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2 17:15: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老年人常见疾病及护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专业培养目标
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我国医疗护理事业发展需要;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基本护理专业知识、护理操作技能,能从事护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性质
“老年护理学”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老年医学中的一个学科,同时又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渗透。本课程是护理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三)课程定位
“老年护理学”属于护理学专业中临床阶段中的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基本疾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快速发现与判断问题,并能够以娴熟的技能迅速解决问题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考查课程。
(四)教学内容
“老年护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探讨有关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变化,现存、潜在的各种健康问题的反应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等。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老年护理的进展,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老年人心理及生理的变化,老年人的保健与健康促进,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护理及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等几个方面的专科知识及操作方法。
(五)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与前期课程知识点的衔接,使学生不仅掌握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和各类老年人常见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技术,更重要的是能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六)教学难点
如何将抽象、复杂的老年人各种护理技巧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何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相关理论及技能并与临床有机结合。
(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老化的概念,老年人的年龄划分标准,老年人健康评估的方法和内容,老年人安全用药原则。(2)熟悉老年人各系统的老化特征,日常生活护理要点,心理变化特征。(3)了解国内外老年护理的发展现状。
2.能力目标:能对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进行评估和护理,能够应用护理程序为老年期常见疾病病人提供整体护理。
3.素质目标:具有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的博爱之心,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二、学情分析
课程授课对象为护理系高职护理四年级学生,已具有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一定程度的医学临床知识和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思路灵活,但理论知识不够扎实,耐性、求知欲、自制力较普通大专学生差。
三、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计
1.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教学过程体现开放性、科学性、职业性、实践性。
2.设计思路: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学用一致,“教、学、做”合一。
(二)内容的选取
1.根据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教学内容必须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实用性,强调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和基本态度方法。
2.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1)总论。任务一:绪论;任务二:老年人的健康评估。(2)各系统、组织老化性改变及相关问题护理。任务一:老年人认知与感知的护理;任务二:老年人营养与排泄的护理;任务三:老年人清洁与舒适的护理;任务四:老年人休息与活动的护理。(3)其他常见问题的护理。任务一:老年期其他常见问题的护理;任务二:老年期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护理。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除了采用较为通用的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学讨论法以外,笔者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改革:
1.以抢答竞赛为基础的教学法。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选代表进行抢答,最后优胜组给与加平时成绩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以方案设计竞赛为基础的教学法。提出设计目标和要求,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阐述设计方案并解答学生疑问,以非参与小组长和教师评分方式选出优胜组给予平时成绩加分,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兴趣。
四、教学评价
(一)教学考核
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含课堂提问10%、学习态度15%、出勤率5%、单元自测10%。
(二)教学反馈
通过学生、督导组、教学组、自我反省等多种途径进行反馈。
参考文献:
[1]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多器官功能衰竭;心脏衰竭;护理干预
本文对我院收治的48例AMI合并MOFE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常规治疗配合护理干预治疗AMI合并MOFE患者的可行性和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48例AMI合并MOFE老年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1年诊断标准和王士雯1990年提出MOFE诊断标准[1]。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68~85岁,平均年龄72.5岁。48例患者合并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17例,高血压病史23例,糖尿病病史14例,脑血管疾病9例,冠心病、心绞痛11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例。临床表现为心律失常5例,左心功能不全18例,仅有胸闷或上腹不适5例。
1.2 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治疗前行功能性检查均无禁忌症。首先采取药物治疗,在6h内行静脉溶栓注射,溶栓前口服阿司匹林300mg,160mg/次/日,辅用抗凝剂。12例患者选用尿激酶200万U+5%葡萄糖150ml静脉滴注;15例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波立维双联抗血小板;9例使用白蛋白/血浆;肺功能不全者出现呼吸衰竭时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对14例有糖尿病病史患者强化血糖控制。服药患者服用2h后严密观察患者胸痛环节状况和心电图变化;(2)护理干预。入院时、服药期间和治疗后密切监视患者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恰当使用呼吸机改善氧供;重点监测重要器官功能并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对脑、肺、肾等脏器实施均衡支持治疗,如扩容,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稳紊乱等,重点预防肾衰竭。此外还要积极给予肠道营养支持,防止出现溃疡性出血。
2 结果
2.1 常见疾病对老年AMI合并MOFE患者的影响如表1.在影响疾病种类中,以脑血管疾病对AMI合并MOFE预后影响最为明显,占44.4%。
表1 常见疾病对老年AMI合并MOFE患者的影响[n(%)]
常见疾病 例数 转归(率) 死亡(率)
糖尿病 14 11 3(21.4)
高血压 23 18 5(21.7)
脑血管疾病 9 5 4(44.4)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5 4 1(20.0)
合计 51 38 13(25.5)
2.2 老年AMI合并MOFE患者衰竭器官的影响,以中枢神经系统、肾、肺部为主要衰竭器官。如下表2.
表2 老年AMI合并MOFE患者衰竭器官的影响(n,%)
衰竭器官 例数 死亡 死亡率
中枢神经系统 7 3 42.9
肾脏 5 2 40.0
肺部 11 2 18.2
心脏 20 3 15.0
胃肠系统 6 1 16.7
合计 48 11 20.8
3 讨论
研究发现,一旦老年人群基于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糖、脑血管疾病等发生AMI,则MOFE随之发生的可能性会明显增加[2]。其发病机制可能是老年人群随着年岁的增加,其重要脏器功能会随着下降,如此时再并发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等必然会引起心、肺、肾、中枢神经系统等器官功能的衰退,在此基础上发生AMI,心肌收缩力会迅速降低,连带外周血液灌注也随之下降,从而使得一些本已出现功能储备下降的重要脏器迅速出现功能衰竭反应,致病死的危险因素相应增加。心肌梗死发病迅疾,病情危重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但若能及早发现、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往往可实现较好的转归,降低病死率。从临床观察来看,AMI发病前往往具有较为明显的征兆,密切监视较易发现。其症状表现大致是初期心绞痛,既有频繁性的发作、也有间歇性的突然加剧或延长,同时还有剧烈胸痛,同时伴冒冷汗、情绪烦躁、面色苍白等心肌梗死的前兆。
本文表2结果发现,在老年AMI合并MOFE患者中较为常见的衰竭器官属中枢神经系统、肾、肺等机体重要脏器,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最多,其次为肾脏功能衰竭,分析原因可能是老年患者多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因此必然长期服用此类治疗药物从而对肾脏功能造成破坏影响,或使用一些肾毒性药物如造影剂对肾脏影响尤为严重。不过在临床症状表现上,心脏往往却是AMI发生后首先出现衰竭的器官,而心功能弱化又导致肺淤血,再加上老年AMI患者长期卧床,痰液淤结,又会发生肺部持续感染,肺部感染限制了氧气交换,导致低血氧症出现,最终加速了呼吸衰竭。由此我们亦可以说,老年AMI合并MOFE患者常见的几种衰竭器官之间也存在关联或相互作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吴星球,张小英,史齐棠.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12-14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 护理干预 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61-02
心血管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下降生活质量。临床工作中常见老年人过早地患上严重的心血管病,或者有些老年人反复因为心血管病而住院。这些都是由于平时的生活方式不健康,不会对心血管病进行预防和护理所致[1]。因此,如何指导老年人及其家属对疾病进行预防和护理是减轻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1 临床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112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52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60岁。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首先对入院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热情接待,并详细介绍病房环境、注意事项等,以关心和蔼的语气询问病情,主动接近和了解患者所需;了解心理状况,做耐心的解释和诱导,通过心理护理,帮助患者解除思想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心血管疾病患者因对疾病认知方面上的缺乏,易产生各种思想顾虑,情绪易激动,甚至绝望,从而导致病情恶化[2]。
2.2 便秘的护理。便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且严重的便秘常伴有头痛、腹胀、厌食,并因排便时过度屏气使老人颅内压和肠内压升高,从而诱发心绞痛、心率失常甚至心肌梗死,因此不容忽视。便秘原因如下:①Brant研究发现,在不运动的老年人中,左半结肠和直肠内可见到粪便积聚现象。另外,由于老年人脑血管硬化,大脑产生抑制,使胃、结肠反射减弱。②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机体虚弱,无力排便均可致便秘发生。③老年人多因牙齿松动、脱落,喜食软烂之食,纤维素摄入减少产生便秘。
2.3 失眠的护理。入院后的老年患者多因住院后环境、心理、疾病因素导致失眠,表现为难入睡或是入睡后易醒,醒后不能继续入睡的情况。失眠原因还包括心血管疾病本身的特点,心血管病易反复发作,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心肌缺血、低氧,患者往往因胸闷、憋气而惊醒,导致睡眠不稳。由于夜间平卧后,皮下水肿液的吸收,膈肌上抬,使患者产生阵发性呼吸困难,影响了睡眠[3]。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如利血平、可乐定、卡托普利等。医护人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效干预,包括保证病房的安静、睡前开小灯,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个人睡眠条件。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也可向患者作好健康宣教:睡前要绝对避免进食刺激性食品、不看紧张视觉冲击性较强烈的书刊及影视等,调整良好的睡眠情绪,安稳入眠。
3 结果
观察组55例患者病情稳定后出院,1例患者经抢救无效后死亡。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满意度与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差异显著(P<0.05)。在本组中,老年患者的死亡率与护理满意度的统计见表1。
4 讨论
心血管疾病属于临床危险病症,并且死亡率也较高,需要护士具备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娴熟的技术、恰当的语言等良好的职业素质,让患者能够感受到专业的护理程序与温馨的住院环境,为每一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做好生活护理、对疾病的观察护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是必不可少,这需要医务人员具有良好的观察力和沟通能力,对患者表示出理解与同情,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使用简洁、易懂、流利的语言使患者理解病情,并对治疗产生信心。老年患者的社会归属感对其病情的控制也很重要,可告知患者的家属和朋友多前来探望老人,同时鼓励患者与院内其他老年患者多进行交流,安排他们多进行些户外活动,如散步、打太极等,可有效排除老年患者的孤独感[4]。根据不同疾病指导患者把握劳逸结合的原则,保证足够的睡眠并避免任何精神刺激。根据不同疾病指导患者选择不同的治疗饮食,少量多餐,忌烟酒。出院后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随访,减少疾病的复发率。
由于护理对象是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护理工作是治疗疾病重要、有效的手段之一,这就要求护士要思维敏捷,知识丰富,恰当的语言及娴熟的技术,良好的素质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做好每一位患者的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和疾病的护理。通过精心、耐心的护理,为患者减轻病痛,提高治愈率,使老年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才能将预防和护理质量稳步提高,并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水平。同样,良好的护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故护理人员应切实认识到这一点,将人性化的思想带到护理工作中,可以缩短住院日,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孙洁.老年心血管病的临床护理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7):2
[2] 黄改萍,姚艳绒.反复住院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护理研究,2010,24(31):28-30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健康促进管理模式;健康素养;影响
健康素养[1]是个体获取、理解及处理基本保健知识与服务并通过所获得的信息及服务学会正确判断,不断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能力的发展。据相关资料显示[2],我国居民总健康素养水平为6.48%左右,而老年人占据的比例最低。由此可见,老年人是欠缺健康素养的脆弱人群。本文就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社区122例老年人采用健康促进管理模式干预的临床效果展开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我社区随机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居住的老年人12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男,62例女,年龄在59~76岁,平均年龄为(67.0±0.5)岁,文化水平:20例高中学历,52例初中学历,50例小学以下学历。纳入标准:①在本社区居住满6个月或6个月以上;②认知能力良好,可以自主完成本次干预;③知情同意且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方法
1.2.1准备工作 安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与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共同完成问卷调查工作。对于健康素养水平得分不在Mean±SD范围的社区老年人进行重点人群访谈,以健康促进管理模式为指导,访谈老年人感觉行为益处、感觉行为障碍、行为相关情况及状况影响、行为结果中的允诺行为计划及即刻竞争需求与爱好等方面内容,为干预措施开展提供更具针对性信息。
1.2.2健康教育宣传 定期在社区进行健康教育宣传,以讲座的形式为主,横幅、标语等形式为辅。进行健康教育讲座时,应以提高与加强老年人对健康观念的认识与理解为目标,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同时讲授相关疾病的知识,如疾病特点、传播途径、治疗药物名称及作用等内容,以提高老年人对疾病的认识,积累一些基本治疗与预防经验。
1.2.3健康行为指导 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活动,以现场演示为主要方式教会老年人识别疾病,并指导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提高老年人学会常见疾病发作信号的识别能力,叮嘱老年人一旦发现相关疾病发作信号应立即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院联系以获得及时治疗或救治。同时通过现场演示血压、体温、血糖等测量,以教会老年人懂得自己进行常规测量方法,并耐心、细心教会老年人看各项指标结果。同时让老年人重视1次/年体检,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提高老年人的健康安全。对进行服药的老年患者,应帮助其做好相关药物标记,以防其忘记服用方式,同时应叮嘱老年患者遵医服药,若发现身体不舒服应立即到院就诊。
1.2.4安全教育指导 在社区进行安全教育宣传及指导,向社区老年人宣传基本用电及防火常识,指导老年人掌握相关家庭安全防范措施,如防滑,在浴室、卫生间、厨房等容易滑倒的地方要谨慎小心,有必要应采取防滑措施,如浴室、卫生间按照扶手;穿的鞋子要具有防滑性能。同时告知老年人要经常开窗保持通风透气,保持室内环境干净。另外,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老年人家中的电气设备等,若发现需要更新或维修的用电用火设备应及时告知其家人。另一方面,还应指导老年人急救常识,培养老年人应对常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学会自救与救护,如疾病突然发作、火灾等,同时还应教会老年人掌握相关危险或高危标志的认识,如高压标志、易燃易爆标志等。
1.2.5传染病预防指导 加强对社区老年人传染疾病的认识宣传,提高老年人对传染病的重视度,定期宣传和讲授应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教会老年人做好相关预防措施。
1.3评价标准 以"中国老年人健康素养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根据自行开发的老年人健康素质评估工具对干预后的老年人健康素养进行评估,该评估工具经由专业人士及专家予以修改。评估工具主要内容有基本医疗知识素养、传染病预防素养、安全素养、健康理念素养及健康行为素养[3]。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4]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差异显著(P
2 结果
122例社区老年人经干预后,其基本医疗知识素养、传染病预防素养、健康理念素养及健康行为素养与干预前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健康促进管理模式[5]是一种主要以健康教育为主导开展一系列健康指导的教育策略,但其在我国老年人群体健康素养的干预研究不多,通过本文研究可知,予以社区老年人健康促进管理模式干预可以明显提高其健康素养水平。因而有利于今后研究更科学的健康素养干预对策,以提高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素养。
参考文献:
[1]唐娟.社区老年人护理工作探讨[J].当代医学,2013,19(13):119-120.
[2]刘金厚,王晶晶,陈静静,等.社区健康老年人健康促进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3,11(25):2384-2385.
[3]陆霞,王丽霞,陈菡.社区老年健康促进新模式中健康教育的难点分析与对策[J].护理研究,2011,25(36):3398-3399.
摘要:目的 总结了115例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特点及人性化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115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对其临床特点及护理经过进行总结。结果 老年高血压具有病程长、合并症多,服药依从性差等特点,对其实施人性化护理,血压控制较理想,收缩压(128.5±7.95),舒张压(79.01±5.34),头疼、头晕、失眠、烦燥等症状明显改善,脑出血、脑梗死等的发病率明显降低。结论 老年性高血压具有多重特点,护理过程中选择实施多形式、多途径的人性化护理,可以较好的控制血压,减小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了患者的生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老年人 高血压 人性化护理
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影响其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1],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约有40%-50%患有高血压病[2]。如果高血压长期不能较好的控制,会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受损,其致死、致残率均较高[3]。我院115例老年高血压病住院患者采取人性化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2月-2011年1月收治的11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男73例,女42例;年龄62-91岁,平均年龄(72.5±4.7)岁;病史8-32年,平均(9.9±2.5)年;其中合并心血管病者47例,脑梗死20例,脑出血12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2例;同时合并有1种并发症者65人,占57.1%,有2种以上并发症者12人,占11.2%;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7人,占6.1%,肾病合并高血压者3人,占2.6%。115例患者均依据WHO 1999年的高血压标准确诊[4]。
2 临床特点
对115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老年高血压具有以下几个临床特点:①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程长,多数病程在10年以上;②常以收缩压增高为主,脉压差较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临床类型[5];③患者血压波动较大,个体日常行为活动能力日趋下降;④多数患者除具有高血压病,常合并严重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常并发或伴发与冠心病、心脏梗死、心力衰竭、糖尿病、脑梗死,高脂血症等其他老年病[6];⑤高血压分级多在2级及以上,高危、极高危比例高;⑥常多联合应用多种降压药物才能控制血压、服药依从性差。
3 护理措施
对所有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模式:①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②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心、脑、肾等并发症的发生,所有责任护士应掌握高血压及并发症的相关知识如病因、病情发展、治疗、检查的目的及意义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每周2次,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所有问题,以便消除患者疑虑,并嘱患者需安全用药,讲述长期及联合服用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及意义,嘱其严格遵从医嘱,不能擅自改药或停药,以免发生不良后果,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③心理护理:多数患者情绪容易波动,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的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护理中应积极给予心理疏导,稳定患者情绪,使患者树立信心,以便积极配合治疗。④生活关怀:经常与患者沟通,指导患者合理调整作息,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同时结合患者年龄、血压、心功能等整体状况,指导患者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同时嘱咐患者运动应循序渐进,不可过度、急躁,3-5次/周,30min/次。并注意劳逸结合,运动强度、时间、频率以不引起身体不适为宜,一旦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⑤病室环境应安静、舒适,避免吵闹及噪音,消除可引起血压增高的一切诱因,如情绪激动、劳累等。以便患者能有足够睡眠和休息。⑥饮食护理:应嘱咐患者限制钠盐的摄入量,每天应少于6g;因长期口服降压药,可能会造成血钾流失,嘱患者多食芹菜、木耳、香蕉等含钾多的食物,因钙离子可以调节血钠引起的血压升高,同时嘱患者多吃富含钙离子的食物,保持足够的钾、钙摄入
【关键词】 老年人; 上呼吸道感染; 护理
上呼吸道感染是老年人常见疾病,由于老年人细胞及器官功能呈衰老状态,使机体或呼吸道局部防御能力降低,细菌病毒在呼吸道可迅速繁殖,造成呼吸道感染[1]。特别老年卧床患者的不及时治疗与护理,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2]。笔者对本院215例老年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8月-2012年2月老年上呼吸道感染患者215例,男165例,女50例,年龄68~92岁,平均(78.2±5.6)岁。伴有高血压35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合并哮喘52例,合并冠心病30例,合并糖尿病18例。
1.2 方法 给予老年患者抗感染、止咳及平喘治疗,加强基础护理及落实护理程序。老年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基础护理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将患者置于安静、舒适的病房,避免强光、噪音及灰尘等刺激,急性期需卧床休息,衣被不易过厚,避免对机体散热造成影响。体温超过38 ℃,需多饮水,补液量充足。治疗操作应集中,动作需轻柔。提高室内湿度,维持80%~90%,使呼吸道分泌物易溶解,室内温度维持21~24 ℃。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 呼吸道管理 本组老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给予氧气吸入3~4 L/min,持续15 h以上,可改善低氧血症及有效降低肺动脉高压。教育并指导老年患者正确规范吸氧,协助老年患者排痰及指导患者亲属正确叩背方法。
1.2.2 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若患者出现疲倦、呼吸困难或胸闷、脉搏增加、体温升高等现象,需立即向医生报告,并协助医生给予相应处理,采取半坐半卧式的同时给予低流量吸氧或面罩吸氧,痰多患者,及时对口鼻咽分泌物进行清除,使呼吸道保持通畅,必要时采取气管切开术。
1.2.3 皮肤护理 注意老年患者口腔皮肤清洁,避免感染,易出汗患者需常更换衣服,保持干爽。
1.2.4 提高身体素质 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及高蛋白食物,增加营养。维持水分充足,并增加复方VB及VC的补充。由于患者发热时,食欲不佳及呼吸道阻塞,造成吞咽困难,所以食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质食物。保证老年患者有足够的睡眠休息,增强机体抵抗力。
1.2.5 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由于老年人反复住院对疾病的认识度较高,对健康需求较大,护士应对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注重,告知老年患者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现象,如何规范及时留取合格痰标本,吸氧及雾化的目的。对卧床老年患者及时讲解翻身方法及意义,同时进行示范,告诉患者合理饮食及劳逸结合对疾病康复的意义。老年人上呼吸道感染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护士需加强指导,使反复发作的几率降低。告知老年患者,若气温发生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感冒发生,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避免造成手上细菌传染,单独使用毛巾、杯子及碗筷等日常生活用品。尽量不去公共场所或者人群密集的场地,室内经常通风,保证2次/d,通风每次至少半小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有充足阳光。同其他人交谈最少保持1 m距离,对呼吸道分泌物、痰容器需采取焚烧处理,经常做呼吸肌运动,如深呼吸、吹气球等。食高热量、高维生素及高蛋白食物等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并增加复方VB及VC的补充。如果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出现,及时到正规医院救治,避免延误治疗、加重病情。
2 结果
215例老年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给予抗感染、平喘、止咳治疗,给予老年患者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管道护理及健康教育等,加强基础护理并落实护理程序,临床效果满意。痊愈138例(64.19%),好转51例(23.72%),加重18例(8.37%),死亡8例(3.72%)。总有效率为87.91%,无并发症发生。住院3~10 d,平均住院时间(7.5±2.2) d。
3 讨论
老年人上呼吸道感染是内科常见病,由于老年人患病后情绪容易紧张,波动较大,心情郁闷,护士需要密切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关心老年患者的痛苦,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给予适合患者的住院环境,如调整病室及更换床位等[3]。对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与照顾。和蔼的态度与专业的理论知识,获得老年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与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从而可达到治愈的目的[4]。老年患者每年预防接种一次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或减少流感的发生[5]。本组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87.91%,说明注重加强老年患者的基础护理,可提高科室质控管理及临床疗效[6]。综上所诉,给予老年患者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及管道护理,既有制度又有质量控制,有效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获得患者信任与积极配合,对保障疗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范兵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防治与护理[J].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1,12(8): 152-153.
[2] 李丽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中药注射剂应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13(29) :11-12.
[3] 苏金满.心理护理在老年护理应用中的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 2010,11(8): 46-47.
[4] 陈敏,卢海跃.雾化吸入治疗老年呼吸道感染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 2010,20(5):167-168.
[5] 王梅.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统计与抗生素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 2011,11(26):75-76.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55-01
肺炎指机体肺泡腔、终末气道、肺间质由不同病原体或者其他因素引起的炎症现象,是呼吸道常见疾病[1]。近年,老年肺炎发病率不断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本次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68例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给予不同的护理方式,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均经X线胸片、CT检查确诊为肺炎,患者、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21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59~84岁,平均年龄(69.9±2.8)岁;伴有高血压25例,COPD 5例,OSASH 4例。观察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61~86岁,平均年龄(71.1±3.2)岁;伴有高血压26例,COPD 4例、OSASH 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首先实施细菌培养、药敏实验,给予患者合适的抗生素,同时给予患者吸氧、止咳化痰、营养支持的治疗,还包括对患者实施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2-3]。①护理人员与患者主动沟通交流,面带微笑,谈话态度诚恳,倾听患者心理诉求,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及时给予患者安慰,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进行疾病治疗,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患者介绍我院肺炎治疗成功案例,同时要求家属多探望病人,给予患者鼓励,以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和治疗积极性。②健康教育:通过口头教育、发放健康手册和多媒体等方式,帮助患者了解肺炎知识,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使之更加积极配合治疗。鼓励患者多参加健康知识讲座,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状态,给予相应的单独辅导,鼓励其积极进行治疗。③重症护理: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应由护理人员全程看护,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果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主治医师,保证患者能得到及时治疗。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标准[4]痊愈:症状全部消失,肺部炎症全部消失。有效:症状大部分消失,肺部炎症大部分消失。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综合护理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肺炎是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临床上肺炎发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机体受到真菌、病毒、寄生虫、细菌等感染[5]。随着老年人年龄不断增加,机体免疫力不断下降,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能力也呈现下降趋势,使得老年人患肺炎的机率明显增加,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进行治疗。相关研究发现,在患者药物治疗的同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对提高肺炎临床治疗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护理干预;直立性低血压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in patients with nursing intervention. Methods 23 cases of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in patients by nursing intervention. Results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improvement. Conclus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Key words】
Nursing Care interference;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直立性低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也是临床上较易被忽视的一种多病因疾病。为一种原因尚不明确的神经系统多发性变性疾病[1],临床较少见。它属于多系统萎缩的一个亚型,临床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植物神经、小脑及椎体系症状,包括3个亚型:橄榄桥小脑萎缩(OPCA)、Shy-Drager综合征和纹状体黑质变性(SND)。这3个亚型均可有植物神经损伤,小脑性共济失调,帕金森综合征和锥体束征等表现,症状也许有重叠或交叉。目前临床尚无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探讨对老年直立性低血压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针对不同病因的患者创立护理干预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历资料 随机选取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我科的住院患者,将符合标准的患者纳入观察对象,共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58±9)岁,病程(54±0.8)年。入院病例中合并其他疾病:帕金森综合征5例,Shy-Drager综合征7例,脊髓病变6例,周围神经病变5例。
1.2 入选标准 直立性低血压诊断标准采用1995年 Consensus Conference会议制定的直立性低血压标准:站立3 min与仰卧位血压相比,收缩压降低20 mm Hg或舒张压降低10 mm Hg,并且在改变时感觉头晕、头昏、眼前发黑、全身乏力等症状,无严重合并症。
1.3 治疗方法 给予交感神经兴奋药物(如麻黄素等)及吲哚美辛、中药生脉饮等治疗,部分患者予复方苄丝肼(美多巴)胶囊等以改善椎体外系症状。
1.4 护理干预方法
1.4.1 提高患者对改变的耐受性[2] ①帮助患者在床上进行双下肢锻炼,加强下肢肌肉的适应性。②鼓励患者进行深而慢的呼吸运动,促进静脉回流。③提醒患者睁眼,提高空间定位能力[3]。④当患者坐立或双下肢垂于床边时,嘱患者间歇运动双下肢。⑤站立时,可间歇垫脚尖,或双下肢交替负重,通过肌肉收缩,促进静脉回流。
1.4.2 患者下床时穿紧身裤或弹力袜,以减少直立时静脉血瘀积,增加回心血量。
1.4.3 指导患者避免剧烈活动,避免热浴及热环境。
1.4.4 饮食护理 嘱患者适当多饮水及进食较咸食物,以增加盐和液体的摄入。
1.4.5 安全护理 向患者重点介绍床档、走廊及厕所的扶手等安全措施,外出检查时须由专人陪同,指导患者生活起居采用“1-1-1”的3 min分步进行的缓慢方式,即起床时取半坐卧位1 min;双脚垂于床沿1 min;扶墙站立1 min,无不适后方行走。指导患者任何的改变时动作应缓慢,如有脑供血不足的表现,则立即让患者平卧。
1.4.6 心理护理 慢性病患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易产生抑郁、焦虑等负性心理反应。另外,疾病的临床特点决定了患者生活不能自理,长期需要家人的照顾,因此,患者的心理负担很重。因此,心理护理就成为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减轻患者的心理不适,给予患者讲解的同时要取得家属的配合和支持,使患者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1.5 疗效评定标准 症状改善:计头晕、头昏、视物模糊、恶心呕吐、心慌不适、晕厥,以上症状均以0、+、++、+++表示无、轻、中、重。0:自觉无上述症状;+:自觉有上述症状,发作不频繁;++:自觉有上述症状,发作程度中等严重;+++:自觉上述症状的发作频度和强度均十分严重。血压改善标准以护理干预前后直立位和卧位差值变化计算。
1.6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以SPSS 10.0统计软件包行秩和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3例患者接受护理干预3周后,头晕、视物模糊、晕厥等症状得到改善(P
3 讨论
直立性低血压是老年常见疾病之一[4],多在中年起病,男性多见,首发症状多为阳痿,尿频、尿失禁等膀胱症状出现也较早,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出现本病的特征性症状-性低血压。从卧位直立后血压明显降低而心率不代偿增快,起病5年内逐渐出现基底节、小脑和(或)椎体束的症状:如动作减少、强直、步态不稳等。病情持续进展,通常在起病后5~15年严重残疾或死亡。另外,许多药物如吩噻嗪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抗高血压药、左旋多巴等均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由此可见,直立性低血压在内科有较高的发生率,有资料显示在一般老年人群发生率约15%~30%。Carid报道494名65岁以上人群1 min立位后发生低血压者为24%,75岁以上人群为30%,Paluer报告247名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33%[6-8]。目前,国内尚没有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率的调查[5],迄今为止,大多数直立性低血压患者由于漏诊或误诊而得不到有效治疗,更缺少系统全面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指导。
我科对23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其目的是:提高循环血容量,防止静脉瘀血,减少诱发或加重性低血压的因素,同时教会患者如何用较为简单的方法来最大限度提高机体的功能,这些特殊的护理干预可以作为安全的、非药物的治疗方法构成对症治疗的基础,增强患者对疾病所引起的不良事件的重视,使其认识到性低血压的危害性,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黄如训,梁秀龄,刘焯霖,等.临床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60: 503-504.
[2] 徐蕊.护理干预对直立性低血压患者的疗效影响观察.南方护理学报,2004,2,11(2):30-31.
[3] 姚爱明,关骅,张贵平,等.盐酸米多君治疗高位脊髓损伤后性低血压3例分析.中国临床康复,2003,7(4):612-613.
[4] 朱志江.性低血压及其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2):55-56.
[5] 袁路.住院老年人对直立性低血压认知及健康教育方式调查分析.中国医学装备,2011,3.8(3):18-19.
[6] Dooley M, Mark ham A, Pramipexole. A review of its use in the management of early and advanced Parkinsons disease.Drugs Aging,1998,12(6):495-514.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白内障患者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84例老年白内障患者, 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结果 老年白内障患者焦虑、抑郁水平较高且高于中国老年常模。不同性别、配偶状态和疾病范围的老年白内障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有差异(P
【关键词】 白内障;焦虑;抑郁;老年;护理
【中图分类号】R27.0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086-02
白内障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衰弱并伴有多种疾病,白内障引起的视力减弱及手术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状态。因此,了解老年白内障患者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是必要的。本文通过对**医院的**例老年白内障患者进行心理调查分析,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期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自**时间至**时间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白内障患者84例,其中男45例,女39例;平均年龄68.3岁;已婚80例,未婚4例,已婚中有配偶者53例,丧偶或离异27例;文化程度,初中以上21例,初中以下63例;双眼老年白内障患者56例,单眼28例;伴有高血压病患者例,糖尿病患者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例,冠心病患者例,肺气肿患者例。
1.2 方法 应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1]来评价老年白内障患者的心理状态。 SAS和SDS采用四级评分法,1表示没有或基本没有,2表示少部分时间有,3表示很多时间有,4表示绝大多数或者是全部时间都有,总分范围为20~80分。SAS标准分≥50分,SDS标准分≥53分作为判断焦虑抑郁的评价标准,得分越高,症状越重。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老年白内障患者焦虑、抑郁状况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老年白内障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正常老年人的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老年白内障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及与常模的比较:老年白内障患者的焦虑得分为(53.21±11.23)、抑郁得分为(52.97±10.65),均处于较高水平,与中国老年常模数据[2]比较差异显著(P<0.05),患者的焦虑、抑郁均高于常模。84例患者焦虑发生率为39.8%,抑郁发生率为30.5%,焦虑抑郁同时发生的为16.8%。
表1 老年白内障患者焦虑、抑郁与常模的差异性比较(x±s)
*表示P
2.2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老年白内障患者焦虑抑郁差异性比较
男性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高于女性患者(P
不同人口学特征患者焦虑抑郁的差异性比较
*表示P
3 讨论
3.1 老年白内障患者心理状态较差,发生率较高。有研究指出,老年白内障患者焦虑的发生率45.6,抑郁的发生率达到32.3%[3],与本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白内障患者的视力受到严重影响,导致生活不便;住院环境的陌生;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不了解,担心手术和视力;对手术的期望过高,等原因使患者产生焦虑不安的心情。另外,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如听力下降、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社交缺乏等问题,导致情绪状态不良,再加上老年人特别担心手术的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术后眼睛复明的几率等问题,导致患者沉默寡言,忧心忡忡。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有配偶的患者焦虑抑郁水平低于无配偶患者,无配偶患者的生活收到白内障和合并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严重影响。现代的老年人为了给子女减轻生活负担、较少生活习惯等的冲突常独居,丧失配偶或者离异的老年人在患有疾病时心理情绪受到的影响就大于有配偶和已婚的患者。
3.2 老年白内障患者的护理措施:
3.2.1 术前心理护理 手术作为一种直接的心理应激源,不可避免的会引起焦虑、抑郁情绪[4]。老年白内障患者往往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疾病,增加了手术的风险,这些因素导致或增加了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术前的焦虑抑郁情绪也会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和[2,5]。因此,患者在入院时……手术前应该给患者提供白内障手术的相关信息、如手术的安全性、手术医师及护士的技术水平、手术环境和设备以及手术所需的时间等[6,7]。患者在了解了手术的相关信息后可以为手术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对减轻心理情绪有极大地帮助。另外,由于患者的年龄较大,生理、心理的变化也较大,应激和代偿能力下降,也会照成一定的紧张、焦虑和不安的情绪。因为患者视力受到疾病的影响,并伴有听力减退、表达障碍和多种合并症等疾病,造成与他人交流困难[7]。因此,应该根据患者的学历层次、性格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指导。另有研究指出,老年人从自己的岗位上退休后,因不再担任家庭和社会的主要角色,易产生焦虑、抑郁和恐惧的心理情绪[8],故对此类患者应该注重讲话的语气和语调并耐心倾听老人提出的任何问题,尽量帮助其解决问题。
3.2.2 术后护理 患者术后因担心手术效果和见效时间而出现焦虑不安;当出现手术局部疼痛等异常表现时易出现紧张、害怕;因双眼包扎看不见东西,暂时生活在黑暗中,产生烦躁不安等情绪[3]。医务人员应首先告知手术情况;向患者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如饮食迎清淡,病房光线不宜太强、宜保持安静整洁,术后告知患者情绪不易激动,防止视力恢复障碍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状态,经常与其进行沟通交谈,避免负性情绪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2001:109-112
[2] 江颖,郝亚静,苏茂生,等.心理干预对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前焦虑情绪影响的观察[J].人们军医,2010,53(1):25-26
[3] 姚昌兰.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与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现代护理,2010,7(34):99
[4] 王向东,王希林,冯弘.心理卫生翁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31
[5] 崔雪莲,张理义,张志斌,等.军人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家庭情感表达级相关因素的研究[J].医学杂志,2008,33(1):103-106
[6] 邵偶云.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临床护理,2005,11(6):77-78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相关护理对策。方法: 对68例冠脉介入术后患者通过观察自觉症状、监测生命体征、察看施术肢体皮肤颜色、温度、动脉搏动及穿刺部位渗血、血肿等情况,及早发现术后并发症。结果: 发生出血、皮下血肿占29.4%,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占35.3%,胸疼占23.5%排尿困难占16.2%。结论: 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对症护理,才能保证冠脉介入术后患者顺利康复。
【关键词】老年人;冠脉介入术;并发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11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203-02
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年龄是影响冠脉介入术预后的重要因素。老年患者往往同时合并多系统疾病,动脉硬化程度重,罪犯血管多,因而增加了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护理的难度。2005年8月~2008年8月,我院对老年冠心病患者68例施行冠脉介入术,现总结手术并发症和护理经验。
1 临床资料
2005年8月-2008年8月,在本院接受冠脉介入术的老年冠心病人68例,男性59例,女性9例,年龄70~83岁。其中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3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0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7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19例、糖尿病6例、房颤1例。68例患者全部做了冠脉造影,其中48例置入了支架,共计置入支架78枚。
2 并发症
冠造或冠脉置入支架术后,出现出血、皮下血肿20例(29.4%),血管迷走神经反射24例(35.3%),胸疼16例(23.5%),排尿困难11例(16.2%)。
3 护理措施[1-4]
3.1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 护理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各系统及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主要脏器的代谢能力、机体的储备能力及营养状态逐年下降,对手术侵袭的反应及应对处理能力减弱。因此,术后应根据每一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变化、病变部位、严重程度、操作难易等要素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3.2 穿刺部位的护理注意股动脉穿刺部位的压迫,如果血压较高,有主动脉关闭不全或病人反复咳嗽,应延长压迫止血时间;如果患者肥胖,应采取重压方法使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等治疗,应避免过早下床活动(一般要求术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者砂袋压迫4小时静卧24小时)如发生血肿,要重新压迫止血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止血夹压迫止血,立即给予补液或者输血补充血容量,如上述方法不能奏效,请外科会诊采取外科手段处理。
3.2.1 出血、皮下血肿为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因为包扎固定不良大量抗凝剂的应用和术后肢体用力引起,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出血、血肿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皮肤色温等,及时发现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置。
3.2.2 血管迷走神经反神紧张是诱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重要原因,在拔出动脉鞘管前、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及精神状态,如有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出现及时静脉注射阿托品及多巴胺救治,本组1例患者因过分紧张引起心率过慢血压降低,面色苍白等不适,因发现及时遵医嘱立即静推阿托品1~2mg转危为安。
3.3 胸痛一种由于扩张后的血管出现急性闭塞而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另一种由于交感神经引起的心率加快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胸痛。术后病人行心电监护24h,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心率、心律的变化,注意病人心电图有无ST段的压低或抬高,以便随时了解心肌缺血的发生和程度确定无急性闭塞发生,必要时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经常询问病人有无胸痛、胸闷、心悸等不适。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病人应适当延长监护时间。配合医生给予镇静、镇痛、吸氧、减慢心率等治疗。
3.4 排尿困难的护理 老年男性患者多合并前列腺增生,本组术后出现排尿困难11例,占16.2%,主要原因为术后卧床,制动,排尿姿势及习惯的改变等。所以,护士应在术前训练患者在床上排尿,术后给予诱导排尿。如有尿潴留,给予留置尿管,导尿时动作轻柔,每次500ml为宜,不要超过1000ml,避免腹压突然降低,出现迷走反射。每次后夹闭尿管,每3~4小时1次,以保持膀胱收缩功能。
3.5 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期间的护理冠脉介入术后的患者,应注意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期间的观察护理,尤其高龄高危患者,往往同时联用几种抗血小板药物及肝素,发生出血的几率更高。因此严格监测出凝血时间,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活动性出血、血肿形成,皮肤粘膜出血或输液部位出现瘀斑等低凝表现。观察尿液、粪便颜色变化,特别是血压瞳孔及意识改变等,可以早期发现颅内出血和其他重要脏器的出血,以及时治疗。
小结综上所述, 老年冠心病病人冠脉介入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增多,护理人员熟练把握老年人的心理特点,综合评估危险因素,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协助医生处理并发症,形成一套完整的护理程序,才能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克勤,张艳,李晓辉。高龄患者的术前和术后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9,18(9):409-412
[2] 赵瑛.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9,34(6):347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
老年胆囊疾病是我国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临床多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进行治疗。由于老年患者生理机能衰退,常患有心脑血管或代谢性疾病,因而手术难度相对较大。临床实践证实,对老年患者进行全面有效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2010年2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64例老年患者进行全面的围手术期护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2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64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5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为69.5岁;其中胆囊结石患者51例,胆囊炎患者37例,胆囊息肉患者15例;伴有高血压32例,糖尿病13例,冠心病9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4例。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体手术方法[1]为:首先在脐上或脐下部位作一个弧形小缺口,通过气腹针向受术者腹腔充入二氧化碳气体后,将腹腔镜插入腹腔内观察腹腔表面是否有异常现象。在腹腔镜下,于右肋缘下锁骨中线、腋前线及剑突下正中线将气腹套管针置入,继而解剖胆囊三角,将胆囊管及胆囊动脉游离后夹闭,手术切取胆囊后关闭腹腔。
1.3 护理方法
1.3.1术前心理护理
老年人面对新型的腹腔镜手术容易产生不安全、不信任感。护理人员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护理时应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详细讲解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过程与特点,介绍传统手术的局限性,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疑虑,对老年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增强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的信任感[2]。
1.3.2健康状况监测
术前对老年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检查,详细了解患者身体重要器官的功能状况,排除手术禁忌证。对高血压患者应积极将患者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对糖尿病患者通过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将其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鼓励患者戒烟,保持呼吸道清洁。
1.2.3术前准备
术前备皮时应加强对患者脐窝部的清洁,防止对手术切口造成污染。可先用酒精棉球软化脐窝内污垢,再用温水将脐窝部擦净并使用碘伏棉球轻柔擦拭消毒[2]。术前8小时患者禁水、禁食;手术当天给予甘露醇口服;在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或鲁米那,以利于手术进行。
1.2 4术后常规护理
手术结束后患者返回病房应使其去枕平卧6h,头偏向一侧,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6h后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起床活动,帮助患者拍背咳嗽,使气管内分泌物尽量排除,防止出现肺部并发症。同时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体温、血压、呼吸、脉搏每小时测量一次,直至患者精神状态恢复。
1.2.5腹部体征护理
腹腔镜手术给患者造成的手术创伤小,疼痛感较轻,指导患者采取舒适的并给予心理安慰即可减轻患者痛楚。若疼痛严重可根据医嘱给予止痛药物。对于术后留置于腹腔的引流管应将其妥善固定以防,同时需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对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流量进行准确。在正常情况下,引流液的颜色由淡红色逐渐变浅,流量逐渐减少。患者在术后6h可饮少量水,待胃肠蠕动恢复后可进食少量流质。注意避免牛奶、豆制品、甜食的摄入,防止术后肠胀气的发生。
1.2.6并发症护理
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为全麻后反应,多在术后6h可自然恢复,若症状严重则根据医嘱进行胃复安肌注。患者出现肩背酸痛症状为二氧化碳气体刺激膈肌引起,给予吸氧处理有助于缓解症状。若患者术后出现发热、腹腔内出血、急性腹膜炎、胆汁漏等严重并发症时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治疗。
2结果
64例老年患者经过全面护理后,心理状态稳定,手术顺利,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效果令人满意。
3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安全可靠,患者术后恢复快的优点,目前在临床在广泛应用[3]。由于老年患者生理机能衰退,多伴有心脑血管或代谢性疾病,因而给手术带来了一定困难。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实施全面的护理,对老年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以及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对患者安全度过围期手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孝平. 外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682.
[关键词] 疾病管理;髋部骨折;老年;防治;应用
[中图分类号] R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5(a)-0173-04
The clinical effect of disease management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ip fracture
YE Xiu-fang YE Xiao-fen LIU Yong-li LI Qiu-ping ZHANG Yan-ping RAO Chun-fang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me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Jiangmen 529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disease management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ip fracture. Methods 48 cases of 65 years old associated with hip fractures patients from October 2013 to October 2014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48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with 24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model,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disease management model.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the mastery of hip fracture prevention knowledg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an before (P
[Key words] Disease management;Hip fracture;elderly;Control;Application
髋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也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和好发疾病。近年来,髋部骨折患者的人数不断增加,且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髋部骨折对老年人的危害性很大,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较高。发生髋部骨折后的1年内,死于各种并发症者达20%,而存活者中约50%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质量明显下降[1-2]。髋部骨折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无疑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疾病管理是健康管理的一种策略和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广泛应用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和控制中[3]。本研究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采用了疾病管理,并在老年性髋部骨折防治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骨科收治的48例符合年龄达65岁以上,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同时已经发生髋部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自愿为原则入组。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4例。其中观察组中,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龄(75.05±7.17)岁;对照组中,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75.32±8.30)岁。48例髋部骨折患者中股骨颈骨折3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8例。观察组24例患者中,全髋置换4例,半髋置换9例,DHS或DCS内固定术11例;对照组24例患者中,全髋置换5例,半髋置换10例,DHS或DCS内固定术9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无意识障碍及精神系统疾病,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加。
1.2 方法
1.2.1干预方法
在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DXA)、骨折风险评估(FRAXR)。给予患者常规使用维生素D制剂、钙剂及双膦酸盐治疗。给每名患者发放指导资料一份,并由护理人员负责对其进行健康知识宣教、生活注意事项宣教及康复指导。此外,观察组由疾病管理师介入,行健康评估、个性化方案建立、建立个人疾病健康管理档案。
1.2.1.1 健康评估内容 疾病管理师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家庭环境因素、生活习惯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及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等进行调查记录。
1.2.1.2 个性化方案建立 ①饮食管理:疾病管理师给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指导患者多食用含钙的食物,保证蛋白质摄入量,并保持清淡饮食。②运动管理:疾病管理师根据患者的情况为其制定合理运动方案,指导患者每次锻炼半小时,每周锻炼3~5 d,指导患者保证合理的日晒时间,进行适量的户外锻炼,促进骨健康,达到康复治疗效果。③不良习惯纠正管理:疾病管理师嘱咐患者治疗期间禁忌烟酒,避免食用影响骨代谢的食物及药物。④防跌倒管理: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如将患者的活动区域收拾整洁干净,及时清除地板上的水渍,在患者活动时加强人员陪同等。⑤疾病管理师指导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功能锻炼。⑥开展专题讲座:组织患者参加专题讲座,资深专家告知患者老年髋部骨折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和护理,使患者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以提高其疾病防治知识水平。
1.2.1.3 心理健康管理 医护人员在患者治疗期间定期对患者进行访视,了解患者的治疗及康复状况,与患者进行亲切交流,告知患者其治疗及康复情况,并详细耐心地解答患者提出的相关疑问,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耐心疏导,促进患者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
1.2.1.4 建立个人健康管理档案 将患者个人信息、健康评估情况及治疗方案由疾病管理师建立档案,定期随访。
1.2.2 随访方法
对照组只按医院常规要求,仅仅于6个月及12个月时间随访1 次,记录患者的情况。观察组由疾病管理师长期跟踪,定期随访,了解患者遵医行为、饮食情况,督促、指导用药,指导康复功能锻炼及指导家具防跌措施的落实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管理前后对防治髋部骨折知识的掌握程度,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两组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采用焦虑及抑郁评分量表在管理前后对患者进行评分,观察两组患者的SAS及SDS评分情况。参照董列军等[4]研究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管理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分。SDS评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为重度抑郁。SAS评分70分者为重度焦虑。
1.4 判定标准
患者对防治髋部骨折知识的掌握程度判定如下[5]:对患者行《髋部骨折防治知识测试》,总分为26分,专业人员统计患者的得分,掌握程度分为下列四个等级,优:20~26 分;良:15~20 分;一般:10~15分;差≤10分。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参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进行。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髋部骨折防治知识掌握程度的比较
在管理后,对照组管理前后的对髋部骨折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观察组管理后对髋部骨折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较管理前显著提高(P
表1 两组患者对髋部骨折防治知识掌握程度的比较[n(%)]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2%,较对照组的25.0%显著降低(P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n(%)]
2.3 两组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及出院后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
表3 两组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比较(分,x±s)
2.4 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情况的比较
对照组在管理后的SAS评分及SDS评分较管理前无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管理后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较管理前明显降低(P
表4 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情况的比较(分,x±s)
与同一组管理前比较,*P
3 讨论
髋部骨折通常指股骨颈及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也是导致老年人活动障碍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各大医院每年都会收治许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6-8]。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生理功能逐渐减退,骨密度因此出现下降趋势,导致骨质出现疏松,当老年人受到外界作用力或自己跌倒摔伤后常会导致骨折发生,调查统计表明髋部骨折的发生率最高,约占37%[9-10]。
髋部骨折对于患者具有极大危害,患者骨折后不能进行正常生活及工作,骨折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1-12];此外,髋部骨折也对老年人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由髋部骨折所导致的老年人残疾率及死亡率较高,老年人髋部骨折一般1年内的死亡率在20%左右,致残率约为50%[13-15]。从上述数据可见,髋部骨折对老年患者的危害之大。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防治的研究尤为重要,不仅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提高该病的临床防治水平具有重要价值。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观念的更新,我国护理工作已逐步由单一的疾病护理转变为集治疗、预防、康复和促进健康为一体的多元化护理模式,健康教育已成为系统化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一些社区通过定期健康教育讲座及一些医院的护理人员通过健康宣教等手段对于髋部骨折防治也获得一些较好效果,但是这种方式仍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性及连续性,而疾病管理正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疾病管理是针对疾病而采取特定管理措施的系统,疾病管理对患者自我保健、自我护理较为重视。疾病管理注重使用循证医学理念及加强患者个人保健能力以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其以持续地改善患者的健康为基准来评估临床、人文和经济方面的效果。因此,疾病管理比起传统患者对医院单一的治疗模式,更能调动社会、家庭、患者的积极性,疾病管理的应用是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健康管理,可达到节约医疗费用支出,维护健康的目的。可见,疾病管理对提高髋部骨折防治水平具有促进作用。
为探讨疾病管理在老年髋部骨折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以发生髋部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疾病管理模式处理的观察组管理后对髋部骨折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较管理前显著提高,并发症发生率为4.2%,较传统模式处理的对照组的25.0%显著降低;在患者出院后6个月及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观察组管理后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较管理前明显降低。通过上述数据,本研究说明疾病管理可显著提高老年患者的髋部骨折防治知识水平,改善患者术后的髋关节功能,并能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1):2-17.
[2] 吴云峰,孙志颖,李锋.老年髋部骨折191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5):3163-3164.
[3] 周芬,孙玉梅.健康管理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9,11(1):42-44.
[4] 董列军,黄红芳.症状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在创伤性骨折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正骨,2012,24(6):76-77.
[5] 孙家元,张英泽.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处理[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3,34(1):11-15.
[6] 赵慧玲,唐海萍.持续质量改进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疼痛及负性情绪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8):1110-1111.
[7] 余江,蒋科,吴思宇.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并发症危险因素评估[J].创伤外科杂志,2013,15(5):404-407.
[8] 张丽,李文源.骨质疏松症患者健康管理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0,17(9):17-20.
[9] 李贞.老年痴呆病人髋部骨折的预防与管理[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0):119-120.
[10] 柳俊杰,刘长美,朱立倩.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健康教育流程的设计与管理[J].全科护理,2012,10(11):2967-2968.
[11] 席文,宋娟.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7):1294-1296.
[12] 蒋俊威,刘凯,王红川,等.老年髋部骨折治疗的临床流程效果分析[J].华西医学,2014, 29(6):1056-1059.
[13] 吴云峰,孙志颖,李锋.老年髋部骨折191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5):3163-3164.
[14] 王璞琳,郭锦丽,白帆.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3):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