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

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

时间:2024-02-01 15:31: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

第1篇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走向繁荣,社会各行业之间的市场投资不断增长,引起了房地产市场的火爆,我国的建筑事业、装饰行业也都随着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装饰工程项目具体来说,是为了使建筑物的内部与外部空间达到一定的环境质量要求而进行的,借助于不同类型装饰材料对建筑物进行装饰处理的工程施工建筑活动。建筑装饰工程项目作为建筑施工的一个环节,是完善最终建筑施工效果、提升建筑施工档次不可或缺的工作。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表现为对住房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再加上现阶段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促使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管理不断进行调整,以提升自身管理控制能力。建筑装饰工程项目是建筑施工活动的后续工作,是社会专业化分工以及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体现。建筑装饰工程项目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外部环境,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了社会需求,为经济发展添加动力。

装饰工程项目管理的具体内容分析

装饰工程管理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加强对建筑装修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装饰工程管理作为建筑施工管理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其管理质量直接反映着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以及实际的建筑施工质量。

具体来说,装饰工程项目管理可以按照施工顺序分为施工前、施工过程中以及施工完成后三个阶段的管理工作。建筑装饰工程项目开展以前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对装饰材料、人员分配、以及装饰设计方面的管理工作。装饰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主要是对装饰施工现场的管理,包括对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的管理,对装饰施工进度、施工周期的控制,装饰施工现场的安全防范问题管理以及对装饰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装饰施工完成后的管理工作主要是指建筑工程项目的验收工作,需要对建筑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护,保证建筑的后续使用质量。

提高装饰工程项目管理控制水平的基本原则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建筑行业已经初步建立了相对合理的装饰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社会市场的不断变化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使得装饰工程项目管理与控制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完善。提高装饰工程项目管理控制水平必须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经济效益原则、科学合理原则以及规范化原则。

经济效益原则是建筑装饰企业经营活动追求的根本原则,是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和保障。经济效益原则的理念是装饰企业以最小的建筑装饰成本,在保证施工装饰质量的基础上,获取利润最大化,其中包括对装饰材料、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管理。科学合理原则是装饰工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其要求装饰工程具有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切实可行性,不仅对建筑装饰设计图纸有一定要求,也对装饰施工中的施工工艺有一定的限制。规范化原则就是指建筑施工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建筑质量监督标准的标准化以及内部管理体制的标准化、规范化。

加强装饰工程项目管理控制的具体措施分析

加强装饰工程项目管理控制水平需要从装饰工程项目的多个角度入手,需要加强对装饰过程中多种相关要素的控制管理,下面就如何加强装饰工程项目管理控制提出具体的措施。

加强对装饰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管理控制

装饰工程最终施工质量受到内部与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通常是企业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装饰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直接体现着装饰企业的工作质量,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装饰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力度。加强装饰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必须是一个相对全面、完善的控制管理过程,必须对装饰施工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隐蔽性工程是指那些隐含在建筑内部,没有明显外在表现的施工部分,由于其特殊性,导致大部分施工单位在进行这一部分建设时往往会偷工减料。加强对装饰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管理控制,尤其是要加强对装饰施工中隐蔽性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对施工材料严格把关。同时也要不断更新装饰施工技术,借助于先进的、高精度的新型设备完成装饰工程的管理监督工作。

加强对装饰工程项目施工周期的管理控制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火爆程度有增无减,对于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要求越来越短,给装饰管理控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加强对装饰工程项目施工周期的管理控制,需要在施工之前做好详细的计划,合理安排、严格控制装饰工程施工进度。加强装饰工程施工周期管理控制,需要制定明确的工程项目建设目标,确定科学、合理的建筑施工方案,并且严格按照项目施工计划书来完成装饰施工工作。具体来说,需要事先对装饰所需的材料、设备以及施工人员合理配置,根据装饰施工的具体实际情况以及以往装饰施工的经验,分阶段做好管理控制计划与标准。并配合以适当的应急预案,应对施工进度与计划不相吻合、出现偏差的情况,最大程度的缩小差距,将施工周期控制在可预见的范围内。

第2篇

关键词:医院 内部控制管理 意义 现状 完善策略

前言

内部控制,它是一个组织管理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由全员共同实施的旨在保证财产安全,单位经营合规合法以及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战略单位实现发展战略的控制活动。具体到医院来说,其内部控制则包含对医院的授权审批、各项收入费用支出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不兼容岗位分工、会计电算化系统、预算以及医院投资等方面的控制。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内部控制成为医院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不断加强医院内部控制、提高医院内部管理的整体水平不仅是当前也是未来我们医院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医院内部控制的意义

医院作为特殊的组织机构,其内部控制的有效落实与实施,对医院的正常运营与高效管理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其对确保整个医院又快又好发展意义重大。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通过内部控制的实施,医院可以更好地对我国相应的政策及法规进行全面贯彻和执行,通过政策法规的约束作用,推动医院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2)通过内部控制的实施,医院的财会工作可以得到标准化的管理与控制,财会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及时性也可以得到有效保障;3)通过内部控制的实施,医院内部各种财务资产的领用、检查、保管及验收记录等工作可以更规范,资产浪费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医院内部资产的有效性与完整性因此而提高;4)通过内部控制的实施,医院内部的工作流程、职责分工以及制度建设等将更全面、更细致,医院业务流程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规范,运营成本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而医院运营的整体效益也因此而有所提升,如此以来,医院的管理目标也可以从理论变为现实。

二、医院实施内部控制管理的基本原则

由于医院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质,和严格意义上的医院之间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地方,所以我们在进行医院内部控制管理时,需要遵循四个基本原则:1)全面性原则。医院的内部控制管理涉及到医院管理工作的许多方面,既要注重医院的短期目标,又要符合医院的长期发展规划。2)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医院必须以国家已经颁布的法律法规作为基本的准绳,在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范围内,结合本院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3)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必须在机构设置、治理结构及业务流程、权责分配等方面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同时也要考虑到运营效率。4)公益性原则。尽管目前我国医院市场化的趋势越来越快,但是不管怎么变,医院救死扶伤、保护增进人民健康的使命没有变;医院作为承担一定社会公益性的性质仍没有改变。因此,在制定医院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公益性。

三、当前医院内部控制管理的现状

(一)医院内部组织控制体系不完善

完善的内部组织体系控制,可以保证医院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财产的安全和完整。然而目前,很多医院在制定制度时,未能构建完善的内部组织控制体系,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很多工作流程原始,所谓的内部控制措施形同虚设,无法有效地发挥医院内部控制应有的效用,从而不利于医院的健康运行与发展。

(二)风险评估意识薄弱

在医疗制度改革的大环境下,医院的会计控制系统尚处于建立阶段,缺少科学性和连贯性,可操作性差,内控系统和程序尚不完善。医院内部缺乏科学合理的预算机制和投资风险评估机制,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内及对外的相关投资风险,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

(三)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

当前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标准还缺乏一个统一的体系,虽然财政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但这个规范仅适用于企业,确切的说还只是处于企业试行阶段,而目前关于医院的内部控制评价监督体系还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因此缺乏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致使医院的检查和监督很大程度上都只是流于形式,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相关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需要管理人员来实现,因而管理者素质和能力最终决定内控管理实施效果。现在不少医院会计及审计从业人员,一方面,素质偏低,知识更新速度慢,实际运作能力差,职责操作意识不强,工作中缺乏主动性,思想上缺乏责任心,给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行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内部控制系统的相关制度没有适时做出应有的补充和调整,墨守成规,缺乏科学的管理控制方法和前瞻性,也给实行内部控制带来了影响。

四、医院内部控制的具体完善策略

(一)加强医院内部组织体系控制

首先,建立健全医院内部会计管理组织结构,主要由分管经济的院领导、财务部门、质控办、器械部门、药剂部门及各业务职能部门室等组成。其次,建立岗位分工和岗位责任制度,岗位责任制是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要明确每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和职责权限,各负其责,分工协作,互相监督,严格执行,对敏感岗位实行人员轮换办法,以达到相互制约,预防风险之目的。再次,建立会计系统控制程序,根据《医院会计制度》,建立严密的原始凭证传递程序,明确原始记录填制人、审核人的责任;建立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各项会计事务按规定及时办理手续,进行会计核算,各类凭证内容完整,手续齐备,登记会计账簿符合要求,会计报表内容齐全,报送及时,做到账证、账账、账实、账表相符。

第3篇

【关键词】建筑成本控制;原则;资源优化配置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涉及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其主要包括施工技术、劳动力、生产物资的供应、社工设备的合理配置、施工技术等方方面面。然而其最根本的关键内容就是要突出“成本”这两个字。企业应将“低成本竞争,高品质管理”始终贯穿在建筑施工的整个阶段,树立“整体”成本意识,强化集体观念,是每个项目的成员都有所担当,有所回报。把工期合理、质量优良、效益最佳有机的结合起来,向工期成本、质量成本、安全成本要效益。运用价值工程相关原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合同管理及索赔意识,从而全面提升项目的管理水平。

1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部在对项目施工过程进行成本控制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1 节约的原则

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项最主要的基本原则。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首先是要严格按照成本开支范围、费用开支标准和有关财务制度,对施工过程中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进行严格的限制和监督;其次,提高施工项目的科学管理水平,优化施工方案,提高生产效率;最后,采取预防成本失控的技术组织措施,制止可能在施工中发生的一切浪费。

1.2 动态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订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成定局,即使发生了问题,也已来不及纠正。因此,施工过程阶段成本控制的好坏,对项目经济效益的高低具有关键的作用。

1.3 目标管理原则

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要确定既定的管理目标,他是管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建筑成本控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这一过程主要包括目标设定、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成本执行结果到评价和修正目标,从而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在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目标的设定要符合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确定目标之后,要落实到各部门、各组、各人;目标要同时包含工作责任和成本责任两方面的要求。

1.4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成本控制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在成本控制过程中,项目经理及各专业管理人员都肩负有一定的成本责任,以此来形成了整个企业的责任网络。为使成本责任得到切实执行,那么责任人就必须享有一定的权限,即在规定的权力范围内可以自主决定某项费用能否开支、如何开支,行使对项目成本的实质控制。如物资采购人员在采购材料时,应享有选择供应商的权力,以确保材料成本相对最低。最后,项目经理对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要进行定期检查、考评和监督,做到与奖金、工资、职位挂钩,奖罚分明。

2 建筑成本控制与资源优化配置

2.1 建筑成本的动态控制

由于建筑企业的将原材料转化为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变化的过程,因此,对于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也是不断变化的,在进行成本控制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动态控制的原则,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进行的管理活动,所以必须将原材料,机械成本管理,工程管理进行综合考虑。从建筑工程的投资来看,总投资是由流动资金和工程造价两方面组成的,建筑项目投资取决于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设备购置费用和流动资金使用成本。从建筑流程上看,建筑工程分为组织,技术管理,经济管理,合同管理几个方面,建筑成本动态控制就是要对建筑工程的几个方面进行动态管理控制,将几个方面的成本实际值进行汇总并与设定值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进行各个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进行成本汇总的过程中,一定要采用信息系统,保证各方面的信息在第一时间进行汇总。保证建筑成本、建筑质量、建筑工程进度三者保持平衡关系,协调发展。

2.2 进行项目工程成本的合理分割,优化项目资源配置

项目资源配置直接关系到成本控制的方法及程度,在《建筑法》、《合同法》等适用于建筑施工领域内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对建筑工程进行合法的有条件的分包制度。因为对于较多的国有控股大型施工企业来说,工程成本分为分包成本和施工队成本,而企业的经济效益来源于分包成本的管控,在现行的法律法规的控制下,逐渐增加分包成本的比例,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在进行分包的过程中一定要利用招投标方式,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选择合适的分包建筑商,保证建筑分包工程的质量。

2.3 加强企业施工过程中的制度建设,提高各级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

第一,在建筑施工人员工作安排上面,定岗定责,避免造成因不必要的人、力投入而加大工程成本。加强生产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保证正常的建筑工作进度;第二,在材料成本控制方面,根据施工的进度计划及时组织材料、构件的供应,保证项目施工顺利进行,防止因停工待料造成损失;对材料操作损耗较大的工作流程,设定专人负责制度,完善奖罚措施,调动各级人员的节约积极性;第三,在建筑工程设备使用方面,结合施工方法,对施工机械进行最优化的使用方案,同时严格设备的保养制度,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第四,加强各级人员的成本意识教育,完善成本控制制度。

3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进行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企业加强造价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在进行建筑成本控制的资源优化配置中,一定要注重坚持动态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对工程流程管理进行分析,保证建筑成本控制达到建筑成本、建筑质量和建筑进度的平衡统一的目标,将建筑成本的控制优化工作作为长期的系统工程,长期坚持下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廖翼华,蔡岱峰.当代建筑成本控制的资源优化配置[J].科技传播,2010(16)

[2]楚.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控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版,2008(7)

[3]杨俊林.当前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及解决办法[J].财会学习,2006(3)

[4]唐业尧.关于项目管理中工程成本控制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9)

第4篇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管理模式和体系

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围绕所有者和管理者两个不同的概念,采用不同的系统,不同的管理手段,使经营者能够行使自己的职责,保证董事会的决议得到贯彻,保证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以总经理负责制管理结构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它包括企业经营全过程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和每个员工的工作流程及人事管理。

采用现代化的机系统,对供应、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编制目标程序,落实到每个员工、每个岗位,采用定岗定责,建立记录、检查、考核、奖惩等一系列控制流程,使每个员工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使企业的发展目标能够得到落实。

在总经理的直接领导下,要设立专门监督。检查机构,对企业经济运行全过程实行适时监督、检查,随时向总经理提出报告,以利进行调整和完善。

第二个层次是股东大会作为企业的权利机构,要保证全体股东的利益不受侵害,董事会作为日常管理机构,要将股东大会的决议贯彻落实。企业监事会代表股东和职工的利益,对董事会的成员和工作,对总经理的工作和公司的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这是公司章程赋予的职责,它可以使董事会成员的工作及总经理的工作、公司的经营状况得到有效的监督。在企业内部,从上到下,各级权力机构和决策者都受到有效的监督。

为此,在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下,设立审计委员会,通过常规、专项审计,检查评估企业的经济运行成效。发现和提出整改措施,同时,建立举报、监督程序。董事会在审计委员会的工作基础上,定期向股东大会或监事会做出报告。监事会可以组织人员对企业经营目标、发展决策、企业管理等重大事项进行检查、评估,向股东大会做出报告。

二、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控制从管理结构上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个方面,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层次,而内部管理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框架层次,这两个方面相互依托,纵横交织,相互制约,形成有效运行企业内部管理的控制网络。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与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直接有关的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是通过会计工作和利有会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各环节所进行的指挥、调节、约束和促进等活动,以使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内部会计控制最突出的特征表现在它是以国家法规和制度为保证,用一整套的管理手段和独立的核算形成,能够渗透于企业各个方位的管理控制工具。

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是从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可靠着手,做好基础工作。首先建立以会计为中心,覆盖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包括建立主要会计机构和分支管理机构,启用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建立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建立内部计算机管理网络等项工作。

内部控制包括会计和财务两个方面,会计控制具体包括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债权债务、成本费用、采购、销售、担保、涉税等业务。财务控制的内容则是对各个层次上的财务活动进行的约束和监督,包括企业筹资、投资、资金运营及收益分配。就财务控制而言,无论哪一项都是以资金为核心,最终以资金形式体现,结果都会形成可观的会计记录。但它的特殊性又表现在它主要控制涉及到预测、、决策等经营管理性行为,其控制对象中人的比重大大增加,因此财务控制的主观能动性整体上比会计控制要强,应居于内部会计控制的核心地位。

内部会计控制的包括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通过内部会计控制应该达到以下基本目标: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护投资者和员工的合法权益;确保国家有关、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三、发挥内部管理控制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保障作用

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是指与经营管理工作直接相关的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成要件,同内部会计控制的区别在于它是以的系统管理流程目标制度、检测评估、风险控制等控制企业运转的全过程。

企业在经营目标、决策等重大事项上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市场调研、测试和评估机制,才能保证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还应有一套内部评审、监督的内控系统,确保决策的安全实施,从而把决策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从企业运转过程中的生产管理、劳动管理、营销管理、科研管理等方面要建立目标责任制,要落实到每个岗位、员工,用企业科学管理的认证标准来确定每个环节的工作效率,并用流程管理制度来记录、考核、评估工作质量,这样由点及面,通过机,从而达到适时控制的目的。

四、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是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

规范的以产权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用的最佳组织形式。企业要想保证内控制度的实效,必须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充分发挥股份制的经济杠杆作用,企业所有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扩股及送红股等方式,将员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这不仅可以扩大企业的发展,而更重要的是使员工有了股东意识,而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任何管理手段的实施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利益是约束入的基本因素,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是解决这个的最好途径。而另一方面,企业避免了由少数大股东操纵,而导致决策偏向、主观臆断、利益分配不公等不利于企业发展的问题。

第5篇

在单位内部的管理中需要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单位内部除了由上到下的管理模式还需要多级经营管理的管理制度,为适应各种管理制度的需求,由此产生单位内部财务审计。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构成是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为了进一步解决在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各类现实问题,防范审计风险,本研究从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的目的、关键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应对策,目的在于为单位单位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系统的完善尽一份力。

关键词:

财务;内部审计;审计控制;新经济

一、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单位除正确制定经营、生产、开发、销售政策之外,还迫切需要对影响其效益的一切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及科学评价。2011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实施意见》再次明确了整合审计的重要性,并制定了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指南,展现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向国际准则靠拢的趋势。单位内部财务审计是在单位内部的管理中应用的科学的管理方法,是单位为适应各种管理制度的需求,为迎合除由上到下的管理模式之外的多级经营管理的管理制度而出现的产物。单位内部的审计有很多的本质要求与基本原则,由于内部审核是以单位为主体的产物,这就要求内部审计要以单位内部的管理为出发点,切实考虑内部审计的内涵和要求,不断发掘单位的发展潜力,以优化单位管理模式:由从上到下的单向管理模式向多级多向的管理模式转化、建立优秀有效的单位管理控制规则、健全单位内部管理体制为目标。内部审计在运行过程中要明确审计的目的和服务责任,为企业的监督管理做好服务,本着确保内部管理过程单位各项资料信息数据具备真实性、可靠性、及时性、全面性的原则,以确保单位经营战略目标的完成。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构成是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提供客观真实的数据和信息供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对单位内部管理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分析。

二、单位管理基本特点

创新和顾客至上是目前单位管理的基本特点。新经济时代,需要超竞争环境时代的特点和旧经济时代中顾客至上的固有思想两者共同兼备。首先,新经济下,各单位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同时单位面临的环境时刻高速地巨变着,环境中对单位而言的各种利弊条件交错,单位面临更大的挑战。“超竞争环境时代”意味着单位企业之间竞争更加激烈迅猛。创新在单位企业竞争中举足轻重,一定意义上企业单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决定了企业单位生死存亡。举例来说,单位摒弃传统信息交换传递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在交流形式上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以省去各种麻烦并节省费用提高效率,比如在单位之间进行商业谈判时可以利用网络、电话进行视频通讯,单位之间各种业务信息的交流也可利用网络进行传输分享,跟以往面对面的方式相比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十分高效。更重要的是使得市场不再是单纯的卖方市场或买方市场,有利于市场信息共享,公平竞争。其次,无论是旧经济还是新经济下,对于任何一个单位,其存在发展的最根本相关者就是顾客,顾客群体作为企业单位产品服务的消费者,其取向和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市场的走向和发展。所以无论新经济还是旧经济,“顾客就是上帝”的准则永不改变。

(一)单位管理逐步信息化在我国经济的新时代,企业的各项活动和运作都发生在高程度信息化的信息时代中。信息化管理在单位管理中的所表现出的重要性越发明显,对各项单位活动的影响程度达到空前的高度,单位集体被卷入数据划时代。在单位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现代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与科学的管理方法的运用在提升单位管理效益和利润中发挥最深远的影响和作用,是企业在新经济下获得长足发展的根本。

(二)管理模式发生变革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所构建的管理模式,在新经济下,发生剧烈变革。扁平化的组织结构逐步取代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管理结构多层次;民主化管理成分逐渐取代集权化管理成分;人和信息的管理的重视逐渐取代对物流和资金流的管理的重视。单位的营销模式、营销理念、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也同时发生巨变。会计的基本假设、管理的基本假设也面临着重新定位。

三、单位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构成是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单位内部的控制过程与内部审计控制密不可分,分别从控制技术角度和独立性角度考虑,内部审计控制都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构成。发掘新的审计控制模型,是单位内部控制一项新任务。应做到以下几点:单位内部审计控制需继续改观,拓展审计领域,适应新经济发展;强化单位内部审计控制系统中的智能审计软件建设;单位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深化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价活动;增强单位内部控制的法制化建设,明确内部审计控制的法律责任;进一步完善单位内部审计控制方法。

四、单位内部财务控制的定义与内涵

单位内部财务控制指单位财务控制主体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监督、管理,既是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构成,又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中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并总结新经济对单位内部财务控制的影响,采取应对策略;构建同新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单位内部财务控制运行系统;建立与新经济相适应的新型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建立与新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与新经济相适应的新型财务评价系统。

五、新经济下深化单位内部财务审计控制的举措

面对新经济下单位内部财务的审计,有以下四个措施:第一是明确单位内部财务监察审计的重要性;第二是注重组织协调,令审计、监察都具有经济监督的功能,分工不同,处置效果不同;第三是对审计人员中进行培训管理,坚持学习,提高整体素质,令内部审计人员明确与相关部门的关系,明确岗位责任和内部审计单位执行过程的基本原则,培养审计人员的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棣华,杨倩.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J].中国总会计师,2004

[2]孙国明.加强国有企业集团审计的几点思考[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5

[3]王棣华.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J].会计研究,2005

第6篇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

建立健全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制度,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防止舞弊行为发生的重要手段,也是强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确保科研目标有效实现的重要措施。内部控制制度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大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如单位的内部人事管理、技术管理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本文运用内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如何科学构建科研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了探讨。

一、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保护科研事业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科研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采取各种控制手段,可以防止和减少财产物资被损坏,杜绝浪费、贪污、盗窃、挪用和不合理使用等问题的发生。

(二)提高科研事业单位高会计资料的质量

正确可靠的会计数据是科研事业单位管理者了解过去、控制目前、预测未来、做出决策的必要条件,而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制定和执行业务处理程序,科学地进行职责分工,使会计资料在相互牵制的条件下产生,从而有效地防止错误和弊端的发生,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三)加强国家对科研事业单位的宏观控制

针对科研事业单位,国家制定的一系列财政纪律及法规要求科研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来落实,科研事业单位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以进行自我约束,遵循国家的财政纪律和法规。

(四)提高科研事业单位经营效率

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合理地对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分工控制、协调和考核,促使科研事业单位各部门及人员履行职责、明确目标,保证科研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

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约束机制

(一)基本原则

内部控制是一种与实践联系相当紧密的管理手段,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时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生搬硬套,应结合科研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建立一套真正适合科研事业单位发展和管理需要的内部控制机制,具体来讲应符合以下原则:

1、合法性的原则。即单位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首先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政府监管部门的要求。

2、有针对性的原则。针对性是指针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而不是照搬其他单位的做法。重点考虑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

3、全面控制原则。一是指内部控制的触角要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二是指内部控制应贯穿于经济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全面规范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使经济业务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

4、互相牵制原则。每一项经济业务活动都必须经过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的控制环节方能完成。不允许一项经济业务活动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经手办理。

5、成本效益原则。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要考虑控制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之间的比例。单位在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要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控制效果,达到经济高效的目的。

6、有效性原则。单位应加强对内部控制的事后控制,定期检查其执行情况,考核并做出评价、落实奖惩,找出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并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和改进,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互相制衡的内部约束机制

1、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2、明确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权限,确定财务收支的审批程序,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

3、规定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

4、规定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

5、设置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单位内部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并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等的依据。

三、结合科研事业单位的特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特别注意点

科研事业单位一方面具有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性、公益性、效益性和非营利性等性质,受国家行政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领导;另一方面,因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应用等,又具有经营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科技服务等方面。因此,在健全完善科研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注意以下方面:

(一)合理区分经营支出和事业支出、专项经费支出,加强对成本核算

在对科研事业单位开展的各项业务活动和辅助活动中,应该合理的区分这3项的支出,以保证财务核算的真实性,防止专项经费被挤占、挪用的情况。事业单位在不断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成本的核算,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制定固定资产的处置制度,保障资产的安全

由于科研事业单位中的大部分固定资产都是国家拨款购置,在核算体制上执行科学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在购入后一次性进入成本费用,不计提折旧。由于这些原因,所以目前很多科学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没有明细核算体系,资产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应该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明确资产的使用、管理和处置制度,防止资产的流失。

四、案例分析

以广东省某研究所为例,探讨如何建立健全严密的和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适应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大多数科研事业单位被推向市场。广东省某研究所的管理层没有认识到财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意义,认为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简单,运转环节少,只需要用老实可靠的人,一切都万事大吉了。因此在财务制度、监督管理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漏洞,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主要的漏洞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该研究所财务科每月需要支付很多给外单位人员的劳务费、稿酬等,因不少这些需要领取劳务费的外单位人员(包括一些专家、实习学生等)有时不方便亲自来领取劳务费,为了工作的方便,该所的财务科采取了由业务科室人员代为发放的办法。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出现了业务科室中有的人代领劳务费后私自截留的问题。

第二,各业务科室的业务收费自行收款,再统一上交财务科。这个漏洞出现的后果是,业务科室将不用开发票的部分收入截留下来。

第三,业务科室办公用品的采购由科室自行购买,然后到财务科报销。这种做法也存在漏洞,因为不论是仓管员还是财务人员都无法确认科室人员所购买的价格是否真实。

因此,针对以上所出现的经济问题,该研究所加强了内部控制,填补这些管理的空白:一是一切现金支付(特别是属于个人劳务性质的支出)必须按制度规定和各级领导审批后方可支出。出纳人员对支付给外单位人员的劳务费用,应由当事人亲自领取,本单位人员不得代领。如其本人没空来领取,采取通过邮局寄款的方式。二是所有的业务收入都必须由财务部门统一开票收取(包括现金、银行收款、邮局汇单)并及时送存银行。任何科室不准私设“小钱柜”,截留各项业务收入。不准利用不开发票、使用非法或自制票据收取各种费用。三是属正常办公消耗品的开支由所办公室统一采购,属科室需要增添的设备等固定资产,必须经主管领导审核后,按规定的程序购买。

新的会计控制制度试行了一段时间以后,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堵塞了原来存在的漏洞。由此可见,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建立健全与其经营管理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将内部控制制度的先进管理理论和规定贯穿到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和完善各种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且在实践中有效地实施、不断完善和发展,必将有力地促进和提高科研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财务管理水平,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从而能够有效的防范经营中的各种风险,确保单位经营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谭善华.完善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12).

2、赵兵兵.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2008(1).

第7篇

【关键词】地铁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所谓项目管理和成本控制, 就是企业对工程分项目来管理,并进行成本的预测、计划、控制、分析、考核等工作,以及制定相应的成本管理制度的总称。随着工程项目管理和成本控制在地铁施工企业的逐步推广普及, 项目成本管理正成为地铁施工项目管理向深层次发展的主要标志和不可缺少的内容,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在地铁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1 地铁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地铁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认识上的不足

长期以来,在地铁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形成了“三重三轻”的现象, 即重实际成本的计算和分析,轻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和对其影响的控制;重施工成本的计算分析,轻采购成本、工艺成本和质量成本;重财会人员的管理, 轻群众性的日常管理。一些地铁建设工程项目经理错误的认为成本管理是会计人员、会计部门管的事情,有些地铁建设工程项目经理简单地将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归于会计人员。其结果是造成施工组织人员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 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和工程质量, 材料管理人员只负责材料的采购、点验和发放工作。这样表面上看起来分工明确、职责清晰, 各司其职,但是缺乏成本管理的责任。

1.2 缺乏可操作的工程成本控制依据

地铁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地铁工程作为施工企业的产品, 由于其结构、规模和施工环境各不相同, 各工程成本之间缺乏可比性。地铁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一般产品成本管理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目标成本管理是一次,它管理的对象只有一个地铁工程项目, 随着地铁工程的完工而结束其历史使命。但很多施工企业对于地铁工程目标成本的制定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 有些施工企业只是简单地按照经验工程成本降低率确定一个目标成本,而忽略了该工程的现场环境、施工条件以及工期的要求, 项目经理部内部又将这一目标成本按照地铁工程成本的构成即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运杂费、管理费、间接费用等按同比例套算下来, 而不管这些成本项目到底有多大的利润空间。因为各地铁工程项目之间没有可比性, 结果到下一个工程项目照样如此, 使目标成本永远停留在目标上。

1.3 缺乏完善的权责利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影响了成本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

“权”是责任承担者为了完成成本控制指标, 对于必须采取的措施所具有的权限, 即实施控制的权力;“责”是要完成成本控制指标的责任;“利”是根据成本控制指标完成的好坏,给予责任承担者的奖惩。坚持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 奖罚分明,是促进地铁建设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动力, 是实施低成本战略的重要武器。目前有些地铁工程施工企业因为各部门、每个岗位权责利不相对应,无法考核其优劣, 以至于出现了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即使兑现了也是受奖的不公, 受罚的不服。或者只奖不罚, 奖罚不到位的做法, 不仅会严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而且会给今后的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地铁建设工程现场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2.1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对地铁工程现场成本进行合理管理,就必须克服简单的生产观念和赶上进度的观念,摒弃只重视现场施工进度的做法。与此同时,要注重运用先进的技术管理措施来保证工程的质量,降低工程造价,杜绝现场施工中不合理开支造成的严重浪费现象。

2.2科学、合理的原则

在各项地铁建设工程现场成本管理过程中,都应该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使工程现场施工既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又符合现场成本管理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从而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有序,实现施工现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施工技术人员以及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巨大潜力。

2.3规范、标准的原则

这是地铁建设工程现场管理所要遵循的最为基本的原则,以此保证各项施工工程项目的协调有序,克服施工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强化施工现场的服从意识,从根本上提高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建立规范、标准的施工现场秩序。

3 完善地铁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体系的方法

3.1 建立成本控制体系

建立成本控制体系作为项目管理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施工企业如何在竞争过程中脱颖而出具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建立成本控制体系则离不开各个施工单位的集体协作。

作为一种成本管理网络系统,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体系,是指以项目经理为主要责任人,领导各个管理层面和施工班组人人参与成本管理控制,控制体系中的每一名成员都担承担着一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的任务。体系中的各成员,如项目 经理、现场管理人员、专业工程师、施工技术人员都必须明确职责,落实成本管理责任,知道管理控制的目标,要做到怎么样的管理控制水平应该如何进行控制。成本控制体系应根据施工过程及时调整和完善需求和进度,同时要重视对施工 技术人员、预结算人员以及现场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以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3.2 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动态控制

施工企业要对工程项目进行动态控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工作:

第一、制定多套施工方案,择优选择。与建立在工程预算的基础上的传统的成本控制不同,现在的成本控制更加的结合实际,各个项目施工前,在多个工程师制定的多个施工方案,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排出多个施工方法进行比较,择优选择施工方案,以保证各个施工方案更加实际和可操作化,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第二、做好市场工艺价格及市场材料的积累,建立询价制度。项目工程的材料费作为项目工程成本的支出大户,及时了解相关各个地区各个市场的原材料价格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首先,应当及时了解施工工程所在地的政府指导价,在各地区不同的市场进行走访,询价并记录,及时建立内部的信息价格系统,及时更新材料价格,保证本单位的价格跟的上市场的步伐,及时准确地把握不同规格,不同地区材料、设备的市场信息,保证项目经营人员可随时随地调用参考,做到 资源共享。其次,在系统价格的基础上,控制材料的购买单价,定期编制主要使用材料的价格走向图,分析材料、设备价格的变化趋势,研究判断不同周边市场 不同材料的价格走向,在参照市场信息价的基础上,把握材料的走向趋势,增加理性分析,将其分析成果应用于项目的材料采购中来。

第三、在成本管理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工程的返修是对资金的最大的浪费,而降低工程的返修率是控制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严把质量关,当然离不开各个质检人员的忠于职守,各级质量检验人员要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自检,定点、定责、定岗,消除质量隐患,做到项目施工质量完成、一次合格率百分之一百,整体优良,避免因返工而造成的各种资源浪费。同时,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要加强法律修养,对合同的各个条款进行仔细的研读,以避免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因为忽视合同条款而遭受合同诈骗。

4 结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竞争成为了施工企业走向成功的唯一之路,而要成众多施工企业中脱颖而出,在施工阶段对成本进行管理控制是必不可少的。企业面临的客户是业主,业主关心的除了最基本的质量外就是价格方面。所以,施工企业保证项目的“物美价廉”就是企业获得成功的不二法门。本文主要是以控制地铁施工成本的可行性为主旨,结合笔者的施工经验,在成本控制方面提出了一些个人简介,以期能在控制施工成本方面为承包单位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恩华,王广伟.建筑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6.

[2]李有香,满广生.房屋建筑施工[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3.

[3]李伟,王飞.建筑工程施工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第8篇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of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enterprise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ore of the construction stage does well the cost control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ncreasing earnings is the project activities more important link, so that in enterpris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play a directive role.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概念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管理。是指施工企业结合本行业的特点,以施工过程中直接耗费为原则,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项目从开工到竣工所发生的各项收支进行全面系统地管理,以实现项目施工成本最优化目的的过程。是为了使项目实现所要求的 质量、所规定的时限、所核准的预算而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监控。

二建筑施工成本控制原则

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在施工阶段搞好成本控制,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是项目经营活动中更为重要的环节,以便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起指导作用。每一个施工企业都应根据自身的施工水平和能力,制定企业内部定额,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在实现施工项目目标的同时,降低项目成本,给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进行成本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2.1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管理的本质是人,人的本质是思想和精神。具体到项目施工成本管理而言,管理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内容都需要相应的人员来完善。抓住本质,全面提高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搞好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的前提。项目成本管理控制贯穿于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亦称”三全“管理。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项目成本涉及到中的各个部门、单位和班组的工作业绩,与每个职工有着切身利益的关系,所以它是个全员控制的过程,要求做到人人有责,人人都参与。项目成本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就是要随着项目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既不能留空当,也不能时紧时松,要自始至终,有序可控。

2.2最大限度节约的原则 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项最主要的基本原则。一是严格执行成本开支范围、费用开支标准和有关财务制度,对施工过程中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进行了限制和监督;二是提高施工项目的科学管理水平,优化施工方案,提高生产效率;三是采取预防成本失控的技术组织措施,制止可能在施工中发生的一切浪费。

2.3目标导向及管理原则

目标导向原则:目标导向原则是指控制工作应着眼于目标,而不是出现偏差时才去控制。由于项目控制有个滞后问题,所以控制系统应以前馈控制为基础而不是简单的以信息反馈为基础,管理人员就能够采取各类有效预防偏差。通过对目标的制定、目标分解、目标执行、目标检查、目标修正等不同阶段来进行控制。

目标管理原则 : 目标管理是进行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成本控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即目标设定、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成本执行结果评价和修正目标,从而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企业确定项目施工责任成本指标和成本降低率指标,是对工程成本进行了一次目标分解。在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目标的设定应切合实际,要落实到各部门、班组甚至个人;目标的责任应全面,既有工作责任,更要有成本责任。根据岗位不同、管理内容不同,确定每个岗位的成本目标和所承担的责任。把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人,通过每个指标的完成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

2.4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各职能部门、各作业班组在承担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应当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为了完成成本目标,就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管理制度,并授予相应的权力。因而相应的管理层次所对应的管理内容和管理权力必须相称,否则就会发生责、权、利的不协调,从而导致管理目标和管理结果的扭曲。最后,项目经理对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要进行定期检查和考评,要与工资、奖金挂钩,做到奖罚分明。。实践证明,只有责、权、利结合,才能使成本控制真正落到实处

三、建筑施工成本控制措施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经济效益最优化,成本分析和控制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效益,当装饰工程的价格已经确定时,成本便是最终效益的决定因素。只有稳健地控制住建筑工程成本,利润空间才能打开,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个现代企业所共同追求的目标才能实现。寻找有效途径,实现成本控制目标降低项目成本的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可以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管理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控制。

1组织措施

首先要明确项目经理部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明确项目经理部、公司和施工队之间职权关系的划分。项目经理部是作业管理班子,是企业法人指定项目经理做他的代表人管理项目的工作班子,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控制的第一责任人,应当针对项目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成本管理制度,组成良好的项目成本管理班子,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全面系统组织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同理应协调好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责、权、利的关系。其次要明确成本控制者及任务,从而使成本控制有人负责,避免成本大了,费用超了,项目亏了责任却不明的问题。

2技术措施

采取技术措施是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提高机械化操作等。公司要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等现代化管理手段,随时反映工程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及时兑现目标责任书的承诺。使成本责任人及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强化或纠正,以强化与成本有关人员的成本意识和责任感。对已经竣工结算、成本控制较好而暂未全部收回工程款的项目工程,应根据成本管理责任合同先兑现50%,待收回全部工程款后再全部兑现,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结合。针对施工材料采购品种较多,价格不宜控制的问题,公司可以组织财务、材料人员,充分利用当代的电脑和网络技术建立一个近两年公司材料采购对比分析数据库,并随时添加最新数据,各项目部可以直接在联网电脑上直接查询所需有关信息,比如采购价格、采购渠道、生产厂家等信息。这样项目采购人员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合格的供货商,采购监督人员也可以很方便地找到监督依据。

第9篇

关键词:汽车;调度管理;控制;探讨

引言

汽车的管理与调度是任何单位都重视的内容,对车辆调度管理与单位顺利的运转发挥重要意义【1】。然而当前汽车调度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就对汽车调度管理控制进行探讨。

1.机关单位车队管理遵循的原则

1.1制度性

在车队管理中应当按照相关的规定实行,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分别为汽车管理、驾驶人员管理。另外,不论是日常车辆调度还是管理,都必须建立在遵守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以防止出现违规行为。

1.2科学性

在车队调度管理中还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调度管理【2】。比如,在车辆的使用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把控,了解车辆的使用状况,以此提升车辆的运行效率。另外,在使用的使用过程中不能将车辆完全派出,应当留出一部分车辆在紧急情况下使用。

1.3灵活性

车辆的调度需要根据相关的规定实施,但并不是调度是死板的,总会存在一些变通的情况,这时应该打破原有一层不变的方式,采用灵活的方式十四号调度。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以防止出现一些列问题而影响整体的运行。

2.汽车调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2.1无法满足供需要求

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汽车调度管理,才能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行,实现车辆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在实际当中,由于车辆管理不够重视相关的规章制度,造成很多单位现有的汽车调度管理制度无法满足供需的具体情况。在使用过程中,车辆的消耗难以控制的合理范围内,当运营之中部分车辆出现损耗之后无法再次投入到运营中去,这样就极易导致供需方面出现矛盾,影响车辆的使用效率,给运营活动的顺利实施带来影响。

2.2制度难以落实,缺乏责任意识

当前汽车调度管理还存在着制度难以落实到位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因素就是驾驶人员没有认真履行责任意识,在汽车的维护与保养过程中没有根据相关规定实行,导致运营过程中出现较为严重的损耗。另外,驾驶人员在驾驶操作与技能维修方面存在不足,对于驾驶方面的专业知识还不够了解,时常出现维护不当或操作错误的现象发生,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车辆的正常使用。

2.3车辆配给存在不足

要想保证车辆的正常使用,应当制定车辆配给的最优化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应了解不同车辆的性能与用途,以保证车辆的性能最大化发挥,确保车辆应用于最适合的部门之中【3】。然而从当前的车辆配给制度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不足,将一些高配置的车辆配备不适合的部门,最终使部门不适用该车辆,使车辆的利用率无法最大化发挥,甚至还会导致部门之间出现矛盾。

3.汽车调度管理控制措施

3.1优化车辆的配给制度

车辆配置制度是根据部门的实际情况来实施的,每个部门需要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使用车辆,在这个过程中要归类好车辆的性能与用途。想要制定相应的应急制度,就应当灵活进行车辆的配给,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可以灵活的使用调控机制来处理这一问题。使所有车辆处于使用的状况是最好的车辆配置制度。将车辆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发挥。因此,在制度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车辆之间的互动,当出现突况时,能够调动其他车辆应付这一情况。

3.2提高驾驶人员的整体水平

车辆的故障发生将直接影响汽车运营率,因此,提高驾驶人员的整体水平十分有必要。可以对驾驶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使其掌握汽车操作、维修的相关知识,这样就能很好的降低车辆故障的发生率,能够自主维护汽车。对于驾驶人员操作不规范的问题,通过定期培训能够提升驾驶人员的操作水平,并形成良好的车辆检查与保养的习惯。另外,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优秀的驾驶人员给予奖励,对于违反规定的驾驶人员给予相应的处罚,以此使驾驶人员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促进汽车的调度管理效率。

3.3建立信息化汽车调度管理控制系统

为了保障车辆的安全运营,使车辆运营效率得到提升,加强制度方面的管理十分重要,再结合汽车调度管理系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度。

4.以GPS汽车调度管理系统支持汽车调度管理的有效策略

4.1有效综合监控方式

GPS汽车调度管理系统具有复杂多样的监控目标,为了对实现较多的监控目标,借助GPS技术十分有必要,应用过程中需要交叉与互换,更好的达到分组监控的目的【4】。以这种方式进行监控,有助于保证在同一监控窗口展开较多目标的监控,以此使监控质量与效率得到提升,减轻监控人员的工作压力。在进行多个目标的监控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展开监控,比如,将同一区域中的车辆分到同一组,将方向一致的车辆划分到同一组。以这种方式进行调度监控,对提升监控的效率与质量奠定良好基础,以此使汽车调度管理控制的需求得到满足。

4.2合理运用实时显示功能

在GPS汽车调度管理系统运用中,应当充分运用其中的地图显示功效,并在此基础上监控地图漫游的具体情况,更全面的掌握路况的实际情况,使车辆得到更好的控制。假如路况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异,应科学的利用GOS技术,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动态性。假如目标与现行的位置具有很大不同,可以将GPS的切换功能应用其中,以此了解具体状况,并且设置地图比例显示,以此更好的进行操作。在操作地图过程中,能够实现地图的放大与缩小,而且还能实现自动的定位操作。在GPS系统中,还能采用放大镜功能,以此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这种方式对汽车调度管理控制发挥重要作用。

5.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汽车调度管理十分重要,其关系到汽车本身的运输工作效率以及交通的正常运转。然而当前汽车调度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提升汽车调度管理的质量,可以通过改进车队管理方式、车辆配给缺乏优化、并运用GPS系统技术,以此使车辆的运行效率得到提升,使车辆的行驶更加安全可靠,满足单位对车辆的使用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付磊. 基于关键链的复杂产品研发多项目调度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

[2]刘伟佳,吴秋伟,文福拴等. 电动汽车和可控负荷参与配电系统阻塞管理的市场机制[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24:26-33+101.

[3]王永强.目标控制管理在汽车生产调度中的使用[J].电子世界,2014,14:379-380.

[4]王奎海.浅谈汽车调度管理控制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6,05:181+97.

第10篇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水厂;信息;应用;管理

0.引言

水厂是城市供水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水厂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城市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了提高水厂的工作效率以及供水质量,在水厂中利用计算机信息进行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供水质量。

1.计算机信息自动控制系统的原则

根据水厂的日常工作要求,水厂的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应符合安全、便捷、节约、高效的基本原则,同时还应该满足集中管理、分步控制的基本原则,加入计算机主要是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水厂的出水能力。

2.水厂分控站的自动控制功能分析

2.1水源水泵分控站控制功能

水源水泵分控站主要分为两个控制功能,一是远程控制功能,二是全自动控制功能。采用任何一种控制功能对水源泵站进行控制,都要先进行关机组检查,检查机组能否满足正常启动的条件。在水源水泵启动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需要对水泵的运行数据进行监测,一旦发现水泵的启动电流变化曲线不正常,就应该立即关闭水泵,之后,工作人员应该根据机器报警的类型,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及时地对水泵进行修复。

在使用远程控制功能中,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工作的需求,利用总控室中的计算机对工作间的任何一台水泵进行控制,这就是所谓的水源水泵远程控制功能。

在使用全自动控制功能时,水源水泵根据设定好的程序进行工作,例如:工作人员根据今天的工作任务,设定好需要开启的水源水泵数量,并设定好清水池的水位、出厂水流量等等。在使用全自动控制功能时,应该备用一台水源水泵,避免工作水泵出现意外情况而耽误正常的工作;同时,还应该注意水源水泵的工作时间,合理安排好水泵的工作时间,避免超负荷运转。

2.2一号滤池分控站控制功能

一号过滤池分控站主要依靠自动控制设备进行相关控制,该系统一般由一个公共反冲洗PLC和十个滤格PLC所组成。该系统能够实现过滤控制和反冲洗控制两个功能。那么该系统是如何实现这两种功能的呢?

系统的水位计会根据源水流量测定出过滤池的水位和水压,之后会将该数据传送到系统,系统经过分析之后,将水阀门应该开启的角度传送到PLC,由PLC进行最后的调整,从而实现过滤控制功能。

反冲洗控制功能较为复杂,一般系统需要经过气冲阶段、气水联合反冲洗阶段、水冲阶段、停止反冲洗阶段以及恢复过滤阶段。以上这些工作阶段都需要经过一号滤池中的系统进行控制,同时还要设定工作时间,这样才能基本实现反冲洗控制功能。

2.3二号滤池分控站控制功能

二号滤池分控站与一号滤池分控站所控制的工作范围略有不同,但总体上的配置和控制功能还是基本相似。该系统一般由一台PLC控制系统进行控制,但是在自动控制工作上进行了相关改动。一是该系统采用了整套的PLC系统进行控制,这不仅节约了水厂的投资成本,也提高系统工作的稳定性;二是系统在自动控制方面具有更为强大的自动控制能力,可以根据水源水流量自动开启滤池数量;三是对反冲洗控制功能进行了改进,原有的系统在关闭进水阀的同时就会立刻打开排水阀,而新系统则不会这样,该系统会在关闭进水阀之后,先进行过滤工作,等水池中的水位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开启排水阀进行排水工作。这种智能化的控制功能有利于节省反冲洗水量,能够节约水厂的投资成本。

2.4清水泵房分控站控制功能

清水泵房分控站有哪些功能呢?顾名思义,清水房的主要任务就是控制清水泵。主要工作内容即是启动清水泵、控制来水水压。清水泵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自动控制功能,即远程控制和全自动控制两个控制功能。

远程控制功能与水源水泵的控制原理相同,都是利用总控室的计算机对工作间的水泵进行启动、关闭的控制;而全自动控制状态下,系统会根据出厂水的压力和流量决定清水泵的开启数量。值得注意的是,清水泵房控制系统应该更注重水泵的安全运行问题,例如:水泵在工作期间也要设置备用水泵,水泵只有在工作电压达到9.5千伏电压之后才能正常运行;在水泵出水过程中,水泵的蝶阀应该处于关闭状态,液压缓闭止回阀应该处于开启状态。

由于清水泵房自身的工作特性,对清水泵房还需加强相关保护措施。例如:水泵的工作电流超过38安培、水泵三相电流不平衡、水泵电压过低、水泵电流过低、对泵过热时都应立即关闭水泵机组,避免危险事故发生。

2.5反应沉淀池和泥水沉淀池分控站控制功能

反应沉淀池和泥水沉淀池分控站又称为加药控制分控站。加药控制实现的过程主要有加氯控制过程、硫酸控制过程、加石灰控制过程、加助凝剂控制过程、虹吸排泥控制过程、泥水泵控制过程。本文主要介绍加氯控制过程、硫酸控制过程、虹吸排泥控制过程、泥水泵控制过程。

加氯控制过程主要分为前加氯控制和后加氯控制,前加氯控制主要根据水源水流量进行开环控制;而后加氯控制是依据过滤后的水流量作为系统的前反馈量,把清水池入口的余氯值作为反馈量,根据前馈量和反馈量制成闭环控制系统,以此控制加氯过程。加硫酸控制过程主要以SCD值为控制变量,通过PID实现基本控制功能,该系统具有快速反应的特点,能够克服“沉淀滞后”的问题,同时还能调节加药的剂量,以达到保证水质的目的。

虹吸排泥控制系统是泥水沉淀池的主要工作,虹吸排泥机的控制机理主要是根据水源水浑浊度以及流量确定排泥机的工作周期和工作路线。工作路线主要分为全程、三分之一程、三分之二程;排泥机的工作方式主要分为单向排泥和双向排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泥水池容积的限制,只能同时开启两台排泥机。该系统只要设定了排泥周期,就可以控制排泥机的工作时间以及启动时间,进行自动排泥工作。为了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控制,可在排泥机和控制系统中安装远程控制部件,利用远程控制对排泥进行控制,这样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还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人为失误。泥水泵控制过程较为简单,主要是由泥水池的水位决定的,通过水位的高低设定水泵开启的台数以及工作时间。

3.计算机信息在水厂中的管理控制特点与应用效果

3.1计算机信息管理控制特点

水厂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控制系统主要基于PLC控制部件,水厂的一号过滤池、二号过滤池、加药控制站都使用了计算机信息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提高日常工作效率,实现立刻控制、中心控制、分步控制三位一体的控制体系,大大提高系统运行的性能。

水厂还利用远程控制部件实现了远程操控排泥车的工作,这种工作方式有利于排泥工作的顺利进行。该系统最大的特点在于后期的维护管理,该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就会自动报警,同时还会根据不同的故障发出不同的报警提示,方便工作人员的后期维护。

3.2计算机信息在水厂中的应用效果

使用计算机对水厂进行日常管理,有利于提高水厂的出水质量以及出水速度;与此同时,还能节约水厂的日常能耗,节约水厂的投资成本。最终能推进水厂现代化进程,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我国水厂的管理水平。

4.结语

总之,在水厂中利用计算机信息进行管理有利于提高水厂的工作效率,同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厂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节省大量的成本投资,能够提高国家所有水厂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第11篇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使用主要包括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电算化系统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替代手工记账。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是会计电算化重要的基础工作。会计基础工作是否合理、完善,不仅影响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否能顺利投入使用,而且会影响自主开发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单位整个系统开发的成败。

一、财政单位的会计电算化

衡量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化的基本标准是,按财政部的要求做到会计工作达标。除此以外,在电算化系统投入使用前还应做以下工作:重新核对各类凭证和账簿,真正做到账证、账账、账实相符;各类证、账、表格式规范,符合制度规定和企业使用需要;清理银行账户和往来账户,排除各种虚假未达账项并认真处理各种坏账、呆账;根据单位管理需要,对单位使用的会计科目体系进行认真的整理并确定编码。重新确定诸如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折旧的计算方法等,以确定符合计算机处理特点的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建立健全适合电算化系统运行需要的规章制度。

使用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是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目的之一。根据财政部的规定,使用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应该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并应通过必要的验收和审批。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达到财政部的《会计核算软吁甚本功能规范》的要求;配有专门或主要用于会计核算工作的计算机或计算机终端,并配有熟练的专职或兼职操作人员;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与手工会计核算同时运行3个月以上,取得一致的结果;有严格的操作管理制度;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制度;严格的硬件、软件管理制度;严格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根据以上要求,使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单位,在系统建成并按单位业务处理的需要和计算机工作特点完成初始设置后,应进行认真的试运行,并及时与手工业务处理结果进行核对。试运行的任务是:检查建立的电算化系统是否满足单位的工作需要;使用人员对系统的操作是否存在问题;建立的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制度是否严格完善。

二、财政单位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电算化系统下的会计及电算化岗位的职能权限问题操作权限控制是一种基本的内控手段,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业务处理大部分由计算机操作,人为控制减少,削弱了会计审核功能。有些单位的各岗位操作权限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有的操作员可以以不同的身份进入系统操作,使分工控制名存实亡。

第二,会计人员因主观原因或技术因素造成非法操作或操作失误这是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中的主要任务,因其系统的程序、数据、文件等很容易被仿造、复制和修改,而不会留任何痕迹,所以某些人员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利用职务之便或不按操作规程进行非法操作,如通过冒名顶替、盗取密码等手段来非法改动、销毁会计资料,给单位造成严重损失。同时,由于单位的业务人员素质不高、操作制度不规范等原因,也会造成很大风险,因会计电算化的核算是高效自动的,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错误,就会引发其他环节一系列的错误。

第三,会计电算化的安全性及保密性的问题现有的软件系统在设计、开发阶段普遍存在重功能轻安全的现象,以至软件投入运行后存在着安全隐患,如数据库呈开放状态易于打开等。电脑的系统数据和会计信息资料有面临被不留痕迹的浏览、修改的风险,而现在许多单位缺乏操作的记录功能,出现问题后不便于追究责任。

第四,会计资料的备份和保管不及时、不规范,导致财务数据丢失在会计电算化法规中明确规定,单位应坚持每天双重备份,并分人分处保管。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并没有真正落实,也没有及时打印并按规定保管凭证和账簿,致使电脑一旦出现故障或磁性介质损坏时,部分会计资料就会丢失,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五,缺乏专业的系统维护人员目前,许多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缺乏;而系统的维护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熟悉,但对会计业务不够了解,使得在系统运行中的故障不能及时分析、排除。

三、强化财政单位会计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

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原有手工系统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如: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各岗位间必须相互制约、相互核对的作用;账、钱、物三分管;实物和相应的账簿记录必须要经常核对等)仍然是系统内部和控制的基本原则,但具体的控制环节和控制方法则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会计电算化系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

第一,组织操作控制。组织操作控制的基本要求是建立严格的职责分工,对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隔。目的是对各岗位明确权责和工作范围,建立各工作岗位相互核对和监督机制,以避免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组织操作控制的要点是:系统的开发,维护人员与系统日常操作人员及现金的保管3类人员的职责应严格分割,互相不得兼任;日常使用中数据输入,审核和数据档案(尤其是磁介质档案,如各种备份软盘)及系统开发文档资料保管的职责应严格分隔;在电算化系统中工作人员的权限分配和口令密码设置、自动上机操作登记是系统执行不相容职责分隔的重要技术措施。对这些措施的执行情况应有严格的控制和监督。例如,口令是操作人员身份的标识,应严格规定每个工作人员必须设置自己的口令密码,并应经常更换和对他人保密。

第二,计算机硬、软件的控制。计算机硬、软件的控制管理是为保证计算机设备正常运转和会计软件的安全保密实行的控制。这种控制包括:机房设备安全和计算机正常运转的制度;建立设备经常性检查和定期保养制度以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规定机房禁止的行为以维护机房的正常工作秩序;建立严格的外来软盘检测制度以杜绝计算机病毒对系统的损害。会计电算化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它涉及财务会计知识、计算机运用、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等方面知识。因此,要经常对财务人员开展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风险的防范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更加有效地防范会计电算化内部质量控制风险。

第三,软件的安全控制。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软件特别是应用软件的控制,应从软件的开发阶段就加以控制,并使这种控制贯穿于整个软件的使用过程。软件的安全控制应包括:开发设计过程的控制。电算化系统的大量工作是由计算帆在程序的控制下集中自动地完成。大量的内部控制措施也是采用计算机技术通过程序来实现。对系统开发设计进行严格控制可以使系统的开发更有效,开发出的软件质量更高,并可为审计查证工作带来便利。对于定点开发的软件,这种控制包括:保证系统程序设计严格按照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促使人员在系统中设计必要的内部控制措施、数据跟踪功能,甚至对专为审计服务的程序段和标准数据输出功能进行开发等;会计软件的安全保密控制。机内运行的程序文件必须进行加密处理或者采取其他保护措施,防止程序被非法篡改,不允许运行系统的源程序。定期检查运行中的会计软件的完整可靠性;修改会计软件的控制。会计软件的修改必须经过审批,在财务主管的组织监督下实施。修改后的软件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并形成必要的文档资料存档保管。企业应根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做好会计资料的收集、保存和调用等方面的工作。财务部门对于已输出的磁性介质上的会计资料应及时加贴外部标签,指定专人妥善保管、存档,并定期检查、复制,对会计档案的调用要有完善的资料借用和归还手续。另外,企业使用的会计软件也应具有强制备份的功能和一旦系统崩溃等及时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

第四,会计档案的管理控制。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增加了大量的磁介质档案和系统开发、维护档案,因此应建立严格的控制措施,以保障档案资料的安全。其中包括:磁介质档案的防高温、防磁、防霉、防盗等安全措施,实行严格的登记和监督;会计软件源程序和文档资料的保管、借阅登记措施;机内数据资料的备份和恢复控制。电算化系统应留有充分的备份和恢复机内数据的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保证机内数据受到破坏后可以及时得到恢复,保证机内数据的安全。但是如果疏于防范,恢复功能也会成为篡改机内数据的有利途径,因此必须建立对恢复功能的严格控制。另外,还应建立必要的防止绕过程序控制篡改机内数据的措施,以保证机内数据的安全。为了保证系统会计数据不被随意操作,要加强系统操作和安全管理控制。从内容上来看,一般包括以下几项:设置操作权限、制定上机守则,禁止非操作人员操作;制定内部操作规程,严禁违规操作,如预防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输入计算机的措施,预防已输入计算机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未经核对而登记机内账簿的措施;数据存储和处理相隔离;建立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制度,形成上机日志;健全并严格执行防范病毒管理制度等。另外,系统文件由专人负责保管,使用和修改必须经过有关领导审批,与系统无关人员不得接触系统文件,从源头上控制会计数据信息的作。在系统开发阶段,要设置对系统操作痕迹留有记录的功能,特别是对已入账的凭证,系统必须提供留有痕迹的更改功能,对已结账的凭证与账簿以及机内账簿生成的报表数据,系统不能提供更改功能等。

四.结论

第12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内部控制

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已是无可质疑的,已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有力支撑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中小企业凭借数量众多、经营方式灵活、创新意识强等独特的自身优势,在拓宽就业渠道、增添竞争活力、推动制度变革与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关于中小企业的成长期短及在市场经济中面临残酷竞争时有些弱不禁风、不堪一击的问题,究其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中小企业在规范的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制度中,缺少设计合理、运作规范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不能从战略的角度审视其内控的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就很难持久、健康地运营, 至于其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更是一纸空谈。

一、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有长期战略的眼光

阿里巴巴的马云提出“要做102年的企业”,这就是最实在的长期战略规划。中小企业实施“鼠目寸光”的短期战略,可以说是很难有所发展,甚至是有直接生存危机的。战略管理就是重大的、带全局性的谋划,战略管理是决定企业长期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行动,是企业在保持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中实现其宗旨的管理过程。

(一)从战略出发有助于促进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化的形成,信息传递程度的增加,使得国内中小企业面临着科技革命、网络革命、信息革命的重大挑战。同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深化企业改革的进程中,还将面对多元化的产权关系和多样化的人文环境。所有这些外部环境的种种变化,都需要我们对以往的管理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进行重新定位,这些从根本上体现了对中小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必然性。

战略管理注重对企业未来总体方面的谋划,着眼于机会与趋势, 而不是针对企业的个别困难与问题。它着重于企业的长期业绩与前途,而不是眼前的短期利润,其立足点是谋求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从战略出发有利于中小企业的科学发展

现代企业管理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特别是管理人本化、信息化、知识化、民主化和高效化等深刻变化和创新理念,促使现代企业的发展总体上已从传统企业走向新型企业,从“硬件时代”走向“软件时代”,从经验决策走向科学决策,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管理。要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不仅需要制定正确的企业战略,科学地实施战略管理,及时把握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 同时也需要优化内部资源的配置,从而取得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实现企业的新发展。

战略管理也是企业领导者在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条件分析、预测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企业战略并付诸实施,从而保障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发展的过程。它强调对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及趋势的把握,强调企业的长远利益,着眼于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其目的是寻求企业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战略管理寻求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协调,通过对外部环境因素的分析,对环境变化的预测,辨明机遇和威胁,并通过调整、优化等措施,寻求在未来时期企业与环境的协调。

(三)从战略出发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资源整合

战略管理就是围绕战略目标有重点地配置资源,创造良好的战略实施环境。最主要的是培育战略支持型文化,倡导结果导向与追求卓越的精神,保证薪酬制度与战略业绩的紧密结合;制定有助于战略实施的政策和程序,建立内部控制机制以保证战略方向不偏离预定目标,发挥战略管理的领导作用,营造支持战略管理的组织氛围,适时进行战略调整。战略管理就是从长远的角度去认识、理解、解决中小企业问题,并持续贯穿整个企业的过程,而不是只强调阶段性的战略规划、战略目标等。

二、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健全的内部控制规范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确切地讲,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呈现出企业负责人等管理层本身的内部控制意识淡薄、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和不规范、 缺乏长远的风险评估制度、控制政策不健全和监督机制不完善以及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等主要问题。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健全,直接导致了其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更无从谈起对中小企业的长远规划。

在日常管理工作及内控制度的执行中,许多中小企业往往只片面关注经营效益,忽视对岗位设置、人员任用、会计账证、资产管理等企业基础工作的检查考核,不仅没有对基础性工作查疏补漏的意识,更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对基础性工作实行奖优罚劣。由此引发企业基础管理不完善、经济业务不规范、会计核算不完整、资产运营效益低下等一系列不良现象的普遍存在。这些现象不仅为违法舞弊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给企业造成财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着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亟待内部控制规范的建立

我国的内控制发展较晚,而且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被动和适应经济发展需求而生的,有明显的滞后性。2008年7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与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规范将内部控制的作用深化,范围扩大至“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度,直接体现和渗透了战略管理的思想。

对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观点,笔者比较赞同和丽芬(2008)把内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和丽芬指出内部会计控制是与会计工作和信息直接相关的控制;而内部管理控制是与经营管理工作直接相关的控制,会计控制始终是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也是管理控制的基础,管理控制与会计控制的互动结合,能最终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三、战略视角下内部控制的对策研究

(一)必须站在战略管理的高度制定内控制度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就是要确保企业的基本目标:生存和发展。生存是前提,站在战略管理的高度就是要在考虑企业未来发展,对企业未来规划的前提下,如何保证企业的根本生存。其具体的目标为:财产物资的完整,会计信息的准确透明,生产经营的健康良性发展。

战略管理,就是在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发展领域是朝行业上游发展,还是朝下游发展;是在原范围内发展,还是跨领域经营。其次要确定发展策略,是扩张还是收缩或是维持;还包括价格策略,是锁定高端客户高端定价,还是面向大众低端定价或是以独特产品或服务差异定价,必须要站在战略管理的角度,不是高高挂起、目空一切。以此为依据,中小企业在制定内控制度时,才能有宏观的把握、方向的指引、全局的考虑,能更有效地规范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必须考虑战略管理的相关原则制定内控制度

建立中小企业内控制度,其中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战略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在层次上应当涵盖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企业全体员工,在对象上要覆盖企业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在流程上应当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等各个环节,从全局角度出发。

为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和在执行过程中的日趋完善,中小企业必须定期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以便观察制度的执行程度和执行效果,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不断采取措施修正或调整有关偏差,促使企业的内部控制更加合理有效。通过对企业管理基础性工作的检查考核,建立相应的长效激励机制,并将两者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完善基础管理,不断促成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三)内控制度的制定要“有主有次,重点突出”

内控制度的建立绝不能成为高高挂起的“看客”,是要有主要内容和次要组成之分的,而且对重点内容要有所突出。对于中小企业的内控制度,会计控制是核心和重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应从最基础层面的内部牵制、会计控制做起,建立与之相关的货币资金控制制度、应收账款控制制度、成本费用控制制度等,另外,在会计控制基础上,建立组织结构的设计以及管理制度的设计,包括生产质量控制和人力资源控制等的全面控制。当然在“有主有次,重点突出”的基本原则下,要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结合在一起,把长期战略目标作为旗帜、方向,指引企业的发展。内控制度约束和规范着企业的发展,可以说从战略角度对内控制度的制定,更大程度地促进中小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四)建立内控制度长效持续的监督机制

要考虑对内控制度的长效持续监督机制――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直接对中小企业高管层负责并由其聘任,工作的重点要突出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作出分析、评价和提出具体的管理建议,而不能流于形式。内部审计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和提高中小企业的发展运行机制,功能多样化,业务拓展化,手段多样化。

(五)内控制度不是死制度,要“与时俱进”有发展

现在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初期或萌芽期可能离不开“英雄时代”、“英雄人物”,这些创业者在某一方面一定有过人之处,但终究不能作为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可靠依据,要靠制度,靠体制。建立中小企业的内控制度,不是为了某个人或某一具体团体私利,而要从长远战略角度出发,全局性考虑其体制、制度,而且要“与时俱进”,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更新、有发展,不能落在企业发展的后面,成为累赘和包袱。内控制度要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灵活调整,要始终能指引、规范企业的发展。

(六)注重内控制度的信息化手段

现代社会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建构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与顺畅的信息沟通系统,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内控制度不可或缺的内容。它将有助于中小企业及时把握其自身的运营状况和组织结构中所发生的各种情况,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适时、全面和准确的各种信息,并使之快速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沟通、反馈,从而大幅度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效率。在信息交流平台与信息沟通系统的建构中,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是整个管理信息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自身建设及其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沟通交互,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组织处理会计业务、提供财务管理和决策信息,亦可辅助企业管理者实施控制,增进中小企业内部的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 和丽芬.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8(5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