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4 14:36: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众传媒的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传播学、媒介与大众传媒的涵义及发展历程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媒介向传播范围扩大化,传播效率提高化的趋势发展,不断满足了人们在信息化世界里获取信息的需求,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根据传播特点及历史时期,传统大众传媒传播方式可以分为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四类:
1、原始传播方式
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的生存只能依靠自然,而不能改造自然。这种情况迫使人们必须进行交往活动,所以原始的信息传播在原始社会占有重要地位。火、图腾和舞蹈是人类社会较早的信息载体,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当时人们远距离、长时间传递信息的迫切需求,也是古人传递信息,抒感的主要方式。但用这些媒介传播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所以逐渐被其它载体所取代。
2、手抄传播方式
印刷术尚未发明之前,人类主要通过手抄的形式记载和传递信息。手抄传播无论在信息传播的准确性,还是时效性上相对原始传播方式而言都有质的飞跃,其中丝绸、甲骨、竹片、石头等都是手抄传播的主要载体。由于其局限性,虽较之前动作、行为传播有所进步,但在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上的弊端阻碍了信息传播的大众化的推进过程。
二、现代大众传媒的涵义及优势
近几年来,网站、博客以及最近一年多才出现的微博等形式的现代大众传媒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现代大众传媒的嬗变使得之前人们被动接受信息的状况得到改变,由单向的交流形式转化为双向互动的精神交流形式。伴随着信息传播迅速、接受信息便利的优势,现代大众传媒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总的来说,现代大众传媒相对传统大众传媒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1、时效性强
现代大众传媒突出的优势就是时效性强。在传统大众传媒占据主导的时代,虽然不断的在传播时效性方面做出改进,比如电视新闻频道全天滚动播放以掌握最新的动态等,但由于传统媒体采集信息、制作专题以及新闻的成本很高,且由于电视、广播等媒体作为专门的机构,有严格的流程要求以及人员配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大众媒体很难达到人们对信息时效性要求的标准。伴随着卫星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地任何时间所发生的事件,通过网络图片、文字甚至视频的形式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现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在提高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也使人们了解实时政治、全球经济、各地文化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大大提高。促进了各种文化的交融,推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2、传播信息量大
如今,人类已经被拥有超强运算能力的计算机带入了信息爆炸的世界,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中,都可以通过网络成为信息源,各种信息各种思想交汇在一起,便形成了信息的大海。如今谷歌、百度等公司的发展,使网络搜索功能逐渐强大起来,你可以随时随地检索到全球所有图书馆的书籍目录和各种专业的学术期刊甚至公司的商业数据资料,这十分有利于大众对各类知识的掌握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现代大众传媒表现形式及特点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现代大众传媒最早诞生于上世纪 60 年代末,上世纪 90 年代迅速普及。在我国,近十年得到迅速发展,截止去年 6 月份,我国网民数量已经突破 4 亿,超过我国人口比例的 25%,普及率超过 31.8%。5现代大众传媒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特别是伴随着网站、博客以及微博等传播形式出现,现代大众传媒时效性强,双向交互性的特点得到进一步的体现,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网站定义及特点
网站(website)是指因特网上一块固定的面向全世界消息的地方,由域名(也就是网站地址)和网站空间构成,通常包括主页和其他具有超链接文件的页面。网站是由 html 文件(也就是网页)组成的,可以这样说,我们是通过浏览网页来解读网站的。个人或者组织可以通过网站这个载体提供相关的服务,获取相关的信息以及公开有关的信息。目前,网站主要有官方网站、门户网站、个人网站三类,功能也有所差异。官方网站主要是网络上对主办者所持有网站约定俗成的一种称谓,它带有权威性,体现着网站主办者的意见和利益,比如各级政府网站;门户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
2、论坛定义及特点
论坛,BBS 的英文全称是 Bulletin Board System,翻译成中文就是“电子布告栏系统”的意思。早期的 BBS 的性质和学校的布告栏类似,起消息的作用,唯一不同就是可以通过网络传播。直到人们将苹果计算机上的 BBS转移到 pc 机上以后,BB 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近些年来,由于科技的发展以及受众者努力,BBS 的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在,通过论坛不但可以随时取得各种最新的信息,还可以和网友进行互动。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大众传媒;发展
现今我国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经济上和文化上尚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促进本地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环境,提高经济、文化发展速度,将少数民族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都提升到我国各地区平均水平线上,还需要我们在改进体制和更新理念上进行大量的工作和努力,其中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大众传媒事业就是一个非常有效且实用的具体实施手段和途径。
一、少数民族地区大众传媒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综合发展能力会被其全部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所影响,而相对落后的地区必然会对整个国家的综合能力造成不利影响。所以我们应当致力于发展先进落后地区的经济文化,缩减各地区贫富差距,提高我国国民的综合实力。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文化多数低于我国平均水平,信息的传播是我国当今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必备基础条件,对于各个民族特色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相互理解尊重以及和谐共处提供基本保证。在这个过程当中,大众传媒是最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和载体,对于我国社会的平稳和谐发展发挥着整合、协调、监控、引导等重要作用,在推动民主法治、维护公平正义、营造安定氛围、传播和谐观念等方面有着巨大的积极贡献。大众传媒不应仅仅作为改进和架设优质经济环境的手段和方式,还应当是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贫困落后的重要途径。信息贫困会使某个特定地区和群众被排除在现代化发展之外,处于相对闭塞的生活现状当中,无法获取最新最好的各类生产、生活信息和技能,如此的恶性循环,必将导致贫困地区更为贫困,因此应该大力提高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信息传播能力,重视少数民族群众的信息权利,改进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信息贫困现象,增加少数民族群众收入水平,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质量,改进当今大众传媒的发展不均衡状态。
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众传媒发展当中的问题
(一)高层次民族传播人才紧缺
我国当今少数民族媒体从业人员当中,本科以上学历者比例明显偏低,而且年龄偏大。在实际的大众传媒具体工作操作当中,采、播、录等一线工作从业人员当中,能够熟练使用一种或多种民族语言的人屈指可数。在当今社会环境当中,大众传媒的发展速度极快,信息传播高度发达,传媒工作日益国际化,以上所说的低学历、高年龄、单一语言结构的少数民族人员从业现状当然无法满足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群众对于信息传播的需要,也不符合当今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对于大众传媒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发展以及在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工作当中的地位提高都有着相当大程度的限制。
(二)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信息传播环境特别是语言环境认识不足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大众传媒发展和提高,离不开对于各地各族民族语言的运用。多数的少数民族群众普通话水平不高或者虽然能用普通话交流但是日常生活仍以本民族语言为主,甚至在很多相对边远闭塞的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听不懂普通话,因此,需要在当地的信息传播当中使用少数民族群众普遍能够理解和使用的语言。从实际效果上来讲,少数民族语言也更被少数民族群众所认可和接受,传播效果也更好。加强对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信息传播环境的认识,提高对民族语言环境的重视程度是提高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我国当前由于各地少数民族语言种类繁多,在实际的信息传播当中,运用少数民族语言的数量和质量仍十分不足。
(三)基于民族语言特色、情感、内涵等方面的缺乏
语言的功能不仅表现在其记录性,还有其文化性,各种少数民族的语言也都具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质。现在我国有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大众传媒当中民族语言类型节目数量是比较多的,但是其中存在着不同民族语言传播信息内容和节目类型相互重复,许多的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就是直接将普通话节目进行翻译配音。而少数民族自身相关的各种类信息资源在其传播过程中,缺少应有的少数民族语言特色,没有生动真实的民族文化特点,缺少民族语言的独特风格,因此业无法承载信息传播当中应有的各类型情感和内涵,也是阻碍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众传媒发展的另一个因素。
(四)大众传媒功能单一,信息传播媒介和能力不均衡
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信息传播的受众在接受媒体信息时,其使用电视机的数量要远远高于各类报刊报纸,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出现了电视为主的传播现状,过度膨胀的电视娱乐性导致其他媒体逐渐在群众的眼前消失,造成多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大众传媒趋向单一化和娱乐化。而且新闻媒介机构也多数集中的大中城市当中,很多偏远山区和相对落后的乡村则十分稀少。也导致了大中传媒的信息传播媒介和传播能力分布不均衡。
三、推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众传媒发展的途径
(一)加强各民族专业信息传播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综合能力
提高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大众传媒发展水平,需要为大众传媒工作培养出大量高素质从业人员。因此,应建设长期有效的人才招聘体系,设置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相关资助规划。提高人才的招聘和培养力度,选用高学历、高资质、高能力的三高型专业大众传媒从业人才。可使用合同制、聘用制等多种方式进行高端专业人才的发掘和引进。加大对于采、录、播等一线传播工作岗位的人才招收和培养力度,提高人才的各种待遇,加大财政投入资金,增加大众传媒工作岗位对于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吸引力度。
定点、定向的培养少数民族本地本民族的传播人才。定点是指与各地的高等院校特别是民族院校的传媒专业人才进行对接,明确落实培养少数民族传播人才的方式;定向是指根据实际岗位需求,从语言、新闻、编辑、摄制、市场等专业当中,挑选并确定少数民族传播人才的培养方向。
(二)提高对于传播环境的了解和认识,增加各类民族语言传播数量
提高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大众传媒发展水平,还需要做好前期的市场调查工作,熟悉当地的语言环境,为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普及做好基础准备工作。首先对于当地大众传媒从业人员民族语言水平进行调查和统计,其次要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传播受众展开民族语言类型和水平环境的社会调查和分析工作。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当地的民族语言环境和生态,制定合理可行的民族语言语用计划和规范,在大众传播当中重视传播民族特色,将民族语言的使用性向文化性转化,重视民族语言风格和民族风俗文化的传播。才能针对性的改善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众传媒当中民族语言运用不足的现状,提高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信息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三)根据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实际情况重视民族特色传播
提高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大众传媒发展水平,还应当改变当今我国媒体功能的单一化和娱乐化现状,合理分配各种类传播资源,科学管理传播媒体的总体布局情况,针对性增加地区传播受众需求性媒体的设立和支持力度。在我国多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为传播生态和语言环境的种种限制和局限,信息传播的受众需求也不尽相同,对于当地大众传媒的工作内容和形式以及工作结构组织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因为我们应当根据其当地实际特性提高大众传媒的实际效果和功能。做到设身处地为群众传播信息,而非对群众进行传播;根据实际发展优势媒体;优化总体传媒布局,完善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信息传播网络,加大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各类型接受设施的建设力度,为大众传媒在当地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结论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大众传媒事业在这种大形势下也成为我国当今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重要工作之一,它的工作重心和目标是消除我国当今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其他发达地区的信息鸿沟,缩短两者之间的包括新闻传播技术和新闻传播能力等方面实际发展差距,将少数民族民众与我国整体距离拉近,使之更好的融合在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当中。
参考文献:
[1]杨光宗、邵旭飞.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媒介生态问题探究――以武陵民族试验区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8):150-155.
[2]林晓华.从“有声有影有字”到“入耳入脑入心”还有多远?――新媒体时代民族地区大众传播的短板与对策[J].中国民族,2012,12(6):60-62.
[3]高卫华、杨兰.大众传媒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符号化结构功能――以《恩施日报》报道“恩施女儿会”为例[J].当代传播,2012,05(6):63-65.
[4]杨惠林.大众传媒与壮族的民族认同[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5]张斌.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政治生活[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一、大众传媒概述
大众传媒是信息传播的媒介,用来传递信息的一切组织、载体、机构、技术等都属于大众传媒的范畴。大众传媒主要借助于发起人、传播者以及传播工具或手段等三个方面对信息传播发生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形式也从单一的杂志、报纸等向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共存的方向发展,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传播数量以及信息空间都发生了巨大改变。现代大众传媒所具有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也越来越多,其获取信息的快捷性、方便性,使得人们对大众传媒所产生的依赖性也日益强烈。同时,由于大众传媒自身所具有的知识化、多样化等服务倾向,能够满足不同人群对于信息或知识的不同需求,使得大众传媒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2.知识化倾向。现代的大众传媒已经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是简单地为大众提供信息,而是在向大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提供信息知识服务,向大众传播知识,体现出大众传媒在新时期所具有的知识化倾向性特点。
3.多元化特点。大众传媒的多元化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或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大众传媒为了促进自身发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为人们提供了多种选择,以满足大众需求,获得发展空间。在传播形式上,随着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继报纸、电视之后的又一重要媒体。在传播内容上,许多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内容上一改过去单调、枯燥的信息内容,转为面向不同受众传递不同的信息内容,从而满足不同受众对信息的特殊需求。
二、大众传媒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
图书馆作为提供信息咨询和服务的机构,其在职能上与大众传媒有很多密切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都具有提供信息以及教育公众的社会职能。提供信息是大众传媒和图书馆的最基本职能,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的传播媒介,有义务让受众通过传媒载体及时接收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满足受众的各种信息需求。而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服务机构,其内容都是向大众公开的,其中所包含的经济、政治、科技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使图书馆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以满足读者不同的信息需求,因而在信息提供方面两者的职能是相通的。在教育公众方面,随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大众传媒所负有的义务和责任也越来越重,在为受众传递信息的同时还具有教育公众的责任和职能,向公众传递知识,提高受众的知识水平。而图书馆虽然不是知识的直接创造者和生产者,但其所具有的服务性质已经决定了其对社会公众进行教育的责任,由此大众传媒和图书馆在教育职能上也是相通的。
2.在传播信息过程中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论是在传播优势还是在传播速度上,两者都有各自不同的长处,而彼此的长处又能够进行互补,从而相互推进发展,而这更为深刻地体现出大众传媒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
三、大众传媒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
具体来说,当前大众传媒环境对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服务理念产生影响。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便捷。通过大众传媒工具,人们可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和知识内容,这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出了巨大挑战,图书馆所具有的信息服务优势在大众传媒发展环境下正在被逐渐削弱。人们获取信息已经不再需要跑到图书馆去进行查阅,依靠互联网和手机、电脑等便携式工具,大众能够快速地在网络上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内容或知识,而图书馆自身所具备的信息查阅功能正在逐渐被这些信息化的传媒所取代,因此在服务内容上,图书馆所坚持的提供信息服务正在受到冲击,大众传媒给受众带来的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已经成为制约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使得图书馆原有的服务方式和服务理念受到冲击,图书馆的受众正在大量减少,为了维持图书馆的生存发展,图书馆必须对其服务方式或服务理念进行调整或改变。
2.对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结构产生影响。在传统大众传媒环境当中,由于图书馆具备传统传媒所不具有的专业信息服务功能,使得图书馆中各项信息资源的利用结构基本处于平衡状态。而随着大众传媒在人们生活中地位的日益重要,人们对信息的关注热点也受到其影响。大众传媒中流行或关注的热点问题,往往会引发人们的追捧。例如大众传媒对互联网技术的关注,会使得人们在图书馆中对互联网相关内容的信息需求量大幅上升,而对其他文科类内容的信息需求减少,这会使得图书馆中文科类的信息资源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而为了提高图书馆效益,图书馆管理层势必会对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结构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对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及服务方向产生重大影响。
四、现代图书馆在当前大众传媒环境下的发展策略
面对大众传媒给图书馆发展带来的影响,图书馆自身要积极进行调整,以顺应时代和传媒环境对图书馆发展的要求,以保证图书馆能够长久地生存和发展下去。
1.图书馆应该注意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信息优势,改变大众对信息需求的选择习惯。在信息服务方面,虽然大众传媒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手段能够为受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但其信息是未经过选择的,其专业性和真实性没有保障。而在这一点上,图书馆中的信息则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内容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与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相比,其思想深度和教育价值更为明显,因而图书馆应该将这些优势发挥出来,让人们能够理性对待传媒的信息内容,让其认识到图书馆中信息知识的价值所在。
摘要:迅猛发展的大众传媒正逐步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大众传媒开展文化传播必须高度重视受众体验,使受众获得难忘的参与文
>>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大众传媒的理性反思 大众传媒的求职招聘传播 提升大众传媒的文化品位 大众传媒的文化建构 大众传媒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策略探析 大众传媒对少林文化传播影响研究 大众传媒在城市文化传播中的误区探析 传统文化与大众传媒视阈下的武术传播 浅析大众传媒时代我国的城乡文化传播冲突 学术明星:文化传播与大众传媒对接的产物 解读大众传媒文化 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大众传媒的传播盲点:国民海洋观教育 大众传媒时代国学形象的媒介传播方式 大众传媒与体育信息的传播 大众传媒在健康传播中的角色 大众传媒在传播中的角色分析 关于大众传媒科学传播效果的实证分析 浅析大众传媒对文学传播形态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2-10.
[8]陈林.河北省五大文化品牌全国知名专家微博客笔会落幕[EB/OL].http:///cul/2011/10-28/3422976.shtml,2011-10-28.
Cultural Experience Communication in the Mass Media
Liu Yuqing, Wang Lijun
(School of Humanities,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al mass media is becoming the main channel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gradually. The mass media to carry out cultural communication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xperience of audience, give the audience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to participate in cultural activities. The optim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ble to let audience obtain cheerful excited cloistral and memorable experience. Experience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heritance, the experience is not only an organic part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havior, but also an intermediary between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inheritance. To carry out communication in the cultural experience, the mass media should choose the affecting masterpieces, make use of modern technological means and provide participating services for audience.
Key words: mass media; communication in the cultural experience; mode of operation
研究援用发展传播学的研究框架,探讨大众传媒与社会保障事业之间关系的产生,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如何促进社会发展,如何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在特定的传播机制下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最终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
大众传媒;社会保障;发展传播
1大众传媒与社会保障事业关系研究的生发
50多年来,发展传播学致力于研究和探讨“运用现代的和传统的传播技术,以促进和加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过程”,[1]探索大众传播媒介如何为国家与社会服务,如何使大众传播媒介积极参与国家的发展进程,以及在社会与国家的进步体系中大众传媒的地位如何。早在1958年,勒纳提出传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传媒对人的现代化的作用,将大众传播媒介称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奇妙的放大器”[2]。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大众媒介的传播活动是如何促进社会发展的?这也引起中国传播学者的普遍关注,也开始思考这种开放的假设和信念在中国现实语境下实现情况。
在社会系统的组成中,社会保障自古以来就在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了20余年的艰难探索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水平在不断提高,制度也日益完善,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毫无疑问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生产力水平息息相关,但是大众传媒对社会保障建设和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有赖于公众对于社会保障的认知和理解,也有赖于公众对社会保障知识、制度、法律等知识的普及和掌握,这都和公众社会保障素养的高低直接相关。在大众传媒的时代,公民的社会保障教育、社会保障相关政策和信息的获知、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必然会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媒同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宣传内容与宣传对象的关系,在传媒的实践领域考察大众传媒如何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是研究传播如何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在社会总系统中大众传媒如何促进其他子系统的发展也是现阶段的重要课题,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大众传媒制度,传媒功能的定位都与此紧密相关。
2大众传媒对社会保障事业的影响层面
施拉姆在《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一书中对于“以传播促进发展”的传播学思想进行了论述。施拉姆认为传播活动与国家发展在3个层面上的关系,一是所有国家的“传播系统”的发展,第二是在这个传播系统中是否有“充分和有效的传播”,第三新闻报道是否“使用得当”[4]。本研究将从此视角在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探讨大众传媒对社会保障事业的影响,进一步阐释大众传媒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在特定的互动作用中完成其促进社会发展的使命与功能。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社会保障改革是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以人为本,分享社会发展成果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基调。但就整体发展而言,仍然存在诸如社会保障立法工作严重不足,立法工作严重滞后,立法体系不健全等问题[5]。除了社会保障系统建设内部存在的问题之外,还存在如公民社会保障知识缺乏,公民社会保障素养总体水平不高、传播通道狭窄等现实困境。如何运用大众传媒的功能与优势对有效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这也是“以传播促进发展”的传播学思想在中国的本土化现实运用。
2.1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大众传媒对公民社会保障教育的影响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有赖于公众对于社会保障的认知和理解,也有赖于公众对社会保障知识、制度、法律等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这关系到公众社会保障素养的高低。大众传媒拥有巨大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凭借其传播范围广、传播迅速,知识更新快、受众层次多等优势,能够成为实施公民社会保障教育的主要渠道。除了通过政策宣传与解读、社会保障法律知识的普及,社会保障文化的传递等传播行为发挥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外,大众传媒还能通过议程设置,引导一段时间内广大公民关注的焦点,为社会保障教育提供议题与舆论支持[6]。尤其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改变了公众使用参与媒介的方式,传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与地位也随之发展变化,一种全新的媒介文化范式——参与式文化应运而生[7]。参与式媒介范式中的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甚至不再仅仅扮演媒介消费者的角色,而转变为主动的信息接受者与信息传播者。这种全新的媒介文化范式,对公众的社会保障素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有利于公民意识的培养,社会保障关系到每一个公民自身的利益,新媒体赋予了使用者身份地位上的“零门槛”,参与式文化下的大众传媒真正做到了参与者“在公民身份面前人人平等”的概念;其次,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保障建设。在参与式传播当中,媒介具有双向传播的特性,信息门槛低,公民的主动参与性大大增强。例如,公民可以在博客、微博、社会保障部门的官方网站上对社会保障政策、法律,及时反馈自己的意见,在信息的互动和交流中促进社会保障建设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公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与运用;第三,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行动自觉。社会保障教育不仅包括社会保障知识、意识、政策、价值观、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公民行为能力的培养。参与式文化通过身份认同、信息快速传播、话语表达、集体解决问题等方法培养公民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公民在交互式媒介互动中分享信息、表达观点,形成合意,集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际演练了参与公共事务所需要的各项技能。
2.2信息传播功能:大众传媒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报道强度(信息采集)在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议程上,有这样几个重点:对社会保障领域政策信息、职责范围、社会保障理念进行宣传;高效践行自身职责,实施社会救助;强化公民社会保障意识,树立社会保障组织机构的社会形象,巩固社会地位。以上这几个方面中,社会保障组织机构整合自身信息和资源,进行有效地宣传普及,就要借助大众媒介的力量。大众传媒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功能,针对不同阶段社会保障的发展纲要架构最佳的宣传报道方案,使传播效果最大化,完成告知、使参与和培养的使命。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大众传媒要在宏观和微观,数量和质量,长期和短期,意念和行动等层面对社会保障组织的信息进行整合与规划。从宏观上看,社会保障组织的活动与公民的生活息息先关,是媒介传播议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首先要肩负告知和气氛营造的任务。在微观的新闻报道层面,大众传媒对于社会保障组织的活动、建设、政策、理念、知识等等宣传,可以起到“二次宣传”的作用[8]。报纸报道的版面,报道篇幅、报道持续时间;电视台有无报道策划、播出时间、有无专题专栏;是否有专门网站,微博微信互动平台等等,具体的新闻实践强烈地影响着公民关注度和参与度。
2.3媒介形象的塑造:大众传媒对社会保障事业组织机构形象的建构形象的作用在于能够引起人的思想、感情活动。形象首先影响人的思维感情,进而影响人的行为。社会保障事业组织机构作为政府机构的一部分,其形象直接影响到公众的认可度,公信力,这对于社会保障事业组织机构履行职能,实现社会保障发展战略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保障事业组织机构自身就是传播的平台,其施政的过程,就是建构与传播形象的过程。社会保障事业形象的建构、传播的真谛就是:通过塑造、改善、维护、提升社会保障事业行政部门的形象来提升其对公众的影响力、公信力、吸引力,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心和信任,从而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即社会保障事业组织机构形象传播以社会公众认可、支持为前提,以推社会保障的理念、服务、政策为目标[9]。一方面公众正是通过社会保障事业组织机构的一个个具体行为认知、评价政府,判断政府是否可靠,值得信赖;而社会保障事业组织机构也是通过自身一个个具体行政行为,去影响公众,获得公众的认知、评价,最终赢得信任。这种认知、评价、信任和被认知、被评价、被信任离不开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与互动。这其中大众传媒肩负了重要的桥梁作用。现实世界纷繁复杂,任何人都无法亲身感知所有的事情,公众的认知、表达、沟通协商要借助大众传媒构建的符号世界来认识。社会保障事业组织机构应保持对媒体的影响力,通过议程设置等方式引导舆论,保持传播通道的顺畅,以便赢得媒体和公共舆论的支持。
2.4舆论监督:大众传媒对社会保障事业的舆论监督大众传媒的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它越来越成为聚积公众舆论的场所。大众传媒通过有选择性的传播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件,引起公众关注,引发公众讨论,为舆论的生成提供依据;或者直接通过新闻评论的形式,立场鲜明地阐述观点,影响和引导舆论[10]。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社会保障组织必然要接受外部力量的监督。而媒体的监督是最广泛的监督,媒体监督的范围涉及社会保障所有领域,成为继法律法规、政府监督以及社会保障机构组织自律之外的另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督方式。社会保障组织工作会涉及非常敏感的问题,比如社保基金投资管理问题导致的潜在财务风险和治理危机,妥善规范地处理这些问题有助于获取公众的信任,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大众传媒参与到社会保障建设的运行过程中,凭借媒介功能特点对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及时公开有关财务、政策、活动等方面的信息,形成广泛的舆论合力,使违规行为暴露在公众视线之下,迫使违规操作做出调整或受到应有的处理。
2.5公共决策:大众传媒促进社会保障政策制定转换大众传媒的话语权对于国家政策法规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大众传媒对立法过程的全程参与也是决策程序得以规范的重要保障,同时也使公共政策因全程公开而获得公众信任,从而增强其合法性和权威性[11]。媒体、政府、公众构成了公共政策系统的要素,这三者是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主体。而媒体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不像其他主体那样直接明显,媒体主要是通过传播信息和构建舆论平台施加影响。具体体现在传播解读公共政策,反映引导舆论,沟通协商各方利益,使话题讨论公开、交流公共化,从而反映出社会问题和相关态度,成为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参考[12]。大众传媒促进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和转换,包括对政府有关社会保障政策、法律信息的传播;公布可供比较和选择的多套社会保障方案;反应社会保障政策执行过程中公众的意见、建议;报道社会保障政策的决策听证、宣布公共政策实施的结果,建立大众传媒参与公共政策转化的机制。
3结论:大众传媒与社会保障事业:互为环境互动发展
一、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定位
大众传媒的发展走的是群众路线,它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进行信息传递,反映民情民意,符合我们党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媒体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大众化,受政府干预的影响,大众媒体在角色定位上出现了诸多矛盾,导致媒体面临的角色定位比较尴尬。例如,公众代表与市场主体的角色冲突,政府喉舌角色与公众代表角色之间的冲突等,都不利于大众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也不利于大众媒体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逐渐介入媒体发展,使得大众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变得商业化,部分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一味地迎合受众,导致媒体对本身的功能定位不准确、不明确,忽略了为普通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服务职能以及他们的信息需求,造成“传媒歧视”的现象出现。这些都极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我们应明确大众传媒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喉舌角色与引导角色的定位,强化媒体自律,建立和谐媒体,切实帮助普通民众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最大的效用。
二、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不利因素分析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经济发展做基础。但是经济发展很难按照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重经济利益和自身利益,往往忘记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对自身的要求,于是导致一些违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现象出现。例如,有些单位为了快速发展经济,过分开采资源,在造成了资源浪费之后还不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对造成的环境污染置若罔闻;在经济交往过程中诚信缺失现象越发严重,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和谐,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此外,在政治生活方面也存在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相违背的现象。例如,在某些领域,法律制度还不健全或者不完善,就容易出现法律监管漏洞,给很多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导致腐败贪污,监管部门与企业实体之间的、谋取私利等现象出现,给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很大的障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逐渐降低,让人们看不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希望。
三、大众传媒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作用
(1)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要以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作为基础,这就需要人民群众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自身的行为。因此,大众传媒在这一过程中的舆论导向作用得以发挥。大众传媒依据自身的优势,向公众传播和宣传一系列的社会规范,从而规范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使得社会秩序得到很好的维护。大众传媒在新的社会时期,担任着国家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喉舌作用,进行公共信息传播。一方面,国家的法律、政策、路线方针等都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告知公众,并通过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大众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人生信念,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大众传媒关注普通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面临的困难和热点问题,并进行广泛关注和重点报道,切实帮助民众反映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2)监测社会环境。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大众传媒以其自身独特的方式在政府和公众信息交流时进行社会舆论的监测。大众传媒具有公共性,舆论监督则是大众传媒反映舆情和引导舆论的重要职能之一。随着社会开放性的特征日益明显,公共权力主体的言论及行为的透明度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大众传媒在引导社会舆论中的作用。大众传媒通过对社会环境进行监测,向社会公众提供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的信息,以及社会发展的新动态,同时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减少社会矛盾。通过大众传媒的有效监测,有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舆论氛围,改善舆论监督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3)有助于传播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谐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我们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大众传媒作为沟通政府和民众的信息渠道,必须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加大力度宣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形成积极向上舆论氛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大众传媒通过宣扬和谐文化,有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文化的服务质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
(4)有助于协调社会关系。和谐的社会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目前,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矛盾,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凸显。此时,大众传媒的协调功能就得以发挥,大众传媒通过不断对信息进行,使得各阶层、各社会群体之间加强沟通,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
四、小结
随着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和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大众传媒日益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生活及人际交往等诸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大众传媒更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青少年的衣食住行、学习娱乐、休闲交往,处处都体现着大众传媒影响力。但是,大众传媒市场化的特点使其常常出于功利目的的需要,用鲜明、生动并能满足人们当下欲望的形象来吸引受体。由于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容易沉湎其中难以自拔,并且越来越脱离实际生活的现实世界,更有甚者混淆和颠倒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从而引发人格障碍,并由此造成了各种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及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影响的表现及根源
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而言,大众传媒迎合了他们渴望独立、张扬个性的特点,他们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或一个灵感的爆发,大都来自大众传媒。但是,当前的大众传媒是以商业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载体,某些媒体在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放弃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用低级趣味的内容吸引受众,这些内容不仅不能使人得到应有的休闲娱乐和教育,甚至对人的发展有消极影响。尤其是对身心都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这种影响恐怕是致命的。
1.大众传媒成为青少年认知的主要来源。与以往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书籍、报刊不同,当前青少年获取知识更多的依赖于电视和电脑,并且这些媒体在其认知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海量信息、多元、互动的网络传播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成为青少年离不开的亲密“伙伴”,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发展。
2.上世纪80年代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80”“90”后成为独生子女,并普遍受到长辈的溺爱,在其成长过程中更多地缺乏玩伴和与同龄人的相处和交往。他们主要通过电脑、电视、手机、互联网等获取知识和进行人际交往,以满足其社会生活的需要。据调查,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中有近90%是从大众媒体中获得的。由此可见,在青少年社会化成长过程中,大众传媒正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
3.伴随电视、电脑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由于在其社会化成长过程中受到大众传媒极大的影响,因此对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缺乏辨别能力,把所见所听当成正确的道理,面对事物时少了自己的思考,对事物缺乏辨别力。尤其是沉迷于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的青少年,失去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对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不是选择用积极的心态去解决,而是更多地依赖虚拟世界的角色扮演来达到自己的心理满足,从而逃避现实生活。这种情况使得不少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倾向于机器化,减少了表情和亲情,造成新的精神空虚。
4.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其在这一时期通过大众传媒认知的社会,是在实质上完全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社会。尤其是在溺爱中成长、缺乏必要社会实践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唯美华丽虚化的社会情景影响,当自身的认识与现实社会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必然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严重影响。
二、进行大众传媒的素养教育成为重要的趋势和任务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影响的不断加深,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1.媒介素养教育的分类媒介素养教育从类别上可分为对非传媒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和对传媒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两个方面。在对于非媒介从业人员的广大青少年而言,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促使青少年思考和分析自己的媒介消费习惯,弄清楚大众媒体传播信息的目的和观点,以及媒介通过各种制作技巧传递观点和影响受众的方式,了解市场经济如何影响媒介内容。
2.传媒素养教育是大众媒介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如今这个大众媒介的作用日益彰显的时代,人们应当学会了解媒介、使用媒介,而不是被媒介的信息所控制。大众传媒对人们观念的形成与行为的把握,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面对媒介提供的各类海量信息,人们出现了无所适从的情况,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媒介接触群体,在部分不良媒体的影响下出现了各类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运用必要的法律手段制约外,还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使广大青少年能够正确认识和有效运用大众媒体。
3.传媒素养教育将促进大众传媒健康发展
大众传媒影响日益突出的当今社会,新闻传播教育从以往的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开始扮演学习型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有必要通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加强和提高大众的媒介素养水平,特别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水平,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大众传媒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并且树立对大众传媒的监督和行为规范意识,促使大众传媒向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4.传媒素养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利用媒介的能力
由于部分大众传媒自身信息缺少内涵和有效内容,青少年由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不足,认知水平和辨析能力较差,面对海量传播的信息,不能有效透过表明信息去理解其本质上要传递的信息,容易被误导和蒙蔽。因此,通过传媒素养教育使青少年对大众传媒及其传播规律有正确认识,并有能力分辨各类信息背后的意图,了解大众传媒的运行机制,培养良好传媒素养和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培养正确利用传媒的能力。
三、我国青少年传媒素养教育的要求和现状
中国大陆的传媒素养教育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末,传媒素养概念第一次被引入中国大陆。但是,传媒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应用进程比较缓慢,更多的停留在教育观念的介绍引入方面,而缺乏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有效实践。
1.开展传媒素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提升了解传媒信息的本质和形式、以及综合分析辨别的能力,正确看待媒介信息的价值和力量,判断其是否合乎法律和伦理。提高运用传媒工具进行信息检索、处理及传播的基本能力;利用媒介积极参与制造适宜、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和氛围,促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2.完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鉴于当前大众传媒日益深入人们日常生活,对人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在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体系中去。首先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就须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工作,设置相关课程,使学生在其不同的教育阶段能够由浅入深地不断增强媒介意识,不断提高分析和鉴别各类不同信息的内涵、不同形态媒体的特性及品质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正确判断和认识大众媒介及其传播内容,有效把握、理解、运用大众媒介。通过在各级教育体系开展媒介教育,能够确保我国媒介教育的迅速普及。由于当前媒介素养教育刚刚起步,因此要加强教材的开发,师资力量的培养,为后期传媒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
3.推动我国媒介教育从技能型向素养型的转化
有必要对中国媒介教育进行学科整合,媒介素养教育必然依托在媒介教育的基础上,关注媒介教育系统在中国的发展,做出积极反应,采取必要措施,从媒介制作技能和方法的教育,转向提高大众对于媒体传播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思辨反应能力等的提升。推动我国媒介教育从技能型向素养型转化,全面提高中国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4.为传媒素养教育搭建平台
大众传媒对于公共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大众传媒利用自身特点和功能,将公共管理的特征以及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确立。整体而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公共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公共管理模式开辟了崭新的公共空间,,促进我国公共管理获得良好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
大众传媒;公共管理;影响分析
公共管理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同时也是推动社会获得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大众传媒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与公共管理之间形成紧密联系,并制定了特定的传播模式,有效维护了社会公共利益,推动公共管理部门对信息的进一步交流和传播。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将大众传媒与公共管理进行整合,有效实现了两者之间的友好互补。大众传媒所具备的及时性以及独特性等特点成为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特征,对公共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大众传媒影响公共管理的方面及表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在短期内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也日益突出①。基于此,社会公共管理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倘若公共管理继续坚持原有的理念和决策方式则无法满足社会各阶层人们的需要,必须打破传统,为人民和政府创造更多的机会和途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民知识水平逐渐提升,其政治意识也不断提高。为此,政府管理部门要积极转变观念,畅通民众自身利益的表达渠道,不断缓解社会压力而导致的各类危机。尤其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公共管理更应积极转变观念。大众传媒影响公共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众传媒影响了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方式。受到传播方式和影响,在大众传媒出现之前民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大多停留于口头交谈,这种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实现大范围的传播。而在互联网产生之后,对于大众传媒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人们通过QQ、微信等方式实现信息交流,既快速又便捷,能够起到重要的影响公共舆论和政府公共决策的重要作用②。第二,通过大众传媒能够实现信息多对多的交流。在大众传媒还未普及之前,人们的观点很难传播给多数人,需要通过电视、报纸以及书籍等传统媒体才能实现。然而,现今微博、论坛等的兴起为民众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提供了比较广阔的平台。很好地实现了信息多对多的传播与交流。根据调查显示,微博是政府进行政府宣传的主力军,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内容的不断发展,这一运营水平逐渐成熟,微博问政等服务能力逐渐增强。
2.大众传媒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
2.1时代背景要求大众传媒与公共管理具有一定的联系
一直以来,大众传媒隶属于时展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与政府、公众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大众传媒的中介作用促使信息在政府、民众以及利益团体之间进行传递,通过对问题的及时反馈为公共管理制定了相应的策略。③其次,大众传媒具有良好的舆论引导功能。大众传媒能够实现在短时间内将各类社会现象进行及时有效的传播,通过积极整合各方利益,从根本上对公共管理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再者,大众传媒充当了公共管理的监督者角色,能够确保公共管理朝着更加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
2.2大众传媒直接影响了公共管理功能的要求
公共管理对大众传媒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功能带有一定的消极性,也是当前公共管理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大众传媒制约了公共管理的目标和对象,从根本上推动了公共管理获得有效发展。与此同时,大众传媒作为媒介体系的代表,促使整个公共管理体系更具计划性和组织性,对公共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③。
3.大众传媒对公共管理带来的影响
3.1有助于公共管理政策的制定
在政府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其首要环节就是制定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由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围绕生活的某个方面问题所指定的政策目标,其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因此,确定政策目标是制定公共政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政府必须在充分考虑公众意愿的前提下才能最终确立政策目标④。尽管传统媒体在公众舆论表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表达渠道依旧较窄,并且百姓在期间的话语表达权较弱。通过网络公共舆论,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状,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为政府制定出公平民主的公共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有助于公共管理政策行为的执行
政策的执行是政府公共管理的核心,执行过程能否最终达到预期目标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涉及信息、执行人员以及资源配置等方方面面。宣传是政策执行的核心环节,它关乎公众对社会公共政策的认知程度。而政府以及其他公共管理机构能够利用公共网络实施舆论导向,不断扩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公共舆论,能够倾吐民众对政策表达最真实的意见。通过网络公共舆论的交互性原则,能够有效实现与网民进行沟通,政府向网民认真解读各类公共政策,从而为政策的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有助于政府政策行为的有效执行。与此同时,当民众通过网络公共舆论发现政策执行存在不合理之处或者明显的漏洞时,则可以及时向政府部门汇报,从而确保政策的执行能够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促进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⑤。
3.3有助于公共管理中的舆论监督
政府公共管理同样离不开监督的作用,公共管理监督主要通过监督部门和主体对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工作成效进行监督。政府公共管理中的监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内部监督,二是外部监督,而实施媒体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是进行外部监督最重要的手段。媒体监督主要反映了政治以及精英媒体人士的意见,社会公众监督主要反映社会普通大众的主要观点和看法。由于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其监督比较容易实施,而社会大众在监督上存在着较多难以实现的地方,很难实现普通大众的看法和观点。⑤基于这样的现状,媒体监督和社会监督存在着较大局限性,必须借助更加有力的监督手段,而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一种重要的方式。网络监督实现了每个个体均能积极参与到组织的公共管理过程中,通过借助计算机技术,引导网络舆论的形成。网络舆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为此公共部门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必须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要坚决杜绝工作作风,每一个人都要将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公仆,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这样才能提升公共部门管理水平⑥。
作者:吴志强 单位:复旦大学
注释:
①蔡春艳,黄镕.论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07:65-67.
②聂静虹.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大众媒体功效研究[D].武汉大学,2009.
③郭志峰.大众传媒对公共管理的影响探究[J].新闻战线,2015,07:202-203.
④包玉青.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基于公民参与的分析视角[J].新闻传播,2011,11:76-77.
关键词:大众传媒;青少年价值观;关系研究
由于大众传播技术的巨大的作用,许多研究人员对它进行了探索和总结,持续推断和证明了大众传播技术对人类和社会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由最初被称为“皮下注射论”以及“魔弹论”,逐渐成为有限效果论和宏观效果论,还包括一些理论如使用与满足理论等,这些都是人类在认识到它的重大影响力下所做出的各种效果分析总结。然而,不管是大众传媒对人类有绝对影响力,还是有限效果论和宏观效果论,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力始终与各种传播媒介共存,让人类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在现今媒介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众传媒技术将会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整个人类和社会。
一、大众传媒的含义
媒介一词也就是现在用的是media这个英文单词的复数形式,单数形式是medium。大众传播媒介简单地说就是传媒,它是职业化的信息传播机构,是在1920年前后出现了广播电台后才产生的名词,指在传播途径上用于复制和传播信息和符号的机械与传播组织之间的传播渠道,这些传播组织包括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等等,详细的可以划分为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其中印刷类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本等,电子类媒介包括电影、广播媒体和电视媒体。
二、青少年群体受大众传媒影响状况
根据青少年时期所接触到的媒介形式,可以将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受众分成三个群体,即报纸广播媒体受众、电视媒体受众、网络媒体受众。而在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通常是最大的接触群体,因此青少年所受到的影响也是最大最深远的。青少年受到的影响有方方面面,婚姻观念是其中一个方面。大众传媒所倡导和报道的时尚婚恋观和时尚婚恋行为,很容易被青少年模仿并运用于实践中去。若在划分中,再细化到年龄中的话,50年代到70年代往往是报纸媒体受众,而80年代到90年代通常是电视媒体受众,90年代之后一般都是网络媒体受众。90年代之后,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传播使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成了接触网络媒体最多的群体。
三、实验证明媒介内容对青少年有深远的影响
媒介内容对青少年来说,影响非常深。有关实验表明,西方国家的心理学家曾经针对媒介中带有暴力特点的节目对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是否有影响这一课题开展了接近十年的调查研究,800多名接受试验者都是年龄位于8、9岁的儿童。结果发现,爱看暴力节目的男孩群体跟那些不爱看暴力节目的男孩群体比较而言,在人际关系交往方面的攻击性更强。此调查还显示,9岁男孩喜爱暴力电视节目的程度跟他19岁年龄时候的攻击行为息息相关,且是正相关的关系。随着各种高科技传媒产品的出现,大众传媒的影响愈来愈强,不管其形式怎样变化,扩大规模还是内容更时髦,无一例外都表现出了对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强大渗透能力,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受到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用。
四、大众传媒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对策建议
大众传媒给青少年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逐渐得到大家的关注。怎样合理避免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群体的负面影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1)政府应加强诱导和管理监督,促进价值观的教育。政府应该在整个社会群体达成广泛的认识,除了学校教育方面之外,家庭教育、传媒教育、有关政府公共部门也是社会教育,既有责任也应该有义务针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进行正面引导。价值观教育不能作为一个孤立存在的系统,没有任何单一机构可以独立担负价值观教育的重任。所以,务必综合考虑到各个方面的作用,使他们相互协同,克服彼此之间的冲突,避免因为各种因素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降低学校价值观教育正常功能的发挥,进而导致价值观教育的低效用状态。
(2)大众传媒需要得到完善,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社会给予大众传媒的职责是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发展,促进人的全方位发展,大众传媒在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方面有功不可没的影响。所以,大众传媒的消极信息内容的控制,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体的态度和努力决定的。大众传媒不但要在乐趣中教学,让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也开心,而且不能丢掉它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大众传媒应加强提倡行业自我约束,提升文化品位,展现出人文关怀。
(3)家庭价值观教育方法策略。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比较特别,至今还没发现其他事物可以完全替代家庭对孩子的社会化功能,父母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的策略如下:在家庭中打造良好积极的媒体环境,对青少年要加强关心和培养,通过正确的方式进行家庭的建设,父母自己也要持续充电,加强媒体知识的学习。
(4)加强对青少年的传媒素养教育。传媒的素养教育或者媒介教育,就是指对受众群体传授有关广播、电视、电影或者是报刊、国际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特性、制作技术及其产品的美学欣赏和社会学评析等方面的知识,它的目的是加强大家对大众传媒信息的分辨过滤能力、承受和抗干扰能力,学会合情合理地使用大众传媒。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们在学习和生活之中通过大众传媒获得很多积极的帮助,才能培养每个人的判断能力,以及根据情况采取行动的能力。
解读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关系,首先要理解大众文化及大众文化在构造人类大众精神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方面的重要影响力。
大众文化在我国新时期的崛起始于改革开放时期,其迅速崛起有一系列发行量巨大的通俗杂志和报纸作证,有一系列原来属于高级文化阵列的严肃文学纷纷改弦易帜为通俗文学作证。大众文化的通行无阻表明的是大众对它的支持与认同。关于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大众文化大众传媒传播的重要内容,大众传媒塑造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对大众传媒有重要影响。文化影响传媒,有什么样的大众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大众传媒。传媒受文化的浸润影响,反映文化,代表文化,成为一定文化的喉舌。大众传媒的重要功能是传播文化的功能。有人说一张报纸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一部日记,它默记民族的文化演化与变革的轨迹,预示文化进化和传播的基本趋势。
大众传媒对通俗性、娱乐性、流行性、时尚性、商业性的大众文化的传播大大满足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的现代人,使他们在一天的忙碌之后,能够在这些轻松的节目和娱乐中得到松弛和满足。这种满足的结果使传播大众文化的大众通俗刊物发行量得到迅速飙升。有统计资料显示,上海的《故事会》发行量达650万份,湖北的《今古传奇》发行量达200万份,北京的《啄木鸟》达175万份,山西的《民间文学》达100万份。这些巨大的发行量标志着这些通俗文学有庞大的支持群体,它是对大众文化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礼赞,标志着大众文化节日的到来,也是对适应市场经济者昌逆市场经济者亡的市场经济规律的无言求证。在大众文化强烈的通俗性和商业性的引导之下,许多报刊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质与量的变化。许多报刊由过去的4版增加到8个版面甚至数十版、100版或更多。这增加的版面多是增加了表现大众文化的娱乐版和生活时尚版。
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塑造者、引导者。大众传媒是形成大众文化的重要手段和使者。如通过大众传媒建构了电视文化、流行文化、音像文化、摇滚文化等。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大众文化,不经过大众传播,就得不到继承和发展。而实际上,大众传媒在传播一定文化的同时,也在建构一定的价值意识形态。因为大众传媒通过传播的议题设置功能,能让人们感觉到那些被大众传媒所关注的传播内容便是主流的或是值得肯定和仿效的。
大众传播对大众文化淋漓尽致的渲染和大众文化最重要的娱乐功能的发挥使得两者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大众文化的商业性使得大众传媒和大众逐渐变得物化。在利润最大化原则驱动之下,大众传媒的内容变得肤浅,显示出享乐倾向和游戏特征。这些欲望刺激产生的文化垃圾无助于人类精神境界的提高和心灵世界的升华,造成文化消费的媚俗低级倾向,严重地败坏了大众的品位和文化修养水平,而且使人们更多地依赖电视等媒介,成为畸形的电视人或单面人。
以消费为特征的大众文化所启动的大众文化市场构成了对精英文化和严肃文化的巨大冲击,使其在文化重构中以妥协退让为代价以适应市场,适应这个一统天下的大众文化时代。大众文化限制了人对文化享受的理解层次,使人类在大众文化消费中耗尽了空闲时间,失去了接触高级文化的机会。媒介在给予人们充分选择自由的幌子下,制约了人们接触其他文化媒介的可能性。使我们的文化环境逐渐失去自主和多样性,这类似于自然环境中失去自主和多样性。这是十分可怕的。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互动削弱了文化的社会功能。高级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超越现实,给人们提供一个理想目标,即包含有否定现实的异端因素。文化的这种否定功能随着大众文化的产生而逐渐削弱甚至消失。这是因为将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用于高级文化,从而将其中的异端观点现实化,将理想物质化。由于大众文化取消对现实的怀疑、排斥、超越,人便变成为生意的、现实的、物质的、思想平庸的人。
从以上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大众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其中通过大众传媒对人们的影响更为深刻。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在商业性上的一拍即合造成大众传媒这个以传播精神思想文化内容为主的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迷失了方向。对大众文化的过多关注和商业性追逐使其逐渐失去了其本应具有的思想行为指路明灯的作用。
西方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指出,哲学真正的社会功能在于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批判的目的在于防止人类在现存社会组织慢慢灌输给他的成员的观点和行为中迷失方向。而现今,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提防出现西方与高度物质文明相伴随出现的整个社会精神颓废、萎靡,培养具有高水平的、与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相一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众对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对沿着与历史发展的轨迹相一致的方向前进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我们要以理性批判的态度解读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间的矛盾。要整合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要看到大众传播工具是人类创造的,不管其价值和功能存在怎样的矛盾和混沌,最终都要服从人的目的和需要。人类一旦发现它有悖于创造者的初衷时,发现它存在与人的价值和需要的矛盾时,就应改进它的价值和功能的悖谬,使它成为更有利于人类的价值和需要的东西。
对体育内容的理解
1国外专业体育门户网站的理解
ESPN在体育类别网站中排名第1[2],作为体育界最著名的媒体,ESPN将触角伸向了世界各地,并结合当地特色开展网络服务。但鉴于美国用户占到了ESPN网站71.7%的份额,故将美国版ESPN作为研究对象。ESPN将体育内容划分为NFL、MLB、NBA、NHL、NCAAFB、NCAABB、Nascar、Soccer、MoreSports9个板块。在欧洲的一些职业体育发展较好的国家,也分别有着一些在该国有主导地位的体育媒体,如意大利的LaGazzettaDelloSport、法国的L''''Equipe。LaGazzettaDelloSport(意大利版)将体育内容分为主页、足球、足球转会市场、2012欧洲杯、赛车、自行车、篮球、NBA、网球、其他体育、GazzettaTV、博客、其他13个板块。由此可以看到,足球在意大利非常流行。L''''Equipe则将体育内容分为2012欧洲杯、足球、网球、橄榄球、F1、赛车、篮球、手球、高尔夫、自行车、田径、游泳、帆船、其他、奥运会、赛马16个板块,可以看出体育项目在法国的发展较为均衡。
2国内专业体育门户网站的理解
体坛网是隶属于体坛传媒的专业体育网站,由于同属于体坛传媒的《体坛周报》是中国期发量最大的体育报,因此体坛网共享着《体坛周报》的资源,较为权威。体坛网将体育内容分为:国内足球、国际足球、篮球、综合、彩票、专题、图片、视频、游戏、动漫、豪门官网、彩票超市、亚马逊商城、答题赢大奖、E版、时事16个板块。国内门户网站下设的体育网站内容也非常丰富,如腾讯体育将体育内容分为NBA、CBA、欧冠、英超、中超、彩赛、赛车等;新浪体育将体育内容分为中国足球、国际足球、NBA、CBA、综合等;网易有NBA、CBA、中国足球、国际足球、综合等体育内容。
3解析
国内外媒体对于体育内容的理解都与学界存在着很大不同,但是对于需要浏览体育内容的用户而言,这些分类简便、有重点、高效,因此最符合用户的需要。另外,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体育文化会导致对体育内容的不同认识,这一点是以地域性为线索的。例如2012年欧洲足球锦标赛(欧洲杯)进行时,意大利、法国、中国的专业体育媒体都特意开辟了欧洲杯专版,而美国版的ESPN则没有。众所周知,相较于橄榄球、棒球、冰球,足球在美国的流行程度并不太高。即便是同属于ESPN,各国家网站的体育内容也不同,例如ESPN英国版和美国版的ESPN就不同。上述对体育内容的理解,为我们研究体育内容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这样的思路是大众化的、施加于普通百姓的,也来自于普通百姓的审美和认知。
大众传媒对体育赛事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于体育赛事的影响还体现在它直接促成了体育赛事的改变。由于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与体育赛事的合作极为广泛,体育赛事从类似转播费的合作中收获了巨额利润,可以说大众传媒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体育赛事的“大股东”。为了“维护股东利益”,体育赛事就势必要沿着大众传媒期望的方向发展。
1体育赛事赛程的改变
从量的方面而言,比赛场次的增多会吸引总量更多的受众,对以电视(如今还有网络直播等新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更为有利,体育赛事获得的收入也会增多,因此一些赛事在发展中不断寻求扩张。以世界一级方程式(F1)大奖赛为例,2012赛季的场次较之于1950年创办时增长了185.71%(如下图所示)。同时,F1大奖赛为争取到更多的亚洲观众和车迷,不断拓展亚洲市场,在2000年之后,几乎每年增加1场亚洲地区的分站赛。从质的方面而言,一些体育赛事为了迎合大众传媒的需要,对比赛时间做出了调整。2008年奥运会期间,美国NBC公司斥资8.94亿美元进行2900小时直播,聘用106位解说员和嘉宾(其中42位赢得过奥运奖牌)报道奥运会[3]。但是按照比赛惯例,由于时差的缘故,导致一些美国观众不方便收看他们喜爱的项目。因此NBC与赛会组织磋商,希望更改比赛时间,最终以游泳为代表的一些项目被改到了比赛地时间的上午—美国的黄金收视时间段进行。但是,这样的更改使很多习惯了过往比赛时间段的运动员非常不适应,他们不得不做出被动调整。同时,世界其他地区的受众也不得不调整观看时间。
2体育赛事内容的改变
为了满足大众传媒的需要,一些体育赛事甚至对比赛的内容、规则做出了修改。在美国的很多职业赛事(如NFL、NHL、NBA)中,都有着电视暂停(TVTimeout)的强制性规则,暂停由官方叫出,从而使电视台向观众穿插播放广告。比赛期间运动员或教练员要接受强制性的采访,或者在运动员更衣室、替补席安插麦克风,直接向观众传达运动员、教练员第一时间的所言,这也是一种未来发展的趋势,其他很多体育赛事已经开始进行了一些相应的尝试。再者,如NFL超级碗这样的赛事,其“中场秀”已经成为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娱乐庆典,每一年都会邀请文艺界的巨星前来演出,由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超级碗的中场秀被视为美国流行文化的先锋代表,展现了美国的价值观,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超级碗比赛本身。另外,大众传媒作为创办人或合作者之一,其举办体育赛事的方式也越来越流行。隶属于中央电视台的中视体育娱乐有限公司运营、管理和播出的赛事节目多达千余场,其中有国际跳水冠军巡回赛、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中国网球公开赛等国际赛事;中国乒超联赛、全国排球联赛等国内赛事;以及武林大会这样的原创性极强的赛事[4]。在国外,由ESPN组织的XGames赛事也已经具备了全球性的影响力。由于比赛本身就是由大众传媒“控股”,因此其组织、开展都必然符合大众传媒的习惯和利益,赛事“基因”发生了质的变化。随着大众传媒越来越多地渗透进比赛组织、开发环节,这样的质变将更加深刻。
3体育赛事与社会外部因素互动的改变
大众传媒增强了体育赛事与社会外部因素的互动性和联系的紧密程度。在2008年奥运会前后,我国很多电视台开启了“体育+娱乐”类型的节目,既迎合了奥运热潮,又能以对身体能力和素质的低门槛要求,吸引普通民众参与,这样的节目增加了参与者和观众对奥运、对体育的兴趣。许多平面媒体、网络媒体也都联合各行业各类企业开展了很多“奥运活动”,同电视的奥运节目起到了相似效果,令体育与经济、文化、娱乐的结合更加紧密,这样的交融使得体育自身也获得了更多外界“基因”(尤其是娱乐)。
一、大众传媒话语与网民话语的融合
数字技术和网络应用的大众化。改变了信息文化从大众传媒流向受众的单向传播格局,普通网民开始享有生产和传播新闻信息的媒介权力。在这一过程中,网民对媒体事件的叙述、解读和评论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影响的话语力最,并开始重塑新闻传播的面貌。
总体上看。各种大众传媒,包括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对网民、受众的参与均持一种“欣然拥抱”的姿态。纷纷建立和发展自身的参与式框架,加强与网民的互动,挖掘网民资源。大众传媒新闻报道整合、吸收和利用网民话语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在新闻标题或正文中使用网民创造的语汇。二是在新闻文本中引述网民对于新闻事件的描述、解读和评论。通过谷歌和百度搜索标题或正文中含有“网友”关键词的新闻报道。可以发现主要有三种新闻类型倾向于引用和整合来自网民的话语。
一是对热点新闻事件的报道,这些事件为众多网民关注,他们在论坛、博客中热议,发表观点,表达质疑。在孙志刚事件、圆明园渗水事件、华南虎事件、杭州飙车案等新闻事件的报道中。许多新闻媒体都把网友的观点、质疑和建议作为报道的内容。二是民生新闻,这些民生新闻往往涉及房价问题、养老问题、汽油价格上涨、问题产品召回乃至广电总局关停BT下载网站等民生话题。三是作为社会话题的一些“软新闻”。这类新闻报道大多涉及与生活方式、文化教育和娱乐等主题。
新闻传播中的网民话语是一种免费资源,其精华部分的价值不言而喻。对于大众传媒而言,只要网民话语与自身的价值观、行业标准以及编辑方针不冲突,对其进行融合和利用,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于是在大众传媒新闻生产流程中。收集、整理网民话语并把它融合进新闻文本之中,已经成为记者、编辑重要的工作环节。
二、大众传媒融合网民话语的意义
对于网民而言,大众传媒扩大了自身的可见性和影响力。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媒介权力。对于大众传媒而言,融合了网民话语的新闻报道更加具有受众本位的性质,不仅赢得了受众市场,还把网民的政治资本转化为自身在整个社会体制中的话语权。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大众传媒整合网民话语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大众传媒吸纳了网民群体的“集体智慧”,网民多元化的视角、理性的批判智慧弥补了体制内新闻工作者和专家视角的限制。提升了大众传媒新闻报道的质量。第二。大众传媒整合网民话语实现了两种话语力量的“叠加”,增强了媒介自身在整个社会权力系统中的话语影响力。第三,新闻报道中的网民话语增强了新闻文本受众本位的性质,使其具有更多的人情味,也更容易激起网民的兴趣和阅读。
三、话语融合中的冲突与把关
公民新闻与大众传媒的新闻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融合的趋势,引发了业界人士和学者关于大众传媒专业身份的思考――在互联网参与时代,大众传媒在专业新闻文本之中融合网民话语的同时。如何维护和保持专业身份、行业标准?吉金斯对融合文化的论述强调了受众集体智慧的力量及其对大众传媒的潜在冲击,德耶兹则认为业余者的参与正在改变大众传媒的专业身份,而媒体自身也正在把先前的被动受众视为内容生产的“共同创造者”。他们的观点强调了受众重塑媒体文化的力量。对用户的集体智慧和媒体权力的平等主义持乐观态度。
吉金斯和德耶兹的乐观主义遭致一些学者的批评。法国的两位学者弗兰克・勒比亚和阿内尔利斯・图布尔(Rebillard & Touboul)认为,德耶兹的观点经不起实证研究的检验。他们对新闻网站首页的实证研究发现,互联网并没有带来人们期盼的平等主义。记者和编辑仍然坚持他们在新闻领域的主导地位和控制权。在前互联网时代,新闻的生产和传播具有垄断性和排他性,这种状况形成了专业人士和媒体精英的观念。当网民开始参与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时,记者和编辑虽然认识到了这种参与的价值,但并不愿意放弃他们固有的专业身份,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仍然坚持特定的行业标准和价值规范。总体上看,记者和编辑在整合网民话语时进行把关,不仅是维护专业身份的一种表现。也是提高信息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努力。按照阿尔弗雷德・埃米达和尼尔・瑟曼的观点,大众传媒应该提供一种编辑框架来整合用户生产的内容。从而把不同的声音整合进专业的新闻报道。然而必须按照媒介自身的标准对用户生产内容进行过滤。只提供那些对受众有用、有价值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