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探究性学习报告

探究性学习报告

时间:2024-01-29 15:37: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探究性学习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探究性学习报告

第1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炼出有助于学生“探究性实验”实施的指导策略;

2.学生掌握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方式,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3.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和研究,将课程从“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的定位上转移到促进“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发展”的定位上。

4.通过合理运用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指导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课题研究背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一直被认为是能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化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探究活动是进行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目前,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只是局限在个别范围内进行试验,呈现出单一性、个体性、随意性。单一性——对一个一个实验单独进行研究;个体性——个别学校、个别教师在进行研究;随意性——对实验的选题、设计随教师个人的意愿而定。由于缺乏系统的、整体的研究,探究性实验的研究和实践尚处在自发试验的状态。面对新的教材和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原有的实验教学方式已逐渐显示出不足:统一的实验要求、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展化学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是化学教学走素质教育之路的有效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基本方法

探究教学中的问题是核心,问题的解决是关键。要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并有所收获,必须进行一些基本方法教育。《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习内容。“功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探究教学一些重要的方法如下:

1.猜想与假设的方法通常有:

(1)逐分法:对多个影响因素逐一分离、组合:

例:将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产生了氧气,氧气是由哪一种物质产生的?

猜想:①双氧水②二氧化锰③双氧水与二氧化锰相互反应④双氧水在二氧化锰作用下产生的

(2)定量法:在极端量和中间量中假设

例:将一块石灰石在酒精灯上灼烧一会儿后,冷却,剩余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①碳酸钙②氧化钙③碳酸钙和氧化钙

(3)解析法:据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事实材料或感觉猜测

例:二氧化碳可能有哪些物理性质?

猜想:无色气体(人呼出的气体是无色的);密度比空气大(平衡的纸筒中倒入二氧化碳后倾斜);能溶于水(汽水中有二氧化碳)等

2.控制变量的方法通常是:

(1)控制反应条件:保证仪器相同(等规格)、使用药品的量相同(质量、体积、纯度)、温度等环境条件相同,体现设计条件的公平性。

(2)控制反应:保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变量

例:二氧化碳溶于水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将4朵干燥的石蕊花分别做如下处理:①喷稀醋酸②喷水③直接放入二氧化碳中④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

3.假设猜想验证的方法有:①逻辑推理法②史料旁证法③实验验证法

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可以根据反应前后原子不变推理得出,也可以查找资料获得前人研究的证据,并非只有化学实验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案例1中学生提出的不能通过实验验证的一些猜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类后,用逻辑推理法排除一些,其他的通过查找史料来解决。

4.验证结果的三种情况:结果与假设不一致、假设得到验证、结果与假设不完全一致

案例4:无水乙醇显碱性吗?

一位学生在实验室看到一瓶无水乙醇标签上的化学式后,猜想:无水乙醇含有“氢氧根”,所以也应该显碱性。教师鼓励他自己探究,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自己的猜测是错误的。

(目前的教学或习题几乎都是针对正确猜想的。)

5.其他重要的方法有:观察、操作、记录、数据采集和处理、归纳、演绎、对他人评价、准确表述等。当然,更多的是化学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是能否“将探究进行到底”的关键所在,要经过逐步学习、反复训练、循序渐进才能建立起来。

(二)课堂实践

第一阶段:教师示范,学生感知探究性实验

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对化学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都不了解,要让他们进行探究性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性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然后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和老师的示范实验,感知实施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比如,当学生第一次遇到探究性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时,几乎是无从下手。怎样让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学生成功地迈开他们探究实验的第一步呢?老师精心为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报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蜡烛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的颜色、状态、气味的变化,进行详实纪录、讨论归纳、得出结论,让学生一开始接触化学就认识到观察在探究中的重要性。当学生一边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感受探究实验的同时,一边填写实验报告。在边观察、边模仿、边参与、边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感知了探究性实验。

第二阶段:学生尝试、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生在感知了探究性实验,并有亲自动手去做探究性实验的冲动后,教师尝试着稍稍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性实验中的某几个环节,例如: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操作。在此阶段,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安全性,教师在学生实验前要仔细批改,及时给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在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实验观察的方法、实验现象的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提供帮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尝试,对探究性实验的认识和实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三阶段:师生、生生合作,发展探究性实验的能力

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一些现象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进而独立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鼓励他们采取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化解困难。

比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取暖时所用的煤和木材的燃烧之后质量变少:取一小断镁带在空气中点燃之后质量变大。再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进行猜测:你认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什么关系?

(2)学生提出猜想。

生1:我觉得反应之后质量应该变大,根据前面学过的Mg+O2MgO、P+O2P2O5这两个反应就可算出是变大。

生2:我认为变小,煤和木材的燃烧之后生成炉渣和灰烬要比燃烧前煤和木材的质量要小。

生3:我觉得不会改变。从表面上看煤和木材燃烧后质量确实减少了,而我通过它们燃烧的化学反应C+O2CO2中却算出没变。因此我猜想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不变的。

(3)教师启发引导。

通过刚才的讨论和交流,同学们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猜想,那么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呢?各小组可根据你们自己的猜想来设计实验方案或参考书上的实验方案。在探究过程中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求助其他组的同学,也可问老师。

(4)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设计的方案有很多,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

方案①取一小段蜡烛在一小块木板上,把它们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调节托盘天平达到平衡。在托盘天平上点燃蜡烛,观察托盘天平的平衡情况。

方案②取一段镁带,在托盘天平上称的质量W1。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把燃烧后的白色粉末收集起来并在托盘天平上称的质量W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方案③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稀硫酸铜溶液,取一根砂去铁锈的铁钉,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1。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方案④在100mL锥形瓶中加入10mL左右的澄清石灰水,将一支内有少量小块大理石的试管有细铁丝固定在与100mL锥形瓶配套的橡皮塞上,将一支盛有稀盐酸的滴管插入橡皮塞,将上述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1。将滴管中的稀盐酸慢慢加到盛有大理石的试管中,观察现象。待反应完全后,再将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说明:其中方案①和方案②,学生从老师提出的问题情境中受到启发。方案③和方案④同学们参考了教材上的实验方案。由此可见,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有待于提高。此时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是很重要的。)

(5)师生共同评价。

学生对以上实验,产生了如下想法:

①“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所造成的”;

②“镁带燃烧后质量变大,是由于参加反应的氧气没有被称量所造成的”

③“铁与硫酸铜的反应质量不变,因为反应中既没有气体参加反应,又没有气体生成”;

④“研究蜡烛燃烧反应的质量变化,应将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水一起称量”;

⑤“如果把蜡烛放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塞上塞子再称,质量可能就不变了”;

⑥“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反应前后物质质量肯定不会发生变化”;

(6)进行实验再探究。

同学们在采纳大家意见的基础上重新修改实验方案后,再实验就看到了反应前后天平是平衡的。

(7)师生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探究大家达成共识,那就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我们把这一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说明:这样的课非常地费时间,往往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两课时也完成不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能精选有代表性的实验来尝试教学]

第四阶段:拓展课外探究实验

随着学生对探究性实验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边学习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边增加家庭小实验和对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探究的学习。并重点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比如家庭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指导学生认识对比实验的关键要控制变量。使铁钉处于只与水接触、只与氧气接触、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三种环境中,来观察铁生锈的情况,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学生在家中完成探究实验,并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在实验中,没有试管,同学们用玻璃杯代替,用保鲜膜扎紧杯口代替橡皮塞。从茶叶罐中、雪米饼袋中、甚至从羊毛衫的包装中找来各种干燥剂做实验。由于自己动手实验,并从生活中寻找实验仪器和材料,同学们不仅亲身体验到了铁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在什么条件下更容易生锈的知识。而且知道了什么是对比实验、初步学会了如何设计、运用对比实验,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大家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是我们老师事先准备好实验,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讲解而实现不了的。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绩效

1、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以前学生一般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老师设置了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学生在热热闹闹地完成实验后,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很薄弱。而这些恰恰是探究性实验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

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在探究性实验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够独立地进行猜测、设计实验方案,能够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性实验来论证或否定自己的猜测,能够交流、分析、得出问题的答案。过去实验课堂上教师讲、学生记;教师说、学生做的沉闷劲不见了。课堂上弥漫着积极探究的气氛,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学生在收集资料、学会思考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更学会与人交往、增强团队精神。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们参加的各类比赛取得可喜成绩。

2、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在一步步的摸索和尝试中,化学实验课堂中教师的“教”不断让位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不断让位于学生的“主动探究”,教师的“总结结论”不断让位于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第2篇

关键词:化学探究;学习链;建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0-0035-03

一、化学探究性学习链建构的背景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反复操练的传统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但是,当前由于受传统化学教学方式的影响,在化学探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作秀”探究。不少老师认为,探究是大学教授、研究生的事,至于初中化学,仅一年就要完成两册书共十二单元的教学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而且还面临升学压力,搞研究性学习就没有什么必要了。平时教学,还是反复操练式的学习方式收效快。上面领导来检查,学校对外开设公开课,才搞点探究性学习装装门面,探究性学习变成了“作秀”与摆设。

二是“随意”探究。由于教学观念的转变,也有不少老师把化学探究性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关注点。于是,在新课改的化学课堂中,凡问必探,探则小组合作;几分钟后,教师一击掌,学生的讨论就戛然而止。虽然课堂显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但学生没有在情景中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探究只是形式与花样。

三是“无序”探究。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探究性活动,在化学教学中,不少老师常常就事论事,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常常只集中在教材的某一个点上,缺乏整体思考,缺少对一个单元探究性学习的系统安排,探究显得零碎与无序。

直面这些问题,如何让“探究性学习”具有实效性、连贯性、完整性,成为一条“链”,让探究有序进行,行之有效,这正是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化学探究性学习链建构的价值

化学探究性学习链是在解决探究性学习问题之前,在学习者头脑中假设出现的这一学习过程顺利完成的总体构想。它主要包含三个基本要点:一是探究性学习问题的分化、逐一审视以及解决问题的次序、步骤;二是找出解决探究性学习问题的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三是对掌握的各种探究性学习方法、技巧的选择和最优化组合。化学探究性学习的价值主要有:

1.有助于实现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的连贯性、完整性,使之有条不紊地按顺序进行,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发现,如果某种“生物链”被中断,就会使一些生物在地球上绝迹;如果不遵循自然规律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就会遭受自然界的报复。那么如果不遵循探究性学习的规律,建立起科学的探究性学习链,同样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其实,初中化学课本中涉及到的探究性学习本身就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节课中的探究性学习点之间存在联系,课与课之间的探究性学习点之间也有关联。如果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仅仅从某点上去认识,就会削弱探究性学习的整体效益。构建探究性学习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由紊乱转为条理、由肤浅转为深刻、由零碎分散转为融汇贯通的质变过程,最终达到通过“学习链”来优化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2.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在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中的主动性,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优化其智能结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成功的基石。

在日常的化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三个明显的缺陷:一是被动,二是封闭,三是散乱。被动,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步骤去做,把一个可以是有趣的化学探究性实验变成了一个机械的验证性实验。封闭,就是章节各点所进行的化学探究性学习,互不相通。散乱,就是化学探究性学习杂乱无章,没有系统,没有序列。这种情况,造成学生虽然进行了大量的探究性学习,但是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是显得机械与低效。

鉴于此,沟通各章节,融汇各探究点,使化学探究性学习条理化、系统化,形成整体能力,就是十分重要的了。显然,条理化、系统化的探究性学习的“高效”,就体现在化学探究性学习链的“建立”。其目的就是要把复杂的化学探究性学习问题简单化,即把某一复杂的探究性学习问题,用最简单的方法或单一的技巧并通过有效的联系解决它。这样,学生就能够按照一定的方法、思路、次序主动地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从而实现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化学探究性学习点的不断作用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提炼、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的指导思想,优化其智能结构;化学探究性学习点也必然在探究性学习链的指导下作出某种最佳选择,以适应探究性学习链的各环节的连接,保证化学探究性学习链不偏向不 “断路”。

三、化学探究性学习链建构的原则

1.多样性原则。一次完整的化学探究性学习是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搜集证据(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交流与表达)、反思与评价等六个基本环节组成,这六个基本环节就组成了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方法链。对一个化学反应的探究性学习,可以从探究反应物、探究反应条件、探究生成物、实验装置等角度去建构一条完整的探究性学习内容链。对一种物质的探究性学习,可以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取等方面建构一条完整的物质探究性学习层次链……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探究的路径也应该是多渠道的,如观察、实验、问题解决、变量分析、概念澄清、文本解读等。教师应该有计划地建构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链,以优化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智能结构。

2.渐进性原则。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探究性学习链建构也应遵循这一规律。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对知识的自主“发现”“获取”和“构建”。因获取知识的自主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对其探究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探究性学习的准备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选取适合他们的探究性学习链,这样才会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成功。在最初的学习阶段,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活动、建构化学探究性学习链应在教师提供大量指导和帮助的条件下完成;待学生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基本方法,教师再逐渐放手。同时,教师也要根据探究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掌握相应知识的水平高低,及时调控师生的活动方式,由浅入深,充分发挥化学探究性学习链的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探究的内容和探究的要求,合理删减或者增加探究环节,缩短或者延长探究性学习链的长度,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3.目标性原则。探究目标是建构探究性学习链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认真分析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探究目标,具体规定学生探究学习活动要达到的目的。有了明确的探究目标,还必须找准探究点。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不是每一个地方都必须进行探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探究的价值,所以,必须找到适合探究和具有探究价值的具体内容和探究点,这就要求教师认真进行发掘。教学内容不同,探究点也不一样,如有的教学内容适合在知识的重点处探究,有的教学内容适合在知识的难点处探究,而有的教学内容适合在新旧知识的关连处探究等等,这需要教师视具体情况而定。探究点确定后,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探究点次序,将各探究点的内在关系进行逻辑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探究性学习链,服务于整体学习目标。

4.并用性原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对于儿童的“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因此,建构一个完整的探究性学习链,应该注意能够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有动有静”,探究强调动手做,但更强调动脑筋。毕竟,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这包括强调学生在观察中的思考,对探究结果的猜测(假设),为后续探究制订计划,考虑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等处理,在与同伴的对话和交流中相互质疑和评价,反思自己的预设,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最终得出结论和报告,并向其他人展示或陈述,等等。

在实施化学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进行开发,让学生自己取水、而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水源在哪里,并告知取水的一些途径和一定的方法。建构探究性学习链,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经历化学知识的发现过程,提倡学生亲自“做科学”,并体会其乐趣,提高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制订计划,收集证据,描述实验现象,讨论、归纳、反思、撰写报告等探究能力。在建构探究性学习链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通过学生活动表现评价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

[2]杨洁,张善培.探究性实验实施的问题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5).

Reflection on and Construction of Chemistry Exploratory

Learning Chain

BAO Chun-hua

(Tongzhou Jinsha Middle School, Nantong 226300, China)

第3篇

一:三下乡活动内容

随着教育理念的变革,对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成为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探究性学习成为一种趋势,而乡村中学总因为简陋教学条件和生源水平的限制,认为在乡村中学中无法或不便开展探究性学习。

此次服务队下乡主要是深入农村与乡村中学开展结队活动,在乡村中学里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导乡村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乡村中学生的素质能力,并因此思考总结如何在大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出有个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适应21世纪的新型优秀人才。

另外在实践服务的同时,还要开展一些专题社会调研活动,并根据乡下的环境条件优势,进行环境考察,从而将实践服务、学习考察、宣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二:三下乡工作计划

1.队员招募阶段:

为了使大家都能获得这样一个实践锻炼的机会,服务队将在全系范围内公开招募队员,队员人数限制在10到12名,希望有兴趣的同学珍惜这次机会,积极踊跃报名。出于对乡下环境的限制及较顺利完成这次活动的考虑,需要对报名同学提出几点基本要求:对本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吃苦耐劳,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有较强的交际能力。

报名地点:1楼231滕伟冰或解鹏处

报名日期:XX年4月21日开始

2.队员培训阶段:

在服务队组成之后,为了使大家对三下乡活动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深刻理解乡下的实际情况,明确三下乡活动的任务与目的,将对队员进行一些培训。具体方式:

a.由同学们自己展开讨论,初步接触探究性学习;

b.由钟小强老师请一些有下乡经验的师兄师姐介绍乡下的一些基本情况;

c.参加学校的培训。

培训时间:5月-6月

3.出发前的准备

大家讨论并准备下乡应带的物品,回顾在校接受的培训,重新认识三下乡活动的深刻意义,再次明确三下乡的任务与目的,然后分配每个人下乡的具体工作,制定初步的活动进程,并讨论下乡后将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准备时间:7月4日晚。

4.下乡服务

在活动过程中,将定期举行队员会议,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修订活动进程,交流一下工作经验,讨论实际遇到的问题,相互协助思考解决方法,提高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感受探究性学习在中学的现状,思索大学探究性学习的发展。

对队员的工作要求:在作好自己分配到的工作的同时,应当及时和同学交流工作经验,并协助其他同学的工作,最好能及时把自己的一些工作心得,体会及经验记录下来或作一些工作日记。

服务时间:XX年7月6日-XX年7月12日

5.返校总结

召开全体队员会议,回顾下乡经历,讨论三下乡活动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探讨探究性学习如何在大学中普及以及探究性学习的长远意义,并如下写出总结报告:

a.根据下乡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及工作心得体会;

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学;探究性学习;实施;尝试

目前,就读职业学校是绝大多数学生无法考取普通高中后的无奈选择。学生及家长对教育类型的选择,归根结底反映的是对教育培养质量与未来发展空间的综合认可度。如何才能提高高职院校的吸引力,必须在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一、探究性学习的依据

高等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不少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报考职业学校,初中毕业生也不情愿报考职业学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职业院校办学条件不好、教学质量难以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教学课程设计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学习者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的背景下开展自主、开放、探究式的主动学习行为,教师的责任就是创造含有丰富信息,使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思考、探究和进行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高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最强调的是操作技能,仅依靠课堂上的教学已很难满足知识传授、实践培训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必须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调动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发挥学生的潜在非智力因素,而开展探究性学习恰好是完成这些转变需求的较好方法。

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任何课程和学科,并且有一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其过程包括如下内容:

(一)提出

要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除特定的情境,向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第一步,探究性学习要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从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探究内容联系起来,精心设计探究学习活动的问题。适度的问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维潜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情境中来,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假设

恩格斯曾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牛顿也曾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进行假设就是预测所要探究问题的答案或结论,提出假设为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假设应符合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在现有的条件下是可以完成的,并可以达到预期效果的。要鼓励与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假设,对问题做出尝试性解释。

(三)实践

我们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设计一个实践探究方案,根据这个方案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并解答提出的问题。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教师应给探究学习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实践探究方案的设计一定要遵循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与实际条件上,切实可行,实践探究的结果与结论能经得起重复试验,探究所需的条件容易构建,材料容易获取,操作简便,所需时间短。根据以上原则对设计的方案进行实施操作、完成探究活动。

(四)分析

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探究活动过程出现的问题与结果,反馈探究活动中亮点。要把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通过开研讨会等方式加以表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探究活动过程的经验教训,将实践探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经验知识联系起来,并结合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归纳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等,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五)评价

探究活动要有阶段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层次的不断提高,形成性评价就是对整个探究活动整体宏观评价,将探究成果做成书面形式的论文报告或者是实物形式的模型等进行成果展示。将探究活动成果与其他兄弟学校或组织进行交流探究,听取不同方面的声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小组成员的特长,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加了学习动手机会和时间,使教师不断受到新的冲击,促进了教师的思想观念,有利于复合型教师的培养。

三、探究过程中的评价

评价信息是监控学生理解的发展、调整教学活动、促进反思的工具,要重视整个探究活动过程中评价问题,为学生展现他们的理解提供机会,引导学生的下一步行为;情感激励评价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原动力,也可以用到我们探究活动中,使评价真正现其价值。

在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掌握学生的现实经验情况和基础知识水平,创设相应水平的问题情境。而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但学生却很难发现规律性的东西,甚至一些学生自主学习陷入困境,对新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及拓展更是束手无策。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教育创新;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

语文探究性学习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具人性化,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和主动意识。把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课堂,从“以教师为课堂的本位”到“以学生为课堂的本位”,教育改革的重心变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方式,把学生变为语文自主学习的主人,教师仅起到辅助作用。改变以前单一的老师授课的教学方式为集“自主、合作、探究”一体的学习方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的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来提升自身能力。并且当前教育创新的方向,也正是探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创新潜能的课堂授课模式,力求实现还学习的自由给学生,还学习的欢乐给学生,还学习的空间给学生。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力求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基础教育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更加体现了其存在的价值,我们不得不重视其在教育创新中的地位。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实践语文探究性学习呢?首先,教育观念的改变是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研究的前提。对运用语文探究性学习授课的教师进行培训,进一步学习《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创新教师的教育思想而组织开展“教育思想讨论活动”,互相交流和学习教育方式、思想,并撰写自己的体会和心得。教学方式更是要采取“集中与分散”、“课内授课与课外授课”相结合的形式,让进行过培训的老师讲述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性质、要求、目的等,如何选择学习课题,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还有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撰写报告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讲解。同时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选题和开展课题研究。第二,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性学习,所以理应没有固定的课时安排,但在没有课时的安排下,每位语文探究性学习教师每学期应当完成一到二个方案和教案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更多的教师关注并参与语文探究性学习,让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被探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渗透。第三,“自主性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更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教学理念,在研究“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更应该树立两种观念,实现三种转变。首先在研究前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即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其次实现三种转变即变“教本”为“学本”,变“教学”为“学教”,变“教案”为“学案”。

在教育观念改变之后,我们就要探究有价值的教学方法:

(1)问题探究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针对文章的特点结合自身的经验来发现问题,并采用联想、类比生疑法,异同对比法等方法在自己提出问题后进行探究和解决。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总结规律,提升技能。

(2)合作探究法:这种方法在讨论中得出结论,互相交换观点,最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在合作中发挥每个人的优点长处。比如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难点,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或者全班一起来讨论,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来形成交互的立体的思维网络,得到不同观点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认识,得到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

(3)自主探究法。在学会合作性探究的同时,更要学会自主探究。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感受、去探究,让学生独立领悟和驾驭文本。

(4)发现式探究法。在语文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是没有直接的或者现成的信息可以被探究者搜集到的,是必须要探究者对探究进行认真仔细的阅读、分析、研讨后,通过知识链来发现认识成果。

(5)接受式探究法。根据语文探究文本的需要,拓展课外知识,让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在查找个人、社会、国家等现有资料中得到探究成果,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了学生全方位的素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和整理身边资源的能力。

第6篇

在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和社会日新月异的环境中,学生必须具备发现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学习新技术,培养自己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发现性学习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教师只要提供合适的探究实验项目,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学生通过实验方案设计、操作、调查、数据处理、交流和总结等活动,经历探究实验全过程,从而获得知识与能力。在发现性学习中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主动性,体验了探究性学习乐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物理学科,它是一门很强的实践性学科,只有通过不断实验,才能不断获得物理现象、规律、公式等方面的认知。所以,物理实验中如何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增强学生科学实验与综合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物理实验中学生通过查找文献、动手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数据处理、总结报告等主要方式,最终完成探究实验项目的学习任务。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体验到了发现学习中的探究乐趣,所以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性学习。笔者认为,实验教学改革不仅要重视学习内容、教学体系的更新,更强调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变革,根据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个性特点,探索适应未来社会的新的学习方式是高校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

二、在大学物理实验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

(一)体现目的性原则

教师应充分备课。认真设计探究实验内容项目,找到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实验问题。集中力量,组建集体备课小组,设计教学内容,设计问题障碍,设计各种问题情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之间讲解和讨论,在必要时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学生只有通过一系列教师设计的“问题”或自己碰到的“问题”的锻炼,充分认识了自己,才会查漏补缺,才会主动学习,真正成长为一个有探究精神的学生,并在探究学习中体会到实验的乐趣。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敢于“放权”,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学生可大胆说和做。教师在实验项目、实验原理、方法等选择上,要有把控能力,但不能过多“介入”,更不能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探究式实验教学要注意思维的开放,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质疑,师生间的讨论尤其重要。平时课堂上不断设问、争问、回问,师生间通过多问多答多质疑等交流,引发思维发散,在多种方法中比较最佳方案,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也日益得到培养。

(三)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补充和丰富教学内容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可以有机结合一些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等,如实验模拟演示、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等,利用计算机作图和处理数据等,大大增强了教学的时效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四)成立探究实验兴趣小组,让学生享受学习

成立探究实验兴趣小组,提供专门的实验场所,由教师负责值班指导。学生通过管理员的批准可以进去做实验。师生的旧电器,学校已报废的旧仪器我们会回收起来,学生通过拆卸、重装、设计、更新元器件等活动。师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提升了学生的实验兴趣。让学生主动参加这些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趣,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享受主动学习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三、拟订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

第7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238-01

1 概述

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类似于实验性质的学习过程,任课老师只给学生讲述教学观点和基础理论,所有学习内容和过程都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将这种方式运用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主要是因为这个阶段的数学知识难度相对较低,学生能灵活运用这种方式之后,可以培养起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在下阶段数学图形和公式学习等难度相对较高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相对独立的完成。

1.1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适用范围

探究性学习方式虽然能锻炼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但是由于数学答案的唯一性和排他性,在小学数学课程的学习阶段里,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适用于探究性学习方法。经过教学实践总结来看,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低年级目前仍然以传统方式为主,四年级以后的中高年级阶段,学生对于图形和公式有了一个相对较为稳定和成熟的认识概念之后再利用这种方式学习,效果会好一些。其中对于数字公式题型的讲解和学习利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比图形类型的内容学习效果要好,因为整个的数学阶段接触和掌握的数学公式较少,理解和认识的知识面有限,因此实际效果并不像中学或者大学那样全面利用探究式学习解析综合类题型那么简单。

1.2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

探究性学习方式虽然在整个小学阶段以高年级的时候利用居多,但是在低年级的时候也可以根据一些实际情况穿插着使用,这样以便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方式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不至于到高年级的时候忽然接触探究性学习而感到不适应。而在高年级直接应用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时候,老师也应该选取较为有代表性的题型或者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认识、认可这种学习方式的同时,牢固掌握学习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有四个方面的内容需要着重注意:其一,主体定位明确,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仅仅是起到引导和对基础内容进行辅助讲解的作用,学习目标由学生自己定,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安排,整个学习过程中完全由学生占主导地位。其二,理论结合实践,这也是和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一个不同点,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教学知识学习完成之后由安排例题给学生,通过学生解题的过程来巩固所学知识,而探究性学习则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后,自己摸索着对陌生知识和题目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反复性尝试,这种尝试既有书面的操作,又有分组进行的讨论,或者是直接跟老师进行互动,另外也可以借助于一些其它的教学工具或者是课外参考资料上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充分的结合起来,使数学概念性的知识和实践充分的融为一体。其三,注重学习过程,这其实是和数学学习主要针对结果有一定的矛盾存在,因为数学的学习是一个研究逻辑思维的过程,其目的主要是研究未知结果,对于整个的过程并没有过多的关注,但是探究性学习正好恰恰与之相反,所有的学习对于过程的重视程度要远大于单纯的针对结果的关注度。其四,学习结果开放性较强,通过探究性学习,无论是数学知识还是较难的数学题型解析,针对不同的学生,其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都可能产生不同,虽然有的时候答案因为偶发性因素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方式方法的不对路,一旦变更相关的参数的话很可能答案会完全不一样。但是即便是如此,作为任课老师而言也不要强制性的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纠正,因为学生是刚刚接触探究性学习,通过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才建立起来的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一旦这个时候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否定的话,会直接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的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可以利用讲解正确解题思路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纠偏。

在这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老师最后对于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的点评了,通过点评不仅可以让学生总结一些学习中的经验,更能让学生对于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过作为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一部分,老师对于学生的点评时间不宜过长,如果能用教学报告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研究就更好了,这样还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成就感。

2 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是次次教改过程中,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采取的一个新措施,就目前的教学实际效果来看,对于锻炼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和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十分有帮助的,但是因为数学答案的排他性,并不是所有数学内容都适用于这种方式,因此任课老师应该有选择性的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张丽丽.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刍议[J].祖国.建设版,2014年第6期:107-108.

[2]王宇.浅议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42期:280-281.

第8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探究性学习 例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92-02

探究性学习是倡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各种潜能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科学研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训练的填鸭式学习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养成探索世界奥妙的积极态度。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开展高中生物的“探究性”学习,这是广大高中生物学教师共同面临的新课题,笔者就此问题进行研究。

1 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学生学习出现两极分化

有测验表明,在实施探究性学习之后,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对于少数喜爱生物学科的学生来说,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助于他们思考问题,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其生物学科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对于许多学习上不肯主动思考的学生来说,在探究活动中他们只做旁观者“跟着玩”,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不到真东西。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引导,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1.2 实验设备还不够完善,实施探究性学习较困难

我国生物课堂教学研究起步较晚,多数农村学校缺乏如显徽镜等基本的教学实验设备,甚至没有实验室,大纲要求必做的验证类实验无法保证。在生物知识的传授中,不能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学生无法真正去亲自探究生命活动的发展历程。同时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实验员,完全由教师自己来准备探究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教师压力增大,因此常常放弃某些难度较大的实脸探究活动。

1.3 教师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略显不足

目前多数高中生物教师对于探究性学习的目标要求和高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水平要求不是很清楚,对于如何组织与开展探究性学习尚处于摸索阶段,教师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同时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组织及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全方位兼顾,而许多教师根本就无暇兼顾。

2 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式学习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2.1 问题起点原则

探究式学习应遵循问题起点原则,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这一特殊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激活学习思维。因此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和社会中挖掘真正的问题。而真正的问题至少需要具备三要素:(1)学生感兴趣的,因为科学教育是个能动的过程,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最直接和特殊的内部动力;(2)问题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育;(3)问题解决难度为学生现有能力可及,在“最近发展区,”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心向。此外,探究课题应尽可能地与教学、学习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让学生感到研究有内容,做有兴趣,努力后有成果、实用、实效。但切不可走形式、不深人、不实际、做无用功。要把探究性学习贯穿于教学与学习的全过程,以增强学习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2 全员参与原则

探究有易有难,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材料、教学对象、教学环境,采用最恰当的探究性学习。譬如,对于教学对象,有人认为探究性学习只能面向少数尖子生,只能在重点中学中开展。实践研究表明,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不是一定与学生成绩呈正比关系的,事实上,认识发展水平高,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更胜任探究活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方式不得法或其它一些非智力因素(如注意品质差、缺乏毅力、懒惰等)造成的。从通过探究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层面出发,后进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更具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于认识发展较慢,能力、知识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探究的难度。总的说来,探究性学习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既不能等同于“科学研究”将它“神化”,又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培养“小科学家”,更不能过分地强调条件不具备、师生知识和能力不够等。探究性学习应充分体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地区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生物学的现实教学和实际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力所能及的探究专题,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培养技能、解决问题,使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均有所提高。

2.3 开放性原则

探究活动要给学生一片广阔、自由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才使得探究活动有真实而强劲的生命力。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即反对对结论的导向、定位。探究时可以给学生提供将要探究的问题,解决问题所需的方法和材料,但最好不提供预期的结果,教师在选题时,甚至可以选一些发散性较强,无统一定论的课题给学生探究,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获得资料、结果,并进行分析整理,发现某种联系,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允许保留不同的个人见解。

2.4 相对自主性原则

探究活动的特点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我认为,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该切实做到课前启发、课中探究、课后深化,而不是简单提供自主探索、独立发现的机会。教师要抛弃传统的决定者的角色,成为学生思想情感的反应者,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建立一个积极的、接纳学生思想感情的、没有威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成功欲望,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要认识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思维是完全独立的,是学习活动中真正的发起者、行动者。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要做到的事情是帮助学生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与材料;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知识的意义,维持着良好的学习氛围、心理状态。教师只有具有了这样的教学观念,才能有效开展学生的探究性活动,才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

3例析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

3.1 在实践中培育探究性学习

培育探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教学中努力培育学生的探究个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的动机内化至情感意志,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信、敢疑权威、勇于证实自己观点、乐于创新实践的品质,这是落实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发挥其学习的自觉性,努力培养他们的探究性学习。例如,在学习有关生态平衡的知识主题时,教师可抛出一个真实而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育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如在某个草原上,为了增加鹿群数量,将其天敌狼全部灭掉,结果鹿群数量反而减少了,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会提出假设:“既然天敌已死,那鹿群一定是因病而死”围绕这一假设,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提供已准备的证据来证实,诸如此类不断对具体问题进行探究训练,逐渐培育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3.2 在课堂中体现探究性学习

课堂仍然是学校教学的主平台。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属于一种定向探究,学生所探究的问题与课程中知识技能密切关联,在课堂的探究性学习中,探究的主体活动是在课堂上展开的。可以只在课堂上展开重点的探究环节的活动,如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展示结果、深人反思等,另外一些探究环节的活动,如收集数据、调查、实验等,可以课外进行。例如,在“生长素与植物向光性”一课中,可在课前让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重复1880年达尔文向光性实践和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的“植物胚芽的尖端产生某种控制胚芽生长的物质”的实验。课堂上将实验证据作为演示教具,将实验结果图示,并配合各种假设来说明探索和推理过程,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牢固的知识基础和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3.3 在问题中发挥探究性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问学问”首先要学生学会“发问”,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预习新课、学习新课、课外阅读和实验观察等环节中努力做到: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多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形成在“问题”中学习的好习惯。教师要保护学生好奇的发问,鼓励大胆质疑,因为好奇是探究性思维的萌芽,表现为探究过程中的“好问”。例如,在“探究根的生长方向”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如“根为什么向下生长?”、“根可以向上生长吗?”、“植物种在月球上,根还向下生长吗?”、“在宇宙飞船上根会如何生长?”。对于学生好奇的发问,要不失时机捕捉,予以保护,并使之深化,在好奇的发问中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优越性。

3.4 在实验中落实探究性学习

生物学科实验多,若按实践指导进行,对于当代师范生来说,缺乏成功感的刺激,有的完全可以改为学生探究的课题,让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自己去探究、去设计,尽量做到与众不同。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材料、实验方法、实验效果等角度下手,达到教师提供的目标。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生物教材中实验内容较多,为在实验中落实探究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例如:在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学生发现洋葱鳞片表皮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效果好的同时,教师还应准备其他材料以供探究,如:大红花、蕃茄、菜花、菠菜等,结果学生会惊喜地发现用大红花效果也很好。当然除了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外,还可以从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学会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改进实验方法、器具等方面着手来实现“探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锦.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22(3):16-17.

[2] 刘儒德.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特点[J].北京教育,2003,11:18-20.

第9篇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文盲将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为了适应21世纪的战略需要,世界各国竞相调整基础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大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重视基础教育课程,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重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由此促使教育能适应知识经济信息网络时代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很多有识之士指出:我国传统的科学教育过分强调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讲授,灌输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及一般规律,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分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的培育,即在知识技能上“重理论、轻实践”,在评价中“重分数,轻技能”。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不能有效转变,将会影响整个国家的人才战略,影响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大力提倡改革,在人才教育培养观念上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继承性教育向创造性教育转变,二是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即要培养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的实施,初中物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这种课堂环境的重组和优化,必然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探究性学习”就是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变革而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且这种学习方式贯穿于整个物理新教材之中。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的知识或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取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

我校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课题组全体教师以理论作指导,通过“两引一放”即引进模式、引导探究、放手探究的程序,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摸索,构建了以下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模式及评价体系。

一、构建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根据物理学科知识与课型特点,我们将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分为:实验式和理论式。

1.实验式 所谓实验式探究,就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做实验来解决提出的科学问题的一种探究方式,根据问题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模式。

规律原理探究

规律原理探究是根据物理规律、原理等,先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猜想,再通过设计实验、开展实验、分析论证来证实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归纳为“八步教学法”,其流程图如下:

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拓展延伸

如案例1: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置情境:演示实验,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后,乒乓球从水中浮起来,将比乒乓球小的铁球放入水中,铁球沉入水底。

提出问题: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猜想出了可能与物体的密度、物体是否空心,物体形状等因素有关。

设计实验:学生根据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了以下实验:①将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铅球浸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其得到的浮力。②将不同体积的铁块浸入水中,测量其受到的浮力。③将同样大小橡皮泥做成实心和空心放入水中,观察其在水中的状态。④将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成球形和方形放入水中,测出其受到的浮力。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分别按照以上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了以下测量结果或观察结果:①将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受到了浮力相等。②将不同体积的铁块浸入水中,体积大的受到的浮力大一些。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成空心的比实心的受到的浮力大。④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成球形和方形受到的浮力相同。

分析论证: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无关,与物体是否空心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评估交流:学生对自己在实验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作出了较高的评价,其中一组在总结自己实验的成功之处在于组内的同学之相互协作,配合得当,并找到实验中的不足之处,橡皮泥取同样大小的时候并未完全相同,在做成空心时开始并没有漂浮在水面上,重做时,橡皮泥沾上了水,给实验带来了一些影响。

拓展延伸:通过上述过程知道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是否空心有关,进一步延伸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体积的关系,学生再次猜想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测量设计探究

测量设计探究是针对物理教材中的测量问题,依据物理原理,通过设计多种测量方案,进行实验,而设计的一种探究方式,我们归纳为“五步教学法”,它的流程图如下: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评估交流拓展延伸

案例2: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提出问题:怎样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设计实验: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了以下实验方案:①用电功率表,直接测出。②根据公式P=W/t,记录电能表上铝盘转过的周数和记录时间来测量计算得出其电功率。③根据公式P=IU,通过用电流表测电流、电压表测电压来测量计算电功率。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由于第①种方案实验室没有电功率表,学生按照第②种和第③种进行实验。

评估交流:学生通过实验评估得出,应用第③种方案测量既快又方便。

拓展延伸:通过实验,学生已经发现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可以很方便地测出小灯泡的电功率,如果实验中只有电流表(或者只有电压表)能不能测出其电功率呢?学生讨论分析具体的方案。

2.理论式 科学探究不仅是动手做实验,但如果把“探究性学习”等同于做实验,那是对“探究性学习”认识上的肤浅,理论式探究对于培育学生科学的研究思维方式和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有极其重要作用,我们将理论式探究分为两种以下模式:

数理推导法

数理推导法是学生在情景基础上,发现问题,通过建构数理模型,充分运用数理知识从理论上推导出物理定律、原理等,它的流程图为: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建构数理模型理论推导得出结论验证猜想

信息收集法

其流程图为:问题提出分组收集信息资料交流评估

如案例3:问题提出:很多交通事故是由于汽车具有惯性引起,交通法规中有哪些与之相关的规定?

分组收集信息资料:布置学生分组收集信息。

交流评估:学生把收集的信息在课堂交流,看谁收集得更全面。

要搞好上述课堂“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我们领悟到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了解学生。教师要利用空余时间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知道学生对本章本节内容哪些感兴趣,想知道什么,想干什么,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如何等,这样做其目的是使教师更充分利用信息、教具、学生已有知识,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适应学生,更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培育学生的探究能力。

2.充分挖掘教材,整合资源。“探究性学习”不是不重结果,它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来建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潜力,整合教育资源(包括教育设施、信息、教师等)要发挥群体优势。

3.要有勇气摒弃应试教育模式,有信心战胜困难。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总有相当部分教师(特别是初三教师)总担心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会影响中考成绩,总感觉“探究性学习”课堂闹嗡嗡不成体统,教师好像是配角,势必给学生一个误导信号──放任自流。这就需要教师看到教育发展趋势,认识到传统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有勇气拼弃应试教育做法,大力进行实验改革。当然,在实施“探究性学习”中,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教师要知晓这种教学方式的变革所带来的困难,一定要有战胜这些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构建初中物理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模式──实践式探究

实践式探究是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提出新的问题,通过调查、实验、制作、创造等方式,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探究方式,我们根据课外“探究性学习”特点,将实践式探究总结为以下三种模式:

1.调查探究

主要是学生在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研究,一般应用于社会问题的研究课题,它的基本流程图如下:

选题制定方案社会调查撰写结题报告评估交流

2.实验探究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放手让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日时间,自找器材动手进行一些实验探究,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的兴趣,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其流程图如下:

学生选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假设交流评估

3.制作探究

制作探究是教师提出一个技术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制作去解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评价能力,其流程图如下:

提出问题制订方案动手制作评估交流

如案例4:自制温度计

①提出一个技术问题:如何制作一支液体温度计,能比较直观地反映气温的高低。

②制订解决方案:要求学生进一步提出解决技术问题的设计建议并制订解决方案,学生经过交流讨论、提出以下方案:

方案一:配制一定量的有色水,装入小盐水瓶中,并盖紧带孔的橡皮塞,用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的玻璃管装上热水,振荡一下后,倒掉热水,迅速地通过橡皮塞上的孔插入到有色水中一定深度,玻璃管温度下降到常温后,管内就会上升一段水柱。

方案二:与方案一大同小异,但管内形成水柱的方法不同,把玻璃管封闭的一端放在火焰上烧烤一会儿,再迅速插入到有色水中一定深度。

方案三:与前面方案一,用两端开口的玻离管插入有色水中,在上端接一带止水夹的软管,用抽气机抽出或用嘴吸出软管内的一些气体,有色水就会在软管内形成水柱,然后用止水夹夹住软管。

方案四;同前面方案三,用手压挤塑料管的封闭端(塑料管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且弹性较大),插入有色水中一定深度,放开手,有色水就会在塑料管中上升形成一段水柱,为了确保不漏气,用凡士林在塑料管四周涂一周。

上述是我们探讨出的课外“探究性学习”的几种模式,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进行课外“探究性学习”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充分开放学校资源。特别是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在校时间长,只有实行学校资源(如微机室、实验室等)开放,才能给学生提供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的场地、器材等,探究性学习活动才能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2.充分放手学生活动。教师在引进探究性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开展此类探究后,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感兴趣的问题,自主探究,不要担心学生探究失败,失败也好,成功也罢,都有益学生,正是探究中吸取失败教训,或成功之经验,在争论中思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构建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过多地依重学科知识,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且评价指标单一,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此起不到促进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针对“探究性学习”特点,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本着突出“一个中心”,遵循三个原则,实施“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一个中心:即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

遵循三个原则,即:

①评价内容的灵活性:学生是“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实验因子,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活动经历、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创新实践能力,不尽相同,因此在评价内容上要注重其灵活性。

②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在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中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组评、师评等方式结合,在形式上有笔试、口试、观察、交流、动手制作、实验、竞赛等。

③评价过程的发展性:以往传统评价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而探究性学习既注重阶段形成性评价,又注重终结性评价,可通过建立档案袋式的评价反映出学生个性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确立并实施了“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即阶段形成性测试+探究性学习课题+日常评价。

阶段性形成测试分双基知识题、探究性学习题、创造能力题、感受与体会题四个部分。

探究性学习课题从选题、计划、实施、论证等方面评估学生的探究、创造能力。

日常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日常参与探究活动的情感态度与研究能力、知识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我们制定了学生物理学习评价表(附后表)(每学期进行两次评定),评价结果作为日常评价成绩,根据以上评价体系,我们将学生个体在不同时期的阶段性形成测试、探究性学习课题及日常评价资料按时间顺序装入学生档案袋中,学期结束三者综合作为学生本学期的终结性评价,即终结性评价成绩二阶段性形成测试×35%+探究性学习课题×35%+日常评价×30%。

通过在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教学中构建“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及“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我们发现物理教育教学工作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1.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这些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探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而且使学生从探究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由于初步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从而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单一“考试分数”的评价方式,使原来操作能力强,但考试分数低的同学树立了自信心,也认识到自己的弱点,使原来动手能力不强但考试分数高的学生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因此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2.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施“探究性学习”前教师感觉学生学习沉闷、思考不主动、知识偏重于机械记忆,学生中考成绩低下,实施“探究性学习”以后,通过科学探究,学生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了解了科学研究方法,受到了科学价值观的熏陶。我们发现学生对新课程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增强了,并要求主动做实验、多做实验、自觉地进行课外调查、制作。

3.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

“探究性学习”实施以后课内课外强调学生的自主、开放,教师如何驾驭课堂,如何在有限时间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促使教师加强业务学习,加强交流协作,在实践中努力转变教学方式,转变教师角色,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评价内容

按优良中差分为四等,分别取5、4、3、2

自评

组评

师评

综合

态度

1.主动、较主动、一般、不主动

2.合作、较合作、一般、不合作

3.认真、较认真、一般、不认真

1.特别留心观察、留心观察、一般、不留心观察

2.善于发现问题、能发现问题、一般、不能发现问题

3.善于设计实验方案、能设计、一般、不能设计

4.能很好完成实验、能完成、一般、不能完成

5.能设计质量较高的实验报告、能设计、一般、不能设计

6.善于分析归纳、能分析归纳、一般、不能

7.善于反思实验、能反思、一般、不愿意

8.善于表达自己观点、能表达、一般、不能

1.能很好通过研究获取、能通过研究获取、死记硬背、什么都不愿意

2.知识掌握很牢靠、牢靠、一般、不牢靠

3.能应用知识很好解决问题、注重知识应用、一般、不注重知识应用

1.能充分利用资源、能利用、一般、不能利用

2.能经常虚心求教、能请教、一般、不愿请教

3.能撰写较高质量的论文、能撰写一定质量的小论文、能撰写、不能

4.能设计动手做有一定水平的小制作、能设计动手做、能动手、不能

5.经常做小实验、不经常做、做过、不做

6.能自我进行创造发明、能改进、只想不做、不想不做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当下新兴学习模式,教育重点在于学生对学习的自主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教育的重大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学的基础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对小学语文开启探究性学习模式提出了一些见解。

一、关于探究性学习的阐释

1.1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当要遵守的原则

1.1.1以团队为核心。在学生开启研究性学习模式时,必须强化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交流能力,还要锻炼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以达到学生能够适应现代化生活的目的。

1.1.2综合性占主导地位。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习并不是一项简单的行为,需要借助多样器官进行感知,学习内容是由各感官之间相互连接而成。

1.1.3以活动性为主线。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合理应用感知活动,科学地分配各个感官,提高学习效率。

1.1.4自主性学习占重要位置。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迫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兴趣浓厚。

1.2 探究性学习所具有的特点

1.2.1使学习过程变得自主、活跃、积极。研究性学习在教育理念方面进行了深度改革,打破以往的封闭式学习模式,而是为学生打造了一个自主、活跃、积极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自主性学习,能够发现并且解决问题,增强了操作性的难度,但是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受限制。

1.2.2学习方式是灵活且创新的。由于各个地方的生活水平、物质条件大不相同,教学内容不仅应该与生活实际相关,而且教学形式是极具积极的特点。研究性学习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深度改革,查补以往教学模式上的漏洞,使学生更加适应,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作伙伴,研究自身和伙伴之间的优势并且研究如何应用这些优势。与此同时,学生的课题不受限制,学习方式也可以自主选择。

1.2.3学习结果具有体验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旨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亲身经历,而不是止步于书本,学生必须学会自主处理信息。不仅打开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也使得学生获取经验,锻炼了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1]。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

2.1对学生探究学习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

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好方式,指引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自主思考方法去处理问题,老师对学生的学习不进行干涉,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选定研究内容组织团体小组,通过团队协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与此同时在他人身上学习优点。其实在书本内容中,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学生不受限制,可以任选研究课题。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许多问题――再见的对象是谁,亲人又是指的哪个人,再见的氛围是怎样的[2]。

2.2 对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进行激活,融情于景

老师需要开启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只有在心中存有问题的时候才能让思绪保持积极活跃的状态,才能使他们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所以老师 必须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与教学内容合理融合,研究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而开启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也变得相当活跃。同时,营造不同的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研究认知矛盾和认知冲突的时候。认知矛盾的氛围营造在语文课本中占据核心位置,教师让学生查找文章出现过的矛盾,并产生怀疑,进而开启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模式。

2.3 为研究性学习构建一个能自由发挥的课堂环境气氛

为了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气氛就必须要融洽、安适,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都需老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老师在课前要把资料预备足够,且要求学生要在限定的时间内进行研究性学习。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并随时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以保学生可以按时完成任务使学生受益匪浅。同时老师要多注意的是,要在学生的自由学习期间中,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指导他们如何解决,支持学生说出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进行小组谈论,通过别人和自己共同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更好地懂得了学习内容[3]。

三、在探究性学习中需考虑的问题

3.1对于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就是要他们亲身体会学习内容,自己思考所学知识找出问题并解决的过程,通过实践获得更多知识,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对学生有较大益处的学习方法。

3.2研究性学习不只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这种改变影响了整个教育和学习系统,所以,老师还要强化自身知识内容结构和教学方式,以便更好的教导学生进行学习。

3.3研究性学习还是以基本素养教育为主要教育介质,它不是以只学习到课本内容为主的,它需要开放性实践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中,老师应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到一起进行教学,开拓教育方面可获得相关资料的方法,使得探究性学习继续保持它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如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对象是小学语文,可以增加知识内容的多样性,夸大知识范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感兴趣程度,同时增加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自主意识,让学生对研究学习内容更感兴趣,最终使学生能学会更多知识并学会主动学习,教导学生要通过学过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操作,由此来锻炼学生要有创造性思维,学会实际运用[4]。

参考文献:

[1]姜柳华.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J].时代文学,2008,(4):22-23.

[2]黄祥娟.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9):274-274.

第11篇

【摘 要】新课程改革很注重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路径上可选择走实践之路,激发探究热情;走合作之路,培养探究意识;走整合之路,提高探究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路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中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目标明确要求学生能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可见,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更是一种有趣味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路径选择上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一、走实践之路,激发探究热情。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愉悦感受。在社会实践当中随时可以产生探究学习的问题起点,成为探究性学习的导火索、催化剂。所以,我充分利用少先队活动,给学生创设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抚摸丹霞山上的一块块巨石,感受大自然的气势磅礴;让他们凝视一张张与鸵鸟嬉戏的相片,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让他们倾听孟洲坝的哗哗流水,体会到建设发展的步伐。除此之外,我还带领学生观看交通安全图片展,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参加与乳源桂头镇均村小学的“手拉手”扶贫帮教活动,增强了学生对落后山区的农村小学现状的认识。

这些活动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去分析,去思考、去评价,为他们的探究性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学生在此基础上写出了多篇小论文和心得体会,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二、走合作之路,培养探究意识。

学会合作是现代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共同参与中找到新的认同,形成新的共识,从中获得收获。如学习完《小树死因调查报告》这课后,我觉得环境保护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学生是有能力进行这方面的信息搜集的。于是,我组织学生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的主题活动。为了较好地发挥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我要求学生自愿组合成6—8人为单位的活动小组。大家选好小组,定好计划后,就利用双休日分头行动,有的去书报亭、图书馆等处寻找资料,有的去市场、河边、花园拍摄照片,有的去商店、饭店等处采访,还有几个“小网虫”主动承担上网收集信息的任务。他们的“研究”也引起了家长的兴趣,都纷纷当起了助手。一个星期后,同学们带来了一大堆资料。因为这些资料太凌乱了,所以就我建议大家对信息的来源、特点、相互间的联系等进行分类。经过我的启发,学生们把信息分成了四大类,即:“什么是污染”、“污染形成的原因”、“对人类的危害”、“国内外治理污染的现状与对策”。由于准备充分,大家在活动中积极发言,分别从保护绿化,增加森林面积、挽救濒危野生动物、维持生态环境等方面发表看法。学生的见解可能是幼稚的,可能还存在着不当之处,但在他们得出结论的同时,探究意识就在他们心中萌芽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学生的发展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贴近了。

三、走整合之路,提高探究能力。

课程标准提出的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参与的学习方式,它与其他学习方式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对一个学生来说既要会接受性学习,也要会探究性学习,会接受性学习,才能比较快地去理解、接受、继承基础知识,并对知识进行重组、应用再创造新知。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应用更灵活。因此,它不局限于应用在课堂之外的活动探索中,如能合理有效地融入学科教学中与其他学习方式形成互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空间会更大。如:我在讲授《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对西沙群岛缺少感性认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难以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因此,我决定指导学生整合美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资源,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课前,我对学生如何搜集资料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指导。如资料的形式可以是图文并茂的书册,也可以是地图、明信片还可以的是视频等。搜集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很多的,可以上图书馆借资料,上网查资料,调查访问等。课后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进行了广泛的尝试。课上,我指导学生用搜集到的各种资料来谈谈对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还找来了许多精美的图片有“穿花衣的热带鱼”“美丽的珊瑚”还有“龙虾戏水”……学生欣喜地发现,正如书上所言,西沙群岛的确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宝岛。由此,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同时,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情感的体验更深刻、更自然。在探究过程中,经历多次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等具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他们的思维得到积极的锻炼,智力得到充分发展,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寻找知识上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通过社会实践、合作活动、学科整合等路径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从而主动寻求和发展新问题,并进行新一轮的探究学习,这才是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沈小玲.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策略.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3(1)

第12篇

论文摘要: 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优势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专业知识,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水平。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主要是指让学生在学习中采取边探索、边领悟、边总结的学习方式,是目前课程改革中非常强调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过程、情感体验、交流合作等。探究性学习和常规的接受性学习相比,具有突出的自身特点:它把原来教学中,学生习惯于听老师讲解、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记忆、轻思考,改变为学生在经历观察、收集、归纳、分析、推理等多种探究过程后,以主题演讲、论文、调查报告、展板等多种形式来完成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其计算机专业知识,而且强化了其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其交流与表达等综合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现实教学中,教学方式的选择要因教学内容而异,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我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将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配合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专业英语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有计划地安排了三次探究性学习活动,每次大约3周左右,其中2周时间进行课下准备,然后用2个课时(90分钟)进行课堂演讲和讨论。具体探究内容和过程如下: 

1.在阅读了关于计算机病毒的文章后,我组织学生研讨关于计算机病毒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就计算机病毒的起 

源、发展过程、种类、传播途径、特征、造成的破坏、防治方法,你受过什么样的病毒侵害,如何防范的,目前反病毒软件的种类和原理,你是怎么看待黑客等问题进行探讨,同时要求整个过程都尽量用英文完成。我把学生分组,每组确定上述两三个研讨题目,在两周的课后时间内查资料,小组内明确分工和任务,然后分头行动,再讨论汇总,做好英文的ppt后在课堂上集体登台,先由代表人宣讲,其他人作补充发言,最后组织班级讨论,再由老师进行点评。由于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大量的课上参与和互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涨,反映热烈,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他们通过这种方法迅速有效地掌握了大量的专业词汇,并形成了长期记忆;同时还提高了计算机病毒防范意识,了解了各种防范方法。有个别学生认为黑客技术超群,值得崇拜效仿,通过课堂上的研讨,懂得了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高低,不能以对社会体系的破坏为衡量标准,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洗礼,培养了学生遵守计算机职业道德的意识。 

专业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使用,通过上述方式使学生计算机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有些学生第一次不好意思上台演讲,但在后续的课程中很快变得十分积极,要求上台主讲,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在阅读了关于数据库的文章后,我要求学生:收集、查找sql server,oracle,db2,mysql,sybase,access,ingres等数据库的发展过程、目前的技术水平、应用范围、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内容。通过回答这些问题,使学生迅速接触、熟悉、掌握大量数据库方面的专业词汇。此前学生一般只学过其中一两种数据库,由于各小组的题目不同,分别介绍后,使全班学生开阔了眼界。学生不仅对已学过的数据库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而且掌握了其它几种数据库的性能和特点,对目前流行的数据库及其发展方向也有了新的认识。 

3.针对计算机游戏展开专题讨论。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题目,学生情绪高涨,每个人都有很多感言要讲。我提出的要求是:玩游戏学到了哪些英文单词、游戏开发需要什么技术、游戏有哪些种类、喜欢什么样的游戏、如何评价游戏的优劣、怎样控制玩游戏的时间、未来的计算机游戏会是什么,等等。通过这些问题,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由于要求是英文回答,也促进了他们英文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不但要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选择和确定学生感兴趣、能产生探求渴望的探究专题,并且是课堂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然后,提出对学生有意义、有针对性的问题来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同时也要引导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要把握问题的深度,并给学生留出思考、准备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针对讨论交流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掌握指导发言的节奏和方向。有些小组的论述多为奇闻轶事,对核心问题回答的篇幅太少、不完整,虽然比较生动,但专业内容不足、跑题;有些小组ppt做得不规范,背景过于花哨,表达不清晰,每页内容太多、不醒目、观点、重点不突出;还有些小组代表锻炼少,准备不足,发言时比较紧张,讲不出内容;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注意及时指导,掌握节奏和方向,以便学生在后续的活动中改进。 

3.有效地组织探究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在探究性学习初期分组时,很多学生要求自由组合,但我还是坚持把他们按学号分组。这样做的目的是:每个人走入工作岗位后,是不可能总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工作的,因此,学生要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共同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学习成果。有些学生还因此改善了关系。因为按学号分组,规定小组每个成员的成绩都是一样的,所以任何一个人不尽力,小组成绩都不会好,从而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了众人拾柴的道理。 

4.探究性学习中还要注重阶段性成果的评价。在收集相关资料时,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在问题探究阶段,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和汇总能力。这主要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内相互评价和老师的评价三方面来完成。期末时把每一次的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学期考试的总成绩当中。 

探究性学习不但改善了计算机英语的教学效果,而且改善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些已经毕业的学生反映,经过这样的锻炼,他们在找工作和走入工作岗位时,变得很从容、很自信。 

实践证明,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它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理念,在较大程度上帮助实现了计算机英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兴宏.关于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构想.上海教育科研,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