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精神病的沟通技巧

精神病的沟通技巧

时间:2024-02-01 17:13: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精神病的沟通技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精神病的沟通技巧

第1篇

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是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它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理念,是人与人之间交换意见、观点、情况或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良好的护患沟通可使护患双方互相理解和配合,防止护患纠纷发生。加强护患沟通可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护理质量。

精神科门诊的工作特点

门诊工作是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是为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提供咨询服务的场所,是医院接触患者最早,人数最多,范围最为广泛的部门。精神科门诊专科性强,就诊患者特殊,就诊人群中大部分为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者是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他们大多数都有多个家属陪伴,导致门诊人流量大,环境嘈杂,加之病情复杂,表现各异,有哭的、笑的、骂人、打人的,捆绑而来的情况比较复杂。除此之外,我院门诊还承担劳动能力鉴定及精神残疾鉴定的工作。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指导就诊导向合理,对不同需求的就诊者正确分诊,门诊护理人员每天置身于患者之间,与患者零距离接触,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

语言沟通技巧

科学性,实用性语言:护理工作在医疗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护士在工作中应该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术语,科学严谨地对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给与说明,在交谈中要掌握分寸,通俗易懂,有理有据,使患者及时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心理,从而对医生护士产生信赖和敬仰。积极配合战胜疾病。

礼貌性,委婉性语言:使用尊重患者人格的语言,护士尊重患者才能得到患者的尊重,也收到了以礼服人的效果,也满足了患者希望受到尊重的心理需求,这是护患沟通的重要环节。不要用生硬的语言命令患者做某事或不做某事,虽然是为了患者早日恢复健康,也无恶意,但对患者来说是被强迫性的接受。这样,患者易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不愿意主动与护士沟通。因此,使用礼貌委婉的语言使患者受到了尊重,心情舒畅,有利于疾病的治疗,还大大提高了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

安慰,疏导性语言:使用体贴,关心,同情患者的语言。患者来到医院,特别是精神病院本生就带有一种抵触情绪,护士应该予以理解和同情,让有哀怨伤心的患者尽量倾吐心中的苦闷和忧愁。通过护士用温暖热情的语言使患者感到极大的安慰,患者的心和护士的心一下子就帖近了,这就增加了更多的沟通机会,对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非语言性沟通技巧

面部表情应用技巧:实行微笑服务,微笑是人间最美好的语言,自然而真诚的微笑对患者的安抚作用有时能胜过药物的作用。微笑能使患者消除陌生感,增加对护士的信任感。如果面部没有任何表情,没有微笑,会使患者感到生硬,增加患者的紧张感,这将不利于护患之间的沟通。

身体语言(姿势,仪表)交流技巧:好的仪表不仅给患者视觉上享受,同时也给患者以人格上的尊重,护士在与患者交谈时,应着装合体,举止稳重大方,表情自然。灵活应用手势,点头等动作,能使交流有效进行。

距离与沟通技巧:医护人员与患者的距离在沟通技巧中也很重要。据统计,亲密0.5m,朋友0.5~1.2m,一般认识1.2~3.5m,陌生人3.5~7m,在门诊护理工作中,我们交流谈话最多,可采用社交距离1.2~3.5m,距离掌握不好,很容易使患者和家属产生误解。

总之,精神卫生工作是一项高风险事业。精神病不同于其他的内、外科疾病,由于大脑机能失调导致患者认知、情感、意识和行为障碍,患者在病态支配下常做出难以预料的各种意外行为,给精神科门诊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门诊护士应清醒地认识到精神科门诊的特殊性,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而且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沟通技巧,才能保证门诊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精神科护理;服务;技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在精神科护理工作当中,其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是引起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同时,医疗质量也是医院生存和竞争与发展的根本,它作为一项繁琐且细致的工作,并且其中的病人还会由于病症的发作,时常出现由幻觉和妄想等支配下发生的自杀和自伤、伤人、逃跑、冲动等安全意外事件,所以特别要求医护人员处理得当,避免发生医患纠纷。这就强调了在精神科护理的服务中,医务人员要熟悉掌握服务的技巧和方法,这对整个精神科的护理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1 日常护理的沟通技巧

1.1 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 精神病人一开始进入医院都会很紧张,没有安全感,产生焦虑的情绪,这要求作为患者第一接触人的护士在接待这些患者时热情大方,面带微笑,对患者的态度和蔼可亲,拉近与患者距离,打消患者对医院的恐惧心理,使得患者信任护士,信任医务人员,信任医院,创造一个使患者有安全感的环境,从而能使得患者积极的配合进行治疗与护理,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因为患者是特殊的,所以要求医务人员要有耐心,要尊重和理解患者的意见,维护患者的权益,切实搞好医患关系。

1.2从患者角度思考问题 面对患有精神疾病的精神患者,他们一般不善于表达自己或干脆不表达自己,对情感和思维不能正常运行,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这就要求护理医务人员要时刻关注患者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要仔细细心的分析,从病人的举动和表情等进行观察了解,给予及时的帮助,使得患者能更加配合的进行治疗,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1.3 提高职业道德,尊重患者 前面也说到了,精神科护理面对的患者都具有特殊性,在医务护理人员接触和与精神病患者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和不安全因素,时常会出现患者辱骂殴打医护人员,所以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就要求医护人员做到态度良好,面对患者要有耐心,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多鼓励和赞扬患者,不挖苦与讥笑患者,要尊重患者,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素养,面对患者的漫骂和人身攻击要有克制,控制住自己心境,全面提高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和医院的服务形象。

2 在特殊情况下的服务技巧

2.1 对待兴奋与愤怒的患者 精神患者由于时常出现各类病症,存在出现不受自己意愿支配的现象,情绪不稳定,经常会无缘无故的兴奋或暴躁。所以医院护理人员对待此刻的患者时要耐心疏导,认真聆听患者愤怒的理由,从各方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平复患者的情绪。而面对突况和紧张情况,以及一些情绪过分兴奋的患者,要采取保护措施,防治患者自伤或伤害他人,并且要加强对自身的保护,悉心与患者进行沟通,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有能力分析患者出现此类情绪的原因,及时做出解决,稳定病情与患者的情绪,消除一切不安全的因素,使得患者逐渐恢复正常。

2.2 对待拒绝进食和拒绝服药的患者 精神病患者还会出现拒绝进食和拒绝进行服药的状况,而面对这种局面医院护理医务人员要首先清楚了解患者病情,然后亲自对病人做出示范,打消患者进食和服药的疑虑,尽量鼓励患者能主动进食。并且医务护理人员要以自身的魅力和情绪感染患者,以坚定和肯定的态度使患者对药物充满信心,护理人员还要充满服务理念,要积极对患者进行喂饭喂药,为以后培养患者的主动性打下基础,提高患者的康复进度。

2.3 对待要求过高的患者 面对一些特殊精神疾病的患者,他们可能经常会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或以一些苛刻的方式表达自己要求别人的关注和关心与同情的夙愿。这个时候,医院护理服务人员就要加强与这些患者的沟通,耐心听取患者的抱怨,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一些苛刻的要求,对患者进行包容和理解,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使患者充分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和被关心,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加强患者对自身的信任。但是对待患者提出一些不合理,不切实际的要求,要坚决果断的进行拒绝或限制,不能放纵和无限度的促使患者做出不正确的事情。进一步从日常生活将患者引回正常的行为动态。

在对精神科护理的服务工作中,要注重技巧和方法,建立起和谐健康的融洽医患关系,只有建立起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才能建立起稳定良好的交流与治疗环境。所以加强对患者的沟通,掌握必要的技巧,才能更好的服务患者,满足患者家属的要求,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医患矛盾的出现,这种技巧在医院进行护理服务中非常重要,特别针对精神科护理服务,面对特殊的患者,更加显得其重要性,是取得患者和患者家属信任的重要环节,这便要求医务护理人员掌握各类护理服务沟通技巧。这对精神病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医院的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影响精神科护理带教的因素分析与对策[A].河南省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2011.

第3篇

【关键词】 住院;精神病;健康教育

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发生暴力行为的几率较高,给患者和被攻击者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而整体护理的开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己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1]。目前,对精神病的治疗仍以传统的治疗,即药物治疗为主,目的是控制精神症状。我科于2005年开始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住我院精神科两个男病区和两个女病区的患者。诊断均符合国际精神疾病分类第10版关于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2]。实验组80例,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24~59岁,平均38.89岁,病程1.5~8年。精神分裂症47例,情感性精神障碍21例,其他精神病12例,对照组80例,男41例,女39例,年龄25~60岁,平均38.74岁,病程1.5~7年,精神分裂症46例,情感性精神障碍27例,其他精神病7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疾病分类经统计学分析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实验组采用药物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而对照组仅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

1.2.2 健康教育的内容 主要是加强心理健康、病房组织管理、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宣教。健康教育的方式:以上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编写了小册子分发给患者及家属,在病房内粘贴宣传画,定期更换内容进行讲解,让恢复期的患者与患者进行沟通,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采用集体讲课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帮助患者认识所患疾病的性质及预后情况,组织患者座谈,每周考查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及不良行为的改变情况,并结合奖励手段给予奖励和强化。

1.2.3 治疗效果的评定 由2名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NOSIE评分,时间为入院时,即治疗前、治疗4周末、8周末和12周末进行评定。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评分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于治疗4周末和8周末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是以全体人民为对象,通过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以及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教育,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人人都具有自我保健能力,进而达到精神、身体、社交等方面保持健全的状态[3]。

3.2 建立良好的治疗性关系是精神患者健康教育的基础。治疗性关系是指护理人员以帮助患者为目的所建立起来的专业性关系,可以达到治疗性的结果,被认为是精神科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精神科护士和首次住院的患者接触,护士要根据每位患者的病情,灵活掌握时机,运用沟通技巧。首先主动给患者以关心的信息,如介绍环境、自我介绍以减少患者的不安,建立信任感,患者信任护士,才会放松心理警戒,暴露思想,愿意接受护士的引导。

3.3 由于精神疾病患者与其他疾病患者相比有其特殊性,所以对精神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也有别于其他科的健康教育。在宣教病因、药物作用及副作用时应有所侧重,如在宣教病因时,应重点介绍情绪因素和个性特点对疾病的影响,并鼓励患者培养积极乐观的个性,稳定的情绪,以利于病情的好转及预防复发;在宣教药物的副作用时,应重点介绍最常见并且是通过患者自己的注意可以避免或减轻的副作用,如:口干、便秘、性低血压等。在精神科病房中,较常采用保护性约束、安全检查、强制性治疗等措施,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应给患者及家属解释清楚,以取得支持与合作,否则可能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甚至会发生医疗纠纷[5]。在护士帮助患者了解自我,适应角色的转换,促进疾病的康复中收到一定的效果。对康复期患者维持健康的自我认识、与家属的沟通和指导更能体现现代护理观念贯穿于护理工作中。

参 考 文 献

[1] 蒋冬梅.病人健康教育指导.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29.

[2] 杨德森.基础精神医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42.

[3] 韦丹.健康教育在精神科的应用.华夏医学,2002,15(5):663-664.

第4篇

    精神科首次入院的患者常常缺乏自知力,但不能因为这样就忽视了护患沟通,恰恰相反,正由于患者处于疾病的高峰期,心理很脆弱,又极不情愿地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常常表现出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等,护理时应该更为小心,因为此时一个小小的甚至是平时习以为常的动作或语言都会引起患者情绪上很大的波动,给今后的治疗和护理带来相当的负面影响。积极、主动、细心、耐心和恰到好处是顺利沟通的手段,要运用适当的语言技巧去了解患者的入院情况和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向患者做自我介绍、管床医生护士、住院制度、病房环境和其他相关项目,在对患者的病情解释时,做到恰如其分,既不过于夸大病情,亦不轻描淡写,让患者和家属认识到入院治疗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使之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即将开始的治疗程序。尽量满足合理要求,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利,保守医疗秘密和个人隐私。向患者或家属说明保密原则,让患者安心入院。

    2重视患者家属和社会关系的沟通

    精神病患者需要家庭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长期照料和支持,强大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对病情的康复至关重要。往往在护患关系的沟通中仅仅重视患者的恢复而忽视了“家”的神奇效果。其实有许多患者的发病病因正是因为家庭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才造成的。处理好这种护患关系的沟通最大的技巧就是和患者家属,社会关系和谐沟通。家庭成员因长期难以忍受患者发作时的精神症状或缓解期残留的人格障碍时,难免会产生厌恶心理。加之外部社会,邻里对精神患者及其家庭所存在的歧视和偏见,也易使家庭成员将其归咎于患者,从而导致家庭亲密度下降,影响患者的家庭适应性。提高患者的家庭满意度应从关怀、疏导、支持和鼓励等方面入手。在沟通中应积极热情地接待患者及家属,向他们介绍病房采用的管理模式,告知患者情况,以及病房的环境、规章制度及患者在病房的日常生活,消除患者及家属对病房的陌生、恐惧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宣传,特别是对残留人格障碍的患者,除要尽量采取精神康复训练措施外,还要帮助家庭成员解决患者不实际的想法或不良行为。这样有助于增加家庭亲密度。对治疗方法及效果、检查知识等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介绍,过于繁琐不但效果不佳,还可能引起家属的担忧,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可待以后再做详细介绍。对于那些受精神症状支配存有自杀、自伤或伤人风险的患者,更应充分与家属做好沟通,避免矛盾和纠纷的产生。

    3不能忽略精神疾病以外的合并症

    对于控制稳定期的精神患者,及时处理合并的器质性疾患是改善护患关系的促进剂。住院精神患者中合并器质性疾患的占很大的比例。常表现为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呼吸道、尿路、皮肤感染等。合理地控制血压,调整血糖,抗感染等等措施,不但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提高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进一步融洽护患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住院精神患者患有高血压,在护理上稳定患者的情绪,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情况,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压有无异常,加强健康宣传教育,用通俗、明了的语言讲解高血压病的知识。使患者对高血压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纠正其种种不良的心态和错误的认识,引导其积极配合治疗,避免血压波动过大。指导建立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忌烟酒,并适当参加一些文娱活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指导患者进食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的清淡食品,治疗后不仅精神症状及血压控制,也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4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维护患者的自尊心

    由于社会及家庭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加上疾病的影响,入院期间的患者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和情绪障碍,如焦虑、急躁、自卑感、孤独、恐惧、期待、无助、情绪不稳等。因此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维护患者的需要是改善护患沟通,融洽护患关系的有效手段。观察患者的、步态、手势、动作、面部表情,尤其是目光等[3],目光的接触是面部表情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目光的接触通常是希望交流的信号,表示尊重并愿意倾听对方的讲述,此外还可以通过目光的接触来判断患者的需求指数,交谈中运用目光接触技巧时,护理人员要注意视线的方向和注视时间的长短。一般目光大体在对方的嘴、头顶和脸颊的两侧这个范围活动为好,给对方一种很恰当地、很有礼貌地看着他面部的感觉,并且表情要轻松自然。其次是眼神,恰当地运用眼神,能调节护患双方的心理距离,在护患沟通中,护理人员首先必须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当患者向你诉说时,不应左顾右盼,而应凝神聆听,患者才能意识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在认真倾听患者谈话内容的同时,要注意通过患者说话的声调、频率、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及移动等,尽可能捕捉、理解患者所传达的所有信息。仔细体会患者的弦外之音,了解并确认沟通过程中患者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同时要采用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等非语言信息给予响应,表明自己在认真倾听[4]。维护患者的自尊心,尊重患者,要用真诚和宽容理解的态度使患者感到温暖,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用亲切的语言与患者交谈,常言道“良言美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甜言美语不是花言巧语,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语言,不虚伪,不做作,用这种话来打动患者的心,让患者感到温暖,了解他的需要。学会尊重患者,言行要有礼貌,举止要文雅。切忌埋怨指责患者,无论这种隐私在别人眼里是多么的不齿,尽量避免谈及患者敏感的事,及不愿涉及的忌讳和隐私。更不能以其体态的滑稽、语言内容的荒谬而加以取笑。把握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依据不同特征在适宜的场所予以适当的赞扬和鼓励,以激励患者的自信心和满足感,维护患者的自尊心。在护患沟通中,护士使用适当的触摸可以起到治疗作用,能表达关心、理解和支持,使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平静下来,触摸也是护士与视觉、听觉有障碍的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方法。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不能达到时要诚恳的给予耐心的解释,避免伤及其自尊。在自尊心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患者能主动地改善护患关系,更好地配合治疗。

    5不断提高的护理素质是护患沟通技巧实施的必备条件

    护士的个人素质,在护理服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医疗活动顺利开展的坚实基础。端庄的气质,亲切稳重的仪表,优雅大方的体态及熟练的技术操作,都会在患者和家属的心中留下良好的深刻印象,增加信任感,使他们不安的心情得到安慰。洁白整齐的工作服不仅有预防和隔离的作用,还代表着护士的尊严和责任。优雅健康的姿态,自然亲切的表情,得体的举止,是护士必备的基本素质。人性化的微笑服务,关心、爱护、体贴的情感,诚实的美德使备受病魔折磨的患者感到友善、安全、平静、幸福和满足。有助于积极进一步沟通。精神科护士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并热爱精神科护理专业,具有无私奉献精神;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患者在病态下对护士无礼,护士不能因此而出现不满情绪,更不能出现报复行为;要有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性格,对愤怒、忧虑等负面情绪有较强的克制力,保持乐观自信的情绪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精神病患者住院时间长,对知识的需求面广,除基本的护理技能外,精神科护士要有更广博的知识,护士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精神科知识宣教,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引导;解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疑问;对患者讲解药物不良反应表现与应对,舒缓患者的心理压力或不舒适感;教患者学习生活技能,学习社会应对知识和处理人际关系等,要适应护理服务市场的需要,精神科护士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以及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是提高护患沟通的纽带。护理人员必须意识到追求护理质量高效,熟练掌握护理业务,加强三基、三严训练,才能更好地胜任岗位要求。完备的护士业务素质与技能是保证护理服务安全、高效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在平时工作中不断锻炼,不断娴熟自身的技术。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修养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提高精神境界。也只有这样才能与患者进行圆满地沟通。

第5篇

方法:于2010年4月-2013年4月选取我社区108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符合DSM-IV-TR轴Ⅰ中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或家属进行问卷调查访谈,以分析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结果:108例患者中,41例患者完全依从,29例患者部分依从,38例患者不依从;影响治疗的依从性的因素有就医条件7例(6.48%)、药物副作用13例(12.04%)、教育程度3例(2.78%)、自知力缺乏11例(10.19%)、经济条件12例(11.11%)、社会支持15例(13.89%),依从性差者61例,占总数的56.48%。

结论:分析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提供有效干预,可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关键词: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治疗依从性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053-02

精神疾病患者(特别是重性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治疗依从性都较差,导致治疗效果及预后不佳,增加治疗成本[1]。依从性指的是患者服从或遵守医嘱、健康指导而产生相应的有效作用,治疗依从性是患者转归与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治疗精神疾病过程中最棘手问题[2],精神疾病的病程较长,容易复发,其治疗是一个慢性、长期的过程,所以探讨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并制定有效干预措施,可降低复发率、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康复,有利于精神疾病治疗及康复。本文通过调查访谈对108例社区重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干预措施,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社区2010年4月-2013年4月108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中男49例,女59例,年龄35-74岁,平均年龄46.7岁;患者的文化程度:初中及初中以下49例,高中43例,大专11例,本科及本科以上5例;职业:农民56例,工人47例,学生2例,干部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重性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排除药物及酒依赖患者、孕妇及哺乳期患者、伴有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以电话随访和面访方式对患者或家属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问卷和自编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问卷,前者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状态、病程、家庭收入,后者内容包括患者的经济条件、药物副作用、教育程度、自知力缺乏、经济条件、社会支持等。

1.3 依从性的判断标准:完全依从:患者可自愿的按时服药、按时复诊;部分依从:一半时间患者可自愿服药和复诊,其余时间需家属督促和提醒才可按时服药、按时复诊;不依从:患者需在家属的督促下勉强服药、复诊,或完全不服药、不复诊。

1.4 统计学处理。调查数据结果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结果显示108例患者中,41例患者完全依从,29例患者部分依从,38例患者不依从,具体见表1:

2.2.1 就医条件:由表2可见就医条件导致依从性差的患者数量为7例,占总数的6.48%。根据调查结果发现此类患者距医院较远不方便复诊,或经济困难、无人陪伴,导致就医受限。

2.2.2 药物副作用:由表2可见药物副作用导致依从性差的患者数量为13例,占总数的12.04%。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过程中,常出现口干、鼻堵、舌燥、乏力、嗜睡、锥体外系反应、心动过速等副作用,这会致患者对服药产生排斥、抵触情绪,影响药物治疗依从性。若出现严重的血液障碍、心血管反应、肝功能损害则需停药,导致治疗中断[3]。

2.2.3 教育程度:由表2可见教育程度导致依从性差的患者数量为3例,都是初中以下学历者,占总数的2.78%。文化程度低导致患者对疾病的理解能力差,复诊意识也相对较差。另外,社区工作人员未根据患者不同文化层次给予健康宣教,导致患者或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缺乏,对持续服药、巩固治疗不了解,导致精神症状复发。

2.2.4 自知力缺乏:由表2可见教育程度导致依从性差的患者数量为11例,占总数的10.19%。自知力指的是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能力,即患者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识辨或察觉自己有病、能否正确判断和分析自己病情、能否指出自己现在和既往的表现,并可分清哪些属于病态。精神分裂症患者(特别急性期患者)的自知力受到不同程度损害,一般不认为自己患有精神疾病,而是认为别人恶意加害自己,患者通常不愿意或不配合治疗,导致服药依从性差。

2.2.5 经济困难:由表2可见经济困难导致依从性差的患者数量为12例,为农民和工人,占总数的11.11%。患者因经济困难无法坚持治疗和复诊。

2.2.6 社会支持:由表2可见社会支持导致依从性差的患者数量为15例,为独居或家属不方便照顾的患者,占总数的13.89%,患者因无家属或家属忙于工作等不能随时照顾,社会协助资源较少,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差。

3 讨论

根据调查结果所总结的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3.1 社区负责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精神疾病属于社区的特殊人群,这需要设有专门、专业人员负责管理和随访。平时随访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灵活的掌握时机和沟通技巧,主动的与患者沟通、关心患者,以取得患者的信任,是患者愿意接受工作人员的引导,提高治疗的依从性[4]。

3.2 社区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精神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出院后的巩固治疗也尤为重要,经济条件、药物副作用、教育程度、自知力缺乏、经济条件、社会支持是影响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所以,健康教育对于出院后巩固治疗非常重要。精神疾病患者一般会否认自己有病,或者担心药物副作用会致命等,因此拒绝服药,对治愈失去信,对于这些,社区负责人员要适时给予正确引导,及时、耐心的向患者介绍相关知识、药物作用及副作用,以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调动其治疗的主观能动性。还需经常鼓励患者多与他人交往,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以充实自己的生活,建立患者的自信心,避免脱离社会,同时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指导,提高家属的认知力,使其得知家庭护理的重要性[5]。社区还可定期举行有关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讲座,并发放有关疾病知识的宣传手册。

3.3 社区加强用药督导:合理的服用抗精神药物,密切观察副作用,可有效提高治疗依从性。社区工作人员要熟悉每位患者的服药名称、剂量、副作用等,定期随访患者,如发现副作用发生,要嘱患者及时停药,并到医院就诊。平时随访时嘱咐患者要按时、按医嘱剂量服药,不得随意停药或换药。

总之,影响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很多,运用巧妙的沟通技巧,适时开展健康教育指导,良好的社会支持,是提高治疗依从性的关键,同时,加强对家属健康教育,积极宣传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取得家庭及社会支持,努力做到改善重性人群不良性格,全面提高治疗依从性,降低疾病复发率[6]。

参考文献

[1] 邵志梅,李乃萍,李浒,等.对精神疾病病人进行社区干预和防治的应用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下):32-33

[2] 谢静,罗捷.健康教育对老年精神疾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0,39(15):2080

[3] 刘焕军.住院一年以上精神疾病患者药物使用情况调查[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127-128

[4] 李欣娜,张晓晶,陈莉,等.兰州市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治效果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8):81-83

第6篇

随着社会服务模式的转变,舒适护理已在国内日益受到重视,它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心灵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也就是说护理人员给予所有的人一个最舒适的状态[1]。舒适度是一种自我感觉,是身体健康满意,没有疼痛,没有焦虑的轻松自在感觉。人一旦生病,他的舒适程度逐渐下降,对周围环境会不适应,身心会出现某些病理现象[2]。精神科病人住院时间较长[3],因此,了解精神科住院病人的舒适度需求状况非常重要,笔者对90例精神科病房住院病人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6月富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住院病人90例,其中男42例(46.7%),女48例(53.3%);年龄最小16岁,最大74岁,平均39.94±12.93岁;学历:大专7例(7.8%),高中(中专)20例(22.2%),初中36例(40%),小学21例(23.3%),文盲6例(6.7%); 职业:工人6例(6.7%),农民48例(53.3%),商人1 例(1.1%),干部8例(8.9%),技术人员3例(3.3%),临时工3例(3.3%),无职业21例(23.3%); 病人来源:富阳本地82例(91.1%),杭州地区3例(3.3%),外省5例(5.6%); 诊断:精神分裂症54例(60.0%),双相情感障碍8例(8.9%),躁狂症5例(5.6%),抑郁症4例(4.4%),癔症14例(15.6),酒精所致精神障碍5例(5.6%); 初次住院44例(48.9%),重复住院46例(51.1%)。

1.2 资料收集方式 采用自行设计的住院病人舒适需求调查表,所进行调查的病人已经征得病人本 人及监护人的同意。由责任组长负责随机选择选取病情稳定的病人,对调查对象做统一解释说明后,请病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如实打“√”,采用当场发放填写并收回问卷,发放问卷90份,收回90份,回收100%。

1.3 资料统计与分析 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精神科病人对住院生活舒适需求见表1。 表1 精神科住院病人舒适需求调查(略)

3 讨论

舒适护理的概念(theory of comfort care)是1995年由Kolcaba提出的,认为舒适护理应作为整体护理化艺术的过程和追求的结果,使基础护理与护理研究更注重病人的舒适感和满意感[4]。舒适护理理论,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生理舒适、心理舒适、社会舒适、灵魂舒适。这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它使患者无论在生理、心理、社会、信仰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精神科病人住院时间较长,随着精神症状的控制和消失患者的自知力恢复有不同层面的需求。

3.1 对生理舒适需求 56例(62.2%)的病人认为住精神科病房自由受到限制是妥当的,34例(37.8%)的病人认为住精神科病房最好是双人房,51例(56.7%)的病人因为被套、床单有洗不掉的污迹感到不适,53例(58.9%)的病人认为夜间值班人员的护理操作、讲话没有影响舒适,46例(51.1%)的病人认为护理操作、治疗等没有影响住院舒适。创造舒适的环境室内空气清新,环境清洁、安静是形成舒适护理的先决条件[5],因此,住院病人不仅需要药物,更需要创造一个舒适、宽松、和谐的环境。

3.2 对心理舒适需求 43例(47.8%)的病人认为影响入住精神科病房舒适度最主要的是护士语言,39例(43.3%)的病人认为入住精神病房最大的心理压力是封闭管理,47例(52.2%)的病人认为心理是最大的舒适护理要求,65例(72.2%)的病人认为护士跟你谈心是舒适,79例(87.8%)的病人认为护士经常巡视、帮助解决生活是需要的,82例(91.1%)的病人认为遇到困难时得到护士的及时帮助。病人最大的舒适护理要求是得到心理舒适的需求,可能是精神科住院病人病情稳定后,在封闭的环境中更需要心理上的关心。心理护理应贯穿到日常护理中,护士必须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帮助病人尽快适应医院,提供家庭氛围的护理,尊重病人的文化标准,减少病人“文化休克”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人心理舒适需求,这样才能让病人早日康复。因此,要求护士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学习,精通专业技术,能针对不同疾病的病人展开良好的沟通,提高病人心理舒适的需求。

3.3 对社会舒适需求 58例(64.4%)的病人刚入院时最想知道病情,69例(76.7%)的病人认为最恰当称呼是姓名,36例(40.0%)的病人认为护士最主要关心的应该是治疗疾病,77例(85.6%)的病人希望护士主动向你介绍疾病知识,71例(78.9%)的病人对护士的服务态度满意。本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病人比较关注自己的疾病,也更想了解自己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结果、预后等知识,这与病人的疾病性质、治愈疾病的迫切心情有一定的关系。作为护士要加强疾病的宣教,对每种疾病都发放有效的疾病知识宣教卡,让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治疗、护理及干预后能一目了然,提高病人了解疾病知识的需求。所调查的病人多数认为与护士谈心是舒适的,希望护士常来谈心,表明病人知道与护士谈心可以获得更多的健康、疾病方面的知识,达到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自身满足感,以求早日恢复健康。曾有研究显示[6]舒适护理是主动过程,可使病人积极参与,反过来又促进了舒适水平的提高,而缺乏舒适护理可导致病人身心失衡。因此,如何调整治疗护理与安慰护理于最佳状态使病人处于良好的住院环境,更好的满足病人所需求的舒适,对护士的整体素质要求就更高,不仅要有全面的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基础,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敬业精神。

通过对精神科病人的舒适需求状况调查,根据住院病人在生理、心理、社会方面存在不同的舒适需求,这就要求在护理工作中要意识到这些需求并给予满足。为了更好地拓展精神科舒适护理的研究,体现精神病医院的高水准的护理服务,并将舒适护理贯穿于整体护理程序始终,期望护理人员训练成为解除病人痛苦的专家,要从心理、生理、社会舒适等多方面来给精神科病人提供舒适护理,进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并使其早日康复,同时也是提高服务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萧丰富.萧氏舒适护理模式,第6版.台北:台湾华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204.

2 孟如芬.传染病病人舒适度调查与护理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B3(21):18-19.

3 夏泳,陈斌华.影响精神科老年病人住院日因素分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2):87-88.

4 张宏.舒适护理研究进展.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15-16.

第7篇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开放、竞争型的趋势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增强。护理工作在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句古话说“三分治疗七分养”,养即为护理。护理又是护士与患者的互动过程。护士可以帮助患者维护、促进及恢复健康。护士这一职能的实现,依赖于护患间有效的沟通和理解,且具有良好的护理道德修养。护士服务态度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我们护理队伍――白衣天使形象的称号。缺乏护理道德修养是不能胜任现代护理工作,下面就护士应具备的素质要求进行探讨。

1 具有思想道德素质

1.1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护理事业,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有较高的慎独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诚实的品格。

1.2 具有正视现实、面向未来的目光、追求崇高的理想、忠于职守、救死扶伤、廉洁奉公实行人道主义。

2 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素质

2.1 尊重患者的人格 、权利,最大限度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这是对卫生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患者是一独立的个体,因此护士应以接纳、亲切友善的态度对待患者,尊重患者权利,提供安全、支持的环境,调动患者积极性,帮助他们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一个人机体生病固然不幸,例如得了精神病的病人就更加不幸,不仅无法学习、工作,事业荒废,生活不能自理,人格不能自持,亲友疏远,以致精神伤残的后果远比身体伤残更加悲惨。精神病患者是特殊的患者,理应受到人格上的尊重,受到社会、家庭、人道主义的保护,这就是精神卫生道德对社会的呼唤。

2.2 严肃、认真、负责、自尊、自爱、自强、自制是护士必须具备的素质在疾病诊疗中,恪守保密的原则是对患者高度负责的表现,在这方面有血的教训。例有位得了性病的年轻女患者偶然听到工作人员议论她的情况,觉得无脸见人,于是出院后不久便自杀了。这不能不说是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职行为而造成的不幸后果。工作人员禁止在患者中谈论工作人员的家庭住址及隐私。冲动、伤人、流血事件曾发生不少,是有血的教训,要引以为戒,以防患者出院后造成麻烦。护理工作中提倡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工作不是为领导干,而是要对领导、患者、家属以及自己负责。

2.3 真诚对待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与患者互动关系时,护士应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患者,了解发生在患者身上的事,体会患者的感觉或感受,并鼓励患者将感觉表达出来,这样可使患者搞到温暖和得到支持,因而愿意接受帮助。 对待患者要有一颗同情心对任何患者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平时做到多观察,多与患者沟通、交谈,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才能避免冲突的发生。有效的沟通是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护士要学会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以准确获得患者的信息,全面了解患者身、心、社会需要,最终帮助患者满足需要。

3 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才能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护士每天工作中面对各种患者,以防突然的冲动、突发的事件,加之患者多,病种复杂,护士编制不到位,常在缺编的情况下,基本上是超负荷工作,频繁地早、中、夜三班倒,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素质,是不能胜任护理工作的。只有健全的身体素质,工作中才能精力充沛,才能全力地投入到紧张而又繁忙的护理工作中。

4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4.1 在工作中,护士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首先每天工作的环境都是患者,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是不能胜任护理工作的,对待患者不能表现出惧怕、恐惧感,否则会遇到不少麻烦,时刻要有防备的心理准备。

4.2 具有健康的心理、乐观、开朗、稳定的情绪、宽容豁达的胸怀、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较强的适应能力。良好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力,善于应变,灵活敏捷。还要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同仁间相互尊重,团结协作的精神。

5 具备高超的护理专业业务素质

5.1 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及比较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作为护士要熟悉各种常见病的临床知识和抢救治疗知识,如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应急措施等。

5.2 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 ,对于患者尤其是兴奋、躁动患者在护理工程中要确保技术过硬,如静脉抽血要一针见血,不能因为精神病患者而一针不行来二针,对严重躁动患者注射针剂时行“三快”,而不能“二快一慢”,否则容易引起针头折断而造成意外的发生。

5.3 要有敏捷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树立整体护理观念,能运用护理程序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如患有精神病的患者要严密观察每位患者的言行,对有异常行为的表现,要引起重视,并加强观察,做好详细的记录和交班,必要时及时采取应急抢救措施,同时通知医师。尤其对进食时的观察,服药时的观察,睡眠时的观察,还有洗澡时的观察,对消极、冲动、逃跑企图等的观察,以确保精神病患者的人身安全等等。

5.4 不断充实自己,提高护理水平,在从事护理专业的生涯中,护士必须不断汲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以保持对护理专业的兴趣和拥有充分的能力。还要具有开展护理教育和护理科研的能力勇于创新进取。

6 科学文化素质

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科知识。还要掌握一门外语及现代科学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

参考文献

[1] 崔焱.护理学基础.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11月第1版

第8篇

【关键词】 精神科 开放式病房 护理安全 护理管理

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的首要问题和最基本要求,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1]。护理工作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已成为衡量护理服务的重要质量指标[2,3]。没有安全护理,再好的护理工作都是纸上谈兵,所有的努力都会因安全工作不到位受影响,再好的结果也得不到上级领导和同仁的认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精神科治疗护理模式也将随之改变。精神医学进入了现代医学领域,使得精神医学不再单纯期望如何治疗精神症状,而更期望患者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功能的受损,恢复患者的工作、学习、人际交往能力。这就要求精神科管理者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精神科病人应与其他病人一样享有同等的人权尊重和人文关怀的理念,对病人实行开放式管理,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更科学的治疗、康复、护理环境和措施,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不管是开放式管理还是封闭式管理,保证患者及环境的安全永远是精神科首要关注的问题,更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首要任务。目前我国精神卫生法还没有建立,患者及医护人员各自所享有的权利、义务不明确,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国内的开放式管理大都是病房门打开了,却要求患者是由家属一对一的陪护,给家属和患者造成很大的时间和经济上的压力,因此探索开放式管理中的安全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我科从1993年实施开放式管理,经过10余年的临床实践对开放式管理中的安全管理进行了摸索与探讨。

1 患者的收治与床位的安排

开放式病房患者的选择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开放式病房收治的患者经精神科门诊医生初步诊断后登记住院,病房医生与需要住院的患者及其家属或其监护人签署“入院告知书”和各种知情协议书,并对其进行评估后收入病房。评估内容主要有:患者是否在精神症状支配下存在极严重的冲动外逃、伤人毁物、自杀自伤的危险。评估后若患者存在上述危险则不适合收住开放式病房,这样从患者一入院就有了初步的安全保障。患者床位根据其病情来安排,新入院患者及病情危重的患者安排在监护病房或靠近护士站、易观察的病室;其他患者按性别、病种及生活习惯安排病室。安排病床时尽可能照顾每位患者的生活习惯,以减少由于住院造成的不适应。

2 强化制度管理,建立完善的开放式病房各项管理制度

完善规章制度,是质量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只有健全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护理人员在从事日常护理活动中做到有章可循,才能使护理质量与安全得以保证。由于病房的开放式管理,患者住院期间有很大的自主性,给病房的安全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包括患者住院的知情同意书、陪护管理制度、外出请假制度、药品及个人物品的管理制度、患者住院期间的权利与义务等。所有制度要求护理人员首先了解其制定的目的和每项制度的关键点,并在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反复向每一位家属及患者逐条讲解,直至患者及家属了解后签字表示了解或掌握并能接受和遵守。

但并不是与家属及患者签了各种知情同意书后,医护人员就没有责任了,就有了安全的保证了。护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而护理人员素质对临床护理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护理管理者要提高人员素质,就应注意加强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要求护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切工作行为都应体现“以人为本”,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4]。定期进行专科知识及技能培训,培养护士处理意外情况的能力,制定应急预案流程,让每位护士都能熟练掌握,遇到特殊情况会处理、会解决,是提高护理人员素质、保证医疗安全的基础;同时护士还应有较好的沟通技巧,才能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及意外事件的发生,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3 正确全面地履行告知义务

知情权、同意权是患者及其家属的合法权利。患者在住院诊疗过程中享有对其病情、治疗、护理、预后等知情权[5]。虽然精神疾病患者有其疾病的特殊性,但患者及家属同样享有知情权、同意权。开放式管理需和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签订各种知情协议书,让患者及家属了解住院期间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护士在履行告知时首先要明白,患者的知情权是法律赋予的,护士的告知是应履行的职责。应针对不同疾病的患者、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及家属进行人性化、个性化的告知,如精神分裂症、物质依赖患者、神经症患者告知内容的侧重点是不同的。除了各项管理规则的告知外,患者接受的每一项治疗护理都应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的告知。护士正确理解各项管理规则的内容及丰富的专业知识是正确履行告知的前提和关键。为此护理管理者要组织本科护理人员反复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并逐条讲解讨论,让每一位护理人员能充分了解和理解,并能转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以提高患者及家属的依从性,同时也减少了医疗纠纷。

4 建立护理工作的关键流程

4.1入院护理工作流程 患者由住院处送入病房后,首先由负责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开放式病房的各项规章制度、患者及家属在治疗护理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病区环境、药物及危险物品的管理制度等常规的入院宣教,另外还要针对不同疾病患者的病情进行护理评估,评估时可采用“精神科护士观察量表”针对其精神症状进行评估,同时要评估出首选的护理问题及危及患者安全的护理问题,并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应对措施。

4.2患者外出的关键流程 由于患者在病房规定时间内是随时可以自由出入病房的,尽管有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签字的管理规则,我科规定护士无权准许任何患者请假外出离开病区,但由于精神疾病的特点及患者病情变化的特点,为此制定了患者外出时间的记录关键点为:三班交接班、遵医嘱分次发放口服药、三餐时间、午休时间、下午14:00测量生命体征时、晚间关闭病区门时。

对于上述时间点值班护士要随时掌握病区内患者的动态,严格按护理级别进行定时和不定时的护理巡视,发现问题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做好护理记录。

4.3患者外出请假带药的关键流程 患者入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如病情允许,由患者或其家属(监护人)提出申请,主管医师对患者病情评估,经主管医生准许同意其请假后,患者及家属或监护人在外出请假单上签字,写明请假时间、去向、返回时间及联系方式;护士将该患者的口服药物核对后交给患者家属或监护人并告知注意事项后,患者才可离开病房。护士要及时书写护理记录,详细记录患者离开病房的时间、去向、请假的时间、带药的数量。患者返回病房后,护士要及时书写患者的返院记录,包括返院的时间、院外是否按时按量吃药等内容。 转贴于

5 自杀的评估与干预

目前自杀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世界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在50万以上,自杀未遂者约为1∶1000万。在世界各国,自杀均被列为前十位死亡原因之一[6]。有效预防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是精神科安全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开放式病房护理安全管理的难点。做好自杀的评估与干预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这也是患方和医护人员共同期望的目标。董秀臣[7]报道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发生率为2.8%,而绝大多数患者是在精神症状支配下发生的自杀行为。对自杀行为最积极的干预是预防。所以护士应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应对患者的病情、发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家庭的支持系统等作全面细致的评估,特别是对有家族史的患者,反复发作的抑郁症且有过自杀行为的患者,存在命令性幻听、幻听内容为危险性行为及近期内有重大不良生活事件的患者,护士应进一步评估患者的自杀危险等级,评估采用观察、交谈及量表相结合的方法。自杀危险等级可分为低、中、高3个等级。低度:患者无望或有绝望感,想死,但无具体计划;中度:患者有具体的自杀计划,但未实施;高度:患者已有防止被发现的措施或已有过自杀行为。研究发现主观睡眠质量下降与抑郁症自杀具有显著相关性,失眠与抑郁情绪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夜间睡眠不好、早醒的患者要严密观察,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特别对于4:00—5:00时醒后不再入睡的患者更应引起注意,因为此时是患者情绪最低落的时期,极易发生自杀行为。对于存在自杀危险的患者,特别是中、高度自杀风险的患者,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有自杀意念的患者要做到心中有数,重点巡视。应做到24小时不离人的陪护患者,且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患者接触到危险物品,并及时进行心理护理,即刻处理患者当前的负性情绪,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感受,对患者目前的疾病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并针对患者的病情给予积极的治疗干预。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让患者认识到病中的表现。训练患者学习新的应对方式,让患者学会如何去适应社会,鼓励患者树立正向人生观。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负性生活事件,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对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6 陪护的管理

开放式病房的患者虽然经过医生的评估,但由于精神病患者病情的复杂性、精神病患者行为的不可预知性,或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或是老年患者,或是合并有躯体疾病的患者,为保证患者的安全需要有专人陪护。陪护一方面可随时跟随患者,保证了患者的安全,还可以给患者情感上的支持。但由于陪护缺乏精神卫生方面的知识往往对患者过于照顾,以及患者与陪护的情绪相互影响,增加了安全隐患,给病房管理增加了难度,有时甚至干扰治疗和护理的正常进行。因此护士在患者需要陪护时,首先要对陪护进行精神卫生基础知识的宣教和陪护协议书的告知,详细说明陪护的义务终与职责以及应遵守的管理规章制度,要求陪护签陪护协议书,最好选用医院陪护中心经过培训后的专职陪护员,以规范陪护的遵医行为。其次参与医院陪护中心对陪护员的培训中的关于精神卫生知识的授课。同时在日常工作中护士应认真听取陪护提出的问题,并耐心地给予合理解释。这样,陪护不但可以配合医护人员照顾患者,也了解了一些精神疾病知识。

7 健康教育的实施

管理模式的改变,要求护士除了在理念上及工作流程上改变外,还要对护士进行沟通技巧、心理治疗及心理护理、精神康复知识等多方面的培训,使护士适应既是管理者,又是教育者、治疗的参与者、心理健康的促进者的多重角色,以适应精神科开放式病房管理及对患者健康教育的需求。

健康教育从患者入院时就开始并贯穿于患者住院的整个过程中。采取个别与集体授课相结合的形式,每周1次的疾病知识讲座,每天下午1小时的集体治疗,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教育的内容从疾病的知识到患者如何正确管理药、服药的重要性、如何观察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精神分裂患者的家庭护理到如何处理同事朋友对自己所患疾病的不理解,以及出院后如何防止疾病的复发等等相关精神卫生知识。通过认真落实健康教育,不但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精神症状,教给了患者自我护理的知识,还有对于防止医疗纠纷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护理安全管理是精神科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开放式管理中更是重中之重,通过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使我们认识到护理安全就是护士的安全,病人的安全。护理工作的安全从“三心”中体现:医生放心、家属放心、病人放心,同时也是护理质量提高的保证。

参 考 文 献

[1]韩光曙.医院的安全文化与医疗安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3):6-8.

[2]左耿燃.对加强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3]中华医院管理学会.2003年北京地区医院评审标准手册(试行),2003,1-9.

[4]张风清,李珍,黄体纯.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A):67-68.

[5]刘鑫.护患沟通障碍引发医疗纠纷的法律分析.中国护理管理,2006,6(7):19-20.

第9篇

关键词:社区护士:健康:职业素质

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怎样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达到WHO对健康提出的要求即:躯体健康、心里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1]。社区护理的服务对象有个人、家庭及人群,但以人群为重点。它的目的是促进、保护和维持人民的健康[2]。作为一个社区护士结合平常的工作谈谈社区护士应具备哪些职业素质。

1 具备高尚的医德品质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社区护士要有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即当社区人群身心处于健康时,应充分利用各种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诊治手段救死扶伤,以帮助其减少痛苦、缓解症状、恢复健康、延长寿命。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不泄露居民的隐私,严谨求实,钻研医术,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2 具备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1良好的体力是完成社区护理工作的基本保证,我国的社区大多以地理界限划分的。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社区卫生服务刚刚起步,不但要完成门诊患者的治疗护理,还要完成社区居民的建康档案的录入、家庭访视、家庭护理、药品的配送、健康知识的制作和宣教。

2.2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完成社区护理工作的必要条件,社区护士的服务对象是人,社区护士要完成各项社区服务工作必须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良好心态,保持营养和充足的睡眠,学会正确的对待自己的职业,处理和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

3 具备多学科的知识

社区护士不但要有临床一线护理患者的能力,还肩负着促进社区人群健康、预防疾病的能力。为了保证全体社区居民身心健康的目的,接受社区护理学习的机会较少,局限的知识水平要求社区护士重新学习,以适应社区内各项预防保健工作的需要。

3.1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 社区居民疾病谱广、慢性患者多、突发急症病例多。这些疾病的管理者社区护士必须要像临床护士一样具备丰富的临床医学知识来完成疾病的治疗和护理。运用心理学知识为肿瘤患者释放心里压力,为亚健康人群作好心理咨询。

3.2丰富的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 病房护士是团体协作治疗疾病,短期的照顾患者,而社区护士是单一的长期的进行门诊护理、家庭护理。社区护理内容很广泛包括药物注射、药物指导、伤口换药、褥疮护理、导尿护理、膀胱冲洗、造瘘口护理、胃管护理、中风后遗症康复、理疗和按摩、出院后康复护理、骨折后功能康复护理等。面对的这些术后患者、慢性病恢复期患者、精神病患者以及临终患者。社区护士需要针对这些人的不同需求,有计划地教会他们护理知识和必要的技术操作,只有掌握了各种护理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才能更好地为社区患者服务。

3.3人文知识 社区护士对社区居民是一种照顾角色,不同的文化程度、种族、、社会经济、生活习惯会使被照顾者反应各不相同,为了诊断和处理这样复杂多变的反应需要首先对包括哲学、经济、文艺、历史等人文知识有充分的了解[3]。

3.4统计学知识 能应用生命统计对本社区常见病、出生率、死亡率等进行分析,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社区肿瘤患者、精神患者等通过档案数据分析整理统计出本社区卫生状况,为提供问题及改进卫生提供资料。

3.5营养学知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日益富裕,高蛋白、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为社区健康人群作好合理营养的指导,为慢性病患者制定膳食指南。

3.6计算机网络知识 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管理,与各级社会组织的信息联系,各种数据的统计都离不开计算机,社区护士要不断学习各种软件的应用。

4 有效的沟通技巧

社区护士不但要照顾患病的人群,还要对健康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使健康者保持健康,亚健康者恢复健康,这就要求社区护士具备较好的沟通技巧才能让健康知识传播出去,让服务对象真切地感受到"我能得到帮助"而获得信任。只有有效的沟通才能让服务对象愿意接受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保持健康行为,预防疾病的发生。

5 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区护士经常处于独立工作状态,独立地进行护理操作,独立地开展健康教育和咨询,独立地家庭访视。

6 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

由于社区护理工作具有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等特点,护理服务所解决的不仅是个体患者的治疗护理问题,还包括整个社区人群的健康问题,社区卫生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健康。为了社区居民的健康要经常组织健康知识讲座、居民健康筛检、各种健身运动、组织医疗专家进行社区义诊等活动,还要与街道、居委会、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沟通联系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来保障社区居民的健康。

7 科学研究的能力

在社区服务中,社区护士是同社区居民接触最密切的,通过社区护士的观察能发现各种疾病的早期症状,根据档案的管理统计出生育率、新生儿的出生率、死亡率、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慢性病的发病率、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根据各种数据的分析进行专题研究,也可同别人合作参入流行病学的调查,行为、环境、压力、食物等与健康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之,社区护士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保持健康的心态,练好熟练的护理技术,使社区护士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护理者、教育者、咨询者、健康情况追踪者、人群健康的评估者、健康行为的促进者、个案管理者。

参考文献:

[1]林菊英.社区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

第10篇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及其家属的法律观念、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在精神科病房,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更显突出,所以护理安全成为病房工作质量的重点。当前各医院为适应医疗体制的改革,床护比1:0.4或更多,为弥补护理人员不足,在护理队伍中出现了一支新生力量―低年资护士。低年资护士是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其素质不仅影响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也影响护理质量的提高[1]我科从2007年~2011年期间共新进了19名低年资护士 其中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6人,中专11人。作为新护士的带教老师,几年来通过对低年资护士的临床工作观察及沟通交流,发现这些护士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存在一定不安全因素,针对这些安全隐患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了防范措施,对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障护理安全,规避法律风险,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不安全因素

1.1法律意识淡薄

1.1.1法律风险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差由于低年资护士临床经验不丰富,加之大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做事凭兴趣,易冲动,自尊心强,不考虑后果,加之责任心不强,生活中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惯,只重视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而忽视了潜在性的法律问题,易造成法律风险。

1.1.2职业道德欠佳低年资护士往往对护士的职业价值,职业性质,认识不足,专业思想不巩固,工作的责任心不强,且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吃苦精神,对精神专科的病人特点不了解,在新上岗阶段很难适应护理工作,加之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对精神科护士的偏见,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压力,从而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1.1.3专业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缺乏 由于现有的教科书涉及精神障碍护理学方面知识的篇幅较少,并且在临床实习中接触的时间很短,低年资护士在校期间因未系统学习精神科的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因此到精神科病房后一时无法适应工作,对精神科病人的常见症状、药物不良反应、病人的常规护理等不能正确认识,也是安全隐患之一。

1.2低年资护士临床综合工作能力不足

1.2.1缺乏独立工作应急能力低年资护士的整体素质降低 当今在临床工作的年轻护士大多是临时护士和合同制护士,他们多数是初中毕业考入护校,学生的自我要求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差[2]。 这些群体短,经验不足,依赖性强,习惯被动性工作,缺乏主动思考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往往会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职责,对精神科意外事件处理不及时,缺乏应急应变能力。

1.2.2与病人、家属沟通交流的能力欠佳精神病人因大脑功能紊乱,在精神因素或精神症状的支配下常突然发生冲动伤人,毁物,自杀,自伤等行 的高危人群,一方面由于病人在发病的急性期无自知力,认识不到自己有病,对治疗护理不合作,易被激惹;另一方面由于敏感多疑,对周围的人不信任特别是与其有密切接触的护士持有敌对态度,认为护士对自己进行治疗和护理是在害自己,不但不配合,反而对护士产生敌意甚至出现攻击行为,另外,低年资护士由于缺乏交流经验,对精神病人的各种症状不熟悉,或者不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病人交流,与病人交流或接待家属时显得拘谨,语言生硬,而易引起护患之间、护士与家属之间的冲突。

1.2.3 护理文件书写存在安全隐患,低年资护士进入工作岗位时间较短,临床经验不够丰富,独立工作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导致不能书写出高质量的护理记录。护理记录欠规范,内容不准确,文件书写与医嘱执行时间不相符; 另外低年资的护士书写能力较差,表现在字迹不清,不整洁,错别字,条理不清楚,重点不突出,缺乏条理性,文字组织与表达能力差等,缺乏法律意识,做了没记录或存在记录了但却没做,弄虚作假等。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存在不利于举证的情况。

1.24低年资护士薪酬待遇低让她们产生不公平感,难免有怨气,工作积极性不高,潜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主动服务意识不强,降低了护理服务质量。

1.2.5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夜班频繁,护士超强度工作, 工作中因病人较多,事情杂,加之护理人员少,易造成工作疏漏和护理不到位,观察病情不及时。

2 对策

2.1提高法律意识

组织低年资的护士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护理制度等,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护人员及病人的权利和义务等,让低年资护士充分认识到日常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责任,掌握法律知识,增强他们安全意识及法制观念,强化法律约束,使其在护理工作中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工作制度,履行岗位职责,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慎独精神。

2.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思想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岗 培训与上岗后老师带教来进行,在岗前帮助低年资护士尽快熟悉精神病人的症状特点,医院环境,科室的工作程序,精神科护理前辈无私奉献精神。在上岗初期,带教老师也要以严谨的工作作风,热情服务的优良品质感染低年资护士,向他们讲解精神科病情观察要点、岗位职责、安全意识等,激励他们热爱护理事业,爱岗敬业,培养良好的责任意识,要善于引导低年资护士正确认识护理工作的真正价值,树立学科自豪感,坚定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的信心。

2.3 重视学科理论知识学习和护理技能训练

扎实的护理学基础和精神科理论知识、规范的护理操作技能,是一名合格的精神科护士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科内每月组织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的业务学习和护理技术操作,要求低年资护士必须参加,同时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学习,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能,提高她们的求知欲,并鼓励她们在班外时间,多看些专业书,理论联系实际,树立更好地为病人服务的理念。

2.4提高低年资护士的临床综合工作能力

2.4.1培养独立工作与应急能力低年资护士工作时间短,往往缺乏独立分析、主动思考的能力,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应注意培养她们独立工作的能力,要多讲解,多鼓励,针对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差的情况,制定常规抢救护理流程及专科护理常规,加强急救技能及专科急救操作的培训,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掌握抢救重点,危重病人观察要点,常见病情变化等。

2.4.2. 培养与病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护士长经常在早会后带领低年资护士到新病人床前,与病人交流沟通,了解病人的思想状态,培养和引导低年资护士怎样自然地与病人打招呼,做自我介绍,与病人进行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沟通技巧,对病人进行正确健康指导,让低年资护士有良好的学习机会。平时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心理学沟通技巧相关知识,使新上岗的护士逐渐认识到沟通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对待患者要有爱心和责任心,经常换位思考,主动关心患者,了解患者的需要,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要求他们尊重病人的人格,维护病人权利,关心体贴病人,同情这些弱势群体,为病人着想,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化要求,如不能满足的给予说明,还可通过科室小讲课、护理查房、早会提问等方式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低年资护士的沟通能力。

2.4.3.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能力为规范低年资护士书写护理记录,提升护理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鼓励低年资护士多看专业书籍,学习护理文件书写规范,指导正确书写各种记录,多练习,并且每周抽取低年资护士书写的护理记录5份,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讲解书写要点,并给予及时指导、修改,提高护理记录书写水平。

2.4.4.掌握护理程序的运用技能通过选择典型病例将护理程序的五个步骤运用到该病例中来进行具体指导,让低年资护士熟练掌握护理程序的运用技能。

2.4.5.提高低年资护士的科研能力护士长要不断开发低年资护士的潜质,鼓励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参与护理技术革新和护理科研创造,以培养出综合素质能力强的人才。

2.4.6.重视对低年资护士的培养提高低年资护士的待遇 护士长要关心、爱护她们,平等待人,在年终评优方面力求做到公平合理,激发她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缓解职业倦怠。

2.4.7.合理调配护理资源,确保护理安全应随时了解护士的心理状态,多给予生活上的关心,消除或减轻不利于身心的压力,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平静的、宽松的工作环境;机动的调整人员结构,灵活的安排班次,避免护士身心疲惫,以保证工作的持续性、安全性。 护士长要加强在特殊时段的护理管理,不定时进行护理查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排班时要做到新老搭配,保证每班都有一名高年资护士或能力强的护士,并要求他们认真做好低年资护士的带教工作,以取长补短,规避风险。遇到危重病人或患者较多时,随机增加护理人员,以确保护理安全。

体会:通过总结几年来我科低年资护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相应对策,使我科培养的19名低年资精神科护士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我们已收到满意的效果,这些群体在我科或调往他科工作中都能独挡一面,得到大家的好评。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巧妙

作为医院精神科的护理人员,面对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成员,患者都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他们的要求往往都异于常人,为了防止护患之间产生正面的冲突,而又要完成患者的要求,因此,我将自己总结的方法进行简要的论述。

1 了解患者的需要

精神疾病主要是以表现在行为以及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是一种以精神无能,行为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多数精神科患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内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心理活动、行为、及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症,护理人员应积极的对患者的要求进行了解,并配合患者积极完成,由于患者的疾病种类以及疾病分为各个阶段,所以患者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护理人员应主动的去询问[1],在遇到患者病史中的隐私时,护理人员务必耐心对待患者的倾诉,并给出自己的意见、态度以及相应的鼓励话语,使患者对护士有亲切感与信赖感。

2 护患之间良好的沟通方式

患者病情的变化,治疗及护理合作行等各个方面信息的获得,都要依靠护患的沟通,所以,护患之间良好的沟通方式的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在 一 定程度上可反映护士的护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只有很好的沟通,才能更好、更巧妙的完成患者的要求。

巧妙运用语言工具,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是感情沟通的桥梁,不论是对健康人群间,还是对精神科的患者,语言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的护患之间的沟通,语言交流是最有效的方法,人们常说"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患者早日康复的基石,沟通技巧是链接护患关系的纽带",所以护患之间的沟通顺利与否直接对患者病情的好转有影响。

除了要讲究沟通方法之外,沟通环境也非常重要,所以,护理人员不能盲目的与患者进行交流,要注意周围环境,环境的选择要尽量让患者置身于一个和谐并且愉悦的氛围中,在这样的环境中与患者交流沟通患者感觉很舒心[2],就会由衷的对护理人员有一种心理寄托,从而产生信任感。

3 巧妙的完成患者的要求

精神科患者的要求往往会异于常理,有时候,为了不让患者失望,甚至是为了避免激怒患者而加重并且,护理人员不得不按照患者的要求去做,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要有自己的处理方法,既能够巧妙的完成患者的要求,又不能违背常理。

对于患者不合理的要求,不能马上拒绝,可以先表面答应,这样可以先稳定患者,然后慢慢安抚患者情绪,可以先聊一些题外话,然后慢慢引导患者的要求中,告诉患者这样做是不太正确的,以及为什么不正确,此做法会对其他人造成哪些影响,最后,如果患者情况良好,还可以进行正确方法的指导[3];但是不论是制止还是指导,都要尊重患者,维护患者的权利及其尊严,对不合作的患者,护士都必须给予理解和谅解,防止一切不良因素给患者带来的躯体和精神痛苦。

而对于有些不想接受治疗要求的患者,则要有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为患者治疗护理时,一定要做好解释,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操作前尽量告诉患者操作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争取患者的合作.操作时要态度稳重, 技术熟练,动作轻巧,取得患者的信任.操作后告诉患者必要的注意事项,评估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并感谢患者的配合。

4 总结

作为一名经常面对特殊群体的护理人员,不仅要有很好的沟通能力,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与耐心,还要有遇事灵活运用的态度,面对特殊群体的特殊要求,不要盲目的服从,更不能急于拒绝,要做到巧妙的完成患者的要求,才能让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从而愉快的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王丽英.患者沟通在护理实践中的作用[J].北京出版社,2013(09).

第12篇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心理问题;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053-02

研究资料[1]显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与病前个性特征、社会环境和心理等多种因素相关的疾病,也是精神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类精神病,其患病率及治愈后的复发率很高。患者经治疗后,在其症状消失、自知力逐渐恢复、精神康复回归社会时,将面临着一系列现实问题,诸如:工作、学习、婚姻、人际关系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即可导致精神疾病的复发。本文采用自拟问卷式调查,对90例经住院治疗康复出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心理状态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系我院2008年1月至9月期间出院已康复的90例精神分裂症病人,其中,男52例,女38例。入组条件:①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②精神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③无严重躯体疾病及智能障碍;④病程在10年以内;⑤年龄18-49岁;⑥愿意参加本调查。

1.2 方法 采用自拟问卷式调查,问卷调查时要求病人准确如实回答,如回答有误或内容含糊则继续询问,以便回答明确便于归类,最后做分类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经调查患者心理状态归纳如下:患病后感到自卑者72例(80%)、因病造成经济困难者29例(32.2%)、失去家庭和社会支持者26例(28.9%)、配偶提出离婚者13例(14.4%)、找对象困难者28例(31.1%)、升学及安排工作困难者12例(13.3%)、担心疾病复发者47例(52.2%)、怕药物副反应者18例(20.0%)、适应社会困难者31例(34.4%)。在所有被调查中,同时存在两种不利因素25例(27.8%),两种以上不利因素19例(21.1%)。

3心理护理要点

3.1做好病人自身的心理护理:个人对维护自己的健康有直接的责任,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首先要靠自己的努力,人是行动的主体,完全有评价和管理自己的能力,个人完全可以通过自我管理来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个人也完全可以通过自我管理来达到疾病治疗和康复的目的[3]。根据理论[3]再结合每一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制定个性化的自我管理教育处方。包括:精神分裂症的疾病知识、抗精神病药物的有关知识、如何正确管理和使用药物、如何识别复发先兆、预防复发的方法、如何运用所学技能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如何进行心理调节以及自我保健方法、社会应对技巧等。嘱病人按处方内容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出院后一个月内每两周进行1次电话咨询或家访,依据自我管理现状再次进行强化教育或修改教育计划。从而达到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正确对待疾病,帮助患者总结过去心理上存在的不足,树立信心,努力培养乐观主义精神,勇于面对现实,以便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刺激,维护心理平衡,提高对精神刺激的抵御能力。另一方面,也应为患者尽可能办些事实,协助他们解决一些面临的实际困难,如:婚姻问题、工作问题。向有关方面做一些调解,消除患者的后顾之忧。

3.2 做好家庭支持系统的工作:精神病人尤其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普遍存在着来自外部环境的易受伤害性,其中来自于家庭成员的情绪气氛和行为表现对病人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4]。参考文献[5]也充分显示家庭成员对巩固疗效、减少复发、逐渐恢复社会功能起重要作用。因此,首先向家庭成员讲解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知识,重点介绍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与病前个性特征、家庭环境、心理对压力的忍受能力等因素,发病时由于受幻觉、妄想等对思维的影响,使情感、行为不能自控,导致危害自身和家庭等。从而使家庭成员对精神分裂症有所了解,对患者有所谅解,不惩罚、不苛求、不埋怨、不刺激、不过多的拒绝和否认。其次向家庭成员讲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护理方法,对患者行为的正确情感表达方式,如何观察病情变化以及复发的早期征象和应对方法。从而实现对患者的尊重和理解、关心、照顾和支持,正面引导和鼓励、督促,使患者有一个可靠的“后方”。

3.3 做好社会支持系统的工作:患有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都会使人陷入无助的状态,而社会支持将是医治躯体和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6]。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而劣性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有损害身心健康[7]。所以,应向其单位或街道居委会介绍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与病前个性特征、社会环境、心理对压力的忍受能力等因素,发病时由于受幻觉、妄想等对思维的影响,使感情、行为不能自控,造成对自身和社会、工作、生产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使社会相关人群如:单位领导、同事、朋友等对病人有广泛同情与照顾,消除不正确看法。让有能力有条件的病人发挥他们的光和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但要注意使病人既主动舒畅,又劳逸适度,使病人在生活中寻找乐趣,使病人感到已受到支持、尊重、承认,这样才能使病人逐渐向健康发展,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从而减轻家庭负担,增加病人收入,改善和充实病人的休养生活。

3.4 做好药物治疗的心理护理: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过程当中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不论是在住院期间还是在出院之后,它都是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而且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因为依从性差而增加了复发的危险,这既增加了医疗负担,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8]。这就说明,要向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用药知识教育,教会病人及其家属认识药物不良反应,并掌握防治不良反应的基础知识。应用各种方法耐心劝导患者和叮嘱家属督促患者按时、按量、坚持服药与定期复查或门诊随访,说明服用维持量的药物对巩固疗效、减少复发、促进康复的利弊关系,强调中途随便减药或停药的危害性。如果发现病情波动,如:情绪与睡眠的变化等,应及时到门诊与医生联系,以便及时调整药量及防止药物副反应的发生,消除患者怕复发、怕吃药、怕药物副作用的思想顾虑。使病人主动遵医嘱服药,从而控制症状、预防复发、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9]。

4 讨论

4.1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自知力已经恢复,对发病时的情况大多有所回忆,不仅知道由于自己发病时给家庭、社会所造成的沉重负担,而且知道自己今后生活道路的艰难。所以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病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而矛盾的,既有疾病康复后的喜悦、欢乐、欣慰,也有瞻前顾后所带来的种种压抑、烦恼、忧虑。

4.2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工作是艰巨而复杂的,不仅要争取患者、患者的家属和社会有关人群的支持、配合,还要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一起,共同担负起巩固疗效、预防复发、使患者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职责。在心理护理过程中要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对病人负责到底的精神。

4.3这项工作可以在患者出院前请求其家属、领导、同事、朋友等来院或他们在出院前来院探视时以个别会谈的方式,也可以在患者出院前召集家属、领导、同事、朋友在院外患者较集中的某一小区以座谈会的方式进行。会上可邀请长期缓解的病人参与,介绍巩固疗效、减少复发、适应社会功能的经验,交谈时鼓励病人、家属、社会有关人群把种种顾虑说出来。然后医护进行针对性地做好医疗、护理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密切医护患的关系,而且可以及时了解和解决患者、家属、单位的顾虑。宣教中,应强调病人是可以治愈的,使病人、家属、社会有关人群对巩固疗效、减少复发、逐渐恢复社会功能在思想上有信心、措施上有办法。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过程,实际上是社会再适应和健康行为再建的过程[10]。康复效果和质量是人们积极探索的问题之一[5]。近20年来康复精神医学有了迅速发展[11]。冀希广大护理界的仁人志士共同探索,以使这一方法能在护理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沈渔顿主编.精神病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318-358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2-78

[3]杨延忠,李智巧,黄丽.自我管理理论和方法对现代护理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1):906-908

[4]陈彦方主编.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M].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 188-193

[5] 侯也之,项玉涛,李文永,等.北京市社区70个精神分裂症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患者社会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1):58-59

[6] 王晓蔚,蔡琴,陶莜琴,等.100例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支持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71-972

[7]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2(增刊):127-131

[8] 程艮,李峥.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9):699-701

[9] 陈彦方主编.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M].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42-63

[10] 沈渔.精神病防治与康复[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