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旅游业的特点

生态旅游业的特点

时间:2024-01-29 16:39: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旅游业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态旅游业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规划;理论;方法

生态旅游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生机。但是由于一些地区的生态旅游缺少相关的规划导致生态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旅游在当前我国的发展中还处于初期的阶段,国家应该积极做出相应的规划,保障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生态旅游的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建设和旅游也得发展,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旅游不仅仅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做好生态旅游的规划对于生态旅游建设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应该进一步加强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一、当前生态旅游规划概述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对于当前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生态旅游逐渐受到认可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我国的旅游管理部门也逐渐对生态旅游进行详细地规划,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理论与方法指导,导致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新的旅游概念逐渐受到关注,但是我国的生态旅游规划刚刚起步,缺少一定的经验,生态旅游的规划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

生态旅游的规划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更好地保障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不能牺牲环境发展旅游业获取经济利益。当前生态旅游的规划人员应该认识到生态旅游的本质,更好地保障生态旅游建设。在当前的生态旅游规划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当前生态旅游的最主要的原则,在生态旅游的规划中需要首先遵循这一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将环境保护与旅游相结合,生态旅游的规划需要针对这一原则进行合理有效地规划,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二是适度开发原则。生态旅游的提出是针对当前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而提出的旅游发展方式。因此在制定生态旅游规划的时候需要考虑适度开发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生态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充分考虑游客数量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尽量将游客数量控制在环境承载范围内。三是保护生态的原真性原则。生态旅游要求保持生态环境的原真性,对于旅游环境进行保护,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出现。对于旅游景点的生态文明或者是原有的文化传统进行有效地保护,保持资源的原生态。

(二)生态旅游规划的特点

生态旅游的规划对于生态旅游的建设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生态旅游与当前的旅游业相比主要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协调性。生态旅游将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协调,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生态旅游将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双赢。二是自然性。生态旅游的规划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特征,根据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做出旅游规划,充分体现当地的自然特色,保持当地的原始传统。三是生态性。生态旅游注重的是生态环境的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旅游业。保护当地的生态性是当前生态旅游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的,很多生态旅游的开发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因此更应该好好保护生态旅游的开发区。

二、生态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

生态旅游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生态旅游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生态旅游的规划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支撑,当前生态旅游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系统规划法

系统规划法主要是在生态旅游规划的过程中对当前的市场信息和资源进行收集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制定出相应的旅游发展策略和规划。当前生态旅游的规划需要充分考虑旅游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游客数量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旅游在发展旅游的同时需要确保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系统分析法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将系统理论引进旅游规划中,系统分析影响生态旅游发展的综合因素,进而做出合理的决策和判断。

(二)综合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主要是分为内部和外部综合分析,内部综合分析主要是指对旅游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市场需要,供给和制度建设。外部综合主要是将旅游发展规划到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的旅游发展中进行分析。无论是从微观或者是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都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需要对生态旅游做出综合性的判断和规划。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整个系统的发展,综合考虑生态旅游的发展对于环境和社会生态发展的影响。综合考虑各种影响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之后做出合理的规划,保障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三)门槛分析法

门槛分析法主要是指生态系统的极限承载能力,如果经济的发展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将不能恢复原有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这一方法最初应用于城市规划中,近年来应用于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的发展不能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格控制旅游的游客数量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

除了以上的方法之外,一些应用于生态环境发展的方法也应该运用到生态旅游的规划中,提高生态旅游规划的水平,尽量减少旅游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足迹理论对于分析生态旅游规划中的约束机制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可以为生态旅游的规划提供一定的帮助。旅游环境容量的测算方法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测算方法对于生态旅游规划中如何了解游客承载量或者是生态环境的承载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结语:

近年来旅游业在我国的发展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十分不好的影响。当前生态旅游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生态旅游要求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因此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发展。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在今后的规划中应该得到落实,确保生态旅游的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状况分析

(一)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发展状况

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是三亚市林业局和三亚亚龙湾云天热带森林公园有限公司以合作模式建设开发的三亚市第一个森林公园,位于我国最南端的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三亚市东南方向25公里处,于2009年9月18日正式开园接待游客。

由此可见,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的旅游发展势头强劲,稳步上升。

(二)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资源分析

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的植被类型为热带常绿性雨林和热带半落叶季雨林,植物133科1500余种;园区有哺乳动物30余种,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60多种,鸟种100余种,这里还是蝴蝶王国,分布着20多中色彩缤纷的蝴蝶;主峰红霞岭海拔450米,峰顶有一组天然巨石,当地村民自古以来将该石视作山神而顶礼膜拜;龙头岭观海上日出,绚烂壮美,还可常见云海、雾障从海天之际扑面而来,人在云中,美不胜收;1992年11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在亚龙湾题词“天下第一湾”。今天亚龙湾已经闻名于全世界,是中外公认国内最顶尖、无愧于“天下第一湾”盛名的海湾,在世界上已与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等黄金海岸齐名。

(三)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优势分析

1、地理位置优势

森林公园位于亚龙湾景区,由于亚龙湾已经闻名于世界,亚龙湾热带森林公园便是坐拥“天下第一湾”的热带滨海森林公园,这也将是森林公园的一大看点。

2、宣传优势

2010年末,电影《非诚勿扰》使得原本默默无闻的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被众所周知,客流量激增。在电影中,森林公园不仅展示了自身的美丽,还营造了浪漫的氛围,这恰恰迎合了情侣的想法,使得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成为了浪漫之地。

3、生态开发优势

随着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许多地区都大力推崇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而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遵循着“生态第一,环境优先”的原则,按照旅游产业特点和地域资源特色,在充分分析功能区域特点以及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将公园布局为植物景观区、岩石景观区、度假景区和生态保育区,建设中采用了与传统景区园林开发不同理念,不大规模开挖原生态自然林,不破坏热带雨林生态链。

(四)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劣势分析

1、生态旅游业人才缺乏,制约发展

公园里许多在职员工的教育程度不高,而且很多员工甚至都没有接触过旅游业管理方面的工作,生态旅游业的人才严重缺乏,这已经成为制约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原因了。

2、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不够

有些项目在开发建设的时候违反了生态旅游的原则,大兴土木的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公园的生态环境。而监管部门对此没有明确的管理措施,也没有对生态环境进行定期的压力指标监测。

3、游客对生态旅游的认知不够

由于游客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度不够,导致了许多游客在公园里的许多行为直接影响了公园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非生态行为有:随地扔垃圾,乱涂乱画,破坏公共设施,随意采摘植物,捕捉动物等。这些不良的行为不仅会直接破坏生态资源,还会影响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未来生态旅游的发展。

4、舆论引导有待进一步加强

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作为三亚热门旅游景区,有时会出现一些负面报道持续影响公园声誉,如:因拒绝给的哥回扣,导致恶意中伤,但景区没有及时给社会做一个解释,导致许多游客不满,有损公园形象。

二、发展建议

通过以上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的现状,我对海南生态旅游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开发,保护自然资源

对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一切开发都要进行科学规划,不论是其他行业,还是旅游业,亦或是生态旅游,都要进行科学规划,在对旅游区进行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周边环境进行一个全面的勘察,对规划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和所能涉及到的一切资源记录在案,并在项目建设好之后,进行合理的修护,例如种植植被等。

(二)加强教育与宣传,健全管理体制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要求从业人员或者经营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态保护意识,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与生态旅游有关的部门,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他们从根本意识上去爱护生态环境。加大生态旅游的宣传力度,要求政府部门以各种方式去宣传推广生态旅游的知识与爱护环境,这能对生态旅游相关人员积极影响,政府部门可以定期做一些有意义的与生态旅游有关的活动,使参与者更具有环境意识、环保行为。

(三)依靠科技手段促进海南岛生态旅游发展

我们可以依靠科技手段去创新,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向国外学习先进科技技术和管理技术,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环保制度,健全统一、高效、协调的环境监管体制。

(四)全面的社区参与

一个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不仅是把生态旅游发展好,更重要的是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由于旅游者的进入,给当地居民带来新的文化或者是信息,使得当地居民不仅文化素养也在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也越来越高。

(五)为游客量身订制生态旅游产品

旅游业,也是个需要推陈出新的行业,在未来,海南的生态旅游可以为游客量身订制生态旅游产品。因此如果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产品可以通过对顾客的需求来订制专属的生态旅游产品,也是一大吸引力,这也将成为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乃至海南省的生态旅游的一大优势。

(六)培养专业人才

海南许多院校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对于海南旅游业而言,这就是人才资源。相关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都可以与学校合作,不仅为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旅游业提供专业人才。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问题对策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特点: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第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第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区)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有的农业特色。要根据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水平,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容量和游览方式规划,旅游区区位选择和范围的划定,区内农林牧渔各旅游小区的布局设置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规划等。生态旅游农业的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农业内涵,这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4篇

关键词:青海省;生态旅游;社会经济意义;环境保护意义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大多数学者认为最早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先提出。他认为,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形式,游客在博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学习和享受风光、野生动植物。①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总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世代居住在青海的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民族。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这座“中华水塔”,哺育了中国半数以上的人口,支撑了江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原青海省委书记强卫曾表示:“保护好青海的生态,不仅关系青海的发展,而且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甚至关系全球的生态安全。青海要把保护生态作为重要责任,宁可牺牲发展速度、牺牲GDP,也绝不能牺牲生态、牺牲环境。”因此,发展生态旅游就成为青海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

一、青海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

1.青海的旅游资源

青海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近年来,青海把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业作为实施生态保护的重要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来抓,对原生态的旅游资源进行超前规划,开辟了“一圈三线”精品旅游线路,即环夏都西宁旅游圈,绵绵祁连美景旅游线(北线),三江源生态探秘旅游线(南线),昆仑文化溯源旅游线(中线)。

环夏都西宁旅游圈:指以高原古城――西宁为中心,方圆200公里范围的区域,包括西宁市、海东市以及海南州、海北州、黄南州等区域。西宁是青海省省会,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青藏铁路起点。古时候,西宁是古丝绸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咽喉要地,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流、融和的重要之地,也是联结中原与西部的重要城镇,这里不仅有深邃丰厚的人文历史,还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是自然与文化、宗教相辉映的旅游圣地。西宁夏季平均气温较低,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

绵绵祁连美景旅游线:包括了海东、互助、门源、祁连等地。雄浑壮美的祁连雪山,像阿尔卑斯山一样风光无限,广阔无垠的祁连草原,有澳洲草原一样博大的情怀;金光灿灿的门源百里油菜花海,成就了一种铺天盖地的霸气和豪迈,而“丝绸之路”又使祁连与河西走廊紧密相连,别具特色的高原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给人无尽遐想,让人留恋忘返。

三江源生态探秘旅游线:包括玉树、果洛及海西自治州等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面积36.3万平方公里,素有中华水塔之美称。三江源区分布有大量珍稀的野生动物,高寒物种资源丰沛,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集环保、科研、旅游为一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昆仑文化溯源旅游线:包括格尔木市、德令哈市、柴达木盆地、冷湖、乌兰县和都兰县等地。昆仑山是中国古代众多神话发源的地方,被称为中国的“奥林匹斯山”,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都属于昆仑神话体系,足以和西方古希腊神话媲美,昆仑山还是明代未期道教昆仑派的道场所在地。

2.青海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地处西北内陆的青海,正敞开胸怀走向世界。2001年创办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如今已成为亚洲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成为青海的一张耀眼“名片”,“三江源国际摄影节暨世界山地纪录片节”正成长为展示三江源生态保护成果的国际性品牌……

据2010年青海省统计年鉴公报,2009年青海全省GDP为1081.27亿元,其中旅游业总收入60.1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省GDP的5.56%。除此之外,2009年接待入境游客3.61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0.1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87%和52%;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105万人次,收入59.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51%和26.5%。②

然而,由于青海省旅游景点分布不均匀、交通不便、旅游淡季漫长、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原因,使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严重不足,旅游业的潜力和优势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发挥。与旅游业发达省区相比,青海旅游经济发展仍处于低起点、粗放式的经营状态,“行、游、购、吃、住、娱”六大旅游发展要素极不完善,在旅游资源开发、景点建设、旅游设施配套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区。总体来说,青海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二、青海发展生态旅游的现实意义

1.社会经济意义

(1)旅游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力

旅游业囊括了食、住、行、游、购、娱等产业要素,涉及到20多个经济部门和100多个细分行业,从而直接和间接拉动了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商业贸易、食品加工、商品购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并促进城乡建设、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发展,成为带动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势产业。

(2)旅游业具有扩大和引导消费的重要作用。

旅游业具有行业涵盖面广、消费内容和消费层次多等突出特征,使其在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城乡建设发展,扩大生产生活消费,培育新的消费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游业具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功能。

旅游业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推动城镇化进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扩大城乡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推动对内对外开放和交流,增进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和信任,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旅游业成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和谐产业。

2.生态环境意义

旅游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等特点,因此,被誉为“无烟产业”。随着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加强资源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而旅游业所具有的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等特点,使其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先导产业。随着各种自然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绿色经营、环境责任意识的加强,必将有力地促进旅游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三、青海发展生态旅游政府需发挥主导作用

发展生态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当前,在青海发展生态旅游,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做好青海旅游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制定科学的开发规划

青海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分布比较分散,资源管理主体较为复杂,存在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青海省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组织专业人员对青海旅游资源开展摸底调查,摸清青海旅游资源的分布、类型、特征、存在问题及开发潜力等,为分阶段、有重点地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准确而可靠的依据。

2.加强宣传,扩大青海生态旅游效应

青海生态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因此,应尽可能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例如,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新闻等媒体使人们对青海生态旅游及价值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逐步扩大青海生态旅游的宣传效应。

3.加强对青海生态旅游产业的政策调整

根据青海实际情况,调整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产业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市场竞争管理等政策的调整,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实现生态旅游优化升级;政府主管部门和景区管理机构据此可以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依法对景区游客市场、景区资源保护、行业管理实施全面有效管理监督,从而提高青海生态旅游业的竞争力。

4.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特色旅游资源,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生态旅游基于自然风景、历史遗迹、民族文化等自然和人文的特色资源。因此,在开发生态旅游的同时,应结合当地的自然与文化特色,设计特色旅游活动,开发生产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食品、手工艺品等旅游纪念商品,以增加生态旅游情趣。

由于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产业,因此,旅游者和经营者都应具有明确的生态保护意识。旅游经营者要正确引导游客的旅游行为,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自觉接受生态环境保护教育,避免污染和破坏旅游生态环境的行为,确保生态旅游业健康发展。

5.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青海的生态旅游地大多位于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通讯、居住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开发。因此,应多渠道、多方式筹措资金,加大旅游地的交通、通讯等建设,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游等多方面需求。

注释:

第5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分类;反思;构建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069-02

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众旅游给各国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旅游这一代表人类时代潮流的旅游类型,给社会上热衷于旅游活动者和旅游从业者带来了拯救、保护自身健康和周围环境的厚望[1],备受各国民众的喜爱,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生态旅游的迅猛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完美统一,而且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资源不仅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而且是生态旅游发展的生命线,更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我国“五位一体”的社会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对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空间,生态旅游资源作为生态文明的组成部分,是时展必须面对的研究新课题。

一、生态旅游的产生

生态旅游的产生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它和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人类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环境保护运动的深入开展、传统大众旅游业的生态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态旅游(ecotourism)这一专业名词是1983年由贝洛斯・拉斯卡瑞(Ceballos―Lascurain.H)首次使用的。这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特别顾问在他1987年撰写的《生态旅游之未来》一文中明确提出生态旅游这一全新概念,随后引起全球广泛反响,各国都在自己的开发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着对生态旅游的理解。梳理世界各国开展生态旅游的历程后发现,生态旅游的产生模式主要有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主动式是指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因市场需求而主动发展生态旅游,如美国在1872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被动式是指部分经济欠发达国家迫于经济和环境的压力,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迫不得已发展生态旅游业,如20世纪初,殖民主义者的大型狩猎活动给肯尼亚的野生动物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从此肯尼亚政府开始发展生态旅游业。

二、文献综述

(一)生态旅游资源概念

1980 年加拿大学者Moulin・C.首次提出“生态性旅游资源”的概念。西方国家普遍认为生态旅游资源就是纯天然的“自然景观”,因此,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热带野生丛林、野生动物园、国家公园等纯自然区域。TIES(生态旅游学会)、WCU(世界保护联盟)、Cl(国际保护组织)、TNCO(自然保护管理委员会)、UIAES(旅游人类学委员会)等国外机构对生态旅游的研究相对比较深入。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生态旅游,虽然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学术观点颇丰。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旅游资源是可供人类开展生态旅游的区域,如刘继生(1997)、侯立军等;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具有原生态的景观,如张建萍(2001)、杨桂华等(2001);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旅游资源就是一种资源,如卢云亭等(2001)、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13最新出版的《中国旅游大辞典》中的界定是“生态旅游资源是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由生物群体构成的总体景观以及个别珍稀品种和奇异的形态个体。”

(二)生态旅游资源分类

由于对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资源等基本概念的界定尚未在国内外旅游学术界达成共识,因此,众多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背景以及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从资源的性质和成因进行分类。一种是将生态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如张建萍(2001)、程道品(2004)、裴洪淑等(2007)、于洪雁(2012);另一种分法是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如杨桂华(1999)、杨文凤等(2009)等。二是从资源性质及功能将生态旅游资源划分为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冰雪地带等生态旅游资源,如袁兴中(1995)、卢云亭(2001)、袁书琪(2004)、卢宏升等(2004)。三是从市场需求导向划分。如:马乃喜(1997)将生态旅游资源划分为观赏型、科学型、探险型、保健型、狩猎型、民俗型;袁书琪(2004)将生态旅游资源划分为观光型、运动型、休闲型、度假型、科考型、探险型等。四是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角度将生态旅游资源分为心理、精神、健身、经济、政治几个方面。五是从旅游者的感知角度分为可视、可感觉两类,如何平(2002)、徐守斌(2010)。六是从旅游开发与经营视角划分。如王建军等(2006)将生态旅游资源划分为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生态旅游环境资源。

(三)文献述评

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关于生态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有120余种。这些概念存在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主体的界定、范畴的划分、学科视角的选择三个方面。基于不同的概念界定,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第一种按资源的性质和成因划分的分类方法应用最为广泛,但它套用的是中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常规分类法,其实质仍然是对旅游资源分类,没有体现“生态”的特点,因此并不科学。后几种方法是基于研究者的认知进行的微观分类,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应用不够广泛。综合运用多种分类标准进行多级分类是目前学术界的发展趋势,相对比较客观、系统。但是,梳理后不难发现:已有文献所提出的分类方法大多是从旅游学科的视角去认知和研究生态旅游资源的相关内容,但是,生态旅游是一门交叉学科,其具有厚重的学科内涵和个体特征,因此,现有分类方法不能体现出生态旅游资源的全部属性,没能诠释生态旅游资源的真谛,既不符合际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理论基础的实质,仍需探讨、改进、完善。

三、反思与构建

(一)反思

1.用什么样的学科视角去研究生态旅游资源呢?生态旅游不同于传统的大众旅游,它具有生态学与旅游学的双重属性,而且涉及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环保学、资源学等众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相关内容,因此,单从旅游经济学或生态景观学的视角去研究这一全新概念、套用旅游资源分类方法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的研究路径既不可取、也不适用。无论是从何学科背景、任何研究目的出发,都应尊重生态旅游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至少要以生态学和旅游学的视角去研究生态旅游资源的相关问题。

2.为什么要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呢?明确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的目的不仅是基础研究的前提,而且是实践活动的保障,更是进行科学划分的主导思想。科学分类生态旅游资源,一方面是为了识别生态旅游类型、确定生态资源价值、明确生态资源现状;另一方面是为进一步评估、保护、开发、传承奠定理论基础,以满足旅游者、决策者、经营者三方需求。因此,分类中不仅要包括景观、环境等可视要素,而且应适当考虑保护和开发的相关内容,尽量涵盖不同需求者的关注要素,以满足生态旅游开发和发展的各方要求,实现传承和可持续的发展。

3.生态旅游资源中是否应包含生态环境这一要素呢?伴随着生态旅游内涵的不断深化,人们对生态旅游资源的认识也越加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在生态旅游资源构成中,生态环境不再只作为旅游资源的背景,甚至成为生态旅游的主要吸引因素[2]。对于生态旅游而言,生态环境条件的优劣是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3]。因此,在我国,生态环境同人文资源一样,是生态旅游资源不可分割的内容,应作为生态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

(二)构建

为确保研究成果的适普性、可操作性,满足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笔者吸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基于生态学和旅游学的研究基础,综合运用资源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从生态旅游的全新视角去认识生态旅游资源,探索性地构建基于生态学-旅游学的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体系(见图)。

图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体系

四、结语

生态旅游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旅游形式,也是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指导理念。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发展的首要条件和重要基础,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是生态旅游理论的基本内容。科学划分、合理评估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制定开发与保护规划的前提,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不容否认,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生态旅游理论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框架和方法,但是,生态旅游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还不够成熟,比如: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资源等基础概念还未统一,现有生态旅游资源分类方案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这种缺憾不仅仅体现了旅游研究的不成熟性,也反映出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和方法论的滞后性。在不成熟的理论阶段,向成熟学科借用“概念”、“方法”和“理论”无可厚非,但应尊重客观现实和理论基础,抓住交叉学科的本质和特性。虽然现有研究成果不能满足迅猛发展的生态旅游实践活动,但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因此,要想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旅游的新视角去认识研究生态旅游资源的内涵,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去丰富生态旅游的研究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修正理论。

参考文献:

[1]卢云亭.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3):106-112.

[2]王建军,李朝阳,田明中.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J].地理研究,2006(5):507-516.

[3]邱云美.基于价值工程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9(12):2158-2168.

[4]王金伟,李丹,李勇,佟连军.生态旅游:概念、历史及开发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2008(9):24-30.

第6篇

一、生态文明建设及西藏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内涵

1.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西藏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一种符合现代和谐发展理念的自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以来之后的新的文明形式。生态文明是基础理念是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在其基础上利用自然为人民谋福利造福人类同时达到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是自然-人-社会复合体的和谐协调。在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生态文明无处不在,如:生态旅游建设、生态环境与保护、污染控制、生态农业建设以及低碳生活等方面,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并且符合整个人类社会以及自然规律的社会状态。在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西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不仅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还是我国的重要的安全屏障。西藏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甚至还影响到东南亚地区乃至北半球的气候变化,因此在西藏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要。

2.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不损耗或破坏资源的情况下,既能满足当代人对于旅游资源又能在现在发展的基础上不危害后代人的发展,满足后代人对于旅游资源的需求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我区协调好景区游客承载力、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和行为起着核心的指导作用,是西藏地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本质上,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内涵就是在保障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和相关配套设施的承载力范围内开展旅游活动,以能满足当代人对旅游资源的需求度,而且也不会影响到后代人旅游资源开发以及发展,满足后代人对旅游业的开发。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大多是在牺牲现有的旅游资源的不可持续的发展,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不仅破坏现有的环境而且会影响后代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然而,在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的旅游业的发展与传统的旅游业的发展不同的是它不仅满足了现在人对旅游的需要也不会破坏后代人对于旅游业的开发。所以说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根蒂就是生态文明建设。

而西藏地区由于其自身环境已经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并且受到破坏后的自我更新的周期较长,西藏地区承载能力受到较大的限制。因而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为指导,实现西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双重意义,对于西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西藏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西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实现其可持续性有着指导作用。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在资源方面的节约、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生态文明的保护等方面追求亿的发展模式。传统的西藏旅游业的发展是依靠其资源发展的,通过开发利用其现有的资源来消费资源吸引来自国内国外的游客。因此,其发展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对于环境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要实现西藏地区可持续性的生态发展必须要树立文明生态发展的理念。特别市政府当局要做好长远的规划,不仅要在当地宣传生态文明的理念更要在游客方面去加强管理,从而实现西藏地区旅游业的良性发展、长久发展。

在我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行中,对坏境的保护亦是西藏旅游业的重要责任。因为西藏旅游业直接面对的就是该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天然独特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人们世世代代在这片神圣美丽土地上所创造的文化,以及承载这份美丽景观和伟大文化的环境系统。因此,保护好西藏地区的文化传统以及这片净土的美丽必须保护好其文化环境系统,这样,西藏地区的文化传承才不会中断,环境美景才能被后代人所看到。西藏旅游业的发展毋庸置疑在发展西藏地区经济方面是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对于西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发展对于旅游业发展的模式以及整体的规划在其中承担着巨大的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内涵具有一致性,对西藏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因此,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西藏旅游业的发展是一种良性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又会发过来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只有这两者和谐互相促进,才能实现西藏地区经济长久持续的良性发展又能实现环境友好青山绿水的发展,达到西藏地区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会取得双赢的效果。

传统的西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诸多弊端,只是追求经济上的效益导致环境被破坏、资源被浪费以及开放的盲目等情况,对西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和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缩短了西藏地区旅游周期而且对于旅游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生态文明建设指导下的生态旅游就是要摒弃传统旅游的弊端在保障经济的增长的情况下也对环境的保护做到最好。西藏第六次工作座谈会也明确指出要将西藏建设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国家相关部门也制订了长远的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计划,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建设之一。这与藏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也是不谋而和的,给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了更足的动力,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推进西藏旅游业向更高水平发展,为西藏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以生态文明建设指导西藏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具体做法

在生态文明建设指导下,生态旅游这种新型的旅游模式正在迅速发展。生态旅游的不仅从游客所能体验到的品质来说,比传统的旅游模式质量更高;而且生态旅游能够使西藏地区的自然条件的优美更加凸显出来。生态旅游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长远持久。所以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和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而政府的作用则是在于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和促进市场更为有效的运作,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的作用。通过政府建立起能够协调旅游产业的机构,来管理和规划西藏地区的旅游产业,使西藏地区生态旅游产业能够协调发展,有一个轻松的氛围。

我们也要把西藏建设世界级旅游地区作为目标,将旅游业作为促进西藏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的地位,在观念上要树立“大旅游、大环境、大市场、大发展”思想。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开发、建设、保护、发展四者的关系并要求人民群众都具备较高的环保意识。所以需要加大对从事旅游业的相关人员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以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建造一支具有强大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同时,也要加强对游客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引导游客文明旅游、低碳旅游、爱护环境,建立生态文明的旅游环境。

第7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 现状对策

    秦皇岛是着名的旅游度假城市,其旅游业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绿色生态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兴模式,是21世纪保护环境、创造就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朝阳产业。秦皇岛作为一处生态资源较丰富的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初期状态,必须遵循一定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依据、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通过构建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实施精品战略、搞好结构优化、实施生态旅游产品功能分区、推进市场营销建设、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立支撑与保障系统,才能更好的推动秦皇岛生态旅游产业稳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秦皇岛绿色生态旅游,起步始于1994年秦皇岛集发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建设,2002年园区门票、餐饮等相关收入是蔬菜种植配送的2倍,达到1400多万元,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家AAAA级生态农业景区。北戴河湿地观鸟是人们在北戴河鸽子窝景区能看到的一幅惬意美景,蓝天、大海、白云、海鸟极完美的组合,成为中国鸟类研究基地,也成为观察迁徙候鸟的最好地区之一。这些生态旅游的实践是很好的尝试,但眼观其经营现状,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生态旅游缺乏开发商规范化管理,如何加强景区生态性管理,是我们当前最为关注的问题,目前,秦皇岛旅游业的总体呈现整体服务质量欠缺的现象,一些个体经营者,由于没有经受过相关的职业培训,服务水平明显存在着不足,为了提高秦皇岛旅游业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的服务质量,我们必须从这一方面入手,针对个体经营者经营不良的情况,切实地予以改善,使他们树立旅游服务意识,作到规范经营,主随客便。同时要加强自我优化,以顾客为中心,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009年8月省长在出席北戴河新区开发建设办公会议时强调:秦皇岛市要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业作为立市的战略产业,要树立大旅游观念,并号召“全市发展旅游,全年发展旅游,全方位发展旅游,全产业融合旅游”,全市动员,齐心协力推动秦皇岛旅游跨越式发展。秦皇岛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和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部署和发展新要求,初步确定了129个旅游和城建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886.6亿元。各级政府对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的高度关注,为其旅游业的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发展秦皇岛生态旅游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现旅游经济的繁荣兴盛。

    一、巩固发展国内旅游业,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带动生态旅游的发展。秦皇岛市国际旅游业务虽然起步较早,但比之国内旅游业发展缓慢。这显然与秦皇岛这个旅游城市不相称,尽管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但与条件相仿的沿海开放城市相比,主观上重视不够应视为主要原因。因此,应加强领导,加大发展国际旅游业的力度,争取在短时间内有所突破。首先,强化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宣传促销工作;第二,依托北京、承德等周边旅游热点城市,加强业务往来,借助他们的优势带动自身的发展;第三,深化改革,进一步调动秦皇岛各家旅行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外联作用;第四,积极向北京、天津等市常驻的外国使馆、商社、办事机构等宣传秦皇岛的旅游优势,使他们中更多的人来度假、游览,或参与专项旅游活动;第五,将邻近的日本、韩国、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作为重点目标市场,大力开拓经济贸易往来,发展国际合作办学等,以经济交流、文化交流促进旅游的发展。国内旅游是基础,而国际旅游的发展将会对景点开发、服务质量等整个素质起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做大做强生态旅游精品路线。在秦皇岛市旅游规划基础上,依托现有景区,通过对生态资源、农业资源较好,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旅游线路进行筛选和组合,规划出主要的生态旅游精品路线。包括:

    ①沿海生态旅游精品路线:以秦皇岛市海岸线为依托,开展看海景、听海涛、观海潮、海水浴、采海贝、品海鲜、买海货等旅游活动,体现鲜明的海滨旅游特色。

    ②长城生态旅游精品路线:以长城附近的102国道为主线,包括山海关、抚宁、卢龙等长城旅游区。

    ③生态养生旅游精品路线:依托秦皇岛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度开发环保健康的养生旅游项目,以分时度假养生游来破解秦皇岛市淡季瓶颈,全市、全年、全方位地发展旅游,全产业融合旅游;以养生科普教育和果蔬采摘游把养生理念、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完美结合,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现代农业经济效益,推动生态旅游业发展。

    ④森林生态旅游精品路线:秦皇岛市众多的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以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为开展森林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比如在远离市区的祖山风景区,可发展森林探险游、森林科考、森林休闲、森林健身、森林饮食等旅游产品。

    ⑤湿地湖泊生态旅游精品路线:当前湿地旅游已经成为国际上最流行的旅游之一。利用秦皇岛鸽子窝湿地,开发湿地观光和观鸟旅游等。

    三、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我们要将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融入旅游业,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来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开创新型旅游开发方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主要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强化信息服务。为了给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指导旅游企业的投资和经营,我们要着手开展旅游统计分析,建立旅游项目库,在进一步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第二,广泛采用现代信息传输技术,我们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发展旅游业的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向整个世界展示自己,将秦皇岛旅游业的优势和特点,展现在大家面前,让更多的旅游爱好者了解秦皇岛、关注秦皇岛。在美国、德国等一些发达的国家里,就基本实现了旅游企业的全部上网,他们不仅能吸引国内外旅行商和潜在的旅游者访问网站,还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合作的商机和广告宣传作用,我们应积极向国外学习这一经营方法;第三,应强化配套服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它可以进一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功能。改善我们的工作水平,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营销和网络预订,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第四,尽快建成秦皇岛旅游局域网、旅游电子商务网和管理系统业务网。为使我市旅游业尽快与国际接轨,我们应积极建立旅游局域网和旅游电子商务网,尽快地实现“数字秦皇岛”的目标;第五,加强与同行业伙伴的合作,我们可以与兄弟城市开发京津冀旅游电子地图,实现环渤海区域旅游服务的一体化,从而更好地为顾客服务,同时也加强了行业之间的联系。

    四、建设秦皇岛旅游人力资源引进、培训联动机制。要改善我们目前旅游业的状况,根本的解决途径还在于“人”这里,首先,我们要建设旅游人才职业培训体系。加强人事局负责的公务员旅游知识培训、由组织部负责的党政领导干部旅游知识的培训;做好导游和经理的职业培训;在企业内部作好入职培训、在职培训,形成日常培训体系;建立秦皇岛旅游培训基地,完善旅游企业人才培训和社会旅游人才培训,使秦皇岛市党政干部充分掌握旅游政策法规、旅游基本知识。其次,完善旅游人才教育体系。根据秦皇岛现有的旅游人才教育资源和现状,整合秦皇岛现有的旅游人才教育资源,争取在未来5年内建立起初、中、高等人才教育体系,建立秦皇岛多层次的旅游人才教育体系。健全结构布局合理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网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优化旅游从业人员结构,为秦皇岛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再者,建立旅游人才引进体系。重点加强旅游人才的引进工作,使人才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新世纪旅游行业的竞争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最终都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我们要依托秦皇岛市综合优势,完善人才结构,抓好人才引进。在完善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积极引进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实现秦皇岛市旅游业现今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同步进行。

    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秦皇岛市的支柱产业,其中生态旅游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生态旅游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对秦皇岛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好的以旅游促发展,针对秦皇岛市生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力争早日实现“旅游立市”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世斌.城市休闲产业合理规模评价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7):206-208.

    [2]李树峰,李胜芬,李蕾,高雅芳.国内旅游者滨海旅游行为研究——以秦皇岛为例[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第7卷第3期.

    [3]张玉香.体验视角下的旅游产品设计与创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1期.

    [4]丁丽英,平潭.滨海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3期.

    [5]高向丽.秦皇岛市滨海旅游供求分析及发展思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6]袁志超,孙振杰,冯禄昭.河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总体构思[J].当代经济.2009年9期.

    [7]洪贤兴,韩立民.2007年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第8篇

1、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及类型

1.1 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

(1) 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旅游资源可以简要的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与工业不同,农业本身就包含许多自然属性,如土地、气候、水源等,因此注定了农业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人们在劳作和生活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将文化与农业融为一体,为农业增添了新的内涵,如农村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正是农业携带的各种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融合,才形成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吸引物,吸引城镇居民回归自然。

(2) 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中国在地理上跨越面积大,地理区位的不同导致农业耕作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北方干旱,多种植小麦,南方高温,多种植水稻。在这种巨大的差异下,地区之间的文化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写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特定的地域、气候环境,使得人们的耕作方式、生活习惯、居住建筑都富有地区特色,如陕西全年干旱少雨,人们就住在窑洞里;福建等地全面湿热,人们为了防止洪水冲击,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吊脚楼。

(3)具有资源利用率强的特点。农业生态旅游既具有农业的属性,又具有旅游业的属性。农业耕作要依赖当年的气候、降水量、温度等自然条件;而旅游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表现为人们出游的时间的不固定性。两者之间共同作用,相互补充,能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创造多重经济效益。在气候条件不利于传统农作物耕种时,可以选择种植成熟期短的植物,满足游客体验农耕的需求;在气候条件有利时,种植传统农作物,通过传授种植知识、技巧等方式提高农业生态旅游的知识性。

(4) 具有体验性强的功能。农业生态旅游除了具有生态旅游的特性之外,与其他旅游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参与性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旅游活动。旅游者要自己种植农作物、除杂草、收获果实才能够体会到农业生态旅游的乐趣。旅游者参与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参与农作物的耕种、果实的采摘、家禽的喂养等多种方式,深度体验农业生态旅游。

1.2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形式。从我国目前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不同地域之间农业生态旅游存在形式有所差异,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观光型农园:主要以展示各种农产品为主,介绍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及生产过程。通过开放农产品种植园区,满足游客观光、采摘、品尝果实等各种需求。同时,根据园区自身实力配备多媒体、指示牌等,展现农业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如广东省番禹龙农业大观园。

农业公园:将农业生产、农产品交易、旅游者休闲融为一体。农业公园一般以高技术农业生产、农村自然环境、农村民风民俗为主要内容,方便游客多样化的体验农业生态旅游。目前国内农业公园多是综合性的,包括服务区、观光区、水果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

民宿农庄:以乡村宁静的环境、独特的乡村文化和丰富的农产品吸引近距离的旅游者。旅游者在农庄内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真正体验农民日常的生活;如山东泰安的家庭农庄。

2.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生态旅游认识上存在误区。农业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个分支,具有生态旅游的重要特性,即旅游者渴望体验原生态自然及人文环境。而许多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商和当地政府加大投资力度,盲目的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大规模的修建楼房,将原本乡土气息浓郁的乡村,改为坐落在乡村的“城市”。不仅不能够吸引旅游者,反而让前来旅游的游客失望而归。此外,有的地方仅仅把农业生态旅游作为吸引游客的噱头,当地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当地的文化在缺乏保护意识下被游客所同化,失去了生态旅游的内涵。

2.2政府引导不到位。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政府部门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分支,涉及的行业众多,如林业、牧业、建筑业、餐饮业、旅游业;需要政府部门统一、协调各个行业同步发展。但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缺乏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造成行业混乱、旅游产品良莠不齐等现象。

2.3 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农业生态旅游具有地域差异性大的特点,但纵观我国各地发展现状,开发的项目多为观光型农园、农业园区等;而活动的形式仅仅局限于“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的层面,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文化性不强,缺乏高端、精品旅游项目;导致游客在目的地滞留时间短、重游率低。部分旅游地已注意参与对农业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但挖掘还不够深入,造成旅游产品形式过于单一,落入“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俗套。[4]

3、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农业生态旅游规划要合理。在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前,必须对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以及目标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特色拟定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应涉及对产业的布局、对客源市场的分析,并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的资源,发展具有独特性、条件优越的旅游地区。在开发过程中,要进行综合性、多样化的旅游活动项目设计,将生态旅游与农业完美的结合,将现代化农业科技、农业知识与生态旅游理念融合,充分体现出农业生态旅游的参与性、观赏性、科教性、娱乐性,尽可能的发挥农业生态旅游多样化特性。

3.2 完善行业经营管理制度。健全的行业经营管理制度是行业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些制度既要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同时也要约束旅游者的行为。一方面,农业生态旅游经营者多数为农民,缺乏管理经验与意识,造成服务和管理质量不高。另一方面,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文明现象,造成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行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建立,从旅游的六要素方面约束经营者和旅游者的行为,既提高了旅游地的接待条件和能力,又能够督促旅游者制约不文明行为,从而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健康的发展。

3.3 政府部门加强监管意识。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农民是发展的主体,政府是行业发展的倡导者和支持者。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行业法规法规,保证行业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此外,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组织,定期不定期的明察暗访,以保证法律法规起到监管和保护的作用。另外,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积极的参与农业生态旅游。

第9篇

摘 要:本文在论述生态旅游概念、内涵及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内容、现状等基础上分析了生态旅游与生态经济的关系,并提出了三峡库区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开发对策;从而真正把生态旅游作为发展其生态经济的支柱产业,推动三峡库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峡库区;生态旅游;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旅游业方兴未艾的今天,生态旅游是一种有助于自然保护的新的旅游形态,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和新的增长点。长江三峡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蕴涵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此问题在吸收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一探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 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内涵

生态旅游,在国际上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提出的概念,在国内也是一个新概念,虽然短短几年,此词已经变成大家耳熟能详了。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同时,生态旅游也是基于自然环境、在以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为前提的、严格的规划、管理和规划框架下所进行的旅游,它具有保护和发展功能,其目的的为了保证保护区、当地社区、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各利益相关者等的共同利益,从而达到环境、社会、经济和体验的可持续发展。[1]

“生态旅游的内涵是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旅游经营管理者通过规划、管理和协调,让旅游者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了解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让当地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并且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活动,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2]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

二、 三峡库区生态旅游的内容

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壮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谐统一,形成了三峡库区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

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中国旅游资源富集区之一。首先,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数量多,类型齐全。据《长江三峡旅游线总体规划》统计,该区域可分为18个大的景区,290个景点。其中,国家级景点就达60个。按《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分类,长江三峡库区各类旅游资源基本具备,共含有58种基本类型。其中,自然旅游资源以名山、峡谷、风景与漂流河段、洞穴、湖泊、瀑布、泉等最为突出;人文旅游资源以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军事遗址、石刻、悬棺、古墓、宗教寺庙、各种古建筑群、古民居与民俗等居多。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质量好,品位高,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在长江三峡库区的所有旅游资源中,被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就有长江三峡、大宁河小三峡、金佛山、缙云山、双桂山、四面山、神农架等。拥有神农架、金佛山、缙云山、双桂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公园和红池坝、仙女山等南方高山草场;文化古迹定为国家级的就有大足石刻、丰都鬼城、合川钓鱼城、涪陵白鹤梁、云阳张飞庙、奉节白帝城、屈原庙、黄陵庙和昭君故里等。[3]此外,还有雪野三峡风景区,其位于莱城区雪野镇邢家峪村正西,雷达山之麓。由小龙峡、老龙峡、五龙大峡谷天然形成的三峡风景区实乃是大自然妙笔神工雕镌的一副瑰丽画卷。三峡谷九曲十八弯,沟深险、潭深水急、林木茂密、百鸟齐鸣,给人以回归自然之感。目前,该景区开发新建了三峡、老龙湾、燕子崖、三叠瀑布、金鸡石、情侣石、寿星石、青龙潭、动物园等三十多处景点。修建双龙门、停车场、凉亭,旅游道5000余米,栈道5000余米,台阶3000多级,新增云梯、转伞、吊棍等旅游设施40多件,新上三峡大酒店、圣水山庄、孔家酒店、栗园酒家、天绿湖山庄等餐饮服务业10家,同时可供数千人休闲游玩就餐。餐馆均设景点之中,若进膳于此,脚下流水潺潺,头上百鸟争鸣,放眼四面皆绿,张口八方传情,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确是消夏避暑之胜地。

三、三峡库区生态旅游的现状

(一)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脆弱,呈现出恶化趋势

1、水土流失严重。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55。3%,每年进入江河泥沙量总计达1.4亿t,占长江上游泥沙总量的26%。

2、气候恶化严重。该地区已成为全国重要暴雨中心,对农田、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损毁十分严重;该地区也是全国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伏旱发生率达80%~90%,一般持续30-50d,最高达80d以上,有的年份局部地区甚至颗粒无收。

3、地质性灾害严重。据勘查,三峡库区各类崩滑体1190处,崩塌滑坡总体积达28.45亿m3。泥石流现象严重,主要集中分布在巴东、巫山、奉节、云阳等县约200km长的沿江地段,占泥石流沟总量的94%。

4、森林和植被破坏严重。库区各县(区)的森林覆盖率从50年代初期的30%~56%,下降到目前的15%左右,沿江地带仅有5%~7%。

5、水体污染严重。库区现有工矿企业3000多个,年排污水10亿t,污染物50余种,江段大肠菌,石油类、氨氮、酚、化学耗氧量超标,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库周涨落带的出现,大量有机物堆积在高温高湿下,细菌或病菌大量繁殖,将加重库内水体的污染。

6、城镇生态失衡严重。沿江城镇建筑拥挤、公用设施不完善、功能不齐全、居民户外活动场所狭小、绿化地带严重不足,没有建立起处理城镇“三废”的完善系统。[4]

(二)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力度不够

三峡库区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具有极强的垄断性,品种也十分齐全,可供不同类型游客不同的季节旅游。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库区内成熟的景点不多,海内外享誉盛名的景点不多,而且三峡工程兴建后,还淹没了部分好的景点。总的来讲,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严重滞后。

(三)旅游旺季旅游超载现象严重,未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氛围

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区没有进行环境容量的控制和管理,在旅游旺季游人拥挤,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氛围。由于旅游季节集中及线路设计不合理,人满为患的现象时有出现。旅游数量过多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还会使游客产生不良感受,降低旅游兴趣。而在淡季生态旅游区人数又急剧下降产生旅游设施闲置等问题,旅游容量季节性变化很大。

四、生态旅游与生态经济的关系

优越的地理环境为三峡库区造就了极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大量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库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发展好库区生态旅游业必将促进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的发展。

(一)生态旅游业是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的动力

生态旅游业是“无烟产业”,是第三产业中最具发展活力的行业之一,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和新的增长点,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为生态旅游不仅可以增加外汇收入,弥补外贸易逆差;还可大量回笼货币,为经济发展积极建设资金。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投资相对较少,资金投向灵活、回收期也较短,是三峡库区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应当把生态旅游作为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增加库区人民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5]

(二)生态旅游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

旅游业的行业综合性、区域关联性和辐射带动性很强。发展生态旅游业可以促进第二产业结构高度化、生态过程清洁化、废弃再生化、环境无污染化以及农业生态化等协调发展,并带动第三产业商业贸易、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饮食服务、金融保险等行业全面发展,有效地促进三峡库区经济繁荣,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6]

(三)以生态旅游为支柱产业,推动三峡库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生态旅游所倡导的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观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旅游的范畴从自然生态资源延伸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生态资源;将生态旅游作为发展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其推动力和辐射作用,还可以唤醒人们对生态和环境的保护意识,可以扩充旅游的项目、内涵和规模,促进旅游业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三峡库区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开发对策

(一)制定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库区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生态学、旅游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库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不同特点,结合“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规划”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编制出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规划,使库区生态旅游能有序地、健康地发展。

(二)打造库区生态旅游目标市场

生态旅游对旅游者素质要求较高。中国目前乃至相当长的时期内,大众旅游仍是主流,中国远没有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生态旅游市场,社会公众还没有真正的生态旅游的意识。据1995年《全民环境意识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国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环境保护常识欠缺是相当普遍的问题。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库区生态旅游的目标市场,有重点地宣传促销。不能将所有市场都确定为自己的目标市场。这样才能利于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库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库区的生态城镇建设步伐,努力培植生态服务产业

三峡工程的修建,将淹没一批城镇。抓住库区移民城镇迁建的契机,在库区建立一批布局独特的生态“山水城”,实现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如巫山县把新县城规划为山水园林生态示范城;忠县新县城规划为三面环水、背枕青山的半岛型“山水城”。生态旅游不仅包括旅游活动的生态化,还应包含旅游服务的生态化。因此,库区各生态旅游点应发展为生态旅游提供服务的生态服务业,如生态服装、生态饭店、生态商店、生态交通。不同的生态旅游点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相应的生态旅游产业,并由此带动库区一批生态产业的发展。[3]

(四)保护文化传统,营造良好的旅游文化环境

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民族传统是三峡库区旅游资源中极其宝贵的财富。保护库区文化传统,就是要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防止商品化和庸俗化趋向,尽可能地保持地方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形态和纯正性质。旅游部门、企业应与地方文物文化部门通力合作,从每年的旅游总收入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地方文物和文化保护,组织人力广泛收集整理散落于民间的山歌小调和谚语民谣,采取紧急措施抢救已濒临消失的文物;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应积极提倡“双语教学”;鼓励恢复传统的节庆活动、民俗仪式吸引游人。

(五)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三峡库区旅游要加快发展,首先要加强以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尽快解决客运交通不畅的“瓶颈”问题。坚持统筹战略,既要发挥铁路大动脉的骨干作用,又要重视公路交通的主导地位和基础作用,发挥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的综合运输效益。同时,应多渠道、多形式地筹措资金,采取灵活的融资手段、为生态经济发展营造一个“造血”系统。要充分利用地区扶贫开发和移民开发以及西部开发的发展机遇,把生态产业发展作为重要项目,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投资开发,同时引导民间投入,建立一个灵活的融资体系。改善库区接待条件,兴建上星级的饭店酒店,争取彻底改变接待能力差的情况。

(六)适应旅游现代化的需要,重视旅游信息网络建设

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业,不但要有良好的硬件环境,还需要与良好的软件环境。旅游信息网络建设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生态旅游资源的特色,充分重视库区旅游市场的深度开发和宣传促销,以提高国内国际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重视发展旅游信息网络建设,与国际旅游接轨,是旅游现代化的需要,是发展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的需要。

(七)尽快培养一批生态旅游人才

生态旅游在旅游界尚属新事物,开发、经营与管理生态旅游的人才相当缺乏。库区本来就缺乏旅游人才,更不用说生态旅游人才了。因此,要尽早重视生态旅游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培养一批与生态旅游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从而提高库区生态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开展生态旅游还需要大量专业化人才,从规划、开发、建设到宣传、经营和导游都亟需一大批高层次的人才。各地都要积极创造条件培养自己的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在有条件的地方,要采用向社会招聘或引进的方式吸取人才,使之为生态旅游做贡献。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科普推广力度,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增强市场意识和生态观念。总之,一张蓝图,经过库区人民的不懈艰辛努力,一定会把库区建设成为山青水秀、花果飘香、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社会稳定的花园式生态经济区。

此外,还可以开发和设计富有库区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展生态旅游教育,提高大众环保意识,确定库区合理的生态旅游容量,建立环境检测站等等。

由上可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与生态的统一,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经济与生态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以三峡生态旅游为支柱引导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三峡库区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加快发展。(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 宋瑞.生态旅游:全球观点与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73.

[2] 李常荣等.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27.

[3] 向旭,陈扬.论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开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6.

[4] 王顺克.建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思考[J].重庆环境科学,2001(1):12-15.

[5] 重庆市政协重庆大学发展战略研究组.发展三峡库区旅游产业的战略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6] 卞 彬.三峡库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第10篇

一、国际生态旅游发展历程及现状

1、生态旅游的兴起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80年代)

生态旅游这一阶段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①正式出现了“生态旅游及其产品”的提法;②生态旅游处于由传统大众旅游向生态旅游转变的调整性旅游时期,是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阶段;③生态旅游还没有形成规模,只在世界部分地区和国家展开。④各国对生态旅游还不够了解,把生态旅游等同于自然旅游。

2、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中叶)

这一时期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特征是:①在生态旅游较发达的国家,已经出现官方的或非官方组织,目的就是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建立生态旅游基金,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②发达国家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应;③生态旅游地域范围越来越广,生态旅游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生态旅游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④生态旅游对规模的限制和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旅游热”之间的矛盾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生态旅游研究进展较快;⑤某些生态旅游发展较快的国家已经注意到生态旅游与当地社区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努力为社区谋福利。

3、生态旅游的稳定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叶至今)

生态旅游地的类型趋于多样化,分布地区遍布世界各地,活动形式丰富多彩,主要体现在:①生态旅游发展遍及整个世界范围,生态旅游规划更加规范,生态旅游市场针对性越来越强;②政府扶持政策多样化,为生态旅游进一步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③生态旅游发展促进新兴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如生态伦理学、社会生态学、文化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美学等,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展开;④生态旅游市场和生态旅游产品的细分也日趋合理。

二、国际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展望

1、生态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1)数量变化趋势。目前,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世界旅游业及中国旅游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世界旅游业每年以4%的速度增长,而生态旅游业以平均20%的速度增长。笔者利用1990-2005年WTO的国际旅游人数统计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所提供的回归模型对国际旅游人数未来的变化进行预测,由此预测2015年的国际旅游人数。经拟合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国际旅游人数的变化进行预测。

设国际旅游人数(Y)随着年代序列(X)的变化而呈现一种线性的变化关系,则其数学模型为:

Y = b0 + b1 X

原理求出上式中的待定系数b0是常数项;b1是待定系数

经计算得出国际旅游人数随年代时间的变化的回归模型为:

Y = -39550.6 + 20.106X

R Square = 0.967 F = 174.562

由此可预测出未来5-10年旅游人数,2010年将达到822.248万人,2015年将达到922.778万人。

(2)结构变化趋势。生态旅游市场十分脆弱,政局动荡、客源国旅游趋势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发生都可能成为影响生态旅游的因素。

从地区结构看,国际旅游消费仍呈现不平衡状态,欧洲占旅游消费市场一半以上,其次是美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其他如非洲、中东和南亚只占少数。生态旅游发展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有关,不平衡的格局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欧洲、美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是生态旅游消费市场的主流,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大幅提升,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生态旅游消费市场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最终达到平衡。

从产品结构看,邻近城市的乡村和自然的旅游目的地将增加,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希望在短距离、短时间内体验生态旅游带来的乐趣;世界遗产成旅游热点,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及自然文化双遗产;产品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针对生态旅游市场需求差异性,推出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2、消费特征变化趋势

生态旅游客源市场不同于一般旅游客源市场,从人文统计和行为特征两个方面对国际生态旅游者进行描述。

(1)人文统计特征。①年龄:不同年龄的生态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有不同的偏好,有经验的生态旅游者比一般生态旅游者(正在或正准备参加生态旅游的人)年龄要大。如:有经验生态旅游者中35-54岁的人占56%,而一般生态旅游者中35-54岁的人只占43%。②性别:男女生态旅游者所占比例趋向于相等,而对于某一特定的旅游活动,男女生态旅游者则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兴趣。③文化程度:生态旅游者受教育程度比一般旅游者要高。对生态旅游感兴趣的人正由高文化层次旅游者群体向较低文化层次旅游者群体转移,即生态旅游正逐渐由专业旅游市场向大众旅游市场普及。④家庭构成:大多数都是双人夫妻家庭,有经验的生态旅游者家庭带小孩比例(24%)低于一般生态旅游者家庭(35%)。

(2)行为特征。从旅游动机来看,生态旅游者多以大自然为取向,到原生自然区域参观体验。从团队构成来看,生态旅游者趋向于单独旅游。从旅游花费来看,生态旅游者比一般旅游者愿意支付更多的费用。从旅行时间来看,约有40%的一般生态旅游者偏向于两周以上的旅行时间。

针对生态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未来生态旅游市场消费特征将出现如下变化: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已不是区分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旅游者的显著标志,生态旅游将逐渐趋于大众化;②旅游者消费能力越来越强,希望在短的时间段内获得强烈刺激的生态旅游经历;③将出现更加细化的专项生态旅游市场,如探险生态旅游市场等。

3、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趋势

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应符合一国或一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社区发展也应考虑到规划和开发中来,规划是否成功依赖于社区的合作与支持,未来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趋势主要体现在:①生态旅游地的规划开发开始关注社区经济和当地居民的永续发展,有效保护地方特色文化,通过增强旅游者环保意识来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和整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②规划和开发的焦点集中在资源可持续利用、社区经济发展和环境影响最小化方面;③旅游地生态保护技术日益先进,选址、规划、设计、固体垃圾的处理、污水和集水区的保护等方面的环保标准将应用于生态旅游开发,成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依据,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手段和社区生态文化的传播手段体现多元化格局;④生态旅游研究成为热点,包括旅游环境敏感度和旅游容量的测定,开展区域生态旅游的潜力分析和限制因素的探讨,对生态旅游地进行环境监测和对游客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生态旅游功能区的合理规划,生态旅游区产业的适宜布局,各区管理措施和各项配套的生态治理工程的确定,旅游产品的生态化设计和生态旅游的经济学研究等等。

4、生态旅游经营发展趋势

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研究人员、企业、当地居民、非政府组织等介入生态旅游的实践与探索,生态旅游的概念不断清晰、完善。在对诸多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展望未来,生态旅游经营会朝着以下方向发展:①针对客源市场细分化的特点,将出现大量旅游市场研究机构,其信息渠道广泛,成为旅游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开展工作的“智囊团”;②旅游企业行为生态化,生态旅游标识的认证将受到旅游企业普遍关注,他们将普遍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化的设施和新技术;③各国注重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院校先后开展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或课程,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向导将越来越多,他们兼导游和环境保护宣传者于一身;④绿色营销的理念被广泛应用到生态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中,利润不再是企业追求的唯一,将环境和生态保护列为企业经营的目标之一,绿色环保意识融入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⑤国家旅游管理机构针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整体促销战略和活动中,越来越重视包括中小型生态旅游公司以及以社区为基础的和以非政府机构为基础的生态旅游经营活动的宣传;⑥在国家旅游组织和主要旅行和非旅行公司之间经营的合作性日益突出,地区销售组织和行动在国与国之间将增加。

5、生态旅游管理发展趋势

2002年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国际生态旅游大会上公布的《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为生态旅游产品提供评估标准,对生态旅游最佳实践进行甄别,并为全球旅游企业、社区提供培训课程、评估与操作手册、市场营销与推广情况等支持体系。

第11篇

这次全国生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交流生态旅游发展经验,研究部署生态旅游发展工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刚才,*市*市长介绍了在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把发展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环境保护部吴晓青副部长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旅游发展作了重要讲话,我们旅游行业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代表国家旅游局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意义

党的*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任务。这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旅游业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为旅游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机结合,推进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发展生态旅游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一)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党的*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的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之后的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宗旨,以追求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文明形式。建设生态文明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纳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生态旅游是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可以通过旅游渠道进一步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旅游行业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培育壮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旅游业主要是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大、涉及面广等产业特点,具有环境成本低、就业容量大、带动作用强等产业优势,发展旅游业对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由于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其所依托的良好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普遍共识,并日渐成为全行业的自觉行动,因此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特别是以关爱生态、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旅游,更加突出旅游者和从业人员的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更加强调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旅游发展方式和旅游消费模式。因此,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自然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永续利用,有利于形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一些生态敏感地区,生态旅游可以发展成为替代产业,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发展成主导产业,成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推进旅游业科学发展

首先,生态旅游遵循可持续发展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同时,发展生态旅游,更加强调依靠科技进步、管理服务创新和从业者素质提升,更加注重服务质量、科技含量、配套水平和综合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生态旅游是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相对较少,能源资源消耗相对较少,对生态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发展质量效益相对较高的旅游发展方式。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促进资源消耗型产业和产品向资源利用型产业和产品转变,有利于改善旅游产品结构和消费模式,提高旅游业的科技水平和产业素质,促进旅游业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

(四)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服务“三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旅游可以大有作为。农村是我国生态旅游资源最为富集、产品最为丰富、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农民是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最直接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既是最具活力的从业队伍,又将是最具潜力的消费群体;农业是生态旅游最为密切的产业,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不竭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态资源优势向生态经济优势转变,壮大农村经济实力,促进农村繁荣发展,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有利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有利于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推动城乡交流,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二、发展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

发展生态旅游必须正确处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要始终坚持严格保护,各项生态旅游设施和活动都要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确保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当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贯彻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防止超过环境承载力的过度开发,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突出生态教育功能,把生态旅游与生态教育相结合,寓教于乐,使生态旅游成为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有效方式,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二)要坚持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生态旅游并重的原则

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独特的人文生态资源都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是生态旅游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源泉,两者不可分割。发展生态旅游不仅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同样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人文生态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从而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使之通过生态旅游得到传承和发展。在我国许多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和革命老区,人文生态系统既丰富又脆弱,大规模旅游开发很容易导致这些地方人文资源遭受冲击甚至破坏。因此,在这些地方发展生态旅游,必须更加关注旅游活动对人文生态的影响,把保护和发展当地人文资源纳入生态旅游发展规划,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之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为中华民族负责,为中华文化负责,为子孙后代负责。

(三)要坚持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相结合,更加注重长远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都不同于传统的观光旅游,也不同于一般的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更加强调对资源的永续利用。因此,发展生态旅游必须统筹协调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更加注重长远发展,做到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更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发展要求。一方面,要立足于当代人亲近自然的要求,立足于当前人们旅游消费需求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充分做好市场调查研究、认真做好开发保护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加强生态旅游产品建设,积极推进生态旅游发展,不断满足当代人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加强对生态旅游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特别是珍贵资源的保护,推进生态旅游有序开发。要避免盲目开发、一哄而上,把发展的空间更多地留给后代人。

(四)要坚持统筹兼顾,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原则

发展生态旅游,要坚持以游客为本,努力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和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切实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要尊重旅游经营企业的主体地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经营发展环境,推动生态旅游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要尊重旅游从业人员的首创精神,推动建立健全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从业环境和发展机会。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尤其要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居民的发展要求,努力为他们提供发展机会,使发展生态旅游成为当地尤其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让生态旅游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三、突出重点,促进生态旅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人文生态多样性强,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越来越好,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和基础也越来越好。但是我国生态旅游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基础设施滞后、专业人才不足、宣传引导不够等问题比较突出,概念泛化、模式单一、盲目建设的现象依然存在,破坏性开发造成对资源和环境损害的行为时有发生,生态旅游的质量效益水平、保护工作力度、持续发展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建设生态文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收入不断增加,旅游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市场支撑;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东部率先发展战略和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将有力地推进生态旅游发展。我们要紧抓机遇,扎实工作,与国家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协同配合,不断推进生态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营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浓厚氛围

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发展生态旅游,更要把倡导生态文明,普及生态知识,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生态旅游地要针对各自的生态特点、环境特征、文化特色,积极开展生态宣传、环境教育,增强人们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意识。生态旅游经营者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重要工作目标,把开展生态教育贯穿于生态旅游经营发展和管理服务全过程。生态旅游从业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丰富生态知识,主动开展生态宣传。要积极倡导、引导和鼓励旅游者文明旅游、理性消费和适度消费,并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对生态旅游消费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避免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要充分发挥环保公益组织的积极作用,推进生态旅游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为他们提供开展生态宣传的平台。生态旅游的经营者、消费者、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都要做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实践者,做生态文明的建设者、推动者。

(二)认真抓好生态旅游示范工作,推进生态旅游精品建设

发展生态旅游对旅游服务质量、配套水平、科技含量要求比较高,对旅游规划、开发、管理、服务有着特定的要求,因此必须实施精品战略。要按照生态功能区要求和生态旅游相关规范,根据资源特色、生态条件和市场需求,高水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服务,扎实推进生态旅游产品建设,不断推出生态旅游精品。要科学编制生态旅游规划,突出保护功能,统筹规划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目标。要合理布局生态旅游基础设施、保护设施和必要的旅游接待设施,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各类生态旅游项目都要认真做好环境影响评价,杜绝不切实际的盲目开发和对资源环境造成破坏的开发行为。为了推进生态旅游精品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旅游局将联合开展国家公园试点工作,并推动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这次会议印发了《生态旅游发展纲要》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将颁发首个国家公园试点单位标牌。国家旅游局与环境保护部将密切合作,稳步推进生态旅游各项示范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希望得到各地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共同推动我国生态旅游精品建设。

(三)积极应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生态旅游的科技水平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世界,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科学含量。要大力推广将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应用于生态旅游发展上,大力倡导和应用太阳能、生物能、有机能等清洁能源,大力倡导将生态材料、节能材料应用于生态旅游设施设备,大力倡导和推广现代环保技术应用于生态旅游的环保工程,大力倡导和发展循环经济。要进一步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全面提高生态旅游的信息化水平。要大力引导发展生态旅游的现代装备,改善海洋、湿地、草原、森林、湖泊、沙漠、高原、雪山、河谷等生态旅游产品的技术装备条件。要高度重视生态旅游的科研工作,充分调动专家力量,加强对地质、地貌、生物、生态、景观、环保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提高生态旅游的科普水平。要加强生态旅游解说系统建设,增强导游词、解说词的科学性。总之,要使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示范窗口,体现旅游业科技水平的重要领域。

(四)着力增强旅游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生态旅游发展环境

第12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新兴旅游方式,同时也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成为当今极为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所谓生态旅游,是指以自然风光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为主要旅游资源,促进自然资源和当地文化的完整保护,增强旅游者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促进旅游业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中部,黔、湘、渝交界处,拥有得天独厚的丰富生态资源。近年来,铜仁市以构建政治生态好、经济生态活、社会生态优、自然生态美“四位一体”大生态格局为统领,加快建设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积极推动大生态、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四大跨越工程,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国际知名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产业井喷式增长。可以说,铜仁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使得生态旅游成为铜仁旅游业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铜仁生态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

铜仁坐拥得天独厚的丰富自然资源,奇特多样的自然地貌,宜人宜居的气候环境,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等,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山奇水秀是其主要特点,森林覆盖率高达44.47%,集雄伟、险峻、神奇于一身。享有“动植物基因库”的美誉的梵净山生长繁衍着5000多种动植物,有全球濒危的“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长胡子的青蛙”角怪、娃娃鱼、千年紫薇、珙桐等,出产名贵中药材天麻、黄莲、杜仲、银杏、当归等。梵净山红云金顶、万米睡佛,十里锦江、乌江喀斯特地貌等等,各种巧夺天工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层出不穷,交相辉映,。目前境内拥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166.81万亩;15个风景名胜区,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2个;全市已建森林公园11个,其中省级3个,湿地公园5个,国家级1个。在自然环境日渐恶化的今天,铜仁的山岳风光、水域风光、天象景观构成了 “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独特自然风光,成为一片令人神往的绿洲。

(二)丰富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

铜仁居住着汉、土家、苗、侗、仡佬、羌、回等29个民族,共同开辟耕耘了铜仁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黔东文化,形成了融民族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多彩文化格局。苗族的古歌、情歌、山歌、巫词等;土家族的哭嫁歌、打闹歌、丧堂歌、摆手舞、花灯戏等;侗族的酒歌、孝歌、采茶歌、伴嫁歌等,各种民族音乐、舞蹈、曲艺等民族艺术以古老质朴的特点享誉四方。侗族的赶坳节、苗族的四月八、仡佬族的敬雀节、土家族的赶年等,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在现代社会依然活态存在。佛教文化的历史久远,梵净山佛家道场闻名遐迩。可以说,铜仁天然具有多民族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铜仁龙舟艺术之乡、思南花灯艺术之乡、德江傩戏艺术之乡、玉屏萧笛之乡、松桃滚龙之乡,各种美誉为铜仁增添神秘色彩,异彩纷呈的民族民俗风情,使得铜仁在拥有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之外,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铜仁拥有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尽管如此,由于基础设施、形象包装、配套服务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滞后,铜仁的生态旅游发展与周边相邻地区相比还处于落后状态。 如何科学高效地利用资源优势,推进生态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又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铜仁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科学规划,有序开发

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众说纷纭,澳大利亚联邦旅游部 1994 年在制定其《国家旅游战略》时,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大自然为基础,涉及自然环境的教育、解释与管理,使之在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生态旅游是关系着千秋万代的系统工程。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一定要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做到有序开发。

做好生态旅游开发的规划,首先必须严格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促进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各级相关政府及职能部门在制定生态旅游的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各类环境资源及环境质量进行认真全面的调研,确保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

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生态旅游开发的规模及速度,不能因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以损害自然环境为代价。在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理论指导下,对于那些在现有的生态技术,资金条件下还无法做到开发与保护达到平衡的领域,必须先以保护生态为重。尤其是拥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铜仁,对一些重点保护的景区,必须严格控制游客的数量,一旦旅游超过了环境容量,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生态旅游的开发中,还要坚持以人为本,让所有人都在生态旅游的建设中受益。尤其是对于铜仁这样属于老少边穷之地,在开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人与自然界发展,经济发展与旅游发展等重大关系。要关注当地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发展生态旅游,目的就是造福于一方百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做到统筹兼顾,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建设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广大民众的智慧和经验,共享生态旅游发展带来的成果。

(二)加强合作,形成生态产业链

近年来,铜仁市将生态资源与经济资源、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与之相联系的生态文化产业,大力推进实施大生态、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四大跨越工程,明确“医药养生、旅游养心、运动康体”三个重点发展方向,打造生态文化体验平台、避暑度假养生平台、休闲观光度假平台、温泉水疗养生平台、医药流通平台、大健康医药产业园区平台。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铜仁的生态产业已初具规模,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生态旅游产业链并没有形成,民族特色旅游资源挖掘力度不够,旅游资源分散且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缺乏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等问题,致使铜仁市旅游只集中在少档募父雎糜尉暗闵希没有与周边城市形成群体效益。

铜仁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要形成生态旅游的产业链,就必须加强旅游和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商务、文化、医药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业态丰富的生态旅游多元化产品体系,推进生态旅游与村寨、城镇、企业、园区等的共同发展。同时还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旅游合作,形成生态旅游的群体效益,做到共谋发展、共享成果。

(三)创新模式,生态人文相结合

生态旅游是增强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高品质旅游,它往往以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为基础,但同时它又是一种蕴含深刻文化内涵的旅游形式。尤其对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来说,生态与文化密不可分,生态旅游中含有文化因素,优美的生态环境,本身就反映着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是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的辨证结合。如今,一些自然环境保护得相对好的地方都在以“生态”为卖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但发展态势却不尽人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将传统的自然生态旅游与人文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二者结合的紧密程度还较低。仅仅依靠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发展生态旅游,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只有将生态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生态旅游的品质,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