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学教育的特点

科学教育的特点

时间:2024-02-01 15:31: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教育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学教育的特点

第1篇

[论文关键词]理论教育  科学研究  特点

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是高校理论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高校理论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对于提高全社会对在高校开展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和高校理论教育工作者增强理论教育工作技能,推动高校理论教育的改革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与其它学科的科学研究相比。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呈现出诸多显著特点。本文试图对此加以探讨,以期给从事高校理论教育工作的有关人员的科研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的广泛性

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理论)、教育的对象(在校大学生)、教育的主体(高校理论教师)、教育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从理论本身而言,它是一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科,是一个完整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将理论作为高校理论教育的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发掘的基本原理,研究理论的发展史,结合实际特别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研究如何丰富和发展。总之.理论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理论的实质,探索理论的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理论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和思维的特征、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状况、大学生对于理论及其教育的认知和所持的态度等。将教育的主体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考察高校理论教育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如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与高校其他教师相比较所享受的基本待遇,考察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业务素质以及对从事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认知及所持的基本态度,并提出加强这支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途径和方法。将社会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考察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社会结构、社会利益关系发生了或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情况对我们坚持和发展提供了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它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有什么样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于高校实施理论教育提供了哪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有利条件,同时又对高校理论教育的实施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将高校理论教育的途径、方式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适应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思想状况,根据时代要求,充分运用现代社会提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高校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内容的倾向性

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内容.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的研究;二是教育的研究。这两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在研究对象上,前者以理论为研究对象,注重的是理论本身.后者以理论教育为研究对象,注重的是理论的教育;在研究任务上,前者以揭示理论的实质、探讨理论发展的规律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后者则以探讨理论教育的规律作为主要任务:在学科属性上,前者属于基础研究,后者则兼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双重性质,其中应用研究的性质更加突出。因为理论教育的研究虽然也要重视理论的研究并以此为前提,没有理论,就无所谓理论教育,但它更主要的是研究理论教育的规律.即研究理论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教育对象所接受,从而转化为他们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价值观念。对于高校理论教育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学习和研究理论,只有先搞清楚了什么是以及如何对待的问题,才能解决用什么样的理论观点进行教育和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同时,理论教育搞好了,又能增强人们的信念,进一步树立对待的正确态度,从而推动理论研究的繁荣。因此,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研究实践中要平均用力,而是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后者,即应更倾向于教育的研究。这是由高校理论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高校理论教育,既具有一般意义的教育的共性,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即意识形态性。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教育的一般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一般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主体、客体、目的、内容、方法、结果等,也反映教育的一般规律。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高校理论教育是以理论而不是别的理论作为施教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教育活动,因而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或阶级性。这就决定了它必然有着与一般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规律。因此,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既要研究理论体系本身,更要研究高校理论教育与一般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规律,研究如何使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以提高高校理论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理论教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三、研究主体的特定性

高校教育研究的主体主要是从事理论教育工作的教师。如前所述,理论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除对本身的研究之外,更要研究理论的教育。在目前形势下,主要是研究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问题。对此,高校课理论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一,作为高校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的难点、重点、热.点问题,教师最有发言权。高校理论的教学内容,毫无疑问就是理论体系,包活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理论。教材的编写,首先要反映理论的系统性。但教材内容还必须体现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和热点,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承认.教材内容的确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专家学者、教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三方通力协作。需要学术界立足中国国情,开阔视野,深人探索,产生出较为成熟和系统的理论成果,而不是浮光掠影、只言片语的评说。还需要由政府主管部门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选择,在统一的教学大纲的规范下组织编写。而无论是专家学者的研究,还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都离不开高校理论课教师的日常性研究。高校理论课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最了解学生,他们对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以及学生关注的理论热点问题最为熟悉,也有最深刻的体会。专家学者的研究(有的教师本身就是专家)必须以广大教师的研究作为基础,广泛吸收教师的科研成果。教育部门的决策也是一个民主集中的过程,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其决策的最为直接的依据,广大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而获得的科研成果,也是重要基础。

第2篇

>> 我国教育信息技术类课题立项的状况与特点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我国高等教育法制建设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研究 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与改进 政府协调机制: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治理的重要课题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状况和问题 美国高等院校的办学特点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体验式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状况调研 英法高等教育评估机构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特点及其推进策略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职业教育类4项课题通过鉴定 美国高等教育类教材的出版和服务借鉴 我国高等教育探索与分析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 瑞典高等教育教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中美高等教育比较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蒙古国高等教育信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成人教育类立项课题的量化分析 再议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反思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李明忠.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现实审视与发展思路:基于《高等教育研究》2001-2010年的载文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0-60.

[21]Gall, J.P. , 等.教育研究方法:实用指南[M].第五版.屈书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22.

[22]Hutchinson, S.R. ,et al. A Review of Method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Published in Key Journals in Higher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Graduate Research Training [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04,(4):383-403.

[23]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与未来[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1-6.

[24]胡建华.近20余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实证分析――基于“六五”至“十五”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J].现代大学教育,2005(2).

[25]泰希勒,U.欧洲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政策及实践的关系[J].包艳华,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4):2-9.

[26]皮埃尔, D.定向研究.佚名,译.[M]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代学术通观:社会科学卷: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540.

[27]华勒斯坦,E,等.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芝,等,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3.

[28]张继明.通往高等教育研究强国――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1(3):20-22.

[29]范围,高耀明.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主题: 1979-2008[J]. 高等教育研究,2010(2):43-52.

[30]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简介[EB/OL].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2005-05-20)[2013-10-15].http:///introduce.asp.

第3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探讨

钢琴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有着一样的特点,都是一项系统化的教育工程,需要我们对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计划、统筹并付诸实施才能完成教育目的。但是,与其他的专业科目相比,它又有自己特殊的要求,需要我们采取特殊的措施,才能切实做好这项工

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科目做出科学的分析与探讨,为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明确的理论指导。

一、学前教育专业钢琴科目教学存在的特点分析

对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科目教育存在的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并选择最为合理的教学方法,以保障钢琴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钢琴弹奏的困难程度比较高

作为“音乐中的王者”,钢琴具有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的演奏特点,这就对我们演奏者的专业素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演奏者如果在某一个环节上达不到具体的要求,那么想要弹奏好钢琴是非常困难的。

2.中职学校的学制短

在中职教育中,学校的学制一般设置为三年,前两年为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最后一年则为外出实习的时间。由于钢琴弹奏具有较高的难度,它的复杂性就决定了在短时间内想要将它练习好,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两年的学习时间,学习较好的学生也只能练到车尔尼五九九程度的水平。

3.学生间的素质差异比较大

由于学生来自的地域不同,之前接受的音乐教育水平和层次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对钢琴的认识以及音乐的基本认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区别性地对待,这也给学前教育中的钢琴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科目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

通过对学前教育钢琴科目教学存在特点进行的分析与探讨,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来安排课程的设置以及科学地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详细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钢琴科目的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实际在校学习的时间为两年,四个学期,每个学期约为十八周。首先,课程的设置应该充分结合钢琴教学的内容,一个课时安排的新内容不能太多,否则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消化不了,也不能安排的太少,从而放慢了整个学期的整体学习进度。其次,课程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们的认识规律。

2.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

学前教育有着自己专属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前教育的特点,将它与中职学生的基本特点以及钢琴教学的特点进行充分的结合来选择教学的方法。此外,还应该避免学生弹奏那些技术达不到的高难度曲目,避免养成不良的弹奏习惯。

三、总结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钢琴科目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具体的内容还需要我们根据学前教育的实际条件、学生的钢琴基础以及中职钢琴教师的综合能力来客观地制订。在此,也希望有更多、更科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呈现出来,为促进钢琴教育事业的科学化发展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岚岚.浅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

[2]顾晓华.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学的思索:视唱练耳.课程中的节奏教学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3).

第4篇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目标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应用性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B>课程和教育活动的一般理论及各种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手段,方法,以及教师的指导等问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B>课程和教育活动的理论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态度,基本知识及技能,为开展各种幼儿教育和科研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

B>课程

1,基本内容

(1)B>课/!/程的概念

(2)B>课程的要素

(3)B>课程的结构

(4)B>课程的与实施

2,基本要求

了解B>课程概念,理解B>课程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理解B>课程的结构;掌握B>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在实践中加以实施.

重点:B>课程的结构

B>教育活动

1,基本内容

(1)幼儿活动理论

(2)幼儿教育活动理论

2,基本要求

了解幼儿活动划分标准,确立游戏是幼儿主导活动的思想.了解幼儿教育活动的主要类型,特点和B>教育活动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幼儿活动,幼儿教育活动,B>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

能分析B>教育活动的特点,理解B>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及其关系.

掌握B>教育活动的组织途径,方法和实施原则.

重点:B>教育活动的组织途径.

难点:B>教育活动的目标.

B>健康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基本内容

(1)B>健康教育活动的概述

B>健康教育的目标

B>健康教育的内容

B>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组织

B>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和原则

(2)B>健康教育活动的

具体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创编

活动

(3)B>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与指导

实施与指导的一般要求

体育课的实施与指导

早操活动的实施与指导

户外体育活动的实施与指导

2,基本要求

(1)掌握概念:健康,体质,健康教育活动

(2)从身体保健和身体锻炼两方面把握B>健康教育的内容,掌握B>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了解B>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与组织.

(3)明确B>身体锻炼具体活动的内容主要有:游戏和基本体操.能遵循B>体育活动性游戏的原则进行游戏的创编.学习创编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基本体操.

(4)遵循一定的规律B>体育课,幼儿早操活动,能根据户外活动的不同类型进行.

(5)了解指导幼儿实施体育课,早操与户外活动的一般要求.

重点:健康教育的原则

难点:户外体育活动的类型与组织

B>语言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基本内容

(1)幼儿语言的概述

何谓幼儿语言

语言对幼儿的重要性

幼儿语言获得良好发展的条件

(2)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

确定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的依据

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内容

(3)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与组织

B>语言教育的一般方法

对B>语言教育活动与组织的一般要求.

2,基本要求

(1)掌握影响幼儿语言的因素,幼儿语言的特点.

(2)了解B>语言教育的类别与方法,能运用基本原则,方法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并能出科学的语言教育活动.

重点:B>语言教育活动的原则

难点:语言教育目标的表述

B>数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基本内容

(1)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逻辑准备及特点

(2)B>数学教育活动概述

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数学教育活动内容

数学教育活动组织途径和方法

(3)B>数学教育活动与指导

操作活动的与指导

集体教学活动的与指导

数学活动区(角)的与指导

2,基本要求

(1)了解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2)了解幼儿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理解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重点理解和掌握B>数学教育活动的途径,方法及数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学会各年龄班数学教育活动并能辨析数学活动角的设置.

重点:掌握幼儿数学教学的内容和数学的途径与方法.

难点:掌握B>数学教育内容体系.

B>科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基本内容

(1)幼儿学科学的心理特点

(2)B>科学教育内容的选编原则和具体方法

(3)B>科学教育的方法

(4)B>科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2,基本要求

(1)能通过实例了解,分析幼儿学科学的心理特点并提出改进措施.

(2)区分"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选择性科学教育活动"与"偶发性教育活动"的概念.

(3)能理解B>科学教育的目标和科学教育内容的选编原则,能熟练掌握B>科学教育活动的方法,能创造性地进行B>科学教育活动的.

重点:掌握幼儿科学教学的内容和学习科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学时分配表

序号

内容

总学时

讲授

实践

1

B>课程

4

4

2

B>教育活动

6

6

3

B>健康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2

8

4

4

B>语言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4

10

4

5

B>数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2

10

2

6

B>科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6

12

4

合计

64

50

14

四,有关说明

1.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 初以来,我国B>的课程内容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幼教教材的"三学六法"结构已不适应当前B>课程改革新需要.《B>课程与教育活动》是专门培养,训练B>教师组织和B>课程与教育活动能力的教材.它既包含传统六法(语言,科学,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的内容,又增加社会教育,健康教育等新内容.

2.本课程不仅内容新,时代性强,而且实用性,操作性强.因此,学习本课程时首先以讲述为主,用描述性讲解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基本概念,实例分析式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从典型事例中推出一般的原理.其次,学习本课程必须辅之以练习法,要求学生能具备与指导各类教育活动的基本技能.

3.做到理论指导实践,我们既要重视平时的见实习工作,同时还可以利用有关的音像资料制作CAI课件,利用学前教育实验室(模拟B>活动室)进行教学训练.

课程的学习必须在三学(学前卫生保健教程,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概论)的基础上进行.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倪编.B>课程与教育活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__

周兢主编.语言.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张慧和主编.B>课程指导丛书·健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许卓娅主编.B>课程理论与实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

六,考核方式

平时加强实践能力的考核,期末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核.

执笔人:陈蓓

审定人:陈蓓

批准人:刘维俭

二四年六月

B>教育活动与指导(下)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26学分1.5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目标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应用性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B>课程和教育活动的一般理论及各种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手段,方法,以及教师的指导等问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B>课程和教育活动的理论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态度,基本知识及技能,为开展各种幼儿教育和科研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B>社会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内容

(1)B>社会教育概述

B>社会教育是B>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B>社会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

目标

内容

方法

(3)B>社会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活动目标的与拟定

活动的准备

活动过程的与活动的指导

基本要求

(1)识记概念:移情训练法,角色扮演法,观察学习法.

(2)了解B>社会教育是B>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B>社会教育目标的几个层次,掌握B>社会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原则,

重点:学习运用B>社会教育活动的特殊方法教育活动.

(二)B>美术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内容

(1)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与幼儿发展

(2)B>美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3)B>美术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要求

(1)了解幼儿绘画,手工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2)掌握B>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能正确表述教育活动的目标.

重点:掌握B>美术教育活动的和指导方法,能B>美术教育活动.

(三)B>音乐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内容

(1)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与幼儿发展

(2)B>音乐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3)B>音乐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2,基本要求

(1)了解世界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主要内容,理解音乐活动对于幼儿全面发展的影响.(2)理解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

(3)逐渐理解和掌握各项音乐教育活动的与指导原则与方法.

重点:B>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四)B>生活活动与指导

基本内容

(1)B>生活活动概述

(2)B>生活活动的内容与指导要点

基本要求

了解B>生活活动的意义,目标和内容.掌握各类生活活动的指导要点.

(五)B>区角游戏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内容

(1)B>区角游戏活动的概述

(2)各类区角游戏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要求

能根据B>区角游戏活动的与指导原则,编写各年龄班各类区角游戏活动的教案.

(六)B>综合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基本内容

(1)什么是综合教学

(2)综合教学的意义

(3)综合教学的案例分析

2,基本要求

初步学习B>综合教育活动.

(七)B>教育活动的评价

基本内容

(1)B>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和作用

(2)B>教育活动评价的范围和类型

(3)B>教育活动的评价方法

基本要求

了解B>教育活动的评价原则,范围和类型,掌握评价的各种方法.

三,学时分配表

序号

内容

总学时

讲授

实践

1

B>社会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4

2

B>美术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4

3

B>音乐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6

4

B>生活活动的与指导

2

5

B>区角游戏活动的与指导

4

6

B>综合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2

7

B>教育活动的评价

4

合计

26

四,有关说明

1.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我国B>的课程内容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幼教教材的"三学六法"结构已不适应当前B>课程改革新需要.《B>课程与教育活动》是专门培养,训练B>教师组织和B>课程与教育活动能力的教材.它既包含传统六法(语言,科学,数学 ,音乐,美术,体育)的内容,又增加社会教育,健康教育等新内容.

2.本课程不仅内容新,时代性强,而且实用性,操作性强.因此,学习本课程时首先以讲述为主,用描述性讲解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基本概念,实例分析式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从典型事例中推出一般的原理.其次,学习本课程必须辅之以练习法,要求学生能具备与指导各类教育活动的基本技能.

3.做到理论指导实践,我们既要重视平时的见实习工作,同时还可以利用有关的音像资料制作CAI课件,利用学前教育实验室(模拟B>活动室)进行教学训练.

4.课程的学习必须在三学(学前卫生保育教程,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概论)的基础上进行.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倪编.B>课程与教育活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__

B>课程指导丛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陈帼眉主编.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孔起英著.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许卓娅编著.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六,考核方式

平时加强实践能力的考核,期末以开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查.

执笔人:陈蓓

审定人:陈蓓

批准人:刘维俭

第5篇

关键词 科技馆 进校园活动 策划

中图分类号:F713.81

科技馆进校园活动是按照中国科协、教育部、文明办的部署,以科学课程作为连接学校和科技馆的主线,将科技馆活动引入校园参与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通过科技馆展品、展览、实验、动手制作等科普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这项活动对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开展好此项活动,达到预期目的,笔者认为,活动的策划是活动成功的基础,必须从活动的策划入手,精心设计活动的方方面面:

一、策划一个好的主题

主题是活动的灵魂,科技馆进校园活动也不例外。一是要鲜明、生动、富有时代特征。主题鲜明表现在能够概括性地反映活动内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让人一看便产生浓厚的兴趣;生动就是让人觉得有活的东西在,通过主题能够窥视到蹦蹦跳跳的实质内容;同时主题要能够把握时代特点,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中心中作、社会热点问题、群众科学需求。二是能代表科技馆科学传播色彩。科技馆进校园活动的主体是科技馆,活动的开展是科技馆功能的拓展,是科技馆教育的延伸,其主题应当具有浓厚的科技馆教育色彩。三是符合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科技馆教育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讲都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的策划也应充分考虑学校在这方面的要求,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打造声势,这是符合学校利益的。策划一个具备上述要素的活动主题,一定是一个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满足需求,反映现实的主题,也注定是能够出彩的一项活动。如科技馆在六一儿童节期间开展的以科技馆动手制作为主要内容的进校园活动,就要切入迎六一这个主题,既要表现六一儿童节这个节日特点,又要体现活动在动手制作为主要内容这个特征,主题可以“喜迎六一儿童节 动手制作显身手”、“庆六一儿童节 做中学进校园”等为主题进行策划宣传。

二、策划一系列好的内容

内容是为主题服务的,有了好的主题必须有好的内容支撑活动才现丰满,才能彰显活动意义,为此,策划好活动内容是活动策划的重点:

(一)突出趣味性――有意思

趣味性是科技馆教育的固有特点。怎么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怎么能够使观众提出问题、怎么能够使观众深入探究,便捷的途径就是增强趣味性,通俗地讲就是要让学生觉得有意思。有意思,学生就愿意接触展品、愿意探究展品。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在应试教育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下,如果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科技馆进校园活动,他们会眼前一亮,毫不犹豫地参与其中。如我们在端午节前夕针对端午节来临这个特征,前往西安市盲哑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的教学生动手做香包、包粽子活动,到学校后,同学们看到桌子上摆放着五颜六色的彩线和粽叶,大家首先眼前一亮,充满了对本次制作活动的兴趣和跃跃欲试的渴望,这种以趣味性为切入点的活动,对学生参加、参与、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突出互动性――能参与

互动性是科技馆教育的独有特点。在非正规教育活动中,科技馆教育的完全参与性是其它教育活动所不能比拟的,参与的过程就是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从心理学方面讲,一个人能充分地参与某一项工作并有所产出,他就会有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也是人本思想的体现。科技馆教育之所以得到广大学生喜爱正是基于这种实践教育的模式吸引,为此在科技馆进校园活动内容的策划中,要重点突出互动性,进一步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如我们在进校园活动中携带的科普展品,绝大多数能让学生动手操作,以改学校教育中老师讲,学生听那种死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参与中探究其中的科学原理,在互动和游戏中感受科学的神奇和奥秘,没有压力,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可以对展品所展示的知识范围展开广泛想象,并就自己的想象进行互相交流,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突出知识性――讲科学

科技馆进校园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及方法,启迪智慧,那么活动内容的科学性是毋容置疑的,要在充满趣味性、参与性的同时充分体现知识性,每一件展品、每一个实验、每一次表演、每一场播放等等都要有明显的知识点,使活动真正成为科学普及的过程、启迪智慧的过程、动手娱乐的过程。我们的科普展品,每个展品都有一个知识点,有展示、演示数学、物理、化学知识的展品,如展品“锥体上滚”就是通过看似锥体由下向上滚动这个反常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通过观察、探究,发现这个锥体其实也遵循着重心逐渐由高向低移动的规律,只是因为锥体与轨道外形上的关系,从表面现象看好似由下向上滚动,这个展品除了展示了任何物体的重心都是向下的原理之外,也反映了现象与本质有时并不完全统一的辩证关系;拓展思维、启迪智慧方面的展品和展示活动项目主要是通过展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展品和活动都是以知识性和科学性为前提,注重寓教于乐,乐中有教。

三、策划一种好的形式

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科技馆的教育形式却有着自身特点,科技馆进校园活动依然要打上科技馆教育形式特点的烙痕。

(一)展示教育是常用形式。展示教育是科技馆功能最直接的体现,将一些经典的常设展品小型化变成车载展品,走进校园进行展示,使一些长期不能参观科技馆的在校学生感受到科技馆的气息,达到参观科技馆的目的。虽然这种常用模式比较传统,但依然是进校园活动的主要模式之一;另外,还可开发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专题展览,如中国科技馆用于在全国流动巡展的展览“好玩的数学”,将数学知识展览化,趣味化,是一种很好的展示教育形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能进到校园的展品、展览数量有限,策划过程中应当首选一些经典的、受欢迎的、知识点互动性比较好的展品,根据场地、时间和学校需求有所选择,充分发挥展品展示教育的作用。

(二)实验教育很受欢迎。顾名思义,实验教育就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践过程,感知科学原理的人为活动,科技馆的实验教育是科技馆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馆各种教育模式中最为闪亮的部分。学校的正规教育大都让学生正襟危坐,重在灌输,而实验教育却是一种相对主动的、自由参与的、轻松愉快的过程教育,是人人乐于接受且效果显著的教育模式。把科学的实验项目带进校园,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体验、亲身感受科学的原理、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方法,直接刺激学生的脑细胞,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科技馆实验教育的魅力所在。如现在在很多科技馆开展的身边的科学小实验,将生活中的物理、化学知识用趣味实验的形式制作成展板,配备各种实验的材料,带到学校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科技馆辅导员的辅导下按展板图示和说明一步一步动手去做,观察实验过程,总结实验结果,这种学习形式不仅学生乐于参加,而且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三)授课教育、影像教育、表演教育兼而有之。授课教育是教育的最传统形式,但对科技馆进校园活动来讲依旧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功效。就党和政府科的重大科学活动、社会关注的科学热点、群众关切的科学知识点开展科普报告会、科普座谈会、科普面对面等等都是授课教育的形式,但师生们大都要愿听、爱听,因为这些授课内容不同于学校教科书中的课本内容,这些内容大都是学校教育未涉及到的知识,学生听起来有新鲜感,适合学生多方面求知、求新和获取社会知识的心理需求;多媒休演示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在有条件的学校在进行3D科技影片播放,在电脑教室开展数字科普内容教育,这种形式适应学生好奇、好玩的特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兴趣的支配下去学习其中的知识,是最受青少年欢迎的形式;将科技馆的科普表演剧带进校园演出,学生在看表演、看节目的心理指导下参与表演剧活动,并与表演剧工作人员进行互动游戏、实验,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增长了知识,得到了启迪,给学生一种全新的科普教育形式,这些都是科技馆进校园活动形式的好选项。

四、策划一个好的时段

第6篇

关键词:美国;科学教育;Insights课程计划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022-02

一、Insights科学教育项目简介

布鲁纳建构主义课程在关注科学知识本身的基本结构和原理的同时,却忽视了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亲身经历,使得美国小学科学教育的问题不断暴露,限制了新课程的进一步发展。为此,美国出台了2061计划,并在该计划的推动下先后启动了三项科学教育计划:FOSS、STC和Insights科学教育项目。

Insights项目以脑科学、认知科学与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为幼儿园至小学六年级儿童设计了涵盖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科学三大领域的17个主题单元,每个主题持续6到8周时间,与FOSS的广度和STC的深度相比,Insights更强调以“动手做”为主的多种学习方式的融合,以及科学领域活动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融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推动美国的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二、Insights科学教育项目的设计理念及其特点

1.以组织单元统摄课程。儿童的感知是一个由笼统逐步趋向分化和细致的过程,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倾向于将世界视为一个整体,他们的经验内涵更类似于事件或主题,而不是一个个分门别类的学科。基于此,Insights的课程设计以整体性的主题为中心进行,切合了低龄儿童的思维特点。而且,主题都是以年级段而非某一年级安排的,这就为各年级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进程进行适当调整。

2.以探究作为课程的中心环节。探究是科学教育发展的总方向,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Insights科学教育项目包括了引入、探究发现、意义加工和拓展学习经验四个阶段,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从问题提出到得出结论,再到拓展应用,都有学生的参与,科学课首先要给予学生作为一名科学家最起码的经历,而不是现成的概念和结论,要使学生可以面对着未知的事物,进行大胆假设、自由探索,与伙伴们分享各自的发现,取长补短,得出结论,并在实验中进行验证,获得独立的探究能力。

3.鼓励学生亲历实验,为学生的“动手做”创造条件。Insights项目相较于其他两个国家科学教育课程计划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动手做”。学生通过亲历实验,思考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寻求解决措施,这样的课堂是生成的,而非线性的,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还可以从实践中不断发掘理论方面的问题,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实施“动手做”,不但需要理念上的转变,还需要物质上的保障。Insights课程提供了主题活动使用材料建议和工具包,还有多种类型的技术、工具,包括仿真模型,用以查询信息的光盘和网站等,都可作为学生动手操作的知识基础和灵感来源。

4.注重多种知识领域的结合。科学是一个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不能将其作为孤立的学科进行学习,而应与其他小学科目联系起来,Insights项目在课程结构中明确写到了“语言和数学连接”以及拓展建议,要求教师在科学主题活动中加强学生语言和数学思维的发展,并设计与数学、语言、社会等学科联系的活动和附加的科学探索活动。比如,让学生写作记录其实验结果,就是发展语言技巧的一种有效方式,而“生长的东西”主题单元中要求学生在教室里为动植物建立生长培育箱,又会涉及到几何绘图和艺术创造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Insights科学教育项目对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我国已于2001年以小学科学课取代了整整开设了80年的自然课,但科学课同自然课一样,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数学、语文、英语等所谓的主科挤压下逐渐被边缘化,科学教师也缺乏综合的专业科学教育训练,其中不少还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的,在教学上,以讲授和识记为主,缺少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美国的课程改革正好可以为我国的小学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1.以探究为中心开展教学,为学生“动手做”创造条件。探究是美国课程设计的中心,“动手做”是Insights项目的特色,科学是实践的学问,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讲和学生听,课程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我国科学教育必须改变目前满堂灌的现状,教师需要变领导为指导,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分析数据、最终得出并验证结论,让学生体验科学的研究过程,鼓励学生动手实验,从实践中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国家和学校也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器材,为学生“动手做”创造条件。

2.加强科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Insights强调加强科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科学活动中运用和培养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和能力。我国科学教育也不能止步于概念的理解,原理的掌握,还要在主题的统摄下增加综合性学习内容。比如设计科学展板,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科学学习氛围,还能锻炼学生的绘画设计能力,或者组织科学宣讲活动,锻炼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当科学教育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可以培养人的多种能力时,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自然会突显出来,其边缘地位也会逐渐改变。

3.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素质。Insights项目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发挥,探究学习的成败与教师的引导密切相关,而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科学教师的素质较低,国家对培养科学教师的重视程度有限。从职前培训上看,高等师范院校很少设立自然科学系,培养小学科学教育的专业教师,小学科学教师大多是由其他科目教师专任或兼任的。从在职培训上看,小学科学教师获得的在职培训机会少,而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却明确规定了小学科学教师的在职培训标准,注重对教师探究式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师的科学教育素养是推进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动力。因此,建议广大师范院校开设自然科学系,以培养教师的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科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尤其是对其探究式教学能力的培养,以提高目前科学教师的素质,在短时间内改变科学教师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

四、结语

科学技术是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龙头,美国的科学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脱胎于自然教育而真正诞生直至今日,经历了两次重大改革,奠定了美国科学教育在国际中的领先地位,我国首先应该转变对科学教育的认识,提高其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并借鉴美国课程计划的成熟经验,完善小学科学的新课程改革标准和教师培训机制,促进科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梦洋,罗悦.中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比较[J].时代教育,2010,(36).

[2]张宪冰.美国Insights科学教育项目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0,(12).

第7篇

一、科学管理的概述

1.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

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它以以下几个假设为前提:

(1)当时,劳资矛盾日益尖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如果能通过科学管理将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则劳资双方都会得到利益,这些矛盾就可以解决。

(2)对工人,其基本假定,即人是“经济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货币收入,或者说只要能使人得到经济利益,他愿意配合管理者挖掘出他自身最大的潜能。

(3)单个人是可以取得最大效益的,集体的行为反而导致效率下降。科学管理是使单个人提高效率的有效办法。[1]

泰勒科学管理试验及其理论是建立在这三个前提假设基础之上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但这三个前提假设并不全面和科学,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补充和完善。

2.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及作业研究和时间研究两个基本原理,以及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任务,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管理哲学、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

(1)管理哲学。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它是以管理哲学为指导的,管理哲学是管理中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从思维和存在的角度对管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而科学管理正是在管理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管理进行了归纳和变革。泰勒指出:“从实质上讲,‘科学管理’是人和公司或产业中工人方面的一种切实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职责、对待他们的同事、对待他们的雇主方面的一种彻底的思想革命。他同样也是管理当局(工长、监工、企业主)方面的人的一种精神革命——是他们对待职责、对待同事、对待工人、对待所有日常问题方面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如果没有这两种彻底的精神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3]

(2)作业管理。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之一。首先,泰勒通过试验和研究,对工人的工时和动作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其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挑选“第一流的工人”。泰勒认为,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有工作对他合适,才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就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同时,运用培训工人的科学方法,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最大潜力。在制定了恰当的工作定额,并挑选了“第一流的工人”后,还应当实行标准化原理,即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3)组织管理。泰勒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改变了凭经验工作的方法,代之以科学的工作方法,以确保管理任务的完成。计划职能归管理当局,并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计划部门从事全部的计划工作并对工人指令和命令;工人和工头从事执行职能,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使用规定的标准工具,从事实际操作。

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就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务(即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如有关企业重大政策的决定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1]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

高等学校相对于其他组织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高等教育的目标、要素、活动、结构与功能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即高等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决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管理目标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系统的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来制定的,因此,高等教育的管理也应该以高等教育的规律为指导,而不能采用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原则或原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且着眼于提高人才质量为根本目标的管理活动,它不能、也无法只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应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2.高等教育管理要素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包括管理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即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主导性成员——教师和高等教育的主体性成员——学生。高等教育管理要符合他们的劳动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系统组成人员的特殊性,管理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管理现象——自我

管理。自我管理是管理中存在的一种普遍想象,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自我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人都是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人,因此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他们的心理特征也表明,在管理过程中有必要让其发挥自己的自我组织管理的能力。 3.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要协调学术目标与其他目标之间的矛盾。学术目标体现了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性质和本质功能,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一定要以学术目标为主导目标,与高校的学术目标一致。

鉴于高校师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管理师生的过程中,民主性比其他任何系统的管理显得更加重要,教学民主、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管理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健全民主管理制度,首先要求管理思想民主化,尊重教职工的智慧与才干,在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各个学校成员的作用;第三,积极创造多种形式的、生动活泼的、简便易行的、有利于广大师生员工参与管理的民主运行模式。

4.高等教育管理功能的特殊性

与一般管理一样,高等教育管理具有两个基本的目标功能:管理的“维系”功能和管理的“结合”功能或“放大”功能。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与其他社会系统有所不同,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的主要是精神产品。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上述两个功能都有特殊的表现:首先高等学校的管理对“凝聚力工程”提出了更高也更难的要求。更高体现在高校的师生对于人际关系交往比较看重,在人的需求层次中,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这就要求注重人本管理,提高师生员工的向心力;其次,高等教育系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社会系统,通过各成员、各要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系统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2]

三、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的评价

1.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高效率的教育管理的配合,否则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而高效率的教育管理实践又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科学管理是一次管理思想上的大综合,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同时又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因此,科学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理论,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理论支撑,为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最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科学理念。科学管理通过对时间、动作、工作的研究,第一次使管理由经验上升到科学,第一次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使管理从此成为一门科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尊重科学、运用科学的理念亦是高等教育管理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管理顺利进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高等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次,大学是一个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是以追求学术目标为重的组织,因此高等教育的各项活动都应该尊重科学、运用科学,各项决策都应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高等教育活动也应运用科学方法,通过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决策,科学地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教师激励。根据“经济人”假设的原理,科学管理为最大限度挖掘工人的潜能和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张对工人实行激励性的报酬制度。对员工进行激励在管理学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包括经济激励和精神激励,其能够有效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教师激励是教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教师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积极性,更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否。没有良好的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因为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但根据教师劳动的特点和其作为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群体,精神激励比经济激励更为重要,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教师激励应符合教师需要的特点,遵循教师激励的公平性原则、社会性原则、闭合性原则及支持性原则等一些基本原则,可采取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和考评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促进教师的良好发展。

(4)组织理论。科学管理主张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和例外原则。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组织管理理论,大学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同样需要这些组织理论的指导,因此,科学管理中的组织理论对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大学组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复杂性,大学组织的成员复杂、结构复杂,大学组织的权力结构也较为复杂,同时,大学的职能又具有多样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需要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各部门分工合作,如现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就有其存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1)“经济人假设”。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假设前提就是“经济人”。认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即如何实现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与后来的行为管理学派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相比,科学管理中对人及人性的理解还是表现出了很强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过多侧重于从理性的、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人、管理人,忽略对人的非理性层面、人的自由发展的全面认识,使得泰勒本人尽管在其着作中和生活中对科学管理做过许多辩解,但总给人们一种冷酷无情、缺乏人性的印象。[4]人性是复杂的,同时也会根据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高等教育管理的对象——教师和学生,比起一般的普通工人他们更为关心的是精神层面的尊重和自我实现,比较看重人际关系的交往。因此,科学管理的“经济人”假设不符合高校师生的特殊需要,高等教育管理也就不能照搬科学管理的一些相关原则和原理,而应根据高校师生的特殊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才能完成预期的管理任务。

(2)效率至上观。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科学管理诞生于经济管理领域,企业讲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且着眼于调高人才的质量为根本目的管理活动,它不能、也无法只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同时,教育又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

第8篇

陈鹤琴活教育课程论思想明确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的课程论,强调生活性、自然性、社会性、环境性、灵活性的理念。陈鹤琴先生指出,活教育的课程内容应是来源于自然社会和儿童的生活,其组织形式也必须符合儿童的活动和生活方式,儿童活动应代替课堂教学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儿童教育追求的应是完整的儿童生活。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也是活教育教学论的出发点。

二、陈鹤琴“活教育”课程论思想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启示

(一)教育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幼儿认知特点

难度适宜的内容是幼儿科学探究的保障,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符合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应考虑以下因素:

1.应参照幼儿科学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兴趣、问题、需求和经验水平、年龄特点,把教育目标中的各部分、各方面转换成幼儿试验操作的具体内容。

2.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贴近幼儿的生活,充分体现活动的启蒙性和生活化。如家长带孩子到郊外,看到蒲公英花,摘一朵吹一吹,会发现它可以飞起来,这就是孩子的生活经验。把幼儿采摘的蒲公英带到活动室,它不仅可以玩还可以把我们的教室点缀的很漂亮,孩子会感到很惊喜,这就是活动内容的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3.活动所需材料易于组织,幼儿容易操作,试验过程中现象明显,幼儿容易观察。幼儿期观察事物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实验过程应便于幼儿观察,材料易于幼儿操作。幼儿通过充分操作材料、积极探索,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对科学活动探知的兴趣。

4.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的需要。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幼儿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幼儿的兴趣点,了解幼儿的需求。如中班幼儿对钥匙可以打开锁子很有兴趣,同时又对同样的钥匙为什么不能打开另一把锁提出了疑问。针对孩子对探索锁子的兴趣和疑问,教师可让幼儿充分操作探索锁子的秘密,幼儿在操作游戏中获得答案。

(二)教学材料的选择要具有可操作性

丰富的材料是满足孩子“做中学、学中做”的基本保障。在试验中应抓住幼儿具体形象这一思维特点,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有意义的、可操作的材料。

1.要因地制宜,数量充足

科技活动中选择幼儿常见、常能接触到的材料,提倡就地取材,讲究经济实用,多利用自然物、废旧物、幼儿常见生活用品,使幼儿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同时,操作材料既要有利于幼儿进行科学探索,又要易于搜集、准备,便于反复使用,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好的效果。如科学探索活动《蒲公英飞得高》,就活动材料来说,教师和孩子一起可搜集喝完饮料的可乐瓶。选择蒲公英花的材料可用包装绳制作,既体现废旧物品,使它变废为宝,又可反复使用。

2.材料具有多重功能

材料应具备物化的教育功能,能较好的实现教育活动的目标与内容,使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揭示教育内容所要反映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并生成幼儿的学习需求。

同时,材料的选择应具有多重功能,教师可引导幼儿共同制作操作材料。就活动材料蒲公英花,教师还可和幼儿一起来制作蒲公英花,将科学探索和手工制作相结合。因为是孩子和老师共同制作的操作材料,在探索时,就更加喜爱。同时,瓶子和包装绳体现废旧物品利用,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多重功能:如可乐瓶用于科学活动“过滤”。用在健康领域,如游戏“投掷”,艺术领域做手工作品等。

同时,材料应适应幼儿的发展水平,才能激发幼儿探究的热情。材料过于简单,幼儿容易失去操作兴趣,过难,幼儿不知所措,难于下手操作。

3.使用的安全性

考虑到试验材料对幼儿的安全性,避免在操作中对身体造成伤害。如锋利、尖锐、易碎的玻璃器皿、高温、有毒等器材不能选用。

(三)教育活动的设计要科学合理

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是否取得较好的贯彻和实现。

第一类活动:演示探究。

即教师演示,幼儿对应操作,通过自己的观察获得发现。如:种子发芽――小班土豆泡在水里观察,中大班种植活动观察并作记录。

第二类活动:引导探究。

即由教师通过材料引导幼儿,让其先行自由的探究,然后再组织幼儿交流,引起幼儿进行有兴趣、有目的地进一步探究。这一思路能较好地将幼儿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引导结合起来,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三类活动:验证探究。

第9篇

一、班主任必须转换观念、更新认识,努力做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工作。

应试教育即选拔性教育,追溯寻源,从隋末至唐初的科举考试开始至现今的统考、高考,这些年间进行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即有它的优点,也有其自身的弊端:

1、应试教育又叫选拔性教育,它的教育覆盖面比较狭小,是对极少数人的教育。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进行素质教育,必须从小学抓起,从启蒙教育抓起。因为“万丈高楼平地起”。

2、应试教育,某些程度上挫伤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教师及家长的心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身心健康受到了一定的损伤。由于应试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出现了一种“学习成绩差――同学看不起――家长常打骂――教师评价低――学习情绪低――学习成绩差――最后赶回家”的现象。学习拔尖的毕竟是少数人,这就挫伤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现今的少年儿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统考分数则采取了重主课、轻辅课,甚至变向体罚逐赶差生,干脆不上辅课,这就抑制了小学生音乐、美术及诸种能力的发展、培养和形成。

综上所述,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关心学生,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班主任必须结合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和时事政治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班主任在做班级工作时,利用语文课、思想品德课及当前“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向小学生进行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爱劳动、爱人民、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利用体、音、美、劳动课培养小学生的诸种能力,并使他们的诸种能力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得到提升和发展。三、班主任必须讲究科学的育人方法,为人师表、做到教书育人,使小学生的品格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班主任必须了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掌握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并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心理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7――13岁之间,这时的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有如下几点:

1、小学生的好奇性强,思维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形象性。班主任对小学生的教育不应太抽象,不呆板,要形式多样,内容要具体形象,生动有趣。

2、模仿力强,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据此特点,班主任在进行教育时就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积极引导小学生接受好的影

三、班主任必须讲究科学的育人方法,为人师表、做到教书育人,使小学生的品格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班主任必须了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掌握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并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心理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7――13岁之间,这时的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有如下几点:

1、小学生的好奇性强,思维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形象性。班主任对小学生的教育不应太抽象,不呆板,要形式多样,内容要具体形象,生动有趣。

2、模仿力强,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据此特点,班主任在进行教育时就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积极引导小学生接受好的影响。

3.小学生的坚持性较差,意志比较弱,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自控能力差,可塑性大。针对这一特点,班主任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活动时,内容和时间不宜过多过长,保持时间的间断性,内容的精彩性和教育性。让小学生积极参与、做活动的小主人,使小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充分的表现和认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锻炼小学生的意志,提高自制能力。1.

四.抓好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由于我国多年推行“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社会人口中独生子女占据比例较大,因而,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是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的问题。大多数独生子女的性格、行为有如下特点:

1.知识面较宽,性格活泼、思想活跃、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好的一面。

2.占有欲较强,娇、骄二气较重,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这是不好的一面。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评价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根按照这种理论有效的教学必须具备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第二,有效的教学应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维持有效互动。第三,有效的教学要让学生去真正的理解所学的知识。第四,有效的教学关注点必须着重于学生对自己和他人在学习上的反思。第六,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体验与情感。

1.1 建构主义教学评价观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开发需要与之相应的评价理论。为了能够依据学习的需要而制定教学计划,而且能够给学生和老师及时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反馈信息,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评价与教学要实现一体化。建构主义教学评价的准则如下所述:

(1)评价目标自由。“这是建构主义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特点,其目的在于克服根据特殊设计的目标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偏见。”

(2)教学评价要重视评价学生知识建构过程。这要求把高级思维如加涅的“认知策略”、布卢姆的“综合水平”等作为评价准则,同时主张从多维度、多层次的角度评价学习结果,有效地评价必须与教学整合在一起,成为教学的一部分。由此,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进步和教学的质量,而学生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而促使教师或学生产生元认知意识,改进教或学,提高教或学的效果。

(3)强调对学生自我成分和元认知发展的评价。学生对自身的反思能力和自我诊断能力是建构主义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5]这种评价是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动态发展的情况进行修改和提升自己的策略,如此便能使学生在建构主义学习的过程中不停地进步而不是止步不前。

(4)动态化评价。维果茨基曾经说过,动态的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学生发展的潜能,而传统的静态测量只能告知我们学生的实际的发展水平。[6]由于能力是发展的,则评价也应是动态的。

(5)基于真实任务的评价。真实任务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要求教学必须在真实的活动中进行。只有接近生活的真实而繁杂的活动才能具备多种重要真实的技能,这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是十分有意义和彼此之间是相互关联。因而评价标准必须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之上,是基于知识的应用性和动态性。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研究

2.1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

由于小学科学教育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所以在研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时,首先要基于《标准》研究小学科学的教育目标和小学科学的教学特点,然后根据小学科学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评价的特点针对性的给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为了达成这个总任务,《标准》又进一步以分目标的形式,大致勾勒了小学科学素养的轮廓。(见图2-1)

2.2小学科学教学的特点

新课程评价理念要求评价要渗透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所以在研究小学科学教学评价特点之前必须先了解对小学科学的教学特征。

2.3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学习应该以探究作为核心,探究不仅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途径。儿童生儿具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喜欢动手操作具体而形象的物体。随着认知能力和运动技能的加入,即使特别小的儿童也会组织涌入大脑的感性信息。把教学与感性经验结合,为孩子提供以探究为中心的体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学习所必须的一种最基本的品|。洛沃瑞认为:好奇心有助于在儿童大脑中搭建起重要的链接,这些链接能够增强儿童综合各种具体信息的能力。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通过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实验探究,在探究活动中也掌握新的概念和技能。这种课堂的最大特点是让教师以及孩子们走入了现实的生活世界,使学习更具有情境性。

“动手-动脑”的教学思想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思想。施瓦布站在科学以及科学探究的本质的角度上提出了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他认为,在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课堂里,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而是寻求科学理论或规律建立的证据;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简单地讲授知识,而是需要思考怎样对学生进行提问以及怎样通过寻求证据来评估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成果。[2]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中,韦钰院士也指出:“实施探究式科学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3]值得注意的是,科学探究的活动要依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并不是每次活动都必须一步不拉的去完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如某次课可以侧重于提出问题的训练,下次课更侧重于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练习。

结束语:

可以看到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和实验,其本质是寻求或证实因果关系,但感知觉特性又是寻求或证实因果关系是否成功的关键。在小学科学观察和实验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是寻求因果关系还是证实因果关系,此两者是并列和分立的,分别对应各自的方法;同时需要考虑与感知觉特性 相关联的观 察 和实验方法,它总是与前面的两种方法之一是共存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设计或小学科学教材中观察实验安排与设计,都要根据具体科学学习内容,选择相应的观察和实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春莉,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教育研究,20016.2

[2]马云鹏,刘学智.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理论与方法.2015.4

第11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汇聚综合性、工具性、人文性等特征,其教育价值不只表现在文字和语言方面,教师既要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也要将知识引申、拓展到更深层次,实现育才、育魂的目的。首先,小学语文教材层次分明,按照各个年龄阶段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心理情况编排课文。所以,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体现出层次性。如《刘胡兰》《》《舍身炸碉堡》等课文分别向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其次,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小学语文包括课文讲解、作文学习及课外阅读等教学内容,每个环节都能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如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进而调动学生情况,增强其道德品质。在作文练习时渗透德育教育,既增强学生写作能力,也帮助学生养成善思、诚实、认真的良好品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现状

尽管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但其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没有结合语文课堂特点开展德育渗透,其表现有三个方面。

(一)部分语文教师缺少德育渗透的思想。目前,我国进行素质教育,更多的人认识到其重要性。但一些农村小学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德育教育,同时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没有深入挖掘语文课本中德育教育点,将其当作教学任务,却未认识到开展语文教学既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也帮助学生形成优秀思想修养、审美情操的目的。

(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具有随意性。小学语文受应试教育体制影响,设计教学方案时,没有认真分析课文的德育因素,即使分析也因为教学时间问题而没有将其列入教学设计中。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提一下德育内容,没有开展全面渗透,其渗透存在较大随意性,重视程度不足。

(三)渗透方式和方法不科学。德育教育开展的实效性与德育渗透方式有重要联系,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机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以生搬硬套的方式进行教学,无法达到教育、熏陶、感染学生的目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体现出文学性、长效性的特点,教师要了解德育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选择科学策略开展德育教育,才能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一)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教师要增强德育渗透思想,在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中渗透德育教育,将德育工作和语文科学特点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潜移默化的教育,体现出德育渗透长效性、无痕性特点,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课文语句和字词,掌握修辞运用、句式变换等,并感受到语言魅力。在课外阅读时,教师要根据农村学生年龄、爱好、兴趣、特征等,向他们推荐课外读物,帮助学生学会读书方法、提升阅读兴趣,在课外阅读时获得德育教育。

(二)把握德育教学切入点。德育教育要实现预期效果,重点是选择德育渗透切入点。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语文课本处处体现德育内容,能够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但因为教材的德育因素特别多,提高教师找切入点的难度,选择不善则影响实际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再选择德育渗透内容,找到最合理、最恰当的切入点,更好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增加德育渗透方式与方法。教师要以分析为基础,在语言文字中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既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也充分理解Z言文字,让德育与智育相互融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影像、图片等方式,介绍课文内容,制造情感氛围,实现情感效果。另外,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设计课外活动,通过集体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增强其甄别美丑、善恶、真伪、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爱劳动、爱科学、团结互助等思想品质。

第12篇

作为专业的幼教工作者。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事件?或者说,这一事件折射出我国幼教实践中存在着哪些深层次问题?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由于客观存在的观念、师资以及投入等问题,常会出现各种乱象,这些乱象严重影响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全国第二个“学前教育宣传月”到来之际,本刊特邀部分专家学者,从对幼儿“集体婚礼”事件的分析切入,深入评析当前幼教实践中的一些不科学做法,以帮助幼教工作者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进而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本刊同期《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的“热点聚焦”栏目也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角度聚焦了幼儿“集体婚礼”事件,敬请参阅。

最近一个时期,大家对学前教育领域出现的“特色化”“专长化”“提前化”等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分析,大部分的意见是学前教育要从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出发,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要坚持学前教育的科学性。但不同的声音还是存在的,需要进一步讨论。我们不期待对学前教育发出的所有声音都一致,如果那样,学前教育就失去了发展的活力;但我们对学前教育的科学立场必须是一致的,否则,学前教育的发展就失去了根基。为此,我想谈几点体会。

一、心随身移——真正把儿童当做独立的主体

在访问俄罗斯时,提醒有些国家的领导入,不要身体已经进入新世纪了,思想还停留在冷战思维。不论什么领域,身心不共时,就会产生不和谐,甚至会产生冲突。其实,身心不共时的现象在教育领域也大量存在。因此,时至今日,我们还是要追求儿童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即呼吁人们身心共时,用现代文明武装头脑,真正信仰、依循现代儿童发展研究的理论成果。把教育建立在科学认识儿童的基础之上。承认和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人生权利和人格尊严,进而确认儿童的学习者主体地位,积极倡导儿童以适宜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主动学习。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要用适应时代需要和科学发展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不能死守传统的教育思想,否则儿童就不会有良好的发展,也不会有美好的童年。事实上,大量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其本质和根源都是教育观念和立场的问题。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立场和观念没有问题,甚至认为对科学的儿童观已了如指掌、滚瓜烂熟。其实,科学的儿童观不是记得就行了,它不只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立场,甚至是意志。它必须在心灵深处扎根,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科学的儿童观的确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人们对儿童的态度,儿童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儿童的生活境遇,经常是判断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科学的儿童观要求社会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把儿童需要当作社会最大的需要,把儿童权益放在优先的地位;要求与儿童相处的人们理解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尊严,尽可能满足儿童合理的需要,同时,真正将儿童当作独立的存在,保障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确立科学的儿童观,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科学的儿童观是跟整个社会的文明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整个社会的文明作为基础,科学的儿童观不可能从根本上确立起来。西方社会儿童观的确立也经历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儿童从宗教的枷锁中、从成人主宰的牢笼中挣扎出来,是一个艰辛而持久的历程,它伴随着整个人类的思想解放和科学进步,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明进步。

儿童观问题是文化,是习惯,它有由来,有根源。让我们来分析下面的案例。一位中国母亲带着孩子遇到了一位认识却并不很熟的人,她向对方介绍“这是我的女儿”,并让自己的女儿“快叫叔叔”,这位叔叔赶紧说“多乖的小姑娘啊”。这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体现了中国式的交往传统和尊重长辈的美德,还体现了中国人评判孩子的标准。一位英国母亲带着孩子也遇到了一位认识却并不很熟的人,她向对方介绍说“这是艾伦”,那位叔叔会直接跟小女孩打招呼说“艾伦,你好”,小女孩也会跟叔叔打招呼说“你好”。这体现了英国式的社交文明和长幼礼仪。在前一个情景里,中国叔叔如果不主动问是不可能知道那女孩的名字的,因为他只听说是熟人的女儿,那个女孩的身份就是别人的女儿,她叫什么名字似乎并不重要。其实她是别人的女儿这个信息往往是不需要介绍的,大部分人都看得出来。因此,这次偶遇的过程是妈妈向叔叔介绍了一个不太必要的信息,而漏掉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但大家似乎习惯了。都这样介绍。说“这是我女儿”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在说“这是我的包”“这是我的自行车”,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从属关系。在后一个情景中,那位英国叔叔应该能猜出那个女孩是熟人的女儿,他不知道的信息是她叫什么名字,而那位母亲就给了他这个信息。他们偶遇的主要过程是叔叔与艾伦之间的打招呼。艾伦就是艾伦,艾伦首先属于艾伦,艾伦是她自己。这不仅仅是语言习惯的问题,更是思维传统的问题。今天我们的幼儿园和家庭中成人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让儿童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按照什么方向去塑造,不就是认为儿童是属于成人的,成人有这个“责任”去替儿童规划吗?

我们对科学儿童观的确立不能抱过于乐观的态度,更不能认为当前儿童观已经没有问题了,或认为学前教育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和方法问题。但我们对科学儿童观的确立也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因为社会文明的脚步是势不可挡的,人们对儿童的认识和理解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科学儿童观的确立需要全社会不断作出努力,尤其是需要与儿童共同生活的人们作出不懈的努力。今天,错误的儿童观已经较少以危害和摧残儿童身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但它会危及儿童的心灵,危及儿童的生活,进而危及儿童的发展。不科学的儿童观经常会带来不科学的想法和做法。对儿童的过多保护、溺爱,没有原则地满足儿童的不合理需要,或对儿童有过高的要求、过高的期待,凡此种种,都是成人不科学的儿童观的具体表现。

二、以学定教——真正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古往今来,学习者在学校学什么,往往是事先就定下的。从“四书”“五经”到今天的各科“课本”,从来就是以教定学,教师在学习者学什么的问题上也没有太多的发言权。所谓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在以教定学的背景下,没有谁真正会去关注。我们并不反对对一定年龄儿童的学习设定目标和进行适度规划,但在如今教材主导、考试主导的情景下,儿童仅仅是一个接受者;教师能做的、能制约的似乎也只有如何让儿童接受的问题了。这种状况在今天的基础教育实践中大量存在。学前教育必须颠覆以教定学的宿命论调和实践惯性。这是因为以教定学背离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无视儿童作为独立主体的存在,无视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只有颠覆以教定学的旧观念,学前教育才能真正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是科学的学前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难以落实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也指出:“幼儿园(含学前班。下同)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保教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灵活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锻炼幼儿强健的体魄,激发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积极的交往与合作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可见,我们一直强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偏离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学前教育就会出现诸如“成人化”“小学化”的现象,就会偏离学前教育科学化的航向。真正从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意味着让幼儿通过经验来学习,意味着让幼儿做事,做符合他们需要的事。做适合他们天性的事,做力所能及的事,做能感受到挑战的事,做能感受到趣味的事,做能激发他们思维参与的事。

与中小学生不同。学前儿童不是以符号学习尤其是文字符号学习为主要任务的,探究、操作、交往、表达是学前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是由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所谓以学定教,就是以学习者的发展规律、学习特点和兴趣需要为出发点和前提,来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学前儿童有一定的年龄特征,也有区域特征和文化特征影响下的发展特征,更有个体差异特征。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我们可以大致确定课程的方向、课程的内容和资源以及课程的实施形式,但决不能一成不变。以学定教作为课程与教学的一个原则,在具体的教育情境里意味着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理解儿童是教育的前提,这是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基础,也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就一个具体的班级来说,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我们无法完全预知,儿童对即将到来的活动有什么反应我们也无法完全预知。因此。我们的课程与教学必须随着我们对儿童的观察和了解不断调整。由此可见。对幼儿园教师来说,观察儿童、分析儿童的活动及成果、利用各种资源为儿童创设活动的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专业能力。一定要消除将弹唱跳视作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误解,会弹唱跳的人有很多,但不一定都具有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不一定能成为好的幼儿园教师。真正优秀和专业的幼儿园教师必须有观察、谈话、作品分析、课程设计、评价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这也是落实“以学定教”原则的专业基础和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园中出现“特长化”“定向化”“提前化”和“成人化”的活动内容,是教师缺乏专业素养的表现,也是教师违背“以学定教”原则的表现。

三、同心协力——真正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意见》指出:“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办好学前教育,让学前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全社会都有为儿童健康成长而不懈努力的责任。

第一,要努力接近教育科学。首先耍了解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了解和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要,真正从学习者出发,考虑教什么和如何教。当前,应重点学习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教育和引导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尤其是应把握《指南》别强调的几个核心精神,如: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我们应努力将《指南》的精神落实到学前教育的实践中去,转化为引导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