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

时间:2024-02-07 14:36: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

第1篇

关键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方法论;思考

2011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的重要指导方针,总理在2012年1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作为金融机构,应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充分发挥自身在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金融与经济互动双赢的发展格局。

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逻辑分析

1.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最深刻启示。美国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表明,在实体经济还不发达的条件下,过度发展虚拟经济,特别是金融资产的过度证券化,不利于培育国民的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国家的决策来看,美国重新提出了要使经济再工业化的战略决策,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其它一些发达国家也明确提出了要提高这方面的竞争力。从经济金融发展史看,实体经济愈发展,愈需要发达的金融业,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吸纳资金,尤其是证券业让实体经济在短时期内大量融资,使实体经济迅速裂变,并以超常速度发展。总之,发展实体经济是形势之必然,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也是经济金融之间内在逻辑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2.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是金融自身价值的最本质特征。金融业支持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自身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源泉,所谓百业兴,则金融兴,没有实体经济,金融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美国之所以发生金融危机,并非实体经济不发达,而是缺乏有效的监管;德国在此次危机中之所以表现良好,是因为德国人一直致力于发展实体经济,现代制造业发达,而且德国银行一直注重为实体经济服务;我国之所以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依然在实体经济。可见,金融支持或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3.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是金融持续发展的最生动体现。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直接融资为主和间接融资为辅的融资格局,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60%,其他各种方式的融资活动占比 40%。以2011年为例,截止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111.5万亿元;证券公司总资产1.57万亿元,A股和B股总市值为21.48万亿元;保险业资产总额为58462亿元;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2.83万亿元。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合作,共同担当着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践探索

1.强化指导,创造银企协作的良好环境。近年来,人民银行大同中支围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先后出台了《大同市创建信用社区试点实施办法》、《关于建立大同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实施方案》、《优化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大同市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意见或办法,将其作为提高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质量的切入点。组织召开中小企业信用培植现场会,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实验工作,并积极开展评级工作,实行“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为更多信贷产品创新奠定基础。通过这些举措,一方面优化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为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信贷投入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在此基础上,创办《大同金融简讯》,为市委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为媒体提供新闻线索,为银企协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建立机制,增强银企协作的可靠保障。制定实施《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和使用办法》,引导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金,提升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引导全市各金融机构成立小企业金融业务部门,专司小企业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差异性、个性化服务。如:大同市工行确定大北街支行为小企业专业支行,具体从事小企业金融业务的直接经营。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中小企业贷款运行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建立较为完善的以授权授信、审贷分离、问责制度为核心的风险控制制度体系。优化《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基本操作流程》,按照“一个产品、一个流程”的模式,加快中小企业信贷审批发放流程。完善货币信贷政策支持机制。如降低支农创新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增加支农再贷款的数量,改革支农贷款利率形成机制等。

3.搭建平台,提供银企协作的发展机遇。为了积极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强银行与地方企业的信息沟通目的,人民银行大同中支依托“大同城市金融网”,开发了“大同市优质企业项目电子推荐库”,入库推荐项目涉及能源、旅游、农产品、教育等15个行业369个项目,资金需求达1822亿元,涵盖了大同市所有重点项目,为各金融机构了解企业信息、支持企业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在此基础上,多次召开银企洽谈会、联席会和座谈会。其中,2010年项目建设推动会,银企双方达成重点项目贷款意向130个,其中现场签约13个项目,金额达53.67亿元,切实有效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

4.创新产品,丰富银企协作的有效途径。优化资源配置。根据中小企业发展实际,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人民银行大同中支就商标质押使用权贷款进行积极探索,并在辖区浑源县开展试点,制定了《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指导意见》,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盘活了企业虚拟资产,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借人民银行2007年10月1日应收账款登记系统上线运行的时机,充分挖掘企业“应收账款”的市场价值,激发其融资活力。“应收账款登记”能有效公示权利的存在,客观记录质权设立的时间,使第三人能迅速、便捷、清楚地了解应收账款上存在的各项权利,从而较好地控制应收账款质押业务中存在的重复抵押风险,为金融部门开办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提供了保证。创新信贷支农产品和信贷支农模式,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推出了“小农户+小信贷+小保险”和“政府+企业+农户+银行+保险”的“三小联动、五轮驱动”信贷支农服务新模式,有效地改善了全县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有力支持当地了“三农”发展,该做法在全省推广,并参加了人总行和银监会在河南郑州举办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经验交流会”。

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方法论思考

1.正确认识和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在发展理念上求得突破。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实质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是基础或本源,虚拟经济是核心或引领。所以作为虚拟经济的金融业,要不断强化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经营理念,全面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一是统筹规划,将实体经济的发展纳入区域经济与金融业协同发展的整个过程。二是合力攻坚,集合政府、人行、监管、法律部门、宣传、统计等相关部门,构建区域社会征信体系,优化区域金融环境。三是量化考评,探索区域金融环境评价标准,建立金融环境绩效考核制度,促进金融环境良性循环。四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和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按照区域产业政策,科学调节信贷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2.正确认识和处理大局与局部的关系,在事关全局工作上求得突破。大局是统领或方向,局部则是服从或服务,作为金融业要服从或服务于国家或地方产业政策的各项要求,自觉将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纳入中长期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实现金融政策与国家或地方产业政策的有机统一。在信贷产业投向上,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在信贷区域布局上,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投放到重点在建工程、“三农”领域及保障性住房建设。特别是针对当前众多中小企业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金融机构要优化服务体系,完善网点布局和渠道建设,加大机构整合力度,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与快捷度。

3.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确保持续发展上求得突破。长远利益是战略或根本利益,当前利益是战术利益,当前利益要服从或服务于长远利益。作为金融业,就当前来讲,要推动中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和服务创新,不断探索适合中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担保抵押方式,合理解决中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同时要充分发掘未来经济的增长点,一是新增贷款积极倾向于综合效益较好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积极跟进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支持电子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发展。二是积极拓展项目贷款、贸易融资、结算、电子银行等业务,探索知识产权、股权质押等融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三是对新兴产业贷款设置合适的风险容忍度,注重新兴产业长期的投资回报,用发展的眼光支持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4.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在重点工作上求得突破。主要矛盾在一切事物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抓住了主要矛盾,其它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作为金融业,就善于发现主要矛盾,并尽一切可能着力解决主要矛盾。要认真研判经济发展大环境及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和调整政策变化,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增加有效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一是保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加强对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如三农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化产业发展等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深入研究消费服务的需求重点和趋势,支持各种有承受能力的消费需求。三是在服务县域经济振兴方面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切实提高对偏远落后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通过支持实体经济繁荣发展来优化自身信贷结构,降低贷款集中度风险,实现金融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2012年1月6日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四个要点,或者说把握好几条主线.

[3]周小川:2011年12月15日在《财经》年会上参加《财经》年会发表讲话《金融业要注重支持实体经济》.

[4]2012年1月,《金融时报》“加强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系列报道”.

[5]王学东:促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规范健康发展.《人民日报》,2010.

[6]戴 磊:《银行融资平台风险尚可控,化解还需多管齐下》.《金融时报》2010.9.

第2篇

关键词:部署金融工作

中国政府网(2012-01-07):中国总理在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进一步明确政府作用的领域和边界,做到该放的坚决放开、该管的切实管好,激发各类金融市场主体的活力。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支持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提高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要防止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和脱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坚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生命线,加强金融监管和调控能力建设,严厉打击金融犯罪,加强金融机构网络信息安全。坚持自主渐进安全共赢的开放方针,在确保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基础上提高金融对外开放水平。

五个坚持

一、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二、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进一步明确政府作用的领域和边界,做到该放的坚决放开、该管的切实管好,激发各类金融市场主体的活力。

三、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支持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提高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要防止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和脱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

四、坚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生命线,加强金融监管和调控能力建设,严厉打击金融犯罪,加强金融机构网络信息安全。

五、坚持自主渐进安全共赢的开放方针,在确保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基础上提高金融对外开放水平。

首要原则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五个坚持”原则中,“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被放诸首要位置。之所以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不仅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有提及,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负面效果仍显现的背景下,金融工作会议又着重提出这一思路,无疑极具指导意义。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发出的一个重要警示,就是一些国家金融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导致社会资本“脱实向虚”,诱发了金融海啸。这既是我们从西方发达国家爆发金融危机中吸取的教训,也是出于对自身经济发展需要的考虑。当前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更为迫切,这更需要金融业把握好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原则。

推进改革

改革是中国金融业的动力源泉。这次会议明确提出“深化金融改革”、“国家开发银行要坚持和深化商业化改革”、“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等一系列改革,这意味着金融改革仍是今后金融工作一条贯穿主线。

当前,中国金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主要大型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金融业融入全球市场的程度越来越深。在这种新形势下,对下一步的金融改革提出了更深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改革就不单是金融部门的事,还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同时还有国际协调、合作的问题,每往前迈一步都不容易,这就需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推进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因此,要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就意味着备受关注的利率市场化等改革将深入推进。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体现了中国金融业进一步深化改革、追求市场化坚定不移的导向。

防范风险

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极其复杂,对于我国而言,防范国际、国内的金融风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坚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生命线,“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切实防范经济金融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全球金融危机警示,金融衍生品非常复杂,风险管理要非常审慎。防范风险,对金融机构来说,要从西方国家吸取教训,不能过度的不切实际的发展金融衍生品。

会议还特别提出要“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既支持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也同时要防止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和脱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今后,一方面需要防范欧债危机产生的外部风险,另一方面也要防范地方融资平台、民间借贷、房地产等内部风险,确保我国经济金融安全。

完善体系

在当前全球经济复杂状况下,确保金融调控的灵活有效,对于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极为关键。因此要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提高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与过去几年相比,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要进一步加强金融调控,货币政策必须更具前瞻、针对和灵活的特点。加强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对应对当前复杂局面,确保实现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目标任务意义重大。会议提出要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等措施,这都是加强货币政策灵活性、针对性的体现。

提振股市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股市表现疲弱,投资者信心不足,股市与宏观经济走势明显不相符合,加快资本市场改革、有效提振股市信心将成为今后金融工作的一个看点。强调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就是强调投资者与筹资者利益的协调。 “重融资、轻回报”已成为当前中国股市的一大顽疾,此次会议强调深化改革,强调完善分红制度,是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将有利于提振股市信心,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八项部署

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金融服务。金融行业要大力提升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覆盖面,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重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特别要加快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深化金融机构改革。着力加强公司治理,形成有效的决策、制衡机制,建立规范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股权多元化,切实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改制和增资扩股。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明确划分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实行分账管理、分类核算。国家开发银行要坚持和深化商业化改革。

三、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银行业要建立全面审慎的风险监管体系。证券业要完善市场制度,强化行为监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保险业要加强偿付能力监管,完善分类监管制度。

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当前我国政府债务总体安全、可控。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妥善处理存量债务,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构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

五、加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建设,推动金融市场协调发展。促进股票期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坚决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建设规范统一的债券市场,积极培育保险市场。

六、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监管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第3篇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参与2013年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研讨会,并见证湖北财经第一刊《新楚商》杂志创刊六周年。在此,我代表湖北省政府金融办对本次盛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省委、省政府将金融业作为“一业兴则百业兴”的核心产业来抓,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两者协调发展、共兴共荣,经济金融发展的多项指标在中部名列前茅。今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7%,高于全国近2个百分点;截至7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1723亿元,增长18.19%;各项贷款余额21381亿元,增长18.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8个百分点,新增贷款2313亿元,位居中部首位;全省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97家,上半年直接融资额达到560亿元;全省保险业完成保费收入362.35亿元,规模居全国第10位。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区域发展进入格局转换期,湖北发展步入黄金增长期,改革开放的棋局轮到湖北、转换的经济格局凸显湖北、国家的重大布局器重湖北、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谋局引领湖北、中气十足的势局激活湖北。7月下旬,在湖北视察时对我省提出了殷切期望,指出湖北要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要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制定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八项具体措施。

本次研讨会以“金融产业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主题,共同探讨湖北金融创新举措,探索实体经济发展之道,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体现了会议主办方的远见卓识。以长周期的视角来看,创新无疑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创新的活跃程度决定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提升的程度。前不久,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武汉金融改革与创新方案,近期将上报国务院。

方案提出武汉金融改革创新以武汉城市圈为主体,以深化产业与金融融合为主线,以推动武汉建设中部地区金融中心为主题,以建立健全多层次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加快发展金融产业,围绕支持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来深化金融改革,加快推进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机构创新和金融生态环境创新,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多元化的融资需求,为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金融支撑。到2020年,武汉基本成为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全国重要的金融机构高端后援服务基地,武汉城市圈域内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以上。

方案重点明确了武汉金融改革创新的七大任务,一是深化科技金融创新发展。引导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信托业金融机构及创业投资等各类资本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二是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适应国家对湖北“四基地、一枢纽”发展定位的需要,支持武汉城市圈探索开展绿色金融、物流金融、航运金融、消费金融等金融创新业务。三是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等到武汉城市圈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四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快发展区域性产权和资源要素市场,探索开展区域性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票据市场、黄金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其他金融衍生品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各类金融中介机构。五是建设中部金融中心。建设与中部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推动武汉城市圈金融一体化发展,增强金融综合服务功能,把武汉建设成为中部的金融中心。六是扩大区域金融合作。深化长江中游城市群金融业在机构、市场、业务、人才和监管等方面的合作和双向进入,推动中部地区金融协调发展。七是完善风险管控机制,建立中央与地方分工合作的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第4篇

近期,接二连三的平台倒闭、跑路事件再次引发社会对P2P行业的关注。201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无论是监管层还是学术界,都希望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能助力我国的普惠金融大业,推动金融市场朝更加公正、公开、公平的方向发展。

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有一定距离。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金融史,草根金融创新尽管振奋人心,但由于其发展的野蛮性,往往带来的是乱象和乱局。

草根金融创新者往往依据科斯的“边缘革命”理论,认为实体经济的边缘革命在过去的经济高速增长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我国金融市场的优化则需要另一场“边缘革命”。但金融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尽管我国金融市场存在覆盖面不足问题,但“纠枉”不能“过正”。我们可以鼓励“全民创业”,却不宜提倡人人开展金融服务业务的“全民金融”。要知道,任何国家与地区都存在对金融市场或宽或松的管制。

国内大量P2P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出“全民金融”的幻影,与此伴随的是1000多家P2P平台的“跑路”。“全民金融”的风险如果把控不牢,结果可能就是“全民骗局”。

草根金融创新必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行业乱象面前,监管当局应有所作为。首当其冲的是,应把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明确为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由于P2P等互联网金融新兴业态的经营范围已突破区域限制,无论项目源还是资金源都是面向全国的,对其监管如果过度依靠地方,必会导致互联网金融监管上收益地方化、成本全国化,加剧金融乱象。因此,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必须从全国着眼,否则必然出现跨地域的监管套利。

另外,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要以减少持牌开展金融业务与非持牌开展金融业务的监管不对称为出发点。近期,自融、高息的“伪P2P”平台乱象逐渐浮出水面,有些P2P平台甚至还存在同业“拆借”现象。而在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中,银行资金投向被严格监管,很难想象会出现类似问题。这种监管的不对称,不仅催生了监管套利,大量借贷资金由受监管的传统金融领域流向不受监管的互联网金融领域,而且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不断放大。

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还须以严格防范产融结合的风险为落脚点。互联网金融本质上可视为产业金融在互联网时代的新表现形式。在实体产业向银行融资普遍较为困难的当下,无疑会出现部分企业以开展P2P业务为名义进行自融。在网络技术的助推下,企业体制外融资,突破了传统线下民间借贷的区域性束缚,成功实现全国化,风险传递范围更广,出现问题后的社会成本也更高。

实际上,互联网金融本身无法简单界定为好还是坏,健康有序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而背离服务实体经济宗旨的互联网金融,则可能带来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近期各种互联网金融领域问题的集中爆发,必将推动监管层加快建立健全相关监管的步伐,现在是为“全民金融”降温的时候了。

第5篇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助推器”和“压舱石”,本文主要从深圳金融业发展经验以及我区如何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两个方面来介绍。具体分为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金融创新意识的增强、创投基金发展趋势等板块,借鉴学习他人之长,来增加我区发展金融的可吸取之处。

【关键词】金融创新;信贷模式;基金

去年以来,深圳金融业保持稳中向好、稳中加固的良好态势,今年上半年深圳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247.85亿元,同比增长6.6%,两年平均增速7.8%,居国内主要金融城市首位,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15.8%。简单说,金融业贡献了深圳全市1/6的GDP和1/4的税收,深圳也跻身中国内地三大金融中心之列。下面本文主要从深圳金融业发展经验以及我区如何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两个方面来为各位汇报。

一、深圳金融业发展经验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助推器”和“压舱石”,本文认为深圳金融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一是服务对象覆盖面广,民营经济受益良多;二是创新意识强,注重培育新型信贷业务模式;三是服务意识强,资本市场营商环境好;四是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一是服务对象覆盖面广,尤其注重对民营经济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资金是企业运行的“血液”,没有“血液”的中小企业寸步难行。对深圳来说,民营经济在城市发展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深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让它们得到金融“活水”的灌溉滋养,也是实现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所在。据统计,截至去年9月末,深圳全市普惠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2万亿元,增长38.5%,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同时,深圳金融业始终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忠诚服务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40余年来,金融业为深圳基础建设提供了70%的资金,为深圳企业生产提供了80%的流动资金,为深圳居民大宗消费提供了60%的资金。二是创新意识强,注重培育新型信贷业务模式,高效务实服务实体经济。在深圳,金融从实体经济发展中受益同时,金融机构也在引导资金“活水”的流向,信贷融资结构的不断优化推动了深圳产业转型升级。从信贷结构相关数据来看,去年9月末,深圳制造业贷款余额8511亿元,同比增长14.2%;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5657亿元,较年初增长19.3%;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4558亿元,同比增速大幅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围绕深圳现有诸多新兴行业的发展需求,金融机构也在不断“更新改造升级”,以便于将“金融资本”引导推动实体经济高质发展。从以下两个实例来了解:例一:工行科创中心围绕原创新药行业特点,通过“科创企业债权类投融资风险限额测算模型”为企业核定了风险限额,并按照药品研发、临床试验、注册、上市推广的不同阶段设置了分步提款的方案。这也是深圳工行首个原创新药企业的评级授信,有效解决了生物医药企业在特殊时间节点的用款痛点问题,为深圳生物医药产业的腾飞助力。例二:农行深圳分行创新推出科创信托受益权资产支持票据,为创投机构、科创企业等民营经济搭建资本市场融资桥梁,开拓出科创企业登陆银行间市场的新渠道。3月,由该行牵头主承销的“深圳易睿投资发展有限公司2021年度第一期定向资产支持票据”(ABN)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发行规模为6亿元。不仅如此,农行深圳分行还联动农银国际、投控资本等机构,发起设立科创企业股权投资基金,撬动各方资本满足科创企业的股权融资需求。深圳科创基金目标规模20亿元,采用市场化方式独立运作,以股权直投方式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聚焦信息技术、医疗健康、先进制造和自动化、新能源、新材料等创新科技项目。此外,深圳的中小微科创企业要在银行间直接发债融资,往往由于信用评级不够达不到发债要求,因此要不断通过证券化结构创新、产品创新、投贷联动等方式,为创投机构、科创企业等民营经济搭建资本市场融资桥梁。针对高新技术企业“轻资产”的突出特点,银行正在淡化传统授信审批所倚重的资产、盈利和担保的“老三样”,转变为对研发能力、核心技术、商业模式、市场前景等“新要素”的考量。三是服务意识强,资本市场营商环境好。据统计,去年上半年,深圳新增A股上市公司24家,数量居全国首位。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股权投资市场对创业企业的支持力度逐渐显现,深圳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也在稳步提升。截至今年8月,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000家,其中深圳企业124家,数量居各大城市第一。上半年,深圳辖区企业通过境内股票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融资合计超过3700亿元,同比增长16%。在支持资本市场建设先行先试方面,深圳大力引领价值投资文化、提升大宗商品定价效率、发展私募股权市场。深圳是科技创新的聚集地,它注重发展、规范和优化私募股权市场,为更多产品、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目前深圳拥有大量创新型的中小企业,为更好地服务此类企业主体深圳一直在完善多层次资本体系,打造完整的资本服务链条。特别是对处于创意期或者种子期且更加需要资本扶持的企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发展出以深交所为“链条”龙头,牵引更多的创业资本惠及更多的中小企业,从而推动深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四是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深圳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驱动一直是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而在其创新驱动的背后站着一支庞大的“创投军团”。比如赫赫有名的深创投——深圳市政府1999年出资并引导社会资本出资设立的、专业从事创业投资的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深创投”),是国内最耀眼的“官办VC”,投资企业数量位居国内创投行业第一位。其曾在2007年与苏州政府对接合作,设立了全国首个地方政府创投引导基金。而后在十余年期间覆盖了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县区级四个层次,形成了全国性的基金覆盖网络。由于深创投的创投基金背景,深圳市政府在政府引导基金的探索中充当了双重的角色。特别是在探索阶段,与全国各地政府合作设立政府子基金,深创投作为子基金的管理者参与其中,为财政资金获取收益的同时,摸索了保本+固定收益、特殊奖励、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选择回购等不同的引导基金模式。近年来,深圳市政府引导母基金由深圳市政府与深创投合作,该引导基金的运行架构是:由政府独资成立引导母基金,深创投作为受托管理人全面负责母基金的管理工作,母基金再联合社会资本投资专项子基金,进而投资于企业。整体而言,深创投运营基金以市场化为主导、政府角色淡化、投资行业广泛且面向全国。

二、探索我区金融服务经济高质发展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我区金融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诸如受担保圈、恶意逃费金融债等不良因素影响,整体金融信用环境较差;区内企业上市积极性不高、政府引导推动企业对接资本市场阻力较大;区内现有园区产业基金未能真实有效运转,政府引导基金整体发展未有实质性进展等等。对此,借鉴深圳发展金融经验,本文总结了对我区如何引导金融服务经济高效发展的几点思考。1.进行金融信贷模式转型升级目前,为处理银行信贷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的恶意逃费金融债等问题,政府大多处于协调引导角色,如全力压降不良贷款,做好重点风险企业化解工作,市县两级合力推进银行向上争取处置资源,向市法院集中推送重点不良贷款,加快司法进程等等措施。效果是:1—10月份,全市银行机构累计处置不良贷款259.94亿元;10月末,全市不良贷款余额180.83亿元、不良贷款率5.39%,提前完成全年不良贷款率压降目标。但仅靠政府引导,政府压力仍然较大,对此,借鉴深圳经验,“解铃还须系铃人”,将银行与企业的问题交还于银行、企业来处理,建议从市场化的角度处理此类问题。具体来说,引导支持银行创新其业务运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化吸收其现有“不良信贷”问题,效仿深圳农发行、工行等上述做法,创新自身模式,真正“围绕各种产业、不同规模企业所需”量身定做金融产品,而不是固守“重资产、重担保、重规模”的信贷老套思路,创新业务模式,更加贴合经济实际发展所需。2.探索先进金融运作模式,激活区内产业基金目前,我区成立了政府引导基金,各类园区公司也成立了产业基金,但面临着可投项目少、基金平台不成熟、缺少专业人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点是缺少实质运作的动力,建议可尝试深创投使用的利益绑定机制——跟投机制。跟投机制,是指在基金运作开展过程中,由参与决策、运营的核心层和骨干成员与企业一起共同投资,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收益的一种机制,本质是一种投资行为,但由于其有足够强的收益且风险对赌锁定,激励约束统一,实现了有效的激励效果。据了解,深创投的强制跟投项目投资额的1%;项目激励机制,公司净利润的10%奖励给全体员工,净收益的4%奖励给团队;投资制度十分完善,从项目挖掘—立项会—各类尽调—预审会—投委会—投后管理—决策退出;投资退出机制灵活,能投能退,能退能投。以深创投为例,373个项目已退出,其中:196家已上市,177家非上市退出中有16家并购、112家回购、27家转让、22家其他方式退出;资本活跃,投资市场成熟,国企主动让利,社会资本活跃。而这套成熟流程中,有一个我们值得去尝试的环节,用它来撬动整个基金运作的突破点——“跟投”机制。实行项目激励,投资收益按比例奖励投资团队;投资制度,完善投资制度,探索市场化投资机制,尽职免责,充分利用直投、基金投、租金换股权等投资方式;退出机制,重点做好投后管理,全方位扶持企业做大做强,视投资周期、企业业绩等择机退出;寻找开发区的让利模式,激活社会资本,提高投资意愿。3.加快内部潜力挖掘,引导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我区目前已有20家企业纳入上市挂牌后备资源库。其中重点上市后备企业5家。今年我区新增7家上市挂牌后备企业,目前累计已有18家企业报至省级上市挂牌后备企业库。上市后备资源整体占比偏低,在区内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中,威玛、新大上市挂牌也是进展整体缓慢。可以说,我区资本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深圳资本市场助力企业发展,将金融资本与实体产业相结合,彰显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力。对此,建议我区进一步深化引导区内企业提高对资本市场的认知度,拓宽中小企业融资途径,改善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现状。今年9月初,书记在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指出要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我们更应顺应这种金融发展趋势,全力支持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建立健全创业投资与资本市场等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机制,也可为私募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创投管理机构提供一种可投资项目退出渠道,助力形成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结语

研究学习深圳先进金融运作经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本地区经济高质发展。而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助力,金融创新需要适合的经济土壤,所以,习得他人之长,结合自身经济实际情况,才能真正助力经济发展。

作者:孙倩倩 王世祯

第6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 金融支持 对策研究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推动技术创新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大对自主创新、‘三农’、小微企业、县域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的指导意见。在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金融机构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独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等因素制约,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着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经济、制度以及法律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增长方式及政策调控目标发生转变的过程中,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多因素制约。因此,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引下,金融机构如何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保山市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自年初以来,人民银行保山中心支行认真贯彻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通过加强和改进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分类指导,有扶有控”的原则,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有效满足了小微企业多元化、多层次金融需求,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一)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近几年来,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按照稳健货币政策的相关要求,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工业强市的战略,充分发挥融资主渠道作用,根据地方产业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积极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和改善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和融资环境。据统计:截止2012年5月末,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为69.29亿元,比年初增加0.96亿元,增长1.4%;同比增加33.74亿元,增长94.91%。其中:小型企业贷款余额为65.73亿元,比年初增加0.64亿元,增长0.98%;微型企业的贷款余额为3.56亿元,比年初增加0.32亿元,增长9.78%。

(二)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贷款方式呈现多元化

目前,保山市各小微企业获取银行贷款主要以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进行抵(质)押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资金风险,保障了信贷资金安全。据统计:截止2012年5月末,保山市小微企业抵(质)押贷款余额为46.37亿元,抵(质)押贷款占小微企业贷款的比重为66.92%,占比较高。其中:小型企业抵(质)押贷款额为44.01亿元;微型企业抵(质)押贷款余额为2.37亿元。同时,部分小微企业利用信用、保证等方式来获取银行贷款,贷款方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据统计:截止2012年5月末,保山市小微企业信用形式贷款余额为2.51亿元;保证形式贷款余额为20.41亿元,分别占小微企业贷款的比重为3.62%和29.46%。

(三)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贷款结构有所优化

自年初以来,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按照“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要求,积极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持续强化对全市特色产业和地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有效满足了企业和实体经济的信贷资金需求。从贷款投向的行业分布看:保山市小微企业贷款主要投放到电力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和水利业等地方重点产业和实体经济领域上。据统计:截止2012年5月末,保山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大的行业依次为电力业贷款余额为17.78亿元、建筑业贷款余额为13.67亿元、批发和零售业贷款余额为10.99亿元、制造业贷款余额为8.25亿元、水利业贷款余额为7.05亿元。

(四)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积极拓展服务小微企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方式,积极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一是进一步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和融资环境的改善。目前,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已建立小企业专营服务机构,配备了专业营销队伍,制定了独立绩效考核体系,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全面、高效、专业的信贷支持与服务。据统计:截止2012年5月末,保山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达28.69亿元,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为41.41%,占比较大。二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信贷审批机制,提高贷款审批效率。针对小微企业贷款笔数多、金额小、频率高的特点,各银行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贷前营销、调查评价、担保物(人)核查、申报审批、贷款发放到贷款管理,各环节均有专人负责且密切合作,充分发挥金融超市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贷款审批效率。三是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突出涉农金融机构的特色和优势,针对小微企业经营的特殊性和阶段性特点,充分利用自身信贷政策的优势及信贷产品的多样性,较好满足了不同小微企业的信贷资金需求。据统计:截止2012年5月末,农村信用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6.93亿元,比年初增加1.73亿元,增长11.38%,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为24.43%。

二、保山市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7篇

1994年中国实行财税体系的改革,确立了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的流转税制,对销售不动产、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征收营业税,对销售动产、提供加工修理的劳务征收增值税,这是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增值税抵扣链条不完整导致的重复征税问题愈加突出,增加了了企业发展和转型的负担。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央政府决定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改革,近年来先后下发了多个重要文件,不断增加营改增的试点范围,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议,则基本实现了营改增行业的全覆盖。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命脉,而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核心,其营改增改革对上要衔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下要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因此更是备受业界瞩目。

银行业营改增的必要性

目前,中国银行业征收的流转税主要形式是营业税,计税基础是营业收入,根据利润表的的科目分析主要分为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和其他净收益三类。除农商行和农信社实行的是3%的优惠营业税率外,绝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是按照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

利息收入是中国商业银行营业收入里占比最大的一块,其扣除利息支出后的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直到近年也一直保持在70%以上。营业税的计税基础是毛利息收入,而非净利息收入,也就是说无论商业银行能否盈利,都要按照毛利息收入缴纳营业税,这也是商业银行非常注重净利差、净息差指标的重要原因。手续费及佣金收入,通常被称为中间业务收入,属于商业银行的直接收费业务,其计税基础为手续费和佣金类的全部毛收入,支出同样不能用于扣除。

由于利息和手续费收入是按照毛收入征收营业税,使得中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税负偏高,实际营业税率长期在6%以上。客观来说,这种税收设计在早期财政收入不足时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只是近年来随着银行业黄金发展期的结束,这种设计被认为加重了银行业的负担,也间接导致融资成本难以下降。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商业银行近年来发展步伐逐渐趋缓,推进银行业完成营改增将具有如下积极意义:

首先是实现税收中性原则,避免重复征税。现有营业税税制的最大问题是商业银行自身购买的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不能作为进项税抵扣,在被征收营业税后,无法向其提供金融服务的下游实体(这里主要指非金融企业)提供增值税发票,导致下游实体购买金融服务后,也无法进行进项抵扣。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间增值链条的断裂,最终造成商业银行与非金融企业同时承担了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双重负担,违背了税收中性原则,加重了实体企业的税负。这也是营改增的初衷和理论基础。

在增值税制度下,下家可以用上家开具的增值税发票作为进项抵扣,从而只对商品和劳务在流通环节中的增值部分缴税,在税务上具有不重复征税的中性特点。这就需要保持增值税链条的完整和贯通,环环能相扣,环环能抵扣,从而达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少税制不匹配造成的经济运行扭曲,为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创造有利的税收环境。

其次是减轻商业银行税负,提高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在目前营业税税制下,银行业的整体税负偏重,实际平均营业税率一直在6%以上,显著高于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等其他金融机构行业,主要原因就在于银行业的计税营业额大部分并非以净价征收(如以利息收入为计税基础,利息支出不做抵扣)。

与国际银行业的税负水平相比,中国银行业更是缺乏竞争力。根据相关文献显示,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都将银行业纳入了增值税征收范围,在应用较为广泛的几种税制中,均对商业银行核心业务(金融中介业务,如贷款、金融资产交易)实施免税。

此外,在人民币国际化和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当下,中国的金融服务输出需缴纳营业税,使得金融服务出口无法实现零税率,不利于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提供跨国金融服务(出口信用证、境外保函、外汇贷款等),在主要发达国家均实行出口金融服务零税率的背景下,也削弱了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银行业营改增试点方案影响分析

从此次营改增试点实施办法及相关规定来看,金融行业(以银行业为主体)的营改增方案并没有一步到位,不少业界和学界的人士将其看作是一个过渡方案,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首先,税收中性原则未能全部实现,重复计税问题未能全部消除,营改增的初衷尚未完全达到。此次营改增试点办法规定,贷款相关服务产生的利息、费用、佣金等支出均不得作为企业的进项抵扣税额。而且贷款服务利息收入的范围定义得相当宽泛,除一般贷款外,金融商品持有、信用卡透支、买入返售、融资融券、票据贴现、转贷、押汇、罚息等业务的利息收入都被归纳在内。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与其贷款服务相关的下游非金融企业的增值链条仍未被打通,下游企业理论上仍旧面临重复征税的问题。

其次,此次试点办法对银行业主要收入的征收方式与此前营业税制非常相似,对商业银行收入的“大头”――利息收入,仍是按照毛利息征税,而不允许利息支出进行抵扣;对直接收费的金融服务全额征收;对金融同业往来收入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此前就免营业税);对金融商品转让按交易收益缴纳增值税,且卖方不可开具增值税发票。

这一方案的主要争议在利息支出不允许作为进项抵扣上,曾被不少专业人士认为是违反了增值税环环抵扣的本质内涵;对金融商品转让是否具有增值环节,是否应当豁免增值税的问题,也一直具有争议。在实际应用上,由于增值税税率较营业税高出1%,在银行业主要收入征税方式与营业税时代相似的设计下,如果进项抵扣不能充分,是有可能加重而非减轻银行业税负的。

最后,由于此前已征收增值税的行业,均已实行出口服务增值税免税,此次办法出台前,业界对金融出口服务实行免税或零税率政策的期望是比较高的。不过此次试点办法对出口金融服务实行免税的范围却较为有限,只限于货币资金融通及其他金融业务提供的直接收费金融服务(且与境内的货物、无形资产和不动产无关)。由于目前西方发达经济体均对金融出口服务实行零税率或免税服务,为加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对这部分继续改革的可能性较大。

虽然本次试点方案可能不如外界预期而被认为是一种过渡方案,但从推广的时间节点来看,也属正常。由于从5月1日就要开始全面实施营改增,时间上非常紧迫,如果增值税实施方案较原有营业税方案改动太大,基础设施建设恐难以改造完成。

目前银行业信息化程度很高,日常运营高度依赖信息化系统,对大型商业银行来说,可能有几百个业务系统、几万个相关产品需要进行营改增改造,这是一项巨大的改造工程,周期长、影响广,涉及的系统改造风险也高;除了IT系统外,银行还需要在财务流程、人员配置、营改增培训等方面进行配套布置,这都不是一时半会能完成的。所以营业税转向增值税的改革,对银行业来说,可能会是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

第8篇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摘要: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规模的壮大及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和位置的不平衡,导致高度集中的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挤压。对实体经济的金融和经济分离的来源是:技术和制度因素,金融资产的比例增加,财务控制,等等。基于此,经济改革应敦促金融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是作为经济改革自身发展的立足点。

关键词 :分析;金融经济;实体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197-01

一、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相分离的重要表现及其危害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并不是近期现象。世界经济危机非常典型地反映了这两个分离。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不均衡变得越来越严重,相关的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不均衡表现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数量和规模明显高于的实体经济的数量和规模,金融资产比真正的经济资产高得多,因此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在位置上发生了上下颠倒,金融经济发展是从以前的补助作用取代实体经济,变成了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并逐渐从现实的经济运营分离出来,独自运行。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分离的重要标识在于金融资产的比例,金融交易的金融资产的比例系数,等。这些指标的上升预示着分离的金融和实体经济变得明显。

伴随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扩张,分离的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在世界上出现一些新的特点。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发达经济危机的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这一现象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共同特点。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不均衡,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大型收购行为中出现的大量的金融巨头高度集中,导致经济问题。这种高度的集中在很大程度上对金融企业会造成不利影响经济的发展,由于金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集中,纵使他们获得高薪追求机会,金融机构内部会出现严重的道德风险,而且已经扩大经营破产的风险将会降低,即使有倒闭的风险,政府也会因其巨大的崩溃会对整体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而给予帮助,因此,这些大的金融公司不会选择降低风险的措施,甚至会使用一些严重影响自身发展和风险管理的方法。其次,由于金融经济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导致经济的金融部门发生多重大型交易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受到的压力愈发增大,使得的经济和金融交易出现纯投机的几率增加,金融经济全全摒弃了了实体经济,脱离现实经济正常化,与造成了整个经济恶化的走向有必然的联系。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根源及其防范

随着数量,大小,位置,经济和金融各个方面越来越大的差距,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逐渐形成,这种倾向的延长度直接奠定了两者分离对整个社会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深入解析金融经济实体经济之间的分离的重要原因对预防两分离造成的社会经济的破坏具有重大的意义。总的来说,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分离的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第一,金融资产的比例增加,风险扩大。在经济金融发展的谈话中,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无论是在实践上,或在真正的贡献,实体经济都比金融经济更根本,金融经济必须出现在实体经济后,并且是实体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任何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中的实体经济都是金融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和经济支持。因此,金融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基于实体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的。但在世界上,由于实体经济需要外汇交易,这离不开金融经济的支持,因此金融经济在全球金融交易起到一个重要的中介作用。一旦金融经济出现,各种风险将会增加。金融交易的增长会比实体经济更快,从而提高金融资产的比例,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机遇,更是经济发展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经济和金融过度集中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损失。

其次,技术和制度因素也是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重要原因。在技术方面,技术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会为各种国家创新的全球化和国际化带来深刻影响。因此,经济和金融的种类也日益增多,经济和金融的发展速度大大提高,金融交易越来越大,金融资产的比例也是相应的增加。在制度方面,短期投机的金融交易,非理性的行为,各种各样的行为层出不穷,必须要受到国家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管束。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来看,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本质是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不能离开的金融实体经济的发展。所以,深入分析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整体具有重大的意义。世界金融危机表面上看似金融业界的危机,其根源是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危机的就是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性和全球化。所以,拯救金融危机的最重要方法在于实体经济世界的发展,积极引导经济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金融机构改革为人民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科学技术创新服务的努力是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解决经济和金融的困境的唯一方法,也是世界经济危机缓和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振山.金融效率论.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

第9篇

“小谷围(岛)金融论坛”由华南理工大学于2005年创办,每两年举办一届,其宗旨是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理论研究、服务实践发展。目前已成为金融学界、金融业界和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围绕重大金融理论和金融实践问题进行广泛讨论、深入研究、互动交流的一个高端平台。

本专题内容根据论坛现场录音整理而成,并经发言人审校。限于篇幅,部分内容进行了精简。

关键词: 金融创新;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经济国;资贷危机

中图分类号: H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7)03-0026-11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70301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新发展理念,创新驱动发展是广东经济再创发展新优势的核心战略。作为金融大省的广东要加快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必须在创新发展中大力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一、归位实体扶持实体是金融创新发展的永恒主题

[HT]

(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同时金融发展也离不开经济发展的基础,与经济发展共生共荣。2016年,广东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突破11万亿元,同比增长16%;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量突破10万亿元,直接融资额突破1万亿元,保险资金累计运用余额突破50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突破6500亿元,增长115%,拉动经济增长约1个百分点。当年广东实现GDP795万亿元,同比增长75%,金融为全省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金融本身就属实体经济范畴,是现代服务业和高端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产业和企业发展共荣共生。目前,我省全口径直接融资总额突破9000亿元;贷款利率和民间融资利率分别下降077和179个百分点,有力支持了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四新”产业发展、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协调解决企业改制确权遗留问题,推动省内优秀企业上市、挂牌,全省境内上市公司44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370家;OTC挂牌企业数192万家;自贸区入驻金融企业超过6万家。金融继续保持安全平稳运行,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比162%,继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守住了不l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三)金融脱实向虚的结果,导致金融风险和危机,影响股市、房市,加剧融资难、融资贵,打击实体经济。1997、2008年的金融危机都是金融脱实向虚的后果。目前,金融高杠杆化突出,银行贷款主要投向房地产,一些银行资金、理财产品通过各种渠道脱实向虚地流向了股市、房市,也推高了房价、扩大了股市的波动。2016年我省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占全部贷款增量超过50%;互联网金融等领域非法集资案件持续高发,P2P累计问题平台368(家)占全国177%;2016年上半年全省共查处非法集资案件235宗,涉案金额153亿元。网贷平台总数占全国的176%,问题平台也占全国的176%。金融脱媒大大影响了经济发展,加剧了经济增速下行,企业产能过剩,效益盈利下降。

有鉴于此,我们在金融创新发展中务必把握好两点:第一,要把握好金融杠杆的平衡点。加杠杆是金融的主要特征,但金融杠杆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金融杠杆对于现代经济发展、产业革命、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都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另方面,历次国际金融危机教训表明,高负债、高杠杆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形成了金融泡沫,最后引发金融危机。而经济复苏的成功经验也在于成功降低了杠杆率。第二,要把握好金融创新的“度”。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不能过“度’。 实际上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就是一体两面,创新适度会推动经济发展,创新一旦过度就会导致风险,金融衍生产品也是创新成果,但其脱实向虚的属性往往容易产生风险隐患,甚至导致风险。互联网金融如此,供应链金融也如此,因此,我们必须坚守金融归位实体、扶持实体的发展本质。

二、广东金融创新发展成效显著

2016年是我省“金融创新工作年”各地积极“去杠杆、防风险、保稳定、促发展”,广东金融总资产23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5%,已形成金融大省优势,建设金融强省进程加快。已创下多个全国第一:

创建全国第一个金融高新区和“互联网+”众创金融示范区;打造全国第一条(广州)民间金融街;全国第一家民营互联网银行(前海微众)开业;开展国内第一个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试点;自主开发全国第一个省级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全国首部互联网金融行业准则;省部共建全国第一个青年大学生创业创新服务平台(中国青创板),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量连续7年全国第一;设立国内首家大型商业银行总行级科技金融创新中心。自贸区集聚各类创新型金融企业,总量居全国各自贸区首位;创新国内首个跨境金融指数。

与此同时,2016年末广东本外币存贷款余额、直接融资额、上市公司数量、保险保费收入等主要指标均保持全国第一;银行间市场发行公司债、中小企业私募债、资产证券化产品融资规模全国第一。全省共有法人金融机构309家;小额贷款公司512家、融资担保机构360家。

(一)构建起良好的金融发展政策体系。“十二五”时期,我省出台一系列促进金融改革发展政策措施,2012年7月,国家印发《广东省建设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将珠三角地区金融改革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相继出台《广东省建设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细则》《全面推进金融强省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意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的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等重大举措。

(二)区域金融改革创新成效显著。积极争取中央政策支持。全省获批设立法人金融机构14家,包括保险公司4家、消费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各1家、财务公司2家、村镇银行4家、公募基金公司2家。有序推进各项改革创新试点。推动出台实施南沙、横琴新区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实施细则。广州、深圳区域金融中心改革创新稳步推进,南沙“金改15条”加快落地,广东金融高新区入驻金融机构及服务外包企业287家,总投资额584亿元;汕头华侨试验区“华侨板”炫破笠434家,意向融资额5852亿元。广州股权中心“中国青创板”,累计上板项目超过900项,覆盖20个国家地区和国内15个省市。成功组建广东民营企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实缴资本金160亿元,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地方民营投资公司。

(三)金融服务创新驱动亮点纷呈,在全国率先推出金融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一揽子政策。出台《关于金融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15条具体的政策措施。广州商品清算中心、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自贸区金融仲裁中心等金融创新平台相续落地;广东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等7家交易场所获批设立。积极探索开展投贷结合试点。推出投贷联动产品“投融通”。与10家中央金融机构签署“十三五”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授信额度约6万亿元。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开展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试点,11家试点平台累计成功募集项目数626个,募集金额8亿元。

(四)直接融资获国务院高度肯定。加快推动企业上市挂牌融资,直接融资比例攀升至34%。积极推动“中国青创板”、“科技板”、“华侨板”等交易平台创新发展,3家OTC注册挂牌企业占全国20%。广东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前三季度各类金融资产交易3150亿元,居全国第一。推动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总规模500亿元的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基金,总规模各为100亿元的广东南方媒体发展投资基金和广东省新媒体产业基金。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工作有效落实。在全国率先印发《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行动计划(2016―2018年)》,制定7个方面29项措施。开展排查整改,确保杠杆率达标。推动不良贷款处置,不良占比保持低于全国水平。参与制定我省出清僵尸企业债务处置方案,压降钢铁行业企业贷款近30亿元,减幅超过11%。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有序推进。促进小贷、担保机构健康发展。新设小额贷款公司16家、融资担保公司25家。

三、以“三个支持”做强做优广东实体经济

[HT]

省委书记强调:广东金融要做好“三个支持”,支持创新;支持实体经济;支持对外开放交流。“十三五”时期,我省将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围绕建设经济强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做好金融“三个支持”:

[BT4] (一)大力支持创新发展

1.建设4个金融改革创新试验的重点区域。建设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广东自贸区粤港澳金融合作试验区、“互联网+”众创金融示范区、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试验区,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打造5类金融服务集群。打造由若干家“千亿级”金融龙头企业组成的综合金融服务集群;由科技特色类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以及科技支行、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等组成的科技金融服务集群;由区域股权交易中心、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等组成的小微金融服务集群;由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天使基金、种子基金等组成的创投金融服务集群;由互联网支付、网络信贷、众筹等组成的互联网金融服务集群。

3.建设15个重大金融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创新型期货交易所、青年大学生创业板、华侨股权交易板、人民币离岸业务在岸结算中心、商品清算交易中心、新三板华南服务基地、华南票据交易中心、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县级综合征信中心、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华南金融智库、互联网金融征信中心、互联网+融资服务平台、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

4.建立6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保障机制: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社会信用征信机制、融资风险分担机制、保险保障机制、金融风险应急处置机制、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坚持去金融杠杆与促改革创新两手抓,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去杠杆,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活动,妥善处置金融风险,有序打破刚性兑付预期。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5.加快推动设立一批创新型地方金融机构。如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全牌照合资证券公司、互联网保险公司等。

6.创新绿色金融产品。鼓励银行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推动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建立绿色产业基金,推动发展碳租赁、碳基金、碳债券等碳金融产品。

[BT4](二)大力支持实体经济振兴。

1.支持产业并购重组。建立为服务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推动设立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金。发起设立产业并购重组基金,主要投向高科技、智能制造等产业的并购重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生产业等重点产业融资支持。

2.推动直接融资发展,有效服务实体经济。 鼓励优质中小企业、科技企业等改制上市、到“新三板”及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注册挂牌。推动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到创业板发行上市。

3.支持各类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和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加快发展,鼓励股权投资基金加大对有意向改制上市企业的股权投资。

4.探索开展投贷联动试点。由银行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合作筛选科技创新企业,开展“股权+银行贷款”和“银行贷款+认股权证”等融资创新。通过设立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等形式,向园区内科技企业开展直投业务,参与企业每年的盈利分红。

[BT4] (三)大力支持对外开放合作交流。

1.扩大金融服务业对港澳等地区开放。推动粤港澳在金融市场、业务创新、人才流通等方面的合作与对接。支持自贸区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试点,开展人民币银团融资、推进跨境人民币双向融资、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等业务。

2.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已有的融资平台,用好海丝基金,为共建“一带一路”投融资。与沿线国家搭建起新的投融资合作重要平台和机制,引导金融机构主动对接广东“一带一路”优先推进项目,支持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大通道、粤满俄陆上丝绸之路大通道建设。

3.探索设立海外并购基金、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通过对成长型行业整合并购、参与国企改制、收购海外优质资产等方式,支持广东企业赴海丝沿线国家进行境外项目投资合作。

第10篇

近年来,湖南省江永县农村信用社牢牢把握“面向‘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将信贷资金重点投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着力支持实体经济加快发展。截至今年10月末,全县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6.7亿元,比年初增加1.1亿元,增幅为19.87%,各项贷款占江永县银行业贷款总额的65%。其中涉农贷款余额6.3亿元,占全县银行业涉农贷款的89%,比年初增加1.3亿元,同比增加3880万元,增幅为25.79%。今年1-10月累计发放各项贷款3.3亿万元,其中农业贷款累放3.1亿元。近年来共发放实体经济贷款10.97亿元,为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在此次“双百竞赛”中被市银监分局评为“支农金融服务突出贡献集体”,拟推荐省银监局“支农金融服务突出贡献”先进集体评选,也多次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综合目标考核先进单位”、“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服务措施。为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联社及时成立了由联社主任任组长的“双百竞赛”活动领导小组,把活动精神传达至每一位员工,层层抓好落实,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制定活动计划,通过严管理、重服务、抓发展、促效益,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

二、依托特色产业,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县联社根据县委、政府的把“香型” 特色农产品(香柚、香芋、香姜、香米)农业作为龙头产业的战略思路,依托特色资源,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实施信贷倾斜,采取提高小额农贷授信额度、实行优惠利率、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简化贷款手续等方式,重点培育特色种植乡镇、特色种植村和特色种植户。在信用社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已建成了以香柚、夏橙为主的优质水果,以香芋、南瓜为主的优质蔬菜等七大特色产业基地。香柚种植面积13.8万亩,年产量10万吨以上,香芋种植面积3.3万亩,年产值5万吨以上,两大拳头产品产值都突破2个亿,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同时为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帮助农民增收,江永农信社加大了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帮扶,力助企业度过难关,满足企业有效信贷需求。江永特色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香姜、香芋等特色农产品开发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去年,该公司在县城永明路新买了20多亩地准备建新厂房,资金短缺成为颈瓶问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县联社主任就带着信贷人员登门拜访,帮助其分析市场前景,建议走“公司+农户”和品牌化的发展模式,并及时对公司发放贷款300多万元。截止10月底,全社已为39多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放贷款10803万元,助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三、搞好信贷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针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和实际情况,为有效解决其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江永农信社一是创新贷款担保机制,相继推出了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民住房消费贷款、新农村建设贷款、烤烟贷款、经营权抵押贷款、经济林权抵押贷款、房屋抵押贷款、创业贷款、妇女创业贷款等11种贷款产品。不断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尤其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大学生创业等实际情况,我们及时推出了创业贷款和妇女创业贷款,自开办以来,累计发放创业贷款1155户,贷款金额765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3100多个。二是创新贷款服务方式。对农户和个体工商户统一进行评级授信,贷款全部实行了上柜台办理,通过设置贷款专柜,开通服务窗口,在授权额度内,实行“一次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方式,进一步简化了贷款审批流程,基层分支机构审批权限内的贷款,只要客户符合贷款条件,当日即可办结;对超权限的贷款由县联社贷款审查委员会集体研究决策,最迟5日内办理完毕,贷款审批发放效率远远高于其他银行,从而赢得了客户的良好口碑。三是创新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对信用度高的优质客户实行利率优惠政策,适当降低利率浮动幅度,实现让利于民,让利于企。四是创新贷款营销激励机制。专门制定实施了《贷款营销专项考核办法》,将实体贷款投放纳入信贷客户经理年度目标考核,加大对客户经理的引导激励力度,以调动客户经理营销贷款的积极性。取消大额贷款营销地域限制,允许基层网点到县城营销贷款,充分调动分支机构营销实体贷款的主动性。

四、提升基础金融服务质量,增强支农服务能力。一是加快电子化建设,先后开办了大小额支付系统、农信银清算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等,新安装了ATM自动柜员机8台,安装POS机36台,目前正在着手开通网上银行业务和助农取款业务,助农取款开办后农户足不出村就可以实现小额取款。二是推行“阳光信贷”工程,强化服务意识。建立信贷人员公示制度,在各村、镇主要路口共设立信贷公示栏203个,公布专职信贷人员的姓名、工号、联系电话、所分管村、街道、举报电话,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监督。实行限时办结制度,根据不同种类的贷款,分别限定在2个、5个、7个工作日内完成,若超过规定时限,要对相关责任人问责。严格信贷纪律,若有吃、拿、卡、要等现象的,按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直至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五、强化“三个建设”,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一是加强信贷队伍建设。强化对信贷人员的教育培训,通过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提高客户经理的履职尽责意识和遵章守纪自觉性;二是加强贷款管理制度建设。强化贷款“三查”制度落实,进一步加强信贷基础管理,着力提高信贷精细化管理水平。严格落实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规定,通过加强贷款用途跟踪监控,认真执行受托支付规定,强化贷款检查监督等方式。三是加强信贷操作流程建设。通过明确分工,岗位制约,相互监督,有效控制了贷款调查、审查、审批等环节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作者单位:湖南江永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第11篇

[关键词] 信用制度;虚拟资本;货币虚拟化;经济危机

[中图分类号] F03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3-0130-02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虚拟资本”首次提出是由威・里瑟姆在1840年《关于通货问题的通信》,关于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的讨论,已有很多经济学家进行研究并提出一系列理论,主要包括约翰・穆勒的“信用媒介说”、亨利・桑顿的“观念资本说”、格里和肖的“金融媒介论”、哈耶克的虚拟资本效应和马克思的信用货币理论等。这些理论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有着某些解释,但究其本质,缺乏对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之间逻辑本质的分析。我国学术界对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的关系更多侧重于研究对股票、债券等金融衍生品和全球金融化问题的探讨。

基于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情况,笔者认为对当下虚拟资本过度发展导致的信用危机、流动性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解决关键在于重新明确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之间的关系,从既对立又统一的方面对两者进行动态剖析,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关于信用和虚拟资本的讨论恰恰给了我们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为当下我国大力发展金融创新提供了方法论层面上的指导。

(二)信用与虚拟资本的定义

1.信用的界定

马克思认为信用存在借贷性。信用将产业资本的使用扩大至生产开外,一方面基于借贷双方的信任程度,在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层面上,实现价值的偿还。信用从方式与制度两个角度实现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增殖。信用的主要形式包括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产业资本家为了扩大再生产,将一定支付期限属性赋予证券等票证,彼此之间提供商业信用,提供了信用制度最早期的样式和发展基础。

2.虚拟资本的界定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别对国债、股票、商业汇票等有价证券进行考察,并认为他们是虚拟资本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但尚未对虚拟资本提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这种形式具有投机性和价格回归性。马克思强调基于信用获得货币或商品的使用权,产生的利润也是源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如股息、红利等,实现了形式上的外延与扩展。

二、资本论视角的两者关系分析及评述

简而言之,信用制度是虚拟资本的发展基础与成长动力,并贯穿于整个资本运行的环境当中,虚拟资本发展反作用于信用制度,两者之间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超越生产力限制的无节制的虚拟资本扩张,酝酿着经济危机的萌芽。

(一)信用制度是虚拟资本产生与流通的温床

1.借贷货币资本催生虚拟资本扩张,造成经济繁荣的假象

信用的产生,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上的。生产资料的私有闲置资本增加至超过资本家用于消费资料那部分,就成为生息资本乃至借贷资本的源泉。信用货币代表的价值索取权而不是实际价值的方式推动债务与债权的顺利实现,正是这种无价值的形态促使资本的使用权与所有权发生了分离,促进了虚拟资本的形成。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的本质在于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信用化即资本虚拟化的过程。当有价证券成为资本投机的工具时,虚假的经济繁荣会出现,减弱整个社会的支付能力,造成新一轮的恐慌。

2.社会资本积累加深虚拟化程度,实现对资本所有权潜在扬弃

信用的产生也加速了资本集中与积累,并调整了资本技术的构成,使得资本重新分配实现规模再生产,促使了社会资本的形式,并在社会范围内流动和扩张。马克思指出,随着货币资本积累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货币资本将会采取银行准备金、银行券、汇票、本票以及资本家之间的信用单据等以带来收益的纸质契约形式,即虚拟资本形式,这种联合“使资本主义生产超出它本身界限”,是对资本所有权的潜在扬弃。

3.信用制度节省流通手段的实现时间和费用,加速资本再利用

“通货速度的大调解器是信用”,一切节省流通手段的方法都以信用为基础。一方面,这种加速是技术性的,较小量的货币或货币符号会同银行业务技术联结完成流转,另一方面,信用又会加速商品形态的变化速度,从而加速货币流通的速度,进而促使资本形式变化加快,最终推动了整个再生产过程。考虑虚拟资本的流通,以银行资本为例:

其中W*即为虚拟资本,我们只考虑虚拟资本参与的资本市场部分,即G―G'―G"的价值增值过程。当职能资本家的自有资本难以满足正常生产循环需要时,不得不通过融Y来借用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货币资本家的闲置资本。于是,职能资本家让渡一部分利润g,取得货币资本家持有资本使用权,获得“双重支出”与“双重回流”。货币资本家通过出售“平均利息率”的有价证券,将最终收入进行资本化处理,完成g―W*的转变,虚拟资本获得了所有权证书的存在形式,一方面推动了商品循环的再生产G―W...P...W'―G',扩大了现实资本规模,另一方面加速以金融为代表的虚拟资本商品化交易W*―G'―G",扩大了虚拟资本的规模。

(二)虚拟资本将信用制度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1.虚拟资本印证了信用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借贷行为

马克思认为,在真正的资本主义信用经济条件下,虚拟资本仍然无法脱离现实资本而存在。信用依托于借贷关系而存在,借贷行为的实现在于通过利率联结储蓄与投资,完成现实资本与虚拟资本运动上的一致。

2.虚拟资本冲破时空的束缚,将信用深化建设扩展到全社会领域

马克思指出发行银行券、扩大银行业务、增加流通准备金或私人支付手段准备金等纯粹技术性手段等都可用来创造信用。这样,银行就可以在有价证券外创造更多的货币和货币资本,同时构筑一个以中央银行为社会信用的基础、商业银行和同业拆借进行支撑的信用体系,促使信用建设范畴扩大至全社会的领域。

3.“部分投机性”和盲目性有可能扰乱信用制度发展的正常路径

职能资本家通过以金融资本为代表的虚拟资本,瓜分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没有改变压榨劳动者的资本主义本质,而且金融资产的交易基于预期现有资产的某种变化,生产的脱离性更助长了金融的不稳定性,而投机性和盲目会造成虚拟资产价格的剧烈变动,扭曲了信用对利润率平均化或作为平均化中介的作用,成为少数社会财富垄断者对大多数劳动者进行深入剥削的工具,严重阻碍了信用制度与信用环境的发展。

(三)信用深化c资本虚拟化加速经济危机的产生,高杠杆化是危机诱因

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也就是社会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冲突,信用货币使得“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信用制度本质上说,提供了支配他人的资本、财产、劳动的权利,具有杠杆调整。首先,金融杠杆在虚拟资本市场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诱导下被盲目抬升,也提供了对剩余价值更为极端的剥削方式,实体经济面临着资金不足和利润瓜分的双重压力,极易演变为经济危机。其次,虚拟资本作为实体资本的“纸质复本”,掩盖了两者之间独立运动的本质,会引发人们过度的短期投机行为,不利于宏观经济的长远发展。最后,拉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虚拟资本的投资比率随着家庭富裕度上升而增加,社会财富和收入的差距也将扩大。

三、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

马克思的信用与虚拟资本理论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性调整和金融创新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金融化资本把各国金融市场紧密联系,适度的、有效的、符合国情的信用和虚拟资本理论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明确信用制度的基础性作用,不可本末倒置

虚拟资本的核心作用在于交易,交易双方的信用高低决定着交易完成效率、优劣程度和是否继续合作,完善的信用制度促使实体资本加速虚拟化。所以要求虚拟资本的发展,必须实现在信用制度的不断完善中进行合理控制,不可过分夸大虚拟资本的反作用。

(二)信用制度创新同时要保证虚拟资本运行稳定,把握监管和创新的关系

当下,“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成为十三五规划的主要内容,信用制度、信用模式也要有所创新,才能保证虚拟资本的运行处于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内。这要求一方面创新要在信用轨道下运行;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力度,消除产品创新时带来的信用扭曲和市场低效率。

(三)建立全社会范围内的信用环境,推动信用深化与信用进化

虚拟资本的发展还涉及整个社会中人与群体的软环境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视信用制度的建设,加快信用法律法规的制定出台实施;积极推动内外部增信机构的联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评级体系;持续深化公民的信用意识;促使征信服务社会化、制度化、透明化、网络化,实现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协同发展效应,将信用深化与信用进化真正落到实处。

(四)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发展,合理控制金融发展节奏

虚拟资本的爆发式发展推动虚拟经济直线式上升,纯粹的货币或证书形式的积累加速产业的空壳化,极易落入金融化陷阱当中。笔者认为必须重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发展关系,一方面避免金融过度发展,有效控制发展节奏;另一方面加强产业资本的积累,合理稳健经营资产流动性,强化本国实体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同时对于资本市场也要有节制的开放,对于资本项目进行合理管制,将国外金融崩盘负效应对我国的辐射危害降至最低。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452, 545, 532, 453, 456, 555, 530, 546, 589, 546, 389, 500, 553, 585, 499-500

[2]成思危.经济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J].管理评论,2009(1):3-18

第12篇

关键词:“中国梦”;人民银行西北地区各分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127-02

党的“十”以来,“中国梦”的构想,像春风沐浴着人行西北地区各分行,在行员中引起强烈共鸣,它以清新的理念和引人入胜的风格开启了人民银行行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梦想。

一、“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的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根本保障是加强作风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贯以“中国梦”的意义,人行西北地区各分行在于教育引导广大行员正确处理“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内在关系,用唯物主义思想造就行业范围内积极向上的合力,使每个行员都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我们把“个人梦”与“中国梦”关系融入世界政治、经济激烈竞争环境下,进行科学分析,增强内部整合力,汇聚成复兴之路就会更快一些、坎坷就会少一些,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色彩、梦想成真。

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有过美好的梦想,也许现在也还怀揣着梦想残留的碎片。那些破碎的、飞走的、爆破的梦,集成于现实,变成了一个全新的蓬勃宏大的“中国梦”。交织在中国这个飞速运转的巨大时空里。在地球这个庞大的星球中,人类如同尘埃一样是微小的存在者,不用论及梦想这虚无缥缈无法用语言文字或是手势助语来表达的无实物体。但这简单的两个字却可以迸发出强大的照耀整个世界的光芒。人行西北地区各分行的发展在推动金融领域业各重点领域坚持国家行业标准,为有效促进地区产业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西北地区各分行业务的发展离不开所有行员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所付出、拼搏时留下的痕迹。这就是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金融业发展和改革与加强人行内涵建设融入实现“中国梦”发展轨道的真实涵义。

二、“实现金融梦、助推西部梦、共筑中国梦”的构想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要“实现“金融梦、助推西部梦、共筑中国梦”,需要行员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为这个目标,我们能做些什么?在中国这个博大精深的古国中,在历史的推进中我们有吸收有变化,只有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黑暗丑陋的人性阴暗面才能摊在日光下,严惩在背后舆论中,中国金融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第一构想,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行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演进和积累,已形成一条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文化长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立说,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容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今天,我们沐浴着中华文化积淀,追求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或是传承,或是壮大其丰富滋养,使其生生不息、蓬勃发展。构建金融文化氛围,引导行员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是完成金融工作者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第二构想,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追逐人生灿烂轨迹。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让世人瞩目。最让人我们骄傲的是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机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再添新绩。我们拥有“感动中国人物”的最优秀代表,有保卫国家和人民财产而牺牲生命的金融卫士,他们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他们愿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胸怀,这些事迹就如同漫天繁星般紧密地洒满这温馨的中国大图上,我们以他们为骄傲。我们当行员的,虽不能如他们般轰轰烈烈人尽皆知人人歌颂,但是我们可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在西北地区这片热土上辛勤工作,因为我们怀抱着伟大的中国梦。

第三构想,注重行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要注重在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股票融资等岗位人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要求他们在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在单纯内部自我循环中深化金融风险管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创新精神,提高金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三、追梦与圆梦,提高行员在岗履职能力

当年,可以用笔指点江山,可以用笔决定国家兴衰的神奇,现如今,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已经成为现实。中国金融业在支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和未来金融业改革创新中,金融业既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又要在经济虚拟化程度赶超发达国家水平的进程中发挥作用,完成这样的艰巨任务,对提高金融业行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行员在各自岗位上恪守职业规范,诚实守信,敬廉崇洁,出色完成本职工作。

1.严格执行中国的信贷政策。中国信贷政策与货币信贷总量扩张有关,政策措施影响货币乘数和货币流动性。配合国家产业政策,通过贷款贴息等多种手段,引导信贷资金向国家政策需要鼓励和扶持的地区及行业流动,以扶持这些地区和行业的经济发展。通过“窗口指导”引导商业银行通过调整授信额度、调整信贷风险评级和风险溢价等方式,限制信贷资金向某些产业、行业及地区过度投放,体现扶优限劣原则。制定信贷法律法规,引导、规范和促进金融创新,防范信贷风险。

2.做好征信知识普及工作。从历史的维度而言,中国传统的信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为自给自足的以身份为基础的熟人社会的私人信用,一部分为相互依赖的契约社会的商业信用。中国经贸领域的信用已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信贷政策具体到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大,进一步放宽融资渠道,并使企业贷款资金成本变低,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目前,银行融资不贵,问题是企业背负的费用太高。如果放贷,银监会一定要中小企业提供财务报表,这就给企业带来审计费用,抵押评估也要费用。所以,在大众中普及征信知识,有利于提高大众的信用意识和守法观念,防范企业逃债、废债的可能性。

3.建立风险预警平台,帮助商业银行抵御风险。风险预警是指运用多种信息渠道和分析方法,对授信客户的预警信号进行识别,分析、衡量其风险状况,并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以化解风险的主动性、动态管理过程。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有助于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信贷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提高信贷风险分析的技术含量。

4.加强金融监管,构筑有效管理体系。在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流动性等指数实施监管,利用电子监控平台制作各贷款企业和个人资金流动状况图和风险性指数表,根据指数的变动,制定监管对策,有效提高全面监管体系和管理职能。

5.现代化支付系统(Advanced Payment System)岗位人员要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细致缜密地处理各种支付业务、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等工作。此公共支付清算平台是人民银行的重要核心支持系统,每个行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影响金融服务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水平。

6.支付管理信息系统(PMIS)岗位人员肩负着支付业务统计分析和监控系统的重要职能,岗位工作者具体负责基础数据管理、行名行号管理、运行控制、计费管理,以及支付业务统计分析监控等业务,操作过程的正误,关系到人民银行对各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准确性,一并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

7.从事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岗位人员在办理资金汇划和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结算服务工作中要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把各项金融产品和制度设计也融入其中,在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和结售汇方面支持实体经济,强化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更加全面反映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