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模式的来源

经济模式的来源

时间:2024-02-07 14:36: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模式的来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模式的来源

第1篇

一、美国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

1较为开放的经济。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每年贸易逆差和流入外资均在2000―3000亿美元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和贸易逆差国。美国经济规模庞大,严重依赖国外的原料和市场。因此,美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美国经济规模的不断膨胀,美国经济模式自由开放的特点也更加明显。

2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在美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从近20年的发展趋势看,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缩小,而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美国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本世纪初,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从4%下降到3%,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从27%下降到21%,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从69%增加到76%。

3较低的政府干预。美国主张尽量减少国家干预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在其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干预程度相对较低。美国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调节,主要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各种法律法规,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等,以及为社会提供一系列公共产品和服务来实现的。

4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美国在市场经济方面有一套比较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法规的制订与实施,使得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及市场主体自由进入或退出得到了保证,保护了平等竞争规则的贯彻实施及政府调控措施的执行,并鼓励了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秩序框架。

二、美国经济模式与经济增长

1美国经济模式中以股权融资为基础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有助于企业进行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促进经济的增长。首先,股权融资可以增加企业的自有资金,从而为企业进行创新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而这在银行融资的情况下显然是做不到的;其次,股权融资可以通过所有权激励鼓励企业家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与知识创新;第三,股权融资为企业与风险投资者开展股权合作提供了可能性,从而增加了企业进行创新活动所需的资金来源。

2美国经济模式中的金融投资机制为风险投资者提供完善的退出机制,促进了美国新经济的发展。与金融衍生市场上交易的金融产品不同,风险投资所面临的风险都不是十进位制,而是二进位制的,因而是无法通过风险定价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买卖的。因此,需要一种特殊的退出机制来保证风险投资者的获利。美国的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就是一个具有这种特殊功能的、能够为风险资本带来投资收益的退出机制。

3美国经济模式中的自由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美国的自由主义政府干预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放松政府管制,鼓励企业创新和金融创新,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发展教育、增加人力资本的供给,以及生产新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公共产品如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安全等。正是因为美国的经济模式具有以上的优势,才造就了美国长达十多年经济高速的增长。

三、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1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的干预,发挥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历史角度看,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不对市场进行干预,只是干预的程度、范围、方式不同而已。例如美国政府在千方百计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实施“行政保护措施”,动辄对所谓以倾销价格出售商品或利用政府补贴进行销售的外国出口商征收惩罚性关税,筑起壁垒,保护本国的企业,并对高科技产品出口实行“最为严格”的控制。事实表明,市场经济从产生到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相反,市场经济呼唤敢于干预、善于干预的政府,呼唤能根据国情和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干预的政府。

2谨慎推进金融市场的自由化改革,加强对金融活动的监控。我们在鼓励金融市场创新的同时,不能对金融市场采取过分放任自流的做法,因为过分放任自流的金融市场将导致严重的机能障碍。在美国,金融市场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投资工具为投资者提供获利的机会,但是,这些金融投资工具中的绝大多数与实际经济无关,它们纯粹属于虚拟金融活动,很少对实际生产领域的能力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中国必须谨慎推进金融市场的自由化改革,尽可能地防止虚拟经济与实际经济的过分脱节,保证所有的金融活动都受到一定的约束。

第2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管理;新经济时代;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时代主要是在知识产生的基础上,由于知识经济模式不同于传统模式,所以它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知识经济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新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相关管理者也需要对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的管理进行改进,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来进行变革,这样才能跟上世界发展的脚步。

一、知识经济的特征

1.重叠性

在新时代的知识经济环境中,知识经济的概念与内容都没有进行标准的划分。如自然范畴内对人体大脑的研究,而知识经济仅限于是服务的一种创新性概念,却没有客观上的实体物质。因此,知识来源于服务,但无法代表服务本身。而知识经济究竟是一种对知识本身的测量,还是对知识的服务,两者相互矛盾,致使知识经济具有重叠性。

2.改变性

在生产界限发生变化时,生产模式受全球经济的变化而变化,这导致生产界限的划分的难度增大,使其越来越模糊不清。

3.持续性

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中,虽然带来了许多好处,同时也存在了诸多的问题。传统的经济模式是以生态环境作为代价,进行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经济应运而生,传统的经济模式逐渐被取替,在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在新时代下,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4.毁灭性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定会对传统的经济模式造成巨大的冲击,新知识经济的管理模式会在一些环节对传统的经济模式进行否定和淘汰。在新经济形势不断发展的过程是具有毁灭性与创造性的,目前,正是新形势的转变时期,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打下重要的基础。

二、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转向知识经济管理

企业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最基础的保障就是企业对知识经济的管理,而在企业发展的知识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就是无形知识的分享。如果企业开始向知识经济的管理转变,首先可以将其改革的重点放到调动企业工作者积极性与提高创造能力等方面,在转变成功后逐渐的向企业内部扩散,只有不断的将知识经济管理分散到企业的各个部门中,才能够发挥出管理的作用,更加有利于知识的循环使用。由于知识经济管理能够不断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对人员的管理更加科学合理,逐渐的取替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体系,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蛭炔较蚯暗姆⒄埂

2.创造价值与核心能力的建立

在当代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价值,其主要的竞争形式就是发展能力与创造能力。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价值创造的核心,综合性人才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关键,拥有专业性强、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就是企业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企业要想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创新能力。企业的管理者创造新的结构组织与形态,而这一系列的产物都是核心能力与创造价值的建立,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能够及时的解决企业在知识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创造价值与核心能力,主要就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工作者的价值、企业的核心力量,使企业更具吸引力与竞争力。在企业不断谋求发展的同时,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创造价值与核心能力,这样可以使企业在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不断的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3.确定中层管理者的组织地位

创新是新时期知识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其企业管理中,位于中层的领导者必须要积极的落实好企业的创新管理。而在新时期背景下的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事态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这要求管理者必须要进行双向的管理。首先自上而下的经济管理模式是以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为基础,并要求新的知识经济管理模式要在传统模式的前提下进行大胆的创新。这样的创新模式必要遵循相关制度,由最高领导者发起,由中层领导者实施,必须要做好信息传达和落实工作;其次是自下而上的经济管理模式,这需要摒弃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而创新是知识的创新、管理的创新、经济的创新等,这些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与高素质的领导者,在企业管理者的领导下,带动全体人员树立创新意识。

4.新时期的知识经济管理

知识的创新、知识的发展、知识的传递是知识经济管理的主要三大发展阶段。通过现代的高新技术,对知识进行传递,改变传统的复制技术与工作流程。促使知识经济管理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甚至在未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量。因此,知识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自身素养的同时,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也使企业的对经济的管理与发展效益得到了提高。经过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通过国家和企业的不懈创新和努力,为新时期的知识经济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数据、经验、管理制度,通过知识经济管理在企业中的不断应用,使企业逐渐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中更具竞争力。

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知识经济管理,对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说明知识经济管理在新经济发展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管理成为新经济时展趋势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知识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加强和完善对人才的培养与创新的管理环境。在新经济时代下充分的实践、利用、发展知识经济管理,必定会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

参考文献:

第3篇

1.1 低碳农业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是与高投入低产出的“高碳”经济相反的一个概念,而低碳农业经济则是将低碳经济与农业相结合,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入手,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1.2 研究意义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带来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来源,解决环境污染的关键是转变现阶段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模式,探索出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

2 低碳农业经济模式

2.1 节能模式

从农业机械、养殖方式、耕作制度等方面入手,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改革落后的耕作方式、种植技术;推广生态、高效的畜禽养殖技术,降低能源的消耗与饲料的使用,推广水稻直播等保护性耕作,利用太阳能调节畜禽舍温度等措施。

2.2 节水模式

目前,我国农业年用水量大约站全国总用水量的68%,位居第一,其中灌溉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但灌溉水利用率也不高,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蒸发、渗漏等原因并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近年来,各地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采用管道输水、防渗渠道等方法,有效地减少了水的蒸发和渗漏。并且在各地推广了喷灌、滴管等节水技术,大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2.3 有害投入品减少、替代模式

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虽然能够促进农作物增产,但也存在着不可小觑的不良影响,会带来农产品的残毒,会造成土壤退化,会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用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用农家肥代替化肥、用可降解农用薄膜代替不可降解农用薄膜等方法都能有效减少有害投入品的使用。

2.4 废弃物再利用模式

秸秆还田、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秸秆氨化后喂养牲畜、桑树修建下的枝条种植食用菌等。

2.5 立体种养模式

充分利用阳光、土地、水资源等,拓展生物的生长空间,提高生产效益。如“稻-萍-鱼”种养结合,“鱼-桑-鸡”种养结合,“鸡-猪-鱼”种养结合等模式。

2.6 “三品”基地模式

“三品”即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建设“三品”基地,能够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能。

2.7 清洁能源模式

主要有太阳能利用、风力发电、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

2.8 农业观光休闲模式

近年来,观光休闲农业受到大众的喜爱,发展较快,主要有休闲农庄、农村天然景观、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特色产品市场、历史人文遗址等。

3 促进低碳农业经济模式发展举措

3.1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低碳农业经济的认识

目前,绝大数人并不了解低碳经济,对低碳农业经济更是闻所未闻,因此加强宣传力度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多媒体手段宣传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通过社区、单位等场所的黑板进行宣传,印发相关宣传资料进行宣传。通过诸如此类的方法,让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家喻户晓,让人们认识到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并开始自觉实施起来。

3.2 选择合适的低碳农业经济模式,切实施行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有多种模式可供选择,各个地区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模式,加以务实推进。绘制低碳经济模式运行的宣传图,让农民群众做到心中了然,能够根据宣传图切实施行低碳农业经济模式。对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实施进行适时的总结报告,表彰成果显著者,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3.3 抓重点,大力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要从多方面进行的,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是不可行的,要抓住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从重点出发,促进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将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规模化,让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低碳农业经济带来的益处,从而增加农民群众的热情。其次要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去,比如减少有害投入品的使用,改善灌溉设施,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农机设备。

4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意义

4.1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适应现代农业的建设

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必将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那么调整农业结构是势在必行的。在现代农业建设中,?r业机械化是必然的,但很显然,只有低能耗、低排出、低污染、高收益的农业机械才能适应低碳农业经济的要求。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科技技术现代化,农业管理制度现代化,低碳农业经济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应运而生。

4.2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很多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化肥、农药、农用薄膜使用过度的问题,污染土壤;农机废气排放多,焚烧秸秆,污染大气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污染环境,还降低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发展低碳农业,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取代当前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既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还能提高农业产量。

第4篇

一、生物乙醇的化石能量效率已经能够满足作为替代能源的要求

对生物乙醇燃料的净能源平衡(全过程能源投入减去能源产出)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有很多,其研究结论也差异较大。对全周期的能源投入与能源产出的分析结果,其净能源有负向的,有中性的,也有正向的。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的估计结果也有很大差异。这些结果上的差异有的是由于新、旧数据的差异造成的,有些则是由于对副产品的不同考虑不同造成的。

加州大学(伯克利)能源和资源研究小组的Alexander Farrell及其同事最近研究了一个生物燃料分析模型(Biofuel Analysis MetaModel,EBAMM)来研究这些问题。小组首先复制了已经的六个EBAMM研究结果,然后在四个方向上调整这六个结果:(a)增加副产品;(b)应用一个一致的系统边界;(c)计算不同的能源类型;(d)计算与政策有关的变化。EBAMM对3个案例给出了结果,包括CO2排放较多情形的乙醇、今天的乙醇、纤维素乙醇和汽油的能效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对比。结果显示,从传统玉米中制取的乙醇与汽油相比,每单位能源的温室气体排放仅有很小的区别,但是传统玉米乙醇需求的石化产品投入要少得多。另外,从纤维素制取乙醇可以显著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石化产品投入。

国际能源署(IEA)对利用玉米和小麦生产乙醇燃料的能效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对比见表1。

除玉米路径之外,还有多种其他植物资源可以用于生产乙醇燃料。表2是其他植物资源的化石能源比率。同时,玉米乙醇生产过程中能源投入品种的选择对温室气体排放也有显著的影响。从全生命周期看,生物能源生产过程的能源效率普遍高于化石能源(表2)。

我国燃料乙醇工艺生产技术路线以四个大型生产企业为代表,其中又以中粮肇东(黑龙江)的玉米“半干法”生产工艺较为先进。其国产二期乙醇装置(产量18 万吨/年)主要技术指标为:吨无水燃料乙醇(99.5%) 玉米单耗3.3 吨,水耗约8.7吨(主装置),蒸气消耗4.8 吨(主装置),饲料乙醇比为77 %,能量输出输入比为1.09;三期美国产装置产量15万吨/年(美国Delta-T 公司的技术,由康泰斯(Chemtex) 公司设计,采用玉米半干法生产乙醇),吨无水燃料乙醇(99.5 %) 玉米单耗3.18 吨,新鲜水耗仅为1.66 吨(主装置),蒸气消耗3.3 吨(主装置),饲料乙醇比为87 %(岳国君等,2007)。

从以上结果看,生物燃料乙醇的利用可以有效减少化石能源的投入,能够起到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二、生物乙醇单纯路线没有实现能源最优化利用

从生物乙醇的全周期过程来看,作为最终产品的乙醇只代表了生物质生长过程中集聚的化学能的一部分。目前代表性的生物乙醇生产过程只是把作物中的淀粉、糖类等物质转化为乙醇。除这一过程的能量消耗外,其他生物物质如蛋白质、纤维素、木质素等中含有的化学能没有转化为可用能源。这其实也是目前导致生物乙醇行业利润业绩不佳的重要因素。

从更宏观的角度,生物能源制取是更广泛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活动。作为生物能源原来来源的作物,既可以用于能源用途,也可以用于人类食用,和用于饲养牲畜再供人类食用。如果其所生长的土地不被使用,这些土地也可以用作生态用途,即保持不被人类干扰和改变的状态,如森林、草原、湿地等形式。

因此,即使如前所述,作物用于生产生物能源可以产生比化石能源更好的化石燃料效率,即可以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比直接使用化石燃料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它在这两个方面也可能不如直接作为食物,甚至不如通过牲畜再间接成为食物。

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看,粮食用于食用的能量效率明显高于用于能源目的。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EST上的最新研究表明 ,粮食供人们食用的能源利用效率比用来生产乙醇高很多。研究结论:一个人食用玉米吸收的能量(15MJ/kg)远比1kg玉米所生产乙醇的能量(8MJ)高。谷物作为食物比用来生产燃料的能源效率高出36%。最理想的是种植玉米作为食物,并且将一半的玉米秸秆和叶子还田,另一半用来生产纤维素乙醇。以玉米为例,研究表明如果全部玉米粒作为食物,剩余的秸秆等物质一半用来生产生物燃料,其能源效率比有机种植方式高48%,比免耕种植高37%。

从能量利用效率看,用可作为食物的谷物生产乙醇的能源效率是低下的,而用诸如草类的纤维素原料生产乙醇的能源效率更高。但是,由于纤维素乙醇生产过程需要较多的原材料和水资源投入,其转化率目前也比较低,其经济效益还不足以满足规模化生产。

三、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

如果不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只是利用生物质制取乙醇,能源技术效率较低。而在采用循环经济模式之后,考虑到副产品中所携带的能量,整个过程的能源技术效率将会有明显改观。

第5篇

1、艾瑞泽5cvt时速120转速是3600转,cvt只有在手动状态下才会模拟7档,正常情况下根据路况和油门力度自动选择最佳的转速区间,如果经济模式。

2、电脑在匀速时会切到相对低的转速来保证燃油经济型,但是此时如果想加速的话,电脑就会主动降档来增大扭矩,如果是普通模式,电脑在你匀速后不会立马升档降低转速,会保持几秒钟。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风险投资 分析 预测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039-02

一、引言

“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正是因为“低碳产业”的可持续性优势,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一直以来,人类对碳基能源的依赖,导致CO2排放过度,带来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经济,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危及人类生存,这比经济危机更为可怕。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问题,低碳化是一条根本途径,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2007年12月3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继此之后,“低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低碳行业的公司企业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少投资者见其发展迅猛频频将手中的资金投向该行业,其中不乏大型的机构投资者。

二、低碳经济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在《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一文中作者阐释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发展势态。并指出近年来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确实进行预测和分析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措施。

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条件如何,怎样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研究综述》一文就中国如何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求长期和短期利益的均衡的角度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了分析,旨在引导中国低碳经济迈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同样是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一文跳出了低碳经济本身,将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联系起来,从环境金融的角度,总结了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经验,探讨了环境金融创新的各种途径,并针对我国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作者就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环境金融的创新提出了一些见解,对低碳经济和环境金融的相互促进做出了贡献。

在《中国的低碳经济选择和碳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面对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我国必须尽快构建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碳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市场体系,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和碳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几大方面。作者支持目前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只能说是初露萌芽,发展相对滞后并存在诸多问题。

对低碳经济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和综述后,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如何科学地发展低碳经济,如何将低碳经济同其他行业合理的结合,如何引导投资者正确地投资于低碳行业,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的是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通过对目前低碳行业风险投资的分析及预测,希望能科学地引导低碳行业的发展。

三、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现状分析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念,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广义的低碳技术除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之外,还涵盖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

当前世界面临的一个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全球气候变暖,而其原因正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现在人们已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已开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进程。工业正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而想要减少工业排放二氧化碳,发展低碳行业无疑是一种解决之道。低碳行业泛指任何以低碳排放或者致力于减少碳排放为特征的行业,如可再生能源发电、核能、能源管理、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企业。这个行业是符合保护自然的规律的,因此具有很光明的前途。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低碳行业产值不降反升,表明这个行业正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行业。图1是来自省略的2009年2月到2010年2月中国低碳能源行业创投市场月度投资规模,从图中可以看出投资者越来越多地关注低碳行业。

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未能达成成果,但低碳环保风潮已经在风投之间劲吹。正如前面对低碳行业的分析,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以此为中心衍生出较多的投资主线,主要包括:节能、减排、清洁能源领域。中国现在很多新的产业都跟这些领域有关。而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发展方向往这些领域方面靠拢。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风险投资再度热了起来;而比风投更热的,则是低碳经济。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对556家风投机构的调查显示,2009年VC对能源环保领域共投资了35亿元;VC投资的项目中,每10元钱中就有1.1元投向了能源环保领域。在很多的风投机构看来,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既属于产业政策扶植范畴、又对经济周期不敏感,这种低碳行业特殊的特性也是迎来风投广泛关注的原因。

历时3个月、访问了556家风险投资机构后,民建中央下属的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得出结论:2009年中国VC/PE市场募资、投资规模均逐步回升,迎来了复苏和发展。CVCRI指出,由于经济的复苏和创业板的推出,2009年下半年的投资热情增加。上半年投资案例数为229个,占总案例数的38.10%,投资总额为120亿元,占全年投资总额的40.43%;而下半年的投资案例数为372个,明显高于上半年,投资金额也占到了全年投资总额的59.57%。另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便是低碳能源环保行业的崛起。据CVCRI数据,2009年风投对能源环保的投资项目数为99项,总金额为34.99亿元;仅次于狭义IT行业的135项和43.29亿元,成为继传统行业、狭义IT行业之后的第三受宠行业。另外更加值得关注的就是556家风投机构将能源环保行业评为了最具投资价值行业。其次是医药保健和消费服务行业;而传统产业、狭义IT则甚至没有进入前十名。2009年度风险投资总额为315.34亿元。除此之外,不少风司也对低碳行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一军表示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而核心则在于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以我国过去走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来看,节能减排在技术、推广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长也在驱使着新能源的发展。

对于“两高六新”的公司,即具有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业模式的公司,是风投关注的重点,而这些特点也是低碳行业所具备的。基于上述对低碳行业前景的分析,对于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无疑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但凡是投资都存在着风险,众多的投资者在投资低碳行业之前也会对该行业的众多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估,通过行业数据和公司相关的各方面指标选出最具发展潜力和盈利能力的公司进行投资。

在对低碳行业风险投资概况进行综述之后,从投资价值的角度将低碳行业和其他行业进行比较,图2是2009年统计的最具投资价值行业分布情况,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低碳能源和环保列居首位。

四、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前景预测

前面通过对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数据和图表的分析,低碳经济模式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受到了投资者们的青睐。风险投资是众多投资方式的一种,风险投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权益投资,投资者们为了获得公司上市和退出时的高额收益,还要为初创期的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前面说到了低碳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优势,这一点是风险投资决策时的一个主要决策因素。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者涉足低碳领域,既促进了低碳行业的高速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为风险投资者提供了一片全新的投资领域。由于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不仅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在今后几年中政府必将会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这些政策也将为投资者的资金进入低碳领域敞开了大门。综上所述,在未来几年里,风险投资与低碳经济模式的结合将是投资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08EYA002)]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

2.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9(5)

3.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4.王遥,刘倩.中国的低碳经济选择和碳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投资研究,2010(2)

5.俞颖.我国风险投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基于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过程的分析[J].2008

第7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科学技术

技术哲学家艾德(D.Ihde)曾深刻地指出:“虽然在低技术(lo-tech)的条件下,人类的活动也会引起灾难,但现代高技术(hi-tech)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却极大加速和加强了这一过程。”循环经济正是在科学技术的“无度”发展给人类带来种种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目前,“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循环经济模式是作为一种解决其堆积如山的生产垃圾及废物的主要手段而被积极发展。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循环经济模式则不失为一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举的‘双赢’经济模式,通过这种经济模式的发展既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以实现解决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目标。”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经济体制,其发展会牵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及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革。其中,最为首要的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变革。“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而科学技术则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唯有科学技术的合理变革才能带动并支撑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就科学技术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加以探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会导致科学技术在循环经济体制下的作用与传统经济体制下的作用有所差别。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科学技术进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首要关键因素,“科技-生产-经济”的统一体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社会的重要建构。但从对科学技术进步的理论研究上看,科学技术在传统经济发展中只能是作为一种外在的推动力量发挥作用。比如,借以新的技术手段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等等。而新型循环经济系统是一个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所组成的大系统,科学技术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子。这也就决定了科学技术在循环经济发展中也会发挥其不同以往的独特的支撑作用。总的来说,科学技术要作为一个子系统加入到循环经济体系中,也就意味着,在循环经济体制下,科学技术将作为内生变量进入生产领域。曾有文章指出了上海市推进循环经济的三个层面:大循环、中循环、小循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科学技术至少在三个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环境保护技术

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的目标。要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对环境的保护有两种手段:一是从源头上开发少产生甚至不产生污染物的技术,这种技术被称为“清洁技术”;二是在产生污染物的情况下,采用消除污染物的技术,实现对有毒有害的废弃物的净化处理,这种技术被称为环境工程技术。清洁技术是与循环经济基于同样的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欧共体委员会1985年对“清洁技术”做出了定义:“旨在减少甚至消除产生污染或浪费的根源,并有助于节省原材料、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任何技术措施。”目前,世界各国在清洁技术方面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就。大体上说,清洁技术“现在主要的努力集中在材料替代与能源替代两个方面,即用无害材料替代有害材料,如用干净能源替代肮脏能源,等等”。在企业层面实施以清洁技术为主体的清洁生产实际上就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小循环。在以往的生产发展中,在材料与能源的选择问题上更多地被生产者所考虑的无疑是成本问题。因为在其他影响因素一定的条件下,只有原材料的成本越低,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才能越大。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要求既满足成本低,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才能越大。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要求既满足成本低,又能够实现尽可能的降低和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人类只能依靠人类发展的智能武器——科学技术,来解决这一难题。当然,清洁技术也并不是万能的力量。当科学技术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实现材料替代和能源替代的时候,就需要得到另外一种技术力量的支援,这就是环境工程技术。这种技术与清洁技术不同,它无需改变任何一道工业程序,只是在生产过程的末端添加科学的净化装置,使最终遗留下来的废弃物无毒无害,从而防止环境污染。对企业而言,从短期利益与企业自身的利益来看,添加净化设备与装置从直观上看似乎是增加了成本、减少了收益,是“亏本的买卖”。然而从长期利益与人类全体的利益来考虑,事实却并非如此。大自然可以说是企业生存必不可少的一个“生产车间”,它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输送原材料。一旦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导致这一“生产车间”的“减产”甚至“停产”,造成“供不应求”甚至“停止供应”,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企业的效益也就无从谈起。

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如果说环境保护技术主要针对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那么,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就是主要针对解决自然资源短缺问题。循环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在经济活动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其中就包含了一个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技术环节。从根本上说,所谓废弃物是具有相对性的,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其“价值”一定程度的恢复,变废为宝。在循环经济中,废弃物资源化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同一生产过程,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提取废弃物中所包含的有用成分,再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转化为资源重新投入生产过程;另一方面,这一生产过程的废弃物可能会被转化为另一生产过程所需要的资源,甚至这一产业的废弃物可能会被转化为另外一个产业的原材料。这也为中循环乃至大循环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目前,我国已经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项目开发。例如在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方面,研究的重点有:信息产业废物资源化技术、废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有机废物堆肥化技术以及利用废物制取建筑材料的技术等。因为在生产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废弃物产生,如果能够在废弃物的充分有效利用方面取得突破,也就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则会使资源短缺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

三、新能源技术

能源就是能够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是现代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动力之源。能源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问题,目前受到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能源问题引发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能源大战。尽管没有硝烟、没有炮火,这场战争同样是关乎国家命运与前途的战争,是一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形势复杂的战争。越是发达的国家对能源的需求就越大,这是由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情况所决定的。因此,可以将世界各国的能源大战归结为一场科学技术的战争。新能源技术就是开发比现有的资源效率更高、污染更小的新能源的新兴技术,主要包括核能技术、太阳能技术、风能技术、地热能技术、海洋能技术等。新能源技术的诞生具有巨大的意义。首先,人类开发和使用能源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柴薪、煤炭和石油。柴薪属于一种低能能源,它所释放的能量只能满足生活的需要。煤炭和石油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这就意味着它们会有枯竭的一天,人类以往对能源的无节制地使用更是加速了其穷尽的进程。而新能源技术以开发新能源代替旧的能源为目的,致力于开发高能量且取之不尽的新能源,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其次,石油和煤及其制品在燃烧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等有害气体,会对大气产生巨大的污染,从而破坏自然环境以及影响人类的健康。而新能源技术所致力于开发的新能源则是经济、无污染的理想能源,可以称其为清洁能源。

总之,新能源技术所带来的新能源无论是从性能、来源上看,还是从对环境的影响来考虑,都远远优于煤炭、石油等旧的能源,是未来循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源基础。上述三项技术都与发展循环经济以保护环境的目标相统一,甚至有人提出“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技术和废弃物(排泄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环境保护与防止资源短缺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两个问题可以在同一过程中得到解决,循环经济的生产过程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当然,除了上述三项技术之外,循环经济的发展还需要一个更加完善的科学技术体系来支撑其发展,这也就决定了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2]滕福星:科技进步论,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3]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4]童天湘:高科技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第8篇

领克03有一个ECO模式,调到这个模式,汽车开起来会比较省油。

ECO模式,也叫节能模式,还有的人称之为经济模式。ECO模式就是为省油而设计的,一般情况下,ECO模式可以比普通模式省油百分之十以上。

ECO这一名称由Ecology(环保)、Conservation(节能)和Optimization(动力)合成而来。有的厂商也叫“ECON”,但不管怎么说都可以将它理解为economy(经济)的简称。

ECO的工作原理,简单理解就是:行车电脑通过传感器收集各种信息,然后调节汽车的各个部位(例如传动系统、喷油嘴、进气系统等),让发动机可以达到最佳喷油量来达到节油目的。

车辆开启ECO模式虽然可以节省油耗,但是也是有缺点的。缺点就是车辆的动力性能会下降。

除了车辆本身的条件,车主做到以下几点也可以节省汽车的油耗:

平常开车时温柔一些,油门和刹车轻踩;高速行驶时关闭车窗,减少阻力;把车上没用的东西拿走,减轻车辆的负担,这些措施都可以减少车辆的油耗。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摘 要 面对市场经济提出的诸多改革方案,企业在新市场环境下需要转变的经营策略越来越多,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变革要求。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现代产业经济开始朝着高科技、高水平、高质量等方向转变,这奠定了技术密集型企业经营体系的推广应用。本次分析了科学技术密集型经营模式的特点,提出了新型产业改革趋势及经营策略。

关键词 技术密集型 经营模式 改革 对策

基于先进经济学理念指导下,我国产业科技开始呈现了多种形态,以科学技术为中心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作为一种高端产业的发展模式,技术密集型企业经营要结合其特点,编制针对性的营运方案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一、技术密集型企业的特点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往往同各行业 、部门或企业的机械化 、自动化程度成正比,而同各行业、部门或企业所用手工操作人数成反比。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经营之后,国内密集型企业的数量持续上升,这标志着新型产业结构逐渐扩大了其影响范围,带动了整个市场经济模式的积极转变。技术密集型企业的特点:

1.技术性。计算机技术是信息科技的应用代表,凭借其数据处理的多项功能特性,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的生产与经营中。现代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企业日常经营模式出现了很大的调整,原始办公系统由人工转向计算机自动化,帮助企业实现了营运体系的优化升级[1]。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要经过多道流程,生产及经营数据是计算机信息操作的重点环节。

2.收益性。技术密集型企业创造的收益更高,其以初期低成本投资作为项目资金,在科学技术及现金设备的帮助下,实现了经营收益的稳步增长。以生产型企业为例,车间生产均实现了自动化操作,科学技术作为产品研发中心的应用支撑,产品售后配备了专用的服务系统功能,这些都为企业创造收益提供了保障,实现了日常盈利水平的提高。

3.便捷性。技术密集型企业经营采用自动化系统,将信息科技作为整个企业内部营运的指导中心,这能够为办公人员提供很多的便捷性,也为生产人员搭建了更加智能化的控制平台。例如,企业职员通过计算机平台处理办公数据,不仅降低了数据处理流程的时间消耗,也提高了数字内容处理的准确率,为相关数据使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科学技术密集型经营模式改革的趋势

新经济理论指导下,国内开始出现了一些先进的产业经营模式,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基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方式。由于采用了诸多科研成果,此种经济模式在运营期间实现了收益水平的增长,为管理人员提供了市场战略的指导。笔者认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经营模式的改革趋势更加综合性。主要包括:

1.资源配置。优化资源配置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经营的根本,这是由于科技化生产来源于技术应用,而技术价值体现于各种资源的分配。未来技术密集型企业更加注重于资源的优化配置[2]。例如,要扩大对国内非国有经济的开放,利用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的力量加快工业的发展,推动资源在各种所有制企业之间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以此为基础促进企业经济规模的较快扩张。

2.宏观调控。国家是经济产业的调控者,国家应强化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工作,以科技研究成果为引导开辟新经济模式。一方面,要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要尽量减少以至取消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另一方面,全面发展产权主体多元化的公司,以此作为企业资产重组的主要线索。经过宏观调控之后,企业的经营方式更加合理化,对应创造的收益水平更高。

3.综合竞争。社会科学技术是时刻变化的,每一项科技成果都尤其特定的使用周期,超出这个周期则会失去其产业应用的价值。未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容更加多样化,要提高企业尤其是企业的竞争程度,加强市场机制对产业的调节功能。只有通过市场竞争促使产品尤其是轿车产品降低价格和利润率,才能有效地掀起和推动企业的购并、联合浪潮,从而促进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三、新经济战略模式下的经营管理措施

新经济战略模式下企业要开辟新型管理体制,更好地服务于产业结构的经营调控。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为基础,政府的作用主要应着眼于完善和加强市场机制的功能,为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产业环境和资源流动的体制条件。推动企业之间的购并和联合,并通过相应的产业组织政策,推动企业资产重组的顺利进行,加快工业的产业集中和规模升级的进程[3]。加快企业经营模式转变的实现进程,更好地参与到技术性产业经营中。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有两种途径,或是通过进入与企业知识基础具有协同效应的产品市场从事多元化。

结论:总之,科学技术是一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科技指导现实经营才能创造更多的收益。以科学技术密集型经营模式改革趋势为指导,提出切实可行的经营改革方案,这是企业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爱萍.科学技术密集型企业经营的特点分析.经济周刊.2010.19(10):22-24.

第10篇

1、临空经济区以发展临空产业为核心,包括先导产业和相关产业。先导产业如:运输业(客运、货运)、民航综合服务业;相关产业如:配套服务、传统的制造业、物流配送、商务餐饮、住宅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最后,它具体指某一地理位置。临空经济区以机场为地理中心,沿交通沿线向外发散式扩张,它具体存在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内(通常在以机场为中心,以10-15km为半径的范围内)。

2、临空经济区的概念包含了三个层次:首先,它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由于机场对周边地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影响,出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聚集,从而产生了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新经济现象。其次,它暗含了一系列相关产业。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知识经济在当前新经济时代背景下,有着较大的影响价值。本文就主要针对知识经济所具有的特色展开了探究,并分析了知识管理发展的趋势,进而总结得出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能够为相关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开始出现,这一经济形势有效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其强调的主要观点就是利益竞争创新,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知识管理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够符合新经济时代的具体要求,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特色

1.测量知识本身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经济活动所涉及到的内容和概念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来说,人脑的研究属于自然活动的范围,在服务上以及在创新上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实物。所以,知识也就是一种服务的来源,但是其并不是指代的服务自身。经济活动的开展究竟是对服务本身的测量还是对知识的测量,这一问题的存在,就使得的测量知识本身就有重叠性的特征。

2.生产单元的线性已改变

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最终形成了全球化的经济,这一经济模式在实际的应用中,也促进了生产模式的转换,使得生产关系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生产者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很多的生产者已经在概念上无法进行类别的划分。

3.原本外部环境的改变依旧持续改变中

过去的经济模式在长期的使用中,也带来了诸多的益处,但是同时也伴随着很多不好的影响,过去的经济发展是以环境为代价进行的经济发送站,而如今的知识经济模式则对传统的经济模式不好的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弥补,使得环境得以有效的改善,并能够进一步的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知识管理的趋势

1.重视知识管理的哲学面向

现今的知识管理多数存在于期刊书籍的管理中,而针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报道却并不一致,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也不统一,由于管理所发挥作用的不同,使得产生的效果和作用也不相同,由于个人对知识管理有着不同的认识,使得知识管理在实行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的见解。一般而言,可以将管理哲学作为知识管理探讨的基础,这样比较容易对知识管理的内涵进行窥探以及掌控。知识管理强调的重点内容就是创新,但是知识管理也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使得创新无法顺利的开展。针对不同的组织来说,由于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操纵的不一致,使得知识管理在广泛实行的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困境。因此,在对知识管理进行广泛实行的时候,就要求组织成员能够明确了解到创新环境的需求,深入了解哲学,依据哲学就可以将一些繁杂的问题进一步理清。

2.强调创新价值与核心能力的建立

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管理应该逐渐向着强调创新价值和核心能力建设的方向发展。在知识经济前提下,注重对价值实施创造,将能力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充分的体现出组织的价值,根据相应的结果来判定个人的价值。相关的文献中也指出了人力资源所具有的激励特征就是使得能力产生的关键,就本质上来说,能力与资源价值都是不可测量的数值。由于能力与资源价值均具有不可测量性,那么如果一个公司要凸显其能力,将能力作为公司发展的基础,那么针对公司所具有的能力进行提升,大力支持资源的转换,就可以使得组织中存在的一些本质上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使得人力资源核心可以与人力单位产量保持一致,并且使得组织更加具有创新性。组织将能力作为其发展的基础,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会重点强调技术的应用以及问题的解决。所以,只有充分的发挥出组织的能力,有效的实施创新,并重视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负面问题,就能够使得组织实现高效的发展。

3.确立中阶主管的组织地位

知识管理所强调的主观精神就是创新精神,所以,在相关的组织中,需要对创新管理的职能进行切实有效的落实,使得中介管理人员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其管理的职能。而知识管理的这一发展趋势则有效的证明了知识管理融合哲学的重要性,在对组织理论结构进行强化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的进行反省工作,确保中阶主管组织所占的地位。知识管理重视创新价值的体现,而推动创新得以开展的主要动力就来源于知识漩涡。在组织中,知识管理主要是靠中阶管理者进行管理。就相关的人员所提出的观点可以充分的了解到,中阶管理方式相较于过去的管理模式来说,主要采用的管理方式就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以及自下而上的管理。

三、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

1.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了国际探讨的主要问题。在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下,企业的发展也逐渐的实现全球化的发展。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组织结构都实现了有效的转变,而就以人力资源管理来进行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策略,同时也需要依据不同的员工自身特色和文化差异来进行管理方案的构建。就以微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在个人管理的基础上发展得来的,其主要构建于对组织层次之上。组织层次的界定,可以被看做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观构架。由此就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中,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相较于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其所占的地位逐渐提高,并渐渐的发展为主流趋势。而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就是更好的凸显经济价值和创新价值,使得人力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得国家的文化可以得到最大化的认可。

2.对于多元化管理的反思

在弱势群体逐渐受到人们关注的情况下,弱势群体保护的念头也逐渐的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就衍生出了多元化管理。这种多元化管理是以弱势群体保护为原则。到今天,都原发的发展潜能则需要进一步的由政府相关部门来进行挖掘,并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来对弱势群体实施保护。在多元化管理的理念下,人力资源管理多元化可以被理解为:在工作多元化的基础上,有效的对组织进行转变。通常来说,以大的层面来说,多元化主要是通过中下阶层来进行体现。而就小层面来讲,多元化则多体现于少数群体以及种族阶层中。上级对下级有着一定的管理落差,多元化管理使得女性群体与少数群体在管理上不具备突出性。多元化管理中,以弱势群体为主导,而其所造成的优点一方面帮助组织厘清、保护、探究与转变价值和实务,并且促进组织绩效;另一方面则培育帮助增进公共利益。

3.管理哲学与人文精神反思

目前与知识经济相关的若干科技业,大都以代工(OEM)为主,若无法研发、创新,则我国的知识经济依旧依附在美国的价值底下,代工是无奈甚至是长期科技发展的麻药,专利数量是假象而非科技实力,较之加州硅谷的技术高门坎进入障碍与创新能力,目前仍居劣势,发展若要稳固与持续,恐怕仍须回归对高等教育的重视;而学术研究伦理的建立亦为根本之道,扭转社会风气与提升研究水平,知识分子将任重而道远!犹有甚者,网络上的活动一旦普及,并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后,新经济与新社会也随之成形;但生活的考验与人文的变迁才开始运作,统合趋势与人文抗争并存的辩证逻辑,将是新社会演进的路径。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社会经济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凸显,该经济模式主要是建立在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在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前提条件下,知识管理更加强调追寻,更加注重创新,而人力资源管理也更加注重对竞争模式的创建,实现思维的无国界交流,就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来分析,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向着人文精神转变,是人类生存本质的深思。

作者:田凤 单位: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财务处

参考文献:

[1]孟宪平.以人为本:改革的思维取向和价值选择[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2]吕福新.新经济时代对企业家的挑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06).

[3]彭雅.论新经济时代中国企业价值观的变革[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1(01).

[4](德)迈诺尔夫•迪尔克斯(MeinolfDierkes)等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知识与信息课题组译.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第12篇

低碳环保型社会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当下农业经济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相结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进行一系列探索,并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的具体措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提出创新农业生产体系、引用相关科学技术、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等措施的研究。

关键词:

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

低碳环保型社会建设是当今社会建设发展的一种主流模式,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要求现代化农业经济朝着低消耗、低污染的方向进行发展。相对于我国而言,农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重要部分,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可以调整产业结构,还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建设。但是,当前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整个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以下本文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

1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

1.1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应用的体系不适用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应用的体系依旧是承包责任体系,由于这种体系缺少接耐、创新,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基础并不结实。以往的农业经济体系无法满足低碳农业发展各方面的要求,并且以往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过于分散,特别是注重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短期效益,但是,在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低碳农业经济,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比较大,而且取得经济效益的周期相对较长,这就造成了部分群众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认可和支持。

1.2农业经济生产理念过于落后

因为我国各个地区农村的知识普及性比较差,获取相关信息也不够及时,导致目前在农村里许多人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认识不足,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当得知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比较大,而且取得经济效益的周期相对较长时,很多人都难以接受这种事实,由此产生了抵抗心理。

1.3缺少科学技术的辅助

在当前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缺少科学技术有效的辅助,导致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所获得的成果并不理想,对形成规模化的生态农业经济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地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强化农业生产的科学含量,这样才有利于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

2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的措施

2.1树立低碳农业理念和创新农业生产体系

在分析了我国目前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后,发现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本文结合相关资料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之所以不能在农村顺利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低碳农业的作用和价值并不了解,以及生产理念过于落后。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低碳农业方面的宣传,让人们正确地认识到发展低碳农业的作用和价值,可以安排专业的团队到当地农村每家每户进行宣传,也可以把当地农村的群众组织起来进行培训,从而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低碳农业理念,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村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农村的农业经济体系进行创新,在承包责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地制定出有利于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生产制度,促使低碳农业经济能够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2.2合理地引用相关科学技术

根据低碳经济环境下对农业经济发展低污染、低消耗等要求,所以在建立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提到要节约水电、合理地用药施肥以及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等内容。首先,在农业生产环节里,应该选择效果较好的肥料和农药,并且减少对化肥农药的运用,根据低碳农业的要求调节农业化肥的使用结构,在保证杀虫和育肥功能的前提,尽可能地降低农药和化肥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其次,是化肥和农药的应用,在化肥方面应该大力地推广农家肥、有机化肥以及复合肥等,从而提高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含量,在农药方面政府应该加快生物农药的研发,可以使用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或者通过选择抗病植株等手段来降低对农药的使用,合理地满足低碳农业有机发展和绿色的要求;最后,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节的相关科学技术的应用,目前,人们研发的“养殖-沼气-种植”这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运用和废物的回收,满足了低碳农业低污染、低消耗的要求,所以,应该在我国各个地区大力地进行推广。

2.3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

相关制度不完善也是一个影响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村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从多个角度合理地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针对我国低碳农业发展起步较晚的原因,政府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制度,再结合我国的国情合理地制定。另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较大,政府可以鼓励发展融资,通过相关途径为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为低碳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应该从树立低碳农业理念和创新农业生产体系;合理地引用相关科学技术;以及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这几个方面出发,促进低碳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作者:孙景超 单位:赤峰市松山区城子乡人民政府农经站

参考文献:

[1]郑铁.低碳经济视阈下的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2]许广月.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10(10).

[3]匡跃辉.论低碳消费模式的实现[J].消费经济,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