统的漫灌串灌,水资源严重浪费。针对此种情况,首先应调整种植结构,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农业区位优势、农业资源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给予科学定位,如在严重缺水的岗坡地区由种植水稻调整为种植棉花和经济林果。[3]

其次,积极推广节水技术,兴建水利工程,大力发展喷灌和滴灌。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而且可以使节约的水量参与区域用水结构的调整,整体提高区域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句容市投资20多万元,建成了新的节水灌溉微喷系统,用水量只有原来的一半,但效果却和正常浇灌是一样的。节约的水量可以分配给工业用水或生活用水,这样有利于城市和谐发展。

再者,农业生产使用农药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的规定,防止污染水、土壤和农产品。

4.1.3 生活节水工程措施

一方面,生活节水要积极推广使用节水型器具,节水型器具节水率可达30%-40%。依靠科技进步,加强节水科研工作,研制、开发和使用节水型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杜绝跑、冒、滴、漏。

此外,积极采用城、镇、村供水管网的检漏和防渗技术,加快供水管网的改造,可以降低供水管网漏失率,提高生活用水效率,从而节约水资源。

第三,生活防污方面可以在城、镇、村兴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使得城市和乡镇水源地的水质达到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主要湖泊、水库、供水河道水质好转,水资源得到有效管理与保护,水环境条件得到改善。

2、非工程性措施

镇江正在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培育和完善了节水型社会的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政策和宣传教育体系,从非工程性措施角度进行节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建立完善节水相关政策法规。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完善节水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执法力度,确保节水法规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目前镇江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了《镇江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镇江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镇江市城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这些法规的颁布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对于乡镇用水,还缺乏法律法规保障,因此建立健全节水相关政策法规迫在眉睫。

加强节水宣传,建立节水教育氛围,提高公众节水意识。一直以来人们把水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是促进节水的有效途径。各级水管单位应广泛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水情教育和节水宣传教育,让人们认识水,了解缺水的状况,建立节约用水社会监督机制和网络,树立全社会个人、单位节水意识,形成全社会倡导节水、人人重视节水的良好风尚。[4]

四、结束语

2009年“两会”期间,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已经确定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面对镇江市社会需水量不断增长、水污染问题加重、水资源短缺、用水结构不合理和用水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应该坚持实施工业、农业、生活用水节水工程措施,统筹运用法规、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大产业生态化进程,依靠技术挖潜,适时运用经济杠杆,积极利用雨水、再生水,形成一套科学的、符合镇江市水资源特点的节水管理体系,为中国水资源节约与保护添砖加瓦,这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生态型社会、和谐社会的保证。

参考文献:

[1]2006年镇江水资源公报

[2]刘超,张海洋,王心义.开封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节水潜力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6):70

第4篇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有关节约用水的规定,从四个方面抓好落实。

1、落实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即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应当制订节水措施方案并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今后新、改、扩建项目,先向水务部门报送节水措施方案,经审查同意后,项目主管部门才批准建设,项目完工后,对节水设施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否则供水企业不予供水。

2、大力推广节水工艺,节水设备和节水器具。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项目,项目主管部门在批准建设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水许可时,以生产工艺达到省规定的取水定额要求为标准;对新建居民生活用水、机关事业及商业服务业等用水强制推广使用节水型用水器具,凡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投入使用。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现有非节水型器具改造,对现有居民住宅供水计量设施全部实行户表外移改造,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供水企业和用户承担,对新建居民住宅要严格按照“供水计量设施户外设置”的要求进行建设。

3、调整农业结构,建设节水型高效农业。推广抗旱,优质农作物品种,推广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农艺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高效节水农业配套技术,农业用水逐步实行计量管理,总量控制,实行节奖超罚的制度,适时开征农业水资源费,由工程节水向制度节水转变。

4、启动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工作。突出抓好水权分配,定额制定、结构调整、计量监测和制度建设,通过用水制度改革,建立与用水指标控制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大力开展节水型社区和节水型企业创建活动。

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1、严格限制自备井的开采和使用。我市已被省政府划定为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今后除为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确需取水的,不再审批开凿新的自备井,市区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要于年底前全部关停;对于公共供水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自备井,安装监控设施,实行定额限量开采,适时关停。

2、贯彻水资源论证制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与当地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项目取水先期进行水资源论证,论证通过后方能由项目主管部门立项。调整我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空间布局,切实做到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以水定发展,确保用水安全,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

3、做好水资源优化配置。鼓励使用再生水,微咸水,汛期雨水等非传统水资源;优先利用浅层地下水,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综合采取行政和经济手段,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三、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改善水环境

1、根据《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对现有入河排污口进行登记,建立入河排污口管理档案。此后设置入河排污口的,应当在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之前,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合理设置。

2、积极推进城镇居民区、机关事业及商业服务业等再生水设施建设。建筑面积在万平方米以上的居民住宅小区及新建大型文化、教育、宾馆、饭店设施,都必须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没有再生水利用设施的在用大型公建工程,也要完善再生水配套设施。

3、足额征收污水处理费。《市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已于年月日正式实施。要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提供资金支持。

4、加快城市排水管网建设,要按照“先排水管网、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原则,加快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在新建设时,必须建设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推行雨污分流排水体系;对现有,要在城市道路建设的改造的同时,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和完善,提高污水收水率。

四、深化水价改革,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

1、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逐步提高城市供水价格,不仅包括供水合理成本和利润,还要包括户表改造费用、居住区供水管网改造等费用。年生活用水价格为元/立方米(含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下同)。年每立方米达到元左右。

2、合理确定非传统水源的供水价格。再生水价格以补偿成本和合理收益原则,结合水质、用途等情况,按城市供水价格的一定比例确定。要非传统水源的开发利用进展情况,及时制定合理的供水价格。

3、积极推行“阶梯式水价(含水资源费)”电力、钢铁、石油石纺织,造纸、啤酒、酒精七个高耗水行业,从年起实施“定额用水”和“阶梯式水价(水资源费)。”水价分三级。级差为1:2:10。工业用水的第一级含量,按《省用水定额》确定,第二、三级水量为超出基本水量10(含)和10以上的水量。

五、加强水资源费征管和使用

1、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征收水资源费是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节约用水的重要措施。全市范围内使用自备井(农村生活和农业用水除外)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按规定缴纳水资源费(含南水北调基金)。水资源费(含南水北调基金)主要用于水资源管理、节约、保护工作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不得挪作他用。

2、加强取水的科学管理工作,全面推动水资源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智能水表等科技含量高的计量设施安装工作,所有自备井都要安装计量设施,实现水资源计量,收费和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

第5篇

1.工程用地产权不明确

一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站首用地大多是集体用地或农用地,办理土地使用证需转成建设用地,手续繁琐,办理困难。二是按照《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方案编制提纲》规定编制的用地补偿费低,与市场价差较大,被占用土地的农户不能接受。三是部分工程站首用地是废弃的村部、学校等,建设时同受益乡镇、行政村协商,无偿使用,未办理土地使用手续,工程运行几年后群众要求收回土地,占地纠纷现象时有发生,扰乱水厂正常运行,如利辛县潘楼水厂。

2.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总体来说,亳州市目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宏观管理还不到位。目前,亳州市以县区农村自来水公司管理为主,县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中心管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管理、个体承包管理等多种模式并存;部分饮水工程建成后交给村集体使用,对工程如何运行管理,缺乏指导和宏观管理,未形成自上而下、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造成了“工程有人建、有人用、无人管”的状况,如蒙城县2005年建设的崔寨供水点;现有管理人员大多缺少专业技术培训,业务素质较低,管理水平普遍偏低,不能适应工程日常管理工作,亟需建立健全为农村供水厂提供管理、指导、服务的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为基层水厂提供技术培训、药剂、水质检测等技术服务。

3.工程建设标准偏低

2005~2008年建设的工程大多是单村水厂,规模小、标准低,机泵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和损坏,亟需更新改造。水质超标的水厂由于水厂占地面积小,不具备安装水处理设备条件,无法进行水处理,水质较差,向周边进一步辐射延伸也受限制,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4.供水设施保护意识不强

随着村村通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人为损坏农饮供水设施特别是供水管网现象日益严重,有的甚至是成片被毁,加大了管道维修工作量,维护费用也相应增多。如利辛县江新村进行新农村改造挖坏2800m主管网及村内支管网,造成损失16万多元。群众在建房、栽树等活动时挖坏供水管网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5.运行成本高且效率低下

目前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儿童,实际用水人口只能达到设计人口的40%,实际用水量达不到设计供水规模的40%,出现“大马拉小车”的不良局面,造成设施闲置、资金浪费,致使供水设备运转效率低;供水水质大多存在氟、铁、锰超标问题,水处理成本每吨增加0.3元左右;现行水价低,每吨1.0~1.5元之间,水厂只收取运行费用,不提取折旧、大修费用,如谯城区执行水价为2006年时核定的每吨1.0元。使用率小、运行成本高、水价偏低,致使水厂效益低下,大部分水厂只能保本运行,维持简单的再生产,无法做到持续利用,更无法保证设施设备的及时更新换代,个别小水厂亏本运行,有的甚至停止运行。

6.水质监测环节薄弱

一是多数工程尚未重视水质监测工作。亳州市饮用水源为地下水,水质相对较好,群众认为再对水质进行监测没有必要。二是水质检测费用高。每检测1个水样需700多元,1处工程年监测费用要数千元,小水厂没有足够的运行费,无法委托有关机构进行定期检测;三是卫生部门水质监测经费不足,工作难以开展。大多数卫生防疫部门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质监测有较高的认识,也做了一些行业监管工作。但由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面广量大、工程分散,相关部门受到技术力量、设备和工作经费的限制,难以承担全方位的水质监测重任。

二、应对措施

1.保障土地供应,明确用地产权

应与国土资源部门密切沟通,加强协作,按照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0号)精神,切实做好已建工程建设用地手续补办工作。占用土地为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国有建设用地的,依法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占用土地为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属集体土地的,就用地补偿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协商,达成一致;占用耕地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落实补充耕地;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对于拟建设的工程用地要充分考虑农村饮水工程的公益性,工程建设用地应当作为公益性项目纳入年度建设用地计划,优先安排。

2.改造供水工程,促进优化组合

在有条件的地方,对规模较小水厂进行优化组合,与邻近的已建或“十二五规划”中拟建大水厂进行适度并网运行,形成有一定规模的供水网络系统,利用大水厂人力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对各小水厂实施统一管理,加强供水网络管理和维护,提高工程供水服务质量,降低工程供水成本,以发挥工程整体规模效益。在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对小水厂进行技术改造,改变频供水为压力罐供水或变频结合小压力罐供水,减少用电量,降低供水能耗,从而降低运行成本,确保工程长期持续运行。

3.注重宣传工作,强化工程保护

要特别注重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对供水管网等供水设施的保护意识,引导其他单位和个人在进行修路、新农村建设、栽树等活动时自觉爱护供水设施,避免人为破坏。供水管理单位要加强对供水设施的巡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及时维修。要建立索赔机制,切实维护自身利益,保证国有资产不受损失。对破坏管网等工程设施的行为,按照《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38号)规定严肃处理,用实例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营造爱护供水设施的良好社会管理氛围。另外,建议采取工程保护措施,在建设时主管网深埋大田地耕层下,尽量避免因沿路铺设而遭破坏。

4.健全监测体系,确保供水质量

切实加强对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的水质监测,对取水、制水、供水等各环节水质检测实施监督管理。一是县区政府协调水务、卫生、环保等部门建立健全水质检测和监测服务体系,建立部门间工作协调机制,落实有关水质检测和监测人员、任务、责任和经费;二是县区设立水质监测中心,加强水质监测硬件设施建设,完善水质监测网络;三是“千吨万人”规模以上的集中供水工程还要设置单独的水质检测实验室;四是卫生部门对供水工程水质进行定期抽查。

5.合理制定水价,足额征收水费

合理制定水价和足额征收水费是确保农村供水工程发挥效益、促进“以水养水”良性运行的必要经济手段。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负担,保本微利”的原则,计取折旧费和大修费,按照完全成本核定水价;要提留农村供水工程统筹金,即按水费收入计提工程大修基金和折旧费,由县区水务局设专账统筹管理,用于辖区农村供水工程的维修。

6.优化管理结构,健全管理体制

一是明确县级人民政府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责任主体,县区水务部门是本辖区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行业主管部门,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做好本地供水单位的管理工作;二是组建区域性、专业化供水管理单位,加强用水户协会建设,推行用水户协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让群众真正享受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积极推行专业化管理与用水户协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三是实行合同管理制,依法与供水管理单位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严格按合同执行;四是加快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村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和技术指导,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定期对工程管理人员开展政策法规、工程管理、维护技能、经营能力培训,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二次供水;卫生管理;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 R1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8(b)-0149-03

高层建筑的二次供水又称高层建筑二次加压供水,是指供水单位将来自集中式供水或自备水源的生活饮用水,贮存于水箱或贮水池中,再通过机械加压或凭借高层建筑形成的自然压差,二次输送至水站或用户的供水系统[1]。近几年,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迅速加快,高层建筑不断增多,二次供水已成为城市供水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二次供水的监管,全国各地的管理模式各有不同,管理水平差别较大,普遍存在监管职责不明晰、供水服务不规范、防护设施不完善、运行维护责任不到位的问题,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用水质量[2]。因此,加强对二次供水卫生的监督管理,落实二次供水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迫在眉睫。为掌握北票市二次供水卫生管理现状,对我市二次供水卫生进行摸底调查,并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1我市二次供水现状

我市高层建筑基本为高层或小高层楼房。目前投入使用的高层共有16处,二次供水单位16家,供水人口约2.5万人。其中宾馆饭店1处、医院1处、商务写字楼4处、居民住宅10处。我市二次供水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①将市政供水储存到地下蓄水池,然后再将地下蓄水池的水输送至楼顶的水箱供到用户,共涉及高层2处;②将市政供水储存到地下蓄水池加压后直接供到用户,共涉及高层10处;③采用无负压的供水设备,直接从自来水管道加压将水送至用户,共涉及高层4处。我市二次供水设施产权管理主要有两种形式:①由二次供水设施产权单位自行管理,共涉及高层4处;②二次供水设施产权由用户共同拥有,委托物业公司管理,共涉及高层10处。

2二次供水水质检测情况

对我市16家二次供水单位进行了水质采样检测,每处分别采集了出水和末梢水。水质检测标准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3]执行。

2.1水质检测情况

共采32份水样,合格8份,合格率为25%。不合格项目为: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余氯、浑浊度、铁和氨氮。其余项目均合格。不合格的微生物指标和余氯占不合格项目总数的100%(24/24),浑浊度、铁和氨氮分别占不合格项目总数的16.7%(4/24)、8.3%(2/24)和20.8%(5/24)。

2.2不合格项目超标原因分析

①贮水箱(池)设计不合理。一般情况下,自来水在水箱中储存6 h余氯量已极低,储存12 h后余氯含量即为0[4],倘若二次供水水箱的供水过程设计不合理或水箱容量大、用水量少、储留时间长,导致余氯浓度下降[5],造成微生物繁殖,导致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和余氯项目不合格。②浑浊度和铁项目超标可能与二次供水设施的选材不恰当有关。配水管网材料种类、溶出、腐蚀、脱落及末梢水的滞留时间、温度等也影响饮用水浑浊度和铁的含量[6]。③卫生管理不到位。二次供水单位管理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不规范,对供水水箱卫生管理工作缺失,且无专职人员,不掌握清池消毒的技术,存在二次供水水质污染隐患。氨氮项目超标说明水质新近受到污染所致。

调查发现,有2处二次供水设施选址不当,设在生活居住区附近,周围有污水沟及生活垃圾等污染源;有1处二次供水设施卫生防护不当,适逢雨季,雨水会灌入水池;有3处二次供水设施日常维护不到位,导致二次供水水箱长期使用后密封性能下降、池壁脱落严重且未能及时维修。甚至有高位水箱箱盖破损,水质长期暴露在外,造成灰尘和雨水侵入,青苔滋生,水箱内沉淀物较多。以上这些情况,是造成二次供水水质污染、水质合格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3我市二次供水卫生存在的问题

3.1供水设施、设计不合理

目前我市的二次供水设施普遍存在设计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问题。我市现有的二次供水单位在新建、扩建、改建供水设施时,均未按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预防性卫生审查,且均未取得卫生许可。涉水产品均不能出示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卫生行政许可批件。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二次供水蓄水池的选址、供水设备的设置、设施的材质等方面不符合卫生要求,致使竣工使用后,进行技术改造的难度加大。

3.2二次供水设施陈旧老化,维修改造及设备更新不到位

大多数二次供水单位由于缺少资金,引起供水设施老化、设备更新不及时、供水技术落后的严重问题。有的二次供水设施多年不维修改造,锈蚀情况达到一触即漏;有的水泵年久失修,时好时坏,导致供水不及时,影响居民正常供水。

3.3供水设施卫生管理不当

我市所有二次供水的水箱(池)均不按要求定期进行清洗消毒,有的从使用至今从未清洗过。其中有2处二次供水蓄水池水都是停水时才用,水质难以保证,存在污染隐患。另外,二次供水单位供水人员大多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对卫生法律法规、供水卫生知识了解较少,在日常管理和维修中不遵守行业标准,如不按规定对水池(箱)进行清洗消毒、不能对水质进行自检和不按时参加健康体检等。这些都不利于二次供水的卫生管理。

3.4二次供水卫生监管缺乏法律依据

目前,辽宁省朝阳市及北票市尚未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致使卫生监督部门在对二次供水的卫生监管中缺乏操作性强的规范文件,处罚力度不够,影响了执法效果。为此,在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许可、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卫生许可、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等方面,尽快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是非常必要的[7]。

4建议

4.1建立完善二次供水设施管理相关的规章和办法

借鉴其他城市对二次供水的卫生监督管理先进经验,完善辽宁省朝阳市及北票市二次供水的相关法规,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建立并完善二次供水管理体制,理顺管理环节、规范行业管理,以消除现有模式中职权不清、责任不明等现象,使预防性卫生审查工作落在实处[8]。严格执行建设施工“三同时”,卫生行政部门参与并规范二次供水设计、施工审查,确保二次供水设施设计合理。另外,国家对二次供水水箱、水池的材料缺乏硬性规定,给水质卫生监管留下死角。

4.2二次供水单位加强二次供水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建议二次供水单位严格按照《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年久失修的蓄水池、水箱和供水管道进行更新改造维修,选用无毒、无害、高强度、抗老化的新型材料,确保水质卫生[9]。卫生部门加强参与和监管力度[10],尤其对二次供水单位存在无消毒设施、对水质不进行消毒处理、不定期对供水水箱(蓄水池)进行清洗消毒的单位要采取增加监督频次、增大监管力度的方式进行严格管理。

4.3成立二次供水管理机构

二次供水设施应由政府设立统一的部门进行管理,明确二次供水设施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和资金渠道,规范供水项目建设和维护管理标准,统一二次供水设施的建设、改造等备案制度。新、改、扩建居民住宅的二次供水设施,应与小区房屋建设同步规划设计、同步组织建设、同步维护管理,纳入房建验收程序,通过二次供水工程达标来保障二次供水设施的正常运行及辖区居民的安居乐业。

4.4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全面监测[11]

建议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对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和卫生监测人员的培训和业务考核,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购置并及时更新水质检测设备,增强检验、检测能力,使水质检测数据更加精准,更具说服力。加强二次供水的日常水质监测,以便早发现问题,早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污染隐患。

4.5积极推行二次供水的公示制度[12]

通过对二次供水的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定期公示二次供水卫生质量状况,对二次供水不合格单位予以曝光,促进二次供水单位日常管理走向规范,落实相关制度和安全措施,使二次供水卫生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积极推行二次供水公示制度,有利于二次供水单位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自觉履行相应的法律责任及社会责任,同时又尊重用户的知情权,让用户放心使用。

4.6规范清洗消毒机构,强化清洗队伍培训[13]

规范管理清洗消毒机构,对二次供水的卫生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14]。行政审批部门严把清洗消毒机构的市场准入,相关部门加强日常监管,规范行业行为。卫生部门加强清洗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清洗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对二次供水清洗队伍进行评选,实行优胜略汰制度,以提高服务质量。

4.7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二次供水的科学性监管[15]

为实现生活饮用水的监督预警和科学管理,建议我市建立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预警控制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对生活饮用水监督检测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利用,及时发现水质变化规律和异常情况,及时提出预警信息,最终达到科学监管的目的。同时对提高突发饮用水污染事件处置效率、建立科学处置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16]。

4.8做好生活饮用水卫生宣传和培训

卫生监督部门要利用电视媒体、广播、报纸、手机等途径广泛宣传饮用水卫生安全知识,加强做好对社区、住宅物业小区居民、工作人员以及二次供水相关人员等人群的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提升饮用水卫生安全意识,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4.9设立二次供水水质卫生问题投诉电话

业主或居民发现二次供水单位存在卫生问题时可拨打投诉电话举报。住建、卫生和水务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及时查处。

4.10开展综合卫生监督干预[17]

建立卫生监督、地产监管、地方政府三方联动机制,拓展监管手段,加强监管力度,切实做好二次供水综合监督执法,保障居民生活饮水安全。

[参考文献]

[1]杨克敌.环境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58.

[2]于欣.积极推进居民二次供水统一管理新模式全面提高二次供水管理水平[J].城镇供水,2011,(6):14-15.

[3] 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

[4]张智超,邵瑞娟.贵阳市二次供水的卫生学问题评价[J].卫生管理,2008,5(8):1389-1390.

[5]甘日华.广东省生活饮用水二次污染及防治措施的探讨[J].中国供水卫生,2000,8(3):35-41.

[6]武景福,武和平,刘楠.三门峡市区生活饮用水浑浊度五年监测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1):159-160.

[7]董淑爱.二次供水卫生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J].实用医技杂志,2008,1(15):244-245.

[8]赵惠玲,孟柯,潘峰.北京市大兴区二次供水卫生管理安全现状[J].职业与健康,2012,28(3):354-356.

[9]宋克蕾,.通化市二次供水设施卫生现状调查[J].求医问药,2011,9(3):37.

[10]黄怡,周文琪,陶诚.城市二次供水系统水质管理模式浅析[J].净水技术,2012,31(4):24-26.

[11]陈惠中,祝军,师秀艳,等.浅谈二次供水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1,17(1):41.

[12]吴玉珍,徐贻萍,钱婕.二次供水卫生现状与监管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2,19(1):38-40.

[13]顾俊,镇银.二次供水卫生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9,25(2):191-192.

[14]缪勇战,韩宁,朱发考.二次供水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成效与探讨[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4,21(4):392-396.

[15]陈嘉,毛洁,应亮,等.上海市二次供水卫生监督监测结果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3,25(8):455-457.

[16]应亮,毛洁,王懿霖,等.浅谈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预警控制平台在突发饮水污染事件处置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2011,18(6):533-536.

第7篇

水价是微观上配置水资源的重要手段。水价的变化过程,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及国民经济政策密切相关。随着国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水价也经历了从福利定价到商品定价的过程。综观黄河流域水价的变化过程,总体上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1公益供水阶段

1980年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水利工程供水一直执行福利性政策,实行无偿供水。水管单位的运行费完全依靠国家拨款维持。在高扬程灌溉地区,只象征性地收取一些电费,其余由国家补贴。该阶段,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国家只管水利工程的投资建设,管理单位仅对工程进行简单维修和管理,对水资源在宏观和微观上基本上没有调配功能。从而造成水利工程维修管理、设备更新费用严重不足,许多单位连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

1.2低水价供水阶段

鉴于国有大中型水利工程运行不良,举步维艰的局面,1980年国务院提出“所有水利工程的管理单位,凡有条件的要逐步实行企业管理,按制度收取水费,做到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根据这一精神,各地拟定了水费标准。黄河流域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差异较大,水价标准并不统一。黄河上游水源充足,地势平缓,灌溉用水自流方便,水费标准较低。如内蒙古河套灌区为0.00114元/m3。黄河下游,引黄渠首水费也开始起步,但标准很低。此阶段尽管各地制定的水价标准极低,仅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但供水管理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水利供水从无偿到有偿,走上了按量计费的起步阶段。

1.3成本水价低级阶段

1985年7月22日,国务院以国发【1985】94号文批准并颁布了《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办法规定“水费标准应在核算供水成本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经济政策和当地水资源状况,对各类用水分别核定。”按照这一规定,各地分别对自己的水利工程供水成本进行了测算,并制定了本地区的水价标准。但由于原有标准太低,按当时物价水平测算太高,二者相差较多,用户一时难以接受。所以各地核定的水价相对较低,离实际成本差距很大。如内蒙古农业用水自流为0.009~0.018元/m3,提灌0.002~0.005元/m3,工业用水0.003~0.004元/m3,城镇供水0.05元/m3(斗渠口);河南省农业用水自流为0.008~0.018元/m3,工业用水0.04~0.045元/m3,城镇供水0.015~0.02元/m3(总干渠口);引黄渠首农业自流为0.003~0.001元/m3,工业0.002~0.004元/m3。

1.4成本水价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1994年水利部提出水利进入市场经济的“五大体系”建设。同年财政部以【94】财农字397号文“关于颁发《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制度》(暂行)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暂行)的通知”。1995年水利部以水财【1995】226号文颁发了《水利工程供水成本费用核算管理规定》。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各地在进行成本核算基础上,以供水成本为目标,根据物价指数变化不断调整水价,对新建水利工程按产业政策要求,按工程类型和用水性质实行新水新价,这些措施推动了水利工程管理逐步向良性轨道上运行,水价管理体系正逐步形成,各地水价标准都有较大幅度提高。据统计,现行标准较1985年平均提高180%,最高达300%。

2现行水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供水价格偏低

目前,尽管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均按照新的供水成本核算办法进行了核算,水资源的价格比成本低水价阶段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甚至有些省区的水价调整幅度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了连续上调,但与水利工程的供水成本仍有较大差距。如2000年黄河下游引黄渠首1~11月份,农业供水价格,河南4~6月份0.00675元/m3,其它月份0.00507元/m3;山东4~6月份0.00649元/m3,其他月份0.00487元/m3;工业及城市生活用水4~6月份0.0045元/m3,其他月份0.0025元/m3。从12月份开始执行国家计委调整的新水价,标准为农业用水0.01元/m3,工业用水0.039元/m3。引黄渠首供水价调整幅度较大,但农业水价仅为成本的30%,工业供水价格只占其成本的1/2偏上。

供水价格长期偏低,水价严重背离其真实价值,造成了工程管理单位亏损严重,供水工程维修困难,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效益低下,导致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不利于工程及管理单位的良性循环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水价偏低,用水缺乏有效的经济制约手段,用水户节水意识不强,加剧了水资源利用的无序竞争,造成了有限水资源极大浪费。如目前的引黄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4~0.5左右,高的也不过0.55,工业水重复利用率仅为50%上下。这种现象使得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不利于黄河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2.2现行供水价格没有充分反映水资源的价值内涵

供水成本是水价核算的基础。现状条件下,供水成本费用是根据水利部《水利工程供水生产成本费用核算管理规定》,按“供水生产”、“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四个科目进行成本费用核算的。在此基础上,供水价格按照供水成本,对各类用水分别核定。农业水价中,粮食作物按成本核定,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等可适当高于供水成本和费用;工业用水按供水成本和费用加4%~6%的利润及税金确定,城镇生活用水可略低于工业用水。

目前,就我国水资源价格体系而言,主要包括水资源费和水费两种。第一项是使用者获得的水使用权,第二项是商品水的终极价格。水价作为一种反映水商品的价格,它应该包括水资源费、水资源加工成本费用和合理收益以及水资源使用的消极外部性补偿。因而按照这一水价结构,即使现行水费完全按各类水价标准执行也仅体现了水价中的水资源加工成本费用和合理收益部分,而水资源费和水资源使用的消极外部补偿则没有被体现出来。这表明,水价改革仍然有较长的路要走。

2.3缺乏科学有效的水价形成机制

水价机制涉及水价的核定、执行,水费征收和管理等环节。由于目前我国的水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家、地方政府、工程管理单位和用水户之间的责、权、利并不完全清晰,尤其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之间。受此影响,尽管各省、市及独立核算的供水管理单位都制定了水费计收标准,但真正到位的不多。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物价指数的变化,水价的增长远低于供水成本增长幅度,而在具体核定水价时,还要考虑用水户(主要是农业用水)承受能力,征收的可能性等多种因素,造成了新的价格、价值背离现象,这就是水价调整缺乏科学的联动机制的具体表现。

目前,黄河流域的水费征收工作与水利基础产业地位不适应,严重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现行的水价标准尽管已将供水水价与供水对象的利益联系到了一起,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水费计收方式,且受黄河流域水资源分布及地域性差别影响,各省区的水费计收方式并不统一,如有的地方按方收费,有的按亩收费;收费制度和办法不完善,不仅造成水费征收困难,而且降低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费管理上,出现了多头管理,如有水利部门,财政部门、计划部门等;加之收费机构不完善,缺乏检查与监督措施等。导致水费管理处于低水平、低效率状态,不利于水利工程和水管单位的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

3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3.1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价核算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商品的价格反映其价值的变化规律和要求。水资源作为一种商品,其价格的变化也应反映市场规律的变化要求。针对目前水价偏低,水资源经济内涵反映不充分的实际情况,根据目前我国水市场的发育状况,在完善现有水价核算办法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完全反映水资源经济内涵的水价核算体系。黄河流域涉及地域较广,水资源在时空上和地域上的分布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和特点,沿黄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程度不同以及不同行业对水资源保证率要求的差异性,增加了黄河水资源水价核算的复杂性。根据黄河水资源的变化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水市场对水资源的配置要求,黄河流域水价应以资源水价、工程水价、环境水价核算作为主要内容,结合水资源的用户性质将水资源进行分类,提出各类用水的水价核算方法;同时依据水资源的紧缺程度,丰枯变化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水价核算办法和标准。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水源费。即使用者从资源所有者中获得使用权的成本。水资源作为一种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和战略物资,其所有权属国家所有。尽管水资源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是相同的,但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责权关系在水资源上尚不十分明晰,如果不征收水资源费,则导致流域上、下游,资源贫、富不同地区水资源使用上的不公平,不利于理顺资源使用、管理等诸多环节中的利益关系。

(2)水资源的加工成本费用和合理收益。成本费用应包括基建投资、管理费、运行维护费和税金。合理收益是投资利润,可根据工程类型,目标及发展阶段提出利润率的大小。管理费除供水工程的日常管理费用外,还应当包括水资源的管理费用,主要有水资源勘察、调查评价、规划、管理等内容。

(3)根据水资源的时空变化和稀缺程度,确定其丰枯价格,体现市场调节功能。

(4)水资源使用的消极外部性补偿。主要指水资源过渡开发使用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工业废水的过量排放造成的水环境失衡和下游水体利用功能丧失等补偿费用。

3.2建立水价的补偿调节机制

水资源属竞争性消耗品,上游区域耗用多,则可供下游消耗的水资源量就相对减少,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就变得更加突出。黄河下游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持续发生的断流现象,实质上就是流域各用水区对水资源需求增加,水价调整不到位,水市场调配功能脆弱,从而导致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结果。1998年之后,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在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的情况下,确保了黄河下游河道不断流,取得水资源管理的新突破。但这种管理和调度主要是行政手段的作用,缺乏市场规律的调节,黄河上的主要水利工程和水调部门为此都付出了巨大代价。如2000年为确保黄河下游不断流,山东局在调水期间发生的调水费用就高达1100万元。今年,小浪底水库为缓解下游旱情及确保下游不断流,于6月底就停止了发电。所有这些费用支出均没有在现行水价中予以体现。因而,为提高黄河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水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应在确定黄河流域各省区水权的条件下,摸清黄河水资源的家底,提出沿黄各省区河道生态用水,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等用水控制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水资源的核算方法,逐步建立起水权转让,资源流动(包括质和量两方面)的水价补偿调节机制,促进黄河水资源的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

第8篇

关键词:土地管理;生产规模;土地监察;审批;规划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50-1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中心,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步伐,应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配置的新格局,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1 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凡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各类开发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必须首先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控制地下水开采总量;加大用水计量管理,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工业、服务业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必须安装计量设施,严格按计划用水,以量计征水资源费,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收取水费和水资源费。

2 加强用水效率控制,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加大中水利用率。城镇生活、大型工矿企业及各工业园区必须建设深度处理的污水处理厂,实施中水利用。新建大型文化、教育、宾馆等以及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必须配套建设中水回用设施;加快实施“一矿一池一园区”战略。全市所有煤矿配套建设一定容量的蓄水池,把矿坑排水作为灌溉用水充分利用起来;加快节水技术改造。大面积实行滴灌、喷灌新技术,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加大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力度,降低管网漏失率;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加强对煤化工企业及高档洗浴、洗车等服务业节水管理。建设工业节水示范工程,推广先进的节水和污水处理回用技术,全面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3 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就是要对区域、流域入河湖排污总量实行严格控制,将入河湖排污从定性变为定量,超量排放将受惩罚。确定主要河流的纳污总量和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严格控制管理入河排污口设置。抓紧制定和完善入河排污口的登记、审批和监督管理办法,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和规范化管理。

4 加强河道管理重新焕发河流活力

河道是天然水流流通的通道与载体,既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又有十分重要的资源功能,健康的河流不仅是保障防洪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也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们通过采取非法采砂专项整治活动等措施,河道面貌有了明显好转。但在利益的驱使下,非法采砂、非法侵占河道、超量排污等现象依旧存在,致使河流功能衰减,河流自身生命系统出现危机,影响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进一步加强河道管理,重新焕发河流活力和生机迫在眉睫。保障河流健康活力是河流管理者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

4.1 要广泛宣传河道管理的法律法规

让每个水利工作者都知道,加强河道统一管理、管好河道是国家法律赋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让广大公民都知道污染河道,就是毁坏我们的家园。侵占河道、毁坏河道,阻碍行洪,人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活路。善待河道,保护河流是保障我们子孙万代生存的唯一选择。

4.2 严把涉河建设项目审批关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切实加强河道管理,规范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严格实行建设项目审查许可制度,严把建设项目的审查、审批、许可关,明确审批权限,实行分级负责,同时制定相关的配套管理办法和监督检查制度,严格按照规划和规范进行审查,坚持依法审批,杜绝越位审批,杜绝越权审批。

4.3 坚持“以防为主,查防结合,以查促防”的原则

完善河道巡查制度,落实河道巡查责任,实行河道巡查“三结合”(即河道巡查与运行观测相结合,河道巡查与询问调查相结合,河道巡查与群众举报相结合),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

4.4 提高执法能力,加大执法力度

积极开展非法采砂专项整治活动和河道管理执法检查活动,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乱挖滥采等非法采砂活动,严肃处理侵占、挤占河道的违法行为,彻底消除河道行洪障碍和各种隐患,维护良好的河道管理秩序和生态环境,让河流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5 切实加强水资源执法监管,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加强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原水与再生水的统一管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等制度,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强化对取水许可和二次供水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危害水源安全和私采地下水的违法行为;按照建设国家节水型城市的要求,严格洗车、洗浴等高耗水行业的监管,规范节水设施设备运行、使用,全面提高城市用水效益和市民节水意识。

6 切实加强水土保持执法监管,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第9篇

a)基本情况。璧山区位于重庆市西部,属长江上游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面积为914.56km2。截止2013年末,全区总人口63.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91万人,占56%;下辖15个街镇,185个村(居)民委员会。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9亿元,同比增长16.6%。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为273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18元。全区境内主要有璧南河、梅江河、璧北河3条河流,年均降雨量1064.7mm,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约为3.48亿m3,人均水资源量546.4m3,约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4。境内地下水埋藏深,开采难度大。截止2014年底,全区已建水利工程年蓄引提水总量为1.07亿m3,占全县水资源总量的30.74%。

b)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体情况。2004年以前,采取拦蓄地面径流、新建小型集中供水工程等方式,安排投资1886万元,解决了2.88万人农村人畜饮水困难,人均投资655元。“十一五”期间,由于大部分镇级水厂尚未完成改造,优先纳入规划实施的是自然条件差、饮水较困难的部分,通过新建集中供水工程的方式,安排投资6737万元,解决了16.41万人和0.71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人均投资411元。“十二五”以来,为了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工程小而散的问题,璧山区采取“跨村、跨镇、城乡一体化方式”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街镇水厂为依托,最大限度地延伸供水管网,逐步实现城乡饮水一体化,同时对无法通过管网延伸的区域,单村或联村建设集中供水站,规划安排投资1.14亿元,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1.58万人,人均投资530元,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截止2014年底,已安排投资11642万元,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20.54万人,占“十二五”规划解决人口的95%,剩余7400人计划于2015年实施完成。

2璧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2.1主要做法

第一,超前编制年度实施方案,缩短项目审批周期。区水务局根据规划任务,超前做好水源水质论证,提前半年编制下一年度全区农村饮水安全年度实施方案,统筹谋划下一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周期一般需3个月,比重庆市和其他省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平均前期工作周期缩短了2~3个月。第二,及时下达资金计划,健全群众筹资机制。区水务局加强与市水利局、区发改和财政部门沟通协调,中央投资计划下达到具体项目一般只需1个半月左右。同时,为了保证工程建得起、管得好、群众能负担,全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的75%由中央补助、19%由市区级财政配套,剩余6%由受益群众自筹。第三,落实项目实施责任主体,完善项目验收机制。项目实施由璧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面工作,以项目村的村委会或街镇水管站为项目法人,由所在街镇主导实施,区水务局进行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进度督促。项目建设完成后,由项目所在街镇组织初验,试运行半年工程运行正常后,由璧山区水务局组织区有关部门联合进行验收。验收过程中建立销号建卡花名册,并进行逐户走访确认,听取群众意见。第四,创新管理模式,实行多元化管理。对分散式供水工程,主要有两种管理模式:跨村联建的工程由街镇水管站管理,单村工程由村集体管理或用水户协会管理。对集中式供水工程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管理模式。目前,全区17个集中供水工程中,由区级水利部门直接管理的有6个,乡镇街道政府管理的有4个,股份制管理的有1个,私有制管理、市级部门管理和村级管理的各有2个。第五,落实水价电价优惠政策,建立财政维修基金。一是水价方面,街镇水厂均由物价部门核定水价,由水厂管网延伸的工程实行同网同价,原则上按总表计量趸售,用水户不缴纳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集中供水站则由村委会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来确定水价。目前,一般用户水价为2~3元/t,少数工程用户水价达到5~6元/t,群众表示能承受。二是电价方面,从2011年7月起,璧山的集中式供水站、管网延伸二级加压站,甚至包括承担有管网延伸任务的街镇水厂,用电价格由0.78元/kW•h调整为0.52元/kW•h。三是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基金,璧山区于2009年开始,由区财政每年预算拨款50万元和各农村供水工程提取的大修费用(按水费收入的5%提取)组成维修基金,用于工程主体损坏、主管道爆管等应急事故的维修。第六,强化水质检测,加强水源保护。水质检测由区卫生疾控中心和水文水质监测站共同完成,其中水文水质监测站每月进行水质常规9项抽检,每半年34项全分析抽检;区卫生疾控中心对各个供水工程每年进行两次抽检。区水厂的抽检合格率能达到99%以上,街镇水厂的抽检合格率能达到90%左右,农村饮水工程水质合格率为80%左右。同时,由区环保局负责农村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由区农业局负责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工作。第七,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建设管理。璧山区印发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明确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从规划到建设到建后管理的程序和管理办法,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在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上的分工和职责;制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基金管理办法》,明确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管护资金的来源,规范了基金的使用范围、管理方式和监管责任。

2.2主要经验

一是将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民生实事全力推进。璧山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将农村饮水安全纳入到“办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22件民生实事”之一,县、街镇、村社三级全面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区各有关部门在项目规划设计、前期立项、投资计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卫生部门提前介入水源点论证,环保部门强化水源地保护,发改、财政部门加大市区级投入力度。通过8个行政村13户随机调查,群众对供水水量和水质普遍表示满意。二是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集中供水。在“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璧山区不断调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思路,根据全区地表水源、人口分布、地形条件等因素,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充分利用现有水厂的富余供水能力,将原来的新建集中式供水为主调整为管网延伸方式为主,尽可能提高水厂规模化供水能力,有效发挥管网延伸模式投资相对较低的优势,解决工程小而散的问题。三是通过创新建管方式强化工程建设监督制约。首先,转变角色。过去璧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主要由区水务局负责建设与管理,不利于调动乡镇政府的积极性,对群众的需求考虑较少。通过几年的实践,该区不断创新建管方式,区水务局由运动员、裁判员双重身份转变为主要履行裁判员职责。目前,项目实施以项目村的村委会或镇街水管站为项目法人,由所在街镇主导实施,区水务局进行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进度督促,工程建成后由用水户协会负责运行管理为主。其次,当好裁判员。项目建设过程中区水务局监督项目法人严格执行四制要求,对管材和设备采购执行准入制度,公开招投标确定供应商,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县级报账制。第三,实行三公示制度。即开工公示,开工信息由区水务局统一在媒体上公示;现场公示,凡投资50万元以上的在建工程均制作现场公示牌;村级公示,项目招投标、开工建设等内容均在村级公示栏进行公示;竣工公示,将项目实施的范围、解决户数、建设内容、投资金额、资金来源等信息进行公示。

3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a)仍存在一定数量的饮水不安全人口。根据璧山区提供的资料及现场调研发现,由于国家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的政策性因素,以及个别行政村处于偏远山区,居住分散。目前,初步估计规划外仍有5万多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同时,部分工程如现场走访的大兴自来水厂、阳岫水厂等,工程主体多为早期建设,后期进行改扩建,设备已发生老化的现象,部分管网在“十一五”期间由于投资不足,采用了PVC材料,爆管等现象时有发生,管网漏损大,这些原因使得部分已解决的饮水安全的人口出现了“反弹”。

b)基层管理和技术力量不足。随着大批农村饮用水工程的建成,急需管理人员来保障日常供水、设施维护,但调研时发现,除规模化水厂及部分管网延伸直接覆盖的工程以外,由于大多饮水安全工程地处偏远乡村,条件差、待遇低,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缺乏吸引力。由村委会或用水户协会确定的维护管理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能适应日常工程维护和饮水安全管理的要求。

c)用户实际用水量与设计供水能力存在一定差距。一些用水户装有人饮安全自来水龙头和自打机井两套供水设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许多用水户优先使用机井水,自来水主要用于饮用,自来水用水量每月1t左右。同时,村镇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忙和大型节日时才返回,普遍实际用水量不足设计供水能力的50%,如实地查看的大兴水厂,设计供水规模为3000m3/d,但实际日用水量仅为700m3。d)工程运行管理难度大。虽然璧山区已建立维修养护基金,并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但从调研了解到,已建成的1/3供水工程水费收入只能弥补运行成本,无法足额提取工程折旧和大修费,大修和更新改造的能力依然不足,无法保证工程长期发挥供水效益。如大路水厂职工反映,供水成本在4.2元/m3左右,供水水价为2.8元/m3,扣除人员工资和相关管理费用,水厂基本处在亏本运行的状态,无法提取工程折旧和大修费;千层岩水厂的管网延伸工程,由于向农村供水的管道高差近180m,需进行三级提水才能保证部分村民供水,供水成本较高,尽管水价达到5元/m3,但仍难以平衡。

4有关建议

通过调研来看,璧山区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方面力度大,措施得力,符合当地农村的实际,进展比较快,能够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针对存在的问题,对下步工作提出建议如下。

a)进一步完善政策,运行管理好供水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惠及群众的民生工程,需要完善机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建议:一是目前璧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成本一般在2元/t左右,最高达4.5元/t,一些水厂出现亏损运营状况,区政府需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根据供水工程实际,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管理的补贴;二是按照节约用水、保本微利的原则,指导各水站根据供水成本加强核算,合理调整水价,公开透明,确保群众对水价的知情权;三是研究出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用电(现状0.52元/kW•h)统一执行农业排灌用电价格(大约0.28元/kW•h)的政策,以降低工程运行成本,减轻农民负担。

b)加强水质在线监测,进一步提高水质检测能力。“十三五”期间,需集中力量对不能满足供水需求的供水工程进行提升改造,确保水质真正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同时,以区水文水质监测站为基础,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在硬件、软件方面加大投入和提高建设标准,强化水质监测,逐步建立健全农村饮水水质监测日常管理运行机制,利用现有水厂在线监测基础,建立水质在线监测网络平台,提升水质在线监测能力,确保农村饮水水质安全。

第10篇

1.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有力推进,水生态安全网络建设初步形成为全面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总体部署,切实增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气清”的美丽港城,近年,连云港市结合饮用水水源保护,通过河流(湖库)、滨岸带生态修复,湿地保护、修复和建设,排污口整治等综合措施,积极构建包括清水廊道、尾水通道的水生态安全网络。围绕市区饮用水安全,完成了蔷薇河下游段清淤和生态修复工程,并积极推进蔷薇河“河长制”配套基础工程。实施了东海县尾水通道工程改造、赣榆区“鱼养水”生物措施、小塔山水源地涵养、灌云县叮当河综合整治工程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以及排淡河、东盐河、玉带河、龙尾河等城市内河综合整治和河滨带绿化工程。

2.水管理基础工作扎实,现代水管理体系基本形成连云港市先后印发和出台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通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办法》《连云港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关于印发蔷薇河“河长制”实施方案的通知》等,全面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了水资源有偿使用、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取水许可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用水计量和统计等5项制度,为水利依法行政提供了政策支撑和法制保障;建立了江苏省水环境监测中心连云港分中心等,提升了水质和入河排污口监测能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在逐步深入,各区县“三条红线”业已确定。加强了节水监督、取水许可审批、水资源论证、地下水管理、水功能区监督管理等工作力度。这些制度、措施的贯彻实施,对有效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生态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3.水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水文化体系初步构建近年,连云港市充分发挥依托自然资源的优势,做足山水文章,融入文化元素,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水文化体系。将“人水和谐”理念融入河道综合治理、湿地公园建设、水利风景区建设等水利工程建设中,构成了连云港市水文化的主体,并已成为宣传水文化、弘扬水生态文明的重要平台、窗口和阵地。通过“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及水法和水土保持法的大力宣传,丰富了广大市民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提高了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人们热爱自然、保护水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二、水生态文明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1.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压力大,水安全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连云港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压力很大,水源地普遍水质不达标,无在线监测系统;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滞后,仅市区和东海县有应急水源地,没有达到省委省政府对城区饮用水提出的“双源双线”要求。在区域供水方面,连云港市各县区域供水覆盖率很低,且水源单一、供水管网安全可靠性差,亟待加强水厂及供水管网规划建设,提高区域供水覆盖率。在城市防洪方面,连云港市防洪(潮)除涝能力总体偏低,市区城市防洪与100年一遇防洪标准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市区老城区排涝能力仍不足,连云新城和徐圩新区等除涝配套工程建设相对滞后,达不到20年一遇排涝标准;赣榆城区和灌南、灌云两县县城依托流域治理,防洪除涝标准总体偏低。在生态供水保证方面,目前连云港市尚未开展河湖健康评估工作,建议尽快开展此项工作,以摸清河湖的健康状况,并采取措施维持其健康,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节水减排任务艰巨受区位因素制约,连云港市长期承接上游省市的客水污染,同时,本地工业高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高,而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却相对滞后,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率、处理标准不高;部分老城区排水管网未能达到雨污分流,部分工业、生活污水直接进入临近河道;一些河段底泥淤积严重,产生内源污染。另外,随着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活、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饮用水水源保护、污水处理和垃圾收运、处理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上述诸多问题致使饮用水水源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较低,短期内实现持续改善的压力较大。

3.水生态系统有所退化,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恢复任重道远连云港市突出问题之一是河湖水质较差,加之河网区水体功能混杂,河流上水闸众多,河流流动性受到影响,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导致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退化、饮用水不安全等问题凸显。连云港市地处下游河网区,其河流水质极易受上游以及连通河流相互影响,而连云港市饮用水水源多以河流为主,其清水廊道与部分河流连通,一旦发生污染事件,将直接导致饮用水水源水质恶化,水质安全得不到保障。另外,由于土地开发、工程建设,过分压缩河湖水系空间,使河道岸边陡峭,河滩消失,大量湿地改变用途;传统的以工程为美的观念支配河道治理,用硬质材料替代河道浅滩和深潭,使部分河流失去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沿海滩涂不合理开发,使河口潮间带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4.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现代水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东海县、灌云县用水总量控制实现度仅为0.60和0.30,而市区、赣榆区、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用水效率控制实现度均低于1.00。因此,必须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效率控制管理;增强水资源监管能力,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健全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城乡一体管理;建立水资源补偿机制;建立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的现代水管理体系。

5.水文化体系需要完善,水生态文明意识需要提升连云港市水文化遗存面临城市迅速发展的威胁,需要得到有效保护。连云港市水文化体系建设仍然处于初创阶段,需要完善和提升。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管理中要融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要素,提高水利工程的文化品位。

三、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对策措施

1.以城乡供水和防洪除涝为主体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巩固流域防洪工程,全面完成海堤达标建设,加强区域治理、城市防洪除涝建设,完善流域、区域、城市相协调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着力加强蔷薇河、古泊善后河、龙王河等区域骨干河道、其他重要河道和中小河流治理,加强洼地圩区治理,整治入海河道,完成病险水库和大中型泵闸加固改造,加快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2.以饮用水安全为核心的健康水生态体系建设为提高连云港市饮用水安全,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为核心,以河道生态治理与修复为重点,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健康水生态体系。通过入河排污口整治、截污导流、河道疏浚等手段减少污染负荷;通过河滨带修复、提高河湖流通性、湿地净化功能等措施,提高水体净化能力,构筑河流生态屏障;以湿地公园建设为主体,通过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充分发挥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娱乐、水环境调节等功能。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河道生态治理、河(湖)滨带植被恢复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工程等。

3.以清洁减排为目标的水环境保护体系建设①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清洁生产。大力推行企业清洁生产,以此为契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绿色经济增长。提高环保准入门槛,提升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加大涉水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力度,规范工业企业排污行为。积极鼓励各工业区开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工作,创建生态工业园区。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强化对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的评估和验收,促进企业减少污水排放。②推广节水技术,减少污水排放量。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建立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城市。鼓励企业采用先进工艺,降低单位产品的水耗,提高水循环利用效率。建立和完善城市再生水利用系统,减少废污水排放。③推进截污导流工程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提高截污收集能力。加快推进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和配套,加强现有污水排水管网的维修和养护。实施河道整治,清除河流污染底泥,通过生物措施、控源截污等手段,净化河流水质。④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厂建设及现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按照“城乡统筹、就近接管、相邻联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布局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面提升城乡污水处理率和水平。

4.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现代水管理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管理、用水效率控制管理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管理,提升水资源监管能力。严格河库管理,实行河库“蓝线”管理制度,全面实行“河长制”,建立水资源补偿机制,严格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强化地下水管理,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完善水法规配套体系建设。

第11篇

我受县政府委托,现就*县城镇化建设情况向本次委员会报告,请予审议。

近年来,我县的城镇化建设在县四大家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特别去年以来,城建工作被列为县四大重点工作之一,城建投入增加,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使我县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县地处豫西南边陲,南阳盆地中心,总面积平方公里,辖乡镇,总人口万。近年来,我们按照“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高品位、完善功能、服务经济发展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总体要求,确立经营城市理念,以城镇化建设为契机,抓规划龙头带动,抓建设扩大规模,抓管理提高水平,抓项目促进发展,抓创新激发活力,抓队伍树立形象,突出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位一体,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万,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城区已形成五纵八横的道路骨架,道路总长度公里,硬化率达%,自来水普及率%,绿化覆盖率%。在县城的辐射带动下,全县小城镇建设也呈现出勃勃生机,镇区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万人,镇区道路条公里,硬化率%,各类封闭综合市场个,供水普及率%,绿化覆盖率达%,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建制镇由年个增加到个,一批新型小城镇正在形成,其中,市三星级小城镇个,市一星级小城镇个,同时新甸铺镇和歪子镇被南阳市委、市政府确定为重点镇。自年以来,连续5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县城;年被首批命名为全国县城规划先进县;至年,连续七年获得省“三优杯”竞赛活动优胜单位称号;年、年又荣获国家建设部、省建设厅和市政府授予的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城”和“优胜县城”称号,年被建设部、省建设厅、南阳市人民政府授予城市环境整治“优秀县城”和“优胜县城”称号;年被省确定为个推进城镇化建设重点县(市)之一,被市政府评为城市管理先进县、城市建设先进县;××年被南阳市人民政府评为城市管理先进县,××年两个城建引资项目参加市政府“两节一会”的签字仪式,花卉展评被市政府评为一等奖。

二、城镇化建设进展情况

(一)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为目标,高起点规划,提升城市品位

近几年,在城镇规划中,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在修编城镇结构体系时,坚持城乡全方位统筹规划,构筑城镇体系的圈层框架。把空间布局分为四个层次:即县城-重点镇-边缘乡镇-中心村,重点是加快县城和重点镇的发展步伐。一是认真搞好了城镇规划的修编工作。根据“十五”规划的城镇进程和个重点县市的要求,去年以来,投资万元,运用航拍、卫星定位系统、数字化地图等先进技术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先后完成了平方公里的航拍工作,制作了平方公里的数字化地形图,经过一年多大量的工作,目前已完成《*县-年总体规划》的修编,县人大第五次会议已审议通过。新的规划绘出了*今后年的发展蓝图,为迅速提高城镇化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的城市规划区总面积为平方公里,包括城关镇全部、城郊乡和上港乡的部分行政区。把我县性质确定为县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发展以纺织、轻工业为主的豫鄂边界地区的工贸城市。××年建成区人口万人,年均增长率‰;年建成区人口万人,年均增长率‰;年建成区人口万人,年增长率%。××年建成区用地面积平方千米;年规划建设区面积平方千米;年规划建设区面积平方千米。在规划期内城市主导发展方向为跨白河向西,东西兼顾、协调发展。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到××年全县总人口为万人,城镇人口为万人,城镇化水平为%;年全市总人口为万人,城镇人口为万人,城镇化水平为%;年全市总人口为万人,城镇人口为万人,城镇化水平为%。规划到××年*的现有乡镇将全部进入建制镇行列,实施城镇化战略,推动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三维互动。根据城镇所处的位置、区域社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将县域城镇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县域中心城市:*市;二级重点镇:歪子镇、沙堰镇、新甸铺镇;三级一般城镇:施庵镇、溧河铺镇、前高庙镇、王庄镇、王集镇、上庄镇。

二是对城区重点地段、重点部位实施了详规和规划控制。投入万元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对铁塔路和白河景区进行了专业详规。对军民渠全段两侧各控制米,护城河两侧各控制米,老白河两侧各控制米,农场沟两侧各控制米,规划区内西环路以西、大桥路以南、三里河桥以北全面控制,西寨河、南寨河两侧各控制米,南大街两侧各控制米。

三是搞好规划的法制建设。根据我县城镇发展的需要,依据国家、省政府有关法律法规,出台了《*县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和《*县公路沿线建设管理办法》,禁止了城区内独家小院的建设,加强了对城乡公路沿线建设的管理,不断完善了我县城镇规划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使之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经常化管理的轨道,切实维护了规划的严肃性。

四是加大规划依法行政力度。成立了规划办公室、测绘公司使规划的管理逐步规范化,同时组建了专业的规划监察大队,加大了对乱搭、乱建、无证建设、占压红线等违返城市规划管理行为依法查处的力度。去年以来,共查处违规案事件起,立案起。

(二)以城镇化为契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去年以来,多渠道筹集资金万元,加快了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大大提高了城市品位,增强了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一,加强了城市道路广场的改建及配套设施建设。投资万元修建了占地亩的新联广场,为居民增添了一处休闲娱乐的绿地广场;投资万元对城区汉城中路、解放中路、书院路和朝阳路进行了整修改造,共铺设彩砖平方米,整修排水沟米,修筑路面平方米,更换侧石米,安装盖板块,修建检查井座,埋设直径米的排水管涵米,更换路灯盏;投资余万元,启动了军民渠治理工程,已挖运淤泥万立方米,回填土方万立方米,渠两侧道路已轧实;投资万元修建了长公里的东环路,共铺设柏油路面万平方米;投资万元,修复人民路破损路面平方米,沥清灌缝总长度米;投资万元对人民路溧河路口排水工程进行整修改造,共铺设-ф砼管涵米;投资万元对工业园区排水工程进行修筑;投资万元正在对三中路进行了路面铺设和下水道修筑。投资多万元,共硬化背街小巷道路米。第二、提高了绿化水平。投资余万元,实施了拆墙透绿和城区行道树的栽植、人民路花带和庭院的绿化,新增绿地,新栽和移栽棵。第三,加大供水管网的铺设和改造力度,共投入2万元,完成城区部分供水管网的改造,共更换和铺设φ—的管道米,新发展供水户户,同时加大了居民单元楼“一户一管,一户一表”的改造力度,共改造幢单元楼,使多户受益,并且与城市节水紧密结合,堵塞“跑、冒、滴、漏”,缓解了城区供水不足的问题;第四,启动了城区光亮工程。按照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景区活动的要求,投资万元,在县直多个单位实施了光亮工程,为城区的夜景增添了新的亮点。

(三)抓住城镇化机遇,“经营城市”初见成效

去年以来我们按照“经营的思想、市场的法则”,把基础设施推向市场,广泛吸引外资、内资和民间资本,扩充城建资金来源,共引进项目个,概算总投资亿元,已投资万元,其中引资万元成立了“*东方公共交通公司”,开通了城市公交;由郑州客商投资万元的城市出租车项目已挂牌运营,海南外商投资亿元的白河景区开发建设工程已开工建设,山东外商投资亿元的城市燃气管输工程项目已签订正式合同,正在进行建设性规划设计。二水厂项目已纳入国家计划笼子,可争取世行贷款万元,城区污水处理厂项目正与江苏鹏瑶集团加紧联系洽谈。拍卖朝阳路广告权和路灯广告设置权共筹得资金多万元。

(四)立足管理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城区管理水平

去年以来,城区管理工作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市为动力,按照行政职能“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积极进行城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内部改革新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一是改革城管体制,成立了新的城管办和城建监察大队,购置了台城管车辆,配发了城管制式服装,为城区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城区管理采取动静结合、分片和集中整治、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区进行综合治理。同时,今年加强了城管队伍建设和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建立了城市长效管理机制。面向社会招聘城管和交通协管员,成立了城管交警中队,城管大队组建了四个城管包路段中队和一个巡查中队,并加强城管内部改革力度,实行中层竞岗制、路长负责制、聘用合同制、徒步执法制、市容巡查制、队员零工资制、路段承包制等内部改革和管理机制,加强了对早晨、中午和晚上三个时段的管理和重点部位的死看硬守,基本上遏止了沿街叫卖、乱停乱放、乱贴乱画等违规行为,提高了城管综合水平,城区管理成效明显。二是围绕环卫体制改革,组建了环卫大队,理顺了环卫体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外出考察镇平、邓州、唐河等县市的环卫情况,借鉴外地经验,采取边学、边改、边干的办法,经过一年多大量细致的工作,理顺了环卫体制,组建了新的环卫大队。城区所有垃圾的清运由环卫大队负责,打破以往城关、城郊、建设局各自为政的局面,城区垃圾清运由三家合为一家,彻底消除了垃圾随意倾倒和三家推诿扯皮以及交界处的垃圾无人清运的现象。环卫大队组建以后,用一个月的时间共清理垃圾死角余处,清运垃圾多车多吨。城管大队、城管交警中队、环卫大队三支队伍分工协作,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使交通秩序和市容市貌大为改观。同时结合*实际,出台了《*县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为进一步搞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小城镇建设和星级集镇上档升级成效明显

在小城镇建设上,我县按照“小城镇、大战略”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以争创省、市重点镇和中州名镇、星级集镇活动为载体,按照立足优势、提高品位、突出风格、各具特色的建设方针,实施城乡一体、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全面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一是积极开展星级镇创建活动。新甸铺镇、歪子镇、王庄镇已成为市“三星级”小城镇,施庵镇、沙堰镇成为市“一星级”小城镇,同时,新甸铺镇、歪子镇、王庄镇和沙堰镇正在积极申报省或市重点镇。二是加大了规划修编和管理力度。歪子、新甸、沙堰、王庄、上港等乡镇都聘请规划专家对各乡镇的总体规划和局部详细规划进行修编。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今年,全县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全面推进的态势,小城镇建设总投资万元。新建改建市房间平方米,投资万元;公共建设项目个,投资万元;生产性建设项目个,投资万元;基础设施投资万元;已铺设和正在铺设道路条公里,投资万元;修筑排水管道公里,投资万元;新建各类市场个,投资万元;打深水井眼,投资万元;铺设供水管道公里,投资万元;种植各种绿化树万棵,投资万元;安装各种路灯盏,投资万元。溧河铺镇、施庵镇、歪子镇、前高庙乡,巧借公路建设,镇区内新修道路都在公里以上,拉大了集镇规模框架,改变了集镇面貌。上庄乡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但今年舍得投资,铺设、硬化道路条,长达公里,投资达多万元。城关镇引资工业项目个,投资达多万元。

(六)加大整顿和规范力度,开创了建筑业工作新局面

今年建筑业以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为首要任务,以整顿规范建设市场秩序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市、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检查、狠抓落实,整个建筑业保持了健康稳步发展的态势,实现了时间、任务、效益同步发展的好成绩。至目前共办理建设项目施工许可项,建筑面积平方米,施工产值万元,工程报建率%,招标率%,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没有出现任何质量和安全事故。

三、存在问题

⒈规划管理不是很到位,特别是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上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外部大环境讲,居民群众对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深,对规划的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还不够强,违规建房、无证建设、擅自改变用地性质、扩大建设规模、占压红线等现象时有发生;从内部讲,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而规划工作人员少,规划监察队伍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市规划局现有工作人员余人,而我县规划办为人,规划管理监察中队为人,且全部为二级单位借调人员,个规划监察人员要搞好整个城区和全县所有乡镇规划监察,力量明显不足,因此应进一步健全管理机构,加强队伍建设。

⒉重点工程进展较慢,城市建设投入不足,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存在重重点工程轻一般工程,重新工程轻老工程,重路桥工程轻排水工程现象。特别是市政设施和公益事业欠帐较多,如城区大部分排水沟由于历史的原因又窄又浅,不能适应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城区供水管网严重老化,供水主管道早已超过使用年限,供水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供水损失率达%左右,更新供水管网约需资金多万元,但目前自来水公司每年所收水费只能保障交纳电费和职工%的工资,没有能力对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只能修修补补,维持现状。

⒊经营城市力度不大,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的机制尚不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公司还没有启动,对市政设施推向市场还缺乏认识,缺乏有效的措施。

⒋城市建设品位不高,精品少、绿地少、广场少,历史文化古城的文化底蕴还没有挖掘出来。小城镇缺乏特色,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⒌城市管理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基建占道、户外广告、部分非严管街的占道经营和早、夜市的管理不到位,卫生保洁、垃圾清扫和清运还不及时。

四、××年城建重点工作

×年城建工作总体思路:以个城镇化重点县(市)为契机,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决定》为指针,以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和城镇项目建设为重点,抓住机遇,加快建设,努力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年城市建设计划干件实事,主要是一渠五路一条排水工程和锦绣花园、线滨河段、城市燃气、二水厂建设、背街小巷硬化等。其中,一渠五路一条排水工程概算总投资为万元。

一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⒈军民渠治理工程

完善××年首段治理建设任务;××年从商品街桥延伸至纺织路桥,该段长米,概算投资万元。××年元月份搞好拆迁摸底调查和工程的测量、定位,月份开始动工清淤治理。

⒉“五路”修筑改造工程

纺织东路改造工程。该工程西起朝阳路,东至人民路,全长,主要路宽,两侧人行道各宽。主要是路面修筑、下水道整修和人行道彩砖铺设,该工程预算总造价万元。

书院东路延伸工程。该工程西起检察院东围墙,东至铁塔路,全长,设计道路总宽,其中主路面宽,两侧慢车道各宽,花带各宽,人行道各宽。

汉城西路修筑工程。该工程东起西环路,西至滨河路,全长,设计主路面宽,两侧人行道各宽。

西环路整修改造工程(人行道、路沿石、排水、路灯、自来水、行道树)。一是西环路南段(书院路口—大桥路)全长米,主要是移栽法国梧桐和人行道铺设彩砖、侧石。两侧人行道宽各米,铺设彩砖平方米,侧石米,工程造价万元。二是西环路上新修、维修排水沟米,预算万元;三是解决西环路往西排水问题,在大桥路、公园路、汉城西路、航运中学向西道路两侧埋设Ф砼管涵米,预算万元。工程预算总造价万元。

汉城东路人行道整修改造工程。该工程东起人民路,西至朝阳路,全长,人行道平均宽。主要进行人行道彩砖铺设和下水道整修改造。

⒊朝阳路健康路口排水工程

该工程位于健康中路南侧,东起朝阳路,西至军民渠桥。全长,埋设Ф管涵,每设一检查井,共设座,概算投资万元。

(二)项目建设

⒈白河景区开发建设:搞好锦锈花园建设和S线滨河段建设。

⒉城市管输燃气项目:积极创造条件,确保明年首期工程开工建设,并投入运行。

⒊城区二水厂:加紧与国家计委和省、市财政部门联系,争取资金尽快到位,进行二水厂先期建设。

⒋污水处理厂项目:一是开征污水处理费,为污水处理厂积累建设资金;二是利用省对个城镇化建设重点县(市)资金倾斜的政策,积极加大项目上跑力度,争取世行贷款或国债资金;三是积极和江苏鹏鹞集团联系,合资成合作建设。

(三)背街小巷建设

城关镇、城效乡要搞好小区道路硬化,重点完成五瘟庙东路和东大街北路、陵南区北路(朝阳路-人民路)、商品街至滨湖小区道路、棉办东隔墙(城关镇成衣服装市场)小区内道路、消防路与纺织路之间居民区道路、西寨门(四方口—西环路)道路的硬化任务,概算总投资万元。

五、加快我县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城镇化也称城市化。城市化是社会人口和非农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地域聚集、转化的过程。它的主要标志是城市数量、人口比重增加、城市经济比重增大以及城市设施完善、整体质量提高和居民工作、生活环境改善等等。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总体体现。

(一)我县城镇化现状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到年要实现初步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提升城镇化水平,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县的城镇化水平还很低,城镇化率只有%,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人均元,绿化覆盖率只有%,无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供水、燃气、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还很不完善,城镇规划管理落后于城镇建设。这一基本县情决定了我县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整体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全省个城镇化重点县(市)的这一历史机遇,真正把加快城镇进程作为发展生产力、调整经济结构、缩小“三大差别”、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抓住国家、省、市推进城镇化的机遇,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实现三者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千方百计加快我县城镇化进程。

(二)城镇化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分析

从*县城的实际情况看,能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均能不能快速增长,可以说取决于“两化”的进程:一个是工业化,一个是城镇化;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县历史上长期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和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城乡结构,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需要,是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需要,是提高城镇品位展示*对外开放形象的需要。

下表是××年—年城镇化近、中、远期规划发展指标:

⒈城镇经济:个城镇化重点县市,经济增长速度和

增强质量要实现“两个较高”,城市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优势产业更加突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以上。××年,我县总量为亿元,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人均为元左右,因此,我们要根据建设全国优质蔬菜基地县、全国肉牛改良第一县,全国棉纺织强县的功能定位,全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特色经济,加快发展现代化服务业和依靠科技带动提高都市型产业,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年,争取全县的达到亿元左右,平均年增%左右,人均约为元左右。

⒉城镇化水平:县市城区人口规模有较大的增长,到××年个省定重点县城区人口达万人左右(指百万人口以下的县市),城镇化率比年力争提高个百分点。目前,我县城镇化率为%,到××年,我县城镇化水平要达到%,县城建成区人口增至万人,现在我县建成区实际人口为万人。按以上指标计算,从××年起每年需转移万人左右,到××年城镇化率才能提高个百分点。

⒊城市基础设施:个重点县市城市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居民生活更加方便舒适。城市绿化覆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各县市普遍建设污水处理厂,部分县市建设垃圾处理厂,实现“三废”达标排放。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到××年,我县建成区面积:由××年的平方公里增至平方公里,从今年起每年需平均扩大平方公里。城镇绿化:不断加强城镇绿地建设,美化城市环境。合理划定城市绿化区域,建设公园绿地、环城绿化带、社区居住区绿地、企业、单位绿地和白河景区林地,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园林绿化系统,提高城镇绿化率。到××年县城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达%,绿化覆盖率达%,城市绿地总面积为公顷。目前我县城区绿地率为%,绿化覆盖率为%,绿地总面积为公顷,××年达到上述指标,从××年起每年需新增绿地面积公顷。城市道路:合理规划城市对外和对内交通,加强城市主、次、支道路系统及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城市整体交通系统功能。年城市规划主次干道条(段),总长度千米,道路网密度为千米平方千米,总面积万平方米。目前城区现已形成“五纵八横”的道路网系统,条道路总长千米,面积万平方米,人均平方米,道路网密度为千米平方千米。以后每年应增加道路千米,道路面积为万平方米。城市燃气:加快燃气事业发展,到××年城市燃气率达到%左右。同时逐步建设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到××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以上,实现“三废”达标排放,改善城镇环境,实现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⒋城镇社会和公益事业体系基本健全。城镇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建立起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⒌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抓好重点镇的建设,集中发展带动力强的中心镇,逐步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引导乡镇企业、各类专业市场和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向城镇集聚,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以上城镇化目标任务,可以看出我县的城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进程缓慢会影响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省对个重点县(市)实行动态管理,对城镇化进程缓慢的将取消城镇化重点县(市)的资格。因此我们必须把城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面前,我们要下大决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加快我县城镇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达到这一目的,根据以上城镇化目标任务,特提出以下建议:

⒈实行更为灵活的户籍制度和土地资源更加优化配置,扩大城区人口规模。一是改革户籍制度。我县要在省、市户籍改革的基础上,实行更加优惠、更加灵活的户籍管理制度。凡在县城建成区和建制镇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包括购房、建房、租房)、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亲属,均可根据个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取消对城镇户口的计划指标限制,由县政府根据城市发展需要,直接审批城镇户口。简化户口登记手续,取消城市增容费等各种限制人口迁移的不合理收费,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或进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二是实施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农民进城。农村的在很大范围内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已经难以与现代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相适应,一人一亩三分地的种田模式,对农民的吸引力正在减弱,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出现了有些农户不愿种地、土地抛荒的情况。有的村为了留住劳动力,规定不种地每年也得按人头占地数量每亩向村组交农业税,使有的农民想进城而又摆脱不了土地的束缚。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比较好的方法是采取土地流转的形式。土地流转形式主要有:返租倒包,村集体在征在农户同意的情况下,集中土地,付租费给农户,再发包给专业户、工商业主;转包,农户和农户之间转包;土地置换,有的农户不愿放弃土地,发展效益农业用地要连片,就换到别的地方去等等。采取土地流转的形式一是能促进不愿种地的农民脱离土地,早日进城进镇,从事二、三产业增加城镇人口。二是使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业现代化。

⒉加大经营城市力度,深化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城市要完成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少需要投资至个亿,巨额的城市建设资金对于一个农业大县来说,只靠财政投资显然是不行的,必须用市场的法则、经营的理念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在经营城市中,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社会参与”的经营城市运作机制。一是突出了一个“垄”字,加快城镇土地资源的资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土地资源是政府最大的存量资产、最大的财富。要把经营土地作为经营城市的核心,加大政府对土地的收购储备,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规范土地二级市场,通过系统运作公开拍卖,追求土地价值最大化,把土地资源变为城建的重要财源。去年淅川县一亩土地就拍卖万元。我县在土地开发收益上今后要加大力度,争取有新的更大突破。二是强调一个“盘”字,推行基础设施的市场化。经营城市的关键在于使静止的城市资产变成富有活力、可保值增值的城市资本,就是要把过去政府在市政公用设施方面投入的存量资产盘活,实现再投入,再产出,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这方面需要我们更新观念,顺应潮流,勇于改革,大胆牺牲局部的暂时的利益,换取长远的发展。如出售公共停车场、公厕经营权、道路保洁权,拍卖公共场所和建筑物上的广告权以及街道、桥梁的冠名权等,对繁华地段的工业企业实行“退二进三”的产业置换,对住房、医疗、学校、供水、燃气等基础性建设实行“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等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政策,扩大直接融资。三是体现一个“推”字,全面推进城建项目的社会化。在项目建设上,按照“政府抓规划、民力搞投资、社会出效益”的要求,本着项目自己找,资金自己引的原则,变单纯的依赖财政投入为政府投入为导向,开发商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包括采用上跑项目、招商引资、引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利用民间零星资金投入市场建设和小区建设等多种投融形式。总之,通过运用多种经营手段,将城市纳入市场运作,通过无形的力量,提高城市价值,增强城市吸引力和凝聚力,为城市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⒊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发展。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加快国民经济的战略调整,加速发展与城镇化相适应的产业,提供充分的城镇就业岗位。首先是受城镇建设直接带动的产业,包括建筑业、建材业及房地产业。其次是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今后我县必须加快生活服务业、城市公用事业、医疗、教育、电信、文化娱乐等产业的发展步伐,尤其要重点发展银行、保险、信息、社会服务及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其三是以经营主导产业兴城,以城促主导产业发展的路子。注重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培植、特色经济的推进、市场流通的培育,围绕“菜、牧、棉”主导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如打造“棉纺城”、建造“无公害蔬菜基地县”等,从而加快城镇化进程。

第12篇

一、供水企业物资管理在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供水管网的升级改造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程日益增多。例如,据太原城建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太原市主要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413项,新增道路长度450.5公里。其中,新建改建道路主要完成了龙城大街、滨河东路南北延、滨河东西路快速化改造等112条。小街小巷改造主要完成了以中心城区为主、核心区为重点的桥头街、南肖墙路等街道158条。为了配合道路施工建设,太原供水集团作为基础设施单位同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全市范围内的陈旧供水管网进行了同期改造,并在新城区铺设了很多新的管网。但是,在管网配套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城市供水企业的物资储备和供应的规模相应的扩大,物资管理中的各种矛盾、弊端开始显现,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下列的一些问题。

1.工作流程模糊不清、工作凭经验

在承揽基建工程供料任务的初期,很多城市的供水企业对物资管理的方式方法仍延用过去的单一库房管理的模式,不论是库房的承载能力、还是软硬件设施的配备都远远满足不了工程需求。由于工作流程不明确,工程管理人员之间分工不明确,施工单位领料有一定的随意性,工程之间串换材料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造成当时的物资库存混乱不清。

2.信息化程度不够、记账方法落后

第一、库房材料帐停留在手工记账阶段,核算效率极低,仓储数据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统计、分析和传递,由此造成工程价交、结算等后续工作的缓慢滞后;第二、仓储管理和采购管理衔接性差,采购计划员不能及时取得客观真实的库存信息,导致入库不及时,账面红字太多(材料先出库后入库所致)。同时,由于不能及时获取有效的库存积压物资信息,使得部分材料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第三、采购信息接收面窄,不利于采购物资的比质比价。例如,2008年以来,随着太原市开展的“一户一表、水表出户工程”、“关停自备井工程”及“城市道路陈旧管网改造工程”等多项工程的陆续开展,生产设备和物资材料投入大幅度增加,材料的品种规格从近千种增加到近万种,太原供水集团的物资部门仓储库房从一个激增到六个,每月处理的出入库单据从上百份增加到数千份,但是信息化管理程度和设施却没有得到同步的升级。

3.制度措施不够明确,执行力不强

信息化管理的新形势下,很多城市供水企业由于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够完善,在物资管理的具体工作细节上没有更加详尽全面的工作机制来对应奖罚措施,同时存在人员设置不合理、一人多岗、职务交叉重叠等情况导致无效的监督管理措施,使得物资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存在互相推诿、任务没有整体规划等问题。

二、在物资管理中完善内部控制工作的相应措施及对策

1.加强物资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一,加强库房管理员的培训及管理,保证仓库日常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最终都将具体在《库存材料收发存汇总表》上体现。一旦库管员稍有马虎就会出现材料名称张冠李戴、规格型号混乱不清,从而导致财务人员无法正确核算材料成本,部门领导无法得到正确的库存信息。比如,太原供水集团的物资部门要求仓库管理员做到三勤:一是勤于了解工程进度、物资库存等信息,以降低库存为目标,实现库存材料的信息适时更新,动态管理;二是勤于对供应过程中材料的质量和消耗进行跟踪,掌握材料的使用情况,为采购人员提供准确材料信息;三是勤于进行材料使用统计,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依据,使信息资源得充分利用,从而杜绝盲目采购的漏洞,起到降低物资采购和库存管理的成本。第二,注重提高采购员的业务素质。供水行业相关物资材料设备用量大、价值高、高新材料多以及采购形式呈现多元化,不仅要求采购人员懂管理、懂会计,还要对市场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能够利用现代管理技术手段把所掌握的各种信息及时进行反馈和沟通,实现项目与项目间对材料的动态监控,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比如,太原供水集团物资采供部门定期组织采购员、生产部门及各施工单位进行相关技术培训,邀请电子远传水表、调流调压阀、多参数气体测定器等厂家技术人员对新型涉水产品材料及新工艺的应用进行详细讲解和演示,做到了使用部门、施工部门和管理部门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步信息共享,也为太原市创新城市供水管网改造项目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集团公司在工程施工、技术维护及供水营销中提升了公众服务形象。

2.重新制定工作流程,完善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规范

第一,在库房管理方面,制定详细的《库房管理条例》、《易燃易爆危险品管理条例》、《油库管理条例》、《库房管理员岗位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库管员们在日常材料收发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一是建立严格的收货制度,要求库房管理员依据供应商出具的送货清单对货物的名称、数量、外观及相关货物合格证书等进行仔细核对和检查,必要时应配合采购人员或使用部门进行质量检验,验收合格后方可入库。采购员以库管员签字核对的《采购验证单》作为入库的依据;二是物资入库后,按不同类别、性能、特点和用途分类分区码放,做到“二齐、三清、四号定位”:①二齐:要求物资摆放整齐、库容干净整齐,要保持库内干燥,防止货物霉烂损坏。②三清:材料清、数量清、规格标识清,根据ISO质量认证体系要求,各种材料标识应清晰可见,并区分合格品及不合格品区。③四号定位:按区、按排、按架、按位定位,易燃易爆危险品应分别摆放。还必须经常对物料进行维护保养,做到不锈、不潮、不冻、不腐、不变、不坏、不漏、不霉、不爆;三是健全审核发料制度。库房管理人员要坚决做到凭领单如实发放材料,不得出现白条现象(紧急情况,如12319城建抢修指令等除外,但应于三天内将领单收回),若领料单上部门主管、领料人、材料员等未签章或领用材料信息不清或被涂改的,库管员有权拒绝发料。发放材料过程中,必须根据进货时间遵守“先进先出”的仓库管理原则,充分利用库存,避免材料积压;四是健全库存的盘点工作制度。库房管理员要对库存物资进行定期的盘点,做到勤查、勤翻,每月末核对材料账面数与实点数,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及时更正。对于《维抢修材料储备定额》中的材料要做到动一动、查一查,发现短缺及时向采购计划员报送补库计划,避免影响供水管网维抢修工程的正常施工。第二,在采购管理方面,全面规范采购业务流程,完善采购业务相关管理制度,把这一环节作为内部控制的重点来抓。一是采购计划下达的环节中,应当根据市政府及公司内部发展的要求,对城市管网的更新改造、老旧维修和供水设备大修理等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从而制定出切实符合需要的物资采购计划,并在公司经理办公会上由集体讨论决策后向公司的物资统一管理部门予以下达。二是严格贯彻国家物资采购相关管理办法及三体系质量认证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大宗物资采购均采用国内公开招投标方式进行,零星物资采用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等方式。比如,太原供水集团专门设立招投标办公室及物资采供中心,实现了供应商的选择与物资采购的实施权责分开。同时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第三方进行招投标,同时将内部材料需求方、生产部门、技术部门、物资采供中心、财务、纪检监察、企务公开办等相关部门纳入体系,对招投标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阳光”采购原则。三是购买环节中物资采供部门要严格执行《合同法》,与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从合同条款的设定、技术要求的支持、违约条款的明确,在细枝末节上都要详细斟酌,在条款设定的精、细、全上下功夫,从而保障了合同的执行力度,充分避免了事后可能会产生的商务风险。比如,对于合同的管理,太原供水集团实行集体会签制度,层层审批、层层把关,重大采购项目由董事长亲自审批,真正做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四是要求采购人员要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建立健全采购合同台账,以便随时了解、掌握经济合同的履行情况。一旦工程施工中出现有关材料的问题,要求采购员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并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取得必要的证据资料,同时积极配合查找原因,正确区分属于施工单位操作不当还是材料质量发生的问题。如确属材料质量问题,将严格按合同条款,向供应商提出合理索赔,切实维护公司利益,并且将有关情况记录在合格供方档案中,作为日后对其业绩评估的依据。五是在付款环节中,物资采供部门的财务人员配合集团公司财务对每项采购业务所涉及的发票、合同、计划、验收等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一致性进行严格审核,按照审批权限执行付款手续,同时还会将应付货款按一定比例保留部分质量保证金,以此充分保护自身权益不受损害。3.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实现数据共享通过仓储管理信息化给我们的物资管理工作带来以下几个好处:一是大大提高物资管理的效率,操作更为便利,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过去一份出(入)库单据,需要库房管理员完整的登记库存台账后才能转到材料会计手中,材料会计还需再次逐笔登记一遍库存材料账,然后才能进行成本核算,单据需要很长的周转时间。而现在材料会计只需对出(入)库单据与库房管理员录入软件中的数据进行核对,然后按照预设的核算方法(程序)点击记账即可,大大加快了各种出入库单据的传递速度。二是提高了各类材料的使用效率。通过数据共享,采购人员和计划人员可以对闲置或使用率不高的财产物资进行方便、快捷、定时地查控,对这些面临积压的材料进行合理调配,从而避免出现材料积压。三是促进廉政建设。材料仓储信息通过网络的传输,增加物资管理情况的透明度,进一步促进物资部门的廉政建设。比如,太原供水集团物资部门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从计划到采购、从财务到库房,确保每人配备一台电脑,同时委托“山西用友财务软件公司”根据部门特点定制“库存及存货核算”等模块,借助专业软件实现了库房与财务之间的局域网连接,实现了数据信息的共享。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