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村公共建筑

乡村公共建筑

时间:2024-02-05 10:29: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公共建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乡村公共建筑

第1篇

关键词:乡村住区景观;空间营造;景观规划设计

1.乡村住区景观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1.1乡村住区景观概念

乡村住区景观是以人文景观为主,主要由乡村住区空间形态、乡村建筑形态以及乡村环境等构成(如图1)。乡村住区景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首先乡村住区景观是一种外在的表象,即人们对其特征和形象的认识与了解,也就是视觉所感受到的环境物质形态;其次是除了物质形态层面外,乡村住区景观还包括了精神文化层面,也就是乡村居民的行为和活动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图1-华西村鸟瞰图

2.2乡村住区景观构成要素

乡村住区景观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长期以来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具有物质与非物质两种类型要素,物质要素根据其形成模式又可分为自然要素及人工要素,非物质要素主要为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生活层面的结晶。

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是乡村住区的景观基底,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及动植物等,各要素不仅是乡村住区生态景观的构成要素,而且对乡村住区景观的构成有不同的作用,乡村住区景观的总体特征是通过各个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2)。 图2-地形造就住区景观(自然要素)

人工要素

人工要素是人类为生活及生产而建设的事物,包括乡村住区空间形态、建筑物、道路、公共场所及住区周边的农业生产用地(如图3)。

非物质要素

非物质要素作为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体现乡村居民生活的行为和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表现为与他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民俗、宗教语言等。 图3-八卦村鸟瞰图(人工要素)

2.发展乡村住区景观的目的与意义

我国大多数的乡村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如何保持、延续和发展这些特色,使乡村住区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充满生机、活力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是很多人都在关注和呼吁的。

另外,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并不是偶然的现象,是与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相协调的,客观地看有些传统乡村的生活方式已被现代生活所取代,景观模式己经落伍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同时受到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影响,给乡村地区造成了极大地冲击,影响了乡村住区景观面貌,在这样的情况下,急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乡村住区景观的发展之路。

3.辽宁中部地区乡村住区景观现状分析

3.1现状情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将农村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的方针政策促进了辽宁各地乡村住区景观建设活动,如沈阳地区开展的百村屯环境整治及绿色村庄建设,直至目前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乡村住区的景观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住区的景观质量及居民的生活环境,但由于乡村住区整体建设的滞后,导致,问题突出。

3.2成因分析

辽宁中部地区乡村住区,由于整体建设滞后,导致整体住区景观环境仍表现为没落的面貌,景观效果欠佳。景观破坏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如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缺乏规划或规划滞后,快速城市化对乡村地区的冲击以及乡村地区各项设施的薄弱等,使得乡村住区景观效果欠佳。

4.研究成果示范案例――张家屯村景观规划设计

4.1张家屯村景观建设现状

张家屯村现状景观同辽宁中部其他地区相似,具有丰富的景观资源,也进行过相关建设,但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以及村民对住区内景观建设的关注不够,导致住区景观建设无人问津;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管理不善,导致住区内原有的景观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与利用,甚至于遭到破坏;科学系统规划的缺失,使景观建设缺乏依据,导致住区内出现局部景观亮点,但又存在与住区整体景观不协调的矛盾;原有乡土景观受城市化影响正在逐渐消失,新的景观元素逐渐出现。

4.2 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4.2.1 整体空间景观格局营造

张家屯村景观系统,从空间构成及形态特征可总结为点(节点)、线(轴线)、面(组团)、环(周边)。

点:住区中心建筑及公共活动场地等景观节点,包括住区中商业设施、集会广场、公共绿地、街头绿地、办公建筑等景观区。同时集中设置的办公设施、商业设施、集会广场及绿地也形成了住区的中心,是住区景观的最为核心区域。

线:住区内道路等线形元素形成的景观,包括道路景观、河流水域景观、防护绿地景

观等。同时中部东西向主要道路在住区内具有视觉走廊及串联景观节点的双重作用,构成

住区内一条主要景观轴线,中部南北向道路次之。

面:村庄内居住组团景观,包括住宅景观、庭院景观、住宅群体景观,是住区整体景观面貌的核心内容和外在表现。

环:周边对住区形成环绕的景观,主要为住区周边农业景观及水体。水体景观是张家屯村重要的景观元素构成,农业景观则突出了本地区的地域特点,同时也给村庄景观定下基调。

4.2.2 居住空间景观营造

(1)建筑形式结合地方情况,在原有民居形式基础上,进行材料及建筑形式的更新,利用新式墙体材料美化建筑外观,同时在原有民居的特点上进行改进,整体形式遵循东北民居建筑的结构粗壮,外表朴实的特征;其次,在建筑的个体层次上加强尺度和比例的掌握、材料的选择、色彩景观的提升和保温措施的应用,使之与传统乡土建筑在风格上达到统一,同时在功能上更加完善。

(2)住宅布局在对保持传统的独院式住宅布置形式,再以独院式住宅为单位整体形成联排式住宅。独居形式并不适合冬季寒冷的气候,因此联排式的住宅形式可以起到抵御风寒的效果。在采用联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日照间距的要求及建筑的朝向。

在住宅的布局上,应充分结合本村平原地形特点,采取集中式布局形式,同时在各居住片区内预留场地,形成公共空间,在建筑层数的布置上,采取单层与双层以组团为单位错落布置,丰富住区整体景观风貌,使住区的轮廓更加具有特色。

(3)建筑色彩采用加强色彩设计的手法,如屋顶可以红色、蓝色调为主,增加色彩的鲜明度,外立面墙采用浅淡颜色,提升亮度并与屋顶色彩相协调,窗框则可采用蓝色、黄色等鲜亮色调,在改善冬季景观的同时,从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角度,愉悦村民的心情,促进邻里和谐相处,增加对家乡的归属感。

(4)应用生态化节能措施,应对冬季寒冷的气候,同时立足于目前的经济水平,力求做到“高效、经济、可行”,力争以最少的开支达到最满意最舒适的效果。

(5)庭院空间景观在布局方面上结合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根据各家的实际情况,提供多种方案,供村民选择。绿化方面,根据本地村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庭院空间设计绿色蔬菜、花卉等绿色植物的种植区,既可满足村民日常生活所需,又可改善宅前环境状况。

4.2.3 行为活动空间景观

(1)道路景观

保存住区传统肌理关系,线形构成上以平滑曲线为主、直线为辅,体现传统乡村村落蜿蜒曲折的道路景观空间,还可增加住区内景观的层次性;路面铺装根据道路等级推荐采用不同铺装形式;完善照明、排水、景观节点等附属设施; 加强村内道路绿化,主干道结合道路两侧的防护绿带、庭院围墙外绿化和道路绿化形成村内林荫道系统。

(2) 公共活动空间景观

广场的设计上基于其功能出发共包括三个方面,集会功能,场地以硬质铺装为主,休息功能,场地以绿化、休憩设施为主,运动功能,运动设施的设置,基于乡村广场的特点,三种场地布置形式可相互协调,没有确定的界限,同时在设计时考虑老年人及儿童活动对场地的需求。

公共建筑景观集中布置于住区中心。规划公共建筑根据其不同使用性质,首先确定其体量、色彩,建筑形式与规划住宅形式统一,采用硬山坡屋顶式,其它参照上述建筑设计要点。在公共建筑的布局上,结合周边住宅,对广场、绿地等形成围和,减轻冬季对公共空间使用的影响,同时在公共建筑中设置相应活动设施,满足村民室内活动的需求。

公共绿地景观,主要作为广场的对景,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公共绿地设计上以绿化为主,辅以休憩设施,如石凳、座椅等,植物配植以低矮树种、灌木为主,少量种植乔木。

(3)亲水空间景观

张家屯村东部存在因居民进行水产养殖而形成的大面积坑塘水面,在规划中通过对原有水面的略加处理,形成本村特色的景观节点,同时也可借助其开发诸如垂钓、农家乐等帮助增加居民收入的商业设施。

4.2.4 文化空间景观

张家屯村文化空间的构建源于祖先开荒拓土的功绩,通过对张家屯村不同时期资料的收集,在村委会处形成一处文化展示场所,内容主要包括前人创业的艰难,通过传统农具的展列,使当代人,特别是当代年轻人,了解过去农耕的历史及前人建设家园的过程,增强其建设家园的信心和动力。

5.结语

乡村住区不同于城市,对自然环境依赖更强,基于乡村住区景观理念,从住区选址、布局形态入手,结合新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对生态敏感区域进行控制,而后构建整体景观格局。通过民居建筑表达,通过新技术、新材料及传统乡土形式的设计手构建传统的建筑,完善建筑的功能;行为活动空间规划设计,根据乡村地区居民活动方式的变化,对原有传统场所景观进行改进,同时营造新景观场所,满足居民行为活动的需求;文化空间景观,在乡村住区景观规划中渗透到其他场所景观之中,作为其他景观环境的组成部分,反映地区文化,增强地区的可识别性。

参考文献

1.郭瑞坤.城乡新风貌:美国篇[J].空间杂志,1999(117):37-39.

2.江益彰.农村空间研究[OL].[2003-10-18].home.省略.tw/archman106/index.htm.

3.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35.

4.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22-23.

5.李伯华,曾菊新,胡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学,2008[9]: 70-73.

6.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4-17.

7.辽宁省人民政府网.ln.省略/zjln/.

8.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9.高向鹏.人类聚居环境学对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启示.山西建筑,2007[18]:24.

10.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04.

11.李治亭. 东北通史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3.

12.俞孔坚 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 国外城市规划 2001(3):27.

13.陈志华.说说乡土建筑研究.北窗杂记[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第2篇

[论文关键词]无障碍设施;无障碍服务;观念无障碍

一、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所取得的成效

广东省法制办、广州市规划局、广州市建设委员会等相关部门人员一致认为《规定》颁布实施以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为残疾人出行提供了较大方便

广州市为了迎接“全国无障碍城市”创建工作,按照《规定》要求,对全市的道路、公共建筑、公共交通、居民小区和住宅等相关设施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在城市的道路上共计对城区七条主次干道无障碍设施进行了全面维修改造。在城市公共建筑上,共计对16家政府机关办公楼实施了入口坡道改造、无障碍厕所改造;对165家公共服务窗口单位建设改造了低位服务窗口、无障碍厕所;对10处主要交通路口设置盲人按钮及过街音响装置;对24处公共场所进行了入口坡道改造,对20处主次干道室外公厕进行了无障碍厕位改造。这些举措都为残疾人的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

(二)保证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

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人员在访谈中透露,自《规定》实施以来,广州市政府和建委都很重视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只要是新建的市政建设,无障碍设施的合格率都要求达到100%,对既有的相关设施也进行了合理的改造和维护。目前无障碍设施已覆盖城市中心的公园、绿地、商店、码头、车站、地铁、机场和火车站等。同时相关部门也更加注重人性化的建设,比如在地铁设有呼叫系统,公交车上也设有盲人语音系统方便盲人出入。

(三)无障碍服务不断提升

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广州市的客运及公交站场的无障碍设施渐趋完善,盲道可以与路面盲道相衔接,有盲文提示,扶手电梯有轮椅锁定以及低位饮水器等。经过“创文”时期进行的改造,现在客运站的无障碍设施是比较齐全的,包括盲道、坡道、扶手、无障碍洗手间、低位洗手台、升降梯等。在服务方面,对于重点旅客服务,设置求助铃,有服务员进行全程服务。

(四)为广州社会文明进步提供支撑与动力

《规定》施行8年来,广州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经过亚运会及亚残会和创文活动后,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更为广泛普及,管理也更为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广州市获评全国唯一一个由国家残联授予的“爱心城市”,广州也因为在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管理等关爱弱势群体方面做出的重大努力与突出成绩而被评为全国10个“文明示范城市”之一。

二、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规定》出台以后,广州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管理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相比内地城市而言,广州市在无障碍建设方面也走在前列,但相较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广州在这方面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具体而言,广州市无障碍设施在建设和管理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某些无障碍设施不符合《规定》的要求

1.盲道问题。有的盲道中间会冒出电灯杆,有的盲道砖在施工时就不够平整,不少盲道砖已经被损坏,很不便于盲人行走。更有的盲道时断时续,经常失踪,存在导向误区。盲道被占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特别是在某些商业区内的街道,经常能够看到盲道被摆摊商贩霸占,或被用于停靠摩托车等。

2.坡道问题。有些地方的坡道设计严重不足,甚至有的公共建筑未设坡道。很多商场、银行、酒店、公共事务机构营业大厅等地都未设置坡道,入口都是高高的台阶,肢残者根本不可能单独进入。而有的地方虽有坡道,但不设扶手,或未设休息平台,或坡道比例过大,这些都使得使用轮椅者望而却步。

3.无障碍厕所问题。番禺区内的很多商场、银行和公共事务机构营业大厅都未设置无障碍厕所。而有些公园、医院虽然设有无障碍厕所,但部分设置不合理。比如有的座便器旁虽然安装了拱形扶手,但缺少防滑设计,容易导致使用者摔倒。又比如有的残疾者专业卫生间出入口的有效宽度不能达到80cm以上,且存在较大高差。

4.低位服务台问题。即使在无障碍水平相对较高的各公共建筑内也经常存在低位服务台等无障碍盲点。由于没有专为残疾人设计的接待台,高高在上的提款机、收银台、咨询台、售票处等给轮椅乘坐者带来了较大的不便。

5.无障碍电梯问题。除了个别高层商品住宅楼、医院、酒店已经安装上符合要求的无障碍电梯外,无障碍电梯的普及率并不如人意。但已安装的残疾人电梯也仍有部分存在按钮过高、梯厢内未安装镜子等现象,导致轮椅乘坐者使用不方便甚至困难。

(二)设施的日常管理与维护问题

最常见的是路上的盲道等无障碍设施常有被损坏、占用的问题。更严重的是问题的反应渠道不够畅通,在问题出现之后不知道应该向哪个部门反映。即有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之嫌。同时,无障碍设施的利用率不够高,残疾人群体习惯于求助服务员,很多人不了解一些指示牌、显示屏和有关标志的具体含义。

(三)无障碍设施的整体规划问题

根据残联的调查,现在广州所有的城区道路无论宽与窄都有盲道,甚至在罗岗那边的高速路上都有盲道。但有些地方确实是没有盲人去的,那些盲道就只是摆设了。而同时在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方的无障碍建设又存在较大的盲点,基本很难看到与城区对应的一些基本无障碍设施。另外 某些无障碍设施在与其交接的地方存在断层,比如有些地铁站与天桥、客运站的盲道衔接有问题。这些都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协调。

(四)关于技术标准的问题

无障碍设施的具体建设标准不明,除了广州市的《规定》,2001年有《城市道路与建设无障碍设计规范》等标准,对此验收部门表示不知道该按照哪个标准进行无障碍设施的检查。在竣工验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难度,主要体现为具体标准很复杂。如果将一些规定设计为强制性规范,则会带来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比如有的小区一个盲人都没有,盲道的设置则略显多余。如每个天桥都设置电梯,成本太高,与社会发展水平也不适应。

三、完善无障碍设施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针对该《规定》存在的问题,综合各访谈对象的意见,笔者提出以下完善该《规定》的具体建议和想法:

(一)加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与改造

围绕公共交通方面,建立全方位的无障碍设施与环境。范围覆盖到广州市的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客运码头等,达到有坡道、盲道、有轮椅水平及垂直通道、低位售票口、无障碍厕所或厕位、有盲文站牌等无障碍要求。在城市道路方面,除了要加强坡道和盲道建设以外,还应在主要道路的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设置轮椅坡道和安全梯道或者直接设置垂直升降电梯。在公共建筑方面,新建、扩建、改建的办公科研建筑、商业服务建筑、医疗建筑等各类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要尽量达到100%。在特殊设施无障碍方面,80%以上的特教学校、福利企业、康复中心、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养老机构等都要达到无障碍化。

(二)通过教育与宣传使社会观念无障碍深入人心

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渠道,用不同的形式开展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宣传。把“助残日”等时间开展的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建筑规划设计人员和广大市民的无障碍环境认识,让大家都能意识到选择使用无障碍公共环境是残疾人、老年人等应有的一项重要权利,是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各行各业应力争做到观念无障碍、信息交流无障碍,并从某种意义上将它们作为单位考核的一项指标。只有不断地完善无障碍设施,同时加大教育与宣传力度,提升市民对于无障碍环境的认识,才能真正地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态。

(三)注重无障碍设施的整体规划与协调

对于无障碍设施的规划,要由中心城区向乡村发展,齐抓共管,力求覆盖乡村的重点区域,扫除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盲点。对于具体的需求,可组织残障人士参与对无障碍设施进行体验评分和评价,以最大程度实现其利用价值。

(四)各机关严抓落实并各尽其责

各级职能部门(包括残联)一定要落实好《规定》的执行力度,对没有配套相应无障碍设施的任何新建和改建项目不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予颁发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不予进行竣工验收等,通过这些手段来确保这些新建和改建项目的无障碍设施的配套性。要提高无障碍设施的使用率,不能仅仅在要接受检查的时候才开放这些无障碍设施。对于在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重大违规或者严重不作为的部门与人员,应该严肃追究其相关责任。

(五)注重投入以完善财政保障机制

因为作为公共物品的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其投入主体大多为各级人民政府,因此政府部门必须明确认识。完善财政保障机制,确保无障碍建设的资金专款专用。

第3篇

关键词:抗震防灾;村镇建设;房屋建筑

我国的村镇建设由于所处自然环境条件及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结构形式和建筑材料是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一般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都没有正规的设计和规范的施工,大多抗震性能未予考虑。

历次地震害证明,地震时大量人员伤亡集中在农村地区,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乡村建设时的布局预防措施不到位,未考虑抗震基本要求。因此,本着减轻地震灾害的目标,同时考虑到国力有限的实情,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提出恰当的抗震设防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此前,笔者曾就农村小城镇建设先后本县各乡镇进行调研,结合房屋工程工程抗震管理的实践,笔者认为,搞好农村村镇建设抗震防灾作的关键,是抓好村镇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村镇建构筑物的抗震设计和按照抗震设计施工的一程质量。

一、编制好村镇建设的抗震防灾规划是抵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一环

农村村镇建设抗震防灾规划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本区的抗震设防烈度。

第二,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区划出对抗震有利和不利的区域范围,不同地区适宜于建设的结构类型、建筑层数和不应进行工程建设的地域范围根据地震地质、地形地貌和各种环境因素划分出可能出现的滑坡、震陷、液化、水串等不利地段。

第三,避震疏散规划。按地震小区划给出的地震动工程参数,降低乡镇易损建筑组成部分,并考虑设置有足够抗震能力的可用于地震避难的场所。

第四,防止次生灾害规划。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工厂应远离村镇居民点,制定有毒物品、危险物品的安全化具体措施。

第五,制定村镇生命线工程抗震防灾规划,尽量做到生命线工程抗震化。

二、村镇建筑的抗震设计是实践规划目标的必要条件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一条之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度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就是说,该区域的基础设施、中小学校舍、乡镇企业工程乃至村镇木石结构房屋,都要进行抗震设计。

村镇建设的公共建筑、基础设施、中小学校舍、乡镇企业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应由持有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或专项资质证书单位承担。对三层以下的民用住宅、村镇生土房屋、木结构及石结构房屋,也要依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

因地制宜,选择抗震性能良好的结构型式。农村建筑的结构形式往往是根据当地的建筑材料,采用木骨架、生土墙、砖墙柱、石墙等承重形式。在农房震害调查中美明,纵横墙咬砌的砖墙承重房屋,抗震性能优于石墙、土坯墙。因此,新建村镇房屋就优先采用砖墙承重房屋。尽量均匀的设置一些横墙,且与纵墙错缝咬茬砌筑,在墙体转角处适当加一些钢筋,均能有效地提高房屋抗震能力。

三、保证建筑物的施工质量,使其具备必要的耐震能力是提高建筑物结构抗震性的关键

除村镇建设的公共建筑、基础设施、中小学校舍、乡镇企业工程和三层及以上的民用住宅必须由持有相应资质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外,三层以下的民用住宅、村镇生土房屋、木结构及石结构房屋的施工也必须保证施工质量。此类房屋的施工要考虑如下要点:

第一,在砌筑砖墙和石墙时要砂浆饱满,砌筑砂浆等级不低于,砌石要卧砌,尽可能多地搭接砌筑。

第二,砌体中设置的构造柱、圈梁及其它各类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构造柱的混凝土浇灌可以分段进行,每段高度不宜大于1米,或每层分二次浇灌在新老混凝土接搓处,须先用水冲洗、润湿,再铺一厘米厚的水泥砂浆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掉石子方可继续浇灌混凝土。

第三,土坯墙的土坯宜采用优质粘土,掺入草苇加适当的水压制而成。土坯应卧砌,并宜采用粘土浆或粘土石灰浆砌筑。

第4篇

(1)着眼提效增速,抓好全区重点项目推进

紧抓住全区“拉开框架、全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和助推器,大力推行“三重三化”项目运作管理模式,发挥重点项目管理监控平台作用,每年梳理汇总不少于80个具有良好投资导向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过亿元城市建设项目,按照“在建项目抓进度,落地项目抓开工”的原则,集中力量做好项目协调、服务、推进等工作,全力以赴推动我区重点建设项目平稳有序快速推进,以项目建设的突出成效实现城乡建设的大发展、城乡品质的新提升。

1.1做好平台开发升级。有针对性地对数字管理平台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对平台架构、核心技术、操作流程的不断优化,有效打破效率瓶颈,力争用再三年时间把平台建成更加成熟、更加高效的监控考评重点项目的利器。

1.2强化问责和考核。全力以赴做好全市棚改旧改(征收拆迁)迎考准备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对项目编排、项目推进、项目考核进行梳理和细化,形成闭合式监控链条。对现有的《考核计分办法》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更加贴近全市重点项目考核要求。

1.3有效发挥协调服务功能。依托周调度例会和月联席会,紧盯征地拆迁“关键点”和手续办理“要害项”,及时发现并化解各类难题和瓶颈。主动协助重点项目建设单位申报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和全市重点项目绿化审批通道,最大限度缩短项目建设审批周期。

(2)着眼注重品质,不断改善城乡环境

进一步巩固提升创卫工作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以便捷的人居环境、清新的生活气息、时尚的城市品质,全面展现活力、首善之区的良好形象。

2.1深入推进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计划每年投资1500万元,启动10-20个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老旧社区物业化建设工程,力争用五年时间推动老旧社区走上以“八个有”(有物管用房、有公共保洁、有秩序维护、有停车管理、有设施维保、有绿化养护、有道路保养、有维修管理)为标准的规范化管理轨道。同时,进一步创新小区整治工作推进机制,加快推进社区环境建设管理“责、权、利”重心下移,全面夯实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老旧小区整治与管理的责任主体地位。

2.2引领特色园区、街道建设。对老城区富含特色文化元素的街道进行梳理和研究,按照现代商业特色街区、休闲娱乐特色街区、风味美食特色街区、民俗风情特色街区、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等五大类别,对具有改造价值的街区进行规划设计,力争用五年时间打造一批配套完善、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业态丰富、功能互补的特色街区。首个试点项目计划以近代商埠文化为主题,改造对象将在经二路和经三路中选出。

2.3纵深推进棚户区及旧厂区改造。通过争取国家开发银行专项贷款、财政拨款、引入社会资金等渠道筹集资金等方式,启动并推进四里村、双龙、经四纬一、经二路以北等棚户区改造项目。积极利用旧厂区和工业遗址,启动并实施以“1956漫生活”文化公园、红场1952、新邻里中心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开发建设,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源、提高土地效率,促进产城融合。

2.4继续实施农村宜居环境提升工程。开展以农房建设、村容整治、道路硬化和饮水工程为内容的宜居乡村提升行动。根据全市部署,每年完成不少于2000户农房建设任务;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完成剩余27个村庄美化、亮化整治,达到两化整治全覆盖;开展面向农村贫困家庭危旧房改造工程,完成涝坡等9个特困村43个贫困家庭房改造任务;按照区政府总体安排,继续开展村内道路整修工程和饮水保障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生活质量。

2.5切实配合做好市级重点工程建设。积极配合市级相关部门做好二环西路南延二期、腊山热源厂、城市轨道交通R1线、玉符河综合治理、济南铁路枢纽联络线等工程建设,认真做好相关征地拆迁工作,及时为施工作业扫除障碍。

(3)着眼趁势借力,加快旧村改造步伐

坚持“政府主导、整体策划、重点推进”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全区旧村改造指挥部平台作用,强化职责,规范运作,确保旧村改造工作取得新进展。

3.1全力推进片区项目拆迁补偿和安置房建设。组织对九曲村旧村实施拆迁补偿安置,筹备工作将于近期展开;将南北康、兴隆安置房项目纳入城中村改造范围,使其能享受配套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尽快完成项目报批和手续办理工作。

3.2按时竣工重点道路、重点项目安置房建设。结合快速路建设工程,启动西南红庙、前后魏、井家沟部分村民拆迁安置和生活保障项目规划策划工作。同步跟进搬倒井、小岭两村整合规划策划和城中村改造相关手续办理工作。加大对接沟通和协调服务力度,确保文庄改造项目顺利实施。

3.3进一步优化城中村单村改造项目。结合安置补偿政策、资金平衡和世贸原山首府项目,进一步优化完善山凹居改造项目策划方案;加强与市规划部门对接沟通,进一步细化研究后龙窝庄、七贤、杨庄改造项目的规划策划。

3.4提前谋划山水集团厂区搬迁改造项目。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精心打造西南大门新城区,辐射带动周边岳而、魏家等5个村庄的整体开发,推动多村连片改造。

3.5深入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方式。对城中村以外的村庄,积极探索通过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等方式逐步实施村庄改造和村民安置保障。

(4)坚持惩防并举,严格行业动态监管

本着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态度,切实抓好建筑行业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保障工程质量安全、维护农民工权益,保持我区建筑行业平稳向好势头。

4.1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纵深推进全区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落实工程建设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联合市建委对建筑施工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等违法行为进行打击,不断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4.2积极稳妥开民清欠工作。面对日益严峻的清欠工作形势,进一步畅通投拆渠道,落实值班接访制度,强化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化解因清欠案件导致的不安定因素。督促街道办事处和相关职能部门落实农村集体土地上建设项目监管责任,有效遏制由违法违章建设诱发的恶性欠薪事件。

4.3扎实开展扬尘污染专项治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落实,制定检查执法行动计划,探索建立“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网络化建筑施工管控模式,从源头上消除建筑扬尘污染。

(5)坚持主动作为,大力开展建筑节能推广工作

本着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的原则,小心求证,大胆探索,以引领者的气魄和拓路者的胆识,推进建筑节能工作。

5.1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计划每年启动3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力争到“十三五”末完成不少150万平方米改造任务,全区改造完成节能改造存量面积80%以上。

5.2认真落实建筑节能相关标准。开展建设,积极引导立天唐人、华润兴隆等大型商品住宅项目审报绿色社区认证,主动指导新建项目审报二星以上绿色建筑认证,确保该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切实推进高耗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计划累计完成公建节能面积不少于20万平方米,力争到2020年,全区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降低10%,其中大型公共建筑降低15%。同时,严格执行墙体保温材料进场复检和现场抽检制度,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5.3试点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由市、区两级共同出资,全力推进既有社区海绵城市建设,涉及67个项目,总面积达1200万平方米,力争2017年底完工。

2016年工作安排

1.重点项目建设。对全区项目进行了认真梳理,确定80到100个过亿元的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全力组织推进并确保取得突破。认真细致地做好全市各类项目考核迎检工作,力争取得好名次。重点做好片区开发、棚改旧改及市级重点道路征迁项目的监督考核工作,督促责任单位明确施工计划和进度要求,综合运用专题调度会、工作简报、数字平台等各种监测评估手段,确保各类项目提速提效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2.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甄选20个左右的老旧社区,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整治内容包括新建提升社区休闲游园、绿地广场;新建规范社区便民泊车位;整修小区破损道路;粉刷、修饰小区围墙和楼体;无障碍设施建设与改造等。

3.海绵城市建设。认真编制全区既有社区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计划和方案,扎实开展专题宣传月活动。按照全市总体部署,先行试点舜玉花园社区、兴隆山庄社区、伟东二区、书苑山庄、省物资局宿舍等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4.旧村改造工作。加快推进重点工程涉及的搬倒井、小岭、文庄等改造项目,协调完善手续,保障道路工程建设任务按时完成。重点谋划启动杨家庄、魏家、山凹、岳而、王官庄等改造项目,深入细化规划方案,加快办理项目手续,尽快启动改造工作。继续深化山凹、后龙等改造项目,完善规划方案,推动项目签约落户。

5.建筑节能推广。继续向上级争取节能改造指标,力争2016年立项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继续保持在全市各区县中榜首位置。南北康安置房项目,跳出绿色建筑范畴,大力推进公建节能改造工作,积极联系成熟项目申报改造计划。积极推进南北康安置房绿色建筑评审达标,力争将其建成我市首个绿色社区项目。严格执法,有序开展节能墙材检查验收工作。

6.村居建设与整治。计划投入区级资金290万元对侯家窝坡、郑家窝坡、大涧沟东村、杜家庙、黄山店党西村、罗而村7个村庄及党杨路(国道104至黄山店段)进行村庄环境整治,预计安装路灯380盏,粉刷墙体2万平方米。另外,计划完成2000户农村住房建设任务。

7.重点道路征地拆迁。按时完成二环西路南延二期、二环东路南延、二环南路东延、顺河高架南延等市级重点建设工程涉及的土地征收和拆迁任务,及时为道路施工扫除障碍。

第5篇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理论;邻里;社区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及主要观点

1.1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

新城市主义是针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而提出来的一套改革与解决主张。由于是起源于建筑设计师群体,因而就决定了新城市主义的视角与基本思维逻辑:分析社会发展现实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城市决策、规划、设计之间的联系,而后通过改进城市决策、规划、设计去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在于:①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来看待和解决问题;②倡导回归、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重塑多样性、人性化、社区感的城镇生活氛围;③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相应的新城市主义的任务是:①修复大城市区域现存的市镇中心,恢复强化其核心作用;②整合重构松散的郊区使之成为真正的邻里社区及多样化的地区;③保护自然环境,珍存建筑遗产。新城市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要消除扭转郊区化无序蔓延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重建宜人的城市家园。

“新城市主义”的城镇和社区设计在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和社区模式,其基本理念是从传统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思想中发掘灵感,与现代生活特征相结合,以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社区来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化模式。“新城市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二是多样性原则,三是以人为本原则,四是公平原则。

1.2 新城市主义的主要观点

针对美国郊区化无序蔓延的所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城市问题,新城市主义提出其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1、针对中心城区衰落,郊区化无限无序蔓延的问题,提出了重返城市核心区、旧城复兴、卫星城镇建设的策略,通过重构松散的郊区,进行再设计和填补性的开发,使之成为复合的社区。

2、针对郊区环境恶化,标准化开发建设使乡村景观和传统特色消失的问题,提出了保护自然环境,珍存建筑遗产的策略,通过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的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的紧凑型社区。

3、以小汽车为主导,通勤距离过长耗费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重了经济负担和大气污染,对小汽车的过度依赖使许多不能开车的人们(如老人和小孩)寸步难行。因此,“新城市主义”提倡促进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以不规则的格网状道路为骨架,以区域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的地域作为基本发展单元,减少车流量,增加社区的可步行性。

4、针对低密度扩散造成土地、能源等资源的大量浪费及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效率下降,“新城市主义”呼吁提高社区居住密度,发展紧凑型、高密度居住模式。

5、传统规划过于强调城市功能分区,造成传统社区与邻里关系弱化,社区关系淡漠,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隔离加剧以及社区犯罪率上升。“新城市主义”认为发展混合居住模式,设计适合各社会阶层的各种类型和价格的住宅,提倡具有居住、商业和就业、公共活动的混合型的邻里居住社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2.新城市主义理论的三个领域

新城市主义的规划设计原理反映在三个不同尺度的空间层次上:区域:大都市、城市和城镇;邻里、分区和交通走廊;街区,街道和建筑物。

2.1 区域:都市、城市和村镇

新城市主义十分重视区域规划,他们认为规划应超越行政边界的限制而将区域作为考虑的背景,许多与城市规划有关的问题只有上升到区域层面、制定出整体性策略才能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比较适宜可行的区域规划范围,是一个大城市区或是由几个毗邻大城市区联接而成的区域。区域内的城镇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综合发展战略才会全面繁荣。同时,每个城镇也必须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与风格。城市开发应注重保护和强调这些特色。区域规划的目的是要保障和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力、社会公平、环境健康。

在城市的规模的限定上,新城市主义认为任何城市和地区的成长发展都有一定的天然限制,城市的规模、选址应该充分考虑自然因素的制约,城市的成长发展不可能突破这一天然限定,否则将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活力的丧失和城市生态基区的急剧增大,最终导致整个地区的衰退。

在城市和郊区的关系以及城镇体系结构的构想上,新城市主义把区域中的城市和郊区及其自然环境看作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机体,二者共生共荣,城市既要注重内部的更新、完善和有机组织,又要保持与郊区农田、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此外,“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多中心的有机的城镇体系结构,不同的城镇之间则存在互补的关系。中心城市、普通城镇和郊区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体系。

关于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模式,针对不同条件,新城市主义将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模式主要总结为三种:填充式开发,主要指城市内部功能的自我完善;再开发,主要指城市内部功能的更新;新的成长区和卫星城,指新城建设。同时,新城市主义注重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建设,强调不论城市发展以何种模式进行,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开发的品质而不是开发所处的位置和开发规模。

2.2 分区和交通走廊

邻里、分区和交通通廊,被认为是新城市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们形成清晰可辩的地域,从而鼓励民众为维护和发展这些重要因素负起责任。新城市主义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1.邻里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是邻里规划,邻里应该是紧凑布局、步行空间友好及混和土地利用,拥有可供选择的多种交通系统、公共活动空间,清晰的边界以及多样性的住宅和公共设施;同时该邻里理念涵盖了区域规划、分区、街坊和建筑设计等城市开发的全过程。

新城市主义的邻里单元是一种限制在一定区域中和围绕着一个限定中心的城市化模式,20世纪30年代由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被“新城市主义”予以发扬光大,并重新归纳了作为一个理想邻里的基本设计准则:

有一个邻里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每个邻里中心应该被公共空间所界定,并由地方性导向的市政和商业设施来带动;

最佳尺度是由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1/4英里;

各种功能活动达到一个均衡的混合――居住、购物、工作、就学、礼拜和娱乐;

将建筑和交通建构在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街道组成的精密网络之上;

步行优先、公共空间优先,公共建筑安排在适当的位置。

2.分区

相对于邻里,分区曾被视作是功能专门化的地区,建立在高度由专业化必将带来高效率的观念基础之上。但随着信息革命和环境技术的发展,严格的功能分区思想已不再被尊为唯一经典,分区也允许多种功能活动来支持,分区的结构则是按照与邻里的结构相类似的方式组织;有清晰的边界和尺度,有具有明显特征的公共空间,有互相联系的环路服务行人,并通过公交系统与更大的区域发生联系。

3.走廊

走廊是以连续性为特征的城市要素,它被邻里单元和功能区所限定,向它们提供入口,可以是林荫大道、轨道交通线,河流或公园通道。走廊既是邻里与分区的联接体又是隔离体。在郊区模式中,走廊仅仅是保留在细分地块和商业中心之外无形的剩余空间;但新城市主义将其视作连续的具有视觉特征的城市元素,由与之相邻的分区和邻里所确定,并为他们提供进出路径。

2.3 街区、街道和建筑

新城市主义认为这一微观层面的规划设计也相当重要,因为这是新城市主义设计原则具体化的环节,也是一个相当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城镇建筑和景观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共享的街道和公众空间,营造出让人可以步行且乐意步行的环境,在重要地段,建设公共建筑和公共聚会场所,合理配置街道、广场,鼓励步行,加强人们的社区感和场所感。街道和建筑设计应当加强环境的安全性,不能牺牲开敞空间的可达性。其中,“人性化尺度”、“美感”、“安全”、“舒适”、“有情趣”是关键原则。新城市主义提出了一些设计建议:

街区的尺度控制在长600英尺(183米)、周长1800英尺(549米)范围以内;

街道不宜过宽,以便于步行者穿越。例如:干道宽度大约34英尺(10米),标准街道宽约24英尺(7米)等等;

道路两旁及道路中央设立绿化带,美化街道同时又收缩了道路视觉尺度,减少行人穿越街道时的心理压力;

人行道至少4-5英尺宽(1-2米);

中心商业街尽量为步行专用街;

减少地上大面积停车场,改用地下停车以及沿街边停车的方式;

留出足够多的建筑退后带,与人行道、沿街停车带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城市街边公共活动空间。并设计一些门廊、凉篷、露台、台阶、屋檐出挑等建筑细节,以提高街边公共活动空间品质;

建筑物应将正面、门、窗开在临街一面,而车库、垃圾桶必须安置在背街;

建筑物风格应与周边建筑语境相协调,尊重当地的文化与历史传统;

强化突出公共建筑物(学校、教堂、邮局、剧院、市镇厅、图书馆等)的景观价值与视觉地位,以公共建筑作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

3. 两种发展模式:TND 与TOD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是,把邻里作为居住区的基本单元,在区域的层面上,通过公共交通站点来组织社区,减少人们对小汽车的依赖,控制城市蔓延。在邻里的层面上,通过创造一种适合步行的环境,增加人们的交往机会,密切邻里关系,形成一种具有浓厚生活氛围的社区。它主要有两种模式:公共交通主导的发展单元(TOD)和新传统主义的邻里发展单元(TND)。TND 与TOD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TND偏重于城镇内部街坊社区层面,而TOD更偏重于整个大城市区域层面。在新城市主义的规划实践中,两者是嵌套在一起运作的,其共同之处则体现出了新城市主义规划设计的最基本特点:紧凑、适宜步行、功能复合、可支付性以及珍视环境。

3.1 公交引导发展模式TOD

由卡尔索普提出,公交引导发展模式是以轨道和公共交通网络引导和连接散布的开发地域,就是把城市活动的出发地和目的地通过大运输公交系统连接,并且人们能够以便捷的步行到达这些站点,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交通运输和土地利用关系。公共交通主导的发展单元是以区域性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包含中高密度住宅及配套的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内容的复合功能的社区。

这一发展模式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在邻里的层面上,注重营造复合功能的、适宜步行的社区,减少对于小汽车的依赖程度,同时达成良好的城镇生活氛围;在区域的层面上,引导空间开发采用TOD模式,沿区域性公交干线或者换乘方便的公交支线呈节点状布局,形成整体有序的网络状结构;同时结合自然环境要素的保护要求,各个TOD社区之间保留大量的绿化开敞的空间,设置城市增长界线,防止无节制的蔓延,平衡内城与郊区的发展要求。城镇TOD、邻里TOD和次级地区三者在功能的复合比例、与公交的关系和密度上均有所区别,但每一种类型本身都是混合住宅、就业和公共用地等多种功能的空间单元,TOD模式试图以此有效地达成复合功能的目的。

3.2 传统邻里发展模式TND

由新城市主义的代表人物DPZ夫妇提出的传统邻里发展模式(TraditionalNeighborhood development,TND)侧重于从城市设计的角度阐述,其主要内容涵盖了诸多方面,包括诸如社区规模半径约400m,街道间距是70―100m,邻里内有多类型的住宅以及居民土地使用的多样化,可满足居民不同的需求,通过网络状的道路系统使之沟通良好;邻里中心为公共空间,公建布置在人流集散地;住房的后巷作为邻里间的社交活动的场所等等。

参考文献

1.何可人译. 新城市主义. 建筑师,2003(3)。

2.刘昌寿,沈清基.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现代城市研究,2002(1)。

3.王慧. 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与实践、理想与现实. 国外城市规划,2002(3)。

4.李杨. 对新城市主义思潮的认识与思考. 安徽建筑,2001(3)。

5.朱娟. 国内外“新城市主义”研究综述.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4(4)。

6.吴林海,刘荣增. 从“边缘城市主义”到“新城市主义”:价值理性的回归与启示.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1)。

7.秦臻,郑宙青. 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住区规划研究. 华中建筑,2005(7)。

8.金勇. 新城市主义城市设计运作趋向研究. 规划师,2003(12)。

9.戴晓晖. 新城市主义的区域发展模式. 城市规划汇刊,2000(5)。

10.王琳,曹嵘,白光润. 新城市主义对我国郊区城市化的借鉴. 世界地理研究,2001(12)。

11.单皓. 美国新城市主义. 建筑师,2003(3)。

12.钟海燕. 论新城市主义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经济纵横,2006(5)。

作者简介

第6篇

2015年,四都乡平田村进行了一场乡村实验,其中最受人瞩目的便是有建筑师参与的对当地建筑进行的改造。如今,平田村完成了向『云上平田的过度,在这一年里,这场试点试验对平田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我们到达平田村的时候,正赶上“云上平田”的二期项目“过云居”修建,这是一栋占地三百平方,有五个大房间的精品民宿,预计在今年七月开业。据“云上平田”的负责人叶丽琴说,这栋名为“过云居”的精品民宿建成之后,将会是松阳硬件设施最好的精品民宿。 徐甜甜设计的农耕博物馆,平时也用作展览或小型活动的现场使用。

平田村位于县城东北的半山之中,距离县城并不算远,只有13公里。2014年,这个登记在册只有三百多号人的村子,仅剩十几个老人还在村中居住,村落面临着严重空心化的现状。当时县里正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平田的老村长江根法和他的小儿子江斌龙便与政府合作,租下这里的23栋老房子进行规划和开发,试图让村庄得到重生。 用建筑师的话来说,平田其实是一个很平庸的村子,村里大多数都是典型的黑瓦黄泥墙老房子。

当时为在为松阳做整体规划的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教授罗德胤,作为松阳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罗德胤教授的带领下,平田村引入了国内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进行了一次小型的集群设计。在国内建筑学界,这几个名字说出来都是响当当的:原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许懋彦,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主任何葳,香港大学建筑系主任王维仁,以及毕业于清华和哈佛的年轻建筑师徐甜甜。 因为村路狭窄陡峭,建筑材料都需要用骡子来运输,工人们大多数是松阳本地人。

在整个2015年,平田村一期的改造项目中曝光最多的就是这几栋出自名家手笔的建筑。何葳设计的“爷爷家”,在改造后成为青旅,二楼设计色彩鲜艳的可活动塑料板房是最大的亮点;王维仁设计的山家清供是这里改造体量最大的建筑,现在被改造成四合院式的餐厅,用现代的轻钢结构和玻璃,在封闭的夯土墙上开了一道“缝”,改善了室内采光;许懋彦的木香草堂是目前平田条件最好的精品民宿,得益于良好的地理位置,这里有着开门即景的体验;而徐甜甜的项目则更多的偏向于公共建筑,在“艺术家工作室”中,她将原本破败的两栋房子中间的墙体拆除,让房子合二为一,用条形天窗将两座民居连接,原有的二层空间用木板包起来做两间卧室,一层和二层的一部分连成一个“凸”字型的明亮的开放空间;而在另一栋建筑“农耕博物馆”中,还使用了明瓦这种传统建筑材料,将明瓦交错排列,用传统材料创造出新鲜的光感。 香港大学建筑系主任王维仁所设计改造的“山家清供”内部。现在被用作平田村的餐厅使用。

经过设计改造后的几栋房子,已经交付于平田村使用,构成了“云上平田”的一期主体。在经过媒体的宣传发酵之后,平田村已经成了松阳的著名景点,平时专程来平田的观光客络绎不绝。在我们造访平田的当天,就碰上山下的大巴车载着满满一车的游客来到平田,这些观光客一般以摄影爱好者和团队为主,虽然不会在村内久留,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村子的消费,被作为餐厅使用的“山家清供”就担负起接待庞大团队的重任,而改造后的精品民宿和青旅的运营情况也相当乐观,入住率能够达到60%以上。 徐甜甜将原本两栋紧靠着的房屋中间的墙体拆除,用条形天窗将房子相连,使房子合二为一。

经过一年的运营,平田村的团队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人手不足,之前也没有运营经验,在服务理念上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一边是数目庞大的投资、回收成本的压力、高额的人工成本、亟待提升的理念,而在另一边,经过媒体曝光发酵之后的成果正在显现。名气有了,基础打好了,接下来但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如何最大化建筑的价值?现在的平田正在经历着“幸福的烦恼”。这场通过建筑入手,进行乡村改造的实验是成功的吗? 原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许懋彦设计的木香草堂,是目前平田村软硬件设施较好的精品民宿。在设计中,许懋彦团队保留了房屋的外立面,并在室内做了木屋装修。

建筑师徐甜甜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读。在她看来,建筑师到乡村去做民宿的初衷,源于想让乡村变得更好。平田村的“农耕博物馆”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片建筑既位于村口最显眼位置,又是当时村里品质最差最破败的,如果这么小空间差品质的建筑都能够得到修复提升,那么还有什么建筑是不能修复并重新利用的?通过建筑本身所传达出的,是让村民对自身的建筑和文化产生自信,也让外界对乡村的改造更有信心。 徐甜甜所设计的“艺术家工作室”的二楼,现在被用作民宿经营。

面对松阳和平田当下的火爆局面,徐甜甜认为,松阳适合的是小体量的商业开发,吸引小众而对文化有兴趣的人群,而非轰轰烈烈地做大众旅游,大资本的进入会对古村落产生破坏。在这股热潮中,作为试点出现的平田村,火爆、喧嚣都是暂时的。

现在的松阳正在挖掘各个古村落的“文脉”,试图以少量的资金建立村落文化,继而形成良性的乡村发展模式,而非仅仅是打造一两个火爆的乡村。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喧嚣散去,在未来的一两年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平田村”出现在我们眼前。 “爷爷家”青旅由中央美院建筑系主任何葳所设计。老屋原是一栋270平米的夯土房,改造之后一楼是公共空间,二楼是有14个床位的青旅。通过光线和有色材料的营造,呈现出年轻的气息。

第7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作用;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节能,在发达国家最初为减少建筑中能量的散失,现在则普遍称为“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率”,在保证提高建筑舒适性的条件下,合理使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筑节能具体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建筑节能使用范围:建造过程中的能耗,包括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建筑设备的生产和运输以及建筑施工和安装中的能耗;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包括房屋建筑和构筑物使用期内采暖、通风、空调、照明、家用电器、电梯和冷热水供应等的能耗。

1、实施建筑节能战略举措的现实条件

改革开放后,我国建设事业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年住房制度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住宅产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每年新建房屋17亿~18亿平方米(城镇居住建筑4亿~5亿平方米,公共建筑4亿~5亿平方米,乡村居住建筑7亿~8亿平方米),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约两个百分点,并极大地提高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增长迅猛。建筑能耗指建筑使用能耗,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家用电器等方面的能耗,其中采暖、空调能耗约占60%~70%。根据1998年估算的数据,中国建筑用商品能源消耗已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27.6%,接近发达国家的30%~40%。由于保温隔热差,采暖系统效率低,我国单位面积采暖能耗是相同气候条件下世界平均值的三倍,一些严寒地区城镇建筑能耗已高达当地社会总能耗的一半左右。中部夏热冬冷地区(过渡地区)冬季电采暖夏季空调,以及南方夏热冬暖地区(炎热地区)夏季空调越来越普遍。我国2000年空调的产销量已达1300万台(其中300万台外销),造成夏季电力高峰时供电十分紧张。

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相对匾乏。国民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行建筑节能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建筑用能浪费极其严重,而且建筑能耗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我国能源生产可能增长的速度,如果听任这种高耗能建筑持续发展下去,国家的能源生产势必难以长期支撑此种浪费型需求,从而不得不被迫组织大规模的旧房节能改造,这将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在建筑中积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能够大大缓解国家能源紧缺状况,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建筑节能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国家节能规划目标、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措施,符合全球发展趋势。

2、我国目前现状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内在空调系统节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调系统中的单体设备(如冷水机组、热泵机组、冷却塔等)的能效比的研究,而对整个系统(包括冷热源设备、风机、水泵、冷却塔等),还从未提过一个综合的评价方法。

3、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研究

1992年签署的《里约宣言》,是世界180多个国家,为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共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所做的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可理解为:人类社会当前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经济效益的增长不能以牺牲环境效益为代价。作为签约国家之一,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多项环保法规和节能法。能源、电力、冶金、化工、环境、建筑等领域,都在不断推出新技术以达到新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4. 在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

4.1 单体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沿革历史、继承文化;

4.2 关注建筑节能和室内环保。

建筑节能从哪里着手

建筑节能是建筑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节能领域的组成部分。世界平均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37%,其中,包括采暖、通风、空调、照明在内的民用能耗又占能耗的80%以上。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5%,且由于近年来住宅建筑迅速增多,年增长率高达15 %。

建筑节能应软硬兼施

建筑节能技术分为“硬件”和“软件”。“硬件”是实际工程的改进和更新,如: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软件”是热过程计算方法等软科学。

建筑节能技术“硬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利用传统技术、采用高新技术。

采暖:从壁炉、火炉取暖,发展到采用调节阀调节温度的热水、蒸汽散热器取暖,再发展到具有能源管理系统自动控制的高效供暖。

通风:从自然通风到带热回收的机械通风,再到根据需要的有控制的通风。

窗:从传热系数为(2~3)W/m2.K的红外反射覆面层玻璃窗、内充氩气的双层玻璃窗,再到传热系数仅为0.4W/m2.K的内充硅气凝胶的抽真空的双层电镀玻璃窗。

保温材料:也从空心砖、加气混凝土、保温砂浆等,发展到内含一定气体的低容重、低导温系数的材料,再到高隔热透明或半透明合成的材料。

建筑节能技术“软件”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后,达到了能够较真实地提示室外气象参数和其他因素的随机性与室内热微气候随机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然,实现建筑节能不仅需要新的设计、结构、材料、设备和控制手段,还需要实行筑立法和科学普及。

2010年建筑节能目标

新建建筑分步骤普遍实施节能率为50%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及《建筑照明节能标准》。(以大中城市为先导,2010年前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及城镇实施上述标准全面到位。北京、天津等少数大城市率先实施节能率为65%的地方建筑节能标准。通过示范倡导,推动村镇居住建筑实施节能率50%的居住建筑节能标准。

供热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展开,居住及公共建筑的集中采暖按热表计量收费的工作在大城市普遍推行,在小城市试点。

建筑节能的积极作用

对于政府来说,由于政策明确,措施得力,可有效地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改供暖计划经济运作模式为市场经济运作模式,降低能耗,节省能源,且极大地改善大气环境。

对百姓而言,由于提高了采暖品质,按需采暖,合理收费,与房改一样,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定会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建筑节能牵动每一个在集中采暖地区的百姓,实施后很快就会感到节能的重要性,大大增强节能意识,转而成为推动节能的动力。

第8篇

关键词:滚龙坝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 A

Gunlongba of Enshi, Hubei Province is the third installment of the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Gun Longba village has the greatest scale of architectures built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in city of Enshi.The whole village of Gun Longba has preserved in a relatively sound state, which is of vital importance in value of research and preservation.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ata analysis,this article is to identify some major problems. According to its natur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we proposes the values of the village;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Gunlongba’s natural, cultural and agricultural landscape to boost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tourism.

Key words:The Chinese Historic and Cultural Village-Gun Longba; Conserv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项目背景

1.1 我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进程

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了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进一步完善了历史文化名村的概念,即“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2008年国务院通过并公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条例自2008年7月1号起施行。这意味着,从国家层面明确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命名。自2003到2014年,中国先后分六批将252个古镇、276个古村落纳入国家级历史文化村镇。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滚龙坝村便是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的一员。

1.2滚龙坝村现状概况

1.2.1区位

滚龙坝位于恩施州恩施市崔家坝镇东南部一个山间平地。滚龙坝村过去为行政村,乡镇改制合村后为隶属于鸦鹊水村的自然村落。距318国道2公里、鸦鹊水集市2公里、崔坝镇10公里。村内公路已柏油化,进出十分便利。依托恩施市的旅游发展状况,滚龙坝具有很强的旅游发展潜力。

1.2.2场地现状

1.2.2.1自然环境

滚龙坝村四面环山,林木葱茏,古树参天。南北两条河水经流其间――尖龙河和洋鱼河。两条河流如滚龙状汇入了天坑,便有了村落的称谓,即滚龙坝,村落内坪坝周围诸山拱卫。

1.2.2.2乡土景观

(1)古建筑:滚龙坝村留存有相当规模的明清古建筑群,拥有恩施地区最大规模的明清古建群。建筑的整体风格,除了马头墙和屋顶的起翘装饰体现了土家族和当地的建筑风格外,基本上都是按徽派建筑的样式来建造的。其后建筑形式发生了改变,虽然有吊脚楼的向存道屋厢房已毁,但仍可以从现存的建筑和村民的介绍中发现土家族建筑文化与徽派建筑已在此有了充分地结合。

(2)古墓:滚龙坝村的墓葬主要分布在茅坎山、马鞍山、尖银山等地,以茅坎山墓地最大,称祖坟岭。有些墓葬虽下葬于明代,但由后代族人在清代补立了墓碑。

(3)古树:滚龙坝村四面环山,林木葱茏,古树参天,风景秀美。滚龙坝现存树龄500年以上的古树7根,分别为青檀(俗称糖果树,果实味甜可食)与银杏。

1.2.3 历史文化背景

滚龙坝原居住黄氏,据说于800年前迁来,另有向大元一族,即向述后、民间所传“八耳锅”向氏;后因今滚龙坝向氏先祖向大旺携家人家丁到滚龙坝落业发达后,陆续迁走。滚龙坝不仅是向氏聚族而居的自然村落,还是封建时代基层军事组织“塘” 与国家粮库“社仓”所在地。

2、滚龙坝村典型问题分析

滚龙坝作为恩施古村落的典型代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现状往往难以适应人们对现代居住生活环境的要求,保护与使用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出来。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生态

现在村落所根植的自然环境,破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山体的破坏,其二是水体的污染。滚龙坝村的山体破坏主要是由资源开采所造成的,非法开采造成了山体的严重破坏。长期以来,古村落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与水体的自净能力之间保持着平衡关系,有效避免了污染的发生。但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排水设施的陈旧落后造成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对古村落水体的严重污染。

2.2生产

滚龙坝的历史悠久,但是其生产产业比较单一。滚龙坝村耕地面积约500余亩,其中水田200余亩,基本没有经济作物,主要以打工、养殖、加工为经济来源。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旅游价值也没有开发出来,导致现在滚龙坝现在人均收入很低。

2.3生活

2.3.1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包括公共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滚龙坝村现在的公共建筑很混乱,没有完整的村委会,作为潜在的旅游景点,基本没有任何公共的旅游设施。现在的公共活动场所,既不能满足当地村民的生活休憩,更不能满足游客的所需。

2.3.2建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居民对于其居住环境有着求新求变的心理。发展中的乡村大多向城市看齐,把城市的一切看成现代文明的标志,盲目模仿大中城市的风格,不顾古村落的空间格局、尺度和原有风貌,在村落内填河建路,拆古居民建新住宅,“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盲目追求“焕然一新”的城镇风貌,这些观念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是极为不利的。

3. 滚龙坝村落价值

3.1历史文化价值

传统建筑是遗产保护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而滚龙坝历史文化名村留存有相当规模的明清古建筑群,其建筑本身也极具特色。传统建筑的存在方式是村落,村民的社会生活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因而,滚龙坝村是地域民族文化的典型体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3.2旅游体验价值

古村落作为充满历史底蕴的与城市不同的人类聚居形态,能为游客提供一种全新的精神体验。其丰富的生态资源也是区别于城市旅游的优势条件,古村落旅游是村落历史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有效途径,能够有效地推动村落发展,而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更强调古村落的文化和生活体验作用,不需要通过提高服务设施标准来吸引游客,因此可以减少对古村落的破坏,这样的旅游开发使得古村落文化通过游客得到了延续和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意义。

4.保护对策

滚龙坝村的保护现状让人担忧。针对滚龙坝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历史文化名村已有的成功做法,根据保护规划的原则,提出以下保护对策措施。

4.1加强制度和机构建设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办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制定适用于滚龙坝村实际的保护管理办法,通过法律手段进一步完善保护工作,使村落保护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4.2加强宣传提高保护意识

通过各种途径和多种形式,强化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调动村落居民的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和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全面开展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和普查工作,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制定严格的保护制度和保护规划,让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都能自觉地参与到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中来。

4.3积极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

通过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保护方式,促进古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以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保护理念,认真处理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拓宽保护资金的投入渠道。对滚龙坝村的保护行动必须是一种动态的保护。

4.4寻求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最佳途径

保护活动并不是静止不动地保护,健康适度的旅游开发等经济活动,在展示遗产风貌和筹集保护资金等方面,反而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做到保护规划与旅游规划相衔接,共同指导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施,而在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事业快速发展时期,应未雨绸缪,及时对古村落的旅游容量进行合理预测,保护好历史建筑及其环境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以防止旅游过度保护对村落造成无法逆转的伤害。

5、总结

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与淳朴热情的民风民俗,更增加了这片土地的魅力。村落的发展需要村民的热爱、政府的指导与游客的关注。只有各方面的相互作用与努力,才能将滚龙坝的发展带入一个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张斌少数民族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策略反思 华中农业大学资助创新基金项目(2009JC014)2010-11-01

[2]张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研究――以岳阳县张谷英村为例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5-09.

[3]赵勇,崔建甫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研究 2003-11-14

[4]武静鄂西纳水溪古村落景观及其变迁研究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6

[5]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3-6

[6]《向氏族谱》编纂小组.恩施滚龙坝土家族向氏族谱,2002

第9篇

夕阳下,红土夯成的建筑群笼罩在一片金黄中,愈发古朴沧桑。曾几何时,这里是一条重要的商道必经之路,我似乎还可以听到驼队铃声,然而繁华如过眼烟云,大漠黄沙掩埋了曾经的辉煌,只留下空荡荡的古堡让后人遐想。 这种典型的北非要塞建筑被称为“Kasbah”,住宅和粮仓都被建成堡垒样式,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

翻越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High Atlas Mountains),我们进入了瓦尔扎扎特(Ouarzazate)省的Ounila Valley山谷。面前一条溪流缓缓流淌,对面隆起的山坡上,赫然矗立着一座红褐色古堡,红土房屋远近高低错落有致,这就是1987年被列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Ksar of Ait-Ben-Haddou)。Ksar在阿拉伯语中是“设防的城堡”之意,这处乡村防御工事扼守着一条穿过撒哈拉沙漠的重要商道。

穿过柏柏尔人村落,来到河边,二月是枯水期,溪水见底,踩着鹅卵石便过了河。一个红衣老者从古堡大门后闪现,和向导低语了几句,便又不知去向。此刻游客寥寥,我沿着台阶走上去,村落的构造逐渐清晰起来。环顾四周,高大的红土墙十分牢固,除了小贩,里面还住着几户人家,据说因为筑垒的维护成本太高,村民大多搬去了河对岸的新城居住,现在差不多是个纯景点了。我甚至还发现一处民宿,只是住在这里行李搬运都成问题。

按照当地人的说法,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最早建于公元8世纪(757 A.D),由柏柏尔人打造,令人颇感惊奇的是,这个没有过多科技知识的民族,却能够从这个地形非常恶劣的地区提炼出一个如此美丽的栖居地,不得不说是一大奇迹。伊斯兰教出现后,中东的阿拉伯人逐渐征服了这些北非原住民,改变了他们的,但是古老的传统却蛰伏于穆斯林的神学中,生生不息。

如今的筑垒村,大部分建筑完成于17世纪之前,沿用了南部摩洛哥的传统建筑技术。作为河谷边上众多城堡式村庄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一座,全部用红土和木材作为材料垒房,泥砖的制作工艺十分简单,先把泥土和稻草混合灌进木模,再放在阳光底下晒干。以“干打垒”方式,层层叠叠依山而建,颇有气势。这种典型的北非要塞建筑被称为“Kasbah”,整个村落由六座Kasbah建筑群组成,四周还有箭塔进行辅助防御,防御墙内的住宅和粮仓都被建成堡垒样式,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易守难攻。

民居一座连着一座,建筑物多为三樱底层是马厩,二层是粮仓,三层是住宅。此外,村庄还建有监视羊群的公共小屋、清真寺、村民会议室等公共建筑。我注意到这里的建筑物都没有窗户,采光只是依靠长廊透进的阳光。全村的粮仓建在山顶上,十分坚固。外敌人侵时,全村人便退守到这里进行防御。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房屋都被废弃了。

一户人家将自家改成了咖啡馆,进去参观了下,如果不赶时间,在这里喝上一杯薄荷茶,看看风景也不错。进到屋里才发现,这种红土夯制的建筑隔热性非常好,由于泥土不易导热,尽管撒哈拉沙漠地区的阳光强烈,屋里却清凉宜人。屋顶则是由一种带有苦味的柳木编织而成的,散发出一种可以驱逐昆虫的味道。这些建筑物没有任何蓝本效仿,而是完全根据生活在其中的柏柏尔人的实际需求来建造的,很实用。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描述:摩洛哥南部建筑的经典范例,一组由高墙围起来的土制建筑,典型的前撒哈拉居民聚居区。这种建筑形式几个世纪以来,不仅影响了周边国家如毛里塔尼亚、利比亚等国,非洲其它地区的土质建筑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也继承了北非柏柏尔人的传统。

作为撒哈拉沙漠地区民族建筑特色的代表作,也是非洲最杰出的建筑精品之一,曾经有三百户人家居住在里面,然而当商道的繁华不再,随着时间的推移,村落也逐渐被当地人遗弃,几近成为废墟,以至于几乎无人知晓。泥土建筑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了,虽然这种建筑有着自己特有的美丽。如今这座村落是摩洛哥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被誉为“摩洛哥最美村落”。

此地受到众多好莱坞导演的青睐,从六十年代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到九十年代的《木乃伊》、《角斗士》,二十一世纪的《亚历山大》等20多部著名电影都在此取景,让这里享有“摩莱坞”之称。附近甚至诞生了一处摩洛哥最重要的影视基地“瓦尔扎扎特电影城”,作为近百部电影的拍摄基地。

黄昏下,我站在山坡顶上欣赏落日美景,看着光线将大漠渲染的如梦如幻,坍塌的残垣上,高低不平的粗糙砖块,远处的小型绿洲都历历在目。四周静悄悄的,只有风的声音,诉说着柏柏尔人的故事…

第10篇

内容摘要:近代社区规划理论始于花园城市的构想,到今天已经有大量的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近代社区规划理论做了述评:社区的概念、社区规划的基本单位和社区规划的基本原则,并指出在未来的相关研究中,应当在邻里单元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更侧重于把个体家庭作为社区规划的基本单位,更加注重人文主义在社区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社区规划 社区 邻里单元

问题提出

人类自诞生以来,一直都是以群居的方式在地球上生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群落与城市。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使城市原有设施出现不足,居民的生活环境受到影响,如何规划好社区,为居民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成为了许多学者研究的问题,由此便产生了许多社区规划理论。

综合已有的相关研究,社区规划理论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社区”一词来自于国外,英文里称之为“community”,英国思想家威廉姆斯(Williams)认为社区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泛指实质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另一方面是指一种抽象的关系性质;自19世纪开始,社区的概念得到了不断的延伸,进入21世纪后,社区被定义为,由不同特性的人所组成的团体,它通过社会关系将不同人格特质互相连结,并分享共同的观点,甚至是活动的参与;我国大陆地区的学者则认为“社区”是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是以住宅区为依托的、以社区居民委员会所辖地域为界的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单元(陈眉舞等,2004)。

社区规划的基本单位

霍华德(Howard)的花园城市。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花园城市的构想,标志着社区规划理论的发端(郑凯仁,2000)。后人把社区规划的基本单位称为“Howard”,一个Howard包括160英亩的土地和大约5000的人口,六个Howard组成一个城市,通过对农业、工业、居住、公共空间的分区规划,一个较小的计划性社区组织可以被创造出来,各项生活功能都能在这一社区组织内独立运行。

Perry的邻里单元。邻里单元(Neighborhood Unit)概念是Perry于1929年提出的,他认为社区规划的基本单位应该是邻里单元,邻里单元具备以下特征:人口规模应能足以维持一所小学(约为5000人);面积大小约160英亩,居住密度每英亩约为10户,学生上学的徒步距离不超过0.5英里;主要干道和通过通道路不会穿越邻里单元内部;内部街道系统采用囊底路、弯曲设计以及明亮的表面来提升邻里单元的安全性及舒适性,减少邻里单元内部的交通活动;学校是邻里单元的中心;邻里单元设施如图书馆和社区服务中心等靠近小学,公园及其他休闲区域应适当的分配在整个邻里单元内。 Perry的邻里单元模式认为未来的人们应该以教育设施及邻里单元中心组织作为新的生活中心。邻里单元理论是后来许多相关理论的主要依据。

Stein的邻里单元。Stein在他的邻里单元理论中主要加入了超大街区的观念,他主张,邻里单元的中心除了学校外,还应有小型购物中心,三个这样的邻里单元组成一个超大街区,它里面再设置高中和一到两个主要的商业中心。而这些设施的步行半径由Perry所提的0.5英里增加到1英里。这样的一个超大街区才是社区规划的基本单位。

Jose Sert的邻里单元。Jose Sert同样主张邻里单元应当是社区规划的基本单位6,但他认为的邻里单元与前人研究不尽一致:小学应该是邻里单元的中心,6到8个邻里单元组成一个城镇,人口约为5.6万到8万人;由家里到小学的最大步行距离应该降到0.25英里。

新都市主义下的邻里单元。二战以后, “新都市主义”规划理论便应运而生。新都市主义较突出的思想在于以下两点:邻里单元的混合多样使用。邻里单元内要包括住宅、商业、工作、娱乐等不同性质的建筑物,提供不同的住宅形式使不同收入的人也能混合居住在一个邻里单元之中;以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为优先。运用公共空间及公共建筑特有的公共性,来加强社区识别,配合有等级的街道、街廓、广场,加强社区中心的角色,成为社区地标。

相比以往的邻里单元理论而言,新都市主义的邻里单元更强调邻里单元中心与边缘的空间结构,并考虑到区域成长的概念,解决过去随着郊区发展而衍生出的边缘城市;其次,新都市主义缩小了邻里单元的范围;此外,新都市主义更重视私人领域与开放空间的边界,鼓励以公共领域引导居民互动来形成城市生活的模式。

社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自霍华德提出花园城市的构想以来,社区规划领域产生了许多的理论,每一种社区规划理论都提到了社区规划时的基本原则,有些基本原则也被很多理论所共有。综合来看,这些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 群聚发展

群聚发展原则最早来自于霍华德所提出的花园城市构想,他的这一构想始于如何构建一座城市,但最终的落脚点就在于如何让居民住宅群聚发展,从而释放出更多的公共空间用于城市绿化。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在于,土地开发如果能群聚式的发展住宅,使得人们更为密集的住在一起,缩小住宅本身所占的土地面积,就能节约土地开发,从而提供出更多的公共空间,保留更多的自然环境,或做其他的用途。

(二)郊区扩散

1960年,美国开始有私人到郊区去兴建新的市镇,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资助郊区新市镇的建设,大量新市镇的开发使得郊区生活成为美国人主要的生活方式;美国宾州大学葛拉尼(Golany Gideon)教授将新市镇定义为:“结合城市与乡村环境,新建或扩大城市集居地,成为一个有计划的社区,绕以绿地或农地等开放空间,共同形成新市镇的整体,新市镇具备足够的独立性,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自足性、自持性及自制性。往郊区兴建新市镇的目的在于缓和大城市人口、住宅,交通的压力,促进区域之社会与经济均衡发展,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有创意且舒适的生活。这种将人潮往郊区扩散,依靠汽车联系城市与郊区的作法虽解决了城市中心人口增长的压力,但也使城市无限扩张,市中心不断衰败,造成了大量的治安问题,交通问题,税收及污染问题;此外,驾驶汽车虽然改变了日常生活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但也使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机会减少,人与朋友、社区的互动减少,人情冷漠、社区关系淡薄等问题也开始凸显;最后,开发者往往热衷于独栋住宅的建设,很少考虑到使用大众交通工具,这就使得年长者、青少年及小孩等不会开车的居民失去了行动自由,而形成了年龄和族群上的隔离。

(三)计划单元整体开发

计划单元整体开发原则最早由美国学者Babcock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主要是为了应对当时的美国政府在土地使用分区管制上所施行的僵化的规章制度,这一原则使得开发商在开发社区时,可以在面积大小、房屋形式,房屋密度等政府有所限制的领域更加富有弹性;计划单元整体开发原则的应用比群聚发展原则更为广泛,除了住宅区之外,也可应用于商业区,工业区等,它的特点在于:计划单元整体开发通常包括大面积社区的开发,有时甚至可以为一个新市镇进行开发;计划单元整体一般包括建筑形式和混合的使用,而非单纯的发展;计划单元整体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采用阶段式开发的模式。

(四) 邻里单元为先

除了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构想外,其他的主要社区规划理论都以邻里单元作为规划的基本单位。以上3条原则所代表的相关理论也是如此,但它们在具体的规划操作中更加强调“从社区到邻里单元“的由外而内的顺序,而Andres Duany(1998)提出的传统邻里单元规划理论(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TND)则以邻里单元为先,强调首先应当进行小尺度的规划,然后再向外扩展去进行整个社区乃至城市的规划。

(五)大众运输导向

采用大众运输导向的社区规划被称为大众运输导向规划(TOD),由Calthorpe(1993)提出,他主张社区的土地配置应该采用混合使用形式(mix use),社区的中心应为大众运输场所及核心商业区,混合了住宅、零售、办公、开放空间及公共使用等各种使用类型,采用开放空间的形式,它鼓励人与人在这个开放空间相遇,共同组成一个紧凑、健全的社区结构,并力图营造一种适合步行的居住环境,使居民与上班族能方便的在地铁、公共汽车及自行车之间进行选择。

此外,Calthorpe还认为,大众运输导向规划包括两个层次上的规划:都市层次和邻里单元层次,都市层次强调社区应当在运输干道上,以轻轨、地铁、铁路或快速公交路线为主要交通方式,社区中有高强度的商业使用区,并适当提高住宅密度;邻里单元层次则是沿着次要的公车支线发展,提供住宅及地方服务性商店。不管是哪一个层次上的社区,都有着四种主要的土地使用类型:核心商业区、住宅区、公共用地及次要地区。小型核心商业区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便利零售及地区业,大型核心商业区则综合了超级市场、餐厅、商业服务、娱乐、就业及轻工业,二楼以上可以作为住宅使用;住宅区必须设置在与社区中心便利可及的步行距离内,住宅形式多样化,主要有独户式住宅、单人式住宅及公寓等;公共用地用来服务当地居民及上班族,包括公园、广场、绿地和公共建筑等,主要在于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居民的需要;次要地区为规划步行距离半径外的区域。

结论

社区规划理论的落脚点都在于如何提高社区居民的居住品质。近代社区规划理论始于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构想,之后伴随着由“美国梦”带来的郊区扩散,最后回归到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都市主义”。纵观所有的社区规划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学者们已经意识到居民在社区内的生活构成了紧凑、多样的生活环境,应当是未来城市规划的方向,而以“家”为出发点的生活路径,是影响社区环境最重要的因素,以往按照平面的土地使用分区来规划社区的做法稍显不够。可以预见,今后的社区规划理论,应当会在邻里单元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更侧重于把个体家庭作为社区规划的基本单位,更加注重人文主义在社区规划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MacQueen, Kathleen M. McLellan, Eleanor, Metzger, David S.Kegeles, Susan, Strauss, Ronald P., Scotti, Roseanne, Blanchard, Lynn, Trotter Ⅱ, Robert T,What Is Community? An Evidence-Based Definition for Participatory Public Health [J],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Vol.91, Issue 12,2001

2.陈眉舞,张京祥,曹荣林.我国城市社区规划的理论构架及其实践机制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

3.郑凯仁.以新都市主义观点进行住宅社区规划之研究[M].(台湾)成功大学,2000

4.Owen, S.H. and M. S. Daskin.Strategic facility location: A review[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arch,1998(111)

5.David, A. Models implementation:A state of the art[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arch,2001(134)

6.John Morris.Urban Spaces. Visual Reference Publication,1995

7.Batty,M.Agent-based pedestrian modeling[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2001(28)

8.Duany Andres.Our Urbnism[J]. Architecture,1998,87(12)

9.Peter Calthorpe.Next American Metropolis:Ecology,Community,and the American Dream[M].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1993

作者简介:

第11篇

引言

保护历史性的建筑物和场地就是保护功功空间的特征,大多数公共空间有私人拥有的房产组成或者充满了私人房产。作为政策,历史建筑保护的目标是保护从公共观察点看到的建筑外观和公共课达到的场地,而更为准确地说,历史建筑的保护除了建筑的外表和周边建筑环境外,还包括内部空间的修缮,这是对于他整体性保护的原则。同时,从古建筑保护专业的角度看,古建筑保护必须坚持在保护文化和建筑资源以及公共空间特征的同时,要保护私人房产的权利.规章政策必须清楚地规定古建筑保护的范围。历史建筑保护并不意味着像保护博物馆一样保护建筑,应当在发现场所中对房主有意义的东西并保持原样,重建一个场所的意义和灵魂。那么,保护好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建筑与公共建筑的特征,城市.城镇和乡村的自然和社会结构也会被保存下来,从而为城市建筑提供了可靠的平台来维持丰富意义的建筑环境。建筑和场地的形式.建筑和场地组织成整体环境的技巧.历史场所内所有建筑和场所的共同意义.以及公平和正确的文化资源保护政策的建立都是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筑形式

一个建筑给人们以美或不美的感受,在人们心理上、情绪上产生某种反应,存在着某种规律。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种规律。建筑物是由各种构成要素如墙、门、窗、台基、屋顶等组成的。这些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色彩和质感,而形状及其大小又可抽象为点、线、面、体及其度量,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些点、线、面、体以及色彩和质感的普遍组合规律。主要体现在:建筑体形的几何关系;主和从;对比和微差;均衡和稳定;韵律和节奏;比例和尺度。把重点放在建筑形式,而不是在建筑风格之上,对完整地理解历史建筑保护是很重要的方向。建筑的外部构建形式可以从组成建筑的基本元素来看,了解建筑构成需要理解基础的几何学.结构以及历史建筑和场地装饰。建筑和场地的几何学是指尺度.比例.体块组合和空间构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很多历史建筑保护需要在现有的建筑上添加构建或者在现有的历史环境中构造新建筑这样的情景。不管现存环境是单个建筑还是建筑群,评估新建筑和现有环境的协调性都需要观察新建筑的建筑构成和现有建筑的相应建筑基本元素。

二、建造工艺

建造的工艺是将建筑元素连接在一块的方法。如柱子怎么样与基础相连,拱怎么样嵌进墙里并形成洞口,老虎窗的细部构成是怎么样呈现的。这些将决定一栋建筑与周围环境融合的程度,决定一栋建筑怎样与周围的风景.相邻的人行道.街道城道路相关联.组装材料的工艺和建造公共空间的工艺,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为人知的艺术,尤其在建造住宅建筑和远离城市中心进行新的开发建设时,我们应提高认识现有的材料和工艺特色,从而在能领会历史建筑建造的公共环境特色以及历史意义。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引起工业化的革命,新兴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工艺不断涌现诞生,给古典建筑带来了许多有利条件,也向继承与发展古典建筑提出了新问题。我们要认真地保护我国历史遗产,学习和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验,结合国情,在保护文物古迹及继承祖国古典艺术传统的同时,不断探索,应用新生的技术和资源,创造出新型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型建筑。具有历史与文化意义的建筑,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以它独特的风格和传统,永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它是先人聪明才智的结晶,是宝贵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财富。

三、建筑存在意义

从历史态度和审美的视角来阐述建筑和场地的必要性,都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几个问题提出异议,首先是以时间为基础的价值尺度,这个看法认为任何超过一定时间的东西都有咯是价值;第二个是基于外表的价值尺度,这个看法认为过去流行的建筑风格都应该保存下来;第三个看法认为是基于建筑本身的价值。这个看法认为一切旧的都是好的,一切好的都不就的好。这几个看法都过于极端。把历史与建筑保护联系起来就是讲述建筑物和场地的社会和建筑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怎么讲,从什么角度讲,是非常关键的,尤其在多元文化的深灰环境中。例如,对于审美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对传达和解释建筑物和场地的建筑特色,建筑色彩.空间构成和装饰的审美都是不同的。除此之外,当前的省会结构关系也和以前不同。在这样的背景下,怎么解释历史建筑的主要结构和附属结构变得非常重要。保护需要一个附属结构,如马车房,车房是附属于主体结构的,所以要从马车夫的角度和主体结构的角度讲述马车的故事,并不是没有方法可循的。在多文化环境下确定公共空间的历史价值和特征取决于对保护标准和规范的一致认同和普遍认识的基础之上。历史建筑保护,作为政策,限制历史建筑的可以在保留建筑面貌与特征的同时,保证市民的个人权利,在不改变建筑的使用功能的同时,保护建筑外形和内部构造。

结语:

由于认识到新城市化运动的规划技术在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下,人们用传统近现代主义的方法建造新的建筑和城市。在努力描绘想象中的环境时却破坏了历史时代和场所,这是因为建筑风格与环境被破坏了,建筑物与场所的名字经常和他们本身没有一点自然和社会关系。承认现有的历史建筑的存在才能重建有意义的建筑环境与文化环境。历史建筑保护是对场所、建筑物、社区和居民生活故事的保护。

第12篇

对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的估算

参照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并结合中国统计体系、经济运行与金融管理的具体情况,我们编制了2002年-2010年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和部门资产负债表。

一、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构成:四个部门与七张子表

我们设计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共分为实体部门、金融部门、政府部门、国外部门四个部分。实体部门由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居民资产负债表构成,金融部门包括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与商业银行企业资产负债表,政府部门由中央政府资产负债表和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构成,国外部门参照中国对外投资头寸表。

在国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包括非金融资产与金融资产,而负债仅以金融负债形式出现。

非金融资产包括房地产、基础设施、土地储备、机器及设备、存货、耐用消费品以及非上市公司股份等有形资产,参照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经验,实物资产估计采用当前市值法。

金融资产包括现金、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政府财政存款、银行国内信贷、股票、国债、其他债券、国外资产等。

金融负债包括广义货币M2、居民贷款、企业贷款、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国债、政府性金融债、铁道部债务、地方政府债务、企业债券、其他债务等。

二、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估计:相关假定与说明

国家资产负债表是在各部门资产负债子表估算的基础上加总而来的。就七张子表而言,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以及中国对外投资头寸表可直接参照公布的统计数据,仅需进行些许统计口径的调整;而无论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还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均需进行必要的相关假定,方能对其估算,尤其是在考虑较长时间序列一致性的情况下。我们许多假定是基于行业数据、居民与企业调查和专家判断,其中一些还会存在不合理之处,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将不断修正。

1.居民资产负债表

在居民资产负债表中,非金融资产包括居民房地产、耐用消费品两类,金融资产包括现金、储蓄存款、国债、股票、保险准备金、其他债券、国外资产等,金融负债包括居民贷款。

在估算居民资产负债表时,进行了若干相关假定(所有2010年指当年底):

(1) 居民房地产按照重置成本进行估值,根据统计局公布的城镇人均住房居住面积、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以及城乡人口,可以推算城镇与农村的住房总面积,分别估计城镇平均重置成本和农村平均重置成本,可以估算出房地产价值。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31.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1平方米;城镇人口6.70亿人,乡村人口6.71亿人;城镇平均重置成本为3200元/平方米,其中建筑成本为1800元/平方米,土地成本为1400元/平方米,包括土地成本的理由是开发商一般都需要购置土地用于住宅建设;农村平均重置成本600元/平方米,仅包括了建筑成本,不包括土地成本。理由是农村土地市场缺乏流动性因此难以估价,而且农村宅基地政策在可预见将来没有变化的迹象,即基本可以确定农民可以在不发生重新购置土地的条件下重建住宅。

因此,2010年,城镇居民住房总价值为67.7万亿元,农村住房总价值为13.7万亿元,全国居民住房总价值为81.5万亿元。

(2) 居民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是总市值减扣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持有股票市值后,按照居民与企业股票持有比例为2∶1的关系下进行估算的,2010年为10.1万亿元,占总市值之比为37.9%。

(3) 居民和企业持有的其他债券,是在考虑居民和企业通过基金与理财产品对企业债等间接持有的方法进行估算的,使债券的总托管额度与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方上的数字基本匹配。

2.企业资产负债表

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非金融资产包括企业房地产、机器及设备、存货三类,金融资产包括现金、企业存款、国债、股票、保险准备金、其他债券、国外资产等,金融负债包括企业贷款、企业债券、国外负债。

在估算企业资产负债表时,进行了若干相关假定:

(1) 企业房地产根据非住宅地产投资累计的方法估计,2010年为7.6万亿元。

(2) 机器及设备根据历年设备购置费累计并计提折旧的方法估计,2010年为17.1万亿元,存货根据历年存货变动累计的方法估计,2010年存货为2.4万亿元。

(3) 企业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是在总市值减扣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持有股票市值后,按照居民与企业股票持有比例为2∶1的关系下进行估算的,2010年为5万亿元,占总市值之比为18.9%。

(4) 本表定义的企业债券包括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但不包括铁道部和地方平台债。为避免与政府负债部分的重复计算,企业贷款也是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公布的企业贷款基础上扣除地方债中的贷款以及铁道部贷款。

3.中央政府资产负债表

在中央政府资产负债表中,非金融资产包括基础设施、非上市公司股份两类,金融资产包括中央政府存款、股票、国外资产等,金融负债包括国债、国外负债、政府性金融债、铁道部债务。

在估算中央政府资产负债表时,进行了若干相关假定:

(1)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能源、信息、医疗、教育等方面有公共产品性质且未计入企业运营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根据历年基础设施与公共建筑物固定投资累计的方法估计,假定70%由企业部门投资,中央政府占政府性基础设施的30%。

(2)2010年,中央政府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为11.3万亿元。

(3)2010年,中央政府所持有的非上市公司股权价值为6万亿元。

(4)我们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与中司(CIC)的资产和债务界定为“准政府资产与债务”:其中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负债为1.3万亿元,不良资产回收率为30%;中司(CIC)负债为1.55万亿元。假定2009年以来的美元投资回报率假设为12%,然后扣除人民币升值率。

(5)铁道部债务指其总负债,其中银行贷款超过三分之二;2005年为估算,数据来源于审计署报告与铁路建设债券说明书。

4.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

在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中,非金融资产包括基础设施、土地储备、非上市公司股份两类,金融资产包括地方财政存款、股票等,金融负债包括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银行贷款、地方政府上级财政借款、地方政府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款等。

在估算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时,进行了若干相关假定:

(1)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能源、信息、医疗、教育等方面有公共产品性质且未计入企业运营的基础设施,根据历年基础设施与公共建筑物固定投资累计的方法估计,假定70%由企业部门投资,地方政府占政府性基础设施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