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管理的建议

教学管理的建议

时间:2024-01-29 16:39: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管理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管理的建议

第1篇

一、理论教学部门二级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

1.部门健全,权责分明

很多的技工院校在向二级教学管理过渡的过程中,都会出现茫然无措、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状况,最后导致部门、人员间责任推诿,严重影响教学效率。能避免这一情况的唯一措施就是把二级教学管理的常规工作落实到人,并且把权责落实到相关的章程上。在章程的创立上不仅要明确各个岗位的权责,还要明确工作的有效时间,权责推诿后的问责制度。系部建立教学管理处室,落实管理的各个环节。

2.繁中求简,理清权重

教学管理是个繁杂而长期的工作。完成大量的教学常规管理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在此基础上去思考通过有效的管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展现系部教学的特色,就对公共基础课程的二级教学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笔者认为,要想在这样琐碎繁杂的工作中做出成效,发挥教学管理的真正魅力,要做到“繁中求简,理清权重”。例如,教学质量的考评,抓好各科目的考试,做到“教、卷、监”分离;督导员的常规检查和听课,不打人情分,以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打分依据,抓结果、轻过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3.上下畅通,服务师生

二级教学管理部门作为学院教务处和各个教学岗位间的桥梁,要切实发挥好桥梁的作用,不仅要把上级部门的要求、命令传达到具体教学岗位,更要把教学一线的现状及时反映给上级,以便上级教学管理部门能及时调整不合理的政策。二级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也要转变理念,以达到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服务教学、服务教学工作一线的师生”。

二、理论教学部门二级教学质量考核的建议

1.教学考评简化过程,建立多维度试题库

教学过程是一个时间长、过程复杂的智力劳动过程。俗话说“教无定法”,笔者认为教学结果的考查,最公平合理的方式仍应重结果轻过程。针对职业院校学生专业多样化、进校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要用一个统一的指标来考评教师有欠公平。笔者建议学校应结合自己学校的专业状况建立一套理论课程多纬的试题库。以固定的题型和章节为经,并建立试题库的难度系数指标,以难度系数为纬。根据不同专业对相应基础课的要求,确立难度要求和章节,按照这样的要求确立考核试卷,避免了所有的专业基础不一的学生使用一套试卷的混乱现状。同时,可以使用学生的提升幅度作为教师的考核指标,把学生的成绩提高作为教学考核的主要手段,必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教学中去,促进教师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

2.多角度考评,以考评促创新

在职业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是一个桥梁的作用,理论知识的扎实程度直接关系到实习老师的教学工作,从这个层面考查,理论教学应该是服务于实习教学的。所以,我们把实习老师的反馈也作为理论教学成绩考查的一个面。这个考核方法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基础理论教学学以致用,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以使学生能更好地进入专业学习。

3.学生学习成果考查不能流于形式,“以量化考核为主,学生作品成果加分为辅”

第2篇

1.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环节分析。

通过对有效调查问卷中目前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环节和希望参与教学管理环节相关调查项目的数据整理和统计,可以看出:(1)第一个层面(即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仍然是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要环节。调查显示,目前35.8%的学生选择了与任课教师沟通过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19.45%的学生选择了与任课教学沟通过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并且有41.40%的学生选择希望与任课教师沟通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41.76%的学生希望与教师沟通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说明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尽管是目前高等院校教与学融合的主要环节,但融合深度和程度不够,学生希望进一步加强深化,更好地强化教学环节的交流与互动。(2)第二层面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程度明显不足。调查显示,目前只有5.11%、7.49%和4.57%的学生选择了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时提供了建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提供了建议和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时提供了建议。而希望在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时多吸收学生意见、希望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多吸收学生意见和希望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时多吸收学生意见的比例高达39.31%、43.19%和42.85%,说明学校在诸如开展人才培养规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专业教学计划等深层次教学管理方面,学生参与和融合的程度不足。(3)在教学内容选择的倾向性方面。目前36.70%的学生建议过老师多讲些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内容,25.51%的学生曾经建议过多开展实践教学;而选择建议过老师多讲些理论知识的学生只有7.99%,曾经建议多开展课堂教学的只占10.95%。与之相对应,选择希望老师多讲些实际应用和案例知识、希望多开展实践教学(实验或实习)的学生分别高达69.53%和63.61%,而且,学生年级越高,这种迫切程度越强烈,说明高等院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际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4)在任课教师的可选择性方面。目前,选择少数课程可选择任课教师、部分课程可选择任课教师和全部课程可选择任课教师的比例分别为34.7%、24.85%和6.61%;而与之相对应希望选择任课教师情况分别为12.02%、43.62%和29.40%,说明目前高等院校学生对任课教师的可选择性程度不足,需要进一步扩大可选择任课教师的课程数量。(5)在学习任务的轻重情况方面。42.04%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学习任务比较合适,22.9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学习任务偏重,只有17.78%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学习任务偏轻,并且有59.47%的学生希望有更多自我发展的时间和机会,而且,随着学生年级升高,这种愿望越强烈。说明目前高等院校学生教学任务的安排不尽合理,特别对高年级学生,应适当减轻课堂学习任务,给学生提供更多自我学习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2.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方式与途径分析。

教学方法的改进,授课效率的提高是在教与学共同探索努力下完成的,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起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针对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方法和途径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1)与同学进行学习情况交流、通过与任课教师交流反映问题、通过课堂教学质量调查表反映问题、通过班干部或课代表反映问题等基础性和传统性做法(选择比例分别为63.47%、33.78%、25.52%、29.46%),仍然是目前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要方式与途径,而且学生也希望继续加强这一环节的参与方式与途径。(2)定期与专业教研室主任沟通、定期与专业课程组沟通等中间层次的参与方式和途径(选择比例为11.35%、11.81%)则明显不足,学生希望通过学生信息员反映问题、通过学生教学管理委员会反映问题、定期与专业教研室主任沟通、定期与课程组沟通等的参与方式和途径(选择比例分别为19.59%、21.96%、41.53%、36.19%)要求比较强烈,需要不断加强中间层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方式和途径。(3)定期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沟通、定期与学院主管领导沟通、定期与学校主管领导沟通等高层次的参与方式和途径(选择比例为:8.27%、8.17%、6.19%)非常有限,而希望通过这种高层次方式与途径参与教学管理的比例高达30.64%、32.91%和25.29%,表明学生更希望直接与高层教学管理部门和人员反映实际问题,以进一步提高信息反馈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双主体型”教与学融合模式的构建

教育的意义在于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价值引导首先是通过教育目标,特别是人才培养规格的设定而实现的;其次是通过对教育内容的选择而实现的。教育者价值引导和受教育者自主建构之间的中介是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即受教育者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教育者所提供的课程、教师和教学进度等。并且,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提供的课程,还可以在了解教育者设计意图基础之上进行主动接纳还是被动接受的态度选择。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及教学管理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人才培养规划(包括人才需求分析、人才培养目标界定和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管理与控制(包括教师选择与配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效果考核与评估(包括教学效果评估、授课学生教学效果信息反馈、毕业生综合教学效果信息反馈)等多个阶段,要想实现学生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参与和深度融合,必须设计良好通畅的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参与渠道和反馈途径,实现学校教学管理各个阶段保持持续的信息反馈和优化调整,使得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始终处于动态优化的过程之中,保证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诉求相适应,为此,可构建包含教与学双方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的“双主体型”教学管理系统模式。本模式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是从人才培养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教学过程管理与控制、教学效果考核与评估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逻辑规划。本部分的关键在于规划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规划执行的严密性和规范性。二是教师及教学管理部门的反馈与修订。在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及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根据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和修订意见,并对规划方案进行修订。三是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环节与途径。包括教学层面广泛信息的第一层次反馈、人才培养方案层面的第二层次反馈和人才培养规划层面的第三层次反馈。

三、“双主体型”教与学融合模式运行体系

基于上述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模式,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现实教学管理的工作过程,构建了从学校、学生双方出发,学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院系领导、教师、学生参与的“双主体型”教学管理模式运行体系,该运行体系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专业教学管理委员会的建立。

建立由学校主管部门、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共同组成的“教学管理委员会”,教学管理委员会负责收集社会、学生对教学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负责办学宗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制定、教学效果监测、评价与反馈、管理模式修订等教学管理模式实施的全过程。

2.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规划与制定。

依据社会需求和学生诉求,紧密结合学校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遵循从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定,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任课教师配备到教学效果评估与信息反馈的逻辑思维,开展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规划和路径设计。

3.教与学过程的实施和运行。

教与学过程是教学管理模式中的主体部分,是在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开展的,主要包括教学知情、教学选择、教学反馈、教学研讨、教学评价、教学决策六个环节,六个环节学生以分层的方式参与。教学知情环节是教与学阶段的基础环节,在这个阶段学生了解专业教学计划以及重大教学决策的内容及其理由,学生应该清楚学校要把他们培养成为什么人、计划怎么样培养、为什么要这样培养等问题,并及时了解学校重大教学决策的内容及其理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学校教学计划以及重大教学决策加深理解,与学校形成共同认识,从而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选择环节学生在对教学知情的前提下,以学生代表的方式选择教师、课程和学习进度,学生按照个人兴趣爱好和发展计划自主选择课程、教师和学习进度的空间将越来越大,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和“一课多师、一师多课”制将使更多的学生有可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课程和教师;反馈环节是对前两个阶段实施情况的阶段性反映,由学生与院(系)领导座谈的形式完成;研讨和教学评价阶段由学生代表与教学管理部门完成,学生代表可以将学生的心理、思想及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反映到学校,学校与学生针对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再次将解决措施反馈给学生;教学决策环节是教学管理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一般应以高年级为主的学生代表参与,对教学计划的修订、评估、专业课程的增设、调整,广泛采纳学生民意。

4.效果分析与信息反馈。

第3篇

中职院校作为主要教育组织形式之一,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事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随着国家及人们对中职院校教育的越来越高度关注与重视,加强中职院校教学管理已成为其工作中的重点。文章以中职院校为基础,对其教学管理现状、教学管理模式改进的必要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从以学生为本,开展教学活动、建立与完善教学服务机制和建立优良教风几方面对其教学管理模式的具体改进给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中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改进建议;

一、引言

中职院校自创办以来,始终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为社会培养各类所需人才。所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新形势下,为保证中职院校能够与时俱进,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人才,就需要对其教学管理现状进行仔细的分析,对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有效的改进,以提高其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与进行。

二、中职院校教学管理改进的必要性

面对多元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渗透,教学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方式的不断多样化,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如果中职院校不及时对自身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将很有可能被市场所淘汰。因此,中职院校对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进非常必要。只有中职院校积极转变教学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结合自身管理实际对当前教学管理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同时,加强与其他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借鉴与吸收其他院校的成功管理经验和方法,才能够实现提高自身竞争力,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目标[1]。

三、中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现状分析

第一,教学管理模式相对滞后。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一些中职院校至今仍沿用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对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进行管理。随着学生主体个性化的逐渐突出,以及新课改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高要求,这些中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不仅难以满足当前教学发展需要、学生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对中职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在市场中的竞争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2]。

第二,教学管理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教学管理队伍整体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管理质量与效率的高低。其中,校长、院长、教务处长等是教学管理队伍中的主要领导者,在整个队伍当中具有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在中职院校实际教学管理当中,存在一些工龄较长、年纪较大的管理者,这些管理者在教学管理理念上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转变,对于新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的接受能力也有限,且一些管理者现有知识已较为陈旧,缺乏对最新管理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这些因素无疑会对教学管理的改进产生一定的阻碍和制约[3]。

四、中职院校教学管理不足的改进建议

第一,以学生为本,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校建立的根本,是教学管理的重点对象。对于学生在教学中的管理,不仅仅包括日常秩序的管理、学习课程的管理,还包括所有教学活动与学生需求的管理。同时,将学生对教学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作为检验与衡量教学管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可以有效促进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与完善。中职院校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当中,应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面渗透到教学活动与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贯彻到每一位领导者和教育者的思想当中,促进教育工作者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和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并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引导,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教学管理提供极大的便利。

第二,建立与完善教学服务机制。

从某种层面而言,中职院校既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服务形式。显然学生是其服务的主要对象。中职院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建立与完善教学服务机制是改进其教学管理现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有效措施。它可以推动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突出教学管理的人性化特点,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这一教学管理效果和服务机制的实现,需要教师明确服务主体,了解服务内容,掌握先进的服务手段,并对学生实施激励和惩罚机制,帮助学生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在对自我的不断调整与规范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学习习惯,从而对自身所在中职院校教学管理给出一个满意的评价。

第三,建立优良教风。

教学活动作为中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其开展效果对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其教学水平的高低和教风的优劣对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学习的好坏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教风是影响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若教师具备良好的教风,则学生往往会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相反,如果一个教师的教风较差,则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既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又给学校教学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因此,建立优良教风,发挥教师言行及人格品质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作用,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下学习与成长,并通过良好教风树立学校美好形象,进而促进教学管理方式的改进。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针对中职院校教学管理现存的不足与改进,还需要相关人员与时俱进不断采取更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全面做好各方面工作,积极引进具备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先进人才,提高教育队伍的整体知识水平,重视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作用。在实现中职院校教学管理方式得到有效改进的同时,推动中职院校实现长足发展目标。

作者:孔凡玲 单位:大庆油田技术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吕裕柱.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改进策略[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2,01:118-120.

第4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理念;小学教学管理;缺陷;建议

我国目前正在实行的教育机制改革中,教育教学理念的革新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特别是针对正在处于发展中的小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小学教学理念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因此,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需要把学生个人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概述

小学教学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是指注重“人”的需求,将人放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前面,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解放人、以人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水平的要求。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到小学管理教学中不仅要求把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管理的对象,而且要把师生作为管理的主体,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管理的工作中来,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将教学管理体制中的优越性最大地发挥出来,激发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潜能,更好地将教学管理目标和个人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二、小学管理体制目前存在的缺陷

(一)陈旧的管理模式限制了个性的发挥

传统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比较陈旧古板,甚至陷入了僵局。传统的管理体制一般是由学校制定的,这个管理体制是由管理原则和各种管理细则构成的,教学管理人员只需根据不同的情况选取不同的管理办法,但是,教师和学生必须严格遵守管理体制的细则,不准有任何的逾越。这种管理体制的存在严重的束缚了教师个性的发挥,也影响了学校领导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判,使得教学管理体制呈现出一潭死水的僵局。而且,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下评判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标准是由学校领导直接制定的,因此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使得评价的结果会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教师也会为了获得较高的教学评价而按照教学管理体制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存在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受到了限制,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被限制,自然学生的个性的差异性也不会得到重视。由于陈旧教学管理模式的存在使得教师失去了创新的意识,甚至一些寻求创新教学方法的教师还会因此受到责罚,使得教学管理体制陷入了更加僵化的局面。

(二)过分注重学习成绩限制了学生多方位的发展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推行在教育界愈演愈烈,然而却被家长和教师之间“唯成绩论”的气氛给打压了。在升学的压力下,学生只能陷入不停的刷题刷分来提高自己的成绩,这样死气沉沉的学习氛围严重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得素质教育的推行陷入僵局。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对学生的课上和课下的行为都做出了明确的规范和要求,一旦学生的行为稍有超过教学管理体制允许的范围教师就会予以及时的制止,严重的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得素质教育的推行陷入了形式主义的局面。

在“唯成绩论”的影响下,教师和家长会有意无意地给学生灌输成绩最大的思想,使得学生对音乐、美术、体育、德育等方面的副课课程失去兴趣。同时,部分教师有时为了提高学生的主修课程的成绩,会直接占用这些素质教育的科目的教学时间进行文化课的讲授,制约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压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还会直接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三、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相关建议

(一)学校领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学校的领导应该逐渐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管理的主体的内在要求。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很多领导在制定教学管理办法时只是一味的按照个人主观的意愿为标准,而忽视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多维度评判,使得制定出来的管理体制不适应于教学管理的需要。而教师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成绩按照管理体制的要求选取不适合自己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成果不理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二)学校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教师是教学管理理念落实的关键人,他是将学校制定的管理体制落实到学生学习中的执行者,也是反映学生诉求的中间人,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确切点说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结合责任制和岗位津贴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并创建一个公平、公正的上岗环境,开展教师之间的考评,确保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学习应该定期组织教师的职业培训,完善教师的听课制度,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做功课。教师自身也必须严格遵守教学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小学教学管理体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的应用能够确保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以人为本”的理念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教学环境,为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民办;财经类院校;教学;管理创新;实践

民办财经类院校在最近几年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明显的进步,其教学质量也有所上升。但是在教学管理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一直影响着其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亟需得到有效的解决。

一、民办财经类院校的教学管理创新应克服阻力

民办财经类院校在进行教学管理的创新中必然会遇到多方面的阻力,其中传统的教学理念就是最大的一跨绊脚石。不仅如此,在进行财经类院校教学管理的创新与实践中,教师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管理人员习惯了系部级管理方式,对创新改革等具有抵制心理,这也是影响财经类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的重要阻力。但是困难是暂时的,一个学院的教学管理要想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创新,系部的教学管理工作也相应的需要创新和调整,这就需要教学管理者们同心同德,同心同力,只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管理的创新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民办财经类院校教学管理创新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过于落后

由于民办财经类院校对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并不重视,在教学中长期以传统观念为主导,形成了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这种过分的重视理念教学的管理方式,不利于民办财经类院校对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降低,影响了学生的社会市场岗位竞争力。

2.教学管理机制存在问题

民办财经类院校在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进行实验室管理的时候混乱不堪、实践教学过程漏洞百出、没有良好的审批制度、评价机制等。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也存在严重的欠缺。民办高校过分重视理论课成绩,忽略了实践课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其内部缺乏实践教学管理及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降低了教学管理质量。

3.人事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教师一般都不是正式教师,晋职难、加薪难,所以其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比较低。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不高,力量不足。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激增,在扩张过程中,虽然都在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但是高学历、高职称并不等于高水平、高素质。民办高校财经类教师大多是高校直接毕业的学生,没有教学管理与实践经验。在教学管理中不能够做好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平衡把握,影响了教学管理的效果与质量。

4.实践实习基地得不到良好的建设

民办财经类院校的实践实习基地受内外因素影响建设状况堪忧,并且该专业设计敏感及核心信息,很多事业单位、企业部门都不愿意接纳学生。加之学校实践教学经费不足、自身实践基地匮乏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实践教学成为走马观花的一种形式。

三、完善民办财经类院校教学管理创新与实践的建议

1.对教学管理理念进行创新

首先应树立科学的教学管理观念,明确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同等重要性。认识到教学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二者相互独立、相互依存。在进行教学管理中应做到公平公正,提高时间教学的力度,纠正教学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应提高教学管理的经费投入,保证实践教学能够有序的进行。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应做好实践教学软件与硬件教学资源的配制,提高资金投入力度。建议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拟定政策和规章制度时予以充分考虑,从制度上、政策上确保有足够的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并在民办财经类院校资金允许的状况下,提高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提高教学管理效果。

2.教学管理的创新

建立健全教学实践制度。对教学实践工作中的教学规划、规定设计、组织换届、职责分工、实践基地建设等制度进行建立健全、优化设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严格实践教学的考核。根据培养方案编写符合培养目标的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制定实践方案和实践指导书安排具体实习任务提出具体要求,给出考核办法。需要建立有专人负责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各个实践环节的质量监控。

3.教学管理实践方法的创新

教师应不断的学习,强化并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兴趣。教学实践目标任务具体化,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模拟、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的,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分层次,错落有序的将教学实践的目标、内容安排到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从而将具体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技能。打造实践型师资队伍。只有打造一支优质的实践型师资队伍,才能够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所以民办院校要基于自身实际状况进行教学实践方法的设计。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职称、高学历又富有实践工作经历的人员充实到实践教学队伍,不断优化实践教学队伍结构。通过合理定编科学设岗保证人员数量、质量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确保实践教学队伍的稳定。采取多样化方式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建立优质的实践型教学管理队伍。最后应做好校内外的实践基地建设。民办财经类院校可以发挥主场优势,建立财经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除此之外,也可以与校外事业单位及企业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对财经知识的实践经验,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运用技能的掌握,培养综合性高素质能力高的优质人才。

四、结束语

在进行民办财经类院校的教学管理与实践中,必须重视创新因素的融合,加快新型教学模式的建立,完善实践教学效果,为高素质综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

作者:包宏巍 宋元甫 单位:黑龙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管理沟通 教学管理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管理沟通的概念

管理沟通是在一个组织的范围内,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围绕组织的管理活动而进行的沟通。管理沟通实际上是管理与沟通的结合体,是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一个动态过程,是沟通双方不断相互作用,使各要素(沟通主体、沟通客体、信息、渠道、反馈、环境及噪音七大沟通要素)之间有序而关联地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管理沟通过程的总体结构。

2 管理沟通的作用

管理沟通对于每一个管理者来说,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它是管理者的基本技能也是管理者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沟通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沟通,它的作用也是和组织的目标紧密相关的。主要作用有三个:其一,管理沟通有助于决策的实现。管理者在做任何决策时往往会提出与事件相关的问题,收集各种信息、情报、建议等,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需从组织外部和内部获取,内部获取则需要与组织员工进行良好沟通,交换信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从而产生创新的效果,增强决策人判断力,最终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组织目标。其二,管理沟通能促使组织成员协调有效的工作,增强组织目标的导向性和凝聚力。组织成员协调有效的工作反映出组织和谐,而和谐则是组织良好沟通的表现。因敬畏而带来的服从是被动的,因而管理沟通使成员与组织之间,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和睦相处,同心同德,为实现组织愿望努力工作。其三,管理沟通是实施有效激励的基本途径。从马斯洛理论的需求层次理论所述,每个人对自己需求都会不断的改变,当他的需求提升到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时,组织在沟通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激励,可以增强组织内部员工的凝聚力,调动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增强员工信心,提高了主人翁地位,积极主动为本组织出谋划策,使组织的事业蓬勃发展。

3 管理沟通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管理是高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管理在高校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沟通,能使学校达成教育和管理的目标,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3.1 管理沟通有利于信息的交流共享

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现代化办公替代了繁杂的手工办公,高校网络办公平台也随之成为现代化办公的手段之一。面对信息技术的冲击,借助日臻完善的技术手段,基于创新的管理模式,信息技术的运用对管理沟通产生了深刻影响,对高校教学管理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管理中合理利用网络传播的沟通渠道可即时完成更大范围的交流沟通,极大提高管理效率,同时给教学管理者带来便捷和广泛的选择。

3.2 管理沟通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是一个具有学科、专业和事业行政单位双重权力矩阵式结构的特殊组织,其组织结构非常庞大,沟通组织层级过多,容易影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从而影响教学管理的效率,制约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在教学管理中实施科学而有效的管理沟通,尽可能地减少信息沟通环节,尽可能地使信息完整传递,加快信息沟通的速度,以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缩短信息传递链,优化信息沟通渠道,激发师生参与热情,积极讨论工作的问题,帮助教学管理者集思广益,提升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提高工作成效。

3.3 管理沟通有助于师生关系和谐

儒家大师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谓“人和”就是我们现在倡导的“和谐社会”。管理沟通能为组织创造良好的社会关系环境,使组织和谐运转,促进组织的不断发展。在教学管理中科学、有效实施管理沟通,有利于协调教学管理者与师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高校各部门之间的系列关系,消除误会,减少分歧,达到疏导和化解矛盾,改善人际关系的目的。

3.4 管理沟通有利于信息与建议及时反馈

管理沟通与其他沟通不同,只有当发送者的信息能导致信息接收者做出发送者所期望的反应才算成功。管理沟通是一个产生互动作用的循环过程,即发送者将信息内容通过沟通渠道传递给接受者,接受者接受信息并理解信息后反馈给发送者的过程。每个信息在沟通过程中,要求对方给予反馈,同时也在向对方作出一定的反馈。只有当发送者的信息能导致信息接收者作出发送者所期望的反应才算成功。在教学管理中科学、有效地实施管理沟通,可使教学信息与建议及时反馈,使教学管理者得到准确的教学信息,以便使决策者在充足准确的信息下,有效调整和控制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3.5 管理沟通有助于教学管理的目标实现

随着社会发展和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实施和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目标,有效管理尤为重要。目前,高校的管理活动中教学管理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导致目标难以实现。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中极为复杂的一项管理活动,其内容多、对象多,并有着不同角色的扮演者,如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等,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个体体目标未必与组织目标完全一致。因此,在教学管理中科学、有效的实施管理沟通,增强不同角色扮演者的沟通意识,明确沟通目的,极大限度地传递学校相关的信息,尽量使这些不同的角色扮演者把学校教学的目标内化为自身个体的目标,以至于组织的目标与个体的目标达成一致,从而有利于教学管理的目标得以实现。

4 结束语

在高校管理中教学管理是核心,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管理沟通对于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重大的影响,教学管理中需要沟通,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沟通有助于高校实现管理和教育目标;有利于高校师生了解教学的目标和管理制度,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完成;有利于信息与建议及时反馈,确保高校做出科学决策;有利于各门之间相互交流、探索,促进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协调。由此可见,科学有效的管理沟通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关键,是高校教学管理成功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韦联桂.高校管理沟通研究概述[J].山西科技,2012.27(3):48-51.

[2] 宫小明.普通高校教学管理问题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7.

第7篇

一、基本情况

研究对象为参与2012年度医学部医学教改项目的教师,共305人次。申报项目34项,根据研究内容分为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和质量评价两类,每类17项。评审指标,包括项目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队伍和总体评价,前四个指标得分为1-5分;总体评价得分为1-10分;每个项目最高分为30分。评委6人,其中资深督导专家5名,《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编辑1名。评委们通过阅读项目申报材料打分,并撰写书面意见和修改建议。

二、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1.项目参与者职务、职称情况。项目参与者中承担临床或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131人,教学管理者174人;管理者中,在各单位教学管理部门从事专职教学管理的专职管理者73人;既承担教学或临床工作又兼职教学管理的兼职管理者101名。专职管理者中,53.4%为科员或教学秘书;兼职管理者中,处级以上领导最多(见表1)。参与项目的管理教师中,正高职称者最多;专职管理者中,中级职称者最多。项目负责人中管理者占79.4%,为27名;其中兼职管理者19名,专职管理者8名;处级以上干部18人,科级干部7人,教学秘书2人;有正高级职称者11人,副高级职称者14人,中级职称2人。2.课题参与者在教改项目中的任务及项目评审得分情况。一半以上专职管理者参与项目实施,71.3%的兼职管理者是项目负责人或参与项目的协调管理,而大多数专业教师参与项目的实施。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内容一般为某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教学管理者课题的研究内容涉及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建设、医学生早期科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师资培训和考试考核评价、管理效果评价等各个方面;评审专家认为,专职教学管理者的研究覆盖面广,有一定的推广意义,采取的研究方法相对得当,研究队伍组建合理有效,总体评价较高。

(二)讨论。以上数据证明,教学管理者已经成为医学部教育教学研究不可忽视的力量,教学管理者能抓住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有较高的研究能力,而兼职管理者在教学改革研究中承担着重要的指导、组织协调工作。1.专职管理者在医学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作用分析。专职管理者一半以上为教秘或科员,大多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在研究中主要承担具体实施工作。首先,专职管理者一般毕业于医学院校、师范院校或综合大学,既掌握医学专业知识、知晓医学工作规律,又掌握了教育学或现代信息化技术等跨学科的复合型知识,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且有工作热情,有能力、有意愿承担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任。但这些管理者刚参加工作不久,大多为科员或教秘,缺乏经验,在研究中只能在项目负责人的指导下从事具体的实施工作。其次,专职管理者一般来源于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服务对象主要是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内容涉及学科专业建设、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教学质量监控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工作中,既要及时发现、收集、解决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又要将上级主管领导的决策精神准确转达给教师和学生,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因此专职教学管理者是实际教学工作的组织者、执行者、推动者,能全面了解、掌握医学部的教育教学信息,有利于对医学教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因此,专职管理者参与教改研究既能保证教育研究的质量,又能使管理者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跳出来,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适应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2.兼职管理者在医学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作用分析。兼职管理者为医学部教育研究的主要参与者,绝大部分人具有副高以上的职称,兼任各级教学部门的教秘、教学主任、副处长、处长,或者各二级学院主管教学的院长、党委书记,甚至是医学部主管教学的副主任(副校长级)工作;在研究中他们承担主持、指导、组织和协调的工作,项目负责人中兼职管理者超过了一半。“学而优则仕”,在医学教育领域亦是如此。医学教育的兼职管理者一般是教学或医疗岗位上的佼佼者,他们首先是从事临床和/或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随着教学经验、医疗经验的日益丰富,对医学教育的反思、感悟也日益深刻,对医学教育的投入就越多;反之,随着在医学教育中投入的增加,又进一步促进了他们教学、医疗能力的提高;专业与管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也正因兼职管理者的特殊身份,他们能直接发现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最新医学教育需求,又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准确把握医学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为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但是,兼职管理者既承担着繁重的医疗和/或教学任务,又承担了繁杂的事务性管理工作,更有可能要承担科研任务,无暇学习了解教学研究所必需的的教育学、统计学知识;因此在实际研究中仅处于指导、组织、协调的地位,不能亲自参与实施,对研究全程的掌控不够,对研究质量有一定不良影响。

三、结论

综上所述,教学管理者已经成为医学教育研究不可或缺的主要力量,专职管理者有较高的研究热情,具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研究能力较强,工作中能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医学教育发展的最新信息;兼职管理者因专业和管理方面的优势,能紧跟医学教育发展的步伐,抓住医学热点问题,在医学教育教学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专职管理者经验不足,兼职管理者时间精力有限,为博采二者之长,弥补二者缺陷,应该建立二者相结合的研究团队,充分利用各自的专业优势和工作便利,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促进医学教育教学研究顺利进行。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进一步提升保障水平,落实领导责任。高校领导干部要把主要精力放到办学治校上来,真正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2]。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是教学管理者的责任。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命健康的期望值日益增高,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学教学管理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学部教学管理者已经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引领者、实施者,主动踏实有效地研究医学教育问题,推动了医学教改顺利进行,促进了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

作者:工俞赤卉李峰工作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

第8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校教学改革;影响

一、教育信息化是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有效手段

一是教学资源限制下,教育信息化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最大限度地利用。

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学生人数普遍增多,对教学资源是一个极大考验,而学分制恰恰需要充足的教学资源来满足学生“三自主”的需求。但教学资源投入的相对滞后,导致目前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常常由于开出课程门数的限制,不能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由于教师数量有限,不能选择到自己心仪的老师;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在上课时间上不能同时兼顾,而不得不选择放弃。这些都失去了学分制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网络教学在日常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将现实的实体教育资源拓展到虚拟空间层面,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上课不局限于固定的教室中,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段。教室不再是接受教育的唯一地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这种补充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和老师,并随时都可以进行虚拟课堂的学习。

二是多媒体设备的有效利用,使教学环节更加生动。

高校近年来加快了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多媒体设备等信息终端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声音、视频、动画等技术融入教学课件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缓解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枯燥的弊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学分制教学管理中,为了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各个实验需要采取选课预约制,由于实验课时间有限,约定实验时间后,学生必须进行提前的预习,而多媒体的应用可使整个实验过程提前以三维景象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利用电脑提前预习的时候,可以通过鼠标的点击进行模拟实验。因此在正式实验的时候,减少教师口授的时间,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三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师生之间的交互更加便捷。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被打破,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在各教学环节的参与度增强,师生互动更加便捷顺畅。通过利用信息互联网媒介,学生可以在师生交互平台上完成与老师的互动、答疑、测试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管理部门可以利用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克服学分制教学管理带来的学生管理的难度,及时研究应对“同寝不同班,同班不同寝”,重要事项难以整班集中安排等管理难题;教务管理部门可以及时通过数字化校园平台通知学生考试、调课等。通过校园数字化建设,信息网络校园全覆盖,确保校内师生信息沟通及时顺畅。

二、推进信息化后学分制教学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是通过网络教学,学生的成绩评定客观性、全面性不够。

按照传统的成绩评定标准,学生的成绩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平时成绩主要来源于学生的考勤记录,上课的态度,以及对当堂课课程知识的接受情况。而网络教学在学生选课后,包括上课、提问、答疑、测试及成绩评定等所有的教学环节均利用网络完成。学生在网上上课的过程中,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与老师面对面地交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保证。而提问和测试的教学环节,老师不能确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真实参与性。因此很容易造成老师对教学过程管理的缺失,从而很难对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综合成绩做出全面客观的考量。

二是学分认证的难度加大。

随着网络公开课的流行,教育部以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和优质资源共享课为抓手,积极推动各个学院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接受世界范围内名师的授课及其他高校的特色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共享。而学生在读书期间首要任务是完成学业,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学生更愿意有选择性地利用优质资源学习。但各个高校对课程内容、难度的要求有所不同,如果学生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方式获得了学分,但不一定能得到学校认定,而其又不不得不在学校的安排下重复学习,就造成了学分浪费的情况。

三、更好发挥信息化作用,助推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为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对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作用,建议如下。

一是综合利用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选择网络课程。

高校的课程常见分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几类,其中专业核心课程确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素质的关键因素,是学生的选课中必须选修的课程,这类课程各个学校的要求有所不同,各具特色,一般不建议通过网上教学的方式进行;专业选修类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是专业方向进行选课,往往这部分课程的开出门数较多,学生可以进行自主选课,由于课程门数较多,如果采取网络教学模式,可减少教师、教室资源限制,有利于提高课程的开出率,提高了学生对所选课程的兴趣;素质教育类课程为了满足全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该类课程开课的门类、班数都较多,优先建议采取网络模式进行教学,并可以整学期滚动开设,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第9篇

关键词:教学;管理;现状;措施

一、小学教学管理的现状

(一)我国素质教育教学体系仍未完善。虽然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早就开始实施,但是应试教育仍旧影响着我国教学工作的开展,我国整体的教学水平仍然存在许多不足。许多教师慢慢开始重视素质教育,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明白素质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素质教学在一些学校中只是一种工作口号,并没有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降低了素质教育的执行效率。推行素质教育比较困难的原因是缺乏完善的教学体系,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并且学校在推广素质教育时缺乏相关的教育经验,不能保证开展素质教育的效果和质量,素质教育工作难以进行。

(二)不同地域经济、教学水平差异较大。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是导致我国教育水平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沿海地区迅速发展的经济、单一的民族、密集的人口为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相比之下,我国的西部地区不仅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而且地区仍保留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管理模式。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现阶段,独生子女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家长娇生惯养自己的孩子,导致学生缺乏独立学习生活的能力,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无法认识学生的内心世界,不能通过分析学生的内心特点进行教育。家长在工作的压力下,无暇与教师及时沟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影响着学生日后的发展。

(四)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教学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观念也在逐渐改变,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开展。各种文化的涌入冲击了传统的思想观念,挑战了教学工作的开展。未形成价值观念的小学生,处在不良的社会风气中无法辨别是非。为了小学生能够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学校和家庭要加强重视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合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完善小学教学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小学教学管理体系。在新课程改革开展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小学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需要构建完善的小学教学管理体系。教学管理工作者要在管理理论中加入创新的元素,根据小学教学实际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需求出发,形成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为了符合时代的发展,教学管理工作在开展时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改善小学教学管理的现状。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明确教师的优势和不足,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对教师开展相应的骨干、班主任等教师培训。首先,小学学校应该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师进行道德提升和政治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其次,在专业能力方面,要加大对相应教师的培训力度。利用培训、讲座等活动对教师进行指导。提高教师的说课水平,制定完善的评测体制,在教师中形成完善的互学、集体学等学习模式,拓展教师的知识面,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推动教学观念的改善。

(二)加强利用教学资源。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能够顺利的开展教学活动,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有效的利用教学资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在制定教学大纲时不能忽略了各地区的差异,制定统一的大纲,只有充分的认识到各地区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保障教学工作能够良性发展。

(三)引导小学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教师要重视社会的舆论作用,良好的社会风气能够促进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保障小学教学工作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在进行小学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就要重视社会舆论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在发现问题时要及时进行改正。小学阶段学生形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能够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为学生创建健康的成长环境,才能保证学生身心健康。

第10篇

摘要:要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为教学建设与改革服务,必须实现教学管理观念的现代化,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教学管理运行的规范化,教学管理手段的信息化。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是指教学管理人员依据教育教学规律,按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整个过程。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它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是教学管理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所谓教学管理科学化,就是为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教学管理观念、意识的转变,增强管理行为、创新管理手段以及管理体制的现代化,形成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新局面。要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一、教学管理观念的现代化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去指导管理实践,才能真正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在新时期,我们首先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管理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从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等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这种管理思想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且逐步完善其内涵,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以人为本”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

1.以学生为本

(1)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创造,突出关爱,全方位育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校工作的总目标,视学生的发展为学校管理的生命线,为学生提供越来越满意的高质量服务,使学校的管理模式适应学生的意愿和社会的需要。在高职院校中实行学分制管理,是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最好选择。

(2)必须坚持“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宗旨,树立科学管理教学工作的思想,以服务学生提高管理教学,以管理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到学籍管理、考试管理等都必须为学生提供发展能力的平台;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既要遵循教学规律,也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在为学生办理事务时,为他们提供热情周到、优质高效的服务。

(3)激励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鼓励学生配合教学管理,建立多种互动沟通渠道,对教学管理提意见、提建议,建立教学管理反馈系统,使教学管理更符合教学需要;其次,通过导师制,加强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指导力度,构建一个可以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状况进行透彻分析的可操作体系,使学生深刻把握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学习力度、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加强高职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再次,鼓励学生参与课程教学评价,评价的结果作为课程教学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参考,也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以教师为本

(1)教师与教学管理实现互动。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是学习环境的创意者、策划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掌握教学管理的主动权,必须处理好教师与教学管理的关系,因此必须明确教师是教学管理的重要责任者之一,同时也是教学管理的对象,具有双重身份。

(2)教学管理要从教师出发。第一,要为教师提供愉悦的教学环境,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教师思想品德修养,强化师德教育,提倡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第二,在教学评价方面要从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研、教改及创新的角度出发,结合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在教学的发展过程中进行动态评价,使评价结果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三,培养普通高校毕业教师师范专业教育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3)鼓励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参与教学管理。教师的职能不仅体现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参与教学管理是每位高校教师应尽的义务,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体验,鼓励教师提出切实可行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管理计划和政策,使教学管理过程日趋完善。

3.充分发挥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动性

首先,为充分发挥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应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采取进修、学习等形式,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文化修养,培养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其次,教务管理工作应采取情感激励与竞争激励机制。情感激励作为一种非理性管理机制,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能刺激教学管理人员原有思想情感的转化,激起人们内心的动力和热情,化消极为积极、化保守为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目的。情感激励,如领导与下属、同志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良性情感互动,可形成稳定、愉悦、上进的工作氛围。同时要将竞争机制引人教学管理队伍,只有存在危机感,存在竞争,人才能进步,高校才能发展。

二、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具有较高政治素养、业务素质,较高学历层次、工作水平、管理能力,爱岗敬业、勤于奉献,开拓创新的专职教学管理队伍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保证,也是各校建设的目标。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实现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是当务之急。一是要充分肯定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地位与作用,改善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待遇。二是把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纳人学校师资培养计划,开展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在岗继续教育和培训。三是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积极从事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的研究,参与教育类、管理类科研项目,提高学术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发挥其将教学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紧密结合的优势,及时提出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为领导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四是引人激励机制,开展教学管理评估和评奖工作,奖优罚劣,优上劣下,开展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岗位争优活动。

三、教学管理运行的规范化

教学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评价等一系列职能,这些职能通过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作用于教学管理活动,因此,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是教学管理职能的实现方式。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由以下七个机制整合而成:决策机制、实施机制、保障机制、监督机制、反馈机制、调控机制、评价机制。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要实现教学管理运行的规范化、科学化、有效化,一是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使决策机制顺畅合理。如建立教学工作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务处、督导室、系部、教研室等一系列管理组织机构,并明确各自职责,合理分工,协调合作,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订各项工作的流程图,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按部就班;二是要制订教学管理工作计划,保证各项管理工作有组织、有步骤、有保障地进行,提高工作效率,使各项工作沿着预定轨道有效推进;三是完善监督反馈机制,充分发挥督导室作用,不但“督导教学”而且“督导管理”,在教学工作的推进中实行动态调控,保证管理工作的有序高效;四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评价标准、评价方法、操作程序、结果应用等方面,构建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

四、教学管理手段的信息化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探究

随着教育改革在小学教育中的逐步实施,小学教学管理逐渐显现出弊端,问题越来越显著,为了有效解决上述教学现象,我国政府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有效转移教学重点,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学生主体地位。文章主要阐述了小学教学管理过程中显现出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给予相对应的解决策略,为之后的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一、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从目前情况分析,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整体效果较好,各项管理措施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小学教育教学不可获取的内容,教学效率及质量相对较好。但是在小学教学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这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以往的小学教学中应试教育影响较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管理方式及思维难以从根本上摒弃。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通常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如果学生考试成绩较差,其他方面的优点也会被教师忽略,归纳到差生行列,这样的思想对于学生的伤害非常大,将会阻碍学生积极进取,学生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第二,教师队伍素质较差。教师是教育教学开展的核心所在,他们的素质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素质,同时由于业务素质较差,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显现出诸多问题,这对于教学的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额阻碍作用。

二、完善小学教学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有效落实新观念

伴随新课改在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实施,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得到了全面的更新,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主体必须领悟到教学改革的重点及核心,从新课改的角度出发完善教育教学过程,将新课改的新理念具体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全新的思维是思考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积极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改善,这其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思想。作为教学工作者来说,他们不能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牢牢把握课改的核心思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选取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依据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创建评价标准,完善考核制度,形成相对完善的考评体系。

(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要想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必须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拥有素质及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当前教育教育管理的核心所在,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这是教改工作开展的重点内容,教育改革工作的有效推行可以最大限度的改善学生综合速度较差的现状。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学工作开展的首要任务,这一全新阶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体现在教师人品人格,而且还在业务素质方面有极大的体现,更关键的是教师的专业能力。因而对于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而言,教师必须从自身素质抓起,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学习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善教学方法,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教师要依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继而拟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强化个人修养,提升人格魅力,丰富知识水平,从多个层面完善自身素质,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学生给予榜样力量,这样对教育教学管理是非常有益的。

(三)优化教学环境

小学教学管理中,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非常关键的,因此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将优化教学环境作为其中的重点内容。就现状分析,教学环境涵盖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学设备,其二是教学氛围,两者缺一不可。对于绝大部分的小学生而言,教学环境对其学习的影响极为深远,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与学生心理也有一定的关联性,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则不然。针对教学设备来说,学校应该最大限度上为学生提供完善的教学设备,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尤其是对学生全面发展影响极大,如果没有配置较全的教学设备,将难以有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质量与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学校应对这一方面的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度。而从另一个层面分析,学校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一定的影响,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改善教学方法及策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教师而言,他们还需加强班级的教学管理,增加学生团结意识,班集体的和谐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而言也是有极大的帮助,此外,教师还需加强班级纪律管理,营造温馨学习氛围,最终提升学习效率。

三、结语

总体来说,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伴随教学改革的实施逐渐优化,教学质量及效率也得以升华,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升。但是从现状分析,小学教学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教师队伍素质差、教学观念落后等,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中在分析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给予切实可行的改善建议。

作者:高朋 单位:蒙阴县岱崮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田景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几点探究[J].才智,2013,(16).

[2]杨国义.关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5,(03).

[3]贾兴文,王晓丹.关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5,(24).

第12篇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学秘书作为高校质量管理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教学秘书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作用,是高教界一直在积极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运行模式

教学质量是教学效果的体现,是教育价值的一种表现。教学质量的高低集中体现在学生质量的优劣程度上。用控制论的观点分析,质量内涵就是状态输出水平、状态控制水平和状态输入水平三者的统一。按照这个基本理解,如果状态输入水平一定,状态输出水平便取决于对状态的控制水平,即学生的质量是由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质量决定的。质量管理是对形成产品质量的诸因素所实行的一种行为控制,而教学质量管理则是从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诸种因素入手,对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各个方面工作及其过程所实行的质量控制方式。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职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教学质量监控的决策系统、监控目标系统、监控过程系统、监控信息系统的多边互动来实现。通过教学质量决策系统对教学目标实施总体监控,并对教学目标进行前期监控,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教学信息进行反馈监控,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系统。教学质量监控决策系统是指确定学校教学工作总体目标等重大决策,并为实现教学目标制定相应政策,采取相应措施,由教学工作的最高决策者——校领导和学校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教务处两个要素组成,决策系统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影响最大,在教学质量监控中起着决定作用;教学监控目标系统是指通过对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实施计划和方案进行监控,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根本保障,主要包括调整专业结构、修订教学计划、制订教学大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教学实施过程监控系统是通过对教学实施过程的有效管理,使学校的教学决策迅速有效地得到贯彻执行,使各教学环节运转有序,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秩序检查、教学管理评估等。教学信息监控系统是通过多渠道收集教学工作信息,为及时调整教学工作目标和政策,为加强教学实施过程管理提供依据的过程。

二、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体系运行中的作用

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核心,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心内容。教学秘书是在教学院长直接领导下工作,是教务长、教学院长、各中心和任课教师等各个教学管理环节之间的重要联系人,是教务处等各职能部门落实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保证,起着桥梁、纽带、沟通、协调的作用,直接关系着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是高校教学管理组织中重要的成员之一。

(一)对教学质量监控决策系统的参谋和助手的作用

教学秘书工作扎根于教学第一线,是贯穿教育思想的纽带;是教学计划的中转站,实施教学计划的神经中枢;是教学效果的晴雨表,其思想理念、工作作风直接反映出一个学院的精神面貌;负责学院各种文书和协助相关的大量日常教学工作,获取第一手的教学信息,通过分析整理,向决策系统反馈意见和建议。教学秘书队伍具有较强的求实创新能力,通过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调研,总结出关键性的情况和问题,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专业建设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发挥好参谋和助手的作用。

(二)在教学实施过程监控系统中的监督和协调作用

教学秘书是教学院长的得力助手,衔接经办领导下达的各项任务。教学秘书与教师、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成为广大师生的良师益友。他们除了把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教学信息和规章制度及时高效传达到各中心外,还要把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上去,确保学院的教学活动正常有序运转。教学秘书的职能之一就是通过高效内部与教学质量有关的系列工作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通过监控对教学目标监控系统作出客观评价,从而提出修正教学目标方向的有效建议,为更好地在教学管理监控体系中发挥作用,全面推进学校有序、和谐地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三)在教学实施过程监控系统中的补充和核实作用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教学秘书作为高校不可或缺的教学管理人员在每一所高等院校的发展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质量管理是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使教学质量管理从传统方式转变为现代方式,从封闭转变为开放,从单一控制转变为多重控制,从单门课程转变为多层次的综合控制。也就是说,教学质量监控始终伴随着教学整个过程,所以,教学秘书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在工作中及时准确地转换角色,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效率、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教学秘书是教学实施过程监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监督和指导作用贯穿于高校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一方面,教学秘书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参与对象直接接触,所掌握的与教学质量有关的教学信息

转贴于

最全面、最及时、最准确,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监督和检查,能够迅速补充教学信息监控系统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教学秘书是衔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对学生评教不实和教师对教学管理理解的不当之处进行适当解释和修正,有利于保证教师教学和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促使良好校风的形成。

三、充分发挥教学秘书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学秘书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就要正确处理与其他各个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教学秘书与其他监控者的关系

教学秘书是通过与学校领导、教务处和院级,以及校级督导、相关职能部门等监控者间进行纵向和横向联动来实现的。因此,想要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在联动中的作用,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与其他监控者之间的关系。

1.与学院领导的关系。一方面教学秘书接受学院的领导、指挥、控制与监督,为学院领导制定教育教学政策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学院领导要保证教学秘书的话语权,适当增加其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意见的分量。

2.与教学管理部门的关系。做好教学管理部门的战略伙伴,为教务处和学院提供咨询、协助、服务。教学秘书与教务处和院级教学管理部门共同办公,紧密结合,共同处理教学工作问题,同时也对教务处、院级教学管理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过程进行客观监督。教务处和其他职能部门要理解和支持教学秘书工作,接受其合理的建议。

3.与教学督导和教学信息员的关系。要与教学质量调查员和教学质量信息员一起做好教学信息收集工作,建立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

(二)正确处理教学秘书与被监控者的关系

教学秘书的工作内容主要是监督、参谋、协调沟通,在全校范围内创建和谐的教学秘书工作氛围,处理好与被监控者的关系,对树立并保持教学秘书工作的威信十分重要。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秘书工作理念。教学秘书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文关怀,避免与被监控者形成对立。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当好教师的知心朋友,热情支持和鼓励教师认真治学。当好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把学生合理的建议及时反馈给相关领导和管理部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要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督促其尽快改正,让学院认识到教学秘书不是进行简单的信息收集和单纯地找毛病,减轻师生对教学秘书工作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在人文关怀中自觉地推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