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时间:2024-02-01 15:31: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教育 内涵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214-01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简言之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在西方,生命教育主要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和艾滋病”的防治。生命教育在中国作为一种新的思潮进入学者研究的视野,学者们对于生命教育内涵的见解仁者见仁。冯建军教授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1]。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真正的教育应当首先关注人的生命,大学生生命教育就应当通过教育引导生命。大学生生命教育,即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死亡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追求生命的境界。

二、生命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重要的过渡阶段,是大学生从家庭、学校面向社会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生命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一)生命是人追求一切的基础,生命教育是基础的基础

近些年,大学生漠视生命,轻生自杀、亵渎他人生命等的事件屡屡发生,给自己和他人造成莫大的痛苦。2010年,一句“我爸是李刚”引爆网络,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之一。原因并不是这句话多有魅力,而是说这句话的人实在令人气愤,这个事件也确实引人深思。2010年10月16日晚,河北大学两名正在玩轮滑的女生被一辆汽车撞到,肇事者在撞到人后并没有停车,在被保安和学生拦下后,他仍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这是个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事件,肇事者在逝去生命面前的一句“我爸是李刚”表露出他的自私和对生命的漠视。他们的灿烂青春和引人遐想的美好未来随同生命的毁灭而消逝,如今逝者已矣,留给人们的除了伤痛,还有警醒:生命是人类追求一切的基础,没有了生命,一切就没有了可能。大学生生命教育关注学生生命,关注学生健康,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生命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需要

一个健康的人,除了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心理结构各部分发展不平衡,存在各个方面的积极与消极的心理特点,因而往往易于造成各种各样的内心矛盾[2]。走在大学校园里,随处都可以听到“郁闷”二字,“郁闷”已成为大学生的口头禅。面对生活、就业等的压力,大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生命教育能够揭开生命的迷雾,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在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方面责无旁贷。

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3]。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必须蕴含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强力后盾。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大部分都是溺爱式的教育,最缺乏的就是对生命的教育。比较典型的就是:两个孩子打架了,父母总是忙着批评和指责别人家的孩子;孩子绊倒了,父母会什么都顾不得,先去把孩子扶起来……中国的大学生从孩提时代就开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有父母扛的生活。试问,他们怎能感受到自身生命的真谛?

(二)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被称之为应试教育,追求的是书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忽视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教育越来越多地追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关注学生智育,而且强调学生德育。高校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必须从大学生个体出发,实施生命教育,不仅使学生获得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激励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

(三)社会教育呼唤生命教育

社会是个大染缸,每个生存于其中的人都被它染得五颜六色。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社会对他们的教育举足轻重。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把“游戏人生”“快乐至上”“金钱至上”当成生命的信条,在满足物欲过程中沦为了物质的奴隶,在追求感官享受的过程中遗忘了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意义。当生命遭遇“欲望陷阱”,生命教育就刻不容缓。

完美的人生离不开教育,教育能够引导生命。肖川教授指出,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21世纪的大学教育不应再让悲哀与不幸延续,而应使教育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第2篇

关键词:体育基础教育;生命教育;策略

我国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从2000年全国中小学的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14400人,到2003年15100余名中小学生死于安全事故,我国中小学生因溺水、交通事故、建筑物倒塌、食物中毒、治安事故等死亡的,平均每天有50多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敲响了生命、安全教育警钟。“珍惜生命”这个严肃而现实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

有关生命教育概念的理解,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削川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对自由生命和幸福生活的追求。青少年生命观、价值观还不稳定,在这个时候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生命观。蔡巍然认为,生命教育是对青少年生命知识传授的过程,同时也是青少年正确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的过程,这对培养青少年人格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体育基础教育中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

1.生命化地组织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育是针对人的、针对生命的,因而,其教学内容也应从完善、提升人为根本,借以某些异化的目的而设定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只会迷失学生生命发展的方向。我们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生命的角度来组织和选择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价值主体由原有的功利性目的向学生自身进行转化,彻底贯彻“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体验快乐的体育学习是成就生命化体育教学内容的前提,因而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其次,要让体育教学内容与生命教育紧密联系。

2.生命化地选择体育教学方法

方法是调节和引导教学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合理运用,直接关联着体育教学的成功与否。体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取决于体育教学目的的,考虑当前体育教学是面对天真无邪的青少年,是具有生命活力的青少年,是年轻的生命。所以,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以生命为核心,基于生命,发展生命,促进生命。

当前,面向生命的教育是教育的本质理论,源自于教育的根源,体育教师有必要对生命教育理念进行充分的学习和研究,积极有效地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从而达成对学生生命的完整教育,积极培养其独特个性,放飞其应有的自由。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教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当然也是学校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是一门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负责的公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目标。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决定了本教学应当重视生命的教育。本文仅从教学的微观角度,对如何语文课中渗透生命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所谓生命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一般来说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和健康发展的教育。"[2]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3]综合众多观点,我们可以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命与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终极信仰的追求,使其养成关爱的情怀,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

二、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生命教育

语文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所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根据不同的规则和标准,教学方法也可以分成多种类型。本文选择了语文教学中较常采用的几种方法进行探讨。结合具体的课例探讨如何运用这些具体的教学方法来渗透生命教育。

(一)朗读法与生命教育

朗读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学生通过有情感的朗读能体验到文章中蕴涵的人文关怀,能感悟到文章中所蕴藏的生命意识。朗读成为生命教育中所强调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对一些生命教育文章,通过反复朗读,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体悟作者在文章的情感和生命价值如在讲授《谈生命》一文中,为了加强同学们对生命的认识可设计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老师读第一层,男生读第二层,女生读第三层,男女生齐读第四层。又可采用:将正文的二大比喻变换成两篇散文诗来读,最后在比较充分地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全班分工合作,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男生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所遭遇的一切",女生接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在烈日下挺立抬头";然后男生每读一句"有时候",女生顺次跟读一句"四季句";然后老师单声朗读"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然后男、女生依次分读"也许有一天......"的句子;最后老师满怀深情的读"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样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从而理解文章主旨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可以说,如果教师能够正确把握和适当运用这种方法,它确实能成为贯彻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也是我们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可以有效使用的方法之一。因此,朗读法对生命教育而言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情境教学法与生命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另一方面,从文学的本质来说,文学即"人学",真正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文学创作者总是力图在作品中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反映人类对自我的各种思考和认识,挖掘人性的各个层面。如在讲授《热爱生命》一文中设计:主人公在茫茫的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险,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假如当时是你的话,你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会如何做?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启发、点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活着就要同形形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与搏斗,而只有勇于去追求胜利抗争命运,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快乐;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神奇而宝贵的,敬畏我们的生命,相信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紧紧相依,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尽享生命的美丽与神奇,生命的剽悍与强大,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所以说,情境教学法是在语文教学中较好地贯彻生命教育比较常见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三)体验法与生命教育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指的就是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论只有充分地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之中,才是有意义的,才能体现理论对生活的指导性。语文课教学中要求具有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因此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充分挖掘信息资源,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让学生更真实地融入一个个生动活泼、丰富的生活情景中去体验和和感悟。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感到语文课可亲、可信、可行、可用,会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也必然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斑羚飞渡》,写一群陷入生存绝境的斑羚为了躲避猎人的捕杀飞渡悬崖,在生死关头表现出动物求生的智慧和难以想像的悲壮,!"一老一少走到伤心崖","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下坠的身体奇迹般的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则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老斑羚用悲壮慷慨的死亡升华了生命,诠释了崇高。讲完这一情节后提出问题:假如你是飞渡过去的小斑羚,此时你会想些什么呢?又会对老斑羚说些什么呢?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谈,引导学生谈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自己应如何报答。通过这样一个课堂设计情节,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重要性。因此,生活体验法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多种多样,语文课程是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我们作为语文课程的教学者既要认识到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又要不但深入发掘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的内容,同时创设更有效地渗透生命教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学科过程中懂得生命是至高无尚的价值体现,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这就是我们生命教育要达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554页。

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7S”管理;生命教育;研究

这里所说的生命教育是指联系学校“7S”管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中职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生命内涵、生命意义和价值等教育的一种活动。旨在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懂得珍爱生命、关爱自然、关爱他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那么,在“7S”管理中实施生命教育其可行性与必要性在那里。

一、在“7S”管理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7S”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e)。“7S”管理是日本企业的一种管理模式,因其7个管理环节中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故称“7S”。

“7S”管理中有一项是“安全”,要求每一位员工有强烈的安全意识,时时刻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把安全放在首位,防患于未然,建立起安全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安心、放心、用心、安全地工作。这一管理理念对于我校加强对中职生的安全教育、珍惜生命教育、自我保护意识教育等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这说明在我校实施“7S”管理中开展与渗透生命教育是可行的、必要的、及时的。

据报载,目前我国至少有3000万青少年受到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等心理问题的困扰。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自杀或杀他人的报道时有所闻:2006年1月16日,年仅16岁的浙江省某校一女生,由于考试期间没扎辫子,被拒考场,她最终选择了轻生;2005年12月8日,安徽省某中学,一名“懂事”、“自信”并且“成绩优秀”的初中生,因被政治老师偶然的一次罚站,突然自杀;2004年3月9日,山东某校贺某被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侮辱殴打,痛苦之下割腕自杀……近年来我国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自杀问题,而青少年的自杀率也有升高的趋势,有人估计每年约有25万青少年自杀身亡。

面对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逝,面对一个个怵目惊心的青少年自杀事件的报道,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学校、家长、老师的高度重视与关注。课题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关爱情怀和对终极信仰的追求,使他们学会过和谐生活。包含以下内容:

1.重视生命,树立意识。以生命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并遵循生命昭示的规律所进行的教育。

2.尊重生命,提高质量。其本质在于尊重生命以及生命的价值,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

3.热爱生命,培育希望。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内涵,使他们明白生命教育不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那么,在“7S”管理中如何实施生命教育呢?

二、在“7S”管理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以“7S”管理为基石,深化养成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深入分析“7S”管理的内涵,领会精神实质,吸收国内外、兄弟学校的良好做法,制定适合我校实际的“7S”管理模式。通过实施“7S”管理,积极引导师生共同营造干净、整洁、舒适、安全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遵章守纪、严格要求、注重细节的作风和习惯,切实提升工作质量和降低内耗,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教育的生命意识在于对生命的引导,即对人之尊严引导,人之生活引导,人之德行引导,人之求知引导,人之智慧引导。将生命意识体现并贯穿在生命教育之中。

1.在“7S”管理中唤醒教师的生命意识。对生命教育内容的规划,单从学校层面的角度讲,应包含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教师层面主要指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教师应该在“7S”管理中重建和反思自己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创造生命乐章和充满生命活力的主体。只有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才能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激活生命,用生命去点燃生命。从而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2.在“7S”管理中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学校“7S”管理涉及到实习、实训室、教室、寝室、食堂等各个领域,其实每一个领域教师都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等的教育。要让每个专业、每个学段、每个班级、每个学生实现独特的生命价值,从而实现一生的生命价值。对中职生唤醒生命意识可从三方面着手:即讲解生命知识、和谐生命关系、提升生命价值。

(1)讲解生命知识,这是生命德育的基础。我们要在“7S”管理的各个方面中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起源、生命历程、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等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人的生命从何而来,人的生命成长要经过生、老、病、死的历程;让学生懂得生命的衰老与死亡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去正视现实、去面对困难、去迎接挑战;教育学生接受痛苦与困难是生命的一部分;使每个学生能正确地看待生命现象,既看到生命的可贵,又看到生命的脆弱,以正确的生命观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去对待学习、工作,去正确处理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发展其内在品质。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关爱生命。

(2)和谐生命关系。即学校要在“7S”管理中把生命德育上升到“以人为本”的人类社会领域。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他人、与自然、与环境的关系,达到互珍互爱、和谐共处。既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又要珍爱他人及自然界中的生命;关心弱势群体,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

(3)提升生命价值。即在理解生命意义、内容、关系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的教育”;帮助学生领悟到生命意义的生成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一个认识、实践和体验的过程;认识到生命价值的多元化而非单一化,懂得一个人生命价值的实现与他的生命价值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及能力有关;明确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他只要有乐于奉献精神,敢于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作贡献。那么,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有意于人民的人。以此促使学生实现和提高自我价值。

(二)各环节抓落实,注重学科渗透,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

教育不可能也不必将每一个人都塑造成为精英,重要的是要使每一个人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以自己的方式作为社会一分子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因此,在“7S”管理中开展生命教育应在各环节上下功夫,贵在落实。譬如对学生就餐管理,应教育学生生命个体的生存离不开食物的滋养。人的健康与饮食卫生和安全息息相关,人的生命的延续与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休戚相关,否则,人就易得病。要珍爱生命必须注意饮食的营养、卫生与安全。又譬如在实训室实习,无论是钳工、车工、电工、数控、化工、烹饪等都应注意实习、实验的规范操作与安全。尤其是钳工、车工实习中的磨刀室砂轮磨刀,电工实习中的带电操作,化工实验中强酸、强碱的使用等。稍有不慎将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应从保护自己与生命的高度来认识,提升生命价值。

同时应注意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教室是“7S”管理的重要场所。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教学中的学科渗透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学校、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应以“焕发生命活力”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取向。

教育是师生间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过程。因此,任何学科的教师应积极开展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在各自的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如语文学科,应充分利用文本的独特教育功能,紧密结合课文渗透生命教育。餐旅专业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学科教师应积极挖掘课程中与生命教育有关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电工电子专业的《电工基础》学科,教师应努力从电工实习中教育学生保护自己、注意操作安全的重要性。车工实习中教师在讲清操作目的、要求、步骤、注意事项的基础上,着重要教育学生注意操作安全,避免事故发生等等,努力构建绿色生命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与实习实验中受到珍爱生命、保护自己、关爱他人等的教育。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学得知识,获得能力,使生命在获得知识与智慧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美妙和快乐,实现心灵的自由飞翔;让教师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使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与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

总之,在“7S”管理中实施生命教育,须注意部门配合,上下齐心。各教职员工人人都是生命教育的组织者、引导着、教育者。学校要有生命教育的中长期规划,各学期计划,并落实到各教研组、各教师。制定“7S”管理与生命教育奖励措施,定期考核。并长抓不懈,持之以恒,方能见效。

参考文献:

[1]陈新富 魏建.用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生命质量[J].职业,2009(14).

第5篇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局限

(一)教育范围与程度不能兼顾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正常大学生和少数心理障碍学生的教育和治疗。发展教育采用心理健康课与宣传活动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问题,通过心理消除心理疾患。发展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心理潜能开发和人格完善,学会应对生活压力的策略和能力;矫正治疗注重学生个体的具体问题分析,深入学生内心,消除心理障碍。然而,矫正治疗的是少数,影响程度停留在浅层。需要探索一种新的模式取二者之长补其短。

(二)对生命教育的误解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讨主题多为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心理障碍等,只在涉及自杀预防问题才会面对“生与死”的主题;不胜枚举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后才感慨生命意识的薄弱。事实上,生命教育本应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三)教育方式有待创新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课程体系来构建。基本上是以心理学知识体系为线索,注重学科逻辑结构,兼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容易与高校现行的学科教育相沟通为教育者接纳[1](P72)。但心理健康教育不单是心理学知识普及,在心理上需要因人而异,学术式的学习只是理论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知识应用。

二、引入体验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个体性,自我意识强,追求自我表现。因此,说教式教育会引起大学生反感和抵触。

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学生情绪和情感体验,从生命意义的角度去帮助学生看待和理解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教育学生知道生命可贵,爱惜生命;教育学生在尊重别人生命的同时学会宽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倍功半。

(二)可能性

体验式生命教育具有其理论基础。《孔子家语》中说:“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恶?”美国心理学家杜威(John Dewey)提出体验式学习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经验加反思。罗杰斯(Carl Rogers)则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的4个特征:个性化参与,学习动机内发,学习者自我评价,对学习者产生渗透性影响,优势在于有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库伯(David Kolb)提出体验式学习循环:从具体体验,到反思性观察,再到抽象理解,最后主动实验,循环往复。其中伴随有情节记忆和情绪记忆,学习效果更佳。而且实用智力和默会知识,例如理解力、领悟力、判断力、创造力等,都是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的。

体验式生命教育具有其实践基础。1934年哈恩(Kurt Hahn)在英国创办了用来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海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的外展训练学校,提高了海员的生存率[2](P9)。后来体验式训练的对象扩展到军人、学生、工商人员等,训练目标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体验式教育模式在中小学教育中运用广泛,例如快乐教学、成功教学法等。

三、体验式生命教育的概念

(一)体验式生命教育的涵义

体验式生命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生命教育的目的、生命教育的内容为依据,运用体验式教育的思路和方法,设置相应的活动或情境,让学生自主体验、积极探索,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焕发出生命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并促进学生真正的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感悟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一种教育模式。

(二)体验式生命教育的模型

结合库伯(David Kolb)的体验式学习循环,推衍出适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式生命教育模型,其步骤如下:

1.具体体验。要求教育双方都了解大学生日常心理现象、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教育者结合大学生的实际,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受教育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全投入到实际体验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扮演导演角色,指导感受和发现。此环节可采用模拟演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等形式。

2.观察反思。体验式生命教育强调的不仅仅是体验本身,而是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受教育者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感受和领悟。此环节可采用小组或集体讨论等形式。

3.抽象归纳。体验者在自己的感性认识、观察分析基础之上抽象出合乎逻辑的概念和理论,从而实现对体验的超越,完成知识的内化和重建。

4.主动实验。体验者在新的环境中运用先前总结出来的理论去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并对其效果加以验证。毕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是单纯地传授给学生一些心理学常识,更多地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积极生活的心态。

整个体验式生命教育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遵循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亲历性、情感性、反思性、缄默性等原则。

四、体验式生命教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

亲身体验法。大学新生都会在入校伊始出现不适反应,心理健康教育就应适时推出“大学生适应不良”这个主题,以大学新生的亲身体会为基础,掌握适应方法。

角色扮演法。对“珍惜生命”、“亲子关系”的主题,可以由大学生扮演父亲或者母亲角色,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负责照顾“孩子”——一枚生鸡蛋,尽可能地保证它的完整,并主动为之赋予意义。通过角色扮演,使大学生感受到为人父母需要付出的心血,同时也感受到生命成长的不易。

实地考察法。去医院、工厂、企业、矿井、农田等实地考察,了解实际工作状态,使职业生涯规划就不再是纸上谈兵,使未来的生活变得形象生动。

案例分析法。大学生该不该谈恋爱?为什么要谈恋爱?怎么谈恋爱?失恋了怎么办?能不能同居?这些都是年轻大学生们关心的问题,为澄清大学生对感情的困惑和迷茫,可以以大学生恋爱的典型案例引发他们对正确恋爱观的思考。

当然,高校心理健康体验式生命教育方式还很多,可结合应用。总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可视听与体验的机会,将心理学知识还原到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主动感知思考与验证,深入学生内心,激发潜能、健全人格,真正实现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参 考文献:

[1]屈正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类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

[2]大卫·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第6篇

摘要:3-6岁幼儿的思维集中在具体形象阶段,绘本阅读凭借其生动形象的特点,在幼儿生命教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幼儿生命教育中绘本阅读的实施策略作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命教育;绘本

1生命教育的内涵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最早提出“生命教育”一词。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教导个体了解、实践和体会“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一种价值性活动。

2绘本阅读的发展及意义

绘本一词源于日本,中国最早的绘本原型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洞穴人在墙壁上刻画一日生活,在动物的鳞片、皮毛、骨头上用一些特殊的线条组成符号进行记录。最早出现绘图与文字结合形式的是战国的帛书,名为《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绘本阅读丰富了幼儿教育教学的途径,强调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在3至6岁阶段具有爱模仿的特点,他们运用自身原有经验对于绘本中的人物情景产生自己的体验与领悟,可以一定程度的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3生命教育中绘本阅读的实施策略

3.1选择合理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应该有选择地为幼儿提供可供阅读的材料,营造宽松自然的阅读环境,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以及热爱生命的兴趣。强调了幼儿在阅读中的自发性与参与感。教育根据幼儿的身体和心智发展的特点、各班的实际发展情况、认知水平等,选择适合幼儿的绘本,例如小班应该选择图画内容占比较多的绘本,内容宜浅显易懂,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关爱身边朋友、动植物为主;大班则主题更深刻,如面对亲人去世,小动物去世应该怎样排解哀伤的情绪等等。何为好的生命教育类绘本?首先,内容应是积极向上的,对待生命以及生活持有积极乐观,符合新时代幼儿思想行为心理发展的;其次,绘本的主题应该是接地气的,生活化的。这样才更容易使幼儿理解主人公的情绪,达到共情,才能真正的将生命教育的真谛为幼儿所用,生命教育才更有意义。第三,绘本的选择还受幼儿教师自身生命观与人生观的影响。教师是幼儿的示范者、引导者,教师对于班级内动植物的悉心培养,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待人接物的良好方式都会时时刻刻的影响着儿童。因此,教师应该先确立起正确的生命观,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以饱满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个生命,幼儿也会耳濡目染向更加积极的方向去发展。3.2方式多样化。幼儿园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注意持续时间短,经常容易分神,即使老师的语言很丰富活泼,但是不如让幼儿与绘本互动起来,幼儿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几个幼儿分角色扮演绘本中的情景,教师巧妙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和动作,使儿童身临其境。教师可以作为一个旁观者,当故事进展到或者引人发问的阶段,教师要适当介入。在情景表演中适时暂停,询问孩子,如果是他们应该怎么做,从而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生命意义,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提供给幼儿发挥想象力以及对生命进行思考的空间与条件。在记忆发展方面幼儿形象记忆占优势,在开展教学中可以使用绘本与自然结合的形式,教师和幼儿带着绘本走到自然中去,感受生命的韵律,在树叶沙沙作响,鸟儿声声啼叫中开展生命教学,丰富幼儿的生命情感体验,充实幼儿的生命认知。教师可以将某一个绘本的最核心内容提炼出来,在开展过程中将故事辅之以幼儿创造性的思维,从而创造出一个幼儿真正感兴趣,贴近幼儿,参与感与体验感更强的绘本,同时在生命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幼儿去做,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3.3家园合作式。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学者骆双曾对家庭结构对生命教育的影响做过调查,调查显示由祖辈抚养缺少直系亲属教养的幼儿在受教育方面属于弱势状态,家庭教育带来的缺失将会导致幼儿自我认识不清晰,对于生命缺少敬畏之心,自我中心性强等特点。因此教师要家园共育,引导家长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改善教育方法。向家长强调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家长认为幼儿年龄还小,对于生死之事还不能理解,而且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不知作何解释。教师对此现状,应向家长介绍绘本的特点以及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教给其必要的应对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醒家长要以生活化的形式帮助幼儿塑造正确的生命观。通过生命教育,家长在绘本阅读中进一步强化积极的亲子关系,学会与幼儿共成长。

4结语

3至6岁幼儿是生命观确立的关键期。通过绘本阅读进行生命教育,让幼儿产生体验与共鸣,切身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为培育出热爱生命、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7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大学生就业

“三生教育”的概念是学校德育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生命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以“三生教育”为学校德育的抓手,以“三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将学校的德育工作涵盖在“三生教育”之中,将学生的教育、师德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统筹在“三生教育”概念中,有针对性、有效地开展德育活动,必将推进和谐校园文化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

1三生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1.1生命教育的内涵

1.1.1生命教育的含义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1.1.2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生命教育的内涵决定了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除此以外,社会环境的复杂化、生命教育的缺失以及人文精神的欠缺等因素决定了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大学生面临社会环境复杂化。由于受到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影响,外来的文化和观念涌入国内。大学生面对激变的社会环境,在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冲击和影响。外来不良的思想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主体很容易被迷惑,一旦遇到困境便会措手不及。

(2)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现在,高等学校注重对学生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但往往忽视学生的生命教育,学生缺少人生哲学和生命哲学的知识,不懂得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在遇到重大挫折和打击时,便会选择放弃生命,逃避困难。这与目前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关系。

(3)大学生人文知识的欠缺。人文精神的显著特点就是以人为本,而现在社会由于工具理性的影响,很多人在追求工具理性的同时,大大忽略人文价值,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精神是一个人内在精神品质的体现,人文的缺失直接导致价值和信仰的缺失。

1.2生存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1.2.1生存教育的涵义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大学生的生存教育的内涵包括:个体学习参与认识客观物质世界,认识和参与家庭、社会的分工,学习建立社会关系及处理感情地实践活动,为获得社会生存能力(包括工作技能和生活的技能)而自我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说生存教育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存的各种技能的培养。生存教育与德育是并行不悖的,但必须看到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是自我教育和修炼的一部分,有特殊性和个人的能动性。对于学校来讲,由于生存教育涉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因此生存教育在学校德育课中可以加以引导。与生存教育相关的学科涉及宗教、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管理学、世界经济、社会学、生命科学、心理学和德育等学科的多方面的理论知识。

1.2.2生存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高校德育教育理念和模式相对滞后,对学生走向社会的生存能力缺乏引导作用,除了社会转型、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全球化等外在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在遇到各种现实生存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态度反映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缺位或迷失,应该关注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引导。生存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成长和德育的一部分,学校需要在德育中积极加以引导。

(1)德育理念相对滞后。我国现行的教育理念直接形成和发源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学校的德育观念、德育模式更是延续和继承了过去的传统。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西方比较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成果对当前中国的高校教育产生很大影响,但这更多表现在自然科学技术、经济、商务管理等领域,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仍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这便是当前学校德育效果不佳的关键原因之一,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变化,而学校德育理念却相对滞后,教育理念滞后于时代的要求,是造成学校德育僵局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的转型、多元文化的激荡,现实的问题和思想的困惑,给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市场经济相呼应的非主流思想观念,已经对社会主义主流观念产生了严重遮蔽。这表现在实用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以及金钱至上观念、享乐观念、权力意志等,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

(2)思想迷茫,迷恋自我。多元文化的冲击、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部分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自我定位,就业过程中存在攀比和盲目求高心理,还有部分大学生希望通过社会关系、家长及亲戚、学校和老师等外部因素的作用完成自己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也有一些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希望学校能够做好一切就业工作,招聘信息和组织招聘会,自己则对求职信息很闭塞,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以及完善自我的主观能动性。

1.3生活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和核心。人类最早的教育就存在于生活之中,是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成为一体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教育向生命的回归。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2三生教育在促进和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影响

2.1有利于推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构

和谐文化,是指以提倡和谐思想为内核的价值理念,而和谐的视野则是以和谐文化为主导的,具有一定前瞻性和方向性的视阈。和谐的校园文化必将营造融合、宽容的外在环境,另一方面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实施,必将促使校园文化更加和谐,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文化”的时代,促进人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最高追求。当前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立足于学校实践,着眼于学校未来,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大学生群体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成长,大学生群体在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得到锤炼,从而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2.2有利于推进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和谐”并非漠视“矛盾”,“和谐校园”同样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学校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所有成员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力。强化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大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2.3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竞争和就业意识

由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竞争意识不强,认为就业是大四才应该考虑的事,因此往往临到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就业准备不足,与工作失之交臂。就业意识是指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认知、意向所持的主要观点。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早日走上既符合国家需要,又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工作岗位。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当今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通过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等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实训体验、教师垂范、学生互动等方式,使学生知生理、调心理、守伦理、懂哲理、明世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强化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通过资源整合强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杨永红.浅谈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引导.广西大学学报,2007.12

2谌安荣.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广西社会科学,2004.9

3靳凤林.窥视生死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4沃瑟曼主编、李鸣等译.自杀:一种不必要的死亡[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3:69

5邓涛.教育视野里的生命教育[J].教育育人,2002(8)

第8篇

关键词 生命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 野外生存课程

1 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生命教育”是帮助关于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学校的“安全教育”一般包括交通消防安全、人身伤害安全、饮食安全、设施安全、教学行为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等方面。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密切相关又略有不同,对二者进行一定的概念辨析是有必要的。

从课程设置看,生命安全教育主要是培养人类在其活动领域中,预防自然和人为危险、预防各种有害因素的理论和实践的一种科学知识体系。目的在于形成人们对自身周围安全问题的自觉的负责态度,培养学生认识和评价人的生活环境中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选择抵御危险的防御方法以及在出现危险时消除不良后果和进行自救、互救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实用性。

2 生命安全教育视角野外生存教育的课程构建模式

野外生存是指个体或团体在大自然环境中,在没有外界人为提供维持生命的物质及医疗的条件下,靠自身及团体的力量维持生命的能力。在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新形势在逐步发展,随着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组织形式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和大自然的趋势日益明朗,野外生存课程也逐渐进入高校体育课堂。野外生存课程对学生正确理解生命、善待生命、珍爱生命、弘扬生命价值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2.1 野外生存教育课程的构建模式

2.1.1 课程目标设置

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提高生命保护的意识、知识和技能,掌握心理状态的调试方法,增强避险自救、互助技能和珍惜爱护生命的能力。对生命的尊重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础,必要的危机意识、自救互助能力是生命安全教育的核心。

从课程目标设置内容上,野外生存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目标。野外生存教育以生存作为最低要求和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对生命的重视和珍惜,获得思想道德境界的升华乃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1.2 课程内容设置

目前,我国生命安全教育系统并没有明确规定,相关研究认为在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身体安全教育(运动安全教育、运动损伤教育、急救教育)、公共事业安全教育(灾害的逃生技能教育、自救互助教育)、心理安全教育(珍爱生命教育、心理疏导与预防教育)和职业安全(职业环境安全、意外伤害安全)等方面的生命安全意识和知识技能。

在课程内容上,天津体育学院旅将野外生存教育课程划分为课堂理论教学;体能、技能的训练与野外生存模拟训练教学;野外实践活动教学3个模块。

野外实践教学包括野外方向与道路的识别、负重行走、攀岩、岩降、担架制作与伤员搬运、露营地选择、水源与食物采撷等内容。

2.1.3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以具体的课程为对象,以判断课程的价值及功能为目的的实践活动。体育课程评价目的的出发点应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体育素质,进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体育素质。生命安全教育视角下的野外生存教育的课程评价是以对学生的发展为依据,而非对学生的优良中差做出评比,不依靠测试的数据作为评判。

2.2 生命安全教育视角下野外生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野外生存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包含了对自然和环境的爱护、对生命的珍惜、对突发问题的处理等生命安全教育内涵,既有理论性更有实践性。从课程内容设置可以看出,校内的模拟训练与野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切的领悟生命的伟大与渺小,体验幸福与快乐,体验困难与挫折,在人际交往中体验责任和感恩,可以得到其它体育课程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第9篇

今年10月8日,江西赣州15岁初三男生悲情自杀。仅过两日,同为15岁的广东河源高一男生在宿舍楼坠亡。两人的遗书中,无一例外均提到了学习压力。类似的悲剧时常见诸报端。有调查显示超过三成的中小学生偶尔有自杀念头,其中经常有自杀想法的占到了4%。

每当有学生因学习压力等原因而自杀的事件出现时,人们在悲叹年轻生命逝去的同时往往将矛头指向当前的应试教育制度。以笔者之见,应试教育制度确实存在较大弊端,理应遭到质疑,但儿童自杀的原因很复杂,只归因于应试教育制度有简单化之嫌。生命教育特别是死亡教育的缺失也难辞其咎。

新世纪以恚针对诸多学生不尊重生命的现象,我国教育开始关注生命,生命教育应运而生,并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然而受城乡及地区差异的限制,加之应试教育对品德等非主干学科的轻视,使得生命教育在很多地方还处于基本空白的状态。此外,由于存在严重的死亡避讳,我国的生命教育往往只告诉儿童要珍惜和热爱生命,却基本不提及死亡。试想,不让学生认识和接触死亡,又怎能让学生认识生命的脆弱和易逝,真正做到珍爱生命呢?

死亡教育作为一种在欧美发展相当成熟的教育在我国却争议颇大、步履维艰。相对于生命教育的繁荣,死亡教育还鲜为人知。对死亡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不足,也使得人们对死亡教育的效果有所怀疑,担心对儿童进行死亡教育会产生负面效应。尽管有人针对诸多儿童自杀等死亡事件发出了“死亡教育,等待到何时?”的呼喊,每当发生地震等灾难或安全责任事故时也会有人呼吁“该给孩子补上这一课了”。但时至今日,我国死亡教育的普及度和认可度仍然极低。死亡教育相关的活动往往会引发激烈争论,反对声居多。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也多持一种谨慎和保留态度。然而,不通过死亡教育帮助儿童从小认识死亡,形成科学合理的死亡观,儿童就无法理解生命的本质,无法真正成熟,更会被死亡恐惧等各种死亡问题所困扰,在错误死亡观念的指引下,将死亡当作儿戏,恐惧、轻视或向往死亡。

窃以为,死亡教育应当得到大力提倡,通过加大对死亡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合理借鉴国外死亡教育的经验,研究其在预防儿童自杀、认识生命意义等方面的实际效果,以期死亡教育能够成为拯救学生自杀等不尊重生命行为的一剂良药。死亡教育名为谈死,实为谈生,是教育人通过认识死亡的本质来最终获得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体认,实现向死而生。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生命教育;策略

新课程的主要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发展的基础是生命和健康,没有生命、离开健康,发展毫无意义可言。生命教育是由美国学者化特士提出,提出的背景是学生的自杀数量连年增多。生命教育自从提出以后受到了世界各地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做到既不危害他人,又不危害社会,更不会危害自身。高中体育教师在开展生命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渗透环保教育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首先要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对健康、生命影响深刻、深远。环境保护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的方法简单易行,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把饮料瓶作为体育器材,而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方面的环保意识渗透的教育。

利用塑料瓶作为体育器材,旨在让学生知道随时随地、任何工具都能进行健身,从而培养学生锻炼意识,养成锻炼的习惯,通过与塑料瓶相关的体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与人交际的意识。

利用塑料瓶作为体育器材,目标容易达成,实施起来也很方便,首先将班上的学生随机分成四个小组,确定一个小组长,让小组长组织组员收集整理饮料瓶;课堂上,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收集的饮料瓶改造成体育器材,例如,哑铃、保龄球等;让各个小组自行利用改造的体育器材进行锻炼;让小组之间就饮料瓶的价值进行适当的讨论。

这个教学案例,学习小结不容忽视,课后小结、课堂小结等,是有效评价的关键一环,也是教学活动主题深化的环节。如利用塑料瓶作为体育器材的教学,除了落实了兴趣的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小结外,重点应从对料瓶的创造利用方面进行拓展,进一步深化培养学生对资源保护的意识。

二、渗透自我防护意识的教育

自我保护意识是生命教育的前提。高中体育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应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提高学生自我防护意识,在教学中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自我保护技能,让学生意识到自我保护以及保护他人的重要性,这样才是生命教育的重点。

体育训练中,如果不注意安全意识,可能随时存在安全隐患。如铅球伤人事件,校园时有发生;跑步猝死现象,校园也曾出现……体育活动,如果不注意安全,安全系数也较小,如跳箱、跳高、快速跑、武术、长跑等,如果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都可能随时出现意外。如长跑后,立刻停止,心脏也会骤停;跳高,如果不注意动作要领,落地时,如果不落在垫子上,或者沙堆里,会摔伤;跳箱,不能再水泥地上进行这个活动,应该到草地上进行活动……

笔者在高中体育课堂上,巧妙利用两个杯子从高处下落的情景而引导学生思考:两个玻璃杯,分别掉在水泥地上和草地,哪一个更容易碎的问题,将体育教学(跳跃运动)与自然科学巧妙结合在一起。通过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学生不难得出结论,杯子在落在草地上,会在地上翻滚缓冲,而降低破碎的可能性。以此而渗透和培养学生遇事冷静、争执时“退让”的意识和精神,从而实现自我保护意识。结合目前校园暴力事件,引导学生学会审时度势,将伤害程度降低到最小,从而更加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这个素材的选用,不仅停留在口头的说教,更应该落实到具体的课例中。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示范模拟,从带有一定高度的箱子上往下跳,双脚着地之后退让缓冲;让学生按照教师所示范的进行相应的活动,在学生跳下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身高选择合适的跳箱。

学生在练习跳时,因为跳箱的难度系数大,尤其是对于女同学,跳箱是挑战。再者,这个活动,学生容易出现跳不过去坐在箱子上,或者出现各种各样的摔倒的姿态。学生们嘻嘻哈哈的现象不少见,也正是嘻嘻哈哈,更使后面的学生在跳跃时,而心神不定,唯恐“出洋相”而担心,越是担心,越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因此,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时时提醒学生,时时注意安全,不能麻痹大意,体育训练应严肃,不是游戏,应从心理重视。

在课堂总结时,对害怕跳箱的同学,或者受到“嘲笑”的学生,教师应对其安抚,让他们意识到恐高是正常的;对于冲劲十足男生,让他们知道用劲过猛会出现危险;对于讥笑他人的学生,引导他们换位思考,意识到自身的错误。这样的实践活动才能算得上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活动。

三、渗透遵守规则重要性的教育

目前,交通安全隐患问题,也是大问题,校园门口、公路上,学生遇到交通事故的也偶有发生,除了肇事者的原因外,受害学生的交通规则的遵守,也存在问题。针对这个大问题,教师在体育课堂上渗透遵守规则重要性的教育,保证学生顺利进行活动,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

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过障碍的游戏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游戏场地;在游戏过程中制定相应的规则;在游戏时,用规则约束学生。利用这个活动,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防止出现违规所带来的意外伤害。

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和终极目标,体育因学科特点,渗透生命教育更有必要也可行。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方面很多,主要的就是环境保护、自我安全意识的强化、遵守规则意识,渗透这些方面,才算得上渗透和实施了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观 幼儿教师 幼儿园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011-02

近年来,幼儿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冯建军提出“关注生命、促进生命,把自由、主动权交给儿童”。[1]顾荣芳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教育观”。[2]学前教育阶段也开展了“幼儿生命教育项目活动”初探。在实践过程中,幼儿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看法和认识究竟如何,影响其观念的因素是什么?其观念对教育者的行为及幼儿生命教育活动有什么影响?本文基于上述问题开展了下面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抽取36位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的重庆市主城区6所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包括园长和教师),具体为20-30岁(12人)、30-40岁(12人)、40-50岁(12人)。其中本科文化水平12人,本科以下文化水平24人。共调查6个幼儿园,两个公办一级园、两个公办二级园、两个民办普通园。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

访谈过程皆是在教师自愿的情况下,围绕事先编制的访谈提纲,采用个别访谈形式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访谈提纲的编制主要围绕:幼儿生命教育的目的、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这三方面设立。

2.文献法。

查阅幼儿教育方面的近年来的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的进程和现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重庆市主城区幼儿园教师生命教育观的现状

1.幼儿生命教育的目的。

问及“您听说(了解)生命教育吗”,“您认为幼儿生命教育对幼儿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70%的幼儿教师表示“听说过生命教育”,但是对于生命教育这一概念不理解。通过访谈我们发现:部分教师有观念不行动,在实施过程中不予重视,活动开展比较零散,缺乏主动性。

66%的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基础性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促使幼儿健康成长”。教师不同教龄在教育目的认识上有显著差异。教龄≤10年的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教育的意义即是为幼儿创造幸福的童年,尊重幼儿个性与自由,关注其当下的生命情感、兴趣、信仰的培养。”其观点渗透出时代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教龄>10年的幼儿教师则更多的是从幼儿一生教育来论述,认为幼儿教育是基础性教育。

2.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

问及“你听说过(了解)生命教育吗?生命教育包括哪些内容”,85%的幼儿教师回答是“有听说”,认为生命教育内容主要是“安全教育,自我认识教育”,“较为宽泛,主要是对自身身体认识、自我体认”。

3.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

对于生命教育的实施,教师们普遍认为幼儿生命教育比较抽象、不好把握。生命教育的开展围绕社会、科学、语言为主的领域进行。在问及“您尝试过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吗?您遇到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大部分教师表示“尝试过”,他们认为困惑有“谈话活动,感觉生命教育离孩子很远,教师空洞讲解”,“对于生死教育、对于遗弃儿童等方面的教育,困惑是孩子们缺乏经验,孩子理解有难度,不好引导”。

(二)不同幼儿教师的生命教育观的比较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访谈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不同年龄和不同层次的幼儿教师的生命教育观不尽相同。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学历差异比较。

比较而言,本科学历幼儿教师的生命教育观能融入时代背景,积极关注当前身边发生的事,并能教学结合实际,如环保教育等。本科以下学历的幼儿教师对其内容与实施方法上多围绕安全教育开展,多为随机性教学。

2.教龄差异比较。

比较而言,尽管目标与内容不同,但两者在教育实施上比较一致,教育除了以安全教育与自我认识教育之外,贯穿于一日的生活环节之中,多为情景性教育。

3.不同性质幼儿园生命教育观差异比较。

公立幼儿园定期会开展主题教学教研活动。而民办幼儿园对此关注程度不高,开展内容不够丰富。

据上所述,教师的文化水平、教学年龄、教师所处的幼儿园性质均影响着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的形成与提升。

三、完善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生命教育观

教师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策略,其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增强生命意识,构建生命意义,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二)建构完善的幼儿生命教育体系

针对教师们在实施幼儿生命教育时的困惑与无所适从,有必要探索并建立完善的幼儿生命教育体系。

1.构建幼儿生命教育活动的目标体系。

幼儿教师首先应关注自身的生命成长,培养自我生命发展意识。其次,自身应该具有创新精神,树立可持续性的教育理念。最后,在目标体系构建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幼儿自我生命情感的关怀与体验这一情感性目标的设置,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生命教育资源。

2.选择适合幼儿生命教育活动的内容。

幼儿教师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生命教育视角,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应该围绕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等主题开展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在开展幼儿自我认识、自我健康、自我安全、卫生等教育的同时,可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把教育内容上升到珍惜生命与尊重生命的高度。

3.探索幼儿生命教育活动途径和方法。

幼儿教师应该逐步探索与完善生命教育活动的途径与方法。首先,明确生命教育的原则重在体验,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能让幼儿体验与思考,多为体验情景性教学。其次,教学方法要丰富多彩,多采取欣赏教学、参观访谈、角色扮演、讲述、探究与合作等方式教学。角色扮演促使幼儿更加形象鲜明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探究与合作能激发幼儿在生命教育中感受集体的力量。最后,在生命教育活动过程中应注重目标定位的切实性,教师应该根据幼儿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定位教学目标。

(三)加强幼儿生命教育的师资培养

开展职前职后的师资培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首先,提升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的理论知识,幼儿园应该定期举办生命教育教学研究会与教学观摩会。其次,教育部门应该大力提倡生命教育,宣传生命教育,定期开展专题性讲座。最后,高校教师应该提升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定期到幼儿园提供实施生命教育相应的方法与策略。

四、结语

访谈显示,整体上来说现阶段重庆市主城区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较为乐观,但是教师的生命教育观差异较大,主要受学历、教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加强幼儿生命教育的师资培训。不断地提升幼儿个体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引导幼儿学会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生命化;生命化教育;高中语文教学课堂

在我国现阶段的中学教育中,课堂教学自始至终都是学校教育的主场,是学校实施素质教学、积淀校园文化的主阵地。构建高效的课堂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校的自我发展。生命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它不仅包括对自我与他人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教育追求的是让生命自主的凸显个性,使灵魂和肉体、知识与情义、理性与价值观走向高度和谐的统一。怎样将生命教育观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目前教育的一大主题和难题。

一、生命教育观的理论基础

任何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以及教学方法的诞生都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生命教育观也不例外。生命教育观的诞生主要所依靠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人格全面发展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说以及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下将分别对这个理论做简单的介绍,提高人们对生命教育的理解。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说: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人,人并不是消极被动、静止地接受外来力量的教育和影响,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能动地作用于客观对象。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对外在世界的改造上,同时,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受众多外在世界客观规律的限制和制约,还有人自身的限制。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是经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而成的,所以说,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更有效、更充分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教育就需要密切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全面发展性。现实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不断的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中所获得的。马克思解释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从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来看,我们认识到人的发展实际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的统一,是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

2.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来的学习理论。他的理论根源来自于存在主义哲学,主要观点是:主张研究人的整体意识经验、本性、尊严以及价值,对世界的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强调学习本身就是情感和认知相融合的精神世界的活动,不能脱离人的具体情绪体验,学习就是在不断的交流和沟通中进行的,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要实现自身的发展。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在教学观上,罗杰斯认为教师应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习的促进者”的身份,促进“真实或者真诚”等在内的学习气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教学发展方向,为建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生命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理论依据。

3.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是近代瑞士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把传统的认知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了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先驱。基于建构主义下的基本教学结构是这样的: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和学习伙伴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帮助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核心思想就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主动地去发现、主动地去对所学知识有意义的建构。在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下,强调的是老师的教,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下的教学结构以及建构主义下的学习策略与以往有很大的改变。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课堂上老师应该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老师为学生提供一切技术上和资源上的支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学习的精确性。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时,学校应该尽可能地为建构主义课堂实践创造有效的条件,也应该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教学策略的优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老师将重点转向学生,充分认可和理解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构主义的诞生,对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高中语文课堂贯彻生命化教育的必要性

张耀灿说:“教育的本质就是符合人的成长发展规律以及身心、思想和行为特点的规律。”

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生命化教育的必要性正是体现这种教育的本质,符合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

1.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21世纪是一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我们,想要提高全民的生存能力以及个人素养,教育是最关键的。高中的语文教学,是能改变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一门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借助生命化教育,让高中语文绽放活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在全球实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人们正在努力矫正传统的应试教育,要以社会实际发展相吻合的教育,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能力,要尊重个体,注重个体,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

2.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下要实行素质教育,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生命教育观是实行素质教育的前提。在新课程的改革中要努力打破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老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有意义地建构学习。

3.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基本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在高中生的教育中要积极地发挥生命教育观的优势,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社会公德感。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生命化教育的策略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中依旧遵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语文教学更是这样,作为一个能有效改变学生发展方向的课程来说,在生命教育观下开展语文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对于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阐述一下。

1.解放老师,重建师生关系

把老师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让老师在学生的学习中改变角色,不是一味地灌输给学生知识,而是创造不同的学习情景,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有意义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和学生之间有效地进行沟通,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2.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

最常见的教学两种课堂教学结构是:“以老师为主”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结构,我国教育技术学专家何克抗教授在分析和阐述了两种教学结构的优劣之后重新提出了“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课堂教学结构,同时结合了前两种教学结构的优点,避免了他们的缺点,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的赞同,在实践中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功。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这种“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能够有效的、科学的达到生命教育观下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

3.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生命教育观的核心教育思想就是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校应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实践动手能力等,比如举办征文比赛,模拟法庭、模拟会议等各种手段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

总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偏离社会实践的,大多数老师采用的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这在生命教育观下是不可取的。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者要将生命融入教育,让教育融入生活,凸显生命的本质,也就是教育的本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