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创产业的起源

文创产业的起源

时间:2024-02-03 16:06:48

文创产业的起源

第1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策划业;创意思维;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9-70 -02

序言

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风雨而创造的灿烂的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特点而著称于世,她所形成的异常丰厚的文化资源,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所系和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多元文化之林的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由制造业大国,向创新大国转型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制造业是以消耗资源为代价谋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我国丰富的文化为资源,以创造性的智慧为动力,通过科学的策划和整合而形成的一种智慧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

一、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涵义

文化创意产业的奥秘是,以文化为资源、以创意思维为核心,以策划的方法为手段从而开发出大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形成层层扩大的产业链和规模化效应。运用现代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手段,从适合当代人精神与物质消费需求相适应的文化资源中找到全新的连接点。将文化与创意这两者相互交融,形成“聚合”与“引爆”效应,派生出许多全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分支领域,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财富之源。

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创新理念的发现和发明。创意产业、创意经济(creative Industry Creative Economy)或译“创造性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它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

我们可以将所有的传统意义的商品赋予文化创意的内涵,从而提升其附加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门类都可以变为商品,形成产业。只有那些能够作为商品(或有偿服务)的文化产品(服务)才能是产业形态的文化,才可以作为产业来进行经营与运作。

文化的发展,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创意转化为产业,其根本动力来自于人们对文化的深入理解、把握、挖掘、创新。创造价值是文化创意转化为产业的核心,也是创意产业实现市场效益的关键。当今,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当代的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文化的快速发展又不断地为文化创意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

二、创意产业与策划业形成具有共同的基础

创意产业与策划业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共同的基础。两者都依赖于文化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基础,依赖于创意的方法和技巧作为产业形成的手段、过程,两者的发展都以产业形态呈现于世。产业的发展又推动着文化创意产业和策划业的发展。

对于创意产业与策划业的认识和理解,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它们,就会出现不同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构成,不同的理解也会出现不同的知识追求。我们尝试将创意产业与策划业共同存在的基础关系即文化、创意、产业三部分分别进行探讨,从而找到两者的共同的基本特征。

首先,文化是两者存在与发展的共同基础,关于文化,“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 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狭义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从中国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文化宝库中汲取精华,为当代的经济发展服务。而中国策划业的发展也要依赖于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知识作为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并从中提炼出中国的智谋学,预测学、军事战略、策划学等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为其形成一门科学和产业服务。

其次,两者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都必须通过创意才能达成目标,形成具体的实施项目。就创意本身而言,创意实际上是人的思维的产物,智慧的再现,是人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想出的好方法及其创造的体现,由于创意来源于人们的大脑,常常表现为对事物具有超前性、前瞻性、新颖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认识。有人将创意的闪现说成是灵感、顿悟,,有人说是创新,有人说是好的主意,我们认为只有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形成并产生了新的事物才能称之为创意。

创意人人都有,一般源于个人的创造力、个人技能或个人才华,发展到后来有些创意成果便开始形成知识产权。创意还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结合的创造。这种结合改变了人们对科学的刻板、教条的认识,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量。创意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和关键,其功能性表现在这一创意具有一定的产业化倾向和可能,即能够为后续的开发和经济回报提供支持。

文化产业需要创意,策划业更需要创意,创意无限才能策划出辉煌,两者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创意,创意是两者运作中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两者形成产业或规模经济效益的必备手段,离开创意就无从谈起产业的诞生或形成,创意是两者形成产业的必经之路。

再次,创意产业与策划业的成果,最终都是以产业的形态出现的。关于产业的本义∶通常情况下产业一般是指家庭财产,如土地、房屋、工厂等。或指生产事业,特指工业 通俗点讲就是指资产(或资源)集中化。而文化创意产业与策划业形成的产业有其特有的属性,即以文化为资源,创意为前导,带有智慧内涵的新兴产业。

创意产业、策划业都称为智慧型产业,又叫创造性产业等。他们都是依靠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赋从中获取发展动力而形成的产业,通过对文化资源、知识产权的开发从而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文化创意产业通常包括广告业、策划业、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等。此外,还包括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等。

策划是一种把创意变成项目和效益的方法和手段。策划业是建立在以策划为特征,以创意为先导,以策划形成的项目为基础,由若干个项目聚集而成的规模效应。

策划业主要是依据人们的智慧与才能,通过科学谋划达成某一目标,使之形成规模效益的全过程,它既涉及文化创意产业的所有门类,也涉及到当代的其它产业和门类。

三、创意产业与策划业具有相互包容的关系

文化创意产业与策划业之间是相互并列、互为渗透的包容关系。我国的策划业起源于八十年代,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步调一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而壮大发展的,他的壮大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同时策划业的迅速发展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支持。而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是在策划业发展到高潮时期的20世纪初在我国兴起的,他的发展是建立在中国策划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是以文化为资源,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这种越界主要是面对第二产业的升级调整,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细分,打破二、三产业的原有界限,通过越界,寻找提升第二产业,融合二、三产业的新的增长点,二产要三产化,要创意化,高端化,增值服务化,以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形成一条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产业链。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对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加以创造性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咨询业兴起的影响,结合我国的国情而诞生了中国的策划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策划业从最初的不被人们认可,到今天已融入到了我们的各行各业中,可以说当今的策划人已活跃在我国的各行各业,各种策划公司,策划总监,策划大师都在各个领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我国高校中的商务策划、会展策划、广告策划、企业策划、项目策划、房地产策划、公关策划、营销策划、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等专业的设立,或专业课程的开设,以及策划理论的研究,策划学系列教材的出版,加之当今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与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策划业的快速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两者将相互交融、相益得彰、共同发展。当前一大批从事策划工作的专家已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骨干力量和主力军。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形势下,策划人充当了这个新兴行业的排头兵,策划创意的对象是以策划需求者和社会大众的需求作为其创意的目标,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对象是以文化作为创意的源泉,社会大众的需求作为创意的目标的。不难理解,策划的灵魂是创意,而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也是创意,创意的目标对象一致、方法相同、殊途同归,只有创意无限才能创造辉煌,策划创意思维的成果表达形式与创意产业项目策划成果表达形式都是以策划书(商业计划书)或各种策划文案的形式呈现出来,在业内已形成共识。创意是策划的灵魂、创意是把文化变成产业的桥梁和纽带。策划活动中涉及到的所有的创意方法和手段都适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全过程。

毋须讳言,当今的策划业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对策划业的发展起到了诠释、丰富、补充以及推动的作用。

四、结论

无论是文化创意产业还是策划业都是一门涉及面广,学科交叉,互为依存的一门新兴学科,大家都处在探索、研究、提高的成长阶段,为了适应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们对创意产业与策划业的关系做了一些试探性的研究,其目的是团结和调动全国创意产业和策划业的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携手合作、互相借鉴、共同探索、共同勉励、为发展和提升我们的共同事业,把握当前良好的发展机遇,为发展和丰富我国的市场经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而努力奋斗。

第2篇

 

1创意农业经济概念的提出

 

提出创意农业经济这一新概念与创意经济的发展有着最直接的关系,这种思想最早起源于上世纪末。这种理念的核心是文化艺术,其本质在于创新,是将市场、文化、科技及产业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藉此产生一种更大的经济价值。作为创意经济的一部分,它的出现是凭借创意思维理念,以农村的现有资源和其他条件,打造一个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它不仅将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科技因素整合在一起,更是把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作为重要因素融入其中,形成一种创新发展态势。这种经济模式是整合了市场需求、人文环境、现代科技与特色文化资源,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

 

2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创新农业经济的时代意义

 

创意农业经济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进程,促进农业生产高效、低耗、优质和高产。有了创意,农业的功能才可以更好地拓展,发展方式才可以更好地转变。通过突显农业主题的农庄、公园、农场、园区等形式,进行度假休闲、农耕体验、果蔬采摘、旅游观光等活动,可以开辟农业经济的新领域,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的共同发展。这种经济形式还可以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实现科技创新,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现代化,而创意农业恰恰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创意农业经济的发展,会给我国的农村经济带来一个新的发展良机。

 

3发展创意农业经济的对策

 

3.1要在思想上对创意农业经济予以高度重视

 

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创意农业经济对于新时期发展农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要在领导干部自身思想转变的基础上,切实引导广大农民,使农民在思想上实现转变。在政府对农业的指导方面,要有意识地把创意农业经济作为指导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融入工作当中。要坚决改变对农业生产只能生产单一的农产品的错误认识,最大限度地让农村生产力得以激活,让文化创新与农业创新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拓展农村经济的外延与内涵。注意在农业发展中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并重。要使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真正体现出集生态、生活与一体的新特点。此外,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开办创意农业大赛、创意农产品展览会、创意农业发布会,使更多的农民了解到创意农业的真正内涵。

 

3.2完善创意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

 

要加强对有关创意农业经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体制和机制,以确保政策实施到位。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创意农业的发展同样也不例外。没有政府在资金方面的支持,没有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及相关配套设施方面的扶持,创意农业经济将很难长久发展。

 

要继续实施城市和乡村统筹发展的政策,继续坚持以城市支持农村,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同时本着放活、少取、多予,积极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辐射与带动力度,进一步完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机制,使惠农力度进一步加大。另外,还要加快创意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进程,为创意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要切实构建起以保险资金为保护,以信贷资金为支柱,以财政投资为导向的多层投资机制。也可以考虑设立专项的创意农业经济基金,实行专款专用,专门用于创意农业的培植和发展。对于现行的帮扶农业方面的资金进行统一整合,可以创立专项的建设基金,设置专门机构、实行专项管理、进行统一使用。要对于农村信息网络平台、电网、能源、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使之适应创意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3.3通过资源的整合完善相关产业链条

 

创意农业经济的开发,离不开对相关资源的整合,例如组织资源、技术资源、文化资源、资金资源、劳动资源、土地资源,这就需要对上段、中段及下段的产业链条进行有效衔接。要使上段的种植、养殖,中段的产品流通和下段的产品加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要形成“农户+园区+公司”的组织形式,这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公司,它可以使园区进行统一规划和统一设计。园区建设也十分重要,它是公司经营的最主要的基地。而农户则是生产经营的主体,或者生产或者经营或者投资,农户都拥有的最大的自主权。要建立起“规模+标准+品牌”的管理格局,这其中价格要想获得增值,没有品牌作为基础显然是不行的,而品牌的保障又离不开标准化的实施。因此,必须通过标准化的实施,促进品牌化的实现。

第3篇

关键词:黄冈 文化产业园 发展模式

自2004年起,受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动,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于全国各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成为各地经济发展中的增长亮点,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在区域综合竞争和提高区域整体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总体上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集聚区是成为培育产业迅速成长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园区把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大量而有效地集中,如文化、创意、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这样便于利用技术、政策和市场等资源,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协作成本,为产业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提升产业整体质量和综合竞争力[1]。文化产业园区为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因此结合黄冈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研究黄冈文化产业园区的形成与发展模式,把握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律,对于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增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产业园区相关研究

产业区的概念是在1891年,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首次提出的;1990年,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关于产业园区的研究始于产业集群的概念,按照产业集群理论,实现外部规模经济是产业园区形成的基本目标,众多有关联性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共享,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利于开展企业合作,从而产生互补效应,为激励企业持续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区域内关联性产业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2]。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界定、产业发展以及运行模式等方面。国外研究中,德瑞克・韦恩认为文化园区指的是特定的地理空间区位,其特色是将一个城市的文化与娱乐以最集中的方式聚集在该地理区位内,文化园区是实现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结合,同时也实现了多项使用功能比如工作、休闲、居住的结合[3]。John Montgomery总结了成功的文化产业园区所处地理空间必须具备活动、形式、意义这三个要点,通过对四个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过程进行比较,研究了文化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Florida和Mitcheu的研究表明创意产业集聚趋于开放度高、容忍度高、进入障碍低、文化多元化、公共服务完善的城市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地区,并具有特定大城市吸引特定创意产业园区的特征。此外,Zukin、Molotch和Caves的研究表明,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偏向大都市的旧仓库、旧工厂和内城等贫民区[4]。

国内研究中,对文化产业园相关理论的研究较少,内容上也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是围绕文化产业园的定义、特征、类型划分这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如樊盛春和王伟年(2008)对我国文化产业园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探讨,指出我国与国外在这三个方面存在的差异。张凌云(2011)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建设成功的文化产业园应具备的八个要素。而袁健(2011)则认为要创建精品文化产业园,必须要深刻理解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因而研究重点是把握文化与旅游的内在联系。赵淑玲等和王伟年等另辟蹊径,从其他角度研究文化产业园的相关理论,如赵淑玲和姜秀娟 (2010)以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区规划为例,从园区规划的角度探讨了包括总体布局、区位选择、核心业态选择等相关文化产业园规划的理论基础,提出文化产业园规划的结构和发展模式[5]。

在黄冈地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引导关键性文化产业群的集聚,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需要引入政府力量,引导特定关联性产业在地理区位内集中,创造全新的产业簇群,逐步培育起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集群网络,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竞争优势。因此,对黄冈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研究,要结合县域经济特色,探索一条适合黄冈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道路。

二、黄冈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三种模式

深厚的文化沉淀和个体创新创意创业精神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实现产业集聚效应和企业孵化器功能是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主要目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关键要素为:环境、人力资源和活动,在三种因素的配合下,形成城市景观、产业园区和艺术空间的复合文化空间[6]。目前,全国各地的政府都在加大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以及充分利用,鼓励引进文化产业人才集聚,依托大型的文化资源创新创意活动,以形成文化产业园区。黄冈地区目前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县域特色文化资源,提高技术、艺术、人文的整体实力,吸引文化产业相关优秀人才,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来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黄冈地区GDP的增长质量。

(一)特色文化资源带动模式

黄冈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红色文化、东坡文化、戏曲文化、禅宗文化、医药文化,这些资源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文化物质基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宝库,为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中,有些文化资源尚未进行有效地产业化开发。对黄冈地区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并进行产业化经营,在此基础上形成主题文化产业园区,并且结合园区对游客的吸引功效,进一步积极拓展资源,对文化产业链进行拓展延伸,形成以视觉艺术(绘画、雕塑摄影和古董)、文化资本(红色遗址、博物馆、展览馆、故居等)、民俗文化表现形式(艺术和手工艺品、节日与节庆活动)、表演艺术(结合当地文化特色的表演艺术品牌)为拓展的整合经营模式,不仅有利于黄冈文化资源的开拓,更能够形成多元化的主题园区,打造文化特色资源品牌,创造新的价值。

(二)重点企业主导型模式

企业主导型模式是指通过行业内一家或多家龙头企业的进驻,带动其他相关企业的相继入驻与发展,最终形成的文化创意园区。企业主导模式的园区代表包括北京怀柔影视基地、北京大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深圳华侨创意文化园等。以深圳的华侨创意文化园为例,原来是一个工业区,原入驻企业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2004年华侨城集团对其进行改造,引进了设计、摄影、动漫创造、教育、培训等各类文化创意企业,以及有创意的餐厅、酒廊、零售、咖啡等相关产业,在保留旧的建筑形态基础上,衍生出更有生命力的产业经济,到目前为止,入园企业超过了120家。

近些年来,黄冈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尤其是支持经营文化产业类企业的入驻,如政府引进了恒天集团,致力于打造一个恒天黄冈文化创意城,立足本土资源禀赋,有机整合和创新转换特色优势,形成以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为核心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引导鼓励其他企业入驻。这种重点企业主导型模式较容易形成示范效应,重点企业统一规划设计园区,有序投资,可以起到鼓励其他文化创意类企业入驻投资的作用。此外,文化品牌的树立也需要主导型企业来精心打造,以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园地位形象的提升。

(三)区域优势带动模式

黄冈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积极利用黄冈的区域优势,现有的区域优势包括逐步形成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以及政策优势。这些优势都可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一方面目前黄冈地区在逐步融入武汉城市圈,更有利于资源的互补以及经验的借鉴与交流,例如人才的战略联盟、互访学习的机会、资源技术的整合等。另一方面,武汉城市圈中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较快,资金实力雄厚,市场宽阔,更有利于带动黄冈特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1、相关产业带动

资本、人才一直是制约黄冈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文化产业要取得快速的发展,仅依赖政府投资难以弥补现实的资金缺口。近年来,随着一些企业的进驻,黄冈地区逐步吸引了一些资金的流入,通过相关产业的合作,引导地方企业投资的转型,使部分资金有序流入到文化产业项目中来,引进先进的技术,来改造和完善传统的文化产业项目,将科技与文化结合起来,用文化来赋予科技产业灵魂。

2、区位优势带动

随着近几年交通大环境的改变,黄冈的区位优势明显增强,武冈城际铁路和四条高速公路在黄冈交汇,将中三角、武汉城市圈和长江经济带密切地连接起来。黄冈发展文化产业,逐步建立文化产业园区,也依托于自身的区位优势,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文化产业园区的建立需要创新要素的驱动,如人力资源、资金以及信息技术等要素。在区位优势的带动下,这些要素会逐步活跃起来,促进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的发展,服务于地方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

3、利好政策带动

由于文化产业属于附加值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当地政府为引导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相关领域,在政策上给予了倾斜,尤其是在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服务、要素成本、信贷融资、税收服务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出台了优惠的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三、小结

黄冈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面临诸多发展优势和机遇,建立和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不仅对于推动黄冈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黄冈市产业结构的改革、经济质量的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使黄冈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从而促进黄冈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牛维麟.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M].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8)

[3]张京成,沈晓平,张彦军.国外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花建.产业丛与知识源――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内在规律和发展动力[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4)

[5]向勇,刘静.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践与观察[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

[6]李兰.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路径的思考[J].前沿,2011(24)

第4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集群 核心竞争力 创新能力

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点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对于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定义,笔者根据已有的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理论以及文化产业集群自身的特点将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文化产业集群在其长期成长过程中,依托于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以自身特有的结构、价值观、文化等性质为基础,沿着特定的方向产生并演化,通过不断的学习以及创新而形成的,具有创新性、独特性、延展性、学习积累性等特征的互补性、整合性知识体系。

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持续创新能力、价值性、难以模仿性、延展性以及不可分离性。

对于核心竞争力而言,持续创新能力是在继承原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拓展新的核心竞争力。按照熊彼特的思想,组织通过创新不断发现和开发新的市场机会,从而破坏现有市场状态,构建一系列新的竞争优势,将其整合为基于组织整体发展的持续核心竞争力。在变化的环境中,创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没有停顿,从而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这个循环使得文化组织能够深刻地洞察和领悟其所处环境的混杂变动,持续、灵敏地把握和开发新的市场机会,连续地整合环境中的关键性因素,进行持续的自我创造和再创造,从而为文化组织创造整体的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价值性是指文化产业集群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群内个人、文化企业和有关机构所看重的价值,即某个个体之所以选择落户集群内是因为集群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为其提供有效的价值。

难以模仿性是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最显著特点。每一个文化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都是不可模仿和难以被替代的。举例来说,尽管其他电视媒体能够模仿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以及《超级女声》等一系列品牌栏目,但却无法模仿其核心竞争力。因此湖南广电文化产业集群能够屡创收视率最高,而其它同类型节目却无法有所突破。

延展性是指文化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一旦核心竞争力形成,群内的企业就可以通过品牌优势及以组织学习的方式共享核心竞争力给企业带来的好处。

不可分离性指文化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是由群内众多文化企业、相关机构、社会资源等高度融合而形成的,是在集群的发展中逐渐培育起来的,一旦形成就较为稳定,与竞争对手之间也就形成了质的差别。

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层次分析

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产业集群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从系统的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系统的整合能力。根据鲁开垠教授对于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分析框架,笔者将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由里及表分为四个层次:知识要素层,制度要素层,资源要素层以及市场绩效层。其结构如图1所示。

(一)知识要素层

知识要素层是构成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它由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组成。学习能力产生集群核心能力的知识增量,创新能力则体现出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的知识质量。

学习能力。文化产业集群核心能力表现为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通过不断的组织学习而获得和更新。学习产生知识,知识产生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带来核心竞争优势和市场绩效,这就是文化产业集群生存的逻辑。由于文化产业的难以模仿性,学习更多的表现为群内企业联合起来解决复杂的问题,是一种自我研究和探索的活动。学习能力的增强也增加了群内企业的战略柔性,它增强了集群为了达到新的战略目标而重新整合知识和协调资源链条的能力,使集群的核心能力能够得到不断的修正或超越。

创新能力,是文化产业集群核心能力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对于文化产业集群来讲主要是内容上的创新。文化产品具有的模糊性、主观性以及非标准性,使得文化产业的劳动是一种非标准化的劳动。与一般产业相比,文化产业更富于能动性和创新性。从整体来看,文化产业集群不同于传统产业集群,没有什么生产技术能够为其所独有,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技术是一种普及性的技术,几乎所有同一类型的文化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物质生产技术是完全相同。因此,文化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内容的创新,而非技术创新,也就是所谓的“创意”。创新是文化产业最为根本的特征,创新能力也就成为了文化产业集群最为核心的能力。

(二)制度要素层

制度要素层由社会网络、组织能力和整合能力三大要素组成。制度要素层属于文化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的亚核心层。

社会网络。产业集群是一种基于社会联系、信任和共享互补等社会资本的网络。对于文化产业集群来说,这种社会网络关系更为重要。集群就像是“胶水”将以前零散的,经营不同类文化产品企业的独有的制度、网络、关系、信任及秩序粘合在一起,重新组成更大的社会资本网络,从而建立社会与个人、社会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调机制,降低不同知识在群内的传播障碍,提高知识增量的递增速度。社会资本网络越完善,交易费用越低,群内企业的学习及创新能力就越高,集群的核心竞争力越大。

组织能力。文化产业集群的组织能力体现在集体组织和行动中,是群体成员在长期公共交往中逐步发展和积累起来的一种能力。相比较其它产业,文化产业受到个体的影响要比其它产业大。如何能让个体创意为集群所用,组织能力的重要性便凸现出来。宽松的组织环境是文化产业集群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集群进出的技术壁垒低,对于个体的依赖度又高,太过于频繁的企业及个人流动会对集群产生负面影响,一些核心人物或团队的离开甚至能严重打击到集群的生存。因此,集群还需要通过组织规范来约束群内企业及个人的行为,同时通过组织结构的多样化来分散个体对集群的影响力,使其核心能力不会因个体的离开而受到打击。

整合能力。系统论认为,局部最优不能保证系统最优。产业集群的要素资源只有相互配合与协调,才能达到整体最优。这就好比一个文化产业集群内部拥有优秀的文学创作者和导演,这都是集群的优良资源,但如果集群的资源整合能力不强,那这两项优质资源就永远无法结合,优秀导演没有优质剧本,而作家除了图书之外没有更多的渠道来展现其作品,而整个集群也只能停留在初级的资源收集阶段。由此可见,资源的整合能力可以提高文化产业资源的配置效率使集群收到比运用单个资源更大的收益。

(三)资源要素层

资源要素是构成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资源要素层由实体资源和无形资源组成,属于次核心层。实体资源是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在实体资源中,人力资源的作用最为重要,人力资源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构成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源包括商誉、服务标记、集群标志、专利权、集群风格、集群吸引力、集群文化等。无形资源对于文化产业集群的长远发展会起到推动的作用。

转贴于 (四)市场绩效层

市场绩效层是构成产业集群核心能力体系的第四个层次,即核心能力表层,是集群竞争优势的外部表现。市场绩效层直接体现为市场竞争力。其强弱由其它三个层次的综合表现来决定。

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各层次间的相互关系

作为核心能力的知识要素需要通过制度要素来整合,并以资源要素为载体由市场要素最终体现出来。任何单一的层次都不能代表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四个层次的统一才可以代表完整的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

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强弱各不相同主要是因为核心竞争力四个层次的强弱不同。一个具有很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一定是强知识要素层、强制度要素层及强资源要素层(这里的资源主要指人力资源和无形资源),但具有强资源要素层的集群并不一定具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我国西部具有很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同东部相比,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却很缓慢,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在创新和制度方面与东部都具有很大的差距。

四个层次中,第一、第二层次的表现形态往往是隐性的,是在文化产业集群内部慢慢积累起来的,是建立在不断的试错与改进之上的,因此很难被模仿。

文化产业集群所处的阶段不同核心竞争力也不同。文化产业集群建立之初往往是资源要素占据主要的地位,社会网络不健全,组织结构不清晰,创新能力也不强,处在模仿的阶段。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集群在不断改进中逐渐会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资源网和富有活力的组织结构,其核心的知识能力也逐渐积累,集群定位逐渐显现。到了集群发展的成熟期,集群定位明确,知识积累充分,创新能力不断强化,同时又促进了组织结构的更进一步改善,文化产业集群达到其发展的巅峰状态。

提高我国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宏观层面上,我国的文化产业相比国外还处在幼稚产业期,面临发展条件不成熟和发展模式不确定的局面,面对各地一哄而上争相建立大而全文化产业集群的现象,国家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于政府主导文化产业集群的建立进行严格审批,避免同类型文化产业集群的重复建立。同时,对于具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集群给予大力的资金支持以及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已建立的文化产业集群应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提高集群创新能力上,努力寻找自身独特的集群核心竞争能力而不是一味的贪大和模仿,培养差异化核心竞争力,增加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不可复制性,才是文化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对应活跃的知识要素层,集群一定要摒除僵化的组织体制,建立具有活力的,灵活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制度要素层对于知识要素的整合能力。

总体来说,如果我国的文化产业集群遵循培养活跃的创新能力,辅以灵活的组织形式,配合成熟的社会资本网络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发展形式,那么文化产业集群最终会实现良性发展并且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1.鲁开垠.增长的新空间——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向志强,陈静.我国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J].社会科学家,2008(5)

第5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文化创意产业;资源优势;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李建明(1957—),男,研究生,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学研究和教学;叶慧文(1971—),女,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助、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江西高校整合优势资源规模化培养文化及创意人才的研究》(项目编号YG2011140)阶段成果。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重点提出了加快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创意等智力因素为核心,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创造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新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其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资源消耗少,是知识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的集中体现。

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经过几年的努力,江西统筹规划建设了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主业突出、产业配套、管理规范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形成了一批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领军文化企业,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投资规模超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有61个。文化产业基地的品牌示范效应日益显现。2011年,全省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超2.5%。全省文化产品出口9.4亿美元,同比增长71.3%,居全国第5位,中部第2位。文化产业增加值位于全国第16位,高于江西省GDP在全国排名3个位次。文化产业成为江西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重要产业之一。

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四大特性:创新性;高附加值性;强融合性;不可复制性。基于这些特性,文化创意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人才作为文化和知识的拥有者、创造者、实践者和传播者,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调查表明,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相对较为缺乏,其管理型、经营型和专业技术型三类人才都显得严重不足。人力资源的相对匮乏当前已经成为制约江西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的瓶颈。

高等院校是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江西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绝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联的学科和专业,近几年来为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为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的贡献。总体来看,江西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

首先,江西高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能够为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创新源。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和重要辐射源。江西高校作为江西社会文化、科学的中心,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既是人类历史文化和先进文化集中传播的地方,也是新文化的诞生地以及新的文化消费和时尚的传播中心。江西高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普遍拥有较为完善的文化设施,如图书馆、体育馆、艺术馆、游泳馆、音乐厅、学刊、校报等等,还活跃着一大批文化社团组织,周边形成众多的创意工作室乃至创意群落,这些都为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创新源,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其次,江西高校汇聚了众多文化创意人才,能够为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源。高校具有整合知识,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知识的功能。目前,南昌、九江、赣州、吉安、抚州、景德镇、宜春等许多城市都依托本地高校资源兴办文化创意科技园区,充分利用本地高等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江西高校能够把自己拥有的智力资源与生产要素结合起来,使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技术和新思想及时移植到文化创意企业中去,从而帮助文化创意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竞争优势。

再次,江西高校不仅具有学科、品牌优势,还具有打造高起点、高水平文化创意产品孵化基地的优势。江西高校学科布局较为完整,学科门类和专业设置较为齐全,各类人才较为齐备。调查表明,江西高校集中了人才、学科、资金、品牌优势和产学研用结合的独特优势,能够依托在自然科学、人文社科领域的科技资源,自建或合作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水平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基地、文化创意产品孵化基地、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能够为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虽然,江西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与高速发展的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旺盛需求还不相适应。各高校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高校的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及有效的整合。江西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各自为阵,盲目办学,追求短期效应,缺少规模化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长远打算和方针策略;2、以传统的学科和专业知识分类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江西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对交叉型、复合型人力资源的特殊需求;3、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缺乏专业能力实践和社会实践,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出现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因此,江西高校只有创新学科和专业建设理念,探索高校产学研用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科和专业建设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紧密结合,才能全方位满足江西高速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对高素质人才和智力的需求。

首先,江西高校应从实际出发,整合自己的优势资源,全力建设大学科技园区,加强院校之间的合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提高专业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师资、设备、科技园区、管理等资源共享,联合打造规模化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航空母舰,形成强大的办学合力,为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和智力基础。

其次,江西高校要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服务于人才市场需求,课程教学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以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用战略和发展的[光,建设一批适应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长久稳定的新型学科、交叉学科,打造一批与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相适应的特色专业。同时,密切关注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变化,深入了解文化创意产业新知识、新技术的进展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修订教学计划,将文化创意产业的新知识、新技术融入新的课程体系之中,使专业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努力提升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高校特色专业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动高校专业改革。

再次,江西高校要按照“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总体思路,紧紧抓住当前江西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的大好机遇,确立新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双师型”师资队伍,创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开门办学,校企合作,联合建构文化创意产业实践教学基地,深入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江西高校必须以人才培养求支持,以专业服务求发展。只有立足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江西文化创意产业“订单式”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专业人才,既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又获取江西地方政府和文化创意产业对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才能实现江西高等教育和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双进双赢。

[参考文献]

[1]郭恩文.高校文化创意产业职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探索[J].新课程,2011,(5).

[2]王丽琦.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J].艺术教育,2010,(12).

[3]梁冬梅.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方略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10,(5).

第6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园区建设 发展路径

自2008年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蓬勃发展以来,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物质载体和重要平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也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更是迎来了一次爆发式的发展。截止到2011年,全国已累计建成较大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846家,文化产业总产值超过3.9万亿元,占GDP比重首次超过3%。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为实现我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然而,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规划不合理、产业链不清晰、同质化竞争、房地产色彩浓厚、滥用历史资源造成文化泡沫等,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向着良性健康方向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发展迅猛、成绩喜人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指以创意生产为主要活动,主导产业明确、公共服务平台和设施完备、产业链相对完整、示范作用明显的产业集聚区。

从全国的整体布局来看,我国已初步形成三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北京为主的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上海为主辐射南京、杭州、苏州等地的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目前,在环渤海地区的北京、青岛、大连等地,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目前北京市已经完成三批共30个市级文化创意聚集区的建设,青岛市已认定了包括青岛创意100文化产业园、青岛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等9家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2004年以来,长三角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迅速崛起,就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言,已位居国内前列。就规模和影响力而言,上海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该地区独占鳌头,全市118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呈现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品牌化建设初显成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等特点,涌现出一批集团化品牌打造的企业。而杭州、南京、苏州、无锡等市的园区亦有相当规模,并已形成既协作又竞争的局面。

在珠三角区域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首倡应该归于香港数码港。近年来,受到香港特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广东全省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地的创意产业发展十分令人瞩目,也兴起了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到2013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约占全国总量1/4,其中,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约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一半以上。

近年来,湖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主体数量不断增加,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在形成。在湖北权威文化产业网站文谷网的园区信息库中,已收录了武汉、宜昌、襄阳、黄石等县市共141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有关信息,其中武汉市有41家。据统计,2013年湖北省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1110亿元,比上年增长35.23%,占GDP4.5%。

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合理规划,产业链不清晰。

在各地文化创意产业规划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园区建设一哄而上的现象:广告产业园、音乐产业园、新媒体产业园、出版创意产业园、动漫游戏产业园……各种门类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纷纷出现。据统计资料显示,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等10个城市,这四五年时间就建了300多个文化创意产业园。

一些地方在对市场和周边环境研究不够、论证不充分、选址不合理、缺乏市场支撑的情况下,仅仅是因为国家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就开始兴建创意产业园,导致很多产业园都是“撮合式”的,修建前没有科学长远的规划,建成后才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吸引来一些文化企业,但这些企业并无明显的上下游关系,也没有形成文化产业的链条,造成了园区产业聚集度低,资源分散、产业链不完善,与一般写字楼没多大区别。

(二)重复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

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潜力使得各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热情空前高涨,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前景看好,纷纷投资建设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园,希望以此抓住难得契机,推动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但一些地方存在着一哄而起、遍地开花的现象。目前全国有各种影视城30多个,重复建设严重,大部分冷冷清清,没有效益。一说发展游戏、动漫产业,到处都建起了动漫基地。如上海每个区都有一个动漫基地,仅浦东就有两三个。

门类相似的园区在全国各地的纷纷设立,还“培育”了一批耐不住寂寞的“候鸟企业”。这些企业专门研究各个园区的优惠政策,哪里政策好就迁到哪里,一旦政策优惠期结束就换个地方,不利于创意产业发展。比如江苏省周庄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经形成了国内多位知名艺术家聚集的画家村,以及从创意、生产到销售的美术品产业链。但发展不过几年时间,北京宋庄、深圳大芬村艺术家村模式让全国很多地方蠢蠢欲动,这样的同质化现象,使得产业园发展面临很大困境。

(三)园区回本缓慢,经济效益不理想。

文化创意产业园投资多则上百亿少则五六亿,但目前只有少数能维持收支平衡,多数园区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甚至缺少建设资金。

例如在2007年,武汉博大科技集团和宜都市政府合建中国三峡・世界非遗文化城,投资规模20亿元,占地面积5380亩,原计划建设周期六年。该集团负责人说,银行信贷政策不断收紧,合作伙伴又因国际金融危机资金链断裂,他只得自投5000万元完成园区三通一平和大量土建工程。目前园区处于停工状态,他希望尽快找到合作伙伴,以便项目能继续进行。

(四)高估历史资源,制造文化泡沫。

现在许多文化园区为打出“特色”牌,纷纷依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大兴土木。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利用,但关键在于要找准对社会和国人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地处江苏的无锡,就依靠深远的《三国演义》文化和《水浒传》文化,用三国城和水浒城,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游客。

然而不顾自己本地的经济实力,高估历史资源,却容易制造文化泡沫。京剧大师谭鑫培生于江夏,地处武汉市江夏区的谭鑫培文化园占地3600亩,是全国最大的京剧主题公园。文化园计划总投资6.6亿元,目前已由政府投入1.2亿元左右,建成文化主题公园、谭鑫培古戏楼。目前免费开放的主题公园游客稀少,谭鑫培戏楼因为演出成本较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只有两个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维护。谭鑫培文化园是一个孤悬在江夏的文化项目,周围没有其他业态,产业链条没有办法拉得更长。而文化园区单靠收房租,根本无法维持一个园区的运转,园区的维护费每年都在400多万元,实现盈利收回成本可能是一个较长的周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五)政府干预较多,房地产开发色彩浓厚。

从世界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看,成功的产业簇群多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自然演化发展而来的。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园除少数是自发形成的外,大多是在地方政府直接参与下建成的,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各种领导小组纷纷成立。

地方政府重视本是文化产业园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政府如果干预过多,并不利于产业园的健康发展。一些地方文化产业园本来发展势头很好,闲置荒芜的地皮经过艺术家捂热后开始繁荣,成为城市的一块热土和文化亮点,政府发现后开始规范化管理,开发商也嗅到了商业价值投资开发,结果地价飙升,艺术家无奈只好选择离开。“开始是艺术,结局是商业”,文化事业成为房地产商的开发项目。

三、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政府为主导,以文创产业为突破口,助推园区建设优质高效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和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是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的高端产业,更需要高端的政府服务。

政府应担当发展战略的制定者,提供策略层面、公共政策与服务层面的支持,促进各种创意行为在政府主导构建的平台下汇聚,并获得实效。如出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扶持产业园区建设;通过成熟的资源共享平台和完善的配套政策来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开辟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绿色通道”,对文化创意企业行政许可事项提供全方位服务;对相关的投资、融资、企业进行优化设计,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等。

(二)建立专门机构,提供理论研究和政策支撑。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理论体系并不成熟,可做的研究很多。为打造湖北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研究高地,成为省委省政府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制定的思想库、智囊团,建议成立湖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院,可以由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省委宣传部负责业务指导,由湖北省社科院联合各高校相关力量及省外知名专家组成文化产业研究的综合性科研联合体,突出其宏观指导、提供决策机制的职能。此外还可以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机构异地联合机制,共享资源和信息,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提出适应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便于文化创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挖掘文化内涵,体现地域特色。

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然而与之不相协调的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纵观全国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形态相似,盲目跟风建设,园区发展缺乏特色。

作为科教人才大省和文化资源大省,湖北历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多姿多彩,其特色集中体现为“两乡两地”,即楚文化之乡、三国文化之乡、远古文明发源地和近代革命策源地。湖北文化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宝贵资源。因此,要在园区建设时加强规划,要深入研究并挖掘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从而确定园区重点发展的行业,突出园区发展的文化主题。

(四)健全产业链条,形成规模效应。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核心是要构筑创意产业链,并尽量拓展延伸,以形成规模,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缺乏完整产业链的园区会出现同质产品互相竞争而降价,最终有可能会淘汰优秀的企业。因此,园区应建立完整的创意产业链, 减少园区竞争内耗。组建完善的创意产业链,必须强化各园区企业的分工协作与规模,促进创意产业向传统产业渗透,更有效地整合和延伸产业链,将艺术家的创意成果转化为企 业家的经营资源,实现创意市场化和产业化。

(五)完善园区配套,构建服务平台。

文化创意企业出于租金成本和工作需求的考虑,一般选择旧厂房、旧楼宇等作为入驻点。但这些地方往往公共交通不够便利,配套设施不齐全。这些因素使得园区条件先天不足,有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建议园区管理者充分认识相关配套服务对园区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建设完备的服务平台,具体包括咨询服务、中介服务、投融资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培训服务、交流展示服务等平台。

(六)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创意人才。

第7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辽宁;老工业基地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10-0062-02

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几年崛起的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被称为新兴的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根据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的定义,文化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体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发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潜力”。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在发达国家得到大力推崇,在我国北京、上海、深圳、长沙、南京等大城市也得到大力发展,其经济效益不断显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知识经济背景下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选择,也成为壮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当前,辽宁正处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时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恰逢其时。

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强大推动力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升级改造传统产业、调整完善产业结构的同时,必须发展有潜力的新兴产业,从国际国内的发展经验来看,文化创意产业是值得辽宁关注并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

1.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市场经济价值可观。创意产业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更重要的是创意作为生产要素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据统计,全球创意经济每天创造的价值达220亿美元,并且以5%以上的速度增长,美国的年增速达14%,英国为12%。不少国家和地区如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等都已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在美国,从1996年开始,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就已成为最大宗的出口产品。2006年的《硅谷指数要点》报告指出,美国的“创意和创新服务产业”已成为仅次于软件产业的第二大产业集群。在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对GDP的贡献早已超过任何制造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被人们所公认的国际大都市如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等城市等都加快了产业升级的步伐,

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这些城市的支柱产业。

2.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的重要方式。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新”和“创意”为动力和源泉的产业,“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

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打破二、三产业的原有的界限。”[1]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创意元素与创新技术的融入可以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文化和科技含量,实现传统产业的创意化、高端化、增值化。辽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改革开放以来,大批企业陷入困境,装备老化、技术落后,能耗也非常高,要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就必须要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改变。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附加值、高渗透性和高整合性,对于优化与升级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产业,提升辽宁城市竞争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文化创意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引擎。作为一个新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对传统自然资源依赖型经济的一种扬弃。“文化创意产业与高科技产业一样,生产要素不再以人力、能源、原材料为主”“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三大生产要素,一是是智力资源,二是文化资源,三是科技资源”[2]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一条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科技文化化与文化科技化的高端发展路线(金元浦)。20世纪90年代,英国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产业结构成功转型,此后,各国都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催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辽宁是重化工业集中的省份,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GDP高速增长也伴随着煤炭消费总量大幅增长。因此,在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辽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无疑会大大减轻因发展经济而给资源储备和环境带来的压力,推动辽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同时也能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辽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制约因素分析

辽宁是一个文化大省和人才大省,历史文化、工业文化、旅游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独具特色;同时,省内高校众多,人才济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优势明显。目前,辽宁省的部分城市,如大连、沈阳等早已开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显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从总体上看,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一是体制弊端明显,文化企业普遍缺乏活力。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体,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辽宁的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比较滞后。辽宁省虽然很早就提出了“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政策方针,但是这些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仍然受到很多的管制。掌握大量文化资源的国有文化单位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外,致使这些经营单位普遍缺乏活力,无力应对市场挑战。同时,辽宁大量创意型人才主要集中在文化事业单位,目前事业单位的体制不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是创意企业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长久受益的产业,一个好的创意可能意味着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源源不断的利润,然而要把创意变为产品乃至形成产业链,则需要持续的、高成本的投资。然而,由于文化创意企业自身的特性,其成长往往具有不确定性,让普通投资者望而却步,投资已成为影响辽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辽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缺乏社会各界的有效参与。由于融资渠道不畅,很多企业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辽宁的文化创意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融资难度更大,影响进一步的发展。

三是缺乏一流的创意产业人才。发展创意产业,人才为本,人才是创意产业的灵魂。培养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增强文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与团队集聚,是培育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统计资料显示,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12%;伦敦14%;东京是15%。仅动漫产业我国至少需要2.5万专业人员,而目前只有1万名受过大学教育的动漫专业人员,创意人才极度匮乏。[3]具体表现为数量不够、素质不高。尤其缺乏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意人才,各类文化资本营运人才,传媒产业经营人才等等。辽宁创意人才数量不仅要远远低于美国、英国等创意产业发达国家,甚至与北京、上海、湖南等发展较快的省份也有很大的差距。目前,辽宁还没有形成产业独立的人才自我培养机制和系统,人才来源还需要从传统产业转移过来,缺少体系内的自我造血功能。因此,大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辽宁未来文化创意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前提。

三、发展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研究

针对制约辽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结合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辽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深入推进辽宁文化体制改革。辽宁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改变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一是要明确划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晰事业的职能和企业的功能。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完全分离。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加快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步伐。二是转变管理方式,文化主管部门要从以往对文化产业的微观管理转到宏观管理,从政府“办文化”转变为政府“管文化”,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让文化团体充满活力,让文化市场充满活力,同时让消费文化产品的人能够不断获得新产品来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三是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健全行业组织,发挥中介组织的社会管理职能,减少政府对文化市场的直接干预。

2.更新管理理念,明确发展思路。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形式,有着与传统产业不同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因此,各级政府管理者应首先转变观念,更新思路,解放思想。一是要提高对发展创意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学会用先进的方法、理念指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于当前,最重要的是制定全省统一的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有完善的规划,用规划指导发展。目前,北京、南京、重庆等地均出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对发展本地文化创意产业作了全面部署。辽宁也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定位好文化创意产业,明确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发展重点、产业布局、实施步骤等。制定产业行动计划和产业政策、产业指导目录,规范全省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省内各地区具体的发展应本着合理利用优势资源、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避免实际建设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重复建设。

3.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创意产业及相关企业和单位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通过给予投资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租金补贴、专项资金补助和提供信用担保等多种形式,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企业发展。二是扩大投融资渠道,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投入到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以企业投入、政府资金、银行贷款、文化基金、证券融资、民间捐助、境外资金等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4],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三是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通过合理、规范的运作,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直接的融资渠道,以此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4.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辽宁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培养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一是在有条件的高校,整合学校的优势资源,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等的培养。二是鼓励“产学研联合体”人才培养方式,采用产校挂钩、项目教学等模式,培养与市场接轨的人才。三是建立专门的文化创意研究院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单纯地依靠高等院校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依托相应的研究院、研究所、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的通力合作而共同推进。四是通过举办各种创意论坛、展览和博览会等方式,为本土创意人才提供与国外同行交流、沟通的机会。造就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大师,构建文化创意人才梯队阵容。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院校培养的人才数量无法满足市场需要的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一些在海外从事文化创意行业的优秀人才,通过优厚的待遇和资金、政策等支持吸引他们到辽宁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历史性出场”[J].望新闻周刊,2006,(10).

[2]王琳.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府策略[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5).

第8篇

关键词: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景观形态

创意产业是文化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紧密结合,文化、科技、信息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为条件、优化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在当前全国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的大背景下,作为承担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引领文化重任的高校正好集合了知识、人才和科技成果,能够极大地顺应并适应这个总体形势。高校在发展创意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1 高校创意产业的发展潜力

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和重要辐射源。另外,高校普遍拥有较为完善的文化设施,如体育馆、图书馆、游泳馆、音乐厅、博物馆等,这些均为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同时,高校也是新的文化消费和时尚的传播中心。

再者,高校汇聚了庞大的创意人才队伍,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源。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文化创意和文化营销,发展的核心是创新经营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依托大学城或大学科技园区,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促使大学科技园区为当地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如北京市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集中的优势,先后建成了海淀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基地、雍和文化园、798文化基地等多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2 创意产业的特性和定义

2.1 创意产业的特性

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四大特性:①创新性。它要求以无止境的创新为依托。②高附加值性。创意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和特殊需求,增加了产品的价值。③强融合性、渗透性。创意产品是多种知识的融合,多种学科交叉和多学科人才共同创造的。④高竞争性。创意不可再生,不可复制,创意产品就是在竞争中产生的。

2.2 创意产业的定义

创意产业是从创造者、策划者、设计者出发的理念,它强调创意者的个人创造力,同时又倾向于各国政策性的设计、规划和推动。创意产业、创意经济(creativeIndustryCreativeEconomy)或译“创造性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

2 国外各国创意产业的发展

据联合国2004年举行的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创意产业已经占世界GDP的11%。目前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其中美国的速度最快,达14%,英国次之,达12%。我国的创意产业虽然起步稍晚,但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英国现有科技园区53个,其中大部分是建在大学附近。科技园区内共有大约1500个公司,主要从事计算机、通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开发研究,其中从事计算机、通讯的公司占36%,生物技术的公司约占15%。园区内公司的规模都比较小,平均每个公司不足20人,大约50%的公司员工不足5人,50人以上的公司只占7%。在科技园建设总投资额中,大约一半是来自公共资源,其中欧盟各项发展计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称为“版权产业”,分为四大类,即:核心版权产业,交叉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边缘支撑产业。美国的文化产业一直遵循“高成本,高收益”的投资理念,“利润最大化”永远是他们的第一信条。迪斯尼可以说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迪斯尼可以说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迪斯尼一般分五步提取最大赢利:票房收入是第一轮收入;发行录像带、DVD是第二轮收入;迪斯尼主题公园的推广是第三轮收入;特许经营和品牌专卖是第四轮收入;最后,通过电视媒体获取最后一轮收入。据统计,在迪斯尼的全部收入中,电影发行加上后续的电影和电视收入只占30%,主题公园的收入占20%,其余的50%则全部来自品牌销售。

澳大利亚的昆士兰科技大学它是澳大利亚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该项目投资6000万澳币(其中1500万澳币由昆士兰省政府资助),2001年开始筹建,于2004年5月正式启用,是澳洲第一个由政府与教育界共同为发展创意产业而合作的项目。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园区内的主要实体有三个企业事业中心、两个研究中心和一个创意产业学院。

创意产业是全球化条件下,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的,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跨国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

3 景观形态思想及其发展

“在英语中对景观规划有两种主要的定义,分别源于景观一字的两种不同用法。解释1:景观表示风景时(我们所见之物),景观规划意味着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解释2:景观表示自然加上人类之和的时候(我们所居之处),景观规划则意味着在一系列经设定的物理和环境参数之内规划出适合人类的栖居之地…第二种定义使我们将景观规划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

4 景观形态学的基本问题和设计语言结构

4.1 形式

在环境设计的语境中讲,“形式”就有了一些限定的含义。它可以是非常具体的,如轮廓、植物的姿态、一块石头的外形或水塘的特征等等;也可以是非常抽象地指所有设计物体和空间的相互联系。

可见的形式是指那些有具体轮廓、外形、姿态和纹理的具体事物,比如说,对于景观形式来讲,包括植被、遮挡以及背景,主要景物(艺术品、建筑和家具)等等。不可见的形式可以被理解为在诸如地方物种和植被、地理特征等生态类型以及涉及到交通、生活和休闲等功能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下的景观组成部分和过程之中暗含的一种关系,但是在设计更为抽象的风景的时候,更多的无形因素会起作用:如思维方式、文化倾向以及其它一些社会因素。

4.2 形式与逻辑

形式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如何运用它来组织设计思想以及设计语言的逻辑,称之为设计语言的逻辑。

只选用一种设计准则、风格或强调可见形式的某些偏好绝不是真正的设计思想。只有注重设计场所的内在结构,在不可见形式的指导下发展可见形式及其关系、结构和平衡时,才有可能触及设计工作的根本。

4.3 形式与情感

因为人类环境存在着压力、不快和烦闷等密集的人为因素,当人们被不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所困扰时,就产生了对原始、自然事物的向往,希望面对无伪装的自然环境,寻找生命真正的意义,在与自然的沟通中寻找自我的精神世界。在这种规划设计的环境之中,人们可以随意的穿行、游憩工作和生活。人们更接近真实的自我。

高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创新源。文化是发展创意产业的灵魂,高校作为社会文化、科学的中心,既是人类文化集中传播的地方,也是新文化的诞生地。

参考文献

[1]英国:大学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以及趋势[J].全球科技经济网,2009(12)

[2]有关于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模式探析[J].北京文化创意网,2009(12)

第9篇

[论文摘要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国家文化经济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使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功能效用,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使文化资源潜力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这就需要重视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方略问题研究,而可持续发展方略、整合规划方略、市场化开发方略、创新推动方略、人才资源开发方略等五个方略的实施可以为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实现提供思维导向和根本保证。

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文化生态系统多姿多彩,文化资源察赋独特、丰厚,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随着小康社会目标及和谐文化建设任务的确立,社会各界对我国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多层次价值的认识逐渐深人,对其需求也显得更为迫切和直接。发达国家发展文化经济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国家文化经济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其产业化进程,宏观的思考和方略的制定必不可少。要使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功能效用,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文化资源潜力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就必须重视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方略选择问题。

我们认为,就方略思路而言,中国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需要坚持实施五大方略,即可持续发展方略、整合规划方略、市场化开发方略、创新推动方略、人才资源开发方略。这五个方略的实施可以为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实现提供思维导向和根本保证。本文即以此为基础,就这五个方略的选择与实现途径展开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方略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人类社会走向21世纪文明的共同道路,是现实社会、经济、环境和人口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资源具有消耗性与非消耗性、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辩证统一的特征。许多文化资源如作为旅游文化的自然生态景观,作为无形资源基础的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品牌资源等,都可以反复利用,具有非消耗性特征。然而,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如果不遵循客观规律,以“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模式来开发文化资源,盲目的发展消耗型文化产业,忽视文化积累和文化资源的再造,就会导致文化资源的严重破坏与消耗。因此,在文化产业领域,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重要性尤其突出。

文化的延续性和传承性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决定了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必须尊重和保护人类的精神遗产,并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延续作出有益贡献。

(一)科学、有效地保护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遗产

全面理解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方略,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是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根本保障。首先应该对我国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梳理与归类,准确把握各类文化资源的特性,站在产业化开发的高度来审视文化资源,并建立一整套国家标准的文化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加强制度化保护,健全和完善分级分类保护制度,建立一套有规制标准和规范约束的完整保护体系。第三,强化多样化保护方式,完善保护规划和保护措施,实行重点保护、专项工程保护和强调科学性保护。第四,实行法制化保护,将文化资源的保护纳人法制化管理轨道。

(二)在保护中求开发,在开发中促保护,保护与开发并举

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应该放在国家社会发展,现代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加以考虑。文化资源的科学有效保护必须在开发中才能得以实现,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实际上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所谓保护,实际上是开发性的保护,是动态的、创造性的保护;所谓开发,实际上是保护性的开发,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开发。对于文化资源而言,其保护与开发应该是一个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强化的关系。

有效协调产业开发与文化资源保护的矛盾冲突,实现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保留原则与内涵式开发原则。保留原则是文化资源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只有妥善加以保护,使文化资源不被毁坏、失传、湮灭,才有可能进行产业开发。只有通过合理的产业开发,发挥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才有可能实施有效的保护。内涵式开发原则也叫效率原则,讲求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深度和高度,强调消费精神需求的满足和人生意义的体验。内涵式发展使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成为可能,也是遏制过度开发的必要条件,它体现为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和高效开发并重。

通过开发利用来增强文化资源自身的造血功能,为保护文化资源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并把保护与开发融为一体的良性运行机制。为此,要进行科学、合理、有序的资源开发,反对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急功近利做法,特别要避免先破坏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耗竭后节约的弯路,确保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二、整合规划方略

文化资源的整合规划就是将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作为一个系统,将系统内各种文化资源通过联系、渗透、互补、重组综合起来,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的最大功能。另外,还要在保持文化资源性质、特点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与其他因素一起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合理规划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空间布局

规划决定方向,规划决定发展,规划决定效益。规划的制定要遵循文化资源运动客观规律以及文化产业的运动规律、布局规律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控制文化产业布局的主体行为,通过文化产业的合理布局实现空间经济效益目标和公平目标的有机统一,最大限度地克服文化资源产业化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趋同性,以及由这种盲目性和趋同性所造成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与恶性竞争。

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企业的趋集中化运动,实现文化生产力的集约发展。文化资源开发的集中聚集,不仅有助于形成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对各种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而且有利于利用市场信息,形成对各种文化资源的吸纳能力和辐射能力,提高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创新能力,节约文化资源的流通成本,继而全面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实现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的合理分散,实现文化空间经济的均衡发展。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的集中只有在一个适当的量度内才是有价值的,超过了一定的极限,产业生存空间的过于狭窄,必然引发和导致恶性的市场竞争,由此而造成的投资环境的破坏必然导致文化资本的外流,进而最终导致整个产业发展的停滞和衰败。

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布局的战略思维应该是:在实现对原有发达区域文化资源开发以及产业结构策略性调整以达到布局合理化的同时,推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文化资源产业化进程,尤其是推动广大落后地区的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在实现效率目标的同时实现文化产业布局的空间公平。

(二)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建设

文化产业集群是集中于一定区域内、处于相同文化资源链上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文化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文化产业集群有利于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形成品牌效应;有利于文化产业分工的深化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利于文化资源的共享与区域优势互补;有利于专业性文化产品市场的培育。

依据我国文化资源分布的特征,做好文化产业集群的区位选择。文化产业集群的初始区位选择,既要重点考虑区域文化资源的察赋、特点,以之作为选择文化产业集群区位提供依据,又要围绕不同的文化要素储备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形成特色突出的文化产业集群。发挥政府在经济运行中宏观调控的作用,利用经济手段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初始形成提供政策扶持、基本投资支持。

加强重点文化产业带建设。根据《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以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产业整合,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积极发展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等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推进科学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加快文化产业优化升级步伐,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加人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

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促进各种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器。形成若干出版、印刷复制、影视制作和文化产品批销等产业中心,重点建设一批大型影视制作、动漫、音像电子、印刷复制和演艺等产业示范基地。

三、市场化开发方略

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提供了资源供给和资源保障,但再丰富的文化资源并不天然就是文化产品和产业成果,它必须经过产业化开发和市场化运作才能转化为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文化资源只有依靠产业化生产和市场化开发才能发挥其功能作用,产业化和市场化对文化资源的属性和功能的实现具有关键性作用。

(一)建立以市场化配置方式为基础的多重文化资源配置方式

实现文化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必须建立以功能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机制,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文化资源优化整合关键在于建立以市场化的文化资源配置方式为基础,计划配置方式为补充,计划市场配置方式起调控作用的多重互补的文化资源配置机制。

文化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就是使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可以有效促进文化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高效率,加快资源增量的实现和资源共享的达成,继而最大限度的实现文化供求的均衡。

文化资源的计划配置就是国家按照社会效益原则无偿投资配置文化资源,并且完全由国家进行事业性管理,这种文化资源的配置方式在一些市场机制不灵或不能正确发挥作用的文化领域,如国家文化安全、公益文化设施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资源的计划配置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保障市场经济秩序。

文化资源的计划市场配置,就是国家按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原则投资配置文化资源。这种文化资源的配置方式负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重责任。国家通过计划市场方式配置文化资源,可以利用独资、控股和参股的方法建立文化生产经营单位,然后以承包、租赁和股份制等方式将这类文化生产经营单位推上市场,使其完全按照市场经济法则进行经营。

(二)加强对文化市场主体的培育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企业是进行文化资源开发、发展文化产业的当然主体,是构建文化产业有机体的基础细胞。着力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提高国有文化企业竞争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是推动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必须鼓励依托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运用联合、重组、兼并、上市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重点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用强大的企业群体来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努力打破所有制界限,大力扶持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努力探索国有资产的多种实现形式。

(三)完善文化立法,营造公平、有序、健康的文化市场和文化环境

以市场化的方略来推动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进程,需要完善文化立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文化立法有利于促进和引导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与有序繁荣,有利于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建设公平的、公开透明的、既有竞争又有秩序的文化市场。

文化立法要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对文化活动主体和参与者的管理要依法进行,管理的法律依据要公开、有具体标准、一视同仁,切实保护文化活动主体和参与者在被管理中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

文化立法还需要坚持对影响社会政治方向和意识形态方向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社会关系依法进行管理。这种管理要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服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建设、维护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

(四)建立多元的文化投融资机制

要建立多元的投融资机制用以吸收社会资本和外国资本,提高文化投资效益。鼓励和吸引国内各种非公有资本进人文化投资领域,以独资、合资、参股、联合、合作及特许经营等方式,积极参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业项目开发和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积极利用资本市场,通过企业投资、私人投资、股票投资等多种形式,促进资本市场的强力投资和资本汇聚。积极鼓励金融资本主动介人,使文化企业顺利从金融市场融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要引导建立各种类型的基金会,通过基金投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人。鼓励和支持组建各种类型的文化发展公司,以广泛吸引和利用更多的社会资本。积极实施“外源内用”方略,善于把握文化资源配置的国际化趋向,有效吸收和利用普遍性的国际文化资源,特别是国际资本。

四、文化创新推动方略

文化的命脉在于创新,而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核心在于文化的创新,文化创新为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文化产业的生产和产品开发提供必要的动力支持。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为文化创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创新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毫无疑问,创新也是充分挖掘利用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以文化理念创新为先导

文化理念的创新是引领整个社会不断前进的强大力量,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传统理念不断受到冲击与颠覆,并在现代文化理念的博弈中不断交融与中和,文化理念本身就处于一个动态发展和不断更新的过程之中。

以理念创新来推动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进程就必须颠覆束缚当代文化发展的落后理念,将文化理念从局限性的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和宣传教育功能中解放出来,注重文化的产业属性和消费娱乐功能,注重对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和市场化运作认识,逐步确立文化资源可以创造永久性财富的理念,不断丰富我国的文化积淀,使文化资源和文化创意转化为更多财富。在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时期,文化理念的创新必须先于文化实践,促进文化实践的发展。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要敢 于摆脱束缚我们的传统文化理念,树立新时代的文化发展观。

(二)以文化体制创新为支撑

文化体制的创新是为了进一步释放文化发展的活力,消除原有计划性文化体制的弊端,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推动文化资源产业化进程。

创新文化体制,就是要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文化制度、文化体制和对文化资源再分配的权力结构。我 国文化体制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以切实维护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为核心,重建我国文化制度,全面推进文化制度建 设。通过文化体制的创新,最大限度地解放文化生产力,克服文化生产力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促进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三)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文化和多媒体传播的兴起,使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系统开发成为可能,这是将资源储备转化为产业 资本和产品成果的关键环节和有力手段,可以促进资本增量的扩大和产品档次的升级。

首先,加快文化领域核心技术研究。瞄准世界文化科技发展的方略前沿,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等核心技术的研究,提高装备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水平。其次,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加快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龙头的大容量数字化文化资源库建设,完成大中城市公共图书馆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推进舞台技术进步,发展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三,推动文化业态更新。加快传统出版发行业向现代出版发行业的转换,积极发展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等新兴业态。

(四)以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为重点

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坚持文化创新方略必然要求以创意为中心环节,强调创意能力建设。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属性,创意化开发是推进文化资源转化和内容产业发展的深层动力。

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是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推广活动,宣传创意理念,鼓励创意活动,扶植创意经济,营造创新氛围,推动创意产业化和产业创意化。积极营造有利于集体和个人充分发挥创意、技艺、技术的氛围,重点创意群体。支持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式,集聚各类文化创意人才。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为各类创意人才群体提供良好的条件。加快传统文化企业的产品结构、服务结构调整,支持和鼓励中小型文化内容服务企业的发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内容集成、加工、制作、传播生产机制。积极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形成一批以提供文化数字信息、影视、演艺、文化资讯等内容为主,实力雄厚的大型内容提供商。

(五)以推动文化企业成为文化创新主体为手段

推动文化企业成为文化创新的主体,提升我国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首先,要落实培育创新型文化企业的相关政策。改善对创新型文化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扶持中小创新型文化企业发展。重点扶持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民族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参与和承担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加强对各类中小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基金在扶持中小型文化创新企业中的作用。支持和鼓励各类文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结成创新型组织。

其次,促进文化创意企业发展。鼓励经济发达、创意人才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发展文化类创意企业。创造崇尚创新、追求卓越的产业氛围,扩大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在传统企业改造中的积极作用,利用文化创意成果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第三,高度重视技术中介服务。发展市场化、网络化的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文化技术中介服务机构,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各类社团开展文化技术展示、推介,提供文化技术中介服务。积极利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开展文化技术产权交易活动。

(六)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保障

为了适应我国文化资源创意化开发的要求,需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落实有关保护措施,加大保护力度,进一步提高文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落实文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做好重要文化资源知识产权的挖掘、整理工作,建立国家重点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目录。强化文化工作者的知识产权意识,促使文化单位、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鼓励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推介和交易服务产业,逐步构筑覆盖全国的知识产权服务网络。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宣传我国文化领域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取得的成效,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

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打破地方保护。坚持以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以大案要案为突破口,开展图书音像市场保护等专项整治行动,坚决取缔盗版光盘生产线,严厉打击侵权盗播广播影视节目、擅自截传广播影视节目信号的行为,重点查处盗版教材教辅、计算机软件和音像制品等非法活动。

五、人才资源开发方略

文化发展关键在于人才。人才资源开发在文化资源产业化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决定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和文化产品与创意的关键性资源和最终基础。我国目前对于文化产业人才的开发和供给状况还存在种种问题,如旧有文化体制不利于人才创造力的激发,不利于人才整合流动,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培养,目前文化产业人才还未形成以市场为手段的合理配置,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等等。另外,人才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人才结构不合理也是我国文化人才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突出表现。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人手展开工作:

(一)明确文化产业人才的核心地位

在人才作用极为突出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领域,人才是第一资源。因此,无论是对艺术家还是对从事相关创作的人都应该明确他们的核心地位,重视他们、尊重他们。另外,还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能够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作出积极贡献,都是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拘一格选拔、重用人才。树立对于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人才的归属权并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关键是要为人才的脱颖而出、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人才发挥作用。

(二)做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作,加强高等学校文化产业化学科建设

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队伍十分重要。建设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文化产业技术人才队伍,文化产业经营与营销人才队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队伍等四支人才队伍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建设先进文化、培养文化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扶持部分高等学校文化产业研究基地,资助一批重点文化资源课题研究。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整合相关学科资源,集中开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建设服务。

(三)完善人才选拔机制,改革人事管理制度,鼓励人才在市场配置下流动

第10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才工作;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近年来,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的看到,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在产业环境、技术创新、资本支持、品牌打造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在产业人才工作上亟需加强。与其他产业相比较,以具备文化创意和企业运营管理等能力相结合的创造型人才为核心是文化产业人才结构最鲜明的特征。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在当前文化产业人才全球快速流动的趋势下,培养和引进创造型人才成为我国参与国际文化产业竞争成败的关键。

一、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国家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根据国家统一目标,贴近学校办学条件和产业实际情况灵活开设相关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种渠道引进师资,探索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既有艺术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又有政策观念和市场意识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在专业教学上要善于发现和发挥师生特长,鼓励大胆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在资源整合上要充分利用产学研资源,将理论研究、专业教学、学生实践等方面有机结合,发挥合力优势,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在培养方式和目标上高校要紧密结合文化产业需求,不拘一格地多层次培养人才,既要洞悉现代文化发展潮流,又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并重,推陈出新;既要加强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更要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吸取古今中外文化创新精髓;既要深入产业一线实践,在文化产业企业中建立教学和实习基地,又要加强与国内外高校进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交流,取长补短。

二、发挥文化产业园区人才造血功能

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企业集聚的地方,为文化产业企业近距离的关联与合作提供了平台,促进了企业之间的信息分享、知识学习、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有利于实现同类企业的竞争提升和关联企业的合作共赢,推动了产业的健康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人才集聚高地,为人才的提升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产业园区一方面加强对人才的引进,丰富人才结构,另一方面要要充分发挥园区特有的人才造血功能,有利于人才的集聚与稳定。在文化产业园区内,除了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外,企业之间的交流也对人才的培养起到巨大作用,密切了园区内文化产业人才的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了人才之间更多的非正式交流,有利于激发创新思想火花,产生更多的创意,加快创新步伐。文化产业园区内的企业有大量小微企业,企业的关联互动加快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和企业一起成长起来的还有企业人才,他们从单纯的技术专业人才逐渐成长为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大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引进力度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高端人才的引领,尤其在当今文化产业全球竞争中更需具有前瞻性、国际化战略眼光的人才。当今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巨头加快了全球布局的步伐,发展中国家大量的文化企业正陷入被国际集团兼并和文化资源被抢占的危险之中。当务之急是要加大文化产业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以高端人才团队引领产业发展壮大,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我国文化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要打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吸引更多的国际高端人才,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化进程,以期能够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在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经营管理与经纪、文化传播和资源引进等方面全方位引进人才,做到识才有眼,用才有胆,爱才如命,惜才如金,防止优秀人才流失。优秀人才的集聚会产生磁场效应,有利于文化产业在人才的提升与储备良性互动,实现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得人才者得天下。人才是资源,更是资本。要增强文化产业人才工作的紧迫意识,认真做好文化产业人才工作,加大对人才的投入。要以前瞻的眼光智慧地发现和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用足人才,用好人才,用活人才,发展壮大我国的文化产业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够在全球文化产业激烈竞争面前从容应对,长袖善舞。

参考文献:

[1]向勇:《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2]欧阳友权.文化产业人才建设:问题与思路.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3]赫鹏飞,宇小兵.文化产业人才建设的路径思考.人民论坛,2013(26)

第11篇

 

1遒劲的东风,涌动的思潮

 

如今,东北老工业城市在加速工业经济体系转型升级的同时又与振兴文化产业发展的东风迎面而遇,为创新驱动下的城市发展带来广阔的探索空间。发展文化产业一方面能够弥补传统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的不足,另一方面使得地域特色文化资源被充分挖掘的基础上,在与产业经济聚合的过程中,迸发出文化创意的巨大能量,激发产业的高附加值内核,从而推进城市向智慧型、生态型方向科学发展。

 

东北老工业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必然依托地域资源的禀赋和政府的倾力扶持,例如在辽宁鞍山这个素有祖国“钢都”称誉的老工业城市,同时拥有着“亚洲第一温泉”、“东北名胜千山”、“世界第一玉佛”和中国“岫玉之都”等美誉,加上地处辽南要冲地带,对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经济提供了明显的客观条件。近年来,鞍山市政府以国家政策为指导,结合鞍山实际出台了《鞍山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政策性文件,2012年成立“鞍山市文化产业协会”搭架起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2015年成立鞍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构建起全市文化产业的“脑力中枢”,规划重点建设和培育园区、基地和品牌,逐步形成地域特色较为鲜明的鞍山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这一系列举措,触动了城市中各领域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激发了一批民营企业向文化产业这一新兴战略制高点迈进,引领和助推鞍山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举意的辗转,奋进的维艰

 

虽然文化产业不断加速的国际化进程和东北振兴的新常态将带给东北更多的机遇,但是经济转型中的东北老工业城市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根源于思维和体制障碍的诸多难题。

 

2.1难消化思维的“瓶颈”

 

在“创变”思维涌动世界经济活力发展的当代,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之源,一切外在的不足和缺憾首先源自以思想内核为引领的制约。在我国东北重工业城市,一些经久遗存的落后观念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瓶颈”,如“长官”意识、“路径依赖”意识、地方保护意识等。市场经济下的经济运行要受价值规律支配,落后的思维意识不但使人们对改革浪潮冲击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同时直接影响政府和企业的决策方向、执行力以及选才用人的原则方法等,并进一步制约社会整体环境建设和改善,最终导致老工业基地难以适应市场竞争和全国经济发展步伐。

 

2.2难挥去体制的“霾”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体制上的问题,这种体制障碍在受计划经济影响时间相对长的东北老工业城市有更明显的体现,严重制约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进程。一方面,政府一时还难以从“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维局限中走出,在文化体制建设和文化市场管理中,往往从自身的政策偏好与供给能力出发,而不是基于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来配置现有的公共文化资源,势必导致政府文化管理中的“供求失衡”,同时也压抑了社会层面的内在活力。另一方面,文化产业领域中占重要地位的国有文化经营单位,不但至今尚未彻底解决行政垄断、产权关系不清、机制创新乏力等问题,而且进一步触发新的问题和矛盾,加深企业效益低下、内生动力不足的恶果。改革的不彻底会进一步导致政府财政负担加重,使金融领域的负担和风险加大,结果将影响的是整个国民经济。

 

3发展的契机,改创的灵动

 

当代产业的整体趋势为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服务业成为重工业转型升级的主方向,这是制造业强国德国、日本、美国都曾走过的阶段。在众多可供选择的承接产业中,文化产业因其在未来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较长的产业链成为转型首选,可以推动制造业的结构升级,也可以拉动其他产业的消费,对提高城市综合效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鞍山在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中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打造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然而,综观国内一些大城市,虽然建立许多具有自身特色的基地、园区,却未能持续形成良性发展态势的案例已经证明:文化产业发展单靠上项目是不够的,而是一定要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相协调。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冯玉忠说:“往往影响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因素,并不是这里的资源和基础,恰恰就是这个地区的环境不够好”,“辽宁要同时提高投资环境、社会环境、经营环境,三者缺一不可”。因此,政府首先要勇于自我变革,从政策、法制、管理和服务给予市场运营主体以切实的保障,在转变思想和改革体制的前提下,开创以政府为引导、以文化创意为内核、以民营企业为先锋、以人才为第一资源要素的文化产业发展新举措,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为实现文化产业繁荣奠定切实可行的基础。

 

4政府:顶层创变下的宏观引领

 

政府政策的宏观引导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的基石,而创新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则是实现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部门首先要立足城市特色文化资源中开发潜力巨大的项目,重点以最具发展活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同时出台配套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和法规,建立以市场为引导、以资本为纽带的政府宏观调控制度,从而推动整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其次,要以国有文化经营单位转企改制为突破口,着力理顺产权关系,提供有效的政策、资金、监管和服务配套体系,推进企业化改造进程,使“事转企”后能够承接起市场运营中坚力量的角色;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及个人投资文化产业,推动全民创新创业,形成多元并存、内容丰富的文化企业发展新格局。再次,政府要创新文化产业管理和服务职能,构筑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决策咨询平台、产业交流平台、孵化平台和人才培训平台等,实现行政管理和服务手段的有机结合,充分简政放权,激发企业自主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为文化产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5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内核

 

21世纪创意经济浪潮席卷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崛起已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发展趋势。英国、美国、韩国等文化创意产业典范国家都以各自的特色筑就文化创意传奇。近年来,国内一些大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渐露锋芒,其深厚发展潜力被国外资本所垂涎。应该看到,文化创意产业是通过文化创意与产业经济的融合渗透,推动结构调整和促进产业升级,从而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纬度推动全面转型,这与区域经济转型的目标和路径选择不谋而合。

 

当前,东北老工业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整体依然薄弱,以鞍山为例主要表现在:一是老工业基地跨界转型的开放度不够,专注于“就工业搞活工业”的圈局,某些具有广阔市场空间的工业设计领域开发尚处空白;二是产品独立创意设计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集聚化程度不高;三是某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各类文化会展、商演等活动的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创意营销力严重不足;四是一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尚未形成;五是数字传媒仅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等。加速提升传统老工业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除了需要政策、资金、市场等外部环境条件的倾斜与支持外,更应当注重产业内科技、文化和资源等要素的优化和创意整合,要突破传统政策局限,善于实施“跨界”、“联动”、“集聚”发展等产业模式的创新演变,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品牌,增强城市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实现以文化创意为内核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双轮驱动”,是现阶段加快建设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

 

6民营企业:创变的先锋

 

民营企业以迅猛发展的态势在中国市场经济中绽放光芒,2002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国内GDP增量的8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凸显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东北老工业城市,民营企业面对的发展难题相对突出,同时企业自身融资难、技术创新力不足、缺乏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等,都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这就需要政府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要对民营企业具有发展战略性的科学认识,增强扶持民营企业的自觉性;同时要发挥政府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功能,减少“官办”和“垄断”色彩,积极培育和发展多层次、多方位满足民营企业需求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同时,企业自身也要善于不断自我完善,成为不愧于创变先锋的市场主体。

 

7人才:第一资源要素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要素,在美国,创意产业全球领先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注重创意人才的培养。从国际化发展视野来看,未来文化产业的经营人才将受到普遍重视,特别是既有文化创意能力又精通文化产业运营模式的复合型人才将存在较大缺口。因此,在东北老工业城市人才流失和人才发展受某些环境因素制约的情况下,更要将人才的引入、使用和培育作为有长远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来实施:要在体制机制上创造“以人为本”的良性空间,不拘一格地引进和留住人才;要在思想上理解包容人才,使不同的价值观相互撞击出新的思想和创意;要加强创意人才的培养,鼓励政府、企业、院校或科研机构之间联合组织专业培训,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培养一批既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又懂国际化经营理念的复合型人才,缔造卓越的创意人才和创意企业,进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发展文化产业是经济转型中老工业城市的重要战略性抉择,为城市的转型升级提供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和强大动力引擎。老工业城市只有实现从思想意识到体制机制上的根本转变,优化城市整体发展环境,努力开创以政府为引导、以文化创意为内核、以民营企业为先锋、以人才为第一资源要素的文化产业发展新举措,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跳出就工业搞活工业的误区,才能站在更高起点上开创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实现从钢铁之都到智慧城市的伟大梦想。

第12篇

[关键词] 创意产业现状前景发展对策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由英国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近年来创意产业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5%的速度递增。在英国、美国、丹麦、新加坡等国家,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引领国家产业创新和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我国创意产业起步虽然较晚,但却越来越得到重视,特别是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对于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逐渐增强的中国城市经济体来说,创意产业既能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又能规避在资源和环境方面的硬约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文章通过调研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策略,以期提高对创意产业相关知识和问题的理性认识,并为我国发展创意产业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创意产业的内涵与界定

1.创意产业的内涵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依据该定义,创意产业具有四大核心本质,即重点强调个人的创造力、受知识产权保护、具有文化内涵以及对财富的巨大创造能力。目前在国际上除创意产业这一提法外,还有“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创意经济”(Creative Economy)与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ies)之说,但比较盛行还是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两种说法,他们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极为相近。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创意产业统一定义,仍然沿用文化产业的概念。国内部分城市如上海更多地接受“创意产业”这一提法,并出台了“十一五”期间《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而北京则采用”文化创意产业“的说法,这种现状显然不利于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亟须统一其概念及含义。

2.创意产业的范畴

鉴于创意产业的概念比较宽泛,其本身具备多样性,随国家和地区不同,有关对创意产业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因而所包含的产业种类、各行业类别的价值体系也各不相同。英国创意产业工作小组在1998年和2001年两次的《英国文化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将创意产业划分为广告、建筑、艺术和古玩市场、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师、电影与录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和广播电视等13个行业。

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对创意产业进行统一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分类体系,只有北京、上海、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等少数发达地区根据本区域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欧美、亚太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分类标准,制定了本区域创意产业分类体系(表1)。其他城市或地区尚未明确界定创意产业范畴,而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方法统计这一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尽管分类体系不同,但所涵盖的行业类型与英国创意产业的13个部门基本吻合。

二、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创意设计人员区域及行业分布特征

我国创意设计行业人员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和行业不平衡性。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创意设计从业人员占相对多数,这与这些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是一致的。从区域分布来看(图1),华北是我国创意设计人员所占比例最大的区域,占样本总量的24%,其次是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分别是22%和20%,华中地区从业者占总样本量的14%,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所占比例均为8%,而西北地区的从业者最少,只占总数的4%,这与我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相关。

从创意设计人员的行业分布来看,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计算机/互联网业、教育业和广告业,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3%、17.9%和15.8%(表2);专业设计制作公司占9.9%,餐饮娱乐业和公关咨询业最少,只有0.4%和0.3%。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数字艺术设计的高等教育体系从90年代才开始建设,目前全国已经有200多所院校开设了动画、数字媒体等专业,其他相关的教育培训机构也招收了不少学生。因此有相当一部分(17.9%)从事数字创意设计的人群分布在教育业(含培训)中。

2.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在国际创意经济的影响下,随着自主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日益加快,已成为国内各大城市竞相追逐的热点。创意产业集群迅速以基地或园区的形式在全国众多城市蓬勃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除香港、台湾地区以外,内地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青岛等13个城市先后制订了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并逐步建立创意产业园区。总体上看,香港是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据“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表明,2001年香港创意产业对经济贡献460亿港元,占GDP总值的3.8%,2002年全港创意产业企业达3万多家,从业人员有17万(表3),创意机构数目和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达6.1%,已成为香港经济一个重要的增长点。

注: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

上海是我国内地创意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据统计,2005年上海创意产业总值达756.84亿元,占全市GDP的7.5%,目前已授牌36家“创意产业集聚区”,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家各类设计创意企业入驻在这些园区内,集聚了1万多名创意人才①,预计2007年创意产业集聚区将达到70~80个,吸引创意设计企业4000~5000家。北京创意产业起步虽晚但进展很快。为促进北京创意产业发展,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并通过了《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制定支持创意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和优惠政策,将通过打造全国文艺中心、全国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全国动漫和互联网游戏研发制作中心,重点发展影视、出版、演出、艺术、经营、动漫和网络游戏等六大创意产业,使创意产业总产值占到全市GDP的9%,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已形成石景山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长安街沿线文艺演出聚集区、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区、琉璃厂文化产业园区、高碑店传统民俗文化产业园区、百工坊传统工艺美术区、大山子文化艺术区、通州宋庄“画家村”、什刹海文化旅游区等10个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深圳创意产业涉及动漫、网络游戏、影视制作、设计(包括建筑设计、装饰设计、服装设计等)、出版等行业,并把“创意设计之都”定为城市发展目标。广州的创意产业多年来一直以散乱的方式发展,虽遍地开花,但由于政府介入甚少一直未成规模,随着“十一五”规划出台,广州政府开始以全新的眼光规划当地的创意产业,新成立的“广州创意产业园”重点发展动漫画制作、软件开发与服务、网络音乐创作、手机游戏设计、时尚设计、数字电视增值内容等领域,将其打造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创意产业品牌园区。

在创意产业先发地区的影响下,我国其他一些城市也积极推动本地区创意产业的发展。杭州创意产业的标志是该市最大的设计联盟――LOFT49,这片运河边近万平方米的旧厂房汇聚了l7家艺术机构;青岛市政府于2005年在《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首次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发展创意产业,并于同年建立了青岛创意文化街;长沙则以《超级女声》的成功举办为契机,大力发展娱乐电视业。此外,南京、大连、成都、重庆等其他城市,也纷纷依托各自人才、区位及资源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基地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注:表中数据由参考文献整理而来,“-”为未统计。

三、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并且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在宏观环境上战略定位不明确、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在微观发展上还存在产业模式不完整、创意环境不浓、创意人才缺乏、文化与创意联系不紧密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1.制定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英国政府于1997年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小组”,其主要任务是分析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并提出发展战略;其他如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及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或地区也都由政府机构不断跟踪和规划创意产业。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值得借鉴,就是要制定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我国地域辽阔,城市众多,文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政府必须在先进理论支持下从整体性、功能性和前瞻性的角度制定国家层面的创意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我国创意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方向、目标及发展框架。在此基础上,各地方则要结合本地区的产业优势和产业发展实际状况,将创意产业纳入城市发展战略,确定重点扶持发展的行业和规划创意产业园区布局,避免一哄而上造成资源浪费和盲目上马造成的失败风险。

2.加强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产业集群化日益明显。作为新兴产业,创意产业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成为创意产业发展趋势之一。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SOHO)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迪斯尼、时代华纳等,都是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我国创意产业刚刚起步,各地区或城市陆续建设创意产业基地和聚集区,但其规模和特色还不明显。未来发展需要根据我国文化多元化和地区不平衡的特点,采用非均衡发展战略,加强对特色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集中力量在这些经济实力雄厚、创意资源丰富的地区或城市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世界级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打造较为完整的创意产业链条,实现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率先提升该地区或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并发挥其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形成良性循环。

3.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引进

发展创意产业,关键是人才。目前我国创意人才不仅在总量上相对缺乏,其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这将是制约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的重点是引进一批海外从事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那些既然有深厚文化底蕴同时又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海外留学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专业,培养相关人才,并组织社会各界开展创意培训;其次要建立创意人才激励机制和营造有利于发挥各类人才智能的工作生活环境,造就“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4.建立并完善创意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相关法律保障机制

发展创意产业虽然要以市场作用为主,但还需政府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政策法规的制定,为创意产业营造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因此,政府需要做好两方面的事情。一是从支持和扶持的角度制定相关的财政、融资及其他激励政策,加大资金、税收和投融资方面的扶持力度,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强立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目前我国内地知识产权的受重视程度远不及香港地区及其他发达国家,软件、音像等行业的盗版现象十分严重,严重影响着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在强化如《著作权法》、《知识产权法》、《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现有法律法规执行力度的同时,政府在文化执法中尤其要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严惩不贷,为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有利的法制环境。

四、结束语

创意产业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或地区已经蓬勃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文化的多元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内地创意产业发展也明显表现出地区和行业不平衡性,因此,整体上我国创意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对于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逐渐增强的中国经济(尤其是大城市经济体)来说,创意产业既能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又能规避在资源和环境方面的硬约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们应该立足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地区和城市成功的经验、理念和科技成果,通过加强政府积极引导,加大资金、政策的扶持力度,大力培育和引进各类创意人才,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措施,打造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创意产业发展之路,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宋冬英:创意产业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16(5):57~60

[2]褚劲风:世界创意产业的兴起、特征与发展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2005,14(4):16~21

[3]王荣华王坚张止静等:上海培育发展创意产业的探索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彭际作冉小毅:创意产业的内涵、发展概况与趋势分析[J].经济论坛,2006(10):47~49

[5]2005年中国创意产业网络与媒体消费行为调查研究报告摘要[z].视角中国,cimg.省略/biz/fun/ create_7_03.doc

[6]熊凌:香港创意产业的发展及经验[J].发展研究,2004(3):43~44

[7]马琨吴丽娟:深圳创意产业排行榜[J],2005(6):12~13

[8]王军:发展青岛创意产业的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9~43

[9]新经济导刊.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J].2006(10):82~84

[10]陈亚鸥杨再高陈来卿: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提高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J].珠江经济.2006(3):79~85

[11]历无畏: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上海经济,2005(c00):66~71

[12]叶超刘宝森: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分析.新华网,qh.省略/ 2006-05/30/ content _71242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