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4 14:36: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口老龄化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居民消费 静态面板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024-02
一、引言
人口背景方面;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社会进步以及人均收入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年轻型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趋势非常严峻。各年龄层人口增长速度方面,2005―2013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加424.42万人,占全年总人口增加量的48.9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约为2.98%,比总人口年均增长高出约2.44个百分点。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来看,我国老龄化出现了未富先老、规模大、速度快、赡养负担重和二元结构明显的现象。根据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速来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化人口将会超过4亿,其中75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1000万以上,人口老龄化系数高达35%。
经济背景方面,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过低,同时增长速度也非常慢。我国保持10%的经济增长速度将近10年。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非常不合理,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是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居民消费一直比较低迷,消费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发展速度放缓、结构转型、动力转型的复杂转型发展过程。我们需要迫切分析出我国居民消费持续低迷的原因,因此,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以及消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文献综述
勒夫(Leff,1969){1}利用74个国家的跨国横截面数据,建立LEFF模型,研究了人口抚养比和储蓄率的关系。勒夫通过研究得出:老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以及储蓄率,三者是负相关的,在社会中提高老年抚养比重和少儿抚养比重会增加居民消费。但是勒夫的研究方法忽略了不同国家的消费政策和消费理念不同,因此,勒夫的研究方法没有考虑各国的特定国情,实证分析存在非常大的缺陷。汪伟(2010){2}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运用动态面板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1989―2006年间经济增长、人口老龄的关系及其对中国储蓄率的影响。汪伟的研究得出经济增长有助于国内储蓄水平的提升,但人口老龄化对我储蓄率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王宇鹏(2011){3}利用最优消费函数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进行了实证研究。他运用了2001―2008年各省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被解释变量是平均消费倾向,同时以实际利率、本期价格、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等作为解释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方法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少儿抚养比对平均消费倾向影响效果不明显;老年抚养比与预期价格会促进平均消费倾向发展;实际支配收入、本期价格、利率会抑制平均消费倾向的提升。李仲生(2004){3}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人口老龄化的加深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会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发展。他通过实证分析得出,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家庭用品支出的消费会增加,但中国消费水平却没有增长反而逐渐降低。刘源(2013){5}利用1982―2012年30年的数据,在实证分析中使用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利率、老年抚养比等变量作为统计变量,通过检验得出各变量之间具有长期且稳定的协整关系。刘源同时又运用回归分析得出人均消费支出会促进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同时消费价格指数也会上升,利率和老年抚养比重的增长会抑制人均消费的增长。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不仅会抑制居民消费,而且还可能促进居民消费,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作用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搞清楚这两者之间的确切关系,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三、经验分析
为了验证人口老龄化与我国消费的关系,本文拟采用中国2005―2013年31个省市自治区平衡数据,建立静态面板模型进行分析,所选指标如下:
被解释变量:居民消费率(cr)。描述我国消费状况的变量有很多,国内通用的做法是利用居民消费率来表示,本文也不例外。其具体由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计算得到。
主要解释变量:老年人口抚养比(edr)。老年人口抚养比是指某一社会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采用百分数来表示,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它从经济学的角度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计算公式为:edr=(P65+/P15-64)*100%,其中P65+为65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P15-64为15至64岁人口数。
城镇老年人口抚养比(uedr)。包含各地区市和镇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
农村老年人口抚养比(redr)。只涉及乡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控制变量:对外开放(open),计算时先对进出口总额按人民币汇率均价进行换算,然后与国内生产总值相除;人均实际GDP的对数(lnpgdp),人均实际GDP一般表示国内人均收入状况,取对数是保证不影响数据本质的情况下,让其变得线性化;经济转型(tran),由城镇非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人数比例表示;实际利率(r),由按时间加权的一年期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得到,如表1。
由表1可知,各变量不存在异常值,可以放心地进行模型估计。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估计结果如表2。
模型1是居民消费率关于所有控制变量的不考虑个体效应的OLS回归,模型2是加入了个体效应后的OLS分析,烧叨员瓤梢苑⑾值髡后的R方提升了36.6%(0.88-0.514),说明诸如风俗、文化、制度等不可测量因素解释了居民消费变动的36.6%,是影响居民消费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中国人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倡导勤俭节约,这在现实生活中便表现为多储蓄、少消费。模型3是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了表示人口老龄化的老年抚养比变量,结果表明老年人口抚养比对我国居民消费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到来,无疑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压力,进而导致各个家庭缩减消费开支,加大储蓄或投资力度。为了充分研究人口老龄化的内在作用机制,我们还可以将人口老龄化因素分解为城镇人口老龄化和农村人口老龄化,并分别引入模型,即模型4和模型5,看看到底是什么因素阻碍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城镇老年人口抚养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农村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不显著,表明在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居民消费的促退机理中,城镇人口老龄化是主要缘由。不过无论是模型3,还是模型4,他们相比于模型2的调整后R方只提升了0.4%,表明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居民消费变动的解释力非常有限,一定程度上甚至不能算作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低下的原因。
另外,因为模型1没有考虑个体效应,之中所有控制变量的统计推断不可避免存在误差,所以本文以模型2至模型5的结果为准。对外开放与居民消费为显著负相关关系,证实了就目前而言,三驾马车中出口与消费格局失衡,未来应着手寻找两者之间合适的比例关系,共同协调推进经济发展。人均收入越高的群体,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往往偏低,消费欲望较弱,不利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模型中人均收入与居民消费的负相关关系正好印证了这一点,符合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经济转型在5%的水平上与居民消费呈现正相关关系,结合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投资和出口比重过大、内需疲软等现状,我国经济增长前景堪忧,通过经济转型,可以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扩大居民消费水平。实际利率的作用与预期有所差别,模型表明其对居民消费并无显著影响。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中国2005―2013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平衡面板数据,建立静态面板模型,对人口老龄化与我国消费的关系进行经验检验,结果表明:(1)人口老龄化会抑制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其中城镇人口老龄化是主要原因,农村人口老龄化没有影响;(2)不管是人口老龄化,还是城镇人口老龄化,他们对居民消费的解释力度有限,属次要原因,相反,风俗、文化等因素才是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之一;(3)对外开放和人均收入的提升都不利于我国消费水平增长,经济转型能促进居民消费扩张,实际利率则对我国居民消费无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人口老龄化增加对我国来说具有双重作用,利用的好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没利用好则会抑制我国经济的增长,因此,人口老龄化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政府应该大力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老年人群体的社会安全感,让老年人人群敢于去消费,从而促使我国消费结构转型,最终使我国的消费得到跳跃式的进步。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开发适合老年人用品,提高老年人专用品的针对性和多样性。一方面,引导企业多生产适合老年人使用的高质量产品,比如假牙、拐杖、助听器、老年专用手机等等,同时大力发展商业养老院。另一方面,提高老年人使用品的多样性。比如,企业在生产老年人食品时应该考虑到老年人体质的特殊性,注重食品搭配和食品营养,降低老年人食品中的脂肪含量等等。服装方面,老年人服装应使用舒适健康的优选面料(质量高对皮肤无伤害),多生产暖色系与颜色鲜艳的衣服来适用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打破老年人服装的常规,积极生产流行款式衣服,在舒适、美观的同时展现老年人的健康、向上,富有活力的精神面貌。
第二,全面提升我国老年人家政的服务质量,增强家政服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增加导致社会“空巢老人家庭”的增多,同时,子女照料老人的能力和精力的有限,使全社会对老人家政服务的需求增大。但是,目前我国家政市场的制度不够完善,相关法律也没有得到出台,导致我国老年家政服务市场上,老年人服务项目不够不全,价格变化也非常大;同时,我国老年人家政服务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因此,政府应该大力规范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通过相关制度和规定来完善我国的家政管理体系,促使家政服务企业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服务质量(包括服务态度、专业素质等),最终使得我国家政服务行业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发展。
注释:
{1}Horioka, C.Y. and Wan, J. 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 A Dynamic Panel Analysis of Provincial Data [J]. NBER Working Papers, 2006(7): 12-23.
{2}汪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J].经济学(季刊),2009,9(1):29-52.
{3}王宇鹏.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1(1):64-112.
{4}李仲生.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J].人民日报,2004.
{5}刘源,刘壮.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33):126-127..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一、乌鲁木齐人口老龄化现状
国际上一般把60岁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达到10%或总人口中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13.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占8.87%。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不容忽视,乌鲁木齐也面临同样的问题。2005年乌鲁木齐60岁以上人口达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1.43%。到2010年乌鲁木齐60岁人口达到31.6万人,平均每年增长6个百分点。至2010年以来,乌鲁木齐老龄化速度加快,2014年全市60岁以上老人38.48万人,占总人口的14.91%,2015年乌鲁木齐常住总人口达到355万人,较上年增长不足1%,但老龄人口已突破15%。据估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50万人以上,乌市老年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期。
二、乌鲁木齐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确保城乡居民退休后的基本生活,乌鲁木齐市社保局在全疆率先出台了相关规定,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针对社会不同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2004年全疆首个为城镇灵活就业者提供服务的医疗、养老保险试验点在水磨沟区建立。起初为激发城镇收入较低居民的积极性,水磨沟区社保局将最初的养老、医疗保险捆绑交付的方法改为两种保险可任选其一。另外,又为不具备缴费能力的以个人形式参保城镇居民规定了特定的缴费方式,从而短期内有效提高了城镇居民参保率。2006年末,乌鲁木齐市参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参保人数为182万人,增加5%(离退休人员44.32万人,增加3.7%)。2007年6月底,养老保险参与人数增加到42.52万人,比上年增加2万人,基金收缴率94.72,清欠率18.6%,清欠额为3160万元。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人达13.44万人。2008年后参保人数有所下滑,但两年后便开始增长。2011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94.74万人(其中在职职工参保人74.96万人,离退休人数为19.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55万人(其中在职职工参保人数增加10万人),增长15.27%。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收入为48.36亿元,比上年增加10.48亿元,增长27.67%。基金支出为42.56亿元,比上一年增加8.16亿元,增长23.72%。2011年底,企业退休人员的月平均养老金达1776元,较上一年的增加96元,增长5.71%。2015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24万人,比上年增加1.24万人,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待遇提高到2636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380元和195元。
三、乌鲁木齐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面临的问题
养老保险的覆盖率较低,养老资金缺乏。2015年乌鲁木齐市劳动力人口270万人,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共有124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覆盖率仅为46%,有待于进一步的扩大。乌鲁木齐的流动人口较多,有些灵活就业者,由于无固定收入来源,甚至雇佣单位不履行其职责,导致这部分人群有意参保却参加不了的境况。处于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的环境下,乌鲁木齐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企业税负过重等问题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缺乏严重。有些经营不善的企业拖欠养老保险费用时有发生。养老保险基金渠道缺乏,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基金的保值增值机制不够完善,社会救助的渠道如社会捐赠和民间慈善组织不多。另外,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进一步加大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不平衡。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参保范围的扩大。养老保险缺乏统一的社会化管理。就乌鲁木齐市而言,养老保险的各种服务设施不齐全,社区间的发展不平衡,管理水平较为底下。由于历史原因乌鲁木齐社会结构较为复杂,兵团制度与地方存有一定的差异,建设兵团已退休人员利用制度上的漏洞冒领养老金的现象时有发生。当地监管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损害公众利益的现象仍然存在。目前,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也很低,导致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仍然由企业承担,增加了企业的负担。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政策指导。我国关于养老保险的法律一直都很缺乏,建国初期,仅推出一些方案与指导意见,缺乏法律效应。上世纪末,我国正式颁发《县级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由于国家农保的立法较低,推及到乌鲁木齐,效果不尽如人意。进入本世纪,乌鲁木齐推出各项政策推动养老保险的发展,短期内,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仍面临许多长期的问题如兵团与地方的双轨运行及监管漏洞等。
四、改善乌鲁木齐养老保险的合理化途径
城乡统筹,加强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在农村,乌鲁木齐农村的参保率较低,应该强制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思想观念的落后,受传统养儿防老思想的束缚,对现代养老保险的观念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强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很有必要。在城镇,要求所有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缴纳的保险金不受职业种类的限制。设立专门的机构,统一管理,专业化的运营,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多元化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方式和筹集资金渠道。为了平衡养老基金的收支,可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允许外籍人士购买养老保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资金的不足。目前银行的利率不足以弥补物价上涨的幅度,养老基金放入银行反而会贬值。养老基金应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管理,选择合适的方式如投资项目等盘活养老资金。养老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捐赠,填补养老资金的缺口。乌鲁木齐民间慈善组织较为缺乏,发展慈善组织,凝聚各民族力量,鼓励其积极募捐资金用于养老保险,活跃民间资本,牵引民族向心力。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减轻养老保险支付的压力。前几年,我国开始进行逐步延长退休年龄的讨论。目前我国退休年龄相对较低,另有部分居民提前退休,加大了养老金的支出。国际上,很多国家适当延长了退休年龄,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因此逐步延长适当退休年龄,是乌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可行手段之一。在进行延长年龄时,为稳定起见,可进行逐步延长。比如每隔五年延长2-3岁,用十年时间延长到既定退休年龄。这种阶段性的退休年龄的调整可以一段时期内提供劳动力,又能以最优化的方式分配劳动力资源。
作者:姚雪莲 孟玉龙 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赵殿国.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J].经济研究参考,2008;(32).
[2]马彦.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10;(6):79-83.
[3]胡绍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5):1-7.
[4]周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J].南京社会科学,2009;(9):107-10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问题;策略
0 引言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多年执行和人们生育意识的转变,加上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总数和生育率在不断下降,人均寿命却在不断延长,人口年龄结构悄然发生变化。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按照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来衡量,已经初步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2010年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到8.87%,而2012年上升到12.5%,已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带来了巨大不良影响。因此,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湖南省老年人口达955.59万人,比重为14.5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2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八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排名有不断靠前的趋势。因此,目前湖南省正经历着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条件下,人口老龄化对湖南省社会经济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已经成为当前一个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1 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影响社会的向前发展。湖南省的人口老龄化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老年人口数量增长较快。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湖南省老年人口为708.93万人,而2010年达到955.79万人,增长了34.8%,远高于湖南省总人口的3.8%的增长比例,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加剧。
第二,高龄老人比重增加。2010年,湖南省高龄(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13.07万人,与2000年的60.87万人相比,增加了52.2万人,增长了85.76%,高龄老人的比重(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例)达11.8%,比2000年上升了3.22个百分点。高龄老人增长加快,比重上升,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健康理念转变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结果。
第三,独居老人增多。从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2000年,湖南省单身老人独居或一对老年夫妇独居家庭为108.3万户,占60岁及以上老人家庭户的20.8%,而2010年,则上升为126.18万户和26.16%,增加了5.36个百分点。
2 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影响表现
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缓慢的、逐步到来的人口老龄化,我国由于人口控制政策而造成的突至而来的人口老龄化浪潮,对国家及湖南省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不良影响。
第一,加重了年轻人负担。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多年实施,现在的家庭结构普遍为"421"模式,即一对夫妇要赡养四位老人和一个小孩。年轻人既要完成日常的工作,又要照顾好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很难做到两全其美。加上现在生活成本的不断增加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赡养老人需要更多精力、财力和人力的投入,使得年轻人背负很大的负担。
第二,加重社会负担。老年人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贡献,理应在年迈之际得到社会的关怀和爱护,以确保老年人健康、快乐地安享晚年,但是针对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并没有满足人口老龄化的要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退休人员快速增加,需要由社会赡养的老年人越来越多,退休费、福利费随之增加,社会负担日益加重。再是,老年人年事已高,器官功能衰竭,身体素质较差,需要一般普通人群的3.5倍的医疗卫生资源来确保身体的健康,这使得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受到巨大的压力。
第三,影响劳动力结构。人口的老龄化,造成劳动力从业人员平均年龄提高,也进一步激化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用工荒"现象,都预示着青壮年劳动力的供给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严重影响了生产力的提高。
第四,影响产业结构,制约产业升级。老年人口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消费倾向和消费行为与其他年龄段有明显的不同,有其自身需求和消费特点。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现有的产业结构无法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要,必然会带来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将对劳动力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但高龄劳动者随着年龄的增大、体能和记忆力的衰减,在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技术、采用新工艺方面比较缓慢,从而延缓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
3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研究
从湖南省目前的人口结构和增长情况来看,人口老龄化还会持续加快,影响继续加重,政府和全社会必须清楚认识,认真对待。通过分析和研究,作者认为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引起的社会问题。
第一,改革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的根本成因,一是生育率的降低,二是人均寿命的延长。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只能考虑如何改革和完善生育政策,使生育水平回归至正常更替水平,以保证人口的增减平衡。目前生育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想生的不能生,可以生的不想生",所以政府应该对具有生育意愿的家庭进行综合评估之后,确定是否对其在一定程度上放开生育政策,来提高总体生育率。
第二,改革退休制度。现行的退休制度,以年龄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到点"退休,然后把老人推向社会,无疑增加了社会的负担。而随着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寿命的延长,许多老人到法定退休年龄时,依然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很高的工作热情,所以应该改革和完善现行退休制度,规定各企事业单位依据每个到法定退休年龄老人的健康状况和个人意愿,让老人自行决定是否延期退休。这即可缓解社会的负担,也可降低企业的成本,还可增加老人的收入。
第三,改革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目前的养老社保制度存在"广、低、异"的特点,即覆盖面比较广,农村老人也可享受社保;但总体水平较低,难以满足正常开支需要;再是差异较大,如农村和城市的养老金额和医保报销水平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改革和完善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上,一是政府要有意识的减小或消除差异;二是加大投入的力度,同时应扩大养老保险经费来源,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三是在保障老年人基本医疗的基础上,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补充医疗保险,推进社会医疗救助工作和慈善助医工作。
第四,加快养老服务产业建设,培养养老服务产业人才。当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更多老人回归社会时,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式,建设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医疗保健护理中心、老年文化娱乐中心等服务产业,以满足老人生活、娱乐、健康等方面的需求,保证老人的身心健康。而养老服务产业的良性、持续发展,严重依赖有志于养老服务产业的人才,所以,应该加快养老服务产业人才的培养,以满足产业的需求。
4 总结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如何妥善处理好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保证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社会对老人的关爱,是社会道德的人性体现。
参考文献:
[1]李晶.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3(1):17-26.
[2]陈雄.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法理思考-以湖南为主要考察对象[J].法治湖南与区域治理研究,2012,8(3):345-356.
[3]杨博维,薛晓.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天府新论,2013(1):77-81.
[4]穆光宗,张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5):29-36.
[5]华,苏昌贵.基于六普数据的湖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1):21-26.
[6]闫晓慧.中国养老产业现状、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研究[D].厦门大学,2008.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数量减少,同时,年长人数量增加而出现老年人比例增长的动态过程。国际上基本上是将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者将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作为某地区或某国家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老龄化发展快速,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透露: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图1显示了1982年到201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龄化人口的增长状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自1982年到2011年,我国老龄化态势发展迅速。例如,在1982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及比例分别为4991万人、4.9%,在2002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及比例分别为9377万人、7.3%,然而,在2011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及比例分别为12288万人、9.1%。在30年间,增长率约为146.20%,平均增长率约为4.873%,很明显,我国老龄总人口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
一、农村与城市老龄化人口现状对比
首先,从老龄人口数量上看,在各个年龄段中,农村老龄人口比城市老龄人口多。例如,在60-64岁、65-69岁、70-74岁、75-79岁、80-84岁、85-89岁、90-94岁和95-99岁时,农村和城市的老龄人口分别为3309758人和1491823人、2365669人和1017491人、1851058人和868098人、1355747人和621766人、771285人和333147人、326641人和133128人、87601和36178人、18110人和7950人,农村老龄人口约为城市的2.2倍、2.36倍、2.13倍、2.18倍、2.32倍、2.45倍、2.42倍和2、28倍。从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看,在各个年龄段中,总体来说,农村老龄人口的比例要高于城市老龄人口比例。例如,70-74岁,农村和城市的老龄人口比例分别为18.35%和17.92%;85-89岁间,农村和城市的老龄人口比例分别为3.24%和2.95%。
二、农村与城市居民不同来源的收入对比
说明:劳动收入为居民劳动所得,养老金为离退休养老金,保险金为失业保险金,保障金为最低生活保障金,财产收入为财产性收入,家庭供养为家庭其他成员给予的资助。)
从图3可以得出:1.农村和城市老龄人口的劳动收入分别为4154038元、298361元,农村约为城市的14倍;2.农村与城市老龄人口的离退休养老金分别为463789元、2990182元,城市为农村的6.5倍;3.农村与城市老龄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分别为452284元、105310元,农村约为城市的4.3倍;4.农村与城市老龄人口的财产性收入分别为18879元、30788元,农村约为城市的0.613倍;5.农村与城市老龄人口从其他家庭成员获得的收入分别为4816425元、1011831元,农村约为城市的4.76倍。虽然农村老龄人口的总收入现状比城市的好,但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各地区农村社保体系建设的差异性以及经济全球化冲击等条件,我国农村老龄人口的收入潜力下降,所以,为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探索人口老龄化条件下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特别是我国西北地区。
三、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措施
在老龄化背景下,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经济不均衡发展所导致的各地区生活水平、农村老龄化人口的身体素质、农村社保体系的覆盖面和有效性、农村老龄化人口从其他家庭成员获得收入的持续性、环境风险和物价风险对农业收入的影响等。针对以上的问题,可能的解决措施有:
(1)加大制定与出台差异化的政策与措施。我国相关部门应依据不同地区农村老龄化现状,科学与合理的给农村社保体系建设强大的资金支持,并对农村社保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定期审查、评估与修正,切实的将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优化支农政策体系,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此外,加强对建设和执行农村社保体系的相关人员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督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2)为地方金融机构提供优待政策,扩大地方投融资的范围。建立和培育多层次、多元化与综合性的农村金融体系,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调整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向,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扩大地方金融机构对农业支持的覆盖面。我国政府应当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加快自身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农民提供更广阔的融资渠道。(3)加大对趋于老龄化和老龄化的农村居民进行相关技能培训的财政投入,建立农民就业和社会需求相衔接的体制与机制。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重视示范效应和改善农村生产的质量和效益,逐步建立与完善农村与市场互动的信息服务体系网络,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4)加强农业保险的预防体制在农业收入方面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当积极的倡导和鼓励农民给自己的农作物买保险,当损失发生后,政府可以给已经买保的农户和保险机构一定程度的补贴。(5)当地政府适时的、适当的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储蓄投资于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应将融资合理的投资于当地的实体经济。另外,一方面,政府可以建立农产品期权与农业风险基金帮助农民多渠道的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农村老龄人将农忙过后的时间投入到当地民俗文化传播和民俗工艺品制作中去。例如,在农村建立手工艺品制作小团体,然后,定期集中收购与销售,这样,老人们可以通过闲暇获取一些额外收入。
【关键词】老年服务设施、养老服务业、居住区规划
按照联合国相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的人口形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呈现“老年型人口”的城市或社区就称为“老年型城市”或“老年型社区”。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1]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迅猛到来,是前所未有的。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当前,国家已经把发展老年服务事业和产业提到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老年型城市居住区规划存在很多问题:
一、居住区内的小型养老设施少,缺乏统一管理。
由于养老设施基本上为非盈利性的,开发商和管理部门可能更重视高盈利的托儿所、幼儿园的建设管理。另外目前还没有从人口比例的指标上界定居住区内有多少老人需要以托老所或养老院的这种日托或全托的护理方式。诸多因素导致了养老设施在居住区规划和实施中的困境。
二、城市社区服务设施特别是老年活动场所等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服务的设施少。
以住宅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要求城市社区提供舒适、方便、周到的服务。但由于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匮乏,使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单一,他们需要与同龄人交往交流,迫切需要社区为他们提供文化娱乐活动设施。目前能为老年人提供这类服务的社区服务设施很少,即便有的高档社区提供,收费也是比较昂贵,使大部分老人望而却步。
三、规划中忽视小游园和组团绿地的建设管理。
老年人的闲暇时间,需要一个绿色宁静的场地去晨练、或与他人交流。而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规划和管理者常重视居住区公园的建设,而忽略小区和组团绿地的建设管理,开发商往往在小区或组团绿地内插建一些其它的小型公共设施或市政设施,虽然公共绿地的指标满足了要求,但小游园或组团绿地内的活动设施或场地就被挤占,丧失了小游园和组团绿地的作用。
四、城市基层医疗保健设施不健全,缺乏管理。
目前,我国居住区的医疗保健设施尚不完善,虽然一些居住区建有卫生站、护理院等,却鲜少人问津,主要原因还是设备简陋,医护人员良莠不齐。而就城市而言,基层医疗保健设施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它既能方便广大居民,又能缓解目前大医院就医难、住院难的问题。老人们身体经常出现一些小毛病,不一定前往距离较远的大医院就医,他们更希望能在社区内就近得到治疗或由社区医疗机构提供上门服务。
五、居住区内部无障碍设计缺乏。
目前人们对城市交通和城市一些大型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计已有一定的重视,而对居住区内部的无障碍设计却往往被忽略。一些与群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居住区食品店、百货店、浴池、医疗站等服务部门无障碍通行设计及居住区内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无障碍设计也很重要。
六、社区养老专业队伍缺乏统一管理,业务水平偏低。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引起老龄产业的革命,为老年人服务的一些行业会应运而生。无论是社区养老还是居家养老,首先要解决老年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目前,我国社区内为老年人服务的业务队伍,没有统一的管理,也未经专业培训,这就需要有关部门进行科学的指导和监督。
针对以上方面,我国现行规范提出老年人设施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的要求;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并综合考虑日照、通风、防寒、采光、防灾及管理等要求;符合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
具体分析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需要特别重视的:
一、合理配置老年型居住区内的养老设施、医护设施及为老年人服务的公共设施,并留有发展余地。 以老人住宅为中心,在周边建设为老人服务的医疗、娱乐、学习、健身设施。
二、增加住宅无障碍设计的强制性内容。 目前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原因,无电梯住宅一般要求选择位置较低的首层、二层或三层。即便是设有电梯的高层也存在对老年人的诸多不便,如停电、电梯故障等,还有不可预见性的火灾、地震等。所以,有必要把无障碍住宅的位置尽可能放在首层、二层或三层。
三、严格控制居住区内小游园和组团绿地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 据调查,老年人最喜爱的运动为散步,跳舞或做操。从活动发生的空间看,社区广场,集中绿地及户外器材健身点是老年人最常去的休闲与运动场所。
四、注重老年型居住区的空间设计,满足老年人生活和生理上的需求。 在老年型居住区的空间设计上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增强环境的识别性。第二,创造既适合于正式社交的大的开放空间,又要提供非正式社交的隐蔽和私密的环境,适应老年人对小空间的特别喜好。第三,利用环境细部设计增加老年人对环境的综合感知能力。如:利用照明、铺地和树木引导行走的方向和保障安全。第四,创造安全、方便的空间节点。
五、加强老年型居住区环境的无障碍设计。 公共绿地内的地面铺装要采用防滑设计,平滑地面应坡度平缓。为老年人设计的步行的防滑道或需要设置台阶的地段要限定台阶级数、添设扶手或护栏。道路设计应考虑在人行道局部设置供轮椅通行的坡道,在必须设置台阶的地段要限定台阶级数并设护栏。同时社区内的道路系统总体上应便于识别,在道路和住宅楼设置显著的标示牌。道路的坡度不宜大于5%,并应有可靠的安全监察视线。限制机动车在小区路和组团路上行驶。此外,应明确居住区边界的闭合性,增加居住区监察防范和管理措施,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安全方便的居住环境。
在大力提倡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同时,也提倡老年人为社区服务如:居住区绿地的种植养护、健身设施的维护、社区治安的监管等,增加老年人发挥余热的机会,同时减轻社会养老的负担。
我国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仍是滞后的,需要进一步出台相关的政策标准,规范完善包括硬件设施在内的养老服务体系。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力求从编制城市规划开始,为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
摘 要:城市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标志,中国的城市化也在快速发展,但是快速城市化也呈现出与工业基础不协调、发展过程不自然及城
>>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影响研究 南通市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和对策 论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 承德市人口老龄化现状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思考 论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管理的创新 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本投资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立法及社会保障 中国人口老龄化及社会保障问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分析 浙江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路径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利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 新疆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社会保障对策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2-2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中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EB/OL].http:///tjfx/fxbg/t20120427_402801903.htm,
2012-04-27.
[4]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邬沧萍.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J].人口研究,2004,(1).
[6] 章光日,顾朝林.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被动城市化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6,(5).
[7] 文军.“被市民化”及其问题——对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再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8] 王道勇.“浅层城市化”与民工荒[J].决策,2011,(4).
[9] 中国尚处于半城市化状态,亟待推进农民工市民化[EB/OL].中国新闻网,http:///cj/2010/09-23/2550653.shtml.
关键词:西部;人口老龄化;公共财政;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F8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149-02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绕不开的人口再生产过程。云南省从2010年开始全面走进老龄化社会,并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显著。同时,云南作为我国典型的“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省份,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比较薄弱;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边疆大省,又具有很强的区域特殊性。超前到来的老龄化对云南省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复杂的影响,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经济难题。
一、云南省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现状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云南全省实际登记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0.73%,为952.8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1.07%,为508.7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大约350.6万人,占总人口的7.63%。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0—14岁所占人口比重下降了5.23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所占人口比重上升了1.90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了1.54个百分点。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按国际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即可以视为进入老龄化。云南省2010年“六普”的这两项指标都已经远远超过该标准,已经全面走进人口老龄化社会。这既显示了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改善,同时也对银发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云南省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区域特点
(一)相比全国平均水平,老龄化较轻,相对滞后
从整体上看,云南省的老龄程度在全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全国2010年老龄人口系数最高的是重庆市比云南省高出3.9个百分点。云南省的老龄人口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3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倒数第9位,属于相对较低水平。其次,从时点上观察,云南省的区域特殊性造成了人口结构转变的特殊性,相对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省在是2005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在2010年才开始全面老龄化,整整滞后了全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6年时间。
(二)老龄化超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
云南省处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银潮超前于城镇化、工业化到来,是我国一个典型的“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省份。云南省2010年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时,老龄化系数位居第23位,是老龄化比较严峻的省份;然而GDP只占全国总量的1.8%,省人均GDP只为全国人均水平的52.9%。在2000年,全省养老基金赤字达6.33亿元,财政支出压力较大。截至2011年末,云南省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仅仅为8张,距离政府“十二五”规划的的目标——每千名老人30张床位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农村五保对象供养床位数严重不足,集中供养率要低全国19个百分点。
(三)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和民族差异
首先,云南省16个州市的老龄化程度差别很大。根据2010年“六普”数据,有11个达到老龄化标准,有5个未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系数超过全省平均值的只有玉溪、楚雄、大理、保山、丽江、昆明等6个州市,其余的曲靖市、红河州、普洱市等个州市都低于省平均水平。最高的是玉溪市,最低的是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怒江州,极差值达到2.69%。从民族方面来看,民族之间的老龄化进程很不平衡。云南省是民族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有25个。2010年,红河州、文山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迪庆州、怒江州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分别达到57.20%、57.31%、61.01%、69.97%、81.66%、87.65%,都达到一半以上。然而,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分别为7.72%、7.41%、7.14%、7.26%、6.24%、6.57%、6.09%,远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7.63%。
(四)对云南省打造全国养老基地带来的机遇
无论是我国,还是云南省的人口老龄化进程都在加快,老年人口不仅规模越来越大,而且对社会福利水平的要求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也越来越高。这些因素客观上从全国范围内给云南省养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市场。再加上云南省气候宜人,有多姿多彩的多民族文化活动,极其适宜老年人的居住、疗养、旅游、精神娱乐等,发展特色养老产业具有巨大的优势。
三、探索云南省积极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公共财政政策
云南省目前实施的公共财政制度并不能给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充实的资金保障,在支出和政策扶持力度上与老龄化的需求具有严重的不对称供给。只有基于区域特殊性,积极调整当前的公共财政政策,探索出能促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才能构建出一个老龄化视角下和谐的社会。
(一)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发展民生供给型财政
民生供给型财政是以民生支出为主的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其目的是通过整合财政资源、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民众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政府应该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民生支出的比重,发展民生供给型的财政。特别是要利用好云南省近年来公共财政收入一直超预算完成的良好时机,更多地把公共财政收入中超预算的增量部分投入到民生供给领域,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
(二)建立扶持“银发产业”健康发展的税收优惠体系
面对广大的老年消费市场,云南省应该抓住机遇,通过老年消费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因此,积极引导资源流向,扶持“银发产业”发展,应作为云南省税收政策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着力点。例如,专项针对老年产业发展提供信贷服务的企业经营收入,可以免征部分或全部的营业税;那些生产经营老年专用产品的企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那些针对老年人开设的服务机构(文化场所、旅游公司、医院等)的经营收入,可以免征营业税。
(三) 灵活运用财税杠杆,发掘民间力量,大力发展老年慈善事业
我们应该看到,破解我国人口老龄化难题的路径可以有多种,但很难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来解决。要灵活运用公共财政政策,在财政资金、税收优惠政策两方面加大引导力度,大力发掘民间力量,扶持发展老年慈善事业的发展,并以此作为解决云南省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新突破口。老年慈善事业的发展不仅为减轻公共财政负担作出重大的贡献,而且老年慈善事业具备政府和民间的双重特性,具备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提出的解决公共问题的的新路径特点。
(四) 采取税收政策鼓励老年人提高自我养老能力
老年人口增强自我创收的能力,更有利于保障其生活质量。而且老年人口是一个社会的宝贵财富,具有其他年龄人口所没有的的优势。特别是在云南省,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老年人口,大都掌握着传统民族手工艺的技巧,熟知多个民族文化的精髓。为此,可以建立税收优惠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利用地方性优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民族聚居地为中心,发展民族工艺文化中心,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老龄人口再就业,提高自我保障能力。
(五)加强财政支持力度,把云南省打造成特色的养老天堂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老年消费市场越来越大,这就给养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云南省有着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和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是世界上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而且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这些独特条件使得云南省极其适宜老年人口的居住、疗养、旅游、精神娱乐等各种活动,发展特色养老产业具有巨大的的优势。云南省要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加强财政支持力度,打造好“七彩云南,养老福地”这一品牌,发展云南省所特有的“养老经济”,给区域发展带来增添新的亮点。
参考文献:
[1] Okamoto,A.,Simulating fundamental tax reforms in an aging Japan[J].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Vol.17,No.2,2005.
[2] Hoff,A.(ed.),Population Ageing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Societal And Policy Implications.Ashgate Publishing,Ltd.,2011.
[3] Spies-Butcher,B.and Stebbing,A.,Population ageing and tax reform in a dual welfare state.Economic And Labour Relations Review,
Vol.22,No.3,2012.
[4] 付伯颖.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公共财政政策的选择[J].地方财政研究,2008,(10).
[5] 高淑红.人口老龄化的财政负担及对策建议[J].地方财政研究,2011,(1).
[6] 周清.促进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1,(3).
论文摘要:中国是较早进人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通过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基本特征,提出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必将产生重要影响。东西方在养老保障体系方面明显不同,中国在建立养老保障体系过程中,应吸收西方国家发展社会养老保障的成功经验并避免福利国家的弊病,同时也要挖掘、升华和继承自己的长处,不断完善和发展具有自己特点的东方养老保障模式,使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东方式养老模式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1引言
1999年是国际老年人年。1999年,世纪之交,千年之交,这是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因为1999年标志人类进人长寿时代和人类社会进人全面老龄化的时代。人类在对人口激增的战斗中尚未取得胜利,另一场风暴却正在来临。尽管人类对老龄化的关注出现在一个世纪前,但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受到老龄化的冲击。中国是较早进人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的自身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中国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进人人口老龄化的,如何探索一条既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又能使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基本特征
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ing)又称“人口老化”。人口老龄化是从老年人口的相对比例上升来使生育率下降的结果,但是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则很早就开始了。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取决于死亡率和出生率(除去人口迁移因素),而出生率的下降则是加速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2.1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全会”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就是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我国1991一2050年60年内,各年龄组人数和所占比例的统计和预测见表1.
2.2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高,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位居世界首位,地区发展严重失衡。这一系列问题都有赖于雄厚的国力才能得到解决。然而,与其它一些老龄化国家的经济水平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和中国现有的国力水平不相适应,即应付人口老龄化的承载能力极为薄弱
3人口老龄化和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3.1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老龄问题也日渐突出,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保障问题突出。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停产关闭,离退休职工不能及时、足额领到养老金,造成生活水平下降;二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部分老人负担过重,子女“吃老”、“刮老”现象较严重,部分老人缺乏照料,相当多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等;三是困扰国家经济发展,甚至影响我国小康社会建设。有人预测到2030年,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福利费用总额将达到73219.5亿元,2050年将达到182195.2亿元。这个庞大的数字会对国家的财政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困扰;四是导致劳动力不足。目前一大批中青年劳动力在若干年后也将步人老年,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老化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2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老龄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党政领导的老龄工作意识淡薄,致使老龄问题摆不上日程,缺乏强有力的对策。二是国家法规和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社会保障事业投人不足。三是老龄问题的宣传教育相对薄弱,敬老、助老、养老的良好社会风尚没有完全形成。
人口老龄化是国际性的趋势,我国目前实行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式确立于1997年,这个制度本身及其在运行过程中都面临诸多问题。如何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综合决策支持体系,使养老保障制度与社会发展各项制度相协调,有选择地学习别国成熟的经验很有必要
4一些发达国家在养老保障方面的做法
4.1波兰的“多支柱”养老金制度
波兰政府于1994年开始评估各种改革选择。先后通过了利用私有化收人支持养老金改革、养老基金和雇员养老金方案、公共养
老金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2000年又通过了雇员养老金方案的法律修正案。1999年1月1日开始执行带有强制性的“多支柱”养老金制度。新制度规定,收益的19.52%用来支付新制度的两个强制部分:即一次性支付的公共基金和完全由成员支付的年金。就总数而言,收益的19.52%中12.22%是退休时一次性发给的公共养老金,其余的7.3%转入个人养老基金。约30%的养老基金资产投资到股市。虽然在支付款转账的延误和监督方面还存在困难,但总的来说,改革是成功的。
4.2加拿大的养老金制度
加拿大养老金的发放,由社会保障机构负责,它保证了6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收入达到平均工资的50%,基本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养老金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政府养老金、补充性收入保证和配偶津贴;二是政府强制性的社会养老保险计划;三是注册养老金。政府养老金、补充性收入保证和配偶津贴是由联邦政府提供的养老金,资金来自于政府财政,约占平均产业工资的40%。政府强制性的社会养老保障计划有两个,即加拿大养老金计划和魁北克养老金计划,支付数额的高低取决于交纳养老保险金的数额和年限。
4.3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计划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计划始于1955年,它是由雇员、雇主和政府三方共同支持的养老保险计划。雇主和雇员向中央公积金缴费。政府的职责是向中央公积金的运作提供法律和管理方面的框架。中央公积金的收入享受免税政策。到2000年4月的缴费率为32%。如果新加坡的经济持续强劲,在今后几年,这一缴费率将恢复为40%,确保给雇员在退休时提供足够的积蓄以安度晚年。公积金形成的基金主要投资于购买政府债券,每年的回报率超过2.5%,这一投资安排使中央公积金计划的成员能够获得无风险而又免税的投资回报。
5日本、中国的东方型养老保障
日本和中国在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程度上存在很大差趴,人口老龄化进程也大约有20年左右的时间差,然而两国的养老保障方式却具有许多相似之处,构成上都是以国家和企业为主的社会供养、以子女赡养为主的家庭供养、以老年人口参与劳动为主的自身供养相结合的二位一体的东方结构型养老保障方式。以日、中为代表的东方养老模式与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养老模式相比较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归结到意识形态上,是老年人口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上的不同。如果这种不同能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的话,那就是东方老年人日追求完整人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日本、中国等东方国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下来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还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传统文化融于现代生产方式。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孝”字,孔子提出奉先思孝,敬养老人,“父母在,不远游”。孟子则将传宗接代引入孔子的孝文化,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影响至深的名句,也给家庭养老定下了性别偏好的基调。
6东西方国家养老模式比较分析及发展趋势
从以上分析看出,东西方老年人口保障模式具有明显的差异。但从动态上看,两种模式的发展已具有某种趋同之势。在日、中等东方国家,家庭小型化趋势发展很快,传统的“四世同堂”式的大家庭已基本上不复存在,地区间人口流动、独生子女、独身、单亲、空巢家庭比例增加,以子女赡养为主要特征的家庭养老受到严重威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养老保障发展迅速,使东方结构型养老产生倾斜;与此同时,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由于老年人口知识更新困难而处于不利地位,西方的年龄歧视开始在东方蔓延开来,这不仅给老年人口再就业带来困难,而且向尊老、养老传统发起了挑战。
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全方位的社会养老保障难以为继,某些福利国家正千方百计推出削减福利的计划,甚至提出了学习东方国家的家庭赡养、鼓励老年人口再就业的主张。东西方国家之间正在相互学习:东方国家积极发展社会养老保障,家庭和个人养老保障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使社会养老保障受到限制,家庭和个人养老保障意识加强。然而,基于东西方养老模式形成的历史的、经济的、文化的、民族的等深刻原因,基于日本已经达到高度现代化和中国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养老保障发展的实践,尽管两种模式的趋同已形成某种态势,但是难以真正归同,东方养老模式依然具有其鲜明的特点。
关键词:农村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转移;小城镇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27日
一、农村人口迁移的规模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加528万人,增长3.4%。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2,584万人,比上年增加320万人,增长2.6%;举家外出农民工3,279万人,增加208万人,增长6.8%。本地农民工9,415万人,增加527万人,增长5.9%。
二、农村人口迁移加速老龄化过程
(一)农民工以青壮年男性为主,青壮年人口的减少加剧了农村老龄化程度。从性别看,男性农民工占65.9%,女性占34.1%;分年龄段看,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16~20岁占6.3%,21~30岁占32.7%,31~40岁占22.7%,41~50岁占24.0%,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14.3%。
(二)生育观念的变化对农村生育率产生影响。在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迁移中,迁移者的生育观念和行为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对其生育率产生影响。不可否认,部分农村人口的迁移流动确实存在着躲避计划生育政策约束的动机,如“超生游击队”问题就曾给我国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因此,对于农村人口迁移流动中所存在的“超生”问题自然不能忽视,城市的相关部门还须继续加强对迁移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的管理,防止超生和多生的发生。但在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根本目的,主要还是为了改善其经济社会生活和寻求就业机会,为了逃避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约束而迁移流动也只是极少部分。那么,随着农村迁移人口经济条件的改善,其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则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少生、优生和优育”也就成为主流倾向,即乡-城人口迁移有助于农村迁移妇女生育观念的转变和降低其生育率。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也具有同样的结论,即迁移使得农村迁移人口的生育意愿呈现下降趋势,如吴帆(2009)对新一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所进行的问卷调查就显示:52.3%的调查对象只希望生1个孩子,44.42%希望生2个孩子,只有2.33%希望生育3个及以上,还有约1%不想生孩子,即平均生育意愿仅为1.49个孩子,远低于农村非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农村迁移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加速了农村的人口转变进程,并最终加剧了农村老龄化程度。
(三)非永久性迁移。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重在职业迁移而非地域间的彻底性转移,存在一种独特的“候鸟式”迁移现象,即劳动力已由农业领域转向非农领域,但居住地仍在原籍农村,普遍存在的是季节性劳动力迁移。2007年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达1.26亿,占农村劳动资源总量的25%左右,扣除重复计算部分,2007年农民工达到2.26亿,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已超过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40%。预计今后几年,每年的劳动力迁移新增人数将维持在500万~700万,增长速度5%~6%。70%的农民工在东部地区务工,50%以上的农民跨省流动,60%以上的农民工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
(四)农村人口迁移对家庭的影响。农村家庭受工业化和城市化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也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家庭的外向型适应。由于地理区域间的人口流动的发生,原有的农村家庭成员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流动出去;另一部分留在农村的“老家”。鉴于流动迁移行为的年龄性别选择性,流动出去的家庭成员往往是年轻的男性。随着流出时间的增加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逐渐站住脚跟的年轻男性会将妻子、孩子陆续接出来,夫妻家庭或者带子女的核心家庭在流动人口中的比重逐渐增加。而留在农村的家庭成员往往是年龄与身体条件相对呈弱势的老年父母或者幼儿,对目前农村务农家庭所谓“386061”部队的称呼正反映了这一现实。
人口流动在客观上造成了“分户”的形成,一个原本由老年父母、年轻夫妻及其子女形成的直系家庭,由于流动变成了一个夫妻家庭和一个隔代家庭(如果子女不随父母流出),或者一个核心家庭和一个老年夫妻家庭(如果子女随父母流出)。家庭的客观分化以及迁移流动所带来的不便、城市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等因素,使得家庭的变化趋于小型化。这种家庭的变化趋势也是传统现代化理论所认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家庭的主要影响。
随着第二、第三次出生高峰人口逐渐进入劳动年龄,我国劳动力人口在今后一二十年内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更是庞大。这一趋势必然会对农村的家庭结构产生影响,是在计划生育从数量上削减家庭规模进而影响家庭养老支持资源基础上的“二次削弱”,主要从距离上造成了作为流动劳动力主体的年轻人口与其老年父母的疏远和照顾不便。
三、发展小城镇必要性分析
(一)农村老龄化的预测趋势。由于大量的年轻人从农村迁移流向城镇,现在与今后几十年农村人口老化程度高于城镇。在比较保守的中死亡率和中生育率以及假定农村向城镇迁移的年龄结构分布与2000年相同的预测方案下,我国2020年农村、城镇65岁及以上老人比例分别为15.6%和9.0%,2050年分别为32.7%与21.2%。21世纪前25年中,农村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与城镇不相上下,但2050年,农村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将比城镇高出约13个百分点。这是因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现在40~50岁的农村中年人向城镇迁移的几率比年轻人要低。而这一庞大人群在2030年以后将陆续成为最需要照料的高龄老人,并且大多数留在农村。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庞大人群正好又赶上了自七十年代初开始的旨在降低出生率且卓有成效的计划生育。这些人很多只有一个或两个子女。当他们成为80岁以上高龄老人时,其一、二个子女也已成为或即将成为60岁以上老人。其中,不少子女已离开农村,而很多高龄老人仍留在农村。
(二)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截留和分流作用。社科院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千年来首次超过农业人口,达到50%以上。城市化过程中每年从农村流出的大量人口将给农村社会带来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大量流出的主要是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力,这将从整体上降低农村居民的素质同时大大提高老龄人口比重,使本身素质较低、老龄化较快的农村地区雪上加霜;二是人口流出之后更进一步降低了本已偏小的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同时会出现大量的空心村,不仅浪费了土地,提升了基础设施的公摊成本,降低了效益,影响到农村现代化进程;三是流出的这批人不仅带走了技术、技能、劳动力,还会带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大批资金,使农村的现代化本身紧缺的生产要素更为紧张。与此同时,数量众多、素质偏低的农村人口对我国大城市将产生巨大冲击,将会加重已经出现的城市病,导致治安混乱、基础设施供应不足等问题,最终很可能严重地阻碍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大城市的发展。为了避免或缓解上述问题,必须也只能由小城镇发挥截留集聚等作用,同时为避免农村人口过快涌入大城市,小城镇必须发挥分流作用,充分创造条件,吸纳、集聚农村人口看,缓解大量涌入的农村人口对大城市带来的冲击.
四、发展小城镇缓解农村老龄化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小城镇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一度得到迅速发展。国家为了满足当时小城镇的发展需求,90年代开始批准大量设立新的建制镇。建制镇的数量和人口也随之扩大。从90年代末起,审批数量大幅减少。2002年停止审批设立新的建制镇之后,因政策因素推动小城镇数量增加的成分减少,小城镇的发展更多地源于产业的发展。小城镇在数量上虽然减少了,但是小城镇人口呈现明显增长态势。镇区人口增长主要是由村庄迁入镇区的农民增加引起的。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全国建制镇总人口为9,296万人,2006年增加到了16,373万人。90年代全国建制镇(不含县城关镇)镇区的平均人口规模一直停留在约6,000人的水平,年增长率只有1%。2000年后,建制镇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5年底,全国建制镇人口规模扩大到8,352人,2006年,扩大到了9,238人,比2005年增加10.6%。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镇密集区,很多小城镇的人口规模超过了5万、10万,个别小城镇人口规模达到数十万。虽然从可以得到的资料来看,只有建制镇的人口统计,非建制镇和新兴集镇并不在统计数据之内,从建制镇人口增加上可以推断小城镇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1990年建制镇的人口占全国城镇人口的比重为20%,2006年增长为24%,加上县城关镇,人口比重为42%,小城镇人口增加速度超过了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
(二)小城镇方便农民就业“离土不离乡”。按照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体方向,我们大致可以将人口城市化迁移的形式划分为两类:一种是“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劳动力异地转移,并同时完成了产业转移;另一种是“离土不离乡,进场不进城”的劳动力就地进行产业转移。前者是劳动人口迁移加速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而后者由于劳动者从未真正脱离居住地,对老龄化的影响并不大。
经济发展好的小城镇不仅吸引了本镇范围内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吸纳跨区农村劳动力。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表明,2006年小城镇吸纳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总数的39%。由于小城镇就业门槛低、就业风险低、生活成本相对于大城市低,天然地成为农民就地城市化的载体。农民或将居住地迁入镇区从事非农产业,或白天进城务工经商,晚上返村居住,尤其在东部地区这种“离土不离乡”模式比例更高,这一高比例也得益于农村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公交、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发展。小城镇发展促进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支持了农业企业化、专业化经营,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保证了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加快了农村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三)小城镇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的优势
1、小城镇建设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提供良好的载体。小城镇是沟通城乡的桥梁和纽带,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可为就业提供广阔空间。将一般加工环节、零配件生产放在农村,既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又可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带动本地农村服务业发展。农业产业链条向城市延长,在农业和加工业之间形成产业链,通过近距离批发、零售,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2、农民流动到小城镇的经济和社会成本较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本包括转移的机会成本、生活成本、运输成本和心理成本(风险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成本)。农民流动到小城镇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较低,小城镇的技术含量和资本有机构成远远低于大中城市,其容纳劳动力所需就业费用和城市基础设施费用又比大中城市低得多。据调查,在小城镇安排一个劳动力就业,需要提供生产性投资和商业服务性投资,约为5,000元,而在大城市,仅生产性投资就需10,000元以上。不仅如此,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融入而言,小城镇可使农民继续在较为熟悉的接近乡土的环境中获得一种心理保障。因此,小城镇不仅是缓解农村人口就业压力的蓄水池,而且是转移劳动力心理适应上的缓冲带,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较大中城市更有优势。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城镇化道路[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7.
[2]张晓山.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0.
世界上老龄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4%,我国的增长速度已达3%。例如:瑞典老龄人口的比重40年的时间年均增长0.08%;而我国老龄人口的同比重增长只需9年时间。根据相关专家预算,至2050年,世界总人口将增长47%,而我国同期只增长16%;但是同期世界上老年人口增长达225%,而我国老年人口将会增长240%。因此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具有必要性。
(一)对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意义深远
社会中的劳动力人口主要包含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和其他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其中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在劳动力人口总体中处于中心和主体地位,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总数多,比重大,说明社会上的总体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够创造的社会价值大,供养能力强,对经济的发展有好处,反之则会抑制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龄人口所占比例的增大,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深入挖掘劳动力资源中具有潜在价值的老龄人力资源,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
(二)有利于减轻社会负担并保持社会稳定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社会对于老龄人口的抚养系数将会越来越高,这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人口老龄化已经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逼近我们。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百位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在21世纪伊始需要负担约15位老年人,半个世纪后则需要负担约48位老年人,不断增多的老年人口数量不仅会增加年轻人的抚养负担,而且不利于整个家庭的团结和睦,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
人口老龄化在当代社会已经成为人尽皆知的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中的人们开始担心他们在退休以后的养老问题,甚至开始为退休以后有更好的经济生活而存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行为必定会减少国内人们的消费需求,人们消费的愿望也会不足,长此以往国内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会放慢,反过来又会影响人们的退休养老基金,这将会是一个恶性循环。
(四)对实现人才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作用
在我国目前的离退休群体中,高级技术人员占一大部分,低龄老年人力资源也占到一定比例,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一群体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增速也将会越来越快。这一群体中的老龄人力资源,尤其是身体素质较好的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具有巨大的可利用开发能量。虽然他们达到了离退休年龄,但是其身体条件和自身所具有的能力仍可以使他们继续发光发热。这些老龄人力资源的开发,比年轻人力资源具有更多的优势,投资少而回报大,能够获得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龄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老龄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1、我国老龄人力资源区域分布存在差异
我国老龄人口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衡,不同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按老龄人口的地区差异,可将全国各省区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东部沿海地区,第二类为内陆地区,第三类是西北、西南及偏远地区,差异十分明显。中国各个省市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平均时间为2005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出现城乡倒置的现象。
2、老龄人口职业技能培训欠缺
关于针对老龄人口职业技能的培训,我国目前部分的老龄人力资源劳动力想要学习一些先进技术和专业技能,掌握一门专业本领,很难找到相关渠道去学习,并且老龄劳动力想要到专业机构学习劳动技能比较麻烦,而且费用较高,村镇机构也没有相关的政策来帮助这些老龄劳动力获得专业技能的培训。一些城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大多数都是45岁以上的劳动力,他们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而外包的培训机构收取的费用一般在1000元人民币左右,因此政府在老龄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缺少相应的支持。
3、老龄人才市场机制不完善,对其开发缺乏统一的组织和领导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深度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是我国开发人力资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才体系来看,我国的人力资源发展和开发体系初步建立,人力资源市场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完善,但是仍没有达到最佳的发展状况。并且就老龄人力资源的开况来看更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很多老龄人在退休后根本找不到再就业岗位,缺乏市场导向。
我国的机构设置中虽然有许多管理老年人的机构和部门,但是各个机构和部门并不像表面看上去管理严格和有序,并且这些机构工作的重点在于对老龄人力资源退休之后的生活安排和服务,并不涉及老龄人力资源的开发如再就业。
4、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人力资源丰富
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虽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我国人口总数依然很多,这将直接造成人们倾向于提前退休安享晚年,因为用人单位不愁人才不足,有足够的人力资源供他们挑选,他们也越来越缺少惜才的意识,所以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比其他发达国家要低。
(二)我国老龄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老龄人力资源开发不均衡
首先,我国老龄人力资源行业开发不均衡。老龄人口在离退休以前,由于所从事的职业不同、优势不同、所交往的人际关系也不同,造成其退休以后再次参加工作的机会不同。我国目前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的情况是,开发主要集中于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文化人、机关领导干部群体和具有高水平的信息科技工作人员,除此以外的其他行业领域却较少涉及。
其次,老龄人力资源地区开发不平衡。我国老年人的就业率偏低,且城市低于农村。根据我国在1982年、1990年和1995年这三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老龄人口的就业率分别约为23%、31%和29%,进入21世纪以后,老年人口总的就业率达33%,而其中,城市老年人口就业率仅占13%;但是到了2006年,城市老年人口的就业比仅达0.27%。
2、我国老龄人力资源再培训的教育机构甚少
需要老龄人力资源输出的不仅是其体力因素,还需要其输出脑力因素,这时就需要对老龄人力资源进行再培训教育。由于老龄人力资源输出的智力方面的创造和流动较快,这一人群的流动性更大,因此这一工程浩大,显然我们在这些方面的工作是非常薄弱的。
3、我国老龄人力资源开发缺乏政策和机制的保障
现阶段我国面对深度开发老龄人力资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政策和机制,20世纪国家有关人事部门和法律部门针对离退休的老龄人力资源曾采取过相应的政策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有关法律部门也没有关于老龄人力资源在权利方面的明文规定。进入21世纪,国家下发的有关文件将用人单位与老龄人力资源之间的劳动关系仅仅作为相关民事关系,这样一来对双方都增加了风险。
4、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偏低
以世界上的几个老龄化国家为例:美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为66岁;法国为62岁;英国到2020年将女性退休年龄增加至65岁;德国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龄为女性65岁等等,由此发展下去,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都将在60岁以上。
目前,我国法定的职工退休年龄为男性60岁、女性50岁,特殊情况准许提前退休;机关工作人员和某些持有专业技能的人员中,女性年龄为55岁,男性年龄不变。虽然我国正在逐步延迟退休年龄,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无特殊情况的提前退休现象规模庞大。
(三)我国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总体上是偏向城市的,这也是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表现。城镇居民可以享受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却很不健全,尤其在医疗、保险、生活保障等方面。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很有可能在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生活水平方面无法做好,这将又近一步拉大城乡之间的差距,阻碍老龄人力资源的开发。
2、专业技术水平较低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第一产业上,很多农村劳动力缺乏专业的农耕知识和技能,对于一些农业机械的使用也很少,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依然是使用传统的农耕技术,所以,国内农村老龄人力资源在生产农副产品的效率上表现不佳,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其次是在第二、三产业上,很多老龄人力资源劳动力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从事的大多都是一些低水平的蓝领工作,生产效率同样低下。因此,致力于提升老龄人力资源的技术水平是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的关键因素之一。
3、对老龄人力资源的开发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受传统思想的影射,我国仍然存在许多对老龄人力资源开发存在错误认识的现象。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劳动年龄人口长期供过于求,加上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大军的就业难问题,使得我国的就业工作比较难做。国家和政府为了我国的就业问题也是煞费苦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促进老龄人口的再就业,更多人的感觉就是老龄人力资源会与年轻人抢占就业机会,增加就业难度,还有的人认为,老龄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对老龄人力资源的认识缺乏客观的评价。
4、法定退休年龄较低,造成优秀资源的流失浪费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法定退休年龄较低,而在这个退休年龄的群体中,大部分人身体健康,并且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经验积累。而由于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较低,这样不仅会给整个社会增添负担,而且还会造成优秀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我国老龄人力资源开发路径
(一)促进老龄人力资源思想观念的转变
努力转变老龄人力资源的思想观念,是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的重要一步。对整个社会来讲,是通过社会上对老年人无用论的消极论调的批评和改善,极力改变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就业歧视,营造老年人就业的良好社会环境和风气;对老龄人力资源自身来讲,改变老年人对其自身的错误认识,从思想上扭转老年人传统的靠社会和子女养活的观念,努力促使老年人适应现代的社会发展环境,提高其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建立完善的老龄人口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深度开发老龄人力资源需要将政策保障作为其基础和前提。如国家能够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提出根据老年人各自情况的弹性退休制,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直至不愿意工作为止,国家也可以适度提高老龄人的工资福利,促进老龄人再就业。其次,国家和政府应为老龄人力资源的再就业提供统一管理,提高服务老年人的质量,以服务老年人为宗旨的这一措施必将受到我国老龄人力资源的一致好评;再次政府应该利用财政优势大力发展与老龄人口密切相关的事业和产业,以满足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的需求。
(三)完善老龄人力资源的职业技术培训制度
首先加强老龄人力资源的职业技术培训教育,促使闲散的老龄劳动力能够充分就业,培养一些懂技术的有专业技能的新型老龄人力资源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要以就业为基本导向,依据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转移方向,大力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的职业技术教育。
其次完善老龄人力资源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以提高老龄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国家、政府和社会都应当积极完善老龄人力资源的技能水平培训制度。针对老龄人自身特点,开发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职业技能,例如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老龄人开发符合各自特点的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跟上时展的步伐,这对老龄人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最后丰富培训开发的内容,使培训内容更大限度有利于老龄人力资源的开发。例如在培训的内容上增加适合老龄人力资源的培训项目。适者生存是现代社会的生存法则,就我国现状来看老龄人力资源如果想再次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与时俱进,主动学习培训中的各种知识,提高自身的见识。
(四)加强社会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适当延迟退休
鼓励更多的社会机构和组织如科研机构、企业等积极参与老龄人力资源的开发,扶持更多优秀并有保障的社会组织机构能为老龄人力资源提供更多的机会,充分挖掘老龄人力资源的潜能,避免这种资源的浪费。另外,适当延迟退休年龄,继续完善法律等有关体系,加大对老龄人力资源开发支持和保护的制度力度。老年人在延迟退休或再就业中属于比较弱势的群体,其权利容易受到不法侵害,为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要加强这方面的法律保障。在事关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方面,必须对老龄人力资源开发的安排等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推行制度化建设,尽量避免以往习惯用临时性政策解决有关问题的做法。
一、中国城市老年女性的脆弱性
1.缺乏稳定的经济保障
老年男性人口月平均收入低于贫困线标准(261.65元)的占9.7%,而女性老年人口月平均收入低于贫困标准的为男性老年人口的4.2倍,即41.1%。当前中国女性老年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依然是家庭成员的养老金,这种现象在城市尤为突出。但是现行的养老金制度缺少性别公平性,现行的我国养老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女性是不公平的。
另外,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有男性优先的继承分配的传统习俗,男性在家庭财产占有方面的优势普遍存在。家庭的储蓄账户、房产证等一般都登记在男性名下,老年妇女的家庭财产继承权得不到有效保障。虽然许多城市老年妇女有退休金,具有独立的经济收入。但由于总体上老年妇女的经济地位低于老年男性,而且在经济上依靠丈夫和儿子,受这种传统观念影响,在空巢家庭中老年妇女既要照顾丈夫生活,又要从事家务劳动、管理家庭事务。在和子女同住的家庭中,家务劳动也主要由她们承担。据北京市相关部门统计,男性老人中有配偶照料的占49.5%,而女性老人仅为12.2%。
2.缺乏健康和医疗保障
看病就医是老年妇女普遍关心的问题。在离休老年妇女中, 38 %的人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其中无职业者达到43.1%。感到“无钱看病”者,在城市老年妇女中占21.1%。老年妇女大都有健康和医疗保障问题,老年妇女的发病率较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结果只能是延误病情,降低生活质量。城市老年妇女医疗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健康水平低于老年人总平均水平;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妇女患有慢性病比例较高。比如,骨质疏松在老年女性和男性中都存在,但绝经后,女性失去骨骼量的速度比男性要快,所以老年妇女患有骨质疏松比例更大;最后,由于城市环境的恶化,部分城市老年妇女群体是老年病的易感群体。
虽然近几年我国老年健康医疗服务设施在数量、规模和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有较大发展,但由于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老年人口数量庞大,现有的老年服务设施仍然存在着数量不足、供小于需、更新滞后等问题。
3.城市老年妇女家庭劳动重,缺少精神慰藉
据九大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老年妇女中,从事家务劳动很多的占21 %,较多的占43 %,合计达到64 %。但是由于年龄、身体等原因,有些老年妇女从事家务劳动感到力不从心。据九大城市调查显示,城市老年妇女中,6 %的人表示不太愿意或很不愿意承担家务劳动。老年妇女从事大量的家务劳动,得不到家人及社会的承认,过重的家务劳动还占去了老年妇女参加闲暇活动的时间。
老年女性在需要照料时更依赖子女,这与老年女性的丧偶率高有关。由于家庭关爱的缺失,中国男性老人中大约有十分之一的人有宗教信仰,而女性老人中有宗教信仰的占五分之一,比例为20.9%。城市女性老人这一比例达到了22.7%,女性老人在宗教上寻求精神寄托的比较多。
二、解决城市女性养老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提高城市老年妇女的经济地位
(1)政策制定应逐步缩小男女退休年龄的差距。由于男女预期寿命已大大延长,逐渐合理地提高男女退休年龄,并同时缩短男女退休年龄差距。
(2)考虑建立弹性退休制度。由于先天生理原因,男女劳动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应通过建立弹性退休制度,允许女性劳动者根据自身状况自行选择提前退休或推迟退休。
(3)引入遗嘱保险。我国现行的遗属救济存在覆盖面窄、制度不全面、稳定性较差等缺陷,很难保障具有高龄、高丧偶率的城市老年妇女的晚年生活。因此,建立健全遗嘱保险制度有利于保障城市妇女的老年生活。
2.做好老年妇女的医疗、卫生等工作
做好老年妇女的医疗、保健卫生服务工作以及妇科疾病的防治工作,开展公共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向老年妇女提供有关健康的信息和方法等各种服务。
3.增加女性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文化水平
(1)保障教育政策公平,提高女性受教育水平。政府及社会要创造条件,激发社会公益组织及集体个人关爱女性的积极性和实践性。财政部门加大转移支付,加强基础教育建设,改善女性知识教育状况,从根本上维护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2)发展全面教育,增强女性基础、高等、技术教育的实效性。在扩大女性接受教育比例的基础上,教育部门要关注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实践的形式与方法,使女性在社会竞争中更有优势,积极参与,获得更多进步和成长空间。鼓励女性终身学习,提高各类培训学习的实效性,组织妇女学习新知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独立自信的新时代女性。
(3)开发老年知识女性人力资源优势,体现女性价值,鼓励发挥自身价值。部分知识女性的提前退休和家庭主妇化倾向,将造成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人力资源浪费。同时使得女性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下降。因此,鼓励有志于在退休、离岗后继续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知识女性重新加入工作中来实现个人价值。
4.发挥妇联作用,关爱老年妇女
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比例以及城市中年轻人出国留学、异地就业趋势的扩大,城市“空巢”老人独居在家非常寂寞。但大多数人仍希望住在家里,因此在今后一个相当的时期内,家庭养老仍然是城市主要养老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开始,积极营造以家庭养老、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尚和传统美德。地方各级妇联组织作为连接政府和群众的社会组织,要加强宣传教育“尊老爱幼、孝敬老人”传统美德,督促儿女细心周到地照顾老人,树立模范典型。对不孝敬老人的子女,社会舆论要予以谴责。
5.发挥城市老年人之间的互助作用
[摘 要] 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老龄化问题的严峻性,要求我国应从强化政府责任,加大
>> 少子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 老龄化背景下加快完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服务方式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贵阳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内蒙古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以房养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方式的创新 建设完善内蒙古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的河北省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思考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选择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探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机制的创新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制度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机构养老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人口老龄化视域下对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影响分析 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04-28.
[2] 国务院办公厅.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EB/OL]. 中国政府网:政务,2011-12-16.
[3] 梁燕君,叶惠丽. 加快发展大中城市养老服务业的几点建议[J]. 价格与市场,2009(4).
[4] 杜小平. 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趋势[J]. 消费导刊,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