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审计的问题

关于审计的问题

时间:2024-02-02 17:15: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审计的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审计的问题

第1篇

摘要:财务工作的的归宿点在于绩效评价,目前政府绩效审计已被广泛重视。本文通过对发达国家审计工作实践分析与研究,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政府审计及绩效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完善我国政府及绩效审计的措施。

关键词:政府财务报告;政府审计;绩效审计

2013年7月,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债务进行审计,即将掀起一场对全国地方债务的审计活动。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活动的复杂性,政府审计将会越来越重要。

一、 引言

中央、各地方部门及公共财务报告的公允及真实是政府审计的目标,政府审计要对资源使用的效果性及效率性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做合理保证。目前,主要是绩效审计、环境审计、社会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债务审计等。其中,绩效审计即国家审计监督部门对政府部门的日常经济活动及事项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包括资金使用、管理、资金运作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效率和合规性并由此提出改进建议,以使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合法、有效的进行。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领域还比较局限目前主要包括对资源的3E审计的评价和监督,对经济活动范围的审计领域较为狭窄。

绩效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对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监督与评价。(1)经济效益审计是以促进经济效益高效、合理的审计,公共部门经济活动需要由审计部门的监督才能提高经济的合理有效的发展。(2)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审计是政府审计的一种形式,是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及生产经营活动、财政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对生存环境影响的评价,也是对一种监督活动。是评价政府活动所产生影响及影响程度结果的评价。并进一步督促其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 国内外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及绩效审计发展和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政府绩效审计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于政府机构的不断完善,更加注重公共资源被合理、合法的使用。因此政府绩效也越加受重视;。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审计研究起源较早,大体分为:审计的开始阶段;审计的初步发展阶段;政府审计快速发展阶段。

初步发展阶段主要是20世纪70-80年代的“3E”绩效审计的发展,”3E”即“经济性”、“效益性”、“效率性”,是1972年美国审计署的,对“3E”绩效审计进行了全面的规定并相应的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这为当时政府审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改观。审计的快速发展阶段是最近时期的由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带来的。

美国是1997年开始首次对联邦政府财务报告进行的审计,主要分两个层面;英国绩效审计覆盖到所有涉及公共资源的公共部门及社会团体,迄今为止,已有较为完善的绩效审计体系。加拿大是最早采用绩效审计,已形成了综合绩效审计,其审计机关独立性较强,从而能有效的监督政府部门的治理。澳大利亚也在不断的进行政府绩效的不断改革,从经营审计、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到现在的绩效审计,政府审计的范围主要是对公共部门的财务、政府及各部门合并财务报告等的中期和年终审计。巴西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发展较快,直截至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审计体系,包括对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政府预算的的合法、合规性审计,政府财务合并报表的真实性审计及公共财政部门的绩效审计,政府审计部门已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审计系统。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代表詹姆斯·谢波德(James Sheppard)曾称,OECD大多数成员国已建立了政府财务审计制度。

可见,国外很多国家在公共部门绩效审计的研究已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世界各国都确定了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并制定了相应的绩效审计准则,同时根据具体国情建立了各自的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及评价体系、衡量标准。

我国对政府部门绩效审计的发展较晚,目前很多方面还未成熟,不断的吸取国外关于政府绩效审计方面的经验也在不断发展。会计学者正致力于政府绩效审计方面的研究,如李凤鸣、王光远等最早对关于政府绩效审计初步概念等一系列方法的研究;钱水祥曾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及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刘明辉等认为政府活动如同一个服务性企业,比照企业可以把企业审计搬到政府绩效审计中,以此来评价政府活动,对政府活动进行监督。杨肃昌等也曾提出政府审计的双轨制,石爱中的人大、政府两个审计机关,都是在政府分工清晰则较好的审计。

社会公众对政府财政的要求不断提高,加之权责发生制在政府财务体系的应用,计量问题将随之复杂化,这就要求对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与评价越来越严格。

目前,我国财务报告体系中不包括审计报告。公众对政府会计信息的了解渠道也限于人大及政府部门的工作报告,政府审计部门对信息的真实、完整性进行鉴证。我国政府财务信息质量除了相关法规保障更要有审计监督部门的监督。我国现在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是完全独立的,出具的审计报告也是相互分离的,政府财务信息的披露并未完善,公众对政府会计财务信息的了解也十分受限。

随着政府部门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公共对政府财务信息的透明度要求日益加深,审计署也在不断的加强审计的监督作用,积极拓展审计业务,如政府部门的债务审计、社会环境审计及绩效审计。

根据西方政府审计的发展来看,给我国的主要启示是:

1、 独立的审计制度

独立性是审计工的重要保障。从发达国家来看政府审计绩效审计需要有一个独立的审计部门,这是开展工作的保证,也是使财务信息公平、公开的首要前提。

英国、美国审计署均属于独立的外部审计部门,与政府无直接的隶属关系,有着较强的独立性,保证了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方面的客观性,更有利于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我国目前审计署是行政型隶属国务院,独立性不强。仍需要加强和完善。

2、注重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较强专业化的审计队伍在审计工作中能较准确的做出职业判断,减少审计工作的盲目性。审计人员的专业要涵盖的不同的领域要有金融、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是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保障,以便在审计工作做出准确的判断,要有充分的职业素养。

3、审计工具要先进;开展有效的政府审计要有先进的审计工具做保障,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审计操作方法的应用及先进的审计软件,规范的操作流程,这是保障绩效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

4、完善的法律法规;法规健全才能保证,政府部门工作的合规化,减少财务部门的造假,减少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审计健全的法律体系也是使审计部门人员及其工作的公正、客观的前提。从而保证政府财务信息的更加透明,提高审计效率。

由此可知,政府及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是政府部门工作的最后环节,是提高政府工作的有效监督、增强政府监督职责的保障,绩效评价的合理性能有利于政府及公共部门的工作的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能较好的推动我国政府审计工作的发展。

三、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绩效审计工作正处于尝试阶段,面临着很多问题主要有:

1、相关法律和法规体系的不健全

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保障,从国外的发达国家的发展来看,政府审计监督工作必须有健全的法律做后盾。

2、缺乏一套完整系统的审计评估体系

我国政府审计部门在技术上存在很多难题,较多运用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职业经验,但人员本身的经验不足,这就带来了审计工作上的质量和效率。目前我国政府审计在审计工具上落后,较少使用计算机技术。这点是与国外发达国家最大的区别,在国外审计领域已有了较为完善的发展,审计抽样技术及审计流程的各个方面都已广泛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减少了审计人员的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

3、社会公众及政府部门对绩效审计的认识局限

社会各界普遍认为,我国处于发展阶段,政府部门工作很多方面不完善,绩效审计体系无统一的体系,系统分散化,无一定的实践基础,不具备实行完善审计体系的条件。政府对绩效审计不够重视,对绩效审计投入的资源、人力有限,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快速发展,同时未指定一套先进绩效评价体系,现有的程序化的审计与实际情况的变化结合不紧密。

四、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完善措施

综合以上方面的分析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1、审计制度的改革,增强审计机构的独立能力

我国审计机构隶属于国务院,在职能上的复杂性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受到了更多的制约,不利于独立性的发挥,应按照企业的做法,审计机构作为一个第三方,对政府及公共部门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不受权利的制约,以一个平等的主体行使其职能,直接对所审计的业务负责。

2、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性

目前,我国政府部门正在加强政府财务透明化,以有利于摸清政府家底。公众最为关心的是政府财政的来龙去脉,了解政府资金的经营及运用,政府财务报告的信息在政府审计的审计下,能更真实和准确。投资者才能根据政府披露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减少了公共资源的不合理使用。政府绩效审计在执行政府的监督执行起到了很强的监督作用,对防范政府风险有较强的作用。

3、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方面应不断完善

真实、准确的评价结果,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以便加强对政府部门工作客观的评价,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需要由专门的技术人员。客观的评价要尽量少使用主观定性的指标,更多的运用定量的方法。目前在技术上我国也使用了一些如平衡计分卡、SWOT分析等一些定量化的方法体系,尽量减少市场风险、内控风险所带来的影响,减少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给绩效审计工作带来的不确定性。

此外,我国应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审计报告,促进审计技术的不断改革,这是完善政府鉴证体制不可或缺的部分。(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明辉,徐正刚.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模式的现实选择—兼论行业自律[J].审计研究,2004(1)

[2]张庆龙.我国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中国内部审计,2012,9:28-32.

[3]赵合云,陈纪瑜.公共财务受托责任、绩效评价与政府财务报告改革[J].财政与税务,2008.9(155)

[4]张庆龙.我国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中国内部审计,2012.9:28-32

第2篇

Abstract: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mputer in the auditing is a great leap in the reform of the modern auditing mode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ode,it has many advantages. Since the time of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auditing is still short, many problems and shortages are met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e thesis makes a research from a legal point of view and suggestions are given.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问题;对策

Key words:computer;auditing;problem;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011-01

1 计算机审计概述

1.1 计算机审计概念

计算机审计是基于计算机进行的审计活动,是指审计人员通过计算机及其相关软件,运用计算机技术,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管理系统以及系统生成的电子数据进行检查、分析,最终完成审计工作的任务和目标的一种审计方法。内容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审计和数据分析等。

1.2 我国计算机审计应用的现状。经过二十几年摸索和实践,计算机审计在我国的应用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一是培养出一批实用的计算机审计人员。目前,在各级审计机关中,已经培养出一批不同水平层次的计算机审计专业人才,从事计算机审计工作。二是审计软件的开发取得了显著进步。许多审计软件日趋成熟,在功能上和使用效果上均取得了显著进步,尤其在审计法规检索系统和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功,已开发出多种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和审计办公自动化系统。三是初步建立了国家审计中计算机审计法律基本框架。

2 计算机审计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分析

2.1 审计法中计算机审计方式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审计工作的原则是依法审计,作为一种实际应用的审计方式,就需要以法律形式保障其应用的合法性。我国仅在1997年颁布的《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中提出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概念,将计算机作为辅助审计工具,仅扮演着次要的角色,但是否能将其作为法定的审计方法还不明确,还不能作为主要的或者是独立使用的审计方式在国家审计项目中运用。

2.2 计算机审计中各方的权利义务不完善。对于国家审计来说,由于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的法律地位的不对等,双方的权利义务的全面约束尤为重要。在现今实施的审计法中,被审计单位必须提供被审计的电子数据资料和审计人员检查被审计单位使用的计算机系统的合规性和正确性的权利有所体现,而其他主要是计算机审计监督职能的保障,即当审计机关的计算机审计权力遭到拒绝时如何进行法律救济是关键所在,是计算机审计立法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可操作性的标志。

2.3 缺乏计算机审计具体准则和实施规范。行业规范的完备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计算机审计开展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计算机审计是需要会计、审计、计算机技术等综合知识为一体的学科,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业务,计算机审计程序的规范是计算机审计项目完整性的前提,需要一套完整的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具体操作规范和审计准则,指导审计人员正确进行计算机审计工作。曾经有这样的案例,同一个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由于操审计人员审计操作的方法不同,所得出的审计结果却不相同,这就反映出规范的计算机技术操作是得出正确审计结果和减少审计风险的必要保证。为此我国审计署已先后颁布了一些相关规定和规范性文件,如《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等。

2.4 计算机审计形成的审计证据合法性和有效性有待加强。计算机审计中利用电子数据取得的证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是计算机审计立法中的核心问题,电子数据的证据地位和证明力,是影响审计结果的重要因素。通过计算机审计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电子数据或电子凭证、电子合同、数字签名等资料进行采集、分析而形成的计算机审计证据,原始的计算机电子数据以及利用计算机审计所取得的电子数据证据能否作为合法有效的审计证据,决定着对计算机审计结果具有合法性的关键。

2.5 计算机审计应用软件的功能不规范。计算机审计软件的法律权威、实用性的标准,以及计算机网络审计立法等问题在计算机审计立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审计软件功能的完善制约着计算机审计工作开展的程度和深度。目前,我国国家审计机关正在使用的审计软件有很多,如AO计算机审计现场办公系统、金剑审计软件等,这些通用的审计软件已经在全国国家审计机关推广使用,还有一些小型的针对特殊行业或者某些特殊事项的审计软件,也在计算机审计工作中普遍使用。

3 完善计算机审计的对策建议

3.1 修订国家法律法规内容。首先明确计算机审计合法地位。依法审计首先要从法律上给予确定,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方法,只有明确了计算机审计的合法地位,审计人员就可以主动采用计算机审计方式开展审计工作。应当在审计法中作为一种必要的、固定的审计方法予以明确,确立计算机审计的合法性。其次明确计算机审计取证资料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作为一种新型的审计证据获取方式,计算机审计中电子数据的(含审计软件审计出的电子数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是法律规范立法中的重中之重。此外,制定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把电子凭证、电子合同和数字签名的法律效力和保管要求,数字认证机构的管理,电子信息与网络系统的安全等相关问题予以明确是必要补充。

3.2 制定计算机审计行业独立的准则和操作规范。审计准则的制定,是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的前提。与传统审计一样,制定完整的审计程序和质量方面的规范和审计准则,规范计算机审计操作技术。其主要包括计算机审计程序和计算机审计具体应用技术的规范。

第3篇

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认清了事物的本质,才能把握其运动的。因此,审计本质的研究在整个审计的研究中具有导向的作用,决定着整个审计理论的发展方向。

人们对审计本质的认识,据其深刻程度,大约可划分为三大阶段,即从“查账论”到“过程论”再到“监督论”。也可以说,在审计本质认识上已发生两次大的飞跃:

第一次是从“查账论”到“方法过程论”的飞跃。

第二次是从“查账论”和“方法过程论”向“经济监督论”的飞跃,但这种变化并非质变。

笔者坚定地认为,审计在本质上是一种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特殊的经济控制。换言之,审计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控制活动;审计行为实际是一种控制行为。而以审计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作用来看,它实际是一种特殊的控制机制。笔者将这种审计本质认识论称为“经济控制论”或“经济控制观”。

之所以说审计的本质是控制,是因为审计本身就是作为控制手段而产生的,它与控制之间有着天然联系和亲密无间的血缘关系。“经济控制论”的提出与确立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它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了审计的本质。

第二,可以此为基础构建全新的审计理论结构,促进审计理论的发展。

第三,有利于将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科学新成就有机地运用到审计理论的研究之中,创造出更丰满的审计理论;第四,更有利于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使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审计理论结构基点及其要素

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基点可有三种选择,即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和审计本质。笔者认为在需要大力发展审计理论的现阶段,选择审计本质作为整个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基点更为恰当。主要理由是:

(1)只有准确地揭示了审计的本质,才能把握住审计理论的发展方向。

(2)只有在审计本质认识上有所创新与突破,才能带动整个审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有质的飞跃。

审计的本质乃特殊的经济控制。以此为出发点,笔者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需要研究审计这种特殊的经济控制存在的基本前提,这在理论上即属于审计假设的范畴。

第二,控制与目标紧密关联,审计这种经济控制必须有其特定的目标,因此,审计理论结构中应有审计目标这一要素。

第三,控制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特定的控制手段与控制方式,因此,在以“经济控制论”为基点构建的审计理论结构中必然有审计控制手段与方式这一要素。

第四,控制系统的运作和控制手段与方式之作用的发挥又必须通过符合特定质量要求的信息流动来实现,而且还须有约束与引导审计行为的控制规范(或标准),因此,审计信息与审计规范也自然构成审计理论结构之要素。

基于这种思路,笔者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由(1)“审计本质”、(2)“审计假设”、(3)“审计目标”、(4)“审计信息”、(5)“审计规范”和(6)“审计控制手段与方式”这样六个要素构成。相应形成六大审计理论板块,即“审计本质论”、“审计假设论”、“审计目标论”、“审计信息论”、“审计规范论”和“审计控制论”。该审计理论结构各要素之内在联系是严谨的和符合逻辑的。“审计本质”要素处于该结构的最高层次,起着统驭整个审计理论结构的导向的作用:“审计假设”要素介于“本质”要素与“目标”要素之间,作为前提条件,支撑起审计理论结构大厦,具有基石作用,同时,又指导审计目标的确立。“审计目标”要素直接决定和制约着“审计规范”、“审计信息”与“审计控制手段与方式”这三个要素的选择与确定,反言之,这三者都是直接服务于如何保证审计目标之有效实现的。当然,它们本身还得反映“审计本质”和“审计假设”的要求。

由此可见,该审计理论结构的建立是合理的,它是一套完全浑然一体、首尾相应的命题体系。

审计目标

“Accountability”一词在我国20世纪8O年代有多种译称,如责任、受托责任、经管责任、经济责任和责任性、责任制等。笔者在1989-1990年撰写博士论文期间,综合各种译称之优点并结合审计、会计之特点,将其译称“受托经济责任”,并运用到博士论文之中,得到我的导师李宝震教授和闫金锷、闫达五、杨纪琬、杨时展和郭道扬等多位会计、审计大师的赞同和充分肯定。随后,“受托经济责任”这一概念在我国审计与会计界得到广泛。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是审计产生、发展之首要前提。审计的本质目标就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Accountability)的全面有效履行。不确立这一目标,审计也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受托经济责任的基本涵义是指按照特定要求或原则经管受托经济资源和报告其经管状况的义务。由此,我们可将受托经济责任划分为行为责任与报告责任两大方面。从这一定义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受托经济责任的实质就是按照特定要求(或原则)行事,其就是一系列的特定要求。从这些特定要求的来源看,它们来自委托人群体对受托人理想行为的期望与要求。由于委托人群体中的成员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因而其期望与要求实际代表或反映了某种社会需要。从角度看,由于委托人的这种期望与要求是从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受托经济责任的内容也是由单一到多样不断扩展着的。

从行为责任方面,受托经济责任的主要内容是按照保全性、合法(规)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社会性以及控制性和环境性等要求经管受托经济资源,它们分别构成受托经济责任的某个方面,即保全责任、遵纪守法责任、节约责任、效率责任、效果责任、社会责任以及控制责任和环境责任等;从报告责任方面来说,受托经济责任的主要内容是按照真实性、公允性或可信性的要求编报财务会计报告或年度报告以全面反映行为责任的履行情况。

审计正是作为保证受托经济责任之全面有效履行而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手段或机制。审计师通过其独立、客观、公正的检查,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予以确认,看其是否符合“全面有效”之目标要求,一旦发现偏离此目标要求之情形,即通过审计反馈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纠偏,以促使受托经济责任得到全面有效的履行。

审计假设

审计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的产生与发展必有其基本前提与约束条件。揭示这些基本前提与约束条件既是审计科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发展审计理论的必然要求,这也属于审计假设研究的范畴。笔者认为,审计的基本假设可有五项,即:

①责任关系假设。

②正当怀疑假设。

③可确认假设。

④独立性假设。

⑤有效性假设。

这五项假设代表了决定审计事物产生与发展的最普遍、最基本的前提与条件,反映了审计最本质的东西。

(1)关于“责任关系假设”

该项假设认定各种受托经济责任的确立与解除必须由独立的第三者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定,充任这种第三者的人叫审计人,他所实施的行为活动就是审计。因此,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是审计产生的基本前提或首要前提。

(2)关于“正当怀疑假设”

该项假设的基本涵义是,由于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信任受托人的责任履行过程是全面有效的,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信任受托人提供的说明其责任履行状况的经济信息都是真实、公允和可信的,因而,必须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状况及其表达信息之可信性进行审计。因此,“正当怀疑假设”的关键意义是明确了审计的直接原因,为实施审计明确了目标、提供了依据。同时,从“正当怀疑假设”中还可合乎逻辑地推导出审计上的一些重要概念或观念,如应有审慎态度或应有审计关注,在权责划分基础上建立内部控制等。

(3)关于“可确认假设”

该项假设的基本涵义是,假定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可以通过收集、评价相关证据、验证相关信息而得到确认。这包括三层意思:

第一,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是可以确认的。

第二,这种确认是通过收集与评价相关证据以验证表征责任履行状况的信息来实现的。

第三,为实现此种确认,必须要求确立审计标准,并实施恰当的审计程序。

这一假设非常重要。正因为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状况是可以确认的,审计标准的制定,审计证据的收集与评价以及审计程序的实施才具有实际意义,否则,也就失去了实施各种审计手段之依据。因此,“可确认假设”是审计准则理论、审计程序理论与审计证据理论之基础,也是审计中运用概率理论之前提和确立审计师责任界限的依据。

(4)关于“独立性假设”

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机构和人员排除干扰及个人利害关系,秉公实施检查并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的一种特性。独立性是审计之最根本的特征,是审计的灵魂。失去独立性之审计也就不可能成其为审计。

“独立性假设”的基本涵义就是假设审计机构和人员始终能保持其地位、精神、操作以及伦理上的独立,并有能力排除各种干扰与约束,进行独立审计。该项假设的重要意义在于确立了审计的本质特征,使之区别于其他检查活动,成为一种自成体系的检查活动,成为一门独立的。该项假设是公认审计准则和审计职业道德中有关独立性要求及道德行为概念的基本依据。

(5)关于“有效性假设”

该项假设的基本涵义在于假设审计师与管理部门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利害冲突,即使有时存在,也可以避免或不至于妨碍审计行为的有效实施。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审计师与管理部门之间存在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利害冲突,那么,审计的独立性就没有保证,即使实施了审计,也失去了审计的本来意义。因此,“有效性假设”的确立为实施有效审计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也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性假设”的地位。

以上五项假设相互联系,结为一体,共同构成了整个审计与实务的基本前提与条件。“责任关系假设”确立了审计存在的基本前提:“正当怀疑假设”解释了审计直接原因:“可确认假设”提供了实施各种审计手段的基本依据:“独立性假设”确立了审计的本质特征;而“有效性假设”则是实施有效审计的坚强后盾。

效益审计

审计在实现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两个根本转变”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帮助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最重要的手段或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没有健全有效的审计手段,两个根本转变的完成是不可能的。两个根本转变的共同核心是效益问题,由此决定了经济效益审计在促进两个根本转变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当发挥决定性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效益审计在其中的作用,应当对效益审计的和重点作出必要的扩充和调整,即应当建立并实施“利润目标导向审计”和“投资报酬率导向审计”相结合的新型效益审计,并促进审计重点由财务向效益的转变。在财务审计中应当把企业经营成果(利润)和投资报酬率同时予以披露,并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情况重点予以关注。

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的审计权

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的审计权本不应该是一个问题,但随着国有企业审计环境的变化,它又似乎成了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国有企业的审计环境主要由经济因素、民主因素、因素、文化因素和审计职业因素等构成。

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应该拥有审计权,其基本依据在于:

①国际审计惯例的要求。

②保证和促进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需要。

③国家审计与审计固有差异所决定。

④充分的法律支持。

国家审计如何实现对国有企业的审计权,笔者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选择思路,即:

①国家审计应把国有企业审计作为重点来关注。

②通过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法律制度,明确界定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在国有企业审计上的职责权限,使两种审计协调配合,共同强化对国有企业的审计权。

③按照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战略,划分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对国有企业审计权的实施范围。

④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审计的重点逐渐由财务合法性和合规性转向效益性,建立并实施“利润目标导向审计”和“投资报酬率导向审计”相结合的新型效益审计。

⑤积极稳妥地推进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厂长经理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企业制度与现代审计的关系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既定方向。现代审计与现代企业制度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为建立基础的一致性——财产(资源)的委托受托经营。以法人财产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在财产(资源)委托受托经营关系基础上的。在此种关系中,委托人是财产的终极或原本利益所有者,而受托人是作为企业法定代表的经营者、管理者和决策者;委托人作为出资者对企业财产拥有终极所有权,而受托人作为经管者则对出资者投入的资本(财产)拥有法人产权,即独立运作的经营权。

现代与现代审计也是建立在财产(资源)委托受托经营关系上的。此种关系即会计、审计理论上所谓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Accountability Relationship),即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此种关系中,委托人将其财产(资源)托付给受托人并赋予其相应的行为指令(示)、报酬和权力;受托人接受委托并对其承担特定的经济责任(如管好用好受托财产)。对现代企业而言,此种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实际上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法人财产制度与有限责任制度基本要求的逻辑延伸。

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中,委托人希望受托人能够诚实地、令人满意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不仅要求实现其受托财产(资本)保值,而且要实现其财产(资本)的增值;而受托人也具有向委托人交待或表明其在诚实地、认真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以便继续获得委托(投资)的内在需要与动机。基于受托人的需要与动机产生了会计的需要,即借助于会计来反映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具体表现为:

(1)通过会计确认、计量与记录,反映和控制受托经济责任的具体履行过程,即经管受托财产的过程。

(2)通过会计报告总括地反映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在实践中,后者对于委托人来说更为重要,它是委托人了解受托人责任履行状况的最基本的依据。

基于委托人的愿望和保证受托人会计反映的真实公允性(Truth and Fairness)或可信性(Credibility),产生了对审计的需要,即委托人借助于审计来控制受托人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过程和状况,以及受托人提供的会计报告的质量(即真实公允性或可信性)。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与受托人,特别是经营管理活动存在着法律上、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离性,以及专业知识障碍和时间、成本方面的若干限制,委托人往往不能直接控制受托人的责任履行过程和会计报告之质量,必须借助于一个独立的第三者来实现这种控制,这即审计产生的重要原因。而受托人为了表明其责任履行情况并取信于委托人,也愿意接受此种控制。按审计动因理论中的“人理论观”(Agency theory)受托人通过审计可获得至少四方面好处:

(1)解除(脱)受托经济责任。

(2)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

(3)扩大企业对市场的力,增强盈利能力。

第4篇

(一)、会计部分

1.关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2.中外会计报告比较及启示3.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思考4.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

5.试论人力资源会计6.关于会计政策的探讨

7.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探讨8.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9.论会计的国家性和国际性10.关于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的研究

11.试论重组会计12.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会计监督

13.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于问题的思考14.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

15.论会计目标16.关于或有事项的研究

17.试论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18.关于会计工作的法律责任

19.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20.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探讨

21.会计人员职业道德22.合并会计报表研究23.企业并购会计研究

24.债务重组会计研究25.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经济后果研究

26.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27.试论会计信息的公开制度

28.试论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29.试论会计报告披露的范围

30.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31.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32.关于期货会计的探讨33.试论会计环境34.非货币交易会计研究

35.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36.试论新《会计法》下的会计监督体系37.新《会计法》对会计核算的要求38.试论会计法律责任

39.股票期权会计研究

(二)、财务管理部分

1.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实证研究2.企业配股财务标准研究

3.资本成本决策研究4.企业/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研究

5.经营者薪酬计划6.管理业绩评价体系7.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8.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9.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

10.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11.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

12.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政策研究13.企业/企业集团投资政策研究

14.企业集团股利政策研究15.关于投资财务标准研究

16.关于企业价值研究17.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

18.企业并构财务问题研究(题目宜具体化)19.企业/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研究20.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研究21.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

22.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23.企业投资结构研究24.关于财务的分层管理思想研究25.企业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26.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

27.企业收益质量及其评价体系28.企业信用政策研究

29.关于财务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研究

30.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研究31.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分析32.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33.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基础分析

(三)、管理会计部分

1.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究2.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与原则

3.投资决策分析方法4.关于管理会计师及其职业道德研究

5.预算管理研究,业绩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6.关于ABC法的研究

7.责任会计的研究8.关于投资项目决策的研究9.标准成本的研究

10.战略管理会计研究11.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研究12.关于成本差异分析的研究13.关于敏感性分析14.关于成本控制方法

(四)、审计部分

1.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2.论市场经济下审计的职能与作用

3.论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4.论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的获取

5.论审计与经济监督系统6.论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健全与发展

7.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8.论审计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9.论审计执法与处罚力度的强化10.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11.比较审计初探12.论经济效益审计13.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14.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15.对验资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16.对资产评估中有关问题的探讨17.审计工作策略探讨

18.论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探讨)19.论审计方式方法体系的完善

20.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21.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22.论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23.论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完善

24.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25.独立审计准则研究(可选一个准则进行研究)

(五)、会计电算化部分

1.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分析2.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容错性及可操作性问题

第5篇

     写会计审计毕业论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会计审计相关的基本训练,小编为大家推荐介绍会计审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会计越发展 政治越文明——论会计审计的政治环境及其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2.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之我见

3.当前企业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研究

4.论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关于加强企业会计审计的思考

7.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的诚信问题之我见

8.世界银行充分肯定我国会计审计准则改革成就——解读世界银行《中国会计审计评估报告》

9.浅析会计审计中的会计核算方法

10.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11.政府购买会计审计服务的绩效评价研究

12.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研究动态:国际视野与无形资产视角

13.当前我国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4.会计审计独立性的影响要素及措施分析

15.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6.分析会计审计对财务管理的促进作用

17.公允价值计量:中国引入绿色GDP理念和环境会计审计的重要前提

18.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研究

19.探析会计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策略

20.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对策探究

21.关于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的思考

22.云计算的发展及其对会计、审计的挑战

23.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的研究

24.中国企业境外上市、会计准则趋同与会计审计跨境监管——由中概股风波谈起

25.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研究

26.关于现代会计审计技术的思考

27.国际会计公司成员所的审计质量——基于中国审计市场的初步研究

28.基于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价值的研究

29.基于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价值的研究  

30.浅谈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31.电算化条件下会计审计监督和风险防范

32.对会计审计实验教学评价标准与环节设计探讨

33.谈提高会计审计质量与会计监督的措施

34.我国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5.提高会计审计质量和会计监督的策略探讨

36.会计审计以及会计财务核算浅析

37.探究企业会计审计诚信问题

38.试论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

39.会计审计在企业经济效益探讨

40.分析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试论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

42.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

43.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的现状与未来

44.会计审计制度改革中审计稳健性的概念体系构建

45.对企业会计审计存在问题的分析

46.提高企业会计审计质量和会计监督的策略探讨

47.面向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研究

48.论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49.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0.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分析  

51.会计审计对工程财务管理的促进意义研究

52.会计审计的风险影响原因分析和信息化审计对策探微

53.基于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的诚信价值的研究

54.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中的诚信价值分析

55.对于会计审计独立性的影响要素及措施分析

56.解析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

57.探析提高会计审计质量和会计监督的对策的分析

58.浅谈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59.论企业内部会计审计

60.会计审计的诚信价值与信任机制重构

61.探讨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

62.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策略

63.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建设的历史丰碑——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会上的发言摘要

64.简析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的诚信问题及建议

65.探讨会计审计中的诚信价值的重要性

66.新会计准则下公路管理单位会计审计相关思考

67.对企业会计审计存在问题的分析

68.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的若干研究论述

69.会计审计对财务管理的促进意义研究

70.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1.浅析在国营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当中的经验

72.海峡两岸会计审计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以福建省先行先试为平台

73.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74.会计审计中的诚信价值考量

75.我国会计审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76.会计审计质量与会计监督的提高途径分析

77.企业会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8.美国会计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及其启示

79.国际会计审计及其监管的最新发展与中国对策——欧盟国际会计审计发展大会综述

80.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基于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81.对新会计准则下公路管理单位会计审计的若干思考

82.解析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

83.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探讨

84.探究关于加强企业会计审计的思考

85.现代经营理念下企业的会计审计问题及对策

86.提高会计审计质量和会计监督的策略探讨

87.浅谈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88.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中国会计审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89.会计审计中的诚信价值与博弈分析

90.探析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91.探讨企业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

92.新会计审计准则对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作用

93.对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94.新会计准则下的衍生金融工具及其审计风险

95.加强企业会计审计的有效策略分析

96.会计审计工作对优化企业财务管理的路径构建

97.会计独董、治理环境与审计委员会勤勉度

98.会计信息化审计方法初探

第6篇

【论文摘 要】近年来,在高速公路这一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在内部控制方面暴露出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因而引起了有关人员的重视,不断采取有关措施来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本文通过对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加强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的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高速公路项目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内部控制的同时,高速公路也开展探求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措施,以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在整体上提升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的现状

1、对项目内部审计监督的认识不够

当前,高速公路在全国大部分省份都是公司化运作,特别是江浙一带很多是民营经营。在单位内部,多数领导都将财务和审计视为一家,缺乏应有重视。

2、内部审计监督机构设置不够健全,内部审计监督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高速公路各个管理处并未设置比较独立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而其内部审计人员往往也并非专职,基本都是各个管理处财务人员来兼任。从而造成财务机构的负责人就成为了内部审计监督机构的负责人,相关的内部审计工作只能对下级单位进行监督。

3、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

当前的市场大环境要求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应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而从高速公路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人员更应该具备较高的素质,拥有全面的掌握财务、施工、工程技术以及收费管理等许多方面的知识。然而,在实际审计监督工作中,审计人员并没有全面掌握相关法律法规,通常只做到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从而导致难以适当运用好审计方法,或者运用的审计方法比较单一等现象的出现,为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审计程序,无法抓住审计的重点,更无法准确找出问题的隐藏领域。

4、审计监督方法不恰当,不能符合交通事业的发展需求

因为缺乏具体的准则,因此审计方法局限在财务收支审计中,对于违纪违规事项的纠正,只可以产生事后的监督作用。在会计电算化广泛应用以及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一般差错的出现机会不断减少,若仍旧沿用旧的审计方法与思路,必将无法满足当前的发展新形势。

5、缺乏审计责任感

部分审计人员缺乏较强的审计责任感,因而在审计监督的过程中瞻前顾后,逐渐地淡化了自身职责,以为了追求任务的完成情况,而未顾及到审计的质量。

二、加强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措施

1、加强监督,提升关于内部审计的认识

高速公路单位只有强化了内部审计在经济上的监督作用,在问题的萌芽状态就将其解决掉,才可以提升相关负责人关于内审工作认识的程度。如果有关人员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监督,就可以将其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营造较好的内部审计监督的外部环境。

2、强化审计机构的建设,健全内部审计监督体系

关于审计组织体系及其管理方式,应与高速公路实际情况以及组织管理需要相结合,找到有效可行的审计组织体系以及管理方式,从而不断推动审计管理体制的创新,以建设内部的专职与兼职审计网络体系。同时,还应将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加到具体工作中,从而及时地发现并抓住管理过程中有关的热点、难点以及重点问题,以促进内部审计监督更好更准确地找准审计定位。

3、加强审计基础建设,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为了保证审计工作有序顺利地发展,必须要加强制度方面的建设,不断改善人员的结构,并加强人员培训。事实表明,单纯的、旧的财务人员发生器难以满足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需求,因此应配备工程技术、法律、征费管理、以及计算机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审计人员也应积极参加到各种业务培训当中,以更新自己的审计理念,提升业务能力,拓宽视野,从而促进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进行,提升审计监督工作的质量。

4、抓紧审计重点,促进审计职能的全面履行

关于高速公路项目制度的建设,应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入手,加强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以及评价,并将其作为审计工作重点的确定基础,结合合理科学的审计方法,促进审计监督工作效率的提高。

5、制定合理的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实施方案作为审计跟踪的核心,在审计监督质量控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因而成为审计监督的一项主要依据。所以,制订审计实施方案过程中,应加以全面和周密的好驴,保证在内部审计机构规定的总体框架范围内按照确定的进程实施跟踪审计。审计实施方案需具备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及重点、审计实施时间、审计方式、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等要点,并作为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正式条款。

6、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

改变以往事后审计方式,把审计监督关口前移至工程实施前的项目可行性论证开始,并在实施过程中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监督,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同时可以指导解决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关于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有效措施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不但有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促进企业长足发展。因此,高速公路相关负责人应针对其内部审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来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现状,为高速公路的发展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志孝,牛秀敏,岳汉萍.试析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及防范策略[j].甘肃科技,2010;01

[2]胡汛.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劣势及风险规避的思考[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0;01

[3] 顾建荣.风险导向内部财务审计在小规模企业中具体应用[j].知识经济,2010;01

[4] 李永红.加强医院基建工程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10;02

第7篇

关键词:公共项目;投资;效益审计

2004年6月23日,国家审计署在政府年度审计报告中指出,目前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路、水利等项目投资效益不高的问题非常突出,部分项目未按期建成投产,部分已建成项目运营效果差,有的工程质量存在重大隐患,挤占挪用建设资金及损失浪费问题严重。可见,投资效益不高是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加强对公共投资的效益审计势在必行。

一、关于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目标 

明确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目标是确定审计内容、范围、方式和方法的基础。要通过理清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思路,明确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定位,来确定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目标,并以审计目标为指导,制定具体审计方案,做好效益审计的审前准备,认真实施效益审计,形成有说服力的审计报告。

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要将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与效益性审计相结合,是一种全面性的效益审计,要兼顾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是一种综合性的效益审计,要将个别项目的效益情况与一批项目的效益情况,将个别项目的效益情况与专项资金的效益情况统筹兼顾,是一种系统性的效益审计,要发挥审计工作的特点,借鉴国外绩效审计的技术方法,走具有创新性的效益审计之路。

二、关于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组织方式 

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组织方式必须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适应我国公共投资项目管理的特点和政府审计工作的实际。

    可供选择的审计方式,一是跟踪审计,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资金投入大、对社会经济影响较大的重点工程项目的审计。二是制度基础审计,审计机关通过对公共工程投资项目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测试和评价,确认其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并通过这种审计方式,寻找投资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并以此为基础,明确审计重点。三是战略协作审计,主要是指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协作性审计,以充分利用各种审计资源的优势,实现在公共工程投资审计中的优势互补。四是审计调查,用专项审计调查的方法,向有关方面进行查证。

三、关于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项目选择 

选择好效益审计项目,是做好效益审计的第一步,选择效益审计项目应充分考虑:一是该项目是否为财政资金投资的项目;二是项目的建设和运行对社会发展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如何;三是审计成本和可操作性,即选择效益审计项目,投资额既不能过大,也不能太小。投资额过大,审计时间长,成本高,审计力量不能满足需要,可操作性差;投资额太小,政府和公众关注程度低,审计效果会受到影响;四是效益审计项目必须是已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一定年限以上的项目,如果未建成或投入时间太短,则难以评价其投资效益。 

四、关于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方案的制定 

在制定审计方案时应重点把握以下环节:一是明确审计目标.二是确定审计范围,细化审计重点内容,重点把握三个结合:一将项目概算合理性审计、项目招投标审计、合同执行审计以及工程造价审计与经济性审计相结合;二将概算执行审计、建设工期审计以及资金使用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率性审计相结合;三将项目建设规模、质量管理、目标实现程度审计与效果性审计相结合。三是整合审计资源,合理安排人员分工。针对不同的项目特点,审计分工灵活多样,成立紧密型的效益审计小组,根据审计人员的专业特点,让每一位参审人员在完成各自财务或工程审计工作之外,充分发挥特长,分别承担部分效益审计的任务。

效益审计技术方法是指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收集和分析审计证据的技术和手段。由于效益审计范围更广,涉及项目投资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甚至需要收集来自于被审计单位以外与审计事项相关的证据,因此需灵活运用多种技术方法,效益审计技术方法远远超出了传统财务收支审计技术的范畴。

五、关于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报告 

绩效审计报告没有统一的格式,报告的格式与内容因审计评价对象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绩效审计报告的内容应该主要包括:1.项目基本情况,介绍审计实施的基本情况和被审计项目或单位的基本情况,并说明在评价绩效时有哪些特别的考虑,比如被审计单位受到了什么影响和限制等;2.审计评价,评价绩效的标准和结论以及支持结论的依据,必须一一列出,不管是好的方面还是差的方面;3.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主要与审计评价相对应,反映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揭示影响项目运行效益的主要原因;4.审计建议,审计建议针对的是重要领域,要客观、合理、可行,绩效审计报告主要是建设性的,要站在帮助被审项目提高效益的角度上,从改进被审计单位管理的体制和方法,提高管理效率,以更好的完成项目建设目标的角度提出建议。

六、关于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制度的完善 

解决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法律依据,健全完善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的规范是需要给予充分关注的重要问题。

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做好效益审计的有关立法工作,明确效益审计的法律地位,使效益审计有必要的法律制度保障和工作机制保障;二是制定和完善国家审计机关的效益审计准则、质量控制办法、审计结果公告办法等规范,以确保效益审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独立审计准则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案,致使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严重动摇了社会公众对审计报告的信任。从暴露的问题看,这些上市公司进行会计造假肆无忌惮,而提供审计服务的注册会计师不按准则执业,也难辞其咎。美国的安然公司和我国的银广夏公司进行财务欺诈就是很典型的两个例证。安然公司在清盘过程中,不得不对其编造的会计报表进行修正,将近三年来的利润额削减20%,约5.86亿美元。安然公司作为美国的能源巨头,在追求高速增长的狂热中操纵会计准则,进行表外融资的游戏,并通过关联交易操纵利润。作为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正在接受美国司法部门的调查。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三年中,美国涉及盈利报告数据失真并予以修正的大公司数量达到了233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前首席会计师特纳说,在过去6年中,金融欺诈和随之而来的公司会计报表修正等行为已使投资者的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会计数据的真实性问题已引起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公众开始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产生怀疑。应当说,美国的审计准则还是比较完整的,但为什么还会出现象安然公司那样的审计失败呢?除了审计准则存在的缺陷外,是否与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出现的与其行业职责不符的行为有关:一是会计师事务所降低审计标准,以期加强与客户的关系,发掘更多的咨询业务。在收费标准方面,咨询服务要比审计服务高得多;二是注册会计师为了跳槽到客户去工作,在执业期间迁就客户,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三是审计制度阻碍了注册会计师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查,会计师事务所为了降低成本往往使用新手或对会计报表的检查流于形式。

我国出现的银广夏等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案,目前正在审理中,据已公开的案情分析,虽其根源在于上市公司管理层舞弊,但注册会计师未能严格执行审计准则,对出具的虚假财务报告也负有审计责任。不可否认,注册会计师出现审计失败,除了自身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存在问题外,还有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一是有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执业,一旦与管理层发生分歧,容易发生公司购买审计意见行为;二是有些公司对高质量的独立审计缺乏内在需要,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时,考虑的是谁能以低价快速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三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着“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有些违规执业的注册会计师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四是有的地方或部门出于不同目的,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进行不恰当干涉。但是,注册会计师不能由于存在着种种不利的外部环境而去迁就现状,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我国的注册会计师面临的是更加复杂的执业环境,就更需要有针对性的执业标准和道德规范。

国内外注册会计师行业出现的新问题,使得独立审计准则的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最近发生的一系列审计失败案件虽还没有涉及审计准则问题,但滥用审计意见类型、审计意见避重就轻的问题是存在的,随着司法的介入,对审计准则的考究难以避免。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制定出高质量的独立审计准则,向社会公众表明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应该达到的标准和承担的审计责任,以引导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有一个合理的期望。因此,独立审计准则应当起到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促使注册会计师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有效发挥注册会计师的鉴证和服务功能的作用;同时,也应当为社会公众衡量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提供依据,从而使司法部门能够作出公正合理的判断,维护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

二、独立审计准则建设亟需研究的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原则和规则的关系。当前,国外在制定会计准则时主要有“原则导向型会计方法”和“规则导向型会计方法”两种做法。原则导向型会计方法适用性强,能够应付日渐复杂的经济业务,但不够详细。规则导向型会计方法针对性强,具体明确,但只能在特定法律环境下才会起作用,容易受到操纵。因此,安然事件发生后,许多人士建议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趋利避害。在制定审计准则时,我们同样要处理好原则和规则的关系。独立审计准则既要有原则性的规定,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又要有可操作性的程序,便于注册会计师执业,以保证独立审计准则得到贯彻和落实。

第二,关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问题。在近期国内外证券市场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案件中,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倍受关注。我国虽然颁布了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但还比较原则,需要制定具体准则和指南。当前,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着一些与独立性有关的现象急需规范和明确。例如注册会计师与客户存在经济利益、亲属和个人关系;曾在审计客户中工作或准备到审计客户中工作;长期为同一客户提供审计服务;在提供审计服务的同时还提供非鉴证服务;等等。

第三,关于社会公众期望差距。当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更多的是公司管理层舞弊行为,由此导致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失败越来越多。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期望很大,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发现公司管理层舞弊行为上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因此,满足社会公众的期望并维护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既要坚持审计准则,保证审计质量,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公众更多地了解注册会计师的职责,缩小社会公众与注册会计师职业界之间的期望差距。

第四,关于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的优点是注册会计师既可以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又可以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虽然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和实务尚不成熟,但已经引起国际职业界的注意,包括国际审计与可信性保证准则理事会在内许多职业组织都在对此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随着我国注册会计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必要适时出台有关风险导向审计的指导意见,引导注册会计师在一些公司试用。

三、进一步搞好独立审计准则建设工作

从1995年起,中注协先后制定了5批独立审计准则,共46个项目。总的来看,中国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已基本建立,它为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提高执业质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应对证券市场和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的新形势,有必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完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要按照既定的务实原则、接轨原则、配套原则和科学原则制定准则,既要及时出台注册会计师急需的准则项目,又要适时修订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及相关项目,增强独立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目前,国际审计准则体系已经发生变化,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也已经更名为国际审计与可信性保证准则理事会,它在国际会计师联合会领导下作为独立的准则制定机构。国际审计与可信性保证准则理事会已经颁布了一套较为全面的国际审计准则,成为许多国家制定审计准则的基础,也是我国制定独立审计准则的主要参考。我们要注意研究国际审计准则的新变化,取其所长,使我们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制定得更加完善。

第9篇

【概述】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潘思廷”为你整理了这篇科学技术局预算执行审计的整改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区审计局:

根据《关于审计秀洲区科学技术局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等的通知》(秀洲审通〔2020〕3号),区审计局派出审计组于2020年4月13日起对秀洲区科学技术局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针对《嘉兴市秀洲区科学技术局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报告》(秀洲审报〔2020〕2号)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部分项目执行率偏低”的整改情况

针对《审计报告》中“区科技局2019年‘海外孵化器补助’、‘科技资金四项经费’、‘科技工作经费’等专项资金年度执行率较低”的问题。

海外孵化器补助在2020年科技局第一批科发资金拨付中,该笔经费已拨付到位。另外,区科技局加强与业务科室沟通对接,每月通报执行进度,确保预算执行率。

二、关于创新券问题的整改情况

针对《审计报告》中,超额兑付创新券问题。经与企业联系,9月2号10.43万元创新券退款已退回区核算中心账户,纳入政府专项收入,完成整改工作。

下一步,区科技局将严格按照《秀洲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秀洲委办发〔2019〕77号)和新修订的《秀洲区科技创新券使用及兑现实施办法》要求,进一步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认真做好创新券的审核兑付工作,杜绝出现超额兑付的现象,提高奖补政策对我区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

第10篇

烟台市牟平区审计局注重发挥“免疫系统”功能,采取既查病因、又开良方,还巩固疗效等措施,有效提升了为宏观和微观服务的“双服务”水平,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今年以来,该局共向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交综合报告、信息、要情等30多篇(次),促进相关部门出台规章制度10个,启动民生工程4项。

1.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建设功能,促财政节支增收。针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年年老一套、岁岁旧面孔”问题,该局经综合分析和反复论证认为,工作缺乏创新、建议针对性不足是“病因”。为此,该局加大了对掌握资料的汇总分析,向区委、区政府提交高质量的专题分析报告、合理化意见建议12条,促使出台规范性文件2个,成立领导小组1个。为解决财政资金多头审批、投入分散问题,提出了应对金融危机、关注政府债务、规范财政风险的审计建议,区里出台实施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完善财政开支审批制度的意见》,实行了大额财政拨款区委书记、区长、常务副区长等5人会审联签措施;针对地税审计中发现的税收资源管理难问题,提出了建立由区财政、地税、审计共同参加的联合治税领导小组,建成了财政增收的长效机制;为解决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政府运转困难问题,向区里提出了应高度关注乡镇财政运转情况的分析报告,区政府很快出台实施了《关于调整镇级财政体制的意见》,使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在服务宏观调控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发挥审计“免疫系统”预警功能,促干部廉洁勤政。针对社会反映的经济责任审计“审与不审一个样”和离任审计“一审一个大窟窿”问题,该局积极创新经济责任审计,加大任中审计比重,最大限度发挥预警功能,促进干部廉政勤政、干事干净。一是加强任中审计,铲除违规萌芽。今年以来,该局完成经济责任审计项目30个,其中任中审计达到23个,占76.6%。形成了干部任职“两年必审一次,三年轮审一遍”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将部分违反财经纪律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善于总结归纳,及时提出预警。为协助领导干部过好离职、退休这道坎,该局对近3年来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违反财经纪律问题进行汇总整理为8类,联合纪委、组织部门下发到全区60多个部门、镇(街道办),提醒他们自觉遵守财经法纪,以免出现贪污私分、突出花钱问题;三是完善体制机制,规范干部离职。针对部分项目不能做到“先审计后离任”的实际问题,建议区里必须规范干部离职,实行离职责任交接,由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区里出台实施了《领导干部离任责任交接办法》,较好地解决领导干部离任中存在的“一走了之”问题,减少了国有资产流失。

3.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监督功能,促民生工程建设。近年来民生工程投入逐步加大,老百姓在享受实惠的同时也对资金使用提出了许多置疑,该局认为资金使用无监督、不整改是病因。为此,今年以来先后开展了10个专项资金审计项目,促进区委、区政府启动了两项民生工程和两个规范性文件。如通过对敬老院布局、五保户供养资金和标准、拨付是否到位等情况的专题审计,发现7处敬老院改扩工程进度缓慢,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不到上级规定的80%的要求。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报送了《我区迎接社会老龄化任重道远》的专题信息。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先后批示了专题信息,多方筹集建设资金320多万元,实施了7个镇(街道)敬老院改扩建工程,新增养老院床位300多个;通过开展村级干部工资补贴情况专题审计,发现个别镇街以经费紧张为由迟发、少发村干部工资补贴,挫伤了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通过积极向区里提交意见和建议,促进区委、区政府下发了《关于统筹发放经济薄弱村村干部补贴的意见》,将空壳村、经济收入较低的行政村村干部工资补贴发放落到了实处。

4.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制约功能,促规范经济秩序。针对“经济要上,审计要让”的片面认识,区审计局认为必须“练好内功强身体”,让更多人理解、关心和支持审视工作,发挥审计独立性和制约功能,全面参与对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企业改制、投资体制、国有资产管理、社保资金和住房资金以及市场价格调控政策等各个经济领域的审计监督,以“有为”促“有位”。今年以来,区审计局共完成行政、企事业单位撤并、改制、上划前清产核资项目10个,核实国有资产1.2亿元,减少国有资产流失2 300多万元;将未实行招投标的工程全部纳入审计监督范围,共开展供热管网、城区排水工程等投资审计项目27个,核减虚增工程量、虚高施工企业资质高收费等1 500多万元,核减额达到了17%。真正成为一支维护经济秩序的“卫士”、促进经济增长的“谋士”。

(作者单位:山东烟台牟平区审计局)

第11篇

很早就想来审计局看望大家,工作太忙了,因为身处在核心的位置,借今天民主生活会这个机会,来认识大家、接触大家、了解大家、鼓舞大家。审计工作太重要了,同志们工作十分辛苦,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借此机会,也通过班子成员向全体审计人员表示慰问,你们辛苦了。县政府对审计工作是放心和满意的。

刚才本全局长介绍了今年的审计工作,审计工作那一世小说网穿越小说网言情小说网免费小说网是政府的抓手,是政府的耳目,财政用钱,审计管钱,用李金华审计长的话说审计是看家的。前任县长只管几个部门,包括审计,我虽不直接管审计,但我很关注。

来了以后,感到审计局班子很团结、很有战斗力,借此机会寄语大家:

一、关于廉洁自律问题。大的问题、原则性问题一定要把握住,做人的底线要把握好。审计工作是有权的,要慎用权;审计工作是得罪人的,更要自身廉洁、正派、正气,一旦和稀泥,这项工作就干不成、干不了、更干不好。凡是找到审计局,凡是找到领导的,总是有要求的,须知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天上只会掉下陷井。时代在发展,跟过去不一样了,大家生活上不缺什么,人的追求是无限度的,同志们保护自己最重要、很重要。

一个人要形成一个习惯,经常静下来,思考一下,心里平衡、心态健康;心理上出问题,工作就可能会出问题;一个人心理失衡,心态不健康,家庭不和美,就会出问题。

二、关于团结问题。一个人生活在两种环境中,即工作和家庭,工作中大家是同事,没有什么好争的,搞好本职工作是本份;在家中服侍好老婆和孩子是天职。在机关工作、在审计局工作,即便是普通的办事员,也让很多人嫉妒,很多人望尘莫及。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换位思考,一通百通,希望同志们珍惜。

三、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强烈的进取精神。对工作要有激情。**县现在发展的还不错,但跟周边比、跟发达地区比,干部在工作、作风、思想观念上还有很大差距。近两年,**县的投资非常大,200*年、200*年、20*年财政收入将分别达到7个亿、8个亿、10个亿。发展的势头很好,我相信未来的3—5年,**县经济肯定会有更大的发展,需要同志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火热的发展中。

第12篇

关键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治理程序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1-0106-04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A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咨询活动,其基本职能是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人民银行内审部门自成立以来,通过内部审计和监督,在健全和完善人民银行自律机制,控制内部风险,纠正违规问题,督促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公务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关于人民银行内审职能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目前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文献。及时对这些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对于总结前一阶段的经验成果,推动人民银行内审职能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的总体情况概述

笔者选择“人民银行”、“央行”、“内审”、“转型”等为题名或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检索了相关文献,剔除非学术性文献及重复文章后,得到专题研究的期刊论文417条。检索没有找到1999年以前的研究文献,这是由于人民银行的内审部门是在1998年的机构调整中才正式成立的,在这之前虽然也有“内控”和“自律”的概念,但是没有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因此相关的理论研究并未受到重视。在1999年李成文等发表了《基层人行内审工作初探》一文,首次在公开刊物上对人民银行的内审职能的定位和运作进行了探索后,相关的研究呈现出了逐年增加的趋势(如图1所示)。发文数量的增长,反映了研究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近十年来关于人民银行内审职能的研究有两次,分别出现在2003年和2008年,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第一次研究的出现是因为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设立内审部门已有数年,在这期间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完善了规章制度,对内审的范围和意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第二次研究是因为2008年人民银行总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等文件,将内审工作与国际接轨,正式向内控确认和风险管理审计全面转型,这就产生了很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对所载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涉及5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对“内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最多,约占研究总数的40%以上;其他研究领域包括内审部门建设、某项具体内审业务的开展、关于内审转型的探索、内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等方面。总体来看,这些研究中应用研究多,基础研究少;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这与内审工作侧重实践的性质存在密切关系,但也反映了当前对人民银行内审职能研究的范围还比较狭窄,内容还不够深入,整体来说尚属于初级阶段。

二、相关研究文献分析

(一)关于内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内审部门作为人民银行内部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立的初衷在于完善内部管理,防范和化解内部风险,防患于未然。这一目的决定了无论是内审的对象,还是内审的方法,都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中,都要随着宏观环境和审计对象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再加上人民银行内审部门设立的时间不长,内审人员对于内审工作的认识还不全面,因此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在履行内审职能时,难免在发挥“再监督”与“再管理”作用方面存在某些欠缺,在实际的操作中遇到不少问题,不少专业人士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在审计报告的利用方面,孙宏(2007)认为制约审计成果利用效能的主要因素有:利用机制滞后,利用范围受限,缺乏规范的评价标准,以及整改落实不到位等,并提出了健全审计成果利用机制,扩发审计成果利用范围,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等对策。金东镇等(2007)认为存在的问题有:内审报告没有受到充分重视,报告中点与面相互脱节,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杜晓春(2008)还提出了内审成果共享度不高,内审部门审计权和处理权不相匹配等问题,认为应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突出内审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在实施内审问责的实践方面,顾英东(2010)指出,基层人民银行的内审问责应有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问责标准、问责程序、问责环境、问责主体等方面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应加大宣传和沟通力度,为责任落实和追究创造环境,尽快制定统一明确的责任追究办法,清楚区分各部门的责任,从而充分发挥内审再监督作用。

刘建平(2002)将视角转移到内审风险方面,指出内审人员存在有道德风险、技能风险、纪律风险以及不作为风险的可能性,造成审计结论报告与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不相符,从而给央行事业健康发展带来损失,提出了划清内审工作职责、遵循内审工作规律等防范内审风险的对策。

随着近年来人民银行办公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对信息系统安全进行监督已经是内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吴琳(2008)认为信息技术审计中在内控制度、系统运行、软件人才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提出要树立新的信息技术审计理念,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加大对信息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等政策建议。

(二)关于某项具体审计业务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各级内审部门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监督同级、下查一级”的原则,开展辖区内的全面审计、专项审计和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审计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各级内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人员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对某一项具体审计业务的研究也受到了重视。

魏海帮(2004)提出财务审计是内审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履行财务审计监督的八个重点:会计凭证、总分账核算、内外账目核对、利息计算、账务收支、表外科目核算以及会计报表。

随着信息技术(IT)在人民银行金融服务、内部管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何保证信息系统安全和有效运行成为内审部门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刘学杰(2003)在介绍IT审计的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上,认为人民银行IT审计的目标定位应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稳健运行,有效控制系统风险;审计的方法应为风险导向审计;展开IT审计应分两步走:先以IS审计为主,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IT审计途径,第二步实现以IT审计为主。

年终决算审计是近年来人民银行内审部门每年必审的项目。王晓东(2005)提出制约年终决算审计

向纵深发展的因素有审计缺乏独立性,审计缺乏时效性,报告缺乏权威性以及工作缺乏独立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段桂生等(2005)进一步认为年终决算审计应提前介入决算,并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

对领导干部开展履职离职审计,是近年来新增的一个内审项目。周航(2008)回顾了履职审计工作开展以来所取得的成效,总结了推行履职审计取得的基本经验,并对需改进和努力的方向做了探讨;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2009)认为随着人民银行在经济职能方面的不断转变,现实的离任审计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内审人员在思想观念、全面履行职责及审计的深度上,还不能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在对具体职能部门的审计方面,针对国库部门是央行系统的主要风险点.吴凯等(2nn6)总结了围库业务可能存在的10大风险,并提出了防范措施;任芳(2007)认为内审部门对征信业务审计开展较少,滞后于征信业务的发展。

(三)关于内审部门建设

作为1998年人民银行机构改革中唯一新增机构,内审部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促进人民银行履行中央银行职责,发挥内部监督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人民银行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也离不开各级内审工作人员艰辛探索。这其中既包括内审部门的人力物力建设,也包括了内审工作的制度方法改进。

内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审计质量。在内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刘秀全(2000)最早对内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进行了研究,认为一个合格的内审人员应具备四个条件,即正确的政治和业务指导思想,过硬的业务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及高度的责任心;张君(2004)应从明确目标、择优选才、重视培训、明确权责等方面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王干彬等(2008)对人民银行内审人力资源统筹使用模式提出了设想,指出建立垂直管理模式有利于增强履职的有效性。

制度建设是内审工作的灵魂,完善的制度为内审过程提供了指南和依据。在内审制度建设方面,金邢亚(2003)指出内审规范化建设时人民银行内审工作的内在要求,并从内审标准、内审立项、内审程序、内审准备工作、内审记录、内审证明材料、内审工作报告、内审处理、内审档案管理及后续内审等10个方面对规范化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张宝林(2007)指出现行的《内审操作规程》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建议对其按照全面性原则进行扩充,按照适时性原则不断完善,按照实用性原则丰富内容;吴强(2009)通过对建立内审处罚制度的重要性及制约因素的分析,指出目前建立内审处罚制度仍存在干部职工思想认识不到位,审计发现问题难以定性,处罚标准不统一,内审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

随着人民银行业务处理自动化的实现,推行内审信息化建设也势在必行。黄必勋等(2005)阐述了加强内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应尽快引入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建立内审基础信息数据库,为内审人员提供一个科学、标准、全面的平台;郑伟(2008)对当前内审信息化建设和传统审计模式并存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一不匹配的现象提出了相关对策。

在内审方法的量化上,多数研究都将视角投向了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例如,在内审质量控制方面,王会奇等(2007)主张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并建立了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在数据处理方面,采用了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方法;在绩效审计方面,王晓军(2009)在将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划分为全面工作绩效审计和专项工作绩效审计两大类的基础上,分别对指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确立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基本原则。

(四)关于内审工作转型

在继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之后,国际上出现了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并引领着内审方式的转型和发展。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从2008年开始,人民银行的内审工作也开始从传统的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向现代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全面转型。内审转型是对内审工作人员的一个重大挑战,目前仍然处在探索的初期阶段。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关于内审转型的文献数量还比较少,且多数是对概念层面上的阐述,但仍然有不少有价值的见解。

海云桃(2004)认为人民银行已经具备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条件,但在实施中仍有缺少组织制度、人员素质限制、信息渠道狭窄等因素的限制。张伟等(2008)研究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紧密相关的,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两者分别是一般到具体和具体到一般的过程。王晶(2009)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内涵人手,通过分析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的辩证关系,阐述风险导向审计对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的作用,提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下人民银行内部控制工作的新构思。南京分行内审处课题组(2009)从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与发展的现实意义、总体目标、指导思想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指出了内审转型的基本原则是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全面协调,并着重说明了转型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事项。张建军(2010)提出内审转型可以分解为5个方面的转变,分别是内审理念(从监督者到管理者)、审计方法(从事后到全过程)、审计手段(从手工操作到信息技术)、审计类型(从差错纠弊到风险导向)、审计结果(从责任追究到效益审计)。郭宝峰(2010)认为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实现内审转型还存在5大障碍:尚未建立转型相关制度,缺乏风险评估体系,对转型工作的认知程度不够,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内审观念有待转变。接贵锋(2010)认为绩效审计是内审转型的突破口,对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各要素进行了分析探索,进而对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

(五)关于内审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内部审计是人民银行内控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对其他部门进行监督的责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本身又是人民银行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避免要与其他职能部门发生业务合作与交流。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多数文献都是关于内审部门独立性的研究,认为提高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可以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干扰,更好地履行内审职责。在其他研究方面,吴涛(2000)与李力(2008)分别研究了内审部门与人事、监管等部门的业务整合问题。

三、简要评述及展望

相比人民银行其他职能部门,内审部门成立较晚。尽管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开拓,已经取得了积极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从总体研究现状来看,无论是内审的思想理念还是内审的方法手段,研究的领域都相对狭窄,相关主题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较为明显。

第一,基础研究欠缺。内部审计强调应用性和实用性,重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但这并不否定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应用研究可以让我们应对实践中的一些困难,而基础研究则能从根本上给内审的方法形式带来重大变革与推进。要继续加强对内审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对内审的重要命题进行攻关,同时借鉴其他学科经验,构建人民银行的内审理论体系。

第二,研究方法单一。已有文献大多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缺乏对内审工作必要的定量探索。对内审工作的某些程序如内审报告、内控管理等进行量化处理,有利于对内审质量控制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解剖,从而把握内审过程的细微变化。要采用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提高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要善于运用问卷调查、参与观察、访谈等数据收集方法,注重定性与定量方法的充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