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3 14:49: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娱乐篮球是街头篮球、花式篮球、三人制篮球以及篮球游戏的统称。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街头篮球的形式传入中国。然而娱乐篮球在我国盛行短短几年时间便已获得了我国广大青少年群体的青睐,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青少年群体参与其中(其中男性居多)。作为一种娱乐手段和方式,其不仅形式更为时尚新颖,而且在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同时扬弃了传统篮球中的比赛模式与参与方式,挣脱了传统规则和条框的束缚,以一种全新的形势和文化形态出现在大众面前。后经各种形式的演变以及游戏方式的推出而风靡于各大中高院校甚至商业地带。需要强调的是其出现并非偶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充分的契合了当下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需求以及审美指向。因此,娱乐篮球在青少年健身中的价值研究对促进该项运动的发展以及青少年群体心理和生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娱乐篮球的概念界定及简述
(一)娱乐篮球的概念界定。很多学者对娱乐篮球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笔者认为亢力军的解读较为全面并也符合其发展趋势“娱乐篮球是篮球运动的一个分支,具有娱乐性、大众参与性、韵律性、展现个性、趣味性、艺术性、表演性等特点的游戏和比赛形式,是一种全新的娱乐形式,打破了竞技篮球运动的规则,降低运动负荷,淡化胜负关系,以娱乐为主体,以篮球为载体,一种适合更广泛人群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一项篮球形式。”其主要目的在于使身心获得愉悦感与乐趣。体育娱乐活动是强调心理愉悦程度以及身体舒适程度的一种休闲活动,娱乐篮球的本质正是这样的一种表达,因此其从属于体育娱乐活动的范畴之内。
(二)娱乐篮球简述。娱乐篮球除了具备传统篮球运动的集体性、竞争性、趣味性、健身性等传统特征外,在形式上还具有多样性、简单化以及较强的娱乐和游戏性质。这些特性的综合表达,使青少年在释放和超越自我的同时,更展示出了自身的个性,同时也促进了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娱乐活动的娱乐篮球在青少年健身中地位不容小觑。在健身活动中其表现出来的生物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是其它运动无法代替的。所以说,毋庸置疑,娱乐篮球所具备的各种特性都为其在青少年群体中快速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青少年群体成为了娱乐篮球的倡导者与追随者。[2]其普及与推广,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三)娱乐篮球在青少年健身中的价值剖析。1.增进健康,满足青少年心理需求。青少年群体个性张扬、性格叛逆,乐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乐于自我表达和自我解读,希望通过尝试各方面活动展示自身的才华,在实现自身的价值的同时赢得大众的赞赏和尊重并彰显自身的魅力,追求“娱乐至上”的心理趋向尤为明显。由于青少年群体的兴趣爱好偏向于新奇、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事物,于是致使其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快。所以,娱乐篮球作为一种全新的娱乐手段和方式被青少年的心理所接纳相对容易。卢元镇教授在《中国群众体育调查现状与研究》中曾说:“享受运动乐趣是体育的内在因素,是体育的魅力和生命,也是人能一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动力和源泉。”而娱乐篮球融入了创新、时尚、新潮等流行元素,必然会对广大青少年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同时无论是在规则的简化方面,还是形式的变化方面都十分符合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需求,促使青少年主动积极的去进行尝试,而不是被动的受生活习惯所影响,保证了青少年群体心理与生理同步发展的基本需求。
2.形式多样,促进青少年个性培养。由于早期中西方教育的差异,青少年的培养方式也不尽相同。中国在青少年的培养过程中以学业为主,而西方则是注重个性的培养和思维的拓展。在中国应试教育和升学率的制约以及教师和家长的期盼下,青少年俨然成为了学习和实现理想的工具,并且承受着各方面无形的压力。那么一个严重的问题也被凸了显出来——社会在重视学业的同时,忽略了青少年个性的培养和个性化教育。因此,中国的青少年群体急需一个彰显青春活力、突出个性的空间和一个舒缓身心、缓解课业压力的平台。众所周知,在参与运动过程中的娱乐状态可以改善人的心理压力状况,而趣味和娱乐性恰巧又是娱乐篮球的必要条件。娱乐篮球表现出的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的特质,对青少年个性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助动力,此运动的出现恰如其分的满足了青少年个性培养的需求,当仁不让的成为青少年追捧和青睐的对象和满足自我需求的首选,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娱乐篮球在对校园文化的构建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文化交流,促进中西方青少年体育文化融合。娱乐篮球在促进青少年参与健身的同时,也促进了中西方青少年体育文化的交流。随着进入世界进入21世纪,全球迎来了多元化的开放,各国文化出现大融合现象,而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当属世界体育文化的融合。娱乐篮球是被认为美国篮球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街头篮球融入中国元素的产物,是中美篮球文化碰撞的一次融合。[3] 这种碰撞也给中西方文化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机会。同时媒体的全方位介入,也使得娱乐篮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了青少年群体,娱乐篮球已成为其日常参与和谈论的焦点。同时也证明了,娱乐篮球正是增进中西方青少年体育文化交流的渠道和平台,引领着中西方青少年体育文化的融合。中国的寓教于乐,西方的自由拓展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值得借鉴的和传扬的价值,二者的融合丰富了教育文化内涵,为各国的新生力量开辟了一条新的学习道路,同时也推动了世界各国教育文化的进步,并将这种现象发展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乃至世界文化。
二、结论
娱乐篮球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盛行,促进了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和体质健康,提高了青少年群体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也磨练了青少年群体的意志,为促进青少年健身起到了积极向上的作用。同时娱乐篮球的快速发展和迅速繁荣也为青少年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发展空间,为青少年创造了更多参与“快乐健身”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丰富了青少年健身运动的多样性。
口述| 俏江南集团董事长 张兰
那年,我们与友人一同去加拿大旅游。在我与朋友们垂钓的时候,因为玩儿得太开心了,忘乎所以,甩鱼杆儿的力气太大以至于我的身体失去了平衡。这时儿子从身后抱住了我,让我很感动。
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却让我感觉到他对我的关心。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
在孩子出生后的一段时间,我就一直在盼望着他能快点长大。与很多身为人母的妈妈一样,我总在问我自己,孩子什么时候能够长大。
但当孩子真的长大成人后,回过头看这些年,我又会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现在我又很怀念孩子小的时候,因为在那个时候,他总是很需要我,总会粘着我,也很听我的话。这种感觉对于中国的父母而言,是非常难以割舍的。
不得不承认,在传统文化浸染的中国社会中,尤其是作为中国母亲,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传统观念的保有上,应该做到有舍有得。舍的是婆媳关系中总是强加于人的强势,传承的应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沟通之道”。
中国确实有很多做儿子的都在这份“特殊关系”中饱受“夹板气”。不过,我与儿子、媳妇的关系很好,我不会强加于人,因此我们是彼此信任的。他们俩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愿意主动与我沟通。我也想告诉全天下的母亲,应当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替他们考虑。
作为母亲,我只有赋予孩子生命的权利和义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要因此享有决定他未来的权利。中国的父母总是期望孩子成为“自己”,殊不知,孩子有选择自己未来的权利。在孩子择业这一问题上,我坚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会干涉孩子的未来。
(采访|本刊记者 张延陶)
王树生 孩子一定要接班
口述|大田集团董事长 王树生
刚身为人父的时候,感觉就是喜悦,喜悦过后便是责任。我认为,父母之于孩子,第一重要的就是尽责任和义务,怎么养孩子,如何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
当时,我对孩子的关注程度比对妻子还多。
我对出国留学是很向往的。觉得孩子出国留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因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要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思想、理念。我的孩子在英国学习八年,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父亲是做什么的。但是我坚持要发展还得在中国,因为人不能忘本。
我反对孩子长期在国外生活。出国只是师夷长技,最终是要把学到的东西用到中国企业发展和建设上来。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会达到1+1>2的效果。
最令我感动的就是,孩子对我的关心,他经常叫我注意身体。另外,他对企业也有很强的责任感,让我觉得非常欣慰,因为这很重要。在工作单位,他很平易近人,不把自己当作老板的孩子。
正因为如此,我对他一点也不担心。从小到大,幼儿园到中学都是整托;后来去国外,一直是独立的。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群体中生活,他的特点就是不管跟什么群体,都能很快建立密切的关系,生存能力非常强。
谈到接班,我认为这是正常的。孩子一定要接班,关键还是传承企业的思想和文化,一个企业的发展关键是靠文化的支撑。所以要把企业的文化传承下去,让企业的专业技术更好地发展、升级。当然,最重要的是他对这个企业要有深厚的感情,要有服务的意识,把我的思想传承下去。
企业得有一个扛旗的人,扛旗的人必须有威信,树立威信关键在于他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我主张必须在自己的企业,给孩子更多的培养机会。因为,在我跟前,问题会发现得比较及时。虽然孩子聪明,也很上进,但是缺少经验,经验不是靠聪明就能得来的,是靠时间来积累的。
我相信,在自己的企业培养,比他在外面企业能学到的东西多得多。而且时间长了,他也会对企业有深厚的感情,能充分了解企业的优缺点。你让他到外面去,那只是外面的一些东西,回来不一定适合。
关键词: 高职英语 翻译教学 重要性
一、引言
翻译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翻译技能和语言能力。翻译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是为学生打好英语基础的有效教学手段,也是考查学生综合性语言技能的标尺之一。因此,翻译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翻译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成了高职英语教学中一个薄弱环节,而高职学生普遍英语翻译水平偏低。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翻译能力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生大多是从应试教育中过来的,但是高职的录取分数线要比普通本科院校低,所以,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薄弱。在翻译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翻译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知道忠实和可接受性的度,常常出现翻译病。
如在长句的处理上,有些学生在翻译时只知道逐字翻译,不善于变通,不善于调整从句的类别,不能根据英语句子的特点,理清长句脉络,分出主次,致使译文不能打破原文语序,句子太长,不符合中文的习惯。又如逻辑关系混乱不清,不能将原文的隐含信息深入理解并在译语中表现出来,或是过度发挥,言过其实。其原因应归咎于高职学生缺乏翻译技巧方面的知识。
(二)高职学生缺乏西方文化知识和社会背景知识。
学生不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知识,就会产生误译的现象。如:He was born blue-blooded.不少学生译成:他出身贫寒。实际上,“blue”一词在英文中有“高贵”之意,故该句应译为:他出身高贵。
(三)在语言结构转化上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向。
不同的语言结构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的差异又造成了不同语言的语义结构的差异,这种差异会给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学生翻译时思维脱不开源语的结构方式,过分遵从原文的词性、语序和结构,使译文洋化而不自然。如:He was so tired that he couldn’t say a word.(他累得不行,话都说不出来。)不少学生译成:他是如此的累,以至于说不出一句话来。
(四)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待提高。
译文语言平淡,不精练、不形象,累赘且缺乏文采,不能用译语表现法再现原句的神韵。在篇章结构上,不能把握原文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衔接,致使译文结构松散,上下不连贯。
三、加强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建议
(一)让学生掌握翻译的基本理论。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中,通常大一只开设一门英语精读课,到大二时,学生就开始学习专业英语了,学生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翻译基本理论的学习。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可开设一门翻译课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或不定期地进行翻译讲座,较系统地讲授一些翻译理论和技巧,并通过翻译实践培养学生的把握语句与语篇结构能力、语感认识及双语驾驭的能力和语境认识及准确理解上下文的能力。
(二)让学生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时甚至会引起误解。因此,文化是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的问题之一。学生不仅要了解外国文化,也要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还要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在翻译教学中,对待文化因素的处理,大的原则是向读者传递准确、真实的信息,完整的源语文化,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对艺术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提取文章信息,抓住源语所欲表达的意思。
(三)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英语课堂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系统地从教材的每单元精读课文中选出两至三个能体现明显的英语结构特点的句子着重进行翻译练习。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可让几个学生在黑板上进行现场翻译,然后引导全体学生找出黑板上各译句的优缺点,最后得出较理想的译文。在此翻译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在英汉之间、黑板上的译文之间、黑板译文与自己译文之间进行多次反复的对比、判断。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进行比较才能显示出来。所以,拿英语和汉语进行比较,学生就能自己慢慢地得出英语的语言特点和汉语的语言特点,在比较和鉴别的基础上学生的翻译能力也能渐渐地提高。这种由个体带动整体的翻译比较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能是很有帮助的。在课余时间,教师也可以安排一些翻译讲座,让学生了解不同体裁的文章所要求的语言特点、语言风格和翻译特点都是不同的,如天文、地理、军事、政治、历史、文化、科技等。要让学生懂得无论何种文体,翻译不仅是要将源语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概念、思想、价值和感情传递出来,而且要将表达这些东西所用的文体和风格用译入语表达出来,充分发挥译语的表现力,完整准确地将源语的信息、意义、文体和风格传达给译语读者。通过对这些语言和翻译知识的了解,学生自身也会意识到培养语言能力和翻译技能的重要性。
(四)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用词方面,要做到用词准确,通过上下文及全篇内容,分清词的概念意义和词的隐含附加意义,根据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常识来确定一个词或一句话的真实含义,避免错误理解词义或望文生义。
(五)培养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将改错作为教学手段,将教师提供的参考译文作为翻译课的终极目标,在一定的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翻译教学应从改错的做法中解脱出来,把重点放在发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上。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挑选翻译材料,翻译自己喜欢的文章,以利于发挥个人的特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创造性。学生还可按要求把自己的译文和名家的译文进行对比,或进行小组讨论,找到自己译作中的精彩之处,并从名家译作或同伴中吸取营养。语言能力的提高,建立在一定量的翻译练习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质的提高,所以,大量的翻译实践必不可少。
四、结语
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翻译能力,改进翻译教学的质量是每一位高职英语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翻译是一个非常辛苦、费心思并需长期实践的工作,我们不能苛求学生一蹴而就,但要学生有恒心、耐心、决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辅之有效的指导与大量的翻译练习、阅读欣赏,对学生因材施教,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翻译水平和语言能力,经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水平一定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穆雷.中国翻译教学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11.
1数学的价值与意义
数学素养是什么?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说法,就是当一个人学习了许多数学知识以后,如果把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忘掉或都“抽出去”,剩下的就是数学文化。而这些数学文化在人的头脑中落户,则形成一个人的“数学素养”。学习数学非常有用,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得到的训练,使思维更具条理性、敏捷性、深刻性,会有更多的思考方式来解决问题,比没有学过这些数学知识的人要“聪明”许多,这就是数学文化在起作用。
2数学无处不在——广泛的运用正是数学生命力的源泉
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它在人类文明中一直是一种主要的文化力量。数学在科学研究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决定了大部分哲学思想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创立了逻辑学,而且数学作为理性的化身,成为了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因为数学,许多新的科技得以开放,医疗保健得以显著改善,人们也得以发现新的沟通方式。数学为众多科学学科的发现提供背景,谱写着社会和现代工业的重大创新。此外,数学与一些人文科学的结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产生了数学经济学科群,包括经济控制法、数理经济学、经济预测、经济计量学等分支。而且莎士比亚新诗的真伪可以使用数学中的统计方法来鉴定。可以说,数学方法的运用为历史研究开辟了许多过去不为人重视或不曾很好利用历史资料的新领域。数学方法的运用在历史学、社会学、法学、哲学以及医药学中都可以使一些仅靠思辨很难搞清楚的问题非常明了。
2.1传统的中西方数学文化
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不强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看他的科技发不发达。而科技的进步却源于基础数学,简单的说,没有掌握基础数学的研究,就无从掌握自主创新的主动权“。经世致用”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实用主义格调。影响中国传统数学的社会文化因素。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和经济,无疑对科学文化有着重要影响,中国古代很少产生职业数学家及学术团体。外部交流缺乏,由于封建统治者长期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传统数学缺乏必要的外部交流,这是中国传统数学衰废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原因是传统数学的语言始终囿于汉语言的范围,阻碍了中国传统数学的进步。数学的进步是引进了较好的符号体系,就数学而言,符号的引进不仅具有简化表述的作用,同时其本身还有思维载体的作用。
2.2大众应该了解的数学文化
一个普通大众学了十几年数学,并不真正认识数学,这是因为我们的数学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方法和人文精神的揭示,教师往往就数学讲数学,不了解或虽然有所了解但不介绍相关的背景和创造过程的斗争、挫折,以及在建立一个可观的结构前,数学家所经历的艰苦漫长的道路。致使我们由于不了解,对数学一直存在种种偏见和误解,认为数学只是晦涩难懂的学问。只有对数学有个全面的了解才能消除偏见和误解,还原数学的真实面貌。大众应该了解的数学文化有那些哪?我认为可以朝以下几方面着手了解,首先,是对数学发展有重大贡献的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比如通过了解阿基米德、欧几里德、高斯、牛顿、欧拉、黎曼等数学家的贡献来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和现代的著名数学家比如祖冲之、沈括、华罗庚、陈景润、陈省身、杨振宁、丘成桐等的贡献,来了解中国数学的发展轨迹,以及当代数学家是如何开展工作的,了解数学家并不是一群古怪的人,他们过着常人的生活,有着常人的优缺点,不是《心灵捕手》那部电影中描述的那个看门人能够在拖地和打扫的同时,解决几百年的古老数学问题,也不是另外流行的电影或书籍描述的天才数学家总是会患精神病,或者喜欢做出古怪的行为。数学家只不过是必一般经验主义者更为抽象的看待自然科学。其次,是了解数学史上的三次数学危机。只有了解了第一次次数学危机,才能从无理数的出现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颠覆性打击中知道实数和数轴经历了那么漫长的岁月;只有了解了第二次数学危机,才知道微积分的严密逻辑基础是最近一百年才得以建立,了解了第三次数学危机,从实无限与潜无限的观点,才知道集合论作为数学大厦的基石是由此而来的。再次,就是了解数学的广泛的应用以及中西方传统数学文化的对比,只有了解这些知识,我们才明白为什么西方的传统数学比我们先进那么多。再次,是了解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奖项,比如菲尔兹奖和沃尔夫奖。最后,还应该了解一些数学问题方面的知识。比如1900年,希尔伯特在巴黎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的23个问题,这些问题对20世纪数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这些问题和他们的解决方法的了解,进而了解现代数学的特征和研究方法,了解到也许问题本身的证明没什么意思,证明它的意义在于通过它来发展数学,把数学发展好。还有千禧年的七大数学难题,就是2000年5月24日美国的Clay研究所在巴黎法兰西学院宣布的千禧年七大数学难题,他们对每个问题悬赏一百万美元,这些问题目前来看是最有意思和最具挑战性的。相信了解了以上的知识,你就会对什么是数学,什么是数学文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就会对为什么学数学、以及如何学数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外国文化意识 培养措施
1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们共同具有的传统、价值观念、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知识和技能等。可以说,文化包括了一个社会中人们所想、所说、所做的一切事情。那么,语言和文化又是什么关系呢?语言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由于各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规范,即所谓的文化差异。文化教会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而某些语言形式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相关的语言交际意义。例如,中国人同桌吃饭,先吃完者离席时常说“慢用,慢用”,这是十分得体的情景性语言。但如对同桌的英美人说“Eatslowly,eatslowly.”,他-=~fk为你暗示他贪吃而大为恼火。正是由于这种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上的差异,给学生学习与正确使用语言带来了困惑。再加上实际教学工作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简单地认为英语教学就是教授词汇和语法,英语教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对词汇的讲解和语法的训练上。很多学生英语语音语调准确,语法运用正确,可是在理解某些篇章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文化错误”。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受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片面地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语言环境的创设、英美文化的介绍。当然英语教师本身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淡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单词、短语讲授课文和做练习,而且还应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逐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2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
在基础语言教学中积极导入异国文化知识,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动力。然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并非只是学生层面上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同时也涉及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材、课外教学等诸多方面。根据基础英语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1教师首先要具有跨文化意识
教师要会语言学的观点来指导外语教学,应充分认识到跨文化知识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了解西方国家的科技、文化、政治等方面出现的新动向;要不断更新知识,以提升自身的知识层次,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另外,教师还应努力营造语言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渗透文化教育,加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比,提高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敏感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吸收异国文化,促进学生对异国语言的了解,熟悉所学语言的使用环境。同时也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培养了学生准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2.2组织课外活动渗透文化意识
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向学生渗透文化信息,帮助学生多方面。多来源地积累文化信息,鼓励学生进行具体的语言实践,使学生亲身体验异国文化,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例如,教师可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如《双城记》、《汤姆叔叔的小屋》等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学生们能够开阔视野,感受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制度、人际关系等,从而拓宽知识面,更深刻地感受异国文化,从而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放映英语原版电影。并且组织学生模仿其中的一些场景,通过模仿电影中演员的语音、语调来感受当时的社会习俗,使学生对外国文化意识有更加直观认识。另外,如果碰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还加以延伸扩展,如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各自有优缺点的鉴别,学生通过收集材料,进行采访等活动来了解其中的差异,在对饮食习俗有了解的同时,也对其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2.3通过媒体网络渗透文化意识
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教师教育的理念、教学的模式、教学的手段等等。多媒体的利用可以较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通过图像、声音、动画、音乐的同时作用,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的左右脑并用,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创造真实可信的语言环境,使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有趣。同时计算机多媒体有利于贮存大量的信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质量。此外,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缩小了时空差距,加大和方便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语言学习者可以直接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沟通,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条件,在教学中发挥它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
关键词:个人主义;美国文化;价值观念
个人主义就像一个取之不尽的河,渗透到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和文化。个人主义的基本精神被公众普遍接受,并代表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正如我之前所讨论的,美国个人主义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著名的钱学森教授有五个人主义的表现结论,个人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可以得出个人隐私、个人自由、自力更生、自我表现、个人平等。
个人隐私。
在中国当人们见到彼此时,总是问他人的年龄、婚姻、工作或工资。美国人则不同,这些在中国被认为是很常见的问候,在美国则属于文化禁忌。因为美国人认为这些都是涉及个人隐私。例如,任何人不能擅自进入别人的房子。没有人有权阅读他人信件,甚至父母也不能看孩子的私人信件。在速食店,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盘子享受自己的饭没有任何干扰对方。这些问候在中国很受欢迎,比如“你要去哪里?”“你吃晚餐了吗?“但这些将导致美国的愤怒,因为他们认为这是自己的隐私而不是任何其他的业务。
在美国,个人隐私是受到高度尊敬和受法律保护的。任何人侵犯其他人的个人隐私都将受到惩罚。但公众有权知道国家公务员的工资、个人财产情况。同时,这种权利是受到隐私法的保护。
个人自由。
在美国的社会价值观,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有紧密联系。机会均等和个人自由是每个社会成员自我实现的实现基础。没有这两个原则,个人主义将是不切实际的。在这个新大陆,早期移民来到这个大陆上的先驱是为了逃避欧洲大陆的各种抑制,带来了平等和自由的思想种子,后继的移民将这两个原则作为他们共同的目标。毫不夸张地说,美国300年历史是重新定义平等和自由的过程。
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平等并不意味着财富、地位的平等,而强调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机会。然而权利和机会的平等不能带来平均主义,美国显然需要更多地关注前者。美国学者指出,平均主义是一个狭窄的分布理论存在于传统农民社会中。
然而, 这种个人自由需要自力更生。个人主义者必须学会依靠自己,否则,他们将有可能失去自由。这意味着美国人认为他们应该自己照顾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站在自己的两只脚上。托克维尔观察到美国在300年前自力更生的信仰。“他们没有欠任何人,他们没有期望任何人,他们获得的习惯总是考虑自己是独自站着,他们倾向于想象,整个命运在自己的手里”。
这种自力更生作为一个美国的传统的基本价值一直延续到今天。这可能是理解美国特色的最困难的一个方面,但却极其重要。大多数美国人相信为了保持他们的自由,他们必须自力更生。如果他们过于依赖家人的支持或政府或任何组织,他们可能会失去一些自由去做他们想要的东西。
个人主义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美国个人主义的价值得到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也有出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进入20世纪后,个人天赋所倡导的个人主义与集体融合。1934年,美国新集体主义开始”。美国哲学家杜威所谓的这种个人主义为“新个人主义”,但历史学家Kamman称为“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的本质是一种自由主义“合作”。一些美国学者指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不反对,是一个人可以通过集体合作实现不能达到的目标。一些美国学者认为,强调“合作”和“协调”不是取代了个人主义。合作,个人主义价值和每个人本质斗争的目标不会改变,只是改变形式从单独到合作,但我们的目标也是个人利益。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可能离开这个集体去寻找另一个集体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也是美国职业流动的原因之一。
自1980年底以来,美国社会公约有一些平静地变化。哈佛大学的迈克尔・布劳恩说,“我们国家人唤醒,这是个体社会和普通意识的开始
个人主义,像许多其他的社会价值一样都有其优缺点。个人主义为美国人民提供机会去享受他们的生活,确保国家的成功。不幸的是,个人主义同样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那些主张利己主义将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概念对社会带来了相当大的破坏。
参考文献:
[1] Goleman. D. The Group and Self: Now Focus on a Cultural Rift. New York: New York Times 22, December 1990.
[2] Nelson. William E. Americanization of the Common Law: the Iimpact of Legal Change on Massachusetts Society 1760-1830[M]. Cambridge, Mass.1975
[3] Samovar. A Larry, Richard E. Porter and Lisa 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 Smith. Stephen L. J. Culture shock[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中职 项目教学法 英语教学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各项深入进行,职业教育这一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项目教学法是目前中职英语教育课程改革中实行的一种新模式,它为我国中职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它成为教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重要的切入点。
1. 中职英语与项目教学法
1.1中职英语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2项目教学法的含义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3项目教学法的优势
(1)与传统英语教学法相比,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的未来就业为目的,而传统教学法是以应试分数为重点。项目教学法更加适应当今中职学校的教学理念。
(2)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满堂灌”为主,彻底毁灭了学生求知和探索的精神。整节课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掌握单词、短语和语法,所有的人接收到的知识是一样的。而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配不同的项目,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法的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项目教学法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仅仅起到引导、指领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地学习英语及主动地运用英语的能力。
2.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2.1根据教学目标确定项目
项目的设计是项目教学法是否能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要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掌握英语的能力来确定项目。在中职学校,英语课的教学不像其他专业课教学那样易现场操作,并且结果一目了然。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一些具体的、显而易见的任务,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出跟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内容或是以职业导向为目的的内容。它是将学生的专业与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组及明确项目任务
如何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将对教师的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学生们的实际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个人的性格特点各不相同,所以要求教师在分组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要做到各个小组实力均衡。可以让小组成员在学习成绩、认知特征、认知能力、专业成绩及年龄、性别等各个方面存在互补性,要尽量使每位小组成员在组内都能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发挥个人所长,为小组做出贡献。
2.3情境的导入及项目的实施
情境导入能使学生们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学习英语的氛围中。小组成员可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各种媒介手段为项目做准备,这样极大增强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1) 学习成果的反馈
对学习成果的反馈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再学习的动机,反馈的形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小组成员汇报,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在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时要尽量鼓励学生汇报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除非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了语言方面的严重的表达错误,否则不能随意打断或终止学生的汇报。但如果是由于学生紧张而使汇报未能顺利进行,教师可根据现场具体情况给予帮助或提示。学习成果的反馈还可以采取调查问卷形、情景再现表演形等多种学习成果的反馈形式。
(2) 项目评价
(一)
中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教育要想有一个好的开端,就必须提高中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就中学教师来说,人人都希望自己的教育与教学活动能高效率,但这并非易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诸多因素,如自己的工作能力、教育的大环境与小环境等主客观原因,无论如何,学习、掌握、借鉴各种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则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数学教学方法,找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然后根据中学的实际情况,吸收他人教学方法的长处,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促进中学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国内外中学数学施教的对象都是中学生,年龄段在13-18岁,心理发展阶段属于青少年期,他们具有相似的心理和认知水平,教学内容大同小异,所要达到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基本一致;正是由于在施教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具有共同性,因此中学数学教学存在着可比性。比较中西方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发现有如下的相似之处:
(1)教学程序基本一致。各国中学数学讲授新课基本上采用这样的程序: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预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所学的内容;巩固所学的内容;检测所学的知识。
(2)讲授法是各国中学数学教学普遍采用的基本方法。不论中国还是美国,或者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数学知识的传授基本上是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助。
(3)普遍重视启发式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教学方法改革,中学教学也不例外。通过教育改革各国都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能力的教学,尤其重视启发式教学思想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①
从中学数学教学实际来看,我国的教学方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相比,存在着差别,主要表现在:
(1)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关系和作用不同。中国大部分的教学方法都是以老师为中心,有“重教轻学”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主要是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的。尽管我国的教育改革努力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但由于中考、高考对学生的影响仍然很大,使得大多数学校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滑向了题海战术、应试教育。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记住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较深、较难的数学知识。但弊端是很明显的,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注意探索学生的好奇心;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应用教育,鼓励学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讲究自愿,学生享受学习的充分自由,学习比较轻松愉快。
数学教学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不同也造成教学气氛有明显的差异。发达国家中,老师和学生基本上是朋友关系,可以互相自由地交往、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导提示的作用。课堂上老师有目的地让学生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出入,有时老师甚至可以别出心裁地把课本搬到野外与学生们一起在明媚的阳光下、柔和的清风中愉悦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增加对学习数学的快乐,减轻学生压力,造成欢快的教学气氛,但中国学生长期以来处于严格的课堂管理中,强调教室、强调自己的座位,老师也不敢放开,担心过分放松,会造成课堂上活泼有余、严肃不足和自由散漫的混乱场面,因为学习到底不是娱乐。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思想习惯不同,在严重“尊师”思想的影响下造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严肃,学生过分紧张,再加上数学不同于文科,故事性的内容少,更加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很容易感到疲惫懈怠,致使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差生把学习数学当成是服“若役”。
(2)对培养能力与个性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同。在发达国家中强调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自由发展,因而分层次个体教学方法使用得比较多。比如他们在教改中提出的非学校论的教学方法,及计算机程序教学法(把所要学的知识编成程序,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自学)。这些方法强调自学,注重因材施教,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但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使学生很少听到老师主动的讲解,难以与同学进行互相帮助,互相影响;此外使学生很少接触到课本以外的数学知识,影响学生的社会化。我国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是集中型吃“大锅饭”的统一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统筹安排,教师易于把握节奏。但是容易造成优差生的严重分化,教学没有针对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实际上忽视了个性的差异。
在国外的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如美国一些学校使用的教学日记法,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教学中的思维过程、心理状况,使学生与教师能经常通过日记进行交谈,教师易于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兴趣及个人思维风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教师能从学生的这些资料中综合出各种学生的成就抱负水平、焦虑水平、意志水平,从而设计出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水平。而我国教师过分注重智力因素,相对忽视了非智力因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少,自然而然在他们之间形成隔膜,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情感、动机、兴趣难以了解,无法得到反馈,学生的焦虑、交际需要等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具有很大盲目性。②
(3)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应用数学教育的思想存在差异。国外的教学方法一般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重视应用数学教育,具体反映在注重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数学中采用的例子尽量来源于现实生活。如日本的CRM教学法(复合的现实数学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针对其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进行讨论和探索,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他们利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和建构数学模型的意识,培养了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当然如果过分地联系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我国的教育目标虽然说重视应用教育,但至今未有与之协调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成了纸上谈兵,仍然只是从数学本身的结构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造成曲高和寡的情形。另一方面,中国当前的教育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非常有效,善解题是中国教学方法中比较突出的特点,这从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可以看出。
(4)教学中使用的工具和教学媒体也存在着差异。国外由于经济和科技发达,直观教学手段有了极大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各类教学媒体普遍被使用。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中国也力争改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但由于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原因,多媒体的普及远远不是近期可以实现的。③
(二)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在极力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因而以后教学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所谓的全面素质可以概括为“四素质三能力”,即: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发展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四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等三能力。故通过中外数学教学方法的比较,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认为改进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改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加强对学生的全面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重视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3)改进教学方法必须与改革考试制度相联系,不破除升学率的压力,就无法使教师与学生从考试的繁重负担中解放出来。必须改变考试凌驾于教学之上,考试是“指挥棒”的不合理状况,使考试成为教学的检测手段,起辅助教学的作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世界上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因而对任何好的教学法都不能完全照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吸取合理的思想和有效的成分,创立一套合符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要固守一两种教学方法,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因人施教是教学方法的唯一出发点。
主要参考文献
①王子兴主编《数学教育学导论》,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发展,中国学生择业难、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日益凸现,中国各校纷纷应用不同的方式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按照适用对象职业成熟度的不同可以将之分成三种形式:课程和讲座、职业心理测评、职业生涯辅导,其中职业生涯辅导又有个体和团体之分。这几种职业指导方式推广至细、由浅及深、由理论到应用,各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学校在应用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职业成熟度予以针对性的、系统的指导。
职业指导的理论根源于人的差异性,人的差异不仅限于生理特点,诸如身高、性别、肤色等等,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我们的能力、优缺点,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的好恶都是不同的。职业指导就是根据个人的这些内在特质和外在要求帮助人们选择并适应学业或职业的活动。职业成熟是衡量个体职业发展水平的量度标准。现代生涯发展理论认为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独特的需要完成的职业任务,我们完成这个任务的程度就称为职业成熟度(Super, 1957)。中学和大学阶段属于青少年职业探索阶段(15—24岁),对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职业成熟也就是做出适宜的职业决策的成功程度。由于个人、家庭、社会的影响,学生的职业成熟度不是同一的。由于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差异,目前各高校纷纷出台了各种措施,努力探索各种积极有效的职业指导形式,主要有开设职业课程和举办系列讲座,进行职业测评,开展职业咨询和团体职业辅导。每种方法的适用人群、对应内容、应用深度不同,所达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一、课程系列讲座
开设以课程、讲座形式的职业指导是学校中最为传统、也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一般由专业的心理学、管理学或者社会学教师担任。课程和讲座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这么几大专题:自我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职业基本素质、面试与商务礼仪、就业形势与政策解析、大学生就业途径与技巧、面试与笔试技巧和求职简历制作。有时学校还邀请校内外人力资源专家授课,值得一提的是,企业的积极参与,带来了鲜活的实战经验,提供了更全方位、专业化、系统性的课程。但是这种形式的指导在各种学校的使用形式也不同。初高中一般只是将之开设为选修课,大多由班主任兼任。在高校也有选修和必修之分,这与国外的重视度还有很大的差异。
这种以口授为主的指导形式以介绍知识为主,将各种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和管理学的知识有机的贯穿于其中,面向全体学生。但是这种需要依靠个人领悟力的方式对不同职业成熟度不同的学生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它对具备较高职业准备的学生有很好的启迪性,这一类学生只要一经指点就能自觉地进行职业探索;但是对于职业成熟度不高的学生而言就形同虚设了。
二、职业心理测评
职业心理测评是心理学家在长期观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化程序进行编制出来。好的职业心理测评问卷经过多年的探索与修订后而趋于成熟与完善,可以保证测验工具的科学性,测验结果的准确可信性。心理测验作为一种准确地了解人们的心理素质的科学手段,是职业指导中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手段。
职业心理测评以霍兰德的人职匹配理论为基础,他认为只有了解了自己的心理素质,才能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和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职业心理测评主要包括职业兴趣测验、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职业人格测验,他主要适用于那些对自己缺乏了解和认识的人。目前国内外在最常用的霍兰德职业量表、斯特朗·坎贝尔兴趣调查表、爱德华个人爱好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以及由美国劳工部编制的“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科学家们将心理测验量表编入计算机程序,学校花费一定的资金引进,学生可以到相关机构进行测评,系统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自动生成一份8-12页的测评报告用于职业指导。 转贴于
好的职业心理测评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且操作性强,一直受到业内人士的青睐。学校也比较乐于通过这种简单、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但是职业心理测评也招致了一些质疑:首先,心理测评存在一个本土化问题,目前国内的几乎所有职业心理测评问卷都是在西方问卷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由于众所周知中西方的文化、社会的差距,我们不得不对问卷的适用性有所保留;其次,在西方已经普遍采用动态、发展的职业指导观的时候,我们也开始怀疑这种静态的、一次性完成的职业测评的准确性。在不同的情绪和态度下,人对自我和事物的认知也是会变化的。因此这种通过一次测验就下判断的方式未免有些草率。
三、职业生涯辅导
职业生涯辅导是建立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西方兴起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基础上的,指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碰到一些自己不能解答或解决的问题时,个体寻求职业机构或专业人员帮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职业生涯辅导注重体现被辅导者的成长性,主张“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虽然由于条件的限制,目前国内的学校大部分仍然以采取授课和职业测评为主的指导方式,但是也有部分学校已经开始逐步的开展职业辅导工作。职业辅导根据参与辅导人数的多少和被辅导者职业成熟度的不同区分为个体职业辅导和团体职业辅导。
1、个体职业生涯辅导
个体职业生涯辅导顾名思义辅导对象只有一人,这部分被辅导者大多职业成熟度较低。职业生涯辅导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也是辅导对象和辅导员双向沟通的过程。辅导者与被辅导者双方共同参与,以平等的立场,进行持续的沟通,实现促进被辅导者自我了解与行动计划的目标。辅导者与被辅导者在面对面交流之后,职业辅导者对被辅导者的能力、兴趣倾向、个人风格、个人动力测试等进行分析、评价,写出报告。然后,再与被辅导者继续交流,解决职业困惑和潜在问题,给出基本职业建议与最佳发展方向。职业辅导最终的目标必须促进来访者的自我了解,提高来访者的职业发展决策能力。注意在这一过程中职业心理测验并不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辅导是一种更人性化的方式,它不以一次的测评为基础,而是通过一定的辅导技术使被辅导者自觉的进行自我探索,是一个真正的助人自助的过程。当然这样的职业辅导对辅导者的要求也很高,必须有深厚的专业素养,丰富的辅导经验,这也是目前职业辅导难以在国内学校蓬勃发展的制约条件之一。
2、团体职业生涯辅导
所谓的团体职业生涯辅导就是将个体职业生涯辅导以团体的方式实施,它合理的利用团体情景下的人际互动,通过设计的一系列的心理小游戏使团体成员在相互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进而加深自我了解,发展自主性。早在1955年,Hoyt即预言个体对团体辅导的需求将超过对个体辅导的需求。正如Tolbert (1974)所言,生涯团体辅导的要素应包含:生涯计划和生涯决定、职业信息的导入、正确的自我认知(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提供机会探讨个人的生涯意义、从其他成员获得反馈等。
由于团体职业生涯辅导的经济有效,目前国内部分高校也开始了尝试:焦点解决取向生涯团体辅导对职高生生涯成熟及生涯效能的影响研究(张英萍, 2003,浙江师范大学);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姜旭, 2005,清华大学);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李斌, 2005,河北师范大学);基于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团体咨询对大学生职业成熟的影响(臧刚顺, 2006,河北师范大学)。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团体成员虽然在职业认同、生涯成熟或生涯确定等方面会有程度上的差异,但是基本上其特质是同质性的,即基本处于中等水平。
以上三种方式都是目前国内常见的职业指导方式,他们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以课程、讲座形式出现的职业指导介绍的主要是职业指导赖以立足的理论基础,其它的各种方式都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应用。职业心理测评则是通过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对职业指导中自我了解和人职匹配这一部分进行的深入探索,尤其适合于需要对自我进行更深一步了解的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建立在一个新兴的理论基础上,通过构建一个更加平等互动,更加人性化的技术平台深入的探讨了职业生涯规划过程所涉及到的人口学、心理学、社会学及经济学的各个方面,以期建立一个更加灵活、更加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辅导并不仅仅着眼于当前的职业困难,而是通过挖掘潜能,发展自主性,培养能力来全面提高被辅导者的综合素养。它对那些自我意识比较薄弱,职业成熟度相对较低的学生效果尤为明显。值得一提的是,团体职业生涯辅导灵活多变而又经济有效,非常适合于在各中学和高校推广。
由上可知,学校在进行职业指导时不应仅采取某一种方式,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职业成熟度有区别,有重点的开展各种职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1.国内外文献研究
我国学者对差异性教育方式研究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注较多一些,较有代表性的是华国栋在心理学基础上,分析了差异性理论基础、基本概念、如何合理对差异性进行安置,阐述了差异性的教学模式;曾继耕分析了差异性教育内涵、理论和本质,阐述了教育个体差异发展的差异性结构、价值、本质、行为特征和内在机制,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差异教学的概念、性质和差异性教学。基于相关理论,一些教育机构和学者继续关注了差异性教学、个性差异。就差异性教育的试点来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如北京、杭州、上海等,取得了一些成果。就有关教育管理方面的课堂研究来看,国外学者如费希尔、胡佛麦克劳德等认为课堂管理可包括时间空间管理、学生行为管理、教学管理等,阐述了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师生关系及学生行为等;埃默研究了教育中的教学教程、行为管理等;古德等阐述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方式及不良行为,研究了课堂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国内学者张金福等阐述了课堂的性质特点、目标规则、心理机制等;陈时见分析了课堂管理的变革,分析了课堂管理的基础、模式等,并提出了基本策略;杜萍提出了课堂管理的功能、内容等,阐述了课堂行为,认为差异性教学要学会处理课堂的内容和功能,要注重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和角色,要积极构建新的师生关系、课堂组织形式和环境氛围。
2.差异性教学涵义
关于差异性教育的解读,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教育学者赫克斯(2004)认为,差异性教学是改变原有的教学速度、水平或类型,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学习兴趣、学习风格;汤姆森(2005)认为,差异性的教学是有合适控制的教育方式,课堂模式多样化,主动发现学生差异,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体现异质性的教育,坚持多元化评估。国内学者曾继云(2006)认为,差异性教学是重视被教育者的个别差异,从被教育者的水平、风格、兴趣、背景出发设计差异化的内容、过程并评估不同的结果,不断促使学生在原来的水平上得到提升;华国栋(2003)认为,学生的差异是教育的重点内容,根据不同学习者的需求,优化教学模式;夏正江(2008)认为,中西方的差异性教学本质上差别不大,都是要注重学生个性,积极引导学生。因此,根据相关文献,差异性教育可以认定为在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构建具有差异性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内容、教学评价等,在被教育者的基础上实现最优的教育方式。
二、我国差异性教育管理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1.差异性教学管理的现状
差异性教学管理是依据美国教育学者布卢姆和加德纳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并根据我国的一些教育状况展开的教育实践,具有层次性、目的性和针对性,兼顾学生特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得到最优化的发展。差异性教育教学中的一般流程是:第一,了解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定位分组。在此过程中,要进行问卷调查,大概了解学生的基础、兴趣、特长和建议,分析不同学生的能力差异,了解不同的价值取向,区别相异性,寻找共同性,更好地设计教学目标、内容、评价,进行多元化分组,可以进一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积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定位分组,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分类,基于差异感,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合理沟通,让学生明白分组的合理性和动态性,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明白自身优势,发挥特长,相互补充,一起进步。进行动态分组,要合理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展开团体讨论,激发创造活力,根据差异性和不同层次,进行因素分析,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课堂、不同时间段,展开合作和交流,在沟通中解决问题。第二,有层次性地辅导和管理,学会分层化的教育方式,分层检验结果,以激发学生的潜能。要改进教育方法,了解不同学生的优缺点,引导和启发相应优势,活跃教育的时间和过程,充分激发不同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以达到最好的教育管理和状态。构建新的教育教学流程,学生应先进行自学,依照主体性原则,教育者扮演运动教练的角色,既要合理控制,又要科学引导,基于学生的基础、认识、理解、难易、目标适宜度合理分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身的机会,设置相关情境,启发引导想象,不要人为地设置思维框架,鼓励大胆创新,让学生的自我探索、互助精神和思考紧密结合,调动学生的表现力。如可以涉及这样的教育教学流程模式:学生自我学习→小组交流和互相讨论→答疑→按照要求完成课程设计→成果展示→教师总结→布置任务。通过这种关系的构建,充分发挥被教育者主观能动性,摒弃不良的教育习惯,呈现你争我赶的良好创优态势。
2.差异性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一些教育机构也开展了差异性教学活动,但还处于一种初步阶段,与国外的发展水平差距甚大,这是因为对一些传统观念的更新和认识不够,缺乏深入研究,只是停留在差异性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上,就具体的组织和安排、统筹协调、保障等问题不够重视,在具体的做法上往往会出现一些冲突,差异性教育和教学陷入困境。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角色不准确,差异性教学需要个性差异性教学模式,个性差异表现在被教育者主体的彰显性,而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扬,表现为被教育者自主选择权的丧失,被教育者没有真正选择学习的权利,这就决定了被教育者没有差异性,自己决定不了学什么、怎么学,教育者也就不能设定差异性的教学原则、目标和内容,遏制了被教育者的主体性,理论和实践不能实现有效对接;教育者作为较成熟和主动的群体,被教育者往往是不成熟和被动的群体,自身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评价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多样化,但主要是教育者评价,被教育者往往不能主导,限制了能力。在互动的环节,被教育者的主体性没有真正体现,学习和个性的发展是需要人与人的合作和交流的,但实际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往往存在很大的狭隘性,两者之间的互动模式差异较大,一些善于表达的被教育者占据主动,有的被教育者不善于表达,加之教育者的沟通不力,很难实现真正的差异性管理。第二,单一性的分层次教育和教学。分层次教学是根据被教育者的基础、能力而进行的教育管理革新,但由于教育经验不足,分层教育和教学只能是简单意义上的进行,并没有真正深入,就失去了差异化的意义。第三,物理环境的缺憾。主要表现在大班的教育模式,特别是在农村表现较为突出,学生人数多,直接或间接经验相异,难以了解差异性,受时空的限制,难以确保被教育者知识的深广度,被教育者主动性受限;教育教学进程的不科学安排,教育者素质参差不齐,一些老师对教育内容和课堂把握不准确。3.差异性教学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上述问题的存在,从背后深层次寻找原因,可归为两大类,一是思想观念的问题,二是实际操作的问题。教育管理理念存在问题是指,对被教育者的能力开发重视不足,在实际教学管理中,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被教育者自身的需求和能力的培养,没有把被教育者作为一个能动的人来看待。教育管理者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强,这与管理者的价值取向有很大关系,只注重以物为本,直接带来了管理的模式化和形式化,难以灵活开展差异性教学;教育管理者在此过程中还强调纪律性和规范性,对实际的需求关注较少,被教育者容易失去独立和品质,造成人性的磨灭。从实践改革方面看,教育教学管理者很难打破常规,强调传统和常规的操作,没有一切以学生为主,在新的时代下,思想、思路和创新没有转换。教育机构方面,缺乏应有的改革,没有建立差异性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此外,软硬件支撑力不够,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没有提供首要的保障。
三、我国差异性教育管理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大学英语;作文评改;内容;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42-02
过程教学法认为,作文评改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作文评改会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在语言使用和布局谋篇方面的不足,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现状,努力提高语言运用和语篇组织水平,并在以后的写作中避免失误,提高作文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大学英语作文评改的任务主要由教师承担,很难激发学生的评改积极性,而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班级规模大,不可能对学生作文中的所有问题逐一指出或帮助修改,只能有所选择地纠正一些严重或典型的语言错误。这种形式单调、内容单一的作文评改使得学生只关注写作的结果和作文中的语言表达,对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帮助不大。因此,开展作文评改改革势在必行。
一、英语作文评改的目标
1.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的能力,然而由于很多学生学习英语时机械地背单词、记句式、学语法,不善于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及时在实践中巩固和尝试并运用,导致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差,在英语写作时语言错误频出,随处可见。作文评改要引导学生对这些错误进行辨别和纠正,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英语表达,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词汇语法知识阐述自己的思想,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写作交际能力
写作是一个用语言表达思想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也是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情感传递给读者以期产生共鸣的交际过程。然而,由于很多学生英语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再加上思路不开阔、篇章组织能力欠缺、语言贫乏等,致使作文内容空洞、逻辑结构不清、句式单调等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写作交际的效果。写作教学要通过对作文在内容组织、逻辑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讨论、评价和修改,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掌握英语构思和布局谋篇的正确方法,提高语言运用水平,培养英语思维习惯和写作交际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纠错能力
自主纠错能力是大部分学生比较欠缺的一种能力。学生对自己作文中各种错误的熟视无睹,常常是因为他们缺乏对自己写作错误的认识和自主纠错能力。作文评改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常见错误的分析、归类、总结,唤醒学生的错误意识,培养学生的作文纠错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纠错能力。这样,学生在完成写作任务后就会不断反思和修改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作文的质量和写作课的教学效果。
二、英语作文评改的内容英语作文评改内容要全面,包括对语言错误的辨别和纠正,对语言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讨论,对作文衔接连贯方法的把握,对作文在主题思想、逻辑结构、内容组织等方面的评价和修改完善,使学生在作文评改过程中学会正确地使用语言,掌握英语写作的语言表达和篇章组织技巧,提高写作素质和写作交际能力。
1.作文的语言错误和用词造句方式
学生写作中的各种语言错误如标点符号、单词拼写、大小写等机械类错误,语法、用词错误,句子结构错误,词语搭配错误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语言表达效果和写作质量。作文评改要引起学生对这些错误的重视,唤醒他们对语言使用准确性的意识,从而提高他们正确使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而在语言表达方面,很多学生由于用词单一重复、句式单调,写出的作文呆板乏味。作文评改时对文章用词造句方式的讨论,以及对用词贫乏、句型单调等现象的分析和纠正,可使学生了解如何根据作文的文体特点、强调情况、感彩和语气搭配、难易程度等恰当选词,做到用词准确、生动、多样。还可以使他们学会综合运用各种句型和语法形式,或者在文章中巧妙穿插一些倒装句、强调句、排比句等修辞句型等,以此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学生在学习如何正确遣词造句或根据作文主题变换句式的过程中,可巩固词汇和句法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作文的衔接错误
“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英语写作时思维的逻辑性在微观上主要表现为重形合,善用显性连贯方式,句子之间常通过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等各类衔接手段使语篇各部分内容有机联系。然而,由于受汉语写作隐性衔接的影响,很多学生的作文缺乏衔接或衔接不当,句子关系松散、逻辑性差、内容不连贯等问题十分突出。因此,衔接错误是作文评改不可忽视的内容。学生作文中的衔接错误主要表现为漏用、错用或滥用连接词。不用或漏用连接词,会使句子逻辑关系不清,意思表达不明。如用on the contrary表示in contrast,用on the other hand表示 otherwise,用above all表示firstly,用at last表示later等,会使作文逻辑含糊,内容不连贯;过多使用连接词,会使作文冗余信息增加,句际语义联系逻辑混乱。对作文衔接错误的识别和纠正,可加深学生对语篇衔接的认识,培养他们篇章组织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作文的宏观结构和内容
中西方由于文化和思维模式的不同,语篇组织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英语篇章组织倾向于从概括到具体的线性发展模式,先概括陈述中心思想,后通过大量的实例、实验结果、调查数据或引用专家或权威的话解释、证明中心思想,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而汉语往往走综合性思维之路,篇章组织呈螺旋形发展,语义呈自然流动型,顺着思维的自然发展逐步展开,主题思想的表达往往是间接的,论述时表现出较强的主观意识,说理成分多,事例少。然而,在英语写作时很多学生摆脱不了对母语的依赖,汉语式思维在学生的作文中随处可见。譬如,中国学生写的很多段落不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论述,而是不断变换主题,段落内还经常穿插一些个人的突发感想或反衬的内容,造成作文中心思想不明确或内容偏题跑题等现象。有些学生不善于运用“概括—具体”的篇章发展模式,写出的作文内容缺乏条理,层次不清;还有些学生喜欢照搬汉语说明文、议论文段落中“因为—所以”的自然思维模式进行英文写作,作文缺乏事实、实例等细节内容,显得空洞,说服力不够。针对以上问题的作文评改,可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在主题表达、逻辑结构、篇章组织等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以及教师的评改方法指导,可掌握英语作文的组织原则和篇章发展规律,培养他们对作文逻辑结构的把握能力,提高英语写作思维能力。
三、英语作文的评改方式英语作文评改方式要多样,可采用教师指导评改、学生自主或合作评改、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教师的评改指导下,掌握作文评改的内容、方法和技巧,并通过独立或合作评改实践以及教师的集中讲评,培养作文评判和纠错能力,以提高语言运用和写作思维水平。
1.教师指导评改
教师指导评改是教师以写作样文为范例,集中进行的评改方法指导和评改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写作样文的指导性评价,帮助学生了解作文评价的标准和原则。通过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写作错误,进行辨认、分析、修改、总结,提高他们对写作中各种错误的敏感性,培养作文纠错的责任意识。教师可从语言使用的准确性、用词造句的生动性、篇章组织的逻辑性和内容的充实性等角度,设计一些专项或综合性的评改样文,分阶段、有重点地指导学生纠正作文语言错误、变换语言表达形式、改进衔接、连贯方式、调整篇章逻辑结构、丰富写作内容等。评改活动的开展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先从句子层面上的语言错误纠正入手,逐步过渡到语篇层面上结构安排和内容组织的完善,使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评改训练学会作文评改的基本方法,培养作文评改能力。作文评改除了引导学生辨识和纠正样文中的各种写作错误外,还要对学生写作练习时常出现的相似错误进行归类、总结和延伸。教师指导评改能够使学生对作文评改的内容和方法有初步的认识,对作文中的错误类型有全面的了解,养成作文纠错意识,为开展自主或合作评改奠定基础。
2.学生自主或合作评改
自主评改是学生独立进行的作文评改实践,它可以使学生通过评改过程内化作文评改知识,掌握作文评改技巧,培养作文纠错习惯和写作责任心。同伴或小组合作评改指同伴或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探讨、合作进行的作文评改。它可使合作成员在纠错和合作学习中互相启迪思维、开阔思路,拓展评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每个阶段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专项的评改训练后,作为巩固环节,可给学生提供含有同类写作错误的样文,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法修辞知识、语篇知识,自主对样文进行分析,发现并修改错误,提出改进建议等。自主评改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教师可选择或设计一些含有多种写作错误的样文,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作文的语言、结构、内容等进行讨论、修改和完善,以强化学生对作文评改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灵活掌握。自主或合作评改活动可使学生对作文评改的内容和方法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学会从评改者的角度审视自己或他人写作时的语言使用、思想表达和布局谋篇,并在自我反思和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学会根据写作目的正确使用语言或变换表达方式,掌握修改篇章逻辑错误以及优化篇章内容的方法,养成自我纠错习惯,提高纠错能力和写作思维水平。
3.教师点评
教师点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写作中的典型或共性错误,克服作文评改难题,继而提高作文纠错层次的有效方式,可在写作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随机进行。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写作能力培养目标确定点评的重点。如,分别选出较好和较差的学生作文一到两篇,对它们的篇章布局、主题发展、段落组织、逻辑结构、语篇连贯、语言运用等进行比较和综合点评,加强学生对他们作文优缺点的认识程度,深化他们对作文评价标准的理解。课前指定一名学生通过口述或电子文档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作文,教师从语言、内容、结构方面对该作文进行评价,对语言表达或篇章组织欠妥的地方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或引导全体学生对其中的典型错误进行纠正,使学生熟练掌握写作和作文修改的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对学生某一阶段的写作情况进行总结,对他们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普遍性问题以及他们在自主或合作评改时不易发现或纠正的写作错误进行归纳和集中讲解,培养学生对较为复杂的写作错误的辨识和纠错能力。教师点评可为学生提供直接及时的写作和评改方法指导,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和作文评判、纠错水平的提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多年的教学实验表明,大学英语作文评改改革可激发学生作文评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写作责任心和自我纠错意识,从而有效改进写作质量和写作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陆小丽,陈西军,袁爱林.从ESA看过程教学法中的英语作文的评改[J].教学研究,2002(4).
[2]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C]∥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4).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王文宇,文秋涝.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4]殷志勇.英语作文评改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6).
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本质及特征
“刚性”管理,其实质是以“制度为中心”,它体现的是制度的权威性,制度一旦确立,就应成为人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任何人都不得违反。古人云:“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古代用兵作战就讲求严格的军事素养,而素养的养成靠的就是制度的约束。这些制度,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把工作做好,把各方面的矛盾处理好,严格依靠制度也是最管用也是最简便的办法。坚持按制度办事,许多看起来很难办的事也许就不那么难办了,因为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讲特殊,这就避免了人情和利益冲突所带来的矛盾;相反,不按制度办事,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处理起来也会变得很复杂、很难办。这方面的经验有,教训也有。
与“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不同,柔性管理,究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化管理”,它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内心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权力影响力(如上级的发号施令),而是依赖于员工的心理过程,依赖于从每个员工内心深处激发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对员工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影响作用和激励作用。
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之比较
不论从管理理论还是从管理实践来看,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的分歧无处不在。在理论上,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泰罗和梅奥的观点就完全相反。就企业的员工而言,泰罗将员工看作企业这台庞大机器的中的一个附件,强调组织权威和专业分工。而梅奥则认为人是“社会人”,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满足员工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而不是纪律的强制和物质的激励。上述两个管理理论的对立,其实质是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对立。同样,在实践上,西方的管理“以事为中心”,对事不对人,他们非常重视战略、结构、体制等硬性因素,但一些亚洲国家(如中国、韩国)的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相比较更重视企业的思想、文化及精神等“软件”。
从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来看,刚性管理的长处主要有:一是在刚性管理中,企业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便于协调员工个体之间以及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易于维持组织正常的工作秩序。二是刚性管理往往制定了一定的工作标准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量化,极大方便了考核。其主要缺陷有:一是严格执行某项规章制度势必降低组织活动的灵活性,影响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同时由于规章制度的不完善,责权利不可能完全对等,所以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二是刚性管理往往将员工置于消极被管理的状态,缺乏主动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的意识,自律自控能力低,限制了其积极性与创造性。三是工作量化的同时也造成了员工的惰性,使员工一味只求完成份内工作。
柔性管理相比刚性管理来看,其长处是:一是柔性管理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因而能深层次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其不仅自觉提高各自的工作标准,而且愿意挖掘其潜能,发挥其天赋,做出超常的工作成就。二是柔性管理有利于组织内部形成集体主义和相互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对种种失范现象形成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机制。当然,柔性管理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柔性管理缺乏严格的工作职责分工,容易形成冲突。二是柔性管理缺乏明确的工作标准,工作绩效不易考核、评估等等。
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刚柔并重
通过对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分析与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虽各有优缺点,但要硬性的评价孰优孰劣是毫无意义的,在实际工作中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刚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完全没有规章制度约束的企业必然是无序的、混乱的,柔性管理也必然丧失其立足点。柔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剂”,是刚性管理的“升华”,缺乏一定的柔性管理,刚性管理亦难以深入,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高效益管理的源泉。所以,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应该采用“刚柔”并重的管理方法,不断探索和实践这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在这里,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在处理好刚性和柔性问题上,可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坚持原则是一切的基础。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要有原则。这里的坚持原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原则不可乱改。一个企业必须制定一些基本的原则,这是使工作向正确的、预期的方向开展的保证。原则性的东西不能改变,一旦改变了,就失去了对事情的控制,会造成混乱的局面。所以,领导在交代工作的时候,首先必须明确工作原则。二是原则要灵活把握。对于原则以外的东西,可以根据情况,灵活运用,见机行事。死搬教条不是聪明的做法,也达不到最佳的工作效果。经常有领导批评照章办事的员工不创新,批评不照章办事的员工不守规矩,这都是没有灵活把握好原则的表现。
其次,严管勤教是领导的责任。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过。”这句话用在企业里再适合不过。领导严格管理员工,是一种责任。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是把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献给企业,作为管理者如果没有好好教育他们,就是不负责任,误人子弟。我们经常讲的人性化管理,绝不是说马马虎虎地管理,大家混日子,一团和气敷衍了事,这样做是害人害己。所以,对待员工一定要严管。严管并不代表不人性化,只有管好员工,才是对员工最大的负责。比如说,碰到员工做错事的时候,一方面我们要严管,要体现出制度的刚性,严格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罚,不能任由员工凭主观意愿行事,通过处罚杜绝这类情况今后再次发生,以儆效尤来维护好企业的正常工作秩序。另一方面我们要勤教,这也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能把侧重点放在如何处罚上,尤其是作为管理者,一定要注重言传身教,加强与被处罚员工的思想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并自我反省,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罚。另外,我们还要保护好员工,对于工作上的错误,要引导员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消除顾虑,不能因为受到了挫折而失去工作信心,做到既不“捧杀”人才,也不“棒杀”人才。这种刚柔并施的做法,可以达到真正的人性化效果。
第三,对待员工重在于“心”。对待员工,要把重点放在“心”上。这里所谓的“心”就是关心,就是把员工的心关起来。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说的就是心的重要性。一是要让员工把领导装进心里。如果领导者只会用行政命令、制度规章等刚性管理手段来对待员工,必然会影响领导者在员工心中的威信。相反如果领导者以协商的、友好的、与人为善的柔性管理手段,必然提高领导者的威信。所以,企业管理者平时要注重与员工之间的情感沟通,通过沟通了解员工最迫切的需要,从而恰当的使用激励的方法,让大家在自觉自愿的状态下进行工作,把要求员工干的事情变成他们自己愿意干的事情,最大限度地使其潜能变为显能。二是要让员工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一个企业能不能经营的好、发展的好,主要看员工有没有齐心协力,是不是一条心。我们领导在作工作报告的时候,经常在结束时要带上“振奋精神、齐心协力”之类的激励语言,虽然有点务虚,但却是一种愿望。把员工变成家人,让所有员工都把企业当成第二个家,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因为天底下只有一家人才是一条心。三是要切记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领导,你能够包容多少人,就可以带出多少人的团队,而且彼此如一家人一样,合作默契,这才是通往成功的根本之路。
第四,修己安人是基本的素养。“修己”的意思就是修造自己。领导若是一味的想去改变员工,用高压的政策,并不符合安人的要求,也不符合人性化管理。不如用心改变自己,让员工受到良好的感应,从而自觉的改变自己。因此作为一个领导,一定要以身作则。以身作则并不是要求技术领先,或是样样作表率,而是专指德行方面,如讲信用,处理事情谨慎,对人诚恳等等。有个真实的故事,说有一个工人,看到自来水龙头没有关好,他本想过去把水龙头拧紧,但是转念一想,却把水龙头开的更大了。他说:“我本想关上水龙头的,但一想到我们老板的所作所为,我就改变主意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修己安人的重要性。只有“安”,员工才会尽心尽力,各负其责,将自己的长处都发挥出来,为企业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