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解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解

时间:2024-01-24 14:49: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解

第1篇

【关键词】《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课程;教材;多媒体;实践教学

生物技术已成为当今高科技领域发展最具生命力、最引人注目的前沿学科之一。当前以及未来数十年,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食品生产进行技术改造升级,生产出新型的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甚至是全新的食品原料,将成为食品产业克服产品成本逐年增加、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培养二十一世纪新型食品专业人才,学习和掌握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我校于2009年对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工程系开设了《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这门课程,立足于培养出不仅能够将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食品生产、食品安全与检测,也能够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的理论和技术,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的名副其实的“复合型”人才。本人根据近几年《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学经验,提出《食品生物技术导论》理论教学和教材建设综合优化方案,从多媒体、教材以及实践教学的角度优化《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学。

一、教材编写更贴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绝大多数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都开设了《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这门课程,也陆续有一些《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材的出版。但是作为一门比较新的课程,教材内容上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目前的《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材内容大多都是从以往的《生物技术》该门课程的教材照搬而来,只是额外加入了一些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具体应用的实例,并没有从头到尾的针对食品行业来介绍生物技术的各种原理和技术。同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课程前,仅仅有必修的《生物化学》课程作为基础,最重要的基础课《分子生物学》仅为选修课。因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这门课程,尤其是课程中的基因工程部分内容的时候会显得很吃力。

因此,对《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课程教材进行整理和修改显得尤为必要。例如,现在已出版的《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材中都分别设有“酶工程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和“发酵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这两个章节,这两章内容与本专业的《酶工程》、《发酵工程》以及《发酵食品工艺学》三门内容基本重复,可以考虑删掉。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分子生物学基础薄弱出发,在基因工程与食品工业章节中,多讲授一些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以利于学生理解。同时,教材还应在讲授生物技术基本原理和技术的时候,多以食品工业中的具体应用举例,而不是在章节的末尾集中举例,这样能够更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让枯燥的课程鲜活起来

《食品生物技术导论》大部分属于理论讲解,如果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教学,学生对于课程中复杂的原理、绕口的概念和抽象的方法难免觉得枯燥乏味。在教学课程中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了解食品生物技术的各项内容。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在教学课件中添加生动的图片、动画、视频,把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知识重点、难点直观的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第二章基因工程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轻松的理解转录、翻译、PCR等原理,让学生快速的理解并掌握。此外,定期给学生播放最近与视频生物技术有关的国际论坛视频(如TED),了解最新最尖端的生物技术、开阔学生们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又容易产生学生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从而不积极思考和记录课堂笔记,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减少以及课件放映速度快内容多学生来不及思考等问题。因此在《食品生物技术导论》中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板书教学相结合,既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以生动的形势促进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三、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食品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论多么晦涩的概念或是多么复杂的原理最终都要以实验实践的形式进行应用。然而目前我校《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课程并未开展任何的实验教学内容。因此,作为主讲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试验中,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基因工程以及免疫检测技术等等原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科研课题研究与学生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开展我校独具特色的开放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实践活动。同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院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我校的呼兰校区的博士后工作站,让学生了解与课程相关的超净工作台、PCR扩增仪、电泳仪、凝胶成像仪、流式细胞仪、超低温冰箱等高尖端仪器设备,或到一些食品企业(如哈肉联)、药品企业(如哈药集团)进行实地参观,使学生对食品生物技术这门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这种以科研、实践促进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接触到本学科最前沿的内容,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之中,使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形成风气,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兆新.现代食品生物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第2篇

《粮油加工杂志》2014年第九期

1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概况

为顺应国际教育与科技的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发展中的重点目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融入了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始于2006年5月,由教育部、人事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代表组成了教育部授权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2013年1月中国正式提交加入《华盛顿协议》申请,同年6月中国科协代表我国顺利加入《华盛顿协议》,被接纳为预备成员。该协议承认签约国所认证的工程专业(主要针对四年制本科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方案具有实质等效性,认为经任何成员国认证的专业的毕业生均达到了从事工程师职业的学术要求和基本质量标准。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旨在构建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教育部自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以来,专业认证工作的认同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欢迎,促进了被认证专业的建设与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高等学校制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是工程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缺乏自主性的工程实训平台以及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等。近年来,兰州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引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梳理了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建立符合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通过持续改进的途径保障教学质量。

2.1核心课程体系优化思路围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依据食品科学与工程涉及的主干学科及其发展趋势,结合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整合或重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形成内容先进、观点新颖和结构合理的新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并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课程。

2.2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理顺课程之间的衔接,构建课程群工程教育指工程技术人员所应接受的全面素质教育,包括道德养成、能力训练、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水平提高。现代工程教育观认为工程的、科技的、人文的和社会的教育内容本身都是工程教育的组成部分,作为课程体系,应完整、有机地把这些学科的知识和内容融成一体,形成一个科学的课程系统。因此,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首先要确立整体工程观的指导思想,确立整体的课程目标包括毕业生所能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3个方面。围绕确立的课程目标,在强基础,突出特色;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贯通;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的原则下,整体设计专业教育培养方案,搭建多层次多模块的课程体系框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主要是构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核心课程平台,其中化学类、生物类和机械类课程是贯穿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核心课程的三大支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奠定宽厚的基础。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优化后应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制图基础、化工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化工原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课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专业课程是建立在核心基础课程基础之上的、培养本专业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环境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课程。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专业课程优化后应包括食品保藏原理、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食品机械与设备、果蔬加工工艺学、粮油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工艺学、发酵工艺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和食品安全与质量等课程;同时根据自身长期人才培养中的积淀和本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将功能性食品、食品分离工程、食品生物技术、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资源与环境学等设为核心专业课程,形成专业特色核心专业课程。此外,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塑特色、求创新”基本思路,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导向,结合教育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和学校的办学特点,对学科类课程进行了认真分析与梳理,将相应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知识、方法和问题等方面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重新规划、整合构建形成课程群,以理顺课程的衔接,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与水平。学科类课程核心课程群建设见表1。以食品化学课程群为例,对于水、蛋白质、糖类、维生素与矿物质等食品中的常量与微量成分,在无机、有机化学中已初步认识其结构与性质,在此基础上,生物化学侧重于各类成分的生理生化性质及代谢与合成过程,食品化学侧重于各类成分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功能性质及在食品加工与贮藏中的应用,而食品分析则从常规手段及仪器分析、感官评定的角度介绍各类成分的分析与检测,重要的内容则在食品化学与分析试验中通过验证性、综合性及设计性试验加以实践。通过将课程依照“课程群”的布局进行重新规划,由追求单门课程内容的严密完整转变为追求课程群体系的完善,使群内课程之间“由原来的相互隔离转变为相互贯通,由原来的相互重叠转变为相互补充,由原来的相互矛盾转变为相辅相成”,从而达到课时削减但效率反而提高的目的。

2.3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四级实践教学层次,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教学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实践教学的内容组建上,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按照能力培养要求建立“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培养、专业试验技能训练、工程应用与综合能力培养、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四级实践教学层次。四级实践教学层次间相互联系,各有侧重,有机结合,既突出了专业的工科背景,又形成了由理论到应用、由单项技能到综合能力、由一般应用到科学技术创新逐级提高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培养层次。作为最基本的实践教学层次,主要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试验、有机化学试验、物理试验、物理化学试验和化工原理试验等基础课程试验。在试验内容的安排上,除大部分的验证性试验,还有一定量的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在保证基本试验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的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专业试验技能训练层次。该层次主要由专业基础类实践课程组成,包括生物化学试验、微生物学试验、食品化学与分析试验、农产品工艺试验、畜产品工艺试验和发酵工艺试验等。在试验内容的设计上,既考虑试验的基础性,注重试验技能与方法的培养,又注意将试验与甘肃特色资源的利用开发紧密联系。通过实践与理论的互补教学、渗透教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层次:工程应用与综合能力培养层次。通过金工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和食品工厂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对强化学生工科背景、培养工程应用能力、体现学校培养特色起到重要作用。毕业设计(论文)是将大学四年学习知识进行总结和升华的阶段,通过该阶段培养,学生将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加以运用,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第四层次: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层次。产品设计系该层次的亮点,在第七学期利用三周时间,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开发产品,通过该环节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工程的本质就是创造,因此,必须对工科学生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除了鼓励学生参与省级试验示范教学中心开放试验、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挑战杯等其他各类创新项目,培养创新能力外,还开设创新课程,包括研究型教学课程与创新案例解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传授创新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有裨益。综上,通过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点面结合、全面开放的完整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架构,使学生获得实践能力、工程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效果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学生就业率和考研率逐年增加,特别是在就业质量方面,培养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2012年,教研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013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被遴选为甘肃省重点学科培育学科计划;2014年“地方高校生物工程及相关专业创新型本科生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在学生科技创新方面,先后有40余名本科生获得国家级科技竞赛奖励,60余名本科生获得校级和省级竞赛奖励。总之,兰州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合理设置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培养本科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基础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更好地培养“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擅应用”、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创新型高级专业人才。

作者:任海伟陈晓前张轶刘晓风张丙云张百刚赵萍单位:兰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3篇

关键词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014-03

Construction of System for Training Pragmatic Talents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YANG Tao, LI Yan, LING Anyi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elaborated orientation and methods of intellectual training, presented the contents and practices of construction the system of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o hope that it might be of some help to applied-talents training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Key words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pragmatic talent;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边缘性和综合应用性极强的交叉学科。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食品行业飞速发展,不少高校相继开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我国食品行业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面对新原理、新工艺、新技术、新手段的不断涌现,企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原来高校的保姆式传统教学模式着重加强学生食品学科理论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当今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这与教育部的以“培养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和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不吻合[1]。在着重突出教育部“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要求下[2],如何培养出食品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将从“人才培养定位”及“人才培养方法”两方面对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1 人才培养的定位

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为基础,企业和就业情况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既是该专业教学的依据和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如此培养的学生才能真正符合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集理、工、农等学科相关知识为一体的应用型交叉学科。它包括从可食性资源的开发利用到各种工业化食品加工生产的全过程,以及食品的营养功能性、安全性、包装美学、食品物流、市场营销、商品学及工厂管理等多方面的系统学科[3]。

企业和就业情况 面对现代食品工业向科学化、自动化、大型化发展趋势,食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产生变化。根据目前的调研情况发现。首先,更多的食品企业趋向于需要研发型人员、检验人员、生产人员、管理型人员以及营销人员。其中,生产岗位和销售岗位更受毕业生的青睐,虽然生产一线岗位工作相对较累,销售岗位不太适应本专业本科生;检验岗位或质检人员虽是最符合该专业本科生的,但是由于本科生缺乏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从而增加了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困难程度;研发型人员则需要相当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并且薪资也相对较合理,企业更愿招收食品类或生物类硕士或博士生[4]。这样就使得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空间比较小,就业竞争压力比较大。其次,从2014年的林科大食品科学与工程毕业生调研数据中得知,本专业毕业生更趋于向能提供更多工作机会的深圳沿海地带发展,薪资在2000~3000元/月为多,在繁华的都市里,无形中对毕业生的生活带来不小压力。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况,构建符合现今毕业生发展的培养体系刻不容缓。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绿色、健康、安全和营养食品的意识日益增强。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使用人单位面临着应用型人才的短缺,这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难得的就业机会。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因此,21世纪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拥有丰富的学科基础知识(化学、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和食品加工与贮藏技术等)和实践基础能力(如实习、实验、毕业设计、社会经验等),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较好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心,达到知识、技能和素质协调发展,并能在食品企业或相关院校、科研院所、质量监督等单位从事生产开发、工艺设计、质量检测、企业技术改造、教学、企业管理、产品市场推广和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5]。

2 人才培养方法

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构建,主要是完善三个体系的构建:以理论基础知识为特点的理论教学体系;以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特点的实践教学;以道德素质培养、人文培养为特点的素质拓展,从而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

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1)课程设置。在该课程体系中包括三个方面: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其中,公共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社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外语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此次调研发现,不少毕业生强调:学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重人文社会学科知识。根据现状而言,大部分的食品专业所设人文社科类知识较少,以思想政治类课程为主,像饮食史、饮食文化这方面很少涉足。其实,在课程当中设置饮食文化课程,包括饮食民俗、饮食禁忌、饮食历史、饮食地理、饮食礼仪和饮食文化,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便于提升人文关怀[6]。在与国际接轨的背景下,外语和计算机的学习应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好地运用相关计算机程序。同时,学校应提倡双语授课模式,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课主要包括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保鲜等。生物化学是专业课程中的基础,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避免走马观花的形式,不要五六十个学时就草草了事,要加长教学学时,为学生以后的食品工艺、加工原理的相关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物理学、数理统计、普通生物化学等,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针对现今的就业模式,在课程设置中,各大高校应将过去专业纵深型课程体系改为横向复合型课程体系,开辟富有边缘性、交叉性学科特色的课程。如增设食品科学相关的专业选修课,包括食品质量管理学、食品营销学、食品仪器分析、食品政策法规、食品相关案例分析、食品毒理学、职业道德课程、餐饮服务、人际关系与沟通、食品贸易、食品职业伦理、企业认证等,使学生能系统了解食品相关的知识,以便为以后的工作带来便利。其次,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BEC中高级证书、ISO与HACCP内审员认证、公共营养师、果蔬加工工等,并且可在食品标准与法规、绿色食品授课过程中注重HACCP内审员、ISO9000内审员的讲解,在食品营养授课中讲述公共营养师的相关知识。除此之外,各大高校根据自身条件,以保证高质量教学为前提,选用质量较好的教材,以适应于目前市场经济冲击下的就业模式。

2)课程学时的设置。目前有大批毕业生工作后回顾,发现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知识所剩无几,这样的反应与当前的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关系。部分高校虽然课程安排比较满,所学科目比较多,但学时过少,学生刚接触该科目的精华内容却已结课。针对实际情况,各大高校综合当地经济特征和企业的需求情况,在某些课程上适当延长课时,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如可加长机械制图和机械设计基础这两门学科的课时,以便让学生对机械设计有一个深刻认识,对后续课程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加工设计等的学习有更充分的理解。其次,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第七个学期安排少些课程,这不仅为考研学生提供便利,也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寻找满意的工作,提高就业率。

3)改变学生成绩分配方式。在当前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增大的背景下,学校应摒弃过去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发扬以课堂积极度、实践能力等为主的考核方式进行成绩分配。成绩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加强平时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将课堂发言、讨论等作为学生课程成绩的主要来源;加强学生实验与实践能力,将实验与实践能力作为学生成绩的第二大来源;严肃期末课堂考试纪律,将卷面成绩作为成绩的第三大来源。

4)教师队伍改革。学校可鼓励在校教师去食品企业学习考察,提升实践能力;积极引进企业技能熟练的在职人员来学校进行课堂授课,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除此,学校可与食品企业达成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带领学生直接去相关食品企业授课,由理论知识丰富的学校教师和熟练实践技能的企业技师共同完成。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四个部分。

1)实验。实验贯穿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体现实际能力的主要途径。它主要由基础课程实验、综合性课程实验和研究性课程实验组成[7]。基础课程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的能力,实验过程相对简单,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课程实验的主要目的为培养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实验是教改探索中的重点,意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8]。目前,多数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验开设,存在简单验证理论实验较多,综合设计性、研究性实验较少的问题,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内容,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和常规实验操作技能,也能训练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校应充分重视此三种实验形式的时间分配,做到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另外,在实验安排上,教师应该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联系,避免相同原理类实验的二次出现。在实验课堂上,学生应以掌握基础实验操作技能和学习运用实验仪器为目的,从而不断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实验开设和安排应该与知识点紧密结合,对于交叉性实验则应该在相应课程结束的基础上再进行则比较合理;逐步对实验室进行开放式管理,鼓励学生自主实验,并将其加入评奖评优中。学校应充分整合分散建设、分散管理的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资源,建立以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为主要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2)实习。实习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两大部分,其实习内容应突出本专业特点,强化行业概念。在专业实习期间,以所学专业课程内容为导向,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安排相关食品企业进行实习;以观摩、考察为基本形式,使学生了解各种类型食品安全生产与管理的方式、生产工艺及设备、生产管理和销售,而不是为了完成实习任务,联系与食品不相关的企业进行实习,这样不仅给学生造成知识上的错觉,也无法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认识食品行业。同时,学校可在本校建立相关食品生产线,如小型速冻蔬菜生产线、小型中式火腿生产线等,让学生在校内了解食品生产中的相关注意事项。毕业实习期间,学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联系与自己专业相近的食品企业进行实习。根据调研发现,不少毕业生认为,毕业实习最好是在第七学期开始,以便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3)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针对某一课程进行综合设计的环节,目前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较少。对于食品相关学科,如食品包装学,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包装,不仅能使学生了解食品的相关特性,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食品工厂与设计学科,学生可根据所学知识,运用机械制图的基本技能,设计相关的工厂布局图;食品案例分析课程,教师可根据当前食品行业出现的影响较大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分析,并要求学生总结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找到解决办法;食品营养学科,开设食谱的编制与评价实验,让学生在此过程不仅能掌握营养学基础理论,而且能进一步了解饮食营养、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密切关系,并能从实际中重视营养配餐[9]。

4)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的最后一环。在此过程中,学生应持以认真态度,结合大学四年所学知识,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充分把关,严厉打击数据弄虚作假、实验过程一塌糊涂之人。同时,学校可鼓励学生在第四学期进行毕业设计,毕业选题以食品相关课题为主,可选择食品工艺优化、工厂设计、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课题。然后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制订实验方案,随后根据导师意见进行修改。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锻炼学生使用计算机查阅资料的能力,同时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这在毕业就业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素质。

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 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体能素质和心理素质三个部分。根据调研可知,许多大学生认为,高校需开展相关校园文化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他们表示就业期间,抗逆和挫折承受能力较弱。面对素质的全面提升,可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开展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活动,如食品文化节、烹饪比赛、料理讲座、食品演讲竞赛、食品疑难问题讨论等;开展与学生兴趣相关的活动,如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一系列体育比赛,毛笔字展览和竞赛、唱歌比赛、英语竞赛、计算机应用竞赛等;开展文艺晚会、科技活动;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大学生创新科技活动,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科研能力;请食品行业相关成功人士来学校演讲,为学生解答生活、学习、就业方面的困惑;学校大力鼓励学生进行校内外素质培养活动,并给予一定奖励;同时,学校可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使学生更早了解企业运作模式,提升人际交流能力。

3 结语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体系的构建在严格遵照该专业的特点及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进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学方面的改革。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其理论课程大同小异,在实践课程和素质课程方面可能就存在相当大的差异。高校可通过自身专业特点、所在地域特点、当地企业特点,进行相关方面的教学改革,以提高学校就业率,从而适应当今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M].教高〔2007〕1号.北京:2007.

[2]王顺民,季长路,薛正莲.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1):93-94.

[3]杨华,戚向阳,朱秋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68-70.

[4]杨涛,汪龙.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8(23):36-38.

[5]蔺毅峰,马国刚.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3,12(27):79-83.

[6]夏明,管婧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增设人文社会课程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1):89-91.

[7]戚颖欣,李皓.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0,9(30):101-103.

[8]陈吉忠,,张俊,等.食品学科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6(24):73-75.

[9]马春华.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3,2(3):67-68.

第4篇

各位领导、老师们:

记得我在四年前的院长就职讲话中说过:院长是背负着在座诸位宝贵信赖的一个岗位,不是荣耀,更不是特权,而是沉甸甸的责任。一年,一年,又一年,再一年,这四年,我们一起走过。现在,我就这四年任期工作进行个人总结和述职。

日三省乎吾身是我的必修课:我为学院的发展做了什么,帮助教师获得了哪些发展,处理事情是否做到光明磊落?我是否认识每一位教师的价值,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是否给予适时的点拨和恰当的助推,帮助老师更好更快地成长?面对来自学院内外部的种种压力和不理解,我是否始终把学院发展视为自己最坚定的立场?是否把学院的发展,看成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把老师学生的成长当做学院发展最宝贵的构成?是否敢于承担责任,最大限度争取资源,筹措资金,争取编制,搭建平台,促进发展?扪心自问,这四年就算没做到殚精竭虑,也是老骥伏枥的尽心尽力了。这四年,千根线,一根针,我的中心思想就是学院的发展和老师的满意。此时此刻,我想用最能表达我心情的三个词来组织我的讲话,感谢、原谅、祝福。

第一个词,感谢。感谢组织上给我的机会,感谢老师们对我的认可和帮助,感谢老师们的努力和支持,感谢我们团结一心获得的长足进步。

这四年来,我院继续稳中有升地健步向前,这凝聚着诸位同仁的心血。一桩桩回顾,颇有老罗卖瓜的意味,不过现在时兴有钱,任性,我们院每年的科研经费维持在xxx-xxx万元,也算得上有钱人啦,可以任性地在这个时刻亮亮家底,怀着感恩的心,梳理咱们学院四年获得的成绩——

我一直力主坚持实行“院务公开”制度,所以接下来我要说的这些,经常查看学院网页的老师们,一定不陌生。

在esi等指标中,我们学院为我校农学学科的领先地位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占比达到近40%。目前学院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一个,“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6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予点和7个硕士点。学院有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工程”,国家重点二级学科“食品科学”(培育)和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xx年学科评估,位于全国第二。我院国家果蔬加工工程技术中心xx年立项,经过3年试运行,xx年顺利完成验收。葡萄酒学科近几年来又获得的巨大的发展,作为全国葡萄酒产业体系的首席单位,已成为我国葡萄酒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公认的核心。在这四年里,我院还新增了“农业部农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成为了农业部,北京市食品与食用农产品风险监测与风险评估的重要科技支撑单位。

xx年11月,以我院为牵头单位的“京津地区食品绿色加工与质量控制”协同创新中心,在联合北京工商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国家风险评估中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基础上宣告成立,并开始运行;xx年我院获批北京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成立“北京营养与健康中心”建设经额将超过1亿元人民币,这些中心的成立为我院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和良好的驱动力;学院的科研产出继续保持良好势头,截至到11月底,共发表sci 676篇,ei 294篇,总篇数全校第二。虽说四年中的每一年都是亚军,稳稳的千年老二,但按人头来算人均产出,我们就稳居冠军了。另外,xx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xx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也是令我们学院蓬荜生辉。

我院主办的大型会议都非常成功,比如,xx年5月的全国农林水产相关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经验交流会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讨会,有37所农林高校的50余位专家聚集我校交流专业建设,研讨教学质量国家标准;xx年9月,我院主办了“xx年北京食品非热加工技术国际研讨会”,来自41所大学、21家科研院所、27家龙头企业的教授、技术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共计200多人参加了会议。xx年7月,我院组织了第七届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研讨会暨博士生,可谓盛况空前,数部委多位部级领导,台湾、香港和内地相关院校的教师和研究生,共计8百余人参会,会议的举办提升了学院的知名度,也促进了食品行业,尤其是食品学科的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当然xx年的活动浓墨重彩地成为我们食品学院的骄傲,9月15日的“全国科普日”主会场设在我校,而科普日的主题就是“食品与健康”,最早由沈群教授联系之后展开的这次活动,我们学院承担了其中大量重要的工作,xx同志及中央书记处的几位领导参加活动,并对我校定位和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的指示,这也是我院建院二十多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第5篇

补充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和社会热点问题

随着食品工业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新思维、新工艺、新技术、新手段不断出现,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时期,食品工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3]。补充学科最新研究进展,指明研究热点,会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例如在教学中扩展乳制品加工内容,添加最新乳制品如舒化奶等乳制品的加工工艺教学。近年暴露了许多重要的食品生产和食品安全问题,在教学中加入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了解食品生产和食品安全问题与食品科学哪些方面相关,使教学与生活和社会紧密结合。例如,教授蛋白质检测一节时加入“三聚氰胺事件”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三聚氰胺牛奶”的制造原理及危害性;乳制品教学时加入“皮革奶”制造原理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皮革奶”的加工原料及原理;食品添加剂教学加入“苏丹红”等非食品添加剂制造的食品安全事件,使教学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二、教学方法改革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食品学科的特点决定着食品科学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现代化食品加工的高技术人才。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因材施教,使学生既能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也能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很多学校的实验课是实验员将实验所需的试剂、仪器在实验前准备好,然后学生在实验指导老师指导下一步一步地操作,有些学生甚至做完实验都不知道实验原理。这导致学生被动地去接受整个实验过程,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实验教学中发现让学生参加实验准备工作,试剂配制、仪器准备调试到实验的结果分析均由学生完成,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化整为零归纳总结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记住所学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把包括十多个非常复杂步骤的加工工艺流程化整为零讲解,并归纳总结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在讲授食品加工工艺时与食品加工单元操作中的杀菌、冷藏、包装等操作和食品保藏原理中的热处理、冷处理等方法相结合讲解。例如,乳制品加工工艺涉及十几个操作步骤,如果学生硬性记忆很难理解。在教学中,采取化整为零的教学方法,即将这个十几步的操作分解成几个单元操作,如预处理过程,杀菌冷却和包装过程。预处理过程由原料乳检测验收、均质、冷却步骤组成,把这些步骤与单元操作结合起来讲解,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个单元操作在整个工艺中发挥的作用及先后顺序;杀菌冷却结合前面学习的杀菌方法,包括巴氏杀菌法、灭菌、杀菌等方法,结合实际的加工过程讲解不同杀菌方法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杀菌方法的应用与注意事项。教学中采取归纳总结方法,把食品科学教学内容中单元操作的知识点穿插起来讲解,使其科学合理地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加工工艺,既能对单元加工操作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也对食品加工工艺整体的设计和实际操作有全面的认识。

3.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能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很难描述清楚的复杂过程通过图表的形式直观易懂,学生可以非常轻松地理解掌握,同时可以减少教师的板书时间[4]。在一些实验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应用多媒体技术来演示,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生动、形象、有趣,可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学习动力。例如在讲解巴氏杀菌乳生产工艺时,整个工艺流程非常复杂并且涉及到非常多的设备,用板书展示或者挂图展示都达不到形象生动的程度,通过精心制作的图片、动画以及工作视频的展示,生动形象地模拟每一个生产环节,使得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巴氏杀菌乳的生产工艺流程及所使用的设备的工作原理。

三、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能力

1.增加学生参与实验、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

食品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教学环节[5]。根据专业的特点,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以及增加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实验课前,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和实验流程准备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让学生在实验前就了解实验原理和将要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做到有所准备,避免了以前学生不懂实验原理就做实验的现象。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及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写出实验报告及实验小结等,实验课程的质和量均有提高,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此外,在学院的重点实验室设置生产工艺实验室,学生可以随时进实验室学习和工作。工艺实验室能进行一般的小型生产,模拟工厂中食品生产,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设备。学生还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2.建设校外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增加课程教学实习、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机会,在实习教学中,学生实地学习食品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的操作、使用和维护。这些实习是否得以实现,质量能否得以保证,关系到整个教学质量的高低[5]。例如,在食品科学实习中设置牛奶厂实习,果汁厂实习、火腿肠加工工艺实习等。火腿肠加工工艺实习过程中,学生参与整个火腿肠的生产过程,包括原料肉解冻、绞碎、搅拌、腌制、斩拌、灌肠、杀菌、冷却、检验等环节的生产、仪器操作、产品检验等工作,把学校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既加深了对食品加工理论的理解又掌握生产各个环节的配合及要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生产操作能力。

四、结语

第6篇

摘要对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实验成绩考核方式、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在实验教学中的改革尝试。实践证明,这样的改革可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AbstractCertain experience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food technology was summed up,and the problems were analyzed. The reform attempt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were elaborated,including test style,contents,teaching methods,etc. It has been testified that these reforms are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Key wordsfood technology;experimental teaching;reform;practice

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不仅要使学生认识自然规律、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高等教育教学的根本问题在于原有教育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错位,培养出的大学生缺乏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2]。实验教学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探索符合现代教学特色的实验教学方式是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3]。食品工艺学是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其实验教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观察和思维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为了使学生掌握食品工艺学的基本理论及加工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笔者对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1教学改革的意义

食品工艺学是重庆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实践性极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专业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分析测试、新产品开发和科学研究能力,掌握单元操作在现代食品工程中的作用、高新技术在现代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其实验教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学生是否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否把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均与实验教学质量密切相关。食品工艺学实验作为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更能培养食品专业学生开发新产品、改进加工工艺等创新能力。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制约和实验设施条件的限制,实验课常常附属于专业课而被忽视。实验室只能进行传统食品加工工艺及验证性的实验,教学方式落后,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学生无法通过实验这个实践环节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厂生产问题相融合,很难达到培养素质和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改革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对为社会培养具有真才实学以及工程创新能力的食品专业人才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存在的问题

2.1实验内容陈旧,缺乏理论深度

重庆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了适应实验教学的需要,根据仪器设备条件、实验经费等因素,主要安排有罐头、面包、蛋糕、果蔬饮料、酸乳、肉制品等的制作。应该说,这些实验包括了罐藏食品、焙烤食品、饮料、乳制品、肉制品等主要食品门类,通过这些实验的教学,学生亲手体验了常规食品的制作技术,受到了食品加工基本技能的训练。由于经费、仪器设备等原因,实验教学不能反映日新月异的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大部分实验主要采取简单原始的手工操作。实验过程中只重视产品的生产,忽视了对产品主要质量指标的检测,不能将食品化学理论知识与食品分析技术应用于食品生产实践,使学生失去了食品生产中质量控制方法和技能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做完实验后,学生普遍感到食品实验的技术含量不高,实验课上学到的、看到的与工厂实际相差太远,不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实验课教学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造性思维、自我发展等能力,更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2.2仅有验证性实验,无综合性、设计性试验

以前食品工艺学开设的实验课,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方法学生仅能根据教材上的工艺流程模拟加工出一些产品,而无法涉及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配方设计、工艺参数的制定、产品品质分析、保质期的确定等方面的内容,难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科研单位和企业对科研技术人员的要求,使毕业生就业受到一定影响。

2.3考核方法过于简单,缺乏科学性

以往的食品工艺学实验课考核方法过于简单,将该生所有实验报告评阅分数之和除以实验次数即得到该门课程的成绩。老师仅从实验报告评分作为食品工艺学实验课的成绩,不能真实反映该生上课的参与情况、对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实验报告是否独立完成等,难免有失公允。往往有些学生积极参与实验,但由于实验报告写得比较简略或字迹不够工整而得分不高,而有的学生参与实验表现一般,却照抄他人的实验报告而获得高分。这种抄袭的情况多了以后,教师无法给出公正的成绩,这不仅助长了小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也会抹杀认真参与实验的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必须改革考核方法避免这种情况的蔓延。

3改革措施

3.1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革实验内容,实验内容的改革应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开设具有应用性、设计性、综合性强的、体现现代先进实验技术的教学实验项目,削减以验证理论为主且内容单一的实验。针对实验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可把实验分为必做的基本实验、选做的验证性实验、教师指导下的综合研究性实验和学生自行设计的开放型探索性试验等。综合性的研究试验相当于让学生做一个小的项目研究。这样设计不仅能起到巩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食品工艺综合实验是重庆工商大学独立设置的一门实验教学课程,也是对实验教学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目前已列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开设食品工艺综合实验课,对学生以后完成毕业论文、进行新产品开发和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工作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提高动手能力等方面的目的,在实验课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2009年,已经在2006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课程,共开设了4个综合实验、32学时的课程。效果非常理想,学生的积极性也非常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总结以前食品工艺学实验课经验的基础上,课程组编写了《食品工艺综合实验指导书》。指导书共1.7万字,详细介绍了《胶体性能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乳化剂性能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葡萄酒的酿造工艺》《新型调配型饮料开发》等综合性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和方法。同时,介绍了设计性实验的实验目的、要求和条件,并设计了10个设计性实验题目。制作了食品工艺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课件,使食品工艺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更直观、更生动。例如,在乳化剂性能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实验中,分别以瓜尔豆胶、明胶为研究对象,研究浓度、温度、剪切速率、离子强度、加热和冻融等对其粘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瓜尔豆胶和明胶的复配性能,研究其在不同配比、不同混合胶浓度时的协同增效作用,在得到的优化工艺条件进行的果冻制作,通过添加不同的食用香精,制作出一系列不同口味的果冻产品。

3.2改进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改革后的食品工艺学实验课程无论是基础实验还是综合实验在教学模式上都不同于以往,改变了只进行呆板的实验教学操作的传统模式。基础性实验中同一实验内容会尽量给不同小组安排不同的原料和配方,每一小组的工艺参数也不是固定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设定参数的梯度,这样在一个单元时间内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实验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结果,学生在获得产品的同时学习工艺参数的确定方法并考查不同参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综合性实验则是对学生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3~4个人组成1个小组,在老师指定的范围内选择或确定1个课题,资料查阅、实验方案制定、实验研究、数据整理、研究报告的撰写均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完成,老师负责提供药品和设备,并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启发和提出建议。

改革实践证明,食品工艺实验课程面向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教学是适应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在工艺实验的每个环节中贯穿适应市场需要的各种基本技能、工艺技术,增强了学生经济意识,市场意识和科研意识,提高了学生开发新产品和工艺创新及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食品配方的能力,达到满足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显著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为毕业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3增加考核层面,力求全面公正

将考核改进为包括3个层面:第1个层面考查学生平时的表现,占总分的30%,包括课堂表现和技能考核(各占50%),其中技能考核旨在考查学生平时的动手能力;第2个层面是考查实验报告撰写情况,占总分的30%,规定学生每次必须独立完成并按时上交实验报告,发现雷同无论是抄袭者或被抄者均判以低分;第3个层面是实验理论考查(基础性实验)或交流讨论(综合性实验),占总分的40%。实验理论考查是在基础性实验最后一次实验课时以书面或口头回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由几位任课教师根据实验内容共同组织题目和参考答案,力求覆盖所有实验。由于摒弃了传统的单一考试模式,不仅全方位考查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学习效果,还使得学生不再只关心实验报告,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每一次实验,并有意识地在实验中锻炼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4结语

通过对食品工艺综合实验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验内容进行改革探索,表明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中增加综合性实验教学环节,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对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理论课学习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收到了预期效果,同时对教学实验条件和指导教师也有更高的要求,是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实验课教学模式。新世纪对人才的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应进一步提高食品工艺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为食品行业输送合格人才。

5参考文献

[1] 刘志刚.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构建高水平实验教学大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2009(6):20-22.

[2] 周丽华.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94-96.

第7篇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效果;教学体系

引言

食品生物化学是利用生物学、化学等基础学科知识,对组分在分子水平上发生的代谢反应与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1-2]。教学内容涵盖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储运变化规律及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规律与趋势等诸多教学内容。“食品生物化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食品类院校相关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3-6],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教学内容抽象,直接结果是学生理解有困难,难以理解记忆;第二,知识点多,直接结果是记忆不扎实;第三,开课学期早,学生刚开始接触专业课就开设该课程,在尚未形成专业认知前理解专业知识有困难。故此,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成型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否则学生就很容易出现学习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继而失去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前述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目的在于提高“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改善学生学习的效果。

1突出学科专业特点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在我国高等院校现行专业设置中,食品专业含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2个专业,二者在课程设置构成中,“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专业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课程之一,是核心专业基础课[7-9]。“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多门学科理论知识,学生需具备一定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等知识基础[10]。“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是工程认证10门专业课之一,其教学质量将事实上反映专业教学水平,同时由于生物化学领域的发展十分迅猛,这给课程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11-12]。吉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年成立,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优势学科,拥有完善的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和教学条件支撑,现有功能食品工程研究中心、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以及食品基础、食品工程等多个专业实验室。作为食品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根据教育部设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以此为中心构建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结合吉林大学食品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展开教师和学生双向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特别是当面对大量的高素质本科生生源,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出口质量,“食品生物化学”这一重要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更显得刻不容缓。通过大量查阅课程改革相关资料及走访国内、省内兄弟院校相同和相近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际情况,结合学校食品专业的特点,对该门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持续调整与改进。

1.1教学课时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现阶段使用教材由食品基本组成成分的性质、化学结构、生物学功能及组分在体内的分解合成(即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等传统课程内容构成全部教学内容[13-14]。此教学内容,首先结构基本满足学校专业要求,对后续培养专业核心技能具有良好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同时与教育部在专业教育中强调的强化基础教育、适当缩减专业教学课时的要求存在一定冲突。综合以上因素,在连续多个版本的本科生培养方案(2013,2015,2017版)中持续对“食品生物化学”理论课的总学时设置进行调整,从总学时80学时,首先缩减为60学时,然后进一步缩减为48学时,指导最新版培养方案中该课程实验部分独立设课。通过对教学学时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达到了知识系统、特色突出要求。

1.2教学内容的组成与调节

1.2.1教学内容的组成“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有大量不可调节的基本组成内容。如食品的基本组成方面,对糖类、蛋白质、脂类、水分等要保证其基本学时。同时,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应注意紧贴后续众多的专业课程,突出“食品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在食品行业中的大量应用,从而凸显其重要性。这样的教学内容组成既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助于学生对未来知识的掌握。如水分教学中就存在着大量抽象的内容,学生不好理解也不好记忆,但是借助“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干燥与升华教学内容就有效地提高了该部分教学内容的易学性与易记性,从而极大地鼓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1.2.2教学内容的调节“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除了有大量不可调节的基本组成内容以外,还含有大量的可调节内容,这部分主要包含食品在加工、贮藏中的品质变化等内容。根据专业的教学实际及时增减调节这部分教学内容,使其不仅与其他专业课紧密衔接,同时使其与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以后的专业课。

2教学模式调整

“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无论是理论授课还是实验授课过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和各类化学反应,更包含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关联、相结合,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本课程的内容。针对这一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调整,采用能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并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13年的不断尝试与调整,多种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中,对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2.1科学规划,兴趣引导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难懂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如何在第1堂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学好该门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就成为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与探索的第1步。要上好第1堂课,首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课堂讲授每一个细节的把握,做到细节不放过,由小及大,细节处体现该课程的重要性。其次,改革传统第1堂课讲授生化发展史的教学模式,更多的在第1堂课介绍这一学科的最新进展,实际教学效果表明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更为有效,如连续在2014—2015第2学期(春季),2015—2016第2学期(春季),2016—2017第2学期(春季)3个教学学期介绍了201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研究员的研究成果,事实证明这一教学内容的及时调整,不仅仅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三,运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生化反应入手,告诉学生在生活中生化知识无处不在,如早餐吃的米粥在制作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生化变化?午餐吃的鸡蛋在制作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生化变化?晚餐吃的红烧肉在制作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生化变化?正是这些不断加入和不断调整中的新鲜内容,确保学生对该课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第1堂课结束时带着问题离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帮助他们自主学习,互助讨论,同时鼓励当他们带着问题的解决办法回到课堂,带着新的问题回到课堂,从而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

2.2讲授为主,一法为主,多法互进

目前,讲授法由于其通俗化和直接化的特点,仍是应用十分普遍的教学模式。但是,正是讲授法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存在着很大弊端,那就是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这将抑制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适时加入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启发教学、目标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互进,集中每种教学方法优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取研讨、启发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3兴趣引导,实际切入,理论深化

“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中有大量的概念、原理、反应式等,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采用讲授教学将使得整个课程干瘪、枯燥、不生动,在长达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将很难使得学生保持始终如一的高度专注力。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重点教学内容部分,十分注重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学生的注意力时时刻刻紧紧的抓在自己手中。例如,在讲授DNA结构时,以不同物种间的差异与联系为切入点,具体以鸟类、鱼类、人类为例介绍他们DNA之间的差别与联系,从而引出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兴趣引导,以实际切入,理论深化,在活跃课堂气氛、缓解学生情绪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4以具象解释抽象,强化实验教学,与开展课外学生科技研究项目结合

在实验教学方面,突出与食品科学学科相关的蛋白质分子量测定、糖酵解过程中间产物鉴定等实验,为了弥补由于课时或教学条件限制而不能开设部分实验的不足。另外,借力吉林大学的各项本科生课外科研活动项目,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生物技能大赛等载体,鼓励并积极参与学生开展课外学生科技研究项目,从而加强课程的教学效果。从2012教学年度开始,带领本科生团队参加以上2项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所带团队获得多项校级科研立项与奖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调动,事实证明抽象理论教学与具象科研活动的有效结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3综合考查学习情况建立科学的复合型考核体系

针对“食品生物化学”教学过程特点,对考核体系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基于如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采用复合型的考核模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持续改进:首先是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要考核内容是知识点的识记,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第二是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主要考核内容是基础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考核方式有小组讨论和小组答辩;第三是实际动手能力,主要考核内容是实验的实际操作,考核方式为实验评分。同时在以上考核体系之外,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如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吉林大学生物技能大赛、“挑战杯”吉林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参加此类赛事将有助于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更深一步认识。根据这个标准并结合学校相关要求,确定课程最终成绩的计算方法:总成绩=平时成绩(A%)+笔试成绩(B%)。其中,平时成绩的计分项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小组报告、课堂测验、出勤情况、课堂答问情况等,笔试成绩的计分项包括结课后学生上交的学结、小组讨论报告和期末试卷。同时,虽然二者在成绩中的占比在多版本教学大纲中始终不变,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在每学年开学的执行教学大纲编写中,及时与教学班承担课程的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等因素进行适时调整,从而做到成绩考核系统稳定同时动态可调整。这种考核方式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为基础,综合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和表现,因而相对公平和公正,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4教师的自我提升学教互进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提升自我素质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从而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第二,积极进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参加学院、学部的学术交流活动,连续参加多年的学术年会,积极与组内组间的教学科研团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进行脑力碰撞,激发自我,不断学习。作为访问学者,于2014年5月—2015年5月前往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生命科学院进行交流学习,与该领域国外专家就教学科研问题进行了广泛细致的交流活动。通过以上的工作,不断自我提升,真正做到了学教互进,有效保证了课程教学效果的稳定提升。

参考文献:

张华.PBL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张平平.PBL教学模式及在食品生物化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教育,2007(4):22-23.

第8篇

摘要:食品工艺学实验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食品工艺的科学原理、实验技能、科学研究及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本专业的培养水平,近年来对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5年实验教学实践表明,改革后的实验教学体系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教学效果取得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食品工艺学;实验;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244-03

当前,随着食品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食品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促进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满足消费者对优质、营养和安全食品消费的要求方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1-2]。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单纯的理论学习不能够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必须要有大量的实践环节加以辅助。而食品工艺学实验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体系是该专业培养目标的直接体现,也是培养人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3]。2008年前,我们食品专业由于教育经费不足,教学条件的改善受到限制,实验教学环节未得到足够的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滑坡的趋势。基于此,我们对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通过改革实验教学模式、革新实验教学内容及实验成绩的评价体系,使本专业实验教学质量获得较大提升。

一、改革前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未改革前,食品专业实验内容是按照理论课程进行设置的,实验内容也较为微观,且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创新性;所列实验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以及适用性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且地域特色不明显;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主要是老师讲授,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操作,这种陈旧、单调的教学方法不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实验热情,最终学生的动手能力都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实验考核体系比较单一,实验考核内容主要取决于实验报告的撰写,这种考核形式,欠缺客观公正性,且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把握,考核的结果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而且有学生相互抄袭实验报告现象;另外,在实验室硬件建设方面,但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发展还不够,生均实验室面积、仪器设备不足,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

1.将验证性实验改革为设计性实验。长期以来,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主要是以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师把实验目的、材料、配方、工艺流程、操作方法抄在黑板上,然后学生按步骤操作,再抄写在实验报告上。这样不仅浪费时间,也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设计性实验包括从相关资料的查阅和收集、产品方案的设计,产品的生产,到产品理化指标的检测,产品品质的评定,最后对产品的成本进行核算和必要的回收,通过这一系统的训练,使学生不仅掌握食品工艺的一般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一般食品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和锻炼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将科研成果、产品设计变为现实生产力和实际产品的能力,达到高等工程学院培养桥梁型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另外,通过实验的训练,增强学生的技术经济意识和生产经营的管理意识,缩短毕业生工作适应期。

2.全面革新实验内容。改革之前,实验主要内容包括罐头、面包、蛋糕、果蔬饮料、酸乳、肉制品等的制作。实验内容微观,且过于简单,缺乏系统性,学生只是机械地做实验,对与实验相结合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不能系统把握,且大部分实验主要采取简单原始的手工操作。另外,本食品专业的实验教学与服务当地经济的目标相距甚远[4]。我省是苹果生产大省,尤其苹果汁产业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我省是乳品生产的重点省份,乳业也是我省重点扶持的产业;近年来,我省的焙烤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一些像安琪、子琪以及红星软香酥等著名焙烤品牌,根据我省地域发展特色以及《食品工艺学》内在体系,将实验分为乳品工艺学实验、果蔬加工工艺学实验、焙烤工艺学实验、畜产品加工工艺学实验四大类,使实验内容体现地方特色。同时,把食品工艺学实验纳入食品科学的综合体系之中,改变过去只为实验而实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食品工艺学原理、具体的食品工艺学知识、食品分析、食品添加剂、实验设计等科学原理完成从原料到最终产品的整个环节和过程。以焙烤工艺学实验为例,以设计中式与西式焙烤产品设为主线,实验内容涵盖原料品质测定(包括酵母活力测定、面粉中湿面筋的测定);产品设计及可行性论证;产品的生产;产品理化指标(包括水分、酸度、蛋白质、总糖、油脂、体积等)的测定;产品成本的核算与销售等。

3.革新实验教学方法,将多媒体教学引入实验教学。多媒体技术是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影像及虚拟现实等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能克服传统教学的缺陷,提高教学质量[5]。众所周知,食品工艺学实验内容非常丰富,加工原料涉及农、林、牧、副、渔等,单元操作包括发酵、冷冻、干燥、焙烤、膨化、杀菌、灌装等,不同加工原料、工艺需要配制特定的加工设备,不同加工设备又具有各自的操作规程。以讲述为主的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不能将这些内容详尽地展示给学生,而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将上述庞杂内容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在实验启动之前,教师将包括实验原理、内容、材料、仪器设备、操作演示等内容制作成课件,同时,教师将实验涉及的产品在工厂实际生产流程制作成录像,组织学生统一观看,为相关的实验设计提供感性认识。多媒体的引入一方面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对所设计的产品有更强的感性认识,同时,使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具有更强的目的性,教学效果更明显。

4.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6]。2007年,陕西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借助学校本科评估的有利契机,加大对食品专业实验室的投入;同时,我们食品专业评为省级名牌专业,省教育厅对我们食品专业实验硬件设施加大了支持力度,在省级与校级共建下,我们食品专业实验中心建设成为省级实验中心,现拥有焙烤产品生产线,乳品生产线以及果品饮料生产线,为食品工艺学实验顺利开展提供了充分的硬件支撑;同时,我们提出“以实验养实验的”的新思路,出售学生实验的产品,以回收资金,实习经费的回收率达100%以上,即学生实验不但不需花钱,还稍有盈余,可为实验室添置新设备和仪器。另外,我们按照食品大类安排实验,整合实验资源,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第9篇

摘要:食品分析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日益受到关注。为提高教学质量,本文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对食品分析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与探索,包括教学内容、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食品分析;建构主义;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23-02

高校教育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应用类专业,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食品类人才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首要解决的问题。食品分析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为食品类企业、食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科学研究领域输送人才。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及发现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富有创见的教学思想,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正在发生着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理论下,学生和教师角色都发生了改变,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不再是被灌输知识的对象,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以及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创设情境、协作和交流等要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从而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存在讲课模式僵化、缺乏与学生交流等问题,且传统教育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都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为此本文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分析》的教学实际,尝试采用构建主义理论来对《食品分析》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探索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

一、建构主义下围绕专业特色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高等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手段是课程建设,而课程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教学效果直接受到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影响。新教材版本应得到及时更新以体现其先进性,《食品分析》课程应选择能体现当前食品分析检测要求的版本。《食品分析》课程采用王永华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食品分析》。《食品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使学生不仅能够建立完善的食品分析知识体系,而且能够为其将来就业和深造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近年来食品安全与分析检测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突出食品营养特色。为此,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食品的感官分析和物理分析、食品中基本营养成分(食品中的水分、灰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维生素)的分析、元素的分析、食品添加剂的分析、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分析、食品酸度的分析、辐照食品分析、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的安全性分析、转基因食品和新资源食品的分析,突出分析方法的理论解释、适用范围及特点、方法间的比较与选择、应用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分析和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操作技术技能,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正确处理分析结果。使学生在主要学习食品营养成分分析检测的同时,学会食品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够灵活应用于有关食品分析检测工作中。

二、建构主义下优化教学模式

“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的4大要素,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学习情景下,就特定主题,经学生对不同学习任务的分工协作和会话讨论,对遇到的问题共同解决,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共享集体中各自的探究成果,经过协作学习来对事物的规律和内在联系加以理解,最终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针对教学内容中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课堂里充满了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和合作探究的气氛,使课堂学习真正变成创造性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凯氏定氮法测定食品中蛋白质含量”教学过程为例。上次课结束时先将这次课要讲授的内容告诉学生,并提出要掌握的核心内容:什么是凯氏定氮法,凯氏定氮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要求学生预习有关内容。上课时,先提问“什么是三聚氰胺事件”让学生回答,然后结合图片介绍“三聚氰胺事件”。再提问“为什么会发生三聚氰胺事件”。同学们在思考问题时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并回答问题。然后介绍“三聚氰胺与蛋白质”。再提出问题:“哪些食品中含有蛋白质,其蛋白质含量和氮含量如何?”让同学们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然后通过图表数据说明凯氏定氮法的提出。再提问并讨论“为什么凯氏定氮法测定的只是食品中的粗蛋白”,“凯氏定氮法测定原理是什么”,“如何预防三聚氰胺类似事件发生”。最后再让同学们回答:“什么是三聚氰胺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三聚氰胺事件?如何预防三聚氰胺类似事件发生?”并对下次上课的内容和要求告知学生。

三、建构主义下优化考核方法

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建构知识的过程评价比对结果的评价更为重要,突出的是知识获得的过程。而传统的课程考核形式单一,注重期末考试,强调的是对结果的评价;因此有些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到期末考试时突击复习,准备考试,即使顺利通过了期末考试和课程考核,所学知识也是不扎实的,更不用说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食品分析》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考虑到该课程涉及面广、知识灵活而学时又少等特点,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效果的考核,以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主要考核指标;因此其考核形式灵活多样,既有期末的卷面考试,也有平时上课回答问题、课堂讨论、课堂测试、专题论文等。同时评价的权重也发生了改变,逐步增加了平r考核评价的权重,达到50%,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自我评价和小组成员的评价。主要评价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小组协作中表现、积极性、参与度和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这样学生为完成教学过程的学习任务将在课前和课后投入大量时间自觉学习课程有关内容,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不断提高。期末闭卷考试占50%,但是其题型多样,考试内容灵活多变,注重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掌握和应用能力。随着《食品分析》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平时考核评价的权重还可以逐步增加,考核的内容还可以不断更新完善,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不再是被灌输知识的对象,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应用于《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主讲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将学生被动学习改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和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为《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从实际教学的情况来看,同学们参与《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过程互动较多,每个学生在每堂课程均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大大增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孟利,李梦洋,孙庆申,等.开放式食品分析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6,(5):56-58.

[2]聂小华,孙培龙,何晋浙,等.基于建构主义的《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食品与机械,2015,31(1):275-276,280.

[3]张佳艳,熊建文.基于岗位需求的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改革[J].食品工业,2015,36(6):266-268.

[4]石慧,阚建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食品专业英语教学新模式初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6):216-220.

[5]钟赛意,夏杏洲,李秀娟,等.基于建构主义的食品营养学公共选修课教学模式初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7):86-88.

收稿日期:2016-10-29

基金项目:北京联合大学2015年研究生教学研究项目

第10篇

[关键词] 食品包装 食品标签 问题

食品包装的材料、包装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食品包装学发展成为独立于食品工艺学的一专门学科。这门学科日益受到重视,成为有关食品各类专业的大、中专院校学生的必修课。按照国家教委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及农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课程应系统地介绍有关食品包装材料、工艺技术、机械设备和设计方法,并反映近年来世界各地在食品包装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

针对大学生的特点,教师要力图把一些食品包装的基本理论讲解的清晰易懂,从而使学生通过理论教学,能够掌握食品包装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包装方法的原理,学习和理解有关食品包装的材料运用、包装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包装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应介绍近年来世界各地在食品包装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

基于上述认识,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包装学”课程进行了教学研究,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在调查走访中,了解食品包装,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从食品标签入手,带着问题,在逛超市中学到知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能力目的。

1.通过各种方式,或走访食品厂,或逛超市,调查了解常见食品的包装。

比如,面包的包装,先让学生调查有几种包装形式,然后引导总结各种包装形态的优缺点,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再查阅有关资料介绍发展历史。通过调查学习认识到面包通常是采用软包装材料裹包的。主要包装材料有如下几种:

(1)蜡纸。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面包开始采用蜡纸裹包。蜡纸是最经济的包装材料,在自动裹包机上也有足够的挺度,封合容易,能有效防止水分的散失,其缺点是透明度不好,而且折痕容易造成漏气,引起面包水分散失和发干。

(2)玻璃纸。1920年前后玻璃纸就开始作为面包的裹包材料。后来改用涂塑玻璃纸,解决了半防潮性和热封问题。1930~1955年,面包基本上改用玻璃纸包装。但是,玻璃纸的包装成本比蜡纸高得多,比较适合用作高档面包的包装。

(3)塑料薄膜。国外50年代开始采用聚乙烯薄膜包装面包。聚乙烯薄膜包装成本比玻璃纸低30%左右,但是,厚度较薄的薄膜的机械操作工艺性能差。聚丙烯薄膜透明度优于聚乙烯,而且挺度较大,机械操作工艺性能也好。不过,单纯的聚丙烯在-17.7℃时就会脆裂,而且热封困难。到1962年,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三层共挤材料出现,进一步满足了面包包装的需要。

(4)目前,大约90%的面包都采用聚乙烯塑料袋包装,其优点是,可反复使用,方便,面包的货架期较长,而且不需要捆扎,可采用热封或塑料涂抹的金属丝扎住袋口,也有采用聚丙烯塑料袋扭结袋口包装面包的。更讲究一些的是采用铝箔/纸复合材料或铝箔/聚乙烯复合材料。这类包装材料不透明,但可以保护面包中维生素B1免受损失。

经过这个过程后,从食品包装原理学总结出面包包装的要求主要是保持面包水分,防止老化和防止细菌、霉菌等微生物的侵染以及防尘。

2.联系实际,从食品包装技术应用及生活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提供一定的基础。

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到果蔬保鲜的包装方法:

(1)塑料袋包装

要求使用的薄膜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对水蒸气、氧气、二氧化碳气体透过性适当,并有一定的机械加工性能,无毒副作用。大部分果蔬可采用此法包装保鲜。

(2)浅盘包装

将果蔬先放入浅盘中再进行裹包或装盒,浅盘主要有纸浆模塑盘、瓦楞纸板盘、塑料热成形浅盘等,包装时采用热收缩包装或拉伸包装固定产品。这种包装具有可视性,有利于产品的展示销售,消费者对内装产品一目了然。芒果、白兰瓜、香蕉、番茄、嫩玉米穗、苹果等都可以采用这种包装方法。

(3)穿孔膜包装

实施穿孔膜包装时,穿孔程度应通过实验确定,一般以包装内不出现过湿状态下所允许的最少开孔量为准。由于薄膜穿孔,这种方法很难再有气调作用。

(4)简易薄膜包装

对果蔬实行单个包装时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即用塑料薄膜对果蔬进行简单裹包拧紧,只能起到有限密封作用。

收回调查资料后针对其中穿孔膜包装进行重点讲解,用密封方法包装果蔬,在条件不适时包装内易出现厌氧腐败、过湿状态和微生物的侵染。因此某些果蔬的保鲜需用穿孔膜包装,即在薄膜上按要求刺穿一定数量和直径的小孔再进行包装,以避免袋内二氧化碳的过度积累和过湿现象。许多绿叶蔬菜和果蔬适宜采用此种方法,这样加深了对打孔膜保鲜包装贮藏方式的理解。

3.调查几种食品的标签,与国标规定的对照,看存在什么不足,应如何改进。比如,按照标签标准规定有必须标注的内容,推荐标注的内容,为提高学生能动性,可留课后作业:调查几个附近食品厂家的标签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食品标签通用标准》规定食品标签上必须标注的内容有: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固形物含量,制造者、经销者的名称和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或/和保存期,贮藏指南,质量等级、产品标准号,特殊标注内容。当包装容器的最大表面积小于10cm2时,除香辛料和食品添加剂外,可免除配料表、生产日期、保质期或/和保存期、质量等级、产品标号。产品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已明确规定保质期或保存期在18个月以上的食品,可以免除标注保质期或保存期。进口食品可以免除原制造者的名称、地址和产品标准号。推荐标注的内容是批号、食用方法、热量和营养素。经电离辐射线或电离能量处理过的食品,必须在食品名称附近标注《辐照食品》;经电离辐射线或电离能量处理过的任何配料,必须在配料表中加以说明。

食品包装学的授课中,联系课程理论通过逛超市或走访食品厂家,学到食品包装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从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食品标签入手,既让学生了解食品保藏的基本知识,又通过调查实践掌握了常见食品包装的形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能力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志周,于志彬,迟建,等.《食品包装学》的探索与实践[J].包装工程,2004,25(3):202-203.

[2]张平安,艾志录,赵秋艳,等. 食品包装学的多媒体教学[J].现代食品科技,2005,21(2):145-147.

第11篇

关键词 食品化学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Food Chemistry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ZHANG Daohong[1], ZHAO Lei[2]

([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2]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 "Food Chemistr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s very strong, is one of the basic courses in the College of food disciplines are set. In this paper, from students to stimulate interest,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reform on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enrich the teaching contents, improving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status of food chemistry course of thinking, put forward some exploratory suggestions, hope to be able to develop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Food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内容涉及食品的化学组成,以及各组分在食品加工和保藏中的变化,是食品加工、新产品开发、工艺改革等的理论基础,也是衔接食品科学理论和食品产品制造工艺的纽带。

食品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食品中营养、非营养或各类有害成分的种类、性质结构和功能,同时了解各类食品在储藏加工过程中成分的变化和调控知识。作为任课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思考提高教学效果方法与手段,使学生学到更多知识,从而提高未来岗位就业的竞争力。

1 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食品化学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涉及植物、动物、食品加工、酶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对于初学者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多给学生讲授在食品化学教学与研究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通过一些例子来讲明,让学生知道食品化学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其知识在食品各行业中的应用。

2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1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提升信息的传授量

食品化学课程内容比较众多和笼统。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文字、图象和动画效果等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可以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便于对抽象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式,有时应结合板书的传统方式把问题讲清楚。

2.2 开展互动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方法。通过营造主动参与氛围,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要求学生结合食品化学的知识,查阅当前食品质量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制作幻灯片,上讲台演讲。针对每个同学演讲的内容,同学们可以发表意见和提问。这样不但丰富了食品化学教学的内容,引入了食品化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还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组织材料、制作幻灯片、上台演讲的能力,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课堂上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案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讲解有关粉丝的制作原理及工艺,让学生加深对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的理解;可以利用淀粉糊化和老化的原理解释方便面的制作,日常生活中米饭放置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硬化现象;平常生活中学生们吃的面包、蛋糕等不仅风味独特并且具有诱人的色泽,这是与美拉德反应有关。

4 优化实验内容,提升实验课程地位

实验教学是食品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实验教学才能大幅度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触类旁通、促使开发学生实践创新的才华,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验内容安排方面,紧扣食品化学理论教学的侧重点,更加注重食品结构、性质、功能和应用等方面的应用。将食品化学实验课与理论课分别进行考试考核,将实验课置于同理论课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提升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促进教师和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改变“重教学、轻实验”的状况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5 精心布置学生作业,开展实践性教学

作业是学生巩固对知识的掌握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理论性较强、对知识的理解普遍存在一定难度的食品化学课来讲,如何安排好学生的作业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做到布置学生作业时,注意联系实际,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同时注重学术培养。可组织学生到食品企业实地参观学习,如参观雨润公司的培根、烟熏肉生产线,汇源公司的果汁生产线等,使学生对现代食品生产有更多的感性知识。

6 小结

食品化学课程是我高等院校中设置范围较广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研究,始终要把握好在化学基本理论和食品工业生产相结合的前提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在未来工作中有价值,可以运用得上。为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宗旨,为食品科学专业在培养创新应用性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应勇于进行教学改革,并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适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不但要适时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还应对一些经典的和新出现的案例进行讲解、引导参与生产实践等。

参考文献

[1] 姚瑰妮,李灿鹏,赵逸云,王宗艳.《食品化学》精品课建设探索和实践[J].绿色科技,2013.6:328-329.

[2] 韩俊华.《食品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3):177-178.

[3] 付晓萍,黄艾祥,高斌,李凌飞.《食品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理学院学报,2013.12(4):78-79.

[4] 冯丽莎.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3(8):80.

[5] 张丽,王海英,梁建军.关于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科技资讯,2013(35):195.

[6] 肖瀛.关于提高食品化学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几点思考[J].饮料工业,2012(6):49-51.

[7] 朱建华,钟瑞敏,赵世民,单斌,邹秀容.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4202-4204.

[8] 汪薇,白卫东,任文彬,刘功良.食品化学的教与学[J].广东化工,2013.19:176-177.

[9] 付晓萍,李凌飞,赵灵芝,黄艾祥.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343-344.

[10] 叶阳,王洋,袁先铃,刘清斌.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 学,2012.40(24):12292-12294.

[11] 王岸娜.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0.20:65-66.

第12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43-02

生物化学是探讨生命现象化学本质的学科,它以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性质和功能等静态问题为基础,研究各种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变化、相互转换以及该过程中涉及的能量转换等动态问题。近年来,生物化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渗透到工业、农业、食品科学、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多种学科。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应用于食品加工、保藏技术的重要基础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承载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力求使学生熟练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和解释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并将其灵活应用到食品的营养健康、工艺设计与社会生产中。从提高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结合近些年来的生物化学教学经验和体会,对生物化学的课程教学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教学内容重点突出,与时共进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通过学习该门课程,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就“教”而言,要把握重点,突出重点,并注重各章节内容的衔接及联系,能够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生物化学涉及的知识点多,因此要把知识体系化。整个生物化学的内容可分为静态生物化学、动态生物化学以及功能生物化学等方面。教学过程中把握纲线,关键内容上注意细节。如在静态生物化学的学习中,围绕几种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结构、功能等方面以及小分子物质的结构、性质、功能等来学习,并注重前后内容的比较学习。举个例子,在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中有α-螺旋;在讲到核酸化学中,脱氧核糖核酸DNA的二级结构也为右手双螺旋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二者进行比较,指出它们的差异,避免学生混淆概念。类似的例子,比如蛋白质的变性、核酸的变性以及引起这些生物大分子变性的因素,都可以前后联系,在对内容比较的基础上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在动态生物化学的讲授中,先对糖代谢重点讲授,强调糖代谢途径包括糖酵解途径、柠檬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糖异生途径等的重要性,途径中涉及的限速酶、还原性辅酶以及ATP或GTP的生成或消耗等这些关键知识一定要掌握,从每个反应着手确实了解掌握这些途径。另外,在每次上课之前,都对前一次课的重点内容进行简要回顾,通过和学生问答的方式,一方面了解学生的把握程度,另一方面前后衔接,更好地服务于新内容的学习。生物化学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围绕三羧酸循环展开各大物质代谢理论,理清各大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比如,用于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的乙酰辅酶A和NADPH及如何调节脂肪酸的合成,就把脂代谢和糖代谢有机联系起来。

基础性并不意味着内容陈旧,科学研究的许多新成果不断出现。每年度的教学内容中,都把国际国内的一些重大的最新的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结合来给学生讲授。比如一些诺贝尔奖的成果等。但讲授一定要注意方法,不应使学生觉得有些听天书的感觉。尽量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讲授,做到因材施教,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式教学法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要注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师生互动,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大家积极思考,而且能促使学生课后积极复习,从而更快地接受新知识。问题式教学法有几种方法:(1)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这可以通过课前布置问题来实现,这样在对基本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之上还可以提高预习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2)每次上课前,对上次课讲授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提问,可以是提问学生来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是老师自问自答,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3)在讲课过程中,由教师针对性地就本节讲课重点或上节主要知识点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提问。如讲到糖代谢时,可以适时联系“糖尿病”、“胰岛素”等。(4)讲课中可让学生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提问或回答时,教师要多鼓励。

无论哪种形式提问,一定要掌握好教学节奏,适时注意停顿,留有思考时间,便于教师通过学生表情了解学生反应,为后面讲解做准备。此外,课堂中提出需要现场思考的,提问时有些根据内容预先设计好,有些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灵活调整。这样的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紧密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化学是一门基础课,该学科与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如氨基酸的生产、药物作用等等涉及的知识及原理都与生物化学中的四大基础物质及其代谢的调节密不可分。如生活中与生物化学有关的问题,如烫发的机理?生鸡蛋和熟鸡蛋哪个更容易被消化?为什么剧烈运动后感到肌肉酸痛?重金属中毒后,为何可以喝牛奶自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例引出知识点,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并非仅仅是空洞、抽象的理论知识,而是可以作为实际应用的手段和武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与人类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课程讲授中,可以结合讲授内容穿插介绍一些应用生物化学知识解释人类有关疾病的发病机制、讨论治疗方案的实例。这些案例既贴近教学又密切结合人类健康,避免了一味枯燥的理论。如糖尿病患者为何会出现酮症中毒?何为痛风病?进行肝功能体检时为何指标中有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它们的活性作为临床上肝炎诊断的常规方法的依据等。这样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已学的生物化学知识进行拓展,学会分析思考问题。

四、多方引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如果能将生物化学课上得充满趣味,使得学生建立学好生物化学的信心,积极主动地学习,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诺贝尔奖”及其得主的故事。在百余年来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过程中,有39次奖项属于生物化学领域。这一方面反映了20世纪以来化学与生命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解析生命现象的巨大贡献。如讲到DNA双螺旋结构可以与J.D.Watson和F.H.C.Crick获得1962年诺贝尔医学奖联系。以及维生素的发现,如1928年A.Windaus因在1907年研究了胆固醇和其他维生素的结构并合成了维生素D3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3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合成维生素C的W.V.Haworth和合成维生素A和维生素B2的P.Karrer。在讲述这些章节时,可以穿插维生素的发现过程。这些事例不仅可以增加一些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原理,而且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杰出科学家的经验教训、人格力量、科学态度、奉献精神、团队意识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可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化作用。

此外,可以从各种渠道下载相关视频动画,利用动态画面展示事物发展的动态或推理的全过程,利用图画形式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将空洞的、难以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具体化的东西更容易加深学生的印象,不容易遗忘,而且更容易掌握所学的相关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五、课程采用双语教学

高校实行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人才的需要,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和交流的机会日益增多,其重要性和迫切性也会日益显现。我们对生物化学的部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双语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专业英语没学好,中文基础知识功底不扎实。因此我们的双语教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次进行。通过双语教学,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索的过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教无定法,方法要为内容服务。只有在课堂中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才能不断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学生应该永远是学习的主角,教师应该扮演引领者的角色,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和进步,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提高,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了师生友谊,有利于和谐课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悦,彭蜀晋,周媛,张丹,游晓莉.百年诺贝尔化学奖与生物化学的发展[J].大学化学,2011,26(5):88-92.

[2]刘小鸣,张秋香,梁丽,等.食品专业《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6):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