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探究性教学案例

探究性教学案例

时间:2024-01-24 17:06: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探究性教学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探究性教学案例

第1篇

1 教学背景分析

1.1学习内容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三节的学习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两部分:“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该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础上研究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体现了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材首先由“问题探讨”引入,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是不同的。然后讲述了物质进出细胞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两种方式,其中的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主动运输是三种跨膜运输方式中最重要的,所以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材中利用大量的事例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1.2学习目标

1.2.1知识目标

(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具体实例。

(2)比较三种方式的异同点。

1.2.2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探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体验生物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分析、推理等方法。

1.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培养善于分析和推理的探究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1.3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扩散的知识,所以比较容易理解自由扩散的概念,对于葡萄糖、钠离子、钾离子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双层,但能被细胞吸收,这在前面两节已有所涉及,为本节讲述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打下了伏笔,本节内容虽然抽象,但可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例如:做菜馅时加入一些盐,蔬菜中的水会大量浸出;对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等,这些生活经验对学生学习本节内容也有帮助。

1.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教学难点:主动运输。

2 课堂教学设计

2.1制定教学策略

实验、观察、探究与讨论相结合,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整堂课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构建知识、培养探究能力为主线展开。

2.2选择教学媒体

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把有关渗透作用、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3教学过程设计

2.3.1展示问题、导入新课

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首先呈现图2。

师:从图2中可以看出: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

生:O2、CO2、N2、苯等小分子(苯还是脂溶性的)很容易通过合成的脂双层;水、甘油、乙醇等较小的分子也可以通过;氨基酸、葡萄糖等较大的有机分子和带电荷的离子则不能通过合成的脂双层。

教师演示实验:往盛有清水的烧杯中滴一滴蓝墨水,清水很快变为蓝色。

分析:上述现象是扩散,而O2、CO2、N2、苯等小分子进出细胞类似于扩散,这些物质进出顺浓度梯度,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即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

2.3.2确定方法、探究新知

师:观察图2,思考: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和离子等物质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是,细胞却能吸收这些物质,对此该如何解释?

师: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相关知识。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模拟探究活动:葡萄糖进入细胞是协助扩散,还是主动运输。

实验仪器及材料:浓度为2mol/L的葡萄糖溶液,清水,ATP制剂,班氏试剂,运输葡萄糖的载体蛋白,含有脂双层的容器(图3)。

学生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模拟探究实验。

师:选取其中的一组实验设计,展台投影并讲解、点拨。

设计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取四个相同的含有脂双层的容器,编号甲、乙、丙、丁(图4);

第二步:在乙装置的脂双层上放置运输葡萄糖的载体蛋白;在丙装置中放置ATP制剂,在丁装置的脂双层上放置运输葡萄糖的载体蛋白及ATP制剂;

第三步:在甲装置的A1侧、乙装置的A2侧、丙装置的A3侧、丁装置的A4侧均放置等量的浓度为2mol/L的葡萄糖溶液;在对应的B1、B2、B3、B4侧放置等量的清水溶液;

第四步:一段时间后,在甲装置B1侧、乙装置B2侧、丙装置的B3侧、丁装置的B4侧各取2mL溶液并分别放置在1、2、3、4号试管中,

第五步:在1~4号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班氏试剂,观察溶液是否出现砖红色沉淀。

实验预期及结论:

(1)如果1号、3号试管中不出现砖红色沉淀,2号、4号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那么葡萄糖分子进入细胞是协助扩散。

(2)如果1号、2号、3号试管中不出现砖红色沉淀,4号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那么葡萄糖分子进入细胞是主动运输。

教师播放协助扩散与主动运输的Flas,并明确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概念及实例。

2.3.3归纳小结,练习反馈

教师归纳小结,安排同桌学生进行交流,说出这一节课学习的知识、本节课的重点以及难点。然后教师再归纳总结,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并利于学生间相互交流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表1)。

师:上述三种跨膜运输方式中,哪一种对细胞最重要?

生:主动运输,主动运输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设计课堂练习,及时反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

3 教学效果的评价与教学反思

3.1学生活动完成情况

绝大部分学生能完成主要的探究性学习,掌握探究方法,学会分析、推理得出结论,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完成探究活动感到困难,极少数学生无法完成。还有极个别学生不能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

3.2遵循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高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要兼顾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和高中学生的特点,为此要遵循以下活动设计原则:实践性原则、问题起点原则、相对自主性原则、过程性原则等,其别要注意问题起点原则和相对自主性原则,即要提出值得探究的真正问题,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切实做到课前启发、课中探究、课后深化,而不是简单提供自主探究,独立发现的机会。

第2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

课堂上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的情境。案例是一种“情境化”的学习材料,除了含有“真实”“综合”的意义外,还含有“自然生成问题”的意义。巧用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想“动”――敢“动”――乐“动”,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 “大气环流”时,结合2003年高考文综试卷中关于二战时期登陆诺曼底选择什么季节?设计案例进行教学,当教学案例一呈现,学生就在下面议论开了,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短短几分钟的讨论,不仅营造了宽松的课堂环境,创建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找到了学生的兴奋点,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敢“学”

一个优秀的地理教学案例,是在综合分析学情、课标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结合教师自身的专业特长设计出来的。课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相对稳定,但不同地区的学生、不同学校的学生、不同班级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千差万别,对于任何一个学习内容,没有适合于所有学生的通用案例。每次案例教学后,教师要根据已教学生中暴露出的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对教学案例进行修正。所以,案例开发是个动态的过程,对于同一素材的案例,针对不同的学生,要不断调整其深度和难度,永远没有最好的案例,只有更适合的案例。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 “季风环流”时,结合《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案例进行教学。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增加案例讨论的有效性,问题的提出采用水到渠成的方式,且设问要有一定梯度,而且根据案例讨论暴露出的教学设计时没考虑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再调整、校正。

三、精心设计案例,让学生会“学”

著名教育家劳伦斯认为:“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同学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倡导通过教学案例带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新教材的显著特点就是安排了大量的案例,不仅可用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外,而且承担了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

1.通过案例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案例教学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可以印证知识点,加深理解,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案例拓展,培养学生横向、纵向等创新思维能力,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考、见解、思路,调动学生的情感、想象、洞察力等因素,发挥个人的创造潜力,使课堂成为创新的天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学完农业、工业区位后,我对区位理论作简要总结。随即激发学生:谁能说说这种区位分析的方法能否同样适用于其他行业?很快有学生回答:商业、交通、城市、人口……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行业就是人文地理的组成部分,所以,区位理论是高考地理中人文地理部分中的重要考点。

2.通过案例中的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

“研究活动”是该模式的核心,而学生“研究活动”的质量则取决于“探究性问题”的设计。经过研究实践引导学生探究活动的问题必须与“案例”背景和学习目标有机结合,必须具备低台阶、高密度、互关联的特点。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 “大气的垂直分层”时,我以“神舟”系列为“案例”背景,就卫星发射过程中同学们看到的现象入手,采用小步子的问题设计、层层递进的解决策略,逐步解决有关大气垂直分层中的相关知识。由于教学过程是通过学生依据“问题组”展开的探究活动,因此,对地理事实的探究持续有力,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也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所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3.通过案例增加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交流习惯

第3篇

1.设置相关课堂情境,引出本节课的实验课题。展示几种溶液,如2mol/LHCl,1mol/LK2SO4等,使学生思考:如何得到这样的溶液呢?依据这一课堂疑问笔者引出本节实验内容:配制250mL1mol/LNaCl溶液。课堂上给出几种实验室常用化学试剂,使学生获得直观认识,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很自然地引出课堂实验内容。

2.学生通过亲身设计、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初步完成本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室管理教师在课前已为每个小组准备了本次实验可能要用到的一些实验用品,笔者要求每组学生先初步选取实验所需的各种仪器、试剂,亲自完成实验设计,然后小组内组织质疑、讨论,对实验方案进行完善。

3.小组展示,确定最终严密的实验设计方案。在小组展示过程中,学生热情很高,各小组学生踊跃发言。各小组在互相讨论、质疑过程中使实验设计方案得以完善,最终确定了合适的实验设计方案。通过小组展示、讨论、质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4.学生依据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其正确性。学生依据实验设计方案配制250mL1mol/LNaCl,教师在课堂上巡视并给予个别指导。

5.教师在以上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误差,再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实验误差的原因和操作。

6.课后学生做好实验课总结,进一步探究提高。实验课结束了,笔者告诉同学们,实验课上其他问题利用课外时间探究解决。

二、“盐类水解”探究性实验教学案例

1.设置问题:常温下,水的电离程度如何?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的酸碱性与pH、c(H+)、c(OH-)有何关系?

2.学生实验检验:用pH试纸检验KCl、NaCl、Na2CO3.、NH4Cl、CH3COONa、Al2(SO4)

3酸碱性。3.以NH4Cl、CH3COONa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盐溶液呈现酸性或碱性的原因,给出盐类水解定义。

第4篇

案例教学是在教学活动中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中间媒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进而提纯出相对应的原理与相关学习技巧与方法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深度等都有着重要作用,对实现高中地理课堂的高效性起到了促进作用。从实际教学实例来看,案例教学改变了以往纯粹以知识为载体的知识教学模式,转而通过案例来分析与思考锻炼学生自我思考的行为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教师与学生,其定位和行为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发生了变化,在课堂中出现共同的思维客体———案例,因此案例教学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课堂,是对高效课堂的有效探索,具备自己的特征:

1案例教学具备情境化

情境化是现代教学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探索,符合学生的思维实际,也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所以被很多老师所采纳与实践。地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就具备了情境化,案例是现实中的或者是教学的需要安排设计同时符合逻辑的材料,无论怎么样,都是把学生放在了一种生活的情境之中了,不再是干瘪的知识展示了。比如:在讲授“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把从我国温州地区到法国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件引入过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果是你的话,你会随着去吗?如果你也加入这种移民队伍,是什么驱使的?这样的话就会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其在真实的场景中去思考真实的问题,而不是在天马行空的自己瞎琢磨了。在实际的课堂中,收到的效果会超出预想,有的学生说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加入这种移民的好处、坏处以及对自己的影响与可行性;有的学生从时间上说现在不适合去移民,等自己的学到了知识,再去,因为他想做葡萄酒生意,而现在自己还小,不具备这种能力与可能性,所以暂时不会去加入这种移民;学生各抒己见,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产生了极其好的效果,明显的课堂氛围不同,学生的积极性不同,收到的效果也不同。由此可见,案例教学具备极其强的情境化特征。

2案例教学具备探究性特征

既然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媒介,作为学生思考的对象客体,那么对这一客体进行分析与思考的过程中,就会体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不然学生无法感知案例,也无法进行对其思考,如果老师关闭了开放性,那高中地理课堂案例教学就成了讲故事课堂了,因此探究性成了案例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的特征。如在讲授我国南水北调的知识时,笔者把三条线的研讨成行过程大致的给学生展示了一遍,然后引导:我国为什么在借助古运河争论很大,而且耗时很长才决定下来呢?学生立刻进入的深思,这个问题看似很难,其实在刚才展示的研讨历史过程中也有所体现,学生是可以归纳出来的,那么在这一思考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必须要靠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如果单个学生思考真的有困难,我们可以分组讨论,那么案例的探究性就彰显无疑了。

3案例教学具备典型性和针对性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老师也不可能在课堂中随手捡个案例,这也就是说,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都是老师在教学预设过程中,经过深思熟虑挑选的,那么为什么挑选这个,你是有一定教学目的的,所以案例教学中所选择的事例,我们会把他加工成案例,从而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以便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如,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引用当时的时政事件,我们在引用绝对不是就在“播报新闻”而是在新闻背景下,从地理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怎么样。那么这样的事件就不再是事件了,而是能满足我们教学需要的地理案例了。如,我们以三峡水利工程事件导入新课,在播报这一大事件过后,接着引导学生三峡的选址为什么是在这里而不是那里,或是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由此可见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不再是纯粹的事件,而是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过的一类教学资源。这种案例有着明确的重点,有着清晰的目的。因此案例教学具备典型性与针对性,当然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因为种种因素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案例,而自己开发教学案例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即使在案例教学中,我们一线教师使用的可能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的素材,因此可能影响教学的效果,但这些并影响案例教学本身具备的典型性与针对性,只不过是我们没有让其体现得那么淋漓尽致而已。

作者:孟祥和 单位: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

第5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合作讨论 探究性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经济专业课教学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变化。案例教学越来越引起广大专业课教师的重视。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具有三个重要特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第一、案例教学是讨论对话取向的而非灌输“独白”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对话,重视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注重形成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案例教学的这个特点体现了“一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新课程理念。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第二、案例教学是集体合作取向的而非个体“单干”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有效的学习只能发生于共同的合作与集体之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那种单干方式是与案例教学的思想背道而驰的。案例教学的这个特点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案例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权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承认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最终发展程度上的差别。案例教学给每个人提供了创造才能的机会,鼓励他们通过讨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合作、探究的课堂处处洋滋着民主的气息,宽松和谐的气氛,使每个人都充满自信,充分发展了他们的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第三,案例教学是批判反思取向的而非结论教条取向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正确结论”的至高无上性,学生的义务就是要循规蹈矩地遵从那个神圣不可侵犯的标准化、程式化、固定化结论。而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珍视学生个人的想法和意见。案例教学为人们反思自我、社会及其两者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探究式案例教学通过把一些真实典型的事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地作出反应,让他们分析、推理、思考、概括,帮助学生逐步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提供了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多渠道的获取知识的机会,形成了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乐观向上的学习方法,符合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的价值取向。 

    二、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选择 

    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人案例情景,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但案例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事先经过精心选择的。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同学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它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只有真实生活中才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所以案例的选择,应依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及案例教学法的特点进行选定。教学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教学案例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目的明确性。进行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良好的案例至少应该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课程中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第二、生动典型性。应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的实际活动中,分门别类地选择和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法实例,并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同时选择的案例必须生动活泼、引人人胜,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展开深人的讨论。 

    第三、综合时效性。教学案例要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过于简单也不应是陈年旧事。应有意识的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紧跟形势的案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可激发学生进行深人仔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便于对这些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从而取得更好的整体教学效果。如在讲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的义务时,举了网吧非法通宵营业致学生死亡的案例,切中了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使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283-01

1.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有了更新、更广的定义,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PPT展示、视听展示等传统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因此,多媒体技术在现代课堂中的发展呈现出了多元性、互动性、先进性的新时代特征,所展现出的教学优势也更加全面。本文的研究也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在具体的论述中,以案例教学陈述的形式,着重阐述了数字媒体、软件媒体、微课媒体等几种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小学数学课堂多媒体互动教学策略分析

2.1 巧用数字多媒体技术,创设"分组探究"情景,体验课堂互动。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数字媒体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中,构建"数字媒体+分组探究"的课堂情境,并通过多元的形式,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效应,对于培养学生的互动探究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尝试中,教师可选用不同类型的数字媒体技术作为平台,展开教学。例如,笔者在对本校3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便采用了数字录播媒体技术,实施教学,具体的教学操作如下。

【教学案例1】《周长》数字录播多媒体互动教学设计

首先,我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录播平台,为学生播放已经录制好的关于《周长》的教学视频;其次,由于录播速度较快,一些学生没有完全理解《周长》的含义,于是,我利用录播媒体的回放技术,构建课堂互动答疑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提问,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再次,在视频的引导下,我结合视频,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周长的含义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如何求解?"等,并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组织他们根据问题,进行分组探究。最后,当各小组完成探究后,我举行了一次主题为"周长,你知道多少?"的汇报会,让各小组选派一个代表,结合小组内的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教学效应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多媒体数字录播平台成为了贯穿课堂教学的灵魂,通过录播系统的录制、回放等功能,教师能够及时地为学生解释不懂的问题、组织分组探究教学情境、录制教学现场视频。可以说,在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变得更加可视化,由此可见,基于"数字媒体+分组探究"的教学流程,对于提升教学的质量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价值。

2.2 活用多媒体微课技术,创设"感官互动"情景,体验课堂互动

微课,是近年来流行于我国教育界的一种全新教学形式,它以5-10分钟的自制教学视频,引起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以此作为延伸课堂教学的手段。而微课教学的载体,正是多媒体平台,基于此,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微课,组织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情境,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展开互动教学。例如,在对本校5年级学生的日常教学中,我便经常利用Camtasia Studio、屏幕录制专家等微课制作软件,制作5-10分钟左右的教学小视频,创设感官互动的教学情境,并以此作为激发学生课堂探究、互动学习的引子,组织课堂教学。

【教学案例3】《多边形的面积》多媒体微课教学设计

首先,我引导学生对书本上关于《多边形面积》的理论概念、求解概念等内容进行充分阅读,并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何为多边形的面积?"、"你会求解6变形的面积吗?"……一系列的探究性问题,初步搭建起了互动教学的平台,也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好奇心。其次,我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引导至多媒体大屏幕上,屏幕上出现了一则由我在课前亲自录制的多边形识别、面积求解视频,例如,正方形的面积求解、6变形的面积求解……视频中我的头像和声音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当视频播放到一半的时候,我点击暂停,并抛出问题:"你能根据我的提示,求解8、10、12边形的面积吗?" 视频被中止,同学们立即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但他们的好奇心也被激发,此时,我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围绕我的问题,展开互动探究。最后,我收集完所有小组的探究结果,并继续播放视频,视频中给出了相应的答案,而全班同学也围绕视频答案,展开了一轮新的探究,并与我热烈地交流探究的心得体会。

【教学效应分析】

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微课技术,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探究、交流、合作的教学平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传统多媒体教学模式下,那种"填鸭式"、"生搬硬套式"的教学弊端被完全打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积极性被完全激发,熟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短而精的多媒体微课视频,让学生掌握复杂的理论变得不再困难,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大提升。

4.结束语

本文对多媒体平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应用进行了深入探究,并提出了两种具体的多媒体互动教学思路,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在未来的教学研究中,各级小学的数学教师应本着大胆创新,干预尝试的理念,运用更多、更好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开展互动性课堂教学,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2)

第7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中职护理教学;人才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0-0072-02

就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而言,它是对“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两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很好地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融合,它以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为题材,进而鼓励学生对学习的积极参与;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一种模式,学习过程中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将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而基于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发挥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教师通过设计典型教学案例,利用任务驱动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中职护理教学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护理专业教育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探究有效的中职护理教学方式是中职护理教学的重要任务。综合各方面因素,可以尝试在中职护理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以此达到培养中职护理专业人才的目的。

一、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1. 教学前准备

教师在课前要切实做好相关教学准备,以便进一步定位中职护理课堂教学的目标。从教师角度来看,课前准备内容包括:对临床相关护理岗位的工作流程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中职护生的特点、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相关章节的课程标准。从课堂教学目标来看,一般包括三个层次:知识、技能、态度情感。接着,教师以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准,进一步设计相关的情境任务,教师要注意选择典型的病例,并以病例为依托,进一步设置相关教学情境,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转化,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将教学内容置于有意义的具体任务中。在此,教师要安排一个具有引领性的总任务,再配以相关的子任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递进式任务,对此,可以临床护理工作流程为依据。例如,教学案例“骨折病人石膏固定护理”,教师在课前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出一个骨折病人,然后为学生安排总任务和子任务。总任务是:将自己假设为该病人的管床护士,设计出具体的护理方式和护理流程。子任务及其工作流程是:确定这个病人的状况,内容包括:病人已做的相关检查及治疗、病人的症状表现、护理评估其受伤史、病人的骨折专有体征;当前护士最应该为病人解决的问题;探索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后,要制订护理计划并实施,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审视效果,做好护理评价。

2. 教学实施

在中职护理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要以病例为载体,提供素材和帮助,切实通过仿真临床情景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任务,让学生置身于仿真临床工作情境中。对此,教师可以利用播放视频及讲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创设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接着,教师要扮演好学生学习合作者的角色,针对具体学习任务与学生一起分析,然后进一步导出课程学习的目标。教师要适时对学生予以指导,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素材和资料,如器具、模型、视频资料等。让学生受到任务的驱动,带着具体任务去学习,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完成任务。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中职护理教学的具体目标,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来学习。学生通过分组,可以进一步开展讨论互助、角色扮演的学习活动,再辅以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可以有效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任务完成后,教师指导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不同小组之间可以进行互评。最后,教师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梳理相关知识点,对不同的学生予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也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而布置相似任务,从而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

3. 教学评价和总结

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教学评价,可以利用的评价方式有很多,如个人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此外,还有教师的适时点评。从评价内容看,应涉及到以下几方面: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中的协调能力,学生对新知识的把握程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而在课末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做出课堂总结,根据学生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做出不同的评价,并注意赏识、鼓励学生,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适当布置课后作业,考查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应用到中职护理教学中的优点

1. 彰显科学化职教理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

从“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来看,鲜明地体现了它的发展优势。“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有效融合了“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任务驱动为其中一条主线,结合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经典教学案例,进而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从教学案例入手来展开相应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教师而言,其所开展的一些教学活动很好地体现了科学化的职教理念。具体到课堂教学,任务驱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不论是从教师“教”的层面,还是从学生“学”的层面来看,都很好地诠释了一定的教学任务。正是有了任务驱动,教师的教学目标才更加清晰,学生的学习目的才被进一步明确,对学习的体会也更加深刻。课堂中,学生以任务为中心,有效将学习转化为一种主动,并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切实对临床护理的工作流程进行了体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护理工作的最基本方法。

第8篇

【关键词】构建主义;仿真情境;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一、理论依据

构建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构建主义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学要尊重学习者学习新知识的心理规律,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更为学习者所接受,能有效帮助学习者重构自身的知识结构。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是非常的重要。

二、教学策略

《会计基础》课程是经济类学科的基础课,具有较强专业理论性和实践性,是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实践证明,对于一年级的中职学生,对专业知识没有感性认识的情况下,采用接受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专业知识的内涵和作用。那么,教学的组织如何才具针对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才能调动起来?笔者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以仿真情境,搭建集“教、学、做”于一体的学习情境,系统地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和合作探究,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下文以中等职业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会计基础》模块4填制记账凭证的任务7经营成果业务核算——“形成净利润的业务及核算”为例,探索仿真情境引导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 温故知新,整合内容,设计课前任务。

笔者根据净利润形成业务这一学习内容,做了这样的构想:以仿真的实践素材为呈现方式,融合学过的模块4填制记账凭证的任务2—6筹资业务、采购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其他业务核算的相关知识,并对教材前后内容衔接不连贯,进行教材前后关联学习内容的整理,设计既符合教学规律、又满足教学需要,并体现会计实际工作需要的职业活动。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案例:我的企业——2012年12月,销售10000个彩球,收入1034500元;销售剩余的彩纸1000张,收入18 000元;收到客户违约收入1 500元;彩球销售成本626 711元;1000张彩纸采购成本10 100元;销球发生广告费元3 000;行政管理部门费用26666元;支付银行短期借款利息700元;捐赠支出1000元;应缴纳城建税及教育附加3544.50元。根据上述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户(T字账)。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活动中,体会新知识“利润的形成”,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

(二) 构建有效的问题(任务)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材内容是枯燥无味的,教师必须善于紧扣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探究提供有利条件,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在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以“静”求“动”,创设一个“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笔者把学生学过的“采购、生产、销售” 业务的核算以及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利润”,串联设计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即上述教学案例),利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要求计算“我赚了多少钱?”。情境创设、问题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动手、动脑思考,通过这些素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 以学生为本位,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构建主义和有效教学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毋庸置疑,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的完成者是学习者。教师角色定位是学习者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并不是一个“教师传授——学生聆听”的传递活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真实情况是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学生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人的理解。探究学习不是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索,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的探究,特别是学生遇到疑难问题,自主学习陷入困境,对新知识的理解束手无策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适时地进行点拨、讲解,使学生得以继续探索、交流、讨论与合作,对新知识真正融会贯通。上述教学案例中,通过对净利润的计算,引导学生逐步推进:第一步,企业发生哪些收入业务和费用业务,它们分别在哪些账户核算,在借方还是贷方登记;第二步,要计算净利润,设置哪个账户;第三步,构建意义,根据第一步、第二步如何结转损益类账户。经过上述分步探究,学生领会到结转损益类账户的思维步骤:①从收入类账户的借方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贷方;从费用类账户的贷方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借方②通过“本年利润”账户的贷方发生额与借方发生额的相抵减,就是利润总额。笔者通过分步提出问题,让学生逐步探究、交流、总结、提高,形成会计专业思想和职业能力。

(四)科学地组建学习小组,运用具激励功能的多元化的课堂活动评价。

探究性学习倡导学生在新知识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科学地组编学习小组是关键,它是学习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达成的重要影响因素。鉴于每个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探索能力等各不相同,为了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潜能的充分展示和学生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一般以4-6人为宜,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要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或发展,让优等生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提高。

谈到评价,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为了更好鼓励学生发展,笔者通过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评价表量表,包括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等方面采取自评、他评、师评,量化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做到评价有鼓励性、有针对性、有指导性和全面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三、教学案例

(一)课前系统部分

1.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由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地方教材建设委员会编著的《会计基础》(实验版)一书。本课为该教材的模块4填制记账凭证的任务7经营成果业务核算——“形成净利润的业务及核算”的教学内容,教材采用仿真的单据等会计核算资料,同时以图表直观展示利润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的理解。但教材对利润形成的业务未能与前所学的采购、生产、销售过程相关费用、收入的经济业务相衔接,也没有根据编制结转损益类账户的记账凭证在“本年利润”账户进行登记展示,学生弄不清这些金额从哪里来的,造成学生对这部分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操作的困惑。若教师能整合教材内容并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利润形成的过程及业务核算,避免死记硬背,提升学生会计职业能力。

2.教学对象分析

⑴知识基础:学生初步掌握了企业经济业务的核算和账户的运用。

⑵技能基础:学生会判断单据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会根据单据填制记账凭证和登记账户(T字账)。

⑶情感态度:学生缺乏会计专业素养,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和活动;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牢固,容易前学后忘,未能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会计连续性的专业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方法、自学能力不足。

3.教学目标分析

⑴认知目标:①识记并理解利润的概念;②知道利润形成的经济业务;③掌握损益类账户及“本年利润”账户的结构。

⑵能力目标:能根据有关利润形成的业务进行账务处理。

⑶情感目标:①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团体合作交流的意识;②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③培养学生严谨务实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⑴教学重点:①“本年利润”账户的结构②本年利润形成的账务处理。

⑵教学难点:本年利润形成的账务处理。

5.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

⑴教学方法:采用构建主义教学模式,运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利用教学案例,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实践应用、构建知识 内化知识、总结归纳”环节,启发学生。

⑵学习方法:分组学习法、探究性学习法。

⑶教学媒体:多媒体

6.课前准备

⑴根据设计的课前教学案例,布置学生完成相关经济业务的处理(编制记账凭证及登记T字账)。

⑵合理分配小组,检查课前作业的正确性,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四、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情境引导探究学习教学实践,笔者体会到:

1.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建寓学于实践的情境,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价值。

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综合了理论和实践性内容,教师不应该“走教案”站在教坛上讲,把

理论灌输给学生;学生在台下看,进行简单重复机械化的模拟技能练习。在《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净利润形成业务的核算,一直被学生认为较难理解的内容。传统的教学通过让学生死记硬背会计分录来达成教学目标,在形成性评价中反馈回来的是,学生通常出现借贷方会计科目相反的错误,并没有达到教学和学习的效果,更谈不上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从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认真操作,主动探索和交流,在亲身活动中探索知识、构建知识,体会到利润的形成过程及其在会计核算中的处理步骤,习得了技能和形成职业能力。

知识是在认知个体与情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情境教学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述的实际事物或者与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地把课程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工作的教学活动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运用知识技能的平台,有效地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实际工作、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才会觉得知识是有用的,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习的动力。

2.创设情境既要以旧知为前提,又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是被大家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要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为认识的起点,按照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规律进行设计。课前的复习就是了解和测评学生的认知前提,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拓展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的,所以旧知是学习新知最直接最常用的认知停靠点,新知识是在与学生原有认知基础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教师必须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搭建平台。

学习教材本是枯燥无味,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在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以“静”求“动”,创设一个“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情境,选准课堂切入点,从学生喜欢、熟悉的情境入手,有效地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工作、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实现有效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情境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进行教学。在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中,在创设学习情境后,提出学习任务,教师应导入课前设计好的与当前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完成的任务,从而开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发展。

4. 情境引导探究学习教学也有一些限制因素,从而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第一,教师要花较多时间研究教材,将教材内容进行组合整理,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法将要教的知识通过合理的组织设计,使之转化为需要学生探索的问题,并创设能引起学生探索兴趣和欲望的职业情境作为载体。第二,由于学生个体在学习上存在差异,可能会增加教师调控教学过程的难度,另外学生探索和构建意义需要较多时间,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限定的,二者在操作中往往会产生冲突。因此,教师在搜集教学资料、整合教学内容、处理教材和课堂组织能力等方面要不断学习、提高和改进。

总之,情境教学教师创设的情境要为教学服务,建立与职业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从情境中提炼教学问题,以问题引路,成为推动学习的动力,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地方教材建设委员会.会计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实验版).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

第9篇

【关键词】内涵 实施过程 特点

随着研究性学习在中学的广泛开展,人们开始探索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案例教学法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广大政治教师的重视和关注。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

有人认为,案例教学是一种准实践的教学方式;有人则认为案例教学是一种培养师生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本人认为,思想政治课的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1.精心选择适合的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思想政治课案例的编写程序一般包括选择课题、搜集材料、编写案例、设计讨论等。根据教学实践,所选的教学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开放性。这样,可帮助学生澄清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并且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具有开放性。

2.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这里包括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教师必须在实施案例教学课之前,吃透案例,设计好案例的呈现方式,并初步确定好案例的焦点和争论的主题,做好案例分析的预测,以便上课时能绘声绘色地描述。有的复杂案例,应在案例课前1―2周,将材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先阅读、思考,或提出问题,或就案例问题自发地进行初步讨论。一般是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设计案例讨论题,但有时为了便于学生课前去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在教学案例的后面附上教师拟定的初步讨论题。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讨论分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一般是4人分为一组,讨论后推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讨论,遇到焦点问题,还可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当然教师也不可袖手旁观,学生讨论时,教师应做好有关讨论的组织、启发和引导工作,使得学生能围绕中心课题积极发言,并且要注意鼓励学生敢于触及敏感问题,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让学生畅所欲言,便于学生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中,闪现思维的灵性,在互相启迪中,达到对问题的深入领会和把握。

4.教师及时点评总结。教师要及时总结讨论中的优缺点,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有时还需要对案例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分析。同时让学生在方法论方面再受启迪和提高。教学实践中应经常在案例课后布置学生写相应的小论文。

三、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属创新能力型教学,注重让学生对各式各样的客观问题进行探索和深入领会、深刻认识,形成自己对有关问题的独特见解。思想政治课的案例教学具有教学内容上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上的互动性和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等特点。

1.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来源于鲜活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政治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不离开学校的情况下,短期内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弥补了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在教学中把课内外连接起来,把学习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了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

2.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无论是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搜集整理案例,或让学生参与讨论、辩论,或让学生写出相关的政治小论文,在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着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有时还存在学生与社区、学生与家长等的积极互动。学生在多方面的积极互动中,走进了社会,体悟了人生,学会了学习、做事和合作,不断地成熟起来。

第10篇

一、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需要教师转变角色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看重知识点的讲解,却忽视了与现实结合的重要性。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出现改变了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了,出现了师生平等、师生互动的场面。如此课堂环境下,很多教师都发现学生变化很大,学生隐藏在深处的亮点也被发掘出来。新课程改革的出现不仅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还为学生提供了进行社会道德实践、体验情感的机会。因此,教师角色的转变对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倾向是教师的责任和目的。因此,纯粹地讲授和讨论相关知识已经不再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点,而是要辅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付诸道德实践。当然,在实际运用中必须以道德为目的,其中必须包含道德情感体验的、指向道德提升和完善的践行。

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并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总结发现,想要成功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先从以下三个转换出发:1.把日常教学中的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规范转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道德实践内容,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道德情感,感受道德情感体验的存在价值。2.把学生个体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转换为社会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将要求递增一个层次,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服务社会的意识。3.使实践和体验有效结合与相互转换。要完成以上三个转换,首先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个人道德水平有所了解并进行归类,其次教师能够真正领悟道德规范的存在价值。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道德情境是促进学生自主实践的首要条件。课程标准提出:“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因此,响应课程标准,让学生意识到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从实践中领会什么情况下需要竞争、什么情况下又必须合作。只有充分理解其中的意义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懂得社会价值存在的意义。而且,绝对不能仅限于口头讲述,而应该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领悟其中的道理,从而使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何时竞争何时合作能够轻松驾驭,享受竞争中的乐趣,体验合作中的愉快。

三、案例选讲要生活化、乡土化

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的整体水平,有目的地选择最佳的教学案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难点、重点,还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调动各种智能因素,提高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例如在讲解《我与父母交朋友》一课时,以父母与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因为某些原因产生小矛盾为例,经过教师的讲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与父母曾经发生过的矛盾,以及自己与家人间的相处方式是否与案例中的主人公一样。从而教导学生应该孝敬父母、尊重长辈。

四、活动策划要有实践性、探究性

1.活动策划的实践性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智能结构,采用访问、调查等形式,鼓励学生亲自实践,参与其中,从而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建议教师多给学生留下时间,让学生自己组织课题小组,鼓励他们自由发挥。教师可以故意给学生设置对手,让他们相互竞争;可以出一道难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可以制造一个悬念,让他们自己组织讨论;可以提供一次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把握。总之,要把活动与解决问题、探索知识的能力有效结合在一起。

2.活动策划的探究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结合实际去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在交流、自省、语言组织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例如,逢周末或节假日休息时,动员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社会道德价值要求,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而言之,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必须得到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的重视。

参考文献

第11篇

1. 要能激发学生运动参与的兴趣

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所限制,很难全面理解体育活动对人发展的作用,他们参与体育活动多半是因为兴趣,甚至是为了和同伴们一起“玩”。如果学生对体育活动无兴趣或兴趣不高,他们就会不主动,不积极的参与其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变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2. 要有自主学习

例如提高力量练习这一目标,条件好的学校可以采用健身器械,条件不好的学校,可以采用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和各种跳跃练习方法。因此教学改革中要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空间,不要给予学生规定过分统一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练习方法,通过自己努力和教师的指导,最终达到学习的目标。

3. 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不能只让少数“精英”参与,而是要让团体学生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并根据各自不同的身体条件,运动能力和兴趣爱好,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进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体育课程标准中的运动参与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4. 要有创造性的学习

教学案例1:障碍接力跑。导入: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今天我们就来一个与奥运会有关的活动――火炬传递。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根据场地器材的情况,组织一个火炬传递的场地。各小组的同学立即展开激烈的讨论,不一会儿,火炬传递的路线就出来了。有的同学说:我从法国的凯旋门――喜马拉雅山――黄土高原――长城。原来,他把栏架看成法国的凯旋门,跳箱看成喜马拉雅山,体操垫看成黄土高原,体操凳看成长城。最后学生竟然久久不愿下课。因此我们在教学改革中,要经常提供创造性的机会,让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5. 要有探究性的学习

教学案例2:垒球的掷远。教师直接导入课的内容后,教师并没有直接示范或讲解动作方法,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所见所想的方法试掷一次,从中挑选出几位不同投掷方法的同学问大家:谁投掷的方法是你最喜欢的?学生经过这一投一问,很快进入讨论探究的状态,在教师的指导与提示下,很快明确了合理投掷的方法,而且学生学习的效果好,动作不容易遗忘。

6. 要有信息化学习

第12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06-3

笔者和本校陈咏梅老师主持的《“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经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立项的第八期课题。该课题于2009年12月正式实施研究,2012年11月结题。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实践和总结,取得了较显著的研究成果,该课题成果获得江苏省2013年教学成果二等奖。

一、课题研究背景

新课程的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它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等诸方面较之以往有实质性的突破,对所有参与课程实验的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都有全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能否发生质的飞跃。从这个角度来说,探索适合新课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历史赋予中学一线教师的使命。

为了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一言堂”,真正在课堂上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我们提出了《“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略)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学案: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它是教师精心编写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结构、学法引导、思考讨论、技能训练等。

学案导学:就是以学案为载体和线索,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将学生学习行为前移,课堂上学生交流展示、师生互动探究,教师精讲点拨、及时反馈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为手段,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几个环节所构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也是一种能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

六环节:是指为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将课堂教学归纳为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应用六个环节。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师教学实践的“桥梁”。本课题研究就是探究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教学结构的各环节内部关系的功能,并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行性。

“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和线索,通过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在学案引导下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主动完成知识吸收、能力培养和方法习得等各个学习步骤;课堂上学生展示交流、师生互动探究,教师精讲点拨、及时反馈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为手段,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四、课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本课题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研究目标为:

1.探究出“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总教学流程图。

2.集结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研究论文、课堂实录,形成专辑。

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在专业领域的成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查阅文献法: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广泛吸纳国内外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了解当前有关“学案导学”的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本校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在确定课题、分析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时使用此法。

2.调查法:通过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等手段与方式,了解师生对导学案编制、学生学习小组建立、教与学效果的评价等的意见和建议,以指导本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的开始阶段及实施过程中使用此法。

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及时总结、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导学案编制要求的培训、学习小组建立及评价培训、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等等。

4.案例研究法:收集典型的“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案例,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反思。

5.总结研究法:对课题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形成课题研究论文和课题结题报告等等。

六、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创设适切的课堂生态环境,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化建构的课堂生态,让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内化、互教互学、共同提升,尊重和倡导学生有不同的进步与发展。特别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2.“发现学习”理论。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要尽量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导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3.“有意义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有意义学习”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处理教材内容的先行组织者策略。他认为,学生接受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对新知识既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理解新知识,使原有“认知――知识结构”得以改造或重组。

4.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学最优化的两条衡量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是时间花费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不超过既定的标准”,用“师生花费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

七、课题的研究内容

1.建构“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总教学流程图。

2.建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九门学科“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

3.“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案例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2月)(略)

(二)课题实施阶段(2010年2月~2012年7月)

1.学校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全程参与集体备课、听评课、课题研究等。课题组量化了听评课的具体要求,课题组成员每周听评课2~3节,并逐周汇总听评课情况及教研活动效果,写出听评课记录,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在全校上下形成浓厚的课题研究氛围。

2.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细化出不同学科的具体课堂模式。考虑9门学科的特点,探究具有学科特点的学科模式、不同课型的模式。

3.制定“学案导学・六环节”课堂模式评价标准。为了对课堂教学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在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案导学・六环节”课堂模式评价标准。

4.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高效,更关系着课堂教学改革能否深入持久,是否具有新的活力与生命力,因此课题组就“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专题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促进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5.组织观摩课、公开课、赛课活动。学校坚持“以比赛促教学,以竞争促成长”的方针,分年龄段进行教师的赛课活动。教师在比赛中收获了成长,培养了重视教学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意识,明白了“学案导学・六环节”课题模式的评价标准,初步掌握了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全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6.课题组定期进行研讨,交流和总结实验研究情况。

(三)课题检查和总结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1月)(略)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总结出符合各学科的“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总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

“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以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对话为主要方式,引起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知识建构,课堂不仅是交流、对话的场所,更是交流、对话的载体,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学生”、“教师”、“课堂”三位一体的总体结构框架。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导学案为交流、对话的载体,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方案、目标达成的路线图,这就对导学案的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等;教师与课堂之间以教材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编制好导学案,在教学设计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活动内容的设计;学生和课堂之间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结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度的关注课堂,真正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为宗旨,立足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以“学”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努力创设“活力的课堂,生态的课堂”,力争实现“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把快乐和健康带给学生”。

教师通过该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体现出学生自己的思维与发展;学生通过该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实现生成与知识建构;课堂的主要体现形式是师生、生生的互动及对话。让“学生”、“教师”、“课堂”的“三位”以及“创设情境”、“教师引导”、“学生生成”、“知识建构”、“课堂互动”、“交流对话”六个进行方式实现“六环节”的循环。

“自学质疑”环节: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在学案的引导下,在课前或课内通过自学、小组内的交流及互助学习,解决学案中的相关问题,提出疑难问题。本环节要求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要求教师能够认真设计学案,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交流展示”环节:学生展示“学案”中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等。交流展示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交流,也可以是课堂对话讨论交流,还可以是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交流展示等等,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展示交流,促进学生及时思考,共享学习成果。

“互动探究”环节:“互动探究”的内容可以是“自学质疑”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是“交流展示”中生成的或未解决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互动探究”的形式可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可以是学习小组成员间互动、不同学习小组间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是本环节的重要形式,问题分配给各个学习小组,让组内成员共同讨论找出解决的方案,可以选派代表进行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探究素材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

“精讲点拨”环节:教师要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疑惑点进行点拨,要注重剖析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与过程;也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选用,注意把握适时适度的原则。在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等环节中都可以适时地体现精讲点拨。

“矫正反馈”环节:矫正反馈要注意突出针对性、及时性、层次性和有效性,即可以在批改学案时,也可以在复习巩固时,还可以结合到其他“环节”的学习当中去。

“迁移运用”环节:是对学生一节课学习结果的检验,主要以“巩固案”的形式反映。巩固案的选择要体现难易结合,即要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实现学生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

(二)建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九门学科“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略)

(三)“学案导学・六环节”各科教学案例(略)

(四)课题组成员发表、获奖论文(略)

“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对学生、教师和学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改变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与学习方式。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教师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是学生“学案”的编写者,是课堂“学习”的引领者,是学生“疑惑”的点拨者。目前,海州高中的课堂充满了学生“交流展示”的身影,师生、生生“互动探究”的智慧碰撞,教师“精讲点拨”的感悟生成,学生“矫正反馈”的大彻大悟,师生“迁移应用”的提高升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是课题研究的实践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笔者获得省特级教师、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市政府特殊津贴、市名师、市“521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等荣誉称号。陈咏梅老师获得省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蒋红娟老师获得市优秀教育园丁等荣誉称号。王聿奎老师获得省教学基本功大赛总成绩贰等奖、省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教学壹等奖、省名师赛一等奖等荣誉称号。徐进勇老师获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三是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课题研究的实践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促进了课堂民主氛围的形成,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获得了很多荣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四是课题研究的成果产生了巨大的辐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