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5 14:35: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产业内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基于资源视角的体育产业资源整合实施路径分析
框架基于资源的视角[3],企业作为一系列资源的集合体,只有对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进行整合,才能实现企业的动态能力和竞争优势[14],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保持企业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企业自组织是产业资源整合的基础,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体育资源整合成为体育产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为探索我国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的实施路径,需要解决3个方面的问题:①驱动我国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的动力,为发展体育资源整合提供线索和方向;②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的实施模式,为体育产业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提供资源整合的具体范式;③预测体育产业资源整合实施的结果,明确资源整合给产业组织带来的影响。由此,基于资源视角本文构建了我国体育产业资源整合实施路径框架(见图1),主要提出了驱动体育资源整合的主要动力、实施模式和结果。
1.1驱动我国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的主要动力
1.1.1政府作用
鉴于国外体育产业管理模式主要分为市场主导型(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和政府参与型(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两种,我国作为后发市场经济国家,当前国情和体育产业发展基础决定了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的市场化发展进程必须由政府主导。因为,在体育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政府的干预和调节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政府通过强力政策制度、规划管理和行业支持等方式来突破新旧体制的约束,充分整合已有的市场资源,推动体育产业规模和水平发展。
1.1.2市场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体育产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也从直接的计划分配资源状态向有序的市场分配资源转换,市场在体育资源的配置方面的作用逐渐增强。体育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投资效益的高度社会化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要遵循市场经济的特性和规则,市场机制有助于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体育供求的平衡。而体育产品与其他公共产品属性不同,更接近于私人用品,只有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才最有效率,在我国体育产业化进程中,市场力量终将取代行政力量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我国体育消费需求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完成我国体育产业现代转型必须努力培育体育市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产业价值创造和实现。
1.1.3文化作用
体育是人类社会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就是一种存在的文化形式[15],文化作为一种自发的社会秩序,在社会体育资源配置中主要通过对配置主体即体育社团,从引导和约束其行为来产生作用。由于体育产品分为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与私人体育(服务)产品,导致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相比有自己的特性,即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效益。由此,“文化兴体”成为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选择,通过培育人本位的体育思想文化、制度文化和操作文化,以增强国家体育软实力,有助于实现政府有形手、市场无形手和社团第三只手的“三元综合治理”模式。尤其是竞技体育文化、群众体育文化和学校体育文化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2我国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的实施模式
资源本身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必须由政府、企业家等主体行为人放置到具体的生产活动中,使之得到有效的利用,并和其他资源进行有目的整合[16],才能发挥其经济和社会价值。从图1可见,体育资源的整合实施主要有4种模式:
1.2.1构建体育资源的协同体系实现体育资源共享
解决我国体育资源不足和利用不充分的困境,需要引入社会体育资源的协同观,促进各类体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和价值充分体现。资源共享是一种互惠互换的经济行为,表明了有特定目标和任务的主体关注有价值的共有资源,相互之间协调行动形成或松或紧的组织架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的重新分配。目前,我国高校和社区群众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共享已经初见成效,可以为其他领域体育资源共享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以温州高教园区为例,通过改变个体学校为主的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和建立网络联系使体育设施和教师资源共享,促进了体育教学、健身和体育产业的发展。
1.2.2整合体育产业价值链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观点,价值链不仅存在于单个企业活动中,也存在于不同企业之间,随着体育产业内分工的不断深化,体育产业价值创造活动通常由多个企业协同完成。我们把围绕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或特定产品所涉及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上下游链条关系称为产业价值链,它具有协同性、增值性、循环性和融合性等特点[17]。从产业价值链来看,体育产业是一个门类众多、内涵复杂的产业系统,具有强大的延伸能力与区域品牌构造力,发展体育产业价值链的本质就是打破体育资源流动空间约束的一种整合资源机制[18]。黄水英[19]提出以竞技赛事和健身锻炼为核心来构建两条体育产业价值链,形成我国体育企业的两种盈利模式。同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对体育产业价值链进行整合还是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关键。然而,我国大部分体育企业价值链管理比较薄弱,体育产业和企业在按“链”式思维进行业务流程的改革,使“产、供、销”有机整合形成价值链方面仍有待提高。需要协调和管理体育产业价值链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提高当前我国体育产业企业的协调一致性[17]。
1.2.3发展体育产业集群
波特通过考察美、日等国的产业发展情况后提出“集群”概念,提出集群内企业通过主体互动和知识学习可以获得竞争优势。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的一个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集群中的企业不是独立而是相互依赖的,集群的结构反映了资源整合中协同效应的深度[16],企业集群网络通过组织和协调,对有关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凸显企业集群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寻求资源配置与客户需求的最佳结合点的能力[20]。
体育产业集群不是体育产业的简单集聚,在一定的地域里,围绕体育产业链发生作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企业与支持性体系相结合的具有生命功能的有机体。集群发展可以降低和消除企业获取和资源转换的壁垒,建立体育产业集群是为了共享专业化的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和服务,使大量生产相同或相关体育产品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组成的一种生产网络。
1.2.4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和对接体育产业是一个具有高渗透性、交叉性和拉动性的朝阳产业[15]。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如媒体业、电子游戏、旅游等融合所创造出的新产业丰富了体育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充足的资源,提升了产业结构,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近20年来,中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就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的例证,要促进体育旅游的发展仍需从产业融合的经济视角探索影响其发展的障碍和对策。
1.3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的结果
体育产业资源通过整合,为体育产业组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资源识别获取和配置使用体系,不仅可降低资源获取和转换的壁垒,还可产生新的资源,提高产业的创新整合能力,最终形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业绩效。
1.3.1产生资源协同效应
通过资源整合,把体育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整合成一个完善有效的资源网络体系,在体系内,相互合作的企业在资源和文化领域有较强的兼容互补性,依据资源基础理论,当资源有效组合后会产生协同效应,这也是不同组织间进行资源整合的基础[21],这种协同效应随着资源整合程度的加深将不断提高。体育产业作为当今世界公认的具有高渗透性、交叉性和拉动性的朝阳产业,产业内门类众多,且与其他产业(如旅游、传媒、文化等)有紧密的共生关系,通过资源整合能够很好的相互促进,使产业系统整体协同性效应更好发挥。
1.3.2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体育资源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体育产业组织对原来资源体系进行重构以形成新的核心资源体系的过程。企业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分析,识别和获取对组织有价值的资源,将其纳入组织的资源体系,并进行消化吸收,转化为企业核心能力,不仅提高了企业与市场需求的匹配能力,还能够提升组织的学习和创造能力,促使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而经过整合的资源,规避了静态资源的缺陷,使资源不断进行更新和匹配,形成新的资源[5],这些新资源是企业资源异质性的基础,内化形成一种能力,进而有可能克服制约产业能力提升的束缚,实现产业内关键领域的突破。
1.3.3提高产业绩效
企业只有将资源最终转化为顾客价值才是有效的资源整合,在体育产业的市场化发展进程中,体育资源整合就是体育企业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以寻求企业资源和能力与体育消费需求有效匹配的过程,目的是创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满足体育消费需求的水平。战略理论认为,资源与能力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和绩效差异的重要因素,且有不少实证研究证明资源整合可以提高企业动态能力,最终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5]。通过发展体育产业的资源整合,解决好我国体育资源的瓶颈约束,可以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绩效。
2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见,在我国特有的经济转型环境下,当前体育产业面临“二元经济”、“体制转轨”双重挑战,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的实施路径需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体育资源整合的动力。当前我国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的动力模式可能是超越传统市场或政府层级的模式,既不会像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那样依靠契约达成资源配置,也不会是完全依靠政府权威关系予以促成,需要政策保障机制和市场运作机制的对接。因此,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调节作用,同时还需发挥体育文化的作用,它是实现政府和市场两种动力机制对接的重要协调力量。
关键词:体育产业;资本运营;资产重组
一、体育产业实施资本运作的意义
资本运作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是一种高层次的经营,对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扩大市场份额、形成规模经济、降低风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资本运作有利于推动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大部分体育企业都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保障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体育产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经营水平的提高。目前,排在我国体育产业前列的多数国有或国有控股体育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已相继进入资本市场。一大批体育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快速崛起,并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体育企业。部分体育企业不仅具备了现代企业的形式和内涵,而且在融资能力和技术创新方面,具备了向更高层次发展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第二,资本运作将促进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主要还是依靠大量的要素投入来换取体育经济的增长,因而形成资产存量大,体育企业素质不高,投资分散、重复建设等诸多弊端。通过体育资本运作,将有利于通过相关资产的流动重组来改变体育经济的增长方式。体育企业也将由生产型、生产经营型向资本经营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通过资本运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产业跨地区、跨行业的大重组。
第三,资本运作将促进体育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资本运作将使更多的国际资本进入我国体育产业,同时为更多国内体育企业打入国际资本市场创造有利条件。体育产业在国际化竞争性中,如果其资本运营方式只局限于国内的资本积累和集中,将与国际性体育产业以国际资本的积累和集中形成反差,导致国内体育产业缺乏参与世界体育产业的竞争能力。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组建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体育产业集团,提高我国体育产业自身生存、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并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产要素,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各国的经济活动,能使我国的体育产业走出国门,进入全球化发展的轨道。
二、发达国家体育产业资本运作的启示
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资本运作主要有风险投资和证券市场两种渠道。当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时,主要依赖风险投资;而当其进入较高水平的发展阶段时,则主要由证券市场来提供必要的资本支持。欧洲的大多数国家和美国,为体育产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大都是风险投资,而且多数是国际和国内著名的大公司。
欧洲体育产业发达的国家,特别是英国和西班牙,资本运作更多是依赖证券市场,如英国曼联、利物普等十几家足球俱乐部通过资本市场上市发行股票,不仅增加了俱乐部的资金来源,而且使世界各国球星分踏而至,从而带动了英国体育产业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西班牙最著名的职业足球俱乐部运营资本基本上是从证券市场上募集的,西班牙的足球股票是整个股票市场最活跃的一个板块,也是投资热情最高的一个板块。意大利、德国和法国体育产业资本运作主要还是依赖大公司的风险资本。
美国的体育产业极为发达,其体育产业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排在第三位,仅次于商业银行和证券市场。体育产业的资本利润率远远高于社会平均资本利润率,投资体育产业平均资本利润率高达15%以上。美国体育产业的高度发展,使其对美国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的体育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时,一些比较幼稚的项目和不很赚钱的项目,其发展基本上也是依赖于风险投资。而当其发展到相当水平后,一方面,凭借自我积累来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体育产业的平均资本利润率远远高于社会平均资本利润率,在资本市场的媒介作用下,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加盟体育产业,从而实现了多元化的资本运作。
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发展表明:资本市场为现代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资本市场为体育行业大重组提供了运作平台,要实现体育产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借助于资本运作。
三、实现体育产业资本运作的主要途径
(一)通过多种形式推动资产重组
一是开展企业并购,即通过对体育企业或体育相关企业以购买方式和承担债务方式兼并弱势企业,促进低效益企业生产要素向高效益企业流动,它是企业实现资本扩张的有效途径。二是实行改组,即通过股份制、公司化、集团化等改制重组,分离无效、低效资产,吸纳优质资产,实现资产优化配置。三是资本控股,即以资本购买那些具有发展潜力体育企业的控股权。四是资本租赁承包经营,即通过租赁承包经营方式,取得其他企业资本的经营权,达到迅速扩大经营规模的目的。五是资本的裂变、聚合,不断寻找合作伙伴,繁殖新的经济增长点,让资产在流动中增值,形成裂变、聚合的良性循环。六是嫁接改造,即通过以产权为载体,资产折价入股等吸引国外资本或通过资本市场、产权市场以招商方式扩大企业资本规模,优化资本存量。七是对劣势企业进行托管。即在企业的产权结构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让优势企业获得对劣势企业资源的实际控制权。总之,通过以上各种资本组合和裂变方式,促进体育资本的合理流动和体育资本结构优化,以少量自有资本和增量资本带动更多的外部资本和存量资本,以实现体育产业的规模化经营。
(二)依托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
资本运营所依托的资本市场的手段可以有多种选择,比如可选择金融证券交易手段、产权交易型手段、基金交易手段等。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既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来为体育发展筹集资金,也可以通过这些证券来收购兼并别的企业,如通过股市对公开上市的股份公司进行控股收购,在杠杆收购中则同时涉及到股票和债券的交易活动。利用进行产权交易手段进行资本运营即通过产权市场对企业的全部或部分产权进行交易,以此来进行资本运营,创造新的经济效益。利用基金交易手段资本运营主要是通过成立共同基金来进行资本运营的活动。基金交易型资本运营可以有三种作用:一是聚沙成塔的作用。因为资本运营往往需要巨额资金,而这些资金由单个企业承担则有较大的困难,成立基金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二是防范风险的作用。基金由众人出资成立,损失由众人分担;同时基金在运作过程中大多不是集中于一个目标,也有分散风险的作用。三是专家理财的作用。基金的管理和操作人员都是专业人士,具有专门的知识和经验,因而可以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益和效率。
(三)实行多元化立体经营
多元化经营是指体育企业通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并购重组等方式,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同时生产、经营多种产品或提供多样劳务,将企业经营触角伸到多个经营领域和多方位的立体经营方式。体育产业实行多元化立体经营,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纵向延伸,即企业各经营内容要素相互依存,递延推进,环环相扣,紧密延伸。二是横向拓展,即企业各经营要素所涉及的领域或行业互不相干,没有内在联系的多元化经营。三是多元混合发展,即确立大市场观,进行多主体、多用户、多经济成份、多元化、立体化发展,科、工、贸、金融等优势互补,混合经营激活社会资本,不断壮大自己,形成规模优势。
(四)有效地营运体育无形资本
体育无形资本是我国体育事业积累起来的重要财富,它包括各类赛事的举办权、经营权、冠名权、广告权、电视转播权、体育组织团队、名人的声誉、体育场馆租赁、土地使用权、体育类的促销、体育品牌、体育文化专利、特许权等。管好用活这些无形资本是体育资本运营的重要内容。运营无形资产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是扩散式运作。包括向外扩散和向内扩散,向外扩散是允许非体育企业生产自己的商标,而向内扩散是体育企业内部共享相关名牌。二是吸纳式运作。即运用体育无形资本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广拓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弥补体育产业发展的资金短缺。三是扩张式运作。通过体育无形资产的反哺有形资产,激活带动有形资产,实现利润最大化。四是集聚式运营。以体育产业技术、人才、市场等优势为基础,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以体育品牌命名的体育企业集团,促进体育产业现有生产要素向企业集团集中,使品牌的无形资产迅速升值。五是通过资产评估,将无形资产的价值得到社会的公认,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六是加强无形资本的保护,维护体育无形资产的合法权益。
(五)建立高效的体育资本运营的人才管理机制
体育产业资本运营,不仅是企业经营理念,更是高层次的管理手段、方法、技巧和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高水平的、经验丰富的和创新能力强的卓越人才,特别是对企业资本运营起决定性作用的企业家。因此,实现资本运营条件下的体育企业家再造,是我国体育产业资本运营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体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培养体育企业家的资本运营观念和能力,实现企业经营身份的一元化,造就现代意义上的真正企业家。建立体育企业家资本运营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高效合理的用人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市场为依托,面向社会,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广纳贤才,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选拔一批有战略眼光、懂金融、体育、法律、企业管理、财务方面的专家和各类高级复合型人才,使体育产业的资本运营得以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刘远祥,孙庆祝.我国体育产业资本运营体系的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5,(6).
[2]任保国.论我国体育产业资本运营及其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5).
[3]王国平,刘黎.国际传媒产业的资本运营观察与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6,(1).
关键词: 体育市场 内涵 分类 体育产业
我国体育市场的发展由于受到发展时间、规模等因素的影响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对于体育市场的研究也才刚刚开始。因此我国理论界对于体育市场及相关概念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尽管近年来有许多文章和研究涉及此类问题,但大多是体育界学者进行的研究,而经济学领域的学者和专家则少有涉及。通过对体育市场的不断研究和讨论,我们试图建立完善的体育市场的理论框架,这关系到体育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等现实问题。
1.目前对于体育市场内涵的几种观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体育市场所涉及的内容和行业越来越多,这使得人们对于体育市场的内涵和构成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解。而通过查阅此类相关文章不难发现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此类观点认为体育是一项生产性的事业,它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体育器械、服装、用品等实物性的消费品,而且提供了体育健身、娱乐、竞赛表演等以服务性为主的非实物性的消费品。而与体育有关的产品都是体育产品,其买卖经营活动都属于体育市场。体育市场不仅是商品市场,而且包括与体育有关的生产要素市场。因此这类观点不仅将体育器械、设备等物质性的生产归于体育市场,而且将体育生产资料市场、体育金融市场、体育劳动力市场、体育技术市场等都包括在体育市场的范畴之内。
持有以上观点的学者占绝大多数。例如,成都体院的柳伯力认为:“体育产品分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两大类,体育市场中主要是指后者。”体院的刘可夫认为体育生产既有服务产品的生产,又有物质产品的生产,并把体育服务产品市场、体育物质产品市场都列为体育的要素市场。浙江师范大学的卢闻君提到,体育市场是体育产业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交易场所,广义的体育市场构成包括体育用品市场。
这类观点的共同特点是将体育器械、设备、服装等物质产品和一些体育生产要素市场都列入了体育市场的范畴。
第二,持此类观点的学者目前还是少数,他们认为体育市场属于非物质形式消费品市场的范畴。例如成都体育学院的张岩曾指出:“这种不考虑市场交换的产品的特点和种类,单纯按产品满足人的需要的性质和产品用途来划分市场,只要带一个‘体’字,就都属于体育市场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无论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来看,运动服装的生产属于服装行业,运动服装的销售与经营属于服装市场,体育运动器材设备的生产属于文化体育用品工业,体育器材的销售属于文化体育用品市场,体育书刊和体育音像的出版与经营属于书刊音像出版市场,运动保健食品经营与销售属于食品市场,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它们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市场。”山东体育学院的毛勇、王美绢对体育产业作了这样的论述:“从产业划分的角度来看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它生产的是非实物形态的体育用品。所以生产体育用品的企业不能划归体育产业内。”北京市体育局国际体育交流中心的王锡彪认为:“体育市场并非指体育设施、器材、设备、服装等实物产品市场,而是指非实物商品市场,体育市场的交换对象应是体育服务商品。”
2.体育市场的内涵
由于上述两种理论的分歧,使得人们很难形成对体育市场统一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分析和研究,我更加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即认为体育市场属于非物质形式消费品市场的范畴。
对体育市场产生的这些不同认识,将体育实物产品市场都视为体育市场,从根本上来看是对体育商品这一概念的模糊认识。体育商品是体育经济学理论的逻辑开端和构成体育经济学理论的基本要素。如果将体育商品简单地理解为“体育产品”或“体育用品”和相应的生产要素市场,则很容易将实物性的这些体育消费品都纳入到体育市场的范畴中来。而要清楚认识体育商品这一概念则要认识到体育的本质。体育的本质是“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增进人们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实践活动”。[1]因此以身体运动形式存在的体育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蕴涵在一种特殊的产品中,并且以非物质形态存在,则具有与物质形态产品不同的属性。体育部门提供的相关的这种“服务”主要是以身体运动的形式,当这种体育服务被用于交换时,就实现了其自身的价值,这时可以称为体育服务商品或简称体育商品。体育(服务)商品与一般物质形态商品比较,最大的特点主要在于它的非实物性,所以体育商品表现的是一种非实物性。
综上所述,对于体育商品的不同认识造成了在体育市场概念上的分歧。第一种观点认为体育商品不仅包括非物质形态商品,还包括一些物质形态的商品。这样物质商品被笼统地包括在体育商品的范畴之内。因此与体育有关的一些产业也都纳入到了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范围。这显然在逻辑上是难以成立的,不能因为与“体育”产生了一定的联系就简单地将这些与体育相关的商品和市场都认为是体育产业和市场,因此我认为第一种观点不能成立。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仔细分析,我较为认同成都体育学院张岩教授对于体育市场内涵的阐述,即认为体育市场就是指体育服务产品的经营和交换场所及交换关系。它包括三方面的涵义:
(1)狭义的体育市场。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商品买卖的场所。按照这种含义,体育市场就是指直接买卖体育服务这种特殊消费品的场所,即体育经营场所。
(2)广义的体育市场。广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关系、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因此广义的体育市场就是指全社会体育服务产品交换活动、交换关系的总和。
(3)当代市场学意义的体育市场。现代市场学站在卖方的立场,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理解市场,将市场看作主要是买方的活动,把买方看作是自己的市场。按照这一含义,体育市场就是指个人或组织对体育服务产品既有购买力又有购买欲望的现实和潜在需求。
3.体育市场的分类
按照体育市场是属于以非实物形式消费品市场的理解,可以将体育市场分为以下几种市场。
3.1体育健身、娱乐市场
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是体育市场的主体与核心。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是指为满足消费者强身健体、娱乐休闲的体育需要而提供体育器材、场地、技术指导等服务的经营行业。健身娱乐业是以体育娱乐项目为商品,以实物并主要是非实物方式向消费者提供健身娱乐方面的服务。健身娱乐市场在发达国家是体育产业中一个效益最好、规模最大的市场。在大众体育健身娱乐活动日益普及与社会化发展进程推动下,它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体育产业中的支柱行业。
3.2体育竞赛、表演市场
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在国外也称职业体育市场,是指为满足消费者观赏需要而举办各类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的经营活动。由于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购买者是观众,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是观众市场。
除了观众市场外,竞赛市场还包括赞助市场。体育竞赛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每遇重大赛事,电视台都要争相转播,观众也不计其数。各大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通过赞助体育比赛或运动队,向被赞助者提供经济支持,被赞助者则以冠名、冠杯、广告、专利和现场销售等权利回报企业。这种赞助权的转让与购买,使体育竞赛衍生了与观众市场并存的体育赞助市场。观众市场上的购买者是作为消费者的观众,而体育赞助市场的购买者则是企业。观众市场和赞助市场都是体育比赛表演市场的组成部分。
3.3体育培训市场
体育培训辅导市场是指向消费者传播体育知识和技术的市场。体育培训市场一方面是培训和辅导体育爱好者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为一些竞技运动项目培养后备运动人才。近几年来体育培训市场发展很快,有的属于公益性的有偿消费活动,有的属于市场经营性活动。而随着人们对体育功能作用认识的逐步加深,锻炼兴趣的提高和运动项目职业化发展,参与某些项目体育技术培训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这一市场理应被纳入整个体育市场的范畴。
由于对相关概念和内涵的不同认识造成了目前对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的不同看法,也形成了上述提到的两种不同观点。但我认为体育市场就是指体育服务产品的经营和交换场所及交换关系。体育商品是以非实物的形态存在的,这就决定了体育市场客体的非实物性。所以不能将与体育有关的器械、服装、设备等体育用品市场和体育生产要素、体育金融市场等都纳入到体育市场的范畴中来。而按照这样的观点对于体育市场的分类也就非常清晰,包括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培训市场。
参考文献:
[1]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2]张岩.体育市场的内涵和构成[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
[3]王锡彪.关于体育商品及体育市场内涵的界定[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
[4]柳伯力.有关体育市场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
[5]李敦杰.浅论体育市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2,4.
【关键词】中原崛起;河南省;体育产业;区域带动
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以其成本低、安全性高、渗透性强、辐射范围广的优势,在许多国家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大幅度增长,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中的地位显著上升,成为提高就业率,促进关联产业发展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产业部门之一。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已经初具规模,部分发达省市体育经营企业的数量成倍增长,非国有体育企业迅速增加,出现了体育产业社会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形成了良好发展的态势。在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不断深入的大好形势下,发展体育产业对于提升河南省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会越来越得到凸显。
1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
1.1国家政策支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形势下,为了改变我国目前极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格局,促进中原地区崛起,实现河南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2011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以河南为主体,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战略。作为我国中部地区人口第一大省的河南,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中原崛起早就开始高度重视。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中原崛起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才是实现中原崛起第一要务。在中原经济区兴建体育产业基地,符合国家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中原发展战略,能够得到国家和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享受国家与地方的优惠待遇。
1.2区位发展优势
河南地处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且是进出西北六省的门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河南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交通和能源枢纽。河南省的省会郑州是全国最大的铁路客运站之一,河南的铁路通车里程居全国第一;河南的公路交通也十分发达,截至2010年底,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016公里,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2011年出台的《河南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方案》中提出了打造“郑州中转”服务品牌。到2015年,河南省将建成以郑州为中心、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为纽带,半小时左右通达开封、洛阳、许昌、新乡、焦作、漯河、平顶山,一小时左右通达省内其他中心城市,连接周边省会城市的高效便捷的交通格局。同时,重点培养发展国际航线。到2015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要达到2000万人次,初步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内航线中转换乘中心和国际货运集散中心。
另外,全国众多的能源管道在河南交会。包括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和北煤南运等。在未来,来自中亚与来自俄罗斯远东的石油管道也将在郑州交会,河南,尤其是郑州将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枢纽。由此可见,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经济区有着促进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区位发展优势。
1.3人力资源充沛
河南省人口在2009年已达9967万人〔1〕,成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超过了总人口的80%。而且劳动力资源中有三分之二集中在农村。由于农村人均耕地较少,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员是剩余劳动力,由此形成了河南近2000万的劳务输出人口。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河南的人均GDP较低。据统计,2010年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15930.26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5523.73元,均排在全国的第17位〔4〕。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能够适度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此外,河南省拥有30多个全国闻名的“劳务品牌”,如开封的服装加工、永城的纺织等。在发展河南省体育产业中,充分发挥这些劳务品牌的优势,根据产业的需求,对优势品牌的劳务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形成极具竞争力的体育产业人力资源软环境优势。
1.4关联产业的发展
作为体育产业两大支柱产业之一的体育制造业,在我国的发展比较成功。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全球65%以上的体育用品生产份额,其中运动服装、运动鞋占世界份额高达80%。我国的体育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体育用品的制造中心。与体育制造业有着强关联的纺织服装、制造业等产业部门在河南省属于优势产业,并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河南省的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6。“十一五”期间,河南省依托丰富的棉花资源,引进先进的纺织设备,加快淘汰落后的棉纺生产能力,初步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集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服装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建成了棉纺织、服装和化纤三大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18.68亿元。
近年来,河南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以洛阳、郑州、许昌、新乡为主体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和效益增长较快,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骨干企业快速成长,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66.79亿元。
1.5旅游资源大开发
河南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太行山独特的“嶂石岩地貌”和“云台地貌”,有着峰谷交错、谷深沟险、长崖长脊的特点,造就了中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和河南王屋山、关山等国家地质公园〔2〕,具备了开展登山、滑雪、漂流、攀岩、滑翔等多种体育旅游活动的良好条件。近年来相继兴建的林滤山国际滑翔基地、伏牛山人造滑雪场、大黄河漂流等均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体育休闲旅游项目〔3〕。此外,还有以少林武功、陈氏太极为龙头的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以“仰韶文化、秦汉文化和唐宋文化”为特色的人文体育旅游资源等。
2河南省发展体育产业面临的挑战
2.1对体育产业的认识落后,政府的宏观管理缺失
由于体育产业的项目跨度较大,体育产业的内涵和分类标准尚未完全确定,加之与其他产业有争议的项目和交叉部分较多,虽然2008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界定和规范了我国体育产业的统计指标〔4〕,但是,包括河南在内的不少地区习惯上仍将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合并为一个产业进行统计。现有的国民经济统计制度中,直接与体育产业相关的类别也较少,可直接利用的数据源也很少。从而,限制了本地区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以及产业政策的规划。
另一方面,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制定系统与配套的体育经济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政策〔5〕。河南省的体育产业目前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幼稚产业,省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中很少提到体育产业,缺乏了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河南的体育产业很难形成大的发展。
2.2体育消费水平偏低
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最终取决于居民对体育商品的消费水平,而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又取决于消费能力和对体育产品的消费偏好。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更趋合理,体育消费的支出不断增加。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的差距以及同一地区居民的贫富差距,制约了我国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
虽然2010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13958元,恩格尔系数下降到了33%,生活水平已经进入相对富裕阶段,但是,河南省城镇居民家庭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且中低收入人群占多数。调查显示,河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随不同层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而出现较大的差距,高收入人群的年体育消费平均为300-500元,中等收入人群年体育消费平均为100-300元,低收入人群的年体育消费多数少于100元。与经济发达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6〕,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差甚远,且居民的体育消费依然以实物性消费为主。
2.3体育产业发展滞后
由于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自然环境和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东部与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的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本地区社会投资的热点,体育消费也十分活跃。而河南省的体育产业还基本处于萌芽阶段,2010年,河南省体育产业法人单位数为243个,其中单产业法人单位238个,多产业法人单位5个,产业活动单位255个〔1〕,其中大部分属于健身娱乐性产业,规模普遍较小。从事体育用品制造的企业大多是进行产品代加工和生产仿冒品,自主创新能力差,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落后,缺乏产业竞争力。
3“十二五”期间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思路
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空间和实践的非均质性。即不同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要素具有差异性以及同一区域不同阶段体育产业演进的动态变化。因此,发展体育产业首先要考虑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其中,自然资源优势决定产业定位的基础和方向,使优势产业能以较低的成本迅速成长;环境资源优势以自然资源优势为基础,决定优势产业的结构层次。两种资源优势相结合,有利于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体育产业的竞争优势,推动区域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7〕。因此,处于起步阶段的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以资源优势为基础,明确目标,科学定位,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
3.1利用区位优势,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立一个立足郑州、辐射全国的体育用品集散中心,并通过体育用品贸易带动周边地区体育制造业的大发展以及体育服务业水平的提升,为河南省体育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依靠我国体育制造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河南省劳动力资源充沛的基础上,省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沿海地区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内迁,以及通过对现有相关企业与资产的整合、升级,推动本地区体育用品制造业由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的转变。以中原经济区为依托,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并给予资金、技术、人才、用地等措施支持。同时以企业集团为主体,协调区域内各种企业资源,形成产品生产链的垂直分工和横向协作体系〔8〕,逐步把河南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做大做强,并具备国际竞争力。
3.3利用河南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太行山独特的地形地貌。在科学规划,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发展户外运动、极限运动等新的健身服务项目,并积极组织申报国际、国内的相关赛事,打造国际化体育旅游品牌,从而以竞技娱乐化的方式促进河南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4促进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策略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对本地区新办以及沿海内迁的体育企业,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企业进口自用先进技术设备,除国家规定不予免税的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二是加大财政、信贷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快发展体育企业的非银行金融业务,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加快发展债券市场,鼓励外资以及国内资本对本地区体育产业的投融资,完善合作经营和招商引资的相应机制,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制定完善的体育产业集群发展计划,明确产业定位,加大招商力度,提高工业园区的土地利用率,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3)学习借鉴国内外著名品牌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品牌战略。通过增加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引导和鼓励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及营销手段创新等。逐步建立起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中原综合体育产业基地。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逐步打造出具有自主产权的名优产品,提高企业竞争力。
(4)引进国外发达国家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强化企业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建立完善的体育用品生产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做好体育用品产品的质量认证和专利申请工作,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
(5)依法贯彻体育产业政策,加强体育产业的立法,强调公平、自由的体育竞争秩序〔9〕。查处违法违章体育经营活动,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行业垄断,营造良好的体育产业市场秩序。
(6)加强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吸纳在科技、金融、法律及贸易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调整人才结构,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提升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河南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M〕.河南统计年鉴-2011,2011.
〔2〕樊克锋,杨东潮.论太行山地貌系统〔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6,7(1):51-53.
〔3〕冯文昌、徐新保.浅析河南省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优势与不足〔J〕.焦作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27(2):56-58.
〔4〕常丽英,杨永强.我国体育产业价值链整合及其策略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4):35-39.
〔5〕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14.
〔6〕将东升,魏曙光.河南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天中学刊,2010,25(2):52-54.
〔7〕张贵敏,王艳.我国区域体育产业的基本定位—基于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视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3):3-7.
关键词: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限制因子;生态策略
当前,社会体育文化生活的一种发展趋势就是发展体育文化产业,不久的将来可能要成为主流产业。但是,在挑战和机遇同时存在的大环境下,“十三五”期间,江西省体育局及相关部门明确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通过适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方式来应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要求,这是体育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基于此,体育文化产业界如何向文化产业界学习成为支柱性产业,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有鉴于此,该文就目前江西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进行分析,且对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以就教于方家。
1“体育文化产业”内涵及分类界定
体育文化产业定义为:以体育文化作为资源进行开发,通过无形的体育精神和有形的体育物质进行价值的创造,并提供给社会大众体育文化服务、体育产品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按照结构层次可将体育文化产业进行分类:一类是体育文化产业的本体产业;二类是直接为一类产业服务的产业;三类是间接为一、二类产业服务的相关产业等。以这种方式分类的体育文化产业,是以体育文化活动为源头进行生产、加工、运营和开发而形成的从上到下的产业链。
2影响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限制因子
市场经济体系在我国已初具雏形,但就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来说,存在的问题还不少,这种情况的产生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不无关系。江西省位于中国的中西部,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都不能跟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相提并论,因此,新兴的体育文化产业在我国能有现在发展实属不易。为能够继续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体育产业,目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局限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体育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进程不平衡
江西的省会南昌,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完全可以就现在国家对体育产业的政策成立体育管理公司,或成立与体育的相关俱乐部、企业等机构。目前,由于我国体育文化管理体制存在不小的问题,就现在的投入和产出来讲、与实际情况并不太适合,因此,社会资本在体育文化产业方面的有效作用可能会受到影响。同时也制约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良性发展。地理位置的不同和项目发展的不平衡使整个江西省的体育文化产业结构无法均衡,进程也明显受到影响。显然,体育运动项目进入市场的程度就是其最为突出的表现,这与每一项体育运动项目自身特征不无关系,如项目的观赏价值、普及程度、广告效应等。以三大球为例,一直以来都是大众的热门项目,因此发展的也比较好。而一些冷门项目,譬如冰雪项目、垒球、棒球运动因为受地理条件、场地限制、传统习俗等影响发展的就不好,抑或正在形成市场。
2.2品牌因子:品牌特色欠缺
江西省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各民族间的人文差异导致不同区域的体育文化各具地方特色。因此,整体掌握全面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同时、在微观上对符合不同区域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进行深度的开发,尽可能的使其成为微观强势、同时这也是有力地推动宏观体育文化产业总体发展的保证。
2.3人才因子:创意人才短缺
人才,是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要有专业的人才对其进行运作,体育文化产业才能科学、有序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有些高校开设了与体育文化产业有直接关联的学科专业,如体育管理、体育经济、体育市场营销等,甚至有些院校还开设了与体育文化产业有间接关联的学科,如现在开展较好的休闲体育、体育新闻等专业。然而,尽管我们已经开设了不少与体育产业有直接关联或者间接相关的专业,从表面上看给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培养了不少对口的专业人才,但事实上仍然有许多体育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缺乏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这对整个区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制约的作用。
2.4体育文化产业资源很匮乏、体系不健全
目前,市民对公共体育文化基础设施的需要还远远得不到满足,这需要政府及体育有关部门对其大力支持,其中最重要就是物力投资,当然人力资源的支持也不可或缺。而江西省目前还没有比较成熟的体育文化产业的资本市场,因此,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也就比较单一。
2.5发展政策法规不完善、欠缺执行力
调查发现,江西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一个标准,即在法律法规方面对整个行业统一的经营管理标准,同时迫切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体育文化产业方面的保障性政策,这样可以一箭双雕,发展的同时还培育体育文化产业,并能有效防范问题的产生、矛盾的激发。产权归属争执的问题,如体育文化产业中衍生文化产品的产权归属问题,以及如何有效监管体育文化产业的传播等,都需要国家政策作为保障,甚至要通过法律、法规来进行监督。
3体育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策略
江西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变化进程中,为满足更多居民在体育文化方面的需求,体育产品、体育服务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3.1调整构建成熟理性的城市体育文化消费结构
目前,体育文化产业体系在江西省还没有健全,因此,市民在进行体育文化消费时缺乏指导性的标杆,这是江西省体育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江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大众的可支配收入也随之增多,当然,伴随而来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人们对体育文化产品的需求就日趋迫切,会有意识地关注、控制在体育文化方面的消费行为,因而,对江西省市民体育文化消费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3.2培养品牌意识,树立江西省特色的城市形象体育文化品牌
体育文化产业要在江西省更快更好地发展,就要对体育服务、体育文化产品进行定位,也可以是体育文化产业其它形式方面拥有独特的产品,从而塑造具有竞争力的体育文化品牌。江西省在培养体育文化产业品牌意识时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体育文化品牌的塑造,才能抢占市场先机,同时也能代表江西的城市形象,在全球一体化的国际浪潮中,如果产品没有树立品牌,根本无法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品牌的塑造,不但可以快速占据市场份额、获得经济效益,同时整个城市的软实力还能得以提升,还能塑造城市的新形象,一举三得。
3.3建立专业人才储备库,合理运用行业内的销售和管理人才
目前,江西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点是合理运用体育产业方面的专业人才,充分给予专业人才广阔的平台,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和引进人才这个层面。在实践中,要让他们多参与其中,只有这样,理论和实践才能有效结合,专业人才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一定要避免“人才易有、人才难用”的情况发生。在人才能力提升方面,我们政府或者企业在经济条件和时间可以的前提下,应该要加强与其他区域的交流与合作,这可以自我优化和主动翻新我们的专业人才。
3.4优化配置江西省体育文化资源,着重开发创新新的资源
江西省就现在的体育文化资源配置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第一产业在被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体育文化产业的投入,选择性的扶持、引导大型体育文化企业的发展,高效、充分地利用市场这个平台,弥补在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政府应该全力支持并且大力鼓励部分企业投资到体育文化企业,这样,就可以大大拓宽筹集资金的渠道。总而言之,现有的体育文化资源要得到保护,同时还要不断的开发创新新的资源,这是保证体育文化资源持续供给的有利保障。
3.5加强法规建设
根据江西省的实际,建立与健全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使之要符合本国实际情况、同时又要与国际体育产业和国际体育文化产业,当然,还有国际体育市场的规模接轨,在推动体育文化产业成长,开展国际性、跨国体育服务时应该遵循国际惯例。
参考文献
[1]周莹.对提升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25.
[2]唐景丽.湖北体育品牌运营路径及投融资策略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06.
[3]闫旭峰,李康全.弘扬体育文化,建设体育强国[J].中国体育报.2011(12):2.
[4]吕清轩.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新路径探索——机遇体育产业集群角度[J].现代商贸工业.2011(3):1.
[5]徐建国.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的优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26):79.
[6]游战澜,彭芳.武汉城市圈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支撑研究——以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J].湖北体育科技.2010(5):15.
[7]李建明,雷选沛.基于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湖北体育产业的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5):81-82.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武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开发武术产业的优势条件,探讨了中国武术产业今后的发展趋势:规范武术产业市场;发挥资源优势抢占体育市场;改革赛制将武术推向市场和开拓武术健康娱乐市场等。为开发武术市场,寻找武术产业化的有效途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武术 体育产业 发展趋势
一、前言
武术产业是指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武术需要而使武术产品(包括劳务)进入生产、交换、消费个服务的产业门类。从广义的角度讲,武术产业涵盖所有与武术相关的经济活动,如武术的物质产品(武术服装、武术器材、武术场馆、武术食品饮料等)、武术信息产品(武术广告宣传、武术影视、武术信息等)。武术产业是一个涵盖很广、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很多部门,如制造业、食品业、建筑业、旅游业以及交通通讯信息服务业等。可见武术产业是“经营人体”的行业,是“生命产业”。可以预见,武术产业是21世纪一个潜力深厚、前景广阔、较具有活力的产业之一。武术产业化,是指武术项目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现代武术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把武术与经济结合起来,刺激武术产品的需求,拓宽武术产品的市场,使武术能够向社会提供武术产品和劳务。武术产业化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武术产品、劳务的需要,又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华武术作为中国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并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闻名于世。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武术已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但相比于其他一些体育项目,武术的发展却显得有些滞后。因而要加快其世界发展的步伐,要有效地推广武术运动,充分利用武术的商业价值,就要开发武术产业,使武术发展走产业化之路,把武术推向市场,这是加快武术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研究方法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中国武术项目的产业化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相关研究论文、学术专著等文献资料
2.综合分析法
以对比分析法,推理判断等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武术产业今后的发展趋势。
三、结果与分析
(一)从国际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看中国武术项目的产业化发展趋势
以世界上最大的体育运动盛会――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商业的介入起,奥运会一直给国际奥委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如悉尼奥运会,据国际奥委会有关资料表明:参与奥运会国际赞助“TOP计划”的11家跨国公司以6.5亿美元换取广告许可权,悉尼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销售收入达14.8亿欧元,门票出售上座率超过90%,收入近5亿欧元,另外奥运会的衍生产品(如运动器械,运动服装等等)达2.6亿欧元,正因为有丰厚的经济收入,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各地开展得如此轰轰烈烈。另外,正是由于商业的介入,世界杯足球锦标赛,美国的NBA联赛等,才开展得如火如荼,富有生机。
国际体育产业的成功运作,已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国为它不仅促进了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且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产业,有关资料表明:“2003年美国的体育产业产值已高达790亿美元,超过石油工业(533亿),汽车工业(531亿)及航空,冶金木材加工等到产业的产值,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3%。以足球产业为主体的意大利体育产业,其2003年的年产值约183亿美元,位于意大利国民经济的前10名。总之世界体育产业正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我国的武术运动作为一项集健身、修身、防身、娱心等多元价值功能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别的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国际体育产业正红火发展的态势下,加快武术产业化的步伐,逐渐与国际接轨,必然会大大促进武术的发展,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我国的国民经济收入。
(二)从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看中国武术项目的产业化发展趋势
中国体育产业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但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中国体育消费总量虽然很大,但人均消费水平很低;其次,生产体育产品的部门品牌意识不够强;第三,群众体育知识普及度不够高。1993年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体育要实行“六化”“六转变”的改革,发展体育产业,培养市场的目标成为深体育改革的重要内容,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拉开了开发我国体育产业的帷幕,短短的几年时间,到2004年参加甲A,甲B和乙级的联赛俱乐部已发展到40余家,一所普通的足球俱乐部一年营业额多达两三千万。中国足球已从单纯依靠国家拨款每年经费不过500万人民币发展成为年产值超过20亿的第一大体育大项。中国的足球产业开发收益已卓有成效,并且正以很好势头向前发展,正因为有着强大的经济基础,中国的足球开展得红红火火,使中国足球水平亦因此飞速提高,并在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中,以小组第一名的绝对优势历史性地提前两轮出线,44年几代人的梦想得以圆满。随后步入市场的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其成果也初见成效。
目前武术运动的武馆,武校,武术产品,旅游,广告,影视音像方面也逐渐推行产业化的发展。尽管如此,武术产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市场运行体系,相对于其他项目来说,明显不足,所以加快武术产业化发展,是中华武术发展的最好出路。充分发挥武术的优势,把其健身、修身、娱心等多元价值功能体系与经济挂钩,与武术产业相融合,才能充分展示它的魅力,吸引人们向武术市场的投资。
(三)武术项目产业开发的优势条件
1.广博的市场资源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还是一种文化载体,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开发武术产业不只局限于开展单一的经营活动,还有许多地域文化的深层开发。比如开发武术伤科秘方资源,为现代教学,训练及养生服务。从历史上看,过去不少习武之人,多数还是行医济世的郎中,因为练功习武过程中,总结积累了不少有保健价值的功法和养生医学良方,就以少林寺损伤救治秘方为例多达几十种,诸如《少林练功保筋方》、《少林练功通气血方》、《少林金伤总活方》和《少林练功洗手和伤方》等,如果能把这些方剂作为资源加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将有效促进武术与医学的科学结合,既可推动武术产业的发展,又可以服务于社会。
2.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广阔的消费市场
世界上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武术,没有中国人的地方也有人喜爱武术。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武术爱者已超过六千五百万人,外国人学武术占我国体育人口的一半,从经济学角度考虑,他们是武术消费的基本群体,是推动武术产业发展的主体。另外,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将更加关注生活质量,注重寻求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因此,在武术防身、健身、修身、娱心、养生保健方面也会出现一定的市场需求。
3.丰富的人才技术资源
任何一种体育产业得以发展壮大并最终居于前沿地位,必须具备世界一流的竞技水平,这是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多年来,我国武术人才辈出,特别是建国以来逐步形成了多元化武术人才发展道路,建立起武术人才库。到目前为止,民间拳师多达数万人,高级武术教练数百人,获得高段位称号的有四百多人,高水平运动员一千余人,国际级,国家级裁判员多达两百余人。有中华武林百杰。科研队伍不断壮大。丰富的人才资源是武术赖以传承和武术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还选派了大量优秀武术人才到世界各地执教,广泛传播武术文化,为开拓国际武术市场创造了条件。
4.商业运作的经验
从1988年开始的第一届中日太极拳比赛交流大会和国际武术节,以及随后的“汛华杯”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到2006年这20多年时间完完全全是由中国武术协会和有关公司按照市场规律成功运作的典型工作。杭州与深圳国际武术节,集资三千万人民币。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先后成功举行了四届。经贸成交额分别为:8,24,32,52.5亿元。现在,中国武协运用现代经营理念,成功推出了“散打王”赛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还有中国功夫美国职业拳击对抗赛。中国功夫对泰拳,南北武状元争霸赛事等,都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活跃了武术市场,同时也为武术运动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商业运作的经验。在旅游方面,一些武术胜地也利用当地资源优势,较好地发挥了武术的旅游功能。仅以河北,河南为例,近年来河北省旅游局通过对外发送反映沧州、保定武乡风貌的专题电影-《武乡行》《保定保健旅游》活动,提高了两地武术、气功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每年前来两地学武观光的外国人有增无减。河南省旅游局将“少处拳”和“太极拳”作为重点发展对象,采用“打出去,引进来”的方针,省旅游展销团赴新加坡展出表演3个月后,吸引了大批旅游朝拜者,现在每年到少林寺参观的游客达200万人次,收入十分可观。在影视方面,70年代李小龙在世界卷起“中国功夫”旋风,激发起西方世界的功夫热潮。80年代的《少林寺》唤起了人们对武术的热爱,前几年的《卧虎藏龙》又再次掀起世界武术的狂澜,《英雄》更是创造了中国影视的神话。武术渗透到影视领域创造出武打片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并以无穷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出版商,电影公司竞相推出武打片,凡此种种,表现出了武术文艺市场的广阔前景。也因为如此带动了许多武术相关的图书、音像、器材涌向市场。这些都为武术产业开发供了宝贵的经验。
但是武术产业起步较晚,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1)产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基本从零开始;(2)发展时间短,尚未形成规模;(3)观念上有待突破;(4)武术产业的整体资源规划、配置、利用还不够理想。
(四)中国武术项目产业发展趋势
1.按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开发武术产业,规范市场,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武术市场运行机制。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提出“武术走市场的路子,就是要把企业管理方式引进来,经营开发武术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以武养武,这是武术的根本出路”。武术产业开发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就必须与企业界联手,把武术产业纳入他们经济的轨道,按照现代公司的要求组建武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应遵循经济规律和经济法规开发武术产业,以市场作为调节,采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促使武术与企业共同发展。同时,要对整个产业的经营行进行规范,避免鱼龙混杂和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影响武术产业发展的大计,维护产业形象,有效地促进武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2.充分发挥武术经济资源优势抢占体育市场。作为管理者必须明确武术的经济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武术所特有的有利条件,树立武术产业意识,增强武术市场观念,积极筹建武术专项发展基金,尽快抢占国内外体育市场份额。目前我国体育市场发展现状良好,武术必须奋起直追,抓住机遇,从现在起要充分利用武术的知名度,为武术事业融入资金,利用会员制和基金的优势开展系列的基金募集工作,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3.进一步改革赛制将武术比赛全面推向市场。对于此,我们已经有过很多成功的经验,竞赛是武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积极培育各种为武术竞赛服务的市场主体十分重要,市场主体包括武术竞赛的组织经营者,消费者和商家企业,其中消费者是第一位的。竞赛制度和形式的改革必须符合消费者的“口味儿”也就是说,消费者喜欢看什么样的比赛,我们的改革就向那个方向倾斜,同时比赛可以跳出武术的圈子,尽快使竞赛与市场接轨,走职业化道路。
4.积极引导和开拓武术健康娱乐市场。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明确指出:武术要从过去的重点关注优秀运动队的比赛转向全民习武健身,把武术时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武术全新的时代价值和生命力,推动武术尤其是传统武术的发展新路子。武术市场面向绝大多数习武者,其产品一定与娱乐、休闲及全民健身结合起来。现阶段,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群众的闲暇时间增多,对于武术产品需求也越来越多。要把一些群众基础好,易于形成市场需要的武术产品推向市场。按照经济规律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开拓武术市场,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造福于全人类。
5.现代高科技在武术中的运用。武术市场规模尚未完全形成,规模效应不明显,因而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全面提升武术产业在体育市场的占有份额,解决好高科技同武术产业的有机结合和运用问题,探索武术产业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和开发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提高武术产业的整体运作效率。
四、结论
武术产业是武术事业的一个部分,发展武术产业,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把武术作为产品进行市场开发和推广,充分展示武术在市场经济中巨大的市场价值。我们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武术,更要从历史文化背景和体育产业发展的背景,才能把握武术产业发展的趋势,解决武术产业在前进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正确引导武术产业发展的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兆厚.奥运会与文化经济关系辨析[J].体育科学.2001.22:23-25.
[2]张吉龙.论中国足球产业化[J].体育科学.2003.21.4-6.
[3]杨少雄.论武术产业走向[J].体育文史.2000.2:7-9.
[4]许庆华.武术深层资源与开发[J].中华武术.2002.3:6-9.
[5]周萌.关于武术市场开发的思考[J].中华武术.2003.1:41-45.
[6]昌论.开拓武术市场经济工作新局面[J].武林.2004.11:32-34.
[7]宁远.发展―武术产业大趋势[J]..中华武术.2004.12:21-24.
[8]于开峰.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文史.2005.107:42-43.
[摘要]:当今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成为决定国家影响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亚洲经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东方智慧的巨大影响力和“中国式”文化资本的崛起。借着2008北京奥运会对以DIMT模型归纳的东方智慧的展示,“中国式”文化资本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中国文化影响力提升的坚实基础。分析北京奥运会中“中国式”文化资本的转换方式及“后奥运”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为我国文化产业提供有借鉴意义的发展路径。
Abstract: The degree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determining the country’s influence. To a large extent, the rise of Asian economies is benefit from the great influence of the oriental wisdom and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capital. In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depending on the display of the oriental wisdom which can be summarized in a simple DIMT model, Chinese cultural capital has become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he rise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onversion mode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capital in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the " Post-Olympic era”, we can find the better development path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China.
Key words: DIMT;Chinese Cultural Capital;Oriental Wisdom;Beijing Olympic Games;Cultural Industries
伴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儒家文化圈及其东方智慧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引发了全球对古老华夏文明的关注热潮,也再一次肯定了文化要素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影响力中的重要作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向世界全方位的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真实面貌,更加快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举目今日世界各国媒体产品,从美国好莱坞的《花木兰》、《功夫熊猫》到日本的《龙珠》、《最游记》、《三国》,对“中国式”文化资本的开发运用已是普遍现象。相比之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却呈现势头良好而内动力不足的状况,从文化安全上讲,这势必会影响我国民族文化的绵延发展;而从经济上看,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则会影响整体国家经济的前进步伐和国家影响力的提升。本文从北京奥运会对以DIMT为代表的东方智慧的展示分析入手,探索我国开发“中国式”文化资本和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可行途径,加快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速度,从而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在全球的影响力。
一、“中国式”文化资本的崛起与DIMT的奥运展示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亚洲的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等四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突飞猛进,成为国际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者,被誉为“亚洲四小龙”。国际学术界对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作了大量研究,三大研究派别中第一派就认为是东亚独特的文化模式造就了其经济奇迹,儒家文化是“亚洲四小龙”乃至整个东亚经济崛起的精神支柱。日本现代企业管理的开山祖之一涩泽荣一曾说过:“要把现代企业建立在算盘和《论语》的基础上。”这形象地表明了儒家文化对东亚企业管理的指导作用。与日本相似,“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除了引进西方现代科学技术之外,无不伴随着儒家价值观的继承和发扬。韩国釜山大学教授金日坤指出:“儒家文化的最大特征是依赖家族集体主义的社会秩序。”他们认为儒家的一些传统伦理价值观念,如和谐、忠诚、重视教育、勤劳节俭、鼓励储蓄等,是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一些西方学者甚至曾乐观而自信的预测:21世纪将是儒家文化圈的世纪。(冯峰,2006)
儒家文化的影响力在全球的逐步扩展,是伴随着全球文化产业迅猛发展这一趋势。各国越来越意识到文化影响力将成为决定国家影响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文化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脊梁和支柱,能否合理开发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增值潜力的文化资本,将决定经济实体能否在新的产业战场上取胜的关键。“创意经济之父”约翰霍金斯曾提到,当前经济的发展依靠创意而非地产或资本赚取大部分收入,恰恰是文化将决定全球创意经济的未来,创造力要想实现繁荣并在新旧思想的不断融合中成长,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举目当下文化产业强国,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文化资源的影子。1998年6月,美国迪斯尼制作的长达88分钟的动画片《花木兰》上映,这部改编自我国民间故事的《花木兰》一经播映就引起全球轰动,票房突破3亿美元。该片在我国上映后,引起中国人众多关注,确切的说是给我国动画界以极大的冲击。因为这是美国人第一次将我国的传统题材改编成动漫搬上银幕,结果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我国也大受欢迎。时隔十年,美国梦工厂又于2008年推出了《功夫熊猫》,这部动画片更是以最鲜明的两大中国符号“功夫+熊猫”征服了全球观众。早在好莱坞打出中华文化旗帜之前,我们的邻国日本就已经在其动漫、游戏等作品中运用中国文化资源了,《龙珠》、《最游记》、《三国》等,甚至日本网游企业公开抢注我国除《红楼梦》之外的三大名著。由此可见中国文化资源的巨大吸引力和市场增值潜力。
各国传媒产品对我国文化的开发运用,大大提升了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巨大影响力和吸引力,因此如何让中华文化以我们的原创产品为载体走向世界,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或许可以成为一个重要契机和转折点。
北京奥运会是一场中国文化的盛宴,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奥运亦成为了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契机和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8年《中国经济蓝皮书》,首次将“奥运经济”概念纳入其中。从2007年开始,奥运场馆工程相继竣工,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力量确保奥运相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第三产业完成的投资远远高于全市投资的平均增速,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增幅都超过了50%。[1]
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北京奥运所呈现的诸多中国元素成为整个中国文化体系的典型代表,以一种现代体育精神的方式,成功的完成了“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换,必然将带来中国文化产业的新发展。
以《易经》为源头和代表的东方编码和解码的符号模式,与西方文化模式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别,就是言(Discourse)、象(Image)、意(Meaning)、道(Tao)的整体性,构成DIMT模式,这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符号系统和文化系统。(李思屈,2003:12)中国浩瀚几千年的文化资源积淀正是通过这样的符号系统呈现出来的。本次北京奥运会从服装设计、火炬外形设计到开闭幕式中国元素的运用,形成了一整套中国式的奥运符号系统,这一系统恰恰就是中国文化“言、象、意、道”的文化资源的完美呈现。
“言”(Discourse)是承载和传达文化的基础,是侧重用语言来追求“道”(Tao)的方式。以汉语为主的中国式的日常语言渗透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本次奥运会以“北京欢迎你”等众多歌曲作为中国文化的“言”,向全世界传达出中国文化的尚礼好客的传统,既符合传统文化资源传承的脉络,又具有现代开放气息。而在开幕式中更是集众多字体的“和”于万众之前,以此“言”求世界和平之道。
奥运开幕式中所展现的祥云、中国红、山水画卷等意“象”(Image),连同奥运歌曲中展现的北京古建筑、长城、风筝、书法等都是中国文化追求“道”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识别符号;而李宁、姚明等人物符号与鸟巢、水立方等高科技场馆建筑则作为中国现代符号与这些传统符号结合运用、集中展现,使奥运成为中国文化资源走向世界的靓丽舞台。
从言与象的手段结合传达出中国文化的深层内蕴,即“意”(Meaning),这是东方文化独具特色的审美方式和思维方式。北京奥运的“人文奥运”信息主要依靠中国文化资源中“意”的传达,这也是整套北京奥运符号系统的提升所在。“道”存在于言、象和意的基础之上,北京奥运所形成的符号系统融中国美丽的自然风光于内蕴丰富的中国文化之中,从而达到了向全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目标。
更重要的是,这些无形和有形的中国文化资源借奥运的体育精神和运动舞台顺利的转换为潜力无限的“文化资本”,汇入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而这种转换恰与中国近几年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潮流相契合,成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北京奥运相关文化产业中“文化资本”的转换
文化资本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大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他的文化资本的概念包括了各种各样的资源,比如语词能力、一般的文化意识、审美偏好、关于教学体系的信息以及教育文凭等。这些文化资本的形式可以在不同情境下与其他资本形式进行转化。布尔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可以以三种形式存在:①具体的形式,即以精神或肉体的持久的“性情”的形式存在;②客观的形式,即以文化产品的形式(如图片、图书、词典、工具、机械等)存在,这些产品是理论的实现或客体化,也可以是某些理论、问题的批判,等等;③体制的形式,即以一种客观化的、必须加以区别对待的形式存在。(皮埃尔布尔迪厄,1989)
虽然布尔迪厄并未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对文化资本进行深入阐释,但仍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诸多的借鉴意义。而要真正将“文化资本”用于文化产业的研究和发展中,就需要认识到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的密切而又相区别的关系,要实现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就需要完成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顺利转换。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我国体育产业因奥运会的举办而获得巨大发展。本次奥运会以体育产业的发展为核心线索,全面展示了这三类文化资本在整个文化产业中的转换方式。
对应于布尔迪厄对文化资本的分类,奥运相关的体育产业内存在的文化资本可分为三种类型,这三种形式的文化资本转换在本次奥运经济发展中都有显著体现,大大推动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1.有形资本的开发
有形资本包括体育场馆、体育用品、体育文物资源、体育彩票等。这类资本本身并不完全属于文化的范畴,但是由于增加了其文化内涵而获得了深层次市场开发。这类资本可以通过开发体育场馆旅游业,场馆的自主经营、委托经营、出租出借等商业使用形式,以及体育用品品牌文化的市场开发与销售等,这是传统体育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如奥运村,单纯的建筑设施由于其特殊的“四合院”设计而增加了其中国文化的内蕴,在市场开发中就获得了文化层面上的丰富意义,变成了文化资本的开发而非单纯的房地产开发。以北京的“古城文化”为背景,京戏、四合院、宫廷建筑等都是与浓郁的中国风情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传统的产业开发仅仅停留在旅游业等单调行业上,远未发掘其巨大经济增值潜力。而奥运这个舞台则开阔了产业发展的视野,以《北京欢迎你》的歌曲形式实现了巨大的传播效应,奥运村的“四合院”格局更让全世界人亲身体验了中国式的生活模式。这种“文化资本”转换方式更具有长远的影响力和增长潜力。在这些有形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换基础上,体育休闲、文化、奥运旅游、会展演出等高端奥运经济业态已现雏形。
本着“分享盛会,携手共赢”的主题,2008体博会(第22届)于2008年5月在北京顺利召开,凭借奥运之风,对推动我国体育产业规模化和国际化步伐具有深远的影响。奥运会为体育产业本身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我国体育产业上下游产业链联动整合带来了时机,本届体博会正是抓住这一机遇,集中体现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成果,是一次集展览、展示、贸易、资讯流通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国际化、专业化博览会,而且正逐步成为以体育用品为核心,兼顾营销赛事资源、推广体育文化的综合性体育产业平台。
另外,以福娃为代表的体育用品,成为本次奥运会有形文化资本开发的重要组成。从2005年11月11日开始,50余万件奥运福娃系列特许商品,已经在全国各地特许商品零售店点销售。吉祥物特许商品的种类主要有玩具、服装服饰、箱包、文具、贵金属纪念章、徽章等六大类、近300种商品。其中既有面向少年儿童消费群体、价格仅为8元一支的吉祥物荧光笔,也有面向高端收藏者、价值十几万元的贵重金属纪念章。同时,福娃系列动画长片及其相关衍生产品也汇入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大潮之中,为塑造中国自己的动漫形象品牌打下基础。
2.无形资本的转换
无形资本包括运动员个人具有的技能与知识、各类运动会商用徽标,围绕运动会开展的广告等宣传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体育品牌,产业外围还包括媒体上的体育节目。在产业市场发展中,这类无形资本可以转换为一定的消费品,如各类体育培训机构通过给予消费者一种服务,增加其个人体育技能和知识的拥有量,这种形式本质上就是文化资本的传递与转移。再如各类商用徽标在赞助商广告中的运用,体育品牌的无限销售力和巨大的市场影响力。其他体育健身、娱乐、咨询等行业都是无形文化资本在体育产业中的体现。
体育产业中的资本开发除了体育运动会、场馆等具体形式的体育资源之外,体育产业的无形文化精神更多的负载在运动员身上,尤其是明星运动员,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高超的体育技能,更是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这可以归类到布尔迪厄所提到的“具体的形式”的文化资本,以精神或肉体的持久的“性情”的形式存在。从对外交流与体育产业深层发展来说,这种无形的文化资源更具有增值的潜力。
国家体育总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对国家队运动员商业活动试行合同管理的通知》和《体育产业“十一五”规划》,说明我国政府极为重视运动员作为体育产业的无形资本的市场价值,注重探索创新运动队、运动员商业活动管理的新模式,在加强教育和制度建设的同时,积极引入合同机制加强对运动员商业活动的引导和管理。[2]
那么如何将这种负载于我国运动员身上的无形体育精神和特色民族文化转换为现实的市场价值,就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内容。现有的主要形式是运动员参与商业广告代言,如姚明、刘翔等代言VISA卡,中国体操队代言李宁牌体育用品。奥运会是全世界的盛会,比赛关注度非常高,因此运动赛场及媒体转播平台也就成了各类体育运动品牌的竞争舞台。
除了运动员,各类运动会商用徽标,围绕运动会开展的广告等宣传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体育品牌等也是无形体育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符号成为奥运经济中文化资本转换的重要组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品牌逐渐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载体,而奥运则成为民族品牌的绝好的展示舞台。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合作伙伴和赞助商中,带“国”字头的大型企业几乎占据了大半,中国移动、中国石化、中国银行、国家电网……他们在参与奥运举办的同时也最直接向世界展示着本土企业的整体实力与形象。对于国际市场和国外消费者,他们不仅代表中国产品的良好品质,更代表“中国式文化”的现代风貌。借用奥运作为企业品牌发展的“营销跳板”,进而壮大民族品牌,这成为奥运经济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资本转换方式。此外,以联想集团为代表的民营企业成为奥运会“TOP赞助商(顶级赞助商)计划”的成员之一,也为中国民营本土品牌走向世界开启了新路途。
作为体育产业无形资本的外围组成,中国各电视、报纸等媒体以各种奥运赛事转播、丰富的奥运相关资料为节目素材,进行深度挖掘和制作,激起受众的奥运热情,引发了一股媒体收视热潮,也大大提高了中国媒体节目制作水准,促进了我国影视等媒体产业的发展。本次奥运会还首次开播“手机看奥运”,为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3.体制形式的资本转换
第三种是体制的形式,包括体育产业的管理体制、产业政策及体育市场的规范措施在内的文化产业体制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独特国情,因此文化产业中的“体制形式的资本”就具有不同特征。作为我国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五年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从六个方面,对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做了部署,勾画出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体制结构。这成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依托和政策保证。
体育产业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国家体育总局在《体育产业“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完善政策,加强服务,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加快适宜市场运作的体育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同时要进一步开放体育市场并完善体育市场管理法规,加强体育市场的规范管理,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研究、制定有利于体育发展的经济政策,制定并组织实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体育消费,培育体育市场。[3]
本次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体育制度的深化改革,更新体制观念,加快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制度进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也成为体育产业中体制形式的文化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如通过中超、CBA、排球、乒超、围甲等职业、半职业联赛体制的形成和成熟运作,体育市场运作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高,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赞助商队伍和观众群体,为其他赛事的商务运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加速了体育产业的体制化发展。
三、文化资本的绵延性与“后奥运”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
以奥运为转换舞台,从奥运电视转播、奥运产品到广告、彩票、旅游观光、体育博览会,各色文化资本都会为北京乃至全国带来不菲的收入。北京奥组委曾预测,市场开发收入有望超过悉尼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达到20亿美元。借奥运东风,国内外旅游业不仅迎来了巨量人流,还突破了传统纯粹观光的旅游概念,增加了旅游开发的深度。这种文化资本转换方式将为我国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据统计,奥运旅游外汇收入达到48亿-49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390亿-1490亿元人民币。[4]
然而,虽然奥运经济规模巨大,奥运毕竟只是持续月余的一个超级运动会,围绕奥运赛事的准备、进行和结束,奥运经济也将呈现一个“抛物线”形状,随奥运的开始而开始,又随着奥运的结束而降低热度。历届奥运会举办城市在奥运会后面临的诸如总需求急剧下降,比赛场馆、运动员村如何后续利用,与奥运有关的体育、旅游、文化产业出现运营困难等一系难题值得关注。从总体上看,此时的经济效益可能走向明显萎缩,“昂贵”的雅典奥运会就是前车之鉴。为了避免奥运会带来的“低谷效应”,统筹谋划奥运资源的深度挖掘、开发和利用,合理引导重大公共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后奥运”时代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贯穿于北京奥运筹办过程的主要任务之一。
与奥运的短暂相对应,文化资本具有绵延性和渗透性,其影响力形成缓慢却可以持续长久。“创意经济之父”约翰霍金斯强调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文化将决定全球创意经济的未来,创造力要想实现繁荣并在新旧思想的不断融合中成长,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文化先行”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奥运经济也不例外,借奥运传递中国文化,开发合理的中国文化资本转换方式,就可以大大延长“后奥运经济”的生命力。从这个方面来说,文化资本对于体育产业及其他文化产业门类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以奥运吉祥物产品为例,通过动画片、各种衍生产品及奥运赛事中的营销,奥运吉祥物就可以形成一条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五个福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要从单纯的动漫形象变成一个享誉世界的成功品牌,就需要文化的运作,即文化资本的转换,将其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转换为具有增值潜力的文化资本,才能实现产业链的完善与壮大。从其创意内容出发,从动画短片到运用现代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方式大批量生产动画片,并把它们出售到世界各地,继而扩展到玩具、礼品、食品等一系列文化产品。在此基础上针对儿童的兴趣,提供全新的文化娱乐服务,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全球化的跨国娱乐企业集团。另如在北京召开的第22届体育博览会,号召“让奥运走进生活,把奥运留在身边”,也就是让奥运会重在参与的精神深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成为现代中国文化的新内容而绵延发展。众多参展的“后奥运”的产品让人们感受到奥运会给中国“后奥运经济”带来的推动效应。
四、结语
奥运经济发展的背后必然是体育精神与民族文化的推动,这也是“人文奥运”的真正内涵。与奥运相关的文化产业如此,整个文化产业亦如此。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在于我国所具有的五千年文化积淀,然而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文化资源的丰富与否与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否并非直接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取决于文化资源的拥有量,而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和如何合理的开发和运用。究其关键在于充分挖掘文化产业中文化资本的市场增值潜力,从总体上提升我国文化资本的转换力。
持续月余的奥运会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绝佳舞台,也是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影响力的大好时机。伴随着“中国式”文化资本和中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中国主张”和“亚洲主张”也将成为学术研究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本转换方式,注重以中国式的文化资本为核心发展脉络,将更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展示的能力和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发挥中国在亚洲的文化中心作用。
[注释]
[1]奥运经济网. bjoe.gov.cn/zt/ayjjjsqx/.转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
[2]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体育产业“十一五”规划.sport.gov.cn/n16/index.html,2007年3月12日.
[3]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体育产业“十一五”规划. sport.gov.cn/n16/index.html,2007年3月12日.
[4]奥运经济网.bjoe.gov.cn/zt/ayjjjsqx/.转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12月17日.
[参考文献]
[1]李思屈(2003).东方智慧与符号消费——DIMT模式中的日本茶饮料广告.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Li Siqu(2003).Oriental wisdom and symbolic consumption.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斯科特拉什,约翰厄里(2006).符号经济与空间经济(王之光,商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Scott Lash & John Urry(2006). Economics of Signs and Space(trans.by Wang Zhiguang & Shang Zheng).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3]大卫赫斯蒙德夫(2007).文化产业(张菲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David Medvedev(2007). Cultural Industry(trans.by Zhang Feina).Beiji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4]David Roberts(2003). Illusion only is sacred: from the culture industry to the aesthetic economy. Thesis Eleven,Vol.73, No.1.
[5]季欣(2006).关于构建审美经济学的设想:凌继尧先生访谈录.东南大学学报,(2).[Ji Xin(2006).The Ideas of Construction on Aesthetic Economics: Interview with Mr. LING Ji-yao. Journal of Dongnan University,(2).]
[6]李思屈(2006).数字娱乐产业.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Li Siqu(2006).Digital Entertainment Industry. Chengdu: Sichuan University Press.]
[7]约翰费斯克(1993).传播符号学理论(张锦华译).台北:远流出版有限公司.[John Fisk(1993).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trans.by Zhang Jinhua).Taibei: Yuan-Liu Publishing Co.,Ltd.]
[关键词] 体育经济 体育品牌 战略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正在成为全社会的一个投资和消费热点,尤其是体育用品行业。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提出的主题思想是:“给中国人一个机会”。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则成为中国国内企业向世界品牌冲刺的一个强有力的跳板。与此同时,国外的体育用品制造商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在这一形势下,中国本国的体育用品制造商们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运筹帷幄以出奇制胜,根植于国土,立足于世界,就成为了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体育品牌的概念及其分类
1.体育品牌的概念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品牌的定义是: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品牌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承载着一定的精神内涵,并通过其载体(即某项产品或服务)体现出来,不同的品牌其内涵也各不相同,体育品牌由于承载着体育运动的精神和特点而自有其独特的价值。
根据品牌的定义,按照笔者的理解,体育品牌是体育营销意义上的以差别化为代表的体育商品个性和独特卖点的标志,是活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一种消费情结,是一个名称、术语、符号、标记,或是这些因素的组合。体育品牌是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创建的, 企业生产了产品, 通过一定的渠道, 将信息传递给消费者, 消费者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对产品产生认同感, 进而同品牌建立良好的关系, 形成消费“忠诚”。 同时, 品牌在接受了消费者的检验后, 在以后长期的经营中不断改进自己, 形成独特的“品牌文化”, 最终形成“品牌”。
2.体育品牌的分类
从目前国内外体育营销的实践来看,体育品牌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体育核心产业品牌。体育核心产业包括竞技表演业、健身娱乐业等,该产业形成的体育品牌包括体育赛事品牌、体育运动员品牌等。二是体育赛事品牌。体育赛事是体育运动的核心,最能够展现体育运动的活力和魅力,也最能够体现体育运动的精神和理念。三是体育运动员品牌。体育运动员是体育活动的参与者,是体育运动的核心,在体育活动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正是他们将体育运动的魅力呈现给观众,让人们感受到他们在运动场上拼搏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他们是力和美的化身,是体育理念的传达者。四是体育支持产业品牌。体育支持产业包括体育用品、器材、服装、场馆等产业领域,该产业所形成的体育品牌包括体育用品品牌、体育设施品牌等;五是体育用品品牌。体育用品品牌,是指体育企业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创造出来的,得到社会公认的,与同类体育用品相比较,具有高知名度、高美誉度、高寿命、高效益、高价商标并名列前茅的产品。
二、我国体育品牌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1.我国体育品牌发展的现状分析
体育用品行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我国最先发展,历史最为久远,最为成熟的一个区域,也是体育产业中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行业。近几年来我国的体育用品行业得到迅猛发展,全国居民用于体育用品的支出已经位于日常基本生活消费之外重要消费支出的第六位,全国体育用品行业总产值更是以每年493亿元的规模增长,目前我国体育用品的年销售额为300年~400亿元。中国体育用品生产从地域分布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集中在京津、沪闽、粤三地,尤其是福建和广东地区,体育用品生产厂家更为密集。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已超过400万家,中国的体育市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国内自主体育品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2.我国体育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体育用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大多生产技术落后,研发处于兼容并蓄的模仿阶段,更缺乏专业运动领域的作为。在我国生产企业中,“重生产”、“轻研发”的现象还十分普遍,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队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把传统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的前瞻意识,缺乏对国内外市场信息的掌握和未来走向的准确判断。企业对产品研发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生产出来的体育用品档次、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较差,不具备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因此,不利于我国体育品牌的长足发展。
(2)我国体育产品缺乏品牌文化。品牌文化就是指通过建立一种清晰的品牌定位,在品牌定位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内外部传播途径形成受众对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认同,从而形成一种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文化氛围形成很强的客户忠诚度。这种忠诚度是将物质与精神高度合一的境界,人物合一是对品牌文化的总结。它代表了某一种人群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个性。品牌文化其实是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它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仅仅提供给消费者产品或服务,而且帮助消费者去实现他们的梦想。我国体育品牌将文化作为品牌战略切入点的企业较少,很少从高端理解品牌或者从文化的宏观视角塑造品牌,所以说我国的体育品牌缺乏文化根基作支撑。
(3)市场发育较低,行业竞争不规范。近年来,市场的活跃对体育品牌的流通起到了积极作用,短时间内过多过滥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展销活动造成了无序的竞争,也给大量质量低下的伪劣产品提供了生存的条件。我国对体育品牌业的标准化工作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因此,必须通过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加强技术等级标准审查、企业计量标准审查、企业质量管理审查等,限制那些检测设备不完善、无标生产、缺乏有效的质量保证的产品投产和销售。
三、我国体育品牌发展的战略途径
体育品牌战略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树立“名牌意识”,从产品的质量、科技、创新、营销服务以及管理等多方面、全方位出发,由企业内部与外部多方面共同努力、配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产名优品牌体育用品。
1.注重品牌质量及产品创新
品牌质量包括品牌本身所代表的产品质量和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感受的质量。品牌质量以产品质量为基础,并扩展到消费者心中感受的质量。现在国内的品牌已经注意到这方面的发展,但是做的还远远不够。
科技又是创新的基础,每一个品牌产品都应具有其他产品所不具有的科技含量和技术诀窍。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因为受到设备、资金、技术和管理的限制,更多强调的是低价位,而忽视了对产品技术的研发,尤其是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体育用品,如赛车、户外用品等设备器材的开发和研制,产品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感受到的质量。只有不断使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创造出企业自己的专利技术,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名牌才能永久名牌。
2.加强体育品牌文化
品牌知名度高并非代表品牌价值高,品牌的文化内涵才是品牌价值的核心资源,名牌的背后是文化,产品是暂时的,文化是永恒的,只有文化的,才是经典的。所以体育用品企业应重视品牌的文化含量,努力把文化、知识、智慧注入到品牌创建的所有过程中,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使品牌更具竞争力。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中还普遍处于起步阶段,为此,借鉴国外知名体育用品品牌成熟的品牌文化理念和运作经验,努力提高企业的文化创造力,用文化来创造品牌,用文化来创造品牌增值的价值,使品牌文化成为我国体育用品品牌成长的加速器,早日打造出我国的世界体育用品强势品牌。
3.清晰市场定位及创造品牌个性
在目前众多运动品牌云集的情况下,就要细分市场,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锁定高中低档不同的消费阶层、不同的区域市场等手段找准品牌定位。我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体育用品品牌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因此,必须立足全球,放眼世界,在国际市场的大环境中运筹体育用品品牌的发展战略。我国体育用品品牌首先就是要正确分析市场生存环境,明确品牌定位。我国的体育用品品牌普遍存在着品牌定位模糊不清的缺陷,如作为我国体育用品品牌龙头老大的“李宁”,在品牌创建的12年间,除了上世纪90年代的急速膨胀期,“李宁”一直不能突破成长的上限,营业额停滞不前,已有的消费者并没有重复购买产品,也没有新的消费者加入。造成这个结果主要就是品牌定位不清晰的原因所致。要想在全球市场与世界知名体育用品品牌竞争,我国体育用品品牌必须在创建品牌之初就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位策略,在品牌创建过程中要清楚地将定位思想、理念和原则传达给市场,提供足够的营销资源并保证定位准确。
体育品牌的成功营销不但能带动体育产业大发展,更能带动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力发展,体育品牌是一个新的营销点,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可挖掘的潜力。怎样正确认识中国体育品牌的发展走向,以及如何制定适合中国体育品牌的发展战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高希生 阁宝成:体育品牌的内涵及外延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12)
绿色体育概念的提出源于上世纪6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绿色体育理念使现代体育产业向无污染、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强调促进体育运动与自然的和谐,绿色体育不但是触觉、听觉、嗅觉上的绿色,更是一种生产、生活观念,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维护人类身体健康为精神实质。从广义上看,绿色体育代表了整个体育运动的健康方式、公平的竞争、和谐的运行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从体育产业的角度上看,绿色体育则要求体育产业必须发展为生态、环保产业,在维护产业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
二、绿色体育对体育用品企业的影响
传统的体育用品企业以市场为主导,基于消费者需求进行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为企业的唯一目标。而在绿色体育背景下,企业的生产经营发生了变化。一是要求企业必须重新树立价值观念,在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纳入经营目标范围,企业经营目标更加多元化。二是要求体育用品企业生产绿色体育产品。企业必须大力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集约使用原材料,避免和减少对环境的压力,促进节能减排,提高对废弃物处理方面的投资。要对产品实施绿色技术设计,在产品设计中体现环保理念,积极使用便于回收与再利用的原材料进行设计与生产。新时期的绿色体育产品,要求绿色体育必须成为一种企业文化,赋予了体育产品新的内涵,从品牌、包装到服务都要体现绿色理念。三是要求体育用品企业生产的产品仓储、物流与营销均要绿色化。绿色体育背景下,企业要构建绿色的仓储、物流、营销产业链条,积极进行绿色体育信息的采集、绿色体育产品的销售、选择绿色的渠道等。
三、绿色体育背景下对体育用品企业管理会计的新要求
传统体育用品企业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通常是通过对企业财务运行的分析,做出财务报告,从而为企业管理层提供相应的预测和决策信息。传统管理会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企业的成本控制与核算,往往对于企业的外部利益和社会效益并不关注。而在绿色体育背景下,体育用品企业的会计不仅要谋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财务管理的最优化,更要求会计把企业的生态环境效益纳入视线,如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时最大化,成为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管理会计不但要提供准确的财务报表,更要对外部环境信息进行分析、总结,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更加全面的生态环境信息,对环境进行综合评价。一方面,从传统的成本管理看,绿色体育要求企业管理会计把有关环境方面的支出纳入财务管理范围,管理会计在进行仔细核算的基础上,为企业寻找降低绿色成本的最佳方法。例如:目前,国家发改委对于服装类生产企业,普遍推行“能源评价”。因此体育用品企业在新项目落地前,要在财务方面做好项目详细的能评。另一方面,管理会计要做好企业“原材料采购-生产-仓储-物流-销售”流程的产业价值链分析,要把绿色理念贯穿到企业的整个运作流程之中。在原材料采购阶段,要在对原料供应的质量、价格、环保等成本计算的基础上,为企业选择好供应商。在企业的生产阶段,要为企业环保技术的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提供必要的财务数据支撑。对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等方面,要大力提高工作效能,减少对资源的使用和消费,使企业的环保成本降到最小。在仓储与物流阶段,要选择便捷合理的仓储、物流方式。在销售阶段,要树立体育用品“绿色营销”的理念,打好“低碳”与“绿色”牌,获得最大的“顾客价值”。第三方面,在绿色背景下,管理会计要更广泛地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帮助企业密切关注国家、地方政府的相应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基本财务处理能力的基础上,丰富自身的环保知识,为企业充当好环保方面的参谋,促使企业通过开发绿色体育用品,占有更广阔的市场,拥有更大的社会效益。
四、绿色体育背景下提高企业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对策
(一)绿色体育背景下要扩充会计的基础工作
一方面,要在会计基础工作中增加绿色会计科目。资产、负债、权益、成本、损益等构成了传统的会计科目,其他如:节能减排、对人身健康的影响等绿色因素,在传统会计并没有纳入会计科目。而在绿色体育背景下,要为体育用品企业的会计增加“绿色”资产、负债、成本等绿色会计科目。绿色资产中涵盖企业的土地、水、绿色生产线等项目。绿色负债中包括企业环保的相关费用和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环境和生态产生的影响等。绿色成本包括企业从原材料采购、生产、物流、销售等流程中,解决环保问题的所有款项。另一方面,要为体育用品企业建立绿色管理会计的核算体系。要确定绿色管理会计主体和核算对象,做好会计的确认与计量。在计量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于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把企业的历史、重置、机会成本等项目纳入计量范畴,同时也可探索非货币计量的方式。做好环境损益、成本等明细表,要在财务报表中体现绿色管理会计的信息,保证基础会计信息的准确。第三方面,要建立体育用品企业生态效益评价体系。管理会计要在做好基本财务工作的同时,深入到生产、经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形成完备的环评调查报告,递交企业决策层,出具可靠的环评意见,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参考。
(二)建立健全绿色管理会计组织机构和岗位责任
一方面,在绿色体育背景下,要健全管理会计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要建立“扁平化”的财务管理系统,使得会计与会计、会计与企业决策层间的管理幅度降到最小,实现人员的最优化配置,以便对企业的生态和环保方面的财务指标和经营事务进行更便捷地检测与反馈。另一方面,要整章建制,制定企业绿色会计条例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首先,设置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标准,把有关绿色产品相关信息监测、核算的责任落到实处,把责任目标分解量化,把执法责任落实到集团部门的会计人员、各个子公司、各部门和其相关的会计。决策层要与各级财务部门层层落实绿色财务责任,明确绿色体育背景下管理会计岗位责任制的分解办法,使管理会计的责任主体分明、责任落实到人,真正做到职权清晰、程序规范。在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目标实施的过程中,要与《绿色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制度》、《规范稽核制度》、《绿色管理会计成本核算制度》、《绿色会计分析制度》等其他制度相融合,使之嵌入到每项规章制度中,强化责任的落实。其次,要强化管理会计岗位责任的监督,企业的审计机构要建立不定期巡查机制,担负好监督的责任,对管理会计的责任履行情况及时进行审查,促进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企业内部要形成部门间、会计人员间、审计的监督有力、奖罚分明、操作性强的责任追究制度,为管理会计岗位责任的实施提供条件,为管理会计打造事前、事中、事后“三体一体”的监督体系。第三,要做好管理会计人员的激励,要使工资与绿色管理会计岗位责任相挂钩,对于完成责任目标的会计,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对于完不成责任目标的会计,要使之与工资的发放相联系。要做好管理会计的提拔与任用,对于完成工作成绩优秀的会计,要提拔到企业的管理层,激发其他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全面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
与全国其他各省、市相比,陕西省关于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立法明显滞后。比如从地方经营性立法看,有些省针对体育市场经营活动颁布了省一级的体育市场经营活动方面的专门规定,而就陕西省来看,目前比较成熟的是《西安市体育经营活动管理条例》和《西安市体育经营活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这两个法律文本中,西安市对体育休闲产业的行政执法和监管的规定还是比较全面的,从市场主体的资格、经营范围、经营行为、消费者、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行政主管机关的监管方式、程序,以及市场相关主体的行政救济方式等都有比较详细的规定。目前这两个法律规范是西安市体育休闲产业经营活动的基本制度。除西安以外的陕西省其它各地市区,相关的法律规定尚不成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地方立法。上述从国家到陕西省地方法规的出台是保障陕西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法律依据。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陕西省体育休闲市场的实际需求相比,陕西省体育休闲产业的政策法规保障不足还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立法滞后于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从整体看,立法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陕西省地方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短板。从体育休闲产业的属性看,兼具商品和公共物品双重属性,对于这样的属性的产业发展国家和地方均存在立法滞后的问题,比如《民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对其组织结构、民事主体的规定还只是一般性规定,没有考虑体育休闲产业组织形态的特殊性,尤其是体育休闲产业作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部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体育事业的公共属性和体育市场的产品属性的多形态的组织结构采取何种治理结构以及如何承担责任也未予以深刻思考,因此,加强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立法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法规的制度性缺陷是制约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瓶颈。比如,国家将体育产业划归为娱乐业的行业归属导致体育产业在金融和税收方面的宏观管理法律制度瓶颈限制或制约了陕西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因为银行受信贷政策和对经营风险预期的影响给予娱乐业贷款限制,在税收方面高额征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育休闲产业的经营成本,企业难以为继的现象突出。就陕西省的一些调查数据看,在企业融资方面,65.6%的经营管理人员认为,近年来行业的融资渠道没有变化,有23.4%认为经营渠道变窄,11%则认为经营渠道变宽。陕西体育休闲产业的融资困难与宏观政策法律关系紧密。融资在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该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陕西省,投资该行业的市场主体大多为民营企业,融资难度更大。这一困境的出现与现有的法律框架有关,比如按照法律规定,融资的渠道有银行贷款、通过证券、股票市场融资、吸引风险投资基金、通过个体融资等。陕西省该行业融资大量来源于个体融资,其实是向消费者“融资”,通常采用会员制形式,通过办卡等形式,提前向消费者收取费用达到融资目的,而少有通过证券、股票市场和吸引风险投资基金融资的成功的案例。可见,融资不畅也是制约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业内人士认为,这种状况和该行业发展过程中的政策性导向有关,如前面提及的主要受制于国家对体育产业的归属的宏观法律调控。在税收方面的高额征税的法律规定提高了陕西体育休闲产业的成本。在健身活动经营项目中,高尔夫球、保龄球、台球曾被纳入娱乐业,征收娱乐业营业税。《陕西省税务局关于调整娱乐业营业税税率的通知》(陕地税<2000>004号中,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经营娱乐业业务的适用税率为5%--20%;纳税人经营娱乐业具体适用税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规定的幅度内决定。高尔夫球、保龄球,台球税率西安为15%;宝鸡、汉中、商洛、安康、咸阳、渭南、铜川、延安、榆林地市所在地为12%;其他县市区委为10%;文化体育税目征收营业税为3%。为调整产业结构,国务院和国家体育总局先后提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休闲产业,并提出要给予税收、金融方面的政策优惠。但通过对陕西省几个地市的实地考察,很多企业表示没有享受到相关的优惠政策。
第三,相关立法偏重行政权力,忽视政策法规导向以及行业自治的重要性。从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来看,对于规范体育休闲产业市场方面,陕西省的相关政策导向以及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做得不够。西安保龄球市场的变化可算作典型代表。据相关材料:十年前,保龄球在西安市是时尚的体育休闲产业,虽然国家将其纳入娱乐行业征收较高的营业税,但经营者的经济效益依然很可观。随着行业门槛降低,更多的经营者加入了这一市场,为了招徕顾客,打价格战成了唯一的营销手段。保龄球的价格从最初每局100元左右,在短短几年内降至每局2-3元。原来高投入的一些经营者,无法承受高额的经营成本,相继关门倒闭。那些低投入,靠价格低廉争得一些市场份额的经营者也相继关门转行,恶性竞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体育休闲产业,尤其是保龄球运动,它本身就属于少数人的运动,是有“闲”、有“钱”,外加消费者选择体育休闲的心态的综合产物,这种消费的文化心态对市场很重要。保龄球在价格高昂的时候,玩的是一种时尚和惬意。当保龄球馆(场),遍地皆是,而且价格很低时,这种心态就不存在了,这个特定的顾客群体就消失了,这个市场就被“砸掉”了。如果有保护市场的措施,比如等级认证制度或星级认证制度,这个行业就不怕价格战,市场也不至于被“砸掉”。对这个案例的分析,大部分缘由是国家和陕西政策法规等宏观制度管理对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没有发挥足够好的导向作用,同时,也缺少体育行业协会的规范性引领。我们在对陕西体育休闲产业的经营管理者的访谈调研中,也发现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是他们最感头痛的事情。由此可见,通过政策法规制度完善,加强有利于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政策性导向和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引导该产业良性发展,避免恶性竞争,保护市场环境迫在眉睫。
2陕西省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行政执法和行政监督现状评析
关于行政执法,目前我国法律学术界对它的内涵和外延有不同的界定。有的将之等同于行政行为,认为行政执法就是行政行为的全部;有的将之区别于行政行为,认为行政执法只是行政行为的一部分。采用比较狭义的定义: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为了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目的,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直接对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和特定的行政事务采取措施并影响其权利义务的行为。行政监督是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专设的行政监察、审计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从国家划分的行政执法权限来讲,体育、工商、税务、公安、价格、质监、文化等行政管理机关均有权依据不同的市场法规,从不同的角度对体育休闲产业的市场经营活动进行执法管理。这从我国相关法律可见,如我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是体育经营活动的主管部门;市场主体的设立、登记、注册以及竞争行为等由工商行政机关进行监管执法;市场主体的税收行为由税务机关进行行政执法与监管„„总体来讲,陕西体育休闲产业市场行政执法监管体系还是比较完备的,各主管机关在其各自分管权限内对体育休闲产业市场的良性发展起到了保护、扶持、规范、调整、促进的作用。就陕西省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行政执法和行政监管现状来看,行政执法和监督现状表现为:
2.1省一级行政机关执法人员的意识比较强,执法的规范化工作做得比较好,地市级行政机关执法和监督的措施更具体,执法到位,执法效果明显。比如延安市体育局设有社体科、产业科和法规科,体育局系统共有执法资格的人员26人,自2000年以来,做了大量的执法工作,社会效果明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次执法活动是,延安市志丹县体育场地被征用、改建,没有及时落实新的体育场地,经市体育局执法,通过调解的方式,最终使该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2.2行政执法的依据较少,执法和监督的范围狭窄。陕西省地方法律法规中对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有一些规定,也赋予了相关机构的管理权限,但是,一些规定过于原则、模糊、可操作性较差,在行政执法中体现为依据少,范围狭窄。从图表2中可以看到,陕西省执法依据主要是国家层面的制度,地方立法较少。我们在陕西省体育局调研过程中了解到,虽然局机构设置中有政策法规处、经济处等职能部门,但实践中他们对体育休闲产业的行政执法更多的是政策指导性的。延安市和汉中市的情况相似,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对该行政区域内体育休闲产业的行政执法和监督管理比较少。
2.3行政执法程序的规范性和执法人员自身素质有待加强。目前陕西体育行政执法人员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和执法培训,执法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执法的程序不完善、不规范,甚至有随意执法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对体育行政执法机关的公信力和威信将有一定消弱,对陕西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法律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由于经费保障不足,编制不够,实际上一部分无执法资格的人员也在执法,出现了个别违法执法的情形。
3.陕西省体育休闲产业发展中相关主体法律意识现状评析
我们知道,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利益是适应社会需要,立足于现实,促进和保障不同的利益主体需要。作为实用主义法学代表的庞德曾说:“司法、行政、立法和法学研究等方面的活动,它们都旨在调整各种关系,协调人们之间彼此交叉的权利要求,旨在通过规定每个人可以安全地坚持自己的权利的界限来保证各种利益,旨在探索如何使人类的权利要求与希望在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的同时做出最小的牺牲的办法。”指出法律在社会的利益的保护和协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1立法主体考虑部门利益、局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的现象存在。在实践中出现立法的效率不强、质量不高甚至操作性差的局面,这与立法主体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有一定的关系。
3.2人们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仍有待加强。在体育休闲产业发展中,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公正的纠纷调处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社会管理机制、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完善的权利救济机制等都是以法律至上为前提的,对法律尊重和信仰不够,将会影响这一系列法律环境的优化。陕西体育休闲产业发展中,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还不强,尤其行政执法和监管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该产业发展的局面还有很大差距。。
3.3良好的法律秩序状态尚未形成。确立公平正义、诚实信用、平等互利、等价有偿等法律秩序状态是确保体育休闲产业市场良性运转的根本,秩序的缺乏是目前部分市场主体经营困境的又一原因。体育休闲产业的恶性竞争就是典型的例子。
4陕西省体育休闲产业发展法治环境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教学质量标准;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
专业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载体,而教学质量是高校本科专业发展的根基,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是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管理的必要条件。2012年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1],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指出:“推动省、行业部门(协会)和高校联合制定专业人才评价标准,促进各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制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是提高和确保本专业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由于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还在制定之中,未实施,制定出校级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成为广西大学进一步深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以下简称《校标》)是基于广西大学本科专业审核评估要求,参照《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3],根据广西大学和体育学院的办学条件,自身专业定位和办学特点而制定出来的。本文将就《校标》的编制原则、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进行解读和思考,以期促进广西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
1社会体育本科教育理念
结合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和社会体育本科教育现状,学院提出了社会体育本科教育的两个目标,一是培养具有良好素养具备体育精神的现代公民,二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体育专业应用人才。前者讲的是育人,后者指的是育才,育现代体育人,育专业应用才。具体的内容就是将“综合素质培养、运动技能教学、实践应用创新”三者相结合“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理念。综合素质培养,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养,培养出具备公民素养、奥林匹克精神、运动家精神的现代公民。通过知识获取和人文熏陶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获取方面,则侧重于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运动技能教学,就是通过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和专项理论知识学习,专项运动技能训练,培养出技能型社会体育专门人才。实践应用创新,就是通过实验教学、实训、社会服务及创新创业活动等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的应用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2编制原则
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制订《校标》过程中坚持“综合素质培养、运动技能教学、实践应用创新”三者相结合“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理念,贯彻以“强化协同创新、突出运动技能、建立实现矩阵、加强实践应用”的总体原则。把提高学生专项运动技能水平和专项运动技能指导应用能力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制订《校标》时坚持处理好六对关系,这也是《校标》的编制原则。第一,处理好社会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关系。要把握好社会体育专业的特点,在掌握社会体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传授运动技能,同时注重专项运动技能和一般项目运动技能的平衡发展,正确处理社会体育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之间的关系。第二,处理好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关系。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社会体育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关系,专业理论和运动技能课程教学不但要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而且要重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朝气阳光等职业素质。第三,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重视社会体育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加大运动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比重,特别是课程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综合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第四,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自主训练的关系。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大学生自主训练能力的培养,要求出早操自主训练和课余时间的自主训练,以进一步提高专项运动技能水平和专项体能。第五,处理好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倡采用启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讨教学法等,提倡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
3培养目标
3.1学校“协同创新,全程互动”教学改革建设目标
学校于2014年《广西大学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进一步推进全程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4](西大教[2014]37号)文件,要求各个专业贯彻执行文件精神,确保学校“协同创新,全程互动”教学改革建设目标的实现。其建设目标具体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背景,以技术创新为主线,全面推进协同创新、全程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使广西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切实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3.2《校标》提出的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定位
依据教育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设定的培养目标要求,参考学校“协同创新,全程互动”教学改革建设目标,本《校标》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为:以“三位一体”社会体育本科教育教学理念为基础,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具有扎实的体育科学基础,掌握社会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专项运动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专门社会体育人才。人才培养定位为:结合广西与东盟发展的区位特色,并充分利用广西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本着校内资源共享、突出特色、强化质量的原则,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专业运动技能、实践教育环节三者相结合,培养应用技能创新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广西,面向中南,辐射全国。发展水平定位为:本学科专业在区内外有较大影响,得到社会与兄弟院校的普遍赞誉。
4培养规格
4.1学制和授予学位
学制为4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对完成并符合社会体育本科培养方案主修要求的学生,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4.2人才培养规格
《校标》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其培养规格具体如下。知识方面:(1)人文科学知识:学生应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常识。学习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经济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可运用其进行基本的沟通和交流。(2)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学生应系统掌握与社会体育相关的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技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基本分析方法和技能。(3)社会体育相关的核心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体育市场营销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和运动营养学等相关知识,培养在运动科学方面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为学习和运用大众健身理论与运动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4)社会体育相关的专门知识:学生在系统掌握运动科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众健身和运动技能指导的专业化理论知识,实现对大众健身指导、健康管理、运动技能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社区体育指导管理和健身服务产业经营管理等某个运动专项专业知识的熟练和精通。(5)社会体育行业和健身领域前沿知识:学生应了解和把握社会体育行业和健身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经济社会需求。能力方面:(1)获取知识和学习能力:学生应当具有较强的从网络、书本、媒体获得知识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应具备快速掌握新知识领域概况的能力,科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2)较强的一般和专项运动技术能力:学生应具备较强的一般和专项运动技术能力,专项运动技能基本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运动技能水平。(3)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应能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融会贯通,具有较强的社会体育工作策划、指导和管理能力,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并在实际工作能改进与创新的初步能力。(4)沟通与合作能力: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素质方面:(1)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学生应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并掌握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应及时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并能正确评价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系列国内外政策,正确理解党和国家坚持实现现代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努力通过相关学科的学习,科学理性地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2)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感和敬业进取精神,具有运动家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了解并能遵守现行的行业规范与政策法规。(3)专业素质:学生应当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健身和运动态度,能够运用社会体育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良好的健身与运动技能指导与管理的服务意识。(4)身体素质:学生应当具有社会体育工作需要的良好运动素质,身心健康,形象朝气阳光。
5课程体系
5.1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在制定2015年版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基于社会体育学科的特色,跳出了传统教学计划的框框,建设以综合素质课程为先,运动技能课程为本,实践教育环节为重,三者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本专业课程体系总体由通识教育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科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领域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含企业实践)组成。
5.2理论和术科课程
理论课程包括学科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领域理论课程。学科基础理论课程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概论、体育产业概论、运动训练学。专业领域理论课程有:体育管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市场营销学、体育科研原理与方法。术科课程是指运动技能课程,包括专项运动技能课程和单项运动技能课程。专项运动技能课程是指学生在学院设定的运动项目中选择一个项目作为专项学习两年,设定的运动项目包括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健身健美五个项目。单项运动技能课程有:篮球运动、田径运动、游泳与救生、足球运动、排球运动等课程。
5.3实践教学
为学生搭建了一个递进式多元化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实验教学、实训、毕业实习、社会服务及创新创业活动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在企业实训培养方案,社会服务及创新创业活动三个方面。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创业创造条件,提供多样选择和路径,将创新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集中实践环节必修部分的创新实践要求按广西大学创新实践学分实施办法(2011年修订)(西大教字[2011]22号文)执行,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要求不少于4学分。学生需在在校期间完成《专业实践学分认定标准》中的课外实践、课外实习、运动竞赛、科学研究等任务后,经学院认定获得该学分。在学校所要求的《创新学分》认定标准中获得2个以上得分项的学生,亦可申请以其中1项用以认定专业实践学分。
6《校标》指导下的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发展思考
在《校标》制定实施之后,社会体育专业如何在《校标》指导下进行创新发展将是我院领导和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现实问题。随着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2016年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将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为此,广西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在《校标》指导下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去创新发展:
6.1以需求为导向,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校标》的目标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标准的核心内容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我们充分考虑国家与广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及学校的办学实力,设计出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创新引领下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全程互动型人才培养模式。
6.2以创新为驱动,提升学生的专项技能与体育人文素养
本专业应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提升学生的专项技能与体育人文素养。基于本专业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学科特点,本专业本科教育阶段难以培养研究型人才,应以培养应用创新性人才为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结合学生运动技能、体育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融入学生服务意识、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由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6.3以实践为抓手,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提升
本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本专业应以实践为抓手,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提升。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加大经费投入,与实习实践单位采用灵活的合作方式,增强实践指导教师的责任心等方式,全面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6.4以发展为统领,提高教师职业素养专业教师是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力量。本专业应以教师职业发展为统领,鼓励青年教师提高职称和学历,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改变当前青年教师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价值取向,最终能让教师愿投入时间和精力到教学中去。
7结束语
《校标》各要素围绕培养目标而制定并适应专业培养要求。《校标》符合我国和广西社会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趋势,符合广西大学和本院的实际办学条件及专业定位。《校标》的制定是我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我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为有效地实践育人与育才,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综合素质高、运动技能专、实践应用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同时,该《校标》也可供兄弟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12]4号)[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工作会议纪要[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
[3]教育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S].2009-7-26.
关键词:武术产业;现状;产品;互联网+
一、前言
虽然我国是武术的发祥地,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丰富的武术形式和内容,同时武术还面临中国13亿人口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但是今天我国武术产业竟然没有跆拳道等其他国外体育项目发展的好,并且在经营模式上散乱、服务的项目少且服务对象不固定、服务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种现状与其地位完全是不相符的。所以要根据当前武术所面临的问题,确切的探索出一条我国武术产业发展的道路。我们在改造武术,大力发展武术产业的同时要谨记林语堂老先生教育子女的话:“我们在国外,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外国人的文化与我们不同,你可以学他的长处,但绝对不可以因为他们笑你与他们不同,而觉得自卑,因为我们的文明比他们悠久而优美。无论如何,看见外国人不要怕,有话直说,这样他们才会尊重你。”[1]
二、现阶段我国武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当今我国武术产业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同时有重大政策的扶持,所以武术产业现阶段可谓是一个朝阳产业。中国武协制定的《2007―2020武术发展规划》中明确的提出根据市场发展的规律,加快武术市场化的建设。武术产业需要更好的与其他产业进行合作,形成一种开放式的武术产业使武术产业更加的融入到市场经济当中。相关法规的颁布有利于武术产业进入市场,这样做更加推动了武术产业的发展,保障了武术产业发展道路的平稳。武管中心及相关部门通过各种商业化市场运作实践证明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并充分发扬了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2]。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主要的内容还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增强,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开始把注意力放在自身的健康、文化娱乐等问题上。武术的发展正好符合当今人们生活的需要,武术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含有丰富的锻炼形式供人们选择。同时加上相关武术影视作品的推广,武术产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通过《师傅》、《叶问》等优秀的影视作品的展现使大家对武术有了一个认识,使人们对武术充满了热情更使一部分人积极的参与进来。武术学校推动了武术产业的在教育方面的发展,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现在武术学校有4000多所。武术还带动了相关旅游也得发展,如利用现有的资源嵩山、峨眉山、青城山等一度发展成为旅游、养生的地方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进步。武术产业在推进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宣传力度的缺失、服务的目标不明确、武术产品过于单一和现代体育项目的冲击,这些都成为了阻碍武术产业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转变我国武术产业经营模式
(一)当前我国武术产业经营的现状
从武术发展的历程来看,由于体制和国家体育战略的需要武术演变成了现阶段的经济武术。随着时代的发展竞技武术成为了以套路和散手两种主要运动形式,套路主要是通过预先设计好的动作组合,根据个人的特点突出每个拳种不同风格,这样的运动形式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娱乐性等特点。现在武术产业的内容涉及到了很多方面比如:保健、医疗、教学、影视、表演等。中国相对武术产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因为中国有14亿的人口面对这么大的市场武术产业需要制定一个完善的策略。武术产业发展单从品牌的建立和人才培养去谋求发展,仅仅触碰到了武术产业浅层的问题,武术产业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武术产品完善,创造适合不同人群的不同武术产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发展趋势研究逐步增长,但在武术产业内涵与本质的研究上还待进一步深入[3]。
(二)增强创新意识,加大武术产业的产品
武术产业是武术事业的一个部分,发展武术产业,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把武术作为产品,作为和其他体育项目不一样的产品进行市场开发和推广。
武术作为一种资源本身是不赚钱的,只有将武术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才能迸发出光芒。对于参与武术的人来说用什么样的教材、到哪里学习、穿什么样的衣服、用什么样的器械、考什么样的等级都将是武术产业开发者应该着眼的。健身养生与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和中医理论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强调行气还是强调肢体活动的外功都有相当成熟的功法,如“八段锦”、“易筋经”等,这些功法对于病人的康复和心理的调节有非常大的作用。当今的学生更为喜爱竞争性、对抗性和具有浓厚现代气息的体育项目。所以武术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爱好创编出更加实际应用的武术产品。北宋时期,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变化城市里出现了叫做“瓦子”的大型娱乐场所,这些娱乐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的固定下来,在“瓦子”里不仅仅可以由江湖的艺犬在大庭广众前演练,供人观赏,而且很适合社会各阶层的人按照自己的练武、健身和相互学习。对于当今来说我们可以将武术表演活动也固定在一个地方,供人们观赏武术表演如同在听音乐剧一样。
四、新形势下武术产业的转型
(一)加大武术产业的宣传力度
一个体育产品的宣传对于其本身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从各体育项目的发展进行分析从而探求武术的推广。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拉开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序幕,在很短的时间内中国足球带来的产值迅速超过了7亿的大关。中国篮协颁布的《中国篮协运动员转队条例和俱乐部暂行管理条例》推动了中国篮球职业化改革,通过赛事的传播更加有利于体育项目的发展,人民通过观看比赛也更能直接的了解项目这样有利于项目的开展。1996年12月,中国排协首次推出了跨年度的主客场联赛,有男、女各8支球队参赛[4]中国武术同样也可以借鉴排球联赛的模式,创建自己的主客场形成属于武术自身的联赛模式。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比赛的激烈程度及观赏行。武术比赛的不应局限于优秀的运动员,应该采用分级别的赛式,能够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武术中,这样更有利于武术的传播。
(二)武术产业借着“互联网+”的风前行
2015年7月4日,总理签批,国务院目前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重要举措[5]。互联网+是一个趋势,加的是传统的各行各业。因此武术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个载体使世界上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武术,推动武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董黎.互联网对传统武术发展影响诌议[J].长沙大学学报,2014,5(28):141-143.
[2] 刘劲松.中国武术产业市场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5(25):65-78.
[3] 吴敏,杨少雄.我国武术产业及其创意理念的研究热点透析[J].莆田学院学报.2014,2(21):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