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4-02-08 14:48: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主要问题 教育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还将继续向外流动,“留守儿童”队伍必将不断扩大。因此,要切实动员社会力量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关注他们、关爱他们,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保护其生存、发展和参与的权利。针对留守儿童的问题,文章分析出问题及其对策。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中心学校现有学生621人,“留守儿童”有71人,占全校学生人数的11.4 %,经过调查分析,目前“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抚养的“留守儿童”,由于和被监护者之间存在血缘亲缘关系,使得监护者在监护和施教时,只提供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而缺少精神、道德上的约束;祖辈与孙辈之间年龄差距大,存在难以抹平的“代沟”,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相当一部分还是文盲。因此,他们无论是从体力上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孩子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更显得力不从心,使监护行为简单化。另外,由亲朋好友抚养的留守儿童,监护人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物质上让孩子得到满足,以便以后向孩子的父母交代,但在孩子的教育上显得束手无策。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位,教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有些学生抓住这个空当,在学校欺骗教师,在家里欺骗监护人,这样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陷入尴尬局面。

(二)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与子女分离,家庭教育不足,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使得他们大都是学校内的“双差生”“问题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思想单纯,自我约束能力差,法制纪律观念淡薄,加上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容易迷失方向,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以致放任自流,有的还模仿社会不良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虽然具有了独立意识,但毕竟经历不够、能力不足,对父母还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由于他们常年与父母分离,缺少亲情的关爱,普遍表现出内心封闭,情绪消极,缺乏爱心和与人交流的主动性。不少“留守儿童”心理承受力差,有的内向、自卑、沉默、悲观、孤僻、冷漠,有的骄横、任性,易冲动,脾气暴,爱走极端,这种性格和情绪缺陷,必将会对这些“留守儿童”的人生产生不良影响。

(四)“留守儿童”丧失家庭监管,学习成绩受到影响

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抚养的“留守儿童”,由于祖孙辈的年龄相差比较大,且绝大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无法顾及,更谈不上辅导,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丧失家长监管,缺少学习动力。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不少“留守儿童”自控能力弱,学习习惯差,厌学,成绩不理想。

(五)“留守儿童”缺少有效的亲情管护,人身安全受到影响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再者,由于缺少家长监管,很容易发生意外伤害事件,成为影响学生安全的一大隐患。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一)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

1.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每学期开校初,以班级为单位摸清留守儿童数量,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如家长姓名、家庭住址、留守原因、联系电话、监护人等。学校政教处、班主任应经常与 “留守儿童”父母通过电话,让家长尽量做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感情、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另外,班主任还要通过定期家访或电话联系监护人,一方面向这些监护人反映学生在校的情况,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这些孩子。

2.实行教师结对帮扶制度、“谈心”制度。开校初,政教处可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情况,让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每人承包1—2名“留守儿童”,经常对他们进行思想帮助和学习辅导。政教处、 班级定期召开“留守儿童”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教育“留守儿童”遵规守纪,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同时认真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如果条件容许,应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疏导;进行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为他们打开“心结”。

3.建立“留守儿童”之家,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社会公益活动等。教师要多与“留守儿童”面对面地沟通,多在生活上关心他们。这些对教育转化“留守儿童”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亲情教育观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事物的好坏、对错、是非等判断力较弱,正处在一个生理急速变化,心理发育不稳定的阶段,家长要尽可能地关注孩子的成长,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正直、善良、诚实的人,同时,做到在外地多与孩子联系,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团聚,在孩子生日或传统节日之时送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亲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使孩子有“父母行千里,心中有孩子”的美好感受,这些对培养“留守儿童”的亲情感和健康成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我们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亲情联系,多方了解他们的现实表现和思想动态,全方位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力,共同构建农村学生教育、监护和资助体系,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 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2]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

[3]陈丽丽.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J].观察与思考,2006(22).

第2篇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03

课题项目:江苏省成人协会“十三五”社会教育立项课题“多方联合、立体设计,让农村留守儿童不再‘留守’”(135098)。

作者简介:钱林辉(1979―),男,江苏丹阳人,江苏省丹阳市麦溪初级中学教师,一级教师;

张锁云(1963―),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社区教育中心教师,高级教师,研究方向:社区社会实践。

如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的话,最终还会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按照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生4000万的总数进行估算,处于留守状态的学生总数达到2300万人。也就是说,中国农村中小学群体中,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留守儿童最大的特点是缺少有效的监护,如生活抚育、亲情缺失、教育监护、安全保护等问题困扰着广大的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但其身高、体重状况明显较差。祖辈或亲友缺乏对孩子科学养育的知识,使留守儿童没能得到合理的日常饮食,营养摄入不均衡。据留守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指标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

(2)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情感依赖程度具有一致性,在心理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焦虑、孤独者很多。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均在外打工,他们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早期经验对今后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时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的形成,导致一部分儿童会偏离健康的生活轨迹和道德准则,由此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3)留守儿童由祖父母督促学习,事实上,祖父母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及时监管,从而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之后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态度变得散漫,出现了不交作业、迟到,甚至逃课等不良行为。

(4)留守儿童交通安全隐患多,溺水造成的悲剧也较多。一方面是孩子生性顽劣、交通意识淡薄,无视交通规则,肆意地在公路上骑车或嬉戏;另一方面农村多塘坝、沟渠,孩子喜欢偷偷去游泳,结果导致交通事故及溺水事故的死亡悲剧多发生在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身上。以上的所有案例都说明了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教育,再加上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如今,其安全问题已经变得非常重要了。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对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的科学判断,有助于社会各界理性面对留守儿童问题,关注该重点群体,着眼关键方面,明确责任主体,扎实而有效地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政府、学校和社会应积极采取对策,减少孩子与父母的分离,以使更多的孩子在父母的陪护下健康快乐成?L。

1.协同主体,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家庭、学校、社区是儿童成长的三大场所。家庭是教育儿童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第一,要认识到亲情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要和孩子加强情感上的交流,而不是一味地只在物质上满足他们;第二,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第三,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夫妻双方如果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托在比较有文化且有一定责任感的亲朋好友处,并且多和监护人联系,以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各种情况。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人们对学校和社会给予了更高与更多的期望,希望学校来担负一部分“留守家庭”无法胜任的责任。这既需要学校和社区认同这种责任担负的合理性,又需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为此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宣传号召、组织协调、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等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在“政府主导,责任共担”的原则下,政府引导并支持学校和社区两大阵地的行动,形成合力,聚焦目标,以助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综合有效经验

(1)政府关注留守儿童现象。政府要做好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统计与配备工作,保证每一位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期间都有监护人,避免儿童处于“无人监护”的状态。

(2)学校关心留守儿童成长,建设好中小学电子学籍系统,实现对留守儿童的动态监测;进一步抓好寄宿制学校建设;出资建立校内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搭建亲情电话、网络视频等与家长沟通的平台。教师兼任家长,监管学习,照顾生活,沟通心理,交流思想,深化情感;同时开展系列成长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儿童的归属感,促进其形成健康人格。

(3)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发展,建立家长学校,以使留守儿童尽量得到全面、有效的监护,降低留守儿童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4)我们要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等,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监护网络。2017年2月“蒲公英”留守儿童之家新活动中心在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社区教育中心揭牌成立,由镇派出所、妇联、学校等部门,依托社区教育中心,逐步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级联动关爱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蒲公英”留守儿童之家已在社会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蒲公英”留守儿童之家已成为江苏省丹阳市传播“大爱”的重要载体。

(5)我们要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指导低龄留守儿童监护人科学地引导孩子行为和品德的发展。学校和监护人需格外关注他们,多加交流,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为其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第3篇

关键词:农民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291—03

20世纪80年代以来,2亿多农民告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义无反顾的进入陌生的城市,成为农民工。他们见识到了大城市的美好,也尝到了没有文化的苦果,心中最大的期盼就是子女能够学有所成,走出农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但往往事与愿违,他们的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得不到好的教育,且极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畸形发展。

一、不同视角下的理性思考

从概念的内涵上说,“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和长期性,不能不引起学者们深深的忧虑和思考。因此,我们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理性分析。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个人。儿童成长教育的过程,也正是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这一过程,对于个人而言,就是把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并形成独特个性的过程;对社会而言,就是将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教化、培养为一个有文化的社会人的过程。儿童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但由于年幼缺乏正确的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个人社会化过程则是十分艰辛的,社会化中父母导向作用缺少,这就更需要学校、政府、社会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给予帮助。

从教育学角度来说,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但是作为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到位,社会教育缺乏。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教育,须从这三个方面投入精力,不可或缺。

从社会保障角度来说,所谓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障不足,教育基础设施落后,教育队伍素质落后,教育政策不完善,解决这个问题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充分发挥教育机构的作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医疗保健的扶持。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完全缺失的,严重缺乏安全感,性格易形成偏差,有的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保护而变得胆小、内向、缺乏与同伴和监护人积极的交流和互动、缺乏自信;而有一部分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脾气暴躁、打架斗殴、不尊重师长,未及时纠正会酿成大祸。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中国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寻根究底还是经济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1月17日公布的数据,中国大陆乡村人口为6.56亿,农民工总量为2.52亿人,也即没有工资收入的乡村人口至少也在4.02亿人以上。农村经济落后、教学资源不足,使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农村整个文化素质是远远落后于城镇水平,而文化水平的高低跟收入水平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体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4篇

一直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都是社会普遍关注并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随着暑假的来临,这一问题更加严峻。笔者所在的法庭近段时间以来,就审理了多起小孩溺水死亡引起的纠纷。笔者发现,由于这类案件具有特殊性,因此,法官在审理这类案件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

一是责任划分问题。如果一个小孩在一片公开水域中淹死,水域管理人或所有人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不承担赔偿责任,那么小孩溺水身亡的损失由谁承担?如果需要承担责任,那么具体责任如何划分?

二是诉讼费的预交问题。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当事人在时往往是全额,诉讼标的巨大,相应的诉讼费用也很高。这对于一个本来就不富裕且刚刚遭受丧子之痛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事实上,如果是以责任划分后的金额来的话,诉讼费会大大降低。

三是举证问题。在这类案件中,原告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提供证据,很多证据需要法官亲自去调查和勘察,这一方面与我国“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原则相悖,另一方面也大大加大了法官的工作负担。

四是庭审过程的当事人情绪控制问题。在这类案件中,由于原告刚刚遭遇丧子之痛,其情绪往往非常激动,在庭审之前几个月时间情绪会稍微平复。而庭审过程中需要对过去的事实重新进行认定,这对于原告方来说,无疑是揭开“伤口”上才结起的“痂”,因此情绪难免十分激动。一方面,导致庭审秩序不好控制,另一方面难以清楚地叙述事实,不利于案件的查明。

五是案件的执行问题。在这类案件中,一般是由小孩法定监护人一方承担主要责任,公开水域的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担次要责任。因此,在判决后,原告往往会认为法院责任划分不准确,判决存在不公平的问题,进而进行上访。此外,作为水域所有者或管理者,其也会认为不存在什么过错,因此,不愿意履行赔偿责任。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应对:

一是,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是根本。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小孩溺水案件,最根本的原因是小孩的法定监护人没有完全尽到监护职责。如果监护人能充分履行自己的监护职责,这类悲剧必能大大地减少。当前,我国正在研究建立未成年人监护干预制度,正是为了解决对未成年人监护不够的问题。

二是,健全的司法救助制度是保障。司法救助是指当宪法和法律赋予人们的基本权利遭受侵害时,人民法院应当对这种侵害行为作有效的补救,对受害人给予必要和适当的补偿,以最大限度地救济他们的生活困境和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维护基于利益平衡的司法和谐。在小孩溺水案件中,被告往往承担的是次要责任,这就意味着原告要承担大部分损失,这对于原告来说,无疑难以接受,因此,有必要充分发挥司法救助制度的作用,给予受害家庭一定的补偿。

三是,健全的法律援助制度是途径。通过对受害家庭提供充分的法律援助,让其能够正确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也可以在诉前就在一定程度上对责任先行划分,降低诉讼标的,减少诉讼费用。(编辑:华华)

第5篇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学习问题 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这一较为特殊的群体逐步走进公众的视线。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极大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也制约了农村经济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重视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不但是现代教育发展必须解决的重点,而且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必须应对的问题。基于此,我们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1.学习资源较少

首先,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经济水平差距较大,农村父母不得不常年在外打工。这种现象直接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水平相对滞后,从侧面彰显出当地的教育水平落后。在这种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所在的地域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撑,导致当地政府对教育的扶持力度有限。换言之,农村留守儿童进入的学校并没有足够优秀的师资力量。这些学校无法对外招收到优秀的教师,年轻的教师不愿意主动进入偏远的农村支教,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拥有的师资力量相对局限。与此同时,当地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和教材成为教师能够使用的有限的教学资源。

其次,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经济情况通常并不乐观,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所获得的报酬仅仅能够维持家庭的基本开支。这就导致农村家长很难为孩子购买更多的书籍,更无力为孩子配备计算机等价格高昂的现代化设备。

基于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资源相对较少,即使有部分儿童想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但其学习资源仅仅局限于教材,这种现状极大地阻碍了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2.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与城镇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极大的差距。现代教育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影响,儿童所接受的完整教育需要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但由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来看,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一般文化水平不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直接监护人往往是年迈的爷爷奶奶,其文化程度较低,甚至部分人属于文盲。

在这种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无法获得有效的家庭教育。同时,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像城镇儿童一般获得家庭教师的专业辅导。这就决定了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在放学后获得教师的帮助,其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无法得到及时的解答。

3.农村留守儿童的负面心理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负面心理是其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一方面,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被轻视的错误意识,在青春期产生叛逆的情绪,导致其对父母的安排存在抵触心理,因此不愿意接受父母的安排而认真学习。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相对孤僻,更容易产生自卑等情绪。尤其是在学习方面受到挫折时,农村留守儿童既无法依靠自身的能力快速解决挫折,又会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这对于自尊心较强的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打击。基于此,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

三、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1.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

从某种程度来说,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经济的差距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教育水平较低,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无法获得更好的教育,导致更多问题的出现。因此,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利用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进行有效的协调,以此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与资源。首先,政府需要从经济上扶持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利用经济手段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的教育水平同时得到提升。其次,政府可以适当加大财政投入,给予农村学校一定的财政补助,使其能够逐步添加和完善教学资源,并吸引优秀教师的加入。同时,政府需要在制度方面进行协调,积极吸引优秀教师前往农村学校任教,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最后,政府可以积极组织社会公众进行募捐,利用社会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筹集学费,帮助农村学校快速发展,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支撑性力量。

2.以学校教育弥补家庭教育

由于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其无法在课后获得专业性的辅导,极大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效率与质量。政府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地缩短农村与城市间的差距,无法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基于此,农村学校可以从新的角度进行思考,以学校教育尽量弥补家庭教育。简单地说,农村学校可以全力推进寄宿制教学体制,尤其是组织留守儿童参与寄宿,并参加学校组织的晚自习。教师可以利用晚自习时间对留守儿童进行辅导,在留守儿童遇到学习中的困难时进行及时的帮助,解决其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以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3.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

针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心理问题,教师和家长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平时多与他们沟通,及时发现孩子内心的阴暗面和负面意识,给予其足够的关爱,使其能够健康成长与发展。

首先,教师需要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师者、朋友甚至亲人,要在某种程度上代替其父母对留守儿童施予关爱。进一步说,教师不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还要关注其生活和心理。当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需要及时进行开导,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关注,使其带着感激的心理更认真地对待学习。

其次,常年在外的家长需要更加关注留守儿童。尤其是在青春期,父母需要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及时全面地了解他们的想法,消除社会上存在的读书无用论等负面意识对其的侵蚀。

通过更有针对性的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才能更加健康,才能逐步摆脱自卑、自闭等负面情绪的侵蚀,进而更自信阳光地生活与学习。

四、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应尽一切力量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互相配合,积极应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并通过实践提出对策,以此逐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马雪琴.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4(09).

第6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远离家乡,而其年幼的子女大多留在农村,因此也就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个新的社会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缺失就是家庭教育问题。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导致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心理上、品行及人生安全等方面的关心爱护不够,不仅仅影响r村儿童自身的成长,也不利于新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本文通过对株洲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进行调查,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一、株洲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和问题

(一)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沟通存在障碍

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一般都由监护人照看,甚至有些还可能不是由亲属照看,因此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沟通存在障碍,难以达到父母与孩子之间这般沟通。 父母的长期缺位,家庭教育功能也就无从谈起,这也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存在的直接原因。稍有觉悟的父母家长可能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原因,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会经常电话联系孩子,多多与孩子沟通,无奈由于经济上的压力,而不能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有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认为只要保障孩子成长就足够,没有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忽视了家庭教育。

(二)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还存在局限性

学校是留守儿童除家庭之外待的时间最长的场所。但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局限性,不能替代家庭教育的作用,学校只能对留守儿童在校期间进行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心理上、身体成长上难以企及,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从笔者对株洲农村的调查来看,农村学校老师跟学生家长不能及时沟通交流,对留守儿童不能有效管理,有些还以成绩好坏进行区别对待。同时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较差,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像城市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

(三)政府对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塑造还存在不足

农村基层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问题还不够重视。根据对株洲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各级基层政府还没有对留守儿童成长的问题上有所人力、资金的投入,也没有政策的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相反,许多地方出现了大量的网吧和游戏厅,农村留守儿童沉溺于中。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家庭层面,履行和加强教育职能

父母和监护人需要加强重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首先父母和监护人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全力支持支持留守儿童的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其次父母和监护人必须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在外打工的父母要经常打电话、发邮件、视频等各种方式主动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增加沟通频率,培养孩子主动与父母沟通交流,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护,也让在外的父母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出现问题时,父母也能及时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再次,父母及其监护人必须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在校期间的各方面情况。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父母及监护人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困难时,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配合教师进行教育培养,形成合力。有条件的家长应尽量参加家长会,面对面向教师了解孩子在校情况,老师和家庭积极配合才能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产生更好的效果。最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应以“赏识”教育为主,即鼓励、激励留守儿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关怀与关爱,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完整人格。注重与学校教育同步,每个学校时期的教育特点不同,小学时是小学时的方法,中学时是中学时的方法,家长与学校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产生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最大化。

(二)政府层面,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提供长效关爱机制保障

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视,推出相关措施,缓解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的责任机制。基层政府将相关政策措施逐步细化,逐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机制,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完善相关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定期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将学校教育管理纳入工作评估体系,强调“一个都不能少”、“面向全体学生”和“教育为本,德育优先”;对教师的考核评估,增加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关内容,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在课外时间组织留守儿童进行相关有益身心的活动,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长期来看,各级政府可加大招商引资,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这样可以做到照顾家庭和赚钱两不误。

(三)学校层面,加强针对性教育管理

第一,建立留守儿童跟踪档案。农村留守儿童最大的缺失就是缺少关爱,学校对留守儿童群体建立一份跟踪档案,记录和把握留守儿童的成长关键期,并针对各自情况,制定好相关的教育计划。

第二,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留守儿童心理波动大,学校要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一些心理课程,引导孩子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调节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设置“心理健康咨询室”和“心理信箱”,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第7篇

现在关于留守儿童的界定,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将其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等同,即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单亲(一般为母亲)看护,要么被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料,他们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儿童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李庆丰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按照监护人类型的不同,将留守儿童分为隔代监护型、上代监护型和自我监护型三种。当然这三种类型的留守子女所表现的特征是不同的。殷世东等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中又补充了单亲监护型。总而言之,留守儿童所指的是那些父母至少一方长期在外,无法被给与正常的家庭生活的孩子,就现阶段而言,这样的儿童大量存在于农村,因此在本文中所谈的相关研究都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展开的。

2.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研究

关于农村儿童的研究中最突出的就是关于这一群体所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由于切入点的不同,因此存在多种类型的问题分析,从运用的分析视角的不同来看,包括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分析,但也有部分文章综合了几种分析视角,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存在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因此,综合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给儿童自身发展带来的问题和对社会所造成的问题两大类。

2.1给儿童自身发展带来的问题

2.1.1心理问题

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于2004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分别对甘肃、河北、江苏三省五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16日第16版发表了刘亚、孙晓军撰写的《留守儿童,“心事”向谁说》的文章。该文揭示了留守儿童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四类心理问题:情绪问题、交往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在郭三玲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一文中也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等等,同时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留守儿童的焦虑、紧张感和孤独感比其他儿童低。对心理问题的分析基本上都集中于焦虑、自卑、任性、孤僻等问题,当然也有部分提到了留守儿童的注意力问题,认为留守儿童由于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很容易注意力分散,不能全神贯注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会对学习产生极差的影响。

2.1.2学业问题

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是存在争议的。一种观点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要差于拥有健全家庭的儿童。这部分学者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离开,亲情感缺失,安全感不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在一段时期(大多数为半个月或一个月)或较长的时期内,学习兴趣不高,缺乏驱动力,学习变得消沉,课堂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太好。二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下降,虽然其中大多数儿童过一两个月能有所恢复,但最多只能维持原有水平。三是学习辅导及方法问题。有许多儿童因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又得不到及时的辅导,结果导致学习成绩低下,学业欠债越积越多。另一种观点认为父母在外打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2001年进行了“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家子女受教育的状况研究”,结果发现,父母在家的学生与留守儿童在学业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没有明显的关系,并且留守儿童在学习信心和学习效能感上都略高于父母在家的儿童。吴霓等认为,留守儿童对学习表现出的兴趣与非留守儿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对学习表现出相当的兴趣。但在对自身学习成绩水平的认知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留守儿童对自我学习成绩水平的估计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自我学习成绩的认知持积极态度,只有相当小的一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较差。同时还存在这样一种观点,来自于段成荣和周福林的《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在该文中作者通过借助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抽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小学教育状况良好,但初中教育问题明显。小学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很高,而到了初中阶段则大幅下降,仅为88%。据此提出如何在留守儿童中巩固和加强初中教育是一个紧迫问题。

2.1.3道德问题

在道德问题上,现有文献都集中在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下降问题的讨论上,普遍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因此必须重视对其道德成长的关怀。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严重。许多“留守儿童”表现为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出现较大比例的早恋现象。此外,有的孩子迷恋游戏机,夜不归宿,严重的甚至有敲诈、吸毒等违法行为。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缺失。他们只单向地接受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乏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依赖性强,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有论者指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发展出现危机。“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如果是由祖父母的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托付亲戚照管,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位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其结果造成亲戚以为老师管教,而老师以为有家长照看的情况,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由于长期缺少管教,甚至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现象。根据调查表明,2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家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对他们的道德教育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还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农村教育质量与城市本身有较大差距,加之家庭教育缺失和农村社会教育的弱化,农村学校德育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这势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政策发育,甚至导致少数“留守儿童”走向违法乱纪的道路,这给学校德育管理带来相当的难度。

2.1.4安全问题

谈到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身安全问题,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特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需要面对更大的人身安全的威胁。由于得不到父母和家庭的有效监管,如受到人身伤害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特别是近年来留守女孩受性骚扰或犯的例子不胜枚举。另外当自己的行为失控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教导,致使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轻生自杀的道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生存、发展权丧失。另一方面是儿童健康安全的问题。平时缺乏很好的照顾,生病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而影响健康,这直接威胁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使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差。有学者从医学的角度,将留守儿童作为需要给予关注的弱势群体,认为留守儿童的卫生保健存在很大的问题。

2.2给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

留守儿童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对儿童自身具有很大的影响,带来一系列问题,同时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这方面已经有部分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首先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会影响我国人口质量的提高。并从农村基础教育的维度讨论了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任何国家或地区,人口质量的提高要依赖于整个社会的教育状况。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农村教育对我国整体人口质量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而留守儿童作为未来中国人口主力军的一支中坚力量,对他们教育的成败必将会对我国下一代人口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有的学者也提出,留守儿童现象不但对儿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代养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影响。因为大部分代养人都是应该安享晚年的老人,但因为隔代抚养,他们往往要承担更大的生活压力。不但增加他们的身体负担,而且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这种对老年人关注的观点,使我们看到了儿童之外的受影响者。

3.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分析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分析的主要可以分为父母、家庭和社会三个大的方面。其中家庭的原因成为近几年研究的重点,但父母自身和社会对于这一问题的影响仍然未受到重视。近期有多篇论文皆从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个方面来阐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黄晓慧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一文中,专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的成因进行了讨论。她认为主要是四方面的原因:第一,追求经济利益与履行教育职责之间产生矛盾;第二,家长文化水平低,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第三,家长教育意识薄弱;第四,老人或亲戚代替父母行使监护权利,教育职责未随之转移。当然家庭教育的缺失并不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家庭维度的全部原因,还包括家庭亲情的缺失以及家庭生活氛围的缺失。这一方面也有学者在理论上进行了论证,认为留守儿童所处的非正常的家庭环境是造成一系列问题的根源。从父母的角度看,由于父母进城打工没有改变农民的身份,但改变了职业和生活方式,从而价值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如,在对待教育与金钱的态度上,对家庭价值的理解上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或者通过家庭本身的变化来影响孩子。有些父母开始认为,学习是无用的,与其在教育上投入很多的钱,还不如早点出来打工挣钱,这一理念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观念,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减弱。有些父母外出打工之后,长了见识,有了积蓄,随着交际面的扩大,夫妻感情上也起了变化,致使原本和睦的家庭烽烟四起,有的家庭甚至走向解体。离婚对成人来讲可能是一种解脱,却极大地伤害了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这种伤害使很多原本家庭亲情缺失的留守儿童的问题进一步加剧。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但在这方面的研究显然是不够的。目前仅有部分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找到了问题,但尚未有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来解释这一问题产生的社会深层原因。有学者从校外不良少年和不良社会传媒的影响方面来分析社会对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周全德、齐建英的《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一文中,对问题的成因分析点出了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负面因素的综合性作用所致。他侧重于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农业劳动的女性化态势,农村家庭结构、功能、生活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家庭观念和家庭关系的变异等负面因素的相互认同与相互加强,干扰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正常社会化过程,使他们不少人的健康成长受阻。另外还从“三农”问题的视角来分析,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农村社会学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经济滞后、法治失范、道德滑坡以及人口膨胀和人口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农村社会良性运行受阻的一种反映;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由农村男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的“缺席父亲”以及由农业劳动女性化造成的母亲对自身职责的力不从心有关;从家庭社会学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社会变迁而来的家庭结构断裂、家庭功能紊乱、家庭关系淡化、家庭生活方式变异的综合体现,它反映的是农村家庭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文化失调现象。这篇文章在成因方面的上述论述,虽皆未能展开来谈,但却为在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视角。

4.“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很多学者从多个角度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究竟如何减少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呢?目前的相关研究大多有针对性地对社会和政府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其中段成荣、周福林通过研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入手,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条件。他们认为这是治本之道,但却是需要较长的时间的。同时他们也呼吁政府部门尽快组织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并指出了应重点关注部分留守儿童高度集中的地区。上面所提的建议是宏观的,也是较难在短期内见效的,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也促使很多学者给政府提出了许多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综合来看,主要包括:(1)建立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体系;(2)增强和发挥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3)政府加大宣传和管理力度,明确父母的抚养教育义务;(4)给农民工以公平待遇,将农民工子女就学纳入城市教育体系;(5)在各地农村大力提倡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举办“家长学校”,以提高“留守儿童”家长或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6)下大气力改变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城市的不合理现状,努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还有一部分学者从学校和家长的角度来分析对策,认为应该大力推进农村新课改,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改变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杜绝“留守孩子”因厌学而辍学现象的发生。注重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创造有效的育人环境,给留守儿童以特别的呵护和关爱。建立健全家校联防育人机制。学校要向家长公布学校各科老师的联系方式,召开监护人座谈会,提高他们的素质,帮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和育子方式,并提醒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加强同社区、村组的合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同时学校还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单位配合,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5.对现有研究的评论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自90年代开始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确实给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留守儿童所获得的家庭看护、留守儿童的性格发展与心理变化等很多方面均有体现。同时,这一问题也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它所带来的影响不再局限于家庭范围内,随着这一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学者们更多的将视角转向对社会的关注,他们所得出的诸多研究结论和建议,不仅有助于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同时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但也应该看到,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还存在很多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地方。首先,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中,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占很大的比例。这是因为在“农村留守儿童”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尤以教育问题为重,不仅包括由于这一社会现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所造成的影响,还包括对整个教育发展的影响。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到,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中,教育是核心问题,如果能够解决教育的问题,使其发挥正向功能,则可以有助于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的解决。但教育问题也是一系列问题中最难解决的,因为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合力的作用,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考虑这三方面力量如何协调的问题。在已有的研究中,虽然在对策方面对这三方力量均有考虑,但却未深入研究它们如何协作这方面的问题,以及每一方在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应发挥多大的作用的问题。其次,目前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学者的关注点基本上集中于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表面现象的描述,并根据这些现象探讨问题形成的原因,然后提出一些对策建议。现在大多数学者运用实证方法研究这一问题,但却对实证研究所得到的数据缺乏理论层面的分析,仅从表面反映的问题对其进行描述。这种对于现象的描述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现状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但另一方面,这也造成了研究的理论深度不足,大体上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没有从社会根源上去挖掘。虽然现在已经有部分学者开始从非社会的视角来讨论这一问题,并认为大多数留守儿童存在的是非社会方面的问题,而不是行为,而且留守儿童的非社会还缺乏及时、足够的关注,但这一研究视角仍然只是在心理学领域开展的,并未有更进一步与其它学科相结合。

第8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116-02

农村留守儿童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年龄一般在6~16岁[1]。林州市是劳务输出重地,该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文章通过对林州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可以了解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一定的对策和建议。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班级整群抽样的调研方法,对林州市的姚村镇、城郊乡、河顺镇、任村镇、东岗镇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每镇选择一所初中样本校,一所小学样本校。

(一)父母在外打工情况分析

从接受调查的几个样本校来看,其中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外出打工的最高达69.1%,最少也有31.3%;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最高达41.8%,最低为14.9%,从这几个样本学校的平均来看,单亲外出打工者占21.5%,双亲外出打工者占23.3%,合计为44.8%。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分析

这次所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年龄分布在6~17岁之间,其中,6~15岁的留守儿童占90%,现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只有极少数留守儿童处于高中或职高学习阶段。

从性别上看,由于农村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孩留守的数量远超过男孩。农村家庭大多是两到三个孩子,从留守的可能性上来说,家中较大的孩子超过较小的孩子。借助相关的调查发现,由于家中老人的身体情况欠佳,年龄大点的留守儿童时常会有“逆向监护”的情况[2]。

(三)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关系维系情况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的占4%,一年回来一次的占25.7%,半年回来一次的占60.8%,一个月回来一次的占9.5%。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方式只能借助于电话,而父母的经济情况一般不好,所以即使是电话联系的次数一个月也就两三次。

(四)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家庭情况分析

从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没有长辈帮忙,母亲会留在家中照顾自己的孩子。当然也有极少数农村留守儿童与叔叔、姑姑、舅舅等亲戚或者邻居生活在一起,还有的与自己的哥哥、姐姐一起生活。

二、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广大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在教育和生活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危机,根据调查,这些问题和危机及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不良性格偏差

从调查中发现36%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外出形成了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出现了偏执、骄横、冷漠、自私等人格障碍。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使留守儿童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交往困难、独立性差、坚持性差、不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特点,对留守儿童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

经调查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下降和失学、辍学的现象上。

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对父母的思念,学习上变得有些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好,造成学习成绩的下降。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缺乏家长严格有效的指导和管制,加上孩子爱玩的天性,导致孩子们根本无心学习,以致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

就业市场严峻的现实,加上大学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很多父母改变了把升学当成跳出农门吃上“皇粮”的途径的观念,尤其是进城后,更是意识到金钱社会钱的重要性,进而形成“知识无用论”和“读不读书一样”的心理。由此使得留守儿童更加不重视学习,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加上父母无言的支持,留守儿童的失学辍学率逐渐上升。根据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调查显示,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3]。分析辍学的原因,由于留守和父母不支持而造成的占42%。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

据调查,有13%的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力或有效的监管,使他们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了侵犯,这种侵权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特别是未成年人生活用品乘虚强势进入农村,侵害留守儿童的权益;二是一些留守儿童少年成为某些违法犯罪分子施暴的对象,据公安部的一项统计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受各类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其中,女孩容易成为犯的对象,男孩则容易被人贩子拐卖,这是监护权的缺失造成的结果,同时也给犯罪分子进行违法行为提供了客观上的便利条件。

第9篇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将持续存在并不断增加。目前,全国共有留守家庭约7 000万户,涉及人口2.4亿,占全国总人口近20%。其中,农村留守家庭占全部留守家庭的77%,老人、妇女和儿童构成了留守家庭的主要成员,这些留守家庭在结构上和功能上均不完整。[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2年农村留守老人约 5 000 万,约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50%;全国妇联数据显示,留守妇女的人数也超过了5 000万,约占20~59岁农村妇女总数的14%;而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更大,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农村0~17岁的留守儿童已达6 103万人,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约242万人。[2]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人数近655万,占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的10.73%。[3]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因家庭结构不完整、与父母联系较少、缺乏父母关爱保护等而带来的各方面问题。因此,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微观上讲,关系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从宏观上讲,关系到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国内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高度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成为研究热点。现有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主要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方面着手,一般涉及学习状况、思想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和安全常识教育等方面。曹春华[4]将父母的缺席对儿童学习状况的影响归纳为学习环境变迁、学习过程缺乏监督、学习动机发生改变三个方面。潘璐等[5]对我国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对国外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建议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不能简单化,不能以个案作为研究的立论标准,应该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研究。赵越[6]从生活、学习、自理等方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研究,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家庭教育缺失等角度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最后提出以学校为主来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明确地认识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为政府和社会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建议。为准确了解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以及他们在教育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以促进政府、社会提早介入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关爱举措,本文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河南省周口市部分留守儿童为抽样调查对象,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状况、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一般情况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工作时间较长,其孩子在心理、生活、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就会较多。同时,由于6~17岁的青少年正处于心智发育期,留守在家的这种生活环境对他们的成长影响也较大。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将样本调查对象确定为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工作时间为6个月以上、且年龄在6~17岁的农村儿童。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座谈法和个案研究法进行研究。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访问临时监护人或留守儿童本人了解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生活状况、发展需求、社会关怀等有关情况。座谈法是通过与当地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交流,了解相关部门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的工作情况、发展方向、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个案研究法是通过与留守儿童本人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生活学习的现状、心理状况等。样本调查地点选择在外出务工者较多的河南省周口市,选取1 000名小学一到六年级的留守儿童和相同数量的非留守儿童,采用艾森克人格调查问卷(EPQ少年版)和自编农村家庭教育状况调查表(家庭监护类型: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家庭教育内容:儿童的生活、学习、品德方面;亲子沟通交流状况:倾听儿童的烦恼,儿童向监护人诉说,关注儿童情绪,满足儿童情感需要;家庭教养方式:讲道理、指责批评、打骂、迁就)进行调查。

二、调查结果

1.生活情况

性别比和健康状况: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女孩占46.3%,94%的儿童身体状况良好。

监护人情况和家庭经济状况: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的占53.7%,由父亲或母亲单方照顾的占32.7%,由临时人员收取一定费用代为照顾的占1%,无人照顾、独立生活的占1%,由亲戚、邻居等其他人照顾的占11.6%;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以外出务工和在家务农为主,其中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的占48.3%,以在家务农为主要收入的占28.9%。

2.学习教育和行为状况

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喜欢学习的占481%,学习成绩优秀和良好的占69.3%,厌恶学习的占7.9%。当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向自己的监护人寻求帮助的占8.5%,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的占比(21%);得不到帮助的占6.5%,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的占比(23%)。近半数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对其学习有不良影响,主要问题是学习缺乏监督、缺少关爱。在留守儿童中有2.6%的孩子目前处于辍学状态,基本上是在初、高中阶段。就行为状况来说,留守儿童行为表现欠佳,或多或少存在不良行为,部分留守儿童存在打架斗殴、小偷小摸、行窃等现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状况对比调查见表1。

3.心理需求情况

在被调查留守儿童中,性格内向和暴躁的占48%,经常与父母联系或是父母常轮流回家的留守儿童性格相对开朗,与亲戚和临时监护人在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性格相对内向。在被调查留守儿童中,有心事经常向父母诉说的占49.1%,愿意向老师或者同学诉说的只有1/3稍多一点。大多数被调查留守儿童对社会交往的态度比较低调,不爱交往甚至不交往的占54.24%。有271%的被调查留守儿童受到欺负或者伤害,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影响。访谈中发现,留守儿童最大的愿

望是希望父母回到自己身边,当被问到“是否想念父母”时,有94.3%的孩子回答想念,并且有75%的孩子希望由父母照料自己的生活。有近70%的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近50%的留守儿童从来没有或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深入的沟通,甚至还有20%的留守儿童从来都不愿意提及父母。教师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在教育过程中对留守儿童的辅导和监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表现出强烈的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意愿,希望教师能够对其进行关注;留守儿童最希望得到的关注内容并非学习方面,首先是“与你经常交流”(357%),其次是“对你非常信任”(265%),然后才是“对你的学习严格要求”(195%)和“对你非常公平”(18.5%)。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对河南省周口市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监护非常薄弱,学习成绩差

从诸多学者对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研究结果来看,尽管对监护类型有着不同划分,但多是在隔代监护、上代监护、自我监护这种监护类型上进行更为详细的划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划分方法都是基本趋于一致的[7]。不管监护类型如何划分,其结论都指向一个共同的问题:家庭结构不健全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一些问题。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中相当多的孩子几个月或一岁左右就被父母托付给他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代养,这使得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缺乏父母教育,正是这一问题使得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对较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学习成绩差、上进心缺乏、厌学心理严重等问题,而且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意识非常强烈,逆反心理也比较严重。

2.亲子沟通常年缺失,心理问题突出

在我们所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常年没有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占50%以上,父母外出务工超过5年的所占比例分别为36%、27%,父母每年只能在春节回家一次的占30%。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打电话,谈论的主要内容是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身体情况,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基本没有涉及。调研发现,留守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严重不足(见表2),以致留守儿童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和温暖,从而导致感情交流缺失、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缺失健全的情感关爱和正常的亲情沟通,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扰和难题不能得到有效解答,在感情中遇到的障碍不能得到及时排除,在行为中出现的偏差不能得到及时引导和纠正,这样日积月累,其心理问题产生的概率自然会大大增加。

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道德品行失范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文化素质都不高,农村儿童家庭教育功能失调和弱化。祖辈一般只停留在关心孙辈生理上的需求,如衣食住用行等,教育的内容单调、浅显,缺乏道德教育。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一带,外出务工人员一般都是在春节时才回家,有的回家后对子女百依百顺,溺爱放纵,容易使子女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气;有的奉行“不打不成才”的理念,回家后如果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或者经常在外惹事打架,就态度强硬,拳打脚踢。教育上操之过急或缓慢滞后,都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这种极端且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不仅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阴影,甚至会使他们憎恨家长。同时,极少数留守儿童由于没有享受与同龄人对等时间的受教育过程,以及相应的生活待遇,久而久之,会被社会边缘化,他们长大后,会与社会格格不入、渐行渐远,甚至产生仇视家庭、社会的畸形心态。部分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游戏厅,成为“问题儿童”。[8]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户籍制度,这正是我国实现社会转型需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但是,应该由谁来承担这个成本和代价?当然不应该由众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来承担,而应由政府和社会来承担,其中政府应承担主要的责任。诚然,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户籍制度很难在短期内得以消除,加之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在短时间内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样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绝非易事。但如果能建立由政府主导,家庭、学校、新闻媒体、农村社区和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则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营造良好的物质、设施、师资条件、心理关爱和精神关怀等环境,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父母外出务工对他们身心发育和学习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他们身心健康、安心学习。[9]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努力。

1.宏观层面

应构建分类、分地域运行机制,着力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一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着力打造拴心留人的本土企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从事非农产业,而不必长期离家打工,从而有时间给予儿童更多心灵上的安慰和教育上的关注。二是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应尽快实现居住证制度,加快“新市民”工程建设步伐,为城乡儿童提供同等教育机会。三是应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要结合户籍转移,系统建立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医疗等保障机制,确保进城务工人员能够安居乐业。

应构建党委、政府统筹机制,全面建立关爱组织网络。要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建设新农村、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列入党委、政府的工作议事日程,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考核奖励责任制,推动各个部门协调合作。一是推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全员管理系统。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留守儿童数量并非准确数字,而是根据以往的统计和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数量的增长推断而来的。政府可以先建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全员管理系统,再以学校为单位,对在校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详细登记,逐级汇总后就可以对整个留守儿童状况有较为详尽的把握,并据此出台一些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具体措施。二是逐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资,积极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中小学倾斜,为农村学校的发展和各项激励机制的落实提供经费保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对其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与需求给予特别的关心与照顾。三是加强法律保护与法制工作建设。应该根据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法定监护人和受委托监护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使之具备可操作性。同时,应加大法制宣传的力度,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减少对留守儿童的不法侵害;另一方面可以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制观念,降低其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概率。

2.中观层面

应构建基层社会的监管体系,发挥农村社区的监护和教育作用。留守儿童所赖以成长和生活的农村基层,现在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熟人社会,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农村文化,以及留守儿童亲属的引导和教育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成长。因此,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是为留守儿童搭建活动和交流的平台。在农村社区应建立类似城市社区“四点半课堂”的活动场所,动员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五老”参与其中,从生活、学习和思想等多个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引导,并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有益活动,使留守儿童在放学后仍然有人管、有处去、有事做。二是创造条件利用网络实现亲子视频沟通。可以利用村部的电脑,组织留守儿童与其家长定期视频,以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尽可能地消除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分离焦虑而导致的性格、人格方面的障碍。同时应引导留守儿童的父母经常与学校、临时监护人进行沟通,掌握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应构建学校监管机制,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学校作为留守儿童长时间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如果能够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和心理疏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所缺乏的家庭温暖和亲情沟通。因此,在《关于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中,教育部就提出通过加大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加强对教师的遴选与培训等措施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与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举措来构建学校的监管机制。一是推行针对留守儿童的寄宿制学校。通过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实行学习生活统一管理,解决其监控缺失、自控力低、学业辅导空白,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寂寞感等诸多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避免留守儿童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二是为留守儿童建立完备的档案系统。学校应该通过细致认真的调研走访建立起详细的留守儿童档案,档案中除了应该包括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外,还应该记载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并根据留守儿童的情况变化及时更新,使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能够在档案里得到真实的反映。通过完备的档案,学校和教师就可以针对留守儿童不同的性格和心理为他们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三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对教师有一种天然的崇拜感和依赖感,加之农村教师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为此,学校一方面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其有能力为留守儿童进行学习、心理、行为上的引导;另一方面应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奖励力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更好地促进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3.微观层面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儿童的教育具有诸多天然的优势,家庭教育影响着儿童今后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留守儿童所处的特殊环境,使得家庭教育的这种优势几乎消失殆尽,父母的缺位也导致家庭结构不健全、亲情沟通不顺畅、监护职责不到位等问题的出现。在多数留守儿童家庭中,祖辈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家庭教育主角,面对这种无奈的现实,如何发挥祖辈作为实际监护人的作用,实际监护人怎样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祖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祖辈一旦成了全职家长,就不能只是疼爱孩子,也不能只是关心孩子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在疼爱关心之中担负起教育的责任。

二要讲究隔代教育的策略。祖辈们对留守儿童要注意宽严结合,一定要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要注意护放结合,不能为孩子包揽一切,要放手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要注意多陪伴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关爱,儿童容易产生孤独感,祖辈要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要注意增加孩子的伙伴交往,留守儿童总和老人在一起,心理状态容易过早成人化,因此应适当引导他们多与同龄伙伴交往,使其在与同伴交往中获得锻炼和成长。

三要不与留守儿童父母争夺感情。在衣食住行玩、吃喝拉撒睡的生活中建立的祖孙之情,当然会使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得到部分补偿。但是,亲子之情并不是祖孙之情可以完全替代的。所以祖辈在全职付出后不要贪功,不要在感情上贪恋孩子的爱,不要让孩子的感情完全转移到自己身上来,不要让留守儿童疏远与父母的亲情,特别是要化解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抱怨,促使父母尽可能多地表达对孩子的爱。

四要帮留守儿童做好心理的过渡与衔接。在留守儿童与父母分开和送回的时候,过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祖辈一定要从生活上和心理上帮他们做好衔接,给留守儿童一个心理过渡期,使其在生活环境转换的过程中顺利地适应生活的变化。

第10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经济;劳务

一、调查研究的目标

现在中国的综合国力在慢慢的提升,农村进城的务劳的人也是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进城劳务导致了留守儿童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于现在的经济形式造成的。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与城市的资源合理分配也是不能放弃的。更重要的是要破除长期因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所形成的城乡之间的实际不平等,真正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以农村自身的发展来解决因农村发展落后所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这才是解决中国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出路。不论是国家、社会、家庭还是我们当代大学生,都应该急切关注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奉献自己的力量,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二、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就导致了大量大农村人口去城市打工,在国内的人口流动中,农村移民在城市没有正式户口而不得不面临就业、住房及子女教育的障碍,正是流入地存在的制度性壁垒导致留守儿童的产生。从阶层来看,移民引起的留守儿童存在于社会不同层面,但在农村低收入家庭中更为普遍。国内留守儿童的概念最早由上官子木在《隔代抚养与留守儿童》(1993)发表的文章中指出,留守儿童是特指父母亲出国而被留在家中由祖父母照顾的儿童。随后留守儿童的概念内涵根据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通常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的儿童,孙顺其的文章《留守儿童实堪忧》(1995)最早以此含义进行研究。纵观以往关于留守儿童研究的概念界定,归纳起来有涉及父母外出的数量与时间长度、儿童年龄的大小等三个维度。对于父母外出的数量维度,学术界基本达成共识,也就是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但是对于后面两个维度,大家则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的数据,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分布十分集中,其数量在全国排名前10位的省份是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江西、湖南、广西、湖北、贵州和江苏,其中前6省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占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的52%。留守儿童较多省份多数属于劳动力输出大省,由于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而产生了大量留守儿童。与中西部省份劳动力的跨省流动相比,广东、江苏的劳动力则主要是从较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的省内流动。因此,也导致了一定数量的儿童留守在家。而人民网的资料显示在调查的11个省(市、区)中,农村留守率最高的是湖南(51.3%),其次是重庆市(40.0%)和河南(39.2%)。此外,安徽、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的农村留守率也比较高,分别达到31.3%、29.9%、26.6%和23.8%。农村留守率最低的海南省仅为1.3%,其次是甘肃,农村留守率为5.3%。这些数据表明,留守儿童分布集中的地区除人口较多、经济欠发达之外,安土重迁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也逐渐淡化。

三、调查研究的价值

就社会风气而言,留守儿童无疑是一个特殊的集体,而且是一个弱势群体。这就得引起当前社会每个公民的高度关注。关爱每个孩子的健康发展,是社会的责任,所以,留守儿童的调查与研究迎合了这一社会需要,在社会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爱孩子健康成才的良好风气。就留守儿童自身受教育方面而言,将会引起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其受教育质量将会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必将促进其受教育质量的提升,这样使得其不仅有学上而且有高质量的学可上。从留守儿童心理情况来说,留守儿童长期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大多具有个性化、自卑、逆反、封闭等不健康的心理。在很多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和教育的缺损,成为当地社会治安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谐社会的建立,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依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其过程必将曲折而非一蹴而就,但前途却是光明一片。社会的关注将会促进其自我的肯定,感受从小缺乏的那种关爱,认识到社会的温暖,树立良好的道德素质,懂得博爱的精神。针对当前我国留守和广泛性、普遍性的特点,关注他们将是其健康向上发展的必要措施。对于留守儿童自身发展而言,留守儿童的形成原因不同,会导致界定的困难,他们存在的问题也就不同,因此存在无法同时解决他们的问题。社会的高度关注以及提出相应解决方案的实施,促进其无论是心理还是身理上进一步提升,故此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成为学术界研究而的热点。

四、如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而且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务工导致留守儿童的产生,这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客观发展的产物。农民工子女是庞大的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教育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中的一个焦点和难点,但只要大家众志成城,坚持城乡统筹原则,建立城乡统一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制定出优惠农民工的有关政策,消除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努力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在信息时代下,大力宣传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全社会高度的重视,同时在居委会完善相应的监管机制,为留守儿童提供相对较好的环境。家长必须经常与监护人联系和交流;有关部门要通过多种方式,构建父母子女沟通机制,筑起打工族子女与父母情感交流的桥梁。完善学校教书与育人的教育,发挥其教育主导作用;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精神,心理,生理及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要给留守儿童特别的关爱以感化留守儿童的内心。

五、结语

在现阶段留守儿童问题依然很严峻,但是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在可预见的将来,留守儿童问题将会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第11篇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界定,学术界的分歧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如果父母单方外出,另一方在家照顾孩子生活,这样的儿童是否也归属于“留守儿童”;二是年龄界定的分歧,即在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可被视为“留守儿童”。关于第一方面,目前学术界的观点基本一致,即只要父母一方外出就属于留守儿童的范畴;关于第二方面,学术界各有说词。关于儿童的年龄,《儿童权利公约》以及我国的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将儿童的年龄界定在0-18周岁,医学界将其定义在0-14周岁,社会和人们公认儿童的年龄段为0-12周岁。笔者认为由于在我国,18周岁以上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属于成年人的范畴,因此赞同将年龄界定在0-18周岁。儿童权益,是指由国家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的儿童权利和利益,只有在其权利得到充分保护的前提之下,其利益才会有更好的保障。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儿童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受教育权等权利;未成年人保护主要指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属于儿童中的特殊群体,同样平等的享有这些权利并接受保护。

二、农村留守儿童保护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工作任务之艰巨,政府数据或许可以表明:2104年,据全国妇联最新统计,中国18岁以下的农村留守人数有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9%。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更是一个重大且紧迫的社会问题。关于农村留守儿童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是从监护、健康安全、教育、心理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农村留守儿童被监护者的缺少及不当

根据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因此在生活中,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是由留下来照顾的一方(多数是母亲)、祖父母、姑舅等亲戚进行,甚至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监护,但是,实际上,这样的监护者对于儿童来讲是不全面甚至是不当的。如果是母亲留下来履行监护职责,在生活起居上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由于此时母亲要承受照顾家人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双重任务,因此,在孩子的学习、教育以及心理变化方面就不会有太多的精力。如果父母都外出工作,那么,由祖父母进行监护是大多数家庭的选择,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很多不足。首先,祖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来讲都比较低,很难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尤其是在家庭作业的辅导时,祖父母往往显得束手无策;此外,在祖孙辈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溺爱。亲属之间的监护也有很多不利方面。由于不是自己的孩子,往往会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比较宽松且停留在表面的物质需求和安全上。但是实际上,这样的宽松监护对于孩子来讲往往意味着对他们的放纵,并且没有产生安全感。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健康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极为节俭的,往往只求吃饱,不奢求吃好。然而儿童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这样的情况很容易造成营养的缺乏,营养的缺乏往往构成威胁孩子健康、导致体质削弱的主要原因。在安全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缺乏以及监护的不完整等原因,自我保护意识、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当受到来自外界的伤害时,不知道可以向谁求助、怎样求助。此外,儿童尤其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儿童,他们正处于探索大自然的时期,但是由于安全意识的淡薄和接受途径的有限,在探索大自然的时候往往产生安全事故,造成永久的遗憾。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家庭、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学习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学习积极性比较差,在接受新知识方面比较费力,对学习不太感兴趣,进而导致学习成绩往往不太理想,这就会间接使他们产生辍学的念头。此外,由于家庭劳动力的外出,一部分家庭任务往往需要孩子们过早的承担,比如做家务、干农活,这也直接导致他们学习时间被挤占。另外,老师是学生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但是学校的老师有限,平均在每个孩子上的时间和经历也有限,并且儿童时期的孩子一般比较害怕老师,尤其是性格孤僻、内向的儿童在交流时更加困难,有问题时,往往会选择不懂装懂。学习资源的匮乏和学习环境的不尽理想也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影响。

(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儿童时期的心理是比较脆弱的,这一时期他们的感情、思想、性格正在成长完善,禁不起打击,一旦受到稍微严重点的打击,在缺乏家长有效引导的情况下,往往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一生。有数据显示,在农村,夫妻都到城市打工是农村外出务工的主要方式。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家庭教育出现了脱节,父母教育缺失,留守儿童与其他监护人存在心理差距,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无法排解负面情绪,无法将心中的不高兴、不愉悦的心情排解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极其容易产生无助心理,更容易引发自卑情绪,容易形成性格内向、冷漠这些不好的性格,长期下去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患上心理疾病,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和成长。

三、农村留守儿童保护相关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到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各个层面,任何一个层面主体都不能单独将问题完善解决,因此有必要从这几个方面及其相互间的配合来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更好的建议。

(一)明确政府责任,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政府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治理结构的核心主体,居于主导地位,政府的作为程度直接关系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治理程度。首先,必须改善投资环境,积极鼓励私人资本投资乡镇企业。为什么被留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农村经济落后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实际上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副产品。要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首先必须要努力发展农村经济,缩短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价值创造的主体。因此,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如此才能筑牢治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物质基础。为什么不愿意在乡镇投资建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县镇辐射市场较小,农民购买力低,并且乡镇基础设施落后,道路不方便,投资建厂的成本比较高。鉴于此,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改善乡镇的投资环境,比如通过减免税收、银行贴息贷款、搞好乡镇基础设施等方式,来吸引私人资本积极到城镇投资建厂,让农民获得不离开家乡就可以直接就业的机会。其次,在国家层面,应修订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充分考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进一步强化监护制度,明确监护人职责,对侵犯儿童权益的条款进行细化,并制定相关的责任追究制度。在省市层面,应依据《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出台《留守儿童保护条例》等法规文件,强化对留守儿童身心的保护。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村寄宿式学校的建设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寄宿式学校是解决已产生的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比较好的办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之中,很容易产生建设资金缺口大、寄宿条件差、贫困学生基本生活费难以保障等问题,此时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继续加大对农村寄宿式学校的建设投入以及其他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师资不足一直是农村学校发展的最大阻碍,因此需要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壮大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比如,增加农村教师编制、实行特岗制度、加大支教力度建立对口支援帮扶计划等。

(二)充分发挥企业以及企业家的作用

企业家是社会发展的受益者,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政府应该降低成立基金会的门槛,使得企业可通过成立奖教奖学基金的模式,奖励家庭贫困且学习优异的留守儿童顺利完成学业。政府应积极鼓励企业建立与留守儿童的对口帮扶机制,发起一个企业帮扶一部分留守儿童的活动,并给这些企业颁发公益爱心企业的奖牌和荣誉证书,在相关的政策方面对这些企业予以一定的倾斜。心理管理培训企业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面向留守儿童下乡举办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和生命教育培训班,通过帮助当地留守儿童建立心理档案,向当地社会募集爱心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以及生活技能教育和安全教育,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动员第三部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12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女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中图分类号:C913.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5-0041-09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指群体就产生了。据估计,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有几千万,其中,女童数量超过一半。近几年,随着我国政府对各种妇女儿童问题、“三农”问题的重视,有学者、社会媒体开始关注有关“留守儿童”问题,许多地方都在探索解决的方法。但现有的研究大部分局限于问题现状的描述、基本情况分析等,几乎没有从性别视角去分析留守女童存在的问题。地处西南内陆的贵州省,由于资源匮乏,经济欠发达,外出务工成了该省农民寻求发展的主要途径。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贵州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女童的田野调查,探讨和分析当地农村留守女童存在的问题,以求探索出解决农村留守女童的有效对策及措施。

一、研究方法和对象

研究在田野调查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座谈会等方法收集资料。依据经济状况,将黔东南州所辖县(市)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在每个层次中按简单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一个县(市),然后对所选中的县(市)所辖的乡镇又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在处于上等层次的县(市)中按简单随机抽样原则在其所辖的处于上等发展水平的乡镇中抽取一个乡镇作为我们所要调查的乡镇,最后按此方法选择我们要调查的样本村。

在选中的调查地,走访了黔东南州、麻江县、雷山县等当地教育局,以及凯里市旁海镇、麻江县宣威镇、雷山县桃江乡等地政府和当地的部分中小学。召开了10场专题座谈会,访谈了乡镇级以上干部10人、村级干部12人、3位乡镇教育辅导站站长、5所学校校长,部分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并深入部分留守儿童家庭进行个案调查,与其监护人、老师和本人进行了深入交谈。在选中乡镇中小学按随机抽样原则选取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抽取样本525个。其中,发放留守学生问卷231份,回收有效问卷230份;发放非留守学生问卷294份,回收有效问卷293份。由于“留守儿童”的内涵常常不是专指处于儿童期的孩子,而是泛指留守孩子,所以本研究采用“留守女童”、 “留守男童”和“留守儿童”等泛指。

本研究对象概况如下:

(1)性别构成:在所有问卷调查对象中,男童53.3%,女童46.7%。其中在留守儿童中,男童占50.7%,女童占49.3%;非留守儿童中,男童占55.3%,女童占44.7%;留守小学生中,男童占48.0%,女童占52.0%;留守中学生中男童占53.2%,女童46.8%。

(2)年龄构成:问卷调查被调查儿童及被调查留守女童年龄构成见表1。在被调查留守儿童中,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18岁,平均年龄13.2岁。

(3)分布区域:被调查女童中,凯里36名占15.9%,雷山85名占37.6%,麻江105名占84.1%,其中住校女童占53.7%,未住校女童占46.3%。这些被调查女童中中学生占57.1%,小学生占42.9%。

(4)家里排行:见表2,被调查留守儿童在家中排行次序,留守女童是老大的占58.8%,而留守男童占49.5%,比留守女童是老大少9.3%。

(5)留守儿童监护类型:被调查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可以归纳为祖辈监护、同辈监护、自我监护和其他亲友监护四种类型,如图1所示。其中,祖辈监护占主要地位,占70.9%。在同辈监护中,由姐姐作为监护人的比例较高,占同辈监护的64.3%,如图2所示。在监护类型上,留守儿童男女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留守儿童学生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性别、留守儿童学生类型(小学,中学)、留守女童学生类型(小学/中学)等自变量与监护类型相关关系见表3。留守女童中,中学生自我监护类型比例高于小学生。

二、黔东南州农村留守女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同非留守儿童和留守男童相比,黔东南州农村留守女童生活与教育处境处于相对劣势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留守女童回答曾经有过跟爸妈到外面读书的比率要低于留守男童对于该问题的回答,且在有没有跟爸妈到外面去读书上,男女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如表4所示。

尽管贵州省总体上和其他很多省份比较起来还是比较落后,但近几年当地的通讯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哪怕在很边远的山区都通了电话。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打电话是当地留守儿童和父母联系的主要手段,占双方沟通方式的97.8%,通话的内容主要涉及留守儿童学习、安全、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回答爸妈打电话最关心的是学习的留守男童比例要比女童认为也是学习的比例要高,而回答是安全的比例女童较男童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母对不同性别儿童的不同期望。与非留守女童学习上有父母管教相比,留守女童则相对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如表6所示:留守女童平时学习无人管高达25.9%。

通过留守与非留守女童在对“你的成绩怎样?”这一问题的回答统计分析,见表7。我们发现尽管留守女童处于中上等以上成绩的比率要较非留守女童高出11%,但处于下等成绩的非留守女童要较留守女童低4%,且成绩好坏与女童类别(留守女童/非留守女童)存在相关性。

可见,父母是否外出对女童的学习成绩影响是存在的,留守女童在回答“你觉得爸爸妈妈在的话,你的成绩会不会有变化?”这一问题上,有57.8%的被调查留守女童都回答会好点。当问到“你觉得父母外出,对你哪个方面影响最大?”时,要求学生在生活、学习、心情、身体健康、没有影响、其他等几个选项中作出回答,32.4%的被调查留守女童认为是学习。这进一步证实了父母外出对留守女童学习上的影响是负面的。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尽管留守女童的学习兴趣好于留守男童,但在留守女童内部,留守女小学生与留守女中学生在学习兴趣上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好于留守中学生,见上表8所示。

留守女中学生非常不喜欢读书的比率比留守女小学生高2%;留守女中学生中很喜欢读书的仅占35.3%,比留守女小学生低30.1%。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女童越来越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学习的低期望值,这对她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她们学习的激情明显下降。

在对留守儿童的统计分析中,还发现性别对儿童一周费用的多少也有明显影响。留守男童的费用平均为17.4元,留守女童的仅为11.3元。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留守女童在家 中是老大的百分比(58.8%)高于留守男童在家中是老大的百分比(49.5%)。在监护类型――同辈监护上,由姐姐监护的比由哥哥监护的留守儿童高出28.8%,且这些同辈监护人也同他们一样是留守儿童,这种双重身份要求她们既要照顾好自己,也要管好弟妹,这样导致她们在父母外出后劳动量比以前增加,劳动时间比以前加长。

我们在当地访谈调查时,一个15岁的留守女童的口述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黔东南州农村很多留守女童当前的生活与教育状况。

“我叫陈××,今年15岁,现在读五年级。父母都去打工了,家里有年老的奶奶和两个弟弟。我爸妈去打工几年了,家里一般有事都回来的,比如前久点(不久前)我公(爷爷)死的时候来家,这刚(现在)他们又去了。爸妈不在,觉得身边没人照顾我们,有时候很寂寞,有哪样心事也不晓得跟哪个讲,爸妈一般到过年才回来。他们在浙江打工,不过经常打电话来家,他们要我多做点事情,奶老了,那两个弟又调皮,叫我管到他们点。我哪点(怎么能)管到他们哦,他们各自在家玩,天天看电视,学习又差。我没想让我爸妈去打工,但要是在家又没得钱给我们读书,他们去了我又要着自家做多多的事情。比如,掏豆啊、砍柴啊,还要喂马,由家了还要煮饭,那两个弟又不听话,帮不到我什么忙。奶也讲叫我少做点事。事情多很你不做咋搞噢。平常在家哩,我们吃油炒饭,也吃酸汤菜,这刚(现在)嘎(肉)太贵了,只得点油吃。我爸妈在家的时候也不大管我,不在的时候我也没要哪个管。他们只是爱压(管着)我家两个弟写作业,我各自己写。这刚(现在)我们早上九点到下午四点上课,要是有作业我都在学校写完了才来家。来家了该做哪样都做哪样,我的成绩也是将就呀。作业也没得哪个辅导,做的(得)到就做,做不到的第二天问老师……”。

可见,当前黔东南农村对待子女教育问题在性别上仍存在着差异,外出务工的父母对女儿的关心(特别是学习方面)较对儿子的关爱要少。在同样的外出务工家庭中,农村留守女童所处的生活与教育环境与其兄弟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如不加以解决,将影响这些留守女童性格的发展以及对自我发展的期望。

2.黔东南州农村留守女童存在较大的心理健康问题,较留守男童具有更强烈的亲情渴求。

情感沟通在建立亲子感情、促进子女心理健康和亲社会行为形成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良的沟通方式会对孩子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黔东南州农村调查发现,由于当地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地点多在外省,不可能经常回家看望孩子,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的时间都很长,一般都在一年左右,有的甚至更长。即使回家,在家停留的时间也非常短,大多是春节在家呆上半月左右。因此在外务工的父母和留在家乡的子女之间就主要靠一些间接的方式联系和沟通。而对于儿童来说,又正是需要父母的年龄阶段,所以孩子们都非常想念父母。如表9,回答非常想念的留守男童占留守男童的62.3%,对于留守女童来说,这一比例更高,达到77.9%,在所有的被调查留守女童中,对父母都有想念之情,只不过是想念的程度不同而已。进一步分析发现,留守儿童性别与“你想念父母吗?”存在相关性,可见,留守女童对父母亲情比男童有更高的渴求。

在对问卷中相关问题统计分析时发现,留守男女童在回答“梦到爸妈”问题上也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0,回答经常梦到爸妈的留守女童比例(23.5%)要高于留守男童对这一问题回答的比例(11.5%);回答梦到过爸妈的比例,留守女童更是高出留守男童16.8%;只有14.7%的留守女童回答不会梦到爸妈,且比留守男童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要低9.3%。可见父母外出后对留守儿童――特别是留守女童的心理还是有影响的。

对留守女童来说,他们的父母除了寄回少部分生活费外,由于时间及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极少回家看望,与非留守女童有父母陪伴相比,大部分留守女童孤独地生活着。留守女童与非留守女童在遇到不高兴时倾诉的人,以及遇到困难告诉谁上存在差异。如表11、12所示,

留守女童在不高兴或遇到困难时更多的是求助于同学或朋友,而对于非留守女童来说,则主要是寻求父爱和母爱的保护。进一步考察分析留守女童对“不高兴时倾诉的人”这一问题的回答,见表13,我们发现在留守女童这个群体中,留守小学生与留守中学生在遇到不高兴时倾诉对象上有着显著差异。择同学或朋友作为倾诉对象的留守中学生占62.0%,比留守小学生高出了33.7%。对于留守中学生来说,选择监护人作为倾诉对象的较少,仅占8.0%,比留守小学生低13.7%。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上的需要也越多,对父母亲情的渴求也越高。然而根据前面分析发现黔东南州农村主要是祖辈监护类型,这些监护人大多文化素质不高,甚至很多都是文盲,无法满足留守女童(特别是留守女中学生)心理上的需要。

留守女童最主要的倾诉和求助对象是朋友或同学,对于非留守女童来说,爸爸妈妈是首选,其次才是同学或朋友。这说明父母确实是学龄儿童的主要情感依赖对象。但父母的长期外出使得留守女童不得不把同学或朋友作为自己最重要的情感支持者。如果可能的话,大部分留守女童都还是希望能够同父母生活在一起,并且留守女中学生在这方面比留守女小学生表现的更为突出,见表14,在回答“希望父母外出打工吗?”这一问题上,留守小学生希望父母外出打工的比例较留守中学生高出31.4%,不希望父母外出的留守女中学生比例高达54.9%。

由于祖辈监护类型中祖辈无法分出精力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也没有主动和孩子沟通思想的意识,很多由祖辈监护的留守女童都会有孤独感,而在学校的话,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同伙伴交流,如表15所示在对住校住家的态度上,留守女童认为住校好的比率要高于非留守女童。

留守女童与父母长期无法进行情感沟通,逐渐长大的留守女童与父母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曾有的依恋、亲情与体谅也就越来越淡漠。在长期缺少亲情的环境中,情感饥渴的留守女童容易将主要精力转移到交朋结友等方面,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不加以重视,将影响到她们的健康成长。

三、原因探讨

在分析留守儿童原因上,很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序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当然,在对黔东南州农村留守女童的问题探讨上,我们也不否认这一因素的存在,但这里我们所关注的并不是这一大环境下的普遍性的原因,而重在对当地地域性等原因的探讨上。

在祖辈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下,黔东南州农村女童(特别是留守女童)并没有得到和男童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对女孩教育的不重视传统在黔东南州大多数农村依然存在,传统的“养儿防老”、“女儿是别人家的人”等观念仍影响着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相当多的当地农村家庭仍然把儿子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在当地农村,只要有条件,外出打工的父母一般都会考虑把儿子带到身边跟着自己到务工地读书。在我们调查的大部分黔东南农村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的观念中:儿子 的教育更为重要,与儿子建立亲情也更重要,因此想方设法给儿子最好的教育。对于女儿的成长教育问题,很多都不怎么重视。

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女童很可能成为家庭中男童利益的牺牲者,当兄弟需要升学时、在家庭需要劳动助手和家庭经济遇到危机时,女童就很可能失去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机会。

据相关专家研究发现:一个人的童年是对家庭的生理、心理依赖最为强烈的时期,父母的亲情关爱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男童相比,女孩对父母的依恋更为强烈,她们需要更多的亲情关爱。而很多留守女童在婴幼儿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使得她们无法与父母建立起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祖辈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她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极易使她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在黔东南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女童仍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她们处在传统观念中的弱势地位,父母对她们的较低期望导致很多留守女童对自己人生的低期望和低成就感。另外,留守女童长期缺乏与父母交流沟通的留守生活,对她们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四、解决黔东南州留守女童的措施

针对黔东南州农村留守女童的特殊性,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有:

1.当地各级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特别是利用好现代大众传媒技术,例如报纸、广播电视等,搞好性别平等观念在当地群众中的宣传和普及,以促进农村家庭将性别平等意识融入教育投资决策和处理有关女童问题上,促使更多的父母和学校关爱留守女童。

2.优化教育环境。造成留守女童诸多问题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外出务工,但是,并不能简单地建议父母不要外出或者外出时尽量把子女带在身边就能解决问题。敢问哪位父母不愿意如此呢?但在黔东南州由于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等很多现实因素制约了这种可能。发挥学校教育优势作用,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最大限度地让留守女童寄宿学校,使学校成为留守女童健康成长的主要场所。正如前面的分析,这是符合广大留守女童要求的,可以很好的排除留守女童的孤独感,增强她们的交流,提高她们的学习成绩。此外,学校必须为每个留守孩子建立一份特殊的档案,将其父母的详细联系方式记载下来,以方便学校、班主任随时和孩子父母取得联系。可喜的是,黔东南州有些地区在寄宿制学校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麻江县马场小学寄宿制建设就值得学习和借鉴,马场小学共有男女生宿舍2间,图书室1间,住校生活动室1间,对于寄宿生有规范的管理规章和作息时间表,就拿寄宿生的作息来说,既注重对学生学习上的管理,也注重学生其他方面的需要,每天晚上都会组织学生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然后组织学生晚学习(主要是完成作业或看课外书籍)40分钟,晚学习后会安排学生看45分钟的电视节目。在每一架床上都贴有一张卡片,上面写着睡在此床的学生的姓名、所在班级、家长姓名、家庭地址、联系电话等信息,以便遇到突况及时和家长联系。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帮助住宿生理财,家长将学生一段时间(一周或一月等)所需费用交给老师,然后由老师按天根据需要支付给学生,支付详情记在专门的理财清单上。

3.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村产业,使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就近、就地转移。充分挖掘黔东南州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当地民族旅游业和乡村旅游事业。这一建议的落实,将有利于引导大批农村劳动力加入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营销等队伍,使当地农村劳动力能离土不离乡,实现就地就近就业。