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5 14:35: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管理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文化产业兴盛时代的即将到来,文化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的成败得失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显得迫在眉睫。同时,因为艺术是文化的杰出代表,所以我们能否做好艺术管理的研究对文化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前瞻作用和开拓意义。当然,要想清晰地搞懂和弄透艺术管理并非易事,艺术管理是一个庞杂的系统,能否准确地构建出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是我们探究艺术管理之谜的第一步。
一、有关艺术的诸种管理
艺术管理作为一个庞杂的体系包含很多种管理,其中艺术行政管理、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的概念是掌握和理解艺术管理所必须定义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深入和全面探讨艺术管理之前,我们先来对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中介管理的概念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1、艺术行政管理。要理解艺术行政管理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文化行政或文化行政管理的概念。文化行政或文化行政管理就是文化行政机构(在我国当前,有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播影视部等)依据所属国家和地方的方针政策、法律规章,对各项文化事业(广义的事业)实行规划、组织、调控等行政职能。如果把艺术作为广义文化的一部分,艺术行政管理当然可以并入文化行政管理,如果艺术有必要从广义文化中独立出来,那么艺术行政管理借用文化行政管理来帮助理解基本还是可靠的,即把上面定义中的“文化”字样换成“艺术”字样就可以了。艺术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或政府的代表,客体是发生在本政府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艺术性活动,管理的依据就是法律规章。事实上,西方对艺术演出团体已形成非常严密、科学的管理机制,对这些艺术演出团体的管理推动了一门新兴学科——“艺术行政管理学”的蒸蒸日上。
2、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一样,艺术经济管理也是一个交叉理论: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的交叉组合。早先,已有人提出建立艺术经济学,他们认为艺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艺术经济和市场的问题,为的是寻求出艺术商品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从而做出哲学上的思考和认识。艺术经济管理虽然与艺术经济无论在称谓还是实践上都有一定区别,但艺术经济管理无疑也应该是以艺术市场为中心阵地来研究一切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行为。艺术经济管理是一种多主体管理行为(后面详论),艺术经济管理的客体是一切艺术经济活动(包括经济政策、艺术生产、广告宣传、艺术商业、艺术消费、工商税收等)。
3、艺术产业管理。何为艺术产业,这里我们可以借用赵玉忠先生对文化产业所做的表述: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以企业组织方式从事文化商品生产和文化服务经营活动的行业。文化产业在本质上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因而它隶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至此,我们可以认为艺术产业即指以企业组织方式从事艺术商品生产和艺术服务经营活动的行业,首先它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文化娱乐生产业,其次它还应该属于商业,是一种从事艺术精神生产品买卖和流通的密集式商业经营活动,这里的“密集式”表示活动之多、参与者之众、方式之繁荣。单体与单个之行为不能称之为产业。对这种密集式生产和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就是艺术产业管理,它与艺术经济管理的区别就在于它强调对群体性产业活动的管理,而艺术经济管理的客体既包括群体经济活动也包括个体经济活动。
艺术中介管理。从经济角度来讲,艺术中介就是居于艺术生产方和艺术消费方之间的艺术介绍和传播者,即在艺术市场上专门从事艺术流通和买卖的中间机构。艺术中介应该包括艺术经纪人(art broker)、艺术人(art dealer)和艺术信托人(art trustee)。简而言之,艺术中介就是艺术商人,包括个人和组织。艺术中介作为商业企业对自身的经营行为进行的管理活动就称为艺术中介管理,其管理主体特指艺术中介本身的管理层,其管理客体是指中介企业本身的经营活动。准确地讲,艺术中介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相去甚远,因为管理主体截然不同,管理客体也差别较大;艺术中介管理从属于艺术经济管理,并且是其中一小部分的微型化;虽然艺术中介管理是艺术产业管理中最重要的一支,但又与艺术产业管理在层次上分道扬镳,因为艺术中介管理强调单个企业的微观管理,艺术产业管理强调企业群的行业性管理活动。艺术管理。包括上述四种管理的复合式管理,是由上述四种管理建构的庞杂的管理体系,是一切涉及艺术活动的管理的总称。
二、艺术经济管理的深入释疑
对于艺术管理的分类问题,孙仪先曾有这样的描述:“艺术管理可分为艺术经济管理和艺术行政管理两大类,都属于研究社会精神文化的管理学范畴。”这一认识在目前的学术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实这个结论颇有令人生疑的地方。问题的关键就出在对艺术经济管理的定位研究上。
上面已经谈到,艺术经济管理是以艺术市场为中心阵地来研究一切艺术经济行为的管理活动。笔者认为,在艺术市场中,艺术经济管理可以有三种分类:宏观艺术经济管理、中观艺术经济管理、微观艺术经济管理。即政府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就是宏观艺术经济管理(主体最大,范围最广,是产业与事业的结合,等级最高);艺术行业协会、艺术产业机构、民间艺术组织、艺术企业群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活动就是中观艺术经济管理(主体庞杂但位居中游,比政府小又比单个企业大,范围的中心主要放在产业性操作上,等级其次);艺术企业即艺术中介对自身的市场和经济活动进行的企业化管理就是微观艺术经济管理(主体最小,为单个的艺术企业,管理范围最窄,局限于单个艺术企业的生产运营活动,等级也最低)。艺术经济管理的分类情况用下图表示就是:
从上面的图示可以看出宏观艺术经济管理同时又属于艺术行政管理(政府性管理),中观艺术经济管理同时又属于艺术产业管理(行业性管理),微观艺术经济管理属于同时又艺术中介管理(企业管理),这就是说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的关系息息相关,根本无法截然分开,而把它们作为艺术管理截然分开的两个类别看来是不合适也不客观的。
三、艺术产业管理的重新建模
在2002年第四届中国艺术产业论坛上,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包括七个部分: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和艺术品业,这一划
分已写进了十五期间文化部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司还指出艺术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门类之一,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文化产业的分类法现在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艺术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门类在文化产业规划中已经缩减至艺术培训业、艺术品业了,这样的界定值得重新商讨。事实上,艺术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诸多形式,这样的认识是建立在人类几千年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才流传至今的,艺术产业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共识而谨慎确立。综上所述,艺术产业应该是包括美术品业、文艺演出业、影视业、文学出版业的复合型产业,而不应该是它们中的平等一员,否则就会犯“鸟和麻雀”对等的语义混乱的错误。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艺术产业的内容:
由此可知,艺术产业管理实际有两种理解:①政府对美术品业、音像业、影视业、文学出版业、舞台表演业的政策性管理;②艺术产业内部企业化的管理。由政府担当管理主体从事的管理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行政管理或政策行为,我们大可以称之为艺术产业政策管理,因为政府对产业进行的管理行为在国外早就有比较合理的称谓:产业政策。日本经济学家贝冢启明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出版一本书叫《经济政策之课题》,在该书中,他把产业政策定义为:“产业政策为通产省执行的政策。”其实就是通产省的政府部门对该区各种经济产业从事的行政干预与调控。后来美国学者布莱昂·辛特利说得比较明确:“产业政策是装有政府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措施的皮包。”美国社会经济学家埃利斯·霍利的说法更为犀利:“产业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国家的经济目标而发展或抑制某些产业的政策。”这一认识基本已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当然,这里的艺术产业政策同样属于艺术行政管理,毕竟它是一种政府行为。而各类艺术产业自身自为的管理就像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工业管理一样更容易确定为经济组织自身的经济行为管理、企业内部的产销行为管理、工业化组织机构的经济、生产性活动管理,类似于艺术企业管理或艺术中介管理的集束性组合。事实上,艺术企业管理或艺术中介管理已越来越成为艺术产业管理的重头戏,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风光一时的文化艺术产业政策管理如今已风光难再,其在产业管理中实质性、操作性的干预地位也越来越为淡化。虽然艺术产业政策管理尚不能完全退出艺术产业管理的历史舞台,但它只能在文化艺术行政管理领域更能大显身手,在艺术产业管理领域已属强弩之末,这是政府放权后、市场高度自由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像如今人们观看电影、电视、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跟随市场宣传、社会名声、自己的欣赏口味而趋之若鹜,对政府为弘扬革命精神、宣扬政治主旋律、倡导同一价值观的做法不再兴趣昂然甚至有些反感一样。在艺术生产、艺术消费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大发展的现实背景下,艺术产业管理的理论模式应该如下图所示:
艺术中介管理在艺术产业管理中的定位在上面的艺术产业管理模式图中其实已经大致明晓了。艺术产业管理通过对艺术产业内不同行业运营活动的管理(包括行业协会、行业组织、企业群系对内对外的企业化管理)继而传达至具体的、单个的艺术中介机构、艺术企业的管理,再进而总结为艺术中介管理。艺术产业管理像大类管理,艺术中介管理颇似个体管理;艺术产业管理是宏观认知,艺术中介管理即微观分析;艺术产业管理是上位概念,艺术中介管理自然就是下位概念。但艺术产业管理的主体部分和艺术中介管理都是对艺术产业经济、艺术商业行为进行的企业化管理,这一点是确定的。所以两者有时才有了互换重叠的可能。如中国在清代时,艺术产业化的管理就比较普遍了,其中名叫“老郎庙”的戏曲艺人组织就是这样一个行业组织——“老郎庙”是一种艺人行业组织,其基本职能是:对内管理艺人的日常事务,调和各个戏班之间的关系,维护当地演出秩序;对外则作为艺人的代言人参加社会事务,维护艺人的共同利益。老郎庙与明清时期的商人行业组织——公所、会馆相似,具有垄断和调节演出市场的权力。显然,老郎庙的管理就是对某地区戏曲行业的管理,我们称之为戏曲产业管理;而该地区每一个戏班自己对自己的管理就属于个体行为的艺术中介管理。
当然,艺术产业管理与艺术中介管理虽然都重企业化的管理,但艺术产业管理是对整个企业界的管理做出的宏观性研究,包含政府的产业政策指导,也重视某类艺术产业界自身自为的管理;艺术中介管理却是追寻艺术产业界中单个艺术企业实体的企业化管理,它并不具体考虑政府的任何宏观干预,它就是狭义上的、纯净的企业管理。如画廊是美术品业中的一支,唱片公司是音像业的具类,电影制片厂是影视业的个例,美术馆是艺术展馆业的单体等等,艺术中介管理就是这种“一支”、“具类”、“个例”、“单体”自身自为的企业化管理。艺术中介管理之于艺术产业管理就像独木与丛林、水滴与大海、石块与高山、星粒与星空,而恰恰是这样的独木、水滴、石块、星粒却构成了艺术产业管理最为重要的部分。五、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
本文的第一幅图向我们揭示了艺术经济管理宏观上属于艺术行政管理,中观上属于艺术产业管理,微观上属于艺术中介管理,这对传统认为的艺术管理分为艺术行政管理、艺术经济管理的结论产生了强大的冲击,而艺术经济管理的这种分类与消解把艺术管理实际分成了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因为艺术中介管理实际上是艺术产业管理中具类、单体的管理,所以,笔者认为艺术管理分为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产业管理更加合适。这样,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也就形成了,我们可以称之为“风铃式”理论框架:
通过风铃式框架结构图,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艺术经济管理被分解消融了,但这种分解消融并不是要把它排除出艺术管理,而恰恰是还复了它应该具备的较高的理论地位,也就是说艺术经济管理实际贯穿着整个的艺术管理。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最直接的目标都是要推进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市场的繁荣、拉动文化艺术经济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可能推进产业、促进市场、拉动经济不是唯一目标,但绝对是整个艺术管理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因此,艺术经济管理应该是艺术管理中散布最广的管理内容之一,它融入到了艺术管理所有的领域,已经不可能与其他艺术管理类型割裂分离了。传统的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并列分类的观点,实际上人为割裂了经济与行政脉脉相通的学理关系,而主观、想象性地让艺术经济与艺术行政产生了对立意识。
四、结语
通过对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构建,我们发现对文化艺术产业、文化艺术活动的管理应该采取艺术行政(政府管理)、艺术产业(政府或行业管理)、艺术中介(企业管理)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式或三级交错式的综合管理方式。法律规章与政策引导相结合、行业规范与市场竞争相结合、适应时代与传统承袭相结合,这是政府、行业、企业各自发展而又协调合作,共建和谐性文化艺术社会宏伟大厦的必由之路。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共同的努力,文化艺术产业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教学管理模式概述
(一)教学管理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管理模式的概念主要分为下面三类,第一种是对教学管理的过程、方式以及结构的分类类型,第一种是对教学管理过程和方式的表述,最后一种是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和结构,本文所阐述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在第三种概念上开展的。教学管理模式具有很多特点,包括理论性、操作性、示范性、整体性、稳定性以及简明性。
(二)教学管理模式的分类
教学管理模式从不同的分析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管理的层次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微观教学模式、中观教学模式和宏观教学模式;从教学管理理论的角度可以分为科学型管理模式、经验型管理模式和行政型管理模式三种。
二、浅析中专音乐教学管理模式
(一)建立教学管理机构
没有专业机构对教学进行保障,就不能很好的落实教育政策,艺术教育的功能也不能很好的实现,通过调查能够看出,我国职业中专艺术教育管理的体制还不够完善,没有专业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建立专业的教学管理机构是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建立科学的、独立的管理机构,能够使职业中专音乐教学的开展更加顺畅、有序,对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更好的实现教学任务。
(二)制订全国性的音乐教学指导纲要
目前我国缺少科学合理的音乐教材和知道纲要,这是导致中专音乐止步不前的一个主要因素,编写统一的中专音乐教材,制定全国性的音乐教学指导纲要,是保证音乐教学工作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建立体系的同时,统一的教材和指导纲要是实现音乐教学的保证,使中专音乐教学能够有章可循,改善目前这种体系混乱的状态。
(三)构建科学统一的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职业中专的音乐教学还处于实验阶段,音乐课在内容上较为零散,缺乏完整的音乐教材。因此在音乐教育内容的选取上,学校应该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开设艺术课程,要重视对音乐教学的管理,规范教学内容。可以依照下面几种体系来设置课程内容:①欣赏音乐;②基础知识教学;③技能教学;④音乐史;⑤开展活动。
(四)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音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艺术教育的质量,是提高艺术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要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具有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和人生观,有正确的审美取向和创新精神;要改进音乐教师的培养方法,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智慧,要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提高音乐教学的管理力度,通过师资流动机制来完成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结合的管理模式。
(五)改进教学形式与方法
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充分利用、开发本民族的艺术资源,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要改进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克服专业化倾向,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审美的能力;教师要不断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注重音乐的价值和如何通过音乐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注重音乐家的情感和精神内涵。另外还要解决硬件问题,结合学习艺术教育的需要,大力投入计算机辅助软件,有助于教师快速制作艺术教育课件,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习音乐的效果。
(六)应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音乐教学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质量管理监督,结合目前音乐管理的实际情况,要建立音乐教学评价标准和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通过评价标准来评价教育的质量,衡量教学水平,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质量监控体系能够保证教育目标落到实处,科学的评价教学质量,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测评,同时和职称、奖金联系到一起;要建立监控反馈网,对老师和学校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提高监控的科学性。
市面上的管理书籍多如牛毛,观点亦是千差万别。其中有一本书介绍的是美国的一家以极苛刻管理方式著称的公司居然取得了商业上巨大的成功,这家公司许多不近人情的做法让人错愕不已;刚放下这本书,拿起另一本,结果却描述了让全球所有职场人员都羡慕和神往的一家公司,在这里可以牵着狗,可以穿着拖鞋,可以自行决定上班时间,甚至自己决定奖金多少…就这样一个过度人本精神管理,毫无制度章法可言的公司同样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看完这两本书,不禁使人迷失了管理方向,细细想来,其实这两本书所论述的并不矛盾,只不过是就管理现象而言说出了两种不同的成功路径,但其管理的哲学理念却是相同的。
我们学管理,学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最怕看现象,学表面功夫,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前面所述的这两家公司,虽然采取的管理模式截然相反,但管理哲学理念是相同的,管理其实无定式也无边界,管理永恒不变的原则就是“因地制宜,人企合一”,什么时候管理的主体目标都是服务于企业,而不是为管理而管理!这就是管理的艺术和境界。
前者苛刻的公司是一家制造业性质的公司,所以要用严格刻板的管理来成就产品的品质;而后者一家公司却是一家软件创新型研发公司,所以需要创意和激发员工的头脑风暴来成就卓越的创新能力。孰是孰非,可见一斑。
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企业家其实就是把企业当成作品的艺术家!邯郸学步似的模仿管理理论只能是工匠!管理的精髓是神形兼备,而不是简单的照葫芦画瓢。要想使管理流畅如行云流水,让管理真正到达一种境界,企业管理者必须成为艺术家而非工匠!一个企业管理者如完成了工匠到艺术家的蜕变,这个企业就离成功不远了。
在世界许多领域成功的企业人士都是伟大的艺术家,我们所熟知的通用前CEO韦尔奇,在他的管理感悟中提到最多的词就是境界,境界其实就是艺术家所追求的最终理想目标。只有把管理化为艺术,使自己的心境达到了管理哲学的境界才堪称管理大师。世界500强企业的行业不同,从事的领域不同,管理的模式也不尽相同,折射出来的企业文化更是千差万别,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按照自己企业的特点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式的管理艺术境界。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哲学先哲老子其实在《道德经》中早已对管理的真谛做出了解释。《道德经》的中心思想就是道法自然,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精彩论述说明了这一点。“道法自然”的境界其实就是艺术家的境界!管理者如能对自己的企业从简单的工匠式的打磨变成察知企业的最本质的“道”而去追寻探究,找到它的根本管理精髓并艺术的进行加工,使它变成符合自身企业的管理模式,这才真正的找到了管理的钥匙。
管理的艺术之道看似是虚无飘渺的,其实它就是“愿景、价值、战略、制度、文化”五个我们常说的概念。因为一个企业家要想成为艺术家,首先必须给企业设定一个目标,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在正确的价值观支配下还要制定正确的战略,这才能完成冗长而又艰辛的艺术加工过程,在艺术加工过程中还要有一套不变的规则,这就是制度,有了规则还要有一种如影随形的东西就是文化。没有文化的管理者只能是“匠”而不是“家”。我们阐述最多的中国化管理其实就是管理的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这五个方面都按自身的特点构思的过程,就是管理艺术创作的的过程。
企业家在管理实践中不是仅仅浮于表面地模仿具体管理方法,而是透过现象学习管理艺术;不是简单的工匠式的复制,而是裁而化之,使它真正成为管理思想的助推器。一个企业家要想享受事业带来的成就感,要想在人生的漫漫路上有意外的收获,要想使自己的企业走向成功,必须要经过从工匠到艺术家的蜕变。
一、培训对象:医院全体中层以上管理干部
二、培训内容
1.医院战略管理
对战略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竞争走势;国内外卫生和医疗改革前沿和热点问题;医院外部政策环境和医院内部组织结构与经营管理的战略性分析;卫生事业改革与医院发展战略定位;医院战略管理的艺术与实务等。使学员通过学习能够熟悉环境分析、规划过程、资源分配、组织结构、竞争对手分析以及定位等概念。解中国医院所处的政策环境和外部竞争环境,应用战略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把握医院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的关键点。
2.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认识到人力资源是医院最有价值的资产。内容主要包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院人力资源战略与竞争优势保持;医院人员招聘、人员培训与职业生涯规划;医院绩效考核与管理;医院薪酬设计与管理以及医院完善的激励机制的建立等。通过学习使学员认识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是提高人的能力、激发人的活力。
3.医院营销管理
提高把握中国医疗市场的主观能动性,内容主要包括医疗服务营销的理论和观点演变;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医院营销战略规划与医院市场定位;医院市场营销策略;医疗服务产品设计与开发;医院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医患沟通技巧等。通过学习使学员熟悉基本营销理论。解未来发展态势,具备进行营销规划和设计营销策略的能力。
4.医院财务管理
学会用财务数据来分析医院经营状况并指导决策。内容主要包括医院财务报表分析;医院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医院财务费用控制及其程序;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分析;医院财务分析及其前景预测;医院的收购与兼并;医疗行业的融资渠道;医院改制和医院资产评估等。通过学习使学员熟悉医院财务报表的内容。
5.医疗质量与医疗风险管理
从而让学员提高工作效率和树立全新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整体素质。内容主要包括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医院质量控制及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考核与评价;医疗费用控制评价;循证医学在医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医患沟通的风险防范和规避等。通过学习让学员熟悉和了解如何建立医院医疗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医院医疗质量意识、进行医疗质量控制和费用控制。
6.医院文化与医院形象管理
培育医院文化将成为医院经营管理者的重任。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的文化的功能与作用;医院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医院文化和医院形象的管理;医院形象设计;医院品牌建设与管理;医院团队建设;学习型医院建设;医院变革和文化创新等。通过学习使学员认识到文化竞争是医院最高层次的竞争。
7.医院信息管理
并对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实施提供实用工具。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经营能力分析与决策;医院信息系统的内容、作用与意义;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医院统计指标的分析与应用等。通过学习将使学员了解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战略地位。
8.医院后勤服务管理
并学会一些具体的后勤管理方法。内容主要包括后勤服务管理在医院运营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实施后勤服务管理;业务科室如何与后勤服务部门有效协调;后勤服务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等。通过学习将使学员认识到医院后勤服务在医疗服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9.医院管理创新
将涉及到医院发展潜力、核心竞争力等概念。通过学习将提高医院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管理素质,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管理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观念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等。强化预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10.医院管理方法与艺术
利用科学加艺术的方法对科室实施高效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中层管理干部角色定位与有效管理;科主任时间管理;科主任与院长、兄弟科室主任以及下属的沟通艺术;科主任的激励艺术等。通过学习将使科主任找准角色定位。
三、培训课程
1.邀请专家来院讲座
打造优秀团队增强核心竞争力》1内容:加强科室建设。
主讲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教授
2内容:医院优质服务体系建设》
主讲人:新加坡服务培训咨询专家、
3内容:如何当好科室主任》
主讲人:卫生部顾问、北京教授
一、远程教育的资源管理
(一)教学成本管理
随着我国远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为提升和优化远程教育的资源配置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毕业后进行自我能力和学历的提升,这给远程教育带来机遇,同时也给教学成本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和挑战。远程艺术教育的教学成本管理是对学习中心远程教育资金的直接管理。它包括学费的收取、学费的分配、学费的使用,如课时费的发放和采购大型视频设备、乐器(钢琴)等。它必须围绕学习中心远程教育资金的规划与核算,优化使用学习中心的远程教育资金,使学习中心的远程教育资金得到最有效的运行,为学习中心的师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换句话说,就是对高等艺术教育人、财、物的有效管理。
远程艺术教育教学成本管理是学习中心资金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如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教育浙江学习中心设立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根据学院的财务制度实行学院领导直接管理的资金管理制度,即由学习中心经手、学院财务处审核、学院领导审批的资金管理制度。通过学院财务处和学院领导对学习中心的远程教育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确保学习中心远程教育资金的有效利用。所以,开展远程艺术教育资源管理,笔者的观点是第一要抓规划,第二要抓预算。预算是资源分配的管理工具,用以实现学校预期的教学成果和利益。
财务管理流程:
发票 经手人 审核人 审批人 报销
(二)远程艺术教育经费预算分析和编制
各个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办学经费的预算分析和编制,根据四段式预算过程①,预算作为管理的工具,整个远程教育学习中心应设计一个详细的预算计划表,然后学校把预算经费分到各个中层成本中心,在使用成本资源时,把责任也分到各个成本中心。同时,我们对预算控制评估和公平进行了监督、改进、控制、分散权力、独立审计、评价财政预算案、公平(审计清单)、公平行动计划并逐一进行规范。
1.在整个计划周期内控制资源的分配和支出;
2.平衡收入和支出;
3.把预期的总资源量和学校优先项目挂钩;
4.通过落实有效利用资源的职责,提高中层管理者的责任感;
5.评估资源使用的效益;
6.利用财务指标比较各种活动;
7.预测、设计未来;
8.监控和评估。
四段式预算过程:每年10月份、11—12月份、次年1月份、次年12月份结束。
(三)规模效应和办学成本的关系
规模产生效益。对于浙江学习中心来说,根据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财务制度实行学院领导直接管理的资金管理制度,有助于学习中心依托学院的办学实力扩大规模,拓展学习中心的办学空间。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所谓规模效应,即意味着学校在规模扩大后,由于资源的整合总体上可以降低办学成本。但办学成本的增长、资源的浪费和设施的重复建设在很多情况下也是这种办学模式带来的结果。应该将成本和效益联系起来,在建设的过程中更应注重资金在各校区间的合理配置,每位管理人员都应该有强烈的成本意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办学成本核算,树立效益观念。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更应建立办学成本核算体系,核算生均支出或生均成本,掌握培养学生实际耗费的资金量,寻求降低办学成本的有效途径,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壮大学校的自身实力,为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服务。因此,成本问题是涉及学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②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教育浙江学习中心依托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办学实力,也等于扩大了学习中心的办学规模。学习中心的教学资金由学院领导和学院财务处统一管理,不仅可以利用学院的教学硬件设施和教师资源,极大降低了学习中心的教学管理费用,而且因为学习中心的存在,扩大了学院的影响力,也提高了学院资源的使用效率,物尽其用,提高了办学效益。同时,也规范了远程教育资金的管理。
学校改进循环周期:
(四)发展学习中心资源管理的能力,提高办学效益
发展学习中心资源管理的能力,我们要把学校资源转化为预期成果的管理模式。学校在保证基本教育的同时,还要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满足学生利益。中层部门领导就是“成本中心经理”。因此,学校领导一定要认识学校资源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通过资源管理过程,确保资金转化为预期的成果和效益,明确评估资源使用的财务管理概念。
领导调配资源,争取资源整合:
【关键词】管理 科学性 艺术性
管理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程度及其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现的。在“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之后,大家普遍认为管理是一门科学。在法约尔的名著《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给出管理概念之后,其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现在大多数采用管理的定义为:管理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领导、控制的过程。随后,管理是一门艺术的说法出现了。对管理理解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说的。管理是科学,主要强调重视事实知识与原理知识;管理是艺术,主要强调重视技能知识与人际知识的结果。综合而言,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同时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一、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涵义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以科学的管理理论与原则来指导管理活动,从中不断发现与探索管理的规律性。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科学性是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如果管理者没有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知识,就像哈罗德・孔茨认为的那样,“高级管理人员不掌握管理科学,则只能是碰运气,凭直觉,或用老经验”。管理的科学主要注重自然规律、客观数据、分析结论、程序化、规范、规则、惯例、理性体验、同一性和经验运用。管理是一门科学,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运用智慧进行战略层面上的思维和运作,进行一种随机的创造。艺术,就其本身含义而言,是指用形象反映现实并比现实典型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是指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其实践性和创造性,没有实践和创造则无所谓艺术。管理是一门艺术,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
管理者如果只有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理论方法,而不注重管理知识和理论方法运用的形式及所要达到效果的过程创造性,就有可能适得其反,达不到管理的科学性所想要达到的目的。
人们现在都已承认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知识。正如罗斯・韦伯所说:“没有管理艺术的管理科学是危险而无用的,没有管理科学的管理艺术则只是梦想。”
二、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和客观与主观,理性与感性,法律与道德,军队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类似。两者是相互补充、相互统一的,为达到相同目的而存在的。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实现令管理者满意的一种状态。因此,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并且相互补充,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关系。
(1)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要将管理工作做好,首先必须承认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主要依靠的是一种制度,需要强制与约束。同时,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含义可知,卓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管理活动必须接受管理理论的指导,以管理的基本规律为行动指南。
(2)管理的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在承认管理的科学性的前提下,提出管理的艺术性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仅靠“背诵原理”来进行管理活动,必然是脱离或忽视现实情况的无效活动。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在变化着的管理实践中对管理理论加以灵活运用;懂得针对现实及管理与被管理对象的特点对科学规律进行巧妙运用,不断求新求变,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正是管理者艺术水平高低的体现。
(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以相互转化。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就是艺术化管理知识与科学化管理知识不断互相转化的过程。艺术化的管理知识要不断地转化为科学化的管理知识,作为管理知识体系中规范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反过来,也只有对科学化的管理知识进行艺术化的运用,边运作边探讨,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两者存在一种临界值的转换关系,即在一定情况下,管理的科学性就转化为了艺术性,或管理的艺术性就转化为了科学性。
(4)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各有自己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由于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其理论体系相对严密,而管理的艺术性决定了其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相对灵活,所以两种属性在作用的发挥上各有侧重点。两者具体面对的问题是有所区别的,在一方面,管理主要体现其科学性,另一方面,管理主要体现其艺术性。科学性侧重喻管理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艺术性侧重于管理实践的应用方面;科学性借以提高管理效率,艺术性借以提高准确性、管理适应能力;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程序化和逻辑化,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非程序化和非逻辑化。
综上所述,管理不单纯是科学,也非单纯是艺术,而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有规律又不拘泥于成法,它为管理者指明了一个行动方向,又给他们留下了想象和发挥的广大空间。管理既不能失去规律性的 “原理”、“法则”,也不能失去在运用“原理”的同时所需要的创新性和灵活性。认识管理的两重属性,对组织和管理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管理者才能运筹帷幄,组织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作为一种理论话语的文艺美学
文艺美学表现为一种理论话语,是一绝。理论是从古典到现代的一种西方正统的学术把握方式。话语则是西方后现代和各非西方文化的学术把握方式对西方正统学术来说,要称得上理论,必须要符合二个条件:有一批基本概念;这些概念的定义是明确的,逻辑是一贯的;这些概念按照逻辑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理论是与非理论相区别来确立自己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的。而话语则不管言说形式上的严格性,只要有真知灼见,可以是以理论的逻辑的学术的形式,也可以为闲谈的零散的悖论的形式文艺美学在中国虽然是在谈论一种理论,但山于文艺美学的言说,从形式严格性上说有一定问题,但又正因为成问题而造就它的深刻性和丰富性(这是“绝’之一,这一点将山后而两节来细说)因此,最好将之看成一种话语当然它不是一种一般的话语,而是一种理论话语。
前面讲了,文艺美学一词由胡经之作为理论概念提出,但其背后是北京大学的整个美学和文艺学的学术倾向,朱光潜认为美学是艺术理论,哲学系美学研究团队,扬辛、叶朗、阎国忠等都认为,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的北京人学的美学丛书以“文艺美学丛书”为名,丛书自1980年代初出现到现在,有近20余种。中国文艺学的重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艺理论室,老资格的学术带头人钱中文和杜书瀛,都是文艺美学的支持者和论述者,前者的《文艺美学:文艺科学新的增长点))(2001)后者的《文艺美学原理》(1992)集中地表达了对文艺美学的理论思考中国文艺学的另一重镇北京师范人学中文系文艺理论室占据了文艺理论的教学主流,以童庆炳为首的理论团队编写的种种文艺理论,认为文学首先是审美意识形态,实际上是把文艺美学作为文艺理论的核心山东人学拿下了文艺美学基地,其学术带头人曾繁仁和谭好哲当然以文艺美学为已任,前者写了《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产生及其发展》(2001},后者著有《论文艺美学的学科交义性与综合性》(2001)文艺美学的光芒不但在上述的中心闪耀,而四射向全国的要津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朝闻主编了“艺术美学丛书”由多家出版社分出了10余种,辽宁大学土向峰主编有《文艺美学辞典》(1987},四川大学王士德有《文艺美学论集》(1985),浙江大学王元骧写了《文艺美学之我见》(2001)……以上是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活跃在文学理论界的一代,改革开放后毕业的新一代学人,如王一川、王岳川、陈炎、土德胜、姚文放等,都是文艺美学话语的参与者和者。文艺美学不但在文学理论圈中热热闹闹,而且向相关领域播散:于是有了中国古代的文艺美学(如张少康《古典文艺美学论稿》1988,皮朝纲《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概》1986),西方的文艺美学(如冯宪光《西方文艺美学思想》1988],马列的文艺美学(如刘文斌《文艺美学研究》1996,董学文编著《的文艺美学活动》(1995)……以上这些学人为代表的言说,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关于文艺美学的理论话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这样的人物,这样的著述,在这样的一个时间长度和空间范围里,仍然没有一对文艺美学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理论界说,也没有使文艺美学在学术的机构化中得到逻辑一致的表述。正如土德胜的论文标题所揭示的:《文艺美学:定位的困难及其问题》(2000)这不由得使人感到,在文艺美学的理论话语里,纠缠了中国现代学术体系中的一些共性的问题。这里着重讲两个方面,一是纯学术体系的,即关于文艺美学的学术定位问题,二是学术与决定学术之如此的实践关系,是什么样的实践活动使这一学科缘起,发展、流变。
二、作为学科定位的文艺美学
先看一看文艺美学学科定位的现实状况,日前中国的学术管理体系里,与文艺美学相关的学科定位有三,一是文艺美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下面的文艺学(二级)下面的一个方向(三级)。二是艺术类(一级)下面的艺术学(二级)下而有艺术美学(三级),三是哲学(一级)下面的美学(二级)下面没有文艺(或艺术)美学,只有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二级)从这一现状中,不让人想起一个字:怪。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之怪,首先表现为概念逻辑的困难,其次是学术管理与学术体系的矛盾,然后是学科划分与学术体系整体的冲突
概念逻辑是文艺美学遇到的第一个困难,这一困难有比中国学术史复杂的学术史和文化史的背景文艺美学的两个来源文艺和美学在历史上都不是洁白的首先是文艺和艺术这两个词的绞缠。文艺,本是文学与艺术,文艺并列可以用来指一切艺术。艺术有两种用法,一是狭义,不包括文学,是广义,包括文学,因此就广义而言,文艺就是艺术。文艺理论,就是艺术理论。无论哪一方而讲,文艺学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下面的二级学科都是一个概念错误,应该是文学学。文艺学——正如钱中文先生指出——其俄文原文就是文学学,文学学不符合汉语习惯,改成英文常用的“文学理论”就很好,偏偏改成文艺,一字之差,逻辑不通同样在文学学(或文学理论)下而的二级学科应该是文学美学(两个学字汉语上又很别拗)艺术学从学术管理的区分性来说,从文学中区分出来之后,应是一个狭义,是除了文学之外的艺术学,同理,艺术美学,是Ix_别于文学美学的艺术美学当然从学术体系的整一性来说,艺术美学可以也应该是包括文学于其中广义的艺术美学,史有利于学术逻辑和教学逻辑。但把艺术区分为一门文学和其它七门艺术合一的艺术,与学术逻辑较少关系,而是教育和学术现实状况决定的,从教学和研究的机构、规模、人数等因素着眼,文学一块,其它艺术共一块是合理的文学自一块,文学美学也可自成体系从这里返回去看,己经早现了文艺美学话语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人讲文艺美学的人,都是搞文学理论的人虽然文艺美学这一名称让他们在出言写作的不少时候把文学外的其它艺术包含了进来,但实际上山于自己的专业所限,对其它艺术的涉及是不多的,理解也是不深的为什么不就讲文学美学呢?文艺美学这一词汇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巫术式的影响?把文学理论定义成文艺学是中国现代学术体系上的第一个概念定义错误,由此而下的文艺美学是一个附属错误,虽然文艺美学一词本身没有错,但在如此一个学术体系下却错了。
二是文艺与美学的关系。美学的定义本就很为复杂,但在西方它基本有三种定义方式,1、美学是关于美的学问,它以审美对象为中心来研究美;2、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的学问,它通过美感来研究美;3、美学是艺术哲学,艺术的目的是追求美,研究艺术就是研究美,只有艺术是典型和纯粹的美,其它所谓自然美、社会美等等,作为美是暂时的,不纯的,而且它们的美的基本性质己经包含在艺术中了。美感主要是对艺术之感,审美经验主要体现为艺术经验。研究艺术同时就把握住了美感和其它的美。因此,美学就是艺术哲学。按照西方学术对美学的第三种定义,文艺美学就是艺术哲学,也就是美学。中国1980年代以来其学术主流认为美学包括三个方面,审美对象、美感、艺术。文艺美学就等于美学中的艺术部分。这样文艺美学与美学的概念冲突来源于两个学术传统和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划分。从学术传统上讲,文艺学是前苏联关于文学理论的概念,艺术是西方美学的概念,中国现代学术体系把文艺学划在中文,美学放在哲学,文艺学中的文艺美学与美学中的艺术本是一回事,却变成了两个概念。而且文艺学下面的文艺美学,美学下面的艺术,艺术学下而的艺术美学,都是一回事,在中国学术体系中成了三个概念,分属三个不同的二级学科下而的三级学科。这一理论和概念上的混乱不能完全怪学术体系的建立者。美学的发展状况、学术真理与学术管理的矛盾要负点责任。
美学是世界学术体系中最难的学问之一其难首先表现在,世界上每个文化都知道美,但却很难形成关于美的学问。美是至广的,在什么地方都能遇上美的问题,美又是至高的,美总是与宇宙的最高者相连,美的本质一直与哲学的根本问题相关,与宗教的最高实在相关,与人类学的基础相关。而美的学问则意味着要把美按照学术体系的方式将美的问题学科化。美学的困难,就在于美的客观本性与美学的学科化的张力之中虽然美学很难,但美确实处处皆有,人人皆知人的有限智慧使人很难知道美是什么,但人的求知本能又摧使人偏要想去知道什么是美。因此,在改革开放的中国,我们看到了这一现象:人虽然讲不好美学,却又一定要去讲美学自1980年代末以来,美学的学科定位就成为一个论题,肖到现在还有这方而的论文在发表这个问题来自两方面,一是美学自身的学术本性,二是学术体系的定位要求就前者来说,美学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从总的性质上说,理论上的真、善、美的并列,教育方针上的德、智、体、美并列,意味着美具有最高的总括性;从美学的分布看,哲学系、中文系、新闻系、各类艺术(美术、音乐、建筑、工艺)系、服装、广告等等,都配有美学的专一业课程。而各普通院校,也有美学作为普通选修课从这一方而来说,美学不适于在现代的学科分类体系找到自己的恰当位置这种找不到恰当位置的学科,姑且借现成术语,谓之跨学科但这“跨”不象西方学界的“跨”是学科进展和思维方式变化的结果,现代学术体系发展有两个趋势,一个趋势是细分,学科越分越细,现代型的专家也越来越专,所专的领域越来越小而细、专、小虽然是必然的、必要的,但带来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从而现代学术的发展又产生了另一个与细、专、小形成张力的另一趋向,就是跨学科,所谓跨学科,就是把好些相关学科中的一些部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学科这样现代学术的发展,一方面是有不断地“细分”,另一方面又是在不断的“综合”。但美学的跨学科却是一个从古延续到今的老题。而对这一个老题,作为一个国家的学术体系,一定要把美学放在一个位置上才好进行学术管理。这样在我国,美学就成了哲学下而的二级学科。只要明白对于很多跨学科的知识体来说,其学科定位在于学术本性与学术管理相互间冲突与协调的结果,关于美学学科定位的讨论基本上只有学术管理的意义。但这种学科管理体系要真正有利于美学学科的健康发展,最好在美学各分散部分(哲学、文学、艺术、建筑、服装、广告,等等)之问有一个沟通和协调机构。美学的管理如何真正起到促进美学的发展,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美学成为哲学的二级学科,是学术管理而对一个美学的跨学科性质时的无奈,当然,如何在这种无奈中把工作做得史好一点,还是极需讨论的
文艺美学的产生还来源于中西文化在艺术本质认识上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追求美,因此艺术哲学(或艺术理论)本身就是美学,至少就是艺术(文艺)美学,中国传统讲究文以载道,艺以传道,由前苏联学术而来的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学术都很强调学术的政治性。因此艺术(文艺)理论人于艺术(文艺)美学。与改革开放前的学术体系强调学术的政治性不同,改变开放后的学术转型更强调学术的科学性如果说,在中国语境中,文艺(学)理论可以包含很强的政治性,那么,文艺美学则突出了文艺自身的性质因此,文艺美学在中国的崛起,是与中国文化的学术转型密不可分的
三、作为文化现象的文艺美学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政治统帅一切,改革开放首先就是突破政治统帅一切,什么是最少政治性而又最有正当性的思想呢?美学,因此,1980年代兴起的美学热,文化原因大于学术原因。文艺美学就是这场巨大的美学热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为什么不是艺术美学而是文艺美学呢?在中国学术界里,各个艺术领域都偏重于创作,文学由于以文字为媒介,本就多观念的成分,文学领域从来是创作与理论并重的,艺术界多创作者而文学界多理论家,正好文艺理论被命名为文艺学,美学具有广博性,文学理论用文艺学来命名,正好暗合于文学理论的通向美学,于是文艺美学的大旗树了起来。虽然正如第一节所列,摇旗呐喊的都是搞文学理论的文艺美学作为一种理论话语虽然有着明显的术语混乱,但其传达的理论信息和文化信息是十分明晰的文艺美学虽以学科的而日出现,却有着文化的象征意义而且就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它也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文艺美学虽然山搞文学理论的人提出,跨越了学科边界,但正是这一跨越,使从文学理论发动的转型,带动了整个艺术领域的观念转型,而且影响了整个文化的观念转型因此,文艺美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充满了历史的玄机可以称得上一个“玄”字。
【关键词】设计;组织;管理;必要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引入了的设计管理这一概念,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工业现代化需要设计管理,现代企业发展需要设计管理,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者们都几乎了解了这一管理的内涵。设计管理也的确为企业带来了效益,但也有许多设计组织管理者仅仅套用了设计管理的形式,并没有真正理解设计管理的实际意义,也没有充分发挥设计管理的作用。究其原因,就是设计组织的管理者或部门管理人员对引进的设计管理生硬地套用,并没有领会设计管理应用的方法和立足点。
设计管理简称DM(Design management),是促进设计与销售、生产等其他领域的联系,更好地发挥设计的创造性作用,使之成为提高企业活力的有效手段。早在1873年,英国詹姆斯・诺尔・怀特就在他的《设计部门的管理》中提到这一名词,到今天,已成为国际设计会议中的热门话题。随着设计的不断发展,它对于企业的作用也逐渐增大。设计已经开始作为增加企业活力,商品具有独创特性的战略手段发挥其功能,也就是说,设计已经开始在经营活动中直接发挥作用。设计管理正是使设计有效地发挥这种作用的方法。
设计组织的形式可以分为隶属设计部门和独立设计公司两种。[1]
隶属设计部门是指企业内部设置的设计部或设计中心,部门的设计师主要参与协调业主、经营者、生产、财务、市场营销等诸环节关系,拥有一定的自。日本的设计组织形式多数为隶属设计部门,如日本东芝设计中心,他们分工细致,责任明确,各司其职,共同协作,提高自身的信誉,体现出了企业的文化。[2]中国目前的大中型企业中也不乏自己的设计部门,像海尔集团的设计部门等等。
独立的设计公司:是指专职从事设计的公司或设计师事务所。他们为其他企业提供设计服务。如:北京正邦品牌设计公司和深圳朗图企业形象设计有限公司等。
用美国设计管理协会主席托马斯・洛克伍德(Thomas Lockwood)对《环球企业家》所说的一句话总结就是:“设计是需要管理的。”设计管理是关于一个组织如何传达它的观念、文化产品及服务的一种活动。设计组织同其他组织一样,也是需要不断发展壮大的,也就同样需要设计管理,所以设计活动能够以保持企业统一性的形象出现,从而保证了产品与企业达成统一概念。例如世界著名的设计师彼得・罗维创建的公司始终以罗维为设计品牌,维持了公司的核心凝聚力。设计管理就是要抱着以一个企业的品牌策略始终如一地贯彻到全部产品和各种传播媒介的设计中去,用于成功地传达品牌形象。[3]
目前我国的设计组织存在着几种问题。
第一、我国现代设计起步较晚,各种技术支持不能完全满足产品研发的需要,设计组织及其管理模式都属于舶来品,因此设计管理的形式和内容与国际设计组织大致相同,但由于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并不是以工业设计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主,多数的企业仅仅是从进口外部设备发展到中外合资的水平,因此设计管理的文化内涵并不与套用的管理标准一致,因此,建立和发展中国式的设计管理方式是目前设计类组织管理者亟需的。
第二、中国的现状是高校毕业的艺术设计类学生比较多,而且市场经验不足,市场需求相对较少,小规模的设计类组织比较多,竞争比较激烈,设计人员往往因为待遇等问题而离开原有的组织,因此设计人员及设计组织内设计辅助人员更新较快,这就使大部分的设计类组织固定人员比较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组织机构。
第三、设计产品的单一性决定了设计组织的规模。我国目前大部分的设计组织都属于单向设计产品,所以其设计规模是随着产品在市场上需求情况发生改变的,一旦某种产品在市场上失去了地位,那么设计组织也会受到巨大的冲击。这种设计组织的寿命与产品的寿命是几近相同的。
针对以上设计组织在设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做了如下分析:
第一、建立中国式的设计管理体系
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的根本所在,尽管国外一些先进的设计管理为设计组织提高了生产效率,创造了效益,但对于中国的企业,对于中国的员工就不一定适用,中国的企业也有自身的发展文化,并不是通过学习班的转变观念就可以立即适应国外的管理体制的,另外国外引进的标准的翻译与中国词汇的理解的偏差,也使管理的内容和形式的真正内涵大打折扣。因此建立中国式的设计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突破设计管理的概念化、模式化
设计组织的规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设计组织的规模也不断变化。各个时期的设计组织的管理内容也大相径庭。从发展的角度看随着电脑辅助设计系统的应用和市场变化,专业设计事务所的人员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设计人员越来越向精而少的方向发展,却配备吸收了大量市场学、心理学、工程技术、人体工程学等方面的人员以适应服务内容的拓展。因此,要在学习先进的设计管理知识的前提下,要突破原有的管理模式,有自我、有创新。
第三、形成功能多元化的设计组织
设计组织功能的多元化是维系设计组织生存的重要手段,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打造大型的设计组织航母是保护中国设计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举措之一,设计组织功能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组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各设计人员的沟通和协调,有利于保证组织内部人员的各项利益的实现,也有利于设计组织管理的顺利实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设计管理越来越成为应对市场竞争的有力工具,并且受到愈来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在飞速发展的中国,设计组织势必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强大支柱,设计管理的内容突破和创新必将会成为设计组织发展的重要力量,设计组织只有在跳跃式发展中找准着眼点,才能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章利国.现代设计社会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5:51-53
[2] 荆雷.设计艺术原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6:105-109
[3] 沈祝华.设计策划.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5,10:129-131
[4]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 新世纪出版社 2002,9:263-265
艺术是什么?艺术是人们对新生事物的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没有艺术,人类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人类就得不到发展和进步,同时,艺术也是人们对新生事物的应变能力,这种应变能力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人,很难有这种应变能力。
为什么说科学和艺术之间本身没有矛盾?这就好比做好一件事,必须是左手和右手之间的良好配合,缺少了任何一只手,要么干砸这件事,要么就没有效率,左手和右手之间的关系,就好比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我们非得读完九年义务教育?非得接受一下正规的高等教育?从今天看,好象很多人在很多行业都用不上什么数学几何公式,什么物理原理,什么化学反应。但这些教育培养了我们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或许你的工作不会用到学过的这些内容,但建立在我们大脑中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一定能在工作实践中派上用场,这就是科学的作用,而你能否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适当的事情上用好,这就是艺术,艺术需要你的沟通、协调、控制能力。
万事万物都是辨证统一的,任何割裂、对立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这是哲学观的问题。
管理的科学
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这种社会实践不仅来自商业,更来自自我管理、家庭管理、政府和社会管理。一个连自己都管理不好的人,何以谈上管理一个团队?所以任何一个优秀的团队,都是建立在每个团队成员良好的自我管理基础上的。
管理是一门科学,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分工越来越细致而逐步成熟起来的。在远古社会,人类都是无序的发展,没有时间观念,没有成本意识,没有效率意识,没有团队文化,但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人们知道去总结过去的成功和失败,知道去积累经验,总结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慢慢的形成了科学,科学指导人们正确的做事和做正确的事。
《孙子兵法》是军事管理科学的总结,至今仍然有很多人去学习它,因为它总结了规律性的法则,被实践证明是成功;4P理论是市场营销管理科学的总结,被世界大部分就读过商学院或未就读过商学院的商业实践者们所接受,这是因为它总结了市场营销管理中规律性的法则,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无论是4C还是6P、8P都撼动不了它在市场营销管理理论中的地位。
没有管理的科学,就没有科学的管理,就等于不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就等于人类回到那荒蛮的年代。
管理的艺术
不可否认,管理是一门艺术,因为管理的基础是人,任何沟通、协调、配合、控制都需要人的参与。
我们需要艺术的微笑、需要人性化的管理、需要差异化的市场战略、需要有创意的商业模式,这些都需要管理的艺术。在机会性市场,老板们必须特立独行,有偏执狂的作风,这不仅需要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和直觉,更需要有赌性:大赌大赢、小赌小赢、不赌不赢,能否在商场上赌赢?需要有如艺术般的商业天赋。
管理的艺术是无处不在的,是存在每个管理细节中的。就像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后,在接纳原IBM员工时,联想在所有原IBM员工桌子上放了一盆鲜花,并扩大了食堂的面积,给每个原IBM员工饭卡上存了一部分餐费,虽然是一些小小的管理细节,却给整个整合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巴布逊学院(Babson College)信息技术与管理学总统奖教授托马斯达文波特 (Thomas Davenport)在其著作Thinking for a Living: How to Get Better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from Knowledge Workers(哈佛商学院出版社,2005年)中谈到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是一种创新型的管理,是从传统的上下级的管理和监督过渡到管理者的过程参与和控制角色中来,这更需要管理的艺术,因为管理者面对的不再是凭生产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吃饭的工人,也不是凭销售商品数量和服务质量的销售人员,而是更加有头脑、更加有创造力、更加思维活跃的知识工作者,他们创造更加无形的商业概念和产品。
没有管理的艺术或着说艺术的管理,就是把人当做冷冰冰的机器,当然人不是机器,人有思想、有情感和有创造能力。
管理是越来越艺术的科学
为什么说管理是越来越有艺术的科学?是因为人类越来越文明,是因为人类越来越尊重客观规律。
人类文明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都有自己的个性),使得礼仪和服务越来越成为商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得知识工作者所占的比率越来越大,使得商业模式越来越需要创新,这样,管理越来越艺术化。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所谓管理案例是对某个企业的管理情景作出现实的描绘,是将管理实践用文字反映出来,它记录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了故事当事人喜怒哀乐的内心情感体验。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把案例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请受教育者进入被描述企业的情景现场,进入管理角色,以这个企业当事人的身份,一起探寻企业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通过案例教学法,提高受教育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管理艺术的升华。积沙成塔, 使受教育者培育出智慧的灵性, 提高经营理事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自20世纪初被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用于管理学教育以来, 已为多年的职业学校管理学教学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下面笔者就自己近年来从事的教学实践,特别是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的案例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管理学案例教学价值的一点浅见。
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优势
从教学实施的效果来看, 管理学案例教学起到了其他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第一, 案例教学可有效地解决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管理的艺术性来源于实践。学生要真正掌握知识, 必须把管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管理实践, 从实践中升华、提高。但是,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学生不可能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到管理实
践, 就是有一两次到企业参观的机会也是走马观花式的, 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很肤浅的感性认识, 对企业管理怎样管、学习管理学有没有作用, 在进行案例教学前是非常茫然的。采用案例教学以后, 由于提供给学生的管理案例是企业管理活动的真实记录,学生进入案例情景实际上等于进入了企业现实情景。这样, 管理
案例教学实质上为学生提供了把学到的管理理论知识用于管理实践的一个绝好的机会, 有效地缓解了学生接触管理实践难的矛盾。学生对管理学有用与否也不再感到茫然了, 认识到管理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科学, 通过案例教学所学到的知识是活的知识, 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第二,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角, 他们由过去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并举。在案例教学中, 案例讨论可以大胆假设, 可以从多个方面寻找答案, 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案例课上, 老师布置案例讨论的内容后, 学生们就立刻认真阅读案例的背景资料, 认真思考、分析。有的学生为了给自己的观点找佐证, 利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的资料; 有的学生为了写出分析透彻的讨论稿而不惜熬夜。总之, 学生们这种学习劲头, 在讲授教学中是很难见到的。
第三, 运用案例教学, 弥补了单纯灌输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的缺陷。课堂以讲授的方式传授知识是必要的, 但是, 以往老师满堂灌、学生记笔记、单纯应付考试的授课方式, 学生是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的。运用案例教学后, 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分析案例材料中的问题, 一方面锻炼、提高了自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 又使学过的理论知识得以理解和巩固, 很多学生都感到通过案例教学真正学到了知识。
第四运用管理案例进行教学, 可以锻炼、提高学生学会管理的本领和艺术。
人们常说: “ 管理既是科学, 又是艺术”。管理的艺术性在于管理科学的实践性。
实践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在企业管理中,在一定的科学管理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如何管,没有统一的固定的管理模式。同一个管理情景,可以这样管理,也可以那样管理,各有各的管理效果。那么,到底用什么方法去管理为好,就大有学问。任何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管理的本领是通过学习管理的科学知识得来的,是通过、长
期管理的操作实践培养得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更可贵,因为,它经受了实践的成功与失败的洗礼和考验。一旦掌握了这种知识, 将会受用不尽。
第五运用管理案例进行教学,符合人类的思维运动规律, 从而更有利于开发人的智能。思维科学揭示出:人的智能是由逻辑思维能力、记忆认知能力、直观认识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和实践决断能力所构成。而逻辑思维能力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能力,那么,如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呢?教育家普捷洛夫说:“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正因为管理案例总是附有大量的问题, 思维从问题来,运用管理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对管理管理案例中涉及的大量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就能锻炼、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运用案例法教学应把握好几个教学环节
当然,任何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是最完美的,案例教学法也是如此。在管理学教学实践中, 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使其达到预期目的, 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价值。 1、精选案例。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首要条件和关键所在。没有案例, 案例教学无从谈起, 但案例太多,不是任何一个案例都适合于教学, 也不可能把所有适合的案例都纳入教学过程中去分析, 教师所选案例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如何选择案例,选择什么样的案例,对案例教学有决定性的意义。对此, 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 针对性原则。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首先将学生应掌握的概念和原理排列出来, 使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料针对教学目的, 尽可能多地蕴涵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有助于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有助于加深对基础概念、基础理论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2)现实性原则。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能够最大限度地拉近教学情境与实际管理情境的距离,将学生带入管理“现场”, 进入管理者“角色”, 让学生“身临”各种各样现实的管理情境去摸索, 学习处理各种管理问题的经验, 得到处理各种管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训练, 培养对现实管理实践问题作出科学决策的能力。
(3) 典型性原则。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只有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 才能使学生掌握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和方法,才能使他们在实际运用时, 举一反三。
(4) 差异性原则。选择案例时, 应了解、分析学生在认知结构上的差异性, 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难易程度上有层次性, 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本课程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2、授予方法。在确定了教学使用的案例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分析案例。
(1) 案例教学前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预习有关管理理论、原则,使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对所要学的理论有个大概的了解, 做到“心中有数”, 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2) 鼓励学生在分析案例时大胆地去思考、去发挥、去创新。告诉学生不要害怕与“标准答案”不一致而束缚自已的思维, 案例分析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答案, 这是由管理环境的复杂性和管理策略的权变性所决定的。
(3) 教授学生分析案例的思路和方法, 即如何运用基本原理去分析、推理、判断、论证。必须指出的是,初始阶段, 教师的示范极为重要,因为教师的思维模式将对学生今后的管理思维产生重大影响。
3、组织讨论。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 也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形式。
(1) 要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自由交谈的渠道。这时, 教师要有甘当学生的态度, 学生也应该有敢于与教师讨论问题的胆量, 要做到教学相长。
(2) 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要使学生始终将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内, 深入案例、体验角色、积极思考。通过倾听其他人的意见、观点、评论, 进一步反观、反思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在不同观点的撞击、不同思路的启迪、不同角度的论证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升华, 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应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广开思路, 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在学生已充分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时, 教师应发挥敏锐的洞察力, 及时对学生分析情况, 进行总结, 对所学理论、案例做出现场总结与评价。此时应注意, 不可简单地归结为一个结论, 应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4、评定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定是案例教学法最终环节。由于案例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案例成绩通常从下列三个方面评定。
(1) 创新能力。这是最主要的因素, 即想象力的丰富、见解与主张的精辟与独到、洞察力深邃等。
(2) 分析能力。指分析的全面与深入、逻辑的严密、主次划分的准确等。
[关键词]艺术;管理;艺术家;艺术活动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3.048
一、艺术管理的研究对象
1、关于艺术管理
艺术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艺术是在物质得到满足后才被人们深深的考虑,我认为在开始的阶段,艺术管理是在艺术活动中使得艺术活动有效并且有收益的进行和完成的操作性学科。也许后来面对更加复杂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环境而对艺术管理进入深入的探究,比如利用管理学的相关的概念来对艺术活动和艺术家进行管理;曹意强在他所著的《艺术管理概论》中也提到了前面一点,而没有触碰后面的问题。
我认为艺术管理并不复杂,但是也不简单。
2、艺术管理的研究对象
艺术管理的研究对象,就是在艺术活动中的各个因素的集合;包括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艺术组织、艺术活动、艺术产业等,可以从艺术价值构思、表达、再现这三个过程来理解。
在艺术价值构思阶段,对于艺术家的研究,我们首先想到的艺术家的个性和创作风格,毕竟在艺术活动中管理的对象是人,如何让艺术家在整个艺术活动中发挥出效率和完美的价值,是艺术管理者和艺术管理研究者们应该思考的;对于艺术家人性和创作的理解和尊重就显得尤为重要;艺术创作到艺术鉴赏以及后面的过程都是艺术家的思想在驱动着这些过程在发展,因此对于艺术家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在艺术价值表达阶段,这个过程就是艺术家创作得到完成;这个过程主要思考的是前期创作的定位的问题,艺术家前期的定位和个性的结合对于后续的艺术的成功商业化显得异常重要;这个过程是艺术家独自思索的过程,也许谈不上管理,但是艺术家应该有自我管理的能力,为了自己和生活,达到物质和精神层次的双重满足。
在艺术价值再现阶段,这个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创作得到价值实现的过程,艺术品得到欣赏者的理解和欣赏到最后的被售出。这个过程管理主要体现在组织价值再现的场所、联系买家和欣赏者。是偏向于营销管理的部分。
艺术产业则是由无数个艺术活动组成和规模化的结果,经过政府的审批而形成的行业区域。产业的发展在艺术活动的进步和艺术政策的指引的双重提高下而发展的。
二、艺术管理的研究方法
1、 实践法
实践法就是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而进行学科研究的方法,在日常艺术活动的管理中,通过不断提升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总结和探讨,就是实践法的充分体现。
2、 理论法
理论法主要体现在中国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的初期所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在于研究先行的原则,实践没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以只能靠理论先行的做法。理论法主要是借鉴国外艺术管理发展史、研究方法和实践经验积累的理论;国内研究者对于理论法的应用主要体现两种情况:第一、把国外艺术管理的理论直接中国化的方法;第二、把艺术的理论和管理学的理论结合的方法。但是,在艺术管理发展层次的演化角度上看,理论的研究显得具有前瞻性。 艺术管理学是建立在艺术管理实践基础上的学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理论研究的学科。
三、艺术管理学在艺术活动中的作用
1、 个人价值实现的作用
在艺术活动中,通过艺术管理理论的指导,对于艺术家的个人的艺术价值和欣赏者的审美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这个也是艺术管理在艺术活动中的作用。当然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在艺术市场流通的过程中,艺术品的每次售卖都伴随着艺术家本人的收益和艺术收藏者的对审美和艺术的爱的表达,也许还有可能是经济上的期望。但是这些都是个人价值实现的体现,在每个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艺术管理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集中在对于这个过程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四个基本的职能。艺术管理者通过计划对艺术家和创作进行前期的市场预计和定位;然后组织相关的资源进行创作和推广活动,为后期的售卖服务;领导体现在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艺术管理者对于事物发展的总体把握和对于艺术家的激励上面来。对于艺术创作的引导起到重要作用;控制就是在价值实现中,对于艺术创作的控制和对于艺术消费过程的控制,在艺术创作中,要始终引导艺术家对于定位跟自我风格的确证方向,以及对于艺术消费过程中对于艺术消费的推广和进度工作进行监督保障。
2、 产业价值实现的作用
在产业价值实现层面,这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这个作用,无数个人价值的实现也铸就了产业价值的实现,突显出作为整体性艺术的成功感。提到产业层面就不能不提到政府对于艺术产业的发展的影响,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艺术文化产业的号召,下面的组织和集体都配合着或者迎合着政府的操作,以到达自己所谓的堂而皇之的目的上去,政府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产业的发展需要资金,也就需要艺术管理者要有资金的渠道选择,艺术管理者保证经费的稳定性是确保艺术项目正常进行的前提。出色的艺术管理往往在努力维护主要审美价值的同时理解经费精打细算使用的重要性,它是一个艺术机构稳定发展的标志。对于产业价值实现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把更多的观众吸引到艺术产业中来的关键问题也是产业价值实现过程中需要思考的。在这一方面,一直存在着艺术项目制定与观众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长期以来,观众开发一直受市场营销范畴的限制。过去艺术教育者面临的是“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矛盾,今天在把文化视为事件、艺术视为娱乐的市场营销环境中,这个问题转化为如何在尽可能吸引公众的情境下保护专业卓越性价值。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依然是艺术管理者的重大责任。
参考文献
[1]坦利?罗森.狼逼门前:1994--200年的好莱坞与中国电影市场(上)[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01
[2] 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 饶曙光.改革三十年中国电影市场演变及其发展[J].艺术评论,2008.12
[4]高铖.大陆电影产业的市场结构:集中度分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02
关键词:艺术院校;后勤管理;数字化
当前,艺术院校逐渐把数字化发展当作提高学校整体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也给艺术院校后勤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加强后勤数字化建设是后勤工作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加速后勤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更是体现艺术院校后勤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为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艺术院校应着眼未来,在规划后勤管理工作中,以服务师生为首要任务,积极探索数字化后勤建设内涵。
一、后勤管理数字化的概念
后勤管理数字化是指以数字信息技术和系统为工具进行的后勤管理。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未来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后勤管理数字化一方面是管理信息的数字化,另一方面是管理系统和过程的数字化。后勤管理数字化不仅能提高管理效率,节省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后勤保障效率。后勤管理数字化的基础是后勤和后勤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和后勤管理数据库建设,关键是要建立开放的实时的面向师生服务的数字化后勤管理信息通道。
二、转变观念,确立艺术院校管理数字化的新观念
艺术院校后勤管理数字化是利用互联网、计算机等技术,对艺术院校后勤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存储,自动生成数据,供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系统,并实现为艺术专业服务的新模式。
数字化建设的发展,给后勤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诸多后勤系统应运而生,后勤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后勤数字化的重要手段,是用户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对后勤信息资源的共享、查询等进行科学的管理。后勤工作人员从纸质文件时代到无纸化辅助管理时代,再到现今的后勤数字时代,这是艺术院校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关键在思想上确立前瞻性的后勤管理意识,顶层设计的机制创新意识,数字化长期规划意识,后勤管理中的竞争意识。
第一,艺术院校后勤管理要有前瞻性的意识。随着科学技术和经
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大发展发繁荣不断深化,艺术院校内涵建设正向纵身发展。后勤管理作为艺术院校教学、科研、生活的重要保障,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即对传统艺术院校后勤管理应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把握和了解数字时代的走向,熟知艺术院校后勤管理的内涵,探讨和研究艺术院校后勤管理数字化改革的发展方向、重点、难点。
第二、要有顶层设计的机制创新意识。顶层设计的核心是处理传统专业与后勤数字化发展的关系,是艺术院校后勤管理数字化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建设和创新的主题。首先作为艺术院校决策层的意识统一目标一致。其次要着手把后勤管理数字化纳入“十三五”规划当中,要制定相关应用系统的建设,规范各二级院系后勤管理的常规应用,结合艺术专业特色保障后勤管理高效有序。
现今,很多艺术院校后勤数字化发展的初始禀赋和路径各异,后勤数字化的发展各有所长,不同的专业特色都与社会边界划分的实践和经验总结都要从顶层设计的机制创新入手,发挥其学科背景,不断完善。作为艺术院校后勤管理与数字化关系问题的核心主要是:一是把握专业特色形成有效的机制创新,实现数字化后勤管理。二是进行循序渐进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实现数字化后勤管理的竞争空间。三是突出专业特色,形成服务师生为本的数字化空间。
第三、艺术院校后勤管理要有长期规划的意识。这是指作为艺术院校后勤管理,要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传统专业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勇于改革,“不循规蹈矩”,要探索出艺术院校后勤管理的发展规律,努力发挥特色,寻找适合艺术院校发展的后勤管理的方案,形成后勤管理数字化的改革特点,从而使艺术院校的后勤管理在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层面上有特色的运行发展。
在后勤管理数字化系统应用中,要有长期规划的意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表演系、舞蹈系、爱乐乐团等课程教学,需要宽敞明亮的教室,面积要求大,特别是排练房等一些基功室;而对于钢琴以及声乐这样专业特色在教学中就需要后勤工作为其准备功能小而且隔音的教室或琴房,这样有助于专业特色的学习;在炎热的夏天,舞蹈教学过程中,师生出汗多,运动量大,需要每天洗澡,后勤就要为学生练习舞蹈而准备时间更长次数多的浴室开放,这样有助于师生在练习舞蹈中更好的后勤保障;在绘画专业中,同样要有更好阳光的教室供师生学习,特别在工笔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更高,所以说艺术院校中,专业特色的不同,对后勤工作以及对教室环境要求不尽相同。所以在系统中就应该有长期规划的方案、步骤、实施办法以及管理规定,这样长期规划有助于提高教学环境和秩序,这也是作为艺术院校办学的根本和面向未来的基础。
第四,艺术院校后勤工作要有竞争意识。这是指后勤管理工作在工作使命感、责任感的驱动下,应具备创一流的意识,并在艺实践中采用竞争和激励机制。在后勤管理中也要加强竞争意识,这也是作为艺术院校社会化发展趋势形成的,在体现经营服务定位、经营服务方式、经营质量状态、经营服务的适应性和更新性,都要进行系统统计和分析后,引入竞争机制,必须体现服务师生的特征。
三、建设一流的艺术院校后勤队伍是后勤管理数字化的重要标志
作为艺术院校后勤队伍的数字化水平要不断提升,其应用能力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数字化管理水平和后勤服务能力的发挥。在推进数字化后勤管理的进程中,需要建立高水平、高层次的数字化管理团队。
第一,建设数字化专业性强的后勤管理领导班子是关键。领导班子的后勤管理数字化意识应该加强,有统一的思想和团结协作、齐心合力的团队精神,有坚持推广数字化应用的共识,而且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政策、决策、应用等水平,作为后勤管理班子中的个体而言,要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熟练数字化应用业务,提高系统应用中组织协调能力等素质,只有这样的领导班子才能担当后勤管理数字化的重任。
随着艺术院校体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原有的传统管理模式要逐步转变到数字化应用为主,所有日常事物都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来实现,所以建设数字化专业性强的后勤管理领导班子是关键。
第二,建设高素质的后勤管理干部梯队建设是后勤数字化的重要保证。后勤管理干部的梯队建设是关系到后勤数字化的管理理念、科学决策、工作任务得以快速落实的重要保证,是传统艺术院校和后勤管理数字化协作共进的重要前提,也决定了未来科学技术得以顺利在艺术院校落实扎根。所以后勤管理工作要大胆起用一批学历高,热爱后勤的年轻同志,使后勤管理数字化有足够的干部梯队队伍。而起用的年轻同志应具备较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懂得未来的数字化发展方向,思路开阔;既要有竞争意识也要有善于后勤管理数字化的能力;既要推进数字化的有效应用,又要注重自身内在的理论修养。只有这样的梯队队伍才能在后勤管理数字化的进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保证作用。
第三,建设业务能力强的数字化应用队伍是建设后勤管理数字化的基础。艺术院校注重对艺术专业的实践和创新,而对于后勤管理数字化重视明显不足。作为艺术院校后勤管理部门承担着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提供物质保证和生活服务的艰巨任务。虽然后勤发展方向是社会化和产业化,但由于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手段数字化,这种数字化手段需要后勤管理队伍去承载、去完成,在推进后勤管理数字化的进程中,后勤队伍要努力培养自身的竞争能力和获取、运用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在管理工作中不断提高后勤管理队伍熟练应用水平,这样才能在后勤管理数字化进程中发挥其基础的作用。
四、艺术院校后勤管理手段的数字化是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趋势
后勤管理手段的数字化是在原有传统管理的基础上,采用后勤管理系统,用准确的数据分析和科学决策,实现数字化管理环境和秩序,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艺术院校后勤管理手段要数字化,必须走借鉴与创新之路,即要善于吸取其他综合性大学后勤管理数字化的先进经验、科学的管理方法,为艺术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添砖加瓦,又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勇于突破和善于创新,从而对后勤管理手段的数字化建设起推动作用。
加强后勤管理数字化的建设,其目的是与时代接轨,熟练数字化应用。但由于艺术院校观念的不解放,既要兼顾传统文化观念,又要突破数字化技术落后的应用方式。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如何促进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创新。数字化的后勤管理手段应当建立在师生服务的基础之上,要大力宣传,使后勤管理工作者能自觉地学习和应用。同时,也要加紧对数字化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满足艺术院校师生实际需求,确保后勤管理手段数字化的顺利进行。
同时,要使后勤管理手段数字化,还必须要加强后勤管理的资源建设和社会化竞争机制,通过数据分析,制定合理化的工作方案,统筹全局,把握时机,取得良好的服务成果,将是后勤管理数字化的重要标志。加强数字化的后勤管理,关键在于后勤管理手段要数字化,即是利用后勤管理系统的建设。
长期以来,后勤管理基本以人工管理模式为主,这已不能适应移动终端的互联网发展的要求,难以系统地、准确地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和处理。必须以数字化管理手段,即将开发建立计算机“后勤管理数字化系统”。由于艺术院校后勤管理系统必须考虑到各专业的特殊因素,在总的管理系统中,建立相应的特色划分,从而构成后勤管理系统网格。因此,提高应以数字化手段,是我们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我们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学习、培训,使之管理好。这也是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以后勤管理数字化促进教育管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