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9 16:39: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理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在课堂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把转变学生的思维及教学方式作为切入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源头。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知道: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一些学术知识,而且要通过课堂中的渠道,给学生灌输一些做人的道理,所谓“先成人,再成材”,倡导的就是这一道理。在2016年,盐城师范大学教授提出的“让学引思”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逐步落实到课堂中,其主要目的便是践行让学引思,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举一反三,懂得做人的道理,成为一个遵纪守法、富有道德的人,因此作为教师要高度重视在课堂中渗透法制内容。
[关键词]让学引思;道德与法治;法制内容
新课改曾指出:教师要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认识法制,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在吸收知识方面的策略引导。因此课堂中要有机地应用“让学引思”的教学理念,创建一个合理有效的生本课堂。而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学生包括道德意识、法制观念等基本素质的养成意义重大,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充分贯彻落实道德教育及法制渗透,让课堂生动泼,进发出智慧的光辉,引领学生成为新时代的主人。本文主要结合“让学引思”教学理念,主要略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法制内容的教学及渗透
一、“让学”理念贯穿新教材,开拓新的教学模式
在授课中教师要深入探究政治新素材、教学新模式,摒弃低俗的、传统的、效率低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传统的思想道德考试重在塑造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行为规范,而在“让学”理念的贯彻下,是需要教师侧重于道德与法制内容的讲解,让学生自主地在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做一名合格的公民。那么教师如何做才能让学生愿意学习晦涩无聊的法制知识呢?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多一些沟通。找到学生喜欢的几个法律板块,再进一步渗透法律知识,达到高效的课堂模式。比如在道德与法治中《会变脸的水》一课的教学中,充分体现“让学引思”的核心理念,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身体验活动,自由学习“自尊自爱”的本质,如此以来,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双向沟通作用,间接地将法制观念植入学生的头脑之中,加强学生对法律意识的重视程度,可以正确的学法、守法、懂法,从而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正确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应用“让学引思”理念,让学生多渠道习得法制内容
馐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是学校提升学生素质安全意识的基础课程,教师要严格依据新课程提出的标准,把“让学引思”的教学理念应用到教学中去,顺应目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快乐成长。目前重编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每一课中都包含一条主线,旨在通过这样的编排设计,让教材能够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心意,学生可以自如地的与周遭同学和教师沟通,从而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为课堂的高效性打下基础。新的书本中包括“依据你的生活经验”“自主思索与探讨”“知识输入与输出”等步E,给予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放飞空间。书本中要强调法律的教育,教师要善于灵活应用教材,善于将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的形式转述给学生。比如在上《对生命的沉思》这篇文章的授课中,通过文章一系列的人事来流露出生命的伟大与脆弱,从而让学生能够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教师要注意选材,要切合实际地选取身边的一些典型例子,结合这个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进行传授,有目的性的一对多形式进行授课,来呼吁学生热爱生命,关爱自然,以此来激发孩童心中的真善美。与此同时,教师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由于目前社会浮躁因素太多,充斥着一些不良因素极易影响学生染上不良嗜好,对此教师应该找到突破学生生活中的矛盾为切入点,将道德与法治深刻地烙印在学生头脑中,规范学生的行为与举止。
三、围绕“让学引思”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探究法制内容
《道德与法治》是唯一一本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工具书,旨在整合多领域内容知识来丰富学生的视野,充分地做到为学生的思想做加法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作用。为此相关老师要充分把“让学引思”的理念落实到实处,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来组织学生一起合作学习,在活动中体现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努力为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人格健全的人。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来武装自己,只有如此,才能为社会做贡献。初中政治课改曾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公共责任心和全球意识、学会对传统进行革新与发扬,弘扬传统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设计出合理有效的课堂,协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让学生爱上政治这门课程。
总之,只有深入贯彻落实新课改中“让学引思”的教学理念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使得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剖析问题。而教师也要提升对教材的认识理解,结合实际,创新教学模式,引领学生成为新一代的佼佼者。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南苑小学)
Xiao Suili
(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China)
摘要: 为了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笔者就商洛学院学生对这门课的期待进行了实际调查,并根据教学规律及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沟通、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期待,提出了扩充法律内容、采用研究性学习、多元评价等改进措施。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ppropriate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Moral and Legal Basics class, and make the students really like the course and benefit from it for life-long, the author makes a survey among the students of Shangluo University to ge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tudents' expectations to this course. Then she proposes reform measures for the course, such as adding some information of legal contents, adopting research teaching method, and using multivariate evaluation way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expectations on the aspects of the changing o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关键词: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学生期待 教学改革
Key words: Moral and Legal Basics;students' expectations;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222-03
0引言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时代精神,最终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行为规范。
为了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教学实效性,使教学更能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笔者在商洛学院特地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7份,其中有效问卷385份,有效率达96.3%,调查对象分别涉及大学本专科各年级学生、20多个专业。调查范围较广,对象多样,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可信度。
1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现行的教材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等和学生目前的期待(需要)之间有很大差距。现行教材内容主要强调个人的社会价值,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人价值;过多注重社会对个人的规范和要求,忽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过多地强调了学生对社会规范的适从,忽视了社会对学生个体存在的需要和满足。因此,我们应改革教材内容,使我们的教育既能实现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同时也能满足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需要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过程就是人的需要的不断产生并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人的需要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原初动因[1]。同时,“一些专家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出发,认为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由于自身潜能的充分展现而获得的完美的体验”[2]。那么,我们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的进行放学,使学生渴望我们所教并快乐地接受我们的所教。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我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知、情、意、念、行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以达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法律的要求。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不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中获得快乐,而且让学生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潜能;让学生在收获幸福的同时,在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等方面得到提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尽量符合学生的合理期待(需要),使教学过程中的教材方向的指引力、教师的教学感召力、学生的学习动力达到完美的结合,形成一股强大的同向合力。
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途径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学应以学生的利益和需要(期待)为出发点,这也是实现教学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2改革建议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评价方法等能尽量和学生的期待(需要)相一致,以期提高我们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同时实现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
2.1 教材内容改革由内容期待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需求更为强烈,这和客观现实的需要是一致的,“法制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每个公民必须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学生对法律的需求既反映了自身的需求也反映了社会的需求。
首先,对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是我国依法治国的要求。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民主和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没有法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反之亦然。要依法治国就是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各种事务的管理,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群众的主体,没有扎实的法律知识就不可能参与国事,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也就没有真正的社会主义。因此,对大学生加强法律知识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
其次,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是当代大学生做一位合格公民的要求。
据西部网讯报道,2010年10月20日晚上,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车肇事后,持刀连刺被害者8刀,致其死亡;同年12月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名学生在宿舍内被外校学生刺死,一名学生在阻拦中也被刺成重伤。由此可见,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给他人、社会、自己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权利义务,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人合法权利,做合格乃至优秀公民。
而现行教材《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版),总共八章内容,而法律仅占两章,而且法律部分的内容很浅泛,难以满足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期待,也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加大课本法律内容的比例。教学中需要主讲教师讲授道德和法律两部分内容,部分教师由于专业所限很难讲透彻法律部分知识,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学生不但难以从中学到丰富的法律知识,反而冲淡了对法律的兴趣。因此,这门课程除应加大法律内容的比重外,还应让法律专业的教师专门给学生讲授法律部分内容,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
在调查中32.3%的学生把获得“人际交往知识”放在了第一,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渴望融入群体,又不知如何去做的矛盾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灵活增添专题讲座,如说话艺术、交往礼节和技巧、沟通能力等等。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是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实用。
2.2 教法改革
2.2.1 积极使用案例教学法和研究性学习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种典型、特殊事情的情景和情况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4]。调查显示,42.5%的学生最喜欢教师采用案例分析法授课。它充分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理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教师与学生沟通思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现生动真实社会现象,呈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表明对这些现象的态度,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讨论中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能更有效地的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我们还可以用“双向案例教学法[5]”。
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有效的参与教学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4]。
总之,我们应不断地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创新教法,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实效性。
2.2.2 积极使用多媒体授课方式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记忆信息有85%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或4%靠触觉和嗅觉等。单位时间内接收的信息量,单凭视觉是听觉的一倍,而视觉、听觉协同起来效率则是单纯使用听觉的十倍多[6]。调查显示,35.4%的学生最喜欢观看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在授课时应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据调查,许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在多媒体教室大班授课(100多人/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视频给学生呈现与教学相关的鲜活案例,新闻以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CCTV1《第二届道德模范颁奖晚会》,学生们看着感动中国的楷模,听着他们的感人事迹,潸然泪下。我相信每个学生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会有所触动。相反如果只是老师口头讲述一下,学生甚至以为那是老师虚构的,两种教学效果不可相提并论。讲到法律部分时播放CCTV1举办的《法治的力量》实况,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法律对生活在法治社会中的每个人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仅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需让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和价值认同,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追求公平与正义的人生理想、人生态度” [7]。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易于实现此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设备,精心准备一些和教学有关的视频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兴趣,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3 改善师生关系调查结果显示62%的学生愿意和老师交流自己的思想。“道德是被感染的,不是被教导的”[8]。在学校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大的是教师,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充分发挥为人师表作用,和学生多交流自己人生体会、生活体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
然而,目前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主要指标是教师科研成果,教师主要忙于申报课题、撰写论文。所以教师们大部分精力用于搞科研,投入到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大大缩水,无暇顾及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由此可见,要改善师生的关系首先应调整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改变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的状况。评价导向应回归学校的本职――教书育人。评价一所高校的发展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志,而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教师,而教师要影响学生就必须和学生进行广泛地交流。把教师育人成果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指标。国外大学的一些教学模式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在日本的岩手县立大学中,学生和教师建立起师徒关系,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由基本固定教师指导学生。促进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了解,制订和实施学生培养计划,提高培养效果。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师生的亲密接触,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和学术交流。实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言行有春风花雨的效果[9]。
其次,还可通过网络聊天、师生联谊会和一些师生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加强师生沟通,在师生沟通中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2.4 改革《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评价方式据调查,目前部分高校该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还是笔试,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20%和80%。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学生的到课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期末成绩主要是期末考试的笔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很难反映学生实际的道德情况或政治思想状况。失实的评价会适得其反,学生将会产生巨大的逆反心理,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对调查结果分析可知(表1),课程评价一定要注重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表现,道德行为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而这些表现,学生们之间了解得最清楚,因此要注重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民主评议结果。民主评议的方式也利于在学生中形成良好舆论导向,良好舆论导向对学生起到熏陶作用是我们课堂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同时也要加强师生之间交流及教师之间的沟通,使教师也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通过师生交流、师师交流树立道德模范,对思想上有具体问题的学生可以单独进行谈话,以达到思想品德教学的真正目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及法律觉悟,矫正学生的道德行为,最终做一名社会主义合格或优秀公民。另外要注重考查每个学生道德的纵向提高过程,了解每个学生各个方面的进步,尽量客观全面的评价每位学生。使评价结果达到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效果。
3《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教学发展展望
建立在对学生实际调查基础上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改革,无疑会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会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提出的以上几方面的改革措施,只是对这门课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以期加快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赵长太.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内涵的新解读――人的需要的一个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09,(11).[2]邢占军,黄立清.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J].理论探讨,2004,(1).
[3]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M].2010:182.
[4]刘强.思想政治课学科教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123-253.
[5]肖岁利.浅谈“双向案例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6]杨安俊.新课程呼唤多元智能英语教学法[N].新课程报,2007,(11).
[7]张卫良,彭升,彭平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0,(3).
本学期来,我担任183、184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教学期间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充实自己的头脑,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一、坚持认真备课: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二、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就连以前极讨厌道德与法治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与同事交流,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完善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上网、书店等地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指出要以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为主导思想,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并非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新教材挖掘不深入。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差生末抓在手。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教学反思不够。
八、今后努力的方向: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加强转差培优力度。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学习新教材,进一步研读新教材。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
[关键词]法学教育;法律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5)S2-0340-02
党的十强调“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厉行法治进行了科学、系统阐述,并在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方面,分别明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为我国大学法学教育指明了方向,即以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为导向,培养更多法学知识扎实、法学技能过硬、法律职业道德强的高素质法学专业人才。回顾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法学专业教育,可以看出,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法学专业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同时,由于法学专业教学以司法考试为重要目标,教学内容过于偏重理论,而忽视了法学实践技能和法律职业道德培养,导致法学专业整体教学效果与质量不尽人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我国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先生曾言:优秀的法律人才,必须要有高尚的法律道德,这是真正做好法律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运用法律来服务国家和社会民生。
一、法律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
法律职业道德,就是指法律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应遵循的基于责任感、价值观的规范和要求。它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从法律职业角度来说,它是一种对法律工作者的规范;二是从法律工作者角度来说,它是法律工作者自身所具有的道德品质。法律职业道德具有明显的社会性与客观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律职业的尊严与地位。法律工作者是法律的维护者和捍卫者,只有具备了崇高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坚持真理,自觉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欧美很多国家都明文规定了必须要加强对法律职业从事者的道德教育,并在法学教学实践中,开设了涉及法律职业道德的课程。由于法律人的角色非常重要,因此,在法律实践领域,法律人的职业道德一般是通过制度或法律来进行规范的,比如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等等,都要求法律从业者恪守法律职业道德。
(一)道德价值的实现是法治的客观目标
在法治社会中,道德与法律是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的。道德体现了法律的价值,法律的精神基于道德之上。道德是维系社会和谐、促进人性进步的纽带,法律则是维系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保障。法律是一项非常特殊的职业,关乎着人民权利的公平实现和法律正义的切实实施,因此,法律从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道德价值的实现,是我国法治的客观目标,也是我国法治的客观要求。大学法学教育必须要以法律职业需求为导向,配合国家法律建设及对法律人才的培养要求,转变传统的法学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法律职业道德的优秀法律人才。
(二)法律职业素养是法治的主观依托
法律工作者的形象,体现了法律的尊严、公平与正义,直接影响法律实施过程中公平公正实现的程度。因此,法律工作者必须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法律职业素养,不断提高法律知识、专业技能、工作能力和法律职业道德水平。这既是社会对于法律工作从事者的客观所需,也是法律工作者自我提升的内在要求。大学法学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教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价值观、明辨是非的能力。只有这样,法学专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具备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更好地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促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三)实施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法学教育改革深化的需要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前沿阵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成为当今高校的重要教育目标。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不仅要加强大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要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的教育。党的十提出的依法治国理念,给深化大学法学教育改革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法学教育是法律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途径,但是,法律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形成,不是一蹴而就,朝夕可成的,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和过程。目前来看,我国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情况不甚理想,在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缺失,不仅课堂教学所用的教材配备不齐,也缺少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建设,不能有效对法学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另外,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模式还未进行有效创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可以说,加强法律职业道德的培养,是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培养的现状
(一)法律职业道德专门课程设置的缺乏和教材研究的不足
一直以来,我国大学法学教育在专业知识传授上花费的精力很多,但是,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世纪初,我国才开始将法律道德和伦理等内容引入到课本中。在律师资格考试中,也有部分题目涉及到法律职业道德的内容,但是,所占比例并不是很大。国家要求法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法学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法律职业道德培养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法学核心课程设置中,也没有法律职业道德课程设置标准与要求。从各高校法学院课程设置的总体现状看,尽管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关于法律职业道德的选修课,然而,在大学法学课程体系中,至今仍然没有设置法律职业道德、司法伦理等相关课程。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说明法律职业道德至今并未真正引起高校、教育界的重视,更不用说对学生进行法律正义价值观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不足、教育流于形式、专业问题研究不深入,仍然是制约我国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因。
(二)法学教育目标不明确,缺少职业道德要求
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各级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但由于法律专业还涉及国家司法考试,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各高校法学教育定位模糊,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形式化。在这种比较宽泛的教育目标指导下,势必难以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法学专业人才。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应是塑造法学专业学生高尚的人格和品德,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德智体综合素养。这就要求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融汇到法律专业教学中。但在教育目标定位模糊的条件下,职业道德教育也存在缺失,这不仅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的确定性和公信力。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的法学教师队伍力量比较薄弱,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他们以理论知识见长,擅长从理论角度解释法律职业道德的规范、概念、知识,但缺少司法实践的相关经验。且法学教师个体素质参差不齐,知识体系落后单一,缺少资深的专业教师。法律职业道德教师一般是由法理学或诉讼法或伦理学教师代课,他们对法律职业道德或伦理了解不深。另外,在教学方法方面,没有准确定位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没有真正将公平公正的思想内化为学生对自身道德的要求。
三、我国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弱化的原因
(一)弱化的外在原因: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脱节
高校法学专业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在法学教学实践中,无论国家教育部还是高校,都没有从根本上重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也缺少实施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师资条件等。法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是依托法律职业而存在的。唯有通过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才能将公平、正义的理念,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才能真正实现司法公正。如果法学专业的学生在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缺失,那么,所谓的法学教育,将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也将因为缺少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规范,而难以快速成长为业内的优秀法律人才。
(二)弱化的内在原因:学生自身的因素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特殊
性从深层次方面来说,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有别于知识、技能的一种职业态度或职业情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外各种思潮共存共生,对大学生的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很多大学生产生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另外,由于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很多大学生为了顺利就业和深造,都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法学知识与技能学习上,对于法律职业道德修养则不加重视。
四、提升大学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策略
在大学法学教育中,切实有效地加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学校,都是非常有必要,且裨益无穷的。因此,高等院校应当积极践行党的十精神,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不断改革和创新法律道德教育培养方法,为国家与社会培育更多高素质的优秀法律人才。
(一)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到整个法学专业教育中
为了提高大学法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高等院校必须要提升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在整个法学专业教育中,而不能仅仅在法理学或者法哲学中才有所体现。高校法学教师也要在教学实践中充分重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融汇到日常法学专业教学中来。
(二)科学设置教学课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高校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开设科学、专业的法律职业道德课程。一些西方国家具有悠久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历史,其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我国高校在构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时,可以结合我国高校法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进行创新运用,构建符合我国大学法学实际的课内、外教学体系。同时,在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采用讲授法、渗透法、案例教学法、示范和角色体验等多种成功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情感体验场,从而促进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效果与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现今,我国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由于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及教学方法区别于法学专业的其他课程,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就对法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等院校必须要加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建设,采取学校培养和教师自我提高两种途径来有效提高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柴丽.高校法学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反思与变革[J].法制与社会,2014(13):214-215.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律教学;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2-0092-03
随着全民教育时代的来临和终身学习观念的深入人心,大学生的数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在人数增长迅速的背后,大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主动自觉守法的意识却大大滞后。为了有效提升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必要对当前高校的法律教学进行改革,以此来除旧布新,通过课程设置革新、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授课方式的创新等多种途径来做好当下的高校法律教学改革。
一、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
首先,大学生对基本法律知识有一定了解,但从宏观上而言仍缺乏一个相对完善的法律知识框架和体系。经过中小学的学校教育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基本上大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前就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法律知识,例如了解了《刑法》、《宪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些最基本的法律知识,但大学生对这些法律的交流程度较浅,基本上仅仅停留于听说法律名称或是听说过一星半点的法律条文,但对于这些法律在具体生活中究竟应该如何落实、这些法律与身为大学生的自身之间具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等这些具体方面,则缺乏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知。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仍较为欠缺,需要继续通过学习来加以充实。
其次,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法律观念淡薄、遇事不善于利用法律的情形。大学生自身不仅在法律知识储备方面存在一系列的不足,而且在遇到一系列突发事件时缺乏灵活机动的意识,基本想不到借助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因为在长期“应试教育”背景下,使得我们的学生养成了凡事顺从接受的“逆来顺受”的性格和行事方式,遇到事情就想着得过且过,而不会将其与法律相联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社会上存在的诸如“权大于法”等一系列有悖于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歪理邪说影响到了大学生,冲淡他们脑海中的法制观念,再加之本身法律知识储备就相对不足,综合上述的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伤害时,不会也不懂得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了。
第三,近日,引爆人群眼球的就是越来越多的高校生犯罪事件。随着时代的不断变换,世迁,学校成为一个犯罪事故多发的领域,并且相关数据显示,增长率越来越高,增进的脚步越来越紧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学校领域的犯罪率仅仅不到刑事犯罪案件的1%,七八十年代也才增长了不到2%,现如今,大学生犯罪率增长到了15%左右。学校本来就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优雅的环境,先进的教育,博学的老师都是学生们求知求识的好的条件,但是,高发的大学生犯罪破坏了这种环境,影响了学生们的身心,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导致的将是社会的不稳定。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之原因
第一,大学生价值取向游离不定、立场不坚定。由于当前社会处于转型阶段,社会上存在多重矛盾和一些不健康的理念、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判断力,使得他们在价值观塑造、自身道路选择等诸多方面都受到了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也造成了他们立场的不坚定。同时,互联网的发展,造成社会上各种价值观念互相交融和冲击。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没有形成时期,这种混合的价值观念会对他们正常价值观念的形成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样的价值观背景使得现在的大学生自我主义色彩浓厚;追求享乐主义、奢靡主义,大大影响了正常良好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价值观念下,其相对较为薄弱的法律防线就会不攻自破,极易走上违法的道路。
第二,高校在法律教育方面工作有所欠缺、成效不大。大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后,摆脱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不仅其自身的学习要求和全面发展出现了要求不严、相对滞后的现象,而且学校在这个时候也出现了松懈。其较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强调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和就业能力的提升,而忽视了学生自身法律能力的提升和法制观念的强化,从法律课程设置、相关教材选用以及法律课程授课时间等方面都出现了“打折扣”的现象,客观上不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第三,社会环境中一些不良思想和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干扰。当前的市场经济,大大强化了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经济头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利用各项手段来逐利,但在此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自身法制观念淡薄、对金钱的渴求程度较为旺盛,再加上受到了一些拜金主义和金钱至上观念的侵袭,就很难守住自身的法律底线,从而误入歧途,也凸显了大学生法制意识不强的现实。
三、当前高校法律教学改革的创新性措施
第一,应该改变法律教育从属于德育的尴尬局面。换言之,此举是要提升法律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比重,是高校法律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保证法律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之措。众所周知,当前国内高校在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时通常采用的教材是《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而在这套教材中法律基础的比重仅占两成左右的内容,因而,高校当前开展的法律教育基本是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而很少涉及法律的内容,这一点是造成当前一个时期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诚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固然重要,但是道德不同于法律,有的人有很高的道德素质但是还是可能触及到法律红线,相反而言,有的人虽道德素质低,但是他不会触及法律红线。因而既不能全部否定法制教育,也不能全部否定德育。要想对高校的法律教学进行改革最为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改变法律教育从属于德育这一教育现状,通过单独开设法律教育课程、更新法律教学教材、增加法律教育教学课时等诸多手段来强化法律教学在整个大学阶段所接受教育的课时比重,并且加大对相应的法律知识和应用的考核力度,增加学生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利用法律,帮助自己、保护自己。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导入;生活实际;因材施教;多媒体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每一位教师都要善于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推动新课改的进程。政治是初中阶段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往往是采取讲授法进行单一的说教,使得政治学习变得更加枯燥、乏味,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不能主动进行政治教学,自然不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政治是一门和学生有着密切联系的课程,通过政治学习,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因此,作为初中政治教师,我们一定要对政治教学工作重视起来,也要让学生认识到政治学习的重要性。为了在新课改下做好政治教学工作,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条件参与到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政治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方法形式多样,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出合理的选择。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政治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做好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就必须从课堂导入开始就做出精心的设计,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师精彩的导入设计,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让学生在课堂开始的环节中就能够被吸引,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保持求知的欲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在设计课堂导入时,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有效、最科学的导入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以影音资料进行课堂导入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出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利用影音资料导入课堂教学。由于影音资料画面生动、形象,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还能够给学生的听觉带来刺激,从而让学生的多个感官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学生对这种教学导入方法感到很新鲜,在一开始就被影音资料所吸引,从中进行思考和探究,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例如,在学习《法律护我成长》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看一段《今日说法》《法治讲堂》等栏目中的相关视频,在学生观看之后让学生针对视频中的内容进行思考,说说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学生在观看了视频之后,都陷入了深思中,并且在思考后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接着,教师引入教学内容,学生自然跟随教师进行了相关内容的学习。(二)使用新闻报道进行课堂导入,紧跟时代的发展政治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在进行政治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跟随时展的步伐做到知识的不断更新。如果教师脱离实际进行政治教学,就会使政治学习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在设计政治教学的导入时,教师也要做到和时展相结合,通过运用新闻报道进行课堂导入,就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学习《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选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等新闻引入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对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从而进入课题《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教学。
二、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进行知识的体验
政治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政治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达到此目的,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让政治课堂回归到生活当中。也就是说,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设生活化的教学场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发散性思维。每一个政治观点都是在事实中总结和归纳出来的,如果在教学中单纯从知识的关键字眼去理解和讲解政治知识,将会使政治知识变得抽象,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反过来讲,如果我们用生活中的事实去验证观点,也就是运用不同的“数据”去倒推一个“数学等式”,那么这个政治观点将会变得真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更加深刻。例如,在学习《正确认识自我》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模拟成一场综合性的拓展活动。比如,教师可以播放“我相信”等带有激励作用的歌曲等,来营造一种挑战自我的气氛。然后,教师可以出一些带有政治观点题目,让学生用自己实际生活的例子进行回答,并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课堂的知识,而且还对自己平时生活中的表现做了比较准确的定位。可见,通过教学过程中生活场景化生活片段的引入,增加了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度,使课堂教学气氛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智力状况、兴趣爱好、知识接受的能力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学生不可能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但是,新课改下,每一位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关注到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就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之上,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新课改下的重要教学理念,为了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采取分层教学法是重要的举措。在进行分层教学时,由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合理层次的划分,并且在对学生分层之后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恰当的教学目标,选择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为了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对学生进行合理层次划分是前提。在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时,教师一定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进入和自己水平相当的层次中,并且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处的层次。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要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宜。只有这样,学生在探究之后获得了知识,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政治学习充满信心。在进行分层教学时,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十分重要。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教师选择了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创造条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法是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在当今的教学中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工作。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