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2 15:42: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少儿启蒙钢琴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钢琴;启蒙;教材对比;选择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92-03
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誉为“钢琴之王”的钢琴也越来越普及。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学习钢琴的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称得上是一个钢琴学国。钢琴在中国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件普通乐器,成为一样传播中外音乐的重要媒体。那么开始学钢琴离不开钢琴启蒙教材,而在钢琴启蒙教材的引进与出版也越来越多的今天,如何选择适合少儿的教材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教材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本人试图对目前我国已经引用并正在推广的几种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和比较,谈谈在教学中如何选择钢琴启蒙教材。
一、少儿钢琴启蒙教材的使用现状分析
(一)过分强调传统教材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钢琴教师在钢琴启蒙教材的选择中采用多是传统教材,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很少考虑换教材或是补充其他优秀教材。例如《拜厄》、《汤普森》等。这些传统教材确实有很多优点,对大多数少儿来说简单易学。但是在多年的使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它们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拜厄》,基本都是采用高音谱表让学者入门,从第21首到第60首,双手都是在高音谱表上进行联系;而《汤普森》的整套编排对于那些接受钢琴知识能力强的学生进度显得有些拖沓,而它的内容也缺少与我国民族有关的音乐学习,有明显的局限性。
(二)缺少对教材范围的多种选择
目前有些教师缺少对钢琴启蒙教材多样性的认识,使用的教材从来没有更换过。还有些教师通常缺少自己的思考,经常别人用什么教材,我就用什么教材。市面上出售什么教材就用什么教材,缺乏对少儿钢琴启蒙教材全面的了解和认知,也没有对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进行更新和改进,不能很好的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三)过分强调西方音乐的重要性
传统教材大多数是在西方的钢琴教学体系下使用的教材,都以西方音乐的音乐课题和技术课题为主要内容,使孩子从小就只接收西方音乐知识,认为只有西方的音乐才是最好的。缺少对本民族音乐的学习,这对中国的琴童来说,是一种音乐学习上的缺失。
二、简易分析几本常用的钢琴启蒙教材
(一)《小宇宙》的简易分析
贝拉・巴托克(1881-1945),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民俗学家。在巴托克为众多儿童写的钢琴曲中,最有名的和最优秀的莫过于他在1926-1937年所写的《小宇宙》钢琴曲集(全6册,共153首小曲组成)。《小宇宙》的前两册(1-66首)主要是为儿子彼得学钢琴所作,三、四两册(67-121首)集合了他这一时期的创作精华,五、六两册(122-153首)则不是单纯的练习曲,而是可以选为音乐会用曲。《小宇宙》由浅入深,涵盖了丰富的钢琴词汇、技巧、调式和节奏。当我们粗略浏览教程的时候不难发现《小宇宙》的四个特点:
1、曲目精炼短小,前四册左右的曲目几乎都没有超过一分钟,这样的曲子很适合儿童的心理,而且每首曲子都标记了标题,教师在上课时还可以根据标题给学生一些扩充指导,丰富学习的音乐常识。
2、强调复调练习。复调的练习让《小宇宙》在众多的钢琴启蒙教材中更加独树一帜,因为大多数的教材多采用左右伴奏、右手旋律。以致于很多年幼和不善于发现学习的学生以为钢琴作品都是主调音乐,从而到后来接触复调的时候,会显得左右脑分工不协调,理论也模糊不清。《小宇宙》在复调的难度安排上也循序渐进,平行、反向、移位、模仿、对位、卡农。
3、曲目涵盖了丰富的调式,例如利地亚调式、多利亚调式、弗里几亚调式、俄罗斯风格、特兰西瓦尼亚风格等等,且巴洛克都对这些调式、风格进行了简易的分析说明,在教学时老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进行扩充讲解钢琴的文化历史。
4、选取双钢琴演奏曲、伴奏曲培养学生的协作和视听能力,而且在合作中要求节奏的稳定,有利于钢琴启蒙阶段的全面学习。
(二)《巴斯蒂安钢琴教程》的简易分析
《巴斯蒂安钢琴教程》是由巴斯蒂安夫妇按照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编写的一套最易学习、最具趣味性,并附有引导性详解的钢琴基础教程,教程理念新颖,是现在美国广泛使用的钢琴启蒙教材之一。我国是近十几年才开始引进这套教程的,所以到现在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还不是很了解。这套教材从整个观念上出发,期望学童能够得到全面的音乐教育,为进一步学习钢琴或者欣赏音乐提供指导,通过这套教材我们可以看出这套教材的几大特点:
1、教材编排的整体布局
这套教材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在编排的整体布局上注重全面的展开音乐基本理论与基本能力的训练。教程按程度深浅分为五集,每集均有〈基础〉、〈乐理〉、〈技巧〉、〈演奏〉和〈视奏〉各分册组成。其中〈基础〉是《巴斯蒂安钢琴教程》的核心部分,集中了重点内容,使学生可以再钢琴的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稳步提高。《技巧》包含了许多有趣又具有效果的练习,针对各阶段所应该掌握的演奏方法,尤其是重点和难点的部分,单独拿出来设计成精炼的小曲来加以练习,帮助提高手指弹奏的协调能力与灵活性。〈乐理〉是与〈基础〉相辅相成的配套教程,将简单易懂的乐理知识加入到简短的小乐曲中,便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表现音乐。、〈演奏〉中所选的曲目旋律优美、生动,涵盖了各个阶段所应掌握的知识技巧、弹奏方法在内的不同风格的完整乐曲,将音乐和技巧相结合,着重于从演奏时间中综合运用所学的内容。〈视奏〉则是编排了与新的学习内容相联系,但难度与复杂程度较低的小曲,在快速浏览中提高视谱能力与反应速度。。
2、科学体系下的趣味性
任何学科在启蒙阶段的训练都是枯燥的。这套教程图文并茂,运用色彩插画,色彩艳丽丰富,在外观上很符合小朋友的心理特点。选曲上则多用美国童谣、布鲁斯音乐等,难度不大且技巧上各有侧重。虽然这些曲目我们中国的小朋友不是很熟悉,但是它们都朗朗上口,旋律性强,便于歌唱,这不仅能使幼儿保持学习的兴趣又能培养幼儿的乐感。不至于弹了多年琴,唱歌还是五音不全。
3、重视音乐能力的培养
教材中把音阶和和弦放在一起学习,旨在明确伴奏理念,培养音乐创造力,弥补一般启蒙教材在伴奏概念上的模糊性。其实大部分同类教材也涉及I、IV、V等和弦的编配以及和弦肢体的运用,可惜概念不明确,学生特别是幼儿的归纳能力并不强,以致于很多学生能弹一手好琴,可是即兴伴奏曲不知半解。第二册加入的视奏,便于形成正确的弹奏理念,利于进一步的学习;第三册融入了一些简单的曲式理论及作品,让学生的音乐概念知识更加丰富,线条更加清晰。这套教材通过精心设计和安排,使孩子在学习钢琴的同时接受全面的音乐教育,包括音乐的基本理论、钢琴的基本技巧、音乐术语、音乐表现、视奏、伴奏以及即兴创作。
(三)《约翰・汤普森》的简易分析
《小汤森简易钢琴教程》是使用较早且较多的教材,已成为我国钢琴启蒙教材的首选,也是市场上占有率最大的钢琴启蒙类教程。汤普森钢琴教程以对音乐名作的简易改编为特点,从“学钢琴首先是学音乐”的战略眼光来看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书中的曲子短小生动,节奏感强,其中结合了一些简单基本的乐理知识,里面的旋律简单生动,插图与乐谱相结合,很容易让幼儿理解,并产生兴趣,比较适合启蒙教学。第一册是以最基本的乐理知识为起点,包括五线谱、高低音谱号、拍号、指法等,以中央C为中心入门,逐渐向两边的音扩散学习新的音符,从而使初学者容易掌握小字组f到小字组g的常用的九个音,而每个新音符都有相应的乐曲进行巩固练习,使学生认谱、记谱较为扎实,不易混淆,同时从全音符开始学习,再学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白音符二等分的原则,而不至于弄混音符的时值,手位没有太大的变化,避免了幼儿学琴初期对识谱产生畏难情绪。第二册和第一册都使用图文并茂,对幼儿形成比较新鲜的刺激,而且一些乐曲都是儿童比较熟悉的儿歌,儿童比较容易接受。在《汤普森浅易钢琴教程》中的断奏入门使学生尽快掌握用自然重量“掉”到琴上的方法,尽快地放松手臂,练好手指的支撑站立,为下一步的连奏打下良好的基础。且此本教材中配有教师伴奏谱,篇幅短小、简洁,音符较大,易看、易练,每一册书的内容不多,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本教材并得到老师给签发的升级证书,因此有强烈的成就感,期望并乐于继续学习下一册教材的内容。
(四)《新世纪儿童钢琴启蒙教程》的简易分析
这是一套由美国众多资深教授共同编写的启蒙教程,它的教学理念是注重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感悟和创造性思维,让儿童从初学阶段就开始感受各种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1.即兴创作的练习
从第一课感受节奏和熟悉键盘开始,在接触到新的内容时有很多让儿童进行自主创作的练习,叫做“我自己的歌”。教材中有一些简短的提示,并有伴奏声部,学生可以先听伴奏声部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情绪,然后弹出自己即兴创作的音乐。这些练习一方面培养了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应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活学活用。
2.对音乐感觉和音乐听觉的培养
(1)以歌唱的方式带动弹奏:在前两册中几乎每首乐曲都带有歌词,是可以独立演唱的歌曲。儿童对歌唱大多都具有本能的感觉和兴趣,在引入五线谱之前的乐曲都可以先教会他们唱,先唱后弹,这样不但使弹奏变得容易,更重要的是从学习的最初阶段就培养学生的旋律感。引入五线谱后的乐曲可以让学生边弹边唱,让他们感觉歌唱与弹奏的联系,让音乐具有歌唱性。
(2)与乐队和伴奏声部的配合:教材不仅为乐曲
编写了教师伴奏的声部,更可贵的是随书所附的光碟中还将伴奏声部专门合成了乐队伴奏。每首乐曲哪怕是只有两行的儿歌,加上乐队的伴奏后都是一段完整好听的音乐。这种合奏的形式让儿童尽早的感受音乐丰富的和声色彩和立体感,这种听觉能力的培养对将来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这种配合也在不知不觉中训练了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3)选曲风格的多样化
这套教材的选曲注重风格上的多样,包括的类型很全面。其中有儿歌和童谣、民间歌曲的改编曲;古典、浪漫时期的乐曲;现代风格的作品,如蓝调、布鲁斯、灵歌、无调性小曲等等;还有一些作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与区分不同的音乐风格,以变奏曲的形式将几种风格融为一体。
这些风格多样的乐曲使儿童从初学阶段就接触到各种不同种类与风格的音乐,这对开阔他们的视野以及提高音乐修养有重要作用。
三、常用钢琴启蒙教材《巴斯蒂安钢琴教程》和《小汤森简易钢琴教程》的比较
《巴斯蒂安钢琴教程》和《小汤森简易钢琴教程》是国内近些年来钢琴老师选择比较多的幼儿启蒙教材,下面就这两部教材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比较,以便在教学中能更合理有效地选择应用。
(一)趣味性
钢琴教学是从声音角度即效果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但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幼儿来说要想接受这种教学是不容易的。《巴斯蒂安钢琴教程》(以下简称《巴蒂斯安》)是为初学钢琴的学生,能够正确学习钢琴演奏基础而设计的一套有趣的、内容全面的钢琴教材。精心安排的学习顺序能够平衡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进度;精心设计的全彩插图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程中所采用的乐曲,除了原作外,还有大家熟悉和喜欢的各国民歌、流行歌曲和改编曲等。《小汤森简易钢琴教程》(以下简称《小汤》)这套教材,旋律同样生动有趣,简单易于上手,每首小作品都配以活泼形象的插图,很容易让幼儿接受并理解。小汤由于引进较早,可以说教师在教学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前者虽然晚于小汤进入国内,但它在趣味上较之小汤更加完善。它不但在每个单元,每首作品中都配以充满童趣的插图,使幼儿一接触便很快产生浓厚兴趣,引发弹奏欲望。如识琴的步骤,是指教师要引领孩子初步认识钢琴的组成:琴箱、琴键(包括黑键和白键的安排规律)等,《巴斯蒂安》(一)册中就形象的利用彩图让幼儿很快了解了钢琴的组成。而小汤版虽也有较多插图,但不及《巴蒂斯安》丰富。
(二)系统性
在幼儿钢琴教学中,孩子理性思维能力发育还不成熟,识谱和理论知识始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也正因如此,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成了训练幼儿抽象思维一种途径。《巴斯蒂安》教程采用循序渐进的多调性教学法,让学生在弹奏多种调性乐曲的过程中,掌握完整的键盘知识,并且可以从中学习到各种基础的节奏类型、音程、和弦、音阶、音乐记号和术语。教程是从认识音名开始,即,CDEFGAB而不是唱do,re,mi,fa,sol,la,si。这就给母语不是英文的小孩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入门教育时应考虑到我国小孩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教程中的〈乐理〉是系统乐理知识的讲解,孩子们可以在这本书上学到很多乐理方面的知识,并且在书上直接写作乐理作业。教程强调通过钢琴来学音乐,有很多移调、视奏、伴奏的练习,强调了学习音乐这种思路。《小汤》的特点是:采用中央c入门,后逐步转入F、G调,儿童比较容易掌握,让孩子知道五线谱‘线’和‘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围绕某一个或某几个中心音来读谱及能较快地寻找到其他音符的键盘位置。并且对于逐步学习较复杂的节奏、感受内声部及低音旋律、训练手指的触键和跑动、熟悉和理解各种风格均提供了丰富的训练内容。缺点是对低龄儿童还是比较适合的,使用效果好。但教材不够系统、清晰。由于仅从中央C入门,在一段时间内往往围绕中央C上下一个八度内达转转,”容易产生夹臂现象。而且刚入门有点单调,枯燥,且一开始就从一指弹奏,难免造成部分儿童的弹奏手型的缺陷(如兰花指等)。
(三)实效性
钢琴的学习也是引领幼儿走进音乐殿堂,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丰富幼儿情感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重视钢琴学习的音乐性及实用性培养,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性训练,也是幼儿音乐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教材曲目的选择向来就是钢琴教学的主体,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选择能合理有效提高幼儿学习钢琴效果的教材显得十分重要。《巴斯蒂安》和《小汤》在课程安排上,虽都有转调、移调、各种伴奏音型的掌握及简单曲式分析的知识学习。但是在具体训练方面,《巴斯蒂安》的曲目安排更多,实践性更强,注重孩子自己动脑动手,曲目简单通俗,更适合幼儿表演。同时提出了首调概念,对于培养孩子即兴弹奏能力有很好的帮助。并且教程中的〈视奏〉训练对于提高幼儿的读谱能力也有很大帮助,为顺利进入下一阶段教程打好了基础。《小汤》是根据一般儿童的特征编写的,对于儿童间个体差异的关注则存在不足之处。又由于曲目较少,常常是孩子还没有完全掌握,就已过渡到了下一单元,不利于幼儿理解记忆。我们在幼儿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兴趣的培养来贯穿始终,以兴趣的培养来达到音乐感、美感的培养。因此,教师在选择启蒙教材时应当在众多初级教材中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技术缺陷、风格掌握程度等等情况,进行慎重选择。并根据幼儿所处的年龄段所呈现出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所有的教学都要围绕激发孩子对钢琴的兴趣这一基本理念来进行。
钢琴启蒙教学不能程式化。选择简单而有趣的乐谱与孩子们喜爱的曲子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先了解各种钢琴启蒙教材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些有趣的启蒙教材进行有效的搭配,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做到因材施教,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爱上音乐。
参考文献:
[1][匈]巴托克.朱坚坚,路旦俊.小宇宙[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2]黄美琴.浅议巴托克的《小宇宙》与业余钢琴教学[J].大众文艺,2011,07.
[3]孙颖.幼儿钢琴启蒙教材《巴斯蒂安钢琴教程》与《小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的比较与分析[J].大众文艺,2009,18.
[4]陈卓.钢琴启蒙教程的对比分析――试议巴托克小宇宙与巴斯蒂安钢琴教程的优势及对比.大众文艺,2012,20.
[5]李萌.钢琴启蒙教育的津梁――初级钢琴教材评价.钢琴艺术,2008,05.
【关键词】钢琴;启蒙教育;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并体验某种事物的一种倾向性意识。钢琴启蒙教学中的兴趣培训是为了使琴童对学琴活动感到绕有趣味,带着喜好的情绪积极热心地投入操琴学习之中。喜爱音乐是孩子的天性,与生俱来。而对钢琴的好奇则是因为庞大的物体能够发出优美透亮而又奇妙的声响,它比一般儿童玩具更富有吸引力。由于有些家长送孩童学琴是希望孩子以后能成为钢琴家或以此谋生。他们不顾孩子的意愿,并不了解孩子有无音乐天赋,也不顾及孩子的兴趣和感受,望子成龙心切,成天强逼着孩子练琴。每天反复无味的机械练习,如果再加上琴师严肃的面孔和训斥,孩子学琴的兴趣必然会大减,甚至会产生对钢琴学习、训练的厌倦情绪。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效率不高。因此,诱发、培养并稳定儿童的学琴兴趣十分重要。钢琴启蒙教学对少儿的兴趣培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环境
科学的教学环境设计,能调动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沉浸在音乐艺术的享受和创造之中。美国音乐教师卡拉搏·科恩·玛科琳娜的“科恩音乐教室”颇有创意,教室里充满着音乐气氛,到处都画着大谱表,地上有“地谱”,墙上有“墙谱”,桌上有“桌谱”,甚至教师穿的衣服上都画着大谱表。我们可以借鉴和效仿,在音乐教室的黑板上、墙面上布置和音乐教学内容有关的谱表,如乐器图、乐理知识图表、音乐家画像等等。
二、潜移默化
教师教学时如果以极大的热情和娴熟的技能指导幼儿,那么这种榜样的力量,就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挚的爱心是指教师要把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之情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每个学琴的儿童。除了认真钻研教材、细致备课、兢兢业业地上课之外,还必须在仪表、教态、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等问题上细心处理。例如教师亲切、和蔼的教态,生动、形象的语言,柔和、明朗的语调,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的教学方法等都能促使儿童置身于轻松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中,切身地感受与体验教师真挚爱心的温暖和循循善诱的耐心。注意言教和身教,以此激发和培养儿童学琴的浓厚兴趣。
三、以身示范
教师正确的示范不仅为初学钢琴的儿童提供了正确的模仿范本,而且培养了儿童倾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朗格认为“音乐能够表明情感的性质,其详尽和真实程度是语言所无法达到的”。在铃木音乐教育体系中,这一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要求。铃木认为:儿童学习音乐首先应该学习听完整的优秀音乐,而且需要学到能听出这些音乐的一切细微变化及其独特情趣,并能对其作出不同程度的直觉反应。因此,在铃木体系中,音乐教学总是通过先倾听,再充分熟悉了将要学习演奏的作品之后才开始进行模仿练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娴熟、精湛的钢琴技巧和较好的音乐感受力,将正确的示范弹奏展示给初学琴童。而教师的伴奏,即二重奏对于一开始独自学琴,心里感觉孤单的年幼孩子来说,是非常有趣且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这也是上课时最快乐、最有兴趣的一种方法。心理学家认为孤独感对于钢琴学习的进步是一种障碍,而教师的伴奏正好可以消除学生的孤独感,使孩子能在快乐之中轻松学习操琴。另外,伴奏能使那些简易的小曲听起来像结构庞大的乐曲片段,这样做有很多好处,不仅有可能用不同的调弹奏,避免总是徘徊在C大调上,令人生厌。而且可以用自己严格的速度和鲜明的节奏对学生施加影响,特别是他们在弹奏中带有充满活力的节拍重音,能使学生一开始就“感觉”到节奏的存在。伴奏还可以锻炼儿童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及灵敏的反应,对促进学生带有表情地弹奏都有极大的帮助。例如汤普森一册的《弗吉尼·我的故乡》这支小曲,作品用柔和、深沉的优美弦律抒发了他淡淡的思乡之情。有一个小女孩年仅五岁半,在学习这支曲子的时候由老师伴奏。第一遍的二重奏她弹得特别兴奋、开心,所以曲风显得过于欢快。老师问她:“如果你的妈妈不在身边,你会不会想她,如果你出远门了,会不会想家?”小女孩大声回答:“会!”又问她:“想家想妈妈的时候是不是会有点伤心,难过啊?”,小女孩认真地点点头。老师说:“这首曲子就是作者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时写的,我们试试以淡淡的忧伤,把你想妈妈,想家时的伤心难过弹进去好吗?”。第二遍,由老师伴奏小女孩把乐曲弹得非常出色,完全沉浸于优美、抒缓的旋律中了。一曲过后,小女孩半天不说话,过了一会儿,才用她稚嫩胖胖的小手擦了擦红红的眼睛说:“老师,我都弹得快要哭了,真好听!”。孩子的话使老师感到十分惊讶,十分高兴!一个五岁半的小女孩竟然能被一曲简短的音乐所打动、所感染。从此这个小女孩便开始喜欢音乐、开始用心理解音乐力求懂得音乐岂不令人欣慰?!这便是钢琴伴奏的魅力所在和源于对这首小乐曲最贴切的讲解。教师的伴奏能极大地丰富儿童对音乐的理解,提高儿童学琴的热情和兴趣。
四、精选教材
精选教材能促使学生对学琴产生兴趣。现在用的较多小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它除了有为乐曲精心创作的伴奏琴谱,还有已附加在乐曲上的短小歌词,能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表现乐曲内涵。还有为乐曲配加的图画,当孩子弹奏完曲子后,可以用表扬的方法鼓励孩子在图画上着色,以增加兴趣。小汤普森的钢琴教材比较适合三至六岁初学钢琴的儿童。
五、鼓励促进
如果在孩子学习取得成绩的时候,教师和家长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就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性。赞扬能增强孩子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批评则能使孩子注意到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有所进步。当然,对孩子的表扬也要适当,应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在铃木镇一的才能教育中,他承认:在儿童真正把学习音乐看作是自己的重要需求之前,不断保持这种兴趣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适时、适量、适当的鼓励和赞扬,针对每个不同的儿童给予不同的指导、帮助等,都是需要教师和家长花费精力来做的工作。
六、集体活动
关键词:少儿;钢琴;辅导;实践;特征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091-01
根据我们这些年的观察,有害的少儿钢琴辅导实践包括如下特征。
一、忘记音乐教育当以快乐为根本,没有把音乐启蒙与音乐欣赏早日引入孩子的音乐生活
一般来说,现在的孩子在进入钢琴教育之前,多数都还接触过数量不等的儿歌,多数也能唱几句。但同时应该看到,因为幼儿园开展的学前教育基础参差不齐,家庭里的音乐教肓又很难系统,所以孩子们在开始钢琴训练之时,未必有比较好的音感乐感,也未能彻底建立起对音乐的信心,此时的钢琴教育,还应以音乐的感染力来全面渗透孩子的生活。无论是识谱还是打节拍,最初的小汤普森教程中是有歌词的,表面看那些小曲都很简单,孩子弹会它也不费事儿,但能否结合相关音乐背景知识的介绍,把孩子引入那些曲子的文化背景中去,让儿歌与历史融合起来,让儿歌与不同的情绪联系起来,这不是每个钢琴教师所能注意到的了。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每天的任务就是识谱,看节奏,看轻重,看音乐线条,看几几拍,超越了难度较小的曲子之后,稍微再加大一些难度,舰感觉厌倦了。这个时候,钢琴教育的循序渐进就得跟唱歌、相关的舞蹈结合起来,让孩子先从音乐中感觉到快乐,或者,家长要跟着孩子唱和,让他感觉弹奏对家庭快乐的贡献,这样才能激发起攀登快乐高峰的情绪,也才能视困难为平常,坚忍地努力下去。虽然说钢琴教育过程中必须学会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必须掌握基本的钢琴技能,但如果快乐在幼教时期就消失了的话,这钢琴教育还真就无法进行了。
二、教育的良好境界是因材施教,攀比并无必要
多数家长不晓得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一味地要求老师赶进度,起初三分钟,热度能沸腾;下来三个月,自己也郁闷;最后干脆放手不管,任由孩子瞎弹琴。这种态度显然是不对的。在这里,我希望我们的辅导老师们,在与学生和学生家长首次交流的时候,一定要讲清,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造化,音乐又是一门对天赋与个性有较{要求的学问。音乐它要快乐,但也不纯粹是快乐。所以,音乐学习是一个启蒙智力的重要助手,在音乐世界里,为孩子营造快乐,为孩子学习其他知识提供帮助,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天性,并有一个全面成长的基础。为达此目的,教学的进度应由老师掌握,家长只有建议权;教学上需要家长配合的,一定要按质按量想尽一切办法完成。宁可开头冷静些,也不要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钢琴教育形同爬华山,开头一段,平坦路。拾级而上,又不必高抬腿儿。小汤普森弹着,拜厄小曲儿哼着,进度神速,让绝大多数学生感觉,弹钢琴,不过如此。偏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增加一些稍难的音乐知识,让孩子们知道,美好的音乐是建立在繁难的表现形式上的,过于简单的曲谱,很难表达细腻复杂的感觉感情。这个时候,加入了车尔尼的训练,就是为了练习高抬腿爬台阶的能力,16分音符,32分音符,那个速度,要弹得干净明亮还要快速清晰,矛盾不?的确矛盾,但化解不了矛盾,你就永远只能站在千尺幢下的山沟里郁闷了。爬不了那陡峭的75度台阶,舍不了那一路的汗水,好看的风光,只能远远地望了。
攀比无用,但在学习进度上自己要跟自己较劲儿,毕竟学习如逆水行船,不进则退;因材施教,腿调动孩子身上的音乐细胞,把各种音乐能力,都统一在钢琴键盘上,统一在快乐学习钢琴之上。
三、超越学生实际能力的跳级,最是有害
钢琴学习讲究循序渐进,这个大多数老师都还是认可的。但钢琴音乐文献浩如烟海,钢琴教材也五花八门,这五花八门的教材,还多数都是西方人编写的,他根据的是西方学生的音乐基础进行的。尤其是那些音乐素材,跟中国人之间,天然地有了一层“隔”。文化上的隔离,如果不能通过音乐背景讲解予以消除,孩子对所弹乐曲的理解,就比较浅化,也比较疏离,这种“隔”,一时半会儿不觉得什么,时间长了,必然厌倦。
关键词:儿童;钢琴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在对儿童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钢琴教育家列昂尼德·巴伦博伊姆提出的三个基本要求,即培养儿童弹钢琴的技能;注重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听觉,发展其音乐思维;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能力。这三个基本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得到了业界人士的广泛认可,但是很多教师则是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应用这三个要求。
一、启蒙阶段是儿童钢琴教学的关键阶段
笔者认为,在对儿童进行钢琴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强调的是儿童学钢琴的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必须要加强培养儿童对艺术的兴趣以及即兴演奏和创作的能力。在不同的时期,儿童学习钢琴演奏也有很大的差别。
首先,在17、18世纪期间,人们在对儿童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儿童成为一名音乐家,因此在对其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儿童能够演奏各种音乐作品,还要求他们能够 对音乐作品进行第二次的创作,使其在不同的场合同样能够演奏;
其次,在十九世纪,人们在对儿童钢琴教学的过程中,重点要求儿童的弹奏技能要非常高,使他们面对不同难度的音乐作品都游刃有余;
最后,自上个世纪以来,对于儿童音乐的教育越来越普及,在这一阶段,人们不仅要求儿童具有较高的演奏能力,还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创造性表演能力,将儿童潜在的能力激发出来。
二、培养儿童创造性音乐思维的措施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音乐家在演奏某一音乐作品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创作活动,它主要是将各个音符复杂的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说,听者的心理感受都是由钢琴演绎者决定的。而钢琴演绎者的个性特点、文化内涵、知识水平、艺术趣味等是作品演绎成功的重要因素。不同的音乐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是一种抽象的事物,那么钢琴演绎者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将这一抽象的事物表现出具体的内容,使人们更够直观感受到。目前,人们在对儿童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培养儿童的演绎技能,反而忽视了培养儿童创造性的音乐思维,这就无法真正提高儿童的艺术水平。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儿童创造性的音乐思维:
1、充分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技术能力的培养是钢琴教学中的基础环节,但是我们还需要重视的是儿童对作品的在创作能力。一个成功的钢琴演奏者,演奏技术必然重要,但是还需要在演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以及文化内涵融入在其中,这样才能够使音乐深入人心,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具有艺术感染力。在启蒙阶段,我们更加需要对该素质的培养加以重视,否则就会导致儿童只懂得弹奏而无法感染到人们的内心。
2、提高儿童的信心与兴趣
在对儿童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来充分调动其学习兴趣。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应该逼迫学生练习钢琴,而是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喜欢钢琴,与钢琴交朋友,让他们习惯练习,这样才能够培养儿童的能力。
培养学生持久、稳定的学习需要,必须要使学生能够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良好地设计自己的教学进程与步骤,尽量让学生少走弯路、少受挫折,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给学生新的曲子时,不仅仅要注意新曲子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要考虑到学生最终是否能够完成这一曲目,是否能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求钢琴教师非常熟悉钢琴教材,在自己的头脑中有一个良好的教材组织结构,了解不同教学进程中前后衔接的教材在音乐知识、弹奏技术、音乐感培养方面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钢琴水平及个性特点,从而使教学活动的安排保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形成良好、持续的学习动力。
3、有针对性的对儿童进行教育
儿童音乐表现的动机各式各样,而且还因年龄而异。所以鼓励儿童音乐表演刨造力的方法也应该多样化,并与多种情况相适应。在这些情况中圣兰伯尔强调的学员的个性和成功与不成功行为的具体情况。在当代,要求客观、全面地分析学员音乐表现的呼声很高。对学生成绩和错误进行明智而善意的分析,可以成为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促进其音乐思维发展的有利因素。一般说来,每个教师,在他夸奖或者责备一个儿童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他的个性,至少当事情涉及到某个年龄的学生时,夸奖可能使其从此更加努力,也有可能使其变得更加自负。不适宜的责备同样会产生有害的结果。总之,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学生出错的原因是什么一一是过于着急,还是由于不应有的马虎;要弄清楚,儿童为什么成绩上不去一一是因为能力差,还是偷懒等等。
此外,对勤奋、扎实的儿童要多加鼓励,同时也要注意培养他们即兴发挥的能力;对天资聪颖的儿童则要注意加强技术练习,在不扼杀他们的艺术创造力的同时让他们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对年龄偏小的儿童要注意选择明快的作品,注意更换练习的内容和掌握学习的节奏对年龄稍大的儿童则要注意让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与深度。
以给学生安排作业为例,对钢琴学习兴趣较高的学生往往乐于接受或容忍较难的作品,而学琴兴趣较差的学生则不愿意接受那些需要付出一定努力才能达到成功的作业。有的学生成就感意识较强,希望通过钢琴学习的成就获得心理满足,这样的学生往往把驾驭一首非常难的作品看做是获得更大满足的条件,因此愿意教师给更难的乐曲;反之那些成就意识较低的学生则没有很多目标的吸引力,因此对较难的乐曲往往觉得是一种负担。这些儿童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都应该是教师在决定作业难度时的参考因素,否则就会由于受到动机方面的阻力而影响整个教学安排与可能达到的学习效果。总而言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我们在培养儿童创造性音乐思维时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三、结束语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需要对各种教科书、钢琴教学方法加以分析,从而总结出钢琴演奏入门教育的一些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当然,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钢琴教学的基础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还必须作出大量的辅助研究。首先,要选择好适合中国儿童音乐意识程度的音乐和语言材料;要确定欧亚传统音乐语言的基本规律,以便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被儿童掌握;还要顾及现代中国儿童在艺术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社会对学校提出的目标等等。总之,深入地分析、适当的借鉴一定会有助于提高我们钢琴教学质量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钢琴 幼儿 启蒙教学
钢琴久经历史考验,以它广泛的音域、丰富的音调及能和多种乐器配合,称得上当今乐器中的王中之王。正式因为它这种特点对演奏者的要求也特别高,要求幼儿演奏时手脚和耳朵的配合要好。弹好钢琴能培养艺术情操、开动脑经、开拓创新精神。同时又能修身养性,提高学生的个人魅力让学生变得更有气质,这也是钢琴经久不衰的原因。面对年级比较小的初学的儿童,如何把深奥的理论知识转换为通俗易懂的知识、难的演奏方式和指法的通通传授给他们,一直是我在这方面思考的。
一、教材的选用
关于启蒙阶段的教材,推荐使用美国琼·汤普森的《汤普森浅易钢琴教程》。它是作者整个音乐教学历程中最为得意的作品,从中渗透着他对音乐教育的理解和诠释,受到老师、家长和学生的长期追捧。虽然是为美国儿童专门编写的,反映的是那个时代儿童的生活和感情,但音乐是一门全球都通用的课程,现在我们仍可以从中汲取力量,获取精华。
1.1基础性的教育。允许幼儿在刚开始的阶段进行漫无目的的探索,弹奏每一个键盘从而自己感受每一个音调,让孩子从刚开始就能感受到音符的高低与钢琴琴键位置的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让孩子进行尝试性的两只手演奏同音型不同音域的乐谱给孩子一个天马行空的机会去感受音乐,更能培养出真正的演奏家。
1.2唱谱提高和加深记忆力。很多钢琴曲都是根据很多古典音乐和世界名曲删减得来的,都是有歌谱可以让幼儿进行歌唱,幼儿可以从清新的旋律、自如的呼吸、强烈的节奏、愉悦的歌唱当中综合想象地转入钢琴演奏,从而使音乐自然流露。针对乐理知识由浅入深,逐一介绍且紧密配合乐曲的内容。在新知识教学完成之后.再对幼儿进行反复训练.培养学生的弹奏能力。
1.3通过合奏培养兴趣和听觉意识。当幼儿坐在巨大的钢琴前,面对谜一样的乐谱,会产生一种恐惧和孤独感。在小孩学钢琴的初级阶段,应适当在教学过程中增加钢琴二重奏这一过程,会给该阶段的教学带来好处。走出长期以来已老师讲,学生学教学组织方式,由单一变成两个人合作,对学生能力和自信心的塑造有着极大的好处。入门阶段手法训练有着机械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上容易感觉到疲劳和乏味。小孩由于好动,大多数孩子都难以静心下来训练,学习效率从而大大打了折扣。而教师如果参与和小孩一起弹奏的过程中,将大大的激发小孩弹奏的兴趣。同时也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机会,通过和老师一起联系让学生避免了孤独,帮助学生增强协调性。
二、教学过程中抓好细节问题
2.1正确的弹奏姿势。从小养成良好的弹奏姿势和动作,以后才能体会到正确的动作不仅提高弹奏的准确性而且能够减轻犯错误的机会。正确的弹奏姿势要让身体、手、脚、腰等各方面都保持协调。正确的姿态是演奏的前提,也是演奏成功的一半。只有你的态度正确了,精神状态良好了才能演奏出好的音乐。很多时候在一个人准备弹奏之前,根据他坐在钢琴前的姿势和面部神情,就能把他的水平猜得八九不离十。这就说明协调好身体的任何部位加上注意力的集中,随时根据老师的命令做出需要的动作是培养良好的行为能力的关键。
2.2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毅力。在教幼儿学习钢琴的时候既要培养兴趣又要锻炼他们的毅力,所以说一半是能力的培养另一半则是性格的培养,因为是一个长期过程所以后者的使命更为艰巨。但是在培养毅力的时候也不能让孩子练得太辛苦,否则会打消孩子学习的兴趣。老师和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要讲究方法和策略。比如说老师可以在小孩表现好的时候给小孩额头上贴个小花以是鼓励。
2.2.1练琴的目的的培养。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目的,都要达到一定的结果。如果知识盲目的打发时间和完成任务,那么事情只会越做越差小孩的兴趣也会逐渐消减。家长和老师在进行辅导时一定要明确课堂任务和目标,做到有的放矢,进行科学授课从而达到事半功倍。
2.2.2讲究方法。上课之前要像看书一样看谱,把这节课的课堂内容都要预习一遍。自己在上课之前就要把一些简单的知识进行自我消化,如遇到有问题的地方课堂上要积极提出让老师进行指导然后自我进行消化。
练琴就和背书一样要做到以下几步:一、重复,根据人的遗忘规律如果一样东西学了以后不进行重复训练就会被遗忘,重复就是为了加深记忆;二、慢练,在练的过程中自己仔细的进行揣摩作者的意思然后达成与作者的共鸣,这样就能加深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歌谱的理解和认识也能达到一个新的层次;三、分解练习。其实每一首新的曲子就和我们新学一门课文一样,对每断每句都要进行分解理解和练习,才能把所有的知识进行新的汇总有利于快速熟悉整篇新谱。另外老师可以在授课过程把一些难点和重点抽出来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直至最终掌握为止。分解练习根据每个人多音乐的不同理解和接受程度采用多种多样的训练方式。
2.2.3练琴时间。练琴时间的安排大大有学问所在,很多家长和老师喜欢打疲劳战术,认为小孩只要坐在琴跟前,只要在弹奏就会达到一定效果。其实适得其反,我们要根据儿童的生活作息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才能让小孩花少量的时间却达到极大的成效。7周岁以下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也就半个小时,所以我们把每次练琴的时间安排为30分钟是最好,一天安排一到两次,中间安排休息时间反之过犹不及。等小孩年纪稍微大一点以后再适当安排延长时间。
总结:
在幼儿学习钢琴的启蒙阶段,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教学计划内容时间进行合理安排。首先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在循序渐进慢慢进行指导和教育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要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 童谣 钢琴教学
[中图分类号] J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043-02
一、广西少数民族童谣音乐概述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华南地区西部,灿烂的文物古迹,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广具魅力。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又是全国三大侨乡之一,拥有全中国最多的少数民族,包括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水族、彝族以及少量的维吾尔族。语言使用粤语、桂柳官话、平话、壮语及各种本地少数民族语言。
如此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地形地貌优势必然产生各种方言的童谣。少数民族子女从胎教时期就开始听妈妈爸爸唱童谣,包括之后孩子们玩乐时说唱的童谣,一直到他们小学、中学的音乐课教材,都充满着家乡的童谣,可以说这里的孩子是伴着童谣的韵律长大的,童谣音乐为他们滋养心灵、启蒙心智、提高修养、继承、发展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2年7月27日,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中国儿童音乐学会联合主办的‘童谣中国 欢歌八一――全国儿童少年拥军文艺演出’在北京哆咪剧院举行,广西少数民族小朋友表演的童谣《护界碑》,以边防小朋友11年如一日放学归来擦洗界碑的故事为原型,唱出了边疆儿童热爱家乡的深厚情意,成为晚会的一大亮点。”这段新闻很好地证明了广西少数民族孩子们对童谣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目前,我国有很多根据新童谣创作的儿童歌曲,使得我们的童谣曲目越来越丰富了,通过童谣,孩子们不仅可以从儿歌中了解祖先代代相传的生活背景、历史文化,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广西的少数民族童谣有很多,其中大家传唱较广的广西少数民族童谣有:壮族《我家住在漓江边》,瑶族《瑶山木叶歌》、《瑶山小百灵》,苗族《我是苗家小咪采》、《苗家小阿妹》,侗族《美丽的侗乡》、《我跟小鸟对支歌》,仫佬族《仫佬族的美丽姑娘》,水族《水家斗牛乐》,彝族《跳月歌》、《月亮哥哥》,维吾尔族《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冬不拉之歌》,京族《种树》,新编广西童谣《蚂蚁歌》,桂林童谣《月亮巴巴》等。
二、蕴含广西少数民族童谣元素的钢琴音乐研究
新编广西桂林童谣《月亮巴巴》,具有深远的人文教育价值。“月亮巴巴,踩着瓦,一跤跌倒,我去扶她。拍拍灰尘,擦擦泥巴,妈妈看见了,夸我顶呱呱”。儿童通过弹唱这首童谣,学会了2/4的节奏,跳音的弹法。在思想教育方面,教育孩子从小学习助人为乐;在艺术教育方面又能使孩子学会轻松、活泼、充满童趣地演绎整个曲子。作曲家们可以通过对这首童谣的改编,达到钢琴曲与童谣曲的艺术结合,使广大钢琴爱好者通过弹奏此曲来接触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理解童谣特有的艺术特点。广大少年儿童也可以通过弹唱此曲来掌握怎样用钢琴表现我国民族风格音乐。
另外还有我国广西童谣《蚂蚁歌》,词曲通过对《逗蚂蚁》《救蚂蚁》《护蚂蚁》《猜蚂蚁》《喊蚂蚁》五个民族音乐的运用,生动地表现了广西各民族音乐的特色,其中的五种方言、五种思想、五种节奏,都异曲同工地表现出了儿童梦幻般的童话世界,笔者认为该曲最适合改编成钢琴变奏曲,用不同的曲式、旋律、节奏、音色、音区、演奏法、和声效果、肢体语言等,来充分表现不同的儿童及其心里奇妙变幻的世界。
三、蕴含广西少数民族童谣的钢琴音乐教学应用
儿童钢琴教学具有很强的独特性,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中称:“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还是不成熟的,儿童的思维不完全等同于成人的思维,儿童的劳动能力也不跟成人完全一样。儿童时期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成长发育的时期,是一个生长特别旺盛的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因而也是受教育的最好时期。”
学习钢琴可以使儿童感官协调,意志坚定,可以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增强记忆力和听辨力,加强动作控制力、节奏律动感。
基于儿童心理的特点,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他们还不能有意识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如果在钢琴教学中加入童谣元素,可以增加学生钢琴学习的趣味性,让他们不再感到枯燥,教师鼓励学生边弹边唱,自弹自唱,漫长的钢琴学习从此有了动力和成就感,整个钢琴教学也就能顺利地进行下去了。
童谣作为儿童学习钢琴的一个媒介,已经发挥了它的重大作用,童谣钢琴曲篇幅短小、音域不宽,旋律和节奏较为简单,和声进行较为清晰、有规则。作曲家可以根据广西少数民族童谣,从易到难编排不同的钢琴曲目,在风格与原曲相同的基础上加入现代作曲技术,更好地表达原童谣音乐中的感情。
在儿童钢琴教学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耳熟能详的歌曲都更容易让儿童理解、接受。儿童在钢琴教学启蒙阶段,会有陌生而不知所措的感觉,好多孩子都是因为觉得钢琴难学、难听、难弹从而失去了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此时弹奏他们从小唱过的童谣,可以在旋律上先入为主,让学生先唱一次,随着脑海中的旋律的指引,自己主动认知要弹哪个方向的音,甚至动脑琢磨出下一个要弹哪个音,使他们通过直观生动的印象,逐步理清思路,把抽象的钢琴教学脱谱感受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好多孩子练习几次很快就背着弹出了曲子,但是谱面上的音符却还认不全的原因,因为这个时期的他们,形象思维能力高于抽象思维。
融入广西少数民族童谣元素的钢琴教学,让儿童在边唱边练琴的过程中轻松掌握节拍、节奏,利用童谣的韵律,掌握钢琴曲的节奏特点,锻炼视唱、练耳能力。童谣都是配好词的,给这些旋律配词的好处就是让儿童能将旋律与真实的场景、事物、情绪联系起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是怎样表达情绪、演示场景、描绘画面的。这对他们综合提高音乐素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童谣作为一门民间艺术,在生活中广为流传,不仅儿童熟识,青少年乃至中老年人在钢琴教学中加入童谣曲调或片段,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学习钢琴童谣,学生们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极具趣味性地掌握钢琴演奏技术。作曲家在旋律调式风格,和声复调的应用方面要多考虑原曲感情的表达,所作曲目均应有目的地针对钢琴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如断奏、连音、和弦、音阶、琶音、双音、二声部复调、变奏、四手联弹等演奏项目,做充足的考量。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曲目都是广西少数民族童谣,都是广西孩子、家长们所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它具有练习和自娱自乐的双重性。在排版上,可以在钢琴谱表上方增加演唱旋律谱,并附带歌词,以方便陪同孩子练习过程中的家长、指导教师能够“唱着学琴、唱着弹琴”,使孩子们的练琴兴趣得到进一步提高。
我国的儿童钢琴教材基本是从小汤普森到大汤普森,包括之后的布格缪勒,大都是国外民族音乐及童谣改编的钢琴小曲。我们自己的童谣改编曲很少,广西少数民族童谣改编的更是少见,这导致钢琴教育缺乏民族元素,尤其是广西少数民族童谣,这么大的一笔财富得不到传播。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将广西少数民族童谣音乐元素利用起来,编成教材,不仅广西的学生喜闻乐见,还能从小培养儿童的民族意识,为我国未来的钢琴人才培养作出重大贡献。
相比目前钢琴教科书市场上种类繁多、五花八门的各类钢琴教材而言,让广西少数民族儿童学习弹自己熟悉的乐曲,比单纯的为技巧、为程度、为考级而练琴更加重要。
对于不识谱的孩子,可以从听赏入手,听、看教师或家长在琴上弹奏。当孩子们对弹奏钢琴产生浓厚兴趣后,再在琴上手把手教孩子们弹奏。这样就可以避开学读谱的许多麻烦。当孩子们具有一定的弹奏能力之后,再开始进行读谱训练,照着谱弹。这样,孩子在进行读谱训练时也就不会感到困难太大了。
四、研究反思
广西少数民族童谣在钢琴教学当中的运用,任重道远,它在中国钢琴教育史上的人文教育、科学教育、思想教育、艺术教育价值无比巨大,用于钢琴教学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期望以此引起人们对少数民族童谣乐曲以及少数民族钢琴音乐教学的重视,携手共同促进以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为素材的钢琴教育事业。
[ 参 考 文 献 ]
[1] 谭旭东.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D].北京师范大学.
在娱乐的过程中提高审美品格,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美的种子,为以后美的开花、结果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钢琴课程在学前教育的审美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就是说,美育常常通过艺术教育完成。艺术教育可以传播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完美的人格,净化人的心灵。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钢琴基础课的教学与训练,能使学生系统掌握钢琴演奏的正确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并初步掌握不同体裁、风格的优秀作品,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音乐修养。在此基础上,加入即兴伴奏课程,能使学生获得实用的伴奏技能,并使其音乐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音乐能使人变得愉快、健康,它始终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和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它在社会发展的进程里占据着不可低估的位置。
音乐作为少儿早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教育。幼儿时期是听力思维敏感佳期,在这个求知欲和接受力的高峰阶段,如果能有条件学习些音乐,学习一门乐器,会对孩子的智力启蒙、身心健康、性格发展打好良好基础。
为了能使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众多家长开始让孩子学习钢琴,并且很多孩子在幼年时便开始学习钢琴。那么,为什么要让孩子在幼年就开始学习钢琴呢?
这里必须着重指出的是,学习钢琴这门技艺性很强的乐器,绝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孩子们必须持之以恒地接受严格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不断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增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激发他们的进取心,逐渐培养与建立他们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自强心,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知识的自觉性和踏踏实实的精神。
美国著名的人类能力发展研究博士杜曼提出:“幼儿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与魔术般的吸收能力,越接近零岁这种欲望与能力就越强。”这些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精辟论述,向我们揭示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使我们认识到,必须把握好儿童早期教育的施教佳期,这会使他们不仅学习到很好的钢琴演奏技能,还会使他们更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变得更加灵敏和聪慧。
通过钢琴弹奏的训练,孩子能锻炼克服困难的毅力,并且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可以提高和锻炼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听辨力、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练习钢琴不仅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有很大好处,而且对孩子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钢琴基础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课程的设置与安排,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合理程度,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在原有授课形式、课程构架体系、课程内容设置上进行一些创新与改革,可以在短时期内使学前教育的学生在钢琴基础课上达到较高的水平,并能够适应今后的幼儿园教学工作。
音乐是艺术中的重要一种,也是极易被少年儿童所接受、并深受少年儿童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因此,音乐教育又自然成为学前艺术教育中的核心。正如恩格斯所说:“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是优胜者。”当然,同学前艺术教育一样,学前音乐教育也并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提高人的音乐素质的教育。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强想象力和完善人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普及、提高并重为原则,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以素质教育为教学宗旨,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所需的现代化应用型人才。
一、幼儿钢琴学习兴趣的现状调查
兴趣作为一种心理倾向,对幼儿钢琴学习活动不仅起着激发动力产生圆、推动情感投入的作用,而且还有效地培养幼儿注意力形成、促进智力方面的发展。
基于兴趣在幼儿钢琴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笔者对幼儿钢琴学习兴趣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幼儿在学习钢琴之前表示喜欢音乐,占总数的82%,一般的仅为16%,没有幼儿表示不喜欢。这说明幼儿对音乐有着“原始兴趣”,这种“兴趣”是在未经刻意引导和培养的情况下,对音乐自然萌发出的一种关注、体验的倾向,它符合人类对美的需求的天性。若家长、教师不尽力呵护,就会导致这种“原始兴趣”的衰减、丧失或者转移、变迁。因而,进一步诱导幼儿学习钢琴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显得极为重要。
关于练琴过程中是否经常去厕所、喝水等问题,幼儿回答经常的占42%,偶尔的占37%,不去的占21%。在平时与家长的交谈中,家长经常抱怨说“不练琴什么事儿都没有,一练琴什么事儿都来了”,有些幼儿确实有上厕所或喝水的需要,但其中主要是因为练琴时缺乏兴趣所致。
对钢琴教师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幼儿对钢琴学习有兴趣的占32%,一般的占56%,没兴趣的占12%,说明大多数幼儿钢琴学习者对钢琴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和敌视的情绪。在对幼儿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幼儿在学习钢琴前和学习钢琴后有较大比例的兴趣减弱的现象。还有的教师在访谈中提到,学生中幼儿学习者流失率较高,有的中途不学了,有的找其他老师教。虽然造成上述现象的因素有很多,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因素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
二、影响幼儿钢琴学习兴趣的教师因素分析
“只有不好的老师,没有不好的学生”,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偏颇,但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实不容小觑。经过对教师问卷调查和访谈内容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从教师角度来讲,影响幼儿钢琴学习兴趣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素质
关于幼儿钢琴教师素质的调查情况,主要是通过对一些资深教师所进行访谈而获得的。当问及“您对现今我国幼儿钢琴师资情况是否满意?”时,教师普遍回答“不满意。在当前庞大的钢琴教师队伍中,有许多人没有受过正规专业音乐训练。即使受过正规专业音乐训练的钢琴教师,也未必每人都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无私的敬业精神。现今钢琴教师普遍文化素养较低,缺乏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知识。钢琴教学是一门技巧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不仅需要扎实的钢琴技术水平,还需拥有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各种与艺术教育息息相关的广博知识。只有钢琴教学建立在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习特点的基础之上,才能让孩子在充满情趣的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音乐的本质,从而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人格与品质。”从以上的访谈结果可以看出,现在的幼儿钢琴教师师资队伍良莠不齐,部分教师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的状况让人担忧,教师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 教育目的
关子教师教育目的的调查情况显示,以培养全人为目的的占47%,开发智力的占30%,掌握一门技能和其他目的的分别占20%和3%。从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出教师教育目的是端正的。让我们再来看另外一项统计数据,教师认为手型训练对于幼儿启蒙者来说更重要的占67%,而回答音色更重要的占33%,这种状况与当前幼儿钢琴教学实际情况相吻合,反映出钢琴教师“重技轻艺”、“重技轻美”的错误理念。前后两项调查结果似乎有较大出入,教师的教育初衷是通过钢琴学习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但落实到实际教学时却偏重子技能的训练,把艺术修养和审美教育放在次要地位,音乐教育的手段与目的倒置。这种情况不但不会培养幼儿钢琴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偏离幼儿音乐教育的正确轨道,结果误入歧途。
3 教学内容
有关练习曲在学生作业中所占比例的调查中,练习曲比重占20%的为多数(67%),比重占50%的(26%)和80%的(7%)只是少数。说明教师能够认识到枯燥的手指练习不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对教师选用教材情况作了访谈,大多数教师主要选用《哈农练指法》、《汤普森钢琴教程》、《拜厄钢琴基本教程》、《天天练》及车尔尼教程等。这些教材大多从国外引进,在我国延续几十年,至今仍被广泛使用。这反映了教师在幼儿启蒙教材的选用范围上仍很狭窄,许多国外引进的新教材和国内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未被普遍使用,从而使教师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严重制约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和全面音乐修养的提高。
4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方面,仅8%的教师上课过程中经常同孩子做音乐游戏,65%选择不做游戏,27%选择偶尔做。在访谈中我们得知,一些教师并不赞同以音乐游戏形式进行授课,他们说上课应当是很严肃的教学活动,怎么会允许孩子随随便便、又蹦又跳的呢?但有一位从德国学习归来的老师却说,国外的孩子学钢琴太轻松了,音符、技巧的学习经常是以做游戏的形式来进行,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的过程中愉悦地感受音乐。可见,我国与国外幼儿钢琴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确实有着一定差异,是否应该借鉴国外教学方法,如何借鉴等问题将是音乐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内容。除此以外,当孩子音符或节奏有错误时,教师立即指出的占78%,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的占13%,其它方式的占9%。这个结果反映出教师过于注重教育结果的呈现,而忽视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教育过程比教育结果更重要。
5 教学态度
我们对一些幼儿钢琴学习者进行了调查和访谈。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幼儿与钢琴教师沟通方面。被调查的幼儿中,29%回答经常与教师谈起幼儿园或小朋友的事,40%回答只是偶尔谈起,而31%回答不提起。这说明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沟通略显欠缺,教师对于幼儿来讲缺少亲近感。在对一些幼儿的访谈中,我们听到有的孩子说“我害怕去上钢琴课,老师总是板着脸,凶巴巴的”;也有的孩子说“我喜欢我的钢琴老师,我 希望每天都能和他(她)在一起”。显然,教师的音容笑貌和态度举止直接影响着幼儿钢琴学习的兴趣。二是幼儿上课压力方面。根据调查的结果,55%的幼儿表示钢琴课没有弹好会感觉紧张,45%的幼儿作了否定的回答。这说明大多数幼儿学习者上课时有一定压力,这种压力或许来自家长,或许来自老师。有些教师本着“严师出高徒”的教育观念,上课时总是板着脸,对学生的错误轻则加以粗暴指责,重则实施体罚。殊不知,这种来自教师的高压政策只能使幼儿钢琴学习兴趣之门逐渐关闭。
三、培养幼儿钢琴学习兴趣的对策研究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培养幼儿钢琴学习兴趣,除了教育目的明确、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态度端正之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归纳如下内容:
1 运用“模糊教学法”
所谓“模糊教学法”,是针对幼儿钢琴教学中实施精确性教学而造成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不同程度失落而提出的,这主要是由音乐本身的特质决定,其依据是幼儿模糊思维能力和音乐中大量模糊信息的存在。音乐不同于语言和绘画艺术,它是没有任何明确的语义和形状的,即使是有标题的乐曲,也只是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幼儿年龄较小,生活阅历不丰富,思维没有严密的逻辑性,表现出活跃而跳动的特征,但模糊思维能力却相当强,经常对音乐有着自己独到而又深刻的理解,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如果教师一味追求刻板的教学方法,让幼儿“精确”地按照谱面的标记来演奏,描绘出乐曲“唯一”的情境,使学生在音乐处理上达成“共识”,幼儿钢琴学习过程就变成了按谱寻音的标准化复制模式,压抑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这显然与幼儿音乐教育的目的相悖。而教师运用模糊教学法,即在充分尊重幼儿主观、个体的理解和想象基础上,进一步鼓励他们去主动探索、勇于创造,才能够使幼儿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 遵循及时反馈教学原则
及时反馈是指学生及时接受有关自己各种表现的信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能不能进行及时反馈导致的学习效果是不同的。尤其是幼儿,大都很难执着于一种没有及时、经常反馈效果的活动。然而,不同的及时反馈信息(奖励和惩罚)对幼儿钢琴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影响。比如,幼儿在学习跳音这一技巧时,总是达不到理想的规格,有的教师就会变得不耐烦,甚至喊叫、训斥。这种不良的情绪、态度及反馈方式使孩子在情感上引起一定程度的压抑、焦虑和沮丧,从而产生失败体验,甚至会对整个钢琴学习活动产生厌恶和回避的心理。从教学展开过程中实施的评价情况来看,60%的教师表示当幼儿取得一点儿进步时,能够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而40%则表示不能。可以看出,半数以上的教师能够对孩子取得的点滴成功给予及时地肯定,使幼儿心理上获得更多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励他们通过努力进一步取得好成绩。但我们应该看到,仍有一部分教师做不到这一点。在访谈中了解到,一些教师认为孩子不应该总表扬,这样会产生骄傲的情绪,弹的好是应该的,弹不好就要受到批评。教师希望孩子取得更大进步,这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在于孩子经常得到否定性评价,心理上难免产生长期的失败体验,这种体验不仅彻底破坏了孩子的学琴积极性,而且对孩子全面的心理发育极为不利。
3 提倡钢琴教学游戏化、目标化
幼儿期的孩子无论是身体还是大脑发育都很不成熟,注意力不稳定、易分散、自控能力弱。如果让幼儿死板板地坐在琴凳上进行钢琴学习,长时间面对单调的音符,枯燥地训练手型、技巧,幼儿很容易疲倦甚至厌烦。游戏是与幼儿相伴相生的一种主要方式,符合这一时期的孩子好玩、好动、好奇的特点。用游戏化、活动化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钢琴教学,巧妙地将识谱、钢琴弹奏方法等基本知识与游戏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幼儿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钢琴的兴趣。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钢琴在中国已经成为学习者最多的乐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学习钢琴的人数已逾三千万,钢琴已经成为音乐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钢琴教育在中国的意义也就可想而知。众多的学琴者给我国的钢琴教育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昌盛,但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尤其在幼儿钢琴启蒙阶段,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很多家长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钢琴学习获得艺术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同时又担心孩子在培养过程中受到伤害,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于是钢琴该从何时学、怎么学、为什么学就成为家长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钢琴应该从小就开始学习,这是共识,但具体多少岁为最佳呢?对这一问题很难有统一的认识。社会上的一些教育机构往往会利用诸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语言,煽动家长尽早将孩子送到专业培训机构参加各种所谓的素质教育,许多家长被弄得没有了主见。其实,孩子学钢琴和让孩子学走路是一个道理,必须根据孩子的自身条件来进行,而不能拔苗助长。家长们都知道孩子是从小就开始学习走路的,但“小”并不是让他一生下来就学走路,而是要根据孩子的生理发育情况来决定。没有哪位父母会在孩子的脊柱、腿和关节都还很脆弱的情况下就要求其学会走,而是等到孩子身体发育到能承受自身重量,能控制自己的身体时,再慢慢地让他们学习站立,然后再让孩子学习行走。孩子学钢琴和学走路实际上是同样的道理,它也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才能开始学习。但昭义先生提供过一组数据:“有人对1966年举行的第三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的33位钢琴家始学钢琴的年龄进行了调查。其中两岁开始的1位,三岁开始的3位,五岁的6位,六岁的8位,七岁的7位,八、九、十岁的各1位”(《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人民音乐出版社)。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这些钢琴家的初学年龄在五至七岁的比重最大,占到64%,该年龄段可视为幼儿开始学琴的最佳年龄段。首先,从生理角度来看,五至七岁的孩子,身体发育已经和成年人基本一致,所不足的是外观、力量、持久性的差异,他们已经能比较轻松和规范地完成手指在琴键上的站立、走动等基本要求,而低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完成这些动作的过程中会较吃力,花费过长的时间和精力,这会严重地挫伤孩子学琴的积极性,甚至给孩子带来厌烦和畏惧的心理阴影,不利于今后的学习;从思维发育的角度来看,“五六岁至十岁左右孩子处于肖像再现表象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借助经验的意向解决问题,开始产生逻辑思维,但仍离不开具体事物的形象支持,其心理运算还处于低级阶段,而年龄在一至五六岁的孩子是表演式再现表象阶段,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依靠动作对付外部世界,缺乏逻辑思维能力,行动调节主要依赖于直观”(布罗姆・S.布鲁纳《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钢琴从学习之初就会涉及许多基本的乐理知识,如音符的音高、时值、节奏等,小孩子要理解并记忆这些知识,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而处于肖像再现表象阶段的孩子从这方面来说正好可以借助钢琴学习来强化这一阶段,加快思维的发展。年龄太小的孩子,由于还处于表演式再现表象阶段,主要依靠身体反应来适应外界,在思维上还没有进入主动思考阶段,对基本乐理知识理解起来还相当困难,就必然会过分地依赖父母在上课时帮自己记住相关内容,而在平时练习时由父母将相关内容以动作方式提醒他,这就容易延缓他在思维上进入肖像再现表象阶段,而且还有可能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虽然钢琴需要孩子从小开始学,但并不是越小越好,而是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育情况来确定一个相对合适的学习时机。
事实上,八九岁甚至十一二岁开始学习钢琴也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应该说八九岁的孩子比六岁左右的孩子具有更强的接受能力,学习效果会更好。但从学琴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来讲的话,六岁左右开始比八九岁开始学习要好一些。六岁左右正好是孩子思维、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钢琴学习本身的复杂性会对孩子的发育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弹琴过程中,左右手的协调运动和眼、耳、手、脑的协调工作都对发育中的孩子大脑和身体起到了很好的刺激作用,而年龄越大这种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就越小。另外,通过学习钢琴可以使孩子在开始进入学校文化教育之前,首先培养安静地坐下来专心做一件事情的良好学习习惯。从孩子学琴的精力上来说,年龄越大,精力也越受限制。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应试教育目前还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大多数家长在钢琴学习和应试学习发生冲突时都会让钢琴学习让位于应试学习,因此年龄过大才开始学琴,往往容易半途而废。六岁左右开始学琴的孩子相比较而言会有较多的时间来进行学习,在小学毕业时就能具备钢琴基本弹奏能力的,这样即使初高中阶段没有很多时间来练习,也不会完全丢掉,因而对大部分孩子来说六岁左右是最佳的开始学琴的年龄。
钢琴教师在谈到幼儿钢琴教学时,都会特别强调兴趣问题,认为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保持对钢琴的兴趣,这种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认为只要孩子有兴趣,其他的问题都可以以后慢慢来纠正的话就不对了,实际上这也是存在于幼儿钢琴教学中的又一误区。人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拥有一时兴趣还是让孩子能保持住长期持久的兴趣,显然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也更困难。真正持久的兴趣必然要建立在演奏者的愉悦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讲持久的兴趣和演奏者本身的技巧是相关的,是建立在手指弹奏的技术基础之上的。因此钢琴的基础练习是钢琴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如果我们在孩子学琴的最初阶段就将重心放在培养孩子对钢琴学习的兴趣上,而忽视手指弹奏的一些基本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学琴的最初阶段我们或许可以通过一些简单又有趣的乐曲和音乐故事来吸引孩子的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乐曲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手指运动的技术性要求也越来越强,这时前期不重视基本能力培养的恶果就逐步表现出来,完成乐曲会越来越吃力,弹奏的效果也不能得到肯定,得不到肯定的孩子还会对钢琴学习继续保持兴趣吗?教师这时也会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继续往下进行学生明显无法胜任,重新开始基本能力的训练又失去了最好的时机,而且孩子也不可能还有最初的兴趣和动力去进行基本的手指训练,这就好比一棵长歪了的小树要想再把它扶正需要付出比以前多得多的精力和努力一样。钢琴弹奏是一个入门很简单,但越往下走越困难,难度很大的一门技艺,所以在入门之初,如果忽略一些基本技术问题的解决,将会为以后的学习造成难以逾越的障碍。反之,在学琴之初强调手指的基本训练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让孩子讨厌,因为在最初的学习中,手指训练的量并不多,也不复杂,且在进行这些手指练习时,教师可以选择与手指练习相配套的一些有趣味的乐曲来让孩子学习,因此每天几分钟至十几分钟的
手指练习,并不会对孩子的学习兴趣造成伤害,而且给孩子带来的益处也是长远的。
自从1988年中国音乐家协会推出钢琴考级以来,许多家长在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之外又为孩子找到了一个更为明确的学习目的――参加钢琴考级。再加上在1996年前通过一定等级考试的学生在应试教育中能获得加分的优待,也使许多家长将考级视为孩子钢琴学习的目标之一。在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以后,参加考级的确可以检验孩子的学习情况,同时也便于家长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于是,一些商业培训机构为了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让一些年龄太小或是根本没有达到考级要求的孩子去参加考级;有的教师甚至为了让孩子能考上更高的级别而不惜让孩子只练考级的那几首曲子,其他的什么也不学,结果是孩子不仅没有得到有益的锻炼,反而被剥夺了对钢琴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因此,将考级作为孩子学琴的目的,就是步入了学琴的误区。“任何学习行为的首要目的,应该超过和不限于它可能带来的兴趣,而在于它将来为我们服务。学习不但应该把我们带往某处,而且还应该让我们日后再继续前进时更容易。”(布罗姆・S.布鲁纳《教育过程》)钢琴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音乐修养,开发智力,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正确区分钢琴考级和学琴目的之间的关系,要认识到考级只是检验孩子学琴情况的一种手段和相对客观的标准,而决不是孩子学琴的目的。教师和家长也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琴的孩子都由于其个体的差异而使他们学琴的过程有所不同。很多家长第一天带孩子学琴就问老师:“我的孩子学几年钢琴可以考过十级?”这种问题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教师都无法回答的,因为考级只是从大部分孩子的情况出发而制定的一种考试标准,它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孩子,而每一个孩子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差异也会在学琴过程中表现出千差万别的情况。尤其是在钢琴这种“一对一”特殊授课方式下,孩子的个体差异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学习进度必然也是千差万别。有的小孩子本身很喜欢弹琴,在弹奏一些自己喜欢的乐曲时也能完成得不错,但由于双手的协调性较差,在弹奏复调作品时往往不太理想,因而要让他们完成考级要求的完整弹奏四首不同风格的作品,一时是难以达到的。如果家长和老师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勉强孩子去做力不能及的事,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还有的孩子由于比同龄的孩子个头小、手小,不能完成八度的弹奏,虽然弹奏技术上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一时无法胜任级别较高的曲目,作为老师和家长也不应该对孩子提过分的要求。一句话,学琴儿童的家长和老师必须对学琴目的和钢琴考级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正确而科学的认识,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学琴的道路上正确地走下去,而不会踏入误区。
幼儿钢琴教学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教育领域,它既需要每一位从事幼儿钢琴教学的教师在工作中有足够的耐心,又要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面提到的三个误区只是个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几个存在于我国幼儿钢琴教学领域中较突出的问题。我国的幼儿钢琴教学若想真正走上一条科学而规范的道路,还需要我们长期共同的努力。
秦琴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作为家里的独生女,我从一出生就是父母关注的焦点,为了不让我输在起跑线上,爸爸妈妈阅读了许多婴幼儿教育的书籍。听妈妈说,在我半岁时,父母就开始不失时机地教我学这个,学那个,给我讲故事,听儿歌,会说话以后又开始教我学数数,背诗歌,学汉字,所以我不到两岁就能背30多首唐诗、儿歌,会识近百个汉字,会从1数到100。在我的那盘录像中,就有不少我背儿歌的镜头呢。那摇头晃脑、牙牙学语的样子好可爱呀!
现在回忆起来,不禁深深地感觉到,小时候学的东西像春天播下的一颗颗种子,在我成长的各个阶段陆陆续续地发芽、开花,我坚信,有一天会结出丰硕之果。
重视启蒙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时期,是幼儿最早接受学校启蒙教育的时期,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为了能让我上一个好的幼儿园,爸爸、妈妈没少花心思。听妈妈说当时我可以进的幼儿园有三所:一所是姥爷单位的幼儿园;一所是爷爷单位的幼儿园,还有一所是妈妈单位的幼儿园,爸爸妈妈经过多次调查,认为妈妈单位的幼儿园——西安交大幼儿园最好,那里师资力量特棒,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非常好,对幼儿的衣、食、住、行,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实行科学化管理。用妈妈的话说:“把孩子送那儿去,会百分之百的放心。”问题是西安交大幼儿园距我家太远(约二十多里路),又有一两个大陡坡。妈妈每天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去上学。早晨早早的送去,晚上把我接回到家的时候,早已是夕阳西下了。西安夏天特别热,30°C-40°C的气温并不稀奇。有时,妈妈送我上学走陡坡时,我看见妈妈很吃力,汗流浃背,累得呼哧呼哧的,于是忙叫喊:“妈妈,你休息一会儿吧!”妈妈说:“不行啊,幼儿园是有时间要求的,不能够迟到。何况我还要上班呢!”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我从没迟到过。在幼儿园里,我还挺争气,行行领先。在中班的时候我参加了一次西安市小星星杯东方少儿美术大奖赛,获得了银奖,银光闪闪的奖牌至今仍挂在我的卧室里。
培养艺术细胞,开发智力潜力
妈妈教我唱歌、画画,爸爸伴我欣赏音乐、讲故事,总是尽其所能的培养我的艺术细胞。
我4岁半时,为了让我学一种乐器,爸爸几次带我到西安市少年宫音乐室参观咨询。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少年宫遇到一位老师,于是爸爸向他提问题,那位老师却很不耐烦,说道:“我在上课,请勿入内。”随后,“拍”的一声关上了门。我看到爸爸十分尴尬的模样,就轻轻地拉着爸爸的手说:“走吧!走吧!”爸爸微笑着说:“没关系,到那边去找找别的老师吧。”咦!说来也巧,我们刚好碰到一位值班老师,她不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而且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基本条件和要求。我和爸爸高兴极了。
回到家里,爸爸和妈妈商量确定让我学电子琴。后来,爸爸、妈妈调到深圳工作,还十分关心我电子琴的学习情况,常常打电话回家询问。直到6岁,我也来到了深圳,爸爸、妈妈又给我改学了钢琴,一直沿续至今。
现在我之所以能得到全面发展,深深体会到艺术开发智力潜能的作用不可小视,同时,也深深体会到爸爸妈妈的用心良苦,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回忆父母养育之恩,发奋成人成才
在我10年的成长道路中,父母给了我无限的关怀与帮助。作为儿女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只有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国家有用人才,才是对父母亲的最好报答。我的目标是在今后的学习中做到“三要”:
1、要刻苦学习:学生阶段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但要想学习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所以,今后我在学习中要克服贪玩的毛病,珍惜时间,争取更大进步。
2、要博读博学: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非常有限……”蜜蜂采蜜是这个道理,我们的学习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做到多读书,并将书中获得的知识用在学习中,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3、要学深学透:成功者都有一种良好的习惯,不懂的东西一定要弄懂,并善于深刻和持续地思考问题。我现在就需要养成这种习惯,在遇到问题时要作到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懂就多请教老师,与同学交流,只要我坚持地作下去,相信我的成绩一定会“步步登高”。
关键词: 艺术理论 音乐表演 指导作用
一、善用理论可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理论指导实践”这一哲学观点对于艺术活动同样适用。在表演范畴内,不论是高尚与高雅,还是低俗与庸俗,一切行为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持。一位艺术工作者所具备的素养,会反映折射到其表演中,不仅是熟练程度和技法水平,还有文化修养和理论水平。表演者是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能工巧匠,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将音乐形象化、情感化、人格化。
理论来源于实践,它是人们长期以来对音乐文献、作品进行系统研究整理出的成果,是音乐规律和逻辑的抽象概括和总结,也是我们深入理解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的桥梁和依据。同时,理论可以更好地为实践服务,有助于表演者准确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风格流派,贴近触摸作曲家的心灵与情感。俄罗斯钢琴学派代表人物伊古姆诺夫曾说:“我们常遇到这种情况:弹得都对,但听起来乏味,缺乏丰富的幻想,没能使乐谱变活。”周围确有大量已具有相当技术水准的学生,他们能演出清晰美妙的声音,攻下较高难度的片断,但“乐感”稍显欠缺,离专业要求尚有距离。一些长期代课的教师已经能够一句句地把曲子教得天衣无缝,但不会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为什么要这样演奏、演奏后的体会总结、乐曲的共性与个性等。如何触类旁通地帮助演奏者运用专业技巧塑造出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展示作品的艺术魅力,再现作品的艺术价值?这些都是值得认真思索的话题。
二、演奏技术理论对音乐表演的影响
技术理论给人的感觉相对而言较枯燥晦涩,但即便对于非音乐学研究者,只要从事演奏,首先就要具备对乐器基本结构、原理的了解,熟谙自己的“兵器”才可使用自如。技术理论的深奥在于不同的门类学科是迥异的,如声乐调的气息、位置、咬字、音色,钢琴中最重要的手型、指法、大小臂、腕子等的运用,跳音、转指、八度等特有技巧,类似弹拨器乐、弓弦器乐、打击器乐等都有不同的演奏法。相通的是,都应侧重对作品中所涉及的旋律发展、和声进行与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包括其内部逻辑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有所认识。对于技术条件成熟的演奏者来说,更应力求推敲斟酌风格内容与技巧相融合,从多种途径寻找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准确发挥扎实的功底,从而演绎得恰如其分,形成独有风格。如果在学习与演奏中忽略它们,就会减弱作品的结构力与感染力,使音乐丧失内在发展的层次,空余苍白“炫技”的堆砌,听起来有“神散”之感。
三、音乐心理学对音乐表演的影响
毋庸置疑,每一位艺术表演者都渴望在短暂的“台上几分钟”展现出最佳水准,不辜负台下苦练十年功。因此,音乐心理学,尤其演奏心理学对于表演者来说更是一门必修课,它会直接作用于舞台表现,反映在上台前、演出中、演出后。很多时候,正视演奏中常见心理障碍,突破技术瓶颈,并不是靠主观期望就能克服的,需要理性有意识地支配、调节感官。了解心理学乃至生理学的知识,从有根据的理论经验中获得一些积极暗示和启发,帮助我们及时调整、认识自我,以最佳的精神面貌和身体状态,尽可能地做到不被外因干扰,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艺高胆更大,胆大艺更高”其实是理论的通俗外化,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紧张与焦虑在心理学中的潜层意义即是“恐惧”,自信不足,但它又与兴奋有着紧密关联。这种情绪是人体内脏器官处于某种兴奋状态时所分泌的一种特殊物质,分为对外界事物的客观性焦虑、对本我的神经性焦虑、对超我的道德性焦虑不同类型。认知并区分它们,才可能“对症下药”调适演奏心理状态,学会使用一些心理学小技巧,达到适度紧张与从容不迫的良好平衡,全神贯注地投入作品中,享受表演过程,自豪自信地将“声”与“情”传递给聆听观众,正是我们追求的境界。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感受都受审美取向、个性特征、文化底蕴等因素影响,演奏出的音色、动律、风格,和自身固有的性格、偶然的情绪都有关联。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的钢琴家演奏同样的乐曲,感觉和味道却大不相同。比如同是演奏李斯特经典钢琴曲《钟》,我们听郎朗和李云迪便是完全不一样的版本,其他世界顶尖大师又是另外的模样,速度力度虽各有处理,却没有对错,甚至难论高下。
四、美学理论对音乐表演的影响
艺术工作者若能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深入浅出地了解基本美学理论,包括美的存在、本质、规律、认识、感受、创造等,就会受到切实的促进与指导。以笔者从事钢琴演奏为例,在技巧运用、风格把握、乐曲创作、教育教学、欣赏评论等方面,音乐美学都对演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了解肖邦所处时代背景的风格流派和形成原因,并结合具体乐曲提炼出感知和领悟,才能深刻理解其作品为何被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体会肖邦诗意感性背后的尖锐与激进。再如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二乐章为何被李斯特评论为“两个深渊中的一朵小花”,它在贝多芬式抗争性格下的乐观与优雅,犹如含着眼泪的笑窝。只有演奏者为此感动,震撼心灵,才能在钢琴前将此情此景再现得淋漓尽致,赋予其无限广阔的生命力。在演奏中要不断实践、分析、反思,并针对不同地域的历史特点采用不同的审美观点,以丰富表演内核。如西方艺术追求“深刻”、东方艺术追求“深邃”,西方艺术重“写实”、东方艺术重“写意”,西方审美哲学是“知识性”、东方审美哲学是“生命性”,等等。以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为例,不论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还是“尽善尽美”、“哀而不伤”,抑或“质而不野、文而不史”、“雅淡”、“清和”、“简静”、“自然”、“气韵生动”,都对我们演奏民族乐器,或演唱、伴奏民族声乐作品,尤其是以诗词谱写的艺术歌曲,起到醍醐灌顶式的启示。只有体会具体作品蕴含的具体审美原理,并在这种基调的引领下再进行技术的训练、技巧的提高,才不会偏失本意,方可演绎得贴切、逼真、打动人心。
五、音乐教育理论对音乐表演的影响
音乐教育理论是音乐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位表演者都是从“受教育”开始走上音乐之路的,因此将教学行为科学规范化,对于表演的继承与发展非常关键。学习艺术具有悟性、灵性只是先决条件,如果不经过持之以恒的系统训练,那么再天才的乐者也不会成为顶级的音乐家。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充实理论知识更显得尤为重要。不要小看少儿教学法、中小学音乐教育里的“模式”和“经验”,须知其中大量理论在音乐启蒙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参考,如果教师未能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实施教学方法,那么即便示范得再认真投入,演奏水准再高超精彩,也未必能使对象吸收接受,造就不出成功的演奏者。一些音乐教学法如“柯达伊”、“奥尔夫”、“铃木”等均为世界各国经典,其凝聚的精华思想都已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培养出众多优秀音乐人才,才得以推广流传,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巨大的价值。当然,基于中外艺术观念特征、学派风格的差异,以及具体教学主体、院校课程开设等方面不同的现实问题,我们更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所授对象研习音乐的个性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方法指导演奏。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面向观众的音乐表演,更加要重视“中国元素”,包括对本国作品的重视,以及将艺术的表现形式本土化。因此,中国的音乐教育要更强调对民族精神的传承,珍惜研究自己独有的东西。
在科学的音乐教育理论中,主张对音乐的喜爱与兴趣为先,提倡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的思想,都提醒着我们摒弃传统“死学”的机械式训练,吸取当今国际先进的理念,把音乐教学作为手段与过程,最终达到完善每个人发展的目的。正如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刘诗昆所言:“学琴,是美育而不是天才教育……有些孩子弹琴会找到舒服或发泄的感受,这正是音乐给予他们最初级、最可贵的记忆,不要苛求人人都是天才,教会一个孩子一辈子享受音乐,这是最重要的。”如此朴素而真的理念,会对学生和自己的演奏都产生正能量。观众在欣赏中也能分辨出,这样的音乐表达中充满着大气和温暖,而不再仅仅是冰冷的、带有目的式的、夹杂各种欲望的展示。
六、其他相关学科理论对音乐表演的影响
一位真正的音乐表演家不仅是工匠,更是大师,大脑与心灵都是丰沛充盈的,具备极高的理论修养,这种修养的核心便在于思维方式的智慧。一句话道破:“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维是王牌。”他们之所以成功,不止于艰苦训练后的技巧高超,更因善于用音乐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深度,艺术化地展现人格魅力。这种从宏观上对艺术的全面理解与掌握,正是艺术家与普通乐者的区别。优秀的演奏不但可以为观众再现作曲家本人的创作意图,还可以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处理、加工、升华。
从事任一表演门类时只有从不同的侧面对与之相关信息进行多方位关注,把艺术与其他社会现象联系起来,才能使表演本身立体化。从纵向上看,要肯定艺术发展的历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论优劣高低,都体现着当时的社会思潮。评价音乐作品要结合特定背景,一些生涩难懂的东西就变得不难理解;从横向上看,音乐与美术、戏剧、舞蹈、宗教、地域、伦理、民俗等始终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比如演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和《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就要懂点叔本华的意志哲学,虽未必达到理论学者那样的深入研究,但至少应对其基本思想作相应的了解;想更高层次地演奏好贝多芬的作品,就免不了涉猎康德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演奏或演唱久石让、喜多郎、班得瑞、雅尼、恩雅等NewAge风作品,就需走近现代主义思潮,体会音乐中追求的宁静、唯美、自然、环保、反战等内涵;对中国作品的表现,要了解这一门类艺术、这一体裁、题材的发展演变历程,充分遵循民族美学传统,以求尽量地道,原汁原味。
七、结语
理论知识的扩充完善对于实践产生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各分支专业表演技术长期发展的骨血中。理论带来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自省,促使人们从对单纯旋律悦耳的浅层感知上升到理性高度,更加关注其思想性与艺术性。从技术层面来说,它对实际演奏的帮助显得尤为关键,只有在理论体系的支持下逐渐体悟音乐,感受艺术,才能够手、脑、心、耳并用,达到真善美的统一。特别在高校工作中,教学、演奏、科研是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的,重视理论学习与研究,既可在表演等实践活动中起到指引航向的作用,自身水平又能不断获得进一步提高。一个音乐演奏者的成长与成熟,需要以“板凳一坐十年冷”的恒心和毅力排除浮华的纷扰,专注于学问本身,沉下心来研读哲学、美学、历史、文学、心理等相关领域书籍,并时刻注意对当代新理论、新方法等知识的自主学习,关注时事发展,尽可能广泛地接受多渠道灌输,随处积累,终身充电。
参考文献:
[1]陈雪.论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实践的现实意义[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159-161.
作者:宋婷竹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95%以上的青少年儿童都是音乐爱好者,这就说明,有58%的少儿音乐爱好者不喜欢业余的音乐技能学习,这不能不算是令非学历音乐教育十分尴尬的一个大问题。那究竟原因何在呢?在被调查的学生被问及“是什么原因导致你不喜欢弹钢琴(或其他音乐课程)”时,2%的学生回答“不喜欢音乐”;62%的学生回答“学起来太辛苦,没有兴趣”;20%的学生回答“教师教得不好”;16%的学生回答“家长逼得太紧”。显然,“学起来太辛苦”、“教师教得不好”和“家长逼得太紧”是这一问题的主要成因所在。那么,教师在教学中的哪些表现最令学生反感呢?调查得出的结论依次为:1.老师太严厉,课堂不愉快;2.只顾让你考级,没有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表现和交流;3.教学手段简单落后。不难看出,上述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在教学方法上没有把握好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有着严重的专业化倾向,以致把最具情感色彩的艺术课上成了毫无情感的纯技能课。在导致部分学生“不喜欢”的因素中,另一个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问题,就是“学起来太辛苦,没有兴趣”和“家长逼得太紧”。调查显示,学生认为按照问题的严重程度排列,原因依次为:1.机械地反复练习,枯燥而毫无乐趣;2.家长用打骂等过激的方式强迫练习;3.父母盲目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学习项目;4.家长之间关于考级的相互攀比。我们都知道兴趣与爱好是学习的基本动力,只有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兴趣,技能和知识的学习才会被学生接受,而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这一结果,家长们应该做出深刻的检讨,不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功利心和虚荣心得到满足作为目标,而采取过激手段强迫学习。这样不但没有达到家长们“望子成龙、为孩子培养音乐素养”的目标,反而在音乐艺术与孩子之间竖起了一道高墙,让孩子无法逾越。素质令人忧虑关于“素质”的调查分为教师素质和学生素质两个方面进行。目前贵阳市非学历音乐教育的从业教师,大多来自各类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或在校生。当被问及教学经验从何而来的问题时,老师们的回答主要有:1.将自己受教的方法复制到学生身上;2.观摩其他老教师的授课;3.在教学中自己不断摸索。很显然,大多数从业教师基本没有受过专门的职业培训,主要依靠自身的学习经历、周边资源和热情开展教学。我们都知道,“会”和“会教”是截然不同的,而目前贵阳市普遍存在只要“会”就在“教”的情况,这一点已经成为阻碍本地区非学历音乐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衡量教育成败的最主要标志当属受教育者的音乐素质的高低。而在我国目前没有对非学历音乐教育的教学制定相关标准,基本都是以各级各类考级作为学习状况的评价依据。此次调查,除了考级状况之外,还关注了音乐素质的两个基本组成因素: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知识技能水平。调查显示97%的学生顺利通过了报考的级别认定。音乐鉴赏能力的调查中,54%学生认为自己“除了学过的曲目外,其他音乐作品不太听得懂”,32%学生表示“对自己演奏过的曲目不太了解”;在音乐知识技能的调查中,28%学生表示“对世界知名的作曲家了解不多”,66%的学生表示“对音乐的风格特点认识较少”,15%有过被“拔高水平”考级的经历。数据对比后我们发现一个发人深省的反差:考级过关率和实际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知识技能水平的反差。可见,以应试作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最终没有普遍取得“提高音乐素养”的效果。
调查后的理性反思
我们认为,从上个世纪80年代贵阳市兴起“钢琴热”以来,贵阳市的非学历音乐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初步建立起了非学历音乐教育的管理部门和措施、制度;涌现出了一大批非学历音乐教育的优秀教师、培训机构;为我省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专业音乐人才,成为了少儿成长过程中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有力补充。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贵阳非学历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薄弱、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因此,取得了上述成绩的同时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在此种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内容与形式、原则和方法等诸多方面明显地表露出来。(一)在教学操作过程中教育目标的偏离现象,体现了人们对于此项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本质认识上的偏差虽然调查显示,非学历音乐教育是学生音乐素养和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但由于非学历音乐教育的商业性质带来的生源竞争、家长的虚荣心带来的盲目攀比以及教师缺乏教育理论学习带来的专业化倾向等因素,造成相当多的从业教师和学生家长在教学操作过程中,偏离了对孩子进行“音乐素质教育”的初衷,逐步演化成为纯粹的、机械的、枯燥的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这样做的直接不良后果就是,相当部分学生丧失了可持续学习的决定性因素———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爱好。另外,由于对非学历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也由于我国此方面音乐教育实践水平不高,理论探讨不深入等原因,教学评价也存在严重的问题。音乐艺术考级这一诞生于英国、风靡于香港的社会音乐教育评价方式,推动了非学历音乐教学的规范化,激励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给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其积极意义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当孩子考级的级别成了热门话题的时候,当鲜红的考级证书越来越成为琴童及家长们炫耀的资本的时候,音乐艺术业余考级也令人遗憾地出现了偏离初衷的负面效应。普遍存在教师不顾循序渐进规律肆意“乱拔高”现象,而这一现象竟然得到了大部分家长们的默许。当教学实施和操作渐渐偏离了“美好愿望”时,我们必须对此项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的本质认识和如何能在教学中得以实现做出深刻反思。(二)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被动接受、机械重复现象,暴露了此项教育内容亟待完善、形式急需多样的问题“艺术教育是审美的教育,美化生活提高人类的生存与生活质量,是其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音乐教育也应该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使学生享受到艺术创作成功的喜悦,获得审美愉悦体验。进而使学生喜爱音乐,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欲望,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具备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以及了解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为他们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同时达到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1]30这个过程应是一个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过程。而目前贵阳市非学历音乐教育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仅限于考级曲目、教学形式大多为“一对一”的现象。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以应考为目的的,所以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会忽略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更是不容商量地取代了学生对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只是将“考级标准要求”灌输给学生并让其机械地不断重复练习;另外,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决定了他们要在有互动、有交流、有伙伴的教学氛围中才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而“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来源于专业音乐教育的传统,孩子们长期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中学习,除了会影响直接的学习效果外,势必还会带来其身心健康和创造性发展受到影响的严重后果。所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成为了目前贵阳市非学历音乐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三)贵阳市非学历音乐教育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样十分严重由于从业教师大部分为高等音乐院校在读或毕业的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学生,没有系统接受过关于少儿音乐技能教学的相关职业培训,缺乏相关教育理论学习。大多都是沿用自身在过去学习经历中所接受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中摸索出的教学经验在进行教学。这就难免会出现教学原则无标准、教学方法单一、“会弹不会教”的教师。这首先表现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采用不符合学生相应年龄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学中轻学生的参与体验,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所以,如何能在尊重学生心理和生理需要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孩子在学习中真正爱上音乐,树立终生与音乐为伴的愿望,是贵阳市相关从业教师今后必须积极探索的方向。
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理论研究,力求建设包括非学历音乐教育的课程性质与价值、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与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及教师职业培训等全方位的教育理论体系纵观整个中外教育发展史,任何一种成功的、被广泛推广的教育模式或方法,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验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而贵阳市非学历音乐教育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理论总结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是,目前贵阳市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对象往往仅限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各个层面,对非学历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另外,由于非学历音乐教育的商业性质,相当多的培训机构只看重短期商业利益而忽略了教育本身的属性和价值体现。但就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机构是不会得到市场的长期认可和发展壮大的。我们认为相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实力的培训机构应大力倡导和发动音乐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音乐教育理论家、各个培训机构的管理者及广大的从业教师投身到此项教育的科学研究中。各个培训机构要把教育科研经费纳入经营成本,在教学管理中督促和鼓励教师科研,才会在教育教学理论的逐步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实现以科研指导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且市场广泛认同的教育与效益双向良性可持续的发展局面。(二)加快从业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提高师资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目前贵阳市非学历音乐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大力开展从业教师职业培训。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各培训机构应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定期为从业教师举办包括音乐专业技能、音乐素养、各种乐器或门类的学科教学法、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教学经验总结与交流等内容的培训活动,从而帮助教师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成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完成从“演奏(唱)者”向“教育者”的角色转换,真正成为“会弹”又“会教”的合格教师。另外,完善教师从业资格认定制度,将会有效保障和规范非学历音乐教育从业教师的专业性。目前,我国音乐教师的从业资格认定,主要是针对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领域进行的。而非学历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相比有着独特的教学规律,这就意味着即使是持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也不一定能胜任非学历音乐教育的教学工作。所以,我们建议在贵阳市音乐教师从业资格认定考试中,开辟非学历音乐教育各音乐门类的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项目,并颁发相应证书,制定教师持证上岗的相关规定和监管制度。为规范我市非学历音乐教育市场,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提供制度保障。(三)加大家长培训力度,提高家庭音乐教育的实效性前文提到,调查验证家长们为孩子选择非学历音乐学习的初衷是美好的,但是由于缺乏先进科学的专业指导和功利性的攀比心态诱导,导致在教育过程中偏离目标的现象。我们认为,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应定期为家长开办不同形式的培训,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服务。帮助家长们实现从打骂到激励、从重结果到重学习过程、从陪练到伙伴的转变。为了验证效果,课题组得到贵阳市第二实验幼儿园、贵阳市第一幼儿园、贵阳市市级机关幼儿园及田田教育集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以上幼儿园和学校针对4至7岁孩子的家长,作了数场题为“快乐音乐”的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知识讲座,有400余位家长听取了讲座。讲座为家长们介绍了非学历音乐学习的理性选择、音乐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家长在配合中的方法与态度等几方面的教育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家长中引起了共鸣,家长们普遍认为得到了收获和启发。通过讲座证实:家长们是渴望获得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乐于接受非学历音乐学习的专业指导的。我们相信,只有充分调动家庭教育的积极力量,才能为孩子们的业余音乐学习带来动力和约束力,实现技能训练和兴趣培养的结合,为孩子的个性发展赢得空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贵阳市非学历音乐教育在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能够得到根本的解决,我们认为这首先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顺应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趋势,加强理论学习和建设,对非学历音乐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彻底的改革。期望此次调查研究的成果,能对我市非学历音乐教育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能力和教学水平,起到一定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