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多样性的好处

生物多样性的好处

时间:2024-01-27 18:08: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多样性的好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多样性的好处

第1篇

【关键词】森林经营;林业发展;作用

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出以后,林业的指导思想由“木材永续利用”发展到“森林可持续经营”。林业的核心问题由永续利用变成森林经营。森林经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目的是培育健康的、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跨度是森林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原则是模拟自然生长发育过程;重点是森林经营计划的作用。森林经营是林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在提高森林质量、维护森林生物多样性、增加森林碳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有效提高森林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植树造林,人工林面积大幅增加,位居世界第一。但由于没有足够重视中幼林抚育等森林经营工作,出现“重采轻育、重造轻抚、重量轻质”的现象,导致森林质量低下、森林火灾及病虫害频发,严重影响森林生态效能的发挥,甚至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森林长期缺乏抚育经营,生长不良,单位面积蓄积量低。有资料表明,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森林质量的降低。

2.维护森林生物多样性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森林生物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森林质量的重要指标,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会促进生态系统功能的优化,而正确的森林经营与森林生物多样性存在密切关系。以往的森林经营措施对生物多样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破坏天然林或天然次生林,营造人工林,不利于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二是以营造速生丰产型的人工纯林为主,缺乏对森林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三是经营目的性强,形成单一物种组成的森林景观,造成生物遗传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的减退。就抚育经营而言,不同的间伐强度或间伐方式对生物多样性均有影响。科学合理的运用森林经营措施,既是维护森林多样性的手段,也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需求。

3.增加森林碳汇效能

碳汇林业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固碳释氧,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贮存下来,国际上称之为“碳汇”。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稳定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83吨。我国现有1.05亿公顷中幼龄林,其中近5000万公顷急需开展抚育经营,因此,加大对现有森林的抚育经营力度,全面提高森林质量,才是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森林碳汇的根本途径。

4.如何开展森林经营

4.1运用近自然林业的森林经营理念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是1898年由德国林学家Gayer提出的。近自然经营理念是基于利用森林的自然动力,旨在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固有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方式,按照森林本身的适应性,结合气候、土壤等环境因子而进行经营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森林经营过程中,近自然理念强调以现有林为基础,根据林木生境,按照森林演化规律,采取恰到好处的经营方式,既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系统稳定性,又有利于合理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

4.2培育森林的基本方法

根据森林资源现状,可以补充目的树种,即补植补造,可以清除干扰木,即各种类型的采伐。不能把森林经营简单地理解为抚育采伐,森林经营原则是模拟自然过程,森林的自然过程是连续覆盖的过程,最后由顶级树种和伴生树种形成稳定群落。我们就要模拟这个过程,培育目的树、保留伴生树、清除干扰木和病腐木,把更多的自然资源用于目的树种的培育,增强森林活力和健康。

4.3采取不同的森林经营措施

森林的多样性决定经营措施的多样性。根据各类森林的生长发育规律,确定正确的森林经营措施,既需要实践经验也需要理论知识。什么时候栽什么树,什么时候采什么树、采多少,要有一个长期计划,这是森林经营方案的重要内容和具体工作。

第2篇

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从事有机农业,发展有机食品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人类健康”这一单独的概念上。如果没有土壤的健康,那么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持续发展,以及人类健康就失去了根基。如果没有利益共享的公平保障,包括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共享,则有机农业就不可能持续发展。为此,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制定了有机农业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健康原则、生态原则、公平原则和关爱原则。这些原则是有机农业得以成长和发展的根基。在开展有机农业事业时应当将这些原则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缺一不可。我们也应当从有机农业的四大原则出发,全面、正确地理解发展有机农业及推动有机食品的意义。这样才能避免以偏概全,也才能确保有机农业运动有持续的发展动力。

直机农业为我们做出了哪些贡献?

有机农业有利于保障人类健康

良好的营养对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是极为重要的。由于有机食品具有较高的营养质量和含量,无农药残留或仅有很低的农药残留,所以在促进人类健康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与常规方式生产的农产品相比,有机农产品水分含量较低,并持有较高的营养浓度,含有丰富的铁、镁、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含有比较均衡的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机畜禽养殖通过保证动物高质量的、均衡的饮食和符合动物的行为和生理需要的环境来使动物的健康和福利最优化。因此有机方式养殖的动物具有更好的整体健康状况,具有更强的抵御感染及携带疾病(例如疯牛病)风险的能力,具有更低的饱和/不饱和脂肪比。因此,支持有机农业意味着支持人类健康。消费者应当支持有机运动,选择有机食品。农场主应该从事有机种植。政府应该鼓励有机农业和鼓励采购有机产品。而研究人员则应该使用新的综合的研究方法,继续探索有机食品在促进人体健康和安全方面的作用。

有机农业有利于推动农村持续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现代农业的生产模式使大量农民放弃耕作离开农村,而越来越多的地方则仅依赖种植一些需要大规模资本投入的作物,投入成本居高不下,而产品价格不断走低,也迫使农民离开土地,从而使长久累积的传统农业知识和经验失去传承。

依赖大量农药化肥的单一栽培引起了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并造成土壤污染及水污染,导致可耕地的减少,生物多样性的弱化,甚至物种的灭绝。

有机农业通过实践证明其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农民可以享受到有机农业的成果,城市居民也会一并受益。

有机农业将农民摆在农业生产战略的中心地位,将决策权回归给农民,保障他们处置自有资源的权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机农业减少使用农机及农用化学品,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了劳动力报酬。

有机农业有利于保障世界的粮食供应

有机农业通过经常输入有机质、持续的土壤覆盖、作物轮作和间作来维持和构建肥沃的活性土壤,从而提高土壤肥力。有机农业通过土壤的高有机质含量和持久的土壤覆盖来提高土壤的渗透率和持水量,大大减少灌溉需水量。还可通过有机农林复合体系创建适当的小气候,来降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消耗和由此引发的土壤盐渍化,增加土壤的持水量,降低水的蒸发。有机农业对土壤肥力有积极的影响,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养分。长期开展有机农业可以增强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使当地的农业病虫害防治进入一种积极预防而不是消极应付的状态。

有机农业能使当地的农民、渔民和牧民在食物上实现自给自足,可以减少农民的债务和增加劳动收入。有机农业可以维持作物的遗传多样性来适应气候的变化,维持和强化环境功能,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获得足够丰富和优质的食物以维持健康而有活力的生活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有很多实例表明有机农业能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可持续生活。

在发展中国家,以有机原则为基础开展的农业正在更多地被看作是减少贫困与建立食品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使有机农业能更好地为食品保障服务,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需要有来自政府的全力的支持和适当的政策。世界粮农组织(FAO)、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以及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等都在支持并帮助有机农业的发展,使其成为保障世界上每个人都能获得健康食品的重要手段。

有机农业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即地球上不同的生命形态,是所有农业生产的基础。从我们的食物到我们的生产所依靠的生态功能都是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有机农业的实践研究表明:有机农业系统可以增加农场中野生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促进高水平的农业多样性,维持健康的土壤以及土壤动物种群。有机农业可以高效率地利用能源,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缓全球变暖。

有机农业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式,这种保护措施包括:将支持有机农业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政策,停止对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常规农业的不恰当补贴,并在农业中引人“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开展研究和转化成果来树立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的有机农场的长期典型,并在农民和技术员中推广和交流成功的技术;在市场宣传有机产品时强调有机农业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好处;保护和帮助农民开展种子的培育、交换、销售和保存。

有机农业有利于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

常规农业加剧了气候变化,因为所使用的化学合成肥料和农药的生产需要大量的能源。使用过量的氮肥释放出氧化亚氮。集约化家畜养殖产生过多的粪肥和甲烷。依赖于外部以豆类为主要成分的动物饲料,往往需要经过数千公里的运输,消耗大量能源。常规农业通过持续消耗土地中的养分来达到持续生产。常规农业中的毁林开荒,导致热带雨林等大面积自然资源的消失,而“刀耕火种”式的落后农业则在焚烧植被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凡此种种,都减少了碳的储存,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加剧了气候变化。

有机农业通过在土壤中积累有机质,以及鼓励农林复合生产等途径,使养分流失远远低于常规农业。在土壤和植物体中储存碳素,吸收了更多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有机农业可以更好地防止养分和水分流失,同时改良土壤结构,从而使土壤更能承受水涝、干旱和土壤退化。有机农业保护种子和作物的多样性,从而增加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有机农业维护生物和作物的多样性,还可以帮助农民建立起新的耕作制度,以适应气候的变化。农民采用有机方式生产,就是在增强农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消费者选购本地栽培的有机产品,也是在为降低气候变化的影响作贡献。

毫无疑问,保护人类的健康是发展有机农业的初始动力,至今这还是有机农业运动的主要目的之一。但随着有机农业运动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接受更为全面的有机农业的四个基本原则。

第3篇

1.1稳定性缺乏保障,无性系选育的力度有待提升

第一,存在经营品系选择十分单一问题,导致桉树人工林的稳定性下降。作为我国主要的一个商品用材林的生产基地,近年来广西桉树人工林获得迅猛发展。同时,其在品种选择上十分单一,加之经营面积大,容易导致生物的多样性和遗传基因窄化,种植上受制于桉树品系的局限性,林分的稳定性降低。例如,广林-29号是较为耐寒的桉树品种,具有抗病能力强和生长速度快的特点,但难以满足高海拔种植之需求。第二,由于发展需求,原先的500米海拔的桉树林种植极限被打破,在防风耐寒等桉树品系研究缺乏情况下,其发展受到制约。

1.2桉树人工林的发展缺乏系统管理,发展上存在社会争议

桉树人工林发展上缺乏统一和规划,亟需进行系统化的管理。桉树投资热吸引众多社会企业等进行桉树人工林的营造,但由于对于什么地方能够种植,如何种植等问题不甚了解,单一的盲目投资使得许多不适合桉树种植的地方种植桉树,容易形成大量的低产林。同时,单一品系的大面积经营,增加了桉树林受虫灾的风险,无形中增加投资风险。此外,社会各界对于桉树人工林的发展普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桉树材质好且速生丰产,应该进行大力发展,另一观点与之截然相反,从桉树生产快,消耗的土地肥力大,易致使地力下降等问题。两种观点的对弈势必不利于桉树的可持续经营。2.3桉树人工林存在地力下降、水土保持体系建设短缺问题桉树具有速生性的特点,长期经营桉树林的地区,容易存在土壤养分亏损,林地地力下降等问题。同时,由于基本炼过山,在外的山地表土和带状垦带的抚育方法,容易造成林地水土流失问题。当前营林生产当中,桉树人工林的水土保持体系建设短缺,有必要寻找、使用切实有效的水土保护方法。

2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造林措施

2.1采取科学合理的种植方式,确保稳定性

桉树人工林的种植,既要发挥人工林的比较优势,确保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又要确保人工林的稳定性,是相互矛盾的。因此,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种植方式,缓和这一矛盾。首先,应当充分的认识到,造林前的整地是进行森林土壤管理之重要措施,适当地提升整地的规格有助于改善土壤条件,促进林木的生长。同时,合理施肥有助于为幼苗的快速成长提供充足养分,且提升土壤肥力。其次,造林后到郁闭前进行适当的除草抚育有助于改良林木生长的环境,加快林分郁闭成林的速度,并保护林分之生物多样性。例如,不同的整地方式对于土壤的理化性质变化存在影响,综合全垦、带垦、穴垦这几种不同的整地方式对于桉树生长存在的影响,加之从造林的成本上考虑,桉树人工林适合进行穴垦。穴垦保留林地植被,是对局部进行翻土,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现象,加之桉树林郁闭成林后枯枝落叶不断分解积累养分,以及植被对地力起到改良作用,因此有助于穴垦改善林地的理化性质,促进林地的可持续经营。此外,应当注意采取多个无性系搭配,进行块状混交造林。

2.2提高桉树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方式,培肥地力,完善水土保持体系

第一,应当提高桉树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方式,培肥地力。经营管理过程中应降低抚育强度,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肥力,保护表土水分,确保植物生存环境良好。施肥是补充桉树人工林林地养分亏损,确保林地地力的营养平衡,保障桉树可持续生长的一个重要措施。当前多使用P、N、K肥进行桉树施肥,在具体选择哪种肥料得以最大限度提升桉树的生产力,则需要进行研究和商讨。从而,确保林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第二,应当完善水土保持体系,最大限度的减少水土流失。例如,根据桉树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的水土流失严重等现象,适当提升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同时注意林下植被过度发育导致经营树种的生产力和生物量降低而导致人工林的比较优势减弱的问题,确保林地的可持续经营。

2.3采取免炼山的耕作方式,避免环境污染,净化空气和水质

传统的炼山耕作方式,导致森林植被锐减,产生的烟雾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CO2,CN、CO化合物等,容易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大面积的炼山造成水土流失情况加剧,下游河流的河流流量和淤积增加,河流的混浊度和N、P、阳离子增加,水质变差。根据实践证明,采取免炼山的耕作方式,不会影响桉树造林的生产量。因此,有必要改变传统的炼山耕作,避免环境污染,净化空气和水质。具体上,首先进行林地清理,在大乔木采伐后,依据行距将种植带上的芒草、杂灌等杂物沿着等高线堆放于行间,清理出一定宽度的无草带;其次,按照品字排练植穴,穴底规格依据设定的处理好,将植穴点的翻起的表土泥块砌成挡土墩以利保持水土;第三,往穴中施基肥,并将肥料和泥土混合均匀,抚并喷除草剂。

2.4正确引导以避免争议,确保可持续经营措施落实到位

对于桉树人工林发展存在的好处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政府的职能部门应当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充分研讨和论证,坚持正确正面的舆论导向,通过实践逐步减少乃至消除存在的社会争议,确保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措施落实到位。此外,当前我国处于桉树人工林的大发展期,进行大规模的人工林基地规划,确保林地经营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为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制度保障。

3结语

第4篇

内容提要: “生物剽窃”是近些年国际环境法和国际知识产权法的热点问题之一。来源于发展中国家传统社区、组织或族群的传统知识和遗传资源给发达国家的商业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资源所有者却很难分享其利益。先从引入“生物剽窃”的含义和国内外现状入手,分析现有国际法在对抗“生物剽窃”问题上的不足,提出在现有专利法律体制下保护遗传资源的设想,最后分析我国防治“生物剽窃”的立法现状和可以采取的对策。

为了获取高额的经济利益,发达国家不惜踏遍世界每个角落去获取生物资源和传统知识,并加以商业化利用,将由此产生的技术申请知识产权作为自己的稀有财产加以保护,于是便产生了“生物剽窃”的问题。

一、“生物剽窃”的含义及现状

(一)“生物剽窃”的含义和特征

1.“生物剽窃”的含义

对于什么是“生物剽窃”,国内外不同学者对其的不同概括散见于各种学术论文和著作中,不同的定义有不同的侧重点。

有些定义强调行为的“未经许可”或行为本身的“不恰当”。如有人将其定义为未经来源地社区的知情同意(其中知情同意还包括达成惠益分享的安排)而获取当地生物多样性资源(或和与之相关的传统知识)的行为[1]。牛津英语辞典将生物剽窃定义为:被认为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剥削的生物勘探(About Biopiracy参见http://www.captainhookawards.org/biopiracy.最后访问:2006年4月。)。海外还有一些学者将生物剽窃界定为:“来自先进国家跨国公司或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前往南方国家取用遗传资源后,回国取得相关专利或进行其他商业利用,却未对该南方国家及当地住民给与适当的补偿或回馈”[2]。

这一类描述虽然能呈现出生物剽窃的客体及其因“未经同意”而导致的“不适当性”,却仍然过于笼统,没有说明获取遗传资源以后做何用途;或者只说明了获取行为“未予以补偿”,而没有对随后的专利申请是否正当做出判断。

另外一些定义侧重强调将获取的资源为基础的成果“去申请专利”,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下,将成果合法地纳入自己的财产权范围下这一行为。如有人将其概括为“未加补偿的商业化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生物资源或者相关的传统知识,以及为基于这些知识或者资源的所谓发明办理专利这类行为”[3]。

笔者认为,所谓“生物剽窃”,一般是指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研究机构以及其他有关生物产业的机构凭借其生物技术上的优势,未经资源拥有国及土著和地方社区的许可和同意并在缺乏补偿和利益分享的情况下,利用这些国家丰富的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在物种、粮食和医药等领域进行研究和用于商业开发,进而利用西方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主张财产权,完全不考虑资源提供国/者的利益而独自获利的行为。

2.“生物剽窃”的行为表现

牛津大学博士、利兹大学法学院国际政治教授、牛津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资深成员Graham Dutfield教授采取列举的形式罗列出生物剽窃的行为表现[4],具体如下:

表现之一,透过专利制度对于遗传资源及/或传统知识的窃取或滥用。

就遗传资源部分,行为包括:

第一,直接以该资源申请或取得专利;

第二,以该资源提纯以后的产物申请或取得专利;

第三,以该资源的衍生物申请或取得专利。

表现之二,基于商业目的而对遗传资源或传统知识进行未经许可的收集。

就遗传资源部分,行为包括:

第一,未经许可而萃取或使用自然状态下的遗传资源;

第二,未经许可而萃取或使用智能与某个特定的社区才能获得的遗传资源;

第三,违反一个国家关于遗传资源的取得和惠益分享的国内法而取得并输出该国的遗传资源;

第四,在缺乏遗传资源相关法律的国家,未经许可而进行的上述行为;

第五,通过与资源提供者进行不平等的剥削性质的交易而获取的遗传资源;

第六,在明知交易带有剥削性质的前提下,取得专利权而获取的遗传资源。

笔者认为,Graham Dutfield教授的列举式表述是比较科学全面的,如果简化表达方式,一个行为我们可以称其为“生物剽窃”行为,该行为至少应该具备三个行为表现:一是未经同意或许可的收集或获取;二是加以研究开发;三是去申请专利。

(二)“生物剽窃”的当今现状

1.“生物剽窃”在世界范围内的现状

对遗传资源的争夺是一个隐性的市场,最终浮出水面的只是其中的绝对少数,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存留的独特的基因族群(由于先天人文或地理因素,以及经济的贫困、交通的不便、现代工业化影响的微弱等原因造成的特定种群发展的纯正与独立性。)和基因资源,在各类名目的遮掩之下,在冥冥之中转化成为了科技发达国家的专利成果以赚取高额利润。而这一切,往往是基因所有者意料之外的,或者干脆是其未知的。

厄瓜多尔丛林番茄红素案:数个世纪以来,亚马逊地区的印第安人一直使用厄瓜多尔丛林中的一种名为tamate的小型圆柱状西红柿来治疗癌症。一个跨国药品公司调查到了这一传统知识,遂开始了对tamate的开发研究,并分离出了其中的活性成分———番茄红素(lycopene)。现在,该公司正在这一癌症治疗产品的销售中不断获利。而提供这些传统知识的国家和人们则并没有从这种本属于他们所有的知识中获得任何经济利益[5]。

死藤水案:一个叫做Loren S.Miller的美国科学家于1984年11月7日提交了一份植物专利申请并于1986年6月17日获得了第5751号美国植物专利。该专利声称发明了一种新的藤皮植物,定名为“Da Vine”,该植物的“药用价值”显著。Miller还在其专利申请中宣称他是在一个南美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家庭花园里获得这种植物的样本的。1994年,亚马逊盆地土著组织协调机构(COICA)发现了Miller的这项专利。亚马逊地区的土著居民开始抵制这一专利,理由在于它使私人窃取了属于亚马逊地区众多土著居民的神圣的、用于宗教和治病仪式的名为Banisteriopsis caapi的藤本植物(数个世纪以来,亚马逊盆地土著部落的萨满教道士用一种名为Banisteriopsis caapi的藤本植物的树皮,混入其他热带雨林植物,来制造一种称为死藤水(ayahuasca)的具有致幻作用的饮料。这种饮料被广泛应用在宗教及治疗仪式上,用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与神灵相会及占卜未来。在盖丘亚族语言中,ayahuasca意为“神灵的葡萄树”。按照传统,死藤水只能在萨满教道士的指导下才能制作和使用。当地土著居民把这种植物看成是其宗教和文化的象征。)并获得了专利权。1999年3月30日,国际环境法律中心(CIEL)代表亚马逊地区的两个印第安人组织———COICA以和亚马逊民族及其环境联盟(Amazon Coalition)———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出了对该植物专利的再审请求。随后,美国专利局驳回了Miller的这项植物专利。然而,2000年,美国专利局伊Miller的申请,对这项专利进行再审,最终还是恢复了这项专利[6]。

糖尿病治疗专利案:2002年2月26日,英国剑桥的phytopharm股份上市公司获得了一项专利号为6350475的美国专利。这项专利应用北非的一种药用植物Artemisia judaica的萃取物来治疗糖尿病。比较特别的是,该专利申请文件已清楚地表明:Artemisia judaic在利比亚传统医药知识中是作为治疗“消耗性疾病”(主要就是糖尿病)的浸剂使用的。也就是说,在授予专利权之前,申请文件中已经表明这项技术原先已经存在并且在一些社区中广为使用的,这种缺乏“新颖性”的专利申请美国专利商标局仍然予以授权[7]。

减肥药专利案:非洲南部出产一种植物,当地土著居民通过咀嚼这种植物来抑制饥饿、止渴和提高注意力,英国制药公司从中提取抑制食欲的化合物制成治疗肥胖的强效新药,从该药物的授权生产中获得了高额使用费,而一直保存种植这种植物的土著人没有任何利益回报[7]。

清洁剂蛋白酶案:博果尔湖位于非洲的肯尼亚,世代在湖边居住的当地人认为博果尔湖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有小病小痛的人只要在湖里浸泡就可以得到医治,人们的压力和心绪不宁也可以被湖水冲走。美国宝洁公司的重要合作伙伴美国Genencor公司长期为宝洁销往全球的清洁剂产品提供起重要作用的蛋白酶。这种能使脏衣服变白的酶是该公司从一个到当地进行勘探的勘探队手中买回了含有这种酶的微生物并拿回公司的实验室研究,发现了酶并申请了专利,而他们没有给当地居民任何利益和补偿[6]。

2.我国遭受“生物剽窃”的现状

在基因资源的全球争夺中,中国又成为了一个焦点。中国是全球12个“高度生物多样性国家”之一,丰富的遗传资源是中国非常显著的优势。中国是世界最大的人口大国,也有世界最大的疾病人群,适合进行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特别是与疾病相关的药物研究。中国是个具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基因。中国一些地方居民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一些生活习惯也为遗传资源的采集和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一些相对边远的地区,至今还保存着小国寡民、不相往来的习俗,当地居民世代生活在一个村子里,迁徙较少,这就保持了当地基因资源的纯正性,较少受到外来基因的干扰。这些都使我国处于基因资源争夺目标阵地的前沿,中国遭受生物剽窃的案例不胜枚举。

南橘北枳———这个传承千年的故事,在全球化时代又有了新的注解。云南的猕猴桃,到了新西兰稍加改进,变成奇异果(kiwi fruit)。目前,新西兰奇异果出口量占国际市场70%的份额,而原产地中国却分文未获。不仅如此,甚至连我们自己都开始使用“奇异果”这个称谓(我国国产饮料“汇源果汁”在果汁名称和成分的描述上,已经使用“奇异果”的称谓。)。

北京小黑豆,到了美国被重新培育出新品种,不仅解决了毁灭性的线虫病,还垄断了国际市场,而中国每年反倒要从美国进口2000多万吨大豆。

截至2002年6月30日,美国公布从中国引进植物资源932种20140份,其中大豆4452份(含野生大豆168份),而中国官方同意提供的仅2177份(不含野生大豆)(数据来源:http://www.bioon.com/biology/class18/169448.shtml.最后访问:2009年12月。)。北京小黑豆,到了美国被重新培育出新品种,不仅解决了毁灭性的线虫病,还垄断了国际市场,而中国每年反倒要从美国进口2000多万吨大豆。

中国在药品方面遭受“生物剽窃”的典型案例是金龙胶囊案。据有关报道,1999年5月,美国联邦药品管理局下属研究所从事基因工程研究的专家Narda Zein与中国癌症基金会北京鲜药中心的李建生以“共同开发在美国市场推广”为名进行合作,将李建生20余年的科研成果———抗癌新药“金龙胶囊”中极具价值的中药活性成分窃取,并进而将其发明权卖给了瑞士医药巨头诺华公司。这是目前中国已知最大的中药秘方遭剽窃事件,估计给中国带来的损失可达20亿元人民币(消息来源:http://finance.sina.com.cn/d/81315.html.最后访问:2009年12月。)。

2002年3月28日,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下设的“人体研究保护局”,向哈佛等机构提出质疑,原因是他们在中国进行的15个人类基因研究项目存在“广泛而严重的违规”行为,在采集当地居民血样的时候,用一块黑布蒙住被采集人的胳膊,使被采集人不知道自己究竟被抽取了多少血样。哈佛的这个项目是在一名叫徐希平的中国学者的协助和参与下进行的。自1995年以来,在徐教授的协助下,安徽大别山附近数以万计的百姓为哈佛大学与中国的合作项目“贡献”了血样,这些血样进了哈佛基因库,最终通过一系列的项目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哮喘病、糖尿病、高血压、人类生育、烟瘾、肥胖症、骨质疏松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孪生儿研究。由于这些血样对研究和开发药物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徐希平的研究小组获得了国外大笔的研究经费,哈佛大学获取了上百万元的联邦赞助和私人投资。然而,采集血样时该项目允诺当地居民的免费体检、后续治疗和医疗保健项目却从未兑现[8]。

一份由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所作的调查报告发现,在云南省和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总是有形形的研究队进行生物勘探。而这些生物勘探往往不经当地居民的事先知情同意,更不包括一些关于共同商量遗传资源交换条件的内容。这份报告说遗传资源领域(如水稻种植、畜牧业、医药开发、植物调查)都涉及众多利益群体,可是,各个利益群体对公平的获取条件和惠益分享办法意识很薄弱。特别是有许多利益群体与村民没有直接的接触,甚至调查方案中都没有包括任何能够保证信息提供者的知情同意权的措施。研究人员大多从自己单位的利益出发来考虑保护措施和研究方案,对祖祖辈辈保护地方遗传资源的少数民族村民的权益和利益考虑得不多[1]。

二、现有国际法在对抗“生物剽窃”问题上的不足

(一)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层面

1.国家主权原则及弊端

国家主权原则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第15条第1款,即:承认国家对其自然资源享有的主权,国家政府有权管辖对遗传资源的获取,并受国内法规制。

国家主权原则的立法主旨是赋予处于弱势的国家(通常是基因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对其基因资源的主权,以对抗发达国家研究机构与企业的任意无偿掠夺,使两极的实力相对比较持衡,从而最终促进资源的保护和利益的公平分配。赋予基因资源来源国以国家主权,能解决没有主权而“任人宰割”、无偿流失的混乱局面,它有权力和实力来维护基因资源持有人的正当利益,确立基因资源的国家主权,填补了原先模糊无主权地位的空白。但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是国家而非某些群体、团体或社区,所以确立国家主权原则的同时,也泯灭了个人和族群获得主权的可能性。

我们知道,基因资源的获取大多数只是来源于某一个国家的某一个少数的或者特殊的群体,而并非来源于这个国家整体或者大多数人。所以,所得的利益来源于某一特定群体也应据其特殊需要被使用于特定群体,而不应简单收归国家管理统筹规划或者收归这个国家的财政所有,尤其是当特定基因族群存在自治政府管理机构时,一味地强调国家主权而忽视族群主权将带来权益的重度倾斜。以国家为资源所有者,所获的利益往往最终用于国家相关项目的公益事业(彰显的价值在于利益的最终“惠及大众”),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所得利益就变得遥远而不可触及。况且资源的真正持有人在资源被使用的时候可能处于完全不知情的状态,利益如果真的收归整个国家所有,他们也不必然会得到真正的好处。因为资源所有人在自己国家对研究机构的谈判中可能不是必要的一方,他们甚至不一定了解谈判内容的含义,也不一定了解现代专利或者知识产权制度,如果他们就研究或谈判内容不被善意告知,可能就会自始至终地“蒙在鼓里”,上述安徽大别山采集血样案件就或多或少是这种情况。

在国家主权原则下,基因资源所有者所“知情”、“同意”的基因科学研究,首先可能会对他们的宗教信仰、隐私造成潜在的侵犯,因为一旦同意,其基因资源就再也不在其掌控的范围内,同意被使用后的基因资源就处于“失控”的状态;其次,当侵犯现实地出现的时候,他们无力阻止侵犯的进一步扩散和蔓延,更无法收回基因资源,因为在基因资源国家主权的情况下,相关授权国家管理机构已经作出了“主权同意”,这种“主权同意”在研究机构已经投入资金着手进行研究的时候是可能“禁止反言”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家的主权强化、族群的主权弱化,有时可能是背离在资源之上设立主权的初衷的。这就是国家主权原则的弊端。我们应该看到,国家主权原则虽有弊端,但是如果取消该原则,社区、族群更加无力和以科技武装了的发达国家研究团体抗衡,那“生物剽窃”发生的可能性则更大。所以在目前的体制下,国家主权原则仍不失为相对较好的一种制度选择。

2.事先知情同意原则的法律漏洞

事先知情同意原则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第15条第4款,规定:对遗传资源的获取应当建立在双边同意条款的基础之上,尤其是资源提供方(通常是发展中国家的遗传资源持有人)的事先知情同意。

如上事先知情同意要求研究国在证明已经取得来源国的知情同意,提交证据或者来源证明书,这种做法其实是有漏洞的。公约要求“知情同意”,现实中多是形式上的“知情”并“同意”,鲜有实质上的“知情同意”。

首先,公约规定的是“事先”的同意而非事后补充的同意表示,也就是说时间上要先于获取基因资源。许多研究机构在获取基因资源时不乏有投机心理,事先没有履行“同意”程序,总是在事情快被批露时,才慌慌忙忙补上所谓的“同意”。做出同意的实质在于基因资源的在合法的前提下有效转让,约束基因资源的无序化流动,当基因资源的获取或流动已成事实的时候,补充形成的“同意”就远离了法规制定者的初衷,可以说没有任何意义了。

其次,是“知情”的基础上的同意而非不知情、糊里糊涂或被欺骗做出的同意或者仅有一个书面的同意的意思表示,很多时候,得到遗传资源所有人的一个关于“同意”的签名或者声明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基因持有者很多尚未完全融入现代文明社会,不能明白或者理解很多条款的涵义或者不能完全理解他们所做出的“同意”的法律和现实后果,在一些研究机构或组织的“引导”下做出了这样的“同意”的意思表示。

公约对上述如何确保“同意”是“事先”在真实“知情”的情况下做出的,没有给出指导意见和方案,不能不说是一个法律漏洞或空白。另外,对于同意的具体范围应予以界定,规定同意的内容是什么,而禁止或限制采取笼统概括的一揽子同意条款。形式上的“知情同意书”很容易达成并获得资源所有者的同意签字,但实质上的知情同意,在现实已有的遗传资源转让的事例中,是很少完全满足的。在不完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做出的同意,对需求资源的一方是有利的,因为他们所需要的就是一纸许可后的自由使用,尽量减少烦琐的程序和降低被拒绝的风险,是他们的宗旨,因此,他们可能会希望签订一次性的一揽子的同意书;而对于资源的所有者,不“知情”的同意,所遭受的损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失意,更有宗教与文化上的侵犯,尊严上的诋毁,以及对族群子孙后代所应担当义务的不能履行,这些都是与国际人权法精神相违背的。因此,公约应该将所获取的基因资源将用于什么样的研究、预期的成果是什么、对资源所有者可能带来的危害和其他风险、用于指定项目研究之后基因资源的处理、进行研究的时间与地点等等,所有影响到基因资源提供方做出是否同意贡献资源决策时考虑的因素,都应纳入其应“知情”的范畴,“同意”还应是具体明确的,对基因资源的转让做出了什么方面的同意,应让人一目了然,尤其是要禁止笼统的“一揽子”同意,防止基因资源用于其他项目进行二次研究的永久同意[8]。

3.惠益分享原则停留在口号的层面

《生物多样性公约》对利益分享的规定是“鼓励”性的倡导条款,没有详细的、强制性的法律条文,因此在利益分享的实现机制上难以得到强有力的保障,这也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软法”地位所不可避免的。

(二)TRIPs协议层面

1995年生效的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和2000年6月通过的《专利法条约》,在专利保护范围和专利申请等方面的协调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TRIPs协议要求所有国家采纳相同的专利保护体制,不管它们是否对发展中国家适用,都要服从主导性工业化经济中设定的标准。也就是说,在“生物剽窃”这个问题上,TRIPs的主张是不管遗传资源的来源国还是开发利用国,都应该采取同等水平的专利保护体制,即使一项专利所依赖的遗传资源是取得于发展中国家的,只要这项专利被授权,发展中国家就应遵守TRIPs的条约义务而对这项专利加以保护。

TRIPs协议在关于技术转让的问题,公平享有生物多样性利益,以及国内专利权保护协议三个方面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存在冲突(此部分内容参考祁民、胡峰:《TRIPs框架下的生物剽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载《求索》2007年10月。):

关于知识产权是否方便了技术(包括利用遗传资源的生物技术)的传播和转让的问题是存在分歧的。尽管知识产权本身对于鼓励创新是很有必要的,但知识产权对技术的转让尤其是基于遗传资源产生的技术的转让可能导致负面影响。例如在植物遗传资源领域,有人担心知识产权制度会使工业化国家的种子公司同提供遗传资源的国家和村社之间的回报差距更加恶化。对于后者来说,专利品种贵得让人不敢问津。我们目前还很难看出,在TRIPs体系下,遗传资源所有者如何实现公平享有开发生物多样性利益的要求。

TRIPs协议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在利益分享问题上是存在根本矛盾的。问题在于,由于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一旦获得专利,在TRIPs的规定下可能很少或没有依据来分配生物多样性的利益。TRIPs签署的专利制度更照顾那些个人和私营机构,授予他们“权力”,包括对产品和知识的支配权。建立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防止盗用或“生物剽窃”,而TRIPs却允许这种盗用行为的存在。同时,在TRIPs中,并不存在要求专利所有者同原产国和社会分享包括生物资源或相关知识在内的利益的规定。实际上,在TRIPs体系下,当个人或公司在另外一个国家获得原产国的基于生物资源的专利或相关知识时,原产国几乎无权行使分配利益的权利,这是和生物多样性公约根本矛盾的。TRIPs允许各国拒绝为植物、动物以及生物加工授予专利,但这是有一定条件的。为了不让这些事物获得专利,“成员国应当以专利形式或通过有效的、独一无二的制度对植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其中并没有进一步明确这种“有效的独一无二的”制度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独一无二的制度的很多批评都认为它可能是对发达国家利益的一种偏护。

当然,TRIPs协议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这种冲突和他们本身的出发点和目标有关。TRIPs协议的目标是为了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扭曲与阻力,促进对知识产权的充分、有效保护。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目标是为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因此,在具体内容上,二者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分歧。

三、在现有专利法律体制下保护遗传资源的设想

(一)“关民理论”已经被纳入国际法

“关民”这一伦理学思想简单说来,就是对于一项权利,其利益相关方都应当分得一部分利益。

“关民”理论在一些国际公约中也有所体现。《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并公正和公平分享通过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波恩准则》是《生物多样性公约》为协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遗传资源获取和利益分享问题上的分歧,于2001年10月22到26日在德国波恩举行不限名额的工作组会议并最终通过的文件。《波恩准则》把《生物多样性公约》对利益分享的规定进一步具体化:在可分享利益的主体方面,规定“应根据在获得事先知情同意后达成的共同商定条件,公正和公平地与那些经确定在资源管理、科研过程和/或商业化过程中做出了贡献的方面分享惠益。这些方面可以包括政府、非政府或科研机构,以及地方社区和土著社区。笔者认为《波恩准则》在利益主体上的规定,正是和“关民”理论不谋而合的。

(二)有关“在先技术”的法律探讨

关于与遗传资源有关的传统知识是否构成“在先权利”的问题,在“生物剽窃”视野下,这一问题的提出存在着尴尬和悖论:如果认为传统知识是“在先技术”,那么按照专利法理论它就应该是进入了公有领域的,应该能够为任何人所无偿使用,这就为发达国家的研究机构无偿获取这些资源和知识,然后加以改造进而申请专利的“生物剽窃”行为提供了方便;如果不认为它是“在先权利”,会导致一些投机取巧者借助现代方便、迅捷的交通和通讯,窃取国外已经公开使用的知识,进而骗取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助长了“生物剽窃”;那如果认为其在社区内部的特定公有领域是“在先权利”,出了该社区就不是“在先权利”呢?这种做法对该知识所有者来说也是不利的———因为知识产权具有严格的地域性特征,专利法一般以国家、社会作为一个公共领域的基本单元。在现代社会里、社会之间,一项知识、技术如果对本社会的成员开放,许可其自由使用,则外来社会的成员在该社会中也享有同等的待遇。至于该成员离开原来社会到其他社会中以后,就离开了原先的那个对于文明社会是封闭的“特殊公有领域”而不再是“在先权利”,是否可以就该技术申请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就完全可以按照申请国的法律规定去执行了,因此,在此“认为其在社区内部的特定公有领域是‘在先权利’,出了该社区就不是‘在先权利’”假设成立的基础上,发达国家的研究机构进入传统社区获取遗传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然后拿到本国研究进而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做法就完全是合法的了。

WIPO-IGC对在先技术的定义是申请日或优先权日以前,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以书面、口头、展示或使用等任何方式公开的,公众能够获得的信息,都应该构成在先技术。尚未对外部社会公开而仅在传统社区内自由流转、自由使用的知识的法律定性是较为有争议的。笔者认为,这种传统知识是一项特殊的在先权利,其特殊性在于不能认为其进入了公有领域为任何人所无偿使用。传统社区的传统知识大多是在当地居民和大自然抗争中形成下来的,是当地居民多年特有的生存方式的代表并且是他们继续生活下去的物质基础,而且,由于与现代文明社会交换较少,在这些知识的形成中,现代社会对其的作用微乎其微。按照很简单的法律权利义务原理,现代社会现代文明并没有对这种知识的形成有什么贡献,因此这种知识虽然是一种在先权利,但是其并不是属于整个文明社会公有的,并不能为社区以外的人所无偿使用。在此知识基础上技术创新,须征得该特殊群体(或者其属国为其代表)的事先知情同意,并达成一致的分享利益安排后,才可进行专利申请。

(三)保护遗传资源和惠益分享的模式探讨

如前所述,《生物多样性公约》对惠益分享原则的阐述更多地停留在口号的层面上,具体如何操作,公约没有提及。但是根据公约的精神内涵可以看出,“惠益”是指基于遗传资源的源产、提供和开发、利用之原因而应享受的有关利益。笔者分析了一些国家、地区、团体、社区的做法,认为可借鉴操作的惠益分享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研究结构与社区、部落签订合同约定权利义务的方式。

以协议和合同方式解决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极力主张的方式。应当说,合同方式有许多不足和限制,例如合同双方当事人信息和能力等方面的不对称很可能会影响合同的公平合理。这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反对此合同方式的最重要理由。

第二,哥斯达黎加国家生物多样性研究所———德国默克医药公司(INBio-Merk)模式。

哥斯达黎加国家生物多样性研究所(INBio)同默克(Merck)制药公司签订了一个协议,INBio同意提供一万份从植物、动物和土壤里提取的化学样品给Merck,Merck在两年内有分析这些样品的独占权,并且研制出来的药品将在哥斯达黎加境内对这些药品享有专利权。Merck付给INBio10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13万5千美元的科学仪器,另外,Merck同意由INBio提供的任何一种样品提纯出来的化合物转化为产品或以其为基础加以改进的产品进入市场销售后,将以该产品的全球销售额为准向INBio支付许可费,许可条款中许可费的具体比例是保密的[9],除此之外,Merck还同意由INBio提取1%-3%的所有在哥斯达黎加研制的药品的版税。INBio收到款后,收入将会被运用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项目中。这一模式的前提条件是哥斯达黎加拥有一个稳定的政府以及不超过2%文盲率,所以有学者认为这不适用于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因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法律有可能模糊和不稳定,而国外投资方所寻求的是一种稳定的投资环境,且监管这种投资的法律是清晰和可预见的。

第三,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模式。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在全世界范围内采集具有抗癌前景的天然样品,然后把这些样品运回美国的实验室分析。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只承诺样品的提供国可分享由这些天然样品的商业化而得的许可使用费的一部分,并在美国的实验室为这些国家派出的少数科学家提供培训[10]。

撒满制药公司(Shaman)模式也是将天然样品运回美国的实验室。公司将通过它单独设立的一个非赢利机构,向样品提供国支付产品许可费,但是具体的数目没有公开[10]。

第四,Coley-Thomas A.Kursar模式。

2002年10月的《生态和环境新领域》杂志介绍了美国犹他大学的Coley和她的丈夫Thomas A.Kursar带领的巴拿马和美国生物勘探人员,说明在发展中国家如何迅速建立药物研发行业。

1998年,他们获得了300万美元的生物勘探经费,但他们没有花在美国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上,而是用这笔经费资助巴拿马当地的科学家分析他们的发现成果。Kursar写道:“所有研究工作都是特许权不确定的问题,从而提供迅速而长期的收益。我们参与了收集过程,但仅此而已,所有高技术的事情都是由巴拿巴人完成的。”

现在巴拿马已拥有6个新实验室,共67名研究人员从事生物鉴定及毒性和药效试验工作。而且因为巴拿马的实验室拥有知识产权,他们有资格授权给国外制药公司,从而迅速获利[11]。

第五,国际生物多样性合作组织(ICBG)模式。在国际生物多样性合作组织(ICBG)模式下,天然样品的提取物将被运到美国的医药公司以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资源国所得到的回报是:大约1-3%的使用许可费,以及为其提供有限的科学家的培训[11]。

第六,印度可持续技术和制度研究会(SRISTI)和美国华盛顿州印第安土拉里(Tulalip)部落数据库保护(Data Protec-tion)制度。

为了防止发达国家研究机构对传统社区的多年沿用的遗传资源稍加改动就拿去申请专利进行垄断和获得高额的专利报酬,对传统社区使用多年的“在先技术”进行标记非常重要。印度和一些国家认识到将以往口头的传统信息进行集中信息化的重要性。这一做法首先在南亚区域合作组织(SAARC)中提出。印度是物种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其一直在国际舞台上孜孜不倦地要求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知识包括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印度可持续技术和制度研究会(SRISTI)目前已经开发出传统知识数据库。印度的国家科学交流和信息资源研究院(NISCIR)将所有民族医药物种知识发往各国的专利机构,例如2005年底NISCIR和欧洲专利办公室(EPO)达成协议以便于欧洲专利办公室可以搜索使用印度传统医药数据。

与此同时,印度健康和家庭福利部建立了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TK-DL)。这一图书馆建立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提供现有技术情况,帮助专利审查人员进行新颖性和创造性判断,防止盗用传统知识获取专利。正是因为该图书馆,印度首次以三周的时间成功地击败了生物剽窃行为(消息来源:http://www.ipr.gov.cn/xwdt/gjxw/zf/547397_2.shtml.最后访问:2009年12月。)———欧洲专利局于2009年6月4日决定授予该西班牙Perdix group SL公司一项乳膏专利,该项专利主要涉及使用甜瓜萃取物以治疗白癫风(白斑病),在印度古代尤那尼医学体系中,医生使用甜瓜萃取物治疗该疾病的历史已达数百年,欧洲专利局经过研究传统文化数字图书馆的文献,确认了“在先技术的证据”,于2009年7月27日决定不将抗白癜风乳膏专利授予西班牙Perdix group SL公司。

除了印度之外,还有美国华盛顿州印第安土拉里(Tulalip)部落也尝试使用数据库进行保护。数据库的建设有着很大的优势,是采取其他措施的基础。但是建立和完善文献和数据库意味着相关土著部落医药知识将进入公知领域,这些知识将不再被秘密保存,相关土著部落将无法再控制这些知识被第三方用于商业开发。因此,土拉里部落致力于自主开发一个计算机软件系统以提供有关传统知识包括生物资源的保密数据,这个系统提供不同等级的信息,不同群体的人可以接触到不同等级信息,如果土著社区成员同意,部分或者全部的信息可以提供给政府专利办公室进行防卫性搜索。这个系统由部族代表在2002年WIPO知识产权和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政府间委员会(IGC)大会中进行了介绍。因为其特殊之处———独立于政府监控且由本土居民自己研发,受到大会的高度评价。

第七,权利共同共有模式(Joint Ownership)。

所谓共同共有,即负责研究的科学家与本土社区一起共同拥有由传统生物资源带来的利益。这类似于我国《专利法》合作发明制度。我国2009年新《专利法》第8条规定:“两个以上单位或者个人合作完成的发明创造……”除另有协议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单位或者个人;申请被批准后,申请的单位或者个人为专利权人。笔者认为,在防止“剽窃问题”上,借鉴合作发明的制度规定也是前述“关民”理论的具体运用。

第八,信托模式(Trust Mode)。

信托模式建议将传统知识交由一个信托人(通常为政府或者非政府组织)来进行管理,处理和公司企业进行交涉事宜。印度的热带植物与园林研究所(TBGRI)根据南印度勘尼斯(Kanis)地区的使用状况提炼一种草药jeevan,i TBGRI后来许可一家私人制药企业阿雅制药公司(Arya Vaidya Pharmacy)制造此药,后来建立一个信托基金。基金的首个计划就是在勘尼斯地区设立电话亭。1999年,信托基金将阿雅公司支付款项分发给当地的三个部落。截至2002年,大多数的当地家庭每年都可以从销售植物树叶的利润中获得8000卢比[10]。

第5篇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造林措施;可持续经营

中图分类号:S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181-2

1 理论浅述

1.1 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1992年的《21世纪议程》,联合国环境和发展会议首次提出可持续森林、森林可持续经营思想。可持续森林即在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可更新能力、生态多样性不遭受损害前提下,进行林业实践活动。通过综合的开发、利用、培育森林,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达到保护空气、水、土壤的质量,保护森林的动植物生存的环境,从而满足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对于林产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服务之需要,且不损害未来社会对于林业的需求。森林可持续经营,即通过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确保生物多样性,满足社会对于森林产品以及环境服务功能的需求,确保资源、人口、环境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1.2 人工林的特征

人工林即为采取人工播种、栽植、扦插等等方法与技术所营造培育而成的森林,桉树是我国南方最为重要的一个人工林栽植树种。当前,全球90%上下的人工林是为了工业用材而营建。首先,人工林具有利益最大化和资源比较优势,不仅能够满足原料生产者对于效益目标的要求,也能满足木材加工企业的效益需求,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其次,人工林具有良种化和集约化特点。建立在良种化与集约化经营基础上,人工林选择优质的林地和优良桉树苗,经营方略为集约化经营、高投入、高产出、短周期。第三,人工林在培育上具有专门化和定向化特征。人工林在规划造林之初,经营目标便十分明确,由于培育目标不同,在树种选取、立地、种植密度等方面各不相同。第四,人工林具有单一性、不稳定性特征。为满足定向化、专门化经营目标,人工林采取单一化作业方式,生态结构单一,稳定性差。

2 广西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稳定性缺乏保障,无性系选育的力度有待提升

第一,存在经营品系选择十分单一问题,导致桉树人工林的稳定性下降。作为我国主要的一个商品用材林的生产基地,近年来广西桉树人工林获得迅猛发展。同时,其在品种选择上十分单一,加之经营面积大,容易导致生物的多样性和遗传基因窄化,种植上受制于桉树品系的局限性,林分的稳定性降低。例如,广林-29号是较为耐寒的桉树品种,具有抗病能力强和生长速度快的特点,但难以满足高海拔种植之需求。第二,由于发展需求,原先的500米海拔的桉树林种植极限被打破,在防风耐寒等桉树品系研究缺乏情况下,其发展受到制约。

2.2 桉树人工林的发展缺乏系统管理,发展上存在社会争议

桉树人工林发展上缺乏统一和规划,亟需进行系统化的管理。桉树投资热吸引众多社会企业等进行桉树人工林的营造,但由于对于什么地方能够种植,如何种植等问题不甚了解,单一的盲目投资使得许多不适合桉树种植的地方种植桉树,容易形成大量的低产林。同时,单一品系的大面积经营,增加了桉树林受虫灾的风险,无形中增加投资风险。此外,社会各界对于桉树人工林的发展普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桉树材质好且速生丰产,应该进行大力发展,另一观点与之截然相反,从桉树生产快,消耗的土地肥力大,易致使地力下降等问题。两种观点的对弈势必不利于桉树的可持续经营。

2.3 桉树人工林存在地力下降、水土保持体系建设短缺问题

桉树具有速生性的特点,长期经营桉树林的地区,容易存在土壤养分亏损,林地地力下降等问题。同时,由于基本炼过山,在外的山地表土和带状垦带的抚育方法,容易造成林地水土流失问题。当前营林生产当中,桉树人工林的水土保持体系建设短缺,有必要寻找、使用切实有效的水土保护方法。

3 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造林措施

3.1 采取科学合理的种植方式,确保稳定性

桉树人工林的种植,既要发挥人工林的比较优势,确保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又要确保人工林的稳定性,是相互矛盾的。因此,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种植方式,缓和这一矛盾。首先,应当充分的认识到,造林前的整地是进行森林土壤管理之重要措施,适当地提升整地的规格有助于改善土壤条件,促进林木的生长。同时,合理施肥有助于为幼苗的快速成长提供充足养分,且提升土壤肥力。其次,造林后到郁闭前进行适当的除草抚育有助于改良林木生长的环境,加快林分郁闭成林的速度,并保护林分之生物多样性。例如,不同的整地方式对于土壤的理化性质变化存在影响,综合全垦、带垦、穴垦这几种不同的整地方式对于桉树生长存在的影响,加之从造林的成本上考虑,桉树人工林适合进行穴垦。穴垦保留林地植被,是对局部进行翻土,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现象,加之桉树林郁闭成林后枯枝落叶不断分解积累养分,以及植被对地力起到改良作用,因此有助于穴垦改善林地的理化性质,促进林地的可持续经营。此外,应当注意采取多个无性系搭配,进行块状混交造林。

3.2 提高桉树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方式,培肥地力,完善水土保持体系

第一,应当提高桉树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方式,培肥地力。经营管理过程中应降低抚育强度,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肥力,保护表土水分,确保植物生存环境良好。施肥是补充桉树人工林林地养分亏损,确保林地地力的营养平衡,保障桉树可持续生长的一个重要措施。当前多使用P、N、K肥进行桉树施肥,在具体选择哪种肥料得以最大限度提升桉树的生产力,则需要进行研究和商讨。从而,确保林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第二,应当完善水土保持体系,最大限度的减少水土流失。例如,根据桉树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的水土流失严重等现象,适当提升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同时注意林下植被过度发育导致经营树种的生产力和生物量降低而导致人工林的比较优势减弱的问题,确保林地的可持续经营。

3.3 采取免炼山的耕作方式,避免环境污染,净化空气和水质

传统的炼山耕作方式,导致森林植被锐减,产生的烟雾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CO2,CN、CO化合物等,容易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大面积的炼山造成水土流失情况加剧,下游河流的河流流量和淤积增加,河流的混浊度和N、P、阳离子增加,水质变差。根据实践证明,采取免炼山的耕作方式,不会影响桉树造林的生产量。因此,有必要改变传统的炼山耕作,避免环境污染,净化空气和水质。具体上,首先进行林地清理,在大乔木采伐后,依据行距将种植带上的芒草、杂灌等杂物沿着等高线堆放于行间,清理出一定宽度的无草带;其次,按照品字排练植穴,穴底规格依据设定的处理好,将植穴点的翻起的表土泥块砌成挡土墩以利保持水土;第三,往穴中施基肥,并将肥料和泥土混合均匀,抚并喷除草剂。

3.4 正确引导以避免争议,确保可持续经营措施落实到位

对于桉树人工林发展存在的好处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政府的职能部门应当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充分研讨和论证,坚持正确正面的舆论导向,通过实践逐步减少乃至消除存在的社会争议,确保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措施落实到位。此外,当前我国处于桉树人工林的大发展期,进行大规模的人工林基地规划,确保林地经营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为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制度保障。

4 结语

作为我国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主要的一个工业原料林树种,桉树因具有速生丰产、短期内可采伐利用的特点,在经营面积上呈逐年递增趋势。桉树造林给生产单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林地地力衰退、水土流失、病虫害等等生态问题。确保造林措施合理,是提升桉树人工林的生长量、促进水土保持、改善土壤的肥力状况、保障生物的多样性之关键因素。采取穴垦方式整地是保障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方式,施肥环节选用P、N、K等肥料有助于提升林分的生物量和桉树的生长量,以提升生产力,造林后采取除草抚育措施有助于保障桉树的正常生长,并增加林下植被的数量和种类,确保林分的生物多样性,并增强林木的涵养水源功能。应当正视桉树人工林的经营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减轻桉树人工林对于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走可持续经营道理。

参考文献

[1] 梁启英.对桉树人工林生态问题争论的思考[J].桉树科技,2005.

[2] 项东云.新世纪广西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策略讨论[J].广西林业科学,2002.

第6篇

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蒙特维德云林

在哥斯达黎加西北提拉兰山脉,有一片叫作蒙特维德(Monteverde,又译为绿山) 的云林和热带雨林,栖息着大约161 种两栖和爬行动物以及430 多种鸟类。

从加勒比吹来的东北信风遇到提拉兰山脉爬升时形成了降雨,由此形成了蒙特维德地区大面积的云林和雨林。1972 年,科学家鲍威尔在该地区研究鸟类时发现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蒙特维德云林,此后与从美国到此定居的贵格会社区成立了非营利性的云林保护机构。

蒙特维德云林保护区占地34.76 平方公里, 海拔860 ~ 1562 米, 年均降雨1715 ~ 3240 毫米,平均气温14 ~ 21.2 摄氏度。这里是世界上兰花品种最丰富的地区,而且在此地还发现了已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灭绝物种的金蟾蜍。 蒙特维德云林步道sendero Bosque Nuboso旁的树林

蒙特维德云林位于阿雷纳尔湖南面的圣埃伦娜小镇(Santa Elena)附近, 既可以从首都圣何塞搭长途汽车,也可以从阿雷纳尔火山脚下的财富镇搭3.5小时的车船联运或者8 ~ 9 小时的长途汽车到圣埃伦娜。

到了圣埃伦娜的镇中心,我找了家旅店住下,斜对面就是蒙特维德的班车终点站,交通方便,每天有9 班往返云林。在旅馆放好行李,我便跳上了一班前往蒙特维德的班车。圣埃伦娜附近共有3 个云林保护区,一个是东北侧的圣埃伦娜保护区(Santa Elena Reserve),一个就是东南侧的蒙特维德, 还有一个是蒙特维德附近的库里坎查(Curicancha Reserve)。库里坎查相对蒙特维德来说游客较少,所以旅馆通常会被推荐去这个保护区。 紫喉宝石蜂鸟 红喉林星蜂鸟 蓝顶翠t

初识动植物天堂蒙特维德

蒙特维德之所以出名,除了因为其物种丰富和多样性外,保护区门口的蜂鸟画廊也吸引了诸多游客。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之一,平均体长约10 厘米,最小的才5 厘米。蜂鸟也是世界上新陈代谢最快的动物,心跳最快可以达到每分钟1260 次,而在类似“冬眠”的寒夜则保持在50 ~ 180 次。这些鸟的平均寿命约3 ~ 5 年,人类所记录的最长寿的是科罗拉多的一只雌性宽尾煌蜂鸟( 学名:Selasphorusplatycercus),活了至少12 岁。

世界上大约有340 种蜂鸟,大多数分布于南美的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两国,而在狭小的哥斯达黎加就发现了至少50 种蜂鸟,其中在蒙特维德云林最多可以看到大约30 种。蜂鸟通过快速拍打翅膀来悬停甚至倒飞,它们的翅膀可以每秒拍打10 ~ 80 次,大部分蜂鸟在飞行中通常每秒拍动翅膀约53 次。蜂鸟们快速拍打翅膀悬停在鲜花边,用喙插入花器深处的蜜腺上, 然后伸出长舌吸吮花蜜。蜂鸟在采食花蜜时,身上也会粘上大量花粉,然后传播给其他花卉,所以也是重要的“播种者”。通常蜂鸟需要大量进食以保持热量,除了花粉,蜂鸟有时也以小型昆虫为食。 迷彩箭毒蛙 斑点玻璃蛙 红眼树蛙 翡翠树蛙

在林间看见一名公园工作人员蹲在地上,原来他发现了一只不小心撞到车顶受了伤的蓝顶翠t( 学名: Momotus momota), 他小心翼翼地将鸟儿捧在手里,仔细端详伤口,检查之后并无大碍,于是慢慢又把它放回到树枝上。可能是吓坏了,这只蓝顶翠t眼神透着忧郁,一动不动地站在树上,过了许久才缓过神来,扭动了下身躯。

第一次从蒙特维德的蜂鸟画廊回圣埃伦娜的时候,在镇子边的树林里看到一只树懒,应该是霍氏二趾树懒( 学名:Choloepus hoffmanni)。树懒是世界上动作最慢的哺乳动物,以树叶和果实为食,二趾和三趾树懒可以从其前爪的脚趾数区分( 后爪都是三趾)。这只树懒趴在头顶的树枝上慢吞吞地嚼树叶,只是无奈天色很暗, 很难看清这家伙的全貌。

蒙特维德有许多夜游,有机会看到夜间活动的动物如蜘蛛、蜂鸟、树懒和青蛙。不过非雨季的话,看到野生小青蛙的概率比较低。在镇中心的西南不远处有一座青蛙池,里面除了有个蝴蝶园还有模拟自然生态的蛙园, 内有20 来种哥斯达黎加的青蛙和蟾蜍。由于青蛙白天和夜晚的行为各不相同,青蛙池的门票可以使用两次, 最好是白天和晚8 点30 分闭馆前各去一次,景色各不相同。

一进园中, 我首先看到的是躲在池子里的豹蛙( 学名:Lithobates forreri),因背部如豹子般的黑色斑点而得名。哥斯达黎加的这种青蛙主要生活在太平洋沿岸,腿部肌肉非常发达,可以跳跃3 米高,在水里则可以浸泡长达45 分钟,主要在夜里活动。豹蛙边上的叫作“灿烂林蛙”( 学名:Lithobates warszewitschii),体长10 ~ 12 厘米, 雌蛙每次产卵3 ~ 700 枚不等,这种毒蛙加勒比和太平洋两岸都可以看到。紧接着看到的是身体透明的玻璃蛙(学名: Centrolenidae),透过皮肤,甚至能够看到它们的内脏器官。

青蛙池里有几种非常小的箭毒蛙。绿黑相间犹如大理石般的迷彩箭毒蛙( 学名:Dendrobates auratus) 体长才2 厘米左右,而体长6 厘米出头的细疣箭毒蛙( 学名:Oophaga granulifera) 和草莓箭毒蛙( 学名:Oophaga pumilio) 的皮肤剧毒无比,让人看着就毛骨悚然。再看了另一堆毒青蛙后,红眼树蛙(学名:Agalychnis callidryas)就显得超级可爱了。 恻带棕榈蝮蛇 猫头鹰蝶 热唇花

再探蒙特维德云林

次日上午,我再次搭乘班车来到蒙特维德云林。云林内建有13 公里长的步道网络,游客可以选择任意一条线路自行游览,也可以请个向导。请向导的好处就是向导不但熟悉云林内的动植物资源,还随身背着个大望远镜, 以便游客随时观鸟看动物。此行虽然看到的鸟儿不多,但是像叶子反面才2 厘米大小的蜗牛,想必如果自己走的话是怎么也看不到的。一路上向导还指出了很多种类的兰花,其中红色的是蜂鸟们采蜜时的最爱。

途中,向导忽然指着一棵树说:“看, 猫头鹰蝶( 学名:Caligo),你们看这眼斑多像真的眼睛呀,还有翅膀的伪装色,如果不仔细看多半就忽略了。”

步道的尽头有一道瀑布,向导在观景台上架起了望远镜,透过镜头我们看到,原来在树丛里有一只蜂鸟正停在树枝上休息呢。

返程路上也收获不小,首先看到了一条伪装很好的侧带棕榈蝮蛇( 学名: Bothriechis lateralis),如果不小心碰到了它,那后果不堪设想。走着走着, 向导停下脚步并弯腰捡起了一样东西, 原来是千足虫,这东西在察觉到危险时会装死并释放一种气体,向导把千足虫放到路边的沟里以免被人踩到, 然后闻了闻自己的手指:“嗯,还好, 不算太难闻。”

回到在景区门口与向导告别,我又琢磨了下,决定自己再去另外的步道走走。我选了最南面长1.9 公里的云林步道,这样可以走到观景台,回程顺便去悬桥看看。路边又遇到不少稀奇植物,比如这种烈焰红唇般的花俗名热唇( 学名:Psychotria Poeppigiana), 看上去就别有特色。天阴沉沉的,不一会儿下起了小雨。等爬升65 米快到通往窗口观景台的阳光步道入口时, 突然大雨如注,云林的称号果然名不虚传,我不得不放弃悬桥的行程,赶紧下撤。

曼努埃尔安东尼奥国家公园

第7篇

塞罕坝;资源保护;生态;对策

塞罕坝机械林场坐落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地处河北省最北部,是全国北方最大的人工林场。其营造的大面积以落叶松为主的人工林有效地阻止了浑善达克沙地向南推进和风沙对京津的侵袭,涵养了滦河、辽河水源。经过六十年的经营和保护,塞罕坝地区已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以及动物资源。目前,共有维管束植物8l科303属618种,陆生脊柱动物66科261种,鱼类5科32种,昆虫114科660种[1]。本文将在介绍塞罕坝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一些保护和生态建设发展对策。

1.自然概况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势特点。塞罕坝机械林场总经营面积140万亩,有林地面积112万亩,全场商品林面积38.3万亩,林场地理坐标为东经116?1′~117?9′、北纬42?2′~42?6′,林区属冀北山区与蒙古高原交汇区是华北唯一的坝下、坝上过渡带和森林~草原、森林~沙漠交错带,海拔1100~1840米。含高原和山地地貌,山地称为坝缘山地,属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的交界地带。

土壤、植被、立地条件。林区内母岩多为玄武岩、凝灰岩,并有少量花岗岩和变质岩。土壤类型主要为灰色森林土和山地棕壤,也有部分草甸土、沼泽土,土壤质地多为壤土和沙壤土,有机质含量较高,一般在1.2~2.0%之间。林区内生物资源极其丰富,以寒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为主,以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山杨、桦木类等为建群种。灌木主要有山刺玫、绣线菊、小叶锦鸡、黄柳、金露梅等;草本主要有针矛类、菊类、蒿类、披碱草、沙打旺、草木犀等。人工栽培种也成多样化,乔木主要为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等。

2.塞罕坝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

塞罕坝地区属典型的北温带气候。目前有藤本植物9种,木本植物102种,草本植物507种。具体来说,有大型真菌22科5l属79种;自生维管柬植物8l科303属618种,其中蕨类植物6科、10属、16种;裸子植物2科、4属、10种;被子植物73科、289属、592种,其中双子叶植物63科、227属、462种,单子叶植物10科、62属、130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4种,特有植物1种1变种2变型,在河北仅本地区有分布的植物有30余种。该地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种,即野大豆、蒙古黄芪、刺五加和沙芦草;有特有植物1种1变种2变型,即光萼山楂、长柱多裂叶荆芥、围场茶藨子和黄花胭脂花[1];保护区植物群系中含20种以上的大科有7科,含1~19种的较大科有8科,含5~9种的较小科有13科,含2~4种的小型科有25科,仅含1种的科有28科。含10种以上的大属共有6属,含5~9种的中型属共有13属,含2~4种的小属共有124属,区域单种属163属,真单种属6属[2]。

该地区有陆生野生脊柱动物4纲24目66科261种,鱼类5科24属32种,昆虫12目114科660种大型真菌22科5l属79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7种,其中一级保护5种,二级保护42种[3]。塞罕坝省级自然保护区共有陆生野生动物152种、亚种,隶属于4纲21目51科。其中两栖纲1目3科4种;爬行纲1目3科4种;鸟纲14目33科118种;哺乳纲5目12科26种[2]。

3.塞罕坝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存在的问题

生物多样性不够丰富,植物种类较少。当地林地主要以人工纯林为主,林分郁闭度较高,因而林下植被种类较少。而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处也未见较多的针阔叶、乔灌木和草本植物,野生动物种类少,种群密度不高。

野牛植物资源乱采现象严重。不少游人、当地农民和职工在林中任意采挖药材、各种山野菜等,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减少了物种。

存在次生污染。随着当地旅游的兴旺发展,出现了许多度假村,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度假村建设出现无序状态。垃圾处理不足,在景区内经常见到建筑和生活垃圾,造成次生污染。

4.生态建设发展对策

A.加强植物资源的保护

一是加大执法力度。以森林公安派出所和林政执法为主,经常性的开展打击破坏林区违法行为的活动,同时结合退耕还林和封山禁牧政策,二是加强宣传力度,转变保护观念,必须宣传到位不留盲区,不留死角。把保护植物资源工作提高到全民的高度,使全民具有爱护大自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是一些稀有的金莲花基地,在利益驱使下有村民竟然夜里偷采,一定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来保护这些植物资源。离村落近的森林资源包括幼龄林地,要设立防护栏防止牲口践踏。

与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新奇特植物资源繁育基地。充分利用塞罕坝地理优势及特殊的气候优势建立繁育基地,扩大繁殖规模,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根据植物特性和市场需求,分类筛选培育不同物种、品种的良种繁育基地,具备发展规模生产的苗木,为植物资源开发和永续利用奠定基础,如坝上白蘑、紫蘑、肉蘑、肉香远销国内外,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探索其菌种的永久保存方法就可保证这些种质资源永续利用。

加大造林、营林新技术投入力度,提高造林成活率。在造林树种选择上首先以乡土树种为龙头,该地区的乡土树种主要是落叶松、云杉、樟子松,采用这些树种造林是人工更新获得成功最大的保证。挖掘本地植物资源,培育多树种多层次混交林,实现不同地段、不同树龄、不同类型森林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森林资源经济与生态“双赢”目标。采用抗旱造林技术,主要有营养袋造林技术、保水剂造林技术、新型节水容器植树技术、ATP生根粉、抗旱造林粉、土壤强力增墒剂、地膜保水、茎干缠膜法等方法,提高造林成活率,确保造林质量。

伐区作业严格按照设计执行。伐区管理实行责任到人,管理员应根据伐区设计的数量、要求,在伐中负责监督检查,做到勤上山勤检查,制止违规行为、控制采伐类型,确保伐后林分郁闭度和保留株数达到设计要求,防止越界采伐、超强度采伐和异地采伐。伐区台账登记及时、账目清晰、数据准确。应把好伐区验收关,确保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强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重视生物防治制剂研发,确立生物措施在防治森林病虫害中的主导地位;加大植物病虫害的检疫和执法力度。对不呈现高发态势的虫种一定要认真细致做好调查监测,以防突起,被动防治。

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每年9月15日到次年6月15日为防火期,在期内攀火楼每8分钟嘹望一次全场林火情况,同时增加流动岗对林火进行监控。森林防火设施包括望火楼、检查站、防火线、电话线路、大型防火牌、林道等。防火设备包括:用于防扑火的汽车、摩托车、链轨拖拉机、扑火机具、电台、中继台、电话等防火通道的建设、组建高效善战的专业扑火队伍,提高森林火灾综合防御控制能力。

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塞罕坝的生态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能将塞罕坝机械林场自然保护区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建立补偿机制,实现公益林的生态效益,确保塞罕坝植物资源稳步增加,使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发展步入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B.加强塞罕坝地区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

强化对群众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未来的教育与宣传,将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全民教育活动中,从而不断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此外,还要特别加强对犯罪分子集中区和野生动物分布区周边社区群众的教育,防患于未然。

建立健全基层管理机构,加大管理力度。加强就地保护即: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自然保护区设立森林公安局;在州、地一级设立管理分局,下设森林公安分局;在核心区、缓冲区设立管理站,下设森林公安派出所。以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为主体,以地方林业主管部门为依托,形成一个布局合理、科学有效的保护网络,进行就地管护,切实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的安全。

增强投入,建立自然保护区管理投入的保障机制。塞罕坝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交接处,地理坐标:北纬42?3′~42?7,′东经117?6′~117?5′。地貌上界于两个一级单元即内蒙古熔岩高原和冀北山地之间,主要是高原台地;南北长25.5km,东西宽27km,区域海拔高1500~1939.6m[3]。

经国务院批准的塞罕坝机械林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0029.8公顷。保护区目前的管理部门装备落后、设施陈旧,不仅严重影响着管护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也难以进行有效的打击。因此,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投入的保障机制,将这项工作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坚持依法保护,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为中心,以可操作性强、切合实际的配套法规为补充的法制体系,使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典型案件要公开曝光,甚至采取公审、公判的形式,达到震慑犯罪、教育群众的目的。并且,我们每一个执法者要不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用法律利剑来保护林区野生动物。

[1]刘春延,聂鸿飞.塞罕坝植物区系组成的分析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08.06

第8篇

关键词:水稻(Oryza sativa L.);种质资源;社区种质库;表型性状;聚类分析;哈尼梯田

中图分类号:S511;S5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5-0813-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5.004

Study on the Morphological Diversity of Rice Germplasm Resource in Hani Community Seedbank

HUANG Ling, ZHENG Jian-xiong, SHAN Zu-peng, ZHANG Li-yang, WANG Hong-song, WANG Yun-yue

(College of Plant Production,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protect rice(Oryza sativa L.) resources, varieties were collected and a community seedbank was built depending on the 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unding. Morphological traits and cluster analysis of 72 varieties from Hani community seedbank we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high level variation in plant height, stem diameter, number of spikes, flag leaf size, but low level variation in spike length, kernel set, kernel size and 1 000-grain weight. 72 varieties were classified into 4 groups at 11 Euclidean distances, and each group had obvious features.

Key words: rice(Oryza sativa L.); germplasm resources; community seedbank; morphological; cluster analysis; Hani terrace

世界z产哈尼梯田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开垦、耕作和发展历史,当地高原生态系统的环境多样性和独特民族文化影响下的作物驯化进程使该地的水稻(Oryza sativa L.)资源遗传多样性相当丰富[1,2],且哈尼人频繁、规律的留换种习惯[3]保护了当地的传统水稻资源[4,5]。哈尼梯田多样化的水稻品种拥有抵抗各种生物和非生物逆境胁迫的优异基因[6],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然而,研究表明[7,8],哈尼梯田传统水稻品种处于不断流失中,这对维持梯田水稻生产和生物多样性是一大损失,也是世界农业的一大损失,其保护迫在眉睫。目前对水稻遗传资源的保护分为异位保护和农家保护,异位保护使种质资源处于冷冻状态,丧失随环境变化和农民选择的适应性进化和遗传变异的机会,同时易造成大量遗传多样性的丧失[9]。农家保护可避免因脱离自然、社会、文化环境引起的作物资源能动性的退化,同时有效保持原生境长期种植该种作物积累下的优秀经验,但若原生境发生巨大自然灾害,可能会导致种质资源不可逆的流失[10,11]。

社区作物种质库是将异位保护和农家保护结合的种质资源保护方式。埃塞俄比亚、津布巴韦、澳大利亚等已通过建立和运行社区种子库成功保护了当地作物种质资源[12],但国内相关研究还未见报道。为有效保护哈尼梯田传统水稻品种,在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资助下在哈尼梯田收集了104份水稻种质资源并建立了社区水稻种子库。然而,这些资源没有经过系统评价,极大限制了其有效利用,因此,对库存水稻种质资源进行研究和科学评价有着重要意义。基于表型性状聚类分析方法在研究作物品种资源差异和遗传多样性方面已有不少应用,杨守臻等[13]证明其是比较可行的分析评价方法。本研究以哈尼梯田社区水稻种质库保存的72份水稻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对其9个表型性状指标的分析了解供试水稻种质的表型变异程度,并基于表型性状数据对72份种质进行聚类分析以揭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旨在明确水稻种质库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并为农户选择种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哈尼梯田社区水稻种质库保存有收集自云南省元阳县的104份水稻资源,本研究选取其中的72份,品种编号及采集地见表1。

1.2 农艺性状调查

田间调查每份材料的株高、茎秆直径、有效穗等性状,并于成熟期排除边株随机取10株,考查其穗长、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粒长、粒宽、千粒重、芒型、糙米色等性状。性状调查及标准参考《水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14]。

1.3 数据处理

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哈尼梯田水稻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分析

对72份哈尼梯田社区水稻种质库种质资源主要表型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见图1和表2。结果表明,72份水稻种质资源株高变幅为101.0~202.2 cm, 平均为145.7 cm,最高品种为哈尼梯田传统老品种啊喷喷车,最矮品种为籽谷,91.7%的品种处于中高、高水平,仅有籽谷、早谷、车染、车妞、老品种白谷和紫米6个品种株高处于中等水平;茎秆直径变幅为5.08~9.97 mm,平均6.85 mm,红谷糯和哈尼糯茎秆最为粗壮,72.2%的品种为粗秆,其余为中等水平;有效穗较少,平均仅为8个/株,有效穗处于中等水平的仅为5.6%;穗长变幅为20.2~30.1 cm,平均为24.8 cm,在几种性状中,穗长变异系数最小,为8.5%,穗长主要处于中等水平(98.6%),仅有白皮糯穗较长;结实率普遍较高,平均为84.7%,处于高等水平的占62.5%,仅有占整体15.6%的品种结实率低于80%;千粒重变幅为16.7~32.7 g,平均为25.2 g,84.7%的品种千粒重处于20.0~30.0 g之间,仅有菠落(晚)和车染2个品种千粒重较低;米色分为白色、红色和紫色3种,其中以红米最多;谷粒以椭圆形为主,芒型以无芒居多。

72份水稻种质中,株高标准差最大,为21.6 cm,第一剑叶长宽比变异系数最大,为20.4%,说明这两个性状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丰富。谷粒长宽比标准差为0.3,为8种性状中最小,有效穗标准差为1.5个/株,说明72份材料谷粒性状与有效穗遗传差异较小。72份稻种资源的8个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均小于21%。

2.2 72份水稻种质资源表型聚类分析

基于株高、茎秆直径、有效穗、穗长、结实率、第一剑叶长宽比、谷粒长宽比和千粒重8个性状,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系统聚类方法对72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聚类分析,其亲缘关系树状图见图2,各类群表现见表3。

在欧氏距离为11处,72份水稻种质可聚合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中有33份材料,这一类群的显著特点是株高较高、剑叶长宽比较大,有效穗较多,千粒重居中,这类材料主要依靠有效穗和千粒重夺高产,属较为理想的高产品种;第Ⅱ类群共4份材料,这一类的特点是有效穗较少、穗长较短、千粒重较低、穗粒数较少,是4类中表型最差的品种,其优点是茎秆矮、粗壮,收获后期不易发生倒伏现象;第Ⅲ类群中有34份材料,是最多品种的类群,该类群穗粒数平均为194.9,属中等水平,千粒重较高,有效穗中等,这类材料产量构成3要素比较平衡,属稳产品种;第Ⅳ类群仅有1个品种薄竹谷,该品种有效穗较多,适宜稀植,结实率高,且穗粒数是4类中最高的,属优质米材料。在欧氏距离25处,72份材料聚为一类。

从聚类结果看,不同来源的相同品种有聚在一类的现象,且相同来源品种有分布在不同组群的现象,说明哈尼梯田传统水稻品种间的地理距离不能反映遗传上的差异,基于表型性状的遗传距离聚类与种质的地理分布没有相关性。

3 讨论

本研究基于14个农艺性状对收集在哈尼梯田社区水稻种质库的72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鉴定评价,初步明确哈尼水稻种质库库存水稻种质主要特征是茎秆粗高、有效穗较少、结实率高、千粒重中等、谷粒以椭圆形为主,这与徐福荣等[6]的研究大致一致。李建国等[15]研究发现水稻千粒重、每穗粒数与产量的关联度最大,所以建水谷、太阳谷、龙山岭谷、薄竹谷、花谷(1)等几个品种产量潜力很大,是高产种质的首选。除此之外,哈尼人有用稻秆喂养家畜和作为蘑菇房建筑材料的习俗,所以高秆品种如啊喷喷车、罗给红略等也是哈尼人水稻种植的最佳选择。

通过基于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11时将72份材料聚为4类。从聚类结果来看,不同来源的同一品种多聚为一类,同一来源的不同品种聚为不同类,说明表型聚类结果与材料的地理来源没有相关性。这与张卓等[16]、杨守臻等[17]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在遗传距离为25时所有品种才聚为一类,表明72份稻种材料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哈尼水稻种质库库存水稻种质资源丰富,侧面证实哈尼梯田水稻N质资源多样性丰富,这与徐福荣等[6]研究结果一致。这些种质资源符合哈尼人的传统习俗及饮食习惯,又适宜当地的生态环境。正如《元阳县志》[18]所记载这些地方品种已有上百年的种植历史,尚未有稻瘟病大发生记载。

聚类分析结果为哈尼人在水稻种质的选择上提供了有益参考。归于同一类群的品种,彼此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小,而不同族群品种间具有较大的差异,哈尼梯田域内水稻品种间遗传距离的大小是梯田稻作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哈尼人在不同年份品种选配时不宜在群内而宜在群间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因盲目选种造成的水稻病害连年发生的情况,促进哈尼稻作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农艺性状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较大,聚类的结果不是很稳定。因此合理的田间设计、标准的农事操作是提高聚类稳定和准确的前提。另外通过农艺性状的结果结合分子标记的方法分类,对资源的评价将更准确。

参考文献:

[1] 陆祥宇.稻作传统与哈尼梯田文化景观[D].北京:清华大学, 2011.

[2] 白艳莹,伦 飞,曹 智,等.哈尼梯田传统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698-702.

[3] 高 东,何霞红,朱有勇.元阳水稻地方品种多样性变化及换种规律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12(2):311-313.

[4] 尹纯军.水稻换种好处多[J].现代农业科技,2005(3):36.

[5] 徐福荣,汤翠凤,余腾琼,等.中国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种植的稻作品种多样性[J].生态学报,2010,30(12):3346-3357.

[6] 徐福荣,张恩来,董 超,等.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地方稻种的主要农艺性状鉴定评价[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0,11(4):413-417.

[7] 姜 波,王云月.元阳传统水稻品种月亮谷种内遗传多样性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3,28(增刊):85-90.

[8] 王清华.梯田文化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9] 卢宝荣,朱有勇,王云月.农作物遗传多样性农家保护的现状及前景[J].生物多样性,2002,10(4):409-415.

[10] 余丽琴,徐巧玲,邱兵余,等.原、异位保存东乡野生稻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7,8(1):99-101.

[11] 郑爱清,李赛君,王云月.原位和异位保护对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24(5):641-646.

[12] VERNOOY R,SHRESTHA P,SPHAPIT B. Community Seed Bank:Origins,Evolution and Prospects[M].Padstow,Cornwall,Britain:Taylor & Francis Ltd,2014.140-147.

[13] 杨守臻,李初英,陈怀珠,等.广西春大豆地方品种农艺性状鉴定及聚类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2005,36(1):71-73.

[14] 韩龙植,魏兴华.水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66-79.

[15] 李建国,韩 勇,刘 博,等.水稻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J].北方水稻,2007,38(3):78-80.

[16] 张 卓,牛艳凯,张 岩,等.寒地水稻不同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分析[J].北方水稻,2009,39(6):7-14.

第9篇

偏好微观

研三上来就开始准备定毕业研究方向,我清醒地认识到作秀式的毕业方式是多么消耗财力人力,怕还没有来得及为社会贡献余热就累死在毕业季里,于己于人都是不好的。于是,我很知趣地打算在自己熟悉擅长的领域里选择一个研究点,一开始就放弃了那种为了追求高度、深度、热度而超出自己能力的强求主义路线。

我喜欢手工艺,靠它吃饭。我喜欢写字,靠它抒情。我喜昆虫,靠它和自然界保持联系。我喜欢它们的原因,除了喜欢的本身,还因为它们只被少数人喜欢,喜欢冷僻的东西可以让我避开锋芒地过活。毕业研究的落脚点在这些爱好里反复着,直到去年暑假前,在食堂边的火车头茶座里向导师正式申请确立为昆虫采集保存诉求的物化应答。

我对昆虫的兴趣与生俱来,可能是我的敏感性格导致我偏好微观。即便有人会说我格局小,那也没有办法,性格使然。我真正抱着认真的态度,带着研究的性质去玩赏昆虫要从2004年算起。因为做一次仿生设计作业,我想弄清楚一种甲虫的身份,然后通过网络搜寻,无意间开启一扇门,让我进入了一个昆虫爱好者群体。这个群体里有业余爱好者,有职业研究人,也有从业余爱好转行到职业研究的重度发烧友。至今为止,我在里面仍是一个浅资辈,但这样的程度用来结合做我的毕业选题也够用了。后来我又由这个群体里部分朋友的引领扩大到对其他动物、植物和生态的关注,不管怎样,兴趣的核心始终是围绕昆虫展开的。

开始玩虫的时候我正就读于国美的上海张江校区,随后就似乎着了魔似的在张江绿化带里细致排查。上学时早去一会儿,放学后搜寻到天黑,总要绕远路途经绿化带,翻遍石块和树洞,然后再回到学生公寓。那个时候,我尚处于玩虫的初级阶段,只是对昆虫的大小、造型有着执着的要求,因此眼里只有锹甲、犀金龟和大型天牛这类大个体的昆虫。不消多时,对张江绿化里的大型昆虫我已是如数家珍。邀请虫友来采集,也不用寻找,便可以直接带他们去有料的地点。为此还骗得年幼的小虫友们的钦慕。

时间一长,张江绿化带里的十多种可以入眼的昆虫已经不能满足我的需求,而小型昆虫的好处还没有能力认清,因而进入了青黄不接的困难期。然后我开始扩宽交友圈,结识资深虫人,央随他们去保护区领略生物多样性的魅力。第一站是西天目山,我带着简单粗糙得瓶瓶罐罐就上路了,预想着装它个盆满钵满。资深同伴的装备,也大致只是我的升级版,总体说来装备的“专业性”和“千里来投只为虫”的执着颇有差距。但那时候我还想不到这其中的需求之于设计整合的价值,初入名山大川,只觉得山雄树壮,绿盈虫满,决非张江绿化带可以并论同题,很快就迷醉得物我两忘。

有前辈的指引和在大自然里的现场体会,我逐渐感受到小昆虫亦有迷人之处,在多样性的体现上更加充分。我开始迷恋小虫,探知昆虫的多样性之后,逐步发展到思考物种的分布和进化关系以及在生态上的意义,买书来看,求问于前辈,就不由得沾上了一点业余研究的性质。不再像开始那样只是一味追求视觉上的刺激。之后,所去的地方和采集的经验都逐渐丰富,随着视野的拓宽,自己在采集的数量和种类上也开始激增,认识到不同种类的不同行为特点和构造差异之于采集保存上的区别。记得仍是第一次在天目山,我将所有的采获一视同仁投进酒精瓶,虽然抹消了保存上分别对待的麻烦。但是回家后制作标本时,关节坚硬如木的肢体让我吃尽苦头,最终标本质量还是大打折扣,才认识到资深的同伴们那些繁杂的小器皿以及一些收纳技巧的意义。

专业化虫虫容器

科研、欣赏、收藏,无论是以哪个角度玩虫,包括我在内的虫人都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野外采集。在我采虫的7年多时间里,一直没有见到过专业的采集工具,有的只是未被物化、产品化采集方法。这其中,容器类是最缺乏专业化、产品化的工具。等自己也具备了对采集保存全面的认识,作为一个采集人,我偶然也会想一想这其中应该注意到的方方面面,用我后来做论文的一个关键词表达,就是:用户诉求。照顾到了这方方面面也就等于满足了采集保存的需要。我注意到,每个虫人都在传承和相互借鉴采集保存方法时,发展出各自的亮点。但这些都是基于一种智慧方法的临时改造和对物品的挪用。例如:完成采集动作之后,采获通常按需被分为死体和活体分别存放、带回。传统的死体保存方法对后期标本展示效果要求不高的通常是用酒精浸泡,所用之器只需一个饮料瓶。

但这样的做法很少。常见的是将毒杀以后的死体放进临时制作的纸包里折叠收纳,纸包中或有衬垫,或者没有。纸包有一定的透气性,在野外存放的情况下,可以让死体逐渐阴干,一定程度上避免死体的腐败霉变。纸包保存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轻便省空间。减省虽少,其积聚效应对一个深赴野外,辎重繁多的采集人来说却很有意义。但是这样的做法也存在弊端。一者,纸包缺乏强度,受压会殃及采获;二者,纸包的开合方式容易抖落小虫;再者,纸包的可视性差,难以视判内含物;第四,纸包的材质决定了衬垫对采获的包容效果差,在一器多虫的情况下,大小虫体落差会对容仓形成空隙,采获则容易随人的运动发生位移,造成采获在干燥情况下的肢体脆断;最关键的是,纸包形式只是一种保存的智慧方法,没被物化,需要有人来整理完善,给采集人提供便利。如果有了固定的物态,那么虫人就不必每次采集都重复制作纸包了。正如这样的一些亮点,后来被我整理、借鉴到设计上保存下来,结合诉求解析出的不足上的补足,才有了毕业设计四款。

第10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生态学;方法

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化得到长足发展,但许多绿地形式单调、功能单一,而重景观、轻生态以及过分追求“一次成型”的状态也远未改变,影响了城市绿地系统的健康和服务功能。生态心理学家对生态环境给人们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呼吁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人们建立正确的生态理念,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 园林设计中有关生态问题

园林设计不仅需要满足功能要求,具有艺术品位,也应遵循生态的原则。很多园林绿地位于城市或城市边缘,这就涉及了不闭合的城市生态系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受到很大影响;房屋建筑多,不透水地面增加;热岛效应和大气污染;用水短缺和水污染;固体废弃物大量增长等方面。

园林设计应用生态原则是对不闭合的城市生态系统的一种挽救和恢复,最终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与良好的生态过程协调,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而改善作用达到最大。

2 与园林设计相关的主要生态学理论

2.1 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城市中的生境条件比较恶劣,环境资源比较匮乏,物种通过本身一系列的相应变化来增加自己的适合度,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环境资源保持系统的稳定。因此,在现代风景园林的构建过程中,以生物多样性原理为指导是其最基本的前提。

2.2 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理论已在种间关系、种的多样性、种群进化、群落结构等环境梯度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现代园林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学习性与生态环境条件,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合理地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或种内的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于种间互补,既充分利用光、温、水、气及养分等环境资源,又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

2.3 生态景观性原理

植物配置应该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因此在配置时,应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和造景功能,并对整个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使植物在生长周期中,“收四时之烂漫”,达到“体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的效果,丰富群落美感,提高观赏价值。

2.4 生态平衡原理

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海湖泊水系的协调以及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3 生态主义视野下的园林设计方法

3.1 要从人的生态本性理解园林设计中自然要素的重要性

渴望与自然界的接触,是人的生态本能,渴望与别人交往,最初也源于人的生物本能,然后进化为一种社会行为。倘若着眼于更长远的人类命运,还需要从人的生态本性去认识建筑和城市园林。首先,要充分认识到非人工的自然环境,对解决心理压力最有价值,要竭力保护那些野生的环境不被人工环境吞噬。其次,要充分重视城市开放空间的作用。与钢筋水泥筑成的建筑实体相比,那些过去认为最无用处的部分——城市开放空间,恰恰有着独特的功能。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构图中“空”的部分,从城市市民与自然要素角度看,建筑物是“有之以为利”,开放空间恰恰是“无之以为用”。再有,要在现有人工环境中增加自然的要素。许多城市开放空间的园林设计忽略自然要素的作用,建了一些无树、无水的广场,没有裸土和草坪的住宅区,可以说没有自然要素的外部空间不是一个好的设计。

3.2 园林设计体验自然环境,寻找设计的本源

人们需要从室内走出,进入自然,或漫向街道、广场和公园。自然体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父母教导小孩与自然相处的过程就是最真实的自然体验。在现代社会,体验自然成为刻意的过程,甚至变得奢侈。园林设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引导人与自然的对话,借助树、山、水、川,透过风声、水声、颜色、而不是通过语言来做知识的传达,这将有助于儿童和成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辅助精神疾患的治疗。城市园林设计应当设置量上足够的自然空间,为市民提供一个亲近自然的场所,这些场所空间要便于市民到达,与建筑物有机协调,让市民到绿树中和滨水岸边,把自己融于自然之中,恢复人的自然本性,保持健康的心理。特别是一些医疗建筑的园林设计,更需要提供种种方法,让病人能和自然共存,接触自然是最好的治疗。

3.3 城市园林设计宽容的空间,而不是束缚某种功能呈现的空间

从园林设计的角度看,有的空间为满足特定的功能,服从于规定性的行为,本文称之为规定性环境。有的空间虽有一定的功能,但具体的设施和空间利用却是漂浮不定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时刻,使用同一空间的行为差异很大。因此这些空间的园林设计更宜提倡一种灵活设计,或者可能称之为引导性园林环境设计。引导性园林环境设计,实质上是一种根据动物和人对环境的生理本能反应去做设计的观点。对于一些公共环境设施,如城市公园的座椅,采用台阶、高差等不确定性的形式,由于能够诱导多种行为,就能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如果设计成专门的椅子,限制了其他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则是不适宜的。一些未经特意设计的场所,人们能恰到好处使用,往往是由于设施的尺度、形态和色彩,会诱发人的某些行为。设计师将建筑空间理解为有人在其中活动的场所,经常想到其设计对行为诱导和影响,要比仅仅停留在空间概念的理解更接触事物的真实。

3.4 从园林环境伦理的角度反思人类的行为

生态心理学的观点还给了设计师一个新的启发:应从更广阔的生态视角,去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设计的园林环境,要体现对人友好和对环境友好的原则。为此,设计时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环境设计的伦理问题。要研究当前高科技发展引起的环境设计问题,如关注信息全球化所带来的时空压缩,由于互联网等高科技和社会组织方式的推动,人类日常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迁,直接存在的东西越来越为间接的、缺席的、虚幻的东西所取代。于是社会关系被在对时间和空间的无限跨越的过程中被重建。我们的研究对象——园林环境也扩展到虚幻的环境,它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人的心理、生理及社会性,甚至影响了真实空间设计观念。我们是否随波逐流,甚至推波助澜,在园林环境设计中强化这种技术性对人的自然性的侵入。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环境问题日趋重要,严峻的现实使人们开始从生态学方面探寻解决的办法,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在缓解城市环境压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我们必须遵循生态学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生物群落,建立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新秩序,才能使城市生态园林发挥它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收稿:2013-04-12)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农业生态系统;紫鹊界梯田;生态保护;关键问题

0引言

紫鹊界梯田位于湖南省新化县水车镇,海拔为500~120m,面积约为3801.6hm2,其中核心景区的梯田面积有1274hm2,梯田坡度在25°~40°,最陡的达到50°以上,约10余万丘,共500余级。面积最大不足一亩,最小的只能插几十蔸禾,有“蓑衣丘”、“斗笠丘”之称。紫鹊界梯田先后被国务院和国家建设部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列入世界水利灌溉工程目录[1-4]。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5-7]。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整个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部分[8-11]。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项目(GloballyImportant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简称GIAHS),主要目的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为当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12-15]。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保护当地农业生态环境,2014年新化县政府组织申报了关于紫鹊界梯田的GIAHS项目。紫鹊界梯田属于湘中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复杂,热量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随着现经济的发展,现代文明冲击,紫鹊界梯田传统农业方式和生态文化不可避免受到威胁和挑战。因此,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传承和保护紫鹊界农业文化遗产,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梯田农业生态系统辨析

1.1系统性

紫鹊界梯田隶属雪峰山余脉的奉家山体系,该体系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达30多座,峰峦叠嶂,山势险峻,切割深达500~1000m,在这崇山峻岭中,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峦,被茂密的森林所覆盖,森林植被占总面积的63%以上[16-18]。紫鹊界的生态系统主要是由梯田生态系统和山地自然生态系统构成。山地自然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山顶的常绿阔叶林、竹阔混交林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中部梯田和村落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该地区土壤属为花岗岩分化发育的红壤为主,垂直地带性分布明显。紫鹊界梯田区地区植被,主要以杉树林、板栗林、竹林为主,杂生各种灌木草本植物,草本植物以蕨类居多。紫鹊界林地面积为32719.9hm2,其中乔木林面积为20133.6hm2,竹林面积为6021.7hm2,活立林蓄积量为1111277m3,毛竹数为1174.622万株。

1.2稳定性

系统性森林覆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蓄水保水工程,而略平缓的山地又开发成了梯田,共同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的自流灌溉体系不但是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的构成,也是农田生态系统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保证[19-21]。紫鹊界梯田在自然条件下,能够利用自流灌溉过程实现旱涝保收。一直以来,随着梯田修筑高度增加,森林面积也逐步减小,森林涵养水源能力逐渐减弱,导致水源减少,直接影响了居民饮水和梯田灌溉,如此循环必将会造成梯田的破坏和消失。因此,保护森林植被、涵养水源,有效合理利用梯田水资源进行调配,是将来梯田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重点工作之一[22-24]。其次,紫鹊界梯田农业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产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以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紫鹊界梯田生态系统,既保护了传统农业技术和农业文化,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增加了农民收入,确保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大力发展传统的有机农业外,还需要大力发展多样化种植和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鸭、稻田养鱼等种养混合模式,既能够增加农田的生物多样性,保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轻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梯田生态系统又是一个典型的人工“湿地”,是许多野生生物的栖息所和避难所,增加了生物多样性,确保农业生态系统稳定发展[25-28]。

1.3濒危性

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梯田区种植水稻生产成本超过稻谷产品的价值,使得紫鹊界地区的些强壮的劳动力外出务工,部分梯田荒芜,对梯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的稳定构成一定的威胁。其次,人们为了追求粮食产量,大量引进外来水稻品种,传统水稻品种面积减少,品种单一,生物多样性受到挑战。第三,近年来,景区由于自然地质灾害频发,对景区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一个重要方面。第四,随着对外经济发展,旅游业的兴起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逐年进入景区游客人数的增加,大量的不易降解的垃圾带入,大量污水的排放,直接破坏了梯田农业生态环境。

2主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

2.1传统物种与生物多样性

现代杂交水稻大力推广,传统水稻品种种植面积急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受到挑战。目前紫鹊界地区残存的传统水稻品种不足10余种,水稻品种基本实现籼型杂交化。现在仅存的传统品种主要有红冬粘、白米冬粘、红毛粘、扫帚糯、梨子糯、万利、府谷粘、香糯等,主要种植与海拔800m以上的高寒山区,耐寒抗病性强。相对于传统水稻种植来说,杂交水稻更具有优势,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便于管理,农村劳动力的缺乏,因此,当地农民更愿意选择种植杂交水稻来替代传统水稻品种,导致多样化的传统水稻品种,逐渐变得品种单一,生物多样性受到挑战,对当地生态系统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21]。

2.2水资源

水源是梯田存在的必要条件,森林蓄积量和森林成林面积减少,影响森林储水量减少,森林涵养水量少了,就直接影响了梯田的水源衰减。据近40年气象观测数据可知,1979—1989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550~1680mm,最多年份的降水量达1780mm;1990—2000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350~1450mm,2001—2010年平均降水量1410~1580mm,2011年以后降水量又有所增加的趋势,受全球气候变暖和森林植被减少的影响,总体来看,紫鹊界近几十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紫鹊界紫田区域的山顶分布密布的杉、松树等乔木,郁郁葱葱,80年代,被大量砍伐,原有的林地部分被开垦种经济作物金银花等,乔木森林消失,水源林、森林蓄水量减少,导致大气降水量减少。紫鹊界梯田有一套天然的自流灌溉系统,无水库,无水塘,有天然的水资源,拥有一个科学的管水用水系统,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紫鹊界地区为花岗岩地质构造,人们充分利用花岗岩层裂隙水和土壤孔隙水,巧引巧灌,让每一处小水源形成一个小的自然灌溉系统,最后汇成整个灌溉群块,其二是当地居民在地势高处设坝拦截山涧水源,再依据山势地形开挖沟渠和分水闸门,然后逐级灌溉梯田,保证梯田的水利灌溉,这也是紫鹊界梯田最大的特色[1-4]。近年来,随着人为活动的增加,公路等基础建设等多原因,使得部分的水利灌溉渠道淤塞受阻,无人整理,久而久之,部分灌溉系统功能丧失。

2.3生态景观

首先,紫鹊界梯田是天然的自然灌溉系统,随着人类活动增加,以及修建公路的影响等多种原因,过去形成的水利灌溉渠道淤塞受阻,致使部分梯田被废弃,逐渐旱化,使梯田景观破碎不堪。其次,梯田的土壤系沙壤土,保水能力差,需要经常有水分涵养,较多的田埂没有得到及时维护修理,致使田坝就自然垮塌,生态环境破坏。部分低山地区的岩石经长期的剥蚀、侵蚀、风化后,遇到暴雨及山洪时,容易形成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也是破坏生态景观一个重要原因。紫鹊界大小山头一般有4层植被:一层为杉、松、枫、梓等乔木,枝叶繁茂;二层为油茶,紫荆等灌木,织密如麻;三层为蕨草和落叶,铺厚如被;四层为树草之根,盘根错节。由于当地居民用火不当,火灾发生,导致大片森林被毁坏,一时难以修复,生态景观破坏。

2.4农田环境质量

紫鹊界梯田区的农田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土壤肥力下降,耕作层变浅,其主要原因为:一是化肥施用过多,土壤酸化加剧,农村劳动力缺乏,有机肥使用较少,通过表1能够看出一直到70年代,当地农民基本不使用化肥,80年代后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而农家肥使用逐年减少。2008年水稻土pH5.05,比1980年的5.81降低0.76,呈明显的酸化趋势,耕地板结加剧,耕性变差。其次是传统耕作技术不断丢失,随着农村经济的转轨,土壤耕作以畜力为主的精耕细作传统耕作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以畜力为主的田间作业面积范围大幅度减少。据调查,龙普村2004年183户养耕牛185头,到2014年全村210户仅喂养耕牛20头,通常,每头耕牛,所产生的农家肥可施用2亩田,人力和畜力的减少,梯田的耕作层变浅,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容肥、纳水能力降低,这也是农田环境质量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是核心景区旅游发展过快,人口猛增,自紫鹊界梯田风景区2008年对外开放以来,涌入了大量流动游客,旅游旺季每天多达5万多人、梯田人山人海,拥挤不堪,生活污水,废弃物大量增多,对农田生态环境质量的恶化又增添新的威胁。

2.5传统生态文化

紫鹊界梯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当今世界开垦最早的梯田之一。吸引了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旅游观光、摄影、考察学习,引入的外来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对当地传统文化传统民俗等造成一定的影响。首先,农民不在使用传统农具、传统的耕作方式,较多的耗费劳动力的传统手工艺技术,也只有很少一部分掌握,其次,大多数农民已经不再注重梯田农耕有关一些农耕节日和祭祀活动,从事梯田耕种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追逐现代生活方式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解梯田文化的人越来越少,梯田文化逐渐消失,第三,一些传统的农耕文化知识,如古老的农谚、栽秧歌等后继乏人,面临消亡的危险,由此出现了文化传承中的空心化现象[29-32]。

3农业生态保护现状与问题

3.1保护现状

目前,对于梯田生态环境的保护,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主要涉及到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境监控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其次,加大宣传力度,逐渐提高农民对生态环保保护意识,近年来,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传播方式,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到梯田生态文化遗产保护中来。第三,积极改善和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和支持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提倡和引导当地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政府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旅游,引导当地农民开展与生态旅游消费相关联的种植、养殖、绿色食品与土特产加工、并推崇传统手工艺品开发。第四,当地政府鼓励和保护传统的耕作方式和技术,适当给予经济补偿,建立传统农业耕作示范点,保护传统农业,加快新能源建设。同时政府支持农民学习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发展有机农业,加快农村生态能源建设,调整生活能源结构,推进沼气池建设[33-34]。

3.2保护成效

3.2.1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提升品牌效应当地政府非常重视紫鹊界梯田遗产的动态保护及其产业化发展,提出以产业带动为主,强力推进“旅游兴县”和“特色兴农”战略,充分挖掘紫鹊界梯田遗产的景观文化价值,积极开发利用其生态旅游资源潜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到县委、县政府“一号工程”的战略高度,成立了县委书记等担任顾问,县长任组长的“新化县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领导小组”,和由分管副县长为法人、旅游局局长任总经理的“新化县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并以梅山龙宫、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紫鹊界梯田等景区为重点,加强旅游整体宣传促销活动,举办旅游推荐会和旅游节会,不断扩大了紫鹊界梯田的影响力。紫鹊界梯田2004年被批准为湖南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5年12月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7年被评选为新潇湘八景景区,2009年8月被水利部公布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2年12月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目前旅游接待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从2006年到2013年,其年接待游客人数由13.86万人次增加到65.5万人次,年旅游收入由近亿元增加到4.41亿元[4]。

3.2.2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充分利用紫鹊界的自然优势和资源潜力,积极推动有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紫鹊界贡米取得国家有机、绿色、地理产品三大标志,创立了“紫米贡”品牌。先后形成以“三标一品”为核心、湖南紫秾特色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粮专业合作联社紫鹊界分社和湖南紫鹊庄园生态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当地23家农业产业,并与湖南蚩尤故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国家土地流转产业政策,实施紫鹊界黑米、红米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促进了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3.3存在问题

近年来,紫鹊界梯田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核心景区存在的问题不忍忽视,年轻人仍然大量外流,外出打工收入仍然是紫鹊界梯田核心区村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平均占各家庭全年收入的70%以上,由于劳动力流失,减少了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传承者,传统农业技术、精耕细作方式、乡规民约、风土民俗逐渐弱化,并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梯田维护不足,田地荒废、生态与灌溉系统退化、旱灾与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等问题。其次,而且村民对旅游开发和政府管理寄予很大热情与信赖,但如果没有一系列有关联动管理机制、宣传培训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村民参与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等有效管理保护机制,让农民在项目开发中和产业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真正调动其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热情与信赖终将不可持续,没有村民的参与,其遗产保护与开发也就不可持续[35-38]。第三,景区的管理组织机构尚不十分健全,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管理没有进入法律程序。人们对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乡规民约不健全,执法监督不严。第四.紫鹊界核心景区旅游开发速度较快,配套设施和服务无法跟上,对景区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4农业生态保护总体思路与途径

4.1总体思路

梯田是紫鹊界景观特色的一个主要支撑点,景区的核心部分。紫鹊界梯田农业生态系统保护的关键是要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以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梯田耕作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形式,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几千年来,依靠梯田农业生产养活了紫鹊界的人们,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各种食物和原材料,而且蕴含了巨大农业生态价值和传统文化价值。因而紫鹊界梯田的农业生态保护就成为紫鹊界景区生存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此基础上,推行电、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减少对森林的砍伐,创造优美的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多个方式加强对农民环境保护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对梯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投入资金,加大对传统农业耕作技术和生态文化的保护、传承,是防止梯田传统农业文化消亡的一个重要途径[36,38]。

4.2途径与措施

4.2.1加强景区生态景观保护和恢复,维护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紫鹊界梯田农业生态景观保护是应遵循农业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体现出农业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等3个层次的功能[9]。因地制宜恢复绿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块,补偿恢复梯田景观的生态功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蓄水量和土壤含水量。考虑最大极限的农业生态承载力,节约用地,控制斑块的盲目扩张,在内部的发生机构上产生的适应当代条件的建筑形式,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增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发展。建立梯田核心保护区,保护集中连片梯田。

4.2.2引入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目前建议主张引入生态补偿机制,来更好保护梯田农业生态环境。生态补偿对有益于农业生态保护的行为给予激励和补偿,对有害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制止和惩罚的机制。确保紫鹊界当地经济较快协调发展,当地人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梯田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39-40]。主要措施是由当地政府主导,当地农民积极参与,部门协作,加强科学规划管理,加大政策上的倾斜力度和财政资金的投入,整合独一无二的梯田地方资源,发挥整体功能作用,传承紫鹊界梯田稻作文化,保护紫鹊界梯田农业生态环境。其次,加强对景区的农民进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培训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进行梯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引进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使之将保护梯田农业生态变成农民的自觉行为,共同建设梯田和保护梯田农业生态环境。在大力开发梯田旅游资源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紫鹊界梯田景区生产、生活、生态的可持续发展[39]。

4.2.3加强法制建设,制订乡规民约,依法保护紫鹊界梯田的农业生态环境通过法律、乡规民约来强制性,保护梯田生态环境不被破坏。要求梯田景区的镇、村、组都要制订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乡规民约,并予以张贴公布告示,作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各级政府和人大常委要制订保护紫鹊界梯田农业生态环境的法律条令,作到有法可依,用法律保梯田的农业生态环境,确保梯田持续发展。

4.2.4依据景区生态旅游境容量,调配旅游客源,控制生态旅游规模近年来,进入景区的交通便利,旅游发展较快,宣传力度加大,众多的国内外游客纷纷前来,导致景区游客量成倍增长。紫鹊界景区旺季一天接待游客约14万人,为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应科学调配景区游客人数,走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聂芳容.独具特色的紫鹊界梯田[J].中国水土保持,2013(3):35-36.

[2]秦仁秋.紫鹊界梯田保水机理解析[J].湖南水利水电,2005(3):47-48.

[3]童潜明.我国古代三大梯田的共性以及紫鹊界梯田的特有性[J].国土资源导刊,2006(4):73-74.

[4]徐靖婷,甘德欣,徐超富,等.紫鹊界梯田景观保护与人文关怀[J].中国园艺文摘,2011(10):99-101.

[5]卞有生.中国农业生态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工程科学,2000,(12):16-20.

[6]汪卫民.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J].生态经济,1998(6):5-6.

[7]张宪法.对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3,22(4):5-7.

[8]章家恩,骆世明.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J].热带地理,2000,20(2):102-106.

[9]蔡东,杨竞寸.大丰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生态学杂志,2001,20(1):77-79.

[10]章家恩,骆世明.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5,24(11):1365-1370.

[11]李文华.农业生态问题与综合治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12]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保护[J].世界环境,2011(1):18-19.

[13]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机[J].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12,20(6):663-667.

[14]闵庆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J].资源科学,2006,28(4):206-208.

[15]闵庆文,张丹,何露,等.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主要进展[J].资源科学,2011,33(6):1018-1024.

[16]许志方,聂芳容,张硕辅,等.湖南紫鹊界梯田自流灌溉体系[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4):73-74.

[17]李陈贞.紫鹊界梯田景观保护与利用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18]段星凤,宋维峰,李英俊,等.湖南紫鹊界、云南元阳及广西龙脊古梯田研究进展[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1,23(1):31-35.

[19]白艳莹,伦飞,曹智,等.哈尼梯田传统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698-702.

[20]徐义强,李凯冬.农业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刍议[J].农业考古,2013(1):279-281.

[21]赵晓迪,赵荣.哈尼稻作梯田生态系统研究[J].农业科学与技术,2014(10).

[22]成官文,王敦球,秦立功,等.梯田景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经济地理,2001,12:320-322.

[23]马定渭,邹冬生,喻夜兰,等.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与恢复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4):5-9.

[24]角媛梅,张丹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研究进展与展望[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23(5):1-6,12.

[25]焦雯珺,闵庆文,成升魁,等.基于生态足迹的传统农业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2):354-358.

[26]耿艳辉,闵庆文,成升魁,等.多方参与机制在GIAHS保护中的应用:以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保护为例[J].古今农业,2008(1):109-117.

[27]何露,闵庆文,张丹.农业多功能性多维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资源科学,2010,32(6):1057-1064.

[28]刘某承,张丹,李文华.稻田养鱼与常规稻田耕作模式的综合效益比较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1):164-169.

[29]闵庆文,曹智,袁正.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一种典型的农业生态文明模式[J].中国乡镇企业,2013(9):87-90.

[30]闵庆文,甄霖,杨光梅.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进展[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7,23(1):81-84.

[31]王思明,卢勇.中国的农业遗产研究:进展与变化[J].中国农史,2010(01).

[32]朱青晓,王忠丽.民族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哈尼梯田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3):206-209.

[33]李文华,刘某承,张丹.用生态价值权衡传统农业与常规农业的效益[J].资源科学,2009,31(6):899-904.

[34]闵庆文,孙业红,成升魁,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J].经济地理,2007.27(5):856-859.

[35]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6]喻庆国.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湿地生态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902-7908.

[37]吴晓青,陀正阳,杨春明,等.我国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国土资源管理,2002(19):18-21.

[38]王欧,宋洪远.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5(6):22-28.

[39]董志海.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J].农业工程,2011:177.

第12篇

那“永生不老”可能吗?这个问题可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得清楚的。为此,我们为大家准备了《抗衰老,只是一个传说》(详看本期《药物趣话》栏目)一文,在文中再作较深入探讨。退一百步讲,假设真的存在“永生不老”的人类,那么如此有生物竞争优势的物种,肯定会很快抢占所有的自然资源,这对于保持物质循环,保持生物多样性都是不利的,违背了自然的规律,这个道理跟永动机是一样的。

总结:长生不老药之所以不可能存在,是因为本身在定义上就已经被打死在摇篮之中了。但是我们可以追求另一个境界:“长生慢老”。就是活得更长点,老得更慢点,而长生慢老药其实就掌握在我们每个人的手里。

我们被骗了吗

寻访武侠药的路确实太漫长了,由于篇幅、精力等原因,还有许多经典的武侠药如情花毒、鹤顶红、十香软筋散、断肠草等等,都没办法在此一一探讨,希望以后还有机会继续寻觅它们的真正面目。不过就这次的一番探索,你们是否也有些收获与发现呢?

原来蒙汗药、金创药确实还存在着,而本以为也有存在可能的却发现是美好愿望而已,黑玉断续膏也并非真的有想象中那么神奇……这些来自小说、影视的武侠药,有真有假,有虚有实,不禁要问一句自己,我们被骗了吗?或许你会说,这些我都一直认为是杜撰的而已,没当真过。然而,我们又确确实实被这些杜撰的东西默默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我们会以为治不好病是没遇上神医,我们会轻信了“祖传秘方”,我们会相信存在“悬丝诊脉”……我们都不知不觉中会把小说、影视等杜撰的内容套用在现实当中。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知识面限制。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观众、读者不可能对虚构内容的每个方面都有专业知识,自然不容易发现涉及专业性的错误,加上不同作品的相互借鉴,无形中形成了强调效果,把错误给“常识”化了。

二、作品类型。一般来讲,基本没有人会去相信使用了架空世界观的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内容。比如你不会去相信你能像哈利·波特那样可以骑着扫帚在天上飞,也不会相信你穿着超人的衣服飞上天。但是一些接近生活题材的言情、偶像或者剧情片的内容,就很容易让人信以为真。

三、理想共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当这些作品当中体现或者间接帮助你在作品中完成理想的时候,你就容易产生共鸣,产生认同感,自然会对里面提到的事物容易接受了。

一些小错误或许对观众和读者没什么大的影响,顶多某天发现的时候对自己笑笑而已。但是,在健康医疗方面的小错误,可能就不是笑笑就可以过去那么简单。例如有不少患者受电视剧影响,去找中医生看病的时候,什么都不说,只伸出一只手让医生把脉,看看医生能否就通过把脉诊断出疾病来,以此验证一下该医生是否有本事。其实这种做法十分影响医生的工作,对自己疾病的诊断治疗也没有一点好处。

因此,真心希望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人员不要过分地为了剧情而夸张杜撰,特别是一些贴近生活题材的作品,涉及专业问题特别与健康相关的医学问题时,还是应该请专业人员进行审核,不要闹出像给病人抽200cc血作检查、给病人推10克速尿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了(来自影视作品《感动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