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共交通的改善

公共交通的改善

时间:2024-02-05 10:29: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交通的改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共交通的改善

第1篇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乡村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46号)建设部等四部委关于优先发展乡村公共交通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建城〔〕288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乡村公共交通实施意见的通知》豫政办〔〕87号)及《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优先发展乡村公共交通实施意见的通知》郑政文〔〕163号),为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方便市民出行、促进“和谐交通”建设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就我区优先发展乡村公共交通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优先发展乡村公共交通的重要性

区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随着城镇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小汽车出行比例继续增长,车多路少”矛盾凸显。乡村交通拥堵日益加剧,影响了乡村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先发展乡村公共交通,不只是缓解乡村交通拥堵、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肯定要求。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确立公共交通在乡村交通中的优先地位,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乡村公共交通发展步伐,切实提高乡村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促进乡村公共交通与乡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优先发展乡村公共交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大力发展乡村公共交通,依照乡村公共交通“设施用地优先、资金安排优先、路权分配优先、财税扶持优先”原则.改善乡村公共交通发展环境,基本形成以公共汽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的乡村公共交通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平安、方便、快捷、经济、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

(一)年底完成玉发大道公交场站建设。

(二)年底在现有5条公交线路的基础上新增3条线路。营运里程由现在70.6公里达到100公里。

(三)年底完成公交站牌的更新、装置设计新颖与我区建设相协调的公交站牌;

(四)年底编制完成《市区乡村交通专项规划》

(五)底公交车辆达50台(现32台)实现公交出行分担率达2030%。建城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30分钟。站点覆盖率按300米半径计算,建城区达50%,中心城区大于70%,乡村居民走出家门500米之内乘上公共汽车,换乘一次到达目的地。确立公共交通在区乡村交通中的主导地位,2012年乡村公共交通设施达到国家规范。

(六)根据我区新建改建道路发展情况和区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

三、依法保证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

方便农村群众出行,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乡村公共交通的通知》〔〕46号要求:引导乡村公共交通向农村延伸服务的精神。以优先发展乡村公共交通为核心,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乡村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做好规划的实施及修编等工作。统筹规划城乡发展,统一编制我区城乡公共交通规划,积极引导乡村公交向农村延伸。努力构建城乡公共交通统筹发展格局,实现乡村公共交通全覆盖。

已经投入使用的乡村公共交通场站等基础设施不得随意改变用途。对乡村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审批、场站建设施工等,要优先预留、保证乡村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尽快落实规划确定的乡村公共交通停车场、颐养场、首末站、调度中心、换乘枢纽站等设施用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乡村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及其建设用地.设立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

四、加大乡村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合理设置乡村公共交通首末站、枢纽站、综合停车场,加大乡村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确保场站用地充分,满足公共交通线网布局合理要求。

(一)加大公共交通场站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始终把乡村公共交通场站建设作为区级重点工程,投融资方面予以重点支持,用地、拆迁、规费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政策倾斜。

实行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乡村主干道建设必需同步建设港湾式停靠站,将乡村公共交通场站设施作为开发区、新建小区、大型商业网点、风景区以及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等工程建设项目的必备基础设施.客流量巨大、普通港湾式停靠站难以满足要求的,还要设置多车道的深港湾乡村公共交通停靠站。对未按规定配套建设乡村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验收。通过乡村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建设,确保乡村公共交通车辆进场率不低于95%

(二)加快乡村公共交通枢纽站、首末站建设。重点加快玉发大道公交场站土地划拨、设计和建设的进度。同时要完善乡村公共交通专用通道相应配套设施和使用管理方法,加强专用通道管理,充分发挥专用通道的效能。

(三)加快乡村公共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积极构建智能化公共交通系统.为乘客提供相关信息服务。提高乡村公共交通服务的科技含量和吸引力。

五、加大对乡村公共交通的政策扶持力度

(一)将乡村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和政府乡村建设投资计划。依照乡村总体规划和公共交通专项规划.以及乡村公共交通科技创新项目所需的资金,纳入区政府财政预算和政府乡村建设投资计划。要在城区维护建设资金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乡村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公共交通企业缴纳的乡村公用事业附加费即征即返,专项用于乡村公共交通车辆更新。乡村公共交通建设资金占乡村建设资金支出的比例应根据我区实际情况逐年增加投入。

(二)科学合理核定乡村公共交通票价。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学核定乡村公共交通票价。建立规范的乡村公共交通企业利息费用和政策性亏损审计与评价制度。对乡村公共交通因价格限制因素造成的政策性亏损,由区财政给予补贴。

(三)建立规范的补贴、弥补机制。对乡村公共交通企业因低票价和承担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残疾人、伤残军人、伤残警察等免费乘车及学生和成人持月票乘车)以及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增加的支出.经区市政局、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审核,报区政府批准后,由区财政给予补贴和补偿。补贴资金要于当年足额拨付到位。

(四)扩大资金来源渠道。符合《划拨用地目录》公共交通场站建设用地.保证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对外经营,经营收益用于弥补主业亏损。

(五)对乡村公共交通企业实行税费减免政策。乡村公共交通车辆免征车船税、过桥(路)费、公路客运附加费、运营车辆年检年审费、运营车辆养路费;乡村公共交通场站免征乡村基础设施配套费、乡村道路占用挖掘费、绿地占用弥补费;乡村公共交通企业免缴公路建设基金、运管费、残疾人就业保证金等费用。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经有权机关批准后可以免征。

六、提高乡村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

(一)优化调整乡村公共交通线网.对中心城区现有线网进行规划、调整,构建快线网、减少重复线路、调整支线网,与快线、普线形成科学网络,方便市民出行。

(二)扩大乡村公共交通服务范围。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公共交通在乡村交通主导作用的同时,统筹中心城区与周边村镇的公共交通发展,构建本区行政区域内的大公共交通网络,底实现乡村公共交通在区范围内的全覆盖。协商一致的情况下。

(三)改善乡村公共交通乘车、候车条件.改善乘坐条件。要加快车辆更新步伐,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大容量、低能耗、环保型乡村公共交通车辆,不符合国Ⅱ排放规范车辆以倒计时方式全部淘汰完毕。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新购车辆达到国Ⅲ标准,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共交通体系。

(四)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公交企业优秀的目标。乡村公共交通企业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方向;要建立、完善和创新服务质量的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和行车秩序;要认真履行有关公共交通服务规范,真正做到市民满意、政府放心”,实现乡村公交优先,公交企业优秀的目标。

七、建立健全行业监管制度

(一)理顺乡村公共交通管理体制。依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消除乡村公共交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确保乡村公共交通行业健康发展。

(二)实行乡村公共交通特许经营制度。市政主管部门应与公共交通企业签订《乡村公共交通特许经营协议》.应明确其应承担的社会公益性责任、准点守时责任、社会效益责任和车辆更新降低污染的责任。严禁拍卖、无限期出让、重复授予乡村公共交通线路经营权,经营者不得擅自转让乡村公共交通线路经营权。

(三)加大乡村公共交通执法力度。依照《市区乡村公共交通管理方法》严格执法.依法查处各种违法营运活动,维护乡村公共交通客运市场秩序。严格乡村公共交通企业经营服务管理,制定完善的相关考核方法,规范企业经营服务行为。

八、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建立乡村公共交通职工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根据乡村公共交通行业主要提供公共服务的特点,高度重视和关心乡村公共交通企业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状况.建立职工工资增长主要与其发生的社会效益相联系的机制。提高乡村公共交通行业职工的劳动收入水平,2012年年底前,乡村公共交通职工工资收入要逐步赶上并略高于我区社会平均水平,坚持乡村公共交通职工队伍稳定。乡村公共交通企业要认真执行国家工时制度和劳动法律、法规、规章等有关规定,保证职工休假和休息权益,要按时为职工足额缴纳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平安费用和住房公积金,各种劳动维护和福利待遇必需予以保证。

第2篇

关键词 城市公共交通 客运组织 客流 组织协调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1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概述

1.1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构成

城市中为公众提供经济方便的各种客运交通方式称之为公共交通。在广义上,包括了常规公交、快速公交、轨道交通、出租车运输等系统等,如图1所示。

图1:城市公交系统构成

1.2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中的作用

公共交通既是城市客运系统的组成部分,更是城市的公共职能之一,它具有较高的运载量和运送效率。城市公共交通不但可以满足居民的出行需要,更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功能的实现起到了组织作用。

2城市公共交通客流特征及客流调查

2.1 城市公共交通客流特征

2.1.1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在通常情况下,客流量主要集中在一天当中早晚上下班时间,这段时间内容易形成客运高峰,对于客流在营业时间中各时段的分布不均程度,通常采用时间不均系数作为评价指标来评价。

2.1.2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通常把客流按照乘车的方向和距离、停车地点和分布路段的不均匀称为客流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性,可以用方向不均匀系数、路段不均匀系数、站点集散量不均匀系数等指标来描述。

2.2 客流调查

客流调查工作作为一件繁杂的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利用调查来的数据资料,可以合理处置网络布局和分配车辆,并通过行车调度的改善来优化各停车地点配置。这些原始的基础信息可以提高车辆的利用效率,提升运输服务质量并且降低运输成本。

3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客运的组织协调

3.1城市公共交通组织协调分析

3.1.1城市间公共交通的衔接分析

在城市的公共交通承担市内交通服务的同时,也从事城际客运的任务。如果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和城市系统组合在一起展示出来,按照地域特点的不同来分析其衔接问题,可以得到的关系分析图如图2所示。

3.1.2城市内公共交通衔接分析

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组成话可以概括为公共交通和非公共交通两种。鉴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观念,为了城市交通的更好地发展要同时协调好城市客运交通各子系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而公共交通方式和非公共交通方式的协调和组织更是重中之重。

3.1.3公共交通系统内部衔接分析

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和公交换乘的困难已成为为居民出行的主要问题。因此,必须要综合考虑并设计公交站点和轨道交通站点如何有效结合的问题。为此需要改善轨道交通客运服务领域以及其客运通道,最终提高整个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效率和能力。

3.2 城市公共交通换乘衔接组织分析

3.2.1客运换乘枢纽的基础设施建设

换乘枢纽的设计时,对于交通方式间的转换空间和等候空间等基础设施,要采取一致性的布局规划和设施建设。

3.2.2交通方式间的运能衔接与组织

在换乘转换时,不同的交通方式需要统一和协调的运行时间和运输能力之间相互关系的转换。

3.2.3换乘信息服务建设

一体化交通的发展需要建立先进的客运换乘的服务系统。为了应对不同出行人群的需求,在此过程中所需要各种信息必须进行准确而及时的采集和处理。除此之外,还要认真地分析、存储和传输。

4 结论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要与当前社会发展同步,要实现城市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保护环境和合理的开发公共资源,在满足城市公共资源确保城市经济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规划路网建设和扩展城市公共交通。

首先,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巴士,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将轨道交通作为优先级。其次,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公益性事业,必须维持低票价政策来吸引更多的居民乘坐。再者,要构建城市公共交通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制定出保证公共交通优先和安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最后,要培育高尚的城市交通文化。

参考文献

[1] 佟媛.多中心治理角度下的城市公共交通研究[D].辽宁大学,2013.

第3篇

关键词:公共交通;规范体制;保障服务;发展经济

所谓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中供公众乘坐的经济方便的各种客运交通方式的总称,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市场经营性、社会服务性等基本属性”。“城市公共交通既包括公共汽车、电车、出租车、轮渡等常规公共交通,又包括轻轨、地铁、市郊列车等轨道交通”。本文所涉及的城市公共交通主要指的是公共汽车客运交通。

一、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义

1.公共交通是一种社会交通,它面向于大众,价格便宜,载客量大,方便快捷,是一种体现以人为本的交通方式;公共交通又是一种绿色交通,人均耗油量低、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是一种环保经营的交通方式。它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努力疏导城市人流,方便各种不同出行目的的人们。它以最大的能量服务广大市民群众,保证了城市生产生活的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城市公共交通的健康存在和良好的运转,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更有利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公共交通属城市公益事业,承担着为乘客提供经济安全、舒适方便的出行条件之重任。城市公共交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和先导性的影响力,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总体功能和社会效益。所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先扶持公共交通,促进公共交通现代化,对于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远大的发展意义。

二、面对公交现实 正视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地位不断提高,城市人员不断增加,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也相应得到迅速改变。目前,虽然有些城市公交质量有了相应的提高,但我国不少城市的公共交通状况令人堪忧。市场经营不善、管理体制不健全、线路规划不合理、设施建设不配套、车辆设备不适应、信息系统建设跟不上。如此等等,在公共交通运营市场诸方面,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整合、重组、优化、改进。在当前环境条件下,城市公共交通如何能面对现实,扬长避短,解除日益增大的交通压力,走出困境,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将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落实公交行业政策

城市公共交通承负着社会公益服务职能,既体现了城市形象,又体现了政府形象。所以政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扶持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确保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落到实处。公共交通企业由于沉重的政策性负担,资金不足问题尤为突出,致使公共交通在运力投放、经营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长期处于严重不良的状态。政府只有认真贯彻执行公共交通行业发展政策,提高公共交通的实力,支持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交通经营环境,对公交经营者进行适当补贴,保证其根本利益,才能形成促进城市快速发展和提高社会效益的公共交通系统。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从过去既管行业又管企业转变为只管行业。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变到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实施管理。从直接经营者转换到协调者、组织者的角色上来,为公交行业创造一个规范有序的竞争环境。在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基础设施的投入、服务质量标准的制定等各方面给予城市公交以政策支持,而不是让公交企业简单的成为承担公共职责的替代者。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落实公交优先政策:

1.优化公交市场。创新公交管理体制,改革公交经营模式,优先公交路权,开通公交专用车道,强化公交设施,完善公交站点,发展公交枢纽,更新公交陈旧车辆,健全公交信息网络,加强指挥调度,提高整体功能,壮大公交实力,优质服务社会。

2.政府提供贷款。政府每年对公交提供一定数额的无息贷款,用于公交设施建设、车辆购置、新技术应用等,改善公共交通的实体状况。增加其对社会的服务质量。这一点国内多数较大城市都已实行,而中小城市也可以借鉴这种政策。

3.推进公交票价制度改革。推行公交票价制度改革的意义是兼顾公交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公众利益,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家庭承受能力和企业经营成本,在保持政府统一补贴不变的情况下,建立相对灵活的公交票价调整机制。让公交经营者和社会民众都能得到实惠。

4.提高公交人员综合素质。培养公交干部职工专业技能和爱岗敬业精神,加强公交管理者的驾驭能力和经营者的奉献意识,增强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

5.关心公交职工生活,保障职工福利待遇。公交职工常年累月奔波在公交一线,用一滴滴辛勤的汗水为社会铺垫了方便之路,做出了显著的贡献。要在工资、福利、保险、补贴等方面,给予重点照顾,解除后顾之忧,使公交人全心给力于民众服务。

四、政府要扶持公交 发展公交

2012年国发64号文《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城市公共交通具有集约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方式,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特别强调:1、树立优先发展理念,2、把握科学发展原则,3、明确总体发展目标,4、实施加快发展政策,5、建立持续发展机制。又进一步要求:1、强化规划调控,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3、加强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4、加大政府投入,5、拓宽投资渠道,6、保障公共交通路权优先,7、鼓励智能交通发展,8、完善价格补贴机制,9、健全技术标准体系,10、推行交通综合管理,11、健全安全管理制度,12、规范重大决策程序,13、建立政效评价制度。按照国务院的指导意见,公共交通要优先发展、要超前发展、要全面发展。目前,不少城市公共交通停车场、首末站、乘换枢纽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缺乏科学、统筹和统一部署,导致公交经营的无序状态,直接影响到乘客的切身利益和公交行业的整体发展,也与国家大力倡导的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不相协调。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面做好城市公共交通谋划工作。从城市长远发展考虑,把公共交通的建设、经营、管理摆在优先位置。从政策、资金、土地、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进一步畅通公交车道、改善公交车况、密集公交线路站点,统一布局、合理安排。发展公交设施、增强公交能量、服务社会民众。

五、建立强劲的监督保障体制

城市公共交通行业,体现了社会公益性、普遍服务性和公共安全性的特点。但是,公交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体系中的一份子,自然还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能。政府必须坚决禁止公交企业为降低运营成本,不规范运营,不照章服务,不完善公交设施以及不及时更新和维修公交车辆,并超载行驶等一系列交通安全隐患行为。从维护公共利益、满足公众需要的角度出发,必须培育风尚良好的公交市场。强化对城市公交行业的监管职能。健全监管机构,配备专业人才和相应的法律调整依据。加强对公共交通的指导、监督、管理。作为城市公交监管部门,其执法行为和力度,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所享受到的服务质量与效果。因此,建立科学完备的监督管理体系显得至关重要。在我国公益事业监管体制建立的起步阶段,为保障其正常运行,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灵活的采取多种行之有效地调整方法进行监管。譬如用专业条例或行业制度等依法调整。也可以利用合同的方式进行监管,即将双方的责任、权力和义务以及相应的事项详细的规定在合同中。所有欲想取得线路经营权者,均应向公交企业申请竞标。在公开、透明条件下的中标人与公交企业均负有履行合同的责任。政府监管部门按双方履约情况以法律程序进行调整,实现公正效果。以保证公交行业健康的经营服务。

六、构建权责明晰机制 增强市场经营实力

一般城市公益事业管理部门,普遍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生产效率低下等现象,严重影响公司的经营质量和效益。公交企业应当力行改革,精简机构,节约运营成本,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经营团队。对公交管理工作,实行定岗、定责、定人的办法,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保障时效,按劳取酬,提高效率,增加收益。同时制定领导干部考核制度。实行标准透明、奖惩透明的措施。构建权责明晰的经营机制。提高公交的综合素质和战斗力,增强公交市场竞争力。维护公交企业利益和公众利益,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第4篇

摘要: 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系统协调衔接,建设一体化公共交通,是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是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本文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系统协调的内涵、层次、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系统协调体制、技术、效益三方面评价指标的定义,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

关键词: 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0 引 言

面对越来越紧迫的城市交通问题,解决之道在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营效率,为居民提供迅速方便、安全高效、经济舒适的交通服务,将居民交通出行吸引到公共交通方式上来.公共交通优先首先应当是公共交通优秀.公共交通要真正提高总体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最关键的就是确保出行过程中网络运营的连续性以及服务的有效性,成为无缝的或不间断的过程.

当前国内众多大中城市已经初步建成或开始建设轨道交通系统,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一体化公共交通的发展战略.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是否能够合理衔接、协调发展,制约着公共交通系统竞争力的提高.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系统协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科学地分析评价公共交通系统协调水平,为改善、提高公共交通一体化水平提供依据,保障各公共交通方式系统协调的实现.

本文的目标在于探讨如何评价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系统协调,并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1 公共交通系统协调分析

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在于建立公共交通一体化运营和管理系统,实现各种公共交通方式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充分整合,是一项层次性强的系统工程,如图1.其核心在于实现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系统协调;其合理运营模式应该是:以大、中型运能的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客运手段,协调配合低运能的公共电汽车方式,以有效的公共交通组织管理模式,形成结构合理、运能与需求相匹配的一体化公共交通网络;其内涵包括以下三个层面:体制协调、技术协调、效益协调.

1.1 体制协调

公共交通系统(主要指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方式)涉及到行业主管部门、运营企业、基础设施管理商及其他相关服务机构.在我国,一方面运营企业彼此独立,企业各自为政,仅为本企业的利益考虑,造成公共交通行业无序竞争,服务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公共交通管理部门缺乏有效整合,来统筹规划公共交通的发展,无法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和实施统一的管理,在实际工程中,容易造成了一些合理的方案不能够被采纳.

第5篇

关键词:公交优先;公共交通;管理;城市发展

广义上的城市公共交通,既包括各种机动、非机动车在内的陆上公共客货运输,也包括轮渡等水上公共运输业。本文取其狭义,即现代电车、地铁、公共汽车等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城市公共客运业。

一、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而提出的“公交优先”

我国从1997年开始实施“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此后数年里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得以充实,公交发展不仅拥有了一个政策平台,而且提升到了观念创新的境界。最初,“公交优先”政策的落实是试图通过改变市民出行交通工具的选择,以实现改变交通结构,进而减轻交通压力。的确,“公交优先”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而出现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现代交通管理新概念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是切实可行并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公交优先”的意义还在于:

(一)提高流通效率,推动经济发展

土地利用密度增大,交通密度自然也会增大,以汽车为交通手段时汽车的密度也必然增大。人开车时的速度与密度之间是呈负的关系,交通密度一旦增大,相邻的汽车间的距离就会减小,行车速度便会减慢。因此,在道路容量不变、承载量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减少私家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才能提高流通效率。同时,随着流通效率的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运输量便会增加,更好地建立起各个地区(或城市)间的连接,进行商品交换和信息交流,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

进入21世纪,汽车污染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汽车化带来的影响和危害不仅限于此,在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的今天,能源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下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绝大多数依然是要靠燃烧石油提取物来驱动的,而石油是天然产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能源消耗贻尽,带来的后果将不堪设想。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提高以高速铁路、城市地铁和轻轨为代表的新型轨道交通在交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的的有效途径。2007年9月16日,108个城市同时启动首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从16日至22日活动期间,全国108个城市一起号召市民选择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9月22日为“无车日”,108个城市划定一个或数个区域,只对公共交通开放。此举有效改善了城市交通的结构,促使城市交通模式转变,节约交通能源消耗,减少尾气排放,进一步推进城市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改善城市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同时开展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也是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保护公共领域,促进社会和谐

公共领域作为们共同拥有、相互交流的场所,是城市不可缺少的要素。而城市的汽车化将意味着大规模地丧失公共领域。因此,在城市战略上要遏制对汽车依赖性,建立以徒步、自行车及公共交通为主的交通体系。在汽车本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高密度市中心,应该把汽车的使用限制在急救等必要的最小限度内,应该引进轻轨等不妨碍出行的公共交通工具。这样做不仅可以强化城市核心区与中心城区边缘及周边大型居住区之间的联系,使城市居民不再扎堆市中心,起到了分散作用,从而创造新居住中心及新商圈。缩短相互间的时空距离,同时对疏散市中心区人口、促进中心城区边缘的发展,形成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布局会起到重要作用。而且现代化轨道交通的应用还可以让普通的老百姓不再需要在交通成本与高昂房价之间作出艰难的选择。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生活环境和快节奏的都市工作不再冲突,如果你没有车,你还有公共交通,它会让你比自驾车更便捷。随着公共交通网的形成,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文化交流也更加活跃起来,生活质量也会明显提高。

二、落实“公交优先”,发挥其最大效能

(一)注重基础建设,全面给予优先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加大了基础设施交通建设的力度,但受传统的道路交通建设理念的影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形象、轻建设的现象,没有意识到交通管理设施是道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的行业。科学地搞好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对于建立现代化城市,适应高速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存在结构单一、运营落后、服务质量不高、乘坐及换乘不方便等问题,在城市客运交通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加快全面落实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的步伐。在基础设施用地优先、投资优先、路权分配优先、财税扶持优先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尽可能在条件允许的城市启动地铁轻轨项目的建设,使之与系统的公共客运线网一并构成多层次、高效率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

(二)优化交通组织,缓解交通拥挤

道路交通组织的合理性与交通拥堵有着密切联系。通过科学组织单向交通、科学渠道化路口路段、增设交通信号灯、优化信号灯配时、科学组着掉头交通、完善道路交通语言、实施公交优先、优化公交线路及站点设置、加强完善城市道路临时停车管理、建立完善城市交通诱导系统,严格实行夜间货运等措施,方能不断优化交通组织,缓解道路交通拥堵。

(三)加强科技应用,提高管理效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管理是新形势下做好交通道路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修建更多的交通基础设施,而且更应该重视采用先进技术使人们出行信息化,提供交通的机动性、安全性和道路的交通能力。ITS是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方向,智能交通系统除了能够更为有效的帮助交通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其另一大职能就是“服务”于广大的交通参与者,向交通参与者提供各种能够帮助他们出行的信息,诸如交通拥堵信息、换乘信息、诱导路径信息、交通管制信息等等。因此,如何更好地应用和实施智能交通系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实施交通需求管理

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其实质就是设法处理好城市交通供求关系。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往往会出现以下的恶性循环:由上图可知,其关键点在于私人交通工具的增加导致了交通拥挤,那么假使能够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使更多的人放弃选择私人交通工具转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就可以减轻这样的恶性循环。实施交通管理需求,有利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并引导其他交通方式合理发展,构成城市最佳交通模式,同时合理调节和控制不同时段、不同区域城市道路桑激动车辆总量,避免低效利用有效道路空间。实施交通管理需求主要有变更行驶路径、提高汽车利用效率、调整交通发生源、变更出行时间、变更交通手段等五种基本方式。

(五)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及从业人员素质培养

政府和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城市公共交通企业实施的管理。政府不应当直接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但是由于公共交通企业社会公益性的特点,决定了政府应对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等的均饿晕系统通过政策法规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目前的是为了促使公共交通企业改善服务、提高效率。当然政府对城市公共交通企业和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应当承担的责任绝不仅限于此。城市公共交通点多面广、流动分散,城市公共交通从业人员在营运一线每天要接待成百上千的乘客。对于这些年龄、性格、文化素养、道德水准等有着千差万别的服务对象,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准,热情地为乘客服务,最终使乘客满意。这就需要广大公共交通从业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研究乘客的心理,认真落实公共交通行业的职业道德,使服务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刘牧著.当代北京公共交通史话[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9.

[2]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及北京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课题组编著.世界大城市交通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北村隆一著.汽车化与城市生活:21世纪的城市与交通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12.

[4]裘瑜,吴霖生著.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实务(第二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第6篇

关键词:城市交通 绿色公共交通 交通问题

一、引言

中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大力发展绿色公交体系对于城市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对现今快速发展的城市尤为重要。

二、城市交通存在问题成因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交通的迅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急剧上升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有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交通技术政策与交通发展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随之出现的交通拥堵,出行质量差以及高污染和高能耗问题。城市交通建设其实是一项系统工程,缺乏科学性的整体交通战略规划,必然会造成种种后遗症。

首先交通问题出现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中国的城市化成为发展的主流趋势,城市化的市场选择,导致人口向城市流动从而造成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城市人口的增长极易超过基础设施的承受上限,从而导致现今交通体系中最常见的“人DD车DD路”的矛盾。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许多城市的土地利用布局也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不仅使城市交通空间容量的需求明显增大,还会对原有交通网络布局及交通方式提出新要求,交通发展不能适应形势变化,也会加剧城市交通紧张。

其次交通问题出现和有关决策部门对城市交通问题认识不足,我国对城市交通规划重视不够。城市道路建设缺乏系统性和综合的分析,科学的评估,长期的规划和事先的多方论证。结果今天的交通发展没有足够的道路空间,而采用的解决方法也是简单的扩张方式,车流和人流交叉集中的后果就是一次次的扩建道路。显然不能根除交通的快速发展和道路交通基础建设部相匹配的矛盾。

再次城市交通问题和交通管理体制的有效实施,交通参与者的交规意识有关。由于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部门分属于不同的机构使得城市交通基础建设的规划、建设、管理也分属不同部门,导致城市交通建设与城市工业布局、人口流动,就业区域变动和居住区的规划、建设相分离,使城市交通存在隐患。交通法规的优先执行不仅依赖于监管部门的强制执行更在于交通参与者的自觉遵守。虽然现阶段的交通法规仍有缺陷,但更多的是交通参与者的不文明驾车,强行加塞,见到黄灯加速通过十字路口,路边随意停车等。

当前的城市交通问题不仅由于道路基础建设承载力不足导致的交通承受能力有限,而且还因为交通结构不合理,缺少快速,机动交通应急体系;同时还有交通管理设施不足和交通组织管理效率低和交通参予者缺乏交通法规意识和现代交通意识等原因。大力发展城市绿色公共交通是解决现今交通问题,交通发展与交通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矛盾的重要方法。

三、城市发展绿色公共交通的必然性

“绿色公共交通”就是以安全、便捷、高效、低耗、低污染为目标,运用科学方法、技术、措施,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多元化城市交通系统,推动城市交通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营造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宜居环境相适应的城市交通环境。安全、环保、节能,城市道路运行能力的提升是未来城市交通的热点与重点,同时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和缓解城市交通问题。

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城市交通的骨干和支柱。城市交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对环境的影响不应只考虑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更应把社会、人文、生态、居民等作为统一范畴,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未来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是大力倡导公共交通优先和推广绿色交通模式,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核心在于倡导实施公共交通,并且建立一个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一致的多层次、全面的城市交通体系。完善的城市交通体系要以轨道交通系统为骨干,以常规公交系统为主体,以出租车及个人交通方式为辅助;以公路和铁路、航空等为对外交通的主要手段,并且要具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运用系统调配置,实现各种交通方式彼此无瑕疵衔接、协调运行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绿色交通”的理念提倡步行、自行车与公共交通方式,尽量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以此改善城市交通拥堵与空气污染的状况。绿色交通主要为公共交通、轨道交通、自行车、步行等方式,发展绿色交通目的是提升道路通畅度、减少污染、有利于社会公平和社会环境、减少建设维护费用,绿色交通系统涵盖出行工具、道路状况、车辆运行方式和交通管理办法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优化决策需要融入绿色交通理念的指引思路,分析城市的开发强度、交通容量与环境容量之间的联系,促进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使用共同发展。绿色交通发展是大势所需。

四、城市绿色交通的新举措

城市公用自行车的复兴,在成熟的交通系统下,拥有独立的公共交通网络才是绿色交通的关键。自行车在汽车大规模使用前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成为城市交通的主力军。在今天日益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中,把公用自行车系统纳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满足了人们出行便捷,可达的要求。城市公用自行车优点有:首先短途出行的优势。在城市内开辟部分道路为自行车专用道,便可减轻主、次干道的混行交通压力。自行车交通以它灵活性、低公害等优点成为绿色公共交通体系中不能缺少的部分。

其次共用自行车满足了衔接公交车的需要。即使公交地铁再发达也不可能所有人一出门就上车,而在到公交站或地铁站的路程中,公用自行车就成了最好的交通工具。

再次公用自行车的大量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自行车是标准的绿色交通工具。自行车使用人力驱动,不会造成大气污染。自行车具有无废气排放、噪声小的环保优势,成为绿色交通不能或缺的部分。

最后城市推广的绿色公用自行车项目不仅有利于改善居民的短途出行,公交系统的无缝连接,城市小I车实用率过高而造成的交通阻塞,而且公用自行车的使用还让快速的城市生活有了自觉健身的机会,让城市居民享有平等,低廉的公交使用权力。

五、城市公交系统待完善的方面分析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构建与在国内的应用、发展趋势之间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管理系统的整合与集成应用不完善,阻碍了城市公共交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公交系统发展中面对的问题是:一是城市交通布局不科学,城市交通系统在交通拥挤等问题出现后再被动规划,很容易引起各种问题的堆积;二是城区交通工具性能差距较大,公交系统发达,自行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利用率较低,降低了道路的使用功能;三是交通供需在结构和空间上不平衡。交通投入主要在主干道等中心地带,周围公交资源分布不均匀;四是公交系统如何往便民方向发展,智慧公交是很多大城市现在提倡的,市民可以通过智能公交系统提供的掌上公交、便民查询终端、公共服务网等方式查询自己出行路线和应乘坐的车次,应鼓励将信息技术、数据通讯技术、电子控制技术等运用与公交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城市公交系统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是规划上的不科学。如何优化线网,综合配套设施,科学规划是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城市公交大部分已经更换清洁能源车,对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做出了努力。私家车对城市的拥堵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减少私家车出行就要在居民的观念里种下公交系统发达便捷,完全满足用户快捷,方便。

其次城市现在都有公交专线,但是在上下班高峰,公交专线照样会有车通过,规定出来并没有很好的遵守。这就是指令缺少权威性,只有保证各项交规的顺利执行,城市交通才能有序进行。

最后公用自行车的推行,建设完成共自行车服务站点,投入满足需求数量的公共自行车。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成后,各站点与地铁、公交车、出租车共同构建起“四位一体”的“大公交体系”。但共用自行车还存在诸如“自行车损坏”、“锁止器故障”、“没有遮雨棚”、“站点分布不均”、“不知客服电话”等问题。共用自行车不仅是设点放车还存在大量的后期维护,设点的前期调研等问题。自行车的专用车道也很重要,好多道路没有自行车专用车道,有的被路边随意停放的汽车占用。只用加快完善自行车管理和自行车行车区域,自行车加入的公交系统会越来越满足居民的出行要求。

六、结语

笔者从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产生原因出发分析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法DD绿色公共交通体系的建立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举措。同时对把自行车系统纳入公共交通做出了优点分析并对线性的公共交通系统不足突出了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1]光明网.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四个关键词.2015-12-5.

[2]郑杭生.社会学对象问题新探.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

[3]管驰明,崔功豪.公共交通导向的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探析.城市规划,2003(10):39-43.

[4]何玉宏.城市交通:一道跨世纪的难题.新东方,2000(1):53~58.

第7篇

 

关键词: 公交 电子 运输 系统 应用

 

智能电子运输系统的内容:北美、北欧和韩国在智能电子公交运输系统研究方面各有侧重,美国虽然起步晚于北欧和韩国,但从电子智能公交运输研究领域和内容看,美国的its研究领域较宽,研究内容也比较丰富。在1995年10月份以前,美国iwhs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先进的公共运输系统、商业车辆运营系统等方面。目前美国的its研究集中在7个领域共29项研究内容。1998年美国交通运输部门确定电子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项目为311项。下边主要介绍its的7个领域研究内容,这些内容如过应用于我国的公交领域,将会对公交运输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及安全便捷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 出行和运输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了6项主要内容:① 出行者服务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可以为出行者提供快速服务,如出行者到达目的地的位置、工作时间、食物供应情况、停车场的情况、车辆修理站、医院和交通警察办公室。② 路线引导系统。它为出行者提供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行驶路线。③ 交通控制系统。为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提供一个自适应的智能控制系统,从而改善交通流状况,为公交车辆提供优先权,以缓解所有机动车辆的交通拥挤问题。④ 交通事件管理系统。帮助公共和民间机构迅速确认突发事件并作出响应,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交通的影响。⑤ 车辆排放物的检测和控制系统。系统采用先进的车辆排放物检测设备进行空气质量监控,并采用一系列措施控制污染。⑥ 在线驾驶员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驾驶员的引导系统和车内标志系统。 

2 出行需求管理系统 

2.1 出行前的信息系统。出行前的信息是指出行者出发前在家中、工作地和其他地方所获得的出行实时信息,如公共交通线路、时间表、换乘和票价等,另外还有城市间长途出行和休假出行信息,以及实时的交通事故信息、线路变动和线路行车速度等信息。 

2.2 合伙乘车的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可以非常方便地提供合伙乘车信息,这样可以减少小客车的交通流量,缓解交通拥挤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这不仅对工作出行的人有利,而且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3 需求管理和营运。该项研究通过制定运输需求管理和控制政策,减少个人单独开车工作出行的数量,促使人们更多利用高乘载率车辆和公共交通运输,并为欲提高出行效率的人员提供更多的备选出行方式。 

3 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3.1 公共交通管理。为了改善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它主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对车辆及设施的技术状况和服务水平进行实时分析,实现公交系统营运、规划及管理功能的自动化。 

3.2 途中换乘信息。该项研究可为使用公共交通运输方式的出行者提供实时准确的中转和换乘信息,帮助出行人员在途中根据需要作出及时的换乘决定并调整出行计划。 

3.3 个体的公交运输。这种公共交通运输可以满足个人非定线或准定线的公共交通运输需求,为乘客提供非常方便的服务。 

3.4 公共交通运输安全。它为公共交通的乘车人员和驾驶员提供一个安全的运输环境。 

4 电子收费系统 

电子收费系统是为用户支付通行费、车票费、存车费等提供一种通用的电子支付手段,目前我国只是应用ic卡支付车票,未来将逐步实现一卡通,通过本卡实现公交、出租、城铁等公共交通的一卡支付。同时通过网络信息,实现收费和支付的自动化,从而推动多式联运的发展。

5 商业车辆的运行系统 

1)商业车辆的电子通关系统。这个系统要求货车和公共汽车装有无线电接收装置,确定主要行驶路线的车辆行驶速度和装载质量,以确保车辆的行驶安全。2)路边安全检查的自动化系统。这个系统为车辆和驾驶员提供一个实时的安全检查途径,它可确定哪台车辆应该停车受检。3)车载安全监控系统。该系统能自动监控商业车辆、货物和驾驶员的安全状况。4)商业车辆的行政管理系统。该系

统以电子手段办理注册手续,自动记录里程、燃料消耗报告和检查账目。5)商业车队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为驾驶员、调度员和多式联运管理人员建立通信联系,利用实时信息确定车辆的位置,并便车辆在非拥挤道路上行驶。6)危险品应急响应系统。该系统可以为执法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危险品种类信息,使其能在紧急情况下作出适当处理,从而控制危险,避免事故的发生。 

6 紧急情况管理系统 

1)紧急情况通报和个人安全。这个部分包括两个功能:其一是保证驾驶员和其他人员的安全,其二是自动通报系统在危险事故发生后,会便车辆自动制动并通知救援机构。2)紧急情况车辆管理。这种车辆管理首先必须具有公共安全机构,由该机构与车队管理部门建立直接通讯联系。 

7 先进的交通控制和安全系统 

1)避免纵向碰撞。这个服务系统主要目的是减少车辆间的首尾相撞、车辆与人和物相撞。2)避免侧向碰撞。为防止车辆离开道路产生的车与车、车与物的碰撞,该系统设置的监控器可以观察到驾驶员看不到的地点,同时警告驾驶员避免即将发生的碰撞。3)避免交叉路口的碰撞。这个系统可以警昔驾驶员防止在逼近和穿过交叉路口时发生的碰撞,在交叉路口通行权不清楚的情况下,提醒驾驶员小心驾驶。4)拓展视野防止碰撞。改善驾驶员的视野,使其避免潜在怕的碰撞。该系统还可以帮助驾驶员遵守交通标志和信号。5)碰撞前的预防措施。为了保证乘客的安全,在不可避免棚撞的情况下,应预先采取一些措施,防止人员伤亡。6)安全预报系统。该系统能实现对驾驶员、车辆、道路状浙的预报,例如:装在车内的监测器,在驾驶员瞌睡时,警告他(她)注意行车安全。7)自动化的公路系统。该系统能提供一个全面自动化的运行环境,实际上是创造一个电子智能的运输系统。 

电子智能运输系统是交通运输领域研究的前沿,是实时交通信息理论和新技术的综合运用,因此新的问题也会不断涌现,经过数年的研究和电子智能运输系统的内容项目逐渐应用,相信我们会达到和实现安全、便捷、舒适的城市一小时经济公交运输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建国,《电子新产品开发》,《经济》,2008年,3期. 

[2]林正,《电子视窗应用程序》,《才智》,2010年,2期. 

[3]倪彬华,《信息新技术的发展》,《科技信息》,2006年,3期. 

第8篇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可以实现国家环境保护国策,也是实现国家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更是节约用地的有效方法。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也是21实际交给地方政府的重任之一。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这项策略的现状是什么?如何快速把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下面,就让我们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公共交通优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在公共交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并逐渐发展成为支撑我国各大中城市客运交通的主要交通方式。但是随着发展的进行,它也逐渐显示出较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1公共交通线网络密度低,而且布置不合理。随着城市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城市道路的建设越来越跟不上步伐。在我国,主要城市中的交通线网络密度远远小于国外,除了南宁外基本上都小于三千米每平方千米。而且在布置上都集中在主要干道上,交通线路离居民居住地较远,居民乘车前要花很长的时间步行。

1,2行驶环境差。现在有很多的公共交通车辆发车、到达时间不准确,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公共交通车辆行驶车速低,交通堵塞严重。根据调查,在大城市中,撇去高峰时段不算,单就平时的时间,行驶车速都小于15 km/h。而且一些城市中甚至还没有建立公共交通专用道,这让乘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乘坐交通车辆上。

1,3服务水平低,运行效率差。由于我国的公共交通车辆尚不具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以及全新的调度系统,这使得公共交通车辆的运行效率很差。在国外,一般都会采取由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以及电脑的控制所构成的公共交通

调度系统,以此来确保车辆的准点到达及发车,而且还建立了公共交通换乘系统,使乘客可以得到更好的服务。

1,4公共交通站设置不合理。就目前来说,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公共汽车交通车站一般都设立在交叉路口,这样看似缩短了乘客的换乘距离,但实际上却给交通带来了不便,对城市管理的进行带来了麻烦。因为在交叉口设置车站,候车人群集中于路口,高峰期时甚至挤上机动车道,导致机动车不得不绕行,这样一来就使得本来就拥挤的交叉口更加繁忙,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措施

2,1我国的人口众多,城市人口密集,土地资源随总量大,但能够利用于交通的却很少。所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我国国情所要求的,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及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措施。所以,各个地区,各级部门必须要从根本上提高认识,在心里认可并支持城市管理中发展公共交通的优先性,然后才能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快发展的进程。通过科学的规划,提高交通线网络的覆盖密度,优化运行体系,形成合理、协调、高速,与城市发展、人口密度相适应的公共交通体系。为人民提供更加方便、安全、经济的公共交通服务,以此来引导人民将公共交通作为主要出行方式。

2,2完善公共交通法律法规建设。一方面,应该明确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其所具有的社会公益性。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对于当地城市公共交通在财产投入、用地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财税扶持等方面的保障体系,加大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营、建设的投资,加强对于安全方面的研究力度。

2,3突出公共交通的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城市管理的组成部分有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以及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等,这是指导公共交通发展的重要方面。各地政府应该大力加强对于交通规划的编制以及实施,组织专项技术论证,按照审批程序来批报。并且在规划编制中,应该突出公共交通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科学配置利用交通资源。并且负责建设的行政主管应该在规划实施阶段予以高度重视,充分监督检查,对违规的现象、行为进行处罚。

2,4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以及设施水平。在这一方面上,各地政府应该加强有关于公共交通科学的研究,利用先进的技术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进行改善,向着智能化的交通体系迈进。在查询系统、运营调度系统、场站管理系统等系统方面也应该增加科技含量,为居民提供更加方便的公共交通体系,更加舒适的乘车环境。

2,5加大宣传力度。现代社会,媒体对于居民的选择影响非常大,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利用电视广告等多种媒体加大对于“世界无车日”以及“城市公共交通周”的宣传,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无碳交通的理念,培养居民的环保意识。从而鼓励居民多利用自行车或者乘坐公交出行。降低私家车的购买、使用率,以此来减少废气排放,降低对大气的污染。在这一方面,政府各部门的领导应该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起到带头作用,降低公车的使用频率。

另一方面,应当向其他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成功的城市学习先进的经验,加强对于一些公共交通服务优良、群众满意率好的城市的宣传,加大对于一些服务质量高,群众支持率高的公交企业及集体的表扬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氛围。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这一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战略思想已深入人心,但是也要看到,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任务还十分艰巨,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积极参与,建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力度,支持地方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各项工作,共同推进现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这一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战略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在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方面还有很多的地方有待完善,这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已经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及大力支持,更需要人民群众的理解、拥护以及支持。建设部门也应该联合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各项工作,共同推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第9篇

主要分析了启东市实施公交优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了目前启东市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溧阳、常州两个城市实施公交优先的成功案例,提出了在启东市实施公交优先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公交优先;存在问题;实施举措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4006502

近年来,随着启东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区不断扩展、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私家车数量的快速增长,我市道路拥堵状况日益加剧,高峰时段堵车情况尤为严重,虽然实行了高峰时段错时上下班,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践证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大力实施公交路权优先是解决城市交通出行,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2004年6月25日,国务院总理作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正确战略思想”的重要批示。上海、南京、杭州、常州等城市已经就“公交优先”的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鉴于我市城市发展速度和道路交通现状,本着“与民为本”的理念,为加快我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建议加快实施我市公交优先工作。

1加快实施公交优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是实现“接轨上海,融入上海”的战略需要。崇启大桥的建成通车,使启东真正意义上融入了上海一小时都市圈。启东的发展更多地要借助上海的资金、人才、信息等优势以及产业转移,因此“融入上海、接轨上海”已经成为启东市经济发展战略。公交事业的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启东与上海和苏南发达地区的融合,有利于接受上海强势经济的辐射效应。因此,启东要加快公交事业的发展,全面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来支撑启东全方位、国际化、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要求。

(2)是适应城市快速发展,提高城市建设水平的需要。

交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交通规划在引导城市建设空间布局,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提高城市建设水平起着重要作用。对公交事业的规划,不仅便捷了交通,方便了市民,更是拉动了整个城市建设的框架,使得整个城市的布局更趋合理,从而提升城市建设的水平,真正使得启东成为一个美丽的、宜居的城市。

(3)是改善居民公交出行,缓解道路交通矛盾的需要。近几年来,启东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中心城市面积不断拓展。预计到2015年,启东城市化水平要超过60%,城区建成面积达3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0万。然而,我市城市道路拥堵情况不断恶化,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绝大多数市民饱受“拥堵”之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可有效缓解我市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

2目前启东市公共交通发展的现状

(1)规划设计相对滞后。一是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密度低,整个公交线路不能涵盖整个城区,存在公交服务的薄弱地区;二是城市道路太窄,导致在交通繁忙地段经常出现交通拥堵的现象;三是站点布置与城市居民小区不匹配,有的小区甚至没有站点;四是城乡一体的公交战略还没有充分实施。

(2)公交吸引力不高,交通分担率较低。公交吸引力不高,在城区居民出行方式现状中,选择公交出行的比例不到10%,与现在城市一般要求的公交分担率20%相差较远,和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公交分担率70%—80%相差巨大。近年来,私家车拥有量猛增,私家车成了城市交通的主力,交通拥堵,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等城市病问题较为突出。

(3)公交公司亏损,财政补贴政策不到位。据了解,公交公司连年处于亏损状态,虽然给予财政补贴政策,但是由于运行模式、油气价格上涨等多种原因,成效不大。

(4)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公交的服务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车辆少,部分线路车辆间隔时间长,高峰时段或者节假日车辆少,乘客多,造成乘客严重不满。

3国内实行公交优先的先进典型

(1)溧阳。 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先进典型:溧阳市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加大交通资金投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大力发展城乡公共客运,着力打造城区、市镇、镇村三级公交网络,全市基本形成以城区为中心、镇(区)为节点、站场为依托、辐射行政村,城市公交、市镇公交、镇村公交衔接顺畅的城乡客运网络。溧阳市成立了客运有限公司为经营主体的镇村公交公司,所有镇村线路实行公车公营、无人售票、全程票价“1元”。2011年末,全市镇村公交通达率达到100%,实现农村镇村公交全覆盖。溧阳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切实解决了农民出行问题,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创新之举。

(2)常州。 城市公交优先的典范:地处苏南的常州,常住人口460万。近些年来,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加速,也带来人口膨胀、机动车猛增,导致交通拥堵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乘车难、行车难、停车难和秩序乱”。2006年,常州市提出“优先发展公交,来一场公交革命”的口号,“六管齐下”治理公交:一是降低票价、让利于民;二是增加车辆提高档次;三是科学规划、优化线网;四是市区城乡、公交一体;五是优化服务;六是专道提速、确保准点。设置公交专用通道,构建覆盖全市快速公交网。常州市公交优先的战略实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4启东市实施公交优先的具体建议

(1)做好公交优先规划编制工作。交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把公共交通专项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要科学编制城市公共交通综合规划,重点确定公共交通结构、线网分布、场站布局、用地规模,并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

城乡公交:首先是科学编制城乡交通专项规划,提高城乡交通网络一体化水平。以主城区为主中心,以各乡镇为节点,构建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的“村村通”事业,实现公交对整个市区、乡镇和建制村的全覆盖,形成“镇镇有站、村村有亭”的布局,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运输网络;二是根据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的发展需要,按照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合力建设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公路的建设,农村公路向行政村延伸,为实现“村村通”公交打下良好的基础。市、镇两级要加快完善城乡客运(公交)首末站、港湾式候车亭、简易上下客点等站点设施,力争实现每个乡镇都拥有公交专用场站;三是增加公交车辆配置。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划》中,中小城市每1200—1500人一辆标准车,即7—8标台万人。按照城市公交的需求来配置合理的公交车辆,为居民提供方便及时的公交服务。

城区公交:科学编制城区公交规划,城区交通规划是整个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公交建设对于提高城市建设水平,缓解居民交通出行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将公共交通场站和配套设施纳入城市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规划,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确保公交设施满足市民需要。二是要结合居民出行习惯、道路条件、客流走向,增加城区公交线网密度和公交站点,切实为治理城市交通拥堵进行长远规划。在编制规划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科学、持续发展,做到长远规划、分期实施、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处理好老城区建设与新城区建设的关系;处理好市区建设与中心镇建设的关系;处理好市区出行与境外交通大动脉的关系;通过对规划的严格实施,切实解决城市道路的功能划分和道路等级的确定,市区对外道路交通衔接等问题,充分发挥道路网络功能和作用,使编制的规划起到对城市发展与交通秩序管理的指导作用。

(2)引导非公共交通发展,保障道路畅通。实践证明城市交通功能主要依靠私家车的发展,是不现实的。城市交通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要合理引导私家车的发展,适度控制和削弱交通需求,缓解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一是实施合理的购车税额、牌照费、燃油税。对于大排量的私人汽车,应该征收相对高额的税费,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私家车消费观,也减少大排量汽车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二是根据具体的交通状况,制定不同等级的停车收费制度。对于城市中心区及其他交通比较繁忙的区域,征收较高的停车费用;对于城市的,则可以适当增加停车泊位,降低收费,通过差异化的经济手段,合理调控交通空间分布。依托交通枢纽,建设交通换乘系统,方便出行者乘用公共交通工具进城,以减少中心城区的拥堵;三是设置电动车、自行车专用车道道。严格禁止电动车占用机动车道;在设当区域(人流大量积聚的场所,如学校、商场等)设置公交步行街,只允许公共交通进入,使市民充分享受城市生活的乐趣。

(3)加强市场监管,改善公交服务水平。一是提高公交行业服务水平。公共交通企业要科学调度车辆和编制运行图,加大行车密度,及时疏解客流,缩短乘客等候时间。要加快车辆更新步伐,积极选用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的车辆,淘汰环境污染严重、技术条件差的车辆。要牢固树立公共服务意识,加强安全生产和服务质量管理,提高司乘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安全意识,实现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努力做到以最小的运营成本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二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大对公共交通发展的政策支持,城市公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公共交通企业经营和服务质量的监管。规范经营行为,依法查处非法营运、妨碍公共交通正常运行、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等行为。明确公交运营服务规范,建立以确保优质服务为目标的运营监管机制。此外,还应该广泛开展“公交优先”宣传工作,使“公交优先”意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4)实行路权优先,保证公交优先发展。城市道路资源极为有限,只有对公共交通实行优先路权,才能保证公共交通快速、便捷、安全地运行,没有“路权优先”就谈不上“公交优先”。首先,在条件合适的交通主干道合理开辟公交专用道。调整公共交通车辆与其他社会车辆的路权使用分配关系,提高公共交通车辆运营速度和道路利用效率;二是实行公交信号优先,优化交通信号配时,科学合理地设置公交优先通行信号管理系统,减少公交车辆在交叉路口的停留时间;三是要建立公共交通优先车道的监控系统,加强优先车道和优先通信信号系统管理,对占用公共汽车专用车道、干扰公共交通车辆优先通行的社会车辆依法查处,保证公共交通车辆对优先车道的使用权和优先通信信号系统的正常运转。同时,公共交通优先车道要配置清晰、直观的标线,使公共交通车辆和其他交通车辆明确区分,确保公共交通车辆的优先和专用路权;最后,要强化公交优先的法规和理念。要明确制定道路交通路权分配的法规和条例,完善公交专用道管理制度,做到公交路权保障有法可依。广泛宣传公交路权优先的理念,对道路各类驾驶员加强法规教育,使路面车辆各行其道,保证公交专用道为公交专用。

(5)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一是将扶持公共交通发展的资金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公交优先发展的财政保障体系;二是明确公共交通的公益事业属性,制定优惠政策,对公共交通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完善对公交企业的财政补贴和经济补偿机制。财政、审计部门应对公共交通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进行审计及评价,合理界定和计算政策性亏损。对公益性、政策性造成的亏损,应由政府给予专项足额补贴,并按经济增长比例,逐年增加对公交事业的投入,建立、完善长期、稳定、合理的公共财政补贴与价格优惠机制;三是提高公交职工的待遇,稳定职工队伍。

参考文献

[1]李淑庆.城市公交问题的现状分析与线网布局规模模式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4).

第10篇

(宁波市现代物流规划研究院 浙江 宁波 315042)

摘 要:文章全面分析了宁波市创建公交都市的现实基础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改革、要素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 :矛盾论;物流产业;产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U12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5.021

1 宁波市“公交都市”创建现实基础

1.1 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交通发展

2008年,宁波市全面实施了中心城区公交综合改革,建立了公交公司分地区行业发展模式,初步具备了公交区域专营的雏形,有力推动了公交系统的健康发展。2011年9月,城市客运管理职能由市城管局移交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同时划入了城市客运监管部门、市公交总公司和市场站(公投)公司,新组建宁波市城市客运管理局,依法履行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市域客运、轨道交通等行业的管理职能,公交行业管理体制逐步理顺。2012年,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改后的《宁波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条例》和《宁波市公共汽车客运条例》。2014年,市政府制定了《宁波市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2014~2018)》,公交发展的政策体制环境得到不断优化。同时,市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公共交通的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交通企业运营管理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且金额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1.2 公交基础设施得到持续改善

截至2014年底,市区公交首末站面积68.95hm2,其中场地规模达到41.85hm2,首末站总数279个,其中综合枢纽站9个、一般枢纽站36个。综合停车场10个,停车场占地面积38.1hm2。公共汽车进场率达到92.3%,公交场站标车面积仅为125.6m2。市区中兴路、江南公路、百丈路等部分主要干道局部路段设置了18条公交专用道,双向总长度78.41km。轨道交通规划了由6条线组成的放射式线网,轨道线网长度达到247.5km,换乘站20座;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开通运营,日均开行243列次,累计运营里程112.04万列公里,全线总计进站客流为1 387.51万人次;2号线一期工程全线基本实现“轨通”,1号线二期工程车站主体结构全部完成,3号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至2015年将形成轨道交通“十”字骨架,运营线路72.1km。智能公交建设初具规模,建成了基于全球定位系统、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数字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能连接各公交场站、公交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公交车辆运营调度、班线规划智能化、车辆运行可视化。

1.3 公交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截至2014年底,市区共有公交企业6家(其中国有企业3家,民营企业3家);从业人员共计10 468人,其中驾驶员7 232人;公交运营线路417条,其中主线343条,空调车线路比例达100%;运营线路总长8 772.7km,线路平均长度21.04km;运营公交车辆4516辆(5 490标台),其中清洁能源车辆1 751辆,占运营车辆总数的38.8%。公交线网布局不断优化,公交线网密度进一步扩大,市区建成区内公共交通站点500m覆盖率达到80.3%。2014年市区公交运营里程2.71亿km,客运量4.95亿人次,日均客运量182.6万人次。按城市公交服务人口计算,市区万人公共交通车辆保有量达到23.9标台/万人。公交车辆保有量、车辆档次等指标基本符合国家“公交都市”要求(见表1)。

2 宁波市“公交都市”创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宁波市正处于城镇化、出行需求和出行机动化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对公交系统发展现状的深入分析,目前宁波市公交系统主要存在六个方面问题:

2.1 公交体系结构尚未完善

目前,宁波市城市公共交通仍以常规地面公交为主,中长距离出行的轨道交通起步较晚,并且缺少服务于中运量公交等快速骨干公交系统,导致公共交通难以形成对小汽车等其它交通方式的竞争优势,公共交通客运总规模和公交分担率落后于全国同类城市。2014年,宁波市区公交出行分担率为27.9%(全方式),较“十二五”初期的2011年上升了11.8个百分点,但仍落后于深圳、广州等国内同等城市的发展水平。

2.2 公交线网布局不尽合理

目前,宁波市公交线网布局不尽合理,核心区的公交线网过度集中,无序竞争问题较为突出,核心区的重复系数达到14.3,远高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而外围地区则公交线网覆盖不足,公交线网密度与国家规范差距较大,难以提供便捷的公交服务。此外,宁波市公交线网部分线路绕行不合理,公交线网长度偏长,约31%的线路长度超过20km,个别线路长度超过60km。市区内缺乏必要的换乘枢纽,公交线路存在不合理绕行现象,降低了公交服务能力和吸引力。

2.3 公交设施规模总体不足

目前,宁波市公交场站建设进展缓慢,场站规模总体不足。首末站场站面积规模为41.85hm2,公交场站标车面积仅为125.6m2,远低国标要求的310m2~340m2的水平。同时,场站使用效率整体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交线路的布设和公交服务水平的提高。此外,宁波市公交专用道建设力度不足,现状公交专用道全长仅为78.41km,公交优先网络尚未形成体系。

2.4 公交服务水平整体不高

宁波市公交出行中,候车时间(约12min)和步行时间(约15min)占总出行时间(约51min)比例超过50%, 车外时间过长大大降低了公交的出行效率。中心城区高峰期公交车平均车速大约在16.7km/h左右,公交车辆速度慢,降低了公交吸引力。

3 宁波“公交都市”建设对策

力争成功申报全国第三批“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并在今后5年,宁波中心城区公交分担率年均提升2个百分点以上,由现状的27.9%提高到40%以上,力争达到45%,公交线网密度达到3km/km2,公交站点500m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公共交通乘客测评满意度达到80%以上,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为实现以上目标,笔者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3.1 科学规划加强调控

一是抓紧修编公交发展相关规划。按照“公交都市”理念,围绕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要求,加快编制或修编完善公交发展相关规划,合理调整公交场站布局,优化公交线网设置等。加强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将公共交通等相关专业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建立城市总体规划和公共交通规划良性互动机制,实现城市空间开发利用与公共交通发展相协调。

二是优化公交线网。加快完善以公交快线、公交干线、公交支线三个层次为框架的常规公交系统,形成公交快线与干线为主、支线(微循环)为补充,各层次线网协调发展的公交线网系统,实现常规公交线路长度合理、直达性强、重复系数合理、覆盖广。同时要推进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公共自行车、航空运输、铁路运输等科学对接。实行公交线网规划公示制度。

三是强化规划落地。按照公交发展与城市建设同步报批、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五同步”原则,从用地规划、用地管理、项目审批等方面,优先保证和安排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用地,确保不得随意挤占公共交通设施用地或改变土地用途,保证规划落地。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切实推进公交场站(换乘枢纽)建设。加快建设以公交枢纽站、首末站、换乘停车场为主体,以公交综合车场(含停车场、检测站、油气站、调度中心)、修理厂为补充的公交场站(枢纽)体系。特别要在城市主要出入口建立大型换乘停车场和公交枢纽,促进乘客乘坐公共交通进入市区。要强化常规公交与轨道、常规公交与中运量公交以及常规公交内部等的对接。简化公交场站项目前期审批程序,对地铁1号线、地铁2号线沿线配套公交换乘场站要开辟审批“绿色通道”,确保地铁的正常运营。

二是加快公交专用道和慢行系统建设。加快推进市政府制定出台的《宁波市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2014-2018)》。同时,注重结合我市六区城市格局和道路结构,构建跨组团、组团内以及片区三个层次公交专用道系统。为提高公交专用道的使用效率,合理分配和使用道路资源,要加强公交专用道管理。进一步加大公共自行车的网点布局和投入力度。

三是推动公交智能化建设。要以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建设智能公交数据共享平台、智能公交运营调度系统、智能公交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和智能公交信号优先系统等四个智能公交子系统,全面提升公交智能化水平,实现公交决策规划、公交运营调度和公交出行智慧化。

3.3 深化公交经营体制改革

一是深化公交运营机制改革。按照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行业改革。逐步整合全市公交资源,组建市六区公交集团公司,按区域组建6家下属线路运营公司和一家场站公司。政府要抓紧协调,进一步明确轨道交通地面换乘设施的建设主体和运营主体。

二是提高公交企业自我发展能力。鼓励公共交通企业开展与运输服务主业相关的其它经营业务,如拓展旅游观光巴士、教育、广告、物资采购、资产经营、场站综合开发等关联行业,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增强市场融资能力。支持公共交通企业利用优质存量资产,通过特许经营、战略投资、信托投资、股权融资等多种形式,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三是探索公交行业监管模式。进一步完善体系完整、机构精干、运转高效、行为规范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改变现有的公共交通属地管理模式,将轨道交通、中运量公交、常规公交、出租车、公共自行车等公共交通方式的行业管理统一纳入市交通运输委管理,并明确市交通运输委新增职能。公共交通行业管理部门要严格公交线路审批程序,建立线网综合评价方法及指标;规范公交客运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淘汰运行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的公交企业。

3.4 加强保障支撑

一是建立公共交通发展专项基金。市级财政每年从市区土地出让金收入中提取一定比列建立公共交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功能改造区域(一级开发地块)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由土地出让金的收益主体负责建设。各县(市)政府也可从城镇公用事业、市政公用设施、土地出让等收费和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设立公共交通专项资金。

二是完善公交财政补贴补偿机制。实行公交企业成本规制。将公共交通补贴与服务质量挂钩,合理确定政府承担公交财政补贴规模。对公共交通企业承担的公共交通票价优惠等社会福利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等形成的政策性亏损,给予足额补偿;对因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投入、冷僻线路经营等增加的投入,给予适当补偿。补贴补偿资金纳入年度政府预算,及时足额发放。

第11篇

【关键词】公共交通;民营化;价值定位;制度建设

一、城市公共交通民营化的提出

城市公共交通民营化是指将国有、公营的公共交通事业的所有权或者经营权转移到民间,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它强调运营过程中,限制政府当局在资源配置、服务提供等方面的职责来加强民营企业的职责,核心是引入民间机构,减少政府干预,满足公共需求。武汉市为例,武汉是一个大都市,据2010年统计全市户籍人口达到836.73万,武汉市城区道路长达2724公里,2010年全年公交客运量20.7亿人次,公交运营车辆为7001辆,较2009年减少240辆;公交线路由2009年的307条减少到285条,众多的人口使得人均交通路线必然较低,人们出行只能选择公交或者的士,而的士客载量有限,使得公交承担绝大部分的运输压力。由于武汉市迅速增长的交通需求,落后的交通运输网络,以及修建地铁线路而占用的大面积的道路沿线,使得武汉公共交通状况恶劣。具体表现在:首先,武汉公共交通司机服务态度较差,行车途中抽烟,打电话等等,而乘客则不注意自身素养,车内大声喧哗,乱扔垃圾。其次,公交的供不应求,使得乘客在上下车时以及车内均拥挤。再次,公交硬件设施上,道路崎岖、站牌破烂,公交车上椅凳、窗户亦年久失修;最后,武汉公交车超车等行为时有发生,公交车险象环生。2012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年份,武汉在努力申报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政府为了改善交通事业,计划全年投资182.5亿于交通运输建设。但是,应该看到,传统的公共交通运营模式已经持续多年,武汉的公共交通却是一个顽疾并未得到改善,这要求政府转变理念,谋求新的经营方式。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开放的态度对待行业经营,民营企业进入公交行业是必然的。2012年武汉交通运输要采取的举措中:推进公交发展的“五大工程”,即新建站亭、美化车厢、加装露天车站站亭、保持站牌夜间透明、安装GPS终端系统,这些措施的实施要求高效率、高质量。而民营资本自身实力雄厚,政府建设需要民营资本这些都为其进入公交行业提供基础。

二、城市公共交通民营化的价值定位

1.公平与秩序的权衡。目前武汉市公共交通依靠的是行政力量,民营企业根本不能进入,这违背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民营化可以打破行业行政垄断,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不论企业性质如何它都与政府一样是平等的民事法律主体,这要求民营企业能够公平公正地在各行各业发挥作用。诚然如此,但是应看到民营资本进入公共事业领域,使得公共交通行业缺乏了政府作为后盾力量。一旦民营企业内部出现紊乱,必会影响整个社会秩序。这势必要求在民营化进程中,既要保证民营企业能够进入该行业,同时又要有有效的制度对其进行规制,通过严格落实市场准入与招投标制度,保证进入公共交通行业的民营企业的质量。

2.效率与安全的协调。传统的公共交通经营模式以政府为后盾,资金、技术、管理完全依靠政府,使得公交行业成为一个垄断行业,行政性垄断打破了市场竞争秩序,扭曲市场运行机制,使得市场调节功能难以发挥,行业工作人员缺乏质量意识,公交行业服务低下,降低了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民营企业的进入,减少原来政府介入公共部门的机会,保证民营企业的独立性,产权明晰。而且民营企业为了获得收益谋求发展,必然寻求技术进步,提高公共交通事业的服务质量,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另一方面,作为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基于其逐利性,很可能通过垄断协议等形式,谋求自身的优势地位,这会出现新的垄断,损害乘客的利益。而且,如果企业出现亏损,为了自身利益他们会很快撤资。一旦出现这种情形,损害的不仅仅是这个行业的发展,更多的是因该行业的公益性而给人们带来不利影响,也可能因此产生社会恐慌,引发社会混乱,威胁整个社会的安定。这要求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政府要履行自己的相关职责,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管。

3.企业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博弈。首先,企业首先是作为一个“经济人”,其追求的最终目的是盈利的最大化。尽管每个企业都会通过缴纳税收、提供工作岗位等形式促进社会进步,实现一定的公益性,但它本质上仍然是追逐的私人利益。相反,公共交通作为社会公共事业它的目标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为广大群众提供便利,追求的更多是公共利益。因而,民营企业要介入公共交通领域必然需要它在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做好权衡,不能只是追求企业盈利,而要在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中谋求自身的发展。政府不能完全放任民营企业自身发展,应该为其提供适当的便利与优惠。通过完善价格听证制度与补贴制度,促进民营企业既实现其营利性又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

三、城市公共交通民营化的制度建设

1.建立市场准入与招投标制度,落实公平与秩序价值。虽然公共交通民营化有利于民营企业通过公平竞争进入该行业,但是为了防止运营过程中因企业而导致市场紊乱,政府应该采用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通过公开招投标,限制不合格的民营企业进入公共事业领域,保证进入公共事业领域的民营企业具备良好的资格,预防将来违约的发生。首先,在市场准入制度上,应该严格审核民营企业是否具备相关主体资格,其资本是否充足,信誉度、经营状况是否良好;审查民营企业提交的相关资料是否真实、齐全;组织专家对民营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进行评估,是否存在违约风险;组织律师工作团,进行法律评估。其次,在招投标制度上,政府应该公开招投标信息,保证民营企业、公民的知情权;招标过程中,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企业,保证招投标活动公平、公正、公开;并且将招投标的结果进行公开,保证中标企业被社会知晓;最后,建立良好的应急系统,保证当真正出现紧急状况如停运时,有能够临时运营的车辆以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

2.确立公私合营模式完善监管制度,实现效率与安全价值。虽然公共事业民营化能够带来效率的提高,但是政府具体应该采取何种模式和民营企业合作尚未确定。目前较为通用的模式包括:BOT模式,即建设——经营——转让模式;PFI模式,即私人融资模式;TOT模式,即移交-转移-移交模式;PPP模式,即公私合营模式;就公共交通而言,我国由于目前处于尝试阶段,不具备直接转移给民营企业的条件,因此应该采取公私合营的PPP模式。将公共交通事业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移交给民营企业,而由政府保有资产,充分发挥政企双方的优势,节约公共交通的营运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进而提高效率。为了防止民营化进程中企业撤资、企业损害社会秩序等行为出现,保证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安全,首先,应该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由于目前PPP模式仍然在探索中,对相关责任关系并不明确,因为采取公私合营的形式,政府方面可能直接认为是将整个公交行业移交,而民营企业则可以逃避上级监管。因而,应该在立法上明确政企双方的权利、义务,防止责任推诿。其次,政府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公共交通民营化,不是政府责任的市场化,民营化所要实现的是政府责任的转变,而不是政府责任完全转移给企业。政府应该转变自己观念,从原来的实施者转变为指挥者,仍然要加强对民营化进程中的事项的管理;最后,应该完善对民营企业的监管制度:第一,政府应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管,这需要政府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明确划分不同部门的职责,防止诸如交通局、物价局等部门的职能冲突,严格落实监管措施,保证企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第二,加强群众监督,为了防止企业和政府联合实行部门保护主义,导致政府权力寻租行为的产生,应充分发挥公众的检举监督作用,公民对损害其权益的行为及时举报,增强维权意识;第三,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对企业或者政府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加以披露,维护公共利益以及社会正常秩序。

3.实行价格听证完善补贴制度,兼顾营利性与公益性。虽然公交费用不贵,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因而其总额亦随之加大。而且公共交通关系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政府为了防止民营企业利用自身条件,谋求垄断优势地位,降低服务质量,抬高价格,需要为其制定明确的定价机制,通过举行价格听证会,保证消费者广泛高度的参与,真正代表公众的意志。而民营企业为了既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同时又保证社会福利,那么它需要执行相关的定价制度。具体而言,制定公交价格的具体程序:首先,应该展开公交价格、成本调查,成本主要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由于公交主要依靠的是作为硬件的车辆,那么它的成本主要是固定成本,同时包括员工的工资;其次,通过听证会听取乘客的意见,在成本的基础上,考虑乘客对公交的日常生活需要和以及乘客的经济状况,确定具体的公交价格;最后,要考虑民营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在保证乘客的需求的前提下,为民营企业提供一定的利润空间。

民营企业由于自身资金的限制,面临油价疯涨的局面,必然出现力不从心的局面,虽然政府将公共交通民营化,并不是政府责任民营化,并不意味政府完全扔掉这个重大的包袱。政府始终需要发挥其职责,应根据市场油价,按一定的比例,予以补贴,保证民营企业有一定的盈利空间。将公交发展纳入政府财政体系,优化补贴制度,采取分类分级的补贴方式。首先,根据是否是专营线分类补贴,专营线由于其独占市场获利较多补贴应相对少,非专营线则补贴相对较多;其次,根据客运量区分市区与郊区进行分级补贴,客运量大的市区补贴少,客运量小的郊区补贴相对较多,通过区别对待实现运营过程中的实质公平。

城市公共交通民营化有利于解决目前城市公共交通中面临的众多问题,提高公共交通行业的运营效率,促进社会公平,其产生发展有其必然性。但是应该注意民营化始终处于尝试阶段,因而应该加强制度建设,真正使其能够顺利运营。

参 考 文 献

[1]高鸿页.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四版[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55~171

[2]李昌麒.经济法学(第二版)[M].法律出版社,278~282

[3]邹东升.公共服务市场化并非政府责任市场化——对公交民营化改革的审思[M].理论探讨.2009(4):151~154

[4]王雁红.公共事业民营化模式分析——基于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实证研究[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1):98~101

[5]魏军.城市公共交通民营化与政府管制——以兰州市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09(6):88~91

[6]蔡翔华.公共事业民营化改革中的政府责任[J].理论观察.2006,2(38):17~18

第12篇

关键词:公共交通;信息化;发展路径

引言

目前,欧美日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公共交通信息化系统,中国对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发展非常重视。嘉兴市在2012年提出了“智慧嘉兴”的建设,而“智慧交通”的建设正是其中需要完成的一项目标。正确分析嘉兴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发展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并构建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发展路径模型,可以为嘉兴市打造智慧交通提供一份参考,对嘉兴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建设将产生重要作用。

1 嘉兴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嘉兴市的智慧交通以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禾行通”公共出行服务平台、嘉善县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引领,全面开展了智慧公交、智慧电召、公共自行车服务、汽车客运服务、危化运输服务、汽车维修服务、路网感知、行车诱导、综合信息等系统建设。

嘉兴市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了运管、公管、港航、市建委、交警、城管等各部门交通信息资源,实现了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交换和共享,“禾行通”公共出行服务平台针对不同的出行方式,面向公众提供基于实时路况、实时交通状况、人性化的出行信息服务及智能行车。停车诱导服务,使公众出行更加便利,有效提升了公共交通的载客率,减少了燃油环境污染。嘉善县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平台是交通运输部县域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试点,项目总投资超过5300万元,建设包括运载工具智能监控平台、基础设施智能监控平台、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公众出行服务系统、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停车诱导系统、枢纽综合管理系统、交通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等九大应用系统。

当然,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嘉兴市在建设公共交通信息化和推进智慧交通试点建设工作中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缺乏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体制机制的支撑;交通产业链发育不健全;智慧交通认识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等。

2 发达地区公共交通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嘉兴市的公共交通相比于国内外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纽约等地,无论在技术规范,还是管理配套,抑或是终端服务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道路网络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完善,已基本形成了环形加放射式的道路网络。目前北京市已初步建成4大类ITS系统,道路交通控制、公共交通指挥与调度、高速公路管理和紧急事件管理系统,分散在各交通管理和运营部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奥运路线、奥运场馆周边拥有120处系统控制公共交通信号。此外,还建设了公共交通综合监控系统,该系统包括视频监控、交通流检测和交通违法检测三个子系统。同时,在奥运会场馆周边和相关道路上还建设了80处电视监控点、15套交通事件自动检测系统、80套数字化视频系统。另外,车联网的提出,让车能够和网络、云端发生联系;一款车联网硬件产品,具有总里程、行驶里程、平均车速及油耗、读取和清除故障码等功能,车联网能够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是解决未来城市交通压力的一个重要项目。

放眼国外,如今英国已形成由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公共汽车、轮渡等多种交通方式组成的城市交通体系,伦敦和格拉斯哥2个城市开通了地铁线路,有7个城市开通了有轨电车,其中曼彻斯特有轨电车线路达100公里。公交专用道和公交优先通行信号十分普遍,公交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在欧洲处于较高水平。伦敦市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70%。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伦敦投入运营。目前,伦敦已有地铁运营线路12条、275个车站,总里程408公里,高峰期地铁运营车辆525辆,每天客运量约380万人次。并且伦敦市的公共汽电车线路多达700余条,市区公交专用道里程280公里,1.7万个公共汽车站,6800多辆营运车辆,日均客流约600万人次,公共汽电车运营企业9家。

3 影响嘉兴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文章针对嘉兴市,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公共交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同所有的出行者选择交通工具的行为一样,在公共交通信息化发展中,出行者首先是产生了某种出行需求,然后在主观因素影响下,选择最令其满意的出行方式,从而影响了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发展。根据嘉兴市历年公共交通量及其他有关项目数据,分析发现影响嘉兴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发展的主观因素主要有经济性、舒适性、便利性、安全性、可靠性、设施完备性等。其中,经济性在于出行者考虑的票价高低、付费方式等,舒适性包括车内环境、车况(性能、档次……)、车辆运行的平稳程度等,便利性主要出于车辆的速度、换乘的方便程度,可靠性指按时刻表是否准时到站及等车时间长短等,设备完善性包括站点信息化设备完善程度(如电子显示屏等设备)、车内信息设备完善程度(如语音报站等设备)等信息化指标。

以上是从乘客感知的主观角度分析嘉兴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影响因素,而城市的公共交通信息化发展还和许多客观因素相关联,如城市规模、城市发展水平、居民需求度等。其中,城市规模主要取决于人口数量和城市面积,城市发展水平有经济水平、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城市的建设规划等,居民需求度则在于居民满意度和居民的人均消费等。

基于以上分析列出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发展的几大主要影响因素。

4 构建嘉兴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发展路径模型

为构建公共交通信息化发展模型,我们主要以嘉兴市的公共交通信息化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发达城市和国外发达地区的发展现状,参考了嘉兴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发展相关的影响因素,从服务质量、服务媒介、服务效率三个方面对嘉兴市的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

在20世纪以前,公共交通信息化还不发达,受居民的消费水平,城市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只能被动接受现有的公共交通方式,城市的公共交通大多只能依靠人力和普通的多媒体技术;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增大,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市民们出于便利性、舒适性、安全性等方面考虑也不再满足于人工化和滞后的公共交通信息化的服务,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渐渐产生了各种公共交通信息管理、信息服务、视频监督系统和公共交通信息服务平台等,如2003年嘉兴市市区城市公交着手建设并应用了IC卡系统,公交IC卡系统因其支付不需找零、刷卡方便、节省上下客时间、减少企业假币损失、方便科学统计等诸多优点在公交行业得到广泛推广也被市民普遍接受;2012年提出了“智慧嘉兴”的建设,完善了嘉兴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2015年实现了嘉兴-杭州IC卡互通的新发展;最近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出现了“滴滴出行”“U步”、嘉兴市公交APP等各种形式的APP,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基于对公共交通信息化的主观和客观影响因素考虑,对比分析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公共交通信息化发展现状,我们预计未来嘉兴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如“互联网+”、各类智能化交通体系以及车联网公共交通信息服务平台等会朝着信息服务多样化、服务系统通用化、网络系统立体化、运营调度智能化发展;向着智能化即交通规划更科学、设施更有效、管理更智能、行为更规范发展,这不仅仅可以提高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和交通供给能力;在交通需求方向,通过交通信息服务、交通拥堵收费等系统,还可以改善交通需求的时空分布特性,使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矛盾得到缓解。

以此构建了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发展路径的通用模型。

5 结束语

根据调查数据证明,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如广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堵塞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根据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大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信息化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能否有效运行发展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能否快速发展。此外,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发展对整个城市的信息化发展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应当作为城市信息化发展和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环节来发展。

通过服务质量、服务媒介、服务效率来研究嘉兴市交通信息化的发展路径并建立其发展路径模型,能够对嘉兴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建设和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间接地促进嘉兴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发展,对嘉兴市的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军,张生瑞,胡长水.交通信息化发展评价[J].长安大学学报,2007,27(6):76-79.

[2]房建宏,陈红,徐安花.青海省交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与评价[J].青海科技,2005(05):54-56.

[3]彭昌淑,周雪梅,张道智,等.基于乘客感知的公交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3,31(4):40-44.

[4]嘉兴步入智慧交通时代.信息化建设[J].2015(02):28-29.

[5]郭玮,晋艳艳.智能交通在各国现状以及我国智能交通的发展趋势[J].理论科学,2009(05):41-42.

[6]陆化普,李瑞敏.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4,6(1):6-19.

[7]滕绍光,吴凤平.公共交通的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科学,2005,18(4):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